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卷09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九百六十四 全唐文 卷九百六十六
這是一個自動生成的頁面,需要人工複查。複查後,請移除此模板。

闕名(六)

減冗員奏(元和六年六月中書門下)

官省則事省,事省則人清;官煩則事煩,事煩則人濁。清濁之由,在官之煩省。國家自天寶已後,中原宿兵,見在軍士可使者八十餘萬,其餘浮為商販,度為僧道。雜人色役,不歸農桑者,又十有五六。則是天下常以三分勞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輩。今內外官給俸料者,不下一萬餘員。其間有職出異名,奉離本局,府寺曠廢,簪組因循者甚眾。況斂財日寡,而授祿至多;設官有限,而入色無數。九流安得不雜!萬物安得不煩?

漢初置郡,不過六十。文景醲化,百王莫先。則官少不必政紊,郡多不必事理。今天下三百郡一千四百縣。故有一邑之地,虛設群司;一鄉之,徒分縣職。所費至廣,所制全輕。伏請敕吏兵部侍郎郎中給事中中書舍人各一人,錯綜利病,詳定廢置。吏負可並省者並省之,州縣可並合者並合之,每年入仕者可停減者停減之。此則利廣而易求,官少而易理,稍減冗食,足寬疲。又國家舊章,依品制俸,官一品月俸三十千,其餘職田祿米,大約不過千石。自一品以下,多少可知。艱難已來,禁網漸弛,於是增置使額,厚請俸錢。故大曆中,權臣月俸有至九十貫者。列郡刺史,無大小給皆千貫。常袞為相,始立限約,至李泌又量其閑劇,隨事增加。時謂通濟,理難減削。然猶有名存職廢,額去俸存;閑劇之間,厚薄頓異。將為永式,須立常規。

請減比遠州縣選數奏(元和八年十二月吏部)

比遠州縣官請量減,四選、五選,六選,請減一選;七選、八選、九選,各請減兩選;十選、十一選、十二選、各減三選。伏以比遠處都七十五州,選人試後懼不及限者,即伏請注擬。雖有此例,每年不過一百餘人。其比遠州縣,皆是開元天寶中仁風樂土。今者或以俸錢減少,或以地在遠方,凡是平流,從前不注。至若勸課耕種,歸懷逃亡,其所擇才,急於近地。有司若不注授,所在唯聞假攝。編益困,田土益荒。請減前件選。

勾當食利本錢奏(元和十年三月京兆府)

秘書省等三十二司,除疏理外,見在食利本錢應見徵納。及續舉放所收利錢,準敕並充添修當司廨宇什物及令史驅使官廚料等用。準元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敕,仍委御史台勾當,每至年終,勘會處分。其諸司疏理外,見在本錢,據額不得破用。如有欠失,即便勒主掌官典所繇等填陪者。其諸司食利本錢,疏理外合徵收者,請改案額為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錢應緣添修廨宇什物及令史府史等廚並用,勒本司據見在戶名錢數,各置案曆。三官通押,逐委造帳,印訖入案,仍不得侵用本錢。如人戶辦納本利錢,縱都數未足,亦勒據數與納。召主別置案曆,準前通押。如至年終勘會,欠少本利,官典諸節級準法處分。如主掌官典改移,亦勒造帳交付承後官典,具單帳報台。交割分明,即給前官典牒知。公驗如欠少本利,送台勘責,具事由聞奏。所冀官錢,免至散失,年額既定,勾當有憑。

酌定放免兩稅奏(元和十年三月京兆府)

恩敕蠲放百姓兩稅及諸色逋懸等。伏以聖慈憂軫疲氓,屢蠲逋賦,將行久遠,實在均平。有依倚權豪,因循觀望;忽逢恩貸,全免徵繇。至於孤弱貧人,裏胥敦迫,及期輸納,不敢稽違。曠蕩之恩,翻不沾及。亦有奸猾之輩,僥幸為心。時雨稍愆,已生覬望,競相誘扇,因致逋懸。若無綱條,實恐滋弊。自今後忽,逢不稔,或有恩蕩,伏請每貫每石內分數放免。輸納已畢者準數折免來年租稅。則恩澤所加,強弱普及。人知分限,自絕奸欺。

請停散官敘封奏(元和十一年二月司封)

文武官五品以上,請準式敘母妻邑號,乖濫稍多。或國(疑)敘軍功,妄參勳籍,或偶逢慶澤,冒引詔條。今請應在城諸軍衛官未至將軍使,在外未至都知兵馬使押衙都虞候,縱有散官與敕旨文相當者,並不許敘封。其流外官諸司諸吏職務並伎術等官,跡涉雜類,並請不在封限。

禁代納匹段奏(元和十一年六月京兆府)

今年諸縣夏稅折納綾絹絁細絲綿等,並請依本縣時價,隻定上中下等,每匹加饒二百文,綿每兩加饒十五文,絲每兩加饒二十文。其下等物不在納限。小戶本錢不足,任納絲綿斛鬥,須是本戶。如非本戶,輒合集買成匹段代納者,所由決十五,枷項令眾。

定皇太后稱號奏(元和十一年七月禮儀使)

自秦漢以來,天子之後稱皇后,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加太字者,所以加尊稱也。國朝典禮,皆稱舊制。開元六年正月,太常奏昭成皇太后諡號,已牒禮部。禮部以「太」字非之。太常報曰:「入廟稱後,義係於夫。在朝稱太后,義係於子。並載在史策,垂之不朽。」今百司文牒及奏狀,參詳典故,恐不合除 「太」字。如諡冊入陵,神主入廟,即當去之。

請裁減食利本錢奏(元和十一年九月東都御史台)

當台食利本錢,從貞元十一年至元和十一年,息利十倍以上者二十五戶。從貞元十六年至元和十一年,息利七倍以上者一百五十六戶。從貞元二十年至元和十一年,息利四倍以上者一百六十八戶。

伏見去年京畿諸司本錢,並條流甄免,其東都未蒙該及者。竊以淮寇未平,供饋尚切。人力小弊,衣食屢空。及納息利年深,正身既沒,子孫又盡,移徵親族旁食,無支族散徵諸保。保人逃死,或所繇代納。縱有嫠老孤獨,仰無所依。立限逾年,虛係錢數。公食屢闕,人戶不堪。伏乞天恩同京諸司例,特甄減裁下。

請申明舉主事例奏(元和十一年九月中書門下)

字人之官,從古所重。遂許論薦,冀得循良。其或不依節文,虛指事跡,既開謬舉之路,是長幸求之風。望自今已後,所舉人事跡與節文不同,及簡勘無據,並到官後不稱職,及有負犯等事,並請量輕重坐其舉主。輕則削奪,重則貶謫。

伏以前後敕文,雖有條約,比來銓覈,多務因循。今重申明,所期畫一。其舉人到省後,所簡勘如與節文不同,仰具事由並舉主名銜申中書門下。如所司鹵莽,便與判成,察知事狀違越,則所司舉主同坐。

請集百官讀皇后諡議奏(元和十一年禮院)

謹按《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古者天子稱天以誄之。皇后之諡,則請於廟。《江都集禮》引《白虎通》曰:「皇后何所諡之?諡之於廟。」又曰:「皇后無外事,無為於郊。」《傳》曰:「故雖天子,必有尊也。準禮,賤不得誄貴,子不得爵母。」所以必諡於廟者,諡宜受成於宗廟。故天子諡成於郊,皇后諡成於廟。今請準禮集百官連署諡狀訖,讀於太廟,然後上諡於兩儀殿。既符故事,允合《禮》經。

請改定御史班位奏(元和十二年九月御史台)

御史同制除官,承前名字高下為班位先後。為名在前,身在外,到卻在舊人上。後先有紊,勞逸不均。今請以上日為先後,未上不得計月數。

請宣示申光蔡三州貢物奏(元和十二年十二月戶部)

西夷虺蜴攸居,曆年貢賦不入,有司羞之。今則化被齊民,便為善地,其申、光、蔡,等州今所貢鸂鶒綾、生石斛等,並同日到。其諸道貢物,舊例至今月十五日已進納訖。臣今便欲取申、光蔡貢物,以元日陳於樂懸之南示中外。禮畢請準式送納。

請定錢數出入條制奏(元和十三年十月中書門下)

戶部度支鹽鐵三司錢物,皆係國用,至於給納,事合分明。比來因循,都不剖析,歲終會司,無以準繩。蓋緣根本未有綱條,所以名數易為盈縮。伏請起自今以後,每年終各令其本司,每年正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所入錢數及所用數,分為兩狀入來年二月內聞奏,並牒中書門下。其錢如用不盡,須具言用外餘若干見在,如用盡及侵用來年錢並收關,並須一一具言。其鹽鐵使所收議列具一年都收數,並已支用及送到左藏庫欠錢數。其所欠亦具監院額,緣某事欠未送到。戶部出納,亦約此為例。條制既定,亦絕隱欠。如可施行,望為常典。

議錢貨輕重奏(元和十五年八月中書門下)

伏準今年閏正月十七日敕,令百寮議錢貨輕重者。今據群官楊於陵等議:「伏請天下兩稅榷鹽酒利等,悉以布帛絲綿任土所產物充稅,並不徵見錢,則物漸重,錢漸輕,農人且免賤賣匹帛者。」伏以群臣所議,事皆至當,深刊公私。請商量付度支,據諸州府應徵兩稅供上都及留州留使舊額,起元和十六年已後,並改配端匹斤兩之物為稅額,如大曆已前租庸課調,不計錢,令其折納。使人知定製,供辦有常。仍約元和十五年徵納布帛等估價。其舊納虛估物與依虛估物回計。如舊納實估物並見錢,即於端匹斤兩上量加估價回計。變法在長其物價,價長則永利公私,初雖微有加饒,法行即當就實。比舊給用,固利而不害。仍作條件處置,編入旨符。其鹽利酒利,本以榷率計錢,有殊兩稅之名,不可除去錢額。但舊額中有令納見錢者,亦請令折納時估匹段。上既不專以錢為稅,人得以所產輸官,錢貨必均其重輕,隴畝自廣於蠶織,便時惠下,庶得其宜。其土乏絲麻,或地連邊塞,風俗更異,賦入不同,亦請商量,委所司裁酌,隨便宜處置。

祀風師奏(元和十五年太常禮院)

來年正月三日,皇帝有事於南郊,同日立春後醜祀風師。按《周禮·大宗伯》,以槱燎祀風師。鄭元云:「風箕星也。」故今禮立春後醜,於城東北就箕星之位,為壇祭之。《開元禮》:「祀昊天上帝於圜丘,百神鹹秩。箕星從祀之位,在壇之第三等。」

伏以皇帝有事南郊,遍祭之義,百神鹹在。其五方帝並日月神州以下,緣對昊天上帝皇地祇,尊不得申,並為從祀。悉無上公行事並禦署祝版之儀。風師既是星神,厭降之儀,便當陪祭。如非遇郊祀,其時祭祀如常儀。

請獎班肅奏(長慶元年正月宰臣)

將欲清風俗,必在厚人倫。竊見皇甫鎛權位盛時,班行之中,多所親附。及得罪後,議論立變,憎嫉如仇。俗之衰薄,一至於此!惟班肅以曾為郎官,判度支案,終始如一,獨送出城。周行之間,多美其事。今郡秩已罷,望授一省官,以表其行。

平河北諸道請告廟奏(長慶元年四月中書門下)

伏以太宗平突厥、高宗平高麗,皆告陵廟。蓋以高祖嚐蓄憤於北虜,太宗亦銳氣於東夷。武功未終,後聖繼誌,亦既平蕩,所宜啟告。伏以鎮冀一道,吊伐再加;幽薊八州,兵戎數起。陛下仁聖臨禦,皆使自效忠誠,不勞干戈,盡復區宇。祖宗宿憤,霧廓煙消,兵力所致,功實相萬。豈必獻俘函首,方告清廟?《詩》曰:「維天之命」,太平告文王也。考之經典,義亦相符。望下禮官撰儀,擇日薦告太廟,以彰陛下纘服之業,上慰聖靈。

請令諸道年終勾帳奏(長慶元年六月比部)

準制:諸道年終勾帳,宜依承前敕例。如聞近日刺史留州數內,妄有減削非理破使者。委觀察使聞風按舉,必重加科貶,以誡削減者。其諸州府仍請各委錄事參軍,每年據留州定額錢物數破使去處及支使外,餘剩見在錢物,各具色目,分明造帳,依格限申,比部準常限,每限五月三十日都結奏。旨下之後,更送戶部。若違限及隱漏不申,錄事參軍及本判官並牒吏部使(闕)。

請盟吐番不告廟奏(長慶元年九月太常禮院)

謹按肅宗、代宗故事,與吐番會盟,並不告廟。惟德宗建中末,與吐番會盟於延平門,欲重其誠信,特令告廟。至貞元三年,會於平涼,亦無告廟之文。伏以事出一時,又非經制。求之典禮,亦無其文。今謹參詳,恐不合告。

定臨刑稱冤奏(長慶元年十月御史台)

應十惡及殺人鬥毆,官典犯贓,並詐偽訴良,劫盜竊盜,及府縣推斷訖重論訴人等,皆是奸惡之徒。推鞫之時,盡皆伏罪;臨刑之次,即又稱冤。或冀有動搖,或貴延日月,每度稱屈,皆須重推。遂使知證平人,嚐被追擾,經涉時歲,獄具無期。一奸人自犯刑章,數十家因緣破散。若無懲草,為弊實深。伏請自今已後,有此色賊台及府縣並外州縣,但通計二度推官不同,人皆有伏款,及經三度斷結者,更有論訴,一切不在重推問限。其中縱有進狀敕下,如是已經三度結斷者,亦請受敕處聞奏執論,庶得公務肅清,奸源杜絕。如是告本推官典受賄賂,推斷不平,及有冤濫事狀,言訖便可立驗者,即請與重推。如所告及稱冤,推勘又虛妄,及依前無理者,除本犯是死刑外,餘罪於本條更加一等科罪。如官典取受有實者,亦請於本罪更加一等。如有冤屈不虛者,其第三度推官典,伏請本法外更加一等貶責。其第二度官典,亦請節級科處。冀使下無冤人,上無濫法。

請減迴避例奏(長慶二年十月中書門下)

諸司要官密戚周親見任府縣官,伏以所立堤防,正緣權要。今諸卿、監保傅、三少、詹事、祭酒、王傅、西班將校等,亦無威力敢冒典章。一概防閑,事誠太過。自今已後,應宰臣及左右僕射、御史大夫中丞、給事舍人、左右丞諸司、尚書侍郎、度支鹽鐵使在京城者,並諸王、駙馬期周以上親,並女婿、親外甥,請準廣德二年三月十一日及貞元二年二月十三日敕,不得任京兆府判司次赤及畿令長安萬年丞簿尉。其餘一切,並不在此限。冀典法易遵,群情大愜。

遷廟奏(長慶四年五月禮儀使)

謹按《周禮》:「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荀卿子曰:「有天下者祭七代,有一國者祭五代。」則知天子上祭七廟,典籍通規。祖功宗德,不在其數。國朝九廟之制,法周之文。太祖景皇帝始為唐公,肇基天命,義同周之後稷。高祖神堯皇帝創業經始,化隋為唐,義同周之文王。太宗文皇帝神武應期,造有區夏,義同周之武王。其下三昭三穆之外,是親盡之祖,雖有功德,禮合祧遷。禘祫之歲,則從合食。

修聖政紀奏(長慶四年中書門下)

伏以堯舜之政,二典存焉。君臣之間,都俞之旨,罔不備載。厥後雖代有史官,多出於追書。所以其事或紀,其言蓋略。太宗文皇帝躬勤庶政,朝多良臣,論思獻替,動可紀錄。故能遠繼堯舜,煥乎其文章。國朝舊制:每正衙奏事,史官載筆於玉階之下,所有議論政事,悉得聞之。及永徽以後,仗下便退。宰臣謀議,外莫得聞。長壽二年,宰相姚璹以為帝王謨訓,不可闕於紀述,史官疏遠,無因得書。請自今已後,所論軍國政要,委宰相一人撰錄,號為「時政紀」。此事久廢,史官不復得聞,惟寫誥詞記除授而已。臣等常竊憤悱,大懼皇猷未有以光揚於天下。伏望天恩許臣等,每坐日所有謀議,事關政事者,便日撰錄,號為「聖政紀」。書紀緘封,至歲末則付史官,永為常式。庶得睿謀所載,如日月高懸;聖政惟新,與天地廣運。臣等不勝大願。

請停奏補奏(寶曆二年十二月吏部)

伏以吏部每年集人及定留放,至於注擬,皆約闕員。近者入仕歲增,申闕日少,實由諸道州府所奏悉行,致令選司士子無闕。貧乏者凍餒滋甚,留滯者喧訴益繁,至有待選十餘年,裹糧千餘里,累駁之後,方敢望官。注擬之時,別遇敕授,私惠行於外府,怨謗歸於有司。特望明立節文,令自今已後,諸司諸使天下州府,選限內不得奏六品已下官。

請嚴山陵諸減選例奏(太和元年正月山陵使)

伏以景陵、光陵以來,諸司諸使所差補押當及雜職掌等官,皆據舊例,合得減選。其中有無選可減者,便放非時選。吏曹緣是承優放選,例多判成。有過格年深,身名逾濫,赴常選不得者,多求減選職掌,圖得非時集。因緣優敕,成此幸門,其吏曹為弊頗甚。今請應差前資官充職掌,並不得取選數已過格人,庶絕奸冒。

量放宗子出身條例奏(太和元年四月宗正寺)

今年二月十三日,應赴禦樓陪位宗子前資見任及常選未出身宗子,據狀共三千二百八十九人。前件陪位宗子等,準赦書節文,仍據始封每王後與一人出身,委宗正卿詳圖譜,取一房最沉翳者充數,具名聞奏者。伏以所赴陪位宗子,緣遇參選時,遠方臻集,並京畿之內,人數至多。若據赦書節文,所放全少,始封王後隻有四十八房。今請條流,從長慶元年、四年、寶曆元年三度遇恩,並未沾及者。伏請準寶曆元年正月七日赦書節文,每戶下放一人出身。其從寶曆元年已前三度受恩,已曾放出身,檢勘三代名同者,並不在此限。伏冀沉翳,適沾恩澤,遠房孤弱,盡獲出身。

請減山陵挽郎選數奏(太和元年五月禮部)

山陵挽郎,準光陵合補二百二十人。伏以近者仕進多門,身名轉濫,苟循往例,為弊滋深。取前宏文崇文館生及已考滿太廟齋郎充,如人數不足,兼取前明經充。其中有未過者,請放冬集,仍減兩選。已定各集者減二選。

請敬宗廟祝文罷稱孝弟奏(太和元年七月太常禮院)

敬宗廟祝文,皇帝稱孝弟。臣審詳「孝」字,載考禮文,義本主於子孫,理難施於兄弟。按《禮記》卜虞之文,子孫曰「哀」,兄弟曰「某」,然則虞之稱哀,與祭之稱孝,其義一也。於祖禰則理宜稱孝,於伯仲則止於稱名。

又東晉溫嶠議宗廟祝辭,以為非子者不得稱旁親,直言敢告。當時朝儀,鹹以為宜。今臣上考禮經,無兄弟稱孝之據;下徵晉史,有不稱旁親之文。臣謂饗敬宗廟,宜去「孝弟」兩字。

覆輟朝例奏(太和元年七月中書門下)

古有當祭告喪,義在申情同體,過時及哭,於理稍乖。禮院所請合輟朝者,若以聞喪之來日請依,餘約太常所奏,別具品列輕重進定。謹按儀制令:百官正一品官喪,皇帝不視朝一日。又準官品令:自一品至三品以上薨歿,通有輟朝之制。伏以君臣之間,情理所及,事必係於委遇,官則與時重輕,一用舊儀,或乖中道。臣等參酌,其留守節察防禦經略等使及京輔刺史,並請各據所兼憲官為例。

請定諸道奏補及致仕章服等例奏(太和元年九月中書門下)

諸道應奏州縣官銜散試官及無出身人幕府遷授致仕官,諸京司奏流外諸道進奏官等,兩畿及諸道奏長馬縣令、錄事參軍簿尉等,兩京及諸道州府六品已下官,除初授外,並合是吏部注擬。近日優勞資蔭,入仕轉多,每年選集,無闕可授。若容濫請,是啟幸門,遂使平人,不無受屈。今請並停。淮山南、三川、硤內及諸道比遠,雖吏部注擬,不情願赴任者,及元不注擬者,其縣令參軍,長吏倚賴,義不容私。如有才術優長,假攝勞效,特許前資見任及有出身人中奏請,每道不得過三五人。如諸道縣令、錄事參軍,政事異能決疑,及緝理殘破,若須旌賞者,許所在奏論。然須指事而言,在選限內,亦請準寶曆二年十二月七日敕處分。京諸司流外官並每年係部闕員,今並不許奏請致仕,酌法循舊,頗越典章。自今請自常參官五品以外官及四品者許致仕,餘停。又幕府遷授章服,貞元、元和之間,使府奏職至侍御史,然後兼省官。至於章服,皆獎時效。人思勤勉,克已慕名。近日奏殿中及戎卒,便請朱紫,數事俱行,其中著綠腰金,皆非典故。請自侍御史後年月足後,便始與省官。至於朱紫,許於本使府有事跡尤異為眾所知者,然許奏請。唯副使行軍奏職時,如先著綠,便許著緋,餘不在此限。又諸道進奏官舊例皆不奏正官。近既奏請,仍於別道占請有俸祿處,頗乖典制。今量請奏當道官,如資曆已至五品考滿日已前者,望許至考滿日。

請定科目選官事例奏(太和元年十月中書門下)

應禮部諸色貢舉人及吏部諸色科目選人等,凡未有出身未有官,如有文學,祗合於禮部應舉。有出身有官,合於吏部赴科目選。近年以來,格文差互,多有白身及用散試官並稱鄉貢者,並赴科目選。及注擬之時,即妄論資次,曾無格例。有司不知所守,其宏詞拔萃,學究一經,則有定製,然亦請不在用散試官限。其三《禮》、三《傳》、一史。三史明習律令等,如白身,並令國子監及州府同明經進士薦送。如考試及第,明習律令同明經,一史、三《禮》三《傳》同進士,三史當年關送吏部,便授第二任官。如有出身及有正員官,本是吏部常選人,則任於吏部不限選數應科目選,三史則超一資授官。如制舉人既諸色人中皆得選試,則無出身官人並可以請不用散試官。

請令有司勿進祥瑞奏(太和元年十一月)

伏以陛下勤求治本,澄清化源,不以靈芝白雁為瑞應,方將時安人和為嘉祥。宸翰昭宣,睿情斯屬。伏請自今已後,祥瑞俱申有司,更不令進獻。請添賜尚食局本錢奏(太和元年十二月殿中省)

尚食局新舊本錢總九百八十貫文,伏以尚食貧虛,更無羨餘添給。伏乞聖慈更賜添本錢二千貫文,許臣別條流方圓諸色改換,收利支用,庶得不失公事。

 卷九百六十四 ↑返回頂部 卷九百六十六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