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通典 (四庫全書本)/全覽2
皇朝通典 全覽2 |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三十
職官
鑾儀衛〈掌衛事大臣 鑾儀衛 五所冠軍使馴象所冠軍使 旗手衛冠軍使 陪祀冠軍使 主事經歴 筆帖式〉
鑾儀衛掌衛事大臣一人無定員〈以王公滿洲䝉古武大臣管理〉鑾儀使三人〈內二人以滿洲𫎇古兼授一人以漢人漢軍兼授〉掌供奉
乗輿秩序鹵簿辨其名數與其班列凡祭祀朝㑹時巡
大閲則率所司而敬供之既事復進而藏之所屬有左右中前後五所分鑾輿馴馬擎葢弓矢旌節旛幢扇手斧鉞班劍戈㦸十司馴象一所分東西二司旗手一衛分左右二司 左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凡滿洲員額皆以𫎇古兼授各所衛同〉掌鑾輿司馴馬司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閑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二人治儀正滿洲四人漢軍五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漢軍八人掌
乗輿輦輅之事〈凡各所衛官制員額皆順治十一年定〉 右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擎葢司弓矢司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三人漢軍二人整儀尉滿洲三人掌繖葢儀刀弓矢槍㦸之事 中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旌節司旛幢司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三人漢軍二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漢軍一人掌麾氅旛幢纛幟節鉞仗馬之事 前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扇手司斧鉞司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三人漢軍三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漢軍二人掌扇鑪瓶盂杌椅星拂御仗㯶薦靜鞭及品級山之事 後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班劍司戈㦸司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三人漢軍三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掌旗幟立瓜臥瓜吾仗之事 馴象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東司西司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二人漢軍二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掌儀象騎駕鹵簿鐃歌前部大樂 旗手衛掌衛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衛事冠軍使漢軍一人掌左司右司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治儀正滿洲二人漢軍二人整儀尉滿洲三人掌金鉦鼓角鐃歌大樂及午門司鐘神武門鐘鼓樓直更之事乾隆七年以鼓手旗尉八十人並頭尉八人𨽻樂部改名署史學習音律又民尉六十人舊以內府匠役閒散人借補者亦改用旗人並𨽻樂部焉 陪祀冠軍使漢軍二人駕儀管理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漢軍三人駕庫管理整儀衛漢軍二人各以其事𨽻屬於衛無専領職掌品秩與各所衛同〈謹案以上八員雖定製額缺而與七所之各有司存者不同今據現在員數另為一條次於各所衛之後〉 主事滿洲一人經歴漢人一人掌章奏文移〈員額俱康𤋮十六年定〉 筆帖式滿洲七人漢軍三人〈員額康𤋮十六年定〉 鳴贊官四人掌贊鳴鞭初制以本衛官八人兼之乾隆三十七年改定於太常寺鴻臚寺贊禮郎鳴贊官內送衛選擇補用 漢人侍衛無定員乾隆十三年定製每科以武進士簡拔侍衛者𣲖撥數員在衛行走以備差委不為額缺其陞轉仍依侍衛之例初制自順治元年置錦衣衛指揮使等官二年改為鑾儀衛四年罷指揮使置鑾儀使及副使等官五年罷鑾儀副使定鑾儀使滿洲漢人員額各二九年始以內大臣掌衛事康𤋮三十年省漢人鑾儀使一人所𨽻有軍尉旗尉民尉凡陳設鹵簿儀仗弓矢殳㦸用親軍豹尾槍仗馬用䕶軍𫎇古畫角用䝉古畫角軍奉請
乗輿用旗尉擎執各項儀仗用民尉〈由內府選充者為旗尉五城選充者
為民尉奉〉
輦旗尉百六十八人民尉六十人各執事旗尉二百四十六人民尉一千八百五十六人皆分𨽻各所〈乾隆四十四年定凡民尉籍𨽻大興宛平者有缺仍以兩縣人充補其籍𨽻外州縣者有缺則以包衣閒散人等改補〉三旗䝉古布勒器三十人漢軍更夫四十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三十一
職官〈九〉
八旗都統〈副都統㕘領 副㕘領佐領驍騎校 筆帖式〉
八旗都統滿洲𫎇古漢軍旗各一人 副都統旗各二人分掌滿洲䝉古漢軍二十四旗之政令以宣布教飬整詰戎兵釐治土田稽覈戶口 八旗驍騎㕘領滿洲旗各五人䝉古旗各二人漢軍旗各五人 副驍騎叅領各如㕘領之數掌受都統副都統之政令以頒於佐領而行之 八旗佐領滿洲六百八十人䝉古二百有四人漢軍二百六十六人 驍騎校每佐領下一人掌稽所治人戶田宅兵籍以時頒其職掌 印務㕘領滿洲旗各二人䝉古旗各一人漢軍旗各二人〈於本旗㕘領內選充〉印務章京滿洲旗各八人𫎇古旗各四人漢軍旗各六人〈於佐領驍騎校世職內選充〉 印務筆帖式滿洲旗各八人䝉古旗各四人漢軍旗各六人〈於生監甲兵內選充〉隨印外郎漢軍旗各一人䝉古旗各一人〈於漢軍官學生內考充〉掌章疏文移案牘及繙譯行遣之事〈雍正七年毎旗設左右司掌闗防叅領章京及司務等員十三年俱省改設印務叅領章京筆帖式員額乾隆元年定〉
聖朝自龍興東土諸部以次削平歸附日衆
太祖髙皇帝辛丑年始編三百人為一牛錄每牛錄設額真一先是我國出兵校獵不論人數衆寡各隨族黨屯寨而行每人各取一矢十人設長一領之其長稱為牛錄額真至是遂以名官尋復定戶籍分為四旗曰黃旗曰白旗曰紅旗曰藍旗以純色為辨乙卯年以初設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増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合為八旗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每固山額真設左右梅勒額真二人以佐之天聰八年改梅勒額真以下為章京惟固山額真如故其隨固
山額真行營馬兵定為阿禮哈超哈〈此為驍騎營之始〉九年分設蒙古八旗旗色官制與滿洲八旗同崇德二年始立漢軍二旗四年以漢軍二旗分為四旗七年定設漢軍八旗旗色官制與滿洲蒙古八旗同順治十六年鑄給八旗都統二十四印十七年定製固山額真漢字稱為都統梅勒章京漢字稱為副都統雍正元年改八旗都統印滿文固山額真字為固山按班漢名如舊凡八旗序次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行軍蒐狩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為右翼至除授官職公差踐更以上下旗為辨朝祭班列旗籍界址以左右翼為辦京城八旗方位左翼自北而東自東而南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右翼自北而西自西而南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四周星拱以環衛
宸居焉以下管甲喇者即為甲喇章京順治八年定甲喇章京漢字稱為㕘領滿字如舊康𤋮三十四年每甲喇増置委署㕘領各一人於世爵佐領等員內選用雍正元年改為副㕘領七年又増置左右司掌闗防㕘領旗各二人十三年省至滿洲牛錄天命元年始編置八年増編䝉古牛錄天聰四年増編漢軍牛錄八年制管牛錄者即為牛錄章京順治十七年定牛錄章京漢字稱為佐領分得撥什庫漢字稱為驍騎校滿文如舊佐領所治以三百人為率丁口滋生則逓有増設今以現數計之滿洲佐領鑲黃旗八十六人正黃旗九十三人〈內一人半個佐領一人兼辨畨子事務〉正白旗八十六人正紅旗七十四人鑲白旗八十四人鑲紅旗八十六人正藍旗八十四人鑲藍旗八十八人〈內一人半個佐領〉𫎇古佐領鑲黃旗二十八人正黃旗二十四人正白旗二十九人正紅旗二十二人鑲白旗二十四人鑲紅旗二十二人正藍旗三十人鑲藍旗二十五人漢軍佐領鑲黃旗四十一人正黃正白二旗各四十人正紅旗二十八人鑲白旗三十人鑲紅正藍鑲藍三旗各二十九人佐領之制有世襲有公中世襲佐領有四等
國初各部落長率其屬來歸授之佐領以統其衆爰及苖裔者曰勲舊佐領其率衆歸誠功在旂常得
賜戶口者曰優異世管佐領其僅同弟兄族裡來歸因授之以職奕葉相承者曰世管佐領其戶少丁稀合編佐領兩姓三姓迭為是官者曰互管佐領皆以應襲者引
見除授公中佐領則以八旗戶口蕃衍於康𤋮十三年以各佐領撥出餘丁増編佐領使旗員統之有缺則以本旗不兼部務之大臣世爵及五品以上文武
官內簡選除授焉滿洲䝉古每佐領下領催五人驍騎二十人弓匠一人鞍匠或鐡匠一人漢軍每佐領下亦領催一人鳥鎗驍騎四十一人擡鹿角兵八人每旗藤牌兵一百人礟手四十人又定製八旗有值年公署嵗列都統副都統銜名奏請
簡派掌八旗㑹理之事選左右翼官校之賢能者分治之領催驍騎掌書鈔各舉職以從其長課事考成嵗終則㑹已結未結之事彚疏以
聞所屬之稱職者於每嵗更代日咨本旗以應陞註冊
立法最為詳備雲
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 散秩大臣 御前乾清門侍衛 一等侍衛 二等侍衛 三等侍衛 藍翎侍衛 親軍校 侍衛處主事 筆帖式〉
三旗領侍衛內大臣六人〈鑲黃正黃正白三旗每旗各二人〉掌統領侍衛親軍 內大臣六人散秩大臣無定員俱掌先後
宸御左右翊衛出入扈從
國初以八旗將士平定海內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皆
天子所自將爰掄其子弟命曰侍衛用備隨侍宿直統以勲戚大臣而宗室之秀外藩之侍子亦鹹得以選預環列焉凡輪直殿廷以領侍衛內大臣等總統之若
朝㑹燕饗
時巡
大閲則率其屬以執事領侍衛內大臣皆由
特簡內大臣亦如之散秩大臣由
特恩簡授無定額其勲舊後裔世襲者以次承襲御前侍衛
乾清門侍衛俱無定員〈於三旗侍衛內擢用〉一等侍衛三旗六十人宗室九人二等侍衛三旗一百五十人宗室十八人三等侍衛三旗二百七十人宗室六十三人藍翎侍衛三旗九十人漢人侍衛無定員〈分一二三等及藍翎侍衛〉掌宿衛扈從更畨輪直凡六班班分兩翼
宿衛
乾清門
內右門
神武門
寧夀門為內班宿衛
太和門為外班
行幸駐蹕宿衛如
宮禁之制扈從前導領侍衛內大臣侍衛班領𢃄領執豹尾槍侍衛佩長把刀侍衛扈從隨行侍衛班領委署侍衛班領侍衛按隊扈從隨行其散秩大臣侍衛什長帯領執纛親軍扈從隨行
大閲則按隊環衛各共其事其分司職守者有粘竿處侍衛三十四人上駟院侍衛二十四人養鷹狗處侍衛九人善撲䖏武備院及諳逹侍衛無定員皆統於三旗員額順治初以漢廕生簡選待衛尋罷康𤋮二十九年以武進士之嫻騎者擢置侍衛附於三旗三十七年設宗室侍衛雍正三年於藍領侍衛中選其才技為四等侍衛後仍為藍翎侍衛五年定製武進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衛二名三名授二等侍衛在二甲者得選三等侍衛三甲者選藍翎侍衛七年以宗室侍衛併入三旗舊設三旗印務班領十二人班領十二人乾隆三十六年改印務班領為一等侍衛班領為二等侍衛凡侍衛十人則設之長三旗侍衛什長六十人宗室侍衛什長九人 親軍校鑲黃旗二十五人正黃旗二十六人正白旗二十五人掌率其屬隨侍衛以執事所轄藍翎長三旗各八人親軍鑲黃旗二百七十七人正黃旗二百九十五人正白旗二百八十七人舊設親軍校四十五人後増置乾隆四十年増設委署親軍校七十七人〈鑲黃旗二十五人正黃旗正白旗各二十六人〉 主事一人署主事二人〈於筆帖式內題署〉 筆帖式三旗各四人貼冩筆帖式三旗各九人掌章奏案牘繙譯文移
前鋒統領〈㕘領 前鋒侍衛前鋒校 筆帖式〉
前鋒統領左右翼各一人以王公大臣兼領掌本翼四旗前鋒之政令〈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為右翼〉 前鋒㕘領前鋒侍衛左右翼各八人〈凡前鋒營各官皆滿洲蒙古兼用〉 委署前鋒侍衛左右翼各四人〈以前鋒校或親軍校選委給五品冠帯〉 前鋒校左右翼各四十八人掌督率前鋒警蹕宿衛凡
行幸止頓於
御營一二里外安設卡倫立前鋒旗以為門戶列帳守衛以前鋒㕘領前鋒侍衛共四人前鋒校前鋒共百二十人董其役焉初制天聰八年定巴雅喇營前哨兵為噶布什賢超哈順治十七年定噶布什賢噶拉依按班漢字稱為前鋒統領每翼各設一人以總其事焉又
國初設噶布什賢章京順治十七年定為前鋒㕘領並置前鋒侍衛前鋒校等員額乾隆十七年増置委署前鋒侍衛旗各一人前鋒軍八旗滿洲𫎇古每佐領各二人分其半以兼習鳥鎗設立什長隊長以時訓練而黜陟之 隨印協理事務前鋒㕘領侍衛左右翼各一人 隨印前鋒校左右翼各二人 隨印筆帖式左右翼各二人掌案牘文移䕶軍統領〈叅領 司鑰長 副叅領䕶軍校 隨印㕘領等官 圓明園䕶軍營統領等官〉䕶軍統領每旗各一人掌䕶軍之政令 䕶軍㕘領每旗滿洲十人䝉古四人 內司鑰長署司鑰長每旗各一人〈以前鋒㕘領䕶軍㕘領鳥鎗䕶軍㕘領遴選除授〉 副䕶軍㕘領每旗滿洲十人䝉古四人 委署䕶軍㕘領每旗各七人〈以䕶軍校選委給五品冠帯〉 䕶軍校滿洲𫎇古每佐領各一人掌董率䕶軍守衛
宮殿門戶及
紫禁城外環列周廬番上宿直傳籌巡警凡禁門扄鑰啟閉以時置籍以騐出入
車駕行幸則宿衛
御營專司網城堆鋪及清道警蹕之禁令 隨印協理事務䕶軍㕘領副䕶軍㕘領每旗各一人 隨印䕶軍校每旗各二人 隨印筆帖式每旗各二人門筆帖式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各十人掌案牘
文移
圓明園八旗䕶軍營總統無定員以王公大臣兼任掌
圓明園翊衛之政令 營總䕶軍㕘領每旗各一人副䕶軍㕘領每旗各二人 䕶軍校每旗各八
人 副䕶軍校每旗各八人掌守衛
御園番直巡警凡
車駕出入則率其屬以司清蹕之事 隨印協理事務營總䕶軍㕘領各二人 隨印䕶軍校四人 隨印筆帖式八人掌案牘文移初設巴雅喇營統以巴雅喇纛章京順治十七年定漢字稱為䕶軍統領設員額如今制又初設巴雅喇營甲喇章京順治十七年定漢字稱為䕶軍㕘領又設署䕶軍㕘領乾隆十七年復設委署䕶軍㕘領員額䕶軍八旗滿洲𫎇古每佐領各十七人初制以上三旗䕶軍㕘領䕶軍校䕶軍等守衛
禁門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門遇
行圍出征則八旗一例分撥雍正七年始定八旗䕶軍均司禁衛焉又隨印㕘領副㕘領及䕶軍校俱雍正三年定隨印筆帖式初制每旗各一人康熈四十六年省門筆帖式初制未設後増置又
圓明園八旗䕶軍總統雍正二年始置於
禁苑周圍建營房八所選
京中八旗官軍分地駐劄専司宿直以王公大臣統轄營務焉至營總副叅領署副叅領俱雍正三年置叅領雍正十年増置䕶軍校初置八十人雍正十年増置三十二人乾隆十二年又増十六人副䕶軍校雍正七年置初定七十二人十年増置四十人乾隆十二年又増十六人䕶軍三千六百七十二人教飬兵四百八十人又隨印營總䕶軍叅領䕶軍校筆帖式員額俱乾隆十六年置
御營嚮導總統無定員〈以前鋒統領䕶軍統領八旗副都統兼任〉 嚮導處叅領侍衛各四人 前鋒校䕶軍校各六人〈皆於前鋒䕶軍營內選用〉嚮導之職凡遇
時巡省方以總統一人先期率官校詣
車駕經行之地周覧山川通橋梁夷險隘計程入告駕行佩櫜鞬前𨗳每日
駐蹕後以次日程途及
駐蹕之所奏
聞交兵部曉諭闔營
回鑾亦如之凡
御營及頓營看營均由嚮導總統先期指示飭所在有司敬謹修治焉〈謹按嚮導雖無専設之員非定有常額者可比然翊衛 警蹕責任綦重今以隨時 簡任者皆在前鋒䕶軍營官內謹附識〉
歩軍統領〈翼尉 協尉 副尉 歩軍校 城門領 城門吏 門千縂 員外郎 主事 司務 筆帖式 巡捕五營副將 叅將逰擊 都司 守備 千總 把總〉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歩軍統領滿洲一人以親信大臣兼任之掌京城內外門禁鎻鑰統帥八旗歩軍五營將備以徼巡京師詰禁奸宄平易道路肅清
輦轂 左右翼歩軍翼尉每翼各一人 八旗歩軍協尉每旗各三人 歩軍副尉每旗各三人掌董率守衛巡警掃除 捕盜歩軍校每旗滿洲三人䝉古漢軍各一人掌緝捕盜賊稽察奸宄 歩軍校每旗滿洲二十一人𫎇古漢軍各八人 委署歩軍校每旗滿洲五人䝉古漢軍各二人掌分汛警夜清道詰奸 城門領滿洲十八人漢軍七人城門吏滿洲十八人漢軍七人 門千總漢軍
三十二人掌內城九門外城七門晨昏啟閉之事以嚴出入稽詐偽 歩軍統領衙門員外郎滿洲二人 主事滿洲二人掌勾撿旗營簿書 司務滿洲一人掌稽察簿籍兼理俸餉 筆帖式滿洲十有二人掌文移繙譯 信礟總管滿洲一人司信礟官漢軍旗各一人掌守白塔信礟 巡捕中營副將一人逰撃一人都司一人守備四人千總十人把總二十人 巡捕南營叅將一人逰擊一人都司一人守備五人千總十二人把總二十四人 巡捕北營㕘將一人逰撃一人都司一人守備三人千總八人把總十六人 巡捕左營㕘將一人逰擊一人都司一人守備三人千總八人把總十六人 巡捕右營㕘將一人逰擊一人都司一人守備三人千總八人把總十六人掌分汛防守譏察巡邏緝捕姦匪初置九門歩軍巡捕三營皆領於兵部職方司以漢人主事一員專司政令康熈十三年始改設提督九門歩軍統領一員
特簡八旗大臣綜理其事三十年以巡捕三營併隸於歩軍統領乾隆四十六年以所轄三營地方遼濶増為巡捕五營舊設有協理歩軍統理衙門刑名事務部臣一人乾隆四十三年省如歩軍統領有以都統副都統任者仍用部臣一人協理至翼尉本名總尉康熈十三年置協尉本名副尉順治五年置副尉本名叅尉雍正四年置乾隆十九年俱改今名歩軍校順治中置捕盜歩軍校委署歩軍校俱康熈三十四年置所屬凡領催二千二十八人歩軍一萬八千七百二十六人捕盜歩軍三百二十人乾隆四十六年増歩軍二千二十六人員外郎初置一人康熈六十一年増一人司務雍正十三年増置筆帖式初置四人康熈三十年増四人雍正十三年又増四人又城門領初名城門尉城門吏初名城門校乾隆十九年俱改今名其員額內城每門各二人外城每門各一人門千總初名指揮千戶順治四年改置內外城每二人所屬凡門甲三百二十人門軍六百四十人礟手每門各二人又順治十年定置信礮五於白塔山及內九門各置信礮五設信礮官漢軍左右翼各二人以司其事雍正二年改定員額如今制乾隆八年定歸於歩軍統領管轄又
紫禁城內西筩子河舊置歩軍校二人歩軍四十人以備𦂳急差傳乾隆四十八年増置協尉一員歩軍六十名移駐造辦處外圍地方焉又初制巡捕分南中北三營轄十九汛置官七十員馬歩兵五千一百名乾隆四十六年増為中南北左右五營分設二十三汛所置各汛名目中營汛五曰
圓明園汛
暢春園汛
靜宜園汛樹村汛
樂善園汛南營汛六曰東河沿汛東珠市口汛花兒市汛西河沿汛西珠市口汛菜市口汛北營汛四曰徳勝汛安定汛東直汛朝陽汛左營汛四曰正陽汛東便汛廣渠汛左安汛右營汛四曰阜成汛西便汛廣寧汛永定汛共置官一百七十一員増兵四千九百名合為一萬分馬戰守糧額仍撥兵二千依健鋭營制以時操演訓練武備各置有外委千總把總以司協防操演之事並募民充畨捕人役以伺察旗民牙錯星羅法制益加詳宻焉火噐健鋭虎鎗各營〈火器營總統 翼長 營總鳥鎗䕶軍㕘領 副㕘領委署䕶軍校 筆帖式 㕘領 䕶軍校 筆帖式 健鋭營總統 翼長 前鋒㕘領 副叅〉
〈領 委署㕘領 前鋒校 副前鋒校 筆帖式虎鎗營總統 總領 虎鎗長 副長 筆帖式 委署筆帖式〉
火器營總統六人〈以王公或領侍衛內大臣都統前鋒統領䕶軍統領兼任〉掌教演火器之政令 火器營左右翼翼長各一人八旗掌闗防營總每旗各一人〈委署翼長二人在內〉 鳥
鎗䕶軍㕘領每旗各二人兼管礟位每旗各一人委署鳥鎗䕶軍㕘領每旗各四人 又五品頂
帯花翎委署鳥鎗㕘領十人〈由鳥鎗䕶軍校內故〉 鳥鎗䕶軍校每旗二十八人 筆帖式每旗各二人〈於䕶軍內選用〉掌訓練火器較試以時每嵗秋後於蘆溝橋演放子母礟咸率其屬以從事焉初康熈三十年始置火器營設鳥鎗䕶軍每人各給鳥鎗一八旗各給子母礟五專司練習火器以王公大臣兼領初無定員雍正年間始定置六人乾隆十年以朝陽門內隆福寺前官房一所為火噐營公署三十八年移住一半於廣仁宮後之御河旁列為一營以去城市逺俾得專心訓練焉其所移住御河旁一營兼在昆明湖教習水戰營總乾隆二十九年置鳥鎗䕶軍㕘領初設十六人均以旗員兼任雍正三年省察哈爾八旗䕶領改入火器營定為專設之缺乾隆二十九年省八人又初制有鳥鎗驍騎㕘領二十四人鳥鎗驍騎校一百十二人乾隆三十五年省驍騎㕘領以驍騎校額併入䕶軍校內即以副䕶軍㕘領兼管礟位委署䕶軍㕘領如今額又有鳥鎗藍翎長每旗二十八人八旗滿洲䝉古漢軍每佐領下鳥鎗䕶軍六人礟驍騎一人健鋭營總統無定員〈以公侯大臣兼任〉掌健鋭營之政令督率所屬以時訓練 健銳營左右翼翼長各一人 八旗前鋒㕘領每旗各一人 副前鋒㕘領每旗各一人 委署前鋒㕘領每旗各二人〈即於前鋒校內選委〉 前鋒校共五十人 副前鋒校共四十人〈即於前鋒內選用〉 筆帖式四人〈即於前鋒內選用仍食原餉〉 前鋒軍演習水師教習漢人侍衛十人把總十人掌帥領營卒習雲梯馬歩射鳥鎗馳馬躍馬舞鞭舞刀之技毎遇
巡幸則分其軍十之二以共隨扈之事又於昆明湖置趕繒船八艘以教水戰駕船駛風咸精於其藝焉乾隆十四年於八旗前鋒䕶軍內簡雲梯精卒千人從征金川功成凱旋
命以其衆特立為健銳雲梯營於香山實勝寺傍建屋以居之其官屬皆設為定額而以公侯大臣兼理營務有缺則請
㫖特簡焉至翼領等官俱乾隆十四年置委署前鋒叅領副前鋒校水師教習侍衛俱乾隆十八年増置水師把總由天津及福建水師營選送天津四人福建八人又藍翎長共五十人前鋒千人委署前鋒千人飬育兵百人水手七十二人
三旗虎鎗營總統一人〈以公侯領侍衛內大臣兼任〉 三旗總領各二人〈以內大臣都統前鋒統領䕶軍統領副都統侍衛簡用〉 虎鎗長每旗各七人 虎鎗副長每旗各七人〈均於虎鎗人內選用〉筆帖式三人 委署筆帖式三人掌以虎鎗翊
從凡遇
車駕蒐狩虎鎗總統總領日以十人佩虎鎗於前導侍衛前行安營後偵虎豹出入備伏弩箭犁刀
行田遇大獸則列鎗從之奉
㫖殪虎或追蹤或尋山得則具奏以獻將首先刺虎一
二人名奏
聞初康熙二十三年黒龍江將軍進精騎射善殺虎新滿洲四十人至京分𨽻上三旗始制虎鎗營設官以領之三旗虎鎗人共六百人於侍衛㕘領親軍校親軍前鋒校前鋒䕶軍校䕶軍驍騎校驍騎領催及閒散人內選用初制設三百六十人雍正元年増置每旗各八十人內虎鎗人四百八十人學習虎鎗人一百二十人虎鎗總統總領馬褂以黃色鎗長以紅色虎鎗人以白色衿均鑲以青乾隆三年始鑄給闗防焉
〈臣〉等謹按荀子稱齊之技撃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值秦之鋭士自古有國家者於兵制常額之外必有選鋒之軍訓練之衆教飬於平時而收其效於一旦以資指臂而壯聲靈所闗甚鉅我
朝法制周宻軍威整肅康熈中特置火器營以練習鎗礟虎鎗營以格殪猛獸政一令專技精藝熟為前代所未有我
皇上聖武維揚萬方震疊自嵗己巳始以雲梯勝兵剏置健鋭營於香山勁旅如雲無不一當千百復以嵗時
親臨簡閲號令嚴明節制有方屹為干城腹心之選嗣
是
王師撻伐所至蕩平搗穴擒渠是軍實宣勞著績仰見睿謨廣運條畫精詳儲材豫而收效逺洵為超軼前代
雲
皇朝通典卷三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三十二
職官〈十〉
宗室封爵〈王府官屬 公主府官附〉
宗室封爵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天潢宗派以
顯祖宣皇帝本支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為覺羅宗室束金黃帶覺羅束紅帶諸王授封以素行為封號和碩親王親王世子皆金寳龜鈕多羅郡王飾金銀印麒麟鈕
皇子生十五嵗由宗人府請封其爵級出自
欽定親王郡王適福晉所生子二十嵗後由宗人府請考試親王適子奉
特㫖始封世子其未封世子者與餘子同授封爵餘子考授不入八分公〈天命年間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凡朝㑹燕饗皆異其禮 賜賚必均及是為八分其有功加至貝子准入八分如有過降至公仍不入八分〉郡王適子奉
特㫖始封長子其未封長子者亦與餘子同授封爵餘子考授一等鎮國將軍貝勒適子降襲貝子餘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貝子適子降襲鎮國公餘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鎮國公適子降襲輔國公餘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輔國公適子世襲餘子考授二等輔國將軍不入八分鎮國公適子降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適子降襲三等鎮國將軍餘子均考授三等輔國將軍一二三等鎮國將軍適子各降襲一二三等輔國將軍餘子均考授三等輔國將軍一二三等輔國將軍適子各降襲一二三等奉國將軍餘子均考授三等奉國將軍一二三等奉國將軍適子均降襲奉恩將軍餘子均考授奉恩將軍其奉恩將軍既無可降之品級將奉恩將軍適妻所生子但准一子考試承襲奉恩將軍餘子停封為閑散宗室酌量人才優者奏請考試准食雲騎尉俸凡王爵由軍功得者世襲㒺替由
恩封者以次遞降以功加封者自奉恩將軍遞加一等至和碩親王親王有功酌賞金銀其以過降封者自和碩親王遞降一等至奉恩將軍無級可降則為閑散宗室亦月有贍銀嵗給祿米婚喪嫁娶特加
恩賜康熙二十七年定考試法王貝勒以下至奉恩將軍之子應授封者考試國語及馬步射優者封應得之爵平者降一等劣者降二等封授乾隆八年定親王側福晉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郡王側福晉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貝勒側室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貝子側室子考授二等輔國將軍鎮國公側室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輔國公側室子考授一等奉國將軍親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郡王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國將軍貝勒貝子妾媵子均考授奉恩將軍其餘妾婢所生子為閑散宗室不授封十一年定考試法其學業平庸者降等封授奉恩將軍無級可降如考試降等仍授奉恩將軍停俸三年又定世子之適子
恩封不入八分公如未
恩封與餘子同授封爵餘子考授一等鎮國將軍側福晉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國將軍長子之適子
恩封一等鎮國將軍如未
恩封亦與餘子同授封爵餘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側福晉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妾媵子考授奉恩將軍三十九年又定親王世爵遞降之法親王遞降至鎮國公郡王遞降至輔國公貝勒遞降至未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遞降至未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遞降至一等鎮國將軍輔國公遞降至一等輔國將軍俱世襲㒺替四十三年以睿親王有贊翊功
特命配享
廟廷追諡續封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克勤郡王子孫皆復原封號以罪廢之果親王亦還其屬籍四十七年復定親王之子給以一品章服郡王貝勒以下俱照䝉古王公台吉塔布囊等嗣子之例給與三品頂帶其餘閑散宗室一概給與四品頂帶於四十八年新正
賜宴
乾清宮又廣宗室御史及
陵寢官員額令鹹得以才自効雲
〈臣〉等謹按宗室王公封爵雖與官制不同而杜氏
通典及列代史志皆系之職官一門今從其體例詳加詮次並以王府官屬公主府官屬附後長史親王府世子郡王府長子各一人 司儀長貝勒一人掌府中之政令率僚屬以各共府事員額並順治八年定乾隆十八年奏准諸王長史貝勒司儀係首領官若僅於所屬官內補授恐有遷就嗣後員缺於下五旗前鋒䕶軍驍騎各叅領及世職官與所屬應陞人員簡擬正陪送部引
見補授凡王府以下各官自五品以上出缺引
見補授六品以下咨送兵部補授 散騎郎親王府四人世子郡王府三人長子二人掌佐長史理府事皆以世職領之初制每旗各設散騎郎無定員雍正四年定製各王屬下散騎郎仍舊選充貝勒貝子等散騎郎俱停止 䕶衛親王府二十人〈一等六人二等六人三等八人〉世子十七人〈一等六人二等五人三等六人〉郡王府十五人〈一等五人二等四人三等六人〉長子十二人〈一等二人二等四人三等六人〉貝勒十人〈二等六人三等四人〉貝子六人公四人〈俱三等䕶衛〉掌隨䕶宿衛王府䕶衛自二等以下均戴藍翎初制為正品乾隆十九年䕶衛典儀俱改為從品 典儀親王府六人〈從四品二人從五品二人從六品二人〉世子五人〈從四品一人從五品從六品各二人〉郡王府四人〈從五品從六品各二人〉長子三人〈從五品二人從六品一人〉貝勒三人〈從五品一人從六品二人〉貝子三人〈從六品一人從七品二人〉公三人〈從七品一人從八品二人〉掌儀節導引五旗王公府屬叅領旗各五人佐領旗各七人驍騎校每佐領下一人掌王府所屬旗籍之政令凡田賦戶口出納盈縮之數綜其實而稽之 管領親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掌王府文移及遣委之事 典膳親王府一人郡王府一人掌王府之膳羞 司庫親王府二人郡王府二人掌會計王府之庫藏 司匠親王府四人郡王府四人掌王府繕造修葺之事 牧長親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掌王府之牧事親王府馬羣牧長二人牛羣羊羣牧長各一人郡王府馬羣牛羣羊羣牧長各一人公主府官長史固倫公主府一人〈三品藍翎〉和碩公主府一人〈四品藍翎〉 䕶衛固倫公主府五人〈頭等一人二等二人三等二人〉和碩公主府三人〈二等二人三等一人〉 典儀固倫公主府二人〈俱六品〉和碩公主府二人〈六品一人七品一人〉長史掌府中之政令䕶衛掌隨䕶宿衛府門典儀掌儀節導引凡公主下嫁此項䕶衛員數向未有等級例由陪嫁人戶內揀補咨明內務府註冊乾隆五十一年定額不必拘定陪嫁人戶聴從公主揀放世爵世職〈聖賢後裔世職並衍聖公官屬附〉世爵世職之等有九曰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曰輕車都尉曰騎都尉曰雲騎尉曰恩騎尉自公至輕車都尉又各有三等〈授爵自雲騎尉始雲騎尉襲一次加一雲騎尉則合為騎都尉襲二次再加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襲三次再加為三等輕車都尉襲四次再加為二等輕車都尉襲五次再加為一等輕車都尉襲六次再加為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襲七次遞加至三等男襲八次二等男襲九次一等男襲十次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襲十一次三等子襲十二次二等子襲十三次一等子襲十四次一等子兼一雲騎尉襲十五次三等伯襲十六次二等伯襲十七次一等伯襲十八次一等伯兼一雲騎尉襲十九次三等侯襲二十次二等侯襲二十一次一等侯襲二十二次一等侯兼一雲騎尉襲二十三次三等公襲二十四次二等公襲二十五次一等公襲二十六次內有因陣亡給與者襲次已完仍授恩騎尉令其世襲〉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之爵以褒敘勲績酬庸懋賞次第其功績之大小而錫以世襲之等
國初定世爵自公至拖沙喇哈畨共八等凡授爵自拖沙喇哈畨始如拖沙喇哈畨加一拖沙喇哈畨則合為一拜他拉布哷哈畨再加則為拜他拉布哷哈畨兼一拖沙喇哈畨再加為三等阿逹哈哈畨遞加至一等阿逹哈哈畨如再加一拖沙喇哈畨則為一等阿逹哈哈畨兼一拖沙喇哈畨再加則為三等阿思罕尼哈畨積拖沙喇哈畨二十有六則為一等公開創功臣䇿勲錫爵與河山共永封爵在順治七年九年
恩詔以前者世襲㒺替或論功在
詔後立功在
詔前者亦世襲㒺替其給予
敇書註明世次者仍按次承襲自後凡有忠誠宣力懋建
軍功膺授功爵者除奉
特㫖世襲罔替外其餘自拖沙喇哈畨襲一次遞加至一等公襲二十六次至一等公以上爵無可加令以適子襲一等公以別子襲其餘爵康熙元年定凡世爵合併至公侯伯者其子弟承襲時照原繋㡬人之爵仍與㡬人分襲雍正元年定一二三等公各錫以美名〈如褒績公忠逹公等〉其外戚則倣古恩澤侯義命為承恩公乾隆元年總理王大臣奏定精竒尼哈畨以下世爵清文並改用漢文精竒尼哈畨為一二三等子阿思罕尼哈畨為一二三等男阿逹哈哈畨為一二三等輕車都尉拜他拉布哷哈畨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畨為雲騎尉其清文從舊十四年定一二三等侯伯亦各錫以美名〈如奉義侯敦惠伯等〉自後膺封爵者凡勲猷殊等皆奉
特㫖定錫嘉號十五年定自一等公襲二十六次至雲
騎尉襲一次均按所開襲次載入
誥敇又定陣亡人等子孫襲次已完者賞七品京官令其世襲㒺替十六年世襲七品官定為恩騎尉與
國初所定共為世爵九等 凡軍功議敘授爵戰功有功牌五等自一等至五等皆全者授雲騎尉多一倍至數倍者由雲騎尉遞加攻城視城之大小攻之難易分六等自輕車都尉以次遞減水戰以舟之大小分三等自騎都尉以次遞減其升降又各視其官職之大小凖其功之差等而上下焉〈詳見大清會典〉
衍聖公〈世襲正一品〉掌奉至聖孔子闕里廟祀順治元年題准封爵一如前朝階正一品班列尚書上二年改
賜三臺銀印十三年依例授光祿大夫十六年依例給清漢文三臺銀印乾隆十四年改給清漢篆文一品三臺銀印有大慶典衍聖公並䝉
錫䕃初公階正一品而䕃子則仍依正二品康熙六十一年始視正一品廕一子五品官著為例 聖賢後裔翰林院五經博士二十七人〈正八品俱世襲〉孔氏北宗一人掌奉中庸書院祀南宗一人掌奉衢州孔子廟祀元聖周公後裔二人復聖顔子宗聖曾子亞聖孟子先賢仲子閔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言子卜子顓孫子有子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張子邵子後裔各一人朱子後裔二人先儒韓子後裔一人闗氏後裔三人各掌奉其先世之祀孔氏北宗以衍聖公次子承襲餘並以嫡子襲孔氏顔氏曾氏孟氏東野氏仲氏閔氏冉氏端木氏卜氏言氏顓孫氏有氏博士十五人屬於衍聖公餘各就其家除授有缺則督撫核明應襲之人咨部題請承襲 聖裔太常寺博士一人〈正七品世襲〉掌奉聖澤書院祀以衍聖公第三子承襲 聖裔國子監學録二人〈正八品〉一奉尼山書院祀一奉洙泗書院祀並由衍聖公於族內選用 聖裔國子監學正一人〈正八品世襲〉掌奉儀封聖廟祀順治八年衍聖公奏准世襲如故 聖裔世襲六品官一人掌分獻崇聖祠
國初仍前代曲阜用孔氏世職知縣乾隆六年山東巡撫白鍾山言曲阜知縣向由衍聖公保舉選用每多瞻徇請在外揀選調補不必拘用孔氏奉
㫖允行以現任世職知縣授為世襲六品官遇有缺出㨂選調補悉照執事官之例 四氏學教授一人〈正七品〉學録一人〈正八品〉教授掌訓課孔顔曾孟四氏生徒以學録文行兼優厯俸六年者陞補學録掌副教授訓迪生徒於孔氏嵗貢廩生捐貢及廩生內選用初教授學録止由衍聖公保舉咨部除授乾隆二十六年山東布政使奏定令衍聖公將㨂選應補人員移送撫臣驗㸔送部具題 聖廟執事官四十人〈三品二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七品八人八品十人九品十人〉掌凡祭祀分獻及爵帛香祝之執事雍正四年
特㫖增設各按品級給章服著衍聖公於孔氏子孫內選擇人品端方威儀嫻雅者報部充補每年各給俸祿銀二十兩以曾經出仕而退休在籍或身有職銜而未曾出仕以及貢監生童等皆可入選 司樂一人掌樂章樂器而教肄樂生 奎文閣典籍一人掌奎文閣書籍及禮生 屯田管勾一人〈以上並正七品〉掌祀田錢榖之出入祭祀則供其牲牷粢盛治膳羞醯醢之屬其屬有屯官八員鉅野鄆城平陽各二人東阿獨山二屯各一人分掌五屯以供祀事 孔林守衛司百戶一人〈秩視衛守備〉掌稽察戶籍供其灑掃戶役之事主守禮器祭祀則司滌濯掌犧牲之宰割 知印一人掌書一人書冩一人掌公府文書信印 奏差一人掌齎衍聖公表箋
奏章 隨朝伴官六人〈以上並正七品〉掌隨從衍聖公朝覲辦事自司樂以下為兵農禮樂四司初無常員遇朝覲輒咨部給銜乾隆十五年始額定六員以上官皆由衍聖公保舉咨部補授
皇朝通典卷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三十三
職官〈十一〉
京尹〈府尹 丞治中通判經歴照磨 司獄副使 京縣知縣縣丞主簿 巡檢典史 牐官教授 訓導〉
順天府尹漢人一人掌
京畿治理凡田賦出納之政以時勾稽㑹直隸總督而上其要於戶部凡師行則和雇民車歳以立春前一日率僚屬迎春東郊遂進春於
宮門退而頒春於民間以勸東作
耕耤則具耒耜絲鞭實青箱以穜稑奉之以從鄉試則充監臨凡考試咸司其供具焉 丞漢人一人掌學校之政令鄉試則充提調官以佐尹而經理之員額俱順治元年定雍正元年以來以部院大臣兼管府事皆由
特簡無定員 治中漢人一人掌供文武鄉試之饔餼製卷以授諸生 通判漢人一人掌京城各市牙儈之籍而𣙜其常稅鄉試則治其名簿焉〈初設治中一人通判三人推官一人順治六年省通判二人康熈六年省推官員額〉 經歴司經歴漢人一人掌出納文移 照磨漢人一人掌鄉試繕冊彌封之事 司獄司司獄漢人一人掌刑部所送軍流徒罪人收繫而發遣之 崇文門副使漢人一人掌守崇文門庫藏員額俱順治元年定〈舊設有知事一人檢校一人康熈六年省庫大使一人康熈三十九年省崇文門大使一人康熈四十年省〉 大興縣知縣一人 宛平縣知縣一人各掌其縣之政令與五城兵馬司分壤而治撫輯良民緝禁姦匪以安畿輔品秩服章視外縣加一等大興縣縣丞一人 典史一人 巡檢三人 牐
官一人 宛平縣縣丞二人 主簿一人 典史一人 巡檢四人 牐官一人咸佐知縣以分掌其事焉〈初設有廣祿牐牐官順治十年省張家灣宣課大使一人康熈四十年省遞運所大使一人康熈三十八年省〉 儒學教授滿洲漢人各一人訓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八旗及京師黌序訓課之政〈初設府學教授一人訓導六人京衛武學漢人教授一人訓導二人順治二年省武學訓導員缺三年省府學訓導四人康熈四年又省二人十五年復設府學訓導武學訓導各一人雍正三年改京衛武學為順天府武學四年罷武學之制増置儒學滿洲教授訓導各一人 謹按順天府初止轄大興宛平二縣康熈十五年始以昌平良鄉等州縣併直隸順天府今所屬自大興宛平以外凡州縣二十有五設東西南北四路同知以分領之皆兼統於直隸總督其職制員數已別載入州縣篇故不具於此卷〉
奉天府尹滿洲一人掌
留都治化與其禁令 丞漢人一人掌學校考試以為之貳
國初設遼陽府知府順治十四年改建奉天府置尹一人康熈三年増置丞一人乾隆三十年始以
盛京侍郎兼管奉天府尹事務皆由
特簡無常員 治中漢人一人 通判滿洲一人興京理事通判滿洲一人 儒學教授漢人一人經歴司經歴漢人一人 司獄司司獄漢人一人分掌府屬之政令〈治中通判康熈三年置 興京通判乾隆二十八年置教授經歴初皆屬遼陽府順治十四年改隸奉天府旋設訓導一人後省司獄康熈七年置又初設有奉天府推官一人康熈六年省〉 承徳縣知縣滿洲一人 典史漢人一人職掌品秩與大興宛平二縣同員缺俱康熈三年置〈舊有縣屬巨流河巡檢一人乾隆四十二年省所屬府州縣俱詳府縣卷中〉總督巡撫
總督直隸一人〈駐保定府〉江南江西一人〈駐江南江寜府〉福建浙江一人〈駐福建福州府〉湖北湖南一人〈駐湖北武昌府〉四川一人〈駐成都府〉陜西甘肅一人〈駐甘肅蘭州府〉廣東廣西一人〈駐廣東廣州府〉雲南貴州一人〈駐雲南府〉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覈官吏修飭封疆直隸初設巡撫後加總督銜後又改為直隸總督仍管巡撫事又有三省總督駐大名府兼轄山東河南又有宣大總督駐山西大同府以宣化府屬之後俱省兩江總督初兼轄河南後定為兩江總督轄江蘓安徽江西湖廣總督初為川湖總督後定為湖廣總督轄湖北湖南四川初設巡撫後裁設總督兼管巡撫事陜甘總督初兼轄四川改轄山西後定為陜甘總督轄陜西甘肅雲貴總督初兼轄廣西後定為雲貴總督轄雲南貴州又河南初設河東總督轄河南山東後省凡總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其應否兼兵部尚書銜由吏部請
㫖定奪間有
擢任大學士奉
特㫖留任者
巡撫直隸一人〈總督兼〉山東一人〈駐濟南府〉山西一人〈駐太原府〉河南一人〈駐開封府〉江蘓一人〈駐蘓州府〉安徽一人〈駐安慶府〉江西一人〈駐南昌府〉福建一人〈駐福州府〉浙江一人〈駐杭州府〉湖北一人〈駐武昌府〉湖南一人〈駐長沙府〉陜西一人〈駐西安府〉甘肅一人〈總督兼〉廣東一人〈駐廣州府〉廣西一人〈駐桂林府〉雲南一人〈駐雲南府〉貴州一人〈駐貴陽府〉掌宣布
徳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羣吏之治會總督以詔廢置三年大比獻賢能之書則監臨之其武科則主考試直隸初設順天巡撫正保巡撫宣府巡撫後併定為直隸巡撫以總督兼管江南初設廬鳳巡撫後定為安徽巡撫江西初設南贑巡撫湖北初設鄖陽巡撫後俱省湖南初設偏沅巡撫後改湖南巡撫陜西初設延綏巡撫寜夏巡撫後俱省凡巡撫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其應否兼兵部侍郎銜由吏部請
㫖定奪
漕運各官〈總督漕運 巡視漕務 糧道 管糧同知通判 押運通判 漕標副將以下官 領運守備千總〉
總督漕運一人掌督理漕輓以足國儲凡收糧起運過淮抵通皆以時稽覈催儧而總其政令〈駐劄淮安〉康熈二十一年定製糧艘過淮後總漕隨運北上率所屬官弁相視運道險易調度全漕察不用命者俾舳艫相接畢度天津入
覲述職以重官守 巡視漕務四人掌稽察所巡之地挑淺疏滯䟎程糾𡚁以肅朝政以給事中御史掄選
簡充一年而代順治初沿明制遣御史廵漕七年裁巡漕御史以糧道逐程分押雍正七年以糧船過淮抵通多有陋規分遣御史二人往淮安稽察二人往通州稽察乾隆二年定製巡漕御史四人一駐淮安巡察江南江口至山東界一駐通州巡察至天津一駐濟寧廵察山東臺莊至直隸界一駐天津巡察至山東界 督糧道江南二人山東河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各一人掌監察兌糧督押運艘而治其政令江南江安糧道駐江寧蘓松糧道駐常熟山東糧道駐徳州河南以開歸道兼理及江西浙江福建湖南糧道並駐省城每年糧船起幫督押過淮盤騐畢囬任料理新糧山東河南糧道每年押運抵通雍正四年令總漕於江蘓二糧道內每年委一人親押過山東入牐俟江南糧船盡數過淮即囬本任乾隆四十八年定各省糧道俱押本省糧船抵臨清盤騐方囬本任惟山東糧道上下儧運俟總漕押送尾幫抵臨清然後回任〈謹按明時十三省各以布政司𠫭議督糧 國朝亦沿明制各省並設督糧道以司倉儲江南山東河南江西浙江兩湖而外若福建陜西廣東雲南貴州皆有糧道甘肅有巴里坤糧道然皆非總漕所轄於漕事無與〉 管糧同知六人 通判三十二人掌監兌漕糧凡米色之美惡兌運之遲延及運軍橫肆苛求衙役需索姦蠧包𭣄攙和等𡚁皆司其禁戢之政初漕糧以府推官監兌康熈六年各府推官既裁改委同知通判山東以武定府同知濟南兗州東昌秦安曹州五府通判河南以歸徳衛輝懷慶三府通判江南以江寧蘓州松江鳳陽四府管糧同知蘓州安慶寧國池州太平廬州揚州七府管糧通判松江鎮江徐州三府糧捕通判淮安府軍捕通判浙江以湖州府同知杭州嘉興二府通判江西以南昌吉安臨江三府通判湖北以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徳安荊州六府通判湖南以長沙衡陽岳州三府通判 押運同知通判十六人掌督押糧艘管束運軍禁沿途遲延侵盜攙和之𡚁山東一人河南一人江南七人〈舊制五人乾隆元年増二人〉浙江三人江西二人〈舊制一人乾隆元年増一人〉湖北一人〈舊制四人乾隆元年裁三人〉湖南一人總漕㑹同督撫於各省同知通判內選委抵通日倉侍郎送部引
見部給限單管押囬空到淮總漕察覈逾限者㕘處漕標副將一人遊擊一人都司二人守備二人管理塘務一人千總四人把總十人掌催䕶糧艘漕標副將所屬中營都司一人守備二人左營都司一人右營遊擊一人管理塘務一人左右哨千總四人把總十人領運守備五人衛守備九人守禦所千總十三人千總一百八十六人隨幫効力武舉毎幫一人漕糧領運直隸通州左所右所天津左所右所領運千總各一人〈均領河南運〉山東濟寧州衛守備一人前後及前左後右漕船四幫任城一幫每幫領運千總二人徳州衛徳州左衛東平守禦所東昌衛濮州所平山前幫後幫領運千總各二人臨清衛山東前幫後幫〈領本省運〉河南前幫後幫〈領河南運〉薊糧幫〈運送直隸薊州〉每幫領運千總二人 江南江安糧道所屬興武江淮二衛守備各一人漕船各九幫淮安衛守備一人漕船四幫大河衛守備一人漕船三幫揚州衛守備一人漕船三幫儀徴一幫徐州衛守備一人本衛漕船一幫河南前後二幫〈領河南運〉安慶新安宣州建陽廬州滁州泗州七衛漕船各一幫鳳陽衛守備一人本衛漕船常州一幫原鳳中常州三幫長淮衛守備一人本衛漕船四幫宿州衛二幫每幫領運千總二人 浙江杭州衛漕船四幫嘉興衛湖州嚴州二所各一幫台州溫州二衛各二幫每幫領運千總二人紹興處州二衛漕船前幫領運守備各一人千總各一人後幫領運千總各二人海寧衛金衢所領運守禦千總各一人衛千總各一人 江西南昌衛漕船前幫領運守備一人千總一人後幫領運千總二人袁州贑州二衛漕船各一幫領運守備各一人千總各一人九江衛漕船二幫領運千總各二人吉安安福永新撫州建昌廣信鉛山饒州八所漕船各一幫領運守備千總各一人衛千總各一人 湖北武昌衛武昌左衛蘄州黃州襄陽沔陽岳州五衛荊州衛荊州左衛右衛湖南三幫領運千總各一人以上各省各幫每幫隨幫効力武舉一人白糧領運江蘇蘇州府太倉州運白糧船共一幫松江常州二府各一幫浙江嘉興湖州二府各一
幫領運千總每幫各二人隨幫効 〈力〉武舉各一人河道各官〈河道總督 河庫道 河道 管河同知 通判 州同 知縣 縣丞 主簿 巡檢 吏目 典史 牐官 河標副將以下官 河營㕘將以下官〉
河道總督江南一人〈駐淮安清江浦〉掌黃淮㑹流入海洪澤湖汕黃濟運南北運河洩水行漕及瓜洲江工支河湖港疏濬隄防之事 山東河南一人〈駐濟寧州〉掌南河南下汶水分流運河蓄洩及支河湖港疏濬隄防之事 直隸一人掌漳衛入運歸海永定河疏濬隄防之事以總督兼管順治初止設總河一人總理黃運兩河事務駐劄濟寧州康熈十六年以後江南河工𦂳要移駐清江浦雍正二年以河南武陟中牟等縣隄工𦂳要設副總河一人駐劄濟寜州總河兼理南北兩河副總河專理北河七年改總河為總督江南河道副總河為總督河南山東河道分管南北兩河初南北兩總河並兼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乾隆四十八年奉
㫖以總河無地方之責況又有道員陞署及簡擢初任之員嗣後但給與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銜著為令直隸河道總督雍正八年置河庫道一人河道十一人河庫道駐劄清江浦掌出入河帑而歳要其成於總督江南淮徐河道駐徐州淮揚河道駐淮安山東運河道駐濟寜直隸永定河道駐固安皆掌專理河務山東兗沂曹兼管黃河道駐兗州河南開歸陳道駐開封彰衛懷道駐武陟直隸通永河道駐通州天津河道駐天津清河道駐保定大廣順河道駐大名皆掌分廵所屬而兼理河務其山東運河道河南二道直隸五道又兼掌河帑之出納 管河同知二十七人通判二十五人州同十人州判二十人縣丞七十三人主簿六十九人巡檢二十五人吏目二人典史四人兼管河務知縣十八人江南淮徐河道轄銅沛邳雎宿虹桃源同知四人豐蕭碭宿遷運河通判二人二十四汛州同州判各一人縣丞五人巡檢十人內大𭐏運河二汎各巡檢二人主簿十有二人淮揚河道轄山清裏河山清外河山安海防江防同知五人髙堰山盱桃源安清中河揚河揚糧水利通判六人三十八汛州同州判各三人縣丞十有四人主簿十人巡檢八人又西溪司安豐司管河巡檢各一人山東運河道轄運河郯沂海贑同知二人泇河捕河上河下河泉河通判五人二十八汛州同州判各三人縣丞九人內一丞管二汛主簿十有二人分理泉州州同二人府經歴三人縣丞六人巡檢一人兗沂曹道轄曹單黃河同知一人四汛縣丞一人主簿二人巡檢一人河南開歸道轄上南河下南河同知二人儀考商虞通判二人十二汛州判一人縣丞七人主簿四人彰衛懷道轄懷慶黃河開封上北河下北河同知三人彰徳河務衛輝鹽河懷慶河務曹儀河務通判四人二十汛縣丞八人主簿十人巡檢二人又林縣管河典史一人直隸永定河道轄石景山永定河南岸北岸同知三人三角淀通判一人十五汛州判三人縣丞主簿各五人吏目二人通永河道轄北運河務闗同知一人北運河楊村薊運糧河通判二人十三汛州同一人州判四人縣丞三人主簿五人天津河道轄南運河津軍河間河捕同知二人泊河子牙河通判二人西汛清河故城吳橋管河縣丞各一人東汛景州滄州管河州判各一人天津管河縣丞一人東光交河南皮青靜海獻管河主簿各一人青縣管河巡檢一人清河道轄保定河捕同知一人正定糧馬河通判一人分汛兾州祁州安州管河州判各一人武強隆平寧晉兼河務知縣各一人清苑蠡髙陽新安雄安肅新城管河縣丞各一人保定任唐管河主簿各一人滿完方順橋管河巡檢各一人深澤管河典史一人大廣順河道轄廣大漳廣平河務漳河同知三人分汛永年邢臺沙河南河平鄉廣宗鉅鹿唐山內邱任元城大名魏長垣管河縣丞各一人永平成安管河典史各一人凡河務自管河同知以下為專司知縣為兼職各掌沿河堤堰𭐏牐歳修搶修及挑濬淤淺導引泉流並江防海防各工程同知通判總理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分汛防守 牐官四十三人掌司牐之啟閉以時蓄洩江南十四牐牐官十有一人〈內一官管四牐〉山東四十八牐牐官三十一人〈內一官管二牐者九一官管三牐者四〉直𨽻一人 江南河標副將二人遊撃一人都司三人守備二人管理塘務一人千總八人把總十有六人管理塘務二人河東河標副將一人遊擊二人都司一人守備二人管理塘務一人千總六人把總十有二人掌催䕶工程江南河標中軍副將一人其屬中軍都司一人管理塘務一人左右哨千總二人把總五人河標左營副將一人其屬中軍都司一人千總二人把總三人右營守備一人千總一人把總二人蕭營都司一人把總二人河標右營游擊一人其屬中軍守備一人左右哨千總三人把總四人河東河標中軍副將一人其屬都司一人管理塘務一人千總二人把總四人河標左營游擊一人其屬守備一人千總二人把總四人右營亦如之 江南河營㕘將一人遊擊二人守備二十人千總十有七人把總三十人葦蕩營㕘將一人守備二人千總二人山東黃運河營守備一人千總五人把總二人東昌徳州二衛管河守備各一人徳州運河南北兩岸管河千總各一人河南豫河懐河二營守備各一人恊辦守備各一人千總四人把總三人直隸永定河河營守備一人千總九人把總十有五人凡河營㕘將以下皆掌河工調遣及守汛防險之事葦蕩營㕘將以下掌採葦蘆以供修築隄埽之用江南河營㕘將轄淮徐營游擊一人九營守備九人二十一汛千總八人把總十有三人淮揚營游擊一人十一營守備十有一人二十六汛千總九人把總十有七人葦蕩營㕘將轄左右營守備千總把總各二人山東黃運河營守備轄七汛千總五人把總二人河南豫河懷河二營守備轄七汛千總四人把總三人直隸永定河營守備轄南北岸淀河三汛千總把總各一人石景山汛千總一人北運河汛千總把總各三人南運河汛千總一人把總八人東淀垡船千總一人西淀垡船把總一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三十四
職官〈十二〉
司道〈布政使 按察使 守道 巡道 布政使司經歴 理問 都事 照磨 庫大使倉大使 按察使司經歴 知事 照磨 司獄各道厙大使 倉大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寧蘇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一省之政司錢穀之出納
朝廷有徳澤禁令承流宣布以達於有司闔省僚屬以時頒其祿俸滿秩亷其稱職不稱職報督撫以達於吏部十年㑹戶版均稅役登民數田數以達於戶部凡諸政務與督撫㑹議經畫而行之
國初每省設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順治十八年分江南布政使司為江蘇安徽各二人康熙二年分陜西布政使司為陜西甘肅各二人三年分湖廣布政使司為湖北湖南各二人六年去左右繋銜每省止設布政司一人初以直𨽻近在畿甸不設藩司以口北守道兼山西布政司銜康熙八年増設直𨽻守道一人總司錢穀雍正二年改為布政使乾隆二十五年分江蘇布政使為江寧蘇州各一人 布政使司經歴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出納文移 理問直𨽻江寧蘇州江西浙江湖南陜西雲南各一人掌勘核刑名 都事河南福建各一人掌受發文移 照磨山西福建浙江湖北甘肅四川廣東各一人掌照刷卷宗 庫大使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寧蘇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司庫蔵之出入 倉大使安徽一人掌檢稽倉庫〈經歴等官員額俱康熙六年定直𨽻員額雍正二年定理問初各布政使俱設惟貴州不置康熙三十八年省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各一人雍正二年又省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甘肅各一人乾隆二十五年増設江寧一人又初置有副理問康熙三十八年省都事初置福建河南江西山西布政司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江西山西二人照磨初各布政司俱置康熙三十八年省山東河南廣西雲南江蘇安徽江西陜西湖南貴州各一人庫大使初置山西三人江南湖廣各二人浙江江西福建山東河南陜西廣東雲南貴州各二人後省山西二人乾隆元年又増置直𨽻甘肅四川各一人二十五年増設江寧一人又初置有各布政司檢校庫副使寳源局大使副使等官後俱省〉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全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揚風紀澄清吏治大者與藩司㑹議以聴於部院理闔省之驛傳三年大比為監試官大計為考察官秋審為主稿官與布政使稱兩司員額順治年間定江南陜西湖廣分省添設與布政使同初直𨽻不設臬司以大名巡道兼河南按察使銜通永天津道俱兼山東按察使銜霸昌井陘道俱兼山西按察使銜康熙八年増設直𨽻巡道一人總理刑名三十八年省井陘道雍正二年改直𨽻巡道為按察使 按察使司經歴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各一人職掌與布政司屬同 知事江西一人掌勘察刑名 照磨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甘肅廣東貴州各一人職掌與布政司屬同 司獄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管理繫囚〈經歴等官員額俱康熙六年定直𨽻員額雍正二年定知事初設江西福建山西廣東廣西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福建山西廣東廣西各一人照磨每省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山東河南江西廣西雲南江蘇陜西山西湖北四川各一人又初置有各省檢校後俱省〉各道〈初制㕘政道從三品副使道正四品㕘議道從四品僉事道正五品乾隆十八年省去兼銜俱改為正四品〉直𨽻口北道霸昌道通永道天津道清河道大名道熱河道各一人山東督糧道濟東泰武臨道登萊青道兗沂曹道各一人山西冀寜道河東道雁平道歸綏道各一人河南開歸陳許道糧鹽道南汝光道河北道河陜汝道各一人江南江安糧儲道蘇松糧儲道常鎮通道松太道鹽巡道鳳廬道寧池太廣道各一人浙江督糧道鹽法道寧紹台道溫處道杭嘉湖道金衢嚴道各一人江西督糧道鹽法道廣饒九南道吉南贛寧道各一人福建督糧道鹽法道興泉永道延建邵道汀漳龍道臺灣道各一人湖北督糧道鹽法道荊宜施道安襄鄖道武漢黃徳道各一人湖南糧儲道鹽法長寶道衡永郴桂道岳常澧道辰永沅靖道各一人陜西督糧道鹽法道潼商道漢興道延榆綏道各一人甘肅甘涼道平慶道鞏秦階道蘭州道寧夏道西寧道安肅道鎮廸道各一人四川鹽茶馬道松茂道川東道建昌道永寧道川北道各一人廣東督糧道惠潮嘉道肇羅道雷瓊道南韶連道髙亷道各一人廣西蒼梧道左江道右江道各一人雲南糧儲道鹽法道迤西道迤東道迤南道各一人貴州督糧道貴西道古州道各一人分守分巡及糧儲鹽法各道或兼兵備或兼河務或兼水利或兼學政或兼茶馬屯田或以糧鹽兼分巡之事皆掌佐藩臬覈官吏課農桑興賢能礪風俗簡軍實固封守以倡所屬而亷察其政治
國初設布政司左右㕘政㕘議曰守道設按察使副使僉事曰巡道有通轄全省者有分轄三四府州者各以職事設立於要地後因時裁設銜額無定均視其陞補之本職為差如由京堂等官補授者為㕘政道由掌印給事中知府補授者為副使道由科道補授者為㕘議道由郎中員外主事同知補授者為僉事道守巡皆同乾隆十八年省去㕘政㕘議副使僉事等銜定為守巡各道 各道庫大使直𨽻山東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雲南各一人江蘇二人倉大使陜西廣東各一人庫倉大使掌各道之庫蔵倉庾皆因所掌之事先後設定員額
府州〈知府 直𨽻州知州 各府同知 通判經歴 知事 照磨 司獄 宣課司大使稅課司大使 倉大使 檢校 庫大使 茶引批騐所大使 長官司吏目 各直𨽻州州同州判 吏目 巡檢 驛丞 閘官 稅課司大使〉
各府知府奉天府一人直𨽻山東福建湖北廣東各十人陜西七人江蘇安徽各八人山西河南甘肅湖南各九人浙江廣西四川各十一人江西貴州各十三人雲南十四人掌一府之政統轄屬縣宣理風化平其賦役聴其獄訟以教養萬民凡闔府屬吏皆總領而稽覈之
國初定製每府設知府一人順治十八年江南分省康熙二年陜西分省三年湖廣分省各以其府分𨽻之嗣後各府互有建置裁併員額亦因之増減焉又初制知府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從四品同知直𨽻二十四人江蘇二十三人浙江十五人安徽貴州各七人山東十二人陜西六人山西江西各十一人河南甘肅廣西各八人福建湖北廣東四川各十人湖南九人雲南十三人分掌督糧捕盜海防江防清軍理事撫苗水利諸事 通判奉天府一人直𨽻安徽湖北各八人江蘇十六人山東河南各十一人山西浙江江西湖南各十人陜西三人甘肅廣西雲南貴州各六人福建廣東各七人四川九人分掌糧運督捕水利理事諸務均各量地置員以佐知府之政治其有兼理民事直𨽻於各省者其職如各府各直𨽻州之制而品級則同
國初每府設同知通判或一二人或三四人不等嗣後酌量繁簡因時裁設又各府舊設推官専掌讞獄之事康熙六年裁 各府經歴直𨽻湖北湖南廣西各十人江蘇六人安徽河南廣東各八人山東山西甘肅福建各九人陜西四人浙江雲南各十一人江西四川貴州各十一人 各府知事江蘇三人浙江一人廣西二人雲南五人 各府照磨江蘇五人安徽河南各一人陜西浙江各四人甘肅貴州各二人江西十二人四川十人掌受發文移磨勘卷宗 各府司獄直𨽻四人江蘇安徽河南陜西四川貴州各一人山東十人山西廣西各三人浙江湖北各六人福建廣東各八人湖南二人雲南五人掌察理繫囚 各府宣課司大使江蘇三人 各府稅課司大使浙江四人廣東一人 各府倉大使直𨽻二人山西陜西各一人各府檢校江蘇三人 各府庫大使山西一人各府茶引批騐所大使江蘇一人 各府長官司吏目貴州三人各守其職以分理府屬之事各直𨽻州知州直𨽻甘肅各六人江蘇廣東各三人安徽陜西各五人山東福建各二人山西十人四川九人河南湖南雲南各四人江西廣西各一人掌直𨽻州一州之政令其規制與知府同惟無倚郭縣其所治州即以知州行知縣之事
國初各直𨽻州俱置知州一人嗣後或以府改設析置或以府屬州升或省併入各府其員額亦因之増減焉 各直𨽻州同直𨽻安徽四川各三人江蘇山東陜西甘肅福建各一人河南廣東各一人州判直𨽻五人江蘇安徽山東陜西廣東廣西
各二人山西湖南各四人河南甘肅各三人江西雲南各一人四川七人所掌如府同知通判之職以貳各州而佐其政治其員額因事之繁簡並隨各州升改之制而建置焉 各直𨽻州吏目直𨽻甘肅各六人江蘇廣東各三人安徽陜西各五人山東福建各二人山西十人四川九人河南湖南雲南各四人江西廣西各一人掌禁戢姦宄防䕶獄囚典司簿籍 各直𨽻州巡檢直𨽻山東甘肅江西廣西各一人江蘇七人安徽山西廣東四川各五人福建二人湖南雲南各三人 各直𨽻州驛丞直𨽻山西四川各一人 各直𨽻州閘官山東八人 稅課司大使江蘇山東各一人各掌其職與各縣所屬同員額隨州建置復因地裁減如今制焉
州縣〈知州 知縣 各州州同 州判 吏目巡檢 驛丞 庫大使 閘官 各縣縣丞主簿 巡檢 典史 驛丞 閘官 稅課大使 河泊所官 倉官〉
知州順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𨽻十二人江蘇安徽湖南各三人山東九人山西陜西各五人河南六人甘肅湖北廣東各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廣西十六人四川十一人雲南二十七人貴州十四人掌一州之政治以縣之地大而事繁者升而置之所統轄一如縣制
國初每州置知州一人嗣後隨地制宜或由特設或由縣升或以屬州升為直𨽻州其員額亦因時而増減焉 州同順天府一人江蘇安徽各三人山東六人河南甘肅江西湖南四川雲南各一人陜西貴州各二人湖北四人廣西十人 州判順天府三人直𨽻七人江蘇甘肅湖南四川各二人山東河南廣西各五人陜西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廣東雲南各四人貴州三人分掌各州糧馬巡捕之事 州吏目順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𨽻十三人江蘇安徽湖南各三人山東九人山西陜西各五人河南六人甘肅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廣東各七人廣西二十三人四川十一人雲南二十七人貴州十四人掌輔理各州之刑禁 各州巡檢順天府一人奉天府一人直𨽻四川各五人江蘇廣西雲南各七人安徽六人山東四人山西江西各二人河南浙江各一人湖北廣東各十三人湖南貴州各三人各州驛丞順天府一人河南陜西貴州各一人四川一人各州庫大使順天府一人各州閘官順天府一人江蘇二人山東三人各因所屬分地而掌其職事
國初每州置州同州判各官因事之繁簡無定員惟吏目每州一人嗣後因時裁設凡縣之升為州者並置各屬員如今制焉
各縣知縣順天府十九人奉天府八人〈順天府奉天府京縣知縣已見前卷〉直𨽻一百五人江蘇六十二人安徽五十人山東九十五人山西八十八人河南九十四人陜西七十三人甘肅五十二人浙江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江西七十五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廣東八十一人廣西四十九人四川一百十一人雲南三十九人貴州三十四人掌一縣之政令平賦役聴治訟興教化厲風俗凡養老祀神貢士讀法皆躬親厥職而勤理之
國初每縣置知縣一人嗣後因地増設或屬於府或屬於直𨽻州繁要則升為州其州之簡者亦改為縣各因時裁置而定其員額焉 各縣縣丞順天府三人直𨽻十八人江蘇五十九人安徽十七人山東三十五人山西五人河南三十三人陜西十五人甘肅廣西各六人浙江四十六人福建二十九人江西五十五人湖北二十三人湖南十三人廣東二十人四川二十一人雲南四人貴州七人各縣主簿順天府二人直𨽻五人江蘇三十七
人安徽陜西甘肅各三人山東河南各十三人山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各一人浙江十一人江西二人分掌糧馬徵稅戶籍巡捕之事以佐其縣 各縣巡檢順天府四人奉天府六人直𨽻四十一人江蘇八十五人安徽五十三人山東二十人山西三十三人河南十五人陜西十三人甘肅七人浙江四十人福建六十六人江西八十八人湖北六十八人湖南六十五人廣東一百二十九人廣西六十人四川九十五人雲南十六人貴州四人掌緝捕盜賊盤詰奸偽凡州縣闗津要害並設之 典史順天府十五人奉天府七人各直省員數與知縣同掌監察獄囚如無丞簿則兼領之各縣驛丞順天府一人直𨽻九人山西河南陜
西各六人甘肅江西二人四川一人浙江四人典郵傳迎送 各縣閘官江蘇十一人山東十四人掌瀦洩啟閉事 各縣稅課大使江蘇二人浙江三人典商稅之事 各縣河泊所官廣東二人掌收魚稅 各省倉官奉天府九人
國初每縣置縣丞各官因事多寡無定員惟典史每縣一人嗣後縣丞因時裁設並因各縣之升改分併而定其員額焉
皇朝通典巻三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巻三十五
職官〈十三〉
學政〈府學教授 州學學正 縣學教諭 府州縣學訓導〉
提督學政順天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陜西甘肅一人〈以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屬等官由進士出身者充各帶原銜品級〉奉天府一人〈以奉天府府丞充〉福建臺灣府一人〈以臺灣道充〉掌直省學校生徒考課黜陟之事以嵗科二試巡歴所屬府州進諸生而論文藝程品行升其賢者能者斥其不率教者凡興革事宜皆㑹督撫以行之三年而代
國初各省並設督學道帶按察司僉事銜以各部郎中由進士出身者循資擢用康熙二十三年御史張集疏請慎學政之選
詔下九卿詹事科道㑹議停論俸補授之例凡順天學政缺以侍讀侍講諭徳洗馬等官簡用江南浙江學政以侍讀侍講諭徳洗馬中允贊善等官簡用其餘各省學道將應陞之五部郎中及㕘議道知府等官選擇開列請用嗣後不拘省分凡由翰林科道出身者即為學院由部屬等官者則為學道雍正四年定製各省督學皆改為學院其以部屬簡任者依出身甲第各加翰林院編修檢討銜各府等儒學教授直𨽻十人奉天二人山東十人山西十人河南九人江蘇八人安徽八人江西十有三人福建十人浙江十有一人湖北九人湖南九人陜甘十有六人四川十有二人廣東十人廣西十有一人雲南十有五人貴州十有三人各州儒學學正直𨽻二十有二人奉天四人山東十有一人山西十有六人河南十人江蘇六人安徽九人江西二人福建二人浙江一人湖北七人湖南七人陜甘二十有三人四川十有八人廣東十人廣西十有六人雲南三十人貴州十有四人各縣儒學教諭直𨽻一百十有五人奉天一人山東九十有一人山西六十有一人河南九十有八人江蘇四十有六人安徽四十有八人江西七十有五人福建五十有八人浙江七十有六人湖北五十有四人湖南五十有七人陜甘六十有四人四川八十有六人廣東七十有三人廣西四十有二人雲南三十有二人貴州三十有三人各府州縣等儒學訓導直𨽻一百四十人奉天五人山東一百十人山西九十有五人河南一百五人江蘇五十有九人安徽六十有四人江西九十有一人福建七十有二人浙江八十有八人湖北七十人湖南七十有七人陜甘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十人廣東九十有四人廣西六十有三人雲南七十有三人貴州六十人各掌其學校生徒訓廸之事凡儒學官除江蘇安徽兩省通用外其餘例用本省人惟同府州者避不用〈初康熙三年裁各府州訓導又大縣裁訓導小縣裁教諭十五年均復設其後縣有折置者則訓導每移置所析縣而裁省之縣亦間存鄉學教諭或訓導焉又初設有各衛武學訓導康熙三十二年裁都司儒學教授雍正三年裁〉
鹽政〈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鹽法道 運同 運副 運判 鹽課司提舉 鹽課司大使批騐所大使 庫大使經厯 知事 巡檢〉
鹽政長蘆兩淮各一人〈由 特㫖簡用或都察院奏差各帶原銜品級〉福建甘肅四川兩廣以總督兼理兩浙雲南貴州均以巡撫管理河東以山西巡撫管理掌理鹽政而糾其屬吏徵收督催之不如法者以時審其價而酌劑之凡鹽賦之奏課與鹽法之宜更者以
聞總督巡撫兼鹽政者亦如之
國初各省置巡鹽御史後定為鹽政由
特㫖簡充其由都察院奏差者亦以鹽政名之由內務
府官員
簡充者仍帶御史銜各省以督撫兼管者皆因地制宜永為恆式焉 都轉鹽運使司運使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 鹽道兩浙福建陜西四川雲南各一人其餘各直省行銷地方鹽法多由駐劄省城守巡道兼理掌督察民之生計與商之行息而平其鹽價水陸挽運必計其道里時其往來平其貴賤俾商無滯引民免澹食以聴於鹽政及監理鹽政之督撫焉
國初定兩浙福建運使各一人康熙四十九年改兩浙運使為驛鹽道雍正四年改福建運使為鹽法道 分司運同長蘆山東河東兩廣各一人運副兩浙一人運判長蘆二人山東兩浙各一人兩淮三人掌分司産鹽之地而糾察之輔運使鹽道以分治其事長蘆分司天津運同薊永運判各治四滄州運判治二山東分司濵樂運同膠萊運判各治五兩淮分司泰州運判治十有一通州運判治九海州運判治三河東運同治山西解州安邑縣鹽池一三兩浙分司寧紹運副治二十嘉松運判治十有二廣東分司𠅤潮汀贛運同治十有三
國初定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東兩廣運同各一人副使一人兩淮運判四人兩浙長蘆山東河東運判各一人康熙十六年裁各鹽運同副使十七年復設長蘆山東兩浙福建鹽運同知各一人兩浙副使一人三十八年裁兩淮運判一人四十三年裁兩浙福建運同雍正二年増設河東兩廣運同各一人 監掣同知兩淮二人掌掣鹽之政令鹽課提舉司提舉雲南三人分轄鹽井之政職掌與運使所屬分司同
國初定雲南提舉司三人廣東提舉司一人雲南廣東吏目各一人康熙三十二年裁廣東提舉一人吏目並裁鹽課司大使長蘆山東各十人河東三人兩淮二十三人兩浙三十二人陜西一人廣東十三人福建十八人四川七人雲南九人〈初設副使康熈五十年裁〉掌鹽及池井之務凡直省有沿海及有池之地聴民闢地為場置竈開畦為鹽而授之商或官出帑收鹽授之商而行之以鹽課大使掌其池之政令與地之徵收其有井者分掌其政令皆治其交易審其權衡而平凖之日稽其所出之數以杜私販之源〈按國初設有衛稅課司大使雍正二年裁謹附識〉
國初設大使之職酌地池井之多寡而為之額嗣後因時分併増設如今額焉 鹽引批騐所大使長蘆山東兩淮各二人兩浙四人兩廣一人掌批騐鹽引之出入 庫大使長蘆山東兩淮兩浙福建兩廣四川雲南各一人掌鹽課之收納而監理其庫貯 經歴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浙兩廣各一人知事長蘆河東兩淮兩浙各一人掌稽核文
書 巡檢兩淮二人掌巡察鹽以上員額康熙以來陸續定設因其事之繁簡而置員其缺者則
以運副運判及課大使兼理其事焉〈按 國初別設有市舶提舉其屬有吏目康熙五年裁謹附識〉
闗稅各差〈崇文門監督 左右翼監督 各直省闗稅 各直省委道府州縣監收〉闗稅各監督京師崇文門正監督一人〈以大臣簡充〉副監督一人〈由總管內務府大臣掄選奏充〉左翼右翼各一人〈以大臣簡充〉直𨽻天津闗一人〈以長蘆鹽政兼管〉通州二人〈以滿漢坐糧兼管〉山海闗一人〈以四五品滿京堂及各部院內務府司員差充〉張家口殺虎口各一人〈以部院司員差充〉潘桃口一人〈以多倫諾爾同知管理〉龍泉紫荊竒峰五虎固闗白石倒馬茨溝插箭嶺馬水口各一人〈以提督兼管委㕘將都司守備把總監收〉三座塔八溝烏蘭哈達各一人〈以理藩院司員差充〉奉天牛馬稅一人〈以部院司員差充〉中江一人〈以 盛京將軍衙門章京及五部司員差充〉山西武元城一人〈以巡撫兼管委交城縣知縣監收〉歸化城一人〈亦以巡撫兼管委道員監收〉山東臨清闗一人〈以山東巡撫兼管委臨清州知州監收〉江南海闗一人〈以江蘇巡撫兼管委松太道監收〉滸墅闗一人〈以蘇州織造兼管〉淮安宿遷闗一人〈以內務府官員簡充〉掦闗一人〈以江蘇巡撫兼管委常鎮揚通道監收〉龍江西新闗一人〈以江寕織造兼管〉鳳陽闗一人〈以廬鳳道管理〉蕪湖闗一人〈以安徽巡撫兼管委安徽寧池太道監收〉江西九江闗一人〈以廣饒南九道管理〉贛闗一人〈以江西巡撫兼管委吉南贛道監收〉福建海闗一人〈以福州將軍兼管〉閩安闗一人〈以巡撫兼管委福州府同知監收〉浙江海闗一人〈以巡撫兼管委寧紹台道監收〉南北新闗一人〈以杭州織造兼管〉湖北武昌厰一人荊闗一人〈以巡撫兼管委員監收〉湖南辰闗一人〈以巡撫兼管委辰州府知府監收〉四川䕫闗一人〈以總督兼管委䕫州府知府監收〉打箭鑪一人〈以同知兼管〉廣東海闗一人〈以內務府官員簡充〉太平闗一人〈以巡撫兼管委南韶連道監收〉廣西梧厰潯厰各一人〈以巡撫兼管委梧州潯州各知府監收〉掌於水陸㑹衝之地設官置吏頒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財賄爰繋之稅以便詗㡬以佐
國家經費凡𣙜百貸者為戶部分司𣙜竹木及船鈔者為工部分司必行商大賈挾貲貨殖以牟利者乃譏而徵之物有精麤直有貴賤利有厚薄各按其時地以定應徵之數遵部頒科條刋示木榜俾商賈咸知而吏不能欺其有蔵匿奸匪私冐越渡及漏應稅之物者俱論如法監督以一嵗報滿則條析經徵之數具疏専達其𨽻督撫經理者嵗周疏報亦如之皆以冊達部部受其要而㑹之定其殿最以
聞初制闗稅各差皆以戶工二部司員充之尋改差六部司員又改歸地方官管理嗣後隨時斟酌改定或
特簡京員或由部院司員掄選引
見除授或歸督撫總理或以將軍織造鹽政兼理京差
由部疏請或更代或留任候
㫖遵行由督撫等兼管者期滿奏明接管皆因地制宜
永為恆式焉
皇朝通典卷三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
職官〈十四〉
盛京將軍等官
盛京將軍一人〈駐 盛京城〉掌鎮撫
留都安輯旗民董率文武凡軍師卒戍田莊糧糈之籍疆域之廣輪闗梁之要隘咸周知其數以時簡稽而修飭之副都統三人〈一駐 盛京一駐錦州府一駐熊岳城〉各守分地以贊其治初順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定都燕京以內大臣一員副都統二員及每
旗駐防章京留守
盛京三年改駐防大臣為按班章京給鎮守總管印康熙元年改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四年改鎮守奉天等處將軍乾隆十二年改奉天將軍為鎮守
盛京等處將軍其副都統二員雍正五年以一員移駐錦州府又増置熊岳副都統一員
盛京等處駐防城守尉十人協領十人佐領一百二十四人防禦九十有二人驍騎校二百有四人凡
盛京駐防之地自將軍所治外其所屬各城曰興京曰撫順曰遼陽曰海城曰蓋州曰開元曰鐵嶺曰復州曰寧海曰旅順水師營曰岫巖城曰鳯凰城曰錦州府曰熊岳曰小淩河曰寧逺曰中前所曰中後所曰廣寧曰巨流河曰白旗堡曰小黒山曰閭陽驛曰義州邊門十六曰威逺堡曰英峩門曰鹻厰曰旺清曰靉河曰鳯凰城〈右俱屬 盛京兵部而將軍兼統之〉曰法庫曰松嶺子曰新臺曰梨樹溝曰白石嘴曰明水塘曰彰武臺曰清河曰白土厰曰九闗臺〈右俱將軍所屬〉皆設兵駐守置城守尉協領佐領防禦等官各視兵數多寡定額有差以掌巡防稽察之事又有委官一百人皆以七品冠帶食領催前鋒錢糧乾隆二十七年置
盛京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一人各處駐防衙門筆帖式十有三人倉官六人分掌行遣案牘及糧儲出納之事
吉林將軍一人〈駐吉林城〉掌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地方繕固鎮戍綏和軍民秩祀山川輯寧邊境 副都統五人〈一駐吉林一駐寧古塔一駐伯都訥一駐三姓地方一駐阿勒楚喀〉各守分地以贊其治初順治十年始設按班章京於寧古塔以鎮其地康熙元年改按班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以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乾隆二十二年改為吉林將軍吉林副都統康熙十五年置三十一年移駐伯都訥雍正三年復置寧古塔副都統順治十年置伯都訥副都統康熙三十一年自吉林移駐三姓副都統雍正十年置阿勒楚喀副都統乾隆二十一年置又初置有拉林副都統一員乾隆三十四年省 吉林等處駐防總管一人協領二十有五人㕘領一人佐領一百十九人防禦八十有一人驍騎校一百十六人管水手四品官二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二人凡吉林駐防之地自將軍所治外其所屬各處曰寧古塔曰伯都訥曰三姓曰阿勒楚喀曰拉林曰打牲烏拉曰伊屯曰額木赫索囉邊門四曰巴延鄂佛囉曰伊屯曰克爾素曰布爾圗庫蘇巴爾漢皆設兵駐守置總管協領㕘領佐領防禦等員各視兵數多寡定額有差職掌與
盛京各駐防同 吉林理事同知一人獄官一人吉林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伯都訥副都統衙門委署主事一人各處駐防衙門筆帖式二十有八人管臺站筆帖式十有八人管倉筆帖式十有二人倉官七人助教十人同知掌旗民獄訟之事主事等官分掌文案郵傳倉儲教習之事初雍正四年設永吉州於吉林長寧縣於伯都訥置知州知縣吏目典史等官俱屬奉天府乾隆元年省長寧縣併入永吉州十二年罷永吉州改設吉林理事同知隸於吉林將軍焉
黒龍江將軍一人〈駐齊齊哈爾城〉掌鎮守黒龍江等處地方均齊政刑修舉武備綏徠部族控制東陲 副都統三人〈一駐齊齊哈爾一駐墨爾根一駐黒龍江〉各守分地以贊其治初康熙二十二年始置黒龍江將軍及副都統二十九年移黒龍江將軍駐墨爾根三十八年復移駐齊齊哈爾城齊齊哈爾副都統康熙三十七年自墨爾根移置墨爾根副都統康熙四十九年置黒龍江副都統康熙二十二年置 黒龍江等處駐防副都統銜總管一人城守尉一人協領十有六人總管七人㕘領一人副總管二十有六人佐領二百三十八人防禦二十有四人驍騎校二百三十一人䕶軍校二人管水手四品官四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四人管造船四品官一人五品官一人六品官一人凡黒龍江駐防之地自將軍所治齊齊哈爾外其所屬各處曰墨爾根與黒龍江齊齊哈爾各置水師營曰呼倫貝爾曰呼蘭城曰布特哈曰博爾多皆設兵駐守沿邉卡倫四十有六皆遣官率兵防戍置城守尉總管副總管協領㕘領佐領防禦等官各視兵數多寡定額有差職掌與
盛京各駐防同 黒龍江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理刑主事一人銀庫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各處駐防衙門筆帖式二十人管臺站筆帖式三十有三人六品官二人臺站官二人管倉筆帖式六人管官屯七品官四人分掌刑名賦餉郵驛倉儲之事雍正四年於黒龍江置㤗寧縣知縣七年省凡旗軍獄訟之事改設理刑主事治之
各處駐防〈將軍 副都統 協領 城守尉 佐領 防禦 驍騎校〉
直隸保定府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滄州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寳
坻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東安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采育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霸州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固安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方 雄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良鄉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謹案以上俱稽察九處駐防旗務大臣所屬故列於熱河宻雲山海關三處副都統之前〉
熱河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五人防禦二十人驍騎校二十人 宻雲縣副都統一人協領四人佐領十六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 分駐古北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四人 昌平州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山海關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二人佐領六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八人 分駐喜峯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四人 冷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三人 玉田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 三河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 順義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永平府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 羅文峪防禦一人驍騎校二人〈謹按以上三處副都統皆自率所屬專鎮一方別無將軍都統以節制之其張家口都統惟轄察哈爾八旗別見各處辦事大臣篇中茲不載〉
陜西西安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三十二人防禦四十人驍騎校四十人甘肅寧夏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九人防禦二十四人歩營防禦二人驍騎校二十四人
涼州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二人佐領六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八人莊浪城守尉一人佐領四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謹按各省副都統皆統於將軍惟涼州副都統不屬寧夏將軍節制〉
江蘇江寧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三十二人防禦四十人驍騎校四十人分駐京口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二人佐領十四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
浙江杭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九人佐領二十三人防禦二十人驍騎校三十二人分駐乍浦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一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十六人
湖北荊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協領兼佐領十人佐領四十六人防禦五十六人驍騎校五十六人
廣東廣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八人防禦三十二人驍騎校三十二人水師營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六人福建福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八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十六人水師營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六人
四川成都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九人防禦二十四人驍騎校二十四人山東青州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四人佐領十二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兼轄分駐徳州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謹按山東駐防未設將軍惟以副都統管領與熱河宻雲山海闗諸處同例〉
山西太原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謹按山西城守尉乾隆二十五年定歸巡撫節制〉
河南河南城守尉一人佐領十人防禦十人驍騎校十人〈謹按河南城守尉乾隆二十五年定歸巡撫節制〉
各處駐劄大臣
喀爾喀軍營定邊左副將軍一人烏里雅蘇台㕘贊大臣一人科布多㕘贊大臣一人掌喀爾喀四部之軍政凡四部㑹盟㕘贊大臣間嵗分駐㑹覈稽其邊防軍實之事總聽左副將軍裁決具疏以
聞
阿勒台烏里洋海散秩大臣二人副都統一人總管四人佐領二十七人驍騎校二十七人
庫倫辦事大臣一人掌俄羅斯之徃來明其禁令司員一人掌庫倫貿易諸務稽察奸宄平其爭
訟〈謹按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奉 㫖増𣲖大臣二人同辦庫倫事務係出 特簡不在定製之內故不列為額缺〉 分駐恰克圗辦事司員一人掌俄羅斯貿易諸務聽節制於庫倫大臣
綏逺城將軍一人協領五人佐領二十人防禦二十人驍騎校二十人兼管歸化城土黙特 歸化城土黙特副都統一人㕘領十人佐領四十九人掌歸化城土黙特之軍政以時廵閱邊防編審戶冊 右衛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游牧察哈爾都統一人副都統一人八旗游牧滿洲理事官八人八旗䝉古理事官九人䕶理都統關防筆帖式二人䕶理軍站印務筆帖式一人八旗總管八人㕘領三人佐領一百一十一人驍騎校一百一十七人䕶軍校一百一十七人捕盜六品官三人掌察哈爾之軍政東西各分四旗西四旗在山西多倫諾爾境東四旗則熱河道所屬境也
西寧辦事大臣一人司員一人筆帖式三人掌西寧之軍政凡青海三十六旗之㑹盟一如喀爾喀四部之制間歲舉行聽
簡命大臣裁決具疏以
聞
西藏辦事大臣二人司員一人筆帖式一人掌西藏之政令凡噶卜倫代賁第巴堪布皆屬焉有事則與逹頼喇嘛定其賞罰由
特㫖簡𣲖三年更代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三十七
職官〈十五〉
新疆各官〈伊犁將軍 㕘贊大臣 辦事大臣協辦大臣 領隊大臣 總管 協領㕘領 佐領 印房章京 筆帖式 糧餉官卡倫侍衛 辦事郡王 回部伯克〉
總統伊犁將軍一人統掌新疆之軍政山北山南皆聴節制 㕘贊大臣一人〈裁設無定〉㕘贊軍務與將軍同駐伊犁 領隊大臣六人分統㳺牧駐惠寧城者一駐惠逺城者五 印房司官二人筆帖式二人糧餉處司官二人筆帖式一人駝馬處司官一人筆帖式一人卡倫侍衛十二人 總管六人副總管七人分理營務伯一副一索倫達呼爾一副一察哈爾二副二厄魯特二副三 協領十有二人駐惠寧城者四駐惠逺城者八 佐領一百有八人惠寧城十六惠逺城四十錫伯八索倫達呼爾八察哈爾十六厄魯特二十 防禦五十有六人惠寧城十六惠逺城四十 驍騎校一百有八人各如其佐領之數 署理營務筆帖式十人滿洲𫎇古二伯二索倫達呼爾二察哈爾二厄魯特二俱經制之缺由伊犁所屬之旗揀補又有領催委署前鋒校或給七品頂帶或給六品頂帶在卡倫侍衛上行走者舊無定額 總理回務頭等台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總理回部諸務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副之 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二人掌理田賦 五品商伯克二人掌征輸六品哈子伯克二人掌詞訟 六品都官伯克一人掌逓送兵馬糧餉文案一切官物及分攢差務七品密喇布伯克六人掌水利 七品明伯克
六人掌千戸之徵輸一切雜務 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掌驛館薪芻諸務 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掌巡緝牢獄諸務 七品玉資伯克一人掌百戶之徵輸一切襍務
烏嚕木齊都統一人副都統一人掌烏嚕木齊之軍政滿洲緑營官兵皆屬焉舊惟設安西提標緑旗五營乾隆三十六年始以滿洲兵駐防設㕘贊大臣一人三十八年又設領隊大臣二人四十二年始定為今制 協領六人佐領二十有四人防禦二十有四人驍騎校二十有四人九品筆帖式二人卡倫侍衛三人乾隆三十七年設管理厄魯特官兵總管一人副總管一人佐領四人驍騎校四人四十二年移駐塔爾巴哈台又有管理臺站屯政厰務各員或由陜西甘肅二省除派或由伊犁調撥無定額 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一人舊以侍衛駐劄屬於烏嚕木齊不得自奏事其文移亦由烏嚕木齊轉行不給印信乾隆三十五年始請給印信仍屬烏嚕木齊三十七年始定為今制 管理糧餉官一人又有管理臺站屯政文武各員或由陜西甘肅二省除派或由伊犁烏嚕木齊調撥無常員 塔爾巴哈台㕘贊大臣一人領隊大臣二人乾隆三十年設初駐雅爾後移駐今治總管一人副總管一人佐領八人驍騎校八人
卡倫侍衛十二人印房章京三人筆帖式三人管理糧餉官一人總管舊駐烏嚕木齊乾隆四十二年移駐今治
巴里坤領隊大臣一人協領四人佐領十六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印房筆帖式二人並乾隆三十九年設〈謹按巴里坤今為鎮西府治已列在郡縣且原𨽻版圖不在新疆之數以其為新疆北路之門戶而分設駐防亦與新疆一例故以領隊大臣列新疆卷中其駐守之官則各見本門茲不複載〉
總管烏什等處㕘贊大臣一人協理大臣一人〈裁設無定〉阿克蘇領隊大臣一人掌烏什之政令兼統賽哩木拜城其阿克蘇一城舊別設辦事大臣乾隆三十一年亦併𨽻烏什而裁舊設副都統一人改設㕘贊大臣以阿克蘇大臣移駐其領隊大臣則自喀什噶爾移駐 印房章京二人筆帖式三人管理糧餉官一人印房章京員額乾隆三十一年設筆帖式舊設一員乾隆三十一年増二員管理糧餉官舊調用陜甘二省典史一員亦乾隆三十一年改用部員其換防屯田等官由陜甘二省自副將以下除派舊無常員 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䕶送伯克侍衛一人卡倫侍衛十有一人軍臺委署筆帖式十人佐領防禦驍騎校員額俱乾隆三十一年由烏嚕木齊巴里坤調撥移駐卡倫侍衛則舊所設也
管理回民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克蘇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濟吉爾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二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三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三人七品明伯克二人七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二人七品伯克三人分理阿克蘇所屬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喀勒喀勒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雅爾巴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庫庫巴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阿克雅爾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喇塔勒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爾噶額密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雅爾賽喇木七品明伯克一人愛庫爾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英額阿里克七品明伯克一人赫色額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賽哩木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拜城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五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凡巴濟吉爾伯克掌稅務訥克布伯克掌營建莫提色布伯克掌回衆之教法不與政事木特斡里伯克掌售受田産與其稅務阿爾巴布伯克掌差役六品伯克掌修壩管臺七品伯克掌採銅餘伯克與伊犁同名者其所掌並同
葉爾𦍑辦事大臣一人協辦大臣一人乾隆二十六年設領隊大臣二人尋省以協辦大臣兼理領隊事務 印房章京二人筆帖式三人委署筆帖式二十人管理糧餉官一人佐領二人驍騎校二人聴差坐卡侍衛十有三人佐領驍騎校員額並乾隆三十六年設由伊犁烏嚕木齊等處調撥侍衛乾隆二十六年設初定十五員後減二員管理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一人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五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五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五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濟吉爾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瑪塔爾伯克一人六品哲博伯克一人六品阿爾巴布伯克二人六品賽特里伯克一人分理托古斯哈特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額齊盤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哈爾噶里克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和什阿喇布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伯什恰特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薩納珠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舒帖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裕勒阿里克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色哩克郭勒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七品巴匝爾伯克一人分理巴爾楚克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塔克布依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坡斯恰木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巴特齊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鄂湍楚魯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凡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掌教習經館巴克瑪塔爾伯克掌果園哲博伯克掌修造甲械賽特里伯克掌巡察街道園林果木諸務巴匝爾伯克掌市肆細務餘與伊犁諸處同名者所掌並同
和闐辦事大臣二人委署筆帖式二人
管理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哈什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七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分理額勒齊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額勒齊屬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三人分理玉隴哈什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玉隴哈什屬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二人七品明伯克二人分理哈喇哈什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分理哈喇哈什屬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三人七品明伯克四人分理齊喇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克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屬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內惟哈什伯克掌採玉哈喇都官伯克掌安設臺站修整兵械餘與伊犁諸處同名者所掌並同喀什噶爾辦事大臣一人協辦大臣一人乾隆二十四年設㕘贊大臣一人總理各回城事務又設領隊大臣一人三十一年移駐烏什改設辦事大臣專司境內之事其協辦大臣則仍二十四年所舊設也 印房章京一人辦理回務章京一人筆帖式一人委署筆帖式六人軍臺委署筆帖式一人管理糧餉官一人印房章京及辦理回務章京員額俱乾隆二十六年設筆帖式二十七年設管理糧餉官亦二十六年設又有駐防滿洲領隊官無常員 總管一人㕘領二人防禦一人驍騎校三人聴差守卡侍衛十有三人總管等官俱乾隆二十四年設侍衛乾隆二十六年設初十五員三十五年移駐塔爾巴哈台二員
管理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二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五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五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巴濟吉爾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六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六品克埓克雅喇克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瑪塔爾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牌租巴特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什巴里克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阿斯屯阿喇圖什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五人分理玉斯屯阿喇圖什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伯什克哷木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提斯袞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古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鄂坡勒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汗河阿里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霍爾干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克色勒布依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塞爾滿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庫薩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普魯克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岳普囉克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吉沙爾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總理英吉沙爾五處卡倫伯克一人英吉沙爾屬賽哩克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內惟克哷克雅喇克伯克掌商賈貿易收其稅入餘與伊犁諸處同名者所掌並同
庫車辦事大臣一人兼轄沙雅爾乾隆二十四年設 印房章京一人筆帖式二人委署筆帖式三人辦理糧餉官一人並乾隆三十一年設章京原設二員三十四年裁一員辦理糧餉官乾隆二十四年設二十六年定以陜甘二省縣丞典史差充管理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二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三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採銅伯克一人分理沙雅爾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二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採銅伯克一人
哈爾沙爾辦事大臣一人 印房筆帖式六人管理糧餉官一人又有管理屯政等官由陜西甘肅二省以㕘將㳺撃除派無常員
管理庫爾勒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資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管理布古爾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資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自阿竒木伯克至玉資伯克所掌皆與伊犁諸處同其六品伯克則専司查臺七品伯克則專司採銅均乾隆三十一年設旋因移回戶於庫撤滿裁六品哈子伯克一員増四品阿竒木伯克一員併移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員七品玉資伯克一員前往治之後回戶仍移歸庫爾勒官制亦仍如舊額
吐魯畨辦事大臣一人辦事大臣初駐闢展統緑旗兵三百名乾隆四十二年改定今制移駐吐魯畨 㕘領二人佐領十有五人驍騎校十有五人印房章京一人正八品筆帖式一人委署筆帖式六人乾隆二十六年設印房筆帖式一員後改設章京二員四十一年裁一員其筆帖式一員四十年設委署筆帖式二十六年設初定十三員後裁七員又有聴差各員於內地鎮營員弁內派撥無定額
總理回務扎薩克郡王一人協理回務圖撒拉克齊二人分駐羅布淖爾五品伯克三人六品伯克七人〈詳見藩屬〉
哈密辦事大臣二人掌哈密之屯政與其儲積之數印文稱哈密辦理糧餉大臣而地方諸務亦並治焉 印房章京一人驍騎校一人筆帖式六人總理回衆郡王一人〈詳見藩屬〉管轄五堡回民屯衆諸務以聴於大臣〈謹按哈密雖舊有之地以其為新疆南北兩路之門戶故列於新疆卷中〉
皇朝通典卷三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三十八
職官〈十六〉
提督
提督軍務總兵官直𨽻一人山東一人〈以巡撫兼〉山西一人〈以巡撫兼〉河南一人〈以巡撫兼〉江南一人江西一人〈以巡撫兼〉福建二人浙江一人湖廣一人四川一人陜西一人甘肅二人廣東一人廣西一人雲南一人貴州一人掌統轄本標官兵及分防營汛節制各鎮閲軍實修武備課其殿最以聴於總督直𨽻提督駐古北口節制馬蘭泰寧宣化天津正定五鎮本標四營山東提督駐濟南府節制兗州登州二鎮本標二營山西提督駐太原府節制太原大同二鎮本標二營河南提督駐開封府節制河北南陽二鎮本標二營江南水陸提督駐松江府節制崇明狼山夀春三鎮本標五營江西提督駐南昌府節制南昌贑州二鎮本標二營福建水師提督駐廈門節制金門海壇南澳臺灣四鎮本標五營陸路提督駐泉州府節制福寧汀州建寜漳州四鎮本標五營浙江水師提督駐寧波府節制黃巖定海溫州處州衢州五鎮本標五營湖廣提督駐常徳府節制襄陽宜昌鎮筸永州四鎮本標四營四川提督駐成都府節制川北重慶建昌松潘四鎮本標五營陜西提督駐固原州節制延綏興漢河州三鎮本標五營甘肅甘州提督駐甘州府節制西寧寧夏涼州肅州四鎮本標五營安西提督駐迪化城節制一鎮本標五營廣東提督駐惠州府節制左翼右翼碣石潮州髙州瓊州南澳七鎮本標五營廣西提督駐栁州府節制左江右江二鎮本標五營雲南提督駐大理府節制臨元開化騰越鶴麗昭通普洱六鎮本標五營貴州提督駐安順府節制安籠古州鎮逺威寧四鎮本標四營初提督帶左都督右都督銜者正一品帶都督同知銜者從一品帶都督僉事署都督事者正二品乾隆十八年省都督等銜定為從一品
總兵副將
總兵官直𨽻馬蘭鎮泰寧鎮宣化鎮天津鎮正定鎮各一人山東兗州鎮登州鎮各一人山西太原鎮大同鎮各一人河南河北鎮南陽鎮各一人江南崇明鎮狼山鎮夀春鎮各一人江西南昌鎮南贑鎮各一人福建金門鎮海壇鎮南澳鎮臺灣鎮福寧鎮汀州鎮建寧鎮漳州鎮各一人浙江黃巖鎮定海鎮溫州鎮處州鎮衢州鎮各一人湖廣襄陽鎮宜昌鎮鎮筸鎮永州鎮各一人四川川北鎮重慶鎮建昌鎮松潘鎮各一人陜西延綏鎮興漢鎮河州鎮各一人甘肅西寧鎮寧夏鎮涼州鎮肅州鎮巴里坤鎮各一人廣東左翼鎮右翼鎮碣石鎮潮州鎮髙州鎮瓊州鎮南澳鎮各一人廣西左江鎮右江鎮各一人雲南臨元鎮開化鎮騰越鎮鶴麗鎮昭通鎮普洱鎮各一人貴州安籠鎮古州鎮鎮逺鎮威寧鎮各一人各掌其鎮之軍政統轄本標官兵及分防各營協將弁而受成於提督馬蘭鎮駐遵化州之馬蘭闗本標左右二營同城一營分防三營泰寧鎮駐易州之梁各荘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九營宣化鎮駐宣化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二協二十有四營天津鎮駐天津府本標左右二營同城一營分防二十有二營正定鎮駐正定府本標左右二營同城一營分防十有一營兗州鎮駐兗州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二協十營登州鎮駐登州府本標左右前三營分防二協九營太原鎮駐平陽府本標左右二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十有一營大同鎮駐大同府本標中左右前四營分防一協三十有一營河北鎮駐懐慶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七營南陽鎮駐南陽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七營崇明鎮駐崇明縣本標中左右竒兵四營狼山鎮駐通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五營夀春鎮駐夀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四營南昌鎮駐南昌府本標前後二營同城二營分防十有一營南贑鎮駐贑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十有二營金門鎮駐同安縣本標左右二營海壇鎮駐福清縣之海壇汛本標左右二營南澳鎮駐廣東潮州府之南澳兼屬兩廣總督及廣東提督節制本標左右二營臺灣鎮駐臺灣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三協三營福寧鎮駐福寧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三營汀州鎮駐汀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營建寧鎮駐建寧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一營漳州鎮駐漳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七營同城一營黃巖鎮駐黃巖縣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一營定海鎮駐定海縣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二營溫州鎮駐溫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三協三營處州鎮駐處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一營衢州鎮駐衢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三協三營襄陽鎮駐穀城縣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三營宜昌鎮駐宜昌府本標中左前後四營分防一協三營鎮筸鎮駐辰州府之鎮筸五寨司城本標中左右前四營分防二協二營永州鎮駐永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三營川北鎮駐保寧府本標中左右三營重慶鎮駐重慶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五營建昌鎮駐寧逺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十營松潘鎮駐松潘衛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七營延綏鎮駐榆林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三協二十六營同城一營興漢鎮駐興安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九營河州鎮駐河州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一協十有二營西寧鎮駐西寧府本標中左右前後五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十有二營寧夏鎮駐寧夏府本標左右前後四營同城一營分防二協十有一營涼州鎮駐涼州府本標中左右前後五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十有九營肅州鎮駐肅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二協十有六營巴里坤鎮駐巴里坤城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三營左翼鎮駐東莞之虎門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三協四營右翼鎮駐英徳縣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協二營碣石鎮駐惠州府之碣石衛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營潮州鎮駐㨗勝所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四營髙州鎮駐髙州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三協八營瓊州鎮駐瓊州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六營廣東又有南澳鎮兼屬閩浙總督及福建水師提督節制本標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二營左江鎮駐南寧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三協五營右江鎮駐泗城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三營臨元鎮駐臨安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營開化鎮駐開化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一營騰越鎮駐騰越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協一營鶴麗鎮駐鶴慶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一營昭通鎮駐昭通府本標中左右前四營分防二營普洱鎮駐普洱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安籠鎮駐南籠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四營古州鎮駐古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協四營鎮逺鎮駐鎮逺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協八營威寧鎮駐威寧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營副將直𨽻督標一人三屯協河屯協山永協河間協通州協大名張家口協獨石口協各一人山東文登協膠州協臨清協沂州協各一人山西蒲州協殺虎口協各一人江南督標一人江寧城守營京口協安慶協太湖協各一人江西九江協袁州協各一人福建督標一人閩安協臺灣協北路協水師協福州城守營興化城守營延平城守營各一人浙江杭州城守營嘉興協湖州協紹興協象山協台州協樂清協瑞安協平陽協金華協嚴州協各一人湖廣督標一人鄖陽協黃州協施南協長沙協洞庭協永順協辰州協靖州協沅州協永綏協衡州協寳慶協各一人四川督標將軍標各一人阜和協䕫州協維州協各一人陜西將軍標一人靖逺協慶陽協潼闗協波羅協神木協定邊協漢中城守營岷洮協各一人甘肅督標一人永固協永昌協中衛協西大通協金塔寺協西安協瑪納斯協哈宻協各一人廣東督標一人廣州城守營肇慶城守營惠州協順徳協香山協春江協南雄協三江口協龍門水師協羅定協黃岡協澄海協各一人廣西義寧協平樂協廣逺協潯州協梧州城守營新太協鎮安協各一人雲南督標一人曲靖協楚雄協永昌協龍陵協維西協各一人貴州清江協大定協銅仁協都勻協上江協黔西協遵義協平逺協定廣協各一人各掌其分地之軍政以整飭行伍㕘將以下之在其分內者胥𨽻焉〈凡副將之為總督統理營務者曰督標中軍副將其為駐防將軍統理營務者曰將軍標中軍副將為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理營務及稽核工汛催䕶漕船者曰河標中軍副將漕標中軍副將茲河標漕標副將已別具河道漕運總督篇內故不贅列〉
㕘將㳺撃等官
㕘將直𨽻八人山東九人山西十有四人河南五人江南十有一人江西六人福建十有四人浙江七人湖廣十有三人四川八人陜西九人甘肅十有二人廣東十有六人廣西六人雲南十有二人貴州七人 㳺擊直𨽻二十有三人山東八人山西七人河南三人江南二十有七人江西六人福建四十有一人浙江二十人湖廣三十有二人四川二十有二人陜西二十有八人甘肅四十有三人廣東二十有八人廣西十有一人雲南十有八人貴州十有五人 都司直𨽻五十有八人山東十有二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六人江南二十有三人江西二十有四人福建十有七人浙江二十有五人湖廣二十有一人四川三十人陜西三十有八人甘肅四十有四人廣東三十有五人廣西十有九人雲南十有六人貴州二十有二人〈初設有行掌印都司管田都司僉書及都司經歴㫁事俱雍正二年裁〉
守備直𨽻六十有六人山東二十有一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十有七人江南五十有七人江西十有五人福建六十有六人浙江五十有三人湖廣五十有三人四川四十有二人陜西四十人甘肅六十有九人廣東八十人廣西三十人雲南四十有七人貴州五十人 營千總直𨽻一百三十有六人山東四十有七人山西六十有四人河南二十有八人江南一百四人江西三十有二人福建一百四十有一人浙江一百七人湖廣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人陜西六十有三人甘肅一百三十有七人廣東一百七十人廣西六十有七人雲南九十有七人貴州一百十有六人 把總直𨽻三百十有四人山東一百人山西一百三十有七人河南六十有一人江南二百十有七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二百八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廣二百七十人四川一百九十有九人陜西一百四十有三人甘肅二百九十有八人廣東三百二十有四人廣西一百八十有一人雲南三百一人貴州二百三十有三人各掌其防汛之軍政練飭營伍以聴於其長〈凡㕘將之為提督及巡撫統理營務者稱提標中軍㕘將撫標中軍㕘將游撃之為總兵統理營務者稱鎮標中軍游擊都司之為副將統理營務者稱協標都司其㕘將以下為河道總督漕運總督並各衙門守禦所官俱散見各門類此不贅入〉又設有外委把總直𨽻三百二十有九人山東一百二十人山西二百十有八人河南六十有七人江南三百三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四百六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廣二百七十人四川二百九十有四人陜西二百六十有二人甘肅四百六十有五人廣東三百九十有四人廣西一百八十有一人雲南三百一人貴州二百六十有一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
職官〈十七〉
藩屬各官
外藩䝉古科爾沁等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喀爾喀四部八十五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阿拉善厄魯特一旗烏蘭烏蘇厄魯特二旗額濟訥土爾扈特一旗杜爾伯特十六旗每旗扎薩克一人協理旗務二人或四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或一人參領每六佐領則一人佐領每百丁或二百丁或二百五十丁則一人驍騎校每佐領下則一人惟扎薩克掌治一旗之政令或由世襲或由
簡任不拘爵秩䝉古科爾沁等部四十九旗及青海四部落二十九旗毎旗札薩克以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為之惟喀喇沁添設一旗以一等塔布囊為之喀爾喀等部八十五旗及杜爾伯特十六旗每旗扎薩克以汗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為之阿拉善厄魯特以王及公烏蘭烏蘇厄魯特以貝子額濟訥土爾扈特以貝勒協理旗務掌佐扎薩克之政亦以台吉以上為之自管旗章京以下至驍騎校皆掌統其所屬之衆以聽於扎薩克惟青海達喇嘛察漢諾們汗所屬𫎇古分四佐領不統於各旗給印令達喇嘛管轄每旗按丁數編為佐領設佐領一人驍騎校一人領催六人驍騎五十人六佐領設參領一人佐領多者設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十佐領以下設章京副章京各一人並於每旗台吉內遴選以原爵兼任如台吉內無人於參領內遴選參領於佐領內遴選佐領於驍騎校內遴選以次遞升〈按外藩䝉古自康熈三年以前來歸者稱內扎薩克自康熈二十七年以後來歸者稱外扎薩克設官雖同而分地各異其大別有三一為漠南科爾沁等部一為漠北喀爾喀四部一為青海四部若阿拉善厄魯特額濟訥土爾扈特皆在寧夏甘肅邊外亦漠南地杜爾伯特在喀爾喀疆理之內烏蘭烏蘇又喀爾喀賽音諾顔部所轄也故以漠南漠北青海等部區別為三〉 回部哈密一旗扎薩克一人協理旗務一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一人參領二人佐領十三人吐魯畨一旗扎薩克一人協理旗務二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參領二人佐領十五人伯克十人凡回部之乆經內屬者一如䝉古之制編為旗分設扎薩克以下等官哈密扎薩克以功晉郡王貝勒吐魯畨晉郡王〈按哈密吐魯畨二部雖並膺王封而實佐我駐劄大臣共理庶政故互見於新疆各官屬而其屬則冠以 天朝之品秩仍存諸部之舊稱謹具列於此至於 徳威遐布西域蕩平二萬餘里安屯置郡土爾扈特復率衆輸誠全部歸順其間量材授職品秩昭然而悉 簡大臣往臨其政故並列新疆卷中而識其區別如右雲〉土司各官
甘肅土指揮使八人指揮同知七人指揮僉事八人土千戶八人正千戶一人副千戶二人土百戶九人青海千戶一人百戶二十四人百長二十六人西藏百戶十六人百長十人 內土指揮使河州衛一人狄道衛一人平畨縣三人西寧縣三人指揮同知河州衛一人平畨縣一人西寧縣一人碾伯縣四人指揮僉事平畨縣一人西寧縣二人碾伯縣三人洮州二人土千戶河州保安撒喇四房一人保安撒喇族五一人平畨縣一人武威縣一人永昌縣一人古浪縣一人碾伯縣一人大通縣一人正千戶平畨縣一人副千戶平畨縣一人洮州㕔一人土百戶河州癿藏一人平畨縣二人碾伯縣二人岷州四人青海竒克巴彥南稱族千戶一人阿里克族百戶二人格爾吉族百戶三人䝉果爾津族邕希葉布族百戶各一人玉樹族百戶四人蘇魯克族尼牙木錯族庫固察族稱多族百戶各一人扎武族百戶二人下扎武族下阿拉克沙族上隆壩族下隆壩族蘇爾莽族多倫尼托克安都族百戶各一人葉爾吉族阿薩克族列玉族阿永族拉爾吉族丹巴族巴彥南稱界綽庫爾族桑博爾族隆東族百戶各一人洞巴族百長三人上隆壩族百長一人下隆壩族百長三人阿拉克碩族百長四人附住玉樹界內噶爾布族附住紮武界內班石族白利族哈爾受族吹冷多爾族巴彥南稱界內拉布庫克百長各一人西藏納克書貢巴族納克書色爾查族納克書畢魯族納克書奔頻族納克書拉克什族納克書達格魯克族勒納夥爾族卭布納克魯族夥爾族百戶各一人卭布噶魯族卭布色爾查族百戶各二人格魯克族上岡噶魯族夥爾遜提嘛爾族百戶各一人白臘岡扎嘛爾族撲錯族三查族三納拉巴族上阿查克族下阿查克族上多爾樹族下多爾樹族夥爾彭他嘛族夥爾拉塞族百長各一人雍正十三年覆准清理西寧玉樹納克書等畨子分界安插其千人以上之部落設千戶一人百戶以上之部落設百戶一人千戶之下設百長五人或六人百戶之下設百長三人或四人各給號紙凡土司各掌其所屬畨夷軍民之政自知府以下至典史為文職𨽻於吏部騐封司自宣慰指揮使以下至千戶百戶為武職𨽻於兵部武選司而各省文武大員統轄焉各以其土之所有為貢或三年一貢或五年一貢其承襲按其支𣲖宗圖定其當襲者不容混冐順治初定土司承襲由督撫具題將該土司宗圖親供司府州鄰印信甘結及舊敇印號紙送部親身赴京兵部查騐明確方准承襲康熈十一年題准土司襲職子弟年滿十五嵗方許承襲未滿十五嵗者督撫報部將土司印信事務令本族土舍䕶理俟年滿督撫題請承襲又題准土官襲職傳其親身赴京取具地方官保結並宗圖呈報該督撫保送到日許其承襲雍正三年覆准各處土司文武官員嫡長子孫承襲本職其支庶子弟有馴謹能辦事者俱許本職土官詳報督撫具題請
㫖酌量給與職銜令其分管地方事務其所授職視土官各降二等如文職土官係知府則所分者給通判職銜係通判則所分者給縣丞銜武職係指揮使則所分者給指揮僉事銜本土官係指揮僉事則所分者給與正千戶銜四年覆准土司土目有隨師効力應行議敘之員止就原土職加銜如宣慰使司宣撫使司安撫使司則有各司使副使同知僉事等員招討司則有招討使副招討使長官司則有長官副長官等銜指揮司則有指揮使同知僉事正千戶副千戶百戶等銜均照原官品級以次陞授遞加至宣慰使指揮使而止如有餘功准其隨帶仍令以本土職管事及襲替時亦以原職承襲〈各員額 國初以來隨時置設亦時有裁改今以現在部冊為定各省並同又初宣慰招討二司設有經厯雍正二年裁〉
四川土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土巡檢二人土副巡檢一人宣慰使五人副使一人宣撫使五人副
使三人安撫司二十人副使三人長官三十有七人副長官三人千戶四十人土千總二人土百戶一百六十有三人 內龍安府土通判一人土知事一人石砫土通判一人水草坪牟托土巡檢各一人竹木坎土副巡檢一人軍民宣慰使司一曰
明正長河西魚通寧逺宣慰使一人宣慰使司五曰董卜韓胡曰布拉克㡳曰巴旺曰梭磨各宣慰使一人曰徳爾格忒宣慰使副使各一人宣撫使司五曰卭部曰沙罵曰綽斯甲並宣撫使一人曰裏塘宣撫使一人副使二人曰巴塘宣撫使一人副使一人安撫司二十曰長寧曰加渇瓦寺曰沃日曰𤓰別曰木裏曰單東革什咱曰巴底曰瓦述餘科曰竹窩曰綽倭曰霍耳綽倭曰霍耳章谷曰霍耳孔撒曰霍耳甘孜磨書曰霍耳咱䕶曰霍耳林蔥曰上納奪各安撫司一人曰喇滾曰下瞻對曰春科各安撫使一人副使一人長官司三十有七曰阿都長官一人副長官一人曰靜州曰隴木曰岳希曰實大闗曰松岡曰卓克塞曰黨壩曰威龍州曰普濟州曰昌州曰沈邊曰冷邊曰瓦述崇喜曰瓦述毛了曰瓦述曲登曰瓦述色他曰瓦述更平曰霍耳納林沖曰霍耳白利曰霍耳東科曰春科髙日曰上瞻對曰𫎇葛結曰中瞻對茹色曰泥溪曰平茶洞曰平夷曰蠻夷曰沐川曰九姓曰河東曰嘉克杜時述曰石耶峝曰邑梅各長官一人曰地壩曰馬喇各副長官一人曰咱哩曰松坪曰雙則紅凹寨曰班佑寨曰川柘寨曰佘灣寨曰祈命寨曰寒盼寨曰商巴寨曰谷爾壩那浪寨曰竹當寨曰包子寺寨曰甲多寨曰墨蒼寨曰阿強寨曰呷竹寺曰丟谷寨曰雲昌寺曰沙壩曰阿思洞寨曰峩眉喜寨曰七布寨曰毛革阿按寨曰麥雜佘灣寨曰松林地曰暖帶密曰暖帶田壩曰酥州曰黎溪州曰迷易所曰鹽井衛中所曰左所曰右所曰古柏樹曰瓦述寫達曰瞻對峪納曰上納奪曰中郭羅克押落寨曰中阿樹曰上瞻對撒敦土千戶各一人曰河西曰雷波千萬貫土千總谷一人曰沙卡阿業曰木噶媽寺猛呷阿他曰瓦七
立曰惡落曰白桑曰惡熱曰上八義曰下八義曰沙悞石曰作蘓策曰八哩籠壩曰上渡噶喇佳寨曰中渡亞出卡曰他咳曰索窩籠巴曰惡拉曰八烏籠曰拉里曰姆朱曰樂壤曰上渣壩惡疊曰上渣壩卓泥曰中渣壩熱錯曰中渣壩業窪石曰中渣壩沱曰下渣壩莫藏石曰扒桑曰木轆曰革窪卡巴曰呷那工㺯曰吉增卡桑阿籠曰魯密東谷曰普共碟曰郭宗曰結藏曰初把曰祖卜柏哈曰昌拉曰堅貞曰達媽曰格桑曰本滾曰長結杵尖曰長結松歸曰白隅曰梭布曰達則曰卓籠曰窪
黑曰阿招曰膩乃窠曰旁阿孤曰明州樂土曰油石洞穵希曰大羊腸曰斡田壩曰麻栁壩曰輸沃
曰冷紀曰阿細柘弄寨曰巴細蛇任壩寨曰上作革寨曰合壩獨雜寨曰轄幔寨曰下作革寨曰物藏寨曰熱當寨曰磨下寨曰甲凹寨曰阿革寨曰郎惰安出寨曰下泥巴曰熱霧曰拈佑曰疊溪閫外曰沙壩曰大姓黑水曰小姓黑水曰疊溪閫內小姓曰松坪曰料林坪曰野豬塘曰白石村曰前後山曰六翁曰老鴉漩曰阿得橋曰白路曰虛郎曰苖出曰大村曰糯白瓦曰窩卜曰迤東大鹽井曰熱即哇曰中村曰架州曰三大支曰河西地曰繼事田曰長村曰大石頭曰者保曰紅卜苴曰普隆曰披砂曰鹽井衛前所曰後所曰上撒路曰中撒路曰下撒路曰崇路各謨寨曰作路生納寨曰上勒凹曰下勒凹曰瓦述更平曰瓦述墨科曰霍耳孔撒科則曰蘇述曰霍耳圖根滿牒曰籠壩曰雜谷馬竹卡曰瓦述色他曰上郭羅克曰下郭羅克曰上阿樹曰下阿樹曰小阿樹曰鵲箇寨曰雲多曰儀蓋曰麻林曰瓦述毛茂丫曰上臨卡石曰下臨卡石曰岡裏曰桑隆曰上蘓阿曰下蘓阿曰郭布曰桑阿籠百戶各一人曰三舍羊峝曰瓦述更平東撒曰雜竹卡曰東署曰革賫曰下革賫曰黎州大田百戶各二人曰上納奪黎窩百戶三人曰上革齎百戶四人
廣西土知州二十六人土州同一人土州判一人土知縣四人土巡檢十二人長官二人副長官一人 內土州知州二十六人曰南丹州那地州田州歸徳州果化州忠州萬承州全茗州憑祥州下石西州太平州安平州茗盈州結安州佶倫州龍英州都結州鎮逺州江州思州上下凍州下雷州上映州思陵州向武州都康州土州同一人曰上蘭州土州判一人曰陽萬州土知縣四人曰忻城曰羅陽曰羅白曰上林土巡檢十二人曰上龍司曰湖潤寨曰白山司曰興隆司曰那馬司曰定羅司曰舊城司曰下旺司曰安定司曰都陽司曰古零司曰遷隆峝長官司二曰永順長官一人副長官一人曰永定長官一人
雲南土知府四人土同知一人土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土經厯一人土知州四人土州同四人土州判二人土縣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土巡檢十有九人土典史一人土驛丞三人宣慰使一人指揮使二人宣撫使五人副宣撫使二人安撫使三人長官三人副長官三人土守備四人土千總二十有八人土把總五十有五人 內土府知府四人曰景東府曰永寧府曰𫎇化府曰孟定府土同知一人曰廣南府土通判二人曰麗江府曰鶴慶州土知事一人曰景東府土經厯一人曰開化府土州知州四人曰富州曰北勝州曰灣甸州曰鎮康州土州同四人曰姚州曰順州曰北勝州曰鎮南州土州判二人曰新興州曰鎮南州土縣丞五人曰雲南曰平彛曰新平曰南澗曰楚雄土主簿二人曰雲南曰定逺土巡檢十九人曰練象闗曰南平闗曰定西嶺曰青索鼻曰鳳羽鄉曰上江觜曰下江觜曰箭杆曰蒲陀崆曰納更山曰三岔河曰保甸曰猛麻曰猛猛曰觀音山曰鎮南闗曰阿雄闗曰回蹬闗曰沙矣舊土典史一人曰浪穹土驛丞三人曰板橋驛曰在城驛曰觀音山軍民宣慰使司宣慰使一人曰車里指揮使二人曰整欠曰孟艮宣撫使司宣撫使五人曰千崖曰隴川曰南甸曰耿馬曰孟連副宣撫使二人曰盞達曰遮放安撫使司安撫使三人曰潞江曰猛夘曰芒市長官司長官二人曰戶撒曰臘撒副長官三人曰十二闗曰那樓茶甸曰虧容甸土守備四人曰儒林等里一人麗江府一人迭巴二人土千總二十八人曰儒林等里曰永豐等里曰斗門磨沙曰喇博曰猛遮曰普藤曰檜溪阿興曰六庫曰老窩曰江邊曰格咱曰泥西曰魯掌登埂曰鎮逺各一人曰寳寧縣曰麗江府曰神翁曰奔子欄曰阿墩子各二人曰元江州四人土把總五十五人曰納更司曰寳寧縣曰永豐等里曰定南等里曰岩旺曰他旦曰老是達曰猗邦茶山曰猛臘曰易武曰猛阿曰猛籠曰打羅曰猛海曰猛混曰頂針曰猛旺曰整董曰猛烏曰耿馬曰洗馬溪曰漕潤曰臨城曰瀾滄江曰其宗喇普曰奔子欄曰阿墩子曰次竹曰古勇曰明光闗曰鎮逺曰橄欖壩曰烏得各一人曰六困曰大塘闗曰威逺各二人曰迭賓十六人
貴州土同知二人土通判一人土推官一人土吏目一人土縣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土巡檢二人長官司長官六十六人副長官二十一人 內鎮逺府土同知土通判土推官各一人獨山司土同知一人重安司土吏目一人安化縣土縣丞土主簿土巡檢各一人餘慶縣土縣丞土主簿各一人印江縣甕水司草塘司土縣丞各一人盤江司土巡檢一人長官司六十五曰爛土曰麻嚮曰豐寧上曰豐寧下曰上馬橋曰方畨曰臥龍畨曰小龍畨曰金石曰大龍畨曰程畨曰小程畨曰羅畨曰韋畨曰養龍曰大平伐曰小平伐曰新添曰沙營曰施溪曰邦水曰樂平曰平定曰楊義曰八舟曰中林騐洞曰古州曰新化曰亮寨曰頂營曰蠻夷曰慕役曰虎墜曰大谷龍曰小谷龍曰羊腸曰平伐曰岩門曰宣化曰龍里長官各一人曰盧畨曰都坪曰都素曰黃道溪長官各二人曰木𤓰曰底寨曰白納曰都勻曰歐陽曰湖耳曰省溪曰烏羅曰卭水十有五洞蠻夷曰提溪曰沿河佑溪曰朗溪曰潭溪曰洪州泊裏曰乖西曰平頭著可各長官一人副長官一人曰偏橋長官一人左右副長官二人曰石阡曰新西堡曰康佐副長官各一人思南府隨府屬辦事長官一人
僧錄道錄等司
僧錄司左右善世各一人左右闡教各一人左右講經各一人左右覺義各一人掌釋教之事 各直省府屬曰僧綱司都綱一人副都綱一人州屬曰僧正司僧正一人縣屬曰僧㑹司僧㑹一人各掌其屬釋教之事 道錄司左右正一各一人左右演法各一人左右至靈各一人左右至義各一人掌道教之事 各直省府屬曰道紀司都紀一人副都紀一人州屬曰道正司道正一人縣屬曰道㑹司道㑹一人各掌其屬道教之事〈按善世正一俱正六品闡教演法俱從六品講經至靈俱正八品覺義至義俱從八品餘俱未入流各司其業不與職官並列謹附識〉
本朝凡緇黃之持修精進者俱䝉
特恩錫以國師禪師真人之號非正員不具載惟正一嗣
教真人
國初曾授以光祿大夫
誥命乾隆十二年議定正一真人有統率龍虎山上清宮道衆之責秩視太醫院院使為正五品令其世襲三十一年正一真人來朝京師
特㫖加恩晉視三品秩世襲如故其僧道等官自天聰六年始設順治年間定品制悉仿明舊謹依㑹典體例附於品官之後雲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四十
職官〈十八〉
文武官階
文職正一品曰光祿大夫從一品曰榮祿大夫正二品曰資政大夫從二品曰通奉大夫正三品曰通議大夫從三品曰中議大夫正四品曰中憲大夫從四品曰朝議大夫正五品曰奉政大夫從五品曰奉直大夫正六品曰承徳郎從六品曰儒林郎正七品曰文林郎從七品曰徴仕郎正八品曰修職郎從八品曰修職佐郎正九品曰登仕郎從九品曰登仕佐郎若吏員出身者其從六品正七品俱為宣徳郎不及九品者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從俱光祿大夫從三品為中大夫後改定凡官階五品以上為
誥授六品以下為
敕授武官亦如之
武職正一品曰建威將軍從一品曰振威將軍正二品曰武顯將軍從二品曰武功將軍正三品曰武義將軍從三品曰武翼將軍正四品曰昭武都尉從四品曰宣武都尉正五品曰武徳騎尉從五品曰武徳佐騎尉正六品曰武畧騎尉從六品曰武畧佐騎尉正七品曰武信騎尉從七品曰武信佐騎尉正八品曰奮武校尉從八品曰奮武佐校尉正九品曰修武校尉從九品曰修武佐校尉初制正從一品俱榮祿大夫正二品曰驃騎將軍從二品為驍騎將軍正三品為昭勇將軍從三品為懷逺將軍正四品為明威將軍從四品為宣武將軍正五品為武徳將軍從五品為武畧將軍正六品為昭信校尉從六品為顯忠校尉正七品為奮力校尉經乾隆二十年改定公侯伯及正一品俱光祿大夫從一品為振威大夫正二品為武顯大夫從二品為武功大夫正三品為武義大夫從三品為武翼大夫正四品為昭武大夫從四品為宣武大夫正五品為武徳郎從五品為武畧郎正六品為武信郎從六品為武信佐郎正七品為奮武郎嗣以文職正一品起至從九品共十八階武職從一品起至正七品共十二階多寡懸殊體制未協經乾隆五十一年增設階品改定
封典名號用昭畫一焉
國朝定命婦之制凡封贈一品之妻為一品夫人二品妻夫人三品妻淑人四品妻恭人五品妻宜人六品妻安人七品妻孺人八九品止封本身〈臣〉等謹按續通典承杜佑通典之例備載散官葢金元及明皆以官階為散也
本朝增設官制凡文職十八階武職亦照文階釐定並為十八階初制凡遇
覃恩及三年考滿均給封贈康熙九年停三年考滿之例止遇
覃恩按品頒給一品封贈三代二品三品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贈一代凡貤封贈者聽均論服制不准旁推其八品以下亦得貤封贈父母
祿秩
宗室嵗支俸銀祿米親王〈銀一萬兩米六千石〉世子〈銀六千兩米三千石〉郡王〈銀五千兩米二千五百石〉長子〈銀三千兩米一千五百石〉貝勒〈銀二千五百兩米一千二百五十石〉貝子〈銀一千三百兩米六百五十石〉鎮國公〈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輔國公〈銀五百兩米二百五十石〉一等鎮國將軍〈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二等鎮國將軍〈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鎮國將軍〈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銀三百三十五兩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一等輔國將軍〈銀三百一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二等輔國將軍〈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輔國將軍〈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銀二百三十五兩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一等奉國將軍〈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二等奉國將軍〈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三等奉國將軍〈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銀一百三十五兩米六十七石五斗〉奉恩將軍〈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 謹按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俱係宗室封爵不入品秩內其俸銀俸米現據戶部則例編載〉八旗世職嵗支俸銀祿米一等公〈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二等公〈銀六百八十五兩米三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公〈銀六百六十兩米三百三十石〉閑散公〈銀二百五十五兩米一百二十七石五斗〉一等侯兼一雲騎尉〈銀六百三十五兩米三百一十七石五斗〉一等侯〈銀六百一十兩米三百五石〉二等侯〈銀五百八十五兩米二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侯〈銀五百六十兩米二百八十石〉閑散侯〈銀二百三十兩米一百一十五石〉一等伯又一雲騎尉〈銀五百三十五兩米二百六十七石五斗〉一等伯〈銀五百一十兩米二百五十五石〉二等伯〈銀四百八十五兩米二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伯〈銀四百六十兩米二百三十石〉伯品級官〈銀二百五兩米一百二石五斗〉一等子又一雲騎尉〈銀四百九十五兩米二百四十七石五斗〉一等子〈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二等子〈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子〈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一等男又一雲騎尉〈銀三百三十五兩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一等男〈銀三百一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二等男〈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男〈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銀二百三十五兩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一等輕車都尉〈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二等輕車都尉〈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三等輕車都尉〈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騎都尉又一雲騎尉〈銀一百三十五兩米六十七石五斗〉騎都尉〈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雲騎尉〈銀八十五兩米四十二石五斗〉恩騎尉〈銀四十五兩米二十二石五斗〉以上世爵俸祿俱由都統咨部支領其曽經効力行間致仕者或給半俸或給全俸由兵部奏請凡八旗武職皆同其或授外省文職者如世爵之俸浮於外俸於任所支領外俸其世爵銀米仍留京支領若與外俸相等及外俸浮於世爵者俸銀均在任所支領其世爵祿米仍准留京〈乾隆三年定〉其或授外省武職者世爵祿米照文員例留京支領〈乾隆四年定〉漢世爵俸祿各由本省支給咨部察核凡擢用京營外省及選授侍衛者均食全俸其發標効力未經受職及自願効力非
命往者均給半俸實授始給全俸如奉
㫖令其回籍及不能供職並未及嵗承襲在家閑住者均停給俸〈雍正十三年定〉至在京文武官員俸銀滿洲漢人俱一例按品頒發祿米即照俸定數每俸銀一兩支祿米一斛正從一品〈銀一百八十兩米九十石〉正從二品〈銀一百五十五兩米七十五石五斗〉正從三品〈銀一百三十兩米六十五石〉正從四品〈銀一百五兩米五十二石五斗〉正從五品〈銀八十兩米四十石〉正從六品〈銀六十兩米三十石〉正從七品〈銀四十五兩米二十二石五斗〉正從八品〈銀四十兩米二十石〉正九品〈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釐米一十六石五斗五升七合〉從九品〈銀三十一兩五錢米十五石七斗五升〉未入流俸銀祿米與從九品同又雍正五年二月議准
盛京五部及守䕶
陵寢文武各官俸銀照京員正俸一體頒給又十三年議
准凡
內府及王公府屬佐領照八旗佐領一體頒給俸祿又乾隆元年四月奏准七品筆帖式嵗支俸銀三十八兩八品二十八兩九品二十一兩祿米照俸支給又凡在京官員於正俸外加倍賞給曰恩俸其數與正俸同雍正五年二月奉
諭㫖令乾清門侍衛照品加給俸銀一倍祿米不必加給
又六年二月奉
諭㫖吏戶兵刑工五部堂官除差往外省署印外俸銀俸米著加倍給與其署理之大臣亦照此賞給若遇罰俸案件將分外所給之俸不必入議又乾隆元年六月奉
諭㫖禮部堂官照五部堂官例給與雙俸又八月奉諭㫖從前在京文官俸入未足供其日用屢厪
皇考聖懷是以雍正三年
特㫖增添漢官俸米而各部堂官又加
恩給與雙俸其餘大小各員俸銀俱仰體
皇考加恩臣工之意仿照雙俸之例加一倍賞給俾得用度從容專心官守所給恩俸自乾隆二年春季為始又近奉
特㫖凡在京文武各官降級革職留任者其應得俸米仍照原品支領以示體恤至八旗官員養亷之設自雍正五年二月奉
諭將兩淮鹽課羨餘銀每旗賞給一千兩分撥都統副都統等員各有差三月又將兩浙鹽課羨餘銀賞給一萬兩分撥前鋒統領䕶軍統領等員各有差至乾隆十年奉
特恩議定今制凡嵗給在京旗員養亷領侍衛內大臣〈九百兩〉滿洲都統〈七百兩〉䝉古都統漢軍都統前鋒統領䕶軍統領〈六百兩〉滿洲副都統歩軍統領〈五百兩〉𫎇古副都統漢軍副都統歩軍翼尉內大臣散秩大臣鑾儀使上駟院卿奉宸院卿武備院卿〈四百兩〉叅領〈六十兩〉副叅領前鋒侍衛印房官〈四十兩〉至各直省大小文員俸銀俱照在京文員正俸按品支領在外武職俸銀正一品〈九十五兩有竒〉從一品〈八十一兩有竒〉正二品〈六十七兩有竒〉從二品〈五十三兩有竒〉正從三品〈三十九兩有竒〉正從四品〈二十七兩有竒〉正從五品〈一十八兩有竒〉正從六品〈一十四兩有竒〉正從七品〈一十二兩有竒〉薪銀正從一品正從二品〈一百四十四兩〉正從三品〈一百二十兩〉正從四品〈七十二兩〉正從五品〈四十八兩〉正從六品正從七品〈三十二兩〉乾隆十八年改提督為從一品總兵官為正二品各按品給俸如制至直省文員養亷之設始於雍正二年山西巡撫諾岷奏請以耗羨之存公者即其贏餘定為各官養亷嗣後各省大吏俱奏請仿效其法䝉
世宗憲皇帝次第允行逮我
皇上御極之初復增定佐雜各官養亷其多寡之數詳
見戶部則例廩祿門內茲不悉載
〈臣〉等謹按
國朝定製於俸祿之外加給外吏養亷仰見
加惠臣工及杜止貪墨之至意若夫酌耗羨之多寡分差務之繁簡同一省而官有等差同一官而數有等差自督撫司道以至佐貳雜職為數遞減不等
皆核其籍於戶部至八旗武職大臣及各員舊給親兵隨糧直省武職自提鎮至將弁舊有親丁名糧另詳兵典又考杜典及五朝典秩祿後復有職田一門
國初勲臣皆給莊田以代廩祿尋即按品給祿其莊田之數詳見田賦不另載
秩品〈滿漢文職 滿漢武職 土官武職〉
滿漢文職
正一品
太師 太傅太保
殿閣大學士〈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後俱改為正二品兼各部尚書銜今定正一品〉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各部院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初制尚書都御史滿洲俱一品漢人俱二品後俱改為二品康熙六年復改滿洲為一品九年俱定為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升為從一品〉
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各省總督〈加尚書銜者從一品〉 各部院左右侍郎〈初制滿洲漢軍二品漢人三品順治十六年俱改三品康熙六年復改滿洲為二品九年定俱為正三品雍正八年升為從二品乾隆十四年復升為正二品〉 內務府總管〈初定三品今定正二品〉
從二品
內閣學士〈初定滿洲漢軍二品漢人三品後改為正五品以兼禮部侍郎銜從侍郎品級為正三品今定從二品〉 翰林院掌院學士〈初定正五品以兼禮部侍郎銜從侍郎品級為正三品今定從二品無專員以閣部大臣翰林出身者領之〉 各省巡撫〈加侍郎銜正二品〉 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滿洲初係二品後改為三品復改為二品今定為正三品〉 大理寺卿〈滿洲初係二品後改為三品復改為二品今定為正三品〉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順天奉天二府府尹武備院卿上駟院卿 奉宸苑卿
孔廟三品執事官 按察使司按察使
從三品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都轉鹽運使司運使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正〉 大理寺少卿〈四品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復改為三品今定〉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 鴻臚寺卿〈為正四品滿洲初係三品後定〉順天奉天二府府丞 四品
太廟尉
陵寢掌闗防官
陵寢尚茶正
陵寢尚膳正
孔廟四品執事官 各省守巡道
從四品
內閣侍讀學士〈為正四品初係三品後改為從五品兼太常寺卿銜尋停兼銜〉翰林院侍讀學士〈後定為從四品初係從五品後定為〉翰林院侍講學士 國子監祭酒〈滿洲初係三品後定為從四品兼太常寺少卿銜後停兼銜〉 都轉鹽運使司同知 各府知府〈初係正四品今定從四品〉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叅議〈滿洲初係四品後定為正五品〉 光祿寺少卿〈滿洲漢軍初係四品後定為五品〉 六科給事中〈滿洲初係四品康熙二年改為七品六年復為四品九年定俱為正七品雍正七年升為正五品〉 宗人府理事官〈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今定為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五品復改四品復改為三品今定為正五品〉 五品
壇尉 五品
太廟尉 順天奉天二府治中 內務府管領 欽天監監正〈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三品今定為五品〉 太醫院院使
陵寢副掌闗防官
孔廟五品執事官
盛京鳯凰城迎送官 各府同知 鹽運監掣同知從五品
翰林院侍讀〈初係六品後定為從五品侍講同〉 翰林院侍講司經局洗馬 各道監察御史〈滿洲漢軍初係三品順治十六年改為七品康熙六年改為四品九年復為正七品雍正七年定滿洲由員外郎漢軍由郎中升授漢人由內閣侍讀編修檢討郎中員外郎補授者為正五品由中行評博行取知縣補授者為正六品乾隆十七年俱改為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 內閣侍讀〈初係四品今改為從五品〉 宗人府副理事官 各部院員外郎〈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五品復改為四品今定為從五品〉 鹽運使司副使 鹽課提舉司提舉 各州知州
正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國子監司業 各部院主事〈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今定為正六品〉 宗人府經歴〈初係四品後改為五品今定為正六品〉 都察院經歴 都察院都事大理寺左右寺丞〈滿洲漢軍初係四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今定為正六品〉內務府副內管領 內務府司俎官 武備院
掌葢 武備院庫掌 奉宸苑六品苑丞 奉宸苑六品庫掌 太常寺寺丞 六品
壇尉 欽天監監副〈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今定為正〉欽天監春夏中秋冬官正 太醫院院判 王府管領
孔廟六品執事官 京府通判 京縣知縣 兵馬司指揮 神樂署署正 六品朝鮮通事
盛京管官屯六品官
盛京管千丁六品官
盛京管理琉璃窯官 各府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贊善 翰林院修撰 光祿寺署正〈六品初係四品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今定〉 欽天監滿洲五官正 王府典膳 王府馬羣牧長 布政使司經歴 布政使司理問 鹽運司運判 各州同知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 通政使司知事〈為從六品初係四品〉 通政使司經歴 大理寺左右評事〈後定為正七品滿洲漢軍初係復改為五品後定為正〉 內閣典籍〈七品滿洲漢軍初係正五品後改為從八品今定為正〉
皇史宬尉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典簿 七品
堂子尉 國子監監丞 太僕寺滿主簿 各部寺內務府司務 武備院司弓 武備院司幄 上駟院廐長 上駟院牧長 奉宸苑七品苑丞 奉宸苑七品苑副 奉宸苑七品庫掌 孔顔曾孟四氏儒學教授
孔廟七品執事官
孔廟司樂
孔廟管勾
孔廟典籍 京府儒學滿漢教授 京府儒學滿訓導 兵馬司副指揮 京縣縣丞 各部院衙門七品筆帖式 七品朝鮮通事
盛京管理驛站官
盛京管千丁七品官 按察使司經歴 各縣知縣
各府儒學教授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 內閣撰文辦事中書舍人 中書科中書舍人〈滿洲初係四品後定為從〉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博士 詹事府主簿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各署署丞〈七品初係六品康熙九年定〉 鑾儀衛經歴順天府經歴 奉天府經歴 京府儒學漢訓導太常寺各祠祭署奉祀 欽天監五官靈臺郎王府司庫 布政使司都事 鹽運司經歴
各州州判 衛經歴
正八品
翰林院五經博士 國子監學正 國子監學録欽天監主簿 各部院衙門八品筆帖式 八
品朝鮮通事 太常寺協律郎 太醫院御醫八品
堂子尉 內務府司匠 武備院司矢 武備院司匠奉宸苑八品苑丞 奉宸苑八品苑副
孔廟八品執事官 布政使司庫大使 按察使司知事 各府經歴 同知經歴 各縣縣丞 各州儒學學正 各縣儒學教諭 鹽課司大使鹽運使批騐所大使 各部院司務〈初係從九品今定為正八品〉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 國子監典簿 欽天監五官挈壺正 太常寺各祠祭署祀丞 神樂署署丞 太醫院八品吏目 王府司匠 王府牛羣牧長王府羊羣牧長 布政使司照磨 鹽運使知事各府州縣儒學訓導
正九品
禮部太常寺
盛京讀祝官〈初係五品後定為正九品〉 內務府太常寺
盛京贊禮郎〈滿洲初係四品改為九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後定為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 寳泉寳源局大使 㑹同館大使 欽天監五官監候 欽天監五官司書
孔廟九品執事官 按察使司照磨 各府知事茶馬司大使 各縣主簿
從九品
翰林院待詔 國子監典籍 四譯館正教序班太常寺司樂 鴻臚寺鳴贊 鴻臚寺序班
工部內務府製造庫司匠〈初係七品後定為從九品〉 欽天監博士 欽天監五官司晨 刑部司獄 京府照磨 京府司獄 太醫院九品吏目 府宣課司大使 布政司庫大使 按察司司獄 道庫大使 各府照磨 同知照磨 各州吏目 府稅課司大使 各府司獄 通判司獄 巡檢司巡檢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內務府庫掌 內務府署庫掌內務府監造 奉宸苑未入流苑丞 奉宸苑未入流苑副 禮部鑄印局大使 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 各府檢校 各縣典史 府庫大使 鹽茶大使 驛丞 批騐所大使 鹽運司庫大使 州縣稅課司大使 牐官 遞運所大使 河泊所所官 道倉大使 州庫大使 州倉大使縣倉大使 營倉大使 長官司吏目〈謹按以上厯年裁省各官其沿革具詳各職篇中謹識〉
滿漢武職
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
內大臣 八旗滿洲䝉古漢軍都統 外省駐防將軍 烏嚕木齊都統 察哈爾都統 提督正二品
左右翼前鋒統領 八旗䕶軍統領 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歩軍統領 八旗滿洲𫎇古漢軍副都統 鑾儀使 外省駐防副都統 總兵從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將〈謹按舊有署副將今停下署叅將遊撃部司守備並同〉正三品
一等侍衛 冠軍使 火器營翼長 健鋭營翼長 歩軍翼尉 包衣䕶軍統領
圓明園營總 鳥鎗營總 前鋒叅領 䕶軍叅領驍騎叅領
陵寢總管 圍總管 黒龍江總船礮水手總管 察哈爾總管 城守尉 王府長史 叅將從三品
圓明園包衣營總 包衣䕶軍叅領 包衣驍騎叅領 吉林叅領 黒龍江叅領 察哈爾叅領駐防協領 王府一等䕶衛 游撃〈初係正三品後改從三品〉正四品
二等侍衛 雲麾使 前鋒侍衛 副䕶軍叅領副鳥鎗䕶軍叅領 副前鋒叅領 副驍騎叅
領 佐領 歩軍協尉 信礮總管
南苑總管
陵寢副總管
陵寢司工匠 圍場翼長 上都達布遜諾爾達里崗愛總管 太僕寺馬厰駝厰總管 防守尉 駐防叅領 黒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四品官 貝勒府司儀長 都司〈初係正三品後改為從三品復改正四品又改從三品今定正四品〉
從四品
城門領 包衣副䕶軍叅領 包衣副驍騎叅領包衣佐領〈原列正四品查包衣副叅領係從四品佐領與副叅領體制相等乾隆五〉
〈十一年改正〉 察哈爾副叅領〈原列正四品查察哈爾叅領係從三品副叅領應列從四品以符體制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察哈爾佐領〈原列正四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王貝勒府四品典儀 王府二等䕶衛正五品
三等侍衛 治儀正 歩軍副尉 歩軍校 監守信礮官
南苑門章京
陵寢防禦
陵寢管理燒造磚瓦官 分管佐領 葢州牛莊二處滿洲掌印防禦 闗口守禦 防禦 黒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五品官 守備
從五品
四等侍衛 委署前鋒叅領 委署䕶軍叅領委署鳥鎗䕶軍叅領 王貝勒府五品典儀 王公府三等䕶衛 守禦所千總 河營委署守備正六品
藍翎侍衛 整儀尉 親軍校 前鋒校 䕶軍校 鳥鎗䕶軍校 驍騎校 監造火藥官
陵寢祭祀供應官 太僕寺馬厰駝厰翼長 黒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六品官 門千總 營千總〈原例從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從六品
委署歩軍校 內務府六品翎長 王貝勒貝子府六品典儀 衛千總〈原例正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正七品
城門吏 弓匠固山達
盛京游牧正尉 太僕寺馬厰駝厰固山達 七品廕監生 把總
從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貝子公府七品典儀
正八品
盛京養息牧左右翼長 八品廕監生 外委千總從八品
委署親軍校 委署前鋒校 委署䕶軍校 委署驍騎校 副䕶軍校 公府八品典儀
正九品
各營藍翎長 外委把總
從九品
太僕寺委署固山達 額外外委
〈臣〉等謹按八旗世爵查㑹典不載入官品內其公侯伯以下品級制度子爵視一品官男爵視二品官輕車都尉視三品官騎都尉視四品官雲騎尉視五品官恩騎尉本為七品官改設另詳世爵世職篇
土官武職
正三品
指揮使
從三品
宣慰使 指揮同知
正四品
指揮僉事
從四品
宣撫使
正五品
千戶
從五品
宣撫副使 安撫使 副千戶
正六品
長官 百戶
從六品
安撫副使
正七品
副長官〈土官文職自知府同知以下至巡檢等官俱與直省官品同其武職品級據現在官數另編如右〉
皇朝通典卷四十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巻四十一
禮〈吉一〉
〈臣〉等謹按杜佑通典首載歴代沿革禮於前次為開元禮纂於後誠以經制文章與儀節度數並相輔以行也欽惟我
朝
列聖相承重熙累洽規模隆盛載在冊府垂法萬世有大清會典則例以詳其制度有
皇朝禮器圖式以著其形模悉經
睿裁訂定損益折衷至為賅備至於儀文秩序條理燦
然則
大清通禮一書準彛章而垂定式並非前代禮書所能
及其萬一焉謹考
典文次第纂紀為
皇朝禮典二十二卷凡五禮序次條目於杜典並有更定增刪各於本門加案聲明其儀注悉以通禮為準雲
郊
天
〈臣〉等謹按杜典郊天一門凡冬至大祀孟春祈穀並入焉今考漢代以後祈穀禮多不行而正月之祀且與冬至相混二祭不分相沿已乆
本朝郊
天之禮冬至
圜丘孟春
祈穀鉅典並修敬勤之義斯為至矣伏惟
列聖事
天之誠迥超前代凡
郊壇大禮嵗皆
親詣具著典策我
皇上精䖍昭格膺
鴻眷而集
繁釐自
臨御以來無嵗不
躬親祀事珥筆之臣有紀纂所不能盡者茲篇於冬至
南郊孟春
祈穀敬詳
肇舉之隆儀以及增修之懋制兼稽
列聖升配舊典悉為恭載如左
天命元年貝勒以下諸臣奉上
太祖髙皇帝尊號立國建元行焚香告
天禮
天聰十年王貝勒以下諸臣奉上
太宗文皇帝尊號是年始建
圜丘於
盛京徳盛門外制九成周圍一百十丈南門三東西北門各一
太宗率王貝勒以下文武羣臣齋戒三日於四月乙酉以
太牢
親祀
南郊建國號曰大清改元崇徳是為
本朝祀
天於郊之始舊例以生太牢祭告即以祭肉分給衆官太宗諭曰古帝王當未知火食之前即行祭天之禮是以用生牢致享後世特踵而行之未之有易耳況以恭祀
上天之胙分給衆官令各於其家享之是反汚䙝也可熟而薦之祭畢即於
上帝神位前分享乃為潔誠於是定製祭
天用太牢熟薦十一月乙丑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時將征朝鮮並告出征是為冬至大祀
圜丘之始七年冬至以
駐蹕納蘭遣官恭代齋戒如禮停止行獵
順治元年十月乙卯朔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
親祀
南郊告祭
天
地即皇帝位是年定製毎嵗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以
大明
夜明
星辰
雲雨風雷為四從壇配享又定製毎年正月上辛日祭
上帝於
大享殿祈穀禮儀與冬至大祀同惟不設
從壇神位不燔柴
圜丘在正陽門外南郊形圓象天南向三成內壝形圓周百有六丈四尺門四外壝形方周二百十丈一尺門四壝北門後為
皇穹宇南向形圓左右廡各五間圍垣形圓周五十六丈六尺八寸南向門三壝外圍垣門四東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廣利北曰成貞門北為
祈穀壇形圓南向三成上建
大享殿〈今改為 祈年殿〉 制圓左右廡各九間內壝周百九十
丈七尺二寸門四北門後為
皇乾殿殿五間壝外圍垣門四南接成貞門內外圍垣二重內垣周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外垣周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西向門二南北並列南入
圜丘北入
祈穀壇十一月丁未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
親詣行禮二年十月定
郊祀齋戒及設玉帛祝文香亭儀注三年四月設守視天壇
地壇
社稷壇官員四年三月禮部奏言
國初定製祀
南北郊及
社稷壇向例俱用生牢今應如舊惟
南郊以胙牛一進
上得
㫖照舊例如朕親祀則照例進胙牛遣官則止五年十一
月戊辰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奉
太祖髙皇帝配享八年三月定祭祀齋戒例四月定諸王
羣臣陪祭扈從及送
駕接
駕儀注六月定製凡祀
圜丘
方澤先期三日遣公侯伯一人眂牲前二日遣禮部堂官
省牲十三年七月禮部奉
諭㫖致祭
天
地不可不䖍嗣後凡祭
圜丘
方澤朕於五鼓出宮爾部先期一日奏聞十四年正月辛
亥祈穀於
上帝奉
太祖高皇帝配享二月
諭禮部
南郊祀
天理宜嚴重祀前一日朕親宿齋宮祀前五日朕親詣眂牲如遣官恭代亦著詣壇齋宿眂牲是年以後眂牲之禮前期五日遣官恭代為常三月禮部奉
諭㫖禮莫重於祀
天孝莫大於尊
親朕纘承鴻緒恪修典禮毎嵗
郊祀皆奉
太祖髙皇帝配享今思
太祖受命
上天肇興帝業
太宗繼志述事丕振皇猷功徳並隆咸宜崇祀以後冬至祈穀祭
天俱奉
太宗同
太祖配享夏至祭
地亦奉
太祖
太宗配享著為定製部臣議奏肇行配享大典攸闗現今
夏至在邇冬至尚遙若先
方澤而後
圜丘於序少紊若俟冬至
太宗配
天之後明嵗舉行
方澤配享禮為期太逺應不俟冬至夏至即恭製太祖
太宗神牌擇吉先行
太宗配享
圜丘
祈穀壇之禮隨行
太祖
太宗配享
方澤之禮奏上悉如所議至日
親詣行禮恭奉
太宗文皇帝神位配享十七年二月
諭禮部帝王奉
天子民禮隆禋祀享
帝大典所闗尤重必儀物克備乃足昭對越之誠向來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禮
祈穀壇未經舉行雖祀典原有等差而同為祀
上帝典禮不宜有異嗣後
祈穀亦行燔柴禮四月己酉合祀
天
地
百神於
大享殿先是二月
諭禮部帝王父
天母
地禋祀大典務求至當朕稽考舊章洪武初原係孟春合祭南郊至嘉靖年間始定分祭冬至祀
圜丘夏至祭
方澤春分朝
日秋分夕
月而合祭之禮遂止朕思合祭之禮原以畢萃神祇普薦馨香不宜竟廢今欲祗申昭事之誠毎年孟春合祭
天
地
日
月及諸神於
大享殿但禮關重大爾部詳議以聞部臣議合祀事宜奏
上奉
諭㫖合祭典禮已定於孟春舉行今雖時序已過大典肇修理應本年即舉爾部擇期速議又
諭孟春祈穀向例於
大享殿今
大享殿合祭以後祈穀禮於
圜丘舉行〈謹按是年之後合祀旋罷 祈穀禮仍於 大享殿舉行〉十八年正月
己未
聖祖仁皇帝登極遣官告祭
昊天上帝㝷以諸臣詳議祀典請罷禁中
上帝壇及
大享殿合祀從之十一月丙子冬至
聖祖仁皇帝大祀
天於
圜丘
親詣行禮
康熙六年十一月
諭朕惟自古帝王建極綏猷保民圖治莫不以懋昭先徳祗盡孝誠為務朕纘承丕基躬親庶政恭惟
世祖章皇帝功徳兼隆當崇配享是用上稽前典下協輿情謹告
天
地
宗
社率諸王貝勒文武羣臣於康熙六年十一月七日丁
未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恭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祀日
聖祖仁皇帝親詣行禮是月丙辰即舉行配享
方澤禮九年正月辛丑祈穀於
上帝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十二年八月禮部奉
諭㫖議奏歴代致祭時辰俱未畫一詳定請照
太宗文皇帝時
壇
廟用黎明
夕月壇用酉時又言歴代致齋俱於別殿今凡遇祭祀
皇上應於別殿齋戒從之二十五年十二月禮臣議請大祀陪祀官員不照加級止論職掌有失儀者監察御史及禮部指名題㕘其他中祀亦如此例行疏上從之二十八年十二月
諭祈穀祝文毎年皆用定式既為民祈求宜直抒情事去嵗直𨽻亢旱已經蠲免賑濟但三冬雨雪甚少朕心仍切焦勞此祝文該衙門將朕肫懇卹民之意切實撰擬進覽二十九年正月辛丑祈穀於
上帝
親詣行禮
御製祝文曰臣纘承鴻業撫育烝黎惟貴粟重農先務是亟荷
天之眷歴紀順成率土元元乆沾樂利頃者嵗行在已旱暵為憂畿甸之間阻饑尤甚臣覩災饉閔此窮簷宵旰省惟中情惶惕殫心賑救罔敢暇寜顧時閲三冬同雲鮮應側席減膳倍篤焦勞茲者候屆上辛田功肇始伏念
天心仁愛必軫民力艱難茍非
錫以豐穰何由共登康乂敢因祈嵗展竭悃誠兾昭事之精䖍荷
穹蒼之鑒格謹率臣僚以玉帛牲醴粢盛庶品恭祀上帝仰祈
右茲將享時若雨暘用觀百穀之登溥洽三農之慶尚饗四十六年十一月丁丑冬至大祀羣臣請遣官恭代弗許
諭內大臣大學士九卿等
郊祀大典諸臣以天時嚴寒請朕勿親詣行禮朕身體強健歩履安和毫不知倦若果稍有患苦即遣皇太子或大臣代行典禮何不可之有今身既無恙可欺妄乎況年齒漸增正欲乘未老之時躬親行禮耳四十八年正
月辛巳祈穀於
上帝
御製祝文曰臣仰承
眷命撫育萬方念切民生亟圖康乂兩年以來江浙地方遭罹水旱民失生業去嵗山東河南亦因被旱田禾歉收又去冬至今乾暵無雪臣雖抱病心切靡寧遡自順治二年以迄今日垂七十載承平日乆生齒既繁野無曠土縱當大穫之嵗猶慮民食不充倘或偶遇旱潦則臣雖竭力殫思蠲租散賑而窮鄉僻壤豈能保無轉於溝壑之人在臣憂國憂民之念即始終不渝而雨澤應期實惟
上天仁愛愚民是賴茲者時屆上辛春耕將舉臣理應躬詣齋次祗修祀事但今幸荷
天佑疾漸痊癒而肅將大禮尚未克勝身雖不能致齋而為萬民懇切禱祈之誠敢用攄布仰籲
洪庥特命臣僚潔蠲敬戒䖍備玉帛牲醴粢盛庶品恭祀上帝伏兾
昭鑒俾雨暘時若百穀用成三農宏濟尚饗五十年十一
月戊戌冬至大祀羣臣以
聖躬違和請遣官恭代報可㝷奉
諭㫖朕躬安好如常必親祭方展誠心朕今年已六十行禮時兩旁人少為扶掖可也至日遂
親詣行禮五十四年正月辛酉祈穀於
上帝是年正月十日上辛尚未立春
諭㫖以從前亦有用次辛下辛致祭者令諸臣議之乃以正月三十日下辛行禮十一月己未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用
御定雅樂〈詳見樂典〉五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冬至大祀遣官
恭代先是
諭大學士等十一月冬至祀
天明日即應齋戒朕因足乏力來至湯泉身雖在此瞻望郊壇不能釋懷爾等傳諭太常寺令將齋戒銅人照常送至乾清門朕在此照常齋戒其祭祀人員齋戒務令恭敬五十八年十一月庚辰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命親王恭代仍
親往瞻拜行禮先是
諭大學士等敬
天尊
祖所闗重大年來因多病足痛不能親往遣大臣恭代今冬至齋戒之時朕足雖不得力潔誠之念有餘擬於祭祀之前升
壇瞻仰省視俎豆量力跪拜退處幄次俟恭代親王行禮畢然後回宮此係創行之禮如漢大臣以從無此典引據書史為言朕年已老在位六十年矣豈易得此例乎
諸臣覆奏
聖體初愈天氣嚴寒請停
親祭又奉
諭㫖朕必親往前者偶未親祭王以下公以上俱不齋戒此次著照常齋戒隨朕前往不必隨朕行禮朕行禮時不必贊禮作樂俟拜畢至更衣幄次派出親王偕衆行禮禮畢朕乃回宮將朕親詣之處著書於祝文內六十
一年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登極冬至大祀遣大臣恭代行禮
雍正元年正月辛卯祈穀於
上帝
世宗憲皇帝親詣行禮九月
諭禮部自古祖功宗徳制在不祧饗帝饗親理應並舉報本之情罔極配
天之典宜隆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允宜崇祀
郊壇克配
上帝以後冬至祈穀祭
天祗奉
聖祖仁皇帝同
太祖髙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配享夏至祭
地亦如
南郊祈穀禮祗奉配享其詳議以聞十一月辛丑冬至大
祀
世宗憲皇帝親詣行禮恭奉
聖祖仁皇帝配享二年正月辛巳祈穀於
上帝奉
聖祖仁皇帝配享七年正月
詔嚴
壇
廟演禮之禁部臣議奏凡祭祀執事等官當在凝禧殿演禮如有特加祭典先期於神樂觀演習從之十二月奉
諭㫖定例正月上辛日祈穀於
上帝若上辛在初五日以前則於次辛行禮雍正三年五年俱以次辛祈穀仍舊章也但思元旦朝賀者朕躬之禮儀上辛祈穀者祀
天之大典明年正月初二日上辛禮部請於十二日中辛行祈穀禮朕思以正月而論則十二日為中辛若以立春後而論則為下辛矣因朝賀筵燕而展祈穀之期朕心深有未安著於初二日上辛行禮先期照例敬謹齋戒停止朝賀筵燕嗣後若逢元旦上辛則於次辛祈穀如在初五日以前或值初七日
世祖章皇帝忌辰著兩奏請㫖八年十一月冬至大祀前
期奉
諭朕自臨御以來毎值
圜丘大祀必親詣行禮至誠至敬以展對越
上帝之悃忱今年冬至之日恭遇
皇考聖祖仁皇帝忌辰禮部太常寺引康熙三十九年及四十五年正月初七日祭
祈穀壇恭遇
世祖章皇帝忌辰遣官恭代之例奏稱今年
郊祀之期應照此例遣官恭代朕為此五中輾轉今年不親行
郊祀之禮於心甚為不安其如何得展朕心而又符合典則著大學士九卿敬謹妥議具奏大學士等奏言記稱君子之祭必身親蒞之有不能親則使人攝可也周禮春官亦稱大祭祀若王不親則攝祀唐宋之制大祀與國忌同日者樂備而不作然議者謂饗神不可無樂未若攝祀之當乎禮也應仍遣官恭代以展明禋奏上從之十二年十二月奉
諭㫖前太常寺奏請於雍正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恭祭祈穀壇今順天府尹奏於雍正十三年正月十二日進春朕思祈穀乃新春典禮似不應在立春以前其定議以聞部臣請以次辛二十日行禮從之十三年九月皇上紹登大寳逾三月後羣臣以祀典上請奉諭㫖
郊
廟大祀朕不敢因一已孺慕之私情有缺
天
祖禘嘗之鉅典所議朕詣行禮甚是但先期齋戒所以潔
齊心志對越
神明朕意齋戒之日即當素服冠綴纓緯其視祝版亦當
照例用禮服以昭敬謹
乾隆元年正月辛丑祈穀於
上帝
皇上親詣行禮十二月
諭禮部仰惟
皇考世宗憲皇帝徳並髙深恩覃海宇駿烈鴻功垂裕萬
世允宜配享
郊壇永崇禋祀朕思來年三月升祔
太廟之後配享之禮理宜敬謹舉行第其時夏至伊邇冬至尚遙敬稽我朝舊制順治十四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恭奉
太宗配享
圜丘翌日配享
方澤康煕六年十一月丁未時屆
南郊
聖祖仁皇帝恭奉
世祖配享越十日配享
方澤兩朝典制均係特行禮隆儀備燦垂史冊且稽之經𫝊成周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即月令所謂季秋大享帝也召誥三月丁巳用牲於郊釋者謂非常祀而祭天以告即位也又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大慶殿為明堂合祭天地三聖並侑一如南郊圜丘之儀則是古來因事郊祀之禮不必定在二至之時明矣我朝舊制盡孝盡誠與古符合來年
世宗憲皇帝配
天大禮宜遵照奉行於是禮部議奏上奉
諭㫖爾部具奏
皇考配享
天壇儀注朕敬謹詳閲內稱配享時朕恭奉
神牌陞壇奉安於東三青幄次並未議及祗見
上帝之儀朕思升祔
太廟時先行祗見
列祖
列後禮畢然後陞座今配享
圜丘亦應先行祗見
上帝禮然後陞座於理方協議政王大臣等遵
㫖議奏增入祗見
上帝儀夏至配享
方澤祗見
皇地祇俱遵此儀至上辛配享
祈穀壇不必再行祗見禮疏入從之二年四月甲戌大祀天於
圜丘奉
世宗憲皇帝配享三年正月辛酉祈穀於
上帝奉
世宗憲皇帝配享四年正月初四日上辛
祈穀之期以前三日齋戒時值元旦改用次辛於十四日
行
祈穀禮七年十一月辛巳冬至大祀
皇上親詣行禮前期奉
諭朕惟
郊壇祭祀必致誠敬以薦明禋歴來前期齋戒悉遵舊制
住宿別殿今
郊壇建有齋宮若於致祭之期親詣齋宮更為祗肅該部
詳酌妥議具奏自是定製
大祀前一日
皇上親詣齋宿又是年始定乘輦之制舊例皆御禮輿至是禮臣議奏
郊祀典禮最鉅是以歴代制度車輦儀仗備列尊崇所以肅明禋而重禮制也周禮祀天用玉輅晉宋以後並皆遵循無異唐宋參用大輦或乘輦自齊宮赴壇或祀畢御輦還宮雖儀節間有不同皆乘輦輅今
親祀
南郊前期詣
齋宮請
御玉輦為宜從之十一年正月以上辛在初四日照四
年之例改用次辛日行
祈穀禮十二年十一月丁未冬至大祀後六日奉諭㫖古天地大祀前期有百官受誓戒之禮周官冡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唐宋則掌以太尉或於尚書省或於朝堂明初誓於中書省後於闕門宣制嘉靖中則親御奉天殿百官朝服聽誓戒所以聳衆聽而致肅共儆怠玩典至重也國朝祀典太常寺先期行文出示葢本古人誓戒遺意而集衆宣示儀章未舉朕思八政祀居其首而大祀莫重於郊嗣後有事於
圜丘
方澤
祈穀
雩祭應於午門前宣誓戒陪祀之王公文武大臣官員朝服齊集跪聽行禮以明齋明嚴敬之義大學士㑹同該部稽古具儀以聞㝷具儀奏上行如儀十二月奉
㫖議定
郊壇大祀省視
神位上香及省視牲器之禮㝷大學士等遵
㫖議奏
皇帝詣
齋宮日詣
皇穹宇
皇乾殿
皇祇室內上香次詣
壇視
壇位又次
閲籩豆畢詣
齋宮從之十三年正月奉
諭㫖國家敬
天尊
祖禮備樂和品物具陳告豐告潔所以將誠敬昭典則也考之前古籩豆簠簋諸祭器或用金玉以示貴重或用陶匏以崇質素各有精義存乎其間歴代相承去古寖逺至明洪武時更定舊章祭品祭器悉遵古而祭器以甆代之惟存其名我朝
壇
廟陳設祭品亦用甆葢沿前明之舊
皇考世宗憲皇帝時考按經典範銅為器頒之
闕里俾為世守曾宣示羣臣穆然見古先遺則朕思
壇
廟祭品既遵用古名則祭器自應悉用古制一體更正以備隆儀著大學士㑹同該部稽核經圖審其名物度數製作欵式拆衷至當詳議繪圖以聞朕將親為審定敕所司敬謹製造用光禋祀稱朕意焉十月奉
諭朕敬
天尊
祖寅承毖祀
壇
廟祭器聿既稽考古典親為釐定命所司準式敬造質文
有章精潔告備自今嵗
圜丘大祀為始灌獻陳列悉用新成祭器展䖍敬焉古者崇郊享則備法駕乘玉輅以稱鉅典國朝定製有大駕鹵簿行駕儀仗行幸儀仗其名㕘用宋明以來之舊而旗章麾葢視前倍簡今稍為增益更定大駕鹵簿為法駕鹵簿行駕儀仗為鑾駕鹵簿行幸儀仗為騎駕鹵簿合三者則為大駕鹵簿
南郊用之
方澤以下皆用法駕鹵簿五輅酌仿周官及唐宋遺制金
玉象革各如其儀乘用亦自今嵗
南郊始光昭羽衛用肅明禋諭所司知之十四年五月內
閣奉
諭㫖朕於
兩郊大祀先御齋宮以齊一思慮聞之記曰齋者耳不聽樂孔子曰三日齋一日用之猶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言不敢散其志也今齋宮宵漏下鳴畫角嚴鼓以為節雖異於宮懸合奏而吹角鼓鼜軍中之容豈所謂專致其精明者歟此葢相沿前明弊典未更後此嚴更鼓角不當用之齋次大學士其㑹同禮部定議以聞大學士等遵
㫖議定嗣後
齋宮吹角嚴鼓悉行停止以昭肅穆是月
皇上以夏至大祀
方澤詣
齋宮齋宿
命大學士等議修
兩郊壇宇㝷遵
㫖議奏及時興修疏上
上命和親王海望王安國三和總理其事十五年正月諭和親王等
圜丘壇上張幄次及陳祭品處過窄既議鼎新可將圜丘三層臺面仍九五之數量加展寛則執事者得以從容進退益昭誠敬至椶薦向係滿鋪則臺面可以不用琉璃著改用金甎益經乆矣王等奏上
特命大學士等議奏大學士等奏言
郊壇規制其意貴乎法古而數貴乎合宜謹案易大傳曰天數二十有五葢一三五七九皆竒屬陽而五為中數九為老陽是故洛書用五統竒大易用九䇿筮煌煌
聖諭仍九五之數量加展寛至為精當查明時上成用五丈九寸當九五之數稍渉牽合而三成用十二丈則於竒義無取今據奏以古尺計度臺面上成徑九丈為取九數二成徑十五丈為取五數極為妥協惟三成徑十九丈雖亦為竒數然非由九而生謂為仍取九數未盡脗合擬請三成面徑用古尺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數上成為一九二成為三五三成為三七則天數一三五七九於此而全且合三成徑數共四十五丈於九五之數尤為脗合再考古尺制起黃鍾數協九九我
聖祖仁皇帝審元音而定以作樂我
皇上重
郊壇而推以制禮義既法古而數更合宜應如所奏照依律呂正義所載古尺制度上成面徑九丈二成面徑十五丈惟三成面徑二十一丈確核今尺按數興修又查壇面甎塊原制上成圓面九重自一九遞加環砌以至九九其義甚精允宜仍舊至二成七重三成五重圍甎不拘未免參差臣等酌議壇面既加展寛二成三成擬合亦用九重遞加環砌二成自九十至一百六十二三成自一百七十一至二百四十三體制方為整齊再查金甎向例不過見方二尺餘今上成鋪面毎塊長濶至三尺五六寸誠難燒造應如所奏用艾葉青石敬謹成造俾保永逺堅固又前奉
聖諭臺靣椶薦滿鋪是以改用金甎若欄板則係露明不便易用青石應請仍用琉璃成造至原奏稱瑠璃欄板毎塊長四尺五寸有餘難以燒造臣等伏思欄板扇數加多則尺寸自然減少擬請三成欄板共用三百六十扇應周天度數上成毎面十八扇四面計七十二扇毎扇之長得今尺二尺三寸餘二成毎面二十七扇四面計一百八扇毎扇之長得今尺二尺六寸餘三成毎面四十五扇四面計一百八十扇毎扇之長得今尺二尺二寸餘則扇數加多尺寸減少自然易於成造而毎成毎面亦皆與九數相合總計三百六十較之二百一十有六取義尤為明顯再查原奏三成徑數俱係古尺而所定中心圓面週圍㱘面及九重之長則皆係今尺至三成臺髙現今上成髙五尺七寸二成髙五尺二寸三成髙五尺並欄柱長濶髙厚踏垜寛深亦係今尺臣等逐項悉按古尺核算略為增減皆與九數相合如此則
郊壇重典制崇法象數協乾元允足昭
盛代之宏規垂萬年之鞏固矣謹繪圖列數恭呈御覽奏上允之嗣因琉璃欄板難以成造經總理上程大臣奏明易用青白石須彌座用旱白玉石為欄板柱子添安出水龍頭至十八年工竣十六年正月初三日上辛係在立春以前改用次辛日行
祈穀禮九月總理工程和親王等奏臣等奉修
兩郊壇宇伏見
祈穀壇匾額舊書大享二字殿與門相同竊疑名義未協詳考明史紀載縁前明初建大祀殿合祀天地至嘉靖中定南北郊二至分祀罷大祀殿不用其後致仕揚州同知豐坊疏請復古明堂大享之制葢傅㑹孝經嚴父配天語以迎合大禮之議時明世宗已尊生父興獻王為皇帝因並議稱宗以配上帝明堂秋享即於大祀殿行之改大祀為大享此殿與門得名所自始也
國朝既定
南北郊祀奉
祖宗升配爰舉祈穀之禮行禮之地即明之大享殿是以舊有題額襲用未改謹案大享之名見於禮記月令篇葢指季秋報祀而言與孟春祈穀異義仰惟
皇上釐定典禮式煥
郊壇理合仰請
聖訓別薦嘉名庶於祭義協應
上命大學士等議奏大學士等奏言
祈穀壇額實起前明嘉靖中原取季秋享帝之説以崇興獻王已非成周明堂本制而殿宇告成以後毎嵗大享咸在元極寳殿隆慶初並罷元極享禮是即在前明時固已徒存虛名矣考祭法列敘禮神之處於祭天曰泰壇於祭地曰泰折於祭日曰王宮於祭月曰夜明雖郊壇不屋無事標題然循名足以見義未有不相應者宋儒朱子有言為壇而祭謂之天祭於屋下謂之帝天與帝其實一也隨地而異其名耳
國朝孟春祈穀
上帝因殿行事準諸朱子所論屋下祭帝義例正自相通敬稽禮部毎嵗恭進祝冊於冬書某日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於春書某日祈穀典式備極昭著獨殿與門襲用大
享名號實覺未協仰請
皇上欽定嘉名俾昭
盛典㝷奉
諭㫖改曰祈年十九年三月大學士等奏午門外宣讀
誓戒之禮令各衙門恭録
敕諭製牌收貯毎遇
兩郊大祀太常寺豫奏通行令於致齋日恭設堂中隨時仰瞻其宣讀之儀請停止從之二十三年正月以上辛在初四日仍照四年十一年之例改用次辛日行
祈穀禮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冬至大祀
天於
圜丘是嵗西師告捷回部悉平時在冬至之前奉諭㫖殊勲克奏茂典應修
郊
廟告功宜申昭報時當長至朕方躬祀
圜丘其敇所司敬舉受釐宣捷之忱載諸祝冊用申懇欵
告祭
太廟朕親行展事
方澤
社稷照例遣親王恭代二十九年十二月
諭禮部前經該部請於正月初五日舉行祭辛典禮但初五日在立春以前為時尚早應俟立春後初辛舉行於義方協所有
祈穀壇典禮於十五日舉行三十五年三月奉
諭先期赴
壇時
神位前允宜躬親展謁其省視籩豆應按例專遣臣工蒞
視不必更行請㫖至赴
壇所經道路向由
昭亨門外降輦步入第步履遙逺當質明行事轉恐失儀嗣後應改由
廣利門入於向時祭畢乘輦處降輦三十七年十一月
丙寅冬至大祀詣
齋宮以石街積雪鑾儀衛奏請暫仍舊例乘用禮轎從之先是奉
諭朕御極以來夙夜孜孜惟以敬
天報本為念毎屆
郊壇大祀必躬親昭事用展悃誠三十七年於茲未敢稍
懈向來詣
壇行禮日由降輦進至拜位以迄薦獻禮成中間履蹈升降儀節最為繁重朕惟䖍恪以臨無有愆忽今自念春秋已逾六旬其於動容周旋差不能及前此之從容中節幸朕躬康彊如昔仍得祗循儀度經乆不渝第思敬意所持貴乎內外交養若精力過勞恐心志轉未能純一與其拘於行走末節弗克致其寅恭且或因此而憚於親詣何如酌損步陟繁文得專於升馨告備時肅將劼毖更足以嚴對越而抒誠愫乎自古帝王履帝位而臻壽考者載籍曾不多覯我朝景運遐昌化成熙洽上荷
昊蒼鴻眷
列祖貽庥朕周甲已逾勵勤未怠真可謂國家祥瑞之大者茲特降此㫖非敢自惜其勞惟期要之於乆從此更增年嵗當永矢此昭格之誠我世世子孫承庥衍慶即可奉此為法守且知朕六十嵗以前不憚經曲之繁六十嵗以後兾申専壹之敬初無二致也所有升降次數及降輦步行之逺近無闗大體諸儀節應如何酌定合宜之處著大學士㑹同各該衙門敬謹詳悉妥議具奏大學士等奏言
郊祀前一日
皇上先期蒞
齋宮乘步輦入自西天門由
齋宮南
御禮轎至神道西降輿步入琉璃左門詣
皇穹宇上香禮成仍於降輿處
御禮轎還
齋宮其視
壇位即令原遣視牲之親王恭代行禮祀日
皇上自
齋宮乘步輦行至神道西階下幄次相對處降輦升階由
櫺星左門步入禮成仍於降輦處
御禮轎還宮其行禮時
皇上初升至二成拜位立贊引官奏陞
壇
皇上升階上香畢還至二成拜位行迎
神禮典儀官唱奠玉帛
皇上升階行奠玉帛禮還就讀祝位立以次進俎三獻及飲福受胙禮成仍還至二成拜位行謝
福胙及送
神禮並酌議
祈穀前一日
皇上乘輦入西天門於
齋宮東
御禮轎至西磚城左門間降輿步入琉璃左門詣
皇乾殿上香其視
壇位即令視牲之親王恭代祀日
皇上自
齋宮乘輦至東北甬道適中處
御禮轎至南磚城門外神道西降輿由左門步入就幄
次自
祈年左門入行禮禮成仍於降輿處
御禮轎還
齋宮至酌減行禮升降儀節與
圜丘儀同從之三十八年正月以上辛值元旦改用次辛
於十一日行
祈穀禮三十九年正月
諭朕臨御以來恆以敬
天報本為要不敢稍有怠惰凡
壇廟大祀必親詣行禮自降輦以至禮成一切典禮必敬必誠四十年來未敢少有怠忽而一切禮儀宜盡之處靡不加增至三十七年朕年逾六旬始敕大學士及該部將降輦步行之逺近及升降之無闗鉅典者酌減一二葢欲稍減步履之小節蓄養精力期於大典益致恪恭亦因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節減所以益矢誠敬也萬世子孫其敬識朕意於諸大祀設非年至六旬一切典章斷不可稍減倘䝉
上天眷佑年逾六旬方可遵朕現在所行舉行將此永著
為例四十年四月
諭朕毎遇
郊壇大祀必親詣行禮歴四十年如一日弗敢稍有懈弛
一切儀文典禮悉本誠敬之心仰期
昭格凡諸升降拜獻弗愆於儀實有可以自信者惟是行禮時諸皇子向不在陪祀之列無由知朕恪恭將事之忱著於本年冬至
南郊令諸皇子在旁侍立敬謹觀瞻祀事既蕆並令就壇位前恭閲朕所進之爵皆安奉端正無稍偏欹俾共體
朕所以展
精禋而答
鴻貺者實在乎是其敬承毋忽四十二年正月以上辛在初四日仍照四年十一年二十三年之例改用次辛日行
祈穀禮四十三年八月
皇上恭謁
祖陵至
盛京
命修葺
盛京
天壇四十四年十一月
諭
南郊典禮最為繁重恐過勞生憊轉非所以將誠意因思正位晉獻香帛爵自當躬致申䖍至
配位
列祖
列宗惟上香仍前親奉其獻爵進俎諸禮則命諸皇子恭代庶得少節煩勞以専心祼薦即自今嵗冬至為始四十五年正月以上辛在初二日應於隔年齋戒時值祫祭
太廟改用次辛日行
祈穀禮四十六年十二月
諭本月二十三日內閣進呈禮部具題壬寅各
壇
廟祭祀齋戒日期一本冊開正月十四日次辛祀祈穀壇所擬甚屬不當天子父
天母
地祗承之義不可稍弛從前雍正七年恭奉
皇考世宗憲皇帝諭㫖以定例正月上辛若在初五日以前則改於次辛但元旦朝賀乃朕躬之禮儀若因此而展祈穀之期於心實有未安著於上辛行禮煌煌
聖訓實屬萬世不刋之論朕御極以來遇正月初三日以前上辛因必須隔年齋戒是以改用次辛其有初四日上辛亦改用次辛行禮者則因
聖母皇太后祝釐初祉朕於元辰躬率王公大臣拜賀東朝儀節不容稍缺至明嵗正月初四日上辛並非向年可比矣該部何得亦改次辛況冬至南郊禮成有於次日受賀者所謂禮縁義起而義以方外尤必敬以直內如謂臣下意在尊君不敢輕易朝正令典亦當備查往例具奏請㫖乃禮部遽行題達何昩昩一至於此至閣臣職司票擬於此等典禮攸闗之章疏何以並不細心請㫖擬簽必待朕自行看出耶所有禮部堂官著交部嚴加議處大學士著交部察議至祀典本屬吉禮而上辛
祈穀尤嵗首鉅儀乃該部必於二十三日具題閣臣亦即於是日呈進朕雖不以責備而諸臣疎忽若是可為不知仰體朕懷矣所有明嵗
祈穀行禮仍用上辛並著為令將此通諭中外知之又奉諭㫖禮莫大乎敬
天義莫隆於
郊祀前以禮部具題壬寅年祭祀
壇
廟各日期將
祈穀行禮改用次辛所擬不當已明降諭㫖仍用上辛矣
孟春
祈穀所以迓陽氣而兆農祥考諸經傳葢指孟春以後之
上辛雍正年間恭奉
皇考聖諭飭禮臣定議允宜永逺遵守敬思其義若上辛在立春前舉行與來陽之義未為精當又上辛設在正月初三日以前則當於舊臘隔年齋戒而
太廟祫祭實為合饗大禮即宮中拜
神亦屬國朝定例若於齋戒期內照舊舉行於専一致敬之道似猶未協其應如何斟酌古今益臻明備並百世遵守可行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晰妥議具奏尋大學士等奏言上辛
祈穀以立春後所得之辛始為上辛若立春後之辛尚在上年十二月內則仍用正月之上辛以符嵗首之義至正月初四日上辛應於初一日齋戒起是日
皇上未入齋宮之前
宮中拜
神
奉先殿行禮均可各昭誠敬即毋庸改期從之又奉諭㫖朕自臨御以來毎遇
郊祀大典無不蠲潔躬承四十六年如一日仰荷昊蒼眷佑壽越古稀仍當躬親行禮而一切登降禮儀步履究覺稍遜於前若遣官恭代非朕勤於躬親昭事之初心而勉強將事復於精一凝承之意轉有未盡因諭該部前往敬視
祈穀壇宿齋宮詣
壇瞻拜日降輦處茲據福隆安等奏請擬由
皇乾殿西墻門外降輿較為近便等語應如所奏交各該
衙門遵照辦理此朕仰體
上天眷愛朕躬長申寅恪之意將來朕子孫纘緒凝庥有
壽登古稀者亦可欽承朕志於
郊壇大祀毎嵗躬行率由此典以上邀
皇天眷顧之隆庶幾無疆惟庥永膺
昊貺垂裕萬年將此通諭中外知之四十九年正月諭朕臨御以來祗承寅畏於
郊
壇大典罔不恪恭將事親詣行禮本年正月初五日上辛祈穀因去嵗所患氣滯舊恙偶發誠恐登降儀節或愆轉不足以昭誠敬此次著派皇六子永瑢恭代行禮朕仍在齋宮敬謹齋宿屆期親詣
大髙殿行禮凡
南郊
祈穀及
列聖升配儀節並具
大清通禮
皇朝通典卷四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四十二
禮〈吉二〉
雩祀
〈臣〉等謹按古者龍見而雩以為百糓祈膏雨是孟夏之雩乃毎嵗常行之典至遇旱而禱則為大雩我
朝
列聖相承旰食宵衣勤求民瘼凡遇水旱
躬詣
圜丘祈禱即古大雩之義乾隆七年
上命禮臣集議定製毎嵗孟夏行
常雩禮儀與冬至大祀同旱至季夏祈禱既遍乃奉特㫖敬舉
大雩所以為民請命者益致精䖍敬稽典制詳載於篇又
凡祈雨之事義與雩同謹從類紀雲
順治十四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以旱禱於
圜丘先期率羣臣致齋三日官民衣淺淡色服禁屠宰不
理刑名至日
皇帝素服詣
圜丘不設鹵簿不除道不奏樂不設
配位不奠玉不飲福受胙餘行禮如常儀遣官致祭方澤
社稷壇
神祇壇應時大雨越三日遣官行告謝禮十七年六月
諭禮部今夏亢日久農事堪憂朕念致災有由痛自刻責榖為民天非雨不遂竭誠祈禱積有日時乃精誠未達雨澤尚稽晝夜焦心不遑啟處茲卜於月之十三日預行齋戒黎明步至
南郊於夜子刻祭告
圜丘懇祈甘霖速降以拯災黎若仍不雨則再行躬禱務回
天意又
諭祭告為民請命應先詣
郊壇潔誠齋戒十三日步至
南郊即於彼處齋戒三日以十五日之夜祭告至日皇帝率諸王文武羣臣素服步至
南郊齋宿是日早四際無雲頃之隂雲宻布甘霖大沛越
三日行祭告禮於
圜丘祭畢雨復降越四日遣官行告謝禮
康熙十年四月旱
聖祖仁皇帝禱雨於
圜丘前期致齋三日素服詣
壇致祭旋以甘霖霑足遣官報謝如儀十七年六月諭禮部朕惟天人感召理有固然人事失於下則天變應於上捷如影響豈曰㒺稽今天氣亢禾苖枯槁朕夙夜靡寧力圖修省躬親齋戒䖍禱甘霖爾部擇期具儀來奏前期致齋至日
聖祖仁皇帝自西天門步行至
壇行禮時甘霖大沛仍步出西天門乗馬回宮自後十八
年四月十九年四月皆以祈雨
親詣
圜丘行禮得雨告謝並同二十六年五月
諭九卿等曰京師為天下根本之地乃幾月不雨朕甚憂之欲躬行祈禱大小臣工宜盡誠齋戒毋循故事至期
素服乗馬自西天門步行至
壇行禮
御製祭文曰臣以眇躬仰承
天眷撫育羣黎兢兢業業惟恐隕越邇者自春徂夏雨澤愆期京輔亢深懐疚懼良由𦕈躬不徳政未咸宜大小臣工㒺盡厥心惟君臣之咎於億兆何辜前者循省已過詔告四方而靈雨尚未霑足浹旬仰望彌切焦勞茲特潔蠲吉日率勵羣工實圖洗心齋祓將事呼籲
上帝切望
慈庥伏兾
俯鑒誠懇大沛甘霖俾兆民之咸蘓惟邦家之有慶引領郊壇尚祈
昭格謹告祭畢
回鑾甘霖立降越日遣官告謝如儀五十五年五月駐蹕熱河以天旱減膳齋戒
諭京師䖍誠祈雨越七日雨始復常膳
〈臣〉等謹按
聖祖仁皇帝六十年中祈禱雨澤精誠感格史不勝書伏
考康熙五十六年冬
諭諸皇子及大臣等曰京師初夏毎少雨澤朕臨御五十六年約有五十年祈雨毎至秋成悉皆豐稔昔年曽因暵旱朕於宮中設壇祈禱長跪三晝夜日惟淡食不御鹽醬至第四日步詣
天壇䖍禱油然忽作大雨如注步行回宮水滿兩鞾衣盡霑濕後各省人至始知是日雨徧天下又
諭人言每月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等日往往有雨宜及此數日祈禱朕以為既知有雨而後禱此心便已不誠矣恭誦
聖言仰見祈禱之誠有堯湯所弗逮者敬稽史冊所載謹
識於此
雍正元年五月旱
世宗憲皇帝減膳䖍禱甘霖立沛二年二月
親詣
黒龍潭祈雨越數日
親祭
歴代帝王廟甘雨大𮦵羣臣衣盡霑濕各加
恩賜
御製喜雨詩羣臣恭和九年六月旱
命設壇祈禱即日大雨
〈臣〉等謹按
世宗憲皇帝十三年中偶值亢旱無不齋居䖍禱立沛甘霖感格之誠昭垂史冊謹載數事以見
聖心之敬
天愛民始終如一日雲
乾隆八年四月始行常雩禮於
圜丘先是御史徐以升奏言按春秋傳曰龍見而雩蓋古者有雩祭之典所以為百穀祈膏雨也祭法曰雩宗祭水旱也月令仲夏之月命有司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命百縣雩祭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榖實是為常雩乃若偶逢亢旱則又有雩周禮稲人旱暵共其雩歛春秋書雩二十有一故有一月而再雩者旱甚也是又因旱而雩義雖不同要之雩祭之典自古有之考雩字為吁嗟求雨之義其制則為壇於南郊之旁故魯南門為雩門是雩壇實有其地矣自西漢之世雩禮始廢旱則禱祀天地宗廟晉永和時議制雩壇於國南郊梁武帝始移於東郊又改燎柴而從坎瘞唐太宗又雩祀於南郊宋制孟夏雩祀昊天上帝前明雩壇在泰元門外是歴代皆雩也我
朝禮制具備㑹典載有
躬禱之儀獨於雩祭尚未設有壇壝似屬缺典雖
郊祀亦有
雲雨風雷之神與
嶽鎮海瀆之位而禮必有所専設乃於祈禱之典似更
覺誠敬周詳伏乞
敇下禮臣博求典故詳考制度於京城之內擇地建立雩壇倣古龍見而雩之禮毎年及期擇日致祭偶遇亢旱愆陽雨澤稀少即於此望告
嶽鎮海瀆及諸山川能出雲雨者以祈求雨澤毋庸於各宮觀處祈禱再者祈雨祈晴事同一體倘有雨水過多祈求開霽之處請照祭法雩宗祭水旱之例亦於雩壇致禱庶誠敬克伸於典禮似為允協至於直省州縣亦應並設雩壇俾展祈求之典疏上
詔禮臣詳議尋議奏孟夏龍見擇日行常雩禮祀
昊天上帝於
圜丘以
列聖配享
四從壇從祀於下前期禮部奏請
皇上親詣行禮或遣親王恭代孟夏後旱則祈天神
地祇
太嵗壇次祈於
社稷壇次祈於
太廟皆七日一祈不雨或小雨不足還從各壇祈禱如初
旱甚乃大雩祀
昊天上帝於
圜丘先經祈禱
太廟既已䖍告
列祖此次不設
配位仍設
四從壇於下雨足則報祀或已齋未祈而雨及所曽經祈禱者皆報祀如常儀其以前望祭四海之禮可以停止再考古大雩用舞童二佾衣元衣各執羽籥歌雲漢之詩今䝉
皇上倣雲漢詩體御製歌詩八章
聖念懇誠
宸章剴切從古未有應令舞童習歌交內務府製辦教演若久雨祈晴之處歴考前代皆無禜祭雩壇之禮請倣春秋左傳鼓用牲於社及文獻通考禜祭國門之禮但伐鼓禜祭於京師國門視水來涌集最多之門而祭仍雨不止則伐鼓用牲祭於社毋庸於各壇祈禱至直省州縣所有耕耤田中皆設有壇祀應令於孟夏擇日行常雩禮或有亢旱亦每七日先祭界內山川次祭社稷致齋䖍禱雨澤但不得用大雩之禮其或淫潦為災則伐鼓用牲禜祭城門以祈晴霽不必另設雩壇至京師雨愆期
皇上於大內祈禱其専承祈禱之官
天神
地祇
社稷
太嵗各壇遣王大臣一人
太廟
上帝遣親王一人應陪祀各官皆一體齋戒詣壇行禮如
遇
皇上親詣
圜丘王以下俱陪祀疏上皆從之是嵗初舉雩祭皇上已降㫖親詣行禮太醫院臣奏
聖體微患初愈不宜勞動左右大臣言
皇上誠敬之心至肫至切足以昭格
穹蒼雩祭為常行之典不必今嵗一定
親行乃遣恆親王𢎞晊恭代行禮九年四月
皇上親詣
圜丘行常雩禮先五日奉
諭雩祭之典所以為百榖祈膏雨也從前定議禮儀悉照恭祀
圜丘之制行朕思目下畿輔雨澤愆期此次舉行雩祭正望恩迫切之時非每夏常雩可比其先期前詣齋宮及祭畢回鑾朕俱御常服不乗輦不設鹵簿不作樂以示䖍誠祈禱為民請命之意二十四年四月常雩
皇上親詣行禮以天時亢旱步行致禱先三日奉諭㫖日者恭逢雩祀農民望澤正殷朕宵旰靡寧仰祈
靈貺宜從抑損以懋寅承前期詣
壇齋宿所司應設法駕鹵簿一概停止視
壇位拈香時服常服至翼朝由齋宮步行恭詣幄次行禮
五月
皇上步禱
社稷壇
御製祝文薦玉行禮〈詳見 社稷〉六月大雩於
圜丘前五日奉
諭㫖朕躬祭
方澤值祈雨之時竭誠籲懇未獲甘霖夏至已踰迫不可
待後日即進宮徹膳䖍齋思過待
命十一日敬舉大雩之禮以祈
天佑
御製祝文曰臣奉
命嗣服今二十四年無嵗不憂旱今嵗甚焉曩雖失麥可望大田茲尚未種赤地里千嗚呼其恵雨乎常雩步禱未䝉
靈佑
方社
方澤均漠弗佑為期益迫嗟萬民誰救敢辭再凟之罪用
舉大雩以申前奏嗚呼其恵雨乎
上天仁愛生物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辟卿士供職惟欽此罪不在官不在民實臣罪日深然
上天豈以臣一身之故而令萬民受災害之侵嗚呼其恵
雨乎謹以臣身代民請
命昭昭在上言敢虛佞計窮力竭辭戅誠罄油雲沛雨居歆賜應嗚呼其恵雨乎謹告先一日
皇上乗馬詣
齋宮齋宿正祭日戴雨纓冠素服步詣
圜丘壇行禮越日大雨霑足乃令直𨽻總督飭所屬有司勸種晩禾酌借牛具耔種以待秋成二十八年四月微旱值常雩行禮
皇上躬致祈禱禮成得雨復以雨未霑足
親詣玉泉及
黒龍潭祈雨並遣官䖍禱
天神
地祇各壇尋得渥雨報祀如禮三十二年四月常雩後
十日
親詣
黑龍潭祈雨並遣官䖍禱
天神
地祇各壇尋得大雨報祀如禮三十五年四月微旱常
雩後旬日餘
親詣
黒龍潭祈雨並遣官致禱
天神
地衹各壇得雨報祀如禮四十三年四月常雩行禮皇上以雨澤稀少
躬致祈禱越十日復
親詣
黒龍潭祈雨並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各壇請雨逾七日再禱如初又遣官往石匣龍潭
䖍祈尋得渥雨均報謝如禮凡
雩祀儀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乾隆八年
皇上肇舉雩祀以來孟夏常雩嵗皆
親詣惟
巡幸之年遣官恭代二十四年六月旱甚
特行大雩之禮並
御製禱雨告風文仁愛相通感孚即應至每嵗常雩間
值望雨之時
詣齋宮日不乗輦不設鹵簿次日步行赴
壇
躬致誠祈甘膏即沛或以偶未優霑復
親禱龍潭以期渥𮦵並
敇禮臣按例䖍申祈請精誠感格無不立應
記注所書有不能盡述者茲恭纂數次於篇以見
敬勤之至五十年來常如一日又自畿輔以至各省雨
澤或稍愆期即馳
詢地方大吏並再三
申諭毋許諱飾一經奏報優霑即
御製詩篇以誌喜慰恭誦之下仰見
聖心肫切所由感召
天和綏豐屢慶億萬斯年常膺
昊貺焉
〈臣〉等又按杜典有大享明堂一條考明堂之制始於成周歴代有之而制度迄莫能定漢儒所述如大戴禮白虎通蔡邕之説各不相符朱子謂郊者古禮明堂者周制葢周公以義起之其不必強行於後代可知矣我
朝
南郊大祀
列聖配
天極尊崇之鉅典明堂之制不復建立洵為超軼前古此
條謹從刪去
朝日 夕月
順治八年六月定春分秋分朝
日夕
月之禮先是初定祀典以日月從祀
天壇罷春秋二分祀事至是年禮臣請照舊典以春分秋
分日致祭於從祀
天壇外仍立
朝日壇於朝陽門外東郊立
夕月壇於阜城門外西郊從之又定
朝日壇以春分日夘時致祭值甲丙戊庚壬年皇帝親詣行禮餘年遣官
夕月壇以
北斗七星
木火土金水五星
二十八宿
周天星辰共為從壇配享於秋分日酉時致祭值丑辰
未戌年
皇帝親詣行禮餘年遣官
雍正四年奏定
朝日壇向係露祭請照
社稷壇之例於
壇下別設神龕以備風雨並香鑪上増設鑪蓋
乾隆三年七月
諭今年
夕月壇舊例係遣官之年但朕即吉之後初次舉行朕親詣行禮以展誠敬四年禮部奏
夕月壇舊於酉時前六刻申時三刻請
駕至
壇尚隔酉時二刻此次
親詣
月壇行禮謹擬於酉時前四刻申時五刻請
駕至
壇適合致祭之時從之十一年二月春分
皇上親祭
朝日壇以次日日食不乗輦不設鹵簿不奏樂凡朝日
夕月儀具
大清通禮
天神 地祇
〈臣〉等謹按杜典朝日夕月後別立禋六宗一條其禮迄於後魏而止自唐以後罕有述者伏考我
朝祀典有
神祇壇以禱水旱有
太嵗壇以祭時並與六宗義合又雲雨風雷之祀
世宗憲皇帝聖諭取義六宗尤炳然不易者茲謹分為天神
地祇等門詳載於後
順治元年立
天神壇於
先農壇之南以祀
雲師
雨師
風伯
雷師立
地祇壇於
天神壇之西以祀
五嶽
五鎮
啟運山
積慶山
天柱山
隆業山
四海
四瀆
京畿名山大川
天下名山大川嵗遇水旱則遣官祗告祈禱有應則報祀十四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得雨報謝如儀十六年停祭
積慶山
康熙二年封鳳臺山為
昌瑞山設位
地祇壇二十九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得雨報謝如儀
雍正十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得雨報謝如儀
乾隆元年封泰寧山為
永寧山設位
地祇壇二年六月
諭天時亢旱已逾兼旬見在䖍誠祈禱尚未得霈甘霖朕心深為憂惕
天神
地祇壇應竭誠致祭著禮部太常寺即察明典禮具奏舉行禮部等遵
㫖議上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得雨報謝如儀七年五月旱
命於
神祇壇祈雨増用樂章〈詳見樂典〉十七年禮臣奏言
神祇壇本無専祀惟祈雨則祗告於壇而不奏樂自乾隆七年始増設樂章揆之一應因事祗告之禮均不作樂殊未畫一至甘雨霑足報祭之時僅用酒果脯醢與祈告相同又與報祭之禮未稱請嗣後各壇告祭停止作樂至報祭時均應加籩豆牲牢即將
神祇壇樂章用於報祭
詔令更議之尋奏言凡祈雨之祭時當待澤孔殷蠲誠致禱與因事祗告之禮原有不同儀文自宜周備今奉
諭㫖祭祀用樂以導和氣而格神祇乃事神之禮與齋戒徹懸其義各異且樂足以宣通隂陽之氣祈雨致祭仍當用樂為是應遵
㫖仍用樂章奏上從之二十八年四月京師微旱遣官
致祭
天神
地祇尋得雨報祭如禮三十二年四月三十五年五月四十三年四月均以微旱遣官致祭得雨報祀如儀凡祈祀報祭儀節具
大清通禮
太嵗
順治元年定毎嵗致祭
太嵗壇之禮
太嵗殿在
先農壇東北正殿祀
太嵗之神兩廡祀
十二月將之神每年正月初旬吉及十二月嵗除前一日遣官致祭初春為迎嵗暮為祖祖迎之禮嵗有常舉遇水旱則遣官祭告祈禱報祀如儀康熙二十九年以旱祈雨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尋得雨行報謝禮三十五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親征噶爾丹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
雍正十年以旱祈雨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尋得雨報祭如儀
乾隆元年十二月祭
太嵗壇遣親王行禮舊例遣太常寺堂官主祭是年太常寺照例題請奉
㫖遣親王行禮次年孟春亦如之二年六月以旱祈雨
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尋得雨報祭如儀十六年禮部奏各壇祀神均有上香之儀
太嵗月將同屬天神則升馨求陽不應與他祭異況偶逢祈雨致祭儀注見載上香其春冬二祭應行上香禮兩廡分獻並同從之十八年禮部奏
太嵗暨
十二月將神牌請於殿廡內供奉設神座於神龕前祭時請神牌奉安神座祭畢復龕恭遇
皇上祀
先農禮成至
太嵗殿上香時神牌安奉殿內不請出龕奉
㫖太嵗月將神牌照所奏安奉又是嵗禮部奏
太嵗殿現在樂章乃新正嵗除通用與祈禱雨澤之義全不相渉應交樂部別撰照
神祇壇皆用豐字以昭畫一從之〈詳見樂典〉二十年定太嵗壇改遣親王郡王行禮二十一年太常寺奏承祭之官既改遣親王郡王而兩廡分獻仍如舊例派㕔員行禮於體制未協請嗣後用太常寺堂官分獻臨時奏派從之二十八年四月三十二年四月三十五年四月四十三年四月均以微旱遣官致祭
太嵗壇尋得雨報祀如禮儀具
大清通禮
風師 雨師等祠
〈臣〉等謹按杜典六宗之外又有風師雨師及諸星等祠我
朝定禮以
雲雨風雷為
南郊從位又専立
天神壇以祀
雲雨風雷之神
北斗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之神並從祀於夕月壇已於各門詳載茲不重述惟
風神
雲神
雷神均特建廟宇於
京師又時應宮崇祀
龍神恭繹
世宗憲皇帝聖諭亦即以為
雨神謹彚著於篇並附直省特祀之典即以風師雨師
等祠一條移併於此
雍正元年奉
世宗憲皇帝諭㫖以西苑紫光閣北前後殿改建為時應
宮前殿奉
四海
四瀆龍神後殿中奉
順天佑畿龍神兩旁左右奉十有七省
龍神毎嵗以六月十三日致祭遣內務府官行禮五年遷直省
龍神位奉於各省増修後殿以奉
八方龍神六年二月奉
諭㫖朕惟風雨時若百物繁昌皆由誠敬感格
天心用能福祐下民時和嵗稔而司天號令長養阜成風神之貺厥功尤懋頻年以來朕䖍祀龍神有祈必應歴有明驗因思風神巽順和煦茂時育物亦宜特隆祀典以答洪庥考之周禮大宗伯以槱燎祀風神虞書禋於六宗劉歆鄭康成之説咸謂六宗之內風神其一也歴代各建壇兆至宋祥符間曽立風伯廟近代及本朝俱列
南郊四配之中典禮具備今欲於都城和㑹之地特建廟宇因時禱祀以展朕為民祈福之誠應如何攷據禮儀相度營建之處禮工二部㑹同內務府詳議具奏部臣等奏言伏查周禮以槱燎祀風師註鄭康成以風師為箕星即虞書六宗之一孔安國蔡沈洪範傳皆云箕星好風而馬端臨郊社考亦謂周制以立春後丑日祭風師於國城東北葢東北為箕星位次丑亦應箕之位也漢劉歆等議立風伯廟於東郊而東漢縣邑常以丙戌日祀風伯於戌地唐開元禮則遵周制就箕星之位為壇祭之宋仍唐制祥符間建風伯廟迨元及明亦各有祀典臣等㑹同詳議於都城內東北擇得
景山東邊當東北箕星之位建廟甚宜其廟宇規制倣時應宮酌量營建毎年於立春後丑日致祭由內務府敬謹備辦奏上允之乃封
風神為應時顯佑風伯之神廟曰宣仁廟前殿奉風伯之神後殿奉
八風之神又河臣齊蘇勒疏言淮安府清河縣清口地方乃洪澤湖水出口敵黃之所從前建有
風神廟官民行旅皆致祭禱至於洪澤一湖諸水總滙全頼高堰大堤以為保障惟此堤工最忌西風鼓浪自昔傳有日費斗金之説比年毎逢大汛從無西風湖工平穏轉險為安皆由我
皇上念切民生懐柔百神感召
天和之所致也伏查水道河神凡有捍災禦患者俱䝉敇賜爵號以彰神庥惟茲
風神福國佑民潛維黙䕶
神功既懋褒錫宜隆伏乞一體
敇封以崇祀典禮部覆議從之乃封為清和宣恵風伯之
神七年二月奉
諭㫖朕惟雲雨風雷之神代天司令俾百昌萬寶普含膏澤以錫福於烝民厥功並懋朕恭承
天眷恪修祀典為四海蒼黎仰祈嘉祐已經特建廟宇崇祀龍神風伯而雲師雷師尚闕専祀嘗攷虞書禋於六宗之文漢人以乾坤六子釋六宗震雷巽風均列禋祀而易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則風雷之發生萬物功實相等禮記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周禮亦以五雲辨年嵗是雲與雷皆運行造化同昭
天貺者也前代及本朝
南郊大祀雲雨風雷俱列從壇之次式隆配享典禮亦既備矣邇年以來雲物兆祥雷行應候茂育庶彚宣暢陽和庇國佑民之徳靈應顯然今欲特建廟宇䖍奉雲師雷師之神因時禱祀敬迓洪庥以展朕為民祈福之意禮工二部詳議具奏部臣奏言伏查尚書洪範五行傳曰雷首長萬物為出入又論衡曰雷出地則長飬華實發揚隠伏宣盛陽之徳易乾卦曰雲行雨施
品物流形左傳凡分至必書雲物以辨年嵗是雲師雷師錫福蒼生厥功甚著唐天寶五載増雷師於雨師之次毎嵗於立夏後申日致祭宋元因之明集禮増雲師於風師之次郡縣立雷雨壇於稷壇西風雲壇於社壇東明㑹典載秋分後三日合祭雲雨風雷壇今
雷師廟宇應建於西方立夏後申日致祭
雲師廟宇應建於東方秋分後三日致祭從之尋擇地
營建其規制祭儀俱倣宣仁廟乃封
雲師為順時普䕃雲師之神廟曰凝和廟
雷師為資生發育雷師之神廟曰昭顯廟十三年封廣
東邊海郡縣廟祀
風神為宣仁昭泰風伯之神封甘肅蘭州府廟祀雷神為顯仁應瑞之神並春秋致祭從督撫諸臣請也〈臣〉等謹按杜典有大䄍一門䄍古作蠟其典自元明以來久已停止我
朝臣工有以蜡祭請者奉
皇上諭㫖詳悉指示不必舉行今謹載
聖諭於篇中以見酌古凖今折𮕵盡善之至意焉
乾隆十年十二月
諭大學士等國家崇報之文明禋肇薦考議周詳凡祀典所闗羣神咸秩即如雩祭諸禮事繫農桑近復議行有舉無廢皆以為民也邇年以來諸臣工有以蜡祭為請朕追惟舊制酌古準今有宜於詳慎者考大蜡之禮昉於伊耆三代因之所以報萬物之成也雖詠於詩詳於禮記周官而古制夐逺傳註參錯難以折衷所謂八蜡配以昆蟲後儒謂其害稼不當與祭月令祈年於天宗蜡祭也註雲日月星辰則所主又非八神至謂合聚萬物而索饗之其神甚多尤難定位且蠟與臘冠服各殊有謂臘即蠟者有謂蠟而後臘者是古制已不可考終無定衡至於後世自漢臘而不蠟此禮已湮魏晉以來迄於唐宋時行時止或溺於五行之説甚且天帝人帝及於龍麟朱鳥多至百九十二座議者以為失先王之禮逺矣蘓軾曰迎貓則為貓之屍迎虎則為虎之屍近於倡優所為是以子貢觀於蠟言一國之人皆若狂以其沿習日久跡類於戲也葢祀於南郊已不合於古制而蠟於四郊則惟順成之方始祭較量區別叢雜瑣細於義有乖於禮未洽於神為䙝自元明以來停止此典實有難以舉行之處況蜡祭諸神如先嗇司嗇日月星辰山林川澤今皆祀於各壇廟原於典文無闕即民間秋成之後休息農功祀神報賽大扺借蠟之遺意以盡其閭井歡洽之情猶有吹豳擊鼓之風亦皆聴從民便未嘗禁止是蜡祭原行於民間但田夫萃處雜以嬉戲各隨其鄉之風尚初不責以儀文若朝廷議祀潔蠲䖍享必嚴肅整齊何至有一國若狂之論可知此祭即古亦閭閻相沿之舊俗詎可定以為郊廟典禮如以為有祈無報則方春而祈榖冬又有事於
圜丘禮謂郊之祭為大報天又雲萬物本乎天大報本也豈得謂之有祈無報乎況二仲薦馨並崇社稷班固所謂為天下求福報功者具在陳祥道所謂大社國社農之所報在焉今
社稷壇春秋兩祀祈報之禮已備至義近於重複事渉於不經者即下之禮臣亦難定議因諸臣但泥古制多未深攷是以特降此㫖俾共知之
〈臣〉等謹按杜典有靈星一門攷漢立靈星祠以天田主穀農祥晨見而祭之配以后稷蓋即祈榖之意我
朝定製列星為
圜丘從位孟春祈榖則已及之后稷為
太稷配位春秋祈報祭典具備靈星之祀誠無事於複
舉矣此條謹從刪去
皇朝通典卷四十二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四十三
禮〈吉三〉
北郊
〈臣〉等謹按方丘祭地見於周官杜典因之是也其附神州后土則以神州為北郊誤分祭地為二且神州之説出自鄭注䜟緯之説未可為據至於漢代渭陽汾隂后土祠祀更為不經唐宋相沿至明始輟
國朝定製夏日至大祭
地於
方澤是為
北郊法古垂後準禮經而超百代矣欽維
列祖親祀
方丘鉅典煌煌允與
圜壇並重
皇上臨御以來歳必
躬親展祀每以夏至正當盼雨之時
寅衷黙禱旋即甘𩆩渥霑仰見昭格之
忱五十年來精誠如一謹稽
北郊祀典並
列祖升配大禮恭著於篇而原書附見之神州后土則謹
從刪去雲
順治元年定每歳夏日至大祭
地於
方澤以
五嶽
五鎮
四海
四瀆為四從壇配享
方澤在安定門外北郊形方象地方折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寛六尺澤中貯水方澤北向二成上成方六丈下成方十丈六尺均髙六尺內壝方二十七丈二尺正北三門東西南各一門外壝方四十二丈門與內壝同南門後
皇祇室五間北向圍垣正方周四十四丈八尺北向一門內外圍垣二重內垣周五百四十九丈四尺北三門東西南各一外垣周七百六十五丈西向門三角門一又西有坊一曰泰折街〈雍正二年改名廣厚街〉八年尊封
肇祖原皇帝
興祖直皇帝陵山為啟運山
景祖翼皇帝
顯祖宣皇帝陵山為積慶山〈十六年奉移 二陵祔啟運山停積慶山從祀〉太祖髙皇帝陵山為天柱山
太宗文皇帝陵山為隆業山附
四從壇配享十四年三月壬子大祀
地於
方澤奉
太祖髙皇帝
太宗文皇帝配享
世祖章皇帝親詣行禮
康熙元年五月戊寅夏至大祀
地於
方澤
聖祖仁皇帝親詣行禮二年尊封
世祖章皇帝陵山為昌瑞山從祀
三陵山之次六年十一月丙辰大祀
地於
方澤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
雍正二年五月癸卯夏至
世宗憲皇帝大祀
地於
方澤奉
聖祖仁皇帝配享
乾隆元年五月丙午夏至大祀
地於
方澤
皇上親詣行禮是月尊封
世宗憲皇帝陵山為永寧山從祀
四陵山之次二年五月辛亥夏至大祀
地於
方澤奉
世宗憲皇帝配享
皇上親詣行禮恭奉
世宗憲皇帝神位行參拜
皇地祇禮禮畢安奉
配位如儀八年五月癸未夏至大祀
方澤先期致齋於
齋宮定製
兩郊皆有
齋宮是歳修葺
北郊齋宮齋宿如禮九年五月戊子夏至大祀
方澤先奉
諭㫖去歳親葺齋宮先期一日住宿但彼處樹木新植尚未成隂天氣炎熱扈從人多不免有病暍者今歳炎熱甚於舊歳此次不必前詣壇內齋宿仍在宮內齋宮住宿將來遇親祭之年該衙門兩請候㫖俟樹木成隂仍照例齋宿壇內此次前往致祭正當祈雨之時不乘輦不設鹵簿傳諭各衙門知之十一年四月
諭今歳夏至致祭
地壇齋宮樹木漸次成隂扈從人等已有憩息之所況逢時雨之後天氣清涼朕仍照原議前往
壇內齋宮住宿十四年五月
諭稽古明禋肇祀
郊壇各以其色
地壇方色尚黃今
皇祇室乃用緑瓦葢沿前明舊制未及致詳朕思南郊大饗殿在勝國時合祀
天
地山川故其上覆以青陽玉葉次黃次緑具有深意且南郊用青而
地壇用緑於義無取其議更之至
兩郊壇宇雖歳加塗塈而經閲久逺應敕所司省視所當修整者敬謹從事大學士㑹同各該衙門詳考典章具議以聞尋大學士等奏言謹考禮經所載
兩郊義類甚著故祭分二至以順隂陽之時壇釐南北以從隂陽之位制別方圜以則隂陽之象惟辨色亦然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牲帛各從其器之色所謂依類求神者也制禮從類辨色從方原屬不易之道又況棟宇檐桷乃以藏
神祇而昭妥侑其義尤謹明代南北兩郊分祀而皇祇室編次緑瓦臣等詳檢一切禮書並無考據查緑乃
青黃間色誠如
聖諭於義無取坤卦天元地黃考工記天謂之元地謂
之黃二者係乾坤正色今
北郊壇甎壝瓦及牲帛幃幄色俱用黃乾隆十三年遵㫖議定籩豆成式
地壇祭器亦用黃質製造契合古制寧
神與歆
神不當有異應請易葢琉璃黃瓦庶與坤卦黃中之義相
符若夫
兩郊壇宇歳修向有著令而經閲久逺金碧采章或日久不鮮階級甎甓間有損缺堊赤間有漫漶均宜遵
㫖修整及時興工奏上從之十五年五月夏至大祀
方澤以祈雨不乗輦不設鹵簿與九年同自後凡值祈雨
皆如此例是年奏准
方澤二成臺面琉璃惟中含六六隂數其餘皆係湊合於
義無取請照
圜丘壇制鋪石就壇面鑿眼以備安設幄次其石數一成正中仍照舊制用三十有六八方均以八八積成縱橫各二十四路二成倍上成八方八八之數半徑各八路庶與偶數相應而甎式勻稱益堪永久十六年修理
北郊
皇祇室擇吉興工前期遣官告祭
天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屆期詣
皇祇室以奉請
神位祗告
皇地祇
列聖
從壇神位禮部尚書率太常寺官恭奉各
神牌至暫奉
神位所敬謹安設十七年
北郊工竣擇吉恭請
神位還御
皇祇室遣官詣暫奉
神位所祗告
皇地祇
列聖
從壇神位禮部尚書率太常寺官恭奉各
神牌還御奉安畢行一跪三叩禮其祗告
天
地
宗
社俟
南郊工竣日舉行三十二年禮部奏夏至恭祭
地壇齋宿齋宮恭候
欽定奉
諭宮內齋宮齋宿嗣後不必請㫖三十六年太常寺奏皇上親詣行禮向由北門入禮畢由西門還宮今仰請皇上由西門入禮畢仍由西門還宮從之三十七年十
一月大學士等遵
㫖議准郊
天儀注並酌定
方澤壇行禮儀節
皇上初陞至二成拜位立贊引官奏陞壇
皇上陞階上香還至二成拜位行迎
神禮典儀官唱奠玉帛
皇上陞階行奠玉帛禮還就讀祝位立以次進俎三獻及飲福受胙禮成仍還至二成拜位行謝
福胙及送
神禮
〈臣〉等謹按是年大學士等遵
㫖議定
壇
廟大祀
親詣行禮升降儀節酌減合宜所奉
聖諭已於
南郊篇中恭載又三十九年有
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節減之
諭並詳著
南郊篇雲
四十三年八月
皇上恭謁
祖陵至
盛京
命修葺
盛京
地壇四十五年五月定
北郊大祀
親詣
正位晉獻香帛俎爵至
配位
列祖
列宗前惟
躬詣上香獻帛其獻爵進俎則
命諸皇子恭代一如
南郊之禮
〈臣〉等謹按乾隆四十四年
南郊大祀
上以年屆七旬因稍省繁勞專心祼薦定為
親承恭代之禮所奉
聖諭已恭載於
南郊篇中至四十五年
北郊大典一如此禮舉行雲
四十八年五月
諭朕臨御以來祗畏寅恭凡遇
壇
廟大祀無不恪誠齋祓親詣行禮茲屆夏至
北郊於十九日進宮齋戒適因氣滯舊病作痛現在令醫加意調攝尚未全痊誠恐升降儀節有愆轉不足以昭誠敬此次朕即在御園齋戒派皇六子永瑢敬謹恭代行禮若臨期氣體全安朕仍親往肅恭蒞祀凡
北郊儀節具
大清通禮
社稷
〈臣〉等謹按古者建國之制社稷為先祈福報功祀典最重我
朝定製
社稷壇為大祀凡
列聖以來
親祭
社稷壇者
國史所書不可勝紀茲惟恭載最初一次以見
徳馨誠格有終始如一者焉我
皇上臨御五十年來凡春祀
社稷皆
躬詣行禮惟遇
巡省之歳遣官恭代至每年
巡幸塞外舉行大獮之典秋祀
社稷皆遣官恭代又二十四年
皇上以
親祭
社稷壇儀注無薦玉之禮
諭以玉庇嘉穀於答隂之義為稱
敕所司用玉將事載入㑹典禮儀益為隆備茲悉恭紀
於篇
順治元年定祭
社稷壇之禮每歳春秋仲月上戊祭
太社
太稷之神同壇同壝
太社以
后土勾龍氏配
太稷以
后稷氏配
社主用石半埋土中〈今全埋〉
稷主用木仍設
太社
太稷
后土勾龍氏
后稷氏神牌祭於
壇上壇在
午門之右八年二月戊戌祭
太社
太稷
世祖章皇帝親詣行禮飲福受胙如
圜丘例八月上戊值
太宗文皇帝忌辰行禮畢仍易素服
康熙元年二月戊申祭
社稷壇
聖祖仁皇帝親詣行禮三年八月上戊恭遇
太宗文皇帝忌辰改期中戊致祭
社稷壇十六年二月戊申
親祭
社稷壇定製祭日遇雨
皇帝於拜殿內門檻南行禮陪祀王公在殿外中甬路兩旁各官在王公後行禮是日雨太常寺以舊例請
命仍照常處行禮二十一年二月戊子
親祭
社稷壇前期齋戒恭值
太皇太后聖節於行禮之後補行慶賀
雍正元年二月戊午祭
社稷壇
世宗憲皇帝親詣行禮二年閏四月以平定青海告祭社稷行獻俘禮六年議定
太社
太稷神牌均髙二尺五寸神座尺有五寸共髙四尺籩豆案僅髙尺有二寸較各壇稍低應將神座加髙一尺安奉
神牌共髙五尺以符土為五數之古制其籩豆等案應加髙尺有三寸共二尺五寸以符五五之數
配位神牌各髙二尺四寸神座髙尺有四寸籩豆案髙尺有二寸應將神座及籩豆案均増髙一尺以符體制十年三月
詔直省郡縣修
社稷壇敬謹行禮先是定製直省均設壇壝以祀社稷至是奉
諭㫖直隸各府州縣設立壇墠致祭
社稷及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每歳春秋展祀以崇報享典至重也從前初建之時有司或視為具文規制未必周備又未必及時修葺是以僻逺之郡縣規模簡畧禮儀草率者往往有之甚非肅將禋祀之本意也著禮部行文各省督撫飭府州縣敬謹修理以重祀典
乾隆元年二月戊辰祭
社稷壇
皇上親詣行禮二年閏九月奉
諭㫖大清律載各府州縣
社稷山川風雲雷雨諸神所在有司以時致祭所以肅祀典而迓休和禮至重也省㑹之地督撫司道駐劄同城向不與祭專屬府州縣官行禮督撫司道均有封疆守土之任自當䖍奉明禋為民祈報凡春秋致祭督撫應率領闔屬文武大小官員敬謹行禮提鎮道員駐劄之地一體率屬陪祭其如何分別班次派員監禮及修整壇壝祭器之處該部詳議具奏奏上通飭行之八年七月
頒發各省
壇廟祝文十八年奏定増撰
社稷壇祈雨報祭樂章皆以豐為名〈詳見樂典〉二十年六月
以平定準噶爾獻俘
社稷壇十月再行獻俘禮俱遣親王將事二十一年五
月増
社稷壇望瘞樂章〈詳見樂典〉二十四年五月
諭朕此次親詣
社稷壇祈求雨澤禮部所開儀注內無薦玉之禮詢其原委則係相沿舊規並無意義可考夫玉以庇䕃嘉穀使無水旱之災載在傳記且於答隂之義更為相稱著飭所司敬謹用玉將事
御製祝文曰臣聞人事失於下
天變應於上茲亢暘之示警洵贊化之無能言念昨年秋霖缺而冬雪乏逮至今歳春望霈而夏未霑歴四時之久矣嗟三農其如何常雩步禱弗䝉矜不敢再三之凟羣祀親藩徒致籲益増宵旰之憂敬念
右壇為祈報之所載稽祭義司土穀之精蠲吉䖍齋攄忱躬懇為民請命願代萬姓之災責已惟誠奚啻六事之舛重舉答隂之典冀施甘雨之滂雲作雷隨毋俾箕伯侵軼犧成粢潔尚敷帝里休和殷佇
神歆立沛祥𩆩謹告祭日
皇上戴雨纓冠素服自右門由右路至御輦處步行詣壇行禮二十五年正月以平定回部獻俘
社稷壇如二十年之禮三十七年大學士等遵㫖議淮郊
天儀注並酌定
社稷壇行禮儀節有司先設幄次於拜殿內
皇上乗輦由闕右門入東北門至
社稷壇外門外
御禮轎入右門循㦸殿東行至拜殿東階下降輿升階詣
壇行禮禮成升輿亦如之
〈臣〉等謹按是年大學士等遵
㫖議准郊
天儀注並酌定
社稷壇行禮儀節又三十九年奉
諭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節減並恭載於
南郊篇內茲不重述雲
四十一年二月
諭
社稷壇之有拜殿原以備致祭之日或有風雨也今年偶值雨所司移拜位香案於殿中餘仍列於
壇上是朕獨得蔽棟宇而
神位牲醪並皆露設非所以昭妥侑朕心深切不安社稷之制不設棟宇以承天陽祗就壇壝而言至神牌平日原係尊藏
神庫未嘗不在屋宇之內則祭享時偶因風雨移奉殿內又有何嫌忌乎且拜殿甚寛想當締造之初未必不預為臨時移奉計祗以未嘗經之事所司遂依例陳設不知所據嗣後祭時或遇大風雨所有
神位祭器應如何移就拜殿之處著大學士九卿㑹同太常寺敬謹詳議具奏尋大學士等遵
㫖議奏如祭日請
駕前十刻值風雨太常寺將祭品樂簴移設拜殿奉安神牌於殿內致祭若驟遇風雨謹用
神龕覆設
神位另設香案於拜殿奏請
皇上於拜殿行禮從之四月以平定兩金川獻俘社稷壇如二十五年之禮凡祭
社稷壇儀節具
大清通禮
堂子
大內祀神
〈臣〉等謹按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一書知
堂子之祭為我
聖朝敬事
天神之令典凡遇大事及每歳元旦春秋二季有祈有報又凡大出征必告凱旋則列纛而拜皆
親詣行禮祀典尊崇敬誠慤著謹考典文與
郊
社以義相從
大內之祀即以類載儀節備詳永垂億禩焉國朝初建
堂子在
盛京撫順門外
太祖髙皇帝建國之初有謁拜
堂子之禮
天聰九年八月
太宗文皇帝以征察哈爾奏凱師還
親詣
堂子行拜
天禮崇徳元年五月大軍征明
太宗文皇帝
親率王貝勒等詣
堂子行禮拜纛出師是嵗定製每年元旦
皇帝率親王以下副都統以上及藩王等詣
堂子上香行三跪九拜禮十二月
親征朝鮮出師之日設鹵簿吹螺奏樂
親詣
堂子行禮於
堂子外建立八纛吹螺奏樂拜纛啟行次年班師詣堂子行禮七年三月以錦州捷聞
親率王貝勒等詣
堂子行禮
順治元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命王貝勒帥師平定中原
親詣
堂子奏樂行禮拜纛出師九月既定燕京即建
堂子於長安左門外玊河橋東街門北向內門西向正中
為祭
神殿南向前為拜
天圜殿殿南正中設
大內致祭立杆石座次稍後兩翼分設
皇子致祭立杆石座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各以次序列北向東南為
上神殿南向
康熙十三年正月以吳三桂叛逆遣大將軍王等帥師出征
聖祖仁皇帝親詣
堂子行禮祭纛以行十四年閏五月以平定察哈爾凱旋聖祖仁皇帝率大將軍王暨諸大臣詣
堂子行禮三十五年二月
親征噶爾丹率諸王大臣詣
堂子行禮祭纛出師六月凱旋詣
堂子行禮五十七年十一月以遣大將軍王等帥師出征
䇿旺阿喇布坦
御太和殿設鹵簿出征大將軍王等以下俱戎服不出征
者蟒服以從詣
堂子行禮乃鳴角祭纛啟行
雍正七年六月以大兵進𠞰準噶爾遣大將軍出師北路
世宗憲皇帝率大將軍以下及諸王大臣詣
堂子行禮祭纛出師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以遣大學士經畧金川
皇上率經畧大學士及王公大臣等詣
堂子行禮祭纛出師次年凱旋祗告如禮十四年五月奉諭㫖
堂子之祭乃我朝先代循用通禮所祭之神即
天神也
列祖膺圖御宇既稽古
郊禋而燔柴典重舉必以時
堂子則舊俗相承遇大事及春秋季月上旬必祭天祈報歳首最先展禮定鼎以來恪遵罔怠且不易其名重舊制也考諸經訓祭天有郊有類有祈穀祈年禮本不一兵戎國之大事故命遣大將必有事於
堂子正類祭遺意而列纛行禮則禡也我
祖宗於行營中或別有征討不及歸告
堂子則望祭而列纛行事其誠敬如此朕思出師告遣則
凱旋即當告至乃
天
地
宗
社俱已祝冊致䖍且受成太學而
堂子則弗之及祠官疎畧如
神貺何祀典攸闗彞章宜備著議政王大臣詳議具奏朕
親為裁定王大臣等遵
㫖議上大兵凱旋
皇帝告祭
堂子之禮請載入㑹典從之十九年四月
諭禮部等衙門王公等建立神杆理應按照爵秩等次設立整齊以肅觀瞻著每翼作為六排每排六分以未分封皇子等列於前其次則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等分為六層設立神杆皇子內已受封爵者其神杆視所封爵立於應立之處所有石座不必移動神杆各按爵次更換每年修整一次交禮部㑹同內務府總管查看繪圖進呈著為例尋禮部等衙門議奏謹遵
諭㫖神杆立座每翼為六排每排為六分
皇子神杆列於前其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各按排建立但查左翼親王現有七位今一排建立六杆應將第七位親王神杆列於次排郡王之首其郡王貝勒貝子公俱按次接續右翼親王四位郡王六位貝勒二位貝子一位公十七位人數多寡不一不能每排俱得六人之數應將親王列於前其次郡王貝勒貝子公按一排六分之數通融接續敘立奏入從之四十三年八月
皇上恭謁
祖陵至
盛京
命修葺
盛京
堂子四十七年正月初四日祭
祈穀壇仍於初一日
親詣
堂子行禮先是定製元旦行禮值
祈穀壇齋戒將可否展期於初五日行禮之處具奏得㫖遵行是年以元旦行禮禮成還宮時尚在未入齋戒以前仍導迎作樂用昭大典凡儀節制度詳具
大清㑹典及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
大內祭
神之禮肇自
盛京既恭建
堂子以祀
天又於
清寧宮正寢恭設
神位以祀
神至順治元年定為
坤寧宮祭
神之禮皆如
清寧宮例每日奉朝祭
神位於祭
神殿西位東向日昧爽行禮奉夕祭
神位於西北南向申刻行禮惟齋戒忌辰並禁止屠宰等
日期不祭餘日皆祭每月朔則祭
神翼日則祭
天季春季秋月朔〈或二四八十月或上旬諏吉〉則立杆大祭前期一二
日
宮內報祭大祭之日恭請
神位於
堂子內祭畢復請入
宮大祭翼日則祭
天春夏秋冬四季則有獻神之祭均用馬牛金幣祗薦如
禮歳於十二月二十六日恭請
神位供於
堂子正月初二日自
堂子恭請
神位入
宮四月初八日浴佛節請
神至
堂子禮畢請
神還
宮其儀節並詳
大清㑹典及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
皇朝通典卷四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四十四
禮〈吉四〉
山川
〈臣〉等謹按禮經所載五嶽四瀆望秩隆焉其餘山川之神亦咸崇報享
本朝定製義法悉協敬稽祀典於
嶽鎮海瀆有
時巡展祭有因事遣祭有所在専祭於
名山大川有奉
特典
崇建廟祀者並著於篇至於封祀龍神原非即海瀆之本神而昭徳報功載在祀典相沿已乆即鹽井之神亦與山川義近謹從類附惟黒龍潭玉泉龍神宜在京都祀典之列另立専門故不以附於此篇順治元年定禮以
五嶽
五鎮
四海
四瀆配享
方澤壇又立
地祇壇以
五嶽
五鎮
四陵山
四海
四瀆之祇為正位以
京畿名山大川
天下名山大川之祇為從位凡
嶽鎮海瀆所在地方有司嵗以春秋仲月諏日致祭祭東嶽泰山於山東泰安州〈今升為府〉祭西嶽華山於陜西華隂縣祭中嶽嵩山於河南登封縣祭南嶽衡山於湖廣衡山縣祭北嶽恆山於直隸曲陽縣〈移祭見後〉祭東鎮沂山於山東青州府祭西鎮吳山於陜西隴州祭中鎮霍山於山西霍州祭南鎮㑹稽山於浙江㑹稽縣祭北鎮毉巫閭山於遼東廣寧衛〈今改為縣〉祭東海於山東萊州府望祭西海於山西蒲州〈今升為府〉祭南海於廣東廣州府望祭北海於河南濟源縣〈移祭見後〉祭河瀆於蒲州祭江瀆於四川成都府祭淮瀆於河南唐縣祭濟瀆於濟源縣三年加封
黃河龍神為顯佑通濟金龍四大王之神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八年正月
世祖章皇帝親政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定製恭遇
慶賀大典頒布
恩詔則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以各衙門四品以上堂官將事諏吉將行先
期陳祝文香帛於
中和殿
皇帝親閱遣之十七年三月以科臣粘本盛條奏下禮部
議覆改祀
北嶽於山西渾源州
康熙六年七月
聖祖仁皇帝親政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十六年四月
命內大臣覺羅武黙納侍衛費耀色等詣長白山審騐明
晰酌行祀禮九月奉
諭㫖長白山發祥重地竒蹟甚多山靈宜加封號永著祀典以昭國家茂膺神貺之意禮部奏請依嶽鎮之例封
為
長白山之神照五嶽例春秋致祭令寜古塔將軍遣官
在黒龍江地方望祭遇有
慶典即令祭北鎮官前徃望祭奏上從之十八年五月
以湖南用兵屢㨗咸言湖神𦔳順
敇封為
洞庭湖之神遣官致祭二十一年二月以平定雲南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三月
聖祖仁皇帝東巡
盛京
駐蹕吉林烏喇地方於松花江岸東南設幄次望祭長白山之神二十二年正月遣官往祀
雞公山神令有司春秋致祭二十三年十月
聖祖東巡
躬祀
泰山之神至黃河遣官祭
河神廟十一月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嗣是
東巡及
南巡所過名山大川均照例致祭二十五年五月副都御史徐元珙疏言祀典所載致祭北海尚沿宋明舊制於河南濟源縣係在京之南於義未合況北嶽已改祀渾源州則北海應請改祀於混同江庶方位允協下部議行之二十七年十月以
孝莊文皇后升祔
太廟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三十五年封
大沽海口之神遣官致祭時由天津海道運米盛京以備賑濟海神効靈往來迅駛立廟天津春秋致祭三月
聖祖仁皇帝北征
駐蹕噶爾圖遣大學士致祭
山川之神及出卡倫遣祭域外
山川之神
聖駕至克嚕倫河遣祭
河神均與因事遣祭
嶽瀆禮同三十六年二月
西巡至保徳州及橫城均遣官致祭
河神凡所過名山大川均遣官致祭七月以平定朔漠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三十七年七月以霸州等處新河告竣
賜名永定河封為
永定河之神建廟於盧溝橋祀之九月
聖祖仁皇帝東巡遣大學士致祭
松花江之神三十九年六月河臣疏言江南安東縣海口攔黃壩拆去水勢流通海神効靈請建廟崇祀
詔改名大通口封為
大通口海神春秋致祭四十年正月加
黃河龍神昭靈効順封號四十二年三月
聖祖仁皇帝五十萬夀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是年
聖祖仁皇帝巡幸山西經過
駐蹕地方應祭
嶽瀆均遣官致祭又
西巡至潼闗遣官致祭
西嶽華山四十三年二月封
淮神為長源佑順大淮之神五十二年三月
聖祖仁皇帝六十萬夀遣官致祭山川如四十二年之禮
五十七年十二月以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廟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六十年三月以
御極六十年大慶遣官致祭山川如五十二年之禮六十
一年建
江海潮神廟於浙江之尖山春秋致祭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登極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
雍正元年二月以恭上
聖祖仁皇帝尊諡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十二月以
冊立
皇后遣官致祭如禮二年八月加
四瀆封號江瀆曰涵和河瀆曰潤毓淮瀆曰通佑濟瀆曰永恵均遣官齎送祭文香帛令督撫布政使大員致祭又加
四海龍神封號東海曰顯仁南海曰昭明西海曰正恆北海曰崇禮均遣官齎送祭文香帛令地方官致祭又加
大沽海口神廣恵封號加
洞庭湖神涵元匯利封號均致祭如儀又封雲南各鹽井神為普潤龍王之神令地方官立廟春秋致祭三年三月封山東臨清州
河神為福漕漳河之神館陶縣
河神為恵濟漳河之神又封
青海水神為靈顯青海之神先是大軍西征道經青海於塞外嚴寒之候湧泉濟軍督臣奏請封號從之並令委官致祭又河南撫臣奏言百泉之上
衛源神祠通漕濟運請列祀典從之五年二月以黃河澄清遣官分往江南清河河南武陟兩縣致祭河神廟五月重修江南宿遷縣皁河
河神廟春秋致祭十二月遣官致祭
河源之神於河州口外六年封河東
鹽池神為昭恵阜裕鹽池之神七年建
江神廟於湖北武昌府春秋致祭又封浙江蛟門山龍神為涵元昭泰鎮海龍神又封寧夏大渠龍神為寧渠普利龍王之神八月建
海神廟於浙江海寧縣〈今升為州〉先是奉
諭㫖朕惟古聖人之制祭禮也凡山川嶽瀆之神有功徳於民生能為之禦災捍患者皆載在祀典葢所以薦歆昭格崇徳報功也雍正二年浙江海塘潮水沖決發帑修築比年以來塘工完整災沴不作居民安業今年潮汛盛長㡬至泛濫官民震恐幸而水勢漸退隄防無恙此皆神明黙䕶佑恵我蒸民者也茲特發內帑十萬於海寧縣敇建海神之廟以崇報享著該督遴委賢員度地鳩工務期制度恢宏規模壯麗崇奉祀事用答明神庇民禦患之休烈尋建廟工成
御製碑文
敇加寧民顯佑浙海之神封號遣官致祭是年又建湘江神廟於湖南長沙府春秋致祭又建
河源神廟於甘肅河州加封為開津廣濟佑國庇民昭
應河源之神先是奉
諭㫖古稱黃河之神上通雲漢光啟圖書禮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此之謂務本惟神澤潤萬國福庇兆民自古及今功用昭著我朝自定鼎以來仰荷神庥尤為彰顯至於澄清於六省之遙閲歴於七旬之乆稽諸史冊更屬罕聞朕思江南河南等處皆有廟宇而河源相近之處向來未建専祠考河源發於崑崙地隔遙邉人稀境僻其流入內地之始則在秦省之西寧地方朕意欲於此地特建廟宇専祀河源之神九卿詳議具奏尋議於河州口外擇地建廟春秋致祭
御製碑文勒石從之又封直隸
滹沱河神為長源永濟滹沱河神春秋致祭九年建永定河神恵濟廟於石景山遣大臣致祭十年閏五月建望祭
長白山享殿於溫徳亨山〈今名望祭山〉七月建
洪澤湖神廟於髙家堰春秋致祭是年又封廣西興安縣陡河
海陽山神為安流襄績海陽山神十一年封廣西鬰林州
泉神為昭徳沛澤泉源之神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極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十一月以恭上
世宗憲皇帝尊諡遣官致祭山川如禮
乾隆元年八月奉
諭㫖南北河工與浙江海塘闗繫國計民生最為𦂳要當朕即位元年咸慶安瀾理宜䖍修祀典以答神貺部臣議於清河武陟海寧三處
神祠照例齎送祭文香帛令總督致祭又令直隸總督往石景山致祭
永定河神從之二年四月以恭奉
世宗憲皇帝配享
南郊遣官致祭
嶽鎮海瀆
長白山十二月以
冊立
皇后恭上
皇太后徽號遣官致祭山川如禮三年立
海神廟於江南寳山縣春秋致祭八年八月
皇上東巡
盛京遣官致祭
北鎮毉巫閭山
長白山十二年六月
諭內閣奉
聖母皇太后懿㫖泰山靈嶽坤徳滋生近在魯邦宜崇報享朕不敢違爰遵
慈訓親奉
鑾輿秩於岱宗旋蹕青齊觀風布澤以昭崇
聖法
祖教孝省方鉅典大學士等㑹議以聞尋議奏古者因名
山以升中原有燔柴之禮
聖祖仁皇帝因儀文度數書闕有間議封禪者尤多不經特允廷議以祀五嶽禮致祭今
皇上東巡致祭泰山應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舉行惟是致祭方嶽向未用樂謹案周禮大司樂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是山川之祭自古用樂今
特舉盛典秩於岱宗請用中和韶樂令儒臣増撰樂章太常協律郎率樂生豫習備用從之十三年二月
諭稽古巡狩翕河喬嶽典禮攸隆朕茲親祀
孔廟有事於
泰山其嶽瀆等祀皆宜薦馨用申誠敬著各該督撫就近遴委大員致祭
東巡至泰安日
親詣
嶽廟於配天門降輿由仁安門入三上香行一跪三拜禮翼日致祭如儀十四年四月以平定金川恭上
皇太后徽號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年之禮十五年九月以冊立
皇后恭上
皇太后徽號遣官致祭山川如十四年之禮十月皇上巡幸中州
親詣
嵩嶽廟上香翼日致祭均與十三年祭
岱宗禮同並以
御道所經遣官致祭
河瀆及
衛源神祠十六年二月
皇上南巡江浙凡
鑾輿所經於山東遣官致祭
泰嶽又
親詣
岱廟行禮於江南則
河瀆
淮瀆
江瀆之神皆遣官致祭並
親祭清河
河神廟至浙遣官祭
海神廟及
南鎮㑹稽山如禮又凡往返渡河渡江致祭之處皆親詣上香行禮嗣是
南巡所過名山大川均致祭如禮〈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
十九年六次南巡並同〉 是年六月封
永定河神為安流廣恵之神廟名恵濟即將盧溝橋石景山二處舊廟酌加修葺工竣遣官告祭並飭有司春秋展祀十二月以
皇太后六旬萬夀恭上
徽號遣官致祭山川如十五年之禮十九年八月皇上東巡
盛京望祭
長白山渡松花江祭
江神九月祭
北鎮毉巫閭山嗣是
東巡
盛京均致祭如禮〈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四巡 盛京並同〉 又吉林東門外有望祭
北海之處遣官致祀如儀二十年六月以平定伊犁恭
上
皇太后徽號遣官致祭山川如十四年之禮是嵗以遣大兵西征所過之山一曰阿勒台山一曰珠爾庫柱山一曰博克達山一曰阿拉克山皆以
詔㫖讀文致祭二十二年三月
皇上南巡駐蹕杭州奉
諭㫖浙海之神自雍正八年海塘告成時
特加褒封
敇於海寧縣地方建廟崇祀邇年以來海波不揚塘工鞏固朕省方浙中親臨踏閲見大溜直趨中小亹兩岸沙灘自為捍禦濱海諸邑得慶安瀾利及生民實資神明顯佑應於杭州省城之觀潮樓敬建海神之廟以昭朕崇徳答佑至意應行事宜該部查例具奏禮部奏言悉遵雍正八年
敇建海寧海神廟事宜舉行從之乃建廟於觀潮樓敇封為平潮利渉浙海之神嗣是
南巡皆
親詣行禮〈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南巡至海寜並 親詣 海神廟行禮〉
四月
皇上親臨徐州閲視河工以河溜刷深神明黙佑令地
方官建
河神廟於雲龍山之北加封為顯佑通濟昭靈効順廣利安民金龍四大王之神二十四年十一月以蕩平回部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十年之禮二十五年定西域山川祀典每嵗春秋令駐劄大臣致祭其祭文香帛由京師齎往二十六年十二月以
皇太后七旬萬夀恭上
徽號致祭山川如十六年之禮三十二年三月
諭東西二淀為畿輔匯萃清流之所邇年瀦蓄安恬節宣有藉近淀村莊田土泛溢無虞而菰蒲魚蠏之饒利頼於民生者更大茲者春巡郊甸循覽河堤鳳艇乗流祥飈助順尤足徴神貺之昭宜建専祠用答靈佑著該督方觀承卜地興工特崇廟祀以示妥神報功之典三十五年八月
皇上六旬萬夀遣官致祭山川如禮三十六年二月以
新葺
泰山祠廟蕆工恭逢
皇太后八旬大慶
皇上祇奉
安輿瞻禮
岱廟並
親詣
嶽頂行上香禮十二月以恭上
徽號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十六年之禮三十九年四月封
陜西
太白山神為昭靈普潤太白山之神建祠祀之四十一年二月以平定兩金川集勲奏凱
皇上親奉
皇太后東巡展禮
泰岱四月以恭上
徽號遣官致祭山川如三十六年之禮四十二年二月陶
莊開放引河工成
命建
河神廟嵗以春秋致祭
御製碑文紀之八月定兩金川山川祀典毎嵗春秋致
祭十月陝西撫臣奏請修葺
華嶽廟從之四十三年八月
諭海為衆水朝宗最昭靈應乃各處
海神咸有廟祀惟
北海自山海闗至盛京一帶向未専建廟宇以隆禋祀尚屬闕典朕此次詣盛京恭謁
祖陵蹕途循海而行瞻望甚近宜先申䖍祭以迓靈庥著該部於濱海地方擇地望祭派莊親王永瑺行禮所有應行事宜各衙門即速照例備辦並著周元理於山海闗澄海樓相近處所度地建立
北海神廟即行繪圖呈覽候朕降㫖發帑興工俾廟貎崇閎以妥
神佑又
諭遼河雙源遙引合而為巨流河襟帶神臯恬波涵潤實為陪都境內大川朕恭謁
祖陵蹕路所經舟梁利渉緬念
河神之功甚溥顧該處向無祠祀典尚闕焉著邁拉遜徳成㑹同將軍府尹於勘估城工之便在瀕河髙阜處所度地計工奏聞請帑専建
河神廟以昭妥侑九月
諭渾河發源遙逺自東北來入英莪邉門西流㡬及千里㑹遼入海縈䕶
三陵滋演萬年
靈脈長川襟帶並衛陪都厥功甚鉅自宜䖍崇廟祀以答神庥著交邁拉遜徳成㑹同將軍府尹於盛京城東度地鳩工奏聞請帑興建
河神廟以昭妥侑又
諭前已降㫖於山海闗之澄海樓旁建立
北海神廟茲稽考祀典北海原於河南濟源縣望祭河南地屬中州且非濱海固於事理未協嗣經改於吉林東門外望祭雖屬北境然距海尚逺亦非所宜所有春秋秩祀及遇告祭典禮自應恭移於此以協方位至吉林之松花江導源長白襟帶神臯為本朝
發祥之地綿演億萬載
景祚靈長厥功甚鉅自宜䖍崇廟祀用迓神庥已諭令吉林將軍福康安於吉林城外濱江處所度地鳩工興建
松花江神廟其一切祀事即照從前望祭
北海之制著禮部載入㑹典遵行四十五年二月皇上南巡渡河日
親詣陶莊
河神廟瞻禮
〈臣〉等謹案四十二年陶莊開放引河工成
敇建廟宇以答
神貺至是年二月初十日
親臨瞻禮以儀封漫工未成
黙致䖍禱適引河放溜奏至
御製詩以誌事十一日儀封兩壩自行合龍即告工成
詳見
御製河復記仰惟
聖神感召之速丕應傒志誠為史冊所罕聞
四十五年八月
皇上七旬萬夀遣官致祭山川如三十五年之禮四十
七年二月
命侍衛阿彌逹馳往西寧務窮河源致祭
河神三月
諭朕前嵗南巡駐蹕金山即敬書金山靈區安瀾恆佑宏仁廣濟至徳尊神牌位供奉神祠及回鑾渡江時雖有風濤而御舟穩渡實頼神佑不可不崇昭秩祀以答靈庥著該部載入祀典嗣後毎遇致祭之期著該部封香帛祝文送往交該督撫親詣金山寺行禮四十八年三月河南撫臣奏言重修
中嶽廟告成請
賜碑記
御製詩一章疊庚午禋祀詩韻
命勒石四十九年十一月河南蘭陽睢寧新堤並引河
工成
命建
河神廟於南岸
御製碑文記之五十年正月以
御極五十年嘉慶疊臻遣官致祭山川如四十五年之禮〈是年遣祀 北海改於山海關致祭定為制〉凡致祭山川儀節具
大清通禮
耤田
順治十年三月
詔舉行
先農祀典十一年二月
世祖章皇帝行耕耤禮
親祭
先農壇壇在正陽門外
太嵗壇西南壇北為正殿東南為
觀耕臺臺前為耤田東北為
神倉前為収穀亭定製嵗以清明節後亥日祭
先農壇禮成即行
耕耤禮及秋玉粒告成所司以
聞擇吉収貯
神倉以供
天
地
宗廟
社稷之粢盛
康熙十一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行耕耤禮
親祭
先農壇前期遣官祗告
奉先殿
雍正二年二月
世宗憲皇帝行耕耤禮
親祭
先農壇
躬耕三推畢復加一推
頒發新製三十六禾詞使工歌左右隨行禮畢王以下行
慶賀禮停止筵宴自是每嵗皆
親耕如儀是年耤田內産瑞榖一莖四穂者三本一莖三穂者三本一莖兩穂者十二本順天府尹張令璜奏進羣臣請宣付史館從之次年所産尤多有至一莖九穂者
豐澤園所植稻亦然並以羣臣表賀宣付史館四年八月
諭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朕念切民依舉行耕耤之禮殫竭精誠為民祈穀於
上帝乃雍正二年三年耤田特産嘉禾今嵗所産自一莖雙穂至九穂皆碩大堅好異於常穀朕見之心甚慰悅特令宣示廷臣葢實有見於天人感召之理㨗於影響無纎毫之或爽朕以至誠肫懇之心毎嵗躬耕耤田以重農事即䝉
上帝降鑒疊産嘉穀以昭休應豈人力之所強為乎禮曰天子為耤千畆諸侯百畆則耕耤之禮亦可通於臣下矣朕意欲地方守土之官俱行耕耤之禮使之知稼穡之艱難悉農民之作苦量天時之晴雨察地力之肥磽凡為官者存重農課稼之心凡為農者無茍安怠惰之
習於飬民務本之道大有禆益九卿詳議具奏尋奏上請令奉天府尹各直省督撫及府州縣衛官於所治地方擇潔淨之地設立
先農壇及耤田自雍正五年為始毎嵗仲春亥日各率所屬行禮如儀所収米粟敬謹収貯以供祭祀之粢盛其祭
先農壇之禮如祭
社稷凡大小武職官與文職官一體與祭俾知耕耤鉅典從之又以吉林黒龍江二處將軍皆有民社之任令照直省之例建立
先農壇致祭耕耤以重農事
乾隆三年三月
皇上行耕耤禮前期六日
幸豐澤園演耕至日
親祭
先農壇遂詣耤田行三推禮畢復加一推禮成
上御齋宮王以下行慶賀禮五年三月禮部奏
親耕典禮原可間嵗舉行今逄閏嵗春寒更衣行禮不
無過於煩勞請暫行停止其致祭
先農壇遣官行禮從之八年二月
諭向來
先農壇親祭始用中和韶樂遣官則同小祀之例不用中和韶樂按
日
月壇中祀雖遣官仍用中和韶樂惟不飲福受胙朕思國家之大事在農
先農壇宜在中祀之列此次遣親王恭代即著照日
月壇之例用中和韶樂永著為令十三年三月
皇上東巡是年致祭
先農壇遣官恭代順天府府尹率屬行耕耤禮自後恭
遇
時巡省方遣官恭代順天府府尹率屬行耕耤如禮十
九年三月重修
先農壇先是奉
諭朕毎嵗親耕耤田而
先農壇年乆未加崇飾不足稱朕祗肅明禋之意今
兩郊大工告竣應將
先農壇宇修繕鼎新其外壖隙地老圃於彼灌園殊為䙝瀆應多植松柏榆槐俾成隂鬱翠庻足以昭䖍妥
靈該部㑹同查明具奏總理工程王大臣等遵㫖詳議次第修繕疏上從之二十三年二月
諭吉亥耤畆所重劭農黛耜青箱畚鎛蓑笠咸寓知民疾苦之意而設棚懸綵以芘風雨義無取焉吾民涼雨犁而赤日耘雖襏襫之尚艱豈炎濕之能避且片時用而過期撤是中人數十家之産也其飭除之三十七年三月
皇上行耕耤禮臣工以
聖夀六旬以上請遣官恭代不許嗣是
親耕皆依古制三推弗行加一之禮又是年大學士等
遵
㫖議准郊
天儀注並酌定
躬詣
先農壇行禮儀節
皇上御禮轎自外北天門入內北天門循
太嵗殿後轉至
先農壇東北隅降輿詣
壇行禮禮成仍於降輿處
御禮轎詣
太嵗殿上香
〈臣〉等謹案是年大學士等遵
㫖議准郊
天儀注並酌定
先農壇行禮儀節三十九年奉
諭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節減謹詳載
南郊篇雲
四十七年三月
皇上親祭
先農壇行耕耤禮五十年三月
皇上親祭
先農壇行耕耤禮十月
諭每嵗春三月應祭
先農壇行耕耤禮禮部俱先期將祭祀日期及一應事宜預行具題雖屬照例辦理但國家典禮以實不以文朕臨御以來兢兢以敬
天勤民為念
郊
壇大祀無不躬親即耤田親耕亦從未嘗稍憚煩勞雖本年夀已七十有五猶親舉三推之典惟是春秋已髙或恐步履稍遜若二三年後自揣精力如常偶一舉行豈非熙朝盛事至本年甫經親行耕耤明嵗應否躬蒞自應候朕酌行乃禮部仍照例具題竟似每嵗俱應親詣行禮者然豈不轉為具文耶我國家受
命延洪純嘏敷錫世世子孫若能皆似朕之敬勤不倦自必景祚綿長享國乆逺朕所用古稀天子之寶特於乾清宮存貯一分若我子孫內有享永祚而登上夀者亦得鈐用此寶洵為社稷靈長之福嗣後我子孫繼承奕禩惟當不懈益勤凡遇親耕典禮若年在六十以內禮部自應照例具題年年躬行耕耤若年逾六十令禮部先期以親蒞或遣官之處具本題請庶鉅典不尚虛文而展禮益昭誠敬著為令凡耕耤祭
先農儀具
大清通禮
先蠶
乾隆元年建
先蠶祠於安定門外北郊毎嵗季春已日遣太常寺卿一人以少牢致祭七年七月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言古制天子親耕南郊以共粢盛後親蠶北郊以共祭服我
皇上親耕耤田以示重農至意乾隆元年議建先蠶祠宇所以經理農桑之道至為周備今又
命議親蠶典禮伏思躬桑親蠶歴代遵行但蠶壇向在安定門外前明以來遺址乆經罷廢考唐宋時后妃親蠶多在宮苑之中伏讀
聖祖仁皇帝御製耕織圖序於豐澤園之北治田數畦環以溪水隴畔樹桑旁立蠶舍是育蠶之事
聖祖仁皇帝親加講求今逢重熙累洽禮明樂備之時親
蠶大典闗係農桑自應遵
㫖舉行以光典禮請交內務府禮部詳議奏上從之乃
建
先蠶壇於
西苑之東北壇東南為
先蠶神殿西向壇東為
觀桑臺前為桑園浴蠶河在宮墻之東自北垣流入由南垣出設閘啟閉木橋二蠶署蠶室均在橋之東西向定製
皇后親蠶之年豫日設立
先蠶西陵氏神位於蠶壇之上前二日
皇后於正殿致齋至日以一太牢
親祀行三獻禮翼日〈蠶未生則日〉
皇后詣桑壇行
躬桑禮蠶事畢蠶母率蠶婦擇繭之圓潔者貯筐恭獻
以告蠶事之登擇吉
皇后復詣蠶壇親臨織室行繅三盆手禮遂布於蠶婦
之吉者使繅而朱緑元黃之以供
郊
廟黼黻之用〈蠶母二人於內外命婦中擇髙年𡢃禮儀者充之蠶婦二十七人擇內苑熟悉蠶事者充
之九年三月〉
皇后親饗
先蠶壇翼日行
躬桑之禮十一年二月
諭從前建立蠶祠未議皇后親蠶之禮是以照祭祀例遣官今既舉行皇后親蠶典禮若遇不行親祭之年自應遣妃一人恭代所有行禮儀注大學士㑹議具奏尋議上嗣後每年
皇后親蠶或遣
妃恭代禮部兩請具題如遇遣
妃恭代之年著內務府請
㫖十四年二月
諭禮部奏稱本年三月內先蠶祭期請照例遣妃致祭此於禮意未協夫妃所恭代者代皇后也有皇后則妃可承命行事皇貴妃未經正位中宮則親蠶之禮尚不當舉行何得遣妃恭代應照皇帝不親行耕耤順天府尹致祭
先農之例於內務府總管或禮部太常寺堂官奉宸苑卿內酌派一人致祭方足以明等威而昭儀制是年遣內務府堂官行禮十六年三月吉已宜饗
先蠶恭逢
皇上南巡禮部先期奏請照
皇后不行親祭之年遣
妃一人恭代奉
㫖皇后行禮後再遣妃恭代是年仍遣內務府堂官行
禮儀具
大清通禮
皇朝通典卷四十四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四十五
禮〈吉五〉
太廟
〈臣〉等謹按杜典於天子宗廟一門具詳歴代建廟
之制欽惟
本朝
列祖以來
太廟尊崇之典逺隆前代敬稽大禮一為
升祔入
廟一為加上
尊諡一為恭進
冊
寶謹彚著於篇中至時享祫祭並倣杜典之例各列一門
雲
天聰十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受尊號建國大清改元崇徳即
盛京立
太廟於撫近門東崇徳元年四月追尊
始祖為
澤王
高祖為
慶王
曽祖為
昌王
祖為
福王恭上
太祖尊諡曰
承天廣運聖徳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
廟號
太祖
皇太后尊諡曰
孝慈昭憲純徳貞順成天育聖武皇后
前殿安奉
太祖
太后神位
後殿安奉
四祖神位
太宗文皇帝親行
大饗之禮
順治元年九月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立
太廟於
端門左南嚮恭奉
太祖承天廣運聖徳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神主孝慈昭憲純徳貞順成天育聖武皇后神主
大行皇帝神主奉安
太廟十月恭上
大行寛溫仁聖皇帝尊諡曰
應天興國弘徳彰武寛溫仁聖睿孝文皇帝
廟號
太宗前一日遣官祭告
天
地
社
稷至日遣官祭告
太廟二年七月恭進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玉
冊玉
寶奉安
太廟五年四月以重修
太廟遣官祗告恭奉
神牌暫安
後殿六月工成遣官祗告奉安
神位於
正殿十一月追尊
太祖以上四世
始祖澤王為
肇祖原皇帝
始祖妣為
原皇后
曽祖慶王為
興祖直皇帝
曽祖妣為
直皇后
祖昌王為
景祖翼皇帝
祖妣為
翼皇后
考福王為
顯祖宣皇帝
妣為
宣皇后
世祖章皇帝親詣
後殿奉安
神位致祭如時享儀七年二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諡曰
孝端正敬仁懿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八年正月恭奉孝端正敬仁懿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廟前一日遣官祗告至日
世祖章皇帝親詣恭代行祗見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禮恭奉
神主奉安於
太宗文皇帝神位之次行大饗禮如儀九年二月恭進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興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顯祖宣皇帝
宣皇后
孝端文皇后玉
冊玉
寶奉安
太廟十年正月
太廟懸慶成燈定製每歳懸燈自正月初七日起至十七
日止十八年正月
聖祖仁皇帝登極三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諡曰
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徳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
世祖十一月恭奉
世祖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徳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神主升祔
太廟
聖祖仁皇帝恭代行祗見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禮恭奉
神主奉安於
太祖武皇帝神位之西旁東嚮行大饗禮如儀是月恭進世祖章皇帝玉
冊玉
寶奉安
太廟
康熙元年四月恭改上
太祖承天廣運聖徳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弘文定業高皇帝
孝慈昭憲敬順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
尊諡恭加上
太宗應天興國弘徳彰武寛溫仁聖睿孝隆道顯功文皇帝尊諡先是禮部奉
聖祖仁皇帝諭我國家誕膺
天命撫御寰區實由
太祖皇帝神功聖徳肇造丕基
太宗皇帝偉烈顯謨恢宏大業暨
世祖章皇帝克紹鴻緒奄有多方朕以眇躬纘承大統追思
祖宗貽謀燕翼啓佑無疆欲抒孝悃仰報
隆庥稽考古制宜進
尊稱以昭功徳於奕世茲宜加上
太祖皇帝尊諡為二十字加上
太宗皇帝尊諡為十八字庶展朕追享孝思應行典禮爾部即詳察開列具奏其舉行之期或在
世祖章皇帝
祔享之前或在
祔享之後著一併察例具奏禮臣奏言加上
太祖皇帝
太宗皇帝尊諡典禮重大似應在
世祖章皇帝
祔享之後再為舉行得
㫖是至是舉行恭進
冊
寶奉安如儀二年五月恭上
慈和皇太后尊諡曰
孝康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皇后九年閏二月諭禮部
慈和皇太后誕育朕躬未遂孝養思慕之忱每切於懐雖已上
尊諡但今升祔
大廟配食
皇考典禮重大其應進
諡號著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會同詳議具奏尋議
上
太祖高皇帝
皇后稱
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皇后稱
文皇后今
慈和皇太后配祀
世祖章皇帝前上
孝康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尊諡亦宜加上
尊諡為
章皇后得
㫖是五月恭奉
孝康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廟十三年恭進
孝康章皇后玉
冊玉
寶奉安
太廟二十七年十月恭上
大行太皇太后尊諡曰
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啓聖文皇后是月恭奉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啓聖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廟大臣二人恭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避立於旁
聖祖仁皇帝恭奉
孝莊文皇后神主奉安於拜位恭代行祗見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禮恭奉
神主奉安於
孝端文皇后神位之次大臣二人恭請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奉安於拜位
聖祖仁皇帝恭代行祗見禮大臣二人奉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於寶座行大饗禮如儀三十三年恭進孝莊文皇后玉
冊玉
寶奉安
太廟五十七年三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諡曰
孝惠仁憲端懿純徳順天翊聖章皇后十二月恭奉孝惠仁憲端懿純徳順天翊聖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廟先是奉
諭㫖
皇太后係朕嫡母神牌升祔
太廟應安奉於
慈和皇太后神牌之上王大臣等遵
㫖議奏得
㫖是五十九年恭進
孝惠章皇后玉
冊玉
寶奉安
太廟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登極
雍正元年二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諡曰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寛裕孝敬誠信功徳大成仁皇帝
廟號
聖祖八月恭加上
太祖承天廣運聖徳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弘文定業高皇帝
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
太宗應天興國弘徳彰武寛溫仁聖睿孝敬敏隆道顯功文皇帝
孝端正敬仁懿哲順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
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徳翊天啓聖文皇后
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大徳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孝惠仁憲端懿慈淑純徳順天翊聖章皇后
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崇天育聖章皇后
尊諡於
太廟並恭上
仁孝皇后尊諡曰
仁孝恭肅正惠安和儷天襄聖皇后
孝昭皇后尊諡曰
孝昭靜淑明惠正和欽天順聖皇后
孝懿皇后尊諡曰
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奉天佐聖皇后先是大學士等奉世宗憲皇帝諭朕仰荷
祖宗眷佑纘承大統恭上
皇考聖祖仁皇帝尊諡敬念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三聖相承功高徳盛載考典章加上
尊諡因念
孝莊文皇后肇基翊運啓佑
兩朝朕在沖齡備膺慈愛
孝康章皇后誕育
先皇懿徽流慶
孝惠章皇后徳隆福厚篤愛朕躬朕意亦宜並加尊諡但追尊固出至情而推崇必遵定禮爾等酌古準今會同確議俾朕得稍展思慕之誠又念
仁孝皇后作配
皇考孝敬寛仁坤儀懋著
孝昭皇后恪恭溫順樹範宮闈
孝懿皇后徽音淑徳慈撫朕躬恩勤備至均應恭上尊諡以昭示萬年內閣九卿翰詹科道會同詳察典禮具奏尋議上得
㫖是至是舉行
世宗憲皇帝親詣行禮是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諡曰
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后九月恭奉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寛裕孝敬誠信功徳大成仁皇帝神主
孝誠恭肅正惠安和儷天襄聖仁皇后神主
孝昭靜淑明惠正和欽天順聖仁皇后神主
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奉天佐聖仁皇后神主
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后神主升祔太廟先是王大臣等奏恭請
四後同祔
聖祖廟
尊諡並加仁字又奏恭上
仁孝仁皇后尊諡仁字重複謹請改易恭上
孝誠恭肅正惠安和儷天襄聖仁皇后尊諡奉
諭曰朕惟
母后升祔
太廟大典攸闗欲伸臣子之孝思必準前代之成憲務得情理允協乃可昭示萬年諸王大臣等奏請
四後同祔
太廟引據宋朝太宗真宗四後祔廟之禮朱子及有宋諸儒皆以為允當覽奏既得展朕孝敬無窮之心復合前代斟酌盡善之典不覺悲慰交集恭維
孝誠仁皇后元配
宸極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繼位中宮
孝恭仁皇后誕育朕躬母儀天下按先儒祔廟之議一元後一繼後一本生以次並列今
母后升祔位次當首奉
孝誠仁皇后次奉
孝昭仁皇后次奉
孝懿仁皇后次奉
孝恭仁皇后如此庶於古禮符合而朕心亦安矣至是升
祔
太廟
世宗憲皇帝恭代行祗見
列祖
列後禮於
太宗文皇帝神位之次以次奉安
神位行大饗禮如儀六年十二月恭進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聖祖仁皇帝
孝誠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玉
冊玉
寶奉安
太廟
世宗憲皇帝親詣行禮先是大學士等遵
㫖議奏
列祖
列後玉
寶修平舊篆敬鐫加上
尊諡新造玉
冊並舊進玉
冊一同珍奉至是告成恭進如儀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極十一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諡曰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
廟號
世宗恭上
孝敬皇后尊諡曰
孝敬恭和懿順昭惠佐天翊聖憲皇后
乾隆元年正月
諭國家式崇
太廟並
奉先殿妥侑
列祖神靈歳時祗薦明禋典禮允宜隆備今
廟貎崇嚴而軒櫺榱桷年乆未經増飾理宜敬謹相視慎重繕修以昭黝堊示新之敬著該部㑹同內務府詳議具奏三月恭加上
太祖承天廣運聖徳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徳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太宗應天興國弘徳彰武寛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孝端正敬仁懿哲順慈僖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徳純徽翊天啓聖文皇后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徳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徳順天翊聖章皇后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天育聖章皇后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寛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徳大成仁皇帝
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儷天襄聖仁皇后
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欽天順聖仁皇后
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奉天佐聖仁皇后
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贊天承聖仁皇后
尊諡於
太廟先是
諭禮部尊祖孝親誼應並重報本追逺禮有加隆茲者恭上
皇考大行皇帝尊諡緬維貽燕之謨宜備追崇之典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肇造洪基創垂大業
世祖章皇帝統一方夏撫有萬邦駿烈鴻猷敷揚莫罄皇祖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淪浹寰區乆道化成功齊覆
載朕自沖齡仰䝉
慈愛宮庭撫育厚眷獨鍾仰思
聖徳之難名恆念
洪恩之莫報夫
宗廟之徽稱有制而報本之忱悃無窮應詳查典禮酌古
準今恭議加上
太祖
太宗
世祖
聖祖尊諡以展孝思此朕追慕之至情崇先之特典後世
子孫不得奉為成式又敬念
列祖尊諡既已加崇
列後並應恭議加上爾等詳酌典禮敬議具奏尋議上得㫖是至是
躬詣
太廟致祭行禮二年三月恭奉
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神主
孝敬恭和懿順昭惠佐天翊聖憲皇后神主升祔太廟
皇上恭代行祗見
列祖
列後禮畢奉安
神主於西旁
世祖章皇帝神位之次行大饗禮如儀三年二月興工修太廟先期
親詣祗告恭奉
後殿
四祖
四後神牌
中殿
列祖
列後神牌暫安
前殿六月
後殿工竣恭奉
四祖
四後神牌還御前一日
親詣祗告九月
中殿工竣恭奉
列祖
列後神牌還御前一日
親詣祗告四年九月
前殿工竣致祭
太廟
皇上親詣行禮如祫祭儀是月恭進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聖祖仁皇帝
孝誠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加上
尊諡重造玉
冊改鐫玉
寶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新製玉
冊玉
寶奉安
太廟
皇上親詣行禮四十二年三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諡曰
孝聖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聖憲皇后五月恭奉孝聖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聖憲皇后神主升祔太廟
皇上恭代先行祗見
列祖
列後禮次行祗見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禮奉安
神位致祭如儀是月恭奉
孝聖憲皇后玉
冊玉
寶奉安
太廟四十七年七月
諭前以
太廟尊藏
列朝寶冊係隨時鐫造玉質顔色不能一律整齊特命英廉福隆安將和闐貢玉慎選良工敬造
列朝寶冊一分以奉
太廟其舊藏之
冊寶恭送盛京
太廟尊藏以昭
祖
宗功徳之成於萬代意深逺也今據將
列聖寶冊敬謹鐫造完成奏聞請㫖朕惟我國家受天庥命
列聖相承玉檢金繩䖍申
對越自朕躬繼序以來仰荷
上蒼眷佑中外䝉庥迄今年逾古稀日理萬幾孜孜不倦
無日不以敬
天勤民為念皆祗承
祖宗之彛訓永維
餘慶篤念
前徽所有此項鐫成
寶冊本年孟冬時享閲視祝版之日著禮部堂官謹敬安設中和殿俟朕親加閲視後次日於朕行禮以前先派宗室親王齎捧供奉一切應行儀注俱照
升祔之禮並着該衙門先期詳議具奏其舊藏一分冊寶仍照前㫖於明歳敬諏吉日再行簡派皇子恭送
盛京
太廟尊藏以志文謨武烈顯承佑啓之盛禮部等遵㫖議定奏上從之十月孟冬朔恭奉新造
冊
寶尊藏
太廟
皇上親詣行禮如儀四十八年七月奉
㫖派皇十一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及怡親王永琅等
恭送舊藏
冊
寶至
盛京
太廟尊藏九月
皇上駕至
盛京入
太廟詣
冊寶案前行禮如儀
〈臣〉等謹按杜典於天子宗廟後有后妃廟以下諸條其典為今之所無並從刪去惟親王以下家廟應從
大清通禮之例退列於吉禮之末至
升祔禮內
列聖
列後神主有製造書冩掃青等儀載在
大清通禮茲不複述雲
時享〈薦新附〉
〈臣〉等謹按杜典時享一門附入薦新葢詳厯代之制即隨文以見也欽惟我
朝禮制隨時酌定條理具備當
太宗文皇帝建國之初每歳清明除夕
親祭
太祖陵寢是即時享之始洎崇建
太廟歳凡元旦清明中元除夕
萬夀節則以祭且薦新焉
世祖章皇帝定為四孟月及清明除夕
萬夀節之制
太廟祭禮歳有七皆時享也敬考
典策備載是篇迨後舉行祫祭則除夕之祭歸於祫祭門恭載又恭建
奉先殿以後凡遇
慶辰令節及每月薦新之禮俱於
奉先殿恭行謹立
奉先殿一門於後詳述其儀若夫
列聖以來世隆
躬祀
皇上敬勤紹緒五十年來每歳
親享
太廟
對越申䖍
聖孝之隆有紀載所不能盡者雲
崇徳元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親享
太廟五月有以新櫻桃獻者
命薦於
太廟又
命凡新進果品五穀皆先薦
太廟然後進御著為令七月中元節
親享
太廟自後中元節致享並同十二月除夕祭
太廟自後除夕致享並同三年正月祭
太廟自後元旦致享並同十月
萬夀節祭
太廟自後恭遇
聖節致享並同五年二月清明節祭
太廟自後清明節致享並同
順治元年九月定製
太廟時享每歳孟春於正月上旬諏吉孟夏孟秋孟冬皆
於朔日行禮又定
宗廟樂章六奏用平字二年正月定
萬夀節祭
太廟儀二月禮部奏言凡遇清明等節
盛京
四祖廟令守廟總管官獻酒果從之〈謹按是時於 盛京太廟崇稱為
四祖廟雲〉閏六月禮部以秋祭
太廟奏上得
㫖
太廟
盛京
四祖廟俱以七月朔用牛羊致祭七月時享
太廟
世祖章皇帝親詣行禮自後時享皆
親詣如儀三年正月定製
盛京
祖廟於歳除清明及慶賀祭如
京師例牲用生四年三月內院禮部會同議奏祭
太廟應薦熟牛至於進
上胙肉應停止得
㫖依議八年二月定製
親享
太廟飲福受胙如祀
圜丘禮三月定製祀
太廟齋戒三日
上親詣或遣官恭代俱於
太和殿設齋戒牌銅人各衙門亦設齋戒牌大內及宗室並齋戒官之家不祀神六月定歳暮之祭大月於二十九日小月於二十八日其清明祭各官不必陪祀十三年六月定製祭
太廟日
駕於黎明出宮
康熙元年正月時享
太廟
聖祖仁皇帝親詣行禮自後每歳時享皆
親詣如儀十二年九月定祭
太廟時用黎明先期齋戒
皇帝於別殿致齋十二月定執事官及樂舞生之數二十
四年正月
聖祖仁皇帝親享
太廟禮畢
諭曰往見贊禮郎宣讀祝版至朕名聲輒不揚父前子名前經所載朕對越之次惟懼誠敬稍有未至無以昭格神靈為子孫者通名於祖父豈可涉於慢易嗣後俱應高聲朗讀無庸顧忌又
諭內閣學士等曰前見
太廟致祭時執事官奉福胙由兩神位間趨走於尊祖敬
宗之意未協且亞獻禮唱為次獻亦與漢文不符爾等會同禮部察例奏聞尋議奏執事各官應從外旁趨走唱
次獻應改為亞獻得
㫖是
雍正元年正月時享
太廟
世宗憲皇帝親詣行禮自後行禮皆
親詣如儀又
命
廟祭派王二人散秩大臣御史各二員部屬侍衛各四員稽察失儀及扈從人等任意行走著為例八年正月
諭初五日時享
太廟但朕頰旁偶長小熱顆二三日即可平復展期初十日至期
親詣行禮十一年正月
諭享祀
太廟向無上香之儀朕意應確議増添至奠帛獻爵時恭立拜位無跪獻之儀大學士會同禮部酌古準今敬謹定議尋議奏唐以前典制尚有三代焫蕭之禮至宋代始有上香之儀並於每位前跪三上香其奠帛獻爵亦如之爵以三獻明洪武定製無上香奠帛之儀爵兩獻亦不跪至嘉靖改從宋制
本朝會典因洪武所定而酌増之有奠帛有三獻爵而無上香之儀臣等敬謹詳議大祀莫重於
郊壇而孝享莫大於
配
天至
宗廟宜與
社稷壇同查祭
社稷壇時
皇上親詣
大社
大稷前跪上香則
太廟上香自應一例至奠帛獻爵
太廟
社稷俱不親獻是以
皇上於拜位前恭立所以亞於
郊壇也似應仍照舊儀奏上從之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極是月定三年內享
太廟儀
皇上親詣或遣官恭代俱用禮服作樂先期齋戒用素
服冠綴纓緯
視祝版用禮服
乾隆元年正月時享
太廟
皇上親詣行禮自後時享皆
親詣如儀二年七月時享
太廟是日大雨奉
㫖令陪祀王公於戟門分獻官陪祀百官於兩廡廊下
行禮十二年十月
諭曰向來祭享
太廟獻爵獻帛例用侍衞及太常寺官朕御極後俱令用
宗室人員葢因宗支繁衍實惟
祖徳所貽
一氣感孚昭格尤為親切且使駿奔走執豆籩有事為榮亦得服習禮儀陶鎔氣質意葢有在但演習禮節奉常實所専司宗室既非所屬未必聽其指授嗣後每逢祭祀之期著派宗人府王公一人前往監視俾進退優嫻執事有恪以昭誠敬十三年正月
命審定
壇
廟祭器仿古製造大學士等遵
㫖議定
太廟之籩編竹為之以絹飾裏頂及縁均髤漆畫以文采豆與簠簋皆用木髤漆飾以金玉豋用陶鉶則範銅而飾以金貯酒以尊孟春時享用犠尊孟夏時享用象尊孟秋時享用著尊孟冬時享用壺尊歳暮大祫用山尊皆範銅為之獻酌用玉爵十七年禮部等奏定
太廟後殿奠帛獻爵一如
前殿用宗室官之制均用覺羅官又奏定祭
太廟日遇雨雪分獻官陪祀王公於兩廡廊下戟門行禮陪祀百官於左右門行禮三十七年十一月大學士等遵
㫖議定
郊天儀注並議定時享
太廟儀節
皇上詣
廟時乘輦由闕左門入西北門至
太廟北門外
御禮輿入左門循東牆行至㦸門外東堦下降輿步入
左門陞陛進
殿行禮禮成升輿亦如之凡時享
太廟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乾隆三十七年大學士等遵
㫖議定
郊天儀注並議定時享祫祭
太廟儀節三十九年奉
諭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節減謹詳載
南郊篇雲
大祫
〈臣〉等謹按杜典列禘祫一門以敘厯代禘祫之制其為典禮本未能合一又衆説紛紜不皆合於古訓我
朝定製行祫祭而未嘗行禘祭洪維
世祖章皇帝推本
太宗文皇帝除夕享
廟之精意定為祫祭之禮每歳之中大祫時享為祭有五典制明備五年一禘之祭誠無俟於舉行矣且自
世祖章皇帝肇舉祫祭以來
聖祖仁皇帝
世宗憲皇帝歳皆
親詣行禮
皇上御極五十年來思切奉
先禮隆追逺每歳祫祭必
親詣行禮茲恭書最初一次以見例至於合享即吉之
禮敬惟
世宗憲皇帝聖作於前
皇上聖述於後
孝治之隆超越萬古謹彚紀於篇
順治十六年七月
世祖章皇帝定
太廟祫祭之制每年歳除前一日奉
後殿
列祖
列後神牌
中殿
列聖
列後神牌於
前殿行大祫禮前一日遣官祗告其致齋視牲請閲祝文等儀均與時享同是年
世祖章皇帝親詣行禮十七年三月
飭工部修造祫祭
神位器皿十二月祫祭
親詣如儀十八年正月
聖祖仁皇帝登極十二月祫祭
太廟
親詣行禮
康熙元年十二月祫祭
太廟
聖祖仁皇帝親詣行禮自後每歳暮祫祭皆
親詣行禮間遣官恭代如儀四十年十二月祫祭太廟禮成
諭曰朕自御極以來一切祀典必敬謹齋戒躬親展祭以盡昭事之誠四十年於茲矣每當臨祭之時朕無一事不敬此禮部太常寺起居注官所共知從來祭祀登降起立莫不如常這次行禮將畢㣲覺頭朕之身體稍遜於前於此可見祀典闗係重大朕恐精力偶有不周諭諸大臣等著議奏自是間行遣官恭代如儀
雍正元年十二月祫祭
太廟
世宗憲皇帝親詣行禮自後歳暮祫祭皆
親詣如儀二年十二月吏部尚書朱軾言
皇上至仁大孝居喪三年猶如一日今服制已滿請祫祭太廟即吉釋哀得
㫖朕覽朱軾所奏當之甚愧朕受
皇考四十餘年顧復深恩罔極莫報諒隂三年祗以黙盡一私情非謂厯代帝王不能行之事朕能行之思欲立法定製以垂令名也且如祭祀朝會大禮不容乆曠者朕亦勉徇諸王大臣之請照常舉行惟有齋居素服悲哀思慕盡一已之誠於宮禁之中古人云禮之至者無文哀之深者無節朕自嗣統以迄於今撫時生感觸物増悽僾見愾聞潸然出涕情不容以自禁心不能以自覺遑論其合於古制否乎昔
世祖
聖祖皆以沖齡登極一時禮制容有未備設
世祖
聖祖踐阼之日已若朕躬之年則盡禮盡制必有朕所萬不能逮者今朕抱歉之處尚多敢雲盡禮乎至所奏三年以來深山窮谷無不哀思戀慕遏密八音等語此乃
皇考六十餘年深仁厚澤浹髓淪肌四海臣民哀痛廹切感激思慕愈乆不忘出於人心之自然非有所禁約而然也夫以薄海內外凡有知識之倫尚且哀慕不忘如此況躬為子臣欲報昊天罔極之徳其終身哀慕復何時能已耶朕之衷曲非欲表暴於人特因奏章過於稱揚朕心滋媿故畧為宣寫以示中外三年二月
世宗憲皇帝以
聖祖仁皇帝服制二十七月期滿
親詣
太廟行祫祭禮禮成
諭順天府尹直省督撫朕惟古昔帝王以孝治天下誠以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則也故魯論雲慎終追逺民徳歸厚矣朕以眇躬纘承大統永惟
皇考聖祖仁皇帝顧復洪慈恩徳罔極中心哀痛什伯恆情以日易月實所不忍特以
郊
廟大祀朝會重典不容乆曠時亦勉從諸王大臣之請遵禮舉行惟於宮庭內素服齋居黙盡此心每撫時觸景輒増悽愴僾見愾聞之際哀發於中潸然出涕古人云情之至者無文哀之至者無節實非有所倣而行亦非欲以立法定製垂譽於天下後世也終身孺慕寧有已時今諸臣據二十七月即吉之文合詞公請祫祭釋服朕以禮制情勉允所請於雍正三年二月十二日祫祭
太廟釋服即吉伏念
皇考聖祖仁皇帝御極六十一年深仁厚澤普遍寰區賓天之日凡京畿直省海澨山陬士農工賈白叟黃童莫不號呼哀泣孺慕之誠三年有如一日今舉行吉禮應敷告天下朕嗣位以來惟日兢兢嚴恭寅畏不敢怠息庶幾克荷
皇考聖祖仁皇帝付託之重羣黎百姓受
皇考聖祖仁皇帝教育深恩當勉勵忠誠勤守職業言慈言孝克友克恭農夫盡力於田畝工商致精於器用毋尚奢侈毋事㳺惰共期歸真還樸比戸可封以無負
皇考六十餘年培養漸摩之至徳於朕奉先思孝之心實有賴焉該地方官遍行曉諭俾薄海黎庶咸悉朕意十
三年九月
皇上登極十二月祫祭
太廟
皇上親詣行禮
乾隆元年十二月祫祭
太廟
皇上親詣行禮自後每歳暮祫祭皆
親詣如儀二年十一月禮臣奏言古禮天子三年喪畢
合先祖之神而饗之謂之吉祭今
世宗憲皇帝服已二十七月請於
親詣
泰陵釋服後祫祭
太廟恭行吉禮得
㫖於十一月二十四日
親詣
太廟行祫祭禮三十七年十一月大學士等遵
㫖議准
郊天儀注並定祫祭
太廟行禮儀節
皇上親詣
肇祖原皇帝位前上香至
列祖
列宗位前
欽派皇子親王分詣同時上香畢仍各復其位行禮如
常儀又酌定
詣
廟時降輦降輿各儀節並與時享同凡歳暮祫祭太廟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康熙年間御史李時謙疏請舉行禘禮
聖祖仁皇帝命下九卿等會議禮部尚書張玉書等議曰臣等綜考禮制言禘者不一有謂虞夏禘黃帝殷周禘帝嚳皆配祭昊天於圜丘者有謂祖之所自出為感生帝而祭之於南郊者有謂圜丘方澤宗廟為三禘者先儒皆辨其非而言宗廟之禘又不一說有謂禘祭止及毀廟不及親廟者有謂長發
之詩為殷之禘雍之詩為周之禘而親廟與毀廟皆兼祭者惟唐趙匡陸淳皆以為禘異於祫不兼羣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而以始祖配之故名為禘至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經無明文其說始於漢儒而後之議禮者咸宗之漢唐宋所行禘禮亦莫考始祖之所自出止於五歳之中行一祫一禘兩大祭於其宗廟而已大抵夏商以前有禘之祭而其制未詳漢唐以後有禘之名而與祫無別惟周以后稷為始祖以帝嚳為所自出之帝而太廟之中原無帝嚳之位故祫祭不及帝嚳至禘祭時乃特設帝嚳之位以稷配焉行於後代不能盡合故宋神宗諭廷臣議罷禘禮明洪武初御史答祿與權請舉禘祭衆議亦以為不必行詔從其議至嘉靖中乃立虛位祀皇初祖帝而以太祖配享事屬不經禮亦旋罷洪惟我
國家受
天顯命
世徳相承定鼎之初追上
四祖尊稱以
肇祖原皇帝始基王跡故立廟崇祀以
肇祖始夫太廟之中以受命之君為太祖允宜特尊者也
我
太祖高皇帝功徳隆盛與天無極自當為
太廟萬世之祖上而推所自出則締造之業
肇祖為最著今
太廟祭祀四孟分祭於
前殿
後殿以各伸其尊歳暮祫享於
前殿以同將其敬一歳之中自
肇祖以下屢申裸獻仁孝誠敬已無不極五年一禘之祭
不必舉行從之仰見
聖朝禮制折衷盡善垂法於億萬世焉謹附識於此
功臣配享
〈臣〉等謹按
太廟時祫典有專隆茲已敬登於
太廟之次至兩廡配享之禮則以侑食
廟庭敬從附載並敘其䝉
國厚恩列廡先後之次以昭勲伐又如開國時諸王近邀
曠典追復封號並
令配享用顯功宗謹詳録
聖諭於篇仰見我
皇上彰闡忠勲
恩眷宗親之至意焉
崇徳元年四月以武功郡王禮敦巴圖魯配享
太廟設位東廡〈王妃並配〉以直義公費英東宏毅公額亦都配
享
太廟設位西廡
順治元年以武勲王揚古利配享
太廟設位西廡九年六月追諡功臣圖爾格為忠義公圖
賴為昭勲公配享
太廟設位西廡十一年三月以多羅慧哲郡王額爾袞多羅宣獻郡王界堪多羅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配享
太廟設位東廡〈王妃並配〉
雍正二年正月以大學士一等公諡文襄圖海配享
太廟設位西廡圖海子孫等具疏謝
恩
世宗憲皇帝諭曰此出自
聖祖皇考所遺恩㫖爾祖茂著功勲爾等其法祖報効各相奮勉是年定功臣配享儀八年五月以怡賢親王允
祥配享
太廟設位東廡是年定王配享儀九年追加直義公費英東為信勇公忠義公圖爾格為果毅公昭勲公圖賴為雄勇公文襄公圖海為忠達公
乾隆十年以大學士鄂爾泰配享
太廟設位西廡遵奉雍正十三年
世宗憲皇帝遺詔舉行十五年二月以定邊左副將軍固倫額駙喀爾喀扎薩克和碩超勇襄親王策凌配享
太廟設位西廡先是䝉古親藩未有與配享者
諭以王係
兩朝勲舊名勒旂常宜膺特典且示中外一體之意特令配享並照和碩親王之例崇祀賢良祠二十年四
月以致仕大學士張廷玉配享
太廟設位西廡奉
諭致仕大學士張廷玉厯事
三朝宣力年乆勤勞夙著受恩最深前以其年屆八旬精神衰憊特加體䘏准令退休實朕優念老臣本懐至於配享
太廟一事係奉
皇考世宗憲皇帝遺詔遵行而恩禮攸隆則非為臣子者所可要請及朕賜詩為劵又不親赴宮門謝恩自不得不示以薄譴用申大義今張廷玉患病溘逝要請之愆雖由自取
皇考之命朕何忍違且張廷玉身在
皇考時勤慎贊襄小心書諭原屬舊臣宜加優䘏應仍謹
遵
遺詔配享
太廟以彰我國家酧奬勤勞之盛典四十三年正月奉諭睦親彰善王政宜先繼絶昭屈聖經所重朕自臨御以來間日恭閲
列祖
列宗實録一冊因得備知
祖宗創業艱難及爾時懿親藎臣勤勞佐命底定中原偉伐殊功實為從古所未有而當時策勲錫爵榮號崇封所以酧答者本從優厚迨其後或有及身縁事旋被降削者或有子孫承襲更易封號者迄今平情凖理若不為之溯述闡揚追復舊恩於心實有未愜因念睿親王多爾袞當開國時首先統衆入闗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殱流冦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奉迎
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顧以攝政有年威福不無專擅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歿後為蘇克薩哈等所搆授款於其屬人首告誣以謀逆經諸王定罪除封其時我
世祖章皇帝實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也夫睿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且呉三桂之所迎勝國舊臣之所奉止知有攝政王耳其勢更無難號召即我滿洲大臣心存忠篤者自必不肯順從然彼誠圖為不軌無難潛鋤異已以逞逆謀乃不於彼時因利乗便直至身後以斂服僣用黃龍袞指為覬覦之證有是情理乎況英親王阿濟格其同母兄也於追捕流賊囘京時誆報李自成身死且不候
㫖班師睿王即遣員斥責其非並免王公等往迎之禮又因阿濟格出征脅令巡撫李鑑釋免逮問道員及擅至鄂爾多斯土黙特取馬㑹議其罪降為郡王平日辦理政務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無叛志乎又
實録載睿王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遣人傳語曰今觀諸王貝勒大臣但知謟媚於予未見有尊崇
皇上者予豈能容此昔
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請予即尊位予曰爾等
若如此言予當自刎誓死不從遂奉
皇上纘承大統似此危疑之時以予為君予尚不可今乃
不敬
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後有盡忠
皇上者予用之愛之其不盡忠不敬事
皇上者雖媚予予不爾宥也且雲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異於諸子弟者葢深信諸子之成
立惟予能成立之每覽
實録至此未嘗不為之墮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
藎感
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使王彼時如宋太宗之處心積慮則豈肯復以死固辭而不為邪說揺惑耶乃王之身後乆抱不白之寃於泉壤心甚憫焉假令當時王之逆跡稍有左驗削除之罪果出於我
世祖聖裁朕亦寧敢復翻成案乃實由宵小奸謀搆成寃
獄而王之政績載在
實録皆大有功而無叛逆之跡又豈可不為之昭雪乎昨於乾隆三十八年因其塋域乆荒特勅量為繕葺並准其近支以時祭掃然以王之生平盡心王室尚不足以慰彼成勞朕以為應加恩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補入
玉牒並令補繼襲封照親王園寢制度修其塋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原傳尚有未經詳敘者並交國史館恭照
實録所載敬謹輯録添補宗室王公功績傳用昭彰闡忠勲至意又如豫親王多鐸從睿親王入闗肅清京輦即率師西平流冦南定江浙實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乃以睿親王之誣獄株連降其親王之爵其後又改封信郡王雖至今承襲罔替但以王之勲績超邁等倫自應世胙原封以彰殊眷豈可以風影微𤯝輒加貶易乎朕以為應復其原封又諸王中披堅執銳拓土開疆共成一統之業者如禮親王代善後改封康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後改封簡親王肅親王豪格後改封顯親王克勤郡王岳托後改封平郡王當時俱茂著壯猷克昭駿烈載在宋盟今其子孫所襲均非始封之名外人不知妄疑宗藩當國家締造時有大勲勞而後人均不得長延帶礪似為闕典即其本支承家襲慶以去祖漸逺幾忘其先世錫封之由弗克顧名奮效所係於宗室子孫者甚重況功臣世封內如揚古利之英誠公費英東之信勇公額亦都之果毅公俱以本號相傳其子孫承襲者各能溯勲閥以宣偉績不失故家喬木之遺今以親賢世胄竟改其初封嘉號何以垂詒奕禩示酬庸追本之義乎朕以為應復其原號著交軍機大臣㑹同宗人府悉心妥議具奏其餘宗室諸王貝勒等如有顯著功績其封爵後經降奪者除本人身罹重愆自不當復邀優典若係承襲之子孫獲咎議處者僅當斥其本身而不當追貶其祖宗封爵方為平允亦著一併㑹查議奏再配享
太廟諸王僅有通達武功慧哲宣獻四郡王其
太祖
太宗
世祖時戮力行間櫛風沐雨之親藩如向所舉數人皆未之及葢由當時議禮諸王各懐私意遂爾沒其勲伐不得同侑馨香豈足以彰公道所有睿親王禮親王鄭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俱著補置牌位配享
太廟用以妥功宗而昭渥典至通達郡王係
顯祖之子武功慧哲宣獻三郡王係
景祖之子當時雖身與配享苐以宗支而論則已在覺羅之列是以宗室王公表傳內未經列傳但思宗室傳既限於支派國史傳又以屬在宗潢令此四王無所附麗亦覺欠缺著併交國史館查明四王事實補為立傳列於國史諸大臣傳之前即或當時紀載簡少其功績無由稽核無妨不拘詳畧各立一傳以徴信實並將此通諭知之尋宗人府㑹同軍機大臣議奏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奉
㫖配享
太廟所有東廡敘次禮親王應在宣獻郡王之下睿親王
等以次列敘得
㫖依議是年又奉
諭超勇親王額駙策凌移於東廡怡賢親王之次凡功
臣配享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杜典功臣配享之後有天子七祀一條葢於五祀外増司命泰厲為七惟或祀行廢井或祀井廢行厯代相沿制各不同且四時分祭各於其所而歳暮合祀則即廟庭之中為位以祭其地亦復不一今考我
朝自順治八年定製每歳正月祭
司戶之神於
宮門外道左南向四月祭
司竈之神於
大內大庖前中道南向六月祭
中霤之神於文樓前西向七月祭
司門之神於
午門前西角樓東向十月祭
司井之神於
內府大庖井前南向中霤門二祀太常寺掌之戶竈井三祀內務府掌之其歳暮合祭之禮於是年停止十五年十二月復行合祭於
太廟西廡階下
神位俱東向遣太常寺堂官致祭十八年正月奉
㫖停其祭祀經議政王大臣奏罷
太廟階下合祭之祀從之自後不復舉行謹附載於此以存典故至杜典雜議數條今無可採或有附見本門者亦無庸析出並從刪去
皇朝通典卷四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四十六
禮〈吉六〉
奉先殿
〈臣〉等謹按
本朝
奉先殿與
太廟同尊每嵗
萬夀聖節元旦冬至及
國有大慶則於
前殿祭饗如遇
冊立
冊封
經筵
耕耤
謁
陵
省方諸典則於
後殿祗告又
列聖聖誕
列聖
列後忌辰上元清明霜降嵗除等日立春端陽重陽等節
曁孟夏八日並於
後殿上香行禮每月薦新朔朢祭獻每日早晚燃香燭
禮制備極周詳敬考
典䇿自
世祖章皇帝以來凡
親享
奉先殿及
躬詣上香祗告行禮嵗無虛月
皇上繼述彌勤紹
庭展拜禮用家人
記注所垂筆難罄載仰見我
聖朝
世徳相承
仁孝之誠典文之備真堪垂憲萬古謹稽
奉先殿禮制彚為一篇以次於
廟禮之後
順治十三年十二月
世祖章皇帝命建
奉先殿於
景運門之東立
前殿
後殿均九間南嚮如
太廟寢制禮部奉
諭㫖朕考往代典制嵗時致享必於
太廟至於晨昏謁見朔朢薦新節序告䖍聖誕忌辰行禮等事皆另建有奉先殿今制度未備孝思莫伸朕心歉然爾部即察明舊典具奏尋以次年正月興工十四年
正月禮部奏
奉先殿初安
神位
皇上親詣致祭內大臣侍衛內府官隨行禮太常寺贊禮
官贊禮樂舞生作樂各司其事以後
親詣致祭俱行家人禮內大臣侍衛內府官不與陪祀應令內府官贊禮作樂如前行禮其元旦冬至
萬夀係大節諸冊封係大禮及月朔朢俱應
親詣致祭內府官贊禮作樂其供獻與
太廟大祀同立春上元四月初八日端陽重陽係尋常節
忌辰清明霜降十月朔係哀慕日期
親詣致祭均不贊禮作樂七夕不致祭止如常供中元中秋係朢日常祭日期不必重行毎月隨時薦新
上躬詣供獻但係常例供獻不必請
神位於
前殿即於
後殿供獻
上享
太廟或祭畢俱應上香燭於
奉先殿行躬告禮得
㫖
奉先殿初次行禮宜用祝文餘俱如議是年定每日供獻
湯飯果五盤肉五盤上香行禮又定
御經筵前期
行幸前期
還宮次日均於
後殿讀祝祗告十一月
奉先殿告成恭奉
太祖髙皇帝
孝慈髙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神牌奉安
奉先殿
世祖章皇帝親詣行大饗禮如儀又
諭
奉先殿恭祭
太祖
太宗未經合祭
四祖朕之孝思猶為未盡嗣後遇元旦
皇太后聖夀及朕誕辰恭請
太廟後殿
四祖
四後神位於
奉先殿合享祀畢仍恭送
神位於
太廟後殿十七年五月
諭工部
奉先殿享祀
九廟稽考往制應除東西夾室行廊中建敞殿九間斯合制度前興工時該衙門未加詳察連兩夾室止共造九間殊為不合今宜於夾室行廊外中仍通為敞殿九間以合舊制爾部即㑹同宣徽院詳議具奏尋遵
㫖議上興工改建十八年正月
聖祖仁皇帝登極十一月恭奉
世祖章皇帝神牌升祔
奉先殿前期祗告是日升祔
太廟禮成
聖祖仁皇帝詣
奉先殿奉安
神位行大饗禮如儀
康熙元年四月以加上
太祖
太宗廟號尊諡恭奉改題加上
廟號尊諡神牌奉安於
奉先殿後殿遣大臣行禮六年十一月恭奉
孝康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
聖祖仁皇帝親詣行大饗禮如儀九年七月加上孝康章皇后廟號恭奉改題加上
廟號神牌奉安於
奉先殿後殿前期遣官祗告至日
聖祖仁皇帝親詣行禮十一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行耕耤禮前期遣官祗告
奉先殿定為例十三年定
奉先殿早晩㸃香燭停止每日供獻每月薦新令內務府
掌儀司官於
後殿上香行禮十四年正月奉
仁孝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前期
親詣祗告是日遣官行大饗禮如儀十五年定
冊封等日停止大饗遣官於
後殿祗告十八年四月奉
孝昭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一如
仁孝皇后祔饗儀五月恭修
奉先殿暫奉
列聖
列後神牌奉安於
太廟中殿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神牌並寳座仍奉安
奉先殿東旁一間用黃幄籠罩遮以歩障自是暫輟朔朢時令祭饗毎月令內府官照常薦新有事則告二十年二月以
奉先殿工竣恭奉
列聖
列後神牌還御
聖祖仁皇帝親詣致祭行禮二十七年十月恭奉孝莊文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
聖祖仁皇帝親詣行大饗禮奉安
神位如儀二十八年十一月奉
孝懿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一如
仁孝皇后祔饗儀三十八年十二月
諭元旦諸臣俱齊人衆煩擾從
太廟請捧
四祖神牌往來朕心不安著大學士內務府禮部太常寺會議具奏尋議奏請嗣後元旦
萬夀聖節停止奉請
太廟後殿
四祖神牌即於
太廟後殿一如
奉先殿儀列籩豆讀祝奠帛獻爵遣官行禮從之五十七
年十二月恭奉
孝惠章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是日遣和碩諴親王允祉恭代行禮
雍正元年七月以加上
列祖
列後
尊諡恭奉改題加上
尊諡神牌奉安於
奉先殿行大饗禮如儀九月恭奉
聖祖仁皇帝神牌
孝恭仁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是日升祔
太廟禮成
世宗憲皇帝詣
奉先殿恭捧
聖祖仁皇帝神牌親王四人恭捧
孝誠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神牌奉安於
奉先殿行大饗禮如儀三年七月
諭禮部據奏八月二十三日
皇妣孝恭仁皇后服制期滿請照
皇考聖祖仁皇帝釋服之禮祫祭
太廟頒諭中外等語朕疊遭
皇考
皇妣大事追念㒺極深恩莫由仰報三年以來秪於宮禁中齋居素服黙盡思慕哀戚之忱非敢自謂遵循古禮更不欲宣播於衆也父母之䘮人子之心則一而帝后之禮國家之制則殊今八月二十三日屆
皇妣孝恭仁皇后釋服之期著擇日於
奉先殿告祭自行家禮至於頒諭中外可不必行八月世宗憲皇帝躬享
奉先殿釋服即吉九年奉
㫖嗣後恭遇
聖祖仁皇帝聖誕於
奉先殿後殿上香致祭十三年奉
㫖祭
奉先殿遵
太廟四孟時享之禮增上香儀
乾隆元年三月以加上
列祖
列後
尊諡恭奉改題加上
尊諡神牌奉安於
奉先殿行大饗禮如儀是年奉
㫖
列祖聖誕均應如
聖祖仁皇帝聖誕儀於
奉先殿後殿上香致祭
世宗憲皇帝升祔
奉先殿後
聖誕日亦上香致祭二年三月恭奉
世宗憲皇帝神牌
孝敬憲皇后神牌升祔
奉先殿是日升祔
太廟禮成
皇上親詣
奉先殿行大饗禮奉安
神位如儀七月以修
奉先殿興工恭奉
列祖
列後神牌暫安
太廟
皇上親詣
奉先殿祗告八月
諭今因修
奉先殿恭請
列祖
列後神牌暫安奉
太廟中殿八月初九日
太宗文皇帝忌辰十一日
太祖高皇帝忌辰此二日朕親詣
太廟中殿行禮著總理事務王大臣㑹同禮部查明禮儀具奏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言向來恭遇
列祖
列後忌辰
皇上親詣
奉先殿俱用素服至時享及告祭
太廟
皇上親詣俱用朝服並無素服入
廟之制再禮部等前奏
奉先殿興工告成之間朔朢一切祭祀俱遵康熙十八年
修
奉先殿例彼時遇
列祖
列後忌辰
聖祖仁皇帝未嘗親詣
太廟中殿今
太祖
太宗忌辰未便於
太廟素服行禮應請停止從之十月以
奉先殿工竣恭奉
列祖
列後神牌還御
皇上親詣
奉先殿致祭行禮十七年七月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臣
等伏查
本朝
孝誠仁皇后山陵禮畢升祔
奉先殿未附
太廟縁
本朝既建
奉先殿與
太廟同尊是以
孝誠仁皇后大禮酌定升祔
奉先殿以安神爽臣等原議
孝賢皇后神牌升祔
太廟祗係據依戴禮今敬謹詳考具奏伏候
訓示奉
諭㫖
孝賢皇后神主遵照
孝誠仁皇后之例奉安
奉先殿十月
皇上以
孝賢皇后升祔
親詣
奉先殿祗告是日遣親王行禮四十二年五月恭奉孝聖憲皇后神牌升祔
太廟禮成升祔
奉先殿
皇上親詣
前殿行大饗禮如儀是日派出
皇子一人恭捧
孝聖憲皇后神牌進
後殿又派出
皇子一人恭捧
孝賢皇后神牌先出祗竢
孝聖憲皇后神牌至恭捧
孝賢皇后神牌跪接候過隨行進右第二間寢室皇子恭捧
孝聖憲皇后神牌行祗見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禮
皇子恭代行三跪九叩禮恭捧
孝聖憲皇后神牌奉安
寶座
皇子恭捧
孝賢皇后神牌行祗見
孝聖憲皇后禮
皇子恭代行三跪九叩禮畢恭捧
孝賢皇后神牌出進左第三間寢室奉安原位如儀凡
致祭
奉先殿及上香祗告諸儀具
大清通禮
夀皇殿
〈臣〉等謹按杜典宗廟門厯敘唐以前廟制即附載原廟於內以其事本畧故無専條至唐宋以後別廟之建神御之奉典制遞増
欽定續通典詳考為原廟一門以補杜典之所未備體
例洵為盡善我
朝既建
奉先殿與
太廟同申孝享儀文隆備已於前篇恭述至崇奉聖容之禮則
夀皇殿
恩佑寺
安佑宮
永佑寺先後建立
宮中
苑中
神御式憑如親
陟降洪惟
世宗憲皇帝孝思垂則禮展
家庭我
皇上繼述心䖍追隆
世徳恭繹
御製各碑記仰見
仁孝誠敬之心無乎不達煌煌鉅典有非前代原廟之
制所能擬其萬一者矣茲恭紀
夀皇殿於前即恭紀
恩佑寺
安佑宮
永佑寺於後與
奉先殿典禮並隆焉
雍正元年四月
世宗憲皇帝恭奉
聖祖仁皇帝御容於
夀皇殿中殿殿在
景山之東北先是奉
諭朕受
皇考深恩四十餘年未嘗逺離
皇考升遐無由再瞻色笑今追想音容宛然在目御史莽鵠立精於寫像昔日隨班奏事常覲
聖顔
皇考有
御容數軸今
皇考年高
聖顔微異於往時著莽鵠立敬憶
御容悉心薰沐圖寫尋莽鵠立恭繪
聖祖仁皇帝御容成捧進於
養心殿
世宗憲皇帝瞻仰依戀悲慟不勝
命俟
梓宮發引後敬謹供奉於
夀皇殿至是
親詣行禮自後嵗時奠獻日以為常遇
聖誕忌辰元旦令節
世宗憲皇帝皆先詣
奉先殿復詣
夀皇殿展謁奠獻著為定禮凡
親享
親祫
太廟禮成後及
奉先殿行禮後皆
親詣
夀皇殿兼詣
恩佑寺 〈恩佑寺見後〉以時奠獻月必
瞻禮或月至三詣焉四年五月
孝恭仁皇后三週忌辰
世宗憲皇帝詣
夀皇殿行禮
乾隆元年正月元旦
皇上詣
夀皇殿行禮自後嵗必
親詣如儀十月恭奉
世宗憲皇帝御容於
夀皇殿東室
皇上親詣行禮自後香燈供獻日以為常與
中殿儀同二年八月
世宗憲皇帝二週忌辰
皇上詣
夀皇殿行禮復詣
雍和宮
御容前瞻拜行禮前二日
皇上詣
雍和宮供奉
世宗憲皇帝御容以是年興修
奉先殿恭請
列祖
列後神牌暫安奉
太廟中殿恭遇
世宗憲皇帝忌辰定例素服不入
廟爰有
雍和宮特供
御容之禮至十一月祫祭
太廟即吉後専奉
御容於
夀皇殿三年八月
世宗憲皇帝忌辰
皇上恭奉
皇太后慈輿詣
泰陵致祭先詣
夀皇殿行禮啟
鑾自後恭遇
謁
陵
省方啟
蹕囘
鑾皆行禮於
夀皇殿四年八月
世宗憲皇帝忌辰
皇上詣
夀皇殿行禮自後嵗如
聖祖仁皇帝忌辰儀恭行五年八月
皇上萬夀聖節詣
夀皇殿行禮如諸令節儀著為定禮七年十二月定毎年
除夕
夀皇殿供九如燈一對十四年正月
諭內務府移建
夀皇殿於
景山前正中如
安佑宮規制 〈安佑宮見後〉尋諏吉興工於是冬告成御製重建
夀皇殿碑記曰予小子既敬循
夀皇殿之例建
安佑宮於圓明園以奉
皇祖
皇考神御重垣廣墀㦸門九室規模畧備而嵗時朔朢來禮夀皇聿瞻殿宇嵗乆丹雘弗煥且為室僅三較安佑翻遜巨麗予心歉焉葢夀皇在景山東北本明季遊幸之地
皇祖常視射較士於此我
皇考因以奉
神御初未擇山向之正偏合閟宮之法度也乃命奉宸發內帑鳩工庀材中峯正午甎城戟門明堂九室一仿
太廟而約之葢安佑視夀皇之義夀皇視安佑之制於是宮中苑中皆有獻新追永之地可以抒忱可以觀徳傳不云乎歌於斯哭於斯則夀皇實近法宮律安佑為尤重若夫敬奉
神御之義則見於安佑宮碑記茲不複述惟述重建本意及興工始末嵗月葢經營於己巳孟春而落成於季冬上澣之吉日雲敬作頌曰惟堯巍巍惟舜重華
祖
考則之不競不絿仁漸義摩
祖
考式之𢎞
仁皇仁明
憲帝憲小子職之是繼是繩曰明曰旦小子恧之天遊雲
殂春露秋霜予心惻之
考奉
祖御於是夀皇予仍即之制廣向正爰經爰營工勿亟之陟降依憑居歆攸寧羮墻得之佑我後嗣綿禩於萬匪萬億之觀徳於茲無然畔援永欽識之十五年五月內閣奉
諭㫖
夀皇殿恭奉
皇祖聖祖仁皇帝
皇考世宗憲皇帝聖容朕以時躬詣行禮愾聞僾見得申
逮事之忱仰惟
太祖
太宗
世祖聖容
列後聖容向於體仁閣函奉尊藏未獲修嵗時展謁之禮粵稽前代安奉神御或於宮中別殿或於寺觀浄宇本無定所國家縁情立制宜極明備周詳敬念
列祖創垂顯承斯在永懐
先澤瞻仰長新式衷
廟祫之儀期協家庭之制應即於
夀皇殿増修丹雘恭迎
列祖
列後聖容敬謹奉安於嵗朝合請懸供肅將祼獻以昭誠慤所有應行典禮著大學士㑹同內務府王大臣等詳悉具議以聞七月和碩莊親王等議奏恭查
太廟四孟時享嵗除祫祭俱用太牢籩豆
奉先殿前殿朔朢用籩豆
奉先殿後殿節令用果品今
夀皇殿恭懸
聖容暨恭收
聖容之日請如
奉先殿後殿節令果供致祭大祭之日如
奉先殿前殿朔朢獻磁器籩豆供品致祭每嵗除夕恭請列祖
列後聖容恭懸供獻如儀元旦大祭行禮作樂樂章用奉先殿前殿朔朢樂章初二日如除夕供行禮畢恭收聖容即
殿尊藏元旦
皇上詣
奉先殿行禮後詣
夀皇殿行禮除夕初二日俱
命皇子輪班行禮嵗秋季開晾
聖容飭宮殿監督領侍等派內監敬謹執事十二月恭繪列朝
聖容成大祭
夀皇殿
皇上親詣行禮
恩佑寺
雍正三年四月
世宗憲皇帝敬即
暢春園建
恩佑寺四年三月恭奉
聖祖仁皇帝御容於
恩佑寺自後月必展拜或兩詣三詣焉
乾隆八年十一月
皇上恭迎
聖祖仁皇帝御容敬奉於
安佑宮中室 〈安佑宮詳後〉
〈臣〉等謹按雍正三年
世宗憲皇帝敬即
暢春園建
恩佑寺以奉
聖祖仁皇帝御容葢
宮中則詣
夀皇殿
苑中則詣
恩佑寺
聖心思慕之誠永言惟則我
皇上御極之初既恭奉
世宗憲皇帝御容於
夀皇殿東室復即
圓明園建
安佑宮恭奉
世宗憲皇帝聖容葢
苑中則時曕
聖祖仁皇帝聖容於
恩佑寺時瞻
世宗憲皇帝聖容於
安佑宮猶我
世宗憲皇帝純孝之聖心也繼又擴
安佑宮制恭迎
聖祖仁皇帝御容於
恩佑寺䖍奉於
安佑宮中室奉
世宗憲皇帝御容於
安佑宮東室於是
苑中瞻仰
聖容始専禮於
安佑宮
兩聖神御瞻對同申
聖人之孝永垂無極矣謹詳識於此
安佑宮
乾隆三年二月
皇上敬奉
世宗憲皇帝御容於
安佑宮五年四月
命重建
安佑宮
大殿九室如
太廟規制七月興工八年十一月告成
御製
安佑宮碑文曰序昭穆以祀其先祖有功而宗有徳建報本之義為萬古之經者宗廟之制三代以上即有之繼人之志述人之事者所當謹也設衣裳以如其生朔有酌而朢有獻盡事親之禮抒不匱之思者原廟之制西漢以來始有之繼人之志述人之事者弗敢廢也後世神御殿亦猶漢原廟之義耶然漢之原廟不過月出衣冠一遊耳至宋之時乃有神御之名葢奉安列朝御容所也上元結燈樓寒食設鞦韆其視漢為已備矣而崇建徧郡國奉祀或禪院識者多議其非禮焉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在位六十餘年恩澤旁覃僻邑窮谷圓頂方趾之衆飲其徳而不知子孫臣庶躬被教育者宜其謳歌慨慕而無已思也是以雍正元年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謹就大內夀皇殿奉安
御容朔朢瞻禮牲新時薦而於
皇祖所幸暢春園亦陳薦如禮非輕為此創舉也我皇祖有非常之澤及天下是以
皇考合天下之情亦以非常之禮報之有漢宋備物備禮之誠而無宋代徧及郡國祀繁致䙝之譏也予小子嬛嬛在疚顧諟
皇考之陟降勅明旦凜紹庭良法美政布在方䇿者謹守
而弗敢失既就夀皇殿東室䖍奉
皇考御容以配
皇祖念茲圓明園我
皇考向日遊觀在囿在沼之地也其何忍恝視爰擇爽塏
之地具殿廡之規為室九敬奉
皇祖御容於中奉
皇考配東一室匪惟予小子罔極之思𡙡牆之慕藉以稍抒亦欲使後世子孫凜覲揚之志勤堂構之基所為禮以義起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鳩工於乾隆庚申而蕆事於癸亥所司以碑文請乃序其事如左而繫之以詩懿茲苑囿
皇考所作土階茅茨遵堯之約匪誇丹雘有窅谿壑匪沸
管有唳雲鶴詎美之求惟
聖所樂我龍受之中心惕若宅是廣居九有是度祖武斯繩宏規敢畧爰相其地載斟載酌爰創其模載經載落廟貌巖巖堂皇綽綽有閑旅楹有挺松桷周之以郛其郛嶽嶽環之以池其池㶁㶁其水何有鳶飛魚躍其宇何有網軒珠箔
神御孔安心乎莫莫來覲來齋曰朢曰朔於萬斯年予誠
永托是年定
安佑宮供享儀恭請
聖祖仁皇帝御容安奉
中室
世宗憲皇帝御容安奉
東一室先期欽天監謹諏十一月十九日辰時安奉吉
至日內務府大臣率屬蟒袍補服赴
恩佑寺
清浄地恭備彩亭駕衣從
恩佑寺預備龍旗御仗鼓樂恭迎
聖祖仁皇帝御容進
圓明園西南門過
清浄地恭請
世宗憲皇帝御容同進
安佑宮安奉恭引
皇上供享行禮如儀每嵗春正月
皇上幸圓明園駐蹕之初詣
安佑宮行禮上元日亦如之恭遇
大駕謁
陵
省方秋獮自苑
啟鑾及還
駐蹕皆詣
安佑宮行禮
永佑寺
〈臣〉等謹按康熈四十二年熱河建
避暑山莊
聖祖仁皇帝嵗臨避暑遂秋獮於木蘭用綏拊䝉古藩部
我
皇上法
祖巡邊講武嵗駐
山莊式崇
寶構䖍奉
聖祖仁皇帝神御名曰
永佑繼又於寺樓
東室敬奉
世宗憲皇帝御容每嵗
躬謁紀以詩章
皇上紹
庭對越之思彌切於
繼
序
省方之日茲用敬謹編載以誌
聖孝於無斁焉
乾隆十五年
皇上於
避暑山莊
躬度平敞地規建
永佑寺以奉
聖祖仁皇帝御容是年鳩工至十六年秋告成明年増建
後樓至十八年夏工竣
御製
永佑寺碑文曰昔如來以法王御世宏濟人天徧現十方虛空不住顧其安立道塲必在靈山寶地鷲峯鹿苑精舍莊嚴葢聖蹟所留尤福祐之所聚矣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以無量夀佛示現轉輪聖王福慧威神
超軼無上
省方覽勝乃睠熱河建山莊為
清暑地因巖壑自然之勢示茅茨不剪之規
養性怡神從容綜理而風雷之所鼓動雨露之所涵濡神化周通不疾而速猶佛之林間燕坐灑落安禪而說法則聲震大千慶生則施洽羣有也予小子蚤年隨侍仰見我
皇祖清晏娛遊無逸乃逸對時育物天地同流至於今彈指三十餘年秋獮之餘時復稅駕於此松雲如舊榱桷翹瞻感
陟降之在庭思報
恩而薦福遂即山莊內萬樹園之地創立精藍爰名永佑固不特鐘魚梵唄足令三十六景借證聲聞我
皇祖聖日所照千秋萬嵗後子孫臣庶無不永如在之思是即釋迦之耆闍崛山金剛法座天龍擁䕶相好依然而朕之繩
武寜
親祝釐養志者於是乎託庶其無忝
前志雲爾二十七年以毎嵗秋中
駐蹕山莊八月二十三日屆
世宗憲皇帝忌辰
皇上思慕齋居時殷僾愾爰恭奉
聖容於寺樓之
東室至日
上䖍詣瞻拜用申依戀樓西偏精藍三楹額曰寫心精舍
上謁
神御時每
臨憩焉至是恭奉
世宗憲皇帝神御於
東室自後每嵗
駕臨山莊先詣
永佑寺
瞻謁及中元日
親詣行禮恭遇
世宗憲皇帝忌辰
上䖍詣瞻拜一如
安佑宮之禮
〈臣〉等謹按
夀皇殿恭安
列聖
列後神御惟除夕元旦敬奉
瞻禮至
圓明園之
安佑宮
避暑山莊之
永佑寺則祗奉
聖祖仁皇帝
世宗憲皇帝御容而未及
列後惟
養心殿及
圓明園之東佛堂
世宗憲皇帝時曽恭奉
孝恭仁皇后神位
皇上因亦遵奉
孝聖憲皇后神位自四十二年以後恭遇
孝聖憲皇后聖誕令辰及上元節日皆詣
夀康宮佛前展禮並瞻仰
寶座行禮至
圓明園之
長春仙館
避暑山莊之
松鶴齋為
孝聖憲皇后舊日
寢宮則皆
敬詣
寶座前行禮又於
暢春園之
恩佑寺側敬建
恩慕寺奉佛以報
慈恩仰見我
皇上聖心追慕永言不匱之誠於是乎在葢以禮縁義
起恪奉
前規未増
神御之奉四十三年正月十四日
御製詩有式禮敢遵
神御屢之句
注云
夀康宮遵奉
慈闈頤慶年乆其地宜留為萬萬年奉養東朝所居奕禩
所當敬守若於此安奉
聖母御容
神位何以示垂貽乆逺之圖是以不敢輕率議加以協舊典又
恩慕寺瞻禮詩注以
暢春園及
避暑山莊之
松鶴齋亦與
夀康宮相同未敢増奉
御容屢見於篇伏讀之下益以見
皇上孝思維則而
訓示億萬年之意至深且逺也恭述
御製詩注詳識於此
皇朝通典卷四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四十七
禮〈吉七〉
謁
陵
〈臣〉等謹按杜典上陵一門旁註拜掃及諸節上食附伏惟
聖朝尊
祖敬
宗孝思肫切
太宗文皇帝屢詣
山陵祗修時享
聖祖仁皇帝親政以後仰承
世祖章皇帝遺志三詣
盛京祗謁
祖陵至於
孝莊文皇后
暫安奉殿
世祖章皇帝
孝陵展謁之禮嵗必舉行
世宗憲皇帝御宇嵗修謁
陵之禮
皇上御極五十年來
東陵
西陵嵗時展謁且復四詣
盛京
親謁
三陵禮儀至為崇備敬謹敘次以昭
世徳相承
至誠至孝之義焉凡
陵寢祭祀之典別為一門恭附於後
天聰六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率諸貝勒大臣詣
太祖陵行時享禮九年十二月
上率諸貝勒大臣詣
太祖陵以察哈爾舉國來歸兼獲玉璽上瑞及莽古爾泰
等逆黨伏法告十年三月清明節
上率諸貝勒大臣祭
太祖陵崇徳四年四月以征明大捷祭告
福陵
親詣行禮
順治十年五月
世祖章皇帝諭內三院朕仰承
天眷統一區宇深惟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艱難
太宗文皇帝大勲克集誕佑朕躬以有今日自登極以來睠懐
陵寢輙思瞻謁但彼時朕年沖幼未獲舉行毎屆祀期瞻仰在
天之靈徘徊几筵不禁隕涕以致寢食俱廢日夜靡寕今將躬詣
山陵稍展孝思議政諸王大臣滿漢九卿等官其詳議以聞即傳諭禮部知之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奏言
皇上思念
太祖
太宗日夜靡寧孝思誠篤虞舜之大孝武王之達孝不是
過也茲欲躬詣
山陵稍展孝思臣等仰體
聖心敢不恭承但思我
皇上為天下臣民之主親政以來因革損益各當天心
太祖
太宗在天之靈必然欣慰見今南方用兵吏治尚未全飭
民生尚未全寧一日萬幾靡不出自
親裁若
聖駕逺行奏報未免稽遲稍需嵗月再議舉行亦不為晚
伏望
皇上以
太祖
太宗安定天下之心為心天下太平百姓歌詠
聖徳即是
太祖
太宗之徳永永與
天罔極其為
聖孝更大矣疏入得
㫖覧王等奏欲朕以
太祖
太宗安定天下之心為心具見為國悃忱但朕追念深恩昊天罔極顧瞻
山陵以日為年即今未可必行擬於來年躬詣爾諸王大臣勿阻朕誠禮部屆期預行擇吉具奏十一年三月和
碩承澤親王碩塞等奏言近承
聖諭擇期躬詣
太祖
太宗山陵仰見
皇上睠懐罔極之孝思但近因畿內水災方遣大臣賑濟
又南方弗靖屢發禁兵若
聖駕逺行旦夕奏報未免稽遲仍當稍緩俟南征大兵回
京方可㳟謁䟽入得
㫖朕瞻仰
山陵久思恭謁慕戀之誠無忘寤寐四月內朕必親往尋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復奏言
聖駕躬詣
山陵奉
㫖定於四月十一日啟行但經行郡縣值民間粒食方艱恐難供應伏願稍需日月俟物力少紓然後恭謁以展孝思䟽入得
㫖朕本欲早謁
山陵以紓戀慕今覽王等奏暫停此舉俟於七月間行七
月
諭禮部朕方在沖齡即值
先帝晏駕終天抱恨時刻靡諼夢想音容涕泗橫集自元年定鼎以來綏輯多方焦心勞思不遑寕晷顧瞻
陵寢渺在天涯雖嵗時祭祀齋沐遣官而朕躬未行恭謁追慕之殷以日為嵗毎臨餐廢箸中夜以興所以擇吉東行必不獲已茲復思
太祖
太宗創造丕基付託朕躬纉承匪易目今方隅未靖師旅繁興兼之旱澇頻仍小民失所一應養兵恤民措置規畫朕與諸司夙夜圖維猶虞不給東行往返未免延曠時日有稽政務欲専心化理則難展至情若亟遂孝思又慮乖民望再四躊躇我
太祖
太宗原以天下生民為念如天下未安無以上慰太祖
太宗在天之靈朕心亦何能安為此今嵗停止東行俟他年有暇再行展謁爾部即行傳知九月遣輔國公班布
爾善等恭代致祭
福陵祝文曰恭荷
皇祖考
皇祖妣鴻庥獲承
天眷慶衍眇躬繼登大位十有一年翹望
山陵曷勝瞻戀頃於八月謹卜吉期䖍申祭謁第念太祖
太宗創興大業及茲纘承付託甚重今者方隅未靖水旱頻仍生民未得其所凡卹兵養民籌度未遑誠慮往來道逺動需時日或致有悞國事上負
皇祖考
皇祖妣乂安天下之至意用是勉從羣議暫止茲行俟嵗之暇必當躬往反覆思維不勝愾慕中心感傷茲遣官恭代用將悃誠伏祈
神靈昭鑒
昭陵祝文同
康熙九年閏二月
聖祖仁皇帝諭禮部
皇考升遐倐經十載罔極之思時恫於懐
山陵在望未一展祭尤切悽愴朕擬於今歲八月恭行謁陵禮又奉
太皇太后㫖思念情殷亦欲詣
陵朕敬遵
慈命躬侍前往應行典禮爾部詳議具奏八月
聖祖仁皇帝恭奉
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率
孝誠仁皇后祗謁
孝陵啟鑾前一日
躬詣
太廟祗告及詣
陵之日
太皇太后駕入
隆恩門至
明樓階前降輿
仁憲皇太后駕入
隆恩門至
隆恩殿階東南降輿
孝誠仁皇后至
隆恩門燎爐旁降輿公主等至
隆恩門外階下下車馬扈從婦女至三洞橋迤南下車馬太皇太后於方城上東旁坐祭酒舉哀
仁憲皇太后率
孝誠仁皇后暨公主等於
明樓前正中行六肅三跪三拜禮隨舉哀祭酒時行三拜
禮禮畢奉
太皇太后陞輿還
行宮
聖祖仁皇帝至下馬石牌降騎王以下各官均在五洞橋
迤北下馬
躬謁行禮出乗騎還
行宮次日於
隆恩殿行大饗禮又次日於
寶城前設黃幄行焚楮讀文致祭禮
聖駕回鑾至京日
親詣
太廟祗告越二日
御太和殿設鹵簿大駕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進表慶
賀自後
躬謁
孝陵嵗必一行或至再三詣焉九月
諭禮部
太祖高皇帝創建鴻圖肇興景運
太宗文皇帝丕基式廓大業克宏迨
世祖章皇帝誕昭功徳統一寰區即欲躬詣
太祖
太宗山陵以天下一統致告用展孝思因盜賊未靖師旅繁興暫停往謁朕以眇躬纘承鴻緒上托
祖宗隆庥天下底定盜賊戢寕兵戈偃息每念
皇考未竟之志朝夕寢食不遑寧處本欲先詣
太祖
太宗山陵再詣
世祖山陵因奉
太皇太后慈命以
世祖升遐十年未得一詣
陵寢於本年八月前往朕是以恭侍
太皇太后先詣
孝陵展謁禮成言旋今欲仰體
皇考前志躬詣
太祖
太宗山陵以告成功展朕孝思著議政王貝勒大臣內院九卿科道各官會議具奏尋議政王大臣等議請暫停
疏上得
㫖謁
陵典禮闗係甚大今且暫行停止其舉行日期著候㫖行
十年正月
諭禮部朕仰體
世祖章皇帝遺志欲躬詣
太祖
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前命議政王貝勒大臣等會議議政王等以去年各處多有水旱災荒且為時甚迫應用之物預備不及具題暫行停止今思
太祖
太宗創業垂統功徳隆盛
山陵在望刻不能忘去年恭謁
孝陵禮成今已數月若再久延孝思莫殫朕懐靡寧茲當海內無事欲乘此躬詣
福陵
昭陵以告成功用展孝思事闗大典著議政王貝勒大臣內閣九卿科道各官會議具奏爾部即遵諭行九月
聖祖仁皇帝啟鑾詣
盛京謁
陵前期
親詣
太廟祇告至
盛京先謁
福陵次謁
昭陵翼日恭詣
福陵
昭陵隆恩殿行大饗禮次日於
福陵
昭陵隆恩殿前設黃幄焚楮帛行讀文致祭禮禮畢還行宮遣王大臣前詣
永陵致祭如儀其致祭
福陵
昭陵時
諸妃園寢照常致祭頴親王克勤郡王功臣直義公費英東宏毅公額亦都武勲王揚古利忠義公圖爾格墓各遣大臣祭酒
回鑾時
親詣
福陵
昭陵行告辭禮
聖駕往返均詣
孝陵祭酒行禮至京日祗告
太廟禮畢
還宮次日
御太和殿設鹵簿大駕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進表慶
賀
頒詔天下二十年三月奉移
孝誠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梓宮安塟陵寢
聖祖仁皇帝親謁
孝陵行禮次至
皇后陵奠酒自後
聖駕謁
孝陵畢次至
皇后陵奠酒儀同十一月以雲南報捷
親謁
孝陵二十一年二月以雲南底定
親謁
永陵
福陵
昭陵告祭前期祗告
奉先殿
啓鑾至遵化州詣
孝陵祭酒三月至
盛京恭謁
福陵
昭陵並諏日行焚楮帛讀文致祭禮次日行大饗禮如儀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大貴妃園寢皆
親詣祭酒
康惠淑妃以下遣王等祭酒頴親王克勤郡王功臣費英東揚古利額亦都圖爾格墓遣大臣讀文致祭貝勒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一品官墓遣官祭酒
駕至
興京恭詣
永陵行謁見禮次日行大饗禮如儀
永陵內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遣大臣於
殿外兩旁設筵致祭禮成賞賚
永陵居住官員兵丁各有差次詣黑龍江地方望祭長白山四月至
盛京詣
福陵
昭陵祭酒回鑾五月至遵化州復詣
孝陵祭酒回京日祗告
奉先殿其王以下文武各官表賀奉
㫖停止二十二年十一月以平定海疆
親謁
孝陵二十七年四月奉
孝莊文皇后梓宮於
暫安奉殿五月
聖祖仁皇帝恭謁
暫安奉殿行禮次謁
孝陵自後
聖駕謁
暫安奉殿次謁
孝陵儀同二十八年十月奉
孝懿仁皇后梓宮於陵寢
親詣
暫安奉殿
孝陵祭酒次至
皇后陵祭酒三十五年二月以
親征噶爾丹謁
暫安奉殿
孝陵行禮三十七年七月以平定噶爾丹恭奉
仁憲皇太后謁
陵先期
諭大學士等曰朕三次親征𠞰滅噶爾丹皆
祖宗庇佑所致朕奉
皇太后躬詣盛京謁
陵告祭但此時秋禾盛長若由山海闗而行恐致踐蹈田畝可取道口外前往至是
啟鑾出古北口經䝉古諸部落至松花江及吉林烏拉之
地九月至
興京展謁
永陵行禮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遣官奠酒賞守陵官員人等銀幣有差至
盛京謁
福陵
昭陵翼日行大祭禮
親臨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墓奠酒賜守
陵官員人等銀幣有差
回鑾入山海闗十一月謁
暫安奉殿
孝陵行禮次至
皇后陵奠酒禮成奉
皇太后回京五十七年四月奉安
孝惠章皇后梓宮於
孝東陵十二月
親謁
孝東陵奠酒讀文致祭畢旋詣
暫安奉殿
孝陵舉哀奠酒行禮如儀六十年正月
聖祖仁皇帝以御極六十年大慶命
世宗憲皇帝詣
盛京祭
福陵
皇子
皇孫祭
永陵
昭陵
諭大學士等曰諸王大臣為朕在位六十年奏請慶賀而於典禮之大者並未議及朕在位六十年皆
祖宗積德隂佑所致幸而六十年來一無所失應先往盛京行大祭典禮但朕今年近七旬不能親謁
三陵應遣阿哥等恭代告祭俟上元節後朕親往孝陵恭行大祭禮其祭
陵撰文即將朕㫖纂入〈謹按 永陵 福陵昭陵總稱 盛京 三
陵二月〉
親謁
暫奉安殿
孝陵
孝東陵行禮次至
皇后陵奠酒次日行大饗禮如儀
雍正元年四月
世宗憲皇帝恭謁
暫安奉殿
孝陵
孝東陵次謁
孝誠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陵是日奉安
聖祖仁皇帝梓宮於
景陵饗殿八月
親謁
暫安奉殿
孝陵
孝東陵遂詣
景陵饗殿行禮九月奉安
聖祖仁皇帝梓宮於
景陵寶城地宮
孝恭仁皇后同日祔塟二年二月以清明節
親謁
景陵至日恭謁
暫安奉殿祭酒行禮以次恭謁
孝陵
孝東陵行禮如儀三年十一月奉移
孝莊文皇后梓宮安葬於
昭西陵是月
世宗憲皇帝親謁
昭西陵次謁
孝陵次謁
孝東陵次謁
景陵行禮自後謁
陵儀同
乾隆元年正月
皇上恭謁
昭西陵
孝陵
孝東陵
景陵禮成
諭王大臣等曰朕恭謁
祖陵敬瞻
廟宇規模崇整妥侑攸昭惟是榱題丹雘多閲年所似應
重加藻飾以肅觀瞻但
陵寢闗係重大宜詳稽典制敬謹酌議方可舉行朕思祖宗福祚綿長萬年垂裕
山陵廟貎
靈爽式憑為子孫者以時修葺庶足以展孝思如典制應
行則追逺崇先誼當均切
永陵
福陵
昭陵殿宇並應一體修繕著總理事務王大臣敬謹定議具奏尋奏上諏吉興工二年十月以修理
陵寢工程告竣
親謁
昭西陵
孝陵
孝東陵
景陵行禮是年奉安
世宗憲皇帝梓宮於
泰陵
孝敬憲皇后同日合葬三年二月以清明節
躬詣
泰陵展謁行禮十一月
諭王大臣九卿等曰上年修理
三陵工程告竣朕特降諭㫖躬親展謁經王大臣九卿等
議於來年秋間前往嗣奉
皇太后懿㫖朕詣盛京時
皇太后亦親往㳟謁
祖陵正擬降㫖交王大臣等會議今思近年畿輔收成歉薄雖行營一切所需俱係官辦絲毫不以累民而沿途經過地方預先購備如米糧草束之類恐致價值髙昻於民間未便應俟豐稔之年朕另降諭㫖前往展謁四年九月
諭曰朕奉
皇太后懿㫖欲叩謁
祖陵以展誠切朕奏奉天路逺且俟一二年之後今年請
先謁
孝陵
景陵行禮已𫎇
俞允其起程日期著欽天監選擇具奏一切應行事宜著
各該衙門先期備辦至日
皇上恭奉
皇太后展謁
昭西陵
孝陵
孝東陵
景陵行禮如儀八年七月
皇上㳟奉
皇太后詣
盛京恭謁
祖陵先期大學士等議奏
永陵殿宇稍狹拜褥照例鋪設
殿外其降
神之初應請
皇上躬親上香以展誠孝以達馨聞再舊例祭
昭陵因帛案前隙地雖窄原有跪獻帛畢擇隙地行三拜
之例似與典禮未協恭按各
陵隆恩殿大祭原與
太廟禮同㑹典載
躬饗
太廟獻帛官跪獻帛三叩獻爵官立獻畢各退並未載有親獻禮儀此次
躬謁
祖陵請遵照
太廟親祭典禮行從之前期
親詣
奉先殿祗告
啟鑾
興京恭謁
永陵儀與康熙二十一年禮同次日行大饗禮如儀禮成
賞守
陵官員兵丁等有差是日
永陵內附塟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各遣官致祭附近
之覺羅等祖塋皆遣官往奠
駕至
盛京恭謁
福陵儀與康熙十年禮同次日行大饗禮成即往謁昭陵儀與謁
福陵同次日行大饗禮如儀
夀康大妃
宸妃
懿靖大貴妃
康惠淑妃並公主園寢各遣官致祭
躬謁
祖陵禮成擇日
親臨功臣之墓奉
㫖朕親奠克勤郡王等園寢據禮部援引
皇祖聖祖親奠功臣墳墓之例隨駕之皇子王等皆隨行禮此次隨駕之皇子王貝勒等應隨行禮具奏朕已降㫖依議竊思從前隨駕之皇子王等皆係
皇祖子孫是以均隨行禮此次隨行之王貝勒內有朕之叔輩或朕之兄弟輩非從前隨駕之皇子王等可比每祭酒時亦隨行禮似屬未便朕親臨祭酒功臣即為寵榮之至克勤郡王園寢王貝勒等仍隨往功臣揚古利等墳墓不必隨往此後朕之子孫若隨來朕降㫖遵行再䝉古王額駙王大臣墳墓皆不必隨往著令禮部記載是日
親臨克勤郡王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之墓各祭酒三爵又親王貝勒以及大臣等墓以次遣官往奠
回鑾次日
親詣
奉先殿告祭越二日行慶賀禮十四年二月
諭曰金川大兵奏捷畨酋歸誠皆䝉
列祖
皇考在天之靈黙佑朕躬致此嘉慶理宜展謁
陵寢以告成功擬於三月十三日起程恭謁
孝陵
景陵禮畢即由馬蘭峪前徃易州恭謁
泰陵所有應行一切事宜各衙門照例敬謹預備三月皇上恭謁
昭西陵
孝陵
孝東陵
景陵
泰陵行禮如儀十五年八月
諭曰朕恭承
慈命繼冊中宮慶典既成禮宜祗謁
先陵茲於八月十七日自京師起程恭詣
景陵行禮旋由海子西至
泰陵行禮畢取道保陽巡幸豫省所有應行典禮所司敬
謹預備屆期
皇上恭奉
皇太后祗謁
昭西陵
孝陵
孝東陵
景陵行禮九月奉
皇太后恭謁
泰陵行禮十七年七月
皇上恭謁
昭西陵
孝陵
孝東陵
景陵行禮畢次至
孝賢皇后梓宮前奠酒越日奉安
孝賢皇后梓宮於陵寢自後
聖駕恭謁
昭西陵
孝陵
孝東陵
景陵禮畢均隨詣
孝賢皇后陵奠酒十九年七月
皇上恭奉
皇太后自
避暑山莊啟行恭謁
祖陵九月至
興京謁
永陵次日行大饗禮賞守
陵官員兵丁有差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
墓暨附近覺羅等祖塋
駕至
盛京先謁
福陵次謁
昭陵皆於次日行大饗禮賞守
陵官員兵丁有差遣官致祭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大貴妃
康惠淑妃並公主園寢禮儀均與八年同
皇太后謁
陵行禮並如八年儀又遣官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揚古利
費英東額亦都墓禮成
回鑾祗告
奉先殿
御太和殿行慶賀禮如儀是年定展謁
祖陵之日
皇上素服行禮大祭日
皇上禮服凡陪祀及執事大臣官員咸朝服二十年五
月
諭曰平定準噶爾捷聞此皆仰𫎇
皇祖
皇考謨烈顕承
福貽宗社故得膚功迅奏荒服敉寧理應敬詣
橋山躬申告祭因今春甫經展謁而目下青苗彌望農事
方殷車駕所經恐滋踐蹈然朕仰慰
先靈之意實切於衷告
廟之典宜躬詣行禮
孝陵著遣皇子永璋
景陵著遣皇子永珹
泰陵著遣皇子永琪前往代行告祭又
諭曰準噶爾用兵一事上年朕詣盛京恭謁
祖陵時具已䖍誠黙禱今仰邀
列祖福佑迅奏膚功荒服敉寕慶洽中外實我大清萬年
宗社無疆之庥理應告祭
三陵躬申謝悃惟是東巡尚未逾嵗不欲以清塵除道重
煩我邠岐父老
永陵著派皇子永璋
福陵著派皇子永琪
昭陵著派皇子永珹代行告祭禮今秋諸皇子隨侍熱河即就近取道前往俾其周厯遼瀋仰思
祖宗肇興之烈禮成後並可於奉天行圍校獵用習武事
而昭
家法所有應行預備事宜著行文各該衙門照例辦理二
十四年十月
諭曰將軍富徳等奏報巴達克山汗素爾坦沙將小和卓木霍集占逆屍獻出並生擒之俘馳送京師殊勲克奏茂典應修恭惟盛京
三陵理宜親謁但以序屆冬寒恐勤屬車之衆特遣親王
前往恭代
東陵
西陵即擬恭赴展謁而計程往返適屆
慈寧萬夀慶辰以明年獻嵗諏日親詣行禮〈謹按昭西陵孝陵 孝東陵 景陵 孝賢皇后陵總稱 東陵 泰陵稱 西〉
〈陵〉二十五年二月
皇上恭謁
東陵
泰陵八月
諭曰明年恭逢
皇太后七旬萬夀欽奉
懿㫖來嵗春和䖍諏吉日祗謁
泰陵用申誠悃欽此所有應行典禮著該衙門照倒敬謹
預備二十六年二月
皇上恭奉
皇太后祗謁
泰陵二十八年二月
皇上恭謁
東陵三月恭謁
泰陵二十九年二月
皇上恭謁
泰陵三十一年二月
皇上恭謁
東陵
泰陵三十三年二月
皇上恭謁
泰陵三十四年十二月
諭明嵗為朕六十慶節祗循彝典躬詣
東陵
西陵復據楊廷璋奏直𨽻臣民情殷瞻就籲請歡奉慈輦巡蒞天津以申祝
釐望幸之忱已降㫖允行隨即奏聞
聖母茲䝉
皇太后以後嵗為
八旬萬夀亦欲於明春同朕展謁
兩陵禮成再幸津門朕敬承
懿㫖益切欽愉謹涓吉於來年二月十八日恭奉皇太后聖駕啓鑾所有應行典禮著各該衙門敬謹預備
三十五年二月
皇上奉
皇太后鑾輿恭謁
東陵
泰陵三十八年三月
皇上恭謁
泰陵禮成後恭奉
皇太后鑾輿巡幸天津閱視河工三十九年二月皇上恭謁
東陵四十一年二月以兩金川蕩平大功告成
皇上恭謁
東陵
泰陵四十二年四月恭奉
孝聖憲皇后梓宮奉安於
泰東陵寶城地宮九月
皇上恭謁
泰陵
泰東陵是月奉
諭㫖盛京乃我朝定都創業之地
永陵
福陵
昭陵
巍然在望
皇祖聖祖仁皇帝御極六十一年曾經三次展謁孝思追逺常切欽承朕自乾隆八年及十九年恭謁祖陵以來迄今已二十餘年遙企
橋山每深依戀常時恭閲
太祖
太宗實録敬惟
開創艱難
佑啓萬年統緒茲際
重熙累洽之庥溯念
前勞輙不禁愀然淚下而
松雲蔥鬰向惟再蒞瞻仰心甚歉焉朕現在精力如前尚堪逺渉擬於明嵗秋間前詣盛京恭謁
祖陵以申積悃所有蹕路往來俱由內地出山海闗而行於置頓安營較為妥便尚在二十七月之內途次不行圍至盛京時不陞殿不筵宴朝鮮國毋容遣使朝賀其扎薩克䝉古王公等亦無容朝覲至啓鑾日期屆時再降諭㫖四十三年正月
皇上恭謁
泰陵
泰東陵致祭行禮三月清明節
皇上恭謁
泰陵
泰東陵七月
聖駕啓鑾展謁
祖陵八月至
興京恭謁
永陵次日致祭行禮至
盛京先謁
福陵次謁
昭陵翼日致祭行禮畢
臨克勤郡王墓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墓各酹酒
九月奉
諭嗣後毎閱三年即派皇子二人恭謁
祖陵屆期著軍機大臣請㫖四十四年正月
皇上恭謁
泰陵
泰東陵四月
皇上恭謁
泰陵
泰東陵四十五年八月恭逢
皇上七旬萬夀九月
躬詣
東陵
西陵〈謹按 泰陵 泰東陵總稱 西陵〉四十八年二月
皇上恭謁
泰陵
泰東陵八月自
熱河
啓鑾九月恭謁
永陵
福陵
昭陵致祭如四十三年之儀恭詣
盛京
太廟行禮
閲安奉
五朝冊寶十月謁
東陵
回鑾致祭
奉先殿凡上
陵儀注詳見
大清通禮
陵寢祭祀
崇徳元年四月定禮嵗除清明日祭
興京
陵用牛一遣守
陵官行禮
東京
陵用牛二遣宗室覺羅大臣行禮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人行禮忌辰孟秋朢日萬夀聖節香燭獻酒果均遣大臣一人奠帛讀祝行禮毎月𦍤朢致祭用牛一香燭獻酒果不讀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禮
〈臣〉等謹按
肇祖原皇帝陵
興祖直皇帝陵共一山在
興京城西北十里稱
興京
陵
景祖翼皇帝陵
顯祖宣皇帝陵共一山在
盛京城東南百二十里稱
東京
陵順治十五年奉移
東京
陵改祔
興京
陵稱
興京
陵曰
永陵亦稱
四祖陵
順治二年二月禮部奏言凡清明等節令駐防
盛京官祭
福陵
昭陵其
興京
陵
東京
陵令守
陵官祭奠從之三年正月定毎年嵗除清明及慶賀祭昭陵如
福陵禮每月朔朢於
福陵
昭陵獻酒果燃香燭八年六月定祭
興京
陵
東京
陵冬至元旦清明用牛一獻酒果上飯上羮供香燭焚帛讀祝文中元十月朔用羊一獻酒果供香燭焚帛讀祝文俱遣宗室覺羅大臣行禮每月朔朢薦熟羊一獻酒果供香燭令守
陵官行禮祭
福陵
昭陵除清明中元嵗暮照常致祭外十月朔冬至各致祭一次十月朔用酒果供香燭冬至用牛一羊一豕
一獻酒果上飯上羮供香燭焚帛讀祝文十年定
興京
陵
東京
陵照
福陵
昭陵例停止元旦之祭豫於嵗暮日行禮十二月定凡遇
忌辰遣官三人於本
陵獻酒果香燭致祭或遣在京官前往或遣
盛京官致祭具題請
㫖十五年奉移
東京
陵改祔
興京
陵安葬
地宮十六年稱
興京
陵曰
永陵遣官致祭十八年建
永陵稱饗殿為
啟運殿
康熙二年十一月禮部奏
福陵
昭陵
孝陵四季大祭恭奉
神牌安設寶座致祭其
聖誕忌辰十月朔及每月朔朢祭祀旣無祝帛應不動神牌掲幔祭獻從之十五年定
陵寢供獻酌定用五十盤每年清明孟秋朢冬至嵗暮陵寢各遣官一人陳太牢俎豆上香奠帛獻爵讀文致祭
遣官由宗人府具題
萬夀聖節及十月朔
陵寢獻酒果不讀祝奠帛遣守
陵官上香行禮各
陵寢忌辰行禮同以上由太常寺具題每月朔朢陵寢各獻羊一果實十二盤守
陵官上香行禮十八年七月定
盛京
三陵每年四時祭祀令
盛京將軍副都統侍郎內派出致祭
孝陵仍遣在京大臣致祭如有大事致祭
四陵俱於和碩親王以下鎮國將軍及文武大臣內遣祭〈謹按 永陵 福陵 昭陵 孝陵總稱 四陵下同〉二十二年十二月定
孝陵
孝誠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陵四時祭祀及遇大事致祭
四陵俱將和碩親王以下宗室公以上派出遣祭四十八年二月禮部奏二月二十六日清明祭
陵之期是日值
孝昭皇后忌辰例應致祭查從前並無二祭相值之日且忌辰無祭文今或於前一日致祭或二祭並於一日伏候
欽定得
㫖著前期一日致祭
雍正四年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諭禮部曰
皇考聖祖仁皇帝三年大禮已滿朕追念罔極深恩欲於皇考忌辰毎嵗遵照三年內祭禮舉行朕終身永慕豈三年祭禮所能限況億萬臣民感戴
皇考深仁厚澤自古帝王罕能比並一切禮儀亦非定製所得拘也朕舉行此禮自展思慕誠切之衷至與舊制合否皆不遑計此禮亦惟朕躬特行於我
皇考後世子孫不必奉為成例應行禮儀該部議奏尋禮
部議毎年
聖祖仁皇帝忌辰照週年祭祀例讀文致祭其內務府禮部等衙門先期奏請遣堂官前往屆期於在京王公大臣內或
陵寢王公大臣內恭候
欽命一人致祭在京王公各官遣三分之一前往陪祭永
逺遵行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聖祖仁皇帝忌辰值冬至節先期於十一日行週年致祭
禮十三年十月
皇上諭王大臣等曰據禮部以十一月十三日恭遇
皇祖聖祖仁皇帝忌辰或照
陵寢忌辰祭祀禮致祭或照四時大祭禮致祭之處具奏
朕思
皇考誠孝純篤哀慕無窮三年之後每遇
皇祖仁皇帝忌辰於
景陵祭祀之禮特加隆備並降
諭㫖謂此禮惟朕躬特行之於
皇考後世子孫不得奉為成例但朕仰體
皇考孝思於
皇祖聖祖仁皇帝忌辰祭祀之禮意欲仍照舊例舉行至於率親率祖理本同原孝饗明禋不容或異嗣後恭遇
列祖
列後忌辰應否遵照致祭
景陵之禮一體舉行以展報本追逺之意王大臣會同禮部定議具奏尋王大臣議奏享祀固在備物而典禮尤貴酌中謹按各
陵寢四時大祭牲用太牢獻帛爵讀祝文致祭於隆恩殿具朝服行禮從前
聖祖仁皇帝於
孝莊文皇后忌辰此禮行之最乆原與各
陵忌辰祭祀之禮不同至遇
聖祖仁皇帝忌辰致祭
景陵乃奉
大行皇帝諭㫖於定例外仍照週年禮致祭是以又有不
得奉為成例之
㫖謹詳酌典禮今十一月十三日
聖祖仁皇帝忌辰應照
陵寢四時大祭用太牢獻帛爵讀祝文遣官承祭其承祭官及執事官照例具朝服行禮陪祀大臣官員停其由京遣往在
陵官員咸令陪祀祝文交翰林院撰擬進呈永逺遵行嗣
後恭遇
列祖
列後忌辰均照
陵寢四時大祭禮舉行從之
乾隆三年二月禮部奏清明
山陵增土因沿前明舊制但負土十三擔往來二十餘次似覺煩數且十三擔並無取義恭擬毎年清明於各
陵皆增土一擔由西磴道升至石柵並為一筐令承祭官
一人敬謹奉筐而升祗跪上土於
寶頂仍由西磴道降庶踐履不致多人而保䕶鞏固之意
益昭誠敬矣從之六年定
永陵
福陵
昭陵四時大享
福陵
昭陵忌辰祭享均由
盛京禮部於往駐
盛京宗室將軍六人內按名擬定正陪咨送太常寺具題
欽命承祭行禮
永陵每月朔朢令掌闗防官上香行禮
福陵
昭陵每月朔朢由禮部輪委宗室將軍二人行禮如欽定後遇有事故無應補宗室將軍請於奉天將軍副都統侍郎內酌補行禮將職名送太常寺奏
聞其小祭酌補行禮大臣照常註冊
皇朝通典卷四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四十八
禮〈吉八〉
𫝊心殿
〈臣〉等謹按經筵之典始於宋代聖師之祭舉自明時蓋文華秩祀與學宮釋奠禮不同而儀則一也我
朝自順治十四年初啓
經筵禮部疏請
皇帝詣宏徳殿行致祭
先師孔子禮康熙十年舉行
經筵亦遣官告祭
先師孔子迨
𫝊心殿既建而前期祗告始垂令典於
聖學道統之𫝊益尊崇而光顯矣敬稽展祀之制增列太學釋奠之前以補杜典之所未有至
經筵儀制別詳嘉禮焉
康熙二十四年於
文華殿之東建
𫝊心殿奉
皇師伏羲氏
皇師神農氏
皇師軒轅氏
帝師陶唐氏
帝師有虞氏
王師夏禹王
王師商湯王
王師周文王
王師周武王均正位南嚮
先聖周公東位西嚮
先師孔子西位東嚮每歲
御經筵前期遣大學士一人行祗告禮二十五年定御經筵前一日
皇帝親詣
𫝊心殿祗告儀又定毎月朔朢太常寺堂官一人供酒果上香行禮
乾隆六年二月
諭春秋舉行經筵例應先期祗告
𫝊心殿當年
皇祖曾經親詣行禮以昭誠敬今經筵屆期朕親詣𫝊心殿所有應行事宜著該衙門察例具奏禮部等遵
㫖議奏雍正四年定祗告之禮除祫祭
太廟
躬耕耤田仍於前一日祗告外其餘祭祀皆於本日祗
告今年二月
經筵應照例於本日祗告
𫝊心殿
皇上親詣行禮一應事宜均照康熙二十五年之例從
之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杜典吉禮有太學一門今以貢士應歸選舉師儒亦繫職官至視學臨雍是為嘉禮不應與釋奠並列吉禮伏惟
本朝
徳治熙洽重道崇儒以國子監為太學官司條教備極周詳並具選舉職官諸篇茲不臚述謹稽太學掌故凡
文廟規制與釋奠合為一門敘列於後至
臨雍典禮別詳嘉禮雲
釋奠
〈臣〉等謹按唐代以前並尊周孔為先聖至貞觀中始以孔子為先聖衆儒為先師後世乃獨尊孔子為先聖是杜典所載釋奠之禮不皆専祀孔子故別立孔子祠一門凡褒贈録後之典入焉伏惟我
朝
太宗文皇帝始剏大業即崇文重道建
孔子廟於
盛京行釋奠禮
右文敷教開萬年有道之盛
世祖章皇帝定鼎中原以
京師國子監為太學
親臨視學
躬祭
文廟
聖祖仁皇帝臨雍釋奠典禮優隆
世宗憲皇帝尊禮
先師崇封五代且又
特定春秋
親祭之禮儀文益為隆備我
皇上臨御之初加崇
文廟
詔易黃瓦繼又重新殿廡
釐定題榜
特頒法物以備禮器凡春秋丁祀屢經
躬詣行禮近又新建
辟雍
親臨釋奠大典益昭至如
駐蹕
盛京
躬詣
文廟行禮又建學灤河
親臨釋奠每嵗遣官致祭並與在京禮同茲謹彚紀於
篇若乃
謁闕里
酹孔林以及遣官告祭之儀並仿杜典舊例詳列闕里祀典篇中
崇徳元年八月遣官釋奠於
先師孔子以顔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五年定春秋仲
月上丁日行釋奠禮
順治元年定毎月朔朢日國子監祭酒司業率屬員諸生拜謁
文廟二年二月定毎嵗春秋仲月上丁日祭
先師孔子遣大學士一人行禮翰林院官二人分獻國
子監祭酒祭
啓聖公於啟聖祠均以先賢先儒配享從祀如遇有事改用次丁或下丁通行府州縣衛各學遵行又定太學
文廟毎月朔日祭酒行釋菜禮朢日司業行上香禮三
年四月修
盛京
文廟九年二月
世祖章皇帝視學釋奠於
先師孔子四配十哲兩廡各遣官分獻王以下公以上文官二品武官二品翰詹官七品以上暨國子監官咸齋戒陪祭又題定
視學前期行取衍聖公率孔顔曾孟仲五氏世襲五經博士孔氏族五人顔曾孟仲族各二人乗傳赴京凡五氏子孫現任京官者咸與祭是年定
視學釋奠儀注十四年三月給事中張文光奏言我
朝順治二年定
孔子神位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蓋仍元之舊諡而不稱王耳臣謂追王固屬誣聖即如大成文宣四字亦豈足以盡孔子哉
皇上事事稽古議禮制度考文務求至當宜仍改主為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庶質之先聖而無疑傳之萬世而永遵矣從之十七年以修葺太學告成
世祖章皇帝視學釋奠與九年禮同
康熙六年八月
命頒中和韶樂於太學
詔名樂曲曰平〈詳見樂典〉八年四月
聖祖仁皇帝視學釋奠與順治九年禮同二十三年御書萬世師表扁額恭懸
大成殿並頒發直省學宮二十六年四月頒
御製孔子贊序及顔曾思孟四贊於國子監摹勒上石分頒直省三十六年七月以平定厄魯特噶爾丹朔漠永清仿王制天子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太學以訊馘告之禮遣官釋奠於
先師
御製碑文勒石太學五十一年二月升朱子配享位於大成殿十哲先賢卜子商之次五十四年十一月以宋儒范仲淹從祀
文廟位列西廡先儒之次
雍正元年三月
諭
至聖先師孔子道冠古今徳參天地樹百王之模範立萬世之宗師其為功於天下者至矣而水源木本積厚流光有開必先克昌厥後則聖人之祖考宜膺崇厚之褒封所以追遡前徽不忘所自也粵稽舊制孔子之父叔梁公於宋真宗時追封齊國公自宋以後歴代遵循而叔梁公以上則向來未加封號亦未奉祀祠庭朕仰體
皇考崇儒重道之盛心敬修崇徳報功之典禮意欲追封五代並享烝甞用伸景仰之誠庶慰羮牆之慕內閣禮部可㑹同確議具奏尋議奏孔子先世五代應俱封公
爵得
㫖五倫為百行之本天地君親師人所宜重而天地君親之義又賴師教以明自古師道無過於孔子誠首出之聖也我
皇考崇儒重道超軼千古凡尊崇孔子典禮無不備至朕蒙
皇考教育自幼讀書心切景仰欲再加尊崇更無可增之處故敕部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今部議封公上考歴代帝王皆有尊崇之典唐明皇封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加封至聖文宣王封聖父叔梁紇為齊國公元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加封齊國公為啓聖王至明嘉靖時猶以王係臣爵改稱為至聖先師孔子改啟聖王為啟聖公王公雖同屬尊稱朕意以為王爵較尊孔子五世應否封王之處著諸大臣議奏四月遵
㫖議定自叔梁公以上凡五代並封為王爵
木金父公為肇聖王
祈父公為裕聖王
防叔公為詒聖王
伯夏公為昌聖王
叔梁公為啓聖王其啟聖祠向係専祀叔梁公故以啓
聖為名今合祀五代應更名為
崇聖祠國子監之
崇聖祠改造扁額添設神牌祭器擇吉入廟遣大臣一員讀祝祭告每年春秋牲牢酒醴籩豆簠簋每神位前俱照
啟聖王例陳設將追封字様通行直省府州縣一體遵
行十月
命頒
文廟崇祀先儒位次及祭器祭品樂器圖於天下學宮
十一月
諭禮部
孔子道冠古今為萬世師表薄海內外無不俎豆尊崇國學乃四方表率其制尤重
聖祖仁皇帝臨雍釋奠典禮優隆朕纘承大統景仰先型羮牆如見念國學為造士之地聖教所被莫先於此恐厯嵗既久有應加修葺之處爾部㑹同工部詳加閱視凡殿宇廊廡及講堂學舍務湏整理周備俾廟貎聿新以申景慕朕將親詣焉二年三月
世宗憲皇帝視學行釋奠禮與康熙八年同是月諭祔享廟廷諸賢皆有羽翼聖經扶持名教之功然歴代進退不一而賢儒代不乏人或有先罷而今宜復有舊缺而今宜增其從祀崇聖祠諸賢周程朱蔡外孰應升堂祔享者九卿翰林詹事科道㑹同國子監詳考定議以聞尋議奏上得
㫖先儒從祀文廟闗係學術人心典至重也議復議增必詳加考證折中盡善庶使萬世遵守永無異議爾等所議復祀諸儒雖皆有功經學然戴聖何休未為純儒鄭衆盧植服䖍范𡩋謹守一家言轉相傳述視鄭康成之淳質深通似乎有間至若唐之陸贄宋之韓琦勲業昭垂史冊自是千古名臣然於孔孟心𫝊果有授受而能表彰羽翼乎其他諸儒是否允協著再公同確議務期至當不易具奏六月以平定青海遣官釋奠於先師
御製碑文勒石太學八月九卿等遵
㫖再議從祀孔廟宜復祀者六人林放蘧瑗秦冉顔何鄭康成范𡩋宜增祀者二十人孔子弟子縣亶牧皮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萬章公孫丑漢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黃幹陳淳何基王栢趙復元金履祥許謙陳澔明羅欽順蔡清
國朝陸隴其入
崇聖祠者一人宋橫渠張子之父迪得
㫖朕念先賢先儒扶持名教羽翼聖經有闗學術人心爰命九卿詳議今諸臣㕘考周詳評論公正甚合朕心著依議行四年八月仲丁
世宗憲皇帝親釋奠於
先師孔子行讀祝跪獻禮先是春秋二祭均遣大學士行禮未載有
親詣儀注至是奉
特㫖親詣行禮禮部等奏言陳設犧牲籩豆仍照春秋丁
祭禮儀請照雍正二年
視學釋奠行二跪六拜禮立獻帛爵一次不讀祝不飲福受胙分獻四配以尚書分獻十一哲兩廡以侍郎又奏言
視學釋奠舊儀不讀祝今
親詣行禮實屬曠典請照康熙二十三年
親祭
先師闕里例讀祝文行禮從之
世宗憲皇帝親詣行禮畢
諭禮部太常寺儀注內開奠帛獻爵皆不跪朕今跪獻非誤也若立獻於先師之前朕心有所不安將此諭衆知之爾衙門可記載嗣後照此遵行六年二月仲丁
親詣太學釋奠
先師孔子
御製詩一章勒碑國學是年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恭懸
大成殿並頒發直省學宮七年十二月
闕里文廟上梁以慶雲見告
親詣太學致祭
先師孔子十一年二月仲丁
親詣太學釋奠
先師孔子禮成
諭禮部嗣後親詣行禮於香案前行三上香禮
乾隆元年二月禮部議增祭祀脯醢鹿脯鹿醢加增鹿二
正位及四配
崇聖祠正位仍用兎醢十一哲兩廡
崇聖祠配位兩廡易醢為醓醢加增豕二其陳設向於前一日與各處例不畫一交太常寺照各
廟辦理祭畢國子監官分胙二年九月奉
上諭
至聖先師孔子師表萬世尊崇之典至我朝而極盛
皇考世宗憲皇帝尊師重道禮敬尤隆闕里文廟特命易蓋黃瓦鴻儀炳煥超軼前模朕祗紹先猷羮牆念切思國子監為首善觀瞻之地辟雍規制宜加崇飾
大成門大成殿著用黃瓦崇聖祠著用緑瓦以昭展敬至意又禮部議覆元儒吳澄應從祀太學位在西廡先儒趙復之次從之是年
御書與天地參扁額恭懸
大成殿並頒發直省學宮三年二月
諭今年春祭
先師孔子朕降㫖親詣行禮舊例春秋二祭皆遣官我
皇考尊
師重道始定親祭之禮今覽太常寺奏進儀注朕躬獻爵一次其亞獻三獻之爵則豫設於案朕思既行親祭仍當從三獻之儀三月
皇上視學釋奠行三獻禮餘儀均與雍正二年同又禮
部議覆先賢有子若升配
大成殿為十二哲在先賢卜子商之次移朱子神位於西在先賢顓孫子師之次從之五年八月仲丁
皇上親詣太學釋奠行禮如儀八年九月
皇上駐蹕
盛京
親詣
文廟行禮九年二月上丁
皇上親詣太學釋奠行禮如儀十四年五月以平定金
川遣官釋奠於
先師
御製碑文勒石太學十八年八月上丁
親詣太學釋奠行禮如儀先是改定太學春秋丁祭大成殿內十二哲東西各少牢一兩廡各少牢三崇聖祠四配兩廡東西各少牢一至是又改定兩廡各少牢二又向例十二哲東西各篚一帛一未免太簡應照
崇聖祠配位各異帛之例每位一帛東西共篚二二十年六月以平定伊犂遣官釋奠於
先師
御製碑文勒石太學二十一年二月上丁
親詣太學行釋奠禮如儀二十四年十一月以平定回
部遣官釋奠於
先師
御製碑文勒石太學三十三年十一月
諭修葺
文廟現屆落成太學規模式昭輪奐惟門殿題榜尚應詳考彝章用肅景仰向來正殿稱
先師廟二門曰廟門而大門未有書額蓋沿習明代舊文未加釐正夫廟門之號於禮經所稱祖廟既涉嫌疑而
先師廟額掲諸殿楹名實尤多未稱應於大門增先師廟額其正殿改為大成殿二門改為大成門庶符㑹典定製朕親書榜字涓吉恭懸以彰崇道尊
師之至意又
諭國學崇祀
先師規製法程美備是飭我
列聖右文重道尊禮有加朕臨御初即詔易黃瓦儀惟其隆邇以殿廡嵗久弗葺特發帑金二十餘萬鳩庀鼎新敕大臣董厥成輪奐視舊增益工就告蕆而門殿諸額向沿明張璁陋議非所以肅觀瞻明折中也既依㑹典定名躬為書榜並宣示釐正大指茲復親製碑記具修建原委且於幾暇手書付鋟表示鄭重將以明年仲春詣學釋奠落成之彰盛典焉遐稽闕里廟堂有後漢時犧象諸尊以為觀美爰擇內府所藏周范銅鼎尊卣壺罍簠簋觚爵洗各一頒置太學陳之
大成殿中用備禮器夫
孔子志在從周楹間列姬朝法物於義惟允所司其敬謹將事典守弗替以克副朕意三十四年二月上丁
親詣
文廟釋奠行禮如儀四十一年三月平定兩金川大功
告成
御製碑文勒石太學七月
命設學熱河建立
文廟四十四年五月
駐蹕熱河以新建
文廟適屆落成
親詣行釋奠禮如儀四十六年閏五月奉
諭熱河自恭建
文廟以來朕每年至山莊之日必即展誠祗謁用志景行嗣後仲秋丁祭著照在京
文廟之例派扈從大學士一員前往行禮以襄大典四
十八年二月上丁
親詣
文廟行釋奠禮如儀
特命國學建立辟雍〈詳嘉禮〉五十年二月上丁以太學新
建
辟雍工成
親詣
文廟行釋奠禮凡釋奠禮儀具
大清通禮
闕里祀典
〈臣〉等謹按杜典有孔子祠一門敘次於老君祠之後未足以昭尊聖之意伏考
聖朝崇祀
先師備極隆禮祠祭贈諡首自太學已恭載於前篇矣
而曲阜之地里宅
林泉
聖靈所妥倍切欽崇洪惟
聖祖仁皇帝親祀廟庭儀隆
幸魯
世宗憲皇帝懋昭誠敬堂廡重新我
皇上展禮告功
鑾輿數詣
躬修茂典萬禩欽承謹彚敘為一篇以次於釋奠之後
至
先賢先儒從祀之制已具釋奠篇中茲惟以四配専祠附焉
順治八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親政遣官告祭
闕里
康熙六年七月
聖祖仁皇帝親政遣官告祭
闕里二十三年十一月
聖祖仁皇帝東巡
躬詣
闕里致祭
先師孔子禮成
諭曰至聖之徳與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廣大無可指稱朕向來研求經理體思至道欲加賛頌莫能名言特書萬世師表四字懸額殿中非雲闡揚聖教亦以垂示將來
又
特命以御前曲柄黃葢留設廟庭復詣
孔林行三酹酒禮
賜衍聖公以下陪祀五經博士等銀幣有差先是親詣闕里釋奠儀照
視學釋奠之禮行二跪六拜禮是年奉
㫖尊禮
先師應行三跪九拜禮二十六年四月建
孔子廟碑
聖祖仁皇帝親製碑文
御書勒石二十七年十月
孝莊文皇后升祔禮成致祭
闕里二十九年四月建子思子廟於闕里仿顔曾孟三廟規制春秋致祀三十一年九月重修闕里
聖廟成
御製碑文勒石三十二年十月
命皇子詣
闕里告祭
先師祭日具蟒袍補服於杏壇上行禮餘儀與遣官致
祭同禮成詣
孔林行三跪九叩禮跪祭酒三爵毎祭酒行一叩禮三
十六年七月以平定朔漠遣官告祭
闕里四十二年三月
聖祖仁皇帝五十萬夀五十二年三月
聖祖仁皇帝六十萬夀均遣官告祭
闕里五十七年十二月
孝惠章皇后升祔禮成遣官告祭
闕里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登極遣官告祭
闕里
雍正元年十一月
聖祖仁皇帝升祔
太廟配享
南北郊禮成均遣官告祭
闕里七年十一月
闕里
聖廟各工告成奉
㫖遣皇五子及郡王一人往祭是年定告祭
闕里遣官分祭
崇聖祠禮十二月
命修
孔林享堂牆垣九年
頒發祭器於
闕里凡豋鉶簠簋籩豆尊爵均依照經圖舊式範銅為器俾藏諸
聖廟永為世守十三年九月
皇上御極遣官詣
闕里致祭
乾隆二年四月
世宗憲皇帝升祔
太廟配享
南北郊禮成遣官祭告
闕里七年十月大學士等議中允于振奏闕里志樂章內稱惟王神明猶襲唐人稱王之舊恭請釐正曲阜及各省學宮並請另行撰擬頒發得
㫖依議十二年六月奉
上諭朕幼誦簡編心儀先聖一言一動無不奉聖訓為法程御極以來覺世牖民式型至道願學之切如見羮牆辟雍鐘鼓躬親殷薦而未登闕里之堂觀車服禮器心甚歉然仰惟
皇祖聖祖仁皇帝巡幸東魯親奠孔林盛典傳於奕禩皇考世宗憲皇帝崇聖加封重新廟貎嘗遣朕弟和親王恭代展祀未以命朕意者其或有待歟朕寅紹丕基撫茲熙洽思以來年春孟月東巡狩因溯洙泗陟杏壇曕仰宮牆申景行之夙志所有應行典禮大學士㑹同該部稽考舊章詳悉具議以聞尋大學士等奏闕里祀典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親詣致祭折衷盡善典文該洽應請遵例舉
行從之十三年二月
皇上東巡至曲阜先詣
先師廟行上香禮次日詣
先師廟行釋奠禮
崇聖祠遣親王致祭四配十哲兩廡遣官分獻禮成詣
孔林行三酹酒禮又
諭朕東巡躬詣闕里致祭
先師顔曾思孟四賢作配殿筵雖從與饗但聞其故里尚有專廟應分遣大臣恭奉香帛前往致祭以展誠敬向在書齋曾製四賢贊景仰之忱積有日矣其勒石廟中致朕崇重先賢之意十四年五月平定金川遣官告祭
闕里十六年三月
皇上南巡十一月
皇太后六旬萬夀均遣官祭告
闕里二十年六月
諭平定準噶爾捷聞以數十年逋冦迅就廓清荒服敉寧中外蒙福乃我國家無疆之庥緬維
皇祖聖祖仁皇帝削平三孽於康熙二十三年諏吉東巡親祭闕里武功文徳彪炳史冊朕仰承
先緒集此大勲保泰持盈彌深兢業親告成功於太廟
郊
社嶽瀆諸祀次第遣官敬謹舉行以昭茂典
先師孔子闕里應恪遵
成憲躬詣行禮用申誠敬且自瞻謁
林泉已逾六載仰止之念時切於懐擬於明嵗春月自京起鑾躬詣曲阜翠華所經亦以體察吏治清問閭閻行慶施恵以稱朕法
祖尊
師之至意所有應行豫備事宜該部詳議以聞二十一
年三月
鑾輿親詣曲阜釋奠
先師廟禮成復詣
孔林酹酒又
親祭
元聖周公廟遣官分祭四配専祠禮儀與十三年同二
十三年三月
南巡迴蹕至山東詣
闕里瞻禮二十四年十一月平定回部大功告成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旬萬夀均遣官祭告
闕里二十七年三月
南巡至鄒縣展禮
孟子廟至曲阜釋奠
先師孔子遂詣
孔林酹酒三十年二月
南巡遣官告祭
闕里三十六年三月
皇上親詣
闕里致祭
先師行禮與二十一年同禮成奉
諭前嵗修葺太學告成因念
闕里廟堂有犧象諸尊爰擇舊藏周笵銅鼎尊等十事陳之
大成殿用備禮器茲臨幸曲阜祗謁
先師閱視所列各器不過後漢時所造且色澤亦不能甚古惟茲昌平
聖里宜陳法物以備觀美著倣太學之例頒內府所
藏姬朝銅器十事備列
廟廷用愜從周素願俟回鑾後慎選郵發交與衍聖公孔昭煥世守勿替以副朕則古稱先至意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萬夀遣官告祭
闕里四十一年三月以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
皇上親詣
闕里釋奠行禮如三十六年之儀四十五年二月
南巡八月
皇上七旬萬夀均遣官祭告
闕里四十九年二月
南巡至曲阜
親詣
闕里行釋奠禮如四十一年之儀五十年正月
皇上御極五十年大慶遣官祭告
闕里凡闕里釋奠及祭告諸儀具
大清通禮
直省府州縣學釋奠
〈臣〉等謹按杜典太學之後有諸侯立學今
欽定續通典改為郡縣學一門伏惟我
朝
徳化覃敷崇尚儒術四海之內學校如林
聖天子揆文奮武拓地二萬餘里崑崙濛氾皆我膠黌文治之隆亙古未有謹彚考直省府州縣學釋奠典制載於篇至於建立學校及弟子員額考核課試之條別詳選舉諸篇茲不重述焉
順治二年定直省府州縣釋奠於
先師之禮毎嵗春秋仲月上丁日行釋奠禮以地方正印官主祭陳設禮儀均與國子監丁祭同十一年定提學按臨次日祗謁
先師行禮
康熙二十三年頒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恭懸直省
文廟二十五年定直省武官協領副將以上遇文廟祭祀照例文東武西陪祀行禮二十九年四月頒
御製孔子賛序及顔曾思孟四賛橅本於直省學宮三十
七年十月頒
御製平定朔漠碑文於直省學宮四十九年
諭直省府州縣春秋致祭
先師凡同城大小武官均照文官例入廟行禮五十年
禮臣奏言直省府州縣
文廟樂章今改用平字以歸畫一從之
雍正元年三月定
崇聖祠追封五代字樣通行直省府州縣畫一遵行二年六月頒
御製平定青海碑文於直省學宮三年八月頒
御書生民未有扁額恭懸直省
文廟五年定毎嵗春秋上丁日省會之祭督撫學政率司道府州縣官齊集致祭學政考試各府即於考試處
文廟行禮六年二月頒
御製仲丁祭
文廟詩章石刻於直省學宮
乾隆二年頒
御書與天地參扁額恭懸直省
文廟六年定學宮從祀先賢先儒神位次序以京師太學成式通行直省府州縣遵照書題按東西先後次序安設十四年十二月頒
御製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文於直省學宮二十年十
月頒
御製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文於直省學宮二十六
年六月頒
御製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於直省學宮凡直省府
州縣釋奠儀具
大清通禮
皇朝通典卷四十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四十九
禮〈吉九〉
祀
歴代帝王〈名臣附〉
〈臣〉等謹按杜典有祀先代帝王一條於祠廟之外兼及陵寢茲從其例以次彚載伏惟
聖朝禮祀
歴代帝王既立廟於
京師春秋致享
聖祖仁皇帝詔定祭典上自伏羲下逮有明凡曽在位者除無道亡國之君皆得奉主入廟増至一百四十三位我
皇上祗譯
聖訓折衷至當
特諭増設東西晉元魏前後五代與遼金一體列祀又命撤出漢之桓靈與明神熹二宗同黜祀典彰癉之義為益昭矣至於前代陵寢所在嵗時專祭或
時廵躬祀或因事遣告禮典至為詳備又自
列聖以來防䕶修葺之
命史不絶書我
皇上隆禮前朝
特發百萬帑金修復前明諸陵殿宇俾臻完固仰見恩禮渥厚為非常之
曠典恭録
諭㫖詳著於篇
天聰三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征明至燕京遣貝勒阿巴泰薩哈亷往祭金太祖世宗陵
順治元年五月以禮葬
明崇禎帝后又
詔明十二陵潔禋祀禁樵牧設司香官及陵戸給以香火
地畆仍
命戸部給嵗時祭品二年正月
命祭
金太祖世宗陵於常用祭品外加太牢一著為例三月
定每嵗春秋仲月諏日遣官祭
歴代帝王廟増祀
遼太祖
金太祖世宗
元太祖
明太祖五帝増遼代功臣耶律赫嚕〈原作耶律曷魯今改正〉金代功臣尼瑪哈〈原作粘沒忽今改正〉斡里雅布〈原作斡里不今改正〉元代功臣穆呼哩〈原作木華黎今改正〉巴延〈原作伯顔今改正〉明代功臣徐達劉基等從祀是月遣官祭
歴代帝王廟十月建
明崇禎帝享殿八年二月定直省所在
歴代帝王陵寢遇
大慶典遣官分詣河南淮寧縣祭
伏羲氏山西趙城縣祭
女媧氏湖南酃縣祭
神農氏陜西中部縣祭
軒轅氏山東曲阜縣祭
少昊氏河南滑縣祭
高陽氏
高辛氏山東東平州祭
陶唐氏湖南寧逺縣祭
有虞氏浙江㑹稽縣祭
夏禹王山西榮河縣祭
商湯王河南內黃縣祭
商中宗西華縣祭
商髙宗陜西咸陽縣祭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涇陽縣祭
漢高祖咸寧縣祭
漢文帝長安縣祭
漢宣帝孟津縣祭
漢光武帝富平縣祭
後魏孝文帝三原縣祭
唐高祖醴泉縣祭
唐太宗蒲城縣祭
唐憲宗涇陽縣祭
唐宣宗河南鄭州祭
後周世宗鞏縣祭
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遼東廣寧衛〈今為廣寧縣〉祭
遼太祖順天房山縣祭
金太祖世宗宛平縣祭
元太祖世祖江南江寧縣祭
明太祖順天昌平州祭
明宣宗孝宗世宗凡祭皆就享殿行禮或因陵寢設壇
惟元陵望祭六月
諭禮部順治元年定守明諸帝陵寢並祭典因神宗與我朝有嫌故裁之朕思前朝帝王陵寢理宜防䕶況我朝凡事俱從寛厚神宗陵寢著照十二陵例以時致祭仍設太監陵戸看守十三年十二月
諭禮部古來聖帝明王皆有大功徳於民者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今歴代帝王祭典雖已修舉但十三年來俱係遣官致祭朕今欲於明春親詣行禮以抒景仰前徽至意爾部即酌議禮儀具奏十四年正月定
親祭
歴代帝王廟儀又
諭禮部金代帝陵在房山縣迨明季國衰因我朝先取遼東誤疑金代陵旺氣相闗遂將地脈掘㫁又因己巳我
太宗皇帝統師入闗念金代先徳遣王貝勒大臣往陵致祭乃復將石柱等拆毀建闗帝廟鎮壓朕思
天祚本朝於金何與故明不思運數有歸輒毀及金代陵寢愚誕甚矣金太祖世宗入帝王廟祀其陵寢照舊守䕶地方官春秋致祭外爾部即遣官往房山視金陵周圍如切近處果有毀壞即酌量修整其闗帝廟仍留存
二月
世祖章皇帝親祭
歴代帝王廟六月立碑於
金太祖世宗陵
世祖章皇帝御製碑文勒石十六年三月
命立
明崇禎帝陵碑十一月
親酹
明崇禎帝陵遣官祭
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光宗
熹宗陵並
命修葺守䕶永禁樵採十七年正月
諭禮部前明崇禎帝勵精圖治十有七年不幸寇亂國亡身殉社稷考其生平無甚失徳遘茲厄運殊堪矜憫宜加諡號以昭實行今諡為莊烈愍皇帝爾部即遵諭行
尋遣官致祭於陵寢十一月遣官祭
金太祖世宗陵
康熙元年九月
聖祖仁皇帝諭歴代帝王陵寢原有祀典理宜䖍肅舉行以昭追崇之意聞明朝陵向所給守䕶內員人戸地畝數少致各陵祭品備辦不敷止於大紅門外總祭殊於朕懷未愜嗣後萬厯陵不祭外每年應春秋二次太常寺差官致祭金朝陵亦每年春秋太常寺遣官致祭其元朝陵未知定所應行望祭禮至前代各陵近者亦應春秋差官致祭逺者著各該地方官春秋致祭六年七
月
聖祖仁皇帝親政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十一年正月遣官祭明諸陵十四年八月
巡幸湯泉道經昌平
親至
明成祖陵酹酒分遣內大臣等致奠諸陵並
勅加謹防䕶十五年十月
駕幸昌平過明諸陵並
躬親酹酒越日遣官讀文致祭二十一年二月以滇南蕩
平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二十三年十一月
南巡至蘇州
諭曰明太祖一代開創令主功徳並隆朕巡幸方域將及江寧鍾山之麓陵寢斯在朕優禮前代況於其君實賢可遣祀如禮又
諭明太祖陵已遣官致祭但朕既抵江寧欲至其處親為拜奠至日
躬詣行禮復
諭地方官不時巡察務俾守陵人役用心防䕶二十七年
十月
孝莊文皇后升祔禮成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二十八年二月
南巡有
㫖親祭
禹陵祭文內可書
御名至日
親撰祭文
躬詣致祭行三跪九拜禮又頒發
御書地平天成匾額懸於饗殿並
諭地方官即加修理増添守祀人役
駕至江寧
親祭
明太祖陵三十六年七月以平定噶爾丹遣官祭歴代帝王陵三十八年四月
南巡至江寧
親往
明太祖陵奠酒畢
諭大學士等曰朕今日往明太祖陵寢致奠見其圮毀已甚皆由専司無人朕意欲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後周封之於𣏌宋即今本朝四十八旗䝉古亦皆元之子孫朕仍沛恩施依然撫育明之後世應酌授一官俾司陵寢俟回京日爾部與九卿㑹議具奏是日並頒發
御書治隆唐宋匾額懸於陵殿四十一年十一月諭工部令杭州織造㑹同地方官修葺
禹陵四十二年二月
南巡至江寧遣官祭
明太祖陵又
命皇子往奠酒三月
聖祖仁皇帝五十萬夀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十一月
西巡遣官祭
女媧氏陵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陵又
漢高祖文帝宣帝光武帝陵又
諭文王武王皆古之聖君非他帝王可比且向以孔子聖人已書朕名致祭矣此祭文內亦須書名五十二年三
月
聖祖仁皇帝六十萬壽五十七年十二月
孝惠章皇后升祔禮成均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六十一年四月
諭大學士等曰朕披覽史冊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書生輩但知譏評往事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長短全無公是公非朕觀歴代帝王廟崇祀者每朝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書生妄論而定甚未允當況前代帝王曽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今宋明諸儒尚以其宜附孔廟奏請前代帝王既無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繼其統緒即當崇其祀典朕君臨宇內不得不為前人言也朕意以為凡曽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爾等公同從容詳議具奏大學士等遵
㫖㑹議疏上
諭明愍帝無甚過失國亡乃伊祖所致愍帝不可與亡國者例論神宗光宗哲宗三君不應入祀其歴代功臣有治安之世輔佐有功者量加増補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登極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是月大學士等議覆
歴代帝王廟増祀
夏王啓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扄厪孔甲臯發商王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太丁帝乙
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莊王僖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
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
漢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桓帝靈帝昭烈帝
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肅宗代宗徳宗順宗穆宗文宗
武宗宣宗懿宗僖宗
遼太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
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寧宗
理宗度宗端宗
金太宗章宗宣宗
元太宗定宗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寧宗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從祀功臣増黃帝臣蒼頡商臣仲虺周臣畢公高呂侯仲山甫尹吉甫漢臣劉章魏相丙吉耿弇馬援趙雲唐臣狄仁傑宋璟姚崇李泌陸贄裴度宋臣呂𫎇正李沆寇凖王曽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司馬光李綱趙鼎文天祥金臣呼嚕〈原作斛羅今改正〉元臣博果宻〈原作不忽術今改正〉托克托〈原作脫脫今改正〉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楊士竒楊榮于謙李賢劉大夏凡四十人奉
世宗憲皇帝諭是依議速行十二月増設牌位致祭遣履
郡王允祹行禮
世宗憲皇帝御製
歴代帝王廟碑文摹勒上石
雍正元年二月恭上
聖祖仁皇帝尊諡禮成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九月
世宗憲皇帝諭朕近於
聖祖仁皇帝所遺書笥中檢得未經頒發
諭㫖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統一方夏經文緯武為漢唐宋諸君之所未及其後嗣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國之跡欲大廓成例訪其支派一人量授官爵以奉春秋陳薦仍世襲之伏讀之下仰見我
聖祖仁皇帝海涵天覆大度深仁逺邁百王超軼萬古朕思史紀東樓詩歌白馬商周以來無不推恩前代後世類多疑忌以致歴代之君宗祀殄絶朕仰體
聖祖如天之心逺法隆古盛徳之事謹將
聖祖所貽
諭㫖頒發訪求明太祖支派子姓一人量授爵秩俾之承襲以奉春秋祭享但恐有明迄今年代久逺或有姦徒假冒致生事端大學士即㑹同廷臣詳明妥議以副
聖祖仁皇帝寛仁矜恤之至意是日發出恭録
聖祖仁皇帝諭㫖曰朕於宮中詳覽前史每見開國之君必英姿偉畧才識過人始能創肇丕基奄有天下其謨謀經畫間雖詳畧不同未有不期其子孫善克負荷以傳永久迨其嗣君習於晏安隳墮先業或縱恣嗜慾或委任非人遂致綱紀廢弛滅絶宗祀良可悼歎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咸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乃至末葉衰頽災荒疊見臣工則門戶紛然盜賊則西北蠭起京師失守社稷顛覆考其嗣主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國之跡葢亦厯數使然耶我朝殱逐逆寇入闗定鼎明代諸陵特設人員守䕶使不湮於荒煙蔓草者亦已逾於舊典矣朕三經南巡皆詣明太祖陵園親行奠酹更令嚴禁樵牧嵗加葺治緬惟明太祖曠世英雄超軼往昔規模典章我朝尚多徴據豈可使其宗祀淪絶承守無人今宜大廓成例訪其支派一人量授爵秩以奉春秋陳薦仍世襲之庶可慰明太祖英靈於九原亦以昭朕仁厚矜恤之懷使天下後世咸共曉焉爾內閣大學士即㑹同吏禮二部確議以聞十一月
聖祖仁皇帝升配
南北郊十二月
冊立
皇后禮成均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二年二月禮部等奏明代後裔有鑲白旗現任直𨽻正定府知府朱之璉一支乃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之後譜牒明確請於此一支按譜揀選引
見揀用一人從之三月
世宗憲皇帝親祭
歴代帝王廟七月
諭禮部嗣後親祭
歴代帝王廟日鹵簿大駕俱由廟門映壁外行十月吏
部帶領明代後裔朱之璉等六人引
見得
㫖朱之璉著為一等侯世襲其族准入正白旗是年授爵之後遣往江寧祭明太祖陵一次祭畢回京往昌平州祭明十二陵一次嗣後春秋二季於該旗都統處呈明前往昌平致祭遇有應往江寧祭明太祖陵之處禮部請
㫖令其前往三年九月四年二月五年三月七年十二月
均
親祭
歴代帝王廟十三年九月
皇上御極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十一月恭上
世宗憲皇帝尊諡禮成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
乾隆元年二月
命各省修理
歴代帝王陵並添設陵戸六月
皇上諭易名以諡古之制也自周公定為諡法後世帝王未有無諡者明建文為太祖之嫡孫纘承大統在位四年固儼然天下共主矣及成祖既有其天下並去其年號而史官所書則仍稱為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此國之所賴有信史也然不係之以諡而稱曰建文皇帝此俗稱非史體也傳之後世殊為闕典考之太祖有元之天下而諡元主為順帝我
世祖章皇帝代明之天下而諡明主為愍皇帝雖更姓改物之君尚且追諡而無所嫌忌況當其世者乎𢎞治以來如楊循吉諸人屢以為請迄寢不行皆以後世子孫席有成祖之業故不敢變亂舊章而不慮其貽譏來世也我國家諡崇禎而不諡建文者以明史未竣非當時所急今史書既成若不及此追諡良為遺憾大學士九卿㑹議確擬具奏候朕親加裁定尋議上得
㫖用恭閔恵皇帝諡九月
詔以
明恭閔恵皇帝入祀
厯代帝王廟是年禮部議准
帝堯陵在濮州城東南六十里古雷澤之東地為榖林應即舊址加修照例設守陵陵戶春秋祭享嗣後遇遣官祭告大典即往穀林行禮至東平一陵或係昔時衣冠弓劍之所藏仍飭有司以時展祀二年五月
世宗憲皇帝升配
南郊十二月
冊立
皇后禮成均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三年九月
皇上親祭
歴代帝王廟八年九月
皇上詣
盛京於廣寧遣官祭
遼太祖陵九年二月
親祭
歴代帝王廟十年九月
諭從前
聖祖巡幸路經昌平曽遣官致祭明陵此次進口路過昌平應如何遣官致祭該部查例具奏尋禮部覆奏得
㫖遣官分詣諸陵致祭十月侍郎錢陳羣奏言明莊烈愍皇帝陵享殿傾圯風雨剝落請重為修葺奉㫖著照所請行十一年閏三月
命陜西修
歴代帝王陵十三年二月
東巡至曲阜
親祭
少皥陵十四年以平定金川恭加上
皇太后徽號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十五年八月
聖駕巡幸中州遣官祭
周文王廟
漢光武帝陵
周世宗陵十六年三月
聖駕南巡至浙江
親詣
禹陵致祭奉
諭朕時巡至杭州
禹陵在望緬維平成之徳萬世永賴
皇祖聖祖仁皇帝曽親祀焉爰東渡浙江陟㑹稽式遵皇祖舊典躬薦馨於宇下厥有姒氏子姓世居陵側應世予八品官奉祀該督撫擇其有品行者一人充之用昭崇徳報功至意
駕至江寧
親祭
明太祖陵八月
諭金朝陵寢近在房山嵗久榛蕪未經修葺朕惟金太祖
金世宗功徳載在史書景仰傳之奕禩我
世祖章皇帝
聖祖仁皇帝勒石建亭以垂不朽顧念國家祀典光昭雖以時遣官將事而一切享殿繚垣儀制所存觀瞻宜備其令直𨽻總督方觀承前往相度有應増修除治者即行奏聞率屬鳩工庀事工竣之後朕將躬親展奠以昭敬禮前朝之意十一月
皇太后六旬萬壽遣官致祭
歴代帝王陵十八年二月
親祭
金太祖世宗陵十九年七月
皇上重詣
盛京於廣寧遣官祭
遼太祖陵二十年六月平定凖噶爾大功告成遣官祭歴代帝王陵二十一年三月
東巡至曲阜
躬詣
少皡陵上香二十二年二月
南巡於浙江遣官祭
禹陵於江寧遣官祭
明太祖陵越一日
親詣
明太祖陵奠酒自後
南巡江浙並致祭如禮二十四年十一月平定回部大
功告成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旬萬壽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二十七年
命重修
歴代帝王廟並令改葢黃瓦以崇典禮二十九年二月
工竣
御製碑文勒石三月
親祭
歴代帝王廟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萬壽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四十年禮部議准停止明世宗陵祭祀四
十年三月
親祭
歴代帝王陵四十一年五月以平定金川遣官祭歴代帝王陵四十五年八月
皇上七旬萬壽
恩詔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四十八年三月
親祭
歴代帝王廟四十九年二月
皇上南巡過曲阜
親詣
少皥陵行禮閏三月至江寧
親詣
明太祖陵行禮奉
諭禮部奏詣明太祖陵儀注三奠酒每奠行一叩禮等語前代陵寢於經過時親詣拈香自應較本朝
陵寢儀節有別然朕加隆前代禮數從優昨經過曲阜親詣少皥陵孔林皆行二跪六叩禮嗣後遇親詣前代陵寢俱照此行禮不必奠酒著為令七月
諭朕因覽四庫全書內大清通禮一書所列廟祀歴代帝王位號乃依舊㑹典所定有所弗愜於心敬憶
皇祖實録有勅議増祀之諭令查取禮部原議紅本則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內具題爾時諸臣不能仰體
聖懷詳細討論未免因陋就簡我
皇祖諭㫖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此外應盡入廟即一二年者亦應崇祀煌煌
聖訓至大至公上自羲軒下至勝國其間聖作明述之君守文繼體之主無不馨香妥侑不特書生臆論無能仰喻
高深即歴代以來升歆議禮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㑹議疏內聲明偏安亡弒不入祀典而仍入遼金二朝不入東西晉元魏前後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視若仰承
聖意而實顯與
聖諭相背朕意若謂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統則遼金得國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適足啓後人之訾議即因東西晉前後五代有因簒得國擯而不列如操丕不得為正統之例殊不知三國時正統在昭烈故雖以陳夀三國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奪萬世之公評至司馬氏簒竊以還南朝神器數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晉祚自不能掩其簒奪之罪其他雖祖宗得國不正而子孫能繼緒承休即為守文中主亦不可㮣從缺畧況自漢昭烈以至唐高祖統一區夏時之相去三百餘年其間英毅之辟節儉之主史不絶書又安可置而不論至於後五代如朱溫以及郭威或起自宼竊或身為叛臣五十餘年更易數姓中華統緒不絶如綫然周世宗承藉郭氏餘業慿有疆域尚不失為令主此而㮣不列入則東西晉前後五代數百年間創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協千秋公論他若元魏雄據河北地廣勢強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講學興農亦可謂偏安英主並當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館臣録存楊維楨正統辨諭內詳晰宣論以維楨所辨正統在宋不在遼金元之説為是所以存春秋綱目之義見人心天命之攸歸且檢閲孫承澤春明夢餘録所載明代崇祀古帝王位號原未列遼金二朝今通禮內崇祀遼金而不入東西晉前後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於何底是皆議禮諸臣有懷偏見明使後世臆説之徒謂本朝於歴代帝王未免區分南北意存軒輊甚失
皇祖降諭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國由於神熹二宗紀綱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統時國事已不可為雖十七年身歴勤苦不能補救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與荒淫失國者一例而論是以
皇祖睿裁將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則
特令廟祀
褒貶予奪毫釐不爽實千古大公定論乃諸臣於定議時轉復將漢之桓靈増入豈未思炎漢之亡亡於桓靈而不亡於獻帝乎從前定議未將東漢全局詳審論斷轉使昏闇之君濫叨廟食所議未為允協夫自古帝王統緒相傳易代以後饗祀廟庭原以報功崇徳至於嚴簒竊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奪要必衷於至當而無所容心於其間方協彰癉之義所有歴代帝王廟祀典著大學士九卿更行悉心詳議具奏並著於定議後交四庫館恭録
皇祖諭㫖並朕此㫖於通禮卷首以昭殷鑒歴朝垂示萬年之至意尋大學士等議奏酌擬増入廟祀
晉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簡文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齊武帝
陳文帝宣帝
元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
武帝孝明帝
唐明宗
周世宗共二十三帝又
唐憲宗
金哀宗二帝應否増入廟祀恭候
欽定得
㫖據大學士九卿等㑹議増祀兩晉元魏前後五代各帝王一摺並聲請唐憲宗金哀宗應否一體増祀等語憲宗處唐中葉各鎮節度慿陵跋扈僣叛不臣憲宗命將專征削平淮西厥功頗偉在有唐一代中尚屬英主其末年被弒係禍變猝乗與荒亂失徳召變致釁者不同至金哀宗處衰弱之時國勢已不可問推其致敗之由實由熙宗海陵淫虐階厲哀宗自縊殉國與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應一體増祀餘俱著照所議行五十年正月
皇上御極五十年大慶
恩詔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二月
親詣
歴代帝王廟致祭行禮
御製祭
歴代帝王廟禮成恭記文曰予小子既敬遵
皇祖聖訓増祀
歴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
神主入廟禮以克成祭不欲數於是退而恭記曰
皇祖之聖允符我
皇考所尊稱大成有類
先師孔子而無以復加也即此増入之
㫖實出大公至明乃稱歴代之名義而非有意於其間也夫歴代者自開闢以來君王者之通稱非如配享
先師孔子有所旌別彰癉於其間也夫有所旌別彰癉於其間則必有所進退而是非好惡紛然起矣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將無所底止且以旌別彰癉言之湯武即有慚徳則歴代開創之君湯武且不若審如是
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廟者有幾是非祭
歴代帝王之義也故我
皇祖謂非無道亡國被弒之君皆宜入廟者義在此但引而未發予小子敢不敬申其義乎葢自洪武建廟南京以來北京祖之所祀者寥寥〈明洪武六年始建歴代帝王廟於南京崇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漢髙祖光武帝隋髙祖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九帝已而罷周文王隋高祖唐高祖之祀嘉靖九年罷南京廟祀建 歴代帝王廟於北京二十四年又罷元世祖之祀〉及我
世祖定鼎燕京
幼齡即位百度畢舉爾時議禮之臣於議
歴代帝王廟位次亦頗有所出入〈我 世祖定鼎燕京因明代祀典順治二年増祀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凡五帝〉而我
皇祖之諭亦因近
大事之際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諸臣未能仰遵聖意其出入亦頗不倫〈㑹典載康熙六十一年 皇祖諭㫖凡帝王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爾時廷臣不能仰體聖意詳細討論且疏奏在十一月 大事前數日所議增祀夏商以來帝王一百四十三位並漢之桓靈皆入之寔不倫矣〉予小子於昨嵗閲大清通禮始悉其事因命大學士九卿更議増祀而以仲春躬祀入所増
神主於廟〈昨嵗因閲大清通禮見崇祀 歴代帝王位次有不愜於懐者如漢之闌入桓靈而於前後五代全未議及因飭大學士九卿等更議増祀晉元帝以來二十五帝而於桓靈則撤出之以昭公論今嵗仲春入 神主於廟躬禮致祭詳見禮成述事詩並序〉予嘗論之洪武之去遼金而祀元世祖猶有一統帝繫之公至嘉靖之去元世祖則是狃於中外之見而置一統帝繫於不問矣若
順治初之入遼金而去前五代則爾時議禮諸臣亦未免
有左袒之意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明昭示千古為一定不易之善舉哉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別之乎正統必有所繫故予於通鑑輯覽之書大書特書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軒輊於其間〈予於歴代通鑑輯覽一書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餘年於南北朝及宋元遼金正統偏安 天命人心繫屬存亡之際大書特書必公必平如南宋自徳祐以前尚有疆域可慿至臨安既破帝㬎見俘宋統始絶故自丙子三月以前為宋帝㬎徳祐二年三月以後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於元順帝北遷沙漠委棄中原則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後正統乃歸之明為洪武元年至我朝世祖定鼎京師在甲申五月惟時明福王尚監國南京故通鑑輯覽仍書明以別之直至乙酉五月大〉
〈清兵下江南福王就執始書明亡折衷義例惟嚴惟謹一遵春秋之法無所容心曲徇於其間也〉以為一時之論雖權萬古之論不可欺也然則
歴代帝王之祀果即非如配享
先師孔子漠無旌別彰癉於其間乎曰不然也歴代帝王胥祀於景徳之殿其有徳無徳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為法孰可以為戒萬世之後入
廟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然而懼耶是即不明示旌別彰癉而已寓旌別彰癉於無窮矣其有不憬然思惕然懼者則是無道之倫必不能入此
廟矣嗚呼可不懼哉可不懼哉雖然予更有後言焉葢宜入
廟與不宜入誠昭然應知懼而我大清國子子孫孫祈
天永命所以綿萬禩無疆之庥者更當以不入斯廟為棘安不㤀危治不㤀亂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有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百世子孫其尚凜難諶之戒乎三月
駕幸湯山道經昌平
親酹
明成祖陵奉
諭直𨽻昌平州為前明陵寢之地本朝定鼎後我
世祖章皇帝即命以帝禮改𦵏思陵並勅工部修葺諸陵親臨奠酹併禁止樵採添設陵戸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亦曽
親臨致奠並飭地方官加意防䕶所以加禮前代者最為優渥朕此次行幸湯山取道昌平躬詣長陵致奠見諸陵寢明樓享殿多有損壞神牌龕案亦遺失無存為之慨然弗忍視葢由明代中葉以後國事廢弛全不以祖宗為念於陵寢並未修葺至末年復經流㓂擾亂亦無人守衛以致日就傾圮若其後代之君果能嵗加繕治整齊完固逮今不過百有餘年亦何致頺剝若此又諸陵前雖建有碑座均未鐫泐未審彼時是何意見今親臨奠醊周覽之下深為軫惻自應重加修葺増設龕位俾臻完備再我朝開剏之初睿親王以我師克取遼東時明之君臣惑於形家謬説疑金代陵寢與本朝王氣相闗將房山縣金陵拆毀是以爾時亦將定陵享殿撤出停其祭祀然明樓寳城仍存其舊未壞也維時我
世祖尚未親政其事實由睿親王建議赤非
世祖意也今國家一統已歴百數十年勝朝陵寢自應一體修復所有定陵享殿著仍行修建春秋祀事如故又明世宗永陵前因尹嘉銓條奏將其祭祀裁撤但前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厯天啟是以歴代帝王廟中撤其位祀而陵寢仍前致祭明世宗雖溺意齋醮尚不致如萬厯天啟之昏庸失徳其陵寢自應照前一體致祭以昭大公我國家受
天眷命
世徳顯承於前代陵寢繕完保䕶禮從其厚此次修復諸明陵殿宇等工即費至百萬帑金亦所不靳所有此項工程著派尚書劉墉徳保金簡侍郎曹文埴徳成董率經理務期完固工成後飭該地方官隨時稽察小心防䕶嚴禁樵蘓用副朕隆禮勝朝之至意〈臣〉等謹按杜典祀先代帝王之後有老君祠一條彼以一時所尚用加纂輯本非典要又孔子祠後有太公廟一條亦非定禮前明罷之甚當伏考
本朝祀典並無與此相類者應刪其目至杜典以巡狩
入吉禮赤於義理未協茲謹從
大清通禮之例凡
巡幸盛典恭載於嘉禮門內若封禪之説不見經傳附㑹無稽莫甚於此杜典載之陋矣良由秦漢以至有唐多襲行之甚且以古帝王巡狩望祀之禮妄加縁飾誇耀當世愚惑後人宋代真宗踵行陋轍今
欽定續通典載之葢存其事正所以黜其非也欽惟本朝受命
聖徳
神功超越前代禮
天祭
地致敬
郊壇大典煌煌義昭崇報
聖祖仁皇帝省方登岱
慶行
惠施斥封祀之文而弗舉我
皇上法
祖時巡瞻禮泰岱
茂典重光望秩懷柔與詩書比烈矣伏讀辛夘春東巡
御製登泰山即事言志詩有那舉升中禮之句注云多有引升中語為幸泰山數典者不知升中乃燔柴告
天即為封禪之説所自昉向嘗斥為不經是以前者兩陟
岱頂及此次登嶽祝
釐不過瓣香展敬並無所謂升中之事其誤不可不正大
哉
聖言折衷經訓而益精之允為卓越萬古恭識於此益以見杜典封禪之議可不待加闢而自明矣
皇朝通典卷四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
禮〈吉十〉
告禮
臣等謹按杜典所載歴代告禮惟就當時有所議定者採録數條其餘皆不復著葢以散見各門無庸複述也伏考
國朝定製有大典必先期祭告於
圜丘
方澤
太廟
奉先殿
社稷及
陵寢或
親詣或遣官隨時協宜聿昭誠敬又因事祭告則嶽鎮海瀆
歴代帝王陵寢
先師闕里亦皆載在彝章並以各具本門茲不備述謹
稽
列聖以來告禮有
特舉而非常行者㳟紀於篇
天命元年正月
太祖高皇帝受
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尊號行焚香告
天禮
天聰十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受
寛溫仁聖皇帝
尊號建國號曰大清改元崇徳先期祭告
天
地崇徳元年十一月以征明大捷祭告
太廟自是大兵頻捷並告
太廟八年正月
太宗文皇帝聖躬違和遣官祭告
太廟
順治元年七月以中原平定遷都燕京遣官祭告
盛京
圜丘
太廟並祭告
福陵
太宗文皇帝寢殿十月
世祖章皇帝以定鼎燕京祭告
圜丘
方澤
太廟
社稷十二年正月以營建
乾清宮
景仁宮
承乾宮
永壽宮遣官祭告
圜丘
方澤
太廟
社稷十一月冬至
郊祀禮成奉
諭朕自即位凡
郊祀大典必誠必敬間有遣代亦必如禮致齋今冬至祀天遣額爾克戴青恭代但因駐蹕南苑致齋日期爾部未經題明內院諸臣亦未奏知偶失記憶忽然猛省不勝悚惕朕為
天之子昭事當䖍既有疎忽何敢自隱即選擇吉日祗申祭告於是以後四日己酉遣官申告十四年十二月諭禮部
皇太后聖體違和荷䝉
天
地
祖宗
社稷眷佑今已康寧朕心欣慶應躬行告謝禮爾部擇吉以聞尋禮部議奏以十五年正月戊午謝
圜丘己未謝
方澤辛酉謝
太廟
社稷十七年正月
諭禮部朕荷
天眷佑纘承
祖宗鴻緒統御天下夙夜乾惕圖所以乂安海內永底昇平十有七年於茲乃民生尚未盡遂貪吏尚未盡改積習相承未臻丕變且滇黔雖入版圖而伏莽未靖征調猶繁焦思竭力治效未孚負
上天之簡畀愧
祖宗之寄託虛
皇太后教育之恩孤四海萬民之望非朕未嘗勵精求治實由涼徳所致反覆循省罔敢即安茲欲引咎自責祭告
天
地
太廟
社稷布告中外爾部即擇期具奏尋禮部議奏奉
諭宜間日行禮於是以丙子告
圜丘丁丑告
方澤己卯告
太廟
社稷十八年正月
聖祖仁皇帝登極遣官祭告
圜丘
方澤
太廟
社稷
康熙元年三月以明桂王朱由榔就擒
親告
世祖章皇帝寢殿遣官祭告
圜丘
方澤
太廟
社稷
福陵
昭陵六十年二月以
御極六十年大慶遣官祭告
圜丘
方澤
太廟
奉先殿
社稷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登極遣官祭告
圜丘
方澤
太廟
奉先殿
社稷
雍正十三年九月
皇上御極遣官祭告
圜丘
方澤
太廟
奉先殿
社稷
乾隆三年正月以興工修
太廟
親詣祭告遣官祭告
圜丘
方澤
奉先殿
社稷工竣祭告同十三年十一月冬至遣官祭告
奉先殿
皇上命於祭文中增敘入大學士傅恆經畧金川啟行
之期以謹告十六年正月以興修
皇乾殿
祈年殿遣官祭告
圜丘
方澤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閏五月以興修
方澤
皇祇室祭告禮同十七年十二月以興修
圜丘
皇穹宇祭告禮同工竣祭告咸如初禮
〈臣〉等謹按杜典有歴代所尚一條今考五徳之運説本無稽葢自漢儒始以為言後且流於䜟緯杜典侈陳之惑已甚矣宋初尚沿其陋至元明而服御專尚黃色不取五行生尅之說制度始合正則
國朝因之以定一尊之義而闢萬古之疑杜典歴代所尚一條無庸增輯也至於司寒之祀
國朝並未舉行惟祭
太歲及四時月將之神禮意相近已見
太歲門茲不重述
禜祭
乾隆七年御史徐以升請立雩壇行雩祭並請祈求晴霽亦於雩壇致禱下禮部議以久雨祈晴前代皆無禜祭雩壇之禮請仿古制禜祭國門仍不止則伐鼓用牲於社令直省遵制行之尋以神位字樣為請禮部議令間行禜祭則書城門之神字樣得
㫖允行
祈禱
〈臣〉等謹按杜典有祈禳一條今從其例立祈禱門敬考
䇿府所載備紀於篇仰見
列聖以來精禋致禱皆本誠敬之實意自與杜典所載有
迥異者至於祈禱旱潦已見
雩祀諸篇茲不具述雲
崇徳八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聖躬違和
命禱於盛京各廟
順治十三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諭禮部曰朕自親政以來夙夜冰兢罔敢怠忽務求克當
天心光昭
祖徳民安物阜早底治平乃近者冬雷春雪隕石雨土所在見告變非虛生皆朕不徳所致用是恐懼靡寧撫躬自責披瀝悃誠冀回災變欲昭告於
上帝
祖宗實圖省改爾部擇吉具奏四月乙夘祭告
南郊
太廟
康熙十八年九月乙巳
聖祖仁皇帝諭禮部曰前以地震示警朕恐懼修省夙夜靡寧已經遣官䖍告
郊壇乃精誠未達迄今時復震動未已朕心益用悚惕茲當䖍誠齋戒躬詣
天壇親行祈禱爾部擇期具儀來奏越五日庚戌
親詣
天壇行祈禱禮二十六年十二月以
太皇太后聖體違和步禱
南郊祝文曰臣仰承
天佑奉事
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驟作一旬以內漸覺沉篤旦夕可慮臣夙夜靡寧寢食捐廢䖍治藥餌徧問醫方罔克奏效五內憂灼莫知所措竊思
天心仁愛覆燾無方矧臣眇躬夙䝉
慈養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
祖母滕下三十餘年鞠育教誨以至有成設無
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值茲危殆方寸憒迷用敢潔蠲擇日謹率羣臣呼籲
皇穹伏懇憫念篤誠立垂昭鑒俾沉疴迅起遐算長延若大數或窮願減臣年冀增
太皇太后數年之夀為此匍伏
壇下仰祈
洪祐不勝懇禱之至行禮讀祝伏地誠懇涕泗交頥諸王
大臣等莫不感泣
雍正十年三月京師旱多風
世宗命祈於
風神廟
乾隆九年五月
皇上諭京師自春徂夏雨澤愆期風霾時作朕心憂惕親製祭文遣平郡王福彭䖍禱於
風神廟
羣祀
〈臣〉等謹按杜典載高禖祓禊兩門今無其事應從刪去至於雜祠淫祠析為二條亦多不經之祭伏
考
國朝祀典所載凡皆有功於國有徳於民春秋享報於禮為宜其間或從舊
加封或因事
特命揆禮度義具有本末謹依會典通禮所載考其由
來詳厥典禮彚為羣祀篇雲
順治元年定祀
先醫之神之禮每歲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致祭先醫於太醫院署之
景惠殿殿中安奉
太昊伏羲氏神位於正中
炎帝神農氏神位於左
黃帝軒轅氏神位於右東配勾芒風后西配祝融力牧東廡僦貸季天師岐伯伯高少師太乙雷公伊尹倉公淳于意華陀皇甫謐巢元方藥王韋慈藏錢乙劉完素李杲西廡鬼臾區俞跗少俞桐君馬師皇神應王扁鵲張機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孫思邈啓元子王冰朱肱張元素朱彥修均東西向以禮部堂官一員主祭太醫院堂官二員分獻雍正十二年令太醫院御醫吏目等官咸齋戒陪祀
順治元年定祀
闗帝之禮建廟於
地安門外歲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九年
敕封忠義神武大帝
雍正三年
敕封闗帝
曾祖為光昭公
祖為裕昌公
父為成忠公製造神牌安奉後殿於五月致祭外增春秋二祭又以後裔之在洛陽者授為五經博士世襲罔替四年以
闗帝原籍山西解州後裔照洛陽世襲之例授為五經博士七年定直省
闗帝廟歲三祭皆用太牢十年令於湖北當陽縣增置五經博士以奉塜墓之祀
乾隆二十五年易
闗帝原諡為神勇三十三年三月
敕加忠義神武靈佑闗聖大帝封號四十一年七月諭闗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書所諡並非嘉名陳壽於蜀漢有嫌所撰三國志多存私見遂不為之論定豈得謂公從前
世祖章皇帝曾降
諭㫖封為忠義神武大帝以褒揚盛烈朕復於乾隆三十三年降㫖加靈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義烈忠誠海內咸知敬祀而正史猶存舊諡隱寓譏評非所以傳信萬世也今當抄録四庫全書不可相沿陋習所有志內闗帝之諡應改為忠義第本傳相沿已久民間所行必廣難於更易著交武英殿將此㫖刋載傳末用垂久逺其官版及內府陳設書籍並著改刋此㫖一體增入
順治二年八月定祀
都城隍之神之禮以八月二十七日遣太常寺堂官致祭行禮自後歲以為常廟在都城宣武門內八年定
萬壽聖節遣官致祭之禮
雍正四年建
禁城城隍神之廟九年建
皇城城隍神之廟一在禁城西北隅一在西安門內曰永佑宮歲以
萬夀聖節及季秋遣內務府總管各一人致祭如祭
都城隍廟之禮
順治八年定祀
北極佑聖真君之神廟在地安門外日中坊橋東曰靈明顯佑宮每年
萬夀聖節遣官致祭
順治八年定祭
東嶽之神之禮廟建於朝陽門外毎年
萬夀聖節遣官致祭
康熙二年定祀
火神之禮廟在地安門外日中坊橋西歲以六月二十三日遣官致祭
雍正八年定祭禮加少牢為太牢
乾隆十八年定祀
火神廟改用紅色禮神制帛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皇上親詣廟拈香
康熙二十年以
都城西北三十餘里金山之麓舊有黒龍潭禱雨輒應重建祠宇
聖祖仁皇帝御製碑文勒石
雍正二年
世宗憲皇帝親詣致禱澍雨立應重修工竣
御製碑文
親灑宸翰勒石廟庭
乾隆五年三月
皇上親詣祈雨五月
諭黒龍潭龍神福國佑民靈顯素著每遇京師雨澤愆期祈禱必應是明神功徳實能膏潤田疇順成年穀為萬姓之所仰賴昔年
皇祖式廓廟貎建立豐碑
皇考又復易以黃瓦用昭敬禮今應加封號以示尊崇著大學士㑹同該部定議具奏尋大學士等議奏得
㫖封為
昭靈沛澤龍王之神每歲春秋致祭二十五年二月
諭歲祭
黒龍潭龍神遣內務府
圓明園大臣行禮二十八年四月
親詣
黑龍潭祈雨得雨報謝如初禮自後偶遇㣲旱均
親詣祈雨甘澍立應
乾隆九年封
玉泉山龍神為惠濟慈佑龍神廟建於
靜明園內玉泉山十六年奉
諭㫖京師玉泉靈源濬發為徳水之樞紐畿甸衆流環滙皆從此瀠注朕歴品名泉實為天下第一其澤流潤廣惠濟者博而逺矣上有龍神祠已命所司鳩工崇飾宜列之祀典其品式一視黒龍潭該部具議以聞尋議奏謹案玉泉出西山東流環注京師抵通州合白潞以達於海靈源濬發流澤布惠利賴於畿輔實多允宜列之祀典俟廟工完竣照例遣官往祭並請
敕賜鴻文勒石祠左以昭神功從之二十五年二月諭歲祭
玉泉山龍神遣內務府
圓明園大臣行禮
康熙二十八年定祀
礮神之禮毎歲九月初一日陳礮位於盧溝橋沙鍋村由太常寺奏請遣漢軍都統將事八旗按翼排列承祭都統於鑲黃旗礮位前行禮七旗都統各於本旗礮位前隨承祭官上香行禮副都統以下咸陪祀三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親征噶爾丹遣官致祭
火礮之神讀祝行禮如儀三十六年凱旋遣祭如初雍正三年定每三年一次遣官致祭
乾隆十四年定滿洲火器營祭八旗
子母礮神每年請
㫖舉行以火器營總統一人承祭祭品禮儀均與漢軍祭礮儀同十八年定八旗漢軍都統致祭
礮神各遣一人承祭祝文內書
皇帝遣某官某等〈書鑲黃旗都統名如有故則書次旗都統名由太常寺臨時開列具奏〉
三十年定致祭
礮神用祝版並製祭器八旗漢軍都統並滿洲火器營皆同
順治初定製遇大興作隨其營造所在各建采棚致祭
后土
司工之神又凡大工迎吻祭
琉璃窯神並經由一路
門神各遣官一人將事禮儀與祭
司工之神同
順治十六年織造局設機祭告
司機之神遣官行禮
雍正七年以
國家漕運之利逺軼前代儲積盈溢分建各倉以貯之倉中或舊有神祠未列祀典司事者以奏請下禮部議通州三倉惟大西倉舊有倉神祠在京城內七倉惟右翼興平倉舊有太倉神祠俱應重加修葺左翼擇於海運倉城外五倉擇於新建之儲濟倉各建廟宇每歲春秋致祭
敕封通州倉為
均調顯佑司倉之神左翼倉為
豐儲裕餉司倉之神右翼倉為
佑農廣惠司倉之神新建二倉為
凝禧阜衆司倉之神各
賜御書匾額載入祀典
〈臣〉等謹按以上所列均為羣祀或由太常寺請
㫖遣官致承或令所司以時專祭載在㑹典至如昭忠
祠以下皆奉
特㫖建祠
京師春秋致祀謹各條列於後
昭忠祠
雍正二年十月
諭朕惟周禮有司勲之官凡有功者書名太常祭於大烝祭法曰以死勤事則祀之凡以崇徳報功風勵忠節也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鴻圖
太宗文皇帝式廓區夏
世祖章皇帝奄有萬邦自創業以至定鼎將帥之臣致命立功者不少
聖祖仁皇帝臨御六十一年中間殱滅三逆永清朔漠以及平定西藏臺灣雖天戈所指如疾風振槁而師旅之臣捐軀馬革及守土之官見危授命者所在多有邇者青海蕩平西域效順然自用兵以來將士奮勇前驅亦有沒於行陣者此皆盡忠報國之臣朕甚嘉之亦甚憫之當於京師建立祠廟春秋妥侑世世血食其偏禆士卒力戰敵愾捨生取義者亦附列左右用褒崇大節揚表芳徽俾逺近觀聼勃然生忠義之心於治道亦有禆益仍令翰林官纂其籍貫事蹟各為立傳彚成一編垂諸永久九卿詹事科道悉心詳議具奏尋議覆凡文武諸臣臨陣捐軀守土授命及偏禆士卒赤心報國奮不顧身者令兵部查案行文八旗直省將籍貫事蹟繕冊具奏交工部於京城內度地立祠製牌位㳟請
欽定匾額文武諸臣牌位設正祠偏禆士卒牌位設兩廡入祠日遣官祭每歲春秋二祭太常寺司其事仍令翰林院詳攷史冊立傳從之六年工竣祠立崇文門內
欽定曰昭忠
御賜表奬忠勲匾額七年諏吉將議定王公大臣官員兵丁牌位入祠安設前室正中和碩敬謹莊親王尼堪英誠武勲王揚古利定南武壯王孔有徳追贈忠勇王黃芳度武襄公巴爾堪五人東次龕贈太傅一等公安北將軍諡忠勇佟國綱等三十人西次龕續順公沈瑞等二十四人東又次龕前鋒統領騎都尉劉哈等十八人西又次龕福建提督段
應舉等十八人東末龕贈左都督太子少保總兵官諡忠愍吳萬福等十八人西末龕贈雲騎尉䕶軍㕘領署䕶軍統領郭色等十七人後正室備禦尼馬禪等一百十五人左次龕贈雲騎尉䕶軍㕘領倭赫等七十人右次龕一等輕車都尉季普哈達等八十人左又次龕㕘將劉衍等四十五人右又次龕二等輕車都尉莽儀祿等四十人東配樓贈雲騎尉七品官覺羅星徳等七十四人左次龕贈雲騎尉䕶軍校徳赫得等六十九人右次龕贈雲騎尉驍騎校花色等七十二人左又次龕贈雲騎尉䕶軍校艾塔等一百八人右又次龕贈雲騎尉五品官薩郭等一百十三人西配樓贈雲騎尉䕶軍校雅思哈等一百十九人左次龕䕶軍校胡紐等七十一人右次龕贈七品官䕶軍覺和托等九十四人左又次龕千總李龍等七十三人右又次龕典史贈主簿諸士英等一百一人東廡三等輕車都尉赫爾徳等五十六人左次龕騎都尉贈雲騎尉汪騰高等七十七人右次龕騎都尉吳魯禮等五十五人西廡守備劉澤久等五十六人左次龕雲騎尉贈騎都尉牛黙淳等六十九人祔祀兵丁分別東西房共一萬三百有七人八年二月春祭遣官奉
㫖嗣後著將各部滿尚書八旗都統開列請㫖後祠兩廡著太常寺派官分獻十一年令入祠滿漢諸臣子孫在京居官及有頂帶者均於祭日隨班行禮乾隆元年
諭昭忠祠崇祀忠節諸臣原屬酬勲之曠典其子孫內或有寖至衰替不克振其家聲者情殊可憫著將崇祀昭忠祠各員之子孫除見在出仕者無庸具奏外其子孫內如並無出仕之人而貧乏不給才尚有可用者各該旗簡選引見候㫖以示朕崇奬忠勲之至意十三年七月
諭經畧大學士等奏稱署總兵任舉統兵攻昔領石城親身督戰奮往直前多所斬獲乘勝追殺致被鎗傷陣亡等語考之典禮以死勤事者祀之本朝特建昭忠祠用享疆場効命之臣任舉著入祠從祀又禮部遵
㫖議奏四川軍營三等侍衛丹泰奮勇攻擊殺死賊番三人矢盡力戰槍傷陣亡應入祀昭忠祠仍交翰林院立傳從之是年定八旗世爵官員有年久絶嗣將原立官之人入昭忠祠設立牌位一體饗祀以昭勞績十四年正月
諭金川逆酋窮蹙乞命朕已網開三面允准納降現在振旅班師但念自用兵以來已逾二載將弁兵丁有攻碉奪卡奮不顧身以致陣亡者深堪憫惻著四川總督等詳察報明經畧核定具奏交部從優議卹尋議覆陣亡傷亡官員兵丁等均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傳從之十五年以駐藏都統加贈一等伯傅清左都御史加贈一等伯拉布敦入祀昭忠祠十八年定昭忠祠前殿正龕內武襄公巴爾堪西第一龕內輔國公巴賽皆追封簡親王應改題封號移巴爾堪位於英誠武勲王揚古利之上移巴賽位於定南武壯王孔有徳之上前室左右各三龕祀公侯以下至二三品官向皆以爵秩尊卑為序不論時代先後遂至淆雜無倫應將入祠大臣官員自天命年以來按代序官同代同官則序年月再前室內見設神牌內有贈襲公侯伯子男世爵而官兼尚書都統侍郎副都統者有任尚書都統等官而世爵不及五等者亦有贈襲世爵而別無兼銜者更有官爵本小以子孫貴顯追封加大者位次最難允協應照賢良祠按代序官之例公侯伯居首大學士內大臣次之尚書都統將軍總督一品子爵前鋒統領䕶軍統領侍郎巡撫副都統二品男爵三品京卿提督總兵官及武職加贈至正從一品等官皆依次序列於前室四品卿翰林院學士藩臬一等侍衞㕘領輕車都尉及武職二品之副將等官皆列後正室五品少卿二等侍衛道府佐領騎都尉及武職三品之㕘將遊擊等官皆列後左室講讀御史部員三等侍衛雲騎尉及武職四品之都司等官皆列後右室同知知州通判驍騎等校及武職五品之守備等官皆列前東配室知縣筆帖式州同縣丞以下及武職六七品之千把總等官皆列前西配室以上均按時代官爵為序庶位次秩然而忠義之靈益昭妥侑至祠內兵丁設位計前後廡共八處應將各龕皆以橫板隔別次第安設春秋配食可垂永乆又奏定昭忠祠改用報功制帛二十年平定準噶爾以出師陣亡傷亡官員兵丁等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傳二十一年以死事義烈公班第剛烈伯鄂容安入祀昭忠祠二十四年平定回部以出師陣亡傷亡官員兵丁等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傳三十二年以將軍公明瑞都統扎拉豐阿䕶軍統領觀音保總兵李全王玉廷副都統伊柱入祀昭忠祠四十一年平定兩金川以出師陣亡傷亡官員兵丁等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傳凡昭忠祠祭儀具
大清通禮
賢良祠
雍正八年七月
諭國家効忠宣力之臣勲績懋著必膺崇報之典令其世享烝嘗雍正二年朕已敕建昭忠祠自開國以來致命立功盡忠報國之儔皆得春秋妥侑世世血食顧念古者大烝之祭凡法施於民以勞定國者皆得並列祀典永受明禋則我朝名臣良弼其經邦佐治黼黻昇平者皆祭法所必登朕欲為之建立祠宇久矣即如怡親王之精白一心忠誠體國勲在社稷澤被生民其功徳隆盛又豈一切効忠宣力者之所可比論乎洪惟
太祖
太宗創業垂統厥有一徳佐命之良
世祖撫綏萬邦實多奮庸熙載之彥迨我
聖祖臨御六十餘年其間良臣碩輔後先相望據朕所深知者舉其一二如大學士公圖海公賴塔大學士張英尚書顧八代馬爾漢趙申喬河道總督靳輔齊蘇勒總督楊宗仁巡撫陳璸等持躬正直奉職公忠或垂節鉞之勲或勵冰霜之節俯仰無媿為朝野所共欽終始不渝無瑕疵之可指此等靖共爾位不愧古大臣之風者正不乏人既樹羽儀於一世宜隆俎豆於千秋且使世世為臣者觀感奮發知所慕效羣以臯夔稷契共相期待則明良喜起之盛朕於斯有厚望焉著於京城內選擇吉地特建廟宇命名賢良祠春秋以時展祀其應入祠之人著大學士㑹同該部察明本朝滿漢文武大臣才徳著聞完名全節者詳慎開列具奏請㫖將來繼起之臣亦並得沾被恩光永為盛典是年遵
㫖議准以怡賢親王允祥大學士公諡文襄圖海一等公諡襄毅賴塔大學士諡文端張英尚書諡文端顧八代尚書馬爾漢尚書諡恭毅趙申喬河道總督諡文襄靳輔河道總督諡勤恪齊蘇勒總督諡清端楊宗仁巡撫諡清端陳璸入祀賢良祠十年
諭賢良祠之王大臣應各立小傳以紀生平事蹟是年奉㫖以將軍諡僖恪阿爾納都統馮國相大學士諡文肅范文程大學士諡文成榜式達海大學士諡文清阿蘭泰大學士諡文襄李之芳大學士諡文端吳琠大學士諡文貞張玉書大學士諡文貞李光地大學士諡文恭富寧安大學士諡文端張鵬翮領侍衛內大臣一等公福善一等公諡襄壯費揚古尚書諡文恪勵杜納尚書徐潮尚書諡端恪姚文然尚書諡敏果魏象樞尚書湯斌提督諡襄壯張勇提督諡忠勇王進寳提督諡襄武孫思克總督諡襄忠趙良棟總督諡清端于成龍總督諡清端傅臘塔大學士諡文毅𡩋完我大學士魏裔介都統諡敏壯李國翰提督諡襄壯施琅將軍莽依圖一等公諡靖康愛星阿將軍佛尼勒總督諡忠毅孟喬芳大學士諡文恪額色黑大學士諡文靖王熙總督諡襄勤李國英都統諡襄壯禇庫巴圖魯領侍衛內大臣二等公尹徳均入祀賢良祠十一年賢良祠工竣祠立
地安門外之西
御賜崇忠念舊匾額禮部㑹同工部太常寺堂官將王公大臣牌位入祠按次安設奏請遣官致祭得
㫖賢良祠之王公大臣等著於本家各賜祭一壇又議令賢良祠諸臣入祠日後裔均齊集行禮春秋二季亦照例陪祀十二年奉
㫖以大學士諡文端田從典大學士諡文恪高其位入祀
乾隆元年正月
諭易名之典古昔所重我朝賜諡尤為謹嚴亦有當時未䝉錫予而追諡於數十年之後者葢以事久論定協乎懿好之公也
皇考世宗憲皇帝風勵臣工肇舉賢良祠祀誠曠古鉅典其列祠者如一等公福善大學士魏裔介將軍佛尼勒莽依圖尚書湯斌徐潮馬爾漢等其歿時皆有卹而無諡朕思諸臣既與賢良之祠似宜邀易名之典其應否追諡之處著九卿㑹議具奏尋議上
予一等公福善諡恭懿大學士魏裔介諡文毅將軍佛尼勒諡恭靖將軍莽依圖諡襄壯都統馮國相諡桓僖尚書湯斌諡文正尚書徐潮諡文敬尚書馬爾漢諡恭勤是年奉
㫖以尚書銜兼祭酒諡文定楊名時大學士諡文端朱軾內大臣一等男諡恪僖哈世屯尚書一等男諡敏果米思翰入祀〈謹按以下入祀王公大臣均由奉 㫖之後禮部題請諏吉入祠各於本家賜祭一次令翰林院照例立傳〉五年以總督諡敏達李衞
入祀六年奉
㫖以巡撫徐士林尚書諡文定徐元夢入祀十年禮部議奏前殿祀怡賢親王後祠四龕祀賢良諸臣五十八人請合為一龕首供世之最先者餘則左右分行各按世序爵大學士居前領侍衞內大臣次之尚書都統將軍總督前鋒統領䕶軍統領提督侍郎巡撫副都統以次安設至世爵有子男授尚書都統者有侯伯為侍郎副都統者應以尚書都統秩為序以昭畫一從之十二年以大學士二等伯諡文穆馬齊大學士諡文端伊桑阿入祀十四年以總督諡慤勤那蘇圖入祀十五年以和碩超勇襄親王䇿凌都統諡襄烈傅清左都御史諡壯果拉布敦入祀禮部議準前殿五間中供怡賢親王位今超勇親王䇿凌入祀應設位前殿左次間十六年以總督諡文肅陳大受入祀十七年以巡撫諡敏惠潘思榘入祀二十年以大學士諡文端福敏一等伯西路將軍諡武烈和起入祀二十二年以總督諡慤勤喀爾吉善總督諡文勤鶴年入祀二十三年以尚書諡文端汪由敦入祀二十四年以大學士伯諡文襄黃廷桂入祀二十六年以尚書諡勤恪李元亮大學士諡文恪蔣溥入祀二十八年以大學士諡文靖史貽直總督諡勤肅鄂弼大學士諡文莊梁詩正入祀二十九年以大學士諡文端來保協辦大學士一等武毅謀勇公諡文襄兆惠入祀三十四年以尚書果毅公諡襄壯阿里袞入祀三十五年以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諡文忠傅恆入祀三十六年以大學士諡文端尹繼善入祀三十七年以總督諡勤毅吳達善入祀三十八年以大學士諡文定劉綸大學士諡文正劉統勲入祀三十九年以尚書銜諡文端錢陳羣巡撫諡恭惠何煟入祀四十二年以大學士諡文襄舒赫徳入祀四十四年以大學士諡文端高晉入祀〈按是年以大學士諡文襄于敏中入祀五十一年奉 㫖撤出〉四十八年以總督諡清慤袁守侗大學士諡文肅英亷入祀四十九年以巡撫諡恭毅李湖入祀凡賢良祠祭儀具
大清通禮
雙忠祠
乾隆十六年四月
諭駐藏大臣等奏朱爾墨特那木扎爾自立名號潛遣其心腹堅㕘扎錫等通款準噶爾稱䇿旺多爾濟那木扎爾為汗且求其發兵至拉達克地方以為聲援幸值準夷內潰所遣使人回藏被獲得其逆書並餽獻諸物是其陰蓄異志勾結準夷罪不容誅設非都統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協力同心決計先發則其貽害藏地將不可言是二臣之心甚苦而有功於國家甚大應特建雙忠祠合祀二人春秋致祭丕昭勸忠令典傅清既有專祠著不必從祀家廟尋禮部遵
㫖㑹同內務府建祠於崇文門內春秋致祭
旌勇祠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
諭將軍公明瑞夙秉忠誠歴著勲績昨命統兵進𠞰緬匪明瑞身先士卒屢挫賊鋒乃以懸軍深入而額爾登額等有心逗遛後援不繼因於猛臘地方保䕶諸軍身留殿後衝冒矢石以致受傷身殞已降㫖加恩優卹並入祀昭忠祠以酧忠藎從前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鋤凶死事曽敕建雙忠祠秩在祀典茲明瑞勤事捐軀義烈尤堪嘉尚著循前例於京師特建專祠舉行嵗祀其先後陣亡之都統扎拉豐阿䕶軍統領觀音保總兵李全王玉廷均予入祠從祀用慰忠魂所有應錫祠名及建祠事宜各該衙門察例具奏尋建祠於
地安門外之西
賜名曰旌勇三十四年奉
諭據經畧大學士𫝊恆等奏總兵徳福攻打賊寨勇往爭先受傷陣亡等語徳福身先士卒奮勉捐軀深為軫惻著入祀旌勇祠
功臣專祠
順治十一年十月
諭禮部定南武壯王孔有徳審時率衆航海來歸屢建功績迨朕平定天下有徳𠞰巨寇靖南服開闢廣西勲勞懋著不意桂林之役衆寡不敵靖忠自矢竟以身殉義烈允彰稽考舊典有立祠致祭之例爾部詳察具奏尋
議建祠於廣寧門外春秋致祭得
㫖允行並
命以定南王妃白氏李氏配饗
康熙十八年三月
諭禮部自古帝王敦重倫常篤念勲舊必有褒嘉之典以示推恩孝昭皇后徳著椒宮母儀天下懿範如在每切追思其父遏必隆簪纓世裔宣力累朝忠殫謀猷功存弼亮況篤生賢淑佐理宮闈宜加表揚垂諸久逺已敕所司特為建立祠堂其妻縣主夙剌溫㳟克昭家訓宜並祔享朕親製碑文勒之貞珉告成之日應賜諭祭祠
建於安定門外嵗以春秋遣官致祭
雍正元年三月
命建定南將軍一等公諡勤襄佟圖賴安北將軍內大臣都統一等公諡忠勇佟國綱領侍衛內大臣一等公諡端純佟國維祠祠在朝陽門外祠內三案勤襄公佟圖賴居中以一品夫人覺羅氏配忠勇公佟國綱左以一品夫人他塔刺氏溫都氏配端純公佟國維右以一品夫人赫舍里氏配嵗以春秋遣官致祭是年
命建一等公大學士諡文襄圖海祠祠在徳勝門外祠內一案以一品夫人覺爾禪氏鈕祜祿氏配嵗以春秋遣官致祭
乾隆二年
命嵗祭宏毅公額亦都祠祠在安定門外春秋諏吉即其本宗祠遣官致祭十四年三月
諭人子報本之忱必念爾祖國家酬庸之典爰及所生大學士公傅恆夙夜宣猷贊襄機務前因金川番蠻不靖丹誠奮發自請督師維時朕以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鍾慶椒塗聮輝懿戚悉由乃祖乃父積厚流光誕茲良弼陛辭之際朕欲加恩賜立祠堂秩於祀典大學士公傅恆奏稱臣仰䝉高厚榮賁先人實出至願如果憑仗天威肅清荒徼凱旋之日擬當懇請殊恩今威信逺孚番酋效順膚功克奏美著旂常宜考彝章以示優錫其照勲臣額亦都佟國維之例敕建宗祠春秋致祭增光爼豆用奬忠勲尋建祠於東安門內正祠五間太子太保內大臣議政大臣內務府總管一等男追封一等公諡恪僖哈世屯居中以一品夫人覺羅氏配戶部尚書內務府總管一等男追封一等公諡敏果米思翰左以一品夫人穆溪覺羅氏博爾濟吉特氏配一等男兼察哈爾總管追贈一等公諡壯慤李榮保右以一品夫人覺羅氏配春秋諏吉遣官致祭三十五年十一月
諭前以大學士忠勇公傅恆體國公忠鞠躬盡瘁已降㫖入祀賢良祠復念傅恆曩者金川奏績時以其祖父世篤忠貞流光鍾慶曾諭令建立宗祠自其曾祖哈世屯以下定為春秋致祭今傅恆自應令其一體入祠酬庸爼豆至尚書果毅公阿里袞宣力殫忱克彰勞勩昨歲賜䘏時曾令入祀賢良祠今思其先世額亦都遏必隆並以崇勲建有宗祠得膺祀典阿里袞亦宜附食邀榮而其父領侍衛內大臣尹徳尚未列入著與阿里袞一併入遏必隆宗祠用奬勲藎該部即照例行
盛京賢王祠
乾隆十九年九月
諭朕由吉林至盛京周覽山川形勝敬稽
實録所載仰見
列祖締造艱難維時宗室諸王克奮忠勤功成百戰開國翊運之勲彪炳簡冊深切景念思盛京為龍興重地國初諸王功烈懋著如此並宜建祠以酬舊勲而示來許此地現有怡親王祠應將
太廟配享之通達郡王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獻郡王及禮烈親王饒餘親王鄭簡親王頴毅親王一併崇祀即命曰賢王祠令所司春秋致祭應行典禮該部詳議以聞祠內碑文可移於正中鐫勒此㫖永昭我朝宗功元祀之鉅典四十三年八月大學士等遵
㫖議奏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一併入祀盛京賢王祠從之儀具
大清通禮
蘭州忠勇祠
雍正九年正月
命建忠勇祠於蘭州以祀西征陣亡將士
世宗憲皇帝諭曰朕命以酒三爵遙酹陣亡將士鄂善將酒齎往軍營凡陣亡將士每名以羊一隻奠祭宣朕憫惻傷悼至意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以上所列並皆
特建祠宇列於羣祀者至直省祀典附載於後
直省所在神祠
〈臣〉等謹按直省禦災捍患諸神於民有功徳者加
封號立專祠謹按年月先後彚次如左
順治三年以黃河著異加
封浙人謝緒為顯佑通濟之神廟祀江南宿遷縣〈互見山川門〉
康熙十九年六月以平定臺灣
封海神天妃為䕶國庇民妙靈昭應𢎞仁普濟天妃遣官
詣福建莆田縣致祭
雍正三年六月浙江撫臣疏請廟祀江海保障諸神乃
封春秋吳國上大夫伍員為英衛公廟祀錢塘縣唐吳越王錢鏐為誠應王廟祀臨安縣宋張夏為靜安公廟祀蕭山縣明紹興知府湯紹恩為寧江伯廟祀紹興府四年河臣奏言明工部尚書宋禮開㑹通河用汶上老人白英䇿分水濟運事載史冊舊有廟祀請加封號乃
封宋禮為寧漕公白英為永濟之神於汶上縣祠廟祭之五年九月四川撫臣疏稱都江堰口廟祀李二𭅺有功蜀地請加封號下禮部議言史記漢書載蜀守李冰鑿離堆穿三江功績可考灌縣志內有使其子二郎鑿山穿江之語元至順初曾加封號今應並崇祀典請
封李冰為敷澤興濟通佑王其子二郎為承績廣惠顯英
王廟祀灌縣從之八年加
封浙江顯佑侯戴繼元為保濟顯佑侯廟祀徳清縣又封故廣東雷州府海安營水師副將姜起龍為英祐驍騎將軍之神廟祀徐聞縣海口十二年以江西鄱陽湖舊祀唐代忠臣張巡
封為顯佑安瀾之神廟祀浮梁縣
乾隆二年加
封天妃為䕶國庇民妙靈昭應𢎞仁普濟福佑羣生天
後三年四月以河臣疏言河神靈應
封河南人黃守才為靈佑襄濟之神廟祀陳留縣四年四月河臣疏言清口廟神張祥濟漕有應
封為彰靈衛漕之神廟祀清河縣八年
封故蜀漢禆將武當為顯佑英濟廣福王廟祀廣西義
寧縣二十二年加
封天后為䕶國庇民妙靈昭應𢎞仁普濟福佑羣生誠感咸孚天后四十七年三月以陳留河神舊封靈佑襄濟王屢著靈應奉
㫖於其子孫內賞給奉祀生一人世傳勿替又以順治年間總河朱之錫功著南豫二省沒為河神屢著靈應
封為助順永寧侯令有司照例致祭
直省聖賢忠烈名臣祠墓
康熙二十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詣
盛京
駐蹕灤州日遣官往伯夷叔齊廟行禮
諭曰伯夷叔齊古之聖人清風可仰爾等前往可焚香展
敬三十六年
西巡至陜西奉
諭趙良棟乃為國宣力之臣來朝經過其門遣皇長子及部院諸臣往奠致祭一次陳福曾為國効力適至此地亦著致祭一次
乾隆十五年八月
皇上巡幸中州於
御道所經三十里內前代名臣忠烈先賢祠墓遣官致祭名臣以從祀
帝王廟者為斷如伊尹周公許逺呂䝉正范仲淹司馬
光王曾韓琦岳飛九人先賢以從祀
聖廟者為斷如子貢韓愈程顥程頥邵雍朱子許衡七人其祠墓均遣官祭醊又如殷比干墓漢闗帝墓晉嵇紹祠唐顔真卿墓並以忠義卓越千古一體遣官致祭又直𨽻省
御道所經三十里內有唐宋璟墓
國朝魏裔介墓一以從祀
帝王廟一以入祀賢良祠均照例遣祭十六年
聖駕南巡遣官於山東祭
元聖周公廟於江南祭周泰伯季札言子游晉卞壼宋曹彬范仲淹宗澤韓世忠明常遇春方孝孺
國朝于成龍傅臘塔湯斌張伯行陳鵬年等祠墓於浙江遣官祭唐陸贄錢鏐宋岳飛明于謙王守仁
國朝徐潮等祠墓皆如中州遣祀之例二十二年二
十七年三十年
聖駕南巡凡
御道所經三十里內先賢忠烈名臣祠墓均遣祭如例
特命以故大學士徐本入祀本省賢良祠並遣官致祭
其墓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聖駕南巡
御道所經三十里內聖賢忠烈名臣祠墓均遣祭如例
直省賢良祠
雍正十年二月
諭我朝從前文武大臣持躬正直奉職公忠樹績建勲完名全節者朕已降㫖於京師建賢良祠永逺展祀因思外任大臣鎮撫封疆宣猷布化忠勇效命威愛宜民其政績卓然可紀者若於身故後立賢良祠俾永膺祀典既足慰兵民懿好之公亦足為後來居官者之勸如近日將軍蔡良提督張起雲總兵蘇大有魏翥國皆素有賢聲勤勞王事而歿於官者允宜在賢良之列著直省各於省㑹之地立祠其與祀之人追溯從前恐稽查未確或致濫膺即從近年為始而後有應請入祠者該督撫於一人具一本請㫖不必彚奏
直省忠義節孝等祠
雍正二年
諭旌表節義給銀建坊民間往往視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冺沒不能使民間有所觀感著於學宮內建忠義祠一所立石碑一通於學宮附近處購買基地建節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其石碑牌坊將前後忠孝節義之人悉標姓氏於其上已故者設牌位於祠中春秋祭祀用闡幽光以垂永久
直省祭厲
順治初年定直省府州縣各立厲壇於北郊府稱郡厲縣稱邑厲咸以有司承祭
親王郡王家廟
〈臣〉等謹按杜典宗廟門有諸侯大夫士宗廟一條今以臣下家廟應退附吉禮之末我
朝親王郡王皆令立家廟葢即古者諸侯立廟之禮至品宦之家祭及士庶之寢薦載在
大清通禮者亦即古者大夫士庶家祭之禮謹稽定製
具載於篇
崇徳元年定宗室封王者立家廟致祭
順治五年定宗室封王無嗣者於
太廟後殿兩廡祔祭有嗣者令其子孫立廟致祭又定莊親王立一廟禮親王巽親王謙郡王共立一廟肅親王立一廟饒餘郡王端重親王共立一廟頴親王顯承郡王共立一廟豫郡王立一廟克勤郡王衍禧郡王共立一廟
雍正九年定怡賢親王立一廟凡親王郡王廟制廟七間南向中五間為堂左右二間為夾室堂後
楣以北分五室中奉始封之王世世不祧高曾祖禰依世次為二昭二穆昭東穆西親盡則祧由昭祧者藏主於東夾室由穆祧者藏主於西夾室庭繞以垣南為中門又南為廟門左右各設側門東西廡各三間東藏遺衣冠西藏祭器樂器廟重簷丹楹彩桷緑瓦紅堊壁階戺三出陛各七級門繪五色花草出陛如之焚帛罏在中門之內庭東南隅刲牲房在中門之外西間歲以四時仲月諏吉祭其始封祖及高曾祖禰五世仲春之祭並出祧主合食儀具
大清通禮
貝勒貝子宗室公家廟
貝勒貝子宗室公家祭立廟五間南向中三間為堂後楣以北分五室奉始封祖暨高曾祖禰兩旁為夾室奉始封而下親盡祧主廟及大門均緑瓦紅堊壁階五級廟不重檐門不備采餘如前制儀具
大清通禮
品官家廟
品官家祭立廟於居室之東一品至三品官廟五間中三間為堂左右各一間隔以墻北為夾室南為房堂南檐三門房南檐各一門階五級庭東西廡各三間東藏遺衣物西藏祭器庭繚以垣南為中門又南為外門左右各設側門四品至七品官廟三間中為堂左右為夾室為房階三級東西廡各一間餘制與三品以上同〈世爵公侯伯子視一品男以下按品為差等〉八九品廟三間中廣左右狹階一級堂及垣皆一門庭無廡以篋分藏遺衣物祭器陳於東西房餘與七品以上同〈在籍進士舉人視七品拔嵗副貢生視八品〉堂後楣北設四室奉高曾祖禰四世皆昭左穆右妣以嫡配南向高祖以上親盡則祧遷室祔廟均依昭穆之次東序西序為祔位伯叔祖之成人無後者伯叔父之成人無後及其長殤〈十六嵗至十九〉者兄弟成人無後及其長殤中殤〈十二嵗至十五〉者妻先歿子姓成人無後及其長殤中殤下殤〈九嵗至十一〉者皆以版按行年墨書男統於東女統於西東西向嵗以春夏秋冬仲月擇吉致祭儀具
大清通禮
庶士寢薦〈庶人附〉
庶士〈貢監生員有頂帯者〉家祭於寢堂之北為龕以板別為四室奉高曾祖禰皆以妣配位如前儀南嚮前設香案總一服親男女成人無後者按行年書紙位祔食男東女西事至則陳已事焚之不立版嵗以春夏秋冬節日出主而薦庶人家祭於正寢之北為龕奉高曾祖禰神位嵗逢節序薦新儀具
大清通禮
皇朝通典卷五十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一
禮〈嘉一〉
〈臣〉等謹按杜典嘉禮一門凡冠婚朝㑹之儀尊崇冊封之典章服車輅之制節文度數靡不詳備顧冠禮自宋明以來雖或考定其制而當世鮮有行之者伏惟
國朝典章明備宜古宜今要皆崇實斥虛以為億萬世遵守冠禮今既不行自無庸纂述茲敬考
冊府所載
列聖繼承嘉慶疊臻彞章隆洽儀文之盛並敬謹纂紀焉
至於冠服輦輅旗章之制悉經
睿裁以次釐正彚為
皇朝禮器圖式一書謹稽圖說詳著於篇並從㑹典通禮之例按次編載於杜典名目條例亦多有増刪更定仍各加案聲明於後至杜典所載雜議各條多出臣下一時之論我
朝禮典悉遵
皇制所有雜論無待採輯茲不復編列雲
元正冬至朝賀
〈臣〉等謹按杜典有元正冬至受朝賀一條列於服章名物之後今以朝㑹之儀典禮尤大謹首載於篇以為嘉禮之冠伏考
國朝定製元正嵗始
臨御正殿王公百官及外國陪臣慶賀行禮中外一家
整齊嚴肅儀至隆也冬至朝賀則以
南郊大祀嵗必
親行用是改於次日行禮凖古酌今允堪垂憲萬世凡朝賀禮儀嵗恆舉行茲不臚述惟恭載始制及更定諸大端並祗奉
諭㫖遵行者以昭典則焉
天命元年正月丙辰朔
太祖高皇帝御殿行慶賀禮始定朝儀
天聰元年正月己巳朔
太宗文皇帝御殿受朝不作樂停筵燕六年正月己亥朔御殿受朝賀次日筵燕崇徳元年定元日長至進表行慶賀禮惟長至不設燕又定元旦前三日至第九日各官皆朝服
順治元年正月庚寅朔
世祖章皇帝御殿受朝賀停筵燕免上表並年例進獻十
一月戊申以
南郊禮成
御殿受朝賀二年十二月定元旦前後七日王公百官皆
朝服凡元旦慶賀先
御武英殿內大臣兩翼䕶軍統領䕶軍㕘領侍衛等內三院都察院大臣及禮部執事各官行禮畢
御太和殿衆官跪迎及
陞座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奉表於階上行禮次兩翼滿洲蒙古漢軍各官次漢文武百官次朝鮮國進貢使臣次外國諸王使臣次吐魯畨回回哈宻衛人及棟蘇固爾地方喇嘛等行禮八年四月定元旦冬至禮儀
上詣
皇太后宮行禮畢還宮
御太和殿鳴鐘鼓作樂諸王文武百官行慶賀禮又定長
至節於次日
御殿受賀如元旦儀九月頒慶賀表箋式於各藩王及督
撫提鎮等衙門又定元旦長至及
萬夀聖節為三大節在外直省文武官均設香案朝服望
闕行禮與京朝官同
康熙六年十一月丁未冬至戊申
聖祖仁皇帝御殿受朝賀以
世祖章皇帝配
天禮成
頒詔大赦
雍正元年正月辛巳朔
世宗憲皇帝詣
夀皇殿行禮不陞殿受賀禮部等奏言帝王即位首重元正元者嵗之始正者月之始也故曰春王正月所以紀即位之始也雍正元年為
龍飛之首嵗
皇上孝思㒺極即不陞殿受賀而羣臣奏表之禮斷不可缺臣等請雍正元年元旦在京諸王百官恭進
皇太后表文
皇上表文仍照例呈覽交內閣收貯將此表文式頒示朝鮮及直𨽻各省於雍正二年具奏冬至
萬夀節雖不受賀其表文亦照例具奏交內閣收貯從之
十一月辛丑冬至壬寅
御殿受朝賀以
聖祖仁皇帝配
天禮成
頒詔天下先是
諭大學士等曰朕惟
聖祖仁皇帝大禮告成普天同慶朕陞殿頒布恩詔蓋以賀
列祖之鴻禧慰萬方之誠悃也然朕思念
顧復深恩中心哀慕今未滿三年不忍陞殿受賀著內閣九卿等詳察典禮酌古凖今務期於理允協庶朕心得安尋大學士等奏言謹按漢禮儀雲冬至之日宗祀明堂登靈臺大赦百官稱賀此冬至配天行慶之明文也自晉至唐宋皆隆其儀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大慶殿為明堂合祭天地三聖並侑大慶禮成百官奉表上賀其後仍之名曰慶成禮明㑹典載大祀禮成次日御奉天殿受賀我
朝會典載冬至
南郊禮成次日
御殿百官進慶賀表臣等伏思先王制禮原以節情鉅典
攸宜古今不易懇祈
俯允禮臣所請以二十六日
御殿諸王羣臣上表行禮頒
聖祖仁皇帝配
天恩詔誠於典禮符協得
㫖諸臣酌古凖今詳察典禮具奏朕今亦難固卻但朕中心實甚不安著允諸臣所請行二年正月丙子朔
御殿受朝賀宣表十二月
諭大學士等曰朕即位之初諸王大臣奏請元旦陞殿受賀至再至三朕無可如何准於次年受賀今年元旦陞殿讀表時朕聴之不禁心傷悽然垂淚今尚未過三年著停止行禮諸王大臣復請陞殿行禮又
諭曰諸王大臣雖請朕俯順輿情亦當思仰體朕意朕意以為行慶賀禮以示萬國不若盡孝道以示天下二年元旦因行元年之禮故允所請去年允行長至之禮因
聖祖仁皇帝配
天大典朕不得已勉從衆請至於御殿進表受賀不比尋常之御殿謝恩行禮也朕降此諭㫖諸王大臣著即遵行諸王大臣又奏孝經言天子之孝得萬國之懽心以
事其先王今元旦
陞殿受賀錫福兆人
聖祖仁皇帝在天之靈必為欣慰與孝經之義相合得㫖諸王大臣引據經典陳懇再三著准行禮其表文但行呈進不必宣讀七年十二月
諭元日朝賀凡三品以上之大臣年逾七十者不必隨班行禮竢百官朝賀禮畢朕還宮後至乾清門行禮八年
正月元旦令節以逢
祈穀齋戒日期改於初六日行朝賀禮十二年正月元旦
令節遇
祈穀齋期改於初九日行朝賀禮
乾隆元年正月丙申朔
皇上御太和殿中和韶樂設而不作諸王公文武各官朝鮮使臣進表行慶賀禮表文不宣讀十二月
諭今嵗元旦乃朕御極元年朝正大典禮制攸闗且在
皇考大事百日之外是以勉從諸王大臣所請御殿受朝明年元旦尚在二十七月之內陞殿受賀朕心不忍不必陞殿行禮三年十一月庚申冬至壬戌
御殿受朝賀是年以冬至次日恭遇
聖祖仁皇帝忌辰改於後二日行禮十八年十一月諭元旦長至萬夀三大節外省文官臬司以上武官副將以上例得隨進表箋稱賀朕思督撫提鎮封疆大吏事皆專達表賀為宜藩司副將既不得專達章疏其由督撫附進表箋亦可不必且不過由部送閣存貯並不呈覽此亦向來虛文陋習甚無取焉其㮣行停止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冬至辛亥
御殿受朝賀以回部平定
頒詔中外二十七年八月通政使司奏言此次貴州廵撫喬光烈慶賀本章面用黃綾內加黃簽與各省督撫本章互異請
欽定式様以昭畫一得
㫖嗣後慶賀本章著照喬光烈之式二十八年二月通政使司奏言凡恭逢慶賀之期在京各部院衙門陳奏尋常事件俱用黃摺況慶賀本章事闗大典請嗣後恭遇慶賀
皇太后
皇上本章及貼黃俱用黃紙其面頁仍用黃綾黃簽本內及貼黃俱毋庸另行加簽從之四十五年禮部議奏東三省地方所進慶賀表文改用清文至各省凡有駐防處所慶賀表文俱改用清文以昭畫一從之四十六年十二月
諭明年元旦係上辛祈穀齋戒日期所有元旦應行拈香各處仍親詣行禮初五日陞殿受賀凡朝賀儀節具
大清通禮
聖節朝賀
〈臣〉等謹按杜典不載聖節朝賀而開元禮則有千秋節朝賀儀唐以後聖節上夀禮與元正等自應別立專條以昭盛典洪維我
朝定製
萬夀聖節進表慶賀與元正冬至並稱三大節
聖祖仁皇帝御極六十餘年深仁厚澤淪浹人心恭逢聖節慶洽敷天康熙癸巳嵗以
六旬萬夀
特頒恩詔遐邇均霑至羣臣請上
尊號則謙而不居詳載
萬夀盛典一編
世宗憲皇帝於
萬夀之年屢頒
諭㫖禁止慶賀我
皇上仁夀凝禧誕膺景福自
臨御以來毎遇
旬慶之年皆先期
諭止祝頌嵗庚子
七旬萬夀億兆臣庶願効歡舞用申祝
嘏之忱既有
詔勿事而
恩澤覃敷凡慶典所宜舉行咸秩維昭臣等恭紀大典
仰見
皇上以聖繼
聖行慶施惠
夀宇熙洽
純嘏綿長為從古所未有自今以始億萬斯年盛徳延洪曷勝無疆之頌雲
崇徳元年定
萬夀聖節進表朝賀儀與元日同
順治八年四月
萬夀聖節鹵簿大駕全設
世祖章皇帝先詣
太廟行禮次詣
皇太后宮行禮畢
御殿受朝賀
康熙元年三月
萬夀聖節
聖祖仁皇帝率諸王大臣詣
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
慈和皇太后宮行禮畢
御殿受朝賀自是恭遇
萬夀聖節皆詣
兩宮行禮如儀四十二年三月
聖祖仁皇帝五十萬夀詣
皇太后宮行禮停止朝賀筵燕
頒詔天下五十年三月
萬夀聖節前期諸王貝勒文武大臣等奏言今當五十年
昇平之㑹中外臣民喁喁引領懇祈
誕受尊號以慰輿情我
皇上徳盛不居屢詔未允臣等不敢更請茲恭遇萬夀聖誕乃敷天率土衢歌封祝之時仰祈
御殿受賀以愜中外諸臣及士子兵民人等之望得㫖朕於夀日停止朝賀已二十餘年茲諸王羣臣以今嵗當五十年昇平之㑹特請御殿行禮以愜中外官員士子及兵民人等仰望之心公疏奏陳詞意誠懇朕勉順羣情應如所請屆期
親率諸王貝勒貝子公內大臣大學士侍衛等詣皇太后宮行禮畢
御殿王以下文武諸臣上表慶賀如儀停止筵燕五十一年十一月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諸臣等以明嵗
萬夀六旬聖誕請上
尊號
詔不許五十二年三月直省官員紳士耆庶咸赴京分建
綵棚自西直門至
暢春園相屬二十里禮部奏言毎嵗恭遇
萬夀聖節王以下文武各官朝服七日在
暢春園蟒袍補服今嵗恭遇
萬夀六旬大慶非尋常可比應自三月初一日至三十日咸朝服蟒袍補服嗣後毎遇十年照此例行得
㫖著自初一日至二十日前期
親奉
皇太后御輦陳大駕鹵簿由
暢春園回宮直𨽻各省官員士庶夾道跪迎耆老等跪獻萬年夀觴
賜老人等夀桃及食品皆徧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
官員兵丁皆於誦經處跪迎並
賜以食品是日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廟
社稷
頒詔天下又
命查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漢人大學士以下民以上年逾六十五嵗者奏聞擇日賜燕再查七十以上老婦另日宣至
皇太后宮賜燕〈詳見優老〉至日
親率諸王公大臣等詣
皇太后宮行禮畢
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及致仕官員行慶賀禮八旗兵丁
直𨽻各省耆老士庶齊集
午門外
大清門內叩祝行禮
駕回宮內大臣侍衛內閣翰林院禮部都察院詹事府等
衙門侍直官員詣
乾清門行禮是日
躬奉
皇太后幸暢春園王以下滿漢文武官員直𨽻各省耆老
士庶於各誦經處跪送六十年三月
萬夀聖節諸王公大臣百官合詞請上
尊號曰聖神文武欽明濬哲大孝𢎞仁體元夀世至聖皇帝聖祖仁皇帝謙讓不許並
命停止慶賀直省老民等詣京叩祝並進土産諸物皆卻
之仍賞賚有差
雍正元年七月
諭諸王大臣及內外文武各官朕惟自古帝王撫御寰區治化隆盛中外臣民紀功述徳頌禱情殷故天保之詩卷阿之什擬升恆於日月期純嘏之彌長祝釐之詞形諸歌詠者往往有之我
聖祖仁皇帝御極六十餘年至治神功參兩
天地深仁厚澤超邁百王薄海內外無不食徳飲和淪肌浹髓臣工黎庶無以致其感激愛戴之誠故毎於
萬夀聖節京師暨直省各建道場誦經祝夀總因聖祖仁皇帝恩徳及人者至乆感人者至深諸臣於無可報答之中勉竭忱悃以普天同慶之心傚華封稱祝之意在諸臣亦藉以自盡其心耳今朕嗣位之初夙夜祗懼不敢少懈所以立政圖治者安能及
聖祖之萬一爾諸臣於朕誕日倘仍照從前建立道場則自此以後將成定例在京王公以下及部院等官未免從事靡文稽遲公事在外文武大吏亦恐科派屬員貽累地方且以有用之財供無益之費既非朕以勤儉勵有位之心又非朕以康阜期海內之意尚虛文而無禆實政朕甚無取焉特宣布中外於朕誕日毋得建立祝夀道場但冀內外諸臣各殫厥心勉襄化理勤修職業利濟蒼生以慰朕宵衣旰食之焦勞即不啻天保卷阿之祝頌矣若不遵諭㫖朕必加以處分不少寛貸五年
閏三月
諭內外諸臣曰朕聞㑹試舉人感朕特恩以今年為朕五十萬夀特於京城寺廟設立經壇以申頌祝之意此舉甚為虛妄朕臨御天下孜孜求治凡所行之事惟以循理為本誠以理之所在即
天意所在感孚黙應捷於影響若朕所行悉合於理則問心無愧之處即可以對越神明而輿情之頌祝與否皆可置之不問也朕儆戒乾惕之功無時或釋舉人乃平日讀書明理之人當傚法古之聖賢豈可為此世俗妄誕之舉且朕正念士子貧寒歸途艱於資斧是以賞給路費今乃費於無用之地尤不能體朕之心矣其所設經壇即行禁止朕又聞各省督撫因朕今年五十萬夀欲購覔玩好之物以為進獻者此舉尤為不可夫地方大吏偶有進獻方物土産者不過藉此以達其瞻仰之意而朕之酌量收納則又復隨便分賜廷臣者亦所以聯君臣上下之情若今年亦只照毎年之例備辦尚准其奏達朕前倘別有玩賞之物則㮣不寓目朕仰賴
皇考福庇在藩邸數十年所蓄器玩頗有及即位後見宮中傳貽古玩器皿皆質樸之物實無竒異為人所罕見者視朕藩邸所藏尚屬不逮朕深用抱愧於懐當日二阿哥在東宮時廣蓄竒巧珍貴之物數倍於
皇考宮中之所有朕仰思
皇考恭儉至徳實可垂法萬世欽服之誠切於五內益覺二阿哥之所為當為鑒戒也朕既深知二阿哥之非若此時復留心玩好廣收進獻則將來子孫之賢而有識者豈不以此為朕躬之累乎朕意欲俟暇時將宮中所有之物或為
皇考傳留或朕藩邸舊蓄一一分晰標記以明
皇考之儉徳俾世世子孫共知之又安肯多收玩好以滋朕心之愧乎朕澄清吏治令督撫諸臣共勵亷隅即量子公費不過供其日用之需安有餘資搜求玩器倘轉索之於屬員則又開下吏逢迎奔競之漸尚望其秉公督率整飭官方乎朕心惟以民安物阜為美薦賢舉能為貴倘督撫等秉公察吏實心為國行一利民之政勝於獻希世之珍也薦一可用之才勝於貢連城之寳也當年
皇考五十萬夀時朕再三懇請慶賀不䝉
俞允今朕五十夀誕躬自舉行於心實有未安至於設立經壇建立碑亭等事在
皇考當日甚鄙而厭之因見諸臣籲懇之切隨便聴其舉行乃朕所深悉者而其中羣下隱情在
皇考實不能深知朕居子臣之位四十年於臣庶情形皆所親見是以不肯復為內外諸臣其共體朕心祗遵朕諭殫極誠意屏絶虛文勉之勉之四月復
諭曰朕今年五十已有諭㫖不行慶賀禮昨楊名時南天祥奏摺俱稱今年進京慶祝萬夀朕思
聖祖仁皇帝乆道化成聖徳神功際天蟠地當年五十聖夀之時尚未允行慶賀之禮朕臨御以來雖時時有勵精圖治之念乂安海宇之心而實在善政善教可以造福於
社稷蒼生者何事可以自信正當君臣交相儆勉期於有成又安可為此粉飾之事以滋煩擾乎朕之待下惟有一誠諸臣果矢誠懇之念於隱微寤寐之中尊君親上如詩書所載元後父母之誼豈不勝於拜舞彤墀效稱觴祝嘏之儀節乎外任諸臣俱不必具本奏請來京只照常年之例行若有因地方事務應來陛見者朕自另降諭㫖其各省耆民等若有欲來京慶祝者地方官切止之髙年之人長途䟦渉未免勞頓非朕體恤之意倘違朕㫖而來俱不許奏聞朕亦不加以恩賜伊等若果有感恩戴徳之忱何不訓誨子弟勸導鄉人使各為善良各務本業而乃僕僕道路以為報効朝廷乎再各省地方若有指稱萬夀設立經壇或聚集梨園諠譁糜費者此皆生事不安本分之徒誘惑愚人希圖財利尤宜嚴禁地方官不行禁止經朕訪聞定照欺罔之律治罪將此通行各省並轉飭各府州縣咸使聞知
乾隆元年八月
萬夀聖節
皇上詣
雍和宮行禮畢還
宮詣
皇太后宮行禮停止慶賀
諭諸臣曰朕前降㫖三年之內不行慶賀禮今八月十三日為朕誕辰禮部循例題請已降㫖停止行禮並令朝臣勿穿蟒袍補服所有外省慶賀本章俱著內閣發還五年八月
萬夀聖節
御殿受朝賀前期
諭曰八月十三日為朕誕辰聞內外臣工以今年為三十萬夀之期欲行慶賀貢獻之禮朕甚不取今年春間外省督撫提臣中有請八月進京陛見者朕批諭止之蓋朕年甫及壯不言慶賀且朕所望於內外臣工者總在實心實政為國家宣猷効力不在稱觴祝嘏之儀文著即傳諭內外臣工等仍照常年之例行若有在常例之外者俱著停止六年八月
萬夀聖節
上廵幸熱河詣
皇太后行宮行禮畢
御行殿扈從諸王公文武大臣官員暨外藩䝉古王以
下行慶賀禮先是禮部奏言
萬夀聖節恭遇
聖駕廵幸扈從王大臣官員應於
行宮前行慶賀禮其班位王公大臣在網城內三品以下官在網城外在京王公大臣官員於
午門前行慶賀禮其筵燕應行停止從之自後每嵗
廵幸熱河恭遇
聖節慶賀之禮俱照此行十五年四月
諭曰今年八月為朕四十夀辰閱督撫諸臣奏摺有陳請來京慶祝者各省將軍督撫皆有封疆重任豈有㮣離職守來京慶祝之理一處陳請他處從而效之若明知不能悉允所請而各繕本章往來批答徒成具文豈君臣間以至誠相孚之誼耶當年
皇祖聖祖仁皇帝四十五十聖夀
皇考世宗憲皇帝五十聖夀俱未行慶賀禮
皇祖夀登六十始允臣民之請舉行慶賀今朕四十夀辰未屆應行祝嘏之時何必遽事紛紛陳奏著傳諭各省文武大臣不必具摺奏請來京諸臣其明體朕意八月
萬夀聖節
御殿受朝賀如常儀二十四年十月
諭曰雍正五年恭值
皇考五十萬夀因㑹試舉人請於京城寺廟設立經壇以
申頌祝欽𫎇
頒諭禁止並
勅各直省督撫毋得因萬夀進獻玩好
聖訓有雲朕心惟以民安物阜為美薦賢舉能為貴倘督撫等秉公察吏實心為國行一利民之政勝於獻希世之珍舉一可用之才勝於貢連城之寳仰見我
皇考恭儉聖徳實為萬世訓行朕嗣服以來屢諭各督撫等不得於方物之外別有進獻諒內外大小臣工無不明體朕意開嵗八月為朕五十夀辰惟恐臣僚中或以萬夀聖節欲購覔珍竒共申祝嘏其各省士民或且有設立經壇建立碑亭之事非先期詳悉傳諭必將競事浮華徒滋糜費甚非所以勵官常惜物力也朕心深所不取其飭禁之至在籍年老諸臣如尚書沈徳潛侍郎錢陳羣等若以隨班叩祝䟦渉逺來亦非朕優禮老臣之意況辛巳恭遇
聖母皇太后七十大慶以新春敬奉
安輿時巡南服諸臣就近迎鑾相見不逺又何必僕僕道路為耶著將此通行傳諭知之二十五年正月
諭來嵗恭遇
聖母皇太后七旬萬夀今年為朕五十誕辰仰荷上蒼福佑西陲大武告成普天同慶著於本年八月舉行恩科鄉試來嵗三月舉行㑹試俾多士並得觀光益宏嘉禧該部即遵諭行七月
諭今年為朕五十誕辰巳降㫖臣工等不得以合詞慶祝踵事繁文至督撫等各進土宜方物朕不過以其封疆大吏藉聯上下之情未可徑斥若藩臬兩司其位次本不宜貢獻前庚午年早經傳㫖飭禁惟託庸等數人以兼管闗差織造故不在遣卻之列乃今日調任甘肅布政使許松佶具摺進貢微特不悉朕意於體制亦屬冐昩已飭奏事處發還恐直省各員未能遍曉效尤之習不可不防其漸將此宣諭知之八月
萬夀聖節
御殿受朝賀如常儀三十四年八月
諭昔者朕五十誕辰恐直省臣民有啟經壇立碑亭貢獻稱祝之事或致糜耗物力曽預勅禁止之明年八月屆朕六十正誕意中外耆庶必有以週甲聖節非五旬大慶比欲申祝釐以抒愛戴者情固難卻而非朕心所樂從用是明切宣示朕臨御三十四年以來承
累洽重熙之盛海宇乂寧民氣恬樂復仰荷
上蒼眷佑連嵗屢豐方思上答
鴻庥宏敷闓澤以嘉惠吾民益臻熙阜國家之瑞莫大於
此且越嵗辛卯即恭遇
聖母皇太后八旬萬夀
璇闈慶典亙古稀逢朕將率天下臣民臚歡舞綵敬迓慈禧自當聴衢巷謳歌共展
尊親之義又何必因朕躬慶辰頻年祝嘏多此繁文縟節為哉其布告天下咸體朕意一切仍照二十四年所降諭㫖不必舉行各省督撫亦不必以來京叩祝為請並不必進奉珍玩及紬縀表裏等物至在籍大臣中如尚書沈徳潛夀屆期頤錢陳羣亦年逾八袠不宜復以逺渉勞筋力已諄復傳諭令其無庸親詣京師叩祝俾黃髪耆臣領袖江鄉父老攜杖呼嵩為熙朝盛事不亦美歟三十五年正月
諭國家茂膺多福瑞祉駢臻思與海內同茲嘉慶粵在壬申辛巳兩遇
慶典再開
萬夀恩科今嵗為朕六十誕辰明年恭逢
皇太后八旬萬夀仰惟
慈禧光被歡洽敷天允宜申錫無疆彚征葉吉用彰行慶作人之盛著於本年八月舉行恩科鄉試來嵗三月舉行㑹試俾多士忭舞觀光副朕錫類延
釐至意該部即遵諭行六月
諭向遇國家慶典衍聖公及五經博士俱有來京朝賀之例今思五經博士雖膺章服之榮究與各省紳士無異且其品秩不崇非若衍聖公之身膺顯爵者可比伊等趨詣闕廷無由一體延見加恩徒令其䟦渉往來致滋糜費甚無謂也嗣後五經博士凡遇慶典俱在各本籍隨班行禮其來京朝賀之例著永行停止至衍聖公孔昭煥昨已傳諭令其今年且不必來京將來遇有應行朝賀之事並著先期奏請候㫖遵行著為令八月
萬夀聖節
上率王公大臣等詣
皇太后宮行禮畢
御殿王公文武大臣官員行慶賀禮
賜宗室王公內廷大臣及諸外藩回部等燕四十三年十月兩江總督等以江浙臣民望幸甚殷恭懇於庚子春
南廵並請舉行慶典得
㫖該督等以庚子年適逢朕七旬萬夀欲就近舉行慶典則斷不可朕本意以庚子年為朕七旬慶辰越嵗辛丑恭逢
聖母九旬萬夀斯則敷天同慶自當臚歡祝嘏以抒萬姓悃忱今既不能遂朕初願尚復何心為已稱慶況朕蹕途所經老㓜歡迎扶擕恐後未嘗不顧而樂之若經棚戲臺侈陳燈綵㸃綴紛華飾為衢歌巷舞深所不取且非所以深體朕意也不特江浙臣民不當為祝釐之舉即凡內外大小臣工於朕七旬萬夀時亦均不得請行慶典以及進貢獻詩若伊等謂欲藉以申其尊敬之誠是轉増朕心之不悅尚得謂之忠愛乎但天下士民遇朕七旬皆不免望恩倖澤此則情理之常朕亦何肯因不舉行慶典併靳恩施乎著於己亥年八月舉行恩科鄉試庚子年三月舉行恩科㑹試以彰夀考作人之盛至各省漕糧於乾隆三十一年普免一次茲䝉
昊蒼眷佑累洽重熙敬體
天心愛養億兆用是再霈恩膏著於庚子年為始復行普免天下漕糧一次俾藏富於民共享盈寧之福所謂歛福錫民慶莫大焉四十五年正月元旦
御太和殿以
七旬萬夀
頒詔天下
賜王公文武大臣官員及外藩王公等燕八月萬夀聖節恭逢
駐蹕避暑山莊
御行殿扈從諸王公文武大臣官員暨外藩䝉古王以
下行慶賀禮凡朝賀儀節具
大清通禮
皇太后三大節朝賀
〈臣〉等謹案禮莫大於尊親典尤隆於錫類粵稽史冊咸稱媺焉欽惟我
朝以孝治天下自
列聖尊奉
慈寧定為三大節慶賀之禮
聖祖仁皇帝孝養
重闈數十年間儀隆典備
皇上尊奉
皇太后䖍恭
色養者四十一載問
安視膳典禮光昭恭逢
慈夀慶辰掖
輦稱觴自
六旬至
八旬盛典頻仍元正長至嵗必
躬率羣臣慶賀行禮推
恩錫愷周浹寰區不可勝紀謹稽三大節朝賀典禮以補
杜典之所未備雲
順治八年四月定
皇太后三大節禮儀是日
皇太后儀仗全設
皇帝
皇后詣
皇太后宮
皇太后陞內殿
皇帝
皇后先行禮畢還宮公主和碩福晉以下都統尚書子命
婦以上俱詣
皇太后宮行禮十年二月甲辰
世祖章皇帝率內大臣侍衛等詣
慈寧宮預行慶賀
皇太后聖夀禮乙巳公主和碩福晉以下一品命婦以上
行慶賀禮賜燕是年以
皇太后聖夀節在
社稷齋期改於前一日行禮
康熙八年定元旦冬至慶賀禮儀是日
太皇太后
皇太后儀駕俱全設
皇帝御禮服率王公內大臣侍衛暨都統尚書子以上咸
朝服先朝於
太皇太后宮畢次詣
皇太后宮行禮次
皇后御禮服率公主福晉命婦咸朝服朝於
太皇太后宮畢次詣
皇太后宮行禮十七年二月
太皇太后聖夀節
聖祖仁皇帝親撰表文率王以下文武大臣侍衛等詣太皇太后宮上表行禮十八年二月
太皇太后聖夀節
懿㫖以春分齋戒改於初十日行禮至日
聖祖仁皇帝率諸王文武大臣侍衛等詣
太皇太后宮行慶賀禮二十一年正月定
太皇太后
皇太后三大節慶賀行禮時令在京文武官員及直省進
表官員於
午門外行禮二十二年二月禮部議凡遇喜慶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宮行禮時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內大臣侍衛大學士等照常行禮八旗一品大臣及滿漢尚書俱令在
午門外衆班內行禮從之又定
寧夀宮行禮時置糾儀御史二人於
寧夀門外二人於儀駕末二人於
午門外監禮三十九年十月
皇太后六十聖夀
聖祖仁皇帝率王以下文武羣臣行慶賀禮四十九年十
月
皇太后七十聖夀儀與三十九年同六十一年十二月王
大臣等奏請雍正元年元旦詣
皇太后宮行慶賀禮奉
懿㫖停止行禮
乾隆元年十二月
諭內閣曰朕前降㫖明年元日停止御殿受朝
皇太后前照常行禮今奏知
皇太后𫎇降
懿㫖明年元日尚在
世宗憲皇帝二十七月之內皇帝既不受朝其王大臣赴慈寧宮行禮亦著停止二年十一月禮部奏
皇太后聖夀日
皇帝詣
皇太后宮進表儀注得
㫖毎年用進表儀注遇大慶之年用宣表儀注五年十
一月定
皇太后萬夀聖節大小臣工咸服蟒袍七日不理刑名著
為例六年
諭曰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恭遇
皇太后五十萬夀普天同慶伏查康熙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五旬大慶曽經賞賚八旗年老人等今年朕亦欲將在京八旗官員及男婦太監等年六十以上者加以恩賞此等老人於
皇太后自暢春園回宮之日欲瞻仰跪接者不必禁止其年老艱於步履者亦不必勉強十一月
皇太后聖駕進宮
皇上出西華門請
安奉
皇太后詣豐澤園進膳
萬夀聖節
上率諸王公大臣等行禮文武百官於
午門外行禮七年十月禮部奏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皇太后萬夀聖誕次日適屆冬至令節
皇上先期躬詣齋宮所有慶賀典禮請於二十二日預
為舉行得
㫖是十二年禮部議向例慶賀大典
皇太后宮行禮公主福晉以下止及一品大臣命婦嗣後二品命婦亦准入班行禮從之十四年正月
諭朕閱禮部所進儀注朝賀
皇太后行禮之世職大臣止列入公侯伯子而男爵則未之及葢因男爵原係二品向例惟一品大臣在長信門外行禮後以人數過少増入侍郎副都統而禮部所進儀注仍循前例不及男爵是五等之班竟闕其一未為允協著一併増入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六十聖夀豫建
夀安宮為奉觴之所
上親製
慈聖萬夀九如頌一篇以獻是月癸未
皇上奉
皇太后安輿自
暢春園進宮
上侍
皇太后膳於夀安宮稱慶凡九日乙酉
上率王公大臣詣
慈寧宮恭上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皇太后徽號進
冊寳禮成
頒詔天下戊子
皇太后聖誕日
上率王公大臣侍衛詣
慈寧宮行禮宣表文文武百官等俱於
午門外生監耆老於
天安門外各行禮自是月十四日至二十八日王公百官咸蟒袍補服不理刑名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十聖夀
上親撰
聖母皇太后七旬萬夀連珠詞製圍屏恭獻是月己酉上奉
皇太后安輿自
暢春園回宮每日
上侍
皇太后膳於夀安宮甲寅
上率王公大臣詣
慈寧宮恭上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純禧恭懿皇太后徽號進冊寳禮成
御太和殿
頒詔中外是日
上詣
慈寧宮侍
皇太后燕
上綵衣躬舞捧觴上
夀
皇子
皇孫額駙等以次進舞丙辰
上率王公大臣詣
慈寧宮行禮宣表文文武百官俱於
午門外行禮生監耆老於
天安門外行禮自是月初八日至二十八日王公百官咸蟒袍補服不理刑名是年以二十五日己未
皇太后聖誕日適逢
南郊齋期改於二十二日丙辰預行慶賀禮二十八年二
月通政使司奏言各省督撫慶賀
皇太后本章及貼黃俱請純用黃紙其面頁仍用黃綾黃簽本內毋庸另行加簽從之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十萬夀
上親製恭祝
聖母皇太后八旬萬夀
鴻稱積慶頌一篇以獻是月丙辰
上奉
皇太后安輿自
暢春園回宮是日
上率王公大臣詣
慈寧宮恭上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純禧恭懿安祺皇太后徽號躬進
玉冊
玉寳行禮每日侍
皇太后膳於夀安宮辛酉
皇太后聖誕日
上親撰表文率諸王公大臣詣
慈寧宮行慶賀禮宣表文文武百官暨原任候補候選人
員俱於
午門外行禮生監耆庶於
天安門外行禮禮成
御太和殿
頒詔天下是日
上詣
慈寧宮侍
皇太后筵燕
上綵衣躬舞捧觴上
夀
皇子
皇孫
皇曾孫以次進舞王公百官自是月初八日至三十日咸蟒袍補服不理刑名三十七年十一月
諭本月二十五日恭逢
皇太后萬夀慶節適當長至郊
天齋戒之期禮部奏請於二十二日行慶賀禮茲朕敬擬
先期二日詣
夀安宮侍膳慶祝又奉
諭奉
皇太后懿㫖向來每遇慶典令節皇帝詣慈寧宮朝賀至永康左門外即降輿歩入今皇帝春秋已逾六旬雖體氣強健精力如常而禮數過勞之處亦宜隨事撙節嗣後遇元旦行禮在慈寧門東階下降輿萬夀行禮在慈寧門西階下降輿並就門旁著內監設便座以資小憇以示惓惓愛䕶之意欽此朕欽承
慈命敢不祗遵著傳諭各該衙門載入儀注敬謹遵照凡
三大節
皇太后宮朝賀儀具
大清通禮
皇后三大節朝賀
〈臣〉等謹案杜典載開元禮有皇后至正受賀儀注而歴代則未詳焉
國朝定製
皇后宮慶賀禮以元旦冬至千秋節為三大節敬稽㑹
典所載著於篇中
順治八年四月定
皇后三大節禮儀是日
皇后儀仗全設
皇后詣
皇太后宮行禮畢還宮公主和碩福晉以下都統子尚書
命婦以上俱詣
皇后宮行禮
康熙八年元日設
皇后儀駕於
太和殿前〈時修 乾清宮尚未竣工〉設丹陛大樂於
中和殿前
皇后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宮行禮畢公主福晉以下一品命婦以上咸朝服
行禮冬至禮同十年定
皇后儀駕丹陛大樂設於
坤寧宮前十一年定
皇后千秋節慶賀儀與元日同
雍正六年定
皇后千秋節王公百官咸蟒袍補服
乾隆六年二月禮部奏
皇后千秋節恭進慶賀箋文向未列班行禮於典禮未
備嗣後文武各官擬於
午門外齊集行禮得
㫖仍照舊例行二十八年二月通政使司奏言嗣後各省督撫慶賀
皇后本章及貼黃請改用紅紙其面頁仍用紅綾紅簽本內毋庸另行加簽疏下大學士等集議應如所請惟面頁面簽亦用黃綾以昭畫一從之凡三大節
皇后宮朝賀儀具
大清通禮
皇朝通典卷五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
禮〈嘉二〉
御門聽政
〈臣〉等謹按
國初定製每日聽政必
御正門九卿科道各員齊集啟奏以為常典至雍正初始
定
御門之制凡部院折本下內閣者積如干件始得㫖舉行其儀至為整肅至每日
召見大臣
引對庶僚咨詢政治披閱章奏皆
臨御內殿寒暑無間仰見
列聖相承敕幾凝績宵旰勤求有
國史所不能盡書者茲恭纂
御門典禮為一篇列於常朝之前
順治二年定每日奏事吏戶禮兵工五部輪流首奏刑部常列三班並令翰林科道同奏事官齊進侍班記注
康熙六年七月
聖祖仁皇帝親政行慶賀禮畢
御乾清門聴政嗣後日以為常十三年令各部院漢司官照滿司官例隨堂官入奏十八年九月
諭大學士等朕每日聴政一切折出票簽應商酌者皆國家切要政務得失所係今後起居注官除照常記注外遇有折本啟奏俱令侍班記注二十一年九月
諭朕御朝太早各官於三四鼔趨赴朝會殊為勞瘁自今以後朕每日御朝聴政春夏以辰初初刻秋冬以辰正初刻為期啟奏各官從容入奏九卿詹事科道原係會議官員仍每日於啟奏時齊集午門如有年力衰邁及偶患疾病俱向本衙門説明免其入奏齊集此外各衙門及部院司屬官員俱停其每日齊集著各赴本衙門辦事每月常朝仍應照舊行二十三年五月
諭御史衛執蒲奏請御門聽政或以五日或以二三日為期其意葢欲君臣之間政事餘暇稍得休息也朕躬親庶政宵旰弗遑念致治之道務在精勤勵始圖終勿宜有間二十餘年以來於凡用人行政事無巨細罔不殫心籌畫早夜孜孜有如一日
郊
廟禋享必躬執事間有不親詣之時皆甚非得已至於內殿齋居幾微悉謹左右𥊍御咸所稔知在朕未明求衣辨色視朝日與大小臣工率作省成用熙庶績近念爾諸臣奏事勞苦少展御門晷刻俾得從容入奏非圖便安邇年海宇敉寧政事漸簡頃復諭部院事務應得歸併者酌量合奏期於簡要清省從此民生日康刑清政肅部院章奏當不期省而自省若必預定三日五日以為奏事常期非朕始終勵精之意也二十四年五月九
卿議言大朝之期
皇上視朝最早回宮進講後仍
御門聽政恐
聖躬太勞今四海昇平政事簡少請以後大朝之期及大
雨雪俱停止啟奏得
㫖朕御極以來孜孜圖治罔有暇逸惟期禆益國家乂安兆庶用臻上理非不自知其勞但念庶政叢集一日萬幾若從所請未免始勤終怠且恐不及詳察致有疎畧舛錯於政事得失所闗非細自後大朝之期一切章奏交送內閣遇大雨雪臨時請㫖其祁寒盛暑之時各部院果無應奏事宜方許暫止啟奏朕始終不欲一念倦怠晏安自便也二十九年十月給事中何金藺疏請酌
定
御門之期或三日或五日事應面奏者仍面奏請㫖至尋常奏章俱交內閣照例送進
諭曰朕惟致治務在精勤久道期於無斁朕躬親庶政早夜孜孜靡敢暇逸冀與大小臣工共圖熙績據奏用人行政條例具舉尋常奏章日煩臨御臣誼難安請酌定御門之期等語朕三十年來每晨聽政面見諸臣咨詢得失習以為常今若行更改非勵精求治初終罔間之道且與諸臣接見稍疎朕衷亦深眷念此奏不准行三
十二年十二月
諭曰朕觀近日政務簡少每日啟奏部院大臣中有年邁者甚屬勞苦自後年逾六旬以外大臣令其量力間二三日一來啟奏至折本內遇𦂳要事朕有㫖傳進爾等方來請㫖若無朕㫖爾部將折本彚齊亦間二三日一來啟奏尋大學士等奏言
皇上宵旰勤勞勵精圖治天下已享太平政務亦極清簡
臣等敢請每日奏章交送內閣
皇上隔三四日御門一次聽理引見人員與緑頭牌啟奏
諸事似於政事亦不致有悞
諭曰朕聽政三十餘年已成常規不日日御門理事即覺不安若隔三四日恐漸致倦怠不能始終如一矣此乾清門乃朕宮中亦有何勞但念年老大臣黎明從家中入奏甚為勞苦故有此諭朕仍照常每日聽政雍正元年四月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奏請
世宗憲皇帝御門聼政得
㫖
皇考梓宮尚在享殿安奉朕今即臨御正門理事心實不忍應俟奉安
地宮之後舉行諸王大臣復援典禮懇請再三乃允之二年定吏部奏事在各部院衙門之後三年定聽政日於翰林院編修檢討內按俸以四人侍班班在科道之上七年十二月
諭內閣十五日御門辦事奏事大臣及引見官員等俱著用補服嗣後朕臨御前殿照常用朝服至御門理事祗用補服遇應服蟒袍之日亦著補服蟒袍永著為例
乾隆元年十一月
皇上御門聽政先是雍正十三年十二月
諭曰據禮部奏請初十日御門辦事朕查雍正元年四月間諸王大臣奏請御門聽政
皇考聖意欲俟
山陵禮成之後經王大臣再三懇請始降
㫖允行計已五閲月矣今百日甫過朕即臨御正門理事
心實不安朕受
皇考付託之重所有國家政務在便殿隨時辦理不敢畧有曠廢其御門之典俟明春再行請㫖至是年二月復奉
諭曰禮部奏請二月十三日御門聽政朕思百日之後雖閲兩月但
皇考梓宮現在雍和宮朕即御門聽政心實不忍可俟梓宮奉移
山陵後再行請㫖十月
世宗憲皇帝山陵禮成至是月
皇上始御門理事如儀二年六月
御門聽政
諭曰連日仰蒙
上天降賜甘霖衆心感慶朕今日御門聽政復值㴻雨再降更為優渥念諸臣衣服未免霑濕大臣等著賞紗二匹凡陪奏侍班引見執事官員及侍衛等俱著賞紗一匹十一月
諭曰向來御門聽政大學士等俱不設氊墊惟圓明園奉
皇考特㫖鋪設而乾清門尚仍其舊原定製之意葢以君尊臣卑預防專擅之漸然亦不係乎此況古有三公坐論之禮大學士等皆年老大臣當此嚴寒就地長跪朕心特切軫念嗣後著鋪氊墊以示優禮至意又
諭曰朕御門聴政之時翰林院修撰編檢與科道一同侍班翰林班次在科道之上科道懸帶數珠而翰林未有定製朕思侍從之臣理應畫一嗣後修撰編檢亦著一體懸帶數珠以肅朝儀凡
御門聽政儀具
大清通禮
常朝
〈臣〉等謹按杜典以朔望朝參及常朝附入元正冬至受賀之內伏考我
朝定製以每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為常朝之期先期鴻臚寺奏請
御殿王公百官應謝
恩者及外國陪臣以次行禮若不
御殿則王公列坐於
太和門外百官列坐於
午門外糾儀官察其失儀者移時乃退常朝之外八旗官員則於月朔及十日二十日坐班左右翼王公分日坐班上三旗領侍衛大臣侍衛等每日坐班葢即唐時朔望朝參之意茲立常朝一門彚著於篇與
御門聴政並彰鉅典焉
崇徳元年定凡王以下各官陞賞或因事謝
恩者於毎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日行謝
恩禮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謝
恩皆啓奏進內行禮官員有功陞賞謝
恩者於
大清門外行禮如革職官不許具朝服行禮外藩王貝勒貝子等及外藩官謝
恩亦於常朝日行禮凡王以下文武官陞遷謝
恩者行三跪九叩禮
賜銀幣等物謝
恩行二跪六叩禮
賜食行一跪三叩禮凡賞賚謝
恩皆常服不賛八年定常朝之期王貝勒貝子公等一次不到者有罰若借稱有事失誤朝㑹者送法司治罪
順治八年九月定王以下各官以上陞級授官謝
恩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出師凱旋受賞謝
恩王以下文武官以上及喀爾喀貢使朝見俱設鹵簿奏
樂鳴鐘鼔
御太和殿鳴贊官唱贊行禮王以下官員以上
欽命婚娶者或於
中和殿或於
位育宮俱朝服行禮不唱贊其不時賞賚謝
恩常服行禮亦不唱贊九年二月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
五日
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俱朝服入朝行朝㕘禮凡陞遷起用及見朝辭朝等官有應面朝者於
太和殿前丹墀行禮其餘俱於
午門外行禮八月定凡朝期
御太和殿鹵簿全設奏中和丹陛樂鳴鐘鼔鳴鞭內大臣侍衛列殿內兩旁王以下輔國公以上集於朝房文武各官列
午門外其謝
恩辭朝陛見等官該部分別應在內在外行禮先期奏聞親王以下文武官進爵陞官及王貝勒貝子公大臣出
征凱旋
賞賚及諸
恩賜俱於常朝日進內聴唱贊行禮漢軍漢人官員赴任及外省朝覲應行禮各官亦進內行禮應在外行禮各官俱於
午門外行禮如是日不
御殿赴任及朝見官員均在
午門外行禮外藩王以下公台吉以上來朝及喀爾喀厄魯特諸部落入貢使臣亦於常朝日行禮又定八旗武官除大朝常朝外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具公服於
午門外分翼坐班如遇
巡幸除朝期外每日於
午門外坐班用常服十年定常朝日謝
恩及見朝辭朝文武官四品以上
太和殿前行禮五品以下
午門外行禮十二年定朝期王以下公以上在午門內朝房齊集又定常朝
御殿謝
恩各官行禮諸王貝勒貝子公等應進
殿兩旁排立俟各官行禮畢
賜茶候
㫖列坐俟
駕回宮方出十八年定凡大朝及常朝親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陛上行禮不入八分公以上於丹墀內行禮又定常朝日如遇
御殿文武陞賞各官及京官外陞外官來京應行禮者不
論品級皆於
殿前行禮
康熙九年
諭都察院曰國家朝儀大體所在貴於整肅嚴飭不止係堂陛之觀瞻亦以見臣心之敬肆諸王大臣有踰越班行交相接語或輕佻嬉笑禮不踰階而相與言又況其甚乎爾衙門監察御史侍班切近見而不糾豈目未之覩皆縁畏事徇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職任重大朕躬有失尚爾指陳王及諸臣乃不㕘奏揆之事理實所未協今後有失儀者毋得容隱十四年定每月常朝日
御殿行禮後羣臣入內奏事止具補服如不
御殿仍具朝服二十年設常朝糾儀御史滿漢各二員吏
部禮部亦各委滿漢司官監察
雍正二年定常朝日遣侍衛四人監看如有越班失儀御史指示侍衛即指名拏㕘交刑部治罪又定
御殿日未明以前鴻臚寺官左右各二人引左右翼官從兩掖門入各就本班坐鼔嚴咸起立聴唱贊由仗南引進依次排班行禮
乾隆元年三月
諭曰每月逢五朝期鴻臚寺照例奏請御殿朕雖未准行而未經降㫖曉諭葢此二十七月之內如遇國家重大典禮萬不可已者間一御殿外此概不舉行從前諭㫖甚為明晰似此朝㑹常儀理應停止俟二十七月之後再行奏請二年定凡朝期除
內廷行走各官外凡滿漢文武大小官均於黎明齊集坐班如有事故先期於朝單內聲明至期都察院吏禮二部官稽察有無故不到者指名㕘奏三年定每月八旗官員坐班日禮部兵部各派司官二人稽察又凡文武官選授之後吏兵二部開列名單知㑹鴻臚寺俟領憑領劄十日之內鴻臚寺傳集演禮四品以上於
午門外五品以下於
天安門外謝
恩逾期不到者四品以上由鴻臚寺指名題㕘四品以
下送吏兵二部察議彚奏七年六月
諭內閣昨日陞殿遇雨謝恩大臣官員及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內務府官員等冠服未免霑濕著各賞給正俸之半十六年七月
諭此次陞殿行禮時遇雨霑濕衣帽之大臣官員等著各賞給正俸半年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亦照此賞給十二月禮部奏上朝官員宜朝服親投職名以便稽察常朝坐班各部院大臣宜董率庶僚按期到班毋許曠闕從之十七年禮部奏常朝坐班向無定時今定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屆期各官依次列坐後至者指㕘又定各部院堂官惟實有事故不能到班方許於冊內聲明若遇本署奏事仍留一人率屬就列毋得曠闕二十八年七月定文武月選官於給發憑劄日齊集吏兵二部先期行知鴻臚寺派員率領謝
恩其各省揀發陞調薦舉卓異預行保舉人員例應給照者由部彚齊人數定期知照鴻臚寺率領謝
恩再行給照赴任二十九年六月定凡外任文武各官
引
見後仍令吏兵二部將職名咨送鴻臚寺由寺定期傳
示帶領謝
恩三傳不到者鴻臚寺按季彚㕘凡常朝儀節具大清通禮
朝位
〈臣〉等謹按杜典賓禮有朝位一條葢古者朝覲本列賔禮唐開元禮仍用其式杜典所載亦惟周及唐制而已今考
大清㑹典朝賀班位定製載入嘉禮葢班位之禮所以昭儀度而辨品秩自應與朝賀典制同繫一門又
國朝定製大朝常朝行禮畢有
賜坐
賜茶之儀茲附著於朝位篇中以彰定製焉
順治九年定大朝常朝行禮畢
賜羣臣坐郡王以上進
殿內貝勒以下在丹陛上百官在丹墀內均照班次跪行一叩禮坐
皇帝進茶王公百官均就坐次行一叩禮光祿寺執事授羣臣茶羣臣受茶就坐次行一叩禮飲畢行一叩禮十一年定凡朝期
御殿王以下公以上進
殿內兩旁序坐十八年定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在丹陛上序立行禮
賜坐進
殿內序坐
康熙元年定凡大朝及常朝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鎮國將軍都統子尚書第一班輔國將軍䕶軍
統領副都統前鋒統領侍郎男步軍翼尉大九卿第二班奉國將軍一等侍衛䕶衛㕘領輕車都尉步軍協尉小九卿郎中第三班奉恩將軍二等侍衛䕶衛騎都尉佐領員外郎科道官第四班三等侍衛䕶衛雲騎尉鳴賛官主事步軍尉第五班䕶軍校驍騎校筆帖式第六班其次各照職銜不論加級違者察處十六年定凡大朝及常朝齊集滿官公侯伯鎮國將軍都統尚書左都御史子及凡一品官第一班輔國將軍䕶軍統領前鋒統領步軍統領副都統侍郎學士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男凡二品官第二班奉國將軍步軍翼尉長史㕘領一等侍衛䕶衛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祭酒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庶子洗馬鴻臚寺卿理事官郎中給事中監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輕車都尉及凡三品官第三班奉恩將軍步軍協尉佐領司儀長二等侍衛䕶衛欽天監監正內閣侍讀司業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通政使司㕘議中允員外郎騎都尉及凡四品官第四班三等侍衛䕶衛雲騎尉步軍尉賛善欽天監副太常寺丞主事大理寺正光祿寺署正都察院經歴及凡五品官第五班䕶軍校驍騎校通政使司知事大理寺評事鳴賛司務司庫等各職掌官及六品筆帖式第六班七品官及七品筆帖式第七班八品官八品筆帖式第八班九品官九品筆帖式第九班漢官尚書左都御史第一班侍郎學士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第二班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讀講學士祭酒庶子侍讀侍講洗馬鴻臚寺卿太常寺少卿順天府丞第三班通政使司㕘議大理寺丞中允賛善司業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給事中御史吏部司官五部郎中第四班五部員外郎宗人府經歴順天府治中欽天監正太醫院使光祿寺丞第五班五部主事都察院經歴都事理藩院判大理寺正欽天監副太醫院判太常寺丞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兵馬司指揮欽天監五官正鴻臚寺丞大理寺副光祿寺署正第六班大理寺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科中書內閣典籍撰文中書辦事中書各部司務大理寺司務通政使司經歴太常寺典籍京縣丞兵馬司副指揮鑾儀衛經歴詹事府主簿正字録事翰林院典簿待詔京衛經歴欽天監五官靈臺郎祠祭署奉祀等官第七班五經博士國子監丞博士典簿助教學正學録典籍理藩院知事欽天監主簿五官保章正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等八品官第八班理藩院副使太常寺賛禮郎鴻臚寺鳴賛等九品官第九班武職㕘將逰擊在三班守備等官在四班千總等官在五班隨旗上朝官照在部院衙門職掌品級其降級上朝官照所降品級部院衙門官有兼銜則從其銜之大者二十二年定直省行慶賀禮將軍總督加將軍銜提督為一班巡撫副都統提督加左右都督銜〈乾隆十八年裁加銜〉總兵官為二班加都督同知以下銜〈乾隆十八年裁加銜〉總兵官協領㕘領巡鹽御史織造郎中督闗郎中布政使按察使各道為三班佐領督闗員外郎知府副將㕘將為四班防禦督闗主事司庫同知通判逰擊都司為五班驍騎校知州知縣守備為六班有品級筆帖式有品級庫使經歴州同州判縣丞千總等官為七班滿洲䝉古漢軍官分兩翼漢官分文東武西
雍正二年定朝期漢官以吏部禮部刑部宗人府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國子監吏科禮科刑科內閣中書欽天監太醫院列左班戶部兵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鑾儀衛太僕寺四譯館中書科戶科兵科工科行人司〈乾隆三十年裁〉順天府五城兵馬司三營〈乾隆四十六年改設五營〉列右班均立於鑾駕之末聴唱賛依次排班行禮六年定
盛京文武各官朝賀照在京文武官品級序定班次乾隆二年十二月
諭朕御太和殿向來大學士皆立於殿外檐下即於殿外賜茶嗣後立位仍照舊例賜茶時令坐於殿內領侍衛內大臣之上又定漢官東西班位以吏部戶部禮部列左班兵部刑部工部列右班六年定
行在恭遇
萬壽聖節朝賀行禮班位王公大臣在網城內三品以下官在網城外〈詳見 聖節朝賀〉七年定外省文武官或入
覲或奉調在京者遇
御殿日一例入班行禮總督加尚書銜者列六部尚書之末巡撫加侍郎銜者列侍郎之末加副都御史銜者列副都御史之末布政使按察使列小九卿之末道府列部郎之末將軍都統提督列都統之末副都統總兵官列副都統之末協領副將列㕘領之末八年
諭嗣後御殿及筵燕日殿內止大臣賜坐侍衛等均著侍立不必賜坐賜茶時若侍衛輪流奉授不無舛錯遺漏嗣後授茶時著禮部前期取應坐之王公大臣數目每一人令侍衛一人授茶仍依次接回庶不致舛錯遺漏尋禮部議奏
御殿日除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照舊
賜茶其四品以上官惟
殿內之記注官丹墀內之外國使臣
賜坐
賜茶其餘百官但
賜坐停止
賜茶從之十一年以六科班次隨六部分別左右吏科戶科禮科列左班兵科刑科工科列右班十五年奉
㫖嗣後大學士坐次仍著在領侍衛內大臣之上協辦大學士事務尚書著在領侍衛內大臣之下署領侍衛內大臣之上十六年十二月禮部奏國家建官列品各有正從次第秩然順治初文官階未置一品惟加師保及宮銜者充之每常朝尚書左都御史以二品居第一班侍郎內閣學士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以三品居二班祭酒通政副使大理太常太僕少卿鴻臚卿以四品居三班其下五品居四班六品居五班位次率進本階一等此舊典所載朝班之位也雍正八年改大學士為正一品尚書左都御史從一品侍郎內閣學士從二品乾隆十五年又改侍郎為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學士為從二品是今尚書左都御史之居一班侍郎學士之居二班適與本階相稱而副都御史以下班位仍舊實為越次臣愚以為官品既已更改則朝班亦當釐定嗣後恭遇
御殿日及每日常朝百官班次請皆依品序列正從一品為一班二品為二班逓至九品分為九班毋許越次至翰林詹事為文學侍從之臣體統視庶僚為優但舊典以五品列三班六七品列四班亦為太過今擬少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仍舊列三班庶子侍讀侍講洗馬國子監祭酒改列四班中允賛善司業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改列五班其京營武職朝班及外省提鎮等官遇事入朝者請照康熙二十二年所定直省行禮班位提督二班總兵官三班副將㕘將四班逰擊五班守備六班千總等官七班均附於右翼各班之末從之二十二年禮部奏
陞殿日仗外百官班次恐有舛錯不齊應於儀仗之後
昭徳
貞度二門階下東西各設滿漢御史二人禮部司官二人侍衛二人嚴行稽察從之二十四年七月禮部議覆御史史茂條奏凡大朝之期百官仗外侍立各有品級班次但從前未經標示一定地位恐百官站立不無舛錯嗣後遇
陞殿日交鴻臚寺於儀仗之外照常朝坐班例設立紅漆木牌預先按次排班如有參差斷續錯綜者令糾儀官查㕘從之
皇帝登極
〈臣〉等謹按杜典不載登極儀然天子臨蒞萬國體元居正乃典禮之最鉅者詎宜從畧洪維
皇朝肇興東土
太祖建元受朝式剏受命之規
太宗嗣位益擴丕基建有天下之號曰
大清築壇告
天誕受
尊號
世祖定鼎燕京告
天即位遂成萬年一統中外之業
聖祖
世宗繼體踐阼統御寰區
皇上寅承
眷顧之隆紹登大寳祗告
几筵
御殿受朝所定儀注斟酌古今之宜至孝至仁超越千
古茲按
實録
起居注及
大清㑹典敬謹編載以垂萬禩雲
天命元年正月壬申朔
太祖高皇帝即
皇帝位建元天命貝勒羣臣上
尊號曰
覆育列國英明皇帝貝勒大臣率羣臣跪進賀表侍臣接
表宣讀
太祖高皇帝率貝勒羣臣告
天行三跪九拜禮畢
御寳座貝勒大臣各率本旗官員行慶賀禮十一年九月
庚午
太宗文皇帝嗣
皇帝位屆日鹵簿大駕全設
太宗文皇帝率貝勒羣臣告
天行三跪九拜禮畢
御寳座貝勒羣臣慶賀行三跪九叩禮禮成
頒詔大赦
天聰十年四月乙酉建
國號曰
大清改元崇徳和碩貝勒羣臣上
尊號曰
寛溫仁聖皇帝前期築壇於
天壇之東設
寳座於壇上設鹵簿大駕於壇前屆期
太宗文皇帝率貝勒以下文武百官出徳盛門詣天壇祗告
天
地禮成文武各官奉
御寳先至
天壇之東導引官二人恭導
太宗文皇帝由中階陞壇
御寳座貝勒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禮畢皆跪和碩貝勒等
奉
御寳跪獻
太宗文皇帝受寳授內院官羣臣復行三跪九叩禮畢皆跪宣讀官奉滿洲蒙古漢字三體表文立於壇東以次宣讀羣臣復行三跪九叩禮畢復位乃列儀仗奏樂
還宮次日行慶賀禮
太宗文皇帝御殿樂作貝勒大臣率滿洲各官行三跪九
叩禮畢奉表跪進侍臣接至
御前跪宣羣臣復行三跪九叩禮畢退次外藩貝勒大臣進表行禮次漢官進表行禮均如前儀次執事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畢
賜貝勒羣臣等燕禮成
頒詔大赦崇徳八年八月丁亥
世祖章皇帝嗣
皇帝位前期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廟屆日王公百官朝服齊集
篤恭殿前
世祖章皇帝乘輿由左翊門出羣臣跪迎
世祖章皇帝御寳座王以下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禮次外藩王以下官屬行三跪九叩禮畢衆復跪乃頒
恩詔大學士詣案前奉
詔書至丹陛上立宣畢復行三跪九叩禮復位
世祖章皇帝乘輿還宮王公百官跪送不設鹵簿不作樂
不設燕
順治元年十月乙卯朔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祗告
天
地受朝賀前期設
寳座於
郊壇之東南嚮設
寳案於
座前屆日遣官祗告
太廟
社稷鹵簿大駕全設
世祖章皇帝御祭服由
大清門出
親詣
南郊祗告
天
地行禮畢內院大學士跪奏禮成禮部堂官恭導至天壇之東
御幄次更禮服
御寶座王以下文武百官皆跪禮部堂官引大學士一人由東階升正中北面跪學士一人自案上奉
寳授大學士大學士奉
寳致辭雲
皇帝君臨萬國諸王文武羣臣不勝歡忭奏畢奉寳授學士學士跪接陳案上退復位羣臣行三跪九叩禮
畢
駕還宮踰時鴻臚寺設
御座於皇極門正中設表案於檐東諸王貝勒貝子公序立於內金水橋之北文武各官序立橋南均東西面樂作
世祖章皇帝御寳座樂止鳴鞭內大臣侍衛內院禮部都察院鴻臚寺執事各官先於階上行三跪九叩禮畢各就執事位王以下文武百官跪進表內院大學士奉王等所進表跪設案上鳴賛官賛宣表宣表官詣案前奉表大學士二人跪展表宣表官跪宣畢仍設案上行三叩禮復位諸王文武羣臣行三跪九叩禮畢鳴鞭
駕還宮禮成
頒詔天下十八年正月己未
聖祖仁皇帝嗣
皇帝位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廟
社稷
聖祖仁皇帝衰服詣
世祖章皇帝几筵前行三跪九拜禮祇告受
命詣側殿更禮服乃詣
聖祖母太皇太后宮行三跪九拜禮次詣
聖母仁憲皇太后宮
聖母慈和皇太后宮各行三跪九拜禮先
御中和殿內大臣侍衛內院禮部都察院執事各官行禮
乃
御太和殿即
皇帝位王公百官上表行禮不宣表不作樂
賜茶不設燕
駕還宮反喪服就苫次以
登極禮成
頒詔天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辛丑
世宗憲皇帝嗣
皇帝位禮儀與順治十八年同惟免
賜茶屆日內監下
乾清宮簾鑾儀衛於
乾清宮丹陛中設金輿奏請
世宗憲皇帝乘輿由
乾清門中門出奉
㫖乾清宮雖下朕何忍於
皇考前乘輿出中門朕從乾清門左旁門出外乘輿心中始安禮成
頒詔天下
雍正十三年九月己亥
皇上嗣
皇帝位禮部遵照康熙六十一年禮儀具奏奉㫖是停止宣表免賜茶此奏內稱奉輿於乾清門正中今
皇考梓宮見安奉乾清宮朕曷敢於乾清門中乘輿著安
輿於左旁禮成
頒詔天下凡
登極儀具
大清通禮
上
皇太后尊號徽號
〈臣〉等謹按杜典有天子追尊祖考妣禮以上尊號附焉有天子崇母后禮追崇附焉今以追尊追崇之典應見
廟制門我
朝恭上
列聖
列後尊諡已恭載於
太廟篇中伏惟
列聖以孝治天下尊奉
慈寧遇大慶典晉上
徽號
聖祖仁皇帝孝事
重闈則有恭上
太皇太后徽號之儀彛章允洽備極崇隆
皇上尊奉
皇太后
徽稱疊晉
璚寳
璆冊輝映萬禩謹述隆儀彚著於篇
崇徳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嗣位尊
聖母皇后為
皇太后
聖母為
皇太后
順治八年二月
世祖章皇帝親政恭上
聖母皇太后徽號曰
昭聖慈壽皇太后進
冊寳行禮禮成
頒詔天下八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禮成恭加上
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后徽號奉
冊寳行禮如儀次日
御太和殿諸王貝勒文武羣臣上表行慶賀禮
頒詔天下十一年六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禮成恭加上
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皇太后徽號奉
冊寳行禮
頒詔如儀十三年十二月
冊封皇貴妃禮成恭加上
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徽號奉
冊寳行禮
頒詔如儀十八年正月
聖祖仁皇帝嗣位尊
聖祖母皇太后為
太皇太后尊
聖母皇后為
皇太后
聖母為
皇太后
康熙元年十月恭加上
聖祖母太皇太后徽號曰
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太皇太后恭上
母后皇太后徽號曰
仁憲皇太后恭上
聖母皇太后徽號曰
慈和皇太后奉
冊寳行禮如儀
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
慈和皇太后儀駕
皇帝鹵簿俱不設免諸王大臣官員朝賀禮成
頒詔天下四年九月
聖祖仁皇帝大婚禮成恭加上
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太皇太后徽號恭加
上
仁憲恪順皇太后徽號
太皇太后
皇太后儀仗全設宮門前設
大駕鹵簿於
太和門前
聖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等奉
冊寳行禮如儀
頒詔天下六年十一月
聖祖仁皇帝親政恭加上
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太皇太后徽號
恭加上
仁憲恪順誠惠皇太后徽號奉
冊寳行禮
頒詔如儀十五年正月以
冊立皇太子禮成恭加上
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太皇太后徽號恭加上
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皇太后徽號奉
冊寳行禮如儀二十年十二月以滇黔蕩平恭加上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𢎞靖太皇太后徽號恭加上
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皇太后徽號前期遣大學士勒
徳洪明珠詣
慈寧宮奏加上
徽號禮儀
太皇太后諭曰自叛逆搆亂於今八年皇帝焦心勞思運奇制勝故得冦盜削平海宇寜謐皇帝應受尊號以答臣民之望予處深宮之中不與外事受此尊號於心未愜此典禮不必行勒徳洪等奉
太皇太后㫖還奏復遣詣
慈寧宮奏曰歴稽往代國家凡有大慶必歸美於尊親太皇太后鑒臣微忱特允奏請臣雖無尊號傳示中外亦有榮光
太皇太后復不允勒徳洪等還奏復遣詣
慈寧宮奏曰自冦亂用兵以來將士疲勞生民困苦瘡痍未復喘息未蘇雖兵戈乍戢疆宇初平國家紀綱正宜整頓地方元氣正宜培養臣何敢晏然自處以為太平無事受納尊號惟祈
太皇太后聖心歡豫俯體羣情允行大典臣實幸甚天下幸甚
太皇太后曰皇帝既惓惓懇請至於再三子亦不能固辭可照禮儀行屆期恭奉
冊寳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宮加上
徽號行禮
頒詔天下三十六年七月以朔漠平定請加上
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皇太后徽號奉
皇太后懿㫖皇帝懋建宏勲子不勝欣悅際此昌期予心慰矣尊加徽號向雖有例並非斷不可已者著停止予心始安復遣大學士等奏請再三
懿㫖不允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嗣位尊
聖母為
皇太后十二月禮部奏恭上
皇太后尊號禮儀奉
懿㫖予自幼入宮蒙
大行皇帝深恩備位妃列幾五十年雖夙夜小心勤修內職未能圖報萬一
龍馭升遐即欲相從皇帝再三諫阻情詞懇至勉慰其心未伸予志今諸王大臣援引舊典請上尊稱此時
梓宮大事正在舉行淒切哀𠂻何暇他及尊崇典禮實非予心所安況予戒慎居心謙沖訓子但願予子體
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諸王大臣體
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則兆民胥頼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榮勝於受尊稱逺矣諸王大臣復叩請再三始蒙
慈允恭上
徽號曰
仁壽皇太后奉
冊寳行禮如儀
雍正十三年九月
皇上御極尊
聖母為
皇太后十二月恭上
聖母皇太后徽號曰
崇慶皇太后奉
冊寳行禮如儀禮成
頒詔天下不
御殿受賀
乾隆二年十二月
冊立
皇后禮成恭加上
崇慶慈宣皇太后徽號奉
冊寳行禮如儀次日
御太和殿王公百官進表行慶賀禮
頒詔天下十四年四月以金川平定恭加上
崇慶慈宣康惠皇太后徽號奉
冊寳行禮如儀次日
上率王公大臣詣
皇太后宮行慶賀禮百官於
午門外隨行禮畢
上御太和殿王公文武羣臣上表行慶賀禮
頒詔天下十五年八月
冊立
皇后禮成恭加上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皇太后徽號奉
冊寳行禮
頒詔如儀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六十萬壽恭加上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皇太后徽號奉
冊寳行禮如儀越三日
上率王公大臣等詣
皇太后宮恭祝
萬壽行慶賀禮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
頒詔天下二十年六月以伊犁平定大功告成恭加上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皇太后徽號
上率王公大臣恭進
冊寳宣表行慶賀禮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
頒詔天下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十萬壽恭加上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皇太后徽號上率王公大臣恭進
冊寳行禮越二日
上率王公大臣詣
皇太后宮恭祝
萬壽宣表行慶賀禮百官於
午門外隨行禮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
頒詔天下三十四年十二月
諭朕尊養
璇闈展愛承
歡一切務臻隆備前者每逢
慶典加上
聖母皇太后徽號悉遵㑹典成規敬製金冊金寳以為準儀昭度程式宜然近檢稽體仁閣尊藏法物則
孝莊文皇后玉冊玉寳俱存皆康熙年間
皇祖歴次加奉
太皇太后徽號所進者乃知冊寳原有刻玉之制因思國
家
傳寳質皆瑑玉而下逮親藩封爵冊寳亦得笵金是嘉玉
較良金尤為寳貴越嵗辛卯恭遇
聖母八旬萬壽朕將躬率羣臣恭加
徽號用洽彛章所奉冊寳自宜備極珍崇以稱尊親茂慶之志著大學士㑹同該部博稽舊典敬謹詳議以
聞尋大學士等遵
㫖議上從之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十萬壽恭加上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皇太后徽號上率王公大臣等詣
皇太后宮恭進
玉冊
玉寳行禮禮成
上詣
慈寧宮率諸王公大臣恭祝
聖壽宣表行慶賀禮
御太和殿
頒詔天下四十一年五月以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恭
加上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后徽號
上率王公大臣恭進
冊寳行慶賀禮如儀
御太和殿
頒詔天下是月
諭茲因平定金川恭上
皇太后徽號㑹典所載屆期應御太和殿閱視
冊寳隨奉至
慈寧宮躬進並宣表行慶賀禮昨奉
皇太后懿㫖是日儀典繁重皇帝春秋已越六旬若拜跪太久予心憐之止須將冊寳預陳殿中至時皇帝率王公大臣行禮即表文亦毋庸宣讀欽此仰見
聖母慈愛備至
體恤周詳但自念精力尚健拜跪不覺過勞因奏聖母雲恪遵
溫諭酌省恭閲
冊寳一節以副
慈懐其餘仍循儀典以展尊敬之忱至恭慶
聖母九旬萬壽當悉遵此次
恩訓而行仰邀
俞允洪維
萱庭集福承
慶方長體
懿慈更足以申愛慕著內閣禮部存記於辛丑年恭逢萬壽慶典加上
徽號敬謹遵照具奏以聞凡加上
尊號
徽號儀具
大清通禮
尊封
太妃
太嬪
〈臣〉等謹按尊封太妃前代厥有故事杜典闕焉伏攷
國朝定製尊封
太妃
太嬪或遣官將事或
至尊親自行禮其儀特為隆重今據㑹典所述彚列如
左
順治九年十月
世祖章皇帝尊封
太宗文皇帝妃二位曰
皇考懿靖大貴妃
皇考康惠淑妃設黃幄二於
昭聖慈壽皇太后宮前東西相向設
太妃座於幄內
大貴妃在東
淑妃在西
世祖章皇帝
親奉冊寶行禮禮成次日
御殿行慶賀禮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登極尊封
太祖高皇帝妃為
皇祖壽康太妃內院禮部官奉
冊寳設黃案上舁送至
太妃宮門前內監送入宮內
太妃受
冊寳訖內院禮部官各退
康熙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尊封
世祖章皇帝妃四位曰
皇考恭靖妃
皇考淑惠妃
皇考端順妃
皇考寧慤妃典禮與順治十八年同
雍正二年
世宗憲皇帝尊封
聖祖仁皇帝妃四位嬪一位曰
皇考皇貴妃
皇考貴妃
皇考宻妃
皇考定妃
皇考通嬪典禮與順治十八年同
乾隆元年十一月
皇上尊封
聖祖仁皇帝妃四位曰
皇祖壽祺皇貴太妃
皇祖溫惠貴太妃
皇祖順懿宻太妃
皇祖純裕勤太妃
親詣
寧壽宮行尊封禮以
世宗憲皇帝服制不奏樂停止慶賀是月
尊封
聖祖仁皇帝嬪四位曰
皇祖襄嬪
皇祖熙嬪
皇祖謹嬪
皇祖靜嬪遣官行禮如儀二年九月
尊封
世宗憲皇帝妃二位曰
皇考貴妃
皇考謙妃典禮與雍正二年同八年十一月
尊封
皇祖溫惠貴太妃為
皇祖溫惠皇貴太妃
親詣行禮如儀四十三年二月
諭曰
裕貴妃母妃侍奉
皇考誕育和親王淑慎素著朕御極之初即欽奉聖母皇太后懿㫖晉封貴妃以申敬禮之意四十餘年慈寧隨侍
親愛尤深茲年屆九旬實宮闈盛事宜崇位號以介蕃釐
應晉封為
皇貴妃所有應行事宜各該衙門察例預辦屆期涓吉舉行十月
上以
裕皇貴妃九十壽日晉奉
冊寳並
御筆匾額
御製詩章壽星
親詣
裕皇貴妃宮行禮凡
冊封儀具
大清通禮
冊立
皇后
〈臣〉等謹按杜典有天子納妃後禮以冊後附之今考㑹典
大婚之禮別有專條謹從茲例恭載
冊立
皇后典制而同日
冊封
妃
嬪之禮附見於篇仍立專門於後
崇徳元年四月
孝端文皇后以嫡妃正位
中宮行
冊立禮屆日設黃幄於
清寧宮前設黃案於幄內王公百官朝服序立崇政殿前
太宗文皇帝御殿閲冊寳
命正副使持節至
清寧宮宣讀
冊文行
冊立禮禮成
孝端文皇后率公主福晉命婦於
太宗文皇帝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諸
妃率公主福晉命婦於
孝端文皇后前行六肅三跪三叩禮
太宗文皇帝御殿諸王大臣進滿洲䝉古漢字表文次第
宣讀各行慶賀禮
賜王公百官燕如儀
順治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冊立
皇后行大婚禮〈詳見 大婚〉十一年六月
冊立
孝惠章皇后行大婚禮〈詳見大婚〉
康熙四年九月
聖祖仁皇帝冊立
孝誠仁皇后行大婚禮〈詳見 大婚〉十六年八月
孝昭仁皇后正位
中宮行
冊立禮同日
孝懿仁皇后肇封
貴妃又
冊封
安嬪
敬嬪
端嬪
榮嬪
惠嬪
宜嬪
僖嬪設
節案於
太和殿中正設
冊寳案於左右稍前次設
貴妃冊寳案
嬪冊案左右稍後
聖祖仁皇帝御太和殿閲冊寳王公百官咸朝服按翼序立乃宣制命正副使持節行
冊立禮正副使至
景運門內監接奉
節
冊寳入宮
孝昭仁皇后受
冊寳行禮如儀
貴妃
嬪各行
冊封禮畢內監出至
景運門以
節授正副使正副使還至後左門復
命
聖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詣
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宮行禮
孝昭仁皇后禮服詣
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
聖祖仁皇帝前行禮各如儀公主福晉命婦免隨行禮禮
成越三日
聖祖仁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免公主
福晉命婦詣
孝昭仁皇后宮行禮
頒詔天下二十八年七月
孝懿仁皇后正位
中宮行
冊立禮如儀
雍正元年十二月
孝敬憲皇后以嫡妃正位
中宮行
冊立禮同日
孝聖憲皇后肇封
熹妃又
冊封
貴妃
齊妃
懋嬪
裕嬪
世宗憲皇帝御太和殿宣
制命正副使持節行禮如儀惟慶賀禮奉
㫖俟三年後補行次日
頒詔天下三年十月
世宗憲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進表補行慶賀禮禮畢御乾清宮
孝敬憲皇后率
妃
嬪於
世宗憲皇帝前行禮
孝敬憲皇后還宮
妃
嬪率公主福晉命婦於
孝敬憲皇后前行慶賀禮如儀
乾隆元年
孝賢皇后以嫡妃正位
中宮二年十二月行
冊立禮同日
冊封
貴妃
嫻妃
純妃
嘉嬪禮與雍正元年同
上御太和殿宣
制遣使持節將事
皇后受
冊寳行禮均如儀
上率王公大臣詣
皇太后宮行禮
皇后率
貴妃
妃
嬪詣
皇太后宮行禮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
頒詔天下
皇后率
貴妃
妃
嬪詣
皇帝前行禮
貴妃
妃
嬪及公主福晉命婦詣
皇后宮行禮如儀十五年八月
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為
皇后禮儀與乾隆二年同凡
冊封儀具
大清通禮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三
禮〈嘉三〉
冊封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
崇徳元年
孝莊文皇后肇封
西永福宮莊妃暨
冊封東闗睢宮宸妃
西麟趾宮貴妃
東衍慶宮淑妃是日設黃幄於
清寧宮前設黃案於幄內
太宗文皇帝御崇政殿
閲冊寳宣
制
命正副使持
節至
清寧宮行
冊封禮成
妃等率公主福晉以下及大臣命婦於
太宗文皇帝前行六肅三跪三叩禮又於
孝端文皇后前行六肅三跪三叩禮次公主福晉大臣命
婦於
妃前各行四肅二跪二叩禮各如儀
順治十三年
冊封
皇貴妃
世祖章皇帝駕幸南苑於
行宮正殿
閲冊寳遣使持
節往封
皇貴妃受
冊寳行禮如儀禮成
頒詔天下
康熙十六年
孝昭仁皇后正位中宮同日
孝懿仁皇后肇封
貴妃又
冊封
安嬪
敬嬪
端嬪
榮嬪
恵嬪
宜嬪
僖嬪各行禮如儀其公主福晉以下及大臣命婦奉
㫖均免慶賀十八年
孝恭仁皇后肇封
徳嬪行禮如儀二十年
孝懿仁皇后以
貴妃晉封
皇貴妃
孝恭仁皇后以
徳嬪晉封
徳妃同日封
貴妃又
恵嬪封恵妃
宜嬪封宜妃
榮嬪封榮妃均行禮如儀停止慶賀三十七年
冊封
貴妃
和嬪
良嬪均行禮如儀五十七年
冊封
宣妃
和妃
成妃
宻嬪
定嬪
勤嬪各行禮如儀是日
諸嬪增給采仗視
妃儀仗內減紅段瑞草繖拂子各一對並
命補給
端嬪采仗
雍正元年
世宗憲皇帝
冊立中宮同日
孝聖憲皇后肇封
熹妃暨封
貴妃
齊妃
懋嬪
裕嬪各行禮如儀是日陳設
貴妃儀仗福晉以下大臣命婦等行慶賀
皇后禮畢於
貴妃前行慶賀禮十二年
冊封
謙嬪行禮如儀
乾隆二年
皇上行冊立中宮禮同日封
貴妃
嫻妃
純妃
嘉嬪均行禮如儀六年
嘉嬪晉封
嘉妃暨
冊封
愉嬪
怡嬪
舒嬪均行禮如儀十年
貴妃晉封
皇貴妃
嫻妃
純妃晉封
貴妃
愉嬪晉封
愉妃暨
冊封
令嬪均行禮如儀十四年
冊封
攝六宮事皇貴妃同日
嘉妃晉封
貴妃
令嬪
舒嬪晉封
妃暨
冊封
婉嬪均行禮如儀奉
諭禮部所進冊封皇貴妃攝六宮事及晉封貴妃儀注內稱公主福晉命婦皆詣皇貴妃貴妃宮行禮等語朕意初封即係貴妃者公主福晉命婦自應行禮若由妃晉封者儀節較當酌減此一定之差等且今皇貴妃及嘉貴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福晉命婦行禮畧無區別則於儀制亦未允協嘉貴妃前著照純貴妃之例不必行禮十六年
冊封
慶嬪
穎嬪十九年
冊封
忻嬪均行禮如儀二十四年
令妃晉封
貴妃
慶嬪
穎嬪晉封
妃暨
冊封
豫嬪均行禮如儀二十五年
純貴妃晉封
皇貴妃行禮如儀二十八年
忻嬪
豫嬪晉封
妃均行禮如儀三十年
令貴妃晉封
皇貴妃行禮如儀三十三年
慶妃晉封
貴妃
容嬪晉封
妃暨
冊封
順嬪均行禮如儀三十六年
冊封
惇嬪行禮如儀三十九年
惇嬪晉封
妃行禮如儀四十一年
順嬪晉封
妃暨
冊封
誠嬪
循嬪均行禮如儀凡
冊封
貴妃
妃
嬪儀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杜典有冊命皇太子禮蓋唐制如此今考史冊所載歴代建儲之事覆轍相尋其弊不可勝言欽惟我
朝
列聖嗣服均未眀言冊立而
天眷有徳付託得人光啓億萬年無疆之祚
聖祖仁皇帝時以理宻親王之事上煩
聖慮明示
訓諭謂立儲之事未可輕定
世宗憲皇帝聖鑒周詳
特頒諭㫖以示
神眀化裁之妙用我
皇上睿照髙深洞徹時勢再三
宣諭深斥泥古建儲之失並
命纂輯儲貳金鑑一書永垂萬世訓誡仰見
本朝
家法相承
深識逺慮有超出於從古帝王萬萬者茲恭録
聖祖
世宗聖諭及我
皇上諭㫖於篇所有冊立條目不復編列焉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諭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九卿等曰趙申喬陳奏皇太子為國本應行冊立朕自幼讀書凡事留意纎悉無遺況建儲大事朕豈忘懐但闗係甚重有未可輕立者昔立允礽為皇太子時索額圖懐私倡議凡皇太子服御諸物俱用黃色所定一切儀注幾與朕相似驕縱之漸實由於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
太祖皇帝並未預立皇太子
太宗皇帝亦未預立皇太子漢唐以來太子幼沖尚保無事若太子年長其左右羣小結黨營私鮮有能無事者人非聖人誰能無過安得有克盡子道如武王者今衆皇子學問見識不後於人但年俱長成已經分封其所屬人員未有不各庇䕶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將來無事乎且為君難為臣不易古來人君窮兵黷武者有之崇尚佛老者有之任用名法者有之朕御極五十餘年朝乾夕惕上念
祖宗遺緒之重下念臣民仰望之殷乾綱獨斷柔逺能邇體恤臣庶毫無私心當吳三桂叛亂時已失八省勢幾危矣朕灼知滿漢䝉古之心各加任用勵精圖治轉危
為安是以數十年來海㝢寧靖今欲立皇太子必能以朕心為心者方可立之豈宜輕舉即臣僚為國為民念茲在茲先憂後樂者實不易得太子之為國本朕豈不知立非其人闗係匪輕朕將允礽從幼教訓迨後長成變為暴虐無所不為不知忠孝不識㢘恥行事乖戾有不可言者推其故皆由瘋狂成疾迷惑所致此疾有二十餘載矣凡人醉後傷人醒時知悔伊似長醉不醒所為過惡身不自知伊之儀表及學問才技俱有可觀今一至於此非瘋狂而何自廢而復立以來朕尤加意教訓心血耗盡因伊狂疾終不痊癒故又行廢黜孟子云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大學雲人莫知其子之惡蓋父之於子嚴不可寛亦不可誠為難事如朕方能處置得宜耳爾諸大臣俱各有子凡人幼時猶可教訓及其長成一誘於黨類便各有所為不復能拘制矣立皇太子事未可輕定特召集爾衆大臣眀示朕意
雍正元年八月
世宗憲皇帝御乾清宮西煖閣
召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大臣九卿入
諭曰我
聖祖仁皇帝為
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纉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薄海內外莫不傾心悅服共享安全之福
聖祖之精神力量黙運於事先貫注於事後神聖睿哲髙出乎千古帝王之上自能主持若朕則豈能及此也
皇考當日亦曾降
㫖於爾諸臣曰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托之人與爾等作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致貽累於爾諸臣也朕自即位以來念
聖祖付託之重
太祖
太宗
世祖創垂大業在於朕躬夙夜兢兢惟恐未克負荷向日朕在藩邸時坦懐接物無猜無疑飲食起居不加防範此身利害聴之於命蓋未任天下之重也今躬膺
聖祖付託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為長久之慮乎當日聖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憂悴不可殫述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
聖祖既將大事付託於朕朕身為
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宻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
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髙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朕於爾等亦必保全成就篤厚恩誼豈非家國天下之大慶乎朕意若此諸王大臣其共議之諸王大臣
奏曰
皇上聖慮周詳臣下豈有異議惟當謹遵
聖㫖
上曰爾諸臣既同心遵奉諭㫖朕心深為慰悅乃命諸臣退仍留總理事務王大臣將宻封錦匣收藏於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乃出
乾隆元年七月
皇上御乾清宮西煖閣
召總理事務王大臣九卿等入
諭曰朕受
皇考付託之重踐阼以來兢兢業業無刻不以敬天勤民為念宵衣旰食日理萬幾務期海宇乂安庶政咸
理仰副我
皇考付託得人之聖心以綿
宗社無疆之慶朕思
宗社大計莫如建儲一事自古帝王即位首先舉行所以重國本而定鴻基也朕即位已逾半載而未經降㫖者並非不稽古典而視此事為緩圖良以後世人心不古往往有因建儲太早以致別生事端者或本人恃貴驕矜漸至失徳或左右逢迎諂媚誘引作非甚且有奸宄之徒窺視讒搆以揺動之是以
皇祖當日於建儲一事大費苦心及授神器於我皇考時一言而定萬世之業我
皇考御極之元年
聖心即黙注朕躬不肯宣布中外而傳集諸王大臣九卿
特加訓諭
親書宻㫖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此我皇考監古宜今寳愛玉成之妙用也今朕當春秋方盛之時皇子年齒又尚沖幼揆之事勢雖若可緩而國本攸係自以預定為宜再四思維惟有循用
皇考成式親書宻㫖照前收藏在我
皇考神眀化裁創舉於一時而朕繼志述事踵行於今日此乃酌權劑經之道非謂後世子孫皆當奉此以為法則也將來皇子年齒漸長日就月將識見擴充志氣堅定萬無驕貴引誘之習朕仍應布告天下明正儲貳之位若夫以建儲為嫌忌而不肯舉行者此庸主卑陋之見朕亦深鄙者也今傳集總理事務王大臣九卿等面降此㫖非謂諸臣不知朕心必俟朕之諄諄告諭也誠恐天下讀書泥古者以朕不早建儲為疑用是特為宣曉如有拘牽舊制復行奏請者著該衙門將奏章發還今日朕親書宻㫖著總理事務王大臣親看宮中總管太監謹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三年十月
諭曰二阿哥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為人聰明貴重氣宇不凡
皇考命名永璉隠然示以承宗器之意御極後不即冊立者恐㓜年志氣未定恃貴驕矜或左右諂媚逢迎至於失徳甚且有窺伺動揺之者故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
皇考成式親書宻㫖召諸王大臣面諭收蔵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是雖未冊立朕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於本月十三日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深為悲悼一切典禮著照皇太子儀注行元年宻藏之諭㫖著取出將此曉諭天下知之十八年十一月
諭㑹典館總裁官曰詹事乃東宮僚佐儲貳未建其官原可不設苐以翰林敘進之階姑留以備詞臣遷轉地耳古稱建儲為國本大計朕酌古準今深知於理勢有所難行載在史冊者姑置勿論即如理宻親王當
皇祖時
聖慈鍾愛初無間言嗣以東宮既建狎昵匪人陷於失徳再致廢黜然其先所置宮僚何嘗非一時之選如湯斌即所稱當代醇儒然亦何禆萬一蓋別立宮府則僚屬多人賢否參雜斷難保其不滋事端夫以
皇祖之包含宏大尚迫於
宗社之重必不可容可見建儲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
可行之近世也是以
皇考鑒於前事黙定
宸衷不事建儲分府惟擇老成宿望大臣如朱軾鄂爾泰
福敏張廷玉蔡世逺等勸讀內廷
聖謨深逺
慈覆如天朕纉承以來恪遵
家法今皇子等讀書內廷亦惟慎簡師傅俾之薫陶徳性講習經書日有程課其視出閣就傅有名無實者相去為何如耶夫豫教固所當重實則存乎其人此
蒼穹之敷佑
宗社之貽庥景運靈長有非人力所致者矣㑹典載詹事官春秋進講虛文縟節甚屬無謂又如皇太子賀箋論體制當由內閣撰擬乃由詹事頒發此亦前眀坊局閒曹藉以招事示權已爾果爾則賀
皇太后
皇后表箋亦當由內務府頒發耶此皆沿襲之謬著該總裁官改正進呈四十八年九月
上諭朕閲館臣所進職官表志詹事府一門其按語內稱詹事府為東宮官屬我國家萬年垂統家法相承不事建儲冊立詹事府各員留以備詞臣遷轉之階等語是書館臣因朕前降諭㫖於建儲一事之斷不可行眀切訓示故於按語內特為掲出其實書生拘迂之見豈能深計及此且使是書留傳後世安知不又訾議館臣為無奈迎合諭㫖非其本懐耶用是不得不再為明白宣諭夫堯授舜舜授禹唐虞固公天下即禹之傳啓亦非於在位時有建立太子之事三代以後人心不古秦漢預立太子其後爭奪廢立禍亂相尋不可枚舉逺而唐髙祖立建成為太子至於兄弟相殘建成被害近而明神宗朝羣臣奏請預立國本紛紜擾亂大率皆為後來希榮固寵之地甚至宵小乘間伺釁釀為亂階如梃擊等案神宗召見太子泣為慰藉父子之間至於如此閲之真可寒心可知建儲冊立非國家之福召亂起釁多由於此即以我朝而論
皇祖時理宻親王亦嘗立為皇太子且特選公正大臣如湯斌者為之輔導乃既立之後情性乖張即湯斌亦不能有所匡救羣小復從而蠱惑遂致屢生事端上煩
皇祖聖慮終至廢黜且即理宻親王幸而無過竟承大統亦不過享國二年其長子𢎞晳縱欲敗度不克幹蠱年亦不永使相繼嗣立不數年間連遭變故豈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是以
皇祖有鑒於茲自理宻親王既廢不復建儲迨我皇祖龍馭上賓傳位
皇考紹登大寳十三年勵精圖治中外肅清
皇考敬法
前徽雖不預立儲位而於宗祏大計實早為籌定雍正元
年即
親書朕名緘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內又另書宻封一
匣常以隨
身至雍正十三年八月
皇考升遐朕同爾時大臣敬謹啓視傳位於朕之御筆復取出內府緘盒宻記核對脗合人心翕然此天下
臣民所共知者也朕登極之初恪遵
家法以皇次子乃
孝賢皇后所生嫡子為人端重醇良依
皇考之例曾封其名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內後乃稟命不融未幾薨逝遂命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將其名撤出追諡為端慧皇太子是未嘗不立嫡也但不以眀告衆耳嗣後皇七子亦
孝賢皇后所出秉資純粹深愜朕心惜不久亦即悼殤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覺貴重且漢文滿洲𫎇古語馬步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未明言乃復因病旋逝設依書生之見規倣古制繼建元良則朕三十餘年之內國儲凡三易尚復成何事體是以前於癸巳年復書所立皇子之名藏於匣內常以自隨是年
南郊大祀命諸皇子在
壇襄事曾以所定皇子黙禱
上帝若所定之子克承堂構則祈
昊蒼眷佑俾得年命延長倘非
天意所屬則速奪其算朕亦可另為選擇毋悞我國家宗
社生民重寄本年恭詣
盛京祗謁
祖陵亦如告
天之言黙祝於
太祖
太宗之前仰祈
靈爽式憑永垂昭鑒朕非不愛子也誠以宗社為重若朕之子孫皆以朕此心為心實大清國億萬斯年之福也今日召對諸皇子及軍機大臣面降此㫖即朕前所黙告
上帝
祖
宗之言豈容有絲毫虛飾耶朕於天下一切庶務無不宵旰勤求悉心籌畫寧於繼體付託之重轉不早為定計乎秋間朕於避暑山莊河岸御鎗打鵁鶄失足落水濕衣其時不特御前王公大臣等聞知俱即趨至問安即漢軍機大臣亦接踵前赴該處朕仍率伊等談笑而行並未有因內廷禁地太監等敢於阻止者設朕起居偶有違和大臣等俱可直詣寢所此皆由朕平日君臣一體無日不接見諸臣面承諭㫖何至有若前代夜半禁中出片紙之語為杞人之憂乎總之建儲一事即如井田封建之必不可行朕雖未有明詔立儲而於
天
祖之前既先為齋心黙告實與立儲無異但不似往代覆轍之務虛名而受實禍耳故現在詹事官屬雖沿舊制而其實一無職掌祗以備貟為翰林陞轉之資耳因再明切宣諭我子孫其各敬承勿替庶幾億萬年無疆之休其在斯乎總之此事朕亦不敢必以為是其有欲遵古禮為建立之事者朕亦不禁俟至於父子兄弟之間猜疑漸生釀成大禍時當思朕言耳並諭館臣將此㫖冠於是編之首俾天下萬世咸知朕意十月
諭曰朕歴覽前代建儲諸弊及我朝
家法相承於立儲一事之不可行已明降諭㫖宣示中外至史冊所載因建立儲貳致釀事端者不可枚舉自當勒成一書以昭殷鑒著皇子等同軍機大臣及上書房總師傅等將歴代冊立太子事蹟有闗鑒戒者採輯成書陸續進呈即著皇孫等之師傅為謄録書成名為古今儲貳金鑑
冊封諸王貝勒貝子
〈臣〉等謹按杜典有䇿拜諸王侯一條蓋兼同異姓而言之今考我
朝定製同姓封爵載在㑹典者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未入八分鎮國公未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凡十有四等親王以下貝子以上受封者
㫖下舉行
冊封典禮謹據
大清㑹典備列如左
崇徳元年定
冊封諸王貝勒貝子之禮屆日諸王貝勒及文武各官均
於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內院官奉
制冊印設
殿內黃案上請
㫖授封內院官引諸王貝勒依次進跪
殿前宣
制冊官及奉
制冊官於黃案東西面立次第宣
制冊畢奉
制冊印授諸王貝勒王等祗受轉授從官從官跪受王等
次第各復原位立
冊封禮成奉
制冊印官前引王等隨後進至
清寧宮前前引官分翼東西面立鳴贊官贊排班贊進贊跪叩興王等於
皇帝前行三跪九叩禮畢前引官前行王等隨後由大清門次第出諸王貝勒相賀按班次序立互行二跪六叩禮各回府第諸王福晉貝勒夫人等各於王貝勒前行慶賀禮畢王府屬官僚各於本王前慶賀行二跪六叩禮貝勒府屬官各於貝勒前慶賀行一跪三叩禮
順治九年定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受封謝
恩禮部具題於毎月常朝日進
殿前行禮十一年定封親王世子給金
冊封郡王給鍍金銀
冊封貝勒以下皆給授
誥命十四年定親王郡王嗣封者傳至宗人府禮部堂官
授
冊寳該嗣王跪受貝勒以下奉恩將軍以上傳至宗人府
宗人府官頒給
誥命均跪受若年幼者就府第宣賜十七年定凡封貝勒
給紙
制冊
康熙十二年定封親王世子郡王
欽正副使持
節往封受
冊寳印禮儀封親王曰寳郡王曰印貝勒有
制冊無印其行禮並同又定封親王世子郡王遣內大臣散秩大臣為正使禮部侍郎內閣翰林院學士為副使封貝勒貝子遣內閣侍讀學士侍讀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為正使禮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為副使封鎮國公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由宗人府禮部給授
誥命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諭和郡王綿倫薨逝伊雖無子嗣現有親弟二人按兄終弟及之例應得襲爵著宗人府於綿循綿倬除服後帶領引見候朕簡定至向來王等襲爵惟軍功勲舊諸王例應世襲罔替此外如怡賢親王之公忠體國經
皇考
特恩有世襲罔替之㫖亦應遵守勿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例應以次遞降葢承恩封爵宜有親疎之例若不限以等差則國家延祚奕世王爵愈積愈多既不免於冗濫且與勲勞世及者無所區分亦非所以昭奬勸此展親之恩不得不示之節制也即如和勤親王永璧襲爵時已應降襲郡王朕念其為和恭親王嫡長子朕之親姪不忍降封是以仍襲親王迨至綿倫則不得不遞減為郡王矣今繼綿倫襲爵者於例應降封貝勒但朕念其為和恭親王之孫且綿倫襲爵未久即嬰疾早逝弗克長享藩封殊為可憫今若照例改為貝勒則是和恭親王薨後未五年而王爵已失於心實有所不忍此次仍著加恩襲封郡王將來再遇應襲時即照例遞行降襲又念諸王遞降之例自貝勒貝子公以下至奉恩將軍不過六七傳即至奉恩將軍世襲罔替朕心仍有所不忍嗣後著加
恩凡親王以次遞降者至鎮國公而止郡王以次遞降者至輔國公而止其公爵均著世襲罔替俾我大清國億萬斯年親王郡王之子子孫孫均得永延世澤恪守恩封以稱朕篤厚宗親至意著為令四十三年正月奉
㫖復還睿親王封號並令補繼襲封又信郡王改復豫親王原封康親王改復禮親王簡親王改復鄭親王顯親王改復肅親王平郡王改復克勤郡王原號宗人府㑹同軍機大臣遵
㫖議奏睿親王本無子嗣從前曾將豫親王之子多爾
博承繼為嗣今應遵面奉
諭㫖即令多爾博之四世孫淳穎承襲睿親王爵其豫親王爵即令現襲信郡王之修齡承襲康親王改復禮親王等原給寳文印文交禮部改鐫其冊內亦止將奉
㫖年月及改復封號增鐫得
㫖允行三月
諭朕因我朝開國時宗室懿親勤勞佐命其殊勲茂績實為史冊罕有如睿親王多爾袞受誣黜爵豫親王多鐸縁事降封朕為核其生平事蹟昭雪加恩復還原封世襲又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等並令稱其原號用昭惇敘酬庸渥典其餘諸王貝勒內或有顯著功績而封爵後經降奪者除本人身罹重愆不當復邀優典外若係承襲之子孫獲咎議處竟將初封褫革未為平允因令軍機大臣㑹同宗人府查明具奏今據開列清單進呈朕詳加閲核如饒親王阿巴泰及其子安親王岳洛俱屢著功績其子孫內止有奉恩將軍一人不足以酬勞閥著加恩賞封輔國公一人又敬謹親王尼堪功勲頗顯且以力戰捐軀其子孫內現在止有一輔國公亦著加恩晉封鎮國公至謙郡王瓦克達巽親王滿達海鎮國公屯齊從前亦均著有功績現無承襲之人並著加恩瓦克達子孫賞給一等鎮國將軍滿達海子孫賞給一等輔國將軍屯齊子孫賞給一等奉國將軍此次加賞之公爵世職俱著世襲罔替所有應襲之子孫均著宗人府照例㨂選數人帶領引見凡
冊封諸王貝勒貝子儀具
大清通禮
冊封公主
〈臣〉等謹按杜典不及冊封公主禮今考
大清㑹典所載凡
冊封公主福晉夫人及郡主縣主縣君等儀節具備謹
以次著於篇
崇徳元年定
冊封公主之禮是日內院官奉
制冊設采亭內陳設
崇政殿請
㫖授封持
節官前行次
冊亭次封使至公主府門公主率侍從等出儀門右迎入
行受
冊禮禮成封使持
節復
命公主送
節至儀門外是日諸王貝勒文武各官咸於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
皇帝陞殿諸公主由右門至
崇政殿於
皇帝前行六肅三跪三叩禮次進
清寧宮於
皇后前行六肅三跪三叩禮次詣
諸妃前各行四肅二跪二叩禮公主各回府第各府屬官於本府公主前行慶賀禮
順治十一年定封固倫公主和碩公主〈同輩者封長公主長一輩者封大長公主〉均給
金冊又定封郡主縣主郡君禮儀均與公主同唯封郡主
以下均給授
誥命
康熙十二年定封內外固倫公主和碩公主奏遣往封正副使及宣讀
制冊官均與封諸王例同封郡主縣主郡君奏遣正副使
及宣讀
制冊官均與封貝勒貝子例同縣君鄉君由宗人府禮部
給授
誥命三十九年定郡主縣主郡君未經受封五年一次由
部彚題遣使往封
冊封王等福晉貝勒貝子夫人
崇徳元年定
冊封王等福晉貝勒貝子夫人之禮封王福晉與公主同順治十一年定封親王福晉世子福晉金
冊郡王福晉鍍金銀
冊貝勒夫人以下均給授
誥命
康熙十二年定凡封親王世子郡王福晉奏遣正副使及宣讀官與親王世子郡王例同封貝勒貝子夫人與封貝勒貝子例同鎮國公夫人以下奉恩將軍恭人以上由宗人府禮部給授
誥命三十九年定王福晉以下貝子夫人以上未經受封
者五年一次由部彚題遣使往封凡
冊封公主福晉夫人等儀具
大清通禮
婚禮
〈臣〉等謹按杜典納後冊後之禮並列一門今考
大清通禮
大婚
冊立各具儀注自應分載凡
冊立中宮之典已見前篇茲據㑹典所述順治八年十
一年康熙四年
大婚禮儀以冠於婚禮篇之首
大婚
順治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預擇吉行納采禮〈采幣等物詳見通禮〉前期一日
行大徵禮〈采幣等物詳見通禮〉遣官各一人以
大婚祗告於
天
地
太廟至日早鹵簿大駕樂懸陳設如常儀鑾儀衛官陳皇后儀駕於
皇后邸禮部官設案於
太和殿正中又設案於
皇后邸堂正中設
冊寳盝於案上又設案於中案之東設采亭二於
太和門外階下內院禮部官朝服奉
冊寳由中道入
太和殿陳於案王公百官咸朝服序立
世祖章皇帝禮服御殿陞座內院官奉
冊寳授冊封使臣使臣跪受興由中道奉出禮部堂官前
導至
太和門外設於采亭鑾儀衛校尉舁
冊寳亭次第行前列御仗二對由
協和門出詣
皇后邸
世祖章皇帝還宮遣親王二人奏請
昭聖皇太后幸位育宮〈今 保和殿〉
昭聖皇太后陞輿樂作儀駕前導
世祖章皇帝恭迎於
太和門內
昭聖皇太后輿由御道進
位育宮使臣至
皇后邸後父率親屬朝服出迎於門外
皇后禮服同後母朝服迎於庭使臣奉
冊寳由中道入置東案上
皇后就案南北面跪宣讀官立案左西面宣
冊寳文畢次第奉授侍左女官跪接獻
皇后
皇后祗受轉授侍右女官女官跪接陳於案上盝內皇后興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畢
皇后陞輿女官奉
冊寳盝設采亭內儀駕鼔樂前導至
協和門儀駕止〈交內執事人〉女官奉
冊寳前行
皇后輿由中道入至
太和殿階下降輿入宮禮部堂官奏請
御殿
世祖章皇帝禮服詣中和殿諸王入至
中和殿
世祖章皇帝率諸王詣
昭聖皇太后前行禮畢諸王退出復原班立
世祖章皇帝御太和殿
午門鳴鐘鼓中和韶樂作
世祖章皇帝陞座樂止鳴鞭
賜後父及親屬燕王公百官咸與燕畢
還宮
皇后率後母暨公主福晉命婦朝
昭聖皇太后於位育宮禮成
皇后還宮
昭聖皇太后賜後母燕公主福晉命婦咸與燕畢昭聖皇太后乗輿還宮
世祖章皇帝恭送如初越三日
世祖章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頒詔天下各如常儀是日
賜後父母兄弟及從人等金幣有差十一年六月世祖章皇帝大婚禮並與順治八年典禮同惟
孝恵章皇后行謁見
昭聖皇太后禮於大婚之第三日
昭聖皇太后御宮
孝恵章皇后率公主福晉命婦行禮如儀乃設燕燕畢各
退
康熙四年九月
聖祖仁皇帝大婚預擇吉行納采禮〈采幣等物詳見通禮〉以禮部尚
書內務府總管充使咸朝服齎至
孝誠仁皇后邸後祖率後父朝服出迎於大門外使臣陳禮物於堂陳馬於庭授後父後父跪受訖率子弟望
闕行謝
恩禮是日設納采燕於
孝誠仁皇后邸
命公主三人輔臣命婦三人往與燕內大臣侍衛各旗民公以下武官二品以上滿漢文官侍郎以上咸朝服與燕大婚前期行大徵禮〈采幣等物詳見通禮〉以禮部內務府堂官為正副使咸朝服齎至
孝誠仁皇后邸後祖率後父朝服出迎及以禮物授受儀
與納采同是日
賜後祖父母父母衣服各跪受訖後祖父率子弟於堂之
南後祖母率諸婦於堂之北行謝
恩禮如儀前期遣官祗吿至日發
冊奉迎
閲冊寳儀均與順治八年同
欽差命婦十一人四人前導七人後隨詣
孝誠仁皇后邸襄事又以命婦十人恭侍執事於皇后宮以內大臣侍衛翊衛屆時
聖祖仁皇帝御殿發冊
孝誠仁皇后受冊寳行禮均如前儀欽天監官報時孝誠仁皇后陞輿前導命婦於輿前後隨命婦於輿後皆
乘騎行內大臣侍衛咸從由
大清門中門入至
午門外儀駕止
孝誠仁皇后輿入自中門至
太和殿階下內大臣侍衛退
孝誠仁皇后降輿內監奉
冊寳前導由中道至
中和殿前導後隨命婦退恭侍命婦祗迎入宮內監奉
冊寳授守
寳內監訖退
聖祖仁皇帝禮服詣
昭聖慈夀太皇太后宮
仁憲皇太后宮行禮畢
御太和殿賜
皇后親屬暨諸王百官燕燕畢乃還宮
仁憲皇太后率輔臣命婦詣
昭聖慈夀太皇太后宮
賜後母暨親屬燕如儀諸王百官免隨行禮公主福晉命
婦免㑹燕至酉時
宮中設合卺燕行合巹禮翼日
孝誠仁皇后詣
昭聖慈夀太皇太后宮
仁憲皇太后宮行朝見禮越三日
聖祖仁皇帝御殿羣臣上表行慶賀禮
頒詔天下凡
大婚儀具
大清通禮
皇子婚
〈臣〉等謹按杜典婚禮篇上自天子納妃後下迄公侯大夫婚禮而止至庶人則闕焉又公主以下於歸之禮或由唐代以前初無定製俱未備載伏考
大清通禮凡
皇子婚公主下嫁下逮品官士庶均附列於
大婚禮儀之後蓋男女婚姻人倫之始備立禮制是為切於前民茲從通禮之例以次附載並以補杜氏之闕雲
康熙年定
皇子婚禮由內務府承
㫖交欽天監擇吉具奏至日
命大臣命婦偕老者一人傳
㫖福晉父祗受
命行謝
恩禮
皇子往福晉父家行禮擇吉行納采禮〈采幣等物詳見通禮〉成婚禮均設燕
皇子婚娶前期於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禮成婚次日偕福晉於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禮如
行幸駐蹕
時巡省方俟
回鑾擇吉行禮凡
皇子婚儀具
大清通禮
皇孫 皇曾孫婚
康熙年定
皇孫婚禮納採用表裏八十棉二百五十斤餘均與皇子同納采設筵三十席羊二十六酒四十缾成婚設筵四十席羊三十五酒五十缾餘均與
皇子同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定
皇曾孫婚禮納採用表裏五十棉一百七十斤餘均與
皇孫同納采設筵十六席羊十二酒十六缾成婚設筵二十席羊十六酒二十缾餘均與
皇孫同
公主下嫁
順治初定公主下嫁之禮有
㫖指婚乃擇吉令大臣命婦偕老者一人傳
㫖至日召額駙及其父兄至
宮門前大臣傳
㫖訖謝
恩行禮擇吉納采具駝馬筵席羊酒〈詳見通禮〉額駙於是日詣午門恭進乃設燕行禮如儀下嫁前一日額駙詣宮門前謝
恩是日遣官齎送妝匳詣額駙第鋪設至日額駙恭進鞍馬甲冑馬駝筵席羊酒及設燕如納采儀〈詳見通禮〉下嫁日以
皇子福晉近支王福晉貝勒貝子夫人內
欽命三人送親合卺襄禮成婚後九日行歸寧禮凡公主
下嫁儀具
大清通禮
親王以下婚
崇徳初定親王郡王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閑散宗室婚禮〈詳見通禮〉又定覺羅婚禮有職者各照品級無職者與庶民同
順治九年定王以下公以上奉
㫖賜婚者咸朝服於
中和殿或
位育宮〈今 保和殿〉謝
恩行三跪九叩禮成婚日行禮同又定王公未受封之子婚禮視其父已受
封者各從其爵
康熙元年定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有婚嫁事報禮部具題奉
㫖賜婚者咸朝服於
太和殿或
宮門前行謝
恩禮凡親王以下婚儀具
大清通禮
郡主以下出嫁
崇徳初定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於歸禮〈詳見通禮〉順治九年定凡奉
㫖賜婚公主郡主等外藩王以下內外各官咸朝服於
中和殿或
位育宮謝
恩行三跪九叩禮成婚日行禮同
康熙元年定奉
㫖賜婚者外藩王以下內外各官詣
太和殿或
宮門前行謝
恩禮凡郡主以下出嫁儀具
大清通禮
品官庶士庶人婚
順治九年定官貟士庶婚禮公納采禮段衣五襲段衾褥三具金領約一具金簪二枝金耳飾全副是日具筵用牲九成婚日具筵二十席侯納采禮與公同納采日具筵用牲八成婚日具筵十有八席伯納采禮與侯同納采日具筵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十有七席一品官納采禮段衣四襲餘與侯
伯同納采日具筵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十有五席二品官納采禮段衣三襲段衾褥二具餘與一品官同納采日具筵用牲四成婚日具筵十席三品官納采禮與二品官同納采日具筵用牲三成婚日具筵八席四品官納采禮段衣二襲段衾褥一具金領約一具金耳飾全副納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具筵六席五品官納采禮與四品官同納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具筵五席六品以下官納采禮與五品官同納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用牲三軍民人等納采禮衣一襲衾褥一具金耳環全副納采日具筵用牲一成婚日用牲二康熙七年定公納采禮段衣五襲段衾褥四具金領約一具金簪四枝金耳飾全副金指環四是日具筵十有六席成婚日筵二十六席侯納采禮段衣五襲段衾褥三具金領約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飾全副是日具筵十有三席成婚日筵二十席伯納采禮與侯同納采日具筵十有二席成婚日筵十有八席一品官納采禮段衣四襲段衾褥三具金領約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飾全副是日具筵十席成婚日筵十有六席二品官納采禮段衣三襲段衾褥二具餘與一品同是日具筵八席成婚日筵十有二席三品官納采禮與二品官同納采日燕用牲八成婚日具筵九席四品官納采禮段衣二襲餘與三品官同納采日燕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八席五品官納采禮與四品官同納采日燕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六席六品以下官納采禮與五品官同納采日燕用牲五成婚日用牲七
雍正元年定公納采禮金領約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飾一副段衣四襲段衾褥三具納采日燕用牲九成婚日具筵二十席侯納采禮與公同納采日燕用牲八成婚日具筵十有八席伯納采禮與侯同納采日燕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十有七席一品官納采禮段衣三襲餘與伯同納采日燕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十有五席二品官納采禮段衣二襲段衾褥一具餘與一品同納采日燕用牲四成婚日具筵十有三席三品官納采禮金簪二枝餘與二品同納采日燕用牲三成婚日具筵八席四品官納采禮金領約一具金耳飾一副段衣一襲段衾褥一具納采日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筵六席五品官納采禮與四品同納采日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筵五席六品以下官納采禮與五品官同納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用牲三自四品以下領約耳飾各聴其力能具者備用軍民人等納采禮衣一襲衾褥一具具筵用牲一成婚日用牲二凡有品級官員婚嫁或用本官執事鼓樂人不得過十二名鐙不得過六對無品級人及生監軍民不得僭用執事鼔樂人不得過八名鐙不得過四對一應糜費概行嚴禁又定漢人婚娶納采及成婚禮四品官以上紬段不得過八疋金銀首飾不得過八件食品不得過十五品以下官各減二八品官以下有頂帶人員以上又各減二軍民人等紬絹不得過四果合不得過四其金銀財禮官民概不許用至庶民婦女有僭用冠帔補服大轎者禁違者罪坐夫男凡品官士庶婚儀具
大清通禮
皇朝通典卷五十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四
禮〈嘉四〉
冠服
臣等謹按杜典有君臣服章制度一門又別立冠冕篇於冠禮之後所載多複今冠禮既無庸纂述冠冕篇亦應併入於冠服一門欽惟我
朝鴻業肇興
列祖
列宗製作隆備衣冠法式
釐定服用者百數十年於茲我
皇上念切紹衣慎守
成憲於
序禮器圖式
評通鑑輯覽訓誡輕易之弊俾子孫臣庶咸敬謹遵聽毋忘館臣續纂五朝禮典時於遼金元各代衣冠之制敘次未能明晰仰䝉
訓諭改正且
宣示本
天本
祖饗
帝饗
親之
至論實為發從來所未發近復於
御製全韻詩新建圜水辟雍記中重申祗述仰見皇上敬述
前猷祗遵舊制
聖心諄切如是所以綿
景祚而昭來許者於鑠哉超越萬古矣茲〈臣〉等纂輯皇朝嘉禮典即恭載
太宗文皇帝聖訓並乾隆三十七年所奉
諭㫖敬録篇首以垂示萬禩
崇徳二年四月
諭諸王貝勒曰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廢其祖宗時衣冠儀度循漢人之俗遂服漢人衣冠盡忘本國言語迨至世宗始復舊製衣冠凡語言及騎射之事時諭子孫勤加學習如元王馬大郭遇漢人訟事則以漢語訊之有女直人訟事則以女直語訊之世宗聞之以其未忘女直之言甚為嘉許此本國衣冠言語不可輕變也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不時親弓矢惟躭宴樂則田獵行陣之事必致踈曠武備何由而得習乎葢射獵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國之經朕欲爾等時時不忘騎射勤練士卒凡出師田獵許服便服其餘俱令遵照國初之制仍服朝衣且諄諄訓諭者非為目前起見也及朕之身豈有習於漢俗之理正欲爾等識之於心轉相告誡使後世子孫遵守毋變棄
祖宗之制耳
乾隆三十七年十月
諭朕閲三通館進呈所纂嘉禮考內於遼金元各代冠服之制敘次殊未明晰遼金元衣冠初未嘗不循其國俗後乃改用漢唐儀式其因革次第原非出於一時即如金代朝祭之服其先雖加文飾未至盡去其舊至章宗乃概為更制是應詳考詮次以徴蔑棄舊典之由並酌入按語俾後人知所鑒戒於輯書闗鍵方為有當若遼及元可例推矣前因編訂皇朝禮器圖曾親製序文以衣冠必不可輕言改易及批通鑑輯覽又一一發明其義誠以衣冠為一代昭度夏收殷冔本不相沿襲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謂禮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説至遼金元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輒改衣冠盡去其純樸素風傳之未久國勢寖弱洊及淪胥葢變本忘先而隠患中之覆轍具在甚可畏也況揆其所以議改者不過雲袞冕備章文物足觀耳殊不知潤色彰身即取其文亦何必僅沿其式如本朝所定朝祀之服山龍藻火燦然具列悉皆義本禮經更何通天絳紗之足雲耶且祀莫尊於
天
祖禮莫隆於
郊
廟溯其昭格之本要在乎誠敬感通不在乎衣冠規制夫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推原其義實
天遠而
祖近設使輕言改服即已先忘
祖宗將何以上祀
天地經言仁人饗帝孝子饗親試問仁人孝子豈二人乎不能饗親顧能饗帝乎朕確然有見於此是以不憚諄覆教戒俾後世子孫知所法守是創論實格論也所欲奕葉子孫深維根本之計毋為流言所惑永遠恪遵朕訓庶幾不為獲罪
祖宗之人方為能享
上帝之主於以綿國家億萬年無疆之景祚實有厚望焉其嘉禮考仍交館臣確核遼金元改制時代先後逐一臚載再加擬按語證明改繕進呈候朕鑒定昭示來許並將此申諭中外仍録一通懸勒尚書房〈臣〉等謹按
皇朝冠服之制恭照
欽定禮器圖式以類敘次於後
皇帝冠服
皇帝冬朝冠薰貂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黒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各四飾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朝冠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縁石青片金二層裏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朝冠端罩紫貂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黒狐明黃緞裏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鋭色與裏同袞服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後萬夀篆文間以五色雲春秋棉祫夏以紗冬以裘各惟其時朝服色用明黃惟祀
天用藍
朝日用紅
夕月用月白披領及袖俱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縁夏用片金縁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五衽正龍一襞積前後團龍各九裳正龍二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彞藻火粉米在裳間以五色雲下幅八寶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襞積行龍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間以五色雲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珍寶雜飾各惟其宜大典禮御之惟祀
天以青金石為飾祀
地珠用蜜珀
朝日用珊瑚
夕月用緑松石雜飾惟宜縧皆明黃色朝帶之制二皆明黃色一用龍文金圓版四飾紅寶石或藍寶石及緑松石毎具銜東珠五圍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淺藍及白各一下廣而鋭中約鏤金圓結飾寶如版圍珠各三十佩囊文繡燧觽刀削結佩惟宜縧皆明黃色大典禮御之一用龍文金方版四其飾祀
天用青金石祀
地用黃玉
朝日用珊瑚
夕月用白玉毎具銜東珠五佩帉及縧惟祀
天用純青餘如圓版朝帶之制中約圓結如版飾銜東珠各四佩囊純石青左觽右削並從版色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
裏石青片金縁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縁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棉祫紗裘各惟其時吉服朝珠珍寶隨所御吉服帶用明黃色鏤金版四方圓惟便銜以珠玉雜寶各從其宜左右佩帉純白下直而齊中約金結如版飾餘如朝帶常服冠紅絨結頂常服褂色用石青花文隨所御裾左右開常服帶如吉服乾隆十六年
欽定雨冠之制二其一頂崇而前簷深其二頂平而前簷敞皆用明黃色氊及羽緞油綢惟其時雨衣之制六皆明黃色一如常服褂而長與袍稱以油綢為之不加裏自衽以下加博焉上襲重衣領下為襞積無袖斜幅相比上斂下遞豐兩重均加掩襟領及紐約皆青色一以氊及羽緞為之月白緞裏領下為襞積無袖斜幅相比上斂下遞豐前加掩襟領及紐約如衣色或油綢為之不加裏紐約青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袍稱以氊及羽緞為之月白緞裏領及紐約如衣色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前施掩襠油綢為之不加裏領用青羽緞紐約青色外加袍袖如衣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坐齊以氊及羽緞為之領及紐約皆如衣色一如常服袍而加領長與坐齊以油綢為之不加裏袖端平前加掩襠領用青羽緞紐約亦青色雨裳之制二皆用黃色一左右幅相交上斂下遞博上前加淺帷為襞積兩旁綴以紐約青色腰為橫幅用石青布兩末削為帶以繫之一前為完幅不加淺帷均以油綢為之行冠冬以黒狐秋以黒羊皮或青絨均如常服冠之制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裏縁如其色上綴雨纓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行褂色用石青長與坐齊袖長及肘行袍如常服長減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及花文隨所御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行帶色用明黃左右佩繫以紅香牛皮為之飾金花文鋄銀鐶各三佩帉以高麗布視常服帶帉㣲濶而短中約以香牛皮束綴銀花文佩囊明黃圓縧飾珊瑚結削燧雜佩各惟其宜行裳色隨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後中豐上下斂並屬橫幅石青布為之氊袷各惟其時冬用鹿皮或黒狐為表
皇子冠服
皇子朝冠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時上綴朱緯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縁石青片金二層裏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頂如冬朝冠端罩紫貂為之金黃緞裏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鋭色與裏同龍褂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間以五色雲朝服之制二皆金黃色一披領及裳皆表以紫貂袖端薫貂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襞積行龍六間以五色雲一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縁夏用片金縁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裳行龍八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平水朝珠不得用東珠餘隨所用縧皆金黃色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毎具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左右佩縧如帶色吉服冠紅絨結頂蟒袍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縧如帶色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紅色氊及羽紗油綢惟其時雨冠頂平而前簷厰用藍布帶雨衣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坐齊均前施掩襠雨裳前為完幅腰為橫幅用石青布自
皇子至宗室公雨冠雨裳之制並同
親王以下冠服
親王朝冠與
皇子同端罩青狐為之月白緞裏若
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補服色用石青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朝服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若
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吉服冠頂用紅寶石若
賜紅絨結頂者亦得用之餘皆如
皇子親王世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毎具飾東珠三左右佩縧如帶色餘皆如親王郡王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四後綴金花飾東珠三補服色用石青繡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毎具飾東珠二貓睛石一左右佩縧如帶色餘皆如親王世子貝勒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三後綴金花飾東珠二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蟒袍不得用金黃色餘隨所用朝服通繡蟒文皆四爪蟒袍亦如之朝珠縧用石青色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毎具飾東珠二佩縧皆石青色餘皆如郡王貝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六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二後綴金花飾東珠一吉服冠頂用紅寶石皆戴三眼孔雀翎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行蟒各一團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毎具飾東珠一餘皆如貝勒鎮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五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一後綴金花飾緑松石一吉服冠頂入八分公用紅寶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雙眼孔雀翎端罩紫貂為之月白緞裏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方補朝帶金銜玉方版四毎具飾貓睛石一餘皆如貝子輔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餘皆如鎮國公鎮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繡麒麟吉服冠頂用珊瑚餘皆視一品輔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繡獅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餘皆視二品奉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補服前後繡豹吉服冠頂用藍寶石餘皆視三品奉恩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補服前後繡虎惟衣裙四啟帶用金黃色凡宗室皆如之覺羅帶用紅色自親王以下冬行冠如冬吉服冠之制氊貂各惟其時翎頂各隨其所得用夏行冠織玉草或藤絲為之上綴雨纓行褂色用石青長與坐齊袖長及肘行袍如常服袍減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隨所用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行帶佩帉素布視常服帶帉㣲濶而短版飾惟宜縧皆圓結帶色金黃石青各隨其所得用行裳藍及諸色隨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後中豐上下斂並屬橫幅氊袷惟時冬以皮為表其制下達庶官凡扈行者冠服並如之乾隆四十七年奉
㫖宗室王公子弟各給官頂其餘閑散宗室概予四品
頂戴
固倫額駙以下冠服
固倫額駙冠服視貝子吉服冠頂用珊瑚〈乾隆五十二年遵 㫖照固倫額駙色布騰巴爾珠爾之例戴紅寳石帽頂〉戴三眼孔雀翎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金銜玉圓版四毎具飾東珠一左右佩縧皆石青色吉服帶色用石青或藍和碩額駙冠服視鎮國公吉服冠頂用珊瑚戴雙眼孔雀翎朝帶金銜玉圓版四毎具飾貓睛石一餘皆同郡主額駙冠服視武一品朝帶用鏤金圓版四毎具飾緑松石一縣主額駙冠服視武二品郡君額駙冠服視武三品縣君額駙冠服視武四品朝帶鋄金方鐵版四鄉君額駙冠服視武五品朝帶視縣君額駙餘皆同若固倫額駙爵在貝子以上和碩額駙爵在鎮國公以上冠服各從其品郡主額駙以下皆如之乾隆四十年奉
㫖在京公主所生之子至十三嵗時如係固倫公主所生即給予伊父固倫額駙品級和碩公主所生即給予伊父和碩額駙品級
民公以下凡品官冠服
民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文武一品以上皆同〉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端罩貂皮為之藍緞裏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朝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龍縁〈文武四品以上皆同〉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裳行蟒八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文三品武二品以上皆同〉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襞積行蟒四皆四爪曾
賜五爪蟒緞者亦得用之朝珠珊瑚青金緑松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縧用石青色〈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衛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有職掌官皆得用〉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鏤金銜玉圓版四毎具飾貓睛石一佩帉下廣而鋭吉服冠頂用珊瑚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九蟒吉服帶佩帉下直而齊版飾惟宜雨冠雨衣及裳均用紅色侯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朝帶鏤金銜玉圓版四毎具飾緑松石一餘皆如公伯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朝帶鏤金銜玉圓版四毎具飾紅寶石一餘皆如侯子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繡麒麟吉服冠頂用珊瑚餘皆視一品男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繡獅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餘皆視二品文一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繡鶴惟都御史繡獬豸朝帶鏤金銜玉方版四毎具飾紅寶石一餘皆如公武一品補服前後繡麒麟餘皆如文一品文二品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貂尾〈文三品以上皆同〉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繡錦雞朝帶鏤金圓版四毎具飾紅寶石一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餘皆如文一品武二品補服前後繡獅餘皆如文二品文三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補服前後繡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按察使繡獬豸朝帶鏤花金圓版四吉服冠頂用藍寶石餘皆如文二品武三品朝冠冬惟用薰貂〈文四品以下皆同〉補服前後繡豹餘皆如文三品惟朝服無貂縁及無端罩一等侍衛戴孔雀翎端罩猞猁孫為之間以貂皮月白緞裏餘皆如武三品文四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補服前後繡雁朝帶銀銜鏤花金圓版四吉服冠頂用青金石蟒袍通繡八蟒皆四爪四品以下惟京堂翰詹科道得用端罩猞猁孫為之間以貂皮月白緞裏武四品補服前後繡虎餘皆如文四品二等侍衛戴孔雀翎端罩紅豹皮為之素紅緞裏朝服剪絨縁色用石青通身雲緞前後方襴行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糚緞冬夏皆用之餘皆如武四品文五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補服前後繡白鷴惟監察御史繡獬豸朝服片金縁〈文武七品以上皆同〉色用石青前後方襴行蟒各一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糚緞冬夏皆用之朝帶銀銜素金圓版四吉服冠頂用水晶餘皆如文四品武五品補服前後繡熊餘皆如文五品惟無朝珠三等侍衛戴孔雀翎端罩黃狐皮為之月白緞裏朝服如文五品之制惟用剪絨縁餘皆如武五品惟得用朝珠文六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補服前後繡鷺鷥朝帶銀銜玳瑁圓版四吉服冠頂用硨磲餘皆如文五品惟無朝珠武六品補服前後繡彪餘皆如文六品藍翎侍衛戴藍翎端罩朝服朝珠均如三等侍衛餘皆如武六品文七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補服前後繡鸂𪄠朝帶素圓版四吉服冠頂用素金蟒袍通繡五蟒皆四爪餘皆如文六品武七品補服如武六品餘皆如文七品文八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上銜花金補服前後繡鵪鶉朝服用石青雲緞無蟒領袖皆青倭緞中有襞積冬夏皆用之朝帶銀銜明羊角圓版四吉服冠鏤花金頂餘皆如文七品武八品補服前後繡犀牛餘皆如文八品九品官朝冠頂鏤花金座上銜花銀補服前後繡練雀朝帶銀銜烏角圓版四吉服冠鏤花銀頂餘皆如文八品武九品補服前後繡海馬餘皆如文九品未入流冠服制如文九品凡雨冠民公侯伯子男一二三品文武官
御前侍衛
乾清門侍衛
尚書房翰林
南書房翰林奏事處批本處軍機處行走人員皆用紅色四五六品文武官雨冠中用紅色縁用青色七八九品文武官凡有頂人員雨冠中用青色縁用紅色凡縁皆前二寸五分後五寸軍民雨冠用青色凡雨衣雨裳民公侯伯子文武一品以上官
御前侍衛各省巡撫皆用紅色二品以下文武官下至軍民皆用青色其明黃色行褂則領侍衛內大臣
御前大臣侍衛班長䕶軍統領健鋭營翼領及凡諸臣
之䝉
賜者皆得服之
士庶冠服
㑹試中式貢士朝冠頂鏤花金座上銜金三枝九葉吉服冠頂用素金舉人公服冠頂鏤花銀座上銜金雀公服袍青綢為之藍縁披領如袍飾公服帶如文八品朝帶吉服冠頂銀座上銜素金貢生吉服冠鏤花金頂餘皆如舉人監生吉服冠素銀頂餘皆如貢生生員公服冠頂鏤花銀座上銜銀雀公服袍藍綢為之青縁披領如袍飾公服帶如文九品朝帶吉服冠頂如監生外郎耆老冠頂以錫從耕農官袍青絨為之頂同八品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綵雲捧日袍青絹為之上加披領腰為襞積不加縁月白絹裏祭祀文舞生冬冠騷䑕為之頂鏤花銅座中飾方銅鏤葵花上銜銅三角如火珠形袍以綢為之其色
南郊用石青
北郊用黒
祈穀壇
太廟
社稷壇
朝日壇
帝王廟
文廟
先農壇
太嵗壇俱用紅
夕月壇用月白前後方襴銷金葵花帶緑綢為之武舞生頂上銜銅三稜如古㦸形袍以綢為之通銷金葵花餘俱如文舞生袍之制帶如文舞生祭祀執事人袍以綢為之其色
南郊用石青
北郊用黒不加縁
太廟
文廟
先農壇
太嵗壇俱用青色藍縁
祈穀壇
社稷壇
朝日壇
帝王廟俱用青色石青縁
夕月壇用青色月白縁帶如文舞生樂部樂生冠頂鏤花銅座上植明黃翎樂部袍紅緞為之一前後方襴繡黃鸝中和韶樂部樂生執戱竹人服之一通織小團葵花丹陛大樂諸部樂生服之帶用緑雲緞為之鹵簿輿士冬冠以豹皮及黒氊為之頂鏤花銅座上植明黃翎袍如丹陛大樂諸部樂生帶如祭祀文舞生鹵簿䕶軍袍石青緞為之通織金夀字片金縁領及袖端俱織金葵花鹵簿校尉冬冠平簷頂素銅上植明黃翎袍及帶如鹵簿輿士
皇太后
皇后冠服
〈臣〉等謹按社典有后妃命婦首飾制度服章制度兩條茲據
皇朝禮器圖式謹彚敘成篇首
大內冠服次公主福晉以下及命婦冠服列載於左
皇太后
皇后冬朝冠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鳯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週綴金鳯七飾東珠各九貓睛石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毎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冠後䕶領垂明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夏朝冠青絨為之餘皆如冬朝冠金約鏤金雲十三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緑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毎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毎具飾東珠珍珠各八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毎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片金縁一繡文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
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夀一繡文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一繡文前後立龍各二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領後皆垂明黃縧其飾珠寶惟宜朝袍之制三皆明黃色一披領及袖皆石青片金加貂縁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縁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中有襞積下幅八寶平水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一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縁夏用片金縁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縁繡文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一領袖片金加海龍縁夏片金縁中無襞積裾後開餘俱加貂縁朝袍之制領後垂明黃縧飾珠寶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十一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緑松石各二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惟宜縧皆明黃色綵帨緑色繡文為五榖豐登佩箴管縏之屬縧皆明黃色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縁上用紅織金夀字緞下石青行龍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縁緞紗各惟其時吉服冠頂用東珠龍褂二皆石青色一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袖端行龍各二一下幅及袖端不施章采龍袍三色用明黃領袖皆石青一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福夀文采惟宜下幅八寶立水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開一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一下幅不施章采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縧皆明黃色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冠服
皇貴妃朝冠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鳯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珍珠一朱緯上週綴金鳯七飾東珠各九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䕶領垂明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十二飾東珠各一間以珊瑚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緑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毎具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毎具金龍銜二等東珠各二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垂珊瑚各二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龍褂色用石青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袖端行龍各二龍袍色用明黃領袖皆石青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福夀文kao采惟宜下幅八寶立水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開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縧明黃色餘皆如
皇后
貴妃冠服垂縧皆金黃色袍色亦用金黃餘皆如皇貴妃
妃朝冠頂二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鳯飾東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銜貓睛石朱緯上週綴金鳯五飾東珠各七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八十八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䕶領垂金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十一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緑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九十七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毎具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毎具金龍銜三等東珠各二綵帨繡文為雲芝瑞草吉服冠頂用碧⿰㺨餘皆如
貴妃
嬪朝冠頂二層貫柬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飾東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銜𥗴子朱緯上週綴金翟五飾東珠各五珍珠各十九後金翟一飾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七十二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䕶領垂金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緑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七十七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毎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未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毎具金龍銜四等東珠各二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綵帨不繡花文龍褂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夔龍四袍皆用香色餘皆如
妃
皇子福晉冠服
皇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三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寳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七小珍珠三十九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䕶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九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毎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毎具金雲銜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縁繡文前行龍四後行龍三領後垂金黃縧雜飾惟宜朝袍用香色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縁夏用片金縁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縁繡文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襟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裾後開領後垂金黃縧雜飾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金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縧皆金黃色綵帨月白色不繡花文結佩惟宜縧皆金黃色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縁上用紅緞下石青行龍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縁緞紗各惟其時吉服冠頂用紅寶石吉服褂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蟒袍用香色通繡九龍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縧金黃色
王福晉公主以下凡品官妻冠服
親王福晉吉服褂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餘皆如
皇子福晉親王世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六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䕶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毎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餘皆如親王福晉郡王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䕶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吉服褂繡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餘皆如世子福晉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䕶領垂石青縧二末亦綴珊瑚金約金雲七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朝褂繡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縧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領袖冬用片金加海龍縁夏用片金縁繡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縧領約朝珠綵帨縧皆石青色吉服褂前後繡四爪正蟒各一團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九蟒餘皆如郡王福晉貝子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六金約鏤金雲六吉服褂前後繡四爪行蟒各一團餘皆如貝勒夫人鎮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五金約鏤金雲五吉服褂繡花八團餘皆如貝子夫人輔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四金約鏤金雲四餘皆如鎮國公夫人鎮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一品命婦輔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二品命婦奉國將軍淑人冠服均視三品命婦奉恩將軍恭人冠服均視四品命婦固倫公主冠服制如親王福晉和碩公主朝冠金約制如親王世子福晉餘皆如固倫公主郡主朝冠金約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和碩公主縣主朝冠金約制如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郡主郡君朝冠金約制如貝子夫人朝褂朝袍領約朝珠綵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貝勒夫人餘如縣主縣君朝冠金約制如鎮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貝子夫人餘皆如郡君鎮國公女鄉君朝冠金約制如輔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鎮國公夫人餘皆如縣君輔國公女鄉君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三金約鏤金雲三餘皆如鎮國公女民公夫人冬朝冠薰貂為之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前綴金簪三飾以珠寶䕶領縧用石青色金約青緞為之中綴鏤金火熖飾珍珠一左右金龍鳯各一後垂青緞帶二紅片金裏耳飾左右各三毎具金雲銜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縁繡文前行蟒二後行蟒一領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縁夏用片金縁繡文前後正蟒各一兩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無襞積披領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處行蟒各二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紅藍小寶石五兩端垂石青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朝珠三盤珊瑚青金緑松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縧用石青色綵帨月白色不繡花文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縁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縁緞紗各惟其時吉服冠薰貂為之頂用珊瑚吉服褂色用石青繡花文團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九蟒皆四爪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餘皆如民公夫人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侯夫人子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伯夫人男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紅珊瑚吉服冠頂鏤花珊瑚餘皆如子夫人一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民公夫人二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鏤花珊瑚餘皆如一品命婦三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用藍寶石餘皆如二品命婦四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朝袍片金縁繡文前後行蟒各二中無襞積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朝裙片金縁上用緑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吉服冠頂用青金石蟒袍通八蟒皆四爪餘皆如三品命婦五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吉服冠頂用水晶餘皆如四品命婦六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吉服冠頂用硨磲餘皆如五品命婦七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吉服冠頂用素金蟒袍通五蟒皆四爪餘皆如六品命婦
寶印
〈臣〉等謹按杜典有天子諸侯玉佩劍綬璽印今考列代之制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唐時改稱璽曰寶至玉佩劍綬則今朝帶雜佩制似相近已詳見冠服篇茲據
大清㑹典所述寶印之制敬謹編次首
御寶次
大內寶印次親王以下寶印次官員印信闗防條記悉按等差詳著定式以彰
昭代之法守並改杜典標目之舊以符今制雲皇帝御寶
國朝誕膺
天命設
御寶於
交泰殿初立尚寶司其後以內監典守當用則內閣請而用之乾隆十一年
皇上御定寶譜藏之
交泰殿者二十有五藏之
盛京者十
御定交泰殿寶譜
大清受命之寶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盤
龍紐高二寸
皇帝奉天之寶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
分盤龍紐高三寸五分
大清嗣天子寶以章繼繩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
紐高一寸七分
皇帝之寶以布詔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龍紐
高二寸一分
皇帝之寶以肅法駕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
分盤龍紐高三寸五分
天子之寶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
高一寸三分
皇帝尊親之寶以薦徽號白玉方二寸一分厚七分交
龍紐高一寸三分
皇帝親親之寶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二
分交龍紐高一寸二分
皇帝行寶以頒賜賚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
龍紐高二寸五分
皇帝信寶以徴戎伍白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龍紐
高一寸六分
天子行寶以冊外蠻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
龍紐高二寸三分
天子信寶以命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
龍紐高一寸七分
敬天勤民之寶以飭覲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
分交龍紐高一寸七分
制誥之寶以諭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龍紐高二
寸七分
敕命之寶以鈐誥敕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三分交
龍紐高一寸八分
垂訓之寶以揚國憲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龍紐
高二寸
命徳之寶以奬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龍紐
高二寸一分
欽文之璽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
龍紐高一寸六分
表章經史之寶以崇古訓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
分交龍紐高二寸二分
巡狩天下之寶以從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
龍紐高二寸五分
討罪安民之寶以張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二寸交
龍紐高二寸五分
制馭六師之寶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四
分交龍紐高二寸二分
勅正萬邦之寶以誥外國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
分盤龍紐高二寸三分
勅正萬民之寶以誥四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
分交龍紐高二寸
廣運之寶以謹封識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龍紐
高二寸
御製國朝傳寶記曰國朝受
天命采古制為璽掌以宮殿監正襲以重盝承以髹幾設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當用則內閣請而用之其質有玉有金有栴檀香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紐有交龍有盤龍有蹲龍其文自
太宗文皇帝以前專用國書既乃兼用古篆其大小自方六寸至二寸一分不一嘗考大清㑹典載御寶二十有九今交泰殿所貯三十有九㑹典又雲宮內收貯者六內庫收貯者二十有三今則皆貯交泰殿數與地皆失實至謂皇帝奉天之寶即傳國璽兩郊大祀及聖節宮中告天青詞用之此語尤誕謬大祀遵古禮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寶聖節宮中未嘗有告天事或道籙祝釐時一行之亦不過偶存其教耳未嘗命文臣為青詞亦未嘗用寶且此璽孰非世世傳守而專以一寶為傳國璽亦不經葢縁修㑹典諸臣無宿學卓識復未曾請
㫖取裁只沿明時內監所書冊檔承譌襲謬遂至於此甚矣紀載之難也且㑹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於天既夀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法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獨玉質瑩潔如截肪方得黍尺四寸四分厚得方之三以為良玉不易得則信矣若論寶無問非秦璽即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濬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文與輟耕録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又雍正年故大學士高其位進未刻碧玉寶一文未刻則未成為寶而與諸寶同貯亦未當朕嘗論之君人者在徳不在寶寶雖重一器耳明等威徴信守與車旗章服何異徳之不足則山河之險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區區尺璧足以自固者誠能勤修令徳繫屬人心則言傳號渙萬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龍螭篆不斯籀孰敢不敬信承奉尊為神明故寶器非寶寶於有徳古有得前代符寶君臣動色矜耀侈為瑞貺者我
太宗文皇帝時獲䝉古所傳元帝國寶容而納之初不藉
以為受命之符由今思之
文皇帝之臣服函夏垂統萬世在徳耶在寶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善夫唐梁肅之言曰鼎之輕重璽之去來視徳之高下位之安危然則人君承
祖宗付畀思以永膺斯寶引而勿替其非什襲固守之謂
謂夫日新厥徳居安慮危凝受
皇天大寶命則徳足重寶而寶以愈重璽玉自古無定數今交泰殿所貯歴年既久紀載失真且有重複者爰加考正排次定為二十有五以符天數並著成譜而序其大指如此
御定盛京尊藏寶譜
大清受命之寶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
高二寸四分
皇帝之寶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龍紐高二
寸七分
皇帝之寶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盤龍紐高三寸皇帝之寶栴檀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紐高五分奉天之寶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龍紐高二寸天子之寶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龍紐高二寸奉天法祖親賢愛民碧玉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五分交
龍紐高二寸
丹符出騐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龍紐高二
寸二分
勅命之寶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交龍紐高二
寸五分
廣運之寶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高一寸五分御製盛京尊藏寶譜序曰乾隆十一年春閲交泰殿所貯諸寶既詳定位置為文記之其應別貯者分別收貯至其文或複見及國初行用者為數凡十雖不同於見用之寶而未可與古玩並列因念盛京為國家發祥地
祖宗神爽實所式憑朕既重繕
列祖實録尊藏鳯凰樓上覲揚
光烈傳示無疆想當
開天之始凝受
帝命寶符煥發六服承式璠璵孚尹
手澤存焉記不云乎陳其宗器𢎞璧琬琰陳之西序崇世守也爰奉此十寶齎送盛京鐍而藏之而著其縁起如此
十三年九月改鐫
御寶始用清篆左為清篆右為漢篆
御題交泰殿寶譜序後曰寶譜成於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為清文各篆體書因思向之國寶官印漢文用篆書而清文則用本字者以國書篆體未備也今既定為篆法當施之寶印以昭畫一按譜內青玉皇帝之寶本清字篆文傳自
太宗文皇帝時自是而上四寶均
先代相承傳為世守者不敢輕易其檀香皇帝之寶以下二十有一則朝儀綸綍所常用宜從新制因勅所司一律改鐫與漢篆文相配並記之寶譜序後雲是年內繙書房奏言謹將內閣頒發
誥勅內
制誥之寶四字遵照
欽定玉筯篆體擬篆清文恭呈
御定後交該衙門選擇吉期於
大內祗領應鐫二十一
御寶敬謹改鐫從之四十五年八月
御製古稀説曰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其次章即繼之曰猶日孜孜葢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歸政而頤志於寧夀宮其未歸政以前不敢弛乾惕猶日孜孜所以答
天庥而勵已躬也正夀之辰羣臣例當進獻辭賦於是彭元瑞有古稀之九頌既以文房等件賜之以旌其用意新而遣辭雅顧一再翻閲頗有不得不為之説以申予意者其辭曰古人有言頌不忘規茲元瑞之九頌徒見其頌而未見其規在元瑞為得半而失半然使予觀其頌洋洋自滿遂以為誠若此則不但失半又且失全予何肯如是夫由斯不自滿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為敬
天之本必益凜旦明毋敢或渝也以是為法
祖之規必思繼
前烈而慎聰聽也以是勤民庶無始終之變耳以是典學為實學以是奮武非黷武以是籌邊非鑿空以是製作非虛飾若夫用人行政旰食宵衣孰不以是為慎修思永之樞機乎如是而觀元瑞之九頌方且益深予臨深履薄之戒則其頌也即規也更惓思之三代以上弗論矣三代以下為天子而夀登古稀者纔得六人已見之近作矣〈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漢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昨七旬慶典詩有七旬屈指數今古六帝因心騐法懲之句〉至夫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雖非大當可謂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姦臣曰佞倖今皆無一彷彿者即所謂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為創業之君禮樂刑政有未遑焉其餘四帝予所不足為法而其時其政亦豈有若今日者哉是誠古稀而已矣夫值此古稀者非
上天所賜乎
天賜古稀於予而予設弗以敬承之弗勵慎終如始之志
以竭力敬
天法
祖勤政愛民古雲適百里者半九十里慄慄危懼誠恐耄
荒而有所隕越將孤
天恩予又何敢如是然則元瑞九頌有禆於予者大焉故為之説如右羣臣獻辭賦者甚夥大約不出於元瑞之九頌予將以是説概之則所謂有頌而鮮規者亦畢視之為進規而非啻頌矣
四十六年正月
皇上用
乾清宮西暖閣貯
敬天勤民寶之例貯
古稀天子之寶於東暖閣既刻
古稀説於
寶端並繫以
御製詩曰
祖
宗貽玉寶敬
天及勤民茲予逮古稀爰始刻貞珉敬勤傳家法奕世當永遵設我子孫中年或古稀臻此寶亦宜用弆之檀匣陳斯則待
乾貺未敢預卜頻西清者恆守〈謂西暖閣之敬天勤民寶〉左個者偶循〈謂東暖閣之古稀天子寶〉嗣服祈承命鞏謙朂最寅
太皇太后寶
〈臣〉等謹按康熙四年製
太皇太后金寶玉寶敬詳寶制於
皇太后寶之前
太皇太后金寶玉筯篆盤龍紐平臺方四寸四分厚一寸
二分
玉寶臺高一寸八分餘皆與
金寶同
皇太后寶
皇太后金寶清漢文玉筯篆盤龍紐平臺方四寸四分厚
一寸二分
玉寶同
〈臣〉等謹按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萬夀恭加上
徽號所奉
冊
寶敬用刻玉之制詳見上
徽號門
皇后寶
皇后金寶清漢文玉筯篆交龍紐餘與
皇太后寶同
皇貴妃
貴妃寶
皇貴妃金寶清漢文玉筯篆蹲龍紐平臺方四寸厚一寸二分
貴妃寶同
妃印
妃金印清漢文玉筯篆龜紐平臺方三寸六分厚一分
親王寶郡王以下官員印信
〈臣〉等謹按
國朝初制親王以下內外文職印信皆尚方大篆內外武職印信皆栁葉篆各闗防條記亦如之至
欽定國書篆體印文始兼用清漢篆並以品秩為序文職首尚方大篆次小篆次鐘鼎篆次垂露篆武職首栁葉篆次殳篆次懸針篆尊卑有差秩然不紊制度葢盡善矣茲謹次第纂紀凡印製方長厚薄分寸大小皆從更定之例條列於篇其序次亦遵篆體等差而以京官為先外官次之京官先文職次武職外官先駐防將軍副都統辦事大臣等次文職次武職至喇嘛僧道等則附見於後焉順治元年置禮部鑄印局掌造印信滿文左漢文右字様由內院撰發又定毎嵗封印開印先期禮部劄欽天監擇吉具題行知內外各衙門八年鑄
行在六部都察院鑾儀衛印各衙門官員扈從令攜以
行十六年鑄
行在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
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各印
康熙二十九年
諭凡差遣審事官員不必鑄給印信事完日其本章即繕明啟奏日期用地方督撫印信如事闗督撫即用藩臬印信事闗督撫藩臬則用提鎮印信
雍正元年
諭印信乃一應事件憑據不惟藩臬印信即州縣印信亦屬𦂳要著禮部竢有數印一同交與欽天監選擇吉日鑄給尋禮部奏言凡鑄印信闗防令欽天監擇吉日專委禮部官監造務期鑄刻精工字畫端楷鑄成禮部堂官騐明將監造官姓名書於冊如有銀色不足銅質不精及字畫糢糊者將監造官㕘處並令加倍賠補從之三年以各處巡鹽御史舊例有二印新任帶一印前往舊任帶一印回繳新舊官各有一印恐滋弊端定例嗣後止給一印令新舊官交代
乾隆七年議准凡內外官繳送舊印令於印文正中鐫一繳字送部銷燬十三年
欽定清文篆書
命改鑄百官印信清篆左漢篆右印文以品秩為序文職一二品尚方大篆內三品外布政使司按察使
司提督學政尚方小篆內四五品外三四品鐘鼎篆內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武職一二品栁葉篆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懸針篆嗣是定和碩親王金寶龜紐平臺方三寸六分厚一寸親王世子金寶龜紐平臺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多羅郡王鍍金銀印麒麟紐平臺方三寸四分厚一寸朝鮮國王金印龜紐平臺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俱清漢文芝英篆琉球國王安南國王暹羅國王鍍金銀印駝紐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宗人府衍聖公銀印直紐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一寸俱清漢文尚方大篆公侯伯俱銀印虎紐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公三臺侯伯二臺經畧大臣大將軍將軍領侍衛內大臣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漢文栁葉篆辦理軍機事務處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六部都察院銀印直紐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漢文尚方大篆理藩院銀印直紐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清漢𫎇古三體字清漢文尚方大篆䝉古字不用篆
盛京五部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戶部總理三庫事務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翰林院銀印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內務府銀印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盛京內務府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景陵
泰陵內務府總管
東陵
泰陵承辦事務督理京省錢法堂銅闗防〈凡闗防皆直紐〉長三寸濶一寸九分鑾儀衛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俱清漢文尚方大篆通政使司大理寺順天府奉天府銀印直紐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太常寺銀印直紐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詹事府銅印直紐方二寸七分厚九分光祿寺太僕寺
武備院上駟院奉宸院銅印直紐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內繙書房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俱清漢文尚方小篆鴻臚寺國子監銅印直紐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左右春坊司經局六科欽天監太醫院銅印直紐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各道監察御史稽察內務府御史稽察宗人府御史巡鹽御史銅印直紐有孔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宗人府左右司六部理藩院各司太僕寺左右司鑾儀衛左右司銅印直紐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內務府各司鑾儀衛馴象等所銅印直紐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提督㑹同四驛館崇文門稅務管理坐糧㕔戶部分司工部木柴監督工部木厰監督管理館所車馬事務監督左右翼管稅戶部銀庫緞匹庫顔料庫戶部辦理八旗俸餉戶部辦理八旗現審工部管理街道各倉監督順天奉天府丞兼提督學政巡視臺灣御史各闗稅監督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巡視五城御史管理古北口驛務管理獨石口驛務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
盛京工部銀庫
盛京戶部金銀等庫織染局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
暢春園
圓明園
清漪園官房稅庫銅條記〈凡條記皆直紐〉長二寸六分濶一寸九分欽天監時憲書銅印直紐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俱清漢文鐘鼎篆吏部兵部稽俸㕔大理寺左右司光祿寺四署五城兵馬司樂部和聲署銅印直紐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中書科銅印直紐方二寸一分厚四分五釐內閣典籍㕔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宗人府銀庫翰林院典簿禮部鑄印局刑部贓罰庫理藩院銀庫工部料估所各部院督催所工部製造庫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稽察
盛京五部將軍衙門稽察黒龍江等處稽察寧古塔等處巡察歸化城等處巡察游牧等處順天府治中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管理殺虎口路驛站管理金周鄂佛囉等站總管大凌河牧場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兵馬司副指揮銅闗防長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宗人府經歴司銅印直紐方二寸四分厚五分都察院經歴司銅印直紐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通政使司經歴司鑾儀衛經歴司太常寺典簿光祿寺典簿詹事府主簿太僕寺主簿各部院寺司務㕔銅印直紐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國子監繩愆㕔博士㕔典簿㕔鴻臚寺主簿欽天監主簿各壇廟祠祭署銅印直紐方二寸厚四分二釐刑部司獄司光祿寺銀庫太醫院藥庫國子監典籍㕔神樂觀犧牲所銅印直紐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管理寶泉局戶部分司管理寶源局工部分司銅闗防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禮部鑄印局大使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九分兵馬司吏目銅條記長二寸四分濶一寸四分俱清漢文垂露篆都統䕶軍統領前鋒統領火器營統領嚮導總領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提督九門步軍統領
圓明園總管八旗內府三旗官兵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總理雲梯健鋭營八旗傳事銀闗防直紐長三寸二分濶二寸俱清漢文栁葉篆總管
御飯房茶房內府䕶軍統領㕘領協領雲梯健鋭營翼長各處總管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俱清漢文殳篆八旗佐領宗室覺羅族長銅圖記〈凡圖記皆直紐〉方一寸七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文懸針篆
咸安宮官學景山官學
養心殿造辦處銅圖記方一寸七分厚四分看守通州三倉首領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旗手衛左右司銅印直紐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漢文懸針篆鎮守將軍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副都統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俱清漢文栁葉篆察哈爾都統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滿洲𫎇古二種字滿文栁葉篆察哈爾左右翼副都統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九分用滿洲䝉古二種字滿文栁葉篆扎薩克盟長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滿洲䝉古二種字不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漢托忒回子四種字滿漢文俱栁葉篆托忒回子字不篆〈下冋〉辦理伊犁烏嚕木齊等處事務大臣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漢托忒三種字滿漢文俱栁葉篆伊犁分駐雅爾城總理㕘贊大臣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洲托忒回子三種字滿文栁葉篆辦理葉爾羌喀什噶爾阿克蘇諸處事務大臣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漢回子三種字滿漢文俱栁葉篆辦理哈宻糧餉事務大臣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栁葉篆管理巴里坤等處事務大臣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栁葉篆管理厄魯特二十一處內大臣銅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漢托忒三種字滿漢文栁葉篆駐防哈宻統領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栁葉篆八旗游牧總管察哈爾總管城守尉銅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殳篆辦理英阿雅爾和闐烏什庫車哈喇沙爾闢展等處事務銅圖記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兼滿漢回子三種字滿漢文俱殳篆駐防左右翼長協領㕘領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釐
興京等城守尉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錦州等城守尉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阿爾楚喀倉監督牛羊羣左右翼副總管上都達布遜馬駝總管牛莊城守尉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俱殳篆防守尉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駐防佐領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釐俱清漢文懸針篆直省總督〈直𨽻總督陜甘總督四川總督鐫兼巡撫字様〉倉場河道漕運總督巡撫〈江西巡撫河南巡撫山東巡撫鐫兼提督字様山西巡撫鐫兼提督鹽政字様〉銀闗防長三寸二分濶二寸俱清漢文尚方大篆
欽差大臣銅闗防如督撫式三品以上用之各省承宣布政使司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一分厚八分各省提刑按察使司銅印直紐方二寸七分厚九分各省鹽運使司銅印直紐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各省提督學政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俱清漢文尚方小篆各處管理織造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各省守巡道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俱清漢文鐘鼎篆
欽差官員銅闗防如道員式四品以下用之各府銅印直紐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各府同知通判淮南儀所監掣官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各州銅印直紐方二寸三分厚五分京縣〈大興宛平承徳〉銅印直紐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各縣銅印直紐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鹽課提舉司銅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布政使司經歴司理問所銅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按察使司經歴司京府經歴司鹽運使司經歴司銅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布政使司照磨所京府儒學各府經歴司銅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京府照磨所司獄司按察使司照磨所司獄司各府照磨所司獄司各府儒學衛儒學布政使司庫大使府庫大使巡檢司都稅司稅課司茶馬司銅印方一寸九分厚四分各州縣儒學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九分庫大使縣丞主簿吏目鹽課所批騐所各驛丞遞運所各局各倉各閘銅條記長二寸四分濶一寸三分俱垂露篆提督總兵官銀印虎紐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鎮守掛印總兵官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鎮守總兵官銅闗防長三寸二分濶二寸俱清漢文栁葉篆副將㕘將遊擊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宣慰司銅印方二寸七分厚九分俱清漢文殳篆都司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都司衛所千總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守備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釐衛守備銅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宣撫司銅印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宣撫司副使安撫司領運千總銅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五釐長官司指揮僉事銅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漢文懸針篆衛經歴宣慰司經歴司銅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土千戶銅印方二寸三分厚四分五釐土百戶銅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俱清漢文懸針篆管理
京城喇嘛班第管理
盛京喇嘛班第銅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文轉宿篆正乙真人銅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清漢文垂露篆十四年正月禮部奏理藩院堂印𫎇古字應否仍照本文鐫刻得
㫖理藩院印文之䝉古字不必篆書外藩扎薩克盟長喇嘛並䝉古西藏一應滿洲𫎇古唐古特文亦不必篆書其在京扎薩克大喇嘛印滿文俱篆書䝉古文不必篆書六月
諭近用新定清文篆書鑄造各衙門印信所司檢閲庫中所藏經畧大將軍將軍諸印凡百餘顆皆前此因事頒給經用繳還未經銷燬者㑹典復有命將出師請㫖將庫中印信頒給之文遂至濫觴朕思虎符鵲紐用之軍旅所以昭信無取繁多庫中所藏其中振揚威武建立膚功者具載
歴朝實録班班可考今擇其克捷奏凱底定迅速者經畧印一大將軍將軍印各七分匣收貯稽其事跡始未刻諸文笥足以傳示奕禩即仍其清漢舊文而配以今製清文篆書如數重造遇有應用具奏請㫖頒給一併藏之皇史宬其餘悉交該部銷燬此後若遇請自皇史宬而用者蕆事仍歸之皇史宬若偶因一事特行頒給印信者事完交部銷燬將此載入㑹典
御定印譜
欽命總理一切軍務儲糈經畧大臣闗防一奉命撫逺寧逺安東征南平西平北大將軍印各一鎮海揚威靖逆靖東征南定西定北將軍印各一
御製印譜序曰國家膺圖御宇
神聖代興赫濯撻伐光啟
鴻業時則有推轂命將之典及功成奏凱還上元戎佩印載在冊府藏之史宬葢法物留貽不啻如曩籍所稱玉節牙璋尚方齊斧者比乾隆十七年釐考國書篆字成因詳加酌定交泰殿所遵奉
世傳御寶仍依本文不敢更易其常行誥勅所鈐用以及部院司寺以下外而督撫提鎮以下咸改鑄篆文以崇典章昭法守而大將軍經畧及諸將軍之印或存舊或兼篆一依交泰殿諸寶之例各以時代為次茲西陲武功將竣爰譜圖系説如左書曰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信夫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備披斯譜也必將曰是印也是我朝某年殄某冦定某地所用也又將曰是印也鑄自某年某官既奉以集事傳至某年某官復奉以䇿勲者也想見一時受成
廟算元老壯猷豐紐重臺焜燿耳目繼自今覲揚光烈思所以宏此逺謨弼我億萬世丕丕基將於是乎在以視銘績鼎鐘圖形臺閣者不尤深切著明也歟然則觀於寶譜而一人守器之重可知觀於印譜而羣
才翊運之殷又可知詩曰王之藎臣無念爾祖記曰君子聽鼓鼙則思將帥之臣一再披閲其何能置大風猛士之懷哉裝潢蕆事並令守者什襲尊藏為部凡四一皇史宬一大內一內閣一盛京也
皇朝通典卷五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五
禮〈嘉五〉
車輿
〈臣〉等謹案杜典車輿篇先敘天子五輅次詳車制並自皇太后車以至主妃命婦等車一一載入而輦輿之制乃具於後今變通其例謹據
皇朝禮器圖式首載
皇帝五輅輦輿次
皇太后輦輿次
皇后及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車輿其餘公主以下等轎車之制並見儀衛篇茲不復載雲
皇帝五輅
國朝初制玉輅大輅大馬輦小馬輦香歩輦並稱五輦
大朝日設於
太和門東乾隆八年改大輅為金輅大馬輦為象輅小馬輦為革輅香歩輦為木輅玉輅仍舊並為五輅十三年
欽定五輅之制玉輅木質髤朱圓蓋方軫飾以青銜玉圓版四冠金圓頂鏤金垂雲承之簷帖鏤金雲版三層青緞垂幨亦三層繡金雲龍及羽文相間繫繡金青緞𢃄四屬於軫四柱繪以金龍門垂朱簾四面各三環座以朱闌飾間金彩䦨內周布花毯中設金雲龍寳座兩輪各十有八輻鏤花飾金貫以軸轅二兩端飾金龍首尾後建太常十有二斿青緞為之縿繡日月五星斿繡二十八宿裏俱繡金龍下垂五彩流蘇杆攢竹髤朱左加闟㦸右飾龍首並綴朱旄五垂青緌外用納陛五級左右䦨皆髤朱飾金彩駕象一靷以朱絨紃陳設時行馬二承轅亦髤朱直竿兩端鉆以銅金輅圓蓋方軫飾以黃銜金圓版四黃緞垂幨三層繫黃緞帯四屬於軫後建大旗十有二斿各繡交龍木輅圓蓋方軫飾以黒銜花梨圓版四黒緞垂幨三層繫黒緞帯四屬於軫後建大麾十有二斿各繡神武服馬二驂馬四設游環和鈴象輅圓蓋方軫飾以紅銜象牙圓版四紅縀垂幨三層繫紅緞帯四屬於軫後建大赤十有二斿各繡金鳯服馬二驂馬六設游環和鈴革輅圓蓋方軫飾以泥銀銜圓黃革四白緞垂幨三層繋白緞帯四屬於軫後建大白十有二斿各繡金虎服馬一驂馬三設游環和鈴餘俱如玉輅
大駕鹵簿
法駕鹵簿用之遇大朝㑹則設於
午門外
皇帝輦輿
國朝初制祀
天
地並乘涼歩輦
陞殿之日陳於
太和門東乾隆七年定大祀
親詣行禮均
乘禮輿出宮至
太和門
乘輦又奉
㫖凡遇祀畢還宮均備禮輿永為定例十三年始造玉
輦改涼歩輦為金輦大祀
南郊乘玉輦
北郊
太廟
社稷壇乘金輦其餘
朝日
夕月
耕耤以下等祀均乘禮輿遇朝㑹則並設於
太和門外
駕出入御歩輿行幸御輕步輿是年
欽定輦輿之制玉輦木質髤朱圓蓋方座飾以青銜玉版四冠金圓頂鏤金垂雲承之曲梁四垂端為金雲葉青緞重幨周為襞積繡金雲龍繫黃絨紃四屬於座隅柱繪雲龍冬垂青氊門幃夏易以朱黒緞縁四面各三座綴版二層上繪彩雲下繪金雲環以朱䦨飾間金彩䦨內周布花毯中設金雲龍寳座左列銅鼎右植服劍內外四轅兩端銜金龍首尾外用納陛五級左右䦨皆髤朱亦飾金彩舁以三十六人
大駕用之金輦圓蓋方軫飾以泥金銜金圓版四冠金圓頂黃緞垂幨冬垂黃氊門幃夏以朱簾黒緞縁四面各三座環以朱闌內外四轅舁以二十八人
法駕用之禮輿柟質上為穹蓋二層上層八角飾金行龍下四角飾亦如之冠金圓頂鏤金雲承之銜以雜寶明黃緞垂幨繡金雲龍四柱飾蟠龍門端及左右䦨飾雲龍皆鏤金內為金龍寳座幃用明黃雲緞紗氊各惟其時左右啟櫺夏用藍紗冬以玻瓈直轅二大橫杆二小橫杆四肩杆八皆髤朱繪以金雲龍橫鉆以銅縱加金雲龍首尾舁十六人
法駕用之歩輿木質塗金不施幰蓋中為蟠龍座冬施紫貂坐具夏以明黃粧緞四足為螭首虎爪承以圓珠周繪雲龍踏幾籠以黃緞直轅二大橫杆二中為雙龍首相對小橫杆四舁以十六人
鑾駕用之輕歩輿木質髤朱不施幰蓋象牙為之座踏幾髤以金直轅二加銅龍首尾大橫杆二小橫杆四肩杆八皆鉆以銅餘俱如歩輿
騎駕用之
皇太后輦輿
乾隆十四年
欽定
皇太后儀駕龍鳯輿木質髤以明黃穹蓋二重上為八角各飾金鳯下正方四隅飾亦如之冠金圓頂鏤雲文銜以雜寳明黃緞垂幨上下皆銷金龍鳳四柱皆繪金龍鳯櫺四啟青紃網之前為雙扉啟扉則舉櫺懸之內髤淺紅中置朱座坐具明黃緞彩繡龍鳯前加撫式亦髤明黃繪金龍鳯直轅二大橫杆二中為鐵鋄金雙鳯相向小橫杆四肩杆八皆髤明黃橫鉆以銅縱加銅鋄金龍鳯首尾舁以十六人龍鳯車木質髤以明黃穹蓋二重上繪八寳各飾金鳯下繪雲文四隅飾亦如之冠金圓頂鏤雲文銜以雜寳明黃緞垂幨蓋明黃絡四隅繫明黃絨紃屬於軫四柱左右及後皆繪金龍鳯中各啟櫺青紃網之門上鏤金龍鳯相向明黃緞幃黃裏坐具明黃緞彩繡龍鳯兩輪各十有八輻轅二鉆以鐵鋄金駕馬一儀輿木質髤以明黃上為穹蓋冠金圓頂塗金簷四隅繫黃絨紃屬於直轅明黃緞垂幨明黃緞幃黃裏中置朱座坐具明黃緞繡龍鳯直轅二橫杆四中為鐵鋄金雙鳯相向肩杆四俱髤明黃兩端鉆以銅鋄金舁以八人儀車木質髤以明黃穹蓋上圓下方冠銀圓頂塗金簷四隅繋明黃絨紃屬於軫明黃緞垂幨四柱不加繪飾裏髤淺紅明黃緞幃黃裏坐具明黃緞彩繡龍鳯輪各十有八輻轅二鉆以鐵鋄銀駕馬一十六年
皇太后六旬萬夀
皇上尊養祝
釐鴻儀備舉預涓吉日自
暢春園
躬奉
慈駕入宮
皇太后御金輦明黃緞幃繡夀字篆文奉輦以二十八人
二十六年三十六年
皇太后七旬八旬聖夀並
御萬夀輦自
暢春園囘宮
皇后車輿
乾隆十四年
欽定
皇后儀駕鳯輿木質髤以明黃穹蓋二重上為八角各飾金鳯下方四隅飾亦如之冠金圓頂鏤雲銜以雜寶明黃緞垂幨上下皆銷金鳯四柱皆繪金鳯櫺四啟青紃網之前為雙扉啟扉則舉櫺懸之內髤淺紅中置朱座倚髤明黃繪金鳯坐具明黃緞繡彩鳯前加撫式亦髤明黃繪金鳯直轅二大橫杆二中為鐵鋄金雙鳯相向小橫杆四肩杆八皆
髤明黃橫鉆以銅縱加銅鋄金鳯首尾舁以十六人
親蠶御之鳯車木質髤以明黃穹蓋二層上繪八寳八角各飾金鳯下繪雲文四隅飾亦如之冠金圓頂鏤雲銜以雜寳明黃緞垂幨蓋明黃絡四隅繫明黃絨紃屬於軫四柱左右及後皆繪金鳯中各啟櫺青紃網之門上鏤金鳯相向明黃緞幃黃裏坐具明黃緞繡彩鳯輪各十有八輻轅二兩端鉆以鐵鋄金駕馬一儀輿木質髤以明黃上為穹蓋冠銀圓頂塗金簷四隅繫黃絨紃屬於直轅明黃緞垂幨明黃緞門幃紅裏中置朱座倚髤明黃繪金龍鳯坐具明黃緞繡彩鳯直轅二橫杆二中為鐵鋄金雙鳯相向肩杆四兩端鉆以銅鋄金舁以八人儀車木質髤以明黃穹蓋上圓下方冠銀圓頂塗金簷四隅繫明黃絨紃屬於軫明黃緞垂幨四柱不加繪飾裏髤淺紅明黃緞幃黃裏坐具明黃緞繡彩鳯輪各十有八輻轅二鉆以鐵鋄銀駕馬一
皇貴妃車輿
乾隆十四年
欽定
皇貴妃翟輿木質髤明黃繪飾彩繡皆金翟橫杆中為鐵鋄銀雙翟相向翟首鋄金凡杆皆縱加銅鋄金翟首尾肩杆四舁以八人餘俱如
皇后鳯輿之制翟車木質髤明黃蓋飾金翟左右及後繪金翟門上鏤金翟相向坐具繡彩翟轅鉆以鐵鋄銀餘俱如
皇后鳯車之制儀輿木質髤以明黃倚繪金翟坐具繡彩翟橫杆中為鐵鋄銀雙翟相向翟首鋄金餘俱如
皇后儀輿之制儀車坐具繡彩翟餘俱如
皇后儀車之制
貴妃
妃
嬪車輿
乾隆十四年
欽定
貴妃翟輿木質髤以金黃蓋幨坐具皆金黃緞繪飾彩繡皆金翟橫杆中為鐵鋄銀雙翟相向翟首鋄金凡杆皆縱加金翟首尾肩杆四舁以八人餘俱如
皇貴妃翟輿之制儀輿木質髤金黃幨幃坐具皆金黃緞繪飾彩繡皆金翟橫杆中為鐵鋄銀雙翟相向翟首鋄金餘俱如
皇貴妃儀輿之制儀車木質髤金黃幨幃坐具皆金黃緞繡彩翟餘俱如
皇貴妃儀車之制
妃翟輿木質髤金黃冠銅圓頂塗金蓋幨坐具皆金黃緞繪飾彩繡皆金翟直杆加銅髤金翟首尾肩杆鏤翟首尾髤以金舁以八人餘俱如
貴妃翟輿之制儀輿木質髤金黃冠銅圓頂塗金肩杆二舁以四人餘俱如
貴妃儀輿之制儀車木質髤金黃冠銅圓頂塗金餘俱如
貴妃儀車之制
嬪翟輿儀輿儀車同
皇帝鹵簿
〈臣〉等謹案杜典分旌旗鹵簿為兩門然旌旗即在鹵簿之內自不必分門別載以免互複惟前代定製凡后妃儀仗通名鹵簿至臣下儀從亦同鹵簿之稱更非所以辨等威而昭物采也伏考
國朝定製
皇帝
大駕
法駕
鑾駕
騎駕鹵簿凡有四等
皇太后
皇后前陳設者曰儀駕
皇貴妃
貴妃陳設者曰儀仗
妃
嬪陳設者曰采仗至親王以下及品官公主福晉以下及命婦俱稱儀衛謹據
皇朝禮器圖式以次詳載如左
國初定
大駕鹵簿朝祭均用
行駕儀仗於
巡幸皇城內用之
行幸儀仗用以
時巡省方乾隆十三年十月
諭古者崇郊饗則備法駕乘玉輅以稱鉅典國朝定製有大駕鹵簿行駕儀仗行幸儀仗其名㕘用宋明以來之舊而旗章麾蓋視前倍簡今稍為増益更定大駕鹵簿為法駕鹵簿行駕儀仗為鑾駕鹵簿行幸儀仗為騎駕鹵簿合三者則為大駕鹵簿
南郊用之
方澤以下皆用法駕鹵簿五輅均仿周官及唐宋遺制金
玉象革木各如其儀乘用自今嵗
南郊始光昭羽衛用肅明禋諭所司知之是年
欽定
皇帝大駕鹵簿玉輦一導蓋一拂塵二提鑪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壺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儀刀三十櫜鞬三十豹尾槍三十殳四㦸四九龍曲蓋四翠華蓋二紫芝蓋二九龍蓋二十五色花蓋二十五色龍蓋十方繖八夀扇八雙龍扇二十八單龍扇十六孔雀扇八雉尾扇八鸞鳯扇八長夀幢四紫幢
四霓幢四羽葆幢四信旛四絳引旛四豹尾旛四龍頭竿旛四教孝表節旌二明刑弼教旌二行慶施恵旌二褒功懐逺旌二振武旌二敷文旌二納言旌二進善旌二金節四儀鍠氅四黃麾四八旗驍騎纛二十四八旗䕶軍纛八八旗前鋒纛八五色金龍纛四十儀鳯旗一翔鸞旗一瑞鶴旗一孔雀旗一黃鵠旗一白雉旗一赤烏旗一華蟲旗一振鷺旗一鳴鳶旗一遊麟旗一馴獅旗一白澤旗一角端旗一赤熊旗一黃羆旗一辟邪旗一犀牛旗一天馬旗一天鹿旗一青龍旗一白虎旗一朱雀旗一神武旗一江瀆旗一河瀆旗一淮瀆旗一濟瀆旗一東嶽旗一西嶽旗一南嶽旗一北嶽旗一中嶽旗一土星旗一木星旗一金星旗一火星旗一水星旗一角宿旗一亢宿旗一氐宿旗一房宿旗一心宿旗一尾宿旗一箕宿旗一斗宿旗一牛宿旗一女宿旗一虛宿旗一危宿旗一室宿旗一壁宿旗一奎宿旗一婁宿旗一胃宿旗一昴宿旗一畢宿旗一觜宿旗一參宿旗一井宿旗一鬼宿旗一栁宿旗一星宿旗一張宿旗一翼宿旗一軫宿旗一甘雨旗四乾風旗一坎風旗一艮風旗一震風旗一巽風旗一離風旗一坤風旗一兌風旗一五色雷旗五五色雲旗五日旗一月旗一門旗八金鼔旗二翠華旗二五色金龍小旗四十齣警旗一入蹕旗一鉞十六星十六臥瓜十六立瓜十六吾仗十六御仗十六引仗六紅燈六玉輅一金輅一木輅一象輅一革輅一寳象五導象四靜鞭四仗馬十後䕶豹尾槍十儀刀十櫜鞬二十黃龍大纛二
皇帝法駕鹵簿金輦一禮輿一導蓋一拂塵二提鑪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壺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儀刀二十櫜鞬二十豹尾槍二十殳四㦸四九龍曲蓋四翠華蓋二紫芝蓋二九龍蓋二十五色花蓋十五色龍蓋十方繖八夀扇八雙龍扇十六單龍扇十六孔雀扇八雉尾扇八鸞鳯扇八長夀幢四紫幢四霓幢四羽葆幢四信旛四絳引旛四豹尾旛四龍頭竿旛四教孝表節旌二明刑弼教旌二行慶施惠旌二褒功懷逺旌二振武旌二敷文旌二納言旌二進善旌二金節二儀鍠氅四黃麾四八旗驍騎纛二十四八旗䕶軍纛八八旗前鋒纛八五色金龍纛二十儀鳯旗一翔鸞旗一瑞鶴旗一孔雀旗一黃鵠旗一白雉旗一赤烏旗一華蟲旗一振鷺旗一鳴鳶旗一遊麟旗一馴獅旗一白澤旗一角端旗一赤熊旗一黃羆旗一辟邪旗一犀牛旗一天馬旗一天鹿旗一青龍旗一白虎旗一朱雀旗一神武旗一江瀆旗一河瀆旗一淮瀆旗一濟瀆旗一東嶽旗一西嶽旗一南嶽旗一北嶽旗一中嶽旗一土星旗一木星旗一金星旗一火星旗一水星旗一角宿旗一亢宿旗一氐宿旗一房宿旗一心宿旗一尾宿旗一箕宿旗一斗宿旗一牛宿旗一女宿旗一虛宿旗一危宿旗一室宿旗一壁宿旗一奎宿旗一婁宿旗一胃宿旗一昴宿旗一畢宿旗一觜宿旗一參宿旗一井宿旗一鬼宿旗一栁宿旗一星宿旗一張宿旗一翼宿旗一軫宿旗一甘雨旗四乾風旗一坎風旗一艮風旗一震風旗一巽風旗一離風旗一坤風旗一兌風旗一五色雷旗五五色雲旗五日旗一月旗一門旗八金鼓旗二翠華旗二五色金龍小旗二十齣警旗一入蹕旗一鉞六星六臥瓜六立𤓰六吾仗六御仗六引仗六紅燈六玉輅一金輅一木輅一象輅一革輅一寶象五導象四靜鞭四仗馬十後䕶豹尾槍十儀刀十櫜鞬二十黃龍大纛二
皇帝鑾駕鹵簿歩輿一導蓋一九龍蓋十雙龍扇十五色金龍纛十五色金龍小旗十鉞四星四臥瓜四立瓜四吾仗四御仗四後䕶豹尾槍十儀刀十櫜鞬二十黃龍大纛二
皇帝騎駕鹵簿輕歩輿一導蓋一儀刀十櫜鞬十豹尾槍十五色花蓋十雙龍扇六單龍扇六五色金龍纛十五色金龍小旗十鉞六星六臥瓜六立瓜六吾仗六御仗六後䕶豹尾槍十儀刀十櫜鞬二十黃龍大纛二
皇太后
皇后儀駕
乾隆十四年
欽定
皇太后儀駕龍鳯輿一龍鳯車一儀輿二儀車二九龍曲蓋一拂塵二提鑪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壺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五色九龍蓋十花蓋四方繖四龍鳯扇八鸞鳯扇八金節二龍鳯旗十臥瓜四立瓜四吾仗四
皇后儀駕鳯輿一鳯車一儀輿二儀車二九鳯曲蓋一拂塵二提鑪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壺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五色九鳯蓋十花蓋四方繖四龍鳯扇八鸞鳯扇八金節二龍鳯旗十臥瓜四立瓜四吾仗四
皇貴妃
貴妃儀仗
乾隆十四年
欽定
皇貴妃儀仗翟輿一翟車一儀輿一儀車一七鳯曲蓋一拂塵二提鑪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壺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花蓋六瑞草蓋四鸞鳯扇四團扇六金節二鳯旗六彩旗四臥瓜二立瓜二吾仗二
貴妃儀仗翟輿一儀輿一儀車一七鳯曲蓋一拂塵二提鑪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壺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花蓋六瑞草蓋四鸞鳯扇四團扇六金節二鳯旗四彩旗四臥瓜二立瓜二吾仗二〈自 貴妃以下蓋繖俱用金黃色〉
妃
嬪采仗
乾隆十四年
欽定
妃采仗翟輿一儀輿一儀車一七鳯曲蓋一提鑪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壺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黃蓋二花蓋四團扇四金節二鳯旗四臥瓜二立瓜二吾仗二
嬪采仗翟輿一儀輿一儀車一七鳯曲蓋一提鑪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壺一水瓶二馬杌一交椅一花蓋四團扇二金節二鳯旗二臥瓜二立瓜二吾仗二
親王以下儀衛
親王儀衛明轎一木質灑金不施幰蓋轅杆皆髤朱飾金煖轎一銀頂金黃蓋幨紅幃緞氊惟其時紅羅繡五龍曲柄繖一紅羅繡四季花繖一紅羅銷金瑞草繖二紅羅繡四季花扇二青羅繡孔雀扇二豹尾槍四旗十大纛二條纛二色各從本旗立瓜臥瓜骨朶吾仗各四儀刀四每出入前引十後從六親王世子儀衛明轎一〈制同前〉煖轎一紅蓋金黃幨紅幃紅羅繡四龍曲柄繖一紅羅繡四季花繖一紅羅銷金瑞草繖二花扇二孔雀扇二豹尾槍二旗八大纛條纛各一吾仗四立瓜臥瓜骨朶各二儀刀二前引八後從六郡王儀衛明轎一煖轎一紅蓋紅幨紅幃紅羅繡四龍曲柄繖一紅羅銷金瑞草繖二花扇二孔雀扇二豹尾槍二旗八條纛二吾仗立瓜各四臥瓜骨朶各二儀刀二前引八後從六郡王長子貝勒儀衛明轎一煖轎一紅蓋青幨紅幃〈自貝勒以上用轎夫八〉紅羅銷金瑞草繖二花扇二旗六條纛一立瓜臥瓜骨朶吾仗各二前引六後從六貝子儀衛明轎一煖轎一紅蓋紅幨青幃紅羅銷金瑞草繖一花扇二旗六條纛一立瓜骨朶吾仗各二前引四後從六鎮國公儀衛明轎一煖轎一皁蓋紅幨皁幃紅羅銷金瑞草繖一孔雀扇一旗六骨朶吾仗各二前引二後從六輔國公儀衛明轎一煖轎一青蓋紅幨青幃〈自輔國公以上用轎夫四〉紅羅銷金瑞草繖一孔雀扇一旗六骨朶吾仗各二前引二後從六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儀衛〈自鎮國將軍以下皆乗馬〉杏黃繖一青扇一旗六鎮國將軍前引二後從六輔國將軍前引一後從四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儀衛青扇一旗六前引一後從四凡親王以上儀衛遇大典禮陳於府第出使用以導從在京師不得用旗繖進
皇城內不得用大扇及棍凡宗室覺羅之有官者各從其品扇柄及棍皆髤以朱自郡王以上乘馬用金黃韁自貝子以上用紫韁鎮國公以下用青韁䝉古親王銷金紅繖二條纛二旗槍十郡王銷金紅繖一條纛一旗槍八貝勒紅繖一條纛一旗槍六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紅繖一旗槍六遇行圍出師俱用之馬韁不得用金黃色紫色
固倫額駙以下儀衛
固倫額駙儀衛紅繖一雲羅不施繡青扇二飾以方金四豹尾槍二旗槍十紅仗二前引二後從八和碩額駙杏黃繖二雲羅不施繡青扇二飾以方金四旗槍十紅棍四前引二後從八郡主額駙杏黃繖一青扇二飾以方金三旗槍十紅棍四前引二後從八縣主額駙杏黃繖一青扇一旗槍六前引二後從六郡君額駙青扇一旗槍六前引二後從四縣君額駙青扇一旗槍四後從二鄉君額駙青扇一旗槍二後從一
民公以下儀衛
民公儀衛視和碩額駙侯金黃棍四餘視郡主額駙其有加級者棍得用紅伯杏黃繖一青扇二飾以圓金四旗槍十金黃棍四前引二後從八子杏黃繖一青扇二飾以圓金四旗槍八金黃棍二前引二後從八男杏黃繖一青扇二飾以圓金三旗槍八金黃棍二前引二後從六
京官儀從
京官一品儀從杏黃繖一青扇二飾以圓金四各用清漢文書銜〈凡扇皆書清漢字官銜下同〉旗槍八金黃棍二二品杏黃繖一青扇二飾以圓金三旗槍六金黃棍二三品杏黃繖一青扇二飾以圓金二旗槍六金黃棍二四品杏黃繖一青扇二灑以金旗槍四五品以下青扇一皆許於京城外排列常日惟用扇一品前引二後從八二品前引二後從六三品前引二後從四文官三品以上用甘蔗棍二武官三品以上用㯶竹棍二四品以下不用前引滿官文武均乘馬惟親王郡王大學士尚書得乘轎貝勒貝子公都統及二品文大臣非年老疾病不能乘馬者均不得乘轎八旗大臣並不得乘車違者查旗御史㕘奏漢文官均許乘轎自大學士以下至三品以上轎用銀頂皂幃皁蓋轎夫四四品以下轎用錫頂皁幃皁蓋轎夫二
直省文官儀從
總督杏黃繖青扇飛虎旗兵拳鴈翎刀獸劒金黃棍桐棍槊廻避牌肅靜牌各二旗槍四青旗八巡撫杏黃繖青扇獸劒金黃棍桐棍槊廻避牌肅靜牌旗槍各二青旗八布政司按察司杏黃繖青扇桐棍槊金黃棍廻避牌肅靜牌各二青旗六道杏黃繖青扇各一桐棍槊廻避牌肅靜牌各二青旗四知府同府佐貳藍繖青扇各一桐棍槊各二肅靜牌二青旗四知州知縣並同縣丞藍繖一桐棍二學官藍繖一雜職竹板二河道漕運總督視總督學政鹽政織造暨各
欽差官三品以上視巡撫四品以下視兩司督撫用轎夫八司道以下教職以上用轎夫四雜職乘馬直省武官儀從
提督杏黃繖青扇飛虎旗兵拳鴈翎刀獸劒刑杖廻避牌肅靜牌各二旗槍四青旗八總兵官杏黃繖青扇飛虎旗大刀獸劒廻避牌肅靜牌旗槍各二青旗八副將杏黃繖一青扇二金黃棍廻避牌肅靜牌各二青旗六㕘將遊撃都司杏黃繖青扇各一桐棍廻避牌肅靜牌各二青旗四守備減牌餘視都司各省駐防將軍副都統視在京都統副都統凡武官皆乘馬將軍都統副都統總兵官有老年不能乘馬者聴奏明請
㫖
王福晉公主以下儀衛
親王福晉儀衛乘煖轎車朱輪紅蓋四角皁縁金黃幨紅幃紅羅曲柄繡寳相花繖一紅羅繡寳相花繖二青羅繡寳相花扇二紅羅繡孔雀扇二黒纛二紅仗二骨朶臥瓜立瓜各二〈自親王以下貝勒以上各側室均降適一等〉親王世子福晉乘煖轎車朱輪紅蓋四角皂縁金黃幨紅幃紅羅曲柄繡寳相花繖一紅羅繡寳相花繖二孔雀扇二黒纛二紅仗二骨朶臥瓜立瓜各二郡王福晉乘煖轎車朱輪紅蓋四角皂縁皂幨紅幃紅羅繡寳相花繖二孔雀扇二黒纛二紅仗二骨朶立瓜各二貝勒夫人乘煖轎車朱輪紅蓋四角皁縁紅幨皁幃寳相花繖一紅仗二立瓜二貝子夫人車朱輪紅蓋四角青縁紅幨青幃鎮國公夫人車朱輪皁蓋四角紅縁紅幨皂幃輔國公夫人車朱輪皂蓋四角青縁紅幨皁幃〈自公夫人以上蓋幨幃均用雲緞鎮國將軍夫人以下用素緞〉鎮國將軍夫人車朱輪皁蓋紅幨青幃輔國將軍夫人車朱輪青蓋紅幨青幃奉國將軍淑人奉恩將軍恭人車均朱輪皁幨皁幃固倫公主儀衛與親王福晉同惟煖轎及朱輪車用金黃蓋四角紅緣和碩公主儀衛與親王世子福晉同惟煖轎及朱輪車用紅幨縣主儀衛與貝勒夫人同惟煖轎及朱輪車紅蓋四角青縁青幨紅幃郡君車與貝子夫人同縣君與鎮國公夫人同鎮國公女鄉君與輔國公夫人同輔國公女鄉君與鎮國將軍夫人同民公夫人車黒轅輪緑蓋四角皁縁緑幨皁幃侯伯夫人車四角青縁餘同民公夫人子夫人車用皁蓋餘同侯伯夫人男夫人車皁蓋不縁餘同子夫人一品命婦車皂蓋四角青縁緑幨皁幃二品命婦車皁蓋不縁緑幨皁幃三品命婦車皁蓋不縁皁幨皂幃四品命婦車皂蓋不縁皂幨青幃五品以下命婦車青蓋青幃〈自三品命婦以下蓋幨幃均用布〉凡民公夫人及文武各命婦車輪均不得用朱
頒詔
〈臣〉等謹按杜佑開元禮纂中載有宣赦書儀而禮典未著頒詔典制良以其事各具本門無庸複述伏考
大清㑹典所述毎遇大慶典則
御殿頒詔已於各門恭載茲惟詳敘儀節以次増定之
制康熙四十二年以河工告成
特頒恩詔載在彛章我
皇上徳隆治懋
夀逾古稀五世一堂推恩錫福嵗乙巳元旦恭逢御極五十年大慶
特沛絲綸尤為非常之曠典〈臣〉等恭紀之下曷勝欣忭
雲
順治元年定
頒詔之日設鹵簿大駕於
午門外設
御座於
皇極門正中設
詔案於丹陛上東旁王以下文武各官咸集大學士奏請御門陞座鳴鞭執事各官行禮畢王以下文武各官皆跪
大學士自案上奉
詔書於丹陛上東旁立宣畢行禮各復原班立
賜燕謝
恩禮成鳴鞭
駕還宮衆皆退
頒詔天下八年定
頒詔之日設鹵簿大駕於
太和殿前設黃蓋雲盤於丹墀內設龍亭香亭於午門設宣
詔髙臺於
天安門設
詔案於
太和殿內之東又設黃案於丹陛上正中王以下公以上咸朝服齊集於
午門內滿漢文武各官咸朝服齊集於
午門外領催耆老等齊集於
天安門外內院官奉
詔書至
乾清門用
御寳畢奉至
太和殿陳案上
皇帝陞殿王以下各官上表行禮畢大學士奉
詔書至
太和殿檐下授禮部尚書禮部尚書跪受至丹陛正中陳於案行禮畢由中階設雲盤內禮部官奉雲盤覆黃蓋由中道出文武各官後隨王公等進
殿內序立
賜茶畢鳴鞭
駕還宮王公等各退禮部官至
午門外奉雲盤設龍亭內至
天安門外橋南奉
詔書設髙臺黃案上宣畢各行禮退禮部堂官奉詔書謄黃刋刻
頒布天下又定如
駕不御殿文武百官咸朝服齊集於
天安門外金水橋南餘奉
詔宣
詔等儀與
御殿同十一年定凡
頒發
詔書內院用
寳畢由禮部敬領
頒行外藩𫎇古遣內院理藩院官各一人朝鮮國遣正副
使二人具題請
㫖直省用行人司行人中書科中書及內院中書鑾儀衛國子監欽天監上林苑四譯館各屬官具題遣徃是年定
詔書所至地方官迎
詔宣
詔儀〈詳見通禮〉
康熙二年定凡
詔書經過地方五里以內府州縣衛文武官咸出城迎送
八年定凡
頒詔漢督撫省分遣漢官滿督撫省分遣內院禮部筆帖
式二十一年定
頒行直省督撫
詔書酌委內閣中書翰林院筆帖式前徃並帯
頒將軍提督等謄黃
詔書
詔書用
御寳謄黃不用二十七年奏定頒詔官員人數得㫖毎處著一人去仍禁地方官藉端科派四十二年以河
工告成
頒詔天下是年定各省頒詔官徃返程限奉
㫖頒詔官如有迂道行走及沿途生事擾累驛遞者著該督撫即行指㕘
雍正元年
諭頒發詔書禮部筆帖式人少不足以供各處之用且必得少知自愛材尚可用者方可差徃著將各部院筆帖式令各該堂官與總理事務王大臣㑹同簡選差徃
乾隆十四年定
頒詔儀奉
詔官將
詔書銜以金鳯承以朶雲由
天安門上繫下餘如前儀十七年定
頒詔各省直𨽻兩江閩浙湖廣陜甘四川兩廣雲貴總
督齎
詔官各一人附謄黃分
頒廵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等官漕運河道總督齎詔官各一人山東山西河南江西廵撫兼提督齎詔官各一人附謄黃分
頒將軍總兵等官浙江廣西貴州廵撫齎
詔官各一人附謄黃分
頒將軍提督總兵等官四十一年平定兩金川大功告
成
頒詔天下其應
頒朝鮮
詔書交請封使臣恭齎囘國四十九年十一月諭朕恭閱
皇祖實録康熙四十二年
南廵廻蹕河工告成特頒
恩詔今國家重熙累洽承平百四十餘年朕寅紹丕基祗
承
世徳御宇五十年以來無時不以民生為念仰荷天眷夀逾古稀五世元孫一堂衍慶明年正月六日繩祖武之丕休舉耆筵之盛典又以辟雍肇建於上丁釋奠禮成親臨講學所以引年敷教者既隆且備允宜嘉與中外臣民普沛恩施用昭敷錫著於乾隆五十年元旦特頒恩詔所有詔內條疑著大學士軍機大臣詳晰開列具奏五十年正月元旦
御殿
頒詔所有直省奏聞五世同堂者凡一百九十二戶詔內優予賞賚凡
頒詔儀具
大清通禮
頒朔
〈臣〉等謹案杜典有讀時令一門蓋自東漢至唐乃行之非古制也今考
大清㑹典載
頒朔之禮與周官太史頒告朔於邦國之義允合國初至今百數十年來凡自朝鮮諸屬國及䝉古五十一旗外並及準部囘城以至愛烏罕諸部悉為考定節氣詳列書中奉正朔者逺至數萬里以外尤從古所未有又時憲書紀年向惟六旬花甲自乾隆辛夘年
皇上命欽天監加編至百二十嵗毎遇孟冬月頒朔凡躋耄耋期頤皆得披閱新書共慶増年以彰昇平之瑞茲謹彚紀於篇並増進春典禮於後雲
順治二年時憲書成欽天監進呈
御覽
世祖章皇帝御武英殿文武各官咸朝服齊集
午門外頒朔行禮是年定毎年十月初一日黎明欽天監官恭進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時憲書及頒給王公以下各官時憲書儀〈詳見通禮〉十八年定朝鮮國毎年十月朔遣使齎咨赴禮部恭領時憲書豫劄欽天監封送儀制司郎中朝服於司署頒發來使跪領齎囘本國
康熙三十二年
頒時憲書於內扎薩克科爾沁等二十五部落五十三年頒時憲書於外扎薩克喀爾喀等四部落均以各來使請安之便給發
雍正三年定
頒給青海扎薩克王台吉等時憲書於毎年
頒俸帑時一同給發七年定每嵗四月由欽天監頒發考定時憲書式令各布政使司敬謹刋刷鈐蓋庫貯欽天監時憲書印信凡現任文武大小官及在籍有職官舉人貢生等各給一本並將所刻書版發貯公所聽匠役或書坊備紙刷印赴布政使司鈐蓋欽天監時憲書印發賣以便民用仍飭地方官嚴禁偽造十二年以向例
頒朔之日文武官各以其長一人跪領至是始令八旗都統各部院堂官各率所屬並諸王府祗領官咸朝服齊集
午門外行禮頒給時憲書三品以上官於
午門外祗領其餘滿漢文武官員照向例於午門外行禮後各赴欽天監祗領
乾隆二年定凡
頒給青海扎薩克王台吉等時憲書於毎年十月將次年時憲書由兵部交驛站發徃十六年定孟冬
頒朔自貝子公以下俱令親領行禮又定直省時憲書頒到日督撫受朔儀注〈詳見通禮〉十九年定孟冬
頒朔於
午門親王郡王貝勒亦親領行禮是年
頒時憲書於杜爾伯特部落二十八年
頒時憲書於哈宻闢展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烏什阿克蘓喀喇沙爾吐魯畨伊犁庫車沙雅爾凡
十二處奉
㫖由理藩院給發三十五年正月
諭國家熙洽化成薄海共躋夀宇昇平人瑞實應昌期是以每嵗題報直省老民老婦年至百嵗及百嵗以上者不可勝紀因思向來所頒時憲書後頁紀年祗載花甲一周為斷殊不知周甲夀所常有而三元之序數本循環成例拘墟未為允協著交欽天監自乾隆三十六年辛邜嵗為始於一嵗下添書六十一嵗仍依干支以次載至一百二十嵗則開袠犁然期頤並登正朔用符紀嵗授時之義
進春
順治初定毎嵗立春日禮部㑹同順天府進春芒神土牛由順天府豫備前期行欽天監派天文生八名導引行順天府派生員七十五人舁案是日內務府豫派恭進芒神春牛內監竢於
乾清門
慈寧門屆時由
長安左門
天安門
端門
午門
協和門
永康左門進又立春時刻由禮部奏明擇寅卯辰等時恭進又定每嵗各省府州縣迎春於東郊儀〈詳見通禮〉
康熙十三年令直省府州縣進春止用鼓吹采亭其裝演故事臺閣藉端科派嚴行禁止
進
實録
〈臣〉等謹按
國朝定製纂修
實録
聖訓擇吉恭進典禮至重茲據㑹典所載敬謹編紀與進玉牒之禮各著於篇以補杜例之所未備
康熙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實録成擇吉恭進
聖祖仁皇帝御殿敬受行禮畢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
是年定恭進
實録儀〈詳見通禮〉二十一年恭進
太宗文皇帝實録二十五年恭進
太祖髙皇帝實録均於
太和門行禮如儀
雍正元年恭進
聖祖仁皇帝實録
聖訓
世宗憲皇帝御殿敬受行禮畢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
是年増定恭進
實録
聖訓儀
乾隆六年恭進
世宗憲皇帝實録
聖訓
皇上御殿敬受行禮畢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如儀
八年五月
諭奉天乃我朝發祥之地
歴朝實録皆應繕清漢文各一部送徃尊藏俟見在皇史宬內閣藏本繕成後即著在館人員敬謹謄録其送徃儀注大學士㑹同禮部詳議具奏尋大學士等奏言奉天尊藏之處惟
崇政殿後有翔鳯樓髙敞壯麗堪以尊藏請
勅下奉天將軍㑹同
盛京禮工二部奉天府尹敬謹辦理尊藏金匱照在京
皇史宬內式様製備應需官員専司守䕶均令該將軍等妥議具奏從之九年恭送
世宗憲皇帝實録
聖訓尊藏
皇史宬其副本送內閣敬貯十五年禮部奏言
歴朝實録
聖訓恭送
盛京尊藏請俟秋成後擇吉送徃從之又定恭送
實録
聖訓尊藏
盛京儀是年恭送
歴朝實録
聖訓尊藏
盛京同日啟行
皇上親詣上香於東華門外綵棚前行三跪九拜禮凡
恭進
實録各儀節具
大清通禮
進
玉牒
順治十八年纂修
玉牒康熙元年告成擇吉恭進
聖祖仁皇帝御殿
閱畢送至
皇史宬尊藏是年定恭進
玉牒儀十年纂修
玉牒成擇吉恭進王以下各官咸朝服齊集
聖祖仁皇帝御中和殿
閱畢
御太和殿總裁率纂修官行禮
賜坐
賜茶畢
駕還宮諸王各官皆退恭送
皇史宬尊藏如儀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七年纂修
玉牒恭進禮儀俱與十年同五十四年恭進
玉牒總裁王大臣捧
玉牒於
中和殿黃案上行禮畢恭捧
玉牒至
乾清門內監捧進
聖祖仁皇帝在宮中
閲畢送
皇史宬尊藏
雍正三年纂修
玉牒恭進儀與康熙十年同
乾隆三年纂修
玉牒成
皇上御中和殿恭閱送至
皇史宬尊藏如儀九年奉
㫖將禮部尊藏
玉牒恭送
盛京尊藏自順治十八年以來共纂修八分並此次纂修
玉牒告成一併恭送
盛京嗣後毎次纂成
玉牒將禮部尊藏一分恭送
盛京永為定例二十五年纂修
玉牒成恭進如儀恭送
玉牒尊藏
盛京既至
盛京工部預備綵亭更換行駕奉天府尹預備鼓樂並派官二員導引至
崇政殿陳設屆吉尊藏
敬典閣三十四年纂修
玉牒成擇吉恭進奉
㫖朕照康熙五十四年之例在宮中恭覽
玉牒不必陞殿四十三年纂修
玉牒成恭進如儀凡進
玉牒儀具
大清通禮
經筵
〈臣〉等謹按經筵之禮至宋始舉以是為杜典之所未及伏惟我
朝
列祖以來崇經重道嵗必舉行典至重也其祗告
傳心殿禮已見吉禮祗載
經筵典制於篇
順治九年定毎嵗春秋仲月各舉
經筵一次大學士知
經筵事以尚書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學士等官侍
班以翰林官二人進講又定
御經筵後行
日講禮每日進講冬夏至前一日乃輟講又定滿漢進講官每日撰擬講章先以正本進呈
御覽次奉副本詣
乾清宮設於案行一跪三叩禮畢以次進講講畢行禮如前乃退十四年定每嵗春秋行
經筵禮預期酌取講官人數具疏奏
聞經書講章令講官撰擬內閣改定恭呈
御覽
康熙十六年奉
㫖講官進講畢免行一跪三叩禮二十四年
文華殿告成舉行
經筵前期祗告
傳心殿是年定以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學士詹事翰林出身者充
經筵講官
雍正三年
諭禮部曰自古修已治人之道載在經書帝王御宇膺圖咸資典學我
聖祖仁皇帝天亶聰明而好古敏求六十餘年孜孜不倦朕㓜承
庭訓時習簡編自即位以來更欲以研經味道之功為敷政寧人之本顧以亮隂之際未舉經筵今八月二十三日為釋服之期爾部可擇日舉行經筵典禮
乾隆五年八月
論經筵之設原欲敷宣經㫖以獻箴規朕觀近日所進講章頌揚之辭多而箴規之義少殊非責難陳善君臣咨儆一堂之意人君臨御天下敷政寧人豈能毫無闕失正賴以古證今獻可替否庶收經筵進講之益若頌美過多不能實踐躬行反滋朕心之愧此後務剴切敷陳期有禆於政治學問勿尚鋪張溢美之虛文而無稽古典學之實義是年衍聖公入
覲來京恭遇
經筵即令入班聽講六年舉行
經筵屆日
皇上親詣
傳心殿行禮七年二月
諭今日舉行經筵典禮禮部據向例以天雨奏請改期朕思魏文侯出獵而雨左右不欲行文侯曰吾已與虞人期矣豈可無期㑹哉乃徃身自罷之夫田獵之娯尚不以雨失期況經筵大典業經祭告自應舉行但執事諸臣例應在丹墀內行禮未免衣冠沾濕著衣雨服列班駕到即入殿進講講畢即奏禮成其階下行禮殿內賜茶諸儀停止嗣後遇雨皆照此例四十一年二月以新建
文淵閣告成
御經筵畢
幸文淵閣
賜講官及聽講諸臣燕四十四年正月
諭經筵典禮兩年未舉行本年二月已過大祥且經筵為闡學崇經又無宮懸之奏自可如常行禮今以二月初四日御經筵所有應行事宜著各該衙門照例預備四十七年二月
御經筵禮畢
御文淵閣
賜四庫全書總裁等官燕並
賞賚有差凡
經筵儀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乾隆五十一年仲春
皇上御經筵禮畢
賜講官及聽講諸臣燕
命歌抑戒之詩典禮光昭益彰
至教茲以成書在五十年所有五十一年以後諸典禮
應俟續纂時敬謹編載恭識於此
皇朝通典卷五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六
禮〈嘉六〉
臨雍
〈臣〉等謹按杜典於吉禮釋奠之前立太學一門凡臨雍典禮悉入之今從
大淸通禮之例以
臨雍入嘉禮伏考我
朝
列聖視學必行講書之禮於彞倫堂我
皇上命稽禮經舊式於太學彞倫堂前肇建
辟雍殿規制崇備已互見吉禮太學篇茲恭稽
列聖以來
視學講書之禮仰見
徳教熙洽
訓垂萬世
皇上臨雍講學
敷言錫福圜橋門而觀聽者凡三千餘人靡不涵詠聖涯沐浴
教澤為從古未有之
盛典彼史冊所稱永平聽講以億萬計紀載未免近誣且以辟雍為養老習射處支離傅㑹杜典亦宗其説陋矣臣等躬覩
上儀祗聆
聖訓纂述之下彌深欣仰雲
順治八年七月
世祖章皇帝幸太學行釋奠禮畢詣彞倫堂
御講幄國子監祭酒講四子書司業講經宣
敕以勉太學諸生凡衍聖公五經博士各氏後裔咸隨班聽講禮成衍聖公及祭酒等上表行禮
賜燕於禮部
賜衍聖公等金紵有差各氏後裔並送監讀書廣國子監
諸生鄉試中額十五名
賜敕勉勵師生等十七年重修
文廟落成
視學禮儀與八年同
康熙八年四月
聖祖仁皇帝幸太學行釋奠禮畢
御彞倫堂講學頒
敕諭
賜衍聖公國子監祭酒以下燕各氏後裔送監讀書者十有五人廣國子監諸生鄉試中額八名
雍正二年二月
諭帝王臨雍大典所以尊師重道為教化之本朕覽史冊所載多稱幸學近日奏章儀注相沿未改此臣下尊君之辭朕心有所未安今釋奠伊邇朕將親詣行禮嗣後一應奏章記注將幸字改為詣字以伸崇敬三月
世宗憲皇帝詣太學行釋奠禮畢
御彞倫堂講學如儀
賜衍聖公國子監祭酒以下皆如例其在京進士舉人貢
生與觀禮者並
賜白金各氏後裔送監讀書廣國子監鄉試中額十有八
名先是奉
諭曰朕於三月內舉行視學釋奠大典衍聖公例應陪祀聞孔傳鐸有疾且值守制之初可令伊子弟一人來京代伊行禮至是以衍聖公孔傳鐸子孔繼溥代行禮奉
㫖既代衍聖公行禮仍令在原班坐
乾隆二年十二月
諭曰
先師孔子聖集大成教垂萬世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
皇考世宗憲皇帝
親詣辟雍登堂釋奠儒臣進講經書諸生圜橋觀聴雍雍濟濟典至盛也朕祗承丕緒嚮慕心殷國學
文廟特命易葢黃瓦以展崇禮竢工程告竣之日朕躬詣釋奠用昭重道隆
師作人至意三年三月
上詣太學
御彞倫堂講學如儀是年
命東野氏閔氏卜氏端木氏言氏顓孫氏之五經博士均照五氏之例來京陪祀凡各氏後裔觀禮者三十一人均送監讀書廣國子監鄉試中額十有八名
召見衍聖公孔廣棨等
諭曰爾等皆聖賢後裔因朕視學來京特行召見爾等既為聖賢之後即當心聖賢之心凡學聖賢者非徒讀其書而已必當躬行實踐事事求其無媿方為不負所學況身為聖賢子孫尤與凡人不同不能實加體驗徒騖讀書之名實與祖徳家風不能無忝爾等務須勤思勉勵克紹先傳以副朕諄切期望之意
賜衍聖公國子監祭酒以下如例加
賜衍聖公暨聖裔五人五經博士等
御製樂善堂文集各一部及徽墨貂皮有差四十八年
二月
諭稽古國學之制天子曰辟雍所以行禮樂宣徳化昭文明而流教澤典至鉅也朕此次釋奠禮成念國學為人文薈萃之地規制宜隆而辟雍之立自元明以來典尚闕如自應増建以臻美備着派禮部尚書徳保工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劉墉侍郎徳成敬謹前往閱視度地鳩工吉興建落成之日朕將舉行臨雍典禮以昭久道化成之盛尋禮部尚書徳保等遵
㫖往國子監相度地勢於彞倫堂之南營建繪圖具奏
得
㫖據徳保等將辟雍圖式呈進自應仿照禮經舊制度地營建即着派徳保劉墉徳成總司其事敬謹承辦以光盛典四十九年工成
御製國學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記曰名者實之賓實者名之主為學之方應務其實以蘄循其名不可炫其名以致亡其實興學之源綦要於國學國學者天子之學也天子之學曰辟雍諸侯之學曰泮水北京之國學自元歴明以至本朝葢五百餘年矣有國學而無辟雍名實或不相稱焉雖有建議請復以乏水而格部議至今未復癸卯春始有復建之諭甲辰冬乃觀新工之竣將於乙巳仲春行釋奠禮遂臨雍以落成焉夫北京為天下都㑹教化所先也大典闕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與稽而今與居也雖乏水然有不改之井汲以綆而用之無窮亦在人為之而已於是石之鱗次見圜斯池水之鏡澄見明斯漪殿之據中見隆其榱橋之通行見接其基上庠下庠雖難考二典之制而東序西序總不出三代之規則是工之舉也又予知過論所謂於不可已者仍酌行之之意而物給價工給值原非勞民動衆之為若夫三老五更之説予以為括於養老化俗之儀而非天子臨雍所必應並行而不遺者葢弗見於詩書乃特出杜氏通典之私耳且予向有三老五更之説已明闢其謬茲不複綴乎辭雖然予更有所懼於是舉者夫是舉豈非復古興學之懿有何懼而予懼之者恐後之人執予復古之説於一切衣冠典禮皆欲效漢人之制則予為得罪
祖宗之人匪教伊虐甚慮不宜也予之子孫臣庶體予此心於可復古者復之其不可復者斷不可泥古而復之夫徒慕復古之虛名而致有忘
祖宗之實失非下愚而何予不為也予敬以是告子孫以
保我皇清萬年之基也五十年二月
皇上親詣
文廟釋奠禮成
御辟雍殿行講學禮
命滿漢大學士二人以次講書滿漢祭酒以次講經皇上親製
御論二篇闡發書義經訓
宣示臣工王公衍聖公大學士以下及諸生均跪聆畢賜王公衍聖公大學士九卿詹事等官茶禮成
回鑾〈儀注詳後〉是日奉
諭朕此次
釋奠禮成臨雍講學圜橋觀聽文教覃敷實為矞皇盛典且自冬春以來雨雪尚未霑足朕心焦切茲當俎豆馨聞恰值春膏霑沛深為欣慶第念隨從執事諸臣及觀禮多士衣履霑濕允宜廣錫恩施所有執事扈從王公大臣衍聖公並文武官員俱著紀録一次其觀禮諸生及至聖各氏後裔並著查明分別加恩賞賚次日衍聖公國子監祭酒率所屬官及諸生於午門外謝
恩行禮
賜衍聖公五經博士及執事諸臣燕於禮部
賜衍聖公貂冠朝服頒發刋刻
御論二篇加
賞徽墨二匣貂皮四
賜至聖後裔七人五經博士二十人各氏後裔三十八
人緞各一頒發刋刻
御論二篇加
賞徽墨各二匣貂皮各二
賜滿漢祭酒司業緞各二監丞助教等官緞各一賜肄業生及在京觀禮進士舉人貢監生廕生各官學教習及官學生等三千八十八人白金各一兩陪祀各氏後裔送監讀書者三十七人又
命於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順天鄉試皿字號廣中額
十有五名又是日遇雪奉
㫖加賞朝鮮使臣大緞二從官通官緞四聖賢各氏後裔一百二十二人緞各一諸生三千八十八人紡絲各一
乾隆五十年
臨雍講學儀
是日早工部官設更衣
御幄於
大成殿階下之東南向樂部和聲署設中和韶樂於辟雍殿階下設丹陛大樂於太學門內武備院設
寳座鋪陳鴻臚寺設經書案一於
寳座前又設講業二於
寳座下稍南東西向祭酒恭捧
御覽講章陳於案上書左經右捧進講副本陳書於左案陳經於右案進講滿漢大學士二人位左案西面滿漢祭酒二人位右案東面左翼王公四人衍聖公內閣大學士吏部戶部禮部通政司詹事府堂官滿漢各一人位進講大學士之後西面右翼王公四人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堂官滿漢各一人位進講祭酒之後東面
起居注官四人位西南隅亦東面侍儀給事中御史各二人位東西檐柱內聽講各官位橋南甬道東西六堂師生各序立六堂階下鴻臚寺鳴贊二人立東西檐柱外鳴贊官二人立於階下又鴻臚寺官四人分立
辟雍橋南左右鴻臚寺官四人分立太學門外左右皆東西面屆時太常寺卿奏請
皇上具禮服乘輿出宮
午門鳴鐘鼓王以下文武各官於
東華門外分翼排立候
駕過跪送
法駕鹵簿前導不作樂
駕出東華門至成賢街國子監祭酒司業率所屬官俱朝服諸生俱公服於街左跪迎陪祀王公大臣百官俱朝服先至大成門外祗候隨
駕入
皇上至更衣幄次降輿贊引對引官二員恭導俟皇上釋奠於
先師禮畢乘輿
御彞倫堂更袞服各官咸更蟒袍補服王公大學士以下各官衍聖公率五經博士各氏後裔祭酒司業率所屬官及肄業諸生各學教習進士舉人貢生監生官學生均先至
辟雍南分東西班序立
起居注官侍儀給事中御史各按位立屆時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臨辟雍行講學禮太學鳴鐘鼓禮部堂官恭導前
引後扈如儀
皇上御辟雍殿陞
寳座中和韶樂作奏盛平之章對引禮部堂官前引內大臣趨至前廊下立侍衛於階下東西翼立樂止鳴贊齊班丹陛大樂作鴻臚寺官分引衍聖公進講大學士五經博士各氏後裔在東班祭酒以下各官在西班肄業諸生各隨東西班末聽鳴贊官贊行二跪六叩禮畢退復原位立樂止鴻臚寺堂官二員分引進講官四人由南橋升階鴻臚寺官二員分引王公衍聖公大學士九卿詹事由東西橋升階俱入左右門各就位立鴻臚寺堂官退就東西檐下立
皇上賜王公大臣講官坐咸按班就位一叩坐鳴贊官贊進講滿漢進講大學士以次講四書
皇上闡發書義宣示臣工王公衍聖公大學士以下及諸生跪聆畢王公等仍一叩坐圜橋各官師生俱興滿漢祭酒以次講經
皇上闡發經義宣示臣工王公衍聖公大學士以下及諸生跪聆畢王公及各官師生俱興進講官退就橋南偕司業以下各就拜位北而立丹陛大樂作鳴贊官贊跪叩興行三跪九叩禮以次退樂止國子監師生先至成賢街序立祗候
御前進茶中和韶樂作奏慶平之章
皇上賜王公衍聖公大學士九卿詹事茶俱行一跪一
叩禮坐
賜茶畢樂止鴻臚寺堂官引王公大學士以下各官自左右門出至橋南東西序立禮部堂官奏禮成中和韶樂作奏道平之章
皇上起座乘輿出太學門樂止祭酒司業率所屬官暨
進士舉人諸生跪送候
駕過興各官咸退
闕里講學
〈臣〉等謹按杜典吉禮有孔子祠一門祗述祠祭之典而天子親臨講學則歴代以來未之前聞洪惟我
聖祖仁皇帝聖作於前
皇上聖繼於後釋奠
文廟
御詩禮堂講學尤為千古曠典恭紀如左至
釋奠已從杜典具吉禮篇雲
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回鑾至山東
躬詣闕里致祭
先師孔子
御詩禮堂講學講畢宣
敕禮成
駕還行宮是年定宣講經書以聖賢後裔充進講官以大
學士充宣
敕官
賜衍聖公蟒袍狐裘貂裘各一襲表裏各五端知曲阜縣
事及五經博士等銀幣有差
乾隆十三年
皇上東巡至曲阜致祭
先師孔子
御詩禮堂講學禮儀與康熙二十三年同是年設御案於詩禮堂
御座南陳講章一本於
御案凡東野氏閔氏冉氏言氏卜氏端木氏各後裔照
五氏之例同赴講堂聽講
賜衍聖公蟒袍狐裘貂裘各一襲表裏各五端
御製樂善堂全集
御製日知薈説十三經二十一史明史唐宋文醇各一部曲阜縣知縣五經博士采幣一端衣一襲
御製日知薈説朱子全書各一部各氏後裔在仕籍者及進士舉人各采幣一端衣一襲貢監生員衣一襲又
賜孔氏及十二氏子孫官員各加一級進士舉人貢監生員賞白金有差増廣山東通省入學額數大學三名中學二名小學一名十二氏子孫由學政擇其文行兼優者數人貢入成均凡
闕里講學儀節具
大清通禮
巡幸
臣等謹按四巡之典載在虞書又古稱天子所至曰幸凡以觀民設教展義示度禮至重也杜典以巡狩入吉禮與封禪並舉頗為未當茲以
巡典入嘉禮仰惟
列聖相承以無逸作所為
家法
聖祖仁皇帝勤察吏治深恤民隠相度河防講求水利數
十年中疊舉
省方之典垂為
成憲我
皇上繩
武時巡若河南若五臺若山東若天津
鑾輅所臨慶惠優渥而於河工海塘尤深
厪念
六巡江浙指示機宜大建隄工不惜帑金數千百萬為小民農田衣食之計萬世永頼以是東南士庶喁喁望
幸之誠至今彌切也臣等恭次
盛典詳著於篇至於畿輔
山莊嵗常
巡蒞祗恭載初次而
行圍肄武之典則詳見軍禮雲
順治八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巡幸塞外是年定諸王文武羣臣扈從及接駕儀又定
乘輿經過地方文武各官均在百里以內朝服迎送儀〈詳見
通禮〉
康熙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幸湯泉往返每
扶
輦步行至坦道始
乘馬先期
諭有司動支帑銀前往修理道路毋得擾民十六年九月聖祖仁皇帝巡視沿邊內外諸䝉古王公等並來朝貢駝
馬二十年九月
聖祖仁皇帝巡省畿甸自後以肄習水圍循視河堤嵗常
舉行二十二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巡幸五臺山
諭巡撫穆爾賽等曰五臺繁峙靜樂崞縣等處地瘠民貧爾等既膺簡用必持己㢘潔恪共職業務期利興害除使民生各得其所不然罪有所歸矣六月
聖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出古北口避暑閏六月
幸興安拜察地方
召科爾沁達爾汗親王額駙班第阿嚕科爾沁多羅郡王額駙色楞翁牛特多羅杜楞郡王畢禮袞達頼喀喇沁多羅杜楞郡王扎什及公台吉官兵等
諭曰人生以道理為重人為情慾所牽恣意妄為以致喪身者皆由不明道理故耳朕見其無知䧟罪甚為憫惻即今阿嚕科爾沁翁牛特二旗盜賊甚衆為盜賊而致富者能有幾人身受惡名被獲則死凡貧富皆由天命違理妄求能必得乎爾等各遵法守分有牲畜者擇水草善地畜牧能耕田者勤於耕種則各得生理天亦佑之倘有貧困至極無以聊生者該管之主宜加撫恤使之得所坐視其迫於饑寒以致離散爾等之心何安朕本內外一視並無分別爾外國遇年嵗荒歉朕即運糧米賑濟或有困乏即賜牲畜緞疋無非慮爾失所之意況此畨巡幸爾等或有過犯朕並不執法治罪且頻加賞賚優待爾等於此可見嗣後爾等宜遵守教諭革除惡習以副朕好生之意及
回鑾日復
諭八旗䕶軍統領等曰榖者生民之命一嵗不登則一嵗乏食今正秋收之時田穀未穫向恐擅放馬匹蹂踐禾苖屢降明諭傳飭今觀隨從人等尚有未遵法令蹂踐民田者爾等各嚴緝以聞是年為
巡幸熱河避暑之始自是每嵗夏月
啓鑾至秋則舉太獮之典〈詳見軍禮大狩〉九月
聖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幸五臺山
駕過涿州以長城嶺山徑險峻先往親視所修道路命裕
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隨
太皇太后駕行
諭扈從各官凡經過地方不許隨從人等借名市物擾害小民犯者並其主罪之至曲陽縣以行近五臺戒扈從
人等勿射生
太皇太后駕至長城嶺
聖祖仁皇帝躬侍左右親督校尉及隨從人等前後扶行太皇太后諭曰嶺路實險予及此而止積誠已盡五臺諸寺應行䖍禮者皇帝代我行之猶我親詣也
聖祖仁皇帝下馬受
命躬送
鑾輿還龍泉關仍命裕親王福全扈行
駕幸五臺瞻禮諸寺發白金三百兩綿三百觔命有司分
給所過地方貧民二十三年九月
聖祖仁皇帝東巡前期
頒詔天下
駕發京師日鹵簿大駕照常陳設王以下文武各官跪送如常儀經過地方官員士民等跪迎跪送均如常儀至山東泰安州
躬祭
岱嶽渡黃河遣官祭
河神至江南江寧府
親詣
明太祖陵奠酒
諭江南督撫曰江南風俗奢華務令潔已愛民敦本尚實
勒碑於江寧蘇州安慶三府
回鑾至江都縣
命吏部尚書伊桑阿等往視海口議疏導之法至淮安府閲髙家堰及黃河南岸諸險工至宿遷縣
閲堤工
賜迎
駕老民白金有差至山東曲阜縣
親詣
先師廟致祭
御詩禮堂講學
駕還京師王以下文武各官朝服跪迎如常儀二十八年
正月
聖祖仁皇帝南巡江浙先期
諭曰朕統蒞寰宇二十八年於茲早作夜思勤求治理務恤黎庶永圖乂安如黃運兩河運道民生攸係朕日切心勞比年工役雖漸有緒而應修應塞議論紛紜曩嵗巡幸曽允淮揚士民所請疏濬下河前已興工尚稽底績屢經廷議請朕親行閲視今特諏吉南巡躬歴河道兼欲觀覽民情周知吏治所至沿途供億皆令在京所司儲偫一切不取之民間即有日用應需該衙門於所在地方照市估平買不許錙銖抑勒小民猶恐地方官吏不能悉體朕懐借名科派供應今特頒諭嚴飭如有悖㫖借端私徵者察實即以軍法從事地方文武大小官員不許與扈從官員指稱交戚輒通餽遺違者並以軍法從事其扈從大小官員及隨往傔役如有生事擾民者一併從重治罪朕茲巡省原以軫恤編氓咨諏風俗凡經過地方百姓各安生業務令㕓無廢市隴不輟耕毋得倉皇驚避輒滋煩擾其軍民人等懐奸挾詐希逞私憤擅於駐蹕處所凟行告訐者一概嚴禁倘有妄控除所告事不與准理外仍嚴加治罪爾部即傳諭各該督撫備行曉諭以副朕惠愛元元至意又
諭部院本章仍日送內閣內閣彚齊三日一次驛送行在辦理
駕過山東望祭
岱嶽蠲山東二十九年正賦入江南境
閲視河工至揚州府
諭江浙督撫諸臣曰朕省察黎庶疾苦兼閲河工巡幸江南便道至浙觀方問俗簡約儀衛鹵簿不設扈從者僅三百餘人頃經維揚民間結綵歡迎盈衢溢巷雖出恭敬愛戴之忱恐至稍損物力甚為惜之朕視宇內編氓皆吾赤子惟使比戶豐饒即不張結綵幔朕心亦所嘉悅前途經歴諸郡邑宜體朕意悉為停止又見百姓老幼男婦奔走雜遝瞻望恐後未免諠譁擁塞念此行原以為民不嚴警蹕但人衆無所區別髙崖水次或有傾跌之虞一夫不獲其所足軫朕懐此後止於夾道跪迎勿得紊亂追趨致有諸患自蘇州抵杭州府
諭扈從部院諸大臣曰朕稽古省方咨求治理閲視河道期底平成凡有利於民生必令羣霑實惠念政治所先在崇文教江南浙江為人文萃集之地入學額數應酌量加増永昭宏奬江寧鎮江杭州駐防滿洲漢軍兵丁鎮守要地久歴嵗時深用軫念應加恩賚以彰優恤自南巡以來所經過地方官員除八法處分及列欵糾劾外凡因公罣悞降級留任者俱准與開復降級調用者著帶所降之級留任其經過地方現在監禁人犯除十惡及詔欵所不赦等罪並官員犯贓者不宥外其餘自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以前死罪及軍流徒罪以下已結未結俱准寛釋以示朕赦罪宥過之意備辦船隻地方各官効力勤勞著該督撫㑹同奉差官員確查具題各加一級縴夫供役勞苦亦著該督撫察明人數量給恩賞朕厪念民依特蠲租賦總期實徳潤澤蒼生近見民間有建立碑亭稱頌徳意者雖出羣黎感戴之誠但恐各郡皆然未免致損民力誠使閭閻殷阜則禆益良多碑亭何與焉嗣後亦宜停止江浙錢糧既經蠲豁猶慮有不肖有司借端詞訟朘削民生著該督撫嚴行禁飭至各處𣙜闗原有則例朕舟行所至諮訪過闗商民每不難於輸納額稅而以稽留闗次不能速過為苦𣙜闗官員理宜遵奉屢頒諭㫖恤商惠民豈可反貽之累自今應力除積𡚁凡商民抵闗交納正稅即與放行毋得稽留苛勒以致苦累朕早夜孜孜惟冀官吏軍民士農商賈無一人不獲其所故於民生吏治圖維區畫務極周詳爾等可即傳諭俾一體奉行稱朕意焉
賜扈從王大臣侍衛及部院諸臣銀幣至㑹稽
親詣
禹陵致祭至江寧府
躬詣
明太祖陵祭酒
回鑾至淮安府
閲視髙家堰一帶隄岸
指授河臣方畧
駕還京師三十七年四月
巡幸五臺山三十八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奉
仁憲皇太后南巡前期
諭曰朕撫馭寰區孜孜圖治期於天下咸遂生成物無不得其所今邊烽永靖四方無事獨是黃淮為患衝決時聞下河地方田廬漂沒朕軫念民艱曩曽屢遣大臣督修不惜數百萬帑金務期早綏黎庶乃歴年已久迄無成功今水勢仍復橫溢浸漫城閭沈沒隴畝以致民多失業董其役者未有上策可以宜民時厪朕懐未嘗少釋在內諸臣咸請朕親臨指示為一勞永逸之圖方今春時水勢減少正宜講求疏濬以遂安瀾爰諏吉南巡親加勘閲更以吳地襟帶江湖乃江南奧壤勵俗省耕兼行臨視凡一切往返供億已皆俾辦於京師即途次日用所需亦令各衙門照本地時值採買總於民間一無所累仍恐沿途官吏藉名科派致累閭閻故特頒諭嚴行申飭如有悖㫖假託派索者察實即以軍法從事其扈從大小官員隨行傔從人等如有橫行生事者一併從重治罪凡經過地方百姓各安生業皆如常時毋得惶遽引避其軍民人等懐挾私怨受人指使擅於駐蹕處所輒行告訐者一概嚴禁不准仍照例嚴加治罪爾部即傳諭通知以副朕體恤惠愛至意
駕發京師由水路啟行至清河
御舟前進
臨閲髙家堰歸仁堤等工畢回至清口迎
仁憲皇太后舟渡河復
臨視黃河堤岸
命截留漕糧二十萬石於被水地方減直發糶至蘇州府諭前京口接駕兵丁朕恐踐傷麥田速行遣往今往浙省塘路狹隘不必設兵扈從又百姓欲覩朕顔踰疇越陌塞道聚觀不必禁止但令遵令而行又
命蠲江南浙江累嵗逋賦寛免官吏降罰軍民犯死罪以
下概予宥釋
賜杭州駐防兵丁老婦白金有差減免各闗稅及鹽課増
額至江寧府遣官祭
明太祖陵
回鑾仍由水路奉
仁憲皇太后還京師四十一年正月
幸五臺山
回鑾至大城縣
巡視子牙河諸堤九月
南巡前期
諭曰朕念黃淮兩河為運道民生所係屢次南巡親臨閲視以疏濬修築之法指授河臣開六壩以束淮敵黃通海口以引黃歸海比嵗以來工程次第告竣修防漸有成效昨年冬月河臣張鵬翮曽以河工善後之策及應修之處請朕親閲指示茲當農事之隙減約從員輕裝南下自徐州一路循視堤堰沿途皆設營幄不御屋廬日用所需悉已儲偫經過地方一切供帳宜通行禁止倘有官吏借名科派累及小民或指稱預辦擅動庫帑察出定嚴加治罪地方大小文武官員託言親舊私相餽遺及隨從人等有妄行生事者俱以軍法從事閭閻百姓各事本業不須引避有懐挾私怨於駐蹕處所告訐者一概不准仍照例治罪是月
駕發京師至徳州
駐蹕十餘日
諭扈從諸臣曰朕因閲河南巡今以皇太子允礽患病朕駐蹕此地為時已久應即回鑾明嵗再閱視河工也四
十二年正月
南巡
閲河至泰安州
登岱遣領侍衛內大臣詣
嶽廟致祭蠲山東四十一年未完額賦其東平六州
縣並蠲本年正賦入江南境沿途
閲視河防至蘇州府
命鴻臚寺傳諭本地官員准其來朝浙江官員到杭州時來朝至杭州府遣官閲錢塘江堤至江寧府遣大學士祭
明太祖陵
回鑾以河工告成
頒詔天下十月
西巡前期
諭曰朕統御寰區勤求治理鑾輿時邁省方觀民春月閲視河工自畿輔山東以及江浙地方皆經巡幸茲兩河漸已底績所至之地民生風俗亦因以周知念陜西省
為嚴疆重地當出師塞外時曽經歴其邊境而西安一路未及親涖頃陜西督撫諸臣言秦民望幸之心至殷至切合詞陳奏河南山西巡撫等亦諄切具請乘此冬令農隙之際觀覽民風詢察吏治簡閲禁旅整飭軍營實為要務用是輕裝約從諏吉西巡沿途一切供御皆內廷儲備纎毫不取辦於地方即偶有市易之物亦敕所司依時價給值不許錙銖抑勒所過大小官吏宜體朕愛民徳意勿借詞供億私派閭閻如有悖㫖科斂者察出即以軍法從事地方官不許與扈從人員指稱交戚私相餽遺違者並以軍法從事其扈從人員宜約束僕役勿使妄行如不遵法紀生事擾民一併從重治罪朕視民如子凡乘輿所至市㕓隴畝宜各安生理米豆薪芻等物民間照常貿易不必禁止惟懐私挾詐衝突告訐者所告事不准理仍嚴加治罪爾等即傳諭扈從官員人等並行各督撫令於經過府州縣城市村莊徧示曉諭俾咸悉朕懐
駕發京師
命給事中御史各一人於扈從後察不法者即時鎖拏至
太原府
閲官兵騎射復
諭山西撫臣曰朕君臨天下四十餘載無一刻不以蒼生為念近因西省望幸甚切故於冬時農隙減從輕騎由晉及秦入境以來觀風問俗見民生畧有起色閭閻之間俗樸尚儉朕心少慰朕自弱齡讀書往往以不知窮簷僻壤之疾苦為嘆息所以留心於官方凡有往來者必先諮詢民情豐歉偶有失時定加蠲賑且思晉省不通水運嵗或不登即難籌畫雖有州縣存貯之米穀未必實數具在反益不肖有司之虧空也今嵗山西收成頗佳爾等仰體朕愛民如子之至意曉諭民間若嵗豐用奢則荒年必致匱乏教之以禮義導之以守法重農務本藏富於民則朕無西顧之憂矣凡朕所歴之處必大沛恩澤其將四十二年以前山西所屬州縣未完銀兩米草盡行蠲免以示朕加惠黎元之念
駕至潼闗遣禮部侍郎祭
西嶽華山
賜百嵗夀民及兵丁銀兩有差至西安府凡古帝王陵寢及已故勲臣墳墓在百里內者咸祭之又
命蠲陜西累嵗逋賦
駕由河南還京師過磁州
賜先賢端木子後裔為五經博士四十四年二月南巡
閲河前期
諭曰朕厪念民生加意河道屢行親閲一切疏濬修築事宜悉經周詳指畫獲告成功前黃河之水往往倒灌清口者皆由仲莊閘與清口相對駱馬湖水勢湍急遂逼黃流灌入清口朕視河時躬臨相度命河臣移仲莊閘改建於楊家莊出口工竣之後河臣報稱黃水暢流入海絶無倒灌清口之患朕尚未經親閲今欲特涖其地察驗形勢用籌善後之規其中河黃河運河有應加修防者亦隨宜指示以圖經久至於山東省荐饑之民頼兩年來極力賑贍繼以有秋幸皆得所其民間生聚果否殷阜並於沿途親行周覽焉乘茲仲春解凍減從輕裝循河南下往返皆用舟楫不御室廬經過地方不得更指稱繕治行宮妄事科歛其日用所需俱自內廷供御從無纎毫取辦於民前此屢次南巡閭閻皆所深悉倘有不肖官吏藉名預備擅動官帑並圖日後加派補償以為巧取侵漁之地者事覺嚴行治罪決不寛宥所在官吏私餽扈從人員及隨行人役生事擾民者俱如前㫖以軍法從事奸民挾私控訐者從重治罪是月
駕發京師於張家灣登舟由山東入江南境
臨視河工至蘇州府恭逢
聖誕百姓爭獻食物奉
㫖朕因閲視河工巡訪風俗而來一切用物皆備自內府所過地方絲毫無擾爾等毋庸有所進獻至松江府
諭江南學臣曰朕臨幸松江道經青浦據該邑貢監生員等奏稱青浦之北地名孔宅自漢時至聖苖裔避地居此奉至聖衣冠𦵏焉朕念
孔子萬世之師既有遺蹟亟宜表彰因親書匾額對聨以示尊崇著選良工摹刻頒發至杭州府
諭曰朕頃因親閲河工濟江而南見民生殷繁麥畦菜隴逺近彌望可冀豐穰朕心用慰凡車駕臨幸必沛恩膏各省錢糧屢次遞蠲浙江本年正賦又經全免惟是刑獄民命攸闗今父老子弟夾道歡迎獨身䧟囹圄之人自新無路朕甚憫焉浙閩兩省罪犯除詔欵所不赦外其餘死罪以下悉減等發落至江寧府
躬祭
明太祖陵自蘇州過江寧
御試士子者三中選者給白金令赴京録用有差又奉㫖江南山東地方所屬人犯照浙閩例減等至清河復臨髙家堰徧閲河堤仍由水路
回鑾四十六年正月
南巡前期
諭曰朕念淮黃兩河工程為東南要務屢次躬臨河上相度指示一切修除疏濬業已次第奏功昨嵗河漕督撫諸臣詳勘地形請於溜淮套別開河道直達張福口以分淮勢欲即令動帑興築而督撫諸臣又以事闗創建合詞請朕親閲九卿等集議復再三陳請朕以諸臣之言奏聞
皇太后祗遵
慈命擇於本年正月二十二日啓行閲河舟楫往返不御室廬日用所需取辦內府經過府州縣毋得更以預備行宮供設御用冐侵庫帑科斂閭閻倘有不遵事覺定嚴加治罪其文武大小官員私相餽贈隨從人役生事擾民及奸惡挾私告訐者俱如屢次諭㫖重處不宥是
月
啟鑾
御舟至清口
閲視溜淮套
命停止開河至江寧府遣大學士祭
明太祖陵復
親往行禮
幸演武場閲射
賜扈從大臣侍衛䕶軍及執事人等金幣有差至蘇州恭
遇
聖誕士民萬餘人集
行宮前進表叩祝
萬夀至松江府
閲提標官兵射至杭州府
閲浙江駐防官兵射
賜扈從大臣侍衛䕶軍及執事人等緞疋有差
諭浙江督撫曰朕因視河駐蹕淮上江浙兩省官員及地方官紳士軍民皆環道逺迎懇請臨幸朕勉順羣情涉江而南巡省風俗所至郡縣見雨暘應時麥苖蕃殖比閭樂業可冀盈寧雖山東一路尚未悉覩而江浙田疇鬱蔥在望深愜朕懐方今二麥垂熟正將刈穫之時一切扈從人員皆以次舟行不致蹂踏恐百姓沿途迎送老稚扶攜動盈千萬越阡度陌不無踐傷朕心甚為軫惜凡所過地方悉令停止迎送且節候漸熱朕舟行乘夜迎涼亦未可定民雖逺來無由親見爾等督撫可張示徧加曉諭無負朕重農愛民之意四十九年二月
巡幸五臺山五十七年七月左都御史蔡升元疏言皇上親閲河堤指示方畧淮黃底定漕運無虞生民永頼
至於
翠華時巡察吏治訪民俗諮問必周芻蕘必納
聖徳神功洵可為萬世法恭請編纂
省方盛典一書以光至治下禮部議請如所奏設局纂修
從之
乾隆六年七月
皇上奉
皇太后巡幸避暑山莊
諭免經過州縣地方本年額賦十分之三凡每年巡幸熱河蠲免嵗賦並如此例是年
皇上巡幸木蘭始舉秋獮之典自後嵗以為常〈詳見軍禮
大狩十一年九月〉
皇上奉
皇太后巡幸五臺山
諭曰朕臨幸五臺觀風問俗葢欲周知閭閻利病舉登之袵席之安山西地方風俗向為淳樸朕此次巡行親見民情頗為寧輯但敦龎之質在民而教養之責在上尤當加意拊循化導俾登上理撫臣乃通省之表率藩臬乃師帥之大員府州縣等皆有父母斯民之責其各仰體朕心力行實政教養兼施惟日孜孜罔敢怠佚而在小民亦應敦行孝弟崇習禮讓共為良民毋蹈澆漓獷悍之風以成熙皥盈寧之治朕有厚望焉
回鑾閲滹沱河堤工改慶都縣曰望都
諭曰朕自真定回鑾固城祁水之間有縣焉與堯母同名雖述古之意也觸目踟躕於意弗安其易之仍為望都十二年六月
諭朕以來春孟月東巡狩因溯洙泗陟杏壇瞻仰宮牆申景行之夙志復遵
慈訓親奉
鑾輿秩於岱宗旋蹕青齊觀風布澤以昭省方鉅典其應豫備之各衙門檢察事宜先期請㫖至行在所需悉出公帑無得指稱供頓儲偫絲毫貽累閭閻羽林衛士內府人役等各該管大臣嚴行稽察約束並令扈蹕文武臣僚嚴飭傔從毋使侵踐田疇致妨宿麥如有騷擾地方指名需索者立即㕘奏從重治罪十三年二月
駕發京師
諭令蠲免直𨽻山東經過州縣本年正賦十分之三至
曲阜
親詣
先師孔子廟行釋奠禮畢
御詩禮堂講學至泰安
躬詣
岱嶽致祭至濟南
閲兵又
諭東省本年錢糧現已普免曲阜泰安歴城三縣乾隆十四年應徵地丁錢糧全行豁免又
諭山東直𨽻兩省監候斬絞人犯五次緩決者著該督撫分別情罪奏請減等其軍流以下人犯亦著減等發落
賜徳州青州及直𨽻天津滄州駐防官兵年七十八十以上銀兩有差又扈從王公大臣及官員兵丁均加賞賚十四年十月
諭大學士等江南督撫以該省紳耆士庶望幸心殷合詞奏請南巡朕以鉅典攸闗特命廷臣集議今經大學士九卿等援據經史且仰稽
聖祖仁皇帝六巡江浙謨烈光昭允宜俯從所請朕念切民依省方問俗郊圻近省不憚躬勤鑾輅江左地廣人稠素所厪念其官方戎政河務海防與凡閭閻疾苦無非事者第程途稍逺十餘年來未遑舉行屢常敬讀
聖祖實銀備載前後南巡恭侍
皇太后鑾輿羣黎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交頌
天家孝徳心甚慕焉朕巡幸所至悉奉
聖母皇太后游賞江南名勝甲天下誠親掖
安輿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良足以娛暢慈懐既詢謀僉同應允從所請但朕將以明年秋幸五臺經太原歴嵩洛趙魏回鑾已涉冬令南巡之舉當在辛未年春正我
聖母六旬萬夀之年也將見巷舞衢歌歡騰獻祝稱朕以
天下養之至意上以廣承
歡之慶下以慰望幸之忱益深嘉悅屆期吉以聞嚮導人員朕酌量先期簡派前往清蹕所至簡約儀衛一切出自內府無煩有司供億至行營宿頓不過偶一經臨即暫停亦不踰旬日前嵗山左過求華麗多耗物力朕甚弗取曽經降㫖申飭明嵗晉豫等省以及江南俱不可倣照至名山古蹟南省尤多亦祗掃除潔淨足備臨觀而已毋事崇飾倘有頽圮隨宜補葺悉令動用官項但當據實不得任有司浮冐其民間張燈結綵
聖祖嘗以為戒載在方冊宜共恪遵其慎勿以華侈相尚所司通行曉諭其一切應行典禮著照所議行十二月
諭朕前經降㫖於來年秋間巡幸五臺由晉入豫省覽中州迴蹕畿輔近日嚮導人員回奏稱自太原一路至河南境經由太行山麓甚為﨑嶇狹隘省方巡幸惟取便民若因修治道途重煩民力非朕觀風問俗本意應於春間即詣五臺至秋間百穀登場後再幸中州又
諭閩浙總督浙江巡撫奏請臨幸浙省閲視海塘前因江南督撫等奏請南巡特命大學士九卿㑹議詢謀僉同業經降㫖俞允江浙鄰封接壤均係
聖祖屢經巡幸之地且海塘亦重務也今據該省士民感恩望幸羣情踴躍督撫合辭代奏宜允所請於十六年春南巡便道前至浙省臨視塘工慰黎庶瞻依之意所至不煩供億勿事興修勿尚華麗已詳具前㫖其共諭焉十五年二月
皇上奉
皇太后巡幸五臺山
駕發京師
諭扈從大臣等曰時屆春融正秋麥紐芽之後幸自去冬至今瑞雪頻沾土膏滋潤漸已青蔥入望所有經過地方車馬僕從俱著嚴加誡飭毋得踐踏八月
皇上奉
皇太后巡幸中州
親登
嵩嶽遣官致祭
河瀆衞水
周漢帝王陵寢
諭曰朕舉行秋狩覲岳省方葢欲周覽民情懋登治理凡地方之利𡚁官吏之賢否與夫政令之得失清蹕所至日切疇咨河南地宅土中素稱淳樸今值雨暘協應禾稼告登巡行之次親見閭閻望幸童叟歡欣而俗尚敦龎室廬寧輯朕懐深為欣慰顧惟因時保治之方其權實操之自上撫臣表率通省藩臬任寄旬宣以至郡守牧令與民愈親則導民尤切應仰體朕心力行善政敦本訓俗除慝安良教養兼施屏虛文以求實政其在小民亦當敦禮讓務農桑從儉去奢力田孝弟以期共享昇平之福朕於該省臣民有厚望焉又
諭祥符為省㑹之區登封實望秩之所著將乾隆十六年二縣應徵地丁錢糧全行蠲免又凡
鑾輿所經地方蠲免錢糧十分之三歉收者十分之五賞駐防官兵及百姓男婦年七十以上者銀兩有差軍流以下減等發落辦差兵丁均賞給兩月餉豫省在籍廢員迎
駕者賞給職銜十二月
諭明嵗恭逢
聖母皇太后六十萬夀之年
鑾輿巡幸江南浙江省方觀民入疆考績式遵
祖烈慶典斯行東南父老共効嵩呼洵昇平之盛事惟念
江浙二省襟帶江湖程途稍逺自
皇祖聖祖仁皇帝南巡以來異數隆恩昭垂史冊迄今四十餘年朕俯從望幸之忱倍切勤民之隠前於大學士九卿等議准兩江總督黃廷桂等一摺已降㫖諄切曉諭又特遣嚮導大臣兆惠努三等前往面傳諭㫖務從儉約一切供頓絲毫不擾民間凡地方大吏職在旬宣自能仰體朕心遵㫖辦理但恐地方有司奉行不善或窮鄉僻壤未及周知是用再行申諭各該督撫及所屬官民人等尚其凜遵前㫖共期撙節以敦善俗以導淳風如所在行宮與其逺購珍竒雜陳玩好不如明窗淨幾灑掃潔除足供信宿之適也經過道路與其張燈懸綵徒侈美觀不若蔀屋茅簷桑麻在望足覘盈寧之象也闤闠通衢人煙稠密正以見懋遷有無之樂不得因道路湫隘俾遷移㕓舍或致商民失業也朕翠華所至念切民依惟期宣達羣情勤求治道上以奉
慈顔之悅豫下以答黎庶之瞻依凡屬虛文浮費概宜實力屏除用光鉅典其扈從滿漢文武大臣官員侍衛等皆當奉公守法不得與地方官往來交際潛通餽遺兵丁以及隨從人等著該管大臣各嚴加約束經行所至不得稍有滋擾春苖遍野無得踐踏違者察出從重治罪務令白叟黃童普沾膏澤共樂恬熙副朕問俗觀風行慶施惠之至意十六年正月
皇上奉
皇太后南巡至江南境
閲髙家堰堤工
諭督撫等朕命駕時巡周覽風俗觀民察吏惟日兢兢三吳尤素所厪念也粵自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巡幸東南先後六舉歴今四十餘年盛典昭垂衢謡在耳頃者入境以來白髮黃童攜扶恐後就瞻愛戴誠意可嘉朕已疊沛恩膏廣敷渥澤惟念大江南北土沃人稠重以百年休養戶口益増習尚所趨葢藏未裕紛華靡麗之意多而樸誠之風轉有未逮夫去奢崇實固閭閻生計之常經而因時訓
俗以宣風而布化則官茲土者之責也其尚勵乃實心以行實政無忝教養斯民之任凡茲士庶更宜各敦本業力屏浮華以節儉留其有餘以勤勞補其不足時時思物力之艱難事事惟侈靡之是戒將見康阜之盛益臻父老子弟共享昇平之福朕清蹕所至有厚望焉至浙江
親詣
禹陵致祭
回鑾至江寧
親詣
明太祖陵致祭至淮安
諭増築城北䕶城石堤
閱視黃河南北岸堤埽各工
鑾輿所過遣官致祭
岱宗
先師孔子廟
元聖周公廟
河瀆
淮瀆
江瀆
海神
南鎮㑹稽山及先賢名臣忠烈祠墓
諭令截留漕糧十五萬石蠲免江蘇累年逋賦二百八十萬有竒安徽累年逋賦三十萬五千有竒浙江本年正賦三十萬兩經過直𨽻山東地方蠲免正賦十分之三鄒平等縣積欠穀九十七萬五千餘石概行蠲免江蘇宿遷清河桃源三縣被災貧民所借籽種均免徵還浙江溫台等處上年被災施賑者更予加賑直𨽻等省辦差兵丁各賞兩月餉江南牽纜河兵加賞一月餉駐防官兵年七十八十以上民間男婦年七十以上者均分別賞賚在籍官紳恭迎
聖駕各加賞賚或量給職銜或以原官起用
御試進獻詩賦士子中選者
特賜內閣中書本年嵗試増廣學額大學五名中學四
名小學三名自後
南巡江浙皆準此例二十年六月
諭曰平定準噶爾㨗聞以數十年逋冦迅就廓清荒服敉寧中外𫎇福迺我國家無疆之庥緬惟
皇祖聖祖仁皇帝削平三孽於康熙二十三年吉東巡
親祭闕里
武功文徳彪炳簡冊朕仰承
先烈集此大勲保泰持盈彌深兢業
先師孔子闕里理應恪循
成憲躬詣行禮用申誠敬且自瞻謁林泉已逾六載仰止之念時切於懐擬於明嵗春月自京起鑾恭謁曲阜翠華所經亦以體察吏治清問閭閻行慶施惠以稱朕法
祖尊
師之至意又
諭大學士等奏稱江浙士庶望幸情殷請於明嵗再舉南巡一摺朕自乾隆十六年巡幸吳越迄今閲五載該督尹繼善喀爾吉善等均曽具摺奏請朕因西師尚未凱旋未經允准現今膚功迅奏荒服敉寧南省吏治民風時厪於懐而髙堰堤工尤數郡生靈攸闗上年告竣以後正當親加察勘前降㫖於明嵗春月展謁
孔林著照大學士等所請於禮成之後敬奉
聖母皇太后鑾輿順道前往江浙以紓勤民之隠而慰望幸之忱朕省方觀民入境考績惟期勤求實政宣達羣情一切供頓皆出內府絲毫不以擾民地方官毋得指名儲備令衆商捐輸及扣各屬養廉察出定行嚴加究處前者巡南省時屢飭各督撫務從簡樸而
所至尚覺過於華飾喧溷耳目此次行宮及名勝憇游之地悉仍舊觀但取灑掃潔除毋得増一椽一瓦毋陳設玩器城市徑途毋張燈演劇踵事増華巡覽所及各督撫等果能綏輯井疆康又烝庶俾人敦禮讓俗慶豐寧朕自深為嘉悅若其徒事華靡致飾觀美耗有用之財侈無益之費適以自滋咎戾甚無取焉各督撫及所屬官民人等尚其善體朕心以副朕觀風問俗行慶施惠之至意二十一年二月
皇上東巡
躬詣
孔廟行釋奠禮成
回鑾九月
諭曰昨嵗江浙督撫等據士民呈詞籲請南巡朕已降㫖俞允後因江蘇所屬偶被災祲地方各官皆有應辦賑務朕恐伊等因除道清塵之役轉於民事稍有妨誤則殊非朕眷顧羣黎之本意復經特諭停止今據兩江浙省督撫諸臣合詞奏稱西成有慶臣民望幸實深請以明嵗再舉巡幸之典南省民風吏治時厪朕懐茲當嵗美人和之候省方觀民入疆考績正可紓朕勤民之隠而髙堰堤工告竣後亦當親加察看著允該督等所請於明春時巡至於一切供帳頓次絲毫不以累民地方官承辦差務寧樸勿華從前所降諭㫖甚明該督撫等其善體朕心以副朕觀風問俗加惠斯民之至意二十二年正月
皇上奉
皇太后南巡至江南
閲視河工至杭州遣官祭
禹陵至江寧
親詣
明太祖陵致祭
回鑾至徐州
閲視黃河形勢
指授方畧至山東
親詣
闕里
岱廟行禮
駕還京師二十三年九月
諭曰兩江總督尹繼善等以河工告竣年嵗豐收臣黎望幸情殷請以庚辰之嵗載舉南巡令典合詞具奏朕惟東南河道民生時縈宵旰前者翠華再蒞每切咨詢不敢自逸茲當大功既蕆澤國安瀾於焉攬轡觀風上以慰曩時往來指畫之勤下以考在事大臣宣化承流之績理亦宜之顧各督撫等前後奏報工程披章如睹而嵇璜裘曰修等又以親承訓示甫經復命回京條晰敷陳情形頗悉乃者大江南北年穀順成民氣和樂封函疊至仰見
上蒼福佑額手為南黎稱慶此意與封疆諸大吏共之猶念積潦初除汙萊日闢正宜乘時勸諭俾瘠土並化膏腴以培元氣已降㫖各督撫勘明濱河地畝有秋穫雖登而小民牛犁籽種不能接濟致曠土尚有未耕者並予格外加恩官為借給使得資東作而厚西成其果盈寧之象與嵗俱增則機杼倉箱熙恬滿目其足以佐時巡風景者不更多耶且明嵗車駕臨幸索約爾濟又再定伊犂後若左右哈薩克東西布嚕特及回部各城以次平定歸䧏不無覲謁宴賚之典車馬之煩所當少恤且嵗屆辛巳即恭逢
聖母皇太后七旬大夀普天同慶如於此年敬奉安輿重臨江浙庶幾省方問俗嘉地利之畢登喜民生之
益懋於以仰悅
慈懷夀祺康豫當推
恩錫福俯慰元元望幸之忱俟臨期另行降㫖所有庚辰年南巡之奏暫停舉行毋庸具摺固請先將此通行曉諭知之二十五年八月
諭大學士等獻嵗恭逢
皇太后七旬萬夀擬於新春敬奉
安輿時巡南服俯慰士民顒祝之忱並順道閲視徐州石堤及海寧塘工今嵗大江以南在在豐收惟夏間雨水稍多河湖盛長高寶興泰一帶低窪處所頗有漫溢恐地方有司承辦南巡差務轉於賑恤事宜不能盡心經理是以諭令該督將實在情形確查具奏今據奏到高寳等處被水較重該處俱現已成災亟宜以賑務為切要所有南巡應辦差務暫行停撤改於壬午春敬奉
慈輦以慰輿情仍可覽民風而昭盛典大差既經停止自可專心辦理賑務該督等務宜仰體朕懷董率僚屬確按災地情形實力妥辦勿使窮黎稍有失所以副朕痌瘝在抱之意又
諭明年恭逢
皇太后七旬萬夀欽奉
懿㫖五臺顯通寺為文殊師利道場梵宇琳宮夙昭靈應謁
陵成禮後順道前詣拈香欽此所有應行各事宜著該衙門及地方有司照例敬謹預備二十六年二月
皇上奉
皇太后謁
泰陵禮成取道幸五臺山
諭曰從前兩次巡幸五臺帳殿周廬隨常頓宿今春恭奉
皇太后前詣臺山巡幸該撫於菩薩頂側建葢行宮並於臺麓寺旁添設坐起數楹以備安憇雖臣子之誼各盡其誠而詢其工料所費乃出自伊等養㢘夫朕既不許派累百姓而各官養㢘原為辦理公務及薪水之資今以之捐建行宮則甚不可著於存公項內撥賞銀二萬兩以供鳩工飭材之用二十七年正月
皇上奉
皇太后南巡至江南境渡黃河
閲清口東壩木龍過揚州渡江
閲水操
諭曰向來巡幸所至地方大吏預備燈船煙火頗覺繁俗頃在揚州適以哈薩克陪臣入覲聊示民情和樂之意是以聽其預備倘蘇杭等處悉仿而行之原屬不必朕省方觀民勤求治理即以幾暇適情則山水名勝儘足以供吟眺之資又何事徒滋繁費為耶自蘇州至海寧
閲海塘至杭州
閲兵至江寧
諭督撫等朕車駕所經惟橋梁道路葺繕掃除為地方有司所宜修補其綵亭燈棚一切飾觀文具屢經降㫖斥禁今江浙兩省塗巷尚有踵事因仍者此在蘇揚鹽市商人等出其餘資偶一㸃綴本地工匠貧民得資力作以霑微潤所謂分有餘以補不足其事尚屬可行若地方官専欲仿而效之以為増華角勝則甚非奉職之道嗣後督撫等其實力禁止一切屏去浮靡以崇實政如有仍蹈故習者將惟該督撫是問至淮安
閲髙家堰
命増築堤工五百餘丈
命莊親王允祿等恭奉
皇太后由水程回京
聖駕登陸閲視埽工至徐州
閲黃河岸新堤至山東詣
闕里
岱廟行禮二十八年十二月
諭曰兩江總督尹繼善等合辭具泰請於乾隆乙酉年再舉南巡之典以慰臣民顒望一摺朕惟江浙地廣民殷一切吏治農功均闗要計且襟江帶河濱湖近海之區籌畫澤國田廬無一不重縈宵旰前以壬午嵗恭奉
安輿時巡周覽凡淮河水誌節宣牐壩啓閉以及杭屬塘工勘建柴石料段諸事宜曽與封疆大吏目擊手畫以期利濟羣生年來疊經督撫等疏報下河郡邑汛水恬流並無漫溢惟是浙中海潮漲沙雖有起機大溜尚未趨赴中亹是深所厪念而修築柴石諸塘亦當親閲其工以便隨時指示又近日特遣大臣督修水利如濉河荊山橋等處亦為數省灌輸喫𦂳闗鍵所以驗前功而程後効正惟其時矧東南嵗事頻告豐登洪惟
聖母皇太后福履康寧彌臻純嘏於是承
歡行慶答士民望幸之忱稽典實為允協著照所請准於乙酉之春吉南巡其河工海塘應親臨省視者即行先期預備至前次燈綵繁文暨扈從人員僱覔巨舟並簽佔公館諸禁已屢頒諭㫖即朕所過行宮道路距上屆為日匪遙祗須灑掃潔蠲足供頓憇不得稍事増華勞費副朕仰承
慈豫俯順輿情之至意三十年正月
皇上奉
皇太后南巡至景州
諭曰朕恭奉
皇太后安輿省方問俗凡清蹕所經祗令灑掃潔淨毋事華飾及添建行宮屢經降㫖申諭而地方大吏以
慈駕臨駐旃廬究不若屋宇之安善尚有葺治行館以供憇息者因其義適溫凊且成事不説是以不復禁止茲停蹕景州見一切位置頗為妥適從前所賞公帑尚恐不敷應用在封疆大臣善體朕意雖不敢派累閭閻而各官或有捐㢘經理亦非所以示體恤著加恩於直𨽻存公項內賞銀二萬兩以裕工作之費再山東亦有新建坐落之處經畫諒與直𨽻相同亦著於該省存公項內賞銀二萬兩充用該部即遵諭行至江南清河縣渡河
閲清口東壩木龍至蘇州詣
文廟行禮至海寧
閲海塘
幸尖山觀潮
諭増築塘下石坦水三層以衛石塘至杭州
閲兵至江寧
閲兵
回鑾至淮安
閲髙家堰堤工至徐州
閲河工
駕自徳州登陸
命簡親王豐納亨等扈從
皇太后聖駕由水程回京三十二年正月
諭朕於二月二十五日啓鑾巡幸天津閲視河堤所有應辦事宜著各該衙門照例預備屆期自
圓明園
啓蹕越三日至趙北口
御安福艫自趙北口至天津
臨子牙河至格淀堤
閲視全河形勢自莊兒頭迤南子牙入淀故道無堤者
十餘里
特命接築之又
命特建
淀神祠三月
蒞天津
幸觀海臺
閲水操
詔免天津所屬及直𨽻通省逋賦銀十二萬有竒穀二
十萬有竒及増廣童子試額
賜老民粟帛諸恩數並如
南巡之例
旋蹕至潞河
命築筐兒港坦坡由
南苑
回鑾三十四年十二月
諭據楊廷璋奏淀河神宇告竣請奉
皇太后拈香祝釐一摺天津近依輦轂朕前此親臨巡視經理淀河工程俾得永資樂利復以神庥昭應嵗稔瀾安敕建
淀神祠宇用答嘉貺該督既稱茲當輪奐維新之㑹喜值普天同慶之時畿輔輿情願切瞻就自宜俯從所請於明春掖
輦承
歡祝延瞻禮以慰蒸黎望幸之忱明年為朕六旬慶節敬
當展謁
東陵
西陵禮成旋蹕正屆春和即敬奉
慈輿吉前往該督其飭所屬一切務從儉約毋事増飾繁文副朕行慶省方嘉惠甸民之至意三十五年三月
皇上奉
皇太后啓鑾恭謁
泰陵禮成幸天津
詣淀神祠瞻禮
閲子牙河及筐兒港等堤工
命免天津府屬積欠及直𨽻通省逋賦諸
恩數並如前例八月
諭今嵗巡幸天津山東撫臣富明安至行在覲謁以明嵗恭逢
皇太后八旬萬夀普天同慶奏請登嶽祝
釐且言該省臣民五年來望幸之情實為誠切籲懇至於
再三朕因奏聞
聖母以泰山廟宇鼎新欲
親詣拈香展敬朕亦以
闕里久未臨謁便道往蒞於禮為宜而往返俱由水程兼可適
髙年頤養面諭該撫俟秋成後再行降㫖茲該撫奏山左二麥既穫大田豐稔比戶盈寧爰允所請於獻嵗春和恭奉
安輿撰吉啓蹕以臚歡忭而迓
慈禧惟是連嵗恭逢
慶典業於春巡津淀時俯順輿情俾共伸巷舞衢歌之悃來年巡蹕所至非但畿甸境內不宜復事繁文即東省入疆以後亦不當綴景増華致滋糜費朕省方問俗念切觀民惟以閭閻恬熙羣情愛戴為樂若備陳彩飾紛耀川塗不足美觀而徒耗物力實所不取該督撫其善體恪遵毋違朕命三十六年二月
皇上奉
皇太后東巡至泰安詣
岱廟瞻禮至曲阜詣
先師孔子廟釋奠禮成
回鑾至天津
諭改興濟捷地二閘為減水壩因罷芥園減水壩工恩免山東各屬新舊積欠並減本年正賦餘悉如前例
三十七年九月
諭昨據周元理奏請明春巡幸津淀仰懇敬奉
皇太后安輿周覽畿甸以洽
慈歡並請由趙北口登舟一路均係水程較為妥適朕俯
循輿望恭請
懿㫖仰䝉
慈諭欣悅允行明嵗敬奉
皇太后自京啓鑾由黃新莊涿州至紫泉一路於趙北口登舟所有應行預備事宜各該衙門照例敬謹預備三十八年三月
皇上奉
皇太后鑾輿巡幸天津
閲視河工四十一年正月
諭蕩平金川大功業已全定今吉於二月初九日啓鑾先謁
東陵再謁
西陵申達集勲忱悃禮成回至南苑恭奉
皇太后聖駕由桐栢村登舟巡幸山東由徳州遵陸掖輦展謁
岱廟祇迓
慈釐即詣
闕里告成瞻禮仍於濟寧由水路回鑾計當將士凱旋之期即可舉行郊勞以彰定武鴻庸所有應行一切典禮各該衙門照例敬謹預備二月
皇上謁
陵禮成恭奉
皇太后慈駕登舟巡幸山東至泰安詣
岱廟瞻禮至曲阜詣
文廟行釋奠禮
回鑾至良鄉行郊勞禮〈詳見軍禮〉四十三年十月
諭大學士管兩江總督髙晉閩浙總督楊景素等合詞陳奏以江浙臣民望幸甚殷且河工海塘皆冀親臨指示懇請於庚子春再舉南巡盛典以愜輿情一摺朕於乙酉南巡迴鑾時因耆孺攀戀情殷曽許以翠華再蒞然敬念
聖母皇太后春秋已髙難以再奉
安輿長途逺涉遂諭江浙大吏不必更以南巡為請而江鄉士庶愛戴依戀之情狀未嘗不往來於懐距今已十有四年其顒望悃忱自益肫切且自前巡閲定五壩水誌以為展拓清口之準下河從此遂免水災嗣聞黃河倒漾所繫甚重因酌定挑濬陶莊引河面諭薩載籌辦河成而清黃交滙處移逺清口不復有倒灌之患但下游尚有停淤亦不可不除其流𡚁而一切善後事宜若非臨蒞閲視究不能悉其實在情形至浙省海塘近來潮勢漸趨北岸深為厪念亦不可不親為相度機宜今髙晉等既有此奏著照所請於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吉啓鑾巡幸江浙便道親閲河工海塘所有各處行宮坐落俱就舊有規模畧加葺治毋得踵事増華致滋煩費至該督等以庚子年適逢朕七旬萬夀欲就近舉行慶典則斷不可朕本意以庚子年為朕七旬慶辰越嵗辛丑恭逢
聖母九旬萬夀斯則敷天同慶自當臚歡祝嘏以抒萬姓悃忱今既不能遂朕初願尚復何心為已稱夀況朕蹕途所經老幼歡迎扶攜恐後未嘗不顧而樂之若經棚戲臺侈陳燈綵㸃綴紛華飾為衢歌巷舞深所不取且非所以深體朕意也不特江浙臣民不當為祝釐之舉即凡內外大小臣工於朕七旬萬夀時亦均不得請行慶典以及進貢獻詩若伊等謂欲藉以申其尊敬之誠是轉増朕心之不悅尚得謂之忠愛乎但天下士民遇朕七旬皆不免望恩幸澤此則情理之常朕亦何肯因不舉行慶典併靳恩施乎著於己亥年八月舉行恩科鄉試庚子年三月舉行恩科㑹試以彰夀考作人之盛至各省漕糧於乾隆三十一年普免一次茲䝉
昊蒼眷佑累洽重熙敬體
天心愛眷億兆用是再沛恩膏著於庚子年為始復行蠲免天下漕糧一次俾藏富於民共享盈寧之福所謂斂福錫民慶莫大焉其開科事宜著交禮部查例辦理其各省漕糧應如何分年輪免之處著交戶部詳悉妥議具奏四十五年正月
祈榖禮成
啓鑾南巡至山東詣
岱廟瞻禮入江南境
閲中河渡黃河
閲木龍及清口出水誌及髙家堰石塘至蘇州詣文廟行禮入浙江境至海寧
閲海塘
命老鹽倉上下相地改建石塘至杭州
閲兵至江寧
閱兵又
命大學士阿桂總督薩載同勘陶莊黃河及入海口至
徐州
閱堤工五月
回鑾至
圓明園四十六年三月
巡幸五臺山四十八年正月
諭兩江總督薩載閩浙總督富勒渾等合詞陳奏以江浙兩省臣民望幸情殷且河工海塘以次告竣一切善後事宜尤冀親臨指示懇請於乾隆四十九年春六舉南巡盛典以愜輿情一摺朕自庚子南巡時巡閲髙家堰石塘及徐州城外石堤鉅工俱逐一親臨指示茲據奏以次告成所有一切善後事宜自應臨蒞閲視指授機宜俾河流永慶安瀾至浙省海塘前經降㫖將柴塘四千二百餘丈一體改建魚鱗石塘為濱海羣黎永資捍衛今要工將竣亦不可不親為相度且自四十一年告功
闕里後閲時己久應行展謁
孔林以伸景仰今據該督撫等合詞陳奏江浙兩省耆庶望幸悃忱尤為肫切著照所請於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吉啓鑾祗謁
孔林巡幸江浙順道親閲河工海塘所有各處行宮坐落俱就舊有規模畧加葺治毋得踵事増華致滋繁費該督撫等其善體朕意妥協辦理副朕省方問俗觀民孚惠至意四十九年正月
啓鑾自直𨽻至山東
親詣
闕里行釋奠禮入江南境
閲視河工
指示修防蓄洩機宜至浙江海寧州
閲老鹽倉新建石塘
諭令柴塘之後連築土坡栽種柳樹俾石塘工益資障
䕶又
命於范公堤一帶添建石塘
給帑興工限年告竣閏三月
回鑾至江南復
諭河臣疏濬天然閘下引河以備盛漲之年開放分洩又外河順黃壩接築新堤用資保障髙堰石工培土栽柳俾益加蟠固並
發帑金次第辦理五月
回鑾凡
省方慶典悉如
五巡江浙之例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乾隆五十一年
皇上巡幸五臺恭俟續纂時敬載謹識於此
皇朝通典卷五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七
禮〈嘉七〉
優老
〈臣〉等謹按杜典有養老一條今考古者養老之義雖載於禮經而三老五更之制諸説紛如杜典所載且有慿臆而害理者
皇上於戊戌嵗
御製三老五更説以闢之近復
命刻於辟雍碑隂又
御製三老記書張廷玉三老五更議後二篇煌煌聖訓實發千古未發之藴茲恭録篇端以正舊説之謬
至若我
朝定例民間夀躋百齡者題請建坊曰昇平人瑞毎年舉行不可勝數
皇上於嵗越期順者
賜詩
賜額並加
賞內府緞疋銀兩洵為
異數又自
聖祖肇舉耆筵
皇上重修茂典尤從古未有之盛事茲悉恭紀為優老一篇雲
御製三老五更説曰三老五更之説不見於詩書其見於禮記者葢出乎漢儒非孔子之言惟左傳三老凍餒之文為最古然傳謂公聚朽蠧而三老反不見養遇非與五更相提並論也註三老五更者多矣或謂上中下夀或謂工商農而不及五更或謂明天地人與五行之事或謂取象三辰五星或謂知三徳五事者各以臆度不堪僂指矣至蔡邕獨斷乃有父事兄事之説而白虎通之謬直以為老更各一人且曰父一而已不宜有三吁可怪哉天子養老即所以教孝
於天下何至以父事之且即其説父一而已則天子已自有父今復事一人是非二父乎腐儒執虛文而謬大義真不直一噱耳邕復解更為叟謂豕亥之訛夫叟與老同既有老又何藉叟為哉予以為三者天地人之數養老自以三舉其數耳若夫五更則更事之説為近而五倫五常莫不具於此人數不必其備行之以敬誠愷悌則中和位育將在是矣後儒一切穿鑿之論何足數哉
御製三老記曰予既為三老五更之説以闢諸家之謬然以三老之稱數典於左氏其何以稱三老則求其解而終不得其辭茲以三餘之暇書辟雍詩冊有三老之語臨池下愰然悟曰三老之言實出孟子所謂老而無妻老而無夫老而無子此非三老而何孟子雖出左氏後而此語自由古以傳故即繼之曰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知文王時即有三老之稱左氏提其綱孟子晰其目耳且晏子對叔向歎齊之將為陳氏所云公棄其民三老凍餒乃指一國鰥寡獨窮之民之無恤者設以上夀中夀下夀論之豈八十以下之老即可以弗恤乎其餘傳㑹之論愈説愈逺然總於辟雍養老興賢有何涉乎自是而三老之稱徧於鄉閭所謂三老董公壺闗三老之類不一而足葢耆艾而長於鄉者即可稱三老而非定三人也夫予三老五更之説成於戊戌逮今又六年求其説而不得而筆下偶得之是不可以不記且此六年中何嘗不讀孟子而未有㑹茲偶㑹之益見理不可不日窮書不可不日讀寧渠呈已之是顯人之非以為博聞廣識而已哉
御製題張廷玉三老五更議曰戊戌年為三老五更説亦既闢其蹖駮而勒之新建辟雍之碑矣今秋駐避暑山莊檢續書之四庫全書內文頴集中有三老五更議之篇而掛漏其名因命檢文津閣之書乃知為張廷玉所撰憬然憶之事在乾隆戊午為廿七月既闋諸禮畢舉之時於視學之前曾向軍機大臣等談及三老五更而咨其可行與否彼時鄂爾泰依違其間張廷玉則斷以為不可於是奏此議而遂寢其説葢鄂爾泰固好虛譽而近於驕者張廷玉則善自謹而近於懦者且二人彼時皆可望登此席者也以今觀之則廷玉之議為當設爾時勉強行之必有如廷玉所謂資後人之議者矣若朕戊戌年之所為三老五更説戊戌去戊午歴四十年其事早已忘之葢戊午朕方廿八嵗而戊戌則六十有八此亦足騐四十年間學問識見之效而年少時猶未免有好名泥古之意至今則灑然矣茲觀廷玉之議與朕之説不約而同樹之前旌焉因命並勒辟雍碑以識己學之淺深及弗掩人之善也夫廷玉既有此卓識何未見及朕之必不動於浮言遵
皇考遺㫖令彼配享
太廟而臨休致歸里時乃有求入
廟之請此所謂老衰而戒之在得乎朕又以廷玉之戒為
戒且為廷玉惜之
順治元年十月
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差徭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有徳行著聞為鄉里所敬服者給冠帯榮身自後
恭遇
覃恩並如此例
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定百嵗老民給與昇平人瑞匾額並給銀建坊節婦夀至百嵗者給與貞夀之門匾額仍給建坊銀兩命婦亦如之五十二年三月
聖祖仁皇帝萬夀聖節
諭大學士等今嵗天下老人為朕六十大慶皆從數千里而來賜伊等筵燕遣回著查八旗滿洲䝉古漢軍漢人大學士以下民以上年逾六十五嵗以上者奏聞擇日賜燕有不能來者朕另行按分頒給再查八旗滿洲䝉古漢軍以至內府佐領下不論官員閒散人等年七十以上老婦亦著奏聞俟老人賜燕後再定一日送
皇太后宮賜燕有貧乏不能來者著各屬協助車馬使之前來再敕宗人府諸王以下宗室子孫內二十嵗以下十嵗以上選擇聰明堪供使任者六七十人令於耆老前執爵即朕子孫皆令之出宗室外不用他人也越翼日燕直𨽻各省漢大臣官員士庶人等年九十以上者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者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嵗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於
暢春園正門前傳
諭衆老人曰今日之燕朕遣子孫宗室執爵授飲分頒食品爾等與燕時勿得起立以示朕優待老人至意又
諭曰書稱文王善養老孟子曰七十非帛不暖非肉不飽帝王之治天下發政施仁未嘗不以養老尊賢為首務近來士大夫只論居官之賢否而移風易俗之實政入孝出悌之本心未暇講究朕因今日之盛典特宣此意若孝悌之念輕而求移風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爾等皆是老者比回鄉井當各曉諭鄰里須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此誠移風易俗之本也
命扶掖八十嵗以上老人至
御前
親視飲酒
賜年老諸大臣袍帽等物直省各老人白金有差命給年老致仕閒居大臣誥封及宮保銜以示優崇耆舊至意又八旗滿洲䝉古漢軍大臣官員䕶軍兵丁閒散人等年九十以上者七人八十以上者一百九十二人七十以上者一千三百九十四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十二人
賜燕於
暢春園正門前執爵頒賜飲酒一如前儀八旗滿洲𫎇古漢軍老婦七十嵗以上者齊集
暢春園
皇太后宮門前隨
召九十嵗以上者入宮門內八十嵗以上者至丹墀下七十嵗以上者集宮門外大臣命婦年老者亦皆
召至宮門內
賜坐
皇太后親視頒賜茶果酒食等物其餘令諸皇子及宗室
子弟以次頒給又
賜命婦年老者衣飾彩緞素珠銀兩五十三年四月賜八旗滿洲䝉古漢軍老婦白金有差五月
賜熱河居住耆老白金有差六十一年正月
賜千叟燕
召滿漢大臣文武官員及致仕退斥人員年六十五以上
者計千餘人燕於
乾清宮前
命諸王貝勒貝子及閒散宗室等授爵勸飲分頒食品如
前禮
雍正元年正月
諭戶部恩賜老人原為崇年尚齒而地方賞老人者毎州縣動支數千金司府牧令上下通同侵扣吏役任意需索老人十不得一今飭督撫嚴查不許絲毫侵扣再老人九十以上者州縣不時存問二年三月以向例老人年逾百齡者奏給坊銀三十兩並昇平人瑞匾額奉
㫖年至一百十嵗加一倍賞賜至一百二十嵗者加兩倍賞賜更有多得夀算者按其夀算加增著為定例
乾隆元年二月
恩詔凡民人年七十以上者免一丁侍養年八十以上者頂帯榮身又
特諭直省凡屬生監年七十以上者優免一丁年八十以上者給與八品頂帯七月河南新鄉縣老婦劉氏年一百十五嵗因雍正十二年間曾經題准建坊賞賜至是恭遇
恩詔定例不得入冊事
聞奉
諭劉氏躋此罕有之貞夀自應一體霑恩以昭曠典著該地方官仍造入恩賞冊內使伊得被光榮各直省老民老婦凡年登百嵗已䝉旌表者俱仍加賞賜以示優待夀民之意永著為令五年七月命婦索綽羅氏年一百三嵗其子孫五世同堂
萬夀節扶掖入
朝照例旌表加
恩賞賜並
御製詩章賜之六年九月
巡幸熱河至常山峪耆民趙可立年一百二嵗迎謁道
左
御製詩章賜之八年九月
駐蹕
盛京
賜父老酺九年六月湖北巡撫以夀民湯雲山一百四
十一嵗奏
聞得
㫖賞給上用緞五疋銀五十兩再加恩特賜再閲古稀匾額以旌人瑞並
賜御製詩一章十一年九月
巡幸五臺經唐縣老民劉永夀一百一嵗迎
駕道左行不扶杖
命賜之金與食
御製詩一章十二年十一月禮部以致仕內務府總管
丁皁保年躋百嵗請例建坊得
㫖賜朝衣一襲上用緞十疋銀千兩並給期頥國瑞匾額十五年二月
巡幸五臺唐縣老民劉永夀年百有五嵗重迎
聖駕
恩加賞賚並
御製詩章賜之十六年正月
南巡江浙
恩賞經過州縣老民銀牌白金並
命照從前恩詔之例分別賞賚自後
鑾輿所過地方並如之又翰林院侍講劉起振一百三
嵗自粵至浙迎
駕
恩加優賞並
賜御製詩章十一月
皇太后六十萬夀奉
諭到京叩祝之老民老婦俱經賞賚仍令該地方官䕶送回籍其將次赴京稱祝之壽民俱著地方官從優送回十二月
諭生員詹星斗年屆期頥實為膠庠人瑞著加恩給與國子監學正職銜仍於常例外賞給上用緞二疋十七年九月
恩賞㑹試下第耆老諸生八十以上者給與翰林院檢討銜七十以上者給與國子監學正職銜又七十嵗以上之國子監學正王延年㑹試下第奉
㫖陞授額外司業十八年正月
諭國子監助教曹洛禋年逾大耋精力康強分教成均蔚為耆宿著加恩授為國子監司業額外行走二十年十二月
賜安徽百齡生員姚光虞緞一疋銀十兩二十二年正
月
諭顧棟髙年登耄耋經術湛深著加恩賜以國子監祭酒銜二十四年十月
諭禮部議覆福建巡撫題詔安縣民沈起龍年登百嵗五世同居夫婦齊眉子孫繞膝洵屬昇平人瑞宜推優老之恩益懋敦倫之化親製詩章並書匾額以賜仍著賞上用緞三疋以示寵異二十六年二月廣東巡撫以南海縣民楊能啟暨妻黃氏百嵗同臻奏
聞
特賜期頥偕老匾額並
御製詩章賜之十一月
皇太后七旬萬夀
恩詔滿洲䝉古漢軍兵丁及內扎薩克喀爾喀等𫎇古年七十八十九十以上分別賞賚至百嵗題明給與建坊銀兩餘悉照前例
詔舉九老㑹在朝王大臣九人共六百七十七嵗在朝武臣九人共七百二十二嵗致仕諸臣九人共七百四嵗
命遊香山以優遇之二十八年正月山東章邱縣夀民王欣然夀一百三嵗弟瑞然夀一百嵗
上以昆季一堂期頥萃慶
特加優賞並
御製詩章賜之三月
幸盤山寧津縣夀民李友益年一百三嵗子三貴年八十六嵗三剛年八十四嵗三強年八十一嵗姪孫知毅年八十歲奉
㫖毎人賞給銀牌緞疋有差尋
賜李友益匾額並
御製詩章三十年閏二月
南巡浙江遂昌縣訓導王世芳年一百七嵗迎
鑾奉
㫖賞給匾額並緞二疋三十一年四月
恩賞㑹試下第舉人八十以上者六品京官銜七十以上七品京銜六十以上及雖未六十而騐係實屬衰頽者八品京銜自後毎科㑹試年老舉人
恩賞京銜並同此例又
敇直省督撫於毎科騐看截取舉人時其年在七十以上者題請著給翰林院典簿國子監典簿等官職銜用昭優老至意五月山東鉅野縣民姚宏毅年一百一嵗妻年一百嵗
上以齊眉難老人瑞所希
御製詩章賜之三十五年正月安徽巡撫以太湖縣民朱憲章偕妻劉氏同登百嵗題請旌表
御製詩章賜之八月
御製賜百有十二嵗老人王世芳詩序曰乙酉春南巡至浙世芳以遂昌訓導迎鑾年已百有七矣躋上夀而神明不衰特書黌席期頥額以賜並加六品秩榮其身今年以朕六旬慶節詣闕稱祝計其齒復益五齡而康強如昔迺詔錫國子監司業銜且予在籍食俸示優老也國家熙洽百有餘年太和之氣蔚為耆儒用徵夀世固史冊所罕覯彼稱明嵗復來京師恭祝
慈寧八袠萬夀人瑞延洪式光慶典又豈香山九老所得差肩者哉因賜是詩以寵異之是年順天鄉試諸生年八十以上者
特恩賞給舉人各直省亦如之自後毎科鄉試耄耋觀
光咸加
恩賜並視此例三十六年四月江西興安縣舉人李煒
年躋百齡來京應
萬夀恩科㑹試榜發未經中式
特賜國子監司業職銜加
賞內府緞疋並
御製詩章賜之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萬夀
詔再舉九老㑹在朝王大臣九人共六百八十八嵗武臣九人共六百八十五嵗致仕諸臣九人共七百二十九嵗
命遊香山並如前例四十五年正月安徽亳州夀民陳
如夀百六嵗妻王氏百一嵗巡撫疏
聞得
㫖優賞並
御製詩以紀瑞四十九年三月
南巡
諭福建欽賜進士鄧鍾岳年屆百四嵗茲來浙迎鑾皓首龎眉允稱人瑞著加恩賞給國子監司業職銜以示朕嘉恵期頥至意四月
諭朕清蹕巡方優惠耆年江浙兩省已普加恩賞至直𨽻山東為經過地方向來不在此例仰承
天眷喜得五世元孫嘉慶駢臻恩施宜渥所有直𨽻山東二省老民老婦俱著加恩一體賞賚用溥夀祺九月
諭朝鮮國進獻年貢陪臣向例於嵗底到京明正舉行千叟燕中外大小臣工耆庻年逾週甲者鹹得預燕用溥夀祺朝鮮國素稱恭順比於內臣其陪臣亦應一體入燕以昭寵眷著禮部即速行文該國王所有今嵗年貢正副使內酌派年在六十以上者一二員來京俾得預茲盛典共沐光榮以示朕嘉惠逺邦優禮耆年之至意十月
諭繄古帝王御世建極凝庥上有敷錫之君下享盈寧之福洎乎近代史冊尠稱我
皇祖沖齡踐祚統馭寰區仁漸義摩涵濡休養康熙年間曾舉行千叟燕與中外臣民躋夀宇而迓繁禧誠為千載一時之嘉㑹朕誕膺丕緒敬紹鴻圖仰承
昊蒼眷顧福佑朕躬年逾古稀尚康強勤政惟是歛時錫福期舉世咸登仁夀著於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舉行千叟燕盛典用昭我國家景運昌期重熙累洽嘉與中外臣民耆老介祉延禧之至意所有一切事宜著各該衙門敬謹預備十一月
諭明嵗舉行千叟燕原定四品以下官員年六十五嵗以上者始准入燕現在人數已增至三千而官員與兵丁不同如必六十五嵗以上方准入燕則年過六十之職官不得邀榮者甚多著加恩凡在京四品以下現任原任各員年過六十者俱准其入燕用昭普錫春祺加惠耆臣之至意又
諭明嵗舉行千叟燕現在已敷三千之數所有年逾七十以上之各項兵丁在入燕人數之外者俱著加恩按年嵗各賞給銀牌一面十二月
諭新正舉行千叟燕所有與燕之官員兵民年在九十以上者俱准其子孫一人扶掖入燕其文武大臣年逾七旬者令其自行揣量如步稍艱亦准子孫一人扶掖入燕以示朕優待耆臣有加無已之至意五十年正月初六日
賜千叟燕於
乾清宮凡宗室王貝勒以下文武大臣官員予告大臣官員
覃恩受封文武官階紳士兵丁耆農工商外藩王公台吉回部畨部土官土舍朝鮮賀正陪臣共三千人坐席各以品級班位凡八百筵
欽定千叟燕樂歌於
升座韶樂奏隆平之章於
大燕進茶清樂奏夀愷昇平瑞之章於進酒清樂奏紫
禁春開之章於
還宮韶樂奏慶平之章〈祥見樂典〉其有官躋一品年屆九十
以上者
召至
御座前
手賜之觴凡預燕三千人各
賜鳩杖一並
賚如意貂皮錦緞筆墨箋紙等物皆按品
頒給有差禮成次日凡預燕王貝勒大臣官員人等均
詣
闕謝
恩是月
諭朕仰承
天眷上年喜得五世元孫嘉慶駢臻恩施宜渥因令各省督撫查明所屬紳士庻民有身及五代同堂者加恩
賞賚茲據造冊咨送軍機處彚奏共一百九十二戶內郭有英張羽劉湘鍾君寵四人俱夀逾百齡曾元繞膝洵為昇平人瑞朕製詩一章分賞四家並各御書匾額以賜用示寵榮所有應賞銀兩緞疋及建坊之處仍著該部照例具題其未屆百齡五代同堂之張文聚等一百八十八人並著各督撫分別年嵗給予匾額賞給緞疋銀兩以昭錫福推恩同登夀宇之至意
燕禮
〈臣〉等謹按杜典不載燕禮而開元禮於朝賀後即有宴㑹儀注是所以通上下之情而示慈惠之意也伏考
國朝定製有
太和殿燕
保和殿燕
慈寧宮燕又有
臨雍
經筵修書凱旋等燕儀具
大清通禮凡
賜燕之典已於各門分載今惟稽㑹典所述誌其縁起以及更定諸儀制彚為燕禮一篇以補杜典之所未備至䝉古等外藩年班朝賀來京者除夕
賜燕外又有
紫光閣
圓明園
賜燕之例嵗以為常茲不臚述惟
惇敘殿
賜燕聨句及
乾清宮普燕宗室均為非常曠典恭紀於篇以仰誌
皇上睦族敦親之至意若夫耆筵懋舉承
祖徳而彰
國慶者已詳著優老篇雲
崇徳元年定元旦
萬夀聖節大燕禮王貝勒貝子公等各進饌筵牲酒如停止筵燕即免進又定燕外藩禮及王府燕禮是年喀爾喀來朝五日
賜燕一次諸王府皆設燕索倫部落進貢三日
賜恩燕一次諸王府按旗燕七次又定
皇后宮元旦千秋節設燕公主福晉以下至一品命婦咸
齊集郡主以下至縣君候
㫖齊集三年定䝉古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朝賀元旦除
元旦大燕外
賜恩燕一次毎旗王府各燕一次
順治元年定衍聖公來朝燕禮朝
見後在部燕一次三年定
殿試進士傳臚畢
賜恩榮燕於禮部四年定㑹試主考各官入塲出塲燕八
年
世祖章皇帝大婚禮成
御太和殿設慶賀燕儀與元旦同九年定冬至大燕禮與
元旦同又定纂修
實録及
臨雍賜燕禮十年定
皇太后宮三大節燕禮十一年定𫎇古王貝勒貝子公台
吉都統等以事來京候常朝
御殿日隨班行禮在
內筵燕一次十四年定
經筵賜燕禮
康熙七年定
太皇太后
皇太后三大節燕禮諸王各進筵席牲酒
皇后率公主福晉大臣命婦詣
宮行禮畢筵燕二十一年定外藩王以下台吉都統以上
朝賀來京除夕於
保和殿
賜燕一次元旦後五旗王府筵燕五次六十一年正月賜千叟燕於
乾清宮〈詳見優老〉
雍正二年纂修
大清㑹典開館日筵燕一次四年定元旦
賜王公百官燕儀五年奉
㫖外藩扎薩克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朝賀元旦來京明嵗著左翼王等燕一次右翼王等燕一次七年纂修
上諭開館日筵燕一次
乾隆元年定外藩䝉古王等慶賀元旦來京除夕在
保和殿筵燕一次如奉
㫖停其來京將除夕筵燕停止其在京之𫎇古王等應
入燕者照例
賜給筵席二年定外藩王台吉等朝賀來京元旦後王府筵燕仍按旗各燕一次三年定元旦
太和殿大燕饌筵二百有十席羊一百酒一百瓶親王毎人進席八郡王五均羊三酒三瓶貝勒進席三貝子席二均羊二酒二瓶入八分公進席一羊一酒一瓶又定正月初二日
皇太后筵燕饌筵三十席羊二十酒二十瓶親王郡王毎
人進席一羊一酒一瓶八年奉
㫖嗣後御殿及筵燕日殿內止大臣賜坐侍衛等不必賜坐著禮部前期行取應賜茶之王大臣數目毎人以侍衛一人授茶其筵燕日與燕大臣衆多若授茶侍衛不敷並令親軍奉授十一年八月
賜燕宗室王貝勒貝子公以下一百三人於
惇敘殿十五年定元旦
太和殿筵燕親王十有一人郡王九人貝勒四人貝子二人入八分公十有二人照例共應進饌筵一百六十一席羊八十四酒八十四瓶光祿寺增備席四十九酒十有六瓶兩翼稅務增備羊十有六正月初二日
皇太后宮筵燕奉
㫖二品大臣命婦咸令與燕按親王十有一人郡王九人應進席二十羊二十酒二十瓶光祿寺增備席二十交內務府收入陳設十九年
賜杜爾伯特親王策凌等燕於熱河
行宮與燕外藩䝉古同宗室王公暨一四十九旗䝉古王公各設燕一次三十四年
諭元旦太和殿筵燕所有丹陛上列坐之大學士尚書俱著列坐殿內著為令四十四年
諭來年元旦應入太和殿筵燕大臣俱著殿內列坐尋禮部覆奏向在丹陛上之一二品文武大臣遵
㫖令其入殿內列坐至一二品世爵及侍衛仍於丹陛
上列坐從之四十七年二月
經筵禮畢以四庫全書第一部告成賜總裁總纂總校分校提調各官燕於
文淵閣並
頒賞總裁以下各官如意雜佩文綺筆墨硯箋等物有
差四十八年正月
賜燕宗室王貝勒貝子公以下至三四品頂戴者共二
千人於
乾清宮各
頒賜如意朝珠等物及銀幣有差五十年正月
賜千叟燕於
乾清宮〈詳見優老〉
鄉飲酒
順治元年十月定鄉飲酒禮毎嵗於正月十五十月初一日舉行順天府以府尹為主直省府州縣以知府知州知縣為主擇鄉里年髙有徳之人為大賔其次一人為介又其次為衆賔司正一人以教職為之司爵贊禮引禮讀律令各二人以生員為之僚佐皆與列序坐以年髙有徳者居上其次論齒列坐有過犯者不得與
康熙元年正月定奉天府舉行鄉飲酒禮
雍正二年五月定例嗣後所舉賔介務貴齒徳兼優允協鄉評者舉之如地方官徇情濫舉即應題㕘若所舉得人而不法之徒或藉端阻撓者嚴加究治
乾隆七年
御製補笙詩六篇
命於舉行鄉飲酒禮時奏之十八年禮部奏言各省舉行鄉飲酒禮事不畫一且竟有頻年不舉致曠大典者應令督撫轉飭各屬府州縣遵照定例於正月十月舉行二次其賔介之數據舊禮所載鄉飲酒有大賔介賔一賔二賔三賔衆賔與大僎二僎三僎之名按儀禮賔若有遵者諸公大夫則既一人舉觶乃入注言今文遵為僎又曰此鄉之人仕至大夫者來助主人樂賔主人所榮而遵法者也又曰不干主人正禮也又按經文主人親速賔及介而衆賔從之至於門外主人拜賔及介而衆賔自入其獻酬辭譲之儀甚繁及介已省至於衆賔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皆無一言及僎者所謂不干主人正禮者也嗣後應令順天府及直省府州縣先期訪紳士之年髙徳劭者一人為賔次為介又次為衆賔皆由州縣詳報府尹督撫覆定舉行其本地有仕至顯官偶居鄉里願來觀禮者依古禮坐於東北順天府及直省㑹城一品席南嚮二三品席西嚮各府州縣三品以上席南嚮四五品席西嚮無則闕之不立一僎二僎三僎之名不入舉報之內仍將所舉賔介造具姓名籍貫清冊送部存案倘鄉飲後間有過犯按所犯輕重詳報禠革咨部除名並將原舉之官議處從之二十五年九月令直省舉報鄉飲由儒學及州縣具詳責成布政使核實報明督撫察核存案不得其人即詳明停止不得拘於成例茍且塞責凡鄉飲酒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案乾隆五十年
命嵗時舉行鄉飲酒禮毋曠大典五十一年正月順天
府舉行鄉飲酒禮恭奏
御製補笙詩六章元音宣播禮典光昭洵為盛舉茲以成書在五十年應俟續纂時敬謹編載並識於此
皇朝通典卷五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八
禮〈軍一〉
〈臣〉等謹按杜佑禮典以吉嘉賓軍為次今從
大清通禮之例以軍禮移於賓禮之前考古者大師大
田備禮於宗伯其典特重洪維
聖朝武功赫濯凡講肄行圍師征受成諸禮尤為崇備
恭稽
國史㕘以㑹典敬謹纂紀篇目敘次於杜典稍為増補更定凡
大閱
大狩
親征
命將出征凱旋
郊勞受降獻俘
受俘馬政日月食救䕶共十篇杜典所有而今從節畧
者鄉射時儺二篇各申其説於後
大閱
〈臣〉等謹按杜典有出師儀制一條以揚兵講武附焉夫所謂出師儀制者即親征是也考杜典此條所載亦祗各代閱兵講武之典而已今從
大清通禮之例改為大閱並移於軍禮之首伏考皇朝天聰年間
太宗文皇帝率貝勒等演習行陣是為
大閱之始
列朝皆舉行之以為恆制
皇上纘承
前烈訓武習勤於
南苑及
暢春園西厰屢行
大閱之禮
敇定儀注益為完備茲悉恭紀於篇至於內而京營外
而直省教閲之制別詳兵典雲
天聰七年十月
太宗文皇帝舉行大閱分八旗䕶軍為左右翼舊漢人馬歩軍為一營滿洲歩軍為一營俱四面環列前設紅衣礮三十位及各種大小礮隊伍既成乃上奏
上擐甲乘馬率大貝勒代善及諸貝勒先
周視衆軍畢陞
御座諸貝勒率䕶軍如對敵狀䕶軍在前諸貝勒率親軍立於後吶喊三次傳令聞礮聲三即喊而進聞䝉古角聲即退於是衆軍皆依令而進依令而退次舊漢人馬步軍次滿洲歩軍亦如對敵三喊而進攻礮軍礮軍亦聲礮對戰
閱畢
頒諭申明軍令崇徳八年三月
大閱於瀋陽城北郊兵部貝勒岳托率滿洲八旗𫎇古二旗舊漢軍一旗共十一旗行營兵俱集前列舊漢兵礮手次滿洲䝉古歩兵次騎兵次守城各處應援兵次守城礮兵以序列綿亘二十里餘
上臨閱駐馬蒲河岡聲礮三衆軍吶喊亦如之歩伐止齊
軍威嚴肅
特加奬賞
順治十六年
世祖章皇帝諭大閱典禮三年一行已永著為例連年尚未修舉今不得再緩著即傳諭各旗官兵整肅軍容候秋月朕親行閱視尋舉行
大閱禮如儀
康熙十二年正月
聖祖仁皇帝大閱於
南苑八旗王以下四品武官以上及前鋒䕶軍俱擐甲於晾鷹臺兩旁按隊排列滿漢大學士尚書以下三品官以上及各衙門堂官翰林科道等官於臺上分兩翼立鳥鎗手在臺西排列
上擐甲登晾鷹臺
御黃幄
命上三旗內大臣都統䕶軍統領前鋒統領各領隊自西行至東排列諸王貝勒等亦各領本旗官員䕶衛按隊行至東排列鳥鎗齊發鳴號發喊自臺東結陣馳至西依兩翼排列
閱畢
諭曰今日陳列甚善可著為令又
命樹侯臺下
親發五矢皆中的又
命內大臣䕶軍統領䕶軍㕘領侍衛等射
上復騎射一發即中外藩王以下仰見
上騎射超神軍容嚴整震讋悅服
上乃卸甲復登臺
御黃幄
命諸王貝勒貝子公內大臣侍衛內閣都察院諸臣及外藩王貝勒等俱於臺上分兩翼坐八旗都統副都統尚書侍郎及文武各官俱於臺下分兩翼坐
賜燕十六年二月
大閱於
南苑十九年二月
大閱於
南苑均如前儀二十四年十一月
諭國家武備不可一日懈弛舊例毎嵗必撡練將士習試火礮爾部即傳諭八旗都統等豫為整備朕將親閱焉時喀爾喀土謝圖汗子多爾濟額爾徳尼阿海台吉等來京朝貢又厄魯特固魯木錫台吉噶爾丹博碩克圖汗來使塔西蘭和卓等咸奏請觀
上命隨往是日
上自午門出宣武門八旗都統各率所部將士擐甲冑屬櫜鞬建旗纛自灣子裡夾道分列至拱極城前鋒官軍自蘆溝橋夾道分列至王家嶺山麓官軍排鎗列礮分東西次第布列
上登王家嶺陞座軍中吹螺角者三發巨礮三排鎗相繼
齊發已而
命將士發巨礮八旗所列將軍礮位及諸火器一時並發
凡二次乃
御行宮召扈從諸王內大臣及阿海台吉等
賜燕畢復
御黃幄設布侯較射而還三十一年九月
幸玉泉山大閱八旗前鋒䕶軍驍騎及火器營兵皆擐甲
胄分翼排列
上由右翼至左翼周閱畢登玉泉山
御黃幄官兵吹角發礮三次馬歩軍鳥鎗齊發以次退立命八旗鳥鎗兵演習連環旋轉二式放鎗各一次翼日復閱於玉泉山三十四年十一月
大閱於
南苑西紅門內八旗官兵鎗礮按旗排為三隊第一隊以漢軍火器營鳥鎗歩軍居中礮位排列左右滿洲火器營鳥鎗列於礮之兩旁第二隊以前鋒兵居中八旗䕶軍列兩旁第三隊列八旗䕶軍兩翼則設應援兵屆期
上擐甲率
皇子等均擐甲前張黃葢內大臣侍衛大學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從繼以豹尾班侍衛後建黃龍大纛二上三旗侍衛擐甲冑均按次隨從先
周視衆軍畢火器營立於馬軍之前正中鳴角者三擊鼔步軍舁鹿角大礮衆兵齊進鳴金而止發鳥鎗一次如是者九第十次火器營馬步軍鎗礮連環齊發無間鳴金而止開鹿角為八門後二隊馬軍隨出既成列鳴角呼譟而進復鳴角収軍立於本陣結隊徐旋其殿軍立於後
閱畢
駕還行宮
特降敇諭申明軍令宣示於
大閱之地是日未閱前官兵均
賜食閱後
賜酒
雍正六年兵部奏定
大閲官兵數目及營伍器械之制〈詳見兵典〉十二月
世宗憲皇帝大閲於玉泉山是日黎明
命諸大臣巡視各官兵
賜酒食俟日出和暖時始令披甲列玉泉山西南平曠之地前隊按旗列八旗紅衣大礮各火器及騎步鳥鎗第二隊第三隊䕶軍驍騎以次列前鋒䕶軍驍騎兵分翼列左右按旗各舉大纛軍容整肅屆時
上擐甲冑
御玉泉山巔黃幄
賜諸王列坐幄中諸大臣列坐幄旁幄前吹海螺三官兵皆吹海螺三齊放大礮及騎步鳥鎗九進步連環齊放聲震山谷向前趨進時官兵齊聲發喊乃収兵復原伍
閱畢
頒賞有差七年五月
大閲車騎營兵於
南苑
賜諸王文武大臣食畢大將軍傅爾丹等令車騎營車騎火礮鳥鎗並馬步軍士各按方位旗色於晾鷹臺前排列
上御黃幄陞座
賜諸王大臣等坐幄前鳴海螺三軍中相繼鳴海螺營內擊鼔展旗鎗礮齊發諸軍分隊各依旗色列陣撡演畢乃吶喊仍歸本陣隊伍
閲畢
頒賞有差
乾隆三年兵部議奏
大閲之禮照順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具奏請㫖其辦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規制舉行奉
㫖朕於明年大閲嗣後遇朕親閲之年該部豫期具奏先命王大臣操演仍三年一次請㫖四年兵部奏定
大閲儀注〈詳見通禮〉十一月
皇上大閲於
南苑
命大臣巡視官兵
賜酒食日出官兵甲冑列南海子前隊按旗列八旗大紅衣礮各火器及騎步鳥鎗第二隊第三隊䕶軍驍騎以次成列前鋒䕶軍驍騎分翼列左右按旗各舉大纛軍威嚴整
上躬擐甲冑連發五矢皆中的乘騎
周視衆軍畢
御晾鷹臺黃幄
賜諸王列坐幄中諸大臣列坐幄旁幄前鳴海螺三軍中皆鳴海螺三齊放大礮及騎步鳥鎗九進步連環齊放向前趨進時齊聲發喊乃鳴金収軍復原伍
大閲畢
賜在事大臣官員貂皮俸銀及兵丁餉銀各有差二十
年定
大閲日陳
騎駕鹵簿於
行宮門外
駕出作鐃歌大樂奏壯軍容之章
回鑾作鐃歌清樂奏鬯皇威之章
駕將出聲礮三
駕御帳殿開操時軍中三舉礮
大閲禮成
駕回行宮聲礮三將士各歸營伍餘如前儀二十一年欽定大閲甲冑之制〈詳見兵典〉二十三年十一月
大閲於
南苑
駕至南紅門
御圓幄建龍纛
上躬擐甲冑率王公大臣侍衛等射並
命右部哈薩克使臣卓蘭等及布爾古特諾起等從觀上親發七矢皆中的
大閲畢
賜兵丁等銀兩有差復
命行圍
賞賚有差二十八年正月
大閲於
暢春園之西厰
御大西門幄次
賜愛烏罕來使和卓密爾哈巴達克山來使阿布都喇阿咱木霍罕來使巴巴什克西哈薩克諤爾根齊部來使塞徳克勒啟齊玉斯部來使烏呼巴什布嚕特部及回部年班入覲之喀什噶爾諸城阿竒木伯克等燕
命諸王滿漢文武大臣朝正外藩䝉古王貝勒貝子等入燕回部郡王霍集斯等並預坐燕畢
上御幄次前帟帳
閲健鋭營八旗火器營前鋒䕶軍漢軍鎗礮陣法命諸回部使臣皆與觀
大閲畢
諭此次大閲於前一日晚間傳行次日兵丁即全帶器械前往伺候妥協此方不負滿洲世僕朕嘉恱焉著加恩將大閲內所有兵丁毎人賞給半月錢糧其餘雖不在操演之內但聽傳即往亦著加恩毎人賞給半月錢糧之半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
國朝定例毎嵗冬令太液冰堅令八旗與內府三旗簡習冰嬉之技分棚擲彩毬互程趫捷並設旌門懸的演射
校閲行賞
御製冰嬉賦以示旌勇均賜而歸本於觀徳之義今恭
載於
大閲篇後以昭典制
御製冰嬉賦〈有序〉
陸行之疾者吾知其為馬水行之疾者吾知其為舟為魚雲行之疾者吾知其為鵾鵬鵰鶚至於冰則向之族莫不躄躠膠滯滑擦而莫能施其枝國俗有冰嬉者䕶膝以芾牢鞵以韋或底含䨇齒使齧凌而人不踣焉或薦鐡如刀使踐冰而步逾疾焉較東坡志林所稱更為輕利便捷惜自古無賦者故賦之其辭雲
嵗暮星窮和叔告冬陰凝北陸律中黃鍾景長而土圭可測瑞兆而雲物皆同撫序兮羣辟殷聘考時兮三農蕆功有厲疾之徵鳥鮮求信之蟄蟲呌嚴飇兮栗烈凜肅氣兮穹窿於斯時也火井無燠溫泉不熱何水不凝何波不結阻平川之㑹海徒望奫潫勒奔峽之傾流惟聞幽咽凘盈九曲謝神禹之剔鬟凍合三山駐王喬之旌節躍魚之表孝曽傳覆鳥之昭祥見説則有鏡呈太液璧寫龍池占昏危之應宿值顓頊之司時沍而不流兮礙矜鱗之鯉凝而原澈兮疎倒影之梅〈葉〉皓皓皚皚兮暎白塔之孤矗溓溓泠泠兮隔玉蝀之橫欹載取載藏兮順彼月令以訓以賚兮陳我冰嬉爰答嵗華率循舊典陳旅集衆既雷動而風行結部整行埒春蒐而秋獮元㝠授律戢水族與波臣蚩尤秉旗乃暴禦而祟遣於是戎士慿怒武卒振拳渴思一試遑慮誰先齊撙撙其轇轕兮昈陸離以屬聨駭營營其佖路兮紛偨傂以羅駢袒劉呂之左右兮各殊事以布班倐陰陽之開闔兮期奏績以勤宣衣短後膝蔽前鞾齒雙利鞵刀兩儇編伍森列齊隊便旋於斯少息以待號令之傳焉爾其屯萬人於中堅兮屬堪輿以壁壘奔八神以周衛兮招丁甲而發指亘長縆以節止兮羣總總而切儗驛綵旌以傳符兮看縱縱之立俟心無別營目不他視遂乃朱旂颭捷步騰緹衣揚輕武𨆪聳擢布濩豗逐䞴趟踧沑波流蠭軼猋驚閃如曵電疾若奔星蹂蹈雲衢揚揮玉京故其為聲也軯𮁌隱訇礌硠激越硡砰殷轔襍㳫震疊營振天棖響匉地臬慴波底之娵隅墮林間之巢鶻元武縮殻而屏氣燭龍守珠而閉闕起湧泉㑹奔物雖天籟之毫竅比千鈞於一髪其為狀也似東皇整駕於若木之墟羲帝弭節於扶桑之津應真掛錫以凌虛茅君驂龍以羾天〈葉〉過驥羣而駿足搶捍上扶搖而鵬翼圖南〈葉〉蠖畧迴翔演沲糾紛鏡大圓而晶晶皛皛珠萬琲而爛爛璘璘交差曼衍歴落皴鱗突都盧兮輕趫迅龍驤兮麟振奕六虬兮沛艾御八風兮穆旼首進者郤視而小憩繼至者錯履而蹵跟虞後來之比肩更前往而擢身傑者得幟疇與比倫遺者失志第如逡巡復有革戲其名圓鞠漢家有執機之譬黃帝作練戎之俗武由是習兮其爭也君子好謀而成兮如祭則受福申明誓兮衆聽無譁陳廣埸兮各司其局乃其冰牀駐於琉璃之界豹尾扈於鸑鷟之隈千官儼立於懸圃萬隊佇待乎瑤階歴天之旗影捎朶殿昭雲之葢光熻趯臺殆而容與惄若㣶徊執事者中立而不倚爭捷者有前而無回珠毬一擲虎旅紛來思摘月兮廣寒之窟齊趂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從空兮下迴突神龍之變化祥鳳之䯱䰄鶣𪅃燕居姌嫋鴻猜怡情恱目有如是哉夫其伯仲分甲乙第併前行賞縱後亦逮〈葉〉勇者特旌任者均賜普被曰仁有差曰義則豈啻西苑飾紅板之柁溫泉設錦鞍之戲而已乎重曰仲尼有言射觀徳兮安不忘危舊是式兮惟嵗之宴以休以息兮一日之樂匪賚曷得兮敬告後人無或逾則兮
大狩
〈臣〉等謹按杜典有天子諸侯田獵一門葢本周制兼諸侯以為言其於歴代則祗敘天子蒐狩之典也我
朝以武功定天下
太祖
太宗時率貝勒諸臣親行校獵申嚴軍令賞罰必當世祖常
幸南苑
命禁旅行圍以習武事
聖祖時巡塞外建
避暑山莊於熱河𫎇古諸部獻其牧地以為圍場嵗於秋間舉行
大獮依古三田之制神而明之柔逺示惠至意存焉
世宗聖訓昭垂時以講武習勞為念
皇上敬紹
前徽毎嵗
巡幸木蘭大舉秋獮之典內扎薩克王公台吉等各率
所屬執役恐後加以
天威逺暢西域蕩平凡年班回部伯克等咸在扈行之列而哈薩克布嚕特之屬遣使歸誠率皆朝覲於此並
令侍獵觀圍繼之土爾扈特率全部歸順稽首塞垣倍
蒙
恩賚嗣是輪班入覲扈從行圍嵗以為常葢惠逺綏邊
之畧莫大乎此〈臣〉等恭加纂紀並從
大清㑹典之例以
大狩名篇雲
天命十年四月
太祖高皇帝自瀋陽城出獵時征東海瓦爾哈部軍還㑹
於木戶落地
命以所獵獸百餘賜之
天聰二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率諸貝勒羣臣出獵於東北四百里外三窪
地方
親殪五虎從臣皆驚服神勇四年十一月
幸扎木谷行獵
御窄帽手不入袖控縱馳射若不知寒漢人䝉古各官莫
不欽服六年十月
幸新哈達地方行獵至費徳里山又
躬率諸貝勒出地載門往獵於葉赫地方十二月上率諸貝勒出獵至撫順所又獵於厄野地方以從獵者
亂行
諭每旗令大臣一人專司統轄有不隨扎蘭牛彔行走逗留失次者皆執治之七年十一月
上率諸貝勒獵於葉赫地方八年十一月
上率諸貝勒獵於䝉古地方
諭從獵者曰蒐苖獮狩古人原以之講武須有紀律若猝遇猛獸不可輕射毋許一二人逗留在後有逗留者執之若遇黃羊勿逼近追逐恐逼逐之反致從後逸出爾等各按汛地分圍駐守帶傷之獸不可隱藏馬之覊靮鞍韀毋相私竊違者罪之十二月
上率諸貝勒往獵於長嶺歴米鴉湖蒙古莫洛科及鳩綠
哈達諸地射獵凡十有四日
親殪虎四鹿麅野豕共一百二十八崇徳二年四月上率諸王貝勒往葉赫地方渡遼河行獵七年十一月上率諸王貝勒行獵勒克地方由鐵嶺至於開原
順治八年九月禮部擬奏儀注凡
車駕出獵外藩王以下公以上於
行在朝見賜燕各官侍班鳴贊唱贊行禮如不賜燕不侍班亦不鳴贊從之十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幸南苑行圍
〈臣〉等謹按
南苑方一百六十里在永定門外二十里元為下馬飛放泊明永樂中増廣其地以為蕃養禽獸種植蔬果之所中有海子大小凡三有晾鷹臺亦名按鷹臺皆元舊也禁城北有海子故此名南海子
國朝設總管防禦等官守之周繚以垣四達為門時
命禁旅合圍校獵其儀制具詳於後邇年春季
皇子等於此行圍葢即以肄武事也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
幸塞外至米峪口聞居民有為虎傷者圍獵南山親殪大虎二小虎一民絶虎患二十一年二月
巡盛京出山海關行圍三月
幸烏拉地方行圍二十二年六月
幸古北口外行圍
〈臣〉等謹按是年為塞外木蘭
行圍之始嗣是蒙古諸藩獻游牧之地周千有餘里規以
為圍場即所謂木蘭也毎嵗
幸塞外避暑至秋進哨行圍率以為常間於冬月再出口
校獵
三十七年十月
巡盛京於竒爾薩畢喇地方行圍
上親射二虎俱殪四十年八月
幸塞外行圍
上發矢穿兩黃羊並射斷拉哈里木四十二年建
行宮於熱河曰
避暑山莊自古北口至熱河
車駕頓宿之所曰巴克什營曰兩間房曰常山峪曰王家營曰喀喇河屯自熱河至圍場曰中關曰波羅河屯曰張三營皆有
行宮四十八年九月
行圍於巴顔陀羅海獲異鹿藏其角於內庫五十年八月行圍至鄂爾楚克哈達哨獲大鹿十一五十八年八月諭近御侍衛等曰朕於騎射哨鹿行獵等事皆自幼學習稍有未合式處侍衛阿舒黙爾根即直奏無隱朕於諸事諳練者皆阿舒黙爾根之功迄今猶念其誠實忠直未嘗忘也朕自幼至今凡用鳥鎗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餘圍場隨便射獲諸獸不勝紀矣朕曽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朕所以屢諭爾等者以爾等年少宜加勤學凡事未有學而不能者朕亦不過由學而能豈生而能者乎六十一年
幸塞外行圍賞隨圍𫎇古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衣物有
差定為例
諭議政王大臣等從前曽有以朕毎年出口行圍勞苦軍士條奏者不知國家承平日乆豈可遂忘武備前噶爾丹攻破喀爾喀並侵擾我內地扎薩克至烏蘭布通朕親統大兵征討噶爾丹敗走後又侵犯克嚕倫朕統兵三路並進至昭莫多剿滅之今䇿妄阿喇布坦無端侵犯哈密地方朕徴發阿爾泰及巴爾庫兩路兵進剿䇿妄阿喇布坦聞之心膽俱碎乃遣策凌敦多卜等潛往西藏刧掠毀壞寺廟土伯特地方已被殘蠧朕又遣大兵前往擊敗䇿凌敦多卜等復取西藏救土伯特於水火之中我兵直抵西藏立功絶域此皆朕平時不忘武備勤於訓練之所致也若聽信從前條奏之言憚於勞苦不加訓練又何能逺至萬里之外而滅賊立功乎爾等諸臣咸宜知之
雍正八年四月
世宗憲皇帝諭步行較獵甚為善事人人既得學習而於行圍之道亦得嫻熟爾等毎年與其較獵一次不若多演數次為善嗣後於初冬行步圍時毎一旗令行圍二三次其行圍之時著各該旗大臣親身帶往於前一日奏聞毎圍派侍衛打牲人鷹上人或二十名或三十名亦著前往如此則侍衛執事人等既得學習而兵丁等亦得嫻熟行圍之道矣
乾隆六年二月御史叢洞奏言
皇上念切武備巡幸行圍誠安不忘危之至意第恐侍
從以狩獵為樂臣工或以違逺
天顔漸生怠安所關匪細方今紀綱整肅營務罔弛伏
祈暫息行圍頤養
天和得
㫖古者春蒐夏苖秋獮冬狩皆因田獵以講武事我朝武備超越前代當
皇祖時屢次出師所向無敵皆因平日訓肄嫻熟是以有勇知方人思敵愾若平時將狩獵之事廢而不講則滿洲兵弁習於宴安騎射漸至生疎矣
皇祖毎年出口行圍於軍伍最為有益而紀綱整飭政事悉舉原與在京無異至巡行口外按歴䝉古諸藩加之恩意因以寓懷逺之畧所關甚鉅
皇考因兩路出兵現有徴發是以暫停圍獵若在撤兵之後亦必舉行況今昇平日乆弓馬漸不如前人情狃於安逸亦不可不加振厲朕之降㫖行圍所以遵循
祖制整飭戎兵懷柔屬國非馳騁畋遊之謂至啟行時朕尚欲另降諭㫖加恩賞賚令其從容行走亦不至苦累兵弁朕性躭經史至今手不釋卷遊逸二字時加警省若使逸樂自娛則在禁中縱所欲為罔恤國事何所不至豈必行圍逺出耶朕廣開言路叢洞胷有所見即行陳奏意亦可嘉但識見未廣將此曉諭知之三月工部奏今次
大駕進哨行圍經由橋梁道路應飭地方官如式修墊其口外橋梁道路向係各䝉古修墊者令理藩院轉飭遵行得
㫖國家武備不可廢弛朕於本年秋月出口行圍原以訓練兵丁仿古獮狩之禮昔我
皇祖毎嵗舉行所經由道路及一切事宜俱有章程朕今嵗踵行悉遵舊制但恐歴年已乆地方官員或借端派累隨從之人或有恣意需索及強買物件不按時價者著總督孫嘉淦不時查㕘毋得容隱七月
皇上奉
皇太后啟行幸熱河
諭免所過州縣本年額賦十分之三〈自後毎年出口行圍蠲免例並同〉
八月
幸木蘭行圍木蘭周一千三百餘里南北相距二百餘里東西相距三百餘里周遭設卡倫守之毎嵗白露後鹿始出聲而鳴效其聲呼之可至謂之哨鹿
國語謂之木蘭今即為圍場之通稱矣圍場之名曰色哷曰呼魯蘇台曰巴爾圖曰岳樂曰珠爾圖曰巴顔木敦曰黙爾根烏里雅蘇台曰巴顔郭〈以上圍場東北界〉曰巴顔布爾噶蘇台曰溫都爾華曰諤爾根郭勒曰達顔徳爾吉曰畢圖舍哩曰徳爾吉曰多們曰布古圖曰威遜格爾曰阿濟格赳〈以上圍場東界〉曰錫喇諾海曰噶海圖曰巴顔喀喇曰察罕扎巴曰
固爾班錫納曰永安莽喀曰坡賚曰巴顔錫納曰黙爾根精竒尼曰固爾班固爾班曰克依哷曰喀喇楚古爾蘇曰愛里色欽曰庫庫哈逹曰汗特穆爾曰塔哩雅圖曰布克曰布都爾曰永安拜曰森機圖〈以上圍場南界〉曰們都阿嚕曰圖們素古圖曰哈達圖扎巴曰錫喇徳卜色克曰巴雅斯呼察罕曰庫爾圖察罕曰額埒蘇錫納曰額爾吉庫哈達曰鄂蘭素古圖〈以上圍場中界〉曰哈朗圭曰珠爾噶岱曰䝉奎色欽曰巴顔陀羅該〈以上圍場西南界〉曰桂齊曰徳勒格楞圭鄂博曰明安阿巴圖曰喀喇瑪拉哈曰齊老圖色欽曰巴顔圖庫們曰哈里雅爾曰永安拜色欽〈以上圍場西界〉曰沙勒當曰巴顔莽喀曰崆郭囉鄂博曰阿嚕布拉克曰諤勒哲依圖察罕〈以上圍場西北界〉曰扎哈烏里雅蘇台曰都呼岱曰圖爾根伊昭爾〈以上圍場北界〉九月
諭諸王大臣等曰朕行圍回京之後恭讀
太宗皇帝實錄內載昔
太祖時我等聞明日出獵即預為調鷹蹴毬若不令往泣請隨行今之子弟惟務出外遊行閒居戲樂在昔時無論長幼爭相奮勵皆以行兵出獵為喜爾時僕從甚少人各牧馬鞁鞍析薪自爨如此艱辛尚各為主効力國勢之隆非由此勞瘁而致乎今子弟遇行兵出獵或言妻子有疾或以家事為辭者多矣不思勇往奮發而惟躭戀室家偷安習玩國勢能無衰乎此等流𡚁有關滿洲風氣是以𫎇
太宗皇帝諄切訓諭朕此次行圍諸王大臣中竟有躭戀室家託故不願隨往者朕已為姑容亦不必明指其人夫行圍出獵既以操演技藝練習勞苦尤足以奮發人之志氣乃滿洲等應行勇往之事若惟是偷安不知愧恥則積習相沿實於國勢之隆替甚有關係嗣後倘有不知悛改仍蹈前轍者朕斷不輕為寛宥十二年七月更定隨圍蒙古王貝勒貝子公等賞賜之例凡親王郡王賞上用蟒緞一匹大緞二匹綵緞二匹貝勒貝子公賞官用蟒緞一匹大緞一匹官用緞二匹額駙賞官用蟒緞一匹官用緞二匹扎薩克台吉塔布囊等賞官用蟒緞一匹官用緞一匹十七年七月
幸木蘭行圍
御製虎神鎗記曰虎神鎗者我
皇祖所貽武功良具用以殪猛獸者也國家肇興東土累洽重熙惟是詰戎揚烈之則守而弗失
皇祖嵗幸木蘭行圍諸蒙古部落雲集景從予小子雖不敏纘承之志其敢弗寑故數年以來巡狩塞上一如曩時䝉業藉
靈四十九旗及青海喀爾喀之仰流而來者亦較前無異焉若輩皆善射重武使無以示之非所以繼
先志也圍中有虎未嘗不親往射之弓矢所不及則未嘗不用此鎗用之未嘗不中壬申秋於岳樂圍場中獵
人以有虎告而未之見也一䝉古雲虎匿隔谷山洞間彼親見之相去葢三百餘步朕約畧向山洞施鎗意以驚使出耳乃正中虎虎咆哮而出負嵎跳躍者久之復入復施一鎗則復中之遂以斃焉葢向之發無不中乃於谿谷叢薄目所能見之地斯已竒矣而茲岳樂所中則隔谷幽洞並未見耽耽闞如之形於揣度無意間馥焉深入不移時而殪猛獸則竒之最竒其稱為神良有以也夫萬乘之尊詎宜如孟克特庫之流誇一夫之勇哉〈孟克喀爾沁蒙古人特庫滿洲今為內大臣皆能獨搏猛獸如馮婦者〉而習武示度必資神器以效竒而愉快則是鎗也與兌戈和弓同為宗社法守不亦宜乎
二十年八月
幸木蘭行圍時大兵平定凖噶爾綽羅斯台吉噶爾藏
多爾濟等入覲
賜觀圍二十一年八月
幸木蘭行圍時都爾伯特台吉伯什阿噶什來覲及土爾扈特汗敦嚕布喇什之使臣吹扎布入貢皆
賜觀圍二十二年七月
幸木蘭行圍時哈薩克汗阿布賴使臣肯集哈拉等入
貢
賜觀圍二十三年七月
幸木蘭行圍時布嚕特使臣車里克齊等先後入貢皆賜觀圍
上以西域諸部降附來朝自乙亥丁丑戊寅三年皆適㑹於布呼圖口地靈佳兆若有神異改其地名曰伊綿峪伊綿者
國語㑹極歸極之義也十二月副都御史孫灝請停止
巡幸索約爾濟
諭曰孫灝奏請停止明年巡幸索約爾濟一摺朕初閲其詞以為無知罔識事體付之不問而已繼思孫灝此奏其所關於本朝家法及我滿洲風俗人心者甚大有不得不明白宣諭者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臨御六十一年惟恐八旗之衆承平日久躭於安樂不知以講武習勞為務是以省方問俗較獵行圍之典嵗頻舉行
聖夀既高猶不肯稍自暇逸其所以為萬世子孫計者意
至深逺迨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十三年中朕與和親王等日聆庭訓毎諄諄以
皇祖之定製貽謀永當效法而深以未遑舉行為憾朕臨
御以來思紹
前徽早夜兢兢罔敢少懈如比年來戡定凖夷兩路用兵我滿洲大臣官兵等皆能踴躍奉命克奏膚功亦由躬親整率習之有素是以臨事赴機人思自効即此亦其明騐矣如徒以恭已養安藉口於文恬武嬉之説朕豈少御園別館足供覽憩而必親御鞍馬時勤弓矢轉以此為自娛計耶朕今日適閲
聖祖仁皇帝實錄有天下雖太平武備斷不可廢如滿洲身歴行間隨圍行獵素習勤苦故能服勞若漢人則不能矣雖由風土不同亦由平日好自安逸所致之
諭恭讀之餘凜然悚惕豈敢一日忘之今孫灝摺內以為索約爾濟地在京師直北逺與俄羅斯接界一似輕車前往不無意外之慮者此語尤為笑柄今額駙色布騰巴爾珠爾及喀爾沁貝子呼圖靈阿扎拉豐阿俱在朕前試問索約爾濟非即伊等之部落家室耶伊等非國家教養之丁孫臣僕耶以伊等恭誠望幸迎請猶恐不及而謂有意外之慮當亦夢囈所不應出此者矣摺內又稱索約爾濟非江浙勝地可觀等語其言更為荒誕且南巡之舉豈僅為山水觀覽之娛上年朕臨徐邳淮泗沮洳之地為之相視求瘼疏洩修防次第興舉今嵗農事倍収孫灝獨不聞之乎且果如孫灝所言南方為勝賞之地則索約爾濟之習勞練武所為固勝於彼益不可中止矣至稱隨從侍衛官員人等長途費重生計艱難則從前
皇祖時獮狩之典嵗率二三舉行彼時大臣中或有外來之助至於侍衛兵丁何嘗不以為苦然正所以教之節用知艱也且今預借俸餉額外賞給較昔實厚豈至苦累轉甚於前者若如孫灝之意將使旗人盡忘淳樸服勤之舊俗而惟漸染漢人陋習人人頽廢自安文既不文武亦不武如此而後快於孫灝之心則其心為何心乎至近年來朕毎秋獮木蘭恭奉
聖母皇太后安輿竊念
聖躬或致勞勩懇請
駐蹕山莊猶未𫎇
慈允且屢
垂懿訓示以大義謂
祖制不可少違安逸不可少圖惟恐朕之稍有廢弛此亦諸王大臣所共知者而孫灝顧以長途往返藉詞緣飾謂足聳動衆聽耶孫灝以上書房行走之員而識
見舛謬害事如此若侍諸皇子教讀耳濡目染豈獨貽誤養正之功而已哉副都御史職佐風紀斷非謬妄之人所可濫竽孫灝著以三品京堂改用將此㫖通行曉諭知之二十四年三月
諭曰朕今嵗將幸索約爾濟行圍已於上年降㫖令所司預備馬匹牲畜事宜嗣因將軍兆惠等進𠞰逆回相持固守逆渠和卓木等尚未授首今年正當厚集兵力一舉𠞰滅方欲暫停巡幸專事軍儲乃當宵旰籌維未頒明㫖而孫灝不知從何處得此信遂以停止巡幸索約爾濟凟奏夫索約爾濟乃䝉古部落習勞講武之地朕躬巡幸亦為加恩衆䝉古及簡習兵丁校閲材藝計耳孫灝不知大體妄謂勞民動衆往可畏之地朕轉定欲今嵗前往者以此近據科爾沁親王阿喇布坦奏到該處圍場曽被野燒因遣額駙色布騰巴爾珠爾等前往看視今據奏稱圍場雖有被焚之處青草繁廡無恙𫎇古等望幸甚殷惟圍場野獸不無因火逸出稀少等語往索約爾濟本為行圍今圍場牲畜既少則轉不如木蘭之可以肄習蒐獮矣今嵗可停往索約爾濟俟一二年後酌量降㫖秋時前往木蘭照例預備所省牲畜用濟軍需亦覺有益此非返顧卻慮依孫灝所奏也將此通行曉諭知之是年建濟爾哈朗圖
行宮自波羅河屯入圍場有二道東道由崖口西道由濟爾哈朗圖每嵗行圍多從崖口出入至是建
行宮於濟爾哈朗圖自後
聖駕行圍由崖口入則
回鑾由濟爾哈朗圖由濟爾哈朗圖入則
回鑾由崖口率以為例二十五年八月
幸木蘭行圍時哈薩克汗阿布賴使臣都勒特克勒等
入覲
賜觀圍二十七年八月
幸木蘭行圍時哈薩克汗阿布賴遣使臣蘇爾統都勒
特克勒等入覲
賜觀圍三十二年八月
幸木蘭行圍時哈薩克使臣都勒特克勒等入覲命扈行圍三十六年九月
幸木蘭行圍時土爾扈特汗烏巴什率全部歸順至伊
綿峪朝覲
御製詩以紀事
〈臣〉等謹按哨鹿之法㑹典未載伏查木蘭圍場以哨鹿得名恭讀
皇上御製哨鹿二賦仰見
化工之肖物盡其性而察其情且以知
聖天子之率典由舊意至重也茲謹載篇中以昭國制焉
御製哨鹿賦〈有序〉
賦者古詩之流詩以言志其有不能盡言之志則賦可以申之我
皇祖昔喜哨鹿朕沖齡隨侍習聞其事年來乃親試為之嘉其有合於聖經顧古人無賦之者故不愧無文其辭曰
伊白露宵中之候正伊尼孳尾之時生不息焉洪鈞運而誰測物雖蠢也氣機至而咸知故三序〈春夏冬〉則牝牡各從其類〈謂牝隨牝羣牡逐牡侶〉惟中〈去聲〉秋斯牝牡各嫓其妃〈謂牝各分羣而匹牡〉強有力者不惟挾兩而累十弱無能者或乏獨匹以相隨或依林而命侶或據嶺而分畿或悍害而傲衆或謹守而自持或豪敚而攘彼或竊取以私其萬態紛其莫窮一以音而宣之於是虞人善因聲以察情爰體情以斆聲喜金風之颯爽值玉宇之晶明霜重而不言其冷露濃而那覺其零陵嶮巇而如登袵席冒蒙茸而不異戶庭慮吾遊之宴起虞原獸之怠鳴〈鹿迨晨則懶鳴哨亦不進故哨鹿者恆於未曙前即往〉夙戒僕而奚從欣戴月而披星舍彼寛衣宜茲短服荷長哨於左肩〈以木為哨鹿之具呦呦以鳴〉出象首於右簏〈象鹿之首人戴之則鹿不〉
〈疑〉躐嶒陟𡽀沿溪穿谷攀蘿兮豈辭胼手履石兮何妨馗足葢以暢茲心神詎惟饕其口腹於焉蹵乎崔嵬軼彼嵾嵳上干丹楓之巘下視白雲之隈上風餮切之避忌陽林晃耀則紆迴就叢薄之蔽翳反獺裘而毰毸衆條理焉畢㑹乃得傑雄之爭匹者呦踉蹌而徐來角八義兮嶷嶷耳雙聳兮濕濕挺強項兮莫攖矗靈鼻兮善䶋始嚇侶兮自閑乃妬異兮矜急既漎漎兮疾赴復□□兮少戢葢屢試兮絶猜遂鋭志兮直入爾其動林無形匪風有響適其將至撇爾懼往奮角思觸瀏睨爭長則在夫能哨者善達變以隨機比用中而執兩或激其怒兮使進或示以弱兮令放惟察情之喜怒乃應聲為低仰葢用心於既專斯通靈而不爽既然矣無動無慮不徐不遽驀黶合之前陳陡應叱而少住屏營収息量卑揣高傍斗窺星〈槍上施星斗所以審高低〉度分以毫審度發機馥焉中膏命處擇肥登於大庖若夫多疑旁剔既進中止膽劣心狷狐猜狼視未交戰而長跳敺叢樾而如駛則亦比之窮冦之莫追又何必焚林而盡取哉葢嘗研精哨鹿之理而知五徳焉取一以新匪二以頻仁也逆者斃之去者寘之義也爰登簠簋爰嘏福履禮也招之即至獲之即遂智也呼哨以進射宿凜訓信也如是者葢有合於聖人之洪道而又豈潘岳耽盤流遁之所誡相如子虛上林之所嘲也哉
御製後哨鹿賦
或問哨鹿之時之法之義葢已藴賅前賦矣若夫冒凜冽之霜晨衝蒙翳之林薄踐岝㟧之巉峰渉沮洳之幽壑十哨未必一來十來未必一獲獲乃心忻失斯興索多見其勞鮮聞其樂則何不張堂堂之圍按徐徐之度收藉藉之富免皇皇之謔而故為是寒征而曉作者何哉曰吁是何言耶是何言耶見土障葛燈而嗤為已過者非忘其先也耶逸則滛而勞則思季氏之婦猶聞之固可弛其惕乾耶或曰惕乾者葢不若是矣意者慎大寶居法宮屏九御接三公劭農政𤋮天工豈謂當即鹿於隍中耶曰子知其一未知其二坐吾語汝賦以見茲若夫高談堯舜深處廟廊文恬武嬉內弱外強孰不喜夫逸體而庸詎知其頽綱也哉且也身歴其難者告之以人之難而知而不知人之餒者方謂何不食肉麋也是以神區天闢後法
先垂詰戎習衆謹度節時圍以示正哨以出竒得之艱者趣斯永躬其勞者樂亦隨葢理境之當窮可絜矩而深思也於是秋本蕭辰塞猶淒所宵風定兮林靜曉月上兮山岨儦儦者妒羣俟俟者擕侶遵彼𨇰𨇰之蹊如或殷殷而佇吹長哨以通情似應聲而答語去亦弗追來亦弗拒則有強者捍捩弱者趦趄猜者飄瞥怯者踟躕忼慨者恲性昏瞀者糢糊雖人情之萬態亦奚有以異諸緣輳物來獲一勝百其來也亦惟去之是慮其獲也夫何失之足惜去與來固難期之
儻然失與獲亦無定之屢易吾因以㕘如幻於現前愛景光而為適也爾其問夜宵衣據鞍策馬萬帳燈明七萃聲寡是則始出營而覽離竒晃耀之狀也若夫炬影漸逺夜色猶暝峰嶺纔分林樹未形乍如夢遊玉樓十二仙人京乃其曉蟾初吐或半或圓隔葉瀲露度水翻瀾又如虹橋可躡徑欲造廣寒高山出雲雲去山在變幻頃刻步移觀改則何異夫黃山之海赤烏扶桑霧斂氛開玫瑰靺鞈熊熊回回又奚數其初陽之臺於焉入深樾凌崇巒密容單騎踈見線天千年落葉鱗祴谷填色作黃金風吹不翻臭如瀋水履若罽氊㣶徊乎靜真乎忽訝夫身入布地之園而伊尼之羣方且左右前後與人周旋失兮獲兮勞兮樂兮率已相忘於無何有之禪矣問者茫然不知所謂懡㦬跼蹐唯唯而退
木蘭行圍儀
凡秋獮設圍場於古北口外曰木蘭以總管掌其地政嵗遇
皇帝行圍既奉
㫖總理行營王大臣奏請嚮𨗳官一人先蒞圍場於鑾輿所經之地除道清軌行文所司儲備宗人府內閣
部院奏請
欽命扈從王公各官八旗䕶軍統領請
命統領一人營總三人其㕘領以下及䕶軍由八旗酌
委奏
聞先期由兵部行文駐防將軍都統副都統各選所屬
官兵材藝優長者分班遣赴
京師隨圍學習理藩院行文扎薩克王公等選獵士一千二百五十人從〈喀喇沁翁牛特共一千名敖漢五十名科爾沁一百名巴林克什克騰共一百名又喀喇沁派圍場夥計鎗手六名隨圍鎗手六名哈瑪爾三十名打鹿鎗手四十名喀喇沁土黙特翁牛特派嚮𨗳一百名長鎗手一百六十名〉䝉古諸王公台吉應隨圍請
安者令其至波羅河屯祗候先期一日遣官祗告奉先殿至日
皇帝御征衣乘馬出宮翊衛諸臣前引後扈百官采服
跪送均如
巡幸儀
行營駐蹕䕶軍統領營總各一人率䕶軍㕘領䕶軍校
䕶軍先蒞其地度地廣狹以立
御營禁隨
駕官兵踐禾稼擾吏民營總巡警嚴譏察止夜行違者
論如法既至
行在兵部頒行圍禁令
欽命統圍大臣數人先蒞圍場按旗為隊分兩翼斜行成列各建纛以為表前哨左右用藍兩協左白右紅中軍用黃前哨馳而進則後隊以次隨發繞圍場蟬聨環匝由逺而近毋差池毋間斷行圍之日五鼔管圍諸王公率獵士先往撒圍
皇帝臨圍場親御弓矢圍合獸突
皇帝發矢殪之
御前大臣侍衛皆射軼於圍外者從官追射遇大獸虎鎗官兵從之既獲獸各比次其類以獻
駕還行營以所獲獸頒扈從諸臣
大獮禮成
賜宴賞賚有差
南苑行圍儀
凡田於近郊設圍場於
南苑以奉宸苑領之統圍大臣督八旗統領等各率所屬官兵先蒞圍場布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以次列於左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以次列於右兩翼各建纛以為表兩哨前隊用白兩協用黃中軍用鑲黃
駕至圍場合圍校獵與前制同
巡幸所至行圍儀
凡
巡幸所至各備圍場
車駕東巡由兵部移文
盛京等處將軍經行䝉古諸部由理藩院行知扎薩克王公等各率所屬官兵以從
命統圍大臣分翼合圍均如前制
駕幸木蘭行圍外藩進宴儀
凡
聖駕行圍木蘭𫎇古卓索圖昭烏達二盟長例進宴一次設䝉古帳房六座白駝十八鞍馬十八驏馬一百六十二牛十八羊一百六十二酒八十一罈食品二十七桌撲跌人二十名歌䝉古曲人九名生駒一千匹騎生駒人二十名賽跑馬二百五十匹先期呈
行在理藩院奏
聞並列各𫎇古王公職名具奏請
㫖派一人進爵屆期武備院官將所進䝉古帳房設行營月牙城內所進駝馬牛羊等俱列於道旁
駕至理藩院官引䝉古王公台吉等在月牙城內跪迎駕陞帳殿寳座理藩院官引帳殿內應坐之𫎇古王公等入列坐於左右其餘分坐於兩旁所設帳房內
皇帝進茶諸王公等俱興行一叩禮次
賜諸王公茶復叩飲畢坐
皇帝進膳有司恭捧
御爵實酒進爵者出班跪接爵恭進
御座前退復位跪一叩衆皆一叩進爵者興詣
御座前受虛爵退有司承
㫖賜進爵者酒進爵者跪飲畢復叩首興復於原坐處賜𫎇古王公台吉等食侍衛等分遞酒於䝉古王等各以次徧是時綽爾齊人及歌䝉古曲人以次入侑
皇帝進膳畢獻茶乃陳相撲之戲次觀𫎇古王公子弟
騎生駒宴畢
皇帝還行宮諸王公台吉等於原接處跪送如儀
皇朝通典卷五十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典卷五十九
禮〈軍二〉
親征
〈臣〉等謹按杜典載周禮天子將出征類宜造禡並祭所過山川各條皆屬親征之禮歴代亦未能具舉也伏惟我
朝武烈奮揚薄海震疊
太祖高皇帝親履行陣肇跡拓統
太宗文皇帝征明徵服朝鮮
聖祖仁皇帝蕩平朔漠皆
親統六師用彰撻伐
殊勲
偉烈載在
實録
方略昭示萬年茲敬稽
親征之禮著於會典者如告
天及祭
堂子皆類祭遺意告
太廟告
社稷即所謂宜於社而造於禰也至列纛行禮是為禡祭又遣祭道路之神而所過名山大川咸遣官致祭如禮及
凱旋而告至受成儀悉備焉謹次第纂紀如左
崇德元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親統大軍往征朝鮮先期告
天告
廟
頒行軍律令
諭朝鮮官民人等在城在野傾心歸服者即同內地臣民
乃分兵為左右翼右翼兵由
東京大路至渾河排列左翼兵由撫順大路排列
聖駕出撫近門設鹵簿吹螺奏樂恭謁
堂子行三跪九拜禮復於
堂子外建立八纛吹螺奏樂行三跪九拜禮畢遂啓行大軍直抵南漢城西駐營朝鮮降服二年正月
太宗文皇帝率從征王貝勒大臣等班師朝鮮國王率羣
臣出王城十里外跪送
太宗文皇帝下馬陞座該王率羣臣行三跪九叩禮賜國王侍坐於
御座之側
賜茶國王起謝畢遣大臣二人送還國
諭親王等各宜嚴束士卒毋得殺降擾民
太宗文皇帝乃於軍中率諸王貝子羣臣以班師祭旗纛
行禮沿途各地方官率衆逺迎跪候
聖駕過隨大軍後至
駐營處
賜各官遙坐遣大臣
賜酒次日
駕發時地方官員進獻牛米等物率軍民道旁跪送留
盛京鄭親王等於齎奏賀表後豫至
盛京城二十里外除道設黃幄在
盛京王貝子文武羣臣及土黙特鄂爾多斯蒙古呼爾哈部長等皆前期祗竢
聖駕將臨離營五里許跪迎道左候過隨行
太宗文皇帝入黃幄陞座王等率衆排班贊禮官贊王等奉表跪進國史院大學士接表跪宣畢王等率衆行三跪九叩禮乃大燕燕畢起行至
盛京日恭謁
堂子行禮由懷逺門入還
清寧宮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以厄魯特噶爾丹悖天虐衆侵掠喀爾喀諸部落宜乗時剪滅輯寧疆圉遣發大兵分道並進
躬統六師由中道聲罪致討令欽天監擇吉啓行前期三
日分遣官祗告
天
地
宗廟
社稷
太嵗
頒行軍律令至日遣官致祭
道路
火礮之神鑾儀衛陳鹵簿自
午門至
堂子不從征王貝勒貝子公等於
午門前齊集候
聖駕出跪接隨行從征王貝勒貝子公等於外金水橋齊集候過隨往行禮八旗鳴𫎇古畫角軍士每旗四名八旗吹海螺䕶軍每旗二十五名排列於
堂子街門外八旗䕶軍火器營䕶軍㕘領各八人咸蟒袍
補服持纛排列於
堂子內門之外至吉時
聖祖仁皇帝出宮
午門鳴鐘不作樂至御河橋鳴角吹螺進
堂子街門螺角止禮部堂官恭導就位行三跪九拜禮諸王大臣侍衛等依次序立隨行禮禮畢螺角齊鳴禮部堂官恭導至內門外致禮於
旗纛之神畢螺角止鹵簿自
堂子設至郭外
聖駕出照常作樂由安定門街出德勝門八旗䕶軍分翼陳列先列鳥鎗䕶軍次鳥鎗驍騎出征
皇子王等旗纛䕶衛各於本旗䕶軍之中排列其各旗鳥鎗䕶軍之下列滿洲礮兵次漢軍礮兵次漢軍火器營兵
聖駕出郭三舉礮
聖祖仁皇帝至陳兵處官兵皆於馬上俯伏候過方起其不隨征王以下有頂帶文武官以上咸蟒袍補服過大軍排列之前分翼跪送並令八旗官兵肅清道路嚴禁僕從馬匹喧雜之聲候
聖駕過官兵各整隊伍相隨進發至駐營處前鋒軍過御營前駐劄為二營八旗䕶軍及驍騎列為十六營火器營兵隨礮兵丁礮手棉甲兵列為四營部院堂司官員筆帖式等列為一營左翼察哈爾兵列為二營緑旗兵各為一營
御營網城內建刁斗設巡警二十一處每處以旗員一人內府䕶軍及執事人十名守衛網城三門每門以䕶軍及執事人十名守衛外營安設巡警八處每處以旗員一人侍衛鑾儀衛官執事人共十名守衛外營四門共以䕶軍執事人四十名守衛馬匹牧場於鑲黃等三旗每旗以旗員一人侍衛鑾儀衛官執事人共三十名守之大軍分兩路出口並分翼牧馬前路牧馬路左必留路右以待後路之牧所過城池村舍嚴禁馳騁騷擾輜重出口皆按序結隊而行至居庸關及獨石口並遣官祭
山川之神師次青城雨雪交作至駐營處
聖祖仁皇帝御雨具佇立曠野竢軍士結營畢始入
行營各營舉炊然後
進膳復
賜網城內帳房食物柴炭以給重車後至者
駐蹕噶爾圖遇雨雪遣大學士致祭
風雨山川之神風止雪霽自出卡倫後無水之地甘泉湧出不毛之土豐草茂生因復遣大學士祭告
風雨暨域外
山河川澤之神凡軍中斥堠哨望
聖駕親行巡察申定軍伍常
御旌門令諸將士乗騎徐進以次簡閱至西巴臺遣使齎敕往諭噶爾丹大軍進至庫庫車爾前遣去使臣還奏得
噶爾丹所在實音
躬率前鋒兵進發次八旗前鋒兵次緑旗兵居鹿角之中次左右翼八旗漢軍火礮鳥鎗兵次八旗滿洲兵馬上䭾載大礮其鹿角後頭隊兵前列各旗內鳥鎗䕶軍次列䕶軍次列鳥鎗驍騎二隊兵亦照前隊排列兩翼援兵每旗子母礮令滿洲鳥鎗驍騎兼管此後三旗內大臣侍衛等率黃龍大纛行
皇子諸王等各在纛前行內務府兵執事人等部院官及䝉古兵皆按列行噶爾丹知
聖駕親臨登北孟納爾山望見
六師驚遁
聖駕至克嚕倫河時已竄去數日盡棄鎧甲器械廬帳老
弱於塗
命大學士祭
河神復率前軍追至拖諾分兵平北大將軍追躡五月
聖祖仁皇帝自克哷和朔統軍
回鑾內外諸王大臣文武各官於
行宮東門跪奏厄魯特震驚
天威望風逃竄大功已成請行慶賀禮奉
㫖朕預料噶爾丹必遁已密諭西路大兵截其歸路信息不久即至姑竢之
聖駕駐蹕拖陵撫逺大將軍奏報祗遵
廟算大破賊於昭莫多之地捷音至
聖祖仁皇帝出行營南門外設香案率
皇子諸王及䝉古王台吉等謝
天行三跪九拜禮入
行營大學士等進賀捷表文
皇子在黃幔城內內外王公文武各官在黃幔城外三跪九叩行慶賀禮至錫喇布哩圖前留牧卡倫之䝉古王等恭迎
聖駕在
行宮前三跪九叩行慶賀禮喀爾喀扎薩克等及衆台吉之妻並攜所屬男婦齊集
行宮東門跪奏噶爾丹恃其強悍䖍劉我輩已極今
皇帝從天而降滅此兇寇救我喀爾喀通國之患恭謝皇帝再造之恩懇請仰瞻
天顔奏入
命以次引入黃幔城進見衆皆叩首齊呼
萬嵗
賜茶出復遣官
賜燕並賚銀幣衣服有差自後每日王貝勒台吉等來迎
行慶賀禮於
行宮外燕賚皆同其有名喇嘛及王貝勒母福晉等挈羣來迎貢獻駝馬牛羊無算
聖駕行時羅拜道旁絡繹不絶附近衆扎薩克及牧塲𫎇古率妻子迎獻酒漿酥酪者沿途環擁
命以所獻分頒
皇子諸王大臣侍衛凡執事以及僕從均得沾溉六月在京
皇子諸王大臣等奉表稱賀
聖駕至獨石口城中居民及二三百里居民列香案懽呼
叩首是日在京
皇子諸王大臣來迎
駐蹕懷來縣時地方稍旱
駕甫至即沛甘霖百姓踴躍跪叩
駕發清河設鹵簿在京
皇子王公文武羣臣咸蟒袍補服於郭外五里道旁跪迎八旗䕶軍驍騎步軍近
京紳士商民耆老男婦焚香懸綵扶攜跪迎
命前驅勿警蹕環集者數萬人懽聲雷動
聖駕由德勝門入鹵簿大駕自土城關設至
堂子遵
㫖停排旗纛畫角作樂前導禮部堂官恭導詣
堂子就拜位行三跪九拜禮禮成鹵簿大駕自
堂子設至
午門
聖祖仁皇帝還宮是年九月噶爾丹敗遁後收集散亡復
圖侵掠大將軍報至
聖祖仁皇帝親巡北邊經理機務
諭朕出塞試鷹當減從而往諸色人等不得告請從行其部院官照秋圍例從少出欽天監擇定軍行日期左翼於十七日起程右翼於十八日起程至十九日
聖祖仁皇帝駕發京城十月至白塔向歸化城設鹵簿該副都統等率官兵來迎老少男婦皆執香擁集路旁跪接其城中大喇嘛等率其屬排列旛幢作樂迎拜
聖駕於南關駐營四方來朝之蒙古王與福晉等及兵民喇嘛各進獻駝馬牛羊食物自歸化城
駐蹕赫圖爾根之南前西路戰勝之右衛官兵皆至聖祖仁皇帝親臨賜食引官兵皆令近前坐遍
賜之雖僕從無遺次日復
賜官兵衣銀食物坐馬遣諸
皇子至右衛軍營重
賜茶酒又徹
御膳分賜官兵十一月至湖灘河朔渡河
幸鄂爾多斯地是時河水未凍獨於渡處數里結為堅冰車馬坦行駐營時該王貝勒貝子公及其母福晉等悉來朝覲貢獻駝馬諸物自是
聖駕由河岸而行厄魯特人來降者絡繹不絶噶爾丹知
部曲潰散遣使納欵復頒
敕諭遣使齎往招撫乃自棟斯垓統軍
回鑾十二月
聖駕由德勝門進
神武門
還宮三十六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三舉北征仍分兩路出師
聖駕巡晉及秦就近調遣二月初六日啓行陳設鹵簿由
神武門出德勝門經過地方凡遇
帝王陵寢先賢墳墓名山大川皆遣官致祭
駐蹕保德州遣官祭
黃河之神
聖駕至橫城復遣大學士祭
黃河之神遣
皇子祭故將軍之有功疆圉者其前次寧夏陣亡官兵照例遣官奠醊口外王貝勒台吉等先傳
諭㫖止其請安進貢各地方大員止許單身至黃河兩岸迎接其餘兵丁止於近城地方排列迎接免其披執時哈密已擒逆子俘送軍前青海八台吉懇請來朝厄魯特之部長宰桑等皆納款求降朔漠蕩平
聖祖仁皇帝以六師大捷於
行營外設香案率
皇子諸王文武羣臣謝
天行三跪九拜禮畢回行營羣臣在外行慶賀禮班師由邊外凱旋外藩𫎇古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及其母福晉夫人等率衆進獻迎賀者所至無虛日
聖駕至清河大設鹵簿
皇子王公在京文武百官咸蟒袍補服出郭外跪迎道旁八旗䕶軍驍騎步軍及
京城附近紳士農賈耆老設香案沿門結綵各執香跪迎
聖駕由德勝門入詣
堂子行禮畢由
午門還宮禮部奏請舉行慶典遣官祗祭
天
地
宗廟
社稷
永陵
福陵
昭陵
暫安奉殿
孝陵
皇后陵寢及
太嵗
旗纛
礟神
嶽鎮海瀆
帝王陵寢
先師闕里欽天監諏吉日
御殿受賀
皇子王公文武百官進表慶賀直省文武官員咸恭進慶賀表文是日
頒詔天下復
允羣臣所請宣付史館編集平定朔漠方略
御筆勒銘磨崖刻石於察罕齊老拖諾昭莫多及狼居胥山並建碑太學垂文紀勲昭示萬世儀具
大清通禮
命將出征
〈臣〉等謹按杜典有命將出征一條今仍其例敬考
大清會典所載
命將出征各條及乾隆十四年
諭藏經略印一大將軍將軍印各七於
皇史宬遇有應用具奏請給蕆事仍舊收貯以示昭信宣武之道其儀制彚具於篇
崇德元年
太宗文皇帝
命多羅武英郡王貝勒貝子等率諸大臣官兵出征䝉古親臨送出撫近門設鹵簿詣
堂子行禮又於
堂子外列䕶軍八纛行三跪九拜禮畢
親送至演武場誡諭遣行是年
命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率大軍
出征䝉古分兩翼前後啓行至日
上親率出師諸王貝勒貝子大臣出撫近門謁
堂子吹螺鳴角行三跪九拜禮外列八纛復吹螺行禮畢上親送出師諸王等至演武場
上陞御座召諸王貝勒貝子大臣等近前誡諭諸王等率
兵聲礮三啓行
聖駕入地載門還宮
順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命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代統大軍往定
中原授奉命大將軍印
錫以御用纛葢一切便宜從事前期詣
堂子奏樂行禮又陳列八纛行禮畢大軍聲礮啓行是年命和碩英親王為靖逺大將軍往征流寇賜之以敕是日鹵簿大駕全設於
午門外設
御座張黃幄於
皇極門丹陛上以所頒
敕印陳設簷下東旁黃案上王以下文武各官咸盛服齊
集候
聖駕出衆皆跪
世祖章皇帝御門陞座大將軍率出征官員皆進詣拜位
跪內院大臣奉滿洲䝉古漢字三體
敕書次第宣畢奉
敕印授大將軍王及出征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畢退啓行世祖章皇帝還宮衆跪候
聖駕過皆退五年
命都統為征南大將軍統兵征討江西賜之以
敕是年又
命固山貝子為平西大將軍討陜西叛回賜
敕均如元年儀十三年定
命大將軍出征禮諸王貝勒貝子公於出師前一日將例
賞衣服馬匹弓刀等物於
午門前頒給領賞畢出征䕶軍校驍騎校等官以上詣
御前
諭行師方略
賜燕及出師日出征各官咸征服候於
午門外是日鹵簿全設不出征諸王貝勒貝子公咸朝服集
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咸朝服集
太和殿丹墀內分班序立頒給大將軍
敕印設於
太和殿內東旁黃案上候
聖駕御殿大將軍近前跪領
敕印畢率出征官弁行三跪九叩禮禮成
賜茶遣行
康熙十三年正月
命多羅順承郡王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帥師之湖廣都統為安西將軍帥師之四川是日鹵簿大駕照常陳設出征王及各官咸征服齊集
午門外王以下文武各官咸蟒袍補服於常朝處分翼齊集內閣大臣設所頒
敕印於
太和殿外東旁黃案上鴻臚寺官引王貝勒貝子公等至
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內分翼序立次引出征王至丹陛上各官至丹墀內儀仗末序立禮部堂官奏請
御殿
陞座出征王及各官跪大學士奉
敕印授王王跪受轉授從征內閣官行三跪九叩禮畢鴻
臚寺官引王貝勒貝子公等進
太和殿內都統以下營總以上在丹陛上㕘領等官在八旗班首分翼序立
賜茶畢
御中和殿鹵簿大駕嚮
堂子排設出征王及諸王貝勒等在金水橋文武各官在午門外常朝處貝子公鎮國將軍都統尚書等官及出征輔國將軍都統䕶軍統領副都統在
長安左門外均分翼序立禮部堂官奏請恭詣
堂子行禮王以下各官候
聖駕至跪送出征王及諸王貝勒都統尚書等官出征副
都統以上各官咸隨至
堂子禮部堂官恭導就位行禮王公大臣咸依次序立聖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禮王等均隨行禮興次吹螺於
兵部所設纛前行三跪九拜禮
聖駕出樂作進
長安左門至
天安門外橋前鹵簿大駕嚮內陳設樂暫止
聖駕出長安右門外送行出征王以下副都統以上咸佩
弓矢上馬隨行至
駐馬處出征王疾馬趨過啓行
聖駕還宮樂作
午門外齊集各官跪迎候過皆退出征王及各官行至列兵處禮部預設祖帳光祿寺備茶內大臣禮兵二部堂官奉茶飲畢鴻臚寺官導引望
闕謝
恩禮成啓行是年八月
命王貝勒為大將軍將軍領兵出征湖廣不詣
堂子行禮不
親送大將軍等出
午門遣親王內大臣出
長安右門往送餘儀皆同十月
命和碩簡親王為揚威大將軍帥師之江寧和碩安親王
為定逺平寇大將軍帥師之廣東
聖祖仁皇帝御太和殿賜以
敕印詣
堂子行禮拜纛還出
長安右門送之行十四年三月
命多羅信郡王為撫逺大將軍大學士為副將軍往征察
哈爾布爾尼二十九年
命和碩裕親王為撫逺大將軍以
皇子為副
聖祖仁皇帝御太和門大學士二人一奉
敕一奉印授王王跪受畢
聖駕出東直門視大將軍王等啓行三十五年
命領侍衛內大臣安北將軍伯為撫逺大將軍統西路大兵出征厄魯特噶爾丹令先自歸化城乗驛速赴
京師至日大
頒燕賚
聖祖仁皇帝御太和門陞座內大臣大學士等列坐兩旁其出兵運米大臣官員按旗分坐於金水橋北之左緑旗提督總兵官等坐於金水橋北之右䕶軍㕘領䕶軍校䕶軍等亦分左右按旗坐於橋南効力官員鳥鎗驍騎火器營兵礮手等依次坐於
午門外作樂陳百戲
命大將軍進至
御座前
親賜以巵酒大將軍跪受退至階叩首飲都統大臣等均
以次進前
親賜巵酒副都統等亦近前侍衛賜酒自㕘領以下䕶軍校以上皆十人一班進至階上跪飲又
命部院內務府大臣及侍衛等徧視衆軍士飲畢賜與燕大臣等
御用蟒幣有差其官員及䕶軍等
賜幣有差營兵礮手等均
賜布畢大將軍率衆官兵進前謝
恩同叩首出遣大學士授大將軍
敕印令自京復赴歸化城擇吉啓行五十七年
聖祖仁皇帝命將進𠞰䇿妄阿喇布坦大兵起程前期設鹵簿率出征之王等以下咸征服其不出征之王公以下俱蟒袍補服以從
聖祖仁皇帝親詣
堂子行禮次鳴角拜纛禮成
還宮是日撫逺大將軍王率兵起程
命內閣大臣頒給大將軍
敕印於
太和殿其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咸征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咸蟒袍補服齊集
午門外大將軍上殿跪受
敕印謝
恩行禮畢隨
敕印出
午門乗騎出
天安門由德勝門前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並二品以上大臣送至列兵處大將軍望
闕謝
恩畢肅隊啓行
雍正七年定
命將出師之前日遣官行告
廟禮啓行之日遣官祗告
奉先殿其祝文均由翰林院撰擬又定
命將出師授大將軍
敕印拜纛儀又定
命使齎送
敕印大將軍於軍中恭受儀先期內閣將應行開列大臣
恭請
欽命正使一人副使一人齎送
敕印諏吉遣往是日鹵簿大駕全設正使副使咸征衣王以下文武各官咸蟒袍補服齊集內閣設頒給
敕印於
太和殿內東旁黃案上鴻臚寺官引王以下公以上至
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內序立次引齎送
敕印官於丹墀鹵簿下序立禮部堂官奏請
御殿鴻臚寺官引齎送
敕印正使副使至拜位行三跪九叩禮畢引至丹陛上北
面跪大學士二人一奉
敕授正使一奉印授副使次第恭受訖興恭奉
敕印由左階降
聖駕還宮
敕印將至軍中大將軍恭受行禮如儀〈詳見通禮〉九年命撫逺大將軍出征準噶爾以內閣學士隨印遣中書翰
林院筆帖式等隨征臨行
世宗憲皇帝遣官祗告
奉先殿又遣官祭纛於德勝門
乾隆十三年
命大學士忠勇公傅恆為經略統領大兵征討金川擇
吉於十一月初三日出師前期
賜食於瀛臺十月二十七日
授敕印經略大學士跪受出征大臣官員咸蟒袍補服
行禮出師之日仍征衣隨
皇帝先詣
堂子鳴角吹螺行禮次祭纛畢
駕至長安左門外
御黃幄陞座親賜經略巵酒遂啓行出阜成門至設祖
帳處
欽命大學士率侍衛等為經略及出征大臣官員奉茶
飲畢望
闕謝
恩如儀十四年定
命將之儀三一曰授
敕印經略大將軍出師
皇帝臨軒王公文武百官朝服侍班頒給
敕印於
太和殿經略大將軍率隨征諸將於丹陛上跪受
敕印行禮如儀二曰祓社經略大將軍出師先期祗告
奉先殿啓行之日
皇帝親率經略大將軍諸王貝勒貝子及隨征諸將詣
堂子行禮鳴角吹螺祭纛於門三曰祖道經略大將軍啓
行
鑾輿親餞於
長安門外
賜巵酒屬櫜鞬乗馬文武大臣承
詔送至郊外有司具祖帳及燕禮部兵部堂官奉經略
大將軍茶望
闕謝
恩乃行〈凡經略與大將軍並設者禮同後仿此〉又定徂征之儀二一曰整
旅經略大將軍前隊應列
上賜軍械次令箭十二次
敕印䕶
敕印官內閣學士一人隨行經略大將軍騎後建大纛㕘贊大臣及戶部司官一人兵部司官一人刑部司官一人記室官四人內閣中書二人翰林院筆帖式二人及侍衛等均隨纛行若䝉古地方並用理藩院官一人次標旗十二大隊軍旅殿一曰守土官相見經略大將軍所過地方守土官將軍督撫蟒袍補服出郭迎候文官司道以下咸蟒袍補服武官總兵以下咸披執率弁兵列陣跪道迎接提督副都統近前問安經略大將軍升官㕔正坐將軍督撫旁坐文官司道以下武官提督副都統以下行庭㕘禮至啓行時將軍督撫以下各官候送如前儀又定專閫之儀三一曰封章拜
詔凡封奏記室官恭奉奏函安設帳中所設案上經略大將軍行三跪九叩禮畢兵部官恭奉奏函由中道出授臺站官齎馳若
詔書至營經略大將軍出營恭候兵部官接受黃篋安設帳中所設案上經略大將軍行三跪九叩禮受篋啓閱一曰升帳接屬凡軍營設大幕議事時經略大將軍正坐㕘贊大臣及一品官咸僉坐有問則起立㕘贊出入經略大將軍起立不迎送提鎮等官稟事由傳宣官轉達令入則引進令坐則向上僉坐每月吉及逢五逢十常㕘之期㕘贊大臣等官入幕按品列坐待茶凡㕘贊大臣一品大臣於營門內下馬餘官於營門外下馬一曰簡閲凡簡閱營伍經略大將軍啓行守營各大臣及官兵離營里許候送頭隊齎
敕印前行十二標旗隨後周巡各提鎮等官屯營處所每至一營官兵皆離營一里外整隊列陣迎候經略大將軍閲過提鎮等率所屬官兵隨行離本汛乃止
凱旋郊勞
〈臣〉等謹按
國朝定製凡出征有功凱旋至
京師
命廷臣以茶酒出郭迎勞其有擒賊滅冦立勲尤大者皇帝親行郊勞並令成功將領行抱膝跪見禮以示優
異典禮至為崇鉅茲敬稽
國史所載次第詳著於篇
崇德元年和碩睿親王豫親王貝勒貝子等征𫎇古大兵凱旋
太宗文皇帝率王貝勒貝子公等及文武各官出城十里外迎勞其出征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至以次排列設八纛吹螺作樂
太宗文皇帝率衆拜
天行三跪九拜禮畢
御黃幄陞座出征王貝勒等跪進獻捷表文大學士接表
奉至
御前跪讀畢行三跪九叩禮
諭出征王貝勒大臣等近前行禮王等以次趨至御前一跪三叩畢
賜坐王貝勒近
御座右坐貝子公大臣等及有功將士皆序次在右坐大
設燕
上親賜出征王及貝勒貝子公大臣等酒燕畢謝恩及至京
上躬率凱旋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謁
堂子行三跪九拜禮成
聖駕還宮衆皆退
順治二年定國大將軍和碩豫親王自江南班師還京
世祖章皇帝出正陽門於南苑北迎勞陳設大纛十作樂
率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拜
天行三跪九拜禮畢
御黃幄諸王列侍左右大將軍和碩豫親王及出師王貝勒各官朝見行三跪九叩禮和碩豫親王起近前跪行謁見禮投誠諸王亦行禮分坐
賜茶畢
還宮十三年定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凱旋遣王貝勒貝子公等一人或大臣出城迎勞禮部備茶酒同往到京次日在京王以下各官咸朝服齊集凱旋將軍等各具盛服候
御殿行三跪九叩禮復以次詣
御前行禮畢
賜燕凡兵丁曾在陣前先登効力者均令與燕於各該管
官後序立
康熙元年撫逺大將軍多羅信郡王等征滅察哈爾班師凱旋
聖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迎勞於
南苑之大紅門至京
聖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及凱旋王大臣等詣
堂子行禮
還宮十九年三月
聖祖仁皇帝以定逺平冦大將軍和碩安親王自湖廣凱
旋
命議定郊勞禮儀屆日
上率在京諸王公滿漢大臣出郊迎勞
駐蹕蘆溝橋次日
上自駐蹕所率諸王大臣等迎凱旋大軍於二十里外大軍既至率出迎諸王大臣及凱旋王大臣官員等拜
天畢
御黃幄大將軍和碩安親王率凱旋將士行禮次投誠將
軍杜興珠行禮
詔王近前
親起抱見命近
御座左側坐諸大臣依次列坐其行間効力軍士亦依次
列坐
賜茶畢
還宮九月大將軍和碩康親王自福建凱旋
聖祖仁皇帝出郊迎勞儀同二十年十月
聖祖仁皇帝以雲南報捷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宮奏聞行禮王以下文武各官集
乾清門行慶賀禮
聖祖仁皇帝詣
孝陵
躬行昭告是年十二月滇逆蕩平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廟
社稷二十一年定逺平冦大將軍貝子征南大將軍都
統等自雲南凱旋
聖祖仁皇帝親至蘆溝橋迎勞是日鹵簿大駕全設王等常服於常朝處齊集都統滿大學士尚書子副都統侍郎男等官以上常服於
長安右門內齊集文武各官朝服於
午門外齊集禮部堂官奏
聞鳴鐘作樂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於各齊集處跪候駕過王以下侍郎男以上隨行
聖駕由
長安右門出宣武門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預赴行宮咸蟒袍補服
聖駕至跪迎至蘆溝橋
行宮
駐蹕次日黎明禮部堂官奏請
陞輿王大臣侍衛咸蟒袍補服齊集
行宮前隨行
聖駕至紅柱處鳴角吹螺鴻臚寺官引凱旋大將軍各官於紅柱內跪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於紅柱外跪候過禮部堂官恭導詣纛前立
聖祖仁皇帝率王以下各官凱旋大將軍以下各官拜天行三跪九拜禮畢
御黃幄陞座螺角止鴻臚寺官引王公百官於各翼幄下序立引凱旋大將軍及各官排班行三跪九叩禮畢
賜坐各行一跪一叩禮大將軍及各官於各翼班首坐其
有功兵丁在各官班後坐
賜茶畢謝
恩禮部堂官奏禮成
聖駕出黃幄吹螺候過螺止
回鑾樂作
午門外齊集各官跪候
聖駕還宮樂止衆皆退三十五年撫逺大將軍伯大破厄魯特噶爾丹於昭莫多之地凱旋後留駐斥堠是嵗冬
巡狩至鄂爾多斯有
㫖著大將軍伯自軍中乗驛前來將至
命皇子往迎
聖駕出黃幔城大將軍伯趨進跪請
聖安乃召入黃幔城
賜坐
賜茶遂扈從於湖灘河朔之南
賜大將軍伯
御佩櫜鞬弓矢復遣還軍
雍正二年平定青海
世宗憲皇帝御殿受賀如儀
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經略大學士忠勇公傅恆凱旋還京
皇上命王公大臣迎勞經略於阜成門外至日御殿王公文武百官朝服侍班經略大學士忠勇公率
凱旋諸臣咸朝服至丹陛上謝
恩行三跪九叩禮翼日
賜經略及出征大臣官員將士燕於
瀛臺
頒賞有差王大臣等奏請
御殿受賀奉
㫖統於恭上
皇太后徽號舉行是年議准凱旋禮一曰告成之儀經略
大將軍奏凱功成應祭告
天
地
廟
社
陵寢釋奠於
先師孔子勒碑太學並
命儒臣輯平定方略以垂奕禩一曰勞師之儀經略大
將軍克捷師旅將入城應
遣廷臣出郊迎勞
上臨軒經略大將軍還朝率凱旋文武諸臣咸朝服於
丹陛上謝
恩行禮恭繳
敕印如受
敕儀翼日
賜燕經略大將軍及凱旋大臣官員將士咸與燕王公滿漢大臣陪燕禮成經略大將軍及隨征大臣並官弁等所立功勲由兵部考覈議敘爵賞各有差二十五年平定回部定邊將軍武毅謀勇公兆惠等凱旋迴京
皇上駐蹕黃新莊親行郊勞是日
法駕鹵簿全設在京王公民公侯伯大學士尚書都統子侍郎副都統男等官預至郊勞處分翼排班候隨行禮滿漢三品以下文武官員咸蟒袍補服於
行宮前齊集設黃幄
御座於郊勞處正中南嚮兩翼設青幕各八東西向築臺於黃幄正南臺上設凱旋纛於左右設拜褥於臺上正中設下馬紅柱東西各一樂部設鐃歌樂於臺左右設凱歌樂於
御道左右設鳴螺軍士按翼於臺左右屆時禮部堂官
奏請
上御龍袍袞服乗輿出行宮三品以下滿漢文武官員
跪送
駕至郊勞處軍士鳴螺鐃歌樂作鴻臚寺官引將軍及從征大臣官員兵丁咸甲冑於紅柱外跪
駕至恭請
聖安
上於鋪椶薦處降輿禮部堂官恭導
上陞臺上拜位立鴻臚寺官引將軍從征大臣及從征官員在西班引王公滿漢大學士文武大臣在東班咸向上立
上拜
天行三跪九拜禮將軍及王公以下各官均隨行禮畢禮
部堂官恭導
上御黃幄陞座鴻臚寺官引王公滿漢大臣於東班幕下排立引將軍及從征大臣官員兵丁排班行三跪九叩禮畢候
㫖將軍大臣行抱見禮鴻臚寺官引將軍大臣等於西班青幕下立次引回部人等排班行三跪九叩禮畢
賜坐凱旋將軍大臣官及回部人等在西班青幕下坐有功兵丁各隨後坐王公滿漢大臣在東班青幕下坐各行一跪一叩禮
賜茶各於坐次跪行一叩禮禮部堂官奏禮成
上出黃幄乗騎鐃歌鳴螺咸止馬上凱歌樂作奏鬯皇
威之章在鹵簿前行凱歌樂隨
駕左右行至黃新莊
宮門外排立將軍王公滿漢文武大臣及從征官員咸從三品以下滿漢文武官員於
行宮前跪迎如初儀
駕還行宮凱歌樂止衆皆退四十一年四月平定兩金川將軍誠謀英勇公阿桂等凱旋恭遇
皇上巡幸山左詣
闕里告成
回鑾行郊勞禮奉
諭朕於本月二十七日由黃新莊行宮御龍袍袞服乗十六人金漆亮轎用騎駕鹵簿導至郊勞臺其大駕鹵簿即於郊勞處排設所有隨從之王公大臣俱穿蟒袍補褂禮成後仍乗十六人金漆亮轎騎駕鹵簿及鐃歌樂導至行宮用膳更行衣隨從大臣官員及凱旋之將軍大臣官員等亦俱更換行衣隨從朕由行宮乗八人轎至趙興店頭分尖營換車所有二分尖營著移設於廣寧門關廂外其騎駕鹵簿即先赴彼處豫備朕至二分尖營後仍乗八人轎用騎駕鹵簿導行進宮大駕鹵簿宮內無庸再設是日凱旋定西將軍副將軍等及隨征大臣官員兵丁俱甲冑跪迎
上登壇拜
天行三跪九拜禮將軍等及王公以下各官俱隨行禮上御黃幄將軍等及王公以下各官行禮畢將軍等趨
進
御座前行抱見禮
上慰勞有差
賜坐
賜茶禮成
駕還
行宮凡凱旋儀具
大清通禮
受降
天聰七年孔有德耿仲明率部下自皮島航海來歸
太宗文皇帝賞馬二千餘匹陸續接應並備設供帳令暫
駐
東京休息從容來見勿致勞頓既至預設黃幄於渾河岸
太宗文皇帝陞黃幄
御座孔有德耿仲明率各官以次序立二人行朝見禮畢
復近
御座前叩頭抱膝見次各官行三跪九叩禮乃大燕以金
巵酌酒
親賜之燕畢各賜蟒袍貂裘鞍馬弓矢等物封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崇德元年大封諸王時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二年
太宗文皇帝
命致書切責朝鮮國王並齎
敕文往諭朝鮮國王服罪請降於是禮臣擇漢江東岸築
壇設黃幄
聖駕出御營奏樂渡江登壇設鹵簿如常儀朝鮮國王率文武羣臣歩行來朝遣官一人迎於一里外引至儀仗下
太宗文皇帝降座率朝鮮國王及羣臣對
天行三跪九拜禮還座該王率羣臣伏地請罪行三跪九
叩禮畢
命該王班次坐於左翼和碩親王之上朝鮮王長子坐於左翼貝勒之下次子三子坐於右翼貝勒之下乃
賜燕盡還其俘
賜該王王妃及三子大臣貂裘等物率衆謝
恩畢
聖駕還御營
康熙三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駐蹕中拖陵撫逺大將軍費揚古奏報𠞰滅
噶爾丹於昭莫多之地遂
命安插厄魯特降人於邊外
諭駐扎歸化城安郡王等著往阿巴該西喇穆楞之斥堠於大兵進斥堠之前暫行駐扎如有厄魯特潰散逃竄來投降者令其收受又
諭歸化城留大臣一人受厄魯特降人完其夫婦給其衣食如有厄魯特降人分上人下人各給以白金皮衣有差是年厄魯特降人丹巴哈什哈等一百六十口及大將軍送到伊家人一百六十一口均令於張家口外居住其所需衣服食褥著於張家口司官處支領噶爾丹降人憨都等二百四十三口一同暫居張家口外應給口糧仍以張家口倉中所貯米計口頒發又安郡王解到降人厄魯特綽克圖巴圖爾唐古特宰桑等所屬弓箭手一百十有八人喇嘛四人婦女童穉五十四人奉
㫖著給綽克圖巴圖爾唐古特宰桑茶飯衣食帶此兩人赴安郡王所令酌發此次降人於厄魯特內配以䝉古兵收服厄魯特之離散者其厄魯特降人家口著善為防䕶還至張家口外與丹巴哈什哈等一同安插沿途給伊等行糧駐劄後照常給以口糧三十六年滅噶爾
丹有阿喇卜坦等率部衆歸降
諭以德意並加奬賞
乾隆十四年經略大學士忠勇公傅恆平定金川番首莎羅奔等乞命投誠泥首請罪經略奉
詔受降遣命番衆於軍門外除道設壇鋪陳供帳至時經略升帳出征大臣等同至營門莎羅奔等率衆喇嘛及頭人番衆跪迎皆服鮮衣舉香作樂至經略帳下俯伏經略責以抗拒之罪示以
朝廷如天好生之恩皆泥首伏辜畏威懷徳經略遂大
書露布馳告
京師是年定受降之儀凡克捷受降軍營應飛章入告得
㫖允降乃大書露布傳示中外築受降壇於大營之左壇方南向壇以南百歩許樹大旗書奉
詔納降字降者至兵部官率引立旗下經略大將軍出營鼓吹聲礮㕘贊大臣及各官皆隨行兵部官命降者於受降旗旁北向跪匐伏候經略大將軍登壇鼓吹聲礮㕘贊大臣及一品大臣分翼僉坐隊伍將領等官分兩旁肅立其餘官校兵丁分班排列兵部官引降者抵壇前匐伏經略大將軍宣諭
德意訖酌加賞賚軍門鼓吹降者泥首叩謝而退儀具大清通禮
獻俘
雍正二年
命將討平青海解送俘囚至
京師擇日獻俘於
太廟
社稷
乾隆十四年議定獻俘之儀凡出師克捷如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之禮以獻俘於
太廟
社稷二十年六月擒獲叛逆巴朗孟克特穆爾並雍正
年間叛逃之羅卜藏丹津獻俘於
太廟
社稷悉如雍正二年之禮十月平定準噶爾擒獲達瓦
齊獻俘行禮亦如之儀具
大清通禮
受俘
康熙三十六年王師大捷哈宻擒厄魯特噶爾丹之子色布騰巴爾珠爾俘獻於
駐蹕之神木縣
聖祖仁皇帝御行營一等侍衛學士以上諸臣侍立解俘將校引色布騰巴爾珠爾入伏地不敢仰視遂遣送
京師遵
㫖拘禁於理藩院仍支給食物旋奉
㫖赦而不誅四十年宥釋授以一等侍衛給之妻室
雍正二年平定青海
世宗憲皇帝御午門受俘是年定獻俘次日行
受俘禮儀注
乾隆十四年定出師克㨗於獻俘次日行受俘禮均如雍正二年之儀二十年六月擒獲巴朗孟克特穆爾羅卜藏丹津以俘來獻
皇上御午門受俘悉如雍正二年議定之禮有赦而不
殺者奉
㫖釋縛交理藩院十月平定準噶爾擒獲達瓦齊皇上御午門受俘行禮宥罪儀與二十年同二十五年
正月平定回部函霍集占之首以獻
皇上御午門受俘馘四十一年四月平定兩金川生擒逆酋索諾木等七人並函送逆酋僧格桑首級獻於
闕下
皇上御午門行受俘禮是年奉
諭禮部等所奏二十八日受俘儀注將軍等應入百官班內在午門前行禮但將軍等於郊勞及凱燕兩次俱有行禮之處受俘時將軍及自軍營回京之在御前乾清門行走者俱著扈從登午門樓不必入班行禮止須令福康安帶領押俘將校等在午門前行禮其儀注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杜典有天子諸侯大射鄉射一條蓋據周禮射儀自天子以至卿大夫制咸備焉顧自漢以後其禮久廢間有舉行如唐開元禮宋史禮志明集禮所載大射儀亦徒效其儀節而於游藝觀徳之實意均未有當恭惟我
列聖家法相承世守滿洲舊制肄勤尚射
太宗文皇帝垂諭煌煌
皇上立碑箭亭鐫示子孫典至鉅也意良深也
聖祖仁皇帝神勇天錫於
行圍
閲武之時每
御天弧發無不中一日內射三百一十八凡外藩之隨侍者咸相視慴服以為自來神射所未有又
命大臣侍衛等更番校射按第行賞垂為定製我皇上法
祖肄武毎
幸木蘭行圍
御箭射中虎豹熊羆應即仆者無日無之
記注所書不可勝數嵗時
命射
親御弧矢俾萬衆觀瞻知所效法常於
大西門集近侍諸臣校射
上連發二十矢中十有九是蓋出
聖徳之緒餘而
多能天縱
神明獨擅超絶萬古矣至若侍衛官員每年隨圍必先
期集射
掄其能中鵠者優給路費又
巡幸所至
閲射頒賞並定十五善射之制皆於習勤示惠之中寓序賢選能之意視古射禮為益精矣又豈在虛文縟節之末哉謹闡載大畧其前典所有大射鄉射諸儀從刪節焉
馬政〈馬祭附〉
〈臣〉等謹按杜典有馬政一門旁註馬祭附其所述馬政祗周禮夏官數條而以隋唐馬祭附後凡歴代之沿革得失均未及焉伏考我
朝馬政之善為從古所未有如上都達布遜諾爾達里綱愛大凌河各牧塲則上駟院掌之張家口外左右兩翼各牧塲則太僕寺掌之加以分給䝉古諸部落滋牧者其數共二十萬有竒嵗有孳生隨時増額至於滿漢各營及各省驛遞塘站皆月給馬乾銀各就所在分飼其數亦二十萬有竒均資實用凡皆以時損益立定科條詳見兵典茲不具綴謹仿杜典之例敬稽
欽定大清會典首載上駟院所掌內外諸廏以供御用者政悉具焉蓋即周官校人所謂王馬及十有二閑之制也次太僕寺所掌諸牧塲均齊賞罰之政亦即所謂趣馬贊正良馬之制也次附以禂馬之禮又即甸祝之掌所謂為馬禱無疾者也以杜典條制相合故仍其名焉
國朝定製設上駟院掌在京內廏外廏及邊外各牧塲之政內廏設於
皇城凡
御馬廏一副馬廏一俱隨時增減無定額仗馬廏一馬三十匹川馬廏一無定額公馬廏五馬各二百匹駕車馬騾廏二馬各五十匹騾各五十匹其應差馬三十匹附各廏駝百匹附公馬五廏外廏設於
南苑
御馬內馬〈備 御馬之選及充 皇子乗騎〉廏六無定額其應差巡羣馬附各廏各三十匹⿰河公馬廏一馬二百匹凡
御馬中有不馴者汰入公馬廏
上乗御馬闕以內廏
御馬補內廏
御馬闕以外廏
御馬補外廏
御馬闕簡內馬之良者奏補仗馬及祭
神受釐四色馬闕行取大淩河良馬充補川馬闕行崇文門稅務駕車驘闕行戶部轉行左右翼稅各監督買補駕車馬闕以公馬補公差及應差馬闕彚數行各牧羣總管取補
京城各廏每年於四月朔以公馬四百匹就草張家口外限九月朢回廏先一月奏遣侍衛二人率廏長廏副經理出入
南苑六廏內巡羣馬即於
南苑就草出入期如之內廏駝以五十匹就草上都出入期亦如之內扎薩克𫎇古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及喀爾喀厄魯特青海朝鮮等處嵗貢馬駝由理藩院具奏送上駟院行知掌試
御馬大臣侍衛會同選驗不入選者交理藩院給還入選者行廣儲司如例給賞駝發內廏馬發
南苑六廏牧養又喀爾喀哲卜尊丹巴胡圖克圖嵗貢馬駝陜西岷州衛二十四寺畨僧嵗貢馬均由理藩院咨送發各廏芻秣應管之大臣率本院侍衛詣廏驗試驗
御馬內馬公馬之屬列其等次以
聞乾隆二十二年以後哈薩克巴達克山愛烏罕諸部
先後遣使貢馬其尤者則
御定嘉名餘皆分入各廏每日供直以內廏
御馬四匹齊其毛色具鞍轡列於院門外
駐蹕圓明園以六匹豫備如前每嵗
秋獮豫於春月驅馬至喀喇河屯牧養備用
聖駕啟鑾日以十馬備
上乗御由掌
御馬大臣奏請於
御馬內馬中簡其尤良者以從其需用駕車馬公馬及槖駝之數附疏以
聞由院奏遣卿及侍衛各一人掌
御馬侍衛一人沿途監視支放芻菽凡扈從之尚茶尚膳各執事官役及內監所乗之馬由所司行院如數以公馬撥給回日繳院如不足具數行兵部以八旗官馬撥給遇
皇子公行撥給官役應乗公馬如之每嵗四孟月敬
神各用青白馬二敬畢交會計司變價
皇子分封初祭
神薦以馬婚禮以馬充賞公主下嫁給馬生子彌月以馬充賞設太僕寺掌左右兩翼牧塲之政左翼四旗牧塲在張家口外東北一百四十里拉拉尼敦井右翼四旗牧塲在張家口外西北三百十里齊齊爾罕河各該翼騍馬騸馬遊放其中彼此各有定界不得侵越亦不許私自墾種定為牧課騍馬羣每三年均齊時比原額滋生多者有賞少及缺額者有罰騸馬羣均齊時倒斃少者有賞倒斃多者有罰其馬駒內得調習馴良者進
御廏備用
禂馬之禮順治年間定每嵗春秋二季禱馬於
神第一日早以絳帛繫
御馬鬛尾凡七十匹〈乾隆四年減定三十匹〉晚以青帛送大凌河騸馬羣繫三十匹次日早以絳帛晚以青帛送大淩河牝馬羣繫絳帛者干三百匹青帛者二百七十六匹
日月食救䕶〈直省附〉
〈臣〉等謹按杜典以合朔伐鼓入軍禮蓋以古者救日月太僕贊鼓實夏官之屬也今考
大清會典所載日月食救䕶儀並用伐鼓謹從此例載
於軍禮之後並以直省救䕶儀附焉
順治三年定日月食救䕶儀日食前期由禮部具題在京文武各官均赴禮部救䕶分行直省各官均於本衙門救䕶
康熙七年定月食於太常寺衙門救䕶十四年定日月食歸欽天監職掌前期欽天監推算分秒時刻奏
聞禮部分行直省各官均於本衙門救䕶至期禮部遣司官一人前往觀象臺督同欽天監官測驗所食分秒仍令欽天監奏覆是年定日食集禮部衙門救䕶儀又定月食集太常寺救䕶儀六十年議定閏六月初一日日食欽天監推得
京師
盛京朝鮮日食四分五分餘者救䕶其日食二三分者皆不頒行六十一年奏定本年十一月十五日月食凡無執事之九卿詹事科道等官咸素服前往太常寺行三跪九叩禮不作樂仍擊金鼓救䕶雍正十三年奏定本年九月初一日日食各官素服赴禮部救䕶如儀
乾隆二年奏定日月薄蝕官員齊集祗跪救䕶所以謹
天戒嚴對越也但自初虧以迄復圓為時久暫不等每見應齊集各官多有因不能久跪推託事故不能齊集者或有年老衰病跪久委頓不能支持者又或徙倚蹲踞有礙觀瞻事闗典禮豈容褻越請將吏戶兵刑工五部分為五班及文武各衙門亦各分配班次附於五部每班令禮部堂官一人領班祗跪禮部都察院監禮等官及鴻臚寺贊禮等官亦輪流更換初虧復圓行禮時五班官員咸就班行
禮初虧行禮後五班官員內除年老不能久跪者退立外餘均輪替其更替之人暫退祗候勿使讙譁笑語其祗跪官員務必整齊嚴肅敬謹從事倘有託故不到及怠玩失儀者監禮官即糾㕘照例議處庶齊集各官無不祗畏恪恭始終無怠七年四月十五日月食二分一秒照康熙六十年之例均不頒行又議定救䕶日月食止擊鼓鳴金毋庸作樂十一年
諭月朔之期朝臣例具補服若值日食仍具補服殊非敬畏之意嗣後月朔如遇日食皆常服永著為例十三年禮部奏准月食為月入地影本體失光故各省見食分秒皆同日食為月體掩日日距地逺月距地近人在地面有東西南北之殊故各省見食分秒各異舊例月食三分以上按各省見食時刻頒行日食三分以上按各省見食分秒時刻頒行不及三分者均不頒行但日體光盛人難仰窺月體光清人所共覩或遇輕雲薄霧日色亦有淡時若食在三分以內不預行傳知恐觀者致生駭異請嗣後凡遇日月交食無論一分以下及二分三分皆由欽天監前期五月具題請
㫖敕部通行直省
盛京各衙門並朝鮮國一體欽遵三分以上者救䕶不及三分者不行救䕶仍繪圖進
呈十四年
諭凡日月交食授時者原可推算而得舊制交食分秒時刻頒行各省不及一分者不行救䕶後定為三分以上方行救䕶又經禮部奏定不見食省分並不及三分者皆不行知夫不先期行知則二三分者原可見食將致反生疑駭不以為靈臺失占即為有司怠事非所以克謹
天戒也嗣後仍循曩制一分以上者即令救䕶前期五月具題請㫖無論見食不見食省分皆頒行其不見食
省分不必救䕶三十七年禮部議奏嗣後遇有救䕶典禮各部院滿漢堂官照常齊集外如該衙門堂官俱有兼管行走之處不克一體入班仍須酌以司官一員前赴行禮以符體制其該司官等並請責令各該堂官確查除有差使外所有每司滿漢官員屆期均嚴飭齊集不得僅以四五人或二三人充數倘有概入直本署及託別項事故者嚴加㕘處四十七年七月
諭禮部具題本年八月十五日京師月食百官朝服齊集太常寺行救䕶禮一本雖係照例具題但日月薄蝕究非經行常度向來朕遇此等事皆於宮中素服拈香行救䕶禮百官齊集救䕶亦應素服將事以合奏鼓之義嗣後如遇日月食當應穿朝服之期亦著用素服行禮著為令儀具
大清通禮
〈臣〉等謹按杜典軍禮之末有儺一條雖索室驅疫本周官舊制而近代皆不行之今考
大清會典亦未載時儺之制謹從刪去
皇朝通典卷五十九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