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 2020年10月29日於北京市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 |
2020年10月29日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
這次全會開得很好。全會聽取了中央政治局工作報告,分析了新形勢新任務,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
全會通過的《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是學習貫徹這次全會精神,把《建議》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實處。
下面,我代表中央政治局,就貫徹落實全會精神講幾個重點問題。
一、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
經過幾代人接續奮鬥,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從明年起將開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在這個重要時刻,我們既要看到我國發展總體態勢是好的,我們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取得新的偉大勝利,也要看到當前諸多矛盾疊加、風險挑戰顯著增多,我國發展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複雜環境。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發展觀,看清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紛繁複雜現象下的本質,做到臨危不亂、危中尋機、開拓進取、開闢新局,更好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國際環境日趨錯綜複雜。一方面,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們要準確認識決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走向的關鍵因素,牢牢把握戰略主動。
從國內看,我國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關鍵是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積極拓展發展新空間。
第一,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系統性。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歸結起來,就是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發展任務仍然很重。推動解決這些問題,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既然是社會主要矛盾的反映,解決起來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既積極有為又持之以恆努力。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堅持系統觀念,着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深刻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針對性。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其中有很多需求過去並不是緊迫的問題,現在人民群眾要求高了,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工作水平也要相應提高。我們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努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三,深刻認識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信心。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外部衝擊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碰頭等多重影響,可以說困難前所未有。疫情的衝擊是一時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外部衝擊倒逼我們加快了自主創新步伐,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黨的堅強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的根本保證。長期以來,我國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豐富人力資源、完整產業體系、強大科技實力,以及我國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是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和抵禦外部風險的根本依託。
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戰略機遇期這個概念,當時提出來時指的是本世紀頭20年。在20年後的今天,對戰略機遇期如何判斷,是一個重大問題。過去我們是順勢而上,機遇比較好把握;現在要頂風而上,把握機遇的難度就不一樣了。過去大環境相對平穩,風險挑戰比較容易看清楚;現在世界形勢動盪複雜,地緣政治挑戰風高浪急,暗礁和潛流又多,對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我們發展水平低,同別人的互補性就多一些;現在我們發展水平提高了,同別人的競爭性就多起來了。
我們的判斷是危和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複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轉危為安、化危為機的一個典型例子。回想年初疫情剛剛暴發時,情況是多麼危急、壓力多麼巨大。現在大半年過去,我們不僅沒有被疫情擊倒,反而成為全球抗疫成功的典範,今年我國將是全球唯一恢復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反而實現更快躍升。其中的經驗和道理,要好好思考和把握。
總之,「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化危為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二、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對這個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全面加以把握。
第一,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我說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近代以來,在外國列強入侵和封建腐朽統治下,我國錯失了工業革命的機遇,大幅落後於時代,中華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被稱為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第一份藍圖,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中國現代化沒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國共產黨建立近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鬥,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孜孜以求,帶領人民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1954年,周恩來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他還警示,如果搞得不好就會被開除「球籍」。1964年12月,周恩來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由於後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當時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沒有完全展開。儘管如此,從1949年到1978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邁出了堅實步伐。
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戰略,即到上世紀80年代末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到上世紀末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進入新世紀,在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之後,我們黨又提出,到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鬥30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走過彎路,也遭遇過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加速了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為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
第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有利條件。「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00萬億元。「十三五」時期累計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今年底將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對外開放持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可以肯定,「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將如期實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實現了從大幅落後於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新跨越。
第三,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國情的中國特色。第一點,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第二點,我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第三點,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第四點,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否則資源環境的壓力不可承受。第五點,我國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的是暴力掠奪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國家落後為代價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我國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着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
從根本上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以國內循環為主,進出口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很小。改革開放後,我們打開國門,擴大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對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我國發展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面對嚴重的外部危機衝擊,我們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國內循環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開始顯著上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最高時的10%以上降至目前的1%左右,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我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是有實踐基礎的。
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從需求看,我國擁有14億人口,其中有4億多中等收入人群,我國商品零售額即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今後還有穩步增長空間。從供給看,我國基於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只要順勢而為、精準施策,我們完全有條件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塑新競爭優勢。
第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係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這是我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首要考慮。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國內、依託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於化解外部衝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第二,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我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科學認識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係,主動作為、善於作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第三,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黨中央作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排,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針對全國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小循環。各地區要找准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探索有利於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們提出新發展理念已有5年,各方面已形成高度共識,實踐也在不斷深化。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共同作用使然。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對各領域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加強政策協調配合,使發展的各方面相互促進,把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實踐不斷引向深入。
四、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握好幾個重要着力點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操其要於上」,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分其詳於下」,把握工作着力點。
一是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要推進深層次改革和強化政策引導,着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要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基本立足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着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要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完善硬件和軟件、渠道和平台,夯實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礎。
二是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要增強責任感和危機感,丟掉幻想,正視現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要為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從事研究開發、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和服務保障,讓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國效力。
三是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這是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製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完備的製造業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再次證明製造業對國家特別是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要對重點行業產業鏈供應鏈進行系統梳理,摸清薄弱環節、找准風險點,分行業做好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加快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逐步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實現自主可控。要採取有力措施提高企業根植性,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即使向外轉移也要想方設法把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
四是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係健康的關鍵因素。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接續推動脫貧摘帽地區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是「三農」工作頭等大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要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堅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
五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適應人民群眾需求變化,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於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一個關鍵環節。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切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要堅持問題導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快補齊短板弱項,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是要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次中央全會對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戰略部署,對在複雜環境下更好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要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係,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要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五、提高黨領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繁重任務,必須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做到令行禁止。要把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落實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各方面,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樣的大變局不是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之變,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能否應對好這一大變局,關鍵要看我們是否有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古人講:「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要強化戰略思維,保持戰略定力,把謀事和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統一起來,因應情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戰略策略,加強對中遠期的戰略謀劃,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
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黨和國家最深厚的根基。歷史教訓深刻啟示我們,一切脫離人民、偏離人民、背離人民的政治力量,終究會走到人民的對立面,失去人民的支持。要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繫。要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弘揚實事求是的作風,加強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意願,真抓實幹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幹部隊伍。要深入總結和學習運用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寶貴經驗,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幹部教育培養特別是年輕幹部培養,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要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幹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幹事創業導向,讓那些想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幹部有更好用武之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反覆強調全黨要高度重視和切實防範化解各種重大風險。2018年1月,我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列舉了8個方面16個具體風險並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確要求,其中就提到了如果發生了非典那樣的嚴重傳染性疾病我們怎麼辦?2019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我再次從9個方面強調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問題,着重要求領導幹部肩負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政治責任。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充分證明了強調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不能有絲毫懈怠。要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奪取抗疫鬥爭全面勝利。要密切關注那些可能遲滯甚至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重大風險,綜合研判、統籌謀劃、有力應對,盡最大努力避免其發生。對經濟社會各領域面臨的具體風險,要增強預見性和主動性,提前制定應對預案,儘可能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
一個大國的崛起,絕不可能是輕輕鬆鬆、一帆風順的,必然要經歷一番艱苦的磨鍊和鬥爭。全黨必須清醒認識前進道路上進行偉大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既要敢於鬥爭,勇於碰硬,又要善於鬥爭,講究鬥爭藝術和策略。要用好統一戰線這個法寶,團結大多數,搞好大聯合,不要四面出擊,不搞關門主義。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善於利用多邊機制,更好利用國際體系的力量遏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要做好宣傳特別是外宣工作,樹立和平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最廣泛地爭取國際社會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
這次黨中央制定規劃建議,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強調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徵求意見範圍之大、參與人數之多、形式之多樣是前所未有的。要根據《建議》制定好「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地方規劃,注意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各地區編制本地區規劃要結合實際,實事求是,留有餘地,不能搞層層加碼。要堅持和完善規劃有效實施的機制,完善規劃實施中的動態監測、中期評估、總結評估機制,提高規劃執行力和落實力。
同志們!明年,我們將迎來建黨100周年。黨中央正在就慶祝活動進行總體設計,定下來後各級黨委要認真實施。我們要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動員全黨同志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本作品來自1949年10月1日(含)之後的中國共產黨文件。根據《刑事審判參考》指導案例第680號[CPC 1],中國共產黨的中央組織(包括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及其各直屬機構[CPC 2])制定的公文,可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規定之「具有立法、司法、行政性質的文件」,不適用於著作權法保護,所以屬於公有領域。
- ↑ 《刑事審判參考》2011年第1集,總第78集,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二、三、四、五庭共同主辦,法律出版社出版。亦可參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的一篇文章。
- ↑ 據2024年社群共識,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法律規定的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其各專門委員會)、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及其巡迴法庭等機構)黨組(機關黨組、分黨組、黨組小組、黨組性質的黨委)等中央國家機關黨組制定的公文,視同「直屬機構」制定。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講話和其它文件是否屬於以上範圍,在中文維基文庫社群中存在爭議。在有進一步共識之前,本模板的使用僅限於以上所列之文件。對於已超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所規定保護期的其他中國共產黨文件,應使用版權失效模板。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