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议册四庙状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议册四庙状
作者:刘句 
本作品收录于《全唐文/卷0853

臣等据太常博士段禺议云:“夫宗庙之制,历代为难。须广按礼经,旁求故实,通古今之理为规式,合天道人情为楷模。”伏缘礼有随时,损益各异。遂致广义多别,礼出众途。今总历代之宏规,议新朝之定制。谨按《尚书·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此是尧之庙也,犹未载其数。又按《郊祀录》云: “夏立五庙,殷立六庙,周立七庙。汉初立祖宗郡国,共计一百六十七所。后汉光武中兴后别立六庙,魏明帝初立亲庙四,后重议,上依周法立七庙。晋武帝受禅,初立六庙,后却立七庙。宋武帝初立六庙,齐朝亦立六庙。隋文帝受命,初立亲庙四,至大业元年,炀帝欲遵周法,议立七庙。次便禅命于唐。武德元年六月四日,始立四庙于长安。贞观九年,命有司详议庙制,遂立七庙。后至开元十一年后,创立九庙。”又按《礼记》丧服小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郑元注云:“高祖以下至祢,四世即亲尽也。更立始祖为不迁之庙,共为五庙也。”又按《礼记》祭法及王制《孔子家语》、《春秋穀梁传》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此是降杀以两之义也。又按《尚书》咸有一德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又按《疑义》云:“天子立七庙或四庙,盖有其义也。如四庙者,从祢至高祖己上亲尽,故有四庙之礼。又立七庙者,缘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德,更立始祖。即于四亲庙之外,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所以有五庙、六庙、或七庙、九庙,欲后代子孙观其功德。故《尚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矣。”又按周舍论云:“自江左以来,晋、宋、齐、梁相承,多立七庙矣。” 今禺等参详,唯立七庙、四庙,即并通其理。伏缘宗庙事大,不敢执以一理定之,故简录七庙、四庙二件之文,俱得其宜。他所论者,并皆勿取。请下三省集百官详议。敕旨宜依者,臣等今月八日,于尚书省集百官详议,伏以将敷至化,以达万方。克致和平,必先宗庙。是以孝为教本,所以宏爱敬而厚人伦。礼乃民防,盖欲辨尊卑而明法制。故《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之七庙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殷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自夏及周,少不减五,多不过七。”又云:“天子七庙,皆据周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若诸侯庙制,虽有其人,则不过五。此则天子诸侯七五之异名矣。至于三代己后,魏晋宋齐隋及唐初,多立六庙或四庙,盖于建国之始,不盈七庙之数也。”伏惟皇帝陛下大事实上寰区,方兴教理。既先自家型国,固当率土咸宾。今欲请立自高祖已下四亲庙,其始祖一庙,未敢轻议,伏惟圣裁。恐于讲德论功,有失灵源茂绪,禀自中旨,共谓得宜。臣等幸列明庭,获逢景运。显奉如纶之命,共详立庙之仪。虽竭讨寻,惭非该博。有愧上尘圣鉴,实虑未协宸衷。不免迂疏,仍虞漏略。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远远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