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履園叢話/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叢話十七•報應 履園叢話
叢話十八•古跡
叢話十九•陵墓 

叢話十八•古跡

[編輯]

餘生懶惰,憚於行役。紀遊之處,不過直隸、山東、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諸省而已。足跡所到,略誌鴻泥,以備遺忘,不可謂之閱歷也。江蘇為父母之邦,習見熟聞,則從其簡。

萬歲山

[編輯]

萬歲山在皇城西北隅,其南為太液池,中駕以金鼇玉蝀之橋,橋之北為北海,橋之南為南海。樓台掩映,金碧交輝,松檜連雲,秀出天表。嘉慶十年七月,曾隨前國子祭酒法時帆先生與文穎館提調官孫平叔、徐心伯諸公,由西苑門至萬善殿查道藏諸經。紅蓮綠水,瑞日祥雲,恍在趙千里仙山樓閣中也。(京師)

豐台

[編輯]

豐台在京城西便門外,為京師看花之所。鑿池開沼,連畛接畦,無花不備,而芍藥尤勝於揚州。相傳即金時之拜郊台,當時有豐宜門、遠風台諸名,故曰豐台也。(京師)

樓桑村

[編輯]

余出入京師者數次,每過涿州,求所謂劉先主之樓桑村,渺不可得,惟黃沙撲面而已。按《蜀志》,先主涿郡人,少孤,與其母販履織席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高五丈餘,童童如車蓋,皆謂當出貴人,因號曰樓桑村。即今之涿州也。(涿州)

董江都讀書處

[編輯]

董家里在景州城西南廣川鎮,相傳為仲舒讀書處。成親王有詩云:「何人自有《春秋》對,下馬應尋董學村。」即此。(景州)

直沽

[編輯]

直沽在靜海縣東北,丁字沽、小直沽俱大禹治水時疏導之處。(天津)

九河故道

[編輯]

余嘗過南皮,訪之土人,云九河故道渠岸形跡猶有存者,徒駭在西北,太史在古皮城南,馬頰在城西南,覆鬴在東南,胡蘇在西城下,簡、潔俱在城西,鉤盤在西北,惟鬲津即今之天津。皆為當時注海之處。(南皮)

岱廟

[編輯]

岱廟余凡三至,在山東泰安府城中。南向進泰安門半里許,至遙參亭,即岱廟前門。廟五門三闕,東西角樓五層,如天子宮室之制。進廟門,則老樹參天,古刻林立;東西兩傍,有穹碑二座,一為宋宣和間立,一為大中祥符間立。迤北而行,上丹陛九級,登峻極殿。殿壁皆畫東嶽帝君出巡迴駕,儀仗奕奕有神。回出殿門東,有漢柏五株,皆枯朽無葉。西有巨石如石浮圖,而無一字,相傳為漢武帝時所立。殿正中甬道上,有名扶桑石者,不知何時置此。出二門轉西,進延禧門,有唐槐,枝葉淩霄,蒼翠可愛。槐之南為右闕門,攬衣而上,北望三峰,所謂南天門、日觀峰者,俱在指顧間矣。(泰安)

泉林

[編輯]

泉林在山東泗水縣,泗水出焉。高宗南巡,常幸於此。其地並無高山大林,水由平地流出,勢甚洶湧,真是奇觀。《論語》「子在川上」,相傳即此地也。(泗水)

趵突泉

[編輯]

趵突泉在山東濟南府西門外呂祖廟前,三窟突起,聲如殷雷。相傳此泉自王屋山來,為濼水之源也。乾隆壬子六月,余入京,為遊第一次。自後每過濟南,必往觀焉。(歷城)

南池

[編輯]

山東濟寧州城下有南池,因《杜少陵集》有《與任城許主簿遊南池》詩而得名也。故今東偏小室中,塑一工部像,而以許主簿配之。城上有太白酒樓,前工部尚書和公為巡漕御史時重建。嘉慶庚申四月,余由水路入京,泊南池,是時靈石何蘭士亦為巡漕御史,錢塘黃小松為運河司馬,同在南池會飲者三日。小松出示所藏金石圖書,與州人李鐵橋、山西劉鏡古、吳江陸古愚同觀,為一時佳會云。(濟寧)

艮嶽

[編輯]

艮嶽舊址在河南開封府城東北隅,約略計之,在今鐵塔上方寺左右。初,宋徽宗未有子嗣,聽方士劉混康言,京城東北形勢增高,當有多福多男之祥。政和七年,遂命戶部侍郎孟揆於上清寶籙宮之東築為山林,象餘杭之鳳凰山,曰萬歲山,周十餘里,命宦者梁師成專董其事。時有朱勔者,構求天下奇花異木、太湖靈璧以及珍禽異獸佳果文竹之類以進,號曰「花石綱」。專置應奉局於平江,每歲所費以億萬計。調民夫發運,皆越海渡江,至於鑿城穿山而至。時東南監司郡守亦有應奉,又有不待詔旨但行進物至都通宦官以獻者。後上亦知其擾,稍加禁戢,獨許朱勔及蔡攸入貢。竭府庫之積聚,萃天下之技藝,凡六載而成。飛樓傑閣,瑤島瓊台,雄瑰偉麗,於斯極矣。宣和四年,上自為記,以此山在國之艮方,故名艮嶽。至靖康中,金人犯闕,城門不開,大雪盈尺,凍餓以死者無算。詔令民任便斫伐為薪,以炊飲食。是日百姓入艮嶽者以數萬計,台榭宮室,為之一空。則當日之所謂芳林園、玉津園、同樂園、宜春苑、凝碧池者,更無從蹤跡矣。今相國寺尚存湖石數峰,相傳為當時舊物。畢秋帆尚書巡撫河南,嘗築嵩陽吟館於內署之西偏,亦有數石峙於窗前。每逢宴會,必在此間,余親到也。(祥符)

吹台

[編輯]

吹台,漢梁孝王築,在開封城東南二里許,即師曠繁台。梁孝王增築之,一曰平台,環然高聳,鬱然深秀,阮嗣宗詩所謂「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是也。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余在畢秋帆尚書幕下,嘗偕方子雲、洪稚存、徐朗齋、淩仲子輩登此台,惟一望平疇,黃沙撲面而已。上有禹王廟,故土人又謂之禹王台。又有三賢祠,祀李白、杜甫、高適三人。今又增李崆峒、何大復,為五賢矣。(祥符)

相國寺

[編輯]

在開封府城內,齊天保六年始建,名建國寺。唐睿宗時改為相國寺,明成化間更名崇法寺。崇禎十五年,賊李創以黃水灌城,遂湮沒。本朝順治十六年,巡撫賈公漢復捐俸重建,今仍曰相國寺。百物充盈,遊人畢集,為汴梁城勝地。

梁王城

[編輯]

在今開封府城西北二里,即戰國時梁惠王故城。唐高常侍詩所謂「古城蒼莽繞荊棘,駐馬淒涼愁殺人」是也。

汴故宮

[編輯]

在開封府城內正北,本宋之大內,金人廣之,明洪武十二年,即故址建周王府,今之貢院是也。當時之所謂太乙宮、景靈宮、玉清昭應宮者,皆不可問矣。

夷門

[編輯]

在府城安遠門內,亦曰夷山,即汴城東門也,為魏侯嬴故跡。乾隆五十三年八月十日南歸,有《出夷門詩》二首,刻稿中。

梅花堂拱奎堂

[編輯]

梅花、拱奎二堂,俱在開封府治內。先世翰林侍讀學士藻及文肅公勰,先後知開封時所築,今廢。(以上皆祥符)

黃鶴樓

[編輯]

黃鶴樓在湖北武昌府城外,臨江,以唐崔顥詩得名。其樓高七丈,飛簷畫棟,八面玲瓏。登樓一望,帆檣千樹,煙火萬家,真大觀也。乾隆己酉八月十日,余在畢秋帆尚書武昌節署,將回江南,方子雲、洪稚存、徐朗齋諸君設餞於樓上,吹笛賦詩,月出而罷。余亦書兩絕云:「倚樓橫笛未成音,雲影飛來似有心。黃鶴不歸雲不去,一詩傳誦到如今。」「晴川閣上月初環,鸚鵡洲邊對別顏。惟有大江流日夜,不知何處是鄉關。」(武昌)

赤壁

[編輯]

赤壁在黃州府城西門外。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十七日夜過此,是時月色甚明,因泊舟城下,賦詩云:「東山初上月,江水自中流。赤壁固無恙,雪堂猶在否?孤舟留枕席,人世總浮遊。兩賦傳千古,光芒射鬥牛。」誌所稱東坡竹樓、橫江館、寒碧堂、快哉、臨皋亭諸勝,俱付之引領而已。(黃州)

廬山

[編輯]

余自幼夢遊廬山,未得一至。道書所謂第十八洞天者,有香爐峰、五老峰、康王谷、白鹿洞、石樑瀑布之勝。余過九江,舟中望之,若隔天表,嘗有詩云: 「朝發潯陽江,遙望香爐峰。百里連青蒼,千岩勢寵嵸。境幽罕人跡,雲迷訝天通。奔悅未能往,亦足開我胸。」其二云:「嘗讀《石門》詩,渺若登靈闕。想見諸道人,拂衣步空碧。此事千餘年,應與仙雲絕。惟有鮑參軍,淩風幾探閱。」(南康)

馬當山

[編輯]

彭澤縣東北有馬當山,橫枕大江。唐王子安舟過其下,遇神人助,以順風一夕而至洪都者,即此。(彭澤)

石鍾山

[編輯]

石鍾山在湖口縣城外,臨江。乾隆己酉八月十六日,余從楚北回吳,偶泊舟北門外楊港,遂由西門乘一小舟遊石鍾,土人謂之上鍾崖、下鍾崖者也。初見巨石無數,如樓閣然,汨沒中流,而又有如牛馬、如虎豹者,盤踞於樓閣之下。又有一石人,高三丈許,作彎弓引箭之勢,上題「英雄石」三字。時東北風甚急,仰見石壁,一削千仞,而怒濤搏擊石罅,其聲果如洪鍾。正駭愕間,忽見紅牆古廟,隱隱有人,舟師指曰:「此觀音崖也。」乃攝衣而上,登一小閣,閣之左崖有「淩波仙掌」四大字。旁有石穴,深不可測,曰黃龍洞。憑閣而望,但見風帆亂飛,半入九江,半入鄱陽湖也。余急登舟,更欲遊所謂下鍾崖者,舟人且棹且唱,其歌云: 「荒城正對白沙洲,但聽江聲日夜流。人家富貴無三代,每有清官不到頭。」其聲宛轉,亦可以見風土人情之一斑耳。頃之,回過城西門,繫舟普陀庵下。循逕而上,登懷蘇亭,亭中有碑刻東坡《石鍾山記》。亭右即為大江,丹崖林立,嵌空玲瓏,俯聽鍾聲,宛在足底。亭左右皆石壁,莫能名狀,石上題名甚多,其王文成一題,在白雲洞之上,文云:「正德庚辰三月丁未,都御史陽明王守仁獻俘,自南都還登此。參政徐達同行。」凡四行。其旁又有五言詩一首,不復記憶,似即紀擒宸濠以後事也,讀畢而下,復乘舟循石壁行,其洞壑之奇,不亞上鍾崖。而兩壁如剪,夾一小閣,則奇險更甚於觀音崖也。是時日色已晚,風亦稍定,始命舟回,已上燈矣。餘生平所歷佳山水,若江寧之燕子磯,鎮江之金、焦兩山,和州之天門,彭澤之小姑,黃州之道士洑,嚴州之釣台,紹興之繞門山與吼山,皆不足奇,得此而歎觀止矣。(湖口)

潯陽江

[編輯]

九江府治後城上有庾樓,庾亮刺江州時所建,樓下即潯陽江也。城西半里許有琵琶亭,以白香山詩得名。前榷使姜公開陽所建。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垂晚,余嘗停橈亭下。時江波漾月,柳影翻風,南望廬山,青蒼不斷。江上時有小舟載婦人彈琵琶,真江行絕景也。友人周竹珊詩云:「琵琶一樣聽來慣,聽到潯陽便有情。」(德化)

梟磯

[編輯]

梟磯在安徽蕪湖縣西七里大江中,高十餘丈,周圍十畝有奇。上有靈澤夫人廟,相傳為三國吳大帝妹孫夫人殉蜀主,以黃武三年薨於此。余友王仲瞿孝廉嘗作《梟磯孫夫人廟碑》,典雅可傳。余為刻石廟中,可補裴松之注《三國志》之闕。(蕪湖)

太白樓

[編輯]

太白樓在太平府城西南採石山,亦名謫仙樓。樓上下牆壁間題詩幾遍,有蕭尺木畫壁,甚妙。咸以為畫勝於詩,近亦刷去不存。(當塗)

識舟亭

[編輯]

亭在蕪湖鶴兒山頂,俯瞰大江,帆檣四列。相傳為謝宣城「天際識歸舟」處也。壁間有前明方逢時、王思任題詩石刻。(蕪湖)

滴翠軒

[編輯]

滴翠軒在蕪湖赭山廣濟院塔旁,宋黃山谷讀書處,舊名檜軒,為鳩江名勝。(蕪湖)

烏江

[編輯]

烏江在和州東南,距江口三里許。有土山甚峻,叢木鬱然。山下有項王廟,遺像在焉,兩側以亞父范增、司馬龍苴配享。後殿塑夫人像,是為虞姬也。又有項王墓在廟後,據《史記》,葬項王谷城,安得復有墓在此乎?想前人附會耳。讀汪佃碑記,知舊時有唐李少溫篆額,今不存。又一碑刻王畫像半身,石光瑩然若鏡,余有詩云:「不渡江東忍自亡,天心人事本難量。英雄已足稱千古,香火還留祭一方。叢木秋風餘殺氣,鬼磷墓雨落星光。我來羲棹寒塘晚,惟聽江流悲未央。」(和州)

天門山

[編輯]

天門山在和州東南,與太平府之博望山東西對峙,中隔一江,今人謂之東梁山、西梁山。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廿九日,余泊舟山下,因登岸。攜一僕造其絕頂,山形秀削,石路盤紆,俯瞰大江,聲喧足底,即李青蓮詩所謂「天門中斷楚江開」是也。山下設遊擊一員,以備守禦。距蕪湖關不過四十里耳。(和州)

濡須

[編輯]

濡須山在巢縣東南,濡須水所經也。《方輿勝覽》云:「濡須山謂之東關,七寶山謂之西關。」胡三省《通鑒注》:「東關即濡須口,亦謂之柵江口,當三面之險,相傳為夏禹所築。」按東關之名,見於《三國志•魏書》、《陳書》及《水經注》、《唐書•地理志》云巢縣東南四十里有故東關是也。其地高峻險狹,實守阨之所。余於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六日,扁舟過此。又行數里,過踟躕山,《春秋》昭五年「楚子觀兵坻箕山」,即此。乃披衣而起,回望濡須、龍洞諸山,已在微茫煙靄之間。秋林墮葉,半紅半黃,落日暮雲,忽青忽紫,宛如一幅徐崇嗣沒骨法也。(巢縣)

孔子台

[編輯]

孔子台在巢縣西北五十里,土名柘皋。《名勝志》云:「孔子南遊至橐皋,與弟子憩台而反。」即此。按巢縣即夏、商時南巢地,周為巢伯國,後屬楚,秦置居巢縣,《史記•項羽本紀》居巢人范增是也。其云橐皋者,春秋時為吳邑,哀十二年「公會吳於橐皋」,漢置橐皋縣,屬九江郡。《三國•吳誌•朱桓傳》及杜預《左傳注》、《括地誌》,俱有橐皋之名,不知何時訛為柘皋。想「橐」「拓」音相近,後人又因「拓」字類「柘」,而再訛也。(巢縣)

芍陂

[編輯]

芍陂在壽州南八十里,春秋時為楚相孫叔敖所造。陂周三百二十四里,橫徑百里。陂有五門,上承渒水,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陂水北流,經孫叔敖廟下,謂之芍陂瀆。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注,為黎漿;一水曰葛瀆。又北流入壽春城中,又北逕相國城東,又北出城,注淝水。《壽州志》云:「西自六安州龍穴山,東自濠州橫石,東南自龍池山,其水胥會於此。」按《後漢書》,建初八年,王景為廬江太守,郡界有故芍陂稻田,景率吏民修起蕪廢,灌田可萬頃,境內豐贍。《魏書》誌建安五年劉馥修芍陂堰。《宋書》高祖遣毛修之復芍陂,灌田數千頃。又長沙王義欣鎮壽陽,使參軍殷肅因舊溝引渒水入芍陂,溉田萬餘頃。自唐、宋、元、明以來,或浚或廢。本朝順治十二年,壽州知州李大升又修之。真萬世之利也。(壽州)

淮水

[編輯]

淮水出桐柏山胎簪峰,下有禹廟,廟前有三井,是為淮源。自漢以來,治淮者嘗禱之。余至正陽關,必渡淮水,是年淮水大決,淹沒民田以數十萬計,為歎息者久之,乃作詩云:「淮瀆滔滔控數州,東馳千里未能休。幾看禱廟尋三井,安得探源溯上流?秋潦漲時成竄鼠,阪田沒處有浮鷗。我來問渡斜陽晚,白草黃沙漫野愁。」(壽州)

潁水

[編輯]

潁水出潁州府城北。余自乾隆丁未十月將之汴梁,道出潁川,由太和至周家口,舟行者數日,遇如皋林鐵簫,有詩云:「潁水流不息,楓林落日黃。扁舟獨西走,群雁向南翔。兄弟經年別,關河去路長。篷窗無限意,還見野鴛鴦(水邊鴛鴦甚多)。暮寒泊村店,沽酒認青旗。犬吠閉門早,樵歸生月遲。喜聞鄉國信,況有故人期。相對挑燈坐,舉杯聊酌之。」(阜陽)

錢塘江

[編輯]

余以乾隆乙巳歲春三月始遊錢塘,嗣後往來於浙東西者幾三十餘年。其山則有南高峰、北高峰之峻險,其水則有西湖、玉泉之清冽,其寺宇則有淨慈、靈隱之雄壯,其洞壑則有飛來、金鼓之幽深。古跡之多,名勝之雅,林木之秀,花鳥之蕃,當為海內第一。惟八月之濤最為奇觀,其來如三座雪峰,其聲如百萬軍鼓,心搖目眩,頃刻而至,則天下所無矣。按錢塘之號,先於周、秦,見《史記•始皇本紀》。至先武肅王築塘捍海,而名益著耳。(錢塘)

煙雨樓

[編輯]

嘉興府東南有煙雨樓。五代時武肅王第六子元尞為中吳軍節度使,築煙雨樓於滮湖之上,即此,又名鴛鴦湖。(嘉興)

槜李城

[編輯]

按《史記•吳泰伯世家》,吳伐越,勾踐迎擊之,敗於槜李。據府誌云,在桐鄉濮院之西,濮院即槜李墟也。其地有范蠡塢。(秀水)

魏塘

[編輯]

嘉善東門外有河一道,通清風涇,曰魏塘,亦名武塘。相傳魏武帝經此,故名。(嘉善)

石尊

[編輯]

石尊在湖州府城南二里峴山上,是大石一塊,中{穴窪}可以貯酒,故又名{穴窪}尊。唐開元中,李適之為湖州別駕,每挈所親登山酣飲。後顏魯公為湖州刺史,借賓客門生弟侄輩作《{穴窪}尊聯句詩》,即此。今石尊上有一亭未圮,而所謂逸考堂者,已片瓦無存矣。(烏程)

墨妙亭

[編輯]

墨妙亭在湖州府署後,嘉慶癸酉初冬,余始至吳興。時陽湖趙季由為吳興太守,遂與尋覓漢、唐諸刻,竟無有存者,遂賦二詩云:「苕花正浮雪,橘林新著霜。謝公到郡久,今始來斯堂。握手招殘碑,一笑傾壺觴。墨妙已無亭,寒花尚餘香。羲獻不可作,顏徐亦難量。俯仰感古今,緬焉暗神傷。」「坡公來吳興,嘗晤孫莘老。酬贈詩最多,當時和者少。屈指七百年,此事誰復討。青山依然在,古刻跡如掃。乃悟金石質,年壽猶不保。何如飲美酒,令我顏色好。」(烏程)

王右軍別業

[編輯]

按《嘉泰會稽志》,即山陰縣東北蕺山下之戒珠寺,寺門有右軍塑像,青巾道服,坐於正中。王梅溪有詩云:「欲吊右軍千載魂,祠堂荊棘斷碑存。老僧相見話遺事,問我蘭亭幾世孫。」(山陰)

東府

[編輯]

《吳越備史》云,唐乾寧三年,先武肅王平董昌,敕改威勝軍為鎮東軍,以王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遂有越州之地。梁開平二年,升為大都督府,謂之東府。周廣順元年,大元帥吳越國忠懿王即越州東府,又築宮治園圃,即今之紹興府治也。(山陰)

清白堂

[編輯]

紹興府治中有清白堂,宋康定中范文正公仲淹知越州時所建,並自作記。乾隆五十七年,余與修郡誌,太守李公屬余隸書,刻諸堂上。(山陰)

越王台

[編輯]

《名勝志》云:蕭山縣西九里有越王台,李太白詩「西陵拱越台」是也。《祥符圖經》云種山東北亦有越王台。種山即今之臥龍山,在紹興府城內。其山盤旋迴繞,形如臥龍,相傳越大夫文種葬此,故名。府誌云嘉定十五年,郡守汪綱於臥龍山西南又築一台,有曾耆年篆書三大字,刻諸石,今不存。(山陰)

柯亭

[編輯]

柯亭在山陰縣西南四十里,今亭已廢,即為柯橋寺。按郡誌,千秋亭一名柯亭,又名高遷亭。漢末蔡中郎避難會稽,宿於柯亭,仰觀椽竹,因取為笛,今詞家所謂「柯亭辨笛」是也。乾隆十六年,高宗皇帝南巡,有《柯亭詩》。(山陰)

蓬萊閣

[編輯]

閣在紹興府署後。《名勝志》云錢武肅王建,即五代鎮東軍節度使官廨,今府門前有鎮東閣,尚其遺址。其名蓬萊者,取元微之詩「我是玉皇香案吏,謫居猶得住蓬萊」也。宋淳熙元年,武肅八世孫端禮知越州,重修。自元祐戊辰郡守章楶修之,又四十八年汪綱復修,由來久矣。乾隆辛亥、壬子之間,余嘗盤桓於此,啟窗一望,千岩萬壑,畢呈案前,幽鳥閑雲,時親坐上,又在趙千里仙山樓閣中也。(山陰)

雷門

[編輯]

雷門即今紹興府城之五雲門,《元和郡縣志》云勾踐所立,以吳有蛇門,得雷而發,表事吳之意。《會稽記》云雷門上有大鼓,圍二丈八尺,每一鼓,聲聞洛陽。孫恩之亂,鼓為軍人砟破,有雙白鶴飛出,後遂不鳴。(會稽)

窆石

[編輯]

會稽禹廟,後坐鏡湖,前對宛委山。地甚宏敞,而無唐、宋舊碑,惟窆石為最古。石在廟之左偏,狀如稱錘,上有亭覆之。《圖經》云:「禹葬會稽,取此石為窆,上有古篆不可讀。」王順伯《金石錄》以為漢刻,或以為三國吳告祭文。有宋、元人題名,可辨者惟會稽令趙與升及元人員嶠真逸李倜兩題而已。(會稽)

蘭亭

[編輯]

蘭亭在山陰縣西南二十七里,其地相傳為越王勾踐種蘭處,因名。晉王右軍《曲水詩序》即於此作也。由婁公埠舍舟而途,約行五六里許,即天章寺。亭在寺東,右軍書序所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者,至此始信。國朝康熙三十四年,聖祖仁皇帝臨幸於此,有御書大字蘭亭穹碑一座,上覆以亭。乾隆十六年春,高宗純皇帝南巡,又有《御製蘭亭即事詩》一首,即刻其陰。癸丑三月三日,郡守李曉園亨特嘗邀袁簡齋太史、平寬夫宮詹輩二十一人,作修禊之會,余亦與焉。今五十餘年矣,歲月易遷,歡情難再,可為太息者也。會中有桐城姚秋槎觀察仿《西園雅集圖》作記一篇,刻於郡誌。(會稽)

智永禪師書閣

[編輯]

書閣在會稽縣之雲門寺後,即王右軍七代孫智永禪師臨池之所也。隋、唐間《禊帖》真本即藏此閣。閣凡七間,甚高敞,閣後皆植竹,直接山頂。世所傳退筆塚,即在竹中,今無其跡矣。乾隆壬子三月,余嘗與袁簡齋太史、平寬夫詹事、徐朗齋孝廉、陳斗泉文學一宿其中。(會稽)

江文通宅

[編輯]

江文通宅在蕭山縣城,今為覺苑寺。寺前有夢筆橋,相沿已久,寺中古刻甚多。(蕭山)

天台山

[編輯]

天台山在浙東三百里,自古來遊天台者,要皆得之耳食,或蹈前人紀載,未必皆親歷其境也。惟本朝王太初、王季重、潘稼堂、齊巨山四公為得其詳。然此山周圍數百里,一丘一壑,一溪一澗,風雲之出沒,花木之興衰,古今不同,隨時變幻,移步換形。即四公者,亦不過領略其大概,豈能窮幽歷險,一一筆之於書?余遊天台凡兩次,所到之地,百不得一,如讀《史》、《漢》選本,不可謂之讀過《史》、《漢》也。即如石橋之瀑,險怪百出,桃源之山,壁立萬仞,豈語言筆墨之所能盡?然古人記載,往往言過其實,逾於所見。孔靈符《會稽記》曰:「懸溜千仞,謂之瀑布。」《臨海記》曰:「飛泉懸流,千丈如布。」《啟蒙記注》謂 「天台去天不遠,有石橋闊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絕冥之澗」者,皆傳聞之誤。即如李太白詩所謂「天台四萬八千丈」,又誰為之量丈耶?(天台)

桃源洞

[編輯]

桃源洞在天台縣北二十里十四都護國寺之東,相傳漢永平中劉晨、阮肇遇仙於此。攢峰疊嶂,左右回環,中有一澗,隨山曲折,水窮道盡,則有一洞潛通山足,仰頭一望,但見諸峰插天,殆非人境。道光五年九月,余以重修先世會稽郡王墓時過桃源,真奇境也。(天台)

桐柏宮

[編輯]

桐柏宮在天台縣西二十五里,道家所謂七十二福地之一。由清溪迤北而入,其路曲折清幽,至宮門,則一望如平疇,四山蒼然,九峰迴抱,別有天地。縣志云,唐景雲二年,為司馬承禎建,然梁沈約有《桐柏山金庭觀碑記》,則唐以前先有之矣。至太和、咸通之間,道士徐靈府、葉藏質新之,元微之、劉處靜為記。五代開平中,先武肅王重建,名桐柏宮。至宋大中祥符元年,又改名崇道觀。觀中有上清閣,閣藏宋太宗、真宗御書,及高宗所臨晉、唐法帖共五十三卷。又吳越國王所舍銅像天尊十位,連金銀銅所鑄火焰台座,檀香三清像一龕,計二百六十區;玉花八株,銅三清像,金銀字經二百函;睦親宅昭成太子宮聖跡四十軸,歷代珍襲供奉。至明吳元年遘火,化為丘墟。惟存檀香像一區而已。洪武間重建,永樂中又加新之。其時尚有唐人碑刻,如《崔尚碑頌》,韓擇木八分書。本朝雍正間又火,一椽無存。大吏奏請重建,乾隆初年始訖工。今觀基雖宏壯,不過十之二三矣。(天台)

李太白書堂

[編輯]

唐李白書堂在華頂峰最高處,相傳太白嘗遊天台,讀書於此。今為拜經台,高僧修道,結茅其上,四圍築以石城護之,防風雪也。其下有積水,為王右軍墨池。(天台)

石橋

[編輯]

石橋在天台縣北五十里,橋之上下有上方廣、下方廣兩寺。其橋在曇華亭之下,如一龍橫臥於兩崖之間。其上則雙澗合流,俱由橋下衝激,遂成飛瀑,一落數丈,聲如殷雷,真奇觀也。(天台)

白雲山

[編輯]

台州府城東北隅有白雲山,宋紹興初,有先世賜第,賢穆大長公主所居也。道光三年三月,余往台州拜觀唐賜鐵券,曾一至焉。惟有祠堂三間,左右皆菜圃而已。(臨海)

嚴子陵釣台

[編輯]

七里瀧在嚴州府東北二十里,乾隆甲寅、乙卯之間,余往來者凡數次。其所謂釣台者甚高,台上有嚴公祠,兩側配享者為唐之賀知章、宋之謝皋羽也。台下急流洶湧,怪石嵯峨,綠樹青山,四圍環繞。祠旁有嚴氏子孫數家,以奉祀事,多以漁樵為業。余有詩云:「直鉤釣國曲鉤名,富貴原無足重輕。我亦久忘名利者,合來祠下拜先生。」「祠堂傾側草蕭蕭,奉祀雲礽亦寂寥。猶有先人家法在,多因避客混漁樵。」(建德)

九仙山烏石山

[編輯]

福建省城藩署前南行里許曰獅子樓,即五代王審知還珠門也。又里許,過保泰橋,其東為九仙山,有定光塔;其西為烏石山,有堅牢塔。九仙山大石縱橫,疊如樓閣,磨崖題名甚多,其可辨者,小華峰之側有熙寧元年光祿卿、直昭文館、知軍州事程師孟及沈紳、劉彝等七人題名,又廓然台後有紹興壬子程晉道題名,平遠台左方有淳熙丙申陳休齋分書兩題,又紹興二年鄭滋德篆書。其郡誌所載野意亭、丹井、醉石、杏壇諸勝,俱無從蹤跡矣。烏石山上有李少溫篆書「般若台」三字摩崖,其旁亦有宋人題名,不暇細讀。堅牢塔凡七級,其第五級有林同穎《造塔記》,有永隆紀年,今俱鑿去,尚露筆尖。第七級又有偽閩王延曦宮嬪官屬題名,此朱竹、吳誌伊輩所未搜求者。余嘗賦詩云:「琅琊建國太匆匆,兩世兵戈一霎中。負海自居天子座,因山猶築梵王宮。至今殘石留名姓,細辨題年記永隆。極目孤城思往事,塔鈴無語怨東風。」(閩縣)

延平津

[編輯]

延平津在福建延平府延福門外,相傳為雷、華沉劍處。山上有明翠閣、景雲樓、鳳冠岩諸勝。余以乾隆六十年二月十六日過此,是日東北風甚急,松杉怒號,桃李無色。與山僧坐話者久之,有《建河歸棹詩》云:「建河天下險,說起便生愁。眾水趨崩壑,群山夾亂流,身居煙靄國,家在木蘭舟。最怕前灘急,停橈更綰留。落日張湖阪,奔流勢漸平,急鳴巫峽雨,又激海濤聲。對飯誰能食,推篷暗自驚。仙霞望不見,惟有暮雲征。夜泊延平驛,津頭月一彎。悲風號獨樹,野火燒空山。干莫何時出,鬥牛不可攀。我來憑弔古,歎息水潺潺。」(南平)

 叢話十七•報應 ↑返回頂部 叢話十九•陵墓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