禘袷议(上元三年十月太常礼院)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禘袷议(上元三年十月太常礼院) 
作者:阙名
本作品收录于《全唐文/卷0975

禘、祫二礼,俱为殷祭,“祫”谓合食祖庙,“禘”谓禘序尊卑。申先君逮下之慈,成群嗣奉亲之孝,事异常享,有时行之。然而祭不欲数,数则黩;亦不欲疏,疏则怠。故王者法诸天道,制祀典焉。烝尝象时,禘祫如闰。五岁再闰,天道大成,宗庙法之,再为殷祭者也。谨按《礼记·王制》《周官·宗伯》,郑元注解,高堂所议,并云“国君嗣位,三年丧毕,袷于太祖。明年禘于群庙。自尔已后,五年再殷,一祫一禘。”汉魏故事,贞观实录,并用此礼。又按《礼纬》,及《鲁礼·禘祫注》云: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所谓五年而再殷祭也。又按《白虎通》及《五经通义》、许慎《异议》、何休《春秋》、贺循《祭议》,并云三年一禘,何也?以为三年一闰,天道小备,五年再闰,天道大备故也。此则五年再殷,通计其数,一祫一禘,迭相乘矣!今太庙禘祫,各自数年,两歧俱下,不相通计。或比年频合,或同岁再序,或一禘之后,并为再祫,或五年之内,骤有三殷。法天象闰之期,既违其度;五岁再殷之制,数又不同,求之礼文,颇为乖失。

说者或云:“禘祫二礼,大小不侔,祭名有殊,年数相去。”祫以三纪,抵九而合,禘以五断,至十而周。有兹参差,难为通计。窃以“三祫五禘”之说,本出《礼纬》,五岁再殷之数,同在其篇,会通二文,非相诡也。盖以禘后置祫,二周有半,数以全数,谓之三年,一闰,只用三十二月也。其禘祫异称,各随四时,秋冬为祫,春夏为禘,祭名虽异,为殷则同,譬如礿、祠、烝、尝,其体一也。郑元谓“祫大禘”小,《传》或谓“祫小禘大”。肆陈之间,或有增减,通计之义,初无异同。盖象天之法,相传久矣!惟晋代陈舒有三年一殷之议,自五年、八年又十一、十四,寻其议文所引,亦以象闰。五年一禘,又奚所施?矛盾之说,固难凭也。

夫以法天之度,既有指归;稽古之礼,若兹昭著。禘祫二祭,通计明矣。今请以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四月禘,至辛巳年十月祫;至甲申年四月又禘,至丙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四月又禘,至辛卯年十月又祫。自此五年再殷,周而复始。又禘祫之说,非唯一家,五岁再殷之文,既相师矣,法天象闰之理,大抵亦同。而禘后置祫,或近或远,盈缩之度,有二法焉:郑元宗高堂,则先三而后二;徐邈之义,则先二而后三。谨按郑氏所注先三之法,约三祫五禘之文,存三岁五年之位以为甲年既禘,丁年当祫;己年又禘,壬年又祫;甲年又禘,丁年又祫,周而复始,以此相承。祫后去禘,十有八月而近;禘后去祫,三十二月而遥。分析不均,粗于算矣!假如攻乎异端,置祫于秋,则三十九月为前,二十一月为后,虽小有愈,其间尚偏,窃据本文,皆云象闰。二闰相去,则平分矣;两殷之序,何不等耶?且又三年之言,本举全数,二周有半,实准三年,于此置祫,不违文矣,何必拘滞,隔三正乎?盖千虑一失,通儒之蔽也。徐氏之议,有异于是,研核周审,最为可凭。以为二禘相去,为月六十,中分三十,置一祫焉。若甲年夏禘,丙年冬祫;己年夏禘,辛年冬祫,有象闰法,毫厘不偏,三年一祫之文,既无乖越;五岁再殷之制,疏数又均。校之诸儒,义实长矣。今请依据,以定二殷,豫推祭月,周而复始。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远远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