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鲁西先生遗稿/续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续卷一 鲁西先生遗稿
续卷之二
作者:尹宣举
1712年
续卷三

杂著[编辑]

书松江邪正辨后示宋李诸益[编辑]

郑龙安晏叔得一册子名曰松江邪正辨者示之。阅其首尾。则盖设为问答。以明松江杀士之诬者也。第其中黄正言论李山海事一款。失实传讹。反为松江之累而延及于牛溪先生。其他说话。又多有可疑处。余乃骇然。持质于慎斋函丈。则曰。此录闻出于此乡人云。余乃唯唯而退。既而思之。则此录实引沙溪老先生而为言。似不可以乡人之记置之也。况后生辈所闻差缪。而不加裁正。则其流之惑。滋益甚焉。安得不溯其源委而明卞之乎。大槩黄正言论山海铨官时事之说。本出于老先生所述松江状草中。而亦未免与实迹相左。请为佥兄诵之。

松状草曰。己丑十月。公在高阳。闻逆变起。贻书招余。余往见。公曰。吾欲肃拜。何如。余曰。自上命召则可也。此时肃拜。迹涉乘时。极为不可。公曰。逆贼欲害君父。吾为重臣。在外观变不入。于人臣之义何如。君言乃避嫌也云。仍与之同入京。其后牛溪及诸公皆劝肃拜。三四日后。入阙肃拜。政院玉堂诸入番之人。皆惊骇云云。

窃按坡山书迹。则有己丑十月十二日。峒隐答牛溪书曰。昨夕又奉惠札。松江进退已决谢恩。故不敢承谕。今日午后。袖箚赴阙。若蒙引见。多有陈达之辞。然何可必乎。贼魁尚未就擒。痛心痛心。大逆已定。朝臣无一人献策捕贼。不胜骨寒云云。以此观之。牛溪书中似有不可谢恩之意。故以不敢承谕答之也。与夫牛溪劝公肃拜之说相左。◑曾在丁丑年仁圣王后丧时。松江在高阳。询其进退。牛溪则引司马温公事。谓不必入赴。宋龟峯则以为当入。说见龟峯简牍中。故松江用宋言而入赴焉。己丑之入。亦丁丑之义也。牛溪之劝勿谢恩。盖主于进退大节。亦不为利害避嫌之计也明矣。而状草及畸疏中。甲子伸冤疏。皆以牛溪劝入为言。真使松江不当入而入。则虽诿之于牛溪之劝入。恶能免幸灾之谤也。疏状记事。或缘传述之误耶。

松状草曰。公为推官时。余晨往公所。公曰。拟汝立黄海都事及金堤郡守之铨官。纠正何如。余曰。吏曹何能逆知贼状。此不过公罪耳。公曰。以公罪罢职夺告身。比比有之。郑贼若得领兵之任。为国之害不细。论启何害也。余再三论其不可。公曰。此乃牛溪所主张也。余曰。虽牛溪之言。不可施行。未久。正言黄慎竟论吏曹。上怒斥公。黜黄慎为高山县监。○余见松江之夕。宋龟峯往见李山海。还谓余曰。李相忧愁。有将死之形。怪问之。则李曰。吾将死矣。季涵则不然也。有一长者必欲杀我也云。山海为吏判时。三拟汝立金堤郡守。又拟黄海都事并首望。必欲为之而不得。牛溪非之。欲论劾。言于松江议之。松江以为不可。牛溪必欲论之。座中李希参闻之。即传于李家。李闻而惧之。疑必至于死地。欲图自免。适其时有建储之议。以此为倾陷松江,牛溪之计。以不测意外之言。因宫掖谗间。上意大疑松江云云。

窃按郑龙安家藏己庚辛三年朝报。则黄正言之黜补高山。以救洪圣民而斥李山海故也。与夫弹铨补外之说相左。又按李阳元为吏判时。拟汝立黄海都事。李山海为吏判时。拟汝立金堤郡守。故己丑十一月。梁千会疏中。已陈汝立图拟海西幕佐之说。李阳元时为铨相。上疏待罪。疏见癸甲录。上批慰谕。庚寅四月初一日。谏院论铨官拟汝立之失。堂上郞厅幷请罢职不叙。上批骚扰不允。再启而停。以此观之。与夫李山海并首拟海佐金堤。故牛溪非之欲论之说相左。○牛溪设恶山海。使黄论之。则直斥山海之罪可也。泛指铨官。铨官非一。则欲陷山海。并中多人。宁有是理乎。夫因其罪而治其人者。虽或过重。犹不至大错。苟恶其人而求其罪。则虽以至微之律。加诸极恶之人。实非君子之用心也。黄公亦不忍为。而谓牛溪为之乎。此不待明者而可晓也。且夫李希参虽狎于牛溪,松江。而实山海之六寸亲也。果是为牛溪者。则必不传其密议于山海。果是为山海者。则必不得与闻于密议也。松议李传。节节可疑也。抑覵松状。则龟峯之见山海。在老先生见松江之夕云。此句似可推测而论之矣。大凡邸报之播也。上司及三司。则即日逐条以告之。所谓分发。各司及庶官。则翌朝都书一张而轮之所谓奇别。例也。是日谏启之发。松江,山海即已知之。而龟峯及老先生或未及闻矣。莫是龟峯所见。在弹铨之即夕。故山海闻谏论出于黄。完席某发之论。或有密通之弊。疑其为师门之旨。而诡辩以喝之。冀其停启也。老先生之见松江。在弹铨翌晓邸报未播之前。故松江欲探老先生之意。归重于牛溪而设辞以难之耶。俱未可知也。盖松状中年月事实。多有舛误处。如李诚中之特授湖伯。在辛卯春。而若在于庚寅夏之类是也。松江,龟峯,李希参之说。亦或有先后久近。传闻之错者欤。老先生录此状草。在于辛酉秋。而郑畸翁与之同处云。数十年前之事。不无茫昧之端。或容畸翁之赞辞耶。畸翁之闻见。则实多有未尽实处矣。

松状草曰。黄慎,成文濬不知此祸之作。专由于牛溪使黄慎论吏曹之故也。反与彼辈历数公之所失。迎合其意云云。

窃按己丑十二月十四日。丁岩寿等上疏斥李山海等。上命下岩寿等于狱。十五日。赵重峯,梁山璹幷上疏斥山海等。上峻批曰。此人等独赞郑澈。可哂。赵宪奸鬼。欲再逾磨天岭耶。又传曰。赵宪之疏。私奴宋翼弼所指嗾云。命囚重治云云。以此观之。山海之入于左腹。非一日也。谓松江馆龟峯而嗾重峯之谗。已作于己丑冬。则与夫祸作专由于黄慎论铨之说相左。○盖己丑治狱。如泼,让等屡出贼招者。上皆刑讯之矣。其他崇奸党恶者。上亦必罪之。故卢苏斋以甲申冬荐汝立之故。两司俱发重论。终未免削罢之罚。则谏院之弹铨。亦此例也。黄论之中与不中。元不暇论。而若谓牛溪使之论。则恐失其实也。昔宋朱光庭之劾苏轼也。轼党则谓伊川使之也。故孔文仲弹伊川曰。意气役台谏云。岂其伊川喩朱攻苏乎。牛溪使黄论铨之言。亦犹是也。成沧浪在辛丑年。以松江答牛溪书。示曹次石。戊申年。申广州伸牛溪疏中。不伸松江之故。致有许多谤言。事见沧浪上海平书中。

窃尝论己丑之事。汝立譬则郉恕也。泼等譬则章,蔡也。假使郉恕作逆。而如吕申公诸相方在都城之外。则其以情迹之嫌。不赴国乱乎。章,蔡辞连于恕狱。则其可不审情状而一一伸解之乎。虽有伸解。亦非私其人也。则是廷尉之当也。至于章,蔡之党。则纵非犯于逆狱者。其可不次第论斥之乎。既当论斥之。则明指其诬贤党恶之实者。必然之理也。论斥之际。台论之或过或激。亦势之所不能无也。己卯诸人之已事。可类而观之耳。不幸辛卯以后。士类屏黜。奸党专国。谓奸非奸。谓逆非逆。谓贤非贤。谓正非正。此乃阴阳黑白不容两立之论。第观松状中主意。则首叙松江不当入赴之义。继叙松江伸救泼等之事。盖欲以此发明松江之心迹。则愚恐其不可得也。诚使松江之入赴。为非义而妄动也。则始初既已错了。彼谗所谓乐祸云者。恶能卞之乎。既谓乐祸而逞志。则其曰论救云者。适足为操纵重轻之证而已。其能免构陷之谤乎。呜呼。松江进退之节审克之道。明有其义。不可诬也。则松状云云。非徒无益于松江。乃反有害于士论矣。况以衮,贞之行谗。归咎于奇子敬,金老泉诸公则可乎。奇,金亦不可咎也。而又加一层。果何如也。愚故曰伸牛溪而不伸松江者。犹不可说也。伸松江而反咎牛溪。则似不成说话也。若欲归咎于牛溪。则唯癸未之事为然。非但牛溪为可咎。栗谷为真可咎也。栗谷欲行大道。而为群小所嫉。牛溪疏斥朋奸。松江赞决三窜。故群小之怨两贤而不售之者。必先下手于松江。松江非祸两贤。两贤实祸松江。此所谓牛溪之咎也。欲辨松江之邪正者。必先明此理然后。可得其论议之正矣。○观邪正卞中。主人之意。既以入赴国变为可疑。故于客之攘臂入城之说。不能复卞其正义。既以伸救诸人为大节。故于客之再鞫永庆之说。亦不能辨其本实。崔永庆自陷逆狱之由。详在抵思诚别纸中。良可笑也。松江之入相也。上教曰。卿可舆疾讨贼云云。讨贼不可不急者。当时之义然也。永庆之再鞫也。两司之俱发者。实缘上教而激也。梁千顷之被刑诬服。在松江既窜之后。则奸党虐威。亦何所不至乎。此不可不知也。其他论说。专昧首末。太半失实。详于谤毁而略于辨正。反未免为士论之谗贼。极可慨也。兪武仲尝曰。邪说之无理者。辟之甚易。士论中讹传者。辨之极难云。此真确论也。未知佥兄以为何如。

两先生师友录目录[编辑]

听松 栗谷门人 牛溪门人
退溪 赵重峯 申承旨应榘
白休庵 金沙溪 吴楸滩允谦
李土亭 许直长 黄秋浦
奇高峯大升 李翰林
柳眉岩希春 金清风 郑华谷起溟
朴思庵 河师傅 郑江陵宗溟
闵杏村 李延平 李奉事慎诚
韩都正 姜参议 权教官克中
李青莲后白 应休 赵平泽守伦
卢玉溪 培达 金仙源尚容
吴德溪 有庆 李体素春英
金黄冈继辉 希舜 尹海昌
李鸣谷山甫 汝龙 宗儒
辛白麓应时 光玹 安参议邦俊
具大宪凤龄 景震 宋监司英耉
郑松江 振纲 吕右尹裕吉
尹海原斗寿 洪进士锡胤 寿俊
尹海平根寿 廷立 尹参议民献
尹判校𪾢 徐忠肃 尹都正民逸
李药圃海寿 崔永兴起南
李判书俊民 赵知事存性
李清江济臣 金正郞终男
朴参议 兴宇 朴端川孝诚
朴大宪应男 尹八松
洪参议天民 师善 尹弼善
洪益城圣民 宋荣川尔昌 晋晖
金倡义千镒 成茂朱 晋昇
成板谷允谐 申大成敏一
李峒隐义健 宋珍山
希参 边望庵以中
宋龟峯翼弼
翰弼 弘重
安佥正敏学 大进
大立 李参判命俊
高霁峯敬命 继祖
权习斋 庆胤
金同知殷辉 柳承旨拱辰
义宁监 金慎独斋
南东冈彦经 韩谷山
宋砺城 尹监司
韩师傅胤明 孝祥
徐义州 宗敏
沈青阳义谦 李参判
李判书诚中 复春
李月川廷馣 山璹
白承旨惟咸
郑寒冈
别录
卢苏斋守慎 李延阳时白
许草堂 成沧浪
柳西厓成龙
金大宪宇颙
沈一松喜寿
崔司畜永庆
李山海
李泼

读书程课[编辑]

启蒙 朱子大全 春秋四传
皇极经世书春夏 节要 纲目
周礼 周子全书 宋鉴名臣言行录
近思续别 二程全书 皇明纪
心经 秋冬 张子全书
或问 小学 邵子全书
或问 延平答问
通解 春夏 性理大全
伊洛渊源录
家礼 理学通录
语类

濡首箴[编辑]

亲戚情话。故旧欢会。曰无伤者。是大错也

书砚匣[编辑]

恭默温恭朝夕。执事有恪。责人无难。受责惟艰。行而后言。问而后告。信而后正。

长湍宗中完议[编辑]

右同成均先祖考亲尽当祧。玄孙数人犹在。礼将迁奉于长房。而长房各在他方。不可就次数迁。故宗中通议为立一间祠宇于墓下。以为轮次精禋之地。兹定祭仪。列于后端。永为恒式事。

忌祭三巡及逐时节祀等。墓田典守之家。专掌设行。

四时殷祭。势有未逮。揆以古义。亦有疏数之不同。兹体享尝乃止之论。只行春秋二祭。而祭日则定以二分。虽有他故。勿为前却。

四时墓祭。乃是世俗通例。而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寒食秋夕则设行正祭。正朝端午则用节祀例。兹亦仿要诀。只行寒食秋夕二祭。

殷祭墓祭四次祭事。则长房八人。以次轮行。待亲尽埋主后乃辍。

长湍宗家立议[编辑]

家礼置祭田注。亲尽则以为墓田。宗子主之。以给祭用云云。

墓田及墓奴。皆宗子主之。墓所不同一处。则宗子皆当置奴以直之也。而墓奴之所从传来。则无论真边外边前室边后室边。皆系于宗子之处分矣。支子则不得辄主张之也。今以蜻院代谷言之。代谷墓下无直奴。则蜻院墓奴可以分直之矣。亦唯宗子之号令而已。支子之在代谷者。不可任意使唤也。宗子有故或远出。则不得已支子当代行祭祀。使唤墓奴。而亦唯祭祀而已。不可使唤于自家事也。

家礼告迁于祠堂注。族人有亲未尽者。则告毕。迁于最长之房。使主其祭云云。

亲未尽之主。迁于最长房之意。无他也。只是亲未尽之孙尚在。而遽然埋主。有所不忍故也。是则长房只迁祧主。奉安于其家。祭之终其身。只迁主而奉之而已。宗家祭条田民则不复动矣。又迁于次长房礼也。妇人虽在不与于长房矣长房或各异居。则奉主迁次。实有未安。故构一间祠于墓下。长房迭主其墓田而共祭之者。乃是吾宗尊祖敬祀。量势通变之义也。季举所当备价还退墓田。所构一间祠宇。幷手修葺。而奉主以安之。相率而祭之。则吾宗之一大事也。

永思堂墓田世守勿分事成文[编辑]

右文。家礼置祭田条。计见田。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以为岁一祭之之地矣。见今国俗四时墓祭。与家庙四时祭无减。而墓田则无每龛别置之规。故四节日墓祭。常患不给。或未免轮行于支子。此乃士族家通病者也。吾宗为是之惧。就先世置田之外。又图所以增益之。适我诸兄弟连宰郡县。四节祭需。自官备送。墓田所收。稍得嬴馀。故嗣晢主干此事。前后蓄储。乃能买田若干。则幷本置祭田。恰为五石许地。庶可不乏于墓祭矣。我家庙忌祭。例俗轮行。亦非可传者。故盖将益有所置。并供其需。如墓祭之为。而未及终成之也。兹将先世本置墓田及后来增置新田条列于左。子孙世守。勿分勿卖。若田之所出。用有馀储。则依前之规。不住其买。更得五石许地。可以供忌祭罢轮行然后。亲尽后则子孙之在墓下者迭掌之。以为岁一祭之。百岁勿废之计。又有馀买。则倂归之宗契。属于义田。勿限多少。视此为式事。

尼山乡校明伦堂建设时告先圣文代地主作[编辑]

学校之制。有庙有堂。庙以妥侑。堂以修藏。内自国庠。外及州黉。必立前堂。名曰明伦。于以居业。于以乐群。于以作人。于以化民。不有斯构。何以喩善。唯兹下邑。十室忠信。锡号为鲁。圣非云远。教学成俗。只在兴起。氓弊时艰。不遑此事。风化攸关。士林咸耻。假守是邦。谋我儒服。同声一力。乃兴斯作。庶民子来。役非赢屈。卜日惟勤。爰始经营。尚冀启迪。畀以有成。即事之初。敢告以诚。

沧江书院重修通文[编辑]

右为沧江书院祠宇讲堂斋室重修事也。盖此院之设。仅数十年。而始谋不周。工作多阙。祠宇一间。未尽体制。讲堂斋室。不成模样。已有苟完之叹。重罹灾毁之患。几致翦倾。不遑修缮。久为吾党之羞矣。顷年以来。乃复经始。远近同声。公私齐力。而适值岁凶。役未半就。此诚士林之不可不深戒而相趋者也。噫。惟我秋浦黄先生。以聪明特达之姿。得斯文渊源之正。博洽之识。超诣之见。同门者莫之先焉。早岁蜚英。独持风裁。垂绅整笏。见者肃然。则庶几乎朱公掞,游定夫之伦矣。辛卯孽臣之构祸。善类悉斥。壬寅奸凶之逞恶。师道被诬。邪说横流。士气摧败。而秉直守正。莫之挠夺。前削后黜。不少挫屈。进退大节。较然可观。则无愧夫胡康侯,尹和靖之义矣。至于奉使豺虎之窟。无变于死生。受命戎马之间。不择其夷险。及当经济之任也。则轻徭薄赋之策。一本于石潭之遗规。不容昏乱之朝也。则流窜厄困之迹。不减于重峯之苦节。推此以观。真可谓不负其所学。而见推于士论之公者。不翅隆重。儒贤之简书。先正之哀词。皆可以征之矣。其正学直道。清风峻节。实为千里之所共诵义。而百代之所共尊慕者。则凡在吾道中人。其于相斯役也。必不待辞之毕矣。兹敢悉暴心腹。惟愿诸君子大小共助。以完此事。以幸斯文。不胜幸甚。

代云溪院儒呈院长文[编辑]

伏以葆真庵赵先生之寿藏。在龙门山下旧隐之北。而墓前短碣。迄未治竖。兹乃德乡之欠事。而斯文之可慨者也。盖在乙丑年间。先生之孙直长震生公。与诸宗人伐石于忠州。运入于墓下。而文字未有所托。事功因而迁就。死丧相因。至于今日。斯役之不遑。抑亦势使之然也。今者先生曾孙门焕,玄孙邦彦等。不量力少。锐意举赢。将以是年春。图兴磨刻之役。请铭求笔于贤人君子。聚谋已定。至诚可见。子孙如线。完就无期。诚我士林不容恝视处也。噫。我先生遗教馀泽。尚不泯于山林水石之间。而十室之邑。士气不振。百馀年来。揭虔无所。远近瞻听。深嗟永叹。相与经始。仅立庙貌。而墓道石役。终不可阙。事钜力绵。谁任其责。吾党之人。欲拟倂手共济。而院事未了。馀力靡遗。人夫之许大。财用之浩繁。有非二三子之所能办得者也。凡在慕义。苟知乎此。则想应乐闻而专趋。必不待辞之毕矣。乃敢于正岁之会。议发通告之文。而斋论咸曰。斯事体大。人不重则言不信。言不信则事不谐。莫如赴愬于高明。冀幸籍手而成务。故不避烦冒。敢此陈慁。伏愿佥尊执事轻重可否。公私商量。俾我先贤遗裔。得成将坠之緖业。穷乡末学。克树永世之风声。千万幸甚。

赠金起之寿兴[编辑]

起之委禽于南尹。尹我姊兄也。不佞始来候尹。起之在东床矣。余观其外。玉貌也。叩其内。金声也。玩其文。大雅也。讯其业。周南也。余窃口自赞曰。其外易得也。其内不易得也。其文可量也。其业不可量也。金声质也。周南学也。既有其质。又有其学。若起之者。百人可见。而况燕尔新婚。琴瑟在御。所讲诵者。二南之化。则是于正始之道。知所本矣。其志可谓大且远矣。起之起之。我老先生之教四方。将于子乎观矣。既又勉之曰。子读周南有味乎之言也。以圣德得贤配。文王之幸也。今以子才。见此粲者。亦岂非子之幸耶。然而挚而有别。雎鸠在彼。由房中及天下。文王我师也。起之其亦有得于斯也耶。古人有言曰。昼观诸妻子。妻子非所观。所观者吾之刑也。孟氏述诗曰。刑于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言加彼之则实在于斯也。曾子传文。亦三引诗以咏叹之曰。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是知齐家之首。不过乎家人而已。因是引之。以至于教国人之善。则亦在起之自修之如何耳。可不勉哉。可不勉哉。余从起之游浃旬矣。于其归也。求我言。余不获辞。乃演读诗之意。始赞而终勉之云。

祭兪季方[编辑]

达人知命。君子不贰。已乎元宾。吾无怨是。人有父母。子失怙恃。人有子女。子绝后嗣。呜呼哀哉。东峡诛茅。西山啖荠。我有贤兄。君为难弟。同道同病。曰诗曰礼。幽明此别。永失心契。呜呼哀哉。诗留篱菊。梦疑屋梁。薤朝槿夕。玉埋琴亡。浇土有泪。荐诚非潢。心香一瓣。哀诔三章。呜呼哀哉。尚飨。

拟祭申锺城[编辑]

呜呼。君之于余。以亲懿则为再从舅甥也。我舅沧浪公。即君之外祖考耳。以年纪则为肩随兄事也。君生于戊戌。而余生于庚戌矣。以友道则小少情亲也。攘臂交游于洛城之中者。今几年矣。君之先大夫大成公委禽沧浪门下。少受业于牛溪先生。忠信笃实之资。大被先生之赏许。君之先夫人生长于礼法之家。有仁孝淑慎之德。通古经谨女教。醇然为女中君子。君既有是父是母。则朴直之资。清介之操。宜其得之于家庭也。沧浪公文章德业。克绍先烈。作人之方。最得其法。君之自少至长。熏陶将就之功。亦且有异乎人者矣。早岁即榜莲桂。盛之于翰苑。台端直声。振于朝著。乃父乃母。于是乎有子。而沧浪宅相。亦于是乎成之矣。及至丙子之岁。君以谏议。直斥主和之臣。黜之为松京官。奴寇之深也。转入江都。余亦举家避兵于斯。君亲寄在南汉围中。唯日夜相对啜泣。以死自厉。虏兵渡江。城且陷矣。君与余相携。入见于孝宗潜邸。出而谓余曰。到此唯当各自靖。以报君亲可矣。既而宫行自江都向南汉。则君与余亦随之而行。还入于汉城。是时大成公自南汉从大驾而出。迎拜于东门之前。大成公谓君曰。汝虽不及宋,李之死。生而得相见。亦幸矣。噫。余自陷贼以来。忧怖褫夺。便失常性。已作一行走之尸。而君则言貌自若。不惊不惧。笑谓余曰。吾辈此行。可谓被掳之洁者也。顷刻死地。亦不动心。视诸平日。略无少变。见者感叹以为人能不变于生死路头然后。方可以服节死义期之矣。余亦倚君以自矢心。信君之平生所守。有以加于人矣。及乎此日。又得闻大成公之言。则余乃大惊惕激昂。不翅若唤死人而觉醉汉也。经历丧乱之馀。骨肉死生相遇。人无不悲哀泣涕。虽鼠窜禽息。徒幸其苟全而已。而若君父子。则非但不有戚容。其造次相勉之言。若是峻正。余于是乎益信君之向来坚定之力。实有所受于乃翁者也。且非我大成公亲炙于先生长者之门。则抑何以办此义于颠沛之日也。钦叹之服膺之。至于今诵之不衰。然此可与知者道。不可与俗人言也。呜呼。君之两世。已作古人。世道日伪。人心日巧。无华之风。不欺之行。不可复见于今日矣。痛矣痛矣。柰何柰何。用酒为迹。而寿过周甲。与俗不谐。而位至绯银。君之于世。不可谓不遇也。二子扶輤。归祔先兆。人生寄也。客死何伤。余知君之心。故能道君之志。且将俯仰怀旧之泪。沾洒于坡山墓树而归。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附与申棘人命圭书别幅[编辑]

宣举闻先令监輤行将到坡山。此时适在西圻。拟将迎哭于道。为具此文以待之矣。旋闻輤行向于原州。未果申诚。今承哀示。敢取其草本以呈。乱时事实。略叙于这中矣。虏入江都城中以后。至宫行到阳川以前。宣举与先令监不得同处。盖以宣举随珍原君先向南汉故也。阳川以后。至还入都城后。则宣举所详。故宾厅抄启十人被罪传旨。亦书于纸末以呈。

附与申棘人命圭书别幅[编辑]

申锺城丈。生平慕之。今得下帖。知已客泉下。不觉一恸。江都时事。何忍记得。若为此丈为不朽。则请言一二。虏入居城之东。其将九王也据行宫有言。将杀尽士夫。士夫之在围中者。尽换着奴服。为免死计。独钟城丈不改其服。往来望见。知锺城丈也。虏渡水围城。其夜呼城中人使降。城中遣一人请降。虏使书城中人多少及士夫有官爵者姓名而来。其晓尽籍居人及仕宦者姓名投之。及入据行宫。使仕宦者入谒。旋遣二虏督之甚急。锺城丈同坐于先人席上。先人谓锺城曰。吾不忍拜虏。自经围中救以治法。语才通。呼锺城曰。欲何以处之也。时呼聚诸仕宦者之在城西者。故未及入拜。诸人簇立之中。二虏杖剑。左右督之。锺城应先人曰。吾不可拜虏。虏若杀之则死而已。坚坐不起。先人与之同坐。得免胁拜。至通津城下。虏酋遣一胡称问安。胡言吾皇帝使也。姜氏当出拜。姜氏在辇中。我国人在行中者。皆恐违胡意。祸及于己。绕辇请姜氏出拜。姜氏号泣曰。吾死而已。先人呼郑善兴索火。初离江都时。先人与吕参判尔征密进火药。裹于辇中故也。锺城丈大声如吼虎。喝某某辈曰。君等虽在被掳。何迫女君出见胡虏乎。时胡使在辇前一丈许地。因隔立其间。探囊中火具。火铁类也。给郑善兴。胡笑之。挥手止之。退出他处。如此事。非素操卓立。安能办乎。先人遁世绝与交。独念锺城曰。此人确然。真立节之君子云。

此录。乃申洗马翊隆子曼之所记。虽不详。只此数段。亦可传信。惟佥哀之察之也。自虏入江都城中以后。至宫行到阳川以前。宣举所未见。而申洗马父子所见而知者也。申洗马常对人称。

宣举惯听之矣。曼甫此录。乃实记也。

祭金子彬益炯[编辑]

惟灵精介之资则得之于世德也。醇谨之操则成之于蒙养也。在家庭则愉愉也。处乡党则恂恂也。丧则能致其哀也。祭则能尽其诚也。盖生世六十馀年。而无有过言过行之闻于人。斯亦可谓难矣。而迹不涉仕进之涂。寿不得耆耋之享。奄然以没其生也。命矣命矣。哀哉哀哉。宣举义当执绋于出堩之际。临恸于入地之日。而适值丧威。奔走悲悴。竟不能扶曳病躯以永诀于柩前也。情不可穷。言不假文。惟灵不昧。庶有以谅我之意而歆我之觞也。呜呼哀哉。尚飨。

祭金南原益烈乙巳[编辑]

道学渊源。文章家世。风气一斑。奕奕昆弟。子之彦兮。最长行第。实主宗祀。以惇孝悌。教诲尔子。式谷勿替。旁尊三达。国优以礼。使子为宰。得供甘脆。百里去家。三牲常继。左右就养。前后几岁。教以孝兴。政以刚制。宗族称爱。吏民知惠。遁院朋来。函席文会。周旋礼乐。吉凶丧祭。主宾酬酢。繄子是赖。亦有精君。以内以外。何蛊不干。有业同济。斯文是役。士友至计。如何不幸。并丧此际。吾党咸嗟。太事谁解。邹鲁乡邻。伯仲交契。疾病暑阻。敛殡雨滞。一哀帷堂。有愧增涕。门馆如昨。精爽不昧。衔情叙诔。薄荐敬酹。呜呼哀哉。尚飨。

祭叔兄文戊申[编辑]

呜呼。父母生我兄弟八人。季也长殇。伯氏中身。不幸夭椓。痛结于天。馀皆无故。到老相怜。形分道殊。别易会难。或入京国。或滞乡园。宦学之际。荣辱之间。迭有沈浮。虽甚颠连。音书馈赆。往来相因。戚欣情同。饥饱势均。暮途人事。相期百年。怙恃丧后。伯姊幸存。事之如母。年高七旬。不意顷岁。奄忽弃捐。白首馀龄。痛切天伦。曾未数载。又罹此艰。雁行中亏。半已归真。尼西讣至。洛下丧奔。音容僾然。孤寡惨然。江头送輤。山次迎魂。仲兮叔兮。华发盈颠。哀我昆弟。痛哭何言。呜呼。溪上旧业。亭兹水云。沧浪守道。𢽾我后昆。兄早从舅。学得曾篇。舅曰此甥。可成吾门。及就东岳。从事词源。诗工笔法。莫之或先。延誉名胜。鹤立鸡群。黑豕年来。大鸣以文。升沈有数。身名终屯。始仕以荫。晩榜于莲。同时侪友。并皆腾骞。以公以卿。青紫比肩。兄独栖迟。屈迹小官。三邑之治。政尚宽仁。世人不知。亲朋为叹。小尹京兆。末疾沈绵。前冬入省。言语谆谆。少女未嫁。骥子难驯。归田之计。定在明春。那知此夕。便诀重泉。佳城卜吉。治命是遵。永为族葬。新旧同阡。幽明无憾。骨肉归安。窀穸之事。呜呼即辰。两弟随后。孤儿在前。哭彻终天。泪落九原。此生几何。而不从焉。痛矣如剡。情不尽伸。呜呼哀哉。尚飨。

祭庶兄参奉民举戊申[编辑]

呜呼。兄之质醇矣。兄之才周矣。与人皆善。当事能办。观其貌则粥粥。考其行则斤斤。自幼勤于学。同队莫之先。朝夕行馀。诵经书不辍。及长益自劬业。同我兄弟。并选癸酉司马。鼓箧而入泮。周旋于胄子之列。尊卑礼均。出入仪恭。太学诸生。咸以兄为能持身而守分也。逮乎丁丑以后。兄即举家入于深峡。欲以一身经营福地。为临乱保族之计。蓄谷以裕食。推诚以结欢。峡中人人称兄曰仁人也。远近士友。亦莫不以兄为能知时而识势也。兄之质美才赡。若可以有用于世。而三跃龙门。未达一级。晩沾一命。亦不终遂。命矣命矣。呜呼。兄之气健矣。兄之性裕矣。与余同庚。少壮至老。飮啖不少减。聪明不少衰。处穷而不必戚戚。营生而亦不耽耽。未积而能散。好赒而不吝。子女诜诜。勤俭为务。随分生业。到处成家。自喜益人。故又能受益于人。自喜急人。故又能见急于人。新居草创。邻里共济。前廊后堂。菜畦花坛。自乐为山中逸民。宗族乡党。皆谓兄顺天因地。能丰能约。福可以保家室。寿可以跻耆耇。岂料一朝遘疾。数日而危。子侄环坐而莫之药。昆弟奔走而未及诀。痛哉痛哉。呜呼。吾家伯仲姊妹十人。晩景皆得无恙。此盖人世之所罕有也。不幸顷岁伯姊丧。今春叔氏又丧。未数月而兄又奄忽。挺妇㨷侄。又从而天。一家大小丧祸随续。哭泣相吊。殆无虚月。天乎天乎。胡椓我家。至此之极耶。恸不成声。哀不尽辞。一觞送兄。兄其知否。呜呼痛哉。尚飨。

日记七条[编辑]

浦渚看赵重峯丙戌疏曰。重峯之论郑松江处。称许太重。几于无过者。以我所闻。松江虽是正人。多有过失矣。昔尝问于金沙溪曰。松江己丑事。有甚过举乎。沙溪曰。松江别无过举。只有一事可欠。梁千会上疏。松江不自为之。而使千会为之。似不韪矣云云。余闻是言。心语口曰。松江果不自疏而使人则大错。千会疏辞请罪若干人。乞召赵重峯。士林公正之通论也。果使松江命之而千会听命焉。则虽公亦私。虽正亦邪。沈喜寿之立证于松江之陷人者。亦非无据也。此甚可疑也。妄意老先生此言。亦与黄正言弹铨事一样也。着一使字。似失本实。聊书所闻。以俟考信。壬辰下仝

南宫挺直卿,白以永汝久两生。来读大学及或问。余曾读大学。不得仔细。或问尤生受而强应人求。难免鱼鲁之讹。可愧可惧。南宫先归。白又辞去。两生皆贤且才。读书勤谨。大有益于余矣。直卿即我姨兄之子也。汝久白承旨曾孙。可以世其家声。而顾余无相长之实。自叹自叹。南宫后改名础。字国柱。

闰月初。泰之自锦峡至。阻阔邂逅。稳讨数日。仍及余所闻于浦相说话。泰之曰。老先生言语。未知何所主意。而槩非以松江为知之而使之也。若曰可言则自言可也。不可言则门下俾无如许之举可也。而不能镇定。似乎未尽云云耶。余乃领解。泰言极有契悟处。令人歆服。癸巳

耕举自隋来。与拯儿等叙话。语及慎副学之事。余不觉辞之太露。耕曰。臧否之论。显发诸口可乎。诸贤之道。未知如何。余应之曰。因此问难。不免云云。怀川诸友。亦不过如此酬酢而已。耕意盖以处草野谈世事为不可。怀川之道。似可怕也云尔。余谩语以应之。而实有愧于中。耕言有伦矣。书以为戒。九月识。甲午

朴金两生来。余于去冬乡人之事。始不能先事而止之。终未免缨冠而救斗。以致乡人之不安者多。可愧可惧。推儿初谓余不可与其事。闭户可也。余不信听。今果然矣。书以识悔。丁酉

二月。赵弘重亦远来请学。余非知道者。而虚名横被爵命。以致外人之求。可愧也已。对讨大学或问。而病不能酬酢。月馀日而返。赵后改名得重。字士威。

推儿送会益院奉安之礼。院儒使推执礼。于后有完山儒战之故。或有咎推之论。盖完儒之战。非必因推。而推为执礼。当主其祭之事。院中诸事。宜不得辞其责也。以余有虚名之故。多士任推以执礼。而完儒之战。至归咎于推。推虽不与。他人之责之也则宜。虚名既误余。又误子。可不惧哉。既以自责。又将责子。书之以为后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