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1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九十七
臟腑門五〈膽〉
黃帝素問〈靈蘭祕典論 六節臟象論 氣厥論〉
靈樞經〈本輸篇 經脈篇 足少陽膽經諸穴圖 經水篇 淫邪發夢篇〉
扁鵲難經〈膽腑形象 膽腑形象之圖〉
華佗中藏經〈論膽腑虛實寒熱生死逆從脈證之法〉
孫思邈千金方〈膽腑脈論 膽實熱 膽虛寒〉
劉完素六書〈膽癉證〉
李梴醫學入門〈膽腑賦〉
章潢圖書編〈膽腑說 相膽病法〉
彭用光體仁彙編〈膽腑藥性 本經補瀉溫涼藥〉
鍼灸
藝術典第一百十七卷
醫部彙考九十七
[編輯]臟腑門五〈膽〉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靈蘭祕典論》
[編輯]《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註〉膽秉剛果之氣,故為中正之官。有膽量則有果斷,故「決斷」出焉。
《六節臟象論》
[編輯]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註〉五臟六腑,共為十一臟。膽主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膽氣升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故取決於膽也。所謂求其至也,皆歸始春。
《氣厥論》
[編輯]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註〉五臟六腑之生氣,皆取決於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身體懈惰。胃氣熱則消穀善饑,故亦曰食㑊。《瘧論》曰:「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今胃移熱於少陽,故亦名曰食㑊也。
《靈樞經》
[編輯]《本輸篇》
[編輯]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 於俠谿,俠谿,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榮;注於臨泣,臨 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丘墟,丘墟,外踝 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 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 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註〉「五臟合五行,六腑而應六氣」,六氣之中有二火,故多火之原,而原附於經也。「五臟之俞出於井水」者,五臟合地之五行,以應生長化收藏之氣,故從木火土金水而順行。「六腑之俞出於井金」者,六腑應天之六氣,六氣生於陰而初於地,故從秋冬而春夏,此陰陽逆順之氣也。
《經脈篇》
[編輯]「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 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自銳眥後;其支 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 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 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 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 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 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 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麈,體無膏澤,足外反 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 缺盆中腫痛,脅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 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 用。
〈註〉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少陽之氣不升也。少陽主初陽生氣,故膽氣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經云:「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平脈篇》曰:「陽氣長則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少陽之動氣為病,則厥逆而不升,故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少陽相火主氣,足下反熱者,火逆於下也,是為陽氣厥逆之所致也。「少陽屬膽,故主骨。所生病者,為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腋下、胸脅髀膝脛踝皆痛,乃足少陽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血脈留滯,則為馬刀俠癭;陽加於陰,則為汗出;陽逆於下,則為振寒。少陽主骨,故諸節皆痛也
膽經諸穴之圖
《膽經諸穴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瞳子髎近聽會間,客主人在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鬢前。率谷天衝浮白見,竅陰完骨本神連。陽白臨泣目窻近,正榮承靈腦空焉。風池肩井兮淵液輒筋,日月京門聯帶脈,五樞而下維道居髎相沿。環跳風市抵中瀆,陽關之下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穴,陽輔懸鍾穴可瞻。丘墟臨泣地五會,俠谿竅陰膽經全。」
分寸歌 足少陽四十三,頭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風池,積數陳之次序說,瞳子髎近眥五分,耳前陷中聽會穴,客主人名上關同,耳前起骨開口空,頷厭懸顱之二穴,腦空下釐曲角中,懸釐之穴異於茲,腦空下廉曲角上,曲鬢耳上髮際隅,率谷耳上寸半安,天衝耳後入髮二,浮白入髮一寸間,竅陰即是枕骨穴,完骨之上有空連,完骨耳後入髮際,量得四分須用記,《本神》神庭旁二寸,入髮一寸耳上繫,陽白眉上方一寸,髮上五分臨泣是。髮上一寸當陽穴,髮上寸半目窻至,正營髮上二寸半,承靈髮上四寸諦,腦空髮上五寸半,風池耳後髮陷寄,肩井肩上陷中求,大骨之前一寸半,《淵液》腋下方三寸,《輒筋期下五分判,期門卻是肝經穴,相去中庭四寸半,日月期門下五分,京門監骨下腰絆。帶脈章門下寸八〈五樞〉》章下寸八貫維道章下五寸三居髎,章下八寸三章門緣是肝經穴,下脘之旁九寸含,環跳髀樞宛宛中,屈上伸下取穴同,風市垂手中指盡,膝上五寸中瀆逢,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下一寸從。陽交外踝上七寸,外丘踝上六寸容。踝上五寸光明穴,踝上四寸陽輔通。踝上三寸懸鍾在,丘墟踝前之陷中。此去俠谿四寸五,卻是膽經原穴功。臨泣俠谿後寸半,五會去谿一寸窮。俠谿在指岐骨內,竅陰四五二指中。」
《經水篇》
[編輯]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註〉渭水出於雍州,合涇、汭、漆、沮、沔水,而渭水獨清,諸陽皆濁,而膽為中精之腑,獨清故內屬於膽。
《淫邪發夢篇》
[編輯]厥氣客於膽,則夢鬥訟自刳。
〈註〉「厥氣」者,虛氣厥逆於臟腑之間;客者,薄於臟腑之外也。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故厥氣客於膽,則夢鬥訟自剖。
《扁鵲難經》
[編輯]《膽腑形象》
[編輯]《四十二難》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 三合。」
膽腑形象之圖
《漢華佗中藏經》
[編輯]《論膽虛實寒熱生死脈證之法》
[編輯]膽者,中清之腑也,號曰「將軍」,決斷出於此焉,能喜怒 剛柔,與肝為表裏也,足少陽是其經也。虛則傷寒,寒 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實則傷熱,熱則驚怖,精神不 守,臥起不寧。又元水發,其根在膽。又肝厥不已,傳邪 入膽,嘔清汁。又膽有水,則從頭腫至足也。又膽病則 口苦太息,嘔宿汁,心中澹澹,恐人將捕之,咽中介介 然,數唾。又膽脹則口苦,舌下痛,太息,邪氣客於膽,則 夢鬥訟。其脈診在左關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膽 實則熱,精神不守,膽熱多睡,膽冷則無眠。又關上脈 陽微者膽虛,陽數者膽實,陽虛者膽絕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膽腑脈論》
[編輯]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號「將 軍決曹吏」,重三兩三銖,長三寸三分,在肝短葉間,下 貯水精汁二合,能怒能喜,能剛能柔,目下果大,其膽 乃橫。凡膽,腦、髓骨脈,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若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 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 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 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 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膽實熱》
[編輯]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 食不下,咽乾頭痛,灑灑惡寒脅痛,名曰膽實熱也。
《膽虛寒》
[編輯]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 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䀮䀮,名曰膽虛寒 也。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膽癉證》
[編輯]謀慮不決,膽虛,氣上衝口中,上溢則口苦。是清淨之 腑,濁擾之氣上溢,益膽湯主之。
《明李梴醫學入門》
[編輯]《膽腑》
[編輯]異哉膽也,無出入竅,而附於肝之葉間,水色金精,名 「清淨腑」,而避乎胃之私污。
膽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元,其形如懸瓠,其神為龜蛇,無入水竅,附肝之短葉間,不同六腑傳化,而為清淨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驗,五爪青紅。
肝雖應爪,而膽合於肝。《經》云: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急。
行榮衛二氣而重三兩零數。
榮衛雖主於肺,而其流行又主於膽,故膽氣始於子云。膽重三兩三銖,三銖今之一錢二分半也。
氣痛。心脅膊項不便。或髮燥體枯。面塵。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眥,故氣病如是。「不便」 者,肝循陰器,上貫膈,絡,布脅肋,故兩胠滿,不得小便也。「髮燥」 者,膽有怒火也。膽合膀胱,上榮毛髮,風氣盛則焦燥,汁竭則身體枯。面色蒙塵者,氣滯則榮衛道澀也。
風攻頭眉。耳目多傾。或癲癇吐沬。口苦。
「少陽脈」 ,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項。風邪上攻,則頭痛眉傾,耳暴聾,目銳眥腫赤風,甚則瘛瘲癲癇,輕則常吐黃水,口為之苦。
熱壅鼻淵咽腫,食亦痿躄難行。
膽候咽門,故熱壅則生瘡腫痛。食亦者,胃移熱於膽,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者,易也。痿躄坐不能起者,熱則筋縮,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 ,去踝上五寸,故主之。
虛怯昏淚不眠。善恐如人將捕。
人數謀慮不決,故膽氣虛而溢為淚。淚者類也,膽受水氣,與《坎》同位,眼亦水也。人心悲則淚出者,水得火而煎,陰必從陽,故悲則淚出。老人膽汁慳,哭則無淚,笑則有淚,火盛水虧也。故膽熱者亦流淚。熱則多眠,虛則不眠獨臥,神無所附,尤生驚畏,善太息恐,如人將捕,或夢細草。
冷不食菜。或吐酸水。痛脹煩悶。左邊五肋之中。血瘀 生癭。或生瘰𤻤馬刀。兩腋缺盆。皆膽之路。
補以胡黃連龍膽木通。瀉必青皮柴胡黃連。溫以橘半生薑川芎,涼必黃連柴胡竹茹。
公直果斷自降衷,
膽生於金,金主武,故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稟剛正果斷,直而無疑。「無私」 者,膽氣正也。
壯膽安神資藥餌。
所稟怯者,參棗丸、朱雀丸,亦可資助以全膽氣。
《章潢圖書編》
[編輯]《膽腑說》
[編輯]膽薄著肝膽者,筋之應也,六腑之精也。膽合於膀胱, 上主毛髮。故人之髮枯者,膽竭也。人之爪乾者,膽虧 也。人之髮燥者,膽有風也。人之毛焦者,膽熱也。人之 目無光有淚者,亦膽熱也。好食苦味者,膽不足也。顏 色青或光白者,膽無病也。夫心主火,膽主水,火得水 而滅,水得火而煎。陰陽交爭,水勝火,故淚從目出也。 膽與肝同道。有病用肝臟方。
《相膽病法》
[編輯]膽有病,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憺憺,恐人將捕之,眉傾 也。膽苦實傷熱,熱則精神不守,臥起無定。若虛則傷 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虛損則爪枯髮燥,目中 淚出,膀胱連腰小腹俱痛。
《彭用光體仁彙編》
[編輯]其《經》起自竅陰穴。循足小指次指端。出爪甲岐縫間。終於瞳子髎穴。在目外眥五分。
甲木之腑,中正之官。
剛正果決,故官為「中正。」
決斷出焉。
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
附:「肝」「葉」
在短葉間
而藏汁三合喉咽門而著象多青開竅,隨肝在關脈 候。
其脈與肝同位診
是腑也,病則眉傾口苦,而嘔宿汁,善太息,恐如人捕。 實則脈實而精神不守,半夏湯瀉之最良。
《思濟堂方》:「半夏湯,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 方用半夏、宿薑各三兩,黃芩一兩,生地黃五兩,遠志、茯苓各二兩,秫米一升,棗仁五兩。八味㕮咀,每服一兩,以千里長流水一鍾,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三千餘遍,澄清取一鍾,食前服。《集驗方》治虛煩不得眠,無地黃、遠志,有麥門冬三兩,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虛則脈虛而煩擾不眠,溫膽湯補之卻善。
溫膽湯:治大病差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也。用半夏、竹茹、枳實各三兩、橘皮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一兩,六味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食前服,渣再煎。或加人參、遠志、茯神尤良。
「滋陰養火全心氣」,茯神四倍沉香。
朱雀丸治心神不定,恍惚不樂,火不下降,時復振跳,常服滋陰養火,全心氣。用茯神二兩去皮、沉香五錢,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人參湯下。
安驚鎮癇壯膽神,鉛汞結同珠乳。
抱膽丸治男子、婦人一切顛癇風狂,或因驚恐怖畏所至,及婦人產後血虛,驚氣入心,並室女經脈通行,驚邪蘊結,頓服累驗《經效》。用水銀二兩,硃砂一兩細研;黑鉛一兩五錢,乳香一兩細研;將鉛入銚子內,水銀結成砂子;次下硃砂滴乳,乘熱用柳木鎚研勻,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華水吞下。病者得睡,切莫驚動,覺來即安,再服一丸除根。
膈壅咽喉腫痛,每收破毒之功。
《御藥院方》「龍腦破毒散」 治不測急慢喉痹,咽喉腫塞不通。用盆硝研細,四兩白殭蠶微炒,去嘴為末,八錢甘草生末,秤八錢青黛八錢馬勃末,三錢蒲黃半兩腦子一錢麝香一錢右同研令勻細,用磁盒子收。若有病證,每藥一錢,用新汲水小半盞,調勻,細呷嚥。如是喉痹,即破出血便愈。如不是喉痹,自然消息也。若是諸般舌脹。用藥半錢。以指蘸藥擦在舌上下嚥津。如是小兒。一錢作四五服。亦如前法用。並不計時候。
膽虛睡臥憂驚,累仗人參之力。
《思濟堂方》「人參散治膽虛常多畏恐,不能獨臥,如人捕狀,頭目不利。」 人參、枳殼、五味子、桂心各三分,柏子仁、熟地黃各一兩,山茱萸、甘菊花、茯神、枸杞子各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下。
清熱寬咽薄荷,縮甘、芎腦子。
《得效方》「薄荷煎,治口舌生瘡,痰涎壅塞,咽喉腫痛。用薄荷一斤,取頭末二兩半,川芎三錢,取末二錢,甘草取末二錢半,炒砂仁取末二錢半,腦子五分,俱另秤和勻,煉蜜成劑,任意不拘時嚼嚥。一方,去腦子,加桔梗。」
驚心怖膽,人參酸棗。乳辰砂。
用人參一兩,酸棗仁一兩,辰砂半兩,乳香二錢,為細末,煉蜜和杵,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薄荷湯化下。許學士族弟婦,緣兵恐懾心製此方與之,服二十粒愈。新舊多傳此法,服之皆驗。
驚神昏亂,記學士之良方。
驚氣丸「治驚憂積氣,感受風邪,發則牙關緊急,涎潮昏塞,醒則精神若癡。」 附子南木香白殭蠶花蛇橘紅天麻麻黃各半兩,乾蠍一分,紫蘇子一兩,天南星半兩,洗浸切片,薑汁浸一夕,硃砂一分,留少許作衣為末,研腦麝少許,同研極勻,煉蜜杵丸,如龍眼大。每服一粒,金銀薄荷湯下,溫酒亦可。此方乃許學士家祕傳也。戊申年,軍中人犯法大辟,將受刑,得釋,神志如癡,與一粒服之而寐,及覺,病已失矣。二東提轄張一揚,其妻因避寇失心已數年,予授此方,不終劑而愈。又黃山沃巡校彥,其妻狂厥者踰年,更十餘醫而不驗,予授此方,去附子加鐵粉,亦不終劑而愈。鐵粉非但化涎鎮心,至神如摧抑肝邪特異。若多恚怒,肝邪太盛,鐵粉能制服之。《素問》云:「陽厥狂怒,治以鐵落。」 飲金制木之意也。
此亦前人未嘗論及
風引癇生。《修真人》之《祕散》。
《千金方》:「紫石散,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瘈瘲,日數十發,毉所不療。紫石英、滑石、白石脂、凝水石、赤石脂、石膏各六兩,甘草、桂心、牡蠣各五兩,大黃、龍骨、乾薑各四兩,十二味治下篩,為粗散,盛以韋囊,懸於高涼處。欲用取一、二指撮,以新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頓服,未百日兒服一合。未能者,綿蘸著口中。熱多」 者進五六服。以意消息。累用效。
膽虛寒而不眠。炒酸棗調煎竹葉。
《聖惠方》:「膽虛寒不眠,寒也。酸棗仁炒香,用竹葉煎湯服。」
膽實熱而多睡,生棗仁末和薑茶。
《思濟堂》曰:「膽實多睡,熱也。酸棗仁生用末,茶、薑汁調服。」
藥生熟治尚不同。
如「酸棗仁炒熟便補虛寒不眠,生用便瀉實熱多睡,奇矣哉。」
劑《多寡》安容不異。
如心肝在上,宜小其劑,緩煎而呷。腎肝在下,宜大其劑,急煎而頓服。脾胃則適中而已。
輕重必操乎權衡,方圓難捨乎規矩。
《本經補瀉溫涼藥》
[編輯]補: 「胡黃連、草龍膽、木通。」
瀉: 青皮、柴胡、黃連。
溫: 川芎、半夏、陳皮、生薑。
涼: 黃連、柴胡、竹茹。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鍼灸
[編輯]《靈樞》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𣽃𣽃,恐人 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 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註〉膽病則膽氣不升,故太息以伸出之。口苦嘔宿汁者,膽汁也。心下𣽃𣽃,恐人將捕之者,膽氣虛也。嗌中吤吤然數唾者,少陽之脈病也。足少陽經脈之本在下,其末在頸嗌之間,宜灸之,以起陷下之脈氣。其寒熱者,少陽之樞證也,當以經取之。少陽之經氣,外內出入者也。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𣽃𣽃,恐人將捕之,邪在膽, 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 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 虛實,以去其邪。
〈註〉嘔有苦,膽氣逆在胃也。膽氣欲升,故長太息以伸之。病則膽氣虛,故心中𣽃𣽃,恐人將捕之。病在膽逆在胃者,木邪乘土也。膽汁通於廉泉、玉英,故膽液泄則口苦;膽邪在胃,故胃氣逆則嘔苦也。取三里以下胃氣之逆,刺少陽之血絡,以閉膽逆,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千金方》曰:「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 苦眯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刺陰在足 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不安,身軀習習也, 刺足少陽治。陽在足上第二趾本節後一寸是也。 膽病灸濁浴,隨年壯,穴在俠膽腧旁行相去五寸。 膽虛灸三陰交各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一尺。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