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觀堂脩造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觀堂修造記
作者:李元陽 
嘉靖二十五年年間
1546年
本作品收錄於《中谿家傳彙稿/卷07
據《大理叢書·金石篇》及拓片。碑原立於大理市原大理城西弘聖寺塔,現已不存。高178cm,寬83cm。直行楷書。文21行,行12~49字。

大觀堂脩造記一行

賜進士前翰林院庶吉士監察御史荊州知府郡人李元陽撰並書二行

博南山人成都楊慎用脩篆額三行

大觀堂枕鷲峯,襟洱水,在大理郡城西里許,郡守龜崖蔡公所作。堂前有古塔十六級,周昭王時物也。塔前有祠,憲臺中江王公四行即王舍寺之遺趾創廟,以祠孔明者也。祠左有關將軍廟,貳守蜀瀘三公作,以翼祠者也。祠北有蒼山書院,南有射圃,前人作以五行肄士者也。

蔡公蒞郡之三年,為嘉靖乙巳,惠流民和,吏牘有暇,乃偕客步自山麓,求孔明之祠而拜焉,歷書院而𠇾焉。於時,田父六行野老咸來觀聽。公指古塔問曰:「是奚為者也?」父老曰:「吾郡古澤國也,蛟龍是患,沒人田廬。昔有異人令多所建塔,水患用弭。今千七行有餘年,塔圮什七,而水患薦至。今峨峎、塔橋數村皆以圮壞,小塔而至覆沒,其蹟可驗也。尚幸大塔獨存,城隍賴以無恙。然茲塔八行有銅蓋木骨,嘗毀於盜,及今不葺,來者可憂。」公憫然曰:「有是哉,如其然而莫之續也。咎其誰歸?」明日,遂捕盜而還其蓋,伐木而補九行其骨。塗金日耀,圩堊雪凝,小大懽然,從公於邁。其為民者曰:「公非還塔蓋也,與吾以田廬也。」其為士者曰:「公非補塔骨也,補吾之十行城隍也。」客再拜,請公登臺,燕飲以落之。甫飲輒雨,坐客霑濕,且罷燕。客有言於公者曰:「攸大攸止,莫如茲臺。臺而不屋,為觀弗永十一行。且成者壞之始也,公能永其觀,則人將緝熙其成,而壞不足虞矣。」公曰:「諾。」明年乃作堂,有檻有軒,有曠有奧。會臺憲安公來謁侯十二行祠,督學吳公來視書院。升茲堂,則碧波在幾,步其背,則白雲在檐。安公乃題曰「大觀之堂」。言據高矚遐,萬象呈露也。吳公命筆作十三行書,揭之梁楣。郡之士民大喜過望,乃徵愚記之。

愚謂世固有庸常無益之事,而被之以莫大之名,雖智士亦僕焉。服其勞,而自謂十四行得計。世固有神奇利濟之功,而目為狂誕,則婦人小子亦且疑之。何也?狃於所聞故也。夫放龍蛇、推山易河,禹之所為,不可見矣十五行。若大理舊傳拘龍而不使去,作塔而水患除,使其傳出於禹,則後世方且宗信之不暇,而何有於他議。使放龍蛇、導川澤,言不出十六行於孟子,則禹之績,祗足為怪耳。嗚呼!世之貴耳賤目乃至此哉!向非通方之儒,惡足以語此?若蔡公者可謂務民之義,知神之道十七行,而不泥於所聞矣。公蒞郡以來,百廢俱興。如廨署、橋梁、道路,為民生之所必資,制度之必不可闕者,其麗非一,而皆致其堅緻,以十八行傳永久。然但書之碑陰,而概曰「大觀堂修造記」。於以見世皆急於法今之所及,公獨急於未然之防,茲其心可與隱隱佖佖者道十九行哉。

蔡公名紹科,字弘哲,浙之黃巖人也。生員秦世賢集趙松雪字二十行

嘉靖二十五年歲次丙午孟秋吉旦,大理府經歷劉琳、知事錢寅、照磨鄒徽、督工官陳□□□二十一行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