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果之五
果之四 ◄ | 本草綱目 果之五 |
► 果之六 |
果之五 ( 類九種)
[編輯]甜瓜
[編輯](宋《嘉 》)
【校正】
自菜部移入此。並入《本經》瓜蒂。
【釋名】
甘瓜(《唐本》)、果瓜。
時珍曰︰瓜字篆文,象瓜在須蔓間之形。甜瓜之味甜於諸瓜,故獨得甘、甜之稱。舊列菜部,誤矣。按︰王禎雲︰瓜類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為果瓜,甜瓜、西瓜是也;供菜者為菜瓜,胡瓜、越瓜是也。在木曰果,在地曰 。大曰瓜,小曰瓞。其子曰KT ,其肉曰瓤。其跗曰環,謂脫花處也;其蒂曰 ,謂系蔓處也。《禮記》為天子削瓜及瓜祭,皆指果瓜也。本草瓜蒂
【集解】
《別錄》曰︰瓜蒂生嵩高平澤,七月七日采,陰乾。
頌曰︰瓜蒂即甜瓜蒂也,處處有之。園圃所蒔,有青、白二種,子色皆黃。入藥當用早青瓜蒂為良。
時珍曰︰甜瓜,北土、中州種蒔甚多。二、三月下種,延蔓而生,葉大數寸,五、六月花開黃色,六、七月瓜熟。其類甚繁︰有團有長,有尖有扁;大或徑尺,小或一捻;其棱或有或無;其色或青或綠,或黃斑、糝斑,或白路、黃路;其瓤或白或紅,其子或黃或赤,或白或黑。按︰王禎《農書》雲︰瓜品甚多,不可枚舉。以狀得名,則有龍肝、虎掌、兔頭、狸首、羊髓、蜜筒之稱;以色得名,則有烏瓜、白團、黃 、白 、小青、大斑之別。然其味,不出乎甘香而已。《廣志》惟以遼東、敦煌、廬江之瓜為勝。然瓜州之大瓜,陽城之御瓜,西蜀之溫瓜,永嘉之寒瓜,未可以優劣論也。甘肅甜瓜,皮、瓤皆甘勝糖蜜,其皮曝乾猶美。浙中一種陰瓜,種於陰處,熟則色黃如金,膚皮稍濃,藏之至春,食之如新。此皆種之功,不必拘於土地也。甜瓜子曝裂取仁,可充果食。凡瓜最畏麝氣,觸之甚至一蒂不收。
瓜瓤
【氣味】
甘,寒,滑,有小毒。
大明曰︰無毒。
思邈曰︰多食,發黃膽,令人虛羸多忘,解藥力。病後食多,或反胃。腳氣人食之,患永不除也。
詵曰︰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症癖病,破腹,發虛熱,令人 氣弱,腳手無力。少食則可。《龍魚河圖》雲︰凡瓜有兩鼻、兩蒂者,殺人。五月瓜沉水者,食之得冷病,終身不瘥。九月被霜者,食之冬病寒熱。與油餅同食,發病。多食瓜作脹者,食鹽花即化。
弘景曰︰食瓜多,即入水自漬,便消。
時珍曰︰張華《博物志》言︰人以冷水漬至膝,可頓啖瓜至數十枚;漬至項,其啖轉多,水皆作瓜氣也。則水浸消瓜,亦物性也。瓜最忌麝與酒,凡食瓜過多,但飲酒及水服麝香,尤勝於食鹽、漬水也。
【主治】
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間壅塞氣,治口鼻瘡(《嘉 》)。暑月食之,永不中
【發明】
宗奭曰︰甜瓜雖解暑氣,而性冷,消損陽氣,多食未有不下利者。貧下多食,深秋作痢,最為難治。惟以皮蜜浸收之良,皮亦可作羹食。
弘景曰︰凡瓜皆冷利,早青者尤甚。熟瓜除瓤食之,不害人。
時珍曰︰瓜性最寒,曝而食之尤冷。故《稽聖賦》雲︰瓜寒於曝,油冷於煎,此物性之異也。王冀《洛都賦》雲︰瓜則消暑蕩 ,解渴療飢。又《奇效良方》雲︰昔有男子病膿血惡痢,痛不可忍。以水浸甜瓜食數枚,即愈。此亦消暑之驗也。
瓜子仁
【修治】
曰︰凡收得曝乾杵細,馬尾篩篩過成粉,以紙三重裹壓去油用。不去油,其力短也。西瓜子仁同。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內壅要藥(《別錄》)。止月經太過,研末去油,水調服(藏器。《炮炙論序》曰︰血泛經過,飲調瓜子)。炒食,補中宜人(孟詵)。清肺潤腸,和中止渴(時珍)。
【附方】
舊一,新二。
口臭︰用甜瓜子杵末,蜜和為丸。每旦漱口後含一丸。亦可貼齒。(《千金》)
腰腿疼痛︰甜瓜子三兩,酒浸十日,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酒下,日三。(《壽域神方》)
腸癰已成︰小腹腫痛,小便似淋,或大便難澀下膿。用甜瓜子一合,當歸(炒)一兩,蛇蛻皮一條,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前服,利下惡物為
瓜蒂
[編輯](《本經》上品)
【釋名】
瓜丁(《千金》)、苦丁香(象形)。
【修治】
曰︰凡使勿用白瓜蒂,要取青綠色瓜,氣足時,其蒂自然落在蔓上。採得,系屋東有風處,吹乾用。
宗奭曰︰此甜瓜蒂也。去瓜皮用蒂,約半寸許,曝極乾,臨時研用。
時珍曰︰按唐瑤雲︰甜瓜蒂以團而短瓜、團瓜者良。若香甜瓜及長如瓠子者,皆供菜之瓜,其蒂不可用也。
【氣味】
苦,寒,有毒。大明曰︰無毒。
【主治】
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本經》)。去鼻中息肉,療黃膽(《別錄》)。治腦塞熱 ,眼昏吐痰(《大明》)。吐風熱痰涎,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痺,頭目有濕氣(時珍)。得麝香、細辛,治鼻不聞香臭(好古)。
【發明】
張機曰︰病如桂枝証,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太陽中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也,宜吐之;少陽病,頭痛發寒熱,脈緊不大,是膈上有痰也,宜吐之;病胸上諸實,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人按之,而反有濁唾,下利日十餘行,寸口脈微弦者,當吐之;懊煩躁不得眠,未經汗下者,謂之實煩,當吐之;宿食在上管者,當吐之,並宜以瓜蒂散主之。
惟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也。
成無己曰︰高者越之,在上者涌之。故越以瓜蒂、香豉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酸苦涌泄為陰也。
杲曰︰《難經》雲︰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此飲食內傷,填塞胸中,食傷太陰,風木生發之氣伏於下,宜瓜蒂散吐之,《素問》所謂木郁則達之也。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天地交而萬物通矣。若尺脈絕者,不宜用此,恐損真元,令人胃氣不複也。
宗奭曰︰此物吐涎,甚不損人,全勝石綠、 砂輩也。
震亨曰︰瓜蒂性急,能損胃氣,胃弱者宜以他藥代之。病後、產後,尤宜深戒。
時珍曰︰瓜蒂乃陽明經除濕熱之藥,故能引去胸脘痰涎,頭目濕氣,皮膚水氣,黃膽濕熱諸証,凡胃弱人及病後、產後用吐藥,皆宜加慎,何獨瓜蒂為然。
【附方】
舊七,新十五。
瓜蒂散︰治証見上。其方用瓜蒂二錢半(熬黃),赤小豆二錢半,為末。每用一錢,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糜去滓,和服。稍稍加之,快吐乃止。(仲景《傷寒論》)
太陽中 ︰身熱頭痛而脈微弱,此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瓜蒂二七個,水一升,煮五合,頓服取吐。(《金匱要略》)
風涎暴作,氣塞倒仆︰用瓜蒂為末。每用一、二錢,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合調灌,良久涎自出。不出,含沙糖一塊,下咽即涎出也。(寇氏《衍義》)
諸風諸癇︰諸風膈痰,諸癇涎涌。用瓜蒂炒黃為末,量人以酸齏水一盞,調下取吐。風癇,加蠍梢半錢。濕氣腫滿,加赤小豆末一錢;有蟲,加狗油五、七點,雄黃一錢,甚則加芫花半錢,立吐蟲出。(東垣《活法機要》)
風癇喉風︰咳嗽,及遍身風疹,急中涎潮等症,不拘大人、小兒。此藥不大吐逆,只出涎水。瓜蒂為末,壯年服一字,老少半字,早晨井華水下。一食頃,含沙糖一塊。良久涎如水出,年深者出墨涎,有塊布水上也。涎盡食粥一、兩日。如吐多,人困甚,即以麝香泡湯一盞飲之,即止。(《經驗後方》)
急黃喘息,心上堅硬,欲得水吃者︰瓜蒂二小合,赤小豆一合,研末。暖漿水五合,服方寸匕。一炊久當吐,不吐再服。吹鼻取水亦可。(《傷遍身如金︰瓜蒂四十九枚,丁香四十九枚,甘鍋內燒存性,為末。每用一字,吹鼻取出黃水。亦可揩牙追涎。(《經驗方》)
熱病發黃︰瓜蒂為末,以大豆許吹鼻中。輕則半日,重則一日,流取黃水乃愈。(《千金翼》)
黃膽 黃︰並取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為末。吹豆許入鼻,少時黃水流出。隔日一用,瘥乃止。(孟詵《食療》)
身面浮腫︰方同上。十種蠱氣︰苦丁香為末,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棗湯下,甚效。(《瑞竹堂方》)
濕家頭痛︰瓜蒂末一字, 入鼻中,口含冷水,取出黃水愈。(《活人書》)
瘧疾寒熱︰瓜蒂二枚,水半盞,浸一宿,頓服,取吐愈。(《千金》)
發狂欲走︰瓜蒂末,井水服一錢,取吐即愈。(《聖惠方》)
大便不通︰瓜蒂七枚,研末,綿裹,塞入下部即通。(《必效方》)
鼻中息肉︰《聖惠》︰用陳瓜蒂末,吹之,日三次,瘥乃已。又方︰瓜蒂末、白礬末各半錢,綿裹塞之,或以豬脂和挺子塞之。日一換。又方︰青甜瓜蒂二枚,雄黃、麝香半分,為末。先抓破,後貼之,日三次。《湯液》︰用瓜蒂十四個,丁香一個,黍米四十九粒,研末。
口風熱牙痛︰瓜蒂七枚(炒研),麝香少許和之,綿裹咬定,流涎。(《聖濟總錄》)
雞屎白禿︰甜瓜蔓連蒂不拘多少,以水浸一夜,砂鍋熬取苦汁,去滓再熬如餳盛收。每剃去痂 ,洗淨,以膏一盞,加半夏末二錢,薑汁一匙,狗膽汁一枚,和勻塗之,不過三上。
忌食動風之物。(《儒門事親》)
喘痰氣︰苦丁香三個,為末。水調服,吐痰即止。(《朱氏集驗方》)
蔓(陰乾)
【主治】
女人月經斷絕,同使君子各半兩,
花
【主治】
心痛咳逆(《別錄》)。
葉
【主治】
人無發,搗汁塗之即生(《嘉 》)。補中,治小兒疳,及打傷損折,為末酒服,去瘀血(孟詵)。
【附方】
新一。
面上 子︰七月七日午時,取生瓜葉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逐枚拭靨,即滅去也。(
西瓜
[編輯](《日用》)
【釋名】
寒瓜(見下)。
【集解】
瑞曰︰契丹破回紇,始得此種,以牛糞覆而種之。結實如斗大,而圓如匏,色如青玉,子如金色,或黑麻色。北地多有之。
時珍曰︰按︰胡嶠《陷虜記》言︰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則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類也。二月下種,蔓生,花、葉皆如甜瓜。七、八月實熟,有圍及徑尺者,長至二尺者。其棱或有或無,其色或青或綠,其瓤或白或紅,紅者味尤勝。其子或黃或紅,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為下。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其瓜子曝裂取仁,生食、炒熟俱佳。皮不堪啖,亦可蜜煎、醬藏。
頌曰︰一種楊溪瓜,秋生冬熟,形略長扁而大,瓤色如胭脂,味勝。可留至次年,雲是異人所遺之種也。
瓜瓤
【氣味】
甘、淡,寒,無毒。
瑞曰︰有小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餅食,損脾。
時珍曰︰按《延壽書》雲︰北人稟濃,食之猶慣;南人稟薄,多食易至霍亂,冷病終身也。又按︰《相感志》雲︰食西瓜後食其子,即不噫瓜氣。以瓜劃破,曝日中,少頃食,即冷如水也。得酒氣、近糯米,即易爛。貓踏之,即易沙。
【主治】
消煩止渴,解暑熱(吳瑞)。療喉痺(汪穎)。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寧原)。含汁,治口瘡(震享)。
【發明】
穎曰︰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白虎湯之號。然亦不宜多食。
時珍曰︰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真西山衛生歌》雲︰「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來成瘧痢。」是矣。又李鵬飛《延壽書》雲︰防州太守陳逢原,避暑食瓜過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舉動。遇商助教療之,乃愈。此皆食瓜之患也,故集書於此,以為鑒戒雲。又洪忠宣《松漠紀聞》言︰有人苦目病。或令以西瓜切片曝乾,日日服之,遂愈。由其性冷降火故也。
皮
【氣味】
甘,涼,無毒。
【主治】
口、舌、唇內生瘡,燒研噙之(震亨)。
【附方】
新二。
閑挫腰痛︰西瓜青皮,陰乾為末,鹽酒調服三錢。(《攝生眾妙方》)
食瓜過傷︰瓜皮煎湯解之。諸瓜皆同。(《事林廣記》)
瓜子仁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與甜瓜仁同(時珍)。
葡萄
[編輯](《本經》上品)
【釋名】
蒲桃(古字)、草龍珠。
時珍曰︰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人 飲之,則 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圓者名草龍珠,長者名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漢書》言︰張騫使西域還,始得此種,而《神農本草》已有葡萄,則漢前隴西舊有,但未入關耳。
【集解】
《別錄》曰︰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
弘景曰︰魏國使人多 來南方。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雲用藤汁殊美。北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橘之變於河北也。人說即是此間 ,恐亦如枳之與橘耶?
恭曰︰ 即山葡萄,苗、葉相似,亦堪作酒。葡萄取子汁釀酒,陶雲用藤汁,謬矣。
頌曰︰今河東及近汴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極長,太盛者一、二本綿被山谷間。花極細而黃白色。其實有紫、白二色,有圓如珠者,有長似馬乳者,有無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汁可釀酒。按《史記》雲︰大宛以葡萄釀酒,富人藏酒萬余石,久者十數年不敗。張騫使西域,得其種還,中國始有。蓋北果之最珍者,今太原尚作此酒寄遠也。其根、莖中空相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為木通,以利小腸。江東出一種,實細而酸者,名蘡薁子。
宗奭曰︰段成式言︰葡萄有黃、白、黑三種。《唐書》言︰波斯所出者,大如雞卵。此物最難乾,不乾不可收。不問土地,但收皆可釀酒。
時珍曰︰葡萄,折藤壓之最易生。春月萌苞生葉,頗似栝蔞葉而有五尖。生須延蔓,引數十丈。三月開小花成穗,黃白色。仍連著實,星編珠聚,七、八月熟,有紫、白二色。西人及太原、平陽皆作葡萄乾,貨之四方。蜀中有綠葡萄,熟時色綠。雲南所出者,大如棗,味尤長。西邊有瑣瑣葡萄,大如五味子而無核。按︰《物類相感志》雲︰甘草作釘,針葡萄,立死。以麝香入葡萄皮內,則葡萄盡作香氣。其愛憎異於他草如此。又言︰其藤穿過棗樹,則實味更美也。《
實
【氣味】
甘,平,澀,無毒。
詵曰︰甘、酸,溫。多食,令人猝煩悶、眼暗。
【主治】
筋骨濕痺,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本經》)。逐水,利小便(《別錄》)。除腸間水,調中治淋(甄權)。時氣痘瘡不出,食之,或研酒飲,甚效(蘇頌)。
【發明】
頌曰︰按︰魏文帝詔群臣曰︰蒲桃當夏末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酲,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為酒,甘於曲 ,善醉而易醒。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乎?
震亨曰︰葡萄屬土,有水與木火。東南人食之多病熱,西北人食之無恙。蓋能下走滲道,西北人稟氣濃故耳。
【附方】
新三。
除煩止渴︰生葡萄搗濾取汁,以瓦器熬稠,入熟蜜少許同收。點湯飲甚良。(《居家必用》)
熱淋澀痛︰葡萄(搗取自然汁)、生藕(搗取自然汁)、生地黃(搗取自然汁)、白沙蜜各五合胎上沖心︰葡萄,煎湯飲之,即下。(《聖惠方》)
根及藤、葉
【氣味】
同實。
【主治】
煮濃汁細飲,止嘔噦及霍亂後惡心,孕婦子上沖心,飲之即下,胎安(孟詵)。
治腰腳肢腿痛,煎湯淋洗之良。又飲其汁,利小便,通小腸,消腫滿(時珍)。
【附方】
新一。
水腫︰葡萄嫩心十四個,螻蛄七個(去頭尾),同研,露七日,曝乾為末。每服半錢,淡酒調下。暑月尤佳。(潔古《保命集
嬰奧
[編輯](音嬰郁。《綱目》)
【校正】
原附葡萄下,今分出。
【釋名】
燕 (《毛詩》)、龍。
時珍曰︰名義未詳。
【集解】
恭曰︰ 蔓生。苗、葉與葡萄相似而小,亦有莖大如碗者。冬月惟葉凋而藤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即千歲
頌曰︰ 子生江東,實似葡萄,細而味酸,亦
時珍曰︰ 野生林墅間,亦可插植。蔓、葉、花、實,與葡萄無異。其實小而圓,色不甚紫也。《詩》雲「六月食 」即此。其莖吹之,氣出有汁,如
【正誤】
藏器曰︰蘇恭注千歲 即是 ,妄言也。千歲 藤如葛,而葉背白,子赤可食。 藤斫
時珍曰︰蘇恭所說 ,形狀甚是,但以為千歲 則非矣。
實
【氣味】
甘、酸,平、無毒。
【主治】
止渴,悅色益氣(蘇恭)。
藤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噦逆,傷寒後嘔噦,搗汁飲之良(蘇恭)。止渴,利小便(時珍)。
【附方】
新三。
嘔 厥逆︰ 藤煎汁,呷之。(《肘後方》)
目中障翳︰ 藤,以水浸過,吹氣取汁,滴入目中,去熱翳,赤、白障。(《拾遺本草》)
五淋血淋︰木龍湯︰用木龍(即野葡萄藤也)、竹園荽、淡竹葉、麥門冬(連根苗)、紅棗肉、燈心草、烏梅、當歸各等分,煎湯代茶飲。(《百一
根
【氣味】
同藤。
【主治】
下焦熱痛淋秘,消腫毒(時珍)。
【附方】
新四。
男婦熱淋︰野葡萄根七錢,葛根三錢,水一鐘,煎七分,入童子小便三分,空心溫服。(《乾坤秘韞》)
女人腹痛︰方同上。
一切腫毒︰赤龍散︰用野葡萄根,曬研為末,水調塗之,即消也。(《儒門事親》方)
赤游風腫︰忽然腫癢,不治則殺人。用野葡萄根搗如泥,塗之即消。(《通變要法》)
獼猴桃
[編輯](宋《開寶》)
【釋名】
獼猴梨(《開寶》)、藤梨(同上)、時珍曰︰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閩人呼為陽桃。
【集解】
志曰︰生山谷中。藤著樹生,葉圓有毛。其實形似雞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皮堪作紙。
宗奭曰︰今陝西永興軍南山甚多。枝條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
其子十月爛熟,色淡綠,生則極酸。子繁細,其色如芥子。淺山傍道則有存者,深山則多為猴所食矣。
實
【氣味】
酸、甘,寒,無毒。
藏器曰︰咸、酸,無毒。多食冷脾胃,動泄 。
宗奭曰︰有實熱者宜食之。太過,則令人臟寒作泄。
【主治】
止暴渴,解煩熱,壓丹石,下石淋(《開寶》。詵曰︰並宜取瓤和蜜作煎食)。
調中下氣,主骨節風,癱緩不隨,長年白髮,野雞內痔病(藏器)。
藤中汁
【氣味】
甘,滑,寒,無毒。
【主治】
熱壅反胃,和生薑汁服之。又下石淋(藏器)。
枝、葉
【主治】
殺蟲。煮汁飼狗,療 疥(《
甘蔗
[編輯](音柘,《別錄》中品)
【釋名】
竿蔗(《草木狀》)、薯(音遮)。
時珍曰︰按︰《野史》雲︰呂惠卿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側種,根上庶出,故字從庶也。嵇含作竿蔗,謂其莖如竹竿也。《離騷》、《漢書》皆作柘字,通用也。薯字出許慎《說文》,蓋蔗音之轉也。
【集解】
弘景曰︰蔗出江東為勝,廬陵亦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餘,取汁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節疏而細,亦可啖也。
頌曰︰今江浙、閩廣、湖南、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許。有二種︰荻蔗其葉似荻,莖細短而節疏,但堪生啖,亦可煎稀糖;竹蔗莖粗而長,可榨汁為沙糖,泉、福、吉、廣諸州多作之。煉沙糖和牛乳為乳糖,惟蜀川作之。南人販至北地者,荻蔗多而竹蔗少也。
詵曰︰蔗有赤色者名昆侖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嶺南者為勝,江東雖有而劣於蜀產。會稽所作乳糖,殆勝於蜀。
時珍曰︰蔗皆畦種,叢生,最困地力。莖似竹而內實,大者圍數寸,長六、七尺,根下節密,以漸而疏。抽葉如蘆葉而大,長三、四尺,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莖,可留過春充果食。按王灼《糖霜譜》雲︰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綠嫩薄皮,味極醇濃,專用作霜;曰西蔗,作霜色淺;曰 蔗,亦名蠟蔗,即荻蔗也,亦可作沙糖;曰紅蔗,亦名紫蔗,即昆倉蔗也,止可生啖,不堪作糖。凡蔗榨
蔗
【氣味】
甘,平,澀,無毒。
大明曰︰冷。
詵曰︰共酒食,發痰。
瑞曰︰多食,發虛熱,動衄血。
【主治】
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別錄》)。利大小腸,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酒毒
【發明】
時珍曰︰蔗,脾之果也。其漿甘寒,能瀉火熱,《素問》所謂甘溫除大熱之意。
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所謂積溫成熱也。蔗漿消渴解酒,自古稱之。故《漢書‧郊祀歌》雲︰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唐王維《櫻桃詩》雲︰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是矣。而孟詵乃謂共酒食發痰者,豈不知其有解酒除熱之功耶?日華子大明又謂沙糖能解酒毒,則不知既經煎煉,便能助酒為熱,與生漿之性異矣。按︰晁氏《客話》雲︰甘草遇火則熱,麻油遇火則冷,甘蔗煎飴則熱,水成湯則冷。此物性之異,醫者可不知乎?又《野史》雲︰盧絳中病 疾疲瘵,忽夢白衣婦人云︰食蔗可愈。及旦買蔗數挺食之,翌日疾愈。此亦助脾和中之驗歟?
【附方】
舊三,新四。
發熱口乾,小便赤澀︰取甘蔗去皮,嚼汁咽之。飲漿亦可。(《外台秘要》)
痰喘氣急︰方見山藥。
反胃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用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和勻,日日細呷之。(《梅師方》)
乾嘔不息︰蔗汁,溫服半升,日三次。入薑汁更佳。(《肘後方》)
瘧疲瘵︰見前。眼暴赤腫,磣澀疼痛︰甘蔗汁二合,黃連半兩,入銅器內慢火養濃,去滓,點之。(《普濟》)
虛熱咳嗽,口乾涕唾︰用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極潤心肺。(董氏方)
小兒口疳︰蔗皮燒研,摻之。(《簡便方》)
滓
【主治】
燒存性,研末,烏 油調,塗小兒頭瘡白禿,頻塗取瘥。燒煙勿令入人目,能使暗明(時珍)。
沙糖
[編輯](《唐本草》)
【集解】
恭曰︰沙糖,蜀地、西戎、江東並有之。榨甘蔗汁煎成,紫色。瑞曰︰稀者為蔗糖,乾者為沙糖,球者為球糖,餅者為糖餅。沙糖中凝結如石,破之如沙,透明白者,為糖霜。
時珍曰︰此紫沙糖也。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汁過樟木槽,取而煎成。清者為蔗糖,凝結有沙者為沙糖。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也。紫糖亦可煎化,印成鳥獸果物之狀,以充席獻。今之貨者,又多雜以米餳諸物,不可不知。
【氣味】
甘,寒,無毒。
恭曰︰冷利過於石蜜。
詵曰︰性溫不冷。多食令人心痛,生長蟲,消肌肉,損齒,發疳 。與鯽魚同食,成疳蟲;與葵同食,生流 ;與筍同食,【主治】
心腹熱脹,口乾渴(《唐本》)。潤心肺大小腸熱,解酒毒。臘月瓶封窖糞坑中,患天行熱狂者,絞汁服,甚良(大明)。和中助脾【發明】
宗奭曰︰蔗汁清,故費煎煉致紫黑色。今醫家治暴熱,多用為先導;兼啖駝、馬,解熱。小兒多食則損齒生蟲者,土製水, 蟲屬土,得甘即生也。
震亨曰︰糖生胃火,乃濕土生熱,故能損齒生蟲,與食棗病齲同意,非土製水也。
時珍曰︰沙糖性溫,殊於蔗漿,故不宜多食。與魚、筍之類同食,皆不益人。今人每用為調和,徒取其適口,而不知陰受其害也。但其性能和脾緩肝,故治脾胃及瀉肝藥用為先導。
本草言其性寒,蘇恭謂其冷利,皆昧此理。
【附方】
舊一,新五。
下痢禁口︰沙糖半斤,烏梅一個,水二碗,煎一碗,時時飲之。(《摘玄方》)
腹中緊脹︰白糖以酒三升,煮服之。不過再服。(《子母秘錄》)
痘不落痂︰沙糖,調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亦可),日二服。(劉提點方)
虎傷人瘡︰水化沙糖一碗服,並塗之。(《摘玄方》)
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用沙糖、薑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取效。
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要方》)
石蜜
[編輯](《唐本草》)
【釋名】
白沙糖。
恭曰︰石蜜即乳糖也,與蟲部石蜜同名。
時珍曰︰按︰萬震《涼州異物志》雲︰石蜜非石類,假石之名也。實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則凝如石而體甚輕,故謂之石蜜也。
【集解】
志約曰︰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
恭曰︰石蜜用水、牛乳、米粉和煎成塊,作餅堅重。西戎來者佳,江左亦有,殆勝於蜀。
詵曰︰自蜀中、波斯來者良。東吳亦有,不及兩處者。皆煎蔗汁、牛乳,則易細白耳。
宗奭曰︰石蜜,川、浙者最佳,其味濃,他處皆次之,煎煉以型象物,達京師。至夏月及久陰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葉及紙裹包,外用石夾埋之,不得見風,遂可免。今人謂之乳糖。其作餅黃白色者,謂之捻糖,易消化,入藥至少。
時珍曰︰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結作餅塊如石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物有精粗之異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後漢書注》所謂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諸果仁,及橙橘皮、縮砂、薄荷之類,作成餅塊者,為糖纏。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餅塊者,為乳糖。皆一物數變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為之,而諸注皆以乳糖即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譜》雲︰古者惟飲蔗漿,其後煎為蔗餳,又曝為石蜜,唐初以蔗為酒。而糖霜則自大歷間有鄒和尚者,來住蜀之遂寧傘山,始傳造法。
故甘蔗所在植之,獨有福建、四明、番禺、廣漢、遂寧有冰糖,他處皆顆碎、色淺、味薄。
惟竹蔗綠嫩味濃,作霜最佳,西蔗次之。凡霜一瓮,其中品色亦自不同。惟疊如假山者為上,團枝次之,瓮鑒次之,小顆塊又次之,沙腳為下;紫色及如水晶色者為上,深琥珀色次之,淺黃又次之,淺白為下。
【氣味】
甘,寒,冷利,無毒。
【主治】
心腹熱脹,口乾渴(《唐本》)。治目中熱膜,明目。和棗肉、巨勝末為丸噙之,潤肺氣,助五臟,生津(孟詵)。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珍)。
【發明】
震亨曰︰石蜜甘喜入脾,食多則害必生於脾。西北地高多燥,得之有益;東北地下多濕,得之未有不病者,亦兼氣之濃薄不同耳。
時珍曰︰石蜜、糖霜、冰糖,比之紫沙糖性稍平,功用相同,入藥勝之。然不冷利,若久食則助熱、損齒、生蟲之害同也。
刺蜜
[編輯](《拾遺》)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
草蜜(《拾遺》)、給勃羅。
【集解】
藏器曰︰交河沙中有草,頭上有毛,毛中生蜜。胡人名為給勃羅。
時珍曰︰按李延壽《北史》雲︰高昌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味甚甘美。又《梁四公子記》雲︰高昌貢刺蜜。傑公雲︰南平城羊刺無葉,其蜜色白而味甘;鹽城羊刺葉大,其蜜色青而味薄也。高昌即交河,在西番,今為火州。又段成式《酉陽雜俎》雲︰北天竺國有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不死,因受霜露,遂成蜜也。又《大明一統志》雲︰西番撒馬兒罕地,有小草叢生,葉細如藍,秋露凝其上,味甘如蜜,可熬為餳,土人呼為達即古賓,蓋甘露也。按此二說,皆草蜜也,但不知其草即羊刺否也?又有KT 齊樹,亦出蜜,雲可入藥而不得其詳,今附於下。
【附錄】
KT 齊(音別) 按︰段成式雲︰KT 齊出波斯國,拂林國亦有之,名KT勃梨佗(KT 音奪)。樹長丈餘,皮色青薄光淨。葉似阿魏,生於枝端,一枝三葉。八月伐之,蠟月更抽新條。七月斷其枝,有黃汁如蜜,微香,可以入藥療病也。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骨蒸發熱痰嗽,暴痢下血,開胃止渴除煩(藏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