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2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二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二十一卷目錄

 懷慶府部彙考四

  懷慶府驛遞考

  懷慶府兵制考

  懷慶府物產考

  懷慶府古蹟考

職方典第四百二十一卷

懷慶府部彙考四

[編輯]

懷慶府驛遞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編輯]

府屬總

覃懷馬驛 在府治東,今廢。移入河內縣內。《萬善》馬驛 在河內縣北,今裁。

河內遞運所 在府城東,今裁。

寧郭馬驛

寧郭遞運所 俱在武陟縣西北三十里。河陽馬驛。

孟縣遞運所 俱在孟縣南十五里,今廢。俱入縣內。

各驛總額

本府屬額設驛塘馬共二百六十九匹。內裁馬六匹,實在馬二百六十三匹。

本府屬驛站併協濟,共原額銀四萬四千一百七十六兩九錢五分九釐;除荒實徵銀三萬四千二百六十兩三錢六分七釐一毫。

遇閏加額銀三千四百七十三兩八錢三分四釐四毫。除荒實徵銀二千八百七十三兩六錢九分七釐零。

以上連閏,共實徵三萬七千一百三十四兩六分四釐三毫;內除裁里夫工食、「吹手工食」 、走遞青夫、皂隸工食並「協濟、撥協、改解司庫」 等項,共銀一萬七千六百二十三兩七錢一分四釐九毫;實在銀一萬九千五百一十兩三錢四分零。又收「協濟、兌解、留用、解司」 正項銀四百六十五兩九錢九分五釐。

二項共銀一萬九千九百七十六兩三錢四分四釐三毫。除仍餘銀二千四百五十三兩五分二釐零。

《實在》銀一萬七千五百二十三兩二錢九分二釐。

鋪舍附

河內縣

急遞總鋪 在縣前南街。

東路王召鋪 十里

馬鋪 二十里

尚香鋪 三十里

三家鋪 四十里

武德鎮鋪 五十里

西路廣立鋪 十八里

柏香鋪 三十里

南路沙岡鋪 十里

藍扈鋪 二十里

清化鎮鋪 四十里

原莊鋪 六十里

東南路祝策鋪 十里

北路萬北鋪 三十里

西北路官莊鋪 十里

萬善鋪 二十里

長老灣鋪 三十里

長平鋪 四十里

東北小路界溝鋪 二十里。

朱營鋪 三十里

車家作鋪 四十里

濟源縣

總鋪 在縣治前街東 ,郵亭一。

廣化鋪 在縣治東十里 。郵亭一。

梨林鋪 在縣治東二十里 。郵亭一。

軹城鋪 在縣治東南十里 ,郵亭一。

張金鋪 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 。郵亭一:「武陟縣。」

總鋪 在城廢

邸閣鋪 ,馬曲鋪 ,小原鋪 ,東店鋪。

水寨鋪 ,南灘鋪 ,虹橋鋪 ,石荊鋪。

文斜鋪 ,夏封鋪 ,官莊鋪 ,寧郭鋪。

張鋪

孟縣

總鋪 在縣治前

穀旦鋪 在縣北十五里。

進忠鋪 在城南五里

懷慶府兵制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合屬

原設「河北」 總兵官一員,駐劄懷慶府。康熙七年,移駐開封府,另設懷慶參將。八年,仍移總兵駐懷慶,裁參將

標下左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內分防濟源一員

把總四員 。內分防修武一員

標下右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內分防武陟一員

把總四員 ,內分防孟縣一員,溫縣一員。河北鎮經制兵四千四百六十名,內馬兵八百九十二名,步兵三千五百六十八名。

懷慶衛 在府治東。明洪武六年建,以指揮領之。其掌印、京操、宣府操、城操、屯田、管局、巡捕各員,俱考選其幕。經歷司、鎮撫司。其轄左、右、前、後千戶所四,百戶所四十。

屯田 二千三十四頃八十六畝五分;

屯糧 一萬二千九石一斗九升三合。

軍器局 在衛治西南

演武場 在府城南門外,各縣俱有。

國朝懷慶衛丁地事務歸併懷慶府屬「河內、濟源。」

修武、武陟、孟縣、溫縣及直隸東明縣各縣管理。

懷慶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

府屬總

果類

石榴 出孟縣

桃 各縣俱有

柿    ,李   棗   梨。

花紅   栗子

「蘋婆 」 出武陟孟縣。

木類

「楊   、梓   」 ,柳   榆。

桑   、槐   、柏   樗

藥類

紫菀  、黃芩  、山查  、《補骨脂》。

桔梗  、黃精  、葛根  、車前子。

蒼朮  、苦參  、遠志  、《兔絲子》。

山藥  、蓽薢  、百合  、地骨皮。

地黃

劉寄奴 ,出孟縣,療金瘡之要藥也。相傳昔劉裕遇大蛇,道旁與之𩰚,蛇傷而去。翼日,裕復至其地,見數童子採藥。裕問之,答曰:「吾主為劉寄奴所傷,以此治之。」 裕叱之,遂不見。蓋寄奴,裕之初名也,故以為名雲。

知母 出河內川谷間,《爾雅》謂之。請幫助識別此字。莐藩又名「蝭母」,安陽、輝縣亦有之。

天門冬 ,出河內、濟源二縣,一名顛勒。《爾雅》謂之蘠蘼、虋冬,《內篇》謂之延門冬,或名顛棘。《抱朴子》云:「杜微服天門冬,日行三百里。」

牛膝 出河內。陶隱居云:「莖長大有節,似牛膝,故名。」 《圖經》云:「有二種,莖節紫而大者為雄,青而小者為雌。」

葫蘆巴 :出河內。《圖經》云:「其種本出海南諸番。」 芎藭 一名香果,河內人多蒔於庭徑,其芬香襲人。

防風 出河內,其根類蜀葵,湯陰林縣、《磁州、涉縣》皆有之。

茭 ,出溫縣平皋坡中。

皂角 出河內

熊膽 ,出太行山。《詩義疏》曰:「熊能攀援上樹,見人則顛倒投地而下。」 《圖經》云:「膽味極苦。」

䮝 ,出太行山。《山海經》曰:「其狀如麢,四角,馬尾而有距,善還舞,其鳴自䚯。」 青魚 ,出濟源,形如鯉而背青色,又頭中骨,煮拍之可以製器。

硝 ,州縣鹹濕之地多有之,惟產孟縣者良。《圖經》云:「初採淋汁鍊成曰朴硝,再鍊而堅白曰硝石。取朴硝以水鎔之,經宿結芽,曰茫硝。方家取製為元明粉,服之可以延年。」

葭灰 ,魏祖珽信都芳以律管吹灰,試之無驗,後得河內葭灰,應節便飛,餘灰即不動也。天壇藤杖 葉少蘊《避暑錄》云:「天台杖柔韌而輕,堅如束筋。」 天壇藤外圓實,與此不類。

王鮪魚 :《宋景文公筆記》:「河陽出王鮪魚,即今黃魚,形如豕,口與目皆在腹下。每春二月,出於石穴,逆河而上,人乃取之。」 今絕無。

《府志》
未載物產

[編輯]

各縣志

穀屬

黍   、稷   、稻   、麥。

蕎麥  、芝麻  、黑豆  、薥秫、菉豆  、白豆  、麰麥  、玉麥。

蔬屬

蔥   。韭   。蒜   茄。

蔓菁  、芫荽  、藤蒿  ,蘿蔔。

白菜  、菠菜  、絲瓜  、王瓜

眉豆  、萵苣  、壺蘆  、姜豆

果屬

藕   、《葡萄  》《沙果  》《軟棗》

核桃  杏

草屬

蒲   、艾   、茅   蘆

藥屬

附子  益母草 ,薄荷  、萊菔。

花屬

《玉簪  牡丹  》,《蘠薇  金鳳》。

《雞冠  海棠  》,《月季  木瓜》。

《丁香  水紅  》,《迎春  地棠》。

荷花  、茉香  ,水仙  、荼𧃲、《禽屬》

鴉   鳩   鵲   雀,

雞   :鵝   ,鴨   、鵪鶉

貨屬

「煤   炭   」 《梭絡》。

以上各屬俱同

懷慶府古蹟考        府志

[編輯]

本府。河內縣附郭。

邘城 在府西北二十里。周武王子所封。《左傳》:「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水經注》云:「野王西北有故邘城,城南有邘臺。」 今仍呼其城為邘臺村。期城 ,在府城西三十里。《水經注》:沁水東逕沁水亭,世謂之小沁城。又東倍澗水注之:期城城基在倍澗水西,即小沁城也。今名覆背村。野王城 ,即今之府城。《左傳》:「執晏弱於野王。」 戰國衛君角阻山而保野王。《水經注》。沁水又東逕野王北故城。即此。

安昌城 在府城東南六十里。漢縣。成帝時,封張禹為安昌侯,即此。隋置安昌縣。唐省。

武德城 ,在府東五十里。後魏置武德郡。隋改縣曰邢丘。唐改曰武德。宋廢為鎮。今之武德鎮是也。

鄈城 在府東北四十里。司馬彪《郡國志》曰:「山陽有鄈城。」 京相璠曰:「河內。山陽西六十餘里有鄈城。」 《水經注》曰:「丹水逕鄈城西」 ,即此。唐置太行縣,尋廢。宋、元以來,改為清化鎮。

紫陵城 在府西北三十里。唐初置紫陵縣,尋廢。今為紫陵村。

忠義城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唐初置縣,尋廢。今為崇義鎮。

碗子城 在府北太行山頂。其路羊腸百折,中有平地僅一畝。唐初築城,以控懷慶、澤州之衝,其城甚小,故名。

東金城 :在府城東四十三里。

西金城 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水經注》「金亭」 ,即此。《元魏地形志》亦云武德郡有金城。

中都城 在府城東北二十里。《元魏地形志》云:「武德郡有中都城。」 《水經注》:「光溝水逕中都亭南。」 今為內都村。

萬善城 在府城北二十里。唐武宗討劉稹,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屯兵於此。李克用出天井關,諸葛爽屯兵萬善以拒之。明為萬善驛。今廢。苑鄉城 在府城北。《水經注》:丹水西逕苑鄉城北,南屈東轉,逕其城南,東南流入於沁水。成鄉城 ,在府城東北。《水經注》:光溝水經成鄉城北。

絺城 在府城西南。《左傳》:「王以絺與鄭,後復歸周,以賜晉文公。」 杜預云:「野王西南有絺城。」 按《通志》,一名付逯城。

柏香城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金、元以來為鎮。先師迴車廟 ,在府城北十里。《水經注》邘水東。

南逕孔子廟東。廟在今義河莊,莊居邘城東南,《殘碣》猶載其事,酈道元所稱即此廟也。

沁園 在府東北三十里沁河北岸。金時官僚宴遊之地。相傳有石圖本,今不可考。

射犬聚 《水經注》:「長明溝水東逕射犬城北。漢赤眉眾十餘萬在射犬,光武進擊,大破之。後河內太守張揚為將揚醜所害,眭固殺醜,屯此。」 在今清化東南。

新店 在府城北二十里。唐武宗討劉稹王茂元,屯軍萬善。稹牙將劉公直潛師過萬善南五里,焚雍店。相傳今新店即雍店,因公直焚後更建,故名。

竹城 在府城北舊崇教鄉,宋大中祥符間建。丹口 在府城東北。《水經注》:丹水逕苑鄉城南,東南流注於沁,謂之丹口。

羊腸坂 在府城北。《史記正義》曰:「太行山,坂道名。」 《括地誌》云:「在懷州河內北二十五里。」 曹孟德詩:「『羊腸坂詰屈』,即此。」 迎風樓 在府城北。宋王巖叟有「千峰南向四時碧,一水東流萬古寒」 之句。

華嶽廟 在府城北郭,沁水北。《水經注》:「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臨川,負岡陰渚,青青彌望,奇可玩也。」 魏懷州刺史李洪之所搆。今廢。

望嶽樓 在府城內。元初建,臺高百尺,上起飛構,後有堂曰「具瞻」 ,面嵩少,背太行,一郡勝概。懷川閣 在府城內舊懷州治,宋尹洙建。鎮山亭 在府城上。金沁南軍節度使耿光祿建,以鎮遏太行之寇。碑刻尚存。

懷古堂 在府城內舊懷州治。唐太守杜正倫建。

丹林 ,《山海經》:「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林。」 今府城北丹水之曲,竹木交蔭,即其地也。

牧愛堂 《在府城內》。《舊節度使廳事》。

大臺 在府城東。漢光武遣王梁擊赤眉賊於此。

許文正別墅 在府城北十五里景賢村。村有文正公祠田二十八畝,後為鄉民所有。正德間,巡撫李公檄有司贖取之,畀許氏,子孫世守焉。今呼為「崔家莊。」

張旨宅 在府城節婦坊。旨,宋直龍圖閣。初,旨遊學,數年不還,家人慾嫁其妻李,李守節而死,因以名坊。

何文定公別墅 在府城南四里南上村。「劉自然庵 」 在府城東北柏山。

義鹿塚 在府城南門外。明萬曆年間,河內令侯公德政及物。臨行,麋鹿銜衣,不食水草,嚎叫而死。

丹谷 在府城東北。魏莊帝殺爾朱榮,世隆北叛,詔源子恭鎮太行丹谷,即此。

濟源縣

原城 在縣西北四里。夏後杼居原,晉文公伐原示信,即此。杜預曰:「河內沁水縣西北有原城」 ,今呼為原村,遺址尚存。

曲陽城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史記》:「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 《國語》:「王以陽樊賜晉」 ,即此。

陽樊城 在濟、孟之交,溴水南岸,周樊仲山所居。其孫仲皮叛虢,公執之於此。後襄王賜晉文公。今呼「皮城。」

軹城 在縣東南十三里。《史記》:「秦昭王伐魏,取軹。漢為縣,文帝封薄昭為軹侯」 ,即此。今名軹村。西濟州城 ,在縣西北。唐置,跨城東垣稍北,乃唐以來濟源縣舊城也。

沁水城 在縣東北沁水南,沁臺西。漢為沁水縣。《水經注》:「沁水出山,過沁水縣北」 ,即此。今呼為王寨城。

王屋縣城 在縣西八十里。周召康公采邑。縣西有祠。後周置縣。唐改卲伯。元省入濟源東丘陽 ,《水經注》:在原城東北。

柏崖城 在縣西。周李穆攻拔北齊柏崖鎮,令盧愷作露布,後王世充以懷州僑治於此。唐咸亨初,置柏崖倉。宋白曰:「河清縣有柏崖城,侯景所築。」

溴陽城 在縣東南李莊里。唐置縣,尋省入濟源縣。

燕川縣 在縣。唐置,後省入濟源縣。

河清縣 ,在縣西南五十里。唐武德二年置,隸懷州,八年省。後屢置屢廢,多隸洛陽。

勳掌城 ,在縣南西北二十五里。東魏高歡築,以禦西魏。

靈源閣 在縣濟瀆上,俗呼「水殿。」 時人拋香釃酒於此。

夜香臺 在縣東北。宋邑令陳省華妻馮氏於此焚香夜禱,曰:「不求金玉富,但願子孫賢。」 後三子皆為名臣。馮氏封滕國太夫人。

憇鶴臺 在縣西王陽東山上。世傳王子晉騎鶴,曾憩於此。

望懷亭 在縣東北三十里。下臨枋口,唐賢游詠之所。

房公亭 在濟源廟西,唐房琯為邑令建。「裴公亭 」 ,在濟瀆廟側。唐相裴休建。

「青龍亭 」 在濟瀆廟後。

萬柳亭 在縣西莽水北岸。唐白居易有「獨立蒼茫殘照外,落花飛絮點人衣」 之句。

軒轅亭 在縣西天壇頂。世傳軒轅於此更衣,又名「換衣亭。」

思賢堂 在縣治內。元至元間,縣尹劉源建。草堂 在濟瀆廟西,宋傅堯俞建,俗呼其遺址為「傅家園。」

鐵岸 在縣北濟瀆廟東夾濟河,岸石如鐵,因名。

會春園 在濟水北岸。五代周顯德中置吏隱園 ,即今縣治。舊「三善軒」 扁額,有唐元和年記。

竇氏園 在縣鐵岸北,一名竇家溪。宋王巖叟詩有「李郭名園。」

「玉碑子 」 疑即今濟源碑子村,唐盧仝有《哭玉碑子文》。

四令堂 在縣延慶寺西,為陳省華父子四人建,宋司馬光有《記》。

蓼塢 在縣西南。西魏將揚𢷋攻破塢,獲東魏李顯處。

苗亭 在縣西。楚若敖之亂,伯賁之子賁皇奔晉,晉人與之苗,以為謀主。《路史》曰:「河內軹縣有苗亭,即賁皇采邑。」

岑參《青蘿齋 》,在縣青蘿河。

蕭俛舊墅 在縣,唐穆宗時,俛治墅濟源城西,自放山野,優游窮年。

處士墅 在縣溫造隱王屋山,人號其居曰「處士墅。」

盧仝別墅 在縣西北二十里石村之北,玉川烹茶館在焉。仝詩:「買得一片田,濟源花洞前。」 即此。

傅堯俞別墅 在縣西北盤谷山。堯俞以《論新法》不為王安石所容,築室濟源盤谷,蒔竹木,游詠其間,一時名士為之賦詩者甚多。許洛舊老與之往來,悠然自適,若將終身者。

修武縣

攢城 ,在縣西北二十里。周襄王賜晉文公攢茅之田,即此。今為大陸村。

雍城 在清化東,修武西,古雍國,文王子所封。《左傳》:「郜、雍、曹、滕,文之昭也。」 杜預云:「雍在河內山陽西。」

山陽城 ,在修武西北三十五里。漢置山陽縣。曹丕篡漢,廢獻帝為山陽公。

南陽城 ,在修武北三十里,《左傳》「晉啟南陽」 ,即此。唐《韓愈世家》焉。

隤城 在修武,《左傳》「王以隤與鄭」 ,即此。

小修武城 ,在縣東南十五里。漢高祖宿小修武,奪張耳、韓信軍於此。今名宣陽驛。

濁鹿城 ,在縣西北六十里。漢獻帝葬城北,俗呼「獻陵。」

呂公城 ,在縣西五十里。

甘泉閣 在縣。閣下有井,泉香而冽,故名。醒酒臺 ,在縣東北百家岩前有巨石,晉劉伶醒酒處。

避暑樓 在縣百家岩西,漢獻帝避暑於此。連理槐 在縣西二十里義門村,兩樹相去三步許,上有一枝,交貫甚茂。元張弘毅家物也。武陟縣。

沁陽城 在沁水北,河內、武陟之交。《水經注》:「懷縣北有沁陽城,沁水逕其南而北注。」 今呼沁陽村。

故懷城 在武陟西十一里。《韓詩外傳》:「武王伐紂,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懷。」 《春秋》:「赤翟伐晉,圍懷。」 《竹書紀年》:「秦伐鄭,圍懷。」 《水經》:沁水東過懷縣之北,即其地也。今為張村。村東南有舍利塔,高凌雲。漢建於唐,五代,周顯德二年重修。

隰城 ,在縣西南十五里。《左傳》「王與鄭隰城,又取太叔於溫,殺之於隰城」 ,是也。羅泌曰:隰城西有古懷城。

鄇人城 ,在縣西南十五里。《春秋傳》「卻至與周爭鄇田」 ,即此。

樊城 ,在縣西四十五里。漢樊噲屯兵處,今名「古樊城。」

司馬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晉司馬炎之故城,今為司馬鎮。

永橋城 ,後周韋孝寬破尉遲迥軍於懷州,進次永橋城之東南,又破尉惇於永平橋。宋白曰:隋大業十年,移修武縣於永橋,即今武陟。盟門 在縣東。晉文公伐原,原未降,公令去之,諜出曰:「原不過一二日。」 公曰:「得原失信,何以使人?」 乃去之,及盟門,而原請降,即此。

古槐 在縣東五里馬曲村三元廟。圍三丈餘,中空,可容幾坐數人。老幹紛拏,排雲蔭畝,錯節類作虯螭蹲視形不詳所自始。明嘉靖七年枯,十五年復生枝葉。

孟縣

向都 在縣西北。周幽王封皇父於此。《詩小雅》十月之交,「作都於向」 ,是也。

河陽三城 在縣南城、中潬城、北城為三城。《通典》:「河陽北城,後魏太和中築,齊使潘樂鎮於此,又使高永樂守南城,以備西魏。」 中潬城,東魏元象元年築。唐至德中,史思明來寇,李光弼率士馬數萬東守河陽三城。賊憚光弼軍威,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內,陝西得修戎備,關隘無虞,皆光弼守河陽之力。自乾元後,常置重兵,貞元後常置節度,為都城之巨防。唐屬河南府,置河陽三城使。會昌三年,置孟州。齊傅伏自永橋夜入中潬城。《方勺》曰:「河陽三城,其中城曰中潬」 ,黃河兩派貫於三城之間,秋水泛溢,時南北二城皆有濡足之患,惟中潬屹然如故。

北中城 後漢置北中郎府,即今下孟州。漢高祖講武城 在下孟州河干,俗呼蜀王城。《水經注》:河北側岸有二城相對,其西城即此中府,後河陽節度治此。其東城則郭汾陽、李臨淮以為壁壘。今故址猶存。

鄧城 《秦本紀》:「左更取軹及鄧。」 《括地誌》云:「故鄧城在懷州河陽縣,六國時魏邑也。」

冶坂城 ,舊名「漢祖渡」 ,城險固,南臨河,今野水北原,城基尚存。

安國城 ,在孟縣,即今法雨寺安村。

冶城 在縣,即今冶牆村。見《水經注》。

無鼻城 在縣,即魏孝文安置廢太子恂處。《水經注》:「溴水出軹縣原山,南流注於河水東有無辟邑」 ,即無鼻城。

迴洛故城 在縣。《唐書》「河陽孟州有迴洛故城。」 集城 在孟縣、河內之間。唐、宋故縣,今名城子村。

鉤陳壘 在縣西南四十里。世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所會。以紫微有鉤陳之宿,主兵陳,故壘資其名。誓師壇尚存,即今北陳是也。

周襄王宮 在縣西三十里。《左傳》:「晉文公勝楚而還,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 衡雍,即今衡澗村,踐土,即今踐隰村,王宮在北原上。

郇櫟封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春秋》範文子封邑,即今郇櫟封村。見《國語》。

溴梁 在縣東五里。《春秋》襄王十六年,列國大夫盟於此。《爾雅》云:「梁莫大於溴梁。」 今縣東梁村岡迤東南二十餘里,皆是古溴水,由其下至溫入河。明萬曆年間,改由孟港。

白騎塢 在孟縣西北三十五里。漢末,張晟聚眾屯於此,孤立袁曹間數十年,晟出入好乘白馬,故名。塢在原上,為溴同二水之會,北帶深隍,三面阻險,坂築而已,即今白牆張營村是也。白司馬坡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即今白坂。遮馬堤 在縣西南。杜佑曰:「河陽西南十三里有古遮馬堤,即古淘渚。」

尢來砦 ,在縣西三十五里。漢末尢來據此,在大仇村西北。

河陽宮 在縣,唐高祖建。

富平津 在縣西南野戍南。《水經注》:「孟津又曰富平津,在河陽縣南。」

畜魚池 在縣。唐時畜黃魚於此,今失其處。全義灘 ,在縣西南二十里。五代張全義居此,教民耕墾。

摩天砦 在縣西五十里,即今摩雲嶺。五代李罕之據此。

萬艘潭 在舊孟州治南黃河中。范鎮有詩。陽臺觀 在縣中,宋徽宗時出醴泉,今失其處。𩰚雞臺 ,在縣西五里。唐時洛陽王公貴家,歲時令節相聚會,走馬𩰚雞於此,今臺址尚存。涼馬臺 ,權翼密遣壯士邀慕容垂於河橋,垂自涼馬臺結草筏以渡。《水經注》:「東郡白馬縣有。」

考證

「涼城河水逕其北有神馬亭,西去白馬津可二十里許。」 今按:神馬亭既在東郡,白馬正對黎陽岸垂,安得越滎洛而至此渡河乎?此涼馬臺蓋在富平津之西也。涼馬臺,由昔人於河渚浴馬,竟驅馬就高納涼,故名。

小金堤 在縣西南八里。古築此以捍禦河患。每遇汎決,城南田地淹沒幾盡,故歲為修築,工役甚繁。

平嵩閣 在縣舊州治後圃。因城為臺,北倚太行,南憑嵩少,俯瞰大河。數百里山川之美,收於一覽。洵河陽美觀。遺址在今金龍大王廟傍。禮賢館 在縣治後圃。宋呂公著守河陽,司馬光、范鎮往謁,公著館於此,故名。光鎮俱有詩。德威堂 在縣舊州治。宋文彥博嘗以司空判河陽,後其子及甫亦知河陽,遂建此堂名,取《書》「德威惟畏」 之義。蘇軾作記。

太師堂 在縣舊州治。宋文彥博以太師致仕,居洛陽,子及甫遷知河陽時迎養焉。府舍地鹵下濕,因作堂以居,刻父二詩於石,范祖禹作記。韓文公別墅 在孟縣西十里,今呼「韓莊。」 石敬瑭別墅 有二:一在孟縣東十五里,今呼駙馬莊;一在濟源西六十里韓村社,俗呼為「特進莊。」 敬瑭為河陽節度使時置。

揚清閣 在河陽縣治後圃。宋慶曆中,河陽令鮮于亨建。聯芳亭亦在圃內,俱鮮于亨建。揚清亭 即揚清閣故址。縣令高元敏重建,改閣曰「亭。」 黃庭堅有記。

溫縣

古溫城 在溫縣西南三十里,有古城。漢溫縣,即蘇忿生邑,亦曰蘇城。

平皋城 在溫縣東二十里。應劭曰:「以其地在河之皋,處勢平夷,故曰平皋。」 漢縣。高祖封項佗為平皋侯,即此。

晉宣帝故縣 ,在溫縣西二十里。晉宣帝築此以招賢士,即今招賢鎮。

邢丘城 在溫縣平皋東北隅。《春秋》:「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於邢丘」 ,即此地。李城 ,在縣治。《續漢志》:河內平皋縣有李城。《史記》:「李同卻秦兵,趙封其父為李侯」 ,即此。

瓦屋 在縣西北三十里。《春秋》「盟於瓦屋」 ,即此。今呼為瓦郭村。

虢公臺 在縣西北。周封虢仲之地,因名。晉宣帝過故邑,嘗進溫,父老宴賀於此,故又呼「賀酒臺。」

鳳凰臺 ,在縣西十五里。按《本草遠志》「出溫縣鳳凰臺下」 ,即此也。

陵墓附

河內縣

漢郭巨墓 在河內縣北沁水岸。或謂在林縣西北。按《孝子傳》曰:「巨,河內人。」 《括地誌》曰:「濟州有鄴郭巨墓。」 未詳孰是。

晉管輅墓 ,在縣東北。

唐李商隱墓 在《縣文集》內雲「祖塋在懷州東郊。」 今不可考。

元許衡墓 ,在縣東北六十里。卒之日,無貴賤少長皆哭於門,四方學士有數千里來祭哭墓下者。

明鄭靖王墓 在縣北紅嶺山。

孝子王履墓 在縣北十里店,即廬墓生紫芝處。

趙烈女墓 ,在縣北郭。

太僕少卿李鑑墓 在縣北。

濟源縣

周聶政墓 ,在縣南軹城裡,俗呼為「刺客墓。」 今禹州即韓舊都,西門外亦有政冢。

漢太師張禹墓 在縣。按《水經注》在平陵,今濟源溴水北亦有禹墓。

九塚 在縣南雍東。俗傳漢光武收河北時大將葬此,今無攷。

唐濟州都督屈突通墓 在縣北訓掌谷東麓。宰相裴休墓 ,在縣東北裴村西。

徐有功墓 在縣青龍里。

宰相令狐楚墓 ,在縣西北。

侍御史溫造墓 在縣左家山。

山人盧仝墓 在縣武山頭。

裴通墓 ,在裴城北「溴河」 南。

五代清泰帝陵 在邑東水運里。

宋學士傅堯俞墓 在龍潭塔西北。

「賀蘭棲真墓 」 ,在奉僊觀東。

修武縣

商塚 ,在縣東二里,連袤百畝餘,商周間所築。

京觀

漢獻帝禪陵 在濁鹿城後小風村。每歲九月九日,有司致祭。

晉習鑿齒墓 ,在縣西南太平鄉。

唐衛審符墓 在孔莊,有碑。

宋蘇立墓 在魏村東,有碑。

元李天佑墓 在義門村。

薛澍墓 在郇封村,有碑。

武陟縣

漢蒯徹墓 ,在縣東北十八里蒯村,舊有碑銘。魏許褚墓 ,在縣東北四里中許村。

晉山濤墓 ,在縣西二十里小虹橋。明弘治七年建廟,春秋祀之。

隋宋通墓 在縣西北富樂上鄉。

楊守素墓 在縣東水寨村。

唐杜僑墓 在沁水濱

元劉全墓 在縣東南唐郭村。

蕭讓墓 在縣西南大封村。

佛保墓 在縣東北「中許村。」 保,中書左丞,贈中奉大夫、宣寧郡公。

牛天瑞墓 ,在縣東十五里牛文莊。

胡節婦墓 在縣西富樂鄉。

孟縣

漢姚期墓 ,在縣北十五里姚村。

魏廢太子恂墓 在邑北七里太子村。

封隆之墓 ,在蘇家莊前。

韓茂墓 ,在縣西尹村。魏安定王、唐韓愈之祖,子孫皆從葬於此。

唐張建封墓 在太平鄉之虢村。

李元淳墓 ,在太平鄉之高端岡。

韓重卿墓 在邑。韓文公父。

韓雲卿墓 「愈叔父。」

韓會墓 愈伯兄,與婦鄭夫人合葬,在尹村。韓愈墓 ,在邑西十五里韓家莊。

韓湘墓 在邑東謫星廟下。

皇甫權墓 ,在舊河陽。

高思繼墓 ,在河陽之南莊鎮。明崇禎庚辰,盜發其塚,有墓銘,鐵槍猶存。

宋馮拯墓 在縣西三里曹家坡。子行、已、伸、已從葬。

元郝經墓 ,在縣西二里。

吳恭祖墓 在縣東北吳家砦。

明李英墓 在紫金山。「英,鎮國將軍。」

溫縣

周虢公墓 ,在舊溫城東郭。「晉滅虢,虢公醜奔此,卒而葬焉。」

晉大夫趙盾墓 在縣西方陵村。

趙武墓 在縣

鉏麑墓 在邑西嶽村。昔晉靈公使麑刺趙宣子,麑晨往,見盾盛服將朝,坐而假寐,退而歎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 觸槐而死。

晉三陵 ,在縣西三十里。相傳為晉武帝祖陵。宋郭熙墓 ,在縣西五里方陵村北。

元關關丞相墓 ,在縣西嶽村南。

《府志》
未載古蹟陵墓

[編輯]

孟州城 在孟縣。金大定中,城為河水所害,築城徙治,土人謂之「上孟州。」 興定中,復治故城,土人謂之下孟州。元初,復治上孟州。

河陽城 在孟縣西南三十里。《春秋》「天王狩於河陽」 ,即此。漢置縣,隋文帝於此建河陽宮。灞陽縣 ,在濟源縣東南李莊里。唐置縣,尋廢,省入濟源。

邵原縣 在濟源縣西。唐置,尋廢。

避暑館 在濟源縣東北。宋寧宗嘗避暑於此,故名。

沁臺 ,在濟源縣東北三十里,今以名村。「五龍臺 」 ,在孟縣西,舊有五龍廟。

張衡宅 在濟源縣東,沁口之北。隋煬帝幸榆林,上太行,開直道九十里,直抵衡宅。留宴三日,賜宅旁田三十畝。

「甯玉墓 」 ,在孟縣西十里。《玉都》元帥

郭巨樓 在河內縣東北城上,為孝子郭巨建。邵亭廢地 ,在濟源縣西一百里。《後漢?地里志》云:「有郫、邵之阨。」 《春秋》「賈季迎公子樂於陳,趙孟殺諸郫邵」 ,即此。今名邵原關。

軹關廢地 在濟源西四十里,兩山相夾,勢頗險阻。戰國時置。又北齊懷州刺史平鋻修築以捍西魏。文宣帝以深入敵境,欲棄之,後用潘樂計,乃更防固置戍焉,即今虎嶺鎮。

汲縣廢地 在濟源。《水經注》:「軹城東北有汲縣。」

考證

故城溴水逕城北。漢高帝封公上不害為侯國。鍾公廢壘 ,在濟源鍾王村。魏文帝時,太傅鍾繇屯兵於此,故名。

湛城廢址 在濟源。《水經注》:在向城東南。新城廢址 在濟源風門鎮南。

裴通廢城 在濟源東南二十八里,今呼「裴城。」 芮侯采地 在濟源。芮村,即周芮伯。

「毛公采地 」 在濟源毛田村,即周司空。

「薄昭」 采地 在濟源軹城,漢文帝十年封。牛弘別墅 在濟源牛家社。

徐有功故里 在濟源舊青龍里。

石晉別墅 在濟源石村後五代晉高祖微時居此。

環翠亭 在修武百家巖下,知縣宋師祁重修。陟州 在武陟東南四十一里。唐張瑀會盟於此。

商帝陵 ,在武陟縣東三十五里千秋鄉。漢丁蘭墓 在河內縣北郭。

嚴光墓 在河內縣。俗傳王召村河畔高地,為「子陵塚。」 又雲在北鳳山。未知孰是。

鄧禹墓 ,在濟源縣東南溴水岸。

郅鄆墓 ,在濟源縣天漿村西南。

「巨無霸墓 」 ,在濟源縣渠里村東北。

後漢範式墓 ,在修武縣山陽城後。

唐廢帝墓 在濟源縣「濟廟」 後。

李願墓 ,在濟源盤谷下。

明簡王墓 在河內縣藥仙山。

僖王墓 在河內縣金傘山。

都督金玉和墓 在河內縣城西。

崔謙墓

王鐸墓

王懋墓

王璠墓

王愈墓 俱在修武縣府城村,有碑。

李端澄墓 在武陟縣西四十里王順村。端澄為雲南按察使,以忤逆瑾致仕。詳《墓表》。

戶部尚書劉思問墓 ,在孟縣西北八里。姜鄗墓 ,在修武縣西南隅。

范繼仁墓 在修武縣西南一里,有碑。

范正脈墓 ,在繼仁墓側,有碑。

「吳烈女墓 」 ,在河內縣東郭。

鄉賢何永慶墓 在河內縣城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