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纪数略 (四库全书本)/全览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读书纪数略 全览1 全览2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一
  读书纪数略      类书类
  提要
  等谨案读书纪数略五十四卷
  国朝宫梦仁编梦仁字定山泰州人康熙戊戌进士官至福建巡抚康熙四十六年
  圣驾南巡梦仁方罢官里居因恭迎
  六御以此书奏呈
  御览得
  旨刊行遂并板缴
  进至今存贮于
  内府亦儒生之荣遇也前冠以
  奏折二通折称五十二卷此本实五十四卷或锓木时析其两卷欤其书分天地人物四大纲天部分子目四地部分子目十人部分子目二十九物部分子目十一凡诸书所载故实有数可纪者各以类从大抵以王应麟小学绀珠张九韶群书拾唾为蓝本而稍摭宋元明事附益之较二家之书颇为赅备每类先标目录亦较二家之书为易检寻虽载籍极博未能包括无遗所载诸事又或不注所出然凡例称数之可纪既数不胜数而汗牛充栋之书更难尽读兹不过就耳目所及见闻惧其略而弗详故名之曰略又称题下必注某书示不忘本也其间多有不注者大约世所习见之书亦或钞时偶忘若原本所未注则彼先失记相沿已久且难遍考云云则梦仁固己自言之无庸执以相病矣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 校 官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一
  读书纪数略总目    类书类
  天部
  卷一
  理气类
  卷二
  象纬类
  卷三
  岁时类
  卷四
  历律类
  地部
  卷五
  广轮类
  卷六
  土田类
  卷七
  都邑类
  卷八
  城关类
  卷九
  边镇类
  卷十
  属域类
  卷十一
  山川类
  卷十二
  名胜类
  卷十三
  朝庙类
  卷十四
  宫室类
  人部
  卷十五
  统纪类
  卷十六
  老年类
  卷十七
  瑞异类
  卷十八
  称号类
  卷十九
  世系类
  卷二十
  族望类
  卷二十一
  才贤类
  卷二十二
  辅佐类
  卷二十三
  事迹类
  卷二十四
  法戒类
  卷二十五
  美刺类
  卷二十六
  好尚类
  卷二十七
  辨名类
  卷二十八
  伦品类
  卷二十九
  形体类
  卷三十
  资学类
  卷三十一
  经籍类
  卷三十二
  艺术类
  卷三十三
  治道类
  卷三十四
  𨕖课类
  卷三十五
  爵秩类
  卷三十六
  贡赋类
  卷三十七
  食货类
  卷三十八
  军政类
  卷三十九
  礼制类
  卷四十
  乐制类
  卷四十一
  刑律类
  卷四十二
  释氏类
  卷四十三
  道家类
  物部
  卷四十四
  车旗类
  卷四十五
  珍宝类
  卷四十六
  礼器类
  卷四十七
  乐器类
  卷四十八
  文房类
  卷四十九
  武备类
  卷五十
  杂具类
  卷五十一
  冠服类
  卷五十二
  饮食类
  卷五十三
  鸟兽类
  卷五十四
  草木类














  奏进书折
  原任巡抚福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宫梦仁谨
  奏为微粗辑读书纪数略恭先缮进
  御览仰祈
  圣训事伏惟我
  皇上天纵生知孳孳好学
  宸章睿藻无一不出圣而入神乃犹裒集简编网罗茂异宏开馆局广事纂修固迩言而不遗亦片善之必录此真大造生成之徳无私覆载照临者矣章缝鄙儒忻遇
  亲政首复制艺登乡荐领南宫
  钦𨕖庶常旋改御史新进不识时务如矿洞必不可开
  急濬淮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海口等疏皆赖
  皇上弘慈涵鉴转补河南督粮道酌议节省每年漕项
  银五万馀两加二级后不拘开列
  简用校士邹鲁内陞洊历卿贰两次
  特点武殿试读卷官
  霁颜下询年齿籍贯
  命抚闽省允便道焚黄四世荣施莅任一载自知封疆重寄谫劣难胜兼之背疽昏愦中愆尤日积
  皇上不加重谴祗令归田即便效力永定河高加堰复
  邀
  恩叙癸未乙酉两迓
  銮舆于东界仰承
  天语垂问
  颁赐眀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御书敬悬中堂庆溢闾里胞弟鸿历又𫎇
  皇上𨕖授翰林院庶吉士胞侄懋谅又蒙
  皇上考取
  武英殿修书伏念生平知遇皆出自
  圣眀㧞擢豢养四十年举家叨沗涓埃未报感激涕零双耳御聪颓龄届耋退居却埽不敢衣食坐縻辑有读书纪数略并玉海𨕖两书谨将纪数略全部先行缮写进
  呈共计五十四卷大指具悉例言在
  圣天子包罗宇宙囊括古今儒生常谈何足上尘黼座窃惟事有钜细精粗而理实一本兹固不克与司马通鉴真氏衍义同日而语其于天地人物辨名析类颇事采辑但恐学识粗疏见闻浅鲜伏冀
  圣恩俯赐披阅
  特示训诲开其耄愚俾杂俎群言信今而𫝊后则虽蠡测管窥不胜冒昧是惧实自顶戴稽古遭逢为旷世所罕觏矣其玉海𨕖校订粗完缘卷帙稍多未能刻期竣事倘不即就衰惫
  皇上再次南巡得以捧觐
  天严是又望外之幸谨具折并书奏
  闻
  奏锓式折
  原任巡抚福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宫梦仁谨
  奏为微钦奉
  兪旨刊刻读书纪数略谨呈锓式恭请
  钦定书名事窃至愚陋质近耋迂儒伏处偏隅心常存乎瞻就蔽聪却埽力不任乎驰驱惟恐玩愒岁时无以仰答
  高厚幸值
  右文之世敢不困学自期所辑纪数一编适当缮写初竣意等集狐之腋有美必收识惭窥豹之斑无长可取用覆瓿而不足思献曝其奚堪祇以咫尺
  天颜冀
  训词之下济因致妄尘
  宸鉴惧冒昧之上干迺
  皇上知本生知圣不自圣量弗遗于问察采亦及乎刍
  荛猥𫎇
  甄收遂令付梓俾碎金屑玉肆布寰区且昔圣先贤
  重辉简册发𫎇震聩尽沐
  君师启牖之功广见洽闻均沾
  天地生成之徳非特意料所莫及实亦遭际之至竒
  稽古叨荣于斯为盛闻
  命甫下忭怍难名谨先锓书式一卷伏候
  圣裁恭请
  钦定书名冠冕首页俟赍全书进
  呈仰请
  御制书序𫝊诸天下后世庶永昭文籍之光华更使
  子若孙得咸宝
  天章之巍焕矣谨具折倂锓式奏
  闻伏祈
  睿览俯兪施行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
  奏
  凡例计十一则
  一之辑是编也SKchar以纪数名古圣人创制前民名以命之数以纪之之义也周礼九数列于六艺保氏掌之教国子而养之于道史律志曰纪于一恊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沿汉及唐用以设科取士不独小学所不废矣特数之可纪既数不胜数而汗牛充栋之书更读难尽读兹不过就耳目所及见闻者耳惧其略焉而弗详故名之曰略
  一玉海𨕖既竟见小学绀珠亦宋王尚书应麟随手偶记之书故其间颇鲜伦次继复得眀初张侍讲九韶分门残帙名以群书备数而似多未备他若秋擎省𫎇之强作韵语原为㓜学而设则又端绪⿱⺾⿰氵亡然矣爰是有志得即书之不数载至六千馀条三四倍于两集恐其久而散佚辑以成编
  一纪与𨕖不同𨕖则删繁就简纪则积少成多自开辟来极古今变蕃之数上天下地中而人物尽之矣故分天地人物为四部亦犹甲乙丙丁之为四库也四库类凡四十有四兹亦疏为五十有四依类以求庶不致混淆眯目或举一说而得半忘半或执其一说而不知其又有一说一手是编皆可稽考
  一是编搜罗虽广收录颇严大约经史子集居其强半而稗官野乘卮言琐说中即不尽有典有则茍无伤大雅者亦及之其过于纤巧如东坡之二红欧阳之三上等近于俚亵如妻三可畏三等待客等更如盐有五色榖有五色等非不数有可纪然杂见他书不欲臆𢰅名目故皆登而复黜至竒幻不经则谨遵夫子不语怪之教未敢妄录也
  一朝代与书籍自当分序前后但有两类可作一类如天部之历律物部之车旗等是也则难序有一类可兼数类如地部之广轮人部之事迹等是也又难序就一类中一名言之如象纬之有日有月有风云美刺之为珠为璧为龙鳯不能必此名皆前彼名皆后也更难序故一类之中不尽通分前后祗可于一名之中各分前后非竟后来居上也
  一宋景徳庆历间召群臣观国学漆板书始命书未有板者悉皆雕刻故昔人所藏每多钞本学者从而口授心维如徐筠之受周礼延笃之借左氏王充阅市肆之篇李邕搜秘阁之卷或记忆偶误或点画偶差多寡详略之间异同所自起也加以屡经缮稿勘对之时忽不及察则语云校书如埽落叶此从来通弊不专鲁鱼亥豕之故矣
  一古人以姓名𫝊有止称姓如智赵魏韩及房李魏与周程张朱之属者有止称名如信越良平止称字如元直幼宰之属者有两字名止称一字如皋益之属者再以爵谥为荣如燕公代公文成忠武之属在君父而讳如谈为同桓为亘恒为常虎为武之属诸本皆沿流至今昭昭在人耳目间不等于不知姓名录故不加疏释
  一圣经既出易古文为今文则六书八法尚已是编如法为法暴为虣隶为𣜩昃为⿴筮为𥵼贾之并作价估等是不一字大约周礼汉书居多悉依原本钞写未遂为之更易者昔刘歆学竒字于子云似法古趋时古人原不妨并行而不相悖也
  一题下必注某书示不忘本也其间多有不注者大约世所习见之书似可无庸亦或抄时偶忘耳若原本所未注则彼先失记相沿已久要难遍考且古人引用经𫝊前后详略之际每多大同小异之文故虽知之亦不便妄为拟议致有郢书燕说之讥
  一题以数称者必有目以实之如武王至殷郊五人御于前分唐叔怀姓九宗职官五正与夫文仲置六关等虽有其数而名目皆无从考则亦何取于是而纪焉间或有而不全姑且置而不不录即不如郭公夏五之阙庶不蹈挂一漏万之嫌
  一凡著述纵极浩繁竣即可以释手是编如绀珠备数两书于宋元多未究竟既就一己之见闻为之増益更复粗举前眀以备一代不过补所未及究难免于不备不纯故虽经成书讵敢遽以成书自命天假之年或尚能操觚而事续纪耳
  皇清康熙四十有六年岁在丁亥上元榖旦原任巡抚福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宫梦仁薫沐拜识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一目录
  天部
  理气类
  一理
  二气
  两仪
  二名
  二始二终二中
  三合
  三无私
  三才
  三才之蕴
  一物三才
  三极
  天十端
  四大
  四稽
  四太
  易四象
  大衍四象
  皇极经世四象
  易四徳
  太玄四徳
  五常之道
  五行
  五行神
  五物同出异名
  五行之变
  五行救变
  五殊二实
  六府
  五徳更王二说
  五运五胜
  四序
  十干
  十二支
  六十甲子
  六甲五子
  二绳四钩
  四和
  三仲
  八魁
  九天九地
  二十四向
  先天八卦方位
  后天八卦方位
  六十四卦
  乾坤六子
  三十六宫
  河图八卦
  洛书九类
  大衍洛书洪范本数
  九宫
  九宫九星
  三同二异
  二图同异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一   福建巡抚宫梦仁𢰅天部
  理气类
  一理朱子云未有天地之先先有此理 易正义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老子道生一是也太极象数未形而理已具之称
  二气太极图以为两仪 易本义两仪者始为二画以分阴阳
  太极静而生阴自复至干为六阳卦太极动而生阳自姤至坤为六阴卦
  两仪繋辞太极生两仪谓两体容仪 易正义混元既分即有天地老子一生二是也亦曰两间气之轻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下凝为地
  二名老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始二终二中唐大衍历议
  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刚柔 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馀 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 素问立端于始立首气于初节之日表正于中示斗建于月半之辰推馀于终退馀闰于相望之后
  三合离骚注
  独阳不生 独阴不生 独天不生
  三无私孔子闲居
  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日月无私照
  三才易曰三极太玄曰三仪
  形而上者谓天形而下者谓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人 天地人之神谓三灵
  三才之蕴文中子
  天统元气 地统元形 人统元识
  一物三才易一物而三才
  阴阳气也而谓之天 刚柔质也而谓之地 仁义徳也而谓之人
  三极周书
  一维天九星四方及五星二维地九州 三维人四佐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注王肃云阴阳柔刚仁义为三极谓三才极至之理
  天十端春秋繁露
  天 地 阴 阳 人 五行
  四大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道大 天大 地大 王大
  四稽鹖冠子
  天 地 人 命
  四太列子
  太易未见气太初气之始太始形之始太素质之始
  易四象两仪生四象
  太阳阳中之阳少阳阴中之阳太阴阴中之阴少阴阳中之阴 郑康成言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郭氏以九八七六为阴阳老少之象
  大衍四象唐历卦议
  阳七之静始于坎 阳九之动始于震 阴八之静始于离 阴六之动始于兑
  皇极经世四象
  日 月 星 辰为天四象水 火 土 石为地四象
  易四徳乾卦
  善之长为春曰仁嘉之会为夏曰礼义之和为秋曰义事之干为冬曰智
  太玄四徳
  罔北冬东春南夏西秋
  五常之道谭峭言道之一也
  分为五事 属为五行 散为五色 化为五声俯为五岳 仰为五星 族为五美 物为五金配为五味 感为五情
  五行汉历志黄帝起五部孟康曰五行也左𫝊曰五材五节太玄曰五美太极图曰五气
  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 天一生水于北地六成地二生火于南天七成天三生木于东地八成地四生金于西天九成天五生土于中地十成行于四时为五徳 洪范言天地生五行之序月令言五行相生之序禹谟言五行相克之序
  五行神广雅
  土神谓之羵羊 水神谓之罔象 木神谓之毕方火神谓之游光 金神谓之清眀
  五物同出异名黄勉斋曰四时即五气之流通五气流通即一气之妙用非截然一彼一此也木盛于东为春 火盛于南为夏 土盛中央寄旺四时独盛于夏 金盛于西为秋 水盛于北为冬
  五行之变关尹子
  水潜故蕴为五精 火飞故达为五臭 木茂故华为五色 金坚故实为五声 土和故滋为五味
  五行救变董子
  木有变春凋秋荣救之者省繇役薄赋敛出仓榖赈困穷 火有变冬温夏寒救之者举贤良黜不肖赏有功封有徳 土有变大风至五榖伤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悌恤黎元 金有变毕昴为回救之者举廉洁立正直隐武行文束甲械 水有变冬湿多雾春夏雨雹救之者忧囹圄案奸宄诛有罪蓃五日
  五殊二实朱子
  其名有金木水火土五者之殊 其本不外阴阳二者之实
  六府禹谟以水克火以火克金以金克木以木克土而生五榖
  水 火 金 木 土 榖
  五徳更王二说宋志谓相胜之说似较长
  邹衍以相胜立体 刘向以相生为义
  五运五胜
  太昊木 炎帝火 黄帝土 少昊金 颛顼水帝喾木 唐火 虞土 夏金 商水 周木相生之说秦水以周为火相胜之说张苍以汉水胜周火贾谊公孙臣以汉土胜秦水光武始正火徳 魏土 晋金 宋水 齐木 梁火 陈土 后魏水继西晋金后周木 隋火 唐土 后唐土晋金 汉水 周木 宋火
  四序后魏艺术志有黄帝四序经文
  孟序阴阳配合之原仲序四时气王吉凶叔序日月辰宿交会季序六甲刑祸福徳
  十干一作干律书曰十母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以二气言之则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巳辛癸属阴以五行言之则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
  辛属金壬癸属水 以相合言之则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谓五运
  十二支一作枝律书曰十二子又曰十二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戌 亥 以二气言之则子寅辰午申戌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属阴 以五行言之则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 以相合言之则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名六合 又寅午戌合属火巳酉丑合属金申子辰合属水亥卯未合属木名三合
  六十甲子黄帝师大挠作甲子以十干十二支相乘为六十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傍土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𮦷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丙申丁酉白茅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巳覆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钅义)-- 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六甲五子汉志曰有六甲辰有五子六甲之中甲寅无子
  甲子 甲戌丙子甲申戊子甲午庚子甲辰壬子甲寅
  二绳四钩淮南子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
  四和三礼义宗昆仑四方其气和暖
  子 午 卯 酉得东西南北之中
  三仲三坟书
  太初生于酉仲 太始生于戌仲 太素生于亥仲
  八魁苏竟云八魁上帝开塞之将也
  春己巳丁丑 夏甲申壬辰 秋己亥丁未 冬甲寅壬戌
  九天九地汉书注玄女三宫战法
  九天之上六甲子 九地之下六癸酉
  二十四向十二支加八干四隅孝经纬玉衡各以节气指其向方
  小雪所指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䧏立冬
  先天八卦方位
  干南 坤北 离东 坎西 兑东南 震东北㢲西南 艮西北
  后天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㢲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六十四卦卦分八宫每宫八卦
  乾为天 天风姤 天山遁 天地否 风地观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干宫八卦坎为水 水泽节 水雷屯 水火既济 泽火革 雷火丰 地火眀夷 地水师坎宫八卦艮为山 山火贲 山天大畜 山泽损 火泽暌 天泽履 风泽中孚 风山渐艮宫八卦震为雷 雷地豫 雷水解 雷风恒地风升 水风井 泽风大过 泽雷随震宫八卦㢲为风 风天小畜 风火家人 风雷益 天雷无妄火雷噬嗑 山雷颐 山风蛊㢲宫八卦离为火 火
  山旅 火风鼎 火水未济 山水𫎇 风水涣天水讼 天火同人离宫八卦坤为地 地雷复 地泽临 地天泰 雷天大壮 泽天夬 水天需 水地比坤宫八卦兑为泽 泽水困 泽地萃 泽山咸水山蹇 地山谦 雷山小过 雷泽归妹兑宫八卦
  乾坤六子说卦
  干称父纯阳坤称母纯阴震长男阳在初㢲长女阴在初坎中男阳在中离中女阴在中艮少男阳在末兑少女阴在末 三男本坤体各得干一阳而成此阳根于阴故归之坤也三女本干体各得坤一阴而成此阴根于阳故归之干也
  三十六宫
  干一兑二则三宫也 离三震四合三与四为七以三乘七则十宫也 㢲五坎六合五与六为十一以十乘十一则二十一宫也 艮七坤八合七与八为十五以二十一乘十五则三十六宫也
  河图八卦关子眀云朱子河图之位
  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 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 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
  洛书九类邵子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
  九前 一后 三左 七右 四前左 二前右八后左 六后右 五居中 关子眀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刘牧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大传谓二者皆出于伏羲之世
  大衍洛书洪范本数
  大衍之数五十者一与九为十 二与八为十 三与七为十 四与六为十此即洛书以虚数相合而为四十者也 加五与五为十此洪范以实数相合而为五十者也 其用四十有九者一用五行其数五 二用五事其数五 三用八政其数八 四用五纪其数五 五用皇极其数一 六用三徳其数三 七用稽疑其数七 八用庶征其数五 九用五福六极其数共十有一积算至五十也又曰一而曰极大衍所虚之太极也
  九宫洛书
  一白正北二黑西南三碧正东四绿东南五黄中宫六白西北七赤正西八白东北九紫正南
  九宫九星黄帝九宫经郑注干凿度太一行九宫始坎次坤终离以阳出以阴入阳起子阴起午天蓬太乙坎水白天内摄提坤土黑天冲轩辕震木碧天辅招揺㢲水绿天禽天符中土黄天心青龙干金白天柱咸池兑金赤天任太阴艮土白天英天乙离火紫
  三同二异数与位皆三同而二异盖阳不可易而阴可易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阴也
  河图其下一点天一之象也 其上一点地二之象也 其左一点天三之象也 其右一点地四之象也 其中一点天五之象也 洛书其下一点亦天一之象也 其左一点亦天三之象也 其中一点亦天五之象也 其右一点则天七之象也 其上一点则天九之象也
  二图同异朱子谓先天乃伏羲本图非康节所作太极却是濓溪自作太极终在先天范围之内论格局则太极不如先天之大而详 论义理则先天不如太极之精而约
  读书纪数略卷一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目录
  天部
  象纬类
  天五号
  淮南子九天
  太玄九天
  九垓
  九关
  八纮
  九解
  六幽
  二极
  五位
  三所
  五纪
  五物
  六物
  九纪
  七政
  七曜
  三光
  阴阳三精
  两曜
  天地二精
  天地二司
  日月二神
  日月二会
  日月二门
  离坎二象
  日月出入二山
  日出入十六所
  日出入十六名
  日六名
  日五色
  阳精五色
  十煇
  两儿辨日
  日月行四陆
  月行九道
  三五盈阙
  一月盈虚纳甲法
  月五明
  五星
  五星推步
  五星精
  二十八宿
  岁星太岁跳辰年数
  北极五星
  三垣
  三大辰
  大火三星
  五帝座
  五诸侯
  少微四星
  四宫
  四中星
  太微垣东藩四星
  西藩四星
  南藩二星
  紫微垣东藩八星
  西藩七星
  三台
  泰阶六符
  文昌六星
  北斗七星
  南斗六星
  东西二星
  三五在东
  轩辕星主十四气
  八榖八星
  天仓星七占
  五车
  三柱
  河鼓三星
  风雨二星
  起风四宿
  三客星
  六瑞星
  孛彗长三星
  五彗
  七列
  七同
  天汉二道
  天九野
  五星分野
  北斗七星分野
  二十八宿分野
  十干十二支分野
  庶征
  天地五徳
  五气
  六气
  天二气
  风二气
  四风
  四正风
  四时风
  四信风
  浙海三哨
  八音八风
  十二风
  吕氏春秋八风
  元日八风
  五风
  三雨
  二漏天
  五云
  云五色三色
  八节占云
  十二地云
  覆车五云
  三素云
  云七徳
  雷公诸神所在
  四方电光
  五色露
  五色雾
  诸家雪
  五烟
  二气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   福建巡抚宫梦仁𢰅天部
  象纬类
  天五号周礼疏
  尊而君之曰皇天 元气广大称昊天 仁覆慜下称旻天 自上监下称上天 据远视之称苍天
  淮南子九天
  皥天东方阳天东南赤天南方朱天西南成天西方幽天西北玄天北方变天东北钧天中央
  太玄九天扬雄以玄首为天名八十一首周九天
  中天 羡天 从天 更天 睟天 廓天 减天沈天 成天
  九垓司马相如𫝊上畅九垓郊祀歌九阂亦垓也
  九重之天 淮南子九陔之上谓九天
  九关离骚虎豹九关注
  天门九重虎豹守之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𫝊腾九闳注九天之门
  八纮淮南子亦曰八鸿
  天之八维
  九解同上
  八方 中央
  六幽唐纪光照六幽注
  上 下 四方
  二极王蕃论
  北极天枢 南极老人 北极去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嵩高正当天之中极南五十五度当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二度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
  五位周语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张月在天驷房日在析木之津箕辰在斗柄星在天鼋辰星玄枵岁 月 日 星 辰
  三所诗疏谓五物在三处韦昭逢公所冯周分野后稷之说非也
  星日辰在北 岁在南 月在东
  五纪洪范
  序四时定晦朔正𨇠度星辰经星纬星历数步占之法 左𫝊天以七纪注谓二十八宿每面各七
  五物周礼保章氏司天文之变以诏救政
  志日月星辰之变动 辨九州星土之封域 观十有二岁之相 辨五云之物 察十有二风
  六物左传六物不同
  岁星四时十日十二月二十八宿十二辰
  九纪周书亦曰九星
  辰以纪日 宿以纪月 日以纪徳 月以纪刑春以纪生 夏以纪长 秋以纪杀 冬以纪藏岁以纪终
  七政马融注日月五星各异政汉志曰七元
  一主日法天 二主月法地 三火荧惑四土五水六木七金太白 书大𫝊天地人四时为七政
  七曜亦曰七正
  日 月 木 火 土 金 水 术家増月孛紫炁罗㬋计都四馀星为十一曜
  三光左传曰三辰汉赞曰三精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赋曰三灵黄庭内经曰三元
  日 月 星 汉书三辰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
  阴阳三精淮南子
  积阳之𤍠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 积阴之寒气生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
  两曜张衡赋注曰二纪𫝊长虞诗曰二离
  太阳之精太阴之精
  天地二精援神契天地至贵精不两明注
  天精为日 地精为月
  天地二司老子历藏中经
  日为司徒姓张名表字长史月为司空姓文名申字子光
  日月二神七圣记
  郁华赤文与日同居 结邻黄文与月同居 黄庭经郁仪奔日之仙结璘奔月之仙
  日月二会衍星分图
  五月午日日月会于鹑首 八月酉日日月会于寿星
  日月二门朱子一气而春夏秋冬一月而晦朔弦望一日而昼夜行度莫不由乎左右之门极赞坎
  离功用之大也

  卯为日门太阳所生天地开物始于寅至卯而门辟酉为月门太阴所生天地闭物始于戌至酉而门阖
  离坎二象
  离为日之正体日阳象阳中含阴离二阳在外一阴居中坎为月之正体月阴象阴中含阳坎二阴在外一阳居中
  日月出入二山山海经在大𮎰中
  鞠陵之山日月所出 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日出入十六所淮南子
  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东方之野登于扶桑 至于曲阿山曲眀临于曽泉东方多水之地次于桑野 臻于衡阳 对于昆吾南方之丘靡于乌次西南方山至于悲谷西南方大壑回于女纪西方阴地经于渊虞 顿于连石西北方至于悲泉 薄于虞泉 沦于𫎇谷北方山入于崦嵫亦曰落棠山一本无此句
  日出入十六名同上
  晨眀 朏眀将眀也旦眀 早食 晏食 禺中 正中 小迁一作还日仄时也晡时 大迁一作还高舂时加戌民碓舂时也下舂将欲冥下悉舂也悬车日乘车驾六龙羲和御之至此而回也黄昏定昏 桑榆言其光在桑树上一本无此句 广雅日光曰景日影曰晷日初出曰旭昕曰晞温曰煦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晚曰旰将落曰晡日西落光反照于东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
  日六名云笈七签
  东华真人呼为紫曜眀亦名圆珠九天真人呼为濯曜罗三天真人呼为圆光蔚 上清真人呼为九曜生泰清天中呼为太眀 太极天中呼为圆眀
  日五色斗威仪
  政太平日五色 政公平日黄中而赤晕 政和平日黄中而黑晕 政象平日黄中而白晕 政升平日黄中而青晕
  阳精五色易𫝊日者众阳之精以象人君不可一色名也
  精精似青 翼翼似黑 玄玄似赤 缟缟似白煌煌似黄
  十煇日傍气也周礼㫝祲掌十煇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
  日傍阴气相侵阴气附日凝结成象气横刺于日中气抱日如冠珥气闭日昼晦气蒙而光瞢然气贯日过云成列有次𬯀䗖𬟽上升如日杂气成形可想
  两儿辩日列子两小儿辨日近远孔子见之不能决
  一曰日初出大如车轮及其中𦆵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中有如探汤此不为近者𤍠而远者凉乎
  日月行四陆
  春东陆 夏南陆 秋西陆 冬北陆
  月行九道汉天文志日月之行有迟有速因其所行各以一色名之别算位而已非真有所谓道也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并黄道为九道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也一曰光道
  三五盈阙礼运
  月三五而盈朔始与日合三日而眀生八日而上弦其光半十五日而望其光满三五而阙既望渐亏二十二日而下弦其亏半三十日而晦其光尽 汉志日舒月速当其同谓之合朔近一远三谓之弦衡分天中谓之望光尽体伏谓之晦 释名晦灰也朔苏也弦一㫄曲一㫄直若张弓弦也望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书大𫝊朔而月见东方谓朒晦而月见西方谓朓
  承大月月生二日谓朏承小月月生三日谓魄
  一月盈虚纳甲法八卦配五行之义本于月变易之义位无戊己盖居中央壬癸天地之
  元根离得干外阳故配干之外壬坎得坤外阴故配坤之外癸

  晦朔会于乙癸为坤象坤纳乙癸三日朏而出于庚为震象震纳庚五日上弦而见于丁为兑象兑纳丁七日盈于甲壬为乾象干纳甲壬既盈而生魄退于辛为㢲象㢲纳辛八日下弦消于丙为艮象艮纳丙七日复与日会于辰次之所而为坤象 坎纳戊水流月阴中离纳己火就日阳中
  月五眀斗威仪
  政太平月多曜 政公平月赤眀 政和平月黑眀政象平月白眀 政升平月青眀
  五星亦曰五纬张子云五行之精气也黄庭内经曰五灵
  东方 木 春 仁 貌荧惑南方 火 夏 礼 视太白西方 金秋 义 言辰星北方 水 冬 智 听镇星中央 土 季夏 信 思 天文志五星色黄圜则吉同色则天下偃兵五榖繁昌
  五星推步
  金星一日移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岁一周天 木星十二日移一度一岁移一宫十二岁一周天 水星一日移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岁一周天 火星二日移一度二月移一宫二岁一周天 土星二十八日移一度二十八月移一宫二十八年一周天 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一 胡安定云人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之间天行八十馀里人之一昼一夜有万三千六百馀息是故一昼一夜而天行九十馀万里
  五星精晋书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䧏于地为人吉凶之应随其象告
  岁星为贵臣 荧惑为儿童歌谣嬉戏 填星为老人妇女 太白为壮夫处于林麓 辰星为妇人
  二十八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列布二十八宿以定天位周礼曰位史记曰舍木蛟金龙土貉日兔月狐火虎水豹木獬金牛土蝠日䑕月燕火猪水㺄木狼金狗土雉日鸡月乌火猴水猿木豻金羊土獐日马月鹿火蛇水蚓 自角至箕为东方苍龙之体凡七十五度自斗至壁为北方玄武之体凡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自奎至参为西方白虎之体凡八十度自井至轸为南方朱雀之体凡一百一十二度 月令正义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万五千里为四游之极曰四表
  岁星太岁跳辰年数周礼保章氏以十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岁星人见太岁人不睹岁星为阳右行于天 太岁为阴左行于地十二岁而小周 三统历法谓岁星一岁移一辰一百四十四年跳一辰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十二跳辰
  北极五星星占极横亘在中不动谓之天枢太乙如人主北极如帝都天枢则指朝廷人主所在也北辰是北极五星中第三星之㫄天壤处天之枢纽也其小星则为极星所谓太乙也
  一为太子 二为大帝 三为庶子 四为后宫五为天枢
  三垣天象之间有此三垣三垣四十七星中一百四十八星外一百三十五星
  紫微中垣十五星在天中太微上垣十星在翼轸北天市下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
  三大辰公羊𫝊大火与伐天以示时早晚天下取正故谓大辰乡饮酒义注曰三光天政教所出大火伐 北辰北极
  大火三星即心星
  中星眀堂 天子位前星太子后星庶子
  五帝座开元礼
  一在紫微宫 一在大角 一在太微宫 一在心一在天市垣
  五诸侯五星在东井北常为帝定疑议
  帝师或曰帝心帝友 三公 博士 太史
  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士大夫之位也眀大而黄则贤人举
  第一处士 第二议士 第三博士 第四大夫
  四宫二十八舍一百六十八星 四宫二十八座一千一百三十六星
  朱鸟南宫苍龙东宫玄武北宫白虎西宫
  四中星尧典正义总谓二十八宿或以象言鸟也或以次言火也或以星言虚昴也
  日中星鸟春分南方朱鸟七宿之鹑火昏中日永星火夏至东方苍龙七宿之大火昏中宵中星虚秋分北方玄武七宿之虚星昏中日短星昴冬至西方白虎七宿之昴星昏中
  太微垣东藩四星汉志垣内十星
  上相南第一星次相北东太阳门第二星次将北中华东门第三星上将北东太阴门第四星
  西藩四星同上
  上相南第一星次将北西太阳门第二星次相北中华西门第三星上相北西太阴门第四星
  南藩二星同上中二星间曰端门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
  东左执法廷尉之象西右执法御史大夫之象
  紫微垣东藩八星同上垣内十五星近阊阖门
  第一左枢 第二上宰 第三少宰 第四上辅第五少辅 第六上卫 第七少卫 第八上丞
  西藩七星同上
  第一右枢 第二少尉 第三上辅 第四少辅第五上卫 第六少卫 第七少丞
  三台晋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在天为三台主开徳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司命为太尉主寿次二星曰中台司中为司徒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司禄为司空主兵 又曰三台天阶太乙蹑以上下一曰泰阶
  泰阶六符汉艺文志两两成体三台故六观色以知吉凶故曰符
  上阶上星为天子下星为女主中阶上星公侯下星大夫下阶上星元士下星庶人
  文昌六星天官书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光色眀润大小均齐则天瑞臻百职理一上将大将军建威武二次将尚书正左右三贵相太常理文绪四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爵五司命司怪太史主灭咎六司冦大理佐理宝
  北斗七星运斗枢天枢得则景星见衡星得则麒麟生万人寿
  一天枢主天二璇主地三玑主人四权主时五玉衡主音六开阳主律七摇光主星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魁衡杓谓之斗纲如建寅之月昏则杓指寅夜半衡指寅平旦魁指寅是也 石氏一正星主阳徳天子之象二法星主阴刑女主之位三金星主祸福四伐星主天理五杀星主中央昐四㫄杀有罪六危星主天仓五谷七部星亦曰应星主兵 玄门宝海经北斗亦有九星七见二隐其八曰洞眀九曰隐元是帝皇太尊精神也
  南斗六星汉志贯于日月正道为丞相太宰酌量政事褒进贤良禀受爵禄又主兵亦为寿星天子
  之事占于南斗

  南二星魁天梁 中二星天相 北二星天府庭
  东西二星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谓启眀以其后日而入故谓长庚
  东有启眀 西有长庚
  三五在东诗注疏
  三心心三星五噣柳五星
  轩辕星主十四气七星北黄帝之神黄龙之体张衡云主雷雨神后宫之象星小而黄眀吉阴阳交合盛为雷 微为电 和为雨 怒为风乱为雾 凝为霜 散为露 文为云 互为虹霓离为背矞 分为抱珥
  八谷八星天文志或曰八棨在紫微西藩外眀则八谷皆成暗则不熟一星不见八谷不登八星不
  见国人糊口

  一主稻 二主黍 三主大麦 四主小麦 五主大豆 六主小豆 七主粟 八主麻子
  天仓星七占六星在娄南仓谷所藏也西南三星曰天庾积粟之所占与天仓同
  星黄相近则岁大熟 开则饥 中多小星则谷多少则虚秏 眀则丰 暗则歉 不见则大饥
  五车张衡云在毕东北天子兵车舍也
  西北角大星天库主大白秦次东北星天狱主辰星燕中央星司空主镇星楚次东南星天仓主岁星鲁卫次西南星卿主荧惑魏
  三柱九星在五车中车之柱也天子得灵台之礼则五车三柱均眀也变则各以其国占之一曰三泉 一曰休 一曰旗
  河鼓三星荆州星占在牵牛北天鼓也主军鼓及𫓧钺一曰三武明大吉移动兵起直则将有功曲
  则将失律

  中央星大将军 左星左将军 右星右将军
  风雨二星洪范注
  箕好风月与箕会则风毕好雨月与毕会则雨
  起风四宿孙子火攻择之谓月所在
  箕 壁 翼 轸
  三客星天文志其精皆为星命曰客星
  一曰老子李耳也有徳而寿二曰国星国皇也不知何国人三曰温星温其姓古之有操行而不仕者也
  六瑞星乾象新书
  景星 周伯 含誉 格泽 归邪 天保
  孛彗长三星文献通考其占略同而其形少异大率孛彗星为除旧布新火灾长星为兵革事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然 彗星光芒长参参如扫帚 长星光芒直指或竟天或十丈或三丈二丈无常也
  五彗钩命决注
  苍则苦兵 赤则贼起 黄则女色 白则军逆黑则水决贼起
  七列周语自鹑及驷注鹑火之分张十三度天驷房五度岁月日之所在从张至房七列合七宿之位张 翼 轸 角 亢 氐 房
  七同同上南北之揆注岁在鹑火午辰星在天鼋子自午至子其度七同合七律也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诗七襄驾也经星一昼一夜左旋一周而有馀终日之间自卯至酉当更七次
  天汉二道晋志天汉起东方经箕尾间谓之天河亦谓汉津随天转 地中
  一经南斗中过 一经北斗中过
  天九野吕氏春秋
  中央钧其星角亢氐 东方苍其星房心尾 东北变其星箕斗牵牛 北方玄其星婺女虚危营室西北幽其星东壁奎娄 西方灏其星胃昴毕 西南朱其星觜巂参东井 南方炎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阳其星张翼轸
  五星分野通鉴地理通释
  岁星主齐吴 荧惑主楚越 镇星主王子 太白主大臣 辰星主燕赵 汉志注星经岁星主泰山徐青兖荧惑主霍山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荆交镇星主嵩豫太白主华阴山凉雍益辰星主常山冀幽幷 天官书秦候太白占狼弧吴楚候荧惑占鸟衡燕齐候辰星占虚危宋郑候岁星占房心晋亦候辰星占参罚 又东南为阳日岁星荧惑填星占于街南毕主之西北为阴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昴主之
  北斗七星分野同上
  雍主枢 冀主璇 青兖主玑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徐主权 荆主衡 梁主开阳 豫主摇光 文耀钩雍属魁冀属枢兖青机徐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权荆衡梁开豫摇 天官书杓自华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济之间魁海岱以东北 唐志杓以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之国魁以治内故陬訾为中州四战之国
  二十八宿分野同上
  角亢氐兖州郑分 房心豫州宋分 尾箕幽州燕分 斗牛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吴越分 虚危青州齐分 室壁并州卫分 奎娄徐州鲁分 胃昴毕冀州赵分觜觿参益州魏分 井鬼雍州秦分 柳星张三河周分 翼轸荆州楚分
  十干十二支分野淮南子
  甲齐 乙东海 丙楚 丁南蛮 戊魏 己韩庚秦 辛西戎 壬卫 癸越 子周 丑翟 寅楚 卯郑 辰晋 巳卫 午秦 未宋 申齐酉鲁 戌赵 亥燕 天官书甲乙四海之外丙丁江淮海岱戊己中州河济庚辛华山以西壬癸常山以北
  庶征洪范在天为五行在人为五事修则休征各以类应失则咎征各以类应史记五是
  木肃春金乂秋火哲夏水谋冬土圣中 吴杰曰雨水旸火燠木寒金 苏子由曰雨土旸金燠木寒水风火
  天地五徳周世宗观泗州大水记窦俨谓天地有五徳
  润 暵 生 成 动
  五气荀爽曰五韪咸备韪是也
  木气阳中阴金气阴中阳水气阴中阴火气阳中阳湿土气居二气中
  六气左𫝊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金辛白商木酸青角水醎黒羽火苦赤征土甘黄宫不变 素问以寒暑燥湿风火为阴阳之六气 庄子御六气之辩注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并天玄地黄也
  天二气黄帝风经
  调畅祥和天之喜气 折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奔厉天之怒气
  风二气物理论风者阴阳乱气激而起者也
  怒则飞沙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砾发屋拔树 喜不摇枝动草顺物布气
  四风尔雅
  南为凯风 东为谷风 北为凉风 西为泰风风俗通猛风曰颲凉风曰飗微风曰飚小风曰飕
  四正风物理论
  春气温其风和 夏气盛其风熛 秋气劲其风清冬气实其风惨
  四时风郎仁宝云
  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以起 夏之风横行空中故树杪多风声 秋之风自上而下木叶因之以陨 冬之风著土而行故吼地而生寒
  四信风江淮船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曰信风
  七八月土信 三月鸟信 五月麦信
  浙海三哨每年六七八月十一二月风渐险恶正月二月风色不常舟皆不可行惟此四汛宜防初哨以三月 二哨以四月 三哨以五月 小阳汛亦慎防之
  八音八风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
  艮风即条风立春匏音大吕大簇震风即明庶风春分竹音圜钟巽风即清明风立夏木音姑洗中吕离风即景风夏至丝音蕤賔坤风即凉风立秋土音函钟夷则兑风即阊阖风秋分金音南吕乾风即不周风立冬石音无射应钟坎风即广莫风冬至革音黄钟淮南子注条为笙明庶为管清明为柷景为弦
  为埙阊阖为钟不周为磬广莫为鼓
  十二风周礼保章氏以察天地之和王氏谓风之生于十二辰者
  震离坤兑四方 乾坤艮巽四维 四维之风各主两月艮条风而立春亦条巽清明风而立夏亦清明坤凉风而立秋亦凉干不周风而立冬亦不周
  吕氏春秋八风
  东北融 东滔 东南景 南薰 西南巨 西飂西北厉 北寒
  元日八风汉魏以元日占候决之
  南方大旱 西南小旱 西方有兵 西北豆成北方中岁 东北上岁 东方大水 东南病疫
  五风释氏书日月宫城乃五风所持环照四天下
  持 养 受 转 调
  三雨尸子神农治天下欲雨则至万物咸利故谓神雨
  五日为行雨 旬为谷雨 旬五日为时雨
  二漏天寰宇记戎州宜賔县有大黎小黎二山朝暮云雾四时霑霖古诗地道漏天终岁雨是也大漏天 小漏天
  五云周礼保章氏注二至二分观云色降其祲祥使人预知而为备也
  为虫为䘮为兵𮎰为水为丰年 黄帝以五云纪官春官青云夏官缙云秋白冬黑中黄
  云五色三色春秋繁露太平之世
  五色为庆 三色为矞
  八节占云通卦验
  冬至初阳云出箕如树之状 立春少阳云出房如积水 春分正阳云出轸如白鹄 谷雨太阳云出张如车盖 立夏初阴云出觜赤如朱 夏至少阴云出参如水波 寒露正阴云出井如冠缨 霜降太阴云出鬼上如羊下如磻石
  十二地云吕氏春秋云出地气地气异矣故云之成象亦异
  韩云如布 赵云如牛 楚云如日 宋云如车鲁云如马 卫云如犬 周云如车轮 秦云如行人一作美人魏云如鼠 齐云如绛衣 越云如龙 蜀云如囷仓
  覆车五云东方朔𫝊凡占长吏下车
  黄云覆车五谷大熟 青云致兵 白云致盗 黒云多水 赤云有火
  三素云修真秘言立春清明日北望有此为三元君三素云
  紫 绿 白
  云七徳法华经
  含水 电光 雷声 欢喜 掩蔽 普覆 清凉
  雷公诸神所在甘氏星经雷公电姥云将雨师霹𮦷斧吏皆北方水精娵訾为天门其神栖焉雷电在室南 霹𮦷在雷电南 云雨在霹𮦷南斧吏在壁西南
  四方电光起世经
  东方有电名无厚 南方有电名顺流 西方有电名堕光明 北方有电名百生树无厚与堕光明相触相对顺流与百生树相触相对故虚空云聚之中出生大明名曰电光
  五色露皆露之异者
  朱 丹 玄 青 黄
  五色雾
  紫 赤 青 白 黄
  诸家雪刘贡父有诸家雪诗
  侯家 山家 酒家 妓家 猎家 樵家 渔家
  五烟
  青冬至甲子木用事故烟青戊子土用事故烟黄庚子金用事故烟白丙子火用事故烟赤壬子水用事故烟黑
  二气文子阴阳相干二气也邪气干则生病或曰虹者攻也纯阳攻阴气也
  天二气则成虹 地二气则泄藏 人二气则生病













  读书纪数略卷二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三目录
  天部
  岁时类
  四天
  迎气五郊
  五方天帝
  五帝
  五神
  一气别为四
  二至二分日景
  二至
  日至二山
  四时
  四时成岁
  四时序事
  四时取火
  四时别号
  四气
  四徳
  四𨕖
  四府
  气盈朔虚之数
  三时
  五时
  八节
  二十四气
  七十二候
  十岁阳
  十二岁阴
  十月阳
  十二月名
  十二月律
  十二月卦
  十二月中星
  十二会
  轩辕十二次
  十二月建
  建除十二辰
  十二宫分
  十二时
  六时
  百度
  三统
  三正
  三微
  三长月
  三令节
  三朔
  五际
  三朝
  四始
  四君候
  三伏
  祖腊二日
  三代腊日
  三傩
  冬三至
  冬三极
  三馀
  五夜
  三澣
  浃旬浃辰
  甲庚三日
  六日
  七日来复
  一之日二之日七月九月
  元日元辰
  天运三变
  三古
  万物三岁而发
  百六阳九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三   福建巡抚宫梦仁𢰅天部
  岁时类
  四天尔雅
  春为苍天言其色苍苍然生万物也夏为昊天言其气晧旰也秋为旻天言其情愍万物凋落也冬为上天言其时无事位上临下而已
  迎气五郊祭祀志永平中采元始故事兆五郊于雒阳中兆
  迎春东郊立春祭青帝句芒车服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迎夏南郊立夏祭赤帝祝融皆赤歌朱眀舞云翘迎黄灵于中兆先立秋十八日祭黄帝后土皆黄歌朱眀舞云翘育命迎秋西郊立秋祭白帝蓐收皆白歌西皓舞育命迎冬北郊立冬祭黑帝元冥皆黒歌元冥舞育命
  五方天帝五帝座主五星俱在太微垣中夹黄帝而坐
  东方青帝灵威仰 南方赤帝赤熛怒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音叶光纪 中央黄帝含枢纽大宗伯祀昊天上帝注以天皇大帝为北辰耀魄
  六天之说出于纬书
  五帝月令谓五人帝以配五方天帝
  太皥炎帝黄帝少皥颛顼
  五神同上
  句芒祝融后土蓐收元冥
  一气别为四
  春为阳始阳始温温生物 夏为阳极阳极𤍠𤍠长物 秋为阴始阴始凉凉收物 冬为阴极阴极寒寒杀物
  二至二分日景周礼冯相氏以土圭立表冬夏致日春秋致月
  夏至景尺五寸日南陆𨇠东井景短多暑冬至景丈三尺日北陆𨇠牵牛景长多寒此长短之极故言至也春分秋分景七尺三寸六分春分日西陆𨇠娄而月上弦于东井下弦于牵牛景朝多阴秋分日东陆𨇠角而月上弦于牵牛下弦于东井景夕多风此长短之中故言分也
  二至淮南子
  夏日至阴乘阳昼者阳之分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冬日至阳乘阴夜者阴之分阴气胜则日短而夜修
  日至二山同上
  冬至骏狼之山南极山夏至牛首之山北极山
  四时一岁十二月分为四时
  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为三春属木四孟五仲六季为三夏属火七孟八仲九季为三秋属金十孟十一仲十二季为三冬属水 尚书五辰即木火金水旺于四时而土寄旺于四季也
  四时成岁元命苞
  冬至百八十日春夏成 夏至百八十日秋冬成合三百六十日而岁数举 周礼太史正岁年以序事注中数曰岁十二月中气一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朔数曰年十二月朔一周三百五十四日
  四时叙事周礼冯相氏
  春东作 夏南讹 秋西成 冬朔易
  四时取火司爟掌四时变国火
  春取楡柳之火 夏取𬃷杏之火 季夏取桑柘之火 秋取柞楢之火 冬取槐檀之火
  四时别号尔雅四时和为通正注尸子以为太平祥风
  春为发生 夏为长嬴 秋为收成 冬为安宁
  四气同上四气和谓之玉烛
  春为青阳 夏为朱眀 秋为白藏 冬为玄英
  四徳春秋繁露
  春徳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发生之徳废夏徳暑暑不信则草木不长长嬴之徳废秋徳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收成之徳废冬徳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安宁之徳废
  四𨕖同上四时者天之四𨕖
  春者少阳之𨕖 秋者少阴之𨕖 夏者太阳之𨕖冬者太阴之𨕖
  四府皇极经世书昊天四府春夏秋冬之谓也
  春为生物之府 夏为长物之府 秋为收物之府冬为藏物之府
  气盈朔虚之数朱子曰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日者岁之常数也
  日与天会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为气盈 月与日会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为朔虚
  三时左𫝊三时不害注
  春 夏 秋 又三时务农一时讲武一时谓冬也
  五时汉仪读五时令
  立春 立夏 大暑 立秋 立冬
  八节史律书八正之气
  立春 春分立夏 夏至阳极阴生立秋 秋分立冬 冬至阴极阳生
  二十四气十五日为一气二气为一月二十四气为一年
  立春正月节雨水惊蛰二月节春分清眀三月节谷雨立夏四月节小满芒种五月节夏至小暑六月节大暑立秋七月节处暑白露八月节秋分寒露九月节霜降立冬十月节小雪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小寒十二月节大寒 汉初启蛰正月中雨水二月节三统历谷雨三月节清眀三月中后俱改
  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月七十二候为一年见周公时训后魏始载于历吕氏春秋十二
  纪礼记取为月令其上则见于夏小正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 獭祭鱼 候雁北 草木萌动正月六候桃始华 仓庚鸣 鹰化为鸠鳦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二月六候桐始华 田鼠
  化为鴽 虹始见 萍始生 鸣鸠拂其羽 戴胜降于桑三月六候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苦菜秀靡草死 麦秋至四月六候螳螂生 鵙始鸣 反舌
  无声 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五月六候温风至蟋蟀居壁 鹰乃学习 腐草为萤 土润溽 大雨时行六月六候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七月六候鸿雁来 鳦鸟归群鸟养羞 雷乃收声 蛰虫坯户 水始涸八月六候鸿雁来賔 雀入水为蛤 菊有黄华 豺祭兽草木黄落 蛰虫咸俯九月六候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水为蜃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闭塞成冬十月六候鹖旦不鸣 虎始交 荔挺出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十一月六候雁北乡 鹊始巢雉雊 鸡乳 征鸟厉疾 水泽腹坚十二月六候
  十岁阳尔雅
  太岁在甲曰阏逢 乙曰旃蒙 丙曰柔兆 丁曰彊圉 戊曰著雍 己曰屠维 庚曰上章 辛曰重光 壬曰元黓 癸曰昭阳 史记甲曰焉逢乙曰端蒙丙曰游兆丁曰彊梧戊曰徒维己曰祝犂庚曰商横辛曰昭阳壬曰横艾癸曰尚章
  十二岁阴同上
  太岁在子曰困敦 丑曰赤奋若 寅曰摄提格卯曰单阏一作亶安又蝉墕辰曰执徐一作除巳曰大荒落史作芒骆午曰敦牂 未曰协洽史作叶又作汁申曰涒滩 酉曰作噩史作鄂戌曰阉茂史作掩漠亥曰大渊献
  十月阳同上
  在甲曰毕 在乙曰橘 在丙曰修 在丁曰圉在戊曰厉 在己曰则 在庚曰窒 在辛曰塞在壬曰终 在癸曰极
  十二月名周礼硩蔟氏书十有二月之号是也
  正月为陬 二月为如 三月为宿 四月为余五月为皋 六月为且 七月为相 八月为壮九月为元 十月为阳 十一月为辜 十二月为涂 正月得甲曰毕陬二月得乙曰橘如三月得丙曰修宿四月得丁曰圉余五月得戊曰厉皋六月得己曰则且七月得庚曰窒相八月得辛曰塞壮九月得壬曰终元十月得癸曰极阳十一月得甲曰毕辜十二月得乙曰橘涂周而复始
  十二月律阳月为律阴月为吕故曰六律六吕
  正月太簇 二月夹钟 三月姑洗 四月中吕五月蕤賔 六月林钟 七月夷则 八月南吕九月无射 十月应锺 十一月黄锺 十二月大吕
  十二月卦
  正月泰乾九三三阳温厚之气始于此二月大壮乾九四四阳三月夬乾九五五阳四月干干上九六阳温厚之气盛于此五月姤坤初六一阴始生六月遁坤六二二阴七月否坤六三三阴严凝之气始于此八月观坤六四四阴九月剥坤六五五阴十月坤坤上六六阴严凝之气盛于此十一月复干初九一阳始生十二月临乾九二二阳
  十二月中星月令言昏旦所中书言分至所中 朱子曰尧时星中至月令而差唐一行谓岁差孟春昏参旦尾 仲春昏弧旦建星 季春昏七星旦牵牛 孟夏昏翼旦婺女 仲夏昏氐旦危 季夏昏火旦奎 孟秋昏建星旦毕 仲秋昏牵牛旦觜觿 季秋昏虚旦柳 孟冬昏危旦七星 仲冬昏东壁旦轸 季冬昏娄旦氐
  十二会月令注
  孟春陬訾日在营室仲春降娄日在奎季春大梁日在胃孟夏实沈日在毕仲夏鹑首日在东井季夏鹑火日在柳孟秋鹑尾日在翼仲秋寿星日在角季秋大火日在房孟冬析木日在尾仲冬星纪日在斗季冬玄枵日在婺女
  轩辕十二次世纪黄帝受命推分星次以定律度
  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埜释名吴虞也太伯让位封之虞志也越国度越礼义无所拘也其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鼋于辰在子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建在丑今齐分埜释名齐齐也地在渤海南渤齐之中也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娵訾于辰在亥谓之大渊献于律为太簇斗建在寅今卫分埜释名卫卫也立武庚为殷后设三监以守卫也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于辰在戌谓之阉茂于律为夹钟斗建在卯今鲁分埜释名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赵分埜释名赵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国也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于辰在申谓之涒滩于律为中吕斗建在巳今晋魏分埜释名晋进也其土在北有事于中国则进而南也又取晋水以为名其水迅进也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叶洽于律为蕤賔斗建在午今秦分埜释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钟斗建在未今周分埜释名周地在岐山南其山四周也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申今楚分埜释名楚辛也其地人性急数有战争辛楚也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于辰在辰谓之执徐于律为南吕斗建在酉今韩郑分埜释名郑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谓之单阏于律为无射斗建在戌今宋分埜释名宋送也地接淮泗而东南倾以为殷后若云滓秽所在送使随流入东海也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钟斗建在亥今燕分埜释名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𣵠鹿山南宛然以为国都也
  十二月建淮南子以斗柄初昏所指言之
  正月招摇指寅 二月指卯 三月指辰 四月指巳 五月指午 六月指未 七月指申 八月指酉 九月指戌 十月指亥 十一月指子 十二月指丑 汉志闰月无中炁斗斜指两辰之间
  建除十二辰同上
  如寅为建则 卯为除 辰为满 巳为平主生午为定 未为执主陷申为破主衡酉为危主杓戌为成主少徳亥为收主大徳子为开主太岁丑为闭主太阴依次直日
  十二宫分
  宝瓶磨蝎人马天蝎天秤双女狮子巨蟹阴阳金牛白羊双鱼
  十二时左𫝊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又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日出禺中阙者尊王公也夜半子皂鸡鸣丑士平旦寅卿日出卯阙食时辰公禺中巳阙日中午王日昳未台晡时申仆日入酉僚黄昏戌隶人定亥舆
  六时
  寅 卯 巳 午 申 酉
  百度乐记百度得数而有常注百刻也尚书纬谓刻为商士昏礼日入三商为昏
  每日十二时 每时八刻二十分 每刻六十分
  三统
  黄钟为天统十一月林钟为地统六月大簇为人统正月
  三正三代迭用自汉武帝后皆用夏正建寅为岁首
  子为天正周建之丑为地正商建之寅为人正夏建之 甘誓怠弃三正谓天地人之正道
  三微三正记不以二月后为正者万物不齐莫适所统故必以三阴之月也
  十一月阳气始养根于黄泉之下万物皆赤赤者盛阳之色也故周为天正色尚赤十二月万物始芽而白白者阴气故殷为地正气尚白正月万物始孚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黒
  三长月长音丈俗忌此三月不上官
  正月五月九月
  三令节贞元中诏以此三日百寮𨕖胜地追赏为乐
  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三朔
  平眀夏用之鸡鸣商用之夜半周用之
  五际诗内𫝊阴阳终始际会之岁
  卯 酉 午 戌 亥
  三朝又曰三始元旦也
  岁之朝 月之朝 日之朝
  四始汉书四时之始
  正月 朔 岁首 立春
  四君候天文志凡候岁媺恶谨候岁始
  冬至日 腊眀日 正月旦 立春
  三伏四时代谢皆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金代火金畏
  火故遇庚必伏

  初伏夏至后第三庚日中伏第四庚日末伏立秋后初庚日
  祖腊二日高堂隆议王者各以所行之盛而祖以其终而腊
  水行之君子祖辰腊水始于申盛于子终于辰火行之君午祖戌腊火始于寅盛于午终于戌木行之君卯祖未腊木始于亥盛于卯终于未金行之君酉祖丑腊金始于巳盛于酉终于丑土行之君戌祖辰腊土始于未盛于戌终于辰 汉火徳故午祖戌腊魏土徳故戌祖辰腊晋金徳故酉祖丑腊
  三代腊日风俗通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也或曰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汉改曰腊
  三傩周礼方相氏
  季春命国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仲秋天子乃傩以达秋气季冬命有司大傩出土牛以送寒气下及民庶皆得傩也
  冬三至三礼义宗
  阴气极至 阳气始至 日行南至
  冬三极
  昼漏极短 去极极远 晷景极长
  三馀董遇力学常以三馀读书
  冬者岁之馀 夜者日之馀 阴雨者时之馀
  五夜周礼司寤氏掌夜时注夜有五更亦曰五鼓
  甲夜一更乙夜二更丙夜三更丁夜四更戊夜五更
  三澣即上中下三旬盖本唐制十日一休沐而袭之也
  上澣 中澣 下澣
  浃旬浃辰浃周遍也
  十日干一周故言浃旬 十二日支一周故言浃辰
  甲庚三日易本义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庚更也事之变也
  蛊先甲三日辛也前事过中而将坏则可自新以为后事之端后甲三日丁也后事方始而尚新便当丁宁以监前事之失㢲先庚三日丁也所以丁宁于其变之前后庚三日癸也所以揆度于其变之后
  六日淮南子高诱曰迁六日今年以子冬至后年以午冬至陆倕刻漏铭六日无辨五夜不分冬至子午 夏至卯酉冬至加三日则夏至之日也岁迁六日周而复始
  七日来复易本义自五月姤而一阴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阳来复
  午一阴坤初六子一阳干初九
  一之日二之日七月九月王氏诗义四月正阳亦言月阴始于四月生于五月也七月九月阴生矣则言月 一之日二之日阳生矣则言日与易临至于八月有凶七日来复同意 按诗传一之日周正月建子也二之日殷正月建丑也三之日夏正月建寅也四之日周四月夏二月建卯也
  元日元辰南齐礼志亥者辰之末故记称元辰曰吉亥
  郊天阳也故以元日祈谷 籍田阴也故择元辰躬耕 月令章句日干也辰支也有事于天用日有事于地用辰
  天地三变天官书
  三十年一小变 百年中变 五百年大变 左𫝊十二年为一终一星终也
  三古
  上古伏羲时中古周文王时下古孔子时
  万物三岁而发越绝书倪计内经
  太阴三岁处金则穰 三岁处水则毁 三岁处木则康 三岁处火则旱
  百六阳九道迹经言
  阳九者天旱海涌而陵焦 百六者天水海陆而陵渊 洪景卢续笔云以历志考之其名有八初入元百六曰阳九次阴九又次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皆谓灾岁大率经岁四千五百六十而灾岁五十七以数计之每八十岁则值其一则阳九即当承百六而言灾岁盖不止阳九也 考王湜太乙肘后备检云凡四百五十六年而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而一百六阳九竒数也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也为阴数之穷皆所谓厄会也与景卢所记不同而有理








  读书纪数略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四目录
  天部
  历律类
  历代五十七历
  历五十变
  六历
  汉五历
  汉魏三历
  元魏八历
  三家新历
  九家历
  唐二十三家历
  八历
  宋十八历
  六术
  历正五官
  三元
  历元三本
  历圣人之徳六
  历法四纪
  大衍历十二议
  七术
  四家历经
  历注之用六
  言天三家
  说天六等
  春秋日食三十六
  三家星官
  唐浑仪三重
  宋浑仪三器
  司天台浑仪九事
  绍圣司天二器
  东京四浑仪
  刻漏长短数
  元祐四刻漏
  浮漏四壶
  晷漏四法
  刻漏四家
  地中

  五声
  五音别名
  七音
  祖孝孙七音
  三指定律
  三宫
  四清声
  六间
  七始
  七律
  十二律
  十二律长短相生
  十二钟律
  京房六十律
  古法七品
  汉五量
  四器
  六矩
  六度
  五则
  黄帝五量
  三物
  三器
  五度
  三代尺
  尺度十五等
  太府寺四等尺
  五权
  五量
  齐四量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四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天部
  历律类
  历代五十七历
  黄帝调历 颛顼历 虞历 夏历 殷历 周历鲁历皆以四分起数汉太初历邓平三统历刘歆四分历古法
  象历刘洪魏黄初历韩翊景初历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晋太始历 正历刘智春秋长历杜预干度历李修王显用杜镇东晋通历王朔姚秦三纪甲子元历姜山及宋七曜历徐广元嘉历何承天大明历祖冲之梁历虞𠚳凉历赵𣤆北魏正光历崔光东魏兴光历李业兴北齐天保历宋景业甲寅元历 刘孝孙历 张孟賔历 后周天和历甄鸾明克让历 丙寅元历同上隋开皇历张賔大业历张胄元皇极历刘焯唐戊寅历傅仁均麟徳历李淳风经纬历瞿罗昙光宅历同上乙巳元历南宫说开元大衍历僧一行九执历来自西域至徳历韩颖宝应五纪历郭献之建中正元历徐承嗣元和观象历徐昻长庆宣明历穆宗诏日官作景福崇元历边冈符天历曹士笃石晋调元历马重续五代明元历王处讷万分历 蜀永昌历胡秀材正象历亦蜀人作南唐齐政历陈威勲五代显徳钦天历王朴
  历五十变李心传朝野杂记
  黄帝至秦历凡七变 汉四百年历凡四变 魏晋迄隋历十六变后魏后周六历不预唐三百年历凡九变及五代调元钦天而历法弊自建隆迄绍熙二百五十年历十四变
  六历史正义
  黄帝历 颛顼历 夏历 殷历 周历 鲁历续汉志黄帝历起辛卯颛顼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
  汉五历
  颛顼历高帝太初武帝三统刘歆作四分章帝乾象灵帝
  汉魏三历宋志三人皆善历者
  太初邓平修旧制新乾象刘洪始减四方定月行迟疾景初杨伟斟酌两端以立多少因朔积分设差以推合朔月蚀
  元魏八历初用魏景初历后平凉土得赵𣤆所修元始以代之
  景初 元始 五寅元 景明 正光 兴和 永安 武定
  三家新历魏延昌
  屯骑校尉张洪 荡冦将军张龙祥 校书郎李业兴
  九家历总成一历请名神龟
  前三家新历倂 卢道䖍 卫洪显 胡荣 沙门统道融 樊仲遵 张僧豫
  唐二十三家历
  汉之太初 三统 四分 乾象 魏之景初一本有黄初晋之正历 河西之元始 宋梁陈有元嘉 大明 大同 七曜 元魏有永安 甲子 武定若天保 大𧰼 甲寅 甲子元则北齐周历也若刘孝孙徳林之开皇 大业 皇极则隋历也 并戊寅 麟徳凡二十三家
  八历
  戊寅元历武徳甲子元历麟徳大衍开元五纪宝应正元建中观𧰼元和宣明长庆崇元景福 加至徳历凡九变
  宋十八历
  应天建隆初造乾元太平兴国仪天咸平崇天天圣明天治平奉天熙宁观天元祐占天崇宁纪元同上统元绍兴乾道乾道淳熙淳熙会元绍熙统天庆元开禧开禧淳祐淳祐会天宝祐成天咸淳
  六术晋志黄帝使容成综斯六术
  羲和占日 常仪占月 车区占星气 伶伦造律吕 大挠造甲子 隶首作算数
  历正五官左传郯子曰昔黄帝少皥氏之世鳯鸟适至故为鸟师而鸟名
  鳯皇氏为历正 元鸟氏司分鳦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伯赵氏司至伯劳也以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氏司启仓庚也以立春鸣立夏止丹鸟氏司闭鷩雉也以立夏来立冬去四者皆历正之官
  三元
  周以天元 殷以地元 夏以人元
  历元三本三代而下造历者各有增创
  太初起以律而候气于黄钟 大衍符以易而较数于分杪 授时准以晷而测验于仪𧰼
  历圣人之徳六汉志
  以本气者尚其体 以综数者尚其文 以考类者尚其𧰼 以作事者尚其时 以占往者尚其源以知来者尚其流
  历法四纪同上
  十九年为一章二十七章为一会计五百一十三年三会八十一章为一统计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三统九会二百四十三章为一元计四千六百一十七年章会统元运于无穷 后汉书十九岁为一章至朔同日谓之章七十六岁为一蔀至朔同在日首谓之蔀计四章千五百二十岁为一纪二十蔀计八十章四千五百六十岁为一元三纪计一百四十章此前后二书之不同也
  大衍历十二议一行历
  历本议 中气议 合朔议 灭没略例 卦候议卦议 日度议 日纒盈缩略例 九道议 晷
  漏中星略例 日蚀议 五星议
  七术同上
  步中朔术 步发敛术 步日𨇠术 步月离术步轨漏术 步交会术 步五星术
  四家历经
  傅仁均 李淳风 南宫说 一行
  历注之用六六典太卜令
  大会 小会 杂会 岁会 除建 人神
  言天三家张衡传注
  周髀晋志曰盖天宣夜 浑天 贺道养记一方天兴于王充二轩天起于姚信三穹天闻于虞昺
  说天六等月令正义言天地形状之殊凡有六等
  浑天张衡所述盖天周髀以为法宣夜无所师法安天虞喜作昕天姚信作穹天虞耸作 张行成曰尧之历𧰼盖天法也舜之璇玑浑天法也
  春秋日食三十六
  榖梁以为朔二十六 晦七 夜二 二日一 公羊以为朔二十七 二日七 晦二 左氏以为朔十六 二日十八 晦一 不书日者二有甲乙者三十四食既二
  三家星官隋志
  甘氏齐甘徳石氏魏石申夫巫咸 凡二百五十四官一千二百八十三星倂二十八宿及辅官附坐一百八十五星总二百八十二官一千四百六十八星 元嘉中钱乐之铸浑天铜仪以朱墨白三色别三家
  唐浑仪三重李淳风铸表里三重置凝晖阁
  六合仪 三辰仪 四游仪
  宋浑仪三器司天监沈括对
  在外曰体立四方上下之位其次曰𧰼法天地之运行其内曰玑衡玑以察纬衡以察经玑可左右衡可上下
  司天台浑仪九事至道间韩显符铸
  天经双规 游规 直矩 窥管 平准轮 赤道环 黄道环 龙柱 水臬
  绍圣司天二器仪象制度法略
  规天矩地机轮隐中以察三光验寒暑其圆如丸其大数围以布列宿著天经
  东京四浑仪每座重二万斤
  至道仪在刻漏所韩显符制皇祐仪在翰林司天院苏易简熙宁仪在太史局沈括元祐仪在合台苏颂
  刻漏长短数梁刻漏经谓秦之遗法汉代施用
  冬至昼漏四十五刻冬至之后日长九日加一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夏至之后日短九日减一刻元嘉起居注以日出入定昼夜冬至昼四十刻夏至夜亦宜四十刻夏至昼六十刻冬至夜亦宜六十刻春秋分昼夜各五十刻 今减夜限日出前日入后昏明际各二刻半以益昼夏至昼六十五刻冬至昼四十五刻二分昼五十五刻而已
  元祐四刻漏史注
  浮箭漏 秤漏 沈箭漏 不息漏
  浮漏四壶熙宁间近阳门观浮漏沈括上议
  求壶 度壶 复壶 建壶
  晷漏四法薛季宣言
  铜壶 香篆 圭表 辊弹
  刻漏四家
  何承天 朱史 宋景 唐刻漏经
  地中司马文正公日景图日行黄道每岁有差地中当随而转移
  周在洛邑 汉在颍川阳城 唐在浚仪

  五声
  宫最浊为君次浊为臣半清半浊为民微清为事最清为物欲知宫舌居中喉音一曰唇音季夏土欲知商开口张齿头正齿秋金欲知角舌缩却牙音春木欲知征舌柱齿舌音夏火欲知羽撮口聚喉音唇重唇轻冬水 观物外篇先闭后开春也纯开夏也先开后闭秋也冬则闭而无声
  五音别名尔雅
  宫谓之重 商谓之敏 角谓之经 征谓之迭羽谓之柳 刘歆云宫中也君也为四音之纲其声重厚如君之徳商章也臣也其声敏疾如臣之节角独也民也其声圆长经贯清浊如民之象征祉也事也其声抑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迭续其音如事之绪羽宇也物也其声低平掩映自下而高五音备成如物之聚而为柳也
  七音按五音宫与商商与角征与羽相去各一律角与徵羽与宫相去二律相去一律音节和相去二律音节远故角征之间近征収一声比征少下谓变徵羽宫之间近宫収一声少高于宫谓变宫
  黄钟之数八十一分三分损一以下生征三分益一以上生商三分损一以下生羽三分益一以上生角以三分之不尽一算数不可行声所以止于五也变征 变宫
  祖孝孙七音
  一宫 二商 三角 四变征 五征 六羽 七变宫
  三指定律禹以声为律以身为度得左三指合之为九寸则黄钟之律定馀律生焉第二指为民为
  角大指为事为祉故不用为裁管之法

  中指为君指三节三寸裁为宫声之音四指为臣指三节三寸裁为商声之管五指为物指三节三寸裁为羽声之管
  三宫周礼大司乐注
  天宫夹钟圜钟圜丘地宫林钟函钟方丘人宫黄钟宗庙 晋律志笛三宫正声下征清角
  四清声朱文公谓半律通典谓子声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六间太玄六始为律六间为吕周语注六吕在六律之间
  十一月黄钟干初九也六律之首十二月大吕坤六四也正月太簇乾九二也二月夹钟坤六五也三月姑洗乾九三也四月中吕坤上六也五月蕤賔乾九四也六月林钟坤初六也七月夷则乾九五也八月南吕坤六二也九月无射干上九也十月应钟坤六三也
  七始汉律历志舜七始乐又曰七宗
  黄钟天始宫土林钟地始征火太簇人始商金姑洗春始角木蕤賔夏始变征日南吕秋始羽水应钟冬始变宫月
  七律周语注周有七音景王问七音之律
  黄钟为宫 太簇为商 姑洗为角 林钟为徴南吕为羽为五正声应钟为变宫 蕤賔为变征为二和声
  十二律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又曰六律六同本十二钟之名以为十二律之名黄帝命荣猿所铸黄钟 太簇 姑洗 蕤賔 夷则 无射已上六律属阳大吕 夹钟 中吕 林钟 南吕 应钟已上六律属阴
  十二律长短相生蔡元定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上生知益下生知损律所生者常同位吕所
  生者常异位故曰律娶妻而吕生子

  黄钟三分损益生林钟 林钟生太簇 太簇生南吕 南吕生姑洗 姑洗生应钟 应钟生蕤賔 蕤賔生大吕 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 夹钟生无射 无射生仲吕
  十二钟律
  生为十二律 制为十二钟 候为十二管 旋为十二宫 布为十二辰 测为二十四气 衍为六十律 合为六十声 变为六十八调 六六相因为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数
  京房六十律论律者皆以十二律循环相生不知三分损益往而不返仲吕再生黄钟止得八寸
  七分有竒不成黄钟正声故以仲吕再生别名执始转生四十八律

  律起黄钟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賔蕤賔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仲吕生执始执始生去灭去灭生时息时息生结躬结躬生变虞变虞生迟内迟内生盛变盛变生分否分否生解形解形生开时开时生闭掩闭掩生南中南中生丙盛丙盛生安度安度生屈齐屈齐生归期归期生路时路时生未育未育生离宫离宫生凌阴凌阴生去南去南生族嘉族嘉生邻齐邻齐生内负内负生分动分动生归嘉归嘉生随时随时生未卯未卯生形始形始生迟时迟时生制时制时生少出少出生分积分积生争南争南生期保期保生物应物应生质未质未生否与否与生形晋形晋生惟汗惟汗生依行依行生包育包育生谦待谦待生未知未知生白吕白吕生南授南授生分乌分乌生南事钱乐之为三百律合六十律日当一管
  古法七品荀勉校尺所用
  姑洗玉律 小吕玉律 西京铜望臬 金错望臬铜斛 古钱 建武铜尺
  汉五量律志黄钟所生凡有五法
  备数 和声 审度 嘉量 权衡
  四器
  规
  六矩周髀算经商高答周公问用矩之道
  平矩以正绳 偃矩以望高 覆矩以测深 卧矩以知远 环矩以为圆 合矩以为方
  六度淮南子阴阳大制有六度
  天为绳 墬为准 春为规 夏为衡 秋为矩冬为权
  五则汉志法度之器也
  少阳 东 春木 仁生少阴 西 秋金 义方太阴 北冬 水 知谋太阳 南 夏火 礼齐中央 四季土 信诚 魏相云太昊乘震执规司春炎帝乘离执衡司夏少昊乘兑执矩司秋颛顼乘坎执权司冬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
  黄帝五量家语
  权衡 升斛 尺丈 里步 十百
  三物乐志三物有时而蔽总其法于数使分寸龠合铢两皆起于黄钟
  一黍之广积为分寸 一黍之多积为龠名 一黍之重积为铢两
  三器程迥述三器图义
  度 量 衡
  五度所以度布帛也
  一蚕之丝为忽忽十为丝丝十为毫毫十为釐釐十为分十分十尺十丈 说文十发为程十程为分 说苑十粟为一分
  三代尺蔡邕独断
  夏十寸为尺 殷九寸为尺外纪汤十二寸为尺周八寸为尺周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大戴礼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尺度十五等
  一周尺汉志刘歆铜斛尺建武铜尺晋泰始荀勉律尺为晋前尺祖冲之所传铜尺 二晋田夫玉尺梁法尺 三梁表尺 四汉官尺晋始平得古铜尺五魏尺 六晋后尺 七后魏前尺 八中尺 九后尺后周市尺开皇官尺 十东魏后尺 十一蔡邕铜籥尺后周玉尺 十二宋氏尺钱乐之浑天仪尺后周铁尺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钟律水尺 十三开皇万宝常律吕水尺 十四杂尺赵刘曜浑天仪土圭尺 十五梁朝俗间尺
  太府寺四等尺景祐间诏丁度高若讷等与王朴律准比校详定多不相合
  铁尺比律准长三寸二分强景表尺长四分邓保信尺长一寸九分强阮逸等尺长七分强
  五权所以权轻重也
  百黍为一铢一龠十二铢二十四铢十六两三十斤四钧百二十斤说苑十粟重一圭十圭一铢 礼记注八两曰锱说文六铢也
  五量所以量榖粟也
  八十四黍为圭圭四为撮千二百黍为龠合龠为两龠十合十升十斗曰石
  齐四量左传晏子云齐旧四量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釡釡十则钟
  音斗四升音讴四豆四区六斗四升十釡六石四斗




  读书纪数略卷四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五目录
  地部
  广轮类
  二方
  四方
  四维
  六极
  八镇
  五带
  六大州
  四大神州
  大九州
  八𡒕
  八纮
  八极
  四极
  禹四极
  四𮎰
  四表
  四裔
  四海
  四游
  山海经十八篇
  先王作土三
  山河两戒

  尧九州
  舜十二州
  禹贡五服
  殷九州
  周九州
  九州三道
  周五服
  六服
  九服
  秦三十六郡
  汉十三部
  东汉四履
  蜀二州
  魏十二州
  吴五州
  晋十九州
  宋二十二州
  唐十道
  十五道
  关中十二道
  宋二十三路
  元十二行省
  二十二道
  明两直隶十三省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五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广轮类
  二方翼奉传上方之情乐下方之情哀孟康注
  上方谓北与东也阳气所萌生下方谓南与西也阴气所萌生
  四方四正方也
  东 西 南 北 汉志八岁学五方谓四方中央
  四维地四角也
  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淮南子东北报徳之维西南背阳之维东南常羊之维西北号通之维
  六极荀子宇中六指谓之极吕氏春秋曰六合汉郊祀歌曰六幕张衡赋曰六区
  上 下 东 西 南 北 又东北南为三垂
  八镇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传不言九者中央一镇天子居之左思赋注曰八区
  四方 四隅 家语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周礼东西为广南北为轮 物理论地形西北高东南下东西长南北短
  五带以天势分山海自北而南为五带
  一在昼长昼短二圈之间地甚热带近日轮故也二在北极圈之内 三在南极圈之内地俱冷带远日轮故也四在北极昼长圈之间 五在南极昼短圈之间二地皆谓正带不甚冷𤍠日轮不远不近故也
  六大州以地势分舆地
  曰欧逻巴 曰利未亚 曰亚细亚 曰北亚墨利加 曰南亚墨利加 曰墨瓦腊泥加
  四大神州从昆仑分四界
  东弗于逮一作东弗提婆南赡部洲一作南阎浮提西瞿𫆀尼 北郁单越
  大九州周礼疏神农以上有大九州黄帝徳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驺衍曰中国之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二分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各有裨海环之大瀛海环其外
  东南神州曰农土 正南卭州曰沃土 西南戎州曰滔土 正西弇州曰幷土 中央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一作桂曰肥土 正北济州一作营曰成土东北薄州一作咸曰隐土 正东阳州曰申土
  八𡒕淮南子九州之外乃有八𡒕又曰八埏孟康曰埏际也
  东北曰大泽曰无通 东曰大渚曰少海 东南曰具区曰元大也泽 南曰大梦曰浩泽 西南曰渚资曰丹泽 西曰九区曰泉泽 西北曰大夏曰海泽北曰太冥曰寒泽
  八纮同上八𡒕之外乃有八纮言为天下纲纪也
  东北之纮曰和丘曰𮎰土 东方之纮曰棘林曰桑野 东南之纮曰大穷曰众安 南方之纮曰广都曰反户 西南之纮曰焦侥曰炎土 西方之纮曰金丘曰沃野 西北之纮曰一目曰沙所 北方之纮曰积冰曰委羽
  八极同上地之穷尽处也晋地理志八纮之外名为八极
  方土之山曰苍门东北东极之山曰开明门东方波母之山曰阳门东南南极之山曰暑门南方编驹之山曰白门西南西极之山曰阊阖门西方不周之山曰幽都门西北北极之山曰寒门北方
  四极尔雅四方极远之国
  东至泰远 西至邠国 南至濮铅 北至祝栗
  禹四极同上
  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 北戴斗极为空桐 东至日所出为太平 西至日所入为太蒙
  四𮎰同上四方𮎰昧之地
  觚竹北户西王母西日下东疑即日本
  四表尧典注又曰四外
  嵎夷东表南交南表昧谷西表幽都北表
  四裔舜典
  幽州北裔 共工 穷竒崇山南裔 澧州驩兜 浑敦三危西裔 炖煌三苗 饕餮羽山东裔 海州 梼杌
  四海大戴礼高阳氏乘龙而至四海
  北幽陵 南交趾 西流沙 东蟠木 禹使大章步东极至西埀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竖亥步南极尽北埀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
  四游博物志四游之极谓之四表
  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 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 春秋二分其中矣
  山海经十八篇刘歆定前五篇名五藏山经
  南山经第一 西山 北山 东山 中山 海外南 海外西 海外北 海外东 海内南 海内西 海内北 海内东 大𮎰东 大𮎰南 大𮎰西 大𮎰北 海内经第十八
  先王作土三职方注
  太平之时土广万里中国七千 中平之世土广七千中国五千 晩季之世土广五千中国三千
  山河两戒唐天文志观两戒之象与云汉之所终始而分野可知矣
  北戒自三危积石至朝鲜谓北纪 南戒自岷山嶓冡达闽中谓南纪 河源自北纪之首与泾渭济渎相表里谓北河 江源自南纪之首与汉水淮渎相表里谓南河

  尧九州中国之地为九州尧使禹治水时遂因其旧始冀次兖而终于雍言治水之序
  冀州帝都兖州济河青州海岱徐州海岱及淮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淮海荆州荆及衡阳豫州荆河梁州华阳黑水雍州黑水西河
  舜十二州舜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幷州其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东之辽东
  为营州而冀州止河内之地即河东一路是为十二州

  冀州 兖州 青州 徐州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 荆州 豫州梁州 雍州 幷州 幽州 营州
  禹贡五服每服五百里五服计二千五百里
  甸服 侯服 绥服 要服 𮎰服
  殷九州尔雅郭璞曰此殷制也无青梁幷又曰九有九围
  冀州两河豫州河南雝州河西荆州汉南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江南兖州济河徐州济东幽州营州
  周九州周礼职方氏无徐梁营始扬次荆而终于幷言远近之序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东南荆州正南豫州河南青州正东兖州河东雍州正西幽州东北冀州河内幷州正北 吕氏春秋有徐无幷
  九州三道周礼正义九州总为三道先从南方起尊阳方也
  一道东南曰扬 次正南曰荆 西南不置州统属雍即次河南曰豫二道次正东曰青次河东曰兖次正西曰雍三道次东北曰幽 次河内曰冀 次正北曰幷
  周五服周语祭公谋父
  甸服日祭侯服月祀賔服时享要服岁贡𮎰服终王
  六服周礼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为六服九州之外谓之蕃国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徳侯服 甸服 男服 采服 卫服 要服
  九服同上取服役天子为义也大司马九畿取制畿封国为义也
  侯服即禹甸服言为王斥堠也甸服言为王治田出税也男服即禹侯服言为王任职也采服言为王治事也卫服即禹绥服言宣力以卫内也蛮服言其俗之慢也夷服即禹要服言其俗之易也镇服谓须镇守之也藩服即禹𮎰服谓其为藩篱也
  秦三十六郡始皇幷天下置守分郡三川河东在诸郡之首所以陪辅关中即汉所谓三河也内史 三川汉更名河南河东 南阳 南郡 九江彰郡汉更名丹阳会稽 颍川 砀郡 泗水 薛郡东郡 琅琊 齐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代郡 钜鹿 邯郸即赵上党 太原云中 九原汉更名五原雁门 上郡 陇西 北地汉中 巴郡 蜀郡 黔中即武陵长沙 后置闽中南海桂林𧰼郡凡四十郡
  汉十三部元封初部置刺史领天下郡国一百二改雍曰凉改梁曰益东汉改交阯曰交州省幷州司𣜩校尉领京兆扶风冯翊弘农河东河内河南七郡豫州刺史领颍川汝南沛郡梁国鲁国三郡二国冀州刺史领魏郡钜鹿常山清河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赵国四郡六国兖州刺史领陈留东郡山阳济阴泰山城阳淮阳东平五郡三国徐州刺史领琅琊东海临淮泗水广陵楚国三郡三国青州刺史领平原千乘济南齐郡北海东莱胶东高密菑川六郡三国荆州刺史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长沙六郡一国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刺史领庐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六安五郡一国益州刺史领汉中广汉武都蜀郡犍为越巂牂牁益州八郡凉州刺史领安定北地陇西武威金城天水张掖酒泉炖煌九郡幷州刺史领太原上党上郡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九郡幽州刺史领𣵠郡渤海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乐浪玄菟十郡一国交州刺史领南海郁林苍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七郡 朔方刺史不在十三州之限
  东汉四履盛如前汉
  东乐浪郡 西炖煌郡 南日南郡 北雁门郡西南永昌郡
  蜀二州后汉全制巴蜀置州二有郡二十二
  益州治成都梁州治汉中
  魏十二州曹操据中原有州十二领郡国六十有八
  司𣜩治河南豫州治谯荆州治襄阳兖州治武威青州治临菑徐州治彭城凉州治天水秦州治上邽冀州治赵幽州治范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治寿春幷州治晋阳
  吴五州孙权北据江南尽海置州五冇郡四十三
  交州治安南广州治南海荆州治江陵郢州治江夏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治丹阳
  晋十九州武帝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
  司州治江南兖州治濮阳豫州治项城冀州治赵郡幷州治晋阳青州治临菑徐州治彭城荆州初治襄阳后江陵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初治寿春后建业雍州治京兆秦州治上邽益州治成都梁州治南郑宁州治云南幽州治范阳平州治昌黎交州治安南广州治番禺凉州治武威
  宋二十二州南北分争州郡不常宋受晋禅有州二十二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建业南徐京口徐州彭城南兖广陵兖州鲁郡南豫宣城豫州寿阳江州浔阳青州临菑冀州历城司州义阳荆州南郡郢州江夏湘州长沙雍州襄阳梁州南郑秦州上邽益州成都宁州云南广州南海交州安南越州合浦
  唐十道太宗倂省州郡分为十道三百一十有五州
  关内道凡二十二州河南道凡二十八州河东道凡十九州河北道凡二十五州山南道凡三十三州陇右道凡二十一州淮南道凡十四州江南道凡五十一州剑南道凡三十三州岭南道凡七十州
  十五道开元初增置
  京畿治西京城内都畿治东都关内京官遥领河南治汴州河东治蒲州河北治魏州陇右治鄯州山南东治襄阳山南西治兴元江南东治吴郡江南西治洪州剑南治蜀郡淮南治广陵黔中治黔中岭南治南海
  关中十二道兵志武徳初置后更为十二军
  万年 长安 富平 醴泉 同州 华州 宁州岐州 幽州 西麟 泾州 宜州
  宋二十三路太宗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为十八路元丰改置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京西南路 京西北路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陜西路 秦鳯路 河东路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 两浙路 江南东路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成都路
  梓州路 利州路 䕫州路 福建路 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一本有黔南燕山云中
  元十二行省各建中书省以辖州郡
  都省治腹里路总十一行省河南行省汴梁湖广行省武昌江浙行省杭州江西行省龙兴陜西行省京兆四川行省成都云南行省中庆辽阳行省辽阳镇东行省高丽甘肃行省甘州岭北行省和林
  二十二道后分三十二道道设肃政廉访司以紏察郡县
  燕南河北道真定河南江北道汴梁山东东西道济南河东山西道太原西蜀四川道成都河西陇右道宁夏山北辽东道大宁陜西汉中道安西江北淮东道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淮西江北道庐州山南江北道江陵江南湖北道鄂州岭南广西道静江海北广东道广州岭北湖南道潭州江西湖东道龙兴福建闽海道福州浙东海右道绍兴江南浙西道杭州江东建康道宁国海北海南道雷州云南八番道中原
  明两直隶十三省
  北直隶北京古幽蓟地南直隶南京古金陵地山东省古燕徐兖三州地山西省古冀州地河南省古兖冀豫三州地陜西省古雍州地惟汉中属梁州四川省古梁州地湖广省古荆州地浙江省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地江西省古扬州地福建省始百粤地古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域广东省始百粤地亦古扬州域广西省古荆州及百粤地云南省古梁州域百濮之地贵州省古荆梁二州之南殷周鬼方


  读书纪数略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六目录
  地部
  土田类
  五色土
  分土惟三
  九达
  三路
  三农
  三壤
  田三品
  三田
  三采
  赐地四种
  九等田
  五地
  五地生物
  土五色
  九州之土
  土化九法
  九土
  九地
  地图六体
  地十形
  五沟
  五涂
  六乡
  六遂
  八家为井
  九夫为井
  井田十一法
  五义
  亩步三制
  度地五法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六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土田类
  五色土禹贡注王者封五色土为大社建诸侯各割其方色土使立社焘以黄土苴以白茅东方青 南方赤 西方白 北方黒 上方黄
  分土惟三周书
  公侯百里 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
  九达尔雅
  一达谓之道路长路二达谓之岐旁岐道旁出三达谓之剧旁三道交错四达谓之衢交道四出五达谓之康史记所谓康衢六达谓之荘左传所谓得庆氏之木自车于荘七达谓之剧骖三道交复有一岐出八达谓之崇期四道交出九达谓之逵四道交出复有旁通
  三路郑注王制道中之途以远别也
  男子由右 妇人由左 车从中央
  三农周礼太宰三农生五榖注
  原 隰 平地 一曰山农泽农平地之农 诗传三事就绪谓上中下农夫
  三壤书禹贡
  上 中 下
  田三品周礼司空掌田之高下善恶而谨别之
  上田一岁一垦为不易一夫一百亩中田二岁一垦为一易一夫二百亩下田三岁一垦为再易一夫三百亩
  三田尔雅
  一岁菑今江东初耕地反草为菑二岁新田诗于彼新田三岁畬易不菑畬
  三采周礼载师注畿内三等采地
  家邑大夫之采地 小都卿之采地 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
  赐地四种载师疏大夫以上
  采田 赏田 加田 圭田
  九等田同上
  㕓里未有田宅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二者皆国中地宅田 士田 贾田皆近郊地官田 牛田 赏田 牧田皆远郊地 又甸有公邑之田里有家邑之田稍有小都之田畺有大都之田
  五地大司徒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所生
  山林 川泽 丘陵 坟衍 原隰 博物志地以山为辅佐石为骨川为脉草木为毛土为肉
  五地生物谓辨木水火土金五土所宜也
  山林动物宜毛植物宜皂民毛而方 川泽动物宜鳞植物宜膏民黒而津 丘陵动物宜羽植物宜核民团而长 坟衍动物宜介植物宜英民晳而瘠原隰动物宜裸植物宜丛民丰肉而庳
  土五色释名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禹贡梁州厥土青黎土黄而细密曰埴埴腻如脂也禹贡徐州厥土赤埴坟土赤曰䑕肝似䑕肝色也土白曰漂漂轻飞散也 土黒曰垆垆然解也禹贡
  豫州厥土坟垆
  九州之土管子群土之长为五粟由五粟土而次之
  粟 沃 位 蘟 壤 浮 ⿱ 纑 壏 剽沙 塥 犹 𢎳 殖 觳 凫 桀
  土化九法周礼草人相其地宜焚骨为灰以渍种蕡则烧蔴为之
  骍刚用牛 赤缇用羊 坟壤用麋 渴泽用鹿咸泻用貆 勃壤用狐 埴垆用豕 疆㯺用蕡轻爂用犬 又倂青黎涂泥坟垆为十二壤
  九土左传楚𫇭掩书注
  度山林 鸠薮泽 辨京陵 表淳卤 娄疆潦规堰潴 町原防 牧隰皋 井沃衍
  九地太玄九地高下而别其差
  沙泥 泽地 沚崖 下田 中田 上田 下山中山 上山
  地图六体汉武时司空裴秀著地图以六者参而考之
  一分率以辨广轮之度二准望以正彼此之体三道理以定所由之数四高下 五方邪 六迂直三者皆因地制宜以较平险之异
  地十形物理论此气势之始终阴阳之所极也
  龟龙体 麟鳯貌 弓弩势 斗升象 张舒形塞闭容 隐真之安 累露之危 膏腴之利 塉埆之害
  五沟周礼夫间有遂九夫为井井间有沟百夫为成成间有洫万夫为同同间有浍以入于川深广各二尺深广各四尺深广各八尺广二寻深二仞受遂沟洫浍水
  五涂遂上有径沟上有畛洫上有涂浍上有道川上有路以通行者
  广容牛马行容大车容车一轨容车二轨容车三轨
  六乡大司徒所掌在郊百里内
  六乡之民各五家为比使相保比有长五比使相受闾有胥四闾使相葬族有师五族使相救党有正五党使相赒州有长五州万二千五百家也使相賔乡有大夫
  六遂遂人所掌在王国百里六乡外
  五家犹乡之比有长五邻犹乡之闾有宰四里犹乡之族有长五酂犹乡之党有师五鄙犹乡之州有正五县犹乡之乡有大夫 司会注郊去国百里去国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 又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坰
  八家为井黄帝始作
  开四道而分八宅一井三邻三朋五里十邑十都十二师
  九夫为井周礼小司徒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九夫田九百亩方里而井谓四方各一里四井为邑方二里凡三十六夫受田三千六百亩四邑为丘方四里凡十六井一百四十四夫受田万四千四百亩四丘为甸方八里凡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受田五万七千六百亩四甸为县方十六里凡二百五十六井二千三百四夫受田二十三万四百亩四县为都方三十二里凡一千二十四井九千二百一十六夫受田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亩 丘氏云司徒职以四数之田之实数也司马法以十数之兼山川城郭言也
  井田十一法汉志王制以周尺八尺为步通典秦改二百四十步为𤱔
  六尺百步百亩三夫三屋十井十通十成十终十同十封
  五义春秋公羊注
  无泄地气 无费一家 同风俗 合巧拙 通财货 玉海引通鉴外纪井田之义其利有十存亡相守出入相司嫁娶相媒有无相贷疾病相救是也
  亩步三制至道中窦俨谓所用乃汉制也
  小亩步百周制也 中亩二百四十汉制也 大亩三百六十齐制也
  度地五法
  五尺曰几室中坐卧故用几九尺曰筵堂上行礼故用筵八尺曰寻宫中院内无几筵故用手之寻六尺曰步在野论里数故用步七尺曰轨涂有三道车从中央故用轨









  读书纪数略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七目录
  地部
  都邑类
  五帝三王都
  殷五邦
  三亳
  周五迁
  二周
  二南
  汉两都
  五都
  蜀三都
  魏五都
  唐两畿
  五都
  宋四京
  元三都
  明两京
  北京四水
  燕京四面
  冀州三案山
  汉三辅
  六辅
  唐四辅
  宋三辅

  周三监
  鲁三都
  三𣈆
  三齐
  三楚
  三荆
  三湘
  三秦
  三虢
  三河
  三魏
  两河
  三吴
  三阳
  三馀
  三越
  三蜀
  三巴
  四川
  三韩

  禹万国
  周千八百国
  周五国
  书八国
  诗四国
  春秋十八国
  春秋百二十四国
  太原六名
  七国形势
  三国形势
  九国之师
  汉同姓九国
  异姓八国
  七国
  齐分为七
  赵分为六
  梁分为五
  淮南分为三
  梁诸州五品
  唐州府九等
  县邑七等
  六雄州
  十望县
  参国五鄙
  五属十连
  远近郊数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七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都邑𩔗
  五帝三王都文中子
  少昊都曲阜 颛顼都濮阳 帝喾都亳 尧都冀舜都蒲坂 夏都安邑 汤都亳 周都雍洛
  殷五邦
  汤自南亳迁西亳 仲丁迁嚣一曰敖荥阳故城河亶甲居相内黄东南十三里名殷城祖乙居耿一曰景龙门东南十二里盘庚迁殷渡河南居西亳 书序自契至汤八迁始从先王居见经传者凡四契始封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徙商丘汤居亳也
  三亳皇甫谧
  北亳蒙城南亳谷熟县西亳偃师县 书正义三亳阪尹盖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东成皋南轘辕西降谷其长居险故名阪尹
  周五迁
  后稷封邰 三世公刘迁邠 又九世古公亶父迁岐丰水西又三世武王都鄗丰水东自此十二世平王迁洛邑东周又至敬王迁成周洛阳都城
  二周太王居周原号国曰周
  西周武王都镐东周成王迁洛亦曰成周 后考王封弟河南是为桓公二世至惠公长子号西周公分少子号东周公亦曰东西二周 前西周镐京也东周东都也后西周河南也东周洛阳也
  二南周国本在岐山阳文王都丰分岐周故地为周公召公采邑使周公为政于国中召公宣化于诸侯周南 召南
  汉两都言为天下总会之所也亦曰二京
  西都长安前汉都东都洛阳后汉都
  五都西都赋
  洛阳 邯郸 临淄 宛 成都
  蜀三都水经注
  成都 新都 广都 左思三都赋为蜀吴魏
  魏五都
  洛阳因汉业遂都焉先人本国许昌汉所居长安西京遗迹王业本基
  唐两畿开元中置两畿按察使亦曰两京又曰两都
  京畿京兆治西京城都畿河南治东都城
  五都肃宗宝应元年
  上都京兆东都河南北都太原上又为三都西都鳯翔南都江陵
  宋四京京大也天子所居谓京师师众也
  东京开封府汴西京河南府洛南京应天府宋北京大名府魏
  元三都元史世祖至元元年
  开平府上都阙庭所在每四月草青则驾幸避暑燕京中都分立省部大兴府大都中都东北置今城焉每八月草将枯则回
  明两京又曰两直隶
  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
  北京四水蓬窗日录
  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出卢沟桥玄武水为湿馀高梁黄花镇川榆河俱绕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燕京四面按燕京在禹贡则冀州域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也
  大河绕其南 泰山耸其左 华山环其右 前则三案重围鸾鳯跂而蛟龙走 后则九河归宿浴日月而浸乾坤
  冀州三案山朱子语类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也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 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
  汉三辅为京师翊卫也
  京兆冯翊扶风
  六辅文𨕖注儿宽开六辅渠
  京兆 冯翊 扶风 河东 河南 河内
  唐四辅唐都长安以此四州为辅
  同州冯翊郡华州华阴郡岐州扶风郡蒲州河东郡
  宋三辅宋都汴三州属京西北路
  郑州 滑州 汝州 崇宁以澶郑许拱为四辅

  周三监书说当从康成林氏曰武王封武庚而使三叔监之
  管 蔡 霍康成诗谱天子使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管 蔡商安国书传鄁封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
  鲁三都三桓私邑也孔子堕之
  叔孙氏邑季孙氏邑孟孙氏邑围之不克
  三晋春秋时赵魏韩三家皆晋卿共灭智伯而分其地
  都邯郸都大梁都郑 韩非子六晋幷智范中行言也
  三齐
  中临菑 左平陆 右即墨 汉志胶东胶西济南
  三楚汉书注
  南楚江陵西楚彭城即徐州东楚吴郡即苏州 文选三楚多秀士注楚文王都郢昭王都鄀考烈王都寿春
  三荆
  北荆州伊阳县东荆州唐州荆州邓州
  三湘湖南潭州又水名见后
  湘乡 湘潭 湘源
  三秦项羽封秦降将三人于关中号三秦
  雍王章邯都废丘塞王司马欣都栎阳翟王董翳都高奴
  三虢
  北虢大阳东虢荥阳西虢
  三河汉书収三河之士又水名见后
  河南周都河内商都河东尧都 光武纪三河未澄河南河北河东
  三魏水经注
  魏郡 东部为阳郡 西部广平郡
  两河尔雅两河间冀州
  河南淄青淮西河北成徳魏博卢龙 通典西则龙门之河东则洚水大陆之河
  三吴
  东吴苏州中吴润州西吴湖州 通典吴郡吴兴丹阳
  三阳世说注
  山阳 东阳 暨阳
  三馀梁武帝时童谣王气在三馀乃于三处为厌胜法不知长兴有馀干山也
  馀干 馀姚 馀杭
  三越文选注
  吴越杭州闽越福州南越广州 汉书西粤南粤闽粤
  三蜀蜀都赋注
  蜀都即成都广汉汉高分置犍为汉武分置
  三巴左传巴子国三巴记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
  中巴巴县属渝州巴西绵州巴东归州夔州鱼复云安等处
  四川
  西川成都东川潼州北川利州南川䕫州 一曰宋南渡后始分益利䕫梓为四路故曰四川 唐置西川东川为两川 明分川西治成都龙安二府川北治顺庆宝宁二府潼川一州上川东治重庆一府下川东治䕫州一府下川南治叙州马湖二府泸州一州镇雄乌撒东川乌𫎇四军民府上川南治嘉眉卭雅四州为六道
  三韩东国名在海外
  马韩 辰韩 弁韩

  禹万国郑康成说
  州十有二师 一师百国 一州千二百国 畿外八州总九千六百国其馀四百国在畿内
  周千八百国
  八州州二百一十国 天子县内九十三国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而太昊黄帝后唐虞侯伯犹存
  周五国汉伏湛传文王受命征伐五国
  犬戎 密须 𦒿 䢴 崇
  书八国牧誓注皆羌戎属文王者
  庸 蜀 羌 髳 微 卢 彭 濮
  诗四国
  密 阮 徂 共皇矣维彼四国笺管 蔡 商 奄东征四国是皇注
  春秋十八国周景王五年齐景公楚灵王率会盟诸侯朝周者一十八国
  齐 鲁 燕 吴 卫 晋 郑 楚 蔡 陈越 宋 曹 滕 薛 许 莒 秦 左氏传宗周列国有杞邾小邾无燕
  春秋百二十四国东坡图说蛮戎不在其间
  侯子伯侯子侯伯小邾北燕南燕宿舒鸠 滑黄 罗郉魏 霍 郜鄋暪 向 偪阳舒庸 焦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夷 申耿 麋弦
  白狄 赖蛮 唐江 郧 权 道 桓贰 轸 绞 蓼 六 遂 崇 戴 冀 温厉 项 英氏 介 巢 卢 根牟 无终郝姒 蓐 狄 房 鲜虞 陆浑 桐 鄀 于馀丘 须句颛臾 任 葛 萧 牟 鄟
  极 鄣
  太原六名诗地理考
  太原 大卤 大夏 夏墟 晋阳 晋
  七国形势苏秦说七国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 燕东有朝鲜北有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碣石雁门之饶 赵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 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魏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 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亦称四塞之国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
  三国形势胡安国设险论
  魏都许不恃方城而守襄阳 蜀都益不恃剑门而守汉中 吴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荆渚
  九国之师过秦论
  齐 楚 燕 赵 韩 魏 宋 卫 中山
  汉同姓九国惟长沙异姓又荆绝乃封吴
  燕 代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齐 赵自常山以南太行左转渡河济阿甄以东薄海梁 楚 荆 淮南 长沙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榖泗薄会稽
  异姓八国史记高祖定天下非同姓而王者八惟吴芮传五世
  张耳长沙吴芮彭越淮南黥布卢绾韩信韩王信临江共敖
  七国
  吴 楚 赵 胶西 济南 菑川 胶东
  齐分为七汉诸侯王表
  城阳 济北 济南 菑川 胶西 胶东
  赵分为六同上
  河间 庐州 中山 常山 清源
  梁分为五同上
  济阳 济东 济川 山阳
  淮南分为三同上
  庐江 衡山
  梁诸州五品朱异请分五品五品之外又二十馀州凡一百七州
  上品二十州 次品十州 次品八州 次品二十三州 下品二十一州
  唐州府九等陆䞇奏议
  京府 都督都䕶府 四辅 六雄 十望 十紧上州 中州 下州
  县邑七等同上凡一千一百七十三
  八十二七十八百十一四百四十六二百九十六五百五十四 周礼五鄙二千五百家为县此六遂之县也四甸六十四井为县此州里之县也 吕氏春秋郡属于县赵简子誓众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 战国县属于郡秦纪魏纳上郡十五县是也
  六雄州六典
  陜 怀 郑 汴 魏 绛
  十望县同上
  虢 汝 汾 晋 宋 许 滑 卫 相 洛一有亳渭无滑汾
  参国五鄙齐语郊以内三分其国为三军郊以外五分其鄙为五属
  制国五家为轨 十轨为里 四里为连 十连为乡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制鄙三十家为邑 十邑为卒 十卒为乡 三乡为县 十县为属五属故立五大夫五正
  五属十连汉表注
  五国以为属属有长 十国以为连连有帅 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 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
  远近郊数
  周制天子畿内千里远郊百里以此差之 远郊上公五十里 侯四十里 伯三十里 子二十里男十里 近郊各半之 尚书传百里之国二十里之郊七十里之国九里之郊五十里之国三里之郊











  读书纪数略卷七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八目录
  地部
  城关类
  禹三城
  九六城
  秦赵燕三国长城
  汉斗城二形
  广武二城
  蜀二城
  魏三城
  陈仓二城
  河阳三城
  唐东都三城名
  三受降城
  朔方五城
  石头五城
  麟州五堡
  九州之险
  三涂
  九塞
  八陉
  洋州三谷
  二羊肠坂
  五赤壁
  淮南控扼六
  烽火台八所
  大江七渡
  渭桥三
  唐洛阳四桥
  巨梁十一
  蜀七桥
  青溪七桥
  𣈆四航
  三市
  汉长安四市
  成都三市

  秦四关
  三关
  入关三道
  汉两关
  三关
  洛阳四关
  八关
  蜀汉三关
  义阳三关
  唐七关
  二十六关
  周复三关
  齐安五关
  梅子八关
  洋州八关
  燕山五关
  东西二关
  明内三关
  山西三关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八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城关类
  禹三城博物志谓城郭自禹始
  强者攻 弱者守 敌者战
  九六城陆机所谓洛阳城即成周也后汉魏隋并都此
  城东西六里 南北九里
  秦赵燕三国长城其地皆边
  秦昭王筑长城置陇西北地上郡 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置云中雁门代郡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
  汉斗城二形汉元帝初筑长安城至今呼之
  城南为南斗形 城北为北斗形
  广武二城后志河南荥阳有三皇山或曰三室山上有二城相去二百馀步
  东广武 西广武
  蜀二城
  太城 少城
  魏三城魏明帝敕诸将坚守三城地有所必争也
  东置合肥 南守襄阳 西固祁山
  陈仓二城上下相连
  上城秦文公筑下城魏太和中郝昭筑
  河阳三城通典
  北城 南城 中潬城
  唐东都三城名
  宫城曰紫微城 皇城曰太微城 都城曰金城
  三受降城张仁愿为朔方总管筑以拂云祠为中城距东西两城各四百里皆据冲要东城榆林东北八里属振武西城丰州西北八十里天徳军中城榆林汉名九原
  朔方五城地理志长庆间李祐筑于芦子关以䕶塞外
  乌延 宥州 临塞 阴河 陶子
  石头五城韩滉所筑
  石头城 冶城 台城 苑城 新城
  麟州五堡庆历间幷代都钤辖张亢不逾月成之
  清塞 百胜 中候 建宁 镇川
  九州之险左传
  四岳 三涂 阳城 太室即嵩山荆山 终南
  三涂山名涂道也
  伊阙一曰太行大谷一曰崤黾轘辕
  九塞吕氏春秋山有九塞
  大汾冥厄弘农荆阮方城渑池井陉常山令疵辽西句注雁门居庸上谷
  八陉连山中断曰陉地之险也 元和郡县志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至幽州凡有八陉轵关陉济源县太行陉 白陉皆在河内涂陉邺西井陉常山飞狐陉 蒲阴陉中山军都陉幽州
  洋州三谷洋州要地
  褒谷 骆谷 子午谷
  二羊肠坂崔赜问一知二
  上党壶关汉书地理志太原北九十里皇甫士安地理书
  五赤壁江汉间言赤壁者五周瑜破曹操处惟江夏近是
  黄州 嘉鱼 江夏 汉阳 汊川
  淮南控扼六
  海陵 喻口 盐城 宝应 清口 盱眙
  烽火台八所旦举烟暮举火各一以为信有警即三之
  自当涂之褐山东 采石 慈湖 繁昌 三山至建昌之马家渡 大城堙 池州之鹊头山
  大江七渡绍兴司谏吴表臣言大江十郡其要不过七渡馀非往来径捷之处略为之防足矣荆南之公安 石首 岳之北津上流三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中流二建康之宣化 镇江之瓜州下流二
  渭桥三史索隐
  西渭桥西北咸阳路一曰即便桥在长安西汉武造东渭桥东北高陵路一曰在万年县东不知始自何人中渭桥故城北一曰在长乐宫北秦时造
  唐洛阳四桥宋会要
  榖水 黄道天津桥北重津在南并疏洛水分洛桥上流有石堰引水东南入伊
  巨梁十一六典京都之冲要
  河之蒲津 大阳 盟津 洛之孝义造舟之梁四洛之天津 水济 中桥 灞之灞桥石柱之梁四渭川便桥中渭桥 东渭桥大柱之梁三
  蜀七桥蜀太守李冰造以应七星
  万里桥 安乐桥 建昌桥 尾星桥 笮桥 永平桥 升仙桥
  青溪七桥建康
  东门桥 鸡鸣桥 募士桥 菰首桥 尹桥 中桥 大桥
  晋四航初学记孝武诏除丹阳等四桁税即浮桥也
  丹阳 竹格 朱雀 骠骑 又倂青溪为五航
  三市周礼司市所掌
  大市日⿴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汉长安四市黄图令舍当市楼以察商贾都尉掌之王尊尹京兆案治宿豪市贾东万成西万章直市富平津西南二十五里秦文公造物无二价故名柳市 东市 西市汉宫阙疏长安九市六在道西三在道东各方二
  百六十六步 庙记凡四里当一市
  成都三市
  蚕市 药市 七宝市

  秦四关史正义在四关之中故曰关中
  函谷关东陜州武关南商州散关西鳯翔府萧关北原州
  三关失此三关而蜀之门户撤矣
  大散关 仙人关 箭筈关
  入关三道陈潜室言
  自河北入为正道项羽光武安禄山也自河南入为间道汉高桓温檀道济刘裕也自蜀入为险道汉高由中道入又出定关中诸葛亮亦从此出师
  汉两关西域传列四郡据两关
  玉门 阳关
  三关冯衍传上党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
  上党 壶口 石陉
  洛阳四关鲍昭乐府注
  东成皋 南伊阙 西函谷 北孟津 一曰南有轘辕伊阙
  八关灵帝中平初置八关都尉官通典河南寿安县有后汉八关城
  伊阙 函谷 广成 大谷 轘辕 旋门 小平津 孟津
  蜀汉三关张莹汉南记
  阳平关 江关 白水关
  义阳三关信阳军
  平靖 武阳 广岘
  唐七关大中三年北吐蕃以七关归于有司
  石门 驿藏 木峡 制胜 六盘 石峡 萧关
  二十六关六典
  京兆蓝田 华州潼 同州蒲津 岐州散 龙州大震 原州陇山上关京兆子午 骆谷 库谷 同州龙门 会州会宁 原州木硖 石州孟门 岚州合河 雅州卭崃 彭州蚕崖 安西铁门 兴州兴城 渭津中关凉州甘泉 百牢 河州鳯林利州石门 延州永和 绵州梧岭 龙州涪水下关
  周复三关世宗显徳六年北征
  益津关为霸州瓦桥关为雄州淤口关置塞即信安军
  齐安五关黄州
  虎头 黄土 白沙 木陵 大城
  梅子八关荆州长阳皆以备峒蛮者
  四临江南 四临江北
  洋州八关
  白椒 水碓 桐木 蒻岭 三岭 重阳 华阳青座
  燕山五关燕山之北盖天所以限中外也
  松亭景州北古北顺州北居庸昌平西金坡易州西北隃关平州东
  东西二关方舆胜略黄花镇
  东历密云马兰太平燕河属于山海谓之东关 西历居庸白羊紫荆倒马属于龙泉谓之西关
  明内三关
  居庸隶蓟州辖撞道等口紫荆隶保定辖沿河等口倒马隶保定辖周家堡等口
  山西三关
  雁门 宁武 偏头










  读书纪数略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九目录
  地部
  边镇类
  汉五属国
  朝鲜四郡
  河西五郡
  縁边九郡
  六郡良家子
  西南五郡
  尉佗七郡
  初郡十七
  唐河北二十四郡
  六都䕶府
  六边州
  河曲六州
  河湟十一州
  燕代十六州

  吴十镇
  元魏六镇
  河南四镇
  淮南三镇
  三鸦镇
  唐六镇
  河朔三镇
  宋三镇
  建炎四镇
  明九边
  备倭七大镇
  广东三路
  福建水寨五
  浙江六总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九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边镇类
  汉五属国徙浑邪降者边五郡因其旧为之
  陇西 北地 上郡 朔方 云中 一曰安定上郡天水五原张掖
  朝鲜四郡武帝时置昭帝倂为乐浪元菟二郡
  真番 临屯 乐浪 元菟
  河西五郡汉孝武列四郡后増置金城
  张掖 酒泉 炖煌 武威 金城
  縁边九郡
  五原 朔方 云中 代郡 雁门 定襄 右北平 上谷 渔阳
  六郡良家子汉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家多出焉
  陇西 天水 安定 北地 上郡 西河
  西南五郡武帝置
  越巂卭都沈黎筰都牂牁 汶山冉駹武都广汉西白马
  尉佗七郡武帝时任嚣置
  南海 桂林 苍梧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增珠崖儋耳为南越九郡
  初郡十七汉食货志诛羌灭粤番禺以西至蜀南置
  南海 苍梧 郁林 合浦 交阯 九真 日南珠崖 儋耳 武都 牂牁 越巂 沈黎 汶
  山 犍为 零陵 益州
  唐河北二十四郡玄宗闻禄山反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忠臣𫆀时毕炕为广平太守拒敌
  城陷覆其家则忠臣不止平原常山也

  河内怀汲郡邺郡广平钜鹿赵郡恒山博陵上谷范阳文安河间饶阳信都清河魏郡博平平原景城乐安妫川密云柳城北平
  六都䕶府会要
  单于 安西 安北为大都䕶安南 安东 北庭为中都䕶
  六边州唐调露初置
  鲁 丽 含 塞 依 契
  河曲六州默啜传初突厥内附分处之
  丰 胜 灵 夏 朔 代
  河湟十一州大中中张义潮以十一州归于有司
  瓜 沙 伊 肃 鄯 甘 河 西 兰 岷廓
  燕代十六州石晋割以赂契丹
  幽 蓟 瀛 莫 𣵠 檀 顺 兴 妫 儒武 云 应 寰 朔 蔚

  吴十镇通典
  建平 西陵 乐乡 南郡 巴丘 夏口 武昌皖城 牛渚圻 濡须坞
  元魏六镇见于史者并在马邑云中界
  怀𮎰 沃野 武川 怀朔 高平 薄骨律
  河南四镇元嘉中有恢复河南之志魏主以河南兵少悉众北渡
  碻磝 滑台 金墉 虎牢
  淮南三镇南齐高闾谓为淮南之本源
  寿阳 盱眙 淮阴
  三鸦镇汝州鲁山县后周置以御齐亦名平高城
  三鸦第一百重山在邓州向城县三鸦之二分岭山北第三鸦鲁山县界
  唐六镇杜牧战论
  河东 盟津 滑台 大梁 彭城 东平
  河朔三镇
  成徳镇州魏博魏州卢龙幽州
  宋三镇
  中山 太原 河间
  建炎四镇胡舜陟上言以三京关陜析为四镇
  拱滑颍昌隶东京 郑汝河阳隶西京 恩濮开徳隶北京 同华陜府隶京兆
  明九边
  辽东 蓟州 宣府 大同 榆林 宁夏 固原甘肃 大宁地初绕出山后辽东宣府大同势相联属后移置保定而势分矣
  备倭七大镇各有督抚总军务臬臣备兵事总镇大将军职调度参游备总等官司哨守广东 福建 浙江 江南 淮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山东 蓟辽
  广东三路
  东路柘林碣石设把总惠潮设参将南澳有漳湖副总兵中路虎头门设把总广海设守备广州有参将西路阳电设参将白鸽门设把总潮州有游击雷连有副总兵
  福建水寨五皆领以把总
  漳州铜山寨 泉州浯屿寨 兴化南日寨 福州小珵寨 福宁州烽火门寨
  浙江六总各设把总
  金乡盘石二卫 松门海门二卫 昌国卫 定海卫 观海临山二卫 海宁卫

  读书纪数略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目录
  地部
  属域类
  王制四方
  禹贡西戎三国
  三方
  三域
  隋西域三道
  出西域四道
  唐七路
  入交州三道
  梁职贡图诸国
  唐南蛮四国
  显庆四国入朝
  三国贡方物
  天宝八国来朝
  西山八国
  西域十二国
  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十六国都督府
  三都督府
  贺鲁六都督府
  回纥九都督府
  六都督府
  七州
  吐蕃沙钵罗叶䕶六州
  突厥五都督府
  党项十五都督府
  河西二都督府
  三种蛮
  五溪蛮
  五管
  六诏
  罗罗二种
  黎人二种
  蜒三蛮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属域类
  王制四方
  东方曰寄 南方曰𧰼 西方曰鞮 北方曰译周礼四翟蛮闽夷貉
  禹贡西戎三国禹贡地理志注
  昆仑 析支 渠叟
  三方汉书赞三方之开皆自好事之臣
  西南蛮发于唐蒙司马相如 两粤起于严助朱买臣 朝鲜由于渉何
  三域后魏董琬使西域言
  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 姑墨以南月氐以北为一域 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
  隋西域三道裴矩撰西域图合四十四国凡为三道总凑炖煌
  北道起伊吾 中道起高昌 南道起鄯善于阗
  出西域四道
  自玉门流沙西行二千里至鄯善为一道 自玉门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车师为一道 自莎车西一百里至葱岭西千三百里知郡为一道 自莎车西南五百里至葱岭西南千三百里波路为一道
  唐七路正元宰相贾耽纪与关戍走集最要者
  一营州入安东道二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安西入西域道六安南通天竺道七广州通海洋道
  入交州三道
  由广西宋行之由广东用水军伏波以来行之由云南元及明始开
  梁职贡图诸国李公麟帖云梁元帝职贡图三十馀国南史通典御览皆无鲁国与丙丙河南 中天竺 师子 北天竺 渴盘陀 武兴蕃滑 波斯 百济 龟兹 倭因 古柯 呵
  跋 檀狐 密丹 白题 末林邑 婆利 宕昌狼牙修 武帝纪有扶南邓至于阗蠕蠕高丽于
  陁利新罗盘盘丹丹九国而不见所谓蜑者
  唐南蛮四国贞观十二年来朝
  僧高 武令 迦乍 鸠密
  显庆四国入朝
  瞻博或曰瞻婆婆岸千支在西南海中弗舎跋若 磨腊
  三国贡方物同上
  哥罗舎分在南海南修罗分在海北甘毕在南海上
  天宝八国来朝
  俱烂 那舎摩 威远 苏吉利 发屋兰 苏利悉单 建城 新城 俱位
  西山八国初云南蛮附蕃其盗塞必以蛮为向道韦皋招徕之贞元九年皆请入朝
  羌女王阳立志诃陵王董卧庭南水王侄尚悉曩白狗王罗陀忽逋租王弟邓告知弱水王董辟和清远 咄霸
  西域十二国唐鸿胪卿王忠嗣上言
  陀㧞恩单 罗刹 支都槃 勃达 河没 政兰湟满 沙兰 石国 罽賔 东米 史国
  西域三十六国
  婼羌 且末 精绝 戎卢 渠勒 皮山 乌秏西夜 蒲犂 依耐 无雷 捐毒 桃槐 休
  循 疏勒 尉头 乌贪 卑陆 渠类谷 郁立师 单桓 蒲类 西且弥 劫国 狐壶 山国车师凡二十七小国杆弥 于阗 难兜 莎车 温宿龟兹 尉犂 危须 焉𦒿凡九次大国
  西域十六国都督府志陇右道龙朔初置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隶安西都䕶府月支 大汗 条支 天马 高附 修鲜 写鳯悦般 竒沙 姑墨 旅獒 崑墟 至拔 鸟
  飞 王庭 波斯
  三都督府陇右道显庆年置
  阴山州 大漠 元池州
  贺鲁六都督府同上
  匐延 嗢鹿州 洁山 盐泊州 双河 鹰婆并隶北庭都䕶府
  回纥九都督府关内道正观二十一年置
  达浑都督府 安化州 宁朔州 仆固州隶夏州都䕶府瀚海 金微 幽陵 龟林 坚昆隶安北都䕶府
  六都督府正观间以铁勒回纥十三部内附置六府七州以酋长为都督刺史
  瀚海 金微 燕然 幽陵 龟林 卢山
  七州同上
  高兰 皋阙 鸡鹿 鸡田 榆溪 䗖林 冥颜
  吐蕃沙钵罗叶护六州开元二年以九姓部落置属灵州
  皋兰 燕然 燕山 鸡田 鸡鹿 烛龙
  突厥五都督府
  定襄 云中 桑干 呼延 坚昆
  党项十五都督府
  兰池 芳池 相 兴 永平 明定 清宁 忠顺 宁保 静塞 万吉 乐容州 静边州 宜定 安化州
  河西二都督府
  妫塞 渠黎
  三种蛮南蛮名
  黑齿蛮 金齿蛮 银齿蛮
  五溪蛮武陵
  雄溪土俗作熊樠溪作明酉溪 𣲘溪作武辰溪
  五管谓统摄沿边溪㓊在岭南
  广管 桂管 邕管 琼管一曰安南容管
  六诏即南诏国人称王为诏
  蒙隽诏 越析诏 浪穹诏 邆睒诏 施浪诏蒙舎诏
  罗罗二种本罗鹿其俗尚鬼
  乌蛮 白蛮
  黎人二种鸤䲧蛮也今琼崖儋万四州地有五母山内皆黎族盘据聚而成村者曰峒峒各有主熟黎稍同编氓生黎有名无姓不受约束
  蜒三蛮三才图会以舟为室
  鱼蜒善举竿埀蚝蜒善没海取蚝木蜒善伐木取果














  读书纪数略卷十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一目录
  地部
  山川类
  五岳
  五岳佐理
  五岳神名
  泰山二岩
  二华
  华山三峰
  二室
  南岳五峰
  北岳五别名
  五镇
  五名山
  九镇山
  九山三条
  负二山
  五台山
  砥柱三门
  二崤
  二嶓冡山
  四东山
  二浮玉山
  三天柱山
  二鹦鹉山
  卯酉二山
  海门二山
  四流山
  九连山
  罗浮二山
  五侯山
  七台山
  闽中三山
  旗鼓二山
  峨嵋三山
  骊山二岭
  褒斜二谷
  四明山三入
  太白山五名
  覆釡山斗三形
  马当山二险
  彭门九陇
  冬桃山三面据险
  洞庭山穴四通
  武落锺山二穴
  月岩三形
  鹤鸣山六形
  龙角山二石
  争界二督邮
  山四形
  四时山色
  山四有
  五丘
  九丘
  五陵
  伏羲陵二
  女娲陵三
  汉五陵

  四海
  四海神
  二溟
  四渎
  三大水
  九川
  六川
  八流
  三河
  三川
  两源
  四大河源
  黄河九曲
  黄河四大折
  河水五色
  河水九名
  九河
  宋四河
  五河
  济水三伏三见
  九江
  三江
  五湖
  九州川
  九州浸
  九泽
  十薮
  诸国之水
  二泊
  五津
  三水府
  通江五大浦
  浙江三源
  新安江四源
  汉水二源
  汉江四水
  三湘
  五渚
  十二溪
  五溪水
  武陵五溪
  九溪
  十八滩
  九龙滩
  宜春三峡
  巴楚三峡
  瞿唐二名
  四川
  沬水三派
  皂江三支流
  皂江九堰
  左右二江
  监家山三泷
  芦沟河二派
  桑干河七泉
  交河
  二汶水
  五汶水
  妫汭二水
  泉源二源
  关中八水
  漆沮二流
  白鹭洲二水
  二清河
  三泖
  苕溪二源
  霅溪四水
  二箬溪
  章贡二水
  辰酉二水
  沔水二源
  禹二渠
  汉二渠
  晋三渠
  唐三渠
  三白渠
  入城三渠
  三大防
  六堰
  汉上林十池
  灵岩山顶三池
  钱塘六井
  五云井
  多云山三井
  修觉山二井
  三叠泉
  潓泉七穴
  灵池山八泉
  雌雄二泉
  五温泉
  温泉三物
  半汤
  五珠池
  三玉河
  翁加黑亚四水
  朝那湫二
  八功徳水
  五色河
  九渊
  三水相荡
  四时潮汐
  琼潮两流
  水一日盈涸
  两水相合
  水四徳
  观水九似
  水性五易
  水三有
  川数
  五水
  禹治水二道
  汉决河七
  贾让治河三策
  贾鲁治河三策
  黄河三说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一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山川类
  五岳周礼大司乐注
  兖州荆州豫州雍州幷州 纂要泰山今泰安州华山今华阴县衡山今衡山县恒山今定州嵩山今登封县 又书四岳无嵩山 尔雅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按霍山在今寿州六安县天柱山在汉庐江郡𤄵县
  五岳佐理
  东岳泰山罗浮括苍为佐命蒙山东山为佐理 南岳衡山霍山𤄵山为储副天台句曲为佐理 中岳嵩山少室武当为佐命太和陆浑为佐理 西岳华山地肺女几为佐命西城青城娥眉嶓冡为佐理北岳恒山河逢抱犊为佐命玄陇崆峒阳洛为佐理又三佐命山则青城山天柱山庐山
  五岳神名龙鱼图呼之令人不病
  泰山神姓圆名常龙 衡山神姓丹名灵峙 华山神姓浩名郁狩 恒山神姓澄名渭渟 嵩山神姓寿名逸群 一云嵩山君角普生嵩山将军石元泰山君元丘目睦泰山将军唐巨华山君浩元仓华山将军邹尚衡山君烂洋光衡山将军朱丹恒山君伏通萌恒山将军莫惠
  泰山二岩
  西岩为仙人石闾 东岩为介丘
  二华薛琮注西京赋华山对河东首阳山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手擘其上足蹋其下中分为两以通河流今华岳上掌形具在其脚迹在首阳山下华山顶上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名
  太华 少华
  华山三峯记高嵓四合重岭秀起顶方七里三峯直上晴霁可睹
  南峯 西峯 东峯
  二室嵩山三十六峯二室相去十七里其下各有石室
  太室少室西高八百六十丈上方十里与太室相埓但差小耳
  南岳五峯衡山七十二峯其最大者五而紫盖石囷芙蓉极秀
  祝融 紫盖 石囷 芙蓉 天柱
  北岳五别名括地志或名太茂山
  兰台府 列女宫 华阳台 紫微宫 太乙宫
  五镇
  东镇沂山在沂州南镇会稽山在越州中镇霍山在晋州西镇吴山在陇州北镇巫闾山在营州 周礼大司乐四镇无吴山唐志四镇无霍山
  五名山封禅书天下名山八而五在中国此黄帝所常游与神会者
  华山 首山 太室 泰山 东莱
  九镇山周礼职方氏九州之镇山也
  会稽山扬州衡山荆州华山豫州沂山青州岱山兖州岳山雍州医无闾幽州霍山冀州恒山幷州 尔雅有梁山幽都山昆仑墟无衡山岳山恒山以沂山为斥山盖字误也 史正义索隐皆以为九州之山岍壶口底柱太行西倾熊耳嶓冡内方岐 淮南子吕氏春秋九山则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也
  九山三条禹贡正义马融王肃皆然
  岍为北条陇州西倾为中条洮州嶓冡为南条兴元 郑康成分四列岍阴列西倾次阴列嶓冡次阳列岷山一作荆正阳列
  负二山列子北山愚公欲移太行王屋二山于渤海操蛇之神告之帝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之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
  五台山仙经名紫府内经为清凉山文殊师利所居志云环五百馀里五峯高出云表顶皆积土似台中台高四十里周六里西北太华池东畔雨花池前饭仙山即中台案也东南鹫峯西侧甘露池东台高三十八里周三里东南岭畔明月池人传纱帛障目或见月在水中西台高三十五里周二里东北下有文殊洗钵池南台高三十七里周二里有圣僧岩三贤岩罗汉洞北台高三十八里周三里名掖斗峯顶有黑龙池七佛池
  砥柱三门河南陜州东北四十里黄河中始特一巨石禹凿之为三唐太宗勒铭尚存南曰鬼门尤为险恶中曰神门 北曰人门
  二崤左传晋人御秦必于崤崤有二陵
  南陵夏后皋之墓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
  二嶓冡山通典在天水者西汉水所出也
  一在天水上邽 一在汉中金牛山
  四东山山以太傅名
  一在临安 二在金陵皆非所居之东山一在始宁乃其故居
  二浮玉山一统志湖州府城南玉湖中
  在归安者为小浮玉 在孝丰者为大浮玉苕水出其阴
  三天柱山同上馀杭乃道书第五十七福地
  一在寿阳 一在龙舒 一在馀杭
  二鹦鹉山临安府其地多出鹦鹉故名
  一在蒙自县西 一在县北
  卯酉二山在松阳相对各以方向为名叶法善往来处也
  卯山 酉山
  海门二山姚宽曰四海潮皆平唯浙江二山相对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
  南曰龛 北曰赭
  四流山蕲州
  水南流西流者俱入蕲水县界 北流者入寿州霍山县界 东流者入安庆府太湖县界
  九连山惠州和平县高峻蒙密秋冬虫蛇蛰穴贼备干糗入山至春夏则不能
  东连龙川 河源 南连博罗 增城 龙门 从化 西连乳源 翁源 北连赣州龙南
  罗浮二山浮山本蓬莱一峯因洪水浮海薄于罗山遂为一山
  浮山 罗山
  五侯山莆田山有五峯
  正视之五故呼五侯 侧视之二故呼双髻 自郡城视之三又呼笔架
  七台山邵武府山上有七台
  台星 文殊 普贤 会仙 狮子 云台 月台
  闽中三山鼎峙郡城故谓福州为三山
  越王山 九仙山 闽山亦曰乌石山
  旗鼓二山世传左鼓右旗全闽二绝
  旗山福州府城西鼓山府城东两山相对延袤数十里 最高为大顶峰一名屴崱疾峯正东可望琉球
  峨嵋三山名山记周匝千里石龛百一十二大洞十二小洞二十八寺有六光相居绝顶华严居前峯白水居其中历八十四盘山径如线六十馀里至峯顶即普贤示现处其屋皆板为之
  大峩两山相对状若峩嵋中峩又名覆蓬山小峩又名铧刃山与中峩接
  骊山二岭在临潼下有温泉
  左曰东绣岭 右曰西绣岭
  褒斜二谷汉中褒城县东北长四百七十里斜谷旧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板阁二千八百九
  十二间历代制作增损两谷高峻中间谷道褒水所经

  南口曰褒 北口曰斜
  四明山三入绍兴馀姚县高一万八千丈周二百一十里峯凡二百八十有二中曰芙蓉峯有汉隶刻石曰四明山心其右有方石四面玲珑如窗牖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
  由鄞小溪入则称东四明 由馀姚白水入则称西四明 由奉化雪窦入则直谓之四明
  太白山五名嵊县西
  绝高者为太白 次为小白 面东者为西白 面西者为东白 在东阳者为北白
  覆釡山斗三形温州永嘉县郭璞谓郡城象斗
  华盖 松台 郭公 海坛四山为斗魁 积榖㢲吉 仁王三山为斗柄 黄土 灵官二山为辅弼
  马当山二险郡县志九江彭泽县横枕大江陆鲁望铭天下之险
  在山曰太行 在水曰吕梁 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
  彭门九陇彭门西九山连结
  伏陇 豆陇 秋陇 龙奔陇 走马陇 千秋陇骆驼陇 较车陇 横檐陇
  冬桃山三面据险纪胜赣州龙南县上多桃树经冬始熟溪名桃川据险当关可制三面东通和平 南通翁源 西通始兴
  洞庭山穴四通广记出南穴深百馀尺渔人毛公⿰堕其中至一宫下有青泥食若粳米旬馀始出事闻梁武帝问𤇍公云此洞穴有四支盖东海龙王第七女掌珠藏也
  一通洞庭湖西岸 一通蜀道青衣浦北岸 一通罗浮两山间大谿 一通枯桑岛东穴
  武落锺山二穴寰宇记荆州长阳县本廪君所出处廪君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
  俱出因约以剑刺石壁著者立为君长云

  其一色赤廪君出于赤穴其一色黑馀姓出于黑穴
  月岩三形在道州东西两门如城阙当中而虚其顶
  自东望之如月上弦 自西望之如月下弦 就中望之如月望
  鹤鸣山六形郡县志卭州大巴县上应氐宿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洞湥不可测每遇一气则一洞窍开馀皆不见有七十二穴应七十二侯乃马成子张道陵升仙之处
  东西二溪出其两腋 大清宫建在顶啄 玄真坊建在项 大坪是其背 延祥观在天柱山石柱腰岩是其两翼 冠子山三峯中峯是其尾
  龙角山二石方域志长阳山穴内
  阴石常湿旱鞭阴石则雨阳石常燥潦鞭阳石则晴
  争界二督邮刘义庆幽明录二郡之界数峯互出有倚石如人攘袂相对俗谓二督邮争界于此宜都 建平
  山四形巩氏耳目志
  海山微茫而隐见 江山严厉而峭卓 溪山窈窕而幽深 塞山童頳而堆阜 又锐而出者为虎牙尖而背者为熊耳角而𪩘者为牛首冠而峭者为鸡头
  四时山色郭熙论画
  春山淡冶如笑 夏山苍翠如滴 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
  山四有酉阳杂爼
  上有葱下必有银 上有薤下必有金 上有姜下必有铜锡 上有金玉者木傍枝下垂谓之宝苖
  五丘尔雅
  三在河南 二在河北 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恐未是
  九丘山海经南海之内监长之国有九丘以水络之
  陶唐之丘 叔得之丘 孟盈之丘 昆吾之丘黒白之丘 赤望之丘 参卫之丘 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五陵尔雅
  东陵阠 南陵息慎 西陵威夷 北陵西隃即雁门山中陵朱滕 又有陵莫大于加陵梁莫大于溴梁坟莫大于河坟谓之八陵
  伏羲陵二
  一开封府陈州 一陜西成纪废县即伏羲所生地
  女娲陵三
  一兖州府济宁州 一平阳府赵城县 一河南府阌乡县黄河滨天宝末忽失所在乾元初复涌出
  汉五陵西都赋
  长陵高帝安陵惠帝阳陵景帝茂陵武帝平陵昭帝 合灞陵渭陵延陵义陵康陵为长安十陵

  四海太公金匮
  东海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神句芒西海西域神蓐𭣣南海交广神祝融北海青沧神颛顼
  四海神河图
  东海君姓冯名修青夫人姓宋名隐娥 南海君姓视名保赤夫人姓翳名逸寥 西海君姓句大名丘白夫人姓灵名素简 北海君姓禹名怅黑一云姓禺名强夫人姓结名连翘
  二溟荘子
  南溟 北溟
  四渎尔雅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出岷山松州出昆仑山西域出桐柏山唐州出王屋山孟州
  三大水朱子语录中国有三大水
  黄河 长江 鸭绿江
  九川即禹贡所谓通九道
  弱水 黑水 河水 汉水史作瀁江水 济水史作沇淮水 渭水 洛水
  六川吕氏春秋
  河水 赤水 辽水 黑水 江水 淮水
  八流博物志
  渭出鸟䑕 汉出嶓冡 洛出熊耳 颍出少室汝出燕泉 泗出陪尾 淄出月台 沂出泰山
  三河
  黄河 淮河 洛河 通典羌援剑入三河关谓黄河析支河湟中河
  三川
  河 洛 伊 一曰豫州其川荥洛与伊𤄊二水为三川 周幽王时三川震则指泾洛渭三川皆出岐唐志鄜州三川县华池水黑水洛水
  两源河水东流潜行地下至规期山北流分为两源
  一出葱岭东流 一出于阗南山北流合葱岭河东注蒲昌海
  四大河源出昆仑山东北陬
  青河 白河 黑河 黄河
  黄河九曲河源星宿海涯为二泽流合三山岐为九度行二千馀里经昆仑山南而西而北而东又
  行二千馀里至于积石历云中九原至大宁始入中国

  道昆仑山名地首上为权势星一曲也 东流千里至规共一作期山名地契上为距楼星二曲也 邠南千里至积石山名地肩上为别符星三曲也 又千里入陇首抵龙门名地根上为宫室星四曲也 又千里至卷重山名地咽上为卷舌星五曲也 东流贯砥柱触淤流山名地喉上为枢星以运七政六曲也 西距卷重山千里东至雒会名地神上为纪星七曲也 东流至大伾名地肱上为辅星八曲也又东至绛水千里至大陆名地腹上为虚星九曲也
  黄河四大折
  由积石至湟中是第一折 至灵州西南转北即凉沙甘肃四郡是第二折 北流千里至九原丰州是第三折 丰州之东为榆林境自北而往直至潼关皆河南矣此第四折
  河水五色干凿度天降嘉应河水先清
  清变白 白变赤 赤变黑 黑变黄各三日
  河水九名黄河汎水一岁中有九名
  凌解水正月桃花水二三月麦黄水四月苽蔓水五月矾石水六月荻苗水七八月登高水九月复槽水十月蹙凌水十一月十二月冰断复结蹙起成层
  九河尔雅一分为八 许商得其三杜佑通典得其六欧阳忞舆地记得其一或新河载以旧名或一地互为两说 郑氏以为齐桓塞八流以自广 郦道元谓九河碣石苞沦于海
  徒骇 太史 马颊 覆鬴 胡苏 简 洁 钩盘 鬲津 蔡九峯不分简洁为二谓其一为河之通流未详是否
  宋四河
  汴 黄 惠民 广济即五丈河 四渠谓惠民金水五丈汴水
  五河鳯阳府属县
  淮河在县东浍河源出河南永城县经宿州境至县南东流入淮县治临之故号浍滨沱河在县西北连浍河东流入淮漴河在县东南源出南湖一流入淮潼河在县东北绕沱河东流入淮因此五河故名
  济水三伏三见禹贡注
  发源王屋名曰沇自沇而下行于地中一伏及东出二源合流始名为济一见自济而下潜入于河再伏及截河南出溢而为荥再见自荥而下复行地中三伏及东流则绕出陶丘之北三见由是不复伏矣
  九江尚书注唐诗所谓江至浔阳九𣲖分也鼂公武云犹太湖一湖而名五湖昭馀祁一泽而名九泽耳乌白江 蚌江 乌江 嘉靡江 𤱶江 沙源江廪江 提江 箘江 按江自荆南而合于汉沔
  间者亦有九川江清江鲁洑江潜江沱江漳江沮江直江汉江唐人诗所谓孤城一柱观落日九江秋是也 其自巴陵以合于三湘间者亦有九沅渐元辰溆酉澧澬湘九水皆潴于洞庭中东入江此则禹贡所谓九江孔殷是也 一曰浙江杭州杨子江润州松江苏州吴江同上楚江江州湘江潭州荆江荆州汉江利州南江洪州
  三江周礼职方氏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其川三江疏至浔阳南合为一东行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入彭蠡复分为三道入海吴松江 钱塘江 浦阳江韦昭释禹贡三江既入云 吴地记松江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一名下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一名上江幷松江古笠泽为三江 汉地理志有中江南江北江苏子瞻谓岷山之江为中江豫章之江为南江嶓冡之江为北江曾氏云中江北江皆禹所导南江乃其故道故经不之志中江从丹阳芜湖东北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南江从会稽吴县东南入海即松江也北江从会稽毘陵县东北入海 一说荆州荆江苏州松江杭州浙江为三江
  五湖同上扬州其浸五湖何氏注
  彭蠡 洞庭 巢湖 太湖 鉴湖 史正义谓游莫贡䔖胥并在太湖东岸五湾 或说太湖射贵湖上湖洮湖滆湖 史索隐则谓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 一说湖州太湖楚州射阳岳州青草润州丹阳洪州宫亭 案太史公曰上姑苏望五湖张勃吴录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故名若国语云吴越战于五湖是又直在笠泽一湖中耳
  九州川同上
  三江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江汉荥洛淮泗泾汭河泲兖幽二州虖沱呕夷
  九州浸同上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五湖 荆颍湛 豫波溠 青沂沭 兖卢维雍渭洛 幽菑时 冀汾潞 幷涞易
  九泽禹贡
  大陆冀州雷夏兖州孟诸豫州荥泽同上大野徐州彭蠡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震泽同上云梦荆州荷泽豫州 司马相如子虚赋楚有七泽其一云梦
  十薮尔雅
  鲁大野钜鹿东北大泽也晋大陆钜鹿北广河泽也秦阳陓扶风汧县西宋孟诸梁国睢阳县东北楚云梦华容东南巴丘湖齐海隅海滨广斥郑圃田中牟西圃田泽燕昭馀祁太原鄢陵县北九泽周焦䕶扶风池阳县瓠中吴越之间有具区吴县南太湖即震泽也 周礼职方氏九州之薮泽无大陆海隅焦䕶有弦蒲貕养凡九薮 严助传八薮为圃无大陆昭馀祁
  诸国之水管子
  齐之水道躁而复故民贪麤而好勇 楚之水淖弱而清故民轻果而贼 越之水浊重而洎故民愚疾而垢 秦之水泔㝡而稽淤滞而杂故民贪戾罔而好事 晋之水枯旱而运𡌧墆而杂故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 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 宋之水轻劲而清故民闲易而好正
  二泊地理志天下水名泊者二今为牧马地
  梁山 长丰
  五津水经注大江自湔堰至犍为有五津
  白华 万里 江首 渉头 江南 杜牧传二津白马津盟津
  三水府
  上水府江州马当山中水府太平州采石山下水府润州金山
  通江五大浦旧图经
  赵屯 大盈 顾浍 崧子 盘龙
  浙江三源唐六典
  一出歙州 一出衢州 一出婺州历睦杭越三州界入海
  新安江四源合流至新安为滩三百六十
  一出歙县黟山 一出休宁率山 一出绩谿彰山一出婺源浙山
  汉水二源诗地理考
  一出秦州天水县谓西汉至巴中县入江 一出大安军三泉县谓东汉至汉阳军入江
  汉江四水由汉中流入郧县因地而名总之为汉水也上至襄阳七百里下至沔阳州五百里漾 沔 汉 沧浪
  三湘三水皆会于洞庭
  潇湘 蒸湘 沅湘
  五渚水经注又战国策秦袭郢取洞庭五渚
  湘 沅 微 澧 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
  十二溪
  巫峡溪䕫州五云溪越州岷山溪嘉州清远溪广州洞伯溪台州嶓冡溪嘉州昆仑溪武陵溪鼎州苎罗溪越州涤溪利州浣溪越州沔池溪洛京
  五溪水寰宇记桂阳县合为一江过阳山界入广州
  沧浪水 崑湖水 横溪水 叶腐水 相思水
  武陵五溪水经注此五溪由沅合湘注于洞庭至岳阳而后入江
  雄溪 樠溪 酉溪 𣲘溪一作沅辰溪 寰宇记彭水有五溪以楚子城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各为一溪长曰酉辰巫武沅
  九溪沅州
  郎溪 㵲溪 雄溪 辰溪 龙溪 叙溪 武溪桂溪 酉溪
  十八滩赣州
  白涧滩 储潭鳖滩 天柱滩 石人滩 青州滩狗脚滩 小湖滩 大湖滩 铜盘滩 横石滩梁滩 昆仑滩 舞索滩 小蓼滩 大蓼滩
  绵津滩 漂神滩 惶恐滩
  九龙滩江州府青流县二十里两崖石峡如关隘而石龙横截水中高可数丈乘舟下龙如自山坠地上六龙属本县 下三龙属延平府永安县
  宜春三峡𡊮州
  牛䦨峡 昌山峡 锺山峡
  巴楚三峡水经注蜀口隘处䕫州七百里两岸连山非午不见日
  归峡又曰巴峡广泽峡巫峡峡州一曰䕫州巫山县西陵峡即明月峡䕫州之西庾仲雍荆州记巴楚有明月峡广徳峡东突峡今
  谓之巫峡秭归峡归乡峡 王洙曰瞿塘巫山黄牛也 赵曰䕫之上游有明月峡巴峡巫峡此山三峡鹤巴峡程记三峡即明月峡巫山峡广泽峡其瞿塘滟滪燕子屏风之类皆不在三峡数
  瞿唐二名乐府解题瞿盛也唐陂池也言盛水其中可以行舟也
  夏则为瞿 冬则为唐
  四川说文川者穿也蜀江之水非一而岷泸雒渝为四大川渝出巴山亦曰巴
  岷江一水也 泸一水也 雒一水也 渝一水也
  沬水三𣲖宋史沬水出蜀西徼外阳山江大皂江皆为沬水秦李冰凿离堆以分其势害减而利溥一𣲖南流成都以合岷江 一𣲖由永康至泸州以
  合大江 一𣲖入东川而后西川
  皂江三支流迤北都江口置大堰
  疏北流为三曰外应漑永康之导江成都之新繁而达于怀安之金堂 东北曰三石洞漑导江与彭之九陇崇宁蒙阳而达于汉之雒 东南曰马骑漑导江与彭之崇宁成都之郫温新都新繁成都华阳
  皂江九堰皆以提摄北流注之东而防其决
  李光 膺村 百丈 石门 广济 颜上 弱水济 导
  左右二江南宁府城西南自合江镇合而为一流入横州曰郁江即古夜郎豚水也
  左江源出广源州 右江源出峩利州 源出岷山者分两江经成都南
  监家山三泷韶州乐昌县广圆五百里接曲江县界崖岭峻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谓之泷中皆
  汉周府君凿后韩愈尝过此又名韩泷

  一新泷 二腰泷 三埀
  芦沟河二𣲖源出桑干经太行入宛平境出葫沟河桥东南看丹口分二𣲖桥跨河金明昌初建一络都城至通州高丽荘合白河 一经固安至武清小直沽合卫河俱流入海
  桑干河七泉水经源自太原汾阳北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县雷山之阳汇为七泉合而为一
  至宛平县境

  曰上源 曰玉泉 曰三泉 曰司马洪涛 曰金龙池 曰小卢 曰小浦
  交河北直县以四大水交注于县故名
  滹 沱 高 滱
  二汶水地理考朱氏谓在齐南鲁北二国之境
  一出莱芜原山入济徐州之汶也 一出朱虚泰山北又东北入潍青州之汶也
  五汶水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汶源别而流同汶阳有田即春秋齐人归鲁以谢过者
  北汶 瀛汶 牟汶 紫汶 浯汶
  妫汭二水郡国志在蒲州尧山下为釐降二女之所异源同归浑流西注而入于河
  南流妫 北流汭
  泉源二源水经注即百泉
  一出朝歌西北东与左水合谓马沟水 一出朝歌西北大岭下经骆驼谷逶迤九十曲谓美沟水
  关中八水上林赋八川分流是也
  灞 浐 泾 渭 沣 镐 涝一作潦关中记作漆沮
  漆沮二流诗地理考谓皆出雍州皆东入渭
  诗之漆沮入渭上流 书之漆沮入渭下流
  白鹭洲二水史正志碑秦淮源于句容溧水两山间自方山合流至建康于府之左分为二支即
  太白所谓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也

  一支入城内 一支绕城外 共夹一洲曰白鹭
  二清河在清河县俱泗水之末流经徐沛至县西北三叉口分为二入于淮
  大清由治之东北 小清由治之西南
  三泖吴郡志泖在华亭境有三名
  上 中 下 县图以近山泾圆者曰圆泖近泖桥阔者曰大泖自泖桥而上萦绕百馀里者曰长泖北有谷水亦曰谷泖
  苕溪二源舆地志合浮玉山水至吴兴入于太湖
  一源自天目 一源自独松岭
  霅溪四水湖州府城南门外有四水亭霅者以众流合集为义又谓水荡激时霅然有声故名苕溪 前溪 馀不溪 及北流水通谓霅溪
  二箬溪在长兴取下水酿酒极醇
  上箬 下箬
  章贡二水赣州府城北合为赣水抵万安界有十八滩中多怪石颇险
  章水 贡水
  辰酉二水图经沅陵西北以方位而名惟辰水有虾父老相传马援征蛮感其惠政蝗化为之辰水 酉水
  沔水二源水经注
  清检出美鲋浊检出美鳠
  禹二渠河渠书禹厮二渠以引其河
  一贝丘属清河书北过浲水至于大陆是也一漯水在汲郡东书浮于漯是也
  汉二渠沟洫志杜佑谓秦汉间郑渠漑田四万顷白渠漑田四千五百顷唐以后渐减至六千𤱔郑国 白公
  晋三渠食货志泰始间夏侯和修
  新渠 富寿 游陂
  唐三渠高宗时沧州刺史薛大鼎治
  长芦 漳 衡
  三白渠元和志
  太白渠泾县东北十里中白渠首受大白渠东流入高陵县界南白渠首受中白渠东南流亦入高陵界
  入城三渠唐以渠导水入城
  龙首渠一北流入苑一入太极宫永安渠北流入苑清明渠入太极宫
  三大防玄宗时作此榖洛得无水患
  上阳 积翠 月陂
  六堰唐百官志堰皆有丞
  兴城 五门 六门 龙首 泾堰 滋堤
  汉上林十池
  初池 麋池 牛首池 蒯池 积草池 东陂池西陂池 当路池 大台池 郎池 初学记十
  五池无初池大台郎池有承灵昆灵天泉龙鱼菌鹤太一舍利百子
  灵岩山顶三池在苏州即古砚石山大旱不涸盖吴时所凿也
  月池 砚池 浣华池
  钱塘六井李泌引西湖水以足用白居易浚之
  相国井 西井 金牛池 方井 白龟池 小方井
  五云井洞冥记长安东七万里有云山山头有井云从井出
  土徳王则黄云出 火徳王则赤云出 水徳王则黒云出 金徳王则白云出 木徳王则青云出
  多云山三井英山县志井有三窟甚深
  风 雷 雨
  修觉山二井华阳记成都新津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明皇驻跸题寺
  春夏汲东 秋冬汲西水斯甘洌反之则否
  三叠泉在南康府城西即水帘洞一名三级泉泉下注盘石三叠而后至地
  初落大盘石上袅袅如飘云垂练 中级如碎玉摧冰 下级如玉龙翔舞
  潓泉七穴道州东郭
  五泉曰潓 𣷡 涍 汸 淔 一曰漫泉盖欲自旌漫浪也一曰东泉出山东 漫翁云七胜泉在五如石间皆有窦窦中涌泉异于七泉故名七胜泉
  灵池山八泉在翁源山顶相传一厐眉叟时见池中因名翁水居人饮此多寿
  涌泉 香泉 甘泉 温泉 震泉 龙泉 乳泉玉泉
  雌雄二泉在梁山县多喜山
  春夏左盈右竭 秋冬左竭右盈
  五温泉永平府滦州五泉俱有暖气沍寒不冰
  一在州城西北即北甸河一在城西围山下八景所云围山圣泉者也一在唐山下即姜将军斩蛟处一在龙湾 一在龙溪
  温泉三物王褒温泉铭白矾上彻丹砂下流华清驻老飞流莹心乃知三物为根蒸为暖流耳白矾 丹砂 硫黄
  半汤江乘地记县东南三十五里有汤泉
  半冷 半温共同一壑张勃云冷水夏濯可以清暑温水冬浴可以攘寒
  五珠池实皆海而岛屿环围故称池云
  曰杨梅 曰青莺 曰平江 曰永安廉州曰乐明雷州
  三玉河西域于阗国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秋水涸王捞玉于河
  东白玉河 西绿玉河 又西乌玉河
  翁加黒亚四水职方外记
  一从地喷出即凝为石 一冬月常流至夏反合为冰 一投铁便如泥再镕则为精铜 一水色沈绿冻则成石永不复化
  朝那湫二寰宇记陜西平凉府固原州祠旧设祀朝那神也湫渊四十五里渟水不流冬夏无增减
  战国时秦人诅楚投文于此土人谓之东西海泉眼両岸不生草木

  一在州东十五里 一在州东北三十里
  八功徳水锺山东
  清 冷 香 柔 甘 净 不饐 蠲痾 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徳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五色河司马相如大人赋注五色之河本仙经说
  紫 碧 绛 青 黄
  九渊列子
  鲵旋 止水 流水 滥水 沃水 汜水 雍水⿰氵幵 -- 汧水 肥水
  三水相荡抱朴子天河从北极分为两条而下又与海水合故激涌而成潮
  其一经南斗中过 其一经东斗中过 两河随天转入地下过
  四时潮汐同上潮汐者一月之中天再东再西故潮水再大再小
  夏日居南宿阴消阳盛而天高一万五千里故夏潮大 冬日居北宿阴盛阳消而天卑一万五千里故冬潮小 春日居东宿天高一万五千里故春潮渐起 秋日居西宿天卑一万五千里故秋潮渐减
  琼潮两流天下之潮皆一日两汛惟琼海不然潮之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
  半月东流 半月西流
  水一日盈涸王韶之始兴记
  连州下流有斟溪一日十溢十竭 安宁州有潮泉一日三溢三竭 贵州城外有漏汋一日百盈百涸应刻漏焉
  两水相合番禺记
  晨潮下 晚潮上两水相合谓之沓潮
  水四徳
  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 柔而难犯弱而难胜勇也 导江疏河恶盈流谦智也
  观水九似孙卿子孔子答子贡问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遍与诸生而无为似徳 卑下倨句必循其理似义浩浩乎不居似有道 赴万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绰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就洁似善 发源必东似志
  水性五易子华子人情犹水然久则不能无易故君子慎其所以湛之
  方圆曲折湛于所遇而形易矣 青黄赤白湛于所受而色易矣 砰訇淙射湛于所性而响易矣 洄洑浟溶湛于所容而态易矣 醎淡芳奥湛于所染而味易矣
  水三有淮南子
  方折者有玉 圆折者有珠 清者有黄金
  川数荘子名川三百支川三千
  江河之水自西极达于东溟为中国大川 百三十有五为中川桑钦水经千二百五十有二为小川郦善长注天下水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六典注
  五水管子
  经水出于山入于海枝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谷水山沟一有水一无水川水出于他水流于大水及海渊水出地不流
  禹治水二道先从下起与周九州三道异
  一道冀兖青徐二道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荆豫梁雍
  汉决河七
  酸枣孝文时瓠子 馆陶孝武时清河灵鸣犊元帝时馆陶平原 渤海清河信郡成帝时
  贾让治河三策
  徙冀州民当河冲者决黎阳遮害亭使北入海此上策也 多穿堤于冀地使民漑田分杀水势此中策也 缮完故堤增卑倍薄此下策也
  贾鲁治河三策欧阳元𢰅贾鲁河成碑记
  酾流导之曰疏 抑暴扼之曰塞 去淤深之曰濬
  黄河三说吕大防言黄河持议有三说
  回河 塞河 分河为四堤二河以分减水势




  读书纪数略卷十一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二目录
  地部
  名胜类
  三神山
  海中三岛
  海中五岳灵山
  昆仑五名
  三倍
  锺山四支干
  须弥四宝山
  海外七宫
  四海龙宫
  三龙池
  十大洞天
  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
  十洲

  金台三山
  泰山四观
  沙门四岛
  姑射二洞
  王屋山四柱
  天平六峰
  隆虑三峰
  香山二峰
  商山六逍遥馆
  南五台
  黄山八峰
  定山六峰三泉
  灊山三峰
  陵阳三峰
  姑熟十咏
  三隐
  径山七峰
  灵阳五峰
  桐柏九峰
  天台五峰
  二竒
  岘山二峰
  钱塘二湖
  西湖两六桥
  玉笥山三十三峰
  玉山五峰
  王山十二境
  临川五岭
  仙岩二十四
  庐山三宫
  四胜
  七咏
  九疑峰
  宝方山八岩洞
  三游洞
  大庾五岭
  定山七星岩
  钦州三海岩
  都峤八峰
  隐山六洞
  双旌五马二峰
  武夷九曲
  百丈山六岩
  霞浦山四屿
  榖城山三精舍
  (⿱𥫗廉)-- 帘山十竒
  天仓山三十六峰
  巫山十二峰
  明通十穴
  五山圣灯
  蜀山六图
  点苍山十九峰
  珥河三岛四洲九曲
  安州五金
  燕山八景
  关中八景
  金陵四十景
  西湖十景
  武山十四景
  梅川十景
  宋复古八景图
  潇湘八景
  桃源八景
  湟川八景
  青城山一百八景
  万川八景
  龙阳十景
  琴台五
  杜甫草堂三
  三高斋
  五友堂
  二室
  禅寺四绝
  岳阳楼四绝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二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名胜类
  三神山其形如壶又曰三壶张衡赋曰三丘
  蓬莱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 列子渤海东五山有岱舆员峤
  海中三岛并神仙所居
  扶桑岛 蓬莱岛 昆仑岛
  海中五岳灵山道经
  一广乘山天东岳在东海中为发生之首上有碧霞之阙琼树之林紫雀翠鸾碧藕白橘主岁星精居九气青天内二长离山天南岳在南海中上有朱宫绛阙赤室丹房紫草红芝霞膏金醴主荧惑精居一气丹天内三丽农山天西岳在西海中上有白华之阙三素之城玉泉之宫瑶林瑞兽主太白精居七气素天内四广野山天北岳在北海弱水中上有琼楼碧阙金液龙芝主辰星精居五气玄天内五昆仑山天中岳在八海间上当天心形如偃盖上有琼华之阙光碧之堂瑶池翠水金井玉梁主镇星精居中元一气天中焉
  昆仑五名葛仙翁传皆仙人所居
  玄圃 积石瑶房 阆风台 华盖 天柱 又东曰樊桐西曰玄圃南曰积石北曰阆苑
  三倍淮南子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上 或上倍之是谓玄圃 或倍上之是谓太帝之居
  锺山四枝干十洲记在北海子地仙家数十万种课芝草有九元丈人宫主领天下水神南有平邪山 北有蛟龙山 西有劲草 东有竒木皆锺山之枝干也
  须弥四宝山智中摩经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四宝所成四天王各居一山拾遗记即妙高山东面黄金 西面白银 南面琉璃 北面玛瑙
  海外七宫神异经
  东方青石为墙画以五色门有银榜青石碧镂题曰天地长男之宫 西方白石为墙曰天地少女之宫西南方白金为墙曰天皇之宫 南方赤石为墙
  曰天地中女之宫 北方黑石为墙曰天地中男之宫 东南黄石为墙曰天地少男之宫 西北黄铜为墙曰地皇之宫
  四海龙宫
  清华宫东海丹陵宫南海素灵宫西海元冥宫北海
  三龙池北史波知国行人经之必祭
  大池有龙王 次池有龙妇 小池有龙子
  十大洞天名山洞天福地记
  王屋山小有清虚之天王褒所理洛州委羽山大有虚明之天司马季主所理兖州东岳西城山太玄总真之天王方平所理兖州西玄山三玄极真之天裴君所理华州青城山宝仙九室之天𡩋真君所理蜀州青城县赤城丹山紫玉清平之天王母所理台州唐兴县罗浮山朱明曜真之天葛洪所理惠州博罗县句曲山金坛华阳之天茅君所理润州句容县界属茅山林屋山左神幽虚之天龙威丈人所理苏州洞庭括苍山成徳隐真之天平仲节所理台州乐安县界
  三十六洞天龟山白玉上经
  霍橦山霍林之天福宁州宁徳县东岳泰山蓬玄之天兖州乾封县南岳衡山朱陵之天衡州衡山县西岳华山总真之天华州北岳恒山总玄之天镇州中狱嵩山司真之天洛州峨嵋山虚陵太妙之天嘉州峨嵋县庐山洞虚咏真之天江州浔阳县九天使者治四明山丹山赤水之天越州馀姚县刘樊得道会稽山阳明洞天越州夏禹探书太白山徳玄之天京兆盩厔县太上所现坛西山天宝极玄之天洪州南昌县洪崖所居大沩山好生上元之天潭州醴陵县傅天师所居潜山天柱司玄之天舒州桐城县九天司命治鬼谷山贵玄司真之天信州贵溪县武夷山昇真化玄之天建州建阳县毛竹武夷君治玉笥山太秀法乐之天吉州新淦县华盖山容城太玉之天温州永嘉县盖竹山长耀宝光之天台州黄岩县葛仙公所居都峤山太上宝玄之天容州北源白石山琼秀长真之天和州句漏山玉阙宝圭之天容州有石室丹井九疑山湘真太虚之天道州延唐县洞阳山洞阳隐观之天潭州长沙县幕阜山玄真太玄之天鄂州唐军县吴猛上升处大酉山大酉华妙之天辰州界金庭山金庭崇妙之天越州剡县褚伯玉沈休文居麻姑山丹霞之天抚州南城县麻姑上升处仙都山祈仙之天处州缙云县黄帝上升处青田山青田大鹤之天处州青田县叶天师所居锺山朱湖太生之天润州上元县良常山方会之天茅山东北中茅君所居紫盖山紫玄洞照之天韶州曲江县天目山太微玄盖之天杭州馀姚县天柱观桃源山白马玄光之天朗州武陵县金华山金华洞元之天婺州金华县有皇初平赤松观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茅山有紫阳观许长史宅石磕源台州黄岩县峤岭东仙源温州白溪南田处州青田县玉瑠山温州海中青屿山东海口崆峒山平凉黄帝所到郁木洞新淦县玉笥山玉梁观萧子云宅武当山即太和山襄阳均州君山岳州青草湖中桂源广东连州抱福山廖先生宅灵墟山台州天台山司马天师居沃州山绍兴剡县天姥岑台州天台南刘阮迷路处若𫆀溪绍兴南樵风径巫山䕫州大仙坛清远山金华浦江县即东白山安山交州安期先生居马岭山柳州苏眈上升处鹅羊山长沙许真君斩蜃处洞真坛长沙南岳祝融峰洞宫长沙北洞灵源衡州南岳招仙观上峰陶山温州瑞安县贞白先生修药处烂柯山衢州西安县龙虎山广信贵溪县天师宅芹溪建宁建阳县霛应山饶州北施真人宅白水源惠州龙川县金精山赣州宁都县张女贞修道处阁皂山临江天师行化处始丰山南昌丰城县白玉蟾所居逍遥山南昌连西山许真君修道处东白源南昌新建县锺真人宅钵池山淮安北王真人修道处论山丹徒县毛公坛苏州洞庭湖包山七十二坛刘根先生修道处九华山池州青阳县窦真人上升处桐柏山南阳唐县淮水上流平都山四川酆都县阴君上升处绿萝山常徳武陵县北章观山岳州澧阳县抱犊山潞安壶关县荘周所居大面山蜀州青城县罗真人所居虎溪山湖州府安吉州方真人修道处元辰山江西都昌县即苏山苏耽修炼处马迹山饶州王先生修洞渊法处徳山常徳武陵县善卷先生居古名枉山鸡笼山和州历阳县玉峰西安蓝田县即玉山商谷西安商州四皓隐处阳羡山常州宜兴县张公洞长白山即甘山济南长山县中条山河中永乐县侯真人上升处霍山寿州一名天柱云山湖广武冈州四明山绍兴馀姚县缑氏山洛州缑氏县子晋上升处临卭山四川卭州白鹤山相如居少室山河南连中岳翠微山西安终南太乙观太隐山宁波慈谿县天宝观白鹿山杭州天柱山吴天师所隐大若岩温州永嘉县贞白先生修真诰处⿰山莱州崂⿰山仙人会真处西白山绍兴郯县赵广信上升处天印山江宁上元县洞玄观仙公行化处金城山武冈州三皇井温州仙岩山沃壤海州东海县三疏修道处阙二福地一本有盖竹山台州黄岩县赤水山台州永嘉县丹霞山建昌南城县注十福地焦源山建宁建阳县注十三福地金庭山庐州巢县一名紫微山注十八福地天光坛黄阳青坛山岳顶陶公山琼州府注二十四福地即扶山善卷洞常山宜兴国山东南蓝水长安天目山杭州临安渔湖 司马海山天台山疑即玉霄峰司马子微隐此绵竹山绵江瑰山汉州北邙山河南洛阳女几山三峡口庐山九江府匡裕兄弟七人于此仙去注三十六福地西山源台州而无崆峒山巫山洞宫山陶山九华山抱犊山霍山四明山缑氏山临卭山翠微山大隐山白鹿山大若岩⿰山西白山天印山沃壤
  十洲汉武内传西王母云并在沧流大海玄津之中水皆碧黑流波则振荡群精
  瀛洲在东海祖洲在东海玄洲在北海仙伯真公所治炎洲在南海上有风生兽火林山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大树有二十围者天真仙女游此生洲在东海接蓬莱有仙家数万地无寒暑一洲之水味如饴酪聚窟洲在西海北接昆仑多返魂树元洲在北海有沧洲岛水石泥沙皆如金色流洲西海鳯麟洲西海出续弦

  金台山戴司成集
  大金台易水东南西金台大兴东南小金台即燕昭王筑宫师事郭隗置千金于上者金主慕其名筑于旧城内
  泰山四观山顶
  日观鸡鸣见日出秦观望见长安吴观望见会稽周观望见嵩高
  沙门四岛山东登州府蓬莱县西北海中上有龙女庙凡渡辽者多泊此以避风
  鼍矶 牵牛 大竹 小竹
  姑射二洞平阳府城西即荘生所谓有神人居者
  姑射 莲花
  王屋山四柱禹贡注山有三重其状如屋上有济源庙庙记古王者之屋四柱太行山似之顶曰天坛 东曰日精 西曰月华 北曰天门
  天平六峰林县泉石之胜远过衡岳山峰层叠此最高大者柳宗元有记韩忠献跋而勒石倚屏 紫霄 烟霞 连云 朝阳 罗汉 上有长者崖献花台倚云屏漱玉泉舞兽石白龙潭诸胜
  隆虑三峰一曰黄华山名山记林县南负太行北接恒岳
  南第一峰名仙人楼高五十丈有黄花谷岩出瀑布下注成池南第二峰名玉女台高九百丈北第三峰名鲁般门
  香山二峰汝州宝丰县旧名火珠山相传观世音证道处
  东曰大龙 西曰小龙
  商山六逍遥馆郡国志西安商州即四皓隐处开元时高太素避居山中建
  晴夏晚云 中秋午月 冬日初出 春雪未融暑簟清风 夜阶急雨
  南五台即盱眙军曰南以别北五台也
  迦叶 宝积 紫铜 五峰 归宗
  黄山八峰名胜志宁国太平县南即歙黄山之一隅也有三十六峰惟八峰属县馀悉徽境天都 叠嶂 仙人 翠微 望仙 九龙 圣泉芙蓉
  定山六峰三泉舆地胜记即六合山旧名六峰
  峰曰寒山 狮子 双鸡 芙蓉 高妙 石人泉曰虎跑 真珠 白鼍
  灊山三峰灊一作潜安庆怀宁县
  天柱 飞来 三台
  陵阳三峰名胜志宁国府城
  一峰叠嶂楼 二峰郡谯楼 三峰景徳寺
  姑熟十咏太平州
  姑熟溪 丹阳湖 谢公宅 凌𫾣台 桓公井慈姥山 望夫石 牛渚矶 灵墟山 天门山
  三隐滁州全椒县乘根山下各相去十馀里皆古隐者所居有石台
  南隐 北隐 中隐
  径山七峰名胜志高三千馀丈乃天目东北峰有径可通天目故名东西二径盘旋迂曲飞磴而上左宴坐峰 朝阳峰 北天显峰 前堆珠峰 钵盂峰峰阴有钵盂池右鹏搏峰御爱峰宋高宗游赏故名
  灵隐五峰钱塘
  飞来 白猿 稽留 月桂 莲花
  桐柏九峰山在台州天台县
  玉女 卧龙 紫霄 翠微 玉泉 莲花 华林香琳 玉笥 寰宇记南阳唐县桐柏山略同
  天台五峰国清寺侧
  八桂灵禽东北祥云东南灵芝西南映霞西北
  二竒孙绰天台赋赤城霞起以见标瀑布飞流而界道
  赤城天台山高八千丈周回八百里望之如赤城瀑布
  岘山二峰地理志在金华东阳县旧名二丘山殷仲堪守郡登此后人思之若襄阳羊祜因名东岘 西岘飞瀑自颠而下注于涧淙淙如漱玉
  钱塘二湖周绕三十里三面环山汉时金牛见湖中以为明圣之瑞因称明圣湖以其负郭而西故
  称西湖苏轼取葑泥积湖中南北径十馀里为长堤以通人行

  西曰里湖 东曰外湖 按舆图湖以西名者北直顺天一开州一南直松江有旧西湖河南鄢陵一许州一睢州一汝宁一四川崇庆一富顺一福建福州一漳州一广东潮州一琼州一广西则桂林云南则云南特无苏公其人故后世惟知杭与颍有之耳
  西湖两六桥
  苏公堤六桥一跨虹 二东淔 三压堤 四望山五锁澜 六映波 杨公堤六桥一环碧 二流
  金 三卧龙 四隐秀 五景行 六濬源 自第二桥入灵竺为赵公堤宋淳祐中京兆尹赵与⿱疑误筑自断桥至孤山为白公堤唐郡守白居易筑
  玉笥山三十三峰名山记在峡江
  太白 覆箱 送仙 上方 仙女 投龙 芙蓉正一 赤松 金桂 下方 三会 元秀 魏
  仙 泰望 太阳 双龙 云台 瑞莲 彩云挂帽 𧰼石 金庭 紫虚 降真 丹灶 西平石桥 䃜石 元皇 狮子 紫霞 金井
  玉山五峰兴国志其山独高
  狮 𧰼 香炉 钵盂 锡杖
  王山十二境郡国志在泰和周三百里以王子乔控鹤来游故名唐匡智修炼于此改匡山送龙潭 钓鱼台 驾鹤峰 礼斗坛 炼丹井衣冠冡 围棋石 读书岩 通仙桥 白莲池崇玄观 滚泉池
  临川五岭抚州城中
  青云岭 逍遥岭 盐步岭 萧家岭 天庆岭
  仙岩二十四明徐学谟游仙岩记略出龙虎山一里南迫大溪溪水澄莹可鉴毛发初一岩若三人颀然立水侧拱客而前曰三教岩似一人俯而瞰溪者曰观水岩 岩之凹置厫具数处或启或闭曰仙仓岩 下曰酒瓮岩有陶罂斜贮岩中 东头曰仙棺岩有规形而锐首者 次曰药罗岩有石磨旁施药罗 曰丹灶岩故灶仿佛颓坏尚有水淋火炼之色 曰木屐岩石形如屐緉 曰杼机岩若转空轴而待织者 曰马廏岩两柱间悬一⿰木历 -- 枥若将秣焉 曰鹰架岩一木横之似鹰已飞而溲滓常积 又其次曰染具杵臼二岩架轴舂碓之器宛然罗列 曰仙乐岩志云山中常闻丝竹声又若有物伏岩际跳梁惊跃曰狮子仙犬仙羊离列之为三岩 繇三岩而下曰辘轳岩旧有突尺水阁岩上外悬汲器以绠敛纵之 有土炉旁罗诸铁器曰铁炉岩 杂委诸工料狼籍不除似将营室者曰泥料岩 有壑而舟横者窦而床列者曰仙船岩曰仙床岩惟栖真岩最高有重楼复阁之势故名 末曰奕棋岩岩中设石棋枰若两人对奕者足迹罕至
  庐山三宫寰宇记匡裕兄弟七人皆冇道术于此仙去结庐尚在故名山有紫芝田常见二仙童采
  芝人若逐之但闻呼曰猖客若觅芝草寂无所见云

  上宫居岩表有三石梁长十丈阔盈尺其下虚悬次宫隔一谷有界城两边小圆峰呼为左右帐 下宫在彭蠡湖际
  四胜南康亦庐山胜也
  紫微山 汤泉 石洞 冷泉 东坡集二胜开元漱玉亭栖贤三峡桥
  七咏韦丹与东林僧韦彻相唱和庐山
  莲花峰 石镜 虎跑泉 聪明水 白鹿洞 銕船 康山庙
  九疑峰道州营道县九峰相似难辨故曰九疑
  朱明峰为蒲水源亦曰丹朱石城峰为沲水源石楼峰为巢水源娥皇峰为池水源上有二妃庙舜源峰为瀑水源实中峰也女英峰为砅水源或曰舜宅于此箫韶峰为漭水源桂林峰为洑水源亦曰华盖杞林峰为湎水源亦曰巴林
  宝方山八岩洞在武冈州南一名澬胜山其中有龙甲神像皆滴乳所成
  栖真 上屏 太保 朝阳 迎阳 芙蓉 隐山花乳
  三游洞荆州三人过此作记刻石
  白居易 行简 元稹 后二苏黄庭坚亦此赋诗
  大庾五岭
  大庾南安军一作塞上岭永明道州一作都厐岭白芒道州一作甿渚岭临源永州南一作越城岭腊岭柳州一作骑田岭 广州记五岭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
  定山七星岩肇庆高要县神仙下都七区曲折列峙如北斗
  中为石室岩 东逾⿰氵历 -- 𤁋湖半里为屏风岩 又一里为阆风岩 石室西半里为天柱岩 一里为蟾蜍岩 又一里为仙掌岩 西北二里为阿坡岩
  钦州三海岩霍山县西岩纯石而内虚高广如堂石乳下埀如璎珞宋州守陶弼记钱岩 月岩 龟岩
  都峤八峰容州
  兔子 马鞍 八叠 云盖 香炉 仙人 中峰丹灶
  隐山六洞静江府西湖之隐山
  朝阳 夕阳 平华 北牖 嘉莲 白雀
  双旌五马二峰府志玉融山在福清县南
  左双旌以两峰峭立如旌也 右五马以五峰腾踊如马也 其麓曰覆釡亦以形似而名
  武夷九曲建宁府武夷山有溪九曲尝有神降此自称武夷君列仙传篯铿二子长曰武次曰夷一曲升真洞 二曲玉女峰 三曲仙机岩 四曲金鸡岩 五曲铁笛亭 六曲仙掌峰 七曲石唐寺 八曲鼓楼岩 九曲新村市
  百丈山六岩莆田夹磜之东延袤百里
  客厅 古仙 石塔 石伞 石楼 重玄
  霞浦山四屿福宁州城东日出照映江水如霞故名山有文笔峰绘罗汉为飞腾显怪之状青屿 黒屿 玄屿 黄屿
  榖城山三精舎兴化府城东南与壶公山对峙今惟松隐存焉林光朝尝讲道于此梅隐 松隐 竹隐
  [[#(⿱𥫗廉)-- 帘山十竒|(⿱𥫗廉)-- 帘山十竒]]罗源山形似(⿱𥫗廉)-- 帘遮护民居故名
  仙人迹 感梦泉 山羊鼻 石虎 文笔峰 通济桥 马鞍山 双石 前后布列石笋 并(⿱𥫗廉)-- 帘
  天仓山三十六峰成都记灌县神仙以为帑库括地象白沙一百八景青城三十六峰此也前十八曰阳峰 后十八曰阴峰
  巫山十二峰形如巫字三峡七百里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山海经夏后启之臣血涂司神于巴望霞 翠屏 朝云 松峦 集仙 聚鹤 净坛上升 起云 栖鳯 登龙 圣泉此峰有神女庙阳云台
  明通十穴䕫府达州明通县井岐中其穴有十
  虾蟆柱穴 巾子山穴 五丈椎穴 大阁穴 石桶穴 荼毒穴 鳯皇穴 修溪穴 船洞穴 埀句穴
  五山圣灯剑南广记尔朱真人隋时成道唐懿僖间复抵蓬州州守以为惑众沈于江二渔者得之
  释其缚三人白日升天有仙阁岩夜出圣灯志云圣灯现处有五

  北山 鳯皇山 连翘山 小蓬山 大蓬山此尤灵异
  蜀山六图蜀人绘此六山以为屏障
  峨眉 青城 锦屏 剑门 巫山 赤甲白盐山
  点苍山十九峰大理府城北一名灵鹫山在龙首龙尾两关之间互百馀里若屏风然峰夹一
  涧悬瀑而下东注洱河苍厓积雪经夏不消故亦名雪山

  自山南而北一斜阳峰南阳溪 二马耳峰葶溟溪三佛顶峰莫残溪 四圣应峰青碧溪 五马龙
  峰龙溪 六玉局峰绿玉溪 七龙泉峰中溪 八中峰桃溪 九观音峰梅溪 十应乐峰隐仙溪十一雪人峰双鸳溪 十二兰峰白石溪 十三三阳峰灵泉溪 十四鹤雪峰锦溪 十五白云峰芒涌溪 十六莲花峰阳溪 十七五台峰万花溪十八苍琅峰霞移溪 十九云弄峰云口溪至此山海相接
  珥河三岛四洲九曲云南通志如月生五日又曰形如月抱珥
  三岛曰金梭 赤文 玉几 四洲曰青莎鼻 大贯淜 鸳鸯 马(⿱𥫗廉)-- 帘 九曲曰莲花 大鹳 蟠矶
  鳯翼 萝莳 牛角 波⿰    高嵓皆可田可
  庐而大鹳随水浮沈不改
  安州五金取皆以金名
  紫金山 金峰 千金坊 万金桥 金口湖
  燕山八景燕京
  居庸叠翠 玉泉埀虹 太液晴波 瑶岛春云蓟门烟树 西山霁雪 卢沟晓月 金台夕照
  关中八景长安
  渭城朝雨 骊山晚照 灞桥风雪 辋川烟云杜曲春游 咸阳晚渡 蓝水飞琼 终南叠翠
  金陵四十景
  钟阜晴云 鸡笼璇衡 白鹭春潮 鳯台秋月龙江夜雨 清凉远眺 石城霁雪 达磨灵洞杏村问酒 冶城琳宫 青溪柳岸 灵谷深松长桥艳赏 天界禅关 秦淮箫管 报恩塔光祈泽龙池 天阙晨钟 幕府仙台 栖霞佛岭弘济江声 天印樵歌 莫愁旷览 狮山雄峙赤石埀纶 谢墩清兴 燕矶陵风 长干列刹后湖莲舫 神乐仙侣 虎洞云光 嘉善石壁东山碁墅 花岩星槎 桃叶古渡 凭虚听雨三宿题名 雨花游屐 落星帆影 祖堂佛迹
  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 花港观鱼 柳浪闻莺三潭印月 两峰出云 南屏晓钟 雷峰落照麹院荷风 孤山梅雪
  武山十四景方舆胜览吉安泰和一名新山周六十里
  傍出一峰最高曰武婆冈传有武母修真于此陶皮石室陶皮二仙修炼惟食山果龙洞 珍珠泉 虎鼻峰 望归石 礼斗石 衣笼石 南岩石 西岩洞 石鼓 丹井云峰寺佑仙观
  梅川十景宁都曾楚山赋诗
  金精山 筼筜谷 甘泉岩 东阳岩 熙熙台青阳山 濛山 桃林寺 苍山 梅涧
  宋复古八景图吕昌朝得宋复古八景图东坡赋诗云聊将八咏继东吴即此
  洞庭暮霭 庐阜秋云 平沙雁落 远浦帆归雨暗江村 雪藏山麓 泉岩古柏 石岸孤
  潇湘八景湖南
  潇湘夜雨 洞庭秋月 山市晴岚 渔村落照江天暮雪 烟寺晚钟 远浦归帆 平沙落雁
  桃源八景常徳府
  桃川仙隐 白马云涛 绿萝晴昼 梅溪烟雨浔阳古寺 楚山春晚 沅江夜月 童坊晓渡
  湟川八景连州
  双溪春涨 龙潭飞雨 楞伽晓月 静福寒林巾峰远眺 秀岩滴翠 圭峰暮霭 岩湖叠𪩘
  青城山一百八景名山记山形似城南连峨眉杨用修蜀志登储福宫望之历历可数彭祖峰 石鉴峰 龙牙峰 埜云溪 藏云坞齐云榭 埀虹亭 捎云阁 触石轩 卧云庵青溪 碧桃溪 芙蓉溪 踯躅溪 海棠溪 溪光亭 过溪桥 乳泉 滴珠泉 碧霞洞 斜川曲水 紫霞洞 鉴桥 药圃 紫微洞 酴醿
  洞 青阴桥 绿篠桥 玉微亭 红霞坞 烂柯亭 灌稻泉 翠光亭 茅堂 紫阳洞 桃源暗香亭 金华堂 舸斋 蕙谷 黄梅岭 煎茶溪 芹浦 鹦鹉林 苇庐 野人涧 柘坪 宝遂社 妙高峰 娑罗坪 木兰岫 桂香亭 石宝 白𬞟洲 藻壑 望岷𡹄 豹谷 百花潭鹿关 瑞香岭 芝畦 瑞荷堂 蒹葭渚 黄浦菱湾 芭蕉谷 直钓亭 和芳陇 金枨径
  橘径 鉴雉泓 芙渠坞 岁寒洞 苇杭 栖真洞 望仙坡 黄葵坡 鳯箫楼 跨鳯亭 牛关驭鹤峰 化城洞 望阙台 凝碧溪 玉女潭宝陀嵓 莼坡 藏春岛 桂子谷 九曲池
  华海 江梅岛 水仙汇 薝卜冈 丹台 浴丹池 曝药台 芳草渡 采薇汀 金丝堤 菖蒲谷 种茶岩遗五景
  万川八景万州
  岑公洞 西山 秋屏 鲁池 江会楼 天生桥峨眉碛 古练石
  龙阳十景龙州
  朝阳洞 龙门峡 明月潭 溅珠亭 瀑布 太白台 巢云阁 蹑翠亭 云根亭 月泉
  琴台五
  一单县宓子贱鼓琴处一滁州琅邪溪旁唐刺史李幼卿建一汝州鲁县元徳秀筑一卬州文君井侧 一顺庆府蓬州相如寓此
  杜甫草堂三
  一成县 一秦州 一成都浣花溪上节度使裴冕为甫筑
  三高斋陆游记杜少陵居䕫三徙皆名高斋
  次水门者白帝城之高斋也 依药饵者瀼西之高斋也 见一川者东屯之高斋也
  五友堂封川县西宋封守沈清臣建并记
  取江 山 风 月 与巳为五友
  二室元虞集与弟槃辟书舍为二
  书渊明诗于壁曰陶庵 右书尧夫诗于壁曰邵庵
  禅寺四绝九域志
  齐州灵岩 荆州玉泉 润州栖霞 台州国清
  岳阳楼四绝岳州西门
  滕子京建楼 范希文记 苏子美书 邵竦篆









  读书纪数略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三目录
  地部
  朝庙类
  三朝
  三社
  二社
  王五社
  晋二社
  梁社稷五坛
  王制庙数
  夏五庙
  商六庙
  周七庙
  鲁二庙
  汉七帝庙
  唐九庙
  宋四祖庙
  六圣原庙
  狄仁杰留四庙
  刘䞇留三庙

  唐虞五府
  夏五室
  周五府
  三代明堂制
  四代明堂
  明堂五名
  明堂读五时令
  论明堂二
  学制二义
  四代学名
  帝王五学
  周三代学
  五学
  六学
  鲁四学
  三灵一雍
  三台
  汉三雍宫
  学校庠序四名
  宋四学
  唐六学
  四子学
  宋五学
  崇宁四学
  宋三舍
  大学二十斋
  宗学六斋
  武学六斋
  明太学十八号
  京卫武学六斋
  宋四书院
  二谿书院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三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朝庙类
  三朝周制
  外朝在皋门内库门外三槐九棘询万民听政之朝小司寇朝士掌焉治朝在路门外王日听治之朝宰夫司士掌焉亦曰中朝燕朝在路门内王国宗人嘉事之朝太仆小臣掌焉亦曰内朝即路寝之朝 唐含元殿为大朝即周外朝也宣政殿为正朝即周中朝汉前殿也紫宸殿为上阁即周内朝汉宣室也 通典谓倂雉门外询事之朝小司寇掌其政为四朝常言三朝者以非常朝也
  三社同上天子立三社
  大社库门内西王社藉田立之亳社庙门立之 诸侯二社国社鲁曰周社亳社大夫以下一社曰置社 论语夏松殷柏周栗
  二社孝经说天子社广五尺诸侯半之
  土神榖神句龙 弃配食
  王五社马融周礼注
  大社中门外惟松 东社八里惟柏 西社九里惟栗 南社七里惟梓 北社六里惟槐
  晋二社元帝初立
  太社祝曰地理普施惠存无𭛌乃建太社保祐万邦帝社祝曰坤徳厚载邦畿是保乃建帝社以神地道 汉高立汉社稷太社也官社配以禹王社也魏以官社为帝社
  梁社稷五坛隋志 二社一稷凡三坛至梁始加
  太社 帝社 太稷晋建官社 官稷大同初加
  王制庙数
  三子三昭三穆与太祖庙而七 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庙而五 大夫一昭一穆与太祖庙而三 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祭法适士二官师一
  夏五庙
  禹 二昭 二穆
  商六庙商书咸有一徳七世之庙可以观徳
  契 汤 二昭 二穆
  周七庙
  后稷 文 武 亲庙四
  鲁二庙明堂位注𧰼周有文王武王庙
  鲁公庙文世室也武公庙武世室也
  汉七帝庙谓文景武昭宣元成七帝
  顾成 徳阳 龙渊 徘徊 乐游 长寿 阳池
  唐九庙
  始立四庙武徳元年立七庙正观七年增太庙为九室开元十年终唐之世常为九代十一室
  宋四祖庙曾氏曰晋定七庙而虚太祖之室自梁以来皆立四庙宋兴采张昭任彻之议追尊四祖
  用近制也

  僖 顺 翼 宣
  六圣原庙元丰建于宫之东
  宣祖曰天元 艺祖曰皇武 太宗曰大定 真宗曰熙文 仁宗曰美成 英宗曰治隆 别殿五其北祀昭宪后曰太始孝明后曰俪极懿徳明徳元徳后曰辉徳章穆章献章懿后曰衍庆慈圣后曰继仁
  狄仁杰留四庙以吴楚多淫祠奏毁一千七百馀所独留其四
  夏禹 吴太伯 季札 伍员
  刘䞇留三庙神宗时罢鬻祠庙
  阏伯迁商丘主祀香火微子宋始封之君许远张巡孤城殉敌能捍大患

  唐虞五府史记舜受终于文祖尧文徳之祖庙康成云五府之大名犹周之明堂也
  赤曰文祖周明堂赤帝赤熛怒之府黄曰神斗周太室黄帝含枢纽之府白曰显纪周总章白帝白招拒之府黒曰玄矩周玄堂黒帝汁光纪之府苍曰灵府周青阳苍帝灵威仰之府
  夏五室冬官注堂上为五室𧰼五行也
  木室于东北 火室于东南 金室于西南 水室于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广益之以三尺土室于中央方四步其广益之以四尺
  周五府礼外传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左旋𧰼天
  内有太室𧰼紫垣 南出明堂𧰼太微 西出总章𧰼五潢 北出玄堂𧰼营室 东出青阳𧰼天市
  三代明堂制考工记
  夏后氏世室即宗庙也堂修二七其深十四步广四修一益以四分修之一则台广十七步有半五室以象五行三四步言室之修为四步者三四三尺言室之广为三尺者四九阶南面三阶东西北各两阶四旁两夹窗室四旁皆有戸户各有两夹窗白盛以蜃灰垩壁取其明洁也门堂三之二门侧之堂于十七步中得三分之二室三之一门堂之侧有两室于十七步中得三分之一殷人重屋王宫正堂若大寝也堂修七寻深五丈六尺堂崇三尺陛高三尺四阿重屋四楹皆有檐周人明堂明政教之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广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四代明堂宇文恺引帝命验注
  唐虞天府 夏世室 殷重屋 周明堂 应劭谓黄帝合宫虞总章殷阳馆周明堂 陈子昻谓黄帝合宫尧衢室虞总期夏世室
  明堂五名蔡邕明堂论明堂天子太庙也人君南面故以明堂为名飨射养老教学选士皆于其中取其正堂之貌曰太庙取其宗祀之清貎又曰清庙取其尊崇曰太室 取其堂曰明堂 取其四门之学曰太学取其四周水圆如璧曰辟雍
  明堂读五时令通典开元礼
  设幄座孟春青阳左个仲青阳太庙季青阳右个孟夏明堂左个仲明堂太庙季明堂右个夏季太庙太室孟秋总章左个仲总章太庙季总章右个孟冬玄堂左个仲玄堂太庙季玄堂右个闰居南门设群臣次春璧水东门外夏南秋西冬北入门春自苍龙门夏朱雀秋白虎冬玄武升陛春自寅陛夏已陛秋申冬亥
  论明堂二李谧论
  言五室者据考工记言九室者按大戴礼
  学制二义三礼义宗
  一东堂东学 南堂南学 西堂西学 北堂北学中央大学与明堂同体五室在一基之上一东郊东学 南郊南
  学 西郊西学 北郊北学 国中大学郑注周四郊之虞庠
  四代学名三礼义宗
  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 夏后氏大学为东序小学为西序 殷大学为右学小学为左学周大学为东胶小学为虞庠 王制注虞殷尚质贵物成故大学在西夏周渐文取长养故大学在东
  帝王五学大戴礼
  帝入东学上亲贵仁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贵信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贵徳圣贤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尊爵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则徳智长而治道得矣
  周三代学文王世子郑注周立四代之学兼周家而言耳
  学书于虞学典谟之教所由兴也学舞于夏学文武中也学礼乐于殷学功成治定与巳同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五学
  大学辟雍承师问道受告讯馘于此东学东序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养老乞言于此南学成均大合乐于此西学瞽宗秋学礼祀先贤于此北学上庠冬学书于此
  六学北史刘芳传自周以上学惟有二爰暨周室学盖有六
  师氏居内 大学在国 四小学在郊
  鲁四学礼记
  米廪虞庠以教孝夏序以教射瞽宗殷学以教乐頖宫周学以颂正教
  三灵一雍诗正义同处在郊
  灵台 灵囿 灵沼 辟雍
  三台
  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囿台以观鸟兽
  汉三雍宫汉明帝立
  明堂举宗祀灵台望云物辟雍行大射养老之礼
  学校庠序四名元始三年
  郡国曰学 县道邑侯国曰校各置经师一人乡曰庠 聚曰序各置孝经师一人
  宋四学南宋文帝置聪明观四科
  儒学使雷次宗立玄学使何尚之立史学使何承天立文学使谢元立
  唐六学国子监领之生徒二千二百一十人州县生徒各有差
  国子学生徒三百人大学五百人四门学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三十人算学三十人 百官志及韩愈集有广文为七学
  四子学开元间置崇玄馆亦曰道举
  老 荘 列 文
  宋五学
  国子学 大学 武学 律学 算学
  崇宁四学
  书学 画学 算学 医学
  宋三舍生徒各治一经初入外舍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又一试补上舍生月书行艺外舍二千员内舍三百员上舍一百员
  大学二十斋
  服膺 褆身 习是 守约 存心 允蹈 养正持志 率服 诚意初建观化 贯道 务本 果
  行 谨信 时中 循理续建节性 经徳 立礼増建
  宗学六斋
  贵仁 大雅 明贤 立爱 怀徳 升俊
  武学六斋绍兴间置
  受成 贵谋 辅文 中古 经远 阅礼
  明太学十八号退省号及广居门之西
  天 地 人 智 仁 勇 文 行 忠 信规 矩 准 绳 纪 纲 法 度
  京卫武学六斋始于正统除教授训导教习勲卫子弟以兵部司官提调之
  居仁 由义 崇礼 弘智 惇信 劝忠
  宋四书院宋初四书院之名闻天下盖是时学校未广也
  嵩阳书院 岳𪋤书院衡州睢阳书院应天白鹿书院南康
  二谿书院
  西谿书院龙首峰西唐姚敬隐居之所中谿书院龙首峰下宋李昉受业之所




  读书纪数略卷十三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四目录
  地部
  宫室类
  五宫
  六寝
  八次八舍
  汉三宫
  四宝宫
  后宫八区
  三明光宫
  三甘泉宫
  未央宫三十二殿阁
  建章宫四殿
  三云殿
  甘泉宫四观
  九观
  魏铜雀园三台
  三台
  六代宫
  唐三内
  三宫
  大明宫五殿
  三殿
  宋四殿
  明三殿
  唐三苑
  东都苑十一宫
  东都苑二亭
  宋四苑
  明蓬莱山三殿四亭
  两宫竒石四十名
  汉未央三阁
  陈三阁
  唐四阁
  四香阁
  宋六阁
  唐二楼
  十王宅
  宋诸王宅
  汉七馆
  公孙三馆
  唐四馆
  四集贤院
  元魏四馆
  宋四方馆
  金陵六馆

  双阙
  九门
  吴中五门
  门法天地二𧰼
  汉宫掖七门
  长安十二门
  洛阳十二门
  唐京城九门
  皇城七门
  宫城三门
  大明宫五门
  禁苑十门
  宋东京国城二十一门
  阙城十门
  宫城六门
  西京城九门
  皇城七门
  宫城六门
  宫城东西夹城四门
  南京宫城京城九门
  北京宫城京城十一门
  辽京城八门
  金都城十二门
  元京城十一门
  明午门内五门
  四注两下
  宫阿五雉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四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地部
  宫室类
  五宫周书
  太庙 宗宫 考宫 路寝 明堂
  六寝周礼王所居宫人掌之
  路寝一正寝也以治事燕寝五小寝也以时燕息 后居六宫前一宫𧰼王正寝后五宫𧰼王小寝内宰掌之 公羊注天子诸侯皆有三寝高寝路寝小寝
  八次八舍同上次谓直宿之庐舍谓休沐之所宫伯掌授职事
  四角 四中
  汉三宫王嘉传哀帝时
  长信宫太皇太后永信宫傅太后中安宫丁姬
  四宝宫武帝设于桂宫
  七宝床 杂宝案 宝屏风 列宝帐
  后宫八区武帝时
  昭阳 飞翔 增成 合欢 兰林 披香 鳯皇鸳鸯
  三明光宫程大昌云
  一在北宫与长乐连一在甘泉宫 一尚书奏事之地
  三甘泉宫同上
  秦在渭南 汉在云阳磨石岭上十道志秦林光宫旁隋在鄠县对甘泉谷
  未央宫三十二殿阁
  寿成 万岁 广明 椒房 清凉 永延 玉堂寿安 平就 宣徳 东明 飞羽 鳯皇 通
  光 曲台 白虎 增城 昭阳 延平 合欢回东 宣明 长年 温室 昆徳 承明殿玉台增盘 麒麟 天禄画堂 甲观非常室 又
  金马门青琐门
  建章宫四殿关中记
  馺娑 骀荡 枍诣 承光
  三云殿西京杂记成帝设于甘泉紫殿时以为名
  云帐 云幄 云幕
  甘泉宫四观司马相如上林赋注建元中作
  石关 封峦 𫛛鹊 寒露
  九观陆机地 洛阳宫中皆高十六七丈以云 著窗里日耀之有光辉
  临高 陵云 宣曲 广望 阆风 万世 修龄总章 听讼
  魏铜雀园三台注上有冰室三台与法殿皆阁道相通
  中央铜爵台屋一百一间北齐改曰金鳯南金虎台屋一百九间北齐改曰灵应北冰井台屋一百四十五间北齐改曰崇光
  三台
  苏台姑苏台苏州相台铜雀台相州滑台测景台滑州
  六代宫许浑金陵怀古诗禾黍高低六代宫
  吴初宫即台城西南 晋建康宫在府南五里 宋未央宫在清溪桥东 梁金华宫在清溪东
  唐三内长安城内
  西内皇城太极宫也西北隅东内大明宫也西内之东南内兴庆宫也东内之南
  三宫太和中
  兴庆宫懿安郭皇后义安殿宝历王太后大内萧后文宗母也
  大明宫五殿
  丹鳯门内正殿含元殿正至大朝会御之即宋大庆殿北宣政门内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御之即宋文徳殿左延英殿 右含𧰼殿北紫宸门内紫宸殿谓之上阁亦曰内衙只日常朝御之即宋紫宸殿
  三殿一殿而有三面故名即三殿之东西廊也
  麟徳殿 结邻郁仪
  宋四殿各置大学士以大臣为之
  观文殿 资政殿 端明殿 保和殿
  明三殿春明梦馀录
  皇极门内东文昭阁先名文楼西武成阁先名武楼上皇极殿先名奉天中中极殿先名华盖后建极殿先名谨身殿后云台门
  唐三苑
  西内苑 东内苑 禁苑
  东都苑十一名
  合璧 冷泉 高山 龙鳞 翠微 宿羽 明徳望春 青城 黄女 陵波
  东都苑二亭
  芳林 金谷
  宋四苑
  玉津 琼林 瑞圣 宜春
  明蓬莱山三殿四亭英宗实录苑中旧有太液池池上有蓬莱山山巅有广寒殿金所筑
  也西南有小山亦建殿于其上规制尤巧元所筑也

  三殿中曰仁智 左介福 右延和 左右四亭曰方壶 瀛州 玉虹 金露在各峰之顶
  两宫竒石四十名泉南杂志万历中二宫告成需石陈设滇中分制佳名为椟以进曰春云出谷 曰泰山乔岳 曰神龙云雨 曰天地交泰 曰玉韫山光 曰河洛献瑞 曰玄嶂云収 曰江汉朝宗 曰竒峰叠出 曰海山朝旭曰锦云碧汉 曰虹临华渚 曰雪溪春水 曰群峰献秀 曰麟趾呈祥 曰龙翔鳯舞 曰一碧万顷 曰雪岩春霁 曰云霞出海 曰万山春晓曰春山烟雨 曰百川霖雨 曰溪山烟霭 曰寿山福海 曰云汉丽天 曰湖光山色 曰函关紫气 曰春山烟雨 曰卿云绚采 曰云霞出海曰龙飞碧汉 曰山川出云 曰烟波春晓 曰白雪春融 曰云龙出海 曰槎汎斗牛 曰春云出谷 曰海宴河清 曰振衣干仞阙一名
  汉未央三阁
  石渠阁藏书天禄阁同上麒麟阁画功臣
  陈三阁后主所创
  临春阁后主所居结绮阁张妃居之望仙阁龚孔二妃居之
  唐四阁
  凝晖阁置浑仪凌烟阁图功臣秘书阁藏书蓬莱阁待士
  四香阁天宝遗事杨国忠
  沈香为阁 檀香为栏槛 射香 乳香饰土泥壁
  宋六阁累朝建以藏宸翰之所
  龙图阁太祖太宗天章阁真宗宝文阁仁宗英宗显谟阁神宗徽猷阁哲宗敷文阁徽宗 后增焕章高宗华文孝宗宝谟光宗宝章宁宗显文理宗为十一阁
  唐二楼开元中兴庆宫西南
  花萼相辉 勤政务本
  十王宅开元皇子诏附苑城为大宫分院而处十举全数也
  庆 忠 棣 鄂 荣 光 仪 颖 永 延盛 济 后寿信义陈丰恒凉七王就封亦居内宅为十六王宅
  宋诸王宅朝野杂记
  太祖太宗九王后曰睦亲 秦王曰广亲 英宗二王曰亲贤 神宗五王曰棣华 徽宗诸王曰蕃衍
  汉七馆武帝时
  飞廉 平乐 迎风 寒露 储胥 射熊 茧馆
  公孙三馆公孙弘为相开三馆延四方贤士
  钦贤馆待大贤翘材馆待大才接士馆待国士
  唐四馆
  弘文馆 崇文馆 广文馆 修文馆
  四集贤院
  京师集贤院大明宫光顺门外开元置东都集贤院明福门外大街西对武成宫华清宫集贤院宫北横街西兴庆宫集贤院和丰门横街南
  元魏四馆洛水桥南御道东作以典賔
  金陵 燕然 扶桑 崦嵫
  宋四方馆
  都亭驿待辽都亭西驿西蕃等怀远驿交趾同文馆青唐高丽
  金陵六馆建康以处外国使人
  显仁馆高丽使集雅馆百济使显位馆吐蕃使来远馆蠕蠕使职方馆子佗使行人馆

  双阙三辅旧事
  东苍龙阙 北玄武阙 公羊传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
  九门三礼义宗天子九门法阳九外门四法四时宫门五法五行
  关门 远郊门 近郊门 国门 皋门 库门雉门 应门 路门亦曰毕门曰虎门 诸侯七门无库雉惟鲁以雉门兼应门库门兼皋门 周礼注王为
  五门除外门四而言 诸侯曰三门
  吴中五门春秋诸国门皆一字今惟吴中如旧
  阊门 胥门 匠门 盘门 齐门
  门法天地二𧰼吴越春秋子胥为吴造大城
  陵门八𧰼天八风 水门八法地八窗
  汉宫掖七门百官志卫尉卿掌宫门卫士徼巡每门司马一人
  南宫南屯司马主平城门 苍龙司马主东门 玄武司马主玄武门 北屯司马主北门 北宫朱爵司马主南掖门 东明司马主东门 朔平司马主北门
  长安十二门班固西都赋立十二之通门
  东南霸城门一曰青城门正东清明门一曰凯门东北宣平门一曰东都门东南覆盎门一曰端门正南鼎路门一曰安门南西西安门一曰便门西南章城门一曰光异门正西直城门故龙楼门西北雍门一曰西城门北东洛阳门一曰高门正北厨城门 北西横门音光
  雒阳十二门百官志有李尤铭
  正南平城门位午月仲津门位未月季广阳门位申月孟正西雍门位酉月仲上西门位戍月季夏门位亥月孟正北榖门位子月仲小苑门位丑月季上东门位寅月孟正东中东门位卯月仲秏门位辰月季开阳门位巳月孟 又十二门曰开阳门建阳门平昌门宣阳门四门在南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三门在东广阳门西明门阊阖门三门在西大夏门广莫门二门在北
  唐京城九门六典左河华右陇坻前终南后九嵏
  南三门明徳启夏安化右后改达礼东三门春明通化延兴西三门金光开远延平 隋志北有光化门
  皇城七门在京城之中
  南三门朱雀安上含光右东二门延喜景风西二门安福顺义
  宫城三门在皇城北南面三门
  承天长乐永安西
  大明宫五门禁苑东南西接皇城东北隅南面五门
  丹鳯正南望仙延政建福西兴安
  禁苑十门长安志在宫城之北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二十里
  南三门景耀芳林光化西东二门光泰昭远西二门延秋玄武北三门启运饮马永泰西
  宋东京国城二十一门东京记唐建中初节度李勉筑建隆间韩重赟增修南五门南薫 普济 宣化 广利 安上 东五门上善 通津 朝阳 含辉 善利 西六门顺天 大通 开远 宣泽 金辉 咸丰 北五门通天 景阳 永泰 安肃 永顺
  阙城十门同上
  南三门朱雀 保康 崇明 东二门丽春 望景西二门宜秋 阊阖 北三门景龙 安远 天
  
  宫城六门
  南三门宣徳 左掖 右掖 东一门东华 西一门西华 北一门拱宸
  西京城九门城周五十二里九十六步东都唐志略同
  南三门定鼎长夏厚载西东三门罗门 建春上东 西一门关门 北二门安喜 徽安
  皇城七门周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
  南三门端门 左掖 右掖 东一门宣仁 西一门丽景 北二门开化 应福
  宫城六门城周九里十三步
  南三门五鳯楼兴教光政西东一门苍龙 西一门金虎 北一门拱宸
  宫城东西夹城四门城各三里
  东二门賔耀 启明 西二门金耀 乾通
  南京宫城京城九门祥符
  宫城门曰重熙颁庆 殿曰归徳 京城南一门曰崇礼 东二门曰延和 昭仁 西二门曰顺成回銮 北一门曰静安 中有隔城门二曰承庆祥辉
  北京宫城京城十一门庆历
  南三门中曰顺豫 东曰省风 西曰展义 东一门曰东安 西一门曰西安 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曰左保成 右保成 次北班瑞殿前东西二门曰凝祥 丽泽 次时巡殿前东西二门曰景清景和
  辽京城八门会同元年以幽州为南京先是为析津府
  南二门开阳 丹鳯 东二门安东 迎春 西二门显西 清普 北二门通天 拱宸
  金都城十二门
  南三门丰宜 景风 端礼 东三门宣曜 阳春施仁 西三门灏华 丽泽 彰义 北三门通
  元 会城 崇智 按史北四门一曰光泰
  元京城十一门辍耕录明徐达下元都废光熙肃清二门改安贞为安定门徤徳为徳胜门正南丽正 南左文明 南右顺城 正东崇仁东右齐化 东左光熙 正西彰义 西右肃清西左平则 北东安贞 北西徤徳
  明午门内五门芜史
  居中向南皇极门即奉天门也左弘政门即东角门也右宣治门即西角门也西向归极门即右顺门也东向会极门即左顺门也
  四注两下仪礼注
  东霤天子诸侯皆四向流水东荣卿大夫以下屋两下 礼记注殷人始屋四阿夏家屋惟两下
  宫阿五雉考工记
  王宫门阿制五雉 宫隅制七雉 城阿制九雉














  读书纪数略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五目录
  人部
  统纪类
  十纪
  三皇纪
  五龙纪
  循蜚纪二十二氏
  因提纪十三氏
  禅通纪十九氏
  疏仡纪九氏
  三皇
  五帝
  三代
  三王
  夏十七王
  商二十八王
  周三十八王
  附春秋十二国
  附五伯
  附七国
  秦二帝
  附秦末诸建国
  附秦汉间十国
  两汉
  汉二十六帝
  附两汉间诸僭国
  三国
  蜀汉二主
  魏五主
  吴四主
  附汉末专据诸州郡
  两晋
  晋十五帝
  附十六国
  六朝
  南宋八主
  南齐七主
  南梁四主
  南陈五主
  北魏十七主
  北齐六主
  北周五主
  隋三帝
  附隋末诸伪国
  唐二十帝
  附唐诸藩镇
  五代
  后梁二主
  后唐四主
  后晋二主
  后汉二主
  后周三主
  附十国
  宋十八帝
  附西夏十一世
  辽九主
  金九主
  元四主十帝
  附元末诸伪国
  明十六帝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五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统纪类
  十纪广雅汉历志皆以元命苞谓自开辟至春秋𫉬麟二百二十六万七千馀年分为十纪索隐则谓三
  百二十七万六千年世远不能详考疑者阙之可也灭之未可也

  三皇纪一曰九皇纪九头纪五龙纪 摄提纪五十九氏合雒纪三氏连通纪六氏叙命纪四氏以上四纪帝号无传循蜚纪 因提纪禅通纪 疏仡纪 六艺论遂皇之后六纪九十一代则前六纪也
  三皇纪盘古氏亦曰浑沌氏
  天皇氏兄弟十二人地皇氏兄弟十一人人皇氏兄弟九人分长九州
  五龙纪分治五方五龙之迹乘龙登仙上郡肤施有五龙山盖其出治之所
  皇伯角龙木仙皇仲征龙火仙皇叔商龙金仙皇季羽龙水仙皇少宫龙土仙
  循蜚纪二十二氏徳厚信立人循其化速若飞也有号无世
  钜灵 句彊 谯明 𣵠光 钩阵 黄神 𤝙神犂灵 大騩 鬼騩 弇兹 泰逢 冉相 盖
  盈 大敦 灵阳 巫常 泰壹 空桑陈留县有空桑城即空桑氏所都伊尹生于此神民 猗帝 次民
  因提纪十三氏代有制作后人可因以利时也有号有世
  辰放始教民𢷘木茹皮绹发阔首而人从之传四世蜀山蜀国始蚕丛教民蚕称青衣神最后望帝杜宇禅位开明黄帝子昌意孙乾荒皆娶蜀山氏女盖其宗也豗傀传六世浑沌阴阳和平万物无息非盘古别号浑沌者传七世东戸道不拾遗耕馀宿饩盖至徳之世也传十七世皇覃官天地府万物信乎无假不可相陵又曰离光氏传七世启统传三世吉夷传四世几蘧不治不乱鹑居鷇饮昼则旅行夜则类处天下不足治也狶韦传四世有巢传二世燧人传四世庸成传八世
  禅通纪十九氏禅让之徳通天道也皆太昊臣旧自史皇至无怀皆在太昊前今从四明陈氏
  独轩辕祝融在前

  轩辕 祝融 太昊伏羲 史皇仓帝名颉登阳虚之山临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受之遂穷天地之变刱为文字治百有馀岁都阳武而葬利乡柏皇传二十世中央传四世大庭传五世栗陆传五世昆连传十一世赫胥葛天传四世尊卢传五世昊英传九世古皇一曰有巢朱襄传三世阴符传二世无怀传六世女皇一曰女娲与太昊同母佐太昊正婚姻以重万民之判是为神媒共工氏作乱女娲诛之炎帝神农传子临魁临魁子承承子明明子宜宜子来来子里里之曾孙榆罔凡八世 史索隐人皇后十七氏则五龙燧人大庭柏皇中央卷须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浑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 荘子十二氏注谓容成大庭柏皇中央栗陆骊连轩辕赫胥尊卢祝融伏戏神农
  疏仡纪九氏疏以知远仡以审断仁义道徳之所用也世纪史考俱始黄帝讫周惟路史讫于夏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尧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夏后氏商 周
  三皇书序帝王世纪按邵子以自有天地至于穷尽谓之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一万八千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至戌会则闭物而消天亥会则消天而消地至子会则又生天而循环无穷矣自寅会箕一度至午会星一度该四万五千馀年正唐尧起甲辰之时也通鉴前纪始此
  太昊伏羲氏风姓在位一百一十五年炎帝神农氏姜姓在位一百四十年黄帝轩辕氏姬姓在位一百年 史谓天皇地皇泰皇 郑康成谓伏牺女娲神农 白虎通谓伏牺神农祝融风俗通谓遂皇戏皇农皇
  五帝同上
  少昊金天氏黄帝子在位八十四年颛顼高阳氏黄帝孙在位七十八年帝喾高辛氏黄帝曾孙在位七十年传子挚九年帝尧陶唐氏帝喾子又曰伊祁氏自甲辰至癸未在位一百年帝舜有虞氏颛顼六世孙生于姚墟以姚为姓自甲申至癸酉在位五十年 史记大戴礼家语有黄帝无少昊 皇王大纪谓包牺神农黄帝尧舜
  三代
  夏 商亦曰殷周 汉书注三代之末为三季
  三王孔子闲居注
  夏禹鲧之子颛顼之孙商汤契十四世孙契帝喾子周文武后稷十五六世孙稷亦喾之子 离骚三后之纯粹无武王
  夏十七王姓姒氏禹受舜禅有天下自甲戌至桀甲午并羿浞四十年在内共四百四十一年在位十年禹子在位九年太康启子在位二十九年盘游不返为羿所废仲康太康弟在位十三年仲康子在位二十七年为羿所逐依斟灌斟𬩽氏篡位八年寒浞杀羿弑相篡位三十二年少康诛之少康相子在位二十二年少康子在位十七年杼子在位二十六年槐子在位十八年芒子在位十六年不降泄子在位五十九年不降弟在位二十一年扃子在位二十一年孔甲不降子在位三十一年孔甲子在位十一年皋子在位十九年履癸又曰桀发子在位五十二年为汤所代放之鸣条
  商二十八王姓子氏汤放桀为天子自乙未至纣戊寅共六百四十四年
  天乙又曰履在位十三年孟子有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汤孙太丁子在位三十三年沃丁太甲子在位二十九年太庚沃丁弟在位二十五年小甲太庚子在位十七年雍巳小甲弟在位十三年大戊雍己弟在位七十五年仲丁大戊子在位十三年外壬仲丁弟在位十五年河亶甲外壬弟在位九年祖乙河亶甲子在位十九年祖辛祖乙子在位十六年沃甲祖辛弟在位二十五年祖丁祖辛子在位三十二年南庚沃甲子在位二十五年阳甲祖丁子在位七年盘庚阳甲弟自耿迁亳改商曰殷在位二十八年小辛盘庚弟在位二十一年小乙小辛弟在位二十八年武丁小乙子在位五十九年祖庚武丁子在位七年祖甲祖庚弟在位三十三年廪辛祖甲子在位六年庚丁廪辛弟在位二十一年武乙庚丁子在位四年太丁武乙子在位三年帝乙太丁子在位三十七年受辛又曰纣帝乙子在位三十二年为周武王所灭
  周三十八王姓姬氏武王克商有天下自己卯至东周君壬子共八百七十四年
  武王发文王子在位七年成王诵武王子在位三十七年康王钊成王子在位二十六年昭王瑕康王子在位五十一年穆王满昭王子在位五十五年共王繄扈穆王子在位十二年懿王囏共王子在位二十五年孝王辟方懿王弟在位十五年夷王燮懿王子在位十六年厉王何夷王子在位三十七年国人畔之王流于彘周召二公为政号曰共和者又十四年宣王靖厉王子在位四十六年幽王宫涅宣王子在位十一年伐申为申侯及戎所弑平王宜臼幽王子自镐东迁于洛在位五十一年桓王林平王孙在位二十三年荘王佗桓王子在位十五年釐王胡齐荘王子在位五年惠王阆釐王子子頺作乱出奔温郑伯虢公奉王归周在位二十五年襄王郑惠王子叔带攻王王出居于郑晋文纳之在位三十三年顷王壬臣襄王子在位六年匡王班顷王子在位六年定王瑜匡王弟在位二十一年简王夷定王子在位十四年灵王泄心简王子生而有髭在位二十七年景王贵灵王子在位二十四年悼王猛景王次子子朝作乱取王以归晋纳之在位一年敬王丐悼王弟子朝据王城晋又纳之在位四十四年元王仁敬王子在位七年贞定王介元王子在位二十八年哀王去疾贞定王子在位三月为叔襄所弑思王叔襄哀王弟在位五月为嵬所弑考王嵬思王弟在位十五年威烈王午考王子在位二十四年安王骄威烈王子在位二十六年烈王喜安王子在位七年显王扁烈王弟在位四十八年慎靓王定显王子在位六年赧王延慎靓王子在位五十九年为秦所灭东周君杰保遗民事周宗庙社稷七年此后七国无统者二十七年
  附春秋十二国史记周平王以后为春秋之世其大国十有二
  周文王子旦后为楚所灭武王母弟封至君角秦废为庶人武王少子叔虞后韩魏赵三分其地厉王少子友为韩所灭文王子叔振铎灭于宋文王子叔度为楚所灭周同姓曰君奭至太子丹秦灭之吕望封营丘后田和迁其君于海上舜裔孙阏父子满为楚所灭商帝乙子启至康王偃齐魏楚共灭之鬻熊曽孙熊绎至负刍秦灭之柏翳后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至嬴政并天下 东方朔传有魏赵中山韩无晋曹蔡陈 战国策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
  附五伯又曰五霸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宋襄公 楚荘王荀子有吴阖闾武王封仲雍于吴至夫差为越所灭越句践夏少康子无馀至句践破吴后败于楚无秦穆宋襄 汉诸侯王表有吴夫差无楚荘 左传注则夏昆吾商大彭豕韦周齐桓晋文
  附七国秦昭襄王五十三年灭周七国分治号为战国自癸丑至己卯二十七年又曰七雄秦 楚 燕 齐陈厉公子完奔齐改姓田至和遂有齐国颛顼裔造父后世为晋卿至襄子分晋武王弟毕公高后曰毕万世为晋卿至桓子分晋亦武王后为晋卿至康子分晋 贾谊过秦论九国之师有宋卫中山鲜虞
  秦二帝姓嬴氏昭襄王灭周历孝文王荘襄王及始皇幷天下自庚辰至子婴甲午共十五年始皇政荘襄王子在位三十七年称帝者十二年二世胡亥始皇子在位三年为宦者赵高所弑二世兄子子婴立四十六日降于汉
  附秦末诸建国自乙未至戊戌凡四年
  西楚项籍宇羽入关灭秦尊楚怀王孙心为义帝自称西楚霸王四年灭于汉楚景驹故楚族陈人秦嘉所立项梁杀之立故怀王孙心齐田儋故齐侯败于章邯后田横立儋弟荣子广韩信灭之横亡海上魏魏咎故魏公子败于章邯楚怀王立其弟豹后降汉韩韩成故韩公子张良说项梁立之羽杀成立郑昌昌降汉燕韩广为赵王武臣略燕遂自立羽徙广辽东立臧荼后为汉所擒赵赵歇故赵族张耳陈馀立之后为韩信所擒雍章邯塞司马欣 翟董翳皆秦降将分王关中败于韩信
  附秦汉间十国
  河南申阳降汉九江英布归汉济北田安田荣使彭越杀之辽东韩广臧荼杀之常山张耳田荣遣馀袭之归汉代陈馀赵歇立之灭于韩信临江共敖汉遣刘贾灭之殷司马卬汉撃擒之衡山吴芮汉五年立为长沙王胶东田市项羽所徙封以齐将田都为齐王田荣撃走田都遂杀市自立为羽所杀
  两汉
  西汉都长安为西都又称前汉东汉都洛阳为东都又称后汉
  汉二十六帝姓刘氏高祖己亥即帝位至淮阳王甲申王莽十四年在内二百二十六年为前汉
  光武乙酉至献帝庚子一百九十六年为后汉共四百二十二年

  西汉高祖邦字季为王四年在帝位八年惠帝盈高祖子在位七年母吕后立他人子是为少帝称制八年文帝恒高祖子在位二十三年景帝启文帝子在位十六年武帝彻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昭帝弗陵武帝子在位十三年宣帝询武帝曾孙霍光废昌邑王立之在位二十五年元帝奭宣帝子在位十六年成帝骜元帝子在位二十六年哀帝欣元帝孙定陶恭王子在位六年平帝衎元帝孙中山孝王子在位五年为王莽所鸩孺子婴宣帝元孙王莽立之莽摄政三年篡位十四年莽后为汉兵所诛淮阳王元舂陵戴侯曾孙在位二年为赤眉所杀
  东汉光武秀景帝六世孙同兄𬙂起兵兴复汉室帝在位三十三年明帝荘光武子在位十八年章帝炟明帝子在位十三年和帝肇章帝子在位十七年殇帝隆和帝子在位八月安帝祐章帝孙清河孝王子在位十九年顺帝保安帝子阎后欲擅政先立帝懿中常侍孙程等立之在位十九年冲帝炳顺帝子在位三月质帝缵章帝元孙渤海孝王子在位一年为梁冀所鸩桓帝志章帝曾孙在位二十一年灵帝宏章帝元孙在位二十一年少帝辨灵帝子在位六月为董卓所废献帝协灵帝子董卓胁迁长安曹操迎帝许都在位三十一年禅魏丕废为山阳公
  附两汉间诸僭国
  楚秦丰新莽时据黎阳称王光武灭之朔宁隗嚣据天水为光武所破降公孙述寻奔西域子纯降汉成公孙述据成都称帝汉䕶军高午刺杀之淮南李宪莽庐江连帅更始时称帝光武诛之梁刘永更始时称帝光武讨之睢阳人斩永以降邯郸王郎卜者诈称成帝子光武斩之西平卢芳诈称武帝曾孙单于立为汉帝后降汉复奔燕彭宠更始渔阳太守光武讨王郎加大将军寻反苍头子密斩之以降齐张步刘永立为齐王后降汉复反陈俊斩之东平厐萌建武初诏讨董宪反自称西平王吴汉斩萌及宪莒樊崇起兵号赤眉光武讨降
  三国自汉以后分为三国后幷于晋
  蜀汉都成都都邺后徙洛阳都建业
  蜀汉二主姓刘氏汉中山靖王之后自昭烈辛丑称帝于蜀至后主甲申共四十四年昭烈帝备在位三年后主禅昭烈帝子在位四十一年降魏
  魏五主姓曹氏起于曹操子丕受汉禅尊操为武皇帝自文帝庚子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至
  元帝乙酉即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共四十六年

  文帝丕在位七年明帝叡文帝子在位十三年齐王芳明帝养子在位十四年为司马昭所废高贵乡公髦文帝孙在位六年为司马昭所弑元帝奂武帝孙在位六年禅晋
  吴四主姓孙氏起于孙策其弟权据有江东之地自大帝壬寅即汉昭烈帝章武二年壬寅至乌程侯
  庚子即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共五十九年

  大帝权在位二十三年会稽王亮大帝子在位六年为孙𬘭所废景帝休大帝子在位六年乌程侯皓大帝孙在位十七年降晋
  附汉末专据诸州郡
  冀袁绍太尉安后关东州郡讨董卓推为盟主后子谭尚争立谭杀于曹操尚杀于公孙瓒寿春袁术绍弟初平时称帝曹操攻之蜀刘焉灵帝时益州牧子璋嗣刘备入成都出降蓟公孙瓒与袁绍争究为所攻荆州刘表献帝时益州牧子琮举州降曹操辽东公孙度献帝时辽东太守弟恭嗣子渊称燕王司马懿灭之兖州吕布袭取下邳称徐州牧曹操杀之徐州牧陶谦兴平元年卒糜竺以遗命迎刘备领之北海守孔融袁绍攻融曹操征为将复杀之青州刺史田楷公孙瓒将袁绍灭瓒战死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刺史刘繇孙策破之江夏守黄祖孙权攻斩之陈留张邈为下所杀宛张绣降曹操幷州高干袁尚将降曹操斩之凉州马超拥兵反归刘备豫章华歆降于孙策青州臧洪袁绍攻杀之广陵张超曹操攻杀之梁州杨奉寇徐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刘备杀之徐州韩暹寇徐扬下杀之
  两晋
  西晋自武帝至愍帝四世为西晋都洛阳东晋自元帝至恭帝十一世为东晋迁都建康
  晋十五帝姓司马氏起于司马懿二子师昭昭子炎受魏禅尊懿为宣皇帝师为景皇帝昭为文皇
  帝其后灭吴混一天下自武帝乙酉至恭帝己未共一百五十五年

  西晋武帝炎在位二十五年惠帝衷武帝子在位十七年怀帝炽武帝子在位六年为刘渊所执愍帝业武帝孙在位四年降于刘渊
  东晋元帝睿宣帝曾孙琅邪王子中兴晋室迁都江表在位六年明帝绍元帝子在位三年成帝衍明帝子在位十七年康帝岳成帝弟在位二年穆帝聃康帝子在位十七年哀帝丕成帝子在位四年废帝奕哀帝弟在位五年桓温废之简文帝昱元帝子桓温迎立在位二年孝武帝昌明简文子在位二十四年安帝徳宗孝武子在位二十二年为刘裕所弑恭帝徳文安帝弟刘裕所立在位一年禅宋
  附十六国一汉 一赵 三秦 四燕 五凉 一夏 一成
  汉刘渊字元海晋永兴初都左国城国号汉渊弟弑太子和代立聪子为靳准所弑聪族子石勒杀准曜自立徙长安改国号赵为勒所灭曜子为石虎所灭
  赵石勒字季龙与刘曜绝遂据襄国称帝勒子为石虎所篡废弘自立迁于邺虎子彭城王遵寻弑之虎从子为鉴所弑弑遵自立使苞伏都攻石闵闵遂尽灭石氏族祗 冉闵原姓冉石氏养子弑鉴改国号魏燕慕容巂灭之
  前秦符健蒲洪子据长安称帝国号秦健子为苻坚所弑篡生自立慕容冲攻长安出奔后秦姚苌执之坚子知长安不守即位晋阳为慕容永所杀丕子即位安南为姚兴所杀登子奔湟中为西秦干归所灭
  后秦姚苌弋仲子灭苻坚取长安称帝苌子泓兴子为刘裕所灭
  西秦乞伏国仁据金城号西秦王干归国仁弟攻秦主苻崇尽有陇西之地后遇弑炽磐干归子慕末炽磐子为夏赫连定所灭
  前燕慕容廆徙大棘城称大单于晋封辽东公廆子晋封燕王皝子徙都邺称帝𬀩巂子降苻坚国遂灭 慕容泓巂子仕秦秦灭寻叛秦自立号西燕高益弑之泓弟因泓遇弑称帝阿房韩延弑之立冲将段随泓立忠寻弑忠自立慕容埀执而杀之后燕慕容埀皝第五子归苻坚使讨叛将翟斌反与斌合据中山称帝埀子为兰汗所弑弑汗据龙城称帝是为北燕为段玑所弑盛叔埀子太后丁氏所立讨玑杀之为高云所弑高云熙养子冯跋灭之
  南燕慕容徳皝少子据广固称帝更名备徳徳兄子刘裕灭之
  北燕冯跋弑慕容熙立其养子高云弑云自立跋弟弑太子翼自立魏太武灭之前凉张轨永宁初为凉州牧封西平公轨子为妖贼所杀实弟为刘曜所攻遂降赵实子虽臣赵时假道于蜀以通晋重华骏子永和五年称凉王张氏四世忠晋鲜克继矣曜灵重华子被弑篡曜灵而自立为众所杀元靓曜灵弟为天锡所弑天锡元靓叔篡立苻坚灭之
  后凉吕光苻坚将击凉州杀其刺史代之称王国号凉光子寻为庶兄纂所弑弑绍自立为吕超所弑超兄超弑纂而立其兄隆为后秦姚兴所灭
  西凉李暠隆安四年众推为炖煌太守自称西凉公后徙酒泉暠子为北凉战败歆弟为沮渠蒙逊所杀
  南凉秃发乌孤本河西都统自立为王利鹿孤孤傉檀利鹿孤弟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
  北凉段业据张掖称王为沮渠蒙逊所弑沮渠蒙逊弑业自立徙都姑臧牧𤙶蒙逊子为后魏所灭
  夏赫连勃勃刘渊之族据朔方自称天王取长安称帝勃勃子为魏太武帝所擒昌弟复称帝于平凉魏灭之
  成李雄巴西李特子称成都王国号成雄子为期所弑雄弟为寿所弑寿雄弟弑期自立改国号汉寿子晋桓温灭之
  六朝并都建业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宋八主姓刘氏自武帝庚申受晋禅有江表之地至顺帝戊午共五十九年
  武帝裕在位三年少帝义符武帝子在位一年文帝义隆武帝子在位三十年为太子劭所弑孝武帝骏文帝子起兵诛劭在位十一年废帝子业孝武子在位一年为寿寂之所弑明帝彧文帝子在位八年苍梧王昱明帝养子在位四年顺帝准明帝子在位一年禅齐被弑
  南齐七主姓萧氏自高帝己未受宋禅至和帝辛巳共二十三年
  高帝道成在位四年武帝颐高帝子在位十一年郁林王昭业武帝孙在位半年被废海陵王昭文武帝孙在位三月为萧鸾所篡明帝鸾高帝兄子废郁林海陵而代立在位五年东昏侯宝卷明帝子在位二年被弑和帝宝融明帝子在位一年禅梁被弑
  南梁四主姓萧氏齐之疏族自武帝壬午受齐禅至敬帝丙子共五十五年
  武帝衍在位四十八年简文帝纲武帝子在位二年为侯景所弑元帝绎武帝子在位三年为西魏所弑敬帝方智元帝子在位二年禅陈被弑 后梁三主宣帝𧦴昭明太子统之子梁乱徙江宁称帝明帝岿宣帝子帝琮明帝子灭于隋
  南陈五主姓陈氏自武帝丁丑受梁禅至后主戊申共三十二年
  武帝霸先在位三年文帝蒨武帝兄子在位七年废帝伯宗文帝子在位二年被废宣帝顼始兴王子文帝弟在位十四年后主叔宝宣帝子在位六年降隋被废
  北魏十七主姓托跋氏自道武帝丙戌即晋孝武帝大元十一年丙戌至孝武帝甲寅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共一百四十九年分为东西两国西魏自文帝乙卯即梁武帝大同元年乙卯至恭帝丙子即梁敬帝大平元年丙子共二十二年东魏自孝静帝甲寅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至庚午即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庚午凡十七年
  道武帝珪初为代王后改称魏在位二十三年明元帝嗣道武子在位十五年太武帝焘明元子在位二十八年文成帝濬太武孙在位十四年献文帝弘文成子在位五年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后为母冯后所鸩孝文帝宏献文子迁都洛阳改姓元氏在位二十九年宣武帝恪孝文子在位十六年孝明帝诩宣武子在位十二年孝荘帝子攸孝文侄在位三年为尔朱兆所弑长广王元华宗室立二月为尔朱世隆所废节闵帝恭孝文侄尔朱兆立之在位一年高欢诛兆幽帝佛寺杀之帝朗欢立之在位六月寻废为安定王孝武帝修孝荘侄孙欢立之在位三年时宇文泰督关中奔依泰是后遂为西魏寻被弑
  西魏文帝宝炬宇文泰弑孝武立之在位十七年废帝钦文帝子在位二年为泰所废恭帝廓文帝子在位三年禅周自孝武至此四世为西魏
  东魏孝静帝善见自孝武奔泰欢立之在位十七年禅北齐被弑孝静一帝为东魏
  北齐六主姓高氏起于高欢至子洋受东魏禅自文宣帝庚午即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庚午至后主
  丁酉即陈宣帝大建九年丁酉共二十八年

  文宣帝洋在位十年废帝殷文宣子在位未一年为常山王演所弑孝昭帝演文宣弟废殷代立在位一年武成帝湛孝昭弟废演子百年代立在位四年后主纬武成子在位十二年为周武帝所灭幼主恒在位一年
  北周五主姓宇文氏起于宇文泰至子觉受西魏禅自孝闵帝丁丑即陈武帝永定元年丁丑至静
  帝辛丑即陈宣帝大建十三年辛丑共二十五年

  孝闵帝觉在位一年为宇文䕶所鸩明帝毓闵帝兄在位三年武帝邕明帝弟在位十八年宣帝赟武帝子在位一年自称天元皇帝传位子阐静帝阐宣帝子在位二年禅位于隋
  隋三帝姓杨氏文帝受周禅自己酉平陈混一天下至恭帝侑丁丑共二十九年
  文帝坚在位十六年炀(“旦”改为“𠀇”)广文帝子在位十二年为宇文化及所弑恭帝炀(“旦”改为“𠀇”)帝孙在位一年降唐 恭帝侗侑弟闻炀弑而立二年弑于王世充
  附隋末诸伪国
  楚林士弘大业间称帝后降唐复走唐灭之夏窦建徳自号长乐王秦王世民擒之魏李密杨元感谋主取河南号魏公降唐复叛盛彦师斩之秦薛举起兵陇西称帝秦王讨之子仁杲降斩之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刘武周义宁元年起兵附突厥以为定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可汗秦王讨败梁梁师都亦附突厥称王唐遣柴绍讨之为下所杀梁萧铣梁之后唐武徳元年称帝降唐杀之凉李轨攻据河西称王降唐寻自称帝其下执至长安杀之郑王世充隋江都宫监武徳二年称帝秦王击降之赦为庶人梁沈法兴据馀杭等十郡唐武徳二年称王李子通袭破之吴李子通与杜伏威合寻谋杀伏威唐武徳时称帝伏威执送长安诛之楚朱粲武徳元年称王降唐杀唐使者奔王世充后世充降収斩之汉东刘黒闼窦建徳将武徳五年称王秦王讨之奔突厥其下执降唐斩之燕高开道格谦之将降唐封郡王复叛其将张金树杀之以降宋辅公祏初与杜伏威为盗降唐复反唐讨而斩之 一本有许宇文化及述之子长乐李子和大乘高昙成元兴操师乞幽州罗义吴杜伏威
  唐二十帝姓李氏自高祖戊寅平天下都长安幷武后二十一年至哀宗丙寅共二百八十九年高祖渊西凉王李暠七世孙在位九年太宗世民高祖子在位二十三年高宗治太宗子在位三十四年中宗显高宗子立二月母武后废居房州立睿宗睿宗旦中宗弟武后立居别殿称制六年废睿宗而自立国号曰周凡十五年通前共二十一年中宗复辟五年为韦后所鸩睿宗临淄王隆基起兵诛韦后复辟三年传位太子玄宗隆基睿宗子在位四十三年肃宗亨玄宗子禄山之乱玄宗奔蜀帝即位灵武在位七年代宗豫肃宗子在位十七年徳宗适代宗子在位二十五年顺宗诵徳宗子在位一年自称太上皇传位太子宪宗纯顺宗子在位十五年为宦者陈弘志所弑穆宗恒宪宗子在位四年敬宗湛穆宗子在位二年为宦者刘克明所弑文宗昻敬宗弟在位十四年武宗炎穆宗子在位六年宣宗忱宪宗第十三子在位十三年懿宗㴶宣宗子在位十四年僖宗俨懿宗子在位十五年昭宗杰僖宗弟在位十五年为朱全忠所逼迁都洛阳被弑哀宗祝昭宗子在位三年禅位朱全忠寻被弑
  附唐诸藩镇
  范阳安禄山玄宗以为节度封东平郡王寻陷东京僭号燕又陷长安其子庆绪为史思明所杀朔方仆固怀恩肃宗以为节度加同平章事诸军节度行营引囘纥吐蕃寇逼奉天中途暴卒江淮刘展肃宗以为节度副使加都统悉兵入广陵徇濠楚陷昇润苏湖滁庐等州兵马使田神功斩之成徳李宝臣肃宗以为节度拥劲兵数万自署文武将吏不修贡赋子惟岳嗣兵马使王武俊杀之汴宋李灵曜代宗以为都虞侯杀兵马使孟鉴为留后以其党为八州刺史县令诏李忠臣讨斩之卢龙李怀仙代宗以为节度其将朱希彩杀之自为留后朱泚代之泚入朝以弟滔知留后滔自称冀王后刘怦张弘靖朱克融李载义杨志诚张绛张仲武张允伸张公素李茂勋皆相继或杀或逐而自立唐不能制也魏博田承嗣代宗以为五州都防御寻与李宝臣相结兵赋刑赏皆自专之从子悦嗣称魏王弟绪杀之平卢李正己代宗以为节度雄据东方自称齐王后师道嗣为其将刘悟所斩襄阳田崇义代宗以为节度与李正己连不受诏命李希烈讨斩之淮南李希烈徳宗以为节度加平章事僭位蔡州国号楚其将陈仙竒使医毒杀之以降泾原朱泚徳宗以为节度自称权知六军攻奉天据长安更国号汉其将韩昊斩之以降彰义吴少诚徳宗以为留后寻叛从弟少阳杀其子自立及卒子元济匿丧自领军务李愬擒送京师斩之邠宁李怀光徳宗以为节度使破朱泚卢杞谮光遂与朱泚连和而反马燧讨之自缢镇海李锜徳宗以为节度遣兵马使张子良袭宣州子良与众谋引兵夜还执锜送京师幷其子斩之西川刘辟顺宗以为节度副使求领三川不许遂反高崇文讨之伏诛夏绥杨惠琳节度韩全义甥全义入朝琳知留后宪宗以李演为节度琳勒兵拒命兵马使张承金斩之邠州朱玫为节度军名靖难僖宗末李克用陷京城玫追逼乘舆焚烧阁道奉襄王煴监国称帝玫部将王行瑜斩玫杀煴遂以行瑜为靖难节度使行瑜复举兵犯阙为部下所杀鳯翔李昌符僖宗以为节度与朱玫合谋诏李茂贞讨斩之以茂贞为节度改山南不奉诏举兵犯阙东川杨师立僖宗以为节度征右仆射不受诏杀官告使及监军使举兵将吏斩之以降淮南高騈僖宗以为节度充盐铁转运使黄巢兵入长安诏加东南都统骈称疾不出绝贡赋专威福部将毕师铎杀之华州韩建昭宗以为节度与王行瑜李茂贞合兵犯阙请幸华州朱全忠徙为忠武节度军乱杀建 一本有横海程日华子怀直嗣众立其从兄怀信子权嗣权子同捷拒命伏诛
  五代又曰五季
  都汴迁于洛都汴迁于洛都汴都汴都汴
  后梁二主姓朱氏自太祖丁卯受唐禅至末帝壬午共十六年
  太祖初名温从黄巢为盗后降唐赐名全忠篡位更名晃在位六年为子友珪所弑末帝友贞太祖子即位大梁在位十年唐兵至遂自杀
  后唐四主姓李氏本沙陀朱邪氏归唐赐姓起于李克用自荘宗癸未灭梁至潞王乙未共十三年
  三姓四世

  荘宗存朂在位三年为伶人郭从谦所弑明宗初名邈吉烈更名嗣源克用养子荘宗被弑入嗣更名亶在位八年闵帝从厚明宗子在位四月为潞王所篡潞玉从珂本姓王氏明宗养子在位二年为石敬塘所篡
  后晋二主姓石氏自高祖丙申代唐至出帝丙午共十一年
  高祖敬塘唐明宗之婿在位七年出帝重贵高祖兄子在位四年为契丹所执
  后汉二主姓刘氏自高祖丁未代晋至隐帝庚戌共四年
  高祖知远契丹灭晋始称帝更名暠在位二年隐帝承祐高祖子在位二年为郭威所篡先是威请太后迎立高祖弟崇之子赟复令弑之于道称帝三十六日
  后周三主姓郭氏自太祖辛亥代汉至恭帝己未共九年
  太祖威在位三年世宗荣本柴氏太祖妻兄之子以为嗣在位六年恭帝宗训世宗子在位六月禅于宋
  附十国一本有岐李茂贞燕刘守光为十二国
  吴杨行密高騈部将为淮南留后唐昭宗赐爵吴王建国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谥武忠行密子嗣封弘农王为将张颢徐温所弑渥弟谥宣王演弟称帝为徐知诰所篡
  南唐徐知诰少为杨行密所得赐徐温为子为淮南行军副使吴主禅位称帝金陵寻复姓李更名昇号烈祖知诰子为周所攻去帝号更名景璟子宋太祖命曹彬击降之吴越钱镠以骁勇事董昌昌僭号镠杀之尽有浙东西之地为吴越王谥武肃传瓘镠子更名元瓘谥文穆弘佐瓘子谥忠献弘倧佐弟为统军使胡进思所废弘俶倧弟嗣立太平兴国二年入朝献地于宋
  闽王审知唐乾宁时自称福建留后梁封为闽王延翰审知子为延钧所弑延钧翰弟更名璘称帝为继鹏所弑继鹏延钧子更名昶为延羲所弑延羲继鹏叔更名曦为朱文进所弑延政审知子延钧弟闽王延羲封为富沙王遂自称帝于建州国号殷闽人杀朱文进迎立未暇徙都为南唐所灭
  前蜀王建以军卒为宦官田令孜养子唐永平军节度封蜀王梁灭唐建亦称帝建子灭于唐荘宗
  后蜀孟知祥初事晋王唐兵破蜀荘宗以为西川节度闵帝时据蜀称帝仁赞知祥子更名昶宋太祖命王全斌灭之
  南汉刘隐梁开平时立功岭表封南海王隐弟称帝广州国号汉更名䶮取飞龙在天意弘度岩子更名玢为弘熙所篡弘熙玢弟更名晟继兴晟子更名𬬮宋命潘美灭之北汉刘崇后汉高祖弟隐帝既亡崇称帝晋阳更名旻承钧世祖子继恩承钧养子为下所杀继元继恩弟为宋所灭
  南平高季昌陜州人更名季兴梁荆南节度唐封为南平王臣于吴吴立其子从诲亦据地称王从诲季兴子保融诲子保朂融弟继冲融子为宋所灭
  楚马殷随刘建锋攻豫章据潭州尽有湖南之地梁以为楚王谥武穆希声殷子唐以为武安静江节度希范声弟希广范弟为希萼所篡希萼广兄弑广自立为将徐威所废希崇萼弟嗣萼而立为南唐所灭
  宋十八帝姓赵氏自太祖庚申受周禅都汴至钦宗丙午为金所陷一百六十七年高宗丁未南渡
  都杭至帝昺己卯一百五十三年共三百二十年

  太祖㣧在位十六年太宗匡义更名炅太祖弟在位二十二年真宗恒太宗子在位二十五年仁宗祯真宗子在位四十一年英宗曙濮安懿王子仁宗养为太子在位四年神宗顼英宗子在位十八年哲宗煦神宗子在位十五年徽宗佶神宗子在位二十五年为金所执钦宗桓徽宗子在位一年亦为金所执
  高宗构徽宗第九子二帝北狩遂即帝位迁于杭在位三十六年孝宗眘太祖七世孙徳芳后高宗立为太子在位二十七年光宗淳孝宗子在位五年宁宗扩光宗子在位三十年理宗昀太祖十世孙徳昭后立为太子在位四十年度宗禥荣王子理宗侄在位十年恭宗㬎度宗子在位一年降元至上都封瀛国公端宗昰度宗长子航海至福州三年帝昺度宗少子即位𥐻州又迁崖山一年
  附西夏十一世唐僖宗以拓跋思恭平黄巢功赐姓李数传至彝兴干徳间封夏王传光叡继筠继捧端拱初赐继捧姓名曰赵保忠以为靖难节度使赐弟继迁曰赵保吉以为钦州观察使自是降叛不常保吉子徳明嗣传子元昊至𪾢为元所灭共一百九十年
  徳明景徳初封西平王元昊徳明子居兴州依贺兰山为固称帝国号夏更名曩霄为子𡩋令哥所弑谅祚元昊幼子为契丹所败秉常谅祚子干顺秉常子仁孝干顺子纯祐仁孝子安全纯祐弟遵顼安全族子徳旺遵顼子𪾢降元
  辽九主姓𫆀律氏太祖兴于梁朱之世本号契丹后改号辽自太祖丁卯即梁太祖开平元年丁卯至
  末主乙巳即宋徽宗宣和七年乙巳共二百一十九年

  太祖安巴坚更名亿在位十九年太宗徳光太祖子在位二十一年世宗阮太祖孙即乌云在位四年穆宗景太宗子在位十八年为庖人所弑景宗贤世宗子在位十四年圣宗隆绪景宗子在位四十九年兴宗宗真圣宗子在位二十三年道宗弘基兴宗子在位四十六年末主延禧道宗孙在位二十五年为金所执 北辽淳宗真孙李处温奉之称帝燕京定 雅里 西辽大石亿八世孙因辽亡建国于起思漫萧后托布布延称制号感天皇后伊烈大石子富僧额伊烈妹权国号承天皇后珠勒呼伊烈子为奈曼所灭
  金九主姓完颜氏太祖灭辽逐宋南徙有中原之地自太祖乙未即宋徽宗政和元年乙未至哀宗甲
  午即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共一百二十年

  太祖阿固达更名旻在位八年太宗乌竒迈更名晟太祖弟在位十二年熙宗亶太祖孙在位十四年被弑海陵王亮太祖孙在位十二年亮方南攻金人立雍称帝辽阳暴其罪恶弑之于瓜洲世宗雍太祖孙在位二十九年章帝璟世宗孙在位十九年卫王允济世宗别子在位五年被弑宣宗珣章宗庶兄在位十一年哀宗守绪宣宗子在位十年元与宋夹攻遂自焚
  元四主十帝姓却特氏自太祖丙寅即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至世宗己卯即宋帝昺祥兴元年己卯凡七十四年迨庚辰世祖平宋混一南北至顺帝丁未凡八十八年共一百六十二年
  太祖特穆津在位二十三年太宗谔格徳依太祖子在位十三年定宗库裕克太宗子六后尼玛察称制四年乃立之在位三年宪宗孟克太祖孙后呼穆苏亦称制二年乃立之在位九年世祖呼必赉宪宗弟二十年庚辰混一天下始承正统又在位十五年共三十五年成宗特穆尔世祖孙在位十三年武宗哈尚世祖孙在位四年仁宗阿裕尔巴里巴特喇在位九年英宗硕迪巴拉仁宗子在位三年泰定帝伊苏特穆尔世祖孙在位四年明宗和实拉武宗子在位八月文宗图卜特穆尔明宗弟在位五年宁宗伊埒哲伯明宗子在位两月顺帝托欢特穆尔明宗子在位三十五年
  附元末诸伪国
  宋韩林儿父山童以白莲教惑众颍州刘福通倡言当王天下以红巾为号事觉就擒林儿走武安福通遂反迎为帝都亳徙安丰入建康卒天完徐真一名寿辉与赵胜等陷黄州据蕲水僭号其将陈友谅陷太平挟夀辉以行杀之吴张士诚泰州白驹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牙侩与弟士徳士信举兵陷泰州国号周自称吴王明下姑苏执之自缢汉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会徐寿辉倪文俊
  等称乱往从之袭杀文俊以江州为都迎寿辉居之自称汉王随杀夀辉称帝降明封归徳侯夏明玉珍随州人从倪文俊陷川蜀令珍守之遂据成都称帝国号夏子昇嗣太祖讨降封归义侯金朱光卿增城人与石昆山锺大明聚众称帝国号大金凡七月元兵灭之庆元方国珍黄岩人贩盐为业张士诚据姑苏元授珍浙江行省令击士诚士诚纳𣢾明下婺州奉表乞降食禄终身
  明十六帝姓朱氏自太祖戊申灭元都应天成祖靖难迁都顺天至崇祯甲申共二百七十七年太祖元璋字国瑞在位三十一年建文帝允炇太祖嫡孙皇太子懿文子也在位四年成祖棣太祖四子在位二十二年仁宗高炽成祖子在位一年宣宗瞻基仁宗子在位十年英宗祁镇宣宗子在位十四年土木之变郕王代立景皇帝祁钰英宗弟初封郕王在位八年英宗还京居南宫石亨等夺门迎立之复辟八年宪宗见深英宗子在位二十二年孝宗祐樘宪宗子在位十八年武宗厚照孝宗子在位十六年世宗厚熜兴献王子武宗从弟在位四十五年穆宗载垕世宗子在位六年神宗翊钧穆宗子在位四十八年光宗常洛神宗子在位一月熹宗由校光宗子在位七年愍皇帝由检光宗第五子熹宗弟初封信王在位十七年甲申三月闯贼叛陷京师身殉社稷
  
  皇清赫怒整师扫除群丑天与人归中外户牖规大一统启佑我后越五超三尧十舜九

  读书纪数略卷十五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六目录人
  部考
  年类汉
  诸帝年号三
  国诸主年号晋
  诸帝年号十
  六国僭号南
  朝诸主年号北
  朝诸主年号隋
  诸帝年号隋
  末诸伪国僭号唐
  诸帝年号唐
  诸藩镇僭号五
  代诸主年号十
  国僭号
  宋诸帝年号
  西夏僭号
  辽诸主年号
  金诸主年号
  元诸帝年号
  元末诸伪国僭号
  明诸帝年号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六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考年类
  汉诸帝年号类编盘古之初间有名氏由伏羲至帝挚间有世系年数由尧甲辰至汉景庚子始有甲子纪数由汉武至元季始有年号统纪而每君频改起自汉文惑方士日郤复中之说更十七年为后元年十一代中一千五百三十年间一百二十三主改至三百馀元其不改者数君而已他若僣伪之类初无足怪惟明一君一元足为世法也
  西汉文帝二前元后元景帝三前元 中元 后元武帝十一建元元光 元朔 元狩 元鼎 元封 太初 天汉 太始 征和 后元昭帝三始元元鳯元平宣帝七本始 地节 元康 神爵 五鳯 甘露 黄龙元帝四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成帝七建始 河平 阳朔 鸿嘉 永始 元延 绥和哀帝二建平元寿平帝一元始孺子婴二居摄初始王莽篡位二天鳯地皇淮阳王一更始 又公孙述称龙兴刘盆子称建世隗嚣称汉复东汉光武二建武中元明帝一永平章帝三建初 元和 章和和帝二永元元兴殇帝一延平安帝五永初 元初 永宁 建元 延光顺帝五永建 阳嘉 永和 汉安 建康冲帝一永嘉质帝一本初桓帝七建和和平 元嘉 永兴 永寿 延熹 永康灵帝四建宁 熹平光和 中平帝辨二光熹昭宁献帝四永汉 初平兴平 建安 又公孙渊称绍汉
  三国诸主年号
  蜀汉昭烈帝一章武后主四建兴 延熙景耀 炎兴
  魏文帝二延康黄初明帝三太和 青龙 景初齐王二正始嘉平高贵乡公二正元甘露元帝二景元咸熙
  吴大帝五黄武 黄龙 嘉禾 赤乌 大元会稽王三建兴 五鳯 太平景帝一永安乌程侯八元兴 甘露 宝鼎 建衡鳯凰 天册 天玺 天纪
  晋诸帝年号
  西晋武帝四泰始 咸宁太康 太熙惠帝八永熙 永平 元康 永康 永宁大安 永兴 光熙怀帝一永嘉愍帝一建兴 又赵王伦称建始
  成都王颖称建武
  东晋元帝三建武 大兴 永昌明帝一大宁成帝二咸和咸康康帝一建元穆帝二永和升平哀帝二隆和兴宁废帝一太和简文一咸安孝武二宁康太元安帝三隆安 元兴 义熙恭帝一元熙 又桓元称建始永始
  十六国僭号
  汉刘渊元熙 元鳯 河瑞元兴 嘉平建元 麟嘉汉昌光初
  赵石勒太和建平延熙建武泰宁青龙永宁冉闵永兴
  前秦符健皇始夀光永兴 甘露 建元大安大初延初后秦姚苌白雀建初皇初弘始泓永和
  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干归太初更始炽磐永康建弘暮末永弘前燕慕容儁元玺光夀𬀩建熙 慕容冲号西燕更始中兴又段随称昌平慕容忠称建武
  后燕慕容埀建兴永康建平长乐光始高云正始
  南燕慕容徳建平太上
  北燕冯跋太平大兴
  前凉张重华永乐和平 又张天锡子大豫称鳯凰后凉吕光大安 麟嘉 龙飞咸宁神鼎
  西凉李暠建初嘉兴永建
  南凉秃发乌孤太初利鹿孤建和傉檀弘昌嘉平
  北凉段业神玺天玺沮渠蒙逊永安 正始 义和牧𤙶永和
  夏赫连勃勃龙升 鳯翔昌武 真兴承光胜光
  成李特建初建兴 晏平 玉衡玉恒寿汉兴太和嘉宁 又仇池杨保宗建义
  南朝诸主年号
  宋武帝一永初少帝一景平文帝一元嘉孝武二孝建大明废帝二景和永光明帝二泰始泰豫苍梧王一元徽顺帝一昇明 又子劭称太初武昌王浑称元光子勋称义嘉
  齐高帝一建元武帝一永明郁林王一隆昌海陵王一延兴明帝二建武永泰东昏侯一永光和帝一中兴
  梁武帝七天监 普通 大通 中大通 大同 中大同 太清简文一大宝元帝一承圣敬帝二绍泰太平 后梁三主宣帝大定明帝天保帝琮广运 又永嘉王称天启武陵王称天正渊明称天成正徳称正平侯景称太始
  陈武帝一永定文帝二天嘉天康废帝一光大宣帝一大建后主二至徳祯明
  北朝诸主年号
  魏道武帝四登国 皇始天兴 天赐明元帝三永兴 神瑞 泰常太武帝六始光 神䴥 延和 大延 太平真君 延平文成帝四兴安 兴光 太安和平献文帝二天安皇兴孝文帝三延兴 承明 太和宣武帝五
  景明 正始 永平 延昌 熙平孝明帝四神龟 正光孝昌 武泰孝荘帝二建义永安长广王一建明节闵帝一普泰帝朗一中兴孝武帝二泰昌永熙 又南安王余称永平京兆王愉称建平鲜于修礼称鲁兴莫折大提称天建元法僧称天启葛荣称广平萧宝寅称隆绪钊三岁即位称武泰北海王颢称建武
  西魏文帝一大统废帝一乾明恭帝一绍泰 又延宗称徳昌东魏孝静帝四天平 元𧰼兴和 武定
  齐文宣帝一大宝废帝一乾明孝昭帝一皇建武成帝二大宁河清后主三天统 武平 隆化幼主一承光
  周明帝一武成武帝四保定 天和建徳 宣政宣帝一天成静帝二大𧰼大定
  隋诸帝年号
  文帝二开皇仁寿炀(“旦”改为“𠀇”)帝一大业恭帝一义宁 又恭帝称皇泰
  隋末诸伪国僭号
  楚林士弘天成太平夏窦建徳丁丑五鳯魏李密永平秦薛举秦兴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刘武周天兴梁梁师都永隆梁萧铣鳯鸣凉李轨安乐郑王世充开明梁沈法兴延康吴李子通明政楚朱粲昌达汉东刘黑闼天造燕高开道始安宋辅公祏干徳许宇文化及天寿李子和丑平高昙成法轮操师乞天成
  唐诸帝年号
  高祖一武徳太宗一贞观高宗十四永徽 显庆 龙朔麟徳 乾封 总章 咸亨 上元 仪鳯 调露永隆 开耀 永淳 弘道中宗一嗣圣睿宗一文明武后十七光宅 埀拱 永昌 天授 载初如意 长寿 延载 天册万岁 证圣 万岁通天 万岁登封 神功 圣历 久视 大足 长安中宗复辟二神龙景隆韦后唐隆睿宗复辟三景云 太极 延和玄宗三先天 开元 天宝肃宗四至徳 乾元上元 宝应代宗三广徳 永泰 大历徳宗三建中兴元贞元顺宗一永贞宪宗一元和穆宗一长庆敬宗一宝历文宗二太和开成武宗一会昌宣宗一大中懿宗一咸通僖宗五乾符广明中和 光启 文徳昭宗七龙纪 大顺 景福 光化 天复 乾宁 天祐哀宗仍称天祐 又谯王重福称中元朱玫奉襄王煴称建贞
  唐诸藩镇僭号
  安禄山圣武庆绪载初 天成 天和史思明应天顺天朝义显圣朱泚应天李希烈武成刘守光应天董昌天册黄巢金统
  五代诸主年号
  梁太祖二开平乾化末帝二贞明龙徳 又友珪称鳯历
  唐荘宗一同光明宗二天成长兴闵帝一广顺潞王清泰
  晋高祖一天福出帝一开运
  汉高祖一乾祐隐帝仍称乾祐
  周太祖一广顺世宗一显徳恭帝仍称显徳
  十国僭号
  吴越钱镠天宝 宝大 宝正
  吴杨隆演武义顺义 乾贞太和 天祚
  前蜀王建武成 永平通政 天汉宗衍光天 干徳 成康
  闵王延钧龙启永和继鹏通文延义永隆延政天徳
  南汉刘䶮乾亨 大有 白龙光天 又妖人张遇贤称永乐刘晟称应乾乾和刘𬬮称大宝
  后蜀孟知祥明徳广政
  南唐徐知诰昇元李璟保大 交泰 中兴
  北汉刘崇仍称乾祐承钧天会继元广运
  南平高季兴楚马殷俱据地称王未有年号
  宋诸帝年号
  北宋大祖三建隆 干徳 开宝太宗五太平兴国 雍熙端拱 淳化 至道真宗五咸平 景徳 大中祥符 天禧 乾兴仁宗九天圣 明道景祐 宝元康定 庆历 皇祐 至和 嘉祐英宗一治平神宗二熙宁元丰哲宗三元祐绍圣元符徽宗六建中靖国 崇宁 大观政和 重和 宣和钦宗一靖康又杨安儿称天顺方腊称永乐侬智高称景瑞启历王均称
  化顺刘豫称阜昌苖刘立太子称明受
  南宋高宗二建炎绍兴孝宗三隆兴 乾道 淳熙光宗一绍熙宁宗四庆元 嘉泰开熙 嘉定理宗八宝庆 绍定 端平 嘉熙淳祐 宝祐 开庆 景定度宗一咸淳恭宗一徳祐端宗一景炎帝昺一祥兴
  西夏僭号
  赵元昊开运 广运 大庆天授礼法延祚谅祚延嗣宁国 天祐埀圣 福圣 承道 成都拱化秉常乾道 天赐礼盛国庆大安 大安礼定干颂天义治平 天祐民安 永安 贞观 雍宁 元徳 正徳 大徳仁孝大庆 人庆天盛 乾祐纯祐天庆安全应天皇建遵顼光定徳旺乾定
  辽诸主年号
  太祖三神册 天赞 天显太宗二会同大同世宗一天禄穆宗一应历景宗二保宁乾亨圣宗三统和 开泰 太平兴宗二景福重熙道宗五清宁 咸熙 太康 大安 夀隆末主三乾统 天庆 保大 北辽𫆀律淳建福徳兴聂哷神历 西辽达实延庆康国萧感天后咸清伊立绍兴𫆀律承天后崇福珠勒呼天禧 又辽托云称甘露 北辽渤海高永昌称建隆
  金诸主年号
  太祖二収国天辅太宗一天会熙宗二天眷皇统海陵王三天徳贞元 正隆世宗一大定章宗三明昌 承安 泰和卫王三大安 崇庆 至宁宣宗三贞祐 兴定 天光哀宗三正大 开兴 天兴
  元诸帝年号
  世祖二中统至元成宗二元贞大徳武宗一至大仁宗二皇庆延祐英宗一至治泰定帝二泰定至和文宗二天历至顺顺帝三元统至元至正 又泰定子乌苏岱八称天顺
  元末诸伪国僭号
  韩林儿龙鳯徐寿辉治平张士诚天祐陈友谅大义陈理徳寿明玉珍天统明昇开熙朱光卿赤符
  明诸帝年号
  太祖一洪武建文帝一建文成祖一永乐仁宗一洪熙宣宗一宣徳英宗一正统代宗一景泰英宗复辟一天顺宪宗一成化孝宗一弘治武宗一正徳世宗一嘉靖穆宗一隆庆神宗一万历光宗一泰昌熹宗一天启愍皇帝一崇祯
  
  皇清运际中天祚绍瑞历玉烛常调珠囊代绩卜世卜年子孙千亿章会统元纪于何极
  读书纪数略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七目录
  人部
  瑞异类
  历代毓圣符瑞
  五精
  四星精
  四代诞生异瑞
  历代图书
  五老游河
  麟吐三图
  尧十瑞
  三祥
  周祥三族
  五星聚三
  四星聚四
  汉五瑞
  唐四瑞
  张说潞州祥瑞十九颂
  太平兴国瑞六十三物
  宋五星四聚
  干徳五瑞
  干徳四瑞
  淳化五瑞
  祥符五瑞
  建隆三瑞
  王者之祥三





  钦定四库全书卷
  读书纪数略卷十七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
  人部
  瑞异类
  历代毓圣符瑞
  赤虹绕神母生伏羲拾遗记神龙感女登生炎帝世纪电绕北斗枢星感附宝二十五月生黄帝世纪大星如虹流下华渚女节意感生白帝朱宣少昊氏河图瑶光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帝含神雾庆都感赤龙十四月生尧河图握登感大虹生舜诗纬书纬曰感枢星之精修已吞神珠薏苡生禹世纪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以乙日生汤世纪
  五精大传正文
  尧赤精 舜黄 禹白 汤黑 文王苍
  四星精感精符注
  尧翼星 舜斗星 汤虚星 文王房星
  四代诞生异瑞
  含妃吞赤珠文曰玉英而生刘季含神雾梦神遇大泽本纪王夫人梦日入泽生武帝于猗兰殿 昭帝十四月而生立尧母门 光武生赤光照室如昼 魏文帝生于谯有云气青色如车盖 晋元帝生洛阳有神光一室尽明 唐太宗生于武功别馆庆云烛天二龙戏水 肃宗生于东宫别殿祥光照室
  历代图书
  黄帝游洛见大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 尧修坛河洛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 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禹观于河有长人出曰吾河精也授河图言治水之事 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黄鱼黑鸟化为黑玉黑龟赤文成字 赤爵衔书及丰鳯皇衔书游文王之都 成王观河洛沈璧青龙临坛衔黑甲之图礼于洛亦如之 黑龟青纯苍光止于坛背甲刻书赤文成字周公援笔书之
  五老游河文选注仲尼云吾闻帝尧率舜登首山观于河有五老游河渚歌讫为流星飞入昴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期 二老曰告帝谋 三老曰告帝图 四老曰告帝符 五老曰河图推龙衔玉绳
  麟吐三图琴操 搜神记云孔子𫉬麟时每卷二十四字
  一为赤伏刘季兴为王 二为周灭夫子将终 三为汉制造作孝经
  尧十瑞述异记
  宫中刍化为木 鳯皇止庭 神龙见沼 蓍草生阶 宫禽五色 乌化白 神禾生 箑莆生厨景星耀天 甘露降地
  三祥管子
  龙龟 图书 乘黄
  周祥三族子华子为周日正荐所以为祥者三
  井里之璞 太山之器车 唐叔异𤱔之禾
  五星聚三金陵验异录
  周将伐殷聚房 齐威将伯聚箕 汉高入秦聚井
  四星聚四同上
  汉元始聚柳张而光武复兴 晋永嘉聚牛女而元皇复兴 汉初平聚心又聚箕尾而魏武定兖豫晋义熙四星各一聚而刘裕有天下
  汉五瑞以此五物为瑞
  黄龙 白鹿 嘉禾 甘露 木连理
  唐四瑞大瑞表贺馀者岁终礼部以闻
  景星 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有四白狼 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三十有八苍兔 赤鹰为中瑞其名物三十有二嘉禾 芝草 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有二
  张说潞州祥瑞十九颂
  日抱戴 月重轮 赤龙 逐鹿 黄龙 禾合穗羊头山童谣 襄垣仙洞 大王山三垒 疑山
  凿断 漳河赤鲤 黄龙再见 紫云 李连理神蓍立 金桥 寝堂紫气 大人迹 神人传庆
  太平兴国瑞六十三物
  白鹿六二泽州贡四御苑生兔十一六岚许颍秦易等州贡五御苑生兔京兆民进兔沂州贡白麞四颍单州贡白雉一颍州贡白鹊二兖州贡白鸠一京西民进紫鹊一忠州进白鹑一易州进白鹦鹉一越州贡苍鹦鹆一越州贡红山鹊一贝州贡白山雀五洋州贡绿山鹊一江陵贡白雀四登徳汝虢等州贡白䑕二京西民进红雀一徳州贡白戴胜三羽干等州贡苍乌一郑州贡白山鸦一乾州贡赤乌一赵州贡白鹰五霸濮潞晋夏等州进白鹭鹚二商坊等州进白鹘一贡州贡赤鹘一归州贡白鹞一鳯翔贡白鹦鹉一明州贡白铜觜一光州贡青花山鹊一房州贡
  宋五星四聚
  建隆元年五星聚奎艺祖受禅 干徳五年五星如连珠聚奎明年真宗降诞 雍熙二年五星如连珠有星出东井大倍金星是岁外蕃来贡 景徳四年五星聚东井一云聚而伏于鹑火庆云见王钦若表贺
  干徳五瑞和岘依月律各为一曲
  荆南甘露 京兆嘉禾 黄州紫芝 和州神龟黄州玉兔
  干徳四瑞同上
  合州瑞木成文 南方驯𧰼自至 秦州𫉬白乌黄州𫉬皓雀
  淳化五瑞有朝会乐章
  祥麟 丹鳯 河清 白龟 瑞麦
  祥符五瑞同上
  庆云 醴泉 祥芝 瑞木 灵鹤
  建隆三瑞王著上
  亳州献紫芝 郓州𫉬白兔 陇州贡黄鹦鹉
  王者之祥三刘基
  圣人为上 丰年次之 鳯皇麒麟为下


  读书纪数略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卷
  读书纪数略卷十八目录
  人部
  称号类
  封禅十二君
  二皇
  九主
  八代
  五代
  四圣
  二帝
  六君
  五世
  三圣
  四圣
  二代
  六君子
  殷贤圣六七作
  三宗
  四人廸哲
  周三后
  二后
  汉七制
  六代
  四代
  魏三祖
  唐三宗
  八姓帝玉
  五代爱民之君

  黄帝四妃
  帝喾四妃
  尧二女
  周三母
  汉六后
  宋四后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八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称号类
  封禅十二君管仲云古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所记者十有二
  无怀氏 虙羲 神农 炎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禹 汤 成王 班固典引作者七十有四人注谓七十二君幷汉武帝光武
  二皇张衡东京赋踵二皇之遐武
  伏羲 神农
  九主史伊尹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注索隐
  三皇 五帝 禹
  八代崔实政论注
  五帝 三王
  五代
  黄帝 尧 舜 禹 汤 祭法七代有颛顼喾
  四圣史皇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
  颛顼 帝喾 尧 舜 四圣一心谓伏羲文王周公孔子阐易皆以前民用也
  二帝
  尧 舜 国语谓黄帝炎帝黄炎虽相承帝王世纪中间隔八帝五百馀年
  六君陆䞇奏议此六君者天下之盛王也
  尧 舜 禹 汤 文 武
  五世王符潜夫论
  唐 虞 夏 殷 周 学记四代注无唐
  三圣董仲舒云三圣相授而守一道
  禹继舜 舜继尧 孟子三圣谓禹周孔子 汉诸侯王表三圣制法谓文武周公 汉志易更三圣谓包牺氏𧰼文王辞孔子赞也
  四圣杨朱此四圣者生无一日欢没有万世名
  舜 禹 周 孔
  二代论语注
  夏 殷 左传注二叔夏殷之叔世
  六君子礼运
  禹 汤 文 武 成 周公
  殷贤圣六七作孟子
  汤 太甲 太戊 祖乙 盘庚 武丁
  三宗刘歆谓周公为无逸之戒举三宗以劝成王
  太宗太甲 中宗太戊 高宗武丁
  四人廸吉无逸
  殷王中宗 高宗 祖甲 周文王
  周三后诗三后在天
  太王 王季 文王 毕命三后协心谓周公君陈毕公
  二后诗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文 武
  汉七制文中子读书皆汉之贤君
  高祖 太宗文帝 世宗武帝 中宗宣帝 世祖光武 显宗明帝 肃宗章帝 杨赐传谓二祖五宗
  六代同上续诗
  晋 宋 后魏拓跋北齐后周宇文 曹元道六代论谓夏殷周秦汉魏
  四代同上除四代之法
  北朝魏 周 齐 南朝陈
  魏三祖
  太祖武帝高祖文帝烈祖明帝
  唐三宗范祖禹云贞观之治㡬于三代开元之治㡬于贞观元和之政号为中兴
  太宗 玄宗 宪宗
  八姓帝王自唐季以来五十六年帝王易八姓十有四君
  梁太祖朱氏 唐荘宗朱𫆀氏 明宗李氏 潞王王氏 晋高祖石氏 汉高祖刘氏 周太祖郭氏世宗柴氏
  五代爱民之君
  唐明宗 周太祖 周世宗

  黄帝四妃皇甫谧世纪
  西陵氏嫘祖方雷氏女节彤鱼氏 嫫母
  帝喾四妃大戴礼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
  元妃姜嫄有邰氏女与帝禋祀而生稷庆都陈锋氏女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简狄有娀氏女祈于高禖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常仪娵訾氏女生摰
  尧二女以妻虞舜是为二妃
  娥皇 女英
  周三母崔琦外戚箴周兴三母
  大姜王季母大任文王母大姒武王母 后汉书注有姜嫄无大姜
  汉六后东都临朝
  章徳窦 和熹邓 安思阎 顺烈梁 桓思窦灵思何
  宋四后张宣公云家法之美无如宋四后
  光献曹后 宣仁高后 钦圣向后 昭慈孟后














  读书纪数略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九目录
  人部
  世系类
  黄帝七主
  伏羲后风姓四国
  黄帝十二姓
  六姓同谱
  少昊四叔
  高阳二正
  羲和四子
  八元
  八恺
  高辛氏二子
  祝融八姓
  陆终六子
  三恪
  二王后
  孤竹君二子
  周十五王
  二虢
  太姒十子
  三监
  三叔
  二十六国
  七姓十二国
  三子
  季文子相三君
  三置晋君
  晋二文
  二公子
  秦六世
  五世相韩
  鲁三桓
  三桓
  晋四公族
  十一公族
  八姓
  羊舌四族
  三郤
  三栾
  六族
  四卿
  郑六卿
  六卿
  七穆
  七子
  三族
  吴寿梦四子
  宋六卿三族
  六卿三族
  二华
  宋八子
  齐楚五姓
  齐五公子
  齐二惠
  荆四子
  楚二穆
  三族
  共王五子
  三甥
  遂四族
  刘氏九王
  三淮南
  汉四王
  五宗
  宣元六王
  三王
  两献
  六齐
  四王
  晋八王
  后魏三王
  唐十王
  睿宗五子
  五十九族
  宗室宰相十一人
  明太祖二十五子
  历代子姓百人
  后周皇室谱三篇
  宋玉牒五名
  玉牒九事
  宣圣历代世系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九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世系类
  黄帝七主帝王世纪
  黄帝有熊氏少典次子神农同母弟之后立百年传子少昊金天氏传兄昌意之子颛顼高阳氏传叔少昊之孙帝喾高辛氏传子摰立九年无道诸侯废之立弟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颛顼六世孙传大禹夏后氏颛顼曾孙
  伏羲后风姓四国左传
  任 宿 须句 颛㬰
  黄帝十二姓晋语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二人为姬二人为已姬 酉 祁 已 滕 葴 任 荀 僖 佶儇 依
  六姓同谱文中子言六姓之昏非古也
  任 薛皆黄帝后王 刘皆舜后帝喾姜嫄后亦姜姓后
  少昊四叔史记颛顼以其实能金木及水世不失职张衡谓四叔三正
  句芒木正蓐収金正玄冥水正代为水正
  高阳二正颛顼分命重黎后二官废职及尧复命羲和之官
  南正重司天属神即少昊子句芒北正黎司地属民颛顼子祝融
  羲和四子尧典注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又主方岳之事是为四岳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八元左传高辛氏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谓之八元
  伯奋 仲堪 叔献 季仲 伯虎 仲熊 叔豹季狸
  八恺高阳氏才子八人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谓之八恺
  苍舒 𬯎敳 梼㪦 大临 厐降 庭坚 仲容叔达
  高辛氏二子同上子产言
  阏伯迁之商丘主辰辰大火也故商人主祀辰星实沈迁之大夏主参参水星也故唐人主祀参星 又金天氏裔子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颛顼封台骀于汾川故为汾神
  祝融八姓郑语史伯曰黎为高辛氏火正命之曰祝融即吴囘也
  巳 董 彭 秃 妘 曹 斟 芊
  陆终六子史吴囘生陆终
  长昆吾 二参胡 三彭祖 四会人 五曹姓六季连
  三恪郑康成云尊于诸侯卑于二王后
  黄帝后尧后舜后 杜氏左传谓舜及二王之后为周三恪 唐天宝间以魏周隋为三恪 玄宗因五行应运上承商周汉为三恪
  二王后
  杞 宋 汉成帝封殷绍嘉公孔吉周承休公姬嘉
  孤竹君二子墨胎氏
  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志字公达
  周十五王周语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尧安之
  后稷 不窋 鞠陶 公刘 庆节 皇仆 差弗毁隃 公非 高圉 亚圉 祖绀 太王 王
  季 文王 加武王成王康王为十八王
  二虢同上文王敬友二虢皆文王弟
  虢仲 虢叔
  太姒十子史记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毛诗注太姒十子周以宗强
  伯邑考 武王发 管叔鲜 周公旦 蔡叔度曹叔振铎 成叔武一作七叔圉霍叔处 康叔封 𦕃季载
  三监武王使三叔监纣子武庚之国纣城谓𨚍南谓鄘东谓卫
  管叔鲜郑州管城蔡叔度蔡州上蔡霍叔处晋霍邑
  三叔左传皆叔也而有令徳故昭之以分物
  鲁公伯禽 康叔 唐叔
  二十六国史正义文武周公之子孙
  管 蔡 郕 霍 鲁 卫 毛 𦕃 郜 雍曹 滕 毕 原 鄷 郇文之昭也邗 晋 应 韩武之穆也凡 蒋 郉 茅 胙 祭周公之裔也
  七姓十二国左传注实十三国
  晋 鲁 卫 郑 曹 滕姬姓邾 小邾曹姓子姓姜姓巳姓姒姓任姓
  三子陆机五等论周之衰于位者三子
  子颓 叔带 子朝
  季文子相三君左传
  宣公 成公 襄公
  三置晋君百里奚
  惠公 怀公 文公
  晋二文左传复二文之业
  文侯仇 文公重耳
  二公子同上
  重耳 夷吾 并申生为三公子
  秦六世贾生过秦论始皇奋六世之馀烈
  孝公 惠文王 武王 昭襄王 孝文王 荘襄王
  五世相韩史记谓相韩五王也
  韩昭侯 宣惠王 襄哀王张良大父开地相釐王 悼惠王父平相
  鲁三桓左传三家三臣
  庆父为仲孙氏至彘九世亦曰孟氏叔牙为叔孙氏至舒八世季友为季孙氏至肥八世
  三桓论语三桓之子孙
  仲孙榖父文伯 叔孙得臣荘叔 季孙行父文子
  晋四公族左传栾武子掌公族与卿之子弟请公族大夫公答之
  荀家惇惠晋大夫荀禬文敏荀家之族黡也果敢栾书之子桓子无忌镇静韩厥之子公族穆子
  十一公族晋语晋之旧族实掌近官
  胥 籍 狐 箕 栾 郤 柏 先 羊舌 董韩
  八姓左传注旧臣之族
  栾 郤 胥 原 狐 续 庆 伯
  羊舌四族同上
  铜鞮伯华叔向叔鱼叔虎世本季夙
  三郤犨缺从子景公时为大夫食邑襄阳并称
  郤犨 至 锜
  三栾班固幽通赋三栾同于一体
  栾书 黡 盈
  六族亦曰六卿
  赵衰成子始为卿至襄子无恤七世士会武子始为卿至昭子吉射五世荀首荘子始为卿至襄子瑶六世中行荀林父桓子始为卿至文子寅五世魏绛荘子始为卿至襄子曼多四世韩厥献子始为卿至简子不信四世
  四卿史世家四卿分范中行故地
  知 赵 韩 魏
  郑六卿左传郑饯韩宣子宣子云二三君子请皆赋
  子齹赋野有蔓草子皮子婴齐子皮罕虎子展子子产赋郑之羔裘子太叔赋褰裳 子游赋风雨驷带之子驷偃子旗赋有
  女同车公孙段之子丰施子柳赋萚兮印段之子印癸
  六卿同上同盟於戏
  公子𬴂子驷公子发子国公子嘉子孔公孙辄子耳公子虿子蟜公孙舍之子展
  七穆同上穆公十一子子然子孔已亡子羽不为卿故曰七穆七穆子孙世任郑国之政焉子罕公子喜子展公孙舍之罕氏子驷公子𬴂子西公孙夏驷氏子国公子发子产公孙侨国氏子良公子去疾伯有良霄良氏子良孙子耳子子游公子偃子太叔游吉游氏子游孙子蟜子子丰子石公孙段丰氏子印伯石印段印氏子印孙子张子
  七子同上郑伯享赵武子赵孟云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观七子之志即七穆
  子展赋草虫 伯有赋鹑之奔奔 子西赋黍苖子产赋隰桑 子太叔赋野有蔓草 印段赋蟋蟀公孙段赋桑扈
  三族同上
  泄氏 孔氏 子人氏
  吴寿梦四子太伯世家
  长曰诸樊 次曰馀祭 次曰馀昧 次曰季札
  宋六卿三族左传三族皇灵乐也
  皇缓为右师 皇非我为大司马 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 乐筏为司城 乐朱鉏为大司寇
  六卿三族同上
  华元为右师 华喜为司徒戴族公孙师为司城荘族鱼石为左师 荡泽为司马 向为人为大司寇 鳞朱为少司寇 向带为大宰 鱼府为少宰皆桓族
  二华
  华元 华喜
  宋八子皆元公党避华向之乱奔郑
  公子城平公子公孙忌 乐舍乐喜孙司马彊 向宜向郑二子皆向戌子楚建平王之亡太子郳甲小邾穆公子
  齐楚五姓汉高徙齐楚大族五姓于关中
  昭代 屈氏 景氏 怀氏 田氏
  齐五公子左传桓公因易牙之请许立武孟馀五公子皆求立
  公子元 公子昭 公子潘 公子商人 公子雍
  齐二惠晏子云二惠竞爽皆惠公孙也
  公孙灶子雅 公孙虿子尾 又栾高二族亦出惠公
  荆四子国语荆子熊严生子
  伯霜 仲雪 叔熊 季𬘓
  楚二穆四人
  子重 子辛左传皆出于 又子重子反亦称二卿
  三族穆王与楚同姓而分者屈原为三闾大夫掌
  昭 屈 景 左传令尹子常灭三族郤氏王族三姓阳氏郤宛左尹令晋陈氏终阳匄
  共王五子子楚大夫同上王密埋璧于祖庙使五人入
  康王跨之 灵王肘加焉 子干 子晳皆远之平王抱而入再拜皆厌纽
  三甥拜择主社稷者左传邓
  骓甥 耼甥 养甥
  遂四族侯三甥请杀楚文王
  因氏 颌氏 工娄氏 须遂氏
  刘氏九王同上四族遂之
  赵王楚王代王齐王梁王吴王燕王淮阳王淮南王
  三淮南邹阳传淮南厉王三子
  淮南王安 衡山王勃 庐江王赐
  汉四王文巾子注言四王善终有惠智仁义
  楚元王惠人河间献王智人东平王苍仁人东海王彊义人
  五宗史景帝十四子武帝王后生馀十三人为王而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
  临江王荥 河间王徳 临江王阏俱栗姬生鲁王馀江都王非 胶西王端俱程姬生赵王彭祖 中山王胜俱贾夫人生长沙王发唐姬生广川王越 胶东王寄 清河王乘 常山王舜俱王夫人生
  宣元六王汉书宣四王元二王
  淮阳王钦张倢伃生楚孝王嚣卫倢伃生东平王宇公孙倢伃生中山王竟戎倢伃生定陶王康傅昭仪生中山王兴冯昭仪生
  三王史记武帝同日封三子作策申诫
  齐王闳 燕王旦 广陵王胥
  两献晋书齐王以两献之亲弘二王之化
  河间献王沛献王
  六齐邹阳传齐悼思王六子为王
  齐王将闾 济北王志 菑川王贤 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卭 济南王辟光
  四王肃宗诏四王赞勿名
  沛王辅 济南王康 东平王苍 中山王焉
  晋八王首乱者
  汝南王楚王赵王齐王长沙王成都王河间王东海王
  后魏三王宗室
  济南王彧 安丰王延明 中山王熙
  唐十王十王举成数也
  庆 忠 棣 鄂 荣 光 仪 颖 永 延盛 济 又七王寿信义陈丰恒凉
  睿宗五子
  宋 申 楚玄宗岐 薛
  五十九族六典九庙子孙其族五十有九 河间孝恭之功江夏道宗之略可谓宗室标的光帝一族 景帝六 元帝三 高祖二十一 太祖十三 高宗六 中宗四 睿宗五
  宗室宰相十一人
  林甫 囘俱郇王房程 石 福俱郑王房勉 夷简 宗闵俱小郑王房吴王房知柔惠宣太子房适之常山王房
  明太祖二十五子
  懿文太子 秦愍王樉 晋恭王㭎 燕王棣即成祖周定王橚 楚昭王桢 齐庶人槫革存系潭王梓赵王杞 鲁荒王檀 蜀献王椿 湘献王柏 代简王桂 肃荘王楧 辽简王植 庆靖王㮵 宁献王权 岷荘王梗 谷庶人橞韩宪王松 沈简王模 安惠王楹 唐定王桱 郢靖王栋 伊厉王㰘
  历代子姓百人
  汉中山王胜子百二十人梁鄱阳王恢男女百人庆成王子百人晋姚弋仲子四十二人吐谷浑子六十人宋张耆子四十二人
  颜之推赋魏妪何多一孕四十中山何伙有子百廿
  后周皇室谱三篇周武帝敕鲍宏修
  帝绪 疏属 赐姓
  宋玉牒五名凡录以一岁牒谱籍以十岁修纂进藏龙图天章宝文阁
  曰玉牒以编年之体叙帝系而纪其历叹凡政令赏罚丰凶祥瑞之事曰属籍序同姓之亲而第其服绝之戚疏远近曰宗藩庆绪录辨谱系之所自出序其子孙而别其名位品秩曰仙源积庆图考定世次枝分派别而系以本宗曰仙源类谱序男女族姓婚姻及官爵迁叙而著其功罪生卒
  玉牒九事绍兴问奏请
  一亲祀天地宗庙 一皇子出阁公主下降 一宰臣除罢 一巡狩行幸 一大庆 一册后妃皇子一蕃国入贡 一大赏罚 一官虽小事系大体
  宣圣历代世系
  孔子 鲤生时鲁昭公赐鲤因名之子思逮事孔子受业曾子著书四十九篇今存中庸子上齐威王召为相不受子家子京为魏相穿子高著儒家书十二篇名谰言史作慎又名斌为魏安釐王相字子鱼一字甲前皆一子九世始有三子鲋腾树李斯焚书鲋藏家语论语尚书等于祖堂壁中隐嵩山著书记其先世名孔丛子子随四传至吉吉生何齐皆承殷后为宋公嗣绝鲋弟腾汉高封为奉嗣君生子忠封褒成侯太守延年大将军封太师赐爵关内侯袭侯王莾拜太尉不就光武封大司马封褒亭侯封宗圣侯封奉圣亭侯宋封崇圣侯崇圣大夫灵珍崇圣侯文泰袭北齐封改封邹国公长孙袭隋封英哲奉圣侯无嗣徳伦弟嗣悊子嗣唐封褒圣侯崇基朝散大夫璲之封文宣公齐卿功曹参军惟晊明经及第状元及第昭俭文宣公光嗣泗水令仁玉御史赠尚书袭宋封延世曲阜令圣佑封衍圣公无嗣宗愿叔延泽子承袭若蒙袭坐事废若虚弟袭端友若蒙子袭知柳州端操弟袭荣禄大夫博士从宋南渡袭封于衢至元初罢明弘治间以其孙彦绳为五经博士主衢州祀宣徳间又以别孙克晏在曲阜者为学录亦世袭弟袭元揩元太宗封公兼曲阜令由是别子世为曲阜知县之厚郡侯通议大夫思晦中议大夫克坚集贤学士希学洪武元年袭封七年以元揩孙克伸为曲阜知县世袭资善大夫公鉴建文二年袭封彦缙承庆弘绪景泰六年袭封成化间坐事削爵弘泰弟袭闻韶弘治十六年袭封贞干嘉靖五年袭封尚贤㣧














  读书纪数略卷十九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目录
  人部
  族望类
  五姓
  五名
  八氏
  姓氏三十二类
  吴四姓八族
  会稽四族
  裴氏三眷
  魏四姓
  后魏四姓
  后魏八姓
  唐四姓
  七姓十家
  崔李郑薛四姓三祖
  宋南都五姓
  唐世族志九等
  父祖不同姓五人
  同居十二家

  父子宰相三家
  父子三相二家
  再世贤相
  三世相辅
  三世宰相
  一门三相
  父子入阁一家
  父子一品
  兄弟入阁一家
  兄弟一品
  父子状元三家
  父子合三元
  三世元魁
  父子两中元魁
  祖孙两世元魁
  三世解元
  同胞两状元
  两世同胞六进士
  八子六登科
  三兄弟同胞同榜
  七世科第二家
  五世吏部
  三世尚书
  三世司空
  三代五尚书
  父子四尚书
  父子三尚书
  四代七卿贰
  四世宗正
  三世傅东宫
  三世掌诰
  四世掌诰
  父子掌诰九家
  四世中书舍人
  三人凤阁
  四世丝纶
  三世学士
  三代翰林
  三世国师
  三世司业
  五世侍中
  三世中丞
  三世左丞
  三世司隶
  三世尹京
  三代执金吾
  一家三节度
  四子秉节
  六人一品
  三世益州
  一门三大夫
  五县令
  二世修史
  一门二史
  三世谱学
  三世法家
  三世一辙
  一门三秀才
  四贤良

  中山五王
  杨氏四公
  袁氏五公
  一门三公
  王氏五侯
  八子八侯
  一门五侯
  一时三侯
  金张七叶珥貂
  应氏七叶
  王氏七叶
  六世名德
  奕世令望
  六世封石泉
  五代盛徳
  六代五人
  文中子七世
  奕世忠义
  一门忠孝
  历世名节
  家法二门
  五忠刘氏
  万石

  两夏侯
  二疏
  二冯
  二龚
  二唐
  钜下二卿
  马氏五常
  三马
  二方
  三陈
  三苏
  二苏
  二苏
  三苏
  二班
  三姜
  二荀
  五荀方五陈
  二琏
  三诸葛
  琅琊八王
  二王
  五之
  三王
  三王
  三子一儿
  河东八裴
  三裴
  三张
  五张
  三献
  二陆
  三陆
  二陆
  二范
  三范
  二谢
  三谢
  四谢
  二郗
  二吴
  二吴
  三韦
  二韦
  洛中三嘏
  二刘
  二刘
  二刘
  三刘
  三刘
  浔阳四𨼆
  李广三子
  四括
  四使
  三李
  四黄
  二李
  龙眠三李
  二何
  三何
  何氏三高
  金华五高
  二孙
  三孙
  三周
  一邱二傅
  二高
  两到
  两邢二魏
  三灵
  三崔二张一康
  温颜二家兄弟
  三戴
  二柳
  二郎
  二盖
  八萧
  二衡
  二包
  二皇甫
  三杨
  江东三岑
  五窦
  穆氏四子
  三罗
  二丁
  应山二连
  渚宫二疏
  二程
  二宋
  二任
  二扈
  二米
  三吕
  三吕
  四吕
  二管
  三石
  三曾
  三沈
  四韩
  二韩
  三林
  三孔
  三洪
  四洪
  比三苏

  窦氏二君
  外戚三王
  西京七族
  七贵
  外戚十馀族
  四姓小侯
  东京六姓
  三杨
  鲁殷民六族
  卫殷民七族
  长狄三人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族望类
  五姓堪舆经黄帝对天姥始言五姓
  宫 商 角 征 羽 吕才卜宅论张王为商武庾为羽以音谐附而柳为宫赵为商则又不然 春秋以陈卫秦为水姓齐宋为火姓或所出之祖所分之星所居之地 礼大传注始祖为正姓若姜姬高祖为庶姓若三桓三穆
  五名左傅申𦈡对桓公
  有信以名生若唐叔虞有义以徳命若文王武王有𧰼以类命若孔子有假取于物若伯鱼有类取于父若子同
  八氏柳芳氏族论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风俗通作齐鲁宋卫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官则司马司徒 氏于爵则王孙公孙 氏
  于字则孟孙叔孙 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氏于志则三乌五鹿潜夫论作青牛白马氏于事则巫乙匠陶风俗通作巫卜风俗通姓氏篇九事无志而有号与职
  姓氏三十二类郑樵通志氏族略
  国 邑 乡 亭 地 姓 字 名 次 族官 爵 技 事 谥 吉徳 凶徳 国系 邑系 族系 爵系 名氏 谥氏 国爵 邑谥官名 爵谥 代北复姓 关西复姓 代北三家姓 代北四家姓 诸方复姓
  吴四姓八族陆机吴趋行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
  张文 朱武 陆忠 顾厚世说四姓陈 桓 吕 窦公孙 司马 徐 傅吴录八族
  会稽四族世说会稽孔沈魏𫖮虞球虞存谢奉并四族之隽
  孔 魏 虞 谢
  裴氏三眷五代史裴皞自晋魏为名族
  居燕者号东眷 居凉者号西眷 居河东者号中眷 唐宰相世系表东眷有居道休澈垍冕度西眷有寂矩中眷有光庭遵度枢贽 又韦氏潜号西眷穆号东眷
  魏四姓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
  尚书领䕶而上为甲姓 九卿方伯为乙姓 散骑常侍大中大夫为丙姓 吏郎正员外为丁姓
  后魏四姓孝文雅重门族四姓衣冠所推
  范阳卢清河崔宗伯荥阳郑太原王 赵郡诸李人物尤多世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
  后魏八姓魏迁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
  穆 陆 贺 刘 楼 于 嵇 尉皆代人
  唐四姓国史补
  荥阳郑 冈头卢 泽底李 土门崔 太原王亦四姓之匹
  七姓十家唐高宗诏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姻
  后魏陇西李宝 太原王琼 荥阳郑温 范阳卢子仪卢潭卢辅 清河崔宗伯崔元孙 前燕博陵崔懿 晋赵郡李楷
  崔李郑薛四姓三祖唐世系表
  崔殷子双为东祖 邯为西祖 㝢为南祖亦号中祖李楷五子叡称东祖 芬与弟郅共称西祖 辑与弟晃共称南祖 郑温子晔为北祖 简南祖 恬中祖 薛懿三子恢称北祖 雕南祖 兴西祖
  宋南都五姓王仲旉南都赋寓睢阳者五姓
  杜正献赵康靖王文忠尧臣蔡敏肃张文定方平
  唐世族志九等太宗令高士廉等责天下谱牒参考史传
  检正真伪 进忠贤 退悖恶 先宗室 后外姓退新门 进旧望 左膏粱 右寒畯
  父祖不同姓五人
  灌夫之祖姓张 卫青之父姓郑 胡广之父姓黄嵇康之父姓奚 文彦博之祖姓敬
  同居十二家
  樊重郎方贵晋俱三世博陵李几七世河中姚氏十三世杨播魏百口共爨刘君良隋四世郑倚宋九世不异爨会稽裘承询十九世陆𧰼山累世义居张公艺九世张润元八世不异爨浦江郑氏

  父子宰相三家
  周勃 子亚夫 韦贤 子元成 平当 子晏
  父子三相二家唐武后朝
  韦仁约思谦子承庆 嗣立 郑珣瑜 子覃 朗
  再世贤相
  苏𭹹字昌谷封许国公子颋字廷硕开元中拜相
  三世相辅唐穆宗朝元颖拜相如晦五世孙
  杜元颖 审权元颖犹子让能审权子
  三世宰相宋孝宗朝拜相上叹曰一门三宰相四代八公卿
  史浩直翁子弥远 从孙嵩之
  一门三相
  王播 起 铎
  父子入阁一家明南充人
  陈以勤嘉靖辛丑进士由礼尚入阁子于陛隆庆戊辰进士亦由礼尚入阁
  父子一品
  蒲州杨博少师子俊民太子太保 南充陈以勤少傅子于陛太子太保
  兄弟入阁一家安福人
  彭时正统戊辰状元由修撰入天顺元年复以常少入从弟华景秦甲戌进士由吏尚入
  兄弟一品
  灵宝许赞少傅弟论太子太保 铅山费宏少师吏尚从弟采少保礼尚
  父子状元三家
  安徳裕 子守亮 张去华 子师徳 梁灏 子固
  父子合三元南海人皆由儒士
  伦文叙弘治会元状元子以谅正徳解元以训正徳会元㮄眼
  三世元魁会稽人
  陶楷弘治解元孙大临嘉靖㮄眼从曽孙望龄万历会元探花
  父子两中元魁
  馀姚谢迁成化解元状元子丕弘治解元探花 太仓王锡爵嘉靖会元㮄眼子衡万历解元㮄眼
  祖孙两世元魁
  临海陈璲解元会元曾孙器正徳解元 怀安洪英永乐会元曾孙世迁嘉靖解元 泰和曾鹤龄永乐状元孙追成化探花
  三世解元莆田人
  黄夀生永乐戊子曾孙乾亨成化甲午元孙如金乾亨子弘治甲子
  同胞两状元永乐中长乐马某娶妾生子铎妻妒不容孕而嫁之同邑李氏生子故以马名马铎永乐壬辰李马御笔改马为骐戊戌 宋乾道间单尚书夔生母媵也又往耿氏生侍郎延年
  两世同胞六进士武进人
  陆恺正统乙丑天顺庚辰成化乙未成化丙戌弘治壬戌正徳戊辰恺子
  八子六登科灵宝许进字季升子
  许诰南京户尚举乡试太子太傅吏尚工部郎知府兵尚
  三兄弟同胞同㮄
  江西刘一焜一煜一燝南昌人万历戊子应天张拱端履端轨端华亭人壬子
  七世科第二家进士举人一脉相承者亦不过七世
  长洲刘铉永乐经魁少詹子瀚景泰进士副使孙桐成化举人知县成化进士副都曽孙烱嘉靖进士知府杲子元孙璧进士烱子𤩶经魁府同杲孙进士兵侍桐孙来孙倬隆庆进士参政烱孙晜孙诵万历举人倬子 武进白珂举人教谕弟瑜永乐进士成化进士宝卿子昻天顺进士刑尚珂子孙圻成化进士副都昻子进士员外昻从子举人司务昻子曽孙悦嘉靖进士宝丞圻子元孙若圭进士主事昻曾孙启常进士光少悦子来孙绍光万历举人悦孙晜孙贻忠万历进士贻清进士俱启常孙
  五世吏部南史五世为吏部尚书
  何向之 偃 戢 昌㝢 敬容 谢庄瀹览自祖至孙三世𨕖部 唐时刘林甫祥道齐贤三世典𨕖
  三世尚书景仁谥文敏国典朝章莫不撰录
  殷景仁 子道矜 孙恒
  三世司空苏魏公诗五朝京兆尹三世大司空
  吕文穆𫎇正子文靖夷简从孙正献公著
  三代五尚书闽县人
  林瀚大司马子庭㭿大司空庭机大宗伯孙燫大宗伯大司空
  父子四尚书
  许进吏尚子诰户尚吏尚兵尚
  父子三尚书馀姚人
  孙陞大宗伯子鑨大冡宰大司马
  四代七卿贰同上
  孙燧副都子陞礼尚孙鑨吏尚礼侍仆卿兵尚曽孙如游礼尚
  四世宗正
  刘辟𭛌 徳 向 庆忌 叙传子政博学三世成名谓徳向歆也
  三世傅东宫晋薛兼传
  薛综 子莹 孙兼
  三世掌诰
  李徳林公辅子百药重规孙安期羲仲 孙逖宿简亦三世掌诰 张说均𪷟三代自中书舍人拜侍郎
  四世掌诰杨巨源诗伊陟无闻祖韦贤不到孙
  张嘉贞 子延赏 孙弘靖亦称三相张家曾孙次宗
  父子掌诰九家尚友录
  李昉 子宗谔 王祐 子旦 忠献 子安简晁迥 子文庄 钱希白 子修懿 梁灏 子适昌 吕夷简 子公绰 宋绶 子敏求 苏绅子颂
  四世中书舍人
  徐齐聃将道子坚 孙峤 曾孙浩
  三人凤阁唐昆弟四人擢进士第至凤阁舍人者三号凤阁王氏
  王择从 易从 朋从 言从
  四世丝纶交修裒次为四世丝纶集
  胡宿武平宗愈 交修 世将
  三世学士宋父子掌诰者九家李其一也
  李昉明远宗谔昌武昭述
  三代翰林明闽县人
  林瀚由编修子廷机由检讨孙燫由检讨
  三世国师梁儒林𫝊
  王俭 子𰖍 孙承皆为祭酒
  三世司业唐时相继为司业
  孔颖达 子志 孙恵元
  五世侍中南齐史陆慧晓传
  陆玩 次子始 孙万载 曽孙贞 元孙慧晓
  三世中丞唐开元中怀慎拜相亦称三世清节
  卢怀慎 子奂 奕
  三世左丞
  韦思谦 孙济 曾孙弘景
  三世司隶
  鲍宣 子永 孙昱
  三世尹京
  梁灏 子适 曾孙子美
  三代执金吾
  赵才 子道兴 孙皎
  一家三节度
  赵犨 弟昶 子珝 田弘正布父子同时为节度
  四子秉节卓异记李晟四子皆秉麾节
  李愿 宪 愬元直
  六人一品唐宣宗曰郸一门孝友题所居为徳星堂里为徳星里
  崔邠 郸为礼部吏部司农卿大理卿右金吾将军相宣宗
  三世益州晋时皆任益州四十九年
  周访 子抚 孙楚
  一门三大夫谭侁始兴人皇祐进士博通经史教三子成名
  谭粹朝议大夫朝靖大夫朝散大夫
  五县令皇祐时
  唐彦范阳朔令彦辅 彦隆 彦材 彦经皆县令
  二世修史踵修国史世称良笔
  蒋乂徳宗朝判集贤院子系 伸 偕
  一门二史后魏
  崔孝伯修国史 鸿撰十六国春秋
  三世谱学南齐书
  贾弻之 匪之 渊字希镜
  三世法家
  吴雄顺帝时为廷尉子沂 孙恭
  三世一辙
  蔡神与 子元定 孙沈 渊
  一门三秀才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三人皆高第
  杜正元 正藏 正伦 后周时苏亮弟湛二秀才
  四贤良
  钱易希白子彦远子高明逸子飞彦远子勰穆父

  中山五王水经注王莽子兴生五子并𨼆居𣵠郡西山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光武封为五侯王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
  杨氏四公汉时以徳业相继为三公
  杨震字伯起司徒太尉畏四知震子字叔节太尉三不惑秉子字伯献司徒太尉议论切直赐子字文先司徒太尉名震四海
  袁氏五公荀氏家传六世九公
  袁安字邵公汉章帝时为司徒安子字叔平司空敞子字仲河司徒汤子字周阳司空逢弟字次阳司空太尉
  一门三公后周
  于谨太师子实司空太尉
  王氏五侯成帝同日封舅五人为侯
  王谭平阿侯成都侯红阳侯曲阳侯逢时高平侯
  八子八侯王翁孺汉武时御史曰吾闻活千人者有封吾所活万馀人后世其兴乎子禁生八子王谭平阿侯成都侯红阳侯曲阳侯逢时高平侯安成侯关内侯大将军总朝政录尚书事
  一门五侯周处三子长玘次靖次札
  周札字宣季封漳浦亭侯玘子乌程县侯靖子清流亭侯靖子武乡县侯靖子都乡侯
  一时三侯
  韩弘 弟充 子公武
  金张七叶珥貂左思诗金张七叶珥汉貂
  张安世子孙自宣元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十馀人 金日䃅世忠孝自武至平七叶内侍
  应氏七叶后汉七叶通显五世著作
  应顺子叠 叠生郴 郴生奉 奉生劭 劭弟珣珣子㻛 璩
  王氏七叶王筠与诸子书吾门七叶名徳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
  王导 洽 珣 昙首 僧䖍昙首次子揖 筠
  六世名徳王俭集序晋中兴以来名徳冠冕
  王览 导览孙导子洽子昙首珣子僧绰昙首子
  奕世令望父子皆为中书令
  王洽 子珉
  六世封石泉王方庆曽祖至孙
  王褒 ⿱ 弘直 𬘭字方庆晞 俌
  五代盛徳魏世说注自王浑至坦之六世盛徳
  王昶字文舒子湛字处冲湛子字安期承子字怀祖坦之述子字文度 杜畿字伯侯子恕字务伯恕子字元凯预子字世嘏锡子字弘治亦称五世盛徳
  六代五人
  谢庄 朏庄子朏子㵸子览孙
  文中子七世文中子家传七世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
  述著春秋义统 元则述时变论 焕述五经决录虬述政大论 彦述政小论 杰述皇极谠论
  降述兴衰要论
  奕世忠义蜀汉
  傅彤 子金
  一门忠孝
  卞壶 二子眕 盱
  历世名节袁𧨏曰历世名节为天下所高
  袁淑 颛 粲 昻 宪 承家
  家法二门唐言家法者尚穆韩二家
  韩休 穆宁 梁有韦叡裴𮟏二门子弟各著名节
  五忠刘氏
  刘翺孙领収峒寇谥忠简 纯収邵寇封忠烈 从孙韐谥忠显 韐子子羽谥忠定 子羽子珙谥忠肃 韐羽珙又称三世忠义
  万石
  石奋四子皆二千石长建次庆景帝号奋为万石君严延年兄弟三人皆二千石东海号其母曰万石严妪冯扬八子皆为二千石号为万石君秦袭与群从同时为二千石者五人三辅号为万石秦氏张文瓘为侍中四子皆三品时谓万石张家

  两夏侯
  夏侯胜大夏侯从子建小夏侯
  二疏汉宣帝时二人傅东宫同引退时人称之
  疏广仲翁太子太傅公子广兄子也太子少傅
  二冯相代为上郡守有治行民歌大冯君小冯君
  冯野王君卿弟立圣卿 唐时冯宿弟定方汉二冯 刘之亨代兄之遴为南郡守齐武帝曰岂直大冯小冯而已 梁有萧景再为兖州弟昻来代亦方冯氏
  二龚汉哀帝时楚人皆清节谓之楚两龚
  龚胜君实君倩
  二唐沛人皆以明经饬行著名为王莽九卿时论少之何武传为楚内史厚两龚为沛郡厚两唐唐林子高伯高
  钜下二卿马援子兄弟居钜下三辅称为二卿
  马严威卿儒卿
  马氏五常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马季常 伯常 仲常 次常 幼常
  三马阳休之诗云三马皆白眉
  马子结 兄子廉 子尚
  二方汉赞二方承则
  陈纪元方季方
  三陈陈省华三子皆进士及第晚年每对客皆列侍客不自安士大夫以为荣亦曰陈氏三尧陈尧叟唐夫知枢密院尧佐希元直史馆尧咨嘉谟知制诰
  三苏
  苏秦 代 厉
  二苏后汉赞二苏劲节
  苏章孺文不韦公先
  二苏魏人
  苏亮 绰季令
  三苏时语云眉山生三苏蜀中草不枯
  苏洵明允老泉子瞻洵子东坡子由轼弟颖滨
  二班
  班彪叔皮子固孟坚
  三姜
  姜肱伯淮仲海 季江 韦放于诸弟雍穆同一宅卧起与徐穉俱征不至时人比之三姜
  二荀文仲子称其救时明道
  荀文若彧字进善不进不休公达攸字去恶不去不止 晋二荀𮟏道元道明
  五荀方五陈说
  荀淑方陈实 荀靖方陈谌 荀爽方陈纪 荀彧方陈群 荀𫖮方陈泰
  二琏
  应璩仕琏徳琏
  三诸葛世说并有盛名各在一国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诸葛瑾子瑜吴弟亮孔明蜀从弟诞公休魏
  琅邪八王
  王祥休征夷甫万子平子处仲𨗳茂弘濬仲眉子
  二王时人言二王当国羊公无徳
  王戎 衍 王羲之逸少子献之子敬亦号二王 王铨王锡梁时谓为玊昆金友
  五之羲之有七子五人书迹传世其元之肃之未见东坡诗羲之生五之
  王凝之叔平涣之 徽之子猷操之子重献之子敬
  三王并以文学称
  王玙 珣 珉
  三王
  王安石介甫安国平甫安礼相甫 王囘深父子直容季亦曰三王
  三子一儿时人谓诸王三子不如卫家一儿
  三子谓王澄平子王元眉子王济武子一儿谓卫玠叔宝
  河东八裴裴王二族盛于魏晋之世时以八裴方八王
  裴徽文秀比王祥叔则徽子比王衍中𧰼徽子比王绥季舒楷弟比王澄国宝楷子比王敦叔道瓒子比王导𬱟逸民楷孙比王戎景初楷孙比王元
  三裴兄弟并有盛名世谓俅不如俦俦不如休
  裴俅 俦 休
  三张晋人兄弟并有才名六帖二陆入洛三张减价
  张载孟阳景阳季阳 张廷珪九龄休皆牧洪州亦称三张
  五张唐武后时兄弟五人皆明经高第
  张知蹇 知元 知晦 知泰 知默
  三献旧唐书三献军谋臣节克绍家风
  张献诚 献恭 献甫
  二陆张华云伐吴之役利𫉬二俊
  陆机士衡士龙 陆瑜弟琰并有文学侍陈东宫人以二陆比二应 后魏时孙惠蔚谓二陆复在坐隅𬀩与弟恭之也
  三陆南齐书陆慧晓拜兖州三子作谢表词并雅丽
  陆僚 任 倕
  二陆兄弟自相师友和而不同学者称之
  陆九渊 九龄
  二范晋江州人士并好经学时化二范之风
  范宣宣子武子
  三范仲淹三子自谓纯仁得其忠纯礼得其静纯粹得其略
  范纯仁尧夫纯礼𢑴叟纯粹徳孺 祖禹诗玉堂三世见题名谓范镇百禄祖禹
  二谢
  谢安安石万石
  三谢唐子西取六十四篇为三谢诗
  谢灵运 惠连 元晖
  四谢宋政和间同㮄登科号临江四谢
  谢懋 岐 举廉 世充
  二郗
  郗昙 愔昙弟
  二吴晋世说
  吴坦之 𨼆之 吴通微通元兄弟为唐翰林学士
  二吴宋安吉人皆好古博学著千姓篇兄弟庐墓平地泉涌名孝子泉
  吴可几 知几
  三韦群辅录晋清河太守韦文高三子皆以学行知名
  韦顺叔文平舆令季明武阳令季节广都长
  二韦同为翰林学士唐穆宗时处厚为相
  韦处厚徳载表微
  洛中三嘏晋人谓洛中文雅有三嘏
  刘粹纯嘏终嘏冲嘏
  二刘
  刘焯 炫 刘懿之祎之 刘夙朔时皆号二刘
  二刘俱以学行推聫荐于乡并登绍圣进士
  刘安上 安节 刘靖之清之 刘爚炳亦号二刘
  二刘临江人兄弟并以文学著名攽论新法不便贬判泰州
  刘敞原父公是先生贡父公非先生 同敞子奉世又称三刘
  三刘瑞阳人三世以清节著名
  刘涣凝之号西涧先生道原涣子壮舆羲仲恕子
  三刘吴兴人东坡赋吴兴丈人诗刘孝叔诸孙也
  刘崧伯高仲高季高
  浔阳四𨼆
  翟汤字道保笃行廉洁永嘉末寇乱闻汤名徳不敢害王导庾亮屡荐不起汤子以孝友称征辟亦不就庄子法赐矫子皆有𨼆徳
  李广三子
  李当户 椒 敢皆为郎
  四括北史兄弟并仕晋以儒素著名
  李平伯括仲括𨼆叔括季括
  四使宋赵郡人士目为四使之门
  李浑 弟绘 纬俱聘陈子湛为使副
  三李高允征士颂山岳所钟挺生三李
  李诜 灵 遐
  四黄以友弟著名后魏李仲括孙
  李晃仲黄季黄少黄幼黄
  二李唐时致仕命赋诗送之王珪序云二李远过二疏
  李柬之 受 又李柟和伯迂仲
  龙眠三李
  李元中舒州人书翰追踪锺王公翰伯时亮工三人同时登第 元中公麟与徳素又为龙眠三𨼆
  二何世说
  何充次道充弟
  三何仕梁时人谓东海三何子朗最多
  何思澄元静敬叔子思澄宗人子朗思澄子俱负文名
  何氏三高宋人皆何尚孙𨼆居若邪山
  何点大山与梁武帝有旧赐鹿皮巾拜常侍不受小山㣧东山
  金华五高邵武杜汝霖学于胡安定其孙陵传其家学生五子皆博学擅古文
  杜旟伯高仲高叔高季高幼高
  二孙宋兄弟状元
  孙何汉公邻几
  三孙
  孙立节介夫志康志举皆立节子
  三周梁人或问三周孰贤曰若蜂腰矣
  周弘正 弘让 弘道
  一邱二傅南史二傅沈刘不如一邱
  傅琰父子 沈宪 刘元明 邱仲孚
  二高魏人文章不相上下
  高闾 允
  两到魏世祖赠诗云双丁二陆何如两到
  到溉茂灌茂沿
  两郉二魏洛中并称
  郉子明 子才 魏季景 収
  三灵后魏人曰鬲虫之子有三灵此图谶文谓傅融也
  傅灵庆 灵根 灵越
  三崔二张一康北齐时人语云三崔二张不如一康
  崔暹 昻 季舒 张亮 徽纂 陈元康
  温颜二家兄弟为隋一时人物之盛学业推颜氏职位推温氏
  温大雅与颜思鲁俱在东宫 大临与愍楚同直内史省 大有与游泰并典校秘阁
  三戴兄弟孝友未始以老而懈
  戴焴晋翁号瑶山召翁号苍山恕翁号素矩
  二柳
  柳机 昻
  二郎霍王元轨曰郎家二贤皆入府不意培𪣻而松柏为林也
  郎楚之 蔚之 郎馀令与从父知年称唐二贤
  二盖以儒学称
  盖文达太宗朝与十八学士之列文懿国子助教
  八萧诗注唐萧氏八叶宰相名徳相望
  萧瑀时文嵩 华 复履初寘 俛思谦仿思道得圣
  二衡旧传赞平一辞荣锺在二衡
  武元衡伯苍儒衡延硕
  二包包融二子齐名唐时
  包何 佶
  二皇甫冉官右补阙张九龄呼为小友弟曾官御史
  皇甫冉茂正孝常
  三杨唐大历中兄弟踵擢进士
  杨凭 凌 凝
  江东三岑岑文本孙
  岑羲金坛令仲翔长洲令仲林溧水令
  五窦为聫珠集取兄弟若五星然
  窦常仲行贻周丹列胄卿友封
  穆氏四子穆宁四子皆以守道行𧨏显于唐世人以珍味目之赞为酪质为酥员为醍醐赏为乳腐穆赞 质 员 赏
  三罗皆唐末人齐名一时
  罗虬 𨼆 邺
  二丁兄弟皆有文声宋景祐中同登进士英宗毎论人物必称之
  丁宗臣 宝臣
  应山二连
  连庶君扬为人孤洁世号连底清连庠元礼为人严肃世号连底谏
  渚宫二疏
  朱昻 弟协皆享眉寿谓之渚宫二疏陈尧咨表其居为东西致仕坊
  二程
  程明道伊川
  二宋
  宋庠公序 元宪公子京景文公
  二任东坡谓大任刚烈小任温毅
  任孜师圣师中
  二扈仕后周兄弟并掌内外制
  扈蒙为拾遗直史馆为翰林学士
  二米宋绍兴间
  米芾元章为书画博士山水得泼墨法变为落茄体子友仁元晖号小米
  三吕
  吕琦琦之后端梦竒竒后蒙正夷简公著咸休休后大防
  三吕三世宰相夷简公著父子平章
  吕蒙正圣功文穆夷简坦夫文靖公著晦叔正献
  四吕
  吕大忠进伯大防微仲大钧和叔大临与叔
  二管兄弟齐名从胡瑗游
  管师复号卧云先生师常
  三石兄弟齐名从胡寅游
  石安民 安行 安持
  三曾
  曾巩子固子宣子开
  三沈
  沈遘文通存中叡达
  四韩亿三子位公府综知制诰世谓桐树韩家以别魏公
  韩综仲文子华持国三汝
  二韩同宋嘉定进士同以徳行文章显
  韩祥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祥弟宝文阁学士
  三林皆四明郡守有声
  林栗 枅 大中和叔
  三孔临江人皆孔延之之子
  孔文仲继父武仲常父平仲毅父
  三洪番阳人皆洪皓之子
  洪适景伯景严景卢号容斋
  四洪洪师民子俱负才名黄山谷甥
  洪朋龟父驹父玉父鸿父
  比三苏洪武初献大射赋人比之三苏
  徐朂勉之子规伯度子矩叔度

  窦氏二君崔骃谓皆以淳淑守道成名
  窦长君 广国少君
  外戚三王
  卬成 乐昌 阳平
  西京七族
  吕 窦 卫 王 霍 许 王
  七贵潘岳西征赋窥七贵于汉庭注后族也
  吕 霍 管 王 赵 丁 傅
  外戚十馀族汉论外戚二十馀人保全者四人谓文帝薄景帝窦武帝王卬成王也高帝上官昭帝宣帝成帝平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桓帝灵帝
  四姓小侯为外戚诸子立学于南宫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
  樊 郭 阴 马
  东京六姓后党
  邓 马 窦 阎 梁 何
  三杨晋武后族势倾内外
  杨骏后父珧 济后弟 杨虞卿汝士汉公唐时亦曰三杨
  鲁殷民六族左传
  条氏 徐氏 萧氏 索氏 长勺氏 尾勺氏
  卫殷民七族
  陶氏 施氏 繁氏 锜氏 樊氏 饥氏 终葵氏
  长狄三人鲁叔孙得臣败狄于醎𫉬长狄三人
  侨如 焚如 荣如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一目录
  人部
  才贤类
  四子
  四士
  舜七友
  二圣一贤
  三子
  周二老
  作者七人
  二连
  一圣三贤
  三子
  夫子四友
  仲尼六侍
  从五弟子
  三子
  启圣祠四配
  孔门十哲
  七十二贤
  三七十二弟子
  孟献子二士
  二儒
  八儒
  三墨
  五贤
  非十二子
  孟门十七弟子
  魏三师
  四真
  六子
  三子之智
  六人得于学
  三友
  四友
  二邱
  齐三邹子
  三刺客
  苏秦不比三人
  商山四皓
  淮南八公
  二子
  三名儒
  汉儒近似三人
  杨兴兼六人之长
  蜀四贤
  二逸民
  汉三高
  四子
  二仲
  五处士
  三贤
  六贤
  六子
  二子孝养
  三人之让
  南阳五伯
  汝南六孝廉
  九华四俊
  建安七才子
  竹林七贤
  正始三名士
  王衍四友
  晋八伯
  八达
  贾谧二十四友
  兰亭四十二贤
  浔阳三𨼆
  三始
  宋二孝
  宋二义士
  灵运四友
  京口二𨼆
  都下三𨼆
  梁二协
  高平二超
  魏二鸿
  三徽
  四儒
  三儒
  后魏逸民七人
  京师二穉
  文中子四生
  唐四杰
  文章四友
  滕阁三王
  吴中四士
  方外十友
  竹溪六逸
  饮中八仙
  大历十才子
  卓行五人
  五老㮄
  唐三贤论
  三人才高下
  五代三高士
  四人道徳名世
  四人绝学之倡
  二人气象相似
  三人不杂
  五先生
  六先生
  四贤吟
  四贤
  三豪
  伊川晚得二士
  四明五先生
  南山三友
  洛中七友
  三友
  三人学有渊源
  程门四先生
  海滨四先生
  三乡老
  江右三贤
  三词人
  四俊
  庆元六君子
  宝祐六君子
  平步六逸
  旴江十贤
  婺四先生
  从祀四先生
  弘治七子
  嘉隆七子
  三卑官登鼎甲
  一郡三大魁
  一郡五经魁
  一县五乡魁

  二十四孝
  命世数公
  配享孔庙二十二贤
  八𨼆
  八翁
  八贤
  吴郡三高
  文翁学堂十赞
  二友
  五贤
  广州十贤
  十贤从祀庙庭
  四颜子四曾子
  两王商
  两王霸
  两严遵
  两王珪
  三苏李
  四李杜
  四巨灵
  东方朔三见
  三水部

  齐桓如夫人者六人
  二隗
  二母
  二乔
  独孤三女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一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才贤类
  四子庄子尧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注
  王倪 啮缺 被衣 许由
  四士吕氏春秋四士之节
  石户之农 北人无择 卞随 务光 管子禹契皋稷为舜四士
  舜七友战国䇿舜迁负夏至邓之墟不辟而至既禅则逃之
  雄陶一作雒方囘 续牙 伯阳 东不訾 秦不虚灵甫
  二圣一贤韩文公争臣论
  禹 孔 墨
  三子
  伯夷圣之清伊尹圣之任柳下惠圣之和
  周二老
  伯夷 太公 孙绰天台赋蹑二老之元踪老子老莱子
  作者七人论语王弻注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
  伯夷 叔齐 虞仲 夷逸 朱张 柳下惠 少连 一说长沮桀溺荷篠丈人晨门荷蒉楚狂接舆仪封人 性理张横渠作者七人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
  二连王俭文注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
  少连 大连
  一圣三贤真西山言百有馀年间一圣三贤更相授受然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粲然昭埀孔子 曾子 子思 孟子
  三子王充客问三子贤于夫子而服役于夫子何也孔子云
  仁不如囘而能忍 辩不如赐而能诎 勇不如由而能怯 家语四子囘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诎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
  夫子四友书大传夫子云文得四臣吾亦得四友
  囘为疏附 赐为奔走 师为先后 由为御侮
  仲尼六侍尸子夫子曰吾以自厉也
  志意不立子路侍 仪服不修公西华侍 礼不习子贡侍 辞不辨宰我侍 忘忽古今颜囘侍 节小物冉伯牛侍
  从五弟子艺文类聚孔子荅老子问
  子路勇而多力 子贡智 曾子孝 颜囘仁 子张武
  三子论语
  由也果 赐也达 求也艺 孟子注三子言孔子则宰我子贡有若也 韩诗外传子路勇士子贡辩士颜渊圣士
  启圣祠四配明嘉靖间定
  颜路 曾点 孔鲤 孟孙氏
  孔门十哲分为四科
  颜渊 闵子骞 冉伯牛 仲弓徳行科宰我 子贡言语科冉有 季路政事科子游 子夏文学科 颜子配享升曾子为十哲曾子配享升子张为十哲
  七十二贤史记孔子云受业身通者七十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颜囘子渊兖国公闵损子骞琅琊公冉耕伯牛东平公冉雍仲弓下邳公宰予子我临淄公端木赐子贡黎阳公冉求子有彭城公仲由子路河内公言偃子游丹阳公卜商子夏河东公曾参子舆郕国公颛孙师子张宛邱侯澹台灭明子羽金乡侯樊须子迟益都侯公冶长子长高密侯原宪子思任城侯有若子有平阴侯郑国子徒朐山侯家语作薛邦公西咸子尚徐城侯家语咸作蒧商泽子季邹平侯秦非子之华阳侯曾蒧晢莱芜侯巫马施子期东阿侯家语施作期公晳哀季次北海侯司马耕子牛楚邱侯家语曰黎耕颜之仆叔𡨚句侯漆雕徒父子期高苑侯家语徒父作从石作蜀子明成纪侯家语作作子颜高子骄雷泽侯家语高作刻邽㢲子敛高唐侯家语作邽𨕖颜无繇路曲阜侯家语无无字任不齐𨕖当阳侯高柴子羔共城侯荣旗子祺厌次侯家语旗作祈公西赤子华钜野侯秦祖子南鄄都侯陈亢子禽南颕侯梁鳣叔鱼千乘侯漆雕开子开平舆侯冉孺子鲁临沂侯公伯僚子周夀张侯虙不齐子贱单父侯燕伋思汧源侯家语作级秦商子丕上洛伯后处子里营邱伯家语后作石步叔乘子车博昌侯廉絜庸胙城侯乐欬子声昌平侯家语欬作欣申党周淄川侯或以党即枨字之悮漆雕哆子敛濮阳侯家语哆作侈琴牢子开顿邱侯颜辛子柳阳谷侯壤驷赤子徒上邽侯施之常子恒临濮侯伯䖍子析沭阳侯南宫适子容袭邱侯家语名韬公祖句兹子之即墨侯家语无句字公孙龙子石松江侯家语龙作宠商瞿子木颜昌侯曹恤子循上蔡侯叔仲会子期博平侯县成子祺武城侯颜哙子声济阴侯孔忠子蔑郓城侯家语忠作弗奚容蒧子晳济阳侯家语无容字狄黒晳林虑侯冉季子产诸城侯秦冉开新息侯左人郢子行南华侯家语无人字公良孺子正牟平侯家语作儒公坚定子中梁父侯家语无定字公夏首乘钜平侯家语首作守罕父黒子素𣏌乡侯家语罕作宰原亢籍乐平侯家语亢作桃句井疆子疆滏阳侯颜祖襄富平侯家语祖作相鄡单子家聊城侯颜何冉堂邑侯公西舆如子上临朐侯家语舆作与 苏氏古史秦冉颜何不载于家语琴牢陈亢不录于史记今并列之凡七十九人 又文翁图有林放蘧伯玉申枨申棠俱后人以所见増益今殆不可考
  三七十二弟子
  仲尼 李固 权徳舆
  孟献子二士新序献子聘晋对宣子宣子叹其以养贤为富
  颜囘 兹无灵
  二儒韩文公进学解元丰七年孟子配享荀扬韩从祀
  孟子荀卿
  八儒韩非子自孔子后分儒为八
  子张氏之儒衣冠中动作顺大逊如慢小逊如伪子思氏之儒华门圭窦瓮牖绳枢并日而食以道自居颜氏之儒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孟氏之儒传书为道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之儒𫝊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氏之儒传乐为道为移风易俗之儒公孙氏之儒𫝊易为道为洁静精微之儒乐正氏之儒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
  三墨同上自墨子后离墨为三
  相里氏之墨 相夫氏之墨 邓陵氏之墨 陶渊明集宋铏尹文之墨相里勤五侯子之墨苦𫉬已齿邓陵子之墨
  五贤孔道辅绘图于兖州夫子庙
  孟轲 荀卿 扬雄 王通 韩愈
  非十二子荀子
  它嚣它韩诗作范魏牟魏公子陈仲 史䲡 墨翟 宋钘即宋牼慎到 田骈齐人惠施 邓析 子思 孟子
  孟门十七弟子
  公孙丑 孟仲子 公都子 陈臻 高子 徐辟乐正子 咸邱蒙 孟季子 陈代 彭更 万
  章 屋庐子 告子 桃应 充虞 周霄
  魏三师文侯以此三人为师
  卜子夏 田子方 段干木
  四真韩文公诗
  庄子南华真人文子通玄真人列子冲虚真人庚桑子洞灵真人
  六子苏氏谓荀卿讥六子之蔽而荀卿之蔽不下于六子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三子之智庄子
  昭文之鼓琴 师旷之枝䇿枝柱䇿杖也节音之具惠子之据梧以梧为几据而高谈
  六人得于学吕氏
  子张鲁之鄙家颜涿聚梁父大盗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之大驵学于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之㬥者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钜狡学于禽滑黎
  三友庄子三人相与友
  子桑户 孟子反 子琴张
  四友同上
  子祀 子舆 子犁 子来
  二邱刘向新序
  楚邱先生年七十见孟尝君不自以为老闾邱卭年十八见齐宣王不自以为稚
  齐三邹子史记
  前邹忌 次邹衍 后邹奭
  三刺客同上
  曹沫齐人聂政韩人荆轲燕人
  苏秦不比三人𫝊言三人虽贤不能事燕而却齐兵也
  孝如曾参 廉如伯夷 信如尾生
  商山四皓言年老而白首也
  东园公姓唐名秉字宣明绮里季姓吴名实字子景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甪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 徐伯珍兄弟四人白首相对齐时呼为四皓
  淮南八公淮南王安好客招致方术之士
  苏飞 李尚 左吴 田由 雷被 毛被 伍被晋昌
  二子张率奏赋梁武帝曰相如工而不敏枚皋速而不工卿兼二子于金马矣
  司马相如 枚皋 唐书赞李栖筠李庸亦称二子
  三名儒刘敞作赞
  董仲舒 刘向 扬雄
  汉儒近似三人程子言
  董仲舒 大毛公 扬雄
  杨兴兼六人之长贾捐之称
  下笔属文则董仲舒 进谈动辞则东方生 置之争臣则汲直 用之介胄则冠军侯 施之治民则赵广汉 抱公绝私则尹翁归
  蜀四贤常景在元魏时以四贤皆有高才而无重位托意赞之
  司马相如 王褒 严君平 扬子云
  二逸民扬雄称为近古逸民
  谷口郑子真蜀严君平
  汉三高陆龟蒙赞
  王霸 挚恂 申屠蟠
  四子后汉书高士传不仕乱世相与为友
  逢萌子康徐房平原李昙子云王遵君公
  二仲汉𨼆士皆以治车为业蒋元卿竹下开三径常随之游
  求仲 羊仲
  五处士陈蕃胡广荐
  豫章徐穉孺子彭城姜肱伯淮京兆韦著休明汝南袁闳夏甫颍川李昙子云
  三贤韩文公作赞
  王充仲任王符节信仲长綂公理
  六贤汝南先贤传
  汉子昭 虞承贤 李淑才 郭子瑜 杨孝祖和阳士 李渤摭古楚接舆老莱子黔娄先生于陵子王仲孙梁鸿六贤图像赞其高行
  六子班固奏记东平王苍曰此六子皆有殊行绝才
  桓梁 晋冯 李育 郭基 王雍 殷肃
  二子孝养后汉
  毛义 薛包
  三人之让苏颖滨云东汉之末三人非有先君之命嫡庶之别而徒让焉以自高刘邓让而不反使
  弟受其非已受其名丁鸿听鲍骏之言就国所以犹贤于刘邓也

  丁鸿 邓彪 刘恺
  南阳五伯
  邓彪字智伯与 宗武伯 翟敬伯 陈绥伯 张弟伯齐名
  汝南六孝廉太守李伥𨕖应岁举
  周子居 黄叔度 艾伯坚 郅伯向 封武兴盛孔叔
  九华四俊
  张乔 许棠 张蠙 周繇
  建安七才子魏文帝典论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徐干伟长阮瑀元瑜应玚徳琏刘桢公干
  竹林七贤魏晋间人并居河内山阳为竹林之游
  阮籍嗣宗嵇康叔夜山涛巨源向秀子期刘伶伯伦王戎濬仲阮咸仲容 颜延年五君咏以山涛王戎贵显被黜
  正始三名士袁宏作传
  夏侯太初 何平叔 王辅嗣
  王衍四友
  王澄 王敦 庾凯 胡母辅之 一有谢鲲阮修无王澄胡母辅之
  晋八伯拟古八俊
  宏伯阮放方伯郗鉴达伯胡母辅之裁伯卞壶朗伯蔡谟诞伯阮孚委伯刘绥𭶑伯羊㬅
  八达范质诗南朝称八达千载秽青史皆从事于酒遗落世事而放达者也
  董昶仲道王澄平子阮瞻千里胡母辅之彦国谢鲲幼舆庾凯子嵩沙门于法龙 光逸孟祖
  贾谧二十四友贾充子谧秉国政所亲爱者
  石崇 欧阳建 潘岳 陆机 陆云 缪征 诸葛诠 杜斌 挚虞 王粹 杜育 邹捷 左思崔基 刘𭹹 和郁 周恢 牵秀 陈聄 郭
  彰 许猛 刘讷 刘舆 刘琨
  兰亭四十二贤元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赋诗王羲之 谢安 谢万 孙绰 徐丰之 孙綂王彬之 王凝之 王宿之 王徽之 袁峤之十一人各赋诗两首郗昙 王丰之 华茂 庾友 虞说 魏𣶢 谢绎 庾蕴 曹茂之 曹华 桓伟 王元之 王蕰之 王涣之 孙嗣十五人各赋诗一首谢瑰 卞廸 邱旄 王献之 杨模 孔盛 镏密 虞谷劳夷 后绵 华耆 任凝 谢藤 吕系 吕
  本 曹禋十六人赋诗不成罚酒三觥
  浔阳三𨼆同居庐山
  陶渊明 周续之 刘遗民
  三始谢晦谓阮咸为始平颜延之为始安可谓二始后裴𮟏左迁始安与吕僧珍书才不逮古人今为三
  始非愿也

  阮咸始平 颜延之始安 裴𮟏始安
  宋二孝王韶之有诗
  潘综 吴逵 李华唐二孝赞侯知道程俱罗
  宋二义士
  边荣 程邕之 袁昻马仙琕称齐二义士
  灵运四友
  谢惠连 何长瑜 羊璿之 荀雍
  京口二𨼆南齐人
  臧荣绪 关康之
  都下三𨼆南齐刘怀珍传三人卜筑锺山有终焉之志
  刘𬣙辟主簿挂檄而逃 阮孝绪博学不交当世𬣙族兄歆又履高操
  梁二协南史
  颜协博渉群书顾协才学亚之
  高平二超檀超自比郗超
  郗超 檀超
  魏二鸿为二鸿于洛阳
  崔鸿 李志字鸿道
  三徽北史并有令誉
  张烈字徽之崔徽伯 房徽叔
  四儒颜氏家训
  崔浩 张伟 刘芳 郉子才
  三儒崔浩云三人皆儒者
  炖煌张湛 金城宗钦 武威段承根
  后魏逸民七人通鉴
  卢元 崔绰 李灵 邢颕 高允 游雅 张伟
  京师二穉后周
  周泽字穉都孙堪字子穉
  文中子四生对问之作四生之力也
  程元 仇璋 董常 薛収
  唐四杰文章齐名
  杨炯 王勃 卢照邻 骆宾王
  文章四友
  崔融安成李峤巨山苏味道 杜审言
  滕阁三王韩文愈闻滕王阁第一及得三王所为序状其文词第一
  王勃作序 王绪作赋 王中丞作记
  吴中四士
  包融 贺知章 张旭 张若虚
  方外十友
  卢藏用 陈子昻 陆馀庆 杜审言 宋之问毕构 郭袭微 司马承祯 赵贞固 释怀一仙宗十友为司马承祯陈子昻卢藏用宋之问毕构与王适李白王维孟浩然贺知章
  竹溪六逸同居徂徕山日与沈饮
  李白 孔巢父 张叔明 陶沔 韩准 裴政
  饮中八仙杜甫作歌
  贺知章 汝阳王琎 李适之 崔宗之 苏晋李白 张旭 焦遂
  大历十才子代宗时
  卢纶 吉中孚 韩翃 钱起 司空曙 苖发夏侯审 崔峒 耿𣲗 李端
  卓行五人卓行传节义为天下大闲士不可不勉
  元徳秀紫芝权皋士繇甄济孟咸阳城亢宗司空图表圣
  五老㮄唐光化中同年进士俱高年
  刘𧰼 柯崇 郑希颜俱六十馀曹松 王希羽俱七十馀
  唐三贤论刘迅作论
  李华 元徳秀紫芝文行先生萧颕士茂挺文元先生
  三人才高下三人游洛龙门读路傍碑闻者谓才之高下此其分也
  萧颕士一见即诵 李华再阅 陆据三阅乃能尽记
  五代三高士遨字云叟昭宗时举进士后晋高祖召不起赐号
  郑遨𨼆华山 与道士罗𨼆之 李道殷游
  四人道徳名世胡安国疏谓宋自嘉祐以来
  西都邵雍 程灏 及其弟颐 关中张载
  四人绝学之倡佥书密院任希夷以朱熹张栻吕祖谦皆已赐谥上言从之
  周敦颐 程灏 程颐 张载
  二人气𧰼相似谢上蔡言
  明道最爱中立 伊川最爱定夫
  三人不杂
  张子厚 邵尧夫 司马君实
  五先生淳祐元年从祀
  周 二程 张 朱
  六先生朱文公赞
  周惇颐茂叔濓溪先生程颢伯淳明道先生程颐正叔伊川先生张载子厚横渠先生邵雍尧夫康节先生司马光君实涑水先生
  四贤吟康节
  彦国之言铺陈富弼晦叔之言简当吕公著君实之言优游司马光伯淳之言条畅程颢
  四贤涪州北岩有四贤楼
  程正叔 黄鲁直 尹彦明谯天授 安州有元宪景文连庶连庠四贤堂
  三豪类苑石守道有诗咏之
  石曼卿诗 欧阳永叔文 杜师雄歌
  伊川晚得二士
  尹焞 张绎
  四明五先生
  杨适 杜醇 王致 楼郁 王说
  南山三友皆从种放
  高怿 张嶤 许勃
  洛中七友
  欧阳永叔 张尧夫汝士尹师鲁杨子聪 梅圣俞尧臣张太素 王几道
  三友浮休集言李子长为邠州得善士三人图象学馆名其堂
  李舒 李展 张舜仪
  三人学有渊源朱熹父松知饶州属熹曰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汝往事之
  胡宪 刘勉之 刘子翚
  程门四先生
  吕大临与叔谢良佐显道游酢定夫杨时中立
  海滨四先生皆闽人相与倡道刘𢑴为之友乡人号五先生
  陈襄述古周希孟公辟陈烈季慈郑穆闳中
  三乡老学易集皆郓州人
  逸老王规拙老任粹野老王建中
  江右三贤东坡和三舍人诗三贤起江右
  曾肇子开刘攽贡父孔文仲经父
  三词人真文忠公云南渡以来三词人
  李邴汉老汪藻彦章楼钥大防
  四俊徽宗时有声太学
  刘正大 范致虚 吴材 江屿
  庆元六君子韩侂胄贬赵汝愚太学六人上书愿念汝愚之忠勤察祥简之非党灼李沐之囘邪杨宏中 周端朝 张道 林仲麟 蒋传 徐范
  宝祐六君子右丞相董槐极言丁大全邪佞大全逐之太学生六人上书削爵编远州陈宜中 黄镛 林则祖 曾唯 刘黻 陈宗
  平步六逸皆徳行尊严衣冠整肃为世所钦
  唐豫 周祖生 祖念 刘子羽 何淮 刘子高
  旴江十贤建昌府有十贤堂
  陈彭年 李太伯 曾子固曾子宣曾子开王无咎 吕南公 邓伯温 朱京 朱彦
  婺四先生元理学得朱子传
  何基 王柏 金履祥 许谦
  从祀四先生
  薛瑄文清胡居仁 陈宪章白沙王守仁文成
  弘治七子
  李梦阳北地何景明信阳康海武功王九思鄠杜徐桢卿吴郡王廷相仪封边贡济南 李何徐边又称四杰
  嘉隆七子
  李攀龙于鳞王世贞元美徐中行子与宗臣子相梁有誉公实谢榛茂秦吴国伦明卿 前六人初名五子继而谢李交恶遂黜榛而进国伦又益以南昌余曰徳铜梁张佳𦙍
  三卑官登鼎甲明初未入流亦应试故有驿丞译字总旗中式者而教官为多鼎甲三人而已洪武辛未探花吴言信由钞钞局副使 宣徳癸丑状元曹鼐由泰和县典史 万历壬辰状元翁正春由龙溪县教谕
  一郡三大魁俱吉安府
  洪武庚辰状元胡广吉水㮄眼王艮吉水探花李贯庐陵永乐甲申会元杨相泰和㮄眼周述吉水探花周梦简吉水
  一郡五经魁成化癸卯福建㮄俱福州府
  第二名闽县郑珪 第三名府学郑复 第四名闽县孟𨱑 第五名闽县张泽 陜西解元林廷玉亦侯官人
  一县五乡魁嘉靖癸卯福建㮄莆田立五魁坊
  解元黄继周 第三名黄谦 第四名林仰成 第五名江从春俱莆田人广西第二名林文宾亦莆田人

  二十四孝古今言孝者有此二十四人
  大舜 老莱子 曾参 闵损 江革 陆绩 郭巨 董永 丁兰 韩伯俞 刘殷 田真 孟宗王祥 陈娥 蔡姑 鲁义姑 姜诗 𦖠子
  鲍山 黄香 赵孝宗 王武子 元觉
  命世数公汉书赞传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名世者岂近是乎
  孟轲 荀况 董仲舒 司马迁 刘向 扬雄
  配享孔庙二十二贤贞观二十一年
  邱明 子夏 公羊高 糓梁赤 伏胜 高堂生戴圣 毛苌 孔安国 刘向 郑众 贾逵
  杜子春 马融 服䖍 卢植 何休 王肃 王弻 郑康成 杜预 范甯
  八𨼆纪谈
  天𨼆无往而不适子陵是也避地而𨼆伯夷太公是也人𨼆诡随混俗不殊恒人方朔是也名𨼆不求名而𨼆刘遗民是也充𨼆皇甫希之通𨼆何点仕𨼆唐畅为江西从事不亲公牍朝𨼆王瓒之历官五兵尚书未尝诣一朝贵
  八翁横渠八翁吟
  筑岩翁 钓溪翁 卜年翁 感麟翁 伯阳翁漆园翁 竺干翁 卧龙翁
  八贤世说注谢万叙四𨼆四显论以处者为优出者为劣
  渔父 屈原 季主 贾谊 楚老 龚胜 孙登嵇康
  吴郡三高吴江有三高祠
  越范蠡鸱夷子皮晋张翰季鹰江东步兵唐陆龟蒙鲁望甫里先生
  文翁学堂十赞宋初建于益州肖贤绘赞
  太守文翁 司马相如 王褒 严遵 张宽 李仲元 何武 扬雄 太守高镇 知益州蒋堂
  二友东坡谓之南迁二友
  陶渊明 柳子厚
  五贤朱文公守南康祀五贤
  陶潜渊明刘涣凝之李常公择刘恕道原陈瓘莹中
  广州十贤蒋之竒为赞
  吴𨼆之 宋璟 李商𨼆 卢奂 李勉 孔戣卢钧 萧仿 滕修 王
  十贤从祀庙庭
  宋周惇颐 程颢 程颐 张载 邵雍 司马光朱熹 张栻 吕祖谦 中书左丞许衡
  四颜子四曾子
  黄宪称颜子 又有谢高 徐陵 周续之皆六代人也张霸称曾子 又有宗元卿 蔡昙智 滕昙恭皆南齐人也
  两王商西汉末一贤一否
  王商字子威乐昌侯王商成都侯五侯之一
  两王霸东汉初一𨼆一仕
  王霸字孺仲王莽之篡弃冠带不仕王霸字元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梁时有王霸渡江入闽凿井炼药能化黄金市米济贫贞元中即其宅地建冲虚宫祀之
  两严遵皆高士皆始姓庄皆有二名君平一名尊子陵一名光
  一字君平 一字子陵
  两王珪
  一字叔卿祁县人唐太宗朝谏议大夫忠直敢言一字禹玉万州人宋治平间端明殿学士大典册多出其手
  三苏李
  苏武李陵苏味道李峤 苏颋李乂
  四李杜
  李固杜乔 李云杜众 李膺杜密后汉李白杜甫
  四巨灵见路史
  一仙掌巨人 一东都短人 一汉武宫妃 一九元真母
  东方朔三见风俗通云太白星精
  在黄帝时为风后 在周为老𦕃 在越为范蠡
  三水部王禹偁序古之诗人有三水部
  何逊 张籍 孟赏子

  齐桓如夫人者六人左传
  长卫姬生武孟公子无亏少卫姬生惠公公子元郑姬生孝公公子昭葛嬴生昭公公子潘密姬生懿公公子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
  二隗同上重耳奔狄𫉬二女
  公子取季隗 以叔隗妻赵衰
  二母班彪王命论
  陈婴母知废王陵母知兴
  二乔吴志
  孙䇿纳大乔 周瑜纳小乔
  独孤三女孤信云中人从西魏孝武入关封魏国公稚有竒谋大略为时所重
  一女为周明帝后 一女为隋文帝后 一女为唐高祖母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一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二目录
  人部
  辅佐类
  燧人四佐
  伏羲六佐
  二相
  黄帝六相
  四史
  六术
  七辅
  五方
  十一圣师
  十圣六贤尊师
  二十官
  尧四伯
  六官
  九职
  舜五人
  九官
  八伯
  十六相
  尧舜八师
  禹五佐
  七佐
  三公
  三后
  四俊
  汤二相
  七佐
  商六臣
  殷三仁
  文五臣
  四邻
  武十乱
  五佐
  周二公
  二伯
  三后
  成王四圣
  三公
  周三相
  六卿
  八士
  五大夫
  孔子贤二子
  春秋三大夫
  鲁二臣
  卫三臣
  卫多君子
  晋二国士
  五士
  三材
  三帅
  八卿
  三卿
  八大夫
  三臣
  六官之长皆民誉
  晋多君子
  楚材晋用四人
  三物
  齐二守
  三贤
  五子
  三子
  四臣
  郑三良
  四贤
  楚三大夫
  五臣
  楚多贤臣
  秦三良
  五子
  三帅
  四贵
  越三仁
  五大夫
  魏三大夫
  五臣
  二子
  赵三士
  战国四豪
  六国之士
  四子功成不去
  汉三杰
  四相
  二子各有所长
  三人功同一体
  三子智谋略同
  十八王
  五诸侯
  异姓八王
  汉元功十八人
  高祖功臣三十一人
  汉三将军
  三将军
  三儒
  西都五公
  七相
  汉三长史
  三人利祈秋毫
  三人称职
  四人各职一时
  四人同心
  三名卿
  三哲
  孝武名臣二十七人
  孝宣名臣二十四人
  麒麟阁功臣十一人
  酷吏十一人
  赵张三王
  边延二君
  汉二良史
  二𦒿艾
  赵禹独可两人
  贤太守十一人
  西汉全节八人
  新室四辅
  四将
  三公
  莽太子四友
  云台二十八将
  两伏波将军
  三侯参议
  二鲍
  河西五守
  华封始二守
  东京士二十人
  东汉八使
  二十四贤
  二烈士
  平陵三达
  凉州三明
  颍川四长
  京兆三休
  三公人望
  中常侍十九侯
  东汉五侯
  西园八校尉
  两汉三国人材
  三国名臣二十人
  蜀汉三杰
  四英
  二郎
  蜀科五人
  武侯交四子
  魏二傅
  太子四友
  三伟人
  三豫
  曹魏八达
  魏佐命臣二十一人
  孙吴四将
  太子四友
  二君子
  二国史
  荆州十一人
  江表虎臣十二人
  晋八公
  太子六傅
  太子二傅
  两哲
  三儁
  五儁
  二子
  三良
  五公
  晋中兴名士八人
  江左三士
  三忠臣
  百六⿰扌⿱彐𧰨 -- 掾
  大小二王令
  二人史才
  京兆三明
  会稽三康
  宋四贵
  四贤
  侍中二双
  天子四友
  竟陵八友
  六贵
  梁两贤相
  二将
  昭明太子二傅
  东宫四友
  五馆博士
  后魏辅相六人
  三哲
  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东魏四贵
  北齐八贵
  隋三将
  四总管
  四贵
  七贵
  六儒
  唐三贤
  三师
  四相
  弘文馆六人
  十八学士
  陵烟阁二十四功臣
  修文馆二十四学士
  三君
  宰相兼文武四人
  名将三人
  观风俗十三人
  五王
  宰相判六曹
  四吏部
  三杰
  三丞相
  开元八相
  四贤
  十铨
  二人质疑
  清节三人
  三人真良吏
  刺史十一人
  十五道采访使
  含象亭十八学士
  续图陵烟阁三十七人
  唐配享功臣三十六人
  九节度讨安庆绪
  令公四俊
  汾阳六客
  陈留八俊
  二郑
  二良
  三杨
  二文公
  五相
  三贤
  三俊
  三簿并相
  三使相
  三侍学士
  谏臣三人
  八司马
  八关十六子
  香山九老
  六臣
  三素望
  五代三贤
  全节三士
  宋太祖将帅十四人
  二相
  二将
  二名臣
  五君
  三君子
  四贤
  四人杰
  三公平章四人
  三人同心辅政
  三人并登两府
  三元
  龙首四人
  三人不愧科名
  二俊
  制科十五人
  制策入三等四人
  三得人
  盛徳五人
  谥文正三人
  三人忠诚刚正
  三忠
  三烈
  庐陵四忠一节
  四贤一不肖
  三贤
  三老
  四友
  三司总计使
  嘉祐四真
  嘉祐三相
  庆历四谏
  嘉禧四谏
  谏官伏阁十人
  四御史
  六御史
  熙宁三舍人
  二卿
  四学士
  三大夫
  关中三杰
  二布衣迪功郎
  七从官
  至道九老
  𦒿英会十三人
  西京五老
  睢阳五老
  元祐七老
  中兴四将
  七王
  二相
  五贤
  五宣谕使
  锦江四俊
  景灵宫功臣十六人
  诗案二十二人
  陈襄荐三十三人
  籍伪学五十九人
  节义二十一臣
  元四杰
  儒林四杰
  三魁不负所学
  明太祖招延二十四人
  开国六王
  四先生
  功臣庙二十一人
  成祖爵赏二十四将士
  续封七人
  侑食文庙四人
  三异人
  征四人为学士
  十大臣
  仁宗赐银章四人
  三杨
  南都四君子
  翰林四谏
  三人同心
  遗才五人
  劾张居正夺情四人
  三人清寂
  甲申节义二十五人

  五王
  四子成于学
  三名臣
  武将十哲
  武臣六十四贤
  山西将十五人
  四士
  四子公心
  四子
  四贤君臣义重
  六君子
  五君子
  九贤
  百代殊绝四人
  明帝王庙名臣三十七人
  祀历代五名臣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二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辅佐类
  燧人四佐论语摘辅象燧人出天天所生也四佐出洛地所生也
  明由晓升级等差政所先后必育受税俗受赋税及徭役所宜施为成博受古诸古诸侯职业陨邱受延嬉延长也嬉典也主受此录
  伏羲六佐同上六佐出世人所生也伏羲不及燧人故増二佐
  金提主化俗化风俗鸟明主建福福利民也视默主灾恶为民除害纪通为中职主内职仲起为海陆主平地兼海阳侯为江湖一本作江海
  二相同上
  共工上相 柏皇下相
  黄帝六相管子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
  蚩尤为当时明天道一云风后太常为廪者察地理 苍龙为士师辨东方 祝融为司徒辨南方 大封为司马辨西方 后土为李辨北方
  四史拾遗记
  沮诵 苍颉 隶首 孔甲 唐六典注沮诵苍颉为黄帝左右史
  六术黄帝使容成综斯六术
  义和占日 常仪占月 㬰区占星气 伶伦造律吕 隶首作算数 大挠作甲子
  七辅并陶渊明四八目所载
  风后受金法能决是非天老受天箓天教命也五圣受道级级次第也知命受纠俗纠正也窥纪受变复有祸变能补复地典受州络维络也力墨受准斤凡事也一作力牧 帝王世纪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为三公
  五方越绝书黄帝上事天下治地并有五方以为纲纪
  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 元冥治北方白辩佐之使主水 太皥治东方袁何佐之使主木 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 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
  十一圣师王符潜夫论文武同师吕尚故曰十一
  风后黄帝师老彭颛顼师祝融帝喾师务成昭帝尧师纪后帝舜师墨如夏禹师伊尹成汤师吕望周文武师庶秀周公师老𦕃孔子师 新序子夏云黄帝学乎大挠一作悉老颛顼学乎绿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尹寿舜学乎务成跗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威子伯文王学乎锡畴子斯一作铰时武王学乎郭叔周公学乎太公孔子学乎老𦕃
  十圣六贤尊师吕子
  神农师悉诸 黄帝师大挠 颛顼师伯夷父 帝喾师伯招 尧师子州父 舜师许由 禹师大成贽 汤师小臣谓伊尹文武师吕望周公旦 齐桓师管夷吾 晋文师舅犯随会 秦穆师百里奚公孙枝 楚庄师孙叔敖沈申巫 吴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 越句践师范蠡大夫种
  二十官同上
  大挠作甲子 黔如作虑首 容成作历 羲和作占日 常仪作占月 后益作占岁 胡曹作衣夷羿作弓 祝融作市 仪狄作酒 高元作室虞姁作舟 伯益作井 赤冀作臼 乘雅作驾寒哀作御 王冰作服牛 史皇作图 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一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
  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六人者所作当 荀子倕作弓浮游作矢奚仲作车相土一作乘社作乘马
  尧四伯国语一王四伯注
  四伯谓四岳一王谓禹 书注即羲和四子 诗嵩高注尧时姜氏为四伯掌四岳之祀 朱文公云四岳以一人总四岳诸侯之事
  六官崔灵恩云重黎世掌天地号羲和尧置天地四时之官复其职
  羲 和掌天地羲仲 和仲 羲叔 和叔掌四时
  九职说苑尧知九职之事颜斶曰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
  舜为司徒 契为司马 禹为司空 后稷为田畴䕫为乐正 倕为工师 伯夷为秩宗 皋陶为
  大理 益掌驱禽 淮南子尧九佐无舜有龙
  舜五人论语注
  禹 稷 契 皋陶 伯益
  九官刘向曰舜命九官济济相让
  伯禹宅伯揆后稷司徒皋陶共工伯夷秩宗典乐纳言 舜典咨汝二十有二人注禹垂益伯夷䕫龙六人新命四岳十二牧申命其旧职也
  八伯书大传
  伯夷为阳伯乐舞侏离歌曰招阳羲仲之后为羲伯乐舞鼚哉歌曰南阳弃为夏伯乐舞缦哉歌曰祁虑羲叔之后为羲伯乐舞将阳歌曰朱华咎繇为秋伯乐舞蔡俶歌曰零落和仲之后为和伯乐舞元鹤歌曰归来垂为冬伯乐舞丹凤歌曰齐乐后阙一人疑为和叔之后
  十六相左传十六族世济其美
  八元 八恺
  尧舜八师东方朔七谏注
  禹 稷 卨 皋陶 伯夷 垂 益 䕫
  禹五佐吕氏春秋
  陶化 益 真 窥 横革 荀子益皋陶横革直成
  七佐鬻子禹得七大夫以佐其身而天下治
  皋陶 杜子业 既子 施子黯 季子甯 然子堪 轾子玉
  三公殷纪
  禹 皋陶 后稷
  三后吕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
  伯夷降典平水土降播种 淮南子禹契后稷
  四俊淮南子
  皋陶 稷 契 史皇苍颉
  汤二相左传孟子注莱朱一曰仲虺
  伊尹右相仲虺左相
  七佐鬻子汤得七大夫以佐治而天下治
  庆誧 伊尹 湟里且 东门虚 南门蝡 西门疵 北门侧
  商六臣君奭注
  伊尹成汤臣伊陟 臣扈 巫咸俱太戊臣巫贤祖乙臣甘盘武丁臣
  殷三仁三人出处不同而各安乎天理之正张南轩亦云三臣素位而行
  微子 箕子 比干
  文五臣
  虢叔 太公望一作泰颠闳夭 南宫适 散宜生三子学乎太公望武王立虢叔已逝故书云惟兹四人亦曰四友
  四邻孔丛子
  胥附率下亲上奔辏喻徳宣誉先后相导前后御侮武臣折冲
  武十乱治乱曰乱
  周公旦 召公奭 太公望 毕公 荣公 闳夭泰颠 南宫适 散宜生 文母刘原父谓子无臣母之义盖邑
  姜也
  五佐吕氏春秋
  周公 召公 太公 毕公高 苏公忿生 淮南子有毛公无苏公
  周二公
  召公 太公金縢召公 毕公顾命
  二伯书正义
  东伯周公毕公代西伯召公
  三后毕公三后协心同底于道
  周公 君陈 毕公
  成王四圣明堂位成王中立听政而四圣维之
  周公在前导天子以道谓之导太公在左辅天子之意谓之辅召公在右拂天子之过谓之拂一曰充史佚在后承天子之遗㤀谓之承
  三公贾𧨏传
  召公太保 周公太傅 太公太师
  周三相
  自陜而东周公主之 自陜而西召公主之 一相处乎内
  六卿
  召公冡宰芮伯司徒彤伯宗伯毕公司马卫侯司寇毛公司空
  八士国语八士皆在虞官文王询于八虞周书注武王贤臣又或以为成王宣王时
  伯达 伯适 仲突 仲忽 叔夜 叔夏 季随季䯄
  五大夫左传奉子颓伐庄王者石速士也故不在五大夫列
  𫇭国 边伯 詹父 子禽 祝跪
  孔子贤二子家语以能进贤也
  齐鲍叔 郑子皮
  春秋三大夫春秋通旨云圣人取其节
  宋孔父义行于色 仇牧不畏彊御 晋荀息不食其言
  鲁二臣左传子叔声伯曰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
  仲孙蔑孟献子季孙行父丈子
  卫三臣论语
  仲叔圉治宾客孔文子祝𬶍治宗庙 王孙贾治军旅
  卫多君子左传季札云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蘧瑗伯玉史狗文子史䲡史鱼公子荆南楚公叔发文子公子朝
  晋二国士晋语
  荀息 里克
  五士左传叔向云文公十七年有士五人夏侯湛赞五臣显而重耳霸
  狐偃 赵衰 颠颉 魏武子司空季子胥臣臼季
  三材晋语
  狐偃 赵衰 贾它
  三帅左传
  郤克 士爕 栾书
  八卿同上郑子展曰晋君方明四军无阙八卿和睦
  荀罃将中军知武子士匄佐范宣子荀偃将上军中行献子韩起佐宣子栾黡将下军桓子士鲂佐彘恭子赵武将新军文子魏綘佐庄子
  三卿同上栾武子曰三卿为主注皆晋之贤人
  智庄子荀首范文子士爕韩献子
  八大夫同上楚薳启疆云羊舌肸之下八大夫皆诸侯之𨕖也
  祁午 张趯 籍谈 女齐 梁丙 张骼 辅跞苗贲皇
  三臣子华子
  窦叔子推其后而进之舜华挽其不及使当于理吾丘鸩展布四体以为纪纲之仆
  六官之长皆民誉左传言晋所以复霸
  魏相 士鲂 魏颉 赵武皆卿荀家 荀会 栾黡韩无忌皆公族大夫士渥浊太傅右行辛司空弁纠即栾纠御戎
  荀宾戎右祁奚中军尉羊舌职佐中军魏绛司马张老侯奄铎遏寇上军尉籍偃上军司马程郑乘马御
  晋多君子同上季武子云晋未可媮也其朝多君子
  赵孟为大夫文子伯瑕为佐士文伯史赵师旷为咨度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
  楚材晋用四人同上声子言
  析公 雍子 子灵巫臣苖贲皇伯贲之子
  三物同上祁奚能举善建一官而三物成一官军尉也
  解狐得举 祁午得位 伯华得官
  齐二守同上管仲云有天子之二守高国在
  国子 高子
  三贤𡊮宏谓三贤进而小白兴
  管仲 鲍叔牙 隰朋
  五子齐语
  管夷吾 甯戚 隰朋 宾须无 鲍叔牙 新序甯戚为田官隰朋为大行东郭牙为谏臣弦宁为大理王子成甫为大司马
  三子管仲荅桓公问相后三子果专权
  易牙杀子适君非人情不可开方倍亲适君非人情难近竖刁自宫适君非人情难亲 又合堂巫为四子
  四臣威王答魏惠王寡人有臣四人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檀子守南城肸子守高唐黔夫守徐州种首守盗贼
  郑三良左传管仲云三良为政未可间也
  叔詹 堵叔 师叔
  四贤
  禆谌 世叔 行人子羽 东里子产
  楚三大夫战国䇿
  子良 昭常 景
  五臣同上
  令尹子文 叶公子高 莫敖大心 棼冒勃苏蒙谷
  楚多贤臣新序秦欲伐楚使使观其宝器昭奚恤云楚国所宝者贤臣秦使云楚多贤臣未可谋也令尹子西 大宗子敖 叶公子高 司马子反昭奚恤
  秦三良诗皆子车氏子殉穆公葬者也
  奄息 仲行 鍼虎
  五子李斯曰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
  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枝于晋
  三帅史记晋败秦师于殽
  百里孟明视 西乞术 白乙丙
  四贵同上昭㐮王时范雎云人知有四贵不知有王
  魏冉穣侯芉 -- or 𦍋 ?华阳君皆宣太后弟嬴市高陵君嬴悝泾阳君皆昭王弟
  越三仁董仲舒传注
  泄庸 文种 范蠡
  五大夫国语越王句践召五大夫问战
  舌庸 苦成 大夫种 范蠡 皋如
  魏三大夫说苑魏太子谓魏国之大宝三
  徒师沼 郄辛 芒卯
  五臣文侯相魏成翟璜忿李克谓成进三人君皆师之子进五人君皆臣之子恶可与成比也西河守吴起璜所进也 君内以邺为忧璜进西门豹 君欲伐中山璜进乐羊 中山已㧞无使守之璜进先生 君之子无傅璜进屈侯鲋
  二子史记文侯谓李克曰二子何如
  魏成 翟璜 孟子北宫黝孟施舍
  赵三士烈侯
  牛畜 荀欣 徐越皆公仲进
  战国四豪游侠传序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
  孟尝君齐田文信陵君魏公子无忌春申君楚黄歇平原君赵公子胜
  六国之士贾𧨏过秦论
  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朋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吴起孙膑带他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四子功成不去蔡泽说应侯
  秦商鞅 秦白起 楚吴起 越大夫种
  汉三杰才过万人曰杰
  酂文终侯萧何 留文成侯张良 淮阴侯韩信
  四相史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
  萧何 曹参 魏相 丙吉
  二子各有所长越人物功勲非信比但常以游兵出入梁楚间为项氏腹心疾所以有功于汉张汉家之势者信功多于越破魏取代仆赵胁燕击齐灭楚是也困项氏之势者越功多于信焚楚积聚而项氏败扰梁腹心而项氏急是也
  三人同功一体
  彭越 韩信 黥布
  三子智谋略同
  萧张有卓越之见劝沛公入蜀其入也以养其出韩信乘罅漏之馀劝沛公出蜀其出也以用其入
  十八王汉表谱
  西楚项籍衡山吴芮临江共敖九江英布常山张耳赵歇临淄田都济北田安胶东田市章邯司马欣董翳臧荼辽东韩广魏豹司马卬韩成河南申阳
  五诸侯汉王以五诸侯兵伐楚
  常山张耳河南申阳郑昌魏豹司马卬
  异姓八王
  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燕王卢绾
  汉元功十八人高祖诏定位次
  萧何酂侯曹参平阳侯张敖宣平侯周勃绛侯樊哙舞阳侯郦商曲阳侯奚涓鲁侯夏侯婴汝阴侯灌婴颍阴侯傅宽阳陵侯靳歙信武侯王陵安国侯陈武𣗥津侯王吸清河侯薛欧广平侯周昌汾阴侯丁复阳郡侯蛊达曲成侯 按良平后附又帷幄谋议不履行阵所以不与 班固泗水亭铭十八侯之次有留侯张良曲逆侯陈平襄平侯纪通无奚涓薛欧丁复
  高祖功臣三十一人陆机作颂
  萧何 曹参 张良 陈平 韩信 彭越 黥布张耳 韩王信 卢绾 吴芮 刘贾 王陵
  周勃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傅宽 靳歙 郦食其 刘敬 陆贾 叔孙通 魏无知随和 董公 辕生 纪信 周苛 侯公
  汉三将军文帝时
  周亚夫细柳刘礼灞上徐厉棘门
  三将军卫霍传
  公孙贺七为将军 李息三为将军 公孙敖四为将军
  三儒循吏传序孝武之世惟三人居官可纪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江都董仲舒 内史公孙弘 倪宽
  西都五公班固西都赋注
  田蚡太尉张安世大司马平晏大司徒朱博大司空韦贤大司马
  七相同上
  车千秋 黄霸 王商 韦贤 平当 魏相 王嘉
  汉三长史张汤传
  朱买臣 王朝 边通
  三人利析秋毫
  东郭咸阳 孔仅 桑弘羊
  三人称职丙吉荐用居位称职上称为知人
  杜延年 于定国 陈万年
  四人各职一时魏相上言
  赵尧举春 李舜举夏 儿汤举秋 贡禹举冬
  四人同心宣帝时
  萧望之前将军周堪光禄大夫皆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刘更生宗正金敞侍中左右拾遗
  三名卿翟方进传御史大夫缺三人名卿皆在𨕖中
  冯野王 陈咸 逄信
  三哲汉叙传陈汤挺节救在三哲
  刘向 谷永 耿育
  孝武名臣二十七人汉书赞
  儒雅公孙弘董仲舒倪宽 笃行石建石庆 质直汲黯卜式 推贤韩安国郑当时 定令赵禹张汤文章司马迁相如 滑稽东方朔枚皋 应对严
  助朱买臣 历数唐都洛下闳 协律李延年 运筹桑弘羊 奉使张骞苏武 将率卫青霍去病受遗霍光金日䃅
  孝宣名臣二十四人同上
  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元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 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将相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 治民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
  麒麟阁功臣十一人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其人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明著中兴辅佐霍光子孟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张安世子孺卫将军富平侯韩増车骑将军龙雒侯赵充国翁孙后将军营平侯魏相弱翁丞相高平侯丙吉少卿丞相博阳侯杜延年幼公御史大夫建平侯刘徳路宗正阳城侯梁丘贺长翁少府萧望之长倩太子太傅苏武子卿典属国
  酷吏十一人
  郅都 宁成 周阳由 赵禹 张汤 义纵 王温舒 尹齐 杨仆 减宣 杜周
  赵张三王孝武置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吏民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又称京兆三王赵广汉 张敞 王尊 王章 王骏 唐贾敦颐张仁愿为洛州长史时人语曰洛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
  边延二君郡人称前有赵张三王后有边延二君
  边凤先是亦有能名延笃后汉政用宽仁
  汉二良史后汉论
  司马迁文直而事核班固文赡而事详
  二耆艾䇿云光禄大夫大中大夫耆艾二人
  龚胜 邴汉
  赵禹独可两人时诏举卫将军舍人为郎
  田安 任安
  贤太守十一人
  杜诗 张堪 第五伦 廉范 裴潜 张广陵李固 祝良 刘宠 张嶷 虞诩
  西汉全节八人林天台断
  梅福 逢蒙见几而往龚胜 薛方 郭钦 蒋诩 邴汉 王霸不屈引退 若纪逡郇越郇相唐林唐遵以清名称扬雄谷永以文章著刘歆汉之宗室而皆臣事篡逆孔光先圣之裔乃举莽大司马领尚书事又称颂功徳比周公
  新室四辅王莽篡位按金匮封拜号十一公
  王舜 平晏 刘秀 哀章
  四将同上
  甄丰 王兴 孙建 王盛
  三公同上
  甄邯 王寻 王邑
  莽太子四友鲍宣传
  纪逡王思唐林子高唐尊伯高郇越臣仲
  云台二十八将光武所与定天下者明帝图于南宫
  邓禹仲华高密侯马成君迁全椒侯吴汉子彦广平侯王梁君岩阜城侯贾复君文胶东侯陈俊子昭祝阿侯耿弇伯昭好畤侯杜茂谢公参蘧侯寇恂子翼雍奴侯傅俊子卫昆阳侯岑彭君然舞阳侯坚镡子伋合肥侯冯异公孙阳夏侯王霸元伯淮阴侯朱祐仲先鬲侯任光伯卿阿陵侯祭遵弟孙颍阳侯李忠仲都中水侯景丹孙卿栎阳侯万修君游槐里侯盖延巨卿安平侯邳彤伟君灵寿侯姚期次况安成侯刘植伯先昌成侯耿纯伯山东光侯臧宫君翁朗陵侯马武子张阳虚侯刘隆元伯慎侯 马援以椒房之亲不与 后又益以王常颜卿山桑侯李通次元固始侯窦融周公安丰侯卓茂子唐褒徳侯共三十三人
  两伏波将军
  路博徳 马援
  三侯参议光武时
  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
  二鲍为政不避彊御光武云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
  鲍永司隶校尉鲍恢都官从事
  河西五守陶潜群辅录五人共推窦融为河西大将军东伐隗嚣归心世祖
  威武梁统仲宁金城库钧巨公张掖史苞叔文酒泉竺曽巨公炖煌辛彤大房
  华风始二守
  锡光交趾太守教民礼义任延九真太守教民耕种嫁娶
  东京士二十人顺帝时
  李固 周举渊谟左雄 黄琼政事桓焉 杨厚儒学崔瑗马融文章苏章 种暠 栾巴 吴祐牧民厐参 虞
  将帅张皓 王龚推贤张纲 杜乔纠缪郎𫖮阴阳张衡机术
  东汉八使顺帝遣巡行天下号曰八俊
  光禄大夫周举 光禄大夫杜乔 光禄大夫周栩尚书栾巴 青州刺史冯羡 侍御史张纲 兖
  州刺史郭遵 太尉长史刘班
  二十四贤魏文帝旌表
  杜乔叔荣张奂然明向诩甫兴陈蕃仲举荀爽慈明李膺元礼房植伯武施延君子朱㝢季陵杜密周甫韩融元长王畅叔荗陈球伯真张俭元卿姜肱伯淮魏朗少英李固子坚郭泰林宗朱穆公叔申屠蟠子龙冉璆孟玉郑元康成徐穉孺子皇甫规威明
  二烈士臧洪据地瞋目数袁绍绍杀之陈容起谓绍亦见杀在坐叹曰如何一日杀二烈士臧洪 陈容
  平陵三达汉扶风平陵人同时齐名
  大鸿胪韦孟达 上党太守公孙伯达 河阳长魏仲达
  凉州三明并著名于凉州
  段颎字纪明 皇甫规字威明 张奂字然明
  颍川四长皆颍川人并以徳行称
  荀淑当涂长季和韩韶嬴长仲黄陈实太丘长仲弓锺皓林虑长季明
  京兆三休同郡齐名并以光和元年察举
  金敞字元休 第五巡字文休 韦端字休甫
  三公人望
  黄琼 杨秉 刘宠
  中常侍十九侯迎济阴王保即位是为顺帝皆封列侯
  孙程 王康 王国 黄龙 彭恺 孟叔 李建王成 张贤 史梁 马固 王道 李元 杨
  柁 陈予 赵封 李刚 魏猛 苖光
  东汉五侯桓帝时以诛梁冀㓛同日受封
  单超新丰侯徐璜武原侯左琯上蔡侯贝瑗东武阳侯唐衡汝阳侯
  西园八校尉灵帝时
  蹇硕宦官冯芳 鲍鸿 淳于琼 夏车 𡊮绍 曹操 赵融
  两汉三国人材罗豫章
  西汉杜钦谷永附于王氏可与适道而不可与立东汉陈蕃窦武困于宦官可与立而不可与权三国诸葛孔明然后可与权
  三国名臣二十人
  蜀四人诸葛亮孔明厐统士元蒋琬公琰黄权公衡魏九人荀彧文若荀攸公达夏侯元太初𡊮焕曜卿徐邈景山陈群长文崔琰季珪王经承宗陈泰方伯吴七人周瑜公瑾鲁肃子敬诸葛瑾子瑜张昭子布陆逊伯言顾雍元叹虞翻仲翔
  蜀汉三杰三国志注傅子曰以刘备之略三杰之才
  诸葛亮孔明关侯云长张飞翼徳
  四英
  诸葛亮 蒋琬公琰费祎文伟董允休昭
  二郎同为尚书郎齐名
  杜轸成都人李骧涪人
  蜀科五人伊籍传共造蜀科由此五人先
  伊籍 诸葛宽 法正 刘巴 李严
  武侯交四子诸葛孔明言与四子始终好合亦足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初交州平屡闻得失 后交元直徐庶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董和每言则尽 后从事于伟度胡济数有谏止
  魏二傅文帝为太子时
  太傅凉茂 少傅何䕫
  太子四友同上
  司马懿仲达陈群长文朱铄彦才吴质季重
  三伟人文帝称此三公乃一代之伟人
  锺繇太尉华歆司徒王朗司空
  三豫诸葛诞邓飏等结为党友更相题表夏元等为四聪诞辈为八达以熙等父居势位容之中书监刘放子熙 中书令孙资子密 吏部尚书卫臻子烈
  曹魏八达司马氏八人时皆知名
  伯达仲达叔达季达显达惠达雅达幼达
  魏佐命臣二十一人正始六年祫祭太祖庙始祀不及荀彧以末年异议也曹真 曹休 夏侯尚 桓阶 陈群 锺繇 张郃 徐晃 张辽 乐进 华歆 王朗 曹洪夏侯渊 朱灵 文聘 臧霸 李典 厐徳 典韦 荀攸
  孙吴四将孙权之臣
  周瑜公瑾鲁肃子敬吕蒙子明陆逊伯言
  太子四友孙登为太子时皆为中庶子
  诸葛恪左辅瑾之子张休右弻昭之子顾镡辅正雍之子陈表翼正武之子 宋四友褚炫刘俣谢朏江敩
  二君子陆机论二君子弘敏而多竒雅达而聪哲
  张昭 周瑜
  二国史史通
  薛莹为左道言华核为右
  荆州十一人吴太子登驻武昌步隲条事业在荆州界者
  诸葛瑾 陆逊 朱然 程普 潘濬 裴元 夏侯承 卫旌 李肃 周条 石干
  江表虎臣十二人吴志评
  程普 黄盖 韩当 蒋钦 周泰 陈武 董袭甘宁 凌统 徐盛 潘璋 丁奉
  晋八公武帝史云八公同辰攀鳞附翼
  司马孚太宰郑冲太傅王祥太保司马望太尉何曽司徒荀𫖮司空石苞大司马陈骞大将军
  太子六傅惠帝太熙初立广陵王遹为皇太子时号六友
  何劭太子太师 王戎太傅 杨济太保 裴楷太子少师 杨珧少傅 和峤少保
  太子二傅元帝太兴初立子绍为皇太子
  贺循太傅 周𫖮少傅
  两哲赞曰懋哉两哲邦家之基
  刘颂 李重
  三儁时称南金东箭世胄高门
  顾荣 陆机 陆云 临淮王彧谓三隽共掌帝仪李瑾王遵业卢观也
  五儁
  薛兼 纪瞻 闵鸿 顾荣 贺循
  二子琅琊王至建业王导曰二子此土之望宜引之以结人心
  顾荣 贺循
  三良
  王导 郄鉴 庾亮
  五公宋武帝改晋封爵独置五公奉祀
  始兴王导 庐陵谢安 始安温峤 长沙陶侃康乐谢元
  晋中兴名士八人𡊮宏作传
  裴楷叔则王衍夷甫王承安期乐广彦辅阮瞻千里庾亮子嵩卫玠叔宝谢鲲幼舆
  江左三士或问颜含江左群士含答之
  周伯仁之正𫖮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
  三忠臣秦苻坚谓周孟威不屈于前丁彦远洁已于后吉祖冲闭口而死何晋氏之多忠臣也周彪梓潼太守丁穆顺阳太守吉挹魏兴太守
  百六掾通鉴元帝辟掾属百馀人时人谓之
  刁协军谘祭酒王承 卞壶从事中郎诸葛恢 陈𫖳行参军庾亮西曹掾
  大小二王令晋阳秋相继为中书令
  王献之 王珉
  二人史才晋中兴华谭为中书监以二人单族并有史才荐补著作佐郎
  晋陵朱凤 吴郡吴震
  京兆三明晋人谓京兆三明各有名蔡氏儒术葛许清晋传许闿作荀𫖮葛许清作荀葛清蔡谟字道明 诸葛恢字道明 许闿字道明
  会稽三康晋书
  孔愉字敬康 张茂字伟康 丁潭字世康
  宋四贵更日入直决事
  萧道成 𡊮粲 褚渊 刘秉
  四贤同为侍中文帝曰此一时之秀同管喉唇后难继矣
  王华 王昙首 殷景仁 刘湛 又并黄门侍郎谢弘伟号曰五臣
  侍中二双孝武𨕖之并以风貌唐诗云仍王谢并风貌阮何双
  王彧谢庄为一双 阮韬何偃为一双
  天子四友宋明帝
  谢朏 褚炫 江教 刘悛
  竟陵八友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
  萧衍梁武帝沈约休文谢朓元晖王融元长范云彦龙萧琛彦俞任昉彦升陆倕
  六贵齐东昏侯不与朝士相接亲信左右萧衍谓张宏䇿曰一国三公犹不堪况六贵同朝乎始安王遥光 徐孝嗣 江祐 萧坦之 江祀刘暄
  梁两贤相
  徐勉 周舍 一称范云徐勉
  二将武帝曰二将和师必济矣
  韦叡 曹景宗
  昭明太子二傅
  临川王宏 尚书令沈约
  东宫四友简文居监抚四人并预密宴
  安陆侯 新谕建安 南浦
  五馆博士南史儒林传天监初开五馆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主一馆
  明山宾 陆琏 沈峻 严植之 贺㻛
  后魏辅相六人后魏太宗立太子焘监图置
  长孙嵩 奚斤 安同为之左相崔浩 穆观 邱堆为之右弻
  三哲并领黄门郎
  王遵业 袁翻 王诵
  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北史泰位总百揆都督中外军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
  其六柱国各督二大将军

  宇文泰安定公元欣广陵王李虎陇西公李弻赵公孤河内公赵贵南阳公于谨常山公侯莫陈崇彭城公是为八柱国元宝元育 元朗 侯莫陈顺 宇文遵 达奚武 李远 豆卢宁 宇文贵 贺兰祥 杨忠 王雄是为十二大将军毎一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毎一团仪同二人
  东魏四贵邺中目之
  孙腾 司马子如 高岳 高隆之
  北齐八贵
  和士开 娄定远 赵彦深 元文遥 唐邕 綦连猛 高阿那肱 胡长粲
  隋三将
  杨素猛将韩擒虎斗将史万岁骁将
  四总管天下惟四总管并扬益荆
  晋王 秦王 蜀王 韦世康
  四贵
  广平王雄 高颎 虞庆则 苏威
  七贵牛弘为吏部尚书威等参掌𨕖事
  牛弘 苏威 宇文述 张瑾 裴矩 裴蕴 虞世基 一无牛弘张瑾为五贵
  六儒开皇初召山东文学之士并授太学博士
  马光 张仲逊 孔厐 窦士荣 张黒奴 刘祖仁
  唐三贤隋大业间同师文中子司空图为赞
  房 李 魏
  三师贞观立晋王为太子定相见仪
  长孙无忌太子太师房元龄太傅萧瑀太保
  四相
  房元龄 杜如晦 姚崇梁公宋璟广平公 文粹言贞观则房魏言开元则姚宋
  弘文馆六人
  蔡允恭 虞世南 萧徳言 褚亮 欧阳询 姚思廉
  十八学士太宗延四方文学之士兼文学馆学士天下慕向谓之登瀛洲
  杜如晦 于志宁 苏世长 房元龄 姚思廉孔颖达 陆徳明 薛收后以刘孝孙补李元道 李守素虞世南 褚亮 蔡允恭 颜相时 许敬宗
  薛元敬 苏旭一作朂盖文达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朝
  长孙无忌赵公河间孝王恭赵郡王杜如晦莱公魏徵郑公房元龄梁公高士廉申公尉迟敬徳鄂公李靖卫公萧瑀宋公段志元褒公刘弘基䕫公屈突通蒋公殷开山郧公柴绍谯公长孙顺徳邳公张亮郧公侯君集陈公张公瑾邹公程知节虞公虞世南永兴公刘政会渝公唐俭莒公李世𪟝英公秦叔宝胡公
  修文馆二十四学士中宗景龙初置
  李峤 宗楚客 赵彦昭 韦嗣立大学士四员象四时李适刘宪 卢藏用 郑愔 李乂 岑羲 崔湜
  刘子元学士八员象八节薛稷 马怀素 宋之问 沈佺期 武平一 杜审言 刘允济 徐彦伯 韦元旦 阎朝𨼆 徐坚阙   直学士十二员象十二时
  三君高适有咏
  魏郑公郭代公元振狄梁公仁杰
  宰相兼文武四人
  李靖 郭元振 唐休璟 张仁愿
  名将三人太宗谓侍臣曰于今名将惟三人世𪟝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矣世𪟝 道宗 万彻 李晟马燧浑瑊称三良将
  观风俗十三人太宗遣
  萧瑀 李靖 杨恭仁 窦静 王珪 李大亮刘徳威 皇甫无逸 杜正伦 李袭誉 韦挺张亮 赵弘智
  五王彦范等言武三思将不利于社稷皆封王罢政事而大权尽归三思矣
  桓彦范扶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崔元𬀩博陵郡王张柬之汉阳郡王袁恕已南阳郡王
  宰相判六曹
  齐映判兵部 李勉判刑部 刘滋判吏礼部 崔造判户工部
  四吏部高宗时同典𨕖人称前有裴马后有卢李
  裴行俭 马载 卢从愿 李朝𨼆
  三杰开元中同日拜相赐诗
  宋璟右丞相张说左丞相源乾曜太子少傅 富嘉谟吴少微魏谷倚亦称北京三杰
  三丞相李徳裕述崔世叔言才业甚备
  宋广平好言政事 燕公好言文章 代公虑国精远
  开元八相通鉴玄宗所用
  姚崇尚通 宋璟尚法 张嘉贞尚吏 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 韩休张九龄尚直
  四贤
  侍御史李衡论张说谏官田希昌论张说给事中莫济不画敕学士周必大不草制
  十铨开元分吏部为十铨以十人掌之寻复旧
  苏挺 韦抗 卢从愿 徐坚 宇文融 崔琳崔沔 韦虚心 贾曽 王丘
  二人质疑皆紫微舍人姚崇毎谓欲知古问高君欲知今问齐君可以无阙政矣
  高仲舒博通典籍 齐澣练习时务
  清节三人开元后治广者
  宋璟 李朝𨼆 卢奂
  三人真良吏唐宗封禅还至宋州宴从官谓张说曰如三人者不劳人以市恩真良吏矣怀州刺史王丘饩牵之外一无他献魏州崔沔供帐无锦绣示我以俭济州裴辉卿表数百言莫非规谏
  刺史十一人明皇自择祖道赋诗
  许景先源光裕郑温琦崔志廉寇泚郑放袁仁敏蒋挺裴观崔诚李昇期
  十五道采访使开元间初置
  中丞卢询都畿中丞裴旷京畿嗣鲁王道坚河南李商𨼆关内崔𨼆甫河东宋瑶河北李朝𨼆岭南韦虚心淮南朱仙客黔中王昱剑南韩朝宗山南东刘日正江南东裴端复陇右宋谕山南西班景倩江南西
  含象亭十八学士开元中图像
  张说 徐坚 贺知章 陆坚 赵冬曦 咸𢋸业韦述 李子钊 陆去泰 吕向 母煚 余钦赵元默 孙季良 康子元 侯行果 敬会真冯朝𨼆 一本有东方颢
  续图凌烟阁三十七人大中初诏史官差第元和将相
  李岘 王珪 戴胄 马周 褚遂良 韩瑗 郝处俊 娄师徳 王及善 朱敬则 魏知古 陆象先 张九龄 裴寂 刘文靖 张柬之 袁恕已 崔元𬀩 桓彦范 刘幽求 郭元振 房琯袁履谦 咸𢋸业 张巡 许远 卢奕 南霁
  云 萧华 张缟 李勉 张镒 萧复 柳浑贾耽 马燧 李灯 会要有岑本无褚遂良袁恕已止三十六人名
  唐配享功臣三十六人大中四年李从易奏
  淮南王神通 河间王孝恭 郧公殷开山 渝公刘政会 武士彟 魏公裴寂 鲁公刘文靖高祖庙梁公房元龄 申公高士廉 蒋公屈突通 郑公魏徵 赵公长孙无忌 魏公李靖 莱公杜如晦太宗庙李𪟝 张行成 马周 褚遂良 高季辅刘仁轨高宗庙桓彦范 敬晖 张柬之 崔元𬀩袁恕已 狄仁杰 魏元忠 王同皎中宗庙𭹹刘幽求睿宗庙张说 郭元振 王琚玄宗庙苖晋卿裴冕肃宗庙郭子仪代宗庙
  九节度讨安庆绪子仪光弻皆元勲故不置元帅但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朔方郭子仪 淮西鲁炅 兴平李奂 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 郑蔡李广琛 河南崔光
  远 又命河东李光弻 泽潞王思礼助之
  令公四俊张嘉贞为中书令四人颇招权时谓令公四俊苗吕员崔
  苗延嗣 吕太一 员嘉靖 崔训
  汾阳六客郭子仪幕中客后皆为相
  杜鸿渐 张镒 乔琳 陈少游 杜黄裳 高郢
  陈留八俊
  格处仁 王孝逸 繁师元 靖君亮 郑祖威郑师善 李行简 卢协
  二郑以忠义号二郑
  郑从谠河东郑⿰凤翔
  二良白居易哀二良文
  陆长源汴州郑通诚徐州
  三杨唐时三家皆为盛门靖恭尤善
  杨冯居履道坊杨于陵居新昌坊杨汝士居靖恭坊
  二文公
  韩愈 李翺
  五相白居易上李绛诗云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
  裴垍 王涯 杜元颖 崔群 李绛
  三贤韩文公释言
  郑𬘡 李吉甫 裴垍
  三俊唐相同时
  李绅 李徳裕 元稹
  三簿并相后并为宰相
  卢迈自河南簿为补阙郑馀庆自汜水簿为察院赵宗儒自陆浑簿为右拾遗
  三使相神䇿指挥使孙徳昭周承诲董从实讨刘季述等上复位赐姓名皆以使相留宿卫徳昭李继昭 承诲李继诲 从实李彦弻
  三侍学士唐文宗时
  王起 许康佐侍讲学士柳公权侍书学士
  谏臣三人宣宗谓谏臣惟能为可奚用众𫆀今使朕闻所未闻三人足矣
  张符 赵璘 牛丛
  八司马元和初附王叔文而进者叔文败皆贬远州司马
  刘禹锡朗州程异柳州陈谏台州柳宗元永州韩泰䖍州韩华饶州凌准连州韦执𧨏崖州
  八关十六子李逢吉为相其党八人用事而傅会者又八人
  李训 张又新 李续 张权舆 刘栖楚 李虞程昔范 姜洽
  香山九老皆年高不仕即居易宅同为䜩集
  白居易刑部尚书年七十四胡杲怀州司马八十九吉𪰋卫尉卿八十六郑据龙武长史八十四刘嘉慈州刺史八十二卢慎侍御史八十二张浑永州刺史七十四狄廉谟秘书监年未七十卢贞河南尹年未七十 一本九老堂有刘真台李元爽僧如满无刘嘉狄廉谟卢贞
  六臣五代史唐六臣为册宝使副朝梁
  张文蔚 杨涉 薛贻矩 苏循 张䇿 赵光逢
  三素望宋书皆孟㫤长史司马时人谓㫤府有三素望
  阮万龄 袁豹 江夷
  五代三贤王元之有诗
  桑维翰 李涛 王朴
  全节三士五代时
  王彦章 裴约 刘仁瞻
  宋太祖将帅十四人
  李汉超屯关南 马仁瑀守瀛州 韩令坤镇常山贺惟忠守易州 何继筠镇棣州以距北狄郭进控西
  山 武守琪戍晋州 李谦傅守隰州 李继勲镇昭义以御北汉赵赞屯延州 姚内赟守庆州 董遵诲屯环州 王彦昇守原州 冯继业镇灵武以备西戎
  二相士大夫相庆得人仁宗语欧阳修谓岂不贤于梦卜哉
  文彦博 富弻
  二将欧阳公言兵兴以来惟得边将二人
  狄青 种世衡
  二名臣淳化中飞白书二名付宰相云此名臣也
  向敏中 张咏
  五君李至为五君咏
  徐铉 李昉明远石熙载 王祐景叔李穆
  三君子天下人皆称之
  王文贞公旦称曰大雅寇莱公准称曰大忠马正惠公知节称曰大直
  四贤欧阳上书谓皆公正之贤也
  杜衍清谨而守规矩 范仲淹恢廓自信而不疑韩琦纯正而质直 富弻明敏而果锐
  四人杰东坡范文正公集序
  韩 范 富 欧阳
  三公平章四人以三公平章军国事
  吕夷简 吕公著父子相继文彦博 王旦
  三人同心辅政仁宗朝
  韩琦为首相曽公亮法令典故欧阳修文学
  三人并登两府天圣五年
  王尧臣伯庸第一韩琦穉圭第二赵槩叔平第三 庆历杨寘㮄王珪禹玉第二韩绛子华第三王安石介甫第四
  三元
  宋孙何汉公王曽孝先杨寘审贤冯京当世 明淳安商辂木庵宣徳解元正统会元状元 又三中元魁闽县林志永乐解元会元㮄眼咸宁杨鼎宣徳解元正统会元㮄眼吴县王鏊成化解元会元探花晋江李廷机隆庆解元万历会元㮄眼
  龙首四人石扬休诗云皇朝四十三龙首身到黄扉止四人
  吕蒙正圣功李廸复古主曽孝先宋庠公序 明状元宰相十二人胡广洪武庚辰陈循永乐乙未马愉宣徳丁未曹鼐宣徳癸丑商辂正统乙丑两入相凡十九年彭时正统戊辰两入相凡十九年谢迁成化乙未两入相凡十三年费宏成化丁未三入相凡十一年顾鼎臣弘治乙丑李春芳嘉靖丁未申时行嘉靖壬戌凡十四年朱国祚万历癸未
  三人不愧科名宋进士自乡举至廷试皆第一者才三人
  王曽 宋庠为名宰相宋京为名执政
  二俊陈恕领春官以文正为举首岁中抜子仪于常𨕖云吾得二俊名世才也
  王文正刘子仪
  制科十五人仁宗时
  何泳 富弻 苏绅 吴育 张方平 田况 钱明逸 钱彦远 吴奎 夏噩 陈舜俞 钱藻苏轼 王介 苏辙
  制䇿入三等四人
  吴育 苏轼 范百禄 孔文仲
  三得人仁宗论执政
  张昇为御史中丞 富弻为相 欧阳修为学士
  盛徳五人苏文忠公云轼未尝志墓独铭五人皆以盛徳故
  富文忠 司马文正 赵清献 范忠文张文定方平
  谥文正三人
  王曽 范仲淹 司马光 谥文贞则李昉王旦
  三人忠诚刚正蔡襄疏三人必能尽言但恐邪人不利必造为御之之说曰好名好进彰君过欧阳修 王素知谏院余靖右正言
  三忠庐陵有三忠堂周益公记
  欧阳文忠公杨忠襄公邦胡忠简公
  三烈上疏乞罢公田斥逐似道御史舒有𨳩劾经孙致仕著知嘉兴府濂谓我不可以负徐公亦谢事归翰林学士徐经孙 著作郎陈著 公田官陈茂濓徐举
  庐陵四忠一节
  欧阳文忠公胡忠简公杨忠襄公邦周文忠公必大杨文节公万里
  四贤一不肖仁宗时石介作四贤一不肖诗
  范仲淹 余靖 尹洙 欧阳修四贤高若讷一不肖
  三贤皆邓州循吏邓人贾黯为翰林学士创三贤堂于百花洲
  谢绛希深范仲淹希文孙甫之翰
  三老皆守和州有三老堂
  傅尧俞 范纯仁 刘挚
  四友
  韩维持国司马光君实吕公著晦叔王安石介甫 又冯元孙质陆参夏侯圭亦曰四友
  三司总计使时罢盐铁户部度支三使分天下为十道以京东为左计京西为右计魏羽为左计使 董俨为右计使 陈恕为总计使
  嘉祐四真仁宗朝
  富弻真宰相欧阳修真学士包拯真中丞胡瑗真先生
  嘉祐三相同时当国论者谓乔失之泛李失之隘史失之专然宗勉清谨守法犹号为贤乔行简少傅平章军国事李宗勉左丞相兼枢密使史嵩之右丞相兼枢密使督视军马
  庆历四谏仁宗时御笔除谏官
  余靖安道欧阳修永叔蔡襄君谟王素仲仪
  嘉禧四谏
  曹豳嘉奉初进士为左司谏王万 郭磊卿 徐清叟
  谏官伏阁十人仁宗欲废郭后十人诣垂拱殿伏奏诏知远州
  孔道辅 范仲淹 孙祖徳 段少连 宋庠 蒋堂 郭劝 马绛 杨偕 刘涣
  四御史天圣未
  曹修古 郭劝 杨偕 段少连
  六御史治平中
  吕诲 吕大防 范纯仁 赵瞻 傅尧俞 龚鼎臣
  熙宁三舍人李定除御史三人相继封还词命
  宋敏求次道苏颂子容吕大临才元
  二卿国史赞剧张二卿用法持平
  剧可久 张仁瑑
  四学士四人同游东坡之门
  黄庭坚鲁直鼂补之无咎秦观少游张耒文潜
  三大夫三人同除
  右司监丁大全 正言陈大方 侍御史胡大昌
  关中三杰
  朱光庭万年簿邑谓明镜程颢鄠县簿张山甫武功簿皆以才名称
  二布衣迪功郎都省言得先儒理学之传年高徳卲𨼆居丘园诏各补迪功郎
  婺州何基 建宁府徐几
  七从官元符三年尚书从官除七人谓之快活差除
  韩忠彦 李清臣 黄履 陆佃 郭如章 曽肇龚京
  至道九老李文正公昉罢相居京师继唐白乐天为会
  张好问太子中允年八十五李运太常少卿八十宋琪旧相吏部尚书七十九武允成节度副使七十九僧赞宁吴人七十八魏丕郢州刺史七十六杨徽之谏议大夫七十五朱昻水部𭅺中七十一李昉旧相司空七十一
  耆英会十三人文潞公留守西都慕唐九老会集洛中公卿大夫
  富弻彦国七十九文彦博宽夫七十七席汝言君从七十七王尚恭安之七十六赵炳正南七十五冯行已肃之七十五刘几伯夀七十五王慎言不疑七十二楚建中王叔七十三张问昌言七十张焘景元七十司马光君实年未七十潞公重其人特请入会
  西京五老
  文潞公 范景仁张仲㢲 史中辉刘伯寿
  睢阳五老至和中咸以耆徳挂冠建立诗社归徳府城内有五老台
  杜衍祁国公王焕礼部侍郎毕世长司农卿冯平驾部郎中朱贯兵部郎中
  元祐七老元祐中同时挂冠五日一集
  朱光复 孙谕 吴师道 梁宏 贾亨彦 张叔达 唐愈
  中兴四将高宗时
  刘光世鄜王张浚循王韩世忠蕲王岳飞鄂王 章颖士四将传刘锜岳飞李显忠魏胜
  七王中兴将
  鄜王刘光世 蕲王韩世忠 鄂王岳飞 循王张浚 信王吴璘 涪王吴玠 和王杨存中
  二相乾道八年以尚书左右仆射改
  左丞相虞允文右丞相梁克家
  五贤绍兴中太学为五贤诗
  王十朋龟龄冯方圆仲胡宪原仲查籥元章李浩徳远
  五宣谕使绍兴二年大中所劾多大吏槖异所举多闻人徽言锐于有为槖大中数言利病惟胡蒙
  承奉大臣风旨

  刘大中江东西 胡蒙浙西 朱异浙东福建 明槖广东西 薛徽言湖南
  锦江四俊瑞阳人景定初
  姚勉 胡仲云 刘元高 黄梦炎
  景灵宫功臣十六人宋高宗图像配享
  赵普 曹彬皇武殿薛居正 石熙载 潘美大定殿李沆 王旦 李继隆熙文殿王曽 吕夷简 曹玮美成殿韩琦 曽公亮治隆殿富弻大明殿司马光重光殿韩忠彦承元殿 后加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皇徳殿陈康伯史浩系隆殿葛泌美明殿 又益以赵汝愚垂光殿共二十四人图于昭勲崇徳阁
  诗案二十二人皆以苏轼诗案黜罚
  张方平 李清臣 司马光 范镇 钱藻 陈襄刘攽 李常 孙觉 曽巩 王汾 刘挚 黄
  庭坚 吴官 戚秉道 盛桥 王侁 王巩 王安礼 周攽 杜子方 颜复
  陈襄荐三十三人熙宁间名贤绍兴诏徳行言语政事文学皆所具备
  司马光 韩维 苏颂 孙觉 吕公著 李常苏轼 范纯仁 孙洙 曽巩 刘挚 王存 顾临 王安国 林希  李师中 程颢 虞太熙苏辙 张载 孔文仲 林英 吴贲 薛昌期刘载 孙奕 胡宗愈 林旦 吴恕 傅尧俞邹何 唐坰 郑侠
  籍伪学五十九人黄由上言人主不可待天下以党置籍以示不广殿中侍御史张岩劾由
  阿附罢之因王沆上疏乞置伪学之籍擢利州路转运判官

  赵汝愚 留正 周必大 王蔺四人为之首朱熹 徐谊 彭龟年 陈傅良 薛叔似 章颖 郑湜楼瀹 林大中 黄由 黄黼 何冀 孙逢吉刘光祖 吕祖俭 叶适 杨万里 项安世 沈有开 曽三聘 游仲鸿 吴猎 李祥 杨简赵汝谠 赵汝谈 陈崐 范仲黼 汪逵 孙元卿 原爕 陈武 田澹 黄度 张体仁 蔡幼学 黄颢 周南 吴柔胜 李直 王厚之 孟浩 赵巩 白炎震 皇甫斌 危仲任 张致远杨宏中 张道 周端朝 林仲麟 蒋传 徐
  范 蔡元定 吕祖泰
  节义二十一臣
  文天祥 李芾 陈瓒 赵淮 姜才 赵昻发苗再成 张起岩 赵良淳 陆秀夫 马发 赵孟垒 姚书 陈文龙 张世杰 唐震 李庭芝王安节 张日中 赵与睾 谢枋得
  元四杰元主号为揆里班曲律犹中国言四杰也
  木华黎雄勇善谋博尔木 博尔忽 赤老温俱以忠勇事元主
  儒林四杰至正间齐名
  柳贯 虞集 揭傒斯 黄溍
  三魁不负所学元末张士诚称王知府李齐死之时论大科三魁皆不负所学云李黼 泰不华 李齐
  明太祖招延二十四人
  徐达凤阳人魏国公汤和濠州信国公吴良定远江阴侯陈徳濠州临江侯花云怀远东丘侯吴桢良弟靖海侯顾时濠州济宁侯费聚临淮平凉侯常遇春濠州鄂国公耿炳文濠州长兴侯华云龙定远淮安侯唐胜宗濠州延安侯陆仲亨濠州吉安侯耿再成五河泗国公郭兴 胡海定远东川侯张龙濠州凤翔侯郭英濠州武定侯陈祖 张赫濠州舵海侯李新濠州崇山侯谢成濠州永平侯张铨 周徳
  开国六王
  李善长定远人韩国公坐流言徐达 常遇春 李文忠旴𣅿曹国公冯胜凤阳人初名国胜改名宗异复名胜宋国公以有过不食邓愈虹县卫国公
  四先生洪武初以胡大海荐太祖曰朕为天下屈四先生创礼贤馆处之
  刘基伯温青田人宋濓景濓浦江人叶琛丽水人章溢三益龙泉人
  功臣庙二十一人
  徐达 常遇春 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定远西平侯胡大海虹县越国公冯国用定远郢国公赵徳胜锺离梁国公耿再成 华高 丁徳兴 俞通海巢县虢国公张徳胜合肥蔡国公吴良 吴桢 曹良臣安丰宣宁侯康茂才 吴复合肥安陆侯芧成 孙兴祖
  成祖爵赏二十四将士
  丘福凤阳淇国公朱能怀远成国公郑亨合肥武安侯张武浏阳成阳侯孟善海丰保定侯火真同安侯陈珪泰州泰宁侯王忠孝感靖安侯张信临淮隆平侯李远怀远安平侯郭亮合肥成安侯顾成江都镇远侯王忠合肥永康侯王聪蕲水武城侯谭渊 徐理河西武康西平伯张辅祥符英国公凤阳应城伯唐云新昌伯赵𢑴 徐祥 刘才霍丘广恩伯陈旭全椒云阳伯茹常衡山忠诚伯
  续封七人
  李彬定远丰城侯陈懋寿州宁阳侯陈通 张兴 王友荆州清远侯陈贤寿州荣昌侯陈志四川巴县遂安侯
  侑食文庙四人
  张玉河间王朱能东平王姚广孝荣国公王真宁国公
  三异人
  方孝孺正学杨继盛椒山于谦忠肃
  征四人为学士
  鲍恂崇徳全思诚上海余诠安吉张长年高邮
  十大臣文皇手书十名授解缙缙实对后缙远戌洪熙见此奏𫉬赦免
  蹇义厚重鲜定见夏原吉有徳量不能远小人刘儶有才干罔知顾义郑赐足称君子短于才李至刚诞而负势有才不端黄福直心确陈瑛峭法无他宋礼戅直不惜怨陈洽疏通有守方宾簿书小才心如驵侩
  仁宗赐银章四人文曰绳愆纠缪
  蹇义 杨士竒 杨荣 金幼孜
  三杨世称西杨相业东杨相才南杨相量
  杨士竒西杨文贞杨荣东杨文敏杨溥南杨文定
  南都四君子四人相与切磨世宁曽疏劾宁王
  胡世宁永清李承勲 魏校 余祐
  翰林四谏宪庙张灯上培养圣徳疏
  章懋枫山兰溪人庄㫤孔旸浦江人黄仲昭 罗纶
  三人同心孝宗时时人称之
  李东阳谋 刘健断 谢迁尤侃侃
  遗才五人储巏疏荐谪籍五人上命吏部超用之
  丁玑 张言 王纯 敖毓元 李文祥
  劾张居正夺情四人皆杖戌时邹元标继之亦杖戌
  吴中行 赵用贤 艾穆 沈思孝
  三人清寂神宗谓左右曰此时廷臣受外觐官书帕开宴打闹惟此三人清寂可念
  杨时乔侍郎李廷机侍郎詹沂副都
  甲申节义二十五人
  范景文文忠大学士倪元璐文贞户尚邦忠肃都察院孟兆祥忠端刑侍邦耀恭愍左副都凌义渠忠介大理卿吴麟征贞肃常少周凤翔文介左庶子马世竒文肃中允刘理顺文烈中允一家殉难汪伟文毅检讨同妻耿氏吴甘来庄介给事中王章节愍御史并子之烒陈良谟恭洁御史陈纯徳忠洁御史许直忠愍文𨕖员外成徳介愍车驾主事母妻张氏一子六岁铉忠洁兵主母章氏妾王氏弟錝申佳𦙍端愍仆丞孟章明忠僖进士刘文炳忠恪新乐侯弟文燿男女十六人投火祖母瀛国夫人帝外祖母投井卫时春忠穆宣城伯合家赴井张庆臻忠毅惠安伯巩永固忠烈驸马都尉王承恩忠节司礼监又王家彦兵侍赵撰御史于腾蛟光禄署丞夫妻同缢李国桢襄城
  伯诱贼以降许不发陵寝不害太子二王以礼葬先帝于田贵妃墓然后自缢王国兴锦衣卫指挥李若珪同知高文采千户一家十七人陈贞达顺天府知事姚成副兵马宋天显中书舍人毛维张阳和卫经历张士禧儒士并二子懋赏懋官许琰长洲生员汤文琼布衣

  五王尸子曰古有五王之相迺谓之王其贵之也
  秦公牙 吴班 孙尤 夫人冉赞 公子麋
  四子成于学韩诗外传
  太公望 管仲 桃贾 百里奚
  三名臣唐李翰论诸葛亮自比管乐
  管仲 乐毅 诸葛亮
  武将十哲唐肃宗尊太公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配享比孔门十哲
  张良 田穰苴 孙武 吴起 乐毅白起 韩信 诸葛亮 李靖 李𪟝
  武臣六十四贤同上
  管仲 范蠡 孙膑 李牧 赵奢 廉颇 田单王翦 曹参 周勃 彭越 李广 卫青 霍
  去病 周亚夫 赵充国 邓禹 吴汉 贾复耿弇 寇恂 冯异 马援 段颎 皇甫嵩 关羽 张飞 邓艾 张辽 吕蒙 陆逊 陆抗羊祜 王濬 谢元 周瑜 杜预 陶侃 檀道济 王猛 慕容恪 王镇恶 王僧辨 吴明彻长孙嵩 慕容绍宗 斛律光 宇文宪 韦孝
  宽 于谨 杨素 韩擒虎 史万岁 贺若弻裴行俭 王晙 郭元振 王孝杰 李孝恭 尉迟恭 张仁亶 张齐丘 苏定方 郭子仪
  山西将十五人
  白起王翦颍阳王围 甘延寿郧郅公孙贺 傅介子义渠李广 李蔡成纪苏建 苏武杜陵上官桀 赵充国上邽廉褒襄武辛武贤 辛庆忌狄道
  四士文𨕖阮元瑜书
  子胥 辅果 穆生 邹阳
  四子公心真宗𦍒吕蒙正第问诸子孰可用对以侄夷简宰相材也累擢有声故张时泰称之祁奚荐祁午 谢安荐谢元 曹彬荐曹袆 蒙正荐夷简
  四子刘勰
  买臣忍饥而行歌 王章苦寒而坐泣 苏秦握锥而愤懑 班超执笔而慷慨
  四贤君臣义重吴临川言四贤遇时不同为人不同而君臣义重其心一也
  屈原志强宗国 张良为韩报仇 孔明图伯复汉元亮愤闷莫伸往往发见于诗
  六君子东坡王元之赞足以追配此六君子
  汉汲黯 萧望之 李固 吴张昭 唐魏徵 狄仁杰
  五君子朱文公序王龟龄集此五君子光明正大疏畅洞达
  汉诸葛忠武侯 唐杜工部 颜文忠公 韩文公宋范文正公
  九贤饶州府有九贤堂皆治郡有徳政者图像其中
  吴周鲂 晋傅梁 陆襄 隋梁文谦 柳庄 唐马植 李复 颜真卿 宋范仲淹
  百代殊绝四人吴临川言四人功业不尽同而其为百代殊绝人物则一
  文成身事汉而心报韩仇 文惠身事周而心复唐祚 忠武扶汉于末造 文正佐宋于盛际
  明帝王庙名臣三十七人
  风后 力牧 皋陶 䕫 龙 伯夷 伯益 伊尹 傅说 周公 召公 太公 召虎 方叔张良 萧何 曹参 陈平 周勃 邓禹 冯异诸葛亮 房元龄 杜如晦 李靖 李晟 郭
  子仪 曹彬 潘美 韩世忠 岳飞 张俊 木华黎 博尔忽 博尔木 赤老温 伯颜
  祀历代五名臣
  汉蒋子文 晋卞壶 南唐刘仁瞻 宋曹彬 元福寿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二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三目录
  人部
  事迹类
  七圣至襄野
  华祝三
  舜大功二十
  三王四事
  六王二公之事
  成汤六事自责
  七子异世同心
  文王三举事
  日三朝
  四君未事远略
  周公三盛
  三变
  桓公五禁
  九合
  存三国
  有天子之事三
  齐二桃杀三士
  无盐论四殆
  鲁三田
  晋三驾
  晋文罪已五
  郑四徳
  五美五恶
  宋景公三言
  楚一言定三国
  楚庄得三士
  四君不忘信
  四国功过
  四君皆客功
  二者未得大体
  刘项争大势二
  汉高之兴五
  得天下三正
  汉封三事最重
  三英雄豪杰之主
  汉文兼二长
  未央宫画谏五物
  武帝四事
  世祖之兴四
  光武三大政
  梁武祈雨七事
  张实三等赏
  姚苌四不如
  唐太宗三行
  三鉴
  二喜一惧
  服远五道
  高宗四失罪已
  康节颂宋朝五
  宋家七美
  元世祖诏行六事
  明太祖六功
  四盛
  燕王二十字

  夫子四𧩂
  孔子兄事二子
  颜子君子道四
  曾子三事
  子路三善
  子贡一出五国各有变
  子贱所事者三
  孔蔑失三子贱得三
  管仲三权
  鲍叔五不若
  夷吾五不如
  管晏二失
  晏子数圉人三罪
  史䲡君子道三
  子产君子道四
  三臣三不欺
  穆叔拜五善
  合二十五人之智治天下
  栾书三罪
  张孟谈败四国之谋
  孟母三迁
  立傅道六
  商鞅三说
  陈平六出竒计
  隽不疑四贤行
  胡广周流四公
  杨震四知
  三科募壮士
  鲁恭三异
  薛莹处身四五之间
  吴祐四行
  武侯事业本四
  六未解
  荀郭论十胜十败
  韩馥三不如
  周处去三害
  王导中兴三大功
  殷浩三变
  三语掾
  江淹论五胜五败
  刘孝标四异三同
  苻融论伐晋三难
  王猛君子徳三
  王珪五不如
  唐相𫝊两轴
  四时仕宦
  二李四同
  马㣧孙三不开
  傅钦之三徳
  张浚社稷五大功
  鲜于侁三难
  张观守官四字
  司马光四不如
  朱子所学四字
  真文忠公四事
  马廷鸾三不知
  黄治五不欺
  三等系籍圣贤
  汉唐三党
  三代党论
  洛蜀朔三党
  拜住三畏
  应诏三事
  黄道周自陈七不如

  楚国四难
  息五不韪
  秦有十失
  汉王数羽十罪
  高帝十悮
  武帝于李陵四失
  一举两失
  宣帝开三大衅
  光武登封七失
  五可五不可
  二主优劣
  宋太宗一举三失

  臧文仲三不仁
  三不知
  少正卯五恶
  智瑶五贤一不逮
  智伯三贤
  栾大佩四金印
  莽继四父辅政
  陈窦三难
  八失
  为郡四尽
  刘颖三不肯
  贺若弼三太猛
  四其御史
  二李朋党
  赵普三罪
  四如给事
  三旨宰相
  安石十事
  新法十八事
  安石四不足
  宋小人三可怪
  严嵩十罪
  五奸
  三大案
  断么绝六
  锦衣三重
  魏忠贤十大罪
  八胜
  温体仁三者无一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三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事迹类
  七圣至襄野黄帝将见大隗至人于具茨山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
  方明为御 昌寓骖乘 张若 隰朋前马 昆阍滑稽后车
  华祝三庄子尧观乎华华封人请祝圣人三祝尧三辞
  使圣人寿 使圣人富 使圣人多男子
  舜大功二十左𫝊
  举十六相 去四凶
  三王四事
  禹恶旨酒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未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六王二公之事左𫝊楚子合诸侯于申椒举言此待择其礼而用之
  夏启有钧台之享 商汤有景亳之命 周武有孟津之誓 成有岐阳之蒐 康有酆宫之朝 穆有涂山之会 齐桓有召陵之师 晋文有践土之盟
  成汤六事自责
  政不节与 民失职与 苞苴行与 䜛夫昌与女谒盛与 宫室崇与
  七子异世同心家语
  汤诛尹谐 文王诛潘正 周公诛管叔 太公诛华仕 管仲诛付里乙 子产诛邓析史 孔子诛少正卯
  文王三举事韩非子时纣恶之乃献洛西地请解炮烙之刑仲尼称其仁又称其智侵孟 克莒 举酆
  日三朝文王世子文王朝于王季日三
  朝朝 暮夕 日中又朝
  四君未事远略许鲁斋言
  周成王 康王 汉文帝 景帝
  周公三盛荀子
  身贵而愈恭 家富而愈俭 胜敌而愈戒
  三变韩诗外𫝊孔子云周公一人之身能三变者所以应时也
  事文王行无专制事不由己可谓文 成王幼抱而立朝诛赏无所顾问可谓武 成王壮北面而言请而后行可谓圣
  桓公五禁葵丘之会
  始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徳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耑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粜无有封而不告
  九合穀梁𫝊衣裳之会十有一不取北杏及阳糓为九史记齐语微异
  会鄄二 会幽二 会柽 会贯 会首戴左氏作首止会甯母 会葵丘 左传晋悼公八年之内九合诸侯谓会戚会城棣会鄬会邢丘盟戏会柤戍虎牢同盟亳城北会萧鱼
  存三国左𫝊谓鲁卫邢
  闵二年立僖城鲁 僖元年城郉夷仪 僖二年城卫楚丘 或曰城郉城卫城缘陵
  有天子之事三同上春秋予桓公知节也
  会洮序王人于诸侯之上而同盟焉 会葵丘序周公于诸侯之上而不敢同盟焉 盟首止不但不同盟而帅诸侯以会世子焉
  齐二桃杀三士晏子春秋三士勇而无礼晏子请去公馈二桃令计功而食之皆自杀公孙接 田开疆 古冶子
  无盐论四殆类苑锺离春者无盐邑之丑女乞诣宣王拊膝而言遂拜为后
  西秦南楚壮勇不立一殆 渐台五层万民疲困二殆 贤者伏匿谄谀左右三殆 沈湎夜饮俳优纵横四殆
  鲁三田左传夹谷之会孔子摄行相事齐人归三田以谢过
  郓 讙 龟阴
  晋三驾同上晋悼公三驾而楚不能争
  师于牛首 师于向 观兵于郑东门
  晋文罪已五贾子文公出畋大蛇当道公曰吾闻天子梦恶则修道诸侯则修政大夫则修官庶
  人则修身乃归请于庙三日而梦天诛大蛇

  孤不能尊道罪一 执政左右不良罪二 饬政不谨民人不信罪三 本务不修以咎百姓罪四 齐肃不庄粢盛不洁罪五
  郑四徳左𫝊周襄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之
  有平惠之勲 有厉宣之亲 弃嬖宠 用三良
  五美五恶同上子产相郑伯以如楚舍不为坛外仆以为言子产谓大适小有五美故作坛以昭功
  小适大有五恶焉用作坛以昭祸

  宥其罪戾 赦其过失 救其菑患 赏其徳刑教其不及五美说其罪戾 请其不足 行其政事共其职贡 从其时命五恶
  宋景公三言史荧惑守心子韦以言公三不可子韦谓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动候之果徙三度移之相 移之民 移之岁
  楚一言定三国左传子玉言
  复卫 封曹 释宋
  楚庄得三士刘子庄王借猎以求士
  刺虎豹者知其勇 攫犀兕者知其力 罢田而分所得知其仁
  四君不忘信
  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四国功过春秋之间四国功之首罪之魁宋襄虽霸而力微会诸侯而为楚所执不足论也秦缪有功于周能迁善改过为霸者之最 晋文世世勤王迁平王于洛次之 齐桓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又次之 楚庄强大又次之
  四君皆客功客卿楚人李斯上书
  穆公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枝于晋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诸侯亲服惠王用张仪散从事秦昭王得范睢彊公室杜私门
  二者未得大体罗隐
  始皇用武若陶者埏器务求其大而不知薄者之反脆也 王莽用文若匠者斵材在矜其妙而不知细者之速折也
  刘项争大势二皆楚既得而复失
  一关中 二敖仓
  汉高之兴五班固论
  一帝王之苗裔 二体貌多竒异 三神武有徴应四宽明而仁恕 五知人善任使
  得天下三正
  诛无道 讨项籍 天下已定始即尊位
  汉封三事最重功臣非军功不侯于军功中又三事最重
  从起丰沛 从入关中破秦 从定三秦
  三英雄豪杰之主威有所当加势有所当屈故也
  高祖之威能行于𭧂秦强楚而不能行于四皓 武帝之威能行于南羌西域而不能行于汲黯 光武之威能行于寻邑王郎而不能行于严光周党
  汉文兼二长罗豫章言人主察累明懦害仁汉昭帝明而不察章帝仁而不懦孝宣明而失之察孝元仁而失之懦若唐徳宗察而不明高宗懦而不仁兼二者之长惟汉文乎
  明而不察 仁而不懦
  未央宫画谏五物文苑英华卢硕画谏汉文帝
  屈轶草 进善旌 诽𧩂木 敢谏鼓 獬豸
  武帝四事张南轩言武帝与秦皇相去何能尺寸然不至乱亡者有四事焉
  高帝宽大文景惠养其得民也深非若秦自商鞅来根本以蹶民迫于威一也 武帝所为每与六经戾岂真能尚儒者然犹稽古礼文未至荡然尽弃名教二也 轮台之诏诚意所动固足囘天人之心诏下之后思与民休息与行而不悟者有间三也 惟能悔过是以能审付托昭帝之初霍光当政培植根本惠泽复流有以祈天永命矣四也
  世祖之兴四傅干王命叙言
  一帝皇之正统 二形相多异表 三体文而知武四履信而好士
  光武三大政
  褒卓茂 临大学 辟召周党王良严光
  梁武祈雨七事大同间旱筑雩坛籍田内祈之
  一理𡨚狱及失职者 二赈鳏寡孤独 三省徭轻赋 四举进贤良 五黜退贪邪 六命会男女恤怨旷 七撤膳羞弛乐悬
  张实三等赏下令国中
  有面刺孤者酬以束帛 翰墨陈孤过者荅以筐篚𧩂言于市者致以羊米
  姚苌四不如苌自谓不如兄襄
  身长八尺五寸臂埀过膝人望而畏之 将十万之众望麾而进前无横阵 温古知今讲论道艺收罗英俊 董帅大众人尽死力
  唐太宗三行贞观政要
  监前代为元龟 进善人成政道 远群小拒谗言
  三鉴唐太宗云魏徴没朕亡一鉴矣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二喜一惧太宗谓侍臣
  比年丰稔斗粟三钱一喜也 北敌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 治安则骄侈生骄侈则危亡至此一惧也
  服远五道太宗
  见人之善若己出 弃人所短取其长 贤者敬之不肖者怜之 正直盈朝 视外国如一体
  高宗四失罪已时久雨常阴下诏
  昧经邦大略 昧戡难远图 无绥人之徳 失驭臣之柄
  康节颂宋朝五
  革命之日不易肆 克服天下后称帝 未尝杀一无辜 百年方𫝊四主 百年无心腹之患
  宋家七美吕大防言家仪过于汉唐
  事亲 事长 待外戚 俭 勤 尚礼 宽仁
  元世祖诏行六事
  择守令 诫奸吏 崇祀典 禁盗贼 治军旅奖节义
  明太祖六功詹同宋濂等纂修
  略定区宇 得国之正 独禀成算 敬天勤民戚官无权 兵政有统
  四盛明纪
  自汉以来得天下为正在位三十一年一盛也 享年七十有一二盛也 自江右并中原三盛也 太子诸王二十五人公主十六人皆受册封四盛也
  燕王二十字明太祖以子孙蕃衍各拟二十字一世一字为命名之首
  高瞻祁见佑 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简静迪先猷

  夫子四𧩂庄子孔子云某不知所失而离此四𧩂者何也
  再逐于鲁 削迹于卫 伐树于宋 围于陈蔡
  孔子兄事二子家语荅子贡问
  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 晏子于君为忠臣于行为敬敏
  颜子君子道四说
  强于行已 弱于受谏 怵于持禄 慎于治身
  曾子三事同上曾子谓公明宣在其门下三年而不学宣对此三者学而未能安敢不学亲在堂叱咤之声未至于犬马 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 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
  子路三善家语子路治蒲孔子称之
  恭敬以信 忠信以宽 明察以断
  子贡一出五国各有变同上齐田常欲伐鲁孔子使往说
  存鲁 乱齐 破吴 强晋 霸越
  子贱所事者三说
  父事者三人 兄事者五人 友事者十一人
  孔蔑失三子贱得三家语二人偕仕夫子问之所对如此
  王事若袭学焉得习 俸禄少不及亲戚 公事急不得吊问孔蔑对始而诵之今得行之 俸禄所供被及亲戚 虽有公事兼以吊问子贱对
  管仲三权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三权亦不能使其君霸
  贱不能临贵以为上卿 贫不能使富赐租一年疏不能制亲以为仲父
  鲍叔五不若鲍叔自谓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 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 忠信可结百姓弗若也 礼义可法四方弗若也 执旗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加勇焉弗若也
  夷吾五不如管仲请论百官
  进退闲习辨辞刚柔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 辟土聚粟尽地之利不如甯戚请立为大司田 平原广牧鼓励三军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 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 犯颜进諌不避不挠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諌
  管晏二失家语君子下不僣上上不偪下
  管仲镂簋朱纮旅树反坫山节藻棁难为上 晏子豚肩不掩豆狐裘三十年难为下
  晏子数圉人三罪景公将杀圉人因其言而释之
  公使养马而杀之罪一 又杀公所最善马罪二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必怨吾君诸侯必轻吾国罪三 数烛邹亡鸟三罪同
  史䲡君子道三说苑孔子云
  不仕而敬上 不祀而敬神 直能曲于人
  子产君子道四论语
  行已恭 事上敬 养民惠 使民义
  三臣三不欺史记
  不能欺郑子产不忍欺虙子贱不敢欺西门豹
  穆叔拜五善晋侯享穆叔穆叔曰皇皇者华君教使臣必谘于周臣𫉬五善敢不重拜访问于善为咨 咨亲为询 咨礼为度 咨事为诹 咨难为谋
  合二十五人之智治天下家语孔子使视荆公子为政使者反言
  堂上有五老 堂下有二十壮士
  栾书三罪左𫝊鄢陵之战晋厉公车陷于淖书将载公栾鍼止之时书为元帅
  侵官冒也 失官慢也 离局奸也
  张孟谈败四国之谋四国谋赵孟谈为赵襄子谋使四国疑而其谋遂败
  谈妻之楚 长子之韩 次子之魏 少子之齐
  孟母三迁
  始舍近墓 继迁市𠊓 终迁学舍
  立傅道六战国策赵立周绍为傅
  智虑不躁 身行宽惠 威严不易 重利不变恭于教 和于下
  商鞅三说𫝊
  始说以帝道不听 再说以王道不入 终说以伯道不自知其膝之前于席也
  陈平六出竒计
  捐金反间 恶草具进楚使 夜出女子二千解荥阳围 蹑足封齐王 伪游云梦缚信 解白登围
  隽不疑四贤行
  戒胜之之刚虐一也 听母教以出囚二也 辨卫太子之伪三也 霍光欲妻以女而固辞四也
  胡广周流四公
  初履司空 二作司徒 三登太尉 四为太傅
  杨震四知故人怀金遗之辞而不受
  天知 地知 子知 我知
  三科募壮士虞诩治朝歌
  攻劫为上 盗贼次之 不事农业又次之
  鲁恭三异为中牟令徳政致此
  蝗不犯境 化及鸟兽 孺子有仁心
  薛莹处身四五之间或谓莹于吴士当为第一乎陆喜云云
  沉默其体潜而勿用者第一 避尊居卑禄以代耕者第二 侃然体国执政不惧者第三 斟酌时宜时献微益者第四 温恭修慎不为谄首者第五
  吴祐四行汉桓帝时举孝廉以四行迁胶东相
  敦厚 质朴 逊让 节俭
  武侯事业本四真西山言武侯平生事业奇伟以此四者而诚与公又其本也
  开诚心 布公道 集众思 广忠益
  六未解时武侯闻曹休败魏兵东下关中虚欲出师击魏群臣以为疑故上表言
  一不可坐定取胜 二不可不战资敌 三难以不危而定 四难以庸才必胜 五缓之则无精锐六兵疲难以持久
  荀郭论十胜十败袁绍书骄慢操谓荀彧郭嘉将讨不义而力不敌对以虽彊无能为也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治胜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公纠以猛度胜绍外宽内忌所任惟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惟才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徳胜绍高议揖逊以收名誉公至诚待人不为虚美仁胜绍恤人饥寒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与四海接恩过其望无所不周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文胜绍是非不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
  韩馥三不如辛评等说馥谓将军资三不如之势处袁氏上彼不为将军下也不如举荆州以让宽仁容众孰如袁氏 智勇过人孰如袁氏 世布恩徳孰如袁氏
  周处去三害周鲂子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众言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患处云吾能除之射虎 杀蛟 从机云学砥节砺行期年州府交辟
  王导中兴三大功桓𢑴见其急谈时事而辍忧周𫖮闻其志复神州而收泪
  元帝在藩导独知其可辅倾心推奉 王毅惮帝严明欲更所立赖导固争 不以江右寡弱大立规模先用顾荣贺循以来众士尽收过江名流以佐谋画
  殷浩三变罗念庵云殷浩人品终身三变
  似一高士其累辞徴辟屏居墓所也似一贤臣其刺扬州抗桓温毅然以北伐为任也诚一鄙夫至用兵屡败为温所废荅书开闭者数竟达空函所谓茍患失之无所不至也
  三语掾阮瞻有令望司徒王戎问以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阮荅以此即命辟之将无同
  江淹论五胜五败对萧道成
  公雄武有竒略 宽容而仁恕 贤能毕力 民望所归 奉天子伐叛五胜也 彼志锐而器小 有威而无恩 士卒解体 缙绅不怀 悬兵数千里无同恶相济五败也
  刘孝标四异三同梁史孝标自云比冯敬通同者三而异者四
  敬通总兵食肉余戚戚无懽 敬通有子余等伯道敬通老而益壮余有犬马疾 敬通逝久而弥芳
  余去将若秋草四异不遇 刚直 有忌妻三同
  苻融论伐晋三难劝苻坚
  天道不顺岁星在吴晋国无衅君臣和睦百姓安业我数战兵疲
  王猛君子徳三文中子
  事上密 接下温 临事断
  王珪五不如唐太宗谓其识鉴精通复善谈论令自元龄以下悉加品藻
  孜孜奉国知无不言臣不如房元龄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 处烦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 耻君不为尧舜以谏诤为己任臣不如魏徴 至激浊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清臣于诸子亦有微长
  唐相𫝊两轴郑侠上疏论吕惠卿朋奸壅蔽
  正直君子𫝊魏徵姚崇宋璟邪曲小人𫝊李林甫卢杞
  四时仕宦傅游艺期年之中历衣四色时人谓之
  青 绿 朱 紫
  二李四同李挚与李敏
  同岁 同姓 同门 又同年及第
  马㣧孙三不开为后晋相时人目之
  入朝印不开 见客口不开 归宅门不开
  傅钦之三徳
  清不污 直不激 勇能温
  张浚社稷五大功吕氏云浚有五大功富平符离之役与曹彬岐沟之败等岂可以一节掩
  大徳乎

  建复辟之勲 发储嗣之议 诛范琼以立国基用吴玠以保全蜀 却刘麟以定江左
  鲜于侁三难为转运副安石诘其不请青苗钱侁言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哉苏轼称焉上不害法 中不废亲 下不伤民
  张观守官四字云自守官以来常持四字
  不至于怠惰不至于疏旷不至于乖戾不至于躁急
  司马光四不如判西京留台上疏言不才最出群臣之下乞致仕久乃从其请即归洛下先见不如吕诲 公直不如范纯仁程颢 敢言不如苏轼孔文仲 勇决不如范镇
  朱子所学四字周必大荐朱熹为江南提刑熹云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正心诚意
  真文忠公四事守潭州以励其僚
  律己以廉 抚民以仁 存心以公 莅事以勤
  马廷鸾三不知厄于贾似道求去陛辞云
  天下安危人主不知 国家利害群臣不知 军前胜负列阃不知
  黄治五不欺为御史中丞质直端重有大臣体常言
  居家不欺亲 仕不欺君 仰不欺天 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
  三等系籍圣贤余安裕为谢枋得甥客有谈其文学者枋得笑曰昔吕东莱中宏词归学者请升讲座陈同父劝勿许曰有三等人系籍圣贤开口高谈纵有错谬人无争辨者畏其势也伯恭未是今安裕为国学正字宜子敬畏而称颂之客大惭
  官为宰相可以生杀废置人 官为台谏给舍可以弹驳荣辱人 官为国子监可以考校舍法去取人
  汉唐三党
  前汉之党指萧望之刘向张猛周堪而治之者元帝与弘恭石显也 后汉之党指李膺范𣶢二百馀人而治之者桓灵与中常侍也 唐之党指独孤损崔远等三十馀人而治之者朱全忠与柳灿李振也
  三代党论刘定之
  汉李膺范𣶢等各为一党在位者恶之恶之者非贤而在党中者为贤 唐李徳裕牛僧孺等分为二党李优牛劣而考其归皆不足谓贤 宋初亦分为二党熙丰作新法王安石为魁元祐掊击新法司马光为魁光之党贤而安石之党非贤及光没而其党又自分为朔洛蜀三党譬之兵家朔党自守之兵也洛党应敌之兵也蜀党侵邻之兵也其不韪有在矣
  洛蜀朔三党
  洛党程颐为首朱光庭贾易为辅蜀党苏轼为首吕陶等为辅朔党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为首辅之者尤众
  拜珠三畏元以拜珠为右丞相自云
  畏辱祖宗 畏天下事大识见有未尽 畏年少不克负荷无以报圣恩
  应诏三事明太祖时五星紊度下诏求言平遥训导叶居昇上
  分封太侈 求治太急 用刑太繁
  黄道周自陈七不如崇祯间疏上切责
  品行不如刘宗周 至性不如倪元璐 远见深虑不如魏呈润 犯颜敢谏不如詹尔𨕖 老成足备顾问不如陈继儒 朴心醇行不如李如灿傅朝佑文章气节不如  郑鄤

  楚国四难战国䇿苏秦之楚三月乃得见王遂辞行王曰曾不少留乎对之以此
  食贵于玉 薪贵于桂 谒者难见如鬼 王难见如天帝
  息五不韪左𫝊息犯五不韪而以伐人
  不度徳 不量力 不亲亲 不徴辞 不察有罪
  秦有十失路温舒谏汉宣帝
  羞文学 贼仁义 罪诽𧩂 禁妖言 好武勇贵狱吏 忠良切言皆郁于胸 盛服先王不用于世 喜虚誉 蒙实祸
  汉王数羽十罪
  负约王我于蜀汉 矫杀卿子冠军 救赵不报而擅劫诸侯入关 烧秦宫室掘始皇冢 杀秦降王子婴 诈坑秦子弟二十万 王诸将善地徙逐故主 出逐义帝自都彭城夺韩梁地 使人阴杀义帝 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
  高帝十误
  误听守关计取项羽怒赖张良免 误听封六国计赖张良不败事 误听使者十辈言围平城用娄敬和亲约 误欲止宫休舎赖张良谏止 误欲攻项羽赖萧何谏就封 误骂齐使赖良平谏止 误欲西归赖良平谏追羽 误言安事诗书赖陆贾谏听误不知尊太公赖家令言即听 误欲易太子赖
  张良招四皓定 误囚萧何赖王卫尉谏释
  武帝于李陵四失
  始则疑陵教路徳博上书诏以行期而止迎者 中则不察司马迁言以为沮贰师而为陵游说 后则既知徳博奸诈以致陵败乃释而不治 末则信公孙敖谓陵教为兵而族陵家
  一举两失武帝以御史大夫公孙弘代薛泽为丞相封平津侯
  相者既非真儒 侯者又非军功
  宣帝开三大衅
  用恭显而启元帝之信宦官 贵许史而启成帝之任外戚 杀赵盖韩杨而启哀帝之诛大臣
  光武登封七失胡致堂论登封之事原本于燔柴而失之者也七十二君之编录略不经见不法唐虞三代而法始皇武帝 按䜟文九世当封禅今乃自缀于元帝而去成哀平三君 玉检秘文人不得见是必祈求永年 前拒群臣之请谓百姓多怨岂有其后两岁即已欢洽 敕戒郡县上寿称美今诏墨未干自令梁松等讨论故事 奉高后配地未几归庙主于寝园 即位改元终身不可改而改之
  五可五不可晋惠帝欲为太子婚卫瓘女杨后欲得贾充女帝谓云云充妻赂后纳之卫种贤一可而多子二可端正三可而长四可五可 贾种妒一不可而少子二不可丑恶三不可而短四不可五不可
  二主优劣魏徴对太宗云齐主尤劣也
  齐后主懦弱政出多门 周天元骄㬥威福在已
  宋太宗一举三失引诸卫将率习射于显徳殿
  天子非教射之人 卒伍非进见之士 殿廷非习武之所

  臧文仲三不仁孔子言
  下展禽知柳下惠而不与立废六关禁来游者而废之妾织蒲与民争利
  三不知
  作虚器为藏龟室纵逆祀逆祀僖公而不禁祀爰居海鸟止东门而祭之
  少正卯五恶孔子云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少正卯兼有之
  心逆而险 行僻而坚 言伪而辨 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智瑶五贤一不逮智宣子将以为后智果谓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美须长大则贤 射御足力则贤 技艺毕给则贤巧文辨慧则贤 强毅果敢则贤 如是而不仁
  智伯三贤智伯贤于人者五犁丘之役见其三焉
  马骇驱之亲禽颜庚射御足力也 拒长武子之辞巧文辨慧也 决战不卜强毅果敢也
  栾大佩四金印武本纪
  天士将军 地士将军 大通将军 天道将军
  莽继四父辅政
  王鳯 王商 王音 王根
  陈窦三难张南轩言
  主弱 政在房闼 宦者盘错其势已成
  八失胡致堂谓陈蕃公忠而短于才术窦武不足称也
  窦武贪援立之功一家四侯 虽徴贤才列于朝宁而司隶校尉河南尹未有署置 中官罪恶显著者可除馀当慰安之而欲悉去 太后犹豫宜及时建白迅速掩捕而不决 既收郑讽不即行刑尚送北寺狱 曹节王甫已为元恶必待郑讽词连然后收奏 外廷新立内竖胶固既与为敌乃使人纳奏已出府宿 兵柄在手素不为备事已败露乃始召兵
  为郡四尽鱼弘自语
  水中鱼鳖尽 山中麞鹿尽 田中米糓尽 村中人庶尽
  刘颖三不肯魏弘农太守民患其苛刻目之
  不肯足 不肯去 不肯迁
  贺若弼三太猛隋史
  嫉妒心太猛 自是非人心太猛 无上心太猛
  四其御史郭弘霸自陈忠鲠于唐天后言往年征徐敬业臣愿云云
  抽其筋 食其肉 饮其血 绝其髓
  二李朋党互相倾轧埀四十年
  李徳裕 李宗闵
  赵普三罪
  陈桥之事普实预谋 为政而有患得患失之心秦王廷美卢多逊之狱普实尸之
  四如给事李邺使金还言金人如此人因目之
  上马如龙 步行如虎 渡水如獺 登山如猿
  三旨宰相王珪以文学见推宋治平间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时人号之上殿进呈云取圣旨 上可否讫云领圣旨 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
  安石十事吕诲疏言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初托疾及除知江宁乃从命 除小官则逊避承重任而不辞 侍讲侍读乃请坐自尊 居政府多乞御批以沮异议 挟情坏法徇私报怨 入翰林惟欲其弟贵显在政府无非卖弄威权 贬黜异已专权害政 奏对不知敬畏争论遂至喧哗 上方亲睦九族乃党张辟光离间岐王 邦国经费在十三司乃欲额外增员
  新法十八事
  青苗 均输 市易 保马 保甲 方田 免役更戍 水利 农田 折二钱 盐法 手实
  试刑科 三经新义 罢诗赋明经诸科 废武举兵书墨义 定太学三舍法
  安石四不足帝语安石闻民间殊苦新法对以祁寒暑雨民犹怨咨此何足恤司马光言安石有
  三不足之说由今观之实有四不足

  天变不足惧 人言不足恤 祖宗法不足守 民怨咨不足恤
  宋小人三可怪
  汉唐小人得志不过在窃权受贿之间宋之小人特欲秉国钧改制度起边功流毒天下一可怪也 汉唐小人安心不善其言亦直以为利尔矣宋之小人必欲傅会经义比迹圣人宗周官主大孝使人主惑之二可怪也 汉唐小人不过当权之日以势力驱使人宋之小人乃心孚意结方元祐之末惠卿章惇皆远窜在外犹能以说摇朝廷闻宫禁三可怪也
  严嵩十罪明世宗时杨继盛疏
  一坏祖制 二奸大权 三掩君美 四纵奸子五窃军功 六党悖逆 七悮军机 八擅黜陟九失人心 十坏风俗
  五奸言有十罪又济之以五奸
  上之左右皆嵩闲谍奸一 上之纳言皆嵩鹰犬奸二 上之爪牙皆嵩爪葛奸三 上之耳目皆嵩奴仆奸四 上之臣工皆嵩心腹奸五
  三大案倪元璐言主挺击者力䕶东宫争挺击者计安神祖主红丸者仗义之言争红丸者原心之论
  主移宫者弭变于几先争移宫者持平于事后六者各有所是未可偏非

  张差挺击万历李可灼进红丸泰昌李𨕖侍移宫天启
  断幺绝六万历丙辰会试以弊发除名时人谣曰丙辰会录断幺绝六
  第一沈同和 第六赵鸣阳
  锦衣三重锦衣志其初一禁校耳其究乃位师保参纶綍
  一重于纪纲 再重于钱宁 三重于陆炳
  魏忠贤十大罪天启时嘉兴贡生钱嘉徴参
  一并帝 二蔑后 三弄兵 四无君 五克剥六无圣 七滥爵 八掩边功 九朘民膏 十通关节
  八胜吏主事钱元悫参忠贤
  称功颂徳遍天下胜王莽之妄行符命 列爵畀乳臭胜梁冀之一门五侯 遍列私人胜王衍之狡兔三窟 舆金辇宝积肃宁胜董卓之郿坞私藏 动辄称旨胜赵高之指鹿为马 阴养死士陈兵自卫胜桓温之复壁置人 诛锄善类胜节甫之钩党连众 广开告讦道路侧目胜则天朝之罗织忠良
  温体仁三者无一杨光光参
  治国平天下是其责边骑两薄京城流贼各省延蔓治平安在扶危持颠是其任国危而不思所以安民怨而不思所以恤扶持安在休休有容是其量忠告之言不受睚眦之怨不忘休休安在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三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四目录
  人部
  法戒类
  易一谦四益
  持满四道
  六谦徳
  五守
  三去
  易六辞
  道难行有二
  君子三不失
  治身四者
  三思
  益三乐
  君子四时
  孟子三乐
  君子四无愆
  杨秉三不惑
  封轨四戒
  徐铉保身八戒
  皮日休六箴
  韩文公五箴
  薛仪五慎
  倪思三戒
  康节四不妄
  四可
  张思叔座右铭十四事
  王伯大四留
  立身四好
  名子四字
  张魏公戒子四徳
  四无益
  胡文定公勉子四则
  张横浦戒子五事
  王凝御家四教
  黄勉斋家训五事
  治家十事
  居乡四约
  君子养世四者
  行六路
  曾子三善
  三难
  三言可佩
  荀子六生
  太叔九无
  仇璋七无
  用四正
  君子能四
  三勿恶
  三行
  君子进退二观
  贵位者三
  臣三顺
  报国道四
  三者相赖
  三惧
  三好
  五至
  官才三难
  患三欺
  六事临民
  余襄公从政六箴
  当官三事
  吕公著四字
  争有五
  諌五义
  五谏
  忠谏有二
  谏三等
  三难
  进忠三术
  臣三罪
  四者备为难
  人臣当自靖者二
  三者足
  守宰备三者
  五善
  居官三书
  三事喻
  四境
  二者养之所致
  淳于髠微言五
  阳昼进子贱钓道二
  三计
  三计
  五计
  刘屏山三字符

  三风十愆
  六言六蔽
  君子三戒
  侍君子三愆
  慎五者
  士失五美
  君子五耻
  除七路
  臣四责
  三顺
  去四蔽
  去六邪
  君子三费
  曾子四慎
  庄子四患
  举事三患
  匡衡六戒
  莱公六悔
  三者无怨人
  刘孝标五交
  三衅
  康节三惑
  五过
  君子三惜
  柳玭戒子五事
  加三美
  民三疾
  三游
  八疾
  四奸
  四孽
  四杀
  八徳
  八极
  八疵
  六逆
  六荒
  九弊
  三不孝
  五不孝
  三不祥
  五不祥
  三不幸
  十盗
  盗备五道
  七戒
  不肖子弟三变
  二人亡羊
  三蛊同物
  五兽戒
  伐荆三喻
  蜗角二国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四 福建巡抚宫梦仁𢰅人部
  法戒类
  易一谦四益谦卦
  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
  持满四道孔子荅子路问欹器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逊 勇力抚世守之以恪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说苑所引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其言有九
  六谦徳韩诗外𫝊
  徳行宽容而守以恭者荣 土地广大而守以俭者安 位尊禄重而守以卑者贵 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 聪明睿知而守以愚者哲 博闻强记而守以浅者不溢
  五守文子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聪明广智守以愚 多闻博辨守以俭 武力强毅守以畏 富贵广大守以狭 徳施天下守以让
  三去老子自处中和无为则天下自化
  去甚贪淫去奢服食去泰宫室
  易六辞系辞吉一而已
  将叛者其辞惭 中心疑者其辞枝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游 失其守者其
  辞屈
  道难行有二家语老子谓孔子
  说者流于辩 听者乱于辞
  君子三不失表记夫子云
  不失足于人故貌足畏不失色于人故色足惮不失口于人故言足信
  治身四者家语夫子语颜子
  远于患人爱之和于众人任之
  三思荀子引孔子言
  少思学 老思教 有思施
  益三乐论语
  节礼乐 道人善 多贤友 损三乐谓骄乐佚游宴乐
  君子四时子产云君子有四时节宣其宜
  朝以听政 昼以访问 夕以修令 夜以安身
  孟子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四无愆徐子言此四者圣贤之器成矣
  非仁不立 非义不行 非艺不治 非容不庄
  杨秉三不惑
  酒不惑 色不惑 财不惑
  封轨四戒
  务徳 慎言 远佞 防奸
  徐铉保身八戒
  屈己 任运 观行 守一 忘言 省己 存神量味
  皮日休六箴
  心 口 耳 目 手 足
  韩文公五箴
  游 言 行 好恶 知名
  薛仪五慎
  言 动 交 进 名
  倪思三戒倪文节
  不妄出入 不妄语言 不妄忧虑
  康节四不妄有四不妄吟即孔子四勿之意
  耳无妄听 目无妄视 口无妄言 心无妄虑
  四可同上有四可吟
  可勉者行 可信者言 可委者命 可托者天
  张思叔座右铭十四事
  语必忠信 行必笃敬 饮食必慎节 字画必楷正 容貌必端庄 衣冠必肃整 步履必安祥居处必正静 作事必谋始 出言必顾行 常徳必固持 然诺必重应 见善如己出 见恶如己病
  王伯大四留号留耕先生
  留有馀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馀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馀不尽之利以还百姓 留有馀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立身四好
  读好书 近好人 说好话 行好事
  名子四字王㫤戒子曰吾以四者为名欲汝曹顾名思义
  默 沈 浑 深
  张魏公戒子四徳张浚
  忠则顺天 孝则生福 勤则业进 俭则心逸
  四无益同上
  无益之言勿听 无益之事勿为 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
  胡文定公勉子四则
  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 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行己以端方清静见操执 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
  张横浦戒子五事
  谨礼法 存忠厚 亲正直 勤学问 守家业
  王凝御家四教文中子弟
  以治生以足用以持已以待人
  黄勉斋家训五事
  孝 友 读书 谨行 勤俭
  治家十事少仪外𫝊
  持身清洁 处心公平 勿使妇人预政事 择师教子 学未成勿使应科举处庠序 衣服器用皆出中制 称家有无 济恤孤贫 谨庆吊礼 无蓄异物珍宝美妾少仆
  居乡四约蓝田吕氏郷约
  徳业相劝 过失相规 礼俗相交 患难相恤
  君子养世四者家语孔子荅伯常骞
  从轻勿为先 从重勿为后 见像法也而勿强 陈道而勿怫逄也
  行六路大戴礼孔子云君子入官能此则身安誉至而政从之
  有善勿专 教不能勿措 已过勿发 失言勿踦不善辞勿遂 行事勿留
  曾子三善说苑曾子云吾学夫子之三善而未能行
  见人一善忘其百非是易事也 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不争也 闻善必躬行之然后道之是能劳也
  三难言行录张咏言
  能见一 见而能行二 行必果决三
  三言可佩韩诗外𫝊曾子云
  无内疏而外亲 无不善而怨人 无患至而呼天
  荀子六生此六生者君子慎之禹桀之所以分也
  公生明 偏生暗 端悫生通 诈伪生塞 诚信生神 夸诞生惑
  太叔九无郑太叔告赵简子
  无始乱 无怙富 无恃宠 无违同 无敖礼无骄能 无愎怒 无谋非徳 无犯所义
  仇璋七无文中子仇璋云
  无诺责 无财怨 无耑利 无茍说 无伐善无弃人 无蓄惑
  用四正鹿门子
  道不正不言 礼不正不行 文不正不修 人不正不见
  君子能四同上
  爱虽至而不媟 仇已危而不挤 势方盛而知足利正中而识已
  三勿恶通鉴李克谓魏文侯
  贵下贱则众勿恶 富分贫则穷士弗恶 知教愚则童蒙勿恶
  三行荀子
  老老而壮者归 不穷穷而通者积 行乎冥冥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
  君子进退二观大戴礼曾子云
  进则达贵其有功也 退则静贵其能守也
  贵位者三小荀子
  达道于天下 达惠于民 达徳于身
  臣三顺同上
  心顺 职顺 道顺
  报国道四马子
  贡贤国之干献猷国之规立功国之将兴利国之用
  三者相赖罗豫章言立朝之士爱君则必爱国爱国则必爱民也
  爱君如爱父 爱国如爱家 爱民如爱子
  三惧韩诗外𫝊孔子云
  处尊位而不闻过 得志而骄 闻至道而不能行
  三好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众人好己从 贤人好己正 圣人好己师
  五至鹖冠子
  北面事之则伯己者至 先趋后息先问后墨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 讴藉⿰咄则徒隶者至
  官才三难刘毅论
  人物难知 爱憎难防 情伪难明
  患三欺程子言韩持国常患在下者多欺
  有为利而欺者固可罪 有畏罪而欺者在所恕事有类欺者在所察
  六事临民孝经
  言思可道 行思可乐 徳义可尊 作事可法容止可观 进退可度
  余襄公从政六箴余靖
  清 公 勤 明 和 慎
  当官三事吕氏童蒙训
  清 慎 勤
  吕公著四字王介甫守常州公著告以四言
  庄 守 精 密 朱文公荅吕伯恭书曰弘大平粹四字谨书坐隅
  争有五哀公以子从父命为孝臣从君命为忠孔子告之以此
  万乘之国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 千乘之国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 百乘之家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 父有争子不陷无礼 士有争友不行不义
  谏五义家语
  谲諌 戆谏 降谏 直谏 讽谏 说苑有正谏忠谏无谲谏直谏
  五谏大戴礼
  讽谏 顺谏 窥諌 指谏 陷谏 公羊传注三直谏四争谏五戆谏
  忠谏有二马子
  欲道行可使身安国理者其辞婉 欲名高不顾身危国倾者其辞讦
  谏三等忠经
  谏于未形者上 已彰者次 既行者下
  諌三难
  远则势不接 疏则情不通 骤则理不究
  进忠三术小荀子
  防 救 戒
  臣三罪同上
  导非 阿失 尸宠
  四者备为难陈黯荅问谏
  言之忠 气之雄 名之彰 事之立
  人臣当自靖者二明泰昌时御史史永安疏
  章奏之体宁简无烦宁显勿隐言官之设期利宗社不矜名节期明国是不附名流
  三者足董安于治晋阳问政于蹇老告以三言安于曰三者足矣
  忠于圣 信于令 敢于不善人
  守宰备三者忠经
  在官惟明明能正俗莅事惟平平则不曲立身惟清清则无欲
  五善吴临川言全五善之难
  县之于民最近令之所及最速而世专务已肥遑恤民瘠 世固有廉者矣其见不明则为吏所蔽虽廉何补 亦有廉而且明矣其心不仁则湥刻严酷又纵其下渔猎躏跞略无恻隐之意 或其心虽仁而才不能则短于裁剧而民不被其泽 或其才虽能而未公则意向有偏而不免于小疵
  居官三书元文宗时张养浩著书三卷曰忠告
  庙堂 风宪 牧民
  三事喻公孙弘举贤艮故人邹长倩赠以生刍素丝扑满书云
  刍束则谨心纵则骄 丝积微至著善虽小为大扑满土器所以蓄钱有入无出则有倾覆之败
  四镜齐丘子名嵩言小人常有四镜观彼之器察我之形
  名圭视者大名珠视者小名砥视者正名盂视者倒
  二者养之所致罗隐
  松柏有凌云之操若壅以粪壤沃以醎流不崇朝已见其憔悴矣 冰雪无逾时之坚若藏之阴井庇之幽峰即盛夏未闻其消解也
  淳于髠微言五史驺忌子为齐相髠说之
  狶膏棘轴所以为滑而不能运方穿驺曰谨事左右弓胶昔干所以为合而不能傅疏罅附万民狐裘虽弊不可补以黄狗之皮择君子无杂小人大车不较不能载常任 琴瑟不调不能成五音修法律而督奸吏
  阳昼进子贱钓道二说苑
  扱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鱎也其鱼薄而不美 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鱼博而厚味
  三计管子言
  一年之计树糓 十年之计树木 百年之计树徳
  三计孔子言
  一日之计在晨 一年之计在春 一生之计在勤
  五计朱新仲云人生有五计语人以身计家计则喜以老计则不荅以后计则大笑其计拙矣生计十岁父母保养以须成立身计二十问津名利家计二十至四十位欲高财欲厚门欲大子孙欲盛老计五十之年善力而藏后计六十以上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愧
  刘屏山三字符
  不远复

  三风十愆书伊训
  恒舞于宫 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殉于货色 恒于游畋时谓淫风侮圣言 逆忠直 远耆徳 比顽童时谓乱风
  六言六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君子三戒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血气方刚戒之在鬭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侍君子三愆论语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慎五者说苑夫子赠子路
  不强不达达道也不劳无功 不忠无亲 不信无后不恭无礼
  士失五美韩诗外传孔子云
  势尊贵者不爱民而凌物家富厚者不赈穷而侈靡资勇悍者不卫上而私斗心智慧者不端计数而饰诈貌美好者不莅民而纵欲
  君子五耻杂记
  居其位无其言 有其言无其行 既得之又失之地有馀民不足 众寡均而倍焉 国语秦伯五
  耻为礼不终中不胜貌华而不实不度而施施而不济
  除七路大戴礼孔子云
  忿数者讼所由生也 距谏者灵所以塞也 慢易者礼所以失也 惰怠者时所以后也 奢侈者财所以不足也 专者事所以不成也 历者乱也狱所由生也
  臣四责邓析子
  受赏无功 大位不治 理官不平 军阵奔北
  三顺小荀子
  体茍顺则逆节 乱茍顺则逆忠 事茍顺则逆道
  去四蔽鹿门子
  见贤不能贤 闻义不能仗 当乱不能正 当利不能节
  去六邪同上
  谏未湥而𧩂君 交未至而责友 居未安而罪国家不俭而罪岁 道不高而凌贵 志不定而羡
  
  君子三费韩诗外𫝊君子有此三费而饮食不在其中
  少而学老而忘 事君有功而轻负 久交而终绝
  曾子四慎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官怠于宦成 病加于小愈 祸生于懈惰 孝衰于妻子
  庄子四患
  变改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 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 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狠 人同已则可不同已虽善不善谓之矜
  举事三患史子贡说越句践
  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 有报人之志而使人知之殆也 事未发而先闻危也
  匡衡六戒
  聪明过察 𣺌见壅蔽 刚勇太㬥 仁温无断安静后时 广心浩大
  莱公六悔
  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三者无怨人荀子曾子云
  同游不见爱不仁交不见敬不长厚临财不见信不廉
  刘孝标五交绝交论
  势交 贿交 谈交 穷交 量交
  三衅同上因此五交是生三衅
  败徳殄义禽兽相若 难周易携雠讼所聚 名陷饕餮贞介所羞
  康节三惑
  年老不歇 安而不乐 闲而不清
  五过吕氏郷约不修之过
  交非其人 游戏怠惰 动作无仪 临事不恪用度不节
  君子三惜夏正夫尝语坐客
  此生不学一可惜 此日闲过二可惜 此身一败三可惜
  柳玭戒子五事小学
  一自求安逸靡甘澹泊茍利于己不恤人言 二不知儒术不悦古道懵前经而不耻论当世而解颐身既寡知恶人有学 三胜己者厌之佞己者悦之唯乐戏谈莫思古道闻人之善嫉之闻人之恶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浸渍颇僻销刻徳义𬖂裾徒在厮养何殊 四崇好优游耽嗜曲糵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已难悔 五急于名宦匿近权要一资半级虽或得之众怒群猜鲜有存者
  加三美韩非子言不才之子三美加而不变惟法可以变之
  父母之爱 乡人之行 师长之智
  民三疾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 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
  三游荀悦云世有三游徳之贼也
  游侠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彊于世游说饰辨乱设诈谋驰逐天下以要时势游行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
  八疾国语
  籧篨 戚施 僬侥 侏儒 蒙瞍 嚚喑 聋聩僮昏
  四奸左传
  耳不听五声之和目不别五色之章心不则徳义之经口不道忠信之言
  四孽四者身之妖孽也
  背恩 恃已 狎不肖 妒贤人
  四杀四者杀身之道也
  贪残 奸酗 狡佞 讦愎
  八徳庄子齐物论
  左 右 伦 义 分 辩 竞 争
  八极同上八者俱过人而穷者未免恃壮取败也
  美 髯 长 大 壮 丽 勇 敢
  八疵同上
  总 佞 谄 谀 谗 贼 慝 险
  六逆左𫝊石碏
  贱妨贵 少陵长 远间亲 新间旧 小加大淫破义
  六荒黄宪
  兽无度 色无度 味无度 役无度 音无度弃贤而事鬼
  九弊陆䞇请数对群臣
  好胜人 耻闻过 骋辨给 眩聪明 厉威严恣彊愎上有其六谄谀 顾望 畏愞下有其三
  三不孝孟子注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五不孝曾子
  居处不庄 事君不忠 莅官不敬 朋友不信战陈无勇 孟子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为不孝五
  三不祥荀子
  㓜不肯事长 贱不肯事贵 不肖不肯事贤 说苑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
  五不祥家语孔子告哀公益宅
  损人益己身不祥弃老取㓜家不祥释贤任不肖国不祥老不敬少不学俗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
  三不幸程伊川语
  少年登高科 席父兄势为美官 有高才能文章
  十盗六韬成王问太公贫富岂有命乎将理生不得其道太公曰盗在其室
  计之不熟一盗 收种不得二盗 娶妇无能三盗养女太多四盗 弃事就酒五盗 衣服过度六
  盗 封藏不谨七盗 井灶不便八盗 举息就利九盗 无事烧火十盗
  盗备五道庄子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𫆀
  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入先勇也 出后义也 知可否知也 分均仁也
  七戒宋濓号龙门子况文之著也
  象以牙而成擒 蚌以珠而见剖 翠以羽而招网松以明而致爇 犀以角而就烹 麝以脐而就
  𫉬 雉以采而受羁
  不肖子弟三变唐咸通中有唐五经教授生徒言三食之辈无代无之
  初变为蝗虫谓卖田而食也二变为蠧鱼谓卖书而食也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
  二人亡羊庄子二人同牧羊其事业不同其为亡羊均也
  臧则挟䇲读书 糓则博塞以游
  三蛊同物左𫝊秦缓对赵孟言皆淫溺惑乱之所生
  于文皿虫为蛊皿器也器受虫害为蛊糓之飞亦为蛊谷久积变飞虫名曰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㢲下艮上㢲长女艮少男蛊惑之象㢲为风艮为山水为风所落蛊坏之象
  三兽戒柳子厚三戒
  临江之麋 黔之驴 永某氏之䑕
  伐荆三喻说苑吴王欲伐荆舍人少孺子谏曰此三者欲得其前而不顾其后患
  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 螳螂委身曲斧不知黄雀在其后 黄雀延颈欲啄不知弹丸在其下
  蜗角二国戴晋人曰有国于蜗之左右角者争地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一蛮氏 一触氏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四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五目录
  人部
  美刺类
  三列宿
  三才
  两珠
  江左二宝
  连璧
  陆氏双璧
  窦氏联珠
  孟氏双珠
  宋两玉人
  三珠树
  五桂
  一龙三友
  许氏二龙
  柳氏二龙
  辕门二龙
  徐氏二龙
  二龙
  四龙
  锺氏四龙
  五龙
  公沙五龙
  汝南五龙
  济北五龙
  炖煌五龙
  凉五龙
  燕山五龙
  张氏五龙
  荀氏八龙
  崔氏八龙
  韩氏八龙
  两女乘龙
  两鳯
  河东三鳯
  何氏三鳯
  西州五鳯
  翰林五鳯
  双鳯二龙
  二龙双骥
  齐二骥
  唐四䕫
  五马
  五豸
  江东三虎
  三柱
  门列三㦸
  门树六阙
  一门四阙
  杨家三喜
  得父一绝
  一台二绝
  寺中二绝
  梁元帝三绝
  至道三绝
  河东三绝
  谢氏三绝
  顾恺之三绝
  郑䖍三绝
  李揆三绝
  诏称三绝
  行在三绝
  秘省四绝
  四绝
  与可四绝
  虞世南五绝
  李邕六绝
  吴人八绝
  一台二妙
  户部二妙
  沈文友三妙
  梁二少
  三少
  橘林三少
  梁两美
  刘氏七业
  唐文人三称
  一瘦一肥
  三服
  二雅
  二难
  陈氏三君
  钩党三君
  八俊
  八顾
  八及
  八厨
  三义
  江西三瑞
  新昌三奇
  张三影
  二红秀才
  明二廉

  古四凶
  二凶
  四凶
  三枿
  晋四伯
  书三叛名
  二五耦
  四读书不识字人
  三人败家
  三窟
  三佞
  梁三蠧
  四木
  南唐五鬼
  宋五鬼
  六贼
  奔竞二人
  台中三狗
  五狗
  一雕挟二兔
  两李猫
  三虎
  三豹
  三牲
  明三彗
  两钺
  四珰

  琬琰二名
  吴夫人三绝
  元夫人三美
  乐天二侍儿
  退之二妾
  三姑六婆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五 福建巡抚宫梦仁𢰅人部
  美刺类
  三列宿唐贞观中韦氏兄弟三人同省取郎官上应列宿之义
  韦叔武主爵郎中叔谐库部郎中叔谦考功郎中
  三才唐时为中书
  魏收 温子升 郉子才 晋东海王越府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
  两珠孔融与韦端书曰不意两珠近出老蚌
  韦元将 仲将
  江左二宝有声太学
  胡伸 汪藻 宋文帝称谢灵运诗与书为二宝
  连璧晋书二人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
  夏侯湛 潘岳
  陆氏双璧兄弟并有时誉洛阳令贾祯见之云更睹双璧
  陆𬀩 恭之
  窦氏聨珠兄弟五人唐元和中为郎工词章因名其集
  窦群 常 牟 庠 巩
  孟氏双珠兄弟并美丰姿
  孟昶 𫖮
  宋两玉人同在武帝前常目之谓一时顿有两玉人
  谢混 晦
  三珠树文中子之孙福畤之子皆著才名杜易简称之
  王勔 剧 勃
  五桂相继登第因名其堂
  范致君 致明 致虚 致祥 致厚
  一龙三友歆仕魏为御史与原宁游时人号之
  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又贾会人号一龙
  许氏二龙汝南人俱知名谢甄称平舆渊有二龙
  许邵子将子政 李朝兄弟三人号李氏三龙
  柳氏二龙与齐武帝烽火楼宴帝善其诗琅琊王俭谓柳氏二龙一日千里
  柳惔世隆子好学工文尤晓音律㤝 平原陶丘洪先举刘岱复举刘繇称二龙
  辕门二龙唐开元中张掖人
  乌承玭 承恩族兄皆为先锋
  徐氏二龙南唐
  徐铉 锴
  二龙明道先生诗二龙闲卧洛波清
  吕晦叔 司马君实
  四龙房谌四子
  房豫 坦 䆳 熙
  锺氏四龙锺皓侄瑾与李膺齐名瑾母乃膺之姑膺祖太尉复以膺妹妻瑾生四子安帝时皆牧守锺亮 叔 训 秀
  五龙春秋命历序五姓同期俱驾龙
  皇伯 皇仲 皇叔 皇季 皇少
  公沙五龙后汉北海公沙穆五子并有令名
  公沙绍子起允慈允让义则义起
  汝南五龙周少卿燕五子各居一里
  周子舆居宗里重合令子羽居东观里栎阳令子仲居宜唐里东海太守子明居西商里兖州刺史子良居遂兴里颍阳令
  济北五龙英贤𫝊并称神童
  汜昭兴先戴祁子陵徐晏孟平夏隐叔世刘彬文曜
  炖煌五龙晋时五人同诣太学驰名海内
  索靖 汜𠂻 张⿴ 索紒 索永
  凉五龙秦雍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
  辛攀怀远鉴 旷 宝 迅
  燕山五龙窦禹钧五子皆登进士
  窦仪 俨 侃 偁 僖 又陆微兄弟七人崔徴兄弟七人俱号七龙
  张氏五龙张裕字茂陔敞子宋元嘉初为五兵尚书子五人俱知名
  张演 镜 永 辨 岱 又卞粹字元仁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元仁无双 温恭兄弟六人李令伯六子并号六龙
  荀氏八龙又曰八慈荀淑八子并有才名时谓荀氏八龙慈明无双颍阴令苑康改其里为高阳里荀俭伯慈仲慈叔慈慈光孟慈慈明敬慈幼慈 又贺徳仁兄弟八人陈时以比汉荀氏 刘知㡬兄弟八人唐号其乡曰高阳 伏义兄弟八人亦号八龙
  崔氏八龙崔颋八子皆才
  崔琯 珦 璪 珙 玙 玠 瑨 球 又崔长瑜子枢等九人号后魏九龙 王昕母九子皆酝藉北齐亦号王氏九龙
  韩氏八龙韩亿子多为闻人
  韩纲 综知制诰宰相绎 纬 绩宰相门下侍郎𥾝 语林张鲁有十子魏时人语曰张氏十龙儒雅温恭
  两女乘龙楚国先贤𫝊谓婿如龙也俱娶太尉桓焉女
  黄宪 李元礼
  两鳯北齐光禄大夫同日拜授时云两鳯聫飞
  崔悛侍中仲文光禄大夫 魏景义景礼有才行隋时呼双鳯
  河东三鳯世称收为长离徳音为𬸚𬸦元敬年最少为鹓雏
  薛收 从兄徳音 弟元敬
  何氏三鳯
  何栗进士第一从钦宗北庭仰天不食棠 榘俱有名
  西州五鳯谢发永康人五子迭魁太学
  谢固 田 因 圆 囷
  翰林五鳯宋太宗时同拜学士有诗云五鳯同飞入翰林
  宋白 贾黄中 李至 吕蒙正 苏易简 一本有李穆无苏易简
  双鳯二龙
  蔡邕崔实号双鳯 崔晏许受号二龙
  二龙双骥南燕人兄弟同拜帝称之
  韩绰右仆射左仆射嵩弟左中郎将绰弟西中郎将 刘正兄弟皆茂才时号两骥
  齐二骥豫章王嶷言阁下自有二骥
  刘绘 王诩
  唐四䕫韩文四人相友善好言当世事皆自谓王佐才
  崔造 韩会 卢东美 张正则 摭言谓何长师李华卢东美韩衢
  五马晋五王渡江先是太安之际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后元帝自琅琊登大位
  琅琊 西阳 汝南 南顿 彭城
  五豸相继为宋御史
  唐坰 祖肃 父询 叔介 兄淑问
  江东三虎宋时三人齐名
  杨亿大年王鼎 王绰 贾彪字伟节汉时兄弟三人有高名而彪最优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陆晔兄弟有才北齐亦呼三虎
  三柱州党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刘仁轨位将相唐封乐城县公子 兄子皆上柱国
  门列三㦸
  李岘 峘 峄 崔琳 珪 瑶 张俭兄弟三人号三㦸张家 又韦陟斌由縚兄弟四人同时列棨
  门树六阙唐天兴人三世孝行诏表其庐遂树六阙
  杨炎庐墓有紫芝白鹤之祥父播弃官归养祖哲以孝行闻
  一门四阙
  尹仁恕 曾祖养 祖怦 父慕先
  杨家三喜唐杨凭子
  杨敬之字茂孝兼太常少卿二子戎 戴是日同登科
  得父一绝宋友文子各得其父一绝
  富文辞之问以文章显有膂力之悌以𫏋勇称工书之逊工草𣜩
  一台二绝南朝人共谈玄理
  伏曼容公义袁粲景倩
  寺中二绝魏人
  宋世轨为廷尉少卿决定嫌疑苏珍之为大理寺正视见表里
  梁元帝三绝
  图宣尼像 为赞 自书
  至道三绝
  御制赵普神道碑铭 亲为八分书 并篆
  河东三绝蒲州
  徐彦伯善属词司兵参军韦暠善判事司户李亘善书
  谢氏三绝瞻为雪诗运书之混咏之王弘称为三绝
  谢瞻字宣远从叔字叔元灵运族弟
  顾恺之三绝东晋
  才绝 画绝 痴绝
  郑䖍三绝自写诗并画以献唐玄宗署其尾云
  诗绝 字绝 画绝
  李揆三绝乾元中拜相帝称之
  门地 人物 文学
  诏称三绝唐文宗
  李白歌诗 裴旻剑舞 张旭草书
  行在三绝僖宗在蜀
  李潼有曽闵之行孙樵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马之文司空图有巢由之风
  秘省四绝
  落星石 薛稷画鹤赞 贺知章草书 郎馀令画鳯
  四绝号四绝碑
  元徳秀碑 李华𢰅文 颜真卿书 李阳冰篆
  与可四绝苏轼称之
  书 楚词 草书 画
  虞世南五绝太宗称之
  徳行 忠直 博学 文辞 书翰 张知蹇兄弟五人武后称其才容五绝
  李邕六绝
  文章 书翰 正直 辞辨 义烈 英迈
  吴人八绝
  吴范相风 刘惇占气 赵达算 皇象书 严子卿棋 宋寿占梦 曹不兴画 孤城郑姥相
  一台二妙晋人俱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
  卫瓘伯玉尚书令索靖㓜安尚书郎
  戸部二妙
  韦维善剖判宋之问善诗
  沈文友三妙吴人善作文好武事又口辩故云
  笔妙 舌妙 刀妙
  梁二少武帝谓二少实名家
  谢览 王𰖍
  三少阮裕目为王氏三少
  王羲之逸少安期豫之 李嗣真刘献臣徐昭皆少而有名唐时号三少 李师卢公顺崔君洽在北齐时同志友善谓之康寺三少
  橘林三少石禹勤孙
  石𢘅 凭 悠
  梁两美武帝置酒赋诗盾诗不成罚酒一斗饮尽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帝称席中两美臧盾饮 萧介文
  刘氏七业刘毅有七子各授一经一门之内七业俱兴
  五授五经 一授太史公 一授汉书
  唐文人三称
  李峤为文章宿老 苏颋为文阵雄师 张九龄为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元帅
  一瘦一肥二人俱以书名
  怀素工瘦瘦硬易作张长史工肥肥劲难工
  三服韩文公科斗书后记
  韩云卿文辞 李阳冰篆书 韩择木八分
  二雅二人清廉相类京师称之
  张湛 周择
  二难
  陈群 忠
  陈氏三君父子并著高名世号三君
  字仲弓太丘长实子元方大鸿矑纪弟季方司空掾 韦顺韦豹韦义文高三序号韦氏三君
  钩党三君君言世所宗并俊顾厨及皆汉末党人
  窦武天下忠诚窦游平陈蕃天下义府陈仲举刘淑天下徳弘刘仲承
  八俊言人中之英
  李膺天下模楷李元礼荀昱一作荀绲天下好交荀伯条杜密天下良辅杜周甫王畅天下英秀王叔茂刘祐天下稽古刘伯祖魏朗天下忠贞魏少英赵典天下才英赵仲经朱㝢天下冰凌朱季陵 又张俭褚凤檀彬张肃薛兰冯禧魏元徐干
  八顾言以徳行引人
  郭泰天下和雍郭林宗刘儒天下瑶金刘叔林尹勲天下英藩尹伯元巴肃天下卧虎巴恭祖宗慈天下通儒宗孝初夏馥天下慕侍夏子治蔡衍天下雅志蔡仲喜羊陟天下清苦羊嗣祖 后汉书无刘儒有范𣶢 又田林张隐刘表薛郁王访刘祇宣靖公绪恭
  八及言导人追宗也
  张俭海内忠烈张元节范𣶢海内謇谔范孟博岑晊海内珍好岑公孝苑康海内彬彬苑仲真刘表海内所称刘景升陈翔海内贵珍陈子鳞孔昱海内才珍孔世元檀敷海内通士檀文友 后汉书无范𣶢有翟超 又朱楷田槃陈耽薛敦宋布唐龙嬴咨章褒
  八厨言以财救人也
  度尚海内清明度博平张邈海内俨恪张孟卓王孝海内依怙王文祖刘翊海内辉光刘子相秦周海内贞良秦平玉蕃向海内修整蕃嘉景王商海内贤智王伯义胡母班海内珍奇胡母季皮 后汉书无刘翊有刘儒
  三义三辅决录韦子才三子兄弟孝友时号韦三义
  韦权孔衡孔玉孔规
  江西三瑞宋仁宗题殿柱云彭齐文章杨丕清操萧定基政事
  彭齐 杨丕 萧定基
  新昌三奇
  洪觉范奇于诗邹元佐竒于命彭渊材竒于乐
  张三影乌程张先字子野康定初进士诗格清丽尤长乐府官都官郎中
  有云破月来花弄影 浮萍破处见山影 无数杨花过无影之句 诗话呼子野为三中谓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二红秀才因话录云张子野为三影尚书应子和为二红秀才
  两岸夕阳红蜡炬 短桡风过落花红
  明二廉王吏部称之
  富不爱钱是钱昕 贫不爱钱是鱼侃

  古四凶左传四凶之名与尚书孟子不同
  共工左𫝊谓之穷竒驩兜浑沌三苗饕餐梼杌
  二凶列子
  桀天民之逸荡者也 纣天民之放纵者也
  四凶凡忤弥远意者三人必相继击之
  梁成大 莫泽 李知孝 史弥远
  三枿商颂苞有三蘖
  韦 顾 昆吾
  晋四伯拟古四凶
  糓伯江晨能食笨伯史畴太肥猾伯张疑狡妄琐伯羊𣆀很戾
  书三叛名左传春秋书名以惩不父注
  邾庶其 莒牟夷 邾黑肱
  二五耦同上同骊姬谗群公子者
  梁五 东关五
  四读书不识字人
  孔光不识进退字 柳宗元不识节义字 张禹不识刚正字 许敬宗不识忠孝字
  三人败家俱有盛名交傅嘏嘏不受荀粲⿰忄⿱ス土 -- 怪而问之嘏答以此
  夏侯太初志大于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辨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家之人也邓元茂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生衅妒前无亲
  三窟衍谓荆有江汉之固青有附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于此足以为三窟也
  王衍尚书令为荆州为青州俱衍弟
  三佞北齐史胡长仁为尚书令三人俱相结托
  左丞郦孝裕 郎中陆仁惠 卢元亮
  梁三蠧
  陆验 徐𬴊并苛刻朱异久与之昵
  四木四人附史弥远用事最亲
  薛极 胡榘 聂子述 赵汝述
  南唐五鬼
  冯延已 冯延鲁 陈觉 魏岑 查文徽
  宋五鬼
  王钦若为枢密使自以深达道教多所建明丁谓参知政事附会之陈彭年刘承珪蒐讲坠典大修宫宇林特有心计干财利
  六贼陈东对钦宗
  蔡京坏乱于前 梁师成阴贼于内 李彦结怨于西北 朱勔聚敛于东南 王黼 童贯相倚为奸
  奔竞二人宋嘉祐中未有谒禁士人争驰鹜请托
  一人号望火马 一人号日游神
  台中三狗并事曹爽时人语曰三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默爽小字也
  何晏 丁谧 邓飏
  五狗皆武三思耳目
  周利用 冉祖庸 李俊 宋之逊 姚绍之
  一雕挟二兔三人同相一时号之
  张九龄 裴曜卿罄折而㫄趋李林甫在中轩然无少让
  两李猫
  李义甫 李徳柔
  三虎宋庆历初三人大称严肃官吏怨之
  王鼎迁转运使杨纮为判官王纬在京东
  三豹三人皆严酷京师号之
  王旭黒豹李嵩赤豹李全交白豹
  三牲郡人目之
  马渊陇西太守牛崇主簿羊嘉功曹
  明三彗冯恩为御史因彗见劾之
  张孚敬根本彗 汪鈜腹心彗 方献夫门庭彗
  两钺汪直用事中官阿丑一日于宪宗前演剧作宦官持双斧行曰吾将兵仗此两钺耳上微哂焉王越威宁伯陈钺工尚
  四珰
  王振正统时汪直成化时刘瑾正徳时魏忠贤天启时

  琬琰二名竹书纪年桀伐岷山岷山献其二女桀斵名于苕华之玉
  曰琬苕是琬曰琰华是琰
  吴夫人三绝
  织锦号机绝 刺绣号针绝 续发为幔号丝绝
  元夫人三美白乐天元夫人墓铭
  为女则孝 为妇则丰洁祭祀 为母则亲执书训
  乐天二侍儿
  樊素善歌 小蛮善舞
  退之二妾语林
  绛桃 柳枝
  三姑六婆辍耕录人家有此必为奸盗之招故比之三刑六害
  尼姑 道姑 卦姑 牙婆 媒婆 师婆 䖍婆药婆 稳婆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六目录
  人部
  好尚类
  颜子四愿
  子华五乐
  荣公三乐
  颜驷三不遇
  嵇康七不堪
  二何佞佛二郗谄道
  虎溪三笑
  王邱两反
  王瞻三术
  萧琛三好
  四难
  李谐三短
  王肃三反
  五事同举
  李泌五不可
  孔戣二宜去
  司空图三宜休
  杜子美八哀
  皮日休六爱
  韩退之五穷
  薛元超三恨
  刘禹锡三癖
  乐天三隐
  柳子厚八愚
  元次山三吾
  王继勲三铁
  六一居士
  康节四不出
  四不赴
  五乐
  五喜
  四幸
  人有五幸
  范镇二宜去
  任布五知
  李绎五知
  东坡三适
  六无
  处穷四味
  山谷四印
  孙昉四休
  四勿居士
  彭渊材五恨
  徐积二反
  二背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六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人部
  好尚类
  颜子四愿韩诗外𫝊
  贫而如富知足无欲贱而如贵让而有礼无勇而威恭而无失与士交终身无患择言而出
  子华五乐顾子子谓子华云
  二亲俱存 兄弟无故 夫和妻柔 被褐怀玊是尔四乐千载之会登夫子之堂子华自言合此为五乐
  荣公三乐列子荣启期自言有三乐
  得为人 得为男子 行年九十
  颜驷三不遇汉三世为郎不遇于君
  文帝好文臣好武 景帝好美臣貌丑 武帝好少臣已老
  嵇康七不堪与山涛书
  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 抱琴弋钓而吏卒守之不得动二不堪 裹章服以揖上官三不堪 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四不堪 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五不堪 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六不堪 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七不堪
  二何佞佛二郗謟道皆晋人
  何充与弟准崇修佛寺 郗愔与弟昙奉天师道
  虎溪三笑
  远公 陶渊明 陆修静
  王邱两反南史李珪之云
  见王思远终日匡坐不妄言笑𬖂帽衣领无不整洁便忆邱明士 见明士蓬头散带终日酣醉吐论纵横唐突卿宰便忆思远
  王瞻三术梁武帝称其用之弥日而精神愈赡
  射 棋 酒
  萧琛三好梁书自云少壮好之年长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
  音律 书 酒
  四难谢灵运诗序四者难并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李谐三短后魏时人善用其短
  因瘿而举颐 因跛而缓步 因謇而徐言
  王肃三反魏史刘寔言其相反
  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已 虽嗜荣贵而不求茍合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
  五事同举隋史刘炫眸子清明视日不眩五事同举无所遗失
  左画方 右画员 口诵 目数 耳听
  李泌五不可唐肃宗时求去云臣有五不可住
  遇太早 用太重 恩太深 功太高 迹太竒
  孔戣二宜去韩文为尚书左丞年七十求致仕
  吾年一宜去 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二宜去
  司空图三宜休唐僖宗时归隐王官谷作亭名休休
  量才一宜休 揣分二宜休 耄而瞆三宜休 又曰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皆非济时用则又宜休
  杜子美八哀作诗以哀之谓已所伤悼者也
  司空王思礼 司徒李光弻 汝阳王琎 左仆射严武 秘书少监苏源明 台州司户郑䖍 秘书监李邕 左仆射张九龄
  皮日休六爱作诗以咏之谓已所爱慕者也
  真相谓房杜二相真将谓李西平王晟真隐谓卢徴君鸿真吏谓元鲁山徳秀真才谓李翰林白真乐谓白太傅居易
  韩退之五穷作送穷文
  智穷 学穷 文穷 命穷 交穷
  薛元超三恨收子九岁袭爵尝云有此三恨高宗朝拜中书令
  不以进士第 不娶王家女 不得修国史
  刘禹锡三癖
  诗癖 琴癖 酒癖 白乐天以诗琴酒为三友
  乐天三隐
  大隐朝市太喧嚣 小隐丘樊太冷落 不如中隐留司官
  柳子厚八愚居永州府溪之上更其名作诗记于溪上
  愚溪 愚邱 愚泉 愚沟 愚池 愚堂 愚亭愚岛
  元次山三吾在永州二水之滨制字从水从山从广曰吾谓我擅而有之也
  浯溪峿台𢈪亭
  王继勲三铁仕周历刺史在阵常用三物人称为三鐡王
  鞭 槊 挝
  六一居士欧阳修自号
  集古一千卷 藏书一万卷 琴一张 碁一局酒一壶 鹤一只
  康节四不出
  大寒不出 大暑不出 大风不出 大雨不出
  四不赴同上
  公会不赴 主会不赴 广会不赴 醵会不赴
  五乐同上
  生中国 为男子 为士人 见太平 闻道义
  五喜同上
  见善人 见好事 见美物 见佳景 见大礼
  四幸同上
  长年 丰年 清间 安康
  人有五幸蓬莱会约此天地间第一等人不可不自幸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当做天地间第一等事幸不为禽兽 幸生中国 幸作男子 幸居四民之首 幸列衣冠于盛世
  范镇二宜去为翰林学士乞致仕
  言青苗不见听 荐苏轼谏官孔文仲制举不见用
  任布五知字应之宋庆历中拜副枢归休洛中扁其堂
  知恩 知命 知足 知道 知幸
  李绎五知宋五知先生𫝊
  知时 知难 知命 知退 知足
  东坡三适谪居海南时有三诗咏之
  旦起理发 午窗坐睡 夜卧濯足
  六无东坡海南贻朝中士友书
  食无肉 出无友 居无台 病无医 冬无炭夏无寒泉
  处穷四味东坡云战国策中处穷方其药四味苦此者可谓善处穷也
  无事以当贵 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 晚食以当肉
  山谷四印自云提养生之四印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无可㨂择眼界平 不藏秋毫心地直
  孙昉四休号四休居士山谷云此安乐法
  麤茶淡饭饱即休 补破遮寒暖即休 三平二满过即休 不贪不妒老即休
  四勿居士宋庆元中殿中侍御史蒋岘自誓
  勿欺心 勿负主 勿求田 勿问舍
  彭渊材五恨
  一恨时鱼多骨 二恨金橘带酸 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 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徐积二反仇池笔记
  独行如陈仲子而诗文则怪而放 耳聩不与人接而四方事无不知
  二背见闻录
  梁景不善书每起草必用蜀笺 赵安仁善书每起草必用旧纸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六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七目录
  人部
  辨名类
  三称
  三立
  三达尊
  五政
  六职
  人十等
  三𨕖
  辅有三名
  三揖
  三命
  五士
  三老五更
  四名
  人六等
  四𨕖
  五仪
  九等
  人四等
  四等
  三检
  人七名
  十五儒
  十二材
  士中外不相应者十五
  一槩未得主名
  八说
  人三等
  二十人相与游于世
  士有三品
  天下臣三
  孟子四科
  六正
  六邪
  益三友
  三端
  四民
  五蠧
  三老
  五力
  五勇
  七技
  隐者三槩
  什伍
  五隶
  民三品
  四穷民
  奚隶二名
  厮养二名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七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
  人部
  辨名类
  三称帝王世纪孔子云
  化合神者称皇 徳合天地者称帝 仁义合者称王
  三立左𫝊穆叔
  立徳黄帝尧舜立功禹稷立言史佚周任臧文仲
  三达尊
  爵朝廷所尚齿乡党所尚辅世长民
  五政大戴礼注
  天子 公 卿 大夫 士
  六职
  王公坐而论道士大夫作而行之百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商旅民器通四方珍异以农夫资之饬力以长妇力地财治丝枲以
  人十等左𫝊
  臣公臣大夫大夫臣士臣皂臣舆臣隶臣僚臣仆臣台
  三𨕖班固三𨕖七迁充奉陵邑注
  一七相五公 二豪杰 三货殖
  辅有三名周礼疏注
  公 卿 大夫
  三揖左𫝊三揖在下
  卿 大夫 士
  三命庄子正考父三命注
  士 大夫 卿 左𫝊三命兹益恭注上卿也
  五士王制
  秀士命乡𨕖𨕖士升之司徒俊士升之学造士不征进士升司马而官之
  三老五更汉书注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三老国老也五更庶老也月令章句三公老者为三老卿大夫老者为五更礼记注老人更知三德五事郑康成注
  四名庄子注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
  天人 神人 至人 圣人
  人六等孟子
  善 信 美 大 圣 神
  四𨕖春秋繁露
  圣人 君子 善人 正人
  五仪家语注人之高下
  圣人无所不通贤人才德出众君子成徳之士士人学为儒者庸人中常之才
  九等汉古今表列九等之序
  上上圣人始于宓牺上中仁人 上下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始于蚩尤
  人四等王充
  儒生说一经通人博览古今文人上书奏记鸿儒精思著文
  四等荀子
  俗人 俗儒 雅儒 大儒 又大儒天子三公也小儒侯大夫士也众人工农商贾也
  三检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众人用家检 贤人用国检 圣人用天下检
  人七名白虎通又别名记
  五人曰茂 十人曰𨕖 百人曰俊 千人曰英倍英曰贤 万人曰杰 万杰曰圣 春秋繁露万人曰英千人曰俊百人曰杰十人曰豪 鹖冠子德万人者谓俊德千人者谓豪德百人者谓英
  十五儒儒行注盖圣人之儒行也
  自立 容貌 备豫 近人 特立 刚毅 自立忧思 宽裕 举贤援能 任举 特立独行
  规为 交友 尊让 经文有仕
  十二材刘劭人物志
  清节 法 术 国体 器能 臧否 伎俩 智意文章 儒学 口辨 雄杰
  士中外不相应者十五太公论
  有贤而不肖者 有温良而盗者 有貌恭敬而心愠者 有外廉谨而内肆者 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 有好谋而无决者 有如果敢而不能者 有悾悾而不信者 有恍恍惚惚而忠实者 有诡激而有功效者 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易人者 有嗃嗃而静悫者 有势孤形劣而出入无所不至无使不遂者
  一槩未得主名准南子言有人虽善之而未能纯也
  喜武非侠也 喜文非儒也 好方非医也 好马非驺也 知音非瞽也 知味非庖也
  八说韩非子言八者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
  为故人行私谓不弃吏有奸以公财分施谓仁人公财损轻禄重身为君子民难使枉法曲亲谓有行法制毁弃官宠交谓有侠官职旷离世遁土谓高傲民不事交争逆令谓刚材令不行行恵取众谓得民君上孤
  人三等庄子
  有暧妺者学先生之言而私自说有濡需者托身豪富而不知祸有卷娄者老而过于勤劳鄙陋之甚庄子指舜而言
  二十人相与游于世列子言此二十人和同终年者各任其真性故也
  墨杘至啴咺憋懯四人自以智之深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四人自以巧之徼㺒㤉情露𧮈㥛陵谇四人自以才之得眠娗諈诿勇敢怯疑四人自以行无戾多偶自专乘权只立四人自以时之适
  士有三品靳裁之云
  志于道徳 志于功名 志于富贵
  天下臣三
  好功名而轻爵禄之臣名得功成而止矣贪爵禄而昧功名之臣必忘其性命矣由道义而行之臣爵禄功名得之不以为重失之不以为轻顾吾道义如何耳
  孟子四科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容悦 社稷 天民 大人
  六正刘向臣术
  圣臣 良臣 忠臣 志臣 贞臣 直臣
  六邪同上
  具臣 谀臣 奸臣 谗臣 贼臣 败臣
  益三友论语
  直 谅 多闻 损三友谓便辟善柔便佞
  三端
  文士笔端 武士锋端 辩士舌端
  四民管子刘桓公云四民勿使杂处
  士为上处士使就燕间农次之处农使就田野工又次之处工使就官府商居下处商使就市井 汉地志游子乐其俗不复归故有五方之民
  五蠧韩非子言当除此五等人
  学者 言古者 带剑者 近御者 商工之民
  三老左𫝊服氏注
  工老 商老 农老
  五力王充言人生莫不有力而用力有尊卑
  农夫之力垦草殖糓士卒之力勇猛攻战工匠之力构架斵削佐史之力治书定簿贤儒之力论道议政
  五勇胡非子
  猎徒之勇 渔人之勇 陶岳之勇 五刑之勇君子之勇 庄子渔父猎夫烈士圣人之勇
  七技王制
  祝 史 射 御 医 卜 百工
  隐者三槩唐隐逸𫝊
  上焉者身藏而徳不晦 其次洁治世具弗得伸将峭行不可屈于俗 末焉者资槁薄乐山林
  什伍周礼宫正会其什伍注
  五人为伍 二五为什 周书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十夫为什以年为长
  五𣜩司𣜩所掌
  罪𣜩 蛮𣜩 闽𣜩 夷𣜩 貉𣜩
  民三品忠经
  畏威如疾民之上也 从怀如流民之下也 见怀思威民之中也
  四穷民孟子
  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老而无子
  奚隶二名周礼禁㬥氏
  女奴曰奚 男奴曰隶
  厮养二名
  析薪为厮 炊烹为养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八目录
  人部
  伦品类
  三亲
  二亲
  四亲
  六亲
  六戚
  三族
  九族
  七族
  四父
  六母
  五达道
  五典
  五品
  六顺
  十义
  十礼
  六纪
  七教
  三纲
  六位
  三顺
  三言
  四正
  二戒
  二物
  三恕
  三行
  四行
  四常道
  十伦
  群昭群穆
  五宗
  三孝
  五孝
  五养
  四事
  五遂
  三道
  五致
  孝除三者
  三资
  三本
  天下三大
  三事
  忠有九知
  三忠
  忠经三忠
  辨忠有三
  忠三渐
  忠三义
  四择
  四隐
  三类
  三徳
  四徳
  七徳
  四不名
  五不名

  女子三从
  妇四学
  六徳
  四职
  妇事夫有五
  女五不取
  妇七去
  三不去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八 福建巡抚宫梦仁𢰅人部
  伦品类
  三亲颜氏家训一家之亲三者而已九族皆本乎此老子注曰六亲
  夫妇有人民而后有夫妇父子有夫妇而后有父子兄弟有父子而后有兄弟
  二亲诗有怀二人
  父 母
  四亲汉宣帝立四亲庙
  祖父 祖母 父 母
  六亲左𫝊注
  父子 兄弟 姑姊 舅甥 婚媾妻父曰婚重婚曰媾姻娅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娅 汉礼乐志谓父与子从父昆弟从祖昆弟曾祖昆弟族昆弟
  六戚吕氏春秋
  父 母 兄 弟 妻 子 周书四戚内侄外婚同师同劳
  三族周礼上亲父下亲子并已为三族亲也
  父 子 孙 汉书谓父族母族妻族 仪礼注谓父昆弟巳昆弟子昆弟
  九族尧典孔氏传即周礼所谓以父亲祖以祖亲高曾以子亲孙以孙亲曾元为九族疏也左𫝊曰九宗高祖 曾祖 祖 父 已身 子 孙 曾孙元孙 夏侯欧阳谓异姓亲属父族四父之本族姑之夫家姊妹之夫家女子之夫家母族三母之本族母之母家姨母之家妻族二妻之本家妻之母家
  七族史记索隐
  父之侄 姑之子 姊妹之子 女之子 母之侄从子 妻父母 张晏谓上至曾祖下至曾孙
  四父
  父 所后 所生 继父
  六母
  嫡母父正室继母父再娶慈母非所生母别妾恩养养母无子养同宗之子者庶母父之妾乳母父妾无子养正室子 并出母嫁母谓之八母
  五达道吕氏春秋曰十际
  君臣 父子 夫妇 昆弟 朋友
  五典亦曰五教又曰五品
  父子亲 君臣义 夫妇别 长幼序 朋友信
  五品疏云一家之内尊卑之差
  父 母 兄 弟 子 朱氏谓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名位等级
  六顺左𫝊
  君义 臣行 父慈 子孝 兄爱 弟敬
  十义礼运十者谓之人义
  父慈 子孝 兄良 弟悌 夫义 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 臣忠
  十礼左𫝊十者礼之善物也
  君令 臣共 父慈 子孝 兄爱 弟敬 夫和妻柔 姑慈 妇听
  六纪白虎通
  诸父有善兄弟有亲族人有叙诸舅有义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七教王制明七教以兴民徳
  父子 兄弟 夫妇 君臣 长幼 朋友 宾客
  三纲白虎通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六位庄子音义
  君 臣 父 子 夫 妇
  三顺韩非子三者顺则天下治
  臣事君 子事父 妻事夫
  三言哀公问
  夫妇别 父子亲 君臣严
  四正管子
  君 臣 父 子 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二戒庄子天下有大戒二
  子之爱亲命也 臣之事君义也
  二物左𫝊子太叔言夫妇外内以经二物
  夫治外 妇治内
  三恕荀子
  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 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 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
  三行冠义
  正君臣 亲父子 和长幼 战国策苏代对燕昭王谓孝如曾参孝已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𬨎兼此三行以事王
  四行孔丛子
  事君忠 事亲孝 交友信 处乡顺 冠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谓为子孝为弟弟为臣忠为少顺
  四常道礼大𫝊注
  亲亲 尊尊 长长 男女有别
  十伦祭统祭有十伦伦犹义也
  鬼神之道 君臣之义 父子之伦 贵贱之等亲疏之杀 爵赏之施 夫妇之别 政事之均长幼之叙 上下之际
  群昭群穆中庸宗庙之次左昭右穆子孙亦以为序国语父昭子穆孙复为昭一昭一穆相次而下群昭南向取其向明群穆北向取其深远
  五宗礼大𫝊白虎通同
  大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百世不迁继高祖小宗 继曾祖小宗继祖小宗 继祢小宗自继高祖以下皆五世迁 汉书注上自高祖下及孙为五宗
  三孝祭义
  大孝尊亲天子之孝其次弗辱诸侯卿大夫之孝其下能养士庶人之孝小孝用力能养之事中孝用劳弗辱之事大孝不匮尊亲之事
  五孝孝经序为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陶渊明为孝𫝊赞
  天子虞舜 夏禹 殷高宗 周文王诸侯周公旦 鲁孝公 河间惠王卿大夫孔子 孟庄子 颍考叔高柴 乐正子春孔奋 黄香庶人江革 廉范汝郁 殷陶
  五养吕氏春秋引曾子
  养体 养目 养耳 养口 养志
  四事许鲁斋言四事只是爱敬两事天子之孝推以及天下亦此两事
  养体 养志 致敬 致爱
  五遂礼曾子言孝张魏公名其堂为五遂
  居处庄 事君忠 莅官敬 朋友信 战阵勇
  三道祭统
  养观其顺 丧观其哀 祭观其敬而时 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五致孝经
  居致敬 养致乐 病致忧 丧致哀 祭致严
  孝除三者同上
  居上不骄 为下不乱 在丑不争
  三资同上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三本荀子礼论上事天下事地尊宗祖而隆君师
  天地者生之本 宗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天下三大李延平言阙一则本不立
  父生之 师教之 君治之
  三事国语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又礼记
  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事师无犯无隐
  忠有九知大戴礼夫子对哀公
  知忠必知中内思自尽知中必知恕 知恕必知外能度物知外必知徳 知徳必知政 知政必知官 知官必知事 知事必知患 知患必知备
  三忠荀子
  大忠周公之于成王次忠管仲之于桓公下忠子胥之于夫差
  忠经三忠马子
  忠而能仁则徳彰 忠而能智则政举 忠而能勇则难清
  辨忠有三同上
  忠而能仁则国徳彰 忠而能知则国政举 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有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则私其恩知而不忠则文其诈 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是虽有其
  能以不忠而败也
  忠三渐同上
  一于其身忠之始也 一于其家忠之中也 一于其国忠之终也
  忠三义蔡邕
  奉上之忠 谋诲之忠 抚下之忠
  四择刘敞弟子记
  择术然后学 择师然后传 择交然后亲 择君然后事
  四隐吕氏春秋
  交友 故旧 邑里 门郭
  三类夏侯议魏三类取于中正
  孝行著于家门 仁恕称于九族 义断行于乡党
  三徳晋语卫甯庄子
  礼宾 亲亲 善善
  四徳左𫝊富辰言
  庸勲 亲亲 䁥近 尊贤
  七徳同上
  尊贵 明贤 庸勲 长老 爱亲 礼新 亲旧
  四不名说苑引伊尹
  诸父 诸兄 先王之臣 盛徳之士
  五不名公羊传注礼君于臣不名者有五
  诸父 兄 上大夫 盛徳之士 老臣

  女子三从仪礼有三从之义无耑用之道
  从父 从夫 从子
  妇四学周礼又曰四教四行
  辞令贞顺丝麻婉娩
  六徳司马温公家范
  柔顺 清洁 不妒 俭约 恭谨 勤劳
  四职孟母云妇人之职四者而已
  精五饭 羃酒浆 养舅姑 缝衣裳
  妇事夫有五仪礼经𫝊
  平旦纚筓而朝有君臣之严 沃盥馈食有父子之敬 报反而行有兄弟之道 受期必诚有朋友之信 寝席之交而后有夫妇之际
  女五不取音娶
  逆家子不取为其逆徳也乱家子不取为其乱伦也世有刑人不取为其弃于人也世有恶疾不取为其弃于天也丧父长子不取为其无所受命也
  妇七去
  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徳无子去为其绝世淫去为其乱族妒去为其乱家有恶疾去为其不可供粢盛多言去为其离亲窃盗去为其犯义
  三不去
  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始之嫁也有所受命令其去也父兄俱无与更三年丧不去与同服父母之丧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糟糠之妻不下堂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八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九目录
  人部
  形体类
  十月生人
  七损八益
  寤寐岁数
  三寿
  守三者
  肖二形
  八体拟八卦
  四体
  五体
  四馀
  人面三才六府
  人面五官
  七体
  九体
  五指
  守三关
  闭四关
  四用
  四多
  五官
  五虑
  五綦
  五关
  生五害
  三官
  六先
  五事
  君子三变
  君子道三
  三始
  四重四轻
  四持
  君子三色
  九容
  三威
  六仪
  升阶四等
  车中三容
  车中二视
  人有五岳
  五灵
  三焦
  四佐
  五藏
  五藏之气
  五藏所主
  五藏所藏
  五藏所好
  五液
  五性
  五声
  五色
  五味节之
  六府
  七冲门
  九藏
  九窍
  五会
  八会
  八者备谓人
  经十二
  络十五
  十二经原
  十二经脉
  四根三结
  脉三部
  九候
  六脉
  四时脉
  七表脉
  八里脉
  竒经八脉
  九道脉
  天星十二穴
  六气
  六疾
  四气天人所同
  四时疠疾
  四痬
  病四在
  四经
  三性七情
  医四难
  养生五难
  病六不治
  治目六物
  摄生四要
  四气

  历圣异表
  三帝异表
  九贤
  五圣人状
  九异相
  宣圣四十九表
  孔子得四圣人像
  老子八表
  重瞳君臣八人
  四贤异角
  两贤异角
  子贡二异
  三代后帝王异相
  东方朔六若
  公孙敖二子相
  二相非遐福
  支离五状
  五疾
  三梦
  六梦
  五梦
  梦五境
  四法判梦
  五福
  四事
  六极
  归各三品
  魂升魄降三等
  三命
  三非命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九 福建巡抚宫梦仁𢰅人部
  形体类
  十月生人淮南子
  一月而膏 二月而胅三月而胎 四月而肌五月而筋 六月而骨 七月而成 八月而动九月而躁 十月而生
  七损八益说始于轩岐然实不离乎易数九老阳六老阴数之极也极则不生惟变化耳八少阴七少阳少则生育盖男子少阳得七数其根实在于八女子少阴得八数其根实在于七也
  八交七是以女生七月而齿七岁而齓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绝 七交八是以男生八月而齿八岁而齓二八而天癸至八八而天癸绝
  寤寐岁数难经少壮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老人气血衰肌
  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精夜不寐

  十岁 二十为春为元三十 四十 五十为夏为亨此为少壮老人之界六十 七十 八十为秋为利九十 百岁为冬为贞
  三夀庄子
  上夀百岁 中夀八十 下夀六十 左𫝊注上夀一百二十岁中夀百岁下寿八十 诗三寿作朋如冈如陵谓三卿或云寿与冈陵等而为三 东京赋送迎拜于三寿注三老也
  守三者淮南子一失位则三者伤
  形者生之舍 气者生之充 神者生之制
  肖二形汉书肖形天地
  圆首象天 方足象地
  八体拟八卦说卦 一身之荣卫会于手一日之阴阳会于艮时故艮时在人其象为手 足主下六经为震手主上六经为艮耳轮限内为坎目睛附外为离㢲下开为股兑上开为口觉用目而视离日主昼也寐用耳而寤坎月主夜也
  干为首首会诸阳坤为腹腹藏众阴震为足 㢲为股足动股随雷风相与坎为耳 离为目耳目通窍水火相逮艮为手 兑为口口与鼻通山泽通气
  四体庄子曰六骸
  头 身 手 足 又两手两足为四肢
  五体
  筋 脉 肉 骨 皮毛 佛书五体投地谓头及两手足
  四馀相经
  发乃血馀 齿乃骨馀 指乃筋馀 气乃神馀
  人面三才六府
  额为天 两眉上为天仓上府 鼻上为人 两颧骨为中府 唇下为地 两颐骨为下府
  人面五官
  保寿官监察官审辨官出纳官采听官
  七体郑语史伯正七体以役心注七窍也目二窍耳二窍口一窍鼻二窍为七窍
  目为心视 耳为心听 口为心谈 鼻为心芳
  九体
  手足 臂胫 股肱 腰 腹 肩 㗇喖音瘕帖谓唐颉面 颡
  五指春秋正义
  将指大指食指第二指中指 无名指第四指小指又曰季指
  守三关淮南子
  目妄视则淫 耳妄听则惑 口妄言则乱
  闭四关同上此言真人
  精泄通也于目则视明 在于耳则听聪 留于口则言当 集于心则虑通
  四用同上
  视而形之莫明于目 听而精之莫聪于声 重而闭之莫固于口 含而藏之莫深于心
  四多十洲记月支使见汉武帝云帝有四多
  目多顾则贪忍 口多言则犯难 身多动则淫贼心多好则奢侈
  五官荀子心居中虚以治五官是谓天君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
  司听司视司嗅司言形司动
  五虑即五情荀子曰五凿为正心从而怀凿窍也
  耳 目 鼻 口 心
  五綦同上此人情所必不免綦极也
  目欲綦色 耳欲綦声 口欲綦味 鼻欲綦臭香气亦谓之臭心欲綦佚
  五关刘昼五者养生亦以伤生
  伐性之斤目爱彩色攻心之鼓耳听淫声腐肠之药口食滋味熏喉之烟鼻悦芳馨召橛之机身安舆驷
  生五害庄子
  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五声乱耳使耳不聪 五臭薰鼻困惾中颡 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趋舍滑心使性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三官淮南子三官交争
  食 视 听
  六先列子言物不至者则不反
  目将眇者先睹秋毫 耳将聋者先闻蚋飞 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鼻将窒者先觉焦朽 体将僵者先亟奔佚 心将迷者先识是非
  五事洪范
  木恭肃金从乂火明哲水聪谋土睿圣 苏氏谓貌土言金视木听水思火 蔡氏谓貌水言火视木听金思土
  君子三变论语
  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 听其言也厉
  君子道三
  容貌 颜色 词气
  三始冠义礼仪之始注
  正容体 齐颜色 顺辞令
  四重四轻扬子法言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
  重言有法 重行有徳 重貌有威 重好有观言轻招忧 行轻招辜 貌轻招辱 好轻招淫
  四持崔鷃徳符四持铭
  持容 持忍 持默 持谦
  君子三色韩子齐桓谋伐莒东郭牙先知之因对管仲云
  欢欣众悦钟鼓之色 愁悴哀乐衰绖之色 猛厉充实兵革之色
  九容玉藻君子之容舒迟
  足容重 手容恭 目容端 口容止 声容静头容直 气容肃 立容徳 色容庄
  三威韩诗外传威有三术
  有道徳之容 有暴察之容 有狂妄之容
  六仪周礼保氏谏王恶
  祭祀之容齐齐皇皇宾客之容穆穆皇皇朝廷之容济济翔翔丧纪之容累累颠颠军旅之容暨暨詻詻车马之容匪匪翼翼 少仪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升阶四等燕礼疏升阶之法汉礼五武成步步六尺又半步为武
  连步 栗阶亦曰散等历阶 越阶
  车中三容论语注三者皆失容且惑人
  不内顾 不疾言 不亲指
  车中二视
  前视不过衡轭 㫄视不过覉毂
  人有五岳故曰元气所合列宿分
  心为南岳居上主南斗肾为北岳居下主北斗肝为东岳居左主东斗肺为西岳居右主西斗脾为中岳居中主中斗
  五灵
  青灵属肝震㢲二卦赤灵属心离卦皓灵属肺干兑二卦黑灵属贤坎卦黄灵属脾坤艮二卦
  三焦水榖之道路亦气之终始也
  上焦在心下鬲在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腕不上不下下焦在脐下当𦜶胱
  四佐周礼心有四佐
  脾 肾 肝 肺
  五藏子华子
  心精为火其气离其色赤其状如覆莲其神朱鸟其窍上通于舌 肝精为木其气震其色青其状如悬瓠其神苍龙其窍上通于目 肺精为金其气兑其色白其状如悬磬其神伏虎其窍上通于鼻 肾精为水其气坎其色黒其状如介石其神黑龟其窍上通于耳 脾精为土其气戊巳其色黄其状如覆缶其神鳯凰其窍上通于口 淮南子心为五行主胆金为云肺火为气肝水为风肾水为雨脾土为雷又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
  五藏之气周礼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否三者皆属五行相生则生相克则否肺气热 心气次之 肝气凉 脾气温 肾气寒
  五藏所主疾医注
  心主臭 肝主色 肺主声 脾主味 肾主液
  五藏所藏
  心藏神 肝藏魂 肺藏魄 脾藏志 肾藏精
  五藏所好此即所谓五声
  肺病好哭 脾病好歌 肾病好呻吟 肝病好叫呼 心病好妄言
  五液五藏所以成液
  心为汗 肝为泪 肺为涕 脾为涎 肾为唾
  五性翼奉𫝊五性不相害
  肝性静静行仁甲已主之 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 脾性力力行信戌癸主之 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 肾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
  五声周礼疾医注谓言语所出之声
  
  五色同上面貌所发之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味节之同上
  酸木味收骨使强辛金味散筋使不挛醎水味恧脉使和苦火味坚气使充甘土味缓肉使不壅 窍欲通利以滑物养之使不凝滞
  六府五藏各有一府増三焦为六府亦曰六合
  大肠为肺府 小肠为心府 胃为脾府 胆为肝府 𦜶胱为肾府 三焦为外府 韩诗外传喉咽量肠之府胃五榖之府大肠转输之府小肠受成之府胆积精之府𦜶胱凑液之府
  七冲门
  唇为飞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小肠会为䦨门 下极为
  魄门
  九藏周礼疾医参之以九藏之动一曰九纪
  正藏五 胃 㫄胱 大肠 小肠 庄子释文身别有九藏气天候头角之气人候耳目之气地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地人神藏五形藏四故九
  九窍同上两之以九窍之变
  目 耳 鼻 口为阳窍七大便 小便为阴窍二 太玄一六为前为耳二七为目三八为鼻四九为口五五为后 易咸主心故言拇言心言颊舌皆在前者艮主背故言趾言限言躬皆在后者
  五会
  百会 胸会 听会 气会 臑会
  八会言八者皆有会合之穴也扁鹊云会气闭而不通谓此
  府会太仓 藏会季胁 髓会绝骨 筋会阳陵泉血会鬲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大渊 气会三焦
  八者备谓人
  心灵曰神 胆灵曰魄 脾灵曰魂 脤灵曰精心之神发乎目谓视 脤之精发乎耳谓聪 脾之魂发乎鼻谓臭 胆之魄发乎口谓言
  经十二心主与三焦为表里是以经有十二
  五藏 六府 其一手少阴心主别脉也
  络十五经有十二而馀三络
  阳𫏋之络 阴𫏋之络 脾之大络
  十二经原
  肺之原出于太渊 心之原出于太陵 肝之原出于太冲 脾之原出于太白 肾之原出于太谿少阴之原出于兑骨 胆之原出于丘墟 胃之原出于冲阳 三焦之原出于阳池 𦜶胱之原出于京骨 大肠之原出于合谷 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十二经脉凡人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脉合而为十二经脉
  足厥阴肝之经 足太阴脾之经 足少阴肾之经足少阳胆之经 足阳明胃之经 足太阳𦜶胱
  之经 手太阴肺之经 手少阴心之经 手厥阴心包络之经 手少阳三焦之经 手阳明大肠之经 手太阳小肠之经
  四根三结
  手与头幷脑腹及足为十二经之根皆在此四处故曰四根 手三阳结于头足三阳结于足足三阴结于脑腹手三阴结于手盖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必同结于一处故曰三结 一说手三阳一根也手三阴一根也足三阳一根也足三阴一根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阳之三结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阴之三结也
  脉三部
  寸脉上部法天主头至胸上关脉中部法人主胸至脐上尺脉下部法地主脐至足
  九候素问难经谓三部寸关尺
  浮 中 沈
  六脉
  心脉寸口肝脉关上肾脉尺中左手肺脉寸口脾脉关上命门尺中右手
  四时脉脉应时者无病
  春弦濡弱而长夏钩来疾去迟秋毛轻虚以浮冬石沈涩而滑
  七表脉左手三部寸关尺受之属阳
  浮 芤 滑 实 弦 紧 洪
  八里脉右手三部寸关尺受之属阴 脉经此七表八里之脉皆客邪之脉非主位之脉微 沈 缓 涩 迟 伏 濡 弱
  竒经八脉竒异也此八脉与十二经脉不相拘制别道而行与正经异故曰竒经一说竒音基阳维脉 阴维脉 阳𫏋脉 阴𫏋脉 冲脉 督脉 任脉 带脉
  九道脉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藏故立九道脉以应天地阴阳之数也
  一长干 大肠二短坤脾三虚离心四促坎肾五结兑肺六代中土七牢震肝八劲艮 小肠九细㢲胆
  天星十二穴昔马丹阳真人按周身穴道以治病
  三里 内庭 曲池 合谷 委中 承山 太冲昆仑 环跳 阳陵 通里 列缺
  六气素问
  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厥阴风木
  六疾天有六气淫则生疾
  阴淫寒疾 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四支雨淫腹疾晦淫惑疾 明淫心疾
  四气天人所同繁露
  喜气为煖而当春 怒气为清而当秋 乐气为太阳而当夏 哀气为太阴而当冬
  四时疠疾周礼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
  春有痟首疾 夏有痒疥疾 秋有疟寒疾 冬有𠻳上疾
  四疡疡医掌祝药劀杀之齐
  肿疡 溃疡 金疡 折疡
  病四在史谓受病之处
  在腠理汤熨所及在血脉鍼灸所及在肠胃酒醪所及在骨髓药所不及
  四经唐六典尚药奉御掌和御药及诊候之事凡合药宜用
  一君 二臣 三佐 四使
  三性七情
  三性谓温 寒 热 七情谓有相刑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杀者 阙一
  医四难
  自用不仕医 将身不谨 骨节不彊 好逸恶劳
  养生五难有一于此养生为难
  喜怒 声色 滋味 神浮 精散
  病六不治史扁鹊𫝊谓难疗也
  骄恣不论理 轻身重财 衣食不适 藏气不定形羸不能服药 信巫不信医
  治目六物范𡩋患目就张湛求方湛告之以此
  损读书 减思虑 专内视 简外观 朝晚起夜早眠
  摄生四要张南轩语
  少思以养神 少欲以养精 少劳以养力 少言以养气
  四气素问四气调神论
  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早卧早起必待日光

  历圣异表合诚图
  伏羲龙身牛首渠肩达腋山准日角奯目珠□骏毫翁巤龙唇龟齿长九尺一寸望之广视之专神农长八尺七寸弘身牛头龙颜大唇怀成钤戴
  玉理 黄帝身逾九尺附函挺朵修髯花瘤河目隆颡日角龙颜 帝喾方颐厐䚃珠庭仳齿戴干赤帝长八尺七寸丰下兑上龙颜日角八采三眸乌庭荷胜琦表射出握嘉履翌窍息洞达 舜长九尺员首龙颜日衡眉骨圆起方庭大口面顄亡髦怀珠握褒形卷娄色黳露目童重□ 禹九尺有咫虎鼻河目骈齿乌喙耳三屚世本作参漏戴成钤有骨表如钩钤星襄玉斗胸有墨如北斗玉肝履已
  三帝异表河图
  黄帝兑颐 黑帝修颈 苍帝幷乳
  九贤淮南子
  尧眉八采 舜二瞳子 禹耳参漏 文王四乳皋陶鸟喙 禹生于石 契生于卵 史皇产而能书 羿左臂修而善射
  五圣人状论衡
  汤臂再肘 武王望阳 周公背偻 皋陶鸟口孔子反羽
  九异相荀子
  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周公之状身如断菑 皋陶之状色如削瓜 闳夭之状面无见肤 傅说之状身如直鳍伊尹之状面无须糜 禹跳 汤偏尧舜参眸子
  宣圣四十九表祖庭广记
  反首 洼面 月角 日准 河目 海口 龙颡斗唇 昌颜 均颐 辅喉 骈齿 龙形 龟
  眷 虎掌 骈胁 修肱 参膺 圩顶 山脐林背 翼臂 洼头 阜𥅴 堤眉 地足 谷窍雷声 泽腹 修上 趋下 末偻 后耳 目
  六十四理一作二十四面如蒙倛方相也眉十二彩 手埀过膝 耳埀珠庭 立如鳯峙 坐如龙蹲 手握天文 足履度字度一作王望之如仆 就之如升 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 视若营四海 躬履谦让身长九尺六寸 腰大十围 孔庭纂要所载止三十九表有隆鼻顶似尧颡似舜项类𦤎陶肩类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而无龙颡昌颜均颐修肱圩顶末偻后耳谷窍修上趋下面如蒙俱手垂过膝视若营四海躬履谦让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
  孔子得四圣人像韩诗外𫝊孔子出卫东门遇姑布子卿子卿谓子贡云
  尧之颡 舜之目 禹之颈 𦤎陶之喙从前视之似有土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腰下四寸此不及四圣者也
  老子八表商芸小说老子乘白鹿入母胎
  广颡 大目 疏齿 方口 耳有三门 鼻有双柱 足蹈五字 手把十文
  重瞳君臣八人
  舜 项羽 王莽 吕光 李煜 沈约 鱼俱罗萧友孜
  四贤异角御览
  子产日角 晏平仲月角 尾生犀角 柳下恵反角
  两贤异角论语摘辅象
  颜渊山庭日角 曽子珠衡犀角
  子贡二异同上
  山庭面有三庭山在中鼻高有异象也斗绕斗星绕口也
  三代后帝王异相
  秦始皇蜂准长目鸷膺豺声 汉高祖隆准龙颜美须髯左股七十二黒子 光武隆准日角大口美须眉 昭烈臂垂过膝顾见其耳 晋武发委地手过膝 齐高龙颡钟声鳞文遍体 梁武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手曰武 陈武日角龙颜垂手过膝北齐高欢目有精光长头齿白于玉 高洋鳞身
  重踝 北周宇文泰方颡广额美须髯发长委地垂手过膝背有黑子若龙盘之形 隋高祖龙颜长上短下额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唐太宗龙鳯之姿天日之表 宋太祖正黑色方面大耳 闰位方隅者项羽重瞳子力能扛鼎 王莽侈口露眼赤睛大声而嘶反膺高视 孙权紫髯方颐大口长上短下 刘渊子聪俱猿臂渊髯长三尺当心赤毫三根长三尺六寸聪生而眉白左耳毫长二尺须四尺馀 慕容皝龙颜板齿手埀过膝 苻坚臂埀过膝面有紫光背有赤文隐起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 慕容徳额有日角偃月圭文 魏什翼犍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
  东方朔六若上书自云
  目若悬珠 齿若编贝 勇若孟贲 捷若庆忌廉若鲍叔 信若尾生
  公孙敖二子相左𫝊王使内史叔服会葬鲁公孙敖闻其能相人见二子焉
  榖也食子文伯也谓奉祭祀供养者也傩也收子恵叔也谓葬身之子也
  二相非遐福管辂云
  邓飏筋不束骨脉不制肉此为鬼躁 何晏精爽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
  支离五状庄子支离者伛偻也疏其名也
  颐隐于齐 肩高于顶 会撮指天椎髻也五管在上五藏之管皆属于背背曲偻则管在上也两脾为胁
  五疾荀子
  喑 聋 跛躄 断者 侏儒
  三梦周礼大卜掌之
  一致梦有因而致二觭梦竒怪之梦三咸陟升也进也谓无所思虑而有也
  六梦占梦掌以日月星辰占吉凶献吉梦赠恶梦列子梦有六候
  正梦 噩梦 思梦 寤梦 喜梦 惧梦
  五梦华严经
  热气多见火 冷气多见水 风气多见飞坠 闻见多熟境 天神与心灵所感
  梦五境白眼禅师说神躁则梦生神静则境灭
  灵境 宝境 过去境 见在境 未来境
  四法判梦释典
  无明熏习 旧识巡游 四大偏増 吉凶先兆
  五福洪范
  寿 富 康宁 攸好徳 考终命
  四事列子杨朱言民不得休息为此
  一为名 二为寿 三为位 四为货
  六极洪范
  凶短折 疾 忧 贫 恶 弱
  归各三品李英华书彭阳公碑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是得所归矣所归者犹有数品焉佞媚于生前者跛躄而归也 愚鄙于生前者困穷而归也 彊暴于生前者忧劬而归也三者皆拂其归路也正直于生前者暇豫而归也 敏达于生前者荣显而归也 仁惠于生前者欣喜而归也三者皆坦其归路也
  魂升魄降三等关尹子魂从云云为风为木魄从白白为气为金木散风轻清故魄从魂升金
  坚气重浊故魂从魄降

  以仁升者为木星佐义升者为金星佐礼升者为火星佐智升者为水星佐信升者为土星佐 不仁沈者木贼之不义沈者金贼之不礼沈者火贼之不智沈者水贼之不信沈者土贼之 魂魄半则在人间升魂为贵降魄为贱灵魂为贤厉魄为愚轻魂为明重魄为暗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魂为羽钝魄为毛明魂为神幽魄为鬼
  三命援神契
  受命行善得善遭命行善得恶随命行恶得恶
  三非命说苑孔子答鲁哀公问言人自取之
  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居下位而忤其君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 少以犯众弱以侮彊忿怒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三十目录
  人部
  资学类
  四者之别
  性三品
  三子言性
  四极禀气
  九土人
  四水生人
  三人所见各异
  五性
  六情
  七情
  五至
  六志
  封事六情
  七哀
  五者失中和
  五者通于神明
  舍五性
  五者所以养性
  五常
  四端
  三达徳
  仁名义三
  仁有三
  行仁五者
  士有五者
  三术
  行已六本
  四经
  四维
  四行
  五本
  𦤎谟九徳
  洪范三徳
  三徳
  三行
  六徳
  六行
  乐徳六
  尧四徳
  文王九徳
  夫子五徳
  曾子四徳
  中庸五徳
  徳六美
  君子明十徳
  八说
  君子九思
  中庸三知
  三行
  三近
  论语三知
  四毋
  四勿
  三省
  三畏
  大学三纲领
  八条目

  圣门四教
  修道之教五
  七者教之大伦
  四者教所由兴
  六者教所由废
  君子五教
  师术有四
  君子三术
  教学三益
  三就
  九年大成
  三年通
  君子九能
  孔子多识
  学先四事
  两端程课
  两者相须
  学者切已事二
  两事经纬
  三者交致
  三者敬为本
  学问道三
  学者当守四字
  六者得于学
  学者四时
  好学三时
  学者守三
  读书四等
  三到
  三多
  三言皆可入道
  三真知
  君子三患
  君子之学致此五者
  后世解经三
  学有三等
  学者三弊
  四失
  文章三易
  四易
  横渠六有
  白鹿洞四规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三十  福建巡抚宫梦仁𢰅人部
  资学类
  四者之别合而言之天即命命即性性即理也
  就自然者言之就流行而赋于物者言之就全体而万物得以为生者言之就事物各有者言之
  性三品韩文公原性
  上焉善 中焉可上下 下焉恶
  三子言性
  孟子言性善 荀子言性恶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子言性善恶混
  四极禀气
  丹穴人智岠齐州以南戴曰为丹穴空桐人武北戴斗极为空桐太平人仁东至日出为太平太蒙人信西至日入为太蒙
  九土人淮南子
  轻土人多利 重土人多迟 中土人圣 坚土人刚 弱土人肥 垆土人大 沙土人细 息土人美 秏土人丑
  四水生人同上
  清水音小 浊水音大 湍水人轻 迟水人重
  三人所见各异朱子云性一也有刚柔昏明非性也有三人焉一目而别乎色蔽有厚薄耳一居密室 一居帷箔之下 一居广庭之中
  五性大戴礼又文𨕖注曰五情
  喜 怒 欲 惧 忧
  六情白虎通情者性之动
  喜 怒 哀 乐 好 恶
  七情礼运
  喜 怒 忧 惧 爱 恶 欲
  五至礼记
  志之所至诗亦至焉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六志左𫝊子太叔答赵简子
  哀有哭泣 乐有歌舞 喜有施舍 怒则鬭战喜生于好 怒生于恶
  封事六情翼奉上封事
  北方贪狼申子东方阴贼亥卯南方廉贞寅午西方宽大巳酉上方毒邪辰未下方公正戌丑
  七哀曹子建
  痛而哀 义而哀 感而哀 怨而哀 耳目闻见而哀 口叹而哀 鼻酸而哀
  五者失中和鬼谷子
  病而不神 恐而无主 忧则闭塞 怒则妄动喜则宣散
  五者通于神明淮南子
  心不忧乐徳之至通而不变静之至嗜欲不载虚之至无所好憎平之至不与物散粹之至
  舍五性内传上元夫人谓武帝
  暴 淫 奢 酷 贼
  五者所以养性吕氏春秋言非好俭恶费也节乎性也
  苑囿园池足以观望 宫室台榭足以辟燥湿 舆马衣裘足以逸身煖骸 饮食酏醴足以适味充虚声色音乐足以安性自娱
  五常益稷注曰五徳家语曰五法白虎通曰五性
  木之徳金之徳火之徳水之徳土之徳
  四端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三达徳中庸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仁名义三朱子述程子言学者于前三言可以识仁之名义于后一言可以知用力之方仁者生之性也 爱其情也 孝弟其用也 公所以体仁犹言克己复礼为仁也
  仁者三
  仁者安仁 智者利仁 畏罪者强仁
  行仁五者
  恭 宽 信 敏 惠
  士有五者司马迁报任安书云士有此然后可列君子之林
  修身者智之符 爱施者仁之端 取予者义之表耻辱者勇之决 立名者行之极
  三术列子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间同师而学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
  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 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行已六本家语孔子
  立身以孝为本 丧纪以哀为本 战陈以勇为本治政以农为本 居国以嗣为本 生财以力为
  
  四经文子
  徳 仁 义 礼
  四维管子
  不逾节不自进不蔽恶不从枉
  四行墨子四行者不可虚反之身者也
  贫则见廉 富则见义 生则见爱 死则见哀
  五本说苑
  柔以仁 诚以信 富贵无敢以骄人 恭以敏宽以静 王祥训子立身五本信徳孝悌让
  皋谟九徳六徳有邦三徳有家谓九徳有其六有其三也
  宽而栗 柔而立 愿而恭 乱而敬 扰而毅直而温 简而廉 刚而塞 彊而义
  洪范三徳三徳之俊曰三俊
  正直 刚克 柔克
  三徳周礼师氏以嫩诏王以三徳三行教国子
  至徳以为道本敏徳以为行本孝徳以知逆恶
  三行同上
  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
  六徳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徳二曰六行三曰六艺
  明于事爱人以及物通而先识能断时宜言以中心不刚不柔
  六行同上
  善事父母善于兄弟亲于九族亲于外戚信于朋友赈恤贫穷
  乐徳六大司乐教国子
  中 和 祗 庸 孝 友
  尧四徳尧典
  钦 明 文 思
  文王九徳左𫝊
  心能制义曰度 徳正应和曰莫 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 教诲不倦曰长 赏庆刑威曰
  君 慈和遍服曰顺 择善而教曰比 经纬天地曰文
  夫子五徳
  温 良 恭 俭 让
  曾子四徳大戴礼
  孝徳之始 弟徳之序 信徳之厚 忠徳之正
  中庸五徳
  聪明睿智 宽裕温柔 发强刚毅 斋庄中正文理密察
  徳六美贾子
  徳之本徳之出徳之理徳之厚徳之固徳之高
  君子明十徳庄子
  无为为之之谓天 无为言之之谓徳 爱人利物之谓仁 不同同之之谓大 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 执徳之谓纪 徳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八说同上言人不安性命之情所以有此
  说明浮于色 说聪淫于声 说仁乱于徳 说义悖于理 说礼相于技 说乐相于淫 说圣相于艺 说知相于疵
  君子九思
  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中庸三知
  生知 学知 困知 又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三行
  安行 利行 勉强而行
  三近
  好学近知 力行近仁 知耻近勇
  论语三知
  知命 知礼 知言
  四毋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四勿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三省
  谋不忠 交不信 传不习
  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大学三纲领
  明徳 新民 止至善
  八条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圣门四教
  文学诗书之艺修孝弟忠信尽已之心以实待人
  修道之教五礼运
  修理以耕之 陈义以种之 讲学以耨之 本仁以聚之 播乐以安之
  七者教之大伦学记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鼔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四者教所由兴同上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
  六者教所由废同上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 燕辟废其学
  君子五教
  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徳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 有私淑艾者
  师术有四
  尊严而惮 耆艾而信 诵说而不陵不犯 知微而论
  君子三术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以众人望人则易从
  教学三益张子云人教小学有三益
  绊已不出入 授人数数已亦了此文义 常以教坏人材为忧则不敢惰
  三就大戴礼子贡云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注
  大成 次成 小成
  九年大成学记
  比年入学每岁中年考校间岁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谓之大成
  三年通寓言自吾闻夫子之言
  一年而野 二年而从 三年而通
  君子九能毛诗𫝊君子能此可以为大夫
  建邦能命龟 田能施命 作器能铭 使能造命升高能赋 师旅能誓 山川能说 丧纪能诔祭祀能语
  孔子多识抱朴子
  闻商羊而戒浩瀁 访鸟砮而洽东肃 咨萍实而言色味 讯土狗而识坟羊 披灵宝而知山隐吴王伐石于石中得金简书欺孔子以赤雀衔置殿上孔子云此灵宝之方禹封之名岩函中者也因折俎而说专车 瞻离毕而分阴阳之候 由螽斯而觉闰馀之错见左𫝊哀公十二年
  学先四事吕成公谓为学先自四事起
  饮食 衣服 居起 言语
  两端程课朱子言圣贤之教只此两端不令间断久之自有进步
  博文 约礼
  两者相须饶双峰言
  礼则严谨 乐则和乐
  学者切已事二非有诚意以为之则敬必疏略义必驳杂所谓不诚无物也
  敬以存心敬立则内直 义以制事义形则外方
  两事经纬黄勉斋言
  主敬 致知
  三者交致西山言
  惟学可以养此心 惟敬可以存此心 惟亲近君子可以维持此心
  三者敬为本
  涵养 致知 力行
  学问道三真西山言治心犹治疾然
  省察者视脉而知疾也 克治者用药以去疾也存养者调虞爱䕶以杜未形之疾也
  学者当守四字朱子言
  虚心 顺理
  六者得于学吕氏言达师之教弟使之如此
  安焉 乐焉 休焉 㳺焉 肃焉 严焉
  学者四时
  朝受业 昼讲贯 夕习复 夜计过
  好学三时说苑晋平公曰吾年七十欲学师旷答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学者守三朱子言
  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 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二也 埋头理会不期立效三也
  读书四等程子语
  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 有读了后便知好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 有读了后真不知手舞足蹈者
  三到朱子云三到之中心到为切
  眼到 口到 心到
  三多杨文庄公言学者取三多而讲论尤难
  看读多 讲论多 著述多
  三言皆可入道程子言三子均不能及此
  真积力久则入荀卿言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河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顺理杜预言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管子言
  三真知
  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 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 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君子三患杂记
  未闻患弗得闻 既闻患弗得学 既学患弗得行
  君子之学致此五者大戴礼曾子云
  既学患不博 既博患不习 既习患无知 既知患不行 既行患不能让
  后世解经三
  儒者之经 文人之经东坡陈少南辈是也禅者之经张子韶辈是也
  学有三等程子言
  词章之学 训诂之学 义理之学
  学者三弊
  溺于文辞 牵于训诂 惑于异端
  四失学记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文章三易沈约言文章当从三易
  易见事 易识字 易读诵
  四易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简而易行 要而易守 炳而易见 法而易言
  横渠六有尹和靖以名其斋
  言有教 动有法 昼有为 宵有得 瞬有养息有存
  白鹿洞四规朱子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为学之要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接物之要

  读书纪数略卷三十
<子部,类书类,读书纪数略>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