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06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六十三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六十三卷目錄

 薇部彙考

  薇圖

  詩經召南草蟲

  爾雅釋草

  毛詩陸疏廣要言采其薇

  陸佃埤雅

  羅願爾雅翼

  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

  本草綱目

 薇部藝文

  續古詩         唐白居易

  薇           明屠本畯

 薇部選句

 薇部紀事

 薇部雜錄

 蕨部彙考

  蕨圖

  詩經召南草蟲

  爾雅釋草

  賈思勰齊民要術蕨 食經藏蕨法 蕨菹

  毛詩陸疏廣要言采其蕨

  陸佃埤雅

  羅願爾雅翼

  王圻三才圖會

  本草綱目蕨 水蕨

  閩書南產

 蕨部藝文

  次韻公濟惠蕨       宋朱熹

  次韻李堯端見嘲食蕨     前人

  采蕨            方岳

  采蕨詩          明黃裳

  蕨萁行          劉仁本

  打蕨歌          張惟本

  蕨            屠本畯

  搗蕨歌          羅永恭

 蕨部選句

 蕨部紀事

 蕨部雜錄

 菾部彙考

  菾圖

  王世懋瓜蔬疏莙薘

  徐光啟農政全書甜菜

  王圻三才圖會甜菜

  本草綱目菾菜

 菾部紀事

 藜部彙考

  藜圖

  詩經小雅南山有臺

  爾雅釋草

  毛詩陸疏廣要北山有萊

  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

  王世懋瓜蔬疏藜蒿

  本草綱目藜 灰藋

 藜部藝文

  詠藜          明李東陽

  藜科            饒介

 藜部選句

 藜部紀事

 藜部雜錄

 藜部外編

草木典第六十三卷

薇部彙考

[編輯]

釋名

薇。詩經     垂水。爾雅

野豌豆。綱目   巢菜。蜀人名

薇圖

薇圖

《詩經》

[編輯]

《召南草蟲》

[編輯]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薇,菜也。薇音微,草也,亦可食。陸璣云:「山菜。」朱注薇似蕨而差大,有芒而味苦。山間人食之,謂之迷蕨。胡氏曰:「即《莊子》之所謂微迷陽者。」大全致堂胡氏曰:「荊楚之間,有草叢生脩條,四時發穎。春夏之交,花亦繁麗。條之腴者,大如巨擘,剝而食之,甘美,野人呼為『迷陽。《莊子》所謂『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即此薇也』。」山陰陸氏曰:「薇,亦山菜,莖葉皆似小豆,其味亦似小豆。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容齋項氏曰:「薇,今之野豌豆,蜀人謂之巢菜。」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薇垂水》。

生於水邊。草生於水濱而枝葉垂於水者曰薇,故《註》雲「生於水邊」也。

《毛詩陸疏廣要》

[編輯]

國風召南

[編輯]

言采其薇。

薇,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爾雅》:薇,垂水。」 郭註:「生於水邊。」 邢疏:「草生於水濱,而枝葉垂於水者,曰薇。」 鄭註:「薇菜生水邊。」 《埤雅》:「《爾雅》曰:薇,垂水,好生水邊,故曰垂水。似藿,菜之微者也。微者所食,故《詩》以採薇,言戍役之苦,而草蟲序於蕨後』。」 《爾雅翼》:「薇,垂水。」 言生於水邊。而《召南》之詩,「陟南山以采之」 ,故陸璣云:「山菜也。」 又《詩》稱「山有蕨薇」 ,而伯夷採薇於首陽山,其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其後,說者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其土之所出,即為之臣,於是不食而死。《通志》云:「白薇,曰白幕,曰薇草,曰春草,曰骨美。」 又云:「薇生水旁,葉如萍然。」 《詩》云:「採薇者,金櫻芽也。」 胡明仲云:「『荊楚之間有草叢生修條,四時發穎。春夏之交,花亦繁麗。條之腴者,大如巨擘,剝而食之,甘美,野人呼為迷陽』。疑《莊子》所謂『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即此。」 《名物疏》云:「按《本草》:『薇有二種,生平原川谷,似柳葉者,白薇也。生水旁葉似萍者,薇也。《詩》云:『陟山採薇』。又云:『山有蕨薇』。則是山菜,非《爾雅》所云「垂水」 者也,《埤雅》混而一之,誤矣。然陸璣稱「莖葉如小豆,蔓生」 ,璣親見官園所種,所言必審,復非似柳之白薇。鄭漁仲謂是「金櫻芽」 ,不知何據?朱子、胡氏皆以為迷陽,而一雲「味苦」 ,一雲「甘美」 ,又自不同。惟項安世以為今之野豌豆,蜀人謂之「巢菜」 ,有合陸璣之疏。

《陸佃埤雅》

[編輯]

《薇》

[編輯]

《爾雅》曰:薇,垂水,好生水邊,故曰垂水。似藿,菜之微者 也。故《禮》:「芼豕以薇。」《記》曰:「鉶芼牛藿,羊苦豕薇」是也。《詩》 曰:「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採薇采 薇,薇亦剛止。作止,未可食之時也。柔止可食之時,剛 止則不可食矣。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 陽止。然猶戍役焉未己,則所以甚言其苦也。《傳》曰:「君 子能盡人之情,故人忘其死。」此之謂也。《詩》曰:「山有蕨 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維以告哀。」蕨薇所以祭也,下 國搆禍,怨亂並興,則孝子有不得饗其親者矣,故詩 所以告哀也。孔子曰:「吾於四月見孝子之思祭也」,其 為是歟?《字說》曰:「蔥疏關節達氣液匆也。」所謂蔥珩,其 色如此。請幫助識別此字。亦如此薇,《禮》豕用焉。然微者所食,故《詩》以 採薇,言戍役之苦。而《草蟲》序於蕨後,喻求取之薄。請幫助識別此字。 彊也。彊我者也。於毒邪臭腥寒熱。皆足以禦之。芥介 也。界我者也。汗能發之。氣能散之。

《羅願爾雅翼》

[編輯]

《薇》

[編輯]

薇,垂水,言生於水邊,而《召南》之詩,「陟南山以采之。」故 陸璣云:「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 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共宗廟祭祀。又 《詩》稱「山有蕨薇。」而伯夷採薇於首陽山,其歌曰:「登彼 西山兮,采其薇矣。」其後說者以為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食其土之所出,即為之臣,於是不食而死。文王之 時,歌《採薇》之詩以遣戍役,一章薇亦作止,二章柔止, 三章「剛」「止」作生也。柔謂脆脕之時,剛謂小堅忍時。遣 戍而有三時,故先儒以為所遣有先中後輩,首章則 二月中旬遣之,次章則三月上旬遣之,三章則三月 中旬遣之,其到有先後,各能獲捷,故曰「一月三捷」也。 菜茹以柔時為美,《詩》所謂「柔則茹之,剛則吐之」,亦以 菜為喻也。薇亦剛止,不足食矣。薇既戍役之所采,故 王文公曰:「薇微者所食也。」

《鄭樵通志》

[編輯]

《昆蟲草木略》

[編輯]

薇生水傍,葉如萍。《爾雅》云:「薇垂水然。」《詩》云:「採薇者,金 櫻芽也

白薇:「曰白幕」,曰「薇草」,曰「春草」,曰「骨美。」按薇乃似藿之菜白薇則似柳

之藥也。諸家混而為一,殊失考據。茲特載之以著辨雲。

《本草綱目》

[編輯]

薇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薇似藿,乃菜之微者也。」王 安石《字說》云:「微賤所食,因謂之薇。故《詩》以採薇賦戍 役。」孫炎註《爾雅》云:「薇草生水傍,而枝葉垂於水,故名 垂水也。」巢菜,見翹搖下。

集解

陳藏器曰:「薇,生水旁,葉似萍,蒸食利人。」《三秦記》云:「夷 齊食之,三年顏色不異。武王誡之,不食而死。」

李珣曰:「薇,生海池澤中,水菜也。」

李時珍曰:薇生麥田中,原澤亦有,故《詩》云:「山有蕨薇。」 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謂之巢菜。蔓生,莖葉氣 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詩》云:「『採薇採薇,薇 亦柔止』。《禮記》云:『芼豕以薇』,皆此物也。《詩疏》以為迷蕨, 鄭氏《通志》以為金櫻芽」,皆謬矣。項氏云:「巢菜有大小 二種,大者即薇,乃野豌豆之不實者;小者即蘇東坡」 所謂「元修菜」也。此說得之。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陳藏器曰:「久食不饑,調中,利大小腸。」

李珣曰:「利水道,下浮腫,潤大腸。」

薇部藝文

[編輯]

《續古詩》
唐·白居易

[編輯]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饑來何所為? 坐飲白石水,手把青松枝。擊節獨長歌,其聲清且悲。 櫪馬非不肥,所苦長縶維。豢豕非不飽,所憂竟為犧。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饑。

《薇》
明·屠本畯

[編輯]

可茹可茹,彼美有薇。何以至此?在水之湄。伊誰采之? 古也《伯夷》。

薇部選句

[編輯]

《楚屈原天問》「驚女採薇鹿何祐?」

唐張九齡詩:「採薇南山岑。」一作採蕨

杜甫詩:「山中疾採薇。」繫書無浪語,愁寂故山薇。 今日東湖採蕨薇。

《李頎詩》:「家住東皋下,好採舊山薇。」

《許渾》詩:「白雲空長越山薇。」

明馮琦詩:「圖南吾豈敢,願托北山薇。」

薇部紀事

[編輯]

《史記伯夷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 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作歌曰:「登 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 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三秦記》:「夷、齊食薇三年,顏色不異,武王誡之,不食而 死。」

薇部雜錄

[編輯]

《詩經小雅採薇》:「《採薇》採薇」,薇亦作「止。」「作生」出地也。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柔始生」而弱也;「《採薇》采 薇」,薇亦剛止。「剛既成」而剛也。

《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儀禮公食大夫禮》:「鉶芼牛藿,豕薇,皆有滑。」

《特牲饋食禮》:「鉶芼用苦若薇,皆有滑,夏葵,冬荁。」

蕨部彙考

[編輯]

釋名

《蕨》:詩經     《虌》。爾雅

《藄》。爾雅     《月爾》。爾雅

請幫助識別此字。呂氏春秋   《紫蕨》:三蒼 《水蕨》:綱目    蕨萁。苗名

蕨圖

蕨圖

《詩經》

[編輯]

《召南草蟲》

[編輯]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南山》,周南山也。蕨鱉也。言我也。我采者,在塗而見采鱉。采者,得其所欲得,猶已今之行者,欲得禮以自喻也。《草木疏》云:「周秦曰蕨,齊魯曰鱉。」俗云:「其初生似鱉腳,故名焉。」蕨鱉,《釋草》文。舍人曰:「蕨,一名鱉。」郭璞云:「初生無葉,可食。」朱注蕨鱉也。初生無葉時可食。大全《釋文》曰:周秦曰「蕨」,齊魯曰「鱉。」初生似鱉腳,故名。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蕨,虌。音鱉

《廣雅》云:「紫藄。」非也。「初生無葉,可食,江西謂之虌。」可食之菜也。舍人曰:「蕨,一名虌。」郭云:「《廣雅》云:『紫藄』。非也。初生無葉可食,江西謂之虌。」《詩·召南》云:「言采其蕨。」陸璣《疏》云:「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莖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

藄,《月爾》。

即紫藄也。似蕨,可食。藄一名月爾,可食之菜也。郭云:「即紫藄也。似蕨,可食。」

《賈思勰齊民要術》

[編輯]

《蕨》

[編輯]

《爾雅》云:「蕨,鱉。」郭璞注云:「初生無葉,可食。」《廣雅》曰:「紫藄。」 非也。《詩義疏》曰:「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莖紫黑色。二月 中,高八九寸,老有葉,瀹為茹,滑美如葵。今隴西天水 人及此時而乾收,秋冬嘗之。」又云:「以進御。三月中,其 端散為三枝,枝有數葉,葉似青蒿,長麤堅長,不可食。 周、秦曰蕨,齊、魯曰鱉。」

食經藏蕨法

[編輯]

先洗蕨肥,著器中,蕨一行,鹽一行,薄粥沃之。一法:以 薄灰淹之一宿,出蟹眼湯瀹之。出熇,內糟中,可至蕨 時。

蕨菹

[編輯]

取蕨。暫經湯出。蒜亦然。令細切與鹽酢。又云:「蒜蕨俱 寸切之。」

《毛詩陸疏廣要》

[編輯]

國風召南

言采其蕨

[編輯]

蕨,虌也,山菜也。周秦曰「蕨」 ,齊魯曰「虌。」 初生似蒜,莖紫黑色,可食如葵。

《爾雅》:「蕨,虌。」 郭云:「《廣雅》云:『紫藄』。」 非也。「初生無葉可食,江西謂之虌。」 邢疏云:「可食之菜也。」 舍人曰:「蕨,一名虌。」 鄭云:「今蕨芽也。所在山谷有之。」 《埤雅》:「蕨,狀如大雀,拳足,又如其足之蹶也,故謂之蕨。」 俗云:「初生亦類鱉腳,故曰虌。」 《爾雅翼》:「蕨生如小兒拳,紫色而肥。」 《詩》及《爾雅》《說文》皆云:「蕨,虌也。」 郭氏云:「江西謂之虌。」 《草木疏》云:「周、秦曰蕨,齊、魯曰虌。」 《召南》:「陟彼南山,先蕨而後薇。蕨薇蓋賤者所食爾。今野人今歲焚山,則來歲蕨菜繁生。其舊生蕨之處,蕨葉老硬敷披,人誌之,謂之蕨基。」 《通志》云:「蕨,一名虌莽,芽也。四皓食之而壽,夷、齊食之而夭。此物不可生食。又有一種大蕨,亦可食,謂之藄蕨。」 《爾雅》云:「藄月爾。」 陳藏器云:「今永康、道江」 居民多以醋淹而食之。山谷詩云:「蕨芽初長小兒拳。」 酷似其狀。

《陸佃埤雅》

[編輯]

《蕨》

[編輯]

《爾雅》曰:「蕨虌初生,無葉可食,狀如大雀,拳足,又如其 足之蹶也,故謂之蕨。」周秦曰蕨,齊魯曰虌。俗云:初生 亦類鱉腳,故曰虌也。《詩》曰:「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 南山,言采其薇。」蕨所以祭也。蓋大夫妻之祭,於其將 嫁,則以蘋藻,於其既嫁,則以蕨薇。神饗德與信,不求 備焉。然而能循采蘋法度,則其用蕨薇,可以承先祖 「共祭祀矣。《草蟲》,大夫妻之德也。《采蘋》,大夫妻之本也。」 《草木疏》云:「漢時官園種薇,以共宗廟祭祀。」然則祭用 蕨薇,先王之禮舊矣。一章曰「憂心忡忡,繼之以我心 則降。」二章曰「憂心惙惙,繼之以我心則說。」蓋降所以 反忡忡,「說」所以反惙惙。忡忡,言中而不下也;惙惙言 綴而不解也。降,下也;說,解也。故《說文》又借為解「車曰 說」之說。

《羅願爾雅翼》

[編輯]

《蕨》

[編輯]

蕨生如小兒拳,紫色而肥。《詩》及《爾雅》《說文》皆云:「蕨,虌 也。」郭氏曰:「江西謂之虌。」《草木疏》云:「周、秦曰蕨,齊、魯曰 虌。」俗云:「其初生似鱉腳,因以名焉。」《召南》:「陟彼南山,先 蕨而後薇。」蕨薇蓋賤者所食爾。今野人今歲焚山,則 來歲蕨菜繁生。其舊生蕨之處,蕨葉老硬敷披,人誌 之,謂之蕨基。《廣雅》云:「蕨,紫基。」物性雲非也基,豈萁之轉邪? 「厥其」二字,古皆以為助語互用,或當同名一物,但加 草以為志爾。今道路負荷轉移者,皆不肯食,雲令人 腳弱,蓋見其形似拘攣之狀,亦或其性自當爾,未可知也。名之以蕨,蓋謂蹶矣。薇猶禮家用之,蕨不復用, 當知其賤。

《王圻三才圖會》

[編輯]

《蕨》

[編輯]

蕨,虌也。生山間。根如紫草,莖青紫色,末如小兒拳,初 生時似鱉腳。又有薇,似蕨而差大,有芒而味苦,山間 人食之,謂之迷蕨。《格物論》:「薇,即蕨也。」

《本草綱目》

[編輯]

蕨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爾雅》云:「蕨,虌也,菜名。」陸佃《埤雅》云:「蕨,初生 無葉,狀如雀足之拳,又如人足之蹶,故謂之蕨。周、秦 曰蕨,齊、魯曰虌,初生亦類,鱉腳故也。其苗謂之蕨萁。」

集解

陳藏器曰:「蕨生山間,根如紫草,人采茹食之。」

李時珍曰:蕨,處處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狀如 小兒拳,長則展開如鳳尾,高三、四尺。其莖嫩時採取, 以灰湯煮去涎滑,曬乾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 紫色,皮內有白粉擣爛,再三洗澄,取粉作粔籹,盪皮 作線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埜人饑年掘取,治造 不精,聊以救荒,味即不佳耳。《詩》云:「陟彼南山,言采其 蕨」,陸璣謂「其可以供祭,故采之。」然則蕨之為用,不獨 救荒而已。一種紫萁,似蕨,有花而味苦,謂之迷蕨,初 生亦可食,《爾雅》謂之月爾,《三蒼》謂之紫蕨。郭璞云:「花 繁曰爾。」紫蕨拳曲繁盛,故有月爾之名。

萁及根氣味

甘寒,滑,無毒。

《孟詵》曰:「久食,令人目暗、鼻塞、髮落。又冷氣人,食多腹 脹,小兒食之,腳弱不能行。」

《孫思邈》曰:「久食成瘕。」

主治

陳藏器曰:「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

孟詵曰:「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

李時珍曰:「根燒灰,油調,傅蛇。」請幫助識別此字。音蕭《傷》。

發明

陳藏器曰:「多食消陽氣,故令人睡,弱人腳。四皓食芝 而壽,夷齊食蕨而夭,固非良物。」干寶《搜神記》云:「郗鑒 鎮丹徒,二月出獵,有甲士折蕨一枝食之,覺心中淡 淡成疾,後吐一小蛇懸屋前,漸乾成蕨。遂明此物不 可生食也。」

李時珍曰:「蕨之無益,為其性冷而滑,能利水道,洩陽 氣,降而不升,耗人真元也。四皓采芝而心逸,夷、齊采 蕨而心憂,其壽其夭,於蕨何與焉。」陳公之言,可謂迂 哉!然饑人瀕死,賴蕨延活,又不無濟世之功。

附方

腸風熱毒:蕨菜花焙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惠方

水蕨集解

[編輯]

李時珍曰:「水蕨,似蕨,生水中。」《呂氏春秋》云:「菜之美者, 有雲夢之」請幫助識別此字。音豈即此菜也。

氣味

甘苦寒,無毒。

主治

李時珍曰:「腹中痞積,淡煮食,一二日即下惡物。忌雜 食,一月餘乃佳。」出《衛生方》。

《閩書》

[編輯]

《南產》

[編輯]

蕨:《爾雅》:蕨虌《詩》「言采其蕨。」《爾雅》翼曰:「野人今歲焚山, 則來歲蕨菜繁生。負荷者皆不肯食。雲令人腳弱,名 之以蕨」,蓋謂蹶矣。其葉未抽時,搗其根可粉。

蕨部藝文

[編輯]

《次韻公濟惠蕨》
宋·朱熹

[編輯]

西山《採蕨人》,蓬首尚傾國。懷哉遠莫致,引脰氣已塞。 傾筐忽墮前,此意豈易得。良遇不可遲,枯筇有餘力。

《次韻李堯端見嘲食蕨》
前人

[編輯]

真人宮府未夤緣,且向龍山作散仙。春入燒痕催採 蕨,雨翻泥隴憶歸田。蔬腸我若枵蟬腹,詩格君如擊 鶻拳。著下萬錢謀更鄙,諸公飽煞大官羶。

《采蕨》
方岳

[編輯]

野燒初肥紫玉圓,枯松瀑布煮春煙。偃王妙處原無 骨,鉤弋生來已作拳。早韭不甘同臭味,秋蓴雖滑帶 腥涎。《食經》豈為兒曹設,弱腳寒中恐未然。

《採蕨詩》
明·黃裳

[編輯]

「皇天養民山有蕨,蕨根有粉民爭掘。朝掘暮掘山欲 崩,救死豈知筋力竭。明朝重擔向溪滸,濯彼清泠去 泥土。夫舂婦濾呼兒炊,饑腹雖充不勝苦。棠陰諸公 知不知,朝夕思餐醲與肥。賑饑無策未足怪,胡忍剝

我民膏脂。嗟予忝為斯邑宰,致民多饑顙生泚。但願
考證
皇天憐爾苦,五日一風十日雨。雨順風調五穀登,蕨」

根滿山長不取。

《蕨萁行》
劉仁本

[編輯]

閩清縣饑,不報。民採蕨萁為食而多死者。作《蕨萁行》。

「《東山有蕨萁》,南山有蕨萁。西山有蕨萁,北山有蕨萁。 采采蕨萁,晨露未晞。荊棘離披,筐筥攜持。長鑱深入 土,裋褐寒風吹。采采蕨萁,可以療饑。以簸以炊,為餳 為飴。食少不下嚥,食多傷人脾。去年歲歉食無糜,橡 栗拾盡民流離。今年歲歉田無稗,蕨萁食盡將安之? 美食大官饌,仁心寧汝悲。」但見昨日奏,麥兩岐,今日 進,五色芝,呈祥獻瑞無休時。載膏載脂,驛騎驅馳。蕨 萁、蕨萁,官獨不汝知。已而,已而,歲雲暮矣!

《打蕨歌》
張惟本

[編輯]

落日溪干人打蕨,千槌萬槌碎筋骨。待哺只恐下手 遲,飆隨空谷傳聲疾。破盡青山幾片雲,淘殘秋水一 團月。「寄語兒童莫啼饑,澄來蕨粉白於雪。忙忙罄取 入筐歸,不飽朝餐心轉咽。安得普天大有年,鼓腹高 歌窗下眠。四鄰田父日招飲,買醉不用青銅錢。」

《蕨》
屠本畯

[編輯]

《採掇》採掇,彼美有蕨。既茹其萁,不畏其蹶。勿謂其賤, 歉歲可活。

《搗蕨歌》
羅永恭

[編輯]

南村北村日卓午,萬戶喧囂不停杵。初疑五丁驅金 牛,又似催花撾羯鼓。由來搗蕨響希微,頃刻化作黃 塵飛。一聲或高一聲急,聲聲透天徹地脈。婦男子姪 爭獻工,傾筐《漕漕》流玉液。流玉液,還嘆息,今晨猶得 炊明朝無顆粒,山妻空倚門,癡兒徒面壁。勤劬頻搗 豈辭疲,全家擬療三時饑。堆盤炊熟紫瑪瑙,入口嚼 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飴,但覺餒腹回春熙。息肩 弛擔氣尚喘,荷鋤又入南山陲。君不見晉安司馬食 肉糜,艱難稼穡全未知。又不見商山老人只茹芝,首 陽先生只採薇。豈識有此風味奇,賢愚千載誰是非, 我歌《躑躅》聊解頤。方今太倉徒爾為,賑恤詔令聞見 稀。蒼生如此困貧餒,安得斗米三四「文錢」時,

蕨部選句

[編輯]

宋謝靈運詩:「野蕨漸紫苞。」

唐張九齡詩:「採蕨南山岑。」一作採薇

《李白詩》:「初拳幾枝蕨。」石壁老野蕨。昔在南陽城, 唯餐獨山蕨。

杜甫詩。「石暄蕨芽紫。」食蕨不願餘,茅茨眼中見。 秋風吹几杖,不厭北山蕨。石間採蕨女,鬻菜輸官 曹。今日東湖採蕨薇。

王維詩:「繞籬生野蕨。」採蕨輕軒冕。

白居易詩:「饑捉採蕨筐。」蕨芽已作小兒拳。

李賀詩:「紫蕨生石雲。」

《鄭谷詩》:「山蕨止春饑。」

宋梅堯臣詩:「蕨肥巖向日。」

陸游詩:「山童新採蕨芽肥。」

楊萬里詩:「食蕨食臂莫食拳。」

金元好問詩:「中林春雨蕨芽肥。」

元郭鈺詩:「紫芽初長粉如脂。」

蕨部紀事

[編輯]

《洞冥記》:「帝起俯月臺眺月,亦曰眺蟾臺。」酌雲菹酒,菹 以元草、黑蕨、金蒲、甜蓼。

《晉書張翰傳》:「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 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 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閶門,於船中彈琴。翰初不 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 『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齊王冏辟 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 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 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 手,愴然曰:「吾亦與子採南山蕨,飲三江水耳。」

《窮幽記》:「猿啼之地,蕨乃多有,每一聲遽出萬莖。」 《搜神後記》:「太尉郗鑒,字道徽,鎮丹徒,曾出獵,時二月 中,蕨始生,有一甲士折食一莖,即覺心中淡淡欲吐, 因歸乃成心腹疼痛。經半年許,忽大吐,吐出一赤蛇, 長尺餘,尚活動搖,乃掛著屋簷前,汁稍稍出,蛇漸焦 小,經一宿視之,乃是一莖蕨,猶昔之所食,病遂除差。」 《清異錄》:「王鯨逢賣蕨姥,黃衣破結,有饑色。憫之,乃以 千錢買蕨,姥謝而去。及歸,蒸於烏頭甑,盡成金釵。」蓋 姥非常人也。

《雲仙雜記》:琴莊有溶溶軒,軒前皆池地也,度池得回 筇,磴上自在峰,藺先生日往峰上採蕨,蕨生九股,以 釀醋異常。守臣取進之,封峰曰「瞬碧侯

蕨部雜錄

[編輯]

《詩經·小雅四月》:「山有蕨薇。」

菾部彙考

[編輯]

釋名

菾菜。別錄    莙薘菜。綱目

《甜菜》:瓜蔬疏

菾圖

菾圖

《王世懋瓜蔬疏》

[編輯]

《莙薘》

[編輯]

《莙薘菜俗名「甜菜。」菜》斯為下矣。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甜菜》

[編輯]

《甜菜》古作菾,即莙薘也。

《農桑通訣》曰:「莙薘作畦下種如蘿蔔法。春二月種之, 夏四月移栽,園枯則食,如欲出子,留食不盡者,地凍 時出於暖處收藏,來年春透可栽收種,或作蔬,或作 羹,或作菜乾,無不可也。」

《便民圖纂》曰:「莙薘八月下種,十月治畦分栽,頻用糞 水澆之。」

莙薘菜所在有之,人家園圃中多種,苗葉塌地生,葉 類白菜而短,葉莖亦窄,葉頭稍團,形狀似糜匙樣。味 鹹,性平寒微毒。

救饑

採苗、葉,煠熟,以水浸洗淨,油、鹽調食。不可多食,動氣 破腹。

元扈先生曰:「恆蔬。」

《王圻三才圖會》

[編輯]

《甜菜》

[編輯]

甜菜即菾菜。苗似升麻。處處有之。味甘苦大寒。主時 行壯熱,解風熱毒。

《本草綱目》

[編輯]

菾菜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菾菜,即莙薘也。菾與「甜」通,因其味也。莙薘 之義未詳。

集解

陶弘景曰:「菾菜,即今以作鮓蒸者。」

蘇恭曰:「菾菜葉似升麻苗。南人蒸缹食之,大香美。」 韓保昇曰:「苗高三、四尺,莖若蒴藋,有細稜,夏盛冬枯。 其莖燒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陳士良曰:「葉似紫菊而大,花白。」

李時珍曰:「菾菜,正二月下種,宿根亦自生。其葉青白 色,似白菘菜葉而短,莖亦相類,但差小耳。生熟皆可 食,微作土氣。四月開細白花,結實狀如茱茰梂而輕 虛。土黃色,內有細子,根白色。」

氣味

甘苦大寒,滑,無毒。

掌禹錫曰:「平,微毒。冷氣人不可多食,動氣先患腹冷 人食之,必破腹。」

主治

《別錄》曰:「時行壯熱,解風熱毒,搗汁飲之便瘥。」

蘇恭曰:「夏月以菜作粥食,解熱,止熱毒痢。搗爛傅灸 瘡,止痛易瘥。」

陳藏器曰:「搗汁服,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及諸禽獸 傷,傅之立愈。」

《大明》曰:「煎湯飲,開胃,通心膈,宜婦人。」

《嘉祐》曰:「補中下氣,理脾氣,去頭風,利五臟。」

根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正要》曰:「通經脈,下氣,開胸膈。」

子主治

《孟詵》曰:「煮半生搗汁服,治小兒熱。」

陳藏器曰:「醋浸揩面,去粉滓,潤澤有光。」

附方

痔瘻下血:莙薘子、荊芥子、蕓臺子、芫荽子、萵苣子、蔓 菁子、蘿蔔子、蔥子等分,以大鯽魚一個,去鱗腸,裝藥 在內,縫合,入銀石器內,上下用火煉熟,放冷為末。每 服二錢,米飲下,日二服。

菾部紀事

[編輯]

《舊唐書穆宗本紀》,「長慶三年十一月,停浙東貢甜菜、 海蚶。」

藜部彙考

[編輯]

釋名

萊。詩經     拜。爾雅

《蔏,藋》。爾雅    蔓華。說文

藜。綱目     紅心灰藋。玉冊

鶴頂草:土宿本草 臙脂菜:南人名

落藜。河朔名   落帚。韻府

灰藋:嘉祐    灰滌菜。綱目

金鎖天。炮炙論

藜圖

藜圖

《詩經》

[編輯]

《小雅南山有臺》

[編輯]

南山有臺,北山有萊。

朱注萊,草名,葉香可食者也。大全陸氏曰:「兗州人蒸以為茹,謂之萊蒸。」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拜《蔏藋》。

《蔏藋》亦似藜。此亦似藜而葉大者,名拜,一名蔏藋。《莊子》云:「藜藋柱宇」是也。

《毛詩陸疏廣要》

[編輯]

小雅

[編輯]

北山有萊。

萊,草名,其葉可食。今兗州人蒸以為茹,謂之萊蒸。《說文》云:萊,蔓華也。從艸來聲。洛哀切。黃直翁云:《詩》:「北山有萊」 ,通作釐。《爾雅》:釐草與萊同韻。吳才老云:萊,夫須也。陸璣草木疏云:萊,藜也。爾雅作釐。郭璞遊仙詩云: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臨源挹清波,陵岡掇丹荑。

按《爾雅》云:「釐,蔓華。」 《說文》云:「萊,蔓華。」 則「萊」 即釐無疑矣。《韻補》《韻會》諸書,俱雲萊、釐同韻。范石湖《吳郡志》云:來、釐、吳音並用。《小雅南山章》,與臺、基、期同葉。則二字同音又無疑矣。但諸韻書俱引《草木疏》云:「萊,藜也。」 今《疏》本文不載,可見陸《疏》逸去者甚多。如夫須即南山有臺之薹草,不知才老何以云然?又藜草似蓬,一名落帚,大可為杖。杜子美雲「清風獨杖藜」 ,疑與萊異種。據景純漁仲註,釐一名蒙華,未詳其狀何似。

《鄭樵通志》

[編輯]

《昆蟲草木略》

[編輯]

《灰藋》曰:「金鎖天葉,心有粉,如鹽而不鹹。灰藋與藜亦 是同類,但藜大可為杖也。」

《王世懋瓜蔬疏》

[編輯]

《藜蒿》

[編輯]

藜蒿多生江岸、九江諸處,採賣至以數百石船裝之, 遠貨吾地亦自不乏。

《本草綱目》

[編輯]

藜集解

[編輯]

李時珍曰:藜,處處有之,即灰藋之紅心者。莖葉稍大。 河朔人名落藜,南人名臙脂菜,亦曰鶴頂草,皆因形 色名也。嫩時亦可食,故昔人謂藜藿與膏粱不同,老 則莖可為杖。《詩》云:「南山有臺,北山有萊。」陸璣註云:「萊 即藜也。初生可食,譙、沛人以雞蘇為萊,三蒼以茱茰 為萊,皆名同物異也。」《韻府》謂藜為落帚,亦誤矣。《寶藏 論》云:「鶴頂龍芽,其頂如鶴,八九月和子收之,入外丹用。」

葉氣味

甘平微毒。

李時珍曰:按:《庚辛玉冊》云:「鶴頂陰草也。搗汁煮粉霜, 燒灰淋汁煎粉霜,伏礬石。結草砂,制硫,伏汞及雌黃、 砒石。」

主治

陳藏器曰:「殺蟲。」

李時珍曰:「煎湯洗蟲瘡,漱齒𧏾。搗爛塗諸蟲傷,去癜 風。」

莖主治

李時珍曰:「燒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 點疣贅黑子,蝕惡肉。」

附方

白癜風「紅灰藋五斤,茄子根莖三斤,蒼耳根莖五斤, 並曬乾燒灰,以水一斗,煎湯淋汁,熬成膏,別以好乳 杳半兩,鉛霜一分,膩粉一分,煉成牛脂二兩,和勻,每 日塗三次。」聖惠方

灰藋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此菜莖、葉上有細灰如沙,而枝、葉翹趯,故 名。梁簡文帝《勸醫文》作「灰滌菜」,俗訛為「灰條菜。」《雷公 炮炙論》謂之「金鎖天。」

集解

陳藏器曰:「灰藋生於熟地,葉心有白粉似藜。但藜心 赤莖大,堪為杖,入藥不如白藋也。」其子炊為飯,香滑。 李時珍曰:灰藋,處處原野有之。四月生苗,莖有紫紅 線稜,葉尖有刻,面青背白。莖心嫩葉,背面皆有白灰。 為蔬亦佳。五月漸老,高者數尺。七、八月開細白花,結 實簇簇如毬,中有細子。蒸暴取仁,可炊飯及磨粉食。 《救荒本草》云:「結子成穗者味甘,散穗者微苦,生牆下、 樹下者,不可用。」

修治

《雷斆》曰:「灰藋即金鎖天。葉撲蔓翠,往往有金星,堪用。 若白青色者,是妓女莖,不中用也。若使金鎖天莖,高 二尺五六寸為妙,若長若短,皆不中使。」凡用勿令犯 水,去根日乾,以布拭去肉毛令盡,細剉,焙乾用之。 李時珍曰:「妓女莖即地膚子,苗與灰藋莖相似,而葉 不同,亦可為蔬,詳見本條。」

莖葉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陳藏器曰:「惡瘡,蟲、蠶、蜘蛛等咬。搗爛和油傅之。亦可 煮食,作湯,浴疥癬風瘙。燒灰納齒孔中,殺蟲𧏾,含漱 去甘瘡。以灰淋汁,蝕瘜肉,除白癜風,黑子面䵟,著肉 作瘡。」

子仁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陳藏器曰:「炊飯磨麵食,殺三蟲。」

附方

疔瘡惡腫:野灰、藋菜燒灰,撥破瘡皮,唾調少許點之, 血出為度。普濟方

藜部藝文

[編輯]

《詠藜》
明·李東陽

[編輯]

藜新尚可蒸。藜老亦堪煮。明年幸強健。拄杖看秋雨。

《藜科》
饒介

[編輯]

藜《科旅》生庭中,白露日割而為帚。是日取藜無蟻。諺云:

《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風起。藜生何重重,秋風落無子。 子落尚復生,根枯為誰死。朝乘白露降,採割辭螻蟻。 但知傷藜根,誰治藜生地?我非厭為羹,為帚為厥始。」

藜部選句

[編輯]

晉陶潛詩:「敝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唐·杜甫詩:「吾安藜不糝,汝貴玉為琛。」試問甘藜藿, 未肯羨輕肥。

《韓愈詩》:「藜羹尚如此,肉食安可嘗。」三年國子師,腸 肚集藜莧。「童穉頻書札,盤餐詎糝藜。」 宋蘇軾詩:「藜羹對書史。」「寄語故山友,慎勿厭藜羹。」 陳克詩:「顧我從來貧到骨,經營藜藿亦艱辛。」

《陸游詩》。「藜羹自美何待糝。」

藜部紀事

[編輯]

《韓子》:「堯之王天下也,糲粢之食,藜藿之羹。」

《家語》: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於陳、蔡,陳、 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 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 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 愈慷慨講誦絃歌不衰。

子路見於孔子曰:「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 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遊於楚,後車百 乘,積粟萬鍾,累絪而坐,列鼎而食。願欲食藜藿,為親 負米,不可復得也。」

曾參,後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及其妻為藜蒸不 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參曰:「藜蒸,小物耳,吾欲使 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乎!」遂出之。

《莊子讓王篇》: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 往見原憲。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子貢曰:「『嘻!先 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 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有愧色。 《晉書山濤傳》:濤隱身不交世務,與宣穆後有中表親, 是以見景帝。帝曰:「呂望欲仕耶?」命司隸舉秀才,除郎 中,轉驃騎將軍王昶從事中郎。久之,拜趙國相,遷尚 書吏部郎。魏帝嘗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又以母老, 並賜藜杖一枚。

藜部雜錄

[編輯]

《淮南子》:「藜藿之生蝡蝡然,日加數寸,不可以為櫨棟 楩柟。」

《司馬遷自序》:「糲粱之食,藜藿之羹。」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羹藜含糗者,不足與論太牢之 滋味。」

《蓬窗續錄》:「古稱藜杖,藜即苜蓿,養之歷霜雪,經一二 歲,其本修直,生鬼面,可杖,取其輕而堅,非梨木也。用 藜為燃光最明,可傳火徹夜,古讀書者燃藜以此。」 《笠澤叢書》:「讀古聖人書,每涵咀義味,獨坐日昃案上, 一杯藜羹,如五鼎太牢,饋於左右。」

《詢芻錄》:「古稱藜即灰莧,老可為杖」,蓋藜杖也。

藜部外編

[編輯]

《拾遺記》: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 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之杖,扣閣而進,見向暗中獨 坐誦書,老人乃吹杖端,赫然火出,因以照向,具說開 闢以前,向因受《五行洪範》之文,辭說繁廣,向乃裂裳 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向請問姓名,云:「我太乙之精, 天帝聞金卯之子,有博學者,下而教焉。」乃出懷中竹 牒,有《天文地圖》之書,余略授子焉。向子歆從向授其 術,向亦不悟此人也。

賈氏《說林》呼子仙,夜不臥,惟倚藜杖,閉目少頃,即謂 之睡。後與酒姥仙去,留其杖。子仙故人陸麟寶之,謂 之「藜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