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思南府 思州府 镇远府 铜仁府 石阡府各卫 下一卷▶

贵州三

[编辑]

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京师七千三百九十五里。

《禹贡》梁州荒裔,历代为蛮夷地。后周武帝时内附,以其地属黔州。隋初属庸州,大业初改属巴东郡。唐武德四年置务州,治务川县。贞观四年改为思州,天宝初曰宁夷郡,乾元初复故。宋为羁縻蛮地,政和八年开置思州,仍治务川县。宣和中废,绍兴初复为思州。元置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云:“至元中改为思南宣抚司,隶湖广行省。”今《元志》不载。明朝洪武五年改思南宣慰使司,隶湖广行省。志云:思州自唐永隆中已为田氏所据,历宋至元皆内附。明初田仁厚等献地来归,置司授之,仍令世守。永乐十一年改为思南府,时宣慰田宗鼎以不法废,因改为府。隶贵州布政司。今领县三、长官司四。
府襟带川、蜀,控扼黔、楚,山溪连亘,蛮獠环错。昔人以为牂牁要路,唐初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要路,请置郡抚之。盖地接黔、播,今四川彭水县,故黔州治。播州,今四川遵义府。自播以西南,皆汉牂牁郡地。形援便易也。

安化县,附郭。隋务川县地。志云:唐置思州,治务川县,后没于蛮。宋大观初蕃部长田祐恭归附,仍置思州。后废置不一,元初置新军万户府,寻改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徙治龙泉坪。其地有龙泉,因置龙泉平长官司为附郭。今石阡府龙泉县是。后毁于火,移治清江。至元十八年仍还旧治。至正中田氏族属相争,分据其地以献伪夏,始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复徙今治。明初改为宣慰司,治镇远州。二十二年还治水德江,永乐十一年始为府治。弘治十四年始建土城。嘉靖二十八年甃以石。万历二十八年复分置安化县于郭内。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里。

永德江长官司,附郭。在府治东南。元置水特姜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土酋张坤元世守其地。明朝洪武初张干福来归,置司授之。二十二年改今名,为宣慰司治。永乐十一年为府治,十八年复以土人杨潮海为副长官。今编户一里。

蛮夷长官司,附郭。在府治西南。洪武十年增置,授土酋安辉世守,复以李斌副之,属思南宣慰司。寻为司治。今编户一里。

思王废县,在府南。唐武德三年置,属思州。贞观初州废,属务州。四年改务州为思州县,仍属焉。唐末废。志云:县在府南,水路三百里。今镇远府东八十里有故城。又扶欢废县,在府西南五十里。志云“唐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扶欢县,属溱州,以县东有扶欢山而名”,即此。后废。溱州,今见四川真安州。
多田废县,府西北四十五里。《唐书》:武德四年务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垦田盈畛而名。贞观八年改属费州,后废。志云:县北有乐浮山。又扶阳废县,在府西北八十五里。刘昫曰:“隋仁寿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阳水为名。”今《隋志》不载。唐武德四年属务州。贞观四年改属费州,后省。○城乐废县,在府西北百五十里。唐武德四年山南道大使赵郡王孝恭招慰生獠置,属思州。初筑城时,人歌舞之,故曰城乐。贞观初属务州,八年改属费州,后没于蛮。
涪川废县,府东北百里。《隋志》云:“开皇五年置,属黔州,大业初属黔安郡。”唐武德四年属务州,贞观四年属思州,是年置费州治焉。天宝初改州为涪川郡,乾元初复为费州,后州县俱废。宋白曰:“州界有费水,因以名州。”《通志》:“费州,后周宣政初置。唐武德间,移州治蒙笼山。”悮。
牂牁废县,在府西。隋初置,兼置牂州治焉。大业初改州为牂牁郡。唐武德二年复曰牂州,改县曰建安。四年又改州曰牁州,寻复故。开元中降为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后废。志云:牂州南有新兴废县,唐初与州同置。又有宾化废县,亦隋初置,属牂州,唐因之。后俱废。《新唐书》:“武德三年牂牁首领谢龙羽来降,因置牂州。”是也。《通志》云“《唐志》称牂牁蛮国,其王号鬼主,别部曰罗殿王,似牂牁去今郡甚远”,盖思州迁徙亦不一地,牂牁故址亦不可得而考矣。
废充州,志云:在故牂州北百五十里。唐武德三年以牂牁别部蛮置,所领平蛮等县七。《通典》羁縻充州所领有梓潼县,与湖广沅州西废业州接界。开元二十五年充州酋赵君道来朝,又后唐天成二年有牂牁清州刺史宋朝化来朝,宋乾德三年有南宁州刺史龙彦瑫来贡,景德四年有罗瓮井都指挥使颜士龙来贡,皆牂牁蛮也。《寰宇记》:“南宁州本清溪镇,唐置,在黔州西南二十九日行。从南宁州至罗殿王部落八日行,与云南接界,曰充州,曰琰州,曰犍州,曰庄州,曰明州,曰牂州,曰矩州,曰清州,凡九州,每年朝贡。自牁州、袭州、峨州已下凡四十四州,洞内羁縻而已。”时于黔州置都督府,管播州下五十三州,即南宁州以下诸州是也。又梓潼废县,考新、旧《唐书》不在充州七县之列,未详所据。或曰牂、充等州皆在今黎平、都匀之境。
废庄州,在府境。隋牂牁郡地。唐贞观三年以南谢蛮首领谢疆地置南寿州,四年更名庄州,领石牛等七县,寻复置清兰县属焉。十一年升为都督府。景龙二年府罢,属黔州都督府。州南百里有桂岭关。又废应州,在庄州之北。《四夷述》:“南蛮别种有东谢蛮,渠师姓谢氏,在黔州西数百里,地方千里。贞观三年首领谢元深入朝,因开其地为应州,领都尚等五县。”《唐志》:“东谢蛮在西爨之南,居黔州西三百里。”又废矩州,与应州相近,唐武德四年置。显庆初矩州人谢旡灵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讨平之。唐末仍没于蛮。
废明州,在府南境。《四夷述》:“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并南蛮别种。其界山洞深阻,莫知里数,南北十八日行,东西十二日行,赵氏代为酋长。贞观二十一年西赵酋长赵磨奴请内附,因置明州,其土俗略与东谢同。”胡氏曰:“东谢蛮西接牂牁蛮,南接西赵蛮,牂牁之别部曰罗殿。今广西买马路。自桂州至邕州横山砦二十馀程,自横山至自杞国三十二程,又至罗殿十程。”唐贞观十三年渝州人侯弘仁自牂牁开道,经西赵出邕州,以通交、桂,即此道也。又蛮州,亦近府境。唐贞观中置,领巴江一县,属黔州都督府。贞元十三年有蛮州刺史宋鼎等请入朝。即此。寻没于蛮。
岩门山,府城西南。两相对峙,岩壁险峻。官道出其中,左曰大岩门,右曰小岩门,永胜、武胜二关依岩而立,郡之门户也。去岩门数里有迎春、藏春二洞,又有钟鼓洞,皆奇峭。○万胜山,在城东南一里。四面陡绝,元末红巾之乱,郡人避兵于此。又城东三里有东胜山。
思唐山,府东北四里。《胜览》云:“山南连河只水,北枕内江水。”内江即水德江也。又有三峰山,志云:在城东,高竦奇秀。或曰即城南三里之三台山。又天马山,在城南二里,与三台相接。○大龙头山,在府东北七里。其南有白鹿峰,在城东七里。又铜锣山,在府东十五里,以水出山峡中如锣鸣也。或曰以山形如锣而名。又东十五里为马鞍山。
石柱山,府西二十里。顶有巨石,参差屹立,为郡之胜。又思王山,在府西南三百七十里。旧名龙门山。○屏风山,在府北百二十里,府北百八十里又有石马山,峰峦竦拔,独冠诸山。上有巨石如马。又蒲竹山,在府北二百里。山极高峻。
乌江,在府城南。自石阡府流入界,至府南十里,经鲇鱼峡,湍流澎湃,险不可言。旁有大岩,岩有一孔,若鲇鱼口然。经城北一里有香炉滩,滩石如鼎,因名。滩下为白鹭洲,突出中流。志云:洲在城东北一里,双峰峙左,二水绕旁。又北历狮吼洞。乌江越府城三十里,至洞下泻十馀里,声如狮吼,舟莫能行。稍北为潮底泊,江流经此,平静无波,商旅皆于此易舟而下。至府北三百五十里为龚滩,洪涛汹涌,声震如雷,长十馀里,惟轻舟始得济。又北历袁滩而入四川彭水县界。亦谓之黔江,亦谓之涪陵江也。详见前大川。
水德江,府东南一里。源出乌江,东北流入四川彭水县界,入涪陵江。又思印江,在府东三十里。旧名思邛水。源出朗溪,下流合水德江。唐以此名州。
上费溪,在府东北百里。旧费州以此名。北流入四川黔江县界,亦曰黔江。又东北入湖广施州界,谓之清江。○青鸾溪,在府西五十里,下流入乌江,俗名黑鹅溪。
石牛潭,府西南三十五里。澄澈深广,水际有石如卧牛,因名。又龙泉,在府东二里万胜山下;马家泉,在府南十三里,自山麓悬流,势如瀑布,俗名白水泉;皆有灌溉之利。
永胜关,府西二里,府西南二里又有武胜关,皆在岩门山下。○太平关,在府东一里。府南十里又有德胜关。志云:府城西南又有水关。○洪渡,在府北三百里,盖即乌江渡口。其傍居民皆事舟楫以济人。
板桥镇。府东百二十里,有巡司。志云:司旧置于石阡府苗民司北。弘治十四年酉阳蛮争沿河司地,因迁司治于此,以固藩篱。又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有覃韩偏刀水巡司。府北三百七十里有都儒五堡三坑等处巡司。司本属婺川县,后改今属。

婺川县,府北二百四十里。隋开皇末置务川县,属庸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武德四年置务州治此,贞观四年为思州治,后废。宋政和八年仍置务川县为思州治,宣和四年废为务川堡,隶黔州。绍兴初复为县,思州治焉。元曰婺川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初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安夷废县,在县南。本务川县地,宋政和八年析置安夷县,属思州。宣和四年废为砦,属黔州。绍兴初复故。元并入婺川县。《通志》:“今镇远县即宋之安夷县。”恐悮。
华盖山,县西十里。峰峦高大,林木深邃,昔人尝避兵于此。或以为无党山也。《胜览》云:“无党山在思邛县南四十四里,以四面。亦详见附郭。又安悬绝而名。”○多罗山,在县西四里。其相接者有马鞍石岩,又西一里有山羊岩,皆高胜。又木悠峰,在县西四十里。上有水月宫,产朱砂。
岩前山,县东北二十里。山产朱砂。又东北三十里,有长钱山,亦产朱砂,地名板场。志云:县有板场坑水银场,税课局盖置于此,成化九年废。又泥塘山,在县南五十里,亦产朱砂。○大岩山,在县东八十里。山有岩屋,颇深广,容百馀人。又卧龙山,在县北五十里,地名祥川。其相接者有金藏崖,颇幽胜。志云:金藏崖在县东五十里。
倒羊江,县北五里。江城关临其上。或云江源出华盖山,东北流入于乌江。又丰乐河,在县东五十里。又有罗多水,在县东八十一里。流经县东六十里之丰乐渡,合丰乐河南流入府界注于乌江。又河只水,在县东二十一里,流合丰乐河。志云:河只、罗多皆獠姓名也。
暖塘,县北五里。至冬尤暖,秋分后鱼皆聚焉。又县东北二十里有来雁塘,昔有雁集于此,人以为瑞。
焦岩关。县东十二里。关北有焦岩渡。又缺窑关,在县东北百五十里。○乌金关,在县西二十里。又西十里曰杉木关。又石板关,在县西五十里。又西二十里曰长滩关。江城关,在县北五里。又县北八十里有天生关,百里有濯水关。志云:县西南百三十里,有九杵关,路通遵义,旧为要害。又县西有石槽、檬子、土地三关,俱接遵义境,旧皆有兵戍守。《通志》:“九杵关在县东三十里。”似悮。

印江县,府东三十里。唐开元四年开生獠地置思邛县,属思州,后废。宋政和八年置邛水县,属思州。宣和中废为堡,隶黔州。绍兴初复置县,隶思州。元置思邛江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后讹邛为印。明初因之,授土酋张氏世守,隶思南宣慰司。永乐中属思南府。弘治十八年长官张鹤龄罪废,改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大圣登山,县东五里。山高耸,为县境之望。
思印江,县南十里。源出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又中洲溪,在县北五里,流入思印江。
峨林关。县南七里。又秀宝关,在县南三十里。仡楠关,在县东七十里。
沿河祐溪长官司,府东北二百十里。西北至婺川县百七十里。元置,属播州军民安抚司,以土酋张文龙世守其地,冉永安副之。明朝改今属。编户三里。
鬼岩山,司东十里,高百丈,延袤二十馀里,为江东诸山之望,东南接酉阳境。又高歇峰,在司北十里。形如削壁,高耸入云。
河由江。司北十里。源出铜仁府乌罗司;又石马江,在司西百三十五里;下流俱入水德江。志云:司北五里有五门滩,四十里有培塔滩,乱石横江,水势最险。又有黎芝滩与湖白滩,相距十里,崖石险峻,皆江流所经也。○桃竹溪,在府北高歇峰,下流合河由江。

朗溪蛮夷长官司。府东四十五里,北至沿河司二百六十里。唐贞观八年置朗溪县,属巫州,今湖广沅州也。后没于蛮。元为朗溪洞,洞人仡、僚据此。明朝洪武十年置今司,授土酋田荣。永乐四年又以土酋任鉴副之,属思南宣慰司。十一年改属乌罗府。正统四年府废,复改今属。编户二里。

琴德山,司东五里。山多材木,望之郁然,为司之胜。
仁溪,在司治前。出山岩中,自高而下,居人引以溉田。中有川主洲,在司治东南。居人建川主庙于其上,因名。
皂岭关。司东五十里。又司北四十里有松岭关。

思州府,东至湖广沅州界九十里,东南至湖广天柱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黎平府界三百里,西至镇远府界百里,北至铜仁府界百二十里,东北至湖广麻阳县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二十里。

《禹贡》荆州南裔,汉为武陵、牂牁二郡地,唐为思州地,宋因之。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安抚司,寻自龙泉坪移宣抚司治清江,即此地也。后宣抚仍还旧治。至正中其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据其地以献伪夏,于是创设思南府,而宣慰田琛徙治都坪,思州自此分为二。”按《元志》有沿河等处长官司,疑即志所称沿江安抚司,而思州为宣抚司,《元志》不载。明朝洪武三年分置思州宣慰司,志云:吴元年田氏归附,是年始置宣慰司,仍隶湖广行省,以田琛世其职。一云明初以思南授田仁厚,而以思州授其子弘正,琛即弘正之子也。永乐十一年改为思州府,时田琛与思南宣慰田宗鼎有隙,弄兵坐废。隶贵州布政司。今领长官司四。
府东连沅、靖,西抵涪、渝,扼槃瓠之噤喉,《元志》:“思州蛮有𦍕獚、仡猪、木傜、猫儨数种,盖皆槃瓠之苗裔。为楚、蜀之唇齿,且重山环抱,溪水萦流,商贾贸迁,居民辐辏,实西南雄胜之地矣。

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附郭。元置台蓬、若洞、住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朝洪武六年改置是司授土酋何梦霖。二十五年省入黄道溪长官司。永乐十一年复置,授土酋周斌与何氏,并世其职,为府治。十三年营府城,后复展筑。有门四,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平溪废长官司,府东北五十里。志云:元置平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都云军民府。考《元志》平溪等处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府,去府境似远。明初废。又废都素府,志云:在府北七十里。元初置,寻废。
松园屯山,府城北。高大磅礴,为郡之镇。志云:府治北有后山,旧在城外,议者以俯瞰城中,敌至难守,乃筑石城环之,周百二十丈。今亦曰据胜山。又龙塘山,在府城北,产铅、铁。一云山在府东六十里。又平山,在府北十里,顶平如台。○独峭山,在府东北一里。孑然孤峭,卓异群峰。又平轩山,在府东一里,一作“平堧山”。又岩前山,在府东五十里。
峨山,府南三里。其山崒嵂而嵬峩,登陟颇艰。下有架溪,跨以木桥,往来者经其上。志云:府南一里有点灯山,亦高竦,夜常有光如灯。又上、下住溪山,在府西三十里。诸溪之水流经山下,潴而复流,因名。
白崖,府西五里。高峻难登,中有空洞,下临深潭。○打宝坡,在府南五里。又府南百里有岑贾坡,外接洪江,苗所出没。又十万囤,在府东十里。其地平旷,可屯十万兵。
清江,在府东,即㵲水也。经镇远府境曰镇阳江,流至府西三十里曰注溪,以众水所潴也。又东经城南曰架溪,至府东三十里曰平溪,流入湖广沅州境注于沅江。志云:府东八里曰异溪,以小水派流合平溪大河而名。○洒溪,在府城北。源出都素司之马口溪,绕城北而东,合于架溪,谓之清江。一云洒溪在城南,似悮。
养苗溪,府西北八十里。源出岩洞中,有巨石障流,土人架木槽引以灌田。又转水,在府西北四十里。群山四合,水经其间,众流悉汇,旋绕数曲,风气完固,可建城邑,引流而东南,至府北十里为纸漕溪,又东南入于清江。○龙溪,在府西五十里。相传土人击铜鼓于此而龙出,因以成溪。府西二十里又有凹溪,东岸有油鱼洞,西岸有铜鱼洞,俱流合于清溪江。
平溪关,府东北三十里,又东北三十里有鲇鱼关,俱属平溪卫。又黄土关,在府南十五里。○盘山关,在府城北。志云:关倚城临水,一径盘回。又清平关,在府南一里。都哨关,在府东一里。
平溪驿。府东北四十里平溪卫城外。有平溪渡。又东北三十里有晃州驿,又七十里为便溪驿,有便溪浮桥。又东五十里即沅州也。○磨砦,在府北五里,有磨砦渡。又府北五十里,有云盘渡,转水津济处也。

都素蛮夷长官司,府西九十里。本蛮地,明初为马口砦,属黄道司。永乐十一年始置是司。编户二里。

土麻山,在司治北。又江头山,在司东北三十里。志云:山在府西北八十里,旁有歇路坪,土人每遇节序,则相聚笙歌于此。又天应山,在司东南十里。旧志云:山在司西百里,最高耸。土人尝祷雨于此,呼雷而雷应,因名。○天平囤山,在司南二里。志云:土人避兵处也。又有狮子口山,在司境平牙砦,为洞苗出没处。
马口溪。司北一里,即洒溪上源也。又左溪,在司南十里;泠水溪,在司西南二十里;下流俱入于清江。又竹溪河,在司北,流合洒溪。有竹溪河渡。

施溪长官司,府北二百五十里,元置施溪漾头等处长官司,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迁置施溪长官司于平地砦,授土酋刘道忠,隶湖广沅州卫,寻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丹川废县,《通志》云:“今司治。唐武德初置丹川县,属夷州。贞观初州废,改属务州,是年县废。”县盖以溪水产丹砂而名。旧志:施溪司在府南百四十里。似悮。
御屏山,司北里许。又司北二十里者蜡傍山,其相近者有六龙山,苗常出没于此。○漾头山,在司南三里。又大龙坑山,在司西三十里。
独径岩,司东北十里。路狭岩险,设隘御苗。志云:司境有朱砂坑四十八面,明初督其课以充贡。寻改折秋粮二十三石,罢其贡。坑犹存。
施溪。司东里许。其上流自铜仁府来,流经司北十里有龙门滩,滩险损舟,下流达湖广辰州府界。

黄道溪长官司。府东北百三十里。元置黄道溪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朝洪武初仍置今司,授土酋刘贵,又以土酋黄文聪副之。二十五年迁治武陵坪,仍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丹阳废县,《通志》:“今司治。唐初置丹阳县,属思州。贞观初改属务州。二年废。”旧志:黄道司在府南百二十里。似悮。○野鸡坪废长官司,在司西。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废。志云:司西有务程龙鳌坪长官司,又有岳溪都坪长官司,洪武二十五年俱废入黄道司。
旗头山,司西三十里,山势险峻,高可万仞。又鳌山,在司西八十里,以形似名。○黄崖冲山,在司西南五里。山势险固,其中平广,有据险避苗囤。又杨柳岩,在司西二十里,亦险峻。
九曲坡,司西十里。山高路险。又田堧坪,在司西北三十里。四山围绕,中有广原沃野。坪前半里为小石桥,路出晃川通沅州大道;又前四里馀为大石桥;皆往来通津也。嘉靖中议者谓田堧坪一带系平溪、万山、黄道等卫司,及沅州相邻接,为三省屯砦通衢,又迫近大陇山叛苗,宜筑一城,增兵戍守云。○泉洞,在司西七里。崖壁千仞,瀑泉飞泻,下成溪河,以艇从傍入,洞广容百人。
黄道溪。司西南八十里。志云:司北五里有淘沙溪。西北三十里有瑰楼溪。五十里有白崖溪,为思州、铜仁分界处。溪左山上常有戍兵屯守。又田塍岩溪,在司西五十里,有渡。诸溪下流皆附平溪大河入于沅江。○龙泉,在司治北。其水清洁而甘,居民赖以溉田。

平溪卫。府东北三十里。西南至清浪卫七十里,东北至湖广沅州百六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隶湖广都司。

卫当黔、楚之冲,控御溪苗,东西应援,良为要地。所属关堡驿站,分见上府境及湖广沅州。

镇远府,东至思州府界二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靖州界四百二十里,南至黄平州湄潭县界六十里,西至平越府兴龙卫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遵义府界百四十里,北至石阡府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京师七千四百三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荒裔,唐为思州地,寻没于蛮。蛮名竖眼大田溪洞。元初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寻改为镇远府,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置招讨司,二十年改为军民总管府。”似悮。明朝洪武五年改为镇远州,隶湖广行省。《通志》:“时改置思南宣慰司,治镇远州。二十二年始徙治水德江州,直隶湖广布政司。”永乐十一年仍于州置镇远府,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三年省州入府。今领县一、长官司二。
府东达沅、辰,西通贵竹,当往来之冲,为扼要之地。嘉靖中知府周瑛议:“镇远东接沅州,西接播州,中间道路险阻,乃云、贵往来必繇之所。而所属邛水、施秉等司县,又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百姓平居无事,皆带镖弩自随,有事则肤刃接矣。故镇远者,云、贵之门户也。邛水、施秉者镇远之噤喉也。欲通云、贵,当守镇远。欲守镇远,宜经营邛水、施秉等司县。此形势之可考,事理之必然也。”
镇远县,附郭。《一统志》:元置镇安县,寻改安夷县,后又为金容金达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地,属思州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改为镇远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属镇远州,授土酋何氏世守。正统三年改属府,弘治十一年长官何伦以罪废,因改为镇远县。《城邑考》:“府旧无城。嘉靖三十年议者言:‘府治前逼大江,后逼高山,参错广轮,丈不盈百,纵使筑城,寇自高临卑,势难固守。迤西三里地名平昌,高爽饶衍,可容万家。后山如圭如笏,前江环绕如拖练然。四围诸山皆如龙翔马驰,拱揖相向,宜于此设立城池。但地连镇远卫教场,宜相视地形,彼此易置。’不果。乃即旧址为城。有门三,周四十五丈。而于江南岸筑土城为县治。”编户三里。
思邛废县,府东南九十里。唐开元中置思邛县,盖治此。《思南志》“府东南三百九十里有废思邛县”,即此也。后徙而北。今为印江县。又思王废县,在府东八十里,亦唐故县治。今俱见思南府。《通志》:“府境有定安、永安二县,皆元置,属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寻废。”未知所据。
金容金达旧长官司,志云:在今府东八十里。元初置司于此。又有杨溪公俄等处废蛮夷军民长官司,在府西。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并其地置镇远金容金达司是也。又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废长官司,在府东;又府东七十里有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废长官司;皆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俱废。《通志》:“府南有废德珉蛮夷长官司,元置。”未详所据。
中河山,府治东半里。志云:元置镇远军民总管府以授田氏,治中河山上,即此。有两水夹流,山处其中。两崖皆有巨石卓立水中,上丰下俭,呼香炉崖。南麓有洞曰太和洞;北曰北洞,一名东岩洞。又吉祥山,在府治西半里。临江,状如燕窠,上有吉祥寺。志云:府城中有五老山,以五峰相接而名。○铁山,在府东北三里。石皆铁色,下为铁溪。溪之第一湾有巨石,下瞰如屋。其第二湾有长潭,潭之北岸为铁山绝顶,南岸石委积成洞,有蹊隧通镇阳江。江边群石错立,急湍奔泻,名浮石滩。其东有石侧立,上多树木,名古牛崖,郡之名胜也。又笔架山,在府东南五里,三峰并耸。
石崖山,在府治北。石高百仞,屹立如屏,亦曰石屏山,郡之镇山也。山半有石窦,久雨窦中水出,其明如虹,则江必溢,居民候此以避水。山右有路,旋绕屈曲,名九曲冈。志云:苗自金浦、狗洞来,必由县后大石崖山。自施秉、鼓楼坡来,必由卫后小石崖山。有事时戍守于此。○双峰山,在府西三里。一名平昌山。志云:诸山自府北境白羊坡顿伏而来,至此方止,双峰圆耸插天,江水环其前,四山回合,中有平原可居,演武场在焉。又一里有狮子山,自东南望之如狮,自北望之如展旗。又六里有白石柱,临江骈立,一大一小,高数十丈。西至偏桥有西峡渚山,悬崖飞瀑,奇胜不一。
观音山,府东十里,岩石错立,俗名观音岩。志云:府西十里亦有观音岩,岩高数十丈,屹立江上。下有石洞,可据船而入,称为幽胜。又太平山,在府东二十五里。上有小池,虽旱不涸。○巴邦山,在府东南四十五里。周围陡绝,苗夷出没,居人尝避兵于此。又思邛山,在府东南八十里。《一统志》:“山连思邛水,在旧思邛县东。”又都来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山在旧思邛县东五十里。唐锦州有常丰县,与此接界;又都波山,亦在旧思邛县东,接洛浦县界。常丰、洛浦在今铜仁府境,去府界远,恐悮。
鼓楼坡,府南十里。冈阜重复,状如鼓楼。又马场坡,在府东十五里,两旁皆深谷,中有一路,苗自白虫来者必经此,为戍守要地。○大洞,在府东五里分水岭北。俗名七间屋。以宽广相似也。嘉靖中好事者名曰凌玄洞。
镇阳江,在府治南。一名镇南江,又名㵲溪,志以为五溪之一也。亦曰镇远河,受兴隆、黄平诸水,过府城而东,流三百馀里入于沅江。
铁溪,在城东北铁山下,南流入镇阳江。其水刚利,可淬铁。又焦溪,在府东十里;宛溪,在府东十五里;梅溪,在府东五十里;秋溪,在府东百三十里;下流皆汇于镇阳江。○松溪,在府西北一里。府西五里有牙溪,又西五里曰小田溪。相近者曰勇溪,仡狫所居,傍多隘口。又白冰溪,在府西三十里。自磐石奔流入江,洁白如冰。自铁溪以下,所谓镇远九溪也。
平宁陂,府西六十三里,居民引水溉田,四时不竭。又龙池,在府北一里。○云根五窍泉,在府西油榨关崖下。五窦并出,行者藉以济渴。
油榨关,府西三十里。旁有二仙坡山,二峰突立,其状如人。崖壁险固,控拒所资。又焦溪关,在府东三十里,临焦溪上,有焦溪桥。志云:府东三里有复古关,府治东有东关,城北又有北津关,西北有镇西关,旁有西关泉,府西三里又有西南坡关,西二十里有望云关,相近者曰九曲关,俱洪武二十二年以后次第增置。又铁山关,在城东北铁溪上。
瓮蓬关,府西五十里,为戍守要地。志云:府东四十里,有溜沙关,地名金蓬洞。又东二十里有梅溪关。○清浪关,在府东七十五里。清浪卫治于此。
烂桥关,府西七十五里镇阳江西岸长坡上。万历中播酋杨应龙作乱,焚东坡、烂桥,楚、黔路梗,即此。东坡堡见兴隆卫,盖与烂桥相接。又紫冈关,在府西北八十里。○老鹰关,在府东北九十里,与思州府都素司接界。又凯料关,在府北九十里,与石阡府接界。志云:自瓮蓬关以下俱洪武二十三年以后置。
相见堡,在府西。志云:堡初属沅州,后属镇远卫,嘉靖中改属府。又柳塘堡,在府北,属偏桥卫。○茅坪砦,在府南,苗砦也。成化二年茅坪诸处苗作乱,官军讨平之。
镇远驿。在府治西。又偏桥驿,在府西六十里。清浪驿,在府东九十里。志云:驿西去卫十五里。又西五里有清浪桥。

施秉县,府西南六十里。《通志》:“元至元二十年置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朝洪武五年置施秉蛮夷长官司,授土酋杨氏,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年长官杨政麒从宣慰田琛之乱,官废。正统九年改置今县。编户一里。

岑嶅山,县北一里。《尔雅》:“小山多石曰嶅。”土人呼高为岑也。元末有陈元帅者屯兵于此,营垒尚存。又岑麓山在县治后。四面陡立,冈峦重复。志云:县初治仁化镇,正统十四年苗叛县毁,景泰间招抚复业,依此为治。
巴施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山圆耸插天,状如卓笔。又癞头坡,在县北十五里,军民会哨于此。
洪江,在县治南,即镇阳江之别名也。又有秉溪,在县西南,北流入洪江。○响泉,在县治内。泉声触石如雷,冬夏不涸,灌溉甚广。
岑麓堡。县治北。郡志:县旧有岑麓等四堡。又邛水司旧有荡洞等十六堡,镇远司旧有金浦一堡,正统十四年皆为苗贼所毁。天顺、成化间议于府境及邛水司要冲处所立荡洞、岑麓、八弓、得民等四堡,不果。成化八年始筑荡洞堡,嘉靖中始筑岑麓堡。后相继修葺,为守御之备。

偏桥长官司。府西六十里。元至元二十年置偏桥中砦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改置今司,授土酋安德,属镇远州。正统三年改属府。编户二里。

凤凰山,司北三里。又司东二十里有马鞍山,与府接境。峰峦特起,形如马鞍。○瓮蓬洞,在司东十五里。江水经此而出,隘口凡五,行舟过此,如入瓮中,瓮蓬关以此名。稍西又有芙蓉洞,水自洞出,流经瓮蓬,长不满百尺,高百馀丈,旋凿旋塞。又果老岩,在司西五里,亦幽邃。
杉木河,在司北。出黄平州湄潭县界,流入境,又东南入镇阳江。又黄平河,在司西。其上源即黄平州之西门河也。下流亦入镇阳江。
偏桥。在司东十里。左倚高崖,右临溪水。斲石架木,以通往来。又有烂桥关,在司西十五里,见上。
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府东八十里。志云:元置安宁县,寻改邛水县。《元志》不载。明朝洪武五年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五长官司。二十五年并四司入邛水司,授土酋袁诚本为副长官,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五里。
马首山,司南一里。其山东昂西伏,状如马首。明长官邓章尝聚兵保民于此。又岑楼山,在司东南八里。金朝山,在司西十五里。又西五里为巴邦山,与府接界。○岑药洞,在司西八里。崆峒深邃,莫测其际。
邛水,在司治南。源出夷地,东流入洪江。
荡洞堡。在司东北。又司东南有得民等堡,为戍守要地。《黔略》云:“邛水、施秉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清浪卫止控扼在外道路,其苗所自入,防御最切者,荡洞、得民诸处是也。”

镇远卫,在府治西南镇阳江西岸。洪武二十三年建,隶湖广都司。领长官司一。

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卫西七十里。元置臻洞涪洞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即此地。明初废,洪武二十三年改建今司。

偏桥卫,府西六十里偏桥长官司南。西南至兴隆卫六十里。洪武二十三年建卫,隶湖广都司。

卫当黔、播之咽喉,为辰、沅之藩屏,苗夷有警,卫实当其冲。万历二十六年播酋袭据偏桥,掠兴隆、镇远,楚、黔路梗,事平后益为重地。馀见上偏桥司。

清浪卫,府东七十五里。洪武二十三年置,隶湖广都司。

卫当往来之冲,控扼苗蛮,亦为要地。

铜仁府,东至湖广麻阳县界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沅州界八十里,南至思州府黄道溪长官司界七十里,西南至思州府都素长官司界二百里,西至思南府印江县界二百里,北至四川邑梅长官司界二百二十里,东北至湖广五砦长官司界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里,至京师七千八百里。

《禹贡》荆州南裔,后为武溪蛮,唐属锦州,五代以后仍没于蛮。《通志》:“宋为思、珍二州地。”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初隶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置铜仁府,隶贵州布政司。今领县一、长官司五。
府东连溪洞,北接苗夷,窥伺之患,视他郡倍多,盖辰、沅之要隘,而思、石之门户也。镇压得人,则楚、黔两路可恃以无恐矣。

铜仁县附郭。元置铜仁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一统志》:“初隶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后改隶思州也。明朝洪武五年改置铜仁长官司,授土酋李氏世守,隶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建府治焉。万历二十五年以土司李永不职,改置今县。”《城邑考》:“府旧无城,景泰二年始筑土城,嘉靖二十七年改甃以石。有门六,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里。

常丰废县,志云:在府西南五里。唐置,属锦州。今见湖广麻阳县。又洛浦废县,在府东北。亦唐锦州属县也。今见湖广永顺宣慰司。○德明洞废长官司,在府西北。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废。
东山,府城东。嶙峋峭拔,迥出群山,为郡之镇。又东里许为天乙峰,亦雄峻。又石笏山,在府东五里。一名文笔山。志云:文笔山在府东南五里,高插云汉。○铜崖山,在府城西南。高十仞,屹立铜仁大、小二江间。又天马山,在府南五里,又南一里曰晒袍山,其南四里曰双贵峰,志云府南三十里又有玉屏山,俱秀耸。
诸葛山,府西十里,形势突兀。俯瞰诸垤,上有武侯屯营故址。志云:府西三里曰三台山,其相接者曰半月山。又有席帽山,在府西二里;翀凤山,在府北三里;皆以形似名也。又狮子山,在府南七十里,以山形雄踞而名。
百丈山,府西百里。峰峦崒嵂,林木丛茂。一云山在府西二百十里。又层嶂山,在府西百十里。层崖叠嶂,如壁立然。志云:府西二百里有独崖山。又有将军山,在府北六十里。○黄蜡洞,在府东五里。又东五里有滴水洞,又府北四十里有川江洞,皆深邃。
铜仁大江,府城西南。源出乌罗司西九龙山,东流经城南,又东入湖广麻阳县界,谓之锦水,下流入于沅江。○铜仁小江,在府城西。源出府西北瓮济洞,东南流至府治,西北合于铜仁大江。今城西南有双江渡,崖削水深,渡以小舟,即二江合流处也。
龙势关,在府东北。又东北有石榴关。志云:毛口砦隘,在府东北二十里。黑坛隘,在府东北七十里。张家砦隘,在府东北八十里。又倒马关,在府北。又北有清水塘关、芭茏瓮梅关及倒水关,并为守御处。○施溪漾头关,在府东南三十里,接施溪司界。
亚寨堡,府西北六十里。宣德七年总兵萧绶大征叛苗于贵州,设亚砦等十堡是也。后遂为戍守重地。又孟溪堡,在府西一百里。《通志》云:“宋置龙泉葛泽长官司于此,元因之。”今宋、元志皆不载,明初置今堡。又小桥堡,在府西北百八十里,接四川酉阳平茶司境,亦苗蛮出入之冲也。又落马堡,在府西北二十里。落壕堡,在府西五里。城北堡,在府城北门外。
石子营。府北三里。又府西三里有坝地冈营,东三里有木桶营。志云:府境近郊之守,如石子墺、黄蜡滩、坝地冈、木桶营、凯槽溪、龙于砦诸处,皆为要地。又乌业营,在府西北。一名乌泥营。又西北有河界营,嘉靖二十七年讨叛苗,官军自铜仁进屯乌泥营,又屯河界营是也。○天生砦,在府北百二十里。正德八年官军讨叛苗,入天生砦囤,绝蛮峒水道,贼平。今其地有天生桥。又龙于砦,在府西二十里。其地有龙于渡。又开添铺,在府南,有兵屯守。《通志》:“府境有废太平溪金场。永乐十三年置,宣德八年废。”

省溪长官司,府西百里。《一统志》:“元置省溪等处军民长官司,隶都云定云安抚司。后改省溪坝场等处蛮夷长官司,隶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氏,又以戴氏副之,隶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五云山,府西五里。常出五色云,因名。又江头山,在司西九十里,宙罗江出焉。司北三里又有仙女洞,亦幽胜。
宙罗江。司北二里。源出江头山,至司西二十五里其流始大,东流合于铜仁江。水产金。或谓之省溪。又司北七里有云舍泉,西流注于宙罗江。

提溪长官司,府西百四十里。《一统志》:“元置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隶都云定云安抚司,后隶思州军民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朝洪武五年置今司,授土酋杨秀纂,后又以张秉仁副之,属思州宣慰司,寻改今属。编户一里。

磴山,司东三里。山高险,有石磴萦纡而上。又滥泥山,在司西三十里。
提溪。司西五里。源出滥泥山,引流而东,入于铜仁大江,中产砂金。志云:府东一里有印江,流合提溪。

大万山长官司,府南百里。元置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改置今司,授土酋杨政华,仍隶思州宣慰司。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勒舍废长官司,在司东。志云:元置,属思州安抚司,寻废入大万山司。
新坑山,司北五里。岩谷深邃,土人尝避兵于此。志云:山产朱砂、水银。又大万山,在司南三里。司以此名。
司前溪。司南一里。出大万山,东北流入于铜仁大江。

乌罗长官司,府西二百里。宋为乌罗洞,属思州。祥兴元年湖南制置使张烈良等起兵兴崖山,军败奔思州乌罗,为元军所袭,皆战死,元因置乌罗龙于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改置今司,授土酋杨世雄,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置乌罗府治焉,又以冉兴祖为副长官司。正统四年府废,改今属。编户四里。

九龙山,司西九十里。高百丈,下分九枝,铜仁大江出焉。俗名饭甑山。又迎虹山,亦在司西南。高出群山之表,朝旭初升,山色光映,因名。相近又有云朵山,秀丽如云。○石梁山,在司东五里。山石横亘,如栋梁然。又东五里有琴阁山。志云:司东十三里又有木降山。
木耳坡,志云:在司治旁,官道经其上,俯视群山,森列其下,苍翠郁然。○观音囤,在司西南三里。崖壁峭峻,卓然天险。上有三井,可容五百人。又万胜蹬,在司西南三十里。上亦有井,可容百人,苗乱土人恒借此以避兵。
乜江,司治南。上纳乌罗溪、羊溪二水,下达湖广辰州,可通舟筏。其旁地为宋陇诸苗蛮所据,阻绝不通人迹。○木耳溪,在司西南。源出山洞中,其流曲折,东抵平南砦为九十九渡水。又乌罗溪,在司治东。源出林箐诸山,流潆司前,为乜江上源。
平南关。在司南。其相近者又有野猫关。东近府境之孟津堡,西近思南府朗溪司界,向设官兵戍守。
平头著可长官司,府西北百三十里。元置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改置今司,授土酋杨氏,又以田氏副之,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属乌罗府,正统四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森崖山,司治西。峰峦高耸,林木蓊郁,望之如云。又石榴坡,在司西南,道出乌罗司,最险仄,有毒雾,行者畏之。
甘梗泉,在司南。石崖中一泉涌出,清浊分流,居人资以灌溉。
地架堡,在司东北。控御苗蛮,最为要地。《边略》:“地架及小桥、亚砦,与湖广麻阳县之鸦剌关为三省连接处,戍守最切。鸦剌守,则铜信溪、小坡水、草墺水、打田、石羊头等处隘兵可以不用。亚砦守则毛口砦、石子墺、黄蜡滩、白水洞等处隘兵可以不用。地架守,则孟溪堡、平南关、冠带河、瓮绞囤、龙于砦、张家砦、四十八旗、提溪、省溪等处隘兵可以不必全用。地架、亚砦不守,则张家、毛口、瓮绞诸处防御最切矣。嘉靖中议者又以地架偏在一隅,应西迁苗羊坪,为地架、小桥适中之处,可与乌罗、朗溪相应援。”不果。
油蓬堡,在司西。志云:司孤悬苗界,地最广饶,赋役出办居多,与乌罗、朗溪及四川之邑梅司接壤,守御至切。而油蓬堡、苗羊坪、冠带河皆置戍处也。嘉靖中议者以孟溪堡偏守一隅,宜迁于油蓬堡,乃平乌二司适中处,且可与四十八旗相应援云。又冠带河堡,在司西南。苗犯思、石,此为必由之道,有险囤可以固守。○四十八旗屯军,在司东南,为湖广军民杂处之地。嘉靖中议筑堡于此,恃为险囤。不果。
地运寨。在司东南,苗寨也。志曰:贵州叛苗有黑潭、干溪、骂劳、吕㖞、骂冲、地所、塘砦、蜈公、地运、平头、地根、老条、龙塘、苟脑、山忩、栗凹、治古、麦地、抱木、老见、旦逞、普杓、田坪、乌牌、平茶、麻峒、木枰等二十七寨,多在铜仁北境。《边略》:“嘉靖二十七年贵州及湖广境内群苗皆叛,备兵使者赵之屏讨之。分兵屯河界、龙势、麦地三营,剿境内龙塘、鬼堤、江口、小茶园、麦地、都库、骂劳、桐木坪、上下中地所、老见、老条、新江口十四砦。又调湖广鸦剌、眉亮二营,剿境内田坪、旦逞、栗凹、匏颈、麦冲、狗脑坡六砦。又调四川地架、平茶二营剿境内塘砦、地根、地宙、地架、吕㖞、新砦、抱木、普杓八砦。次第克平,前后凡七十二垒是也。”

石阡府,东至铜仁府界八十里,东南至思州府界三十里,南至镇远府界百七十里,西至平越府馀庆县界百六十里,北至思南府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二十里,至京师七千七百六十里。

《禹贡》梁州荒裔,历代为蛮地,唐为思州地,《通志》:“唐武德四年置夷州,即今府治。”宋为羁縻蛮地。元置思州安抚司。明初隶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置石阡府,隶贵州布政司。领县一、长官司三。
府山谿峻险,江水萦纡,悬崖削坂,茂树深林,为黔、播参连之地,蛮夷丛蕞之墟,盖边方胜境,形援要区也。

石阡长官司,附郭。元置石阡等处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改置今司,授土酋杨正德,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为府治,十四年又以土酋安景文为正长官,而杨氏副之。《城邑考》:“府旧无城,正德五年始筑土城,嘉靖初建三门。城周三里有奇。”

龙山,在府城东南隅。山高耸。左岩畔有古洞,洞内石隙中有水泻入深潭,至春弥漫,流出五巴砦入于大溪,冬则涸。时有大风飓发,俗呼为风鬼洞。志云“洞在石阡司治后龙山下”,即此。又金鸡山,在石阡司治东,高百丈。又东有黄杨山,上多黄杨木。又知府山,在府东三里。其右曰侯山。
崖门山,在府治西南。有两山高下相并,谓之崖门。崖下水流合平茫水入大溪。西上有洞向北,深广莫测。志云:司西五里有排衙山。其相近者曰云堂山,一名琵琶山,草塘后洞苗所出没处也。《一统志》:“琵琶山,在府南四十里。”○骆驼山,志云:在石阡司西三里。又西为飞马山。府西南又有挂榜山。府南曰温塘山。
青山,府北七十里。山高耸,多林木。又北五里为笔架山。志云:石阡司北又有文笔山。又迎仙峰,在府西北百五十里,下有龙塘泉。○望乡崖,在府西百六十里。下亦有泉,曰望乡泉。
香炉囤,府北十里。平地高二十丈,可容五百人,避苗寇者倚此为险。又十万囤,在府南六里,可容十万人。○寒林箐,在府城西,以竹树阴森而名。城西北有杉木箐,多杉木。
秋满洞,志云:在石阡司治南。成化中,郡守余志《记略》曰:“府南梭砦隔岸有山,高峻凌空。下有秋满洞,洞门开敞。洞后穿过塘池砦、平茫溪,石泉长流,资以灌田。正统间苗贼为乱,民多窜入洞内。贼不敢入,但守洞口,计当困死,民从洞后逸出,皆得免。”又龙洞,在府西南龙底江上。阔三丈馀,深一里。又府西张家砦旁高山上亦有洞,峻险人不能至。
乌江,府西百五十里。自四川遵义府流入界,又东北流入思南府境,又北入四川彭水县界而为涪陵江。详见大川。
龙底江,在府城西南三里,亦谓之大溪。其上源为包溪、铺溪,流经府东黄茅囤而合流,绕府前入思南府界,注于乌江。○洋溪,在府北十里,出铜仁府提溪司山中,西南流入界。又西经龙泉县界,有桶口河流合焉,入于乌江。又深溪,在府西百二十里;各容溪,在府西八十里;皆西流注于乌江。
登沙塘,在石阡司治南,居民筑堤遏水以避旱。又司治西有新寒陂,相近者有各容陂,皆潴水溉田。志云:府城南一里有温泉,泉源涌出,四时清暖;相近又有小温泉;岁旱居民皆决渠引水以溉田。○平贯沙洲,在石阡司治北。上有平贯砦,砦前有温泉潭。又保大沙洲,在司治西。相近者为石滩。志云:龙底江所经也。
松明关,在府治东。又东有凯斜关,南去镇远府九十里,镇远卫军戍守。又大定关,在府东南,官路所经地。属镇远卫。○镇宁关,在马鬃岭大路。岭属黄平州,盖境相接也。又武定关,在府境白马岭上。志云:松坎关,在府治南。府东北又有石灰窑关。
铜鼓关。在府西北。志云:石阡司与思南府蛮夷司接界处。又镇夷关,在府北,地属思南府印江县,接近府境。志云:石阡司又有像鼻关。司前又有太平砦。○茶园关,在府南,与偏桥卫接界。又府西南有锡乐坪关,与平越府馀庆县接界。

龙泉县,府西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绥阳县百七十里。元初置大保龙泉长官司,寻改为龙泉坪长官司,思州安抚司治于此。明仍为长官司,属思南宣抚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十七年以土酋安永和为正长官。万历二十七年播酋杨应龙突犯龙泉,长官安民志战死。播平改为龙泉县,以民志后世袭土县丞。编户二里。

绥阳山,在县治西北。又鸡公山,在县西北二十里。《通志》云:“唐绥阳县治绥阳山下。”又鸡翁县,在鸡公山下。今俱见四川绥阳县。○东山,在县东二十里。又县东五十里有石牛山。
腾云洞,县北十里。平地突起一峰,四面险阻,中通一孔,外窄隘而中高广,可以避兵。○青竹崖,在县治东北,一名深箐。又县治东有玛瑙崖、山羊岩,皆高险。又黄蜡箐,在县治东。县北又有隘头箐、石笋峰、中宗崖,皆错列近境。
黄杨古囤,县东三十里。巉岩绝壁,有大河环绕其上,可容百万人。又龙泉坪,即今县治。旧长官司以此名。万历中杨应龙以播州叛,突攻龙泉,又从龙泉移兵攻婺川。既而湖帅陈琳进兵白泥,分两翼,使陈良玭等由龙泉坪进是也。
桶口河,在县北。流合洋溪,西入乌江。又县治北有清江溪,亦流合桶口河。又仡木溪,在县南。环绕县治,入于清江溪。
牛水口关,县西八十里。志云:县界又有天井关、青龙关、张教坝关、竹坝平关,俱为戍守处。又东山砦,在县南。
邓坎寨。在县南。杨应龙攻龙泉,袭官军于邓坎,官军击走之,破其金竹、青冈嘴、虎跳关等七砦,盖县境去播最近也。
苗民长官司,府西南八十里。本蛮地,名曰壁林。明朝洪武十年置今司,建文初授土酋汪得英,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二里。
洋川废县,《通志》云:“在司南洋溪山下,唐夷州属县也。”今见四川绥阳县。
马鞍山,在司治东。山形昂耸。又东有黄杨山,多黄杨树。又笔架山,在司治南。司西又有青山。○长沙岭,在司东。志云:司南有烂沉箐,又有来林箐。司西有大夫峰,又有斜崖,环拱司治。
小溪,司北四十里。源出山箐中,出溪口会于乌江。水流迅疾,恒有涨溢之患。志云:司北有相公滩,即溪流湍激处也。又有金场滩,在司治南。沙洲,在司治东。山溪之水汇流经此,北入于小溪。○大龙潭,在司北。澄深不测,有灌溉之利。
板桥。司北四十里,跨小溪上。正统初建桥以便行旅。天顺三年、成化十四年以后,屡经修治。板桥巡司亦置于此。志云:板桥巡司在府西北三十里。弘治中迁治于思南府东,境内之巡司遂废。○金树砦,在司前,旧为戍守处。
葛彰葛商长官司。府南百里。元置葛彰葛商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仍置今司,授土酋安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中改今属。编户二里。
夜郎废县,《通志》“在司西六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夜郎县,属夷州,贞观初与州俱废”,即此县云。
狮子山,在司治旁。有二山,皆高耸。又司东有飞凤朝阳山。又金顺山,在司东五十里。下有石荫泉,广一丈,深莫测。○麒麟山,在司治南。又南为云谷。其相接者为聚兵墩,峰峻险,可以屯兵。
隘门山,在司治北。两峰相峙,险隘如门。又司西有擒苗山。其相近者曰三尖峰、黄杨岭,又有峰洞岩、瓮古岩及山丹、绵花诸坪,俱为西面之险。○杉木岭,在司北。又北为葛冲岩。志云:司东有甘猛崖,司南有坪耕箐,司境又有崖头、葛蔓诸箐,皆以岩险荫翳而名。
乐回江,在司南。其源有三,至方竹箐合为一流,出司东北,又折而西流,注深溪入乌江。○渰龙陂,在司南;旁有渰龙滩;皆乐回江所经也。
牛塘坝关。在司境。又司南有乐回寨。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