跳转到内容

皇朝通典 (四库全书本)/全览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全览1 皇朝通典 全览2 全览3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
  职官
  銮仪卫掌卫事大臣 銮仪卫 五所冠军使驯象所冠军使 旗手卫冠军使 陪祀冠军使 主事经历 笔帖式
  銮仪卫掌卫事大臣一人无定员以王公满洲蒙古武大臣管理銮仪使三人内二人以满洲𫎇古兼授一人以汉人汉军兼授掌供奉
  乘舆秩序卤簿辨其名数与其班列凡祭祀朝会时巡
  大阅则率所司而敬供之既事复进而藏之所属有左右中前后五所分銮舆驯马擎盖弓矢旌节旛幢扇手斧钺班剑戈㦸十司驯象一所分东西二司旗手一卫分左右二司 左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凡满洲员额皆以𫎇古兼授各所卫同掌銮舆司驯马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二人治仪正满洲四人汉军五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汉军八人掌
  乘舆辇辂之事凡各所卫官制员额皆顺治十一年 右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擎盖司弓矢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三人汉军二人整仪尉满洲三人掌伞盖仪刀弓矢枪㦸之事 中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旌节司旛幢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三人汉军二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汉军一人掌麾氅旛幢纛帜节钺仗马之事 前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扇手司斧钺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三人汉军三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汉军二人掌扇𬬻瓶盂杌椅星拂御仗㯶荐静鞭及品级山之事 后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班剑司戈㦸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三人汉军三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掌旗帜立瓜卧瓜吾仗之事 驯象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东司西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二人汉军二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掌仪象骑驾卤簿铙歌前部大乐 旗手卫掌卫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卫事冠军使汉军一人掌左司右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治仪正满洲二人汉军二人整仪尉满洲三人掌金钲鼓角铙歌大乐及午门司钟神武门钟鼓楼直更之事乾隆七年以鼓手旗尉八十人并头尉八人隶乐部改名署史学习音律又民尉六十人旧以内府匠役闲散人借补者亦改用旗人并隶乐部焉 陪祀冠军使汉军二人驾仪管理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汉军三人驾库管理整仪卫汉军二人各以其事隶属于卫无専领职掌品秩与各所卫同谨案以上八员虽定制额缺而与七所之各有司存者不同今据现在员数另为一条次于各所卫之后 主事满洲一人经历汉人一人掌章奏文移员额俱康熙十六年定 笔帖式满洲七人汉军三人员额康熙十六年定 鸣赞官四人掌赞鸣鞭初制以本卫官八人兼之乾隆三十七年改定于太常寺鸿胪寺赞礼郎鸣赞官内送卫选择补用 汉人侍卫无定员乾隆十三年定制每科以武进士简拔侍卫者𣲖拨数员在卫行走以备差委不为额缺其陞转仍依侍卫之例初制自顺治元年置锦衣卫指挥使等官二年改为銮仪卫四年罢指挥使置銮仪使及副使等官五年罢銮仪副使定銮仪使满洲汉人员额各二九年始以内大臣掌卫事康熙三十年省汉人銮仪使一人所隶有军尉旗尉民尉凡陈设卤簿仪仗弓矢殳㦸用亲军豹尾枪仗马用䕶军𫎇古画角用蒙古画角军奉请
  乘舆用旗尉擎执各项仪仗用民尉由内府选充者为旗尉五城选充者
  为民尉

  辇旗尉百六十八人民尉六十人各执事旗尉二百四十六人民尉一千八百五十六人皆分隶各所乾隆四十四年定凡民尉籍隶大兴宛平者有缺仍以两县人充补其籍隶外州县者有缺则以包衣闲散人等改补三旗蒙古布勒器三十人汉军更夫四十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一
  职官
  八旗都统副都统参领 副参领佐领骁骑校 笔帖式
  八旗都统满洲𫎇古汉军旗各一人 副都统旗各二人分掌满洲蒙古汉军二十四旗之政令以宣布教飬整诘戎兵釐治土田稽核户口 八旗骁骑参领满洲旗各五人蒙古旗各二人汉军旗各五人 副骁骑参领各如参领之数掌受都统副都统之政令以颁于佐领而行之 八旗佐领满洲六百八十人蒙古二百有四人汉军二百六十六人 骁骑校每佐领下一人掌稽所治人户田宅兵籍以时颁其职掌 印务参领满洲旗各二人蒙古旗各一人汉军旗各二人于本旗参领内选充印务章京满洲旗各八人𫎇古旗各四人汉军旗各六人于佐领骁骑校世职内选充 印务笔帖式满洲旗各八人蒙古旗各四人汉军旗各六人于生监甲兵内选充随印外郎汉军旗各一人蒙古旗各一人于汉军官学生内考充掌章疏文移案牍及翻译行遣之事雍正七年毎旗设左右司掌关防参领章京及司务等员十三年俱省改设印务参领章京笔帖式员额乾隆元年
  圣朝自龙兴东土诸部以次削平归附日众
  太祖高皇帝辛丑年始编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额真一先是我国出兵校猎不论人数众寡各随族党屯寨而行每人各取一矢十人设长一领之其长称为牛录额真至是遂以名官寻复定户籍分为四旗曰黄旗曰白旗曰红旗曰蓝旗以纯色为辨乙卯年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増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合为八旗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额真二人以佐之天聪八年改梅勒额真以下为章京惟固山额真如故其随固
  山额真行营马兵定为阿礼哈超哈此为骁骑营之始九年分设蒙古八旗旗色官制与满洲八旗同崇德二年始立汉军二旗四年以汉军二旗分为四旗七年定设汉军八旗旗色官制与满洲蒙古八旗同顺治十六年铸给八旗都统二十四印十七年定制固山额真汉字称为都统梅勒章京汉字称为副都统雍正元年改八旗都统印满文固山额真字为固山按班汉名如旧凡八旗序次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行军蒐狩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为右翼至除授官职公差践更以上下旗为辨朝祭班列旗籍界址以左右翼为办京城八旗方位左翼自北而东自东而南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右翼自北而西自西而南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四周星拱以环卫
  宸居焉以下管甲喇者即为甲喇章京顺治八年定甲喇章京汉字称为参领满字如旧康熙三十四年每甲喇増置委署参领各一人于世爵佐领等员内选用雍正元年改为副参领七年又増置左右司掌关防参领旗各二人十三年省至满洲牛录天命元年始编置八年増编蒙古牛录天聪四年増编汉军牛录八年制管牛录者即为牛录章京顺治十七年定牛录章京汉字称为佐领分得拨什库汉字称为骁骑校满文如旧佐领所治以三百人为率丁口滋生则逓有増设今以现数计之满洲佐领镶黄旗八十六人正黄旗九十三人内一人半个佐领一人兼辨畨子事务正白旗八十六人正红旗七十四人镶白旗八十四人镶红旗八十六人正蓝旗八十四人镶蓝旗八十八人内一人半个佐领𫎇古佐领镶黄旗二十八人正黄旗二十四人正白旗二十九人正红旗二十二人镶白旗二十四人镶红旗二十二人正蓝旗三十人镶蓝旗二十五人汉军佐领镶黄旗四十一人正黄正白二旗各四十人正红旗二十八人镶白旗三十人镶红正蓝镶蓝三旗各二十九人佐领之制有世袭有公中世袭佐领有四等
  国初各部落长率其属来归授之佐领以统其众爰及苖裔者曰勲旧佐领其率众归诚功在旗常得
  赐户口者曰优异世管佐领其仅同弟兄族里来归因授之以职奕叶相承者曰世管佐领其户少丁稀合编佐领两姓三姓迭为是官者曰互管佐领皆以应袭者引
  见除授公中佐领则以八旗户口蕃衍于康熙十三年以各佐领拨出馀丁増编佐领使旗员统之有缺则以本旗不兼部务之大臣世爵及五品以上文武
  官内简选除授焉满洲蒙古每佐领下领催五人骁骑二十人弓匠一人鞍匠或鐡匠一人汉军每佐领下亦领催一人鸟枪骁骑四十一人抬鹿角兵八人每旗藤牌兵一百人礟手四十人又定制八旗有值年公署岁列都统副都统衔名奏请
  简派掌八旗会理之事选左右翼官校之贤能者分治之领催骁骑掌书钞各举职以从其长课事考成岁终则会已结未结之事彚疏以
  闻所属之称职者于每岁更代日咨本旗以应陞注册
  立法最为详备云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 散秩大臣  御前乾清门侍卫 一等侍卫 二等侍卫 三等侍卫 蓝翎侍卫 亲军校 侍卫处主事 笔帖式
  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每旗各二人掌统领侍卫亲军 内大臣六人散秩大臣无定员俱掌先后
  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
  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
  天子所自将爰抡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随侍宿直统以勲戚大臣而宗室之秀外藩之侍子亦咸得以选预环列焉凡轮直殿廷以领侍卫内大臣等总统之若
  朝会燕飨
  时巡
  大阅则率其属以执事领侍卫内大臣皆由
  特简内大臣亦如之散秩大臣由
  特恩简授无定额其勲旧后裔世袭者以次承袭御前侍卫
  乾清门侍卫俱无定员于三旗侍卫内擢用一等侍卫三旗六十人宗室九人二等侍卫三旗一百五十人宗室十八人三等侍卫三旗二百七十人宗室六十三人蓝翎侍卫三旗九十人汉人侍卫无定员分一二三等及蓝翎侍卫掌宿卫扈从更畨轮直凡六班班分两翼
  宿卫
  乾清门
  内右门
  神武门
  宁夀门为内班宿卫
  太和门为外班
  行幸驻跸宿卫如
  宫禁之制扈从前导领侍卫内大臣侍卫班领带领执豹尾枪侍卫佩长把刀侍卫扈从随行侍卫班领委署侍卫班领侍卫按队扈从随行其散秩大臣侍卫什长帯领执纛亲军扈从随行
  大阅则按队环卫各共其事其分司职守者有粘竿处侍卫三十四人上驷院侍卫二十四人养鹰狗处侍卫九人善扑处武备院及谙逹侍卫无定员皆统于三旗员额顺治初以汉荫生简选待卫寻罢康熙二十九年以武进士之娴骑者擢置侍卫附于三旗三十七年设宗室侍卫雍正三年于蓝领侍卫中选其才技为四等侍卫后仍为蓝翎侍卫五年定制武进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二等侍卫在二甲者得选三等侍卫三甲者选蓝翎侍卫七年以宗室侍卫并入三旗旧设三旗印务班领十二人班领十二人乾隆三十六年改印务班领为一等侍卫班领为二等侍卫凡侍卫十人则设之长三旗侍卫什长六十人宗室侍卫什长九人 亲军校镶黄旗二十五人正黄旗二十六人正白旗二十五人掌率其属随侍卫以执事所辖蓝翎长三旗各八人亲军镶黄旗二百七十七人正黄旗二百九十五人正白旗二百八十七人旧设亲军校四十五人后増置乾隆四十年増设委署亲军校七十七人镶黄旗二十五人正黄旗正白旗各二十六人 主事一人署主事二人于笔帖式内题署 笔帖式三旗各四人贴写笔帖式三旗各九人掌章奏案牍翻译文移
  前锋统领参领 前锋侍卫前锋校 笔帖式
  前锋统领左右翼各一人以王公大臣兼领掌本翼四旗前锋之政令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为右翼 前锋参领前锋侍卫左右翼各八人凡前锋营各官皆满洲蒙古兼用 委署前锋侍卫左右翼各四人以前锋校或亲军校选委给五品冠帯 前锋校左右翼各四十八人掌督率前锋警跸宿卫凡
  行幸止顿于
  御营一二里外安设卡伦立前锋旗以为门户列帐守卫以前锋参领前锋侍卫共四人前锋校前锋共百二十人董其役焉初制天聪八年定巴雅喇营前哨兵为噶布什贤超哈顺治十七年定噶布什贤噶拉依按班汉字称为前锋统领每翼各设一人以总其事焉又
  国初设噶布什贤章京顺治十七年定为前锋参领并置前锋侍卫前锋校等员额乾隆十七年増置委署前锋侍卫旗各一人前锋军八旗满洲𫎇古每佐领各二人分其半以兼习鸟枪设立什长队长以时训练而黜陟之 随印协理事务前锋参领侍卫左右翼各一人 随印前锋校左右翼各二人 随印笔帖式左右翼各二人掌案牍文移䕶军统领参领 司钥长 副参领䕶军校 随印参领等官 圆明园䕶军营统领等官䕶军统领每旗各一人掌䕶军之政令  䕶军参领每旗满洲十人蒙古四人 内司钥长署司钥长每旗各一人以前锋参领䕶军参领鸟枪䕶军参领遴选除授 副䕶军参领每旗满洲十人蒙古四人 委署䕶军参领每旗各七人以䕶军校选委给五品冠帯 䕶军校满洲𫎇古每佐领各一人掌董率䕶军守卫
  宫殿门户及
  紫禁城外环列周庐番上宿直传筹巡警凡禁门扄钥启闭以时置籍以验出入
  车驾行幸则宿卫
  御营专司网城堆铺及清道警跸之禁令 随印协理事务䕶军参领副䕶军参领每旗各一人 随印䕶军校每旗各二人 随印笔帖式每旗各二人门笔帖式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十人掌案牍
  文移
  圆明园八旗䕶军营总统无定员以王公大臣兼任掌
  圆明园翊卫之政令 营总䕶军参领每旗各一人副䕶军参领每旗各二人 䕶军校每旗各八
  人 副䕶军校每旗各八人掌守卫
  御园番直巡警凡
  车驾出入则率其属以司清跸之事 随印协理事务营总䕶军参领各二人 随印䕶军校四人 随印笔帖式八人掌案牍文移初设巴雅喇营统以巴雅喇纛章京顺治十七年定汉字称为䕶军统领设员额如今制又初设巴雅喇营甲喇章京顺治十七年定汉字称为䕶军参领又设署䕶军参领乾隆十七年复设委署䕶军参领员额䕶军八旗满洲𫎇古每佐领各十七人初制以上三旗䕶军参领䕶军校䕶军等守卫
  禁门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门遇
  行围出征则八旗一例分拨雍正七年始定八旗䕶军均司禁卫焉又随印参领副参领及䕶军校俱雍正三年定随印笔帖式初制每旗各一人康熙四十六年省门笔帖式初制未设后増置又
  圆明园八旗䕶军总统雍正二年始置于
  禁苑周围建营房八所选
  京中八旗官军分地驻札専司宿直以王公大臣统辖营务焉至营总副参领署副参领俱雍正三年置参领雍正十年増置䕶军校初置八十人雍正十年増置三十二人乾隆十二年又増十六人副䕶军校雍正七年置初定七十二人十年増置四十人乾隆十二年又増十六人䕶军三千六百七十二人教飬兵四百八十人又随印营总䕶军参领䕶军校笔帖式员额俱乾隆十六年
  御营向导总统无定员以前锋统领䕶军统领八旗副都统兼任 向导处参领侍卫各四人 前锋校䕶军校各六人皆于前锋䕶军营内选用向导之职凡遇
  时巡省方以总统一人先期率官校诣
  车驾经行之地周览山川通桥梁夷险隘计程入告驾行佩櫜鞬前𨗳每日
  驻跸后以次日程途及
  驻跸之所奏
  闻交兵部晓谕阖营
  回銮亦如之凡
  御营及顿营看营均由向导总统先期指示饬所在有司敬谨修治焉谨按向导虽无専设之员非定有常额者可比然翊卫  警跸责任綦重今以随时  简任者皆在前锋䕶军营官内谨附识
  步军统领翼尉 协尉 副尉 步军校 城门领 城门吏 门千縂 员外郎 主事 司务 笔帖式 巡捕五营副将 参将游击 都司 守备 千总 把总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满洲一人以亲信大臣兼任之掌京城内外门禁锁钥统帅八旗步军五营将备以徼巡京师诘禁奸宄平易道路肃清
  辇毂 左右翼步军翼尉每翼各一人 八旗步军协尉每旗各三人 步军副尉每旗各三人掌董率守卫巡警扫除 捕盗步军校每旗满洲三人蒙古汉军各一人掌缉捕盗贼稽察奸宄 步军校每旗满洲二十一人𫎇古汉军各八人 委署步军校每旗满洲五人蒙古汉军各二人掌分汛警夜清道诘奸 城门领满洲十八人汉军七人城门吏满洲十八人汉军七人 门千总汉军
  三十二人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晨昏启闭之事以严出入稽诈伪 步军统领衙门员外郎满洲二人 主事满洲二人掌勾捡旗营簿书 司务满洲一人掌稽察簿籍兼理俸饷 笔帖式满洲十有二人掌文移翻译 信礟总管满洲一人司信礟官汉军旗各一人掌守白塔信礟 巡捕中营副将一人游撃一人都司一人守备四人千总十人把总二十人 巡捕南营参将一人游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五人千总十二人把总二十四人 巡捕北营参将一人游撃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三人千总八人把总十六人 巡捕左营参将一人游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三人千总八人把总十六人 巡捕右营参将一人游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三人千总八人把总十六人掌分汛防守讥察巡逻缉捕奸匪初置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皆领于兵部职方司以汉人主事一员专司政令康熙十三年始改设提督九门步军统领一员
  特简八旗大臣综理其事三十年以巡捕三营并隶于步军统领乾隆四十六年以所辖三营地方辽阔増为巡捕五营旧设有协理步军统理衙门刑名事务部臣一人乾隆四十三年省如步军统领有以都统副都统任者仍用部臣一人协理至翼尉本名总尉康熙十三年置协尉本名副尉顺治五年置副尉本名参尉雍正四年乾隆十九年俱改今名步军校顺治中置捕盗步军校委署步军校俱康熙三十四年置所属凡领催二千二十八人步军一万八千七百二十六人捕盗步军三百二十人乾隆四十六年増步军二千二十六人员外郎初置一人康熙六十一年増一人司务雍正十三年増置笔帖式初置四人康熙三十年増四人雍正十三年又増四人又城门领初名城门尉城门吏初名城门校乾隆十九年俱改今名其员额内城每门各二人外城每门各一人门千总初名指挥千户顺治四年改置内外城每二人所属凡门甲三百二十人门军六百四十人礟手每门各二人又顺治十年定置信炮五于白塔山及内九门各置信炮五设信炮官汉军左右翼各二人以司其事雍正二年改定员额如今制乾隆八年定归于步军统领管辖又
  紫禁城内西筒子河旧置步军校二人步军四十人以备𦂳急差传乾隆四十八年増置协尉一员步军六十名移驻造办处外围地方焉又初制巡捕分南中北三营辖十九汛置官七十员马步兵五千一百名乾隆四十六年増为中南北左右五营分设二十三汛所置各汛名目中营汛五曰
  圆明园汛
  畅春园汛
  静宜园汛树村汛
  乐善园汛南营汛六曰东河沿汛东珠市口汛花儿市汛西河沿汛西珠市口汛菜市口汛北营汛四曰徳胜汛安定汛东直汛朝阳汛左营汛四曰正阳汛东便汛广渠汛左安汛右营汛四曰阜成汛西便汛广宁汛永定汛共置官一百七十一员増兵四千九百名合为一万分马战守粮额仍拨兵二千依健锐营制以时操演训练武备各置有外委千总把总以司协防操演之事并募民充畨捕人役以伺察旗民牙错星罗法制益加详密焉火噐健锐虎枪各营火器营总统 翼长 营总鸟枪䕶军参领 副参领委署䕶军校 笔帖式 参领 䕶军校 笔帖式 健锐营总统 翼长 前锋参领 副参
  领 委署参领 前锋校 副前锋校 笔帖式虎枪营总统 总领 虎枪长 副长 笔帖式 委署笔帖式
  火器营总统六人以王公或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䕶军统领兼任掌教演火器之政令 火器营左右翼翼长各一人八旗掌关防营总每旗各一人委署翼长二人在内 鸟
  枪䕶军参领每旗各二人兼管礟位每旗各一人委署鸟枪䕶军参领每旗各四人 又五品顶
  帯花翎委署鸟枪参领十人由鸟枪䕶军校内故 鸟枪䕶军校每旗二十八人 笔帖式每旗各二人于䕶军内选用掌训练火器较试以时每岁秋后于芦沟桥演放子母礟咸率其属以从事焉初康熙三十年始置火器营设鸟枪䕶军每人各给鸟枪一八旗各给子母礟五专司练习火器以王公大臣兼领初无定员雍正年间始定置六人乾隆十年以朝阳门内隆福寺前官房一所为火噐营公署三十八年移住一半于广仁宫后之御河旁列为一营以去城市远俾得专心训练焉其所移住御河旁一营兼在昆明湖教习水战营总乾隆二十九年置鸟枪䕶军参领初设十六人均以旗员兼任雍正三年省察哈尔八旗䕶领改入火器营定为专设之缺乾隆二十九年省八人又初制有鸟枪骁骑参领二十四人鸟枪骁骑校一百十二人乾隆三十五年省骁骑参领以骁骑校额并入䕶军校内即以副䕶军参领兼管礟位委署䕶军参领如今额又有鸟枪蓝翎长每旗二十八人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每佐领下鸟枪䕶军六人礟骁骑一人健锐营总统无定员以公侯大臣兼任掌健锐营之政令督率所属以时训练 健锐营左右翼翼长各一人 八旗前锋参领每旗各一人 副前锋参领每旗各一人 委署前锋参领每旗各二人即于前锋校内选委 前锋校共五十人 副前锋校共四十人即于前锋内选用 笔帖式四人即于前锋内选用仍食原饷 前锋军演习水师教习汉人侍卫十人把总十人掌帅领营卒习云梯马步射鸟枪驰马跃马舞鞭舞刀之技毎遇
  巡幸则分其军十之二以共随扈之事又于昆明湖置赶缯船八艘以教水战驾船驶风咸精于其艺焉乾隆十四年于八旗前锋䕶军内简云梯精卒千人从征金川功成凯旋
  命以其众特立为健锐云梯营于香山实胜寺傍建屋以居之其官属皆设为定额而以公侯大臣兼理营务有缺则请
  旨特简焉至翼领等官俱乾隆十四年置委署前锋参领副前锋校水师教习侍卫俱乾隆十八年増置水师把总由天津及福建水师营选送天津四人福建八人又蓝翎长共五十人前锋千人委署前锋千人飬育兵百人水手七十二人
  三旗虎枪营总统一人以公侯领侍卫内大臣兼任 三旗总领各二人以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䕶军统领副都统侍卫简用 虎枪长每旗各七人 虎枪副长每旗各七人均于虎枪人内选用笔帖式三人 委署笔帖式三人掌以虎枪翊
  从凡遇
  车驾蒐狩虎枪总统总领日以十人佩虎枪于前导侍卫前行安营后侦虎豹出入备伏弩箭犁刀
  行田遇大兽则列枪从之奉
  旨殪虎或追踪或寻山得则具奏以献将首先刺虎一
  二人名奏
  闻初康熙二十三年黒龙江将军进精骑射善杀虎新满洲四十人至京分隶上三旗始制虎枪营设官以领之三旗虎枪人共六百人于侍卫参领亲军校亲军前锋校前锋䕶军校䕶军骁骑校骁骑领催及闲散人内选用初制设三百六十人雍正元年増置每旗各八十人内虎枪人四百八十人学习虎枪人一百二十人虎枪总统总领马褂以黄色枪长以红色虎枪人以白色衿均镶以青乾隆三年始铸给关防焉
  等谨按荀子称齐之技撃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值秦之锐士自古有国家者于兵制常额之外必有选锋之军训练之众教飬于平时而收其效于一旦以资指臂而壮声灵所关甚钜我
  朝法制周密军威整肃康熙中特置火器营以练习枪礟虎枪营以格殪猛兽政一令专技精艺熟为前代所未有我
  皇上圣武维扬万方震叠自岁己巳始以云梯胜兵创置健锐营于香山劲旅如云无不一当千百复以岁时
  亲临简阅号令严明节制有方屹为干城腹心之选嗣
  
  王师挞伐所至荡平捣穴擒渠是军实宣劳著绩仰见睿谟广运条画精详储材豫而收效远洵为超轶前代
  



  皇朝通典卷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二
  职官
  宗室封爵王府官属 公主府官附
  宗室封爵十有四等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镇国公八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
  天潢宗派以
  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宗室束金黄带觉罗束红带诸王授封以素行为封号和硕亲王亲王世子皆金宝龟钮多罗郡王饰金银印麒麟钮
  皇子生十五岁由宗人府请封其爵级出自
  钦定亲王郡王适福晋所生子二十岁后由宗人府请考试亲王适子奉
  特旨始封世子其未封世子者与馀子同授封爵馀子考授不入八分公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   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郡王适子奉
  特旨始封长子其未封长子者亦与馀子同授封爵馀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贝勒适子降袭贝子馀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贝子适子降袭镇国公馀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镇国公适子降袭辅国公馀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辅国公适子世袭馀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适子降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适子降袭三等镇国将军馀子均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镇国将军适子各降袭一二三等辅国将军馀子均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适子各降袭一二三等奉国将军馀子均考授三等奉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适子均降袭奉恩将军馀子均考授奉恩将军其奉恩将军既无可降之品级将奉恩将军适妻所生子但准一子考试承袭奉恩将军馀子停封为闲散宗室酌量人才优者奏请考试准食云骑尉俸凡王爵由军功得者世袭罔替由
  恩封者以次递降以功加封者自奉恩将军递加一等至和硕亲王亲王有功酌赏金银其以过降封者自和硕亲王递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无级可降则为闲散宗室亦月有赡银岁给禄米婚丧嫁娶特加
  恩赐康熙二十七年定考试法王贝勒以下至奉恩将军之子应授封者考试国语及马步射优者封应得之爵平者降一等劣者降二等封授乾隆八年定亲王侧福晋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郡王侧福晋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贝勒侧室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贝子侧室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镇国公侧室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辅国公侧室子考授一等奉国将军亲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郡王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贝勒贝子妾媵子均考授奉恩将军其馀妾婢所生子为闲散宗室不授封十一年定考试法其学业平庸者降等封授奉恩将军无级可降如考试降等仍授奉恩将军停俸三年又定世子之适子
  恩封不入八分公如未
  恩封与馀子同授封爵馀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长子之适子
  恩封一等镇国将军如未
  恩封亦与馀子同授封爵馀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妾媵子考授奉恩将军三十九年又定亲王世爵递降之法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未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一等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一等辅国将军俱世袭罔替四十三年以睿亲王有赞翊功
  特命配享
  庙廷追谥续封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克勤郡王子孙皆复原封号以罪废之果亲王亦还其属籍四十七年复定亲王之子给以一品章服郡王贝勒以下俱照蒙古王公台吉塔布囊等嗣子之例给与三品顶带其馀闲散宗室一概给与四品顶带于四十八年新正
  赐宴
  乾清宫又广宗室御史及
  陵寝官员额令咸得以才自效云
  等谨按宗室王公封爵虽与官制不同而杜氏
  通典及列代史志皆系之职官一门今从其体例详加诠次并以王府官属公主府官属附后长史亲王府世子郡王府长子各一人 司仪长贝勒一人掌府中之政令率僚属以各共府事员额并顺治八年乾隆十八年奏准诸王长史贝勒司仪系首领官若仅于所属官内补授恐有迁就嗣后员缺于下五旗前锋䕶军骁骑各参领及世职官与所属应陞人员简拟正陪送部引
  见补授凡王府以下各官自五品以上出缺引
  见补授六品以下咨送兵部补授 散骑郎亲王府四人世子郡王府三人长子二人掌佐长史理府事皆以世职领之初制每旗各设散骑郎无定员雍正四年定制各王属下散骑郎仍旧选充贝勒贝子等散骑郎俱停止 䕶卫亲王府二十人一等六人二等六人三等八人世子十七人一等六人二等五人三等六人郡王府十五人一等五人二等四人三等六人长子十二人一等二人二等四人三等六人贝勒十人二等六人三等四人贝子六人公四人俱三等䕶卫掌随䕶宿卫王府䕶卫自二等以下均戴蓝翎初制为正品乾隆十九年䕶卫典仪俱改为从品 典仪亲王府六人从四品二人从五品二人从六品二人世子五人从四品一人从五品从六品各二人郡王府四人从五品从六品各二人长子三人从五品二人从六品一人贝勒三人从五品一人从六品二人贝子三人从六品一人从七品二人公三人从七品一人从八品二人掌仪节导引五旗王公府属参领旗各五人佐领旗各七人骁骑校每佐领下一人掌王府所属旗籍之政令凡田赋户口出纳盈缩之数综其实而稽之 管领亲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掌王府文移及遣委之事 典膳亲王府一人郡王府一人掌王府之膳羞 司库亲王府二人郡王府二人掌会计王府之库藏 司匠亲王府四人郡王府四人掌王府缮造修葺之事 牧长亲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掌王府之牧事亲王府马群牧长二人牛群羊群牧长各一人郡王府马群牛群羊群牧长各一人公主府官长史固伦公主府一人三品蓝翎和硕公主府一人四品蓝翎 䕶卫固伦公主府五人头等一人二等二人三等二人和硕公主府三人二等二人三等一人 典仪固伦公主府二人俱六品和硕公主府二人六品一人七品一人长史掌府中之政令䕶卫掌随䕶宿卫府门典仪掌仪节导引凡公主下嫁此项䕶卫员数向未有等级例由陪嫁人户内拣补咨明内务府注册乾隆五十一年定额不必拘定陪嫁人户听从公主拣放世爵世职圣贤后裔世职并衍圣公官属附世爵世职之等有九曰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曰轻车都尉曰骑都尉曰云骑尉曰恩骑尉自公至轻车都尉又各有三等授爵自云骑尉始云骑尉袭一次加一云骑尉则合为骑都尉袭二次再加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袭三次再加为三等轻车都尉袭四次再加为二等轻车都尉袭五次再加为一等轻车都尉袭六次再加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袭七次递加至三等男袭八次二等男袭九次一等男袭十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三等子袭十二次二等子袭十三次一等子袭十四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三等伯袭十六次二等伯袭十七次一等伯袭十八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三等侯袭二十次二等侯袭二十一次一等侯袭二十二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三等公袭二十四次二等公袭二十五次一等公袭二十六次内有因阵亡给与者袭次已完仍授恩骑尉令其世袭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之爵以褒叙勲绩酬庸懋赏次第其功绩之大小而锡以世袭之等
  国初定世爵自公至拖沙喇哈畨共八等凡授爵自拖沙喇哈畨始如拖沙喇哈畨加一拖沙喇哈畨则合为一拜他拉布哷哈畨再加则为拜他拉布哷哈畨兼一拖沙喇哈畨再加为三等阿逹哈哈畨递加至一等阿逹哈哈畨如再加一拖沙喇哈畨则为一等阿逹哈哈畨兼一拖沙喇哈畨再加则为三等阿思罕尼哈畨积拖沙喇哈畨二十有六则为一等公开创功臣䇿勲锡爵与河山共永封爵在顺治七年九年
  恩诏以前者世袭罔替或论功在
  诏后立功在
  诏前者亦世袭罔替其给予
  敇书注明世次者仍按次承袭自后凡有忠诚宣力懋建
  军功膺授功爵者除奉
  特旨世袭罔替外其馀自拖沙喇哈畨袭一次递加至一等公袭二十六次至一等公以上爵无可加令以适子袭一等公以别子袭其馀爵康熙元年定凡世爵合并至公侯伯者其子弟承袭时照原繋㡬人之爵仍与㡬人分袭雍正元年定一二三等公各锡以美名如褒绩公忠逹公等其外戚则仿古恩泽侯义命为承恩公乾隆元年总理王大臣奏定精奇尼哈畨以下世爵清文并改用汉文精奇尼哈畨为一二三等子阿思罕尼哈畨为一二三等男阿逹哈哈畨为一二三等轻车都尉拜他拉布哷哈畨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畨为云骑尉其清文从旧十四年定一二三等侯伯亦各锡以美名如奉义侯敦惠伯等自后膺封爵者凡勲猷殊等皆奉
  特旨定锡嘉号十五年定自一等公袭二十六次至云
  骑尉袭一次均按所开袭次载入
  诰敇又定阵亡人等子孙袭次已完者赏七品京官令其世袭罔替十六年世袭七品官定为恩骑尉与
  国初所定共为世爵九等 凡军功议叙授爵战功有功牌五等自一等至五等皆全者授云骑尉多一倍至数倍者由云骑尉递加攻城视城之大小攻之难易分六等自轻车都尉以次递减水战以舟之大小分三等自骑都尉以次递减其升降又各视其官职之大小凖其功之差等而上下焉详见大清会典
  衍圣公世袭正一品掌奉至圣孔子阙里庙祀顺治元年题准封爵一如前朝阶正一品班列尚书上二年改
  赐三台银印十三年依例授光禄大夫十六年依例给清汉文三台银印乾隆十四年改给清汉篆文一品三台银印有大庆典衍圣公并蒙
  锡䕃初公阶正一品而䕃子则仍依正二品康熙六十一年始视正一品荫一子五品官著为例 圣贤后裔翰林院五经博士二十七人正八品俱世袭孔氏北宗一人掌奉中庸书院祀南宗一人掌奉衢州孔子庙祀元圣周公后裔二人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先贤仲子闵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言子卜子颛孙子有子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张子邵子后裔各一人朱子后裔二人先儒韩子后裔一人关氏后裔三人各掌奉其先世之祀孔氏北宗以衍圣公次子承袭馀并以嫡子袭孔氏颜氏曾氏孟氏东野氏仲氏闵氏冉氏端木氏卜氏言氏颛孙氏有氏博士十五人属于衍圣公馀各就其家除授有缺则督抚核明应袭之人咨部题请承袭 圣裔太常寺博士一人正七品世袭掌奉圣泽书院祀以衍圣公第三子承袭 圣裔国子监学录二人正八品一奉尼山书院祀一奉洙泗书院祀并由衍圣公于族内选用 圣裔国子监学正一人正八品世袭掌奉仪封圣庙祀顺治八年衍圣公奏准世袭如故 圣裔世袭六品官一人掌分献崇圣祠
  国初仍前代曲阜用孔氏世职知县乾隆六年山东巡抚白锺山言曲阜知县向由衍圣公保举选用每多瞻徇请在外拣选调补不必拘用孔氏奉
  旨允行以现任世职知县授为世袭六品官遇有缺出㨂选调补悉照执事官之例 四氏学教授一人正七品学录一人正八品教授掌训课孔颜曾孟四氏生徒以学录文行兼优历俸六年者升补学录掌副教授训迪生徒于孔氏岁贡廪生捐贡及廪生内选用初教授学录止由衍圣公保举咨部除授乾隆二十六年山东布政使奏定令衍圣公将㨂选应补人员移送抚臣验㸔送部具题 圣庙执事官四十人三品二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七品八人八品十人九品十人掌凡祭祀分献及爵帛香祝之执事雍正四年
  特旨增设各按品级给章服著衍圣公于孔氏子孙内选择人品端方威仪娴雅者报部充补每年各给俸禄银二十两以曾经出仕而退休在籍或身有职衔而未曾出仕以及贡监生童等皆可入选 司乐一人掌乐章乐器而教肄乐生 奎文阁典籍一人掌奎文阁书籍及礼生 屯田管勾一人以上并正七品掌祀田钱榖之出入祭祀则供其牲牷粢盛治膳羞醯醢之属其属有屯官八员钜野郓城平阳各二人东阿独山二屯各一人分掌五屯以供祀事 孔林守卫司百户一人秩视卫守备掌稽察户籍供其洒扫户役之事主守礼器祭祀则司涤濯掌牺牲之宰割 知印一人掌书一人书写一人掌公府文书信印 奏差一人掌赍衍圣公表笺
  奏章 随朝伴官六人以上并正七品掌随从衍圣公朝觐办事自司乐以下为兵农礼乐四司初无常员遇朝觐辄咨部给衔乾隆十五年始额定六员以上官皆由衍圣公保举咨部补授











  皇朝通典卷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三
  职官十一
  京尹府尹 丞治中通判经历照磨 司狱副使 京县知县县丞主簿 巡检典史 闸官教授 训导
  顺天府尹汉人一人掌
  京畿治理凡田赋出纳之政以时勾稽会直隶总督而上其要于户部凡师行则和雇民车岁以立春前一日率僚属迎春东郊遂进春于
  宫门退而颁春于民间以劝东作
  耕耤则具耒耜丝鞭实青箱以穜稑奉之以从乡试则充监临凡考试咸司其供具焉 丞汉人一人掌学校之政令乡试则充提调官以佐尹而经理之员额俱顺治元年雍正元年以来以部院大臣兼管府事皆由
  特简无定员 治中汉人一人掌供文武乡试之饔饩制卷以授诸生 通判汉人一人掌京城各市牙侩之籍而榷其常税乡试则治其名簿焉初设治中一人通判三人推官一人顺治六年省通判二人康熙六年省推官员额 经历司经历汉人一人掌出纳文移 照磨汉人一人掌乡试缮册弥封之事 司狱司司狱汉人一人掌刑部所送军流徒罪人收系而发遣之 崇文门副使汉人一人掌守崇文门库藏员额俱顺治元年旧设有知事一人检校一人康熙六年省库大使一人康熙三十九年省崇文门大使一人康熙四十年省 大兴县知县一人 宛平县知县一人各掌其县之政令与五城兵马司分壤而治抚辑良民缉禁奸匪以安畿辅品秩服章视外县加一等大兴县县丞一人 典史一人 巡检三人 闸
  官一人 宛平县县丞二人 主簿一人 典史一人 巡检四人 闸官一人咸佐知县以分掌其事焉初设有广禄闸闸官顺治十年省张家湾宣课大使一人康熙四十年省递运所大使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 儒学教授满洲汉人各一人训导满洲汉人各一人掌八旗及京师黉序训课之政初设府学教授一人训导六人京卫武学汉人教授一人训导二人顺治二年省武学训导员缺三年省府学训导四人康熙四年又省二人十五年复设府学训导武学训导各一人雍正三年改京卫武学为顺天府武学四年罢武学之制増置儒学满洲教授训导各一人 谨按顺天府初止辖大兴宛平二县康熙十五年始以昌平良乡等州县并直隶顺天府今所属自大兴宛平以外凡州县二十有五设东西南北四路同知以分领之皆兼统于直隶总督其职制员数已别载入州县篇故不具于此卷
  奉天府尹满洲一人掌
  留都治化与其禁令 丞汉人一人掌学校考试以为之贰
  国初设辽阳府知府顺治十四年改建奉天府置尹一人康熙三年増置丞一人乾隆三十年始以
  盛京侍郎兼管奉天府尹事务皆由
  特简无常员 治中汉人一人 通判满洲一人兴京理事通判满洲一人 儒学教授汉人一人经历司经历汉人一人 司狱司司狱汉人一人分掌府属之政令治中通判康熙三年置 兴京通判乾隆二十八年置教授经历初皆属辽阳府顺治十四年改隶奉天府旋设训导一人后省司狱康熙七年置又初设有奉天府推官一人康熙六年省 承徳县知县满洲一人 典史汉人一人职掌品秩与大兴宛平二县同员缺俱康熙三年置旧有县属巨流河巡检一人乾隆四十二年省所属府州县俱详府县卷中总督巡抚
  总督直隶一人驻保定府江南江西一人驻江南江宁府福建浙江一人驻福建福州府湖北湖南一人驻湖北武昌府四川一人驻成都府陜西甘肃一人驻甘肃兰州府广东广西一人驻广东广州府云南贵州一人驻云南府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直隶初设巡抚后加总督衔后又改为直隶总督仍管巡抚事又有三省总督驻大名府兼辖山东河南又有宣大总督驻山西大同府以宣化府属之后俱省两江总督初兼辖河南后定为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湖广总督初为川湖总督后定为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四川初设巡抚后裁设总督兼管巡抚事陜甘总督初兼辖四川改辖山西后定为陜甘总督辖陜西甘肃云贵总督初兼辖广西后定为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又河南初设河东总督辖河南山东后省凡总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应否兼兵部尚书衔由吏部请
  旨定夺间有
  擢任大学士奉
  特旨留任者
  巡抚直隶一人总督兼山东一人驻济南府山西一人驻太原府河南一人驻开封府江苏一人驻苏州府安徽一人驻安庆府江西一人驻南昌府福建一人驻福州府浙江一人驻杭州府湖北一人驻武昌府湖南一人驻长沙府陜西一人驻西安府甘肃一人总督兼广东一人驻广州府广西一人驻桂林府云南一人驻云南府贵州一人驻贵阳府掌宣布
  徳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群吏之治会总督以诏废置三年大比献贤能之书则监临之其武科则主考试直隶初设顺天巡抚正保巡抚宣府巡抚后并定为直隶巡抚以总督兼管江南初设庐凤巡抚后定为安徽巡抚江西初设南赣巡抚湖北初设郧阳巡抚后俱省湖南初设偏沅巡抚后改湖南巡抚陜西初设延绥巡抚宁夏巡抚后俱省凡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其应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
  旨定夺
  漕运各官总督漕运 巡视漕务 粮道 管粮同知通判 押运通判 漕标副将以下官 领运守备千总
  总督漕运一人掌督理漕挽以足国储凡收粮起运过淮抵通皆以时稽核催儧而总其政令驻札淮安康熙二十一年定制粮艘过淮后总漕随运北上率所属官弁相视运道险易调度全漕察不用命者俾舳舻相接毕度天津入
  觐述职以重官守 巡视漕务四人掌稽察所巡之地挑浅疏滞䟎程纠弊以肃朝政以给事中御史抡选
  简充一年而代顺治初沿明制遣御史巡漕七年裁巡漕御史以粮道逐程分押雍正七年以粮船过淮抵通多有陋规分遣御史二人往淮安稽察二人往通州稽察乾隆二年定制巡漕御史四人一驻淮安巡察江南江口至山东界一驻通州巡察至天津一驻济宁巡察山东台庄至直隶界一驻天津巡察至山东界 督粮道江南二人山东河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各一人掌监察兑粮督押运艘而治其政令江南江安粮道驻江宁苏松粮道驻常熟山东粮道驻徳州河南以开归道兼理及江西浙江福建湖南粮道并驻省城每年粮船起帮督押过淮盘验毕回任料理新粮山东河南粮道每年押运抵通雍正四年令总漕于江苏二粮道内每年委一人亲押过山东入闸俟江南粮船尽数过淮即回本任乾隆四十八年定各省粮道俱押本省粮船抵临清盘验方回本任惟山东粮道上下儧运俟总漕押送尾帮抵临清然后回任谨按明时十三省各以布政司𠫭议督粮 国朝亦沿明制各省并设督粮道以司仓储江南山东河南江西浙江两湖而外若福建陜西广东云南贵州皆有粮道甘肃有巴里坤粮道然皆非总漕所辖于漕事无与 管粮同知六人 通判三十二人掌监兑漕粮凡米色之美恶兑运之迟延及运军横肆苛求衙役需索奸蠧包𭣄搀和等弊皆司其禁戢之政初漕粮以府推官监兑康熙六年各府推官既裁改委同知通判山东以武定府同知济南兖州东昌秦安曹州五府通判河南以归徳卫辉怀庆三府通判江南以江宁苏州松江凤阳四府管粮同知苏州安庆宁国池州太平庐州扬州七府管粮通判松江镇江徐州三府粮捕通判淮安府军捕通判浙江以湖州府同知杭州嘉兴二府通判江西以南昌吉安临江三府通判湖北以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徳安荆州六府通判湖南以长沙衡阳岳州三府通判 押运同知通判十六人掌督押粮艘管束运军禁沿途迟延侵盗搀和之弊山东一人河南一人江南七人旧制五人乾隆元年増二人浙江三人江西二人旧制一人乾隆元年増一人湖北一人旧制四人乾隆元年裁三人湖南一人总漕会同督抚于各省同知通判内选委抵通日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侍郎送部引
  见部给限单管押回空到淮总漕察核逾限者参处漕标副将一人游击一人都司二人守备二人管理塘务一人千总四人把总十人掌催䕶粮艘漕标副将所属中营都司一人守备二人左营都司一人右营游击一人管理塘务一人左右哨千总四人把总十人领运守备五人卫守备九人守御所千总十三人千总一百八十六人随帮效力武举毎帮一人漕粮领运直隶通州左所右所天津左所右所领运千总各一人均领河南运山东济宁州卫守备一人前后及前左后右漕船四帮任城一帮每帮领运千总二人徳州卫徳州左卫东平守御所东昌卫濮州所平山前帮后帮领运千总各二人临清卫山东前帮后帮领本省运河南前帮后帮领河南运蓟粮帮运送直隶蓟州每帮领运千总二人 江南江安粮道所属兴武江淮二卫守备各一人漕船各九帮淮安卫守备一人漕船四帮大河卫守备一人漕船三帮扬州卫守备一人漕船三帮仪徴一帮徐州卫守备一人本卫漕船一帮河南前后二帮领河南运安庆新安宣州建阳庐州滁州泗州七卫漕船各一帮凤阳卫守备一人本卫漕船常州一帮原凤中常州三帮长淮卫守备一人本卫漕船四帮宿州卫二帮每帮领运千总二人 浙江杭州卫漕船四帮嘉兴卫湖州严州二所各一帮台州温州二卫各二帮每帮领运千总二人绍兴处州二卫漕船前帮领运守备各一人千总各一人后帮领运千总各二人海宁卫金衢所领运守御千总各一人卫千总各一人 江西南昌卫漕船前帮领运守备一人千总一人后帮领运千总二人袁州赣州二卫漕船各一帮领运守备各一人千总各一人九江卫漕船二帮领运千总各二人吉安安福永新抚州建昌广信铅山饶州八所漕船各一帮领运守备千总各一人卫千总各一人 湖北武昌卫武昌左卫蕲州黄州襄阳沔阳岳州五卫荆州卫荆州左卫右卫湖南三帮领运千总各一人以上各省各帮每帮随帮效力武举一人白粮领运江苏苏州府太仓州运白粮船共一帮松江常州二府各一帮浙江嘉兴湖州二府各一
  帮领运千总每帮各二人随帮效                   武举各一人河道各官河道总督 河库道 河道 管河同知 通判 州同 知县 县丞 主簿 巡检 吏目 典史 闸官 河标副将以下官 河营参将以下官
  河道总督江南一人驻淮安清江浦掌黄淮会流入海洪泽湖汕黄济运南北运河泄水行漕及瓜洲江工支河湖港疏濬堤防之事 山东河南一人驻济宁州掌南河南下汶水分流运河蓄泄及支河湖港疏濬堤防之事 直隶一人掌漳卫入运归海永定河疏濬堤防之事以总督兼管顺治初止设总河一人总理黄运两河事务驻札济宁州康熙十六年以后江南河工𦂳要移驻清江浦雍正二年以河南武陟中牟等县堤工𦂳要设副总河一人驻札济宁州总河兼理南北两河副总河专理北河七年改总河为总督江南河道副总河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分管南北两河初南北两总河并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乾隆四十八年
  旨以总河无地方之责况又有道员陞署及简擢初任之员嗣后但给与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衔著为令直隶河道总督雍正八年置河库道一人河道十一人河库道驻札清江浦掌出入河帑而岁要其成于总督江南淮徐河道驻徐州淮扬河道驻淮安山东运河道驻济宁直隶永定河道驻固安皆掌专理河务山东兖沂曹兼管黄河道驻兖州河南开归陈道驻开封彰卫怀道驻武陟直隶通永河道驻通州天津河道驻天津清河道驻保定大广顺河道驻大名皆掌分巡所属而兼理河务其山东运河道河南二道直隶五道又兼掌河帑之出纳 管河同知二十七人通判二十五人州同十人州判二十人县丞七十三人主簿六十九人巡检二十五人吏目二人典史四人兼管河务知县十八人江南淮徐河道辖铜沛邳雎宿虹桃源同知四人丰萧砀宿迁运河通判二人二十四汛州同州判各一人县丞五人巡检十人内大𭐏运河二汎各巡检二人主簿十有二人淮扬河道辖山清里河山清外河山安海防江防同知五人高堰山盱桃源安清中河扬河扬粮水利通判六人三十八汛州同州判各三人县丞十有四人主簿十人巡检八人又西溪司安丰司管河巡检各一人山东运河道辖运河郯沂海赣同知二人泇河捕河上河下河泉河通判五人二十八汛州同州判各三人县丞九人内一丞管二汛主簿十有二人分理泉州州同二人府经历三人县丞六人巡检一人兖沂曹道辖曹单黄河同知一人四汛县丞一人主簿二人巡检一人河南开归道辖上南河下南河同知二人仪考商虞通判二人十二汛州判一人县丞七人主簿四人彰卫怀道辖怀庆黄河开封上北河下北河同知三人彰徳河务卫辉盐河怀庆河务曹仪河务通判四人二十汛县丞八人主簿十人巡检二人又林县管河典史一人直隶永定河道辖石景山永定河南岸北岸同知三人三角淀通判一人十五汛州判三人县丞主簿各五人吏目二人通永河道辖北运河务关同知一人北运河杨村蓟运粮河通判二人十三汛州同一人州判四人县丞三人主簿五人天津河道辖南运河津军河间河捕同知二人泊河子牙河通判二人西汛清河故城吴桥管河县丞各一人东汛景州沧州管河州判各一人天津管河县丞一人东光交河南皮青静海献管河主簿各一人青县管河巡检一人清河道辖保定河捕同知一人正定粮马河通判一人分汛兾州祁州安州管河州判各一人武强隆平宁晋兼河务知县各一人清苑蠡高阳新安雄安肃新城管河县丞各一人保定任唐管河主簿各一人满完方顺桥管河巡检各一人深泽管河典史一人大广顺河道辖广大漳广平河务漳河同知三人分汛永年邢台沙河南河平乡广宗钜鹿唐山内邱任元城大名魏长垣管河县丞各一人永平成安管河典史各一人凡河务自管河同知以下为专司知县为兼职各掌沿河堤堰𭐏闸岁修抢修及挑濬淤浅导引泉流并江防海防各工程同知通判总理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分汛防守 闸官四十三人掌司闸之启闭以时蓄泄江南十四闸闸官十有一人内一官管四闸山东四十八闸闸官三十一人内一官管二闸者九一官管三闸者四直隶一人 江南河标副将二人游撃一人都司三人守备二人管理塘务一人千总八人把总十有六人管理塘务二人河东河标副将一人游击二人都司一人守备二人管理塘务一人千总六人把总十有二人掌催䕶工程江南河标中军副将一人其属中军都司一人管理塘务一人左右哨千总二人把总五人河标左营副将一人其属中军都司一人千总二人把总三人右营守备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二人萧营都司一人把总二人河标右营游击一人其属中军守备一人左右哨千总三人把总四人河东河标中军副将一人其属都司一人管理塘务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四人河标左营游击一人其属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四人右营亦如之 江南河营参将一人游击二人守备二十人千总十有七人把总三十人苇荡营参将一人守备二人千总二人山东黄运河营守备一人千总五人把总二人东昌徳州二卫管河守备各一人徳州运河南北两岸管河千总各一人河南豫河怀河二营守备各一人恊办守备各一人千总四人把总三人直隶永定河河营守备一人千总九人把总十有五人凡河营参将以下皆掌河工调遣及守汛防险之事苇荡营参将以下掌采苇芦以供修筑堤埽之用江南河营参将辖淮徐营游击一人九营守备九人二十一汛千总八人把总十有三人淮扬营游击一人十一营守备十有一人二十六汛千总九人把总十有七人苇荡营参将辖左右营守备千总把总各二人山东黄运河营守备辖七汛千总五人把总二人河南豫河怀河二营守备辖七汛千总四人把总三人直隶永定河营守备辖南北岸淀河三汛千总把总各一人石景山汛千总一人北运河汛千总把总各三人南运河汛千总一人把总八人东淀垡船千总一人西淀垡船把总一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四
  职官十二
  司道布政使 按察使 守道 巡道 布政使司经历 理问 都事 照磨 库大使仓大使 按察使司经历 知事 照磨 司狱各道厍大使 仓大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宁苏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一省之政司钱谷之出纳
  朝廷有徳泽禁令承流宣布以达于有司阖省僚属以时颁其禄俸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报督抚以达于吏部十年会户版均税役登民数田数以达于户部凡诸政务与督抚会议经画而行之
  国初每省设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顺治十八年分江南布政使司为江苏安徽各二人康熙二年分陜西布政使司为陜西甘肃各二人三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北湖南各二人六年去左右繋衔每省止设布政司一人初以直隶近在畿甸不设藩司以口北守道兼山西布政司衔康熙八年増设直隶守道一人总司钱谷雍正二年改为布政使乾隆二十五年分江苏布政使为江宁苏州各一人 布政使司经历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出纳文移 理问直隶江宁苏州江西浙江湖南陜西云南各一人掌勘核刑名 都事河南福建各一人掌受发文移 照磨山西福建浙江湖北甘肃四川广东各一人掌照刷卷宗 库大使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宁苏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司库蔵之出入 仓大使安徽一人掌检稽仓库经历等官员额俱康熙六年定直隶员额雍正二年定理问初各布政使俱设惟贵州不置康熙三十八年省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各一人雍正二年又省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甘肃各一人乾隆二十五年増设江宁一人又初置有副理问康熙三十八年省都事初置福建河南江西山西布政司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江西山西二人照磨初各布政司俱置康熙三十八年省山东河南广西云南江苏安徽江西陜西湖南贵州各一人库大使初置山西三人江南湖广各二人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河南陜西广东云南贵州各二人后省山西二人乾隆元年又増置直隶甘肃四川各一人二十五年増设江宁一人又初置有各布政司检校库副使宝源局大使副使等官后俱省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全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大者与藩司会议以听于部院理阖省之驿传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审为主稿官与布政使称两司员额顺治年间定江南陜西湖广分省添设与布政使同初直隶不设臬司以大名巡道兼河南按察使衔通永天津道俱兼山东按察使衔霸昌井陉道俱兼山西按察使衔康熙八年増设直隶巡道一人总理刑名三十八年省井陉道雍正二年改直隶巡道为按察使 按察使司经历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各一人职掌与布政司属同 知事江西一人掌勘察刑名 照磨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甘肃广东贵州各一人职掌与布政司属同 司狱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管理系囚经历等官员额俱康熙六年定直隶员额雍正二年定知事初设江西福建山西广东广西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福建山西广东广西各一人照磨每省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山东河南江西广西云南江苏陜西山西湖北四川各一人又初置有各省检校后俱省各道初制参政道从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参议道从四品佥事道正五品乾隆十八年省去兼衔俱改为正四品直隶口北道霸昌道通永道天津道清河道大名道热河道各一人山东督粮道济东泰武临道登莱青道兖沂曹道各一人山西冀宁道河东道雁平道归绥道各一人河南开归陈许道粮盐道南汝光道河北道河陜汝道各一人江南江安粮储道苏松粮储道常镇通道松太道盐巡道凤庐道宁池太广道各一人浙江督粮道盐法道宁绍台道温处道杭嘉湖道金衢严道各一人江西督粮道盐法道广饶九南道吉南赣宁道各一人福建督粮道盐法道兴泉永道延建邵道汀漳龙道台湾道各一人湖北督粮道盐法道荆宜施道安襄郧道武汉黄徳道各一人湖南粮储道盐法长宝道衡永郴桂道岳常澧道辰永沅靖道各一人陜西督粮道盐法道潼商道汉兴道延榆绥道各一人甘肃甘凉道平庆道巩秦阶道兰州道宁夏道西宁道安肃道镇廸道各一人四川盐茶马道松茂道川东道建昌道永宁道川北道各一人广东督粮道惠潮嘉道肇罗道雷琼道南韶连道高廉道各一人广西苍梧道左江道右江道各一人云南粮储道盐法道迤西道迤东道迤南道各一人贵州督粮道贵西道古州道各一人分守分巡及粮储盐法各道或兼兵备或兼河务或兼水利或兼学政或兼茶马屯田或以粮盐兼分巡之事皆掌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砺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倡所属而廉察其政治
  国初设布政司左右参政参议曰守道设按察使副使佥事曰巡道有通辖全省者有分辖三四府州者各以职事设立于要地后因时裁设衔额无定均视其升补之本职为差如由京堂等官补授者为参政道由掌印给事中知府补授者为副使道由科道补授者为参议道由郎中员外主事同知补授者为佥事道守巡皆同乾隆十八年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衔定为守巡各道 各道库大使直隶山东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各一人江苏二人仓大使陜西广东各一人库仓大使掌各道之库蔵仓庾皆因所掌之事先后设定员额
  府州知府 直隶州知州 各府同知 通判经历 知事 照磨 司狱 宣课司大使税课司大使 仓大使 检校 库大使 茶引批验所大使 长官司吏目 各直隶州州同州判 吏目 巡检 驿丞 闸官 税课司大使
  各府知府奉天府一人直隶山东福建湖北广东各十人陜西七人江苏安徽各八人山西河南甘肃湖南各九人浙江广西四川各十一人江西贵州各十三人云南十四人掌一府之政统辖属县宣理风化平其赋役听其狱讼以教养万民凡阖府属吏皆总领而稽核之
  国初定制每府设知府一人顺治十八年江南分省康熙二年陜西分省三年湖广分省各以其府分隶之嗣后各府互有建置裁并员额亦因之増减焉又初制知府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同知直隶二十四人江苏二十三人浙江十五人安徽贵州各七人山东十二人陜西六人山西江西各十一人河南甘肃广西各八人福建湖北广东四川各十人湖南九人云南十三人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清军理事抚苗水利诸事 通判奉天府一人直隶安徽湖北各八人江苏十六人山东河南各十一人山西浙江江西湖南各十人陜西三人甘肃广西云南贵州各六人福建广东各七人四川九人分掌粮运督捕水利理事诸务均各量地置员以佐知府之政治其有兼理民事直隶于各省者其职如各府各直隶州之制而品级则同
  国初每府设同知通判或一二人或三四人不等嗣后酌量繁简因时裁设又各府旧设推官専掌谳狱之事康熙六年裁 各府经历直隶湖北湖南广西各十人江苏六人安徽河南广东各八人山东山西甘肃福建各九人陜西四人浙江云南各十一人江西四川贵州各十一人 各府知事江苏三人浙江一人广西二人云南五人 各府照磨江苏五人安徽河南各一人陜西浙江各四人甘肃贵州各二人江西十二人四川十人掌受发文移磨勘卷宗 各府司狱直隶四人江苏安徽河南陜西四川贵州各一人山东十人山西广西各三人浙江湖北各六人福建广东各八人湖南二人云南五人掌察理系囚 各府宣课司大使江苏三人 各府税课司大使浙江四人广东一人 各府仓大使直隶二人山西陜西各一人各府检校江苏三人 各府库大使山西一人各府茶引批验所大使江苏一人 各府长官司吏目贵州三人各守其职以分理府属之事各直隶州知州直隶甘肃各六人江苏广东各三人安徽陜西各五人山东福建各二人山西十人四川九人河南湖南云南各四人江西广西各一人掌直隶州一州之政令其规制与知府同惟无倚郭县其所治州即以知州行知县之事
  国初各直隶州俱置知州一人嗣后或以府改设析置或以府属州升或省并入各府其员额亦因之増减焉 各直隶州同直隶安徽四川各三人江苏山东陜西甘肃福建各一人河南广东各一人州判直隶五人江苏安徽山东陜西广东广西
  各二人山西湖南各四人河南甘肃各三人江西云南各一人四川七人所掌如府同知通判之职以贰各州而佐其政治其员额因事之繁简并随各州升改之制而建置焉 各直隶州吏目直隶甘肃各六人江苏广东各三人安徽陜西各五人山东福建各二人山西十人四川九人河南湖南云南各四人江西广西各一人掌禁戢奸宄防䕶狱囚典司簿籍 各直隶州巡检直隶山东甘肃江西广西各一人江苏七人安徽山西广东四川各五人福建二人湖南云南各三人 各直隶州驿丞直隶山西四川各一人 各直隶州闸官山东八人 税课司大使江苏山东各一人各掌其职与各县所属同员额随州建置复因地裁减如今制焉
  州县知州 知县 各州州同 州判 吏目巡检 驿丞 库大使 闸官 各县县丞主簿 巡检 典史 驿丞 闸官 税课大使 河泊所官 仓官
  知州顺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隶十二人江苏安徽湖南各三人山东九人山西陜西各五人河南六人甘肃湖北广东各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广西十六人四川十一人云南二十七人贵州十四人掌一州之政治以县之地大而事繁者升而置之所统辖一如县制
  国初每州置知州一人嗣后随地制宜或由特设或由县升或以属州升为直隶州其员额亦因时而増减焉 州同顺天府一人江苏安徽各三人山东六人河南甘肃江西湖南四川云南各一人陜西贵州各二人湖北四人广西十人 州判顺天府三人直隶七人江苏甘肃湖南四川各二人山东河南广西各五人陜西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广东云南各四人贵州三人分掌各州粮马巡捕之事 州吏目顺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隶十三人江苏安徽湖南各三人山东九人山西陜西各五人河南六人甘肃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广东各七人广西二十三人四川十一人云南二十七人贵州十四人掌辅理各州之刑禁 各州巡检顺天府一人奉天府一人直隶四川各五人江苏广西云南各七人安徽六人山东四人山西江西各二人河南浙江各一人湖北广东各十三人湖南贵州各三人各州驿丞顺天府一人河南陜西贵州各一人四川一人各州库大使顺天府一人各州闸官顺天府一人江苏二人山东三人各因所属分地而掌其职事
  国初每州置州同州判各官因事之繁简无定员惟吏目每州一人嗣后因时裁设凡县之升为州者并置各属员如今制焉
  各县知县顺天府十九人奉天府八人顺天府奉天府京县知县已见前卷直隶一百五人江苏六十二人安徽五十人山东九十五人山西八十八人河南九十四人陜西七十三人甘肃五十二人浙江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江西七十五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广东八十一人广西四十九人四川一百十一人云南三十九人贵州三十四人掌一县之政令平赋役听治讼兴教化厉风俗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皆躬亲厥职而勤理之
  国初每县置知县一人嗣后因地増设或属于府或属于直隶州繁要则升为州其州之简者亦改为县各因时裁置而定其员额焉 各县县丞顺天府三人直隶十八人江苏五十九人安徽十七人山东三十五人山西五人河南三十三人陜西十五人甘肃广西各六人浙江四十六人福建二十九人江西五十五人湖北二十三人湖南十三人广东二十人四川二十一人云南四人贵州七人各县主簿顺天府二人直隶五人江苏三十七
  人安徽陜西甘肃各三人山东河南各十三人山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各一人浙江十一人江西二人分掌粮马征税户籍巡捕之事以佐其县 各县巡检顺天府四人奉天府六人直隶四十一人江苏八十五人安徽五十三人山东二十人山西三十三人河南十五人陜西十三人甘肃七人浙江四十人福建六十六人江西八十八人湖北六十八人湖南六十五人广东一百二十九人广西六十人四川九十五人云南十六人贵州四人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凡州县关津要害并设之 典史顺天府十五人奉天府七人各直省员数与知县同掌监察狱囚如无丞簿则兼领之各县驿丞顺天府一人直隶九人山西河南陜
  西各六人甘肃江西二人四川一人浙江四人典邮传迎送 各县闸官江苏十一人山东十四人掌潴泄启闭事 各县税课大使江苏二人浙江三人典商税之事 各县河泊所官广东二人掌收鱼税 各省仓官奉天府九人
  国初每县置县丞各官因事多寡无定员惟典史每县一人嗣后县丞因时裁设并因各县之升改分并而定其员额焉





  皇朝通典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五
  职官十三
  学政府学教授 州学学正 县学教谕 府州县学训导
  提督学政顺天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陜西甘肃一人以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由进士出身者充各带原衔品级奉天府一人以奉天府府丞充福建台湾府一人以台湾道充掌直省学校生徒考课黜陟之事以岁科二试巡历所属府州进诸生而论文艺程品行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率教者凡兴革事宜皆会督抚以行之三年而代
  国初各省并设督学道带按察司佥事衔以各部郎中由进士出身者循资擢用康熙二十三年御史张集疏请慎学政之选
  诏下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停论俸补授之例凡顺天学政缺以侍读侍讲谕徳洗马等官简用江南浙江学政以侍读侍讲谕徳洗马中允赞善等官简用其馀各省学道将应陞之五部郎中及参议道知府等官选择开列请用嗣后不拘省分凡由翰林科道出身者即为学院由部属等官者则为学道雍正四年定制各省督学皆改为学院其以部属简任者依出身甲第各加翰林院编修检讨衔各府𠫊等儒学教授直隶十人奉天二人山东十人山西十人河南九人江苏八人安徽八人江西十有三人福建十人浙江十有一人湖北九人湖南九人陜甘十有六人四川十有二人广东十人广西十有一人云南十有五人贵州十有三人各州儒学学正直隶二十有二人奉天四人山东十有一人山西十有六人河南十人江苏六人安徽九人江西二人福建二人浙江一人湖北七人湖南七人陜甘二十有三人四川十有八人广东十人广西十有六人云南三十人贵州十有四人各𠫊县儒学教谕直隶一百十有五人奉天一人山东九十有一人山西六十有一人河南九十有八人江苏四十有六人安徽四十有八人江西七十有五人福建五十有八人浙江七十有六人湖北五十有四人湖南五十有七人陜甘六十有四人四川八十有六人广东七十有三人广西四十有二人云南三十有二人贵州三十有三人各府𠫊州县等儒学训导直隶一百四十人奉天五人山东一百十人山西九十有五人河南一百五人江苏五十有九人安徽六十有四人江西九十有一人福建七十有二人浙江八十有八人湖北七十人湖南七十有七人陜甘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十人广东九十有四人广西六十有三人云南七十有三人贵州六十人各掌其学校生徒训廸之事凡儒学官除江苏安徽两省通用外其馀例用本省人惟同府州者避不用康熙三年裁各府州训导又大县裁训导小县裁教谕十五年均复设其后县有折置者则训导每移置所析县而裁省之县亦间存乡学教谕或训导焉又初设有各卫武学训导康熙三十二年裁都司儒学教授雍正三年
  盐政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盐法道 运同 运副 运判 盐课司提举 盐课司大使批验所大使 库大使经历 知事 巡检
  盐政长芦两淮各一人由  特旨简用或都察院奏差各带原衔品级福建甘肃四川两广以总督兼理两浙云南贵州均以巡抚管理河东以山西巡抚管理掌理盐政而纠其属吏征收督催之不如法者以时审其价而酌剂之凡盐赋之奏课与盐法之宜更者以
  闻总督巡抚兼盐政者亦如之
  国初各省置巡盐御史后定为盐政由
  特旨简充其由都察院奏差者亦以盐政名之由内务
  府官员
  简充者仍带御史衔各省以督抚兼管者皆因地制宜永为恒式焉 都转盐运使司运使长芦山东河东两淮两广各一人 盐道两浙福建陜西四川云南各一人其馀各直省行销地方盐法多由驻札省城守巡道兼理掌督察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民之生计与商之行息而平其盐价水陆挽运必计其道里时其往来平其贵贱俾商无滞引民免澹食以听于盐政及监理盐政之督抚焉
  国初定两浙福建运使各一人康熙四十九年改两浙运使为驿盐道雍正四年改福建运使为盐法道 分司运同长芦山东河东两广各一人运副两浙一人运判长芦二人山东两浙各一人两淮三人掌分司产盐之地而纠察之辅运使盐道以分治其事长芦分司天津运同蓟永运判各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四沧州运判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二山东分司滨乐运同胶莱运判各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五两淮分司泰州运判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十有一通州运判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九海州运判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三河东运同治山西解州安邑县盐池一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三两浙分司宁绍运副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二十嘉松运判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十有二广东分司𠅤潮汀赣运同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十有三
  国初定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两广运同各一人副使一人两淮运判四人两浙长芦山东河东运判各一人康熙十六年裁各盐运同副使十七年复设长芦山东两浙福建盐运同知各一人两浙副使一人三十八年裁两淮运判一人四十三年裁两浙福建运同雍正二年増设河东两广运同各一人 监掣同知两淮二人掌掣盐之政令盐课提举司提举云南三人分辖盐井之政职掌与运使所属分司同
  国初定云南提举司三人广东提举司一人云南广东吏目各一人康熙三十二年裁广东提举一人吏目并裁盐课司大使长芦山东各十人河东三人两淮二十三人两浙三十二人陜西一人广东十三人福建十八人四川七人云南九人初设副使康熙五十年裁掌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及池井之务凡直省有沿海及有池之地听民辟地为场置灶开畦为盐而授之商或官出帑收盐授之商而行之以盐课大使掌其池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政令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地之征收其有井者分掌其政令皆治其交易审其权衡而平凖之日稽其所出之数以杜私贩之源按国初设有卫税课司大使雍正二年裁谨附识
  国初设大使之职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地池井之多寡而为之额嗣后因时分并増设如今额焉 盐引批验所大使长芦山东两淮各二人两浙四人两广一人掌批验盐引之出入 库大使长芦山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四川云南各一人掌盐课之收纳而监理其库贮 经历长芦山东河东两淮两浙两广各一人知事长芦河东两淮两浙各一人掌稽核文
  书 巡检两淮二人掌巡察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以上员额康熙以来陆续定设因其事之繁简而置员其缺者则
  以运副运判及课大使兼理其事焉按 国初别设有市舶提举其属有吏目康熙五年裁谨附识
  关税各差崇文门监督 左右翼监督 各直省关税 各直省委道府州县监收关税各监督京师崇文门正监督一人以大臣简充副监督一人由总管内务府大臣抡选奏充左翼右翼各一人以大臣简充直隶天津关一人以长芦盐政兼管通州二人以满汉坐粮𠫊兼管山海关一人以四五品满京堂及各部院内务府司员差充张家口杀虎口各一人以部院司员差充潘桃口一人以多伦诺尔同知管理龙泉紫荆奇峰五虎固关白石倒马茨沟插箭岭马水口各一人以提督兼管委参将都司守备把总监收三座塔八沟乌兰哈达各一人以理藩院司员差充奉天牛马税一人以部院司员差充中江一人以 盛京将军衙门章京及五部司员差充山西武元城一人以巡抚兼管委交城县知县监收归化城一人亦以巡抚兼管委道员监收山东临清关一人以山东巡抚兼管委临清州知州监收江南海关一人以江苏巡抚兼管委松太道监收浒墅关一人以苏州织造兼管淮安宿迁关一人以内务府官员简充掦关一人以江苏巡抚兼管委常镇扬通道监收龙江西新关一人以江寕织造兼管凤阳关一人以庐凤道管理芜湖关一人以安徽巡抚兼管委安徽宁池太道监收江西九江关一人以广饶南九道管理赣关一人以江西巡抚兼管委吉南赣道监收福建海关一人以福州将军兼管闽安关一人以巡抚兼管委福州府同知监收浙江海关一人以巡抚兼管委宁绍台道监收南北新关一人以杭州织造兼管湖北武昌厂一人荆关一人以巡抚兼管委员监收湖南辰关一人以巡抚兼管委辰州府知府监收四川䕫关一人以总督兼管委䕫州府知府监收打箭𬬻一人以同知兼管广东海关一人以内务府官员简充太平关一人以巡抚兼管委南韶连道监收广西梧厂浔厂各一人以巡抚兼管委梧州浔州各知府监收掌于水陆会冲之地设官置吏颁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财贿爰繋之税以便诇㡬以佐
  国家经费凡榷百贷者为户部分司榷竹木及船钞者为工部分司必行商大贾挟赀货殖以牟利者乃讥而征之物有精麤直有贵贱利有厚薄各按其时地以定应征之数遵部颁科条刊示木榜俾商贾咸知而吏不能欺其有蔵匿奸匪私冒越渡及漏应税之物者俱论如法监督以一岁报满则条析经征之数具疏専达其隶督抚经理者岁周疏报亦如之皆以册达部部受其要而会之定其殿最以
  闻初制关税各差皆以户工二部司员充之寻改差六部司员又改归地方官管理嗣后随时斟酌改定或
  特简京员或由部院司员抡选引
  见除授或归督抚总理或以将军织造盐政兼理京差
  由部疏请或更代或留任候
  旨遵行由督抚等兼管者期满奏明接管皆因地制宜
  永为恒式焉


  皇朝通典卷三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
  职官十四
  盛京将军等官
  盛京将军一人驻 盛京城掌镇抚
  留都安辑旗民董率文武凡军师卒戍田庄粮糈之籍疆域之广轮关梁之要隘咸周知其数以时简稽而修饬之副都统三人一驻 盛京一驻锦州府一驻熊岳城各守分地以赞其治初顺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定都燕京以内大臣一员副都统二员及每
  旗驻防章京留守
  盛京三年改驻防大臣为按班章京给镇守总管印康熙元年改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四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乾隆十二年改奉天将军为镇守
  盛京等处将军其副都统二员雍正五年以一员移驻锦州府又増置熊岳副都统一员
  盛京等处驻防城守尉十人协领十人佐领一百二十四人防御九十有二人骁骑校二百有四人凡
  盛京驻防之地自将军所治外其所属各城曰兴京曰抚顺曰辽阳曰海城曰盖州曰开元曰铁岭曰复州曰宁海曰旅顺水师营曰岫岩城曰凤凰城曰锦州府曰熊岳曰小凌河曰宁远曰中前所曰中后所曰广宁曰巨流河曰白旗堡曰小黒山曰闾阳驿曰义州边门十六曰威远堡曰英峩门曰碱厂曰旺清曰叆河曰凤凰城右俱属 盛京兵部而将军兼统之曰法库曰松岭子曰新台曰梨树沟曰白石嘴曰明水塘曰彰武台曰清河曰白土厂曰九关台右俱将军所属皆设兵驻守置城守尉协领佐领防御等官各视兵数多寡定额有差以掌巡防稽察之事又有委官一百人皆以七品冠带食领催前锋钱粮乾隆二十七年
  盛京将军衙门主事一人笔帖式十有一人各处驻防衙门笔帖式十有三人仓官六人分掌行遣案牍及粮储出纳之事
  吉林将军一人驻吉林城掌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缮固镇戍绥和军民秩祀山川辑宁边境 副都统五人一驻吉林一驻宁古塔一驻伯都讷一驻三姓地方一驻阿勒楚喀各守分地以赞其治初顺治十年始设按班章京于宁古塔以镇其地康熙元年改按班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乾隆二十二年改为吉林将军吉林副都统康熙十五年置三十一年移驻伯都讷雍正三年复置宁古塔副都统顺治十年置伯都讷副都统康熙三十一年自吉林移驻三姓副都统雍正十年置阿勒楚喀副都统乾隆二十一年置又初置有拉林副都统一员乾隆三十四年省 吉林等处驻防总管一人协领二十有五人参领一人佐领一百十九人防御八十有一人骁骑校一百十六人管水手四品官二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二人凡吉林驻防之地自将军所治外其所属各处曰宁古塔曰伯都讷曰三姓曰阿勒楚喀曰拉林曰打牲乌拉曰伊屯曰额木赫索啰边门四曰巴延鄂佛啰曰伊屯曰克尔素曰布尔图库苏巴尔汉皆设兵驻守置总管协领参领佐领防御等员各视兵数多寡定额有差职掌与
  盛京各驻防同 吉林理事同知一人狱官一人吉林将军衙门主事一人笔帖式十有二人伯都讷副都统衙门委署主事一人各处驻防衙门笔帖式二十有八人管台站笔帖式十有八人管仓笔帖式十有二人仓官七人助教十人同知掌旗民狱讼之事主事等官分掌文案邮传仓储教习之事初雍正四年设永吉州于吉林长宁县于伯都讷置知州知县吏目典史等官俱属奉天府乾隆元年省长宁县并入永吉州十二年罢永吉州改设吉林理事同知隶于吉林将军焉
  黒龙江将军一人驻齐齐哈尔城掌镇守黒龙江等处地方均齐政刑修举武备绥徕部族控制东陲 副都统三人一驻齐齐哈尔一驻墨尔根一驻黒龙江各守分地以赞其治初康熙二十二年始置黒龙江将军及副都统二十九年移黒龙江将军驻墨尔根三十八年复移驻齐齐哈尔城齐齐哈尔副都统康熙三十七年自墨尔根移置墨尔根副都统康熙四十九年置黒龙江副都统康熙二十二年置 黒龙江等处驻防副都统衔总管一人城守尉一人协领十有六人总管七人参领一人副总管二十有六人佐领二百三十八人防御二十有四人骁骑校二百三十一人䕶军校二人管水手四品官四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四人管造船四品官一人五品官一人六品官一人凡黒龙江驻防之地自将军所治齐齐哈尔外其所属各处曰墨尔根与黒龙江齐齐哈尔各置水师营曰呼伦贝尔曰呼兰城曰布特哈曰博尔多皆设兵驻守沿边卡伦四十有六皆遣官率兵防戍置城守尉总管副总管协领参领佐领防御等官各视兵数多寡定额有差职掌与
  盛京各驻防同 黒龙江将军衙门主事一人理刑主事一人银库主事一人笔帖式十有二人各处驻防衙门笔帖式二十人管台站笔帖式三十有三人六品官二人台站官二人管仓笔帖式六人管官屯七品官四人分掌刑名赋饷邮驿仓储之事雍正四年于黒龙江置㤗宁县知县七年省凡旗军狱讼之事改设理刑主事治之
  各处驻防将军 副都统 协领 城守尉 佐领 防御 骁骑校
  直隶保定府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沧州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 宝
  坻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东安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采育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霸州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固安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方 雄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良乡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谨案以上俱稽察九处驻防旗务大臣所属故列于热河密云山海关三处副都统之前
  热河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五人佐领十五人防御二十人骁骑校二十人 密云县副都统一人协领四人佐领十六人防御十六人骁骑校十六人 分驻古北口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四人 昌平州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山海关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二人佐领六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八人 分驻喜峯口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四人 冷口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三人 玉田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二人 三河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二人 顺义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永平府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二人 罗文峪防御一人骁骑校二人谨按以上三处副都统皆自率所属专镇一方别无将军都统以节制之其张家口都统惟辖察哈尔八旗别见各处办事大臣篇中兹不复
  陜西西安将军一人副都统二人协领兼佐领八人佐领三十二人防御四十人骁骑校四十人甘肃宁夏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五人佐领十九人防御二十四人步营防御二人骁骑校二十四人
  凉州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二人佐领六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八人庄浪城守尉一人佐领四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谨按各省副都统皆统于将军惟凉州副都统不属宁夏将军节制
  江苏江宁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八人佐领三十二人防御四十人骁骑校四十人分驻京口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二人佐领十四人防御十六人骁骑校十六人
  浙江杭州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九人佐领二十三人防御二十人骁骑校三十二人分驻乍浦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五人佐领十一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十六人
  湖北荆州将军一人副都统二人协领兼佐领十人佐领四十六人防御五十六人骁骑校五十六人
  广东广州将军一人副都统二人协领兼佐领八人佐领八人防御三十二人骁骑校三十二人水师营协领一人佐领二人防御二人骁骑校六人福建福州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八人佐领八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十六人水师营协领一人佐领二人防御二人骁骑校六人
  四川成都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五人佐领十九人防御二十四人骁骑校二十四人山东青州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四人佐领十二人防御十六人骁骑校十六人兼辖分驻徳州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谨按山东驻防未设将军惟以副都统管领与热河密云山海关诸处同例
  山西太原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谨按山西城守尉乾隆二十五年定归巡抚节制
  河南河南城守尉一人佐领十人防御十人骁骑校十人谨按河南城守尉乾隆二十五年定归巡抚节制
  各处驻札大臣
  喀尔喀军营定边左副将军一人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一人科布多参赞大臣一人掌喀尔喀四部之军政凡四部会盟参赞大臣间岁分驻会核稽其边防军实之事总听左副将军裁决具疏以
  
  阿勒台乌里洋海散秩大臣二人副都统一人总管四人佐领二十七人骁骑校二十七人
  库伦办事大臣一人掌俄罗斯之往来明其禁令司员一人掌库伦贸易诸务稽察奸宄平其争
  谨按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奉  旨増𣲖大臣二人同办库伦事务系出  特简不在定制之内故不列为额缺 分驻恰克图办事司员一人掌俄罗斯贸易诸务听节制于库伦大臣
  绥远城将军一人协领五人佐领二十人防御二十人骁骑校二十人兼管归化城土默特 归化城土默特副都统一人参领十人佐领四十九人掌归化城土默特之军政以时巡阅边防编审户册 右卫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游牧察哈尔都统一人副都统一人八旗游牧满洲理事官八人八旗蒙古理事官九人䕶理都统关防笔帖式二人䕶理军站印务笔帖式一人八旗总管八人参领三人佐领一百一十一人骁骑校一百一十七人䕶军校一百一十七人捕盗六品官三人掌察哈尔之军政东西各分四旗西四旗在山西多伦诺尔境东四旗则热河道所属境也
  西宁办事大臣一人司员一人笔帖式三人掌西宁之军政凡青海三十六旗之会盟一如喀尔喀四部之制间岁举行听
  简命大臣裁决具疏以
  闻
  西藏办事大臣二人司员一人笔帖式一人掌西藏之政令凡噶卜伦代贲第巴堪布皆属焉有事则与逹赖喇嘛定其赏罚由
  特旨简𣲖三年更代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七
  职官十五
  新疆各官伊犁将军 参赞大臣 办事大臣协办大臣 领队大臣 总管 协领参领 佐领 印房章京 笔帖式 粮饷官卡伦侍卫 办事郡王 回部伯克
  总统伊犁将军一人统掌新疆之军政山北山南皆听节制 参赞大臣一人裁设无定参赞军务与将军同驻伊犁 领队大臣六人分统㳺牧驻惠宁城者一驻惠远城者五 印房司官二人笔帖式二人粮饷处司官二人笔帖式一人驼马处司官一人笔帖式一人卡伦侍卫十二人 总管六人副总管七人分理营务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伯一副一索伦达呼尔一副一察哈尔二副二厄鲁特二副三 协领十有二人驻惠宁城者四驻惠远城者八 佐领一百有八人惠宁城十六惠远城四十锡伯八索伦达呼尔八察哈尔十六厄鲁特二十 防御五十有六人惠宁城十六惠远城四十 骁骑校一百有八人各如其佐领之数 署理营务笔帖式十人满洲𫎇古二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伯二索伦达呼尔二察哈尔二厄鲁特二俱经制之缺由伊犁所属之旗拣补又有领催委署前锋校或给七品顶带或给六品顶带在卡伦侍卫上行走者旧无定额 总理回务头等台吉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总理回部诸务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副之 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二人掌理田赋 五品商伯克二人掌征输六品哈子伯克二人掌词讼 六品都官伯克一人掌逓送兵马粮饷文案一切官物及分攒差务七品密喇布伯克六人掌水利 七品明伯克
  六人掌千戸之征输一切杂务 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掌驿馆薪刍诸务 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掌巡缉牢狱诸务 七品玉资伯克一人掌百户之征输一切杂务
  乌噜木齐都统一人副都统一人掌乌噜木齐之军政满洲绿营官兵皆属焉旧惟设安西提标绿旗五营乾隆三十六年始以满洲兵驻防设参赞大臣一人三十八年又设领队大臣二人四十二年始定为今制 协领六人佐领二十有四人防御二十有四人骁骑校二十有四人九品笔帖式二人卡伦侍卫三人乾隆三十七年设管理厄鲁特官兵总管一人副总管一人佐领四人骁骑校四人四十二年移驻塔尔巴哈台又有管理台站屯政厂务各员或由陜西甘肃二省除派或由伊犁调拨无定额 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一人旧以侍卫驻札属于乌噜木齐不得自奏事其文移亦由乌噜木齐转行不给印信乾隆三十五年始请给印信仍属乌噜木齐三十七年始定为今制 管理粮饷官一人又有管理台站屯政文武各员或由陜西甘肃二省除派或由伊犁乌噜木齐调拨无常员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一人领队大臣二人乾隆三十年设初驻雅尔后移驻今治总管一人副总管一人佐领八人骁骑校八人
  卡伦侍卫十二人印房章京三人笔帖式三人管理粮饷官一人总管旧驻乌噜木齐乾隆四十二年移驻今治
  巴里坤领队大臣一人协领四人佐领十六人防御十六人骁骑校十六人印房笔帖式二人并乾隆三十九年谨按巴里坤今为镇西府治已列在郡县且原隶版图不在新疆之数以其为新疆北路之门户而分设驻防亦与新疆一例故以领队大臣列新疆卷中其驻守之官则各见本门兹不复载
  总管乌什等处参赞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人裁设无定阿克苏领队大臣一人掌乌什之政令兼统赛哩木拜城其阿克苏一城旧别设办事大臣乾隆三十一年亦并隶乌什而裁旧设副都统一人改设参赞大臣以阿克苏大臣移驻其领队大臣则自喀什噶尔移驻 印房章京二人笔帖式三人管理粮饷官一人印房章京员额乾隆三十一年设笔帖式旧设一员乾隆三十一年増二员管理粮饷官旧调用陜甘二省典史一员亦乾隆三十一年改用部员其换防屯田等官由陜甘二省自副将以下除派旧无常员 协领一人佐领二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二人䕶送伯克侍卫一人卡伦侍卫十有一人军台委署笔帖式十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员额俱乾隆三十一年由乌噜木齐巴里坤调拨移驻卡伦侍卫则旧所设也
  管理回民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克苏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济吉尔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二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三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三人七品明伯克二人七品阿尔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二人七品伯克三人分理阿克苏所属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喀勒喀勒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雅尔巴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库库巴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阿克雅尔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喇塔勒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尔噶额密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雅尔赛喇木七品明伯克一人爱库尔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英额阿里克七品明伯克一人赫色额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赛哩木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拜城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五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凡巴济吉尔伯克掌税务讷克布伯克掌营建莫提色布伯克掌回众之教法不与政事木特斡里伯克掌售受田产与其税务阿尔巴布伯克掌差役六品伯克掌修坝管台七品伯克掌采铜馀伯克与伊犁同名者其所掌并同
  叶尔羌办事大臣一人协办大臣一人乾隆二十六年设领队大臣二人寻省以协办大臣兼理领队事务 印房章京二人笔帖式三人委署笔帖式二十人管理粮饷官一人佐领二人骁骑校二人听差坐卡侍卫十有三人佐领骁骑校员额并乾隆三十六年设由伊犁乌噜木齐等处调拨侍卫乾隆二十六年设初定十五员后减二员管理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一人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五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五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五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济吉尔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玛塔尔伯克一人六品哲博伯克一人六品阿尔巴布伯克二人六品赛特里伯克一人分理托古斯哈特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额齐盘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哈尔噶里克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和什阿喇布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伯什恰特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萨纳珠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舒帖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裕勒阿里克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色哩克郭勒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阿尔巴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七品巴匝尔伯克一人分理巴尔楚克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塔克布依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坡斯恰木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巴特齐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鄂湍楚鲁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凡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掌教习经馆巴克玛塔尔伯克掌果园哲博伯克掌修造甲械赛特里伯克掌巡察街道园林果木诸务巴匝尔伯克掌市肆细务馀与伊犁诸处同名者所掌并同
  和阗办事大臣二人委署笔帖式二人
  管理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哈什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七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分理额勒齐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额勒齐属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三人分理玉陇哈什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玉陇哈什属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二人七品明伯克二人分理哈喇哈什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分理哈喇哈什属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三人七品明伯克四人分理齐喇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克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属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内惟哈什伯克掌采玉哈喇都官伯克掌安设台站修整兵械馀与伊犁诸处同名者所掌并同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一人协办大臣一人乾隆二十四年设参赞大臣一人总理各回城事务又设领队大臣一人三十一年移驻乌什改设办事大臣专司境内之事其协办大臣则仍二十四年所旧设也 印房章京一人办理回务章京一人笔帖式一人委署笔帖式六人军台委署笔帖式一人管理粮饷官一人印房章京及办理回务章京员额俱乾隆二十六年设笔帖式二十七年设管理粮饷官亦二十六年设又有驻防满洲领队官无常员 总管一人参领二人防御一人骁骑校三人听差守卡侍卫十有三人总管等官俱乾隆二十四年设侍卫乾隆二十六年设初十五员三十五年移驻塔尔巴哈台二员
  管理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二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五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五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巴济吉尔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阿尔巴布伯克一人六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六品克埓克雅喇克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玛塔尔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牌租巴特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什巴里克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阿斯屯阿喇图什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五人分理玉斯屯阿喇图什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伯什克哷木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提斯衮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古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鄂坡勒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汗河阿里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霍尔干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克色勒布依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塞尔满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库萨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普鲁克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岳普啰克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吉沙尔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总理英吉沙尔五处卡伦伯克一人英吉沙尔属赛哩克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内惟克哷克雅喇克伯克掌商贾贸易收其税入馀与伊犁诸处同名者所掌并同
  库车办事大臣一人兼辖沙雅尔乾隆二十四年设 印房章京一人笔帖式二人委署笔帖式三人办理粮饷官一人并乾隆三十一年设章京原设二员三十四年裁一员办理粮饷官乾隆二十四年设二十六年定以陜甘二省县丞典史差充管理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二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三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阿尔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采铜伯克一人分理沙雅尔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二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采铜伯克一人
  哈尔沙尔办事大臣一人 印房笔帖式六人管理粮饷官一人又有管理屯政等官由陜西甘肃二省以参将㳺撃除派无常员
  管理库尔勒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资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管理布古尔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资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自阿奇木伯克至玉资伯克所掌皆与伊犁诸处同其六品伯克则専司查台七品伯克则专司采铜均乾隆三十一年设旋因移回户于库撤满裁六品哈子伯克一员増四品阿奇木伯克一员并移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员七品玉资伯克一员前往治之后回户仍移归库尔勒官制亦仍如旧额
  吐鲁畨办事大臣一人办事大臣初驻辟展统绿旗兵三百名乾隆四十二年改定今制移驻吐鲁畨 参领二人佐领十有五人骁骑校十有五人印房章京一人正八品笔帖式一人委署笔帖式六人乾隆二十六年设印房笔帖式一员后改设章京二员四十一年裁一员其笔帖式一员四十年设委署笔帖式二十六年设初定十三员后裁七员又有听差各员于内地镇营员弁内派拨无定额
  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协理回务图撒拉克齐二人分驻罗布淖尔五品伯克三人六品伯克七人详见藩属
  哈密办事大臣二人掌哈密之屯政与其储积之数印文称哈密办理粮饷大臣而地方诸务亦并治焉 印房章京一人骁骑校一人笔帖式六人总理回众郡王一人详见藩属管辖五堡回民屯众诸务以听于大臣谨按哈密虽旧有之地以其为新疆南北两路之门户故列于新疆卷中






  皇朝通典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八
  职官十六
  提督
  提督军务总兵官直隶一人山东一人以巡抚兼山西一人以巡抚兼河南一人以巡抚兼江南一人江西一人以巡抚兼福建二人浙江一人湖广一人四川一人陜西一人甘肃二人广东一人广西一人云南一人贵州一人掌统辖本标官兵及分防营汛节制各镇阅军实修武备课其殿最以听于总督直隶提督驻古北口节制马兰泰宁宣化天津正定五镇本标四营山东提督驻济南府节制兖州登州二镇本标二营山西提督驻太原府节制太原大同二镇本标二营河南提督驻开封府节制河北南阳二镇本标二营江南水陆提督驻松江府节制崇明狼山夀春三镇本标五营江西提督驻南昌府节制南昌赣州二镇本标二营福建水师提督驻厦门节制金门海坛南澳台湾四镇本标五营陆路提督驻泉州府节制福宁汀州建宁漳州四镇本标五营浙江水师提督驻宁波府节制黄岩定海温州处州衢州五镇本标五营湖广提督驻常徳府节制襄阳宜昌镇筸永州四镇本标四营四川提督驻成都府节制川北重庆建昌松潘四镇本标五营陜西提督驻固原州节制延绥兴汉河州三镇本标五营甘肃甘州提督驻甘州府节制西宁宁夏凉州肃州四镇本标五营安西提督驻迪化城节制一镇本标五营广东提督驻惠州府节制左翼右翼碣石潮州高州琼州南澳七镇本标五营广西提督驻柳州府节制左江右江二镇本标五营云南提督驻大理府节制临元开化腾越鹤丽昭通普洱六镇本标五营贵州提督驻安顺府节制安笼古州镇远威宁四镇本标四营初提督带左都督右都督衔者正一品带都督同知衔者从一品带都督佥事署都督事者正二品乾隆十八年省都督等衔定为从一品
  总兵副将
  总兵官直隶马兰镇泰宁镇宣化镇天津镇正定镇各一人山东兖州镇登州镇各一人山西太原镇大同镇各一人河南河北镇南阳镇各一人江南崇明镇狼山镇夀春镇各一人江西南昌镇南赣镇各一人福建金门镇海坛镇南澳镇台湾镇福宁镇汀州镇建宁镇漳州镇各一人浙江黄岩镇定海镇温州镇处州镇衢州镇各一人湖广襄阳镇宜昌镇镇筸镇永州镇各一人四川川北镇重庆镇建昌镇松潘镇各一人陜西延绥镇兴汉镇河州镇各一人甘肃西宁镇宁夏镇凉州镇肃州镇巴里坤镇各一人广东左翼镇右翼镇碣石镇潮州镇高州镇琼州镇南澳镇各一人广西左江镇右江镇各一人云南临元镇开化镇腾越镇鹤丽镇昭通镇普洱镇各一人贵州安笼镇古州镇镇远镇威宁镇各一人各掌其镇之军政统辖本标官兵及分防各营协将弁而受成于提督马兰镇驻遵化州之马兰关本标左右二营同城一营分防三营泰宁镇驻易州之梁各荘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九营宣化镇驻宣化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二协二十有四营天津镇驻天津府本标左右二营同城一营分防二十有二营正定镇驻正定府本标左右二营同城一营分防十有一营兖州镇驻兖州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二协十营登州镇驻登州府本标左右前三营分防二协九营太原镇驻平阳府本标左右二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十有一营大同镇驻大同府本标中左右前四营分防一协三十有一营河北镇驻怀庆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七营南阳镇驻南阳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七营崇明镇驻崇明县本标中左右奇兵四营狼山镇驻通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五营夀春镇驻夀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四营南昌镇驻南昌府本标前后二营同城二营分防十有一营南赣镇驻赣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十有二营金门镇驻同安县本标左右二营海坛镇驻福清县之海坛汛本标左右二营南澳镇驻广东潮州府之南澳兼属两广总督及广东提督节制本标左右二营台湾镇驻台湾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三协三营福宁镇驻福宁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三营汀州镇驻汀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营建宁镇驻建宁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一营漳州镇驻漳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七营同城一营黄岩镇驻黄岩县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一营定海镇驻定海县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二营温州镇驻温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三协三营处州镇驻处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一营衢州镇驻衢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三协三营襄阳镇驻谷城县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三营宜昌镇驻宜昌府本标中左前后四营分防一协三营镇筸镇驻辰州府之镇筸五寨司城本标中左右前四营分防二协二营永州镇驻永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三营川北镇驻保宁府本标中左右三营重庆镇驻重庆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五营建昌镇驻宁远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十营松潘镇驻松潘卫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七营延绥镇驻榆林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三协二十六营同城一营兴汉镇驻兴安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九营河州镇驻河州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一协十有二营西宁镇驻西宁府本标中左右前后五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十有二营宁夏镇驻宁夏府本标左右前后四营同城一营分防二协十有一营凉州镇驻凉州府本标中左右前后五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十有九营肃州镇驻肃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二协十有六营巴里坤镇驻巴里坤城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三营左翼镇驻东莞之虎门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三协四营右翼镇驻英徳县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协二营碣石镇驻惠州府之碣石卫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营潮州镇驻捷胜所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四营高州镇驻高州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三协八营琼州镇驻琼州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六营广东又有南澳镇兼属闽浙总督及福建水师提督节制本标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二营左江镇驻南宁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三协五营右江镇驻泗城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三营临元镇驻临安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营开化镇驻开化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一营腾越镇驻腾越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协一营鹤丽镇驻鹤庆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一营昭通镇驻昭通府本标中左右前四营分防二营普洱镇驻普洱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安笼镇驻南笼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四营古州镇驻古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协四营镇远镇驻镇远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协八营威宁镇驻威宁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营副将直隶督标一人三屯协河屯协山永协河间协通州协大名张家口协独石口协各一人山东文登协胶州协临清协沂州协各一人山西蒲州协杀虎口协各一人江南督标一人江宁城守营京口协安庆协太湖协各一人江西九江协袁州协各一人福建督标一人闽安协台湾协北路协水师协福州城守营兴化城守营延平城守营各一人浙江杭州城守营嘉兴协湖州协绍兴协象山协台州协乐清协瑞安协平阳协金华协严州协各一人湖广督标一人郧阳协黄州协施南协长沙协洞庭协永顺协辰州协靖州协沅州协永绥协衡州协宝庆协各一人四川督标将军标各一人阜和协䕫州协维州协各一人陜西将军标一人靖远协庆阳协潼关协波罗协神木协定边协汉中城守营岷洮协各一人甘肃督标一人永固协永昌协中卫协西大通协金塔寺协西安协玛纳斯协哈密协各一人广东督标一人广州城守营肇庆城守营惠州协顺徳协香山协春江协南雄协三江口协龙门水师协罗定协黄冈协澄海协各一人广西义宁协平乐协广远协浔州协梧州城守营新太协镇安协各一人云南督标一人曲靖协楚雄协永昌协龙陵协维西协各一人贵州清江协大定协铜仁协都匀协上江协黔西协遵义协平远协定广协各一人各掌其分地之军政以整饬行伍参将以下之在其分内者胥隶焉凡副将之为总督统理营务者曰督标中军副将其为驻防将军统理营务者曰将军标中军副将为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理营务及稽核工汛催䕶漕船者曰河标中军副将漕标中军副将兹河标漕标副将已别具河道漕运总督篇内故不赘列
  参将㳺撃等官
  参将直隶八人山东九人山西十有四人河南五人江南十有一人江西六人福建十有四人浙江七人湖广十有三人四川八人陜西九人甘肃十有二人广东十有六人广西六人云南十有二人贵州七人 㳺击直隶二十有三人山东八人山西七人河南三人江南二十有七人江西六人福建四十有一人浙江二十人湖广三十有二人四川二十有二人陜西二十有八人甘肃四十有三人广东二十有八人广西十有一人云南十有八人贵州十有五人 都司直隶五十有八人山东十有二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六人江南二十有三人江西二十有四人福建十有七人浙江二十有五人湖广二十有一人四川三十人陜西三十有八人甘肃四十有四人广东三十有五人广西十有九人云南十有六人贵州二十有二人初设有行掌印都司管田都司佥书及都司经历㫁事俱雍正二年
  守备直隶六十有六人山东二十有一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十有七人江南五十有七人江西十有五人福建六十有六人浙江五十有三人湖广五十有三人四川四十有二人陜西四十人甘肃六十有九人广东八十人广西三十人云南四十有七人贵州五十人 营千总直隶一百三十有六人山东四十有七人山西六十有四人河南二十有八人江南一百四人江西三十有二人福建一百四十有一人浙江一百七人湖广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人陜西六十有三人甘肃一百三十有七人广东一百七十人广西六十有七人云南九十有七人贵州一百十有六人 把总直隶三百十有四人山东一百人山西一百三十有七人河南六十有一人江南二百十有七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二百八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广二百七十人四川一百九十有九人陜西一百四十有三人甘肃二百九十有八人广东三百二十有四人广西一百八十有一人云南三百一人贵州二百三十有三人各掌其防汛之军政练饬营伍以听于其长凡参将之为提督及巡抚统理营务者称提标中军参将抚标中军参将游撃之为总兵统理营务者称镇标中军游击都司之为副将统理营务者称协标都司其参将以下为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并各衙门守御所官俱散见各门类此不赘入又设有外委把总直隶三百二十有九人山东一百二十人山西二百十有八人河南六十有七人江南三百三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四百六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广二百七十人四川二百九十有四人陜西二百六十有二人甘肃四百六十有五人广东三百九十有四人广西一百八十有一人云南三百一人贵州二百六十有一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
  职官十七
  藩属各官
  外藩蒙古科尔沁等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喀尔喀四部八十五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阿拉善厄鲁特一旗乌兰乌苏厄鲁特二旗额济讷土尔扈特一旗杜尔伯特十六旗每旗扎萨克一人协理旗务二人或四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或一人参领每六佐领则一人佐领每百丁或二百丁或二百五十丁则一人骁骑校每佐领下则一人惟扎萨克掌治一旗之政令或由世袭或由
  简任不拘爵秩蒙古科尔沁等部四十九旗及青海四部落二十九旗毎旗札萨克以王贝勒贝子公台吉为之惟喀喇沁添设一旗以一等塔布囊为之喀尔喀等部八十五旗及杜尔伯特十六旗每旗扎萨克以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为之阿拉善厄鲁特以王及公乌兰乌苏厄鲁特以贝子额济讷土尔扈特以贝勒协理旗务掌佐扎萨克之政亦以台吉以上为之自管旗章京以下至骁骑校皆掌统其所属之众以听于扎萨克惟青海达喇嘛察汉诺们汗所属𫎇古分四佐领不统于各旗给印令达喇嘛管辖每旗按丁数编为佐领设佐领一人骁骑校一人领催六人骁骑五十人六佐领设参领一人佐领多者设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十佐领以下设章京副章京各一人并于每旗台吉内遴选以原爵兼任如台吉内无人于参领内遴选参领于佐领内遴选佐领于骁骑校内遴选以次递升按外藩蒙古自康熙三年以前来归者称内扎萨克自康熙二十七年以后来归者称外扎萨克设官虽同而分地各异其大别有三一为漠南科尔沁等部一为漠北喀尔喀四部一为青海四部若阿拉善厄鲁特额济讷土尔扈特皆在宁夏甘肃边外亦漠南地杜尔伯特在喀尔喀疆理之内乌兰乌苏又喀尔喀赛音诺颜部所辖也故以漠南漠北青海等部区别为三 回部哈密一旗扎萨克一人协理旗务一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一人参领二人佐领十三人吐鲁畨一旗扎萨克一人协理旗务二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参领二人佐领十五人伯克十人凡回部之久经内属者一如蒙古之制编为旗分设扎萨克以下等官哈密扎萨克以功晋郡王贝勒吐鲁畨晋郡王按哈密吐鲁畨二部虽并膺王封而实佐我驻札大臣共理庶政故互见于新疆各官属而其属则冠以  天朝之品秩仍存诸部之旧称谨具列于此至于  徳威遐布西域荡平二万馀里安屯置郡土尔扈特复率众输诚全部归顺其间量材授职品秩昭然而悉  简大臣往临其政故并列新疆卷中而识其区别如右云土司各官
  甘肃土指挥使八人指挥同知七人指挥佥事八人土千户八人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二人土百户九人青海千户一人百户二十四人百长二十六人西藏百户十六人百长十人 内土指挥使河州卫一人狄道卫一人平畨县三人西宁县三人指挥同知河州卫一人平畨县一人西宁县一人碾伯县四人指挥佥事平畨县一人西宁县二人碾伯县三人洮州𠫊二人土千户河州保安撒喇四房一人保安撒喇族五一人平畨县一人武威县一人永昌县一人古浪县一人碾伯县一人大通县一人正千户平畨县一人副千户平畨县一人洮州厅一人土百户河州癿藏一人平畨县二人碾伯县二人岷州四人青海奇克巴彦南称族千户一人阿里克族百户二人格尔吉族百户三人蒙果尔津族邕希叶布族百户各一人玉树族百户四人苏鲁克族尼牙木错族库固察族称多族百户各一人扎武族百户二人下扎武族下阿拉克沙族上隆坝族下隆坝族苏尔莽族多伦尼托克安都族百户各一人叶尔吉族阿萨克族列玉族阿永族拉尔吉族丹巴族巴彦南称界绰库尔族桑博尔族隆东族百户各一人洞巴族百长三人上隆坝族百长一人下隆坝族百长三人阿拉克硕族百长四人附住玉树界内噶尔布族附住扎武界内班石族白利族哈尔受族吹冷多尔族巴彦南称界内拉布库克百长各一人西藏纳克书贡巴族纳克书色尔查族纳克书毕鲁族纳克书奔频族纳克书拉克什族纳克书达格鲁克族勒纳伙尔族卭布纳克鲁族伙尔族百户各一人卭布噶鲁族卭布色尔查族百户各二人格鲁克族上冈噶鲁族伙尔逊提嘛尔族百户各一人白腊冈扎嘛尔族扑错族三查族三纳拉巴族上阿查克族下阿查克族上多尔树族下多尔树族伙尔彭他嘛族伙尔拉塞族百长各一人雍正十三年覆准清理西宁玉树纳克书等畨子分界安插其千人以上之部落设千户一人百户以上之部落设百户一人千户之下设百长五人或六人百户之下设百长三人或四人各给号纸凡土司各掌其所属畨夷军民之政自知府以下至典史为文职隶于吏部验封司自宣慰指挥使以下至千户百户为武职隶于兵部武选司而各省文武大员统辖焉各以其土之所有为贡或三年一贡或五年一贡其承袭按其支𣲖宗图定其当袭者不容混冒顺治初定土司承袭由督抚具题将该土司宗图亲供司府州邻印信甘结及旧敇印号纸送部亲身赴京兵部查验明确方准承袭康熙十一年题准土司袭职子弟年满十五岁方许承袭未满十五岁者督抚报部将土司印信事务令本族土舍䕶理俟年满督抚题请承袭又题准土官袭职传其亲身赴京取具地方官保结并宗图呈报该督抚保送到日许其承袭雍正三年覆准各处土司文武官员嫡长子孙承袭本职其支庶子弟有驯谨能办事者俱许本职土官详报督抚具题请
  旨酌量给与职衔令其分管地方事务其所授职视土官各降二等如文职土官系知府则所分者给通判职衔系通判则所分者给县丞衔武职系指挥使则所分者给指挥佥事衔本土官系指挥佥事则所分者给与正千户衔四年覆准土司土目有随师效力应行议叙之员止就原土职加衔如宣慰使司宣抚使司安抚使司则有各司使副使同知佥事等员招讨司则有招讨使副招讨使长官司则有长官副长官等衔指挥司则有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千户副千户百户等衔均照原官品级以次陞授递加至宣慰使指挥使而止如有馀功准其随带仍令以本土职管事及袭替时亦以原职承袭各员额 国初以来随时置设亦时有裁改今以现在部册为定各省并同又初宣慰招讨二司设有经历雍正二年
  四川土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土巡检二人土副巡检一人宣慰使五人副使一人宣抚使五人副
  使三人安抚司二十人副使三人长官三十有七人副长官三人千户四十人土千总二人土百户一百六十有三人 内龙安府土通判一人土知事一人石砫土通判一人水草坪牟托土巡检各一人竹木坎土副巡检一人军民宣慰使司一曰
  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一人宣慰使司五曰董卜韩胡曰布拉克㡳曰巴旺曰梭磨各宣慰使一人曰徳尔格忒宣慰使副使各一人宣抚使司五曰卭部曰沙骂曰绰斯甲并宣抚使一人曰里塘宣抚使一人副使二人曰巴塘宣抚使一人副使一人安抚司二十曰长宁曰加渇瓦寺曰沃日曰瓜别曰木里曰单东革什咱曰巴底曰瓦述馀科曰竹窝曰绰倭曰霍耳绰倭曰霍耳章谷曰霍耳孔撒曰霍耳甘孜磨书曰霍耳咱䕶曰霍耳林葱曰上纳夺各安抚司一人曰喇滚曰下瞻对曰春科各安抚使一人副使一人长官司三十有七曰阿都长官一人副长官一人曰静州曰陇木曰岳希曰实大关曰松冈曰卓克塞曰党坝曰威龙州曰普济州曰昌州曰沈边曰冷边曰瓦述崇喜曰瓦述毛了曰瓦述曲登曰瓦述色他曰瓦述更平曰霍耳纳林冲曰霍耳白利曰霍耳东科曰春科高日曰上瞻对曰𫎇葛结曰中瞻对茹色曰泥溪曰平茶洞曰平夷曰蛮夷曰沐川曰九姓曰河东曰嘉克杜时述曰石耶峒曰邑梅各长官一人曰地坝曰马喇各副长官一人曰咱哩曰松坪曰双则红凹寨曰班佑寨曰川柘寨曰佘湾寨曰祈命寨曰寒盼寨曰商巴寨曰谷尔坝那浪寨曰竹当寨曰包子寺寨曰甲多寨曰墨苍寨曰阿强寨曰呷竹寺曰丢谷寨曰云昌寺曰沙坝曰阿思洞寨曰峩眉喜寨曰七布寨曰毛革阿按寨曰麦杂佘湾寨曰松林地曰暖带密曰暖带田坝曰酥州曰黎溪州曰迷易所曰盐井卫中所曰左所曰右所曰古柏树曰瓦述写达曰瞻对峪纳曰上纳夺曰中郭罗克押落寨曰中阿树曰上瞻对撒敦土千户各一人曰河西曰雷波千万贯土千总谷一人曰沙卡阿业曰木噶妈寺猛呷阿他曰瓦七
  立曰恶落曰白桑曰恶热曰上八义曰下八义曰沙悮石曰作苏策曰八哩笼坝曰上渡噶喇佳寨曰中渡亚出卡曰他咳曰索窝笼巴曰恶拉曰八乌笼曰拉里曰姆朱曰乐壤曰上渣坝恶叠曰上渣坝卓泥曰中渣坝热错曰中渣坝业洼石曰中渣坝沱曰下渣坝莫藏石曰扒桑曰木辘曰革洼卡巴曰呷那工㺯曰吉增卡桑阿笼曰鲁密东谷曰普共碟曰郭宗曰结藏曰初把曰祖卜柏哈曰昌拉曰坚贞曰达妈曰格桑曰本滚曰长结杵尖曰长结松归曰白隅曰梭布曰达则曰卓笼曰洼
  黑曰阿招曰腻乃窠曰旁阿孤曰明州乐土曰油石洞穵希曰大羊肠曰斡田坝曰麻柳坝曰输沃
  曰冷纪曰阿细柘弄寨曰巴细蛇任坝寨曰上作革寨曰合坝独杂寨曰辖幔寨曰下作革寨曰物藏寨曰热当寨曰磨下寨曰甲凹寨曰阿革寨曰郎惰安出寨曰下泥巴曰热雾曰拈佑曰叠溪阃外曰沙坝曰大姓黑水曰小姓黑水曰叠溪阃内小姓曰松坪曰料林坪曰野猪塘曰白石村曰前后山曰六翁曰老鸦漩曰阿得桥曰白路曰虚郎曰苖出曰大村曰糯白瓦曰窝卜曰迤东大盐井曰热即哇曰中村曰架州曰三大支曰河西地曰继事田曰长村曰大石头曰者保曰红卜苴曰普隆曰披砂曰盐井卫前所曰后所曰上撒路曰中撒路曰下撒路曰崇路各谟寨曰作路生纳寨曰上勒凹曰下勒凹曰瓦述更平曰瓦述墨科曰霍耳孔撒科则曰苏述曰霍耳图根满牒曰笼坝曰杂谷马竹卡曰瓦述色他曰上郭罗克曰下郭罗克曰上阿树曰下阿树曰小阿树曰鹊个寨曰云多曰仪盖曰麻林曰瓦述毛茂丫曰上临卡石曰下临卡石曰冈里曰桑隆曰上苏阿曰下苏阿曰郭布曰桑阿笼百户各一人曰三舍羊峒曰瓦述更平东撒曰杂竹卡曰东署曰革赍曰下革赍曰黎州大田百户各二人曰上纳夺黎窝百户三人曰上革赍百户四人
  广西土知州二十六人土州同一人土州判一人土知县四人土巡检十二人长官二人副长官一人 内土州知州二十六人曰南丹州那地州田州归徳州果化州忠州万承州全茗州凭祥州下石西州太平州安平州茗盈州结安州佶伦州龙英州都结州镇远州江州思州上下冻州下雷州上映州思陵州向武州都康州土州同一人曰上兰州土州判一人曰阳万州土知县四人曰忻城曰罗阳曰罗白曰上林土巡检十二人曰上龙司曰湖润寨曰白山司曰兴隆司曰那马司曰定罗司曰旧城司曰下旺司曰安定司曰都阳司曰古零司曰迁隆峒长官司二曰永顺长官一人副长官一人曰永定长官一人
  云南土知府四人土同知一人土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土经历一人土知州四人土州同四人土州判二人土县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土巡检十有九人土典史一人土驿丞三人宣慰使一人指挥使二人宣抚使五人副宣抚使二人安抚使三人长官三人副长官三人土守备四人土千总二十有八人土把总五十有五人 内土府知府四人曰景东府曰永宁府曰𫎇化府曰孟定府土同知一人曰广南府土通判二人曰丽江府曰鹤庆州土知事一人曰景东府土经历一人曰开化府土州知州四人曰富州曰北胜州曰湾甸州曰镇康州土州同四人曰姚州曰顺州曰北胜州曰镇南州土州判二人曰新兴州曰镇南州土县丞五人曰云南曰平彛曰新平曰南涧曰楚雄土主簿二人曰云南曰定远土巡检十九人曰练象关曰南平关曰定西岭曰青索鼻曰凤羽乡曰上江觜曰下江觜曰箭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曰蒲陀崆曰纳更山曰三岔河曰保甸曰猛麻曰猛猛曰观音山曰镇南关曰阿雄关曰回蹬关曰沙矣旧土典史一人曰浪穹土驿丞三人曰板桥驿曰在城驿曰观音山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一人曰车里指挥使二人曰整欠曰孟艮宣抚使司宣抚使五人曰千崖曰陇川曰南甸曰耿马曰孟连副宣抚使二人曰盏达曰遮放安抚使司安抚使三人曰潞江曰猛卯曰芒市长官司长官二人曰户撒曰腊撒副长官三人曰十二关曰那楼茶甸曰亏容甸土守备四人曰儒林等里一人丽江府一人迭巴二人土千总二十八人曰儒林等里曰永丰等里曰斗门磨沙曰喇博曰猛遮曰普藤曰桧溪阿兴曰六库曰老窝曰江边曰格咱曰泥西曰鲁掌登埂曰镇远各一人曰宝宁县曰丽江府曰神翁曰奔子栏曰阿墩子各二人曰元江州四人土把总五十五人曰纳更司曰宝宁县曰永丰等里曰定南等里曰岩旺曰他旦曰老是达曰猗邦茶山曰猛腊曰易武曰猛阿曰猛笼曰打罗曰猛海曰猛混曰顶针曰猛旺曰整董曰猛乌曰耿马曰洗马溪曰漕润曰临城曰澜沧江曰其宗喇普曰奔子栏曰阿墩子曰次竹曰古勇曰明光关曰镇远曰橄榄坝曰乌得各一人曰六困曰大塘关曰威远各二人曰迭宾十六人
  贵州土同知二人土通判一人土推官一人土吏目一人土县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土巡检二人长官司长官六十六人副长官二十一人 内镇远府土同知土通判土推官各一人独山司土同知一人重安司土吏目一人安化县土县丞土主簿土巡检各一人馀庆县土县丞土主簿各一人印江县瓮水司草塘司土县丞各一人盘江司土巡检一人长官司六十五曰烂土曰麻向曰丰宁上曰丰宁下曰上马桥曰方畨曰卧龙畨曰小龙畨曰金石曰大龙畨曰程畨曰小程畨曰罗畨曰韦畨曰养龙曰大平伐曰小平伐曰新添曰沙营曰施溪曰邦水曰乐平曰平定曰杨义曰八舟曰中林验洞曰古州曰新化曰亮寨曰顶营曰蛮夷曰慕役曰虎坠曰大谷龙曰小谷龙曰羊肠曰平伐曰岩门曰宣化曰龙里长官各一人曰卢畨曰都坪曰都素曰黄道溪长官各二人曰木瓜曰底寨曰白纳曰都匀曰欧阳曰湖耳曰省溪曰乌罗曰卭水十有五洞蛮夷曰提溪曰沿河佑溪曰朗溪曰潭溪曰洪州泊里曰乖西曰平头著可各长官一人副长官一人曰偏桥长官一人左右副长官二人曰石阡曰新西堡曰康佐副长官各一人思南府随府属办事长官一人
  僧录道录等司
  僧录司左右善世各一人左右阐教各一人左右讲经各一人左右觉义各一人掌释教之事 各直省府属曰僧纲司都纲一人副都纲一人州属曰僧正司僧正一人县属曰僧会司僧会一人各掌其属释教之事 道录司左右正一各一人左右演法各一人左右至灵各一人左右至义各一人掌道教之事 各直省府属曰道纪司都纪一人副都纪一人州属曰道正司道正一人县属曰道会司道会一人各掌其属道教之事按善世正一俱正六品阐教演法俱从六品讲经至灵俱正八品觉义至义俱从八品馀俱未入流各司其业不与职官并列谨附识
  本朝凡缁黄之持修精进者俱蒙
  特恩锡以国师禅师真人之号非正员不具载惟正一嗣
  教真人
  国初曾授以光禄大夫
  诰命乾隆十二年议定正一真人有统率龙虎山上清宫道众之责秩视太医院院使为正五品令其世袭三十一年正一真人来朝京师
  特旨加恩晋视三品秩世袭如故其僧道等官自天聪六年始设顺治年间定品制悉仿明旧谨依会典体例附于品官之后云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
  职官十八
  文武官阶
  文职正一品曰光禄大夫从一品曰荣禄大夫正二品曰资政大夫从二品曰通奉大夫正三品曰通议大夫从三品曰中议大夫正四品曰中宪大夫从四品曰朝议大夫正五品曰奉政大夫从五品曰奉直大夫正六品曰承徳郎从六品曰儒林郎正七品曰文林郎从七品曰徴仕郎正八品曰修职郎从八品曰修职佐郎正九品曰登仕郎从九品曰登仕佐郎若吏员出身者其从六品正七品俱为宣徳郎不及九品者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从俱光禄大夫从三品为中大夫后改定凡官阶五品以上为
  诰授六品以下为
  敕授武官亦如之
  武职正一品曰建威将军从一品曰振威将军正二品曰武显将军从二品曰武功将军正三品曰武义将军从三品曰武翼将军正四品曰昭武都尉从四品曰宣武都尉正五品曰武徳骑尉从五品曰武徳佐骑尉正六品曰武略骑尉从六品曰武略佐骑尉正七品曰武信骑尉从七品曰武信佐骑尉正八品曰奋武校尉从八品曰奋武佐校尉正九品曰修武校尉从九品曰修武佐校尉初制正从一品俱荣禄大夫正二品曰骠骑将军从二品为骁骑将军正三品为昭勇将军从三品为怀远将军正四品为明威将军从四品为宣武将军正五品为武徳将军从五品为武略将军正六品为昭信校尉从六品为显忠校尉正七品为奋力校尉经乾隆二十年改定公侯伯及正一品俱光禄大夫从一品为振威大夫正二品为武显大夫从二品为武功大夫正三品为武义大夫从三品为武翼大夫正四品为昭武大夫从四品为宣武大夫正五品为武徳郎从五品为武略郎正六品为武信郎从六品为武信佐郎正七品为奋武郎嗣以文职正一品起至从九品共十八阶武职从一品起至正七品共十二阶多寡悬殊体制未协经乾隆五十一年增设阶品改定
  封典名号用昭画一焉
  国朝定命妇之制凡封赠一品之妻为一品夫人二品妻夫人三品妻淑人四品妻恭人五品妻宜人六品妻安人七品妻孺人八九品止封本身等谨按续通典承杜佑通典之例备载散官盖金元及明皆以官阶为散也
  本朝增设官制凡文职十八阶武职亦照文阶釐定并为十八阶初制凡遇
  覃恩及三年考满均给封赠康熙九年停三年考满之例止遇
  覃恩按品颁给一品封赠三代二品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凡貤封赠者听均论服制不准旁推其八品以下亦得貤封赠父母
  禄秩
  宗室岁支俸银禄米亲王银一万两米六千石世子银六千两米三千石郡王银五千两米二千五百石长子银三千两米一千五百石贝勒银二千五百两米一千二百五十石贝子银一千三百两米六百五十石镇国公银七百两米三百五十石辅国公银五百两米二百五十石一等镇国将军银四百一十两米二百五石二等镇国将军银三百八十五两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镇国将军银三百六十两米一百八十石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银三百三十五两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一等辅国将军银三百一十两米一百五十五石二等辅国将军银二百八十五两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辅国将军银二百六十两米一百三十石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银二百三十五两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一等奉国将军银二百一十两米一百五石二等奉国将军银一百八十五两米九十二石五斗三等奉国将军银一百六十两米八十石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银一百三十五两米六十七石五斗奉恩将军银一百一十两米五十五石 谨按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俱系宗室封爵不入品秩内其俸银俸米现据户部则例编载八旗世职岁支俸银禄米一等公银七百两米三百五十石二等公银六百八十五两米三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公银六百六十两米三百三十石闲散公银二百五十五两米一百二十七石五斗一等侯兼一云骑尉银六百三十五两米三百一十七石五斗一等侯银六百一十两米三百五石二等侯银五百八十五两米二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侯银五百六十两米二百八十石闲散侯银二百三十两米一百一十五石一等伯又一云骑尉银五百三十五两米二百六十七石五斗一等伯银五百一十两米二百五十五石二等伯银四百八十五两米二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伯银四百六十两米二百三十石伯品级官银二百五两米一百二石五斗一等子又一云骑尉银四百九十五两米二百四十七石五斗一等子银四百一十两米二百五石二等子银三百八十五两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子银三百六十两米一百八十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银三百三十五两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一等男银三百一十两米一百五十五石二等男银二百八十五两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男银二百六十两米一百三十石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银二百三十五两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一等轻车都尉银二百一十两米一百五石二等轻车都尉银一百八十五两米九十二石五斗三等轻车都尉银一百六十两米八十石骑都尉又一云骑尉银一百三十五两米六十七石五斗骑都尉银一百一十两米五十五石云骑尉银八十五两米四十二石五斗恩骑尉银四十五两米二十二石五斗以上世爵俸禄俱由都统咨部支领其曽经效力行间致仕者或给半俸或给全俸由兵部奏请凡八旗武职皆同其或授外省文职者如世爵之俸浮于外俸于任所支领外俸其世爵银米仍留京支领若与外俸相等及外俸浮于世爵者俸银均在任所支领其世爵禄米仍准留京乾隆三年其或授外省武职者世爵禄米照文员例留京支领乾隆四年汉世爵俸禄各由本省支给咨部察核凡擢用京营外省及选授侍卫者均食全俸其发标效力未经受职及自愿效力非
  命往者均给半俸实授始给全俸如奉
  旨令其回籍及不能供职并未及岁承袭在家闲住者均停给俸雍正十三年至在京文武官员俸银满洲汉人俱一例按品颁发禄米即照俸定数每俸银一两支禄米一斛正从一品银一百八十两米九十石正从二品银一百五十五两米七十五石五斗正从三品银一百三十两米六十五石正从四品银一百五两米五十二石五斗正从五品银八十两米四十石正从六品银六十两米三十石正从七品银四十五两米二十二石五斗正从八品银四十两米二十石正九品银三十三两一钱一分四厘米一十六石五斗五升七合从九品银三十一两五钱米十五石七斗五升未入流俸银禄米与从九品同又雍正五年二月议准
  盛京五部及守䕶
  陵寝文武各官俸银照京员正俸一体颁给又十三年议
  准凡
  内府及王公府属佐领照八旗佐领一体颁给俸禄又乾隆元年四月奏准七品笔帖式岁支俸银三十八两八品二十八两九品二十一两禄米照俸支给又凡在京官员于正俸外加倍赏给曰恩俸其数与正俸同雍正五年二月奉
  谕旨令乾清门侍卫照品加给俸银一倍禄米不必加给
  又六年二月奉
  谕旨吏户兵刑工五部堂官除差往外省署印外俸银俸米著加倍给与其署理之大臣亦照此赏给若遇罚俸案件将分外所给之俸不必入议又乾隆元年六月奉
  谕旨礼部堂官照五部堂官例给与双俸又八月奉谕旨从前在京文官俸入未足供其日用屡厪
  皇考圣怀是以雍正三年
  特旨增添汉官俸米而各部堂官又加
  恩给与双俸其馀大小各员俸银俱仰体
  皇考加恩臣工之意仿照双俸之例加一倍赏给俾得用度从容专心官守所给恩俸自乾隆二年春季为始又近奉
  特旨凡在京文武各官降级革职留任者其应得俸米仍照原品支领以示体恤至八旗官员养廉之设自雍正五年二月奉
  谕将两淮盐课羡馀银每旗赏给一千两分拨都统副都统等员各有差三月又将两浙盐课羡馀银赏给一万两分拨前锋统领䕶军统领等员各有差至乾隆十年
  特恩议定今制凡岁给在京旗员养廉领侍卫内大臣九百两满洲都统七百两蒙古都统汉军都统前锋统领䕶军统领六百两满洲副都统步军统领五百两𫎇古副都统汉军副都统步军翼尉内大臣散秩大臣銮仪使上驷院卿奉宸院卿武备院卿四百两参领六十两副参领前锋侍卫印房官四十两至各直省大小文员俸银俱照在京文员正俸按品支领在外武职俸银正一品九十五两有奇从一品八十一两有奇正二品六十七两有奇从二品五十三两有奇正从三品三十九两有奇正从四品二十七两有奇正从五品一十八两有奇正从六品一十四两有奇正从七品一十二两有奇薪银正从一品正从二品一百四十四两正从三品一百二十两正从四品七十二两正从五品四十八两正从六品正从七品三十二两乾隆十八年改提督为从一品总兵官为正二品各按品给俸如制至直省文员养廉之设始于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岷奏请以耗羡之存公者即其赢馀定为各官养廉嗣后各省大吏俱奏请仿效其法蒙
  世宗宪皇帝次第允行逮我
  皇上御极之初复增定佐杂各官养廉其多寡之数详
  见户部则例廪禄门内兹不悉载
  等谨按
  国朝定制于俸禄之外加给外吏养廉仰见
  加惠臣工及杜止贪墨之至意若夫酌耗羡之多寡分差务之繁简同一省而官有等差同一官而数有等差自督抚司道以至佐贰杂职为数递减不等
  皆核其籍于户部至八旗武职大臣及各员旧给亲兵随粮直省武职自提镇至将弁旧有亲丁名粮另详兵典又考杜典及五朝典秩禄后复有职田一门
  国初勲臣皆给庄田以代廪禄寻即按品给禄其庄田之数详见田赋不另载
  秩品满汉文职 满汉武职 土官武职
  满汉文职
  正一品
  太师 太傅太保
  殿阁大学士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后俱改为正二品兼各部尚书衔今定正一品从一品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各部院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初制尚书都御史满洲俱一品汉人俱二品后俱改为二品康熙六年复改满洲为一品九年俱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升为从一品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各省总督加尚书衔者从一品 各部院左右侍郎初制满洲汉军二品汉人三品顺治十六年俱改三品康熙六年复改满洲为二品九年定俱为正三品雍正八年升为从二品乾隆十四年复升为正二品 内务府总管初定三品今定正二品
  从二品
  内阁学士初定满洲汉军二品汉人三品后改为正五品以兼礼部侍郎衔从侍郎品级为正三品今定从二品 翰林院掌院学士初定正五品以兼礼部侍郎衔从侍郎品级为正三品今定从二品无专员以阁部大臣翰林出身者领之 各省巡抚加侍郎衔正二品 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满洲初系二品后改为三品复改为二品今定为正三品 大理寺卿满洲初系二品后改为三品复改为二品今定为正三品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顺天奉天二府府尹武备院卿上驷院卿 奉宸苑卿
  孔庙三品执事官 按察使司按察使
  从三品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满洲初系三品后改为正 大理寺少卿四品满洲初系三品后改为四品复改为三品今定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 鸿胪寺卿为正四品满洲初系三品后定顺天奉天二府府丞 四品
  太庙尉
  陵寝掌关防官
  陵寝尚茶正
  陵寝尚膳正
  孔庙四品执事官 各省守巡道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为正四品初系三品后改为从五品兼太常寺卿衔寻停兼衔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定为从四品初系从五品后定为翰林院侍讲学士 国子监祭酒满洲初系三品后定为从四品兼太常寺少卿衔后停兼衔 都转盐运使司同知 各府知府初系正四品今定从四品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参议满洲初系四品后定为正五品 光禄寺少卿满洲汉军初系四品后定为五品 六科给事中满洲初系四品康熙二年改为七品六年复为四品九年定俱为正七品雍正七年升为正五品 宗人府理事官初系三品后改为四品今定为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满洲初系三品后改为五品复改四品复改为三品今定为正五品 五品
  坛尉 五品
  太庙尉 顺天奉天二府治中 内务府管领 钦天监监正满洲初系四品后改为三品今定为五品 太医院院使
  陵寝副掌关防官
  孔庙五品执事官
  盛京凤凰城迎送官 各府同知 盐运监掣同知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初系六品后定为从五品侍讲同 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 各道监察御史满洲汉军初系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为七品康熙六年改为四品九年复为正七品雍正七年定满洲由员外郎汉军由郎中升授汉人由内阁侍读编修检讨郎中员外郎补授者为正五品由中行评博行取知县补授者为正六品乾隆十七年俱改为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 内阁侍读初系四品今改为从五品 宗人府副理事官 各部院员外郎满洲初系四品后改为五品复改为四品今定为从五品 盐运使司副使 盐课提举司提举 各州知州
  正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国子监司业 各部院主事满洲初系四品后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今定为正六品 宗人府经历初系四品后改为五品今定为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 都察院都事大理寺左右寺丞满洲汉军初系四品后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今定为正六品内务府副内管领 内务府司俎官 武备院
  掌盖 武备院库掌 奉宸苑六品苑丞 奉宸苑六品库掌 太常寺寺丞 六品
  坛尉 钦天监监副满洲初系三品后改为四品今定为正钦天监春夏中秋冬官正 太医院院判 王府管领
  孔庙六品执事官 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 神乐署署正 六品朝鲜通事
  盛京管官屯六品官
  盛京管千丁六品官
  盛京管理琉璃窑官 各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 翰林院修撰 光禄寺署正六品初系四品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今定 钦天监满洲五官正 王府典膳 王府马群牧长 布政使司经历 布政使司理问 盐运司运判 各州同知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 通政使司知事为从六品初系四品 通政使司经历 大理寺左右评事后定为正七品满洲汉军初系复改为五品后定为正 内阁典籍七品满洲汉军初系正五品后改为从八品今定为正
  皇史宬尉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典簿 七品
  堂子尉 国子监监丞 太仆寺满主簿 各部寺内务府司务 武备院司弓 武备院司幄 上驷院厩长 上驷院牧长 奉宸苑七品苑丞 奉宸苑七品苑副 奉宸苑七品库掌 孔颜曾孟四氏儒学教授
  孔庙七品执事官
  孔庙司乐
  孔庙管勾
  孔庙典籍 京府儒学满汉教授 京府儒学满训导 兵马司副指挥 京县县丞 各部院衙门七品笔帖式 七品朝鲜通事
  盛京管理驿站官
  盛京管千丁七品官 按察使司经历 各县知县
  各府儒学教授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 内阁撰文办事中书舍人 中书科中书舍人满洲初系四品后定为从 国子监助教 国子监博士 詹事府主簿 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各署署丞七品初系六品康熙九年 銮仪卫经历顺天府经历 奉天府经历 京府儒学汉训导太常寺各祠祭署奉祀 钦天监五官灵台郎王府司库 布政使司都事 盐运司经历
  各州州判 卫经历
  正八品
  翰林院五经博士 国子监学正 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 各部院衙门八品笔帖式 八
  品朝鲜通事 太常寺协律郎 太医院御医八品
  堂子尉 内务府司匠 武备院司矢 武备院司匠奉宸苑八品苑丞 奉宸苑八品苑副
  孔庙八品执事官 布政使司库大使 按察使司知事 各府经历 同知经历 各县县丞 各州儒学学正 各县儒学教谕 盐课司大使盐运使批验所大使 各部院司务初系从九品今定为正八品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 国子监典簿 钦天监五官挈壶正 太常寺各祠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丞 太医院八品吏目 王府司匠 王府牛群牧长王府羊群牧长 布政使司照磨 盐运使知事各府州县儒学训导
  正九品
  礼部太常寺
  盛京读祝官初系五品后定为正九品 内务府太常寺
  盛京赞礼郎满洲初系四品改为九品后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后定为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 宝泉宝源局大使 会同馆大使 钦天监五官监候 钦天监五官司书
  孔庙九品执事官 按察使司照磨 各府知事茶马司大使 各县主簿
  从九品
  翰林院待诏 国子监典籍 四译馆正教序班太常寺司乐 鸿胪寺鸣赞 鸿胪寺序班
  工部内务府制造库司匠初系七品后定为从九品 钦天监博士 钦天监五官司晨 刑部司狱 京府照磨 京府司狱 太医院九品吏目 府宣课司大使 布政司库大使 按察司司狱 道库大使 各府照磨 同知照磨 各州吏目 府税课司大使 各府司狱 通判司狱 巡检司巡检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内务府库掌 内务府署库掌内务府监造 奉宸苑未入流苑丞 奉宸苑未入流苑副 礼部铸印局大使 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各府检校 各县典史 府库大使 盐茶大使 驿丞 批验所大使 盐运司库大使 州县税课司大使 闸官 递运所大使 河泊所所官 道仓大使 州库大使 州仓大使县仓大使 营仓大使 长官司吏目谨按以上历年裁省各官其沿革具详各职篇中谨识
  满汉武职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内大臣 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 外省驻防将军 乌噜木齐都统 察哈尔都统 提督正二品
  左右翼前锋统领 八旗䕶军统领 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 八旗满洲𫎇古汉军副都统 銮仪使 外省驻防副都统 总兵从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将谨按旧有署副将今停下署参将游撃部司守备并同正三品
  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营翼长 健锐营翼长 步军翼尉 包衣䕶军统领
  圆明园营总 鸟枪营总 前锋参领 䕶军参领骁骑参领
  陵寝总管 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总管 黒龙江总船炮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城守尉 王府长史 参将从三品
  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䕶军参领 包衣骁骑参领 吉林参领 黒龙江参领 察哈尔参领驻防协领 王府一等䕶卫 游撃初系正三品后改从三品正四品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䕶军参领副鸟枪䕶军参领 副前锋参领 副骁骑参
  领 佐领 步军协尉 信炮总管
  南苑总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围场翼长 上都达布逊诺尔达里岗爱总管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防守尉 驻防参领 黒龙江吉林等处管水手四品官 贝勒府司仪长 都司初系正三品后改为从三品复改正四品又改从三品今定正四品
  从四品
  城门领 包衣副䕶军参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原列正四品查包衣副参领系从四品佐领与副参领体制相等乾隆五
  十一年改正 察哈尔副参领原列正四品查察哈尔参领系从三品副参领应列从四品以符体制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察哈尔佐领原列正四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王贝勒府四品典仪 王府二等䕶卫正五品
  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尉 步军校 监守信炮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盖州牛庄二处满洲掌印防御 关口守御 防御 黒龙江吉林等处管水手五品官 守备
  从五品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䕶军参领委署鸟枪䕶军参领 王贝勒府五品典仪 王公府三等䕶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委署守备正六品
  蓝翎侍卫 整仪尉 亲军校 前锋校 䕶军校 鸟枪䕶军校 骁骑校 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 黒龙江吉林等处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营千总原例从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从六品
  委署步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王贝勒贝子府六品典仪 卫千总原例正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正七品
  城门吏 弓匠固山达
  盛京游牧正尉 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 七品荫监生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贝子公府七品典仪
  正八品
  盛京养息牧左右翼长 八品荫监生 外委千总从八品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䕶军校 委署骁骑校 副䕶军校 公府八品典仪
  正九品
  各营蓝翎长 外委把总
  从九品
  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
  等谨按八旗世爵查会典不载入官品内其公侯伯以下品级制度子爵视一品官男爵视二品官轻车都尉视三品官骑都尉视四品官云骑尉视五品官恩骑尉本为七品官改设另详世爵世职篇
  土官武职
  正三品
  指挥使
  从三品
  宣慰使 指挥同知
  正四品
  指挥佥事
  从四品
  宣抚使
  正五品
  千户
  从五品
  宣抚副使 安抚使 副千户
  正六品
  长官 百户
  从六品
  安抚副使
  正七品
  副长官土官文职自知府同知以下至巡检等官俱与直省官品同其武职品级据现在官数另编如右


  皇朝通典卷四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一
  礼吉一
  等谨按杜佑通典首载历代沿革礼于前次为开元礼纂于后诚以经制文章与仪节度数并相辅以行也钦惟我
  
  列圣相承重熙累洽规模隆盛载在册府垂法万世有大清会典则例以详其制度有
  皇朝礼器图式以著其形模悉经
  睿裁订定损益折衷至为赅备至于仪文秩序条理灿
  然则
  大清通礼一书准彛章而垂定式并非前代礼书所能
  及其万一焉谨考
  典文次第纂纪为
  皇朝礼典二十二卷凡五礼序次条目于杜典并有更定增删各于本门加案声明其仪注悉以通礼为准云
  
  天
  等谨按杜典郊天一门凡冬至大祀孟春祈谷并入焉今考汉代以后祈谷礼多不行而正月之祀且与冬至相混二祭不分相沿已久
  本朝郊
  天之礼冬至
  圜丘孟春
  祈谷钜典并修敬勤之义斯为至矣伏惟
  列圣事
  天之诚迥超前代凡
  郊坛大礼岁皆
  亲诣具著典策我
  皇上精䖍昭格膺
  鸿眷而集
  繁釐自
  临御以来无岁不
  躬亲祀事珥笔之臣有纪纂所不能尽者兹篇于冬至
  南郊孟春
  祈谷敬详
  肇举之隆仪以及增修之懋制兼稽
  列圣升配旧典悉为恭载如左
  天命元年贝勒以下诸臣奉上
  太祖高皇帝尊号立国建元行焚香告
  天礼
  天聪十年王贝勒以下诸臣奉上
  太宗文皇帝尊号是年始建
  圜丘于
  盛京徳盛门外制九成周围一百十丈南门三东西北门各一
  太宗率王贝勒以下文武群臣斋戒三日于四月乙酉以
  太牢
  亲祀
  南郊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徳是为
  本朝祀
  天于郊之始旧例以生太牢祭告即以祭肉分给众官太宗谕曰古帝王当未知火食之前即行祭天之礼是以用生牢致享后世特踵而行之未之有易耳况以恭祀
  上天之胙分给众官令各于其家享之是反污䙝也可熟而荐之祭毕即于
  上帝神位前分享乃为洁诚于是定制祭
  天用太牢熟荐十一月乙丑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时将征朝鲜并告出征是为冬至大祀
  圜丘之始七年冬至以
  驻跸纳兰遣官恭代斋戒如礼停止行猎
  顺治元年十月乙卯朔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
  亲祀
  南郊告祭
  
  地即皇帝位是年定制毎岁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以
  大明
  夜明
  星辰
  云雨风雷为四从坛配享又定制毎年正月上辛日祭
  上帝于
  大享殿祈谷礼仪与冬至大祀同惟不设
  从坛神位不燔柴
  圜丘在正阳门外南郊形圆象天南向三成内壝形圆周百有六丈四尺门四外壝形方周二百十丈一尺门四壝北门后为
  皇穹宇南向形圆左右庑各五间围垣形圆周五十六丈六尺八寸南向门三壝外围垣门四东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广利北曰成贞门北为
  祈谷坛形圆南向三成上建
  大享殿今改为 祈年殿 制圆左右庑各九间内壝周百九十
  丈七尺二寸门四北门后为
  皇干殿殿五间壝外围垣门四南接成贞门内外围垣二重内垣周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外垣周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西向门二南北并列南入
  圜丘北入
  祈谷坛十一月丁未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
  亲诣行礼二年十月定
  郊祀斋戒及设玉帛祝文香亭仪注三年四月设守视天坛
  地坛
  社稷坛官员四年三月礼部奏言
  国初定制祀
  南北郊及
  社稷坛向例俱用生牢今应如旧惟
  南郊以胙牛一进
  上得
  旨照旧例如朕亲祀则照例进胙牛遣官则止五年十一
  月戊辰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奉
  太祖高皇帝配享八年三月定祭祀斋戒例四月定诸王
  群臣陪祭扈从及送
  驾接
  驾仪注六月定制凡祀
  圜丘
  方泽先期三日遣公侯伯一人眂牲前二日遣礼部堂官
  省牲十三年七月礼部奉
  谕旨致祭
  
  地不可不䖍嗣后凡祭
  圜丘
  方泽朕于五鼓出宫尔部先期一日奏闻十四年正月辛
  亥祈谷于
  上帝奉
  太祖高皇帝配享二月
  谕礼部
  南郊祀
  天理宜严重祀前一日朕亲宿斋宫祀前五日朕亲诣眂牲如遣官恭代亦著诣坛斋宿眂牲是年以后眂牲之礼前期五日遣官恭代为常三月礼部奉
  谕旨礼莫重于祀
  天孝莫大于尊
  亲朕缵承鸿绪恪修典礼毎岁
  郊祀皆奉
  太祖高皇帝配享今思
  太祖受命
  上天肇兴帝业
  太宗继志述事丕振皇猷功徳并隆咸宜崇祀以后冬至祈谷祭
  天俱奉
  太宗同
  太祖配享夏至祭
  地亦奉
  太祖
  太宗配享著为定制部臣议奏肇行配享大典攸关现今
  夏至在迩冬至尚遥若先
  方泽而后
  圜丘于序少紊若俟冬至
  太宗配
  天之后明岁举行
  方泽配享礼为期太远应不俟冬至夏至即恭制太祖
  太宗神牌择吉先行
  太宗配享
  圜丘
  祈谷坛之礼随行
  太祖
  太宗配享
  方泽之礼奏上悉如所议至日
  亲诣行礼恭奉
  太宗文皇帝神位配享十七年二月
  谕礼部帝王奉
  天子民礼隆禋祀享
  帝大典所关尤重必仪物克备乃足昭对越之诚向来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礼
  祈谷坛未经举行虽祀典原有等差而同为祀
  上帝典礼不宜有异嗣后
  祈谷亦行燔柴礼四月己酉合祀
  
  地
  百神于
  大享殿先是二月
  谕礼部帝王父
  天母
  地禋祀大典务求至当朕稽考旧章洪武初原系孟春合祭南郊至嘉靖年间始定分祭冬至祀
  圜丘夏至祭
  方泽春分朝
  日秋分夕
  月而合祭之礼遂止朕思合祭之礼原以毕萃神祇普荐馨香不宜竟废今欲祗申昭事之诚毎年孟春合祭
  
  地
  
  月及诸神于
  大享殿但礼关重大尔部详议以闻部臣议合祀事宜奏
  上奉
  谕旨合祭典礼已定于孟春举行今虽时序已过大典肇修理应本年即举尔部择期速议又
  谕孟春祈谷向例于
  大享殿今
  大享殿合祭以后祈谷礼于
  圜丘举行谨按是年之后合祀旋罢   祈谷礼仍于   大享殿举行十八年正月
  己未
  圣祖仁皇帝登极遣官告祭
  昊天上帝㝷以诸臣详议祀典请罢禁中
  上帝坛及
  大享殿合祀从之十一月丙子冬至
  圣祖仁皇帝大祀
  天于
  圜丘
  亲诣行礼
  康熙六年十一月
  谕朕惟自古帝王建极绥猷保民图治莫不以懋昭先徳祗尽孝诚为务朕缵承丕基躬亲庶政恭惟
  世祖章皇帝功徳兼隆当崇配享是用上稽前典下协舆情谨告
  
  地
  
  社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于康熙六年十一月七日丁
  未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恭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祀日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是月丙辰即举行配享
  方泽礼九年正月辛丑祈谷于
  上帝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十二年八月礼部奉
  谕旨议奏历代致祭时辰俱未画一详定请照
  太宗文皇帝时
  坛
  庙用黎明
  夕月坛用酉时又言历代致斋俱于别殿今凡遇祭祀
  皇上应于别殿斋戒从之二十五年十二月礼臣议请大祀陪祀官员不照加级止论职掌有失仪者监察御史及礼部指名题参其他中祀亦如此例行疏上从之二十八年十二月
  谕祈谷祝文毎年皆用定式既为民祈求宜直抒情事去岁直隶亢旱已经蠲免赈济但三冬雨雪甚少朕心仍切焦劳此祝文该衙门将朕肫恳恤民之意切实撰拟进览二十九年正月辛丑祈谷于
  上帝
  亲诣行礼
  御制祝文曰臣缵承鸿业抚育烝黎惟贵粟重农先务是亟荷
  天之眷历纪顺成率土元元久沾乐利顷者岁行在已旱暵为忧畿甸之间阻饥尤甚臣睹灾馑闵此穷檐宵旰省惟中情惶惕殚心赈救罔敢暇宁顾时阅三冬同云鲜应侧席减膳倍笃焦劳兹者候届上辛田功肇始伏念
  天心仁爱必轸民力艰难茍非
  锡以丰穰何由共登康乂敢因祈岁展竭悃诚兾昭事之精䖍荷
  穹苍之鉴格谨率臣僚以玉帛牲醴粢盛庶品恭祀上帝仰祈
  右兹将享时若雨旸用观百谷之登溥洽三农之庆尚飨四十六年十一月丁丑冬至大祀群臣请遣官恭代弗许
  谕内大臣大学士九卿等
  郊祀大典诸臣以天时严寒请朕勿亲诣行礼朕身体强健步履安和毫不知倦若果稍有患苦即遣皇太子或大臣代行典礼何不可之有今身既无恙可欺妄乎况年齿渐增正欲乘未老之时躬亲行礼耳四十八年正
  月辛巳祈谷于
  上帝
  御制祝文曰臣仰承
  眷命抚育万方念切民生亟图康乂两年以来江浙地方遭罹水旱民失生业去岁山东河南亦因被旱田禾歉收又去冬至今干暵无雪臣虽抱病心切靡宁溯自顺治二年以迄今日垂七十载承平日久生齿既繁野无旷土纵当大获之岁犹虑民食不充倘或偶遇旱潦则臣虽竭力殚思蠲租散赈而穷乡僻壤岂能保无转于沟壑之人在臣忧国忧民之念即始终不渝而雨泽应期实惟
  上天仁爱愚民是赖兹者时届上辛春耕将举臣理应躬诣斋次祗修祀事但今幸荷
  天佑疾渐痊愈而肃将大礼尚未克胜身虽不能致斋而为万民恳切祷祈之诚敢用摅布仰吁
  洪庥特命臣僚洁蠲敬戒䖍备玉帛牲醴粢盛庶品恭祀上帝伏兾
  昭鉴俾雨旸时若百谷用成三农宏济尚飨五十年十一
  月戊戌冬至大祀群臣以
  圣躬违和请遣官恭代报可㝷奉
  谕旨朕躬安好如常必亲祭方展诚心朕今年已六十行礼时两旁人少为扶掖可也至日遂
  亲诣行礼五十四年正月辛酉祈谷于
  上帝是年正月十日上辛尚未立春
  谕旨以从前亦有用次辛下辛致祭者令诸臣议之乃以正月三十日下辛行礼十一月己未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用
  御定雅乐详见乐典五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冬至大祀遣官
  恭代先是
  谕大学士等十一月冬至祀
  天明日即应斋戒朕因足乏力来至汤泉身虽在此瞻望郊坛不能释怀尔等传谕太常寺令将斋戒铜人照常送至乾清门朕在此照常斋戒其祭祀人员斋戒务令恭敬五十八年十一月庚辰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命亲王恭代仍
  亲往瞻拜行礼先是
  谕大学士等敬
  天尊
  祖所关重大年来因多病足痛不能亲往遣大臣恭代今冬至斋戒之时朕足虽不得力洁诚之念有馀拟于祭祀之前升
  坛瞻仰省视俎豆量力跪拜退处幄次俟恭代亲王行礼毕然后回宫此系创行之礼如汉大臣以从无此典引据书史为言朕年已老在位六十年矣岂易得此例乎
  诸臣覆奏
  圣体初愈天气严寒请停
  亲祭又奉
  谕旨朕必亲往前者偶未亲祭王以下公以上俱不斋戒此次著照常斋戒随朕前往不必随朕行礼朕行礼时不必赞礼作乐俟拜毕至更衣幄次派出亲王偕众行礼礼毕朕乃回宫将朕亲诣之处著书于祝文内六十
  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冬至大祀遣大臣恭代行礼
  雍正元年正月辛卯祈谷于
  上帝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九月
  谕礼部自古祖功宗徳制在不祧飨帝飨亲理应并举报本之情罔极配
  天之典宜隆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允宜崇祀
  郊坛克配
  上帝以后冬至祈谷祭
  天祗奉
  圣祖仁皇帝同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配享夏至祭
  地亦如
  南郊祈谷礼祗奉配享其详议以闻十一月辛丑冬至大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恭奉
  圣祖仁皇帝配享二年正月辛巳祈谷于
  上帝奉
  圣祖仁皇帝配享七年正月
  诏严
  坛
  庙演礼之禁部臣议奏凡祭祀执事等官当在凝禧殿演礼如有特加祭典先期于神乐观演习从之十二月奉
  谕旨定例正月上辛日祈谷于
  上帝若上辛在初五日以前则于次辛行礼雍正三年五年俱以次辛祈谷仍旧章也但思元旦朝贺者朕躬之礼仪上辛祈谷者祀
  天之大典明年正月初二日上辛礼部请于十二日中辛行祈谷礼朕思以正月而论则十二日为中辛若以立春后而论则为下辛矣因朝贺筵燕而展祈谷之期朕心深有未安著于初二日上辛行礼先期照例敬谨斋戒停止朝贺筵燕嗣后若逢元旦上辛则于次辛祈谷如在初五日以前或值初七日
  世祖章皇帝忌辰著两奏请旨八年十一月冬至大祀前
  期奉
  谕朕自临御以来毎值
  圜丘大祀必亲诣行礼至诚至敬以展对越
  上帝之悃忱今年冬至之日恭遇
  皇考圣祖仁皇帝忌辰礼部太常寺引康熙三十九年及四十五年正月初七日祭
  祈谷坛恭遇
  世祖章皇帝忌辰遣官恭代之例奏称今年
  郊祀之期应照此例遣官恭代朕为此五中辗转今年不亲行
  郊祀之礼于心甚为不安其如何得展朕心而又符合典则著大学士九卿敬谨妥议具奏大学士等奏言记称君子之祭必身亲莅之有不能亲则使人摄可也周礼春官亦称大祭祀若王不亲则摄祀唐宋之制大祀与国忌同日者乐备而不作然议者谓飨神不可无乐未若摄祀之当乎礼也应仍遣官恭代以展明禋奏上从之十二年十二月奉
  谕旨前太常寺奏请于雍正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恭祭祈谷坛今顺天府尹奏于雍正十三年正月十二日进春朕思祈谷乃新春典礼似不应在立春以前其定议以闻部臣请以次辛二十日行礼从之十三年九月皇上绍登大宝逾三月后群臣以祀典上请奉谕旨
  
  庙大祀朕不敢因一已孺慕之私情有缺
  
  祖禘尝之钜典所议朕诣行礼甚是但先期斋戒所以洁
  齐心志对越
  神明朕意斋戒之日即当素服冠缀缨纬其视祝版亦当
  照例用礼服以昭敬谨
  乾隆元年正月辛丑祈谷于
  上帝
  皇上亲诣行礼十二月
  谕礼部仰惟
  皇考世宗宪皇帝徳并高深恩覃海宇骏烈鸿功垂裕万
  世允宜配享
  郊坛永崇禋祀朕思来年三月升祔
  太庙之后配享之礼理宜敬谨举行第其时夏至伊迩冬至尚遥敬稽我朝旧制顺治十四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恭奉
  太宗配享
  圜丘翌日配享
  方泽康煕六年十一月丁未时届
  南郊
  圣祖仁皇帝恭奉
  世祖配享越十日配享
  方泽两朝典制均系特行礼隆仪备灿垂史册且稽之经𫝊成周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月令所谓季秋大享帝也召诰三月丁巳用牲于郊释者谓非常祀而祭天以告即位也又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并侑一如南郊圜丘之仪则是古来因事郊祀之礼不必定在二至之时明矣我朝旧制尽孝尽诚与古符合来年
  世宗宪皇帝配
  天大礼宜遵照奉行于是礼部议奏上奉
  谕旨尔部具奏
  皇考配享
  天坛仪注朕敬谨详阅内称配享时朕恭奉
  神牌陞坛奉安于东三青幄次并未议及祗见
  上帝之仪朕思升祔
  太庙时先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毕然后陞座今配享
  圜丘亦应先行祗见
  上帝礼然后陞座于理方协议政王大臣等遵
  旨议奏增入祗见
  上帝仪夏至配享
  方泽祗见
  皇地祇俱遵此仪至上辛配享
  祈谷坛不必再行祗见礼疏入从之二年四月甲戌大祀天于
  圜丘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三年正月辛酉祈谷于
  上帝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四年正月初四日上辛
  祈谷之期以前三日斋戒时值元旦改用次辛于十四日
  
  祈谷礼七年十一月辛巳冬至大祀
  皇上亲诣行礼前期奉
  谕朕惟
  郊坛祭祀必致诚敬以荐明禋历来前期斋戒悉遵旧制
  住宿别殿今
  郊坛建有斋宫若于致祭之期亲诣斋宫更为祗肃该部
  详酌妥议具奏自是定制
  大祀前一日
  皇上亲诣斋宿又是年始定乘辇之制旧例皆御礼舆至是礼臣议奏
  郊祀典礼最钜是以历代制度车辇仪仗备列尊崇所以肃明禋而重礼制也周礼祀天用玉辂晋宋以后并皆遵循无异唐宋参用大辇或乘辇自齐宫赴坛或祀毕御辇还宫虽仪节间有不同皆乘辇辂今
  亲祀
  南郊前期诣
  斋宫请
  御玉辇为宜从之十一年正月以上辛在初四日照四
  年之例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十二年十一月丁未冬至大祀后六日奉谕旨古天地大祀前期有百官受誓戒之礼周官冡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唐宋则掌以太尉或于尚书省或于朝堂明初誓于中书省后于阙门宣制嘉靖中则亲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听誓戒所以耸众听而致肃共儆怠玩典至重也国朝祀典太常寺先期行文出示盖本古人誓戒遗意而集众宣示仪章未举朕思八政祀居其首而大祀莫重于郊嗣后有事于
  圜丘
  方泽
  祈谷
  雩祭应于午门前宣誓戒陪祀之王公文武大臣官员朝服齐集跪听行礼以明斋明严敬之义大学士会同该部稽古具仪以闻㝷具仪奏上行如仪十二月奉
  旨议定
  郊坛大祀省视
  神位上香及省视牲器之礼㝷大学士等遵
  旨议奏
  皇帝诣
  斋宫日诣
  皇穹宇
  皇干殿
  皇祇室内上香次诣
  坛视
  坛位又次
  阅笾豆毕诣
  斋宫从之十三年正月奉
  谕旨国家敬
  天尊
  祖礼备乐和品物具陈告丰告洁所以将诚敬昭典则也考之前古笾豆簠簋诸祭器或用金玉以示贵重或用陶匏以崇质素各有精义存乎其间历代相承去古寖远至明洪武时更定旧章祭品祭器悉遵古而祭器以甆代之惟存其名我朝
  
  庙陈设祭品亦用甆盖沿前明之旧
  皇考世宗宪皇帝时考按经典范铜为器颁之
  阙里俾为世守曾宣示群臣穆然见古先遗则朕思
  
  庙祭品既遵用古名则祭器自应悉用古制一体更正以备隆仪著大学士会同该部稽核经图审其名物度数制作款式拆衷至当详议绘图以闻朕将亲为审定敕所司敬谨制造用光禋祀称朕意焉十月奉
  谕朕敬
  天尊
  祖寅承毖祀
  坛
  庙祭器聿既稽考古典亲为釐定命所司准式敬造质文
  有章精洁告备自今岁
  圜丘大祀为始灌献陈列悉用新成祭器展䖍敬焉古者崇郊享则备法驾乘玉辂以称钜典国朝定制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其名参用宋明以来之旧而旗章麾盖视前倍简今稍为增益更定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合三者则为大驾卤簿
  南郊用之
  方泽以下皆用法驾卤簿五辂酌仿周官及唐宋遗制金
  玉象革各如其仪乘用亦自今岁
  南郊始光昭羽卫用肃明禋谕所司知之十四年五月内
  阁奉
  谕旨朕于
  两郊大祀先御斋宫以齐一思虑闻之记曰斋者耳不听乐孔子曰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言不敢散其志也今斋宫宵漏下鸣画角严鼓以为节虽异于宫悬合奏而吹角鼓鼜军中之容岂所谓专致其精明者欤此盖相沿前明弊典未更后此严更鼓角不当用之斋次大学士其会同礼部定议以闻大学士等遵
  旨议定嗣后
  斋宫吹角严鼓悉行停止以昭肃穆是月
  皇上以夏至大祀
  方泽诣
  斋宫斋宿
  命大学士等议修
  两郊坛宇㝷遵
  旨议奏及时兴修疏上
  上命和亲王海望王安国三和总理其事十五年正月谕和亲王等
  圜丘坛上张幄次及陈祭品处过窄既议鼎新可将圜丘三层台面仍九五之数量加展宽则执事者得以从容进退益昭诚敬至棕荐向系满铺则台面可以不用琉璃著改用金砖益经久矣王等奏上
  特命大学士等议奏大学士等奏言
  郊坛规制其意贵乎法古而数贵乎合宜谨案易大传曰天数二十有五盖一三五七九皆奇属阳而五为中数九为老阳是故洛书用五统奇大易用九䇿筮煌煌
  圣谕仍九五之数量加展宽至为精当查明时上成用五丈九寸当九五之数稍渉牵合而三成用十二丈则于奇义无取今据奏以古尺计度台面上成径九丈为取九数二成径十五丈为取五数极为妥协惟三成径十九丈虽亦为奇数然非由九而生谓为仍取九数未尽吻合拟请三成面径用古尺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数上成为一九二成为三五三成为三七则天数一三五七九于此而全且合三成径数共四十五丈于九五之数尤为吻合再考古尺制起黄锺数协九九我
  圣祖仁皇帝审元音而定以作乐我
  皇上重
  郊坛而推以制礼义既法古而数更合宜应如所奏照依律吕正义所载古尺制度上成面径九丈二成面径十五丈惟三成面径二十一丈确核今尺按数兴修又查坛面砖块原制上成圆面九重自一九递加环砌以至九九其义甚精允宜仍旧至二成七重三成五重围砖不拘未免参差臣等酌议坛面既加展宽二成三成拟合亦用九重递加环砌二成自九十至一百六十二三成自一百七十一至二百四十三体制方为整齐再查金砖向例不过见方二尺馀今上成铺面毎块长阔至三尺五六寸诚难烧造应如所奏用艾叶青石敬谨成造俾保永远坚固又前奉
  圣谕台靣棕荐满铺是以改用金砖若栏板则系露明不便易用青石应请仍用琉璃成造至原奏称瑠璃栏板毎块长四尺五寸有馀难以烧造臣等伏思栏板扇数加多则尺寸自然减少拟请三成栏板共用三百六十扇应周天度数上成毎面十八扇四面计七十二扇毎扇之长得今尺二尺三寸馀二成毎面二十七扇四面计一百八扇毎扇之长得今尺二尺六寸馀三成毎面四十五扇四面计一百八十扇毎扇之长得今尺二尺二寸馀则扇数加多尺寸减少自然易于成造而毎成毎面亦皆与九数相合总计三百六十较之二百一十有六取义尤为明显再查原奏三成径数俱系古尺而所定中心圆面周围㱘面及九重之长则皆系今尺至三成台高现今上成高五尺七寸二成高五尺二寸三成高五尺并栏柱长阔高厚踏垛宽深亦系今尺臣等逐项悉按古尺核算略为增减皆与九数相合如此则
  郊坛重典制崇法象数协乾元允足昭
  盛代之宏规垂万年之巩固矣谨绘图列数恭呈御览奏上允之嗣因琉璃栏板难以成造经总理上程大臣奏明易用青白石须弥座用旱白玉石为栏板柱子添安出水龙头至十八年工竣十六年正月初三日上辛系在立春以前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九月总理工程和亲王等奏臣等奉修
  两郊坛宇伏见
  祈谷坛匾额旧书大享二字殿与门相同窃疑名义未协详考明史纪载縁前明初建大祀殿合祀天地至嘉靖中定南北郊二至分祀罢大祀殿不用其后致仕扬州同知丰坊疏请复古明堂大享之制盖傅会孝经严父配天语以迎合大礼之议时明世宗已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帝因并议称宗以配上帝明堂秋享即于大祀殿行之改大祀为大享此殿与门得名所自始也
  国朝既定
  南北郊祀奉
  祖宗升配爰举祈谷之礼行礼之地即明之大享殿是以旧有题额袭用未改谨案大享之名见于礼记月令篇盖指季秋报祀而言与孟春祈谷异义仰惟
  皇上釐定典礼式焕
  郊坛理合仰请
  圣训别荐嘉名庶于祭义协应
  上命大学士等议奏大学士等奏言
  祈谷坛额实起前明嘉靖中原取季秋享帝之说以崇兴献王已非成周明堂本制而殿宇告成以后毎岁大享咸在元极宝殿隆庆初并罢元极享礼是即在前明时固已徒存虚名矣考祭法列叙礼神之处于祭天曰泰坛于祭地曰泰折于祭日曰王宫于祭月曰夜明虽郊坛不屋无事标题然循名足以见义未有不相应者宋儒朱子有言为坛而祭谓之天祭于屋下谓之帝天与帝其实一也随地而异其名耳
  国朝孟春祈谷
  上帝因殿行事准诸朱子所论屋下祭帝义例正自相通敬稽礼部毎岁恭进祝册于冬书某日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于春书某日祈谷典式备极昭著独殿与门袭用大
  享名号实觉未协仰请
  皇上钦定嘉名俾昭
  盛典㝷奉
  谕旨改曰祈年十九年三月大学士等奏午门外宣读
  誓戒之礼令各衙门恭录
  敕谕制牌收贮毎遇
  两郊大祀太常寺豫奏通行令于致斋日恭设堂中随时仰瞻其宣读之仪请停止从之二十三年正月以上辛在初四日仍照四年十一年之例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是岁西师告捷回部悉平时在冬至之前奉谕旨殊勲克奏茂典应修
  
  庙告功宜申昭报时当长至朕方躬祀
  圜丘其敇所司敬举受釐宣捷之忱载诸祝册用申恳款
  告祭
  太庙朕亲行展事
  方泽
  社稷照例遣亲王恭代二十九年十二月
  谕礼部前经该部请于正月初五日举行祭辛典礼但初五日在立春以前为时尚早应俟立春后初辛举行于义方协所有
  祈谷坛典礼于十五日举行三十五年三月奉
  谕先期赴
  坛时
  神位前允宜躬亲展谒其省视笾豆应按例专遣臣工莅
  视不必更行请旨至赴
  坛所经道路向由
  昭亨门外降辇步入第步履遥远当质明行事转恐失仪嗣后应改由
  广利门入于向时祭毕乘辇处降辇三十七年十一月
  丙寅冬至大祀诣
  斋宫以石街积雪銮仪卫奏请暂仍旧例乘用礼轿从之先是奉
  谕朕御极以来夙夜孜孜惟以敬
  天报本为念毎届
  郊坛大祀必躬亲昭事用展悃诚三十七年于兹未敢稍
  懈向来诣
  坛行礼日由降辇进至拜位以迄荐献礼成中间履蹈升降仪节最为繁重朕惟䖍恪以临无有愆忽今自念春秋已逾六旬其于动容周旋差不能及前此之从容中节幸朕躬康彊如昔仍得祗循仪度经久不渝第思敬意所持贵乎内外交养若精力过劳恐心志转未能纯一与其拘于行走末节弗克致其寅恭且或因此而惮于亲诣何如酌损步陟繁文得专于升馨告备时肃将劼毖更足以严对越而抒诚愫乎自古帝王履帝位而臻寿考者载籍曾不多觏我朝景运遐昌化成熙洽上荷
  昊苍鸿眷
  列祖贻庥朕周甲已逾励勤未怠真可谓国家祥瑞之大者兹特降此旨非敢自惜其劳惟期要之于久从此更增年岁当永矢此昭格之诚我世世子孙承庥衍庆即可奉此为法守且知朕六十岁以前不惮经曲之繁六十岁以后兾申専壹之敬初无二致也所有升降次数及降辇步行之远近无关大体诸仪节应如何酌定合宜之处著大学士会同各该衙门敬谨详悉妥议具奏大学士等奏言
  郊祀前一日
  皇上先期莅
  斋宫乘步辇入自西天门由
  斋宫南
  御礼轿至神道西降舆步入琉璃左门诣
  皇穹宇上香礼成仍于降舆处
  御礼轿还
  斋宫其视
  坛位即令原遣视牲之亲王恭代行礼祀日
  皇上自
  斋宫乘步辇行至神道西阶下幄次相对处降辇升阶由
  棂星左门步入礼成仍于降辇处
  御礼轿还宫其行礼时
  皇上初升至二成拜位立赞引官奏陞
  
  皇上升阶上香毕还至二成拜位行迎
  神礼典仪官唱奠玉帛
  皇上升阶行奠玉帛礼还就读祝位立以次进俎三献及饮福受胙礼成仍还至二成拜位行谢
  福胙及送
  神礼并酌议
  祈谷前一日
  皇上乘辇入西天门于
  斋宫东
  御礼轿至西砖城左门间降舆步入琉璃左门诣
  皇干殿上香其视
  坛位即令视牲之亲王恭代祀日
  皇上自
  斋宫乘辇至东北甬道适中处
  御礼轿至南砖城门外神道西降舆由左门步入就幄
  次自
  祈年左门入行礼礼成仍于降舆处
  御礼轿还
  斋宫至酌减行礼升降仪节与
  圜丘仪同从之三十八年正月以上辛值元旦改用次辛
  于十一日行
  祈谷礼三十九年正月
  谕朕临御以来恒以敬
  天报本为要不敢稍有怠惰凡
  坛庙大祀必亲诣行礼自降辇以至礼成一切典礼必敬必诚四十年来未敢少有怠忽而一切礼仪宜尽之处靡不加增至三十七年朕年逾六旬始敕大学士及该部将降辇步行之远近及升降之无关钜典者酌减一二盖欲稍减步履之小节蓄养精力期于大典益致恪恭亦因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所以益矢诚敬也万世子孙其敬识朕意于诸大祀设非年至六旬一切典章断不可稍减倘蒙
  上天眷佑年逾六旬方可遵朕现在所行举行将此永著
  为例四十年四月
  谕朕毎遇
  郊坛大祀必亲诣行礼历四十年如一日弗敢稍有懈弛
  一切仪文典礼悉本诚敬之心仰期
  昭格凡诸升降拜献弗愆于仪实有可以自信者惟是行礼时诸皇子向不在陪祀之列无由知朕恪恭将事之忱著于本年冬至
  南郊令诸皇子在旁侍立敬谨观瞻祀事既蒇并令就坛位前恭阅朕所进之爵皆安奉端正无稍偏欹俾共体
  朕所以展
  精禋而答
  鸿贶者实在乎是其敬承毋忽四十二年正月以上辛在初四日仍照四年十一年二十三年之例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四十三年八月
  皇上恭谒
  祖陵至
  盛京
  命修葺
  盛京
  天坛四十四年十一月
  谕
  南郊典礼最为繁重恐过劳生惫转非所以将诚意因思正位晋献香帛爵自当躬致申䖍至
  配位
  列祖
  列宗惟上香仍前亲奉其献爵进俎诸礼则命诸皇子恭代庶得少节烦劳以専心祼荐即自今岁冬至为始四十五年正月以上辛在初二日应于隔年斋戒时值祫祭
  太庙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四十六年十二月
  谕本月二十三日内阁进呈礼部具题壬寅各
  
  庙祭祀斋戒日期一本册开正月十四日次辛祀祈谷坛所拟甚属不当天子父
  天母
  地祗承之义不可稍弛从前雍正七年恭奉
  皇考世宗宪皇帝谕旨以定例正月上辛若在初五日以前则改于次辛但元旦朝贺乃朕躬之礼仪若因此而展祈谷之期于心实有未安著于上辛行礼煌煌
  圣训实属万世不刊之论朕御极以来遇正月初三日以前上辛因必须隔年斋戒是以改用次辛其有初四日上辛亦改用次辛行礼者则因
  圣母皇太后祝釐初祉朕于元辰躬率王公大臣拜贺东朝仪节不容稍缺至明岁正月初四日上辛并非向年可比矣该部何得亦改次辛况冬至南郊礼成有于次日受贺者所谓礼縁义起而义以方外尤必敬以直内如谓臣下意在尊君不敢轻易朝正令典亦当备查往例具奏请旨乃礼部遽行题达何昩昩一至于此至阁臣职司票拟于此等典礼攸关之章疏何以并不细心请旨拟签必待朕自行看出耶所有礼部堂官著交部严加议处大学士著交部察议至祀典本属吉礼而上辛
  祈谷尤岁首钜仪乃该部必于二十三日具题阁臣亦即于是日呈进朕虽不以责备而诸臣疏忽若是可为不知仰体朕怀矣所有明岁
  祈谷行礼仍用上辛并著为令将此通谕中外知之又奉谕旨礼莫大乎敬
  天义莫隆于
  郊祀前以礼部具题壬寅年祭祀
  
  庙各日期将
  祈谷行礼改用次辛所拟不当已明降谕旨仍用上辛矣
  孟春
  祈谷所以迓阳气而兆农祥考诸经传盖指孟春以后之
  上辛雍正年间恭奉
  皇考圣谕饬礼臣定议允宜永远遵守敬思其义若上辛在立春前举行与来阳之义未为精当又上辛设在正月初三日以前则当于旧腊隔年斋戒而
  太庙祫祭实为合飨大礼即宫中拜
  神亦属国朝定例若于斋戒期内照旧举行于専一致敬之道似犹未协其应如何斟酌古今益臻明备并百世遵守可行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晰妥议具奏寻大学士等奏言上辛
  祈谷以立春后所得之辛始为上辛若立春后之辛尚在上年十二月内则仍用正月之上辛以符岁首之义至正月初四日上辛应于初一日斋戒起是日
  皇上未入斋宫之前
  宫中拜
  
  奉先殿行礼均可各昭诚敬即毋庸改期从之又奉谕旨朕自临御以来毎遇
  郊祀大典无不蠲洁躬承四十六年如一日仰荷昊苍眷佑寿越古稀仍当躬亲行礼而一切登降礼仪步履究觉稍逊于前若遣官恭代非朕勤于躬亲昭事之初心而勉强将事复于精一凝承之意转有未尽因谕该部前往敬视
  祈谷坛宿斋宫诣
  坛瞻拜日降辇处兹据福隆安等奏请拟由
  皇干殿西墙门外降舆较为近便等语应如所奏交各该
  衙门遵照办理此朕仰体
  上天眷爱朕躬长申寅恪之意将来朕子孙缵绪凝庥有
  寿登古稀者亦可钦承朕志于
  郊坛大祀毎岁躬行率由此典以上邀
  皇天眷顾之隆庶几无疆惟庥永膺
  昊贶垂裕万年将此通谕中外知之四十九年正月谕朕临御以来祗承寅畏于
  
  坛大典罔不恪恭将事亲诣行礼本年正月初五日上辛祈谷因去岁所患气滞旧恙偶发诚恐登降仪节或愆转不足以昭诚敬此次著派皇六子永瑢恭代行礼朕仍在斋宫敬谨斋宿届期亲诣
  大高殿行礼凡
  南郊
  祈谷及
  列圣升配仪节并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四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二
  礼吉二
  雩祀
  等谨按古者龙见而雩以为百糓祈膏雨是孟夏之雩乃毎岁常行之典至遇旱而祷则为大雩我
  
  列圣相承旰食宵衣勤求民瘼凡遇水旱
  躬诣
  圜丘祈祷即古大雩之义乾隆七年
  上命礼臣集议定制毎岁孟夏行
  常雩礼仪与冬至大祀同旱至季夏祈祷既遍乃奉特旨敬举
  大雩所以为民请命者益致精䖍敬稽典制详载于篇又
  凡祈雨之事义与雩同谨从类纪云
  顺治十四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以旱祷于
  圜丘先期率群臣致斋三日官民衣浅淡色服禁屠宰不
  理刑名至日
  皇帝素服诣
  圜丘不设卤簿不除道不奏乐不设
  配位不奠玉不饮福受胙馀行礼如常仪遣官致祭方泽
  社稷坛
  神祇坛应时大雨越三日遣官行告谢礼十七年六月
  谕礼部今夏亢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日久农事堪忧朕念致灾有由痛自刻责榖为民天非雨不遂竭诚祈祷积有日时乃精诚未达雨泽尚稽昼夜焦心不遑启处兹卜于月之十三日预行斋戒黎明步至
  南郊于夜子刻祭告
  圜丘恳祈甘霖速降以拯灾黎若仍不雨则再行躬祷务回
  天意又
  谕祭告为民请命应先诣
  郊坛洁诚斋戒十三日步至
  南郊即于彼处斋戒三日以十五日之夜祭告至日皇帝率诸王文武群臣素服步至
  南郊斋宿是日早四际无云顷之阴云密布甘霖大沛越
  三日行祭告礼于
  圜丘祭毕雨复降越四日遣官行告谢礼
  康熙十年四月旱
  圣祖仁皇帝祷雨于
  圜丘前期致斋三日素服诣
  坛致祭旋以甘霖霑足遣官报谢如仪十七年六月谕礼部朕惟天人感召理有固然人事失于下则天变应于上捷如影响岂曰罔稽今天气亢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禾苖枯槁朕夙夜靡宁力图修省躬亲斋戒䖍祷甘霖尔部择期具仪来奏前期致斋至日
  圣祖仁皇帝自西天门步行至
  坛行礼时甘霖大沛仍步出西天门乘马回宫自后十八
  年四月十九年四月皆以祈雨
  亲诣
  圜丘行礼得雨告谢并同二十六年五月
  谕九卿等曰京师为天下根本之地乃几月不雨朕甚忧之欲躬行祈祷大小臣工宜尽诚斋戒毋循故事至期
  素服乘马自西天门步行至
  坛行礼
  御制祭文曰臣以眇躬仰承
  天眷抚育群黎兢兢业业惟恐陨越迩者自春徂夏雨泽愆期京辅亢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深怀疚惧良由眇躬不徳政未咸宜大小臣工罔尽厥心惟君臣之咎于亿兆何辜前者循省已过诏告四方而灵雨尚未霑足浃旬仰望弥切焦劳兹特洁蠲吉日率励群工实图洗心斋祓将事呼吁
  上帝切望
  慈庥伏兾
  俯鉴诚恳大沛甘霖俾兆民之咸苏惟邦家之有庆引领郊坛尚祈
  昭格谨告祭毕
  回銮甘霖立降越日遣官告谢如仪五十五年五月驻跸热河以天旱减膳斋戒
  谕京师䖍诚祈雨越七日雨始复常膳
  等谨按
  圣祖仁皇帝六十年中祈祷雨泽精诚感格史不胜书伏
  考康熙五十六年
  谕诸皇子及大臣等曰京师初夏毎少雨泽朕临御五十六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毎至秋成悉皆丰稔昔年曽因暵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步诣
  天坛䖍祷油然忽作大雨如注步行回宫水满两靴衣尽霑湿后各省人至始知是日雨遍天下又
  谕人言每月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等日往往有雨宜及此数日祈祷朕以为既知有雨而后祷此心便已不诚矣恭诵
  圣言仰见祈祷之诚有尧汤所弗逮者敬稽史册所载谨
  识于此
  雍正元年五月旱
  世宗宪皇帝减膳䖍祷甘霖立沛二年二月
  亲诣
  黒龙潭祈雨越数日
  亲祭
  历代帝王庙甘雨大𮦵群臣衣尽霑湿各加
  恩赐
  御制喜雨诗群臣恭和九年六月旱
  命设坛祈祷即日大雨
  等谨按
  世宗宪皇帝十三年中偶值亢旱无不斋居䖍祷立沛甘霖感格之诚昭垂史册谨载数事以见
  圣心之敬
  天爱民始终如一日云
  乾隆八年四月始行常雩礼于
  圜丘先是御史徐以升奏言按春秋传曰龙见而雩盖古者有雩祭之典所以为百谷祈膏雨也祭法曰雩宗祭水旱也月令仲夏之月命有司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命百县雩祭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榖实是为常雩乃若偶逢亢旱则又有雩周礼稲人旱暵共其雩敛春秋书雩二十有一故有一月而再雩者旱甚也是又因旱而雩义虽不同要之雩祭之典自古有之考雩字为吁嗟求雨之义其制则为坛于南郊之旁故鲁南门为雩门是雩坛实有其地矣自西汉之世雩礼始废旱则祷祀天地宗庙晋永和时议制雩坛于国南郊梁武帝始移于东郊又改燎柴而从坎瘗唐太宗又雩祀于南郊宋制孟夏雩祀昊天上帝前明雩坛在泰元门外是历代皆雩也我
  朝礼制具备会典载有
  躬祷之仪独于雩祭尚未设有坛壝似属缺典虽
  郊祀亦有
  云雨风雷之神与
  岳镇海渎之位而礼必有所専设乃于祈祷之典似更
  觉诚敬周详伏乞
  敇下礼臣博求典故详考制度于京城之内择地建立雩坛仿古龙见而雩之礼毎年及期择日致祭偶遇亢旱愆阳雨泽稀少即于此望告
  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出云雨者以祈求雨泽毋庸于各宫观处祈祷再者祈雨祈晴事同一体倘有雨水过多祈求开霁之处请照祭法雩宗祭水旱之例亦于雩坛致祷庶诚敬克伸于典礼似为允协至于直省州县亦应并设雩坛俾展祈求之典疏上
  诏礼臣详议寻议奏孟夏龙见择日行常雩礼祀
  昊天上帝于
  圜丘以
  列圣配享
  四从坛从祀于下前期礼部奏请
  皇上亲诣行礼或遣亲王恭代孟夏后旱则祈天神
  地祇
  太岁坛次祈于
  社稷坛次祈于
  太庙皆七日一祈不雨或小雨不足还从各坛祈祷如初
  旱甚乃大雩祀
  昊天上帝于
  圜丘先经祈祷
  太庙既已䖍告
  列祖此次不设
  配位仍设
  四从坛于下雨足则报祀或已斋未祈而雨及所曽经祈祷者皆报祀如常仪其以前望祭四海之礼可以停止再考古大雩用舞童二佾衣元衣各执羽籥歌云汉之诗今蒙
  皇上仿云汉诗体御制歌诗八章
  圣念恳诚
  宸章剀切从古未有应令舞童习歌交内务府制办教演若久雨祈晴之处历考前代皆无禜祭雩坛之礼请仿春秋左传鼓用牲于社及文献通考禜祭国门之礼但伐鼓禜祭于京师国门视水来涌集最多之门而祭仍雨不止则伐鼓用牲祭于社毋庸于各坛祈祷至直省州县所有耕耤田中皆设有坛祀应令于孟夏择日行常雩礼或有亢旱亦每七日先祭界内山川次祭社稷致斋䖍祷雨泽但不得用大雩之礼其或淫潦为灾则伐鼓用牲禜祭城门以祈晴霁不必另设雩坛至京师雨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愆期
  皇上于大内祈祷其専承祈祷之官
  天神
  地祇
  社稷
  太岁各坛遣王大臣一人
  太庙
  上帝遣亲王一人应陪祀各官皆一体斋戒诣坛行礼如
  
  皇上亲诣
  圜丘王以下俱陪祀疏上皆从之是岁初举雩祭皇上已降旨亲诣行礼太医院臣奏
  圣体微患初愈不宜劳动左右大臣言
  皇上诚敬之心至肫至切足以昭格
  穹苍雩祭为常行之典不必今岁一定
  亲行乃遣恒亲王弘晊恭代行礼九年四月
  皇上亲诣
  圜丘行常雩礼先五日奉
  谕雩祭之典所以为百榖祈膏雨也从前定议礼仪悉照恭祀
  圜丘之制行朕思目下畿辅雨泽愆期此次举行雩祭正望恩迫切之时非每夏常雩可比其先期前诣斋宫及祭毕回銮朕俱御常服不乘辇不设卤簿不作乐以示䖍诚祈祷为民请命之意二十四年四月常雩
  皇上亲诣行礼以天时亢旱步行致祷先三日奉谕旨日者恭逢雩祀农民望泽正殷朕宵旰靡宁仰祈
  灵贶宜从抑损以懋寅承前期诣
  坛斋宿所司应设法驾卤簿一概停止视
  坛位拈香时服常服至翼朝由斋宫步行恭诣幄次行礼
  五月
  皇上步祷
  社稷坛
  御制祝文荐玉行礼详见 社稷六月大雩于
  圜丘前五日奉
  谕旨朕躬祭
  方泽值祈雨之时竭诚吁恳未获甘霖夏至已逾迫不可
  待后日即进宫彻膳䖍斋思过待
  命十一日敬举大雩之礼以祈
  天佑
  御制祝文曰臣奉
  命嗣服今二十四年无岁不忧旱今岁甚焉曩虽失麦可望大田兹尚未种赤地里千呜呼其恵雨乎常雩步祷未蒙
  灵佑
  方社
  方泽均漠弗佑为期益迫嗟万民谁救敢辞再凟之罪用
  举大雩以申前奏呜呼其恵雨乎
  上天仁爱生物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辟卿士供职惟钦此罪不在官不在民实臣罪日深然
  上天岂以臣一身之故而令万民受灾害之侵呜呼其恵
  雨乎谨以臣身代民请
  命昭昭在上言敢虚佞计穷力竭辞戅诚罄油云沛雨居歆赐应呜呼其恵雨乎谨告先一日
  皇上乘马诣
  斋宫斋宿正祭日戴雨缨冠素服步诣
  圜丘坛行礼越日大雨霑足乃令直隶总督饬所属有司劝种晩禾酌借牛具耔种以待秋成二十八年四月微旱值常雩行礼
  皇上躬致祈祷礼成得雨复以雨未霑足
  亲诣玉泉及
  黒龙潭祈雨并遣官䖍祷
  天神
  地祇各坛寻得渥雨报祀如礼三十二年四月常雩后
  十日
  亲诣
  黑龙潭祈雨并遣官䖍祷
  天神
  地祇各坛寻得大雨报祀如礼三十五年四月微旱常
  雩后旬日馀
  亲诣
  黒龙潭祈雨并遣官致祷
  天神
  地衹各坛得雨报祀如礼四十三年四月常雩行礼皇上以雨泽稀少
  躬致祈祷越十日复
  亲诣
  黒龙潭祈雨并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各坛请雨逾七日再祷如初又遣官往石匣龙潭
  䖍祈寻得渥雨均报谢如礼凡
  雩祀仪节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乾隆八年
  皇上肇举雩祀以来孟夏常雩岁皆
  亲诣惟
  巡幸之年遣官恭代二十四年六月旱甚
  特行大雩之礼并
  御制祷雨告风文仁爱相通感孚即应至每岁常雩间
  值望雨之时
  诣斋宫日不乘辇不设卤簿次日步行赴
  
  躬致诚祈甘膏即沛或以偶未优霑复
  亲祷龙潭以期渥𮦵并
  敇礼臣按例䖍申祈请精诚感格无不立应
  记注所书有不能尽述者兹恭纂数次于篇以见
  敬勤之至五十年来常如一日又自畿辅以至各省雨
  泽或稍愆期即驰
  询地方大吏并再三
  申谕毋许讳饰一经奏报优霑即
  御制诗篇以志喜慰恭诵之下仰见
  圣心肫切所由感召
  天和绥丰屡庆亿万斯年常膺
  昊贶焉
  等又按杜典有大享明堂一条考明堂之制始于成周历代有之而制度迄莫能定汉儒所述如大戴礼白虎通蔡邕之说各不相符朱子谓郊者古礼明堂者周制盖周公以义起之其不必强行于后代可知矣我
  
  南郊大祀
  列圣配
  天极尊崇之钜典明堂之制不复建立洵为超轶前古此
  条谨从删去
  朝日  夕月
  顺治八年六月定春分秋分朝
  日夕
  月之礼先是初定祀典以日月从祀
  天坛罢春秋二分祀事至是年礼臣请照旧典以春分秋
  分日致祭于从祀
  天坛外仍立
  朝日坛于朝阳门外东郊立
  夕月坛于阜城门外西郊从之又定
  朝日坛以春分日卯时致祭值甲丙戊庚壬年皇帝亲诣行礼馀年遣官
  夕月坛以
  北斗七星
  木火土金水五星
  二十八宿
  周天星辰共为从坛配享于秋分日酉时致祭值丑辰
  未戌年
  皇帝亲诣行礼馀年遣官
  雍正四年奏定
  朝日坛向系露祭请照
  社稷坛之例于
  坛下别设神龛以备风雨并香𬬻上増设𬬻盖
  乾隆三年七月
  谕今年
  夕月坛旧例系遣官之年但朕即吉之后初次举行朕亲诣行礼以展诚敬四年礼部奏
  夕月坛旧于酉时前六刻申时三刻请
  驾至
  坛尚隔酉时二刻此次
  亲诣
  月坛行礼谨拟于酉时前四刻申时五刻请
  驾至
  坛适合致祭之时从之十一年二月春分
  皇上亲祭
  朝日坛以次日日食不乘辇不设卤簿不奏乐凡朝日
  夕月仪具
  大清通礼
  天神  地祇
  等谨按杜典朝日夕月后别立禋六宗一条其礼迄于后魏而止自唐以后罕有述者伏考我
  朝祀典有
  神祇坛以祷水旱有
  太岁坛以祭时并与六宗义合又云雨风雷之祀
  世宗宪皇帝圣谕取义六宗尤炳然不易者兹谨分为天神
  地祇等门详载于后
  顺治元年
  天神坛于
  先农坛之南以祀
  云师
  雨师
  风伯
  雷师立
  地祇坛于
  天神坛之西以祀
  五岳
  五镇
  启运山
  积庆山
  天柱山
  隆业山
  四海
  四渎
  京畿名山大川
  天下名山大川岁遇水旱则遣官祗告祈祷有应则报祀十四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得雨报谢如仪十六年停祭
  积庆山
  康熙二年封凤台山为
  昌瑞山设位
  地祇坛二十九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得雨报谢如仪
  雍正十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得雨报谢如仪
  乾隆元年封泰宁山为
  永宁山设位
  地祇坛二年六月
  谕天时亢旱已逾兼旬见在䖍诚祈祷尚未得霈甘霖朕心深为忧惕
  天神
  地祇坛应竭诚致祭著礼部太常寺即察明典礼具奏举行礼部等遵
  旨议上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得雨报谢如仪七年五月旱
  命于
  神祇坛祈雨増用乐章详见乐典十七年礼臣奏言
  神祇坛本无専祀惟祈雨则祗告于坛而不奏乐自乾隆七年始増设乐章揆之一应因事祗告之礼均不作乐殊未画一至甘雨霑足报祭之时仅用酒果脯醢与祈告相同又与报祭之礼未称请嗣后各坛告祭停止作乐至报祭时均应加笾豆牲牢即将
  神祇坛乐章用于报祭
  诏令更议之寻奏言凡祈雨之祭时当待泽孔殷蠲诚致祷与因事祗告之礼原有不同仪文自宜周备今奉
  谕旨祭祀用乐以导和气而格神祇乃事神之礼与斋戒彻悬其义各异且乐足以宣通阴阳之气祈雨致祭仍当用乐为是应遵
  旨仍用乐章奏上从之二十八年四月京师微旱遣官
  致祭
  天神
  地祇寻得雨报祭如礼三十二年四月三十五年五月四十三年四月均以微旱遣官致祭得雨报祀如仪凡祈祀报祭仪节具
  大清通礼
  太岁
  顺治元年定毎岁致祭
  太岁坛之礼
  太岁殿在
  先农坛东北正殿祀
  太岁之神两庑祀
  十二月将之神每年正月初旬⿰⾔耴 -- 诹吉及十二月岁除前一日遣官致祭初春为迎岁暮为祖祖迎之礼岁有常举遇水旱则遣官祭告祈祷报祀如仪康熙二十九年以旱祈雨遣官致祭
  太岁之神寻得雨行报谢礼三十五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遣官致祭
  太岁之神
  雍正十年以旱祈雨遣官致祭
  太岁之神寻得雨报祭如仪
  乾隆元年十二月祭
  太岁坛遣亲王行礼旧例遣太常寺堂官主祭是年太常寺照例题请奉
  旨遣亲王行礼次年孟春亦如之二年六月以旱祈雨
  遣官致祭
  太岁之神寻得雨报祭如仪十六年礼部奏各坛祀神均有上香之仪
  太岁月将同属天神则升馨求阳不应与他祭异况偶逢祈雨致祭仪注见载上香其春冬二祭应行上香礼两庑分献并同从之十八年礼部奏
  太岁暨
  十二月将神牌请于殿庑内供奉设神座于神龛前祭时请神牌奉安神座祭毕复龛恭遇
  皇上祀
  先农礼成至
  太岁殿上香时神牌安奉殿内不请出龛奉
  旨太岁月将神牌照所奏安奉又是岁礼部奏
  太岁殿现在乐章乃新正岁除通用与祈祷雨泽之义全不相渉应交乐部别撰照
  神祇坛皆用丰字以昭画一从之详见乐典二十年定太岁坛改遣亲王郡王行礼二十一年太常寺奏承祭之官既改遣亲王郡王而两庑分献仍如旧例派厅员行礼于体制未协请嗣后用太常寺堂官分献临时奏派从之二十八年四月三十二年四月三十五年四月四十三年四月均以微旱遣官致祭
  太岁坛寻得雨报祀如礼仪具
  大清通礼
  风师  雨师等祠
  等谨按杜典六宗之外又有风师雨师及诸星等祠我
  朝定礼以
  云雨风雷为
  南郊从位又専立
  天神坛以祀
  云雨风雷之神
  北斗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之神并从祀于夕月坛已于各门详载兹不重述惟
  风神
  云神
  雷神均特建庙宇于
  京师又时应宫崇祀
  龙神恭绎
  世宗宪皇帝圣谕亦即以为
  雨神谨彚著于篇并附直省特祀之典即以风师雨师
  等祠一条移并于此
  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谕旨以西苑紫光阁北前后殿改建为时应
  宫前殿奉
  四海
  四渎龙神后殿中奉
  顺天佑畿龙神两旁左右奉十有七省
  龙神毎岁以六月十三日致祭遣内务府官行礼五年迁直省
  龙神位奉于各省増修后殿以奉
  八方龙神六年二月奉
  谕旨朕惟风雨时若百物繁昌皆由诚敬感格
  天心用能福祐下民时和岁稔而司天号令长养阜成风神之贶厥功尤懋频年以来朕䖍祀龙神有祈必应历有明验因思风神巽顺和煦茂时育物亦宜特隆祀典以答洪庥考之周礼大宗伯以槱燎祀风神虞书禋于六宗刘歆郑康成之说咸谓六宗之内风神其一也历代各建坛兆至宋祥符间曽立风伯庙近代及本朝俱列
  南郊四配之中典礼具备今欲于都城和会之地特建庙宇因时祷祀以展朕为民祈福之诚应如何考据礼仪相度营建之处礼工二部会同内务府详议具奏部臣等奏言伏查周礼以槱燎祀风师注郑康成以风师为箕星即虞书六宗之一孔安国蔡沈洪范传皆云箕星好风而马端临郊社考亦谓周制以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国城东北盖东北为箕星位次丑亦应箕之位也汉刘歆等议立风伯庙于东郊而东汉县邑常以丙戌日祀风伯于戌地唐开元礼则遵周制就箕星之位为坛祭之宋仍唐制祥符间建风伯庙迨元及明亦各有祀典臣等会同详议于都城内东北择得
  景山东边当东北箕星之位建庙甚宜其庙宇规制仿时应宫酌量营建毎年于立春后丑日致祭由内务府敬谨备办奏上允之乃封
  风神为应时显佑风伯之神庙曰宣仁庙前殿奉风伯之神后殿奉
  八风之神又河臣齐苏勒疏言淮安府清河县清口地方乃洪泽湖水出口敌黄之所从前建有
  风神庙官民行旅皆致祭祷至于洪泽一湖诸水总汇全赖高堰大堤以为保障惟此堤工最忌西风鼓浪自昔传有日费斗金之说比年毎逢大汛从无西风湖工平穏转险为安皆由我
  皇上念切民生怀柔百神感召
  天和之所致也伏查水道河神凡有捍灾御患者俱蒙敇赐爵号以彰神庥惟兹
  风神福国佑民潜维默䕶
  神功既懋褒锡宜隆伏乞一体
  敇封以崇祀典礼部覆议从之乃封为清和宣恵风伯之
  神七年二月奉
  谕旨朕惟云雨风雷之神代天司令俾百昌万宝普含膏泽以锡福于烝民厥功并懋朕恭承
  天眷恪修祀典为四海苍黎仰祈嘉祐已经特建庙宇崇祀龙神风伯而云师雷师尚阙専祀尝考虞书禋于六宗之文汉人以乾坤六子释六宗震雷巽风均列禋祀而易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则风雷之发生万物功实相等礼记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周礼亦以五云辨年岁是云与雷皆运行造化同昭
  天贶者也前代及本朝
  南郊大祀云雨风雷俱列从坛之次式隆配享典礼亦既备矣迩年以来云物兆祥雷行应候茂育庶彚宣畅阳和庇国佑民之徳灵应显然今欲特建庙宇䖍奉云师雷师之神因时祷祀敬迓洪庥以展朕为民祈福之意礼工二部详议具奏部臣奏言伏查尚书洪范五行传曰雷首长万物为出入又论衡曰雷出地则长飬华实发扬隐伏宣盛阳之徳易乾卦曰云行雨施
  品物流形左传凡分至必书云物以辨年岁是云师雷师锡福苍生厥功甚著唐天宝五载増雷师于雨师之次毎岁于立夏后申日致祭宋元因之明集礼増云师于风师之次郡县立雷雨坛于稷坛西风云坛于社坛东明会典载秋分后三日合祭云雨风雷坛今
  雷师庙宇应建于西方立夏后申日致祭
  云师庙宇应建于东方秋分后三日致祭从之寻择地
  营建其规制祭仪俱仿宣仁庙乃封
  云师为顺时普䕃云师之神庙曰凝和庙
  雷师为资生发育雷师之神庙曰昭显庙十三年封广
  东边海郡县庙祀
  风神为宣仁昭泰风伯之神封甘肃兰州府庙祀雷神为显仁应瑞之神并春秋致祭从督抚诸臣请也等谨按杜典有大䄍一门䄍古作蜡其典自元明以来久已停止我
  朝臣工有以蜡祭请者奉
  皇上谕旨详悉指示不必举行今谨载
  圣谕于篇中以见酌古凖今折𮕵尽善之至意焉
  乾隆十年十二月
  谕大学士等国家崇报之文明禋肇荐考议周详凡祀典所关群神咸秩即如雩祭诸礼事系农桑近复议行有举无废皆以为民也迩年以来诸臣工有以蜡祭为请朕追惟旧制酌古准今有宜于详慎者考大蜡之礼昉于伊耆三代因之所以报万物之成也虽咏于诗详于礼记周官而古制夐远传注参错难以折衷所谓八蜡配以昆虫后儒谓其害稼不当与祭月令祈年于天宗蜡祭也注云日月星辰则所主又非八神至谓合聚万物而索飨之其神甚多尤难定位且蜡与腊冠服各殊有谓腊即蜡者有谓蜡而后腊者是古制已不可考终无定衡至于后世自汉腊而不蜡此礼已湮魏晋以来迄于唐宋时行时止或溺于五行之说甚且天帝人帝及于龙麟朱鸟多至百九十二座议者以为失先王之礼远矣苏轼曰迎猫则为猫之尸迎虎则为虎之尸近于倡优所为是以子贡观于蜡言一国之人皆若狂以其沿习日久迹类於戏也盖祀于南郊已不合于古制而蜡于四郊则惟顺成之方始祭较量区别丛杂琐细于义有乖于礼未洽于神为䙝自元明以来停止此典实有难以举行之处况蜡祭诸神如先啬司啬日月星辰山林川泽今皆祀于各坛庙原于典文无阙即民间秋成之后休息农功祀神报赛大扺借蜡之遗意以尽其闾井欢洽之情犹有吹豳击鼓之风亦皆听从民便未尝禁止是蜡祭原行于民间但田夫萃处杂以嬉戏各随其乡之风尚初不责以仪文若朝廷议祀洁蠲䖍享必严肃整齐何至有一国若狂之论可知此祭即古亦闾阎相沿之旧俗讵可定以为郊庙典礼如以为有祈无报则方春而祈榖冬又有事于
  圜丘礼谓郊之祭为大报天又云万物本乎天大报本也岂得谓之有祈无报乎况二仲荐馨并崇社稷班固所谓为天下求福报功者具在陈祥道所谓大社国社农之所报在焉今
  社稷坛春秋两祀祈报之礼已备至义近于重复事渉于不经者即下之礼臣亦难定议因诸臣但泥古制多未深考是以特降此旨俾共知之
  等谨按杜典有灵星一门考汉立灵星祠以天田主谷农祥晨见而祭之配以后稷盖即祈榖之意我
  朝定制列星为
  圜丘从位孟春祈榖则已及之后稷为
  太稷配位春秋祈报祭典具备灵星之祀诚无事于复
  举矣此条谨从删去

  皇朝通典卷四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三
  礼吉三
  北郊
  等谨按方丘祭地见于周官杜典因之是也其附神州后土则以神州为北郊误分祭地为二且神州之说出自郑注䜟纬之说未可为据至于汉代渭阳汾阴后土祠祀更为不经唐宋相沿至明始辍
  国朝定制夏日至大祭
  地于
  方泽是为
  北郊法古垂后准礼经而超百代矣钦维
  列祖亲祀
  方丘钜典煌煌允与
  圜坛并重
  皇上临御以来岁必
  躬亲展祀每以夏至正当盼雨之时
  寅衷默祷旋即甘𩆩渥霑仰见昭格之
  忱五十年来精诚如一谨稽
  北郊祀典并
  列祖升配大礼恭著于篇而原书附见之神州后土则谨
  从删去云
  顺治元年定每岁夏日至大祭
  地于
  方泽以
  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为四从坛配享
  方泽在安定门外北郊形方象地方折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宽六尺泽中贮水方泽北向二成上成方六丈下成方十丈六尺均高六尺内壝方二十七丈二尺正北三门东西南各一门外壝方四十二丈门与内壝同南门后
  皇祇室五间北向围垣正方周四十四丈八尺北向一门内外围垣二重内垣周五百四十九丈四尺北三门东西南各一外垣周七百六十五丈西向门三角门一又西有坊一曰泰折街雍正二年改名广厚街八年尊封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陵山为启运山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陵山为积庆山十六年奉移   二陵祔启运山停积庆山从祀太祖高皇帝陵山为天柱山
  太宗文皇帝陵山为隆业山附
  四从坛配享十四年三月壬子大祀
  地于
  方泽奉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配享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
  康熙元年五月戊寅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二年尊封
  世祖章皇帝陵山为昌瑞山从祀
  三陵山之次六年十一月丙辰大祀
  地于
  方泽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
  雍正二年五月癸卯夏至
  世宗宪皇帝大祀
  地于
  方泽奉
  圣祖仁皇帝配享
  乾隆元年五月丙午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
  皇上亲诣行礼是月尊封
  世宗宪皇帝陵山为永宁山从祀
  四陵山之次二年五月辛亥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
  皇上亲诣行礼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位行参拜
  皇地祇礼礼毕安奉
  配位如仪八年五月癸未夏至大祀
  方泽先期致斋于
  斋宫定制
  两郊皆有
  斋宫是岁修葺
  北郊斋宫斋宿如礼九年五月戊子夏至大祀
  方泽先奉
  谕旨去岁亲葺斋宫先期一日住宿但彼处树木新植尚未成阴天气炎热扈从人多不免有病暍者今岁炎热甚于旧岁此次不必前诣坛内斋宿仍在宫内斋宫住宿将来遇亲祭之年该衙门两请候旨俟树木成阴仍照例斋宿坛内此次前往致祭正当祈雨之时不乘辇不设卤簿传谕各衙门知之十一年四月
  谕今岁夏至致祭
  地坛斋宫树木渐次成阴扈从人等已有憩息之所况逢时雨之后天气清凉朕仍照原议前往
  坛内斋宫住宿十四年五月
  谕稽古明禋肇祀
  郊坛各以其色
  地坛方色尚黄今
  皇祇室乃用绿瓦盖沿前明旧制未及致详朕思南郊大飨殿在胜国时合祀
  
  地山川故其上覆以青阳玉叶次黄次绿具有深意且南郊用青而
  地坛用绿于义无取其议更之至
  两郊坛宇虽岁加涂塈而经阅久远应敕所司省视所当修整者敬谨从事大学士会同各该衙门详考典章具议以闻寻大学士等奏言谨考礼经所载
  两郊义类甚著故祭分二至以顺阴阳之时坛釐南北以从阴阳之位制别方圜以则阴阳之象惟辨色亦然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牲帛各从其器之色所谓依类求神者也制礼从类辨色从方原属不易之道又况栋宇檐桷乃以藏
  神祇而昭妥侑其义尤谨明代南北两郊分祀而皇祇室编次绿瓦臣等详检一切礼书并无考据查绿乃
  青黄间色诚如
  圣谕于义无取坤卦天元地黄考工记天谓之元地谓
  之黄二者系乾坤正色今
  北郊坛砖壝瓦及牲帛帏幄色俱用黄乾隆十三年遵旨议定笾豆成式
  地坛祭器亦用黄质制造契合古制宁
  神与歆
  神不当有异应请易盖琉璃黄瓦庶与坤卦黄中之义相
  符若夫
  两郊坛宇岁修向有著令而经阅久远金碧采章或日久不鲜阶级砖甓间有损缺垩赤间有漫漶均宜遵
  旨修整及时兴工奏上从之十五年五月夏至大祀
  方泽以祈雨不乘辇不设卤簿与九年同自后凡值祈雨
  皆如此例是年奏准
  方泽二成台面琉璃惟中含六六阴数其馀皆系凑合于
  义无取请照
  圜丘坛制铺石就坛面凿眼以备安设幄次其石数一成正中仍照旧制用三十有六八方均以八八积成纵横各二十四路二成倍上成八方八八之数半径各八路庶与偶数相应而砖式匀称益堪永久十六年修理
  北郊
  皇祇室择吉兴工前期遣官告祭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届期诣
  皇祇室以奉请
  神位祗告
  皇地祇
  列圣
  从坛神位礼部尚书率太常寺官恭奉各
  神牌至暂奉
  神位所敬谨安设十七年
  北郊工竣择吉恭请
  神位还御
  皇祇室遣官诣暂奉
  神位所祗告
  皇地祇
  列圣
  从坛神位礼部尚书率太常寺官恭奉各
  神牌还御奉安毕行一跪三叩礼其祗告
  
  地
  
  社俟
  南郊工竣日举行三十二年礼部奏夏至恭祭
  地坛斋宿斋宫恭候
  钦定奉
  谕宫内斋宫斋宿嗣后不必请旨三十六年太常寺奏皇上亲诣行礼向由北门入礼毕由西门还宫今仰请皇上由西门入礼毕仍由西门还宫从之三十七年十
  一月大学士等遵
  旨议准郊
  天仪注并酌定
  方泽坛行礼仪节
  皇上初陞至二成拜位立赞引官奏陞坛
  皇上陞阶上香还至二成拜位行迎
  神礼典仪官唱奠玉帛
  皇上陞阶行奠玉帛礼还就读祝位立以次进俎三献及饮福受胙礼成仍还至二成拜位行谢
  福胙及送
  神礼
  等谨按是年大学士等遵
  旨议定
  坛
  庙大祀
  亲诣行礼升降仪节酌减合宜所奉
  圣谕已于
  南郊篇中恭载又三十九年有
  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之
  谕并详著
  南郊篇云
  四十三年八月
  皇上恭谒
  祖陵至
  盛京
  命修葺
  盛京
  地坛四十五年五月定
  北郊大祀
  亲诣
  正位晋献香帛俎爵至
  配位
  列祖
  列宗前惟
  躬诣上香献帛其献爵进俎则
  命诸皇子恭代一如
  南郊之礼
  等谨按乾隆四十四年
  南郊大祀
  上以年届七旬因稍省繁劳专心祼荐定为
  亲承恭代之礼所奉
  圣谕已恭载于
  南郊篇中至四十五年
  北郊大典一如此礼举行云
  四十八年五月
  谕朕临御以来祗畏寅恭凡遇
  
  庙大祀无不恪诚斋祓亲诣行礼兹届夏至
  北郊于十九日进宫斋戒适因气滞旧病作痛现在令医加意调摄尚未全痊诚恐升降仪节有愆转不足以昭诚敬此次朕即在御园斋戒派皇六子永瑢敬谨恭代行礼若临期气体全安朕仍亲往肃恭莅祀凡
  北郊仪节具
  大清通礼
  社稷
  等谨按古者建国之制社稷为先祈福报功祀典最重我
  朝定制
  社稷坛为大祀凡
  列圣以来
  亲祭
  社稷坛者
  国史所书不可胜纪兹惟恭载最初一次以见
  徳馨诚格有终始如一者焉我
  皇上临御五十年来凡春祀
  社稷皆
  躬诣行礼惟遇
  巡省之岁遣官恭代至每年
  巡幸塞外举行大狝之典秋祀
  社稷皆遣官恭代又二十四年
  皇上以
  亲祭
  社稷坛仪注无荐玉之礼
  谕以玉庇嘉谷于答阴之义为称
  敕所司用玉将事载入会典礼仪益为隆备兹悉恭纪
  于篇
  顺治元年定祭
  社稷坛之礼每岁春秋仲月上戊祭
  太社
  太稷之神同坛同壝
  太社以
  后土勾龙氏配
  太稷以
  后稷氏配
  社主用石半埋土中今全埋
  稷主用木仍设
  太社
  太稷
  后土勾龙氏
  后稷氏神牌祭于
  坛上坛在
  午门之右八年二月戊戌祭
  太社
  太稷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饮福受胙如
  圜丘例八月上戊值
  太宗文皇帝忌辰行礼毕仍易素服
  康熙元年二月戊申祭
  社稷坛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三年八月上戊恭遇
  太宗文皇帝忌辰改期中戊致祭
  社稷坛十六年二月戊申
  亲祭
  社稷坛定制祭日遇雨
  皇帝于拜殿内门槛南行礼陪祀王公在殿外中甬路两旁各官在王公后行礼是日雨太常寺以旧例请
  命仍照常处行礼二十一年二月戊子
  亲祭
  社稷坛前期斋戒恭值
  太皇太后圣节于行礼之后补行庆贺
  雍正元年二月戊午祭
  社稷坛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二年闰四月以平定青海告祭社稷行献俘礼六年议定
  太社
  太稷神牌均高二尺五寸神座尺有五寸共高四尺笾豆案仅高尺有二寸较各坛稍低应将神座加高一尺安奉
  神牌共高五尺以符土为五数之古制其笾豆等案应加高尺有三寸共二尺五寸以符五五之数
  配位神牌各高二尺四寸神座高尺有四寸笾豆案高尺有二寸应将神座及笾豆案均増高一尺以符体制十年三月
  诏直省郡县修
  社稷坛敬谨行礼先是定制直省均设坛壝以祀社稷至是奉
  谕旨直隶各府州县设立坛𫮃致祭
  社稷及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每岁春秋展祀以崇报享典至重也从前初建之时有司或视为具文规制未必周备又未必及时修葺是以僻远之郡县规模简略礼仪草率者往往有之甚非肃将禋祀之本意也著礼部行文各省督抚饬府州县敬谨修理以重祀典
  乾隆元年二月戊辰祭
  社稷坛
  皇上亲诣行礼二年闰九月奉
  谕旨大清律载各府州县
  社稷山川风云雷雨诸神所在有司以时致祭所以肃祀典而迓休和礼至重也省会之地督抚司道驻札同城向不与祭专属府州县官行礼督抚司道均有封疆守土之任自当䖍奉明禋为民祈报凡春秋致祭督抚应率领阖属文武大小官员敬谨行礼提镇道员驻札之地一体率属陪祭其如何分别班次派员监礼及修整坛壝祭器之处该部详议具奏奏上通饬行之八年七月
  颁发各省
  坛庙祝文十八年奏定増撰
  社稷坛祈雨报祭乐章皆以丰为名详见乐典二十年六月
  以平定准噶尔献俘
  社稷坛十月再行献俘礼俱遣亲王将事二十一年五
  月増
  社稷坛望瘗乐章详见乐典二十四年五月
  谕朕此次亲诣
  社稷坛祈求雨泽礼部所开仪注内无荐玉之礼询其原委则系相沿旧规并无意义可考夫玉以庇䕃嘉谷使无水旱之灾载在传记且于答阴之义更为相称著饬所司敬谨用玉将事
  御制祝文曰臣闻人事失于下
  天变应于上兹亢旸之示警洵赞化之无能言念昨年秋霖缺而冬雪乏逮至今岁春望霈而夏未霑历四时之久矣嗟三农其如何常雩步祷弗蒙矜不敢再三之凟群祀亲藩徒致吁益増宵旰之忧敬念
  右坛为祈报之所载稽祭义司土谷之精蠲吉䖍斋摅忱躬恳为民请命愿代万姓之灾责已惟诚奚啻六事之舛重举答阴之典冀施甘雨之滂云作雷随毋俾箕伯侵轶牺成粢洁尚敷帝里休和殷伫
  神歆立沛祥𩆩谨告祭日
  皇上戴雨缨冠素服自右门由右路至御辇处步行诣坛行礼二十五年正月以平定回部献俘
  社稷坛如二十年之礼三十七年大学士等遵旨议淮郊
  天仪注并酌定
  社稷坛行礼仪节有司先设幄次于拜殿内
  皇上乘辇由阙右门入东北门至
  社稷坛外门外
  御礼轿入右门循㦸殿东行至拜殿东阶下降舆升阶诣
  坛行礼礼成升舆亦如之
  等谨按是年大学士等遵
  旨议准郊
  天仪注并酌定
  社稷坛行礼仪节又三十九年奉
  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并恭载于
  南郊篇内兹不重述云
  四十一年二月
  
  社稷坛之有拜殿原以备致祭之日或有风雨也今年偶值雨所司移拜位香案于殿中馀仍列于
  坛上是朕独得蔽栋宇而
  神位牲醪并皆露设非所以昭妥侑朕心深切不安社稷之制不设栋宇以承天阳祗就坛壝而言至神牌平日原系尊藏
  神库未尝不在屋宇之内则祭享时偶因风雨移奉殿内又有何嫌忌乎且拜殿甚宽想当缔造之初未必不预为临时移奉计祗以未尝经之事所司遂依例陈设不知所据嗣后祭时或遇大风雨所有
  神位祭器应如何移就拜殿之处著大学士九卿会同太常寺敬谨详议具奏寻大学士等遵
  旨议奏如祭日请
  驾前十刻值风雨太常寺将祭品乐簴移设拜殿奉安神牌于殿内致祭若骤遇风雨谨用
  神龛覆设
  神位另设香案于拜殿奏请
  皇上于拜殿行礼从之四月以平定两金川献俘社稷坛如二十五年之礼凡祭
  社稷坛仪节具
  大清通礼
  堂子
  大内祀神
  等谨按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一书知
  堂子之祭为我
  圣朝敬事
  天神之令典凡遇大事及每岁元旦春秋二季有祈有报又凡大出征必告凯旋则列纛而拜皆
  亲诣行礼祀典尊崇敬诚悫著谨考典文与
  
  社以义相从
  大内之祀即以类载仪节备详永垂亿禩焉国朝初建
  堂子在
  盛京抚顺门外
  太祖高皇帝建国之初有谒拜
  堂子之礼
  天聪九年八月
  太宗文皇帝以征察哈尔奏凯师还
  亲诣
  堂子行拜
  天礼崇徳元年五月大军征明
  太宗文皇帝
  亲率王贝勒等诣
  堂子行礼拜纛出师是岁定制每年元旦
  皇帝率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及藩王等诣
  堂子上香行三跪九拜礼十二月
  亲征朝鲜出师之日设卤簿吹螺奏乐
  亲诣
  堂子行礼于
  堂子外建立八纛吹螺奏乐拜纛启行次年班师诣堂子行礼七年三月以锦州捷闻
  亲率王贝勒等诣
  堂子行礼
  顺治元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命王贝勒帅师平定中原
  亲诣
  堂子奏乐行礼拜纛出师九月既定燕京即建
  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玊河桥东街门北向内门西向正中
  为祭
  神殿南向前为拜
  天圜殿殿南正中设
  大内致祭立杆石座次稍后两翼分设
  皇子致祭立杆石座次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各以次序列北向东南为
  上神殿南向
  康熙十三年正月以吴三桂叛逆遣大将军王等帅师出征
  圣祖仁皇帝亲诣
  堂子行礼祭纛以行十四年闰五月以平定察哈尔凯旋圣祖仁皇帝率大将军王暨诸大臣诣
  堂子行礼三十五年二月
  亲征噶尔丹率诸王大臣诣
  堂子行礼祭纛出师六月凯旋诣
  堂子行礼五十七年十一月以遣大将军王等帅师出征
  䇿旺阿喇布坦
  御太和殿设卤簿出征大将军王等以下俱戎服不出征
  者蟒服以从诣
  堂子行礼乃鸣角祭纛启行
  雍正七年六月以大兵进剿准噶尔遣大将军出师北路
  世宗宪皇帝率大将军以下及诸王大臣诣
  堂子行礼祭纛出师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以遣大学士经略金川
  皇上率经略大学士及王公大臣等诣
  堂子行礼祭纛出师次年凯旋祗告如礼十四年五月奉谕旨
  堂子之祭乃我朝先代循用通礼所祭之神即
  天神也
  列祖膺图御宇既稽古
  郊禋而燔柴典重举必以时
  堂子则旧俗相承遇大事及春秋季月上旬必祭天祈报岁首最先展礼定鼎以来恪遵罔怠且不易其名重旧制也考诸经训祭天有郊有类有祈谷祈年礼本不一兵戎国之大事故命遣大将必有事于
  堂子正类祭遗意而列纛行礼则祃也我
  祖宗于行营中或别有征讨不及归告
  堂子则望祭而列纛行事其诚敬如此朕思出师告遣则
  凯旋即当告至乃
  天
  
  宗
  社俱已祝册致䖍且受成太学而
  堂子则弗之及祠官疏略如
  神贶何祀典攸关彝章宜备著议政王大臣详议具奏朕
  亲为裁定王大臣等遵
  旨议上大兵凯旋
  皇帝告祭
  堂子之礼请载入会典从之十九年四月
  谕礼部等衙门王公等建立神杆理应按照爵秩等次设立整齐以肃观瞻著每翼作为六排每排六分以未分封皇子等列于前其次则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等分为六层设立神杆皇子内已受封爵者其神杆视所封爵立于应立之处所有石座不必移动神杆各按爵次更换每年修整一次交礼部会同内务府总管查看绘图进呈著为例寻礼部等衙门议奏谨遵
  谕旨神杆立座每翼为六排每排为六分
  皇子神杆列于前其次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各按排建立但查左翼亲王现有七位今一排建立六杆应将第七位亲王神杆列于次排郡王之首其郡王贝勒贝子公俱按次接续右翼亲王四位郡王六位贝勒二位贝子一位公十七位人数多寡不一不能每排俱得六人之数应将亲王列于前其次郡王贝勒贝子公按一排六分之数通融接续叙立奏入从之四十三年八月
  皇上恭谒
  祖陵至
  盛京
  命修葺
  盛京
  堂子四十七年正月初四日祭
  祈谷坛仍于初一日
  亲诣
  堂子行礼先是定制元旦行礼值
  祈谷坛斋戒将可否展期于初五日行礼之处具奏得旨遵行是年以元旦行礼礼成还宫时尚在未入斋戒以前仍导迎作乐用昭大典凡仪节制度详具
  大清会典及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大内祭
  神之礼肇自
  盛京既恭建
  堂子以祀
  天又于
  清宁宫正寝恭设
  神位以祀
  神至顺治元年定为
  坤宁宫祭
  神之礼皆如
  清宁宫例每日奉朝祭
  神位于祭
  神殿西位东向日昧爽行礼奉夕祭
  神位于西北南向申刻行礼惟斋戒忌辰并禁止屠宰等
  日期不祭馀日皆祭每月朔则祭
  神翼日则祭
  天季春季秋月朔或二四八十月或上旬诹吉则立杆大祭前期一二
  
  宫内报祭大祭之日恭请
  神位于
  堂子内祭毕复请入
  宫大祭翼日则祭
  天春夏秋冬四季则有献神之祭均用马牛金币祗荐如
  礼岁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恭请
  神位供于
  堂子正月初二日自
  堂子恭请
  神位入
  宫四月初八日浴佛节请
  神至
  堂子礼毕请
  神还
  宫其仪节并详
  大清会典及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皇朝通典卷四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四
  礼吉四
  山川
  等谨按礼经所载五岳四渎望秩隆焉其馀山川之神亦咸崇报享
  本朝定制义法悉协敬稽祀典于
  岳镇海渎有
  时巡展祭有因事遣祭有所在専祭于
  名山大川有奉
  特典
  崇建庙祀者并著于篇至于封祀龙神原非即海渎之本神而昭徳报功载在祀典相沿已久即盐井之神亦与山川义近谨从类附惟黒龙潭玉泉龙神宜在京都祀典之列另立専门故不以附于此篇顺治元年定礼以
  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配享
  方泽坛又立
  地祇坛以
  五岳
  五镇
  四陵山
  四海
  四渎之祇为正位以
  京畿名山大川
  天下名山大川之祇为从位凡
  岳镇海渎所在地方有司岁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祭东岳泰山于山东泰安州今升为府祭西岳华山于陜西华阴县祭中岳嵩山于河南登封县祭南岳衡山于湖广衡山县祭北岳恒山于直隶曲阳县移祭见后祭东镇沂山于山东青州府祭西镇吴山于陜西陇州祭中镇霍山于山西霍州祭南镇会稽山于浙江会稽县祭北镇毉巫闾山于辽东广宁卫今改为县祭东海于山东莱州府望祭西海于山西蒲州今升为府祭南海于广东广州府望祭北海于河南济源县移祭见后祭河渎于蒲州祭江渎于四川成都府祭淮渎于河南唐县祭济渎于济源县三年加封
  黄河龙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之神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八年正月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定制恭遇
  庆贺大典颁布
  恩诏则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以各衙门四品以上堂官将事诹吉将行先
  期陈祝文香帛于
  中和殿
  皇帝亲阅遣之十七年三月以科臣粘本盛条奏下礼部
  议覆改祀
  北岳于山西浑源州
  康熙六年七月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十六年四月
  命内大臣觉罗武默纳侍卫费耀色等诣长白山审验明
  晰酌行祀礼九月奉
  谕旨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礼部奏请依岳镇之例封
  
  长白山之神照五岳例春秋致祭令宁古塔将军遣官
  在黒龙江地方望祭遇有
  庆典即令祭北镇官前往望祭奏上从之十八年五月
  以湖南用兵屡捷咸言湖神𦔳顺
  敇封为
  洞庭湖之神遣官致祭二十一年二月以平定云南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月
  圣祖仁皇帝东巡
  盛京
  驻跸吉林乌喇地方于松花江岸东南设幄次望祭长白山之神二十二年正月遣官往祀
  鸡公山神令有司春秋致祭二十三年十月
  圣祖东巡
  躬祀
  泰山之神至黄河遣官祭
  河神庙十一月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嗣是
  东巡及
  南巡所过名山大川均照例致祭二十五年五月副都御史徐元珙疏言祀典所载致祭北海尚沿宋明旧制于河南济源县系在京之南于义未合况北岳已改祀浑源州则北海应请改祀于混同江庶方位允协下部议行之二十七年十月以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十五年封
  大沽海口之神遣官致祭时由天津海道运米盛京以备赈济海神效灵往来迅驶立庙天津春秋致祭三月
  圣祖仁皇帝北征
  驻跸噶尔图遣大学士致祭
  山川之神及出卡伦遣祭域外
  山川之神
  圣驾至克噜伦河遣祭
  河神均与因事遣祭
  岳渎礼同三十六年二月
  西巡至保徳州及横城均遣官致祭
  河神凡所过名山大川均遣官致祭七月以平定朔漠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十七年七月以霸州等处新河告竣
  赐名永定河封为
  永定河之神建庙于卢沟桥祀之九月
  圣祖仁皇帝东巡遣大学士致祭
  松花江之神三十九年六月河臣疏言江南安东县海口拦黄坝拆去水势流通海神效灵请建庙崇祀
  诏改名大通口封为
  大通口海神春秋致祭四十年正月加
  黄河龙神昭灵效顺封号四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是年
  圣祖仁皇帝巡幸山西经过
  驻跸地方应祭
  岳渎均遣官致祭又
  西巡至潼关遣官致祭
  西岳华山四十三年二月封
  淮神为长源佑顺大淮之神五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夀遣官致祭山川如四十二年之礼
  五十七年十二月以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庙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六十年三月以
  御极六十年大庆遣官致祭山川如五十二年之礼六十
  一年建
  江海潮神庙于浙江之尖山春秋致祭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
  雍正元年二月以恭上
  圣祖仁皇帝尊谥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十二月以
  册立
  皇后遣官致祭如礼二年八月加
  四渎封号江渎曰涵和河渎曰润毓淮渎曰通佑济渎曰永恵均遣官赍送祭文香帛令督抚布政使大员致祭又加
  四海龙神封号东海曰显仁南海曰昭明西海曰正恒北海曰崇礼均遣官赍送祭文香帛令地方官致祭又加
  大沽海口神广恵封号加
  洞庭湖神涵元汇利封号均致祭如仪又封云南各盐井神为普润龙王之神令地方官立庙春秋致祭三年三月封山东临清州
  河神为福漕漳河之神馆陶县
  河神为恵济漳河之神又封
  青海水神为灵显青海之神先是大军西征道经青海于塞外严寒之候涌泉济军督臣奏请封号从之并令委官致祭又河南抚臣奏言百泉之上
  卫源神祠通漕济运请列祀典从之五年二月以黄河澄清遣官分往江南清河河南武陟两县致祭河神庙五月重修江南宿迁县皂河
  河神庙春秋致祭十二月遣官致祭
  河源之神于河州口外六年封河东
  盐池神为昭恵阜裕盐池之神七年建
  江神庙于湖北武昌府春秋致祭又封浙江蛟门山龙神为涵元昭泰镇海龙神又封宁夏大渠龙神为宁渠普利龙王之神八月建
  海神庙于浙江海宁县今升为州先是奉
  谕旨朕惟古圣人之制祭礼也凡山川岳渎之神有功徳于民生能为之御灾捍患者皆载在祀典盖所以荐歆昭格崇徳报功也雍正二年浙江海塘潮水冲决发帑修筑比年以来塘工完整灾沴不作居民安业今年潮汛盛长㡬至泛滥官民震恐幸而水势渐退堤防无恙此皆神明默埀䕶佑恵我蒸民者也兹特发内帑十万于海宁县敇建海神之庙以崇报享著该督遴委贤员度地鸠工务期制度恢宏规模壮丽崇奉祀事用答明神庇民御患之休烈寻建庙工成
  御制碑文
  敇加宁民显佑浙海之神封号遣官致祭是年又建湘江神庙于湖南长沙府春秋致祭又建
  河源神庙于甘肃河州加封为开津广济佑国庇民昭
  应河源之神先是奉
  谕旨古称黄河之神上通云汉光启图书礼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此之谓务本惟神泽润万国福庇兆民自古及今功用昭著我朝自定鼎以来仰荷神庥尤为彰显至于澄清于六省之遥阅历于七旬之久稽诸史册更属罕闻朕思江南河南等处皆有庙宇而河源相近之处向来未建専祠考河源发于昆仑地隔遥边人稀境僻其流入内地之始则在秦省之西宁地方朕意欲于此地特建庙宇専祀河源之神九卿详议具奏寻议于河州口外择地建庙春秋致祭
  御制碑文勒石从之又封直隶
  滹沱河神为长源永济滹沱河神春秋致祭九年建永定河神恵济庙于石景山遣大臣致祭十年闰五月建望祭
  长白山享殿于温徳亨山今名望祭山七月建
  洪泽湖神庙于高家堰春秋致祭是年又封广西兴安县陡河
  海阳山神为安流襄绩海阳山神十一年封广西郁林州
  泉神为昭徳沛泽泉源之神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十一月以恭上
  世宗宪皇帝尊谥遣官致祭山川如礼
  乾隆元年八月奉
  谕旨南北河工与浙江海塘关系国计民生最为𦂳要当朕即位元年咸庆安澜理宜䖍修祀典以答神贶部臣议于清河武陟海宁三处
  神祠照例赍送祭文香帛令总督致祭又令直隶总督往石景山致祭
  永定河神从之二年四月以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
  南郊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十二月以
  册立
  皇后恭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礼三年立
  海神庙于江南宝山县春秋致祭八年八月
  皇上东巡
  盛京遣官致祭
  北镇毉巫闾山
  长白山十二年六月
  谕内阁奉
  圣母皇太后懿旨泰山灵岳坤徳滋生近在鲁邦宜崇报享朕不敢违爰遵
  慈训亲奉
  銮舆秩于岱宗旋跸青齐观风布泽以昭崇
  圣法
  祖教孝省方钜典大学士等会议以闻寻议奏古者因名
  山以升中原有燔柴之礼
  圣祖仁皇帝因仪文度数书阙有间议封禅者尤多不经特允廷议以祀五岳礼致祭今
  皇上东巡致祭泰山应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举行惟是致祭方岳向未用乐谨案周礼大司乐奏蕤宾歌函锺舞大夏以祭山川是山川之祭自古用乐今
  特举盛典秩于岱宗请用中和韶乐令儒臣増撰乐章太常协律郎率乐生豫习备用从之十三年二月
  谕稽古巡狩翕河乔岳典礼攸隆朕兹亲祀
  孔庙有事于
  泰山其岳渎等祀皆宜荐馨用申诚敬著各该督抚就近遴委大员致祭
  东巡至泰安日
  亲诣
  岳庙于配天门降舆由仁安门入三上香行一跪三拜礼翼日致祭如仪十四年四月以平定金川恭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年之礼十五年九月以册立
  皇后恭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十四年之礼十月皇上巡幸中州
  亲诣
  嵩岳庙上香翼日致祭均与十三年祭
  岱宗礼同并以
  御道所经遣官致祭
  河渎及
  卫源神祠十六年二月
  皇上南巡江浙凡
  銮舆所经于山东遣官致祭
  泰岳又
  亲诣
  岱庙行礼于江南则
  河渎
  淮渎
  江渎之神皆遣官致祭并
  亲祭清河
  河神庙至浙遣官祭
  海神庙及
  南镇会稽山如礼又凡往返渡河渡江致祭之处皆亲诣上香行礼嗣是
  南巡所过名山大川均致祭如礼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
  十九年六次南巡并同
 是年六月封
  永定河神为安流广恵之神庙名恵济即将卢沟桥石景山二处旧庙酌加修葺工竣遣官告祭并饬有司春秋展祀十二月以
  皇太后六旬万夀恭上
  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十五年之礼十九年八月皇上东巡
  盛京望祭
  长白山渡松花江祭
  江神九月祭
  北镇毉巫闾山嗣是
  东巡
  盛京均致祭如礼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四巡 盛京并同 又吉林东门外有望祭
  北海之处遣官致祀如仪二十年六月以平定伊犁恭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十四年之礼是岁以遣大兵西征所过之山一曰阿勒台山一曰珠尔库柱山一曰博克达山一曰阿拉克山皆以
  诏旨读文致祭二十二年三月
  皇上南巡驻跸杭州奉
  谕旨浙海之神自雍正八年海塘告成时
  特加褒封
  敇于海宁县地方建庙崇祀迩年以来海波不扬塘工巩固朕省方浙中亲临踏阅见大溜直趋中小亹两岸沙滩自为捍御滨海诸邑得庆安澜利及生民实资神明显佑应于杭州省城之观潮楼敬建海神之庙以昭朕崇徳答佑至意应行事宜该部查例具奏礼部奏言悉遵雍正八年
  敇建海宁海神庙事宜举行从之乃建庙于观潮楼敇封为平潮利渉浙海之神嗣是
  南巡皆
  亲诣行礼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南巡至海宁并  亲诣 海神庙行礼
  四月
  皇上亲临徐州阅视河工以河溜刷深神明默佑令地
  方官建
  河神庙于云龙山之北加封为显佑通济昭灵效顺广利安民金龙四大王之神二十四年十一月以荡平回部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十年之礼二十五年定西域山川祀典每岁春秋令驻札大臣致祭其祭文香帛由京师赍往二十六年十二月以
  皇太后七旬万夀恭上
  徽号致祭山川如十六年之礼三十二年三月
  谕东西二淀为畿辅汇萃清流之所迩年潴蓄安恬节宣有藉近淀村庄田土泛溢无虞而菰蒲鱼蟹之饶利赖于民生者更大兹者春巡郊甸循览河堤凤艇乘流祥飚助顺尤足徴神贶之昭宜建専祠用答灵佑著该督方观承卜地兴工特崇庙祀以示妥神报功之典三十五年八月
  皇上六旬万夀遣官致祭山川如礼三十六年二月以
  新葺
  泰山祠庙蒇工恭逢
  皇太后八旬大庆
  皇上祇奉
  安舆瞻礼
  岱庙并
  亲诣
  岳顶行上香礼十二月以恭上
  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十六年之礼三十九年四月封
  陜西
  太白山神为昭灵普润太白山之神建祠祀之四十一年二月以平定两金川集勲奏凯
  皇上亲奉
  皇太后东巡展礼
  泰岱四月以恭上
  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三十六年之礼四十二年二月陶
  庄开放引河工成
  命建
  河神庙岁以春秋致祭
  御制碑文纪之八月定两金川山川祀典毎岁春秋致
  祭十月陕西抚臣奏请修葺
  华岳庙从之四十三年八月
  谕海为众水朝宗最昭灵应乃各处
  海神咸有庙祀惟
  北海自山海关至盛京一带向未専建庙宇以隆禋祀尚属阙典朕此次诣盛京恭谒
  祖陵跸途循海而行瞻望甚近宜先申䖍祭以迓灵庥著该部于滨海地方择地望祭派庄亲王永瑺行礼所有应行事宜各衙门即速照例备办并著周元理于山海关澄海楼相近处所度地建立
  北海神庙即行绘图呈览候朕降旨发帑兴工俾庙貎崇闳以妥
  神佑又
  谕辽河双源遥引合而为巨流河襟带神皋恬波涵润实为陪都境内大川朕恭谒
  祖陵跸路所经舟梁利渉缅念
  河神之功甚溥顾该处向无祠祀典尚阙焉著迈拉逊徳成会同将军府尹于勘估城工之便在濒河高阜处所度地计工奏闻请帑専建
  河神庙以昭妥侑九月
  谕浑河发源遥远自东北来入英莪边门西流㡬及千里会辽入海萦䕶
  三陵滋演万年
  灵脉长川襟带并卫陪都厥功甚钜自宜䖍崇庙祀以答神庥著交迈拉逊徳成会同将军府尹于盛京城东度地鸠工奏闻请帑兴建
  河神庙以昭妥侑又
  谕前已降旨于山海关之澄海楼旁建立
  北海神庙兹稽考祀典北海原于河南济源县望祭河南地属中州且非滨海固于事理未协嗣经改于吉林东门外望祭虽属北境然距海尚远亦非所宜所有春秋秩祀及遇告祭典礼自应恭移于此以协方位至吉林之松花江导源长白襟带神皋为本朝
  发祥之地绵演亿万载
  景祚灵长厥功甚钜自宜䖍崇庙祀用迓神庥已谕令吉林将军福康安于吉林城外滨江处所度地鸠工兴建
  松花江神庙其一切祀事即照从前望祭
  北海之制著礼部载入会典遵行四十五年二月皇上南巡渡河日
  亲诣陶庄
  河神庙瞻礼
  等谨案四十二年陶庄开放引河工成
  敇建庙宇以答
  神贶至是年二月初十日
  亲临瞻礼以仪封漫工未成
  默致䖍祷适引河放溜奏至
  御制诗以志事十一日仪封两坝自行合龙即告工成
  详见
  御制河复记仰惟
  圣神感召之速丕应傒志诚为史册所罕闻
  四十五年八月
  皇上七旬万夀遣官致祭山川如三十五年之礼四十
  七年二月
  命侍卫阿弥逹驰往西宁务穷河源致祭
  河神三月
  谕朕前岁南巡驻跸金山即敬书金山灵区安澜恒佑宏仁广济至徳尊神牌位供奉神祠及回銮渡江时虽有风涛而御舟稳渡实赖神佑不可不崇昭秩祀以答灵庥著该部载入祀典嗣后毎遇致祭之期著该部封香帛祝文送往交该督抚亲诣金山寺行礼四十八年三月河南抚臣奏言重修
  中岳庙告成请
  赐碑记
  御制诗一章叠庚午禋祀诗韵
  命勒石四十九年十一月河南兰阳睢宁新堤并引河
  工成
  命建
  河神庙于南岸
  御制碑文记之五十年正月以
  御极五十年嘉庆叠臻遣官致祭山川如四十五年之礼是年遣祀  北海改于山海关致祭定为制凡致祭山川仪节具
  大清通礼
  耤田
  顺治十年三月
  诏举行
  先农祀典十一年二月
  世祖章皇帝行耕耤礼
  亲祭
  先农坛坛在正阳门外
  太岁坛西南坛北为正殿东南为
  观耕台台前为耤田东北为
  神仓前为収谷亭定制岁以清明节后亥日祭
  先农坛礼成即行
  耕耤礼及秋玉粒告成所司以
  闻择吉収贮
  神仓以供
  
  地
  宗庙
  社稷之粢盛
  康熙十一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行耕耤礼
  亲祭
  先农坛前期遣官祗告
  奉先殿
  雍正二年二月
  世宗宪皇帝行耕耤礼
  亲祭
  先农坛
  躬耕三推毕复加一推
  颁发新制三十六禾词使工歌左右随行礼毕王以下行
  庆贺礼停止筵宴自是每岁皆
  亲耕如仪是年耤田内产瑞榖一茎四穂者三本一茎三穂者三本一茎两穂者十二本顺天府尹张令璜奏进群臣请宣付史馆从之次年所产尤多有至一茎九穂者
  丰泽园所植稻亦然并以群臣表贺宣付史馆四年八月
  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朕念切民依举行耕耤之礼殚竭精诚为民祈谷于
  上帝乃雍正二年三年耤田特产嘉禾今岁所产自一茎双穂至九穂皆硕大坚好异于常谷朕见之心甚慰悦特令宣示廷臣盖实有见于天人感召之理捷于影响无纎毫之或爽朕以至诚肫恳之心毎岁躬耕耤田以重农事即蒙
  上帝降鉴叠产嘉谷以昭休应岂人力之所强为乎礼曰天子为耤千亩诸侯百亩则耕耤之礼亦可通于臣下矣朕意欲地方守土之官俱行耕耤之礼使之知稼穑之艰难悉农民之作苦量天时之晴雨察地力之肥硗凡为官者存重农课稼之心凡为农者无茍安怠惰之
  习于飬民务本之道大有禆益九卿详议具奏寻奏上请令奉天府尹各直省督抚及府州县卫官于所治地方择洁净之地设立
  先农坛及耤田自雍正五年为始毎岁仲春亥日各率所属行礼如仪所収米粟敬谨収贮以供祭祀之粢盛其祭
  先农坛之礼如祭
  社稷凡大小武职官与文职官一体与祭俾知耕耤钜典从之又以吉林黒龙江二处将军皆有民社之任令照直省之例建立
  先农坛致祭耕耤以重农事
  乾隆三年三月
  皇上行耕耤礼前期六日
  幸丰泽园演耕至日
  亲祭
  先农坛遂诣耤田行三推礼毕复加一推礼成
  上御斋宫王以下行庆贺礼五年三月礼部奏
  亲耕典礼原可间岁举行今逄闰岁春寒更衣行礼不
  无过于烦劳请暂行停止其致祭
  先农坛遣官行礼从之八年二月
  谕向来
  先农坛亲祭始用中和韶乐遣官则同小祀之例不用中和韶乐按
  
  月坛中祀虽遣官仍用中和韶乐惟不饮福受胙朕思国家之大事在农
  先农坛宜在中祀之列此次遣亲王恭代即著照日
  月坛之例用中和韶乐永著为令十三年三月
  皇上东巡是年致祭
  先农坛遣官恭代顺天府府尹率属行耕耤礼自后恭
  
  时巡省方遣官恭代顺天府府尹率属行耕耤如礼十
  九年三月重修
  先农坛先是奉
  谕朕毎岁亲耕耤田而
  先农坛年久未加崇饰不足称朕祗肃明禋之意今
  两郊大工告竣应将
  先农坛宇修缮鼎新其外壖隙地老圃于彼灌园殊为䙝渎应多植松柏榆槐俾成阴郁翠庶足以昭䖍妥
  灵该部会同查明具奏总理工程王大臣等遵旨详议次第修缮疏上从之二十三年二月
  谕吉亥耤亩所重劭农黛耜青箱畚镈蓑笠咸寓知民疾苦之意而设棚悬彩以芘风雨义无取焉吾民凉雨犁而赤日耘虽袯襫之尚艰岂炎湿之能避且片时用而过期撤是中人数十家之产也其饬除之三十七年三月
  皇上行耕耤礼臣工以
  圣夀六旬以上请遣官恭代不许嗣是
  亲耕皆依古制三推弗行加一之礼又是年大学士等
  
  旨议准郊
  天仪注并酌定
  躬诣
  先农坛行礼仪节
  皇上御礼轿自外北天门入内北天门循
  太岁殿后转至
  先农坛东北隅降舆诣
  坛行礼礼成仍于降舆处
  御礼轿诣
  太岁殿上香
  等谨案是年大学士等遵
  旨议准郊
  天仪注并酌定
  先农坛行礼仪节三十九年奉
  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谨详载
  南郊篇云
  四十七年三月
  皇上亲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五十年三月
  皇上亲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十月
  谕每岁春三月应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礼部俱先期将祭祀日期及一应事宜预行具题虽属照例办理但国家典礼以实不以文朕临御以来兢兢以敬
  天勤民为念
  郊
  坛大祀无不躬亲即耤田亲耕亦从未尝稍惮烦劳虽本年夀已七十有五犹亲举三推之典惟是春秋已高或恐步履稍逊若二三年后自揣精力如常偶一举行岂非熙朝盛事至本年甫经亲行耕耤明岁应否躬莅自应候朕酌行乃礼部仍照例具题竟似每岁俱应亲诣行礼者然岂不转为具文耶我国家受
  命延洪纯嘏敷锡世世子孙若能皆似朕之敬勤不倦自必景祚绵长享国久远朕所用古稀天子之宝特于乾清宫存贮一分若我子孙内有享永祚而登上夀者亦得钤用此宝洵为社稷灵长之福嗣后我子孙继承奕禩惟当不懈益勤凡遇亲耕典礼若年在六十以内礼部自应照例具题年年躬行耕耤若年逾六十令礼部先期以亲莅或遣官之处具本题请庶钜典不尚虚文而展礼益昭诚敬著为令凡耕耤祭
  先农仪具
  大清通礼
  先蚕
  乾隆元年
  先蚕祠于安定门外北郊毎岁季春已日遣太常寺卿一人以少牢致祭七年七月大学士鄂尔泰等奏言古制天子亲耕南郊以共粢盛后亲蚕北郊以共祭服我
  皇上亲耕耤田以示重农至意乾隆元年议建先蚕祠宇所以经理农桑之道至为周备今又
  命议亲蚕典礼伏思躬桑亲蚕历代遵行但蚕坛向在安定门外前明以来遗址久经罢废考唐宋时后妃亲蚕多在宫苑之中伏读
  圣祖仁皇帝御制耕织图序于丰泽园之北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陇畔树桑旁立蚕舍是育蚕之事
  圣祖仁皇帝亲加讲求今逢重熙累洽礼明乐备之时亲
  蚕大典关系农桑自应遵
  旨举行以光典礼请交内务府礼部详议奏上从之乃
  
  先蚕坛于
  西苑之东北坛东南为
  先蚕神殿西向坛东为
  观桑台前为桑园浴蚕河在宫墙之东自北垣流入由南垣出设闸启闭木桥二蚕署蚕室均在桥之东西向定制
  皇后亲蚕之年豫日设立
  先蚕西陵氏神位于蚕坛之上前二日
  皇后于正殿致斋至日以一太牢
  亲祀行三献礼翼日蚕未生则⿰⾔耴 -- 诹
  皇后诣桑坛行
  躬桑礼蚕事毕蚕母率蚕妇择茧之圆洁者贮筐恭献
  以告蚕事之登择吉
  皇后复诣蚕坛亲临织室行缫三盆手礼遂布于蚕妇
  之吉者使缫而朱绿元黄之以供
  
  庙黼黻之用蚕母二人于内外命妇中择高年㛠礼仪者充之蚕妇二十七人择内苑熟悉蚕事者充
  九年三月

  皇后亲飨
  先蚕坛翼日行
  躬桑之礼十一年二月
  谕从前建立蚕祠未议皇后亲蚕之礼是以照祭祀例遣官今既举行皇后亲蚕典礼若遇不行亲祭之年自应遣妃一人恭代所有行礼仪注大学士会议具奏寻议上嗣后每年
  皇后亲蚕或遣
  妃恭代礼部两请具题如遇遣
  妃恭代之年著内务府请
  旨十四年二月
  谕礼部奏称本年三月内先蚕祭期请照例遣妃致祭此于礼意未协夫妃所恭代者代皇后也有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皇贵妃未经正位中宫则亲蚕之礼尚不当举行何得遣妃恭代应照皇帝不亲行耕耤顺天府尹致祭
  先农之例于内务府总管或礼部太常寺堂官奉宸苑卿内酌派一人致祭方足以明等威而昭仪制是年遣内务府堂官行礼十六年三月吉已宜飨
  先蚕恭逢
  皇上南巡礼部先期奏请照
  皇后不行亲祭之年遣
  妃一人恭代奉
  旨皇后行礼后再遣妃恭代是年仍遣内务府堂官行
  礼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四十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五
  礼吉五
  太庙
  等谨按杜典于天子宗庙一门具详历代建庙
  之制钦惟
  本朝
  列祖以来
  太庙尊崇之典远隆前代敬稽大礼一为
  升祔入
  庙一为加上
  尊谥一为恭进
  册
  宝谨彚著于篇中至时享祫祭并仿杜典之例各列一门
  
  天聪十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受尊号建国大清改元崇徳即
  盛京立
  太庙于抚近门东崇徳元年四月追尊
  始祖为
  泽王
  高祖为
  庆王
  曽祖为
  昌王
  祖为
  福王恭上
  太祖尊谥曰
  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
  庙号
  太祖
  皇太后尊谥曰
  孝慈昭宪纯徳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
  前殿安奉
  太祖
  太后神位
  后殿安奉
  四祖神位
  太宗文皇帝亲行
  大飨之礼
  顺治元年九月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立
  太庙于
  端门左南向恭奉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神主孝慈昭宪纯徳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神主
  大行皇帝神主奉安
  太庙十月恭上
  大行宽温仁圣皇帝尊谥曰
  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
  庙号
  太宗前一日遣官祭告
  
  地
  
  稷至日遣官祭告
  太庙二年七月恭进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五年四月以重修
  太庙遣官祗告恭奉
  神牌暂安
  后殿六月工成遣官祗告奉安
  神位于
  正殿十一月追尊
  太祖以上四世
  始祖泽王为
  肇祖原皇帝
  始祖妣为
  原皇后
  曽祖庆王为
  兴祖直皇帝
  曽祖妣为
  直皇后
  祖昌王为
  景祖翼皇帝
  祖妣为
  翼皇后
  考福王为
  显祖宣皇帝
  妣为
  宣皇后
  世祖章皇帝亲诣
  后殿奉安
  神位致祭如时享仪七年二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谥曰
  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八年正月恭奉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前一日遣官祗告至日
  世祖章皇帝亲诣恭代行祗见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礼恭奉
  神主奉安于
  太宗文皇帝神位之次行大飨礼如仪九年二月恭进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
  孝端文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十年正月
  太庙悬庆成灯定制每岁悬灯自正月初七日起至十七
  日止十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登极三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谥曰
  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
  世祖十一月恭奉
  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神主升祔
  太庙
  圣祖仁皇帝恭代行祗见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礼恭奉
  神主奉安于
  太祖武皇帝神位之西旁东向行大飨礼如仪是月恭进世祖章皇帝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
  康熙元年四月恭改上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
  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尊谥恭加上
  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隆道显功文皇帝尊谥先是礼部奉
  圣祖仁皇帝谕我国家诞膺
  天命抚御寰区实由
  太祖皇帝神功圣徳肇造丕基
  太宗皇帝伟烈显谟恢宏大业暨
  世祖章皇帝克绍鸿绪奄有多方朕以眇躬缵承大统追思
  祖宗贻谋燕翼启佑无疆欲抒孝悃仰报
  隆庥稽考古制宜进
  尊称以昭功徳于奕世兹宜加上
  太祖皇帝尊谥为二十字加上
  太宗皇帝尊谥为十八字庶展朕追享孝思应行典礼尔部即详察开列具奏其举行之期或在
  世祖章皇帝
  祔享之前或在
  祔享之后著一并察例具奏礼臣奏言加上
  太祖皇帝
  太宗皇帝尊谥典礼重大似应在
  世祖章皇帝
  祔享之后再为举行得
  旨是至是举行恭进
  册
  宝奉安如仪二年五月恭上
  慈和皇太后尊谥曰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九年闰二月谕礼部
  慈和皇太后诞育朕躬未遂孝养思慕之忱每切于怀虽已上
  尊谥但今升祔
  大庙配食
  皇考典礼重大其应进
  谥号著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同详议具奏寻议
  
  太祖高皇帝
  皇后称
  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皇后称
  文皇后今
  慈和皇太后配祀
  世祖章皇帝前上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尊谥亦宜加上
  尊谥为
  章皇后得
  旨是五月恭奉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十三年恭进
  孝康章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二十七年十月恭上
  大行太皇太后尊谥曰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是月恭奉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大臣二人恭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避立于旁
  圣祖仁皇帝恭奉
  孝庄文皇后神主奉安于拜位恭代行祗见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礼恭奉
  神主奉安于
  孝端文皇后神位之次大臣二人恭请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奉安于拜位
  圣祖仁皇帝恭代行祗见礼大臣二人奉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于宝座行大飨礼如仪三十三年恭进孝庄文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五十七年三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谥曰
  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十二月恭奉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先是奉
  谕旨
  皇太后系朕嫡母神牌升祔
  太庙应安奉于
  慈和皇太后神牌之上王大臣等遵
  旨议奏得
  旨是五十九年恭进
  孝惠章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
  雍正元年二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谥曰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徳大成仁皇帝
  庙号
  圣祖八月恭加上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弘文定业高皇帝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隆道显功文皇帝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徳翊天启圣文皇后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崇天育圣章皇后
  尊谥于
  太庙并恭上
  仁孝皇后尊谥曰
  仁孝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皇后
  孝昭皇后尊谥曰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皇后
  孝懿皇后尊谥曰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奉天佐圣皇后先是大学士等奉世宗宪皇帝谕朕仰荷
  祖宗眷佑缵承大统恭上
  皇考圣祖仁皇帝尊谥敬念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三圣相承功高徳盛载考典章加上
  尊谥因念
  孝庄文皇后肇基翊运启佑
  两朝朕在冲龄备膺慈爱
  孝康章皇后诞育
  先皇懿徽流庆
  孝惠章皇后徳隆福厚笃爱朕躬朕意亦宜并加尊谥但追尊固出至情而推崇必遵定礼尔等酌古准今会同确议俾朕得稍展思慕之诚又念
  仁孝皇后作配
  皇考孝敬宽仁坤仪懋著
  孝昭皇后恪恭温顺树范宫闱
  孝懿皇后徽音淑徳慈抚朕躬恩勤备至均应恭上尊谥以昭示万年内阁九卿翰詹科道会同详察典礼具奏寻议上得
  旨是至是举行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是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谥曰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恭奉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徳大成仁皇帝神主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神主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仁皇后神主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奉天佐圣仁皇后神主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先是王大臣等奏恭请
  四后同祔
  圣祖庙
  尊谥并加仁字又奏恭上
  仁孝仁皇后尊谥仁字重复谨请改易恭上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尊谥奉
  谕曰朕惟
  母后升祔
  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思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奏请
  四后同祔
  太庙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朱子及有宋诸儒皆以为允当览奏既得展朕孝敬无穷之心复合前代斟酌尽善之典不觉悲慰交集恭维
  孝诚仁皇后元配
  宸极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
  孝恭仁皇后诞育朕躬母仪天下按先儒祔庙之议一元后一继后一本生以次并列今
  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
  孝诚仁皇后次奉
  孝昭仁皇后次奉
  孝懿仁皇后次奉
  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至是升
  
  太庙
  世宗宪皇帝恭代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于
  太宗文皇帝神位之次以次奉安
  神位行大飨礼如仪六年十二月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先是大学士等遵
  旨议奏
  列祖
  列后玉
  宝修平旧篆敬镌加上
  尊谥新造玉
  册并旧进玉
  册一同珍奉至是告成恭进如仪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十一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谥曰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庙号
  世宗恭上
  孝敬皇后尊谥曰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佐天翊圣宪皇后
  乾隆元年正月
  谕国家式崇
  太庙并
  奉先殿妥侑
  列祖神灵岁时祗荐明禋典礼允宜隆备今
  庙貎崇严而轩棂榱桷年久未经増饰理宜敬谨相视慎重缮修以昭黝垩示新之敬著该部会同内务府详议具奏三月恭加上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徳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徳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徳大成仁皇帝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赞天承圣仁皇后
  尊谥于
  太庙先是
  谕礼部尊祖孝亲谊应并重报本追远礼有加隆兹者恭上
  皇考大行皇帝尊谥缅维贻燕之谟宜备追崇之典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肇造洪基创垂大业
  世祖章皇帝统一方夏抚有万邦骏烈鸿猷敷扬莫罄皇祖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久道化成功齐覆
  载朕自冲龄仰蒙
  慈爱宫庭抚育厚眷独钟仰思
  圣徳之难名恒念
  洪恩之莫报夫
  宗庙之徽称有制而报本之忱悃无穷应详查典礼酌古
  准今恭议加上
  太祖
  太宗
  世祖
  圣祖尊谥以展孝思此朕追慕之至情崇先之特典后世
  子孙不得奉为成式又敬念
  列祖尊谥既已加崇
  列后并应恭议加上尔等详酌典礼敬议具奏寻议上得旨是至是
  躬诣
  太庙致祭行礼二年三月恭奉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神主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佐天翊圣宪皇后神主升祔太庙
  皇上恭代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毕奉安
  神主于西旁
  世祖章皇帝神位之次行大飨礼如仪三年二月兴工修太庙先期
  亲诣祗告恭奉
  后殿
  四祖
  四后神牌
  中殿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
  前殿六月
  后殿工竣恭奉
  四祖
  四后神牌还御前一日
  亲诣祗告九月
  中殿工竣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还御前一日
  亲诣祗告四年九月
  前殿工竣致祭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如祫祭仪是月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加上
  尊谥重造玉
  册改镌玉
  宝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新制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四十二年三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谥曰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五月恭奉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神主升祔太庙
  皇上恭代先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次行祗见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礼奉安
  神位致祭如仪是月恭奉
  孝圣宪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四十七年七月
  谕前以
  太庙尊藏
  列朝宝册系随时镌造玉质颜色不能一律整齐特命英廉福隆安将和阗贡玉慎选良工敬造
  列朝宝册一分以奉
  太庙其旧藏之
  册宝恭送盛京
  太庙尊藏以昭
  
  宗功徳之成于万代意深远也今据将
  列圣宝册敬谨镌造完成奏闻请旨朕惟我国家受天庥命
  列圣相承玉检金绳䖍申
  对越自朕躬继序以来仰荷
  上苍眷佑中外蒙庥迄今年逾古稀日理万几孜孜不倦
  无日不以敬
  天勤民为念皆祗承
  祖宗之彛训永维
  馀庆笃念
  前徽所有此项镌成
  宝册本年孟冬时享阅视祝版之日著礼部堂官谨敬安设中和殿俟朕亲加阅视后次日于朕行礼以前先派宗室亲王赍捧供奉一切应行仪注俱照
  升祔之礼并着该衙门先期详议具奏其旧藏一分册宝仍照前旨于明岁敬诹吉日再行简派皇子恭送
  盛京
  太庙尊藏以志文谟武烈显承佑启之盛礼部等遵旨议定奏上从之十月孟冬朔恭奉新造
  
  宝尊藏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如仪四十八年七月奉
  旨派皇十一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及怡亲王永琅等
  恭送旧藏
  册
  宝至
  盛京
  太庙尊藏九月
  皇上驾至
  盛京入
  太庙诣
  册宝案前行礼如仪
  等谨按杜典于天子宗庙后有后妃庙以下诸条其典为今之所无并从删去惟亲王以下家庙应从
  大清通礼之例退列于吉礼之末至
  升祔礼内
  列圣
  列后神主有制造书写扫青等仪载在
  大清通礼兹不复述云
  时享荐新附
  等谨按杜典时享一门附入荐新盖详历代之制即随文以见也钦惟我
  朝礼制随时酌定条理具备当
  太宗文皇帝建国之初每岁清明除夕
  亲祭
  太祖陵寝是即时享之始洎崇建
  太庙岁凡元旦清明中元除夕
  万夀节则以祭且荐新焉
  世祖章皇帝定为四孟月及清明除夕
  万夀节之制
  太庙祭礼岁有七皆时享也敬考
  典策备载是篇迨后举行祫祭则除夕之祭归于祫祭门恭载又恭建
  奉先殿以后凡遇
  庆辰令节及每月荐新之礼俱于
  奉先殿恭行谨立
  奉先殿一门于后详述其仪若夫
  列圣以来世隆
  躬祀
  皇上敬勤绍绪五十年来每岁
  亲享
  太庙
  对越申䖍
  圣孝之隆有纪载所不能尽者云
  崇徳元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亲享
  太庙五月有以新樱桃献者
  命荐于
  太庙又
  命凡新进果品五谷皆先荐
  太庙然后进御著为令七月中元节
  亲享
  太庙自后中元节致享并同十二月除夕祭
  太庙自后除夕致享并同三年正月祭
  太庙自后元旦致享并同十月
  万夀节祭
  太庙自后恭遇
  圣节致享并同五年二月清明节祭
  太庙自后清明节致享并同
  顺治元年九月定制
  太庙时享每岁孟春于正月上旬诹吉孟夏孟秋孟冬皆
  于朔日行礼又定
  宗庙乐章六奏用平字二年正月定
  万夀节祭
  太庙仪二月礼部奏言凡遇清明等节
  盛京
  四祖庙令守庙总管官献酒果从之谨按是时于 盛京太庙崇称为
  四祖庙云
闰六月礼部以秋祭
  太庙奏上得
  旨
  太庙
  盛京
  四祖庙俱以七月朔用牛羊致祭七月时享
  太庙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自后时享皆
  亲诣如仪三年正月定制
  盛京
  祖庙于岁除清明及庆贺祭如
  京师例牲用生四年三月内院礼部会同议奏祭
  太庙应荐熟牛至于进
  上胙肉应停止得
  旨依议八年二月定制
  亲享
  太庙饮福受胙如祀
  圜丘礼三月定制祀
  太庙斋戒三日
  上亲诣或遣官恭代俱于
  太和殿设斋戒牌铜人各衙门亦设斋戒牌大内及宗室并斋戒官之家不祀神六月定岁暮之祭大月于二十九日小月于二十八日其清明祭各官不必陪祀十三年六月定制祭
  太庙日
  驾于黎明出宫
  康熙元年正月时享
  太庙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自后每岁时享皆
  亲诣如仪十二年九月定祭
  太庙时用黎明先期斋戒
  皇帝于别殿致斋十二月定执事官及乐舞生之数二十
  四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亲享
  太庙礼毕
  谕曰往见赞礼郎宣读祝版至朕名声辄不扬父前子名前经所载朕对越之次惟惧诚敬稍有未至无以昭格神灵为子孙者通名于祖父岂可涉于慢易嗣后俱应高声朗读无庸顾忌又
  谕内阁学士等曰前见
  太庙致祭时执事官奉福胙由两神位间趋走于尊祖敬
  宗之意未协且亚献礼唱为次献亦与汉文不符尔等会同礼部察例奏闻寻议奏执事各官应从外旁趋走唱
  次献应改为亚献得
  旨是
  雍正元年正月时享
  太庙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自后行礼皆
  亲诣如仪又
  命
  庙祭派王二人散秩大臣御史各二员部属侍卫各四员稽察失仪及扈从人等任意行走著为例八年正月
  谕初五日时享
  太庙但朕颊旁偶长小热颗二三日即可平复展期初十日至期
  亲诣行礼十一年正月
  谕享祀
  太庙向无上香之仪朕意应确议増添至奠帛献爵时恭立拜位无跪献之仪大学士会同礼部酌古准今敬谨定议寻议奏唐以前典制尚有三代焫萧之礼至宋代始有上香之仪并于每位前跪三上香其奠帛献爵亦如之爵以三献明洪武定制无上香奠帛之仪爵两献亦不跪至嘉靖改从宋制
  本朝会典因洪武所定而酌増之有奠帛有三献爵而无上香之仪臣等敬谨详议大祀莫重于
  郊坛而孝享莫大于
  配
  天至
  宗庙宜与
  社稷坛同查祭
  社稷坛时
  皇上亲诣
  大社
  大稷前跪上香则
  太庙上香自应一例至奠帛献爵
  太庙
  社稷俱不亲献是以
  皇上于拜位前恭立所以亚于
  郊坛也似应仍照旧仪奏上从之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是月定三年内享
  太庙仪
  皇上亲诣或遣官恭代俱用礼服作乐先期斋戒用素
  服冠缀缨纬
  视祝版用礼服
  乾隆元年正月时享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自后时享皆
  亲诣如仪二年七月时享
  太庙是日大雨奉
  旨令陪祀王公于戟门分献官陪祀百官于两庑廊下
  行礼十二年十月
  谕曰向来祭享
  太庙献爵献帛例用侍卫及太常寺官朕御极后俱令用
  宗室人员盖因宗支繁衍实惟
  祖徳所贻
  一气感孚昭格尤为亲切且使骏奔走执豆笾有事为荣亦得服习礼仪陶镕气质意盖有在但演习礼节奉常实所専司宗室既非所属未必听其指授嗣后每逢祭祀之期著派宗人府王公一人前往监视俾进退优娴执事有恪以昭诚敬十三年正月
  命审定
  坛
  庙祭器仿古制造大学士等遵
  旨议定
  太庙之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均髤漆画以文采豆与簠簋皆用木髤漆饰以金玉豋用陶铏则范铜而饰以金贮酒以尊孟春时享用犠尊孟夏时享用象尊孟秋时享用著尊孟冬时享用壶尊岁暮大祫用山尊皆范铜为之献酌用玉爵十七年礼部等奏定
  太庙后殿奠帛献爵一如
  前殿用宗室官之制均用觉罗官又奏定祭
  太庙日遇雨雪分献官陪祀王公于两庑廊下戟门行礼陪祀百官于左右门行礼三十七年十一月大学士等遵
  旨议定
  郊天仪注并议定时享
  太庙仪节
  皇上诣
  庙时乘辇由阙左门入西北门至
  太庙北门外
  御礼舆入左门循东墙行至㦸门外东堦下降舆步入
  左门陞陛进
  殿行礼礼成升舆亦如之凡时享
  太庙仪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乾隆三十七年大学士等遵
  旨议定
  郊天仪注并议定时享祫祭
  太庙仪节三十九年奉
  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谨详载
  南郊篇云
  大祫
  等谨按杜典列禘祫一门以叙历代禘祫之制其为典礼本未能合一又众说纷纭不皆合于古训我
  朝定制行祫祭而未尝行禘祭洪维
  世祖章皇帝推本
  太宗文皇帝除夕享
  庙之精意定为祫祭之礼每岁之中大祫时享为祭有五典制明备五年一禘之祭诚无俟于举行矣且自
  世祖章皇帝肇举祫祭以来
  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岁皆
  亲诣行礼
  皇上御极五十年来思切奉
  先礼隆追远每岁祫祭必
  亲诣行礼兹恭书最初一次以见例至于合享即吉之
  礼敬惟
  世宗宪皇帝圣作于前
  皇上圣述于后
  孝治之隆超越万古谨彚纪于篇
  顺治十六年七月
  世祖章皇帝定
  太庙祫祭之制每年岁除前一日奉
  后殿
  列祖
  列后神牌
  中殿
  列圣
  列后神牌于
  前殿行大祫礼前一日遣官祗告其致斋视牲请阅祝文等仪均与时享同是年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十七年三月
  饬工部修造祫祭
  神位器皿十二月祫祭
  亲诣如仪十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登极十二月祫祭
  太庙
  亲诣行礼
  康熙元年十二月祫祭
  太庙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自后每岁暮祫祭皆
  亲诣行礼间遣官恭代如仪四十年十二月祫祭太庙礼成
  谕曰朕自御极以来一切祀典必敬谨斋戒躬亲展祭以尽昭事之诚四十年于兹矣每当临祭之时朕无一事不敬此礼部太常寺起居注官所共知从来祭祀登降起立莫不如常这次行礼将毕微觉头眩朕之身体稍逊于前于此可见祀典关系重大朕恐精力偶有不周谕诸大臣等著议奏自是间行遣官恭代如仪
  雍正元年十二月祫祭
  太庙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自后岁暮祫祭皆
  亲诣如仪二年十二月吏部尚书朱轼言
  皇上至仁大孝居丧三年犹如一日今服制已满请祫祭太庙即吉释哀得
  旨朕览朱轼所奏当之甚愧朕受
  皇考四十馀年顾复深恩罔极莫报谅阴三年祗以默尽一点私情非谓历代帝王不能行之事朕能行之思欲立法定制以垂令名也且如祭祀朝会大礼不容久旷者朕亦勉徇诸王大臣之请照常举行惟有斋居素服悲哀思慕尽一已之诚于宫禁之中古人云礼之至者无文哀之深者无节朕自嗣统以迄于今抚时生感触物増凄僾见忾闻潸然出涕情不容以自禁心不能以自觉遑论其合于古制否乎昔
  世祖
  圣祖皆以冲龄登极一时礼制容有未备设
  世祖
  圣祖践阼之日已若朕躬之年则尽礼尽制必有朕所万不能逮者今朕抱歉之处尚多敢云尽礼乎至所奏三年以来深山穷谷无不哀思恋慕遏密八音等语此乃
  皇考六十馀年深仁厚泽浃髓沦肌四海臣民哀痛迫切感激思慕愈久不忘出于人心之自然非有所禁约而然也夫以薄海内外凡有知识之伦尚且哀慕不忘如此况躬为子臣欲报昊天罔极之徳其终身哀慕复何时能已耶朕之衷曲非欲表暴于人特因奏章过于称扬朕心滋愧故略为宣写以示中外三年二月
  世宗宪皇帝以
  圣祖仁皇帝服制二十七月期满
  亲诣
  太庙行祫祭礼礼成
  谕顺天府尹直省督抚朕惟古昔帝王以孝治天下诚以孝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则也故鲁论云慎终追远民徳归厚矣朕以眇躬缵承大统永惟
  皇考圣祖仁皇帝顾复洪慈恩徳罔极中心哀痛什伯恒情以日易月实所不忍特以
  
  庙大祀朝会重典不容久旷时亦勉从诸王大臣之请遵礼举行惟于宫庭内素服斋居默尽此心每抚时触景辄増凄怆僾见忾闻之际哀发于中潸然出涕古人云情之至者无文哀之至者无节实非有所仿而行亦非欲以立法定制垂誉于天下后世也终身孺慕宁有已时今诸臣据二十七月即吉之文合词公请祫祭释服朕以礼制情勉允所请于雍正三年二月十二日祫祭
  太庙释服即吉伏念
  皇考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一年深仁厚泽普遍寰区宾天之日凡京畿直省海澨山陬士农工贾白叟黄童莫不号呼哀泣孺慕之诚三年有如一日今举行吉礼应敷告天下朕嗣位以来惟日兢兢严恭寅畏不敢怠息庶几克荷
  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群黎百姓受
  皇考圣祖仁皇帝教育深恩当勉励忠诚勤守职业言慈言孝克友克恭农夫尽力于田亩工商致精于器用毋尚奢侈毋事㳺惰共期归真还朴比戸可封以无负
  皇考六十馀年培养渐摩之至徳于朕奉先思孝之心实有赖焉该地方官遍行晓谕俾薄海黎庶咸悉朕意十
  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十二月祫祭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
  乾隆元年十二月祫祭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自后每岁暮祫祭皆
  亲诣如仪二年十一月礼臣奏言古礼天子三年丧毕
  合先祖之神而飨之谓之吉祭今
  世宗宪皇帝服已二十七月请于
  亲诣
  泰陵释服后祫祭
  太庙恭行吉礼得
  旨于十一月二十四日
  亲诣
  太庙行祫祭礼三十七年十一月大学士等遵
  旨议准
  郊天仪注并定祫祭
  太庙行礼仪节
  皇上亲诣
  肇祖原皇帝位前上香至
  列祖
  列宗位前
  钦派皇子亲王分诣同时上香毕仍各复其位行礼如
  常仪又酌定
  诣
  庙时降辇降舆各仪节并与时享同凡岁暮祫祭太庙仪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康熙年间御史李时谦疏请举行禘礼
  圣祖仁皇帝命下九卿等会议礼部尚书张玉书等议曰臣等综考礼制言禘者不一有谓虞夏禘黄帝殷周禘帝喾皆配祭昊天于圜丘者有谓祖之所自出为感生帝而祭之于南郊者有谓圜丘方泽宗庙为三禘者先儒皆辨其非而言宗庙之禘又不一说有谓禘祭止及毁庙不及亲庙者有谓长发
  之诗为殷之禘雍之诗为周之禘而亲庙与毁庙皆兼祭者惟唐赵匡陆淳皆以为禘异于祫不兼群庙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而以始祖配之故名为禘至于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经无明文其说始于汉儒而后之议礼者咸宗之汉唐宋所行禘礼亦莫考始祖之所自出止于五岁之中行一祫一禘两大祭于其宗庙而已大抵夏商以前有禘之祭而其制未详汉唐以后有禘之名而与祫无别惟周以后稷为始祖以帝喾为所自出之帝而太庙之中原无帝喾之位故祫祭不及帝喾至禘祭时乃特设帝喾之位以稷配焉行于后代不能尽合故宋神宗谕廷臣议罢禘礼明洪武初御史答禄与权请举禘祭众议亦以为不必行诏从其议至嘉靖中乃立虚位祀皇初祖帝而以太祖配享事属不经礼亦旋罢洪惟我
  国家受
  天显命
  世徳相承定鼎之初追上
  四祖尊称以
  肇祖原皇帝始基王迹故立庙崇祀以
  肇祖始夫太庙之中以受命之君为太祖允宜特尊者也
  
  太祖高皇帝功徳隆盛与天无极自当为
  太庙万世之祖上而推所自出则缔造之业
  肇祖为最著今
  太庙祭祀四孟分祭于
  前殿
  后殿以各伸其尊岁暮祫享于
  前殿以同将其敬一岁之中自
  肇祖以下屡申裸献仁孝诚敬已无不极五年一禘之祭
  不必举行从之仰见
  圣朝礼制折衷尽善垂法于亿万世焉谨附识于此
  功臣配享
  等谨按
  太庙时祫典有专隆兹已敬登于
  太庙之次至两庑配享之礼则以侑食
  庙庭敬从附载并叙其蒙
  国厚恩列庑先后之次以昭勲伐又如开国时诸王近邀
  旷典追复封号并
  令配享用显功宗谨详录
  圣谕于篇仰见我
  皇上彰阐忠勲
  恩眷宗亲之至意焉
  崇徳元年四月以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配享
  太庙设位东庑王妃并配以直义公费英东宏毅公额亦都配
  
  太庙设位西庑
  顺治元年以武勲王扬古利配享
  太庙设位西庑九年六月追谥功臣图尔格为忠义公图
  赖为昭勲公配享
  太庙设位西庑十一年三月以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多罗宣献郡王界堪多罗通达郡王雅尔哈齐配享
  太庙设位东庑王妃并配
  雍正二年正月以大学士一等公谥文襄图海配享
  太庙设位西庑图海子孙等具疏谢
  
  世宗宪皇帝谕曰此出自
  圣祖皇考所遗恩旨尔祖茂著功勲尔等其法祖报效各相奋勉是年定功臣配享仪八年五月以怡贤亲王允
  祥配享
  太庙设位东庑是年定王配享仪九年追加直义公费英东为信勇公忠义公图尔格为果毅公昭勲公图赖为雄勇公文襄公图海为忠达公
  乾隆十年以大学士鄂尔泰配享
  太庙设位西庑遵奉雍正十三年
  世宗宪皇帝遗诏举行十五年二月以定边左副将军固伦额驸喀尔喀扎萨克和硕超勇襄亲王策凌配享
  太庙设位西庑先是蒙古亲藩未有与配享者
  谕以王系
  两朝勲旧名勒旗常宜膺特典且示中外一体之意特令配享并照和硕亲王之例崇祀贤良祠二十年四
  月以致仕大学士张廷玉配享
  太庙设位西庑奉
  谕致仕大学士张廷玉历事
  三朝宣力年久勤劳夙著受恩最深前以其年届八旬精神衰惫特加体恤准令退休实朕优念老臣本怀至于配享
  太庙一事系奉
  皇考世宗宪皇帝遗诏遵行而恩礼攸隆则非为臣子者所可要请及朕赐诗为劵又不亲赴宫门谢恩自不得不示以薄谴用申大义今张廷玉患病溘逝要请之愆虽由自取
  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且张廷玉身在
  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原属旧臣宜加优恤应仍谨
  
  遗诏配享
  太庙以彰我国家酬奖勤劳之盛典四十三年正月奉谕睦亲彰善王政宜先继绝昭屈圣经所重朕自临御以来间日恭阅
  列祖
  列宗实录一册因得备知
  祖宗创业艰难及尔时懿亲荩臣勤劳佐命底定中原伟伐殊功实为从古所未有而当时策勲锡爵荣号崇封所以酬答者本从优厚迨其后或有及身縁事旋被降削者或有子孙承袭更易封号者迄今平情凖理若不为之溯述阐扬追复旧恩于心实有未惬因念睿亲王多尔衮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殱流冦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迎
  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顾以摄政有年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殁后为苏克萨哈等所构授款于其属人首告诬以谋逆经诸王定罪除封其时我
  世祖章皇帝实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夫睿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且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旧臣之所奉止知有摄政王耳其势更无难号召即我满洲大臣心存忠笃者自必不肯顺从然彼诚图为不轨无难潜锄异已以逞逆谋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以敛服僣用黄龙衮指为觊觎之证有是情理乎况英亲王阿济格其同母兄也于追捕流贼回京时诓报李自成身死且不候
  旨班师睿王即遣员斥责其非并免王公等往迎之礼又因阿济格出征胁令巡抚李鉴释免逮问道员及擅至鄂尔多斯土默特取马会议其罪降为郡王平日办理政务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无叛志乎又
  实录载睿王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遣人传语曰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謟媚于予未见有尊崇
  皇上者予岂能容此昔
  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位予曰尔等
  若如此言予当自刎誓死不从遂奉
  皇上缵承大统似此危疑之时以予为君予尚不可今乃
  不敬
  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后有尽忠
  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
  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且云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之成
  立惟予能成立之每览
  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
  荩感
  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使王彼时如宋太宗之处心积虑则岂肯复以死固辞而不为邪说揺惑耶乃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假令当时王之逆迹稍有左验削除之罪果出于我
  世祖圣裁朕亦宁敢复翻成案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
  狱而王之政绩载在
  实录皆大有功而无叛逆之迹又岂可不为之昭雪乎昨于乾隆三十八年因其茔域久荒特敕量为缮葺并准其近支以时祭扫然以王之生平尽心王室尚不足以慰彼成劳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
  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
  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忠勲至意又如豫亲王多铎从睿亲王入关肃清京辇即率师西平流冦南定江浙实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乃以睿亲王之诬狱株连降其亲王之爵其后又改封信郡王虽至今承袭罔替但以王之勲绩超迈等伦自应世胙原封以彰殊眷岂可以风影微𤯝辄加贬易乎朕以为应复其原封又诸王中披坚执锐拓土开疆共成一统之业者如礼亲王代善后改封康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后改封简亲王肃亲王豪格后改封显亲王克勤郡王岳托后改封平郡王当时俱茂著壮猷克昭骏烈载在宋盟今其子孙所袭均非始封之名外人不知妄疑宗藩当国家缔造时有大勲劳而后人均不得长延带砺似为阙典即其本支承家袭庆以去祖渐远几忘其先世锡封之由弗克顾名奋效所系于宗室子孙者甚重况功臣世封内如扬古利之英诚公费英东之信勇公额亦都之果毅公俱以本号相传其子孙承袭者各能溯勲阀以宣伟绩不失故家乔木之遗今以亲贤世胄竟改其初封嘉号何以垂诒奕禩示酬庸追本之义乎朕以为应复其原号著交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悉心妥议具奏其馀宗室诸王贝勒等如有显著功绩其封爵后经降夺者除本人身罹重愆自不当复邀优典若系承袭之子孙获咎议处者仅当斥其本身而不当追贬其祖宗封爵方为平允亦著一并会查议奏再配享
  太庙诸王仅有通达武功慧哲宣献四郡王其
  太祖
  太宗
  世祖时戮力行间栉风沐雨之亲藩如向所举数人皆未之及盖由当时议礼诸王各怀私意遂尔没其勲伐不得同侑馨香岂足以彰公道所有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俱著补置牌位配享
  太庙用以妥功宗而昭渥典至通达郡王系
  显祖之子武功慧哲宣献三郡王系
  景祖之子当时虽身与配享苐以宗支而论则已在觉罗之列是以宗室王公表传内未经列传但思宗室传既限于支派国史传又以属在宗潢令此四王无所附丽亦觉欠缺著并交国史馆查明四王事实补为立传列于国史诸大臣传之前即或当时纪载简少其功绩无由稽核无妨不拘详略各立一传以徴信实并将此通谕知之寻宗人府会同军机大臣议奏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奉
  旨配享
  太庙所有东庑叙次礼亲王应在宣献郡王之下睿亲王
  等以次列叙得
  旨依议是年又奉
  谕超勇亲王额驸策凌移于东庑怡贤亲王之次凡功
  臣配享仪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杜典功臣配享之后有天子七祀一条盖于五祀外増司命泰厉为七惟或祀行废井或祀井废行历代相沿制各不同且四时分祭各于其所而岁暮合祀则即庙庭之中为位以祭其地亦复不一今考我
  朝自顺治八年定制每岁正月祭
  司户之神于
  宫门外道左南向四月祭
  司灶之神于
  大内大庖前中道南向六月祭
  中霤之神于文楼前西向七月祭
  司门之神于
  午门前西角楼东向十月祭
  司井之神于
  内府大庖井前南向中霤门二祀太常寺掌之户灶井三祀内务府掌之其岁暮合祭之礼于是年停止十五年十二月复行合祭于
  太庙西庑阶下
  神位俱东向遣太常寺堂官致祭十八年正月奉
  旨停其祭祀经议政王大臣奏罢
  太庙阶下合祭之祀从之自后不复举行谨附载于此以存典故至杜典杂议数条今无可采或有附见本门者亦无庸析出并从删去



  皇朝通典卷四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六
  礼吉六
  奉先殿
  等谨按
  本朝
  奉先殿与
  太庙同尊每岁
  万夀圣节元旦冬至及
  国有大庆则于
  前殿祭飨如遇
  册立
  册封
  经筵
  耕耤
  
  陵
  省方诸典则于
  后殿祗告又
  列圣圣诞
  列圣
  列后忌辰上元清明霜降岁除等日立春端阳重阳等节
  曁孟夏八日并于
  后殿上香行礼每月荐新朔望祭献每日早晚燃香烛
  礼制备极周详敬考
  典䇿自
  世祖章皇帝以来凡
  亲享
  奉先殿及
  躬诣上香祗告行礼岁无虚月
  皇上继述弥勤绍
  庭展拜礼用家人
  记注所垂笔难罄载仰见我
  圣朝
  世徳相承
  仁孝之诚典文之备真堪垂宪万古谨稽
  奉先殿礼制彚为一篇以次于
  庙礼之后
  顺治十三年十二月
  世祖章皇帝命建
  奉先殿于
  景运门之东立
  前殿
  后殿均九间南向如
  太庙寝制礼部奉
  谕旨朕考往代典制岁时致享必于
  太庙至于晨昏谒见朔望荐新节序告䖍圣诞忌辰行礼等事皆另建有奉先殿今制度未备孝思莫伸朕心歉然尔部即察明旧典具奏寻以次年正月兴工十四年
  正月礼部奏
  奉先殿初安
  神位
  皇上亲诣致祭内大臣侍卫内府官随行礼太常寺赞礼
  官赞礼乐舞生作乐各司其事以后
  亲诣致祭俱行家人礼内大臣侍卫内府官不与陪祀应令内府官赞礼作乐如前行礼其元旦冬至
  万夀系大节诸册封系大礼及月朔望俱应
  亲诣致祭内府官赞礼作乐其供献与
  太庙大祀同立春上元四月初八日端阳重阳系寻常节
  忌辰清明霜降十月朔系哀慕日期
  亲诣致祭均不赞礼作乐七夕不致祭止如常供中元中秋系望日常祭日期不必重行毎月随时荐新
  上躬诣供献但系常例供献不必请
  神位于
  前殿即于
  后殿供献
  上享
  太庙或祭毕俱应上香烛于
  奉先殿行躬告礼得
  
  奉先殿初次行礼宜用祝文馀俱如议是年定每日供献
  汤饭果五盘肉五盘上香行礼又定
  御经筵前期
  行幸前期
  还宫次日均于
  后殿读祝祗告十一月
  奉先殿告成恭奉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神牌奉安
  奉先殿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大飨礼如仪又
  
  奉先殿恭祭
  太祖
  太宗未经合祭
  四祖朕之孝思犹为未尽嗣后遇元旦
  皇太后圣夀及朕诞辰恭请
  太庙后殿
  四祖
  四后神位于
  奉先殿合享祀毕仍恭送
  神位于
  太庙后殿十七年五月
  谕工部
  奉先殿享祀
  九庙稽考往制应除东西夹室行廊中建敞殿九间斯合制度前兴工时该衙门未加详察连两夹室止共造九间殊为不合今宜于夹室行廊外中仍通为敞殿九间以合旧制尔部即会同宣徽院详议具奏寻遵
  旨议上兴工改建十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登极十一月恭奉
  世祖章皇帝神牌升祔
  奉先殿前期祗告是日升祔
  太庙礼成
  圣祖仁皇帝诣
  奉先殿奉安
  神位行大飨礼如仪
  康熙元年四月以加上
  太祖
  太宗庙号尊谥恭奉改题加上
  庙号尊谥神牌奉安于
  奉先殿后殿遣大臣行礼六年十一月恭奉
  孝康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大飨礼如仪九年七月加上孝康章皇后庙号恭奉改题加上
  庙号神牌奉安于
  奉先殿后殿前期遣官祗告至日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十一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行耕耤礼前期遣官祗告
  奉先殿定为例十三年定
  奉先殿早晩点香烛停止每日供献每月荐新令内务府
  掌仪司官于
  后殿上香行礼十四年正月奉
  仁孝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前期
  亲诣祗告是日遣官行大飨礼如仪十五年定
  册封等日停止大飨遣官于
  后殿祗告十八年四月奉
  孝昭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一如
  仁孝皇后祔飨仪五月恭修
  奉先殿暂奉
  列圣
  列后神牌奉安于
  太庙中殿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神牌并宝座仍奉安
  奉先殿东旁一间用黄幄笼罩遮以步障自是暂辍朔望时令祭飨毎月令内府官照常荐新有事则告二十年二月以
  奉先殿工竣恭奉
  列圣
  列后神牌还御
  圣祖仁皇帝亲诣致祭行礼二十七年十月恭奉孝庄文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大飨礼奉安
  神位如仪二十八年十一月奉
  孝懿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一如
  仁孝皇后祔飨仪三十八年十二月
  谕元旦诸臣俱齐人众烦扰从
  太庙请捧
  四祖神牌往来朕心不安著大学士内务府礼部太常寺会议具奏寻议奏请嗣后元旦
  万夀圣节停止奉请
  太庙后殿
  四祖神牌即于
  太庙后殿一如
  奉先殿仪列笾豆读祝奠帛献爵遣官行礼从之五十七
  年十二月恭奉
  孝惠章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是日遣和硕𫍯亲王允祉恭代行礼
  雍正元年七月以加上
  列祖
  列后
  尊谥恭奉改题加上
  尊谥神牌奉安于
  奉先殿行大飨礼如仪九月恭奉
  圣祖仁皇帝神牌
  孝恭仁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是日升祔
  太庙礼成
  世宗宪皇帝诣
  奉先殿恭捧
  圣祖仁皇帝神牌亲王四人恭捧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神牌奉安于
  奉先殿行大飨礼如仪三年七月
  谕礼部据奏八月二十三日
  皇妣孝恭仁皇后服制期满请照
  皇考圣祖仁皇帝释服之礼祫祭
  太庙颁谕中外等语朕叠遭
  皇考
  皇妣大事追念罔极深恩莫由仰报三年以来秪于宫禁中斋居素服默尽思慕哀戚之忱非敢自谓遵循古礼更不欲宣播于众也父母之䘮人子之心则一而帝后之礼国家之制则殊今八月二十三日届
  皇妣孝恭仁皇后释服之期著择日于
  奉先殿告祭自行家礼至于颁谕中外可不必行八月世宗宪皇帝躬享
  奉先殿释服即吉九年奉
  旨嗣后恭遇
  圣祖仁皇帝圣诞于
  奉先殿后殿上香致祭十三年奉
  旨祭
  奉先殿遵
  太庙四孟时享之礼增上香仪
  乾隆元年三月以加上
  列祖
  列后
  尊谥恭奉改题加上
  尊谥神牌奉安于
  奉先殿行大飨礼如仪是年奉
  旨
  列祖圣诞均应如
  圣祖仁皇帝圣诞仪于
  奉先殿后殿上香致祭
  世宗宪皇帝升祔
  奉先殿后
  圣诞日亦上香致祭二年三月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牌
  孝敬宪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是日升祔
  太庙礼成
  皇上亲诣
  奉先殿行大飨礼奉安
  神位如仪七月以修
  奉先殿兴工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
  太庙
  皇上亲诣
  奉先殿祗告八月
  谕今因修
  奉先殿恭请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奉
  太庙中殿八月初九日
  太宗文皇帝忌辰十一日
  太祖高皇帝忌辰此二日朕亲诣
  太庙中殿行礼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礼部查明礼仪具奏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奏言向来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
  皇上亲诣
  奉先殿俱用素服至时享及告祭
  太庙
  皇上亲诣俱用朝服并无素服入
  庙之制再礼部等前奏
  奉先殿兴工告成之间朔望一切祭祀俱遵康熙十八年
  
  奉先殿例彼时遇
  列祖
  列后忌辰
  圣祖仁皇帝未尝亲诣
  太庙中殿今
  太祖
  太宗忌辰未便于
  太庙素服行礼应请停止从之十月以
  奉先殿工竣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还御
  皇上亲诣
  奉先殿致祭行礼十七年七月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奏臣
  等伏查
  本朝
  孝诚仁皇后山陵礼毕升祔
  奉先殿未附
  太庙縁
  本朝既建
  奉先殿与
  太庙同尊是以
  孝诚仁皇后大礼酌定升祔
  奉先殿以安神爽臣等原议
  孝贤皇后神牌升祔
  太庙祗系据依戴礼今敬谨详考具奏伏候
  训示奉
  谕旨
  孝贤皇后神主遵照
  孝诚仁皇后之例奉安
  奉先殿十月
  皇上以
  孝贤皇后升祔
  亲诣
  奉先殿祗告是日遣亲王行礼四十二年五月恭奉孝圣宪皇后神牌升祔
  太庙礼成升祔
  奉先殿
  皇上亲诣
  前殿行大飨礼如仪是日派出
  皇子一人恭捧
  孝圣宪皇后神牌进
  后殿又派出
  皇子一人恭捧
  孝贤皇后神牌先出祗俟
  孝圣宪皇后神牌至恭捧
  孝贤皇后神牌跪接候过随行进右第二间寝室皇子恭捧
  孝圣宪皇后神牌行祗见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礼
  皇子恭代行三跪九叩礼恭捧
  孝圣宪皇后神牌奉安
  宝座
  皇子恭捧
  孝贤皇后神牌行祗见
  孝圣宪皇后礼
  皇子恭代行三跪九叩礼毕恭捧
  孝贤皇后神牌出进左第三间寝室奉安原位如仪凡
  致祭
  奉先殿及上香祗告诸仪具
  大清通礼
  夀皇殿
  等谨按杜典宗庙门历叙唐以前庙制即附载原庙于内以其事本略故无専条至唐宋以后别庙之建神御之奉典制递増
  钦定续通典详考为原庙一门以补杜典之所未备体
  例洵为尽善我
  朝既建
  奉先殿与
  太庙同申孝享仪文隆备已于前篇恭述至崇奉圣容之礼则
  夀皇殿
  恩佑寺
  安佑宫
  永佑寺先后建立
  宫中
  苑中
  神御式凭如亲
  陟降洪惟
  世宗宪皇帝孝思垂则礼展
  家庭我
  皇上继述心䖍追隆
  世徳恭绎
  御制各碑记仰见
  仁孝诚敬之心无乎不达煌煌钜典有非前代原庙之
  制所能拟其万一者矣兹恭纪
  夀皇殿于前即恭纪
  恩佑寺
  安佑宫
  永佑寺于后与
  奉先殿典礼并隆焉
  雍正元年四月
  世宗宪皇帝恭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于
  夀皇殿中殿殿在
  景山之东北先是奉
  谕朕受
  皇考深恩四十馀年未尝远离
  皇考升遐无由再瞻色笑今追想音容宛然在目御史莽鹄立精于写像昔日随班奏事常觐
  圣颜
  皇考有
  御容数轴今
  皇考年高
  圣颜微异于往时著莽鹄立敬忆
  御容悉心熏沐图写寻莽鹄立恭绘
  圣祖仁皇帝御容成捧进于
  养心殿
  世宗宪皇帝瞻仰依恋悲恸不胜
  命俟
  梓宫发引后敬谨供奉于
  夀皇殿至是
  亲诣行礼自后岁时奠献日以为常遇
  圣诞忌辰元旦令节
  世宗宪皇帝皆先诣
  奉先殿复诣
  夀皇殿展谒奠献著为定礼凡
  亲享
  亲祫
  太庙礼成后及
  奉先殿行礼后皆
  亲诣
  夀皇殿兼诣
  恩佑寺   恩佑寺见后以时奠献月必
  瞻礼或月至三诣焉四年五月
  孝恭仁皇后三周忌辰
  世宗宪皇帝诣
  夀皇殿行礼
  乾隆元年正月元旦
  皇上诣
  夀皇殿行礼自后岁必
  亲诣如仪十月恭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于
  夀皇殿东室
  皇上亲诣行礼自后香灯供献日以为常与
  中殿仪同二年八月
  世宗宪皇帝二周忌辰
  皇上诣
  夀皇殿行礼复诣
  雍和宫
  御容前瞻拜行礼前二日
  皇上诣
  雍和宫供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以是年兴修
  奉先殿恭请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奉
  太庙中殿恭遇
  世宗宪皇帝忌辰定例素服不入
  庙爰有
  雍和宫特供
  御容之礼至十一月祫祭
  太庙即吉后専奉
  御容于
  夀皇殿三年八月
  世宗宪皇帝忌辰
  皇上恭奉
  皇太后慈舆诣
  泰陵致祭先诣
  夀皇殿行礼启
  銮自后恭遇
  
  陵
  省方启
  跸回
  銮皆行礼于
  夀皇殿四年八月
  世宗宪皇帝忌辰
  皇上诣
  夀皇殿行礼自后岁如
  圣祖仁皇帝忌辰仪恭行五年八月
  皇上万夀圣节诣
  夀皇殿行礼如诸令节仪著为定礼七年十二月定毎年
  除夕
  夀皇殿供九如灯一对十四年正月
  谕内务府移建
  夀皇殿于
  景山前正中如
  安佑宫规制   安佑宫见后寻诹吉兴工于是冬告成御制重建
  夀皇殿碑记曰予小子既敬循
  夀皇殿之例建
  安佑宫于圆明园以奉
  皇祖
  皇考神御重垣广墀㦸门九室规模略备而岁时朔望来礼夀皇聿瞻殿宇岁久丹雘弗焕且为室仅三较安佑翻逊巨丽予心歉焉盖夀皇在景山东北本明季游幸之地
  皇祖常视射较士于此我
  皇考因以奉
  神御初未择山向之正偏合閟宫之法度也乃命奉宸发内帑鸠工庀材中峯正午砖城戟门明堂九室一仿
  太庙而约之盖安佑视夀皇之义夀皇视安佑之制于是宫中苑中皆有献新追永之地可以抒忱可以观徳传不云乎歌于斯哭于斯则夀皇实近法宫律安佑为尤重若夫敬奉
  神御之义则见于安佑宫碑记兹不复述惟述重建本意及兴工始末岁月盖经营于己巳孟春而落成于季冬上澣之吉日云敬作颂曰惟尧巍巍惟舜重华
  
  考则之不竞不絿仁渐义摩
  
  考式之弘
  仁皇仁明
  宪帝宪小子职之是继是绳曰明曰旦小子恧之天游云
  殂春露秋霜予心恻之
  考奉
  祖御于是夀皇予仍即之制广向正爰经爰营工勿亟之陟降依凭居歆攸宁羮墙得之佑我后嗣绵禩于万匪万亿之观徳于兹无然畔援永钦识之十五年五月内阁奉
  谕旨
  夀皇殿恭奉
  皇祖圣祖仁皇帝
  皇考世宗宪皇帝圣容朕以时躬诣行礼忾闻僾见得申
  逮事之忱仰惟
  太祖
  太宗
  世祖圣容
  列后圣容向于体仁阁函奉尊藏未获修岁时展谒之礼粤稽前代安奉神御或于宫中别殿或于寺观浄宇本无定所国家縁情立制宜极明备周详敬念
  列祖创垂显承斯在永怀
  先泽瞻仰长新式衷
  庙祫之仪期协家庭之制应即于
  夀皇殿増修丹雘恭迎
  列祖
  列后圣容敬谨奉安于岁朝合请悬供肃将祼献以昭诚悫所有应行典礼著大学士会同内务府王大臣等详悉具议以闻七月和硕庄亲王等议奏恭查
  太庙四孟时享岁除祫祭俱用太牢笾豆
  奉先殿前殿朔望用笾豆
  奉先殿后殿节令用果品今
  夀皇殿恭悬
  圣容暨恭收
  圣容之日请如
  奉先殿后殿节令果供致祭大祭之日如
  奉先殿前殿朔望献磁器笾豆供品致祭每岁除夕恭请列祖
  列后圣容恭悬供献如仪元旦大祭行礼作乐乐章用奉先殿前殿朔望乐章初二日如除夕供行礼毕恭收圣容即
  殿尊藏元旦
  皇上诣
  奉先殿行礼后诣
  夀皇殿行礼除夕初二日俱
  命皇子轮班行礼岁秋季开晾
  圣容饬宫殿监督领侍等派内监敬谨执事十二月恭绘列朝
  圣容成大祭
  夀皇殿
  皇上亲诣行礼
  恩佑寺
  雍正三年四月
  世宗宪皇帝敬即
  畅春园建
  恩佑寺四年三月恭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于
  恩佑寺自后月必展拜或两诣三诣焉
  乾隆八年十一月
  皇上恭迎
  圣祖仁皇帝御容敬奉于
  安佑宫中室   安佑宫详后
  等谨按雍正三年
  世宗宪皇帝敬即
  畅春园建
  恩佑寺以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盖
  宫中则诣
  夀皇殿
  苑中则诣
  恩佑寺
  圣心思慕之诚永言惟则我
  皇上御极之初既恭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于
  夀皇殿东室复即
  圆明园建
  安佑宫恭奉
  世宗宪皇帝圣容盖
  苑中则时曕
  圣祖仁皇帝圣容于
  恩佑寺时瞻
  世宗宪皇帝圣容于
  安佑宫犹我
  世宗宪皇帝纯孝之圣心也继又扩
  安佑宫制恭迎
  圣祖仁皇帝御容于
  恩佑寺䖍奉于
  安佑宫中室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于
  安佑宫东室于是
  苑中瞻仰
  圣容始専礼于
  安佑宫
  两圣神御瞻对同申
  圣人之孝永垂无极矣谨详识于此
  安佑宫
  乾隆三年二月
  皇上敬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于
  安佑宫五年四月
  命重建
  安佑宫
  大殿九室如
  太庙规制七月兴工八年十一月告成
  御制
  安佑宫碑文曰序昭穆以祀其先祖有功而宗有徳建报本之义为万古之经者宗庙之制三代以上即有之继人之志述人之事者所当谨也设衣裳以如其生朔有酌而望有献尽事亲之礼抒不匮之思者原庙之制西汉以来始有之继人之志述人之事者弗敢废也后世神御殿亦犹汉原庙之义耶然汉之原庙不过月出衣冠一游耳至宋之时乃有神御之名盖奉安列朝御容所也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其视汉为已备矣而崇建遍郡国奉祀或禅院识者多议其非礼焉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馀年恩泽旁覃僻邑穷谷圆顶方趾之众饮其徳而不知子孙臣庶躬被教育者宜其讴歌慨慕而无已思也是以雍正元年
  皇考世宗宪皇帝谨就大内夀皇殿奉安
  御容朔望瞻礼牲新时荐而于
  皇祖所幸畅春园亦陈荐如礼非轻为此创举也我皇祖有非常之泽及天下是以
  皇考合天下之情亦以非常之礼报之有汉宋备物备礼之诚而无宋代遍及郡国祀繁致䙝之讥也予小子嬛嬛在疚顾𬤊
  皇考之陟降敕明旦凛绍庭良法美政布在方䇿者谨守
  而弗敢失既就夀皇殿东室䖍奉
  皇考御容以配
  皇祖念兹圆明园我
  皇考向日游观在囿在沼之地也其何忍恝视爰择爽垲
  之地具殿庑之规为室九敬奉
  皇祖御容于中奉
  皇考配东一室匪惟予小子罔极之思𡙡墙之慕藉以稍抒亦欲使后世子孙凛觐扬之志勤堂构之基所为礼以义起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鸠工于乾隆庚申而蒇事于癸亥所司以碑文请乃序其事如左而系之以诗懿兹苑囿
  皇考所作土阶茅茨遵尧之约匪夸丹雘有窅谿壑匪沸
  管弦有唳云鹤讵美之求惟
  圣所乐我龙受之中心惕若宅是广居九有是度祖武斯绳宏规敢略爰相其地载斟载酌爰创其模载经载落庙貌岩岩堂皇绰绰有闲旅楹有挺松桷周之以郛其郛岳岳环之以池其池㶁㶁其水何有鸢飞鱼跃其宇何有网轩珠箔
  神御孔安心乎莫莫来觐来斋曰望曰朔于万斯年予诚
  永托是年定
  安佑宫供享仪恭请
  圣祖仁皇帝御容安奉
  中室
  世宗宪皇帝御容安奉
  东一室先期钦天监谨诹十一月十九日辰时安奉吉
  至日内务府大臣率属蟒袍补服赴
  恩佑寺
  清浄地恭备彩亭驾衣从
  恩佑寺预备龙旗御仗鼓乐恭迎
  圣祖仁皇帝御容进
  圆明园西南门过
  清浄地恭请
  世宗宪皇帝御容同进
  安佑宫安奉恭引
  皇上供享行礼如仪每岁春正月
  皇上幸圆明园驻跸之初诣
  安佑宫行礼上元日亦如之恭遇
  大驾谒
  陵
  省方秋狝自苑
  启銮及还
  驻跸皆诣
  安佑宫行礼
  永佑寺
  等谨按康熙四十二年热河建
  避暑山庄
  圣祖仁皇帝岁临避暑遂秋狝于木兰用绥拊蒙古藩部
  
  皇上法
  祖巡边讲武岁驻
  山庄式崇
  宝构䖍奉
  圣祖仁皇帝神御名曰
  永佑继又于寺楼
  东室敬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每岁
  躬谒纪以诗章
  皇上绍
  庭对越之思弥切于
  
  序
  省方之日兹用敬谨编载以志
  圣孝于无斁焉
  乾隆十五年
  皇上于
  避暑山庄
  躬度平敞地规建
  永佑寺以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是年鸠工至十六年秋告成明年増建
  后楼至十八年夏工竣
  御制
  永佑寺碑文曰昔如来以法王御世宏济人天遍现十方虚空不住顾其安立道场必在灵山宝地鹫峯鹿苑精舍庄严盖圣迹所留尤福祐之所聚矣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以无量夀佛示现转轮圣王福慧威神
  超轶无上
  省方览胜乃眷热河建山庄为
  清暑地因岩壑自然之势示茅茨不剪之规
  养性怡神从容综理而风雷之所鼓动雨露之所涵濡神化周通不疾而速犹佛之林间燕坐洒落安禅而说法则声震大千庆生则施洽群有也予小子蚤年随侍仰见我
  皇祖清晏娱游无逸乃逸对时育物天地同流至于今弹指三十馀年秋狝之馀时复税驾于此松云如旧榱桷翘瞻感
  陟降之在庭思报
  恩而荐福遂即山庄内万树园之地创立精蓝爰名永佑固不特钟鱼梵呗足令三十六景借证声闻我
  皇祖圣日所照千秋万岁后子孙臣庶无不永如在之思是即释迦之耆阇崛山金刚法座天龙拥䕶相好依然而朕之绳
  武宁
  亲祝釐养志者于是乎托庶其无忝
  前志云尔二十七年以毎岁秋中
  驻跸山庄八月二十三日届
  世宗宪皇帝忌辰
  皇上思慕斋居时殷僾忾爰恭奉
  圣容于寺楼之
  东室至日
  上䖍诣瞻拜用申依恋楼西偏精蓝三楹额曰写心精舍
  上谒
  神御时每
  临憩焉至是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御于
  东室自后每岁
  驾临山庄先诣
  永佑寺
  瞻谒及中元日
  亲诣行礼恭遇
  世宗宪皇帝忌辰
  上䖍诣瞻拜一如
  安佑宫之礼
  等谨按
  夀皇殿恭安
  列圣
  列后神御惟除夕元旦敬奉
  瞻礼至
  圆明园之
  安佑宫
  避暑山庄之
  永佑寺则祗奉
  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御容而未及
  列后惟
  养心殿及
  圆明园之东佛堂
  世宗宪皇帝时曽恭奉
  孝恭仁皇后神位
  皇上因亦遵奉
  孝圣宪皇后神位自四十二年以后恭遇
  孝圣宪皇后圣诞令辰及上元节日皆诣
  夀康宫佛前展礼并瞻仰
  宝座行礼至
  圆明园之
  长春仙馆
  避暑山庄之
  松鹤斋为
  孝圣宪皇后旧日
  寝宫则皆
  敬诣
  宝座前行礼又于
  畅春园之
  恩佑寺侧敬建
  恩慕寺奉佛以报
  慈恩仰见我
  皇上圣心追慕永言不匮之诚于是乎在盖以礼縁义
  起恪奉
  前规未増
  神御之奉四十三年正月十四日
  御制诗有式礼敢遵
  神御屡之句
  注云
  夀康宫遵奉
  慈闱颐庆年久其地宜留为万万年奉养东朝所居奕禩
  所当敬守若于此安奉
  圣母御容
  神位何以示垂贻久远之图是以不敢轻率议加以协旧典又
  恩慕寺瞻礼诗注以
  畅春园及
  避暑山庄之
  松鹤斋亦与
  夀康宫相同未敢増奉
  御容屡见于篇伏读之下益以见
  皇上孝思维则而
  训示亿万年之意至深且远也恭述
  御制诗注详识于此









  皇朝通典卷四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七
  礼吉七
  
  陵
  等谨按杜典上陵一门旁注拜扫及诸节上食附伏惟
  圣朝尊
  祖敬
  宗孝思肫切
  太宗文皇帝屡诣
  山陵祗修时享
  圣祖仁皇帝亲政以后仰承
  世祖章皇帝遗志三诣
  盛京祗谒
  祖陵至于
  孝庄文皇后
  暂安奉殿
  世祖章皇帝
  孝陵展谒之礼岁必举行
  世宗宪皇帝御宇岁修谒
  陵之礼
  皇上御极五十年来
  东陵
  西陵岁时展谒且复四诣
  盛京
  亲谒
  三陵礼仪至为崇备敬谨叙次以昭
  世徳相承
  至诚至孝之义焉凡
  陵寝祭祀之典别为一门恭附于后
  天聪六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大臣诣
  太祖陵行时享礼九年十二月
  上率诸贝勒大臣诣
  太祖陵以察哈尔举国来归兼获玉玺上瑞及莽古尔泰
  等逆党伏法告十年三月清明节
  上率诸贝勒大臣祭
  太祖陵崇徳四年四月以征明大捷祭告
  福陵
  亲诣行礼
  顺治十年五月
  世祖章皇帝谕内三院朕仰承
  天眷统一区宇深惟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艰难
  太宗文皇帝大勲克集诞佑朕躬以有今日自登极以来眷怀
  陵寝辄思瞻谒但彼时朕年冲幼未获举行毎届祀期瞻仰在
  天之灵徘徊几筵不禁陨涕以致寝食俱废日夜靡寕今将躬诣
  山陵稍展孝思议政诸王大臣满汉九卿等官其详议以闻即传谕礼部知之寻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奏言
  皇上思念
  太祖
  太宗日夜靡宁孝思诚笃虞舜之大孝武王之达孝不是
  过也兹欲躬诣
  山陵稍展孝思臣等仰体
  圣心敢不恭承但思我
  皇上为天下臣民之主亲政以来因革损益各当天心
  太祖
  太宗在天之灵必然欣慰见今南方用兵吏治尚未全饬
  民生尚未全宁一日万几靡不出自
  亲裁若
  圣驾远行奏报未免稽迟稍需岁月再议举行亦不为晚
  伏望
  皇上以
  太祖
  太宗安定天下之心为心天下太平百姓歌咏
  圣徳即是
  太祖
  太宗之徳永永与
  天罔极其为
  圣孝更大矣疏入得
  旨览王等奏欲朕以
  太祖
  太宗安定天下之心为心具见为国悃忱但朕追念深恩昊天罔极顾瞻
  山陵以日为年即今未可必行拟于来年躬诣尔诸王大臣勿阻朕诚礼部届期预行择吉具奏十一年三月和
  硕承泽亲王硕塞等奏言近承
  圣谕择期躬诣
  太祖
  太宗山陵仰见
  皇上眷怀罔极之孝思但近因畿内水灾方遣大臣赈济
  又南方弗靖屡发禁兵若
  圣驾远行旦夕奏报未免稽迟仍当稍缓俟南征大兵回
  京方可㳟谒䟽入得
  旨朕瞻仰
  山陵久思恭谒慕恋之诚无忘寤寐四月内朕必亲往寻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复奏言
  圣驾躬诣
  山陵奉
  旨定于四月十一日启行但经行郡县值民间粒食方艰恐难供应伏愿稍需日月俟物力少纾然后恭谒以展孝思䟽入得
  旨朕本欲早谒
  山陵以纾恋慕今览王等奏暂停此举俟于七月间行七
  
  谕礼部朕方在冲龄即值
  先帝晏驾终天抱恨时刻靡谖梦想音容涕泗横集自元年定鼎以来绥辑多方焦心劳思不遑寕晷顾瞻
  陵寝渺在天涯虽岁时祭祀斋沐遣官而朕躬未行恭谒追慕之殷以日为岁毎临餐废箸中夜以兴所以择吉东行必不获已兹复思
  太祖
  太宗创造丕基付托朕躬纉承匪易目今方隅未靖师旅繁兴兼之旱涝频仍小民失所一应养兵恤民措置规画朕与诸司夙夜图维犹虞不给东行往返未免延旷时日有稽政务欲専心化理则难展至情若亟遂孝思又虑乖民望再四踌躇我
  太祖
  太宗原以天下生民为念如天下未安无以上慰太祖
  太宗在天之灵朕心亦何能安为此今岁停止东行俟他年有暇再行展谒尔部即行传知九月遣辅国公班布
  尔善等恭代致祭
  福陵祝文曰恭荷
  皇祖考
  皇祖妣鸿庥获承
  天眷庆衍眇躬继登大位十有一年翘望
  山陵曷胜瞻恋顷于八月谨卜吉期䖍申祭谒第念太祖
  太宗创兴大业及兹缵承付托甚重今者方隅未靖水旱频仍生民未得其所凡恤兵养民筹度未遑诚虑往来道远动需时日或致有悮国事上负
  皇祖考
  皇祖妣乂安天下之至意用是勉从群议暂止兹行俟岁之暇必当躬往反复思维不胜忾慕中心感伤兹遣官恭代用将悃诚伏祈
  神灵昭鉴
  昭陵祝文同
  康熙九年闰二月
  圣祖仁皇帝谕礼部
  皇考升遐倏经十载罔极之思时恫于怀
  山陵在望未一展祭尤切凄怆朕拟于今岁八月恭行谒陵礼又奉
  太皇太后旨思念情殷亦欲诣
  陵朕敬遵
  慈命躬侍前往应行典礼尔部详议具奏八月
  圣祖仁皇帝恭奉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率
  孝诚仁皇后祗谒
  孝陵启銮前一日
  躬诣
  太庙祗告及诣
  陵之日
  太皇太后驾入
  隆恩门至
  明楼阶前降舆
  仁宪皇太后驾入
  隆恩门至
  隆恩殿阶东南降舆
  孝诚仁皇后至
  隆恩门燎炉旁降舆公主等至
  隆恩门外阶下下车马扈从妇女至三洞桥迤南下车马太皇太后于方城上东旁坐祭酒举哀
  仁宪皇太后率
  孝诚仁皇后暨公主等于
  明楼前正中行六肃三跪三拜礼随举哀祭酒时行三拜
  礼礼毕奉
  太皇太后陞舆还
  行宫
  圣祖仁皇帝至下马石牌降骑王以下各官均在五洞桥
  迤北下马
  躬谒行礼出乘骑还
  行宫次日于
  隆恩殿行大飨礼又次日于
  宝城前设黄幄行焚楮读文致祭礼
  圣驾回銮至京日
  亲诣
  太庙祗告越二日
  御太和殿设卤簿大驾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进表庆
  贺自后
  躬谒
  孝陵岁必一行或至再三诣焉九月
  谕礼部
  太祖高皇帝创建鸿图肇兴景运
  太宗文皇帝丕基式廓大业克宏迨
  世祖章皇帝诞昭功徳统一寰区即欲躬诣
  太祖
  太宗山陵以天下一统致告用展孝思因盗贼未靖师旅繁兴暂停往谒朕以眇躬缵承鸿绪上托
  祖宗隆庥天下底定盗贼戢寕兵戈偃息每念
  皇考未竟之志朝夕寝食不遑宁处本欲先诣
  太祖
  太宗山陵再诣
  世祖山陵因奉
  太皇太后慈命以
  世祖升遐十年未得一诣
  陵寝于本年八月前往朕是以恭侍
  太皇太后先诣
  孝陵展谒礼成言旋今欲仰体
  皇考前志躬诣
  太祖
  太宗山陵以告成功展朕孝思著议政王贝勒大臣内院九卿科道各官会议具奏寻议政王大臣等议请暂停
  疏上得
  旨谒
  陵典礼关系甚大今且暂行停止其举行日期著候旨行
  十年正月
  谕礼部朕仰体
  世祖章皇帝遗志欲躬诣
  太祖
  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前命议政王贝勒大臣等会议议政王等以去年各处多有水旱灾荒且为时甚迫应用之物预备不及具题暂行停止今思
  太祖
  太宗创业垂统功徳隆盛
  山陵在望刻不能忘去年恭谒
  孝陵礼成今已数月若再久延孝思莫殚朕怀靡宁兹当海内无事欲乘此躬诣
  福陵
  昭陵以告成功用展孝思事关大典著议政王贝勒大臣内阁九卿科道各官会议具奏尔部即遵谕行九月
  圣祖仁皇帝启銮诣
  盛京谒
  陵前期
  亲诣
  太庙祇告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翼日恭诣
  福陵
  昭陵隆恩殿行大飨礼次日于
  福陵
  昭陵隆恩殿前设黄幄焚楮帛行读文致祭礼礼毕还行宫遣王大臣前诣
  永陵致祭如仪其致祭
  福陵
  昭陵时
  诸妃园寝照常致祭颕亲王克勤郡王功臣直义公费英东宏毅公额亦都武勲王扬古利忠义公图尔格墓各遣大臣祭酒
  回銮时
  亲诣
  福陵
  昭陵行告辞礼
  圣驾往返均诣
  孝陵祭酒行礼至京日祗告
  太庙礼毕
  还宫次日
  御太和殿设卤簿大驾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进表庆
  
  颁诏天下二十年三月奉移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梓宫安葬陵寝
  圣祖仁皇帝亲谒
  孝陵行礼次至
  皇后陵奠酒自后
  圣驾谒
  孝陵毕次至
  皇后陵奠酒仪同十一月以云南报捷
  亲谒
  孝陵二十一年二月以云南底定
  亲谒
  永陵
  福陵
  昭陵告祭前期祗告
  奉先殿
  启銮至遵化州诣
  孝陵祭酒三月至
  盛京恭谒
  福陵
  昭陵并诹日行焚楮帛读文致祭礼次日行大飨礼如仪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大贵妃园寝皆
  亲诣祭酒
  康惠淑妃以下遣王等祭酒颕亲王克勤郡王功臣费英东扬古利额亦都图尔格墓遣大臣读文致祭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一品官墓遣官祭酒
  驾至
  兴京恭诣
  永陵行谒见礼次日行大飨礼如仪
  永陵内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遣大臣于
  殿外两旁设筵致祭礼成赏赉
  永陵居住官员兵丁各有差次诣黑龙江地方望祭长白山四月至
  盛京诣
  福陵
  昭陵祭酒回銮五月至遵化州复诣
  孝陵祭酒回京日祗告
  奉先殿其王以下文武各官表贺奉
  旨停止二十二年十一月以平定海疆
  亲谒
  孝陵二十七年四月奉
  孝庄文皇后梓宫于
  暂安奉殿五月
  圣祖仁皇帝恭谒
  暂安奉殿行礼次谒
  孝陵自后
  圣驾谒
  暂安奉殿次谒
  孝陵仪同二十八年十月奉
  孝懿仁皇后梓宫于陵寝
  亲诣
  暂安奉殿
  孝陵祭酒次至
  皇后陵祭酒三十五年二月以
  亲征噶尔丹谒
  暂安奉殿
  孝陵行礼三十七年七月以平定噶尔丹恭奉
  仁宪皇太后谒
  陵先期
  谕大学士等曰朕三次亲征剿灭噶尔丹皆
  祖宗庇佑所致朕奉
  皇太后躬诣盛京谒
  陵告祭但此时秋禾盛长若由山海关而行恐致践蹈田亩可取道口外前往至是
  启銮出古北口经蒙古诸部落至松花江及吉林乌拉之
  地九月至
  兴京展谒
  永陵行礼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遣官奠酒赏守陵官员人等银币有差至
  盛京谒
  福陵
  昭陵翼日行大祭礼
  亲临功臣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墓奠酒赐守
  陵官员人等银币有差
  回銮入山海关十一月谒
  暂安奉殿
  孝陵行礼次至
  皇后陵奠酒礼成奉
  皇太后回京五十七年四月奉安
  孝惠章皇后梓宫于
  孝东陵十二月
  亲谒
  孝东陵奠酒读文致祭毕旋诣
  暂安奉殿
  孝陵举哀奠酒行礼如仪六十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以御极六十年大庆命
  世宗宪皇帝诣
  盛京祭
  福陵
  皇子
  皇孙祭
  永陵
  昭陵
  谕大学士等曰诸王大臣为朕在位六十年奏请庆贺而于典礼之大者并未议及朕在位六十年皆
  祖宗积德阴佑所致幸而六十年来一无所失应先往盛京行大祭典礼但朕今年近七旬不能亲谒
  三陵应遣阿哥等恭代告祭俟上元节后朕亲往孝陵恭行大祭礼其祭
  陵撰文即将朕旨纂入谨按   永陵   福陵昭陵总称 盛京   三
  二月

  亲谒
  暂奉安殿
  孝陵
  孝东陵行礼次至
  皇后陵奠酒次日行大飨礼如仪
  雍正元年四月
  世宗宪皇帝恭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次谒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陵是日奉安
  圣祖仁皇帝梓宫于
  景陵飨殿八月
  亲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遂诣
  景陵飨殿行礼九月奉安
  圣祖仁皇帝梓宫于
  景陵宝城地宫
  孝恭仁皇后同日祔葬二年二月以清明节
  亲谒
  景陵至日恭谒
  暂安奉殿祭酒行礼以次恭谒
  孝陵
  孝东陵行礼如仪三年十一月奉移
  孝庄文皇后梓宫安葬于
  昭西陵是月
  世宗宪皇帝亲谒
  昭西陵次谒
  孝陵次谒
  孝东陵次谒
  景陵行礼自后谒
  陵仪同
  乾隆元年正月
  皇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礼成
  谕王大臣等曰朕恭谒
  祖陵敬瞻
  庙宇规模崇整妥侑攸昭惟是榱题丹雘多阅年所似应
  重加藻饰以肃观瞻但
  陵寝关系重大宜详稽典制敬谨酌议方可举行朕思祖宗福祚绵长万年垂裕
  山陵庙貎
  灵爽式凭为子孙者以时修葺庶足以展孝思如典制应
  行则追远崇先谊当均切
  永陵
  福陵
  昭陵殿宇并应一体修缮著总理事务王大臣敬谨定议具奏寻奏上诹吉兴工二年十月以修理
  陵寝工程告竣
  亲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是年奉安
  世宗宪皇帝梓宫于
  泰陵
  孝敬宪皇后同日合葬三年二月以清明节
  躬诣
  泰陵展谒行礼十一月
  谕王大臣九卿等曰上年修理
  三陵工程告竣朕特降谕旨躬亲展谒经王大臣九卿等
  议于来年秋间前往嗣奉
  皇太后懿旨朕诣盛京时
  皇太后亦亲往㳟谒
  祖陵正拟降旨交王大臣等会议今思近年畿辅收成歉薄虽行营一切所需俱系官办丝毫不以累民而沿途经过地方预先购备如米粮草束之类恐致价值高昻于民间未便应俟丰稔之年朕另降谕旨前往展谒四年九月
  谕曰朕奉
  皇太后懿旨欲叩谒
  祖陵以展诚切朕奏奉天路远且俟一二年之后今年请
  先谒
  孝陵
  景陵行礼已𫎇
  俞允其起程日期著钦天监选择具奏一切应行事宜著
  各该衙门先期备办至日
  皇上恭奉
  皇太后展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如仪八年七月
  皇上㳟奉
  皇太后诣
  盛京恭谒
  祖陵先期大学士等议奏
  永陵殿宇稍狭拜褥照例铺设
  殿外其降
  神之初应请
  皇上躬亲上香以展诚孝以达馨闻再旧例祭
  昭陵因帛案前隙地虽窄原有跪献帛毕择隙地行三拜
  之例似与典礼未协恭按各
  陵隆恩殿大祭原与
  太庙礼同会典载
  躬飨
  太庙献帛官跪献帛三叩献爵官立献毕各退并未载有亲献礼仪此次
  躬谒
  祖陵请遵照
  太庙亲祭典礼行从之前期
  亲诣
  奉先殿祗告
  启銮
  兴京恭谒
  永陵仪与康熙二十一年礼同次日行大飨礼如仪礼成
  赏守
  陵官员兵丁等有差是日
  永陵内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各遣官致祭附近
  之觉罗等祖茔皆遣官往奠
  驾至
  盛京恭谒
  福陵仪与康熙十年礼同次日行大飨礼成即往谒昭陵仪与谒
  福陵同次日行大飨礼如仪
  夀康大妃
  宸妃
  懿靖大贵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园寝各遣官致祭
  躬谒
  祖陵礼成择日
  亲临功臣之墓奉
  旨朕亲奠克勤郡王等园寝据礼部援引
  皇祖圣祖亲奠功臣坟墓之例随驾之皇子王等皆随行礼此次随驾之皇子王贝勒等应随行礼具奏朕已降旨依议窃思从前随驾之皇子王等皆系
  皇祖子孙是以均随行礼此次随行之王贝勒内有朕之叔辈或朕之兄弟辈非从前随驾之皇子王等可比每祭酒时亦随行礼似属未便朕亲临祭酒功臣即为宠荣之至克勤郡王园寝王贝勒等仍随往功臣扬古利等坟墓不必随往此后朕之子孙若随来朕降旨遵行再蒙古王额驸王大臣坟墓皆不必随往著令礼部记载是日
  亲临克勤郡王功臣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之墓各祭酒三爵又亲王贝勒以及大臣等墓以次遣官往奠
  回銮次日
  亲诣
  奉先殿告祭越二日行庆贺礼十四年二月
  谕曰金川大兵奏捷畨酋归诚皆蒙
  列祖
  皇考在天之灵默佑朕躬致此嘉庆理宜展谒
  陵寝以告成功拟于三月十三日起程恭谒
  孝陵
  景陵礼毕即由马兰峪前往易州恭谒
  泰陵所有应行一切事宜各衙门照例敬谨预备三月皇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
  泰陵行礼如仪十五年八月
  谕曰朕恭承
  慈命继册中宫庆典既成礼宜祗谒
  先陵兹于八月十七日自京师起程恭诣
  景陵行礼旋由海子西至
  泰陵行礼毕取道保阳巡幸豫省所有应行典礼所司敬
  谨预备届期
  皇上恭奉
  皇太后祗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九月奉
  皇太后恭谒
  泰陵行礼十七年七月
  皇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毕次至
  孝贤皇后梓宫前奠酒越日奉安
  孝贤皇后梓宫于陵寝自后
  圣驾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礼毕均随诣
  孝贤皇后陵奠酒十九年七月
  皇上恭奉
  皇太后自
  避暑山庄启行恭谒
  祖陵九月至
  兴京谒
  永陵次日行大飨礼赏守
  陵官员兵丁有差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
  墓暨附近觉罗等祖茔
  驾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皆于次日行大飨礼赏守
  陵官员兵丁有差遣官致祭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大贵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园寝礼仪均与八年同
  皇太后谒
  陵行礼并如八年仪又遣官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扬古利
  费英东额亦都墓礼成
  回銮祗告
  奉先殿
  御太和殿行庆贺礼如仪是年定展谒
  祖陵之日
  皇上素服行礼大祭日
  皇上礼服凡陪祀及执事大臣官员咸朝服二十年五
  
  谕曰平定准噶尔捷闻此皆仰𫎇
  皇祖
  皇考谟烈顕承
  福贻宗社故得肤功迅奏荒服敉宁理应敬诣
  桥山躬申告祭因今春甫经展谒而目下青苗弥望农事
  方殷车驾所经恐滋践蹈然朕仰慰
  先灵之意实切于衷告
  庙之典宜躬诣行礼
  孝陵著遣皇子永璋
  景陵著遣皇子永珹
  泰陵著遣皇子永琪前往代行告祭又
  谕曰准噶尔用兵一事上年朕诣盛京恭谒
  祖陵时具已䖍诚默祷今仰邀
  列祖福佑迅奏肤功荒服敉寕庆洽中外实我大清万年
  宗社无疆之庥理应告祭
  三陵躬申谢悃惟是东巡尚未逾岁不欲以清尘除道重
  烦我邠岐父老
  永陵著派皇子永璋
  福陵著派皇子永琪
  昭陵著派皇子永珹代行告祭礼今秋诸皇子随侍热河即就近取道前往俾其周历辽沈仰思
  祖宗肇兴之烈礼成后并可于奉天行围校猎用习武事
  而昭
  家法所有应行预备事宜著行文各该衙门照例办理二
  十四年十月
  谕曰将军富徳等奏报巴达克山汗素尔坦沙将小和卓木霍集占逆尸献出并生擒之俘驰送京师殊勲克奏茂典应修恭惟盛京
  三陵理宜亲谒但以序届冬寒恐勤属车之众特遣亲王
  前往恭代
  东陵
  西陵即拟恭赴展谒而计程往返适届
  慈宁万夀庆辰以明年献岁诹日亲诣行礼谨按昭西陵孝陵   孝东陵   景陵  孝贤皇后陵总称   东陵   泰陵称   西
  二十五年二月
  皇上恭谒
  东陵
  泰陵八月
  谕曰明年恭逢
  皇太后七旬万夀钦奉
  懿旨来岁春和䖍诹吉日祗谒
  泰陵用申诚悃钦此所有应行典礼著该衙门照倒敬谨
  预备二十六年二月
  皇上恭奉
  皇太后祗谒
  泰陵二十八年二月
  皇上恭谒
  东陵三月恭谒
  泰陵二十九年二月
  皇上恭谒
  泰陵三十一年二月
  皇上恭谒
  东陵
  泰陵三十三年二月
  皇上恭谒
  泰陵三十四年十二月
  谕明岁为朕六十庆节祗循彝典躬诣
  东陵
  西陵复据杨廷璋奏直隶臣民情殷瞻就吁请欢奉慈辇巡莅天津以申祝
  釐望幸之忱已降旨允行随即奏闻
  圣母兹蒙
  皇太后以后岁为
  八旬万夀亦欲于明春同朕展谒
  两陵礼成再幸津门朕敬承
  懿旨益切钦愉谨涓吉于来年二月十八日恭奉皇太后圣驾启銮所有应行典礼著各该衙门敬谨预备
  三十五年二月
  皇上奉
  皇太后銮舆恭谒
  东陵
  泰陵三十八年三月
  皇上恭谒
  泰陵礼成后恭奉
  皇太后銮舆巡幸天津阅视河工三十九年二月皇上恭谒
  东陵四十一年二月以两金川荡平大功告成
  皇上恭谒
  东陵
  泰陵四十二年四月恭奉
  孝圣宪皇后梓宫奉安于
  泰东陵宝城地宫九月
  皇上恭谒
  泰陵
  泰东陵是月奉
  谕旨盛京乃我朝定都创业之地
  永陵
  福陵
  昭陵
  巍然在望
  皇祖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一年曾经三次展谒孝思追远常切钦承朕自乾隆八年及十九年恭谒祖陵以来迄今已二十馀年遥企
  桥山每深依恋常时恭阅
  太祖
  太宗实录敬惟
  开创艰难
  佑启万年统绪兹际
  重熙累洽之庥溯念
  前劳辄不禁愀然泪下而
  松云葱郁向惟再莅瞻仰心甚歉焉朕现在精力如前尚堪远渉拟于明岁秋间前诣盛京恭谒
  祖陵以申积悃所有跸路往来俱由内地出山海关而行于置顿安营较为妥便尚在二十七月之内途次不行围至盛京时不陞殿不筵宴朝鲜国毋容遣使朝贺其扎萨克蒙古王公等亦无容朝觐至启銮日期届时再降谕旨四十三年正月
  皇上恭谒
  泰陵
  泰东陵致祭行礼三月清明节
  皇上恭谒
  泰陵
  泰东陵七月
  圣驾启銮展谒
  祖陵八月至
  兴京恭谒
  永陵次日致祭行礼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翼日致祭行礼毕
  临克勤郡王墓功臣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墓各酹酒
  九月奉
  谕嗣后毎阅三年即派皇子二人恭谒
  祖陵届期著军机大臣请旨四十四年正月
  皇上恭谒
  泰陵
  泰东陵四月
  皇上恭谒
  泰陵
  泰东陵四十五年八月恭逢
  皇上七旬万夀九月
  躬诣
  东陵
  西陵谨按   泰陵   泰东陵总称   西陵四十八年二月
  皇上恭谒
  泰陵
  泰东陵八月自
  热河
  启銮九月恭谒
  永陵
  福陵
  昭陵致祭如四十三年之仪恭诣
  盛京
  太庙行礼
  阅安奉
  五朝册宝十月谒
  东陵
  回銮致祭
  奉先殿凡上
  陵仪注详见
  大清通礼
  陵寝祭祀
  崇徳元年四月定礼岁除清明日祭
  兴京
  陵用牛一遣守
  陵官行礼
  东京
  陵用牛二遣宗室觉罗大臣行礼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人行礼忌辰孟秋望日万夀圣节点香烛献酒果均遣大臣一人奠帛读祝行礼毎月𦍤望致祭用牛一点香烛献酒果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礼
  等谨按
  肇祖原皇帝陵
  兴祖直皇帝陵共一山在
  兴京城西北十里称
  兴京
  
  景祖翼皇帝陵
  显祖宣皇帝陵共一山在
  盛京城东南百二十里称
  东京
  陵顺治十五年奉移
  东京
  陵改祔
  兴京
  陵称
  兴京
  陵曰
  永陵亦称
  四祖陵
  顺治二年二月礼部奏言凡清明等节令驻防
  盛京官祭
  福陵
  昭陵其
  兴京
  
  东京
  陵令守
  陵官祭奠从之三年正月定毎年岁除清明及庆贺祭昭陵如
  福陵礼每月朔望于
  福陵
  昭陵献酒果燃香烛八年六月定祭
  兴京
  陵
  东京
  陵冬至元旦清明用牛一献酒果上饭上羮供香烛焚帛读祝文中元十月朔用羊一献酒果供香烛焚帛读祝文俱遣宗室觉罗大臣行礼每月朔望荐熟羊一献酒果供香烛令守
  陵官行礼祭
  福陵
  昭陵除清明中元岁暮照常致祭外十月朔冬至各致祭一次十月朔用酒果供香烛冬至用牛一羊一豕
  一献酒果上饭上羮供香烛焚帛读祝文十年定
  兴京
  陵
  东京
  陵照
  福陵
  昭陵例停止元旦之祭豫于岁暮日行礼十二月定凡遇
  忌辰遣官三人于本
  陵献酒果点香烛致祭或遣在京官前往或遣
  盛京官致祭具题请
  旨十五年奉移
  东京
  陵改祔
  兴京
  陵安葬
  地宫十六年称
  兴京
  陵曰
  永陵遣官致祭十八年建
  永陵称飨殿为
  启运殿
  康熙二年十一月礼部奏
  福陵
  昭陵
  孝陵四季大祭恭奉
  神牌安设宝座致祭其
  圣诞忌辰十月朔及每月朔望祭祀既无祝帛应不动神牌掲幔祭献从之十五年定
  陵寝供献酌定用五十盘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陵寝各遣官一人陈太牢俎豆上香奠帛献爵读文致祭
  遣官由宗人府具题
  万夀圣节及十月朔
  陵寝献酒果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上香行礼各
  陵寝忌辰行礼同以上由太常寺具题每月朔望陵寝各献羊一果实十二盘守
  陵官上香行礼十八年七月定
  盛京
  三陵每年四时祭祀令
  盛京将军副都统侍郎内派出致祭
  孝陵仍遣在京大臣致祭如有大事致祭
  四陵俱于和硕亲王以下镇国将军及文武大臣内遣祭谨按   永陵   福陵   昭陵   孝陵总称   四陵下同二十二年十二月定
  孝陵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陵四时祭祀及遇大事致祭
  四陵俱将和硕亲王以下宗室公以上派出遣祭四十八年二月礼部奏二月二十六日清明祭
  陵之期是日值
  孝昭皇后忌辰例应致祭查从前并无二祭相值之日且忌辰无祭文今或于前一日致祭或二祭并于一日伏候
  钦定得
  旨著前期一日致祭
  雍正四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谕礼部曰
  皇考圣祖仁皇帝三年大礼已满朕追念罔极深恩欲于皇考忌辰毎岁遵照三年内祭礼举行朕终身永慕岂三年祭礼所能限况亿万臣民感戴
  皇考深仁厚泽自古帝王罕能比并一切礼仪亦非定制所得拘也朕举行此礼自展思慕诚切之衷至与旧制合否皆不遑计此礼亦惟朕躬特行于我
  皇考后世子孙不必奉为成例应行礼仪该部议奏寻礼
  部议毎年
  圣祖仁皇帝忌辰照周年祭祀例读文致祭其内务府礼部等衙门先期奏请遣堂官前往届期于在京王公大臣内或
  陵寝王公大臣内恭候
  钦命一人致祭在京王公各官遣三分之一前往陪祭永
  远遵行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圣祖仁皇帝忌辰值冬至节先期于十一日行周年致祭
  礼十三年十月
  皇上谕王大臣等曰据礼部以十一月十三日恭遇
  皇祖圣祖仁皇帝忌辰或照
  陵寝忌辰祭祀礼致祭或照四时大祭礼致祭之处具奏
  朕思
  皇考诚孝纯笃哀慕无穷三年之后每遇
  皇祖仁皇帝忌辰于
  景陵祭祀之礼特加隆备并降
  谕旨谓此礼惟朕躬特行之于
  皇考后世子孙不得奉为成例但朕仰体
  皇考孝思于
  皇祖圣祖仁皇帝忌辰祭祀之礼意欲仍照旧例举行至于率亲率祖理本同原孝飨明禋不容或异嗣后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应否遵照致祭
  景陵之礼一体举行以展报本追远之意王大臣会同礼部定议具奏寻王大臣议奏享祀固在备物而典礼尤贵酌中谨按各
  陵寝四时大祭牲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致祭于隆恩殿具朝服行礼从前
  圣祖仁皇帝于
  孝庄文皇后忌辰此礼行之最久原与各
  陵忌辰祭祀之礼不同至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致祭
  景陵乃奉
  大行皇帝谕旨于定例外仍照周年礼致祭是以又有不
  得奉为成例之
  旨谨详酌典礼今十一月十三日
  圣祖仁皇帝忌辰应照
  陵寝四时大祭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遣官承祭其承祭官及执事官照例具朝服行礼陪祀大臣官员停其由京遣往在
  陵官员咸令陪祀祝文交翰林院撰拟进呈永远遵行嗣
  后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均照
  陵寝四时大祭礼举行从之
  乾隆三年二月礼部奏清明
  山陵增土因沿前明旧制但负土十三担往来二十馀次似觉烦数且十三担并无取义恭拟毎年清明于各
  陵皆增土一担由西磴道升至石栅并为一筐令承祭官
  一人敬谨奉筐而升祗跪上土于
  宝顶仍由西磴道降庶践履不致多人而保䕶巩固之意
  益昭诚敬矣从之六年定
  永陵
  福陵
  昭陵四时大享
  福陵
  昭陵忌辰祭享均由
  盛京礼部于往驻
  盛京宗室将军六人内按名拟定正陪咨送太常寺具题
  钦命承祭行礼
  永陵每月朔望令掌关防官上香行礼
  福陵
  昭陵每月朔望由礼部轮委宗室将军二人行礼如钦定后遇有事故无应补宗室将军请于奉天将军副都统侍郎内酌补行礼将职名送太常寺奏
  闻其小祭酌补行礼大臣照常注册










  皇朝通典卷四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八
  礼吉八
  𫝊心殿
  等谨按经筵之典始于宋代圣师之祭举自明时盖文华秩祀与学宫释奠礼不同而仪则一也我
  朝自顺治十四年初启
  经筵礼部疏请
  皇帝诣宏徳殿行致祭
  先师孔子礼康熙十年举行
  经筵亦遣官告祭
  先师孔子迨
  𫝊心殿既建而前期祗告始垂令典于
  圣学道统之𫝊益尊崇而光显矣敬稽展祀之制增列太学释奠之前以补杜典之所未有至
  经筵仪制别详嘉礼焉
  康熙二十四年
  文华殿之东建
  𫝊心殿奉
  皇师伏羲氏
  皇师神农氏
  皇师轩辕氏
  帝师陶唐氏
  帝师有虞氏
  王师夏禹王
  王师商汤王
  王师周文王
  王师周武王均正位南向
  先圣周公东位西向
  先师孔子西位东向每岁
  御经筵前期遣大学士一人行祗告礼二十五年定御经筵前一日
  皇帝亲诣
  𫝊心殿祗告仪又定毎月朔望太常寺堂官一人供酒果上香行礼
  乾隆六年二月
  谕春秋举行经筵例应先期祗告
  𫝊心殿当年
  皇祖曾经亲诣行礼以昭诚敬今经筵届期朕亲诣𫝊心殿所有应行事宜著该衙门察例具奏礼部等遵
  旨议奏雍正四年定祗告之礼除祫祭
  太庙
  躬耕耤田仍于前一日祗告外其馀祭祀皆于本日祗
  告今年二月
  经筵应照例于本日祗告
  𫝊心殿
  皇上亲诣行礼一应事宜均照康熙二十五年之例从
  之仪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杜典吉礼有太学一门今以贡士应归选举师儒亦系职官至视学临雍是为嘉礼不应与释奠并列吉礼伏惟
  本朝
  徳治熙洽重道崇儒以国子监为太学官司条教备极周详并具选举职官诸篇兹不胪述谨稽太学掌故凡
  文庙规制与释奠合为一门叙列于后至
  临雍典礼别详嘉礼云
  释奠
  等谨按唐代以前并尊周孔为先圣至贞观中始以孔子为先圣众儒为先师后世乃独尊孔子为先圣是杜典所载释奠之礼不皆専祀孔子故别立孔子祠一门凡褒赠录后之典入焉伏惟我
  
  太宗文皇帝始创大业即崇文重道建
  孔子庙于
  盛京行释奠礼
  右文敷教开万年有道之盛
  世祖章皇帝定鼎中原以
  京师国子监为太学
  亲临视学
  躬祭
  文庙
  圣祖仁皇帝临雍释奠典礼优隆
  世宗宪皇帝尊礼
  先师崇封五代且又
  特定春秋
  亲祭之礼仪文益为隆备我
  皇上临御之初加崇
  文庙
  诏易黄瓦继又重新殿庑
  釐定题榜
  特颁法物以备礼器凡春秋丁祀屡经
  躬诣行礼近又新建
  辟雍
  亲临释奠大典益昭至如
  驻跸
  盛京
  躬诣
  文庙行礼又建学滦河
  亲临释奠每岁遣官致祭并与在京礼同兹谨彚纪于
  篇若乃
  谒阙里
  酹孔林以及遣官告祭之仪并仿杜典旧例详列阙里祀典篇中
  崇徳元年八月遣官释奠于
  先师孔子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五年定春秋仲
  月上丁日行释奠礼
  顺治元年定毎月朔望日国子监祭酒司业率属员诸生拜谒
  文庙二年二月定毎岁春秋仲月上丁日祭
  先师孔子遣大学士一人行礼翰林院官二人分献国
  子监祭酒祭
  启圣公于启圣祠均以先贤先儒配享从祀如遇有事改用次丁或下丁通行府州县卫各学遵行又定太学
  文庙毎月朔日祭酒行释菜礼望日司业行上香礼三
  年四月修
  盛京
  文庙九年二月
  世祖章皇帝视学释奠于
  先师孔子四配十哲两庑各遣官分献王以下公以上文官二品武官二品翰詹官七品以上暨国子监官咸斋戒陪祭又题定
  视学前期行取衍圣公率孔颜曾孟仲五氏世袭五经博士孔氏族五人颜曾孟仲族各二人乘传赴京凡五氏子孙现任京官者咸与祭是年定
  视学释奠仪注十四年三月给事中张文光奏言我
  朝顺治二年
  孔子神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盖仍元之旧谥而不称王耳臣谓追王固属诬圣即如大成文宣四字亦岂足以尽孔子哉
  皇上事事稽古议礼制度考文务求至当宜仍改主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庶质之先圣而无疑传之万世而永遵矣从之十七年以修葺太学告成
  世祖章皇帝视学释奠与九年礼同
  康熙六年八月
  命颁中和韶乐于太学
  诏名乐曲曰平详见乐典八年四月
  圣祖仁皇帝视学释奠与顺治九年礼同二十三年御书万世师表扁额恭悬
  大成殿并颁发直省学宫二十六年四月颁
  御制孔子赞序及颜曾思孟四赞于国子监摹勒上石分颁直省三十六年七月以平定厄鲁特噶尔丹朔漠永清仿王制天子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太学以讯馘告之礼遣官释奠于
  先师
  御制碑文勒石太学五十一年二月升朱子配享位于大成殿十哲先贤卜子商之次五十四年十一月以宋儒范仲淹从祀
  文庙位列西庑先儒之次
  雍正元年三月
  
  至圣先师孔子道冠古今徳参天地树百王之模范立万世之宗师其为功于天下者至矣而水源木本积厚流光有开必先克昌厥后则圣人之祖考宜膺崇厚之褒封所以追溯前徽不忘所自也粤稽旧制孔子之父叔梁公于宋真宗时追封齐国公自宋以后历代遵循而叔梁公以上则向来未加封号亦未奉祀祠庭朕仰体
  皇考崇儒重道之盛心敬修崇徳报功之典礼意欲追封五代并享烝尝用伸景仰之诚庶慰羮墙之慕内阁礼部可会同确议具奏寻议奏孔子先世五代应俱封公
  爵得
  旨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人所宜重而天地君亲之义又赖师教以明自古师道无过于孔子诚首出之圣也我
  皇考崇儒重道超轶千古凡尊崇孔子典礼无不备至朕蒙
  皇考教育自幼读书心切景仰欲再加尊崇更无可增之处故敕部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今部议封公上考历代帝王皆有尊崇之典唐明皇封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加封至圣文宣王封圣父叔梁纥为齐国公元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齐国公为启圣王至明嘉靖时犹以王系臣爵改称为至圣先师孔子改启圣王为启圣公王公虽同属尊称朕意以为王爵较尊孔子五世应否封王之处著诸大臣议奏四月遵
  旨议定自叔梁公以上凡五代并封为王爵
  木金父公为肇圣王
  祈父公为裕圣王
  防叔公为诒圣王
  伯夏公为昌圣王
  叔梁公为启圣王其启圣祠向系専祀叔梁公故以启
  圣为名今合祀五代应更名为
  崇圣祠国子监之
  崇圣祠改造扁额添设神牌祭器择吉入庙遣大臣一员读祝祭告每年春秋牲牢酒醴笾豆簠簋每神位前俱照
  启圣王例陈设将追封字様通行直省府州县一体遵
  行十月
  命颁
  文庙崇祀先儒位次及祭器祭品乐器图于天下学宫
  十一月
  谕礼部
  孔子道冠古今为万世师表薄海内外无不俎豆尊崇国学乃四方表率其制尤重
  圣祖仁皇帝临雍释奠典礼优隆朕缵承大统景仰先型羮墙如见念国学为造士之地圣教所被莫先于此恐历岁既久有应加修葺之处尔部会同工部详加阅视凡殿宇廊庑及讲堂学舍务湏整理周备俾庙貎聿新以申景慕朕将亲诣焉二年三月
  世宗宪皇帝视学行释奠礼与康熙八年同是月谕祔享庙廷诸贤皆有羽翼圣经扶持名教之功然历代进退不一而贤儒代不乏人或有先罢而今宜复有旧缺而今宜增其从祀崇圣祠诸贤周程朱蔡外孰应升堂祔享者九卿翰林詹事科道会同国子监详考定议以闻寻议奏上得
  旨先儒从祀文庙关系学术人心典至重也议复议增必详加考证折中尽善庶使万世遵守永无异议尔等所议复祀诸儒虽皆有功经学然戴圣何休未为纯儒郑众卢植服䖍范𡩋谨守一家言转相传述视郑康成之淳质深通似乎有间至若唐之陆贽宋之韩琦勲业昭垂史册自是千古名臣然于孔孟心𫝊果有授受而能表彰羽翼乎其他诸儒是否允协著再公同确议务期至当不易具奏六月以平定青海遣官释奠于先师
  御制碑文勒石太学八月九卿等遵
  旨再议从祀孔庙宜复祀者六人林放蘧瑗秦冉颜何郑康成范𡩋宜增祀者二十人孔子弟子县亶牧皮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万章公孙丑汉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黄干陈淳何基王柏赵复元金履祥许谦陈澔明罗钦顺蔡清
  国朝陆陇其入
  崇圣祠者一人宋横渠张子之父迪得
  旨朕念先贤先儒扶持名教羽翼圣经有关学术人心爰命九卿详议今诸臣参考周详评论公正甚合朕心著依议行四年八月仲丁
  世宗宪皇帝亲释奠于
  先师孔子行读祝跪献礼先是春秋二祭均遣大学士行礼未载有
  亲诣仪注至是奉
  特旨亲诣行礼礼部等奏言陈设牺牲笾豆仍照春秋丁
  祭礼仪请照雍正二年
  视学释奠行二跪六拜礼立献帛爵一次不读祝不饮福受胙分献四配以尚书分献十一哲两庑以侍郎又奏言
  视学释奠旧仪不读祝今
  亲诣行礼实属旷典请照康熙二十三年
  亲祭
  先师阙里例读祝文行礼从之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毕
  谕礼部太常寺仪注内开奠帛献爵皆不跪朕今跪献非误也若立献于先师之前朕心有所不安将此谕众知之尔衙门可记载嗣后照此遵行六年二月仲丁
  亲诣太学释奠
  先师孔子
  御制诗一章勒碑国学是年
  御书生民未有扁额恭悬
  大成殿并颁发直省学宫七年十二月
  阙里文庙上梁以庆云见告
  亲诣太学致祭
  先师孔子十一年二月仲丁
  亲诣太学释奠
  先师孔子礼成
  谕礼部嗣后亲诣行礼于香案前行三上香礼
  乾隆元年二月礼部议增祭祀脯醢鹿脯鹿醢加增鹿二
  正位及四配
  崇圣祠正位仍用兔醢十一哲两庑
  崇圣祠配位两庑易兔醢为醓醢加增豕二其陈设向于前一日与各处例不画一交太常寺照各
  庙办理祭毕国子监官分胙二年九月奉
  上谕
  至圣先师孔子师表万世尊崇之典至我朝而极盛
  皇考世宗宪皇帝尊师重道礼敬尤隆阙里文庙特命易盖黄瓦鸿仪炳焕超轶前模朕祗绍先猷羮墙念切思国子监为首善观瞻之地辟雍规制宜加崇饰
  大成门大成殿著用黄瓦崇圣祠著用绿瓦以昭展敬至意又礼部议覆元儒吴澄应从祀太学位在西庑先儒赵复之次从之是年
  御书与天地参扁额恭悬
  大成殿并颁发直省学宫三年二月
  谕今年春祭
  先师孔子朕降旨亲诣行礼旧例春秋二祭皆遣官我
  皇考尊
  师重道始定亲祭之礼今览太常寺奏进仪注朕躬献爵一次其亚献三献之爵则豫设于案朕思既行亲祭仍当从三献之仪三月
  皇上视学释奠行三献礼馀仪均与雍正二年同又礼
  部议覆先贤有子若升配
  大成殿为十二哲在先贤卜子商之次移朱子神位于西在先贤颛孙子师之次从之五年八月仲丁
  皇上亲诣太学释奠行礼如仪八年九月
  皇上驻跸
  盛京
  亲诣
  文庙行礼九年二月上丁
  皇上亲诣太学释奠行礼如仪十四年五月以平定金
  川遣官释奠于
  先师
  御制碑文勒石太学十八年八月上丁
  亲诣太学释奠行礼如仪先是改定太学春秋丁祭大成殿内十二哲东西各少牢一两庑各少牢三崇圣祠四配两庑东西各少牢一至是又改定两庑各少牢二又向例十二哲东西各篚一帛一未免太简应照
  崇圣祠配位各异帛之例每位一帛东西共篚二二十年六月以平定伊犂遣官释奠于
  先师
  御制碑文勒石太学二十一年二月上丁
  亲诣太学行释奠礼如仪二十四年十一月以平定回
  部遣官释奠于
  先师
  御制碑文勒石太学三十三年十一月
  谕修葺
  文庙现届落成太学规模式昭轮奂惟门殿题榜尚应详考彝章用肃景仰向来正殿称
  先师庙二门曰庙门而大门未有书额盖沿习明代旧文未加厘正夫庙门之号于礼经所称祖庙既涉嫌疑而
  先师庙额掲诸殿楹名实尤多未称应于大门增先师庙额其正殿改为大成殿二门改为大成门庶符会典定制朕亲书榜字涓吉恭悬以彰崇道尊
  师之至意又
  谕国学崇祀
  先师规制法程美备是饬我
  列圣右文重道尊礼有加朕临御初即诏易黄瓦仪惟其隆迩以殿庑岁久弗葺特发帑金二十馀万鸠庀鼎新敕大臣董厥成轮奂视旧增益工就告蒇而门殿诸额向沿明张璁陋议非所以肃观瞻明折中也既依会典定名躬为书榜并宣示厘正大指兹复亲制碑记具修建原委且于几暇手书付锓表示郑重将以明年仲春诣学释奠落成之彰盛典焉遐稽阙里庙堂有后汉时牺象诸尊以为观美爰择内府所藏周范铜鼎尊卣壶罍簠簋觚爵洗各一颁置太学陈之
  大成殿中用备礼器夫
  孔子志在从周楹间列姬朝法物于义惟允所司其敬谨将事典守弗替以克副朕意三十四年二月上丁
  亲诣
  文庙释奠行礼如仪四十一年三月平定两金川大功
  告成
  御制碑文勒石太学七月
  命设学热河建立
  文庙四十四年五月
  驻跸热河以新建
  文庙适届落成
  亲诣行释奠礼如仪四十六年闰五月奉
  谕热河自恭建
  文庙以来朕每年至山庄之日必即展诚祗谒用志景行嗣后仲秋丁祭著照在京
  文庙之例派扈从大学士一员前往行礼以襄大典四
  十八年二月上丁
  亲诣
  文庙行释奠礼如仪
  特命国学建立辟雍详嘉礼五十年二月上丁以太学新
  
  辟雍工成
  亲诣
  文庙行释奠礼凡释奠礼仪具
  大清通礼
  阙里祀典
  等谨按杜典有孔子祠一门叙次于老君祠之后未足以昭尊圣之意伏考
  圣朝崇祀
  先师备极隆礼祠祭赠谥首自太学已恭载于前篇矣
  而曲阜之地里宅
  林泉
  圣灵所妥倍切钦崇洪惟
  圣祖仁皇帝亲祀庙庭仪隆
  幸鲁
  世宗宪皇帝懋昭诚敬堂庑重新我
  皇上展礼告功
  銮舆数诣
  躬修茂典万禩钦承谨彚叙为一篇以次于释奠之后
  
  先贤先儒从祀之制已具释奠篇中兹惟以四配専祠附焉
  顺治八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官告祭
  阙里
  康熙六年七月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告祭
  阙里二十三年十一月
  圣祖仁皇帝东巡
  躬诣
  阙里致祭
  先师孔子礼成
  谕曰至圣之徳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无可指称朕向来研求经理体思至道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
  
  特命以御前曲柄黄盖留设庙庭复诣
  孔林行三酹酒礼
  赐衍圣公以下陪祀五经博士等银币有差先是亲诣阙里释奠仪照
  视学释奠之礼行二跪六拜礼是年奉
  旨尊礼
  先师应行三跪九拜礼二十六年四月建
  孔子庙碑
  圣祖仁皇帝亲制碑文
  御书勒石二十七年十月
  孝庄文皇后升祔礼成致祭
  阙里二十九年四月建子思子庙于阙里仿颜曾孟三庙规制春秋致祀三十一年九月重修阙里
  圣庙成
  御制碑文勒石三十二年十月
  命皇子诣
  阙里告祭
  先师祭日具蟒袍补服于杏坛上行礼馀仪与遣官致
  祭同礼成诣
  孔林行三跪九叩礼跪祭酒三爵毎祭酒行一叩礼三
  十六年七月以平定朔漠遣官告祭
  阙里四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五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夀均遣官告祭
  阙里五十七年十二月
  孝惠章皇后升祔礼成遣官告祭
  阙里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告祭
  阙里
  雍正元年十一月
  圣祖仁皇帝升祔
  太庙配享
  南北郊礼成均遣官告祭
  阙里七年十一月
  阙里
  圣庙各工告成奉
  旨遣皇五子及郡王一人往祭是年定告祭
  阙里遣官分祭
  崇圣祠礼十二月
  命修
  孔林享堂墙垣九年
  颁发祭器于
  阙里凡豋铏簠簋笾豆尊爵均依照经图旧式范铜为器俾藏诸
  圣庙永为世守十三年九月
  皇上御极遣官诣
  阙里致祭
  乾隆二年四月
  世宗宪皇帝升祔
  太庙配享
  南北郊礼成遣官祭告
  阙里七年十月大学士等议中允于振奏阙里志乐章内称惟王神明犹袭唐人称王之旧恭请厘正曲阜及各省学宫并请另行撰拟颁发得
  旨依议十二年六月奉
  上谕朕幼诵简编心仪先圣一言一动无不奉圣训为法程御极以来觉世牖民式型至道愿学之切如见羮墙辟雍钟鼓躬亲殷荐而未登阙里之堂观车服礼器心甚歉然仰惟
  皇祖圣祖仁皇帝巡幸东鲁亲奠孔林盛典传于奕禩皇考世宗宪皇帝崇圣加封重新庙貎尝遣朕弟和亲王恭代展祀未以命朕意者其或有待欤朕寅绍丕基抚兹熙洽思以来年春孟月东巡狩因溯洙泗陟杏坛曕仰宫墙申景行之夙志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该部稽考旧章详悉具议以闻寻大学士等奏阙里祀典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亲诣致祭折衷尽善典文该洽应请遵例举
  行从之十三年二月
  皇上东巡至曲阜先诣
  先师庙行上香礼次日诣
  先师庙行释奠礼
  崇圣祠遣亲王致祭四配十哲两庑遣官分献礼成诣
  孔林行三酹酒礼又
  谕朕东巡躬诣阙里致祭
  先师颜曾思孟四贤作配殿筵虽从与飨但闻其故里尚有专庙应分遣大臣恭奉香帛前往致祭以展诚敬向在书斋曾制四贤赞景仰之忱积有日矣其勒石庙中致朕崇重先贤之意十四年五月平定金川遣官告祭
  阙里十六年三月
  皇上南巡十一月
  皇太后六旬万夀均遣官祭告
  阙里二十年六月
  谕平定准噶尔捷闻以数十年逋冦迅就廓清荒服敉宁中外蒙福乃我国家无疆之庥缅维
  皇祖圣祖仁皇帝削平三孽于康熙二十三年诹吉东巡亲祭阙里武功文徳彪炳史册朕仰承
  先绪集此大勲保泰持盈弥深兢业亲告成功于太庙
  
  社岳渎诸祀次第遣官敬谨举行以昭茂典
  先师孔子阙里应恪遵
  成宪躬诣行礼用申诚敬且自瞻谒
  林泉已逾六载仰止之念时切于怀拟于明岁春月自京起銮躬诣曲阜翠华所经亦以体察吏治清问闾阎行庆施恵以称朕法
  祖尊
  师之至意所有应行豫备事宜该部详议以闻二十一
  年三月
  銮舆亲诣曲阜释奠
  先师庙礼成复诣
  孔林酹酒又
  亲祭
  元圣周公庙遣官分祭四配専祠礼仪与十三年同二
  十三年三月
  南巡回跸至山东诣
  阙里瞻礼二十四年十一月平定回部大功告成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旬万夀均遣官祭告
  阙里二十七年三月
  南巡至邹县展礼
  孟子庙至曲阜释奠
  先师孔子遂诣
  孔林酹酒三十年二月
  南巡遣官告祭
  阙里三十六年三月
  皇上亲诣
  阙里致祭
  先师行礼与二十一年同礼成奉
  谕前岁修葺太学告成因念
  阙里庙堂有牺象诸尊爰择旧藏周笵铜鼎尊等十事陈之
  大成殿用备礼器兹临幸曲阜祗谒
  先师阅视所列各器不过后汉时所造且色泽亦不能甚古惟兹昌平
  圣里宜陈法物以备观美著仿太学之例颁内府所
  藏姬朝铜器十事备列
  庙廷用惬从周素愿俟回銮后慎选邮发交与衍圣公孔昭焕世守勿替以副朕则古称先至意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万夀遣官告祭
  阙里四十一年三月以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
  皇上亲诣
  阙里释奠行礼如三十六年之仪四十五年二月
  南巡八月
  皇上七旬万夀均遣官祭告
  阙里四十九年二月
  南巡至曲阜
  亲诣
  阙里行释奠礼如四十一年之仪五十年正月
  皇上御极五十年大庆遣官祭告
  阙里凡阙里释奠及祭告诸仪具
  大清通礼
  直省府州县学释奠
  等谨按杜典太学之后有诸侯立学今
  钦定续通典改为郡县学一门伏惟我
  
  徳化覃敷崇尚儒术四海之内学校如林
  圣天子揆文奋武拓地二万馀里昆仑濛氾皆我胶黉文治之隆亘古未有谨彚考直省府州县学释奠典制载于篇至于建立学校及弟子员额考核课试之条别详选举诸篇兹不重述焉
  顺治二年定直省府州县释奠于
  先师之礼毎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行释奠礼以地方正印官主祭陈设礼仪均与国子监丁祭同十一年定提学按临次日祗谒
  先师行礼
  康熙二十三年
  御书万世师表扁额恭悬直省
  文庙二十五年定直省武官协领副将以上遇文庙祭祀照例文东武西陪祀行礼二十九年四月颁
  御制孔子赞序及颜曾思孟四赞橅本于直省学宫三十
  七年十月颁
  御制平定朔漠碑文于直省学宫四十九年
  谕直省府州县春秋致祭
  先师凡同城大小武官均照文官例入庙行礼五十年
  礼臣奏言直省府州县
  文庙乐章今改用平字以归画一从之
  雍正元年三月定
  崇圣祠追封五代字样通行直省府州县画一遵行二年六月颁
  御制平定青海碑文于直省学宫三年八月颁
  御书生民未有扁额恭悬直省
  文庙五年定毎岁春秋上丁日省会之祭督抚学政率司道府州县官齐集致祭学政考试各府即于考试处
  文庙行礼六年二月颁
  御制仲丁祭
  文庙诗章石刻于直省学宫
  乾隆二年
  御书与天地参扁额恭悬直省
  文庙六年定学宫从祀先贤先儒神位次序以京师太学成式通行直省府州县遵照书题按东西先后次序安设十四年十二月颁
  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于直省学宫二十年十
  月颁
  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于直省学宫二十六
  年六月颁
  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于直省学宫凡直省府
  州县释奠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四十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九
  礼吉九
  
  历代帝王名臣附
  等谨按杜典有祀先代帝王一条于祠庙之外兼及陵寝兹从其例以次彚载伏惟
  圣朝礼祀
  历代帝王既立庙于
  京师春秋致享
  圣祖仁皇帝诏定祭典上自伏羲下逮有明凡曽在位者除无道亡国之君皆得奉主入庙増至一百四十三位我
  皇上祗译
  圣训折衷至当
  特谕増设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与辽金一体列祀又命撤出汉之桓灵与明神熹二宗同黜祀典彰瘅之义为益昭矣至于前代陵寝所在岁时专祭或
  时巡躬祀或因事遣告礼典至为详备又自
  列圣以来防䕶修葺之
  命史不绝书我
  皇上隆礼前朝
  特发百万帑金修复前明诸陵殿宇俾臻完固仰见恩礼渥厚为非常之
  旷典恭录
  谕旨详著于篇
  天聪三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征明至燕京遣贝勒阿巴泰萨哈廉往祭金太祖世宗陵
  顺治元年五月以礼葬
  明崇祯帝后又
  诏明十二陵洁禋祀禁樵牧设司香官及陵戸给以香火
  地亩仍
  命戸部给岁时祭品二年正月
  命祭
  金太祖世宗陵于常用祭品外加太牢一著为例三月
  定每岁春秋仲月诹日遣官祭
  历代帝王庙増祀
  辽太祖
  金太祖世宗
  元太祖
  明太祖五帝増辽代功臣耶律赫噜原作耶律曷鲁今改正金代功臣尼玛哈原作粘没忽今改正斡里雅布原作斡里不今改正元代功臣穆呼哩原作木华黎今改正巴延原作伯颜今改正明代功臣徐达刘基等从祀是月遣官祭
  历代帝王庙十月建
  明崇祯帝享殿八年二月定直省所在
  历代帝王陵寝遇
  大庆典遣官分诣河南淮宁县祭
  伏羲氏山西赵城县祭
  女娲氏湖南酃县祭
  神农氏陜西中部县祭
  轩辕氏山东曲阜县祭
  少昊氏河南滑县祭
  高阳氏
  高辛氏山东东平州祭
  陶唐氏湖南宁远县祭
  有虞氏浙江会稽县祭
  夏禹王山西荣河县祭
  商汤王河南内黄县祭
  商中宗西华县祭
  商高宗陜西咸阳县祭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泾阳县祭
  汉高祖咸宁县祭
  汉文帝长安县祭
  汉宣帝孟津县祭
  汉光武帝富平县祭
  后魏孝文帝三原县祭
  唐高祖醴泉县祭
  唐太宗蒲城县祭
  唐宪宗泾阳县祭
  唐宣宗河南郑州祭
  后周世宗巩县祭
  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辽东广宁卫今为广宁县
  辽太祖顺天房山县祭
  金太祖世宗宛平县祭
  元太祖世祖江南江宁县祭
  明太祖顺天昌平州祭
  明宣宗孝宗世宗凡祭皆就享殿行礼或因陵寝设坛
  惟元陵望祭六月
  谕礼部顺治元年定守明诸帝陵寝并祭典因神宗与我朝有嫌故裁之朕思前朝帝王陵寝理宜防䕶况我朝凡事俱从宽厚神宗陵寝著照十二陵例以时致祭仍设太监陵戸看守十三年十二月
  谕礼部古来圣帝明王皆有大功徳于民者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今历代帝王祭典虽已修举但十三年来俱系遣官致祭朕今欲于明春亲诣行礼以抒景仰前徽至意尔部即酌议礼仪具奏十四年正月定
  亲祭
  历代帝王庙仪又
  谕礼部金代帝陵在房山县迨明季国衰因我朝先取辽东误疑金代陵旺气相关遂将地脉掘㫁又因己巳我
  太宗皇帝统师入关念金代先徳遣王贝勒大臣往陵致祭乃复将石柱等拆毁建关帝庙镇压朕思
  天祚本朝于金何与故明不思运数有归辄毁及金代陵寝愚诞甚矣金太祖世宗入帝王庙祀其陵寝照旧守䕶地方官春秋致祭外尔部即遣官往房山视金陵周围如切近处果有毁坏即酌量修整其关帝庙仍留存
  二月
  世祖章皇帝亲祭
  历代帝王庙六月立碑于
  金太祖世宗陵
  世祖章皇帝御制碑文勒石十六年三月
  命立
  明崇祯帝陵碑十一月
  亲酹
  明崇祯帝陵遣官祭
  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光宗
  熹宗陵并
  命修葺守䕶永禁樵采十七年正月
  谕礼部前明崇祯帝励精图治十有七年不幸寇乱国亡身殉社稷考其生平无甚失徳遘兹厄运殊堪矜悯宜加谥号以昭实行今谥为庄烈愍皇帝尔部即遵谕行
  寻遣官致祭于陵寝十一月遣官祭
  金太祖世宗陵
  康熙元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谕历代帝王陵寝原有祀典理宜䖍肃举行以昭追崇之意闻明朝陵向所给守䕶内员人戸地亩数少致各陵祭品备办不敷止于大红门外总祭殊于朕怀未惬嗣后万历陵不祭外每年应春秋二次太常寺差官致祭金朝陵亦每年春秋太常寺遣官致祭其元朝陵未知定所应行望祭礼至前代各陵近者亦应春秋差官致祭远者著各该地方官春秋致祭六年七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十一年正月遣官祭明诸陵十四年八月
  巡幸汤泉道经昌平
  亲至
  明成祖陵酹酒分遣内大臣等致奠诸陵并
  敕加谨防䕶十五年十月
  驾幸昌平过明诸陵并
  躬亲酹酒越日遣官读文致祭二十一年二月以滇南荡
  平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二十三年十一月
  南巡至苏州
  谕曰明太祖一代开创令主功徳并隆朕巡幸方域将及江宁锺山之麓陵寝斯在朕优礼前代况于其君实贤可遣祀如礼又
  谕明太祖陵已遣官致祭但朕既抵江宁欲至其处亲为拜奠至日
  躬诣行礼复
  谕地方官不时巡察务俾守陵人役用心防䕶二十七年
  十月
  孝庄文皇后升祔礼成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二十八年二月
  南巡有
  旨亲祭
  禹陵祭文内可书
  御名至日
  亲撰祭文
  躬诣致祭行三跪九拜礼又颁发
  御书地平天成匾额悬于飨殿并
  谕地方官即加修理増添守祀人役
  驾至江宁
  亲祭
  明太祖陵三十六年七月以平定噶尔丹遣官祭历代帝王陵三十八年四月
  南巡至江宁
  亲往
  明太祖陵奠酒毕
  谕大学士等曰朕今日往明太祖陵寝致奠见其圮毁已甚皆由専司无人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𣏌宋即今本朝四十八旗蒙古亦皆元之子孙朕仍沛恩施依然抚育明之后世应酌授一官俾司陵寝俟回京日尔部与九卿会议具奏是日并颁发
  御书治隆唐宋匾额悬于陵殿四十一年十一月谕工部令杭州织造会同地方官修葺
  禹陵四十二年二月
  南巡至江宁遣官祭
  明太祖陵又
  命皇子往奠酒三月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十一月
  西巡遣官祭
  女娲氏陵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陵又
  汉高祖文帝宣帝光武帝陵又
  谕文王武王皆古之圣君非他帝王可比且向以孔子圣人已书朕名致祭矣此祭文内亦须书名五十二年三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五十七年十二月
  孝惠章皇后升祔礼成均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六十一年四月
  谕大学士等曰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长短全无公是公非朕观历代帝王庙崇祀者每朝不过一二位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妄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曽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诸儒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前代帝王既无后裔后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曽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尔等公同从容详议具奏大学士等遵
  旨会议疏上
  谕明愍帝无甚过失国亡乃伊祖所致愍帝不可与亡国者例论神宗光宗哲宗三君不应入祀其历代功臣有治安之世辅佐有功者量加増补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是月大学士等议覆
  历代帝王庙増祀
  夏王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扄厪孔甲皋发商王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
  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
  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
  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桓帝灵帝昭烈帝
  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肃宗代宗徳宗顺宗穆宗文宗
  武宗宣宗懿宗僖宗
  辽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
  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
  理宗度宗端宗
  金太宗章宗宣宗
  元太宗定宗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从祀功臣増黄帝臣苍颉商臣仲虺周臣毕公高吕侯仲山甫尹吉甫汉臣刘章魏相丙吉耿弇马援赵云唐臣狄仁杰宋璟姚崇李泌陆贽裴度宋臣吕𫎇正李沆寇凖王曽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司马光李纲赵鼎文天祥金臣呼噜原作斛罗今改正元臣博果密原作不忽术今改正托克托原作脱脱今改正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杨荣于谦李贤刘大夏凡四十人奉
  世宗宪皇帝谕是依议速行十二月増设牌位致祭遣履
  郡王允祹行礼
  世宗宪皇帝御制
  历代帝王庙碑文摹勒上石
  雍正元年二月恭上
  圣祖仁皇帝尊谥礼成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九月
  世宗宪皇帝谕朕近于
  圣祖仁皇帝所遗书笥中检得未经颁发
  谕旨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其后嗣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欲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官爵以奉春秋陈荐仍世袭之伏读之下仰见我
  圣祖仁皇帝海涵天覆大度深仁远迈百王超轶万古朕思史纪东楼诗歌白马商周以来无不推恩前代后世类多疑忌以致历代之君宗祀殄绝朕仰体
  圣祖如天之心远法隆古盛徳之事谨将
  圣祖所贻
  谕旨颁发访求明太祖支派子姓一人量授爵秩俾之承袭以奉春秋祭享但恐有明迄今年代久远或有奸徒假冒致生事端大学士即会同廷臣详明妥议以副
  圣祖仁皇帝宽仁矜恤之至意是日发出恭录
  圣祖仁皇帝谕旨曰朕于宫中详览前史每见开国之君必英姿伟略才识过人始能创肇丕基奄有天下其谟谋经画间虽详略不同未有不期其子孙善克负荷以传永久迨其嗣君习于晏安隳堕先业或纵恣嗜欲或委任非人遂致纲纪废弛灭绝宗祀良可悼叹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乃至末叶衰颓灾荒叠见臣工则门户纷然盗贼则西北蜂起京师失守社稷颠覆考其嗣主实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盖亦历数使然耶我朝殱逐逆寇入关定鼎明代诸陵特设人员守䕶使不湮于荒烟蔓草者亦已逾于旧典矣朕三经南巡皆诣明太祖陵园亲行奠酹更令严禁樵牧岁加葺治缅惟明太祖旷世英雄超轶往昔规模典章我朝尚多徴据岂可使其宗祀沦绝承守无人今宜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爵秩以奉春秋陈荐仍世袭之庶可慰明太祖英灵于九原亦以昭朕仁厚矜恤之怀使天下后世咸共晓焉尔内阁大学士即会同吏礼二部确议以闻十一月
  圣祖仁皇帝升配
  南北郊十二月
  册立
  皇后礼成均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二年二月礼部等奏明代后裔有镶白旗现任直隶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一支乃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之后谱牒明确请于此一支按谱拣选引
  见拣用一人从之三月
  世宗宪皇帝亲祭
  历代帝王庙七月
  谕礼部嗣后亲祭
  历代帝王庙日卤簿大驾俱由庙门映壁外行十月吏
  部带领明代后裔朱之琏等六人引
  见得
  旨朱之琏著为一等侯世袭其族准入正白旗是年授爵之后遣往江宁祭明太祖陵一次祭毕回京往昌平州祭明十二陵一次嗣后春秋二季于该旗都统处呈明前往昌平致祭遇有应往江宁祭明太祖陵之处礼部请
  旨令其前往三年九月四年二月五年三月七年十二月
  
  亲祭
  历代帝王庙十三年九月
  皇上御极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十一月恭上
  世宗宪皇帝尊谥礼成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
  乾隆元年二月
  命各省修理
  历代帝王陵并添设陵戸六月
  皇上谕易名以谥古之制也自周公定为谥法后世帝王未有无谥者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及成祖既有其天下并去其年号而史官所书则仍称为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此国之所赖有信史也然不系之以谥而称曰建文皇帝此俗称非史体也传之后世殊为阙典考之太祖有元之天下而谥元主为顺帝我
  世祖章皇帝代明之天下而谥明主为愍皇帝虽更姓改物之君尚且追谥而无所嫌忌况当其世者乎弘治以来如杨循吉诸人屡以为请迄寝不行皆以后世子孙席有成祖之业故不敢变乱旧章而不虑其贻讥来世也我国家谥崇祯而不谥建文者以明史未竣非当时所急今史书既成若不及此追谥良为遗憾大学士九卿会议确拟具奏候朕亲加裁定寻议上得
  旨用恭闵恵皇帝谥九月
  诏以
  明恭闵恵皇帝入祀
  历代帝王庙是年礼部议准
  帝尧陵在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东地为榖林应即旧址加修照例设守陵陵户春秋祭享嗣后遇遣官祭告大典即往谷林行礼至东平一陵或系昔时衣冠弓剑之所藏仍饬有司以时展祀二年五月
  世宗宪皇帝升配
  南郊十二月
  册立
  皇后礼成均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三年九月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八年九月
  皇上诣
  盛京于广宁遣官祭
  辽太祖陵九年二月
  亲祭
  历代帝王庙十年九月
  谕从前
  圣祖巡幸路经昌平曽遣官致祭明陵此次进口路过昌平应如何遣官致祭该部查例具奏寻礼部覆奏得
  旨遣官分诣诸陵致祭十月侍郎钱陈群奏言明庄烈愍皇帝陵享殿倾圯风雨剥落请重为修葺奉旨著照所请行十一年闰三月
  命陜西修
  历代帝王陵十三年二月
  东巡至曲阜
  亲祭
  少皥陵十四年以平定金川恭加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十五年八月
  圣驾巡幸中州遣官祭
  周文王庙
  汉光武帝陵
  周世宗陵十六年三月
  圣驾南巡至浙江
  亲诣
  禹陵致祭奉
  谕朕时巡至杭州
  禹陵在望缅维平成之徳万世永赖
  皇祖圣祖仁皇帝曽亲祀焉爰东渡浙江陟会稽式遵皇祖旧典躬荐馨于宇下厥有姒氏子姓世居陵侧应世予八品官奉祀该督抚择其有品行者一人充之用昭崇徳报功至意
  驾至江宁
  亲祭
  明太祖陵八月
  谕金朝陵寝近在房山岁久榛芜未经修葺朕惟金太祖
  金世宗功徳载在史书景仰传之奕禩我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勒石建亭以垂不朽顾念国家祀典光昭虽以时遣官将事而一切享殿缭垣仪制所存观瞻宜备其令直隶总督方观承前往相度有应増修除治者即行奏闻率属鸠工庀事工竣之后朕将躬亲展奠以昭敬礼前朝之意十一月
  皇太后六旬万寿遣官致祭
  历代帝王陵十八年二月
  亲祭
  金太祖世宗陵十九年七月
  皇上重诣
  盛京于广宁遣官祭
  辽太祖陵二十年六月平定凖噶尔大功告成遣官祭历代帝王陵二十一年三月
  东巡至曲阜
  躬诣
  少皡陵上香二十二年二月
  南巡于浙江遣官祭
  禹陵于江宁遣官祭
  明太祖陵越一日
  亲诣
  明太祖陵奠酒自后
  南巡江浙并致祭如礼二十四年十一月平定回部大
  功告成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旬万寿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二十七年
  命重修
  历代帝王庙并令改盖黄瓦以崇典礼二十九年二月
  工竣
  御制碑文勒石三月
  亲祭
  历代帝王庙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万寿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四十年礼部议准停止明世宗陵祭祀四
  十年三月
  亲祭
  历代帝王陵四十一年五月以平定金川遣官祭历代帝王陵四十五年八月
  皇上七旬万寿
  恩诏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四十八年三月
  亲祭
  历代帝王庙四十九年二月
  皇上南巡过曲阜
  亲诣
  少皥陵行礼闰三月至江宁
  亲诣
  明太祖陵行礼奉
  谕礼部奏诣明太祖陵仪注三奠酒每奠行一叩礼等语前代陵寝于经过时亲诣拈香自应较本朝
  陵寝仪节有别然朕加隆前代礼数从优昨经过曲阜亲诣少皥陵孔林皆行二跪六叩礼嗣后遇亲诣前代陵寝俱照此行礼不必奠酒著为令七月
  谕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依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
  皇祖实录有敕议増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
  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
  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应尽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
  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
  高深即历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会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
  圣意而实显与
  圣谕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即因东西晋前后五代有因篡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夀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篡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篡夺之罪其他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亦不可㮣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馀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绝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宼窃或身为叛臣五十馀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然周世宗承藉郭氏馀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㮣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谓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辨谕内详晰宣论以维桢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元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馀录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通礼内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
  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
  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
  特令庙祀
  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増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暗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徳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著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著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录
  皇祖谕旨并朕此旨于通礼卷首以昭殷鉴历朝垂示万年之至意寻大学士等议奏酌拟増入庙祀
  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齐武帝
  陈文帝宣帝
  元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
  武帝孝明帝
  唐明宗
  周世宗共二十三帝又
  唐宪宗
  金哀宗二帝应否増入庙祀恭候
  钦定得
  旨据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増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折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増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僣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徳召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由熙宗海陵淫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増祀馀俱著照所议行五十年正月
  皇上御极五十年大庆
  恩诏遣官祭
  历代帝王陵二月
  亲诣
  历代帝王庙致祭行礼
  御制祭
  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文曰予小子既敬遵
  皇祖圣训増祀
  历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
  神主入庙礼以克成祭不欲数于是退而恭记曰
  皇祖之圣允符我
  皇考所尊称大成有类
  先师孔子而无以复加也即此増入之
  旨实出大公至明乃称历代之名义而非有意于其间也夫历代者自开辟以来君王者之通称非如配享
  先师孔子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也夫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则必有所进退而是非好恶纷然起矣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将无所底止且以旌别彰瘅言之汤武即有惭徳则历代开创之君汤武且不若审如是
  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庙者有几是非祭
  历代帝王之义也故我
  皇祖谓非无道亡国被弑之君皆宜入庙者义在此但引而未发予小子敢不敬申其义乎盖自洪武建庙南京以来北京祖之所祀者寥寥洪武六年始建历代帝王庙于南京崇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汉高祖光武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九帝已而罢周文王隋高祖唐高祖之祀嘉靖九年罢南京庙祀建  历代帝王庙于北京二十四年又罢元世祖之祀及我
  世祖定鼎燕京
  幼龄即位百度毕举尔时议礼之臣于议
  历代帝王庙位次亦颇有所出入我   世祖定鼎燕京因明代祀典顺治二年増祀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凡五帝而我
  皇祖之谕亦因近
  大事之际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诸臣未能仰遵圣意其出入亦颇不伦会典载康熙六十一年   皇祖谕旨凡帝王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尔时廷臣不能仰体圣意详细讨论且疏奏在十一月   大事前数日所议增祀夏商以来帝王一百四十三位并汉之桓灵皆入之寔不伦矣予小子于昨岁阅大清通礼始悉其事因命大学士九卿更议増祀而以仲春躬祀入所増
  神主于庙昨岁因阅大清通礼见崇祀  历代帝王位次有不惬于怀者如汉之阑入桓灵而于前后五代全未议及因饬大学士九卿等更议増祀晋元帝以来二十五帝而于桓灵则撤出之以昭公论今岁仲春入  神主于庙躬礼致祭详见礼成述事诗并序予尝论之洪武之去辽金而祀元世祖犹有一统帝系之公至嘉靖之去元世祖则是狃于中外之见而置一统帝系于不问矣若
  顺治初之入辽金而去前五代则尔时议礼诸臣亦未免
  有左袒之意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明昭示千古为一定不易之善举哉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故予于通鉴辑览之书大书特书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轩轾于其间予于历代通鉴辑览一书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馀年于南北朝及宋元辽金正统偏安   天命人心系属存亡之际大书特书必公必平如南宋自徳祐以前尚有疆域可凭至临安既破帝㬎见俘宋统始绝故自丙子三月以前为宋帝㬎徳祐二年三月以后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于元顺帝北迁沙漠委弃中原则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后正统乃归之明为洪武元年至我朝世祖定鼎京师在甲申五月惟时明福王尚监国南京故通鉴辑览仍书明以别之直至乙酉五月大
  清兵下江南福王就执始书明亡折衷义例惟严惟谨一遵春秋之法无所容心曲徇于其间也以为一时之论虽权万古之论不可欺也然则
  历代帝王之祀果即非如配享
  先师孔子漠无旌别彰瘅于其间乎曰不然也历代帝王胥祀于景徳之殿其有徳无徳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为法孰可以为戒万世之后入
  庙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然而惧耶是即不明示旌别彰瘅而已寓旌别彰瘅于无穷矣其有不憬然思惕然惧者则是无道之伦必不能入此
  庙矣呜呼可不惧哉可不惧哉虽然予更有后言焉盖宜入
  庙与不宜入诚昭然应知惧而我大清国子子孙孙祈
  天永命所以绵万禩无疆之庥者更当以不入斯庙为棘安不㤀危治不㤀乱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有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百世子孙其尚凛难谌之戒乎三月
  驾幸汤山道经昌平
  亲酹
  明成祖陵奉
  谕直隶昌平州为前明陵寝之地本朝定鼎后我
  世祖章皇帝即命以帝礼改葬思陵并敕工部修葺诸陵亲临奠酹并禁止樵采添设陵戸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亦曽
  亲临致奠并饬地方官加意防䕶所以加礼前代者最为优渥朕此次行幸汤山取道昌平躬诣长陵致奠见诸陵寝明楼享殿多有损坏神牌龛案亦遗失无存为之慨然弗忍视盖由明代中叶以后国事废弛全不以祖宗为念于陵寝并未修葺至末年复经流寇扰乱亦无人守卫以致日就倾圮若其后代之君果能岁加缮治整齐完固逮今不过百有馀年亦何致頺剥若此又诸陵前虽建有碑座均未镌泐未审彼时是何意见今亲临奠醊周览之下深为轸恻自应重加修葺増设龛位俾臻完备再我朝开创之初睿亲王以我师克取辽东时明之君臣惑于形家谬说疑金代陵寝与本朝王气相关将房山县金陵拆毁是以尔时亦将定陵享殿撤出停其祭祀然明楼宝城仍存其旧未坏也维时我
  世祖尚未亲政其事实由睿亲王建议赤非
  世祖意也今国家一统已历百数十年胜朝陵寝自应一体修复所有定陵享殿著仍行修建春秋祀事如故又明世宗永陵前因尹嘉铨条奏将其祭祀裁撤但前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天启是以历代帝王庙中撤其位祀而陵寝仍前致祭明世宗虽溺意斋醮尚不致如万历天启之昏庸失徳其陵寝自应照前一体致祭以昭大公我国家受
  天眷命
  世徳显承于前代陵寝缮完保䕶礼从其厚此次修复诸明陵殿宇等工即费至百万帑金亦所不靳所有此项工程著派尚书刘墉徳保金简侍郎曹文埴徳成董率经理务期完固工成后饬该地方官随时稽察小心防䕶严禁樵苏用副朕隆礼胜朝之至意等谨按杜典祀先代帝王之后有老君祠一条彼以一时所尚用加纂辑本非典要又孔子祠后有太公庙一条亦非定礼前明罢之甚当伏考
  本朝祀典并无与此相类者应删其目至杜典以巡狩
  入吉礼赤于义理未协兹谨从
  大清通礼之例凡
  巡幸盛典恭载于嘉礼门内若封禅之说不见经传附会无稽莫甚于此杜典载之陋矣良由秦汉以至有唐多袭行之甚且以古帝王巡狩望祀之礼妄加縁饰夸耀当世愚惑后人宋代真宗踵行陋辙今
  钦定续通典载之盖存其事正所以黜其非也钦惟本朝受命
  圣徳
  神功超越前代礼
  天祭
  地致敬
  郊坛大典煌煌义昭崇报
  圣祖仁皇帝省方登岱
  庆行
  惠施斥封祀之文而弗举我
  皇上法
  祖时巡瞻礼泰岱
  茂典重光望秩怀柔与诗书比烈矣伏读辛卯春东巡
  御制登泰山即事言志诗有那举升中礼之句注云多有引升中语为幸泰山数典者不知升中乃燔柴告
  天即为封禅之说所自昉向尝斥为不经是以前者两陟
  岱顶及此次登岳祝
  釐不过瓣香展敬并无所谓升中之事其误不可不正大
  
  圣言折衷经训而益精之允为卓越万古恭识于此益以见杜典封禅之议可不待加辟而自明矣
  皇朝通典卷四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
  礼吉十
  告礼
  臣等谨按杜典所载历代告礼惟就当时有所议定者采录数条其馀皆不复著盖以散见各门无庸复述也伏考
  国朝定制有大典必先期祭告于
  圜丘
  方泽
  太庙
  奉先殿
  社稷及
  陵寝或
  亲诣或遣官随时协宜聿昭诚敬又因事祭告则岳镇海渎
  历代帝王陵寝
  先师阙里亦皆载在彝章并以各具本门兹不备述谨
  
  列圣以来告礼有
  特举而非常行者㳟纪于篇
  天命元年正月
  太祖高皇帝受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
  尊号行焚香告
  天礼
  天聪十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受
  宽温仁圣皇帝
  尊号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徳先期祭告
  
  地崇徳元年十一月以征明大捷祭告
  太庙自是大兵频捷并告
  太庙八年正月
  太宗文皇帝圣躬违和遣官祭告
  太庙
  顺治元年七月以中原平定迁都燕京遣官祭告
  盛京
  圜丘
  太庙并祭告
  福陵
  太宗文皇帝寝殿十月
  世祖章皇帝以定鼎燕京祭告
  圜丘
  方泽
  太庙
  社稷十二年正月以营建
  乾清宫
  景仁宫
  承乾宫
  永寿宫遣官祭告
  圜丘
  方泽
  太庙
  社稷十一月冬至
  郊祀礼成奉
  谕朕自即位凡
  郊祀大典必诚必敬间有遣代亦必如礼致斋今冬至祀天遣额尔克戴青恭代但因驻跸南苑致斋日期尔部未经题明内院诸臣亦未奏知偶失记忆忽然猛省不胜悚惕朕为
  天之子昭事当䖍既有疏忽何敢自隐即选择吉日祗申祭告于是以后四日己酉遣官申告十四年十二月谕礼部
  皇太后圣体违和荷蒙
  天
  
  祖宗
  社稷眷佑今已康宁朕心欣庆应躬行告谢礼尔部择吉以闻寻礼部议奏以十五年正月戊午谢
  圜丘己未谢
  方泽辛酉谢
  太庙
  社稷十七年正月
  谕礼部朕荷
  天眷佑缵承
  祖宗鸿绪统御天下夙夜干惕图所以乂安海内永底升平十有七年于兹乃民生尚未尽遂贪吏尚未尽改积习相承未臻丕变且滇黔虽入版图而伏莽未靖征调犹繁焦思竭力治效未孚负
  上天之简畀愧
  祖宗之寄托虚
  皇太后教育之恩孤四海万民之望非朕未尝励精求治实由凉徳所致反复循省罔敢即安兹欲引咎自责祭告
  
  地
  太庙
  社稷布告中外尔部即择期具奏寻礼部议奏奉
  谕宜间日行礼于是以丙子告
  圜丘丁丑告
  方泽己卯告
  太庙
  社稷十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登极遣官祭告
  圜丘
  方泽
  太庙
  社稷
  康熙元年三月以明桂王朱由榔就擒
  亲告
  世祖章皇帝寝殿遣官祭告
  圜丘
  方泽
  太庙
  社稷
  福陵
  昭陵六十年二月以
  御极六十年大庆遣官祭告
  圜丘
  方泽
  太庙
  奉先殿
  社稷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祭告
  圜丘
  方泽
  太庙
  奉先殿
  社稷
  雍正十三年九月
  皇上御极遣官祭告
  圜丘
  方泽
  太庙
  奉先殿
  社稷
  乾隆三年正月以兴工修
  太庙
  亲诣祭告遣官祭告
  圜丘
  方泽
  奉先殿
  社稷工竣祭告同十三年十一月冬至遣官祭告
  奉先殿
  皇上命于祭文中增叙入大学士傅恒经略金川启行
  之期以谨告十六年正月以兴修
  皇干殿
  祈年殿遣官祭告
  圜丘
  方泽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闰五月以兴修
  方泽
  皇祇室祭告礼同十七年十二月以兴修
  圜丘
  皇穹宇祭告礼同工竣祭告咸如初礼
  等谨按杜典有历代所尚一条今考五徳之运说本无稽盖自汉儒始以为言后且流于䜟纬杜典侈陈之惑已甚矣宋初尚沿其陋至元明而服御专尚黄色不取五行生克之说制度始合正则
  国朝因之以定一尊之义而辟万古之疑杜典历代所尚一条无庸增辑也至于司寒之祀
  国朝并未举行惟祭
  太岁及四时月将之神礼意相近已见
  太岁门兹不重述
  禜祭
  乾隆七年御史徐以升请立雩坛行雩祭并请祈求晴霁亦于雩坛致祷下礼部议以久雨祈晴前代皆无禜祭雩坛之礼请仿古制禜祭国门仍不止则伐鼓用牲于社令直省遵制行之寻以神位字样为请礼部议令间行禜祭则书城门之神字样得
  旨允行
  祈祷
  等谨按杜典有祈禳一条今从其例立祈祷门敬考
  䇿府所载备纪于篇仰见
  列圣以来精禋致祷皆本诚敬之实意自与杜典所载有
  迥异者至于祈祷旱潦已见
  雩祀诸篇兹不具述云
  崇徳八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圣躬违和
  命祷于盛京各庙
  顺治十三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谕礼部曰朕自亲政以来夙夜冰兢罔敢怠忽务求克当
  天心光昭
  祖徳民安物阜早底治平乃近者冬雷春雪陨石雨土所在见告变非虚生皆朕不徳所致用是恐惧靡宁抚躬自责披沥悃诚冀回灾变欲昭告于
  上帝
  祖宗实图省改尔部择吉具奏四月乙卯祭告
  南郊
  太庙
  康熙十八年九月乙巳
  圣祖仁皇帝谕礼部曰前以地震示警朕恐惧修省夙夜靡宁已经遣官䖍告
  郊坛乃精诚未达迄今时复震动未已朕心益用悚惕兹当䖍诚斋戒躬诣
  天坛亲行祈祷尔部择期具仪来奏越五日庚戌
  亲诣
  天坛行祈祷礼二十六年十二月以
  太皇太后圣体违和步祷
  南郊祝文曰臣仰承
  天佑奉事
  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䖍治药饵遍问医方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
  天心仁爱覆焘无方矧臣眇躬夙蒙
  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
  祖母滕下三十馀年鞠育教诲以至有成设无
  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值兹危殆方寸愦迷用敢洁蠲择日谨率群臣呼吁
  皇穹伏恳悯念笃诚立垂昭鉴俾沉疴迅起遐算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年冀增
  太皇太后数年之夀为此匍伏
  坛下仰祈
  洪祐不胜恳祷之至行礼读祝伏地诚恳涕泗交頥诸王
  大臣等莫不感泣
  雍正十年三月京师旱多风
  世宗命祈于
  风神庙
  乾隆九年五月
  皇上谕京师自春徂夏雨泽愆期风霾时作朕心忧惕亲制祭文遣平郡王福彭䖍祷于
  风神庙
  群祀
  等谨按杜典载高禖祓禊两门今无其事应从删去至于杂祠淫祠析为二条亦多不经之祭伏
  
  国朝祀典所载凡皆有功于国有徳于民春秋享报于礼为宜其间或从旧
  加封或因事
  特命揆礼度义具有本末谨依会典通礼所载考其由
  来详厥典礼彚为群祀篇云
  顺治元年定祀
  先医之神之礼每岁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致祭先医于太医院署之
  景惠殿殿中安奉
  太昊伏羲氏神位于正中
  炎帝神农氏神位于左
  黄帝轩辕氏神位于右东配勾芒风后西配祝融力牧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陀皇甫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完素李杲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机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均东西向以礼部堂官一员主祭太医院堂官二员分献雍正十二年令太医院御医吏目等官咸斋戒陪祀
  顺治元年定祀
  关帝之礼建庙于
  地安门外岁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九年
  敕封忠义神武大帝
  雍正三年
  敕封关帝
  曾祖为光昭公
  祖为裕昌公
  父为成忠公制造神牌安奉后殿于五月致祭外增春秋二祭又以后裔之在洛阳者授为五经博士世袭罔替四年以
  关帝原籍山西解州后裔照洛阳世袭之例授为五经博士七年定直省
  关帝庙岁三祭皆用太牢十年令于湖北当阳县增置五经博士以奉塜墓之祀
  乾隆二十五年
  关帝原谥为神勇三十三年三月
  敕加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封号四十一年七月谕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陈寿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从前
  世祖章皇帝曾降
  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三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而正史犹存旧谥隐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也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第本传相沿已久民间所行必广难于更易著交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末用垂久远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著改刊此旨一体增入
  顺治二年八月定祀
  都城隍之神之礼以八月二十七日遣太常寺堂官致祭行礼自后岁以为常庙在都城宣武门内八年定
  万寿圣节遣官致祭之礼
  雍正四年
  禁城城隍神之庙九年建
  皇城城隍神之庙一在禁城西北隅一在西安门内曰永佑宫岁以
  万夀圣节及季秋遣内务府总管各一人致祭如祭
  都城隍庙之礼
  顺治八年定祀
  北极佑圣真君之神庙在地安门外日中坊桥东曰灵明显佑宫每年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
  顺治八年定祭
  东岳之神之礼庙建于朝阳门外毎年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
  康熙二年定祀
  火神之礼庙在地安门外日中坊桥西岁以六月二十三日遣官致祭
  雍正八年定祭礼加少牢为太牢
  乾隆十八年定祀
  火神庙改用红色礼神制帛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皇上亲诣庙拈香
  康熙二十年
  都城西北三十馀里金山之麓旧有黒龙潭祷雨辄应重建祠宇
  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勒石
  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亲诣致祷澍雨立应重修工竣
  御制碑文
  亲洒宸翰勒石庙庭
  乾隆五年三月
  皇上亲诣祈雨五月
  谕黒龙潭龙神福国佑民灵显素著每遇京师雨泽愆期祈祷必应是明神功徳实能膏润田畴顺成年谷为万姓之所仰赖昔年
  皇祖式廓庙貎建立丰碑
  皇考又复易以黄瓦用昭敬礼今应加封号以示尊崇著大学士会同该部定议具奏寻大学士等议奏得
  旨封为
  昭灵沛泽龙王之神每岁春秋致祭二十五年二月
  谕岁祭
  黒龙潭龙神遣内务府
  圆明园大臣行礼二十八年四月
  亲诣
  黑龙潭祈雨得雨报谢如初礼自后偶遇微旱均
  亲诣祈雨甘澍立应
  乾隆九年
  玉泉山龙神为惠济慈佑龙神庙建于
  静明园内玉泉山十六年奉
  谕旨京师玉泉灵源濬发为徳水之枢纽畿甸众流环汇皆从此潆注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其泽流润广惠济者博而远矣上有龙神祠已命所司鸠工崇饰宜列之祀典其品式一视黒龙潭该部具议以闻寻议奏谨案玉泉出西山东流环注京师抵通州合白潞以达于海灵源濬发流泽布惠利赖于畿辅实多允宜列之祀典俟庙工完竣照例遣官往祭并请
  敕赐鸿文勒石祠左以昭神功从之二十五年二月谕岁祭
  玉泉山龙神遣内务府
  圆明园大臣行礼
  康熙二十八年定祀
  炮神之礼毎岁九月初一日陈炮位于卢沟桥沙锅村由太常寺奏请遣汉军都统将事八旗按翼排列承祭都统于镶黄旗炮位前行礼七旗都统各于本旗炮位前随承祭官上香行礼副都统以下咸陪祀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遣官致祭
  火炮之神读祝行礼如仪三十六年凯旋遣祭如初雍正三年定每三年一次遣官致祭
  乾隆十四年定满洲火器营祭八旗
  子母炮神每年请
  旨举行以火器营总统一人承祭祭品礼仪均与汉军祭炮仪同十八年定八旗汉军都统致祭
  炮神各遣一人承祭祝文内书
  皇帝遣某官某等书镶黄旗都统名如有故则书次旗都统名由太常寺临时开列具奏
  三十年定致祭
  炮神用祝版并制祭器八旗汉军都统并满洲火器营皆同
  顺治初定制遇大兴作随其营造所在各建采棚致祭
  后土
  司工之神又凡大工迎吻祭
  琉璃窑神并经由一路
  门神各遣官一人将事礼仪与祭
  司工之神同
  顺治十六年织造局设机祭告
  司机之神遣官行礼
  雍正七年
  国家漕运之利远轶前代储积盈溢分建各仓以贮之仓中或旧有神祠未列祀典司事者以奏请下礼部议通州三仓惟大西仓旧有仓神祠在京城内七仓惟右翼兴平仓旧有太仓神祠俱应重加修葺左翼择于海运仓城外五仓择于新建之储济仓各建庙宇每岁春秋致祭
  敕封通州仓为
  均调显佑司仓之神左翼仓为
  丰储裕饷司仓之神右翼仓为
  佑农广惠司仓之神新建二仓为
  凝禧阜众司仓之神各
  赐御书匾额载入祀典
  等谨按以上所列均为群祀或由太常寺请
  旨遣官致承或令所司以时专祭载在会典至如昭忠
  祠以下皆奉
  特旨建祠
  京师春秋致祀谨各条列于后
  昭忠祠
  雍正二年十月
  谕朕惟周礼有司勲之官凡有功者书名太常祭于大烝祭法曰以死勤事则祀之凡以崇徳报功风励忠节也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鸿图
  太宗文皇帝式廓区夏
  世祖章皇帝奄有万邦自创业以至定鼎将帅之臣致命立功者不少
  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中间殱灭三逆永清朔漠以及平定西藏台湾虽天戈所指如疾风振槁而师旅之臣捐躯马革及守土之官见危授命者所在多有迩者青海荡平西域效顺然自用兵以来将士奋勇前驱亦有没于行阵者此皆尽忠报国之臣朕甚嘉之亦甚悯之当于京师建立祠庙春秋妥侑世世血食其偏禆士卒力战敌忾舍生取义者亦附列左右用褒崇大节扬表芳徽俾远近观听勃然生忠义之心于治道亦有禆益仍令翰林官纂其籍贯事迹各为立传彚成一编垂诸永久九卿詹事科道悉心详议具奏寻议覆凡文武诸臣临阵捐躯守土授命及偏禆士卒赤心报国奋不顾身者令兵部查案行文八旗直省将籍贯事迹缮册具奏交工部于京城内度地立祠制牌位㳟请
  钦定匾额文武诸臣牌位设正祠偏禆士卒牌位设两庑入祠日遣官祭每岁春秋二祭太常寺司其事仍令翰林院详考史册立传从之六年工竣祠立崇文门内
  钦定曰昭忠
  御赐表奖忠勲匾额七年诹吉将议定王公大臣官员兵丁牌位入祠安设前室正中和硕敬谨庄亲王尼堪英诚武勲王扬古利定南武壮王孔有徳追赠忠勇王黄芳度武襄公巴尔堪五人东次龛赠太傅一等公安北将军谥忠勇佟国纲等三十人西次龛续顺公沈瑞等二十四人东又次龛前锋统领骑都尉刘哈等十八人西又次龛福建提督段
  应举等十八人东末龛赠左都督太子少保总兵官谥忠愍吴万福等十八人西末龛赠云骑尉䕶军参领署䕶军统领郭色等十七人后正室备御尼马禅等一百十五人左次龛赠云骑尉䕶军参领倭赫等七十人右次龛一等轻车都尉季普哈达等八十人左又次龛参将刘衍等四十五人右又次龛二等轻车都尉莽仪禄等四十人东配楼赠云骑尉七品官觉罗星徳等七十四人左次龛赠云骑尉䕶军校徳赫得等六十九人右次龛赠云骑尉骁骑校花色等七十二人左又次龛赠云骑尉䕶军校艾塔等一百八人右又次龛赠云骑尉五品官萨郭等一百十三人西配楼赠云骑尉䕶军校雅思哈等一百十九人左次龛䕶军校胡纽等七十一人右次龛赠七品官䕶军觉和托等九十四人左又次龛千总李龙等七十三人右又次龛典史赠主簿诸士英等一百一人东庑三等轻车都尉赫尔徳等五十六人左次龛骑都尉赠云骑尉汪腾高等七十七人右次龛骑都尉吴鲁礼等五十五人西庑守备刘泽久等五十六人左次龛云骑尉赠骑都尉牛默淳等六十九人祔祀兵丁分别东西房共一万三百有七人八年二月春祭遣官奉
  旨嗣后著将各部满尚书八旗都统开列请旨后祠两庑著太常寺派官分献十一年令入祠满汉诸臣子孙在京居官及有顶带者均于祭日随班行礼乾隆元年
  谕昭忠祠崇祀忠节诸臣原属酬勲之旷典其子孙内或有寖至衰替不克振其家声者情殊可悯著将崇祀昭忠祠各员之子孙除见在出仕者无庸具奏外其子孙内如并无出仕之人而贫乏不给才尚有可用者各该旗简选引见候旨以示朕崇奖忠勲之至意十三年七月
  谕经略大学士等奏称署总兵任举统兵攻昔领石城亲身督战奋往直前多所斩获乘胜追杀致被枪伤阵亡等语考之典礼以死勤事者祀之本朝特建昭忠祠用享疆场效命之臣任举著入祠从祀又礼部遵
  旨议奏四川军营三等侍卫丹泰奋勇攻击杀死贼番三人矢尽力战枪伤阵亡应入祀昭忠祠仍交翰林院立传从之是年定八旗世爵官员有年久绝嗣将原立官之人入昭忠祠设立牌位一体飨祀以昭劳绩十四年正月
  谕金川逆酋穷蹙乞命朕已网开三面允准纳降现在振旅班师但念自用兵以来已逾二载将弁兵丁有攻碉夺卡奋不顾身以致阵亡者深堪悯恻著四川总督等详察报明经略核定具奏交部从优议恤寻议覆阵亡伤亡官员兵丁等均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传从之十五年以驻藏都统加赠一等伯傅清左都御史加赠一等伯拉布敦入祀昭忠祠十八年定昭忠祠前殿正龛内武襄公巴尔堪西第一龛内辅国公巴赛皆追封简亲王应改题封号移巴尔堪位于英诚武勲王扬古利之上移巴赛位于定南武壮王孔有徳之上前室左右各三龛祀公侯以下至二三品官向皆以爵秩尊卑为序不论时代先后遂至淆杂无伦应将入祠大臣官员自天命年以来按代序官同代同官则序年月再前室内见设神牌内有赠袭公侯伯子男世爵而官兼尚书都统侍郎副都统者有任尚书都统等官而世爵不及五等者亦有赠袭世爵而别无兼衔者更有官爵本小以子孙贵显追封加大者位次最难允协应照贤良祠按代序官之例公侯伯居首大学士内大臣次之尚书都统将军总督一品子爵前锋统领䕶军统领侍郎巡抚副都统二品男爵三品京卿提督总兵官及武职加赠至正从一品等官皆依次序列于前室四品卿翰林院学士藩臬一等侍卫参领轻车都尉及武职二品之副将等官皆列后正室五品少卿二等侍卫道府佐领骑都尉及武职三品之参将游击等官皆列后左室讲读御史部员三等侍卫云骑尉及武职四品之都司等官皆列后右室同知知州通判骁骑等校及武职五品之守备等官皆列前东配室知县笔帖式州同县丞以下及武职六七品之千把总等官皆列前西配室以上均按时代官爵为序庶位次秩然而忠义之灵益昭妥侑至祠内兵丁设位计前后庑共八处应将各龛皆以横板隔别次第安设春秋配食可垂永久又奏定昭忠祠改用报功制帛二十年平定准噶尔以出师阵亡伤亡官员兵丁等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传二十一年以死事义烈公班第刚烈伯鄂容安入祀昭忠祠二十四年平定回部以出师阵亡伤亡官员兵丁等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传三十二年以将军公明瑞都统扎拉丰阿䕶军统领观音保总兵李全王玉廷副都统伊柱入祀昭忠祠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以出师阵亡伤亡官员兵丁等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传凡昭忠祠祭仪具
  大清通礼
  贤良祠
  雍正八年七月
  谕国家效忠宣力之臣勲绩懋著必膺崇报之典令其世享烝尝雍正二年朕已敕建昭忠祠自开国以来致命立功尽忠报国之俦皆得春秋妥侑世世血食顾念古者大烝之祭凡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者皆得并列祀典永受明禋则我朝名臣良弼其经邦佐治黼黻升平者皆祭法所必登朕欲为之建立祠宇久矣即如怡亲王之精白一心忠诚体国勲在社稷泽被生民其功徳隆盛又岂一切效忠宣力者之所可比论乎洪惟
  太祖
  太宗创业垂统厥有一徳佐命之良
  世祖抚绥万邦实多奋庸熙载之彦迨我
  圣祖临御六十馀年其间良臣硕辅后先相望据朕所深知者举其一二如大学士公图海公赖塔大学士张英尚书顾八代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瑸等持躬正直奉职公忠或垂节钺之勲或励冰霜之节俯仰无愧为朝野所共钦终始不渝无瑕疵之可指此等靖共尔位不愧古大臣之风者正不乏人既树羽仪于一世宜隆俎豆于千秋且使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群以皋夔稷契共相期待则明良喜起之盛朕于斯有厚望焉著于京城内选择吉地特建庙宇命名贤良祠春秋以时展祀其应入祠之人著大学士会同该部察明本朝满汉文武大臣才徳著闻完名全节者详慎开列具奏请旨将来继起之臣亦并得沾被恩光永为盛典是年遵
  旨议准以怡贤亲王允祥大学士公谥文襄图海一等公谥襄毅赖塔大学士谥文端张英尚书谥文端顾八代尚书马尔汉尚书谥恭毅赵申乔河道总督谥文襄靳辅河道总督谥勤恪齐苏勒总督谥清端杨宗仁巡抚谥清端陈瑸入祀贤良祠十年
  谕贤良祠之王大臣应各立小传以纪生平事迹是年奉旨以将军谥僖恪阿尔纳都统冯国相大学士谥文肃范文程大学士谥文成榜式达海大学士谥文清阿兰泰大学士谥文襄李之芳大学士谥文端吴琠大学士谥文贞张玉书大学士谥文贞李光地大学士谥文恭富宁安大学士谥文端张鹏翮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福善一等公谥襄壮费扬古尚书谥文恪励杜纳尚书徐潮尚书谥端恪姚文然尚书谥敏果魏象枢尚书汤斌提督谥襄壮张勇提督谥忠勇王进宝提督谥襄武孙思克总督谥襄忠赵良栋总督谥清端于成龙总督谥清端傅腊塔大学士谥文毅𡩋完我大学士魏裔介都统谥敏壮李国翰提督谥襄壮施琅将军莽依图一等公谥靖康爱星阿将军佛尼勒总督谥忠毅孟乔芳大学士谥文恪额色黑大学士谥文靖王熙总督谥襄勤李国英都统谥襄壮禇库巴图鲁领侍卫内大臣二等公尹徳均入祀贤良祠十一年贤良祠工竣祠立
  地安门外之西
  御赐崇忠念旧匾额礼部会同工部太常寺堂官将王公大臣牌位入祠按次安设奏请遣官致祭得
  旨贤良祠之王公大臣等著于本家各赐祭一坛又议令贤良祠诸臣入祠日后裔均齐集行礼春秋二季亦照例陪祀十二年奉
  旨以大学士谥文端田从典大学士谥文恪高其位入祀
  乾隆元年正月
  谕易名之典古昔所重我朝赐谥尤为谨严亦有当时未蒙锡予而追谥于数十年之后者盖以事久论定协乎懿好之公也
  皇考世宗宪皇帝风励臣工肇举贤良祠祀诚旷古钜典其列祠者如一等公福善大学士魏裔介将军佛尼勒莽依图尚书汤斌徐潮马尔汉等其殁时皆有恤而无谥朕思诸臣既与贤良之祠似宜邀易名之典其应否追谥之处著九卿会议具奏寻议上
  予一等公福善谥恭懿大学士魏裔介谥文毅将军佛尼勒谥恭靖将军莽依图谥襄壮都统冯国相谥桓僖尚书汤斌谥文正尚书徐潮谥文敬尚书马尔汉谥恭勤是年奉
  旨以尚书衔兼祭酒谥文定杨名时大学士谥文端朱轼内大臣一等男谥恪僖哈世屯尚书一等男谥敏果米思翰入祀谨按以下入祀王公大臣均由奉  旨之后礼部题请诹吉入祠各于本家赐祭一次令翰林院照例立传五年以总督谥敏达李卫
  入祀六年奉
  旨以巡抚徐士林尚书谥文定徐元梦入祀十年礼部议奏前殿祀怡贤亲王后祠四龛祀贤良诸臣五十八人请合为一龛首供世之最先者馀则左右分行各按世序爵大学士居前领侍卫内大臣次之尚书都统将军总督前锋统领䕶军统领提督侍郎巡抚副都统以次安设至世爵有子男授尚书都统者有侯伯为侍郎副都统者应以尚书都统秩为序以昭画一从之十二年以大学士二等伯谥文穆马齐大学士谥文端伊桑阿入祀十四年以总督谥悫勤那苏图入祀十五年以和硕超勇襄亲王䇿凌都统谥襄烈傅清左都御史谥壮果拉布敦入祀礼部议准前殿五间中供怡贤亲王位今超勇亲王䇿凌入祀应设位前殿左次间十六年以总督谥文肃陈大受入祀十七年以巡抚谥敏惠潘思榘入祀二十年以大学士谥文端福敏一等伯西路将军谥武烈和起入祀二十二年以总督谥悫勤喀尔吉善总督谥文勤鹤年入祀二十三年以尚书谥文端汪由敦入祀二十四年以大学士伯谥文襄黄廷桂入祀二十六年以尚书谥勤恪李元亮大学士谥文恪蒋溥入祀二十八年以大学士谥文靖史贻直总督谥勤肃鄂弼大学士谥文庄梁诗正入祀二十九年以大学士谥文端来保协办大学士一等武毅谋勇公谥文襄兆惠入祀三十四年以尚书果毅公谥襄壮阿里衮入祀三十五年以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谥文忠傅恒入祀三十六年以大学士谥文端尹继善入祀三十七年以总督谥勤毅吴达善入祀三十八年以大学士谥文定刘纶大学士谥文正刘统勲入祀三十九年以尚书衔谥文端钱陈群巡抚谥恭惠何煟入祀四十二年以大学士谥文襄舒赫徳入祀四十四年以大学士谥文端高晋入祀按是年以大学士谥文襄于敏中入祀五十一年奉  旨撤出四十八年以总督谥清悫袁守侗大学士谥文肃英廉入祀四十九年以巡抚谥恭毅李湖入祀凡贤良祠祭仪具
  大清通礼
  双忠祠
  乾隆十六年四月
  谕驻藏大臣等奏朱尔墨特那木扎尔自立名号潜遣其心腹坚参扎锡等通款准噶尔称䇿旺多尔济那木扎尔为汗且求其发兵至拉达克地方以为声援幸值准夷内溃所遣使人回藏被获得其逆书并馈献诸物是其阴蓄异志勾结准夷罪不容诛设非都统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协力同心决计先发则其贻害藏地将不可言是二臣之心甚苦而有功于国家甚大应特建双忠祠合祀二人春秋致祭丕昭劝忠令典傅清既有专祠著不必从祀家庙寻礼部遵
  旨会同内务府建祠於崇文门内春秋致祭
  旌勇祠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
  谕将军公明瑞夙秉忠诚历著勲绩昨命统兵进剿缅匪明瑞身先士卒屡挫贼锋乃以悬军深入而额尔登额等有心逗遛后援不继因于猛腊地方保䕶诸军身留殿后冲冒矢石以致受伤身殒已降旨加恩优恤并入祀昭忠祠以酬忠荩从前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锄凶死事曽敕建双忠祠秩在祀典兹明瑞勤事捐躯义烈尤堪嘉尚著循前例于京师特建专祠举行岁祀其先后阵亡之都统扎拉丰阿䕶军统领观音保总兵李全王玉廷均予入祠从祀用慰忠魂所有应锡祠名及建祠事宜各该衙门察例具奏寻建祠于
  地安门外之西
  赐名曰旌勇三十四年奉
  谕据经略大学士𫝊恒等奏总兵徳福攻打贼寨勇往争先受伤阵亡等语徳福身先士卒奋勉捐躯深为轸恻著入祀旌勇祠
  功臣专祠
  顺治十一年十月
  谕礼部定南武壮王孔有徳审时率众航海来归屡建功绩迨朕平定天下有徳剿巨寇靖南服开辟广西勲劳懋著不意桂林之役众寡不敌靖忠自矢竟以身殉义烈允彰稽考旧典有立祠致祭之例尔部详察具奏寻
  议建祠于广宁门外春秋致祭得
  旨允行并
  命以定南王妃白氏李氏配飨
  康熙十八年三月
  谕礼部自古帝王敦重伦常笃念勲旧必有褒嘉之典以示推恩孝昭皇后徳著椒宫母仪天下懿范如在每切追思其父遏必隆簪缨世裔宣力累朝忠殚谋猷功存弼亮况笃生贤淑佐理宫闱宜加表扬垂诸久远已敕所司特为建立祠堂其妻县主夙剌温㳟克昭家训宜并祔享朕亲制碑文勒之贞珉告成之日应赐谕祭祠
  建于安定门外岁以春秋遣官致祭
  雍正元年三月
  命建定南将军一等公谥勤襄佟图赖安北将军内大臣都统一等公谥忠勇佟国纲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谥端纯佟国维祠祠在朝阳门外祠内三案勤襄公佟图赖居中以一品夫人觉罗氏配忠勇公佟国纲左以一品夫人他塔刺氏温都氏配端纯公佟国维右以一品夫人赫舍里氏配岁以春秋遣官致祭是年
  命建一等公大学士谥文襄图海祠祠在徳胜门外祠内一案以一品夫人觉尔禅氏钮祜禄氏配岁以春秋遣官致祭
  乾隆二年
  命岁祭宏毅公额亦都祠祠在安定门外春秋诹吉即其本宗祠遣官致祭十四年三月
  谕人子报本之忱必念尔祖国家酬庸之典爰及所生大学士公傅恒夙夜宣猷赞襄机务前因金川番蛮不靖丹诚奋发自请督师维时朕以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锺庆椒涂联辉懿戚悉由乃祖乃父积厚流光诞兹良弼陛辞之际朕欲加恩赐立祠堂秩于祀典大学士公傅恒奏称臣仰蒙高厚荣贲先人实出至愿如果凭仗天威肃清荒徼凯旋之日拟当恳请殊恩今威信远孚番酋效顺肤功克奏美著旗常宜考彝章以示优锡其照勲臣额亦都佟国维之例敕建宗祠春秋致祭增光爼豆用奖忠勲寻建祠于东安门内正祠五间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一等男追封一等公谥恪僖哈世屯居中以一品夫人觉罗氏配户部尚书内务府总管一等男追封一等公谥敏果米思翰左以一品夫人穆溪觉罗氏博尔济吉特氏配一等男兼察哈尔总管追赠一等公谥壮悫李荣保右以一品夫人觉罗氏配春秋诹吉遣官致祭三十五年十一月
  谕前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体国公忠鞠躬尽瘁已降旨入祀贤良祠复念傅恒曩者金川奏绩时以其祖父世笃忠贞流光锺庆曾谕令建立宗祠自其曾祖哈世屯以下定为春秋致祭今傅恒自应令其一体入祠酬庸爼豆至尚书果毅公阿里衮宣力殚忱克彰劳勚昨岁赐恤时曾令入祀贤良祠今思其先世额亦都遏必隆并以崇勲建有宗祠得膺祀典阿里衮亦宜附食邀荣而其父领侍卫内大臣尹徳尚未列入著与阿里衮一并入遏必隆宗祠用奖勲荩该部即照例行
  盛京贤王祠
  乾隆十九年九月
  谕朕由吉林至盛京周览山川形胜敬稽
  实录所载仰见
  列祖缔造艰难维时宗室诸王克奋忠勤功成百战开国翊运之勲彪炳简册深切景念思盛京为龙兴重地国初诸王功烈懋著如此并宜建祠以酬旧勲而示来许此地现有怡亲王祠应将
  太庙配享之通达郡王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献郡王及礼烈亲王饶馀亲王郑简亲王颕毅亲王一并崇祀即命曰贤王祠令所司春秋致祭应行典礼该部详议以闻祠内碑文可移于正中镌勒此旨永昭我朝宗功元祀之钜典四十三年八月大学士等遵
  旨议奏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一并入祀盛京贤王祠从之仪具
  大清通礼
  兰州忠勇祠
  雍正九年正月
  命建忠勇祠于兰州以祀西征阵亡将士
  世宗宪皇帝谕曰朕命以酒三爵遥酹阵亡将士鄂善将酒赍往军营凡阵亡将士每名以羊一只奠祭宣朕悯恻伤悼至意仪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以上所列并皆
  特建祠宇列于群祀者至直省祀典附载于后
  直省所在神祠
  等谨按直省御灾捍患诸神于民有功徳者加
  封号立专祠谨按年月先后彚次如左
  顺治三年以黄河著异加
  封浙人谢绪为显佑通济之神庙祀江南宿迁县互见山川门
  康熙十九年六月以平定台湾
  封海神天妃为䕶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遣官
  诣福建莆田县致祭
  雍正三年六月浙江抚臣疏请庙祀江海保障诸神乃
  封春秋吴国上大夫伍员为英卫公庙祀钱塘县唐吴越王钱镠为诚应王庙祀临安县宋张夏为静安公庙祀萧山县明绍兴知府汤绍恩为宁江伯庙祀绍兴府四年河臣奏言明工部尚书宋礼开会通河用汶上老人白英䇿分水济运事载史册旧有庙祀请加封号乃
  封宋礼为宁漕公白英为永济之神于汶上县祠庙祭之五年九月四川抚臣疏称都江堰口庙祀李二𭅺有功蜀地请加封号下礼部议言史记汉书载蜀守李冰凿离堆穿三江功绩可考灌县志内有使其子二郎凿山穿江之语元至顺初曾加封号今应并崇祀典请
  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
  王庙祀灌县从之八年加
  封浙江显佑侯戴继元为保济显佑侯庙祀徳清县又封故广东雷州府海安营水师副将姜起龙为英祐骁骑将军之神庙祀徐闻县海口十二年以江西鄱阳湖旧祀唐代忠臣张巡
  封为显佑安澜之神庙祀浮梁县
  乾隆二年
  封天妃为䕶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
  后三年四月以河臣疏言河神灵应
  封河南人黄守才为灵佑襄济之神庙祀陈留县四年四月河臣疏言清口庙神张祥济漕有应
  封为彰灵卫漕之神庙祀清河县八年
  封故蜀汉禆将武当为显佑英济广福王庙祀广西义
  宁县二十二年加
  封天后为䕶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四十七年三月以陈留河神旧封灵佑襄济王屡著灵应奉
  旨于其子孙内赏给奉祀生一人世传勿替又以顺治年间总河朱之锡功著南豫二省没为河神屡著灵应
  封为助顺永宁侯令有司照例致祭
  直省圣贤忠烈名臣祠墓
  康熙二十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诣
  盛京
  驻跸滦州日遣官往伯夷叔齐庙行礼
  谕曰伯夷叔齐古之圣人清风可仰尔等前往可焚香展
  敬三十六年
  西巡至陜西奉
  谕赵良栋乃为国宣力之臣来朝经过其门遣皇长子及部院诸臣往奠致祭一次陈福曾为国效力适至此地亦著致祭一次
  乾隆十五年八月
  皇上巡幸中州于
  御道所经三十里内前代名臣忠烈先贤祠墓遣官致祭名臣以从祀
  帝王庙者为断如伊尹周公许远吕蒙正范仲淹司马
  光王曾韩琦岳飞九人先贤以从祀
  圣庙者为断如子贡韩愈程颢程頥邵雍朱子许衡七人其祠墓均遣官祭醊又如殷比干墓汉关帝墓晋嵇绍祠唐颜真卿墓并以忠义卓越千古一体遣官致祭又直隶省
  御道所经三十里内有唐宋璟墓
  国朝魏裔介墓一以从祀
  帝王庙一以入祀贤良祠均照例遣祭十六年
  圣驾南巡遣官于山东祭
  元圣周公庙于江南祭周泰伯季札言子游晋卞壸宋曹彬范仲淹宗泽韩世忠明常遇春方孝孺
  国朝于成龙傅腊塔汤斌张伯行陈鹏年等祠墓于浙江遣官祭唐陆贽钱镠宋岳飞明于谦王守仁
  国朝徐潮等祠墓皆如中州遣祀之例二十二年二
  十七年三十年
  圣驾南巡凡
  御道所经三十里内先贤忠烈名臣祠墓均遣祭如例
  特命以故大学士徐本入祀本省贤良祠并遣官致祭
  其墓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圣驾南巡
  御道所经三十里内圣贤忠烈名臣祠墓均遣祭如例
  直省贤良祠
  雍正十年二月
  谕我朝从前文武大臣持躬正直奉职公忠树绩建勲完名全节者朕已降旨于京师建贤良祠永远展祀因思外任大臣镇抚封疆宣猷布化忠勇效命威爱宜民其政绩卓然可纪者若于身故后立贤良祠俾永膺祀典既足慰兵民懿好之公亦足为后来居官者之劝如近日将军蔡良提督张起云总兵苏大有魏翥国皆素有贤声勤劳王事而殁于官者允宜在贤良之列著直省各于省会之地立祠其与祀之人追溯从前恐稽查未确或致滥膺即从近年为始而后有应请入祠者该督抚于一人具一本请旨不必彚奏
  直省忠义节孝等祠
  雍正二年
  谕旌表节义给银建坊民间往往视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没不能使民间有所观感著于学宫内建忠义祠一所立石碑一通于学宫附近处购买基地建节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其石碑牌坊将前后忠孝节义之人悉标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春秋祭祀用阐幽光以垂永久
  直省祭厉
  顺治初年定直省府州县各立厉坛于北郊府称郡厉县称邑厉咸以有司承祭
  亲王郡王家庙
  等谨按杜典宗庙门有诸侯大夫士宗庙一条今以臣下家庙应退附吉礼之末我
  朝亲王郡王皆令立家庙盖即古者诸侯立庙之礼至品宦之家祭及士庶之寝荐载在
  大清通礼者亦即古者大夫士庶家祭之礼谨稽定制
  具载于篇
  崇徳元年定宗室封王者立家庙致祭
  顺治五年定宗室封王无嗣者于
  太庙后殿两庑祔祭有嗣者令其子孙立庙致祭又定庄亲王立一庙礼亲王巽亲王谦郡王共立一庙肃亲王立一庙饶馀郡王端重亲王共立一庙颕亲王显承郡王共立一庙豫郡王立一庙克勤郡王衍禧郡王共立一庙
  雍正九年定怡贤亲王立一庙凡亲王郡王庙制庙七间南向中五间为堂左右二间为夹室堂后
  楣以北分五室中奉始封之王世世不祧高曾祖祢依世次为二昭二穆昭东穆西亲尽则祧由昭祧者藏主于东夹室由穆祧者藏主于西夹室庭绕以垣南为中门又南为庙门左右各设侧门东西庑各三间东藏遗衣冠西藏祭器乐器庙重檐丹楹彩桷绿瓦红垩壁阶戺三出陛各七级门绘五色花草出陛如之焚帛罏在中门之内庭东南隅刲牲房在中门之外西间岁以四时仲月诹吉祭其始封祖及高曾祖祢五世仲春之祭并出祧主合食仪具
  大清通礼
  贝勒贝子宗室公家庙
  贝勒贝子宗室公家祭立庙五间南向中三间为堂后楣以北分五室奉始封祖暨高曾祖祢两旁为夹室奉始封而下亲尽祧主庙及大门均绿瓦红垩壁阶五级庙不重檐门不备采馀如前制仪具
  大清通礼
  品官家庙
  品官家祭立庙于居室之东一品至三品官庙五间中三间为堂左右各一间隔以墙北为夹室南为房堂南檐三门房南檐各一门阶五级庭东西庑各三间东藏遗衣物西藏祭器庭缭以垣南为中门又南为外门左右各设侧门四品至七品官庙三间中为堂左右为夹室为房阶三级东西庑各一间馀制与三品以上同世爵公侯伯子视一品男以下按品为差等八九品庙三间中广左右狭阶一级堂及垣皆一门庭无庑以箧分藏遗衣物祭器陈于东西房馀与七品以上同在籍进士举人视七品拔岁副贡生视八品堂后楣北设四室奉高曾祖祢四世皆昭左穆右妣以嫡配南向高祖以上亲尽则祧迁室祔庙均依昭穆之次东序西序为祔位伯叔祖之成人无后者伯叔父之成人无后及其长殇十六岁至十九者兄弟成人无后及其长殇中殇十二岁至十五者妻先殁子姓成人无后及其长殇中殇下殇九岁至十一者皆以版按行年墨书男统于东女统于西东西向岁以春夏秋冬仲月择吉致祭仪具
  大清通礼
  庶士寝荐庶人附
  庶士贡监生员有顶帯者家祭于寝堂之北为龛以板别为四室奉高曾祖祢皆以妣配位如前仪南向前设香案总一服亲男女成人无后者按行年书纸位祔食男东女西事至则陈已事焚之不立版岁以春夏秋冬节日出主而荐庶人家祭于正寝之北为龛奉高曾祖祢神位岁逢节序荐新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五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一
  礼嘉一
  等谨按杜典嘉礼一门凡冠婚朝会之仪尊崇册封之典章服车辂之制节文度数靡不详备顾冠礼自宋明以来虽或考定其制而当世鲜有行之者伏惟
  国朝典章明备宜古宜今要皆崇实斥虚以为亿万世遵守冠礼今既不行自无庸纂述兹敬考
  册府所载
  列圣继承嘉庆叠臻彝章隆洽仪文之盛并敬谨纂纪焉
  至于冠服辇辂旗章之制悉经
  睿裁以次厘正彚为
  皇朝礼器图式一书谨稽图说详著于篇并从会典通礼之例按次编载于杜典名目条例亦多有増删更定仍各加案声明于后至杜典所载杂议各条多出臣下一时之论我
  朝礼典悉遵
  皇制所有杂论无待采辑兹不复编列云
  元正冬至朝贺
  等谨按杜典有元正冬至受朝贺一条列于服章名物之后今以朝会之仪典礼尤大谨首载于篇以为嘉礼之冠伏考
  国朝定制元正岁始
  临御正殿王公百官及外国陪臣庆贺行礼中外一家
  整齐严肃仪至隆也冬至朝贺则以
  南郊大祀岁必
  亲行用是改于次日行礼凖古酌今允堪垂宪万世凡朝贺礼仪岁恒举行兹不胪述惟恭载始制及更定诸大端并祗奉
  谕旨遵行者以昭典则焉
  天命元年正月丙辰朔
  太祖高皇帝御殿行庆贺礼始定朝仪
  天聪元年正月己巳朔
  太宗文皇帝御殿受朝不作乐停筵燕六年正月己亥朔御殿受朝贺次日筵燕崇徳元年定元日长至进表行庆贺礼惟长至不设燕又定元旦前三日至第九日各官皆朝服
  顺治元年正月庚寅朔
  世祖章皇帝御殿受朝贺停筵燕免上表并年例进献十
  一月戊申以
  南郊礼成
  御殿受朝贺二年十二月定元旦前后七日王公百官皆
  朝服凡元旦庆贺先
  御武英殿内大臣两翼䕶军统领䕶军参领侍卫等内三院都察院大臣及礼部执事各官行礼毕
  御太和殿众官跪迎及
  陞座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奉表于阶上行礼次两翼满洲蒙古汉军各官次汉文武百官次朝鲜国进贡使臣次外国诸王使臣次吐鲁畨回回哈密卫人及栋苏固尔地方喇嘛等行礼八年四月定元旦冬至礼仪
  上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还宫
  御太和殿鸣钟鼓作乐诸王文武百官行庆贺礼又定长
  至节于次日
  御殿受贺如元旦仪九月颁庆贺表笺式于各藩王及督
  抚提镇等衙门又定元旦长至及
  万夀圣节为三大节在外直省文武官均设香案朝服望
  阙行礼与京朝官同
  康熙六年十一月丁未冬至戊申
  圣祖仁皇帝御殿受朝贺以
  世祖章皇帝配
  天礼成
  颁诏大赦
  雍正元年正月辛巳朔
  世宗宪皇帝诣
  夀皇殿行礼不陞殿受贺礼部等奏言帝王即位首重元正元者岁之始正者月之始也故曰春王正月所以纪即位之始也雍正元年
  龙飞之首岁
  皇上孝思罔极即不陞殿受贺而群臣奏表之礼断不可缺臣等请雍正元年元旦在京诸王百官恭进
  皇太后表文
  皇上表文仍照例呈览交内阁收贮将此表文式颁示朝鲜及直隶各省于雍正二年具奏冬至
  万夀节虽不受贺其表文亦照例具奏交内阁收贮从之
  十一月辛丑冬至壬寅
  御殿受朝贺以
  圣祖仁皇帝配
  天礼成
  颁诏天下先是
  谕大学士等曰朕惟
  圣祖仁皇帝大礼告成普天同庆朕陞殿颁布恩诏盖以贺
  列祖之鸿禧慰万方之诚悃也然朕思念
  顾复深恩中心哀慕今未满三年不忍陞殿受贺著内阁九卿等详察典礼酌古凖今务期于理允协庶朕心得安寻大学士等奏言谨按汉礼仪云冬至之日宗祀明堂登灵台大赦百官称贺此冬至配天行庆之明文也自晋至唐宋皆隆其仪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并侑大庆礼成百官奉表上贺其后仍之名曰庆成礼明会典载大祀礼成次日御奉天殿受贺我
  朝会典载冬至
  南郊礼成次日
  御殿百官进庆贺表臣等伏思先王制礼原以节情钜典
  攸宜古今不易恳祈
  俯允礼臣所请以二十六日
  御殿诸王群臣上表行礼颁
  圣祖仁皇帝配
  天恩诏诚于典礼符协得
  旨诸臣酌古凖今详察典礼具奏朕今亦难固却但朕中心实甚不安著允诸臣所请行二年正月丙子朔
  御殿受朝贺宣表十二月
  谕大学士等曰朕即位之初诸王大臣奏请元旦陞殿受贺至再至三朕无可如何准于次年受贺今年元旦陞殿读表时朕听之不禁心伤凄然垂泪今尚未过三年著停止行礼诸王大臣复请陞殿行礼又
  谕曰诸王大臣虽请朕俯顺舆情亦当思仰体朕意朕意以为行庆贺礼以示万国不若尽孝道以示天下二年元旦因行元年之礼故允所请去年允行长至之礼因
  圣祖仁皇帝配
  天大典朕不得已勉从众请至于御殿进表受贺不比寻常之御殿谢恩行礼也朕降此谕旨诸王大臣著即遵行诸王大臣又奏孝经言天子之孝得万国之懽心以
  事其先王今元旦
  陞殿受贺锡福兆人
  圣祖仁皇帝在天之灵必为欣慰与孝经之义相合得旨诸王大臣引据经典陈恳再三著准行礼其表文但行呈进不必宣读七年十二月
  谕元日朝贺凡三品以上之大臣年逾七十者不必随班行礼俟百官朝贺礼毕朕还宫后至乾清门行礼八年
  正月元旦令节以逢
  祈谷斋戒日期改于初六日行朝贺礼十二年正月元旦
  令节遇
  祈谷斋期改于初九日行朝贺礼
  乾隆元年正月丙申朔
  皇上御太和殿中和韶乐设而不作诸王公文武各官朝鲜使臣进表行庆贺礼表文不宣读十二月
  谕今岁元旦乃朕御极元年朝正大典礼制攸关且在
  皇考大事百日之外是以勉从诸王大臣所请御殿受朝明年元旦尚在二十七月之内陞殿受贺朕心不忍不必陞殿行礼三年十一月庚申冬至壬戌
  御殿受朝贺是年以冬至次日恭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改于后二日行礼十八年十一月谕元旦长至万夀三大节外省文官臬司以上武官副将以上例得随进表笺称贺朕思督抚提镇封疆大吏事皆专达表贺为宜藩司副将既不得专达章疏其由督抚附进表笺亦可不必且不过由部送阁存贮并不呈览此亦向来虚文陋习甚无取焉其㮣行停止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冬至辛亥
  御殿受朝贺以回部平定
  颁诏中外二十七年八月通政使司奏言此次贵州巡抚乔光烈庆贺本章面用黄绫内加黄签与各省督抚本章互异请
  钦定式様以昭画一得
  旨嗣后庆贺本章著照乔光烈之式二十八年二月通政使司奏言凡恭逢庆贺之期在京各部院衙门陈奏寻常事件俱用黄折况庆贺本章事关大典请嗣后恭遇庆贺
  皇太后
  皇上本章及贴黄俱用黄纸其面页仍用黄绫黄签本内及贴黄俱毋庸另行加签从之四十五年礼部议奏东三省地方所进庆贺表文改用清文至各省凡有驻防处所庆贺表文俱改用清文以昭画一从之四十六年十二月
  谕明年元旦系上辛祈谷斋戒日期所有元旦应行拈香各处仍亲诣行礼初五日陞殿受贺凡朝贺仪节具
  大清通礼
  圣节朝贺
  等谨按杜典不载圣节朝贺而开元礼则有千秋节朝贺仪唐以后圣节上夀礼与元正等自应别立专条以昭盛典洪维我
  朝定制
  万夀圣节进表庆贺与元正冬至并称三大节
  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馀年深仁厚泽沦浃人心恭逢圣节庆洽敷天康熙癸巳岁以
  六旬万夀
  特颁恩诏遐迩均霑至群臣请上
  尊号则谦而不居详载
  万夀盛典一编
  世宗宪皇帝于
  万夀之年屡颁
  谕旨禁止庆贺我
  皇上仁夀凝禧诞膺景福自
  临御以来毎遇
  旬庆之年皆先期
  谕止祝颂岁庚子
  七旬万夀亿兆臣庶愿效欢舞用申祝
  嘏之忱既有
  诏勿事而
  恩泽覃敷凡庆典所宜举行咸秩维昭臣等恭纪大典
  仰见
  皇上以圣继
  圣行庆施惠
  夀宇熙洽
  纯嘏绵长为从古所未有自今以始亿万斯年盛徳延洪曷胜无疆之颂云
  崇徳元年
  万夀圣节进表朝贺仪与元日同
  顺治八年四月
  万夀圣节卤簿大驾全设
  世祖章皇帝先诣
  太庙行礼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受朝贺
  康熙元年三月
  万夀圣节
  圣祖仁皇帝率诸王大臣诣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慈和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受朝贺自是恭遇
  万夀圣节皆诣
  两宫行礼如仪四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诣
  皇太后宫行礼停止朝贺筵燕
  颁诏天下五十年三月
  万夀圣节前期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等奏言今当五十年
  升平之会中外臣民喁喁引领恳祈
  诞受尊号以慰舆情我
  皇上徳盛不居屡诏未允臣等不敢更请兹恭遇万夀圣诞乃敷天率土衢歌封祝之时仰祈
  御殿受贺以惬中外诸臣及士子兵民人等之望得旨朕于夀日停止朝贺已二十馀年兹诸王群臣以今岁当五十年升平之会特请御殿行礼以惬中外官员士子及兵民人等仰望之心公疏奏陈词意诚恳朕勉顺群情应如所请届期
  亲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王以下文武诸臣上表庆贺如仪停止筵燕五十一年十一月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诸臣等以明岁
  万夀六旬圣诞请上
  尊号
  诏不许五十二年三月直省官员绅士耆庶咸赴京分建
  彩棚自西直门至
  畅春园相属二十里礼部奏言毎岁恭遇
  万夀圣节王以下文武各官朝服七日在
  畅春园蟒袍补服今岁恭遇
  万夀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应自三月初一日至三十日咸朝服蟒袍补服嗣后毎遇十年照此例行得
  旨著自初一日至二十日前期
  亲奉
  皇太后御辇陈大驾卤簿由
  畅春园回宫直隶各省官员士庶夹道跪迎耆老等跪献万年夀觞
  赐老人等夀桃及食品皆遍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
  官员兵丁皆于诵经处跪迎并
  赐以食品是日遣官祗告
  
  地
  太庙
  社稷
  颁诏天下又
  命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大学士以下民以上年逾六十五岁者奏闻择日赐燕再查七十以上老妇另日宣至
  皇太后宫赐燕详见优老至日
  亲率诸王公大臣等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及致仕官员行庆贺礼八旗兵丁
  直隶各省耆老士庶齐集
  午门外
  大清门内叩祝行礼
  驾回宫内大臣侍卫内阁翰林院礼部都察院詹事府等
  衙门侍直官员诣
  乾清门行礼是日
  躬奉
  皇太后幸畅春园王以下满汉文武官员直隶各省耆老
  士庶于各诵经处跪送六十年三月
  万夀圣节诸王公大臣百官合词请上
  尊号曰圣神文武钦明濬哲大孝弘仁体元夀世至圣皇帝圣祖仁皇帝谦让不许并
  命停止庆贺直省老民等诣京叩祝并进土产诸物皆却
  之仍赏赉有差
  雍正元年七月
  谕诸王大臣及内外文武各官朕惟自古帝王抚御寰区治化隆盛中外臣民纪功述徳颂祷情殷故天保之诗卷阿之什拟升恒于日月期纯嘏之弥长祝釐之词形诸歌咏者往往有之我
  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馀年至治神功参两
  天地深仁厚泽超迈百王薄海内外无不食徳饮和沦肌浃髓臣工黎庶无以致其感激爱戴之诚故毎于
  万夀圣节京师暨直省各建道场诵经祝夀总因圣祖仁皇帝恩徳及人者至久感人者至深诸臣于无可报答之中勉竭忱悃以普天同庆之心效华封称祝之意在诸臣亦藉以自尽其心耳今朕嗣位之初夙夜祗惧不敢少懈所以立政图治者安能及
  圣祖之万一尔诸臣于朕诞日倘仍照从前建立道场则自此以后将成定例在京王公以下及部院等官未免从事靡文稽迟公事在外文武大吏亦恐科派属员贻累地方且以有用之财供无益之费既非朕以勤俭励有位之心又非朕以康阜期海内之意尚虚文而无禆实政朕甚无取焉特宣布中外于朕诞日毋得建立祝夀道场但冀内外诸臣各殚厥心勉襄化理勤修职业利济苍生以慰朕宵衣旰食之焦劳即不啻天保卷阿之祝颂矣若不遵谕旨朕必加以处分不少宽贷五年
  闰三月
  谕内外诸臣曰朕闻会试举人感朕特恩以今年为朕五十万夀特于京城寺庙设立经坛以申颂祝之意此举甚为虚妄朕临御天下孜孜求治凡所行之事惟以循理为本诚以理之所在即
  天意所在感孚默应捷于影响若朕所行悉合于理则问心无愧之处即可以对越神明而舆情之颂祝与否皆可置之不问也朕儆戒干惕之功无时或释举人乃平日读书明理之人当效法古之圣贤岂可为此世俗妄诞之举且朕正念士子贫寒归途艰于资斧是以赏给路费今乃费于无用之地尤不能体朕之心矣其所设经坛即行禁止朕又闻各省督抚因朕今年五十万夀欲购觅玩好之物以为进献者此举尤为不可夫地方大吏偶有进献方物土产者不过借此以达其瞻仰之意而朕之酌量收纳则又复随便分赐廷臣者亦所以联君臣上下之情若今年亦只照毎年之例备办尚准其奏达朕前倘别有玩赏之物则㮣不寓目朕仰赖
  皇考福庇在藩邸数十年所蓄器玩颇有及即位后见宫中传贻古玩器皿皆质朴之物实无奇异为人所罕见者视朕藩邸所藏尚属不逮朕深用抱愧于怀当日二阿哥在东宫时广蓄奇巧珍贵之物数倍于
  皇考宫中之所有朕仰思
  皇考恭俭至徳实可垂法万世钦服之诚切于五内益觉二阿哥之所为当为鉴戒也朕既深知二阿哥之非若此时复留心玩好广收进献则将来子孙之贤而有识者岂不以此为朕躬之累乎朕意欲俟暇时将宫中所有之物或为
  皇考传留或朕藩邸旧蓄一一分晰标记以明
  皇考之俭徳俾世世子孙共知之又安肯多收玩好以滋朕心之愧乎朕澄清吏治令督抚诸臣共励廉隅即量子公费不过供其日用之需安有馀资搜求玩器倘转索之于属员则又开下吏逢迎奔竞之渐尚望其秉公督率整饬官方乎朕心惟以民安物阜为美荐贤举能为贵倘督抚等秉公察吏实心为国行一利民之政胜于献希世之珍也荐一可用之才胜于贡连城之宝也当年
  皇考五十万夀时朕再三恳请庆贺不蒙
  俞允今朕五十夀诞躬自举行于心实有未安至于设立经坛建立碑亭等事在
  皇考当日甚鄙而厌之因见诸臣吁恳之切随便听其举行乃朕所深悉者而其中群下隐情在
  皇考实不能深知朕居子臣之位四十年于臣庶情形皆所亲见是以不肯复为内外诸臣其共体朕心祗遵朕谕殚极诚意屏绝虚文勉之勉之四月复
  谕曰朕今年五十已有谕旨不行庆贺礼昨杨名时南天祥奏折俱称今年进京庆祝万夀朕思
  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圣徳神功际天蟠地当年五十圣夀之时尚未允行庆贺之礼朕临御以来虽时时有励精图治之念乂安海宇之心而实在善政善教可以造福于
  社稷苍生者何事可以自信正当君臣交相儆勉期于有成又安可为此粉饰之事以滋烦扰乎朕之待下惟有一诚诸臣果矢诚恳之念于隐微寤寐之中尊君亲上如诗书所载元后父母之谊岂不胜于拜舞彤墀效称觞祝嘏之仪节乎外任诸臣俱不必具本奏请来京只照常年之例行若有因地方事务应来陛见者朕自另降谕旨其各省耆民等若有欲来京庆祝者地方官切止之高年之人长途䟦渉未免劳顿非朕体恤之意倘违朕旨而来俱不许奏闻朕亦不加以恩赐伊等若果有感恩戴徳之忱何不训诲子弟劝导乡人使各为善良各务本业而乃仆仆道路以为报效朝廷乎再各省地方若有指称万夀设立经坛或聚集梨园喧哗糜费者此皆生事不安本分之徒诱惑愚人希图财利尤宜严禁地方官不行禁止经朕访闻定照欺罔之律治罪将此通行各省并转饬各府州县咸使闻知
  乾隆元年八月
  万夀圣节
  皇上诣
  雍和宫行礼毕还
  宫诣
  皇太后宫行礼停止庆贺
  谕诸臣曰朕前降旨三年之内不行庆贺礼今八月十三日为朕诞辰礼部循例题请已降旨停止行礼并令朝臣勿穿蟒袍补服所有外省庆贺本章俱著内阁发还五年八月
  万夀圣节
  御殿受朝贺前期
  谕曰八月十三日为朕诞辰闻内外臣工以今年为三十万夀之期欲行庆贺贡献之礼朕甚不取今年春间外省督抚提臣中有请八月进京陛见者朕批谕止之盖朕年甫及壮不言庆贺且朕所望于内外臣工者总在实心实政为国家宣猷效力不在称觞祝嘏之仪文著即传谕内外臣工等仍照常年之例行若有在常例之外者俱著停止六年八月
  万夀圣节
  上巡幸热河诣
  皇太后行宫行礼毕
  御行殿扈从诸王公文武大臣官员暨外藩蒙古王以
  下行庆贺礼先是礼部奏言
  万夀圣节恭遇
  圣驾巡幸扈从王大臣官员应于
  行宫前行庆贺礼其班位王公大臣在网城内三品以下官在网城外在京王公大臣官员于
  午门前行庆贺礼其筵燕应行停止从之自后每岁
  巡幸热河恭遇
  圣节庆贺之礼俱照此行十五年四月
  谕曰今年八月为朕四十夀辰阅督抚诸臣奏折有陈请来京庆祝者各省将军督抚皆有封疆重任岂有㮣离职守来京庆祝之理一处陈请他处从而效之若明知不能悉允所请而各缮本章往来批答徒成具文岂君臣间以至诚相孚之谊耶当年
  皇祖圣祖仁皇帝四十五十圣夀
  皇考世宗宪皇帝五十圣夀俱未行庆贺礼
  皇祖夀登六十始允臣民之请举行庆贺今朕四十夀辰未届应行祝嘏之时何必遽事纷纷陈奏著传谕各省文武大臣不必具折奏请来京诸臣其明体朕意八月
  万夀圣节
  御殿受朝贺如常仪二十四年十月
  谕曰雍正五年恭值
  皇考五十万夀因会试举人请于京城寺庙设立经坛以
  申颂祝钦𫎇
  颁谕禁止并
  敕各直省督抚毋得因万夀进献玩好
  圣训有云朕心惟以民安物阜为美荐贤举能为贵倘督抚等秉公察吏实心为国行一利民之政胜于献希世之珍举一可用之才胜于贡连城之宝仰见我
  皇考恭俭圣徳实为万世训行朕嗣服以来屡谕各督抚等不得于方物之外别有进献谅内外大小臣工无不明体朕意开岁八月为朕五十夀辰惟恐臣僚中或以万夀圣节欲购觅珍奇共申祝嘏其各省士民或且有设立经坛建立碑亭之事非先期详悉传谕必将竞事浮华徒滋糜费甚非所以励官常惜物力也朕心深所不取其饬禁之至在籍年老诸臣如尚书沈徳潜侍郎钱陈群等若以随班叩祝䟦渉远来亦非朕优礼老臣之意况辛巳恭遇
  圣母皇太后七十大庆以新春敬奉
  安舆时巡南服诸臣就近迎銮相见不远又何必仆仆道路为耶著将此通行传谕知之二十五年正月
  谕来岁恭遇
  圣母皇太后七旬万夀今年为朕五十诞辰仰荷上苍福佑西陲大武告成普天同庆著于本年八月举行恩科乡试来岁三月举行会试俾多士并得观光益宏嘉禧该部即遵谕行七月
  谕今年为朕五十诞辰巳降旨臣工等不得以合词庆祝踵事繁文至督抚等各进土宜方物朕不过以其封疆大吏藉联上下之情未可径斥若藩臬两司其位次本不宜贡献前庚午年早经传旨饬禁惟讬庸等数人以兼管关差织造故不在遣却之列乃今日调任甘肃布政使许松佶具折进贡微特不悉朕意于体制亦属冒昩已饬奏事处发还恐直省各员未能遍晓效尤之习不可不防其渐将此宣谕知之八月
  万夀圣节
  御殿受朝贺如常仪三十四年八月
  谕昔者朕五十诞辰恐直省臣民有启经坛立碑亭贡献称祝之事或致糜耗物力曽预敕禁止之明年八月届朕六十正诞意中外耆庶必有以周甲圣节非五旬大庆比欲申祝釐以抒爱戴者情固难却而非朕心所乐从用是明切宣示朕临御三十四年以来承
  累洽重熙之盛海宇乂宁民气恬乐复仰荷
  上苍眷佑连岁屡丰方思上答
  鸿庥宏敷闿泽以嘉惠吾民益臻熙阜国家之瑞莫大于
  此且越岁辛卯即恭遇
  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夀
  璇闱庆典亘古稀逢朕将率天下臣民胪欢舞彩敬迓慈禧自当听衢巷讴歌共展
  尊亲之义又何必因朕躬庆辰频年祝嘏多此繁文缛节为哉其布告天下咸体朕意一切仍照二十四年所降谕旨不必举行各省督抚亦不必以来京叩祝为请并不必进奉珍玩及䌷縀表里等物至在籍大臣中如尚书沈徳潜夀届期颐钱陈群亦年逾八袠不宜复以远渉劳筋力已谆复传谕令其无庸亲诣京师叩祝俾黄发耆臣领袖江乡父老携杖呼嵩为熙朝盛事不亦美欤三十五年正月
  谕国家茂膺多福瑞祉骈臻思与海内同兹嘉庆粤在壬申辛巳两遇
  庆典再开
  万夀恩科今岁为朕六十诞辰明年恭逢
  皇太后八旬万夀仰惟
  慈禧光被欢洽敷天允宜申锡无疆彚征叶吉用彰行庆作人之盛著于本年八月举行恩科乡试来岁三月举行会试俾多士忭舞观光副朕锡类延
  釐至意该部即遵谕行六月
  谕向遇国家庆典衍圣公及五经博士俱有来京朝贺之例今思五经博士虽膺章服之荣究与各省绅士无异且其品秩不崇非若衍圣公之身膺显爵者可比伊等趋诣阙廷无由一体延见加恩徒令其䟦渉往来致滋糜费甚无谓也嗣后五经博士凡遇庆典俱在各本籍随班行礼其来京朝贺之例著永行停止至衍圣公孔昭焕昨已传谕令其今年且不必来京将来遇有应行朝贺之事并著先期奏请候旨遵行著为令八月
  万夀圣节
  上率王公大臣等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王公文武大臣官员行庆贺礼
  赐宗室王公内廷大臣及诸外藩回部等燕四十三年十月两江总督等以江浙臣民望幸甚殷恭恳于庚子春
  南巡并请举行庆典得
  旨该督等以庚子年适逢朕七旬万夀欲就近举行庆典则断不可朕本意以庚子年为朕七旬庆辰越岁辛丑恭逢
  圣母九旬万夀斯则敷天同庆自当胪欢祝嘏以抒万姓悃忱今既不能遂朕初愿尚复何心为已称庆况朕跸途所经老㓜欢迎扶携恐后未尝不顾而乐之若经棚戏台侈陈灯彩点缀纷华饰为衢歌巷舞深所不取且非所以深体朕意也不特江浙臣民不当为祝釐之举即凡内外大小臣工于朕七旬万夀时亦均不得请行庆典以及进贡献诗若伊等谓欲藉以申其尊敬之诚是转増朕心之不悦尚得谓之忠爱乎但天下士民遇朕七旬皆不免望恩幸泽此则情理之常朕亦何肯因不举行庆典并靳恩施乎著于己亥年八月举行恩科乡试庚子年三月举行恩科会试以彰夀考作人之盛至各省漕粮于乾隆三十一年普免一次兹蒙
  昊苍眷佑累洽重熙敬体
  天心爱养亿兆用是再霈恩膏著于庚子年为始复行普免天下漕粮一次俾藏富于民共享盈宁之福所谓敛福锡民庆莫大焉四十五年正月元旦
  御太和殿以
  七旬万夀
  颁诏天下
  赐王公文武大臣官员及外藩王公等燕八月万夀圣节恭逢
  驻跸避暑山庄
  御行殿扈从诸王公文武大臣官员暨外藩蒙古王以
  下行庆贺礼凡朝贺仪节具
  大清通礼
  皇太后三大节朝贺
  等谨案礼莫大于尊亲典尤隆于锡类粤稽史册咸称媺焉钦惟我
  朝以孝治天下自
  列圣尊奉
  慈宁定为三大节庆贺之礼
  圣祖仁皇帝孝养
  重闱数十年间仪隆典备
  皇上尊奉
  皇太后䖍恭
  色养者四十一载问
  安视膳典礼光昭恭逢
  慈夀庆辰掖
  辇称觞自
  六旬至
  八旬盛典频仍元正长至岁必
  躬率群臣庆贺行礼推
  恩锡恺周浃寰区不可胜纪谨稽三大节朝贺典礼以补
  杜典之所未备云
  顺治八年四月定
  皇太后三大节礼仪是日
  皇太后仪仗全设
  皇帝
  皇后诣
  皇太后宫
  皇太后陞内殿
  皇帝
  皇后先行礼毕还宫公主和硕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
  妇以上俱诣
  皇太后宫行礼十年二月甲辰
  世祖章皇帝率内大臣侍卫等诣
  慈宁宫预行庆贺
  皇太后圣夀礼乙巳公主和硕福晋以下一品命妇以上
  行庆贺礼赐燕是年以
  皇太后圣夀节在
  社稷斋期改于前一日行礼
  康熙八年定元旦冬至庆贺礼仪是日
  太皇太后
  皇太后仪驾俱全设
  皇帝御礼服率王公内大臣侍卫暨都统尚书子以上咸
  朝服先朝于
  太皇太后宫毕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次
  皇后御礼服率公主福晋命妇咸朝服朝于
  太皇太后宫毕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十七年二月
  太皇太后圣夀节
  圣祖仁皇帝亲撰表文率王以下文武大臣侍卫等诣太皇太后宫上表行礼十八年二月
  太皇太后圣夀节
  懿旨以春分斋戒改于初十日行礼至日
  圣祖仁皇帝率诸王文武大臣侍卫等诣
  太皇太后宫行庆贺礼二十一年正月定
  太皇太后
  皇太后三大节庆贺行礼时令在京文武官员及直省进
  表官员于
  午门外行礼二十二年二月礼部议凡遇喜庆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时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侍卫大学士等照常行礼八旗一品大臣及满汉尚书俱令在
  午门外众班内行礼从之又定
  宁夀宫行礼时置纠仪御史二人于
  宁夀门外二人于仪驾末二人于
  午门外监礼三十九年十月
  皇太后六十圣夀
  圣祖仁皇帝率王以下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四十九年十
  
  皇太后七十圣夀仪与三十九年同六十一年十二月王
  大臣等奏请雍正元年元旦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奉
  懿旨停止行礼
  乾隆元年十二月
  谕内阁曰朕前降旨明年元日停止御殿受朝
  皇太后前照常行礼今奏知
  皇太后𫎇降
  懿旨明年元日尚在
  世宗宪皇帝二十七月之内皇帝既不受朝其王大臣赴慈宁宫行礼亦著停止二年十一月礼部奏
  皇太后圣夀日
  皇帝诣
  皇太后宫进表仪注得
  旨毎年用进表仪注遇大庆之年用宣表仪注五年十
  一月定
  皇太后万夀圣节大小臣工咸服蟒袍七日不理刑名著
  为例六年
  谕曰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恭遇
  皇太后五十万夀普天同庆伏查康熙四十二年圣祖仁皇帝五旬大庆曽经赏赉八旗年老人等今年朕亦欲将在京八旗官员及男妇太监等年六十以上者加以恩赏此等老人于
  皇太后自畅春园回宫之日欲瞻仰跪接者不必禁止其年老艰于步履者亦不必勉强十一月
  皇太后圣驾进宫
  皇上出西华门请
  安奉
  皇太后诣丰泽园进膳
  万夀圣节
  上率诸王公大臣等行礼文武百官于
  午门外行礼七年十月礼部奏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皇太后万夀圣诞次日适届冬至令节
  皇上先期躬诣斋宫所有庆贺典礼请于二十二日预
  为举行得
  旨是十二年礼部议向例庆贺大典
  皇太后宫行礼公主福晋以下止及一品大臣命妇嗣后二品命妇亦准入班行礼从之十四年正月
  谕朕阅礼部所进仪注朝贺
  皇太后行礼之世职大臣止列入公侯伯子而男爵则未之及盖因男爵原系二品向例惟一品大臣在长信门外行礼后以人数过少増入侍郎副都统而礼部所进仪注仍循前例不及男爵是五等之班竟阙其一未为允协著一并増入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六十圣夀豫建
  夀安宫为奉觞之所
  上亲制
  慈圣万夀九如颂一篇以献是月癸未
  皇上奉
  皇太后安舆自
  畅春园进宫
  上侍
  皇太后膳于夀安宫称庆凡九日乙酉
  上率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恭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皇太后徽号进
  册宝礼成
  颁诏天下戊子
  皇太后圣诞日
  上率王公大臣侍卫诣
  慈宁宫行礼宣表文文武百官等俱于
  午门外生监耆老于
  天安门外各行礼自是月十四日至二十八日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不理刑名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十圣夀
  上亲撰
  圣母皇太后七旬万夀连珠词制围屏恭献是月己酉上奉
  皇太后安舆自
  畅春园回宫每日
  上侍
  皇太后膳于夀安宫甲寅
  上率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恭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纯禧恭懿皇太后徽号进册宝礼成
  御太和殿
  颁诏中外是日
  上诣
  慈宁宫侍
  皇太后燕
  上彩衣躬舞捧觞上
  
  皇子
  皇孙额驸等以次进舞丙辰
  上率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行礼宣表文文武百官俱于
  午门外行礼生监耆老于
  天安门外行礼自是月初八日至二十八日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不理刑名是年以二十五日己未
  皇太后圣诞日适逢
  南郊斋期改于二十二日丙辰预行庆贺礼二十八年二
  月通政使司奏言各省督抚庆贺
  皇太后本章及贴黄俱请纯用黄纸其面页仍用黄绫黄签本内毋庸另行加签从之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十万夀
  上亲制恭祝
  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夀
  鸿称积庆颂一篇以献是月丙辰
  上奉
  皇太后安舆自
  畅春园回宫是日
  上率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恭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纯禧恭懿安祺皇太后徽号躬进
  玉册
  玉宝行礼每日侍
  皇太后膳于夀安宫辛酉
  皇太后圣诞日
  上亲撰表文率诸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行庆贺礼宣表文文武百官暨原任候补候选人
  员俱于
  午门外行礼生监耆庶于
  天安门外行礼礼成
  御太和殿
  颁诏天下是日
  上诣
  慈宁宫侍
  皇太后筵燕
  上彩衣躬舞捧觞上
  夀
  皇子
  皇孙
  皇曾孙以次进舞王公百官自是月初八日至三十日咸蟒袍补服不理刑名三十七年十一月
  谕本月二十五日恭逢
  皇太后万夀庆节适当长至郊
  天斋戒之期礼部奏请于二十二日行庆贺礼兹朕敬拟
  先期二日诣
  夀安宫侍膳庆祝又奉
  谕奉
  皇太后懿旨向来每遇庆典令节皇帝诣慈宁宫朝贺至永康左门外即降舆步入今皇帝春秋已逾六旬虽体气强健精力如常而礼数过劳之处亦宜随事撙节嗣后遇元旦行礼在慈宁门东阶下降舆万夀行礼在慈宁门西阶下降舆并就门旁著内监设便座以资小憩以示惓惓爱䕶之意钦此朕钦承
  慈命敢不祗遵著传谕各该衙门载入仪注敬谨遵照凡
  三大节
  皇太后宫朝贺仪具
  大清通礼
  皇后三大节朝贺
  等谨案杜典载开元礼有皇后至正受贺仪注而历代则未详焉
  国朝定制
  皇后宫庆贺礼以元旦冬至千秋节为三大节敬稽会
  典所载著于篇中
  顺治八年四月定
  皇后三大节礼仪是日
  皇后仪仗全设
  皇后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还宫公主和硕福晋以下都统子尚书
  命妇以上俱诣
  皇后宫行礼
  康熙八年元日设
  皇后仪驾于
  太和殿前时修 乾清宫尚未竣工设丹陛大乐于
  中和殿前
  皇后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公主福晋以下一品命妇以上咸朝服
  行礼冬至礼同十年定
  皇后仪驾丹陛大乐设于
  坤宁宫前十一年定
  皇后千秋节庆贺仪与元日同
  雍正六年
  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
  乾隆六年二月礼部奏
  皇后千秋节恭进庆贺笺文向未列班行礼于典礼未
  备嗣后文武各官拟于
  午门外齐集行礼得
  旨仍照旧例行二十八年二月通政使司奏言嗣后各省督抚庆贺
  皇后本章及贴黄请改用红纸其面页仍用红绫红签本内毋庸另行加签疏下大学士等集议应如所请惟面页面签亦用黄绫以昭画一从之凡三大节
  皇后宫朝贺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五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
  礼嘉二
  御门听政
  等谨按
  国初定制每日听政必
  御正门九卿科道各员齐集启奏以为常典至雍正初始
  
  御门之制凡部院折本下内阁者积如干件始得旨举行其仪至为整肃至每日
  召见大臣
  引对庶僚咨询政治披阅章奏皆
  临御内殿寒暑无间仰见
  列圣相承敕几凝绩宵旰勤求有
  国史所不能尽书者兹恭纂
  御门典礼为一篇列于常朝之前
  顺治二年定每日奏事吏户礼兵工五部轮流首奏刑部常列三班并令翰林科道同奏事官齐进侍班记注
  康熙六年七月
  圣祖仁皇帝亲政行庆贺礼毕
  御乾清门听政嗣后日以为常十三年令各部院汉司官照满司官例随堂官入奏十八年九月
  谕大学士等朕每日听政一切折出票签应商酌者皆国家切要政务得失所系今后起居注官除照常记注外遇有折本启奏俱令侍班记注二十一年九月
  谕朕御朝太早各官于三四鼔趋赴朝会殊为劳瘁自今以后朕每日御朝听政春夏以辰初初刻秋冬以辰正初刻为期启奏各官从容入奏九卿詹事科道原系会议官员仍每日于启奏时齐集午门如有年力衰迈及偶患疾病俱向本衙门说明免其入奏齐集此外各衙门及部院司属官员俱停其每日齐集著各赴本衙门办事每月常朝仍应照旧行二十三年五月
  谕御史卫执蒲奏请御门听政或以五日或以二三日为期其意盖欲君臣之间政事馀暇稍得休息也朕躬亲庶政宵旰弗遑念致治之道务在精勤励始图终勿宜有间二十馀年以来于凡用人行政事无巨细罔不殚心筹画早夜孜孜有如一日
  
  庙禋享必躬执事间有不亲诣之时皆甚非得已至于内殿斋居几微悉谨左右𥊍御咸所稔知在朕未明求衣辨色视朝日与大小臣工率作省成用熙庶绩近念尔诸臣奏事劳苦少展御门晷刻俾得从容入奏非图便安迩年海宇敉宁政事渐简顷复谕部院事务应得归并者酌量合奏期于简要清省从此民生日康刑清政肃部院章奏当不期省而自省若必预定三日五日以为奏事常期非朕始终励精之意也二十四年五月九
  卿议言大朝之期
  皇上视朝最早回宫进讲后仍
  御门听政恐
  圣躬太劳今四海升平政事简少请以后大朝之期及大
  雨雪俱停止启奏得
  旨朕御极以来孜孜图治罔有暇逸惟期禆益国家乂安兆庶用臻上理非不自知其劳但念庶政丛集一日万几若从所请未免始勤终怠且恐不及详察致有疏略舛错于政事得失所关非细自后大朝之期一切章奏交送内阁遇大雨雪临时请旨其祁寒盛暑之时各部院果无应奏事宜方许暂止启奏朕始终不欲一念倦怠晏安自便也二十九年十月给事中何金蔺疏请酌
  
  御门之期或三日或五日事应面奏者仍面奏请旨至寻常奏章俱交内阁照例送进
  谕曰朕惟致治务在精勤久道期于无斁朕躬亲庶政早夜孜孜靡敢暇逸冀与大小臣工共图熙绩据奏用人行政条例具举寻常奏章日烦临御臣谊难安请酌定御门之期等语朕三十年来每晨听政面见诸臣咨询得失习以为常今若行更改非励精求治初终罔间之道且与诸臣接见稍疏朕衷亦深眷念此奏不准行三
  十二年十二月
  谕曰朕观近日政务简少每日启奏部院大臣中有年迈者甚属劳苦自后年逾六旬以外大臣令其量力间二三日一来启奏至折本内遇𦂳要事朕有旨传进尔等方来请旨若无朕旨尔部将折本彚齐亦间二三日一来启奏寻大学士等奏言
  皇上宵旰勤劳励精图治天下已享太平政务亦极清简
  臣等敢请每日奏章交送内阁
  皇上隔三四日御门一次听理引见人员与绿头牌启奏
  诸事似于政事亦不致有悮
  谕曰朕听政三十馀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若隔三四日恐渐致倦怠不能始终如一矣此乾清门乃朕宫中亦有何劳但念年老大臣黎明从家中入奏甚为劳苦故有此谕朕仍照常每日听政雍正元年四月总理事务王大臣等奏请
  世宗宪皇帝御门听政得
  旨
  皇考梓宫尚在享殿安奉朕今即临御正门理事心实不忍应俟奉安
  地宫之后举行诸王大臣复援典礼恳请再三乃允之二年定吏部奏事在各部院衙门之后三年定听政日于翰林院编修检讨内按俸以四人侍班班在科道之上七年十二月
  谕内阁十五日御门办事奏事大臣及引见官员等俱著用补服嗣后朕临御前殿照常用朝服至御门理事祗用补服遇应服蟒袍之日亦著补服蟒袍永著为例
  乾隆元年十一月
  皇上御门听政先是雍正十三年十二月
  谕曰据礼部奏请初十日御门办事朕查雍正元年四月间诸王大臣奏请御门听政
  皇考圣意欲俟
  山陵礼成之后经王大臣再三恳请始降
  旨允行计已五阅月矣今百日甫过朕即临御正门理事
  心实不安朕受
  皇考付托之重所有国家政务在便殿随时办理不敢略有旷废其御门之典俟明春再行请旨至是年二月复奉
  谕曰礼部奏请二月十三日御门听政朕思百日之后虽阅两月但
  皇考梓宫现在雍和宫朕即御门听政心实不忍可俟梓宫奉移
  山陵后再行请旨十月
  世宗宪皇帝山陵礼成至是月
  皇上始御门理事如仪二年六月
  御门听政
  谕曰连日仰蒙
  上天降赐甘霖众心感庆朕今日御门听政复值㴻雨再降更为优渥念诸臣衣服未免霑湿大臣等著赏纱二匹凡陪奏侍班引见执事官员及侍卫等俱著赏纱一匹十一月
  谕曰向来御门听政大学士等俱不设毡垫惟圆明园奉
  皇考特旨铺设而乾清门尚仍其旧原定制之意盖以君尊臣卑预防专擅之渐然亦不系乎此况古有三公坐论之礼大学士等皆年老大臣当此严寒就地长跪朕心特切轸念嗣后著铺毡垫以示优礼至意又
  谕曰朕御门听政之时翰林院修撰编检与科道一同侍班翰林班次在科道之上科道悬带数珠而翰林未有定制朕思侍从之臣理应画一嗣后修撰编检亦著一体悬带数珠以肃朝仪凡
  御门听政仪具
  大清通礼
  常朝
  等谨按杜典以朔望朝参及常朝附入元正冬至受贺之内伏考我
  朝定制以每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为常朝之期先期鸿胪寺奏请
  御殿王公百官应谢
  恩者及外国陪臣以次行礼若不
  御殿则王公列坐于
  太和门外百官列坐于
  午门外纠仪官察其失仪者移时乃退常朝之外八旗官员则于月朔及十日二十日坐班左右翼王公分日坐班上三旗领侍卫大臣侍卫等每日坐班盖即唐时朔望朝参之意兹立常朝一门彚著于篇与
  御门听政并彰钜典焉
  崇徳元年定凡王以下各官升赏或因事谢
  恩者于毎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日行谢
  恩礼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谢
  恩皆启奏进内行礼官员有功陞赏谢
  恩者于
  大清门外行礼如革职官不许具朝服行礼外藩王贝勒贝子等及外藩官谢
  恩亦于常朝日行礼凡王以下文武官升迁谢
  恩者行三跪九叩礼
  赐银币等物谢
  恩行二跪六叩礼
  赐食行一跪三叩礼凡赏赉谢
  恩皆常服不赞八年定常朝之期王贝勒贝子公等一次不到者有罚若借称有事失误朝会者送法司治罪
  顺治八年九月定王以下各官以上陞级授官谢
  恩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出师凯旋受赏谢
  恩王以下文武官以上及喀尔喀贡使朝见俱设卤簿奏
  乐鸣钟鼔
  御太和殿鸣赞官唱赞行礼王以下官员以上
  钦命婚娶者或于
  中和殿或于
  位育宫俱朝服行礼不唱赞其不时赏赉谢
  恩常服行礼亦不唱赞九年二月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
  五日
  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俱朝服入朝行朝参礼凡升迁起用及见朝辞朝等官有应面朝者于
  太和殿前丹墀行礼其馀俱于
  午门外行礼八月定凡朝期
  御太和殿卤簿全设奏中和丹陛乐鸣钟鼔鸣鞭内大臣侍卫列殿内两旁王以下辅国公以上集于朝房文武各官列
  午门外其谢
  恩辞朝陛见等官该部分别应在内在外行礼先期奏闻亲王以下文武官进爵升官及王贝勒贝子公大臣出
  征凯旋
  赏赉及诸
  恩赐俱于常朝日进内听唱赞行礼汉军汉人官员赴任及外省朝觐应行礼各官亦进内行礼应在外行礼各官俱于
  午门外行礼如是日不
  御殿赴任及朝见官员均在
  午门外行礼外藩王以下公台吉以上来朝及喀尔喀厄鲁特诸部落入贡使臣亦于常朝日行礼又定八旗武官除大朝常朝外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具公服于
  午门外分翼坐班如遇
  巡幸除朝期外每日于
  午门外坐班用常服十年定常朝日谢
  恩及见朝辞朝文武官四品以上
  太和殿前行礼五品以下
  午门外行礼十二年定朝期王以下公以上在午门内朝房齐集又定常朝
  御殿谢
  恩各官行礼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应进
  殿两旁排立俟各官行礼毕
  赐茶候
  旨列坐俟
  驾回宫方出十八年定凡大朝及常朝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陛上行礼不入八分公以上于丹墀内行礼又定常朝日如遇
  御殿文武陞赏各官及京官外陞外官来京应行礼者不
  论品级皆于
  殿前行礼
  康熙九年
  谕都察院曰国家朝仪大体所在贵于整肃严饬不止系堂陛之观瞻亦以见臣心之敬肆诸王大臣有逾越班行交相接语或轻佻嬉笑礼不逾阶而相与言又况其甚乎尔衙门监察御史侍班切近见而不纠岂目未之睹皆縁畏事徇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职任重大朕躬有失尚尔指陈王及诸臣乃不参奏揆之事理实所未协今后有失仪者毋得容隐十四年定每月常朝日
  御殿行礼后群臣入内奏事止具补服如不
  御殿仍具朝服二十年设常朝纠仪御史满汉各二员吏
  部礼部亦各委满汉司官监察
  雍正二年定常朝日遣侍卫四人监看如有越班失仪御史指示侍卫即指名拏参交刑部治罪又定
  御殿日未明以前鸿胪寺官左右各二人引左右翼官从两掖门入各就本班坐鼔严咸起立听唱赞由仗南引进依次排班行礼
  乾隆元年三月
  谕曰每月逢五朝期鸿胪寺照例奏请御殿朕虽未准行而未经降旨晓谕盖此二十七月之内如遇国家重大典礼万不可已者间一御殿外此概不举行从前谕旨甚为明晰似此朝会常仪理应停止俟二十七月之后再行奏请二年定凡朝期除
  内廷行走各官外凡满汉文武大小官均于黎明齐集坐班如有事故先期于朝单内声明至期都察院吏礼二部官稽察有无故不到者指名参奏三年定每月八旗官员坐班日礼部兵部各派司官二人稽察又凡文武官选授之后吏兵二部开列名单知会鸿胪寺俟领凭领札十日之内鸿胪寺传集演礼四品以上于
  午门外五品以下于
  天安门外谢
  恩逾期不到者四品以上由鸿胪寺指名题参四品以
  下送吏兵二部察议彚奏七年六月
  谕内阁昨日陞殿遇雨谢恩大臣官员及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内务府官员等冠服未免霑湿著各赏给正俸之半十六年七月
  谕此次陞殿行礼时遇雨霑湿衣帽之大臣官员等著各赏给正俸半年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亦照此赏给十二月礼部奏上朝官员宜朝服亲投职名以便稽察常朝坐班各部院大臣宜董率庶僚按期到班毋许旷阙从之十七年礼部奏常朝坐班向无定时今定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届期各官依次列坐后至者指参又定各部院堂官惟实有事故不能到班方许于册内声明若遇本署奏事仍留一人率属就列毋得旷阙二十八年七月定文武月选官于给发凭札日齐集吏兵二部先期行知鸿胪寺派员率领谢
  恩其各省拣发陞调荐举卓异预行保举人员例应给照者由部彚齐人数定期知照鸿胪寺率领谢
  恩再行给照赴任二十九年六月定凡外任文武各官
  
  见后仍令吏兵二部将职名咨送鸿胪寺由寺定期传
  示带领谢
  恩三传不到者鸿胪寺按季彚参凡常朝仪节具大清通礼
  朝位
  等谨按杜典宾礼有朝位一条盖古者朝觐本列宾礼唐开元礼仍用其式杜典所载亦惟周及唐制而已今考
  大清会典朝贺班位定制载入嘉礼盖班位之礼所以昭仪度而辨品秩自应与朝贺典制同系一门又
  国朝定制大朝常朝行礼毕有
  赐坐
  赐茶之仪兹附著于朝位篇中以彰定制焉
  顺治九年定大朝常朝行礼毕
  赐群臣坐郡王以上进
  殿内贝勒以下在丹陛上百官在丹墀内均照班次跪行一叩礼坐
  皇帝进茶王公百官均就坐次行一叩礼光禄寺执事授群臣茶群臣受茶就坐次行一叩礼饮毕行一叩礼十一年定凡朝期
  御殿王以下公以上进
  殿内两旁序坐十八年定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在丹陛上序立行礼
  赐坐进
  殿内序坐
  康熙元年定凡大朝及常朝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镇国将军都统子尚书第一班辅国将军䕶军
  统领副都统前锋统领侍郎男步军翼尉大九卿第二班奉国将军一等侍卫䕶卫参领轻车都尉步军协尉小九卿郎中第三班奉恩将军二等侍卫䕶卫骑都尉佐领员外郎科道官第四班三等侍卫䕶卫云骑尉鸣赞官主事步军尉第五班䕶军校骁骑校笔帖式第六班其次各照职衔不论加级违者察处十六年定凡大朝及常朝齐集满官公侯伯镇国将军都统尚书左都御史子及凡一品官第一班辅国将军䕶军统领前锋统领步军统领副都统侍郎学士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男凡二品官第二班奉国将军步军翼尉长史参领一等侍卫䕶卫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祭酒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庶子洗马鸿胪寺卿理事官郎中给事中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轻车都尉及凡三品官第三班奉恩将军步军协尉佐领司仪长二等侍卫䕶卫钦天监监正内阁侍读司业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中允员外郎骑都尉及凡四品官第四班三等侍卫䕶卫云骑尉步军尉赞善钦天监副太常寺丞主事大理寺正光禄寺署正都察院经历及凡五品官第五班䕶军校骁骑校通政使司知事大理寺评事鸣赞司务司库等各职掌官及六品笔帖式第六班七品官及七品笔帖式第七班八品官八品笔帖式第八班九品官九品笔帖式第九班汉官尚书左都御史第一班侍郎学士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第二班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读讲学士祭酒庶子侍读侍讲洗马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丞第三班通政使司参议大理寺丞中允赞善司业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给事中御史吏部司官五部郎中第四班五部员外郎宗人府经历顺天府治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光禄寺丞第五班五部主事都察院经历都事理藩院判大理寺正钦天监副太医院判太常寺丞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五官正鸿胪寺丞大理寺副光禄寺署正第六班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内阁典籍撰文中书办事中书各部司务大理寺司务通政使司经历太常寺典籍京县丞兵马司副指挥銮仪卫经历詹事府主簿正字录事翰林院典簿待诏京卫经历钦天监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等官第七班五经博士国子监丞博士典簿助教学正学录典籍理藩院知事钦天监主簿五官保章正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等八品官第八班理藩院副使太常寺赞礼郎鸿胪寺鸣赞等九品官第九班武职参将游击在三班守备等官在四班千总等官在五班随旗上朝官照在部院衙门职掌品级其降级上朝官照所降品级部院衙门官有兼衔则从其衔之大者二十二年定直省行庆贺礼将军总督加将军衔提督为一班巡抚副都统提督加左右都督衔乾隆十八年裁加衔总兵官为二班加都督同知以下衔乾隆十八年裁加衔总兵官协领参领巡盐御史织造郎中督关郎中布政使按察使各道为三班佐领督关员外郎知府副将参将为四班防御督关主事司库同知通判游击都司为五班骁骑校知州知县守备为六班有品级笔帖式有品级库使经历州同州判县丞千总等官为七班满洲蒙古汉军官分两翼汉官分文东武西
  雍正二年定朝期汉官以吏部礼部刑部宗人府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吏科礼科刑科内阁中书钦天监太医院列左班户部兵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銮仪卫太仆寺四译馆中书科户科兵科工科行人司乾隆三十年顺天府五城兵马司三营乾隆四十六年改设五营列右班均立于銮驾之末听唱赞依次排班行礼六年定
  盛京文武各官朝贺照在京文武官品级序定班次乾隆二年十二月
  谕朕御太和殿向来大学士皆立于殿外檐下即于殿外赐茶嗣后立位仍照旧例赐茶时令坐于殿内领侍卫内大臣之上又定汉官东西班位以吏部户部礼部列左班兵部刑部工部列右班六年定
  行在恭遇
  万寿圣节朝贺行礼班位王公大臣在网城内三品以下官在网城外详见  圣节朝贺七年定外省文武官或入
  觐或奉调在京者遇
  御殿日一例入班行礼总督加尚书衔者列六部尚书之末巡抚加侍郎衔者列侍郎之末加副都御史衔者列副都御史之末布政使按察使列小九卿之末道府列部郎之末将军都统提督列都统之末副都统总兵官列副都统之末协领副将列参领之末八年
  谕嗣后御殿及筵燕日殿内止大臣赐坐侍卫等均著侍立不必赐坐赐茶时若侍卫轮流奉授不无舛错遗漏嗣后授茶时著礼部前期取应坐之王公大臣数目每一人令侍卫一人授茶仍依次接回庶不致舛错遗漏寻礼部议奏
  御殿日除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照旧
  赐茶其四品以上官惟
  殿内之记注官丹墀内之外国使臣
  赐坐
  赐茶其馀百官但
  赐坐停止
  赐茶从之十一年以六科班次随六部分别左右吏科户科礼科列左班兵科刑科工科列右班十五年奉
  旨嗣后大学士坐次仍著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上协办大学士事务尚书著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下署领侍卫内大臣之上十六年十二月礼部奏国家建官列品各有正从次第秩然顺治初文官阶未置一品惟加师保及宫衔者充之每常朝尚书左都御史以二品居第一班侍郎内阁学士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以三品居二班祭酒通政副使大理太常太仆少卿鸿胪卿以四品居三班其下五品居四班六品居五班位次率进本阶一等此旧典所载朝班之位也雍正八年改大学士为正一品尚书左都御史从一品侍郎内阁学士从二品乾隆十五年又改侍郎为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是今尚书左都御史之居一班侍郎学士之居二班适与本阶相称而副都御史以下班位仍旧实为越次臣愚以为官品既已更改则朝班亦当釐定嗣后恭遇
  御殿日及每日常朝百官班次请皆依品序列正从一品为一班二品为二班逓至九品分为九班毋许越次至翰林詹事为文学侍从之臣体统视庶僚为优但旧典以五品列三班六七品列四班亦为太过今拟少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仍旧列三班庶子侍读侍讲洗马国子监祭酒改列四班中允赞善司业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改列五班其京营武职朝班及外省提镇等官遇事入朝者请照康熙二十二年所定直省行礼班位提督二班总兵官三班副将参将四班游击五班守备六班千总等官七班均附于右翼各班之末从之二十二年礼部奏
  陞殿日仗外百官班次恐有舛错不齐应于仪仗之后
  昭徳
  贞度二门阶下东西各设满汉御史二人礼部司官二人侍卫二人严行稽察从之二十四年七月礼部议覆御史史茂条奏凡大朝之期百官仗外侍立各有品级班次但从前未经标示一定地位恐百官站立不无舛错嗣后遇
  陞殿日交鸿胪寺于仪仗之外照常朝坐班例设立红漆木牌预先按次排班如有参差断续错综者令纠仪官查参从之
  皇帝登极
  等谨按杜典不载登极仪然天子临莅万国体元居正乃典礼之最钜者讵宜从略洪维
  皇朝肇兴东土
  太祖建元受朝式创受命之规
  太宗嗣位益扩丕基建有天下之号曰
  大清筑坛告
  天诞受
  尊号
  世祖定鼎燕京告
  天即位遂成万年一统中外之业
  圣祖
  世宗继体践阼统御寰区
  皇上寅承
  眷顾之隆绍登大宝祗告
  几筵
  御殿受朝所定仪注斟酌古今之宜至孝至仁超越千
  古兹按
  实录
  起居注及
  大清会典敬谨编载以垂万禩云
  天命元年正月壬申朔
  太祖高皇帝即
  皇帝位建元天命贝勒群臣上
  尊号曰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贝勒大臣率群臣跪进贺表侍臣接
  表宣读
  太祖高皇帝率贝勒群臣告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宝座贝勒大臣各率本旗官员行庆贺礼十一年九月
  庚午
  太宗文皇帝嗣
  皇帝位届日卤簿大驾全设
  太宗文皇帝率贝勒群臣告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宝座贝勒群臣庆贺行三跪九叩礼礼成
  颁诏大赦
  天聪十年四月乙酉建
  国号曰
  大清改元崇徳和硕贝勒群臣上
  尊号曰
  宽温仁圣皇帝前期筑坛于
  天坛之东设
  宝座于坛上设卤簿大驾于坛前届期
  太宗文皇帝率贝勒以下文武百官出徳盛门诣天坛祗告
  
  地礼成文武各官奉
  御宝先至
  天坛之东导引官二人恭导
  太宗文皇帝由中阶陞坛
  御宝座贝勒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礼毕皆跪和硕贝勒等
  
  御宝跪献
  太宗文皇帝受宝授内院官群臣复行三跪九叩礼毕皆跪宣读官奉满洲蒙古汉字三体表文立于坛东以次宣读群臣复行三跪九叩礼毕复位乃列仪仗奏乐
  还宫次日行庆贺礼
  太宗文皇帝御殿乐作贝勒大臣率满洲各官行三跪九
  叩礼毕奉表跪进侍臣接至
  御前跪宣群臣复行三跪九叩礼毕退次外藩贝勒大臣进表行礼次汉官进表行礼均如前仪次执事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贝勒群臣等燕礼成
  颁诏大赦崇徳八年八月丁亥
  世祖章皇帝嗣
  皇帝位前期遣官祗告
  
  地
  太庙届日王公百官朝服齐集
  笃恭殿前
  世祖章皇帝乘舆由左翊门出群臣跪迎
  世祖章皇帝御宝座王以下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次外藩王以下官属行三跪九叩礼毕众复跪乃颁
  恩诏大学士诣案前奉
  诏书至丹陛上立宣毕复行三跪九叩礼复位
  世祖章皇帝乘舆还宫王公百官跪送不设卤簿不作乐
  不设燕
  顺治元年十月乙卯朔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祗告
  天
  地受朝贺前期设
  宝座于
  郊坛之东南向设
  宝案于
  座前届日遣官祗告
  太庙
  社稷卤簿大驾全设
  世祖章皇帝御祭服由
  大清门出
  亲诣
  南郊祗告
  天
  地行礼毕内院大学士跪奏礼成礼部堂官恭导至天坛之东
  御幄次更礼服
  御宝座王以下文武百官皆跪礼部堂官引大学士一人由东阶升正中北面跪学士一人自案上奉
  宝授大学士大学士奉
  宝致辞云
  皇帝君临万国诸王文武群臣不胜欢忭奏毕奉宝授学士学士跪接陈案上退复位群臣行三跪九叩礼
  
  驾还宫逾时鸿胪寺设
  御座于皇极门正中设表案于檐东诸王贝勒贝子公序立于内金水桥之北文武各官序立桥南均东西面乐作
  世祖章皇帝御宝座乐止鸣鞭内大臣侍卫内院礼部都察院鸿胪寺执事各官先于阶上行三跪九叩礼毕各就执事位王以下文武百官跪进表内院大学士奉王等所进表跪设案上鸣赞官赞宣表宣表官诣案前奉表大学士二人跪展表宣表官跪宣毕仍设案上行三叩礼复位诸王文武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毕鸣鞭
  驾还宫礼成
  颁诏天下十八年正月己未
  圣祖仁皇帝嗣
  皇帝位遣官祗告
  
  地
  太庙
  社稷
  圣祖仁皇帝衰服诣
  世祖章皇帝几筵前行三跪九拜礼祇告受
  命诣侧殿更礼服乃诣
  圣祖母太皇太后宫行三跪九拜礼次诣
  圣母仁宪皇太后宫
  圣母慈和皇太后宫各行三跪九拜礼先
  御中和殿内大臣侍卫内院礼部都察院执事各官行礼
  
  御太和殿即
  皇帝位王公百官上表行礼不宣表不作乐
  赐茶不设燕
  驾还宫反丧服就苫次以
  登极礼成
  颁诏天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辛丑
  世宗宪皇帝嗣
  皇帝位礼仪与顺治十八年同惟免
  赐茶届日内监下
  乾清宫帘銮仪卫于
  乾清宫丹陛中设金舆奏请
  世宗宪皇帝乘舆由
  乾清门中门出奉
  旨乾清宫虽下(⿱𥫗廉)-- 帘朕何忍于
  皇考前乘舆出中门朕从乾清门左旁门出外乘舆心中始安礼成
  颁诏天下
  雍正十三年九月己亥
  皇上嗣
  皇帝位礼部遵照康熙六十一年礼仪具奏奉旨是停止宣表免赐茶此奏内称奉舆于乾清门正中今
  皇考梓宫见安奉乾清宫朕曷敢于乾清门中乘舆著安
  舆于左旁礼成
  颁诏天下凡
  登极仪具
  大清通礼
  
  皇太后尊号徽号
  等谨按杜典有天子追尊祖考妣礼以上尊号附焉有天子崇母后礼追崇附焉今以追尊追崇之典应见
  庙制门我
  朝恭上
  列圣
  列后尊谥已恭载于
  太庙篇中伏惟
  列圣以孝治天下尊奉
  慈宁遇大庆典晋上
  徽号
  圣祖仁皇帝孝事
  重闱则有恭上
  太皇太后徽号之仪彛章允洽备极崇隆
  皇上尊奉
  皇太后
  徽称叠晋
  璚宝
  璆册辉映万禩谨述隆仪彚著于篇
  崇徳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嗣位尊
  圣母皇后为
  皇太后
  圣母为
  皇太后
  顺治八年二月
  世祖章皇帝亲政恭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皇太后进
  册宝行礼礼成
  颁诏天下八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徽号奉
  册宝行礼如仪次日
  御太和殿诸王贝勒文武群臣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十一年六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徽号奉
  册宝行礼
  颁诏如仪十三年十二月
  册封皇贵妃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徽号奉
  册宝行礼
  颁诏如仪十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嗣位尊
  圣祖母皇太后为
  太皇太后尊
  圣母皇后为
  皇太后
  圣母为
  皇太后
  康熙元年十月恭加上
  圣祖母太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恭上
  母后皇太后徽号曰
  仁宪皇太后恭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曰
  慈和皇太后奉
  册宝行礼如仪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慈和皇太后仪驾
  皇帝卤簿俱不设免诸王大臣官员朝贺礼成
  颁诏天下四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大婚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徽号恭加
  
  仁宪恪顺皇太后徽号
  太皇太后
  皇太后仪仗全设宫门前设
  大驾卤簿于
  太和门前
  圣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等奉
  册宝行礼如仪
  颁诏天下六年十一月
  圣祖仁皇帝亲政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徽号
  恭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皇太后徽号奉
  册宝行礼
  颁诏如仪十五年正月以
  册立皇太子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徽号恭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皇太后徽号奉
  册宝行礼如仪二十年十二月以滇黔荡平恭加上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徽号恭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徽号前期遣大学士勒
  徳洪明珠诣
  慈宁宫奏加上
  徽号礼仪
  太皇太后谕曰自叛逆构乱于今八年皇帝焦心劳思运奇制胜故得冦盗削平海宇宁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予处深宫之中不与外事受此尊号于心未惬此典礼不必行勒徳洪等奉
  太皇太后旨还奏复遣诣
  慈宁宫奏曰历稽往代国家凡有大庆必归美于尊亲太皇太后鉴臣微忱特允奏请臣虽无尊号传示中外亦有荣光
  太皇太后复不允勒徳洪等还奏复遣诣
  慈宁宫奏曰自冦乱用兵以来将士疲劳生民困苦疮痍未复喘息未苏虽兵戈乍戢疆宇初平国家纪纲正宜整顿地方元气正宜培养臣何敢晏然自处以为太平无事受纳尊号惟祈
  太皇太后圣心欢豫俯体群情允行大典臣实幸甚天下幸甚
  太皇太后曰皇帝既惓惓恳请至于再三子亦不能固辞可照礼仪行届期恭奉
  册宝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加上
  徽号行礼
  颁诏天下三十六年七月以朔漠平定请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徽号奉
  皇太后懿旨皇帝懋建宏勲子不胜欣悦际此昌期予心慰矣尊加徽号向虽有例并非断不可已者著停止予心始安复遣大学士等奏请再三
  懿旨不允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嗣位尊
  圣母为
  皇太后十二月礼部奏恭上
  皇太后尊号礼仪奉
  懿旨予自幼入宫蒙
  大行皇帝深恩备位妃列几五十年虽夙夜小心勤修内职未能图报万一
  龙驭升遐即欲相从皇帝再三谏阻情词恳至勉慰其心未伸予志今诸王大臣援引旧典请上尊称此时
  梓宫大事正在举行凄切哀𠂻何暇他及尊崇典礼实非予心所安况予戒慎居心谦冲训子但愿予子体
  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诸王大臣体
  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则兆民胥赖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荣胜于受尊称远矣诸王大臣复叩请再三始蒙
  慈允恭上
  徽号曰
  仁寿皇太后奉
  册宝行礼如仪
  雍正十三年九月
  皇上御极尊
  圣母为
  皇太后十二月恭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曰
  崇庆皇太后奉
  册宝行礼如仪礼成
  颁诏天下不
  御殿受贺
  乾隆二年十二月
  册立
  皇后礼成恭加上
  崇庆慈宣皇太后徽号奉
  册宝行礼如仪次日
  御太和殿王公百官进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十四年四月以金川平定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徽号奉
  册宝行礼如仪次日
  上率王公大臣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百官于
  午门外随行礼毕
  上御太和殿王公文武群臣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十五年八月
  册立
  皇后礼成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皇太后徽号奉
  册宝行礼
  颁诏如仪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六十万寿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徽号奉
  册宝行礼如仪越三日
  上率王公大臣等诣
  皇太后宫恭祝
  万寿行庆贺礼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二十年六月以伊犁平定大功告成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皇太后徽号
  上率王公大臣恭进
  册宝宣表行庆贺礼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十万寿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皇太后徽号上率王公大臣恭进
  册宝行礼越二日
  上率王公大臣诣
  皇太后宫恭祝
  万寿宣表行庆贺礼百官于
  午门外随行礼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三十四年十二月
  谕朕尊养
  璇闱展爱承
  欢一切务臻隆备前者每逢
  庆典加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悉遵会典成规敬制金册金宝以为准仪昭度程式宜然近检稽体仁阁尊藏法物则
  孝庄文皇后玉册玉宝俱存皆康熙年间
  皇祖历次加奉
  太皇太后徽号所进者乃知册宝原有刻玉之制因思国
  
  传宝质皆瑑玉而下逮亲藩封爵册宝亦得笵金是嘉玉
  较良金尤为宝贵越岁辛卯恭遇
  圣母八旬万寿朕将躬率群臣恭加
  徽号用洽彛章所奉册宝自宜备极珍崇以称尊亲茂庆之志著大学士会同该部博稽旧典敬谨详议以
  闻寻大学士等遵
  旨议上从之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十万寿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皇太后徽号上率王公大臣等诣
  皇太后宫恭进
  玉册
  玉宝行礼礼成
  上诣
  慈宁宫率诸王公大臣恭祝
  圣寿宣表行庆贺礼
  御太和殿
  颁诏天下四十一年五月以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
  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徽号
  上率王公大臣恭进
  册宝行庆贺礼如仪
  御太和殿
  颁诏天下是月
  谕兹因平定金川恭上
  皇太后徽号会典所载届期应御太和殿阅视
  册宝随奉至
  慈宁宫躬进并宣表行庆贺礼昨奉
  皇太后懿旨是日仪典繁重皇帝春秋已越六旬若拜跪太久予心怜之止须将册宝预陈殿中至时皇帝率王公大臣行礼即表文亦毋庸宣读钦此仰见
  圣母慈爱备至
  体恤周详但自念精力尚健拜跪不觉过劳因奏圣母云恪遵
  温谕酌省恭阅
  册宝一节以副
  慈怀其馀仍循仪典以展尊敬之忱至恭庆
  圣母九旬万寿当悉遵此次
  恩训而行仰邀
  俞允洪维
  萱庭集福承
  庆方长体
  懿慈更足以申爱慕著内阁礼部存记于辛丑年恭逢万寿庆典加上
  徽号敬谨遵照具奏以闻凡加上
  尊号
  徽号仪具
  大清通礼
  尊封
  太妃
  太嫔
  等谨按尊封太妃前代厥有故事杜典阙焉伏考
  国朝定制尊封
  太妃
  太嫔或遣官将事或
  至尊亲自行礼其仪特为隆重今据会典所述彚列如
  
  顺治九年十月
  世祖章皇帝尊封
  太宗文皇帝妃二位曰
  皇考懿靖大贵妃
  皇考康惠淑妃设黄幄二于
  昭圣慈寿皇太后宫前东西相向设
  太妃座于幄内
  大贵妃在东
  淑妃在西
  世祖章皇帝
  亲奉册宝行礼礼成次日
  御殿行庆贺礼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登极尊封
  太祖高皇帝妃为
  皇祖寿康太妃内院礼部官奉
  册宝设黄案上舁送至
  太妃宫门前内监送入宫内
  太妃受
  册宝讫内院礼部官各退
  康熙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尊封
  世祖章皇帝妃四位曰
  皇考恭靖妃
  皇考淑惠妃
  皇考端顺妃
  皇考宁悫妃典礼与顺治十八年
  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尊封
  圣祖仁皇帝妃四位嫔一位曰
  皇考皇贵妃
  皇考贵妃
  皇考密妃
  皇考定妃
  皇考通嫔典礼与顺治十八年
  乾隆元年十一月
  皇上尊封
  圣祖仁皇帝妃四位曰
  皇祖寿祺皇贵太妃
  皇祖温惠贵太妃
  皇祖顺懿密太妃
  皇祖纯裕勤太妃
  亲诣
  宁寿宫行尊封礼以
  世宗宪皇帝服制不奏乐停止庆贺是月
  尊封
  圣祖仁皇帝嫔四位曰
  皇祖襄嫔
  皇祖熙嫔
  皇祖谨嫔
  皇祖静嫔遣官行礼如仪二年九月
  尊封
  世宗宪皇帝妃二位曰
  皇考贵妃
  皇考谦妃典礼与雍正二年同八年十一月
  尊封
  皇祖温惠贵太妃为
  皇祖温惠皇贵太妃
  亲诣行礼如仪四十三年二月
  谕曰
  裕贵妃母妃侍奉
  皇考诞育和亲王淑慎素著朕御极之初即钦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晋封贵妃以申敬礼之意四十馀年慈宁随侍
  亲爱尤深兹年届九旬实宫闱盛事宜崇位号以介蕃釐
  应晋封为
  皇贵妃所有应行事宜各该衙门察例预办届期涓吉举行十月
  上以
  裕皇贵妃九十寿日晋奉
  册宝并
  御笔匾额
  御制诗章寿星
  亲诣
  裕皇贵妃宫行礼凡
  册封仪具
  大清通礼
  册立
  皇后
  等谨按杜典有天子纳妃后礼以册后附之今考会典
  大婚之礼别有专条谨从兹例恭载
  册立
  皇后典制而同日
  册封
  妃
  嫔之礼附见于篇仍立专门于后
  崇徳元年四月
  孝端文皇后以嫡妃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届日设黄幄于
  清宁宫前设黄案于幄内王公百官朝服序立崇政殿前
  太宗文皇帝御殿阅册宝
  命正副使持节至
  清宁宫宣读
  册文行
  册立礼礼成
  孝端文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于
  太宗文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诸
  妃率公主福晋命妇于
  孝端文皇后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
  太宗文皇帝御殿诸王大臣进满洲蒙古汉字表文次第
  宣读各行庆贺礼
  赐王公百官燕如仪
  顺治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册立
  皇后行大婚礼详见 大婚十一年六月
  册立
  孝惠章皇后行大婚礼详见大婚
  康熙四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册立
  孝诚仁皇后行大婚礼详见 大婚十六年八月
  孝昭仁皇后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同日
  孝懿仁皇后肇封
  贵妃又
  册封
  安嫔
  敬嫔
  端嫔
  荣嫔
  惠嫔
  宜嫔
  僖嫔设
  节案于
  太和殿中正设
  册宝案于左右稍前次设
  贵妃册宝案
  嫔册案左右稍后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阅册宝王公百官咸朝服按翼序立乃宣制命正副使持节行
  册立礼正副使至
  景运门内监接奉
  
  册宝入宫
  孝昭仁皇后受
  册宝行礼如仪
  贵妃
  嫔各行
  册封礼毕内监出至
  景运门以
  节授正副使正副使还至后左门复
  
  圣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诣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宫行礼
  孝昭仁皇后礼服诣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圣祖仁皇帝前行礼各如仪公主福晋命妇免随行礼礼
  成越三日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免公主
  福晋命妇诣
  孝昭仁皇后宫行礼
  颁诏天下二十八年七月
  孝懿仁皇后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如仪
  雍正元年十二月
  孝敬宪皇后以嫡妃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同日
  孝圣宪皇后肇封
  熹妃又
  册封
  贵妃
  齐妃
  懋嫔
  裕嫔
  世宗宪皇帝御太和殿宣
  制命正副使持节行礼如仪惟庆贺礼奉
  旨俟三年后补行次日
  颁诏天下三年十月
  世宗宪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进表补行庆贺礼礼毕御乾清宫
  孝敬宪皇后率
  妃
  嫔于
  世宗宪皇帝前行礼
  孝敬宪皇后还宫
  妃
  嫔率公主福晋命妇于
  孝敬宪皇后前行庆贺礼如仪
  乾隆元年
  孝贤皇后以嫡妃正位
  中宫二年十二月行
  册立礼同日
  册封
  贵妃
  娴妃
  纯妃
  嘉嫔礼与雍正元年
  上御太和殿宣
  制遣使持节将事
  皇后受
  册宝行礼均如仪
  上率王公大臣诣
  皇太后宫行礼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诣
  皇太后宫行礼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诣
  皇帝前行礼
  贵妃
  妃
  嫔及公主福晋命妇诣
  皇后宫行礼如仪十五年八月
  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为
  皇后礼仪与乾隆二年同凡
  册封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三
  礼嘉三
  册封
  皇贵妃
  贵妃
  妃
  
  崇徳元年
  孝庄文皇后肇封
  西永福宫庄妃暨
  册封东关睢宫宸妃
  西麟趾宫贵妃
  东衍庆宫淑妃是日设黄幄于
  清宁宫前设黄案于幄内
  太宗文皇帝御崇政殿
  阅册宝宣
  
  命正副使持
  节至
  清宁宫行
  册封礼成
  妃等率公主福晋以下及大臣命妇于
  太宗文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又于
  孝端文皇后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公主福晋大臣命
  妇于
  妃前各行四肃二跪二叩礼各如仪
  顺治十三年
  册封
  皇贵妃
  世祖章皇帝驾幸南苑于
  行宫正殿
  阅册宝遣使持
  节往封
  皇贵妃受
  册宝行礼如仪礼成
  颁诏天下
  康熙十六年
  孝昭仁皇后正位中宫同日
  孝懿仁皇后肇封
  贵妃又
  册封
  安嫔
  敬嫔
  端嫔
  荣嫔
  恵嫔
  宜嫔
  僖嫔各行礼如仪其公主福晋以下及大臣命妇奉
  旨均免庆贺十八年
  孝恭仁皇后肇封
  徳嫔行礼如仪二十年
  孝懿仁皇后以
  贵妃晋封
  皇贵妃
  孝恭仁皇后以
  徳嫔晋封
  徳妃同日封
  贵妃又
  恵嫔封恵妃
  宜嫔封宜妃
  荣嫔封荣妃均行礼如仪停止庆贺三十七年
  册封
  贵妃
  和嫔
  良嫔均行礼如仪五十七年
  册封
  宣妃
  和妃
  成妃
  密嫔
  定嫔
  勤嫔各行礼如仪是日
  诸嫔增给采仗视
  妃仪仗内减红段瑞草伞拂子各一对并
  命补给
  端嫔采仗
  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
  册立中宫同日
  孝圣宪皇后肇封
  熹妃暨封
  贵妃
  齐妃
  懋嫔
  裕嫔各行礼如仪是日陈设
  贵妃仪仗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等行庆贺
  皇后礼毕于
  贵妃前行庆贺礼十二年
  册封
  谦嫔行礼如仪
  乾隆二年
  皇上行册立中宫礼同日封
  贵妃
  娴妃
  纯妃
  嘉嫔均行礼如仪六年
  嘉嫔晋封
  嘉妃暨
  册封
  愉嫔
  怡嫔
  舒嫔均行礼如仪十年
  贵妃晋封
  皇贵妃
  娴妃
  纯妃晋封
  贵妃
  愉嫔晋封
  愉妃暨
  册封
  令嫔均行礼如仪十四年
  册封
  摄六宫事皇贵妃同日
  嘉妃晋封
  贵妃
  令嫔
  舒嫔晋封
  妃暨
  册封
  婉嫔均行礼如仪奉
  谕礼部所进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及晋封贵妃仪注内称公主福晋命妇皆诣皇贵妃贵妃宫行礼等语朕意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福晋命妇自应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酌减此一定之差等且今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福晋命妇行礼略无区别则于仪制亦未允协嘉贵妃前著照纯贵妃之例不必行礼十六年
  册封
  庆嫔
  颖嫔十九年
  册封
  忻嫔均行礼如仪二十四年
  令妃晋封
  贵妃
  庆嫔
  颖嫔晋封
  妃暨
  册封
  豫嫔均行礼如仪二十五年
  纯贵妃晋封
  皇贵妃行礼如仪二十八年
  忻嫔
  豫嫔晋封
  妃均行礼如仪三十年
  令贵妃晋封
  皇贵妃行礼如仪三十三年
  庆妃晋封
  贵妃
  容嫔晋封
  妃暨
  册封
  顺嫔均行礼如仪三十六年
  册封
  惇嫔行礼如仪三十九年
  惇嫔晋封
  妃行礼如仪四十一年
  顺嫔晋封
  妃暨
  册封
  诚嫔
  循嫔均行礼如仪凡
  册封
  贵妃
  
  嫔仪节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杜典有册命皇太子礼盖唐制如此今考史册所载历代建储之事覆辙相寻其弊不可胜言钦惟我
  
  列圣嗣服均未眀言册立而
  天眷有徳付托得人光启亿万年无疆之祚
  圣祖仁皇帝时以理密亲王之事上烦
  圣虑明示
  训谕谓立储之事未可轻定
  世宗宪皇帝圣鉴周详
  特颁谕旨以示
  神眀化裁之妙用我
  皇上睿照高深洞彻时势再三
  宣谕深斥泥古建储之失并
  命纂辑储贰金鉴一书永垂万世训诫仰见
  本朝
  家法相承
  深识远虑有超出于从古帝王万万者兹恭录
  圣祖
  世宗圣谕及我
  皇上谕旨于篇所有册立条目不复编列焉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谕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九卿等曰赵申乔陈奏皇太子为国本应行册立朕自幼读书凡事留意纎悉无遗况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关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昔立允礽为皇太子时索额图怀私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
  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
  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人非圣人谁能无过安得有克尽子道如武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䕶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且为君难为臣不易古来人君穷兵黩武者有之崇尚佛老者有之任用名法者有之朕御极五十馀年朝乾夕惕上念
  祖宗遗绪之重下念臣民仰望之殷乾纲独断柔远能迩体恤臣庶毫无私心当吴三桂叛乱时已失八省势几危矣朕灼知满汉蒙古之心各加任用励精图治转危
  为安是以数十年来海㝢宁靖今欲立皇太子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岂宜轻举即臣僚为国为民念兹在兹先忧后乐者实不易得太子之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匪轻朕将允礽从幼教训迨后长成变为暴虐无所不为不知忠孝不识廉耻行事乖戾有不可言者推其故皆由疯狂成疾迷惑所致此疾有二十馀载矣凡人醉后伤人醒时知悔伊似长醉不醒所为过恶身不自知伊之仪表及学问才技俱有可观今一至于此非疯狂而何自废而复立以来朕尤加意教训心血耗尽因伊狂疾终不痊愈故又行废黜孟子云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大学云人莫知其子之恶盖父之于子严不可宽亦不可诚为难事如朕方能处置得宜耳尔诸大臣俱各有子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其长成一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立皇太子事未可轻定特召集尔众大臣眀示朕意
  雍正元年八月
  世宗宪皇帝御乾清宫西煖阁
  召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大臣九卿入
  谕曰我
  圣祖仁皇帝为
  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纉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薄海内外莫不倾心悦服共享安全之福
  圣祖之精神力量默运于事先贯注于事后神圣睿哲高出乎千古帝王之上自能主持若朕则岂能及此也
  皇考当日亦曾降
  旨于尔诸臣曰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贻累于尔诸臣也朕自即位以来念
  圣祖付托之重
  太祖
  太宗
  世祖创垂大业在于朕躬夙夜兢兢惟恐未克负荷向日朕在藩邸时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此身利害听之于命盖未任天下之重也今躬膺
  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当日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
  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
  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
  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朕于尔等亦必保全成就笃厚恩谊岂非家国天下之大庆乎朕意若此诸王大臣其共议之诸王大臣
  奏曰
  皇上圣虑周详臣下岂有异议惟当谨遵
  圣旨
  上曰尔诸臣既同心遵奉谕旨朕心深为慰悦乃命诸臣退仍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密封锦匣收藏于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乃出
  乾隆元年七月
  皇上御乾清宫西煖阁
  召总理事务王大臣九卿等入
  谕曰朕受
  皇考付托之重践阼以来兢兢业业无刻不以敬天勤民为念宵衣旰食日理万几务期海宇乂安庶政咸
  理仰副我
  皇考付托得人之圣心以绵
  宗社无疆之庆朕思
  宗社大计莫如建储一事自古帝王即位首先举行所以重国本而定鸿基也朕即位已逾半载而未经降旨者并非不稽古典而视此事为缓图良以后世人心不古往往有因建储太早以致别生事端者或本人恃贵骄矜渐至失徳或左右逢迎谄媚诱引作非甚且有奸宄之徒窥视谗构以揺动之是以
  皇祖当日于建储一事大费苦心及授神器于我皇考时一言而定万世之业我
  皇考御极之元年
  圣心即默注朕躬不肯宣布中外而传集诸王大臣九卿
  特加训谕
  亲书密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此我皇考监古宜今宝爱玉成之妙用也今朕当春秋方盛之时皇子年齿又尚冲幼揆之事势虽若可缓而国本攸系自以预定为宜再四思维惟有循用
  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在我
  皇考神眀化裁创举于一时而朕继志述事踵行于今日此乃酌权剂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将来皇子年齿渐长日就月将识见扩充志气坚定万无骄贵引诱之习朕仍应布告天下明正储贰之位若夫以建储为嫌忌而不肯举行者此庸主卑陋之见朕亦深鄙者也今传集总理事务王大臣九卿等面降此旨非谓诸臣不知朕心必俟朕之谆谆告谕也诚恐天下读书泥古者以朕不早建储为疑用是特为宣晓如有拘牵旧制复行奏请者著该衙门将奏章发还今日朕亲书密旨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亲看宫中总管太监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三年十月
  谕曰二阿哥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皇考命名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御极后不即册立者恐㓜年志气未定恃贵骄矜或左右谄媚逢迎至于失徳甚且有窥伺动揺之者故于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
  皇考成式亲书密旨召诸王大臣面谕收蔵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是虽未册立朕已命为皇太子矣今于本月十三日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深为悲悼一切典礼著照皇太子仪注行元年密藏之谕旨著取出将此晓谕天下知之十八年十一月
  谕会典馆总裁官曰詹事乃东宫僚佐储贰未建其官原可不设苐以翰林叙进之阶姑留以备词臣迁转地耳古称建储为国本大计朕酌古准今深知于理势有所难行载在史册者姑置勿论即如理密亲王当
  皇祖时
  圣慈钟爱初无间言嗣以东宫既建狎昵匪人陷于失徳再致废黜然其先所置宫僚何尝非一时之选如汤斌即所称当代醇儒然亦何禆万一盖别立宫府则僚属多人贤否参杂断难保其不滋事端夫以
  皇祖之包含宏大尚迫于
  宗社之重必不可容可见建储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
  可行之近世也是以
  皇考鉴于前事默定
  宸衷不事建储分府惟择老成宿望大臣如朱轼鄂尔泰
  福敏张廷玉蔡世远等劝读内廷
  圣谟深远
  慈覆如天朕纉承以来恪遵
  家法今皇子等读书内廷亦惟慎简师傅俾之薫陶徳性讲习经书日有程课其视出阁就傅有名无实者相去为何如耶夫豫教固所当重实则存乎其人此
  苍穹之敷佑
  宗社之贻庥景运灵长有非人力所致者矣会典载詹事官春秋进讲虚文缛节甚属无谓又如皇太子贺笺论体制当由内阁撰拟乃由詹事颁发此亦前眀坊局闲曹借以招事示权已尔果尔则贺
  皇太后
  皇后表笺亦当由内务府颁发耶此皆沿袭之谬著该总裁官改正进呈四十八年九月
  上谕朕阅馆臣所进职官表志詹事府一门其按语内称詹事府为东宫官属我国家万年垂统家法相承不事建储册立詹事府各员留以备词臣迁转之阶等语是书馆臣因朕前降谕旨于建储一事之断不可行眀切训示故于按语内特为掲出其实书生拘迂之见岂能深计及此且使是书留传后世安知不又訾议馆臣为无奈迎合谕旨非其本怀耶用是不得不再为明白宣谕夫尧授舜舜授禹唐虞固公天下即禹之传启亦非于在位时有建立太子之事三代以后人心不古秦汉预立太子其后争夺废立祸乱相寻不可枚举远而唐高祖立建成为太子至于兄弟相残建成被害近而明神宗朝群臣奏请预立国本纷纭扰乱大率皆为后来希荣固宠之地甚至宵小乘间伺衅酿为乱阶如梃击等案神宗召见太子泣为慰藉父子之间至于如此阅之真可寒心可知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即以我朝而论
  皇祖时理密亲王亦尝立为皇太子且特选公正大臣如汤斌者为之辅导乃既立之后情性乖张即汤斌亦不能有所匡救群小复从而蛊惑遂致屡生事端上烦
  皇祖圣虑终至废黜且即理密亲王幸而无过竟承大统亦不过享国二年其长子弘晳纵欲败度不克干蛊年亦不永使相继嗣立不数年间连遭变故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是以
  皇祖有鉴于兹自理密亲王既废不复建储迨我皇祖龙驭上宾传位
  皇考绍登大宝十三年励精图治中外肃清
  皇考敬法
  前徽虽不预立储位而于宗祏大计实早为筹定雍正元
  年即
  亲书朕名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内又另书密封一
  匣常以随
  身至雍正十三年八月
  皇考升遐朕同尔时大臣敬谨启视传位于朕之御笔复取出内府缄盒密记核对吻合人心翕然此天下
  臣民所共知者也朕登极之初恪遵
  家法以皇次子乃
  孝贤皇后所生嫡子为人端重醇良依
  皇考之例曾封其名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内后乃禀命不融未几薨逝遂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将其名撤出追谥为端慧皇太子是未尝不立嫡也但不以眀告众耳嗣后皇七子亦
  孝贤皇后所出秉资纯粹深惬朕心惜不久亦即悼殇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𫎇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明言乃复因病旋逝设依书生之见规仿古制继建元良则朕三十馀年之内国储凡三易尚复成何事体是以前于癸巳年复书所立皇子之名藏于匣内常以自随是年
  南郊大祀命诸皇子在
  坛襄事曾以所定皇子默祷
  上帝若所定之子克承堂构则祈
  昊苍眷佑俾得年命延长倘非
  天意所属则速夺其算朕亦可另为选择毋悮我国家宗
  社生民重寄本年恭诣
  盛京祗谒
  祖陵亦如告
  天之言默祝于
  太祖
  太宗之前仰祈
  灵爽式凭永垂昭鉴朕非不爱子也诚以宗社为重若朕之子孙皆以朕此心为心实大清国亿万斯年之福也今日召对诸皇子及军机大臣面降此旨即朕前所默告
  上帝
  祖
  宗之言岂容有丝毫虚饰耶朕于天下一切庶务无不宵旰勤求悉心筹画宁于继体付托之重转不早为定计乎秋间朕于避暑山庄河岸御枪打䴔䴖失足落水湿衣其时不特御前王公大臣等闻知俱即趋至问安即汉军机大臣亦接踵前赴该处朕仍率伊等谈笑而行并未有因内廷禁地太监等敢于阻止者设朕起居偶有违和大臣等俱可直诣寝所此皆由朕平日君臣一体无日不接见诸臣面承谕旨何至有若前代夜半禁中出片纸之语为杞人之忧乎总之建储一事即如井田封建之必不可行朕虽未有明诏立储而于
  
  祖之前既先为斋心默告实与立储无异但不似往代覆辙之务虚名而受实祸耳故现在詹事官属虽沿旧制而其实一无职掌祗以备贠为翰林陞转之资耳因再明切宣谕我子孙其各敬承勿替庶几亿万年无疆之休其在斯乎总之此事朕亦不敢必以为是其有欲遵古礼为建立之事者朕亦不禁俟至于父子兄弟之间猜疑渐生酿成大祸时当思朕言耳并谕馆臣将此旨冠于是编之首俾天下万世咸知朕意十月
  谕曰朕历览前代建储诸弊及我朝
  家法相承于立储一事之不可行已明降谕旨宣示中外至史册所载因建立储贰致酿事端者不可枚举自当勒成一书以昭殷鉴著皇子等同军机大臣及上书房总师傅等将历代册立太子事迹有关鉴戒者采辑成书陆续进呈即著皇孙等之师傅为誊录书成名为古今储贰金鉴
  册封诸王贝勒贝子
  等谨按杜典有䇿拜诸王侯一条盖兼同异姓而言之今考我
  朝定制同姓封爵载在会典者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未入八分镇国公未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凡十有四等亲王以下贝子以上受封者
  旨下举行
  册封典礼谨据
  大清会典备列如左
  崇徳元年
  册封诸王贝勒贝子之礼届日诸王贝勒及文武各官均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内院官奉
  制册印设
  殿内黄案上请
  旨授封内院官引诸王贝勒依次进跪
  殿前宣
  制册官及奉
  制册官于黄案东西面立次第宣
  制册毕奉
  制册印授诸王贝勒王等祗受转授从官从官跪受王等
  次第各复原位立
  册封礼成奉
  制册印官前引王等随后进至
  清宁宫前前引官分翼东西面立鸣赞官赞排班赞进赞跪叩兴王等于
  皇帝前行三跪九叩礼毕前引官前行王等随后由大清门次第出诸王贝勒相贺按班次序立互行二跪六叩礼各回府第诸王福晋贝勒夫人等各于王贝勒前行庆贺礼毕王府属官僚各于本王前庆贺行二跪六叩礼贝勒府属官各于贝勒前庆贺行一跪三叩礼
  顺治九年定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受封谢
  恩礼部具题于毎月常朝日进
  殿前行礼十一年定封亲王世子给金
  册封郡王给镀金银
  册封贝勒以下皆给授
  诰命十四年定亲王郡王嗣封者传至宗人府礼部堂官
  
  册宝该嗣王跪受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传至宗人府
  宗人府官颁给
  诰命均跪受若年幼者就府第宣赐十七年定凡封贝勒
  给纸
  制册
  康熙十二年定封亲王世子郡王
  钦点正副使持
  节往封受
  册宝印礼仪封亲王曰宝郡王曰印贝勒有
  制册无印其行礼并同又定封亲王世子郡王遣内大臣散秩大臣为正使礼部侍郎内阁翰林院学士为副使封贝勒贝子遣内阁侍读学士侍读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为正使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副使封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由宗人府礼部给授
  诰命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谕和郡王绵伦薨逝伊虽无子嗣现有亲弟二人按兄终弟及之例应得袭爵著宗人府于绵循绵倬除服后带领引见候朕简定至向来王等袭爵惟军功勲旧诸王例应世袭罔替此外如怡贤亲王之公忠体国经
  皇考
  特恩有世袭罔替之旨亦应遵守勿替其馀恩封诸王袭爵时例应以次递降盖承恩封爵宜有亲疏之例若不限以等差则国家延祚奕世王爵愈积愈多既不免于冗滥且与勲劳世及者无所区分亦非所以昭奖劝此展亲之恩不得不示之节制也即如和勤亲王永璧袭爵时已应降袭郡王朕念其为和恭亲王嫡长子朕之亲侄不忍降封是以仍袭亲王迨至绵伦则不得不递减为郡王矣今继绵伦袭爵者于例应降封贝勒但朕念其为和恭亲王之孙且绵伦袭爵未久即婴疾早逝弗克长享藩封殊为可悯今若照例改为贝勒则是和恭亲王薨后未五年而王爵已失于心实有所不忍此次仍著加恩袭封郡王将来再遇应袭时即照例递行降袭又念诸王递降之例自贝勒贝子公以下至奉恩将军不过六七传即至奉恩将军世袭罔替朕心仍有所不忍嗣后著加
  恩凡亲王以次递降者至镇国公而止郡王以次递降者至辅国公而止其公爵均著世袭罔替俾我大清国亿万斯年亲王郡王之子子孙孙均得永延世泽恪守恩封以称朕笃厚宗亲至意著为令四十三年正月奉
  旨复还睿亲王封号并令补继袭封又信郡王改复豫亲王原封康亲王改复礼亲王简亲王改复郑亲王显亲王改复肃亲王平郡王改复克勤郡王原号宗人府会同军机大臣遵
  旨议奏睿亲王本无子嗣从前曾将豫亲王之子多尔
  博承继为嗣今应遵面奉
  谕旨即令多尔博之四世孙淳颖承袭睿亲王爵其豫亲王爵即令现袭信郡王之修龄承袭康亲王改复礼亲王等原给宝文印文交礼部改镌其册内亦止将奉
  旨年月及改复封号增镌得
  旨允行三月
  谕朕因我朝开国时宗室懿亲勤劳佐命其殊勲茂绩实为史册罕有如睿亲王多尔衮受诬黜爵豫亲王多铎縁事降封朕为核其生平事迹昭雪加恩复还原封世袭又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等并令称其原号用昭惇叙酬庸渥典其馀诸王贝勒内或有显著功绩而封爵后经降夺者除本人身罹重愆不当复邀优典外若系承袭之子孙获咎议处竟将初封褫革未为平允因令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查明具奏今据开列清单进呈朕详加阅核如饶亲王阿巴泰及其子安亲王岳洛俱屡著功绩其子孙内止有奉恩将军一人不足以酬劳阀著加恩赏封辅国公一人又敬谨亲王尼堪功勲颇显且以力战捐躯其子孙内现在止有一辅国公亦著加恩晋封镇国公至谦郡王瓦克达巽亲王满达海镇国公屯齐从前亦均著有功绩现无承袭之人并著加恩瓦克达子孙赏给一等镇国将军满达海子孙赏给一等辅国将军屯齐子孙赏给一等奉国将军此次加赏之公爵世职俱著世袭罔替所有应袭之子孙均著宗人府照例㨂选数人带领引见凡
  册封诸王贝勒贝子仪具
  大清通礼
  册封公主
  等谨按杜典不及册封公主礼今考
  大清会典所载凡
  册封公主福晋夫人及郡主县主县君等仪节具备谨
  以次著于篇
  崇徳元年
  册封公主之礼是日内院官奉
  制册设采亭内陈设
  崇政殿请
  旨授封持
  节官前行次
  册亭次封使至公主府门公主率侍从等出仪门右迎入
  行受
  册礼礼成封使持
  节复
  命公主送
  节至仪门外是日诸王贝勒文武各官咸于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
  皇帝陞殿诸公主由右门至
  崇政殿于
  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进
  清宁宫于
  皇后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诣
  诸妃前各行四肃二跪二叩礼公主各回府第各府属官于本府公主前行庆贺礼
  顺治十一年定封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同辈者封长公主长一辈者封大长公主均给
  金册又定封郡主县主郡君礼仪均与公主同唯封郡主
  以下均给授
  诰命
  康熙十二年定封内外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奏遣往封正副使及宣读
  制册官均与封诸王例同封郡主县主郡君奏遣正副使
  及宣读
  制册官均与封贝勒贝子例同县君乡君由宗人府礼部
  给授
  诰命三十九年定郡主县主郡君未经受封五年一次由
  部彚题遣使往封
  册封王等福晋贝勒贝子夫人
  崇徳元年
  册封王等福晋贝勒贝子夫人之礼封王福晋与公主同顺治十一年定封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金
  册郡王福晋镀金银
  册贝勒夫人以下均给授
  诰命
  康熙十二年定凡封亲王世子郡王福晋奏遣正副使及宣读官与亲王世子郡王例同封贝勒贝子夫人与封贝勒贝子例同镇国公夫人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由宗人府礼部给授
  诰命三十九年定王福晋以下贝子夫人以上未经受封
  者五年一次由部彚题遣使往封凡
  册封公主福晋夫人等仪具
  大清通礼
  婚礼
  等谨按杜典纳后册后之礼并列一门今考
  大清通礼
  大婚
  册立各具仪注自应分载凡
  册立中宫之典已见前篇兹据会典所述顺治八年
  一年康熙四年
  大婚礼仪以冠于婚礼篇之首
  大婚
  顺治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预择吉行纳采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前期一日
  行大征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遣官各一人以
  大婚祗告于
  天
  
  太庙至日早卤簿大驾乐悬陈设如常仪銮仪卫官陈皇后仪驾于
  皇后邸礼部官设案于
  太和殿正中又设案于
  皇后邸堂正中设
  册宝盝于案上又设案于中案之东设采亭二于
  太和门外阶下内院礼部官朝服奉
  册宝由中道入
  太和殿陈于案王公百官咸朝服序立
  世祖章皇帝礼服御殿陞座内院官奉
  册宝授册封使臣使臣跪受兴由中道奉出礼部堂官前
  导至
  太和门外设于采亭銮仪卫校尉舁
  册宝亭次第行前列御仗二对由
  协和门出诣
  皇后邸
  世祖章皇帝还宫遣亲王二人奏请
  昭圣皇太后幸位育宫今 保和殿
  昭圣皇太后陞舆乐作仪驾前导
  世祖章皇帝恭迎于
  太和门内
  昭圣皇太后舆由御道进
  位育宫使臣至
  皇后邸后父率亲属朝服出迎于门外
  皇后礼服同后母朝服迎于庭使臣奉
  册宝由中道入置东案上
  皇后就案南北面跪宣读官立案左西面宣
  册宝文毕次第奉授侍左女官跪接献
  皇后
  皇后祗受转授侍右女官女官跪接陈于案上盝内皇后兴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毕
  皇后陞舆女官奉
  册宝盝设采亭内仪驾鼔乐前导至
  协和门仪驾止交内执事人女官奉
  册宝前行
  皇后舆由中道入至
  太和殿阶下降舆入宫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
  世祖章皇帝礼服诣中和殿诸王入至
  中和殿
  世祖章皇帝率诸王诣
  昭圣皇太后前行礼毕诸王退出复原班立
  世祖章皇帝御太和殿
  午门鸣钟鼓中和韶乐作
  世祖章皇帝陞座乐止鸣鞭
  赐后父及亲属燕王公百官咸与燕毕
  还宫
  皇后率后母暨公主福晋命妇朝
  昭圣皇太后于位育宫礼成
  皇后还宫
  昭圣皇太后赐后母燕公主福晋命妇咸与燕毕昭圣皇太后乘舆还宫
  世祖章皇帝恭送如初越三日
  世祖章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颁诏天下各如常仪是日
  赐后父母兄弟及从人等金币有差十一年六月世祖章皇帝大婚礼并与顺治八年典礼同惟
  孝恵章皇后行谒见
  昭圣皇太后礼于大婚之第三日
  昭圣皇太后御宫
  孝恵章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行礼如仪乃设燕燕毕各
  退
  康熙四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大婚预择吉行纳采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以礼部尚
  书内务府总管充使咸朝服赍至
  孝诚仁皇后邸后祖率后父朝服出迎于大门外使臣陈礼物于堂陈马于庭授后父后父跪受讫率子弟望
  阙行谢
  恩礼是日设纳采燕于
  孝诚仁皇后邸
  命公主三人辅臣命妇三人往与燕内大臣侍卫各旗民公以下武官二品以上满汉文官侍郎以上咸朝服与燕大婚前期行大征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以礼部内务府堂官为正副使咸朝服赍至
  孝诚仁皇后邸后祖率后父朝服出迎及以礼物授受仪
  与纳采同是日
  赐后祖父母父母衣服各跪受讫后祖父率子弟于堂之
  南后祖母率诸妇于堂之北行谢
  恩礼如仪前期遣官祗吿至日发
  册奉迎
  阅册宝仪均与顺治八年
  钦差命妇十一人四人前导七人后随诣
  孝诚仁皇后邸襄事又以命妇十人恭侍执事于皇后宫以内大臣侍卫翊卫届时
  圣祖仁皇帝御殿发册
  孝诚仁皇后受册宝行礼均如前仪钦天监官报时孝诚仁皇后陞舆前导命妇于舆前后随命妇于舆后皆
  乘骑行内大臣侍卫咸从由
  大清门中门入至
  午门外仪驾止
  孝诚仁皇后舆入自中门至
  太和殿阶下内大臣侍卫退
  孝诚仁皇后降舆内监奉
  册宝前导由中道至
  中和殿前导后随命妇退恭侍命妇祗迎入宫内监奉
  册宝授守
  宝内监讫退
  圣祖仁皇帝礼服诣
  昭圣慈夀太皇太后宫
  仁宪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太和殿赐
  皇后亲属暨诸王百官燕燕毕乃还宫
  仁宪皇太后率辅臣命妇诣
  昭圣慈夀太皇太后宫
  赐后母暨亲属燕如仪诸王百官免随行礼公主福晋命
  妇免会燕至酉时
  宫中设合卺燕行合巹礼翼日
  孝诚仁皇后诣
  昭圣慈夀太皇太后宫
  仁宪皇太后宫行朝见礼越三日
  圣祖仁皇帝御殿群臣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凡
  大婚仪具
  大清通礼
  皇子婚
  等谨按杜典婚礼篇上自天子纳妃后下迄公侯大夫婚礼而止至庶人则阙焉又公主以下于归之礼或由唐代以前初无定制俱未备载伏考
  大清通礼凡
  皇子婚公主下嫁下逮品官士庶均附列于
  大婚礼仪之后盖男女婚姻人伦之始备立礼制是为切于前民兹从通礼之例以次附载并以补杜氏之阙云
  康熙年定
  皇子婚礼由内务府承
  旨交钦天监择吉具奏至日
  命大臣命妇偕老者一人传
  旨福晋父祗受
  命行谢
  恩礼
  皇子往福晋父家行礼择吉行纳采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成婚礼均设燕
  皇子婚娶前期于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礼成婚次日偕福晋于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礼如
  行幸驻跸
  时巡省方俟
  回銮择吉行礼凡
  皇子婚仪具
  大清通礼
  皇孙 皇曾孙婚
  康熙年定
  皇孙婚礼纳采用表里八十棉二百五十斤馀均与皇子同纳采设筵三十席羊二十六酒四十缾成婚设筵四十席羊三十五酒五十缾馀均与
  皇子同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定
  皇曾孙婚礼纳采用表里五十棉一百七十斤馀均与
  皇孙同纳采设筵十六席羊十二酒十六缾成婚设筵二十席羊十六酒二十缾馀均与
  皇孙同
  公主下嫁
  顺治初定公主下嫁之礼有
  旨指婚乃择吉令大臣命妇偕老者一人传
  旨至日召额驸及其父兄至
  宫门前大臣传
  旨讫谢
  恩行礼择吉纳采具驼马筵席羊酒详见通礼额驸于是日诣午门恭进乃设燕行礼如仪下嫁前一日额驸诣宫门前谢
  恩是日遣官赍送妆奁诣额驸第铺设至日额驸恭进鞍马甲胄马驼筵席羊酒及设燕如纳采仪详见通礼下嫁日以
  皇子福晋近支王福晋贝勒贝子夫人内
  钦命三人送亲合卺襄礼成婚后九日行归宁礼凡公主
  下嫁仪具
  大清通礼
  亲王以下婚
  崇徳初定亲王郡王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闲散宗室婚礼详见通礼又定觉罗婚礼有职者各照品级无职者与庶民同
  顺治九年定王以下公以上奉
  旨赐婚者咸朝服于
  中和殿或
  位育宫今 保和殿
  恩行三跪九叩礼成婚日行礼同又定王公未受封之子婚礼视其父已受
  封者各从其爵
  康熙元年定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有婚嫁事报礼部具题奉
  旨赐婚者咸朝服于
  太和殿或
  宫门前行谢
  恩礼凡亲王以下婚仪具
  大清通礼
  郡主以下出嫁
  崇徳初定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于归礼详见通礼顺治九年定凡奉
  旨赐婚公主郡主等外藩王以下内外各官咸朝服于
  中和殿或
  位育宫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成婚日行礼同
  康熙元年定奉
  旨赐婚者外藩王以下内外各官诣
  太和殿或
  宫门前行谢
  恩礼凡郡主以下出嫁仪具
  大清通礼
  品官庶士庶人婚
  顺治九年定官贠士庶婚礼公纳采礼段衣五袭段衾褥三具金领约一具金簪二枝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筵用牲九成婚日具筵二十席侯纳采礼与公同纳采日具筵用牲八成婚日具筵十有八席伯纳采礼与侯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十有七席一品官纳采礼段衣四袭馀与侯
  伯同纳采日具筵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十有五席二品官纳采礼段衣三袭段衾褥二具馀与一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四成婚日具筵十席三品官纳采礼与二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三成婚日具筵八席四品官纳采礼段衣二袭段衾褥一具金领约一具金耳饰全副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具筵六席五品官纳采礼与四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具筵五席六品以下官纳采礼与五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用牲三军民人等纳采礼衣一袭衾褥一具金耳环全副纳采日具筵用牲一成婚日用牲二康熙七年定公纳采礼段衣五袭段衾褥四具金领约一具金簪四枝金耳饰全副金指环四是日具筵十有六席成婚日筵二十六席侯纳采礼段衣五袭段衾褥三具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筵十有三席成婚日筵二十席伯纳采礼与侯同纳采日具筵十有二席成婚日筵十有八席一品官纳采礼段衣四袭段衾褥三具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筵十席成婚日筵十有六席二品官纳采礼段衣三袭段衾褥二具馀与一品同是日具筵八席成婚日筵十有二席三品官纳采礼与二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八成婚日具筵九席四品官纳采礼段衣二袭馀与三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八席五品官纳采礼与四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六席六品以下官纳采礼与五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五成婚日用牲七
  雍正元年定公纳采礼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一副段衣四袭段衾褥三具纳采日燕用牲九成婚日具筵二十席侯纳采礼与公同纳采日燕用牲八成婚日具筵十有八席伯纳采礼与侯同纳采日燕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十有七席一品官纳采礼段衣三袭馀与伯同纳采日燕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十有五席二品官纳采礼段衣二袭段衾褥一具馀与一品同纳采日燕用牲四成婚日具筵十有三席三品官纳采礼金簪二枝馀与二品同纳采日燕用牲三成婚日具筵八席四品官纳采礼金领约一具金耳饰一副段衣一袭段衾褥一具纳采日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筵六席五品官纳采礼与四品同纳采日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筵五席六品以下官纳采礼与五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用牲三自四品以下领约耳饰各听其力能具者备用军民人等纳采礼衣一袭衾褥一具具筵用牲一成婚日用牲二凡有品级官员婚嫁或用本官执事鼓乐人不得过十二名镫不得过六对无品级人及生监军民不得僭用执事鼔乐人不得过八名镫不得过四对一应糜费概行严禁又定汉人婚娶纳采及成婚礼四品官以上䌷段不得过八疋金银首饰不得过八件食品不得过十五品以下官各减二八品官以下有顶带人员以上又各减二军民人等䌷绢不得过四果合不得过四其金银财礼官民概不许用至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凡品官士庶婚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五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四
  礼嘉四
  冠服
  臣等谨按杜典有君臣服章制度一门又别立冠冕篇于冠礼之后所载多复今冠礼既无庸纂述冠冕篇亦应并入于冠服一门钦惟我
  朝鸿业肇兴
  列祖
  列宗制作隆备衣冠法式
  釐定服用者百数十年于兹我
  皇上念切绍衣慎守
  成宪于
  序礼器图式
  评通鉴辑览训诫轻易之弊俾子孙臣庶咸敬谨遵听毋忘馆臣续纂五朝礼典时于辽金元各代衣冠之制叙次未能明晰仰蒙
  训谕改正且
  宣示本
  天本
  祖飨
  帝飨
  亲之
  至论实为发从来所未发近复于
  御制全韵诗新建圜水辟雍记中重申祗述仰见皇上敬述
  前猷祗遵旧制
  圣心谆切如是所以绵
  景祚而昭来许者于铄哉超越万古矣兹等纂辑皇朝嘉礼典即恭载
  太宗文皇帝圣训并乾隆三十七年所奉
  谕旨敬录篇首以垂示万禩
  崇徳二年四月
  谕诸王贝勒曰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衣冠仪度循汉人之俗遂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言语迨至世宗始复旧制衣冠凡语言及骑射之事时谕子孙勤加学习如元王马大郭遇汉人讼事则以汉语讯之有女直人讼事则以女直语讯之世宗闻之以其未忘女直之言甚为嘉许此本国衣冠言语不可轻变也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踈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馀俱令遵照国初之制仍服朝衣且谆谆训谕者非为目前起见也及朕之身岂有习于汉俗之理正欲尔等识之于心转相告诫使后世子孙遵守毋变弃
  祖宗之制耳
  乾隆三十七年十月
  谕朕阅三通馆进呈所纂嘉礼考内于辽金元各代冠服之制叙次殊未明晰辽金元衣冠初未尝不循其国俗后乃改用汉唐仪式其因革次第原非出于一时即如金代朝祭之服其先虽加文饰未至尽去其旧至章宗乃概为更制是应详考诠次以徴蔑弃旧典之由并酌入按语俾后人知所鉴戒于辑书关键方为有当若辽及元可例推矣前因编订皇朝礼器图曾亲制序文以衣冠必不可轻言改易及批通鉴辑览又一一发明其义诚以衣冠为一代昭度夏收殷冔本不相沿袭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去其纯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寖弱洊及沦胥盖变本忘先而隐患中之覆辙具在甚可畏也况揆其所以议改者不过云衮冕备章文物足观耳殊不知润色彰身即取其文亦何必仅沿其式如本朝所定朝祀之服山龙藻火灿然具列悉皆义本礼经更何通天绛纱之足云耶且祀莫尊于
  
  祖礼莫隆于
  
  庙溯其昭格之本要在乎诚敬感通不在乎衣冠规制夫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推原其义实
  天远而
  祖近设使轻言改服即已先忘
  祖宗将何以上祀
  天地经言仁人飨帝孝子飨亲试问仁人孝子岂二人乎不能飨亲顾能飨帝乎朕确然有见于此是以不惮谆覆教戒俾后世子孙知所法守是创论实格论也所欲奕叶子孙深维根本之计毋为流言所惑永远恪遵朕训庶几不为获罪
  祖宗之人方为能享
  上帝之主于以绵国家亿万年无疆之景祚实有厚望焉其嘉礼考仍交馆臣确核辽金元改制时代先后逐一胪载再加拟按语证明改缮进呈候朕鉴定昭示来许并将此申谕中外仍录一通悬勒尚书房等谨按
  皇朝冠服之制恭照
  钦定礼器图式以类叙次于后
  皇帝冠服
  皇帝冬朝冠薰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黒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各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夏朝冠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縁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朝冠端罩紫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黒狐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夀篆文间以五色云春秋棉祫夏以纱冬以裘各惟其时朝服色用明黄惟祀
  天用蓝
  朝日用红
  夕月用月白披领及袖俱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间以五色云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珍宝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
  天以青金石为饰祀
  地珠用蜜珀
  朝日用珊瑚
  夕月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绦皆明黄色朝带之制二皆明黄色一用龙文金圆版四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及绿松石毎具衔东珠五围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浅蓝及白各一下广而锐中约镂金圆结饰宝如版围珠各三十佩囊文绣燧觽刀削结佩惟宜绦皆明黄色大典礼御之一用龙文金方版四其饰祀
  天用青金石祀
  地用黄玉
  朝日用珊瑚
  夕月用白玉毎具衔东珠五佩帉及绦惟祀
  天用纯青馀如圆版朝带之制中约圆结如版饰衔东珠各四佩囊纯石青左觽右削并从版色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
  里石青片金縁上缀朱纬顶如冬吉服冠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縁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棉祫纱裘各惟其时吉服朝珠珍宝随所御吉服带用明黄色镂金版四方圆惟便衔以珠玉杂宝各从其宜左右佩帉纯白下直而齐中约金结如版饰馀如朝带常服冠红绒结顶常服褂色用石青花文随所御裾左右开常服带如吉服乾隆十六年
  钦定雨冠之制二其一顶崇而前檐深其二顶平而前檐敞皆用明黄色毡及羽缎油绸惟其时雨衣之制六皆明黄色一如常服褂而长与袍称以油绸为之不加里自衽以下加博焉上袭重衣领下为襞积无袖斜幅相比上敛下递丰两重均加掩襟领及纽约皆青色一以毡及羽缎为之月白缎里领下为襞积无袖斜幅相比上敛下递丰前加掩襟领及纽约如衣色或油绸为之不加里纽约青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袍称以毡及羽缎为之月白缎里领及纽约如衣色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前施掩裆油绸为之不加里领用青羽缎纽约青色外加袍袖如衣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坐齐以毡及羽缎为之领及纽约皆如衣色一如常服袍而加领长与坐齐以油绸为之不加里袖端平前加掩裆领用青羽缎纽约亦青色雨裳之制二皆用黄色一左右幅相交上敛下递博上前加浅帷为襞积两旁缀以纽约青色腰为横幅用石青布两末削为带以系之一前为完幅不加浅帷均以油绸为之行冠冬以黒狐秋以黒羊皮或青绒均如常服冠之制夏织藤竹丝为之红纱里縁如其色上缀雨缨顶及梁皆黄色前缀珍珠一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行袍如常服长减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及花文随所御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行带色用明黄左右佩系以红香牛皮为之饰金花文鋄银镮各三佩帉以高丽布视常服带帉微阔而短中约以香牛皮束缀银花文佩囊明黄圆绦饰珊瑚结削燧杂佩各惟其宜行裳色随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后中丰上下敛并属横幅石青布为之毡袷各惟其时冬用鹿皮或黒狐为表
  皇子冠服
  皇子朝冠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时上缀朱纬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縁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如冬朝冠端罩紫貂为之金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龙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间以五色云朝服之制二皆金黄色一披领及裳皆表以紫貂袖端薫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间以五色云一披领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平水朝珠不得用东珠馀随所用绦皆金黄色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四中饰猫睛石一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冠红绒结顶蟒袍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绦如带色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红色毡及羽纱油绸惟其时雨冠顶平而前檐厂用蓝布带雨衣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一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坐齐均前施掩裆雨裳前为完幅腰为横幅用石青布自
  皇子至宗室公雨冠雨裳之制并同
  亲王以下冠服
  亲王朝冠与
  皇子同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
  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补服色用石青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朝服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若
  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吉服冠顶用红宝石若
  赐红绒结顶者亦得用之馀皆如
  皇子亲王世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绦如带色馀皆如亲王郡王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四后缀金花饰东珠三补服色用石青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左右佩绦如带色馀皆如亲王世子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朝服蟒袍不得用金黄色馀随所用朝服通绣蟒文皆四爪蟒袍亦如之朝珠绦用石青色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二佩绦皆石青色馀皆如郡王贝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六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二后缀金花饰东珠一吉服冠顶用红宝石皆戴三眼孔雀翎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团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一馀皆如贝勒镇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五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一后缀金花饰绿松石一吉服冠顶入八分公用红宝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双眼孔雀翎端罩紫貂为之月白缎里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方补朝带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猫睛石一馀皆如贝子辅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馀皆如镇国公镇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麒麟吉服冠顶用珊瑚馀皆视一品辅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狮吉服冠顶用镂花珊瑚馀皆视二品奉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补服前后绣豹吉服冠顶用蓝宝石馀皆视三品奉恩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补服前后绣虎惟衣裙四启带用金黄色凡宗室皆如之觉罗带用红色自亲王以下冬行冠如冬吉服冠之制毡貂各惟其时翎顶各随其所得用夏行冠织玉草或藤丝为之上缀雨缨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行袍如常服袍减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随所用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行带佩帉素布视常服带帉微阔而短版饰惟宜绦皆圆结带色金黄石青各随其所得用行裳蓝及诸色随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后中丰上下敛并属横幅毡袷惟时冬以皮为表其制下达庶官凡扈行者冠服并如之乾隆四十七年
  旨宗室王公子弟各给官顶其馀闲散宗室概予四品
  顶戴
  固伦额驸以下冠服
  固伦额驸冠服视贝子吉服冠顶用珊瑚乾隆五十二年遵  旨照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之例戴红宝石帽顶戴三眼孔雀翎朝带色用石青或蓝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东珠一左右佩绦皆石青色吉服带色用石青或蓝和硕额驸冠服视镇国公吉服冠顶用珊瑚戴双眼孔雀翎朝带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猫睛石一馀皆同郡主额驸冠服视武一品朝带用镂金圆版四毎具饰绿松石一县主额驸冠服视武二品郡君额驸冠服视武三品县君额驸冠服视武四品朝带鋄金方铁版四乡君额驸冠服视武五品朝带视县君额驸馀皆同若固伦额驸爵在贝子以上和硕额驸爵在镇国公以上冠服各从其品郡主额驸以下皆如之乾隆四十年
  旨在京公主所生之子至十三岁时如系固伦公主所生即给予伊父固伦额驸品级和硕公主所生即给予伊父和硕额驸品级
  民公以下凡品官冠服
  民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文武一品以上皆同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端罩貂皮为之蓝缎里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朝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龙縁文武四品以上皆同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积裳行蟒八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文三品武二品以上皆同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襞积行蟒四皆四爪曾
  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卫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有职掌官皆得用朝带色用石青或蓝镂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猫睛石一佩帉下广而锐吉服冠顶用珊瑚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九蟒吉服带佩帉下直而齐版饰惟宜雨冠雨衣及裳均用红色侯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朝带镂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绿松石一馀皆如公伯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朝带镂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红宝石一馀皆如侯子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麒麟吉服冠顶用珊瑚馀皆视一品男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狮吉服冠顶用镂花珊瑚馀皆视二品文一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鹤惟都御史绣獬豸朝带镂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红宝石一馀皆如公武一品补服前后绣麒麟馀皆如文一品文二品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貂尾文三品以上皆同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锦鸡朝带镂金圆版四毎具饰红宝石一吉服冠顶用镂花珊瑚馀皆如文一品武二品补服前后绣狮馀皆如文二品文三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补服前后绣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按察使绣獬豸朝带镂花金圆版四吉服冠顶用蓝宝石馀皆如文二品武三品朝冠冬惟用薰貂文四品以下皆同补服前后绣豹馀皆如文三品惟朝服无貂縁及无端罩一等侍卫戴孔雀翎端罩猞猁孙为之间以貂皮月白缎里馀皆如武三品文四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补服前后绣雁朝带银衔镂花金圆版四吉服冠顶用青金石蟒袍通绣八蟒皆四爪四品以下惟京堂翰詹科道得用端罩猞猁孙为之间以貂皮月白缎里武四品补服前后绣虎馀皆如文四品二等侍卫戴孔雀翎端罩红豹皮为之素红缎里朝服剪绒縁色用石青通身云缎前后方襕行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积领袖俱石青糚缎冬夏皆用之馀皆如武四品文五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补服前后绣白鹇惟监察御史绣獬豸朝服片金縁文武七品以上皆同色用石青前后方襕行蟒各一中有襞积领袖俱石青糚缎冬夏皆用之朝带银衔素金圆版四吉服冠顶用水晶馀皆如文四品武五品补服前后绣熊馀皆如文五品惟无朝珠三等侍卫戴孔雀翎端罩黄狐皮为之月白缎里朝服如文五品之制惟用剪绒縁馀皆如武五品惟得用朝珠文六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补服前后绣鹭鸶朝带银衔玳瑁圆版四吉服冠顶用砗磲馀皆如文五品惟无朝珠武六品补服前后绣彪馀皆如文六品蓝翎侍卫戴蓝翎端罩朝服朝珠均如三等侍卫馀皆如武六品文七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补服前后绣㶉𪄠朝带素圆版四吉服冠顶用素金蟒袍通绣五蟒皆四爪馀皆如文六品武七品补服如武六品馀皆如文七品文八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上衔花金补服前后绣鹌鹑朝服用石青云缎无蟒领袖皆青倭缎中有襞积冬夏皆用之朝带银衔明羊角圆版四吉服冠镂花金顶馀皆如文七品武八品补服前后绣犀牛馀皆如文八品九品官朝冠顶镂花金座上衔花银补服前后绣练雀朝带银衔乌角圆版四吉服冠镂花银顶馀皆如文八品武九品补服前后绣海马馀皆如文九品未入流冠服制如文九品凡雨冠民公侯伯子男一二三品文武官
  御前侍卫
  乾清门侍卫
  尚书房翰林
  南书房翰林奏事处批本处军机处行走人员皆用红色四五六品文武官雨冠中用红色縁用青色七八九品文武官凡有顶人员雨冠中用青色縁用红色凡縁皆前二寸五分后五寸军民雨冠用青色凡雨衣雨裳民公侯伯子文武一品以上官
  御前侍卫各省巡抚皆用红色二品以下文武官下至军民皆用青色其明黄色行褂则领侍卫内大臣
  御前大臣侍卫班长䕶军统领健锐营翼领及凡诸臣
  之蒙
  赐者皆得服之
  士庶冠服
  会试中式贡士朝冠顶镂花金座上衔金三枝九叶吉服冠顶用素金举人公服冠顶镂花银座上衔金雀公服袍青绸为之蓝縁披领如袍饰公服带如文八品朝带吉服冠顶银座上衔素金贡生吉服冠镂花金顶馀皆如举人监生吉服冠素银顶馀皆如贡生生员公服冠顶镂花银座上衔银雀公服袍蓝绸为之青縁披领如袍饰公服带如文九品朝带吉服冠顶如监生外郎耆老冠顶以锡从耕农官袍青绒为之顶同八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彩云捧日袍青绢为之上加披领腰为襞积不加縁月白绢里祭祀文舞生冬冠骚䑕为之顶镂花铜座中饰方铜镂葵花上衔铜三角如火珠形袍以绸为之其色
  南郊用石青
  北郊用黒
  祈谷坛
  太庙
  社稷坛
  朝日坛
  帝王庙
  文庙
  先农坛
  太岁坛俱用红
  夕月坛用月白前后方襕销金葵花带绿绸为之武舞生顶上衔铜三棱如古㦸形袍以绸为之通销金葵花馀俱如文舞生袍之制带如文舞生祭祀执事人袍以绸为之其色
  南郊用石青
  北郊用黒不加縁
  太庙
  文庙
  先农坛
  太岁坛俱用青色蓝縁
  祈谷坛
  社稷坛
  朝日坛
  帝王庙俱用青色石青縁
  夕月坛用青色月白縁带如文舞生乐部乐生冠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乐部袍红缎为之一前后方襕绣黄鹂中和韶乐部乐生执戏竹人服之一通织小团葵花丹陛大乐诸部乐生服之带用绿云缎为之卤簿舆士冬冠以豹皮及黒毡为之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袍如丹陛大乐诸部乐生带如祭祀文舞生卤簿䕶军袍石青缎为之通织金夀字片金縁领及袖端俱织金葵花卤簿校尉冬冠平檐顶素铜上植明黄翎袍及带如卤簿舆士
  皇太后
  皇后冠服
  等谨按社典有后妃命妇首饰制度服章制度两条兹据
  皇朝礼器图式谨彚叙成篇首
  大内冠服次公主福晋以下及命妇冠服列载于左
  皇太后
  皇后冬朝冠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毎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夏朝冠青绒为之馀皆如冬朝冠金约镂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毎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片金縁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
  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夀一绣文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领后皆垂明黄绦其饰珠宝惟宜朝袍之制三皆明黄色一披领及袖皆石青片金加貂縁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縁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中有襞积下幅八宝平水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一披领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縁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一领袖片金加海龙縁夏片金縁中无襞积裾后开馀俱加貂縁朝袍之制领后垂明黄绦饰珠宝惟宜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宜绦皆明黄色彩帨绿色绣文为五榖丰登佩箴管縏⿳六失𧘇 -- 袠之属绦皆明黄色冬朝裙片金加海龙縁上用红织金夀字缎下石青行龙糚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縁缎纱各惟其时吉服冠顶用东珠龙褂二皆石青色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一下幅及袖端不施章采龙袍三色用明黄领袖皆石青一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夀文采惟宜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开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一下幅不施章采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绦皆明黄色
  皇贵妃
  贵妃
  
  嫔冠服
  皇贵妃朝冠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珍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金约镂金云十二饰东珠各一间以珊瑚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二等东珠各二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垂珊瑚各二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龙褂色用石青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龙袍色用明黄领袖皆石青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夀文kao采惟宜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开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绦明黄色馀皆如
  皇后
  贵妃冠服垂绦皆金黄色袍色亦用金黄馀皆如皇贵妃
  妃朝冠顶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衔猫睛石朱纬上周缀金凤五饰东珠各七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八十八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金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金约镂金云十一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九十七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三等东珠各二彩帨绣文为云芝瑞草吉服冠顶用碧⿰㺨馀皆如
  贵妃
  嫔朝冠顶二层贯柬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饰东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衔𥗴子朱纬上周缀金翟五饰东珠各五珍珠各十九后金翟一饰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七十二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金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七十七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未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四等东珠各二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彩帨不绣花文龙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夔龙四袍皆用香色馀皆如
  
  皇子福晋冠服
  皇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七小珍珠三十九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缎为带金约镂金云九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云衔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縁绣文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縁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金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绦皆金黄色彩帨月白色不绣花文结佩惟宜绦皆金黄色冬朝裙片金加海龙縁上用红缎下石青行龙糚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縁缎纱各惟其时吉服冠顶用红宝石吉服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蟒袍用香色通绣九龙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绦金黄色
  王福晋公主以下凡品官妻冠服
  亲王福晋吉服褂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馀皆如
  皇子福晋亲王世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六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馀皆如亲王福晋郡王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末缀珊瑚吉服褂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馀皆如世子福晋贝勒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三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石青绦二末亦缀珊瑚金约金云七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末缀珊瑚朝褂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领袖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领约朝珠彩帨绦皆石青色吉服褂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九蟒馀皆如郡王福晋贝子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六金约镂金云六吉服褂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团馀皆如贝勒夫人镇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五金约镂金云五吉服褂绣花八团馀皆如贝子夫人辅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四金约镂金云四馀皆如镇国公夫人镇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一品命妇辅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二品命妇奉国将军淑人冠服均视三品命妇奉恩将军恭人冠服均视四品命妇固伦公主冠服制如亲王福晋和硕公主朝冠金约制如亲王世子福晋馀皆如固伦公主郡主朝冠金约制如郡王福晋馀皆如和硕公主县主朝冠金约制如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晋馀皆如郡主郡君朝冠金约制如贝子夫人朝褂朝袍领约朝珠彩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贝勒夫人馀如县主县君朝冠金约制如镇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贝子夫人馀皆如郡君镇国公女乡君朝冠金约制如辅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镇国公夫人馀皆如县君辅国公女乡君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三金约镂金云三馀皆如镇国公女民公夫人冬朝冠薰貂为之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前缀金簪三饰以珠宝䕶领绦用石青色金约青缎为之中缀镂金火熖饰珍珠一左右金龙凤各一后垂青缎带二红片金里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云衔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縁绣文前行蟒二后行蟒一领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绣文前后正蟒各一两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无襞积披领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处行蟒各二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领约镂金为之饰红蓝小宝石五两端垂石青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朝珠三盘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彩帨月白色不绣花文冬朝裙片金加海龙縁上用红缎下石青行蟒糚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縁缎纱各惟其时吉服冠薰貂为之顶用珊瑚吉服褂色用石青绣花文团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九蟒皆四爪侯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馀皆如民公夫人伯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馀皆如侯夫人子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馀皆如伯夫人男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红珊瑚吉服冠顶镂花珊瑚馀皆如子夫人一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馀皆如民公夫人二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顶镂花珊瑚馀皆如一品命妇三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用蓝宝石馀皆如二品命妇四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朝袍片金縁绣文前后行蟒各二中无襞积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朝裙片金縁上用绿缎下石青行蟒糚缎皆正幅有襞积吉服冠顶用青金石蟒袍通八蟒皆四爪馀皆如三品命妇五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吉服冠顶用水晶馀皆如四品命妇六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吉服冠顶用砗磲馀皆如五品命妇七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吉服冠顶用素金蟒袍通五蟒皆四爪馀皆如六品命妇
  宝印
  等谨按杜典有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今考列代之制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唐时改称玺曰宝至玉佩剑绶则今朝带杂佩制似相近已详见冠服篇兹据
  大清会典所述宝印之制敬谨编次首
  御宝次
  大内宝印次亲王以下宝印次官员印信关防条记悉按等差详著定式以彰
  昭代之法守并改杜典标目之旧以符今制云皇帝御宝
  国朝诞膺
  天命设
  御宝于
  交泰殿初立尚宝司其后以内监典守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乾隆十一年
  皇上御定宝谱藏之
  交泰殿者二十有五藏之
  盛京者十
  御定交泰殿宝谱
  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盘
  龙纽高二寸
  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
  分盘龙纽高三寸五分
  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绳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
  纽高一寸七分
  皇帝之宝以布诏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龙纽
  高二寸一分
  皇帝之宝以肃法驾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
  分盘龙纽高三寸五分
  天子之宝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
  高一寸三分
  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白玉方二寸一分厚七分交
  龙纽高一寸三分
  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二
  分交龙纽高一寸二分
  皇帝行宝以颁赐赉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
  龙纽高二寸五分
  皇帝信宝以徴戎伍白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龙纽
  高一寸六分
  天子行宝以册外蛮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
  龙纽高二寸三分
  天子信宝以命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
  龙纽高一寸七分
  敬天勤民之宝以饬觐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
  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
  制诰之宝以谕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龙纽高二
  寸七分
  敕命之宝以钤诰敕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三分交
  龙纽高一寸八分
  垂训之宝以扬国宪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龙纽
  高二寸
  命徳之宝以奖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龙纽
  高二寸一分
  钦文之玺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
  龙纽高一寸六分
  表章经史之宝以崇古训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
  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
  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
  龙纽高二寸五分
  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二寸交
  龙纽高二寸五分
  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四
  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
  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
  分盘龙纽高二寸三分
  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
  分交龙纽高二寸
  广运之宝以谨封识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龙纽
  高二寸
  御制国朝传宝记曰国朝受
  天命采古制为玺掌以宫殿监正袭以重盝承以髹几设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其质有玉有金有栴檀香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有盘龙有蹲龙其文自
  太宗文皇帝以前专用国书既乃兼用古篆其大小自方六寸至二寸一分不一尝考大清会典载御宝二十有九今交泰殿所贮三十有九会典又云宫内收贮者六内库收贮者二十有三今则皆贮交泰殿数与地皆失实至谓皇帝奉天之宝即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箓祝釐时一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尝命文臣为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世传守而专以一宝为传国玺亦不经盖縁修会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曾请
  旨取裁只沿明时内监所书册档承讹袭谬遂至于此甚矣纪载之难也且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夀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法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独玉质莹洁如截肪方得黍尺四寸四分厚得方之三以为良玉不易得则信矣若论宝无问非秦玺即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濬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文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又雍正年故大学士高其位进未刻碧玉宝一文未刻则未成为宝而与诸宝同贮亦未当朕尝论之君人者在徳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明等威徴信守与车旗章服何异徳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区区尺璧足以自固者诚能勤修令徳系属人心则言传号涣万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龙螭篆不斯籀孰敢不敬信承奉尊为神明故宝器非宝宝于有徳古有得前代符宝君臣动色矜耀侈为瑞贶者我
  太宗文皇帝时获蒙古所传元帝国宝容而纳之初不藉
  以为受命之符由今思之
  文皇帝之臣服函夏垂统万世在徳耶在宝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善夫唐梁肃之言曰鼎之轻重玺之去来视徳之高下位之安危然则人君承
  祖宗付畀思以永膺斯宝引而勿替其非什袭固守之谓
  谓夫日新厥徳居安虑危凝受
  皇天大宝命则徳足重宝而宝以愈重玺玉自古无定数今交泰殿所贮历年既久纪载失真且有重复者爰加考正排次定为二十有五以符天数并著成谱而序其大指如此
  御定盛京尊藏宝谱
  大清受命之宝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
  高二寸四分
  皇帝之宝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
  寸七分
  皇帝之宝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盘龙纽高三寸皇帝之宝栴檀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纽高五分奉天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天子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碧玉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五分交
  龙纽高二寸
  丹符出验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
  寸二分
  敕命之宝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交龙纽高二
  寸五分
  广运之宝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高一寸五分御制盛京尊藏宝谱序曰乾隆十一年春阅交泰殿所贮诸宝既详定位置为文记之其应别贮者分别收贮至其文或复见及国初行用者为数凡十虽不同于见用之宝而未可与古玩并列因念盛京为国家发祥地
  祖宗神爽实所式凭朕既重缮
  列祖实录尊藏凤凰楼上觐扬
  光烈传示无疆想当
  开天之始凝受
  帝命宝符焕发六服承式璠玙孚尹
  手泽存焉记不云乎陈其宗器弘璧琬琰陈之西序崇世守也爰奉此十宝赍送盛京𫔎而藏之而著其縁起如此
  十三年九月改镌
  御宝始用清篆左为清篆右为汉篆
  御题交泰殿宝谱序后曰宝谱成于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为清文各篆体书因思向之国宝官印汉文用篆书而清文则用本字者以国书篆体未备也今既定为篆法当施之宝印以昭画一按谱内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
  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均
  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其檀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有一则朝仪纶綍所常用宜从新制因敕所司一律改镌与汉篆文相配并记之宝谱序后云是年内翻书房奏言谨将内阁颁发
  诰敕内
  制诰之宝四字遵照
  钦定玉箸篆体拟篆清文恭呈
  御定后交该衙门选择吉期于
  大内祗领应镌二十一
  御宝敬谨改镌从之四十五年八月
  御制古稀说曰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夀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弛干惕犹日孜孜所以答
  天庥而励已躬也正夀之辰群臣例当进献辞赋于是彭元瑞有古稀之九颂既以文房等件赐之以旌其用意新而遣辞雅顾一再翻阅颇有不得不为之说以申予意者其辞曰古人有言颂不忘规兹元瑞之九颂徒见其颂而未见其规在元瑞为得半而失半然使予观其颂洋洋自满遂以为诚若此则不但失半又且失全予何肯如是夫由斯不自满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为敬
  天之本必益凛旦明毋敢或渝也以是为法
  祖之规必思继
  前烈而慎聪听也以是勤民庶无始终之变耳以是典学为实学以是奋武非黩武以是筹边非凿空以是制作非虚饰若夫用人行政旰食宵衣孰不以是为慎修思永之枢机乎如是而观元瑞之九颂方且益深予临深履薄之戒则其颂也即规也更惓思之三代以上弗论矣三代以下为天子而夀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见之近作矣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昨七旬庆典诗有七旬屈指数今古六帝因心验法惩之句至夫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即所谓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礼乐刑政有未遑焉其馀四帝予所不足为法而其时其政亦岂有若今日者哉是诚古稀而已矣夫值此古稀者非
  上天所赐乎
  天赐古稀于予而予设弗以敬承之弗励慎终如始之志
  以竭力敬
  天法
  祖勤政爱民古云适百里者半九十里栗栗危惧诚恐耄
  荒而有所陨越将孤
  天恩予又何敢如是然则元瑞九颂有禆于予者大焉故为之说如右群臣献辞赋者甚夥大约不出于元瑞之九颂予将以是说概之则所谓有颂而鲜规者亦毕视之为进规而非啻颂矣
  四十六年正月
  皇上用
  乾清宫西暖阁贮
  敬天勤民宝之例贮
  古稀天子之宝于东暖阁既刻
  古稀说于
  宝端并系以
  御制诗曰
  
  宗贻玉宝敬
  天及勤民兹予逮古稀爰始刻贞珉敬勤传家法奕世当永遵设我子孙中年或古稀臻此宝亦宜用弆之檀匣陈斯则待
  乾贶未敢预卜频西清者恒守谓西暖阁之敬天勤民宝左个者偶循谓东暖阁之古稀天子宝嗣服祈承命巩谦朂最寅
  太皇太后宝
  等谨按康熙四年
  太皇太后金宝玉宝敬详宝制于
  皇太后宝之前
  太皇太后金宝玉箸篆盘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
  二分
  玉宝台高一寸八分馀皆与
  金宝同
  皇太后宝
  皇太后金宝清汉文玉箸篆盘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
  一寸二分
  玉宝同
  等谨按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万夀恭加上
  徽号所奉
  
  宝敬用刻玉之制详见上
  徽号门
  皇后宝
  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箸篆交龙纽馀与
  皇太后宝同
  皇贵妃
  贵妃宝
  皇贵妃金宝清汉文玉箸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
  贵妃宝同
  妃印
  妃金印清汉文玉箸篆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分
  亲王宝郡王以下官员印信
  等谨按
  国朝初制亲王以下内外文职印信皆尚方大篆内外武职印信皆柳叶篆各关防条记亦如之至
  钦定国书篆体印文始兼用清汉篆并以品秩为序文职首尚方大篆次小篆次钟鼎篆次垂露篆武职首柳叶篆次殳篆次悬针篆尊卑有差秩然不紊制度盖尽善矣兹谨次第纂纪凡印制方长厚薄分寸大小皆从更定之例条列于篇其序次亦遵篆体等差而以京官为先外官次之京官先文职次武职外官先驻防将军副都统办事大臣等次文职次武职至喇嘛僧道等则附见于后焉顺治元年置礼部铸印局掌造印信满文左汉文右字様由内院撰发又定毎岁封印开印先期礼部札钦天监择吉具题行知内外各衙门八年铸
  行在六部都察院銮仪卫印各衙门官员扈从令携以
  行十六年铸
  行在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
  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各印
  康熙二十九年
  谕凡差遣审事官员不必铸给印信事完日其本章即缮明启奏日期用地方督抚印信如事关督抚即用藩臬印信事关督抚藩臬则用提镇印信
  雍正元年
  谕印信乃一应事件凭据不惟藩臬印信即州县印信亦属𦂳要著礼部俟有数印一同交与钦天监选择吉日铸给寻礼部奏言凡铸印信关防令钦天监择吉日专委礼部官监造务期铸刻精工字画端楷铸成礼部堂官验明将监造官姓名书于册如有银色不足铜质不精及字画糢糊者将监造官参处并令加倍赔补从之三年以各处巡盐御史旧例有二印新任带一印前往旧任带一印回缴新旧官各有一印恐滋弊端定例嗣后止给一印令新旧官交代
  乾隆七年议准凡内外官缴送旧印令于印文正中镌一缴字送部销毁十三年
  钦定清文篆书
  命改铸百官印信清篆左汉篆右印文以品秩为序文职一二品尚方大篆内三品外布政使司按察使
  司提督学政尚方小篆内四五品外三四品钟鼎篆内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武职一二品柳叶篆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悬针篆嗣是定和硕亲王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亲王世子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多罗郡王镀金银印麒麟纽平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朝鲜国王金印龟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俱清汉文芝英篆琉球国王安南国王暹罗国王镀金银印驼纽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宗人府衍圣公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一寸俱清汉文尚方大篆公侯伯俱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公三台侯伯二台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汉文柳叶篆办理军机事务处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六部都察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大篆理藩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清汉𫎇古三体字清汉文尚方大篆蒙古字不用篆
  盛京五部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户部总理三库事务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翰林院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内务府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盛京内务府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景陵
  泰陵内务府总管
  东陵
  泰陵承办事务督理京省钱法堂铜关防凡关防皆直纽长三寸阔一寸九分銮仪卫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俱清汉文尚方大篆通政使司大理寺顺天府奉天府银印直纽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太常寺银印直纽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詹事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光禄寺太仆寺
  武备院上驷院奉宸院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内翻书房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鸿胪寺国子监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左右春坊司经局六科钦天监太医院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各道监察御史稽察内务府御史稽察宗人府御史巡盐御史铜印直纽有孔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宗人府左右司六部理藩院各司太仆寺左右司銮仪卫左右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内务府各司銮仪卫驯象等所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提督会同四驿馆崇文门税务管理坐粮厅户部分司工部木柴监督工部木厂监督管理馆所车马事务监督左右翼管税户部银库缎匹库颜料库户部办理八旗俸饷户部办理八旗现审工部管理街道各仓监督顺天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巡视台湾御史各关税监督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巡视五城御史管理古北口驿务管理独石口驿务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盛京工部银库
  盛京户部金银等库织染局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畅春园
  圆明园
  清漪园官房税库铜条记凡条记皆直纽长二寸六分阔一寸九分钦天监时宪书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俱清汉文钟鼎篆吏部兵部稽俸厅大理寺左右司光禄寺四署五城兵马司乐部和声署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中书科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五釐内阁典籍厅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宗人府银库翰林院典簿礼部铸印局刑部赃罚库理藩院银库工部料估所各部院督催所工部制造库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稽察
  盛京五部将军衙门稽察黒龙江等处稽察宁古塔等处巡察归化城等处巡察游牧等处顺天府治中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管理杀虎口路驿站管理金周鄂佛啰等站总管大凌河牧场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兵马司副指挥铜关防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宗人府经历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都察院经历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通政使司经历司銮仪卫经历司太常寺典簿光禄寺典簿詹事府主簿太仆寺主簿各部院寺司务厅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国子监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鸿胪寺主簿钦天监主簿各坛庙祠祭署铜印直纽方二寸厚四分二釐刑部司狱司光禄寺银库太医院药库国子监典籍厅神乐观牺牲所铜印直纽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管理宝泉局户部分司管理宝源局工部分司铜关防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礼部铸印局大使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九分兵马司吏目铜条记长二寸四分阔一寸四分俱清汉文垂露篆都统䕶军统领前锋统领火器营统领向导总领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提督九门步军统领
  圆明园总管八旗内府三旗官兵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总理云梯健锐营八旗传事银关防直纽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柳叶篆总管
  御饭房茶房内府䕶军统领参领协领云梯健锐营翼长各处总管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殳篆八旗佐领宗室觉罗族长铜图记凡图记皆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文悬针篆
  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
  养心殿造办处铜图记方一寸七分厚四分看守通州三仓首领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旗手卫左右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汉文悬针篆镇守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副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俱清汉文柳叶篆察哈尔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满洲𫎇古二种字满文柳叶篆察哈尔左右翼副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九分用满洲蒙古二种字满文柳叶篆扎萨克盟长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满洲蒙古二种字不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忒回子四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托忒回子字不篆下冋办理伊犁乌噜木齐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忒三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伊犁分驻雅尔城总理参赞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洲托忒回子三种字满文柳叶篆办理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诸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回子三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办理哈密粮饷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柳叶篆管理巴里坤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柳叶篆管理厄鲁特二十一处内大臣铜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忒三种字满汉文柳叶篆驻防哈密统领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柳叶篆八旗游牧总管察哈尔总管城守尉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殳篆办理英阿雅尔和阗乌什库车哈喇沙尔辟展等处事务铜图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兼满汉回子三种字满汉文俱殳篆驻防左右翼长协领参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
  兴京等城守尉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锦州等城守尉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阿尔楚喀仓监督牛羊群左右翼副总管上都达布逊马驼总管牛庄城守尉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俱殳篆防守尉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驻防佐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俱清汉文悬针篆直省总督直隶总督陜甘总督四川总督镌兼巡抚字様仓场河道漕运总督巡抚江西巡抚河南巡抚山东巡抚镌兼提督字様山西巡抚镌兼提督盐政字様银关防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钦差大臣铜关防如督抚式三品以上用之各省承宣布政使司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一分厚八分各省提刑按察使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各省盐运使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各省提督学政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各处管理织造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各省守巡道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钟鼎篆
  钦差官员铜关防如道员式四品以下用之各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各府同知通判淮南仪所监掣官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各州铜印直纽方二寸三分厚五分京县大兴宛平承徳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各县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盐课提举司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布政使司经历司理问所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按察使司经历司京府经历司盐运使司经历司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布政使司照磨所京府儒学各府经历司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京府照磨所司狱司按察使司照磨所司狱司各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儒学卫儒学布政使司库大使府库大使巡检司都税司税课司茶马司铜印方一寸九分厚四分各州县儒学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九分库大使县丞主簿吏目盐课所批验所各驿丞递运所各局各仓各闸铜条记长二寸四分阔一寸三分俱垂露篆提督总兵官银印虎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镇守挂印总兵官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镇守总兵官铜关防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柳叶篆副将参将游击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宣慰司铜印方二寸七分厚九分俱清汉文殳篆都司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都司卫所千总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守备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卫守备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宣抚司铜印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宣抚司副使安抚司领运千总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五釐长官司指挥佥事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汉文悬针篆卫经历宣慰司经历司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土千户铜印方二寸三分厚四分五釐土百户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俱清汉文悬针篆管理
  京城喇嘛班第管理
  盛京喇嘛班第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文转宿篆正乙真人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清汉文垂露篆十四年正月礼部奏理藩院堂印𫎇古字应否仍照本文镌刻得
  旨理藩院印文之蒙古字不必篆书外藩扎萨克盟长喇嘛并蒙古西藏一应满洲𫎇古唐古特文亦不必篆书其在京扎萨克大喇嘛印满文俱篆书蒙古文不必篆书六月
  谕近用新定清文篆书铸造各衙门印信所司检阅库中所藏经略大将军将军诸印凡百馀颗皆前此因事颁给经用缴还未经销毁者会典复有命将出师请旨将库中印信颁给之文遂至滥觞朕思虎符鹊纽用之军旅所以昭信无取繁多库中所藏其中振扬威武建立肤功者具载
  历朝实录班班可考今择其克捷奏凯底定迅速者经略印一大将军将军印各七分匣收贮稽其事迹始未刻诸文笥足以传示奕禩即仍其清汉旧文而配以今制清文篆书如数重造遇有应用具奏请旨颁给一并藏之皇史宬其馀悉交该部销毁此后若遇请自皇史宬而用者蒇事仍归之皇史宬若偶因一事特行颁给印信者事完交部销毁将此载入会典
  御定印谱
  钦命总理一切军务储糈经略大臣关防一奉命抚远宁远安东征南平西平北大将军印各一镇海扬威靖逆靖东征南定西定北将军印各一
  御制印谱序曰国家膺图御宇
  神圣代兴赫濯挞伐光启
  鸿业时则有推毂命将之典及功成奏凯还上元戎佩印载在册府藏之史宬盖法物留贻不啻如曩籍所称玉节牙璋尚方齐斧者比乾隆十七年釐考国书篆字成因详加酌定交泰殿所遵奉
  世传御宝仍依本文不敢更易其常行诰敕所钤用以及部院司寺以下外而督抚提镇以下咸改铸篆文以崇典章昭法守而大将军经略及诸将军之印或存旧或兼篆一依交泰殿诸宝之例各以时代为次兹西陲武功将竣爰谱图系说如左书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信夫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披斯谱也必将曰是印也是我朝某年殄某冦定某地所用也又将曰是印也铸自某年某官既奉以集事传至某年某官复奉以䇿勲者也想见一时受成
  庙算元老壮猷丰纽重台焜燿耳目继自今觐扬光烈思所以宏此远谟弼我亿万世丕丕基将于是乎在以视铭绩鼎钟图形台阁者不尤深切著明也欤然则观于宝谱而一人守器之重可知观于印谱而群
  才翊运之殷又可知诗曰王之荩臣无念尔祖记曰君子听鼓鼙则思将帅之臣一再披阅其何能置大风猛士之怀哉装潢蒇事并令守者什袭尊藏为部凡四一皇史宬一大内一内阁一盛京也











  皇朝通典卷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五
  礼嘉五
  车舆
  等谨案杜典车舆篇先叙天子五辂次详车制并自皇太后车以至主妃命妇等车一一载入而辇舆之制乃具于后今变通其例谨据
  皇朝礼器图式首载
  皇帝五辂辇舆次
  皇太后辇舆次
  皇后及
  皇贵妃
  贵妃
  
  嫔车舆其馀公主以下等轿车之制并见仪卫篇兹不复载云
  皇帝五辂
  国朝初制玉辂大辂大马辇小马辇香步辇并称五辇
  大朝日设于
  太和门东乾隆八年改大辂为金辂大马辇为象辂小马辇为革辂香步辇为木辂玉辂仍旧并为五辂十三年
  钦定五辂之制玉辂木质髤朱圆盖方轸饰以青衔玉圆版四冠金圆顶镂金垂云承之檐帖镂金云版三层青缎垂幨亦三层绣金云龙及羽文相间系绣金青缎带四属于轸四柱绘以金龙门垂朱帘四面各三环座以朱阑饰间金彩䦨内周布花毯中设金云龙宝座两轮各十有八辐镂花饰金贯以轴辕二两端饰金龙首尾后建太常十有二斿青缎为之縿绣日月五星斿绣二十八宿里俱绣金龙下垂五彩流苏杆攒竹髤朱左加闟㦸右饰龙首并缀朱旄五垂青緌外用纳陛五级左右䦨皆髤朱饰金彩驾象一靷以朱绒𬘓陈设时行马二承辕亦髤朱直竿两端钻以铜金辂圆盖方轸饰以黄衔金圆版四黄缎垂幨三层系黄缎帯四属于轸后建大旗十有二斿各绣交龙木辂圆盖方轸饰以黒衔花梨圆版四黒缎垂幨三层系黒缎帯四属于轸后建大麾十有二斿各绣神武服马二骖马四设游环和铃象辂圆盖方轸饰以红衔象牙圆版四红縀垂幨三层系红缎帯四属于轸后建大赤十有二斿各绣金凤服马二骖马六设游环和铃革辂圆盖方轸饰以泥银衔圆黄革四白缎垂幨三层繋白缎帯四属于轸后建大白十有二斿各绣金虎服马一骖马三设游环和铃馀俱如玉辂
  大驾卤簿
  法驾卤簿用之遇大朝会则设于
  午门外
  皇帝辇舆
  国朝初制祀
  天
  地并乘凉步辇
  陞殿之日陈于
  太和门东乾隆七年定大祀
  亲诣行礼均
  乘礼舆出宫至
  太和门
  乘辇又奉
  旨凡遇祀毕还宫均备礼舆永为定例十三年始造玉
  辇改凉步辇为金辇大祀
  南郊乘玉辇
  北郊
  太庙
  社稷坛乘金辇其馀
  朝日
  夕月
  耕耤以下等祀均乘礼舆遇朝会则并设于
  太和门外
  驾出入御步舆行幸御轻步舆是年
  钦定辇舆之制玉辇木质髤朱圆盖方座饰以青衔玉版四冠金圆顶镂金垂云承之曲梁四垂端为金云叶青缎重幨周为襞积绣金云龙系黄绒𬘓四属于座隅柱绘云龙冬垂青毡门帏夏易以朱(⿱𥫗廉)-- 帘黒缎縁四面各三座缀版二层上绘彩云下绘金云环以朱䦨饰间金彩䦨内周布花毯中设金云龙宝座左列铜鼎右植服剑内外四辕两端衔金龙首尾外用纳陛五级左右䦨皆髤朱亦饰金彩舁以三十六人
  大驾用之金辇圆盖方轸饰以泥金衔金圆版四冠金圆顶黄缎垂幨冬垂黄毡门帏夏以朱帘黒缎縁四面各三座环以朱阑内外四辕舁以二十八人
  法驾用之礼舆柟质上为穹盖二层上层八角饰金行龙下四角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金云承之衔以杂宝明黄缎垂幨绣金云龙四柱饰蟠龙门端及左右䦨饰云龙皆镂金内为金龙宝座帏用明黄云缎纱毡各惟其时左右启棂夏用蓝纱冬以玻瓈直辕二大横杆二小横杆四肩杆八皆髤朱绘以金云龙横钻以铜纵加金云龙首尾舁十六人
  法驾用之步舆木质涂金不施幰盖中为蟠龙座冬施紫貂坐具夏以明黄妆缎四足为螭首虎爪承以圆珠周绘云龙踏几笼以黄缎直辕二大横杆二中为双龙首相对小横杆四舁以十六人
  銮驾用之轻步舆木质髤朱不施幰盖象牙为之座踏几髤以金直辕二加铜龙首尾大横杆二小横杆四肩杆八皆钻以铜馀俱如步舆
  骑驾用之
  皇太后辇舆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太后仪驾龙凤舆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重上为八角各饰金凤下正方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文衔以杂宝明黄缎垂幨上下皆销金龙凤四柱皆绘金龙凤棂四启青𬘓网之前为双扉启扉则举棂悬之内髤浅红中置朱座坐具明黄缎彩绣龙凤前加抚式亦髤明黄绘金龙凤直辕二大横杆二中为铁鋄金双凤相向小横杆四肩杆八皆髤明黄横钻以铜纵加铜鋄金龙凤首尾舁以十六人龙凤车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重上绘八宝各饰金凤下绘云文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文衔以杂宝明黄缎垂幨盖明黄络四隅系明黄绒𬘓属于轸四柱左右及后皆绘金龙凤中各启棂青𬘓网之门上镂金龙凤相向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彩绣龙凤两轮各十有八辐辕二钻以铁鋄金驾马一仪舆木质髤以明黄上为穹盖冠金圆顶涂金檐四隅系黄绒𬘓属于直辕明黄缎垂幨明黄缎帏黄里中置朱座坐具明黄缎绣龙凤直辕二横杆四中为铁鋄金双凤相向肩杆四俱髤明黄两端钻以铜鋄金舁以八人仪车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上圆下方冠银圆顶涂金檐四隅繋明黄绒𬘓属于轸明黄缎垂幨四柱不加绘饰里髤浅红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彩绣龙凤轮各十有八辐辕二钻以铁鋄银驾马一十六年
  皇太后六旬万夀
  皇上尊养祝
  釐鸿仪备举预涓吉日自
  畅春园
  躬奉
  慈驾入宫
  皇太后御金辇明黄缎帏绣夀字篆文奉辇以二十八人
  二十六年三十六年
  皇太后七旬八旬圣夀并
  御万夀辇自
  畅春园回宫
  皇后车舆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后仪驾凤舆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重上为八角各饰金凤下方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衔以杂宝明黄缎垂幨上下皆销金凤四柱皆绘金凤棂四启青𬘓网之前为双扉启扉则举棂悬之内髤浅红中置朱座倚髤明黄绘金凤坐具明黄缎绣彩凤前加抚式亦髤明黄绘金凤直辕二大横杆二中为铁鋄金双凤相向小横杆四肩杆八皆
  髤明黄横钻以铜纵加铜鋄金凤首尾舁以十六人
  亲蚕御之凤车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层上绘八宝八角各饰金凤下绘云文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衔以杂宝明黄缎垂幨盖明黄络四隅系明黄绒𬘓属于轸四柱左右及后皆绘金凤中各启棂青𬘓网之门上镂金凤相向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绣彩凤轮各十有八辐辕二两端钻以铁鋄金驾马一仪舆木质髤以明黄上为穹盖冠银圆顶涂金檐四隅系黄绒𬘓属于直辕明黄缎垂幨明黄缎门帏红里中置朱座倚髤明黄绘金龙凤坐具明黄缎绣彩凤直辕二横杆二中为铁鋄金双凤相向肩杆四两端钻以铜鋄金舁以八人仪车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上圆下方冠银圆顶涂金檐四隅系明黄绒𬘓属于轸明黄缎垂幨四柱不加绘饰里髤浅红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绣彩凤轮各十有八辐辕二钻以铁鋄银驾马一
  皇贵妃车舆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贵妃翟舆木质髤明黄绘饰彩绣皆金翟横杆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翟首鋄金凡杆皆纵加铜鋄金翟首尾肩杆四舁以八人馀俱如
  皇后凤舆之制翟车木质髤明黄盖饰金翟左右及后绘金翟门上镂金翟相向坐具绣彩翟辕钻以铁鋄银馀俱如
  皇后凤车之制仪舆木质髤以明黄倚绘金翟坐具绣彩翟横杆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翟首鋄金馀俱如
  皇后仪舆之制仪车坐具绣彩翟馀俱如
  皇后仪车之制
  贵妃
  
  嫔车舆
  乾隆十四年
  钦定
  贵妃翟舆木质髤以金黄盖幨坐具皆金黄缎绘饰彩绣皆金翟横杆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翟首鋄金凡杆皆纵加金翟首尾肩杆四舁以八人馀俱如
  皇贵妃翟舆之制仪舆木质髤金黄幨帏坐具皆金黄缎绘饰彩绣皆金翟横杆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翟首鋄金馀俱如
  皇贵妃仪舆之制仪车木质髤金黄幨帏坐具皆金黄缎绣彩翟馀俱如
  皇贵妃仪车之制
  妃翟舆木质髤金黄冠铜圆顶涂金盖幨坐具皆金黄缎绘饰彩绣皆金翟直杆加铜髤金翟首尾肩杆镂翟首尾髤以金舁以八人馀俱如
  贵妃翟舆之制仪舆木质髤金黄冠铜圆顶涂金肩杆二舁以四人馀俱如
  贵妃仪舆之制仪车木质髤金黄冠铜圆顶涂金馀俱如
  贵妃仪车之制
  嫔翟舆仪舆仪车同
  皇帝卤簿
  等谨案杜典分旌旗卤簿为两门然旌旗即在卤簿之内自不必分门别载以免互复惟前代定制凡后妃仪仗通名卤簿至臣下仪从亦同卤簿之称更非所以辨等威而昭物采也伏考
  国朝定制
  皇帝
  大驾
  法驾
  銮驾
  骑驾卤簿凡有四等
  皇太后
  皇后前陈设者曰仪驾
  皇贵妃
  贵妃陈设者曰仪仗
  
  嫔陈设者曰采仗至亲王以下及品官公主福晋以下及命妇俱称仪卫谨据
  皇朝礼器图式以次详载如左
  国初定
  大驾卤簿朝祭均用
  行驾仪仗于
  巡幸皇城内用之
  行幸仪仗用以
  时巡省方乾隆十三年十月
  谕古者崇郊飨则备法驾乘玉辂以称钜典国朝定制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其名参用宋明以来之旧而旗章麾盖视前倍简今稍为増益更定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合三者则为大驾卤簿
  南郊用之
  方泽以下皆用法驾卤簿五辂均仿周官及唐宋遗制金
  玉象革木各如其仪乘用自今岁
  南郊始光昭羽卫用肃明禋谕所司知之是年
  钦定
  皇帝大驾卤簿玉辇一导盖一拂尘二提𬬻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仪刀三十櫜鞬三十豹尾枪三十殳四㦸四九龙曲盖四翠华盖二紫芝盖二九龙盖二十五色花盖二十五色龙盖十方伞八夀扇八双龙扇二十八单龙扇十六孔雀扇八雉尾扇八鸾凤扇八长夀幢四紫幢
  四霓幢四羽葆幢四信旛四绛引旛四豹尾旛四龙头竿旛四教孝表节旌二明刑弼教旌二行庆施恵旌二褒功怀远旌二振武旌二敷文旌二纳言旌二进善旌二金节四仪锽氅四黄麾四八旗骁骑纛二十四八旗䕶军纛八八旗前锋纛八五色金龙纛四十仪凤旗一翔鸾旗一瑞鹤旗一孔雀旗一黄鹄旗一白雉旗一赤乌旗一华虫旗一振鹭旗一鸣鸢旗一游麟旗一驯狮旗一白泽旗一角端旗一赤熊旗一黄罴旗一辟邪旗一犀牛旗一天马旗一天鹿旗一青龙旗一白虎旗一朱雀旗一神武旗一江渎旗一河渎旗一淮渎旗一济渎旗一东岳旗一西岳旗一南岳旗一北岳旗一中岳旗一土星旗一木星旗一金星旗一火星旗一水星旗一角宿旗一亢宿旗一氐宿旗一房宿旗一心宿旗一尾宿旗一箕宿旗一斗宿旗一牛宿旗一女宿旗一虚宿旗一危宿旗一室宿旗一壁宿旗一奎宿旗一娄宿旗一胃宿旗一昴宿旗一毕宿旗一觜宿旗一参宿旗一井宿旗一鬼宿旗一柳宿旗一星宿旗一张宿旗一翼宿旗一轸宿旗一甘雨旗四乾风旗一坎风旗一艮风旗一震风旗一巽风旗一离风旗一坤风旗一兑风旗一五色雷旗五五色云旗五日旗一月旗一门旗八金鼔旗二翠华旗二五色金龙小旗四十出警旗一入跸旗一钺十六星十六卧瓜十六立瓜十六吾仗十六御仗十六引仗六红灯六玉辂一金辂一木辂一象辂一革辂一宝象五导象四静鞭四仗马十后䕶豹尾枪十仪刀十櫜鞬二十黄龙大纛二
  皇帝法驾卤簿金辇一礼舆一导盖一拂尘二提𬬻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仪刀二十櫜鞬二十豹尾枪二十殳四㦸四九龙曲盖四翠华盖二紫芝盖二九龙盖二十五色花盖十五色龙盖十方伞八夀扇八双龙扇十六单龙扇十六孔雀扇八雉尾扇八鸾凤扇八长夀幢四紫幢四霓幢四羽葆幢四信旛四绛引旛四豹尾旛四龙头竿旛四教孝表节旌二明刑弼教旌二行庆施惠旌二褒功怀远旌二振武旌二敷文旌二纳言旌二进善旌二金节二仪锽氅四黄麾四八旗骁骑纛二十四八旗䕶军纛八八旗前锋纛八五色金龙纛二十仪凤旗一翔鸾旗一瑞鹤旗一孔雀旗一黄鹄旗一白雉旗一赤乌旗一华虫旗一振鹭旗一鸣鸢旗一游麟旗一驯狮旗一白泽旗一角端旗一赤熊旗一黄罴旗一辟邪旗一犀牛旗一天马旗一天鹿旗一青龙旗一白虎旗一朱雀旗一神武旗一江渎旗一河渎旗一淮渎旗一济渎旗一东岳旗一西岳旗一南岳旗一北岳旗一中岳旗一土星旗一木星旗一金星旗一火星旗一水星旗一角宿旗一亢宿旗一氐宿旗一房宿旗一心宿旗一尾宿旗一箕宿旗一斗宿旗一牛宿旗一女宿旗一虚宿旗一危宿旗一室宿旗一壁宿旗一奎宿旗一娄宿旗一胃宿旗一昴宿旗一毕宿旗一觜宿旗一参宿旗一井宿旗一鬼宿旗一柳宿旗一星宿旗一张宿旗一翼宿旗一轸宿旗一甘雨旗四乾风旗一坎风旗一艮风旗一震风旗一巽风旗一离风旗一坤风旗一兑风旗一五色雷旗五五色云旗五日旗一月旗一门旗八金鼓旗二翠华旗二五色金龙小旗二十出警旗一入跸旗一钺六星六卧瓜六立瓜六吾仗六御仗六引仗六红灯六玉辂一金辂一木辂一象辂一革辂一宝象五导象四静鞭四仗马十后䕶豹尾枪十仪刀十櫜鞬二十黄龙大纛二
  皇帝銮驾卤簿步舆一导盖一九龙盖十双龙扇十五色金龙纛十五色金龙小旗十钺四星四卧瓜四立瓜四吾仗四御仗四后䕶豹尾枪十仪刀十櫜鞬二十黄龙大纛二
  皇帝骑驾卤簿轻步舆一导盖一仪刀十櫜鞬十豹尾枪十五色花盖十双龙扇六单龙扇六五色金龙纛十五色金龙小旗十钺六星六卧瓜六立瓜六吾仗六御仗六后䕶豹尾枪十仪刀十櫜鞬二十黄龙大纛二
  皇太后
  皇后仪驾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太后仪驾龙凤舆一龙凤车一仪舆二仪车二九龙曲盖一拂尘二提𬬻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五色九龙盖十花盖四方伞四龙凤扇八鸾凤扇八金节二龙凤旗十卧瓜四立瓜四吾仗四
  皇后仪驾凤舆一凤车一仪舆二仪车二九凤曲盖一拂尘二提𬬻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五色九凤盖十花盖四方伞四龙凤扇八鸾凤扇八金节二龙凤旗十卧瓜四立瓜四吾仗四
  皇贵妃
  贵妃仪仗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贵妃仪仗翟舆一翟车一仪舆一仪车一七凤曲盖一拂尘二提𬬻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花盖六瑞草盖四鸾凤扇四团扇六金节二凤旗六彩旗四卧瓜二立瓜二吾仗二
  贵妃仪仗翟舆一仪舆一仪车一七凤曲盖一拂尘二提𬬻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花盖六瑞草盖四鸾凤扇四团扇六金节二凤旗四彩旗四卧瓜二立瓜二吾仗二自 贵妃以下盖伞俱用金黄色
  
  嫔采仗
  乾隆十四年
  钦定
  妃采仗翟舆一仪舆一仪车一七凤曲盖一提𬬻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黄盖二花盖四团扇四金节二凤旗四卧瓜二立瓜二吾仗二
  嫔采仗翟舆一仪舆一仪车一七凤曲盖一提𬬻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花盖四团扇二金节二凤旗二卧瓜二立瓜二吾仗二
  亲王以下仪卫
  亲王仪卫明轿一木质洒金不施幰盖辕杆皆髤朱饰金煖轿一银顶金黄盖幨红帏缎毡惟其时红罗绣五龙曲柄伞一红罗绣四季花伞一红罗销金瑞草伞二红罗绣四季花扇二青罗绣孔雀扇二豹尾枪四旗十大纛二条纛二色各从本旗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各四仪刀四每出入前引十后从六亲王世子仪卫明轿一制同前煖轿一红盖金黄幨红帏红罗绣四龙曲柄伞一红罗绣四季花伞一红罗销金瑞草伞二花扇二孔雀扇二豹尾枪二旗八大纛条纛各一吾仗四立瓜卧瓜骨朵各二仪刀二前引八后从六郡王仪卫明轿一煖轿一红盖红幨红帏红罗绣四龙曲柄伞一红罗销金瑞草伞二花扇二孔雀扇二豹尾枪二旗八条纛二吾仗立瓜各四卧瓜骨朵各二仪刀二前引八后从六郡王长子贝勒仪卫明轿一煖轿一红盖青幨红帏自贝勒以上用轿夫八红罗销金瑞草伞二花扇二旗六条纛一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各二前引六后从六贝子仪卫明轿一煖轿一红盖红幨青帏红罗销金瑞草伞一花扇二旗六条纛一立瓜骨朵吾仗各二前引四后从六镇国公仪卫明轿一煖轿一皂盖红幨皂帏红罗销金瑞草伞一孔雀扇一旗六骨朵吾仗各二前引二后从六辅国公仪卫明轿一煖轿一青盖红幨青帏自辅国公以上用轿夫四红罗销金瑞草伞一孔雀扇一旗六骨朵吾仗各二前引二后从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仪卫自镇国将军以下皆乘马杏黄伞一青扇一旗六镇国将军前引二后从六辅国将军前引一后从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仪卫青扇一旗六前引一后从四凡亲王以上仪卫遇大典礼陈于府第出使用以导从在京师不得用旗伞进
  皇城内不得用大扇及棍凡宗室觉罗之有官者各从其品扇柄及棍皆髤以朱自郡王以上乘马用金黄缰自贝子以上用紫缰镇国公以下用青缰蒙古亲王销金红伞二条纛二旗枪十郡王销金红伞一条纛一旗枪八贝勒红伞一条纛一旗枪六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红伞一旗枪六遇行围出师俱用之马缰不得用金黄色紫色
  固伦额驸以下仪卫
  固伦额驸仪卫红伞一云罗不施绣青扇二饰以方金四豹尾枪二旗枪十红仗二前引二后从八和硕额驸杏黄伞二云罗不施绣青扇二饰以方金四旗枪十红棍四前引二后从八郡主额驸杏黄伞一青扇二饰以方金三旗枪十红棍四前引二后从八县主额驸杏黄伞一青扇一旗枪六前引二后从六郡君额驸青扇一旗枪六前引二后从四县君额驸青扇一旗枪四后从二乡君额驸青扇一旗枪二后从一
  民公以下仪卫
  民公仪卫视和硕额驸侯金黄棍四馀视郡主额驸其有加级者棍得用红伯杏黄伞一青扇二饰以圆金四旗枪十金黄棍四前引二后从八子杏黄伞一青扇二饰以圆金四旗枪八金黄棍二前引二后从八男杏黄伞一青扇二饰以圆金三旗枪八金黄棍二前引二后从六
  京官仪从
  京官一品仪从杏黄伞一青扇二饰以圆金四各用清汉文书衔凡扇皆书清汉字官衔下同旗枪八金黄棍二二品杏黄伞一青扇二饰以圆金三旗枪六金黄棍二三品杏黄伞一青扇二饰以圆金二旗枪六金黄棍二四品杏黄伞一青扇二洒以金旗枪四五品以下青扇一皆许于京城外排列常日惟用扇一品前引二后从八二品前引二后从六三品前引二后从四文官三品以上用甘蔗棍二武官三品以上用㯶竹棍二四品以下不用前引满官文武均乘马惟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得乘轿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大臣非年老疾病不能乘马者均不得乘轿八旗大臣并不得乘车违者查旗御史参奏汉文官均许乘轿自大学士以下至三品以上轿用银顶皂帏皂盖轿夫四四品以下轿用锡顶皂帏皂盖轿夫二
  直省文官仪从
  总督杏黄伞青扇飞虎旗兵拳雁翎刀兽剑金黄棍桐棍槊回避牌肃静牌各二旗枪四青旗八巡抚杏黄伞青扇兽剑金黄棍桐棍槊回避牌肃静牌旗枪各二青旗八布政司按察司杏黄伞青扇桐棍槊金黄棍回避牌肃静牌各二青旗六道杏黄伞青扇各一桐棍槊回避牌肃静牌各二青旗四知府同府佐贰蓝伞青扇各一桐棍槊各二肃静牌二青旗四知州知县并同县丞蓝伞一桐棍二学官蓝伞一杂职竹板二河道漕运总督视总督学政盐政织造暨各
  钦差官三品以上视巡抚四品以下视两司督抚用轿夫八司道以下教职以上用轿夫四杂职乘马直省武官仪从
  提督杏黄伞青扇飞虎旗兵拳雁翎刀兽剑刑杖回避牌肃静牌各二旗枪四青旗八总兵官杏黄伞青扇飞虎旗大刀兽剑回避牌肃静牌旗枪各二青旗八副将杏黄伞一青扇二金黄棍回避牌肃静牌各二青旗六参将游撃都司杏黄伞青扇各一桐棍回避牌肃静牌各二青旗四守备减牌馀视都司各省驻防将军副都统视在京都统副都统凡武官皆乘马将军都统副都统总兵官有老年不能乘马者听奏明请
  
  王福晋公主以下仪卫
  亲王福晋仪卫乘煖轿车朱轮红盖四角皂縁金黄幨红帏红罗曲柄绣宝相花伞一红罗绣宝相花伞二青罗绣宝相花扇二红罗绣孔雀扇二黒纛二红仗二骨朵卧瓜立瓜各二自亲王以下贝勒以上各侧室均降适一等亲王世子福晋乘煖轿车朱轮红盖四角皂縁金黄幨红帏红罗曲柄绣宝相花伞一红罗绣宝相花伞二孔雀扇二黒纛二红仗二骨朵卧瓜立瓜各二郡王福晋乘煖轿车朱轮红盖四角皂縁皂幨红帏红罗绣宝相花伞二孔雀扇二黒纛二红仗二骨朵立瓜各二贝勒夫人乘煖轿车朱轮红盖四角皂縁红幨皂帏宝相花伞一红仗二立瓜二贝子夫人车朱轮红盖四角青縁红幨青帏镇国公夫人车朱轮皂盖四角红縁红幨皂帏辅国公夫人车朱轮皂盖四角青縁红幨皂帏自公夫人以上盖幨帏均用云缎镇国将军夫人以下用素缎镇国将军夫人车朱轮皂盖红幨青帏辅国将军夫人车朱轮青盖红幨青帏奉国将军淑人奉恩将军恭人车均朱轮皂幨皂帏固伦公主仪卫与亲王福晋同惟煖轿及朱轮车用金黄盖四角红缘和硕公主仪卫与亲王世子福晋同惟煖轿及朱轮车用红幨县主仪卫与贝勒夫人同惟煖轿及朱轮车红盖四角青縁青幨红帏郡君车与贝子夫人同县君与镇国公夫人同镇国公女乡君与辅国公夫人同辅国公女乡君与镇国将军夫人同民公夫人车黒辕轮绿盖四角皂縁绿幨皂帏侯伯夫人车四角青縁馀同民公夫人子夫人车用皂盖馀同侯伯夫人男夫人车皂盖不縁馀同子夫人一品命妇车皂盖四角青縁绿幨皂帏二品命妇车皂盖不縁绿幨皂帏三品命妇车皂盖不縁皂幨皂帏四品命妇车皂盖不縁皂幨青帏五品以下命妇车青盖青帏自三品命妇以下盖幨帏均用布凡民公夫人及文武各命妇车轮均不得用朱
  颁诏
  等谨按杜佑开元礼纂中载有宣赦书仪而礼典未著颁诏典制良以其事各具本门无庸复述伏考
  大清会典所述毎遇大庆典则
  御殿颁诏已于各门恭载兹惟详叙仪节以次増定之
  制康熙四十二年以河工告成
  特颁恩诏载在彛章我
  皇上徳隆治懋
  夀逾古稀五世一堂推恩锡福岁乙巳元旦恭逢御极五十年大庆
  特沛丝纶尤为非常之旷典等恭纪之下曷胜欣忭
  
  顺治元年
  颁诏之日设卤簿大驾于
  午门外设
  御座于
  皇极门正中设
  诏案于丹陛上东旁王以下文武各官咸集大学士奏请御门陞座鸣鞭执事各官行礼毕王以下文武各官皆跪
  大学士自案上奉
  诏书于丹陛上东旁立宣毕行礼各复原班立
  赐燕谢
  恩礼成鸣鞭
  驾还宫众皆退
  颁诏天下八年定
  颁诏之日设卤簿大驾于
  太和殿前设黄盖云盘于丹墀内设龙亭香亭于午门设宣
  诏高台于
  天安门设
  诏案于
  太和殿内之东又设黄案于丹陛上正中王以下公以上咸朝服齐集于
  午门内满汉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于
  午门外领催耆老等齐集于
  天安门外内院官奉
  诏书至
  乾清门用
  御宝毕奉至
  太和殿陈案上
  皇帝陞殿王以下各官上表行礼毕大学士奉
  诏书至
  太和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受至丹陛正中陈于案行礼毕由中阶设云盘内礼部官奉云盘覆黄盖由中道出文武各官后随王公等进
  殿内序立
  赐茶毕鸣鞭
  驾还宫王公等各退礼部官至
  午门外奉云盘设龙亭内至
  天安门外桥南奉
  诏书设高台黄案上宣毕各行礼退礼部堂官奉诏书誊黄刊刻
  颁布天下又定如
  驾不御殿文武百官咸朝服齐集于
  天安门外金水桥南馀奉
  诏宣
  诏等仪与
  御殿同十一年定凡
  颁发
  诏书内院用
  宝毕由礼部敬领
  颁行外藩𫎇古遣内院理藩院官各一人朝鲜国遣正副
  使二人具题请
  旨直省用行人司行人中书科中书及内院中书銮仪卫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四译馆各属官具题遣往是年定
  诏书所至地方官迎
  诏宣
  诏仪详见通礼
  康熙二年定凡
  诏书经过地方五里以内府州县卫文武官咸出城迎送
  八年定凡
  颁诏汉督抚省分遣汉官满督抚省分遣内院礼部笔帖
  式二十一年定
  颁行直省督抚
  诏书酌委内阁中书翰林院笔帖式前往并帯
  颁将军提督等誊黄
  诏书
  诏书用
  御宝誊黄不用二十七年奏定颁诏官员人数得旨毎处著一人去仍禁地方官借端科派四十二年以河
  工告成
  颁诏天下是年定各省颁诏官往返程限奉
  旨颁诏官如有迂道行走及沿途生事扰累驿递者著该督抚即行指参
  雍正元年
  谕颁发诏书礼部笔帖式人少不足以供各处之用且必得少知自爱材尚可用者方可差往著将各部院笔帖式令各该堂官与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简选差往
  乾隆十四年
  颁诏仪奉
  诏官将
  诏书衔以金凤承以朵云由
  天安门上系下馀如前仪十七年定
  颁诏各省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陜甘四川两广云贵总
  督赍
  诏官各一人附誊黄分
  颁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官漕运河道总督赍诏官各一人山东山西河南江西巡抚兼提督赍诏官各一人附誊黄分
  颁将军总兵等官浙江广西贵州巡抚赍
  诏官各一人附誊黄分
  颁将军提督总兵等官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大功告
  
  颁诏天下其应
  颁朝鲜
  诏书交请封使臣恭赍回国四十九年十一月谕朕恭阅
  皇祖实录康熙四十二年
  南巡回跸河工告成特颁
  恩诏今国家重熙累洽承平百四十馀年朕寅绍丕基祗
  
  世徳御宇五十年以来无时不以民生为念仰荷天眷夀逾古稀五世元孙一堂衍庆明年正月六日绳祖武之丕休举耆筵之盛典又以辟雍肇建于上丁释奠礼成亲临讲学所以引年敷教者既隆且备允宜嘉与中外臣民普沛恩施用昭敷锡著于乾隆五十年元旦特颁恩诏所有诏内条疑著大学士军机大臣详晰开列具奏五十年正月元旦
  御殿
  颁诏所有直省奏闻五世同堂者凡一百九十二户诏内优予赏赉凡
  颁诏仪具
  大清通礼
  颁朔
  等谨案杜典有读时令一门盖自东汉至唐乃行之非古制也今考
  大清会典载
  颁朔之礼与周官太史颁告朔于邦国之义允合国初至今百数十年来凡自朝鲜诸属国及蒙古五十一旗外并及准部回城以至爱乌罕诸部悉为考定节气详列书中奉正朔者远至数万里以外尤从古所未有又时宪书纪年向惟六旬花甲自乾隆辛卯年
  皇上命钦天监加编至百二十岁毎遇孟冬月颁朔凡跻耄耋期颐皆得披阅新书共庆増年以彰升平之瑞兹谨彚纪于篇并増进春典礼于后云
  顺治二年时宪书成钦天监进呈
  御览
  世祖章皇帝御武英殿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
  午门外颁朔行礼是年定毎年十月初一日黎明钦天监官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时宪书及颁给王公以下各官时宪书仪详见通礼十八年定朝鲜国毎年十月朔遣使赍咨赴礼部恭领时宪书豫札钦天监封送仪制司郎中朝服于司署颁发来使跪领赍回本国
  康熙三十二年
  颁时宪书于内扎萨克科尔沁等二十五部落五十三年颁时宪书于外扎萨克喀尔喀等四部落均以各来使请安之便给发
  雍正三年
  颁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毎年
  颁俸帑时一同给发七年定每岁四月由钦天监颁发考定时宪书式令各布政使司敬谨刊刷钤盖库贮钦天监时宪书印信凡现任文武大小官及在籍有职官举人贡生等各给一本并将所刻书版发贮公所听匠役或书坊备纸刷印赴布政使司钤盖钦天监时宪书印发卖以便民用仍饬地方官严禁伪造十二年以向例
  颁朔之日文武官各以其长一人跪领至是始令八旗都统各部院堂官各率所属并诸王府祗领官咸朝服齐集
  午门外行礼颁给时宪书三品以上官于
  午门外祗领其馀满汉文武官员照向例于午门外行礼后各赴钦天监祗领
  乾隆二年定凡
  颁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毎年十月将次年时宪书由兵部交驿站发往十六年定孟冬
  颁朔自贝子公以下俱令亲领行礼又定直省时宪书颁到日督抚受朔仪注详见通礼十九年定孟冬
  颁朔于
  午门亲王郡王贝勒亦亲领行礼是年
  颁时宪书于杜尔伯特部落二十八年
  颁时宪书于哈密辟展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乌什阿克苏喀喇沙尔吐鲁畨伊犁库车沙雅尔凡
  十二处奉
  旨由理藩院给发三十五年正月
  谕国家熙洽化成薄海共跻夀宇升平人瑞实应昌期是以每岁题报直省老民老妇年至百岁及百岁以上者不可胜纪因思向来所颁时宪书后页纪年祗载花甲一周为断殊不知周甲夀所常有而三元之序数本循环成例拘墟未为允协著交钦天监自乾隆三十六年辛邜岁为始于一岁下添书六十一岁仍依干支以次载至一百二十岁则开袠犁然期颐并登正朔用符纪岁授时之义
  进春
  顺治初定毎岁立春日礼部会同顺天府进春芒神土牛由顺天府豫备前期行钦天监派天文生八名导引行顺天府派生员七十五人舁案是日内务府豫派恭进芒神春牛内监俟于
  乾清门
  慈宁门届时由
  长安左门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协和门
  永康左门进又立春时刻由礼部奏明择寅卯辰等时恭进又定每岁各省府州县迎春于东郊仪详见通礼
  康熙十三年令直省府州县进春止用鼓吹采亭其装演故事台阁借端科派严行禁止
  
  实录
  等谨按
  国朝定制纂修
  实录
  圣训择吉恭进典礼至重兹据会典所载敬谨编纪与进玉牒之礼各著于篇以补杜例之所未备
  康熙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实录成择吉恭进
  圣祖仁皇帝御殿敬受行礼毕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是年定恭进
  实录仪详见通礼二十一年恭进
  太宗文皇帝实录二十五年恭进
  太祖高皇帝实录均于
  太和门行礼如仪
  雍正元年恭进
  圣祖仁皇帝实录
  圣训
  世宗宪皇帝御殿敬受行礼毕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是年増定恭进
  实录
  圣训仪
  乾隆六年恭进
  世宗宪皇帝实录
  圣训
  皇上御殿敬受行礼毕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如仪
  八年五月
  谕奉天乃我朝发祥之地
  历朝实录皆应缮清汉文各一部送往尊藏俟见在皇史宬内阁藏本缮成后即著在馆人员敬谨誊录其送往仪注大学士会同礼部详议具奏寻大学士等奏言奉天尊藏之处惟
  崇政殿后有翔凤楼高敞壮丽堪以尊藏请
  敕下奉天将军会同
  盛京礼工二部奉天府尹敬谨办理尊藏金匮照在京
  皇史宬内式様制备应需官员専司守䕶均令该将军等妥议具奏从之九年恭送
  世宗宪皇帝实录
  圣训尊藏
  皇史宬其副本送内阁敬贮十五年礼部奏言
  历朝实录
  圣训恭送
  盛京尊藏请俟秋成后择吉送往从之又定恭送
  实录
  圣训尊藏
  盛京仪是年恭送
  历朝实录
  圣训尊藏
  盛京同日启行
  皇上亲诣上香于东华门外彩棚前行三跪九拜礼凡
  恭进
  实录各仪节具
  大清通礼
  进
  玉牒
  顺治十八年纂修
  玉牒康熙元年告成择吉恭进
  圣祖仁皇帝御殿
  阅毕送至
  皇史宬尊藏是年定恭进
  玉牒仪十年纂修
  玉牒成择吉恭进王以下各官咸朝服齐集
  圣祖仁皇帝御中和殿
  阅毕
  御太和殿总裁率纂修官行礼
  赐坐
  赐茶毕
  驾还宫诸王各官皆退恭送
  皇史宬尊藏如仪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七年纂修
  玉牒恭进礼仪俱与十年同五十四年恭进
  玉牒总裁王大臣捧
  玉牒于
  中和殿黄案上行礼毕恭捧
  玉牒至
  乾清门内监捧进
  圣祖仁皇帝在宫中
  阅毕送
  皇史宬尊藏
  雍正三年纂修
  玉牒恭进仪与康熙十年
  乾隆三年纂修
  玉牒成
  皇上御中和殿恭阅送至
  皇史宬尊藏如仪九年奉
  旨将礼部尊藏
  玉牒恭送
  盛京尊藏自顺治十八年以来共纂修八分并此次纂修
  玉牒告成一并恭送
  盛京嗣后毎次纂成
  玉牒将礼部尊藏一分恭送
  盛京永为定例二十五年纂修
  玉牒成恭进如仪恭送
  玉牒尊藏
  盛京既至
  盛京工部预备彩亭更换行驾奉天府尹预备鼓乐并派官二员导引至
  崇政殿陈设届吉尊藏
  敬典阁三十四年纂修
  玉牒成择吉恭进奉
  旨朕照康熙五十四年之例在宫中恭览
  玉牒不必陞殿四十三年纂修
  玉牒成恭进如仪凡进
  玉牒仪具
  大清通礼
  经筵
  等谨按经筵之礼至宋始举以是为杜典之所未及伏惟我
  
  列祖以来崇经重道岁必举行典至重也其祗告
  传心殿礼已见吉礼祗载
  经筵典制于篇
  顺治九年定毎岁春秋仲月各举
  经筵一次大学士知
  经筵事以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学士等官侍
  班以翰林官二人进讲又定
  御经筵后行
  日讲礼每日进讲冬夏至前一日乃辍讲又定满汉进讲官每日撰拟讲章先以正本进呈
  御览次奉副本诣
  乾清宫设于案行一跪三叩礼毕以次进讲讲毕行礼如前乃退十四年定每岁春秋行
  经筵礼预期酌取讲官人数具疏奏
  闻经书讲章令讲官撰拟内阁改定恭呈
  御览
  康熙十六年
  旨讲官进讲毕免行一跪三叩礼二十四年
  文华殿告成举行
  经筵前期祗告
  传心殿是年定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学士詹事翰林出身者充
  经筵讲官
  雍正三年
  谕礼部曰自古修已治人之道载在经书帝王御宇膺图咸资典学我
  圣祖仁皇帝天亶聪明而好古敏求六十馀年孜孜不倦朕㓜承
  庭训时习简编自即位以来更欲以研经味道之功为敷政宁人之本顾以亮阴之际未举经筵今八月二十三日为释服之期尔部可择日举行经筵典礼
  乾隆五年八月
  论经筵之设原欲敷宣经旨以献箴规朕观近日所进讲章颂扬之辞多而箴规之义少殊非责难陈善君臣咨儆一堂之意人君临御天下敷政宁人岂能毫无阙失正赖以古证今献可替否庶收经筵进讲之益若颂美过多不能实践躬行反滋朕心之愧此后务剀切敷陈期有禆于政治学问勿尚铺张溢美之虚文而无稽古典学之实义是年衍圣公入
  觐来京恭遇
  经筵即令入班听讲六年举行
  经筵届日
  皇上亲诣
  传心殿行礼七年二月
  谕今日举行经筵典礼礼部据向例以天雨奏请改期朕思魏文侯出猎而雨左右不欲行文侯曰吾已与虞人期矣岂可无期会哉乃往身自罢之夫田猎之娱尚不以雨失期况经筵大典业经祭告自应举行但执事诸臣例应在丹墀内行礼未免衣冠沾湿著衣雨服列班驾到即入殿进讲讲毕即奏礼成其阶下行礼殿内赐茶诸仪停止嗣后遇雨皆照此例四十一年二月以新建
  文渊阁告成
  御经筵毕
  幸文渊阁
  赐讲官及听讲诸臣燕四十四年正月
  谕经筵典礼两年未举行本年二月已过大祥且经筵为阐学崇经又无宫悬之奏自可如常行礼今以二月初四日御经筵所有应行事宜著各该衙门照例预备四十七年二月
  御经筵礼毕
  御文渊阁
  赐四库全书总裁等官燕并
  赏赉有差凡
  经筵仪节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乾隆五十一年仲春
  皇上御经筵礼毕
  赐讲官及听讲诸臣燕
  命歌抑戒之诗典礼光昭益彰
  至教兹以成书在五十年所有五十一年以后诸典礼
  应俟续纂时敬谨编载恭识于此














  皇朝通典卷五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六
  礼嘉六
  临雍
  等谨按杜典于吉礼释奠之前立太学一门凡临雍典礼悉入之今从
  大清通礼之例以
  临雍入嘉礼伏考我
  
  列圣视学必行讲书之礼于彝伦堂我
  皇上命稽礼经旧式于太学彝伦堂前肇建
  辟雍殿规制崇备已互见吉礼太学篇兹恭稽
  列圣以来
  视学讲书之礼仰见
  徳教熙洽
  训垂万世
  皇上临雍讲学
  敷言锡福圜桥门而观听者凡三千馀人靡不涵咏圣涯沐浴
  教泽为从古未有之
  盛典彼史册所称永平听讲以亿万计纪载未免近诬且以辟雍为养老习射处支离傅会杜典亦宗其说陋矣臣等躬睹
  上仪祗聆
  圣训纂述之下弥深欣仰云
  顺治八年七月
  世祖章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毕诣彝伦堂
  御讲幄国子监祭酒讲四子书司业讲经宣
  敕以勉太学诸生凡衍圣公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咸随班听讲礼成衍圣公及祭酒等上表行礼
  赐燕于礼部
  赐衍圣公等金纻有差各氏后裔并送监读书广国子监
  诸生乡试中额十五名
  赐敕勉励师生等十七年重修
  文庙落成
  视学礼仪与八年同
  康熙八年四月
  圣祖仁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毕
  御彝伦堂讲学颁
  敕谕
  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燕各氏后裔送监读书者十有五人广国子监诸生乡试中额八名
  雍正二年二月
  谕帝王临雍大典所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朕览史册所载多称幸学近日奏章仪注相沿未改此臣下尊君之辞朕心有所未安今释奠伊迩朕将亲诣行礼嗣后一应奏章记注将幸字改为诣字以伸崇敬三月
  世宗宪皇帝诣太学行释奠礼毕
  御彝伦堂讲学如仪
  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皆如例其在京进士举人贡
  生与观礼者并
  赐白金各氏后裔送监读书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八
  名先是奉
  谕曰朕于三月内举行视学释奠大典衍圣公例应陪祀闻孔传铎有疾且值守制之初可令伊子弟一人来京代伊行礼至是以衍圣公孔传铎子孔继溥代行礼奉
  旨既代衍圣公行礼仍令在原班坐
  乾隆二年十二月
  谕曰
  先师孔子圣集大成教垂万世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
  皇考世宗宪皇帝
  亲诣辟雍登堂释奠儒臣进讲经书诸生圜桥观听雍雍济济典至盛也朕祗承丕绪向慕心殷国学
  文庙特命易盖黄瓦以展崇礼俟工程告竣之日朕躬诣释奠用昭重道隆
  师作人至意三年三月
  上诣太学
  御彝伦堂讲学如仪是年
  命东野氏闵氏卜氏端木氏言氏颛孙氏之五经博士均照五氏之例来京陪祀凡各氏后裔观礼者三十一人均送监读书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八名
  召见衍圣公孔广棨等
  谕曰尔等皆圣贤后裔因朕视学来京特行召见尔等既为圣贤之后即当心圣贤之心凡学圣贤者非徒读其书而已必当躬行实践事事求其无愧方为不负所学况身为圣贤子孙尤与凡人不同不能实加体验徒骛读书之名实与祖徳家风不能无忝尔等务须勤思勉励克绍先传以副朕谆切期望之意
  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如例加
  赐衍圣公暨圣裔五人五经博士等
  御制乐善堂文集各一部及徽墨貂皮有差四十八年
  二月
  谕稽古国学之制天子曰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徳化昭文明而流教泽典至钜也朕此次释奠礼成念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而辟雍之立自元明以来典尚阙如自应増建以臻美备着派礼部尚书徳保工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刘墉侍郎徳成敬谨前往阅视度地鸠工⿰⾔耴 -- 诹吉兴建落成之日朕将举行临雍典礼以昭久道化成之盛寻礼部尚书徳保等遵
  旨往国子监相度地势于彝伦堂之南营建绘图具奏
  
  旨据徳保等将辟雍图式呈进自应仿照礼经旧制度地营建即着派徳保刘墉徳成总司其事敬谨承办以光盛典四十九年工成
  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曰名者实之宾实者名之主为学之方应务其实以蕲循其名不可炫其名以致亡其实兴学之源綦要于国学国学者天子之学也天子之学曰辟雍诸侯之学曰泮水北京之国学自元历明以至本朝盖五百馀年矣有国学而无辟雍名实或不相称焉虽有建议请复以乏水而格部议至今未复癸卯春始有复建之谕甲辰冬乃观新工之竣将于乙巳仲春行释奠礼遂临雍以落成焉夫北京为天下都会教化所先也大典阙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与稽而今与居也虽乏水然有不改之井汲以绠而用之无穷亦在人为之而已于是石之鳞次见圜斯池水之镜澄见明斯漪殿之据中见隆其榱桥之通行见接其基上庠下庠虽难考二典之制而东序西序总不出三代之规则是工之举也又予知过论所谓于不可已者仍酌行之之意而物给价工给值原非劳民动众之为若夫三老五更之说予以为括于养老化俗之仪而非天子临雍所必应并行而不遗者盖弗见于诗书乃特出杜氏通典之私耳且予向有三老五更之说已明辟其谬兹不复缀乎辞虽然予更有所惧于是举者夫是举岂非复古兴学之懿有何惧而予惧之者恐后之人执予复古之说于一切衣冠典礼皆欲效汉人之制则予为得罪
  祖宗之人匪教伊虐甚虑不宜也予之子孙臣庶体予此心于可复古者复之其不可复者断不可泥古而复之夫徒慕复古之虚名而致有忘
  祖宗之实失非下愚而何予不为也予敬以是告子孙以
  保我皇清万年之基也五十年二月
  皇上亲诣
  文庙释奠礼成
  御辟雍殿行讲学礼
  命满汉大学士二人以次讲书满汉祭酒以次讲经皇上亲制
  御论二篇阐发书义经训
  宣示臣工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以下及诸生均跪聆毕赐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九卿詹事等官茶礼成
  回銮仪注详后是日奉
  谕朕此次
  释奠礼成临雍讲学圜桥观听文教覃敷实为矞皇盛典且自冬春以来雨雪尚未霑足朕心焦切兹当俎豆馨闻恰值春膏霑沛深为欣庆第念随从执事诸臣及观礼多士衣履霑湿允宜广锡恩施所有执事扈从王公大臣衍圣公并文武官员俱著纪录一次其观礼诸生及至圣各氏后裔并著查明分别加恩赏赉次日衍圣公国子监祭酒率所属官及诸生于午门外谢
  恩行礼
  赐衍圣公五经博士及执事诸臣燕于礼部
  赐衍圣公貂冠朝服颁发刊刻
  御论二篇加
  赏徽墨二匣貂皮四
  赐至圣后裔七人五经博士二十人各氏后裔三十八
  人缎各一颁发刊刻
  御论二篇加
  赏徽墨各二匣貂皮各二
  赐满汉祭酒司业缎各二监丞助教等官缎各一赐肄业生及在京观礼进士举人贡监生荫生各官学教习及官学生等三千八十八人白金各一两陪祀各氏后裔送监读书者三十七人又
  命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顺天乡试皿字号广中额
  十有五名又是日遇雪奉
  旨加赏朝鲜使臣大缎二从官通官缎四圣贤各氏后裔一百二十二人缎各一诸生三千八十八人纺丝各一
  乾隆五十年
  临雍讲学仪
  是日早工部官设更衣
  御幄于
  大成殿阶下之东南向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辟雍殿阶下设丹陛大乐于太学门内武备院设
  宝座铺陈鸿胪寺设经书案一于
  宝座前又设讲业二于
  宝座下稍南东西向祭酒恭捧
  御览讲章陈于案上书左经右捧进讲副本陈书于左案陈经于右案进讲满汉大学士二人位左案西面满汉祭酒二人位右案东面左翼王公四人衍圣公内阁大学士吏部户部礼部通政司詹事府堂官满汉各一人位进讲大学士之后西面右翼王公四人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堂官满汉各一人位进讲祭酒之后东面
  起居注官四人位西南隅亦东面侍仪给事中御史各二人位东西檐柱内听讲各官位桥南甬道东西六堂师生各序立六堂阶下鸿胪寺鸣赞二人立东西檐柱外鸣赞官二人立于阶下又鸿胪寺官四人分立
  辟雍桥南左右鸿胪寺官四人分立太学门外左右皆东西面届时太常寺卿奏请
  皇上具礼服乘舆出宫
  午门鸣钟鼓王以下文武各官于
  东华门外分翼排立候
  驾过跪送
  法驾卤簿前导不作乐
  驾出东华门至成贤街国子监祭酒司业率所属官俱朝服诸生俱公服于街左跪迎陪祀王公大臣百官俱朝服先至大成门外祗候随
  驾入
  皇上至更衣幄次降舆赞引对引官二员恭导俟皇上释奠于
  先师礼毕乘舆
  御彝伦堂更衮服各官咸更蟒袍补服王公大学士以下各官衍圣公率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祭酒司业率所属官及肄业诸生各学教习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官学生均先至
  辟雍南分东西班序立
  起居注官侍仪给事中御史各按位立届时礼部堂官奏请
  皇上临辟雍行讲学礼太学鸣钟鼓礼部堂官恭导前
  引后扈如仪
  皇上御辟雍殿陞
  宝座中和韶乐作奏盛平之章对引礼部堂官前引内大臣趋至前廊下立侍卫于阶下东西翼立乐止鸣赞齐班丹陛大乐作鸿胪寺官分引衍圣公进讲大学士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在东班祭酒以下各官在西班肄业诸生各随东西班末听鸣赞官赞行二跪六叩礼毕退复原位立乐止鸿胪寺堂官二员分引进讲官四人由南桥升阶鸿胪寺官二员分引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九卿詹事由东西桥升阶俱入左右门各就位立鸿胪寺堂官退就东西檐下立
  皇上赐王公大臣讲官坐咸按班就位一叩坐鸣赞官赞进讲满汉进讲大学士以次讲四书
  皇上阐发书义宣示臣工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以下及诸生跪聆毕王公等仍一叩坐圜桥各官师生俱兴满汉祭酒以次讲经
  皇上阐发经义宣示臣工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以下及诸生跪聆毕王公及各官师生俱兴进讲官退就桥南偕司业以下各就拜位北而立丹陛大乐作鸣赞官赞跪叩兴行三跪九叩礼以次退乐止国子监师生先至成贤街序立祗候
  御前进茶中和韶乐作奏庆平之章
  皇上赐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九卿詹事茶俱行一跪一
  叩礼坐
  赐茶毕乐止鸿胪寺堂官引王公大学士以下各官自左右门出至桥南东西序立礼部堂官奏礼成中和韶乐作奏道平之章
  皇上起座乘舆出太学门乐止祭酒司业率所属官暨
  进士举人诸生跪送候
  驾过兴各官咸退
  阙里讲学
  等谨按杜典吉礼有孔子祠一门祗述祠祭之典而天子亲临讲学则历代以来未之前闻洪惟我
  圣祖仁皇帝圣作于前
  皇上圣继于后释奠
  文庙
  御诗礼堂讲学尤为千古旷典恭纪如左至
  释奠已从杜典具吉礼篇云
  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回銮至山东
  躬诣阙里致祭
  先师孔子
  御诗礼堂讲学讲毕宣
  敕礼成
  驾还行宫是年定宣讲经书以圣贤后裔充进讲官以大
  学士充宣
  敕官
  赐衍圣公蟒袍狐裘貂裘各一袭表里各五端知曲阜县
  事及五经博士等银币有差
  乾隆十三年
  皇上东巡至曲阜致祭
  先师孔子
  御诗礼堂讲学礼仪与康熙二十三年同是年设御案于诗礼堂
  御座南陈讲章一本于
  御案凡东野氏闵氏冉氏言氏卜氏端木氏各后裔照
  五氏之例同赴讲堂听讲
  赐衍圣公蟒袍狐裘貂裘各一袭表里各五端
  御制乐善堂全集
  御制日知荟说十三经二十一史明史唐宋文醇各一部曲阜县知县五经博士采币一端衣一袭
  御制日知荟说朱子全书各一部各氏后裔在仕籍者及进士举人各采币一端衣一袭贡监生员衣一袭又
  赐孔氏及十二氏子孙官员各加一级进士举人贡监生员赏白金有差増广山东通省入学额数大学三名中学二名小学一名十二氏子孙由学政择其文行兼优者数人贡入成均凡
  阙里讲学仪节具
  大清通礼
  巡幸
  臣等谨按四巡之典载在虞书又古称天子所至曰幸凡以观民设教展义示度礼至重也杜典以巡狩入吉礼与封禅并举颇为未当兹以
  巡典入嘉礼仰惟
  列圣相承以无逸作所为
  家法
  圣祖仁皇帝勤察吏治深恤民隐相度河防讲求水利数
  十年中叠举
  省方之典垂为
  成宪我
  皇上绳
  武时巡若河南若五台若山东若天津
  銮辂所临庆惠优渥而于河工海塘尤深
  厪念
  六巡江浙指示机宜大建堤工不惜帑金数千百万为小民农田衣食之计万世永赖以是东南士庶喁喁望
  幸之诚至今弥切也臣等恭次
  盛典详著于篇至于畿辅
  山庄岁常
  巡莅祗恭载初次而
  行围肄武之典则详见军礼云
  顺治八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巡幸塞外是年定诸王文武群臣扈从及接驾仪又定
  乘舆经过地方文武各官均在百里以内朝服迎送仪详见
  通礼

  康熙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幸汤泉往返每
  
  辇步行至坦道始
  乘马先期
  谕有司动支帑银前往修理道路毋得扰民十六年九月圣祖仁皇帝巡视沿边内外诸蒙古王公等并来朝贡驼
  马二十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巡省畿甸自后以肄习水围循视河堤岁常
  举行二十二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巡幸五台山
  谕巡抚穆尔赛等曰五台繁峙静乐崞县等处地瘠民贫尔等既膺简用必持己廉洁恪共职业务期利兴害除使民生各得其所不然罪有所归矣六月
  圣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出古北口避暑闰六月
  幸兴安拜察地方
  召科尔沁达尔汗亲王额驸班第阿噜科尔沁多罗郡王额驸色楞翁牛特多罗杜楞郡王毕礼衮达赖喀喇沁多罗杜楞郡王扎什及公台吉官兵等
  谕曰人生以道理为重人为情欲所牵恣意妄为以致丧身者皆由不明道理故耳朕见其无知䧟罪甚为悯恻即今阿噜科尔沁翁牛特二旗盗贼甚众为盗贼而致富者能有几人身受恶名被获则死凡贫富皆由天命违理妄求能必得乎尔等各遵法守分有牲畜者择水草善地畜牧能耕田者勤于耕种则各得生理天亦佑之倘有贫困至极无以聊生者该管之主宜加抚恤使之得所坐视其迫于饥寒以致离散尔等之心何安朕本内外一视并无分别尔外国遇年岁荒歉朕即运粮米赈济或有困乏即赐牲畜缎疋无非虑尔失所之意况此畨巡幸尔等或有过犯朕并不执法治罪且频加赏赉优待尔等于此可见嗣后尔等宜遵守教谕革除恶习以副朕好生之意及
  回銮日复
  谕八旗䕶军统领等曰榖者生民之命一岁不登则一岁乏食今正秋收之时田谷未获向恐擅放马匹蹂践禾苖屡降明谕传饬今观随从人等尚有未遵法令蹂践民田者尔等各严缉以闻是年为
  巡幸热河避暑之始自是每岁夏月
  启銮至秋则举太狝之典详见军礼大狩九月
  圣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幸五台山
  驾过涿州以长城岭山径险峻先往亲视所修道路命裕
  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随
  太皇太后驾行
  谕扈从各官凡经过地方不许随从人等借名市物扰害小民犯者并其主罪之至曲阳县以行近五台戒扈从
  人等勿射生
  太皇太后驾至长城岭
  圣祖仁皇帝躬侍左右亲督校尉及随从人等前后扶行太皇太后谕曰岭路实险予及此而止积诚已尽五台诸寺应行䖍礼者皇帝代我行之犹我亲诣也
  圣祖仁皇帝下马受
  命躬送
  銮舆还龙泉关仍命裕亲王福全扈行
  驾幸五台瞻礼诸寺发白金三百两绵三百觔命有司分
  给所过地方贫民二十三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东巡前期
  颁诏天下
  驾发京师日卤簿大驾照常陈设王以下文武各官跪送如常仪经过地方官员士民等跪迎跪送均如常仪至山东泰安州
  躬祭
  岱岳渡黄河遣官祭
  河神至江南江宁府
  亲诣
  明太祖陵奠酒
  谕江南督抚曰江南风俗奢华务令洁已爱民敦本尚实
  勒碑于江宁苏州安庆三府
  回銮至江都县
  命吏部尚书伊桑阿等往视海口议疏导之法至淮安府阅高家堰及黄河南岸诸险工至宿迁县
  阅堤工
  赐迎
  驾老民白金有差至山东曲阜县
  亲诣
  先师庙致祭
  御诗礼堂讲学
  驾还京师王以下文武各官朝服跪迎如常仪二十八年
  正月
  圣祖仁皇帝南巡江浙先期
  谕曰朕统莅寰宇二十八年于兹早作夜思勤求治理务恤黎庶永图乂安如黄运两河运道民生攸系朕日切心劳比年工役虽渐有绪而应修应塞议论纷纭曩岁巡幸曽允淮扬士民所请疏濬下河前已兴工尚稽底绩屡经廷议请朕亲行阅视今特诹吉南巡躬历河道兼欲观览民情周知吏治所至沿途供亿皆令在京所司储偫一切不取之民间即有日用应需该衙门于所在地方照市估平买不许锱铢抑勒小民犹恐地方官吏不能悉体朕怀借名科派供应今特颁谕严饬如有悖旨借端私征者察实即以军法从事地方文武大小官员不许与扈从官员指称交戚辄通馈遗违者并以军法从事其扈从大小官员及随往傔役如有生事扰民者一并从重治罪朕兹巡省原以轸恤编氓咨诹风俗凡经过地方百姓各安生业务令㕓无废市陇不辍耕毋得仓皇惊避辄滋烦扰其军民人等怀奸挟诈希逞私愤擅于驻跸处所凟行告讦者一概严禁倘有妄控除所告事不与准理外仍严加治罪尔部即传谕各该督抚备行晓谕以副朕惠爱元元至意又
  谕部院本章仍日送内阁内阁彚齐三日一次驿送行在办理
  驾过山东望祭
  岱岳蠲山东二十九年正赋入江南境
  阅视河工至扬州府
  谕江浙督抚诸臣曰朕省察黎庶疾苦兼阅河工巡幸江南便道至浙观方问俗简约仪卫卤簿不设扈从者仅三百馀人顷经维扬民间结彩欢迎盈衢溢巷虽出恭敬爱戴之忱恐至稍损物力甚为惜之朕视宇内编氓皆吾赤子惟使比户丰饶即不张结彩幔朕心亦所嘉悦前途经历诸郡邑宜体朕意悉为停止又见百姓老幼男妇奔走杂遝瞻望恐后未免喧哗拥塞念此行原以为民不严警跸但人众无所区别高崖水次或有倾跌之虞一夫不获其所足轸朕怀此后止于夹道跪迎勿得紊乱追趋致有诸患自苏州抵杭州府
  谕扈从部院诸大臣曰朕稽古省方咨求治理阅视河道期底平成凡有利于民生必令群霑实惠念政治所先在崇文教江南浙江为人文萃集之地入学额数应酌量加増永昭宏奖江宁镇江杭州驻防满洲汉军兵丁镇守要地久历岁时深用轸念应加恩赉以彰优恤自南巡以来所经过地方官员除八法处分及列款纠劾外凡因公罣悮降级留任者俱准与开复降级调用者著带所降之级留任其经过地方现在监禁人犯除十恶及诏款所不赦等罪并官员犯赃者不宥外其馀自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以前死罪及军流徒罪以下已结未结俱准宽释以示朕赦罪宥过之意备办船只地方各官效力勤劳著该督抚会同奉差官员确查具题各加一级纤夫供役劳苦亦著该督抚察明人数量给恩赏朕厪念民依特蠲租赋总期实徳润泽苍生近见民间有建立碑亭称颂徳意者虽出群黎感戴之诚但恐各郡皆然未免致损民力诚使闾阎殷阜则禆益良多碑亭何与焉嗣后亦宜停止江浙钱粮既经蠲豁犹虑有不肖有司借端词讼朘削民生著该督抚严行禁饬至各处榷关原有则例朕舟行所至谘访过关商民每不难于输纳额税而以稽留关次不能速过为苦榷关官员理宜遵奉屡颁谕旨恤商惠民岂可反贻之累自今应力除积弊凡商民抵关交纳正税即与放行毋得稽留苛勒以致苦累朕早夜孜孜惟冀官吏军民士农商贾无一人不获其所故于民生吏治图维区画务极周详尔等可即传谕俾一体奉行称朕意焉
  赐扈从王大臣侍卫及部院诸臣银币至会稽
  亲诣
  禹陵致祭至江宁府
  躬诣
  明太祖陵祭酒
  回銮至淮安府
  阅视高家堰一带堤岸
  指授河臣方略
  驾还京师三十七年四月
  巡幸五台山三十八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奉
  仁宪皇太后南巡前期
  谕曰朕抚驭寰区孜孜图治期于天下咸遂生成物无不得其所今边烽永靖四方无事独是黄淮为患冲决时闻下河地方田庐漂没朕轸念民艰曩曽屡遣大臣督修不惜数百万帑金务期早绥黎庶乃历年已久迄无成功今水势仍复横溢浸漫城闾沉没陇亩以致民多失业董其役者未有上策可以宜民时厪朕怀未尝少释在内诸臣咸请朕亲临指示为一劳永逸之图方今春时水势减少正宜讲求疏濬以遂安澜爰诹吉南巡亲加勘阅更以吴地襟带江湖乃江南奥壤励俗省耕兼行临视凡一切往返供亿已皆俾办于京师即途次日用所需亦令各衙门照本地时值采买总于民间一无所累仍恐沿途官吏藉名科派致累闾阎故特颁谕严行申饬如有悖旨假托派索者察实即以军法从事其扈从大小官员随行傔从人等如有横行生事者一并从重治罪凡经过地方百姓各安生业皆如常时毋得惶遽引避其军民人等怀挟私怨受人指使擅于驻跸处所辄行告讦者一概严禁不准仍照例严加治罪尔部即传谕通知以副朕体恤惠爱至意
  驾发京师由水路启行至清河
  御舟前进
  临阅高家堰归仁堤等工毕回至清口迎
  仁宪皇太后舟渡河复
  临视黄河堤岸
  命截留漕粮二十万石于被水地方减直发粜至苏州府谕前京口接驾兵丁朕恐践伤麦田速行遣往今往浙省塘路狭隘不必设兵扈从又百姓欲睹朕颜逾畴越陌塞道聚观不必禁止但令遵令而行又
  命蠲江南浙江累岁逋赋宽免官吏降罚军民犯死罪以
  下概予宥释
  赐杭州驻防兵丁老妇白金有差减免各关税及盐课増
  额至江宁府遣官祭
  明太祖陵
  回銮仍由水路奉
  仁宪皇太后还京师四十一年正月
  幸五台山
  回銮至大城县
  巡视子牙河诸堤九月
  南巡前期
  谕曰朕念黄淮两河为运道民生所系屡次南巡亲临阅视以疏濬修筑之法指授河臣开六坝以束淮敌黄通海口以引黄归海比岁以来工程次第告竣修防渐有成效昨年冬月河臣张鹏翮曽以河工善后之策及应修之处请朕亲阅指示兹当农事之隙减约从员轻装南下自徐州一路循视堤堰沿途皆设营幄不御屋庐日用所需悉已储偫经过地方一切供帐宜通行禁止倘有官吏借名科派累及小民或指称预办擅动库帑察出定严加治罪地方大小文武官员托言亲旧私相馈遗及随从人等有妄行生事者俱以军法从事闾阎百姓各事本业不须引避有怀挟私怨于驻跸处所告讦者一概不准仍照例治罪是月
  驾发京师至徳州
  驻跸十馀日
  谕扈从诸臣曰朕因阅河南巡今以皇太子允礽患病朕驻跸此地为时已久应即回銮明岁再阅视河工也四
  十二年正月
  南巡
  阅河至泰安州
  登岱遣领侍卫内大臣诣
  岳庙致祭蠲山东四十一年未完额赋其东平六州
  县并蠲本年正赋入江南境沿途
  阅视河防至苏州府
  命鸿胪寺传谕本地官员准其来朝浙江官员到杭州时来朝至杭州府遣官阅钱塘江堤至江宁府遣大学士祭
  明太祖陵
  回銮以河工告成
  颁诏天下十月
  西巡前期
  谕曰朕统御寰区勤求治理銮舆时迈省方观民春月阅视河工自畿辅山东以及江浙地方皆经巡幸兹两河渐已底绩所至之地民生风俗亦因以周知念陜西省
  为严疆重地当出师塞外时曽经历其边境而西安一路未及亲莅顷陜西督抚诸臣言秦民望幸之心至殷至切合词陈奏河南山西巡抚等亦谆切具请乘此冬令农隙之际观览民风询察吏治简阅禁旅整饬军营实为要务用是轻装约从诹吉西巡沿途一切供御皆内廷储备纎毫不取办于地方即偶有市易之物亦敕所司依时价给值不许锱铢抑勒所过大小官吏宜体朕爱民徳意勿借词供亿私派闾阎如有悖旨科敛者察出即以军法从事地方官不许与扈从人员指称交戚私相馈遗违者并以军法从事其扈从人员宜约束仆役勿使妄行如不遵法纪生事扰民一并从重治罪朕视民如子凡乘舆所至市㕓陇亩宜各安生理米豆薪刍等物民间照常贸易不必禁止惟怀私挟诈冲突告讦者所告事不准理仍严加治罪尔等即传谕扈从官员人等并行各督抚令于经过府州县城市村庄遍示晓谕俾咸悉朕怀
  驾发京师
  命给事中御史各一人于扈从后察不法者即时锁拏至
  太原府
  阅官兵骑射复
  谕山西抚臣曰朕君临天下四十馀载无一刻不以苍生为念近因西省望幸甚切故于冬时农隙减从轻骑由晋及秦入境以来观风问俗见民生略有起色闾阎之间俗朴尚俭朕心少慰朕自弱龄读书往往以不知穷檐僻壤之疾苦为叹息所以留心于官方凡有往来者必先谘询民情丰歉偶有失时定加蠲赈且思晋省不通水运岁或不登即难筹画虽有州县存贮之米谷未必实数具在反益不肖有司之亏空也今岁山西收成颇佳尔等仰体朕爱民如子之至意晓谕民间若岁丰用奢则荒年必致匮乏教之以礼义导之以守法重农务本藏富于民则朕无西顾之忧矣凡朕所历之处必大沛恩泽其将四十二年以前山西所属州县未完银两米草尽行蠲免以示朕加惠黎元之念
  驾至潼关遣礼部侍郎祭
  西岳华山
  赐百岁夀民及兵丁银两有差至西安府凡古帝王陵寝及已故勲臣坟墓在百里内者咸祭之又
  命蠲陜西累岁逋赋
  驾由河南还京师过磁州
  赐先贤端木子后裔为五经博士四十四年二月南巡
  阅河前期
  谕曰朕厪念民生加意河道屡行亲阅一切疏濬修筑事宜悉经周详指画获告成功前黄河之水往往倒灌清口者皆由仲庄闸与清口相对骆马湖水势湍急遂逼黄流灌入清口朕视河时躬临相度命河臣移仲庄闸改建于杨家庄出口工竣之后河臣报称黄水畅流入海绝无倒灌清口之患朕尚未经亲阅今欲特莅其地察验形势用筹善后之规其中河黄河运河有应加修防者亦随宜指示以图经久至于山东省荐饥之民赖两年来极力赈赡继以有秋幸皆得所其民间生聚果否殷阜并于沿途亲行周览焉乘兹仲春解冻减从轻装循河南下往返皆用舟楫不御室庐经过地方不得更指称缮治行宫妄事科敛其日用所需俱自内廷供御从无纎毫取办于民前此屡次南巡闾阎皆所深悉倘有不肖官吏藉名预备擅动官帑并图日后加派补偿以为巧取侵渔之地者事觉严行治罪决不宽宥所在官吏私馈扈从人员及随行人役生事扰民者俱如前旨以军法从事奸民挟私控讦者从重治罪是月
  驾发京师于张家湾登舟由山东入江南境
  临视河工至苏州府恭逢
  圣诞百姓争献食物奉
  旨朕因阅视河工巡访风俗而来一切用物皆备自内府所过地方丝毫无扰尔等毋庸有所进献至松江府
  谕江南学臣曰朕临幸松江道经青浦据该邑贡监生员等奏称青浦之北地名孔宅自汉时至圣苖裔避地居此奉至圣衣冠葬焉朕念
  孔子万世之师既有遗迹亟宜表彰因亲书匾额对聨以示尊崇著选良工摹刻颁发至杭州府
  谕曰朕顷因亲阅河工济江而南见民生殷繁麦畦菜陇远近弥望可冀丰穰朕心用慰凡车驾临幸必沛恩膏各省钱粮屡次递蠲浙江本年正赋又经全免惟是刑狱民命攸关今父老子弟夹道欢迎独身䧟囹圄之人自新无路朕甚悯焉浙闽两省罪犯除诏款所不赦外其馀死罪以下悉减等发落至江宁府
  躬祭
  明太祖陵自苏州过江宁
  御试士子者三中选者给白金令赴京录用有差又奉旨江南山东地方所属人犯照浙闽例减等至清河复临高家堰遍阅河堤仍由水路
  回銮四十六年正月
  南巡前期
  谕曰朕念淮黄两河工程为东南要务屡次躬临河上相度指示一切修除疏濬业已次第奏功昨岁河漕督抚诸臣详勘地形请于溜淮套别开河道直达张福口以分淮势欲即令动帑兴筑而督抚诸臣又以事关创建合词请朕亲阅九卿等集议复再三陈请朕以诸臣之言奏闻
  皇太后祗遵
  慈命择于本年正月二十二日启行阅河舟楫往返不御室庐日用所需取办内府经过府州县毋得更以预备行宫供设御用冒侵库帑科敛闾阎倘有不遵事觉定严加治罪其文武大小官员私相馈赠随从人役生事扰民及奸恶挟私告讦者俱如屡次谕旨重处不宥是
  
  启銮
  御舟至清口
  阅视溜淮套
  命停止开河至江宁府遣大学士祭
  明太祖陵复
  亲往行礼
  幸演武场阅射
  赐扈从大臣侍卫䕶军及执事人等金币有差至苏州恭
  
  圣诞士民万馀人集
  行宫前进表叩祝
  万夀至松江府
  阅提标官兵射至杭州府
  阅浙江驻防官兵射
  赐扈从大臣侍卫䕶军及执事人等缎疋有差
  谕浙江督抚曰朕因视河驻跸淮上江浙两省官员及地方官绅士军民皆环道远迎恳请临幸朕勉顺群情涉江而南巡省风俗所至郡县见雨旸应时麦苖蕃殖比闾乐业可冀盈宁虽山东一路尚未悉睹而江浙田畴郁葱在望深惬朕怀方今二麦垂熟正将刈获之时一切扈从人员皆以次舟行不致蹂踏恐百姓沿途迎送老稚扶携动盈千万越阡度陌不无践伤朕心甚为轸惜凡所过地方悉令停止迎送且节候渐热朕舟行乘夜迎凉亦未可定民虽远来无由亲见尔等督抚可张示遍加晓谕无负朕重农爱民之意四十九年二月
  巡幸五台山五十七年七月左都御史蔡升元疏言皇上亲阅河堤指示方略淮黄底定漕运无虞生民永赖
  至于
  翠华时巡察吏治访民俗谘问必周刍荛必纳
  圣徳神功洵可为万世法恭请编纂
  省方盛典一书以光至治下礼部议请如所奏设局纂修
  从之
  乾隆六年七月
  皇上奉
  皇太后巡幸避暑山庄
  谕免经过州县地方本年额赋十分之三凡每年巡幸热河蠲免岁赋并如此例是年
  皇上巡幸木兰始举秋狝之典自后岁以为常详见军礼
  大狩十一年九月

  皇上奉
  皇太后巡幸五台山
  谕曰朕临幸五台观风问俗盖欲周知闾阎利病举登之衽席之安山西地方风俗向为淳朴朕此次巡行亲见民情颇为宁辑但敦厐之质在民而教养之责在上尤当加意拊循化导俾登上理抚臣乃通省之表率藩臬乃师帅之大员府州县等皆有父母斯民之责其各仰体朕心力行实政教养兼施惟日孜孜罔敢怠佚而在小民亦应敦行孝弟崇习礼让共为良民毋蹈浇漓犷悍之风以成熙皥盈宁之治朕有厚望焉
  回銮阅滹沱河堤工改庆都县曰望都
  谕曰朕自真定回銮固城祁水之间有县焉与尧母同名虽述古之意也触目踟蹰于意弗安其易之仍为望都十二年六月
  谕朕以来春孟月东巡狩因溯洙泗陟杏坛瞻仰宫墙申景行之夙志复遵
  慈训亲奉
  銮舆秩于岱宗旋跸青齐观风布泽以昭省方钜典其应豫备之各衙门检察事宜先期请旨至行在所需悉出公帑无得指称供顿储偫丝毫贻累闾阎羽林卫士内府人役等各该管大臣严行稽察约束并令扈跸文武臣僚严饬傔从毋使侵践田畴致妨宿麦如有骚扰地方指名需索者立即参奏从重治罪十三年二月
  驾发京师
  谕令蠲免直隶山东经过州县本年正赋十分之三至
  曲阜
  亲诣
  先师孔子庙行释奠礼毕
  御诗礼堂讲学至泰安
  躬诣
  岱岳致祭至济南
  阅兵又
  谕东省本年钱粮现已普免曲阜泰安历城三县乾隆十四年应征地丁钱粮全行豁免又
  谕山东直隶两省监候斩绞人犯五次缓决者著该督抚分别情罪奏请减等其军流以下人犯亦著减等发落
  赐徳州青州及直隶天津沧州驻防官兵年七十八十以上银两有差又扈从王公大臣及官员兵丁均加赏赉十四年十月
  谕大学士等江南督抚以该省绅耆士庶望幸心殷合词奏请南巡朕以钜典攸关特命廷臣集议今经大学士九卿等援据经史且仰稽
  圣祖仁皇帝六巡江浙谟烈光昭允宜俯从所请朕念切民依省方问俗郊圻近省不惮躬勤銮辂江左地广人稠素所厪念其官方戎政河务海防与凡闾阎疾苦无非事者第程途稍远十馀年来未遑举行屡常敬读
  圣祖实银备载前后南巡恭侍
  皇太后銮舆群黎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交颂
  天家孝徳心甚慕焉朕巡幸所至悉奉
  圣母皇太后游赏江南名胜甲天下诚亲掖
  安舆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良足以娱畅慈怀既询谋佥同应允从所请但朕将以明年秋幸五台经太原历嵩洛赵魏回銮已涉冬令南巡之举当在辛未年春正我
  圣母六旬万夀之年也将见巷舞衢歌欢腾献祝称朕以
  天下养之至意上以广承
  欢之庆下以慰望幸之忱益深嘉悦届期⿰⾔耴 -- 诹吉以闻向导人员朕酌量先期简派前往清跸所至简约仪卫一切出自内府无烦有司供亿至行营宿顿不过偶一经临即暂停亦不逾旬日前岁山左过求华丽多耗物力朕甚弗取曽经降旨申饬明岁晋豫等省以及江南俱不可仿照至名山古迹南省尤多亦祗扫除洁净足备临观而已毋事崇饰倘有颓圮随宜补葺悉令动用官项但当据实不得任有司浮冒其民间张灯结彩
  圣祖尝以为戒载在方册宜共恪遵其慎勿以华侈相尚所司通行晓谕其一切应行典礼著照所议行十二月
  谕朕前经降旨于来年秋间巡幸五台由晋入豫省览中州回跸畿辅近日向导人员回奏称自太原一路至河南境经由太行山麓甚为﨑岖狭隘省方巡幸惟取便民若因修治道途重烦民力非朕观风问俗本意应于春间即诣五台至秋间百谷登场后再幸中州又
  谕闽浙总督浙江巡抚奏请临幸浙省阅视海塘前因江南督抚等奏请南巡特命大学士九卿会议询谋佥同业经降旨俞允江浙邻封接壤均系
  圣祖屡经巡幸之地且海塘亦重务也今据该省士民感恩望幸群情踊跃督抚合辞代奏宜允所请于十六年春南巡便道前至浙省临视塘工慰黎庶瞻依之意所至不烦供亿勿事兴修勿尚华丽已详具前旨其共谕焉十五年二月
  皇上奉
  皇太后巡幸五台山
  驾发京师
  谕扈从大臣等曰时届春融正秋麦纽芽之后幸自去冬至今瑞雪频沾土膏滋润渐已青葱入望所有经过地方车马仆从俱著严加诫饬毋得践踏八月
  皇上奉
  皇太后巡幸中州
  亲登
  嵩岳遣官致祭
  河渎卫水
  周汉帝王陵寝
  谕曰朕举行秋狩觐岳省方盖欲周览民情懋登治理凡地方之利弊官吏之贤否与夫政令之得失清跸所至日切畴咨河南地宅土中素称淳朴今值雨旸协应禾稼告登巡行之次亲见闾阎望幸童叟欢欣而俗尚敦厐室庐宁辑朕怀深为欣慰顾惟因时保治之方其权实操之自上抚臣表率通省藩臬任寄旬宣以至郡守牧令与民愈亲则导民尤切应仰体朕心力行善政敦本训俗除慝安良教养兼施屏虚文以求实政其在小民亦当敦礼让务农桑从俭去奢力田孝弟以期共享升平之福朕于该省臣民有厚望焉又
  谕祥符为省会之区登封实望秩之所著将乾隆十六年二县应征地丁钱粮全行蠲免又凡
  銮舆所经地方蠲免钱粮十分之三歉收者十分之五赏驻防官兵及百姓男妇年七十以上者银两有差军流以下减等发落办差兵丁均赏给两月饷豫省在籍废员迎
  驾者赏给职衔十二月
  谕明岁恭逢
  圣母皇太后六十万夀之年
  銮舆巡幸江南浙江省方观民入疆考绩式遵
  祖烈庆典斯行东南父老共效嵩呼洵升平之盛事惟念
  江浙二省襟带江湖程途稍远自
  皇祖圣祖仁皇帝南巡以来异数隆恩昭垂史册迄今四十馀年朕俯从望幸之忱倍切勤民之隐前于大学士九卿等议准两江总督黄廷桂等一折已降旨谆切晓谕又特遣向导大臣兆惠努三等前往面传谕旨务从俭约一切供顿丝毫不扰民间凡地方大吏职在旬宣自能仰体朕心遵旨办理但恐地方有司奉行不善或穷乡僻壤未及周知是用再行申谕各该督抚及所属官民人等尚其凛遵前旨共期撙节以敦善俗以导淳风如所在行宫与其远购珍奇杂陈玩好不如明窗净几洒扫洁除足供信宿之适也经过道路与其张灯悬彩徒侈美观不若蔀屋茅檐桑麻在望足觇盈宁之象也阛阓通衢人烟稠密正以见懋迁有无之乐不得因道路湫隘俾迁移㕓舍或致商民失业也朕翠华所至念切民依惟期宣达群情勤求治道上以奉
  慈颜之悦豫下以答黎庶之瞻依凡属虚文浮费概宜实力屏除用光钜典其扈从满汉文武大臣官员侍卫等皆当奉公守法不得与地方官往来交际潜通馈遗兵丁以及随从人等著该管大臣各严加约束经行所至不得稍有滋扰春苖遍野无得践踏违者察出从重治罪务令白叟黄童普沾膏泽共乐恬熙副朕问俗观风行庆施惠之至意十六年正月
  皇上奉
  皇太后南巡至江南境
  阅高家堰堤工
  谕督抚等朕命驾时巡周览风俗观民察吏惟日兢兢三吴尤素所厪念也粤自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巡幸东南先后六举历今四十馀年盛典昭垂衢谣在耳顷者入境以来白发黄童携扶恐后就瞻爱戴诚意可嘉朕已叠沛恩膏广敷渥泽惟念大江南北土沃人稠重以百年休养户口益増习尚所趋盖藏未裕纷华靡丽之意多而朴诚之风转有未逮夫去奢崇实固闾阎生计之常经而因时训
  俗以宣风而布化则官兹土者之责也其尚励乃实心以行实政无忝教养斯民之任凡兹士庶更宜各敦本业力屏浮华以节俭留其有馀以勤劳补其不足时时思物力之艰难事事惟侈靡之是戒将见康阜之盛益臻父老子弟共享升平之福朕清跸所至有厚望焉至浙江
  亲诣
  禹陵致祭
  回銮至江宁
  亲诣
  明太祖陵致祭至淮安
  谕増筑城北䕶城石堤
  阅视黄河南北岸堤埽各工
  銮舆所过遣官致祭
  岱宗
  先师孔子庙
  元圣周公庙
  河渎
  淮渎
  江渎
  海神
  南镇会稽山及先贤名臣忠烈祠墓
  谕令截留漕粮十五万石蠲免江苏累年逋赋二百八十万有奇安徽累年逋赋三十万五千有奇浙江本年正赋三十万两经过直隶山东地方蠲免正赋十分之三邹平等县积欠谷九十七万五千馀石概行蠲免江苏宿迁清河桃源三县被灾贫民所借籽种均免征还浙江温台等处上年被灾施赈者更予加赈直隶等省办差兵丁各赏两月饷江南牵缆河兵加赏一月饷驻防官兵年七十八十以上民间男妇年七十以上者均分别赏赉在籍官绅恭迎
  圣驾各加赏赉或量给职衔或以原官起用
  御试进献诗赋士子中选者
  特赐内阁中书本年岁试増广学额大学五名中学四
  名小学三名自后
  南巡江浙皆准此例二十年六月
  谕曰平定准噶尔捷闻以数十年逋冦迅就廓清荒服敉宁中外𫎇福迺我国家无疆之庥缅惟
  皇祖圣祖仁皇帝削平三孽于康熙二十三年⿰⾔耴 -- 诹吉东巡
  亲祭阙里
  武功文徳彪炳简册朕仰承
  先烈集此大勲保泰持盈弥深兢业
  先师孔子阙里理应恪循
  成宪躬诣行礼用申诚敬且自瞻谒林泉已逾六载仰止之念时切于怀拟于明岁春月自京起銮恭谒曲阜翠华所经亦以体察吏治清问闾阎行庆施惠以称朕法
  祖尊
  师之至意又
  谕大学士等奏称江浙士庶望幸情殷请于明岁再举南巡一折朕自乾隆十六年巡幸吴越迄今阅五载该督尹继善喀尔吉善等均曽具折奏请朕因西师尚未凯旋未经允准现今肤功迅奏荒服敉宁南省吏治民风时厪于怀而高堰堤工尤数郡生灵攸关上年告竣以后正当亲加察勘前降旨于明岁春月展谒
  孔林著照大学士等所请于礼成之后敬奉
  圣母皇太后銮舆顺道前往江浙以纾勤民之隐而慰望幸之忱朕省方观民入境考绩惟期勤求实政宣达群情一切供顿皆出内府丝毫不以扰民地方官毋得指名储备令众商捐输及扣各属养廉察出定行严加究处前者巡南省时屡饬各督抚务从简朴而
  所至尚觉过于华饰喧溷耳目此次行宫及名胜憩游之地悉仍旧观但取洒扫洁除毋得増一椽一瓦毋陈设玩器城市径途毋张灯演剧踵事増华巡览所及各督抚等果能绥辑井疆康又烝庶俾人敦礼让俗庆丰宁朕自深为嘉悦若其徒事华靡致饰观美耗有用之财侈无益之费适以自滋咎戾甚无取焉各督抚及所属官民人等尚其善体朕心以副朕观风问俗行庆施惠之至意二十一年二月
  皇上东巡
  躬诣
  孔庙行释奠礼成
  回銮九月
  谕曰昨岁江浙督抚等据士民呈词吁请南巡朕已降旨俞允后因江苏所属偶被灾祲地方各官皆有应办赈务朕恐伊等因除道清尘之役转于民事稍有妨误则殊非朕眷顾群黎之本意复经特谕停止今据两江浙省督抚诸臣合词奏称西成有庆臣民望幸实深请以明岁再举巡幸之典南省民风吏治时厪朕怀兹当岁美人和之候省方观民入疆考绩正可纾朕勤民之隐而高堰堤工告竣后亦当亲加察看著允该督等所请于明春时巡至于一切供帐顿次丝毫不以累民地方官承办差务宁朴勿华从前所降谕旨甚明该督抚等其善体朕心以副朕观风问俗加惠斯民之至意二十二年正月
  皇上奉
  皇太后南巡至江南
  阅视河工至杭州遣官祭
  禹陵至江宁
  亲诣
  明太祖陵致祭
  回銮至徐州
  阅视黄河形势
  指授方略至山东
  亲诣
  阙里
  岱庙行礼
  驾还京师二十三年九月
  谕曰两江总督尹继善等以河工告竣年岁丰收臣黎望幸情殷请以庚辰之岁载举南巡令典合词具奏朕惟东南河道民生时萦宵旰前者翠华再莅每切咨询不敢自逸兹当大功既蒇泽国安澜于焉揽辔观风上以慰曩时往来指画之勤下以考在事大臣宣化承流之绩理亦宜之顾各督抚等前后奏报工程披章如睹而嵇璜裘曰修等又以亲承训示甫经复命回京条晰敷陈情形颇悉乃者大江南北年谷顺成民气和乐封函叠至仰见
  上苍福佑额手为南黎称庆此意与封疆诸大吏共之犹念积潦初除污莱日辟正宜乘时劝谕俾瘠土并化膏腴以培元气已降旨各督抚勘明滨河地亩有秋获虽登而小民牛犁籽种不能接济致旷土尚有未耕者并予格外加恩官为借给使得资东作而厚西成其果盈宁之象与岁俱增则机杼仓箱熙恬满目其足以佐时巡风景者不更多耶且明岁车驾临幸索约尔济又再定伊犂后若左右哈萨克东西布噜特及回部各城以次平定归䧏不无觐谒宴赉之典车马之烦所当少恤且岁届辛巳即恭逢
  圣母皇太后七旬大夀普天同庆如于此年敬奉安舆重临江浙庶几省方问俗嘉地利之毕登喜民生之
  益懋于以仰悦
  慈怀夀祺康豫当推
  恩锡福俯慰元元望幸之忱俟临期另行降旨所有庚辰年南巡之奏暂停举行毋庸具折固请先将此通行晓谕知之二十五年八月
  谕大学士等献岁恭逢
  皇太后七旬万夀拟于新春敬奉
  安舆时巡南服俯慰士民颙祝之忱并顺道阅视徐州石堤及海宁塘工今岁大江以南在在丰收惟夏间雨水稍多河湖盛长高宝兴泰一带低洼处所颇有漫溢恐地方有司承办南巡差务转于赈恤事宜不能尽心经理是以谕令该督将实在情形确查具奏今据奏到高宝等处被水较重该处俱现已成灾亟宜以赈务为切要所有南巡应办差务暂行停撤改于壬午春敬奉
  慈辇以慰舆情仍可览民风而昭盛典大差既经停止自可专心办理赈务该督等务宜仰体朕怀董率僚属确按灾地情形实力妥办勿使穷黎稍有失所以副朕痌瘝在抱之意又
  谕明年恭逢
  皇太后七旬万夀钦奉
  懿旨五台显通寺为文殊师利道场梵宇琳宫夙昭灵应谒
  陵成礼后顺道前诣拈香钦此所有应行各事宜著该衙门及地方有司照例敬谨预备二十六年二月
  皇上奉
  皇太后谒
  泰陵礼成取道幸五台山
  谕曰从前两次巡幸五台帐殿周庐随常顿宿今春恭奉
  皇太后前诣台山巡幸该抚于菩萨顶侧建盖行宫并于台麓寺旁添设坐起数楹以备安憩虽臣子之谊各尽其诚而询其工料所费乃出自伊等养廉夫朕既不许派累百姓而各官养廉原为办理公务及薪水之资今以之捐建行宫则甚不可著于存公项内拨赏银二万两以供鸠工饬材之用二十七年正月
  皇上奉
  皇太后南巡至江南境渡黄河
  阅清口东坝木龙过扬州渡江
  阅水操
  谕曰向来巡幸所至地方大吏预备灯船烟火颇觉繁俗顷在扬州适以哈萨克陪臣入觐聊示民情和乐之意是以听其预备倘苏杭等处悉仿而行之原属不必朕省方观民勤求治理即以几暇适情则山水名胜尽足以供吟眺之资又何事徒滋繁费为耶自苏州至海宁
  阅海塘至杭州
  阅兵至江宁
  谕督抚等朕车驾所经惟桥梁道路葺缮扫除为地方有司所宜修补其彩亭灯棚一切饰观文具屡经降旨斥禁今江浙两省涂巷尚有踵事因仍者此在苏扬盐市商人等出其馀资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霑微润所谓分有馀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若地方官専欲仿而效之以为増华角胜则甚非奉职之道嗣后督抚等其实力禁止一切屏去浮靡以崇实政如有仍蹈故习者将惟该督抚是问至淮安
  阅高家堰
  命増筑堤工五百馀丈
  命庄亲王允禄等恭奉
  皇太后由水程回京
  圣驾登陆阅视埽工至徐州
  阅黄河岸新堤至山东诣
  阙里
  岱庙行礼二十八年十二月
  谕曰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合辞具泰请于乾隆乙酉年再举南巡之典以慰臣民颙望一折朕惟江浙地广民殷一切吏治农功均关要计且襟江带河滨湖近海之区筹画泽国田庐无一不重萦宵旰前以壬午岁恭奉
  安舆时巡周览凡淮河水志节宣闸坝启闭以及杭属塘工勘建柴石料段诸事宜曽与封疆大吏目击手画以期利济群生年来叠经督抚等疏报下河郡邑汛水恬流并无漫溢惟是浙中海潮涨沙虽有起机大溜尚未趋赴中亹是深所厪念而修筑柴石诸塘亦当亲阅其工以便随时指示又近日特遣大臣督修水利如濉河荆山桥等处亦为数省灌输吃𦂳关键所以验前功而程后效正惟其时矧东南岁事频告丰登洪惟
  圣母皇太后福履康宁弥臻纯嘏于是承
  欢行庆答士民望幸之忱稽典实为允协著照所请准于乙酉之春⿰⾔耴 -- 诹吉南巡其河工海塘应亲临省视者即行先期预备至前次灯彩繁文暨扈从人员雇觅巨舟并签占公馆诸禁已屡颁谕旨即朕所过行宫道路距上届为日匪遥祗须洒扫洁蠲足供顿憩不得稍事増华劳费副朕仰承
  慈豫俯顺舆情之至意三十年正月
  皇上奉
  皇太后南巡至景州
  谕曰朕恭奉
  皇太后安舆省方问俗凡清跸所经祗令洒扫洁净毋事华饰及添建行宫屡经降旨申谕而地方大吏以
  慈驾临驻旃庐究不若屋宇之安善尚有葺治行馆以供憩息者因其义适温凊且成事不说是以不复禁止兹停跸景州见一切位置颇为妥适从前所赏公帑尚恐不敷应用在封疆大臣善体朕意虽不敢派累闾阎而各官或有捐廉经理亦非所以示体恤著加恩于直隶存公项内赏银二万两以裕工作之费再山东亦有新建坐落之处经画谅与直隶相同亦著于该省存公项内赏银二万两充用该部即遵谕行至江南清河县渡河
  阅清口东坝木龙至苏州诣
  文庙行礼至海宁
  阅海塘
  幸尖山观潮
  谕増筑塘下石坦水三层以卫石塘至杭州
  阅兵至江宁
  阅兵
  回銮至淮安
  阅高家堰堤工至徐州
  阅河工
  驾自徳州登陆
  命简亲王丰纳亨等扈从
  皇太后圣驾由水程回京三十二年正月
  谕朕于二月二十五日启銮巡幸天津阅视河堤所有应办事宜著各该衙门照例预备届期自
  圆明园
  启跸越三日至赵北口
  御安福舻自赵北口至天津
  临子牙河至格淀堤
  阅视全河形势自庄儿头迤南子牙入淀故道无堤者
  十馀里
  特命接筑之又
  命特建
  淀神祠三月
  莅天津
  幸观海台
  阅水操
  诏免天津所属及直隶通省逋赋银十二万有奇谷二
  十万有奇及増广童子试额
  赐老民粟帛诸恩数并如
  南巡之例
  旋跸至潞河
  命筑筐儿港坦坡由
  南苑
  回銮三十四年十二月
  谕据杨廷璋奏淀河神宇告竣请奉
  皇太后拈香祝釐一折天津近依辇毂朕前此亲临巡视经理淀河工程俾得永资乐利复以神庥昭应岁稔澜安敕建
  淀神祠宇用答嘉贶该督既称兹当轮奂维新之会喜值普天同庆之时畿辅舆情愿切瞻就自宜俯从所请于明春掖
  辇承
  欢祝延瞻礼以慰蒸黎望幸之忱明年为朕六旬庆节敬
  当展谒
  东陵
  西陵礼成旋跸正届春和即敬奉
  慈舆⿰⾔耴 -- 诹吉前往该督其饬所属一切务从俭约毋事増饰繁文副朕行庆省方嘉惠甸民之至意三十五年三月
  皇上奉
  皇太后启銮恭谒
  泰陵礼成幸天津
  诣淀神祠瞻礼
  阅子牙河及筐儿港等堤工
  命免天津府属积欠及直隶通省逋赋诸
  恩数并如前例八月
  谕今岁巡幸天津山东抚臣富明安至行在觐谒以明岁恭逢
  皇太后八旬万夀普天同庆奏请登岳祝
  釐且言该省臣民五年来望幸之情实为诚切吁恳至于
  再三朕因奏闻
  圣母以泰山庙宇鼎新欲
  亲诣拈香展敬朕亦以
  阙里久未临谒便道往莅于礼为宜而往返俱由水程兼可适
  高年颐养面谕该抚俟秋成后再行降旨兹该抚奏山左二麦既获大田丰稔比户盈宁爰允所请于献岁春和恭奉
  安舆撰吉启跸以胪欢忭而迓
  慈禧惟是连岁恭逢
  庆典业于春巡津淀时俯顺舆情俾共伸巷舞衢歌之悃来年巡跸所至非但畿甸境内不宜复事繁文即东省入疆以后亦不当缀景増华致滋糜费朕省方问俗念切观民惟以闾阎恬熙群情爱戴为乐若备陈彩饰纷耀川涂不足美观而徒耗物力实所不取该督抚其善体恪遵毋违朕命三十六年二月
  皇上奉
  皇太后东巡至泰安诣
  岱庙瞻礼至曲阜诣
  先师孔子庙释奠礼成
  回銮至天津
  谕改兴济捷地二闸为减水坝因罢芥园减水坝工恩免山东各属新旧积欠并减本年正赋馀悉如前例
  三十七年九月
  谕昨据周元理奏请明春巡幸津淀仰恳敬奉
  皇太后安舆周览畿甸以洽
  慈欢并请由赵北口登舟一路均系水程较为妥适朕俯
  循舆望恭请
  懿旨仰蒙
  慈谕欣悦允行明岁敬奉
  皇太后自京启銮由黄新庄涿州至紫泉一路于赵北口登舟所有应行预备事宜各该衙门照例敬谨预备三十八年三月
  皇上奉
  皇太后銮舆巡幸天津
  阅视河工四十一年正月
  谕荡平金川大功业已全定今⿰⾔耴 -- 诹吉于二月初九日启銮先谒
  东陵再谒
  西陵申达集勲忱悃礼成回至南苑恭奉
  皇太后圣驾由桐柏村登舟巡幸山东由徳州遵陆掖辇展谒
  岱庙祇迓
  慈釐即诣
  阙里告成瞻礼仍于济宁由水路回銮计当将士凯旋之期即可举行郊劳以彰定武鸿庸所有应行一切典礼各该衙门照例敬谨预备二月
  皇上谒
  陵礼成恭奉
  皇太后慈驾登舟巡幸山东至泰安诣
  岱庙瞻礼至曲阜诣
  文庙行释奠礼
  回銮至良乡行郊劳礼详见军礼四十三年十月
  谕大学士管两江总督高晋闽浙总督杨景素等合词陈奏以江浙臣民望幸甚殷且河工海塘皆冀亲临指示恳请于庚子春再举南巡盛典以惬舆情一折朕于乙酉南巡回銮时因耆孺攀恋情殷曽许以翠华再莅然敬念
  圣母皇太后春秋已高难以再奉
  安舆长途远涉遂谕江浙大吏不必更以南巡为请而江乡士庶爱戴依恋之情状未尝不往来于怀距今已十有四年其颙望悃忱自益肫切且自前巡阅定五坝水志以为展拓清口之准下河从此遂免水灾嗣闻黄河倒漾所系甚重因酌定挑濬陶庄引河面谕萨载筹办河成而清黄交汇处移远清口不复有倒灌之患但下游尚有停淤亦不可不除其流弊而一切善后事宜若非临莅阅视究不能悉其实在情形至浙省海塘近来潮势渐趋北岸深为厪念亦不可不亲为相度机宜今高晋等既有此奏著照所请于乾隆四十五年正月⿰⾔耴 -- 诹吉启銮巡幸江浙便道亲阅河工海塘所有各处行宫坐落俱就旧有规模略加葺治毋得踵事増华致滋烦费至该督等以庚子年适逢朕七旬万夀欲就近举行庆典则断不可朕本意以庚子年为朕七旬庆辰越岁辛丑恭逢
  圣母九旬万夀斯则敷天同庆自当胪欢祝嘏以抒万姓悃忱今既不能遂朕初愿尚复何心为已称夀况朕跸途所经老幼欢迎扶携恐后未尝不顾而乐之若经棚戏台侈陈灯彩点缀纷华饰为衢歌巷舞深所不取且非所以深体朕意也不特江浙臣民不当为祝釐之举即凡内外大小臣工于朕七旬万夀时亦均不得请行庆典以及进贡献诗若伊等谓欲借以申其尊敬之诚是转増朕心之不悦尚得谓之忠爱乎但天下士民遇朕七旬皆不免望恩幸泽此则情理之常朕亦何肯因不举行庆典并靳恩施乎著于己亥年八月举行恩科乡试庚子年三月举行恩科会试以彰夀考作人之盛至各省漕粮于乾隆三十一年普免一次兹蒙
  昊苍眷佑累洽重熙敬体
  天心爱眷亿兆用是再沛恩膏著于庚子年为始复行蠲免天下漕粮一次俾藏富于民共享盈宁之福所谓敛福锡民庆莫大焉其开科事宜著交礼部查例办理其各省漕粮应如何分年轮免之处著交户部详悉妥议具奏四十五年正月
  祈榖礼成
  启銮南巡至山东诣
  岱庙瞻礼入江南境
  阅中河渡黄河
  阅木龙及清口出水志及高家堰石塘至苏州诣文庙行礼入浙江境至海宁
  阅海塘
  命老盐仓上下相地改建石塘至杭州
  阅兵至江宁
  阅兵又
  命大学士阿桂总督萨载同勘陶庄黄河及入海口至
  徐州
  阅堤工五月
  回銮至
  圆明园四十六年三月
  巡幸五台山四十八年正月
  谕两江总督萨载闽浙总督富勒浑等合词陈奏以江浙两省臣民望幸情殷且河工海塘以次告竣一切善后事宜尤冀亲临指示恳请于乾隆四十九年春六举南巡盛典以惬舆情一折朕自庚子南巡时巡阅高家堰石塘及徐州城外石堤钜工俱逐一亲临指示兹据奏以次告成所有一切善后事宜自应临莅阅视指授机宜俾河流永庆安澜至浙省海塘前经降旨将柴塘四千二百馀丈一体改建鱼鳞石塘为滨海群黎永资捍卫今要工将竣亦不可不亲为相度且自四十一年告功
  阙里后阅时己久应行展谒
  孔林以伸景仰今据该督抚等合词陈奏江浙两省耆庶望幸悃忱尤为肫切著照所请于乾隆四十九年正月⿰⾔耴 -- 诹吉启銮祗谒
  孔林巡幸江浙顺道亲阅河工海塘所有各处行宫坐落俱就旧有规模略加葺治毋得踵事増华致滋繁费该督抚等其善体朕意妥协办理副朕省方问俗观民孚惠至意四十九年正月
  启銮自直隶至山东
  亲诣
  阙里行释奠礼入江南境
  阅视河工
  指示修防蓄泄机宜至浙江海宁州
  阅老盐仓新建石塘
  谕令柴塘之后连筑土坡栽种柳树俾石塘工益资障
  䕶又
  命于范公堤一带添建石塘
  给帑兴工限年告竣闰三月
  回銮至江南复
  谕河臣疏濬天然闸下引河以备盛涨之年开放分泄又外河顺黄坝接筑新堤用资保障高堰石工培土栽柳俾益加蟠固并
  发帑金次第办理五月
  回銮凡
  省方庆典悉如
  五巡江浙之例仪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乾隆五十一年
  皇上巡幸五台恭俟续纂时敬载谨识于此
  皇朝通典卷五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七
  礼嘉七
  优老
  等谨按杜典有养老一条今考古者养老之义虽载于礼经而三老五更之制诸说纷如杜典所载且有凭臆而害理者
  皇上于戊戌岁
  御制三老五更说以辟之近复
  命刻于辟雍碑阴又
  御制三老记书张廷玉三老五更议后二篇煌煌圣训实发千古未发之蕴兹恭录篇端以正旧说之谬
  至若我
  朝定例民间夀跻百龄者题请建坊曰升平人瑞毎年举行不可胜数
  皇上于岁越期顺者
  赐诗
  赐额并加
  赏内府缎疋银两洵为
  异数又自
  圣祖肇举耆筵
  皇上重修茂典尤从古未有之盛事兹悉恭纪为优老一篇云
  御制三老五更说曰三老五更之说不见于诗书其见于礼记者盖出乎汉儒非孔子之言惟左传三老冻馁之文为最古然传谓公聚朽蠧而三老反不见养遇非与五更相提并论也注三老五更者多矣或谓上中下夀或谓工商农而不及五更或谓明天地人与五行之事或谓取象三辰五星或谓知三徳五事者各以臆度不堪偻指矣至蔡邕独断乃有父事兄事之说而白虎通之谬直以为老更各一人且曰父一而已不宜有三吁可怪哉天子养老即所以教孝
  于天下何至以父事之且即其说父一而已则天子已自有父今复事一人是非二父乎腐儒执虚文而谬大义真不直一噱耳邕复解更为叟谓豕亥之讹夫叟与老同既有老又何藉叟为哉予以为三者天地人之数养老自以三举其数耳若夫五更则更事之说为近而五伦五常莫不具于此人数不必其备行之以敬诚恺悌则中和位育将在是矣后儒一切穿凿之论何足数哉
  御制三老记曰予既为三老五更之说以辟诸家之谬然以三老之称数典于左氏其何以称三老则求其解而终不得其辞兹以三馀之暇书辟雍诗册有三老之语临池下愰然悟曰三老之言实出孟子所谓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而无子此非三老而何孟子虽出左氏后而此语自由古以传故即继之曰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知文王时即有三老之称左氏提其纲孟子晰其目耳且晏子对叔向叹齐之将为陈氏所云公弃其民三老冻馁乃指一国鳏寡独穷之民之无恤者设以上夀中夀下夀论之岂八十以下之老即可以弗恤乎其馀传会之论愈说愈远然总于辟雍养老兴贤有何涉乎自是而三老之称遍于乡闾所谓三老董公壶关三老之类不一而足盖耆艾而长于乡者即可称三老而非定三人也夫予三老五更之说成于戊戌逮今又六年求其说而不得而笔下偶得之是不可以不记且此六年中何尝不读孟子而未有会兹偶会之益见理不可不日穷书不可不日读宁渠呈已之是显人之非以为博闻广识而已哉
  御制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曰戊戌年为三老五更说亦既辟其蹖駮而勒之新建辟雍之碑矣今秋驻避暑山庄检续书之四库全书内文颕集中有三老五更议之篇而挂漏其名因命检文津阁之书乃知为张廷玉所撰憬然忆之事在乾隆戊午为廿七月既阕诸礼毕举之时于视学之前曾向军机大臣等谈及三老五更而咨其可行与否彼时鄂尔泰依违其间张廷玉则断以为不可于是奏此议而遂寝其说盖鄂尔泰固好虚誉而近于骄者张廷玉则善自谨而近于懦者且二人彼时皆可望登此席者也以今观之则廷玉之议为当设尔时勉强行之必有如廷玉所谓资后人之议者矣若朕戊戌年之所为三老五更说戊戌去戊午历四十年其事早已忘之盖戊午朕方廿八岁而戊戌则六十有八此亦足验四十年间学问识见之效而年少时犹未免有好名泥古之意至今则洒然矣兹观廷玉之议与朕之说不约而同树之前旌焉因命并勒辟雍碑以识己学之浅深及弗掩人之善也夫廷玉既有此卓识何未见及朕之必不动于浮言遵
  皇考遗旨令彼配享
  太庙而临休致归里时乃有求入
  庙之请此所谓老衰而戒之在得乎朕又以廷玉之戒为
  戒且为廷玉惜之
  顺治元年十月
  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差徭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有徳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给冠帯荣身自后
  恭遇
  覃恩并如此例
  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定百岁老民给与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节妇夀至百岁者给与贞夀之门匾额仍给建坊银两命妇亦如之五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万夀圣节
  谕大学士等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十大庆皆从数千里而来赐伊等筵燕遣回著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大学士以下民以上年逾六十五岁以上者奏闻择日赐燕有不能来者朕另行按分颁给再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以至内府佐领下不论官员闲散人等年七十以上老妇亦著奏闻俟老人赐燕后再定一日送
  皇太后宫赐燕有贫乏不能来者著各属协助车马使之前来再敕宗人府诸王以下宗室子孙内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选择聪明堪供使任者六七十人令于耆老前执爵即朕子孙皆令之出宗室外不用他人也越翼日燕直隶各省汉大臣官员士庶人等年九十以上者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者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岁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于
  畅春园正门前传
  谕众老人曰今日之燕朕遣子孙宗室执爵授饮分颁食品尔等与燕时勿得起立以示朕优待老人至意又
  谕曰书称文王善养老孟子曰七十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帝王之治天下发政施仁未尝不以养老尊贤为首务近来士大夫只论居官之贤否而移风易俗之实政入孝出悌之本心未暇讲究朕因今日之盛典特宣此意若孝悌之念轻而求移风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尔等皆是老者比回乡井当各晓谕邻里须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此诚移风易俗之本也
  命扶掖八十岁以上老人至
  御前
  亲视饮酒
  赐年老诸大臣袍帽等物直省各老人白金有差命给年老致仕闲居大臣诰封及宫保衔以示优崇耆旧至意又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大臣官员䕶军兵丁闲散人等年九十以上者七人八十以上者一百九十二人七十以上者一千三百九十四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十二人
  赐燕于
  畅春园正门前执爵颁赐饮酒一如前仪八旗满洲𫎇古汉军老妇七十岁以上者齐集
  畅春园
  皇太后宫门前随
  召九十岁以上者入宫门内八十岁以上者至丹墀下七十岁以上者集宫门外大臣命妇年老者亦皆
  召至宫门内
  赐坐
  皇太后亲视颁赐茶果酒食等物其馀令诸皇子及宗室
  子弟以次颁给又
  赐命妇年老者衣饰彩缎素珠银两五十三年四月赐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老妇白金有差五月
  赐热河居住耆老白金有差六十一年正月
  赐千叟燕
  召满汉大臣文武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年六十五以上
  者计千馀人燕于
  乾清宫前
  命诸王贝勒贝子及闲散宗室等授爵劝饮分颁食品如
  前礼
  雍正元年正月
  谕户部恩赐老人原为崇年尚齿而地方赏老人者毎州县动支数千金司府牧令上下通同侵扣吏役任意需索老人十不得一今饬督抚严查不许丝毫侵扣再老人九十以上者州县不时存问二年三月以向例老人年逾百龄者奏给坊银三十两并升平人瑞匾额奉
  旨年至一百十岁加一倍赏赐至一百二十岁者加两倍赏赐更有多得夀算者按其夀算加增著为定例
  乾隆元年二月
  恩诏凡民人年七十以上者免一丁侍养年八十以上者顶帯荣身又
  特谕直省凡属生监年七十以上者优免一丁年八十以上者给与八品顶帯七月河南新乡县老妇刘氏年一百十五岁因雍正十二年间曾经题准建坊赏赐至是恭遇
  恩诏定例不得入册事
  闻奉
  谕刘氏跻此罕有之贞夀自应一体霑恩以昭旷典著该地方官仍造入恩赏册内使伊得被光荣各直省老民老妇凡年登百岁已蒙旌表者俱仍加赏赐以示优待夀民之意永著为令五年七月命妇索绰罗氏年一百三岁其子孙五世同堂
  万夀节扶掖入
  朝照例旌表加
  恩赏赐并
  御制诗章赐之六年九月
  巡幸热河至常山峪耆民赵可立年一百二岁迎谒道
  
  御制诗章赐之八年九月
  驻跸
  盛京
  赐父老酺九年六月湖北巡抚以夀民汤云山一百四
  十一岁奏
  闻得
  旨赏给上用缎五疋银五十两再加恩特赐再阅古稀匾额以旌人瑞并
  赐御制诗一章十一年九月
  巡幸五台经唐县老民刘永夀一百一岁迎
  驾道左行不扶杖
  命赐之金与食
  御制诗一章十二年十一月礼部以致仕内务府总管
  丁皁保年跻百岁请例建坊得
  旨赐朝衣一袭上用缎十疋银千两并给期頥国瑞匾额十五年二月
  巡幸五台唐县老民刘永夀年百有五岁重迎
  圣驾
  恩加赏赉并
  御制诗章赐之十六年正月
  南巡江浙
  恩赏经过州县老民银牌白金并
  命照从前恩诏之例分别赏赉自后
  銮舆所过地方并如之又翰林院侍讲刘起振一百三
  岁自粤至浙迎
  驾
  恩加优赏并
  赐御制诗章十一月
  皇太后六十万夀奉
  谕到京叩祝之老民老妇俱经赏赉仍令该地方官䕶送回籍其将次赴京称祝之寿民俱著地方官从优送回十二月
  谕生员詹星斗年届期頥实为胶庠人瑞著加恩给与国子监学正职衔仍于常例外赏给上用缎二疋十七年九月
  恩赏会试下第耆老诸生八十以上者给与翰林院检讨衔七十以上者给与国子监学正职衔又七十岁以上之国子监学正王延年会试下第奉
  旨陞授额外司业十八年正月
  谕国子监助教曹洛禋年逾大耋精力康强分教成均蔚为耆宿著加恩授为国子监司业额外行走二十年十二月
  赐安徽百龄生员姚光虞缎一疋银十两二十二年正
  
  谕顾栋高年登耄耋经术湛深著加恩赐以国子监祭酒衔二十四年十月
  谕礼部议覆福建巡抚题诏安县民沈起龙年登百岁五世同居夫妇齐眉子孙绕膝洵属升平人瑞宜推优老之恩益懋敦伦之化亲制诗章并书匾额以赐仍著赏上用缎三疋以示宠异二十六年二月广东巡抚以南海县民杨能启暨妻黄氏百岁同臻奏
  
  特赐期頥偕老匾额并
  御制诗章赐之十一月
  皇太后七旬万夀
  恩诏满洲蒙古汉军兵丁及内扎萨克喀尔喀等𫎇古年七十八十九十以上分别赏赉至百岁题明给与建坊银两馀悉照前例
  诏举九老会在朝王大臣九人共六百七十七岁在朝武臣九人共七百二十二岁致仕诸臣九人共七百四岁
  命游香山以优遇之二十八年正月山东章邱县夀民王欣然夀一百三岁弟瑞然夀一百岁
  上以昆季一堂期頥萃庆
  特加优赏并
  御制诗章赐之三月
  幸盘山宁津县夀民李友益年一百三岁子三贵年八十六岁三刚年八十四岁三强年八十一岁侄孙知毅年八十岁奉
  旨毎人赏给银牌缎疋有差寻
  赐李友益匾额并
  御制诗章三十年闰二月
  南巡浙江遂昌县训导王世芳年一百七岁迎
  銮奉
  旨赏给匾额并缎二疋三十一年四月
  恩赏会试下第举人八十以上者六品京官衔七十以上七品京衔六十以上及虽未六十而验系实属衰颓者八品京衔自后毎科会试年老举人
  恩赏京衔并同此例又
  敇直省督抚于毎科验看截取举人时其年在七十以上者题请著给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等官职衔用昭优老至意五月山东钜野县民姚宏毅年一百一岁妻年一百岁
  上以齐眉难老人瑞所希
  御制诗章赐之三十五年正月安徽巡抚以太湖县民朱宪章偕妻刘氏同登百岁题请旌表
  御制诗章赐之八月
  御制赐百有十二岁老人王世芳诗序曰乙酉春南巡至浙世芳以遂昌训导迎銮年已百有七矣跻上夀而神明不衰特书黉席期頥额以赐并加六品秩荣其身今年以朕六旬庆节诣阙称祝计其齿复益五龄而康强如昔迺诏锡国子监司业衔且予在籍食俸示优老也国家熙洽百有馀年太和之气蔚为耆儒用征夀世固史册所罕觏彼称明岁复来京师恭祝
  慈宁八袠万夀人瑞延洪式光庆典又岂香山九老所得差肩者哉因赐是诗以宠异之是年顺天乡试诸生年八十以上者
  特恩赏给举人各直省亦如之自后毎科乡试耄耋观
  光咸加
  恩赐并视此例三十六年四月江西兴安县举人李炜
  年跻百龄来京应
  万夀恩科会试榜发未经中式
  特赐国子监司业职衔加
  赏内府缎疋并
  御制诗章赐之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万夀
  诏再举九老会在朝王大臣九人共六百八十八岁武臣九人共六百八十五岁致仕诸臣九人共七百二十九岁
  命游香山并如前例四十五年正月安徽亳州夀民陈
  如夀百六岁妻王氏百一岁巡抚疏
  闻得
  旨优赏并
  御制诗以纪瑞四十九年三月
  南巡
  谕福建钦赐进士邓锺岳年届百四岁兹来浙迎銮皓首厐眉允称人瑞著加恩赏给国子监司业职衔以示朕嘉恵期頥至意四月
  谕朕清跸巡方优惠耆年江浙两省已普加恩赏至直隶山东为经过地方向来不在此例仰承
  天眷喜得五世元孙嘉庆骈臻恩施宜渥所有直隶山东二省老民老妇俱著加恩一体赏赉用溥夀祺九月
  谕朝鲜国进献年贡陪臣向例于岁底到京明正举行千叟燕中外大小臣工耆庶年逾周甲者咸得预燕用溥夀祺朝鲜国素称恭顺比于内臣其陪臣亦应一体入燕以昭宠眷著礼部即速行文该国王所有今岁年贡正副使内酌派年在六十以上者一二员来京俾得预兹盛典共沐光荣以示朕嘉惠远邦优礼耆年之至意十月
  谕繄古帝王御世建极凝庥上有敷锡之君下享盈宁之福洎乎近代史册鲜称我
  皇祖冲龄践祚统驭寰区仁渐义摩涵濡休养康熙年间曾举行千叟燕与中外臣民跻夀宇而迓繁禧诚为千载一时之嘉会朕诞膺丕绪敬绍鸿图仰承
  昊苍眷顾福佑朕躬年逾古稀尚康强勤政惟是敛时锡福期举世咸登仁夀著于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举行千叟燕盛典用昭我国家景运昌期重熙累洽嘉与中外臣民耆老介祉延禧之至意所有一切事宜著各该衙门敬谨预备十一月
  谕明岁举行千叟燕原定四品以下官员年六十五岁以上者始准入燕现在人数已增至三千而官员与兵丁不同如必六十五岁以上方准入燕则年过六十之职官不得邀荣者甚多著加恩凡在京四品以下现任原任各员年过六十者俱准其入燕用昭普锡春祺加惠耆臣之至意又
  谕明岁举行千叟燕现在已敷三千之数所有年逾七十以上之各项兵丁在入燕人数之外者俱著加恩按年岁各赏给银牌一面十二月
  谕新正举行千叟燕所有与燕之官员兵民年在九十以上者俱准其子孙一人扶掖入燕其文武大臣年逾七旬者令其自行揣量如步履稍艰亦准子孙一人扶掖入燕以示朕优待耆臣有加无已之至意五十年正月初六日
  赐千叟燕于
  乾清宫凡宗室王贝勒以下文武大臣官员予告大臣官员
  覃恩受封文武官阶绅士兵丁耆农工商外藩王公台吉回部畨部土官土舍朝鲜贺正陪臣共三千人坐席各以品级班位凡八百筵
  钦定千叟燕乐歌于
  升座韶乐奏隆平之章于
  大燕进茶清乐奏夀恺升平瑞之章于进酒清乐奏紫
  禁春开之章于
  还宫韶乐奏庆平之章祥见乐典其有官跻一品年届九十
  以上者
  召至
  御座前
  手赐之觞凡预燕三千人各
  赐鸠杖一并
  赉如意貂皮锦缎笔墨笺纸等物皆按品
  颁给有差礼成次日凡预燕王贝勒大臣官员人等均
  
  阙谢
  恩是月
  谕朕仰承
  天眷上年喜得五世元孙嘉庆骈臻恩施宜渥因令各省督抚查明所属绅士庶民有身及五代同堂者加恩
  赏赉兹据造册咨送军机处彚奏共一百九十二户内郭有英张羽刘湘锺君宠四人俱夀逾百龄曾元绕膝洵为升平人瑞朕制诗一章分赏四家并各御书匾额以赐用示宠荣所有应赏银两缎疋及建坊之处仍著该部照例具题其未届百龄五代同堂之张文聚等一百八十八人并著各督抚分别年岁给予匾额赏给缎疋银两以昭锡福推恩同登夀宇之至意
  燕礼
  等谨按杜典不载燕礼而开元礼于朝贺后即有宴会仪注是所以通上下之情而示慈惠之意也伏考
  国朝定制有
  太和殿燕
  保和殿燕
  慈宁宫燕又有
  临雍
  经筵修书凯旋等燕仪具
  大清通礼凡
  赐燕之典已于各门分载今惟稽会典所述志其縁起以及更定诸仪制彚为燕礼一篇以补杜典之所未备至蒙古等外藩年班朝贺来京者除夕
  赐燕外又有
  紫光阁
  圆明园
  赐燕之例岁以为常兹不胪述惟
  惇叙殿
  赐燕聨句及
  乾清宫普燕宗室均为非常旷典恭纪于篇以仰志
  皇上睦族敦亲之至意若夫耆筵懋举承
  祖徳而彰
  国庆者已详著优老篇云
  崇徳元年定元旦
  万夀圣节大燕礼王贝勒贝子公等各进馔筵牲酒如停止筵燕即免进又定燕外藩礼及王府燕礼是年喀尔喀来朝五日
  赐燕一次诸王府皆设燕索伦部落进贡三日
  赐恩燕一次诸王府按旗燕七次又定
  皇后宫元旦千秋节设燕公主福晋以下至一品命妇咸
  齐集郡主以下至县君候
  旨齐集三年定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朝贺元旦除
  元旦大燕外
  赐恩燕一次毎旗王府各燕一次
  顺治元年定衍圣公来朝燕礼朝
  见后在部燕一次三年定
  殿试进士传胪毕
  赐恩荣燕于礼部四年定会试主考各官入场出场燕八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
  御太和殿设庆贺燕仪与元旦同九年定冬至大燕礼与
  元旦同又定纂修
  实录及
  临雍赐燕礼十年定
  皇太后宫三大节燕礼十一年定𫎇古王贝勒贝子公台
  吉都统等以事来京候常朝
  御殿日随班行礼在
  内筵燕一次十四年定
  经筵赐燕礼
  康熙七年
  太皇太后
  皇太后三大节燕礼诸王各进筵席牲酒
  皇后率公主福晋大臣命妇诣
  宫行礼毕筵燕二十一年定外藩王以下台吉都统以上
  朝贺来京除夕于
  保和殿
  赐燕一次元旦后五旗王府筵燕五次六十一年正月赐千叟燕于
  乾清宫详见优老
  雍正二年纂修
  大清会典开馆日筵燕一次四年定元旦
  赐王公百官燕仪五年奉
  旨外藩扎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朝贺元旦来京明岁著左翼王等燕一次右翼王等燕一次七年纂修
  上谕开馆日筵燕一次
  乾隆元年定外藩蒙古王等庆贺元旦来京除夕在
  保和殿筵燕一次如奉
  旨停其来京将除夕筵燕停止其在京之𫎇古王等应
  入燕者照例
  赐给筵席二年定外藩王台吉等朝贺来京元旦后王府筵燕仍按旗各燕一次三年定元旦
  太和殿大燕馔筵二百有十席羊一百酒一百瓶亲王毎人进席八郡王五均羊三酒三瓶贝勒进席三贝子席二均羊二酒二瓶入八分公进席一羊一酒一瓶又定正月初二日
  皇太后筵燕馔筵三十席羊二十酒二十瓶亲王郡王毎
  人进席一羊一酒一瓶八年奉
  旨嗣后御殿及筵燕日殿内止大臣赐坐侍卫等不必赐坐著礼部前期行取应赐茶之王大臣数目毎人以侍卫一人授茶其筵燕日与燕大臣众多若授茶侍卫不敷并令亲军奉授十一年八月
  赐燕宗室王贝勒贝子公以下一百三人于
  惇叙殿十五年定元旦
  太和殿筵燕亲王十有一人郡王九人贝勒四人贝子二人入八分公十有二人照例共应进馔筵一百六十一席羊八十四酒八十四瓶光禄寺增备席四十九酒十有六瓶两翼税务增备羊十有六正月初二日
  皇太后宫筵燕奉
  旨二品大臣命妇咸令与燕按亲王十有一人郡王九人应进席二十羊二十酒二十瓶光禄寺增备席二十交内务府收入陈设十九年
  赐杜尔伯特亲王策凌等燕于热河
  行宫与燕外藩蒙古同宗室王公暨一四十九旗蒙古王公各设燕一次三十四年
  谕元旦太和殿筵燕所有丹陛上列坐之大学士尚书俱著列坐殿内著为令四十四年
  谕来年元旦应入太和殿筵燕大臣俱著殿内列坐寻礼部覆奏向在丹陛上之一二品文武大臣遵
  旨令其入殿内列坐至一二品世爵及侍卫仍于丹陛
  上列坐从之四十七年二月
  经筵礼毕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赐总裁总纂总校分校提调各官燕于
  文渊阁并
  颁赏总裁以下各官如意杂佩文绮笔墨砚笺等物有
  差四十八年正月
  赐燕宗室王贝勒贝子公以下至三四品顶戴者共二
  千人于
  乾清宫各
  颁赐如意朝珠等物及银币有差五十年正月
  赐千叟燕于
  乾清宫详见优老
  乡饮酒
  顺治元年十月定乡饮酒礼毎岁于正月十五十月初一日举行顺天府以府尹为主直省府州县以知府知州知县为主择乡里年高有徳之人为大宾其次一人为介又其次为众宾司正一人以教职为之司爵赞礼引礼读律令各二人以生员为之僚佐皆与列序坐以年高有徳者居上其次论齿列坐有过犯者不得与
  康熙元年正月定奉天府举行乡饮酒礼
  雍正二年五月定例嗣后所举宾介务贵齿徳兼优允协乡评者举之如地方官徇情滥举即应题参若所举得人而不法之徒或借端阻挠者严加究治
  乾隆七年
  御制补笙诗六篇
  命于举行乡饮酒礼时奏之十八年礼部奏言各省举行乡饮酒礼事不画一且竟有频年不举致旷大典者应令督抚转饬各属府州县遵照定例于正月十月举行二次其宾介之数据旧礼所载乡饮酒有大宾介宾一宾二宾三宾众宾与大僎二僎三僎之名按仪礼宾若有遵者诸公大夫则既一人举觯乃入注言今文遵为僎又曰此乡之人仕至大夫者来助主人乐宾主人所荣而遵法者也又曰不干主人正礼也又按经文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其献酬辞让之仪甚繁及介已省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皆无一言及僎者所谓不干主人正礼者也嗣后应令顺天府及直省府州县先期访绅士之年高徳劭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皆由州县详报府尹督抚覆定举行其本地有仕至显官偶居乡里愿来观礼者依古礼坐于东北顺天府及直省会城一品席南向二三品席西向各府州县三品以上席南向四五品席西向无则阙之不立一僎二僎三僎之名不入举报之内仍将所举宾介造具姓名籍贯清册送部存案倘乡饮后间有过犯按所犯轻重详报禠革咨部除名并将原举之官议处从之二十五年九月令直省举报乡饮由儒学及州县具详责成布政使核实报明督抚察核存案不得其人即详明停止不得拘于成例茍且塞责凡乡饮酒仪具
  大清通礼
  等谨案乾隆五十年
  命岁时举行乡饮酒礼毋旷大典五十一年正月顺天
  府举行乡饮酒礼恭奏
  御制补笙诗六章元音宣播礼典光昭洵为盛举兹以成书在五十年应俟续纂时敬谨编载并识于此






  皇朝通典卷五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八
  礼军一
  等谨按杜佑礼典以吉嘉宾军为次今从
  大清通礼之例以军礼移于宾礼之前考古者大师大
  田备礼于宗伯其典特重洪维
  圣朝武功赫濯凡讲肄行围师征受成诸礼尤为崇备
  恭稽
  国史参以会典敬谨纂纪篇目叙次于杜典稍为増补更定凡
  大阅
  大狩
  亲征
  命将出征凯旋
  郊劳受降献俘
  受俘马政日月食救䕶共十篇杜典所有而今从节略
  者乡射时傩二篇各申其说于后
  大阅
  等谨按杜典有出师仪制一条以扬兵讲武附焉夫所谓出师仪制者即亲征是也考杜典此条所载亦祗各代阅兵讲武之典而已今从
  大清通礼之例改为大阅并移于军礼之首伏考皇朝天聪年间
  太宗文皇帝率贝勒等演习行阵是为
  大阅之始
  列朝皆举行之以为恒制
  皇上缵承
  前烈训武习勤于
  南苑及
  畅春园西厂屡行
  大阅之礼
  敇定仪注益为完备兹悉恭纪于篇至于内而京营外
  而直省教阅之制别详兵典云
  天聪七年十月
  太宗文皇帝举行大阅分八旗䕶军为左右翼旧汉人马步军为一营满洲步军为一营俱四面环列前设红衣炮三十位及各种大小炮队伍既成乃上奏
  上擐甲乘马率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先
  周视众军毕陞
  御座诸贝勒率䕶军如对敌状䕶军在前诸贝勒率亲军立于后呐喊三次传令闻炮声三即喊而进闻蒙古角声即退于是众军皆依令而进依令而退次旧汉人马步军次满洲步军亦如对敌三喊而进攻炮军炮军亦声炮对战
  阅毕
  颁谕申明军令崇徳八年三月
  大阅于沈阳城北郊兵部贝勒岳托率满洲八旗𫎇古二旗旧汉军一旗共十一旗行营兵俱集前列旧汉兵炮手次满洲蒙古步兵次骑兵次守城各处应援兵次守城炮兵以序列绵亘二十里馀
  上临阅驻马蒲河冈声炮三众军呐喊亦如之步伐止齐
  军威严肃
  特加奖赏
  顺治十六年
  世祖章皇帝谕大阅典礼三年一行已永著为例连年尚未修举今不得再缓著即传谕各旗官兵整肃军容候秋月朕亲行阅视寻举行
  大阅礼如仪
  康熙十二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大阅于
  南苑八旗王以下四品武官以上及前锋䕶军俱擐甲于晾鹰台两旁按队排列满汉大学士尚书以下三品官以上及各衙门堂官翰林科道等官于台上分两翼立鸟枪手在台西排列
  上擐甲登晾鹰台
  御黄幄
  命上三旗内大臣都统䕶军统领前锋统领各领队自西行至东排列诸王贝勒等亦各领本旗官员䕶卫按队行至东排列鸟枪齐发鸣号发喊自台东结阵驰至西依两翼排列
  阅毕
  谕曰今日陈列甚善可著为令又
  命树侯台下
  亲发五矢皆中的又
  命内大臣䕶军统领䕶军参领侍卫等射
  上复骑射一发即中外藩王以下仰见
  上骑射超神军容严整震詟悦服
  上乃卸甲复登台
  御黄幄
  命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侍卫内阁都察院诸臣及外藩王贝勒等俱于台上分两翼坐八旗都统副都统尚书侍郎及文武各官俱于台下分两翼坐
  赐燕十六年二月
  大阅于
  南苑十九年二月
  大阅于
  南苑均如前仪二十四年十一月
  谕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旧例毎岁必操练将士习试火炮尔部即传谕八旗都统等豫为整备朕将亲阅焉时喀尔喀土谢图汗子多尔济额尔徳尼阿海台吉等来京朝贡又厄鲁特固鲁木锡台吉噶尔丹博硕克图汗来使塔西兰和卓等咸奏请观
  上命随往是日
  上自午门出宣武门八旗都统各率所部将士擐甲胄属櫜鞬建旗纛自湾子里夹道分列至拱极城前锋官军自芦沟桥夹道分列至王家岭山麓官军排枪列炮分东西次第布列
  上登王家岭陞座军中吹螺角者三发巨炮三排枪相继
  齐发已而
  命将士发巨炮八旗所列将军炮位及诸火器一时并发
  凡二次乃
  御行宫召扈从诸王内大臣及阿海台吉等
  赐燕毕复
  御黄幄设布侯较射而还三十一年九月
  幸玉泉山大阅八旗前锋䕶军骁骑及火器营兵皆擐甲
  胄分翼排列
  上由右翼至左翼周阅毕登玉泉山
  御黄幄官兵吹角发炮三次马步军鸟枪齐发以次退立命八旗鸟枪兵演习连环旋转二式放枪各一次翼日复阅于玉泉山三十四年十一月
  大阅于
  南苑西红门内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第一队以汉军火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洲火器营鸟枪列于炮之两旁第二队以前锋兵居中八旗䕶军列两旁第三队列八旗䕶军两翼则设应援兵届期
  上擐甲率
  皇子等均擐甲前张黄盖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从继以豹尾班侍卫后建黄龙大纛二上三旗侍卫擐甲胄均按次随从先
  周视众军毕火器营立于马军之前正中鸣角者三击鼔步军舁鹿角大炮众兵齐进鸣金而止发鸟枪一次如是者九第十次火器营马步军枪炮连环齐发无间鸣金而止开鹿角为八门后二队马军随出既成列鸣角呼噪而进复鸣角収军立于本阵结队徐旋其殿军立于后
  阅毕
  驾还行宫
  特降敇谕申明军令宣示于
  大阅之地是日未阅前官兵均
  赐食阅后
  赐酒
  雍正六年兵部奏定
  大阅官兵数目及营伍器械之制详见兵典十二月
  世宗宪皇帝大阅于玉泉山是日黎明
  命诸大臣巡视各官兵
  赐酒食俟日出和暖时始令披甲列玉泉山西南平旷之地前队按旗列八旗红衣大炮各火器及骑步鸟枪第二队第三队䕶军骁骑以次列前锋䕶军骁骑兵分翼列左右按旗各举大纛军容整肃届时
  上擐甲胄
  御玉泉山巅黄幄
  赐诸王列坐幄中诸大臣列坐幄旁幄前吹海螺三官兵皆吹海螺三齐放大炮及骑步鸟枪九进步连环齐放声震山谷向前趋进时官兵齐声发喊乃収兵复原伍
  阅毕
  颁赏有差七年五月
  大阅车骑营兵于
  南苑
  赐诸王文武大臣食毕大将军傅尔丹等令车骑营车骑火炮鸟枪并马步军士各按方位旗色于晾鹰台前排列
  上御黄幄陞座
  赐诸王大臣等坐幄前鸣海螺三军中相继鸣海螺营内击鼔展旗枪炮齐发诸军分队各依旗色列阵操演毕乃呐喊仍归本阵队伍
  阅毕
  颁赏有差
  乾隆三年兵部议奏
  大阅之礼照顺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具奏请旨其办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规制举行奉
  旨朕于明年大阅嗣后遇朕亲阅之年该部豫期具奏先命王大臣操演仍三年一次请旨四年兵部奏定
  大阅仪注详见通礼十一月
  皇上大阅于
  南苑
  命大臣巡视官兵
  赐酒食日出官兵甲胄列南海子前队按旗列八旗大红衣炮各火器及骑步鸟枪第二队第三队䕶军骁骑以次成列前锋䕶军骁骑分翼列左右按旗各举大纛军威严整
  上躬擐甲胄连发五矢皆中的乘骑
  周视众军毕
  御晾鹰台黄幄
  赐诸王列坐幄中诸大臣列坐幄旁幄前鸣海螺三军中皆鸣海螺三齐放大炮及骑步鸟枪九进步连环齐放向前趋进时齐声发喊乃鸣金収军复原伍
  大阅毕
  赐在事大臣官员貂皮俸银及兵丁饷银各有差二十
  年定
  大阅日陈
  骑驾卤簿于
  行宫门外
  驾出作铙歌大乐奏壮军容之章
  回銮作铙歌清乐奏鬯皇威之章
  驾将出声炮三
  驾御帐殿开操时军中三举炮
  大阅礼成
  驾回行宫声炮三将士各归营伍馀如前仪二十一年钦定大阅甲胄之制详见兵典二十三年十一月
  大阅于
  南苑
  驾至南红门
  御圆幄建龙纛
  上躬擐甲胄率王公大臣侍卫等射并
  命右部哈萨克使臣卓兰等及布尔古特诺起等从观上亲发七矢皆中的
  大阅毕
  赐兵丁等银两有差复
  命行围
  赏赉有差二十八年正月
  大阅于
  畅春园之西厂
  御大西门幄次
  赐爱乌罕来使和卓密尔哈巴达克山来使阿布都喇阿咱木霍罕来使巴巴什克西哈萨克谔尔根齐部来使塞徳克勒启齐玉斯部来使乌呼巴什布噜特部及回部年班入觐之喀什噶尔诸城阿奇木伯克等燕
  命诸王满汉文武大臣朝正外藩蒙古王贝勒贝子等入燕回部郡王霍集斯等并预坐燕毕
  上御幄次前帟帐
  阅健锐营八旗火器营前锋䕶军汉军枪炮阵法命诸回部使臣皆与观
  大阅毕
  谕此次大阅于前一日晚间传行次日兵丁即全带器械前往伺候妥协此方不负满洲世仆朕嘉恱焉著加恩将大阅内所有兵丁毎人赏给半月钱粮其馀虽不在操演之内但听传即往亦著加恩毎人赏给半月钱粮之半仪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
  国朝定例毎岁冬令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彩球互程趫捷并设旌门悬的演射
  校阅行赏
  御制冰嬉赋以示旌勇均赐而归本于观徳之义今恭
  载于
  大阅篇后以昭典制
  御制冰嬉赋有序
  陆行之疾者吾知其为马水行之疾者吾知其为舟为鱼云行之疾者吾知其为鹍鹏雕鹗至于冰则向之族莫不躄躠胶滞滑擦而莫能施其枝国俗有冰嬉者䕶膝以芾牢鞋以韦或底含䨇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鐡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焉较东坡志林所称更为轻利便捷惜自古无赋者故赋之其辞云
  岁暮星穷和叔告冬阴凝北陆律中黄锺景长而土圭可测瑞兆而云物皆同抚序兮群辟殷聘考时兮三农蒇功有厉疾之征鸟鲜求信之蛰虫叫严飇兮栗烈凛肃气兮穹窿于斯时也火井无燠温泉不热何水不凝何波不结阻平川之会海徒望奫潫勒奔峡之倾流惟闻幽咽凘盈九曲谢神禹之剔鬟冻合三山驻王乔之旌节跃鱼之表孝曽传覆鸟之昭祥见说则有镜呈太液璧写龙池占昏危之应宿值颛顼之司时沍而不流兮碍矜鳞之鲤凝而原澈兮疏倒影之梅皓皓皑皑兮暎白塔之孤矗溓溓泠泠兮隔玉𬟽之横欹载取载藏兮顺彼月令以训以赉兮陈我冰嬉爰答岁华率循旧典陈旅集众既雷动而风行结部整行埒春蒐而秋狝元冥授律戢水族与波臣蚩尤秉旗乃暴御而祟遣于是戎士凭怒武卒振拳渴思一试遑虑谁先齐撙撙其轇轕兮昈陆离以属聨骇营营其佖路兮纷偨傂以罗骈袒刘吕之左右兮各殊事以布班倏阴阳之开阖兮期奏绩以勤宣衣短后膝蔽前靴齿双利鞋刀两儇编伍森列齐队便旋于斯少息以待号令之传焉尔其屯万人于中坚兮属堪舆以壁垒奔八神以周卫兮招丁甲而发指亘长縆以节止兮群总总而切儗驿彩旌以传符兮看纵纵之立俟心无别营目不他视遂乃朱旗飐捷步腾缇衣扬轻武𨆪耸擢布濩豗逐䞴趟踧沑波流蜂轶猋惊闪如曵电疾若奔星蹂蹈云衢扬挥玉京故其为声也軯𮁌隐訇礌硠激越硡砰殷辚杂㳫震叠营振天枨响匉地臬慑波底之娵隅堕林间之巢鹘元武缩壳而屏气烛龙守珠而闭阙起涌泉会奔物虽天籁之毫窍比千钧于一发其为状也似东皇整驾于若木之墟羲帝弭节于扶桑之津应真挂锡以凌虚茅君骖龙以羾天过骥群而骏足抢捍上扶摇而鹏翼图南蠖略回翔演沲纠纷镜大圆而晶晶皛皛珠万琲而烂烂璘璘交差曼衍历落皴鳞突都卢兮轻趫迅龙骧兮麟振奕六虬兮沛艾御八风兮穆旼首进者郤视而小憩继至者错履而蹴跟虞后来之比肩更前往而擢身杰者得帜畴与比伦遗者失志第如逡巡复有革戏其名圆鞠汉家有执机之譬黄帝作练戎之俗武由是习兮其争也君子好谋而成兮如祭则受福申明誓兮众听无哗陈广埸兮各司其局乃其冰床驻于琉璃之界豹尾扈于𬸚𬸦之隈千官俨立于悬圃万队伫待乎瑶阶历天之旗影捎朵殿昭云之盖光熻趯台殆而容与惄若㣶徊执事者中立而不倚争捷者有前而无回珠球一掷虎旅纷来思摘月兮广寒之窟齐趁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从空兮下回突神龙之变化蕤祥凤之䯱䰄鶣𪅃燕居姌袅鸿猜怡情恱目有如是哉夫其伯仲分甲乙第并前行赏纵后亦逮勇者特旌任者均赐普被曰仁有差曰义则岂啻西苑饰红板之柁温泉设锦鞍之戏而已乎重曰仲尼有言射观徳兮安不忘危旧是式兮惟岁之宴以休以息兮一日之乐匪赉曷得兮敬告后人无或逾则兮
  大狩
  等谨按杜典有天子诸侯田猎一门盖本周制兼诸侯以为言其于历代则祗叙天子蒐狩之典也我
  朝以武功定天下
  太祖
  太宗时率贝勒诸臣亲行校猎申严军令赏罚必当世祖常
  幸南苑
  命禁旅行围以习武事
  圣祖时巡塞外建
  避暑山庄于热河𫎇古诸部献其牧地以为围场岁于秋间举行
  大狝依古三田之制神而明之柔远示惠至意存焉
  世宗圣训昭垂时以讲武习劳为念
  皇上敬绍
  前徽毎岁
  巡幸木兰大举秋狝之典内扎萨克王公台吉等各率
  所属执役恐后加以
  天威远畅西域荡平凡年班回部伯克等咸在扈行之列而哈萨克布噜特之属遣使归诚率皆朝觐于此并
  令侍猎观围继之土尔扈特率全部归顺稽首塞垣倍
  
  恩赉嗣是轮班入觐扈从行围岁以为常盖惠远绥边
  之略莫大乎此等恭加纂纪并从
  大清会典之例以
  大狩名篇云
  天命十年四月
  太祖高皇帝自沈阳城出猎时征东海瓦尔哈部军还会
  于木户落地
  命以所猎兽百馀赐之
  天聪二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群臣出猎于东北四百里外三洼
  地方
  亲殪五虎从臣皆惊服神勇四年十一月
  幸扎木谷行猎
  御窄帽手不入袖控纵驰射若不知寒汉人蒙古各官莫
  不钦服六年十月
  幸新哈达地方行猎至费徳里山又
  躬率诸贝勒出地载门往猎于叶赫地方十二月上率诸贝勒出猎至抚顺所又猎于厄野地方以从猎者
  乱行
  谕每旗令大臣一人专司统辖有不随扎兰牛彔行走逗留失次者皆执治之七年十一月
  上率诸贝勒猎于叶赫地方八年十一月
  上率诸贝勒猎于蒙古地方
  谕从猎者曰蒐苖狝狩古人原以之讲武须有纪律若猝遇猛兽不可轻射毋许一二人逗留在后有逗留者执之若遇黄羊勿逼近追逐恐逼逐之反致从后逸出尔等各按汛地分围驻守带伤之兽不可隐藏马之羁靮鞍韀毋相私窃违者罪之十二月
  上率诸贝勒往猎于长岭历米鸦湖蒙古莫洛科及鸠绿
  哈达诸地射猎凡十有四日
  亲殪虎四鹿麅野豕共一百二十八崇徳二年四月上率诸王贝勒往叶赫地方渡辽河行猎七年十一月上率诸王贝勒行猎勒克地方由铁岭至于开原
  顺治八年九月礼部拟奏仪注凡
  车驾出猎外藩王以下公以上于
  行在朝见赐燕各官侍班鸣赞唱赞行礼如不赐燕不侍班亦不鸣赞从之十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幸南苑行围
  等谨按
  南苑方一百六十里在永定门外二十里元为下马飞放泊明永乐中増广其地以为蕃养禽兽种植蔬果之所中有海子大小凡三有晾鹰台亦名按鹰台皆元旧也禁城北有海子故此名南海子
  国朝设总管防御等官守之周缭以垣四达为门时
  命禁旅合围校猎其仪制具详于后迩年春季
  皇子等于此行围盖即以肄武事也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
  幸塞外至米峪口闻居民有为虎伤者围猎南山亲殪大虎二小虎一民绝虎患二十一年二月
  巡盛京出山海关行围三月
  幸乌拉地方行围二十二年六月
  幸古北口外行围
  等谨按是年为塞外木兰
  行围之始嗣是蒙古诸藩献游牧之地周千有馀里规以
  为围场即所谓木兰也毎岁
  幸塞外避暑至秋进哨行围率以为常间于冬月再出口
  校猎
  三十七年十月
  巡盛京于奇尔萨毕喇地方行围
  上亲射二虎俱殪四十年八月
  幸塞外行围
  上发矢穿两黄羊并射断拉哈里木四十二年建
  行宫于热河曰
  避暑山庄自古北口至热河
  车驾顿宿之所曰巴克什营曰两间房曰常山峪曰王家营曰喀喇河屯自热河至围场曰中关曰波罗河屯曰张三营皆有
  行宫四十八年九月
  行围于巴颜陀罗海获异鹿藏其角于内库五十年八月行围至鄂尔楚克哈达哨获大鹿十一五十八年八月谕近御侍卫等曰朕于骑射哨鹿行猎等事皆自幼学习稍有未合式处侍卫阿舒默尔根即直奏无隐朕于诸事谙练者皆阿舒默尔根之功迄今犹念其诚实忠直未尝忘也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馀围场随便射获诸兽不胜纪矣朕曽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朕所以屡谕尔等者以尔等年少宜加勤学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六十一年
  幸塞外行围赏随围𫎇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衣物有
  差定为例
  谕议政王大臣等从前曽有以朕毎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日久岂可遂忘武备前噶尔丹攻破喀尔喀并侵扰我内地扎萨克至乌兰布通朕亲统大兵征讨噶尔丹败走后又侵犯克噜伦朕统兵三路并进至昭莫多剿灭之今䇿妄阿喇布坦无端侵犯哈密地方朕徴发阿尔泰及巴尔库两路兵进剿䇿妄阿喇布坦闻之心胆俱碎乃遣策凌敦多卜等潜往西藏劫掠毁坏寺庙土伯特地方已被残蠧朕又遣大兵前往击败䇿凌敦多卜等复取西藏救土伯特于水火之中我兵直抵西藏立功绝域此皆朕平时不忘武备勤于训练之所致也若听信从前条奏之言惮于劳苦不加训练又何能远至万里之外而灭贼立功乎尔等诸臣咸宜知之
  雍正八年四月
  世宗宪皇帝谕步行较猎甚为善事人人既得学习而于行围之道亦得娴熟尔等毎年与其较猎一次不若多演数次为善嗣后于初冬行步围时毎一旗令行围二三次其行围之时著各该旗大臣亲身带往于前一日奏闻毎围派侍卫打牲人鹰上人或二十名或三十名亦著前往如此则侍卫执事人等既得学习而兵丁等亦得娴熟行围之道矣
  乾隆六年二月御史丛洞奏言
  皇上念切武备巡幸行围诚安不忘危之至意第恐侍
  从以狩猎为乐臣工或以违远
  天颜渐生怠安所关匪细方今纪纲整肃营务罔弛伏
  祈暂息行围颐养
  天和得
  旨古者春蒐夏苖秋狝冬狩皆因田猎以讲武事我朝武备超越前代当
  皇祖时屡次出师所向无敌皆因平日训肄娴熟是以有勇知方人思敌忾若平时将狩猎之事废而不讲则满洲兵弁习于宴安骑射渐至生疏矣
  皇祖毎年出口行围于军伍最为有益而纪纲整饬政事悉举原与在京无异至巡行口外按历蒙古诸藩加之恩意因以寓怀远之略所关甚钜
  皇考因两路出兵现有徴发是以暂停围猎若在撤兵之后亦必举行况今升平日久弓马渐不如前人情狃于安逸亦不可不加振厉朕之降旨行围所以遵循
  祖制整饬戎兵怀柔属国非驰骋畋游之谓至启行时朕尚欲另降谕旨加恩赏赉令其从容行走亦不至苦累兵弁朕性耽经史至今手不释卷游逸二字时加警省若使逸乐自娱则在禁中纵所欲为罔恤国事何所不至岂必行围远出耶朕广开言路丛洞胸有所见即行陈奏意亦可嘉但识见未广将此晓谕知之三月工部奏今次
  大驾进哨行围经由桥梁道路应饬地方官如式修垫其口外桥梁道路向系各蒙古修垫者令理藩院转饬遵行得
  旨国家武备不可废弛朕于本年秋月出口行围原以训练兵丁仿古狝狩之礼昔我
  皇祖毎岁举行所经由道路及一切事宜俱有章程朕今岁踵行悉遵旧制但恐历年已久地方官员或借端派累随从之人或有恣意需索及强买物件不按时价者著总督孙嘉淦不时查参毋得容隐七月
  皇上奉
  皇太后启行幸热河
  谕免所过州县本年额赋十分之三自后毎年出口行围蠲免例并同
  八月
  幸木兰行围木兰周一千三百馀里南北相距二百馀里东西相距三百馀里周遭设卡伦守之毎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
  国语谓之木兰今即为围场之通称矣围场之名曰色哷曰呼鲁苏台曰巴尔图曰岳乐曰珠尔图曰巴颜木敦曰默尔根乌里雅苏台曰巴颜郭以上围场东北界曰巴颜布尔噶苏台曰温都尔华曰谔尔根郭勒曰达颜徳尔吉曰毕图舍哩曰徳尔吉曰多们曰布古图曰威逊格尔曰阿济格赳以上围场东界曰锡喇诺海曰噶海图曰巴颜喀喇曰察罕扎巴曰
  固尔班锡纳曰永安莽喀曰坡赉曰巴颜锡纳曰默尔根精奇尼曰固尔班固尔班曰克依哷曰喀喇楚古尔苏曰爱里色钦曰库库哈逹曰汗特穆尔曰塔哩雅图曰布克曰布都尔曰永安拜曰森机图以上围场南界曰们都阿噜曰图们素古图曰哈达图扎巴曰锡喇徳卜色克曰巴雅斯呼察罕曰库尔图察罕曰额埒苏锡纳曰额尔吉库哈达曰鄂兰素古图以上围场中界曰哈朗圭曰珠尔噶岱曰蒙奎色钦曰巴颜陀罗该以上围场西南界曰桂齐曰徳勒格楞圭鄂博曰明安阿巴图曰喀喇玛拉哈曰齐老图色钦曰巴颜图库们曰哈里雅尔曰永安拜色钦以上围场西界曰沙勒当曰巴颜莽喀曰崆郭啰鄂博曰阿噜布拉克曰谔勒哲依图察罕以上围场西北界曰扎哈乌里雅苏台曰都呼岱曰图尔根伊昭尔以上围场北界九月
  谕诸王大臣等曰朕行围回京之后恭读
  太宗皇帝实录内载昔
  太祖时我等闻明日出猎即预为调鹰蹴球若不令往泣请随行今之子弟惟务出外游行闲居戏乐在昔时无论长幼争相奋励皆以行兵出猎为喜尔时仆从甚少人各牧马鞁鞍析薪自爨如此艰辛尚各为主效力国势之隆非由此劳瘁而致乎今子弟遇行兵出猎或言妻子有疾或以家事为辞者多矣不思勇往奋发而惟耽恋室家偷安习玩国势能无衰乎此等流弊有关满洲风气是以𫎇
  太宗皇帝谆切训谕朕此次行围诸王大臣中竟有耽恋室家托故不愿随往者朕已为姑容亦不必明指其人夫行围出猎既以操演技艺练习劳苦尤足以奋发人之志气乃满洲等应行勇往之事若惟是偷安不知愧耻则积习相沿实于国势之隆替甚有关系嗣后倘有不知悛改仍蹈前辙者朕断不轻为宽宥十二年七月更定随围蒙古王贝勒贝子公等赏赐之例凡亲王郡王赏上用蟒缎一匹大缎二匹彩缎二匹贝勒贝子公赏官用蟒缎一匹大缎一匹官用缎二匹额驸赏官用蟒缎一匹官用缎二匹扎萨克台吉塔布囊等赏官用蟒缎一匹官用缎一匹十七年七月
  幸木兰行围
  御制虎神枪记曰虎神枪者我
  皇祖所贻武功良具用以殪猛兽者也国家肇兴东土累洽重熙惟是诘戎扬烈之则守而弗失
  皇祖岁幸木兰行围诸蒙古部落云集景从予小子虽不敏缵承之志其敢弗寝故数年以来巡狩塞上一如曩时蒙业藉
  灵四十九旗及青海喀尔喀之仰流而来者亦较前无异焉若辈皆善射重武使无以示之非所以继
  先志也围中有虎未尝不亲往射之弓矢所不及则未尝不用此枪用之未尝不中壬申秋于岳乐围场中猎
  人以有虎告而未之见也一蒙古云虎匿隔谷山洞间彼亲见之相去盖三百馀步朕约略向山洞施枪意以惊使出耳乃正中虎虎咆哮而出负嵎跳跃者久之复入复施一枪则复中之遂以毙焉盖向之发无不中乃于谿谷丛薄目所能见之地斯已奇矣而兹岳乐所中则隔谷幽洞并未见耽耽阚如之形于揣度无意间馥焉深入不移时而殪猛兽则奇之最奇其称为神良有以也夫万乘之尊讵宜如孟克特库之流夸一夫之勇哉孟克喀尔沁蒙古人特库满洲今为内大臣皆能独搏猛兽如冯妇者而习武示度必资神器以效奇而愉快则是枪也与兑戈和弓同为宗社法守不亦宜乎
  二十年八月
  幸木兰行围时大兵平定凖噶尔绰罗斯台吉噶尔藏
  多尔济等入觐
  赐观围二十一年八月
  幸木兰行围时都尔伯特台吉伯什阿噶什来觐及土尔扈特汗敦噜布喇什之使臣吹扎布入贡皆
  赐观围二十二年七月
  幸木兰行围时哈萨克汗阿布赖使臣肯集哈拉等入
  
  赐观围二十三年七月
  幸木兰行围时布噜特使臣车里克齐等先后入贡皆赐观围
  上以西域诸部降附来朝自乙亥丁丑戊寅三年皆适会于布呼图口地灵佳兆若有神异改其地名曰伊绵峪伊绵者
  国语会极归极之义也十二月副都御史孙灏请停止
  巡幸索约尔济
  谕曰孙灏奏请停止明年巡幸索约尔济一折朕初阅其词以为无知罔识事体付之不问而已继思孙灏此奏其所关于本朝家法及我满洲风俗人心者甚大有不得不明白宣谕者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惟恐八旗之众承平日久耽于安乐不知以讲武习劳为务是以省方问俗较猎行围之典岁频举行
  圣夀既高犹不肯稍自暇逸其所以为万世子孙计者意
  至深远迨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十三年中朕与和亲王等日聆庭训毎谆谆以
  皇祖之定制贻谋永当效法而深以未遑举行为憾朕临
  御以来思绍
  前徽早夜兢兢罔敢少懈如比年来戡定凖夷两路用兵我满洲大臣官兵等皆能踊跃奉命克奏肤功亦由躬亲整率习之有素是以临事赴机人思自效即此亦其明验矣如徒以恭已养安借口于文恬武嬉之说朕岂少御园别馆足供览憩而必亲御鞍马时勤弓矢转以此为自娱计耶朕今日适阅
  圣祖仁皇帝实录有天下虽太平武备断不可废如满洲身历行间随围行猎素习勤苦故能服劳若汉人则不能矣虽由风土不同亦由平日好自安逸所致之
  谕恭读之馀凛然悚惕岂敢一日忘之今孙灏折内以为索约尔济地在京师直北远与俄罗斯接界一似轻车前往不无意外之虑者此语尤为笑柄今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及喀尔沁贝子呼图灵阿扎拉丰阿俱在朕前试问索约尔济非即伊等之部落家室耶伊等非国家教养之丁孙臣仆耶以伊等恭诚望幸迎请犹恐不及而谓有意外之虑当亦梦呓所不应出此者矣折内又称索约尔济非江浙胜地可观等语其言更为荒诞且南巡之举岂仅为山水观览之娱上年朕临徐邳淮泗沮洳之地为之相视求瘼疏泄修防次第兴举今岁农事倍収孙灏独不闻之乎且果如孙灏所言南方为胜赏之地则索约尔济之习劳练武所为固胜于彼益不可中止矣至称随从侍卫官员人等长途费重生计艰难则从前
  皇祖时狝狩之典岁率二三举行彼时大臣中或有外来之助至于侍卫兵丁何尝不以为苦然正所以教之节用知艰也且今预借俸饷额外赏给较昔实厚岂至苦累转甚于前者若如孙灏之意将使旗人尽忘淳朴服勤之旧俗而惟渐染汉人陋习人人颓废自安文既不文武亦不武如此而后快于孙灏之心则其心为何心乎至近年来朕毎秋狝木兰恭奉
  圣母皇太后安舆窃念
  圣躬或致劳勚恳请
  驻跸山庄犹未𫎇
  慈允且屡
  垂懿训示以大义谓
  祖制不可少违安逸不可少图惟恐朕之稍有废弛此亦诸王大臣所共知者而孙灏顾以长途往返借词缘饰谓足耸动众听耶孙灏以上书房行走之员而识
  见舛谬害事如此若侍诸皇子教读耳濡目染岂独贻误养正之功而已哉副都御史职佐风纪断非谬妄之人所可滥竽孙灏著以三品京堂改用将此旨通行晓谕知之二十四年三月
  谕曰朕今岁将幸索约尔济行围已于上年降旨令所司预备马匹牲畜事宜嗣因将军兆惠等进剿逆回相持固守逆渠和卓木等尚未授首今年正当厚集兵力一举剿灭方欲暂停巡幸专事军储乃当宵旰筹维未颁明旨而孙灏不知从何处得此信遂以停止巡幸索约尔济凟奏夫索约尔济乃蒙古部落习劳讲武之地朕躬巡幸亦为加恩众蒙古及简习兵丁校阅材艺计耳孙灏不知大体妄谓劳民动众往可畏之地朕转定欲今岁前往者以此近据科尔沁亲王阿喇布坦奏到该处围场曽被野烧因遣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等前往看视今据奏称围场虽有被焚之处青草繁庑无恙𫎇古等望幸甚殷惟围场野兽不无因火逸出稀少等语往索约尔济本为行围今围场牲畜既少则转不如木兰之可以肄习蒐狝矣今岁可停往索约尔济俟一二年后酌量降旨秋时前往木兰照例预备所省牲畜用济军需亦觉有益此非返顾却虑依孙灏所奏也将此通行晓谕知之是年建济尔哈朗图
  行宫自波罗河屯入围场有二道东道由崖口西道由济尔哈朗图每岁行围多从崖口出入至是建
  行宫于济尔哈朗图自后
  圣驾行围由崖口入则
  回銮由济尔哈朗图由济尔哈朗图入则
  回銮由崖口率以为例二十五年八月
  幸木兰行围时哈萨克汗阿布赖使臣都勒特克勒等
  入觐
  赐观围二十七年八月
  幸木兰行围时哈萨克汗阿布赖遣使臣苏尔统都勒
  特克勒等入觐
  赐观围三十二年八月
  幸木兰行围时哈萨克使臣都勒特克勒等入觐命扈行围三十六年九月
  幸木兰行围时土尔扈特汗乌巴什率全部归顺至伊
  绵峪朝觐
  御制诗以纪事
  等谨按哨鹿之法会典未载伏查木兰围场以哨鹿得名恭读
  皇上御制哨鹿二赋仰见
  化工之肖物尽其性而察其情且以知
  圣天子之率典由旧意至重也兹谨载篇中以昭国制焉
  御制哨鹿赋有序
  赋者古诗之流诗以言志其有不能尽言之志则赋可以申之我
  皇祖昔喜哨鹿朕冲龄随侍习闻其事年来乃亲试为之嘉其有合于圣经顾古人无赋之者故不愧无文其辞曰
  伊白露宵中之候正伊尼孳尾之时生不息焉洪钧运而谁测物虽蠢也气机至而咸知故三序春夏冬则牝牡各从其类谓牝随牝群牡逐牡侣惟中去声秋斯牝牡各嫓其妃谓牝各分群而匹牡强有力者不惟挟两而累十弱无能者或乏独匹以相随或依林而命侣或据岭而分畿或悍害而傲众或谨守而自持或豪敚而攘彼或窃取以私其万态纷其莫穷一以音而宣之于是虞人善因声以察情爰体情以敩声喜金风之飒爽值玉宇之晶明霜重而不言其冷露浓而那觉其零陵崄巇而如登衽席冒蒙茸而不异户庭虑吾游之宴起虞原兽之怠鸣鹿迨晨则懒鸣哨亦不进故哨鹿者恒于未曙前即往夙戒仆而奚从欣戴月而披星舍彼宽衣宜兹短服荷长哨于左肩以木为哨鹿之具呦呦以鸣出象首于右簏象鹿之首人戴之则鹿不
  躐嶒陟𡽀沿溪穿谷攀萝兮岂辞胼手履石兮何妨馗足盖以畅兹心神讵惟饕其口腹于焉蹴乎崔嵬轶彼㟥嵳上干丹枫之𪩘下视白云之隈上风餮切之避忌阳林晃耀则纡回就丛薄之蔽翳反獭裘而毰毸众条理焉毕会乃得杰雄之争匹者呦踉跄而徐来角八义兮嶷嶷耳双耸兮湿湿挺强项兮莫撄矗灵鼻兮善䶋始吓侣兮自闲乃妒异兮矜急既漎漎兮疾赴复□□兮少戢盖屡试兮绝猜遂锐志兮直入尔其动林无形匪风有响适其将至撇尔惧往奋角思触浏睨争长则在夫能哨者善达变以随机比用中而执两或激其怒兮使进或示以弱兮令放惟察情之喜怒乃应声为低仰盖用心于既专斯通灵而不爽既然矣无动无虑不徐不遽蓦黡合之前陈陡应叱而少住屏营収息量卑揣高傍斗窥星枪上施星斗所以审高低度分以毫审度发机馥焉中膏命处择肥登于大庖若夫多疑旁剔既进中止胆劣心狷狐猜狼视未交战而长跳驱丛樾而如驶则亦比之穷冦之莫追又何必焚林而尽取哉盖尝研精哨鹿之理而知五徳焉取一以新匪二以频仁也逆者毙之去者寘之义也爰登簠簋爰嘏福履礼也招之即至获之即遂智也呼哨以进射宿凛训信也如是者盖有合于圣人之洪道而又岂潘岳耽盘流遁之所诫相如子虚上林之所嘲也哉
  御制后哨鹿赋
  或问哨鹿之时之法之义盖已蕴赅前赋矣若夫冒凛冽之霜晨冲蒙翳之林薄践岝㟧之巉峰渉沮洳之幽壑十哨未必一来十来未必一获获乃心忻失斯兴索多见其劳鲜闻其乐则何不张堂堂之围按徐徐之度收藉藉之富免皇皇之谑而故为是寒征而晓作者何哉曰吁是何言耶是何言耶见土障葛灯而嗤为已过者非忘其先也耶逸则淫而劳则思季氏之妇犹闻之固可弛其惕干耶或曰惕干者盖不若是矣意者慎大宝居法宫屏九御接三公劭农政熙天工岂谓当即鹿于隍中耶曰子知其一未知其二坐吾语汝赋以见兹若夫高谈尧舜深处庙廊文恬武嬉内弱外强孰不喜夫逸体而庸讵知其颓纲也哉且也身历其难者告之以人之难而知而不知人之馁者方谓何不食肉麋也是以神区天辟后法
  先垂诘戎习众谨度节时围以示正哨以出奇得之艰者趣斯永躬其劳者乐亦随盖理境之当穷可絜矩而深思也于是秋本萧辰塞犹凄所宵风定兮林静晓月上兮山岨儦儦者妒群俟俟者携侣遵彼𨇰𨇰之蹊如或殷殷而伫吹长哨以通情似应声而答语去亦弗追来亦弗拒则有强者捍捩弱者趦趄猜者飘瞥怯者踟蹰忼慨者恲性昏瞀者糢糊虽人情之万态亦奚有以异诸缘辏物来获一胜百其来也亦惟去之是虑其获也夫何失之足惜去与来固难期之
  傥然失与获亦无定之屡易吾因以参如幻于现前爱景光而为适也尔其问夜宵衣据鞍策马万帐灯明七萃声寡是则始出营而览离奇晃耀之状也若夫炬影渐远夜色犹暝峰岭才分林树未形乍如梦游玉楼十二仙人京乃其晓蟾初吐或半或圆隔叶潋露度水翻澜又如虹桥可蹑径欲造广寒高山出云云去山在变幻顷刻步移观改则何异夫黄山之海赤乌扶桑雾敛氛开玫瑰靺鞈熊熊回回又奚数其初阳之台于焉入深樾凌崇峦密容单骑踈见线天千年落叶鳞祴谷填色作黄金风吹不翻臭如沈水履若罽毡㣶徊乎静真乎忽讶夫身入布地之园而伊尼之群方且左右前后与人周旋失兮获兮劳兮乐兮率已相忘于无何有之禅矣问者茫然不知所谓懡㦬跼蹐唯唯而退
  木兰行围仪
  凡秋狝设围场于古北口外曰木兰以总管掌其地政岁遇
  皇帝行围既奉
  旨总理行营王大臣奏请向𨗳官一人先莅围场于銮舆所经之地除道清轨行文所司储备宗人府内阁
  部院奏请
  钦命扈从王公各官八旗䕶军统领请
  命统领一人营总三人其参领以下及䕶军由八旗酌
  委奏
  闻先期由兵部行文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各选所属
  官兵材艺优长者分班遣赴
  京师随围学习理藩院行文扎萨克王公等选猎士一千二百五十人从喀喇沁翁牛特共一千名敖汉五十名科尔沁一百名巴林克什克腾共一百名又喀喇沁派围场伙计枪手六名随围枪手六名哈玛尔三十名打鹿枪手四十名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派向𨗳一百名长枪手一百六十名蒙古诸王公台吉应随围请
  安者令其至波罗河屯祗候先期一日遣官祗告奉先殿至日
  皇帝御征衣乘马出宫翊卫诸臣前引后扈百官采服
  跪送均如
  巡幸仪
  行营驻跸䕶军统领营总各一人率䕶军参领䕶军校
  䕶军先莅其地度地广狭以立
  御营禁随
  驾官兵践禾稼扰吏民营总巡警严讥察止夜行违者
  论如法既至
  行在兵部颁行围禁令
  钦命统围大臣数人先莅围场按旗为队分两翼斜行成列各建纛以为表前哨左右用蓝两协左白右红中军用黄前哨驰而进则后队以次随发绕围场蝉聨环匝由远而近毋差池毋间断行围之日五鼔管围诸王公率猎士先往撒围
  皇帝临围场亲御弓矢围合兽突
  皇帝发矢殪之
  御前大臣侍卫皆射轶于围外者从官追射遇大兽虎枪官兵从之既获兽各比次其类以献
  驾还行营以所获兽颁扈从诸臣
  大狝礼成
  赐宴赏赉有差
  南苑行围仪
  凡田于近郊设围场于
  南苑以奉宸苑领之统围大臣督八旗统领等各率所属官兵先莅围场布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以次列于左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以次列于右两翼各建纛以为表两哨前队用白两协用黄中军用镶黄
  驾至围场合围校猎与前制同
  巡幸所至行围仪
  
  巡幸所至各备围场
  车驾东巡由兵部移文
  盛京等处将军经行蒙古诸部由理藩院行知扎萨克王公等各率所属官兵以从
  命统围大臣分翼合围均如前制
  驾幸木兰行围外藩进宴仪
  凡
  圣驾行围木兰𫎇古卓索图昭乌达二盟长例进宴一次设蒙古帐房六座白驼十八鞍马十八骣马一百六十二牛十八羊一百六十二酒八十一坛食品二十七桌扑跌人二十名歌蒙古曲人九名生驹一千匹骑生驹人二十名赛跑马二百五十匹先期呈
  行在理藩院奏
  闻并列各𫎇古王公职名具奏请
  旨派一人进爵届期武备院官将所进蒙古帐房设行营月牙城内所进驼马牛羊等俱列于道旁
  驾至理藩院官引蒙古王公台吉等在月牙城内跪迎驾陞帐殿宝座理藩院官引帐殿内应坐之𫎇古王公等入列坐于左右其馀分坐于两旁所设帐房内
  皇帝进茶诸王公等俱兴行一叩礼次
  赐诸王公茶复叩饮毕坐
  皇帝进膳有司恭捧
  御爵实酒进爵者出班跪接爵恭进
  御座前退复位跪一叩众皆一叩进爵者兴诣
  御座前受虚爵退有司承
  旨赐进爵者酒进爵者跪饮毕复叩首兴复于原坐处赐𫎇古王公台吉等食侍卫等分递酒于蒙古王等各以次遍是时绰尔齐人及歌蒙古曲人以次入侑
  皇帝进膳毕献茶乃陈相扑之戏次观𫎇古王公子弟
  骑生驹宴毕
  皇帝还行宫诸王公台吉等于原接处跪送如仪















  皇朝通典卷五十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九
  礼军二
  亲征
  等谨按杜典载周礼天子将出征类宜造祃并祭所过山川各条皆属亲征之礼历代亦未能具举也伏惟我
  朝武烈奋扬薄海震叠
  太祖高皇帝亲履行阵肇迹拓统
  太宗文皇帝征明征服朝鲜
  圣祖仁皇帝荡平朔漠皆
  亲统六师用彰挞伐
  殊勲
  伟烈载在
  实录
  方略昭示万年兹敬稽
  亲征之礼著于会典者如告
  天及祭
  堂子皆类祭遗意告
  太庙告
  社稷即所谓宜于社而造于祢也至列纛行礼是为祃祭又遣祭道路之神而所过名山大川咸遣官致祭如礼及
  凯旋而告至受成仪悉备焉谨次第纂纪如左
  崇德元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亲统大军往征朝鲜先期告
  天告
  庙
  颁行军律令
  谕朝鲜官民人等在城在野倾心归服者即同内地臣民
  乃分兵为左右翼右翼兵由
  东京大路至浑河排列左翼兵由抚顺大路排列
  圣驾出抚近门设卤簿吹螺奏乐恭谒
  堂子行三跪九拜礼复于
  堂子外建立八纛吹螺奏乐行三跪九拜礼毕遂启行大军直抵南汉城西驻营朝鲜降服二年正月
  太宗文皇帝率从征王贝勒大臣等班师朝鲜国王率群
  臣出王城十里外跪送
  太宗文皇帝下马陞座该王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赐国王侍坐于
  御座之侧
  赐茶国王起谢毕遣大臣二人送还国
  谕亲王等各宜严束士卒毋得杀降扰民
  太宗文皇帝乃于军中率诸王贝子群臣以班师祭旗纛
  行礼沿途各地方官率众远迎跪候
  圣驾过随大军后至
  驻营处
  赐各官遥坐遣大臣
  赐酒次日
  驾发时地方官员进献牛米等物率军民道旁跪送留
  盛京郑亲王等于赍奏贺表后豫至
  盛京城二十里外除道设黄幄在
  盛京王贝子文武群臣及土默特鄂尔多斯蒙古呼尔哈部长等皆前期祗俟
  圣驾将临离营五里许跪迎道左候过随行
  太宗文皇帝入黄幄陞座王等率众排班赞礼官赞王等奉表跪进国史院大学士接表跪宣毕王等率众行三跪九叩礼乃大燕燕毕起行至
  盛京日恭谒
  堂子行礼由怀远门入还
  清宁宫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以厄鲁特噶尔丹悖天虐众侵掠喀尔喀诸部落宜乘时剪灭辑宁疆圉遣发大兵分道并进
  躬统六师由中道声罪致讨令钦天监择吉启行前期三
  日分遣官祗告
  天
  
  宗庙
  社稷
  太岁
  颁行军律令至日遣官致祭
  道路
  火炮之神銮仪卫陈卤簿自
  午门至
  堂子不从征王贝勒贝子公等于
  午门前齐集候
  圣驾出跪接随行从征王贝勒贝子公等于外金水桥齐集候过随往行礼八旗鸣𫎇古画角军士每旗四名八旗吹海螺䕶军每旗二十五名排列于
  堂子街门外八旗䕶军火器营䕶军参领各八人咸蟒袍
  补服持纛排列于
  堂子内门之外至吉时
  圣祖仁皇帝出宫
  午门鸣钟不作乐至御河桥鸣角吹螺进
  堂子街门螺角止礼部堂官恭导就位行三跪九拜礼诸王大臣侍卫等依次序立随行礼礼毕螺角齐鸣礼部堂官恭导至内门外致礼于
  旗纛之神毕螺角止卤簿自
  堂子设至郭外
  圣驾出照常作乐由安定门街出德胜门八旗䕶军分翼陈列先列鸟枪䕶军次鸟枪骁骑出征
  皇子王等旗纛䕶卫各于本旗䕶军之中排列其各旗鸟枪䕶军之下列满洲炮兵次汉军炮兵次汉军火器营兵
  圣驾出郭三举炮
  圣祖仁皇帝至陈兵处官兵皆于马上俯伏候过方起其不随征王以下有顶带文武官以上咸蟒袍补服过大军排列之前分翼跪送并令八旗官兵肃清道路严禁仆从马匹喧杂之声候
  圣驾过官兵各整队伍相随进发至驻营处前锋军过御营前驻札为二营八旗䕶军及骁骑列为十六营火器营兵随炮兵丁炮手棉甲兵列为四营部院堂司官员笔帖式等列为一营左翼察哈尔兵列为二营绿旗兵各为一营
  御营网城内建刁斗设巡警二十一处每处以旗员一人内府䕶军及执事人十名守卫网城三门每门以䕶军及执事人十名守卫外营安设巡警八处每处以旗员一人侍卫銮仪卫官执事人共十名守卫外营四门共以䕶军执事人四十名守卫马匹牧场于镶黄等三旗每旗以旗员一人侍卫銮仪卫官执事人共三十名守之大军分两路出口并分翼牧马前路牧马路左必留路右以待后路之牧所过城池村舍严禁驰骋骚扰辎重出口皆按序结队而行至居庸关及独石口并遣官祭
  山川之神师次青城雨雪交作至驻营处
  圣祖仁皇帝御雨具伫立旷野俟军士结营毕始入
  行营各营举炊然后
  进膳复
  赐网城内帐房食物柴炭以给重车后至者
  驻跸噶尔图遇雨雪遣大学士致祭
  风雨山川之神风止雪霁自出卡伦后无水之地甘泉涌出不毛之土丰草茂生因复遣大学士祭告
  风雨暨域外
  山河川泽之神凡军中斥堠哨望
  圣驾亲行巡察申定军伍常
  御旌门令诸将士乘骑徐进以次简阅至西巴台遣使赍敕往谕噶尔丹大军进至库库车尔前遣去使臣还奏得
  噶尔丹所在实音
  躬率前锋兵进发次八旗前锋兵次绿旗兵居鹿角之中次左右翼八旗汉军火炮鸟枪兵次八旗满洲兵马上驮载大炮其鹿角后头队兵前列各旗内鸟枪䕶军次列䕶军次列鸟枪骁骑二队兵亦照前队排列两翼援兵每旗子母炮令满洲鸟枪骁骑兼管此后三旗内大臣侍卫等率黄龙大纛行
  皇子诸王等各在纛前行内务府兵执事人等部院官及蒙古兵皆按列行噶尔丹知
  圣驾亲临登北孟纳尔山望见
  六师惊遁
  圣驾至克噜伦河时已窜去数日尽弃铠甲器械庐帐老
  弱于涂
  命大学士祭
  河神复率前军追至拖诺分兵平北大将军追蹑五月
  圣祖仁皇帝自克哷和朔统军
  回銮内外诸王大臣文武各官于
  行宫东门跪奏厄鲁特震惊
  天威望风逃窜大功已成请行庆贺礼奉
  旨朕预料噶尔丹必遁已密谕西路大兵截其归路信息不久即至姑俟之
  圣驾驻跸拖陵抚远大将军奏报祗遵
  庙算大破贼于昭莫多之地捷音至
  圣祖仁皇帝出行营南门外设香案率
  皇子诸王及蒙古王台吉等谢
  天行三跪九拜礼入
  行营大学士等进贺捷表文
  皇子在黄幔城内内外王公文武各官在黄幔城外三跪九叩行庆贺礼至锡喇布哩图前留牧卡伦之蒙古王等恭迎
  圣驾在
  行宫前三跪九叩行庆贺礼喀尔喀扎萨克等及众台吉之妻并携所属男妇齐集
  行宫东门跪奏噶尔丹恃其强悍䖍刘我辈已极今
  皇帝从天而降灭此凶寇救我喀尔喀通国之患恭谢皇帝再造之恩恳请仰瞻
  天颜奏入
  命以次引入黄幔城进见众皆叩首齐呼
  万岁
  赐茶出复遣官
  赐燕并赉银币衣服有差自后每日王贝勒台吉等来迎
  行庆贺礼于
  行宫外燕赉皆同其有名喇嘛及王贝勒母福晋等挈群来迎贡献驼马牛羊无算
  圣驾行时罗拜道旁络绎不绝附近众扎萨克及牧场𫎇古率妻子迎献酒浆酥酪者沿途环拥
  命以所献分颁
  皇子诸王大臣侍卫凡执事以及仆从均得沾溉六月在京
  皇子诸王大臣等奉表称贺
  圣驾至独石口城中居民及二三百里居民列香案懽呼
  叩首是日在京
  皇子诸王大臣来迎
  驻跸怀来县时地方稍旱
  驾甫至即沛甘霖百姓踊跃跪叩
  驾发清河设卤簿在京
  皇子王公文武群臣咸蟒袍补服于郭外五里道旁跪迎八旗䕶军骁骑步军近
  京绅士商民耆老男妇焚香悬彩扶携跪迎
  命前驱勿警跸环集者数万人懽声雷动
  圣驾由德胜门入卤簿大驾自土城关设至
  堂子遵
  旨停排旗纛画角作乐前导礼部堂官恭导诣
  堂子就拜位行三跪九拜礼礼成卤簿大驾自
  堂子设至
  午门
  圣祖仁皇帝还宫是年九月噶尔丹败遁后收集散亡复
  图侵掠大将军报至
  圣祖仁皇帝亲巡北边经理机务
  谕朕出塞试鹰当减从而往诸色人等不得告请从行其部院官照秋围例从少点出钦天监择定军行日期左翼于十七日起程右翼于十八日起程至十九日
  圣祖仁皇帝驾发京城十月至白塔向归化城设卤簿该副都统等率官兵来迎老少男妇皆执香拥集路旁跪接其城中大喇嘛等率其属排列旛幢作乐迎拜
  圣驾于南关驻营四方来朝之蒙古王与福晋等及兵民喇嘛各进献驼马牛羊食物自归化城
  驻跸赫图尔根之南前西路战胜之右卫官兵皆至圣祖仁皇帝亲临赐食引官兵皆令近前坐遍
  赐之虽仆从无遗次日复
  赐官兵衣银食物坐马遣诸
  皇子至右卫军营重
  赐茶酒又彻
  御膳分赐官兵十一月至湖滩河朔渡河
  幸鄂尔多斯地是时河水未冻独于渡处数里结为坚冰车马坦行驻营时该王贝勒贝子公及其母福晋等悉来朝觐贡献驼马诸物自是
  圣驾由河岸而行厄鲁特人来降者络绎不绝噶尔丹知
  部曲溃散遣使纳款复颁
  敕谕遣使赍往招抚乃自栋斯垓统军
  回銮十二月
  圣驾由德胜门进
  神武门
  还宫三十六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三举北征仍分两路出师
  圣驾巡晋及秦就近调遣二月初六日启行陈设卤簿由
  神武门出德胜门经过地方凡遇
  帝王陵寝先贤坟墓名山大川皆遣官致祭
  驻跸保德州遣官祭
  黄河之神
  圣驾至横城复遣大学士祭
  黄河之神遣
  皇子祭故将军之有功疆圉者其前次宁夏阵亡官兵照例遣官奠醊口外王贝勒台吉等先传
  谕旨止其请安进贡各地方大员止许单身至黄河两岸迎接其馀兵丁止于近城地方排列迎接免其披执时哈密已擒逆子俘送军前青海八台吉恳请来朝厄鲁特之部长宰桑等皆纳款求降朔漠荡平
  圣祖仁皇帝以六师大捷于
  行营外设香案率
  皇子诸王文武群臣谢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回行营群臣在外行庆贺礼班师由边外凯旋外藩𫎇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及其母福晋夫人等率众进献迎贺者所至无虚日
  圣驾至清河大设卤簿
  皇子王公在京文武百官咸蟒袍补服出郭外跪迎道旁八旗䕶军骁骑步军及
  京城附近绅士农贾耆老设香案沿门结彩各执香跪迎
  圣驾由德胜门入诣
  堂子行礼毕由
  午门还宫礼部奏请举行庆典遣官祗祭
  
  地
  宗庙
  社稷
  永陵
  福陵
  昭陵
  暂安奉殿
  孝陵
  皇后陵寝及
  太岁
  旗纛
  礟神
  岳镇海渎
  帝王陵寝
  先师阙里钦天监诹吉日
  御殿受贺
  皇子王公文武百官进表庆贺直省文武官员咸恭进庆贺表文是日
  颁诏天下复
  允群臣所请宣付史馆编集平定朔漠方略
  御笔勒铭磨崖刻石于察罕齐老拖诺昭莫多及狼居胥山并建碑太学垂文纪勲昭示万世仪具
  大清通礼
  命将出征
  等谨按杜典有命将出征一条今仍其例敬考
  大清会典所载
  命将出征各条及乾隆十四年
  谕藏经略印一大将军将军印各七于
  皇史宬遇有应用具奏请给蒇事仍旧收贮以示昭信宣武之道其仪制彚具于篇
  崇德元年
  太宗文皇帝
  命多罗武英郡王贝勒贝子等率诸大臣官兵出征蒙古亲临送出抚近门设卤簿诣
  堂子行礼又于
  堂子外列䕶军八纛行三跪九拜礼毕
  亲送至演武场诫谕遣行是年
  命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率大军
  出征蒙古分两翼前后启行至日
  上亲率出师诸王贝勒贝子大臣出抚近门谒
  堂子吹螺鸣角行三跪九拜礼外列八纛复吹螺行礼毕上亲送出师诸王等至演武场
  上陞御座召诸王贝勒贝子大臣等近前诫谕诸王等率
  兵声炮三启行
  圣驾入地载门还宫
  顺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命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
  中原授奉命大将军印
  锡以御用纛盖一切便宜从事前期诣
  堂子奏乐行礼又陈列八纛行礼毕大军声炮启行是年命和硕英亲王为靖远大将军往征流寇赐之以敕是日卤簿大驾全设于
  午门外设
  御座张黄幄于
  皇极门丹陛上以所颁
  敕印陈设檐下东旁黄案上王以下文武各官咸盛服齐
  集候
  圣驾出众皆跪
  世祖章皇帝御门陞座大将军率出征官员皆进诣拜位
  跪内院大臣奉满洲蒙古汉字三体
  敕书次第宣毕奉
  敕印授大将军王及出征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退启行世祖章皇帝还宫众跪候
  圣驾过皆退五年
  命都统为征南大将军统兵征讨江西赐之以
  敕是年又
  命固山贝子为平西大将军讨陜西叛回赐
  敕均如元年仪十三年定
  命大将军出征礼诸王贝勒贝子公于出师前一日将例
  赏衣服马匹弓刀等物于
  午门前颁给领赏毕出征䕶军校骁骑校等官以上诣
  御前
  谕行师方略
  赐燕及出师日出征各官咸征服候于
  午门外是日卤簿全设不出征诸王贝勒贝子公咸朝服集
  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咸朝服集
  太和殿丹墀内分班序立颁给大将军
  敕印设于
  太和殿内东旁黄案上候
  圣驾御殿大将军近前跪领
  敕印毕率出征官弁行三跪九叩礼礼成
  赐茶遣行
  康熙十三年正月
  命多罗顺承郡王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帅师之湖广都统为安西将军帅师之四川是日卤簿大驾照常陈设出征王及各官咸征服齐集
  午门外王以下文武各官咸蟒袍补服于常朝处分翼齐集内阁大臣设所颁
  敕印于
  太和殿外东旁黄案上鸿胪寺官引王贝勒贝子公等至
  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分翼序立次引出征王至丹陛上各官至丹墀内仪仗末序立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
  陞座出征王及各官跪大学士奉
  敕印授王王跪受转授从征内阁官行三跪九叩礼毕鸿
  胪寺官引王贝勒贝子公等进
  太和殿内都统以下营总以上在丹陛上参领等官在八旗班首分翼序立
  赐茶毕
  御中和殿卤簿大驾向
  堂子排设出征王及诸王贝勒等在金水桥文武各官在午门外常朝处贝子公镇国将军都统尚书等官及出征辅国将军都统䕶军统领副都统在
  长安左门外均分翼序立礼部堂官奏请恭诣
  堂子行礼王以下各官候
  圣驾至跪送出征王及诸王贝勒都统尚书等官出征副
  都统以上各官咸随至
  堂子礼部堂官恭导就位行礼王公大臣咸依次序立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等均随行礼兴次吹螺于
  兵部所设纛前行三跪九拜礼
  圣驾出乐作进
  长安左门至
  天安门外桥前卤簿大驾向内陈设乐暂止
  圣驾出长安右门外送行出征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咸佩
  弓矢上马随行至
  驻马处出征王疾马趋过启行
  圣驾还宫乐作
  午门外齐集各官跪迎候过皆退出征王及各官行至列兵处礼部预设祖帐光禄寺备茶内大臣礼兵二部堂官奉茶饮毕鸿胪寺官导引望
  阙谢
  恩礼成启行是年八月
  命王贝勒为大将军将军领兵出征湖广不诣
  堂子行礼不
  亲送大将军等出
  午门遣亲王内大臣出
  长安右门往送馀仪皆同十月
  命和硕简亲王为扬威大将军帅师之江宁和硕安亲王
  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帅师之广东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赐以
  敕印诣
  堂子行礼拜纛还出
  长安右门送之行十四年三月
  命多罗信郡王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为副将军往征察
  哈尔布尔尼二十九年
  命和硕裕亲王为抚远大将军以
  皇子为副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门大学士二人一奉
  敕一奉印授王王跪受毕
  圣驾出东直门视大将军王等启行三十五年
  命领侍卫内大臣安北将军伯为抚远大将军统西路大兵出征厄鲁特噶尔丹令先自归化城乘驿速赴
  京师至日大
  颁燕赉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门陞座内大臣大学士等列坐两旁其出兵运米大臣官员按旗分坐于金水桥北之左绿旗提督总兵官等坐于金水桥北之右䕶军参领䕶军校䕶军等亦分左右按旗坐于桥南效力官员鸟枪骁骑火器营兵炮手等依次坐于
  午门外作乐陈百戏
  命大将军进至
  御座前
  亲赐以卮酒大将军跪受退至阶叩首饮都统大臣等均
  以次进前
  亲赐卮酒副都统等亦近前侍卫赐酒自参领以下䕶军校以上皆十人一班进至阶上跪饮又
  命部院内务府大臣及侍卫等遍视众军士饮毕赐与燕大臣等
  御用蟒币有差其官员及䕶军等
  赐币有差营兵炮手等均
  赐布毕大将军率众官兵进前谢
  恩同叩首出遣大学士授大将军
  敕印令自京复赴归化城择吉启行五十七年
  圣祖仁皇帝命将进剿䇿妄阿喇布坦大兵起程前期设卤簿率出征之王等以下咸征服其不出征之王公以下俱蟒袍补服以从
  圣祖仁皇帝亲诣
  堂子行礼次鸣角拜纛礼成
  还宫是日抚远大将军王率兵起程
  命内阁大臣颁给大将军
  敕印于
  太和殿其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咸征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咸蟒袍补服齐集
  午门外大将军上殿跪受
  敕印谢
  恩行礼毕随
  敕印出
  午门乘骑出
  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送至列兵处大将军望
  阙谢
  恩毕肃队启行
  雍正七年
  命将出师之前日遣官行告
  庙礼启行之日遣官祗告
  奉先殿其祝文均由翰林院撰拟又定
  命将出师授大将军
  敕印拜纛仪又定
  命使赍送
  敕印大将军于军中恭受仪先期内阁将应行开列大臣
  恭请
  钦命正使一人副使一人赍送
  敕印诹吉遣往是日卤簿大驾全设正使副使咸征衣王以下文武各官咸蟒袍补服齐集内阁设颁给
  敕印于
  太和殿内东旁黄案上鸿胪寺官引王以下公以上至
  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序立次引赍送
  敕印官于丹墀卤簿下序立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鸿胪寺官引赍送
  敕印正使副使至拜位行三跪九叩礼毕引至丹陛上北
  面跪大学士二人一奉
  敕授正使一奉印授副使次第恭受讫兴恭奉
  敕印由左阶降
  圣驾还宫
  敕印将至军中大将军恭受行礼如仪详见通礼九年命抚远大将军出征准噶尔以内阁学士随印遣中书翰
  林院笔帖式等随征临行
  世宗宪皇帝遣官祗告
  奉先殿又遣官祭纛于德胜门
  乾隆十三年
  命大学士忠勇公傅恒为经略统领大兵征讨金川择
  吉于十一月初三日出师前期
  赐食于瀛台十月二十七日
  授敕印经略大学士跪受出征大臣官员咸蟒袍补服
  行礼出师之日仍征衣随
  皇帝先诣
  堂子鸣角吹螺行礼次祭纛毕
  驾至长安左门外
  御黄幄陞座亲赐经略卮酒遂启行出阜成门至设祖
  帐处
  钦命大学士率侍卫等为经略及出征大臣官员奉茶
  饮毕望
  阙谢
  恩如仪十四年定
  命将之仪三一曰授
  敕印经略大将军出师
  皇帝临轩王公文武百官朝服侍班颁给
  敕印于
  太和殿经略大将军率随征诸将于丹陛上跪受
  敕印行礼如仪二曰祓社经略大将军出师先期祗告
  奉先殿启行之日
  皇帝亲率经略大将军诸王贝勒贝子及随征诸将诣
  堂子行礼鸣角吹螺祭纛于门三曰祖道经略大将军启
  
  銮舆亲饯于
  长安门外
  赐卮酒属櫜鞬乘马文武大臣承
  诏送至郊外有司具祖帐及燕礼部兵部堂官奉经略
  大将军茶望
  阙谢
  恩乃行凡经略与大将军并设者礼同后仿此又定徂征之仪二一曰整
  旅经略大将军前队应列
  上赐军械次令箭十二次
  敕印䕶
  敕印官内阁学士一人随行经略大将军骑后建大纛参赞大臣及户部司官一人兵部司官一人刑部司官一人记室官四人内阁中书二人翰林院笔帖式二人及侍卫等均随纛行若蒙古地方并用理藩院官一人次标旗十二大队军旅殿一曰守土官相见经略大将军所过地方守土官将军督抚蟒袍补服出郭迎候文官司道以下咸蟒袍补服武官总兵以下咸披执率弁兵列阵跪道迎接提督副都统近前问安经略大将军升官厅正坐将军督抚旁坐文官司道以下武官提督副都统以下行庭参礼至启行时将军督抚以下各官候送如前仪又定专阃之仪三一曰封章拜
  诏凡封奏记室官恭奉奏函安设帐中所设案上经略大将军行三跪九叩礼毕兵部官恭奉奏函由中道出授台站官赍驰若
  诏书至营经略大将军出营恭候兵部官接受黄箧安设帐中所设案上经略大将军行三跪九叩礼受箧启阅一曰升帐接属凡军营设大幕议事时经略大将军正坐参赞大臣及一品官咸佥坐有问则起立参赞出入经略大将军起立不迎送提镇等官禀事由传宣官转达令入则引进令坐则向上佥坐每月吉及逢五逢十常参之期参赞大臣等官入幕按品列坐待茶凡参赞大臣一品大臣于营门内下马馀官于营门外下马一曰简阅凡简阅营伍经略大将军启行守营各大臣及官兵离营里许候送头队赍
  敕印前行十二标旗随后周巡各提镇等官屯营处所每至一营官兵皆离营一里外整队列阵迎候经略大将军阅过提镇等率所属官兵随行离本汛乃止
  凯旋郊劳
  等谨按
  国朝定制凡出征有功凯旋至
  京师
  命廷臣以茶酒出郭迎劳其有擒贼灭冦立勲尤大者皇帝亲行郊劳并令成功将领行抱膝跪见礼以示优
  异典礼至为崇钜兹敬稽
  国史所载次第详著于篇
  崇德元年和硕睿亲王豫亲王贝勒贝子等征𫎇古大兵凯旋
  太宗文皇帝率王贝勒贝子公等及文武各官出城十里外迎劳其出征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至以次排列设八纛吹螺作乐
  太宗文皇帝率众拜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黄幄陞座出征王贝勒等跪进献捷表文大学士接表
  奉至
  御前跪读毕行三跪九叩礼
  谕出征王贝勒大臣等近前行礼王等以次趋至御前一跪三叩毕
  赐坐王贝勒近
  御座右坐贝子公大臣等及有功将士皆序次在右坐大
  设燕
  上亲赐出征王及贝勒贝子公大臣等酒燕毕谢恩及至京
  上躬率凯旋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谒
  堂子行三跪九拜礼成
  圣驾还宫众皆退
  顺治二年定国大将军和硕豫亲王自江南班师还京
  世祖章皇帝出正阳门于南苑北迎劳陈设大纛十作乐
  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拜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黄幄诸王列侍左右大将军和硕豫亲王及出师王贝勒各官朝见行三跪九叩礼和硕豫亲王起近前跪行谒见礼投诚诸王亦行礼分坐
  赐茶毕
  还宫十三年定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凯旋遣王贝勒贝子公等一人或大臣出城迎劳礼部备茶酒同往到京次日在京王以下各官咸朝服齐集凯旋将军等各具盛服候
  御殿行三跪九叩礼复以次诣
  御前行礼毕
  赐燕凡兵丁曾在阵前先登效力者均令与燕于各该管
  官后序立
  康熙元年抚远大将军多罗信郡王等征灭察哈尔班师凯旋
  圣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迎劳于
  南苑之大红门至京
  圣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及凯旋王大臣等诣
  堂子行礼
  还宫十九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以定远平冦大将军和硕安亲王自湖广凯
  
  命议定郊劳礼仪届日
  上率在京诸王公满汉大臣出郊迎劳
  驻跸芦沟桥次日
  上自驻跸所率诸王大臣等迎凯旋大军于二十里外大军既至率出迎诸王大臣及凯旋王大臣官员等拜
  天毕
  御黄幄大将军和硕安亲王率凯旋将士行礼次投诚将
  军杜兴珠行礼
  诏王近前
  亲起抱见命近
  御座左侧坐诸大臣依次列坐其行间效力军士亦依次
  列坐
  赐茶毕
  还宫九月大将军和硕康亲王自福建凯旋
  圣祖仁皇帝出郊迎劳仪同二十年十月
  圣祖仁皇帝以云南报捷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奏闻行礼王以下文武各官集
  乾清门行庆贺礼
  圣祖仁皇帝诣
  孝陵
  躬行昭告是年十二月滇逆荡平遣官祗告
  
  地
  太庙
  社稷二十一年定远平冦大将军贝子征南大将军都
  统等自云南凯旋
  圣祖仁皇帝亲至芦沟桥迎劳是日卤簿大驾全设王等常服于常朝处齐集都统满大学士尚书子副都统侍郎男等官以上常服于
  长安右门内齐集文武各官朝服于
  午门外齐集礼部堂官奏
  闻鸣钟作乐王以下文武各官咸于各齐集处跪候驾过王以下侍郎男以上随行
  圣驾由
  长安右门出宣武门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预赴行宫咸蟒袍补服
  圣驾至跪迎至芦沟桥
  行宫
  驻跸次日黎明礼部堂官奏请
  陞舆王大臣侍卫咸蟒袍补服齐集
  行宫前随行
  圣驾至红柱处鸣角吹螺鸿胪寺官引凯旋大将军各官于红柱内跪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于红柱外跪候过礼部堂官恭导诣纛前立
  圣祖仁皇帝率王以下各官凯旋大将军以下各官拜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黄幄陞座螺角止鸿胪寺官引王公百官于各翼幄下序立引凯旋大将军及各官排班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坐各行一跪一叩礼大将军及各官于各翼班首坐其
  有功兵丁在各官班后坐
  赐茶毕谢
  恩礼部堂官奏礼成
  圣驾出黄幄吹螺候过螺止
  回銮乐作
  午门外齐集各官跪候
  圣驾还宫乐止众皆退三十五年抚远大将军伯大破厄鲁特噶尔丹于昭莫多之地凯旋后留驻斥堠是岁冬
  巡狩至鄂尔多斯有
  旨著大将军伯自军中乘驿前来将至
  命皇子往迎
  圣驾出黄幔城大将军伯趋进跪请
  圣安乃召入黄幔城
  赐坐
  赐茶遂扈从于湖滩河朔之南
  赐大将军伯
  御佩櫜鞬弓矢复遣还军
  雍正二年平定青海
  世宗宪皇帝御殿受贺如仪
  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经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凯旋还京
  皇上命王公大臣迎劳经略于阜成门外至日御殿王公文武百官朝服侍班经略大学士忠勇公率
  凯旋诸臣咸朝服至丹陛上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翼日
  赐经略及出征大臣官员将士燕于
  瀛台
  颁赏有差王大臣等奏请
  御殿受贺奉
  旨统于恭上
  皇太后徽号举行是年议准凯旋礼一曰告成之仪经略
  大将军奏凯功成应祭告
  天
  
  庙
  
  陵寝释奠于
  先师孔子勒碑太学并
  命儒臣辑平定方略以垂奕禩一曰劳师之仪经略大
  将军克捷师旅将入城应
  遣廷臣出郊迎劳
  上临轩经略大将军还朝率凯旋文武诸臣咸朝服于
  丹陛上谢
  恩行礼恭缴
  敕印如受
  敕仪翼日
  赐燕经略大将军及凯旋大臣官员将士咸与燕王公满汉大臣陪燕礼成经略大将军及随征大臣并官弁等所立功勲由兵部考核议叙爵赏各有差二十五年平定回部定边将军武毅谋勇公兆惠等凯旋回京
  皇上驻跸黄新庄亲行郊劳是日
  法驾卤簿全设在京王公民公侯伯大学士尚书都统子侍郎副都统男等官预至郊劳处分翼排班候随行礼满汉三品以下文武官员咸蟒袍补服于
  行宫前齐集设黄幄
  御座于郊劳处正中南向两翼设青幕各八东西向筑台于黄幄正南台上设凯旋纛于左右设拜褥于台上正中设下马红柱东西各一乐部设铙歌乐于台左右设凯歌乐于
  御道左右设鸣螺军士按翼于台左右届时礼部堂官
  奏请
  上御龙袍衮服乘舆出行宫三品以下满汉文武官员
  跪送
  驾至郊劳处军士鸣螺铙歌乐作鸿胪寺官引将军及从征大臣官员兵丁咸甲胄于红柱外跪
  驾至恭请
  圣安
  上于铺棕荐处降舆礼部堂官恭导
  上陞台上拜位立鸿胪寺官引将军从征大臣及从征官员在西班引王公满汉大学士文武大臣在东班咸向上立
  上拜
  天行三跪九拜礼将军及王公以下各官均随行礼毕礼
  部堂官恭导
  上御黄幄陞座鸿胪寺官引王公满汉大臣于东班幕下排立引将军及从征大臣官员兵丁排班行三跪九叩礼毕候
  旨将军大臣行抱见礼鸿胪寺官引将军大臣等于西班青幕下立次引回部人等排班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坐凯旋将军大臣官及回部人等在西班青幕下坐有功兵丁各随后坐王公满汉大臣在东班青幕下坐各行一跪一叩礼
  赐茶各于坐次跪行一叩礼礼部堂官奏礼成
  上出黄幄乘骑铙歌鸣螺咸止马上凯歌乐作奏鬯皇
  威之章在卤簿前行凯歌乐随
  驾左右行至黄新庄
  宫门外排立将军王公满汉文武大臣及从征官员咸从三品以下满汉文武官员于
  行宫前跪迎如初仪
  驾还行宫凯歌乐止众皆退四十一年四月平定两金川将军诚谋英勇公阿桂等凯旋恭遇
  皇上巡幸山左诣
  阙里告成
  回銮行郊劳礼奉
  谕朕于本月二十七日由黄新庄行宫御龙袍衮服乘十六人金漆亮轿用骑驾卤簿导至郊劳台其大驾卤簿即于郊劳处排设所有随从之王公大臣俱穿蟒袍补褂礼成后仍乘十六人金漆亮轿骑驾卤簿及铙歌乐导至行宫用膳更行衣随从大臣官员及凯旋之将军大臣官员等亦俱更换行衣随从朕由行宫乘八人轿至赵兴店头分尖营换车所有二分尖营著移设于广宁门关厢外其骑驾卤簿即先赴彼处豫备朕至二分尖营后仍乘八人轿用骑驾卤簿导行进宫大驾卤簿宫内无庸再设是日凯旋定西将军副将军等及随征大臣官员兵丁俱甲胄跪迎
  上登坛拜
  天行三跪九拜礼将军等及王公以下各官俱随行礼上御黄幄将军等及王公以下各官行礼毕将军等趋
  
  御座前行抱见礼
  上慰劳有差
  赐坐
  赐茶礼成
  驾还
  行宫凡凯旋仪具
  大清通礼
  受降
  天聪七年孔有德耿仲明率部下自皮岛航海来归
  太宗文皇帝赏马二千馀匹陆续接应并备设供帐令暂
  
  东京休息从容来见勿致劳顿既至预设黄幄于浑河岸
  太宗文皇帝陞黄幄
  御座孔有德耿仲明率各官以次序立二人行朝见礼毕
  复近
  御座前叩头抱膝见次各官行三跪九叩礼乃大燕以金
  卮酌酒
  亲赐之燕毕各赐蟒袍貂裘鞍马弓矢等物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崇德元年大封诸王时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二年
  太宗文皇帝
  命致书切责朝鲜国王并赍
  敕文往谕朝鲜国王服罪请降于是礼臣择汉江东岸筑
  坛设黄幄
  圣驾出御营奏乐渡江登坛设卤簿如常仪朝鲜国王率文武群臣步行来朝遣官一人迎于一里外引至仪仗下
  太宗文皇帝降座率朝鲜国王及群臣对
  天行三跪九拜礼还座该王率群臣伏地请罪行三跪九
  叩礼毕
  命该王班次坐于左翼和硕亲王之上朝鲜王长子坐于左翼贝勒之下次子三子坐于右翼贝勒之下乃
  赐燕尽还其俘
  赐该王王妃及三子大臣貂裘等物率众谢
  恩毕
  圣驾还御营
  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驻跸中拖陵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奏报剿灭
  噶尔丹于昭莫多之地遂
  命安插厄鲁特降人于边外
  谕驻扎归化城安郡王等著往阿巴该西喇穆楞之斥堠于大兵进斥堠之前暂行驻扎如有厄鲁特溃散逃窜来投降者令其收受又
  谕归化城留大臣一人受厄鲁特降人完其夫妇给其衣食如有厄鲁特降人分上人下人各给以白金皮衣有差是年厄鲁特降人丹巴哈什哈等一百六十口及大将军送到伊家人一百六十一口均令于张家口外居住其所需衣服食褥著于张家口司官处支领噶尔丹降人憨都等二百四十三口一同暂居张家口外应给口粮仍以张家口仓中所贮米计口颁发又安郡王解到降人厄鲁特绰克图巴图尔唐古特宰桑等所属弓箭手一百十有八人喇嘛四人妇女童穉五十四人奉
  旨著给绰克图巴图尔唐古特宰桑茶饭衣食带此两人赴安郡王所令酌发此次降人于厄鲁特内配以蒙古兵收服厄鲁特之离散者其厄鲁特降人家口著善为防䕶还至张家口外与丹巴哈什哈等一同安插沿途给伊等行粮驻札后照常给以口粮三十六年灭噶尔
  丹有阿喇卜坦等率部众归降
  谕以德意并加奖赏
  乾隆十四年经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平定金川番首莎罗奔等乞命投诚泥首请罪经略奉
  诏受降遣命番众于军门外除道设坛铺陈供帐至时经略升帐出征大臣等同至营门莎罗奔等率众喇嘛及头人番众跪迎皆服鲜衣举香作乐至经略帐下俯伏经略责以抗拒之罪示以
  朝廷如天好生之恩皆泥首伏辜畏威怀徳经略遂大
  书露布驰告
  京师是年定受降之仪凡克捷受降军营应飞章入告得
  旨允降乃大书露布传示中外筑受降坛于大营之左坛方南向坛以南百步许树大旗书奉
  诏纳降字降者至兵部官率引立旗下经略大将军出营鼓吹声炮参赞大臣及各官皆随行兵部官命降者于受降旗旁北向跪匐伏候经略大将军登坛鼓吹声炮参赞大臣及一品大臣分翼佥坐队伍将领等官分两旁肃立其馀官校兵丁分班排列兵部官引降者抵坛前匐伏经略大将军宣谕
  德意讫酌加赏赉军门鼓吹降者泥首叩谢而退仪具大清通礼
  献俘
  雍正二年
  命将讨平青海解送俘囚至
  京师择日献俘于
  太庙
  社稷
  乾隆十四年议定献俘之仪凡出师克捷如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之礼以献俘于
  太庙
  社稷二十年六月擒获叛逆巴朗孟克特穆尔并雍正
  年间叛逃之罗卜藏丹津献俘于
  太庙
  社稷悉如雍正二年之礼十月平定准噶尔擒获达瓦
  齐献俘行礼亦如之仪具
  大清通礼
  受俘
  康熙三十六年王师大捷哈密擒厄鲁特噶尔丹之子色布腾巴尔珠尔俘献于
  驻跸之神木县
  圣祖仁皇帝御行营一等侍卫学士以上诸臣侍立解俘将校引色布腾巴尔珠尔入伏地不敢仰视遂遣送
  京师遵
  旨拘禁于理藩院仍支给食物旋奉
  旨赦而不诛四十年宥释授以一等侍卫给之妻室
  雍正二年平定青海
  世宗宪皇帝御午门受俘是年定献俘次日行
  受俘礼仪注
  乾隆十四年定出师克捷于献俘次日行受俘礼均如雍正二年之仪二十年六月擒获巴朗孟克特穆尔罗卜藏丹津以俘来献
  皇上御午门受俘悉如雍正二年议定之礼有赦而不
  杀者奉
  旨释缚交理藩院十月平定准噶尔擒获达瓦齐皇上御午门受俘行礼宥罪仪与二十年同二十五年
  正月平定回部函霍集占之首以献
  皇上御午门受俘馘四十一年四月平定两金川生擒逆酋索诺木等七人并函送逆酋僧格桑首级献于
  阙下
  皇上御午门行受俘礼是年奉
  谕礼部等所奏二十八日受俘仪注将军等应入百官班内在午门前行礼但将军等于郊劳及凯燕两次俱有行礼之处受俘时将军及自军营回京之在御前乾清门行走者俱著扈从登午门楼不必入班行礼止须令福康安带领押俘将校等在午门前行礼其仪注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杜典有天子诸侯大射乡射一条盖据周礼射仪自天子以至卿大夫制咸备焉顾自汉以后其礼久废间有举行如唐开元礼宋史礼志明集礼所载大射仪亦徒效其仪节而于游艺观徳之实意均未有当恭惟我
  列圣家法相承世守满洲旧制肄勤尚射
  太宗文皇帝垂谕煌煌
  皇上立碑箭亭镌示子孙典至钜也意良深也
  圣祖仁皇帝神勇天锡于
  行围
  阅武之时每
  御天弧发无不中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凡外藩之随侍者咸相视慑服以为自来神射所未有又
  命大臣侍卫等更番校射按第行赏垂为定制我皇上法
  祖肄武毎
  幸木兰行围
  御箭射中虎豹熊罴应弦即仆者无日无之
  记注所书不可胜数岁时
  命射
  亲御弧矢俾万众观瞻知所效法常于
  大西门集近侍诸臣校射
  上连发二十矢中十有九是盖出
  圣徳之绪馀而
  多能天纵
  神明独擅超绝万古矣至若侍卫官员每年随围必先
  期集射
  抡其能中鹄者优给路费又
  巡幸所至
  阅射颁赏并定十五善射之制皆于习勤示惠之中寓序贤选能之意视古射礼为益精矣又岂在虚文缛节之末哉谨阐载大略其前典所有大射乡射诸仪从删节焉
  马政马祭附
  等谨按杜典有马政一门旁注马祭附其所述马政祗周礼夏官数条而以隋唐马祭附后凡历代之沿革得失均未及焉伏考我
  朝马政之善为从古所未有如上都达布逊诺尔达里纲爱大凌河各牧场则上驷院掌之张家口外左右两翼各牧场则太仆寺掌之加以分给蒙古诸部落滋牧者其数共二十万有奇岁有孳生随时増额至于满汉各营及各省驿递塘站皆月给马干银各就所在分饲其数亦二十万有奇均资实用凡皆以时损益立定科条详见兵典兹不具缀谨仿杜典之例敬稽
  钦定大清会典首载上驷院所掌内外诸廏以供御用者政悉具焉盖即周官校人所谓王马及十有二闲之制也次太仆寺所掌诸牧场均齐赏罚之政亦即所谓趣马赞正良马之制也次附以禂马之礼又即甸祝之掌所谓为马祷无疾者也以杜典条制相合故仍其名焉
  国朝定制设上驷院掌在京内廏外廏及边外各牧场之政内廏设于
  皇城凡
  御马廏一副马廏一俱随时增减无定额仗马廏一马三十匹川马廏一无定额公马廏五马各二百匹驾车马骡廏二马各五十匹骡各五十匹其应差马三十匹附各廏驼百匹附公马五廏外廏设于
  南苑
  御马内马备 御马之选及充 皇子乘骑廏六无定额其应差巡群马附各廏各三十匹⿰河公马廏一马二百匹凡
  御马中有不驯者汰入公马廏
  上乘御马阙以内廏
  御马补内廏
  御马阙以外廏
  御马补外廏
  御马阙简内马之良者奏补仗马及祭
  神受釐四色马阙行取大凌河良马充补川马阙行崇文门税务驾车骡阙行户部转行左右翼税各监督买补驾车马阙以公马补公差及应差马阙彚数行各牧群总管取补
  京城各廏每年于四月朔以公马四百匹就草张家口外限九月望回廏先一月奏遣侍卫二人率廏长廏副经理出入
  南苑六廏内巡群马即于
  南苑就草出入期如之内廏驼以五十匹就草上都出入期亦如之内扎萨克𫎇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及喀尔喀厄鲁特青海朝鲜等处岁贡马驼由理藩院具奏送上驷院行知掌试
  御马大臣侍卫会同选验不入选者交理藩院给还入选者行广储司如例给赏驼发内廏马发
  南苑六廏牧养又喀尔喀哲卜尊丹巴胡图克图岁贡马驼陜西岷州卫二十四寺畨僧岁贡马均由理藩院咨送发各廏刍秣应管之大臣率本院侍卫诣廏验试验
  御马内马公马之属列其等次以
  闻乾隆二十二年以后哈萨克巴达克山爱乌罕诸部
  先后遣使贡马其尤者则
  御定嘉名馀皆分入各廏每日供直以内廏
  御马四匹齐其毛色具鞍辔列于院门外
  驻跸圆明园以六匹豫备如前每岁
  秋狝豫于春月驱马至喀喇河屯牧养备用
  圣驾启銮日以十马备
  上乘御由掌
  御马大臣奏请于
  御马内马中简其尤良者以从其需用驾车马公马及槖驼之数附疏以
  闻由院奏遣卿及侍卫各一人掌
  御马侍卫一人沿途监视支放刍菽凡扈从之尚茶尚膳各执事官役及内监所乘之马由所司行院如数以公马拨给回日缴院如不足具数行兵部以八旗官马拨给遇
  皇子公行拨给官役应乘公马如之每岁四孟月敬
  神各用青白马二敬毕交会计司变价
  皇子分封初祭
  神荐以马婚礼以马充赏公主下嫁给马生子弥月以马充赏设太仆寺掌左右两翼牧场之政左翼四旗牧场在张家口外东北一百四十里拉拉尼敦井右翼四旗牧场在张家口外西北三百十里齐齐尔罕河各该翼骒马骟马游放其中彼此各有定界不得侵越亦不许私自垦种定为牧课骒马群每三年均齐时比原额滋生多者有赏少及缺额者有罚骟马群均齐时倒毙少者有赏倒毙多者有罚其马驹内得调习驯良者进
  御廏备用
  禂马之礼顺治年间定每岁春秋二季祷马于
  神第一日早以绛帛系
  御马鬛尾凡七十匹乾隆四年减定三十匹晚以青帛送大凌河骟马群系三十匹次日早以绛帛晚以青帛送大凌河牝马群系绛帛者干三百匹青帛者二百七十六匹
  日月食救䕶直省附
  等谨按杜典以合朔伐鼓入军礼盖以古者救日月太仆赞鼓实夏官之属也今考
  大清会典所载日月食救䕶仪并用伐鼓谨从此例载
  于军礼之后并以直省救䕶仪附焉
  顺治三年定日月食救䕶仪日食前期由礼部具题在京文武各官均赴礼部救䕶分行直省各官均于本衙门救䕶
  康熙七年定月食于太常寺衙门救䕶十四年定日月食归钦天监职掌前期钦天监推算分秒时刻奏
  闻礼部分行直省各官均于本衙门救䕶至期礼部遣司官一人前往观象台督同钦天监官测验所食分秒仍令钦天监奏覆是年定日食集礼部衙门救䕶仪又定月食集太常寺救䕶仪六十年议定闰六月初一日日食钦天监推得
  京师
  盛京朝鲜日食四分五分馀者救䕶其日食二三分者皆不颁行六十一年奏定本年十一月十五日月食凡无执事之九卿詹事科道等官咸素服前往太常寺行三跪九叩礼不作乐仍击金鼓救䕶雍正十三年奏定本年九月初一日日食各官素服赴礼部救䕶如仪
  乾隆二年奏定日月薄蚀官员齐集祗跪救䕶所以谨
  天戒严对越也但自初亏以迄复圆为时久暂不等每见应齐集各官多有因不能久跪推托事故不能齐集者或有年老衰病跪久委顿不能支持者又或徙倚蹲踞有碍观瞻事关典礼岂容亵越请将吏户兵刑工五部分为五班及文武各衙门亦各分配班次附于五部每班令礼部堂官一人领班祗跪礼部都察院监礼等官及鸿胪寺赞礼等官亦轮流更换初亏复圆行礼时五班官员咸就班行
  礼初亏行礼后五班官员内除年老不能久跪者退立外馀均轮替其更替之人暂退祗候勿使讙哗笑语其祗跪官员务必整齐严肃敬谨从事倘有托故不到及怠玩失仪者监礼官即纠参照例议处庶齐集各官无不祗畏恪恭始终无怠七年四月十五日月食二分一秒照康熙六十年之例均不颁行又议定救䕶日月食止击鼓鸣金毋庸作乐十一年
  谕月朔之期朝臣例具补服若值日食仍具补服殊非敬畏之意嗣后月朔如遇日食皆常服永著为例十三年礼部奏准月食为月入地影本体失光故各省见食分秒皆同日食为月体掩日日距地远月距地近人在地面有东西南北之殊故各省见食分秒各异旧例月食三分以上按各省见食时刻颁行日食三分以上按各省见食分秒时刻颁行不及三分者均不颁行但日体光盛人难仰窥月体光清人所共睹或遇轻云薄雾日色亦有淡时若食在三分以内不预行传知恐观者致生骇异请嗣后凡遇日月交食无论一分以下及二分三分皆由钦天监前期五月具题请
  旨敕部通行直省
  盛京各衙门并朝鲜国一体钦遵三分以上者救䕶不及三分者不行救䕶仍绘图进
  呈十四年
  谕凡日月交食授时者原可推算而得旧制交食分秒时刻颁行各省不及一分者不行救䕶后定为三分以上方行救䕶又经礼部奏定不见食省分并不及三分者皆不行知夫不先期行知则二三分者原可见食将致反生疑骇不以为灵台失占即为有司怠事非所以克谨
  天戒也嗣后仍循曩制一分以上者即令救䕶前期五月具题请旨无论见食不见食省分皆颁行其不见食
  省分不必救䕶三十七年礼部议奏嗣后遇有救䕶典礼各部院满汉堂官照常齐集外如该衙门堂官俱有兼管行走之处不克一体入班仍须酌以司官一员前赴行礼以符体制其该司官等并请责令各该堂官确查除有差使外所有每司满汉官员届期均严饬齐集不得仅以四五人或二三人充数倘有概入直本署及托别项事故者严加参处四十七年七月
  谕礼部具题本年八月十五日京师月食百官朝服齐集太常寺行救䕶礼一本虽系照例具题但日月薄蚀究非经行常度向来朕遇此等事皆于宫中素服拈香行救䕶礼百官齐集救䕶亦应素服将事以合奏鼓之义嗣后如遇日月食当应穿朝服之期亦著用素服行礼著为令仪具
  大清通礼
  等谨按杜典军礼之末有傩一条虽索室驱疫本周官旧制而近代皆不行之今考
  大清会典亦未载时傩之制谨从删去













  皇朝通典卷五十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