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25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五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二百五十四卷目錄
枳部彙考
枳圖
周禮〈冬官考工記〉
山海經〈北山經〉
沈括補筆談〈枳〉
本草綱目〈枳〉
高濂草花譜〈枳殼花〉
枳部藝文〈詩〉
有木詩 唐白居易
曲水寺枳實 劉商
商州王中丞留喫枳殼 朱慶餘
枳殼花 明陳憲章
枳部選句
枳部紀事
枳部雜錄
梀部彙考
詩經〈小雅四月〉
爾雅〈釋木〉
毛詩陸疏廣要〈隰有杞桋〉
樺部彙考
樺圖
本草綱目〈樺木〉
樺部藝文〈詩〉
戲題樺皮 元袁桷
樺部選句
樺部紀事
檀部彙考
檀圖
詩經〈鄭風將仲子 魏風伐檀 小雅杕杜 鶴鳴〉
爾雅〈釋木〉
山海經〈西山經 北山經 中山經〉
毛詩陸疏廣要〈爰有樹檀〉
本草綱目〈檀〉
檀部選句
檀部紀事
檀部雜錄
檀部外編
草木典第二百五十四卷
枳部彙考
[編輯]釋名
枳。〈周禮〉 枳實。〈子名〉
枳殼。
枳圖
《周禮》
[編輯]《冬官考工記》
[編輯]橘「踰淮而北為枳。」
〈訂義〉趙氏曰:「橘是江南之物,過淮以北則變為枳。」
《山海經》
[編輯]《北山經》
[編輯]北嶽之山,多枳棘剛木。
《沈括補筆談》
[編輯]《枳》
[編輯]六朝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故《本草》亦只有枳 實。後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主療各 有所宜,遂別出枳殼一條,以附枳實之後。然兩條主 療亦相出入,古人言枳實者,便是枳殼,本草中枳實 主療,便是枳殼主療。後人既別出枳殼一條,便合於 枳實條內摘出枳殼主療,別為一條。舊條內只合留 枳實主療,後人以《神農本經》不敢摘破,不免兩條相 犯,互有出入。予按《神農本經》枳實條內,主大風在皮 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安胃氣,止溏泄。明白盡是枳殼之功,皆當摘 入枳殼條後來別見主療。如通利關節,勞氣欬嗽,背 膊悶倦,散瘤結胸脅,治痰逐水,消脹滿,大腸風,止痛 之類,皆附益之。只為枳殼條。舊枳實條內稱「除胸脅 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痞痛,逆氣」,皆是枳 實之功,宜存於本條,別有主療,亦附益之可也。如此 二條,始分各見所主,不甚相亂。
《本草綱目》
[編輯]《枳釋名》
[編輯]寇宗奭曰:「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 其性詳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 用枳實,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遵敗 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義如此。」
蘇恭曰:「既稱枳實,須合核穰」,今殊不然。
李時珍曰:「枳乃木名,從枳諧聲也。實乃其子,故曰枳 實。」後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為枳殼。生則皮厚而 實,熟則殼薄而虛,正如青橘皮、陳橘皮之義。宋人復 出枳殼一條,非矣。寇氏以為破結實而名,亦未必然。
《集解》
[編輯]《別錄》曰:「枳實,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采,陰乾。」
《馬志》曰:「枳殼,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陰乾。」
陳藏器曰:《本經》枳實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 厚且辛。舊云:「江南為橘,江北為枳。」《周禮》亦云:「橘逾淮 而北為枳。」今江南枳、橘俱有,江北有枳無橘。此自別 種,非關變易也。
蘇頌曰:「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木 如橘而小,高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 實。七月、八月采者為實,九月、十月采者為殼。醫家以 皮厚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枳殼,皆以翻肚如盆 口狀,陳久者為勝。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
《修治》
[編輯]陶弘景曰:「枳實,采破令乾,除核,微炙令乾用。以陳者 為良。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雷斆》曰:「枳實、枳殼,性效不同。若使枳殼,取辛、苦腥並 有隙油者,要塵久年深者為佳。並去穰核,以小麥麩 炒至麩焦,去麩用。」
《枳實氣味》
[編輯]苦寒無毒。
《別錄》曰:「酸,微寒。」
《吳普》曰:「神農:『苦』」;雷公:「酸,無毒;李當之:大寒。」
甄權曰:「辛苦。」
張元素曰:「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陽 也。」
《李杲》曰:「沈也,陰也。」
《枳實主治》
[編輯]《本經》曰:「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 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別錄》曰:「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 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甄權曰:「解傷寒結胸,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 有氣,加而用之。」
張元素曰:「消食,散敗血,破積堅,去胃中濕熱。」
《枳實發明》
[編輯]朱震亨曰:「枳實瀉痰,能衝牆倒壁,滑竅破氣之藥也。」 張元素曰:「心下痞及宿食不消,並宜枳實、黃連。」 李杲曰:「以蜜炙,則破水積,以泄氣除熱。」《潔古方》云:「脾 經積血,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也。」
王好古曰:「益氣則佐之以人參、白朮、乾薑,破氣則佐 以大黃、牽牛、芒硝。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復言消痞 也。」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故潔古制枳 朮丸方,以調胃脾。張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 作,枳實白朮湯,用枳實七枚,朮三兩,水一斗,煎三升, 分三服,腹中軟即消也。餘見枳殼下。
《枳殼氣味》
[編輯]苦酸微寒,無毒。
甄權曰:「苦、辛。」
張元素曰:「氣味升降,與枳實同。」
《李杲》曰:「沈也,陰也。」
《枳殼主治》
[編輯]《開寶》曰:「風痹痳痺,通利關節,勞氣欬嗽,背膊悶倦,散 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脅風,安胃止風痛。」 甄權曰:「遍體風𤺋,肌中如麻豆,惡瘡,腸風痔疾,心腹 結氣,兩脅脹虛,關膈壅塞。」
大明曰:「健脾開胃,調五臟,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 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痃癖,五膈氣,及肺氣水腫大 小腸,除風明目,炙熱熨痔腫。」
張元素曰:「泄肺氣,除胸痞。」
李時珍曰:「治裡急後重。」
《枳殼發明》
[編輯]張元素曰:「枳殼,破氣勝濕,化痰泄肺,走大腸。多用損 胸中至高之氣,止可二三服而已。稟受素壯而氣刺痛者,看在何部經,分以別經藥導之。」
李杲曰:「氣血弱者不可服,以其損氣也。」
王好古曰:「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 故殼主胸膈皮毛之病,實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 異。」朱肱《活人書》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殼湯,非用此 治心下痞也。果知誤下,氣將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使 不致於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則失之晚矣。不惟不 能消痞,反損胸中之氣。「先」之一字有謂也。
李時珍曰:「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 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 治高治下之說。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 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後重除,故以 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然張仲景治胸脾痞滿,以 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祕塞,裡急後重」, 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殼不獨治高 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 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杜壬方載湖陽公主 苦難產,有方士進瘦胎飲方,用枳殼四兩,甘草二兩, 為末,每服一錢,白湯點服,自五月後一日一服,至臨 月不惟易產,仍無胎中惡病也。張潔古《活法機要》改 以枳朮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謂之束胎丸。而寇宗奭 《衍義》言胎壯則子有力易生,令服枳殼藥反致無力, 兼子亦氣弱難養,所謂縮胎易產者,大不然也。以理 思之,寇氏之說,似覺為優。或胎前氣盛壅滯者,宜服 之。所謂八九月胎,必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滯, 則產後無虛也。若氣稟弱者。即大非所宜矣。
朱震亨曰:「難產多見於鬱悶安逸之人,富貴奉養之 家,古方《瘦胎飲》,為湖陽公主作也。予妹苦於難產,其 形肥而好坐,予思此與公主正相反也,彼奉養之人, 其氣必實,故耗其氣使平,則易產。今形肥則氣虛,久 坐則氣不運,當補其母之氣,以紫蘇飲加補氣藥十 數貼服之,遂快產。」
《枳茹》
[編輯]樹皮也。或雲枳殼上刮下皮也。
《枳茹主治》
[編輯]《蘇頌》曰:「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及口僻眼斜。刮皮 一升,酒三升,漬一宿,每溫服五合,酒盡再作。」
陶弘景曰:「樹莖及皮,主水脹暴風,骨節疼急。」
《根皮主治》
[編輯]甄權曰:「浸酒漱齒,痛。」
陳藏器曰:「煮汁服,治大便下血。末服,治野雞病有血。」
《嫩葉主治》
[編輯]李時珍曰:「煎湯代茶去風。」
《附方》
[編輯]卒胸痹痛:枳實擣末,湯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肘後方〉 《胸痹結胸》:「胸痹心下痞堅,留氣結胸,脅下逆氣搶心, 枳實薤白湯主之」:陳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 栝樓一枚桂一兩以水五升,先煎枳朴,取二升,去渣, 納餘藥,煎三兩沸,分溫三服,當愈。〈金匱要略〉
傷寒胸痛傷寒後胸膈閉痛:枳實麩炒為末,米飲服 二錢,日二服。〈濟生方〉
產後腹痛:枳實麩炒、芍藥酒炒各二錢,水一盞,煎服, 亦可為末服。〈聖惠方〉
奔豚氣痛:枳實炙為末,飲下方寸匕,日三夜一。〈外臺祕要〉 婦人陰腫堅痛:枳實半斤,砂炒,帛裹熨之,冷即易。〈子母 祕錄〉
大便不通,枳實、皁莢等分為末,飯丸,米飲下。〈得效方〉 積痢脫肛:「枳實石上磨平,蜜炙黃,更互熨之,縮乃止。」 〈千金方〉
小兒久痢,水穀不調:枳實搗末,飲服一二錢。〈廣利方〉 腸風下血:「枳實半斤,麩炒,黃芪半斤,為末,米飲非時 服二錢匕,糊丸亦可。」〈經驗方〉
小兒五痔,不以年月,枳實為末,煉蜜丸梧子大,空心 飲下三十丸。〈集驗方〉
小兒頭瘡:「枳實燒灰,豬脂調塗。」〈聖惠方〉
皮膚風𤺋:枳實醋浸火熨之,即消。〈外臺祕要〉 傷寒呃噫: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為末,每白湯服一錢, 未知再服。〈本事方〉
老幼腹脹,血氣凝滯,用此寬腸順氣,名「四炒丸。」商州 枳殼厚而綠背者,去穰四兩,分作四分,一兩用蒼朮 一兩同炒,一兩用蘿蔔子一兩同炒,一兩用乾漆一 兩同炒,一兩用茴香一兩同炒黃,去四味,只取枳殼 為末,以四味煎汁,煮麪糊和丸梧子大,每食後米飲 下五十丸。〈簡易方〉
消積順氣,治五積六聚,不拘男婦老小,但是氣積,並 皆治之,乃仙傳方也。枳殼三升,去穰,每箇入巴豆仁 一箇,合定札煮,慢火水煮一日,湯減再加熱湯,勿用 冷水,待時足,汁盡,去巴豆,切片曬乾勿炒,為末,醋煮 麪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隨病湯使。〈經驗方〉 順氣止痢:枳殼炒二兩四錢,甘草六錢,為末,每沸湯
服二錢。〈嬰童百問〉「疏導腳氣」,即上方用木瓜湯服。〈直指方〉小兒祕澀:枳殼煨去穰,甘草各一錢,以水煎服。〈全幼心鑑〉 腸風下血,不拘遠年近日。《博濟方》:「用枳殼燒黑存性 五錢,羊脛炭為末三錢,五更空心米飲服,如人行五 里再一服,當日見效。」 《簡便方》:用枳殼一兩,黃連五 錢,水一鍾,煎半鍾,空心服。
痔瘡腫痛:《必效方》:用枳殼煨熱熨之,七枚立定。 《本 事方》:用枳殼末入瓶中水煎百沸,先熏後洗。
懷胎腹痛:枳殼三兩,麩炒黃芩一兩,每服五錢,水一 盞半,煎一盞服。若脹滿身重,加白朮一兩。〈活法機要〉 產後腸出不收:枳殼煎湯浸之,良久即入也。〈袖珍方〉 《小兒驚風》不驚丸治小兒因驚氣吐逆作搐,痰涎壅 塞,手足掣瘲,眼睛斜視。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 荊芥湯入酒三五點下,日三服。〈小兒方〉
牙齒疼痛:「枳殼浸酒含漱。」〈聖惠方〉
風𤺋作癢:枳殼三兩,麩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 六分,去滓溫服,仍以汁塗。〈經驗方〉
小兒軟癤:大枳殼一箇,去白磨口平,以麪糊抹邊合 癤上,自出膿血盡,更無痕也。〈得效方〉
利氣明目。枳殼麩炒一兩為末,點湯代茶。〈普濟方〉 下早成痞:傷寒陰證,下早成痞,心下滿而不痛,按之 虛軟,枳殼、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黃連湯調下。〈宣明 方〉
脅骨疼痛,因驚傷肝者:枳殼一兩麩炒,桂枝生半兩, 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本事方〉
《高濂草花譜》
[編輯]《枳殼花》
[編輯]枳殼花細而香,聞之破鬱結。籬傍種之,實可入藥。
枳部藝文〈詩〉
[編輯]《有木詩》唐·白居易
[編輯]「有木秋不凋,青青在江北。謂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 上受顧盼恩,下勤澆灌力。實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 物有似是者,真偽何由識。美人默無言,對之長太息。 中含害物意,外矯凌霜色。仍向枝葉間,潛生刺如棘。
《曲水寺枳實》劉商
[編輯]枳實繞僧房,攀枝置藥囊。洞庭山下橘,霜落也應黃。
《商州王中丞留喫枳殼》朱慶餘
[編輯]方物就中名最遠,只應愈疾味偏佳。若教就乞人人 與,采盡商山枳殼花。
《枳殼花》明·陳憲章
[編輯]蓓蕾枝頭春意長,臥看蜂蝶往來忙。不知今日開多 少,熏得先生枕席香。
枳部選句
[編輯]漢馮衍《顯志賦》:「揵六枳而為籬兮,築蕙若而為室。」 馬融《廣成頌》,「冒檿柘,搓棘枳。」 晉潘岳《閒居賦》,「長楊映沼,芳枳樹籬。」
梁沈約《郊居賦》:「藝芳枳於北渠,樹修楊於南浦。」 唐雍陶詩:「村園門巷多相似,處處春風枳殼花。」 溫庭筠詩:「枳花明驛牆。」
李商隱詩:「枳嫩棲鸞葉。」
宋蘇軾詩:「出簷叢枳十餘丈,寫真素壁千蛟舞。」 秦觀詩:「時徂鷹化鳩,地遷橘為枳。」
范成大詩。「氣味豈同淮枳變,皮膚不作楚梅酸。」 陸游詩。「門邊枳作籬。」〈又〉傍籬叢枳寒猶綠,遶舍流泉 夜有聲。〈又〉「老枳垂藤晝尚黑,雛鶯聲作嬰兒唬。」 《金段成己詩》:「奇花開芳枳。」
元王逢詩:「楓業殷紅枳實肥。」
枳部紀事
[編輯]《晏子春秋》:晏子使楚,楚王使縛一人過,問曰:「縛者何 為者耶?」對曰:「齊人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 晏子對曰:「橘生江南則為橘,生於江北則為枳,水土 異也。今民生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毋楚之水土使 民善盜耶?」
《後漢書仇覽傳》:「覽為蒲亭長,考城令,河內王渙政尚 嚴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得毋少 鷹鸇之志耶』?覽曰:『以為鷹鸇不若鸞鳳』。渙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今日太學曳長裾, 飛名譽,皆主簿後耳』。以一月俸為資,勉卒。」景行 《洛陽伽藍記》:「正始寺眾僧房前,高林對牖,青松青檉, 連枝」交映,多有枳樹,而不中食。
《水經注》:「定陽水逕定陽縣,夾岸緣谿,悉生枝竹及芳 枳木蓮,雜以霜菊金橙。」
《北史柳慶傳》:大統十年,除尚書都兵郎中,並領記室。 時北雍州獻白鹿,群臣欲賀,尚書蘇綽謂慶曰:「近代 已來,文章華靡,逮於江左,彌復輕薄。洛陽後進,祖述 未已。相公柄人軌物,君職典文房,宜製此表,以革前 弊。」慶操筆立成,辭兼文質。綽讀而笑曰:「枳橘猶自可 移,況才子也。」
《東坡詩序》:「黃州定惠院小山上多老枳。」
《東坡詩注》:「柯丘南尚氏家有叢枳甚大,公嘗自為圖 之。」
枳部雜錄
[編輯]《周禮冬官》:「橘踰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
《博物志》:「橘渡江而北化為枳。」今之江東,甚有枳橘。 《瓶花譜》:「七品三命枳殼。」
梀部彙考
[編輯]圖闕
《詩經》。
《小雅四月》
[編輯]隰有杞、桋。
〈傳〉桋,赤梀。〈疏〉《釋木》云:「白者梀。」舍人曰:「桋名赤梀也。」某氏曰:「白色為梀,其色雖異,為名即同。江河間,梀可作鞍。」郭璞曰:「赤梀樹葉細而岐銳,皮理錯戾,好叢生山中,為車輞。白梀葉圓而岐,為木大也。」
《爾雅》
[編輯]《釋木》
[編輯]桋,赤梀,白者,梀。
〈註〉赤梀樹,葉細而岐銳,皮理錯戾,好叢生山中,中為車輞。白梀,葉圓而岐,為大木。〈疏〉梀,赤者名桋,白者即名梀。某氏曰:「其色雖異,為名即同。」郭云:「赤梀樹葉細而岐銳,皮理錯戾,好叢生山中,中為車輞。白梀葉圓而岐,為大木也。」《詩·小雅》云:「隰有杞桋。」陸璣《疏》云:「梀葉如柞,皮薄而白。其木理赤者為赤梀,一名桋,白者為梀。其木皆堅韌,今人以為車轂。」
《毛詩陸疏廣要》
[編輯]《小雅》
[編輯]隰有杞、桋。
梀葉如柞,皮厚而白,其木理赤者為「赤梀」 ,一名「桋」 ,白者為梀。其木皆堅韌,今人以為車轂。
《爾雅》云:「桋赤,梀白者,梀。」 郭云:「樹葉細而岐銳,皮理錯戾,好叢生山中中為車輞。白梀葉圓而岐,為大木。」 邢云:「梀赤者名桋,白者即名梀。」 某氏曰:「其色雖異,為名即同。」 鄭云:「桋赤,梀白者,梀,俗呼赤木,叢生,可作籓籬,大者任車輞。江南間梀可作鞍。」
樺部彙考
[編輯]釋名
〈拾遺〉 樺木:〈開寶〉
樺圖
《本草綱目》
[編輯]《樺木釋名》
[編輯]陳藏器曰:「晉中書令王珉《傷寒身驗方》中作。」字 李時珍曰:「畫工以皮燒煙熏紙,作古畫字,故名。」俗 省作「樺」字也。
《集解》
[編輯]陳藏器曰:「樺木似山桃,皮堪為燭。」
寇宗奭曰:「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𩍐。」 李時珍曰:「樺木生遼東及臨洮、河州、西北諸地。其木 色黃,有小斑點,紅色能收肥膩。其皮厚而輕,虛軟柔, 皮匠家用襯靴裡及為刀靶之類,謂之暖皮。胡人尤 重之,以卷蠟,可作燭點。」
《木皮氣味》
[編輯]苦平無毒。
《木皮主治》
[編輯]《開寶》曰:「諸黃疸,濃煮汁飲之,良。」
陳藏器曰:「煮汁冷飲,主傷寒時行熱毒瘡特良,即今 豌豆瘡也。」
寇宗奭曰:「燒灰合他藥,治肺風毒。」
李時珍曰:「治乳癰。」
《脂主治》
[編輯]陳藏器曰:「燒之辟鬼邪。」
《附方》
[編輯]乳癰初發。腫痛結硬欲破。一服即瘥。以北來真樺皮 燒存性。研無灰酒一服方寸匕即臥,覺即瘥也。〈沈存中靈 苑方〉
乳癰腐爛:靴內年久樺皮燒灰,酒服一錢,日一服。〈經驗 方〉
肺風毒瘡,遍身瘡疥如癘,及癮𤺋瘙癢,面上風刺,婦 人粉刺,並用「樺皮散」主之。樺皮燒灰,四兩枳殼去穰 燒,四兩;荊芥穗二兩炙甘草半兩,各為末,杏仁水煮 過,去皮尖二兩,研泥爛研勻。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 下。瘡疥甚者,日三服。〈和劑方〉
小便熱短:樺皮濃煮汁飲。〈集簡方〉
染黑鬚髮樺皮一斤,包側柏一枝,燒煙薰香油盌內 成煙,以手抹在鬚鬢上,即黑也。〈多能鄙事〉
樺部藝文〈詩〉
[編輯]《戲題樺皮》元·袁桷
[編輯]褐裳新脫玉層層,紅葉朱蕉謝不能。擬製小冠韜短 髮,意行雲水一枝藤。
樺部選句
[編輯]唐白居易詩:「風燭樺煙香。」
宋蘇軾詩:「送客林閒樺燭香。」
樺部紀事
[編輯]《魏書禮志》:「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 洛侯國西北,自後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洛侯國 遣使朝獻,雲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 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 曰:『天子燾謹遣敞等,用駿足一元大武,敢昭告於皇 天之靈。自啟闢之初,祐我皇祖,於彼土田。歷載億年, 聿來南遷。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剪凶醜,拓定四邊。 沖人纂業,德聲弗彰。豈謂幽遐,稽首來王。具知舊廟, 弗毀弗亡。悠悠之懷,希仰餘光。王業之興,起自皇祖, 綿綿瓜瓞,時惟多祐,敢以丕功,配饗於天。子子孫孫, 福祿永延』。」敞等既祭,斬樺木立之,以置牲體而還。後 所立樺木,生長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謂「魏國感靈 祇之應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餘里。
《大業拾遺記》:「二年,汾州起汾陽宮。宮南外平林,率是 大樺木,高百餘尺,從行文武,皆剝取皮覆菴舍。」 《唐書·回鶻傳》:「有駮馬者,或曰弊剌,曰遏羅支,直突厥 之北,距京師萬四千里。隨水草,然喜居山,勝兵三萬。 地常積雪,木不凋。以馬耕田,馬色皆駮,因以名國雲。 北極於海,雖畜馬而不乘,資湩酪以食。好與結骨戰, 人貌」多似結骨,而語不相通,皆劗髮、樺皮帽。構木類 井幹,覆樺為室,各有小君長,不能相臣也。
黠戞斯,古堅昆國也。地當伊吾之西,焉耆北白山之 旁,或曰「居勿」,曰「結骨。」其木松、樺、榆、柳、蒲。松高者仰射 不能及顛,而樺尤多。
《唐國史補》:唐正旦曉漏以前,三司使大金吾以樺燭 擁,謂之「火城《廣昌縣志》:「縣產樺,根有花文,可作杯。」
《鞏昌府志》:「樺林山在南四十里,其山峰巒秀出,多樺 木。」
檀部彙考
[編輯]釋名
檀。〈詩經〉 黃檀:〈圖經〉
白檀:〈圖經〉
檀圖
《詩經》
[編輯]《鄭風將仲子》
[編輯]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
〈疏〉園者,圃之蕃其內可以種木也。檀材可以為車,彊韌之木。陸璣《疏》云:「檀木皮正青,滑澤,與檕迷相似,又似駁馬。駁馬,梓榆。故里語曰:『斫檀不諦,得檕迷。檕迷尚可,得駁馬。檕迷一名挈橀,故齊人諺曰:『上山斫檀,挈橀先殫』』。」
《魏風伐檀》
[編輯]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朱注〉檀木可為車者。
《小雅杕杜》
[編輯]檀車幝幝。
〈傳〉檀車,役車也。〈疏〉以檀木為車。《伐檀》曰:「坎坎伐檀兮。」又曰:「伐輪伐輻。」是檀可為車之輪輻。又《大明》雲。「檀車煌煌。武王之戎車。」是檀之所施於車廣矣。
《鶴鳴》
[編輯]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又〉樂彼之園,爰有樹 檀。其下維穀,
《爾雅》
[編輯]《釋木》
[編輯]魄《榽橀》。
〈註〉魄,大木細葉似檀,今河東多有之。齊人諺曰:「上山斫檀,榽橀先殫。」〈疏〉魄一名榽橀。郭云:「魄,大木細,葉似檀。今河東多有之。」齊人諺曰:「上山斫檀,榽橀先殫。」殫訓盡也。
《山海經》
[編輯]《西山經》
[編輯]烏危之山,其陰多檀楮。
《眾獸之山》,其下多檀楮。
萊山,其木多檀楮。
白於之山,下多櫟檀。
《北山經》
[編輯]北嶽之山多剛木。
〈註〉檀,柘之屬。
《中山經》
[編輯]《景山》,「其木多杼檀。」
《讙山》,其木多檀。
師每之山,其木多檀。
《崍山》,「其木多檀柘。」
復州之山,其木多檀。
《丙山》「其木多梓檀。」
凡山,其木多楢檀、杻。
《風伯》之山,其木多檀楮。
即公之山,其木多檀桑。
堯山,「其木多柳檀。」
《毛詩陸疏廣要》
[編輯]《小雅》
[編輯]爰有樹檀
[編輯]檀木皮正青滑澤,與檕迷相似,又似駁馬、駁馬,梓楰其樹皮青白駁犖,遙視似馬,故謂之駁馬。故《里語》曰:「斫檀不諦得檕迷,檕迷尚可得駁馬」 ,檕迷名挈橀。故齊人諺曰:「上山斫檀,挈橀先殫。」 下章云:「山有枹棣,隰有樹檖。」 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謂獸。
《傳》曰:「檀,彊韌之木。」 《論衡》曰:「楓桐之樹,生而速長,故其皮肌不能堅剛。樹檀以五月生葉後彼春榮之木,其材強勁,車以為軸。」 《淮南子》:「十月檀,檀陰木也。」 《爾雅》云:「魄榽橀。」 郭註:「魄,大木,細葉似檀,今河東多有之。」 齊人諺曰:「上山斫檀,榽橀先殫。」 鄭註:按:此俗呼朴樹。其木如檀,子,大如梧桐子而黃。
按:朱註「檀木」 已詳盡矣,陸《疏》特辨其似而非者耳,今併載《爾雅》郭、鄭二家註以備隰,有六駁參考,但挈「橀」 《爾雅》作榽橀。
《本草綱目》
[編輯]《檀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朱子》云:「檀,善木也。其字從亶」,以此亶者善 也。
《集解》
[編輯]陳藏器曰:「按:蘇恭言:檀似秦皮,其葉堪為飲,樹體堪 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葉開,當有大水,農人候 之,以占水旱,號為水檀。又有一種,葉如檀,高五、六尺, 生高原,四月開花,正紫,亦名檀樹,其根如葛。」
蘇頌曰:「江淮河朔山中皆有之。亦檀香類,但不香爾。」 李時珍曰:「檀有黃白二種。葉皆如槐。皮青而澤,肌細 而膩,體重而堅。狀與梓榆莢。」相似。故《俚語》雲。「斫檀 不諦。」得莢莢。尚可得駁馬。駁馬,梓榆也。又名六 駁。皮色青白。多癬駁也。檀木宜杵楤鏇器之用。
《皮及根皮氣味》
[編輯]辛平有小毒。
《主治》
[編輯]陳藏器曰:「皮和榆皮為粉食,可斷穀救荒。根皮塗瘡 疥,殺蟲。」
檀部選句
[編輯]晉左思《南都賦》:「楈枒栟櫚,柍柘檍檀。」
唐虞世南《琵琶賦》:「析文梓以縱分,剖香檀而橫列。」 王建詩:「新賜花檀丈八絃。」
杜牧詩:「我愛李侍中,標標七尺強。白羽八札弓,䏶壓 綠檀槍。」
宋曾鞏詩:「乃獨采樗櫟,不知取椅檀。」
檀部紀事
[編輯]《皇覽》:「孔子冢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弟子異國各持 其方樹來種之。其樹柞枌雒離、女貞五味毚檀之樹。」 《遁甲開山圖》:「河東有獨頭山,多青檀,可以為良弓。」 《西域記》:「國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於宮 中供養。」
《長樂縣志》:天王寺,唐初建。有檀木泝江湖而上,牧童 取之,夜中發光。里人林錡夢其木謂「我北方毗沙門 天王。」遂捨宅為寺。
張彥遠《右軍書記》:「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率以一丈 一尺為卷。褚河南監裝,背率多梓檀,軸首白檀身,紫 羅褾,織成帶。」
《開元天寶遺事》:「楊國忠家以炭屑用蜜捏塑成雙鳳, 至冬月則燃於爐中,先以白檀木鋪於爐底,餘灰不 可參雜也。」
《唐書五行志》:「廣明二年春,眉州有檀樹已枯倒,一夕 復生。」
《李蔚傳》:「懿宗成安國祠,賜寶坐二度,高二丈,構以沈 檀塗髹,鏤龍鳳葩蘤,金釦之,上施複坐,陳經幾。其前 四隅立瑞鳥神人,高數尺,磴道以升。前被繡囊錦襜, 珍麗精絕。咸通十四年春,詔迎佛骨鳳翔,以金銀為 剎,珠玉為帳,孔鷸周飾之,小者尋丈,高至倍。刻檀為 檐注陛,墄塗黃金,每一剎,數百人舉之。」 《南蠻傳》單,單在振州東南,多羅磨之西,木多白檀。 《玉堂閒話》:「劍門之左峭巖間有大樹生於石縫中,大 可數圍,枝榦純白,皆傳曰白檀樹。」
《淶水縣志》:「檀山在縣西二十里,山秀麗多檀,故名。」 《嶧縣志》:「青檀山縣西七里。以上多產青檀,故云。」 《遂平縣志》:「麪劑山縣西五十里,上有檀香一株,被人 伐去。」
《無為州志》:「青檀山去城北四十里,其山多青檀。」 《宿州志》:「檀山故產檀,屬州之西北。」
《於潛縣志》:縣北紹路村古青檀,曾有一僧見而嘆曰: 「吾嘗遍遊五嶽,目之所見,此為奇絕。」
《蘭谿縣志》:「銅山鄉黃湓之下,大溪岸上有檀木一株, 其大合抱,其高十數丈,不知幾何年矣。每歲春時,溪流漲後,始生枝葉。其發生早晚,必以水漲早晚為期。 如或漲後而不發生,則必復有大水,鄉人因以占水 之候。」
《仁和縣志》:「檀樹泉在臨平山下。崇禎間,一夕大雨,龍 拔大樹,遂成泉。」
檀部雜錄
[編輯]《詩經大雅大明》:「檀車煌煌。」
《鄒子》冬取槐檀之火。
《漢書司馬相如傳》:「欃檀木蘭。」〈注〉孟康曰:欃檀,檀別名。 《淮南子》:「十月其樹檀。」
《論衡》「楓桐之樹,生而速長,故其皮肌不能堅剛。樹檀 以五月生葉,後彼春榮之木,其材強勁,車以為軸。」
檀部外編
[編輯]《休寧縣志》:「成化十七年,遮源有檀樹作人語,近聽之 則聲在樹巔,人或以惡語加之,亦以惡語應。自呼為 檀官,人謂能作禍福,人畏之不敢犯,越三年伐之乃 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