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平御覽/08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火部二 太平御覽
卷八百七十.火部三
火部四 

[編輯]

漢書》曰:王莽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莽常御燈火至明。

《東觀漢記》曰:上從長安東歸,過汧,幸祭遵營,士眾作黃門武樂,至夜御燈火。

《晉書》曰:溫嶠往武昌,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燬犀燈而照之。須臾,見水中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曰:「與君幽明道隔,何故相照?」意甚惡之,至鎮,逾旬而卒。

《唐書》曰:皇甫無逸為益州長史。嘗夜宿人家,遇燈炷盡,主人將續之,無逸抽佩刀斷衣帶以為炷。其廉介如此。

又曰:睿宗好樂,聽之忘倦。玄宗又善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日,胡僧娑陀婆請夜開門,燃百千燈,睿宗御延喜門觀樂,凡經四日。從大,睿宗御安福門樓觀百司宴,以夜繼晝,經月餘日。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遣使謂帝曰:「七月七日,當暫來。」帝至日,掃除宮內,然九光之燈。

《荀釆傳》曰:釆,荀爽女,為陰瑜妻,而夫早亡,爽逼嫁與太原郭弈。釆入郭氏室,暮乃去帷帳,建四燈,歛衽正坐,郭氏不敢逼。

《三秦記》曰:始皇墓中,燃鯨魚膏為燈。

《鄴中記》曰:石虎正平聲。會,於殿前設百二十枝燈,以鐵為之。

《西京雜記》曰:長安巧人丁緩者,為恆滿燈,七龍五鳳,雜以芙蓉蓮藕之奇。

又曰: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府庫,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異者,有青玉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則鱗甲皆動,炳爛若列星而盈室焉。

《洞冥記》曰:漢武帝燃芳苡燈於閣上,有白鳳黑龍足來戲於閣上。芳苡草出奔盧國。

又曰:丹豹髓、白鳳膏,磨青錫為屑,以淳蘇油和之,照於神壇,夜暴雨燈光不滅。

《羊頭山記》曰:漢有常滿燈,不添常滿,光明不絕也。

《法顯山記》曰:舍衛國精舍道東有外道天寺,名曰影覆,與佛論議處,精舍夾道相對,亦高六丈許。所以名影覆者,日在西時,佛精舍影則照外道天寺,日在東時,外道天寺影北映,不得照佛精舍也。外道常遣人守天寺,灑掃燒香,燃燈供養,至明旦,其燈輒移在佛精舍中。娑羅門恚言諸沙門取我燈自供養佛。婆羅門於夜自伺候,見其所有天神持燈繞佛精舍三匝,供養佛已,忽然不見。婆羅門乃知佛神,即舍家入道。

《王子年拾遺記》曰:董偃常臥於室中,以畫石為榻,高三尺,廣六尺,石體甚輕,郅支國所獻也。上設紫琉璃屏風,列金麻油燭,如屈龍形,雜釆為之。侍人惟見燈明,以言無礙,乃於屏風外扇之。偃曰:「玉石豈扇而後消涼!」侍者乃以手摸之,知有屏風之礙。

又曰:穆王東至大{木戲}晉奇之谷,起春霄之宮,集諸方士問佛道法。時已將夜,聞殷然雷聲,伏蟄皆動,俄而有流光照於宮內。王更設常生之燈,一名恆明。亦有鳳腦之燈,綴水蓮氷谷之花,上去燈七八尺,不欲使煙光遠照也。西王母來,乘翠鳳之輦,共王飲會。

又曰:燕昭王時,海人乘霞舟,以雕壺盛龍膏以獻昭王。王坐通雲之堂,亦曰通霞台,以龍膏為燈,照耀百里,煙色丹紫。國人望之,咸言瑞光,遙加拜之。以火浣布為纏炷,光滿於宮內。

《孫子》曰:火光明於天者,燈燭何施焉。

《符子》曰:不安其昧而樂其明也,是猶夕蛾去暗赴燈而死。

《秦子》曰:智惠多則引血氣,如燈火消脂膏,炷大而朗,朗則膏消;炷小而暗,暗則息膏至久也。

《說苑》曰: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燈燭既滅,乃有人引美人者,美人挽絕其冠纓。

桓譚《新論》曰:余與劉伯師夜坐,燈中脂炷焦禿將滅,余謂伯師曰:「人衰老亦如彼禿炷矣!」伯師曰:「人衰老應自續。」余曰:「益性可使白髮更生黑,至壽極亦死耳。」

王朗《秦故事》曰:五華燈樹,正月朔,朝賀設於下三階之前,月照星明,雖夜猶晝。

《淮南萬畢朮》曰:取亢脂為燈,置火中,即見諸物。

《語林》曰:嵇中散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面甚小,斯須轉大,遂長丈餘,單衣革帶。嵇視之既熟,吹其燈滅曰:「吾恥與鬼魅爭光。」

[編輯]

《記》曰:侍坐於所尊敬,燭至,起。異晝夜。

又曰:燭不見跋。跋,本。燭晝則去之,嫌若燼多有厭倦也。

又曰:曾子寢疾,童子隅坐而執燭。隅坐,不與成人並也。

又曰: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親離也。」親,骨肉也。

又曰:祭之日,泛掃反道,鄉為田燭。反道,鏟合新士在上。田燭,田首為燭。

又曰:凡飲酒為獻主者,執燭抱ㄡ,主人親執燭敬賓,示不倦也。執燭不讓,不辭不歌。以燭繼晝,禮殺。

又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禮。治國而無禮,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又曰:女子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周禮》曰:司几筵掌吉凶之事,祖廟之中,{氵友}與執燭。吉事,四時祭也。凶事,後王喪,朝於祖廟之奠。

又曰: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故書墳為ナ。鄭司農云:ナ燭,麻燭也。玄謂: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皆所以照眾為明也。

《儀禮》曰:主人爵弁纁裳,從車二乘,執燭前馬。大夫已上親迎,執燭前馬。

又曰: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燭於庭中,閽人執燭於門外。

《尚書大傳》曰:後、夫人將侍君,前息燭,後舉燭。

《戰國策》曰:甘茂去秦之齊,出門遇蘇子,曰:「君聞夫江上夜女乎?夫江上夜女,有家貧無燭者,夜女相與欲去之。無燭者曰:『妾以無燭之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東壁之餘光照西壁者?幸以賜妾,何為去我?』諸女以為然而留之。今臣棄逐於秦而出關,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蘇子曰:「善」。

史記》曰:始皇冢中,以人膏為燭。

謝承《後漢書》曰:巴為揚州刺史,與客坐暗冥之中,不燃官燭。

《晉書》曰:周顗弟嵩嘗因酒瞑目,謂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橫得重名?」以所執蠟燭投之。顗神色無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齊書》曰:竟陵王子良常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具刻一寸,以此為奇。蕭文琛曰:「燒一寸燭為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丘楷、江洪共打銅缽為五韻 詩,響滅,皆可觀覽。

《後魏書》曰:高祖嘗幸清徽堂,命黃門郎崔光鄴、郭雅、邢巒、崔休等賦詩言志。燭至,公卿辭退。高祖曰:「燭至辭退,無同姓之禮,在夜載考宗族之義,卿等且還,朕與諸王宗室欲成此夜飲。」

《北齊書》曰:郎茂年十五,師事國子博士河間權會,受《詩》《易》、《三禮》、玄象、刑名之學,至忘寢食。家人恐成病,恆節其燭。

《唐書》曰:劉沔為忠武小校,從李光顏討淮西,為捉生將,前後與賊血戰,鋒刃所傷幾死者數四。嘗傷重臥草中,月黑不知歸路,昏然而睡,夢人授之雙燭曰:「子方大貴,此行無患,可持而還。」既行,然有雙光在前。自後破虜危難,每行嘗有此光。及罷鎮後,雙光遂息。

又曰:柳公權充翰林侍書學士,每居堂召對,繼之燭見跋,語猶未盡,不欲取外宮人,以蠟淚揉紙繼之。

《會稽典錄》曰:盛吉拜廷尉,吉性多仁恕,務在寬矜。每至冬月罪囚當斷,其妻執燭,吉手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

又曰:陳脩字奉遷,烏傷人也,為豫章太守。脩性清潔,履約恭儉,十日一炊,不然官燭。

《神仙傳》曰:漢章帝問劉馮曰:「殿下有怪,常著朱衣,被髮持燭,相隨而走,為可劾否?」馮曰:「可。」帝因使人偽為之,馮以符擲之,數人頓地。帝驚曰:「以相試耳。」乃解之。

《列女傳》曰:齊女徐吾者,東海上貧婦人,與其鄰婦李吾之屬合燭夜績。徐吾最貧而無燭,李吾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與夜作。」徐吾曰:「妾以貧故,起常先,灑掃陳席,以待來者。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暗,去一人,燭不為益明,何愛餘光?」莫之能應,遂復與夜績。

《西京雜記》曰: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枝。

又曰: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矣。

《王子年拾遺記》曰:融鼻西有銷明之草,叢生千葉,陰覆地,夜視之如列燭,晝則滅矣。 又曰:昆侖者,西方曰須彌山,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有五色玉樹,夜望水上,光焰如燭。

《抱朴子》曰:慕惡者,猶宵蟲之赴明燭焉。

又曰:夫明燭宵舉,則飛蟲群起。

又曰:有自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形者神之宅。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方之於燭,燭盡則火不居也。

《文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銷。

《韓子》曰:鄭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高明;高明者,舉賢而任之。」國以治也。

《淮南子》曰:天下時有盲妄自失之患,此高燭之類也,火愈燃而消愈亟。愈,益也。亟,疾也。

《說苑》曰: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之明。老而不學,昧昧如夜行焉。秉燭之明,孰與昧行?」公曰:「善。」

《世說》曰:君夫王愷字,以飴糖澳釜,石季倫以蠟燭灼炊。

《玄晏春秋》曰:予讀《漢書·匈奴傳》不識撐黎孤塗之字,有故奴執燭,顧而問之,奴曰:「撐黎,天子也。蓋匈奴之號單于,猶漢人有天子也。」予於是乎曠然發悟。

《潛夫論》曰:偶燭之施明於幽室也,前燭則盡照之,後燭而益明,二者相因而成大火。

《論衡》曰:《太公陰謀書》稱武王伐紂,兵至牧野,晨舉脂燭,權掩不備。

《地鏡圖》曰:相玉者見美女子載燭行壇,陰從其所出入處尋之,石中有玉矣。

蔡氏《化清論》曰:伏龍非我馬,白日非我燭,藏之默之,保此小朴。

《楚辭》曰:室中之觀多珍怪,蘭膏明燭華容備。

古詩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魏明帝樂府詩曰:晝作不輟手,猛燭繼望舒。

劉楨詩曰:天地無期竟,民生甚侷促。為稱百年壽,誰能應此錄?低昂倏忽去,炯若風中燭。

傅玄《燭銘》曰:煌煌丹燭,焰焰飛光。取則龍景,擬象撫桑。照彼玄夜,炳若朝陽。焚形監世,無隱不彰。

[編輯]

《東觀漢記》曰:光武平河北,任光伯卿暮入堂陽縣,騎皆持炬火,天地赫然盡赤。堂陽驚怖,即夜降。

《魏志》曰:滿寵字伯寧,以前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孫權自將號十萬至合淝新城。寵馳往赴募壯士十數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權弟子泰,賊於是引退。

《宋書》曰:王懿字仲德,太原人也。符氏之敗,仲德年十七,與兄睿同起義兵。與慕容垂戰,敗,仲德被創退走。至滑台,復為翟遼所留,使為將帥。仲德志欲南歸,乃棄遼奔太山。遼追騎甚急,夜行忽見前有猛炬導之,乘火夜行百里許,得以免難。

《六韜》曰:三軍有行,臨領士眾,旦則有雲梯遠望,夜則設雲火萬炬。

《淮南子》曰:亡者不敢夜揭炬。為人見也。

又曰:寗戚欲干齊桓公,困窮無以自達。於是為商任車任,載也。商於齊。暮至於郭門外,桓公郊迎客,爝火甚盛爝火,炬火。,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擊牛角而疾商歌。

《汝南先賢傳》曰:許嘉字德珍,事郡功曹為小吏,常持劍侍功曹,日朝暮並令持炬。嘉於是忿然曰:「男兒為吏,不免賤役!」投火於池,以劍帶槐樹,趨詣府門。主者問其故,對曰:「本去芻牧,來入天朝觀庠序之化,今右手持劍,左手把炬,此等之事,乞得受罰而歸。」

《神仙傳》曰:王遙字伯遼,夜大雨晦冥,遙出行不沾雨,有炬火常在於前。

《英雄記》曰:公孫瓚與破虜校尉鄒靖俱追胡,靖為所圍。瓚回師奔救,胡即破散,解靖之圍。乘勝窮追,日入之後,把炬逐北。

又曰:周瑜敗曹操於赤壁。密使輕船走舸百餘艘,艘有五十人施棹,人持炬火。

 火部二 ↑返回頂部 火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