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6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六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六十八卷目錄
僧部列傳四十四
唐二十
湛然 元浩
智藏 神清〈附義將〉
端甫 宗密
乘恩 知元
僧徹 志遠〈附元堪〉
希圓 元約
惟忠 從諗
智藏 圓智
法常 崇演
齊安 恆政
靈祐 元策
寰中 寰普
日照 宣鑒
藏奐 義元
從諫〈附鑒宗〉 良價
神異典第一百六十八卷
僧部列傳四十四
[編輯]唐二十
[編輯]湛然
[編輯]按《宋高僧傳》:「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晉陵之荊溪,則常 州人也。昔佛滅度後十有三世,至龍樹始用文字廣 第一義諦,嗣其學者,號法性宗。元魏高齊間,有釋慧 文默而識之,授南嶽思大師,由是有三觀之學。」洎智 者大師蔚然興於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則然, 乃龍樹之裔孫也,智者之五世孫也,左溪朗公之法 子也。家本儒墨,然獨有邁俗之志,童丱邈焉,異於常 倫。年二十餘,受經於左溪,與之言,大駭異。日謂然曰: 「汝何夢乎?」然曰:「疇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之 中。」左溪曰:「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於生死淵乎?」 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然德字凝,精神鋒爽拔,其密 識深行,氣沖慧用,方寸之間,合於天倪。至是始以處 士傳道,學者悅隨,如群流之趣於大川也。天寶初年, 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廣尋持 犯開制之律範焉。復於吳郡開元寺敷行止觀。無何, 朗師捐代,挈密藏獨運於東南,謂門人曰:「道之難行 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 俱不住,乃蹈於大方。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 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捨予誰歸?」於是大啟上 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間,即文字以達觀,導 語默以還源。乃祖述所傳章句,凡十數萬言,心度諸 禪,身不踰矩。三學俱熾,群疑日潰。求珠問影之類,稍 見罔象之功,行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寶末,大曆 初,詔書連徵,辭疾不就。當大兵大饑之際,揭厲法流, 學徒愈繁,瞻望堂室,以為依怙。然慈以接之,謹以守 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艾不息。建中三 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顧語學徒曰:「道無方,性 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 與汝輩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 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爇 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 已,爾其志之。」言訖,隱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臘 三十四。門人號咽,奉全身起塔,祔於智者大師塋兆 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吳門元浩,可謂邇其人近其室 矣。然平日輯纂教法,明決前疑,開發後滯。則有《法華 釋籤》《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 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 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論》一 卷,及《止觀義例》《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 盛行於世。至大宋開寶中,吳越國王錢氏追重而誄 之,號圓通「尊者」焉。
元浩
[編輯]按《宋高僧傳》:元浩姓秦氏,字廣成,吳門人也。綺歲依 晉陵靈山寺慧日禪師出家,具滿律戒,配本州龍興 寺。尋為荊溪湛然禪師囑累弟子。初受《法華》止觀,已 得醍醐,唯以裂大網,感大果,成大行,歸大處,以為大 願。晏居三昧,常隨佛後。希夷自得,人莫能知。」其祕密 深遠,如海印三昧,不言出處,常行佛事,與夫難行苦 「行,更相祖述,默傳心要,為論為記,靈芝瑞草,以為功 德,傳於後世者,不同日而語矣。」浩註解《大涅槃經》,為文首序,德美圓實,志願顯現。蓋錄其所證之意而見 於文。以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示疾,右脅累足, 入於涅槃。非二乘境界,真如來定也。明年十一月十 三日闍維,起塔於蘇州西北,虎丘東山南原也。浩耽 學味道,不涉餘事。常隨然師,聽其言說,曾無倦色。分 析義理,派流川注,必默記而暗誦,一言不失。數年之 後,人始知之。然師曰:「回也如愚,罕為人說。」多辭以不 能。及被梁、田二君苦勸請之,始著《涅槃經解述》。浩與 上都雲華寺華嚴澄觀法師,若孔門之游夏焉。其儒 流受業翰林學士梁「公肅,蘇州刺史田公敦,緇流受 業者,智恆、子瑜、道儒、仲義、仲良五人,持經講論,傳之 無窮。」大比丘尼識微道巽,志真悟極。此四人者,高潔 之倫,深練禪觀。初浩為二官所請注經,預夢,甚為奇 特。又庭階生花,非人間恆所見者,祥鳥飛馴,五彩絕 異。刺史崔恭撰塔碑,立於虎丘山羅漢石壇之左。後 有行滿、道暹、明曠皆著述。「《廣天台之道歟》。
智藏
[編輯]按《宋高僧傳》:「智藏,姓皮氏,西印度種族。祖父從華,世 居官宦,後僑寓廬陵。藏少入精舍,睹像設之繁,乃陋 俗求真,而於三學各所留心,唯律藏也最為精敏。大 曆三年,遊豫章,因隸名天宮寺,眾懇命臨壇秉度,時 仰炰烋,號為律虎。每登法座,提唱毗尼,堂盈席滿,聽 受無厭。辨名理,析微言,連環可解也。貞元中,遇大寂」 禪師,篤明心要。及遊會稽,於杭烏山頂築小室安禪, 乃著《華嚴經妙義》,宣吐亹亹,學者歸焉。至元和十四 年二月,無疾而終,報齡七十九。焚收舍利圓淨者,建 塔於院北峰焉。杭烏山者,越俗言訛,合言「杭嵨」,謂浙 江所渡,古用杭筏,到岸藏杭,故云「嵨」也。
神清〈附義將〉
[編輯]按《宋高僧傳》,「神清,字靈庾,俗姓章氏,綿州昌明人也。 生於大安山下,昆季相次,三人出俗,皆有名望。清居 乎仲。處胎之際,母頓惡葷羶。及為兒,雖隨戲弄,遇像 禮足,逢僧稽顙。年十三,受學於綿州開元寺辯智法 師。於時敕條嚴峻,出家者限念經千紙,方許落髮。清 即誦《法華》《維摩》《楞伽》《佛頂》等經,有同再理。時故相喬」 琳為綿郡太守,驚其幼俊,躬而降禮,請削染焉,則大 曆中也。至年十七,聽習粗通,即講《法華》一經。歲滿,慧 義寺依如律師受具戒,夏習尸羅,依學新疏。尋達大 宗,乃詣上都。後以優文贍學,入內應奉,暮年鍾其荼 蓼,歸慧義寺,講導著述,略無閑日。以元和年中終於 本寺峰頂,遷神於白門蘭若,即郪城北郭外也。清平 昔好為著述,喜作編聯,蓋巨富。其才亦鑿深於學,三 教俱曉,該元鑒極,彝倫咸敘,萬人之敵也。受業弟子, 黑白四方,計一千餘人。前後撰成《法華元箋》十卷,《釋 氏年誌》三十卷,《新律疏要訣》十卷,亦謂《清鈔二眾初 學儀》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記》。此蓋 解小乘所計五位,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等法,體性 業用,一皆詳括,故云「法源」也。《識心論》《澄觀論》《俱舍義 鈔》數卷,《北山參元語錄》十卷,都計百餘軸,並行於代。 就中語錄,博該三教,最為南北鴻儒名僧高士之所 披翫焉。寺居郪城之北,長平山陰,故云「北山。」統三教 元旨,實而為錄,故云「參元」也。觀清之述作少分,明二 權一實之經旨,太分明小乘律論之深奧焉。清貌古 且奇,晳白而光瑩,相國崔龜從時從事東川,序真讚 云:「與奘三藏道顏同攝物,異時一體耳。」門人數多,其 出倫者義將也。獨明俱舍,兼善起信,海內學人,望風 而至。開成中,北山俱舍宗不泯者,清之餘素乎?東川 涌潭僧正顏公著碑,本寺講律,臨壇光肇,別附《語錄》, 略記清言行矣。
端甫
[編輯]按《宋高僧傳》:「端甫,俗姓趙氏,天水人也。世為秦著姓 焉。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出囊中舍 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摩其頂曰:『必當 大興法教』。言訖而滅。既成人,高顙深目,大頤方口,長 六尺五寸,其音如鐘。」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 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歟。始十歲,依崇福寺道悟 禪師為沙彌。十七正度為比丘,隸安國寺受具於西 明寺照律師,學毗尼於崇福寺昇律師,傳《唯識》於安 國寺素法師,通《涅槃經》於福林寺崟法師。甫又夢梵 僧以舍利滿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盡貯汝 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於當時。囊括川注,逢源會委, 滔滔然莫能濟其畔岸矣。夫將欲伐株杌於情田,雨 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辯歟?無何,謁文殊於 清涼,眾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德宗皇帝 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議論,賜 紫方袍,歲時錫施,異於他等。復詔侍皇太子於東朝, 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 隆。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注納 偏厚。而甫符彩超邁,辭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為務。由是天子益知佛 為大聖人,其教有大不思議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斡蜀,瀦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詔甫率 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祕殿,為人請福,親奉 香燈。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滄海無驚波, 蓋參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將欲顯大不思 議之道,輔大有為之君,固必有冥符元契,歟掌內殿 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淨眾者,凡一十年。講《涅槃》 《唯識》經論處,當仁傳授宗主,以開誘道俗者,凡一百 六十座。運三密於瑜伽,契無生於悉地,日持諸部十 餘萬遍指淨土為息肩之地,嚴《金經》為報法之恩。前 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而方丈 單床,靜慮自得。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 瞻嚮。薦金寶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 殫書。而甫即眾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 坦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誠接。議者以為成就常不 輕行者,唯甫而已矣。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迷途 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 日,西向右脅而滅,當暑而尊容若生,終夕而異香猶 鬱。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命茶毗,得舍 利三百餘粒,方熾而神光月皎,既燼而靈骨珠圓。賜 諡曰「大達」,塔曰「元祕。」俗壽六十七,僧臘可數。門弟子 僧尼約千餘輩,或講論元言,或紀綱大寺,修禪秉律, 分作人師五十,其徒皆為達者。會昌中,相國裴公休 為碑頌德焉。
宗密
[編輯]按《宋高僧傳》:「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 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俊才而隨計吏。元和 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圓未與語,密欣然而慕之,乃 從其削染受教。此年進具於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 曰:『汝傳教人也,當宣導於帝都』。復見洛陽照禪師,照 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觀,觀曰:『毘盧 華藏,能隨我遊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得 《圓覺》十二章,深達義趣,誓傳是經。在漢土,因病僧付 《華嚴》句義,未嘗隸習,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 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願經》等疏 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集諸宗禪言 為《禪藏總》而序之,並酬答書偈議論「等,又《四分律疏》 五卷,《鈔懸談》二卷,凡二百許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 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於對待,冥物我而 獨運矣。」密累入內殿,問其法要。太和三年慶成節,徵 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 滅於興福塔院,儼若平日,容貌益悅。七日遷於函。其 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於 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毘,得舍利數十粒,明白而潤。大。 後門人泣而求諸煨中,畢得而歸,悉斂藏於石室,其 無緣之慈可知矣。俗齡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誡令 「舁屍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禪 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後去。其餘住持儀則, 當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烜赫, 內眾慕羶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此。當長慶、元和已 來,中官立功,執政者孔熾,內外猜疑,人主危殆。時宰 臣李訓酷重於密,及開成中,偽甘露發,中官率禁兵 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時王涯、賈餗、舒元輿 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唯李訓欲求 翦髮匿之,從者止之,訓改圖趨鳳翔。時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軍,面數其不告之罪,將害之。密怡然 曰:「貧道識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苦即 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魚恆志嘉之,奏釋其罪。 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
乘恩
[編輯]按《宋高僧傳》,乘恩,不知何許人也。肇從志學,知遍尋 師。凡廁黌堂,必窮義路。常訓門人曰:「好學近乎智,力 行近乎仁。仁智稍成,是殊名同。實趨菩薩地,若下坂 之走丸耳。」恩樂人為學,不忘講導。及天寶末,關中板 蕩,因避地姑臧旅泊之間。嗟彼密邇羌虜之封,極尚 經論之學。恩化其內眾,勉其成功,深染華風,悉登義 府。自是重撰《百法論疏》,並鈔行於西土。其疏祖慈恩 而宗潞府,大抵同而少異,終後弟子傳布。迨咸通四 年三月中,西涼僧法信精研此道,稟本道節度使張 義朝表進恩之著述,敕令兩街三學大德等詳定,實 堪行用。敕依其僧賜紫衣,充本道大德焉。
知元
[編輯]按《宋高僧傳》,知元字後覺,姓陳氏,眉州洪雅人也。曾 祖圖南,任梓州射洪縣令。祖憲、考邈,皆名場不捷。母 魏氏,夢月入於懷,因而載誕。雖乳哺未能言,見佛像 僧形,必含喜色。五歲祖令詠花,不數步成云:「『花開滿 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祖吟歎 不懌,曰:『吾育此孫,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恥。今見孺 子志矣,非貽厥也已。必從空門,乖始望也』。」七歲,果遇 法泰法師,在寧夷寺講《涅槃經》。寺與居鄰,元日就講 集所,一聆法語,若睹前因。是夕夢其寺殿佛手摩其 頂,寤啟祖父,乞為勤策。親黨觀其必不可抑奪,故聽之。年十一,遂其削髮。乃隨師詣唐興邑四安寺,授《大 經》四十二卷,遠公義疏,𧦬空師圓旨,共一百二十五 萬言,皆囊括深奧矣。方年十三,指擿緇徒,露老成之 氣。時丞相杜公元穎作鎮西蜀,聞元名,命升堂講談 於大慈寺普賢閤下,黑白眾日計萬許人,注聽傾心, 駭歎無已。自此蜀人弗厈其名,號陳菩薩耳。《傳》云:「元 前身名知鉉,漢州三學山講《十地經》,感地變瑠璃焉。 元於淨眾寺辯貞律」師所受具戒,纔聽毗尼,續通俱 舍,則長十山固律師之付授焉。復從本師下三峽,歷 荊、襄,抵於神京資聖寺。此寺四海三學之人,會要之 地。元敷演經論,僧俗仰觀,戶外之屨,日其多矣。文宗 皇帝聞之,宣入顧問,甚愜皇情。後學《唯識論》,於安國 信法師,又研習外典,經籍百家之言,無不該綜。元每 恨鄉音不堪講貫,乃於象耳山誦大悲咒,夢神僧截 舌換之,明日俄變秦語矣。有楊茂孝者,鴻儒也,就元 尋究內典,直欲效謝康樂注《涅槃經》,多執卷質疑,隨 為剖判。致書云:「方今海內龍象,非師而誰?」次楊刑部 汝士、高左丞元裕、長安楊魯士咸造門擬結蓮社。嘗 一日元宴坐,見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禮畢,乘空而 去。元令人偵問,茂孝其夕誡其子曰:「吾常欲落髮披 緇,汲瓶挈屨侍元公,所累者簪冕也。吾蓋棺時,殮以 紫袈裟、碧芙蓉冠。」至是方驗先見矣。武宗御宇,初尚 欽釋氏,後納蠱惑者議,望祀蓬萊山,築高臺以祈羽 化。雖諫官抗疏,宰臣屢言,終不迴上意。因德陽節緇 黃會麟德殿,獨詔元與道門敵,言神仙為可學不可 學耶?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國若烹小鮮,義共黃冠 往復。元陳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神仙之術,乃山林 間匹夫,獨擅高尚之事業,而又必資宿因,非王者所 宜。辭河下傾,辯海橫注,凡數千言,聞者為之股慄。大 忤上旨,左右莫不色沮。左護軍仇士良、內樞密楊欽 義惜其才辯,恐將有斥逐之命,乃密諷貢《祝堯詩》,元 立成五篇,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 仙。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覽詩微解。 帝雖不納忠諫,而嘉其識見口給也。元即歸巴岷舊 山,例施巾櫛,而存戒檢愈更甄明。方扁舟入湖湘間, 時楊給事漢公廉問桂嶺,延止開元佛寺。屬宣宗。龍 飛楊公自內樞統左禁軍,以冊定功高,請復興天竺 教,奏乞訪元聲跡。元復掛壞衣,歸上國寶應寺,屬壽 昌節講讚,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帝以舊藩邸造 法乾寺,詔元居寺之玉虛亭。大中三年誕節,詔諫議 李貽孫、給事楊漢公緇黃鼎列論義,大悅帝情,因奏 天下廢寺基,各敕重建,大興梵剎,元有力焉。命畫工 圖形於禁中,其優重如是。與相國裴公休友善,同激 揚中興教法事。八年,上章乞歸故山,大行利濟,受益 者多。廣明二年春,僖宗違難西蜀,後遣郭遵泰齎璽 書,肩輿詔赴行在。帝接談論,頗解上心。左軍容田令 孜與諸達官問道勤重,帝欲旌其美,令諸學士撰元 師號,皆未愜旨,乃揮御翰云:「朕以開示,悟入《法華》之 宗旨也。悟者,覺也,明也。悟達大道,悟佛知見。」又云:「悟 者,一剎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真乘瞭然成佛之 義。今賜悟達國師為號,雖曰強名,用表朕意。」元陳讓 不遂,乃乞歸九隴舊廬,於正月二十一日臥內,見所 曾遊歷聖境名跡皆見在前。二月七日,聞空聲曰:「必 生淨土。」乃訊之云:「孰之語耶?」空又應曰:「佛也。」七月中 聞戶外有格鬥之聲,逡巡一菩薩降於庭前,事摩滅 矣。漸迫近元身,丁寧讚喻:勿以此苦為累也。言訖而 沒。又於一夕,有一珠自元左足下流去,苦楚萬端。諦 視其珠中,明明有晁錯二字,乃知元是袁盎也。曾因 七國反,盎奏斬錯以謝吳楚諸王,故「為嬰撓耳。」召弟 子慈燈附口上遺表,囑令棄屍,半飼魚腹,半啗鳥獸。 吾久與西方淨土有期。如斯諈委訖,右脅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僧臘五十四。元咸通中曾遊澤州,追問 小遠法師同年,亦同終日月焉。元堅守禁戒,少欲過 中,不食蔬果,服惟布褐,臥則芻稈。而六時行道,夜臥 一更,餘則禪坐,等視眾生,無貴賤少長,待之如一。素 結情好深者。裴相國休,初裴鎮荊門,元遊五臺山,路 出渚宮,贈遺初無所取。裴知其儉約,密遣人沿路以 供之,若蘇秦遣舍人陰資奉張儀也。嘗經駱谷真符 縣雍氏家枕潭,潭中有大魚如龍,四足而齒牙纖利, 其家日飼以食,已四世矣。或欲網釣之意,則輒雲霧 晦冥焉。元扣船撫其頂,瞪目而鼓躍,即為受歸依。未 幾,乃寄夢雍氏曰:「我謝汝累世護念,今受歸依,已生 天而永訣矣。」次又化感玉壘山神李冰廟、益昌北郭 龍門神,偕受戒法,罷其血食。有李商隱者,一代文宗, 時無倫輩,常從事河東柳公梓潼幕,久慕元之道學, 後以弟子禮事元,時居永崇里,元居興善寺。義山苦 眼疾,慮嬰昏瞽,遙望禪宮,冥禱乞願。元明旦寄《天眼 偈》三章,讀終疾愈。迨乎義山臥病,語僧錄僧徹曰:「某 志願削染,為元弟子。」臨終寄書偈訣別云:「元生常著 《如來藏經會釋疏》二卷,命僧徹撰《法鑑》以照像,若十 翼焉。《大無量壽經疏》二卷,僧徹著《法燈類章》指焉。《勝鬘經疏》四卷,僧徹著《法苑》。以錯綜,猶緯書焉。又《般若 心經》《金剛經》各有疏義。此外秦蜀之間,作釋氏雜文 外篇、箴、論、碑、誌、歌、詩,錄成二十餘卷,禮懺文六卷,通 計三十萬言。後遷塔於茶籠山附聖寺矣。中和二年, 弟子左街僧錄淨光大師僧徹述」傳法孫。右街僧錄 覺輝、輝弟子偽蜀祐聖國師重孫,光業僧錄,綿綿瓜 瓞,皆名公也。《鳳翔府寫元真》,李義山執拂侍立焉。
僧徹
[編輯]按《宋高僧傳》:「僧徹,不知何許人也。敏利天資,高邁逸 類。稚歲聰穎,而慕悟達國師,若顏回之肖仲尼也。既 而時親函丈,頗見幽微,隨侍翼從,未嘗少厭。窺其門 牆,其殆庶幾乎!悟達凡有新義別章,咸囑付徹暢衍 之,為《如來藏經疏》,著《法鑑》四卷,《大無量壽經疏》,著《法 燈》二卷,《勝鬘師子吼經疏》,著《法苑》十卷。」觀乎,悟達為 「疏,若左丘明之傳也。」徹述《三法鈔》,猶杜服之《集解》。歟 初居法乾內寺,師資角立,聲彩風行。凡百官寮,無不 奉仰,率由徹內外兼學,辭筆特高,唱予和汝,同氣相 求。尋充左右街應制。每屬誕辰,升麟德殿法座講談, 敕賜紫袈裟。懿宗皇帝留心釋氏,頗異前朝。遇八齋 日,必內中飯僧,數盈萬計。帝因法集,躬為讚唄,徹則 升臺朗詠,寵錫繁博,敕造栴檀木講座以賜之。又敕 兩街四寺行方等懺法戒壇,度僧各三七日,別宣僧 尼大德二十人,入咸泰殿置壇,度內福壽寺尼繕寫 《大藏經》,每藏計五千四百六十一卷,雕造真檀像一 千軀,皆委徹檢校焉。以十一月十四日延慶節麟德 殿召京城僧道赴內講論。爾日徹述皇猷,辭辯瀏亮, 帝深稱許。而又恢張佛理,旁懾黃冠,可謂折衝異論 者,當時號為法將。帝悅,敕賜號曰淨光大師,咸通十 一年也。續錄兩街僧事。初徹經江論海,勇於揭厲,於 青龍寺講貫,既循悟達國師義意,寄呈所見,蒙迴八 十四字云:「觀君《法苑》思沖虛,解我真乘刃有餘。若使 龍光時可待,應憐僧肇論成初。五車外典知難敵,九 趣多才恐不如。蕭寺講軒橫淡蕩,帝鄉雲樹正扶疏。 幾生曾得《闍踰》意,今日堪將《貝葉書》。一振微言冠千 古,何人執卷問吾廬。」覽茲獎飾,悲喜盈襟。以廣明中, 巢寇犯闕,僖宗幸蜀,其夕徹內宿,明日倉黃,與杜光 庭先生扈從入於岷峨,再見悟達,痛序艱「難徹極,多 著述碑頌歌詩,不知所終。」內翰侍郎樂朋龜為真讚, 鳳翔、嘉州皆寫其真相弟子秦蜀之間,愈多傳法者。
志遠〈附元堪〉
[編輯]按《宋高僧傳志》:「遠俗姓宋氏,家於汝南。其父早喪,孤 侍孀親,承顏之禮,匪遑晨夕。母常念《法華經》,精通五 卷。遠識度明敏,孤標卓然。年二十八,辭親從師,歸依 荷澤宗風,晤解幽旨,經營僧事,聯綿六秋。凡諸取給, 未嘗混互。自爾辭帥尋禮,復經八年。雖博贍兩宗,情 猶繫滯,聞天台一枝,該通妙理,定慧雙融,解進於行」, 十乘境觀,起自一家,修性三德,清涼盛演。因命同輩 追遊五峰,棲遁林泉,履歷前躅,曉六凡四聖之理,了 開示悟入之門,百界千如,包羅性相,即遮即照,破立 同時,依正圓融,凡聖平等,豁開心目,物我雙亡,僅四 十年,闡揚獨步。遠業精道邈,志苦神和,臥不解衣,食 非別請,時歲不稔,樵炊屢乖,每掬水「漱流,將期永日。 體有瘡疥,手不塗摩。戒檢遵修,警慎心口。常以《四種 三昧》鍊磨身心。至於緘札題尺,頗閑辭翰蟲篆之美。 每有緇素負才學者,異其辯說。或傍搜僻隱,欲為挫 銳。伺之瑕玷,求其勝負。進雖傲然踞席,退乃踧踖赧 容。來高我山,去隨四悉」洎。會昌四年,春秋七十七,僧 臘四十八。忽絕食數朝,而說法罔憚。以二月十七日 誡門人曰:「吾自生修進,不欺心口。今獲二種果報,臥 安覺安,而無痛惱。」又曰:「天台宗疏,務在宣傳。《法華疏》 十卷,本跡二門,三周記別,開近顯遠。《元文》十卷,五義 判釋。《止觀》十卷,境觀雙修,不定頓漸。八教粗妙,遮照 平等。行解圓明,一多相即。一藏文句,瑩玉摐金。將踐 聖階,降茲罕及,禮懺方等,必假精誠。志之永懷,副吾 之意也。」於時龍象雲萃,櫛比座隅,咸讚希奇,同稱佛 號。慈誨之際,奄至遷靈。風慘雲愁,山昏水咽,林巒色 變,徒屬悽傷。闍維日,諸子奔馳,罔知所詣,雖學者如 林,達其法者唯元堪,即扶風馬氏之裔也。氣度沖邃, 道風素高。蓋遠傾其解脫之瓶,注以醍醐之器,可謂 一燈之後,復然一燈。及武宗澄汰之際,稟師先旨,哀 慟累夕,以其章疏文句,祕之屋壁。及宣宗再闡釋門, 重葺舊居,取其教部,置之影堂,六時經行,儼若前製。 《法華妙經》積歲傳唱,《摩訶止觀》久而敷揚。嗣繼之心, 已極師資之禮也。
希圓
[編輯]按《宋高僧傳》,「希圓姓張氏,姑蘇人也。宗親豪富,而獨 捨家,從登戒法,便遊講肆,不滯一方。勤修三學,良深 歲稔,尤至博通,時推俊邁,因命講訓。光啟中,屬徐約 軍亂,孫儒略地吳苑俶擾,圓由通元寺附商船,避地 於甬東。其估客皆越人也,篤重於圓,召居會稽寶林 山寺。形雖幺麼,性且強幹,與時寡合,多事宴默。或問之,則曰:「吾逍遙乎無形之場,同師子遊戲耳。」景福中, 於山寺演暢經論,同聲相應,求法者至,乃著《元中鈔》 數卷,皆當義妙辭也。恆勸人急修上生之業,且曰:「非 知之難,行之為難,汝曹勉旃。」圓六時禮懺,未嘗少缺。 居小房即瑯琊山頂,是山也,傳雲從瑯琊臺飛來此 處。先是屠坊,故皆鎮於其下。山之家有井,井有鰻鯠 焉,水有盈縮,應大江之潮候,甚多靈怪。一云:此處禹 鎖浙江蛟蜃之屬,其名曰蛆。蛆有雙耳,其色蒼黃,或 緣竹木,必風雨至矣。今或出石竅,入僧居溝渠中,見 人不驚,握則跳梁如怒狀。惟遍入圓房,圓手執宛轉 屑,就乃為之受。歸戒令勿作風雹之妖。暨圓終而多 暴風雨也。圓之修習,願見彌勒。一日講次,屹然坐終 於法座。時眾聞異香裛孴,天樂錚鏦,或絕或連,七日 後已。此真上生之證歟,則乾寧二年四月也。還山之 日,僧眾致祭於寺門,無何,有人茜袍象笏,拜跪愴然, 𢠳怳之間,杳無蹤跡,眾莫能測焉。茶毘,收舍利七百 餘粒,被四明人齎往新羅國矣。
元約
[編輯]按《宋高僧傳》:「元約,姓張氏,正平人也。志韻剛潔,幼萌 出塵之心。既諧夙志,入州龍興伽藍。日誦千言,更無 再受。落髮之後,滿足律儀,檢察己心,循其戒範,精持 止作,未嘗穿穴。自茲名節頓高,流輩窺仰。數稔之間, 律論俱贍。遍求知識,探賾元文。戾止長安崇聖寺,以 戒德之選而預臨壇講律並俱舍共四十餘遍。淵靜」 其性,斫覈靡虧。著《俱舍論》《金華鈔》二十卷,為時所貴。 而二講登席可三百餘人,皆北面受業焉。傳稟門生 一百許輩,汾沁之間,奔走學者,迨乎老矣。終本院小 房,俗壽七十六,法臘五十六。學法弟子道俗收焚坑 舍利數百粒,構甎浮圖於郡城之西焉。
惟忠
[編輯]按《宋高僧傳》:「惟忠姓童氏,成都府人也。幼從業於大 光山道願禪師。神驥伏櫪,雖止也,發蹄則超忽千里 焉。遊嵩嶽,見神會禪師,折疑沈默,處於大方,觀覽聖 跡,見黃龍山鬱翠而奇異,乃營茅舍。其窮溪極谷而 多毒龍,噴氣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醫工寡效, 忠初不知,獨居禪寂,澗飲木食,其怪物皆卷而懷矣」, 山民無害。或聞空中聲云:「得師居此,民之多幸,令我 解脫也。」鄉人因號是山為伏龍,言忠弭伏,鱗蟲之長, 故此名焉。以建中三年入滅,報齡七十八。其年九月 遷塔雲。
從諗
[編輯]按《宋高僧傳》:「從諗,青州臨淄人也。童稚之歲,孤介弗 群。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從 師剪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勉之聽習於經律, 但染指而已。聞池陽願禪師道化翕如,諗執心定志, 鑽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滅跡匿端,坦然安樂。後於 趙郡開物化迷大行禪道,以真定帥王氏阻兵,封疆」 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過制,而偏歸心於諗。諗嘗 寄麈拂上王氏曰:「王若問何處得此拂子?」答道:「老僧 平生用不盡者物。」凡所舉揚,天下傳之,號《趙州法道。 語錄》大行,為世所貴也。
智藏
[編輯]按《宋高僧傳》:「智藏姓黃氏,豫章上高人也。父為洪州 掾,藏隨父入報國寺,見供奉。皓月講《涅槃經》,微體經 意,樂入佛門。年甫十三,割恩愛,辭父母,於開元寺宗 法師所受學。後修禪法,證大寂一公宗要矣。建中元 年,入長安,盧元顥素奉其道,舉奏入內供養,敕令住 華嚴寺。輦轂之間,元學者孔熾。就藏之門,若海水之」 歸,投琴之壑矣。太和九年終於住寺,三月十二日入 塔焉。
圓智
[編輯]按《宋高僧傳》:「圓智俗姓張,豫章海昏人也。總丱之年, 頓求出離,禮涅槃和尚,躬執缾屨。爰登戒地,誓叩禪 門。見乎藥山,示其心訣。後居長沙道吾山,海眾相從, 猶蜂蟻之附王焉。以太和九年乙卯九月十一日長 逝,享年六十七。闍維得不灰之骨數片,腦蓋一節,特 異而清瑩,其色如金,其響如銅。乃建塔於石霜山,敕」 諡修一大師寶相之塔。得其道者則普會焉。智公初 領悟藥山宗旨,儼師誨之曰:「吾無寶玉大弓以為分 器,今賞汝犢鼻一腰。」雖雲微末,而表親褻。歟南嶽僧 元泰著碑頌。
法常
[編輯]按《宋高僧傳》:「法常,俗姓鄭,襄陽人也。稚歲從師於荊 之玉泉寺,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冠年受 具足品於龍興寺,容貌清峻,性度剛敏,衲衣囊缽,畢 志卯齋。貞元十二年,自天台之於四明餘姚之南七 十里,寓仙尉梅子真之舊隱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見 多龍穴神蛇,每吐氣成樓閣,雲雨晦冥。邊有石庫,內」 貯仙藥神仙經籍。常寄宿於房,乃夢神人語之曰:「君 非凡夫。」因話及石庫中聖書,懸記既往將來之事,「受 之者為地下主,不然為帝王之師傅矣。」常謂之曰:「石庫之書,非吾所好。昔僧稠不顧仙經,其卷自亡。吾以 涅槃為樂,厥壽何止與天偕老耶?」神曰:「此地靈府,俗 氣之人,輒難居此,立致變怪。」常曰:「吾寓跡於梅尉之 鄉,非久據焉。」因號梅山也。由是編苫伐木,作覆形之 調。居僅四十年,驗實非常之人也。開成年初院成,徒 侶輻湊,請問決疑,可六七百衲徒矣。四年,常忽示疾。 九月十九日,山林搖盪,鳥獸悲鳴,辭眾而逝,報齡八 十八,戒臘六十九。十月十九日,焚於南澗,收舍利五 色,璨然圓轉焉。常先隱梅嶺,有僧求拄杖,見之,白鹽 官安禪師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尋,幸能療渴也。」進士 江積為碑雲爾。
崇演
[編輯]按《宋高僧傳》,「崇演,姓段氏,東平人也。出家於本州龍 興寺慧超法師之門,遊方問道,見嵩陽善寂禪師,示 其心法。後居都梁山,當於淮浦四面來商,毳客影附 焉。相國李公紳鎮撫廣陵,而性剛嚴,少所接與,偏輕 釋子。或允相見,必問難鋒起,祗應不供者,多咄叱而 出。紳遣衙吏章幼成傳意,召演入府,詶對詣理,談論」 鏗然,紳惘然翻不測其畛域。特加歸信,請居慧照寺。 化導同聲,相應近於千眾。開成二年終於淨院,春秋 八十四。以十月二十三日全身入塔雲。
齊安
[編輯]按《宋高僧傳》:齊安,俗姓李,實唐帝系之英。先人播越, 故生於海門郡焉。深避世榮,終祕氏族。安在胎母夢 日兆祥,既誕而神光下燭。數歲,有異僧款門召見,摩 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終之業,其在斯乎』?及臻 丱角,亟請出家,父母訶止。安曰:『祿利之養,止於親爾, 冥報之利,不其遠邪?珪組之榮,止於家爾,濟拔之益, 不其廣邪』?」二親感其言而順從,遂依本郡雲琮禪師。 雖勤勞謙默,和光同塵,而螢月殊暉,雞鶴異態。年滿 登具,乃詣南嶽智嚴律師,外檢律儀,內照實相。後聞 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隨化度人,慈緣幽感,裹足振 錫,一日造焉。大寂欣其相依,論持不倦。及其蛻去,安 盡力送終。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而遊越之蕭山 法樂寺,以其古製垣屋靡完,補壞扶傾,不克宴坐。時 海昌有法昕者,緇林翹楚,於放生池,壖廢地,肇葺禪 居焉。昕謙而不自有,延請安主之,四海參學者麏至 焉。道化之盛,翕然推伏。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廡,無流 眄,無傾聽,如此者蓋有年矣。而又挺身魁岸,相好莊 嚴,眉毫紺垂,顱骨圓聳,望之者如仰嵩華而揖滄溟, 曾無測其高深也。以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 日,泊然宴坐,俄爾示滅。先時竹柏盡死,至是精彩益 振。爰有清響叩戶,祥光滿室,如環佩之鏘鳴,若劍戟 之交射。瑞相尤繁,事形《別錄》。又安懸知宣宗皇帝隱 曜緇行,將來法會,預誡知事曰:「當有異人至此,禁雜 言,止橫事,恐累佛法。」明日,行腳僧數人參禮,安默識, 帝遂令維那高位,安置,禮殊他等。安每接談話,益知 貴氣,乃曰:「貧道謬為海眾圍繞,患齋不供,就上座邊 求一供疏。」帝為操翰攄辭。安覽驚悚,知供養僧齎去, 所獲豐厚,殆與常度不同,乃語帝曰:「時至矣,無滯泥 蟠。」囑以佛法後事而去。帝本憲宗第四子,穆宗異母 弟也。武宗恆憚忌之,沈之於宮廁。宦者仇公武潛施 拯護,俾髡髮為僧,縱之而逸。周遊天下,險阻備嘗,因 緣出授江陵少尹,實惡其在朝耳。武宗崩,左神策軍 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迎而立之。聞安已終,愴悼久 之。敕諡大師曰「悟空」,乃以御詩追悼,後右貂盧簡求 為建塔焉。
恆政
[編輯]按《宋高僧傳》:「恆政,姓周氏,平原人也。未入法前,隨入 鄉校,殊不嗜書籍,或見佛經,耽味不捨。後棄俗從師, 就本州延和寺詮澄法師下受誦經法。既登戒已,問 道於嵩少,決了無壅。遁跡三峰,放蕩自在。無幾,入太 一山中,甫行風教,學人螘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 蜃蛤,沿海官吏先時逓進,人亦勞止。一日,御饌中盈」 柈而進,有擘不張呀者。帝觀其異,即焚香祝之。俄為 菩薩形,梵相剋全,儀容可愛。遂致於金粟檀香,合以 玉綿錦覆之,賜興善寺,令致禮之始。宣問群臣:「斯何 瑞也?」相國李公德裕奏曰:「臣不足知,惟知聖德昭應, 其諸佛理。聞終南山有恆政禪師,大明佛法,博聞強 識。」詔入宣問,政曰:「貧道聞物無虛應,此乃啟沃陛下 之信心耳。故《契經》中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 為說法也。」帝曰:「菩薩身已見,未聞說法。」政曰:「陛下睹 此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朕深信焉。」政 曰:「陛下已聞說法了。皇情悅豫,得未曾有。」敕天下寺 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其菩薩至會昌毀佛舍,乃 亡所在,因留政內道場中,累辭入山,宣住聖壽寺。至 武宗即位,忽入終南。或問其故,曰:「吾避仇,烏可巳乎 哉?」後終山舍,年八十七。闍維,收舍利四十九粒,以會 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後有廢教之敕,政之先見,若 合符節焉。
===靈祐===按《宋高僧傳》:「靈祐,俗姓趙,祖父俱福州長溪人也。祐 丱年戲於庭前,仰見瑞氣祥雲,徘徊盤鬱,又如天樂 清奏,真身降靈。衢巷諦觀,耆艾莫測。俄有華巔之叟, 狀類罽賓之人,謂家老曰:『此群靈眾聖標異,此童佛 之真子也,必當重光佛法』。久之,彈指數四而去。」祐以 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恆律師,執勞每倍於役。冠年剃 髮,三年具戒。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科。及入天 台,遇寒山子於途中,乃謂祐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賑恤諸子。」祐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 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繫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謁 大智師,頓了祖意。元和末,隨緣長沙,因過大溈山,遂 欲棲止。山與郡郭,十舍而遙,敻無人煙,此為獸窟,乃 雜猿猱之間,橡栗充食。浹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 梵宇。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攝湘潭,願預良緣,乃奏 請山門號「同慶寺。」後相國裴公相親道合祐為遭會 昌之澄汰,又遇相國崔公慎由,崇重加禮。以大中癸 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敷座瞑目而歸滅焉。享年八 十三,僧臘五十九。遷葬於山之右梔子園也。《四鎮北 庭》行軍涇原等州節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為碑, 李商隱題額焉。
元策
[編輯]按《宋高僧傳》:「元策,俗姓魯,會稽人也。幼隨父商估赴 天台山光明會,乃隋朝智顗禪師立教。年別九月,遠 近州邑黑白二眾鳩聚。策睹殊異,遂於禪林寺智廣 師下出家遊方,見江西大寂,頓開翳障。及遍參問,睹 黃陂九井山奇秀,乃結茅為舍,學侶若蟬之走明也。 或慰策曰:『師之耐寂寞如此乎』?策曰:『致道者忘心矣, 吾樂甚哉』。」以大中八年現寂而滅。續敕諡大師曰圓 寂,塔名智覺焉。
寰中
[編輯]按《宋高僧傳》。寰中。姓盧氏。河東蒲坂人也。稟靈特異。 挺質殊倫。身支「亭,頂骨圓峻,其聲若鐘響,其色猶 脂凝。學通終古,辭實豐贍。」年二十五,隨計中甲科,然 未塞其懷,復思再捷。無何遭母之憂,遂廬於墓所。及 服闋,徑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諸經皆覽。明 年往嵩嶽登戒,肄習律部,於茲博通。忽慕上乘,決往 百丈山,深得元旨。後隱南嶽常樂寺,結茅於山椒。諫 議大夫崔公深重其操,因別立方丈,虞淵景晞,一飯 永日。然其乏水,羸瓶遠求。俄爾深宵,有虎嗥嘯廬側。 詰旦視之,果濫泉坼地而湧,足其汲用。後之杭,浙江 之北有山號「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 僧侶,參禮如雲。屬武宗廢教,中衣短褐,或請居戴氏 別墅焉。大中壬申歲,太守劉公首命剃染,重盛禪林。 壬午歲二月十五日,囑累聲畢而終。時漸溽暑,驗其 身一無變異,而頂門燠潤。冬窆於塔所,享年八十三, 法臘五十四。有說常樂寺山虎跑泉,當中公滅日,忽 焉乾涸,異哉!止資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歲,敕諡 大師號「性空」,塔名「定慧」也。縉雲太守段成式為真讚 焉。
寰普
[編輯]按《宋高僧傳》:「寰普者,不知何許人也。稟形淳粹,克性 謙沖。居於醜夷,下風請業,汪汪然,其識度,輒難擬議。 具戒之後,經論溫尋。然後杖錫南遊澧陽,遇夾山而 得心契。有參學舉問,垂手攜歸,不使一機,失其開誘。 其所不薦,勸令披覽經法,亦近秀寂之遺風耳。」
日照
[編輯]按《宋高僧傳》:「日照姓劉氏,岐下人也。家世豪盛,幼承 庭訓,博覽經籍,復於莊老,而宿慧發揮,思從釋子。即 往長安大興善寺曇光法師下,稟學納戒,傳受經法, 靡所不精。因遊嵩嶽,問圓通之訣,欣然趨入。後遊南 嶽,登昂頭峰,直拔蒼翠,便有終焉之志。庵居二十載。 屬會昌武宗毀教,照深入巖窟,飯栗飲流,而延喘息。」 大中宣宗重興佛法,率徒六十許人,還就昂頭山舊 基結苫蓋,構舍宇。復居一十五年,學人波委,咸通中 示滅,春秋一百八歲。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 焉。天下謂其禪學為「昂頭照」是歟。
宣鑒
[編輯]按《宋高僧傳》,「宣鑒姓周氏,劍南人也。生惡葷羶,少多 英敏。宿齎異操,懇願出塵。大龍不屈於小庭,俊鶚必 騰其層漢。既除美飾,當預僧流,從受近圓,即窮律藏。 其諸性相,貫習偕通。聞重湖間,禪道大興,乃抗志雲 遊,造龍潭信禪師,則石頭宗師之二葉也。始唯獨居 一室,鑒強供侍之。一夕,龍潭持一枝火授鑒,鑒接而」 行數步,且曰:「久聞龍潭到來。」龍之與潭俱不見。歟?信 曰:「子親到矣。」機與教符,日親丈室。三十餘年。後止澧 陽。居無何,屬武宗搜揚洎大中,還復法儀。咸通初,武 陵太守薛延望堅請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禪徒 輻湊,伏臘堂中常有半千人矣。其於訓授,天險海深, 難窺邊際。雪峰參見,鑒深肯重。以咸通六年乙酉歲 十二月三日,忽告諸徒曰:「捫空追響,勞汝神邪?夢覺 覺非,復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臘六十五。身據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言激箭之 禪道者,有德山門風焉。今襄鄧、漢東法孫極盛者是 也。
藏奐
[編輯]按《宋高僧傳》藏「奐族姓朱氏,松江華亭人也。母方娠, 及誕,常聞異香。為兒時常墮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 歲出家,禮道曠禪師。及弱冠,詣嵩嶽受具。母每思念 涕泣,因一目不視。迨其歸省,即日而明。母喪,哀毀,廬 墓間頗有徵祥。孝感如是,由此顯名。尋遊方訪道,復 詣五洩山,遇靈默大師一言辯析旨趣,符合顯晦之 道,日月之所然也。會昌年中,衰而復盛,唯奐居之,熒 不能惑,焚不能熱,溺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構長壽 寺,敕度居焉。時內典焚毀,梵夾煨燼,手緝散落,實為 大藏。尋南海楊公收典姑蘇,請奐歸於故林,以建精 舍。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捨宅為院,迎奐居 之。剡寇求甫率徒二千,執兵晝入,奐瞑目宴坐,色且 無撓。盜眾皆悸懾,叩頭謝過。寇平,州奏請改額為「棲 心寺」,以旌奐之德焉。凡一動止,禪者必集,環堂擁榻, 堵立雲會。奐學識泉涌,指鑒岐分。詰難排縱之眾,攻 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泮堅冰。一言入神,永破 沈惑。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現疾告終,享年七十 七,僧臘五十七。預命香水剃髮,謂弟子曰:「吾七日在 矣。」及期而滅,門人號慕。乃權窆天童巖,已周三載。一 日,異香凝空,遠近郁烈,弟子相謂曰:「昔師囑累,令三 載後當焚我身,今異香若此。」乃發塔視之,儼若平生。 以其年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獲舍利數千粒,其 色紅翠。十三年,弟子戒休齎舍利述行狀,詣闕請諡。 奉敕褒誄,易名曰心鑑,塔曰壽相。奐在洛下長壽寺, 謂眾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是吾前生也,有墳塔 存焉。相去遼遠。」人有疑者,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初, 任生將迎奐,人或難之,對曰:「治宅之始,有異僧令大 其門,二十年之後,當有聖者居之。」比奐至止,果二十 年矣。又奐將離姑蘇,為徒眾留擁,乃以棕拂與之,曰: 「吾在此矣,汝何疑焉。」暨乎潛行,眾方喻其深旨。又令 寺之西北隅可為五百墩以鎮之。或曰:「力何可致?」奐 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可也。」凡微言奧旨,皆此類 也。刺史崔琪撰塔碑,金華縣尉邵朗題額焉。
義元
[編輯]按《宋高僧傳》:「義元,俗姓邢,曹州南華人也。參學諸方, 不憚艱苦。因見黃檗山運禪師鳴啄同時瞭然通徹。 乃北歸鄉土,俯徇趙人之請,住子城南臨濟焉。罷唱 經論之徒,皆親堂室,示人心要,頗與德山相類。以咸 通七年丙戌歲四月十日示滅,敕諡慧照大師,塔號 澄虛。言教頗行於世,今恆陽號臨濟禪宗焉。」
從諫〈附鑒宗〉
[編輯]按《宋高僧傳》,「從諫姓張氏,本南陽人也,徙居廣陵,生 於淮甸焉。為性倜儻,器宇崇峙於閭里間,為時畏服。 遇相工曰:『子身長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榮寄』。諫 曰:『心不願仕,於榮寄何有』?相工曰:『所寄荷不可測也』。 越壯室之年,忽深信佛理,遂捨妻孥,求僧披剃焉。甫 登戒地,頗護心珠,因悟禪那,頓了元理。方數十載,同」 好之者,自遠而來請問,諫一一指訂,俾其開覺。尋遊 洛下廣愛寺掛錫。時禪客鱗集,如孝子之事父母焉。 洛中有請諫設食,必排位對賓頭盧尊者,其為人之 欽奉,皆此類矣。屬會昌四年,詔廢佛塔廟,令沙門復 桑梓,亦例澄汰。乃烏帽麻衣,潛於皇甫氏之溫泉別 業後岡上喬木駢鬱,巨石砥平。諫於夏中常就此入 定,或補毳事。忽遇頹雲駛雨,霆電擊石,烈風兼至,凡 在此者,驚奔恐懾,諫唯欣然跏趺而坐,若無所聞者。 或問諫曰:「惡畜生何爾?」大中初,宣皇詔興釋氏,諫還 歸洛邑舊居。其子一日自廣陵來覲,適與諫遇於院 門,威貌嚴莊,不復可識,乃問曰:「從諫大德所居?」諫指 之東南可尋。其子既去,遂闔門不出。其割愛裂網,又 若此也。咸通七年丙戌歲夏五月,忽出詣檀越家辭 別曰:「善建福業,貧道秋初當遠行,故相聞耳。」至秋七 月朔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來》已,右脅而臥,呼門人 元章誡之曰:「人身難得而易失,急急於物,無心,無為 流轉,無生滅法,一切現存。今乃生也有涯,暫與爾別。」 是日無疾而化,行年八十餘矣。元章等奉遺旨,送屍 於建春門外屍陀林中,施諸鳥獸。三日復視之,肌貌 如生,一無近者,遂以餅餌覆之,經宿有狐狼跡,唯啖 所覆,身且儼如,乃議用外國法焚之,收合餘燼,起白 塔於道傍,人尤歸信,香火不絕焉。次有杭州徑山院 釋鑒宗,湖州長興人也,姓錢氏,即禮部侍郎徽之孫。 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饋啖之,紿云:「他畜之肉。」未幾病 間,孝譽聞於親里,乃求出家。時州開元寺有上都臨 壇十望大德內供奉高閑,閑善草隸,嘗對懿宗御前 書甚高華望,宗誓禮為師。後出學涉通《淨名》《思益經》, 遂常講習。閑公亦示其筆法,漸得鳳毛焉。倏往謁鹽 官悟空大師,隨眾參請,頓徹心源,卻復故鄉,勸人營 福。咸通三年辛巳,巡歷名山,遂止天目東峰徑山焉道俗歸心,恢揚法教。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啟,敕賜 紫衣,背山行滿,皆分枝化物。至七年丙戌閏三月五 日示滅,遷塔於大寂巖下。梁乾化五年,吳越國王尚 父錢氏表請追諡大師曰「無上祖門」,傳號為「徑山第 二祖。」時吳興沈修者。自號「白牙先生。」述德為讚記焉。
良價
[編輯]按《宋高僧傳》:「良價,俗姓俞氏,會稽諸暨人也。少從師 於五洩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遊 方,見南泉禪師,深領元契,續造雲巖,疑滯頓寢。大中 末,於斯豐山大行禪法,後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 州也。價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髮披衣,令 鳴鐘,奄然而往。時弟子輩悲號,價忽開目而起曰:『夫 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於悲何有? 淪喪於情,太麤著乎』?」召主事僧令營齋。「齋畢,吾其逝 矣。」然眾心戀慕,從延其日。至於七辰,食具方備,價亦 隨齋,謂眾曰:「此齋名愚癡也。」蓋責其無《般若歟》。及僧 唱隨意曰:「僧家勿事太率。」臨行之際,喧動如斯。至八 日浴訖,端坐而絕。春秋六十三,法臘四十二。敕諡禪 師曰悟本,塔號慧覺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