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洲集/卷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六 老洲集
卷之七
作者:吴熙常
1892年
卷八

[编辑]

与权兴之中业

[编辑]

煕常白。兴之足下。煕常曩岁一见足下。虽未得与之从容晤话。见足下动止有常。言语不苟。固已心识禀质之近道而不能忘也。近者足下绝意荣进。专心为己。笃志而力行。士友之从南来者。无不言足下之好学。煕常自闻此言。不觉其一喜而一愧也。呜呼。世级降而师友道丧。人不以学问自立。学问之名。几绝于世矣。古人恒忧后生之无好学者。然岂如今日之甚也。挽近以来。声利愈炽。士趍益下。举世靡然。炎劫煕穰。不复知有民彝物则之重。而孔朱门庭。将未免丘墟。宁不痛心哉。间有气清资粹。志于古道者。不特不加奖掖爱护。必訾謷不容而后已。故或低回顾望。欲为而不能有为者。煕常亦尝见之矣。今也足下以美质。诚心志学不为世挠。慥慥焉进修。吾知其承家学而必有成。安得不以喜也。煕常自年十三四。粗习父兄之训。知善之可好。恶之可恶。谓古人可学而能。而暴弃之为深耻也。但受气甚驳。偏滞昏钝。难以造道。而早为铅椠小技所沉溺。意思每患徇外。近日虽觉其为害不浅。喜猎宿想。终未能尽除。且处在京华。耳目所接。不离于俗人俗事。纵知俗之害道甚于异端。始则妄欲立异而自拔。一遭人讥笑。本领不立。内之不足以抵外。未免此心沮缩。竟乃骎骎然与之俱化。如此而欲免为小人之归也难矣。此所以继之以愧也。煕常闻之。昔夫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程子释之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夫为己者。欲得之于己也。为人者。欲求知于人也。而公私理欲。于斯判矣。故古之学者。用工于心而达之于身。致修于身而推之于人。然其所务者内。而卒乃外不遗。所修者身。而终又及于人。然初未尝有务外为人之意也。后世学者反是。不汩溺乎鄙近。必径自高大。高大者。不知学之真切做乎心。鄙近者。不知道之广大备乎身。或忘之而无进益之实。或助之而无自得之趣。其不背公理而循私欲者几希矣。惟足下先明乎内外名实之分。居敬穷理。实有诸己。不为气所胜习所夺。发轫正路。卓然有立于诚明正大之域。则士之追逐荣利者。亦可以观感矜式。而斯道庶几其有赖矣。岂不休哉。然积厚于己而后。能告诸人。今煕也无铢毫之有诸己。而乃敢为足下勉焉。古人所云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者。其此之谓也。于是乎又有愧矣。然仁者多恕。庶谅其愚而不相遐也耶。无由合幷。一吐心肺。临书益觉悁结。乞勿金玉其音。亟以自修緖馀。警此昏垫。区区之幸也。伏惟至沍。学履清迪。不宣。

答权兴之

[编辑]

风日清和。圆魄淡荡对之。增我伊人之思。即承手帖。恭审此时。占毕气味超胜。区区佩慰曷已。煕常家居多冗挠。大约非胶扰别昏昧。二者相仍反复。看文字浮泛无得。较旧殆甚。殊可叹也。盖我东风气柔弱。其赋人也。率多脆软柔懦。而少刚毅坚确。故有志之士。每患志气渗淡衰飒。而无直前勇往之美。今日吾辈所相勉者。宜莫先乎刚德。而顷书诵献温温恭人。惟德之基者。窃覸高明向道忒早。植立牢固。有时所长还为所困。或有执滞崖异之病。终欠温和平实之象。深恐进修之际。有所偏倚。故聊以奉䂓。非欲倚阁刚毅也。今蒙多少剖教。切中仆之病处。警发多矣。宁不知感。晦前如无事故之绊惹。欲溯汉水。一至幽庄。以图旬日之会。可得面究。千万不宣。

答权兴之

[编辑]

霖霾浃旬。块居鲜悰。此际益劳驰想。巍牍忽坠。披复神豁。况审比者学履冲迪。勉进之示。反复谆切。可见吾兄向学不懈。有以及于人者。不觉感叹。自顾质亏习痼。无望进益。恐终为相知之羞。然于游从之地。欲见学业之成。此怀固耿耿无间于寤寐。愿勿得少为足。益加展拓充阐如何。寄示先夫人遗事。盥手擎读。怆怀难胜。其禀质之美。德行之懿。超出簪珥。可以作范于闺阁。而高文又质悫简当。尽足以揄扬幽光。钦叹钦叹。点窜之教。文字自成体裁。无痕瑕可指摘。然试徐玩而有见。谨当效愚耳。曩者归路。与闵参奉公著氏邂逅同行。甚相驩如。此丈德器淳重。言论平正。且蔼然乐劝人以善。如得游从。资益必弘多。顾今儒门衰败。士友之卓然。可托以切偲。如此丈者。盖无几人矣。日后老兄若途骊上。须图盍簪而勿虚过也。煕常属苦暑疾。且荆病作扰。有时披展旧书。心目不相凑。昏气又相侵。每自掩卷疚叹耳。不宣。

答权兴之

[编辑]

示教执滞崖异。初学易有此等证候。而比之悠缓柔懦。虽似有胜。其作于事。害于心。亦不少也。昔栗谷先生。容受人言。物我无间。气像和平。此龟峰所以深服而赞叹也。学者须理会此等气像。不可徒以执滞崖异为高也。学之不进。善之不扩。固多由于斯二者。二者之病。又未始不由乎自私。若一任之而不之察。则其为害于进修也。有时甚于悠缓柔懦。未知此意不悖于理否。剖教是企。

与权兴之

[编辑]

小雨催枫。令人起山中之想。此时静里温经。日有真趣。煕常离亲之久。阅一炎凉。安信亦不能频承。焦惙不可形喩。自念不能刻意读书而标榜先加。是为可恶。且家中多劝之应举。夏间始随人做小科终场。文字志气。未免流徇沮散。奈何。始也谓义疑之体。依㨾经书。犹有贤乎诗赋之一于浮薄。遂舍彼为此。近且思之。原初以义疑试士。其意必不徒然。而后来士不古而弊日滋。专事剽窃取给于一时。不有丝毫真实理会底意。要之恐终归于慢圣弄经之科。是则诗赋之反不若也。大抵科举之文。抽黄对白。媚悦人眼。正朱子所谓伎俩愈精。心术愈坏者。而近世则往愈甚焉。浮靡尖巧。佻轻促急。不惟媚悦人眼。专务欺眩主司。不如是则不得备数于举子之列。故竞相仿效。滔滔然沦胥。苟使古人为之。妨工夺志。犹不暇患。而患其文之贼夫德性也。向因人闻老兄亦欲赴司马试云。信否。老兄既早有志于斯学。不如煕常之扰攘游泛。如非亲意所欲。则亦不必勉强为也。却恐迟徊歧路。蹉失时辰。须一意此事。牢定脚跟如何。窃见近日一二士友质美有志者。却为科举所累。往而不返。岂胜慨叹。以是所望于吾兄者。不得不益深且切矣。自馀匆匆不能既。惟愿对时珍爱。

与权兴之

[编辑]

轻轻收敛。略略提撕。即朱先生语也。此语最好体认。盖常人之心。每患放逸昏昧。二病反复相因。收敛者。摄其放逸也。提撕者。唤其昏昧也。然心是活物。亦不可过为着意用力。故曰轻轻略略。而于勿忘勿助之间。自有妙谛。只在当人吃紧出来耳。近看此语。心窃喜之。因书以及。试早晏体会如何。

与沈眉老能秀

[编辑]

礼废久矣。而近俗尤不讲冠昏之礼。至如昏日之妇家择定。实有违于阳倡阴随养廉远嫌之义。狃于习俗。人莫有矫之者。可叹。今吾辈子女成亲。而既欲行亲迎之礼。当先从此理会。日子自弟家涓吉。前期相报。未知能无妨掣否。玆先奉禀耳。

与沈眉老

[编辑]

自郊而江。音徽愈邈。瞻言憧憧。只劳心曲。寒沍比剧。伏惟动止毖重。闲居有何工夫。乐而忘忧。惟读书一事。舍此心无凑泊。而易失其正矣。消长成毁。莫非命也。何怨何尤。但当修在我者俟之耳。敢恃知照。聊此披露。庶谅微诚也。煕常迩来忧病相仍。蠧鱼活计。亦不能惟意。浩叹。自馀难既。统希神会。

答赵国珍镇球

[编辑]

情与才地头果相似。合有分别。情属性才属心。情者性之发也。其发之者气。而气即心之灵也。才者心之用也。其所用者理。而理亦性之真也。情与才本非判然二物。而所指而言者不同。指其恁地发出。则曰情而属性。指其主张运用。则曰才而属心。然理无为而气有为。性则理也而不能自立。依气而形。故其所主张与运用者。皆气之能。而是所谓才也。非气何以主张。亦何以运用。然是心由于性。非性分之外。别有所为也。故曰性既善则才亦善。然为物欲所陷溺。则是才也不能充之于理义之善。偏长于智巧之私。悟理践义者才也。机变饰诈。亦不可不谓之才也。而特人性善。为善乃才之本也。故曰才之初无不善。初之为言。犹本色也。来谕谓性与才一也。性与才虽不可判然相离。亦不可混而一之。若混而一之。则理气相杂。体用相蒙。故凡看经义。须先辨主客。庶不失本旨。如性是理气之合。有主理而言本然之性是也。有主气而言气质之性是也。此虽非二性所主。而言者不同。故气质不可唤做本然。本然亦不可唤做气质。然则才亦虽不外于性。所主而言者乃气之能。则谓之性与才一者其可乎。孟子则脱却气。直指其发用中善一边。故曰专指其发于性。程子则拈出气。以明智愚善恶皆由于才。故曰兼指其禀于气。孟程两夫子之说。虽各有攸当而不相悖。然朱子以程子为密者。以其发挥气也。且集注以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结之。朱子之意。亦可以见矣。乌可过嫌其离乎性。强以归之于理也耶。

答赵国珍

[编辑]

日前惠书。冗扰稽谢。又此辱伻征复。极赧疏慢。即惟日间穷沍。雅履贞休。区区瞻溯。仆依旧慵散。而属玆岁暮。意緖益兀兀。彻字之义。书论面讨。而尚剌谬如此。甚矣人见之难齐也。来谕所谓通谓通于夏商也。均谓均其耕收也。一彻字兼看两义者。骤看虽似周全。然细究文义。恐牵强非正义耳。通与均俱属乎通作计分上。不可以分之。分之则殊没二字相须之意矣。夫不分彼我之亩而通作。则虽有死丧疾病而农不废也。计其百亩之数而均分。则不以力之多寡而分有加损也。且九百亩之中。沃瘠各殊。收随以不齐。此周人之所以必用彻法。既通其力。又均其分也。如各私其亩而作。则其收也亦将各收。何以云计亩而分。故通与均去一不得。此朱子所以以二字训也。如是而犹可分属于两意耶。尝看论语有若盍彻章。集注云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观于此。彻之义。尤岂不分晓乎。周人虽用夏商贡助之制。通作计分。而自为周之制而有彻之名。此亦周之所以监二代而善者欤。不宣。

答赵国珍

[编辑]

别后三辱手书。属意良厚。每缘便遽。不能细复意中言。徒有悠悠之思与日俱积。仆之于足下。猥以臭味之不遐。过荷爱予。以仆年来丧威震剥。志气摧沮。稍得扶竖者。多资足下之警起耳。然仆之所以期望于足下者。岂止斯哉。数年以来。见欣阻恋。过从殆无虚月。相知亦以随挚矣。然夷考交际。其能免于浮慕者几希何也。合席晤话。情有胜而无砭愆告过之实。书尺反复。谦有馀而蔑责善勇往之意。只是苟且因循。而于道犹远矣。噫。士之不讲友道久矣。欲讳己过。则先讳人之过。欲护己短。则先护人之短。以意逆志。互相盗闪。甚者相与为之文其过而饰其短。吾辈亦习惯见闻。骎骎然入于其中而不自觉耶。若此而求切偲之益。奚异适燕而南辕也。此仆之所大惧也。尝覸足下天资粹洁端谅。有近于道者。而况早岁求志。进修不已。何患乎无成也。然窃以其长揣絜其短。或少朴茂之质渊弘之量欤。求备则然也。愿敦厚其质。恢拓其量。毋恃其所有馀。勉益其所不足。勤以聚业。刚以行志。卓然立于诚明广大之域。如仆愚陋。亦卒赖提撕之力。分寸跻攀。获免污下。岂非至愿大幸耶。今仆之倾泻至此者。正欲改辙于今之俗。而效古人之忠告。又有以求报耳。惟足下何以诲之。望须指发病源。痛加砭箴也。溽暑比剧。仰惟履玆侍奉为学珍毖。姨从一疾祟暑委枕者几月矣。病中不得趱课看书。稍欲宁谧省事。收摄心神。或有一念之向里。旋即亡失。一日之间。不知其几出入。固无足为相爱者道。只自感慨而已。千万只冀亢炎加爱。

答赵国珍

[编辑]

来谕缕缕。非不赡鬯。但所谓子约析道义与气为二云云。殆明者之失于照勘也。苟其析二则何须乎辨。而惟其合一也。故朱子历叙子约书中之言。末乃结之曰若果如此。则孟子不当下一配字。以离二者合一之本形。而又以气为主。以倒二者宾主之常势也。朱书止此。盖配字二物相对为配之意。则可见道义与气二而非一也。以其为气也一句先之。则可见主气而不主道义也。虽浩气养成之后。道义与气泯然为一。而道义实为之主。然举始终而言。则立言之序。自不得不如此。而来谕所云其微意可知者。抑谓何也。大抵朱子离二也。故孟子本章章句曰。人能养成此气。则其气合乎道义而为之助。又曰无此气则一时所为。虽未必不合于道义。其体有不充。此果合而为一者乎。子约合一也。故其言曰道义本存乎血气。但无道义则此气便馁。此果析而为二者乎。子约不识孟子立言之旨。而必欲主道义。故其言自归于合一。高明不察朱子辨吕之意。而不欲离道气。故反谓子约析二。窃恐所以攻子约者。适足与之同科也。且所谓连排三句一意云者。子约既合道义与气为一。而无是之是。为指道义。则其意若曰配道义之气无道义。则配道义之气便馁云也。如此则岂不只是一意乎。子约之欲归重于道义者。意非不善。揆以合下本旨。则不啻远矣。故朱子所以明辨其不然也。形而上下段所谕。亦悉雅意。既分就地头。各言体用。则不必如是相泥看。来谕端緖纷纭云云。窃恐思之过也。试更体究。

与赵国珍

[编辑]

昨书见谕朱夫子急策疾趍一段语。开警良多。然吾辈既无一节痛下工夫。可据以为田地。只是占便较计。习成闲懒。咄叹懊憹之际。光阴之迅又如许。骎骎然已老大。其势不进必日退。若使在紫阳当日。其所以施教。果如何耶。论语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朱子释之曰。友直则闻其过。盖益者三友。而惟直居先。则直为最重。直之义非一。而特释以闻过。则过为最切。反复于孔朱垂训之意。则友道斯可见矣。煕于贤。虽非朋友。实有切偲之义。所愿岂不在于胥修共济。偕至于道者耶。曩年贤在𬇙城。煕尝因书举起话头。其意良非徒。于其后相继居忧。茕然含恤。不复及此事。倏忽已十馀星霜矣。如煕者。不孝愈积。凶祸愈酷。情穷理极。宜即灭死。苟活至今。其顽愈甚已矣。犹于朝夕攀号之馀。不无一念之向里。拨哀对卷。庶冀得其扶接。而旋即失之。竟不持守。噫。既未能下从。则惟有保养善端。蕲免过戾。粗为无忝之图。而今乃尔其所以生者。足以增其不孝之罪。言之及此。不觉痛心。古人有言曰日用工夫。只在当人著实向前。本不用与人商量。泛论则诚有如此者。然如煕鼎器已亏。收拾不得。日入于小人之域而莫之自拔。则辄望吾人提撕拯救之力者。不得不深切也。仁人之用心恻怛。亦岂不愍然于斯耶。愿贤于煕。隐而心术。显而言动。苟有非其义者。毋谓耘人之田。而痛与镌诲。不少假借。惟恐其不直且切焉。不如是。决非所谓真切磨也。近日讲会。殆比年始有。其所以资警益者不少。然若语其痛切箚著之效则犹远矣。正似朱子所谓大承气证。却下四君子汤者。如何得力耶。辅仁责善。正欲权舆于此。非谓交际之义尽是尔。未知盛意以为如何。区区此言。良非出于一番说过。正泻肝膈。谅之谅之。

答赵国珍

[编辑]

中庸十九章第三第四两节。即指制祭祀之礼之事也。第五节践位以下六句。即继志述事之意也。制礼亦继述中事。而结之以孝之至也。则章句所谓结上两节者此也。至于末节。乃摭出禘尝郊社。发明其义。至为精微而感叹之。欲使人吃紧也。若如盛谕。以此节冒于制祭祀之礼。与第三四节一例看。而不分别得此意。则顿没精彩而意味浅短矣。第二节章句下文云云。即指其下二节而为言。禘尝郊社。岂通于上下看耶。更详之如何。

答赵国珍

[编辑]

示谕汉昭烈临崩。诏武侯君可自取一语。诚有晓不得说不去处。或谓昭烈此语。欲激动他心。以固其辅汉之计。骤看则此言似矣。然昭烈虽有儒者气象。迹其行事。有时不免于权数。而至如与孔明鱼水之契。旷绝千古。几与殷室之伊傅比论。而无毫发可疑。若果如或者之言。则是乃权数之馀习。恐终无实际也。愚则尝以为昭烈平日讨贼之热血苦心。将死益切哀痛惨怛。而不觉其言之如斯也。其意盖知大运将讫。非人力之可为。而大义则不可以拚弃。故设言孺子如不可辅。则虽孔明自取而为之。汉贼决不可两立也。惟此意隐隐在言外。须与武侯出师表。参互以观。庶可得之。每读史至此。想来其心事。而未尝不掩卷欲涕耳。

与赵国珍

[编辑]

近看丽史。有宋使至。举国相庆之文。丽朝人文未辟。若不能知贵华贱夷。而尚能如此。此可见尊攘之义。殆秉彝之所得也。我朝服事皇明。此义炳焕。及至丙子。冠屦例置。三学士,清阴,桐溪诸公。舍命抗义。足以有辞于天下后世。式至今休。夫何近日凡使价之往役虏廷者。稍得其优渥。归辄詑夸动色相贺。已不能无愧于丽朝人。而甚至有媚虏而不知耻。此乃十数年来风气也。何其斁败之至此。实令人有蹈海之思也。且我国之得礼貌于彼虏者。盖以彼虽腥膻。犹知节义之可尚。故伊时诸贤之义声。有似折其胆而服其心。有不敢慢易也。今之一种议论。斥大义为虚伪。大言不忌。当下义理姑舍。可谓阴受其功而忘其本。可胜痛心。触感之发。聊为左右诵闻耳。

答赵国珍

[编辑]

见询困知记论天命气质一段。愚亦曾见之矣。此老于理气源头。颇能究勘。见处尽卓然。但意思偏于合理气而一之。凡于程张朱子理气对言处。辄生疑贰。殊不知天命气质之称。与自家所谓理一分殊。名言虽异。其归则一也。何者。就未发而气未用事。主乎理而言之。则曰天命之性。而初无人物圣凡之异。即理之一也。就已发而气已用事。主乎气而言之。则曰气质之性。而始有人物圣凡之不同。即分之殊也。然理之一。常在乎分殊之中。理一为体。分殊为用。要之是一性。非有以二之也。故愚尝曰以理一分殊论性。虽曰要妙。不如以动静体用求之之愈为简易。而脉络互贯。条理不紊也。盖天地之间。造化生成。莫非气之为。而理实为体于其中。然气则易见。理实难推。故从古学术之差。每缘有见于气而无见于理。所以上下千有馀年。圣学蓁芜。异言横流。至洛闽诸贤。灼然有见于此理之显晦。关斯道之兴丧。于是分别出来。极力发挥。欲使本体之妙。常现在于万事万物之上。此乃微显阐幽之妙道精义。而继往开来之伟功盛烈。亦亶在斯矣。若夫理与气之推上去时。毕竟只一物。在程朱便是已见之昭陵。此老认作自家独得之见。切切较得失于曰一曰二之间。更不体究其忧患后世之至意。惜哉。

与赵国珍

[编辑]

鹿门斥整庵人物之生。莫不有此性。亦莫不有此觉之语曰。如此则明德亦当为人物所同得。大学或问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正在于此云云。亦不得为正论耶。整庵此语。正合思议。未可深非也。盖性是理。觉是神。此神此理。即造化生成之具。有此理则有此神。无此神则无此理。凡赋形于两间者。此神此理。元无赢乏。特以形气有正偏通塞之殊。故发见有种种差别。人则形正而气通。故呈露现行。物则形偏而气塞。故廑通一路。至于植物之无方寸血气者。荣悴开落。亦无往非神理之发见也。神与理妙合无间。神为形气所局则理亦局。程子所谓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者。深有发于一原之妙也。然明德者。神之尊称。明德是神之尊称。五常是太极之分称。尊称者非有等。分称者非有馀。而特举此心全体大用。因人而立名。非物之所可与也。故或问之言如此。此与孟子集注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者。同一语法。盖各随地头。言其不能全之于既生之后。非谓受命被生之初。人全物不全也。若欲执此数语。以证人物所禀神理之不同。则多见其滞于言句而不究本旨也。日前之枉。偶语及此。匆匆不能毕说。致明者之听莹也。玆更布愚见而求教耳。

与赵国珍

[编辑]

微雨解土。春意蔼如。此时气味冲迪。吾辈几年星散。向来入城。隔巷源源。依然昔时之事。而相对苍颜。俱有迟暮之感矣。区区衰颓弛放。无所实作。惟好善一念。自有泯不得者。顾与国珍交好。亦不直亲懿之情耳。令姿睿识。心焉藏之。窃拟以切偲征迈之义。此意固炯炯也。仍念曩以兼山一语举似者。言虽不足。意非偶然。古人所谓禄隐。此丈实有焉。而毕竟成就如彼卓然。若国珍早岁发愿于此事。旋又混迹禄仕。政类此丈。故欲以前哲心事相期勉。而国珍过执谦退。殊为之惆怅久之也。吾党运否。元履已矣。今日人物。回首益渺然。国珍岂宜自轻耶。望须于酬世应俗之际。常自激仰淬砺。勿之流转。且将经传义理。益懋向晦反约之功。晩年德业之成。无愧古人。使斯世有赖。如何如何。

答赵国珍

[编辑]

心迹之谕。剖示切至。警发良多。但窃详兼山此语。以为虽混迹禄仕。心不为禄仕所累云尔。非谓并与外面捡押而弛放为和光之计也。若尔则便是同流合污。将何超然之可言耶。如柳下惠有由由与人偕之和。而又有不自失之守。岂可以此谓判心迹而二之耶。恐左右推之太过耳。顾此荏弱。平日应接。每患流徇。事过辄生忏悔。事至复蹈前非。循环不已。无有了期。只是主宰不立。逐物于外。终不离得胶漆盆中。常自惋叹于中者。向来面讨。亦适因自讼之馀。聊以奉勉。幸以意会之。继此愿有以箴砭也。

与闵元履致福

[编辑]

日昨宠顾。荷意之勤。况神韵之会。有以警此昏懦。私心感慰。不可名喩。伏惟夜回。侍候益毖。弟病状如昨。瞀眩愈剧。若中酒㨾。闷如之何。正心章疑义。昨承诲谕。忙未毕说。虽不能谛悉盛旨。而大槩以谓经文四有所。不必带病看。而以章句不能无者当之。惟不能察一句。乃指示病处。此朱子补经文之意者也。然则经文不得其正。接连有所为言。今若分之有所不以病看。不得其正以病看。则语势已不免崎岖。而不得其正之所以为病。又无来历曲折。此愚陋之见。不能无疑于明者之言。玆略疏所疑而奉质耳。窃意章句人所不能无者。指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而言。夫正心之工。本非欲绝此四者。故首揭此言。若或问所谓非以心之应物。便为不得其正。而必如枯木死灰然后。乃为得其正者。正谓此也。章句一有之释有所四者。既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或有之。便不得其正。若语类所云偏重留滞期待三者。乃有之之事。而即所谓有所也。故愚尝曰有固非病。而有所即病。经文有所之所字。章句有之之之字。当着眼看。而章句不能无一有之之间下一然字。极有情意。虚心讽诵。庶可犂然也。若夫不能察。与下文必察乎此相叫应。盖此章言病而不别言工夫。故朱子拈出察字。开示用工之方。而下章与此章立文命意。大抵相似。故下章章句。亦用察字为训。所谓补经文之意者。其以此欤。今此所论。非敢自信己见。聊欲因此。获承緖论。以开其惑。如未当理。乞赐砭诲。不宣。

答闵元履

[编辑]

今者论辨之关键。不出乎于经文讨病与不讨病。有所之包三事与不得包。不能察之主病与主工夫也。苟能于斯三者沕然。则自可归一。谨具条禀。更冀剖晣耳。

此章之有所。为心不正之病。下章之辟。为身不修之病。而此章之有所。在四者之上。下章之辟。在五者之下。此虽可疑。然有所倒说而病在有所上。辟顺说而病在辟上。何由知其然也。以其倒说也。故四者下承以则字。以其顺说也。故五者下承以而字。试将此二字。换置于上下章。则便说不去矣。反复详玩于此。旨意自可晓然也。且此章心与物接而病在内。故曰有所。下章身与物接而病在外。故曰辟。然才有所。心便不正。才辟。身便不修。修正身心之工。惟在于去辟与有所。立文命意之相似者。其在斯欤。

语类曰。心才系于物。便为所动。所以系于物者有三。事未来。先有期待之心。或事已应过。又留在心下不能忘。或正应事时。意思有偏重。都是为物所系缚。便有这个物事。此下到别事来到面前。应之差了。即或问所谓回头错应人是也。恐当以三不看矣。此段论有所最详备。历举三者。继之以都是为物所系缚。便是有这个物事者。非有所之意乎。夫留滞期待之属有所。固不难知。而惟应事时偏重。若不可以有所当之。然应事时。苟能随物随应而应之中节。则吾之胸中。自无这个物事。若或应之偏重而为他所动。则岂非吾之胸中。便有这个物事乎。以忿懥一事言之。可怒在彼。吾怒之中节而已。则吾无与焉。吾怒之过中。则是吾故有也。默会于此。有所之包三者。庶几可见矣。且况三者必相因而生者哉。故学者须认此相因之几。方可下密察之工也。

夫不能察。故诚有是病。然有是病而不能察。又无以去是病。且察字终始工夫边字。若以不能察不加察。谓但为主病言。则非特意味浅短。恐终非章句本意。何者。此两章上下诸章。莫不言工夫。而独此两章阙焉。故章句推广传文之旨。特揭密察于说病处。开示学者下手用工之地。此乃朱子用心至处。可不反复深体味之欤。

答闵元履

[编辑]

高明既于上章。以下章例之矣。愚谓下章以上章例之。则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下。当有身不得修一句。其意犹云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则不得其修也。高明欲以有所与之其所对例。不以病看。然八章病在事上。故先说之其所而次言病。七章病在心上。故之其所地头。已说得病矣。八章无之其所。则无由见其病在事上。无由见其病在事上。则上下章为内外交修之意晦矣。假使如上章文势。去辟之一字。但曰之其所亲爱则不得其修云尔。则实无讨病处。其将以亲爱直为身不修之病欤。然则上章有所与之所对例而不以病看。亦将以忿懥等事。直为不得其正之病欤。然则朱子何以云四者人所不能无者耶。大抵看经义。莫如先于经文上。体究正义。次求之注释之为约也。愿高明除却多少商量。就经文看得忿懥之离有所。则忿懥直为不得其正之病。次参之以下章见其说病地头之异。次求之章句有之正释经文有所。而之字实带病说。则有所正义。不待多辨而可以透见也。

先兄尝谓此章。或问推衍章句之意甚分明。请一一诵闻也。盖自人之一心湛然。至不得其正之有哉。衍章句盖是四者人所不能无之意。正心之工。恐或人之错认以绝物。故必致详于此。自惟其事物之来。至不得其正者耳。衍章句一有之以下所谓不能无失与俱往。往即章句有之之意。释传文有所。所谓喜怒哀乐动乎中。即章句欲动情胜之意。释传文不得其正。所谓始有。即章句或之意。细玩无不相符。但章句不能察。在有之之下。或问有所不察。在不能无失之前。此则当活看矣。夫有所。应物之际。一失鉴空衡平之用。则无论失与俱往。皆可谓之有所。况不能无失。则便与俱往。俱往则又不能无失。语类偏重失也。留滞期待俱往也。虽似二病。其实循环相因者乎。

不能察。既接连有之为言。则愚亦未尝不以病看。然以病看中。又看得指示用工之地之意。方可谓补传文之意。正所谓知如此是病。则不如此是药。况此察字。即启下文必察之察乎。故窃谓朱子特举察字于此者。非徒为病设。实有以为药言于此处。虽不可直谓之工夫。到必察乎此敬以直之。何尝不为省察工夫也。

应事时意有偏重云者。就情意上说。故属有所。应之差了云者。就事为上说。故属三不意。有偏重之意字。应之差了之差字。当着眼。留滞期待偏重。俱是情意上病痛。

答闵元履

[编辑]

逐日往复。慰此倾注。间者乍阂。已令人悁悁恋德。伏惟即日天寒。起居神劳安吉。正心之义。猥荷不鄙。与之上下讨论。前后示谕。勤缛周匝。必欲发其蒙蔽。使有以濯旧而即新。意甚郑重。感戢何已。第迷滞之见。终未能有悟于三隅之反。以致轇轕之至此。是诚可愧。然未喩于心而苟然唯诺。亦非此心之所安也。假令复事𫌨缕。窃惧说愈多而愈不合也。方欲毕绌己见。徐将盛谕。反复理会于年岁之间。犹未契也。当更献疑请教。惟高明谅之。原幅垂谕交际之义。实协鄙衷。岂间然矣乎。苟既不能实心相与。实事相勉。只资牍上之空言。纷纶逞辩。张皇发扬。则徒长骛外好胜之习。而于道滋远矣。高明之因此讲论之端。反求切偲之义者。其意可谓至深切也。敢不乐闻而改图耶。噫。世俗之漓。友道先丧。士友之间。未见有告过责善之实。胥修共济之美。悠悠交道。其不沦于苟悦而浮慕者几希。如斯而恶能辅相五伦。成就德业乎。故愚尝谓护短藏拙之意胜。则无以受朋友之益。与人论交之际。未尝不反省却顾。惟恐其或有是也。然每患不能十分消除。潜藏暗伏。到处窒碍。非但世乏良朋。自己心胸。已有墆翳而欲专咎人也。其亦不思之甚矣。今也荷高明提撕指导之勤。其悉谕本末伎俩。以卒承惠训可乎。煕常受气偏驳。实繁病痛。柔弱而有时乎粗厉。渗淡而有时乎热闹。或因循不振。或固滞不通。譬如医者之言虚实相蒙。寒热相杂。而发药之愈难也。在色之戒。甚于荣利之念。爱名之心。浮于好货之欲。浮泛之佗傺有之。切身之克责无之。自好之意多。而求益之志鲜。凡此偏质私欲互寻而迭发。以贼夫良性。点检平生。罔非过恶。且早为词章之所汩溺。沉淫忘返。梏之反复。一片田地。殆无可以受善之基。被先兄至诚诱掖。始知文字外有事。而斯学为为人㨾子。行己大方。穷格路迳。亦得粗闻而略绰窥见。又获权友兴之之实心箴规。益知敦本务实之为寡过。于斯时数年之间。气质之病。外累之诱。稍觉其减去毫分。苟能率是而去。纵不得卓有所就。庶几免乎大过。天之所废。不得卒遂志愿。粤在癸甲。连哭先兄与兴之。天伦朋好。廓然靡依。且丧威震剥之馀。志气摧沮。悲恨烦懑。疾病乘之。仍以颓惰恣肆。甘自陷于暴弃之科。自念本领不立。稍获扶竖者。只靠师友夹持之力。一失是益。依旧灭裂。理固然也。近日始欲自励。随处收拾。少酬宿昔之志。而忧病事故之交揽。又有甚于前日者。虽或有些情意之善者。随得随失。若存若亡。未有明白可据为基地。又绝无朋友之助。顾影孑然。伥伥乎冥道。幽忧郁悒。而光阴之迅。又如许矣。人生几何。宁不惕然。且浮名之来。最难自恕。实欲沦晦声光。而既莫能得。则徒忧畏牵制。有不得放下者。尚何望其自拔奋迅而向上乎。今玆披沥布闻者。其意岂徒然哉。诚以十载慕义。饥渴愿觏。一朝论交。托契已深矣。正欲撤去边幅。以求所谓真切磨也。不知高明将何以教之。倘蒙怜其垫溺。愿推平日所以自治者。随事随处。亟加砭诲。俾得有以矫懦涤吝。不遂为小人之归也。此身从今以后。将仰老兄之陶成。望之之切。不觉言之烦委也。向日鄙书云云。盖虑夫讲交之日尚浅。或有未孚以损其真意也。岂有他意而过引至此。却悔发之率尔而无及矣。骊江之行。未知定在那间。而欲留连讲学否。顾此计绝远游。只自瞻望而怊怅。煕常亲癠近益沉顿。方寸焦煎。日事刀圭。实无神情及于他事。自致稽谢多日。庶蒙仁者之恕。此心歉怅。宁有既也。千万不宣。

答闵元履

[编辑]

鄙稿辱赐签教。深荷不鄙。其中明德虚灵数条。八九年前。偶记其一时揣摸之见。其后看去。尽觉其多有随语生病。犹且存之。或者晩暮之日。更有一斑之窥。欲参互更商也。今承盛谕。开示谆复。发其蒙蔽。正好因此开端。倾倒胸臆。以求卒教。迩来忧患熏灼。神思恍惚。不能耐烦于文字之事。留俟后日具禀。而第盛谕中所引小注朱子说只虚灵不昧四字。说明德意已足一段。有可以相反复者。年前读大学时。见所谓汪订四书。有曰份按纂疏此条。乃陈北溪语。大全系之。朱子误也。朱子谓禅家但以虚灵为性。而无具众理以下之事。可见此条有语病。汪说止此。尝以此说禀先兄。以为有见。未知高明云何。

答闵元履

[编辑]

窃详盛谕。以诚意章善恶专属人边。而以疾恶歆羡为情。如此看则不惟于文义。有所偏枯。用工之道。亦恐不能精切要密矣。盖此章善恶。主己言而包得人。夫善恶。情之直发者也。好恶。意之较计者也。务决去求必得。诚之之道也。善情之发。而好之如好好色。求必得之。恶情之发。而恶之如恶恶臭。务决去之。此乃所谓诚意工夫也。于己一念之发之善恶。苟能得好恶之情。则人之善恶。自可由此推之。而疾恶歆羡形焉。岂可舍己而先求诸人耶。今若将善恶。偏属之人边。则恐失本末缓急之序。而非传者之意也。大抵此章。实为自修头脑处。正宜烂漫而不可参差乃尔。愿更加体认深思而复教之。不使卒迷也。

与闵元履

[编辑]

高明以恶不可不谓之性之性字。非气质而乃本然。于愚昧之见。终所未晓。性固一也。所指而言者既异。则当着眼分别。否则恐终碍却性善之论矣。此性字。即指有生禀受后。搭附在气禀上者言。盖人之幼善幼恶。既是气禀。则就气禀中指性者。岂非气质之性乎。此正朱子所谓此性为恶所汩。如水为沙泥所混。不成不唤做水。虽不成不唤做水。终是沙泥水也。谓之水则可。谓之原初本清之水则不可。且以文势考之。此句承上气禀使然。接下盖生之谓性。一串说下。若此性字以本然看。则生之性。亦犹可唤做本然乎。横渠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将此二个性字。分别自生之谓性以下。凡说性字。孰是天地之性。孰是气质之性。则其理明矣。盖此章性字凡十三。其曰生之谓性。曰性即气。气即性。曰善固性。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曰盖生之谓性。曰才说性。是指气质之性也。其曰不是性中。曰便已不是性。曰凡人说性。曰孟子言性善。曰性善之谓。曰不是善与恶在性中。此言本然之性也。气质本然。错互更迭。自相叫应。要之以明气质虽不齐。性本纯善。若善加澄治。则可以复本然之善。而其说本然处。犹恐或杂气。虚心讽诵。可以得之矣。

答闵元履

[编辑]

窃详程子本旨。特假告子之言。以明性气之不相离。而由气有不齐。性亦有善恶。然非性之本然。本然则无妄至善也。是以苟加澄治其气质之性。可以复其本然之善也。故气质与本然。错互为说。而说气质处。既明其不离也。说本然处。则又犹恐或杂气。此意最明白。其曰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者。亦所以明其不离气为性也。若直以善恶为本然。不几于杂乎。故其下即接以盖生之谓性。其意犹曰性之善恶不齐者。盖生之谓性。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本然之性也。夫才说性之性。岂非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而即所谓生之谓之性字乎。故愚尝谓生之谓性。做气质看。则此亦做气质看。此而做本然看。则生之谓性。亦做本然看。不可殊看于其间也。然愚亦岂以此性字。截然二之于本然哉。反求其本。则亦不外乎张子所谓天地之性也。但当下见在之义。移下一步。就气言性耳。设有人问曰是性何性。曰气质之性。又问何为气质之性。曰从其有善恶。故谓之气质之性。又问然则是性也非本然乎。曰本体则岂有二也。故向书所谓毋论气质本然。要见其无性外之物。不必专靠一边说。而苟欲归属当属之气质。而本然则自在上面者此也。盖要之是一性。而分合之际。自有不离不杂之妙。骤看话头。转折太遽。虽若难领会其旨趣。细寻语脉。条理井井。自相贯彻。毕竟归宿。欲其于不离之中。认取不杂之本体也。窃恐高明重看不离之义。自未免倚于一边也。盛谕中又不无一二可以更禀者。而一向厮炒。结杀无期。且论说到精蕴。心之所会。虽似不远于理。才着言语。辄生疵疣。反徒以乱之。故不敢容易下说。只就前书所反复者而申言之。如蒙留神而沕然则幸矣。不然。莫如姑已之。以俟他日各自体认得之耳。

与闵元履

[编辑]

令胤童子。谓有庭命。挟册请学。乍挹其眉目。已令人蔼然爱悦。不觉破愁为笑矣。虽自知无成物之仁𢽾人之术。窃喜以吾辈事契之敦。各有稚幼。往来门墙。庶几文献之传在斯。玆不计利钝。谨依尊指。略授口读。小简书诒数语。以资异日省检。但恐薰染此驳质。却迷路陌也。

答闵元履

[编辑]

向献延平一语。用勉静中试之。及承覆教。以骤躐见谕。窃所未喩盛意。无乃以此一语与验未发气象。同一旨诀看耶。未发气象。非静得极了。无以自见得。学之便易差。初学固难骤议。至于此一语。比他却平实端的。易以下手。盖澄心则私欲净。私欲净则天理发见。认取此发见者而默体之。自可见理与心一而充养有端緖矣。且其发见者。初不外乎彝伦情意之间。若就此密切体认。则到动用之地。自觉沛然有裕也。虽初学之士。劬业之馀。时时如此用工。庶可见乐意而自住不得。岂一向缠缴于记闻诵说之比哉。大抵儒释俱有静中工夫。而其分争些毫厘。释氏之静。求见此心。吾儒之静。涵以天理。吾儒之静。静而有物。释氏之静。静而虚无。苟欲于静中下工夫。须先辨乎此。庶几不差路头耳。鄙见如此。未知如何。乞赐批诲。

与闵元履

[编辑]

权兴之遗稿。玆送呈。计于披阅之际。其远志短造。共此悼惜也。残篇零什。虽甚寂寥。其向学之专。制行之笃。有可以征其一二。且不屑屑于雕饰。亦自沉实。如其为人。可谓豹死留斑。兰萎遗馥。每一寓目。不禁绝弦之恸也。兴之在时。语到老兄。辄有识荆之愿。幸于卷尾。题一语以见意如何。

与闵元履

[编辑]

贞庵先生遗集。重违勤教。谨玆校雠以呈。而存删之际。略具签论。心麤识昏。必多不中。幸更细加商订而处之也。窃惟集中文字精粹。多在书牍。德性䂓模。庶几得之于此。而至于家庭朋侪之间。往复论说。类皆笃于伦彝。克谨细物。真谆温厚。有似乎退陶书。敬阅之馀。不觉感叹于中。抄选之际。固当存剩于书编。其外文字。尚有去取未精者。莫如简之又简。以存精粹之本色。如何如何。朱书箚疑。签录于印行箚疑。多所发明。以杂识之体。附于集末。实为嘉惠于后学。但亦务主精约。恐宜矣。承询猥有所对。亮之。

答闵元履

[编辑]

妻丧父在不杖。不杖则不禫。练亦不可行耶。先辈说不一。莫适所从。未知盛见于此。曾有讲究者耶。

尤翁,寒泉。虽主父在当行杖期之说。南溪以为练祭不系于禫之行不行。练不可废。近世权谘议丈。亦谓既无不练之文。则练可行云。而尝记昔年有人如老兄所值者。问练禫于先兄。答以既不杖不禫。则练亦可废。其时弟适侍傍参听。而未及详禀其义。到今思之。恐是杖练祥禫。既一串事。则若不杖禫而行练。实有半上落下之嫌。若幷行之。则亦非所以统于尊。不得伸之义。故先兄之答。盖如此耳。大抵不杖不禫。实是严一统之义。虽不可以疏说而忽之也。然礼曰大功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再祭之。老兄家既有七岁丧童。则便是有三年者。岂可不具练祥。而况祖不压孙。禫亦可行矣。

答闵元履

[编辑]

弟之妻丧。丧及祭。家亲终始主之。今适远出。弟当为主。曾以礼文中祔则舅主。虞卒则夫主之语。不复致疑于丧祭之随时异主。有问而难之者。未知其说之有据。而骤闻不免生惑。未知盛见如何。

凡丧。父在父为主。则无论父之在远与老病。亦当以父为主而摄行之。此尤翁说也。难之者之所据。岂在此欤。寒泉以为子之妇。于属为卑。夫若子则夫妇有齐体之义。子之于母恩重。容其自伸。是以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此说实有情意。且丧与祭。本来自别。以此为据。似可幷行不悖。然老兄之家。则丧及祭。舅既终始主之。到今祥祭。夫忽主之。则恐为先后两截。一从尤翁说。却为差胜耶。

妻丧禫后服色。无见于礼书者。又未知人家已行之例。而妻期。虽以具三年之体而有禫。变服之节。不须论耶。

期丧之禫服。弟亦未见的证。年前国珍见问。以臆见答之曰。陶庵四礼便览。以黪布笠练布直领黪布带为禫服。而期丧之禫。黪布笠带。固无可论。而禫之为祭。本为变制设。则亦不可全然无节拍。当于大祥。以白袍白带易服。到禫始易以青袍黑带。恐为微有节拍矣。若无禫则于大祥。直着常时吉服。亦无所妨云云。未有所据。何敢质言。

与闵元履

[编辑]

弟意外职名。惶愧之极。无以自措。大抵铨荐。虽云与抄选有异。若其以名实不符。为难冒之端则均也。岂可诿以荐目之稍轻。为遽膺也耶。区区所商量者。有三说焉。一则以去就为重。肃命之前。即图呈递也。二则所带既与抄选之职稍间。一谢恩命。粗伸世臣延颈之忱。而旋即图递也。三则并参庆礼而图递也。第二说稍似宛转。初欲以此周旋。更思之。既出肃则庆礼前图递。实有半上落下之嫌。且其势必不成矣。若又迟待庆礼之成。则便烂漫行公。向后忽然呈状。尤极突兀。故方欲以第一说为定计。未知如何。出处之义。纵云冷暖自知。顾平日无素讲者。临事揣摩。只增胶扰迷眩。亦无可以询谘之所。令人悯隘。敢恃知爱。如是披露。幸深思指教。俾免终底悔吝。如何如何。

答闵元履

[编辑]

弟之今岁情事。非他岁比。而庙中荐献。终违礼意。季秋祭祢。自有经据。而弟之生日。在八月卄六。今年则在季秋节后。以此措辞于卜日之际而行之。或不大悖耶。庙中正祭既未复。则只以一时之情。为丰昵之事。亦或如何耶。将此两端量教为望。

辱教礼节。敬悉盛意。是年也。不匮之孝思。安得不然也。然仲朔正祭之月。不有事于群庙而只祭祢。已有丰昵之嫌。且朱子生日祭祢。以其生日之在季秋也。今欲援此季秋之祭。遽以节候之届。进行于仲秋。亦系刱行。此等处。情虽无穷。不可不裁之以礼。为直截道理。稍欲迁就于其间。恐归自用而汰耳。

答闵元履

[编辑]

人有亡失其亲者。发丧之限。先辈论说不同。盛意则百年与八十之间。何者为的当。而不知忌日何以处之。作主亦何以为之耶。

日前辱询疑礼。薄昏占报。殊无伦理。可叹。第百年八十年之云。虽有古据。揆诸人情事势。终觉迂阔。不限年数。要之求之尽其心而尽其道。到得情穷理极而竟莫可得然后。以出亡日为讳日而服丧矣。作主既无墓之可之。则或以遗衣招魂而造成于平日燕处之所耶。此外恐无他道。臆说不敢自信。为承盛见。有此更禀耳。

如欲限年。则三十年。天道一变。以人事言之。父子相继三十年为一世。以此为限。或不为无据耶。然出亡之时。其人年纪晩暮则已矣。若在二十三十之时。通计三十年。不过五十六十。五十六十。乃凡人下寿也。以此而言。则三十年之限。亦恐为遽矣。有难硬定其限也。

答闵元履

[编辑]

为人后者两男各出。出后者之子。又出后于他宗。则其于本宗服制。并无区别。而只用递降一等之制耶。抑随其出而再降三降耶。以两女各出不再降例之。则为人后者。于姑姊妹适人者小功。则此又为再降之例。此等处恐难得的据。未知常时所认及人家已例之可记者如何。

俯询礼节。备要既有两男各为人后不再降之文。想或偶未之考也。凡服制之降。有所屈而后降。女子适人之降。男子出后之降。既屈矣。若以各出各为人后而再降。则此便一事而再屈也。所以不再降也。至于出后者。于姑姊妹之适人者。再降为小功。以出后与适人。条贯各异。出后者。不可以适人之降。不用本生诸亲服递降之制也。岂可以此仿彼。比倂说也。人家已例。虽未之记。似不出此耳。

答闵元履

[编辑]

有为慈母服小功者。立主以祭。未知于义无妨。而虽非正室。以子称之。则亦当曰显耶。欲闻令庶弟已例耳。傍题亦当何为之。

为慈母立主。虽未见古据。收养父母。亦许立主。则慈母之恩重者。恐无不可立主之义。而此在当人量其恩义之浅深而裁之耳。年前弟家庶弟所值。即为其所生母。而庶子之于所生母。不得称妣而称亡母。已有朱子说。故其时只得依此为之。傍题称子某云云。今为慈母立主。则恐当称以亡慈母。傍题则依傍亲之无傍题例。阙之亦不至大悖耶。

与闵元履

[编辑]

任鹿门偏心全性之说。区区于此窃所深疑。大抵朱夫子论性。多从分殊处立说。近世为人物性异之论者。类皆不究立言之地头。执言迷旨。辄因以为己见之证左。硬说不已。此犹不甚难辨。至于鹿门之直就心性妙合处立言。正朱子所谓后出者愈密。虽知其于理气不离处看得重。几乎认理为气。要之有所误。然其为说。缜密周匝。间有好处。从前看去看来。有难遽议得失。未知高明亦曾入思议。而有端的可破者否。近日神识茅塞。向者对讨时。才发话头。不得详禀曲折。今承盛谕引太极解。谓可破偏全之疑者。可谓要言不烦矣。自顾愚惑。间费思索深。幸得此开牖也。但曾见此集于图解。尽多论说。而未记其措辞之如何。未知以此果可一一勘破耶。既始之案。不胜愤悱。乞更剖示。弟亦当随思求教耳。

答闵元履

[编辑]

盛谕所谓盖朱子之意。止于各具一太极。而朱子必带补气质而为说者。或虑夫后人之起疑于偏中有全也。必先说其偏。而方及其所以全之故云者。语意俱到。尽有发明。甚用钦叹。先兄亦尝释此段曰。随质不同。主各字而言。浑然各具。主一其性而言。随质不同则偏矣。浑然各具则全矣。二义相反而一串说者。随质不同之中。见其本体则未尝不浑然也云。此与盛说有相发者。玆诵闻耳。近思录中如太极图西铭文字。有朱子本解者。当全载而不可用手势于其间。叶氏之妄加割断而去就之何也。至于此段之去本解而载南轩说者。尤莫晓其意也。先兄每言近思即配论孟之书。而叶氏之注。终多可疑。沙溪释疑。亦未免疏略。尝欲从头理会。编成一书而未就。先兄所谓可疑者。政指此类也。

答闵元履

[编辑]

除日惠书。擎玩以来。如对旧年颜华。区区慰愉。不比他日。居然献发矣。伏惟履玆元正。侍欢茂祉。进修益新。煕常忽添冗齿。自顾兀兀。流光之感。无闻之惧。交切于中。奈何奈何。向谕任鹿门性理诸说。转多可疑之示。可想闲中思索。政有新趣。不胜钦仰。区区于斯。亦尝涉猎而蓄疑者久矣。恨不得一番从头理会。以资讲究。今幸启端矣。因此献愚而求教可乎。窃尝谓从古谭理气者固多矣。大要不出于一原分殊不离不杂数语。而类皆于此迷眩。便成朔南之歧矣。夫一原者。指理之一而言。分殊者。指气之分而言。一原非无气也。分殊非无理也。不离者。气与理不相离也。不杂者。理与气不相杂也。不离未尝杂也。不杂未尝离也。曰理曰气。特有道器之分。以对待为言。然非元有两物相对而立也。天地之间。自有一个所以当然无妄。不易之理。有物之前。为所以有此气之理。有物之后。为此气当然之理。既非有两物。则无先后之可言。前后字当活看。只认取先从实理推说。以见理为气本之意。动静屈伸。阖辟升降。莫非气之为。而自有不宰之宰。虽与之无间。若是全然无分别。则初何离与杂之可言耶。从理观气。则理为之主。从气观理。则气为之主。故程朱之说。随其所指。立言各异。有时若相抵牾。然苟能别其地头。认其主客。而不执言迷旨。皆可曲畅会通而无疑矣。恶可以偏有所主。执一而废一也。鹿门所论于分殊也不离也。虽可谓说得明爽。于一原也不杂也。果皆与程朱定论。无少差忤欤。夫理气浑融之妙。而程朱岂不知之哉。然犹剔出理字。举天下凡属形而上者。以此一贯之。苦苦发挥。惟恐人之或无见于理也。理与气对说处。又辄存贵理贱气之意。以示言外之权度。是岂无精义于其间乎哉。盖理气之分。只在真妄之间。理则真而无妄。气则有真有妄。无妄则有常。有妄则难恃。而气有为。有为则易见。理无为。无为则难知。气则强而理则弱。弱者易掩。强者常胜。强弱非指理气泯合处。只从发用上言。从古异端如老佛荀杨。以洎陆王诸人。各悟道妙。讵全不识有理。终是只循其有见乎气而主张之。以之论道。则便有摸象而使人易信易从。以之修行。则实为径约而中其自私自利。以致离真而失宗。竟不可与议于圣人中和之大道也。窃谓此丈信道不惑。何敢遽疑以近似乎此。而惟其看性理字太轻。看心气字太重。推说之际。虽自谓不遗理。不过备例。而终有悭惜之意。推尊此气。则峻极于天而靡有馀力。至曰宇宙之间。只是一个气耳。更无些子空隙。可安排理字。又曰。即气之自然处。圣人名之曰理。苟以流行之体言之。理气合一。无端无始。纵未尝不如此。至若濂溪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横渠所谓塞吾体。帅吾性。朱子所谓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之以对待说者。其尚何以区处也。若果以气为无对之物。则道之大原。其将由气而出。由气而立耶。抑只以气之自然当理者。可谓妙于合一。终欠主宰意思。气之为二为三。亦不可不谓之自然。则即此自然处。唤做理者。已非理之本色。而苟又如是推去。毕竟自归于以气之运用造作为理。理不过是随气虚设之名也。顾安在其正定有常之准则。而枢纽根柢之妙。又不几于晦乎。理气之论。由濂溪以降。焕然大备。而非刱意杜撰。实祖乎易系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则可知其所受来者远矣。然此丈于其许多主理说气处。不深究极致。而幷有姑舍底意。辄取其近于己见者。牵率以为证。其最屡举索性引重者。顾在于程子器亦道道亦器一段语。然窃详斯语。更端反复。以对越在天起头。中间开说理与气。而结之以诚之不可掩。则未始不归重于实理。终又说形上形下。以器亦道道亦器总结者。此乃要见其道与器不相离之妙也。曷尝偏着气一边。如此丈所解耶。载于形之上。故形而上谓之道。有形而后有气之名。故形而下谓之器。以一形字。截得上下最妙。可见其不离之中。又有不可混之意。程子所谓器亦道道亦器。亦所以形容不可离之妙。非直把器为道也。看两亦字。可知已。若以天下之器皆谓道。则今夫父子君臣器也。忠孝其道也。孝可移于忠。忠可移于孝。君不可为父。父不可为君。可见其通局之殊。此言虽浅。推类而究之。道器之分。庶其随处可认也。且其所援程子形易则性易之语。及隙中日光之喩。朱子同中识异。异中识同之说。以愚见之。其可证之实。俱未可晓也。所谓形易则性易。固程子之说。而其下即继之曰性非易也。气使之然也。形易性易者。分殊也。性非易者。理一也。今单行此上句。为物物性异之证。不亦异乎。隙中日光之喩。性犹日光也。形气犹隙中也。隙中虽有大小方圆之殊。日光同一日光也。小隙之日光。即大隙之日光也。方隙之日光。即圆隙之日光也。隙中虽有异。日光固无变也。故有形者。方有大小彼此之可别。无形者。亦有大小彼此之可论耶。鹿门偏心全性。芥子须弥等言。类皆以大小分段论理。然则所谓理者。其将沦于一物而可以粗迹求也。若使大隙之日光。既受全日之光。则小隙之日光。决非破碎来照。特为有形者所局发见。只此偏气全性。奚以异是也。理之无形。不可譬喩日光。终涉有迹。只认其取喩之大纲可也。所谓同中识异。异中识同。即朱子答严时亨书。上引程子隙中日光之语。则是指人物赋形以后事也。其下却云同中识其所异。异中识其所同。是同中之所异者气也。异中之所同者理也。此谓气有差殊。而理无彼此。非理同而性异之谓也。所字固宜着眼。而此丈反删去之何也。凡此所引程朱之训。要之同一旨意尔。故自一原而语分殊。则天地万物。俱属分殊。自分殊而语一原。则天地万物。各有一原。若谓各具之后。更无讨一原处。则非独物耳。天只健而地只顺。不得为全体。人安得独为全性乎。鹿门看气重。和形气说性。通之于人而局之于物。至于太极图解。浑然太极之全体。人安得具于一物之中之训。费力分疏。以就己见。不自知其说之窘。可叹。一原为分殊之体。分殊为一原之用。未发则一原之体所以立也。已发则分殊之用所以行也。未发则气未用事。理之纯一。不干气事。故主理言。已发则气已用事。气之分殊。理亦分殊。故主气言。然分殊由于形气。而理之真体。未尝局焉。故牛马之耕驰。鸢鱼之飞跃。草木之荣悴。均得五理。则何尝与人之仁义有间哉。及其敛用还体。则耕未始非驰之理。驰未始非耕之理。耕驰未始非仁义之理也。鹿门尝说气之能曰。语其至大则天地之生成。乃良能之全体。语其至小则一尘之动静。亦良能之全体也。动静于一尘者。即生成于天地者。非有二也。但形气有大小耳。说得甚好。何不以此反隅于看理也。因此思之。无论人与物。自性而道也。莫不着于形气而发用。故有种种差别。然气不掩理而循其当然之则。则不害为本然。若气掩理而不循轨。则始所谓气质用事。而教之所由立也。鹿门以率由之道。有偏全大小之殊。还疑其性之有偏全大小者。可谓欲密而还踈矣。若整庵所谓性以命同。道以形异者。语意活络不滞。尽高于鹿门也。且从分殊而论其流行。理气不容为二。从本体而论其对待。亦不容为一物。理气不一不二之间。至妙至微。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分合混辟。随时异指。而动静体用。迭相经纬错综。以此见彼。举彼推此。大小交尽。无不活络贯通。复何疑乎。朱子曰。分殊之状。人莫不知。理之一致。多或不察。故程子之言。发明理一之意多。及于分殊者少。盖抑扬之势。不得不然。今也此丈抑扬于理气之间。轻重反失其平。其亦异乎程子矣。率是以往。多少圣贤所以建立宗旨。阐明此理之精义妙诀。几何不刬地埋没乎。极令人惶恐。藉令所论。看得透说得是。一再转则殆难保其卒无弊也。承学之士。不可不之思矣。盖此丈睹近世于性气同异诸说纷纭。殊厌其破碎支离。欲别占活法。看理气。却为气字所缠绕。看性字。还不活了耳。然此个见识。又微此丈之肇造独得也。明儒之刱新捏奇者。已多作为此论。如罗整庵,汪石潭辈最著。而汪说尤极偏诐恣肆。于宋诸贤。惟伯程子则极其尊信。朱子诸说。显示立帜而无所惮焉。宜乎终大明之世。道术为天下裂。异说肆行。波倒澜翻。流祸汔于今滔滔也。可不惧哉。此丈于此事。淹贯六籍。探赜功到。类皆主乎自得。而自信又笃。非世儒承袭言语见闻之知也。顾其立说。周匝微密。殆鲜缝罅。不比南塘之言下即露差颣。又于此气之本。尽有超诣之见。鹿门虽善于观气。但其以曰自然曰能当理者。便是以洛闽所以说神者说理也。神与理妙合无间。虽不可离也。自有形而上下之分。亦不可杂也。一或错认。差毫谬千。起于此。恐不可信己见而随意放言也。后之信从者。定知不少。而其为可忧。更恐不遽出于近日湖学下也。窃不胜其私自寤叹。然煕常后生谀陋耳。未曾用一日之工。祗将依俙摸索之见。容易立说。欲究勘先觉之得失。非妄则僭也。诚有所万万不敢。而第既有会诸心。不能隐之于高明。高明之见。又适与之不约而相符。则窃幸其不甚谬戾。然义理无穷。亦岂敢遽自信之。惟急于求益。玆用披露不裁。极知惶惧。而苟无私意固必于其间。则尊畏前辈。讲明义理。有未尝不幷行而弗悖。愿恕其僭妄而卒教之也。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