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医方类聚/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医方类聚
卷二
作者:李祹 金礼蒙 柳诚源
1451年
卷三

杂记九门[编辑]

初之气 自大寒至立春、春分,厥阴风木之位。阳用事而气微,故曰少阳。得甲子元头,常准以大寒,交初之气分也。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下傲一月。正月、二月少阳,三阴三阳亦同。 肝酸风建鍼 与胆为表里,东方木也。色青,外应目,主治血。芍药味咸微寒,泽泻咸平,乌梅酸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主动,治法,曰建者,吐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可刺大敦,灸亦同。
二之气 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清明之闲,文阳明之位。 心苦暑发汗 与小肠为表里,南方火也。色赤,外应舌,主血运诸经。大黄苦寒,木香苦温,黄连苦凉,没药苦热。诸痛痒疮痬皆属于心火。治法,曰热者,汗之。令其踈散也。可刺少冲,灸之亦同。
三之气 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废,万物俱成,故亦云大阳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幷万物,人脉□衰,造物造化亦同。
四之气 大暑至秋分,大阴湿土之位。天气告感,夏后阴已用事,故曰太阳王。此三阴三阳与天气标本阴阳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王,紧细短涩,以万物干燥,明可见矣。 脾甘湿夺鍼 与胃为表里,中央土也。色黄,应唇,主肌肉,应四时。蜜甘凉,甘草甘平。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治法,曰夺者,泻也。分阴阳,利水道。可刺隐白,灸亦同。
五之气 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气衰阴盛,故云金气王。其脉细而微。 肺辛燥清鍼 与大肠为表里,西方金也。色白,外应皮毛鼻,亦行气。干姜辛热,生姜辛温,薄荷辛凉。诸气愤郁皆属于肺金。治法,曰清者,清鬲。利小便,解表。可刺少商,灸亦同。
终之气 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尽,天气所收,故曰厥阴王。厥者尽也。其脉沈短。以土敦厚,万物收藏在内,寒气闭塞,而肤腠气液不能散越。故脉微而丸。 肾咸寒折鍼 与膀胱为表里,北方水也。色黑,外应耳,主骨髓。母砺咸寒,水蛭咸寒。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治法,曰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可刺涌泉,灸之亦同。
大寒 子,上初之气。初之气为病,多发欬嗽,风痰,风厥,涎潮,痹塞,口㖞,半身不随,失音,风癫,风中,妇人胸中留飮,两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狂阳,心风,搐搦,颤掉。初之气病,宜以苽蒂散吐之,在下泄之。
春分 卯,上二之气。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温,风热。经曰,风伤于阳,湿伤于阴,微头痛身热,发作风温之候。风伤于荣血也,温伤于胃气也。是以风温为病,阴阳俱自浮汗出,身重,眠重多,鼻息,语言难出。此已上二证,不宜下。若与芭豆大毒丸药,热证倂生,重者必死。二之气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小满 巳,上三之气。三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阳明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少阳者,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三阳属热。太阴者,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阴者,故口燥舌干而渴。厥阴者,腹满囊缩,喘热闷乱,四支厥冷,瓜甲青色。三之气病,宜以清凉,上温下养。不宜用芭豆丸下。
大暑 未,上四之气。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不宜作热病治,宜以白虎汤。得此病不传染,次发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霍乱吐泻,脏白及赤白相杂,米谷不分消,肠鸣切痛,面浮足肿,目黄口干,胀满气痞,手足无力,小儿亦如此。四之气病,宜渗泄五苓散之类也。
秋分 酉,上五之气。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欬嗽,及妇人寒热往来,㾬疟痹痔,消渴中满,小儿班瘾疮疱。五之气病,宜以大小柴胡汤,宜解治表里之类。
小雪 亥,上终之气。终之气为病,多发风痰、风寒湿痹四肢。收秋多,冬水复王,水湿相搏,肺气又衰。冬寒甚,故发则收,则痿厥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清冷,大寒之疾。积滞、瘕块、寒疝、血瘕,九气之疾。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类。
肝之经 足厥阴,风,乙,木。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俛仰,丈夫㿉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病。
胆之经 足少阳,风,甲,木。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谓阳厥。主骨。所生病者,头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
心之经 手少阴,暑,丁,火。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飮,是谓臂厥。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膁痛厥,掌中热。
小肠经 手太阳,暑,丙,火。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臑似折。主腋。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肩臑肘臂外膁痛。
脾之经 足太阴,湿,己,土。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吐,胃脘痛,腹胀善噫,后得出余气,快然而衰,身体皆动。主脾。所生病者,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下,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大指不用。
胃之经 足阳明,湿,戊,土。 是动,则病凄惨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闭门独处。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者,奔豚腹胀,是谓髀厥。
心包络 手厥阴,为母血。 是动,则病手心热,附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肢满,心中淡淡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主心包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三焦经 手少阳,为父气。 是动,则病耳聋耳鸣,嗌肿喉痹。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耳后肩臑肘臂外臁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大肠经 手阳明,燥,庚,金。 是动,则病齿痛,颊肿。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肺之经 手太阴,燥,辛,金。 是动,则病肺胀澎澎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主肺。所生病者,欬嗽,上气喘噎,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感实肾皆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弱血。
肾之经 足少阴,寒,癸,水。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漆,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目荒荒无所见,心如悬若饥,气不足则善恐,如人将捕,是谓骨厥。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脊臀。骨肉后廉痛,嗜卧,足下热而痛也。
膀胱经 足太阳,寒,壬,水。 是动,则病头痛,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臑如裂,是谓踝厥。主觔。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头目烦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臑脚皆痛,小指不用。
风制法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防风通圣散,天麻散,小续命汤,防风汤,消风汤,祛风丸,排风汤。 独治于内。 承气汤,陷胸汤,神芎丸,大黄丸,备急丹。
暑制法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白虎汤,桂苓汤,玉壶丸,碧玉散,玉露散,石膏汤。 独治于外。 拔毒散,水澄膏,生肌散,鱼胆丸。
湿制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之。 白术木香散,五苓散,葶苈木香散,益元散,橘皮白术散,神助散,桂苓白术丸。 兼治于内。 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小柴胡飮子,当归飮子。
火制法 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凉鬲散,解毒丸,神功丸,八正散,调胃散,大小承气汤。 兼治于外。 桂枝汤,麻黄汤,小建中汤,升麻汤,五积散。
燥制法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麻仁丸,脾约丸,润体丸,润肠丸,四生丸,葶苈散。 先治内,后治外。 谓寒药先攻里,大黄、芒硝、黑牵牛之类。热药后攻表,桂枝、麻黄、升麻之类。
寒制法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姜附汤,四逆汤,二姜汤,术附汤,大已寒丸,附子理中丸。 先治外,后治内。 谓热药后攻里,寒药攻其表。但攻表用热药,但攻里用寒药。
六门病证药方之图 风门 防风通圣散 防风天麻丸 防风汤 排风汤
小续命汤 消风散 祛风丸
独治于内者。 承气汤 陷胸汤 神芎丸
大黄丸 备急丸
暑门 白虎汤 桂苓甘露散 化痰玉壶丸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散
独治于外者。 拔毒散 水澄膏 鱼胆丸
金系膏 生肌散
湿门 五苓散 葶苈木香散 白术木香散 益元散
大橘皮汤 桂苓白术丸 神助散
兼治于内者。 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飮子
防风通圣散 防风当归飮子
火门 凉鬲散 黄连解毒汤 泻心汤 神芎丸
八正散 调胃散 调胃承气汤
兼治于外者。 桂苓汤 麻黄汤 小建中汤
升麻汤 五积散
燥门 神芎丸 脾约丸 麻仁丸 润体丸
四生丸
先治于内,后治于外者。
谓寒药攻其里大红、芒硝、牵牛之类。 谓热药攻其表桂枝、麻黄、升麻之类。
寒门 姜附汤 四逆汤 二姜汤 术附汤
大已寒丸 理中丸
先治于外,后治于内者。
谓热药攻其表。 谓寒药攻其里。

内经湿变五泄金柜十全之图[编辑]

File:ITKC GO 1522A 002 0029 010.jpg

治病百法[编辑]

扁鹊华佗察声色定死生诀要[编辑]

病人五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

病人循衣缝,谵语者,不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掣衣撮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语错乱及不能言者,不治。热病者,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两目皆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者,死。

◇病人面黄目赤,不死。赤如衃血者,死。

◇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者,死。

◇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炲,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目俱黄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黄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谓乱经。飮酒当风,邪入胃经,胆气妄难,目则为青。𨀬以天救,亦不。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忧恚思度,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谓荣华已去,血脉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八日死。肾气内伤,病因留损。

◇病人面青目白,五日死。

◇病人著床,心痛短气,脾气竭,日日复愈,能起傍徨,因坐于地,其上倚床,能治。此谓。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

◇病人目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食飮者,四日死。

◇病人目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及颧颊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于额上发际,直鼻脊两颧上者,等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天中,下至上颧上者,死。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怒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迫之如黑者,死。

◇病人面黑,直视恶风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直视者,一日死。

◇病人头目久痛,卒视无所见者,死。

◇病人阴结阳绝,目睛脱恍惚者,死。

◇病人阴阳竭绝,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此多不反者,死。

◇病人口张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三日死。

◇病人唇反及中满者,死。

◇病人唇口忽干者,不治。

◇病人唇肿齿焦者,死。

◇病人阴阳俱竭,其齿如熟小豆,其脉者,死。

◇病人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指拳挛缩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发直,十五日死。

◇病人发如干麻,善怒者,死。

◇病人发与眉冲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者,死。白者,亦不治。

◇病人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

◇病人卒肿,其面苍黑者,死。

◇病人掌肿无纹者,死。

◇病人脐肿反出者,死。

◇病人阴囊茎俱肿者,死。

◇病人脉绝,口张足肿,五日死。

◇病人足趺肿,呕吐头重者,死。

◇病人足趺上肿,两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卧,遗屎不觉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黑,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

◇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

◇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垩。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肾,黄在脾,青在肝,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也,从下上者,阳明病也,从外入内者,少阳病也。

诊寒热瘰疬,目中有赤脉,从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𪗼齿痛,按其阳明之脉来有过者,独热在右,右热,热在左,左热,热在上,上热,热在下,下热。

◇诊血者,脉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多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少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十形三疗火形[编辑]

笑不止[编辑]

戴人路经古毫。逢一妇,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众医治者皆无术矣,求治于戴人。

戴人曰,此易治也。以沧塩成块者二两余,用火烧令通赤,放冷硏细。以河水一大椀,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于咽中,吐去热痰五升,次服火齐,大主苦解毒汤是也。不数日而笑定矣。

内经曰,神有余者,笑不休也,所谓神者,心火是也。火得风而成焰,故笑之象也。五行之中,惟火有笑矣。

十形三疗热形[编辑]

二阳病[编辑]

常仲明病寒热往来。时欬一二声,面黄无力,懒思飮食,夜多寝汗,日渐变削。诸医作虚损治之。用二十四味烧肝散,鹿茸、牛膝,补养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转虚。

戴人断之曰,上实也。先以涌齐吐痰三二升,次以柴胡飮子降火益水,不月余复旧。

此证名何。乃内经中曰二阳病也。二阳之病发心脾,不得隐曲,心受之则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则味不化,故男子少精。此二证名异而实同,仲明之病,味不化也。

[编辑]

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差。腰已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疗于戴人。戴人欲投泻剂,二人不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惑,皆死。

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热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热药久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子玉曰,敬从教。

先以舟车丸、濬川散大下一盆许。明日减三分,两足旧不仁,是日觉痛痒。累至三百行,始安。

戴人曰,诸痿独取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也。此言不止谓鍼也。鍼与药同也。

失笑[编辑]

戴人之次子,自出妻之后,日瘦,语如瓮中,此病在中也。常撚弟三指失笑,此心火也。约半载,日飮冰雪,更服凉齐。

戴人曰,恶雪则愈矣。其母惧其太寒。戴人骂曰,汝亲也。吾用药如鼓之应桴。尚恶凉药,宜乎世俗之谤我也。至七月,厌冰不飮,病日解矣。

十形三疗内伤形[编辑]

因忧结块[编辑]

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任,药皆无功。议用燔鍼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

戴人至,适巫者在其傍。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埂皆散。

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鍼灸哉。适足增其痛耳。

病怒不食[编辑]

项关令之妻病食,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

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令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

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差,后得一子。夫医贵有才,若无才,何足应变无穷。

不寐[编辑]

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

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

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

[编辑]

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軰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馀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

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

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于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必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

故被挫则血不禁。若血温身热者死。火数七,死必七日。治不当下,柿下之,不满数。

企曰,四日死,何谓痛挫心。戴人曰,智不足而强谋,力不足而强举,心安得不挫也。栾初与郉争屋不胜,遂得此病。企由是大服,拜而学医。

伏惊[编辑]

上渠卜家一男子,年二十八。病身弱,四肢无力,面色苍黄,左胁下身侧,上下如臂状。每发则痛无时,食不减,大便如常,小便微黄。已二三载矣。

诸医计穷,求戴人治之。视其部分,乃足厥阴肝经,兼足少阳胆经也。张曰,甲胆乙肝故青,其黄者脾也。诊胆脉小,此因惊也。惊则胆受邪,腹中当有惊涎绿水。

病人曰,昔曾屯军被火,自是而疾。戴人夜以舟车百五十丸,濬川散四五钱,加生姜自然汁,平旦,果下绿水四五行。

或问,大加生姜何也。答曰,辛能伐木也。下后觉微痛,令再下之,比前药减三之一。又下绿水三四行,痛止思食,反有力。

戴人谓卜曰,汝妻亦当病。卜曰,太医未见吾妻,何以知之。

曰,尔感此惊几年矣。卜省曰,当被火时,我正在草堂中熟寐。人惊唤,我睡中惊不能言。火已塞门,我父拽出我火中,今五年矣。

张曰,汝胆伏火惊,甲木乘脾土。是少阳相火乘脾,脾中有热,故能食而杀谷。热虽能化谷,其精气不完,汝必无子。盖败经,反损妇人。汝妻必手足热,四肢无力,经血不时。卜曰,吾妻实如此,亦已五年矣。

他日,门人因观内经言先泻所不胜,次泻所胜之论,其法何如,以问张。

张曰,且如胆木乘胃土,此土不胜木也。不胜之气,寻救于子。己土能生庚金,庚为大肠,味辛者为金,故大加生姜,使伐木。然先不开脾,土无由行也,遂用周车丸,先通其闭塞之路,是先泻其所不胜。后用姜汁调濬川散大下之,次泻其所胜也。大抵阳干克阳干,腑克腑,脏克脏。

东垣试效方药象门[编辑]

标本阴阳论[编辑]

天阳无圆气上外生浮升昼动轻燥六府。

地阴有方血下内杀沈降夜静重湿五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府属阳为标,五藏属阴为本,此藏府之标本也。

又五藏六府,在内为本,各藏府之经络,在外为标,此藏府经络之标本也。更人身之藏府、阴阳、气血、经络,各有标本也。

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十数证,皆去矣。

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后治重病。如是则邪气乃服。盖先治本故也。

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也,当泻其子火也。然非直泻其火。十二经中,各有金、水、木、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既肝受火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荥心、行闲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经五穴内泻荥火、少府穴是也。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病也。

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当虚则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中补木,是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中泻水,是治其本。此先治标者,推其至理,亦是治其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用药法象[编辑]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此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金、水、木、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此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醎、气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之薄者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重浊成形味之厚者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藏府中之阴阳,则藏为阴,府为阳。肝、心、脾、肾、肺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

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为施鍼石也。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药象阴阳补泻之图[编辑]

脾不主时于四季,末各旺一十八日,乃坤土也。生化十一藏,受胃之业,乃能生化也。

File:ITKC GO 1522A 002 0066 010.jpg주-D001

子。肾,沈藏。黄芩、黄连、黄蘗、大黄、苦参、防己、葶苈之类。正秉天之气味,寒水之化浮沈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复。<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60_24。GIF">醎热泻。丑。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临。<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58_24。GIF">自子至卯为阴,乃阴中之阳药应之,味之薄者是也。寅。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泰。<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57_24。GIF">辛温补。卯。肝,升生。柴胡、升麻、葛根、川芎、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稿本、蔓荆子之类。自地而升天,味薄者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大壮。<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25_24。GIF">酸凉泻。辰。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大。<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9_24。GIF">自卯至午为阳,乃阳中之阳药应之,气之厚者是也。巳。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干。<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1_24。GIF">醎热补。午。心,浮长。附子、乌头、良姜、干姜、桂、红豆之类。正秉火之气味,火之化浮散下。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姤。<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5_24。GIF">甘寒泻。未。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遁。<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7_24。GIF">脾。自午至酉为甘补阳,乃阳中之主化。阴药应之,气苦泻之薄者是也。申。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否。<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08_24。GIF">酸凉补。酉。肺,降收。泽泻、猪苓、瞿麦、木通、通草、灯草、琥珀、车前子之类。自天而降地,气薄者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观。<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40_24。GIF">辛温泻。戌。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剥。<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56_24。GIF">自酉至子为阴,乃阴中之阴药应之,味之厚者是也。亥。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坤。<imgborder="0"align="absmiddle"valign="middle"src="/data/imagedb/TRIGRAM/GW0864_24。GIF">苦寒补。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用药升降浮沈补泻法[编辑]

肝胆。辛补酸泻。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咸补甘泻。热补寒泻。

脾胃。甘补苦泻。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酸补辛泻。凉补温泻。

肾膀胱。苦补醎泻。寒补热泻。

五藏更相平也,一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五方之正气味[编辑]

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胆、肝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相火包络重之,在人以小肠、心、三焦、包络应之。

中方戊湿。故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大肠、肺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膀胱、肾应之。

人乃万物中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气而生化也。垂世立教,不能浑说,必当分析。

以至理而言,则阴阳相附不相离,其实一也。呼则因阳出,吸则随阴入。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上说明补泻用药之一也。

故曰,主病者为君。用药之机会,要明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故至真要略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各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柰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云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留者行之。燥者润之。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本体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方制君臣,何谓也。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卫生宝鉴此下云,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中焦热,黄连为君,下焦湿热,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看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

药象气味主治法度[编辑]

升麻。苦平微寒。此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行经药也。若补其脾,非此药为引用,行其本经,不能补此二经。若得葱白、香白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闲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

槐实。微苦寒。利胸中气,消鬲上疾。

天南星。苦平。治形寒飮冷伤肺,风寒痰嗽。

石膏。大寒甘辛。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滑赤,大渴引飮,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疼,若无已上证勿服。多有脾胃虚劳形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有馀证仝,医者不识而误与之,不可胜救也。

知母。大辛寒又苦寒。泻足阳明经火热圣药也。之寒,益肾水,膀胱除烦热,止消渴,治胸热劳热,补中益气,止嗽,润心肺,镇惊悸。

郁李仁。甘润。治大便气结燥涩滞不通。七圣元中用专治气燥。

大麻子仁。辛甘润。治风燥大便不通。

皂角子仁。辛燥润。其性得湿则滑,亦治风在肠中,为燥结不通。

玄参。微苦寒。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天麻。甘平。治风痰眩运头痛。

薄荷叶。辛苦。疗贼风伤寒发汗,主清利头目。破血利关节,治中风失音,小儿风痰。新病差人不可服之,令虚汗不止。

蓁艽。苦辛微温。疗风湿痹,寒热邪气,下利小水。治五种黄病,解酒毒。

麻黄。苦微温。若去节,发太阳少阴汗,不去节,止太阳少阳经汗。

荆芥穗。辛温。清利头目。

蜀椒。辛温大热。主欬逆上气,散风邪,温中明目,下乳汁。

茴香。辛平。主诸瘘霍乱,治脚气,补命门不足,幷肾劳疝气,止膀胱及阴痛,开胃下食,助阳道,理小肠气。

良姜。辛大热。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解酒毒。

蓬莪茂。苦辛温。除积聚。

当归稍。甘辛温。主症癖,破恶血,妇人产后恶物上冲,去诸疮痬,疗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

阿黎勒。苦温。主心腹胀满,不下飮食,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结气,治久痢,疗肠风泻血。

生甘草。甘微寒。补脾胃不足,能大泻心火,须用之。

京三棱。苦平。主老癖症瘕块,妇人血脉不调,心腹刺痛,破瘀血,消气胀。

地楡。苦甘酸微寒。治月经不止,小儿疳痢,疗诸疮,正脓血。衍义云,性沈寒,入下焦,治血热痢疾。

连翘。苦寒。治寒热,鼠瘘瘰疬,痈疽肿焮,恶疮瘤,结热虫毒,去白虫,主通利五淋,除心藏客热,排脓止痛。

地骨皮。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治表有风实热邪,自汗。

七方大ㆍ小ㆍ缓ㆍ急ㆍ奇ㆍ偶ㆍ复[编辑]

大。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又云,远而奇偶,制其大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之。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频而多。

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云,近而奇偶,其制小服也。少则数多,多则久之。肺位近,服汤散,不厌频而多。

缓。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又云,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

急。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又云,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又云,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阳数奇。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又云,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阴数偶。

复。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七方乃互为体用。

十剂宣ㆍ通ㆍ补ㆍ泄ㆍ轻ㆍ重ㆍ滑ㆍ涩ㆍ燥ㆍ湿[编辑]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泄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滑可以去著,冬葵子、楡白皮之属是也。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所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

如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

阳盛拒阴[编辑]

中书粘合公年三十二岁,病脚膝痿弱,脐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省医黄道宁主以鹿茸圆,十旬不减。至戊申春,具录前证,始求于先师。

先师遂诊其脉,沈数而有力。乃曰,公飮醇酒,以膏梁滋火于内,逼阴于外。医见其证,盖不知阳强阴不能密,以致肤革冷而溢泄。以为内实有寒,投以热剂,欲泻其阴而补真阳,真所谓实实虚虚也。其不增剧者为幸矣,复何获效欤。

即处以滋肾圆大苦寒之剂。制之以急,寒因热用。引入下焦,适其病所,泻命门相火之胜,再服而愈。

公以厚礼,更求前药,先师固辞,竟以不受。或问曰,物不受,义也,药既大验,不复与,何也。

曰,夫大寒大热之药,非久服者,惟从权可也。今公之疾,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故用此大寒之剂,以泻相火而助真阴。阴既复其位,则皮表之寒自消矣。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过用之,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矣。此予之意也。

得效方[编辑]

集病说[编辑]

传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病之名状,其类至多,原其所由,似是而非者尤多。若体认之,明辨其所因之的,则何患其多也。

夫伤寒六经之病,足太阳膀胱经,头项强,腰脊痛,无汗。足阳明胃经,身热,目疼,鼻干。足少阳胆经,胸胁痛,耳聋。足太阴脾经,自利,不渴,腹痛。足少阴肾经,口燥,舌干,背恶寒。足厥阴肝经,烦满,寒热,甚则囊缩。

传变不一,或愈或死。愈者多出旬日之外,死则在六七日之闲。

独寒独热亦难治,世号为大病。阳毒之为病,乃阳气独盛,阴气暴绝。阴毒之为病,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胃。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所致。

阳厥,初病身热头痛,至二三日、四五日方发厥,半日却身热。盖热深方能发厥。阴厥,初得病便四肢厥冷,乃阴胜于阳也。厥者阴阳不相顺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厥多热少者,其病为进。或加以上气脚缩,则为六腑气先绝于外也。

至于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有微热而渴自愈。中之者,皆因下虚气弱,凌犯霜露,及冒风雪中行所致。

伤风之病在表,在经络中,循经流注,以日传变。中之者,非正顺长养万物之风,乃八方偏邪之风。肥伟人多得之。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所以推为百病长。

伤暑乃三伏时月,炎热大行,草萎河涸,血消气沮之人,偶或伤之。病在顷刻。中之则名中暍,轻则为伤,重则为中。

伤湿乃坐卧卑湿,或为雨露所袭,或汗出衣里渐渍染之。其有中者,乃脾元久虚,或为泄疾。土不制水,因玆而得。复有四气伏于人身,隐微而不知觉,作为百端之病,绵延岁月不已。必须深思,求其所以为病之因。

然人之平居,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忧则气沈,思则气结,恐则气怯,惊则气乱。故有所谓七情之病也。

若真气既微,胃气不实,复啖生冷冰雪之属,致肠胃虚寒。或大病未复,便合阴阳,或疲极筋力,饥饱失节,或刻意苦思,尽神度量,叫呼走气,而虚损病所由生也。

精血既衰,脏腑多燥,三焦烦壅,复饵丹石酒醢灸煿,致肠胃蕴毒,而实热病所由生也。

以诸病总而论之,中气有类中风。中风而以中气治之,亦无所伤,中气而以中风药投之,莫不旋踵告毙。

先代医师许学士、张子和以亲故,痛念医之不明。所以惩其弊而见于著述也。

若痎疟之病,未有不由隔季所感风寒暑湿,及飮食劳役瘴疠之气为之。赤白痢疾,古人所谓滞下者是也。究疾之原,无非外感五邪之气,内伤生硬冷热之食,不能克化,致令积滞而成。亦有久虚传变而成。下之不禁,甚者手足不仁,则五脏气将绝于内也。

失血之病十种,走失莫重于此,皆因四气所伤,或调养失宜所致。时疫流行,则当审其春合暖而寒,夏合热而冷,秋当凉而热,冬当寒而煖。是皆六气愆和,而生斯疾。大则流毒天下,小则蔓延一乡一家。必辨其各季所因。不可以寻常微病目之,故重则祸至灭门,轻则病至危笃。

外此观形候听声,而知病之可治不可治。经中所谓视精明者,盖五脏精明聚于目。目精全则目明,神定则视审。审视不了,精明败矣。

又云,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肾,黄在脾,青在肝,黄色不可明,病在胸中。

所谓五色者,乃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青欲如苍玉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重泽,不欲如炭。五脏精败,寿不久矣。

五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盛,中衰则气衰。声如从室中言者,气涩也。言微终日乃复言,是气之夺也。谵妄不避善恶,神明之乱也。郑声言意不相续,阴阳失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六府强弱,以候形之盛衰。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随,胸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强者生,失强者死,宜兼而明之。又如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身冷,循衣谵语撮空。

面赤如衃血,白如枯骨,黑如烟煤。面青目白,面黑目白,面黄目青,面赤目白。耳鼻有黑色起入口。耳目颧颊赤者。黑色出于额上发际,直鼻脊两颧上。黑色出天中,下至鼻上颧上。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

目直视,恶风。面黑唇青,面青唇黑,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反转。头目久痛,卒视无所见。阴结阳绝,目精光脱恍惚。阴阳竭绝,目眶陷。

口如鱼口,不能复闭,气出不返。唇反,齿龈干枯。天柱骨倒。指拳挛缩。汗出不流,舌卷黑。发直。发如干麻,善怒。发与眉冲起。爪甲青。大腑自遗不觉。身热,喘息,脐下硬如铁。唇裂,鼻黑,舌根焦。四肢逆冷,汗出如油不流。尸臭不可近。

目睛直视不回,一日。病人健人,黑色或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二日。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三日半。口张,唇青,人中满,三日。目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飮食,四日。面赤目青,六日。面黑目白,爪甲下黑,八日。齿忽变黑,十三日。

肝病皮黑,庚辛日。心病目黑,壬癸日。脾病唇青,甲乙日。肺病颊赤目肿,丙丁日。肾病面肿唇黄,戊己日。

以上俱不可治也。面目黄色起,其病方愈。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面黑目青,面目俱黄,面黑目白,均可治也。

大抵言病,动以百计,虽积万言,莫能尽述。但当留心殷勤学之,博通乃得,不可以粗解一二为是。果某疾而正某名,庶不误投汤剂,则何患病之不瘳矣。

集证说[编辑]

古之医者有云,外病自经络入,内病自五脏郁发。然当求所以证验,庶无差失。

如伤寒有阴阳表里。阳证多语,阴证无声,阳证则昼剧,阴证则夜争。阳证似阴,粪黑而脉滑,阴证似阳,面赤而脉微矣。

身重背疼,烦闷狂言,奔走咽痛,身斑斑若锦文,或下利赤黄,多因妄服燥药热味,阳毒是也。背强,腹中绞痛,身如被杖,燥渴呕泄,冷汗郑声,多因脾胃虚寒,重感于寒,阴毒明矣。

阴阳二厥。若阳厥则指爪时温,或畏热,或飮水,或扬手掷足,燥烦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证多昏愦。阴厥则指爪常冷,足多挛卧,恶寒自引衣盖覆,不飮水,或下利,或清便如常,小便数,外证惺惺而静。

表证多恶寒不渴,发热而身体痛。里证多渴,只恶热而喘满,口燥咽干,手心腋下濈濈汗出,大便鞕,涎赤谵语。

复有伤寒初证,发热恶寒无汗,其色凄惨。复见风则多寒,手足微厥,发热下利。手足温煖者生。手足厥逆,灸不温,证之极矣。

中寒则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倒,吐逆涎沫,手足挛搐,状如暗风。或复燥热伤风,有汗恶风,面色光而不惨。复见寒,手足微温,发热多烦。

其或中者,半身不遂,手足瘫痪,涎潮昏塞,口眼㖞斜,肌肤麻痹。归于六腑者,特为偏缓,犹可苟延岁月。归于五脏者,眼闭口开手散,声如鼾睡,遗尿,恶证迭出,朝不及夕。

伤暑,身热恶寒头痛,或烦而渴,眩晕,背寒面垢,或呕或泄。其中入心,使人噎□,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躄。入肾则消渴利小便。

至于伤湿,身重,关节重疼,发热恶寒,大便泄而小便涩,腰脚冷而腿膝浮,或自利不渴。若气不平,中之亦使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涎潮昏塞。

又如七情,喜伤心者,不可疾行,不可久立。怒伤肝者,上气不可忍,热来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忧伤肺者,心系急,上焦闭荣卫不通,夜卧不安。思伤脾者,气留不行,积聚中脘,不得飮食,腹胀满,四肢怠惰。悲伤心胞者,善忘不识人,置物在处,还取不得,筋挛,四肢浮肿。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犹豫不决,呕逆恶心。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意而迫。

凡此七者,证虽不同,本乎一气。脏气不行,郁而不舒,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闲。或塞咽喉,如粉絮梅核样,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绝,逆害飮食。

若诸虚损证,则眩晕眼花,鼻多清涕,漩浊遗精,冷滑洞泄,水谷不化,洒淅自汗,呕吐清痰,皆阳虚阴盛也。

诸实热,则五脏积热,口苦咽干,唇裂生疮,肠胃干涩,烦燥喜冷,涎唾稠实,眵泪眼赤,或遍体痈痬。

至于总说,则痎疟证惟多。先寒后热名寒疟。先热后寒名温疟。但热不寒名暑疟。寒热身重,烦疼胀满名湿疟。寒多不热名牝疟。

若一日一发则易愈,二日一发犹可,三日一发则难痊。且斯疾俗在忌医之列。然得其所因,何忌其难。

时疫证杂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增寒复热,名曰温疫。身体颤棹,不能自禁,或肉热口干舌破,咽塞声嘶,名曰燥疫。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咽喉颈项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名曰寒疫。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班,喘咳引气,名曰湿疫。

四时之感,其证百端,皆当因其时而详辨则得之。喘急为患,吐痰续续则生,自汗谵语,目直视则亡。

失血诸证,有暴吐、鼻衄、泄出,或一二升至斗馀者。因感四气流传经络,阴阳相胜,或怒气伤肝,风入肠胃。故血得寒则凝泣,得热则淖溢。各随脏腑经络涌溢,凝停胸胃。因即满闷,或吐或衄或泄下。复有咳嗽中见红丝者,为难愈。无故忽然泻下黑血,名心绝。

痨瘵之证,得之者多讳而未肯求医。殊不知其根有虫啮其心肺,可不深忧。

中蛊毒之候,令人心腹绞痛,如物啮状,吐下血如烂肉。若欲验其证状,先令病人唾于水中,若沈即其实矣。

痟渴与漩浊为邻。慎莫作疽疮等证,鲜有安之日矣。

至于下痢,身凉,能食,小便通,易安。体热多汗,渴甚小便不利,或手足厥冷,灸不温,兼微喘不食者,死。

二便秘涩之证,暂秘,小漩还有点滴利者,易愈。若秘日久,膨上心胸切痛,气促身冷,面色黑,前后俱无,名曰气实,转盻而殂。

胀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喘,随治随瘥。若脐心突起,利后复胀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肾俱败,无有愈期。

肿满善证,男从上肿下,女从下肿上。所患未久,利漩退肿定喘则愈矣。若证不善,则手足盘骨肿,脐与掌心俱凸,嗽咳失声,青筋纹横肚上,及爪甲青卒肿,头面苍黑,呕吐头重,岂复能救。

霍乱一证犹为卒暴之最。盖人之起居无常,摄调不善,挥霍之至,便至变乱。闷绝不救,甚为可畏。临深履薄,纵蹈虎尾,不足以谕其危。

其如厉风,名大风恶疾。故其色败皲裂,痬溃眉面,白皮如蛇蜕。久则鼻梁阘坏。又名风癞,十无一生。

若症瘕之为病,症者坚也,坚则难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能动者是。

至于蛟龙蛇鳖肉发虱米之证,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斯患。

梦寐不祥,多生恐怖,为崇惑证矣。吁,内外之证,其发万端,皆须细辨。且顷刻之变无定,一有所作,其可忽诸。

集治说[编辑]

尝谓用药如用刑。一有所误,人命系焉。故书曰,言之非艰,行之惟艰。如张仲景伤寒一百一十三方,犹缺其一,三百九十七法,偻指未即周知,盖谓此也。

夫处方大法,则有七方十剂。七方者,奇方、耦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复方。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然积学而用之则可矣。

伤寒之病,太阳属膀胱,非发汗则不愈。必用麻黄之类,盖其性能通阳气,却外寒也。阳明属胃,非通泄不能愈。须用大黄、芒硝以利之。少阳属胆,无出入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佐以黄芩则解矣。太阴属脾。性恶寒湿,非干姜、白术不能燥。少阴属肾。性畏寒燥,非附子不能温。厥阴属肝。藏血养筋,非温中之药不能润。

外此有汗、下、吐三法,毫厘不可差误。经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故在表宜汗,在里宜下,在胸宜吐,半表半里宜和解,表里俱见,随证渗泄,无表里证,则宜下之。

下利清谷,身体痛,急当救里。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身热不渴为表有热,清而烦闷为里有热。伤寒见风,大青龙汤为治之最。阳毒内外结热,轻则白虎汤,重则承气汤之属。阳厥亦用。

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非水渍法不可。阴毒疾势困重,面黑四肢厥冷,则理中汤、四逆汤投之。未效则灼艾法惟良,复以葱熨法佐之。阴厥同此法治之。

发热下利,白头翁汤、黄连阿胶圆最为的切。

中寒则急捏置煖室,燃以薪火向之,令通身煖透。或置于热炕上,令有力人扶策,仍以手附火或入怀令热。亟摩病人手足胸腹闲。续用姜附汤倂服,若犹未省,则依上法灸。

伤风主治之法,汗出恶风者当解其肌。里证虽具,恶风未罢,亦须先解其外也。伤风见寒,大青龙汤均为调理。中风昏闷,先须通关散探鼻,令喷嚔,次以苏合香圆行其气。仍须分辨冷热为治,不可混滥。五脏正中者,迅雷不及掩耳。手足偏中者,但徐服顺气踈风豁痰等药,不宜用大风药。急治则不得尽其天年。其有牙关紧闭,亦用通关散搐鼻,喷嚔即开矣。

伤暑者,暑气耗血,消气,生痰。速用解暑之剂,仍啜热汤,得汗即甦。若中之者,急扶在阴凉处,不可与冷。当以布巾衣物,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以汤淋布上令透彻。脐腹暖即渐醒矣。如仓卒无汤处,则掬道上热土置脐上。以多为佳,冷即易之。古法,道途无汤,即掬热土于脐中。仍拨开作窝,令人溺其中以代汤淋。续与解暑毒药,倂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如已迷闷,则嚼大蒜一二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硏,灌之,立甦。但遇无汤处,则嚼生葱二寸许,津咽下,可抵飮水二升。

伤湿中湿,只宜利小便,忌不得以火攻,幷转利之。若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七情之患,惟当利气豁痰,宽中进食。仍须怡养,以温平之药调之。如宿血滞气停凝,结为症瘕。腹中坏块坚硬作楚,当以破气药伐之。

或以类相从。如败梳治虱瘕,铜屑治龙瘕,曲蘖治米瘕,石灰治发瘕等类,所谓医者意也。

气积膨痛至甚,或有热痞结聚,须宣泄之。

虚损为治,宜大作汤剂。峻补者,乌、附、天雄、姜、桂之属不可无。润补者,鹿茸、当归、苁蓉之类安可缺。清补则天门冬、麦门冬、人参、地黄之类宜用也。

至于诸热为治,有泛热,有实热。泛热者,荆芥、薄苛、栀子、黄芩等投之,正其所宜。实热者,非大黄、芒硝则不能效。

若夫总说为治之备要,如南北风土之殊,人物厚薄之异。

北方土厚水深,水性沈下,人体多实而少虚。且所飡无非肉面,寒则衣重裘,坐煖炕。若有所治,则宜多以清凉之剂。

如南方用大黄、巴豆之属,其分两皆当倍而用之。或用水渍法,或寻甜水一二瓯飮之即甦。闲有所禀稍弱,不自保惜,劳役致虚,则亦但当润补之,无有不愈。

南方属火,火性轻炎,人体多虚而少实。况所食不过蔬食而已。必须投以温和之药以调之。其有习尚北方之风,置酒终日,非至醉不已,烧煿肥鲜,恣其厌饫,偶有所患,亦须以平昔所禀。施以凉剂,然虚者亦不可妄施。

痎疟热多者,投以半冷半热解散,分阴阳减寒热之剂。度其所作之日,先一时进以抵截之药,去其痰水,则收效矣。寒多者,投以半生半熟壮脾进食之剂。次以抵截之药,则痰癖去而疾愈矣。犹须令其戒慎飮食,谨起居,则无复攻之患。若久疟而复作,虚浮不食者,未之有瘳。

时疫之治,须以时斟酌,不可偏执。治之者须辨其所因,而投之以药。不可以日满自差,遂至枉亡,良可太息。至于病愈,必须汤食竞进,折其毒势。不可令病气攻人,则屏息矣。

或有云,斯疾之召,或沟渠不泄,秽恶不修,薰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之者。可于州治六合处,穿地深至三尺,阔亦如之。取净沙三斛,实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斯亦消除疫疠之良术,故倂记之。

喘急,虚者,升降镇坠,热者,清心凉肺,未有不愈。下痢感于四气者,先须随其所感解散,分利阴阳。次须辨其冷热,手足和煖则为阳,中和之剂可用。手足厥冷则为阴,温燥之药可行,无不切效。

大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滑者涩之,闭者通之,有积者推之。热则凉之,冷则温之,冷热不调者平之。

失血,明其所因,辨其冷热。如血下鲜红,则治以清和,纯下瘀色,则当温养。

二便秘,则须润滑以行之。

胀满则须正气,以虚实平治之。肿满实者利水。虚者壮脾元,兼用消浮等剂,自有奇效。仍须戒咸断欲,庶不再复。

霍乱,须明辨虚实所因,亟治无迟。迟则殒命。至于干霍乱,则犹为难治也。

三痟治法滋肾为主,抑心火兼之。然须多服汤圆,俾水升火降,而引飮无度,莫之见矣。

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不在治疗之数。真头痛者,上穿风府,陷入泥丸,非药能愈。

金疮主治,备见后科用药之工,诚可嘉叹。

中蛊毒之法,以败鼓皮烧灰为末,飮服一匕,则病人自呼蛊家姓名。可语,令呼唤将去,则愈矣。

瘵疾一染人,当其未深入之时,则宜先取其虫。不尔,则损于心肺。盖心主血,肺主气,人身舍气血之本,其能生乎。取虫而后,相忘世虑,和以润养药食,庶几可瘳。伤晩则不及也。

魇寐、产乳、自缢、压、溺诸暴绝,须平时熟记后所载治法,倂产蓐一科。临用庶不仓惶,应验在顷刻闲。不然,则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是也。

厉风初发,则宜宣泄,风毒去而病渐愈矣。久之,惟当幽隐林泉,依法亟治,庶乎可愈。不惟愈疾,亦或可因此而至仙道矣。

或为祟害,若移精变气,祝由不可,则宜外寻禁避厌禳法以除之。

外此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幷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生候尚存,形色不改,病未深入腠里,针药及时,能将息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

至于五味,亦可对治五脏之病。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肾醎,用之中病则止。过则酸走筋,醎走血,辛走气,苦走骨,甘走肉,则无益矣。

又如以所宜而治者,肺燥咳嗽,嚼芝麻,啖油饼。疟疾脾冷,糟鲤鱼、糟藏瓜。久冷痢,野鸡芫饨等类是也。瓜果亦可随冷热施之,愈疾必矣。

若夫炮制之法,又当以相需、相合、相反、相恶。相恶者,以桂得葱而软,相合者,磁石引针,相反者,大戟、芫花等反甘草之类也,相恶者,如牛黄忌龙骨是也。

且方中各有避忌,此亦举其略。或以甘草击起芫花之性而用者,犹在斟量。更须甄别药味新陈,选择州土所生,采取时月,分君臣佐使,俾分两无差,灸煿炮爁,精虔不苟,斯为治之善矣。

其有自恃己长,不肯访问,以意臆度,攻寒以寒,疗热以热,妄施一匕,邀为己功。偶或中之,实非的见,不过侥幸于万一。其或不中,则十手所指,十目所视。所谓一瓯之药误入于咽,五脏俱裂,生可再复。可不戒之。

况医者人之司命,有病急召,慎勿以远近寒暑而拒之。若至病家,尤须敬谨,勿为他务,以败正事。给药亦量其多寡,表汗宜四。吐下宜一,加二极矣。补药愈多愈效,馀则随证为之轻重,明批汤引。病若未愈,嘱其再来,庶病可瘳而治有方矣。

仆少而学之,长而行之,所谓治病之道,尽在是矣。古云,凡日治病,推其所因。生死预定,方为医人敬之。

卫生宝鉴[编辑]

春服宣药辨[编辑]

戊申春,先师东垣老人论春月奉生之道。月令云,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夭殃。毋孩虫胎夭飞鸟,毋伐山林。又云,祭先脾。孟春行冬令,则首种不入,行秋令,则民大疫。

故国有春分停刑之禁,十二经有取决于胆之戒。仲景云,大法春宜吐。故少阳证禁下,宜小柴胡汤和解之。少阳用事,万物方生,折之则绝生化之源。此皆奉生之道也。有假者反之,且春初服宣药者,迺伐天和而损脾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予因演先师之论,著为此论。

世传宣药,以牵牛、大黄之类,或丸或散。自立春后,无病之人服之,辄下数行。云,凡人于冬三月,厚衣煖食,又近于火,致积热于内。春初若不宣泄,必生热疾。又云,解三焦积热,去五脏馀毒。殆无此理。

方冬严气凝寒,厚衣煖食近火,所以敌天气之寒也。冬裘夏葛,冬飮汤而夏飮水,皆自然之道。何积热于内而生疾乎。且阴阳偏胜则疾,果三焦积热,是阳亢阴绝,岂有得生之理哉。

故难经云,腑病易治,脏病难愈。邪气中脏,病之极矣。今言五脏俱有邪毒,则神将何依。

内经亦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又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

又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当少阳用事,万物向荣。生发之时,惟当先养脾胃之气,助阳退阴,应乎天道,以使之平。

今反以北方寒水所化,气味俱厚,苦寒之剂投之。是行肃杀之令于奉生之月。当升反降,伐脾胃而走津液,使营运之气减削。其不能输精皮毛经络必矣。奉长之气从何而生,脏腑何所以禀受。脾胃一衰,何病不起。此诛罚无过,是谓大惑。无病生之,有病甚之。

所谓春服宣药者,自轩岐而下,历代明医俱无是说。呜呼,此理明白,非难知也。世多雷同,莫革其弊,深可痛哉。凡有志保生者,但以圣贤之言为准,则可免疑悮之悔,夭折之祸矣。

革春服宣药歌[编辑]

天与圣人同一体,长养万物不言利。

黄帝内经福万世,惟恐生民触邪气。

调神四气谨依行,身体康强无病滞。

去圣逾远医道衰,谁解非非而是是。

初春宣药服寒凉,无故令人遭疫疠。

肠鸣腹痛下数行,脾土既衰复损胃。

周身百脉失经常,安乐身中强生事。

少阳用事物向荣,一夜风霜反凋弊。

春不生荣秋不收,奉养之气从何至。

四时失序化难成,血气一衰神不炽。

主明下安养生昌,心不明时灾患继。

哀哉此理久不明,故以言理革其弊。

保生君子勿他求,当向内经求圣意。

无病服药辨[编辑]

谚曰,无病服药,如壁里安柱,此无稽之说,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备焉,食之以调五脏。过则生疾。

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又曰,五味入胃,各遂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肾。久而增气,气增而久,夭身之由也。

又云,酸走筋,辛走气,苦走骨,醎走血,甘走肉。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

至于五谷为养,五菓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补精益气。倘用之不时,食之不节,犹或生疾。况药乃攻邪之物,无病而可服焉。

圣济经曰,彼修真者,蔽于补养,轻饵药石。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则天癸竭而荣涸。阴剂柔胜,积若凝冰,为洞泄寒中之属,则真火微而卫散。一味偏胜,一脏偏伤,一脏既伤,四脏安得不病。

唐孙思邈言,药势有所偏胜,令人脏气不平。

裴潾谏唐宪宗曰,夫药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况金石性酷烈有毒。又加炼以火气,非人五脏所能禁。

至于张皋谏穆宗曰,神虑清则气血和,嗜欲多而疾疢作。夫药以攻疾,无疾不可饵。

故昌黎伯铭李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弟刑部侍郞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卢植、金吾将军李道古。

今又复取目见者言之,僧阎仲章服火炼丹砂二粒。项出小疮,肿痛不任,牙痒不能嚼物。服凉膈散半斤,始缓,后飮酒辄发。药以寒凉之剂则缓,终身不愈。

镇人李润之身体肥盛,恐生风疾。至春,服搜风丸月馀,便下无度,飮食减少,舌不知味,口干气短,脐腹痛,足胫冷,眩运欲倒,面色青黄不泽,日加困笃。乃告亲知曰,妄服药祸,悔将何及。后添烦躁喘满,至秋而卒。

张秀才者,亦听方士之说,服四生丸。推陈致新。服月馀,大便或溏或泻,飮食妨阻,怠堕嗜卧,目见黑花,耳闻蝉声,神虚头旋,飘飘然身不能支。至是方知药之悮也。遂调飮食,慎起居,谨于保养三二年闲。其证犹存,逾十年后方平复。

刘氏子闻人言腊月晨,飮凉水一杯,一月,至春而无目疾。遂飮之,旬馀,觉腹中寒痛不任,咳嗽呕吐,全不思食,恶水而不欲见,足胫寒而逆。医以除寒燥热之剂急救之,终不能效。

此皆无故求益生之祥,反生病焉,或至于丧身殒命。壁里安柱果如何哉。且夫高堂大厦,梁栋安,基址固,坏涂毁墍,柱于壁中,甚不近人情。

洁古老人云,无病服药,乃无事生事。此诚不易之论。人之养身,幸五脏之安泰,六腑之和平,谨于摄生。春夏奉以生长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飮食之有节,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欲,恬憺虚无,精神内守。此无病之时,不药之药也。噫,彼数人者,既往不咎矣,后人当以此为龟鉴乎。

古方名实辨[编辑]

仲景以小柴胡治少阳证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盖柴胡味苦平,行少阳经。黄芩味苦寒为佐,治发热口苦。生姜辛温,半夏辛热,治发寒而呕。人参甘温,安胃和中。大枣甘平温,和阴阳,调荣卫,生津液,使半表半里之邪而自解矣。

大承气汤治阳明本实,痞满燥实。枳实苦微寒,泄痞。厚朴苦温,除满。芒硝辛寒,润燥。邪入于府而作热实,以大黄苦寒下之。酒制者为因用,热散气升而作汗解矣。因以承气名之。

钱仲阳以升麻汤治小儿寒暄不时,阳明经受邪,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及疮疹未发,发而不匀。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散外邪。甘草甘温,芍药酸微寒,调和中气,拒邪不能伤其里。

白术散治小儿阳明本虚,阴阳不和,吐利后而亡津液,虚热口干。人参、甘草、白术甘温,和中补胃。藿香、木香,辛温芳馨,可以助脾。茯苓甘平,分阴阳而导其湿。葛根甘平,倍于众药,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而解肌热。

局方中四物汤,调荣养卫,益气滋血。当归辛温,熟地黄甘温,能滋血。川芎辛温,白芍药味酸微寒,能养气。盖血为荣,气为卫,四物相合,故有调益滋养之实。

黄芪建中汤治面色痿黄,脐腹急痛。脾胃不足者,肝木乘之也,木胜其中,土走于外,故痿黄见于面。难经曰,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黄芪、甘草甘温,能补脾土。芍药之酸,能泻肝木。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作脐腹急痛。官桂辛热,散其寒水。生姜、大枣、饴糖,辛甘大温,益气缓中。又与脾胃行其津液,以养四脏,建脾制水,补子泻鬼。使四脏各安其气,必清必净,则病气衰去。建中之名,亦不诬矣。右数方,药证相对,名实相辅,可垂法于世。

近世用双解散治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殆无此理。且如风邪伤卫,必自汗而恶风,寒邪伤荣,必无汗而恶寒。

又云,伤寒伤风,其证不同。中暑自汗,必身热而气虚。中湿自汗,必体疼而沉重。且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一往一来,未有齐至者也。饥则损气,饱则伤胃,劳则气耗,逸则气滞,其证不同,治法亦异。

盖劳者温之,损者补之,逸者行之,内伤者消导之。今内外八邪,一方治之,有此理乎。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故仲景云,且除其表,又攻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其是之谓欤。

如搜风丸、袪风丸,有搜风袪风之名,无搜风袪风之实。百解散亦此类也。谚云,看方三年,无病可医。疗病三年,无药可用。此亦名实不相辅故也。

噫,去圣逾远,其术晻昧,人自为法,无可考评。昔在圣人,垂好生之德,著本草,作内经。仲景遵而行之,以立方,号群方之祖。后之学者,以仲景之心为心,庶得制方之旨。

方成弗约之失[编辑]

丁巳冬十月,予从军回至汴梁,有伶人李人爱谓予曰,大儿自今岁七月闲,因劳役渴,飮凉茶及食冷饭。觉心下痞,请医治之。医投药一服,下利两行,其证遂减。不数日,又伤冷物,心腹复痞满,添呕吐恶心。飮食无味,且不欲食,四肢困倦,懒于言语。

复请前医诊视。曰,此病易为,更利几行即快矣。遂以无忧散对,加牵牛末,白汤服。至夕,腹中雷鸣而作阵痛。少焉,既吐又泻,烦渴不止。飮冷无度,不复能禁,时发昏愦。

再命前医视之。诊其脉,不能措手而退。顷之冷汗如洗,口鼻气渐冷而卒矣。小人悔恨无及。敢以为问。

予曰,未尝亲见,不知所以然。既去,或曰,予亲见之。果药之罪欤而非欤。

对曰,此非药之罪,乃失其约量之过也。夫药用之无据,反为气贼。内经云,约方犹约囊也。囊满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气弗俱。故仲景以桂枝汤,治外伤风邪,则曰,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大承气汤下大满大实,则曰,得更衣,止后服,不必尽剂。其慎如此,此为大戒,盖得圣人约囊之旨也。

治病必求其本,盖李人以俳优杂剧为戏,劳神损气而其中疹然。因时暑热,渴飮凉茶,脾胃气弱,不能运化而作痞满。以药下之,是重困也。加以不慎,又损其阳,虚而复伤,伤而复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此仲景所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如是则非失约量之过而何。故内经戒云,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下工不可不慎也。

灸之不发[编辑]

国信副使覃郞中,四十九岁,至元丙寅春,病脐腹冷疼,完谷不化,足胻寒而逆,皮肤不仁,精神困弱。诊其脉,沈细而微。

遂投以大热甘辛之剂,及灸气海百壮,三里二穴各三七壮,阳辅各二七壮。三日后,以葱熨灸,疮皆不发。复灸前穴,依前壮数,亦不发。十日后,疮亦更不作脓,疮口皆干。

癸丑岁初,予随朝承应,冬屯于瓜忽都地。面学鍼于窦子声先生,因询穴腧。曰,凡用鍼者,气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发。大抵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故也。更加不慎,邪气加之,病必不退。异日因语鍼灸科,忽教授,亦以为然。

至元戊辰春,副使除益都府判。到任未几时,风疾,半身麻木,自汗恶风,妄喜笑,又多健忘,语言微涩。

医以续命汤复发其汗,津液重竭,其证愈甚。因求医还家,日久神气昏愦,形容羸瘦,飮食无味,便溺遗失,扶而后起,屡易医药,皆不能效。因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因此病,而知子声先生之言矣。

或云,副使肥甘足于口,轻暖足于体,使令足于前,所为无不如意。君言失其所养何也。

予曰,汝言所养,养口体者也,予论所养,养性命者也。且覃氏壮年得志,不知所养之正。务快于心,精神耗散,血气空虚,因致此疾。

灵枢经云,人年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血气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踈,华荣颓落,发颇班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始衰,皮肤已枯。八十岁肺气衰,魄魂散离,故言善悮。九十岁肾气燋,脏枯,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盖精神有限,嗜欲无穷。轻丧性命,一失难复,其覃氏之谓欤。

脱营[编辑]

䟽五过论云,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镇阳有一士人,躯干魁梧而意气雄豪,喜交游而有四方之志。年逾三旬,已入任至五品,出入从骑塞途,姬侍满前,飮食起居,无不如意。

不三年,以事罢去。心思郁结,忧虑不已,以致飮食无味,精神日减,肌肤渐至瘦弱,无如之何。遂耽嗜于酒,久而中满,始求医。

医不审得病之情,辄以丸药五粒,温水送之,下二十馀行。时值初秋,暑热犹盛,因而烦渴,飮冷过多。遂成肠鸣腹痛而为痢疾,有如鱼脑,以至困笃。

命予治之,诊其脉,乍大乍小。其证反复闷乱,兀兀欲吐,叹息不绝。予料曰,此病难治。启玄子云,神屈故也。以其贵之尊荣,贱之屈辱,心怀慕眷,志结忧惶。虽不中邪,病从内生,血脉虚减,名曰脱营。

或曰,愿闻其理。黄帝鍼经有曰,宗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脉,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终而复始,常营无已,是为天地之纪。故气始从手太阴起,注于阳明,传流而终于足厥阴。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于是复注手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

故日夜气行五十营,漏水下百刻,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

今病者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阻。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喜怒不能自节。盖心为君主,神明出焉,肺为相辅,主行荣卫,制节由之。主贪人欲,天理不明,则十二官相使,各失所司,使道闭塞而不通。由是则经营之气脱去,不能灌漑周身,百脉失其天度,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何疑之有焉。

下工绝气危生[编辑]

丁巳予从军至开州。夏月,有千户高国用谓予曰,父亲年七十有三。于去岁七月闲,因内伤飮食,又值霖雨,泻痢暴下数行。医以药止之,不数日,又伤又泻。止而复伤,伤而复泄。至十月闲,肢体瘦弱,四肢倦怠,飮食减少,腹痛肠鸣。

又以李医治之,处以养脏汤。治之数日,泻止,后添呕吐。

又易以王医。用丁香、藿香、人参、去白橘皮、甘草同为细末,煎生姜,数服而呕吐止。延至今正月闲,飮食不进,扶而后起。又数日,不见大便。

予问医曰,父亲数日不见大便,何以治之。医曰,老官人年过七旬,气血衰弱。又况泻痢半载,脾胃久虚,津液耗少。以麻仁丸润之可也。

众亲商议,一亲知曰,冯村牛山人,见证不疑,有果决。

遂请治之,诊其脉,问其病证,曰,此是风结也。以搜风丸百馀丸服之,利下数行而死。予悔恨不已。敢以为问。

予曰,未尝亲见,将何以言。高千户退而去,或者曰,予亲见之,细说其证。

予曰,人以水谷为本。今年高老人久泻,胃中津液耗少,又重泻之,神将何依。灵枢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泻之。泻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少者不复矣。又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绝气危生,其牛山人之谓欤。

冬藏不固[编辑]

刑部侍郞王立甫之婿,年二十五岁,至元丁卯十一月闲,因劳役忧思烦恼、飮食失节而病。时发躁热,肢体困倦,盗汗湿透其衾,不思飮食。气不足一息,面色青黄不泽。请予治之,具说前证。

诊其脉,浮数而短涩,两寸极小。予告曰,此危证也。治虽粗安,至春必死,当令亲家知之。

夫人不以为然,遂易医,至正月,躁热而卒。异日,立甫同外郞张介夫来,谓予曰,吾婿果如君言,愿闻其理。

予曰,此非难知也。内经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盖时令为客,人身为主。冬三月人皆惧寒,独渠躁热盗汗。是令不固其阳,时不胜其热,天地时令,尚不能制,药何能为。

冬乃闭藏之月,阳气当伏于九泉之下。至春,发为雷,动为风,鼓坼万物,此奉生之道也。如冬藏不固,则春生不茂,又有疫疠之灾。且人身阳气,亦当伏潜于内,不敢妄扰,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藏之应也。令婿汗出于闭藏之月,肾水已涸,至春何以生木。阳气内绝,无所滋荣,不死何待。二君乃叹息而去。

用药无据反为气贼[编辑]

北京按察书吏李仲宽,年逾五旬,至元己巳春,患风证。半身不遂,四肢麻痹,言语蹇涩,精神昏愦。

一友处一法。用大黄半斤,黑豆三升,水壹㪷同煮豆熟,去大黄,新汲水淘净黑豆。每日服二三合,则风热自去,服之过半。

又一友云,通圣散、四物汤、黄连解毒汤,相合服之,其效尤速。服月馀,精神愈困,遂还真定,归家养病。亲旧献方无数,不能悉录。又增喑哑不能言,气冷,手足寒。

命予诊视。细询前由,尽得其说。予诊之,六脉如蛛丝细。予谓之曰,夫病有表里虚实寒热不等,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药无考凭,故病愈甚。今为不救,君自取耳。未几而死。

有曹通甫外郞妻萧氏,六旬有馀,孤寒无依。春月忽患风疾,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精神昏愦,口眼㖞斜,与李仲宽证同。予刺十二经井穴,接其经络不通,又灸肩井、曲池。详病时月,处药服之,减半。予曰,不须服药,病将自愈。

明年春,张子敬郞中家见行步如故。予叹曰,夫人病全得不乱服药之力。由此论李仲宽乱服药,终身不救,萧氏贫困,恬憺自如获安。内经曰,用药无据,反为气贼,圣人戒之。

一日,姚雪斋举许先生之言。曰,富贵人有二事,反不如贫贱人。有过恶,不能匡救,有病,不能医疗。噫,其李氏之谓欤。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编辑]

癸丑春,槀城令张君,年三十有馀,身体丰肥,精神康健,飮食倍于常人。太医王彦实曰,君肥盛如此,若不预服凉药,恐生热疾。张君从之,遂服三一承气汤二两,下利三十馀行。

异日觉阴阴腹痛,且不欲食,食而无味,心下痞满,精神困倦。次添胸膈闭塞,时作如刀劙之痛,稍多食则醋心腹胀,不能消化。以此告予。

予曰,昔君康强,飮啖如常,血气周流,循其天度。十二脏之相使,各守所司,神气冲和,身体太平。君自戕贼,冲气败乱而致病如此,虽悔何及。

予遂以四君子汤甘温之剂,补脾安胃,更加人参、黄芪、升麻,升阳补气。戒以慎起居,节飮食。

服之月馀,胸中快利而痛止,病气虽去,终不复旧矣。未几五旬,中风而死。

灵兰秘典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启玄子云,心不明邪正一,邪正一则损益不分,损益不分则动之凶咎,陷身于羸瘠矣。故形乃大伤。夫主不明则委于左右,委于左右则权势妄行,权势妄行则吏不奉法,吏不奉法则人民失所而皆受枉曲矣。且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本不获安,国将何有宗庙之主。安得不至于倾危乎。故曰,戒之戒之。

张君安危不察,损益不分,妄加治疗,以召其祸,可痛也哉。此既往不可咎,后人当以此为明鉴。

戒妄下[编辑]

真定钞库官李提举,年逾四旬,体干魁梧,肌肉丰盛。其僚友师君告之曰,肥人多风证,君今如此,恐后致中风。搜风丸其药推陈致新化痰,宜服之。

李从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觉气短而促,至一月馀,添怠惰嗜卧,便白脓,小便不禁。足至膝冷,腰背沈痛,飮食无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满,时有躁热,健忘,恍惚不安。

凡三易医皆无效。因陈其由,请予治之。予曰,孙真人云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药本攻疾。无病不可饵。平人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君本身体康强,五脏安泰,妄以小毒之剂,日下数行。初服一日,且推陈下行,陈积已去,又何推焉。今飮食不为肌肤。水谷不能运化精微,灌漑五脏六腑,周身百脉。神将何依。

故气短而促者,真气损也,怠惰嗜卧者,脾气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脓血者,胃气下脱也,足胻寒而逆者,阳气微也,时有躁热,心下虚痞者,胃气不能上荣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乱也。

金匮要略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证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虽粗安,促君命期矣。

李闻之惊恐,汗浃于背。起谓予曰,妄下之过,悔将何及。虽然君当尽心救其失。予以谓病势过半,命将难痊,固辞而退。

至秋,疾甚作,医以夺命散下之,躁热喘满而死。内经曰,诛罚无过,是谓大惑。知李君者,盖内经所谓大惑之人也。卫生君子,可不戒哉。

轻易服药戒[编辑]

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谓予曰,年十三时,五月闲,因伤冷粉,腹中作痛。遂于市药铺中,赎得神芎丸,服之。脐腹渐加冷疼,时发时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

答曰,古人云,寒者热之,治寒以热。良医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据所伤之物,寒也,所攻之药,亦寒也。重寒伤胃,其为冷痛,岂难知哉。

凡人之脾胃,喜温而恶冷。况女子幼小,血气尚弱,不任其寒。故阳气潜伏,寒毒留连,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当用温中养气之药,以救前失。

服之月馀,方愈。呜呼,康子馈药,孔子拜而受之,以未达不敢尝。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医,拱默而令切脉,以谓能知病否。

且脉者,人之血气,附行于经络之闲。热胜则脉疾,寒胜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至于所伤何物,岂能别其形象乎。医者不可不审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说其病源。

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医,而求药于市铺。发药者亦不审其病源,而以药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凖。东坡云,只图愈疾,不图困医。二公之语,其有功于世大矣。

妄投药戒[编辑]

高郞中家好收方书,及得效药方。家人有病,自为处治,亦曾有效。中统庚申五月闲,弟妇产未满月。食冷酪,饭苦苣及新李数枚,渐觉腹中痛。

太夫人以自合槟榔丸七十丸服之,至夜,痛尤甚。恐药力未达,又进五十丸。须臾闲,大吐且泻,其痛增极,肢体渐冷,口鼻气亦冷。急求医疗,未至而卒。后太夫人见予,诉其由,曰,天命耶。药之过耶。君试裁之。

予曰,非难知也。凡医治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定法也。人以血气为本,今新产血气皆损,胃气虚弱,不能腐熟生硬物。故满而痛也,复以寒剂攻之。又况夏月阴气在内,重寒相合。是大气入腹,使阴盛阳绝,其死何疑。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非天命也。

太夫人然其言。噫,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其慎如此。彼祸已往而不可咎,后之用药者,当以此为戒之。

福医治病[编辑]

丙辰秋,楚丘县贾君次子,二十七岁,病四肢困倦,躁热自汗,气短,飮食减少,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秘,形容羸削。一岁闲更数医,不愈。

或曰,明医不如福医。某处某医,虽不精方书,不明脉候,看证极多,治无不效,人目之曰福医。谚云,饶你读得王叔和,不如我见过病证多。颇有可信,试命治之。

医至,诊其脉,曰,此病予饱谙矣。治之必效。于肺腧各灸三七壮,以蠲飮枳实丸消痰导滞。不数服,大便溏泄无度,加腹痛,食不进,愈添困笃。其子谓父曰,病久瘦弱,不任其药。病剧遂卒。

冬,予从军回,其父以告予。予曰,思内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泻之则重不足,此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故曰不足补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气短促,乃气不足。病潮作,时嗜卧,四肢困倦,懒言语,乃气血皆不足也。补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剂泻之。虚之愈虚,损之又损,不死何待。贾君叹息而去。

予感其事,略陈其理。夫高医愈疾,先审岁时太过不及之运,察人之血食布衣勇怯之殊。病有虚实浅深,在经在脏之别。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有缓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则。

孙真人云,凡为太医,必须谙甲乙、素问、黄帝鍼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仲景、叔和诸部经方。又须妙解五行阴阳,精熟周易。如此方可为太医。不尔,则无目夜游,动致颠损。

正五音者,必取师旷之律吕,而后五音得以正。为方员者,以取公输之规矩,而后方员得以成。五音方员,特末技耳,尚取精于其事者。况医者人之司命,列于四科,非五音方员之比。

不精于医,不通于脉,不观诸经本草,赖以命通运达,而号为福医。病家遂委命于庸人之手,岂不痛哉。噫,医者之福,福于渠者也。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焉。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于福医,至于伤生丧命,终不能悟。此感之甚者也,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