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7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七十四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七十五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七十四卷目錄

 僧部列傳五十

  遼

  常在       南安巖主

  宋一

  傅章       繼倫

  義楚附修進 省倫 晤恩

  義寂       緣德

  德韶       巖俊

  從彥       常覺

  永安       延壽

  義莊       普勝

  師律       宗淵

  王羅漢      宗合附道因

  點點師      行滿

  法圓附礦師  皓端

  守賢       師蘊

  紹巖       文輦

  懷德       守真附沙彌彌伽 道蔭

神異典第一百七十四卷

僧部列傳五十

[編輯]

[編輯]

常在

[編輯]

按《畿輔通志》:「遼常在重熙間,在寶坻縣城南隅渠水 之陰,建彌陀佛舍,結廬其傍,持經侍佛,棲心入道,澹 然而居其中。後趺坐而化。茶毗之日,火身不灰,僧徒 以其身立於佛側,已而髮再生焉,踰月則削之。後有 女子以手捫其頂,髮遂不生。」

南安巖主

[編輯]

按《吉安府志》:「南安巖主姓鄭氏,號定光僧,泉州同安 人。年十一出家於泉郡建興寺。遼保大元年至廬陵, 參西峰豁禪師。後五載至泰和,過懷仁渡,時有暴漲, 人曰:『此江畔高漚,潭有蜃出為民患』。」師乃投偈潭中 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翼日,水退洲 起,今龍洲是也。

宋一

[編輯]

傅章

[編輯]

按《宋高僧傳》:「傅章,俗姓彭氏,開封東明人也。厥父諲, 即邑甸之上農也。塵務之外,正見不回,恆讀佛經,懸 解詮旨。母邢氏常夢入法宇,手探道器,因而娠焉。與 父知懷非常之子,指腹誓令出俗。年甫十一,乃禮本 邑唯識師祕公為師,一見異之,初授淨名、仁王、《法華》 三經。及削髮去周羅,隨祕公遊五臺,禮文殊應跡之」 地。其年受具,為息慈日,便於浚郊清朗法師座下聽 習《法華經》。後於睢陽道雅法師重溫前業,尋學《唯識》 於本師,頗揭厲於義津。法水又親附副僧錄,通慧因 明,且臻其極章。日誦三經,兼二戒本,講貫訓徒,向二 十載,未嘗少輟。廣順中,左街僧錄廣智大師薦聞於 周高祖,賜紫方袍。大宋乾德二年,左街僧錄道深薦 於太祖神德皇帝,賜師號曰「義明。」俄示疾而終於本 院,春秋五十五,法歲三十六。未絕之前,命筆作偈警 世,而贈諸朋執矣。所度弟子一十五人,以其年十一 月十六日,卜京之南原,用茶毗之法,薪盡火滅,得舌 且不灰。眾歎戒德。門人檀信共立塔焉,則開寶五年 也。先是,厥父恆務《法華經》,終後焚之,亦舌不壞。子父 同驗,實為罕有。相國寺清慧大師彝炳為塔銘焉。

繼倫

[編輯]

按《宋高僧傳》,「繼倫姓曹氏,晉陽人也。弱齒而壯,其志 勇,其心決,求出家。本師授《法華經》,日念三紙,時驚宿 習,慧察過人。登戒之後,至年二十一,學通《法華經》,義 理幽賾,《唯識》《因明》二論,一覽能講。由是著述其鈔。至 今河東盛行,三講恆一百五十餘徒從其道訓。又撰 《法華鈔》三卷。其為人也,慈忍成性,戒範堅強,人望之」 而心服。以劉氏據有並汾,酷重其道,署號「法寶」,錄右 街僧事。寬猛相參,無敢違拒。以偽漢己巳歲冬十月 示疾,心祈口述,願生知足。天終後,頂熱,半日方冷,則 開寶二年也。享年五十一。闍維畢,淘獲舍利,遠近取 供養焉。

義楚附修進 省倫

[編輯]

按《宋高僧傳》義,「楚,俗姓裴氏,祖相州安陽人也。楚七 歲來省歷下臨壇大德修進,因為出家師也。進乃楚 之諸父也。季父省倫居香嚴院。進也誦觀音普門支 經,向十萬遍,立禮《法華經》,字字各拜,拜且徹部焉。倫則青丘主宰禪居,誦大悲佛頂,俱一億遍。」楚執柯伐 木,熏習相資,登此近圓,勤學不懈,敏慧夙成,俱舍一 宗,造微臻極。遂傳講《圓暉疏》十許遍,後該覽《大藏》三 遍,乃慨儒家為佛教之文,而多謬解,解既謬矣,事多 誤用。擬白樂天《六帖》,纂釋氏義理文章,庶事群品,以 類相從,建其門目,總括大綱,計五十部,隨事別列,四 百四十門。始從《法王利見部》,終《師子獸類部》,其間物 類,檢括周全,令供筆之時,必無告乏矣。一十年中,孜 孜罔倦。起晉開運二年至顯德元年畢進呈,世宗敕 付史館,賜紫衣,仍加號明教大師。以開寶中終於龍 興伽藍,俗壽七十四,法臘五十四。楚始謀此作,隨得 便書,裒多益寡,日居月諸,鬱成編錄。忽因本院門古 石上有《六帖》二字,天然分明。睹此靈符,乃知宿定,搜 今斡古,筆不停綴。時樞密相國王公朴為楚作序,冠 於編首,今行於寰海矣。初楚著述心亦勞止,而雙目 喪明,醫工莫療,遂冥心懺過,慮刪碎教文,裁量差脫, 如是虔虔,更無間息,再歲還明。人謂其徵感焉。

晤恩

[編輯]

按《宋高僧傳》:「晤恩,字修己,姑蘇常熟人也。姓路,母張 氏,嘗夢梵僧入其家而妊焉。及穉孺,見沙門相,必起 迎迓年十三,聞誦《彌陀經》,遂求出家。親黨饒愛,再三 沮之,乃投破山興福寺受訓。後唐長興中,受滿分戒。 登往崑山慧聚寺,學南山律。晉天福初,從檇李皓端 師聽習經論。懸解之性天然,時輩輒難抗敵。後微聞」 天台三觀六即之說,冥符意解。漢開運中,造錢唐慈 光院志。因師講貫,彌年通達《法華光明經》《止觀論》,咸 洞元微,尋施覆述出,弟子相次角立。雍熙三年八月 朔日,恩於中夜睹白光自井而出,明滅不恆,謂門人 曰:「吾報齡極於此矣。」乃絕粒禁言,一心念佛。次夢擁 納沙門,執金罏焚香,三遶其室。自言「祖師灌頂,來此 相迎,汝當去矣。」夢覺,呼弟子至,猶聞異香。至二十五 日,為弟子說《止觀旨歸》及《觀心義》。辰時端坐,面西而 化,享年七十五,僧臘五十五。其夜院僧有興、文偃等, 皆聞空中絲竹嘹亮,而無𩊠鼓,且多鈴鐸,漸久漸遠, 依稀西去。迨九月九日,依西域法焚獲舍利,青白圓 粒。無筭恩平時謹重,一食不離衣缽,不畜財寶。臥必 右脅,坐必跏趺。弟子輩設堂居,亦同今之禪室。立制 嚴峻,日別親視明相,方許淨人施粥。曾有晚飲薯蕷 湯者,即時擯出,偏誨人以彌陀淨業,救生死事。受教 得生,感祥可見者,往往有之。凡與人言,不問賢不肖, 悉示以一乘圓意。或怪不逗機者,乃曰:「與作毒鼓之 緣耳。」不喜雜交遊,不好言世俗事,雖大人豪族,未嘗 輒問名居,況肯趨謁輕造其門乎?先是天台宗教,會 昌毀廢,文義殘缺,談妙之辭,沒名不顯。恩尋繹十妙 之始終,研覈五重之旨趣,講《大元義》文句止觀二十 餘周,解行兼明,目足雙運,使《法華》大旨,全美流於代 者,恩之力也。又慊昔人科節與《荊溪記》不相符順,因 著《元義文句》《止觀》《金光明》《金錍論》科總三十五帖,見 行於世。吁!河漢中有魚泝流而上者何?潛泳有所取 故恩公不寬,乘戒而出,弟子十有七人,求解而行行 耳。

義寂

[編輯]

按《宋高僧傳》:「義寂,字常照,姓胡氏,溫州永嘉人也。母 妊娠,公自不喜葷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誕焉。幼啟二 親,堅求去俗,旋入開元伽藍,師授《法華經》,期月而徹。 寺之耆老,稱歎希有。受具已,往會稽,學南山鈔。既通 律義,乃造天台山,研尋止觀。其所易解,猶河南一遍 照也。先是智者教跡,遠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 零編斷簡,本折枝摧,傳者何憑?端正其學,寂思鳩集 也。適金華古藏中得《淨名疏》而已。後款告韶禪師,囑 人泛舟於日本國,購獲僅足。由是博聞多識,微寂此 宗,學者幾握半珠,為家寶歟。遂於佛隴道場國清寺 相繼講訓。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累請開演,私署「淨 光大師」,並紫方袍,辭讓不受,卻而不稱。及興螺溪道 場,四方學侶,霧擁雲屯。太平興國五年,朝廷條貫緇 伍經業,寂從山入州治寺,寺東樓安置。樓近大山,夜 夢剎柱陷沒於地,意頗惡之,自徙於西偏僧房。其夜 春雨甚,山崩樓圯,人咸謂寂先見同修報,得之眼焉。 因受黃巖邑人請,乘舟泛江放生,講《流水長者品》。至 海門靈石,是智者冬「居道場也。勸人修寺塑像,入緣 者繁沓。今上遣高品衛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也。」諸 官同命受菩薩戒。雍熙初,永安縣請於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獲發願辭。即唐咸通六年沙門希皎 施戒,勸七鄉人裝塑尊像,願捨報為男子,童真出家, 常布褐傳法,利樂眾生雲。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 年,臨海、縉雲、永康、東陽諸邑,請其施戒。九月,寂至自 太末,十月寢疾本院方丈。十一月四日囑戒門人:「不 許哭泣祭奠,應緣俗禮者,非吾弟子也。」即窆於方丈, 樹小塔焉。享年六十九,法臘五十矣。四方傳法弟子 見星而舍者數百人。寂平素講《法華經》並《元義》,共二 十許座,《光明》《淨名》《梵網》等經,《止觀》《金錍》等論、《法界還源》等觀、《禪源詮》《永嘉集》各數遍。所著《止觀義例》《法華 十妙不二門科節》數卷。自智者捐世,六代傳法,湛然 師之後二百餘齡,寂受遺寄,最克負荷,其如炎蒸講 貫,而無汗之霑洽,曾不久聽,而勝解佛乘。每一談揚, 則摐金玉,應召羽商和彼九旬說妙,相去幾何?又嘗 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寺,上方有寶,莊嚴幢座,題 曰「文殊臺設。」枑梐闌隔,求入無由。俄睹觀音菩薩從 堂徐出,以手攘卻行馬,低迂相接。斯須覺已與觀音 身泯合不分,因而驚寤。自是之來,樂說無盡矣。或曰: 入普門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覺,證無上故;下合眾生, 凡同體故。開則群靈,混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觀音而 誰歟?是以講談也,施戒也。自甌越之鄉,迨三天之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獵,受寂之訓也,鹹食椹革音說法 之功,所謂善建。由是堂室間可見者,曰澄彧,曰寶翔, 曰義通。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來州治開 元寺祭饗,皆縞素哀泣。天為之變,慘其慈攝之所感。 知州鄭公元龜為詩悲悼焉。

緣德

[編輯]

按《宋高僧傳》:「緣德,俗姓黃,錢塘人也。父超,修學儒術, 而長於繢畫。傳周昉佛粉本,受筆法於吳興李沼長 史。德幼有出家之志,心性孤僻而寡合,遂往天台受 具,習禪法於天龍寺道怤禪師。尋往江西問道,自雲 居往廬阜,孤節高岸,實不見有所欲。江南國主李氏 召入內道場安置,慮其不群,別構羅漢院處之。苦求」 入山,請住廬山新院,乃列威儀導引焉。德且裝衣荷 擔而入,然後升座對答參問焉。其國主賜賚,未嘗以 表牋報謝。有國老宋齊丘者,禮以師道,以開寶中卒 於山院。德一生服用,熟韋褲襪而已。行杜多法,供億 諸禪侶,廚無匱乏。或謂德有黃白術焉。

德韶

[編輯]

按《宋高僧傳》:「德韶者,姓陳氏,縉雲人也。幼出家於本 郡登戒後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屈指不勝其 數。初發心於投子山和尚,後見臨川法眼禪師,重了 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場無幾,韶大 興元,沙法道,歸依者眾。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韶 有先見之明,謂曰:『他日為國王,當興佛法。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後署大禪師號。每有言時,無不符合。 蘇州節使錢仁奉有疾,遣人齎香往乞願焉。乃題疏 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壽八十一也。」其 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類,韶未終之前也。華頂 石崩,震驚百里山如野燒,蔓延果應。韶終,焚舍利繁 多。營塔,命都僧正贊寧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臘 六十四。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語錄》 大行,出弟子傳法百餘人。韶又興智者道場數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數尢精,利人為上。至今江浙 間謂為「大和尚」焉。

巖俊

[編輯]

按《宋高僧傳》:「巖俊,姓廉氏,邢臺人也。誕育之來,蔚繁 神異,挺身去縛,誓入空門。從捧戒珠,終身圓瑩。乃持 杯錫,言遍參尋,陟彼衡廬,登乎岷蜀。嘗至鳳林,欻逢 深谷,見一區之晃耀,原七寶之縱橫。時同侶相顧曰: 『奇哉!可俯拾乎』?俊曰:『古人鋤園,觸黃金若瓦礫耳。苟 欲懷之,自速禍也。徯吾野菅覆頂,須此供四方僧』。」言 訖捨去,造謁舒州投子,山主問之曰:「客來昨宿何處?」 俊曰:「在不動道場。」曰:「既言不動,曷由至此?」對曰:「至此 豈是動耶?」曰:「元來宿不著處。」然山主默認,許之。迨思 還趙,路出陳留,抵今東京,屬乎梁少保隴西公資,即 河陽節度使贈中書令芝之昆也。雖居貴仕,酷信空 門,接俊談,元若劉遺民之奉賈遠也。相與議捨第宅, 俾建仁祠。俊弗讓違,以安形性。既考禪室,而行祖風, 慕道窮元,堂宇盈塞。周高祖、世宗二帝潛隱地與俊 布衣之交,每登方丈,必施跪禮。及其即位,延遲優渥。 至乎朝達,見必稽顙,高談虛論,若至寶山焉。以乾德 丙寅三月示身有疾彌留,弟子求醫奉藥,瞋目噤唇 不食。垂誡門人:「後已當怡顏儼肅,合掌訣眾而滅。」享 齡八十五,坐夏六十五。初俊被朝恩賜紫袈裟也,受 而不服,錫淨戒師號也,有而不稱。屬其策杖清羸。周 祖敕侍者輩,勿令大師一中食,俾其日昃更進佉闍 尼矣。俊諾而難遵。慈柔被物,暨乎自狹而廣,實三院 一門也。二堂東西恆不減數百眾,五十年間,計供僧 萬百千數,京城禪林居其甲矣。以其年四月八日歸 葬於東郊豐臺村,白塔存焉。於日神都寺院各率旛 幢吹貝,鳴鐃相繼,二三里道俗送殯者萬數。知制誥 王著為碑,「昭懋厥德」雲。

從彥

[編輯]

按《宋高僧傳》:「從彥姓米氏,燕人也。始自識環,尋知跪 橘,顒昂挺質,豁達為襟。年距十五,父母聽許,出家於 並部慧覺禪院也。受戒後,經江鼓枻,論海化鯤,流輩 畏之,咸知宗奉。乃懷心於祖教,望攻玉於他山。由是 北別冰天,南觀桂海,不虞惡瘴,唯慕叢林。欣遇龍牙 山禪師,為決所疑,蔚成達者。後唐清泰丙申歲,還遊嵩少。洛中始安,人情輯睦。彥營構禪坊,延聚緇侶而 供養之。歷晉、漢、周三朝,皆加恩命。乃曰:「寵辱若驚,吾 無驚久矣。」然俗諦門中,感世主以綈繡緣飾朽木者 哉!以開寶二年八月三日示疾而終。四年辛未,改權 從久,瘞於層塔焉。

常覺

[編輯]

按《宋高僧傳》:「常覺,姓李氏,陳留人也。肇為鞠子,氣調 絕奇,入鄉校中,諷誦經籍,群童咸出其下。洎登弱冠, 往廬山,遊二林,陟五老,乃禮歸宗寺禪師,克苦行焉。 梁乾化二年,蒙去飾披緇矣。明年,於東林甘露戒壇 納解脫木。又厥後修身踐言,雖三藏俱留於意表,而 以心學為究盡之務。復入五臺山,禮妙吉靈跡。」迨後 唐天成三載,始於東京麗景門之右樹小禪坊,敕額 為「普淨」焉。而逐月三八日,設闔京僧浴,其或香湯汲 注,樵蒸失供,覺必令撤小屋,抽榱桷而助爨焉。有公 王仰重,表薦紫衣,堅拒弗受,汲汲以利行濟物為己 任耳。開寶四年十二月三日遘疾,輕安無撓。十一日 告眾,右脅而化,享年七十六,僧臘五十六。茶毘,收舍 利五色,磊落無算。嘗居京邑,屢登斯院,覽北海陶尚 書穀為湘東張仲荀序詩贈覺,而云:「起後唐天成,至 漢乾祐,每黑白月三取八日浴京大眾累歲費錢可 一百三十六萬,數計緡千萬矣。雖檀施共成,實覺公 化導之力也。」嘻!大火之下,陳留古封,周、秦已來戰伐 之國,人物眾而土風尚利,舟車會而貨殖惟錯。昔梁 惠王賢諸侯也,嘗謂孟軻曰:「何以利吾國?」是知禮讓 之化,不勝於好利之心明矣。且梁去魯千里而近,道 猶不同,矧十萬八千里乎?梁王、孟子,同世之人也,心 或有異,況瞿曇上人乎?彼孟氏屬斯文未喪,不能揚 素王之道。今上人當去聖逾遠,卒能行法王之教。苟 非三「業內淨,六塵外清,以至公之行化於人,孰以至 公之心受於化也。」陶《重敘》曰:「自靈山覆簣,法海堙流, 玉毫晦而微言絕,金杖折而異端作。惟上人也,色空 等觀,物我都亡。麻麥一齋,自同禪悅。炎涼一納,僅蔽 枯形。前後王臣欲上章,乞以大師為號,請以紫染方 袍者,皆確而拒之」云云。張仲荀贈覺缽盂拄杖、草屨, 各用五言為章,刊於小碣。其為名流碩學旌別有如 此者。

永安

[編輯]

按《宋高僧傳》,「永安姓翁氏,溫州永嘉人也。少歲淳厚, 黃中通理。遇同郡彙征大師,鳳鳴越嶠,玉瑩藍田,穫 落文心,沉潛學奧。以其出樂安孫郃拾遺之門也,而 有慕上之心,往拜而乞度。然征性高岸而寡合,而安 事之也,曲從若環,蓋哀其幼知擇師耳。天成中,隨侍 出杭,俄有從十二頭陀之意,潛逃欲登閩嶺,參問禪」 宗。屬封疆艱棘,卻迴結庵於天台。後遇韶禪師法集, 頓遣群疑,重來禮征咄之曰:「棄背孝養,爾自速辜。遺 行於斯,還有裨補前咎,計否?」安跪對曰:「從來無事,請 用塞責。」征肯頷之。漢南國王錢氏召居報恩寺,署號 禪師焉。乃以《華嚴李論》為會要,因將合經,募人雕板, 印而施行。每有檀施,罕聞儲畜迴捨二田矣。以「《開寶》 甲戌歲終而焚之。其舌存焉。累投火鍛。色雖同乎熾 炭。寒則柔弱。」今藏普賢道場中。春秋六十四。法臘四 十四雲。

延壽

[編輯]

按《宋高僧傳》,「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 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聲不 輟響。屬翠巖參公盛化,壽捨妻孥,削染登戒。嘗於台 嶺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鷃巢棲於衣襵中,乃 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於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 前坐諷禪嘿,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 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 放生,汎愛慈柔,或非理相干,顏貌不動。誦《法華》計一 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 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 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珠、金澡罐等。以 開寶八年乙亥終於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 葬於大慈山。《樹亭誌》焉。

義莊

[編輯]

按《宋高僧傳》:「義莊,姓張氏,滑臺人也。當免懷之日,及 就傅之秋,神彩克明,塵機頓去。乃於本府開元寺歸 善財之列,從升戒德,因樂遊方,始於洛邑采聽法華, 見識過人,闡揚訓物。眾請居九曜院焉。匪虧法食,用 濟往來,慈以利生,始末無間。建隆初,左散騎常侍申 公奏賜紫衣,稟學僧尼三十餘員。莊性敦勤,進講外 兢兢五十年間。二時禮懺。至老不替。於太平興國戊 寅年八月奄終。俗壽七十八。僧臘五十九。」明年二月。 遷塔於龍門菩提寺西焉。

普勝

[編輯]

按《宋高僧傳》:普勝姓張氏,深州陸澤人也。幼歲情愛 媮薄,俄決志趨五臺山華嚴寺,師事超化大師。或問

之曰:「『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彼饒陽者,豈無仁
考證
祠哲匠乎』?勝對曰:『附神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

淨剎感徵膠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可不是乎』?」眾聆 斯說,曰:「『任氣小兒有此高識,我曹俱弗如也』。勝曰:『某 非衽金革死而不厭之徒也,願入慈門而思利物耳』。」 迨乎受具,南臨潞府,講《通上生經》矣。聞崇法大師傳 《唯識論》,盛化洛都,往從學焉。凡百章疏,經目便識之。 不幾稔間,習通精贍。勝所傳者中山貞辯鈔,講多誤 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當。」乃剛多補少,為 四卷行於世。太祖神德皇帝賜紫衣,師號曰「宣教」也。 以太平興國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終於淨土院,享 壽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門人等收舍利葬於龍門山 寶應寺西阜,建塔旌表之。

師律

[編輯]

按《宋高僧傳》:「師律,范陽人也,姓賈氏,大丞相魏國公 耽之後。律弱齔端謹,不與群童鬥伎,裁十五歲,於憫 中寺落髮,禮貞涉為師,嚴肅垂勗所履,不出邊幅之 外。涉默異之曰:『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節乎?成比 丘已可去遊方』。」律奉訓南遊,得其禪要,迴錫故鄉。時 梁世迨大周朝,其間帝王重臣,率皆宗仰,居於夷門 山。舊封禪也,營構乎殿宇。聖儀豐,廚祕藏,供僧饒羨, 約勒後生。別院翕如,罔違彝憲。朝廷以紫衣徽號用 旌厥德,律視之蔑如也。一日,謂弟子庶幾曰:「吾無願 不報,厥齡欲頹,汝宜知之,勿俗情而悲悼也。」乾德二 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終,春秋八十一,法臘六十二。太 平興國五年三月,改葬於北部浚儀之原,進士賈守 廉為塔銘焉。

宗淵

[編輯]

按《宋高僧傳》,宗淵,姓宮氏,高密人也。幼通經籍,察慧 若神,忽願出家於東萊北禪院。後參學江表岳中祖 師勝友,資神潤己,往造實歸僻,好吟詩於荊楚間。嘗 師學於齊己之體,自言緣情在品物流形之外,覽天 下山川。且曰:「步仞之丘,巨獸無以隱其軀。愛宜陽柏 閣山,居之以求其志。」其孤潔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 見。日別持觀音支品,蓋曾有善相,人言淵促齡,勉令 受持《普門品》也。至太平興國五年十月,預言終期,令 木工作座,如鹿頂形,連促木工,明日齋時要用。至是 果坐終焉。鄉人無遠近皆來焚香設拜。當年遷小塔 於寶雲寺之山原,年八十三。有《洛西集》,著《挽辭》五十 首,一云:「舉世應無百歲人,百年終作塚中塵。」余今八 十有三也。自作《哀歌》送此身,紙衣一襲葬焉。後開發 神色宛然。弟子淡然奉明,葬之於巖穴之中矣。

王羅漢

[編輯]

按《宋高僧傳》:「王羅漢者,不測之僧也。酷嗜彘肉,出言 若風狂,後亦多驗。雲嘗曝衣,有盜者將欲搴之,低頭 佯睡,有物人就之乞,終無吝色。及開寶初年六月內 忽坐終,三日後漆布之,忽聞兩頰間嗚咤聲,皆云潰 爛。夜寄夢與數人曰:『布漆我昏悶,如何開焉』?明日召 漆工剝起,肉色紅白,有圓粒舍利墮落,收而供養,至」 今肉身存於本寺。時僧正贊寧作碑紀異。漢南國王 錢氏私易名為《密修神化尊者》。

宗合附道因

[編輯]

按《宋高僧傳》:「宗合,閩越人也。遊嶽泛湘,以求知識焉。 其為僧也,介立而寡慾,群居終日,唯笑而已。南楚之 人且多信重。後居延壽院,故諫議大夫賈公玭判軍 府,聞之,往謁見,言話不接,與人議曰:『得道之人,豈入 恆量度中耶』?賈乃堅請往文殊院住持。爾日登座,聊 舉禪要而散。明日告眾曰:『有故暫出,諸賢不宜留難』」 其裝束若行腳狀。渡彭蠡,至黃州驛前,屹然立終,遐 邇奔競。觀禮時,馬鋪使臣為營喪務,造塔於立終處, 則開寶二年也。今號真身院。又澠池大安寺釋道因, 不知何許人也。遊處澠池瀍澗之間,自言出家人守 儉則少干人,與畜類為同行,則無是非盈耳。嘗養一 烏犬,出入起臥,不相忘捨。每食以鐵缽就火而炊,糜 熟,與犬同食,或前或後,行止奇異,人莫能測。一旦僧 亡,犬亦坐斃。今大安寺塑其像,而肉身兩存,開寶中 也,洛下崇信,香華滿龕焉。

點點師

[編輯]

按《宋高僧傳》:「點點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孟氏廣政中, 隱卬南大邑山寺,多遊廛肆中,雖事削染,恆若風狂。 或與人接,必指點而言,故目是稱焉。有命齋食者,酒 肉不間,率以為常,俚人亦不之厭也。日之夕矣,乃市 黃白麻紙筆墨,寘懷袖以歸。行數里,沈酣而至暝矣。 所居之室,雖有外戶,且無四壁,入後闔扉,人不得造。」 初鄰僧小童躡足伺之,見秉燭箕踞,陳紙筆於前,訶 責大書,莫曉其文字,往往咄嗟如決斷處置。久之,明 闇間熟視,閃爍若有人森列,狀如曹吏,則襦裳非世 之服飾。觀者怖懼而退。詰旦,微詢其事,怒而弗答。居 數載,卬笮之人咸神異之,後不知其終。

行滿

[編輯]

按《宋高僧傳》:「行滿者,萬州南浦人也。羈貫成童,厥性 明黠,篤辭所親,求為佛子。受戒方畢,聞重湖間禪道隆盛,石霜之門,濟濟多士,遂往求解。屬諸禪師棄代, 滿往豫章觀諸法席,既得安然,次聞天台靈聖之跡, 由是結束遊之,棲華頂峰下智者院。知眾僧茶竈,見 人怡懌。居幾十載,未睹其慍色。臥一土床,空其下,燒」 糞掃而煖之。每日脫衣就床,則蚤虱蟄蜇唼之,及餧 飼得所,還著衣如故。或人潛捫其衣,蚤虱寂無蹤矣。 先是,居房檻外,有巨松橫枝之,上寄生小樹,每遇滿 出坐也,其寄生木必嫋嫋而側,時謂此樹作「禮茶頭」 也。或不信者,專伺滿出則紛紛然,滿去則屹立亭亭, 更無動搖,雖隨眾食量少分而止。四十年內,人未見 其便。溺以開寶中預向人說:「我當行矣。」令眾僧念《文 殊名號》相助,默焉坐化。春秋可八十餘滿,多作偈頌, 以唱道焉。

法圓附礦師

[編輯]

按《宋高僧傳》:「法圓,俗姓郝,真定元氏人也。宿植之緣, 出塵無滯。後唐長興二年,投本府觀音院,勤勤誦習, 師與落髮,間歲受滿足戒。後策杖負囊,巡禮諸方,至 韶山掛錫,看《大藏經》焉。晉開運三載,卻來本生地,寓 天王院。越來年,契丹犯闕,戎王耶律德光迴至常山 欒城而死。永康王兀谷代為蕃國之主。時旋軍自鎮」 州,董戎北返,留酋長麻答、耶律解里守於下京,即常 山也。晉之臣寮兵士盡在斯矣。漢兒將帥謀逐醜虜, 其計未決,兩分街巷。漢人在蕃之中者,蕃人先發,無 少長皆被屠戮之。天王院八僧殊死,圓預其數也。其 時見殺者尢眾,初圓引頸兩受刃如擊木石然,圓呼 曰:「猛乞一劍!」遂身首異處。至暮,圓如夢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之意,自謂死已冥寞,亦見日月。逡巡舉 一臂試捫其頭,乃覺如故。再三疑之,不敢搖動,慮其 分落也。又謂「血凝所綴,重捫之,遶頸有痕,縫如線許 大,終身如此。」時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傍人扶起,詰 朝歸院,院僧方將食粥,見圓謂為鬼物,一皆奔散。遲 久審得其實,喜言再生,遠邇觀禮,且歎希奇。常山之 人,競陳供施。圓自後復往諸方,居無定所。暨周顯德 中,寓大名府成安縣卯齋院,溫尋藏教。以開寶六年 忽謂眾曰:「人生虛幻,何能久長?物極則遷,生死涅槃, 必無少別。」遂不數日而長逝,黑白之眾,若喪所親。及 送就茶毗日,感舍利若黍粟之皁粒焉。春秋七十四, 法臘五十一。時范魯公質親問圓厥由,深加鄭重。再 詢履行,則《大藏經》已兩過披讀矣。又福州楞伽寺礦 師者,海壇戍卒之子。厥初母氏懷娠冥然,不喜葷胾。 洎乎誕育,岐嶷異常,不嚌魚肉。年及八歲,甘嗜野菜, 若鉏斸種者,即言殺傷物命。每見家廚烹燀毛鱗,則 手掬沙灰,投於爨鑊,貴其不食。自言「開元寺塔,隋朝 中我造也。」多說未萌事,後皆契合,便請出家。因披法 服,頂有香氣,如爇沉檀,號為「聖僧。」時侍御史皇甫政 為留後,請入府署,因作肉䭔子百數,唯一是素者,盤 器交錯,悉陳於前,意驗其凡聖耳。礦臨筵,徑拈素者 啖之,餘者手拂而作。時皇甫部曲,一皆驚歎。每出街 巷,眾人圍遶,自言壽止十「三,當定歸滅。」至是果終。遂 於寺前火化,傾城士女哭泣,依輪王法樹浮圖焉。

皓端

[編輯]

按《宋高僧傳》,「皓端,姓張氏,嘉禾人也。九歲捨家,入靈 光精舍,師授經法,如溫舊業焉。年登弱冠,受形俱無 表。於四明阿育王寺,遇希覺律師,盛揚南山律,端則 一聽,旋有通明,義門無壅。尋投金華雲法師,學名數 一支,並《法華經》。後受吳興緇伍所請講論焉。兩浙武 肅王錢氏召於王府羅漢寺演訓,復令於真身塔寺」 宣導。於時有台教師元燭者,彼宗號為第十祖,端依 附之,果了一心三觀,遂撰《金光明經》隨文釋十卷。由 是兩宗法要,一徑路通。忠獻王錢氏借賜紫衣,別署 「大德」,號「崇法」焉。後誓約不出寺門,慕遠公之不渡虎 溪也,高尚其事僅二十餘年。身無長衣,口無豐味,居 不施關,坐唯一榻。以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滅於 本房,容貌猶生。三日焚之於城西,得舍利於煨燼之 末。俗年七十二,僧臘五十二。凡著述傳錄記讚七十 許卷,學得其門者止八十餘人。端性耿介,言無苟且, 一坐之間,不談世論,唯以佛法為己務,可謂傅翼之 象王矣。祕書監錢昱嘗典秀郡,躬睹端之標格,為著 《行錄》焉。

守賢

[編輯]

按《宋高僧傳》:「守賢姓丘氏,泉州永春人也。少而聰達, 淵懿沉厚,誓投吉祥院,從師披剪焉。後遊學棲雲門 禪師道場,明了心決,趨彼衡陽,眾推說法,衲衣練苦 之人,若百川之會於朝夕池矣。賢不衣繒纊,布衣皮 褲而已,度伏臘必無更易。脅不著席,唯坐藤床,瞑目 通宵,除有問者,隨其啟發,雍容自持。乾德中,告眾曰: 『吾有債願未酬,心終不了』。」明日入南窯山,投身飼虎。 弟子輩去尋,見雙脛皮褲纏,且存耳。收闍維之,得舍 利無數,報齡七十四。今小浮圖藏遺體焉。

師蘊

[編輯]

按《宋高僧傳》:「師蘊,金華人也。厥性真率,不好封植,遇事屬情,有多訐直。梁龍德中,與德韶禪師結侶遐征, 遊訪名師勝境。至於北代清涼山,冥心巡禮。後登蒼 梧野,陟祝融峰。然韶師或隨或否,迴於浙,來還棲息 韶師法會。其為人也,稠人廣眾,往往滑稽,有好戲噱 者則狎之,膠漆如也。故高達之者,置之於度外矣。唯」 韶師默而識之,謂人曰:「蘊公癡狂,吾不測其邊際焉。」 因有疾,求僧作懺悔文,誦經及密咒,各論幾百藏為 度,方知其密,持之不懈。嘗謂道友曰:「吾生無益於人, 欲投宴坐峰,不然石樑下所願,早預賢聖之儔也。」其 道友多沮其計。以開寶六年七月內,無疾坐終,如入 禪定。時炎蒸停屍二七日,身無欹側,竅無氣穢。及遷 神座,就寺之東隅闍維。煨燼中收舍利外,舌根不壞。 灰寒,拾之如紅芙蕖色,柔軟可憐。或曰:「伊僧別無奇 異,此物偶存。」乃重燔爇,其舌隨同火色,遲久還如蓮 葉。遂議結小塔於寺中緘藏,後有不信者,重燒鍛,凡 數十過矣。蘊生不言姓氏年齒,人以貌取之,則年八 十餘矣。

紹巖

[編輯]

按《宋高僧傳》:「紹巖,俗姓劉,雍州人也。母張氏,始娠,夢 寤甚奇。及生也,神姿瓌偉。至長也,器度宏深。七歲,苦 求出家於高安禪師。十八進具於懷暉律師。凡百經 書,覽同溫習。自是遊諸方聖跡,洎入吳會,棲息天台 四明山,與德韶禪師共決疑滯於臨川益公,遂於錢 塘湖水心寺掛錫。恆諷持《法華經》,無晝夜。俄感陸地」 庭間生蓮華,舉城人瞻矚。巖亟命搴而蹂之。以建隆 二年辛酉,經願雲滿,誓同藥王,焚身以供養。時漢南 國王錢氏,篤重歸心,苦留乃止。尋潛遁,投身曹娥江, 用飼魚腹。會有漁者拯之,雲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衣敷水面,而驚濤迅激,巖如坐寶臺然。水火二緣,俱 為未濟。恆怏惋其懷,乃於越法華山安置,續召於杭 塔寺造上方淨院以居之。開寶四年七月,有疾,不求 藥石,作偈累篇,示門徒曰:「吾誦經二萬部,決以安養 為期。」跏趺坐亡,享齡七十三,法臘五十五。喪事官供, 茶毗於龍井山,獲舍利無筭,遺骨若玉瑩然,遂收合 作石函,寘於影堂。大寧軍節度使、贈太師孫承祐為 碑紀述焉。

文輦

[編輯]

按《宋高僧傳》:文輦,永嘉郡平陽人也。邂逅求師,受業 於金華。納具足律儀畢,翹勤篤勵,三乘之學,一皆染 漸。因往縉雲明昭禪師法會,不事繁雲,揚眴之間,決 了無滯。末遇天台山德韶禪翁,唱宗一大師之道,輦 復諦受無疑,不為異緣牽轉。故三十載隨韶師,聽其 進否。嘗謂人曰:「悟入之緣,猶蠖屈之於葉也,食黃則 身黃,食蒼則身蒼,其屈伸之狀無變。吾初見明昭乃 若是,今學元沙又如是,此所謂殊塗而同歸。今更取 佛言為定量之。」乃覽《大藏經》三周遍。自是已來,逍遙 無滯。以太平興國三年,忽自操其斧,言伐其檀,巧結 玲瓏,重攢若題湊焉,號曰浮圖。中開戶入內趺坐,自 持火炬誓之曰:「以此殘喘焚之,供養十方佛諸聖賢。」 言訖,發焰亙空。其煙五色,旋轉氤氳,猶聞誦經之聲, 須臾始絕,觀者號哭。灰寒收舍利,不知顆數。春秋八 十四。初輦嘗謂善建寺僧說:「吾死已無占伽藍可食 之地,弗如自焚供養。望諸賢此時念佛,助我往生,只 此相煩耳。」今善建寺中累石為小塔焉。

懷德

[編輯]

按《宋高僧傳》:「懷德,本江南人也。髫年離俗,謹愿飭身, 誦通《法華經》得度。自爾雖登講肆,終以誦持為專務。 晚遊泗上,禮僧伽塔像,屬今上遣高品李神福齎旛 華上供,並感應舍利至,葬於新塔下基深窟中。德遂 誓焚軀供養,先罄捨衣囊供身之物,齋僧一中,然後 自衣紙服,身纏油蠟,禮辭僧眾,手持雙燭,登柴𧂐中」, 發火誦經,觀者莫不揮涕。德至,火熾熛高,其身聊側, 猶微聞誦經之聲,一城之人無不悲悼,淘汰舍利甚 多。乃太平興國八年四月八日也。使臣回奏,上為之 動容焉。

守真附沙彌彌伽 道蔭

[編輯]

按《宋高僧傳》:「守真,永興萬年人也,俗姓紀,漢詐帝信 之。鴻緒乃祖、乃父,素履貞吉,奕葉孝行,充塞閭里,故 鄉人美其孝焉,遂目之曰紀丁蘭也。真即其後矣。」洎 黃寇干紀,僖宗蒙塵,車駕避鋒而西幸咸鎬,失守而 沒,賊因而徙家,居於蜀矣。及冠也,偶遊聖壽寺,見修 進律師,行出物表,語越常度,乃解帶卸冠,北面而事 之。七支既備,先謁從朗師,學《起信論》,次依性光師,傳 《法界觀》。後禮演祕闍棃,授《瑜伽教》,並得心要,咸盡指 歸。自明達諸法,宣暢妙典,四十年間,略無怠矣,而賜 號曰「昭信」焉。講《起信》及《法界觀》共七十餘遍,皆以燈 傳燈,用器投器,嗣乎法者二十許人。開灌頂道場五 遍,約度僧尼士庶三千餘人。開水陸道場二十遍,常 五更輪結文殊五髻教法。至夜二更,輪西方無量壽 教法,稱阿彌陀尊號,修念佛三昧,期生淨域。一日,謂 弟子緣遇曰:「如來不雲出息,不保入息。吾之壽也幸矣,汝之年也耄矣。今欲順俗從世,預設二塔,其可得 乎?」緣遇稽首而對曰:「廣度長老捨院之右地,請建塔 者有年矣。今大師屬其意,長老致其美,因緣冥契,安 可而止?」於是鳩工而營之,自十月琢磨,至來一月徹 繢。以開寶四年秋八月九日命眾念佛,佛聲既久令 止,奄然而歸寂。俗壽七十八,僧臘五十三。其月二十 一日,焚葬於北永泰門外智度院側。其獲舍利光潤, 各將供養之次沙彌彌伽者,于闐國人也。專誦《華嚴 經》,曾無間息。聖曆年中,天帝釋請迎伽上天誦持,乃 曰:「每被阿修羅見擾,故屈師來,請為誦《宣華嚴經》,以 禳彼敵。」遂陞座朗諷是經。時修羅軍眾聞經,乃現威 神,一時而化去。又沙彌道蔭常念《金剛經》,寶曆初,因 他出夜歸,虎暴中路,忽遇哮吼,跳躑於前。蔭知不免, 乃閉目而坐,唯默念是經,心期救護。虎遂伏草守之。 達曙,村人來往,乃視虎,其蹲處涎流於地焉。蔭後持 誦益加高行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