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记言/卷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九 记言
卷十
作者:许穆
1689年
卷十一

人物[编辑]

东皋相国遗文序[编辑]

相国入相。当明宗之末。明宗登遐。未有冢嗣。相国受顾命之托。奉嗣王于私邸。黼依玉几。陛戟上宝符。上既受群臣贺。于是群疑乃定。人心大悦。李文纯公所谓当举国危疑。措国势于泰山之安者是也。何其伟矣。相国相明宗宣宗。庶功咸序。黎民乐业。四方无虞。治平辅弼之良。舆人至今与黄,许并诵。有以也。故其文章严正有法。有以明道术正治体。其答灾异求言疏。请从祀二贤疏。中朝慰灾可否议。夷狄议。改选士箚俱可见。而又有箚四条。如朋党之弊。终为国家难救之患云云者。尤为戒世之龟鉴。敬读遗篇。不觉慨然叹息。识其事。以为东皋李忠正公遗文序。

上之七年孟夏下弦癸酉。

许左尹记实[编辑]

许左尹世麟。高丽选部尚书许富之八世孙。而我恭僖时司酝主簿訚之子也。其丘墓志曰。公长大。寡言笑。平生以不杀为心。好廉直。耻枉己而为人。二十二。以骑射拔擢。初出身。无所知名。困于列士。四十七。以县邑治理。升折冲将军。后增秩从二品。前后四为州府。五为节镇。七十三。以左尹卒于官。贫无以殓。朴淳姜緖崔滉等白上。上叹之曰。有臣如此。而不能用而死。厚赐之以葬焉。今骊上岣嵝山。有许左尹冢。无子。识之。以为名臣实记。

李文忠公遗卷序[编辑]

相国声名功业。著于一世。达于四方。求其心则一。一故明。明故不惑。不惑故不动。以之事君。君信之。以之治人。人服之。以之排大患。以之任大难。如贵富祸福穷厄一也。故相国之德。在人心益彰。虽朋党暌乖之际。人无亲疏贤不肖。皆曰。贤相国也。光海至无道。仇相国之忠。摈斥之。犹恐其不远也。犹曰。贤相国也。李尔瞻待相国可谓深矣。自闭母妃事起。当时一言忤己者。皆中之。恒言必杀者。相国也。当诛。叹之曰。完平复相。吾族必遗。人穷则必反。仰其仁如神明。苟非执天下之正。行天下之正。临大事定大议。至诚有以动人者。不能也。今相国卒。近四十年。当时门下士多老死。穆与赵龙洲。常称道相国古事。龙洲既论撰谥状。穆又编次遗稿。凡疏箚四卷。其中有以进退争者。有以死争者。言不欲苟合。行不欲苟容。为社稷万世长计。不以姑息为忠。日记四卷。自宣祖二年。至仁祖十二年。其间六十六年。国家多事。君子小人出处消长。明白皎著。读之。使贤者劝。不肖者惧。足为百世之教也。其不入日记。泛言人物古事。略以年月为次者。共一卷。名曰日记别录。又遗文一卷,年谱一卷,言行录一卷,附录二卷。

白沙李相国事[编辑]

谿谷撰白沙李相国行状。有曰。郑汝立谋叛事发觉。每大臣论囚。公为推鞫问事。能周旋其间。所全活甚多。又曰。会士祸起。相国澈为祸首云。公言己丑冤狱事。作己丑录。江陵本白沙集。载其书。今其书亡有。改作己丑录。行于世。而其文多变更。何也。公出入将相二十年馀。壬辰。上西狩。命柳公成龙留都。公曰。必欲求救于大国。掌词命者非柳公。无能为也。白上从之。贼逼𬇙水而阵。事急矣。劝上幸宁边。李公德馨自请出见玄苏,调信。兵有不缓者。斩两人头来。公曰。斩两人头甚微。而我先负不义。非计也。公与李公德馨。争自往乞救于辽东。时公判兵曹。以本兵不可去。上乃遣李公。公送之曰。兵不出。索我于重获。李公曰。兵不出。遗髂于卢龙。及祖承训以辽兵三千过江。公忧之曰。祖躁扰无谋必败。战于平壤。果败。及李如松以四万兵来救。公曰。师行有律。然左右用事者非人。功成而沮大计者。必此属。既克平壤。不利于高阳。遂有和倭之议。果有左右者主谋云。上之末年。佞臣言之。议追尊大院君事。公曰。有上而行之者。哀,安,桓,灵是也。下而非之者。周,张,程,朱是也。议遂沮。至光海时。有废母妃之议起。公曰。吾今而得死所矣。当议上议曰。春秋之义。子无仇母之义。况子思曰。为伋也妻者。是白也母。光海怒。窜北边卒。李文忠公曰。永昌之死。公不谏曰。事又有大于此者。大臣不为一王子死。太妃废时。极言力谏。穷死漠北。善乎。可谓能践言者也。性豁然。不拘细故。好尚志。能忘千乘相。亦伟人云。上西狩时。西厓公既自任以存国亡国之重。而公请从上内附。皆忠臣义也。壬辰。国不亡。吾以为有臣如此。

汉阴相国训子孙书跋[编辑]

五年春。汉上李秀才访余于鹿峯草庐。仍示先相国训子孙书。其书濂,洛,关,闽诸贤道学要略及孙莘老教子孙数语。书之曰。常目在之。足以感发其良心云。相国宣祖名臣。至今闾巷传说中兴故事。必称汉阴李相国之贤。又其传家遗训。不但躬行雅谨而已。必以古圣贤为师。君子之教。固不越乎礼乐之本如是。皆可法也。相国没今五十年。子孙及事相国者数人。为我言相国虽燕私。不衣冠不处。每公退。对卷终日。或夜分不寝。上议疏箚词命诸作甚多。家无留稿云。五年二月上浣乙巳。孔岩许穆。识。

东冈先生文集序[编辑]

古人有言曰。有德者。必有言。不佞于君子之文。未尝不反复之嗟叹之。继之以起敬也。先生初学于南冥。卒闻大道于陶山。为世名儒。昭敬时。以经术致贵用。常侍帷幄。裨益弘多。其进规献议论事。皆有以明道术正治体。扬善纠邪。使君子劝小人惧。而当党祸。至于流离穷厄。亦无一危愁怨恨。发于几微。如感物酬唱之作。亦可见乐天安义。无入而不自得焉。善乎。有德者信有言也。不佞纵不及门考德。亦尝仄闻长者馀论雅矣。李文忠公称之曰。确而廉。古之遗直。权寺正曰。介而有礼。君子人也。郑先生哀吊文。具言君子盛节。虽百代之下。使人兴起。足以廉顽而砺俗。为后世教多矣。又所著续纲目二十卷。尤惓惓于斯世斯民者。能绍述前古。历叙治乱。辟邪说正人心。开示劝戒。亦至矣。窃独恨读书箚记,疑礼答问诸书。不得传于世也。略叙所感。为东冈先生文集序。上之六年月下浣庚午。后学阳川许穆。序。

忘忧公遗卷序[编辑]

忘忧公。江左大族。慷慨有大节。我宣祖十八年庭试。选乙科及第。以所言忤上意。命尽罢一榜及第。公不复求举。钓于江上。壬辰之乱。列城皆溃。及王城且不守。公发愤叹曰。我世禄之子。国破矣。讨贼雪仇。死不恨矣。遂倾财募壮士。先得数百人。出奇试贼。连战连胜。又以计破沿江诸屯贼。远近争趋之。军势既张。与贼数十合。江右得全。当举国陷败。南方倚之如长城。上壮之。恨闻名之晩也。于是诸义兵皆属焉。公怒贼长驱。而官兵无一交其锋者。数巡察败事十罪。先救晋阳之围。欲还击巡察军。赖招论衙门移书晓之。两军之难解。及公以母忧去。贼亦其酋长死。罢兵归。公客居东海上。父子作业以自给。后领边兵。上疏言边事。言不行则弃归。执法以为无人臣礼。付处灵岩一年。上释之。公入深山。辟谷道引。学神仙之术。上累召之。或出或不出者十年。及光海新立。典禁兵。特出为咸镜观察使。即谢病归。不以功名自居。遁迹山中。以盛名终。鹫山仓岩。有忘忧亭。因号为忘忧公云。其遗篇二卷。心与事皎然明白可见。异哉。魁梧奇伟之士。其事奇。其迹高。得免于乱世。古之所谓明哲保身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叙述公平生大略。书诸卷首。

晩全先生遗卷序[编辑]

洪君克。持其大王父晩全先生遗卷。以其仲父舍人公命来。致其辞曰。王父弃子孙已五十年。今有遗卷在子孙者。上疏八,箚七,记三,后叙一,祭文六,碑铭二,书一,说一,记梦一,诗绝句近体古风七言五言共百七十二。又有乡校社稷厉祭仪式。思所以不没于后代。嗟乎。当时及门诸大夫皆亡。能传言古事者无其人。愿吾子序之。不佞孤陋。论撰古君子遗风馀教。极知僭越。而终不获辞。不佞亦尝仄闻长者馀论。先生文学德行。足以教后世者。不佞亦诵于口而服于心。且久矣。先生少游草堂幸村之门。乐古人之学。非圣贤之书不读。既卓然学成。重于一世。宣祖召用儒雅。先生擢秋官郞。寻出为扶馀。为政以教民善俗为务。作观善堂。立学规。修祭法。五年以持平召之。当己丑狱。两李死。先生为之棺殓而哭之。或戒以祸及。先生叹之曰。祸福。命也。斯人者一门皆死。吾不忍以祸故相负也。癸巳。上西狩既还。先生上万言疏。有曰。殿下既不遂图治之初志。失国播越。贻讥后世。与亡国之君。同其惭德云。后守洪州。讨平湖西剧贼。入为大秋官。贵戚畏忌。狱讼称平。不乐于朝。留守开京半年。遂辞疾。乘舟浮海。至牙山海上。因不起。尝自号艮翁。改曰晩全。后三年。上大享功臣。因上寿。先生谢病。以劝戒▣六言。上疏曰。亿万年祈天永命之本。在此云。乞致仕。不许。至光海时。致仕。六年而卒。寿七十五。金湖权寺正曰。恭以敬。方正有礼。上方召游学之士甚盛。而皆莫之先也。今读其文章亦然。癸巳万言疏。丁酉应旨疏。尤见忠爱眷眷。极言君德阙失。治乱兴亡之由。休祥灾异之应。天命人心之去就。一归于人君一心之微。开陈劝戒。真古人格君辅世之嘉谋嘉猷。又发于吟讽感物。起兴酬唱诸作。皆出于性情之正。忠信笃厚。不淫不肆。而况社稷国厉学校之祀。世降俗弊。礼道坏缺。祀事不严。考定礼令。登降奠献之节。仪式不乱。治莫先于明祀。教莫正于修礼。一众齐政。非礼不行。道民善俗。非礼不成。亦善乎。无非君子之教也。上之七年收雷节。后学阳川许穆。序。

哭桐溪文[编辑]

呜呼。有至大至刚之气。寓于无形。塞乎无垠。升而为天。沈而为渊。明则为日月。幽则为鬼神。在人为君臣父子之懿。遇治世而发之。则为大业伟绩。使万物得其所。遇乱世而发之。则利害不能乱其心。威武不能夺其志。守节秉义。抗大难而不惧。曩者废王。日杀不辜。疏忌亲戚。王子以幼稚。疑忌见杀。于是群臣皆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惧祸之及已。而莫之敢言。公曰。礼。君子事君。有犯无隐。谏而得罪。当以大逆论死。大臣救之。囚之海岛三千里。羁愁穷辱卜年。不挫其所守。既以直道光显矣。丙子之乱。国家沦丧颠覆。将举国为臣掳。公慷慨曰。不可背义而图存。当斩佞臣。以徇城中。君臣守礼义。同死社稷。既三谏书。言卒不可用。事且无可为。拔佩刀自刎犹生。则逃隐深山。没而不悔。呜呼。其义明。其志洁。其行廉。可谓得圣人之清。所立殆与日月争光矣。信乎有至大至刚之气。寓于无形。塞乎无垠。在人为君臣父子之懿。见于乱世者如此。然心窃悲松柏后凋。无益于岁寒。忠臣尽节。无益于世乱。徒足悲也。徒足悲也。

桐溪遗稿跋[编辑]

先王设为常伯,常任,准人,虎贲,掇衣。不以憸人。非以私▣人之尊。所以共天职也。故曰天工。人其代之。故礼事君有方。犯而无隐。服勤至死。义不合则去之。或忠臣不去而致死焉。比干剖心。箕子囚奴是也。君子守道不贰。不以通而喜。不以厄而戚。行仁得仁一也。公仕于本朝。以直道斥。以直道显。以直道杀身而不悔也。殆古之遗义。今读其遗文。孤忠直道。传之百代而不没者文也。公之道。上之与日月争光。下之愚夫愚妇皆出涕。非至诚不能。诚则专。专则直。直则至死不变。故君子有犯大难而不惧。确然卓立。成万夫之望。亦伟矣哉。天下之物。山岳有时而崩。金石有时而毁。至诚不毁。公之文。其百代不毁者欤。百代不毁者欤。上之八年仲夏日长至。后学孔岩许穆。书。

祭李参议文[编辑]

呜呼。世与道交丧矣。是非混殽。公正斥厄。公不污不阿。落落于其间。视轩冕如浮云。一不以穷抑动其心。终老江湖之上。乐而煕煕。一时荣辱得丧。固无损益于公者。而以瑰伟之气。方正之操。贯古之识。不得施于朝廷之上。卒坎轲以没。则天之所以生之者不偶然。而其湮厄者。又何也。世之治乱兴坏。贤不肖厚薄通塞系焉。势与时。亦无可奈何者耶。然以吾之慨然伤叹。独不无憾恨于苍苍者也。不知天道者。何也。

祭龙洲文[编辑]

呜呼。公知遇三朝。位逾列卿。清名砺俗。四方向德。寿考康宁。尊享大年。天之所以报德祐仁者。信不诬矣。公在朝廷则正色昌言。君子信而小人惧。使绝国则义明信孚。使事严而远人服。处畎亩则与物煕煕。宠辱俱忘。故其文章简正博雅。出于心得者。如乐本于心而形于声者也。公方正好礼。以及家齐国治。而凡世之荣辱得丧。皆不失义理之正。而能守道不移。满而不溢。厄而不闷。斥而不愠。绰绰馀裕。无一憾愤无聊。乐天安命。此皆浅学所不及者也。既年益高德益卲。每论说前古邪正是非成败。明白简严。使人畏服。天之所以生聪明才德。盖为世道之污隆。自古论之。虽当极乱之际。天下之正理。不坠在人。道之否泰于是乎系焉。呜呼已矣。吾道穷矣。黎老云亡。朝无谔谔之忠。而士大夫国人无所矜式而考德。人欲肆行。而天下之正理由是而益亡。则此天也。公立朝五十年。其忠言直道著于简册。有感天地。参鬼神。警百代而不朽者。金石有时而毁。山泽有时而变。君子之道。不毁不变。人心不昧。百代之后。其义益明。君子死而名永长存者此也。

哀悼文百六十四字[编辑]

天下之福五。曰寿。曰富。曰康宁。曰攸好德。曰考终命。五福向用。其本在德。其寿其富其康宁其考终命。天道好德之报也。公以古人之学。古人之道。中心正直。以之辅世利物。进则显其道于一世。退则乐其道而不改。通塞不贰。向致五德定报。可谓得天道之正而为百代之表。固厚矣。顾自悲今而世与道交丧。又失老德。吾其已矣。君子道消。良善皆亡。独后死者何心。泣涕涟如。欷歔于悒。又非为哭死而哀而已也。呜呼。永诀永诀。

架山筑城石记[编辑]

上之十有七年。李公命雄以副提学。出为岭南观察使。于是国家新去乱。内外板荡。朝不谋夕。唯南方粗完。当今兴复之图。实在南。先有金是枢者上疏。言山城要害。上用其策。公既受命。因以此属公。公既至。审察地利厄塞。大作南藩捍蔽。莫如架山。山星州东境八莒镇。山当岭海要冲。通邑大郡。棋布四列。物力易聚。控引长江。转漕四通。乃以便宜驿闻。以其年九月。大发男丁。因阻险筑城。至明年四月。功告成。凡役民十馀万人。城周三千八百三十步千七百五十二堞。城门楼,堡楼,军营,列台,水门。其他大小公廨寺院。共三十馀所。凿泉池大小三十二。器械如之。募民给复。以实城中。因割地分界。置漆谷都护府。既而不悦者多谤之。李公去矣。自此言山城事。为世所忌。未久。李公卒。观察使历二人。而皆莫肯顾力。以故追诋李公。争言城不便者滋益多。今使相林公坛受命出岭。即巡行海边。仍观列郡地利。至此。周览营垒。叹曰。关防之壮。莫过于此。启上极言李公贤能方略。其筑城诸将士。请皆追行爵赏。又地界小。徙民耕农不足。请增割地益之。东据公山。西尽大江。都护府使崔侯后宪。备述建置都护终始事。属余为记。刻之山石云。

哭咸陵文[编辑]

呜呼。数十年来。亲知皆尽。年至老死。六十年交契。惟公与我二人。前十二月书。苦言会合无期。自九月病入沈绵。人老则死。常理。泉下且如人间之乐。与朋友相追相待为言。得书数月。闻公弃宾客。呜呼。死别无涯。此言终为诀语。长号掩抑。谁可与言者。瑰伟杰特。既知遇圣哲。见义不顾。一生以布衣。诛不义。定大难。亦不以功名自居。其决去也。视爵禄。如视弊屣。卓然独立。肆志于荣辱之外。其见大者。其事远。其心洁者。其迹高。然后可谓无愧于古人者也。呜呼。长言永诀。其不昧者有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