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57
山西通志 卷五十七 |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五十七
古蹟〈一〉
自漢後上黨記三晉錄諸書暨唐後李用徳羊角山記林須霍山記王向弼龍門記諸書元明胥不傳而古蹟之存者尠矣今就其見於載籍而不甚穿鑿傅㑹者錄之他若委巷相傳之說㳂習已久亦間採焉志古蹟
太原府
陽曲縣
三交城西北十五里晉大夫竇鳴犢城也址存宋陸游老學菴筆記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降為并州廢舊城徙州於榆次今太原又非榆次乃三交城也在舊城東北三十里本名故軍又嘗為唐明鎭
大盂城東北八十里晉祁氏邑後分為七大盂其一也漢為縣後魏曰大祁城
狼孟城北六十里漢地理志太原有狼孟縣莽曰狼調舊斷澗為城今名黃頭寨綱目秦伐趙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還集覽狼孟縣名屬太原郡故城在陽曲縣
汾陽城西七十里漢為汾陽縣顔師古注隋文帝自以姓楊故惡陽曲之號改為陽直唐復舊名綱目摭實隋改縣曰陽直又徙治汾陽故城改曰汾陽唐於故陽曲城置汾陽縣尋改今名
洛隂城東北六十里北魏地形志陽曲有羅陰城隋洛陰府之地又名洛陰縣唐初名羅陰縣後省今名羅陰村有仁壽中修寺碑驃騎將軍王整所立
木井城東北七十里鄭村南社即故汾陽縣也又名故縣城
古角城在貢院供給所左
古城西北七里蹟存
蔚州僑郡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陽曲縣仍置靈邱飛狐二縣
燕然故縣唐貞觀六年以蘇農部落置燕然縣隸順州八年僑治陽曲十七年省
陽曲故縣城東六十五里石城都舊唐志武徳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仍移治陽直廢縣
故盂城隋志分陽直縣置大業初廢
晉文公廟故址宋陸游筆記唐明鎭有晉文公廟甚盛平太原後潘美奏乞為并州從之以廟址為州治
陽曲川北三十里北齊神武帝建牙於此隋地理志有陽曲澤
唐監牧唐置以牧馬
造墨場金地理志太原府有造墨塲
石室北魏風土記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壁文字篆書人尠能識
楊廣道西北六十里天門關東北崖隋煬帝為晉王時所開道因名
狄梁公故里今狄村慈觀寺有碑記
栢堂舊府城內唐北平王馬燧建
寇莊南六里相傳宋相宼萊公別墅今官塲花園土地廟遺址尚存
柳溪西一里汾堤之東宋天禧中陳堯佐知并州因汾水屢漲為築堤周五里引汾水注之旁植桞萬株中有杕華堂堂後通芙蓉洲堤上有彤霞閣毎歲上已太守泛舟郡人遊觀焉久圮於水斷碑尚存按彤霞閣陳堯佐建杕華堂宋韓絳韓鎮相繼守太原時建李清臣作碑記又有四照亭水心亭
雁邱元遺山雁邱辭序泰和乙丑遺山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捕得二雁一死一脫網去其脫網者空中盤旋哀鳴良久亦投地死遺山遂以金贖二雁瘞汾水傍壘石為識號曰雁邱因賦此詞同行蒲溪楊正卿果欒城李仁卿冶和之詞注雁邱在今太原府陽曲縣事見輿圖備考
籌邊樓府治內宋端明殿學士馮京守太原時建愛月亭府治東宋馮京守太原時建
安武堂縣治西下臨汾河宋時春秋仲月閲武於此良宴亭府城東宋時建以宴客
西景園明晉藩園在廢府西北隅
西園明靖安王園
桂子園城東南隅布政王道行別業有桂數株日觴詠其間有桂子園集行世後為明宗藩河東王所得更名金粟今為梵宇俗名小五臺
雄風樓明寧河王建王明甫有詩
作霖樓都察院後
唱經樓布政司前
坤德閣橋頭街觀音堂前
顯靈閣大盈倉內
浩然臺在東關延壽寺後上有楊宗氣王好問詩鎮河樓舊在水西關眞武廟後有樓二楹相傳樓下有鐵牛二
鑌鐵坑旗纛廟東相傳掘地則鐵陷明初焦駙馬都尉嘗製刀甚利後置旗纛廟內風雨為災復入坑
氷窖舊在開平王廟後巡撫李某創建蓋遵周禮之制節宣陰陽也今移晉廢府
古漆井小彌陀寺西相傳未有寺先有井內無甎痕故名
石家茆峭壁一崖汾水環流地廣四十畞俗傳王將軍避兵地有早種晚收遺種
試斧石天門關凌井溝內類斧劈痕上有楊美益詩丹井晉廢府東城門內味極清冽府有藥名金棗丹治疾甚驗惟用此水
辟蠅木在烈石廟殿神龕內色類沉香相傳辟蠅寶賢堂石刻舊在晉府今移入三立祠明晉世子奇源集古法帖序雲取淳化諸帖竝我朝以書名者十數家擇其尤者摹勒上石釐為十二卷戴令夢熊䟦石經亂不全
國朝順治間郡守宗得於斷壁頽垣者二十餘塊余訪求藏本舊搨鈎勒上石計補五十餘塊而全帖以完
宋太宗書庫碑在壽寧教寺大中祥符四年眞宗御書勒石
宋并州新修廟學碑至和元年知并州魏國公韓琦建廟撰記
金府學廟碑明昌二年翰林修撰趙渢撰記雲天㑹九年耶律公資讓建正隆初完顏宗憲繕完大定丙午亞尹張公子衍漕貳楊公伯元立建賢堂於兩廡間明昌二年張公大節尹太原撤故就新規模大備
金英濟侯感應碑烈石祠前大定二年縣令史純撰文元英濟侯碑至正中冀寧牧塔海特穆爾樹碑
大古碑崇善寺西井樓南高丈許廣七尺螭首五尺今臥土中
透玲碑在烈石廟光塋照人俗名透玲
太原縣
晉陽城縣治北里許故唐國也周封叔虞曰唐至子爕父以有晉水更號晉一名唐城智伯引水灌之不浸者三版晉刺史劉琨展築中有三城一曰大明城董安於築北齊置大明宮其一東魏靜帝置晉陽宮隋更名新城其一開皇十六年築名倉城又汾河東岸曰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徳宗時引晉水架汾瀦為東隍省守埤萬人又釃汾水環城植桞固堤建中四年節度馬燧亦引晉水架汾至城東為池武后時長史崔神慶以二城隔汾乃於其間跨水聯堞合而一之名曰中城宋太祖御城受劉繼元降始隳其城又西堞外有羅城以禦西山之水俗名長龍城其近有羅城鎮按晉陽唐為北都有留守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議者謂宋興歸徳為商星分野太原參星分野昔高辛氏二子不相能故自古參商不相見國家盛則後服衰則先叛不宜列以方鎭乃下詔毀其城改為平晉縣以榆次為并州徙太原民於唐明鎭縱火焚太原廬舍老幼趨城門不及焚死者甚衆金元好問過晉陽故城詩曰汾流決入大夏門府治移著唐明村又曰東闕蒼龍西白虎金雀觚稜上雲雨不論民居與官府仙佛所廬餘百所鬼役天財千萬古爭教一炬成焦土又曰萬夫畚插開連岡官街十字改丁字
唐城晉陽縣北二里都城記堯所築
二陵城北魏志太原郡長安縣有二陵城
三角城西北二十里義井村一名徒人城又名胡提城趙襄子所築以處刑徒內置郤敵外安龍尾為三面故名三角城址存北魏志太原郡長安縣有三角城
平晉故城東北二十里高一丈三尺周四里餘內有故碑字多剝落宋置永利監於此
王陵城汾水東舊縣東北鄭村今名黃陵村
長安故縣北魏志泰常二年置眞君中省景明初復龍山故縣隋志後齊置大業十年改為晉陽
陽真故縣隋志開皇十年置大業初省入太原
潛邱爾雅晉有潛邱在太原縣東南八里舊城內長四千三百三十一步廣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髙四丈相𫝊宋修恵明寺浮圖陶土為瓦用唐地理志都城左汾右晉潛邱在中
臺駘澤南十里晉水下流滙為澤廣二十里今為汾水所沒盡為民田旁有昌寧公廟即臺駘神
晉祠西南懸瓮山麓晉水發源處魏地形志晉陽有晉王祠昔智伯遏水灌晉陽後人因之蓄為池沼建祠水側結飛梁於池上北齊天保中大興營建遂為北都北史後主天統五年改為大崇皇寺唐高祖舉義師禱於此太宗親製碑文仍名晉祠晉天福六年封興安王宋天聖間改封汾東王又建女郎祠於水源之西元至元間重修汝陽弋彀撰記雲祠西山上有望川亭祠中兩泉北曰善利南曰難老皆作亭蔽之祠南大池西岸有流盃池池上曰均福堂堂後曰仁智軒其南曰湧雪亭池中島上曰清華堂亭曰環翠邦人歲時行樂者甚衆明改稱唐叔虞祠嘉靖天啟間俱重修有碑記
晉陽宮故唐城內春秋時董安於理晉陽公宮即此東魏武定三年高歡言并州軍器所聚動須女功請置宮以處配沒之口於是置晉陽宮齊天保中置大明宮宮內建宣光建始嘉福仁壽宣徳崇徳大明七殿徳陽萬壽二堂北有元徳門又北有元武樓樓下有門通城外隋唐踵麗增華址微存唐地理志晉陽宮在都之西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右晉五朝志太原有晉陽宮
大明宮北齊書天統初世祖在晉陽既居舊殿少主未有別所詔給事黃門侍郎馮子琮監造大明宮宮成世祖親自巡幸怪其不甚宏麗子琮對曰至尊㓜年纂承大業欲令敦行節儉以示萬邦兼此北連天闕不宜過復崇峻世祖稱善
德陽堂北齊建
宣德殿北齊建
大明殿齊後主以晉陽大明殿成大赦文武百官進二級免并州太原一郡來年租
崇德殿北齊建
內殿天保元年冬十月帝御金輅入晉陽宮朝皇太后於內殿
南宮齊大寧元年冬十一月武成帝即位於南宮十二院後主於晉陽起十二院壯麗踰鄴下
五龍門武平七年後主夜斬五龍門而出
清華堂西南十里晉祠池上北齊天保中建
避暑宮西南三十里北齊神武帝避暑處俗稱皇家宅明周文端經題天龍洞詩齊主宮存避暑基縣志避暑宮有二一在䝉山上世𫝊劉薛王避暑寨一在天龍山東址存又葦谷山有避暑宮齊天保二年建後賜名仙巖寺
寶墨堂在晉祠齊天保中建
栢堂文宣帝避暑宮
䨇堂在東城北魏太原公高洋第
號令堂汾水東舊晉陽縣唐高祖誓義師於此
起義堂唐地理志宮城東有起義堂張燕公作頌受瑞壇唐高祖舉義兵使子元吉留守獲瑞石有文曰李淵萬吉因築壇祀以少牢唐地理志倉城中有受瑞壇
乾陽樓貞元十一年太原監軍王定遠謀殺節度使李自良不克走登乾陽樓夜墜城逸
飛閣唐地理志西北十五里有飛閣顯慶五年築講武臺縣西北唐顯慶間築
勤政閣十國春秋北漢少主劉繼恩寢處居勤政閣資聖院統平殿宋皇祐五年奉安太宗御容於此禮志太宗取劉繼元於并州是太平之統也即崇聖寺殿名曰統平以奉太宗嘉祐元年統平殿災諫官范鎭言并州素無火災自建神御殿未幾而輙焚天意若曰祖宗御容非郡國所宜奉安者近聞下并州復加崇建是徒事土木重困民力非所以答天意也自并州平七十七年故城父老不入新城宜寛其賦輸緩其徭役以除其患使河東之民不忘太宗之徳則陛下孝思豈特建一神御殿比哉
上黨坊齊文宣帝將受禪時訛言上黨出聖人帝聞之將徙一郡郡人張思進上言殿下生於南宮坊名上黨即是上黨出聖人帝悅而止
并州邸天保七年後主母胡皇后生後主於并州邸丞相第東魏孝靜皇后高氏興和初以後駕迎於晉陽之丞相第北魏志永昌中置大丞相府
尚書府後主天綂五年夏四月詔以并州尚書省為大基聖寺
六府後周武帝建徳六年幸并州廢并州宮及六府難老泉亭北齊天保中建明嘉靖時重建
善利泉亭天保中建明正徳初廢嘉靖時重建
望川亭在晉祠懸甕山明高汝行重建撰記雲亭建天保中址微存鄉人名為大亭臺嘉靖二十七年復建三楹其下仍扁望川
王太原宅北魏王椿於宅構起㕔事極為高壯時人忽雲此乃太原王宅豈是王太原宅椿徃為本郡太守世皆呼為王太原未幾爾朱榮居椿之宅榮封太原王焉
敬德別墅西南八里奉聖寺內有遺像
百樂州唐李暠鎭太原與李商隱孫逖遊於百樂州逖為之記文士盛稱之
龍泉亭舊唐書盧簡求子汝弼為河東節度副使府有龍泉亭簡求節制時手書詩一章在亭之西壁汝弼復為亞帥毎亭中讌集未嘗居賓位西向俯首而已
龍泉池 晉水池唐白香山有和裴令公上已日遊龍泉池詩又和令公開龍泉晉水二池詩笙歌聞四面樓閣在中央
山亭舊府西城上唐張𢎞靖為太原節度使有山亭懷古詩曰叢石依古城懸泉灑清池判官韓察高銖副使崔㳟掌記崔公信及陸瀍胡証張賈胥有和詩刻石
偃松坊唐薛能并州詩坊號偃松人在否餅爐南畔曲西頭
太原府廨十國春秋北漢睿宗故執事百司宿衞皆在太原府廨
沙河門樓宋史太平興國四年以榆次縣為新并州築新城上幸城北御沙河門樓盡徙餘民於新城以行宮為平晉寺
環翠亭晉祠池島上冬夏有翠草名長生蘋
御駕橋西北二里智伯橋上世傳齊帝避暑𫎇山建赤橋西南七里智伯渠上初名豫讓橋宋太祖鑿臥虎山血流成河更名
家馬廐漢地理志有家馬官後改曰挏馬師古曰挏音動
御井西南十里近晉祠相傳宋太祖飲馬於此
九龍井北三里金皇統八年碑雲人有病飲之即愈洗目即明
烈女井北十里元武氏女管嬰殉節於此
蟾酥池西南五里賢輔鄉元時採辦今涸
晉祠金人蘇惟霖遊晉祠記殿前壘石為方臺周遭四金人怒而立其三皆宋紹聖二十五年物相傳其一出亡為明𢎞治間補立
晉溪園劉龍紫巖集王晉溪太宰卜築於晉祠水邊甚為佳勝乃自綏徳謫所以書來乞詩自謂兒輩近為我營一供老之所池館之間賸植花竹稻畦蒲沚煙雪瀰漫極目頗得秀潤閑雅之趣縉紳多為詠題不宜獨闕乃疊韻以四律復之
太原成王碑魏土地記城東汾水南流有晉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鎭北大將軍太原成王之碑
北魏彭城太妃墓誌石北十五里石堂頭村北齊神武帝妃爾朱榮女
北魏左武烈墓碑北三十里井谷村碑雲名深字洪貴南陽人雍州刺史封武陽侯贈司空諡武烈蓋高歡別將
定國寺碑并州定國寺新成齊神武謂陳元康溫子昇曰昔作芒山寺碑文時稱絶妙今定國寺碑當使誰作辭也元康薦祖𤥻才學乃給筆札就禁所具草二日內成其文甚麗神武以其工而且速特恕罪不問
隋天龍寺石室銘開皇四年刻石
隋楊忠碑縣西五里䝉山下隋文帝父嘗為周將伐齊有功立碑
晉祠碑銘貞觀二十一年太宗御製碑文及銘碑陰列列長孫旡忌蕭瑀李勣張亮李道宗楊師道馬周銜名
唐尉遲敬善墓誌石鄂國公從弟明嘉靖初墓發誌石貯縣庫內
夫子廟堂碑在儒學顔眞卿書
唐新松記碑在晉祠顏頵書
宸扆台衡二銘碑馬燧平河中帝賜宸扆台衡二銘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額以寵之
後唐招討使李存進墓碑夏鄉鄭村東原同光二年御史中丞呂夢奇撰太子校書梁邕書
後晉重修䝉山開化莊嚴閣碑學士蘇禹珪撰文大晉開運二年七月十三日興邦佐命忠力保定功臣北京留守河東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北面行營都統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行太原尹上柱國北平王食邑一萬三千戸實食封二千二百戸劉智遠立石
後晉史匡翰神道碑東北三十里皇陵村天福七年立知制誥陶穀撰朝散大夫太守卿開光遠奉勅書雲大晉義成軍節度使駙馬都尉餘剝落
北漢劉氏墓額西南三十里天龍谷中其額有大漢英武皇帝園陵八字明𢎞治間為寺僧所毀今存石香亭
天龍寺千佛樓碑北漢光運二年尚書左僕射李宣撰宋修晉祠碑太平興國九年甲申五月丁丑朔將仕郎尚書職方員外郎趙昌言奉勅撰翰林待詔中大夫司農少卿賜緋魚袋張仁慶奉勅書
宋崇聖寺碑銘縣東十里舊寨後並川宣撫使韓絳撰元豐八年立明𢎞治十四年七月碑吼三日夜一夕汾水漲沒
宋惠明寺舍利塔碑河東路安撫使呂惠卿撰元豐八年建
宋邢昻墓詩碑西南十里晉祠奉聖院南原上有宋相宼凖文彥博陳堯佐范仲淹等十四人所贈詩碑在陽曲縣天慶觀中
宋三聖堂銘在明仙寺河東路安撫使呂惠卿撰元豐八年八月十三日建
宋重修昌寧公廟碑即汾水川祠員外郎張禹錫撰宋明仙寺詩碣宋蘇過書
宋重廣水利碑太谷令公乘良弼撰嘉祐八年二月初五日立石
遼太宗聖德神功碑遼史天顯十一年遼太宗援太原大敗張敬逹兵築京觀於汾水上立碑晉高祖詔桑維翰撰文
金重修九龍廟碑晉陽故城北郭大定十六年歳次丙申八月望日古并州崔昱書丹
金平晉縣建賢堂碑郝鍾撰
元重修晉祠碑河東山西道廉訪司僉事王思誠撰元昊天觀重刋全真庵碑道士宋徳芳撰
元開化寺雪峰道行碑在䝉山王好古撰文
元長春觀碑在南城角延祐元年翰林學士陳儼撰文西山石篆風谷山岩石上鑱字雲立一箭臥一箭金鍋耳子露一半溝之南道之北一輛金車露枝輻榆次縣
中都城東一十五里左傳昭公二年晉侯執陳無宇於中都即此漢置縣隋志後齊曰中都開皇中改名榆次
榆次故城城北週二十一里漢築址存水經注故塗水鄉晉大夫智徐吾邑春秋昭公八年石言於晉魏榆服䖍曰魏晉邑也榆州里名也漢書曰榆次十三州志曰塗陽莽曰太原亭
武觀城西南二十里㖦侃村一名武館城盧諶征艱賦徑武館之故郛問厥塗之遠近水經注洞渦水至武觀城而北
信都城東一十八里宋圖經縣東鄉嘗名信都即今來暮鄉
鑿臺南五里郭村史記殺智伯瑤於鑿臺之下即此後為源渦水所沒址微存一曰鑿壺
廢臺東五十里張平村魏土地記冉閔為并州刺史嘗置臺壁以禦秦宼
晾馬臺北十里聶村
孟母故宅古城西南隅相傳有三徙鄉又學宮東舊有孟母廟廟前有斷機堂址存
長寜壁東南十里後魏李長寧居此改長寧寨
區堂壁東南三十里後魏傅區堂居此改福堂寨思鳯亭縣治內晉荀藐為令鳳集其境宋天聖中文彥博署縣事因以名亭後改思鳯樓
後漢髙祖故里五代史劉智遠其先沙陀部人其後世居於太原相傳唐中和初徙榆次左付里
昭聖李後故里縣治西北五代史漢高祖牧馬晉陽夜入其家劫取之相傳榆次鳴李村人
土井西北二十里鳴李村後相傳漢昭聖后微時汲水灌麻麻池蹟存
思政堂縣治東宋宣和二年縣令李諒建有記
金家樓縣治北元至正末有金元帥駐此起樓臺臺址存
鐵冶北三十里寺谷村有鐵礦宋置冶址微存
龎涓洞北二十五里蘇村南澗河涯相傳龎涓嘗寓此習兵法又有馬喊坡在縣北十五里
梁杜何㧞墓誌銘鹿蹄山西北八里太統〈缺〉年八月二十日按大統係西魏年號而杜為梁人或梁亡入魏葬此
唐贈太保李良臣墓碑李宗閔撰楊正書長慶二年立國朝朱彝尊三唐碑䟦雲三碑俱在趙村距縣三十里唐安定王李光進墓碑令狐楚撰子季元書元和間立唐太尉李光顔墓碑李程撰郭䖍書
元杜懐玉墓誌銘中社村西南半里平晉令任璟明撰文至正四年五月立石
元康庸墓碑龍〈缺〉村北十里許墓前題曰平晉縣尹兼管本縣鄂囉勸農事康庸之墓
太谷縣
陽邑城東一十五里故縣治也晉大夫陽處父食邑今名王班堡內有九級浮圖後周建徳四年徙今治開皇十八年改名太谷城址微存
箕城東三十五里左傳僖公時晉敗狄於箕杜預註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
洛漠城西北一十五里周八里城塜記秦王翦伐趙所築寰宇記謂之蘿磨亭唐𤣥宗幸太原嘗置永豐頓立青城宮金大定中改為登豐村地有吳塜
長城東南八十里馬嶺上唐地理志自平城至魯口沿山屈曲延三百里武徳二年築貞觀元年廢今屬榆社縣翰墨全書堯遭洪水命伯鯀築堤障之非秦長城也
咸陽城西南七里周四百五十步舊傳秦伐趙所築戍以咸陽兵今咸陽村
副井城西南七里副井村側周二里相傳趙戍地穰人城方輿圖在東北二十九里
故太州舊唐志武徳三年以太谷祁置太州六年廢青城宮在洛漠城唐明皇幸太原時建
萬年頓西北十里舊名龍泉頓晉陽記開元十年幸太原次龍泉頓時北都留守杜暹奏曰龍泉地主姓唐名萬年字表天長頓符國號改為萬年頓帝從之
鳳洲亭縣南鳯凰山下引酎泉為池中植芰荷上有亭唐太谷縣令安廷堅美政頌碑郭子章豫章書高氏唐房璘妻也筆畫遒麗不似婦人歐公雲余集錄已博矣婦人筆畫著於金石者高氏一人而已余入晉中搨得高氏碑二通宛然二王書法一太谷縣令安廷堅美政頌一交城縣石壁寺鐵彌勒像頌按房璘常為太原府參軍
金奉訓大夫京兆府咸寧縣令冀天寵墓表東三十裏白念都西北猗氏主簿郭天麟撰文大定二十五年歲次乙巳二月乙邜朔十二日丙寅立石
元重修宣聖廟碑大徳中翰林編修呼延伯起撰文元宣德郎李夀之墓誌銘太原路教授李之芳撰祁縣
昭餘池縣志昭餘祁考周職方氏并州澤藪曰昭餘祁晉賜大夫奚食邑昭餘祁與焉因以為氏一統志稱昭餘祁在縣東南七里祁城村澤久涸元至元十一年土人鑿得細水為昭餘池歳溉民田旁建成湯廟漢地理志太原鄔縣九澤在北是為昭餘祁并州藪
祁城有二一在東南十五里為古祁氏邑今故縣上下二村是也一在東南七里晉祁侯李憙所築後魏徙今治址存北魏志祁縣有祁城
郜城西南七里左傳晉絶秦書焚我箕郜今為高城村址微存按祁縣離秦邊千里秦兵豈遽能至此然陽邑箕城其說已久箕郜庸或接壌
趙襄子城西北八里圖志趙襄子所築又北魏志祁縣有趙襄子城
禿髪城東北十五里相傳禿髪烏孤築今大賈村按禿髮傉檀子源賀為魏太尉或築此
隆舟城東南三十里即隆州故城圖志五代時劉繼元築以拒周河東記宋太平興國四年克嵐州因次隆州有遺址在今團栢鎮之東
沙城西五里相傳後燕慕容垂築址存縣志有沙城斷碑按圖志趙襄子實經厥始舊有遺碑羅者於此獲一鴈俄一鴈墮翮據碑哀鳴淚血成石華鴈死碑斷
楊六郎城東南二十五里落陽村址存
古耆國縣志祁邑源流考炎帝姓伊耆氏蓋以初國伊繼國耆也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而祁為首帝堯生於丹陵徙於祁故亦姓伊耆左國史鑑竹書開山等書僉同伊祈祁本一字今祁北四十里堯城南五十里平陶俱稱帝堯始封地相傳縣東六支村有帝行宮
賈令鎮北十五里晉賈辛為祁大夫相傳民徳之故名今鎮北有召憩亭
幘州故址東三十里金史貞祐中尚書左丞胥鼎議於縣東團栢鎭置幘州縣屬之尋廢
義井城東南察院巷元義門溫義之井
麓臺銘在麓臺山宋大學士張商英撰
李淳風墓碑墓在白圭鎭驛堂前明嘉靖間地塌出小碑雲吾是唐朝一地仙五百年前一見天上覆徐州王大尹將子葬在白圭南因移葬白圭之南
徐溝縣
梗陽鄉戰國䇿周佼以西周善於秦而封於梗陽史記索隱注榆次有梗陽鄉榆次志西南六十里為徐溝而梗陽鄉在西南九十里應入徐溝
徐溝鎮金置本𨽻清源縣大定二十九年升為縣同戈驛北闕西偏顧炎武日知錄太原府徐溝縣有同弋驛其名本取洞渦水新唐志太原郡有府十八其一名曰洞渦舊唐書昭宗紀天復元年四月氏叔琮營於洞渦驛明韓邦奇同戈懷古詩英俊同戈地隋唐百戰秋
清源縣
梗陽城南一百二十步周六里左傳中行獻子見梗陽之巫臯又魏獻子以魏戊為梗陽大夫綱目秦攻趙拔梗陽趙世家注晉陽縣南梗陽城也括地誌梗陽故城在并州清源南百二十步析晉陽縣置本漢榆次縣地
塗陽城南二十里晉祁氏邑魏獻子以智徐吾為塗水大夫今屠賈村
陶唐城東南三十里相傳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此又雲陶唐造厯之所今名堯城
印駒城西南二十里漢文帝於交城置牧地築此城以印駒因名
鵞城東南二十里晉書永嘉元年洛陽地陷有二鵝蒼者飛去白者止此劉曜以為已瑞築城應之
清源故縣隋志開皇十六年析晉陽縣置大業初省入焉
浄修閣在高白鎮明成化中樂籍女李氏習禪學於樓上以處子終閣東南有孝感樓
交城縣
大陵城西南十里前隸文水後割土安都易之因隸交城史記趙肅侯遊大陵出於鹿門大戊午諫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肅侯下車謝又武靈王遊大陵夢處女鼔瑟而歌漢地理志大陵有鐵官莽曰大寧
古交城東北九十里河北都故交村汾孔二河交流故名隋交城縣在其西唐長史王及善徙縣治於南山卻波村
馬蘭城北九十里孔河之下即今馬蘭村漢魏北齊嘗為牧地
下馬城北一百六十里靜樂界相傳魏孝文下馬於此榆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文谷水上地多榆
盧川故縣東北七十里盧峪口唐先天元年分置盧川縣於交城故地開元二年省
大通鐵冶西北八十里西冶村即大通監也一名西冶舊設都提舉司鐵冶所巡檢元實勒哈雅有大通冶辨
甘露壇魏太和唐貞元元和間甘露屢降於石壁山唐李逢吉石壁禪寺甘露義壇碑雲我唐三壇角於三都西都曰靈感壇東都曰㑹善壇北都曰甘露壇壇在府之交城縣石壁寺
武威公舊莊武威公王茂元也唐李商隱有過舊莊感事詩信陵亭館接郊畿幽象遙通晉水祠
陀羅尼石幢唐貞元元和間物今存
唐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林諤撰文開元二十九年歲在辛巳六月庚辰朔廿四日癸邜建
唐甘露義壇碑李逄吉撰文貞元中河東節度觀察使禮部尚書北都留守太原尹李說樹碑
唐造華嚴三㑹普光明殿功德碑支高撰文貞元十六年歲在庚辰四月己巳朔十日戊寅禮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太原尹李說建
唐高氏鐵彌勒像頌碑宋歐陽公雲余入晉中搨得高氏碑二通一交城縣石壁寺鐵彌勒像頌金趙㸃題石壁詩更看高氏字祇與衞華同
趙襄子墓碑西北隅宋大通監判李隨撰
元謝將軍仲溫墓碑郝忠恕書至正十五年立
文水縣
平陶城西南二十五里堯為唐侯時都此漢為縣隸太原郡後魏改名平遙後徙治京陵今縣平陶都乃故城也
柵城北二十里舊經魏武帝築以備宼當文峪口即今開柵城唐志有柵城渠
大干城南十里圖經雲劉淵築令兄延年居之時人謂兄為阿干故名
古文水城東十里今名舊縣地後魏有文水城隋唐因之宋元符間圮於水徙治章多里
雲州城東四十里後魏築永熙中寄治并州界今名雲州村
受陽故縣北魏置隋志開皇十年改州南受陽縣為文水
武興故縣舊唐志天授元年改文水為武興以天后鄉里與太原晉陽並為京縣
子夏室子夏遊憩商山山一名子夏山隈有隱唐洞洞內一窟廣丈餘名子夏室
攀龍臺荊州都督武士彠墓也武后追封周髙祖墓名攀龍臺勅李嶠撰記
武媚娘故里縣志王秉乘文水道中詩文水流何細𡡾山艷未收注云山下有武𡡾娘故里
武澇泊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改名朱雀泊
溪亭宋河東提刑張商英詩二首有雲林檎園北小橋南水綠山清不易兼
石峽藏書城西二十五里石峽山洞中舊藏陶淵明白蓮社文金剛科儀等書
唐泌水碑北五里龍泉村虞世南撰並書字多剝落宋勅賜崇勝禪院碑康定元年五月初七日立石元左丞相梁錦陽墓碑翰林學士掲徯斯撰文在李端鎮墓前
元戸部尚書王雲墓碑雲周村西翰林學士歐陽𤣥撰文
元重修廟學碑至正十四年春三月翰林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郝忠恕撰文
岢嵐州
長城城北五十里俗名長城梁舊志𫎇恬築一雲趙武靈王築明嘉靖間得石刻雲隋開皇元年贊皇縣丁夫築
蘇孤戍東三十里北齊築城東北隅沒於水今名三角村
安元城西五里梁家㑹址存
嵐谷故城州西五里唐長安三年析宜芳於岢嵐舊軍置神龍二年省開元十二年復置
新州城北五十里天窊口址存
御筆手詔宋徽宗時有瑞鶴之應頒詔天下刻石紀事額名御筆手詔今洪福寺前西壁有碑文漫漶不可讀
嵐縣
秀容城西三十里即漢汾陽北魏封爾朱羽健於北秀容川環其所居割地三百里即此今城址存方十里八景中有秀容古堞
樓煩故郡隋志大業四年置治嵐城
故東㑹州舊唐志武徳四年平劉武周置六年廢於廢東㑹州置嵐州
宜芳故縣今為里唐置東㑹州尋改嵐州天寳初改樓煩部乾元初復為嵐州治宜芳縣唐志宜芳本嵐城武徳三年更名
豐閠故縣唐志武徳四年置五年省入宜芳
合㑹故縣武徳四年置六年省入宜芳
飛鶯堡西北六十里乏馬嶺下宋熙寧中建址存高光堡宋提刑張天覺知嵐州王景仁元嵐州判官劉源胥有詩
飲馬池北六十里黒嶮山中相傳尉遲敬徳夢神語子無良馬何不渥窪池中取之異日往過見一馬飲池跨騎而去
銅洞北十里銅爛溝中相傳取石洞中煎之成銅今名銅家堝灘
元創建宣聖廟碑至大元年九月吉日前奉御王居實撰文
元重修靈淵侯廟碑在大萬山至正二十八年嵐州鎮禦奉訓大夫同簽將作院事兼達嚕噶齊拜布哈大中大夫同簽河南樞密院事兼知州趙中樹碑嵐州學正王安良撰文
興縣
蔚汾故縣隋志後齊置蔚汾縣大業四年改名臨泉合河故縣西北六十里通考唐貞觀中置以蔚汾二水西與黃河合故名廢址存唐志本臨泉縣武徳三年曰臨津貞觀元年更名合河
太和故縣唐志隸北和州武徳九年省入合河貞觀三年復置八年復省
高王寨東三十里大寨山上舊傳高歡築
飛鳶堡宋地理志雲嵐州有飛鳶堡
平陽府
臨汾縣
高梁城東三十七里高梁都程黃里魏地形志平陽縣有高梁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殺懷公於高梁杜預注高梁在平陽楊縣西南竹書紀年晉出公三十年智伯瑤城高梁又名梁墟綱目質實雲絳州西五十里有高梁縣後周伐齊齊主與馮淑妃奔高梁橋即此
金城西南二十里晉永嘉末劉淵據蒲子後築此為陶唐金城都之今名金店村北魏志有龍子城當即此
白馬城東北二十里水經注魏刑白馬而築之今平陽郡治也魏志建義元年晉州治白馬城
平陽古城隋志後魏置平陽郡及縣開皇初改郡為平河縣曰臨汾舊唐志貞觀十二年徙晉州治於平陽古城
西河故郡 定陽故郡隋志臨汾有東魏西河敷城伍城北伍城定陽等五郡後周併為西河定陽二郡開皇初竝廢
故晉州隋志後魏置唐州尋改曰晉州隋為臨汾郡西河故縣隋志臨汾有後魏永安縣開皇初改為西河舊唐志武徳元年析洪洞縣置貞觀十七年省入臨汾
倉頡故宅南關西今西趙村
雙闕許由欲觀帝意謂堯曰帝坐華堂之上面雙闕之下君榮願已得矣堯曰吾立於靈扉之內霏然而雲生牖坐於華堂之上森然而松生棟雖面雙闕無異崔巍之冠萊雖背重郭無異囘巒之縈崑崙子安知其所以不榮乃美由而師之
五府杜佑雲唐虞祀五帝於五府牛𢎞雲黃帝合宮堯五府皆明堂也尚書帝命驗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象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黃曰神計白曰顯紀黒曰𤣥矩注唐虞之天府夏世室同矣
貳宮一名貳室孟子帝館甥於貳室朱子注貳室副宮也世紀帝見舜處之貳宮又曰二女妻舜為築宮室封之虞
康衢列子堯理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理與亂乃微服游於康衢聞兒童謡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伊村南十里以帝堯姓伊祁名相傳有茅茨土階遺址又城北三里相傳席老師擊壌處又城東禮城相傳堯妻舜二女地
蓂莢亭西南十里伊村里堯時蓂莢生於庭舊志內有帝堯古像里人懸閣上祀之
堯井堯廟殿前相傳堯建都時所鑿
演馬場伊村南相傳丹朱演馬於此
犨氏亭太平寰宇記晉郤犨采邑
董亭左傳文公六年春晉改蒐於董杜預注河東臨汾縣有董亭後漢志同
賈鄉博物記臨汾有賈鄉賈伯邑按左傳晉獻公娶於賈杜預曰賈姬姓國也又晉大夫有賈季狐偃之子狐射姑也蓋為晉所滅遂為狐氏之邑雲
煉礬務 礬山務胥宋置
鄧子坡城西南即伯道棄子留姪處
逍遙園漢主聰為劉後娥起䳨儀殿陳元達進諫聰怒欲殺之聰在逍遙園李中堂娥手疏上言聰納之更命園曰納賢園堂曰愧賢堂
稅駕堂府學大成殿後宋黃庭堅書扁
清音亭西北平水上龍子祠前元毛麾康澤王廟碑邑宰王公增葺溪上舊亭顏曰清音取選詩山水有清音之意明張昌詩清音亭上春無限且放滄浪入管
待旦軒府治內元判官王惲建
觀瀾亭澇河渠上明邢雲路詩高亭軒豁俯汀洲水雲樓澇河渠上邢雲路詩一水雲連下遠空登樓人在水雲中
蓮池府治推官舊宅東池中有宛在亭東有小閣一名永利池明洪武間郡守徐鐸引汾水穴城入池有碑記
河山一覽樓俗名鼓樓一名大中樓在城中洪武初國子助教張昌扁其東曰太行形勝南曰雲天咫尺西曰河山一覽北曰中州雄鎮後人取其一以名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傾圮知府劉棨重建名大中樓
焦堡北五里吳將軍焦休聲建址存今名焦堡村姑射山南洞古碑明張方果遊二仙洞記洞旁有碑光可以鑑按之唐物也字畫甚精
元重修堯廟碑至元五年翰林直講學士王磐奉勅撰文
元康澤王廟碑即平水神祠毛麾撰文
呉道子水陸畫軸王士祿畵軸歌序雲平陽西偏普菴堂水陸社有吳生所畵水陸百二十軸社之得名以此先是明世宗朝西河郡王城北有隙地傳為廢寺遺址中夜嘗見奇光掘地得石函以鐵緄二道束之發之又得錫函其最中函以木木函啓而畵軸見乃希代之奇寶也後嗣王以授揮使呂呂死家落僧以常直得之構殿以藏焉予得見三十軸信奇筆襄陵縣
郤犨城在縣東南水經注襄陵縣故城西晉大夫郤犨邑也其地有郤氏鄉亭王莽更名曰幹昌址存
乾城北魏志擒昌縣有乾城
擒昌故縣北魏志即漢晉之北屈也神䴥元年擒赫連昌置擒昌郡眞君二年改為縣唐改名襄陵
班氏鄉亭漢地理志襄陵有班氏鄉亭
平水故縣金興定四年徙置汾河之西從平陽公胡天祚之請也
故闗鐵冶在京安鎮元設提舉司
許褚堡縣西南北許村三國時建址存
宿水店縣西南即縣舊治宋天聖初移治晉橋
伯道故居東南鄧莊有遺址
王元輔古宅在明禮坊街北金改為天徵觀明改按察分司
訓義門縣東張相村元至元三年䝉溪先生張著定名撰記
西花園在興義坊元時楊姓闢地引水構亭植卉明初改按察分司後改察院
玉香亭南三十五里故闗鎮金火廟前延祐三年鐵冶都提舉滕世榮建
翠雲亭縣治西元建
愛橋縣東南鄧莊世傳鄧攸建元大徳六年重修改名遺愛橋
元封從仕郎靳公墓誌銘進士正平尹柱撰文
洪洞縣
倉頡師曠城元和郡國志倉頡與師子野所造路史倉頡都於陽武終葬衞之利鄉南書人禋之注祥符故浚儀縣即春秋之陽武故高陽鄉也有倉頡城陳留風俗傳縣有倉頡城及列仙之吹臺地道記開封縣東北二十里有倉垣城及廟墓輿地誌城臨汴西北有倉頡墳城別仙臺時宜無城或後世緣其所都名之耶然按姓纂倉頡氏馮翊人則其後世氏倉頡者為之爾皇覽雲墳高六尺學書者俱往上姓名投刺祀之不絶九域志鳯翔有倉頡廟今長安西南二里官張村有三寺者記為倉頡造書之堂斯亦未然豈亦馮翊者為之與今按郡國志收入
楊侯城東南十五里范村又名危城村地道記楊城距縣五十里晉叔向邑漢為楊縣王莽更名有年亭
洪崖古洞洪崖在縣南一里古洞在縣北五里縣以洪洞鎮名鎭以洞名
羊獬故墟南二十五里相傳堯時神羊產此
棄瓢池在九箕山相傳許由隱於此有洗耳棄瓢遺址臯陶里南十三里臯陶村有塜存
師曠故里東南二十里師村里名昉此師村東北有師崗古洞
亭梁亭左傳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而還杜預注高梁晉地在平陽楊縣西南
宜雨亭在羅漢院宋至治時建楊栁影密雖雨亦宜故名
雪香館西街之西
雪香亭橋西北竹梅交映
邃緑亭雪香亭西長楸翠梧日光不到
花心亭邃綠亭南多異卉
月波亭花心亭東南面水
流杯池月波亭中鑿池屋其上
環碧亭四周環水
寒翠軒松竹森蔚
金師曠廟碑大定初趙廣聰撰文
元贈萬戶翼千戸楊德明墓碑南三十里高村編修許儼撰文
元晉寧路總管府知中勲驍騎尉洪洞子石元亨墓碑東二里學士掲徯斯撰文
元太原郡侯郭公墓後碑東三里侍郎韓肅撰文浮山縣
老君遺跡孫景文天聖宮紀事碑唐武徳二年老子降於平陽神山縣龍角山之根子樹下語人曰爾為吾言於唐皇帝吾即汝之遠祖也已大勅陰兵助汝破賊乃命有司於所見之地建立祠堂改羊角為龍角山改浮山為神山縣
羊角故址本羊角山唐武徳間更名龍角其東峰有左伯桃廟西峰有羊角哀廟
故郭城西南十里故縣村三面險絶惟東面平坦舊志神山縣故郭城是也北魏志擒昌縣有郭城當即此一名丹朱邑
乾壁魏道武天興六年後秦安北將軍姚平率衆四萬來侵平陽陷乾壁
霍光別墅縣北諸葛河西流為丞相河蓋以霍光別墅名也今南霍村有故里
平寧里北十五里舊傳東漢鮑永破青犢賊還報光武曰賊已平國已寧因賜其鄉為平寧里
諸葛村魏諸葛誕寓此遂占籍焉
歲寒亭縣東堯山祠中金皇統中縣令牛承直建煙霞閣天聖宮內金大定十七年建
深思堂縣治內元大徳間建
唐慶唐觀碑南三十五里開元十四年秋七月詔改浮山老君廟為慶唐觀御書觀額及碑文賜之
唐慶唐觀金籙齋頌碑朝議郎左拾遺內供奉博陵崔明允募通直郎河南府伊闕縣丞集賢院待制兼校理御書史惟則書天寶二年歲次癸未十月朔十五日庚辰
玉兎寺現身羅漢遺語碑風穴山禪藥庵後周顯徳五年歲次戊午閠十月學究王福新撰
訓亷銘 訓刑銘胥宋石刻在退思堂
天聖宮事蹟碑宋天聖五年夏四月詔改慶唐觀為天聖宮熙寧辛亥冬孫景文撰紀事碑文
宋慶唐觀重修功徳碑淳化元年三月二十九日朝散大夫試大理評事張昭舉文林郎前守主簿兼權知縣事黃元轍文林郎守主簿孫方制權知縣尉事李太素建鄉貢進士王千里撰雲水道士黃慶書
宋玉兎寺碑銘天聖八年歲次庚午五月十六日太原安石撰文當寺修造主持東京右街講論大徳志應立石
宋玉兎寺詩碑有三一七言絕二首推忠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知樞密院事上柱國王隨題景祐三年九月望日當寺修造主講經論沙門志應立石一七言律一首尚書刑部郎中直史館賜紫金魚袋康孝基題天聖八年十月十五日寺僧志應勒石一五言律十韻朝請郎守尚書度支員外郎充集賢校理知解州軍州兼管內勸農提㸃兩池事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張仲尹題有小序明道二年中秋日寺僧志應立石
宋天聖宮禱應詩碑新授江南東路諸州水陸計度轉運使兼提㸃鑄錢等公事本路勸農使朝請大夫行尚書虞部員外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王惟正留題天聖九年閠孟冬月都監賜紫〈缺〉道士段見素立石
宋重修孚祐大將軍廟記碑羊角山南峰開寶六年校書郎李翰撰
宋重修玉兎寺鐘樓碑紹聖三年歲次丙子十月己亥朔十五日辛未修造主持沙門義隆立石黎陽衞京撰文
金重修帝堯廟碑堯山之巔皇統三年歲次癸亥正月三日高平郡范櫜撰文
金龍祥觀重修天壇三清廟碑泰和壬戌正月晦日將仕郎隰州〈缺〉縣主簿段時可撰文定遠大將軍行平陽府浮山縣令兼管勾常平倉事上騎都尉天水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趙〈缺〉並額進士李彬書丹進士劉著立石
金重修紀聖碑亭記碑明昌三年壬子歲季夏月望日承務郎前太常博士兼校書郎雲騎尉賜緋魚袋致仕平水毛麾撰鄉貢進士孔之固書丹
陶唐清都萬壽宮事蹟碑元元素子孫志元建至元二十九年二月吉日教諭王庭撰文
趙城縣
趙簡子城東北三里周四里史記趙世家造父取冀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黃驊騮緑耳獻之繆王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畔繆王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正義晉州趙城縣即造父邑也春秋時趙簡子居之唐麟徳初徙縣西南汾水之左故城址存
伏牛臺東三十里伏牛里相傳伏羲服牛乘馬始此臺下有臥牛坑
飛虹塔霍山南麓後周保定元年僧法江建相傳阿育王藏舍利處
寒翠軒天寧觀內金翰林學士田天澤元㢘訪副使秦鏞胥有詩
環翠亭縣治內元平陽守王惲明薛瑄王翰胥有詩豫讓橋南十里金狀元王綱有詩明正統六年重修學士倪謙撰記
五女原世傳姊妹五人並昇仙址存
唐新修女媧廟碑銘山南西道節度掌書記將仕郎守右補闕上柱國賜緋魚袋裴麗澤奉勅撰翰林院侍講總議大夫太子洗馬同正張仁願奉勅書天寶六載歲次丁亥十一月十六日勅建
唐勅修應聖公祠堂碑正議大夫守刑部尚書兼判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鄭瀚奉勅撰遊擊將軍守左金吾衞將軍驍騎尉賜紫金魚袋李執方奉勅書開成二年正月十八日勅建
宋重修應聖公廟碑節度判官朝議大夫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柱國賜紫金魚袋閭光度撰節度副使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清河縣開國〈缺〉食邑百戸張仁藝書乾徳五年歲在丁邜四月乙未六日甲子記
金重修應聖公神祠碑宣武將軍行縣令仇守中撰狀元及第邑人王綱書大定二十八年九月二十日記
元徐毅神道碑在石明里許文正公衡撰文
金重修媧皇廟碑銘邑狀元及第翰林修撰王綱撰文元李忠孝感碑在營田裡忠性孝謹大徳癸邜秋八月河東地震營田東北山摧阜移忠宅獨完李宗懷為立孝感碑
太平縣
古晉城南二十五里故址周九里十三步晉獻公都此左傳莊公二十六年夏士蒍城絳以深其宮史記獻公八年城聚都之命曰絳晉始都絳
泰平城 齊城北魏志太平縣有二城
太平故縣北二十五里後魏眞君中自晉城移臨汾縣置此因闗為名曰太平魏志眞君七年置泰平縣唐貞觀七年徙縣於敬徳堡今名故城鎭舊志太平古城有二一在縣北二十五里今為古城鎭其北即太平闗也一在縣東三十里即移於闗東者後改為北固縣
三室之邑古晉城東十里羊舌職好直不容於晉去而之三室之邑邑人攘羊而遺之職受而埋之壚陰後事敗吏發而視之舌尚存今名羊舌坊
尉遲封邑西北十五里尉村相傳村以封邑名蓋敬徳封鄂國非楚之鄂也晉有鄂侯鄉寧為古鄂地境內有鄂山鄂水敬徳食實封千三百戸此地與鄉寧接故土人又名為職田莊又縣東五里相傳有敬徳飲馬路
白波壘東南三十里漢黃巾餘賊郭太等起於西河白波谷築壘今名永固村
子奇壘東三十里臨汾里後秦主姚興遣弟子奇率四萬人伐魏攻平陽䧟之遂據柴壁魏軍至截汾水守之子奇大敗投汾水今壘上有柴莊村
九層臺古晉城東說苑晉獻公築九層之臺荀息諌曰臣能累十二棊子加卵於其上公曰危哉息曰不危公造九層臺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織亦甚危矣公遂止其役今遺址建涼馬寺明王體復詩霸跡舊城隈崇岡尚有臺
鬭雞臺南三十里楊威村相傳晉公子鬭雞處
公孫杵臼窰西北二十五里蟠道村又縣西六里有韓厥旗架
文中子洞東南汾水之西龍門溝北晉文中子讀書於此其洞深廣二丈餘號文中子洞
宋祚德三侯廟勅碑元豐四年七月詔封晉程嬰成信侯杵臼忠智侯賜勅建祠崇寧三年又封韓厥為義成侯
岳陽縣
唐堯城東八十里世傳堯築址存
合陽城魏志建義元年置有合陽城隋省入冀氏縣穀逺故縣漢志上黨郡有穀遠縣莽曰穀近
冀氏故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北魏建義元年割擒昌襄陵置冀氏縣及郡有冀氏城舊唐志本漢猗氏縣地後於古猗氏縣城南置冀氏元省入岳陽今名冀氏里
安澤故縣北魏志建義元年置隸義寧郡隋大業初改岳陽
和川故縣東九十里後魏義寧縣隋改和川後廢唐復置屬沁州宋屬晉州元省今名和川里
冀缺故里相傳冀氏城後魏置縣
岳陽樓縣治前東偏
曲沃縣
桐鄉城西南四十五里驛橋村明一統志世傳伊尹放太甲於此漢武帝將幸緱氏聞破南越改為聞喜縣
陘庭城東北十里庭城村左傳桓公三年晉武公伐翼次於陘庭方言訛聽城
故鄐城曲沃南二里雍子邑
王官城縣西南二里明一統志晉景公謀去故絳徙都新田即此又臨晉縣東南有王官城左傳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是也
軒轅遺蹟東北喬山中峰有軒轅廟相傳喬山即橋山今省作喬
古鵠邑李廷寶曲沃辨唐風揚之水篇從子於沃從子於鵠解之者曰沃曲沃也鵠曲沃邑也今沃南十里有安鵠村即古之鵠也
絳邑東南二里水經注晉景公謀去故絳居新田謂之新絳即絳陽也漢高帝六年封越騎將軍華無害為侯國
太子陂北五里世𫝊晉太子嘗以舟戲陂中而沒後水決得骸卜高阜而葬焉建太子祠縣志縣北十里距陂百武即荀息故里太子蓋奚齊也
固宮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欒盈帥曲沃之甲以晝入絳范宣子奉公以如固宮杜預注固宮宮之有臺觀守備者
虒祁宮左傳晉作虒祁宮而諸侯叛水經注宮在新田絳縣故城西四十里地背汾面澮西則兩川之交㑹址存
平公故梁水經注虒祁宮北橫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徑五尺裁與水平蓋晉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中故能持久
趙荘西北三十五里趙文子食邑也或曰即藏趙孤地羊舌大夫故里距縣二十四里今羊舌村
欒盈食邑西十二里今盈村
河上故村東北二十里河上村相傳河上公結𦭘處有漢文帝廟
樂昌堡南七里後周明帝移縣治樂昌堡
新店至徳二年郭子儀與賊嚴莊戰於曲沃大破之於新店
太平館元時建靳榮劉尚質觴詠地
郝修已故居在紫金山元末卜築明初擢明經第一歴官刑部郎中以清介賜居紫金山呂乾徤有記
白石樓在景明白水兩村間明李鑌構於白石山有西溪白雲洞翠微岩桃花塢諸勝
梅月亭濟溪上
後漢張壽碑宋歐陽修書後右漢竹邑侯相張夀碑雲君諱夀字仲吾其先晉大夫張老之裔舉孝㢘徐郎中給事謁者遷竹邑侯相建寧元年卒其大略可見者如此其餘殘缺或在或亡亦班班可讀爾
魏賈逵碑宋歐陽修書後魏志逵傳逵為絳縣長為賊郭援所攻絳人與援約不害逵乃降而此碑但云為援所執臨以白刅不屈而已頗疑陳壽作傳好奇所得非實也裴松之注魏書逵年五十有五而碑雲五十有四亦當以碑為正嘉祐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書
靈光寺碑唐王勃撰縣志寺中有王勃所撰碑按碑泛論佛法非為靈光寺作也
唐許孝恭墓誌銘在高縣鎭孟楷撰文
宋史緒墓誌銘在常安村王居正撰文
宋𡩋智墓誌銘望絳村王巖叟撰文
元李謙亨墓誌銘南二里富珠哩翀撰文
元靳孝子碑學士揭徯斯撰文雲孝子名昺字克昌兵部尚書西河郡侯徳淵之子天厯元年與其兄榮䕶母喪還河東過平定之平灘霖雨驟至兄及旁人皆呼使下車昺伏柩呼號卒不下遂溺死後十年奎章閣大學士實喇巴勒以聞天子命翰林侍制臣徯斯文其事於碑以為世勸
元靳和墓碑銘曲村鎮掲徯斯撰文
翼城縣
唐城南十五里唐城村丹朱所封都也
九門城 堯臺元豐九域志翼之堂陽有九門城堯臺姚墟朱子綱目舜生於姚墟因以為氏在北門外氷清鎮
晉城故城村叔虞肇封地子夑更號晉即晉故都也址存元絳州守宋克篤詩分星誰辨是參墟表裏山河古晉都
避暑城古暑村相傳晉文公築
熒庭城東七十五里左傳襄公三十三年齊侯伐晉張武軍於熒庭
翼故城城東十里絳邑東八十里
翼廣城水經注晉軍北入翼廣築之因即其姓以名之皮牢城牢寨村史記趙世家魏敗我澮取皮牢正義曰皮牢在澮側址存
息城三張村鄭太子所封後名夀城
隆化城北齊隆化元年周武帝取澮州置鎮金興定三年置隆化縣元憲宗二年廢今隆化村
北絳城在北絳村後魏置縣孝昌三年北絳郡治此隋開皇十八年改為翼城址存
翼城故郡舊唐志義寧元年以廢北澮州之翼城絳置翼城郡武徳元年改澮州二年改北澮州四年州廢
新安故縣漢置後魏孝昌中屬北絳郡後齊廢入北絳縣
小鄉故郡北魏志建義元年罷有小鄉城唐志義寧元年復置武徳九年省入翼城
武子荘魏武子采邑縣東二十五里有武子廟
金鈎店秦昭襄為太子質於燕過鄭太子舍妻瞷其非常人食以鬬雞夫張唐怒責之昭襄聞而詰之妻諱言夫以為宜烹羊也昭襄解鈎遺之在中唐村
王逢寨縣東南隅唐㑹昌四年劉稹叛李徳裕議遣王逄屯翼城縣志後唐長興元年邑令張仲溫徙治於王逄寨
南營元穆呼哩帥師駐此在邑西南隅
河亭按察分司東文潞公天聖六年令翼時所建臨城堞瞰澮溪遠挹山光林木森布翼之勝概此亭為最潞公親書名記猶存一雲在藩署內
潞公臺有二俱在院署臬司後明嘉靖中縣令鄢桂枝建樓其上少㕘吳廷相詩解鞍虞叔國脫帽潞公臺
東圃治東北宋宣和間縣令向淙所闢邑人丁彥師撰記中有靜樂軒其南有亭曰錦江北有臺曰邀月少北曰疊翠亭又少北曰五栁亭
阜民㕔東圃內宋宣和中縣令李察建邑人丁彥師撰記
瞻逺亭縣治㕔事後元僉事安止善扁明洪武中山西提刑郭桓撰記雲翔峰阻前七寶峙後市廛絡其西北泉流帶其東南
銅源錢坊 翔臯錢坊唐地理志翼城有錢坊二又縣北三十里曰蜀山相傳鄧通鑄錢處按唐元和志銅山在雅州榮經縣北三里即文帝賜通鑄錢之所後以山假卓王孫取千匹今出銅礦其不在山西瞭然無庸辨
張懐器去思碑唐盧照鄰撰嗣聖元年為翼令天授二年奉勅進階邑人樹碑
鄭太子墓碑銘縣西雲塘村唐范陽盧照鄰撰文總章元年歲次戊辰五月甲申一日立石
宋潞公軒記碑即河亭宣和中縣令李元儒記潞公治翼修河亭於㕔事之後親書歲月榜於屋楹後更以國爵名軒以厯推之天聖六年戊辰越政和七年丁酉凡九十年矣閲歲雖多其蹟尚完謹勒於石以傳不朽金學士鄭輝元判官王惲學士郭西埜㢘訪偰玊立並貞庵凡四人有詩
宋華池廟記碑羊角山南峰宋開寶六年重修校書𭅺李承翰撰
宋重建文廟碑天聖八年潞公文彥博撰
宋重修喬澤廟碑在欒池前政和元年邑令田顥撰元裕公和尚道行碑在金仙寺後移后土廟翰林學士承㫖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頫撰並書篆延祐七年歲次庚申小春日住持僧智恩智眞智信文懃立石
汾西縣
汾西故郡隋志後魏置開皇初廢
新城故縣隋志後周置開皇十年省入汾西
申村堡舊唐志汾西縣隋末陷賊武徳初權於今城南五十里申村堡置縣貞觀六年徙今治
厚義村明一統志唐開元後徙縣治於厚義村
東閣東李安莊
銅鞋青山藐姑仙人祠旁有蓮花洞遺銅鞋一雙古色斑斕制度精異今存
元重修青山廟碑皇慶元年壬子仲秋二十有六日隰州學正孫文通撰文在縣西青山藐姑眞人祠靈石縣
魯班纒西南四十里地極險峻上有寺相傳魯班所修文學里西四十里有卜子祠
欒室縣東綿山內四壁高峻中有平原相傳晉錮欒盈於此今祀介廟中
瑞石城北門外高七尺狀類太湖石相傳即隋文帝所獲之石
英雄相遇處在小水鎮世傳即李靖紅拂虬髯公相遇處
隂地闗崇徽公主手跡李山甫詩一掐纖痕更不收翠微蒼蘚幾經秋誰陳帝子和番䇿我是男兒為國羞寒雨洗來香已盡淡煙籠著恨長留可憐汾水知人意旁與吞聲未忍休
贈尚書虞部員外郎文府君墓誌銘在孝義原宋明道中文潞公撰文
淮隂侯廟碑南二十里元至正庚子集賢學士歸暘撰文
霍州
彘城西三里水經注汾水又南過永安縣西故彘縣也周厲王流於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黃唐城漢順帝陽嘉三年改曰永安晉志故霍伯國
夏王城東四十里東城村相傳赫連氏城基址微存呂州城汾河西隋志開皇十六年置汾州十八年改呂州竹書紀年晉獻公十九年虢公醜奔衞乃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志雲北虢也非彭城東五十九里之呂博物記永安有呂鄉呂甥邑古今地名記同唐武徳三年宋金剛食盡北走秦王世民追破尋相於呂州郡縣志霍邑西南十里有呂城紀聞雲霍邑古呂州即彘也唐為呂州彘即永安其城甚固綱目質實雲故城在霍州西三里
永安故郡隋志後魏置並置永安縣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霍邑
霍求公故居水經注晉獻公滅霍趙夙為御霍求公奔齊晉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奉祀晉復穰蓋霍求公之故居也
觀阜故百邑也原過受竹書於王澤趙襄子齋三月剖竹有朱書曰予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予將使汝反滅智氏女亦立我於百邑襄子拜受之遂滅智氏祀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之世謂其處為觀阜
仇池壁北魏志正始二年復置永安縣治仇池壁避暑宮南五十里霍山上亦傳赫連勃勃避暑處墓存神指徑土橋舊通志作十里徑東三十里即霍山神指唐兵取霍邑之徑也
先鋒臺城東北相傳唐高祖授太宗先鋒印
聖馬跡西南十五里相傳尉遲㳟追太宗躍馬於此兩岸石上有馬蹄遺跡
唐西福昌寺碑許敬宗撰文
隋宋老生墓詩碑東二里宋提刑御史張商英弔之詩勒碑
山西通志卷五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979年 (提及)
- 623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1011年 (提及)
- 1054年 (提及)
- 1191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417年 (提及)
- 614年 (提及)
- 590年 (提及)
- 569年 (提及)
- 545年 (提及)
- 576年 (提及)
- 795年 (提及)
- 660年 (提及)
- 1053年 (提及)
- 1056年 (提及)
- 577年 (提及)
- 1548年 (提及)
- 1148年 (提及)
- 584年 (提及)
- 647年 (提及)
- 945年 (提及)
- 984年 (提及)
- 1085年 (提及)
- 1063年 (提及)
- 936年 (提及)
- 1314年 (提及)
- 822年 (提及)
- 1344年 (提及)
- 575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722年 (提及)
- 1185年 (提及)
- 1274年 (提及)
- 1189年 (提及)
- 307年 (提及)
- 712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741年 (提及)
- 800年 (提及)
- 1355年 (提及)
- 1040年 (提及)
- 1354年 (提及)
- 581年 (提及)
- 703年 (提及)
- 706年 (提及)
- 724年 (提及)
- 608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1308年 (提及)
- 1368年 (提及)
- 626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1695年 (提及)
- 1220年 (提及)
- 1316年 (提及)
- 1302年 (提及)
- 726年 (提及)
- 1027年 (提及)
- 990年 (提及)
- 1030年 (提及)
- 1036年 (提及)
- 1031年 (提及)
- 973年 (提及)
- 1096年 (提及)
- 1143年 (提及)
- 1192年 (提及)
- 1292年 (提及)
- 561年 (提及)
- 1441年 (提及)
- 837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1104年 (提及)
- 前201年 (提及)
- 168年 (提及)
- 1219年 (提及)
- 1252年 (提及)
- 527年 (提及)
- 617年 (提及)
- 930年 (提及)
- 1028年 (提及)
- 684年 (提及)
- 668年 (提及)
- 1117年 (提及)
- 1111年 (提及)
- 1320年 (提及)
- 1312年 (提及)
- 134年 (提及)
- 前658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