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務院關於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21年 國務院關於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財政部部長 劉昆(受國務院委託)
2023年6月26日於人民大會堂
(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
發布機關: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3年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23年/第五號》和《中央決算報告
——2023年6月26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
(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2022年中央決算的決議》批准)
國務院關於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
——2023年6月26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
財政部部長 劉 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2022年中央決算報告和中央決算草案,請予審查。

一、2022年中央財政收支決算情況[編輯]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一年來,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嚴格執行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有關決議要求和審查批准的預算,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現了經濟平穩運行、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發展取得了極為不易的新成就。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保持財政支出強度,優化支出重點和結構,大幅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嚴肅財經紀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財政運行總體平穩,中央決算情況總體較好。根據預算法有關規定,重點報告以下情況:

(一)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決算情況。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887.14億元,為預算的100%,比2021年增長3.8%。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765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9900億元,收入總量為107552.14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2512.65億元,完成預算的98.9%,增長13.1%,主要是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389.49億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出150億元,支出總量為134052.14億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26500億元,與預算持平。

與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報告的執行數相比,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加2.16億元,主要是在庫款報解整理期國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罰沒收入增加。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減少202.02億元,主要是年終實行據實結算項目的地方上解數額增加,相應抵減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以上增收節支共計204.18億元,已包含在上述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1389.49億元中。

從收入決算具體情況看,稅收收入89977.07億元,為預算的96.7%,增長1.2%;非稅收入4910.07億元,為預算的271.3%,增長96.5%,主要是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近年結存利潤,以及原油價格上漲帶動石油特別收益金專項收入等增加。稅收收入中,國內增值稅24255.81億元,為預算的77.1%,主要是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減少了增值稅收入;國內消費稅16698.81億元,為預算的111.6%,主要是成品油、捲菸等行業消費稅增加超出預期;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合計22855.07億元,為預算的108.3%,主要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一般貿易進口增長超出預期;企業所得稅27867.61億元,為預算的97.4%,主要是企業利潤增長低於預期;個人所得稅8953.78億元,為預算的96.8%,主要是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車輛購置稅2398.36億元,為預算的67.6%,主要是2022年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6258.05億元,為預算的88.6%,主要是動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用於支持企業退稅,減少了當年的退庫數。

從支出決算具體情況看,中央本級支出35570.83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增長3.9%;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96941.82億元,完成預算的98.9%,增長16.9%。中央本級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78.53億元,完成預算的104.7%,主要是信息化建設等基本建設支出增加;外交支出488.83億元,完成預算的97.2%,主要是執行中收回部分以前年度結餘資金,抵減當年支出;國防支出14499.63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1964.63億元,完成預算的100.8%;教育支出1524.26億元,完成預算的99.9%;科學技術支出3215.52億元,完成預算的100.9%;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169.34億元,完成預算的102.9%,主要是基本建設支出增加;債務付息支出6523.99億元,完成預算的102.2%,主要是市場利率高於預期。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具體情況是:一般性轉移支付80811.3億元,完成預算的98.4%,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36354.12億元、完成預算的98.3%;專項轉移支付7597.03億元,完成預算的96.9%;此外,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8533.49億元,完成預算的106.7%。

2022年,中央預備費預算500億元,實際支出110億元,主要用於支持地方做好抗旱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等工作,剩餘390億元全部轉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結餘1382.35億元(含中央預備費結餘390億元),加上超收7.14億元,合計1389.49億元,全部用於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022年初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1161.22億元,加上上述補充的1389.49億元、按規定用中央政府性基金結轉資金補充的5.1億元,2022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為2555.81億元,2023年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500億元後餘額為1055.81億元。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使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安排的支出367億元,其中,中央本級使用107.76億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使用259.24億元。中央預算周轉金規模沒有發生變化,2022年末餘額為354.03億元,主要用於調劑預算年度內季節性收支差額。

2022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合計28.24億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安排的經費),比預算數減少24.76億元,主要是受疫情等因素影響,較多中央部門因公出國(境)、外事接待任務延後實施,公務用車和公務接待支出執行較大幅度低於正常水平。其中,因公出國(境)費2.94億元,減少3.7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24.72億元,減少18.89億元;公務接待費0.58億元,減少2.17億元。

202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支出6399.28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466.78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4932.5億元。進一步突出支出重點,主要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糧食安全,區域協調發展,社會事業,以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方面。

2022年,中央財政發行國債97486.97億元,其中內債97218.17億元、外債268.8億元,籌措資金除用於到期國債還本外,其餘均由中央財政統籌安排使用。國債還本71657.57億元,其中內債71270.33億元、外債387.24億元。年末國債餘額為258692.76億元,包括內債餘額255591.55億元、外債餘額3101.21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國債餘額限額267008.35億元以內。此外,全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47566.26億元,其中一般債券7182.11億元、專項債券40384.15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還本27758.16億元,支付利息11211.32億元。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350652.91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376474.3億元以內。

(二)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決算情況。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123.99億元,為預算的97.8%。加上2021年結轉收入、調入資金以及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收入總量為22728.67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6330.48億元,完成預算的78.4%,主要是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於預期,其中,中央本級支出5543.79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786.69億元。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9000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大於支7398.19億元,其中,結轉下年繼續使用7393.09億元(含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結轉7100億元),按規定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5.1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決算數均與執行數相同。

(三)2022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決算情況。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343.31億元,為預算的103.3%,增長17.2%,主要是2021年中央國有企業利潤高於預期。加上2021年結轉收入355.61億元,收入總量為2698.92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710億元,完成預算的99.2%,增長60.6%,主要是加大對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支持力度,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661.02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48.98億元。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900億元。結轉下年支出88.92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決算數均與執行數相同。

(四)2022年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決算情況。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349.59億元,為預算的82%,其中,保險費收入212.89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24.72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372.85億元,完成預算的75%。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地方上繳2439.59億元,中央撥付2440.44億元(繳撥差額0.85億元,主要是動用上年全國統籌調劑資金利息形成的結餘資金)。此外,使用結餘資金82億元解決部分地方養老保險方面的特殊困難,考慮上述因素後,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當年支大於收106.11億元,年末滾存結餘92.18億元。與執行數相比,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決算數減少26.61億元,支出決算數增加9.33億元,主要是部分在京中央單位未完成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實施準備期清算工作。

按照預算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對2022年中央財政部分收支事項實行權責發生制核算,包括預算已經安排當年應支未支的工資和社保資金、國庫集中支付年終結餘以及國務院批准的其他特殊事項等。有關具體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報告。對上述資金,財政部將在預算執行中加強管理,及時撥付,儘快發揮資金效益。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預算數、決算數及其對比分析,詳見中央決算草案。草案在報黨中央、國務院審批和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之前,已經審計署審計。

二、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升效能,着力支持經濟穩定恢復、促進高質量發展[編輯]

2022年,財政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全國人大有關決議要求以及全國人大財經委審查意見,按照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的要求,及時出台實施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大幅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加快推進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進一步優化結構保重點、強化管理促規範、突出績效增效能,着力支持經濟穩定恢復發展。

(一)加大減負紓困力度,着力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加力提速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將所有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以及製造業等13個行業納入政策實施範圍,存量留抵稅額一次性全額退還,增量留抵稅額按月全額退還。優先安排小微企業退稅,大幅提前各類企業退稅實施時間,確保退稅上半年大頭落地。中央財政在按現行稅制負擔50%退稅資金基礎上,再專門安排1.25萬億元一次性專項轉移支付,單獨調撥、逐月預撥、滾動清算,保障地方留抵退稅資金需要,累計退到納稅人賬戶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款達2.46萬億元。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出台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徵增值稅、擴大「六稅兩費」減免適用範圍至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等政策,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加大政府採購支持力度,降低中小微企業參與政府採購門檻。繼續實施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新增再擔保合作業務規模超過1.2萬億元、增長60%。大力支持企業減負穩崗。延續實施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對困難行業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實施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費政策,將中小微企業和大型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分別由60%最高提至90%、由30%提至50%,出台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一次性擴崗補助等政策,支持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

(二)着力穩投資促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6月底前用作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券3.45萬億元基本發行完畢;下半年使用專項債務結存限額5029億元,10月底前基本發行完畢。進一步擴大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推動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當前惠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對符合條件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以及製造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貸款予以財政貼息,帶動擴大有效投資。促進消費逐步恢復。有針對性地出台相關政策,推動餐飲、零售、旅遊等接觸性行業逐步回暖。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對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船稅、延續免徵購置稅,全年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增長93.4%。啟動實施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優化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布局。支持縣域商業建設行動、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推動農村消費提升和農民收入增加。同時,支持穩定外貿基本盤。組織開展外經貿提質增效示範工作,增強重點外向型產業競爭力。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加大進出口信貸支持,鼓勵外貿企業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成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貿關係。

(三)推動財力下沉,支持地方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全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9.69萬億元、增加1.4萬億元,增長16.9%,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為地方特別是縣區全面落實退稅減稅降費政策、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行提供財力支持。同時,督促地方嚴格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加強「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預算編制、執行、庫款保障等各環節管理,壓實省市預算審核、執行監測、監管幫扶責任,確保基層「三保」不出問題。全力支持地方疫情防控。及時安排和撥付補助資金,支持地方有效處置局部聚集性疫情,強化邊境口岸地區疫情防控能力,對因疫遇困人員及時予以幫扶。落實優化疫情防控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加強重點群體健康服務,保障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完善基層醫療服務保障和疫情防控救助體系建設,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為較短時間實現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創造有利條件。推動更多財政資金直達縣區基層。完善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進一步擴大範圍,直達資金規模達到4.1萬億元,超過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四成。中央財政健全備案機制,加強與審計和行業主管部門協作,建立資金分類監管制度,全程監控預算下達過程,督促各地應下盡下、能快則快,直達資金支出進度總體較快、效果良好。

(四)強化創新驅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大幅增加基礎研究投入,2022年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812.62億元、增長13.5%。支持啟動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長期穩定支持一批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改革完善中央財政民口科技經費投入機制,加強任務和經費統籌。制定國家實驗室經費支持方案,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全力保障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強化重大項目經費全過程審核把關。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推廣使用「先實施、後撥款」模式,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出台高新技術企業購置設備器具、企業基礎研究支出可在稅前100%加計扣除等政策,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支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新發展,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立完善適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財政資金管理機制,足額保障攻關資金需求,推動重點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強鏈。持續完善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加大對創新產品的支持力度。用好產業基礎再造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大力支持工業強基、智能製造、新材料等領域發展。

(五)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保持在4%以上,全年超過4.8萬億元。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全國約1.59億義務教育學生免除學雜費並獲得免費教科書,約1400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支持職業院校提高生均撥款水平,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高等教育經費進一步向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和基礎學科傾斜。階段性免除家庭經濟困難高校畢業生國家助學貸款利息並允許延期還本,近400萬畢業生受益。落實學生資助政策,惠及全國學生約1.5億人次。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61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84元。支持加強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和衛生健康人才培養,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啟動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範項目。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建立中央和地方支出責任分擔機制,全年統籌調劑資金約2440億元,地方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缺口得到有效解決。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上調4%,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國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98元。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強化安全生產和應急救災保障。設立安全生產預防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補助資金,專項支持安全生產工作。完善財政應急救災政策體系,充實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及時啟動資金快速核撥機制,全力支持地方防災救災。

(六)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糧食增產豐收。支持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將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8000萬畝,推進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應對農資價格上漲等影響,對實際種糧農民分三批發放補貼共400億元。增加對產糧大縣獎勵,適當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實現稻穀、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對13個糧食主產省份產糧大縣全覆蓋,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全年糧食產量達1.37萬億斤。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加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規模,並向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優先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脫貧人口就業和持續增收。依託「832平台」(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台)推進政府採購脫貧地區農副產品,2022年「832平台」銷售額達136.5億元。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新創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0個農業產業強鎮,支持2萬多個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在13個地區開展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完善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相關財稅政策,擴大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政策清單。中央財政出台支持貴州等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案,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增長8.2%。

(七)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增加大氣污染防治資金規模,新增25個城市納入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支持範圍。以長江、黃河等流域為重點,協同推進水污染治理與水生態保護。保持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着力推動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明確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若干財政政策,支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通過競爭性評審支持第二批9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11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項目、20個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16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整體提升重點生態地區生態系統質量。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出台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建立健全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通過國家科技計劃等,支持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科技研究。擴大政府綠色採購範圍,加大相關產品採購力度。推動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缺口問題,用好清潔能源發展專項資金,鼓勵非常規天然氣開採增產上量,支持保障能源安全。推動設立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基金、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建設性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

三、管好用好財政資金,進一步提高財政治理水平[編輯]

2022年以來,財政部結合全國人大有關方面和審計署提出的意見建議,堅持加強管理、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一體推進,嚴格預算執行,嚴肅財經紀律,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着力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財政政策效能,更好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勤儉節約過緊日子。將政府過緊日子作為財政工作的指導方針,貫穿預算編制執行、政府採購、資產管理等各方面。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大力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嚴控一般性支出,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全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節省更多資金用於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強化預算編制審核,結合過緊日子情況評估、審計發現問題整改、績效評價結果、存量資金統籌等情況,實事求是保障好部門必要支出,從嚴從緊安排部門預算規模。完善「三公」經費執行常態化監控機制,及時發現管理使用中的問題,督促將過緊日子的要求落實到位。2022年中央部門支出下降3.5%。

(二)硬化預算約束。嚴格執行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完善預算執行監控機制,堅決禁止無預算、超預算支出,深入推進預算公開,加大對過緊日子落實情況、重大項目支出、績效評價結果等方面信息公開力度,提升財政透明度。推行預算指標核算管理改革試點,初步實現對各級財政部門預算管理全過程的記錄、控制和反映。在中央和地方全面推廣實施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逐步將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會計核算、政府採購等業務嵌入一體化系統,系統運行總體平穩、安全可控。建立全國財政運行監測中心,動態反映、常態監測財政資金運行情況。持續完善財政內控體系,扎牢織密預算管理等重點領域制度籠子。

(三)整飭財經秩序。把保障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作為財會監督工作首要任務,強化財稅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組織地方深入開展財經秩序專項整治行動,聚焦減稅降費、政府過緊日子、基層「三保」、國庫管理、資產管理等重點領域,嚴肅查處違規興建樓堂館所、亂設財政專戶、違規處置資產等突出問題,推動標本兼治,紮緊制度籬笆。制定會計師事務所一體化管理辦法等制度,上線運行註冊會計師行業統一監管平台,持續開展註冊會計師行業、代理記賬行業問題整治,對有關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完善財會監督頂層設計,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推動明確職責分工,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地。

(四)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將地方政府法定債務管理全面納入預算管理一體化範圍,指導地方做好專項債券項目儲備,建立專項債券支出進度通報預警制度,對專項債券項目實施穿透式監測。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保持高壓監管態勢,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督促地方落實主體責任,統籌各類化債資源,增強市縣償債能力,逐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嚴控高風險地區新增地方政府債券規模,防止風險持續累積。支持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做好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工作,探索長效監管制度框架。加大曝光力度,分批通報16起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發揮警示、震懾作用。

(五)深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健全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出台實施中央部門預算管理績效考核、地方財政管理績效考核、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績效管理等制度辦法。選擇部分新增重大政策、項目開展事前績效評估試點,探索建立事前績效評估機制。研究推進部門整體支出績效管理,組織中央部門全面設置整體支出績效目標。在中央本級項目、中央對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績效自評全覆蓋的基礎上,對72個重點民生政策和重大項目開展財政重點績效評價,首次將中央本級基建項目、中央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項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納入評價範圍。將績效評價結果與2023年中央部門預算安排掛鉤,對績效評價得分較低的項目,分檔壓減預算。加大績效信息公開力度,隨同2021年部門決算公開績效評價結果661個、比上年增加126個,隨同2023年部門預算公開項目績效目標811個、比上年增加84個。

(六)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稅收制度,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將電子煙納入消費稅徵收範圍,增值稅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出台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權責配置更為合理、收入劃分更加規範、財力分布相對均衡、基層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財政體制。製發財政總會計制度,健全完善政府會計準則制度體系,政府財務報告編制實現全覆蓋。健全財政法律規範體系,會計法、註冊會計師法、政府採購法等立法取得重要進展,公布實施行政單位財務規則等一批部門規章,出台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指導意見。

(七)自覺接受人大監督。認真貫徹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精神,持續完善報送全國人大審查的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內容,優化預決算草案編報,及時提供有關熱點問題參閱材料,更好配合人大審查監督工作。對全國人大財經委、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提出的審查和分析意見,逐項研究、積極改進。編制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並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建立健全與全國人大代表常態化溝通聯絡機制,結合代表建議辦理,積極向代表匯報工作、傾聽意見,把代表的真知灼見體現到改進預算編制、完善預算管理、制定財稅政策、深化財稅改革中。

2022年決算情況總體較好,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全國人大有關方面提出了意見建議,審計也揭示了相關問題。財政部門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將積極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財政部門積極研究謀劃、靠前出台相關財稅政策舉措,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批准中央預算後,及時批覆中央部門預算,下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督促加快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截至5月底,各地已發行新增債券22538億元。及時調整優化去年底到期的階段性稅費優惠政策,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均已出台實施。1—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9692億元,同比增長14.9%,其中,中央、地方本級收入分別增長13.1%、16.5%。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4821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中央本級、地方支出分別增長6.5%、5.7%,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從全年看,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將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基本支撐。

下一步,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兩會部署,嚴格執行全國人大批准的預算,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堅持「三個更好統籌」,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打好宏觀政策、擴大內需、改革創新、防範化解風險組合拳,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密切跟蹤地方和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強化預算執行和國庫集中收付管理,全面提升資金支付效率,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完善稅費優惠政策,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及時解決經營主體反映的突出問題,持續整治涉企違規收費,防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發揮好政府投資引導作用,適當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做好項目前期準備,提高項目儲備質量,優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上加大力度,防止盲目擴大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進一步強化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支出保障。堅持政府過緊日子不動搖,把牢預算支出、資產配置、政府採購等關口,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節省更多資金用於急需領域。運用相關專項資金、稅收、首台(套)保險補償等支持政策,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建設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財政科技經費和任務統籌,保障好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經費需求,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促進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強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支持做好大學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落實好養老、醫療、低保、優撫等民生政策,補齊民生短板。

三是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嚴格落實縣級為主、市級幫扶、省級兜底、中央激勵原則,強化各級「三保」責任。在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10.06萬億元、增長3.6%的基礎上,用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推動省級統籌財力,最大力度下沉財力到縣區,全力保障縣區財政平穩運行。指導地方加強縣區財政運行監測,更加全面、準確評價縣區財政運行情況,做到動態監測、分類管理、精準施策,及時發現化解風險隱患。同時,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推動地方通過理順財政事權劃分、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強預算支出控制等措施,健全縣級財力長效保障機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四是有效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進一步壓實地方和部門責任,建立健全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督促省級政府加大對市縣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統籌資金資產資源和各類政策措施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逐步降低風險水平。督促地方強化預算約束和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充分開展財政承受能力評估,量力而行開展項目建設,嚴禁建設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脫離當地財力可能的項目。對新增、少報漏報隱性債務和化債不實等問題及時查處、追責問責。

五是加大財會監督力度。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推動形成財政部門主責監督、有關部門依責監督、各單位內部監督、相關中介機構執業監督、行業協會自律監督的財會監督體系。穩妥推進財會監督專項行動、預算執行監督專項行動,聚焦財經領域重大案件查處、財經紀律重點問題整治、會計評估行業專項監督、轉移支付資金使用、部門重大預算項目執行等重點領域,嚴肅查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問題,推動整改問責,嚴格按制度、按規矩辦事。加強財會監督與其他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實現信息溝通、線索移送、協同監督、成果共享,形成監督合力。

六是紮實做好審計整改「下半篇文章」。深入貫徹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精神,對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中查出的預算分配管理、中央部門預算執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重大項目和重點民生資金管理使用、國有資產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壓實整改責任,抓好整改落實。把「當下改」和「長久立」結合起來,對一些屢審屢犯問題,從政策設計、制度機制上剖析原因、堵塞漏洞,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整改結果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並向社會公開。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落實本次會議審查意見,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積極擔當作為的精氣神,紮實做好財政各項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