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丹溪遺稿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丹溪遺稿
作者:河緯地
1768年

[編輯]

答朴仁叟彭年借蓑衣時當端廟幼沖。人心洶洶。平陽朴先生嘗借蓑衣於先生。先生以詩答之雲。

[編輯]

男兒得失古猶今。頭上分明白日臨。持贈蓑衣應有意。五湖煙好相尋。

贈盧生員

[編輯]

一片城西盧氏宅。臺中風景別藏天。靑松白雪東窓外。北望長安問幾年。

送別二首

[編輯]

磊石八邊夕照明。父子臨分話別情。一首遺詩不忍讀。粧來示後見吾誠。

戲成一絶奉似處士缺字一

[編輯]

幕中賓選一時良。終古朝家重朔方。努力十分運奇策。莫令東顧遺吾王。

無題

[編輯]

義旅雲興俎豆生。不辭危將效微誠。霜凝劍處雄謀轉。雪擺帿時妙藝爭。千里折衝行儉勇。一場談笑抱眞情。更看都督閻公雅。賊膽應驚大范名。

送崔直提學德之歸田見煙村事蹟

[編輯]

丈夫出處古來難。喜覩先生早掛冠。疏傅乞骸知止足。樂天辭老愛淸閒。十年魚鳥親如舊。三逕兒童候已歡。從此不慙林下見。況今淸譽滿朝端。

送徐剛中居正兄弟榮親歸大丘見大東詩林

[編輯]

一家文武姓名香。兄執金吾弟玉堂。鶴髮北堂膺孝養。錦衣南國已輝光。鴒原先後君堪羨。荊樹參差我獨傷。回首月波亭下路。滿山松柏鬱蒼蒼。

奉送侍講倪先生使還

[編輯]

六龍駕馭扶日轂。大明赫赫麗蒼穹。坐開明堂布陽春。丹詔夜下蓬萊宮。玉堂學士駕星軺。遙遙來指天之東。鶴野飛雪襲貂裘。鴨江波細橫蘭舟。雞林鵠嶺入睥睨。三山出沒金鼇頭。馳驅叱馭經嶮艱。壯哉弧矢仍冥搜。霓旌羽蓋戒前程。錦袍玉節相輝明。三韓共識瀛洲仙。快覩祥麟與景星。手擎芝匭來宣傳。周旋禮儀還無愆。從容專對意氣振。文章餘事俱入神。談笑縱橫吐霓虹。胸襟磊落羅星辰。奇哉光焰萬丈長。藻句出口頻驚人。牢籠風月入錦囊。汗漫天地聊周章。小邦僻陋難久留。忽忽駕言回征輈。春風吹入太液池。霱雲高擁丹鳳樓。君歸承寵歌鹿鳴。上園爛漫聞啼鶯。君看海上蟠桃樹。千年一實飽霜露。摘向金盤獻至尊。萬歲垂拱臨東藩。我有大繭出扶桑。五彩燦爛成文章。贈君黼黻舜衣裳。要令四海昭回光。

奉送給事中司馬先生使還

[編輯]

涑水淵源永世傳。流波袞袞代生賢。殿中獨對縱橫字。頭上親瞻咫尺天。許國忠誠持素節。傳家禮法守靑氈。如今相遇還相別。回首行塵一惘然。

紙燈。聯句。

[編輯]

做得氷輪樣。藏爲一室光。仲章上體如天轉。下形象地方。仁叟成質資輕楮。揚輝避太陽。伯玉卵逬頳虯穴。寒凝素練霜。泛翁面帶十分潔。心含一點芒。仲章風射寧憂滅。夜明不覺央。仁叟冬日何須雪。秋宵不費囊。菡蓞擎新艶。輕盈倚晚塘。泛翁雪裏明神焰。更深照短墻。仁叟粹玉元無缺。爛紅只欠香。仲章薄穿嗔外面。明白取中腸。仁叟莫誇宵切用。應見曉歸藏。伯玉蓮炬收煒燁。銀燭避熒煌。泛翁芳心樣濃艶。皓質笑新粧。仲章妖姬顏帶酒。死士目回瞠。倫光慙見月。粘紙認無障。伯玉籠輕越羅快。風急齊牛狂。泛翁一點明星倒。十分淸鏡張。仁叟講榻伴儒釋。塵編照帝王。仲章非是韓檠短。還如杜焰長。仁叟在人偏需索。隨手任翺翔。伯玉放明寧自喜。暫晦不須傷。泛翁燭幽同日月。焚玉豈崑岡。仲章繼晷勤功業。看花占吉祥。仁叟可親兼可畏。貽善又貽殃。伯玉老僧知有意。飢鼠要相防。提攜憐不久。朝日在扶桑。泛翁

[編輯]

答人書

[編輯]

恩津居貴星來傳二十日書。備悉好況。慰感不淺。訓導叔曁賤子參榜。一家之幸也。下示所寓家舍。已議於生員叔。欲以舊寓房舍。爲老稚依泊之所耳。留置京中。有分離之患。來此甚便。當諒之。餘在不遠奉展。不備。伏惟尊照。謹拜謝狀。

辭左司諫疏

[編輯]

十一月丙辰。前司憲執義河緯地。誠惶誠恐。俯伏昧死謹上言於主上殿下。臣竊念疾病纏綿。久不平復。特蒙召還。不能奔赴。徒切戀闕。乃於今十月二十日。又蒙內降。超授左司諫之職。喩以更始之意。令力疾就道。聖訓痛切。開讀感慨。誠不自量。羸病不能驅馳。願一仰覩天顏。少伸鬱抑。徐圖乞骸。強力卽行。不幸就道之日。冒寒中風。舊證增劇。擧身震汗苦痛。多般藥療。尙不向差。乏力短氣。怯弱畏寒。不能出戶當風。腰下及臂日痂痺痛。諸證雜發。幾至旬月。有加無減。雖欲力疾。又不可得。垂首吟呻。戀闕流涕而已。伏望主上殿下憐臣病深。缺新命。不勝至願。無任戰懼之至。臣以草茅微賤。荷累朝恩眷最深。常思糜粉。庶效萬一。又蒙主上拔擢至此。訓諭痛切至此。臣雖昏劣。敢不思奮少酬平昔之志。而命窮數奇。病患縳束。心事狼狽。慙負聖恩。死有餘罪。臣竊念近日之變。簡冊所罕。或受遺補政。或叔父懿親。聞與國同休戚。而不道之甚。乃至於此。實吾東方千萬歲不可洗之恥也。不可忍聞。不可忍聞。然往者無及。論之何益。夫天下之患。莫大於人知而不敢言也。使知之者皆得盡言。而人主得聞而親處置之。則何患其不能防於未然乎。近日之事是已。事勢旣盛。幸而除之。所傷亦多矣。且翦除權奸。自古爲難。而繼其後者尤爲難也。更始之初。所宜長慮卻顧。廣謀熟計。毋或依違苟且。毋曰何傷何害。毋過於緩而失事機。毋過於急而傷大體。毋過於寬而朝綱少弛。毋過於嚴猛而國脈或傷。毋狃前功而貽後悔。毋使有懷者憚於盡言。而主勢有所拘束。而或成壅蔽。更思履霜苞桑之戒。益強公室。益嚴內治。益杜權門。益去可嫌之事。益絶朋附之漸。凡有施爲。務合於人心。務合於典章。爲長久無弊之圖。毋使閭巷之間草野之中。竊有可擬可議之事也。臣抱病江湖。遙望宸極。不知當今何事最急。何事可言。不能進一策畫一計。以助維新之治。慙負聖恩。臣力旣無如何。但日夜嗚咽流涕。不過呼天地鬼神而默自祝禱曰。願今日任輔政之責者。庶幾益盡保傅之道。使聖體日康。聖學日就。聖德速成。速親萬機。以副海東百萬億赤子日夜顒顒之望。內自庭掖。外至四境。悉皆安帖。而無少有動撓之心。太祖太宗世宗文宗傳付之統。永有盤石之安。而山川鬼神。莫不懽悅而已也。殿下亦宜開張聰聽。延納讜論。恢弘志士之氣。更爲宗社。益自愼重。勤御經筵。益尊德性。嚴防未萌之慾。常使淸明在躬。明一心以照奸。正一心以禦邪。親骨鯁遠讒佞。敬重輔政大臣。動必由禮。克濟艱難之運。以慰文宗皇考不棄基之望。不宜徒自謙抑曰。予幼子何敢而已也。臣受恩最深。當此機會。病不能陳力效節。徒抱鬱悒。臥床流涕。藥餌餘喘。心思錯亂。不自知其所言也。伏望殿下察臣微懇。許臣閒居養疾。庶荷洪私之造。更期隕首之報。臣無任兢惶戰懼之至。俯伏昧死謹上言。

勸農敎書見東文選

[編輯]

予惟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農者衣食之源。而王政所先也。惟其關生民之大命。是以。服天下之至勞。不有上之人誠心迪率。安能使民勤力趨本。以遂其生生之樂耶。若古神農始爲耒耜。以利天下。少昊命九扈。以掌農事。此聖神所以繼天建極。而爲億兆立命者也。堯命羲和。敬授人時。舜咨十二牧。食哉維時。夏后氏盡力乎溝洫。商宗知小人之依。至於周家。以農事開國。豳風之詩。無逸之作。無非眷眷於稼穡之艱難。以成長治久安之業。其盛矣哉。漢文帝數下詔書。歲勤種樹。減租賜農。海內致豐。唐高祖詔牧宰。務從簡靜。使不失時。太宗每謂群臣曰。營衣食。以不失時爲本。其致斗米三錢之效。豈無所由。宋制置勸農司。歲終賞罰。又令州縣每春載酒出郊。迎見父老。諭以竭力耕田之意。蓋亦有見於此歟。洪惟我太祖應運開基。首整田制。拯民塗炭。俾享耕鑿之利。其勸課之條。俱在令甲。太宗繼述。益勤播穫之功。特慮愚民昧於樹藝之宜。命儒臣以方言譯農事。廣布中外。以傳於後。寡予承緖。夙夜兢惕。仰惟前代時若。惟祖宗是憲。顧以農務當責近民之官。是用愼簡。親加勉諭。且令逮訪州縣。因地已試之驗。輯爲農事直說。務使田野之民曉然易知。倘可以利於農者。靡不悉心究擧。期於人盡其力。地無遺利。而民無蓄積之餘。歲一不登。輒有飢色。是吏奉吾敎不力。而從事焉尙寡也。予甚慮焉。嘗觀古之賢守能興利一方而民受實惠者。莫不以勤恤而成。龔遂爲渤海。務勸農桑。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買牛犢。春勸趨田。冬課收斂。民皆富實。召信臣爲南陽。好爲民興利。躬勸耕農。出入阡陌。稀有安居。行視水泉。開通溝瀆。以廣漑灌。民得其利。莫不力田。任延爲九眞。其俗以射獵爲業。不知牛耕。每致困乏。乃令鑄作田器。敎之墾闢。歲歲開廣。百姓充給。辛纂爲河內。督勸農桑。親自檢視。勤者資以帛物。惰者加罪。朱文公之爲南康也。印榜勸民。自犂翻糞種芟草之節。以至種麻豆修坡塘之事。莫不開具。諄諄曉諭。時親巡野。罰不如敎。凡此豈無自而好爲煩擾哉。蓋常人之情。率之則自力。縱之則惰窳耳。先哲有言。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矧今任監司守令之責者。皆操可致之柄。一方休戚。係於一身。若心誠撫恤。何古人之不可及哉。大抵田家之事。趨時早者所得亦早。用力多者所收亦多。故農政所重。惟在不違其時。不奪其力而已。百穀種蒔。各有其時。時苟一違。終歲莫追。民旣一身。力不可分。奪之在官。豈可責之力田。苟人事旣盡則雖大運之不齊。亦可禦也。若伊尹之區田。趙過之代田是已。以近日所驗言之。歲丁巳。於後苑試治田。極人力。果遇旱。不能爲災。禾頗稔熟。是則偶爾天災。其以人力而可救也審矣。傳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書曰。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乃知寧過於勤勞。不可失之怠惰也。第民雖欲勤。勸課不時則無所施其力矣。且雲芒種者。人力不贍。雖不能皆早。若及此時則猶有秋成之望。故特限節候。以示與其晚而失業。不若及此時之爲愈也。非謂必待此以爲播種之期也。農書亦云大率欲早。今之守令。狃於故常。雖當播種之時。自謂芒種猶遠。凡干土田訴訟。未卽處決。穀種口糧賑貸等事。常不汲汲。每失稽緩。雖或汲汲。守令申報監司。監司移牒戶曹以報政府。政府具由以啓。轉相往復之際。芒種已過。或不識耕稼之宜。徒務勸課之名。督種太早。苗不得生。反以害農者有之。或不能眞知節氣之早晚。自計疏虞。以失事機者亦有之。豈分憂字民之義乎。凡與我共理者。其體予委任之意。遵祖宗厚民之典。視前賢課農之規。廣詢風土所宜。參以農書所載。預期措置。毋太早毋太晚。尤不可興務以奪其時。各盡乃心。導民務本。服田力穡。仰事俯育。以壽我民命。以固我邦本。庶幾家給人足。蔚興禮讓之風。時和歲登。共享煕皥之樂。惟爾戶曹。體予至懷。曉諭中外。

戊午庭對策見壯元錄

[編輯]

王若曰。帝王之政。因時損益。二帝三王。其所損益何

 事歟。漢唐以下損益之事。孰爲可取歟。夫有田有民。所以養廉恥也。吾東方之有奴婢。昉於何代歟。今之士大夫家有奴婢。故妻子免廝養之勞。上下有尊卑之分。以成禮俗。其關於世道可謂至矣。然奴婢亦天民也。其可世爲賤役乎。多者或至千百。是不可定限乎。漢有奴婢定限之制。其詳可得而聞歟。高麗盛時。法制悉備。其無奴婢定限之制乎。或曰。定限則人之貴賤有時。子孫蕃寡亦異。而奴婢生育盛衰不同。終有不均之嘆。勢難定限矣。何以處之乎。古者文武職事。各有職分之田。今之科田。不論時散。何所取法歟。名爲科田而多寡不均。依古職田之制。代其職者食其入可乎。或曰。職田之制。於當官者可矣。其曾有功勞而不幸閒散。未免口腹之憂。至於恤養守信之田。亦不可廢。將何道以處之乎。夫巡狩之制。帝王之盛事也。舜五載一巡狩。周十二年一巡狩。疏數煩簡之不同。何歟。蒐狩所以講武事。不可廢也。今雖五六日之行。不能無弊。其故何歟。虞周巡狩之意。可復行於今日乎。古之帝王。不一其都。以相往來。其意何歟。堯舜之都。可得而聞其詳歟。周有天下。旣都鎬京。又何遷鼎於洛邑乎。漢唐之幷建兩都。其意安在。高麗旣都松都。又定都平壤。乃曰。子孫毋忘平壤。其意又何歟。我太祖建都漢陽。全意於玆。不顧其他以復古者並建之意。其術安在。義倉之設。將以救民也。比因旱乾。民罹飢饉。義倉之粟。未能周急。其故何歟。朱子社倉之制。可得而聞其詳歟。版籍不明。人民離散。社倉之制。似難擧行。若何以復朱子之遺意。以建社倉於閭里乎。凡此數者。皆今日可言之事也。子大夫明古而識今。知常而變通。悉心以對。

對。臣聞帝王之政。隨時而異。帝王之治。以道而同。隨時而異。故損益不同。以道而同。故皆歸於治。明乎古今之異宜。而得其損益之道。則於爲國乎何有。恭惟主上殿下進臣等於庭。策之以奴婢科田之限與夫義倉社倉之法。使陳損益之宜。雖以草茅賤士。得進大對於明時。其廣延衆論之美。制治未亂之意。誠三代以來未有之聖也。臣伏讀聖策曰云雲。臣謂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制。故唐虞三代之治。皆因時而損益。以成一代之規模。然其所損益者。亦不過禮樂制度文章政事之間而益之損之。與時宜之而已。自是以降。漢之大綱。視唐爲正。唐之萬目。比漢爲擧。其間雖有一二之可稱。何足爲今日道哉。恭惟主上殿下以天縱之聖。緝煕之學。嗣祖宗創業之艱難。撫盈成無疆之鴻休。道洽政治。咸正罔缺。而猶慮損益之未得其宜。此卽堯舜其猶病諸之意也。臣伏讀聖策曰云雲。臣謂天之生民。雖無良賤之辨。上之使下。必有尊卑之等。蓋大夫不可以徒行。婦人不可以外遊。身爲朝列。而使妻子執廝養之勞。何以成禮俗乎。故周禮。凡有罪者沒爲奴婢。使執賤役。則奴婢之設有自來矣。惟我東方自箕子撫運以來。禮義之美聞於天下者。非特用夏變夷之俗。亦由別良賤立奴隷。以定上下之分。而使大夫之家皆有尊卑之分也。家主奴婢之制一定。而主之視奴。猶君之視臣。奴之事主。猶臣之事君。然則奴婢雖亦天之民。固不變賤爲良。與主抗衡也。但均爲士家。而多寡不同。是固可歎也。宜若立限以均之。使無多寡之懸隔也。然貴賤有時。蕃寡不同。而奴婢生育盛衰亦異。則求以均之。恐未免終有不均之嘆也。臣聞君子爲政。貴因循而重改作。法立而不能盡善。則莫若仍舊之爲愈也。漢之定限。以三十口爲率。而高麗盛時。亦有定限之法。宜若革弊而無憾矣。徒致紛擾之患而不可傳於後世。未見其盡善也。而況累世相傳之臧獲。一朝奪而與人。豈常情之所安乎。定限之制。固不可復。臣願奴婢之過多者。使分給一族之全無而以篤親親之仁。又塞兼幷之門。使奴婢多者不得托買賣。取諸人以自益。則雖無定限之法。而庶有可均之漸矣。臣伏讀聖策曰云雲。臣謂職田之法。始於隋唐。使內外庶官居其職者。食其所賦之入。所以備餼廩養廉恥也。國家科田之制。因爵之等級。定田之多寡。職雖已去。而田則不去。身雖已歿。而猶及後嗣。其忠信重祿之美。非隋唐職田之比。卽文王世祿遺意也。然而多寡不同。已受者獨享其利。新進者無復有望。爵雖同而田則異。名爲科田而實無等分。其爲不均甚矣。然豈法之不均乎。乃用法者之不均耳。職田之法雖若均矣。而勳勞閒散。未免奉養之憂。恤養守信之田亦不可廢。誠如或者之所言。而況職田之制。宋朝咸平,天聖之間。隨復隨罷。莫能竟行。莫若因其已成之憲。嚴明均給之法。裒多以益寡。稱爵以授田。則田無不均而處之得其道矣。臣伏讀聖策曰云雲。臣聞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所以考制度察風俗。而通遠近之情。唐虞之時。五載一巡狩。成周之世。十二年一巡狩。其所以或疏或數。久速不同者。觀其會通合乎時宜。而煩簡有異。所謂損益可知者此也。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爲諸侯度。當是之時。見羽旄之美。擧欣欣然相悅。雖有調度之多。何怨之有。蒐狩之禮。所以講武事而備宗廟籩豆之實。誠有國之不可廢也。殿下以成湯祝網之仁。體周家詰兵之戒。四時之獵。必於民力休息之日。於以簡閱其軍旅。或問閭閻之休戚。或察禾稼之豐歉。此正省耕省斂。補其不足之遊豫。而猶慮五日六日之有弊。於以見殿下視民如傷之意也。但以比年以來水旱相仍。人畜疲斃異於昔日。其騶從調度。減而損之。則亦愛民節用之一道也。臣伏讀聖策曰云雲。臣聞京師者。四方之所會。而與國匹休之地也。故立國定都。聖人重之。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皆非循一己之私。視民利而用遷者也。周有天下。旣都鎬京。而定鼎於洛邑者。蓋鎬京。王業之所基而子孫之所當守也。洛邑。天下之中而王者之所當居也。於鎬京定都。以示天下宅中。周家制度。固密如此其至也。漢唐之世。旣立京都於關中。又設東京於洛陽。其得周家一往一來之意乎。昔在高麗。旣都松京而又都平壤。使子孫無忘之者。得不以平壤檀君,箕子之遺墟。而流風餘俗之所在乎。太祖受命之初。定都於漢陽而以爲作民明辟之地。漕運之便。四方之中。而山嶽不拔之基也。然而松京土風淳厚。人物豐盛。山川之勝冠於東方。而人心思之。臣竊謂漢陽。祖宗基命之地而子孫之所當敬守也。松京。陵墓之所在而亦國家之未可忘也。臣謂上考歷代兩都之制。定居於此。以爲萬世永建之地。往來於彼。以爲巡狩遊豫之所。於以謁陵寢。於以講武事則可以慰松都父老之望。而古人並建之意。可復見於今日矣。臣伏讀聖策曰云雲。臣聞義倉者。生民之大命。而邦本之所賴以固也。方今義倉之設非不廣也。而一遇旱乾。州縣告匱。而有移粟之患者。以其蓄積之不多也。古者。九年耕。有三年之蓄。今數郡而無一年之蓄者有之。求其能周急而免飢饉之患。不亦難乎。臣聞朱子社倉之制。初請本於官。排年取息以後還本於官。而定爲久計。更不收息。以救一方之人。水旱凶荒以相濟。玆亦仁人君子經綸興邦之一政。而牧民者之所當遵守也。豈有可行於文公之時。而不可行於今日乎。苟能心文公之心。法文公之法。而任得其人。斂散有餘。則不患版籍之不明。人民之流移。而社倉之制。可復行於今日矣。臣伏讀聖策曰云雲。臣謂凡此數者皆今日可行之事。而蓄積尤當今之急務也。方今公私之蓄。誠可寒心。大學論平天下。而以生衆食寡爲疾用舒。爲生財之大道。伏惟殿下留意於此。申嚴遊手之禁。而使民皆務其本。去其不急之費。量其入而出之。則將見太倉之粟陳陳相仍。雖有九年七年之水旱。而不憂堯湯之憂矣。夫如是則上無調度不足之憂。下有仰事俯育之樂。善政之行。治道之隆矣。雖然。政者爲治之具也。道者出治之本也。而人主之一心。又道之所由出也。道之大原本於天。道之大用著於政。人君位天人之間。而任克綏厥猷之責。禮樂刑政之得失。文章制度之損益。皆係於一心之存不存。伏願殿下益勤克艱之念。存養於不覩不聞。省察於莫見莫顯。於以立天下之大本。達天下之大用。而致中和之極功。則政無不擧。弊無不革。而參天贊化之治。可坐而致矣。其於數事。何足慮哉。臣謹對。

附錄

[編輯]

我肅宗大王御製六臣復官綸音

[編輯]

夫國家之所先務者。固莫大乎崇奬節義。人臣之所最難者。亦莫至乎仗節殉義。此古昔帝王之所以重節義士而輒加褒錄者也。念彼六臣豈不知天命人心不可逆。而乃心所事。死而無悔。是誠人所難。而忠節凜凜於數百年之下。可與皇明方孝孺。景淸輩同日語矣。矧適有事先陵。輦過墓傍。於予心尤有所感者。噫。爲親者諱。詎昧斯義。而第予之所欲褒者。不惟秪爲其節義。當世亂臣後世忠臣之敎。聖意有在。今日此擧。實所以紹世祖之遺意。光世祖之盛德也。寧有未安事乎。成三問等六臣。其令該曹特爲復官致祭。以樹百代之風聲。

望六臣廟有感

[編輯]

嗟哉凜凜六臣忠。可比皇明遜志公。起敬千秋遐想切。空瞻遺廟恨無窮。

讀六臣集志感

[編輯]

我本愛而敬。皇朝自有方。精忠貫日月。義烈凜氷霜。五稿應多失。三編幸獨藏。矧兪熊虎士。氣槩想詩章。

今上御製彰烈祠賜祭文

[編輯]

王者御世。褒忠奬節。盡心所事。丹忠炳烈。昔年追思官名先復。瞻彼越中。院宇斯屹。不昧者心。皎若此日忠魂義魄。左右松柏。豈意戊寅。又逢是月。予心感愴。追慕冞切。繼述先志。重修丁閣。因以興懷。惟卿忠赤。爰命賜諡。仍爲贈職。光耀一世。名傳史冊。敕於銓曹。尋後甄錄。特製其文。禮官斟爵。嗚呼此擧。由予心曲。靈若有知。庶幾來格。

遺墨

[編輯]

世系

[編輯]

一世

河成。晉州之丹城人。南秋江。張旅軒所撰先生傳及碣。皆稱善山。蓋以時居言也主簿同正。生子希甫。見下

二世

希甫。別將同正。生子公正。見下

三世

公正。檢校大將軍。生子玄。見下

四世

玄。奉先大夫,興威衛保勝別將。配晉州鄭氏。檢校軍器監通之女。生子胤。見下

五世

胤。通仕郞,都染令同正。配晉州鄭氏。令同正丘之女。生子之伯。見下

六世

之伯。千牛衛常順別將,門下評理。配松林金氏良佑之女。生子浹。生員。次澹。見下次潘。進士。七世

澹。入本朝。寓居善山府西迎鳳里。太宗壬午。以生員登文科第二。官宗簿少尹。一雲執義。一雲忠淸監司。裴翰林龍吉所記一雲吏曹參議。權龍巒紀所記守靑松,黃澗。俱有去思碑。一善誌雲。公天性忠孝。有高志大節。與司藝金先生淑滋比隣從遊。三仁錄雲。世居晉州。墓在善山馬乙內洞。一善誌雲。服丹面西向之原。配兪氏。文科壯元勉之女。生子綱地。生員文科。死於丙子。子二。砏,磚。次緯地。見下次紀地。大小科與先生同年。拜學諭。死於丙子。次紹地。生員。子二。璉,源。璉亦生員。與父竝死於丙子。源卽爲先生後者。張旅軒撰先生墓碣。以璉爲先生子。與此錄異。

八世

緯地卽先生。字天章。又字仲章。宣德乙卯。世宗十七年生員。南輊榜中二等十八人正統戊午。世宗二十年文科壯元。官至禮曹參判。景泰丙子世祖二年六月六日就死。肅宗壬申復官。今上戊寅。贈吏曹判書。諡忠烈。事君盡節曰忠。剛克爲伐曰烈。世稱丹溪先生。後人以只稱官職爲未安。以此稱之。蓋取先生貫鄕別號。而先生所居村前有丹泉故也。墓在善山府西古方山之原。夫人金氏袝。子二。琥,珀。及於禍。肅宗乙酉。禮官以先生遺意陳達。用故名臣金䃴例。以先生弟紹地子源爲後。九世

源。以先生弟紹地子爲先生後○有二子見下琴氏姓譜言河源。小字龜童。年纔六歲。當魯山之變。一門覆滅。源以年少漏於籍。司諫公知其免禍。手書家間雜物於一小紙。末有示龜童𥕏四字。蓋欲待其長成。以𥕏名之之意也。司諫公夫人金氏。手縫女奴領中。往遺龜童。仍托養於奉化外家。其後累入危境。而其時金吾郞。與源外王父生員公同榜且親。乃以奴子貴同同名者代給而贅居安東雲。權龍巒紀所記。言河源兒名龜童。參判公臨死。改龜童曰𥕏。而凡己物。皆手自書錄送之曰。汝幸保餘命。今錄送之物皆掌有。以嗣余後也。後以源改𥕏之意。必有存焉。十世

自澄,自洪。源子。自洪無後。

十一世

徹崑,徹岷。自澄子。徹崑無後。

十二世

漣漪,漙淵。徹岷子

十三世遇舟,遇聖,遇龍。漣子。遇舟無後。遇明,遇賢。漪子遇淸,遇湜,遇千,遇治。淵子

十四世

晉英,晉雄,晉豪。遇聖子。晉豪出後遇龍。晉逸。遇賢子晉達,晉傑。遇淸子晉錫,晉秀。遇湜子晉發。遇治子

十五世

漢明,漢昭,漢章。晉雄子。漢明出後晉英。漢淸,漢光,漢晶。晉豪子漢回。晉逸子漢長。晉達子漢文。晉秀子

十六世

啓圖。漢明子有圖,永圖。漢昭子出圖,興圖,羲圖,徵圖。漢章子。羲圖出後漢長。受圖,呈圖,命圖,慶圖,再圖。漢淸子見圖,象圖。漢光子重圖。漢晶子聖圖。漢文子。同樞。

十七世

學海,之海。啓圖子益海。有圖子宗海,朝海。出圖子。朝海出後興圖。相海。徵圖子進海,觀海,壽海。命圖子。進海出後受圖。大海,潤海,昌海,運海,福海。再圖子。大海出後呈圖。潤海出後慶圖。達海,應海。見圖子一海。象圖子準海,星海,尙海,經海,宅海。重圖子重海。聖圖子

十八世

龍翼,龍天,龍甲,龍宙。學海子。龍翼。參奉。龍天出後達海。龍達。之海子龍國。益海子龍見。宗海子。出後朝海。龍德。壽海子。出後進海。龍九。大海子龍瑞。運海子。出後觀海。龍宅。應海子龍雨。準海子龍馹,龍駿。星海子龍楫。尙海子龍集。宅海子龍普,龍喆。重海子

十九世

世淸。龍翼子尙淸。龍甲子會淸,際淸。龍達子一淸,冉淸,應淸淸運。龍國子。淸運出後龍德。德淸。龍見子慶淸,命淸,正淸。龍天子。命淸出後龍宅。頌淸。龍雨子喜淸。龍普子復淸,解淸。龍喆子

二十世

禹績,象績。世淸子弘績,東績,光績。應淸子章績,明績。淸運子圭績,載績。慶淸子

南秋江孝溫所撰

[編輯]

河緯地。字天章。善山人。世宗朝戊午。壯元及第。爲人沈靜寡默。口無擇言。恭而有禮。過闕必下馬。雖雨潦。未嘗避路。嘗在集賢殿。侍經幄多所裨正。及魯山嗣位幼沖。八公子強盛。人心洶洶。朴彭年嘗借蓑衣於緯地。以詩答寄曰。男兒得失古猶今。頭上分明白日臨。持贈蓑衣應有意。五湖煙雨好相尋。蓋傷時也。及誅金宗瑞。光廟爲首相。緯地盡賣朝服。以前司諫退居善山。光廟白上。拜爲左司諫。下敎徵之。緯地上書略曰。臣疾病纏綿。久未平復。特蒙召還。超授左司諫之職。諭以更始之意。今方力疾就道。不幸就道之日。冒寒中風。舊證增劇。有加無減。雖欲力疾。又不可得。垂首呻吟。戀闕流涕。又曰。臣竊念近日之變。簡策所罕。或受遺輔政。或叔父懿親。皆與國同休戚。而不道之甚。乃至於此。不可忍聞。然往者無及。論之無益。又曰。除權奸自古爲難。而繼其後者尤爲難也。更始之初。所宜長慮卻顧。廣謀熟計。毋或依違苟且。毋曰何傷何害。毋狃前功而貽後悔。毋使有懷者憚於盡言。而主勢有所拘束。或成壅蔽。更思履霜苞桑之戒。益強公室。益嚴內治。益杜權門。益去可嫌之事。益絶朋附之漸。又曰。願今日任輔政之責者。庶幾益盡保傅之道。使聖體日康。聖學日就。聖德速成。親萬機以副百萬赤子日夜顒顒之望。又曰。殿下亦宜開張聰聽。延納讜論。親骨鯁遠讒佞。敬重輔政大臣。克濟艱難之運。以慰文宗皇考之望。不宜徒自謙抑曰。予幼子何敢而已也。後光廟受禪。敎書請致益勤。緯地就召。拜禮曹參判。甚寵幸焉。緯地憐上王年富而遜位。恥食祿。自參判以後。別貯一室而不食。及丙子之變。施烙刑三問等。次及緯地。緯地曰。夫人有反逆之名則非他徒流之比。更問何罪。旣加以反逆之名。其罪應誅滅矣。夫復何問。上怒弛。不施烙刑。以與成三問等同議。同日死。世宗養育人材。至文宗時大盛。當時論人物。推緯地爲首。

 西厓柳成龍曰。南秋江以傳聞記之。未免謬誤。余往年以承旨在銀臺。得見魯山日記。知其誤。世廟時。令集賢殿儒臣撰歷代兵要。世祖以首陽大君爲摠裁官。其書至魯山癸酉春。方成。光廟詣闕。啓請加諸儒資以酬其勞。於是如成謹甫,柳太初。凡與其事者皆受賞資。公時爲司憲府執義。以中訓階陞中直。公力辭。大抵以爲今主少國疑。宗室不當以爵賞籠絡朝臣。朝臣亦不當爲宗室所籠絡。累啓不允。一日。請面對盡所懷。魯山命問於大臣。皇甫仁,金宗瑞等以爲大君循例請賞。非有他意。世宗朝。緯地亦曾以撰集功受賞資而不辭。今獨如此。不可因一儒自衒。有所改易。請勿許面對。公又啓曰。世宗朝。恩出於上故受。今則恩出於下故不受。臣勢窮理極。不可立朝。朝廷不得已改執義爲集賢殿直提學。未久。以病告暇。浴靈山溫井。仍下鄕。其年十月。光廟靖難。誅金宗瑞。言於魯山曰。向者河緯地請面對而金宗瑞止之。此亦奸臣掩蔽之一端。請復召緯地用之。於是遂有左司諫之命。而公上疏云云。今秋江記。癸酉。公盡賣朝服。以前司諫退去善山。又雲光廟受禪。就召拜禮曹參判。甚寵幸焉云云。其去似矣而失實。其就甚無意思。意公於上疏後未幾還朝。是時魯山尙未遜位也。

墓碣銘張旅軒顯光所撰

[編輯]

先生諱緯地。字天章。氏貫晉陽籍。先世來居善山。考諱澹。靑松郡事。王考以上。莫之記。先生生長於府底迎鳳里。幼時。置一小齋。與兄弟共處。杜門讀書。人不見其面。世宗朝戊午。先生擢壯元。選居集賢殿。常補拾經幄。文宗時。先生仍在集賢殿。奉命與諸儒臣撰歷代兵要。魯山初年。先生在司憲府執義。而歷代兵要成。世祖以首陽大君。啓請加撰集諸臣職秩。先生以中訓陞中直。獨啓以爲加秩之請。恩出於下。今不可受其籠絡。堅辭不已。則遞執義爲直提學。遂呈病。乞浴溫井而下鄕。及金宗瑞,皇甫仁等見誅。無意還朝。至徵以左司諫。纔登道病不赴。仍上書陳懷以履霜苞桑。嚴內治杜權門等語。致慇懃焉。蓋望之者切。慮之者深也。乙亥。世祖受禪。先生就召爲禮曹參判。其意則固有在也。所賜祿。別儲而不食。明年丙子。因金礩上變。卽與朴彭年,成三問,李塏,柳誠源,兪應孚同日受誅。嗚呼。此惟先生之始終也已。先生有墓在府西古方山之原。夫人金氏同其宅。舊有小碣。頃年倭寇據府。不免仆碎。今先生外五代孫金崑爲復豎之。而失其舊刻之文。願得新詞以揭之。噫。先生事業。日月如也。光焰自赫。其何待於言乎。天地知之。又何用文詞以示人哉。且以尋常筆力。豈得發揚其萬一歟。辭以不敢則金君之言曰。前人旣碑之。趺石猶在。決不可不復。遂屢來莫停。其請愈堅。故始敢略敍其所傳聞者矣。至於先生之嘉言懿行。可爲世敎者夫豈一二哉。而家沒無傳焉。惟南秋江孝溫傳六臣行於世。稱先生曰。爲人沈靜寡默。口無擇言。又曰。世宗養育人才。在當時方盛。當時之論。推先生爲首。此亦足以槩知之者爾。豈樹立於素養者固有根本。故做出於畢竟者乃有此大節義也哉。先生之兄綱地。先先生登第。弟紀地。與先生同榜。季弟紹地。生員。先生有子曰璉。亦生員。並坐於禍。有女適李惟義。李之壻曰縣監金仲卿。崑卽其曾孫。崑之爲是碑也。洪公瑞翼守是邦。多所施濟以成之。又出墓僕若干。以世其守。又復崑之孼子姪四人。俾傳香火。其所以留意扶植者亦誠矣。碑之立。是萬曆四十四年夏四月也。銘曰。

君子有處變事業。蓋亦成就一箇義。所欲有甚於生。生可捐棄。所惡有甚於死。死不違避。身膏鈇鉞。功在綱常。四尺荒墳。令人豎髮而骨凜。是先生衣冠之藏。

善山府使閔百男附識曰。立碑後百二十七年壬戌。百男來守本府。瞻拜墓庭。石泐字頑。已不可讀。謹具他石。重刻舊文如右。先生被禍日。手錄家財。下有示龜童𥕏四字而自署名。先生方視死如歸。豈區區於細瑣器用之末哉。蓋以季弟生員之子龜童。錫名𥕏而托以後事也。先生兄弟子本從石爲名。而大禍之餘。不敢以𥕏行。遂易以源而猶奉先生祀。肅宗戊寅。復六臣官。乙酉。用筵臣言。追以源爲嗣。源之子自澄,自洪。孫徹崑,徹岷。今至十餘代。後裔頗蕃。今上己未。又命復六臣父子兄弟官。先生之考。復平安道經歷。按河氏世譜。中祖成。主簿同正。傳四世而曰胤。曰之伯。先生之曾祖若祖也。碑文中王考以上莫記雲者。其因外裔傳聞之不審歟。玆因嗣後孫龍翼言並錄之。使後人有考焉。

事實

[編輯]

天順皇帝沒北虜。時河緯地常感慨曰。天子蒙塵。天下所共憤。我輩雖海外陪臣。豈可恬然不預其憂乎。每處外廊。不入寢室。斯人之志行如是。其忠義殉國可知。出戊寅記聞

佔畢齋金宗直善山十絶迎鳳里詩曰。鄕人終古重膠庠。翹楚年年貢舜廊。一片城西迎鳳里。靑衿猶說壯元坊。迎鳳里人兪勉,田可植,鄭之澹皆壯元。先生之父澹。太宗壬午榜副元。先生。世宗成午壯元故云。○出輿地勝覽

我國文章始發揮於崔致遠。而至我世宗朝。始設集賢殿。延文學之士。有如申高靈,崔寧城,李延城與朴仁叟,成謹甫,柳太初,李伯高,河仲章。皆擅名一時而仲章長於對策疏章。然皆被誅。其所著不顯於世。出慵齋叢話

昌寧成先生聯句小序曰。正統壬戌。余與平陽朴彭年仁叟,高靈申叔舟泛翁,韓山李塏淸甫,赤村河緯地仲章,延安李石亨伯玉。受命讀書於三角山津寬寺。做業之暇。相與酬唱。紙燈聯句見上

世宗始設集賢殿。招聚文學之士。朝夕延訪。猶慮文學未振。更選其中年少聰敏者上寺讀書。供億甚豐。正統壬戌。平陽朴仁叟,高靈申泛翁,韓山李淸甫,昌寧成謹甫,赤村河仲章,延安李伯玉受命讀書於三角山津寬寺。做業甚勤。酬唱不休。有釋一菴恆隨之。得傳寫焉。出慵齋叢話○津寬要覽一卷。曾在弘文館。而見失於丙子之亂。

皇明景泰元年閏正月日。翰林侍講錢塘倪謙與刑科給事中司馬恂奉詔來宣。一國臣民無小大。罔不瞻望慶忭。浹旬而星軺言旋。內翰公天資粹美。飾以詩書。搢紳之士。咸惜其去。於是高靈申公叔舟爲之序。昌寧成公三問作跋。晉陽河公演,河東鄭公麟趾,河陽許公詡,坡平尹公炯,昌寧成公念祖,光山李公先齊,晉陽鄭公陟,圓山高公得宗,驪江李公審,完山李公思哲,韓山李公季甸,東萊鄭公昌孫,月城金公鉤,鷲山辛公碩祖,㠉梁崔公恆,咸從魚公孝瞻,延山李公石亨,晉山姜公孟卿,平陽朴公彭年,韓山李公塏,陽城李公芮,魯山李公永瑞,陽城李公承召,達城徐公居正,西原韓公繼禧及先生。各賦詩以贐。其後有人購書燕肆。得一書名遼海編。乃倪學士在本國時與諸公酬唱之什也。其流布於中國如此。先生詩見上

給事中司馬恂。卽涑水之後。學有淵源。才兼經濟。與倪公來布詔條。竣事而還。昌寧成公三問爲之序。晉陽河公演諸人及先生亦各賦詩以贈之。先生詩見上

世宗朝設集賢殿。揀文士有名者二十人。兼帶經筵。凡諸文翰之事。悉委任之。早仕晚罷。日官奏時。然後乃得出。朝夕飯時。以內官爲對客。其隆待之意至矣。由是爭相勸勉。雄才鉅士多出。如鄭河東等十五人及成三問,朴彭年,李塏,柳誠源,河緯地。皆傑然者也。出慵齋叢話

世宗勵精文治。高出萬古。歲庚子。始置集賢殿。選文士充之。後增三十員。又改二十員。十人帶經筵。十人帶書筵。專任文翰。討論今古。朝夕論思。文章之人。彬彬輩出。得人甚盛。又如朴仲林,朴彭年河緯地,成三問,李塏,柳誠源。一時顯隆。出筆苑雜記

世宗末。命集賢諸儒纂兵要書。以首陽大君監總之。至魯山初。書始成。大君啓請加秩。諸臣皆拜命。緯地時爲執義。獨固辭。且請面陳所懷。魯山問可否於首相金宗瑞。宗瑞曰。先王嘗酬勞。今獨辭不可。且微臣請對。尤不可。緯地曰。此豈宗瑞所知乎。臣方司法。義不可受人籠絡。所以異於先王末年者也。朝廷不能強。卽移集賢殿直提學。緯地終辭不受。退居善山。出琴易堂集

癸酉十月癸巳。金宗瑞,皇甫仁,李穰,閔伸,趙克寬,尹處恭,李命敏等誅。數日命召緯地曰。曩者請對。予欲面聽。乃爲權奸所沮。未卽引見。爾亦引病而去。權奸今已伏辜。實是更始之初。特除爾爲司諫。可便力疾就道故諭。緯地又上疏辭。先生辭左司諫疏見上

光廟受禪之日。朴彭年臨慶會樓欲自投。成三問止之曰。今神器雖移。尙有上王。我輩不死。猶且後圖。不成而死不晚。彭年然之。遂與三問,河緯地,柳誠源,李塏,兪應孚等數十人。約於皇敕出來時使雲劍成勝,兪應孚擧事。會其日。以地窄命罷雲劍。計遂不行。司藝金礩始與謀。知事不成。與其妻父贊成鄭昌孫告變。命急召承旨。三問以承旨入侍。上命武士捽下。三問請與礩面質。語未訖。三問曰。勿盡言。所言大同。上命枷鎖親問曰。何以反我。三問抗聲曰。欲復故主耳。上問與謀者。對曰。臣實與朴彭年,河緯地,李塏,柳誠源同謀。上曰。非特此也。汝宜盡言。對曰兪應孚,朴崢亦知之。於是朴彭年等四十一人皆死。出莊陵事實。下同。

工曹參議李徽亦與謀。聞事覺。詣政院告三問等謀曰。臣卽欲進啓。未得其實。不敢卽啓。上引見李徽。更拿三問等。又捕彭年鞫之。問黨與。彭年曰。三問,河緯地,柳誠源,李塏,金文起,成勝,朴崢,兪應孚,權自愼,宋石同,尹鈴孫,李徽及臣父耳。更問。對曰。臣父尙不欺隱。況他人乎。問其施爲。對曰。成勝,兪應孚,朴崢皆爲別雲劍。何難之有。

河緯地預成三問之謀。光廟愛其才。密諭曰。汝若諱初謀則可免。緯地笑曰。人臣加以叛逆之名。其罪應死。更何所問。光廟怒弛。獨不施烙刑。出東閣雜記

李塏公澮河緯地璉班朴仲林彭年憲珣奮等幷今年生八人大年水年引年耆年成勝三問孟瞻孟年孟終等幷今年生七人三聘三省三顧柳誠源貴連松連權自愼仇之金文起玄錫兪應孚思守朴崢崇文等三人宋石同昌寧等四人崔得地致地尹鈴孫沈愼李禎祥李智英義英李裕基裕一作佑權署崔斯友鄭冠奉汝諧金堪漢之金善之李昊一作吳張貴南李末生李午沈上佐黃善寶趙淸老李徽金九智智一作知許慥延齡九齡○以上四十一人。東鶴寺招魂記。

丙子之禍。河緯地妻子在一善。以連坐。遣禁府都事處之。緯地二子。長曰琥。次曰珀。珀年未弱冠。略無懼色。動止自若。顧謂都事曰。萬無亡命之理。願少緩之。不得已與母有告訣之言矣。都事聽之。珀入門跪告於其母曰。死不難也。父旣被殺。子不可獨生。雖無朝廷之命。猶當自決。但有一妹年將就䈂。雖沒爲賤隷。婦人之義。猶當從一而終。勿爲狗彘之行於他日。遂再拜而出。從容就死。人皆謂緯地又有子矣。出松窩雜記

立案

[編輯]

右立案爲繼後事。乙酉十二月初六日。禮曹判書閔鎭厚,兵曹判書兪得一,江華留守閔鎭遠請對入侍時禮曹判書閔鎭厚所啓。故司諫河緯地伸冤復官。實是盛擧。凡在聽聞。孰不欽歎。第有一事。玆敢仰達。緯地無子。欲以其弟紹地子兒名龜童之人爲後。在獄中時列書家藏於一紙。而其下書龜童及𥕏字。乃着署押。他人亦有着署押者。蓋欲以𥕏爲龜童之冠名。仍爲繼後。有若成文之爲矣。遭禍之後。其家不敢繼後。緯地妻金氏。托龜童於其外家。累入危境。僅得免禍。而龜童兄弟行。皆以石邊作名。畏約故不敢以𥕏字爲名。改以源字。仍奉緯地之祀。緯地之墓在於善山。今至八九代不替香火。而旣無繼後之事。不得稱子孫雲。向來大臣筵臣。以乙巳名臣金䃴立後事陳達榻前。令該曹稟處則該曹據法防啓。而自上特命繼絶。今此河緯地事。與金䃴事絶相類。而朝家所以待之則尤似有別。依金䃴例。無論代數之遠近而特用恩典。以河源爲緯地之嗣。則益有光於聖德矣。臣待罪禮曹。固當遵守法典。仰請特恩。極知惶恐。而見其文跡。不勝愴然。敢此略陳所懷。上曰。六臣與他有別。何可不爲繼絶乎。依所達特施可也。事傳敎是去有等。以合行立案者。

遺券

[編輯]
初行十餘字缺物件記善山降眞洞在
大牛一隻
小牛一隻角弓一書着署
大馬二疋內驄馬金恕受養山羊皮一領
小馬一疋破件葦籠一
鼎二理馬諸緣亇赤一貼刀一
釜二鍮飯쥭一
爐口一二行缺
東海二
隻鉢一京家在他物入行
蓋鉢二破件鹿皮靴一木綿袱一入行
者羅二螺杯家具一
鍮鐥一黑木纓子一黑笠給甲吉
匙陸介鴨頭綠單木團領一
筯一把紅紵團領一
來三綿紬單波知一
錯刀二草綠匹段囊子一
鋤三三幅紬袱裏在
卦伊六鞍子諸緣具
斧一
小時郞二
鎌一
斫耳一示龜童𥕏
鑿二李着署着押
大箭三先生署押着署着押
藥籠一在京中興盛坊叔父着署着押

題遺券後

[編輯]

莊陵忠臣故司諫河先生緯地。卽丙子被禍六臣之一也。其子孫之有無。世無有知之者。一日。永嘉士人姓河名達海者。訪余於樓巖之江寓曰。生卽河司諫從子源之某代孫也。仍出示一貼小障。諦視之則乃司諫公手錄京鄕家中物件。細大無遺。紙末有示龜童𥕏四字而無他語。且有司諫公親署。有若契券者然。余問其故。河生曰。此是司諫公臨命時託後事於某代祖源。龜童卽源之小字。而方在襁褓。故槩欲待其成長。名以𥕏字之意也。龜童果以幼稚之故。得免刑戮。而懾禍不敢以𥕏名。後改以源字雲。余竊思之。公以卓卓大節。視死如歸。雖或託人後事。而必不暇念及家產之傳不傳。況公以叛逆名朝夕就戮。其大小家產之籍入官府。不待知者而可知。以公之智。豈不自知而有此手錄託屬之理乎。反復思惟。未得其由。繼見南秋江所撰六臣傳有曰。光廟超拜公吏曹參判。自是之後。所授祿俸。別藏一庫而不食。余於是怳然得公之本意。蓋公之意曰。吾死之後。家中雜物。無論籍官與否。而錄在此券者。卽吾家物。而其餘祿俸之別藏者。則非吾家物。要使後人知其微意而已。何嘗區區致意於家產之傳不傳乎。不然。凡公手錄中微瑣如弊靴小釜之類。無不備載。而獨此別藏祿俸見漏不錄。何哉。嗚呼。公之此擧。其有得於春秋寓權託微之義乎。世之觀此貼者。茫然未得其意。只見其手跡之燦然。則撫玩悲悼而已。雖自謂知公者。但稱臨死不亂。念及後事若是其詳且密。可貴也已。遂使公之微意。䵝昧不顯於世。今至二百餘祀。良可悲也。伯夷餓死。後世悲其志高其節。而不知求仁得仁之爲不怨。歷五六百年。得夫子而後其義乃見。今公所樹立。視伯夷無愧。其所遘之慘尤萬萬。而世無大人君子發潛闡幽如夫子之爲者。豈不重可悲哉。歲崇禎乙酉季秋。烏川後人鄭澔。書。

[編輯]

右丹溪河先生遺券。上方錄鄕家所在牛馬雜物凡二十五行。而藥籠下有在京中三字。下凡十五行而京家在以下十行。似忙裏書者。末端書示龜童𥕏四字下書李署押。樗軒跡。次行只署押。卽先生跡。下行書興盛坊叔父署押。先生伯氏綱地跡。當時事起倉卒。宜無暇處後事。或言先生車上所忙書者。今觀筆蹟。雖亂草不留意。亦自端重。非車上書者。獨下方十行。傳說先生左書。意事發之前夕。其兆已見。世傳先生笑謂夫人曰。龜童免乎。龜童卽先生弟紹地之子。時甫六歲。此券之成。疑於其夕。二公適來相訣。而因共署押與。先生捨命之志。已決於集賢握手之際。至臨命之日。直笑以受之矣。田舍臧穫藏書。已知其將入籍中。故其所處置者。獨小小雜物。其在鄕家者。多田夫械用。所謂寄贈蓑衣應有意者其志也與。其衣服雜多弊破者。家中瑣細。想無遺漏。又其跡端正整密。其精神不亂如此。聞之先生夫人手縫遺券於女奴領中。往遺龜童。龜童幼養於其外家奉化琴氏。琴氏有小奴名貴同者。禍作索龜童。琴氏以奴與之。使者訊其奴名。曰貴同。卽以爲龜童而持去雲。其得漏禍網。天也。龜童旣長。猶不敢名𥕏。改曰源。河氏在安東者皆其後。明陵乙酉。有重臣言上。迺以源嗣先生後。先生歿二百有四十九年而始有後。己未冬河君準海攜此券示光庭。流涕而書。後學前莊寢郞李光庭敬識。

[編輯]

嗚呼。此丹溪河先生丙子遺券也。書在何月何日。以何意。皆未可攷也。丙子去今三百有四年。而禍烈餘燼。文籍散佚。其無可攷宜矣。然亦不須攷也。但知此爲先生臨命時手書以遺其從子者足矣。筆畫森然。其精忠義烈之氣。縈廻於片幅之間。使後人感慨悲惋。一讀一涕。不自知其爲何心也。在取捨熊魚蒼黃造次之際。丁寧繾綣。累書不一書。以遺其從子者何故也。或謂釜鼎鎌鑿弓鞾囊襆之屬。非臨死者所急。而必詳錄不遺者何也。此惡足以知先生也,。先生度其二子隨坐。欲以後事付於從子龜童。龜童。先生弟紹地子之小字。其下又書𥕏字。欲定名爲𥕏。而其家人畏禍。不敢以名。名以源雲。而明言爲後。又必隨坐如二子。此先生斯券之所以成也。在龜童則不書屬稱。置之子與從子之間。以家財則先生雖貧。必有田土臧獲焉。又有所謂別藏之俸焉。而皆不擧。漫書京鄕家細瑣什物如此而署押。其末又要伯兄及妹壻。先生署押之傍。有姓李而署押者。着署有石字樣。或疑爲樗軒。蓋以樗軒爲先生得意友故也。然朋友署押於券中。古雖有是例。而此未必然。謹按河譜。先生妹壻有李石柱。此恐其人。故余則斷以爲先生妹壻。亦署押於左右者。只以示以此貲財傳於龜童之意而已。然則先生書券之月日。雖不可攷。而先生書券之意。未始不可攷也。丈巖鄭相國以不書俸祿。爲可見先生微意者。容有是理。而不佞則以爲不必深究微意。只看得先生傳後之意可也。今之人強作然疑。抑又何也。又或謂先生之死已決矣。後嗣之存與不存。於先生何關。而乃區區爲此也。嗚呼。人生天地之間。此一氣自祖先相傳。至於己而絶之爲可傷痛。故古之人必重立後。以文山大節。顚躓困頓。四載在燕獄。而其抵弟一書。眷眷以立後爲言。文山尙然。以此議先生。何哉。或謂旅軒張公爲嶺南文獻所在。而旅軒所撰墓文。只言外裔之典香火。而不書傳後於從子。傳後之說。未可信也。是則不然。先生衣冠之藏在善山。外外孫金姓人。居近地禁樵牧。副尉卽龜童。名以源。而爲展力副尉。之後祭先生者居安東。始副尉六歲。育於外祖生員琴嵇在奉化。及長。贅於安東權玠。子孫仍居焉。旅軒以善近而安遠。只聞金氏之言。而不知有副尉事。特限於聞見也。不然而使河氏往來於旅軒。則何故只書先生之考。而曰王考以上莫之記耶。先生之考觀察使澹,祖評理之伯,曾祖同正胤,高祖別將玄,五代祖大護軍公正以上譜牒亦皆斑斑可攷。安得謂之王考以上莫之記也。於先世闕而不錄。則無怪乎後嗣之未及詳書也。遂以此並與遺券而歸之不可信。可乎。謹按翰林裴龍吉所撰僉知河漣副尉之曾孫墓誌。錄副尉事詳悉。墓誌曰。司諫被逮之日。顧謂家人曰。此禍當連宗族。惟弟紹地子龜童在襁褓中必免。遂列錄家中雜物數十品。不及田民。仍手書付之。書𥕏字於龜童之下。至今券契猶存。蓋欲改龜童爲𥕏以繼己。而一時怵於禍。且不能通知二父幽明之志。更名曰源。卽公曾祖也。而墓誌之作在萬曆辛丑。旅軒之文。成於萬曆丙辰。具在裴誌後十六年矣。一信而一不信。抑何也。不寧惟是。琴公嵇,權公玠兩家譜牒。亦詳錄是事。少有同異。而其傳後於副尉一事。明白而無疑。豈可以旅軒之文偶失記載。而數百年間傳信文字。一倂抹樧之乎。嗚呼。曾在乙酉。趾齋閔公以宗伯告於肅廟曰。河源之孫奉緯地之祀。而以無繼後之事。不得稱子孫。請依乙巳名臣金䃴立後事。特用恩典。以河源爲緯地之嗣。肅廟若曰。六臣與他有別。何可不爲繼絶乎。依所達特施可也。王言一下而倫理定矣。雖無許多辨說。而副尉之爲先生嗣明矣。六臣惟朴平陽有血孫。先生有嗣孫。而頃於六臣賜諡之日。宣諡之典。一行而一不行。先生嗣孫龍翼等籲於朝。請蒙一視之恩。見格於筵臣。其奏全沒實狀。其筵奏。以爲頃年道臣狀請時金相奭以臺諫。言其爲子孫不分明矣。上曰。前旣立後。亦已調用。存而勿問可也。○有人以筵奏語問於金公相奭。則驚怪曰。元無是事雲。可見筵奏之全然爽實也。而聖朝矜念。使之存而勿問。恩至渥也。然龍翼等猶以事實之不見白。欲擊鼓訟冤。問於不佞。不佞曰。何必乃爾。登筵諸公。非有私惡於君也。趾齋之建白立後今已久矣。而後孫居在遐鄕。故在朝者罕有知其顚末。驟聞而疑之。此何損於爲先生之嗣孫耶。旣以冀望錄用見疑。此爲士大夫之羞。一陳再陳而不已。則無乃有以益其羞乎。嗚呼此一幅遺券。可以垂百代而不朽。肅廟特敎。可以建天地而不悖。持此以歸。長子育孫。誦先王之典則。襲賢祖之休美。則斯爲丹溪先生肖孫矣。一時應行之典。雖不得擧。庸何傷乎。不佞又有感於趾齋公者矣。趾齋一見先生遺券。亟以聞之於上。遂有特恩。副尉之後孫達海等難於趾齋曰。副尉卽生員之獨子。吾輩仰丹溪之忠節。體遺券之付託。雖嘗主其香火。而今於數百年之後。以朝令爲嗣。絶吾祖之後而奉旁親之祀。不亦未安乎。仍請還寢。趾齋以書遜謝。而事出特恩。故不果寢。蓋趾齋之陳達於前席也。只以激於忠義。不謀於其孫而入奏。是古義也。今去趾齋時僅數十年矣。而事無大小。曷嘗有非其自訴而得徹於紸纊者乎。不佞於是。益歎古人之不可見矣。河君之歸。謹書券後如此雲。崇禎後百三十二年己卯長至日。南陽洪啓禧。謹書。

[編輯]

吁。世無眞是非久矣。以黑白而論之。物之易知。莫如黑白。而惟矇叟昧焉。或擬日於籥者有之。形之易辨者莫如鍾磬。而惟聾者闇焉。聞蟻擬牛者有之。至若群兒之認雹爲珠。海翁之逐臭不回。莫非蔽於心而然也。今之曰是者未必是。曰非者未必非。必俟百年而後可定其眞是非。豈容一毫低仰於其間哉。況先賢節士之立後。尤屬人紀之至重至大者乎。如余者。識慮昏短。聞見孤陋。而每於前史之忠節卓然及幽冤䵝昧未暴者。則輒爲之忼慨扼腕。殆欲沬血盡力而後已。此殆嗜土炭如珍羞故也。今按丹溪立後手書。旣有丈巖著說。又經趾齋筵稟。則未敢遽出議論於常理之外。此所以屢煩往復於渼湖者也。今者洪台純甫。記事纖悉。文章鬯博。發前人之所未發。攄俗見之所未到。所謂實獲我心者也。余故樂聞而爲之說如右。以待夫日後之公眼。而其爲黑爲白曰鍾曰磬。不難乎立辨矣。杞溪兪最基。書。

院享錄

[編輯]

善山月巖書院。仁祖戊辰刱建。享高麗禮儀判書籠巖金澍。丁丑。追享先生。肅宗甲戌。追享正言耕隱李孟專。仍賜額。

洪州魯恩書院。顯宗壬子刱建。竝享六先生。肅宗壬申賜額。

大丘洛濱書院。肅宗己未刱建。幷享六先生。甲戌賜額。

果川愍節書院。肅宗辛酉刱建。幷享六先生。壬申賜額。

連山八賢書院。肅宗壬申刱建。享百濟將軍階伯幷六先生及贈領議政金益兼。

義城鶴山忠烈祠。肅宗丁丑刱建。幷享六先生。癸未。追享判書陽谷吳斗寅,判書雙柏堂李世華,應敎定齋朴泰輔。

寧越彰節祠。肅宗己丑刱建。幷享六先生。賜額。

立後後嗣孫告由文兵曹佐郞權聖矩代撰

[編輯]

恭惟我祖。乙亥遭變。九原冤恨。百年伸辨。復官配廟。前後恩眷。矧今繼絶。不世異典。誰其追嗣。七代祖考。手書所託。遺意是副。哀榮旣至。悲感則有。玆因節事。用伸虔告。

祠宇上樑文兵曹佐郞權萬撰

[編輯]

絶世復紹。先朝感車上之留言。新宮載營。遠孫倣寢東之遺制。事固有待。靈庶是憑。伏惟佐司諫丹溪先生。名列六臣。手扶三極。雖百死靡悔。眞寧公當日苦心。並二兒偕亡。皇甫氏同時奇禍。第惟靑氈之舊業無托。尙冀黃口之姪子或全。破釜敝靴。條列辦命之日。錫名留署。丁寧屬意之書。覆巢之卵倖存。先慮靡爽。在房之螟未祝。後事誰傳。堪悲若敖之鬼長饑。無那包胥之天不定。一區廢址。淒涼善州城西。三尺孤墳。蕪沒古方山下。雖文孫香火之或逮。而系序昭穆之莫承。事有閱數百載而乃彰。微烈士曠世焉相感。禮無經八九代而追繼。惟聖王造命者能權。夫旣紹墜緖於茫茫。可無起靈宮之翼翼。占陽位而刱新制。諸孫規作遠圖。捐淸俸而寫美材。賢侯倡助贏擧。成之不日。游手良工之樂趨。祭焉以時。春烝夏礿之虔薦。豈惟忠魂之自慰。庶幾宿恨之少平。喬山北瞻。莊園之松柏蒼鬱。大宮西望。祧室之蘋藻馨香。追思景泰年中。家國事變之堪涕。一自明陵世後。君臣報祀之俱豐。夜月空山。幾回杜宇之啼血。秋江片夢。無復子虛之拊心。物理除則終乘。人事伸於久屈。豈非天意。山中孤一脈如絲。果若公言。晉陽世再血沕契。其氣發揚而悽愴。此事奇偉而光鮮。庸述一生慕義之辭。敢效六偉用力之助。拋樑東。淸涼十二玉森叢。請看擎日昇初日。留照先生耿耿衷。拋樑西。鳥道巉巖天與齊。懇懇苞桑當日戒。苓榛空憶美人兮。拋樑南。煙雨前江碧漾藍。持贈平陽詩上語。素心初不在蓑衫。拋樑北。越山迢遞望何極。淸泠浦口有楓林。魂去魂來靑復黑。拋樑上。夜夜中天瞻列象。要識拱辰衆宿心。秪無星處森相向。拋樑下。面前長路連平野。巋然山左屋三間。多少行人皆下馬。伏願上樑之後。廟貌不改。祀事惟修。接續傳承。故家節義之敎勿替。觀感興起。名鄕忠孝之俗彌敦。永樹風聲。潛扶世道。

祠宇奉安時子孫祭文洗馬李光庭代撰

[編輯]

先後有命。幽鬱昭晢。景泰伏節。有虔褥禮。且訪其世。則加寵恤。朴氏之外。誰有遺血。我祖臨命。意蓋有屬。尙怵餘禍。未敢言續。二百餘年。祠墓無托。遺卷宛如。秪淚衆目。重臣建白。載感淵衷。此人無後。何以勸忠。可副遺願。俾屍其後。厥緖旣承。詎神無主。念玆先靈。不亡在天。左右故辟。與吟越鵑。考世雖遠。王命維新。其始自今。依我殘孫。迺廟斯建。浻酌以薦。匪越斯禮。則體王眷。於粲秋菊。侑以薇蕨。先祖庶歆。有並蠁肸。彼善二祠。亦曰義起。秉彝攸同。鼎來多士。我孫肇祀。其永無怠。不顯不承。先後之賜。

丹溪遺稿跋

[編輯]

嗚呼。此丹溪河先生遺稿也。詩十一篇文四篇。可謂寂寥矣。然顧安用多乎哉。其人爲國家之眞元氣。其文爲宇宙之眞文章。撐拄綱常。震耀左海。可與日月爭光。則零金碎玉。足以動人耳目。雖如兪先生之三百良鷹。亦可使千載之下志士忠臣。咨嗟雒誦。如見鬚眉。況斯集所載。不翅全鼎之臠乎。嗚呼偉哉。惟其生同志死同傳。同歸九原。長衛英孫。則朴先生後孫崇古。所以蒐輯六先生著述合爲一集者。其志可悲也。然兪先生固武人。至若五先生。俱爲英陵所儲養於集賢淸華之選。以貽嗣孫者也。風流翰墨照映一世者。當何如也。出入論思。潤色王國。其遺餘詠唾可傳者何限。而惜乎劫禍盪滅之餘。無人收拾。不能如皇朝方希直全稿之始錮而終顯焉。尤可見東人之畏禍鹵莽。爲甚恨也。成先生遺文之流傳者。視諸公較多。故已有編成一家言者。世或疑之。君子曰。何傷也。諸先生之文。合之則如七曜之竝麗。分之則如五嶽之各峙。合編與分編。非有所彼此也。從今以往。或分或合。又未知有幾番入梓。而均之可以永耀於天壤之間。其何傷也。河先生後孫龍翼等。亦依成先生集例。別刊玆編。仍有附錄。啓禧實與聞其事。就其中車原頫雪冤記序。不但其文字荒陋。斷不出於先生而已。攷其年月。乃在於景泰丁丑五月。竊想其時先生之熱血苦衷。噴薄弸盪。與神爲謀。與天相抗。則此等閒漫著述。萬萬不留心明矣。後之託名贗作者。多見其欲巧而破綻爾。遂決意刪去而附記之。

上之四十四年戊子七月下澣。輔國崇祿大夫。行判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洪啓禧。謹跋。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果張道行董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