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43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四百三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三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十九
小兒諸熱門一
黃帝素問〈通評虛實論篇〉
錢乙小兒直訣〈諸經發熱證治 黃疸〉
羅天益衛生寶鑑〈小兒季夏身熱痿黃治驗〉
朱震亨幼科全書〈發熱 西江月〉
方賢奇效良方〈小兒諸熱須分主治〉
萬氏幼科發揮〈諸熱〉
魯伯嗣學嬰童百問〈諸熱證 潮熱 壯熱溫壯 煩躁 渴證 黃疸〉
王綸明醫雜著〈潮熱〉
樓英醫學綱目〈黃病〉
陶華六書〈小兒諸熱〉
王肯堂證治準繩〈發熱辨證 五臟熱 實熱 虛熱 表裡 表熱 餘
熱 壯熱 溫壯 驚熱 骨蒸熱 潮熱 晝熱 夜熱 積熱 寒熱 煩躁 注夏
黃疸〉
陳治幼幼近編〈潮熱〉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諸身熱 黃疸 渴〉
藝術典第四百三十九卷
醫部彙考四百十九
[編輯]小兒諸熱門一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通評虛實論篇》
[編輯]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註〉夫病熱者,皆《傷寒》之類也。凡傷於寒,藉陽氣以化熱,熱雖盛不死。然陽氣生於精水之中,男子八歲,女子七歲,腎氣始實,乳子,天癸未至,腎氣未盛,故帝有此問焉。夫心主脈而資生於腎,心腎水火之氣,上下時交,腎氣不能上資於心,則心懸如病饑,而寸口之脈懸絕小者,腎氣未盛也。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註〉伯答:「乳子之生陽,藉後天之氣也。四支皆稟氣於胃,故陽受氣於四末,是以手足溫者,胃氣尚盛,故生,寒則胃氣已絕,故死。夫水穀入於胃,津液各走其道,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是先天之精,猶藉後天之所資益者也。又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名曰宗氣,積於胸中,上出於肺,以司呼吸」,是四支之原俞,又受資於胃府所生之營衛宗氣,是以手足溫者生,寒者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 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註〉此復論後天所生之宗氣,而亦不可傷也。宗氣者,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宗始,故曰「宗氣。」「肩息」者,呼吸搖肩也。風熱之邪,始傷皮毛,喘鳴肩息,是風熱盛而內干肺氣宗氣,故脈實大也。夫脈之所以和緩者,得陽明之胃氣也,急則胃氣已絕,故死。
《宋錢乙小兒直訣》
[編輯]諸經發熱證治
[編輯]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此欲發 驚也。
壯熱者,常熱不已,甚則發驚癇也。
「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乃風邪外感也。
溫壯者,肢體微熱也。
發熱而不欲飲水者,胃氣虛熱也。用「白朮散。」
發熱而飲水作渴,喜冷飲食者,胃氣實熱也,用「瀉黃 散。」
〈註〉按:《祕藏保嬰集》云:「小兒潮熱或壯熱不退,多是變蒸及五臟相勝,不必用藥。」又多食積鬱熱,由中發外,見於肌表,只理其中,清陽明之熱,而表熱自除,不可認作外感,用小柴胡輕利等藥,重傷其內。又潮熱不退,恐是出痘,亦當審察,勿便用藥。竊謂發熱飲水者,熱在內;不飲水者,熱在外也,又當以此辨之。其諸熱證,說見各類。
黃疸
[編輯]若大病後。身目皆黃者,黃病也。
身痛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盡黃。小便黃赤,此黃疸也。 瀉者難治。
若百日或半年,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胎疸也。若淡 黃兼白者,胃怯也。
〈註〉按:大病後身目皆黃,或肢體黃胖者,脾氣虧損而真臟為病,宜用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調補元氣。病後發渴者,脾氣虛而津液少也,用七味白朮
散。若脾經濕熱壅滯,二便祕腠理不得疏泄而為患者,名為黃疸,用茵陳湯。初生身黃壯熱,不乳便祕,此為胎熱,用地黃湯。若二便赤濇,腹脹面赤,飲水,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若清便自調,四肢並冷,用益黃散,淡黃白,用調中丸。
《元羅天益衛生寶鑑》
[編輯]小兒季夏身熱痿黃治驗
[編輯]小兒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 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 令,而蒸熱薄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逆 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 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有餘之氣,必 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 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 信哉斯言也。此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若 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 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予用加減瀉黃散主之。
《朱震亨幼科全書》
[編輯]發熱
[編輯]凡小兒有病皆熱,證既不同,治亦當異,須明虛實,不 可妄自汗下。
凡傷風發熱,其證汗出身熱,呵欠面赤,目濇多腫,惡 風喘氣,此因解脫受風所致,宜疏風、解肌退熱,先服 「柴葛解肌湯」,發去風邪,俟熱之時,再服「涼驚丸」,以防 內熱。
凡傷寒發熱,其證無汗身熱,呵欠煩悶,項急面赤,喘 急惡寒,口中熱氣,此因解脫受寒所致。宜發散寒邪, 退熱鎮驚。先服《惺惺散》,發去寒邪;後服涼驚丸,以防 內熱。
二證如小兒稟賦厚者,可用「涼驚丸」,虛怯者,用胃苓 丸甚效。
如傷風發熱,又吐又瀉者,不可發散,此脾家虛怯也, 以五苓散吞理中湯最效。
凡傷風發熱,多得於夏。其證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 足俱熱。此因天氣已熱,包裹太厚,重受其熱也。先用 白虎湯調益元散,以解其熱,次服「調元生脈散」,以補 元氣。
傷暑發熱,多得於夏。其證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 微冷。此因陰室之中,取涼太過所致。先服「調元生脈 散」,補其正氣;次服四君子湯,以防吐瀉之患。
如夏月汗出當風,以致身熱自汗不止者,此名暑風, 先用四君子湯加麻黃根、黃芪以去其風,次用益元 散以清其熱。
傷食發熱,其證手心熱,肚背尤熱,一噯氣便吐乳,大 便酸臭,或腹痛多啼,或腹飽脹喘急,不思乳食。此得 之飲食過度所傷,宜先利去其積,用丁香醒脾丸,後 以「集聖丸」調之。如傷食已久,日漸黃瘦,作熱無時者, 不可下。輕者「保和丸」,重者「集聖丸」,百無一失。
痘疹發熱,其證面燥腮赤,目泡亦赤,呵欠煩悶,乍熱 乍寒,咳嗽噴嚏,手足指冷,驚悸多睡,此因時行痘疹, 各相傳染,宜清涼解毒。惟痘疹宜用參蘇飲加木香 痲疹,宜荊防敗毒散,不可妄用。自發汗恐生變證。 變蒸發熱,此小兒正病,不須服藥,當於類下求之,不 可錯誤。
「潮熱者,當分二證:有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 復發,其狀如瘧,此肺熱也。有蚤晚發熱,每日兩度,如 潮水應期,此胃熱也。蓋因感觸邪氣,以致血脈凝滯, 不即流通。若不治之,變驚疳者多矣。肺熱者,地骨皮 散主之;胃熱者,三黃丸下之;虛弱者,集聖丸調之。 驚熱者,遍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顛 叫」恍惚,此心熱也,以涼驚丸退熱,以安神丸定心。 夜熱者,但夜間發熱,晝作便住,此血虛證也,以人參 當歸散治之,兼服「抱龍丸」,以防作搐。
餘熱者,傷寒汗下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 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 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其熱自退,參苓白朮散主 之,甚者,四君子湯加乾薑甚效。
疳熱者,形色黃瘦,食不長肉,骨蒸盜汗,泄瀉無常,肚 大筋弱。此多得於大病之後,失於將息,又或傷飢失 飽而致。《集聖丸》大有奇功。
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由血氣壅實,五臟生熱,熨蒸 於內,則眠臥不安,精神恍惚。蒸發於外,則表裡俱熱, 躁急喘粗,甚則發驚癇也。治法先以導赤散吞瀉青 丸,以治其熱,後以「抱龍丸」鎮其驚。如實熱大小便閉 者,三黃丸下之。
煩熱者,心躁不安,五臟煩熱,四肢溫壯,小便赤澀,宜 用導赤散,麥門冬、山梔仁治之,再以「涼驚丸」撤其餘 邪。
積熱者,頰赤口瘡,大小便澀,表裡俱實,或內因酒麵 煎煿熱藥峻補,外用重被厚綿爐火侵迫,皆能生熱。 此內外蘊積之熱,非食積之熱也。先以三黃丸下之後以涼驚丸調之。
虛熱者,或因汗下太過,津液虛耗,或因大病之後,元 氣受傷,皆能發熱。其證「睏倦少力,面色青白,虛汗自 出,神慢,噓氣軟弱,手足厥冷。」此血氣俱虛,氣虛則發 厥,血虛則發熱也。四君子湯加炒乾薑,甚者加熟附 子一片,待熱少退,以集聖丸調之。
客熱者,邪妨於心也。心若受邪,則熱形於額,故先起 頭面,次而身熱,恍惚多驚,聞聲則恐,良由真氣虛而 邪氣勝也。邪氣既勝,則真氣與之交爭,發渴無時,進 退不定,如客之往來也。先以導赤散去其邪,後以涼 驚丸調之。
癖熱者,由乳食不消,伏結於內,致成癖塊,以生熱於 外也。《治法》以「集聖丸」主之。
瘧熱者,寒熱往來,有頭痛汗出者,有嘔吐不食者,有 憎寒壯熱而作渴者,有遍身疼痛者,有腹痛者,有吐 瀉者。證皆百出,治非一端。頭痛汗出,遍身疼痛者,小 柴胡湯加羌活、蒼朮治之。腹痛者,脾積丸治之。作渴 者,白朮散治之。吐瀉者,理中湯治之,俱用「平瘧養脾 丸調之。」
血熱者,每日已午間發熱,遇夜則涼,此心熱也。輕者 「導赤散,重者四順飲治之。」
《祖傳》治熱,不問其證,肝腎虛弱者,以「胃苓丸」,竹葉炒 米湯吞治之;元氣素厚者,以「涼驚丸」,竹葉燈心、薄荷 湯吞治之。
西江月
[編輯]小兒病則生熱,須知得病根因。風寒外感熱來潮,飲 食內傷,煩躁吐瀉,瘧痢,瘡疥,變蒸痘疹如燒,骨蒸體 弱漸成勞,調治般般分曉。
若是風寒外感,面紅又惡風寒,「《惺惺散》子妙難言,有 咳參蘇靈驗。飲食內傷可下,三黃脾積相參,再添《集 聖》保平安,莫使脾虛表轉。」
「吐瀉胃苓最好,痢如赤白香連瘧家。平瘧解邪干瘡 疥,胡麻丸散變蒸。」小兒常病,不宜妄用丸湯。如逢痘 疹別科傳,集聖散調疳款。
治熱汗下休錯,誤汗誤下傷人,應汗而下痞滿侵,應 下而汗驚定。只為不明表裡,致令大命將傾,果難捉 摸。且因循用藥,胃苓《集聖》。
《明方賢奇效良方》
[編輯]小兒諸熱須分主治
[編輯]夫小兒驚熱者,誤因驚著,執以為常,致令心氣不和, 身體微熱,睡夢虛驚,遍身有汗,甚者手足掣縮,變成 癇疾。此由氣血不和,實熱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搐。 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熱盛故也。治之以 七寶散、天竺黃散、甘露散、辰砂金箔散,皆可治之。小 兒因驚則生熱,熱則心不寧,故睡臥不安,身體悚動。 心主驚。實則發熱飲水。虛則臥而悸動不安。此其候 也。
小兒溫壯者,由胃氣不和,氣行壅塞,故蘊積體熱,名 曰溫壯。若大便糞臭而黃者,此腹內有伏熱,以四順 飲子治之。若糞白而酸臭,則挾宿食不消,當服紫霜 丸,輕者少服,重者節乳哺,增丸藥,當取微利可也。 小兒壯熱者,因五臟生熱,熏動於外,故身體壯熱,《大 扺》與溫壯相類,而有小異,但溫溫然不甚盛,是溫壯 也。其壯熱者,一向熱而不止,甚則發驚也,以七寶散、 大黃𥐚硝湯皆能治之。 小兒風熱,若身熱面青,口中亦熱,煩叫不時,有風證 者,宜虎睛丸、天竺黃散治之。若熱甚大便祕澀者,四 順飲子亦可服之。
小兒煩熱者,由臟腑實熱,血氣盛,表裡俱熱,則苦煩 躁不安,皮膚壯熱也。以八珍飲子、七寶散皆可服之。 小兒手足多熱,心煩躁哭,脣深紅,飲水不止,以竹葉 石膏湯、加味甘露散治之。
小兒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此 欲發驚也。大扺血氣壅盛,五臟驚熱,熏發於外,故溫 壯相類。或夾伏熱,或帶宿寒。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 帶宿寒者,大便白而帶酸臭。皆緣臟腑冷熱之氣俱 盛,腸胃蘊積故也。治之以金蓮飲、尅效湯、加味甘露 散。過期不解,小柴胡湯或竹葉石膏湯。錢氏云:「假如 潮熱,是一臟實一臟虛,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 瀉本臟則愈。且如日中發潮熱者,是心虛也,肝為心 之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 以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𥐚硝輩 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竭,縱取 一時之瘥,鮮有不成疳病而身瘦也。」
小兒積熱者,由表裡俱熱,則遍身皆熱,頰赤口乾,小 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飲子、三解牛黃散,利動臟 腑,熱即去。既去復熱者,裡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 用惺惺散或紅綿散加麻黃微發汗,表熱乃去。表熱 既去,又發熱者,何也?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 藥,或再解表,或以為不可醫,誤致夭殤者甚多。此表 裡俱虛,氣不歸原,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發熱,非熱證也。只用異功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氣歸內, 身體便涼。熱重者,辰砂金箔散治之,錢氏白朮散亦 可。
小兒虛熱者,因患後平復,血氣未勻,四體羸弱,時多 發熱,治宜調氣補虛,其熱自退,如錢氏白朮散、異功 散、四君子湯之類。或未退,人參、生犀治之為良。 小兒實熱者,頭昏頰赤,口內熱,小便赤澀,狀如豆汁, 大便堅鞕,或祕澀不通,腹急,此熱證也,宜四順飲子、 大黃𥐚硝湯、八珍散,略挨動臟腑即安。 小兒疳熱者,發熱形瘦,多渴喫食,不長肌膚者,為之 疳熱。三四歲後有此疾。蓋喫食則有疳。用金瓜丸、玉 蟾丸、肥兒丸之類治之,最為穩當。
小兒純陽,未有虛羸,形瘵之證,溫補之劑寡矣。且如 前人論「小兒發熱有一十四證,見證立方,多獲功效。」 今人常效前人之心,觀形察色,切脈論證,以分表裡 虛實。設有所誤,非惟夭閼人命,抑且欺於心哉。
《萬氏幼科發揮》
[編輯]諸熱
[編輯]肝熱者。目中青。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當歸龍 薈丸主之。
心熱者。目中赤。視其睡。口中氣溫。喜合面睡。或仰睡。 上竄咬牙。宜「導赤散。黃連安神丸主之。」
如目中熱。心虛也。宜錢氏安神丸主之。
脾熱者。目中黃。瀉黃散。茵陳五苓散主之。
肺熱者。目中混白。甘桔湯、木通散主之。
腎熱者。目無精光。畏明。脊骨重。目中白睛多。其顱即 解。地黃丸主之。
虛熱者,多在大病後,或溫熱,或潮熱,或渴或不渴,大 小便如常,宜補之,竹葉湯、調元湯、地骨皮散主之。 實熱者,面赤腮燥,鼻乾焦,喜就冷,或合面臥,或仰臥, 露出手足,掀去衣被,大渴飲水,大小便祕,宜瀉之,神 芎丸、大金花丸。大便不通者,用膽導法。
或問「治熱以寒,治寒以熱,良工不能廢其繩墨也。今 治虛熱,乃用溫藥者,亦有說乎?」予曰:「說具《內經》。實熱, 邪火也,可以水制,可以實折。故以寒治熱者,逆治法 也。虛熱者,真火也。水不能制,寒不能折,唯甘溫之劑, 可以勝之。故以溫治虛熱者,從治法也。逆之從之,不 離乎正。」
《魯伯嗣學嬰童百問》
[編輯]諸熱證
[編輯]「小兒之病,其熱雖多。夫熱有虛有實。實則面赤濃黃, 氣粗口熱,燥渴脣腫,大小便難,掀揭露衣,煩啼暴叫; 虛則面色青白,恍惚神緩,口中清冷,噓氣輭弱,泄瀉 多尿,夜出虛汗。其或乍涼乍溫,怫鬱驚惕,上盛下虛, 泄水穀不分,此則冷熱不調之證。虛則敗毒散加木 香、當歸。然小兒表裡俱熱,面黃頰赤,脣燥口乾,小便」 赤澀,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為之疏利,其熱即 去。或表未解也,當先用惺惺散,少加麻黃去節,以取 發出其汗;或用柴胡散,則表熱已除,又當和解,其熱 自平。若驚熱、風熱、積熱,可服寬熱散下之,保壽散、金 粉散,以退餘熱可也。
潮熱
[編輯]仲陽云:「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發熱, 此欲發驚也。發來潮熱,又似瘧熱,總曰潮熱。蓋發作 有期,其熱有三:榮熱、衛熱、瘴氣熱,兩日一發,或三日 一發,竝用棃漿飲治之。」王氏云:「潮熱乃是血氣壅實, 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故令發熱。」「《傷寒論》云:『潮熱者,實 熱也,當利大便,大柴胡湯、承氣湯等劑治之。虛熱者』」, 地骨皮散主之。犀角飲、𪔀甲散、靈犀飲、秦艽飲、生犀 散《聖濟經》用地骨皮飲、羌活餅等劑。
壯熱溫壯
[編輯]仲陽云: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癇也。溫壯 者,但溫而不熱也。巢氏云:小兒壯熱者,是熱氣盛,熏 發於外,故令身體壯熱,其發無漸,大體與溫熱相似, 少有異者,熱加甚也。此候宜服輕藥惺惺散、羌活散 皆可,甚則黃芩、柴胡、乾葛之劑散之。夫溫壯者,由小 兒臟腑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於胃氣,故令 不和。氣行壅澀,故積體熱,名曰「溫壯。」大便黃而臭者, 內有伏熱。其大便白而臭酸者,則挾宿寒故也。宜溫 之,服理中、四君子輩加桂治之。伏熱宜五苓散並白 虎湯,二藥俱效。其腹中有伏熱,溫壯,柴苓散主之。其 心神不安,大腑祕熱,二黃犀角散主之。溫壯,常熱不 止,牛黃散主之。凡解後餘熱不退,可服地骨皮散、黃 龍湯、牛黃膏亦治壯熱。《直指》羚羊角湯治諸驚壯熱, 治下後熱不退,身壯熱,百骨節疼,梔子仁湯、大連𧄍 飲、六物黃芩湯、五物人參飲對證選用之。古法去伏 熱則用龍膽湯,去宿滯則紫霜丸,甚效。《聖濟經》用升 麻、芍藥等劑治之。
煩躁
[編輯]論云:「嗞煎不安是煩,嗞啀不定是躁。嗞煎者,心經有 熱,精神恍惚,內煩不安,心煩則滿,自然生驚。嗞啀者心經有風邪,精神恍惚,心躁生風,熱多不安,煩久而 驚,風多不定,躁久而搐。」治法涼心經退熱,通利小便 為佳。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輕者,導赤散、玉露散;風熱 者,至寶丹、琥珀散、解毒丸皆可服。有傷寒證者,大小 「柴胡湯、白虎湯去大黃加乾葛治之。有驚熱者,金箔 鎮心丸、七物黃連湯尤妙。」
渴證
[編輯]議曰:「小兒渴證,一見脣紅如丹三五分,即發三五分 渴。若紅甚即渴甚,脣紅焦黑者,即久渴虛盛,疾加轉 極,證危篤故也。凡小兒三焦虛煩作渴,引飲不歇,宜 服三黃丸。小兒傷寒後,發渴脣焦口乾,煩躁盛者,白 虎湯主之,竹葉湯亦可服。小兒瀉利作渴者,五苓散 去桂加乾葛尤妙,香薷飲、車前子散皆可服,小柴胡」 湯加天花粉亦佳,加乾葛尤穩。太熱煩躁而渴者,黃 連解毒湯亦可服。七物黃連湯亦可服,極穩。大扺!小 兒本自盛實,易為生熱,熱氣熏蒸,故渴而引飲也。
黃疸
[編輯]仲陽云:「身痛背髆強,大小便澀,一身皆黃,面目爪甲 俱黃,小便如屋塵汁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 也。二證多病於大病後。別有一證,生下百日及半年, 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 大,食吐渴者,脾疳也。又有初生而身黃者,胎疸也。諸 疸皆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不和也。 茵陳湯、梔子蘗皮湯、犀角散、連𧄍赤小豆湯主之。通 治黃疸,茵陳五苓散尤為穩也。又有脾弱痿黃,小便 清者,治以溫劑,當歸丸散主之,小半夏湯亦可用。
《王綸明醫雜著》
[編輯]潮熱
[編輯]小兒潮熱,或壯熱不退,多是變蒸,及五臟相勝,不必 用藥。又多是飲食停積,鬱熱由中發外,見於肌表,只 理其中,清陽明之熱,而表熱自除,不可認作外感,輕 易發汗,用小柴胡輕利等藥重傷其內。又潮熱不退, 恐是出痘,亦當審察,勿便用藥。
〈註〉按前證若因飲食停積,或腹痛吐瀉,或肚腹膨脹,宜用「保和丸以消導健脾。若飲食既消,或腹痛不食,或肚腹膨脹,宜用四君子以保養胃氣。若因誤行汗下,損傷元氣,宜用參、芪、歸、朮、陳皮、甘草以補中氣。大凡傷食,脾胃必損,宜固胃氣,庶無變證。若寅卯辰時熱者,屬肝經也;巳午未時熱者,屬心經也;申酉戌時熱」者,犀肺經也。亥子丑時熱者,屬腎經也。當詳其虛實而治之。凡屬虛熱實熱,投以攻補之劑,其病既不增減,乃是病根深固,而藥力未能及耳,須宜多服,功力既至,諸病悉退,切不可改為別治。設或藥不對證,禍在反掌,慎之。
《樓英醫學綱目》
[編輯]黃病
[編輯]潔古云:「陽黃則大小便赤澀身熱,是脾土與心火相 搏,為陽病。法當先利小便,後下大便。」
凡治黃病腹脹,當用茵陳蒿湯下五苓散。若欲利小 便,去大黃;欲利大便,則加大黃之類。有陽證可服,謂 面赤飲水者是也。
陰黃,則清便自調,面目及身黃,四肢冷,是脾虛不能 制腎水,當用益黃散及史君子丸。淡黃白者,胃不和, 下平胃散、調中丸。渴者,人參白朮散。
《陶華六書》
[編輯]小兒諸熱
[編輯]治小兒壯熱昏睡傷風,風熱、瘡疹傷食,皆相似,未能 辨認,間服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甚驗。蓋此 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惟傷食則大便酸臭,不消化, 畏食或吐,宜以藥下之。
《王肯堂證治準繩》
[編輯]發熱辨證
[編輯]風溫熱、壯熱相似。
風溫者,身不熱而口中氣熱。又有風溫證者,但溫而 不熱。
傷寒熱。口熱。呵欠。煩悶項急。
傷寒熱,十指梢冷,鼻流清涕,發熱無汗,面慘凌振,右腮有紫紋。
痘瘡熱噴嚏,悸動耳尖冷。
麻痘熱面赤足冷,身發壯熱,呵欠煩悶,咳嗽腰疼,時或作驚,腹痛自痢,及中指獨冷者是也。
變蒸熱。脣上白泡珠起。耳冷。
變蒸熱溫溫微熱,氣粗驚少,哯乳瀉黃,上脣尖有小泡如水珠子,即變蒸也,不須用藥攻治。
疳熱面黃。吃炭土。羸瘦。鼻下赤爛。
驚風熱。發搐。悸癇。脈數。煩躁。顛叫恍惚。
驚風熱,遍身發熱,面光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治法與急驚證同,所用藥餌,必先解表。
小兒之病,惟熱居多。夫熱有潮熱、驚熱、夜熱、餘熱、食 熱、疳熱、壯熱、煩熱、積熱、風熱、虛熱、客熱、癖熱、寒熱、血 熱、瘡疹熱,十六者,大同而小異,熱之始發,必有所因也。其潮熱發歇有時,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夕發旦止, 餘熱寒邪未盡,食熱肚腹先發,疳熱骨蒸,盜汗壯熱 一向不止,煩熱心躁不安,積熱頰赤口瘡,風熱汗出, 身熱,虛熱,睏倦少力,客熱來去不定,痰熱,涎嗽,飲水, 寒熱,發如瘧狀,血熱,辰巳發熱,瘡疹熱,耳鼻尖冷,諸 證,得之各有所歸,其間或有三兩證交互者,宜隨其 輕重而處治之。
「小兒之熱,有肝、心、脾、肺、腎五臟之不同,虛實溫壯四 者之不一,及表裡血氣、陰陽浮陷,與夫風濕痰食,各 當詳之。心熱者,額上先赤,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噦,或 壯熱飲水,巳午時益甚。肝熱者,左頰先赤,便難轉筋, 尋衣捻物,多怒多驚,四肢睏倦,寅卯時益甚。脾熱者, 鼻上先赤,怠惰嗜臥,身熱飲水,遇夜益甚。肺熱者,右」 頰先赤,手掐眉目,喘嗽寒熱,飲水,日西熱甚;腎熱者, 頦下先赤,兩足熱甚,骨蘇蘇如蟲蝕,熱甚不能起牀, 夜間益甚,仍當辨其虛實。實則面赤氣粗,口燥脣腫, 作渴飲冷,大小便難,或掀衣露體,煩啼暴叫,伸體而 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宜用表下;虛則面色青白,恍 惚神緩,口中虛冷,噓氣輭弱,喜熱惡「寒,泄瀉多尿,或 乍涼乍溫,怫鬱驚惕,上盛下泄,夜則虛汗,屈體而臥, 睡而露睛,手足指冷,宜用調補。壯熱者,肢體大熱,熱 不已則發驚癇。溫熱者,肢體微熱,熱不已則發驚搐。 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以手輕捫之則熱,重按之 不熱,此皮毛血脈之熱,熱在表也;重按之筋骨之分 則熱,輕手則不熱,此筋骨之熱,熱在裡也;不輕不重, 按之而熱,此肌肉之熱,熱在表裡之間也。」以虛實分 屬表裡而言之,壯熱惡風寒,為元氣不充,表之虛熱 也;壯熱不惡風寒,為外邪所客,表之實熱也;壯熱飲 湯,為津液短少,裡之虛熱也;壯熱飲水,為內火銷爍, 裡之實熱也。若夫內外皆熱,則喘而渴,齒乾煩冤,腹 滿,四肢熱,逢風寒如炙於火,能冬不能夏,是皆陽盛 陰虛也。「脈尺寸俱滿為重實,尺寸俱弱為重虛。」脈洪 大,或緩而滑,或數而鼓,此熱盛拒陰,雖形證似寒,實 非寒也。熱而脈數,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陽,雖形證似 熱,實非熱也。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 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兼目痛鼻乾者,此血虛發 躁也,當補其血。如不能食,而熱自汗者,氣虛也,當補 其氣。仲景論「內外不足,發熱自汗之證,禁不可發汗。」 如飲食勞役,雖病發熱,誤發其汗,則表必虛也。身熱 而汗出者,風也;發熱身疼,而身重黃者,濕也。增寒發 熱,惡風自汗,脈浮胸痞者,痰也;發熱頭痛,脈數者,食 也。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尺脈 弱,為陰不足,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陰陽不歸其分, 則寒熱交爭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 陷入陰中也。晝則發熱煩躁,夜則安靜,是重陽無陰 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至若身熱脈弦數,戰慄而 不惡寒者,癉瘧也。發熱惡寒,脈浮數者,溫病也。若四 肢發熱,口舌咽乾,是火熱乘土位,濕熱相合,故煩躁 悶亂也。若身體沉重,走注疼痛,乃濕熱相搏,風熱鬱 而不得伸也。
五臟熱
[編輯]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
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肝熱者,左頰先赤,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睏倦,寅 卯時益甚,宜瀉青丸、柴胡飲子。
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 熱也。導赤散主之。
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也。
心熱者,額上先赤,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噦,或壯熱飲 水,巳午時益甚,宜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
脾熱則目黃肚大,怠惰嗜臥。身熱飲水,四肢不收。瀉 黃散主之。
脾熱者,鼻上先赤,其熱在肌肉,遇夜益甚。
肺熱,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湯主之。咳嗽寒熱,壯熱飲 水,涼膈散主之。若肺虛熱,脣深紅色,少服「瀉白散。」 肺熱者,右頰先赤,日西熱甚,輕則用瀉白散,重則用 涼膈散,及地骨皮散。
腎熱。兩足不喜衣覆。地黃丸主之。
腎熱者,頦下先赤,兩足熱甚,骨酥酥如蟲蝕,熱甚不 能起於牀,夜間益甚,宜用「滋腎丸。」
實熱
[編輯]實則伸體而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等證。
按實中宜分表裡,表實宜汗,裡實宜下,半表半裡宜 和解。今一以利下為主,非通論也。治法並方,更於後 表裡條內求之。
小兒實熱在內者,「四順飲」之類,在上者吐之。
小兒熱病,六一散妙藥也。
實熱,宜四順清涼飲,加柴胡。
虛熱
[編輯]虛則喜熱惡寒,乍涼乍溫,怫鬱驚惕,上盛下泄,屈體而臥,睡而露睛,手足指冷等證。
虛熱,因病後發熱無時,一日三五次者,此客熱乘虛 而作。先以胃苓湯加黃芪末,溫米清湯調服;次投錢 氏白朮散,或固真湯,帶涼服;及用溫鹽湯,參入涼水, 送下黑錫丹,固守元氣。
風熱邪熱,四君子湯加生薑、荊芥煎。
小兒客熱在內,先用導赤散,次用「益黃散。」
薛氏以虛實分屬表裡,及熱盛拒陰,寒盛格陽,血虛 氣虛發熱等證,俱仲景、東垣諸聖醫辨證妙法,宜詳 玩而熟記之,則虛熱似實熱之證,庶幾不至誤認而 全活眾矣。
虛熱宜《惺惺散》。
表裡
[編輯]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
身熱飲水者,熱在內。
「四順飲子」治熱在內而不厥。
連𧄍飲,治熱在外而不厥。 薛氏云:「壯熱惡風寒,為元氣不充,表之虛熱也;壯熱 不惡風寒,為外邪所客,表之實熱也;壯熱飲湯,為津 液短少,裡之虛熱也;壯熱飲水,為內火銷爍,裡之實 熱也。」按: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豈可以惡風寒為元氣 不充,而不惡風寒為外邪所客乎?薛氏之意本圓,而 語則滯,癡人前豈可說夢?須以《東垣》「外感內傷。」細辨 別之。則無失矣。
表熱
[編輯]熱而二便調和。風邪蘊結於裡而發者。用惺惺散加 麻黃汗之。
餘熱
[編輯]「餘熱者,謂寒邪未盡,傳經之遺熱也。」仁齋曰:「傷寒汗 下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 可再用涼藥。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法當和胃氣, 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宜參苓白朮散主之。 有小兒熱證,用表裡藥後,其熱俱退,既退復熱者何 也?熱病至此,難以概舉。或再解表攻裡,或施涼劑,熱 見」愈甚,以陰陽辨之,何者為是?推其原,乃表裡俱虛, 而陽浮於外,陰伏於內,所以又發熱。宜用溫平之藥 和其裡,則體熱自除。投錢氏白朮散去木香,加扁豆, 水煎,及黃芪六一湯、安神散,自然平復。若日久汗多, 煩渴食減,脈微緩,喜飲熱,可服真武湯。雖附子性溫, 取其收斂陽氣。內有芍藥性寒,一寒一溫,停分得宜, 用之無不驗矣。
汗後血虛而熱益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後氣虛而 惡寒發熱者,補中益氣湯。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 者,用四物湯加參、芪。汗後陽虛,陰無所附而熱者,用 四君子湯加芎、歸。
壯熱
[編輯]壯熱者,一向不止,血氣壅實,五臟生熱,蒸熨於內,則 眠臥不安,精神恍惚;熏發於外,則表裡俱熱,煩躁喘 粗,甚則發驚癇也。輕劑「火府丹、地黃煎;重劑雙解飲、 七寶散、大黃𥐚硝湯。」
溫壯
[編輯]溫壯與壯熱,相類而有小異。一向熱而不止,是壯熱 也。但溫溫然不甚盛,是溫壯也。若大便臭而黃者,此 腹內有伏熱,以四順飲子治之。若糞白而酸臭,則挾 宿食不消,當服「紫霜丸」,輕者少服,重者節乳哺,增加 丸藥,當取微利可也。
驚熱
[編輯]驚熱者,遍身發熱,或熱而不甚,面青自汗,睡夢虛驚, 顛叫恍惚,有因驚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驚者,《錢氏》 導赤散、涼驚丸、安神之類,皆其治也。
骨蒸熱
[編輯]小兒一歲至十歲,衣絮皆不得著新綿,又不得冬月 以火烘衣被,勿令食桃杏楊梅果實,又不得食炙煿 熱麵之類,皆令兒體熱。或因傷寒後食肉太早,令兒 體熱者有之,或作骨蒸者,宜服生犀散、克效湯、地骨 皮飲、七寶散、金蓮飲子治之。
骨蒸熱,身體虛羸,遇晚而發,有熱無寒,醒後渴汗方 止。此乃疳病之餘毒,傳作骨蒸。或腹內有癖塊,有時 微痛,用參苓白朮散,薑棗、三稜煎湯調服。或投「化癖 丸」,先療脾虛宿滯,次以柴胡飲為治。仍忌雞酒羊麵 毒物。
潮熱
[編輯]熱有作止。每日應時而發。謂之「潮熱。」如潮信之不失 其期也。
潮熱,有風寒、疳積、食癖之分,陰陽、虛實,五臟之異。如 汗出身熱,呵欠面赤者,風熱也;傷寒、時疫,陰陽相勝, 外感熱也;肌瘦口乾,骨蒸盜汗,疳熱也;「大小便祕澀, 汗下不解」,積熱也;「腹背先熱,夜發旦止」,食熱也;涎嗽 飲水,乳食不消,癖熱也。又有煩熱者,氣粗喘促,心躁 不安,頰赤口瘡,兼發癇證;瘡疹熱者,耳鼻尖冷;血熱 者,巳午間發,至夜則涼。虛熱者,睏倦少力。發於病後陽邪干心,則來去不定,陰陽相勝,則寒熱如瘧。前證 在小兒有因乳母或姙娠七情厚味遺熱,或飲食停 積,衣衾過暖,及頻浴熱湯而為患。若寅卯辰時,熱而 力盛飲水者,肝經實熱也,用柴胡清肝散。熱而力怯 飲湯者,肝經虛熱也,用六味地黃丸。「巳、午時熱,心經 也,實用導赤散,虛用《祕旨》安神丸。申、酉、戌時熱,肺經 也,實用瀉白散,虛用《祕旨》保脾湯。亥、子、丑時熱,腎經 也,用地黃丸。大凡壯熱飲水,大便祕結,屬實熱,用二 黃犀角散下之。熱渴飲湯,大便如常,屬血虛,用四物 湯補之。若下後陰虛,陽無所附而仍熱,用四物、參芪。 汗後陽虛,陰無所生」而仍熱,用四君、芎、歸。若汗下後, 煩渴面赤,血虛發躁也,當歸補血湯。若見驚搐等證, 肝血虛而內生風也,用四物、天麻、釣藤鉤。頰赤口乾, 小便赤澀,大便焦黃,表裡俱實熱也,用清涼飲子。如 大便已利,或熱未止,表邪未解也,惺惺散。未應,加麻 黃微汗之。既汗而仍熱,此表裡俱虛,氣不歸源,陽浮 於外而虛熱也,六神散加粳米。陽氣下陷於陰中而 發熱者,用補中益氣湯。若乳下嬰兒,當兼治其母 曾氏先用百解散發表,次以當歸散及三解散治之。 脈實者,以大柴胡湯下之;虛浮數者,百解散微汗之。 若發熱而嘔者,小柴胡湯和解之。
小兒潮熱盜汗:胡黃連、柴胡等為細末,煉蜜丸芡實 大。每二丸酒化開,入少水煎小沸服。
潮熱有時。胸滿氣短者。桃枝丸。
晝熱
[編輯]《全嬰方》:「小兒每早食後發熱,夜則涼。世醫多謂虛勞, 或為疳熱,不知此血熱證也。宜龍膽丸、地黃膏之類, 時時與服即瘥。」
按:《全嬰方》所云:「血熱者,巳午發熱,遇夜則涼。」與東垣 所謂「夜則發熱,晝則明了」不同。然東垣所云血熱者, 指陰虛而生內熱也;夜則發熱,晝則明了,取其晝陽 夜陰也。鄭氏所云血熱者,指小兒血盛實而言也。蓋 謂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時也。心主血,血氣行至巳午, 則陽氣盛,陽氣與正氣相搏,故至期而發熱,非其時 者。非血熱也。
夜熱
[編輯]海藏云:夜熱屬陰,四順飲之類,此血熱在夜也。 《脈經》云:小腸有宿食,嘗暮發熱,明日復止,此宿食夜 熱也。
風痰熱,晚熱早涼,吃水無時,此候乃痰作潮而生風 熱,即宜金星丸下之。或氣弱者,不可下,宜奪命散以 控下涎,次服惺惺散加南星、白附子。
積熱
[編輯]「積熱」者,久熱也。疳熱亦久,但兼面黃,吃炭土,鼻下爛 也。
小兒表裡熱去後,又發熱者,非熱證也。只用六神散 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 用銀白散。
積熱眼泡浮腫,面黃足冷發熱,從頭至肚愈甚,或聞 飲食之氣,惡心,及腸疼嘔吐,治法詳載《傷積論》中。 按:曾氏所謂積熱,乃指腹中有癖而熱,與久積之積 不同,不妨竝存之。
寒熱
[編輯]「寒熱者,證如瘧狀,陰陽相勝也。先寒而後熱,陽不足; 先熱而後寒,陰不足。寒多而熱少,陰勝陽也。熱多而 寒少,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隔日,陰 陽乍離也。陽盛發熱,陰盛發寒也。其有頭疼汗出者, 有嘔吐不食者,有增寒而飲水者,壯熱而飲湯者,有 筋骨疼痛者。或瀉或祕,或內寒而外熱,或內熱而外 寒,又有寒而腹中痛,熱而腹中鳴,是有食積也。治法 因於食積者,當用白餅子下之,次行補助,以錢氏白 朮散。寒多熱少者,小柴胡湯加桂;熱多寒少者,白虎 湯加桂。寒熱相半者,竝用小柴胡湯主之。 《經》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 內寒,寒熱往來,此乃陰陽相勝也。故寒氣並於陰則 發寒,陽氣並於陽則發熱。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 上入陽中則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入陰中 則發熱,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陰 陽不歸其分,則寒熱交爭也。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 發寒,陽勝則乍熱,陰勝則乍寒,陰陽相勝,虛實不調, 故邪氣更作而寒熱往來,故乍」寒乍熱也。少陽膽者 肝之府,界乎太陽陽明之間,半表半裡之分,陰陽之 氣,易於相乘,故寒熱多主肝膽經證,以小柴胡湯加 減調之。若祗見寒熱,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後 元氣未復,悉屬陰虛生熱,陽虛生寒,宜用八珍湯補 之,甚者十全大補湯。有食積為病,亦令寒熱,用保和 丸消之。若兼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厥冷飲熱。人參 理中丸。作渴不止。七味白朮散。食積既消。而寒熱尚 作者。肝邪乘脾。所勝侮所不勝也。用異功散加柴胡、 山梔。其瘧證寒熱。詳見瘧門。
===煩躁===仲景云:「火入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夫心者,君火也, 火旺則金燔,水虧而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躁也。《活 人》云:「但煩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 惡寒,鼻不疼,故知非傷寒也。頭不痛,脈不緊,故知非 裡寒也。不可發汗攻下,當與竹葉湯,兼嘔者與橘皮 湯。又心虛則先煩而後渴,翕翕發熱,其脈浮緊而大 是也。蓋煩者,心中煩擾而內熱,故屬陽。躁者,肢體躁 動,或裸身欲入井中為外熱,故屬陰。外熱者,無根之 火也,是以為虛。脈數而實,便祕有熱者,神芎丸。此皆 實熱之治法也。若煩而頭痛短氣,口乾咽燥不渴者, 虛也,用四君加芎、歸,因藥攻伐而作渴者,用竹茹湯。 煩而不得眠者,酸棗仁湯。心神顛倒,煩熱欲吐者,硃 砂安神丸。面戴陽,目內赤,六脈洪大,按之全無者,血 虛發躁,用當歸補血湯。若躁而裸體欲入井中,脈沉 細,或浮大,按之如無者,此皆陰盛發躁也,宜用參附 湯,有回生之功。
注夏
[編輯]脾為太陰,位屬坤土,喜燥而惡濕。故凡脾胃之氣不 足者,遇長夏潤溽之令,則不能升舉清陽,健運中氣。 又復「少陽相火之時,熱傷元氣,則肢體怠惰不收,兩 腳痿弱,嗜臥發熱,精神不足,飲食少思,口中無味,呼 吸短乏,氣促,目中視物䀮䀮,小便赤數,大便不調,名 曰注夏。」此皆稟賦陰虛,元氣不足之證,《丹溪補陰論》 言之詳矣。育子者,可不知冬月養陽之道乎?治法用 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炒黑黃蘗主之。若因勞 役發熱,血虛脈大者,用當歸補血湯。氣血兩虛者,八 珍湯。肝腎陰虧者,地黃丸。大便作瀉者,人參理中湯。 若乳母肝火乘脾,寒熱少食者,柴胡梔子散。胃火作 渴者,竹葉石膏湯。小兒多因乳母之氣不調而致。當 戒怒氣,調飲食,適寒溫則可以遠病。又如今人夏月 皆以香薷湯浸冷代茶飲之,殊不知香薷利水,大損 元陽;厚朴尅伐,大瀉真氣。況脾性喜溫而惡寒,夏月 陰盛於內,冷啜傷脾。若胃強有火,濕熱為病之人,固 無大害。其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者,必為腹痛少食,泄 瀉寒中之疾矣。此大人亦當戒者。況小兒乎。慎之慎 之。
黃疸
[編輯]《難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
色如橘子黃者,黃病也。身不痛。
乾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 蘗皮湯。
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 陳湯。
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
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
湯氏云:「身疼髆背疼,大小便澀,皮膚、面目、齒爪皆黃, 小便如屋塵色。利者易治,澀者難治。宜服五苓散加 茵陳煎湯調。又宜服導赤散加茵陳煎。或身熱,宜服 小柴胡湯,甚者服承氣湯。」
凡黃病者,不可一概而論。標本不同,證治亦異。乃脾 胃氣虛,感受濕熱,鬱於腠理,淫於皮膚,蘊積成黃,熏 發於外,故有此證。或脾胃虛弱,內因癥癖攻之而成。 然疳瀉亦主皮黃髮豎,肚大青筋,肌肉消瘦,外無色 澤,身必發黃。此又本於疳病而作,致有是證。治法若 感濕熱而得,身黃如煙熏之色,以《㕮咀》五苓散,加麻 黃。水薑煎投。汗之即愈。或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 亦好。
若得於疳癖者,其形如黃土相類,以「醒脾散、化癖丸」, 醒脾快胃,磨積理疳,胃氣已和,飲食倍進,運化精微, 榮養百骸,灌溉臟腑,五色各見於本部,精華乃形於 面貌,其黃自除。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黃疸者,脾之色也。夫人 身之神,貴於藏而默用,見於外則內虛矣。其證皆因 脾氣有虧,運化失職,濕熱留於肌膚,發而為疸。錢仲 陽所謂身痛、背彊、二便澀滯,遍身面目爪甲皆黃是 也。小便褐色者難治。療法宜固脾為先,如專用尅伐 寬中淡泄利水之藥,則鮮有不致危者矣。若初生及 百日半年之間,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胎黃也。腹大 食土為脾疳,兼作渴飲冷者,用瀉黃散。小便不利者, 茵陳湯。病後發黃,肢體浮腫者,用白朮散。清便自調。 肢冷嗜臥者,益黃散。身淡黃白者,調中丸及補中益 氣湯加茵陳。身熱膈滿,肌膚面目皆黃者,加減瀉黃 散。辨其所以。若閉目壯熱,多哭不已,大小便赤澀,口 中熱氣者,乃姙娠厚味胎毒之候也。母子竝服生地 黃湯,仍忌酒麪五辛熱物。設不自慎,誤傷脾土,急則 變為驚風吐瀉,緩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眼目障閉, 多成疳疾矣。又有脾虛發黃者,當於脾胃中求之。
陳治幼幼近編
[編輯]潮熱
[編輯]小兒初病潮熱,或病後潮熱,俱屬食傷太陰脾經,宜 參苓白朮散。有瘡癤潮熱,八珍湯加貝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編輯]諸身熱
[編輯]小兒身熱,但溫而不甚壯熱,此為溫熱。
小兒身熱,口中氣熱。叫哭無時。呵欠煩悶,面目青色。 此為風熱,甚亦發驚。
小兒身熱,飲水悸惕,手足搖動,上視弄舌,印內青筋 見,掌中赤,怕物生涎,此為驚熱。
小兒身熱面赤,時久不退,睡覺顛叫,氣急發渴,胸高 涎壅,此為積熱,與壯熱相似,但胸高涎壅為異,乃臟 腑積蘊熱毒,三焦鬲腕壅滯也。又搖頭項鞕者,亦三 焦鬲腕壅也。
已上皆甚則發搐,治在「《驚癇門》中。」
小兒身體發熱氣促,鼻塞清涕,嚏噴寒毛立,眼淚出, 或出痰水,此為傷寒,治在傷寒門中。
小兒身熱,時發時退,退但肚熱,或夜發熱面黃,腹脹 吐瀉,乳食不化糞酸臭異常,此為食傷,治在傷食門 中。
小兒夜發熱,曉即如故,多涎喜睡,此肺虛發熱也。此 與食傷夜發熱相似,要須識之。況二證餘候,各皆不 同。食傷者可下,肺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失津液,發渴 引飲。昔錢乙治朱監簿子五歲,夜發熱,曉即如故,眾 醫作熱,以涼藥解之不愈。其候多涎喜睡,又以藥下 其涎,病益甚。至五六日,請乙治之。乙曰:「不可下。」乃取 白朮散煎湯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飲多不作瀉 否?」乙曰:「無生水不能作瀉,縱利亦不足怪,但不可下 耳。」朱又曰:「先治何病?」乙曰:「止瀉、治痰、退熱、清神,皆此 藥也。」服盡又作兩次與服。其子不渴無痰,又投阿膠 散二服而安。是此證也。《錢乙方》《本集》載之。
小兒身熱形瘦,多渴,飲食不為肌肉,此為疳熱,治在 疳門中。
小兒血氣旺盛,發渴引飲,大便黃緊,小便赤少,四肢 身體翕然而熱,此為胃實熱也,治宜下之。
小兒身發熱,微驚,耳骫冷,上脣頭有白泡起如魚目 珠子,或汗或不汗,此為變蒸,治在變蒸門中。
小兒身熱昏睡,驚悸喜嚏,耳尻冷,此為瘡疹候,治在 瘡疹門中,此與食傷變蒸相似,傷寒耳尻皆熱變蒸, 脣上有白疣泡珠子為異。
小兒身熱者,更有內外。在內者,多飲水得之;在外者, 多因風寒得之。錢氏有云:「小兒身熱飲水者,熱在內; 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此大概之驗也。在內者宜下 之,在外者宜散之。」
閻孝忠論小兒壯熱傷風,溫疫傷寒,風熱,瘡疹傷食, 率皆相似,未能辨認之間,但與升麻葛根湯、惺惺散、 小柴胡湯服之甚驗。蓋此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惟 傷食者,則大便酸臭,乳不化,畏食或吐,宜與微下。 《孫真人》論小兒內外氣盛,眠時小驚,或微覺傷風傷 食,又慮變蒸身熱者,但以紫圓或龍膽湯為治,此二 藥「無所不療,雖微利動以減盛氣亦不虛人。小兒糞 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也,宜服龍膽湯,若糞白而 酸臭者,此挾寒不消也,宜服紫圓,但少與令內消,甚 者少增,令微稀溏,皆須節乳哺一兩日,令胃氣平和, 若不節則病易復,復則復下,傷其胃氣,令腹脹滿,若 至再三下之,則過傷矣。」
小兒於立夏之後,有病身熱者,慎勿妄為吐下,但以 除熱湯浴之,除熱粉粉之,赤摩膏塗之。
黃疸
[編輯]「小兒有身體肌膚面目悉黃者,此黃病也。因將息過 度,飲食傷飽,脾胃受熱,與穀氣相搏,蒸發於外。脾胃 象土,其色黃,候肌肉,故為是病也。慎不可灸,灸則熱 轉甚矣。若身體痛,背膊強,大小便澀,腹脹滿,一身盡 黃,及目睛爪甲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此疸 病也。若發渴、小便澀,腹滿,脈沉細,為難治也。」黃病者 稍輕,疸病極重。又有自生下面,身深黃者,此胎疸也。 因母臟氣有熱,熏蒸於胎故也。《經》言:「諸疸皆變色深 黃者」是也。若身微黃者,胃熱也。若但面黃腹大,渴而 食泥土者,脾疳也。
渴
[編輯]小兒有渴而飲水者,此因臟腑有熱,熱則臟燥,故多 體熱發渴,亡耗津液,即令作渴,欲飲水以解之也。又 有疳渴、吐瀉發渴、霍亂發渴者,各逐本項具之。閻孝 忠云:「凡小兒諸渴,因亡失津液引飲,但多煎錢氏白 朮散與服,使任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