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傳
這份文獻應使用傳統漢字,而非簡化字。校對時應以原文為準,特別注意簡化字與繁體字之間的一對多的對應關係以及異體字的使用。如果無法直接校對原文,請勿進行機器或人工轉換,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問題。 一般而言,文獻應保留其底本所使用的漢字。漢字簡化方案於195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1969年在新加坡施行。施行之前的文獻(如1956年前的文獻、未施行簡化字的地區文獻,以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之前的聯合國文件)通常應保留使用傳統漢字。在漢字簡化方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只有部分漢字被簡化的文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邊界條約等)通常應以原文形式保存。 |
居士傳 作者:彭際清 清 |
續藏經 居士傳
清 彭際清述
居士傳序
[編輯]知歸子現居士身說法。着居士傳。屬予為之序。序曰。知歸子學佛。歸心淨土。發決定往生之願者也。究論往生之因。因於一念之淨。一念之淨即成往生之因。況念念相繼有不決定往生得覲彌陀者乎。知歸子修淨土念念相繼。其學佛也可謂密矣。仰前修之匪遠。表萬法之同歸。自度度人度人自度。着書之心可謂切矣。若知歸子可以現居士身而說法矣。予故歡喜序之。以告世之讀居士傳者。同學汪縉撰。
居士傳發凡
[編輯]佛門人文記載其專系宰官白衣者。故有佑法師宏明集。宣律師廣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湯。姚孟長金湯徵文錄。夏樹芳法喜志。其以沙門為主兼收外護者。則有志盤佛祖統記。念常佛祖通載。以及傳燈錄.續傳燈錄.五燈會元.東林傳.往生傳。諸書所錄事言。互有詳略。或失之冗。或失之踈。至朱時恩居士分燈錄。郭凝之先覺宗乘。李士材居士禪燈錄。並本五燈。止揚宗乘。於諸三昧法門有所未備。今節取諸書者十之五。別征史傳。諸家文集。諸經序錄。百家雜說。視諸書倍之。裁別綴屬成列傳五十餘篇。詳其入道因緣。成道功候。俾有志者各隨根性。或宗或教或淨土。觀感願樂。具足師資。但自唐以前。簡冊無多。披覽易遍。自宋以後。文字浩瀚。耳目聞見搜討難周。更望博雅君子惠以珍藏。佐其不逮。
護法之文。須從般若光明海中自在流出。乃為可貴。是書所載。非其真實有關慧命者。概弗列焉。如王簡棲頭陀寺碑。王子安釋迦成道記。誠為典贍。然文過其質。於道何有。柳子厚制諸沙言碑銘。為蘇子瞻所推服。然如曹溪一碑和會儒釋。與六祖壇經之旨全無交涉。況摩詰夢得之文。抑又遜之。元明士大夫文字。類多出入儒佛。亦必其行解相應始堪採擇。否則祇成戲論。何足數也。
宗門冒濫者多。如夏竦.呂惠卿.章惇之徒。既不足道。即白蘇二公其在佛門亦別有長處。與宗門無與。諸書所載機緣。無可取者。他如韓退之.李習之.周茂叔.歐陽永叔諸先生。平生願力全在護儒。一機一境偶然隨喜。不足增重佛門。豈宜附會牽合莊點門庭。反成謬妄。此於教理違背非小。故予是書持擇之間頗存微指。不敢將就影響。以誣古人。以誣自心。以誣教理。
龐居士之於宗。李長者之於教。劉遺民之於淨土。百世之師矣。三公者各專傳。尊師也。其他立專傳者。大都軼邁等倫。難為匹儷。雖不盡以三公為繩。亦庶幾近之者也。
登地證果根基五戒。而五戒者全體五常。不踐五常何有五戒。南北朝諸臣罔明忠孝之義。妄談般若。裨販如來。至如魏收.蔚宗浪附通人。沈約.江總濫塵戒品。以身謗法。視崔浩.傅奕罪有甚焉。清淨海中不受死屍。削而投之豈為刻核。若王摩詰.柳子厚.郭功甫.張天覺之徒。先迷後復。情罪可原。善善從長。亦庶幾春秋之指與。
自昔言三教者。其莫善於大珠乎。或問三教異同。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從一性起用。機見差別成三。迷悟在人不在教之同異也。達此義者。其宋之李伯紀.明之趙大洲乎。南北之朝。釋道相爭。唐宋之時。儒佛相角。總由不知性真常中本無同異。尋枝摘葉安有了期。至如周彥倫.明休烈.張天覺.李純甫數子之論。解紛挫銳不謂無功。究其實際亦多離合。獅子咬人韓盧逐塊。智者睹指知歸。昧者雙迷指月。世又安得盡大珠與之暢談三教哉。
列傳中有不得詳其事跡者。文富諸公是也。非系於佛法。弗錄其事跡。自載正史舉而着之。非此書體也。有不容略其事跡者。如宗汝霖.趙大洲.周景文.熊魚山諸公是也。其應於世者。其學佛之精神也。一切治生諧偶。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是書始事於庚寅之夏。削稿於乙未之秋。中間辨味淄澠。商量去取。則吳縣汪子大紳之助為多。瑞金羅子台山往來。過蘇每相切磋。訂其離合。最後書成。婺源王子顧庭諷誦一周。讚嘆歡喜。捐金付刻。普願見聞隨喜。發菩提心。證圓滿果。是則區區七年纂述功不虛施。青蓮華海香光無垠。一念歸誠同登彼岸。不亦樂乎。
題居士傳偈
[編輯]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述
我聞觀世音 應身三十二 華嚴善知識 亦有五十三 比邱居士身 種種天人趣 譬如空中雲 隨風無定形 又如海上波 從日現五色 眾生眼所見 分別每熾然 豈知妙明心 非一云何二 憶我無始來 一念不自覺 生死六道中 念念入輪迴 貪染習已深 真色成晦昧 無明力所牽 顛倒惡叉聚 因緣值此生 得聞無上法 深心發悲淚 長跪向佛前 誓盡此報身 永息輪迴苦 一念阿彌陀 究竟成佛道 虔恭秉淨戒 懺悔從前非 諦觀法界身 如幻不思議 況逢此震旦 大乘所出處 火中生蓮華 時時現希有 良哉東林賢 善權開方便 亦有龐與李 宗教扶雙輪 傳燈代有人 如虛空無盡 今雖末法中 典刑幸未沫 網羅舊文字 放此不夜光 如日月眾星 昭回四天下 一多互相攝 畢入菩提場 願以此功德 回施諸有情 現在及當來 有緣同聚會 讀我所着書 各發無上心 南無佛陀耶 同生極樂國
居士傳目錄
[編輯]- 傳一 牟融 安元 支恭明(支讖 支亮) 竺叔蘭 竺長舒 闕公則 孫興公 謝慶緒(戴逵)
- 傳二 劉遺民
- 傳三 張萊民 張秀實 王喬之 宗少文 周道祖 雷仲倫
- 傳四 安陽沮渠侯 董吉 何曇遠 魏世子 陳參軍 劉謙之 嚴恭(荀生)
- 傳五 何彥德(求點 胤) 周彥倫 到茂灌 裴幾原(劉士深 任孝恭) 劉彥和 傅宜事
- 傳六 竟陵文宣王
- 傳七 傅大士
- 傳八 荊山居士
- 傳九 昭明太子
- 傳十 劉靈預 明休烈(仲璋 山賓) 劉士光(彥度) 庾彥寶 劉宣文(張文逸 阮士宗) 向居士 馮袞 李子約
- 傳十一 張洪賑 張廷珪(李嶠) 辛替否
- 傳十二 江含潔 劉士烜 張孝始 司馬喬卿 李觀 元紫芝 萬敬儒 朱康叔 吳璋 吳君平 彭信宇 高匯旃
- 傳十三 李師政 梁敬之(李華) 裴公美
- 傳十四 李山龍(史阿誓 薛嚴) 樊元智 牛思遠 於昶 商居士 鄭牧卿 馬子云 陸康成 李知遙
- 傳十五 李長者
- 傳十六 顏清臣 韋城武
- 傳十七 龐居士
- 傳十八 王敬初 陳操 甘行者 張秀才
- 傳十九 王摩詰 柳子厚 白樂天
- 傳二十 楊大年 李公武(端願)
- 傳二十一 晁明遠 王子正 文寬夫 富彥國 張安道 趙閱道
- 傳二十二 楊次公(王仲回) 王敏中(葛繁)
- 傳二十三 張平叔(王邦叔)
- 傳二十四 鍾離瑾(景融松) 孫良 陸浚 張迪 孫十二郎 馬仲玉(永逸) 左伸 范儼 胡達夫 孫忭 朱進士 王無功 王衷 吳信叟 張掄 李秉 陸子元 閻邦榮 錢同伯 [外/曰]省齋(計公) 吳復之 陳君璋
- 傳二十五 劉興臣 潘延之 許叔矜 郭功父 陳體常 吳德夫(王韶)
- 傳二十六 蘇子瞻(子由) 黃魯直 晁無咎(以道)
- 傳二十七 鄭介夫 鄒志完 江民表 陳瑩中
- 傳二十八 張天覺
- 傳二十九 李伯紀
- 傳三十 宗汝霖(陳允昌) 張德遠
- 傳三十一 李似之(趙表之) 李德遠(嚴康朝) 李漢老 馮濟川 蔡子應(劉彥修) 吳元昭 吳十三 顏丙 呂鐵船 葛謙問 余放牛 張功甫
- 傳三十二 張子韶
- 傳三十三 王虛中(張安國 李彥弼)
- 傳三十四 真希元(陳貴謙) 吳毅夫
- 傳三十五 李純甫(劉諡 沈士榮) 王子彧 董國華 鄭所南 胡汲仲(馮子振)
- 傳三十六 耶律晉卿 國寶
- 傳三十七 宋景濂
- 傳三十八 劉祖庭 萬民望 李文進 王道安 薛元初
- 傳三十九 趙大州(小洲)
- 傳四十 嚴敏卿(澄朴澤 拭濟) 陸與繩(馮開之 陸伯貞)
- 傳四十一 楊邦華 唐體如 戈以安 孫叔子 朱綱 郭大林 劉通志 郝熙載 杜居士 吳大恩 吳用卿 張愛
- 傳四十二 殷時訓 陳廷裸 顧清甫 朱元正 周楚峰 蔡槐庭 虞長孺(僧儒) 黃平倩 莊復真 鮑性泉
- 傳四十三 李卓吾
- 傳四十四 管登之 楊貞復 陶周望(奭齡) 焦弱侯 唐宜之 瞿元立(朱兆隆 鍾伯敬 玉弱生 平仲 與游 王宇泰 吳體中 應賓 董元宰)
- 傳四十五 袁了凡
- 傳四十六 袁伯修(中郎登) (小修)
- 傳四十七 曾端甫 趙凡夫 劉玉受(楊子澄 維斗 公幹 李子木 徐九一 劉公旦 姚文初)
- 傳四十八 王孟夙 丁劍虹 朱白民(婁子柔) 莊平叔 黃元孚 聞子與 黃子羽 錢伯韞 吳瞻樓 王先民 陳用拙 駱見於 程季清
- 傳四十九 周景文 姚孟長
- 傳五十 馬邦良 徐成民
- 傳五十一 蔡維立 劉長倩 黃元公 黃介子 黃蘊生(唐昌全 黃淵耀 陳俶 侯元演 元潔 夏雲蛟)
- 傳五十二 金正希 熊魚山(姜如農 張大圓)
- 傳五十三 溫月峰 崔應魁 蔣虎臣 李生(洞庭生)
- 傳五十四 嚴仲愨(周知微) 宋文森 畢紫嵐
- 傳五十五 周安士
- 傳五十六 知歸子
大清乾隆四十年吳縣龔履雲錄於齊門蔣民館舍
居士傳跋
[編輯]儒佛之道。泥其跡若東西之相反。然循其本則一而已矣。知歸子之學。出入儒佛間。初未嘗強而同之。而卒不見其有異。所謂知本者非耶。既以自利又欲利人。上下數千百年。凡偉人碩士。有契斯道者。采其言行。比以史法。合為一書。名曰居士傳。事提其要。句鈎其元。真法門班馬也。僕少失學。耽着五欲。順流忘返。年三十宦遊京師。偶於市上得睹雲棲法匯。惕然心動。捧歸卒業。始知信向。歸田以往。客居吳門。於勤息庵曉峰老人處熟知歸子名。後接晤於文星閣中。服其持律之堅。向道之切。不覺惘然自失。知歸子顧以予之能不背於道也。於是往還無間。頃之出此書示予。予讀之竟。作而嘆曰。自為儒佛之學者。迷不知本。黨同伐異。泣岐無歸。知歸子起而救之。是書之作。蓋欲學者除去異同之見。反循其本。而致力焉。至於一旦豁然。還問其所為儒佛者。如水中月。如空中華。復何異同之有。予既樂玩其書。爰授之梓人。以廣其傳。兼志其緣起如此。
乾隆四十年秋八月養空居士王廷言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