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洲集/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老洲集
卷之二
作者:吴熙常
1892年
卷三

[编辑]

上亲庭[编辑]

子之去就。思之反复。终未得释然也。当初桂坊出仕。实不获已。故拟待早晩陞六之后。伸此微谅。今若出肃则已非素定之志。况去就之难。尤非曩时之比。今若蹉跌。窃恐向后辗转益难收拾也。大抵士大夫出处去就。不可以官微而苟焉。只看大义之如何而牢定不挠。岂可切切于外至之言而前却耶。近日劝出者有三说焉。避自重之嫌也。为亲屈也。世臣之义也。避嫌之说。嫌固可避。然起嫌于未来之境。反忽于见在之义。已非称当。而与其避嫌而进。无宁不避嫌而退。为合难进易退之义也。亲屈之说。家贫亲老。诚可仕也。此亦当随时裁义。不可一槩论也。顾吾家不至甚窭。且大人既受大夫之禄。禄仕之计。非所急矣。世臣之义。或去或就。要洁其身。洁身乃所以报国。岂皆义在必仕耶。以此三说反复于中。终不能无疑。益恨学浅识昧。迷于趍舍也。

上伯氏[编辑]

拜别多日。未获安信。日夕慕菀。非意邑便。传到下书。伏承始热。侍候康护。阁内均善。下情欣喜。有不可名喩。弟在途眠食。幸得俱宜耳。今行取路骊邑。一登清心楼。回顾陪侍止宿于此。居然四历寒暑矣。今来独倚阑干。不禁悄然也。是日哭止庵长者几筵。历见闵公著丈。晩投李丈宅留宿。亲近有道。款承晤诲。窃自为幸。第贫居待客。颇费神观是悚。金清夫亦来见。曩时童观。今则头角崭然。但恨匆匆。不得剧意谈讨矣。四昨抵此。与兴之共栖观澜亭。亭临一道长江。境界清爽。房栊明靓。甚饶佳趣。方与兴之讲曾传。多有启发处。但侍侧久旷。以是催归。恐不能浃洽奈何。初欲舟溯丹丘诸胜。主人方持心制。不可偕作。孤往太没意致。势将留债而归矣。复路似在晦日。欲又历入骊邑。约公著丈同行。反面要之在端阳前耳。不备。

上伯氏[编辑]

伏不审日来寒沍。侍中气体候若何。仰慕无任下诚。弟来此无外挠。心身之静帖。殆比年之所始有。诵读兴居。随处味长。时时临流跂石。亦足以畅幽忧之怀。惟恨未获奉侍杖屦。始知天下难求十全也。思传读至鬼神章。而不存课程。欲有以耐烦理会。而坐驰之馀。思虑终无条理。只觉胸中疑晦棼然。此由根本亲切之地。无一段工夫也。若得久久于此。庶几或少澄汰此心。有头緖之可寻。但恐仰贻惟忧之念耳。此篇戒惧。即圣学之本领。义理之精。莫斯之尚。实非如弟初学蒙识所可容易推求也。弟在家时。未及承教。此来试加思索者盖累日。而终无罅隙可钻。昨于夜中。偶因思量他文义。迤逦及此。依俙之际。忽若有一斑之可窥。遂信写为说如此。先以呈禀。未知于正义不至燕越耶。明赐批诲伏望。又有数条仰质。亦乞幷垂开示也。不备。

夫戒惧者。主于静而通乎动也。何则。第二节章句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第三节章句曰。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上节既以常常是恒常无间息之意。与亦相对说。下节又以既与尤相对说。自有精义。其所以示戒惧之通乎动静者。可谓谆切矣。末节章句曰。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此段戒惧虽对谨独。分为动静工夫。然而既与上文戒惧串来。不可殊看其义。则其统体之意。未尝不自在于其间矣。先儒或有以戒惧专属之静一边。慎独专属之动一边。骤看虽齐整可喜。细绎章句之旨。终有所不然也。若夫徒看分对之义。而更不察识统体之妙。则工夫殊没纲领。破碎渗漏。不能浑全而要约。圣学彻上彻下之功。恐不如斯之固耳。窃尝思之。不睹不闻。即至静。非不睹不闻之外。别有至静境界。则所谓约之者。约其所尝戒惧于睹闻者。推入于内。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也。慎独者。慎夫方动之几也。所谓精之者。精其省察于幽独者。推出于外。以至应物之处。无少差谬也。如是看破。岂不圆活乎。盖戒慎恐惧。承上文道不可离而言。则自动至静。由内彻外。而无时无处。不可斯须间断。语若偏于静。意实贯于动也。故章句于上下两节。皆用常字为训者。乃所以发明子思立言之意也。然则慎独之慎。不过戒慎之慎。而非别项工夫拈出于统体之中。而特着一察字意思而已。及其极致也。体立而天地位。用行而万物育。则于是乎动静分对而各以效应也。是以静体之地。斯戒惧固已为存养之实。动用之时。斯戒惧却又为省察之本。故曰戒惧者主于静而通乎动也。

或说之以不睹不闻与至静。分为两境界者。与愚见不同。来说似无差矣。

事物未交。思虑未萌。一性浑然。道义俱全。是乃未发境界也。未发之称。固纯善矣。然则未发可谓之独有于圣人。而众人以下恐不得以与焉。然众人之心。虽昏昧汩荡之极。介然之境。一有如风定浪息而极其澄静之时。则其不可谓全无未发境界耶。抑霎时光景。未可遽许以未发耶。且未应接时。既不能澄静。又无事物之交思虑之萌。此则谓之未发乎。谓之已发乎。若谓之未发。则未见其一性浑然之体。若谓之已发。则亦未见其应接思虑之用。于此实难区处。未知如何看则可乎。先儒每于此疑眩。或以为未发有层级。此说如何。

语类有曰未发时块然如木石。又曰。众人未发时。已自汩乱。此则泛论思虑之未发。而非指子思所言大本之未发也。若以此例之。则以其不接事物而谓之静。亦可也欤。试更入思。

十一章章句曰。不赖勇裕如。夫知仁勇合而为成德。今曰不赖勇。有若遗却勇然。何也。窃以经文求之。不悔二字。已带得勇意思。而章句所云。则乃主不勉强之意言之。而勇则自如耶。然则不赖字。恐当着眼看。未知如何。

来谕似得之。

十六章首节为德二字。包微显而言。二节视不见听不闻。微也。体物不遗。显也。三节言显。四节言微。末节总结上文。而诚字却贯微显。为首节德盛之应。无以复加矣。如是看。未知如何。盖此章。非特义理洁精渊微。文势语法。亦极神妙圆活。虚心讽来。神思瀜漾。令人鼔舞也。

五节之分属于微显皆好。第四节承上文承祭祀不可不谨之意。先儒说。有或以此节专属之隐者。窃尝疑之而未敢信矣。

末节微之显。正与十二章费而隐相应。费而隐。费上说隐。微之显。微上说显。而字之字极有意。可见其终非二物也。如是看如何。

费而隐。即费而言隐也。微之显。由体而说用也。于而字之字。见得非二物之义。看之甚精。

上伯氏[编辑]

未发说。何不更示也。盖人有不接事物而心不能澄静时节。此固区处为难。然未发已发之间。既无可占境界。而不可拟议于大本未发。则不属之已发而于何属之乎。既属之已发。则谓之动可乎。谓之静可乎。前书属之动者此也。余意如此。更加商量示之也。

向日仰禀诸条。还以俯叩。使之有以愤悱。尽善诱也。但昏弱之质。恐无以承当也。至于第三条未发云云。虽引而不发。盛意所存。隐约可揣。玆又具禀求教耳。夫未发静也。已发动也。动静二端。循环无际。岂有非静非动之间。可别占境界耶。然则人之未接事物。而心不能澄静时节。虽难区处。然未接事物。外之静也。心不澄静。内之不能静也。循本核实。固当属之已发矣。故泛称动静。则兼内外本末而言。所指者粗而广。论已发未发。则就心上情性而言。所指者精而约。然发未发与动静。亦有不可分浅深层位言者。故随其所言之地而互换异指。如中庸章句所谓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静。即子思所言大本之未发也。语类所谓众人未发时已自汩乱。又所谓未发时块然如木石。此未发。不过指思虑之未发。非为拟议于大本之至静矣。此等处。可以活络看。不可泥滞于字义名目也。此乃一时模测之见。莫或不至大谬耶。愿更服明教。

上伯氏[编辑]

世尝说栗谷明于知人若龟鉴。惟于郑仁弘,李山海,崔永庆三人失之。虽以沙溪之笃信栗谷。犹疑其见欺。然以经筵日记所论此三人者观之。则不可谓栗谷不知也。其论郑仁弘曰。气轻量狭。处事躁扰。其论李山海曰。少气节。巽懦避人言。无忤于上下。其论崔永庆曰。学识不足。只尚气节。即此病痛。皆足各为狼狈之张本。孟子之知盆成括之见杀。亦犹是而已。然则谓栗谷失之者。殆误矣。偶阅栗谷书有思。聊玆仰禀耳。

上从氏教官公叙常[编辑]

曩年。弟与执事。同侍伯氏床下。伯氏每阅云樵府君遗编。痛其不克享年而志业未卒。辄呜咽不自胜。有不忍仰睹。于今追想。恍如隔晨。而伯氏墓草。已再宿矣。近因校雠遗文。翻阅之际。依然若伯氏当日心事。不觉清涕之交流也。噫。吾辈俱受伯氏教诲之恩。今焉已矣。追报之道。惟在各自饬躬。胥相提挈。俾伯氏辛勤诱掖之意。无至泯泯。而况执事又有继述志事之责乎。迩来淹病索然。情怀政苦。因书仰布中心所蕴。庶几下亮也。

上从氏[编辑]

久矣阻信。伏惟动静加护。和煦渐舒。幽栖多暇。岩花涧柳。红绿交映。春酿方熟。拍拍盈瓮。于是南陌北阡。招呼为欢。皆吾同根之亲。怡怡瀜瀜。其乐如何。如弟陆陆无足道者。自顷家掌铨注。室中大觉闹热。尽日耳目所接。莫非俗人俗事。适足以损吾道心。而赖有庭畔梅花。孤绝可爱。应接之馀。有时独往。对其高标清韵而消此惉滞耳。不备。

答再从氏敏常[编辑]

向来宠牍。满纸纚纚。无异披襟奉诲于同榻之间。殊不知关河之远隔也。信后炎炽。侍外视政。伏惟晏重。教谕邱壑之计承来。不觉神旺。吾辈从祖而昆弟者。不过六七人。而彼此雁行。已各有零落。继又游宦四方。多离少合。每溯念畴昔。不禁人事之感。若于迟暮之年。相聚于清真闲旷之境。追诸父湛乐之事。以终馀景。实为至愿大幸。而缺界圆事。岂其易期耶。书末以弟无所干索。过加嘉诩。反顾愧恧。弟非廉洁而薄不为也。自来懒拙。向衰益甚。奉身调度。都属因循。至于寒衣饥餐。有时自管不得。尚何向人干求耶。然倘荷怜其性而厚饷之。则弟无必辞之操。一试之如何。奉呵奉呵。

答再从氏[编辑]

天不悔祸于我家。致俊遽尔夭折。屡世宗事。凛乎靡托。吾先祖积庆累仁。不得庇一介嗣孙。此何理也。仰想关外闻此。亲爱之恸。倍切惨怛。何以堪处。弟于从氏。比齿相长。不幸未及中身而先逝。窃伤心期之永已。拟收其遗孤。鞠斯教斯。粗效后死之责。使渠不才。犹不忍舍。矧其宽厚祥和之质。极不易得。文行之教。不肃而进。俨然有成人之度。深喜宗祧之托付有人。且私自忖度。以弟之愚。无人相信。惟渠笃信之。气味之际。自有未言而会者。门中岂无子侄。仗渠最深。此身后事。其将倚以为重。今乃失之如晨星。百尔思之。渠实无夭死法。而殆弟之穷命。有以带累渠也。冤矣酷矣。尚复何言。只自拊心。

与士默渊常[编辑]

忽此秋序。旅怀牢骚。时讽葩经而畅之。每到常棣,小宛二诗。未尝不反复而寄意。非特为半载离索之思。日月征迈。厥修不来。咏叹之际。自不觉触动于怀耳。想君课诵及此。意思亦何如也。近日老热犹甚。侍履增裕。浑阁无恙。切切驰念。兄比数日。暑滞作苦。神气极薾。殊闷。惟以亲候之安为幸。奎儿懒习。吾在家时。非不警觉之。终未见其悛改之效。况无长者之随处施砭。则当益痼而难医。极非细事也。须时时痛与镌诲。且切勿使与杂类狎也。便遽不宣。

与士默[编辑]

余之甄复以后。迹与心违。去就郞当悒悒。殊无以自聊也。区区微谅。本不欲蕲知于人。至于家庭兄弟之间。若终有不能相孚者。则是余之过。可一番披心而相告耶。吾之绝意仕进。实非高占地步。亦非自择便利。其取义者。窃有所在。试看先伯氏遗文中答友人书。庶可得之耳。自顾志质驽劣。于伯氏无能为役。而特以厚受其炉锤。粗知有此个道理。不幸伯氏早世。志业无传。实有千古志士之恨。惟教诲一脉在此身。则亦有所不敢以鲁下自沮者。然年来颓惰自沮。日渐污下。非曩昔授几之比。则反躬戍然。不暇自悼无闻。悼伯氏遗韵之将湮。惟欲杜门静守。粗述父兄緖馀。以遗诸穉幼。纵未能光大未卒之志事。庶几少效后死之责。断断此心。已自矢之矣。况近日私意横流。人心溃裂。其处世之难。不啻百倍于伯氏之世。则于是又有袁闳土室之想。而不意春初。猥玷荐仕。其去就之际。是非交眩。讥讪四集。始不欲以外至者遽渝其内守。毕竟事不如意。操持不固。未免出脚。每中夜以思。不觉懊悔明发。拟待早晩卸免宫衔之日。还他本分。复遂初志也。及夫今番职名。又未免滚倒失守。噫。一落尘网。此身已非己有。以朱子之大贤。犹以朝市胶扰。失其本心为惧。况如吾者乎。毕竟狼狈无幸。明若观火矣。孟子有言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今日劝吾仕者。率以悦亲为言。吾虽愚。岂不知此也。然悦亲一时之事。守身终身之事。较量重轻。决不可以此博彼。所以不敢以一出而因仍。必欲及今图递。以为不远复之计也。尝谓君比齿相长。出处虽殊涂。庶可知吾之心。近日酬酢之际。每有劝仕之意。是必由于犹有不相悉者。故聊此云云。冀君之相谅。而兼欲弥纶于家庭之间俾泯然。人不得以间焉耳。因此而又有一言可以相勉者。顾此不肖之身。自分退蛰。而立扬之孝。已让与于君矣。然难进易退。即士君子出处本领也。君今策名立朝。进涂方辟。将此四个字。着诸心胸。随时随处。理会不舍。则思过半矣。而不坠祖先令闻令緖。亦在斯欤。亦在斯欤。

与士默[编辑]

曩余出入书筵也。仰睹睿质天纵。临筵发难。迥出寻常。筵臣有时不能仰对明问。然睿龄时未及孔圣志学之年。且数岁矣。窃谓睿学虽夙就。至于进德修业修己治人之说。恐涉太早。惟今善端之发。如春嘘物茁。就此保养扩充。实为第一义。其次。君人者当先恢量。有至大之量。斯受至大之任。且时君世主之猜疑愎谏。摠坐是量狭。斯义亦不可不早陈之于智思方开之日。其次。冲年潜德。虽无阙失之可指陈。惟是近习便嬖之为今日之患。启后日之弊者。最为目下可戒之事。故前后登筵。敢以此三说。每因文义敷陈者屡矣。辄蒙开纳之音。窃意或者俯烛微诚之所在耶。至今追思。不胜感惶。今距庚申。岁已再阅。宝龄弥盛而圣知日开。临御渐久而机务日亲。然姑未有先主之见已成之䂓。则比之曩岁无异也。若有以嘉诲嘉猷。日启迪于前者。其势固易入也。君既处经幄。不随俗媕婀。精白淬厉。随事尽言。庶不负世臣愿忠毕义之志。然言语之道。于深浅缓急之间。须识体要而不失伦序。乃可易以省悟也。实不可苟然也。盖言圣学则当以涵养德性。奋发大志为先。言治体则当以绌文尚质为主。言时弊则当以绝利源布公道。杜私门开言路为务。将此数件。做题目入思议。善为敷衍。明白悫实。不可一番陈说便休。每筵频频提奏。反复致意。要得浸渍惯熟。然后庶几有开发感通之效也。且于进讲之际。劝上必先着眼于古圣贤立言之旨。至于只系训诂得失。文章高下。无费心思。而朱夫子所谓人主能之。则适所以为作聪明自圣贤之具之训。不可不一诵而陈戒也。盖进言于君者。当务诚在言前。言常不足而意常有馀。须以上下相孚为期。且切忌刱新之说流俗之论也。悠悠万事。惟在于君德成就。何时不然。而顾今日为尤切。人鲜知此义。岂胜痛叹。寸衷耿耿。如是披露。惟君可以谅之。

答士默[编辑]

示谕辞巽之义。古人之于拜官进爵。辞而后就。礼也。瀛馆不辞之古䂓。不知肇于何时。而既非铁定不逾之限。虽以家中所睹记言之。昔日初拜。亦尝辞而后出膺。未闻其时有以古规为难者也。大抵当事询人固好。苟无择善固执之勇。则反徒扰攘不济事耳。且以附陈事论之。所言虽自视欿然。既出献芹之诚。则岂徒然为人听闻。这里实冀其有丝毫之裨也。而告君之际。专务诚意。今乃生许多计较之念。纵使所言极善。何以感得主心。苟如是则却不如已之之为省事也。若使所言。自爱君血腔中出来。祸福有所不避。齿舌何须挂怀耶。至于所询或先或后之得失。自非思入蚕丝者。何以辨得。呵呵。

与士默[编辑]

俄覆想悉愚意。数十年来。朝廷之上。以言为讳。人皆坐在里许。不知为大可忧也。故虽寻常陈勉之章。一例以不紧抹𢫬。所以今番古规之说一出。靡然皆以为是。习俗之痼人。乃如斯也。念及于此。堪发一喟也。君亦以是说为是则已。既必欲为之。则何必计较于先后耶。先而有前茅之嫌。则后岂无效颦之羞耶。前茅效颦。均之为可厌。无宁前茅而为之唱。万一新录诸人中。抱囊封而郑重于古规之说者。因吾先倡而进其忠言嘉谟。有裨于君德时务。亦岂不与有荣哉。雨中闲坐。偶尔有怀。玆复吐宣。

与士默[编辑]

君出自经幄宰小县。意思何如。昔闻诸伯氏。云樵叔父尝曰。今之宰执。徒虚假耳。士大夫欲随分报国。惟令长差可矣。盖近民莫如令长。苟能以实心实政。迁就于法令之间。寸尺皆可以利民。顾今民生困悴。在在倒悬。为州县者。苟存得此意。何遽至斯邪。思之痛苦。

答士默[编辑]

别纸缕缕。无异面谈。殆不知千里之为远也。至于示及先训。圭复以还。恍若隔晨。怆极涕零。老去益知父兄之教真切恳到。而不能服习于当日。追思罪悔而无及矣。此意年来转切。今见来示。想亦一般意思。自今至死之年。不知为几何。而交修胥训。粗补前日之愆尤。则或有归拜之颜耶。切所深望也。

君之意象规模。顿异于前日者。非特老大而然也。昔日过庭之教。有以根乎中。而特为气所掩习所夺。到今渐近水落时节。有以发露。不可诬矣。此固无限喜消息。然此个意思。闲静之境发见易。纷华之场持守难。须以驻足于万马奔驰之中。大家用工。庶可以不负昔日之教也。

难得难保之谕。固知出于自量之义。然反复旨意。终占较计分数多。而不得说到至义也。顾今世道朝象。无可着手处。然自度识量才具。或有可以扶倾持危。世臣之义。固当死生向前。而成败利钝。有所不计。岂可退托占便。为一身谋哉。苟自量不能及此。而徒为荣利之计。莫如早自藏修。澡身励节。超脱于利欲横流世界。则不徒为无忝之图。于国家为不报之报。斯义也亦岂小哉。吾亦知君短于需世之具。故向日遁村之计。所以乐闻而劝之也。闻已为南台所先占。今无可论矣。未知更有何商量否。苟先定乎心。岂无地之可容吾膝耶。

致愚资质固可教。苟善导之。优为保家之佳子。但柔胜于刚。终少植立之像。故每欲使之激仰。早立志趣。而与渠同游者。皆是胡乱走作之儿。不能见胜己者。以是尤无以进步。可闷。庚锺质则有可取。而殆同驹鬣。姑不知向背。而前冬。随往元履斋所。旬日学得孟子一卷而来。继以吐血之症废读。自数日前更始矣。松寿即吾家千里驹。而但入彀未易。万一横走。无人把住。则诚为虑也。第宽而多㤼。是渠做人张本。此则可恃耳。

世常说子弟作宰。馈献其父兄。人情之不容已。吾之本意则不然。目前饭粥自裕。别无调度。故不欲以官财自累。昨春有所说与。想记得也。今来十缗。谓以医药之需。虽不为无名。此亦官用有敷则可也。债负既多。未免苟简。后勿复尔为可。

答士默[编辑]

示易老之感。年多者较却深耳。自念少小。妄有闻道之志。及今年迈。转成濩落。居然有穷庐之叹。于是穷而反本。中心所期愿。乃在于小宛之首章。而非特齿发早衰。屡经丧忧。心力凋短。筋骸已解。于日间事亲检身之方。亦有自力不得之时。如此而尚何能禔身饬稚。为无忝之图也。每一思惟。不觉悲惋于中。然仍以退沮。俾父兄緖馀。至吾而泯焉。是亦可忍耶。于是乎望君之交修胥训。共收桑楡之功也切矣。但年来聚散无常。不能如曩昔对床之时。则已不禁人事之感。而今玆之别。遽然又将匝岁矣。有时不堪相思之苦。则为讽先集警离之赋。以寄意焉。想有以神会于毫墨之外也。

与士默[编辑]

世人徒知科宦之持家。不知名节为门户之光也。吾尝承教于家庭。早有见于此。故自君释褐。不愿赫赫之官位。惟愿澡洁砥砺。不为富贵所淫。覸君近日于一切宦情。渐觉澹泊。即乎往复书辞可知。庶几因此而渐究乎内外轻重之分。知所趍舍也。此心之嘉且幸。殆有加于决科闻喜之日也。向书申勉。非不信君自道之言。情爱之切。期望无穷。虽既知其已然而犹恐其未然。既知其已能而犹恐其未能。诚欲申之又申。勉之又勉。如将不及。譬如人之蓄珍玉宝珠者。非不明莹矣。而犹恐其或有滓瑕。被人指摘也。君岂非吾家之奇珍乎。

与士默[编辑]

金德叟向来一疏。可谓朝阳之凤也。昔听松先生。每读孟子大人格君之说。三复激仰。至于流涕。盖伤时人不能讲此义也。噫。今之时。又远于听松之世。出入金华。能识得此个意思者几人乎。顾此塞窦。殆欲遗落外声。而惟于此自有中心之耿结而不能泯者。向见此疏。如醉得醒。欣耸之极。不觉蹶然而起也。盖详其陈说。简而不蔓。切而不泛。真所谓一掴一掌血。一棒一条痕者也。又能恻怛温厚。一读知其有爱君热血。非取办于一时意见。所以能感动上心而蒙采纳也。然所可叹者。一薛居州。无人辅助之耳。此友每从君闻其贤。吾特未熟其名行。故窃意只是饶文识自好之佳学士。今以后始知君言之不诬而信可敬也。且见其寄君之书。其所勉励者。勤勤于体用之先后。华实之轻重。实为君之炉鞴。而可见相与之至意。斯世斯义。亦岂易得耶。须深绎于斯语。毋负良友之望。如何如何。

答士默[编辑]

春寒闭户。痴坐无悰。际此手墨。醒慰无比。况谛侍履佳迪。尤以为喜。大行大妃谥号。已议定耶。此间以公文之到差以二日。昨始成服。而妇孺跛躄。奔走哀号。无异大丧。民情大可见矣。四载垂帘惠泽。渗漉在人。没世不忘之思。匝域惟均。至若邪狱之穷竟。壮营之撤罢。实系国家安危兴替之机。断然行之而不疑。似此伟烈。求诸往古哲辟。莫与为京。只恨当日承弼之地。却少司马诸公之贤。左右对扬。承当其从欲之治也。书末所示领悉。举世煕穰。靡哲不愚。能高着眼牢住足者几人。念之不胜癙忧。记昔侍侧之日。呼而诏之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和不失其类。刚不为私党。是吾立朝持身之符也。尚今藏在心曲。而此身则自分病废。不与世周旋。如君继武通籍。常在仕进之涂者。佩服斯训。造次毋失。将见名完节全。处夷险。绰有馀裕。勉之勉之。履端之辰。聊以是为祝。来月丧馀。虽不得行祀。在此经过。心甚哀痛。欲于来望间入城。与君辈设位泄哀。仍转向稷山。展省而归。其间能无忧患之牵掣耶。是虑是虑。不宣。

与士默[编辑]

近得新泉于斋后僻处。使官僮削朽壤刜奥草。疏流为池。垒石为台。爰有嘉树翠蔓。左右蓊然。甚有异趣。有时信步独往。𫖯仰自适。聊以写旅愁。仍念浮生无几。迨此四体之未甚衰。得似此幽胜于尘寰之外。与君共之。而有未易期也。则自不觉中怀之惆怅。手帖际至。凭审吏役近益鞅掌。殆无退食之暇。与我闲忙之相悬乃如斯。宿昔林泉之想。未知不消歇于纷荡之际否。凡人静处。未尝无好个意思。一入得失场中。祸怵利诱。鲜不丧其所守。须高着眼宽着肚。硬竖脊梁。方可免日与化之累也。更愿君频省而加勉焉。此间粗遣亲侧是幸。近来以吾栖屑。愚翼辈课读之无人照管。似做不做。一向悠泛。不言可想。念之悯忧。须时加鞭策也。馀不究。

答士默[编辑]

春寒唤裘。政劳驰念。际获手牍。披审动静安适。欣愉不可言。此中旅居少事。还觉有趣耳。示家舍与兴恩家相换。大小家复得团聚于旧里。非不好也。但有一事未慊于心者。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诚旨言也。吾家旧第宏杰罕俦。然赐第也世传也。虽不可一朝去也。终不宜于儒素本色。故先人居之。缩然若有不自安者。破户颓垣。不甚加修缮。盖欲存苟完之意。此乃君与我所共得之于过庭之际者也。今既迁徙。以奢大博俭约。舍热闹而就静寂。岂无旧巢之恋。实有新居之惬。曾不多年。忽复就盘处。换主第杰构而居之。非特非素分之所安。亦非所以遗后承也。大抵奉身诸节。固宜随处有节制。而至于第宅。尤不可不存分限。今玆所居之室。犹觉其侈。故日后如复有迁徙之举。宁损无加之意。曾已说与家中。君或未及闻之耶。不宣。

答士默[编辑]

昨日人还得书。知历寻西溪。才辞春明。便已飘然有尘外想。可喜。吾亦于十数年前。与元履,国珍。徜徉沿濯于其间。至今不能忘也。其洞府幽夐。体势圆整。石莹而水驶。无礧砢磈砾之错。不比道峰泉石之散漫无奇。历选郊坰诸胜。清潭当为最。此为其亚。且万丈峰之当面特秀。若对几案。又不易得之一奇也。清寒子遗像。果是好风骨。而其缁服颔珠。甚骇异。曾闻先辈多嫌其非儒而不拜。农岩尝至此山。以其形释而心儒特拜之。从行门生。亦皆磬折致敬云。盖其清风孤节。岂可以逃禅而少之哉。然即其外面。终令人不能不咤惜也。

与士默[编辑]

殊乡解携。行迈悠悠。岭云关树。摠惹我离思。比日清和。政履佳迪。吾三宿逾岭。在途无挠。今日抵梁门店。家乡渐近。殊慰倦游之怀。今行领略关河。以豁心目。粗足为平生快事。但未得一蹑国岛。为可恨耳。昨于道间。历寻三釜渊。此是顷年海山归路。遍探铁原峒阴诸胜。而以君疾作。留债而归者。乃今了之。顾君不偕矣。沿濯啸咏。安得不感慨于聚散离合之际耶。玆渊也洞奇岩奇瀑奇。置之金刚诸胜。恐不多逊。凡看山水。先取洞府之体势。此山距官途五里许。逾一小岘。峭壁秀峦。逐水曲折。转回交锁。至瀑底始圆中夷旷。成一洞天。前有翠岑。突兀当门。不见来路。幽阻邃靓。不待岩瀑之胜。境已绝奇矣。山巓劈折。水由玆激泻为瀑。长可十馀丈。银雪喷沸。迸坠潭心。潭广数亩。其深不测。色黝碧。冷风飘然。不可逼而视之。瀑左右石壁拔竖。高与瀑等。穹然作广。类以万斧刳成。瀑上岸石势折旋。折旋处荡啮冲撞。必洼陷作𮄈。如大釜者二。深亦无底。并下瀑之𮄈为三釜也。繇三釜行几里。地愈夐绝。有十馀篱落。隐隐䕺薄间。即所谓龙华村。而渊翁之所曾遁栖也。𫖯仰盘桓。令人起千古之想焉。思欲未老。诛茅其间。以追先辈遐躅。柰此蹩𰸷。无渊翁谋山气量与福力何哉。日后往来之路。试一历赏。早晩相对谭评。亦一韵事。第颇费步屧之劳。是可虑也。道逢归便草此。不宣。

与士默[编辑]

近日忧患熏灼。不得看劬心文字。早晩取看国朝野乘。盖上自明宣。下逮英庙中年。贤辅良臣。几无不渊源于儒门。若非身亲受业。则又皆有从游之义。私淑之道。出处言议。必有所受。不如是则殆无以自立。故当时之人。举皆敦尚儒术。砥励志节。挽近以来。此道废而人皆放倒。无所顾惮。私意横流。利欲煕穰。不知四维之为何物。世道安得不坏乱也。且我朝类多言语文字之逆。骎骎至于近世而极矣。进退者。所以劝惩一世。而一自逆名之猥广也。凡于进退。不以贤邪。必以忠逆。人物初无泾渭之定品。惟视时与势之所驱率而忠逆以判。故在朝之人。无有欲以名行自立。只知以巧于趍避。为安身立命。人物又安得不梏丧也。披阅数百载世道人物。不能不感慨于污隆盛衰。漫此输写。

答士默[编辑]

寄示朝台记。尽是合作。无疵颣之可指摘。唯有数处字勾之未帖帖者。就原草涂改以送。览详可也。吾与汝亮。虽未得数数追随。一再见其酒后谈论。襟期甚好。类非末路人物。中心识之。及哭其死。不觉涕出。惜其短造而不能忘矣。今见朝台之迹。其诡奇旷达。尽乎汝亮之为。而记中铺述。顿有精彩。如复睹其岸帻谐笑。殊为之怆惋不已也。日前元履来过。元履亦汝亮旧识也。漫出示之。亟称为佳作。笑曰世秉文柄。道家所忌。寄语季氏。慎勿作文。却怕文任之来逼也。此言虽近戏。亦有理可绎。聊以诵闻耳。

答士默[编辑]

北青。天坡先祖降生之地。故老至今相传。君既出宰其近邑。欲竖碑记迹。人情之所不容已。而况其弥月之庆。乃在于丁乱避兵之时。事迹尤奇。有不可湮没者乎。文字则君可自为之。何须远求于我耶。

与士默[编辑]

吾辈泣莪之痛。居然十有七年。不能下从。顽忍寄世。将见遗集之行。追想当日奉笔砚而周旋于几案之间。恍若隔晨。而德仪容声。邈矣难攀。则不觉血泪之潸然。后识。昨已印出。而先朝恩教。谨以䌷绎。尽乎大哉王言。无所不包。其曰深沉重厚。评全稿之体裁也。其曰少时诗文。往往绝等者。知少日之精工也。其曰阁臣之依仿作家者欲效不得者。道馀人之不可企及也。终又举善鞱晦三字。叹世人之鲜知者。而继之曰不可不速付剞劂。则殆欲表章于世。以补朴棫之文化也。以圣人神藻哲鉴。有是隆褒。可以表揭集中。布示百世。岂可私诸箱箧。而当初意不及此者。可谓疏矣。就使不肖辈。历来世而丐谒于立言君子。何以逾此。陨首结草。不足以酬此大恩也。且不肖别有深感于中者。噫。先君子于文章。知者鲜矣。况盛德乎。集中许多緖言。一言以蔽之。曰存心慎行谨言。此先君子躬行心得。见于修辞者。有谁知之。凡为吾先君子子孙者。䌷绎于斯。服膺于斯。毋使集中之言。归于空言。则阐敭先德。孰大于此。未死之前。愿以此交勉而胥勖。又可使儿辈知此意而勿失也。

答士默[编辑]

亢热往愈甚。侍履毖胜。恋系无已。向书谕及先志。犹有未尽晣者。玆更复焉。先人少不屑屑于科举。自三十以后。始出而应举。其应举者。非徒然也。自以世受国恩。实有愿忠毕义之志。即与云樵公书中大旨也。及登第时。未可以有为也。又未可以遽退也。于是修德逊体。随处自尽。要之不负吾心而已。即易坤六四之义。而未知者以谓和光取容。此浅之知先人也。逮夫晩年。主恩愈深。爵位愈隆。而时之不可有为。犹夫前也。则益悒悒不自得。实欲引分休官。而平生未尝有以言先之。故此意虽家人。鲜能知之。惟不肖获于燕居色辞之间者屡矣。晩年遣意之作。亦有隐约可见。而毕竟卒于位。则殆时势使然。非雅志之所欲也。嘻噫。此可与知者言。不可与不知者道也。书末冀免忝辱之示。意甚蔼然。使人戚戚有感于中。不学无识。君与我等。君出世而我病废。特有动与静之殊耳。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夫吉一而已。凶悔吝三。动之不可不慎。有如是矣。动亦静静亦静尚矣。苟能以静约动。常使静为动本。则吉无不利。将寡悔吝。而何凶之可蹈耶。君之出应功名之会。不十年于玆。锺未鸣漏未尽。而敛然退处于郊坰宽闲之境。有若了一切荣辱得丧。而无浮慕于外者。此乃动静之一大机也。从今以往。语默出处。毋渝此机。则虽世路百歧。平陂万变。何畏何惧哉。然不可徒恃此而为安。须读书明理。于一心动静体用之间。持守省察。交养互资。庶几可以成德。而真能为无忝之图也。愿君迨此之时。猛下桑楡之功而无虚徐也。

答士默[编辑]

戚里之贤否。不难辨矣。只看宫禁有私迳与否。一有此迳。虽事事皆善。士君子决不可涉迹于其间也。若从外面。骤见言议事为之好。轻许以身。其不及于僇败者鲜矣。

与士默[编辑]

世或言主上冲幼。国势孤危。不可不仗戚里。此亦衰世之论也。假使戚里有至诚血心于国家。则要先理会宫府一体之义。折节下廊庙公卿。共济国事。光明正大。无一毫幽阴底意。其入告出布。人皆得以见之。岂可以戚里而不共事哉。但终难得如是耳。至于竹泉之不进柏饼。骊阳之不对御札。是何等盛节。当时士类之翕然归之者。良有以也。安得复睹此事于叔季耶。令人浩喟。

与士默[编辑]

诸葛武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数句语。虽说得寻常。王道本领。实无出于此者。可见武侯深明治体。由其有学术之正也。三代以后上下数千载。哲辟贤辅无一人讲此义而措诸事为。何以有善治耶。每读至此。不觉掩卷长叹也。

答士默[编辑]

向谕以理与气之有馀不足。论文章得失。可谓要言不烦矣。夫理主乎内而为本为实。气发于外而为英为华。理不足者。须要识进。气不足者。须要多读。是乃文术也。然古人云文者载道之器。文而无道之可载。是空器而已。空器又何足尚哉。故文章无论大小精粗浅深高下。各随其分量。要以道为主。庶几不畔乎圣人之文也。君今衰矣。剧读以培气。已无及也。因此而返本趍实。游泳于经传义理之文。以博其识趣。则向晦反约之工。岂有多于此者耶。

与士默[编辑]

送示李玄逸后孙为其祖讼冤之状。不觉骇叹。渠以林下之人。苟能讲出处之节。奚为而弹冠于坤极倾否之际。曾不几何。自司业超躐隆显耶。已是可羞之甚也。就使其承召。出于欲面争之计。则何不于登对。力谏不听。奉身而退。竟又盘桓朝端。与黯,宗道,来善之徒。始终烂漫而莫能自拔。纵无己巳一疏。更化之日。安得免收司之律乎。故吾尝谓玄逸之断案。不专在于疏语之悖慢。实在于为群不逞之所汇征而不辞也。然直与来善,宗道同科。姓名尚在丹书。则或几乎过矣。到今岁月寝远之后。子孙以此称冤。犹之不是异事也。若乃反生阴脱之计。掇拾章奏中寥寥句语。有若树立者然。其无惮极矣。其人昨来此。转往君所。留此状而去者。其意盖欲尝试之也。如更来请见。示以不屑之意而谢遣如何。

与士默[编辑]

吾懒废病蛰。自分不堪仕宦。居然颠发已星星矣。人生贵适志。顾今馀景。不知为几何。而要之亦无多。抱此残经。随分偃仰。以送此生。乃其志愿也。昔年一出。吾岂乐为哉。然一自病递之后。铨家更不举似于甄复。则窃幸或者世人知我无用。不以官职处我。我既忘世。世亦忘我。庶几可以滚滚于大化之中。自遂其性命。顷闻某台之言。铨家似有擸掇之意。虽未知的信。世亦有好事者。万一揶揄。去就两难。都不如初无是事。假使欲勉就。自度平生。未尝与人周旋伉拙。不入时㨾。毕竟自取狼狈。无补于事。而徒增咎吝。到此悔且何及耶。君知我心曲。须善为说辞于某台。俾得寝阁其议。毋底困殢。如何如何。

与士默[编辑]

甘霈滂沱。禁直气味清适。今番仓卒移御。群情惊惑。如我市井之臣。亦不胜㓒室之忧。曾不多日。还御有命。日月之更。孰不钦仰。而洪直学一疏之力。亦有不可诬者。益知朝廷之上。不可无稽古之人也。其疏中审举措慎起居一段语。苦衷所存。槩可见矣。而婉而切。深得谏诤之体。宜乎格回天心于立谈之顷。明主倘能悦绎于斯语而推将去。则其效岂特止为今日还御一事哉。窃所深祝也。至若末端讥切大小廷臣之不能争执于当日。尤极痛快。令人有生气。不料骩骳世界。乃有此忧世慨俗之热腔也。不觉蹶然。讽读一过而为加一餐耳。不宣。

答士默[编辑]

葱秀失面而归。步步回首。汀葭关树。入望渺渺。益使人黯然伤神也。再宿而反面。又一宿而来锁敦直。满庭落木。孤坐无聊。初旬惠墨。忽然入手。披来不觉心眼俱豁。况审迎觐无挠。板舆之奉。在途一向万安。悬虑之馀。慰释无比。吾之今番从宦之计。专出于顺志。不较一己甘辛。但取安于心者而就之。向后利钝。只得任之。每念将此桑楡馀景。淟汩于风埃里者。不能不悒然自伤也。然此亦可以随缘二字自宽。而但目下周旋人事。却费心力。殆令短发催白。柰何。闻关西失稔。宁边尤甚。嗣岁接济赈活之策。将何以料理耶。顾今国事无一可恃。而最急者。邦本将蹶。言之哀痛。为守宰者。苟存心于仁民而利物。济得一个半个。此亦报效之一端。须勿小看斯义而深留意也。

与士默[编辑]

荒政。古人每以为难。盖欲救许多近止之命。非特赈资之难也。缓急虚实之间。裁量得宜之为尤难也。须于邑人中。先拣得勤实周慎有仁心者数人。置诸监色之任。推诚委畀。责其自效。庶可不劳而有緖矣。此特以赈政为言也。大抵治道。毋论为邦为邑。须以得人为先务。故余尝谓守令苟得各面风宪。监司苟得各邑守令。朝廷苟得各道监司。民生其庶几矣。然择之有要。守令欲择风宪。先得座首吏房。朝廷欲择监司守令。先得相臣铨臣。然取人之道。岂徒然哉。又必本诸身。故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制治者。亦不可不知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