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5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十六卷目錄
永平府部彙考二
永平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五十六卷
永平府部彙考二
[編輯]永平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縣志合載
[編輯]遷安縣
黃臺山 在縣西南三里。其狀其色如之。其背側有箕石,名之曰聚米。水漲不沒,驗歲豐凶。按《縣志》:在縣南三里,古剎棲其上。相傳山巔塔有晚照,至今遺址尚存。
要孤山 在縣東北三里,獨峙下為三里河,源自城北小寨平原而經其麓新寨莊南,而西至蘆溝洑合灤。盛夏愈冷,嚴冬不冰。有石橋,東北抵建昌諸邊,南達十里橋通府按縣志在縣北三里。四無聯屬,屹然獨峙,因名耀孤。按《府志》作「要孤」 ,縣志作「耀孤」 ,二志各異。
次君山 在要孤山南,距縣十八里。遠望團如釜而秀,一名團子山,孤竹次君墓焉。按《遷安縣志》,團山在縣東南十八里,巒頭獨秀,望如覆鐘。萬曆四十年,知縣事張廷拱造浮屠於其巔,號曰文峰塔,恐即此。按《通志》,在府城西北三十五里為團子山。按《一統志》,團山在遷安縣東二十里,山峰團秀,遠望如釜。
羊角雙山 在嵐山南,沙河經之滸,有石磯曰釣臺。至野雞坨與盧龍馬鞭山界,乃灤之陰,沙之陽也。按《通志》:雙嶺在遷安縣境內,其上產鐵,與此異。
五里山 ,在灤西,高十餘丈,有石高廣三丈,就石為壁,鑿佛
松汀山 高六十餘丈,巉巖壁立沙河中,深廣難度。腰有三洞,土人結筏縛梯而上避兵,每洞可容二百人。按《通志》,在遷安縣西南三十里香山 ,自松汀山涉河而西,自安口而麥蕎,又西為香山,其南為沙河驛路。按《通志》,香羅山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恆水經其北,環景山而東南麓焉。
岳野山 在香山西。秀偉,有勝水寺。古井一,新井二。前有龍虎二峰,後有蟲蛇諸峪。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秀偉可遠眺。但《縣志》作「耀冶」 ,與《府志》「岳野」 異。
《福山 》,自岳野山西過七家嶺、狑狗峪,連峰二十里,為「福山。」 距縣六十餘里,為灤州界。
貫頭山 ,自黃臺渡灤,至橫山西沙石合流之陽,距縣三十五里為貫頭山。連屬如珠,巉巖蒼翠,常蒙雲霧。其腰多竇,黑鷹巢之。有靈泉寺、香爐崖。按《遷安縣志》,「在縣西三十里。」
平頂山 :在貫頭山西,上有地一頃餘,可容萬人。
四角山 在平頂山南。按《遷安縣志》,「三角山,在縣西北九十里,有三角,無四角。」
孤山 ,在平頂山南。按《撫寧縣志》亦有孤山,在山海衛南。
蓮池山 在縣西灰窯峪。左有正覺院,泉冽,冬溫夏涼。出而西行,經崖兒口,為還鄉河源。三茅山 ,在黃山之右。
雙頂山 在三茅山迤西,有無梁殿,下為鳴盆澗,盆乃石凹上泉,滴之如磬,還鄉河經其北焉。按《通志》,雙頂在遷安縣境內,其上產鐵與此異。三岔山 ,在黃山南。
城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介群山中有古剎,層巒聳翠,鬱然周林多花果。
館山 一名「大嶺」 ,在城山西,有寺,其泉為龐牛河源。
羊欄山 自黃臺渡,灤西北三十里,貫頭之陰平,南社為妙峰,北窪有唐大雲寺,有松生於石井,有山高十丈,周三里,俗呼「羊欄山。」
橫山 在羊欄山之前。又云:「大青山關營在太平寨西六十里,距縣西北九十里。迤西有橫山,北為董家口關,踰河而西,有石坎可梁。」
尖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群峰攢立,頂有石賽,環以二泉。其下寺曰龍崖,又曰赤崖泉。突出而南為沙河。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四十里,尖如立錐,挺然出眾。」
降龍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外,一名「堡子中峰。」
拔豎左右如伏
長山 :在降龍山迤北。
塔子山 與長山近,臨邊。
蘭若院山 :在蟒山西南三里許。高十丈,周三里。上有廢堡,今人呼為「羊欄山。」
青山 :在曬甲山迤東。
河架山 :在曬甲山東北。
瞭蟒山 在河架山東北,有紅白二坡,紅在冷口關城西南灰窯坡下,白在口外三里,圬人取之。坡間有溫泉寺,有池三,建昌內官繕以石柱木欄,居人常浴之。嘉靖末,以邊警戒民出境,荒廢。其在冷口河東岸者,冬煖夏涼。
雞林山 :在瞭蟒山東徐流口關,無蠍其營。西為峰口山之流,達薄過莊,入青龍河,戚總理開水田處也。
萬軍山 在縣東三十里。頂有土城三百餘步,下有三跳澗,又為帳房山。或曰:安喜廢城,遼所置者,金因之。史未嘗紀其遷,但以《遼志》雲「在平州東北六十里」 ,今縣去府四十里,遂以舊城在此耳。其麓有玩清寺,桃林、冷口流合焉。此白羊之南也。
蓮塔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為擦崖子關,有琵琶洞,為狐穴。按《通志》:在遷安縣北三十里,高三十丈,周三之,以狀名。
金山 ,在蓮塔山西南半舍上有寺,以「金山」 名。下臨灤,晚霞映之如浮丹。
蛇山 ,在金山東,鑿山為路以通。
《瞭高山 》在《金山》北。
藏龍山 ,距縣五十里,在金山南、尖山北,其後為偏崖,渡灤經之,土人呼「採樹嶺。」
龜口山 在羅家屯南八里。灤自西繞東,兩阜雄峙而當之。參差怪石,夾為深潭。水中石上有龜龍津。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為藏龍山。兩山峽,灤水經其中,有龜龍形,世傳使殺黃龍,笑殺龜,故又名龜口。」 按《縣志》,藏龍、龜口為一山,與《府志》分為二山者異。
梁家山 見下《玉泉山》。
玉泉山 自龜口山北行,偏崖之東北為太平社。三里為林頭,上有擂鼓臺,昔人聚兵於此。又二里為梁家山。
太平山 在縣西六十里,為太平營。南北兩山去營二里許,左川右河,憑高可眺。北五里峭壁清河繞之,有清泉寺。崖下二磯高迥,河中可榭可橋,魚所聚也。
銀礦山 在太平營西五里,與鷂鷹崖對,高峻,谷口僅容兩馬。北為華巖寺。
「小黑山 」 在銀礦山西北十里。
水谷寺山 與小黑山近。
大黑山 在水谷寺山五里外,其石色黑,層嶂參差大黑,旁石心空,上有手印,傳為「攻書臺。」 白雲山 在太平營北,有寺在城子嶺關東。伏虎山 在白雲山西,迤北環以湖。
爪山 在伏虎山東南,曲盤而入,四壁皆山,崎嶇旋轉,凡二舍餘,總名之曰十八盤,行人稀得見日。按《遷安縣志》,爪村山在縣南十五里,產白土,與《府志》爪山異。
九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下有九泉,匯而入於灤。或曰:以山有九疊名之。其旁有袁達洞,如團蓋,可容數百人。又半舍亦名之層澗,有古剎,在萬松中,長河合於前。按《遷安縣志》,「九峰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有九峰,故名。」 恐即此。
范山 在九山北
黃家山 在范山南,稔子渡口西八里許。唐山 與黃家山近,怪石危立。
老君禪山 與唐山隔十里餘,有寺臨灤渡,有黃崖,產銀砂,為礦洞。
石盆山 ,距灤陽營、三屯城東北各二十五里,在芹菜南盤三十餘里,多怪石,臨灤頂有大石盆,泉湧上出,夏涼冬不冰。旁有石洞曰「勝水」 ,與鸚鵡巖對,其陰為青山關營。
女兒山 在縣西北九十五里,在勝嶺西,勢峻拔。又西為鐵門關,外有大潭,喜峰水之源也。窟窿山 ,距鐵門關二里,李家谷左。「其南半舍為窟窿山,頂明如月,其高與鐵門關齊。洞高十丈,大小二孔,廣如高之半,奇石萬狀。內周十餘里,小洞十數,極巔大洞,紅嘴鴉之巢也。轉而東,其懸石皆五色。又東崖向北,前坡鼓以」 八音,莫不應焉。
「松亭山 」 ,出窟窿山洞口西十里為西山嶺,即喜峰古松亭山也。其峰削,下腰有洞,高二丈餘,深倍之,有墳在岡上,臨關口,乃古夷王墓。元許
有壬《紀事》又云:「為父子久離,相逢喜極而死,葬焉。曾掘之,風雨大作而止。今戌者,歲祀之。」 其稱喜峰者,蓋自永樂之後矣。《府志》又云:「青山在縣北三舍,又二舍至喜峰,環灤而北,別一洞天也。」 又云:「女兒山西為鐵門關,關外有大潭,喜峰水之源也。」
片石山 ,在大喜峰西南二十三里,老子谷之東三里,橫截如劈,不可越下,片石長十丈,出於灤而上,因以「片石」 名。
樓子山 在灤西,其巔石遠觀如之,又名「猴兒山。」
屏山 在樓子山南十里。
澤高山 ,在縣西北百八十里,袤五十里,高七八里,盤折而上,土名三十二窟道。郭造卿云:「余更名之澤高山。」 遼之澤州有神山、九宮、石子嶺,在灤、潵間,今不可知,而此適其位,且最高雲。珠山 ,在澤高山之陰,有圓覺寺,臨灤西崖,為朝宗巖、桃園,適灤陽營者渡此。
大小尖山 :在珠山之陽,並如兜鍪。大者尊嚴,小者崎曲相次。小之支為釣臺,潵河至此十一曲而匯焉。大之支為松臺、蓮心館。
龍井山 :在大尖山傍。
壽星山 ,在縣西北百七十里,為潵之陰,去漢莊五里許。舊名「勒馬巔。」 石高二丈,屹立,名「將軍」 ,戚總理改之。
六寶山 與壽星山相隔半舍餘,以「產」 名之,居人皆礦徒也。乃太平、三屯二營適中焉。
鳳翅山 :在六寶山西。
中峰山 與鳳翅山近。《恆河》經其西二十里,合「灤。」
景山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高八里許,舊有二名,南為明,北為陰,矗立雲表,將雨,其巔先雲。其陰為鹿兒嶺,嶺東三屯鎮城。嘉靖之元總兵馬永建祠其巔,以奉諸葛忠武、岳武穆、文信國,為三忠祠,取景行之義,而更名焉。亦曰景忠山。又立碧霞元君祠,東自山海,西至京師,進香者如市,後乃委官收稅,以充撫賞雲。按《遷安縣志》。明武宗正德中。總兵馬永見白馬立山嶺。遂建三忠祠。後復立泰山行祠。增置神遊亭於上塔兒山。
月城山 俱在景山北接界於洪山口。其外為長城嶺,諸山近川。自鹿兒嶺西流入遵化。將軍山 自龜龍津南行,採樹嶺西五里為將軍山。有二將軍墓,有洞。
烽堠山 :在將軍山下,滴水崖之西十五里,危峰頂為「烽堠山。」
荊子山 在烽堠山迤北,刀兒崖後十里,牽馬嶺之隅。有涓流西北合灤。
寧山 在荊子山西十里外。
井山 在寧山西北,有井,下通灤江。
三稜山
玉帶山 俱在井山南
三帶山
「楊老山 」 ,在玉帶山南,觀音巖之北,高峰二十里,外為「三帶山、楊老山。」
柏山 ,與楊老山近,以「產」 名,有寺。
龍泉山 ,自黃臺南十餘里入瓜村社,為龍泉山。其半有泉清冽,曰「聖泉」 ,以禱雨有應,寺以之名。亦有蟒洞遺跡。按《遷安縣志》,在縣南十五里。嵐山 在龍泉山南,其椒有洞,雖晴如蒸。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
牛山 ,在羊欄山南,在要孤東半舍石狀如牛。按《遷安縣志》,「在縣東二十里。」
遊鄉山 自橫山北董家口關踰河西轉,有石坎可梁北三里許,兩山奇崿,夾溪如錦,步障為遊鄉山。按《通志》:在遷安縣北九十里。
白龍山 在寧山北,臨灤,有浮圖。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北九十里灤河之濱,相傳有龍見其內,香羅山 恆水經其北,環景山東南麓焉。」 按《通志》,「在遷安縣西北百二十里。」
佛院山 與四角山近。按《遷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巋然高峻,人蹟罕到,望之如佛像,又名達摩菴。」 但《縣志》「是佛面山,無佛院山」 ,而《府志》有佛院山,無佛面山,恐即是一山而音訛耳。
「牛心山 」 與「佛院」 山近。
黃山 在縣西五十里,綿亙十里,昔人於此避兵。按《遷安縣志》:「陡然壁立,攀援而上,可避兵。」 蟒山 在塔子山迤南,其產鐵冶。按《遷安縣志》:「在縣東北十五里,產鐵。昔有冶,世傳山東有深穴,三蟒出沒為害,官軍射殺之。」
曬甲山 在青山西,去橫嶺十里。按《遷安縣志》
在縣東北二十里。李廣出征,軍士遇雨於此曬甲,故名。按《通志》:在遷安縣東二十五里。又《府志》云:或雲李廣曬甲於此,或雲唐王無徵焉。都山 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傑出塞外,藐視群峰,古木蒼翠,雪積其巔,迄夏不消,望之如堆玉。按《通志》:「木可梁棟。」
分水嶺 距縣三十八里,又十里為盧龍界。又雲「左漆而右灤。」 蓋左環分水,右據尖山,《灤》經西南,團峙其東南,迤北之山川四固,邑為攸聚矣。秦王頂 在縣西南黃臺山、嵐山之南。
佛兒峪 ,距灤西五里,山十里。
棲峰 在佛兒峪西
「芝麻嶺 」 在佛兒峪北,有寺。
七家嶺
狑狗峪 ,在前岳野山西。
挾車嶺
石鼓嶺 俱在前孤山西。
灰窯峪 ,在縣西五十餘里,舊關寨遺址也。其石黃而理密,灰白如粉,采色耀目。一為「糕乾峪」 ,其色片如之。
《從照峪 》,在糕乾峪前。
長峰 在從照峪左
馬蹄峪 與雙頂山近
雞冠巖 在馬蹄峪西
龍堂峪
鷹嘴峪
大小嶺 俱與雞冠巖近。還鄉河皆經其北鴿子口。
駒驢嶺 與三岔山近
甘家峪 在縣西南,與城山近。
羅家嶺 在縣西南五十里城山之西。
《妙峰 》自黃臺渡,灤西北三十里,貫頭之陰平南社,為「妙峰。」
血石嶺 縣西北五十里。赤崖之南為沙河,沙河前為血石嶺,石色如之,有泉清冽可掬。冬草青,花白,雖嚴不枯,為石河之源於家坎, 在要孤西北二十里。
三嶺 在《瞭高山》東十里,嶺北名為「五重安」 ,其東北為蛤螺河,下入於灤。
城子嶺 見上「白雲山」 下。
寺兒峪 ,在伏虎山西二十里,峭壁嵯峨。榆木嶺 ,在伏虎山東二里,為榆木嶺關。芹菜嶺 ,在十八盤南。
長嶺 自龜龍津北行偏崖之西北為長嶺社,距縣五十里。南北有二,南為清泉寺,下有清水峪。清河源於口北城子嶺,經峰東入灤。
米峪口 在九山北
稔子口 在范山南西三里,為障樓,昔人避兵處,有渡。
董家口 ,在稔子口東,《長河》源自此入。灤亭林 ,在稔子口東。
獾口峪 在亭林西五里。
望龍岡 自唐山西南,連嶂十里,為望龍岡橫嶺 ,與大小水峪近。
小嶺 在縣北五舍外
「臥龍岡 」 與小嶺近,有寺有泉,西入灤。
大蟲峪
長河峪 ,俱在臥龍岡,西、灤皆經之。
大小水峪 與長河峪近。
太子嶺 與大小水峪近,俗雲「秦扶蘇所登也。」 又西為三十二窟矣。
勝嶺 在遊鄉山西五里。其水東西分,至龜口始合。
小喜峰 ,在大喜峰南二十里。峰勢巀嶪,兩石並立,土人謂公婆兒,今公折半矣。
老子峪 ,在小喜峰西南三里。下為團亭寨。松茅峪 ,在縣西北《澤高山》之陰。
潵石崖 與龍井山近,絕頂為烽火臺。左有磯,瞰中流有石堀,黃龍宮之。其出如蝦,而波獨高幾寸以起,土人候為「福德。」 嘉靖戊戌去,其後邊數有警。萬曆壬午復見。兩崖如門,其故關也。今關移出十里許,在雞冠之麓,有垂綸臺。出關十里為柞子菴。
觀音巖 ,在潵石崖西,大小二洞上有戍樓。「五老臺 」 ,在壽星山東。
蓮花峰 與五老臺近,西有石壁諸窟,中窞其團獨屼,曰「平臺」 ,昔人避兵寨也。
鹿兒嶺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見景山下。按《遷安縣志》,「置灤陽驛。」
獅子峪 在城北,與鹿兒嶺近。
四家峪 恆河在鹿兒嶺東三里,合城北獅子。
峪諸流至四家峪入灤
疊翠峰
「唐王臺 」 俱在景山北。
長城嶺 在洪山口外。長城嶺諸山近川,自鹿兒嶺西流入遵化。
柳河峪
石塘峪 俱在將軍山西。
釣臺 將軍山西為柳河、石塘諸峪,亙十里為釣臺,臨灤,可容百人,祀龍其上。中有孤石,高三五丈,極深,漁人集之。
滴水崖 與釣臺近,無泉而涓不絕。
刀兒崖 在滴水崖西十五里,烽火山北。有石插灤,為「刀兒崖。」
牽馬嶺 在刀兒崖後十里,陡峻必步,自邊用車改大道,而人跡稀矣。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北八十里,陡峻,過者不能乘馬,牽之而行。」
松崖 在牽馬嶺西十里。
救駕嶺
駱駝峪
二郎坨
觀音巖 俱在玉帶山南。前本縣「五老臺」 前亦有「觀音巖。」
五峰 在景山西南二十里,高里餘,群山環接。左右龍虎二峰,下有唐寺,前有天橋,川漲常高數尺,至橋必流其下。南為豐潤腰帶山,其流入還鄉河。自太平社而西,為臨河社,凡三區。自北而南,為遵化、豐潤界。
野狐峪 ,在要孤山南,有水東入漆。
灤河 入,自團亭諸川會之。南流至縣城下,轉而東,至盧龍縣南,合於漆。按《遷安縣志》,「灤河在縣西三里,發源於炭山,亂泉噴湧合流東一百二十里至宣府,又東北二百一十里至雲州堡,又東北三百六十里至桓州,又自桓州過口北,又自北而南入上都開平界,東流七百里,自潘家口入遵化縣界,又一百八十里」 至遷安縣,又東南十五里至蘆溝堡,與三里河合。夏秋水漲溢,自縣治西里許至張家營,要有十里之寬,誠為遷邑一巨津。按《通志》:源自口北開平,東南流經遷安縣界,至盧龍縣合漆河,又南至樂亭縣入於灤河。
沙河 在縣西北四十里。源出赤嶺赤崖寺,經好樹屯東流至松谷莊。按《遷安縣志》:在縣西二十里,自赤嶺東流院頭,與王家河合,至新莊與潮河合。又《府志》云:「玉王山下突泉為沙河」 ,源見撫寧縣。
石河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血石嶺,以多沙石而名。合沙河,過七家嶺至院頭,與王家河合,至新莊草束子屯,下合眾潦,經沙河驛,至灤州西四十裏海子崖莊長灣入之。大水泊,在州西南七十里,發源於土山任郎莊,經赤堠社漢王渠南播小水泊,經孫家溝、永登屯入之。經柳林莊,自宜安社迤邐而南,至北柳河社,經豐潤越支社界,轉東南達於海。凡沙所經,民患之。昔之通漕者,因為沙壅而廢矣。按《遷安縣志》,「至劉全莊與沙河合。」 又按《府志》,「沙石二河,會流不入灤。還鄉河 ,在縣西北七十里,發源蠶莊南一里,西由弔水院崖兒口,達豐潤城北松林莊,至城西塔兒灣,迤邐向西南入海。」 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北八」 十里。源出夾河,西南流入豐潤縣,不入於灤。餘見前蓮池山、龍堂、鷹嘴諸峪及大小嶺五峰下。
館水 ,出縣西南三十里之館山,由灤州入豐潤陡河。
三里河 按《遷安縣志》:「在縣東三里,源出小寨南,經耀孤山下,南流至蘆溝堡,與灤河合。」 龐牛河,源 館山有寺,其泉為龐牛河源。白羊口河 在河架山北流入漆。按《遷安縣志》,「白羊河在縣北四十里,自口北入於穴河。」 按《府志》,白羊口與《縣志》白羊異。
長河 在九山旁。源自稔子口,東北董家口,入灤。按《遷安縣志》,在縣北九十里,南流入灤河。青龍河 ,按《遷安縣志》,在縣東北七十里,自口北桃林與漆河合。
恆河 ,在鹿兒嶺東三里。合城北獅子峪諸流,至四家峪入灤。
寬河 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北七十里,有金砂。」 橫河 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北一百里。」
潵河 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自口外入龍井關,至趙家莊南二里與灤河合。冷池 按《遷安縣志》,在縣北四十里。
溫泉 按《遷安縣志》,「在縣北四十里冷口關外。」
龜龍津 ,龜口山下,灤河經此,兩崖怪石夾映,中有龜龍影,故名。
三跳澗 萬軍山下。又本府澗子山有「三跳澗」 ,撫寧縣
兔耳山 在縣西七里,「雙尖」 似之,絕頂有潭,雲常罩之。微徑而登,可容數萬人。
雙頂山 :在兔耳山南。
馮家山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鵠峙兩峰,近大海,為昌黎界。
紫荊山 在縣南二里。臨洋河有立石如婦人望夫狀,今稱紫荊石婆,《魏書》之「新婦山」 也。黃家山 涉洋河而南,為黃家山。
韡山 在兔耳山東,一名滑子山,為郵舍,松河逆而還之。按《一統志》,撫寧縣北十里有靴子山,恐即此。
七王山 在滑子山南。相傳遼七王駐兵此山,唐太宗圍勦之謬也。太宗征遼過之,奚王迎服而從征焉。今雲霧恆罩之,隱隱見旌旗,蓋山之靈則然,昔帥或有稱王者耳。
「背陰山 」 在七王山北,接盧龍縣界。
熊山 :在背陰山北。先年,嘗產熊。其陽白塔莊產金。
嚴家山 在熊山北,有水入松流河,迤西為盧龍之紅山。
天馬山 ,與青石山隔十里餘。
青石山 在臺頭營南,去天馬山東北十里流壕峪。有青石佛三尊,名「青石山。」
巖口山 在熊山東
半壁山 :在臺頭營西十里。如刀削。有避兵寨。栲栳山 :距縣西北五十里東勝寨旁。
將臺山 :距縣西北七十里。連界嶺關,亦高峻。並在青山河西,為避兵處。
八角山 :在天馬山東。
羊角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亦高峻,有避兵城,可容三、四百人,土名「南寨。」
塔子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為塔子山平市莊,頂有瓴甋浮圖,高二丈餘,名「女兒塔。」 隆慶之元,賊入羅漢洞,殺掠萬計,此千餘人獨全,故因壘周里,以扼莊衢。
偏頂山 ,在塔子山西南五里,高插雲霄,其腰有半頃可耕,號「平臺。」 避亂二千餘人皆免,亦東方保障也。
青陽山 在偏頂山北,上有塔,後有寺,其下澗水清秀,晴辰至絕頂。南海東關,如在足下。按《通志》:在撫寧縣東北三十里。
撾角山 在青陽山東
和尚山 自青陽山東過撾角山,峰尖秀出者為孤石峪,有溫泉,可愈疾,南流為河,一名和尚山,有窟名「風洞」 ,歲為災,居民時祭焉。
前裂頭山 ,自和尚山又東,高廣倍出群山,而尖頂分三四,為前裂頭山。
後裂頭山 ,自前裂頭迤東十餘里,七峰相連,極東而尖,為後裂頭山,居邊外。
平山 :在前裂頭山前之東。其本山之南十里為營。
石門山 在平山西
「橫山 」 與石門山近。
臨渝山 在師子河東二十五里,漢縣以名。峰巒崛起千餘仞,舊為關隘,崖高百丈,一名馬坡頭。按《通志》:「下臨渝河。」
連峰山 在牛頭崖營西南,一名蓮蓬山。渝水自其西入海,東有雙峰如對話者,曰「話石。」 孤山 去海四里,在秦皇島西,屹然面海,如砥柱然。石河自東入海,東北六里達山海西關。又遷安亦有孤山,在山海衛南六里。
角山 在山海關北六里,有二山,後角山去前角山二十里而相等。其山自居庸古北喜峰諸山而東,延亙千餘里,至是聳峙面海,而長城枕之,為薊遼二鎮界。
三巒山 在角山北,多猿猴,物產苦之,下有寺。圍春山 在三巒山東五里,若環堵。蕭僉事築別墅其中有圍春莊、墨香亭、蔭秀亭,今廢。攔馬山 在圍春山西,壁立,馬不能行。戌遼者多鼠竄此關。
尖山 在攔馬山西八里,下有龍潭,深冽。「五泉山 」 ,在尖山北,有泉五。北入石河,為鴨子河。
玉王山 在五泉山東北,產銀。冶下突泉為沙河源。
寺兒山 與玉王山近,山北為石門寨。
石門山 ,凡鴨子河、西水峪東皆是也,在盤桃
峪東北
平林山 :在六羅山西。
六羅山 :在平林山東。
椒果山 在平林山西,有長城寺。
房山 在椒果山西北,高峻可避兵。
溥塘山 與房山近,山內空洞,深十餘丈,水渟為淵。
團雲山 ,在溥塘山南,亦名雲蒙山。下又雲「其雲蒙山在口外」 ,與此恐是兩山。
黑山 :在團雲山南,產煤。
平山 在黑山南,環石門山皆峽。舊《志》云:「漢公孫瓚敗烏桓處湯、石二河上游,中間阨塞之區也,塞至山海關四十里。」
黃崖山 ,凡邊內盤薄於外,黃崖山為大是山 在星星峪北二十里,在縣東北五十里,高可十里,崎嶇其半有捨身崖,深三四十丈,崖旁石壁上鑿佛像三尊,其石徑僅容足,為望海寺。寺東半里有二石穴,冬夏不涸,名「雙龍眼泉。」 又東半里崖半有洞,有人棲元其中。凡去三里,連有三洞,高二尋,廣仞餘。昔有馬和尚居之,洞以名。下而東有池不竭。名「臥龍灘。」 西寺曰「金峰。」 南寺曰「雲崖。」
鵓鴿堂山 :與是山近。其陰有寨,西半舍為中桑堡。
青山 在鵓鴿堂山西
香爐山 在關外,山巔有大石狀之,在臺頭雙嶺西界將臺之北。
茶盆山 ,凡邊外盤薄於內,茶盤山為大。在縣東北百里外,石門之陰也。其峰萬仞,窅深環碧,林壑幽靚,昔為勝遊。在葦子峪外,半舍,上有無梁殿。佛舍東北有巖,入至半,常聞下流水聲,至其下,無之,用竹於罅引而出,名曰「勝水」 ,必攀緣乃登。其巔。尤狹,則置木梯五架其開山僧,乃遼天慶間,俗呼「背牛頂」 ,以山後有石如牛,故名。鑿石為洞,高尋廣丈,為井,深廣以丈。僧佛海誅茅其上,聚徒居焉,復鑿井四其泉入夏愈清而旨。正德己卯,賊入東境,惟此山稱難犯,可以瞭遠。徒眾晝夜偵賊,聞之巡撫都御史,乃給以劄,命居人護山場,而葢殿加修飾焉。佛海化眾立浮圖,高廣二丈五尺,八角方圓,塔鈐名「德勝望海菴。」 其下有虎穴龍潭。戚總理廓邊虎徙去,潭深不可測。參將林桐鑴《石誌》云:「背牛頂山後有鶯窩洞,內有泉,羽人居之。」 又云:「自星星峪西北至中桑堡之黑石里天慶寺峙稱茶盆」 ,而西則皆馬司嶺派,乃《遼志》箭笴山也。黃崖其肩臂,今邊關嶺名,此第其一足焉耳。
黑鷹峪
平房峪 俱在縣西兔耳山南。二峪聳秀深茂,多果實。
石佛峪 與平房峪近
大崇峪 在石佛峪東南,一名大蟲峪。其石自片,或厚數寸或盈尺,可碾可磨,可條可版,利於用。按《一統志》:「撫寧十里有大崇山」 ,恐即此。對嘴崖 距大崇峪十里,山寨險峻,二崖相對。或曰碓,以其形似雲。
楸子峪
鐵佛頂 俱在熊山東
雕崖 在岩口山北,距縣西北三十里。怪石直立,旁峰平漫。其東北面若刀削,因築寨以避兵。周里餘,在駐操營北。
刀崖 ,在駐操營南。頂平,可容千餘人;惟北一微徑,匹夫荷戈守而莫能攻矣。
滴水崖 :在臺頭營西五里,高千丈。
鶿䳓峪 ,在滴水崖西北。「九花崖 」 ,在天馬山東。
桃兒峪 與九花崖近,頂有洞如盤,泉不盈瓢,十人飲之不竭,百人亦然,名聖水,即茶芽山。按《通志》在撫寧縣十里。
水峪 與前裂頭山近
峰山嶺 在馬坡頭東北三十里,張果老河源也。出於溫泉堡。
望海岡 在深河東,迤西為牛頭崖營。營西北有滿井,百餘家共之,隨汲而滿,大旱亦然。牛頭崖 與金山嘴近,其形似之。先年有倭浮海至此,設官戌焉。
金山嘴 自連峰山又十五里半入海,為金山嘴。
秦皇島 ,在湯河東一里,入海。傳為始皇駐蹕處,上有寺。又云:「山海關西南二十五裏海中有秦皇島。」 蓋自榆關及山海,環石門,為平營一隩區矣。
盤桃谷 :在三巒山北兩角山之衝。
元陽洞 與盤桃谷近,孤峰峭拔,懸崖空洞,倒蘸深潭,樵徑紆引,下有寺。其間為雙松岩,石河經其下。
黃土嶺 在平林山東
上莊坨 與黃土嶺近,產煤。
傍水崖 在椒果山前。內平外險,賊嘗陷焉。明隆慶元年,賊眾由此出,戚南塘設伏,殲之於此。大兵於雲霧中見關帝像。事平,建祠祀之,立石紀其事。
石嶺 ,在傍水崖西,產煤,佳於上莊。
歡喜嶺 在山海關東南,又名「悽惶嶺。」 言「戌遼者去而悲,還而喜」 也。
望夫石 ,關東八里,海中特出,為孟姜女墳,其旁有「望夫石。」
星星峪 距嶺頭營東一舍。
「花坡 」 在《口外》。
牡丹坡 在縣東北十六里。有牡丹坡,因以名。三石洞在坡西,面高二仞,廣半之,深二尋,小者在其椒,高仞廣尋,峻不能登。二洞東旁有水簾泉,傾於石龜背,下,匯為河。將入關,有溝石下,故為蛟窟雲。有黃青白黃者,歲後不見,惟青白嘗出,繞水門柱,居人狎之。萬曆初,蛟徙其窟,沙壅之。或雲「沙下深不測,與龜背洞通」 也。
銀銅峪 ,在石佛峪南,以「產」 名,距縣四十里。其陰為松流河源。
《尖峰 》兔耳之北為尖峰,峻拔有洞,昔有修煉者居之。
盧峰 在尖峰後
麻塔峪 ,在青石山西五里,山腰有石洞,南向,深二丈餘,廣半之。其中東北泉不盈瓢,久雨盛暑如常。
大青山水 自關外入,一片石河自小河口關外入,西行於堡西,而黃土嶺河東南會為之廟山口河,堡北合之各川。自一片石門出遼東鐵廠堡南五里,由老君屯東芝麻灣入海。此水經之,「高平川水自西北而東注之也。」
石河 在石門之東。源出口外龍潭城子谷,過大小毛山及柳河諸堡,而西為石門下山海南關外,由八里鋪而西入關城右三里許紅花店間,自南關入者會之。其石叢積,褰裳可涉。秋潦漲急,險不可厲矣。柳罐西有溫泉,東南而葦子。而花場與東拿子谷,其源出黑崖子,入由棒槌崖東下為鴨子河,凡四道,會於石河。此《水經注》:清水入九過口而注海也。按《通志》在山海衛城西,源出義院口關,南入於海。又《府志》云:五泉山有泉五,北入石河為鴨子河。
渝河 ,源出古瑞州,自平臺桃兒谷及駙馬寨前水,為獅子河。此《漢書》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寨水,又有侯水北入渝,其概矣。《水經注》「巡山逕之」 ,是也。按《撫寧縣志》,在撫寧縣東三十里,源出古瑞州,南流至連峰山入海。
溫河 即張果老河上游,源出孤石峪溫泉堡,裂頭之派也。有二:西為湯河,東為張果老河,下而總入於海。此《水經注》之方城川及木究水也。又雲峰山嶺,張果老河源也。
洋河 ,源出星星峪,自東北口外一舍馬司嶺泉,西南二十里至龍潭,周二十丈,其深不測,入四十里張家莊夾山而西入之。中桑水亦自馬司嶺西入口,十里至王家莊三十里入之。箭桿水自口外花果山水簾洞入關,西夾山四里至楊家莊南三十里入之。此皆《漢地理志》龍鮮水也。界嶺河源出口外別陀山十八盤下,而西至紅草溝,長流入團山五里,又三十五里入西合,繞臺頭營南青山關內黑谷嶺水,合關泉,至周各莊入,而東勝寨北諸水,至秋潦為河,繞乾澗東,由鹿角峪二十里入松流河,北合於綠灣。此皆《水經注》「封大川水」 也。按《通志》:陽河在撫寧縣東八里,源出口北別坨山,流經縣東南入海。恐即此。但「陽洋」 字訛耳。
海 。自直沽新橋赤洋而東,勢漸北,如人身之支轉折抵遼境。金復南岸即登、萊二府界,環抱其中,亦海窟之一域也。據《水經注》,諸水入新河,新河帶至濡水入鮑丘。今灤西尚有遺跡,而灤東則無跡可求,豈其包淪乎海者,此數百里而然哉?昔時海運尚通,山東錢鈔花布由海道給遼,今運廢。關城南十里,店舍及泊舟遺跡尚存。松流河源 在銀銅之陰,見在銀銅峪下。雙文井 ,縣濱海,泉鹹關。城中七十餘泉,惟衛學射圃前二井甘滑,號曰「雙文井。」 城東一里大道旁,出石間僅勾,脈長而甘,關內汲焉。
雙龍池 按《通志》:「在撫寧縣八里,旁有龍王廟,歲旱於此禱雨。」
《綠灣 》松流河逆環滑子山,至曹西莊入洋,故曰「綠灣。」 灣中蛙不鳴。
澥兒海口 ,在山海關南十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