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农岩集/卷十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 农岩集
卷十一
作者:金昌协
1928年
卷十二

[编辑]

上亲庭壬戌[编辑]

伏未审夜来气候若何。仰慕仰慕。子今夜寝睡颇稳。头痛亦几失去。可幸。朝见朝报。以虹贯之变。明有会议之举。灾异之意。固未知何在。而消弭之策。亦未易言矣。然念今日国计民忧。俱可为哀痛。而最是朝廷之上。论议横溃。人自为异。色目之中。又成色目。无复有寅协坦平之望。本领如此。虽有活国之策。安民之术。亦无以施之矣。况其辗转乖激。事机一变。则安知无卞庄子之徒出而乘之耶。言之至此。可为寒心。苟不能救此一著。则国事终未知税驾之所矣。然救此之策。亦无善著。要在庙堂专以包荒之道。力加调剂。而必须得尤翁上来。庶可救得一半。此老前年之进。若将以有为。而遽尔决归。其所建升尺之议。终亦未免见寝。外间物议。或疑庙堂不能至诚共事。而既归之后。自上虽频下召命。而亦无必致之意。故士论恨之矣。以今日时势。虽使此老当之。固亦戛戛乎其难哉。而若得此老上来。又致朴丈诸人于朝。大家同心。保合士论。则朱夫子丹田气海之说。庶可见其验矣。明日之议。恐宜以此力陈。请降十行御札。谕以哀痛恻怛遑遑求助之意。即日发遣重臣或承旨。必令偕来。一召不至。再召之。再召不至。三召之。以至十许召而不置。必期有以致之。此似为今日之急务。未知如何。然朝论色目等语。亦非前席之所可举论。只以国事罔极。天变孔惨。必召致宋某。然后可济危急之意陈达。而仍以宋某在野。而臣等猥据鼎席。此亦召灾之一端为言。则亦应因灾策免之义。未知如何。户布之议。既有询问处之之命。因此力请还寝似当。盖既不可得行。而今已至于言者得罪。若延拖愈久。则又未知有几许闹端。此最可虑耳。彼辈中被罪窜配者。其非干系逆狱者。或可有酌量宽减之道耶。虽干系逆狱者。若非情犯深重者。则亦不可一向置之罔赦之科矣。如何如何。病中偶有所思。仅仅仰达。以备下览。不备。

上亲庭甲子[编辑]

昨到清衙。伏见二十五日下书。伏审凝寒气体平安。仰慰之极。殆不可状。子再昨自安东离发。昨昏抵此竹岭。冰雪艰难逾越。今则更无患矣。惟是诸邑所闻。俱未详的。而桑梓之地。论断尤难。盖从其所闻之稍详者。则要不免褫罢。而此亦安保其必信耶。万一有差。则其为未安。非如他邑比。而若为此曲笔。以从糢糊。亦非按廉之义。此极难处矣。第虽直书。亦不至于大段污蔑。不过公罪小眚。止于坐罢者耳。此外或有一二所闻。颇不韪。而从他处闻之。称誉者亦间有焉。此皆不足凭信。故只欲以其中可信者上闻。犹以撼动土主为未安矣。滥率屠牛。列邑槩多有之。而既入于封书中。则在栍邑犯此科者。有难放过。滥率则固欲随闻书启。而屠牛则又异于此。如湖西御史所为。亦自不妨。但其中尤狼藉者。桑乡也。若是他邑。则须至启闻。而于此则略之为宜耶。因此一事。颇有不韪之声。姑以屠杀最多之意书之。似得孔子膰肉意。伏未知如何。书启今将修整。要可费二三日。此款则书中姑为空阙。以待下教。虽到城门外。亦可以书塡也。年分。只听民言。诚未易验其善否。而间有摘奸不勤。措置失宜。致有民言者。则亦不能无罪。故将欲以此启闻矣。馀不备。

上亲庭丁卯[编辑]

子之求外之计。至今不得成。情势日益闷迫。而前此不但无窠阙。铨地又无出力人。其势固未易遂矣。今则宋叔在铨地。若可以周旋。而富平又方见阙。清风似亦不久当递。此诚不可失之几。而数昨。试因宋叔。预先致恳于判相。则其意殊落落。以政体万分不可自处之道。亦恐未安为答。所谓政体者。若以常例言之。则固未知其如何。而今既久靳恩点。作一冗散人。则其在铨注之道。无宁出补州邑。以试其用。顾欲拘拘执之。以徒糜军职之禄者。亦何意乎。况且堂上清望之无故而出外者。在前固为比比。而目今如铁原,骊州。皆是也。何独于子而不可乎。虽以自处之道言之。古之得罪忤旨。情迹不安。自求补外而去者。亦不可胜数。而君上不以是疑其愠怒。时议不以是咎其过当。则今日子之情迹。虽甚臲卼。何至于不敢求邑。圣怒虽云深重。何至以求邑为出于悻悻之意耶。若曰去就之际。不当自存形迹。则圣上之屡靳恩点。正所以明示天意。而使其自知而自处也。在下者。顾反若冥然。不觉晏然不动者。而必欲深讳其惶恐不安之情。跼蹐难容之迹。以重为放肆无忌惮之归者。抑何道理耶。其所云云。诚亦不思之甚。而此台徒知谨慎。全无变通。子欲一番躬往。苦口切恳。而恐未易回听。宋叔约于政席。极力赞助。而亦未保其必谐。此外又无他周旋之路。若自父主以此等曲折。抵书于宋叔。使之加意力赞。则宋叔之言于判相。可以是藉重而事或可成。未知如何。

上伯父乙亥[编辑]

犹子昨夕来到农岩。秋色虽已向阑。景物亦自萧然。夜宿虚堂。不复知身有职名矣。既又三复壁间题诗。徘徊怅想。恍如躬侍杖屦也。

上伯父丁丑[编辑]

犹子来栖山房。已有一旬。处地高迥。兼以冰雪塞路。终日不见外人。只有数学子相伴。每夜拥数块熟炭。随分讲说。觉向来书院亦太闹热。但恐此味不易久饷耳。

上伯父戊寅[编辑]

鲁陵追复。出自睿断。甚是盛举。感悦何胜。南相献议。不但持难而已。全无恻怛顾藉意思。其狠愎不仁。此亦可见。且所云为亲讳者。以贞昭二陵事例之却说不去。其举弘光事。直以身禽国亡为证。亦非宛转告君之义。殊可骇也。偶有所怀。漫此仰达。

上伯父己卯[编辑]

顷者下书。谨得承览。备谙静中乐趣。有如亲侍几席。其为欣慰。不容言喩。最是梅花消息。彼此约略同候。缅想韵释相对之兴。却胜于此间时遌俗客败意。又不任仰羡矣。此际除命。殆同乐天𬬻峰所遭。或虑未易解免。则终不免一出。今玆入城。闻当匪久作行。伏想深以挠怀也。

上仲舅庚午[编辑]

下示辞意。读来惊悚。不知所喩。窃念此文字。既系据实记录。则本不容他人删润。而然必令侄辈看详修改者。盖恐语脉曲折之间。或不能无差舛也。就考其间如吴狱所引权姓人。以李姓人记之。如王大父所赠外曾祖考诗。以沈中所作记之。若此类颇多。若以谨重之意言之。则此等处。亦须一一经禀。然后改之。而当初见属之意。既出于如前所云者。故辄敢率意删改。不复有所反复矣。今此称号一款。亦不过如此。盖先人平日。于当世儒贤。言辞称道。固深致谨。而自尤春以下。未尝称先生。虽对其门生弟子。亦然。不独于鲁西为然也。至于朴丈以下。则又未尝称号。不独于尹都宪为然也。虽在甲子以前。未尝不然。不独以后为然也。侄辈平日侍侧。所亲闻者如此。故窃意当日岛中问答。必无异于常时所称。而今此所录如许者。恐是苍黄悲扰之中。所闻或未甚明的。如上吴狱事之类耳。当初本欲因书禀质。旋思禀质。亦近于不信者。故辄依他条例。率意删改。此其失。只在于疏率不谨重耳。岂有他意哉。借令侄辈诚有过疑之心。而又厌闻此数字欲去之。则只当于此间本。潜自删改。以为传示后人之资。何必直就来纸。明白抹去而无所讳忌哉。即此可知其无他意也。如下教之云。恐未免疑怒太遽而督过太深也。至于完宁权友事。尤非今日之所敢闻也。此事实状。亦自有不然者。而已往之事。本不足计较。况到今喋喋分解。在彼在此。俱有所不忍者。直置之可也。奈何不念此而拖引及之耶。大君子至诚恻怛之意。大公顺应之道。俱不当若此也。窃恐此个根本。只缘平日肚里横著尼怀两字。不能脱然放下。故随处随事。辄成柴梗。夫尼怀之争。固是斯文大是非。为门生弟子者。各随所见。因事明辨则可也。然孰有大于自家身心。而今以一个广大虚明之心。全副陪奉。于此一事。憧憧攘攘。不得放舍。因以生百种。人我方寸之地。常积得忿憾怫郁崎岖不平之意。而无复髣髴于公平正大洒落清和之气象。则岂不亦失其本末轻重之甚者乎。悠悠之辈。固不足道。而至如舅主。亦以尊慕师门之意太重。而不觉并陷于此。此病不除。恐于涵养本原之功。大有所妨而于道远矣。岂不可惜哉。如侄辈。似亦不免此病。故每以是私相戒励。而亦尝欲一献其愚于座下久矣。因书布露。不觉触冒尊威。伏惟恕谅而垂察焉。

上仲舅甲申[编辑]

前月伏奉下疏。尽有说话。而时适朴女新产有疾。忧挠不暇细读。略观大指。似只是诋尤翁者。故辄以数语仰报。简率径直。殊非所以对长者之问。追思悚惕。久益不宁。续蒙赐书。镌诲切至。且投别幅累百千言。责其一一条对。以定是非之极。意则勤矣。然其所论。亦只是前日所闻。无异说也。夫以两家门人及一时搢绅章甫。各持曲直。互相讼辨。章疏积于公车。简牍溢于箱箧。而卒未能归一。至今犹龂龂也。今虽重有往复。殆亦磨驴之踏旧迹耳。岂复有出场之期。是以不敢复云云。以张竞端。盖未论其他。只所谓平昔讲劘之际。无一言半辞之规者。似全不考当时事实与文籍。而亦不暇论也。独于其中。有一二欲仰复者。来书。每谓侄排尼右怀。多费气力。侄于两家之争。诚不无彼此左右。然自省平日与人言语。其及此者甚少。虽或及之。而亦止略见大意耳。何曾费得丝毫气力。独见舅主自数十年来。专以此作家计。造次逢人。语辄及之。盛气张皇。吃吃不已。盖其肚里之所横著。口中之所咀嚼。无一日而非怀川。是以虽闲居静养。而气象意思。类不免劳攘激发。坟典之味。不及于阅章疏。义理之讲。常少于谈时事。则要皆一尤翁为之祟也。故侄兄弟每窃私语。以为惜乎吾舅氏。不幸被尤翁所困。担阁数十年问学工夫。良可叹也。是虽曰卫护师门。不得不然。而其实亦有不在是者。尊所闻行所知。自立于高明光大之域。使一世之人。皆信其渊源之有自。则其为师门之金汤大矣。岂口舌之所及哉。且如白休庵,李延平。一生为师门出力卫护。诚则殚矣。然其承继渊源。发明师传。孰如听松,沙溪之为烈哉。使鲁西之道。诚足以配静,栗而粹然无可议者。则舅主宜思所以为听松,沙溪可也。不然则虽复如休庵,延平之出力卫护。而亦何能齐不齐之口。使人人信服哉。近或传一后生谓人曰。每见某丈。无甚讲说。一及尼怀事。谈辩衮衮。如水涌出。其言又皆有条理根据。可听信。其人答曰。君未见李同甫耳。盖以李之于此事。其考据详博。辨核明切。尤使人听信。正堪为舅主对手也。此问答。极好笑。然未论彼此胜负。竭一生心力。只为师门办此事。而担阁自己紧要工夫。岂不为臧谷之亡羊哉。前年春。舍弟尝会李于城东。李又极论此事。而其考证两家相争本末。书尺年月。俱有次第。舍弟辄一言截断曰。此皆外也末也。未是切身己事。何不于穷理居敬用工夫。而徒务此为。盖侄辈意思本自如此。岂以其窃议于长者。面戒于朋侪。而顾反费力自为也耶。至于侄辈所以处尤翁。实遵先人遗意。则其说已具于永峡时书。乃犹未蒙照察。何也。先人之于鲁西。固所尊尚。而然其宗仰之廑。契好之笃。则视尤翁不翅有间矣。今也徒执先人一疏。以为左契。欲侄辈专意鲁门而背弃尤翁。然则凡先人平日章箚文字所眷眷致隆于尤翁者。皆将视之如弁髦耶。此愚昧之所未晓也。且观所与舍弟书。历举丁卯年间所闻先人语。有若深不韪于尤翁者。此又与先人立朝言议。颇不相似。审如是。则先人固不免为阴阳离合心事矛盾之人。而无以自解于后世之疑矣。侄辈于此。更有何言。只俟朝夕灭死。归质于九泉之下耳。言之及此。五内崩陨。奈何奈何。抑又有一事。昔刘淳叟。尝从游于陆子静。后对朱子。极口说子静之学大谬。先生责之曰。子静学术。自当付之公论。公何得如此说及。淳叟后来狼狈。先生举此事告门人曰。此亦见他质薄处。某初间深信之。毕竟唤做不识人。夫陆氏之学。乃异端之尤者耳。其为祸。烈于洪水猛兽。淳叟之诋之。亦可谓能言距杨墨者。而朱子不以为喜。反责之如此。此圣贤公平忠厚之意也。侄辈于尤翁。实有四世师友之契。不止一时执业请益者比而已。虽于今日诚见其不是而随众攻斥。舅主宜教之曰。怀川学术。当付公论。若辈不宜如此云。而今乃一切反是。是将使侄辈。重得罪于朱子之门。而在舅主。亦岂得为善诲子侄公平忠厚之道也。若曰至亲之间。趣向有异。不可不极论归一。则舅甥之亲。尚不如父子之重。使侄辈背先人平生之意。而从舅氏今日之论。其于舅甥之好则得矣。父子异趣。当为何如人耶。是以侄辈之意。欲且倚阁此事。不复争论。如昔年马肝之说。则既不背先人之意。亦不伤舅甥之情。彼此之间。两得其全。岂不善哉。而前后书来。数数拈出此个话头。有若故相厮炒者然。恐非所以审察人情。揆度事理。善处于物我之间者。而若今两书之云。则虽大指无以异于前。而然其搜抉幽隐。攟拾细琐。以证成尤翁罪恶者。殆足以罄南山之竹。而虽古之穷奇梼杌。犹不若是之甚也。此虽激于舍弟一书。而自世人不喜尤翁者观之。犹将曰噫其甚矣。况在侄辈。将何辞以复耶。诚愿自今以后。深察此意。凡于言语书札。勿复以此事见及。以息争端。以全恩意。实为区区之幸。而抑不惟于侄辈然耳。虽于他人。亦不宜每及此事。不惟于言语然耳。虽于心里。亦不宜长存此事。要使方寸之地。虚明静一。宽平和乐。无复如前日之劳攘激发。则此于晩年进德。亦岂不有助耶。既已自摅其蕴。并因以为献。伏惟裁察。

所与舍弟书。谓侄于楼院。尊其老慕其名。委拜一舍之地。以展尊仰之诚。略无排斥之辞。及士元文集出后。有所愠怒。而移及其父。为此报复。尤极可笑。士元之于吾家。其意趣燕越。知之固久。而平日侵诋先人之语。自其见于章疏者外。屋下私语。亦多有入耳者矣。何待文集之出。况文集所载。亦无大段说话。特以第宅事有所云云耳。此视平昔所闻。不翅小矣。士元而在。犹不足深怒。况以是移及其父而为报复之计耶。为此说者。真儿童贾竖之见。而舅主信之。于此窃有以见所存之深浅。而亦知尼门所为。日夜侦伺于尤翁。得其言行之髣髴差互者。而遂以为口实者。大抵皆此类耳。诚可羞也。楼院之恬退固穷。诚末世之所难得。侄于此固尝推挹。而其年又先人同甲也。岂不可尊。但其慢侮前贤。敢为异说。坏人才害世道。而流弊之所至。莫知其极。则侄诚深不韪焉。故昔年尝与李寿翁。言于骊江。说及此事而曰。若此者。其人虽可尚。而其学术之谬。不可不明辨痛斥。寿翁大以为然曰。吾见正。然故每与人言之如此耳。盖寿翁为学。亦是谨守规矩者。故其意不约而相符矣。然侄之为此言。则盖不独于寿翁为然也。今以谓略无排斥之辞者。何其妄也。昔年。尝与五六学子。往会道峰数日。闻梅月祠在近。将走谒。或以路过朴门。为不便。侄笑曰。虽道不同。何至于不可见耶。遂历访。小话而归。今以此为委拜展诚。又何其妄耶。夫以老子之为虚无首。而仲尼入周问礼。陆氏之为禅学宗。而晦翁令主白鹿讲席。其视经过一扣门多矣。然其攻异端辟邪说。未尝因此而或废。此自有抑扬权度于其间矣。今以过门一见。遂谓之尊慕。而不当复有排斥也。则是仲尼当遂宗伯阳。而晦翁卒澜漫于子静之禅旨矣。岂不亦悖甚乎。凡此皆不足供有识者一胡卢。初不欲深论。而以舅主尚不能无疑于其说。故终复言之。惟其辨明之际。辞或涉于不逊。无乃因此而重获罪也耶。惶恐惶恐。

上仲舅乙酉[编辑]

前书妄率。深恐获罪于执事者。日夕反侧。伏蒙俯赐还答。辞旨谆复。开示深切。仰见盛德涵容。不遂弃绝。捧读三四。岂胜惶感。所谕讲学而不明是非之真。何以学。为学而惟事偏论。岂君子之事。此诚至论。然人之为学。孰不欲明是非。而苟于理有未穷而心有所蔽。则虽终日而谈是非。而所谓是者未必真是。所谓非者未必真非。反不若存而不论者之为安静而省事也。偏论。固非君子之事。而所见。亦不可以苟同也。且甲乙之争。一彼一此。皆偏论也。甲方自是其见。而目乙曰偏论。乙亦自是其见。而目甲曰偏论。是将乌乎定哉。故偏论之说。未足以服人。只论其事理可也。然尤翁之是非。既已倚阁一边。今无可论。唯来教历举尤翁讥诋先人语。以明先人实未尝诚服尤翁。则有未然者。尤翁性素严峻。虽其平素所亲厚。苟有不可于意。则类不能容忍。而发之言语者多矣。好事者辄从以附益而相哓哓焉。来示数语。虽诚有苗脉。要皆此类耳。又乌足为先人不诚服之证哉。昔吴伯丰。朱门之颜渊也。然先生尝疑其失脚权门。至有桓司马家臣之语。伯丰之尊先生。岂其不至。亦先生所闻者过。而虑之深。责之备焉耳。且以日月之有时相薄蚀也。而暂而复常。则卒无害于同明之相照矣。今考尤翁之于先人。始终相与。大体皎然。无复有缁磷。设或一时因事而有云云之语。亦何足追计。而今欲执此为口实。以瑕疵两家之好。恐未为至公之论也。来谕。又谓侄于尤翁。高下任情。前后顿异。此亦未然。夫尤翁。只是一尤翁耳。然而在前日。则自南小以外。举世无不尊也。在今日。则自老论以外。举世无不毁也。其尊之也。则直以跻于程朱。其毁之也。则殆将拟于共吺。此世道之至变也。若侄则自始至终。胸中只一尤翁。无二尤翁。是以虽举世尊之。而亦不以增吾之尤翁。举世毁之。而亦不以损吾之尤翁。由前则人疑其不足也者。由后则人疑其过隆也者。而若吾胸中之尤翁。则固自若也。是则世人之无常。而非侄无常。此其说。盖在于卢钦之论徐邈矣。然侄于此。亦不无微显之意。故方其为程朱也。则辄敢责备而妄论焉。及其为共吺也。则又为引重而扶护焉。此盖因时抑扬者。然而亦不敢于胸中定本之外。加减其分数也。其谓或譬于某僧。或尊于程朱者。乃传者之妄。而侄则无是也。来教。又谓所言公。当公言之。岂有可与言不可与言之理。此亦未然。夫尤翁之在前日。则尽西人。皆其徒也。各随所见。议其得失。正如一家子弟。在门内说父兄事。固无彼此形迹之嫌矣。今则三分西人。而其二。皆尤翁之敌也。小则吹毛洗瘢。大则弯弓倒戟。一言之侻。便足以藉其口而助之攻。何可以不慎哉。且如静,退,牛,栗。其贤等耳。然静,退。生于党论之前。故通国皆宗之。牛,栗。生于党论之后。故宗者半国。仇者半国。是以静退得失。可公诵于人人。而牛栗得失。只可与西人言。不可与南小言。今若曰所言者公。而无复有讳忌。则其不为对仇敌而说父兄之过者几希矣。以此义而推诸尤翁。则其与权李言者。不得与舅主言。亦其势然耳。又何异哉。凡侄所以处尤翁者。其终始本末。盖如此。如所谕高下任情前后顿异者。自省其未有是也。独侄尝窃深疑于舅主之处尤翁。而严不敢请。今辄因是而质之可乎。夫尤翁之住世既久。言行满一国。其贤与否。不难知也。而舅主前则景仰尊慕。出入门下。语必曰尤斋。书必称先生。又从受累世墓文矣。今则愤疾痛恶。抵排诟詈。暴扬其心术。历数其罪恶。不以毫发原贷。其为前后高下之异。虽贯三光而洞九泉。亦不若是之悬矣。此果何也。若曰尼山事。后始深知其心术云尔。则向所谓贪财也。渔色也。不孝也。不忠也。既皆据事而指实。又非昔无而今有。则虽非尼山事。而亦不害为无状小人矣。然数十年中。一切置而不问。而出入门下。惟谨。及其得过于尼山。然后乃始斥而绝之。如是之甚者。何也。若以此数事者。犹未若尼山事也。则朋友交际。前后反复。岂果重于不孝不忠者耶。其亦失乎轻重大小之伦矣。若曰前则不闻而今始备闻也。则前之不闻。宜非由于不聪。今之备闻。又安知其无所自耶。且馀事尚可如此说。若所谓假冒大义。欺负圣祖。遥执朝权。威福一世。则又非如微事细行人所难见者。尚可诿于前后之异闻耶。此实愚昧之所深惑也。抑舅主之处尤翁。惟尼山是视。今请以尼山事言之。酉峰之贰于尤翁也。实由于墓文。夫墓文之托。固当于贤者。而不于非人矣。酉峰之师事尤翁。凡几年矣。其言行隐微。宜无不知。而辄以墓文为托。则固不以为非君子矣。及文成而犹嫌于借重玄石。必欲其自为定论。则固以其言之信来世。尤有重于玄石也。此于尤翁何如哉。至其所望不副而衅隙大生。然后本原心术之论出。而尤翁遂为无状人。向使墓文。一如其所望。则尤翁之为贤人君子。固将自如。而酉峰之服勤尽诚。舅主之尊敬致礼。亦当一如前日而不替矣。夫尤翁之为君子为小人。宜自有大体之不可易者。使其本原心术。诚小人也。则其为墓文虽善。而亦何能遽变为君子。佛氏之教。人虽有弥天罪过。只一念阿弥陀佛。便能灭除恶业。免堕地狱。尝笑其言以为无理。今此无乃类之乎。惜乎。尤翁身负许多罪过。而不能以三寸管。当南无一声。以求超度于尼山。而自堕阿鼻狱中。饱受此刀山剑树之苦也已。此言近谑而事有相类者。故聊以发一笑。无乃以为不逊而罪之耶。悚息悚息。至于西溪之说。前书所云。只以自解耳。初非敢仰疑于舍程朱从彼说。而亦未有一语及彼之幽隐细琐也。来教如此。窃所未晓。原书或未毁弃。幸更详考如何。前既以息争端全恩意为请。且承缄口结舌之教。不宜再渎尊严。而区区所欲言者。乃在于尤翁是非之外。则言之或似无妨。故敢复缕缕。伏惟鉴察。

上仲舅丙戌[编辑]

春气若将载阳。而又复阴冷。不审此时起居若何。仰慕区区。顷自北洞褫到下书。诲谕谆悉。慰幸无已。舍弟事。承示不胜惊骇。以原书未曾见故。久未有以仰对矣。日昨。舍兄始以世间流传本誊示。语涉所尊。全不择发。其犯分不逊之罪。诚无以为解矣。悚息悚息。然在舅主。亦何至以此藏诸胸次。发之言语。以伤至亲恩爱耶。唯以妄发处之而勿深诛焉。其亦可为盛德事矣。如何如何。春翁书。亦有闻未见。今幸得而读之。不觉爽然自失。盖浅陋之见。未始及此也。然以书意推之。则当日在围城者。未论力争和议。必须拼得一死。然后乃为无歉于义矣。诚如是也。虽郑大夫。恐亦不得为第一人。盖剚腹之日。虽不幸不死。而其后独无可死之日耶。先曾祖文正公所处终始。与此老同。蒙愚于此固有不敢容喙者。而窃意当日之变。虽诚罔极。尚异于城陷国亡。城陷国亡。不死则为俘虏而已。脱或逃免。亦为苟活。故其义惟有死耳。今则不然。大驾虽下城。而在城中者。尚有转身一路。可以退而自靖。又何必于死哉。是以郑大夫与先曾祖。始虽不忍于和议之决。愤惋痛迫。欲死而无闻。而及既被救不殊。则亦不求必死。而唯不从下城。以自伸其志而已。此于义固无可疑。而亦岂不有辞于天下后世耶。以此而言。则当日在城中者。其无必死之义。亦可知也。妄意如此。未知何如。抑又念舅主丁卯疏。亦尝引南汉事为言矣。然其引之也。正以证江都无可死之义。则南汉之不死。固不以为歉矣。今玆下示。却似主于必死。岂前后之见异耶。抑所谓不敢信己而信其师者耶。此于愚意。不能不疑。敢倂及之。第切悚仄。馀不宣。

改本[编辑]

春翁书。闻而未见。今幸得而读之。不觉爽然自失。盖浅陋之见。未曾及此。唯以先曾祖与郑桐溪。力争和议。不从下城。为无歉于自伸自靖之义矣。今以此书所论推之。则当日之义。似不止此。而必拼得一死然后为正。此又是极等之论。岂朱夫子所谓文王固高于武王。而太伯又高于文王者耶。天下义理。真是无穷。诚非浅心粗识所可得以论断也。

上伯氏丙子[编辑]

清平虽不甚绝特。而极可爱。令人不欲舍去。所见不减所闻。唯此为然。雪岳峰峦。绝类枫岳而但苦无正阳台。不能尽聚于目前。又不能极意穷探。如曲渊凤顶。皆未入杖屦中。水石之胜。殊无大段可观。而瀑布之奇。则前所未见。盖朴渊雄壮。而此则缥缈。朴渊以气势胜。而此则以格韵胜。甲乙虽未易定。而此尤奇异矣。大乘无他胜。只高深非人境。恨僧去荒落耳。

上伯氏乙酉[编辑]

昨会得于邂逅。遂成胜事。欣幸何已。会心处。不必在远。好事亦不费经营。自今春秋暇日。得数奉此会。岂不为暮年之幸耶。因此益觉子益之远。为可怅尔。

上伯氏[编辑]

弟之自处数日。更思只有过。近上章请谴之外。无他道理。少前虽可以见惶恐不自安之意。而此脚一动。无以收其后。已拟不过忘忧岭一步矣。养台之言。正符此心。才见达甫书。其意亦如此。宁叔云云。恐不可受用也。

上伯氏[编辑]

昨夕。伏承两度下书。闻国有大事。惊忧陨遑。罔知所喩。上教。必非偶然而发。臣民号吁虽切。恐难回听。煎迫如何。煎迫如何。弟之进住近郊。未知右相所教主意如何。岂以上教重以玉候不豫为辞。不当晏然退在云耶。抑百僚同辞陈请。虽不得进参。亦宜变动。以自见其同情祈望之意耶。要以玆事。关系国家大变节。臣子之义。不当处之如常耶。凡此须有明白所执。可以处之无疑。幸更商议下示如何。静达诸台。想与相见。亦问议如何。

上伯氏丙戌[编辑]

谏院新启。语多侵逼。观此头势。恐难久安。痛叹痛叹。此事骤见。虽似如彼辈之言。而其实有不然者。若泛论大体而无指定一事为言者。则固不当诘问其根因矣。今既明指一事。而朝家又命法府究核。则须先审其根因。可以勘断其事矣。是安得遂已耶。且台臣发论之本意。亦岂不欲明核而罪其人耶。然则今此审问。正所以重台论。何得为损台体塞言路耶。日昨箚辞。固为明白。而但欠说重台论一段意思。故彼辈犹得以台体为口实。早晩或有更辨之举。则此意恐不可不说破也。如何如何。

上伯氏丁亥[编辑]

朝伻回。伏奉下覆。此又蒙下示一律。披慰不可量。偶然一会。遂成难朽之乐。惟是废簧。不可复鼓。只自耿耿于中矣。今幸得此。可免落莫矣。颔联甚佳。恰写得此中景色。诵味不已。昨夜得鱼尤多。今日风气尤佳。叶舟数三。交横三洲间。倚楹纵观。得以忘病。尚恨不获日陪几杖于此耳。

与子益,大有,敬明。乙丑[编辑]

别后不得声息。益不堪悬悬。廿六日。在青莲庵中。忽得廿三所遣书。翻倒喜慰。言不可尽。信后亦多日。未委侍奉佥况如何。驰念复切。此行。廿五入枫岳。廿七自拜岾出山。取道洒郞洞。历通川。昨到高原。今将发向前路。身幸安健。曾患阿堵之疾。亦向歇矣。枫岳之游。虽似磨驴只踏故步。而以日长如年。故两宿之顷。亦得从容上下于正阳万瀑之中。自普德以上泉石。实非他方所可拟。众香城。亦自奇殊。在正阳青莲。连值夕阳。大觉心目竦朗。以此知人或贬毁者。不惟想像太过。亦由经历山水不多故耳。今行。始定此山之品。吾东方。决无可与伯仲者。名闻天下。不虚也。洒郞。险绝无比。而泉石殊无可喜处。守梦所记。未敢知也。鹤浦。亦不负所闻。如三日浦之类。直在下风。而但于雨中。驻马沙峰。少时而归。不惟意思匆匆。景色似稍逊晴时也。到处每有独往之叹。而尤恨敬明不与俱。山中木莲。海上棠花。正自其时。暑气殊不妨也。关塞远游。意甚不佳。而山海胜观。聊足自慰。今亦不欲道旅怀。以伤彼此之意。辄以游赏所得。略相报知。亦可当晴窗挥麈之谈耳。万万只冀各各自爱。不具。

与子益,敬明。[编辑]

初六书后。亦颇有日。正尔悬念。此得旬日所寄书。喜审伊时侍奉安胜。水亭玩易之乐。又何发人好意思耶。此亦方理是书。军中读易。大似不著题。而辕门阒然。无异山斋观象玩爻也。不妨深细。只所对者。白山冰雪。而又时与韎韦跗注之君子相周旋。此不若弼云苍翠中叔季对讲之适耳。千万不猥及。只冀盛热加䕶。

与子益,大有,敬明。[编辑]

朝于拨上。得奉佥书。具审酷热侍奉诸况安善。喜慰难胜。此中一向安健。而兼无他扰。日间占毕不废。大胜辇下劫劫之时矣。易经。未了乾卦。而近得新印启蒙。一番看尽。凡系象数之参互交通者。槩得领会。而只是上面无形影底道理。终未玲珑透彻。其所领会。恐只滞于粗迹耳。玉斋胡氏解释朱子说。颇有功。而明蓍策中论旧法今法者。殊可疑。未知子益曾见如何。因来示及也。赵君之病说。得颇中窾而要其所涉者博。取其所长。亦可为讲说之资。不可遽弃之也。侍中台。尝一登历。形势开阔。殊胜三日浦。而从容可爱。或逊之。比之鹤浦。则又远不及。故前书未暇举论矣。拨便急发。忙甚胡草。只冀加护以副远想。

答子益[编辑]

顷得十二书后。旋有归便。而适被酒不能作复。为叹昨在会宁。复领十七所遣书。具审侍下安况。披慰难胜。十三之雨。或恐此间独被。今闻京师亦复满盈。可见方数千里。同得桑林昭格之效。喜幸诚无量也。俺去廿八发自雉城。历富宁,茂山,会宁。今到柔远镇。此即稳城地也。自茂山以后。凡行四日。皆戛豆满江边。隔江咫尺。即是胡山。人生踪迹。真无所不到也。邵子书。惟患不得缝罅耳。一路稍开。则渐有窥寻穿穴之端。到此正好玩究透彻。而每苦心力易倦。半途废辍。此可惜耳。敬明之旁笑。岂亦程夫子未尝一言及数之意否。不然而徒以澄然觉海。为第一义谛。则亦非真个究竟法也。前书所示两款意义。路中匆遽。不能报去。而其论困知记者。正与吾所致疑者。相符耳。馀万呼烛潦草。不能尽意。只冀秋炎加护。

答子益[编辑]

十一日。得见去念四念八两书。具悉侍奉外为学凡百。欣慰披豁。无异面款。比来始有秋气。未委侍况复如何。得书非不源源。而一味驰系。无时可已也。俺历遍列镇。直穷西水罗而归。此是华夷地尽头也。东临大海。北睨沙漠。天下之观。无以加此。不知博望龙门之游。果何如耳。独恨诗情甚薄。未有一二语记得实境。令人每忆少陵翁矣。闻于此道。癖好渐轻。诚是好消息。此亦以不能之故。因生懒怠。来此数月。不作十许首诗。每到胜处。辄不免吟哦之苦。殊不能脱然放下。可叹。路惫方作。不能尽所欲言。

答子益[编辑]

久不见手字。为怅。再昨拨便。得领初二书。凭知秋凉侍奉安稳。披写无已。此中亦粗遣。而逐月鞍马。髀肉几消。不惟劳悴可闷。看书玩理。殆至废阙。荏苒之间。不觉秋已深矣。近方温理前业。以为收之桑楡计。而匪久。又将有复审之役。此个意思几何而不消散耶。可叹可叹。闻读易之外。兼理中庸。颇得鼓舞之乐。甚善甚善。日前枉用精力。今不须追恨。惟以古人所谓新嗜靡甘。熟处难忘为至戒。则补复前失。尚未为晩也。便遽不能悉。

答子益戊辰[编辑]

别去不得音耗。怅想弥深。官人还得书。知舟行安泊。甚慰甚慰。此行。再昨到华阳。方与长者占毕。未暇入葩谷。而眼前松石。亦觉清幽。明日又将往观别区川石。此即所谓庄岩者。去此四十里许。而长者亦未曾见。故将拟偕行。今年游赏。可谓太澜漫。深恨君行不得少留。了此好事耳。千万匆匆不尽。

答子益[编辑]

恋中书到。披慰不可量。此间依遣。公务之殷。乃以田政未了故。而要之秋冬。不似春夏之丰暇。唯于晨夜间。或得吟讽书册。然一暴十寒。殊无赖也。丹丘录。得于悬企中。忙急披读。遂至丙夜。尽卷乃已。无论诗语工拙。向来游历跌宕之乐。显显于纸墨间。虽在数十年之外。当如宿昔事矣。诗岂可轻也。当日伯祥辈。以苦吟为多事。而笑之者。特未解此意耳。馀不具。

与子益乙亥[编辑]

家居疏冷。近日连在书院。虽病不得看书。而日与诸生。讲说一部大学。前日所未融释者。颇多脱然。所已晓者。亦觉意味深长。似于存省处。有所得力。始信朱先生一生著力说此书。非偶然也。

与子益丙子[编辑]

俺到原州。观葬后回向麟县。略观寒溪瀑布。一宿大乘而归。但未窥曲渊诸胜。是为遗恨耳。纪行诗数十篇录去。大抵主于抒写事情。太半潦草。不暇炼琢。意致虽或可观。而格调殊似猥下。不知似此固无妨否。试为评来诸篇。随意点抹。使见瑕瑜亦可。

与子益敬明丁丑[编辑]

闵彦晖书。昨又来到。于向三条之驳。皆无说。但智字之训。犹墨守胡说。其胶固如此。不可复与之言。欲只略与报去耳。其言别之理。未若仁之爱义之宜。尤不成说。别字虽就是非上说。然别与是非。固有能所之分。朱子所谓分别是非者。曷尝以是非为智耶。以仁言之。爱亲爱人。以及于爱物。皆仁之施。无亲与人物则。爱无所施矣。然以爱训仁者。岂以亲与人物为仁耶。智之训别。何以异此。而今其说如此。甚可怪也。

与子益[编辑]

岳儿袖来某人文字。再三读之。诚如前书所评正。朱子所谓不能起发人意思者。徒尚辞法。不靠实理。其弊固应如此。如息庵文字。非不尚辞。而然其精神关键。亦自悍紧切确。不如是绵靡少骨也。

答子益戊寅[编辑]

今雨之壮。不比已前。江水汎滥。直到阶下。前岸老树曾议斫去者。半入洪涛中。其壮可想。使少加一夕雨。灶中便当产蛙矣。若每岁如此。则殆难安堵。而村人谓丁亥以后所始有云耳。屯麦遂为己有。向来忉忉。皆归虚虑。世间事类如此。要当静俟出场为是耳。

答子益[编辑]

鲁陵追复。断自圣心。缛仪将次第举行。甚盛事也。南相坚持异议。而辞意极狠愎。全无恻怛意思。亦可以见其人矣。漫此及之。却恐损道心也。

答子益壬午[编辑]

昨留文字。略见之。发挥考亭之意。固知不偶然。而至如义理已大明。无俟于费力讲究者。尤是近世纰缪之说。比尝有小箚记。略论此二义。而未究其说矣。今玆所论。尽详且切。足以警发聋聩。非小补也。全篇句语可商者。今不暇一一。明当作松楸之行。相见可以消详矣。

答子益癸未[编辑]

顷见书。具悉示意。汔未修报。盖有待也。而想亦以为郁矣。厥文字删润。固未易。且觉不便。只以别纸。条论其未尽处。欲送之矣。既成见之。便一大文字。自念身处野外。本不欲干与朝论。此虽斯文重事。玉堂之所承命。越俎与议。未知于义如何。故今日有道子宾。送书求见。而以此意辞谢。姑以本册及辨说送还矣。想彼必不但已。若更来索。则势须送示。而大有适此入去。故先以附呈。幸与敬明同看。如有可议。用签纸批出如何。

答子益[编辑]

文字所证示者。大抵得之荀卿之说。其意虽在于矫性从礼。以归于善。而要其以声色淫欲。为出于天真。礼法修饬。为生于人为。则固与朴说相似矣。但朴说虽悖。犹不直以性为恶而礼为伪。故但曰其异者几希矣。然其立意不同。诚如所示。且此等处。不必引古为证。今直删去。而只以其弊。将何所不至哉。八字。承上文可矣。未发之义。彼说虽极捭阖。类皆儿童之见。不足深辨。辨之虽力。亦未必通其惑。故只略举敬字为说矣。至于以人心为本无静时。则据彼说。未见其果有此意。故不曾掊破矣。诚有此意。则宜更添一段辨论。而心力不逮。难以办此。君可别为文字以补之否。能所之语。固虑有道不惯。此等文字。宜令检看朱书折柳看花语。此似见于答吕子约书。可检出写入于能所二字下。以便晓会。或纸窄不容夹注。则别以小纸写出。付于其端可也。万物皆备与一原之分。亦以来意添注脚如右例为好矣。有道经学。曾未识其浅深。今以其所辨者观之。亦自不易于吾说。亦应不至于没领会。岂伊日果醉耶。其文字固不欲烦人耳目。若渠能秘密则一番送示。亦不妨。而闻其大言云云。是可虑也。三纲领条。固亦可谓至善之目。欲改作。朱子固尝以为至善之目。依此改之如何。当辨未辨条四。则录在别纸以去。病未能净写。见后令致谦济谦辈写出。付于前说之后为可。馀不具。

答子益戊子[编辑]

岁前。再得来信。一未回报。以此心之慰写。知彼间郁陶应甚矣。改岁悬念。益耿耿。玆披初四日所寄书。备审栖息凡百。一向安好。送旧迎新。意况如见。闻诸生相守者甚多。冰溪雪𪩘。万境俱绝。乃于其间置讲榻。宿火陈编。共了一冬。未论所讲浅深。此为何等希有之乐耶。欧阳公云。须知有羡而不可得者。此则又何由羡耶。元生办得坚坐。诚可尚。此子纤弱如妇女。其勇乃如此。人固不可以皮相也。但其看文字。心力却短小。不知静处既久。或少进否。此间事何足言。室人所患。虽无朝夕危死之忧。臂脚之证。渐至深痼。今则既周岁矣。固无望复起为人。而其他种种诸证。更迭剧歇。未有顷暂之安。俺亦岁前再次感冒。初不甚苦。而本火乘之。以致弥留岁时。强起上冢。归辄澌顿不能起。五日前。又有感气。大痛三昼夜。服小柴胡汤数贴。始得少愈。而神观气力。大损于前日相见时。去年三百五十馀日。既从忧患中过了。今年岁首意况已如此。以后从可知矣。奈何奈何。元生家奴告行。力疾布此。仅仅不周悉。只望春寒加护。

与大有戊寅[编辑]

日间调况如何。悬念耿耿。俺无事奉行。昨日日入时到此。初以水路非万全为虑。适会风日舒和。波涛帖息。水面如镜。行数十里。如在房闼间。此实难得之奇幸。母主气力。既免大段不平。赵内辈快睹海山景色。得未曾有。今行慰适。良不为少。但恨君与子益不来。又岩也不在膝前。以娱慈颜。此为缺陷事耳。馀夜草不具。

与大有乙酉[编辑]

山寺之会。前书约以今日。更思之。上候未宁。至于药房直宿。朝廷问安。适身有职名。辞未得解。而辄以此时作闲游。事理未安。势须更俟他日矣。昨间。或意有来伻迟留。未即报。今始遣伻。无乃已装为行耶。

与大有丙戌[编辑]

昨便过。得复书。披慰为多。但审落伤所患。甚不轻。虽今向安。忧念何胜。此间仅无他。旬日以来。风日多清恬。花事亦澜漫。游目江干。意颇欣然。顷者。再上渔舟。溯洄三洲间。得鱼颇多。自营此屋来。今年始有此趣味。所恨不与兄弟共之尔。稻种许优送。深幸。今遣奴马。付致为望。方治小圃。嘉瓜种子。随有送来如何。木花田。何间可耕耶。欲送小乐耕之。而患无牛耳。方往妙寂观精舍处。匆匆不具。

与敬明壬戌[编辑]

夜来安否何如。吾昨夕到院。此地前已经行。其胜绝固所不论。属春夏之交。茂树新阴。山谷益深幽。洞口人家数十。悉临水种桃。桃数百株。夹道左右。惜吾不及花时。然东墙下。有大踯躅五六根。开花甚盛。树皆盘屈樛结。盖覆地上。有冠童七八人来读书。亦不甚喧闹也。以君方辑澄怀编。漫书此以寄。或可一欣然也。馀不具。

答敬明乙丑[编辑]

昨得十七日书。凭审侍况安胜。慰释良深。况华山胜践。历历如在目前。令人神驰。不觉盛山之属海堧也。此来绝迹大漠。固足为壮游。而数千里间。无一流峙髣髴于神甸诸胜。庆兴有所谓白岳者。北人称为无上名山。顷尝冒险迂入。则数峰戴石。稍自巉秀。而曾不足为道峰冠岳儿孙。特荒裔之区。人少所见。故以此为奇耳。此真井蛙之见而可以拊掌也。明早。又作七宝行。未知此果何如耳。千万不究。只希眘护。

答敬明戊辰[编辑]

便还得手札。承所患渐向苏。大有亦占差道。而舅氏又蒙宥还之命。一纸所报。皆是喜音。此真可以抵万金也。此中仅遣。数昨。忠原有书。约为月岳游。匹马驰赴。则忠原失期不来。独宿山中两夜而归。其峰峦岩壁。类皆瑰奇峭峻。特清明秀洁不足耳。泉石亦往往有佳处。所谓德周寺者。在一山高深处。幽敻可喜。摠之良为胜处。而前此未见人称道。以此知世间好山水多不见知于人。而名称声誉。不足以定品格耳。馀不具。

与敬明庚午[编辑]

日间何以支遣。母主眩晕之证。加减如何。气力闻甚伤败。忧虑无已。此中仅支。而秋气日深。哀慕罔极。士敬答书。此无直致之便。试送去。如有入城人。勿忘传送如何。闻渠南行。在廿四间。或未及于行前。则托仲平使之入褫为妙。渠书中论容貌辞气一款。镌诲颇切。此事本不敢作第二义看。而但觉习气已痼。猝未易矫辈。拘迫则难久。过饰则易伪。且欲略略收拾。旋旋持养。庶几渐次入于规矩。岂此个意思却成病根。而不自觉其为苟简流徇之归耶。渠于夏间来此时。亦以此事相规。而不曾道破此意。盖恐渠后生。或反因此而缓于自治。则是相率而出于姑息之途。为害不小故耳。然觉得渠责望。人亦似有不量力分者正类。向来论诗。一切以古格律之。虽其笃信谨守可尚。而亦似太执耳。然自省言语躁妄。又不比容仪之失。此则只当一意禁节。不宜复以前所云者自诿。得渠如此提警。非小幸也。馀万夜草不次。

答敬明辛未[编辑]

玉奴来。见书为慰。所示自己田地。一日芜秽似一日。正说著此间事。曾见所说用工夫处。颇似简易。何为更有路头差之疑耶。无乃行持未久而责效太遽耶。不然。亦须求所差在何处。亟有以改之。不当只如是疑贰而已也。如何如何。求静处坐两三月。此亦深有此愿。冬间或可办此。而似此准拟等待。反觉蹉过目前日月。此病又不小也。馀忙不一一。

与敬明丁丑[编辑]

两仪说。来书所谕作天地看。则不周遍有窒碍者是也。但云看作二气。则仪字命名之意。似不如此。此却未然。考朱子答程可久书。仪。匹也。如俗语所谓一双一对。盖阴阳才分。便有对匹之义。故易传取名如此。此不待天地成形而后有是名。亦非天地所得专其名也。古今文字。虽多以天地唤作两仪。要非易传本意。况濂溪此说。备论动静阴阳流行对待之义。所谓两仪。不应专指天地。顷日金龙潭楺。自清风来访。谓黄江门人有欲作天地看者。黄江不以为然。举似于渠。渠亦同黄江意。归路思之。却恐门人说为是云。吾答之如上所云。渠谓当更商矣。昨道以书来。谓朱子说。有云两仪是天地与画卦两仪。意思又别。据此则吾与黄江之说似误。然犹未知朱子之说果是定论。不可移易否。此说载在性理大全太极图说小注。试更检看。道以书送之。览后还送。大学序小注云峰释智一段。似曾相商。未知其说果无差谬否。道以盖以所闻于吾者难之。而闵君不以为然。但未闻问答曲折。可郁。

与敬明庚辰[编辑]

义婢竟不起。惨伤何胜。念其勤劳忠顺。可譬国之荩臣。而酬劳未尽。遽死于疫。敛尸想亦不如意。我心犹恻怆难忘。况君当如何耶。

与敬明丁亥[编辑]

沧溪集序。病忧中艰得草成大体。殊欠简约。而此则猝难改。其中语句未善处。却须傍观指示。望细检订还如何。论学。专以其书札日录中所自道者为据。盖平日虽知其大槩。而犹有未尽其蕴者。到今难以臆见断定。且如此为言。未知果如何耳。

答敬明[编辑]

示服制。曾闻玄石定论如此。盖仪礼为长子斩注疏。有嫡嫡相承之语。故以此为据云矣。但以义推之。此事本当以传重为主。既是四代传重之人。则中间虽有众子或继子承嫡者。宜无轻重之差。而今却分别如此者。诚未可晓。年前尝有一二人以此来问。而不敢臆断为说矣。要之远有注疏文。近有玄石说。似当据此行之矣。

答季达壬申[编辑]

前示鱼生书。其有志力学。诚心求益。不易得如此。深可嘉尚。但所以见推者太过。自视缺然。不足以当此盛意。甚可愧也。然此则姑舍不论。今日之义。虽伏匿穷山。鹿豕为群。犹有䩄于视人。况敢抗颜为人师。以重其不韪之诛耶。不惟自处之义为然。相爱者。亦岂当以此相累耶。区区于此。恐不敢闻命矣。然生之意则勤矣。苟以姻亲之谊。不相遐弃。时一过访。存问其生死。则其为空谷之跫然多矣。亦岂非可喜者耶。唯无以不似之礼相加则幸矣。抑观生年甚少。而文辞笔札。已粲然如此。况又有洪甥同处。相与讲劘切磋。自当日进不已。又何必远寻师友然后为学耶。早晩可以此传布也。鱼生书所称约斋。生本无此斋号。不知生何从得之耶。今后不宜更以此相称。此意并及之。

答济谦癸未[编辑]

早见书为慰。闻遭金姥之丧。惊叹。服制。进士所论固然。而乳母服则太轻。考见丧礼备要小功条。士大夫于贱人。养己者服小功。乃国制也。今当依此为是矣。从服考续问解。同春问外祖父母收养者之服。而仍及从服当否。则答以妻无收养之恩。从服似过。而齐体之人。不宜异同。亦无明据云。且引草庐说。以为君师服三年而妻无服。亦何异也。先儒于此。固已疑之。今不能决断。而以意商度服之。似过。

与崇谦丁丑[编辑]

汝今年已十六矣。前辈稍有名称者于此年。皆已立得规模。学识文理。大纲已就。而汝则犹是蒙学。视数年前无甚长进。如此一年二年。不觉辊到二十。亦只是今日伎俩。岂不可痛可愧。盖观汝资禀。粗疏暴露。全无沈潜缜密气象。以故不但于日用言动事为间。多所阙略。无循循谨饬意思。至于文字工夫。亦甚卤莽。所读书。既未能严立课程。逐日趱趁。最其不喜看书。尤为大病。日间无事时。未尝一两刻披览册子。间或披览。亦不过数板或一板而止。而其所览过。亦匆匆涉猎。全不子细。其句字离绝。亦多差舛。况能审其文义。核其事实。而得其旨趣曲折之详乎。夫为学而穷其义理。作文而得其蹊径。全在于子细看书。余于学问。虽所得浅少。至于文字之功。则得于看书者。实不可诬。惟其身亲经验如此。故每与诸生言。辄缕缕以此为劝。说得几于口破矣。汝岂不日夜闻之。而终不肯依吾言用功。此实吾之所深恨也。汝若无意于学。则吾固绝望。不然则宜深悔前非。大变旧套。所读本书。须先严立课程。趱趁无怠。而以其间将汉史或八大家文抄。一看四五板或六七板。逐句逐字。一一理会。其有未通。问于朋友。如此日以为常。至于数月之久。则文理渐通。意味渐深。自当有欲罢不能者矣。过此以往。将有无限好消息。今虽不言。而尔时汝当自知之矣。千万勉力。毋孤至望。

此书宜藏去。时出而看之。无若伯鲁之简可也。

与崇谦[编辑]

昨今栖息安否。李生兄弟。已还来否。随州诗。如已成。送示为佳。每见后生做科业者。率皆散发袒跣。任便为事。如此不惟养成怠放之习。即目前工夫。亦必不能精专笃实。切宜戒之也。凡事须抖擞精神。凝聚心志。勿令散漫昏怠。然后方做得有力。科业虽小。岂怠心昏气所可做者耶。此意。李生亦不可不知也。

与崇谦戊寅[编辑]

昨夕还家。见汝书知好在。慰喜。夜来寒紧。未委眠食如何。闻同栖者颇多。未知为谁某群处。易流徇玩愒。切须简言语摄威仪。专意看读文字为佳。

与崇谦[编辑]

近日连看纲目否。须坚坐一室。专意看阅。时与汝姊讲评。其有名人好事可闻者。说与汝慈听之。以开释病怀。岂非乐事耶。

与崇谦己卯[编辑]

两日科场。何以出入。无由闻知。郁虑不弛。余再昨发行。昨夕到农岩。草堂前树木茂长。几似隔十数年者。反觉有金城柳之感矣。明月矶清泠濑。水道已有复旧之势。而但亭子倾頺已甚。几不可支柱。今方谋所以改础。而恐多费人力。殊可念也。馀不具。

与崇谦[编辑]

夜来侍奉安过否。余今午还家无事。绿阴清流。殊觉慰怀。陶诗爱吾庐之语。真是先获。但竹未生笋。紫薇一树枯死。是为恨耳。路中。忽逢李夏坤。同舟而济。到西门外。又遇吴婿。此皆奇事。李生近当连住其赘家。汝于入城后。可以数见矣。馀不具。

答昌发问目[编辑]

朱子所谓兼出入两字。有善有恶。不可皆谓舍亡所致者。看不透说不出。伏乞下教。曾闻尤斋先生有解说。亦可得以闻其详乎。

兼。犹言又承上文之辞也。出入两字有善有恶。谓此两字。一则属善。一则属恶。盖入者善而出者恶也。当时或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皆谓舍亡所致。故先生言此。以明此心之出。固为舍亡。而其入也。不可并归之舍亡也。尤翁则以出亦有善有恶。入亦有善有恶解之。而引乐记非僻之心入之。以为入亦有恶之证矣。未知此义。果如何。试细推究。

朱子之于祠禄。甚不满于意。而辄托人求之者。何也。以今之为士者言之。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而若甚贫穷。无地可归。无田可耕。遑遑乎无以自全活。则姑求升斗之禄。以苟度目前。却不害义否。

祠禄。本当时朝廷所设。以处士大夫之无官者故。凡辞免实职者。例皆请求得之。先生虽尝不满于意。亦不免从俗求之者。以其无害于义故耳。若士之为贫求仕者。则难与此义比同矣。然所谓升斗之禄者。若非朝廷官职。而如今杂职受廪料者。则容亦有可求之道。但不当费力营求为必得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