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3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三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三十九卷目錄

 遵義府部彙考

  遵義府建置沿革考

  遵義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遵義府星野考

  遵義府山川考

  遵義府城池考

  遵義府關梁考

  遵義府公署考

  遵義府學校考

  遵義府賦役考

  遵義府風俗考

  遵義府祠廟考寺觀附

  遵義府驛遞考

  遵義府兵制考

  遵義府物產考

  遵義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六百三十九卷

遵義府部彙考[編輯]

遵義府建置沿革考      總志[編輯]

本府

《禹貢》梁州之域。古蠻彝境。周秦時為夜郎、且蘭地,本西南彝國。漢元鼎中,且蘭君反,發兵平之,置縣,屬牂牁郡。晉、隋因之。唐分牂牁北界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邾施、釋燕六縣。後復改為播州,置遵義縣,後改播州郡。乾元初,復為播州,隸黔中郡。乾符中,陷於南詔,命楊端復之。王建、孟知祥繼有其地。宋大觀中,楊文貴以其地內附,置遵義軍於白綿堡,領播川、瑯川、帶水三縣。宣和中,州廢為播川縣,隸南平軍。淳熙中,遷至沐家川,即今地。開禧間,復珍州、遵義軍。端平間廢軍,州仍改為播川,置沿邊安撫司,屬夔路,隸四川制置司。元至元間,改為鼎山縣,隸播州,尋改為沿邊安撫司,黃平等十一長官司屬焉,隸湖廣行省。明玉珍增餘慶州,割南平綦江長官司為綦江縣。明洪武初,為播州宣慰司,後陞宣慰使司,領播州、餘慶、白泥、容山、真州、重安長官司六,草塘、黃平安撫司二。萬曆二十八年,宣慰楊應龍叛,總督李化龍調土、漢併陝、浙兵平之,始改土設流,以容山、黃平、白泥壅水重安、餘慶、草塘等地為「平越府」 ,隸貴州。以播州宣慰司、真州等地置「遵義軍民府」 ,領州一,縣四。

皇清因之。

遵義縣:附郭。

漢,古夜郎、且蘭地,後平為縣。晉、隋俱因之。唐置郎州,後改播州遵義縣。宋為播州安撫司,屬夔路。元因之。明改播州宣慰使司。平播,改置今縣編戶一十三里,為遵義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三里。

桐梓縣

周秦為夜郎地。魏晉俱因之。唐為溱州。宋改播川縣。元改鼎山縣。明平播,改今名編戶七里,隸遵義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綏陽縣

周屬牂牁郡,後屬思州。秦、晉、魏俱因之。唐置彝州、郎州,後改播州。宋置遵義軍,後改播川縣,屬四川制置。元屬播州,為偽夏竊據。明平播,改今縣,編戶四里,隸遵義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真安州

周楚威王伐夜郎,植《牂牁》以繫舟。後滅夜郎,因名牂牁,並以名江。漢置夜郎縣,魏晉俱因之。唐為樂義縣,尋改舞州,又改鶴州、珍州。宋改西高州。元初為珍州,後改真州。明平播,改今名,編戶四里,隸遵義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仁懷縣

周且蘭旁地屬牂牁郡,後《倏彝》倏縣。唐沒於南詔,楊端復之,屬播州。宋、元因之。後為偽夏竊據。明平播,改今縣,編戶六里,隸遵義府。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遵義府疆域考        府志[編輯]

遵義府疆域圖

遵義府疆域圖

本府。遵義縣附郭。

東至貴州偏橋衛界,四百八十里。

西至合江縣界一千五十里。

南至貴州蒼龍坑長官司界,九十里。

北至綦江縣界三百五十里。

自府至省城一千九百八十里。北至

京師九千四百里

東西廣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一千四十里。《桐梓縣》:

東至真安州界二百一十里。

西至仁懷縣界,一百里。

南至遵義縣界二十里

北至綦江縣界一百六十里。

自縣南至本府一百二十里,至省城一千八百里,至

京師九千九百五十里

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二百八十里。

綏陽縣

東至貴州婺川縣界,三百里。

西至遵義縣界,三十五里。

南至遵義縣界三十五里,又至湄潭縣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遵義縣界,三十五里。

東北至真安州界六十二里。

西北至桐梓縣界一百二十里。

自縣西至本府九十里,至省城一千九百八十五里,至

京師九千七百里

東西廣三百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

真安州

東至武隆縣界,二百里。

西至綏陽縣界二百里

南至貴州婺川縣界五十里。

北至南川縣界二百里

自州西至本府二百里,至省城一千九百里,《至》

京師九千里

東西廣四百里,南北袤三百里。

仁懷縣

東至綦江縣界二百里

西至貴州永寧宣慰司界六十里。

北至合江縣界三十里

東南至桐梓縣界三百三十里。

東北至重慶府江津縣界八十里。

西北至瀘州界三十里

自縣東至本府五百里,至省城一千八百里,至

京師一萬三百九十里,水路八千九百七十五里。

東西廣四百里,南北袤六百里。

形勝附[編輯]

本府。遵義縣附郭。

《舊志》:「西連僰道,南極牂牁。」

《圖經》土地曠遠,跨接磎硐。

又云:「承播珍彝,皆牂牁故地。」

《元史》:「重山複嶺,陡澗深林。」

桐梓縣

婁山、金馬、玉屏聳其前,虎峰、蒼龍、天祿擁其後。左有魁巖、鼎山,右有金鵝、黃龍,文峰疊嶂,秀色爭奇。溱水、龍溪,襟流帶合。有巖谷之險,原隰之利。

綏陽縣

四山環保障,一水帶提封。牛羊鴈柱平沙。雲樹旌旗天外控堠東楚,捷徑南滇《鬨開》旅度冠山。《畬芟》農歸岐下。

真安州

跨綏之左,枕婺之東,南川襟領於前,武隆環繞其右。抗萬山之重阻,帶二水之雙流。

仁懷縣

前臨山澗後枕大江

遵義府星野考        總志[編輯]

府總

「井鬼」 之分,鶉首之次。

遵義府山川考    總志府志合載[編輯]

本府。遵義縣附郭。

鳳山 :在治東一里。形如鳳翥。

湘山 :在治東二里。上有護國寺。

龍山 在治北二里

錦屏山 在治西南二里,茂林修竹,形如錦屏。定軍山 ,去治北四十里,昔楊端駐軍於此,因名。按《明一統志》:「楊端,宋太師。」

龍巖山 :在治北四十里,怪石巉巖。

蟠龍山 在治北。首尾蟠屈如龍。

香風山 :去治東二十里。有石洞、石几。

板角山 :去治九十里,極險。

滴水巖山 在治東南,有石洞,可容千人。放牛山 去治西十五里,為府治祖山。

元寶山 去治西四十里。有溪水瀑布。

洪關山 :去治西八十里。有溫泉。

崖孔山 在西北。有石脈湧泉,為烏江發源。石筍山 在治西百里,突出如筍。

雷變山 在治西八十里,有大池,灌田百畝。倒坐巖山 在治西北二十里,有石洞飛泉。巖門山 在治北六十里,兩山對峙如門。永安山 在治北六十里,外高內平,有田二千餘畝。楊應龍舊宅。

海龍屯山 :在治北七十里萬山之巔。四圍陡絕。有飛昇巖,楊應龍巢此。後建寺於上。

婁山 在治北九十里,即大樓山,東來第一險。「紫霞山 」 ,去治東北三十里,上陽子修煉處。「洪寶山 」 ,離城八十里。

碧雲峰 在治內。四峰並峙,中一峰迥出,青碧如雲。

櫃巖 去治北三百里,高百丈,廣半之,中有一石穴,穴前一石櫃。

手爬巖 懸石天際

黃蟲崖 ,去治西南七十里。

老虎屯 在縣西南八十里。

桃源洞 在治東。其洞幽絕,彷彿武陵桃源,故名。

化蒿坪 在縣西北五十里。

湘江 去治東四里,又名「穆家川。」 源出龍巖山麓,流經湘山南,與烏江合。

洪江 在治東。源出大樓山,合仁江入烏江。烏江 在治南八十里,源出水西閩地,繞播州,南湘、洪、仁三江合,經思南府,轉入涪江。

仁江 去治東南五十里,源出永安驛山澗,下流合湘江入烏江。

落閩水 去治西南四十里,東流入烏江。按《明一統志》「源出水煙里。」

安水 去治東七十里,源出著竹平里澗,流入烏江。凡舟楫濟此無險。按《明一統志》是安樂水,湄潭水 去治東一百里,流入烏江,經思南府達於黔江。

金鼓潭 :離城四十里。源出雷變山,流入落閩水。

「易氏井 」 ,在治南,其泉味甘,四時清潔不涸。古

有易姓者居其側

龍泉 有二,一在府治北二十里,一在真安州西南六十里,俱深沉莫測,相傳有龍居其中。《桐梓縣》

金鵝山 去治前一里

虎峰山 :去治左一里。

鳳鳴山 去治二里

鼎山 去治左一里

九龍山 :去治東九十里。

白崖 離城二十里

木瓦崖 :離城四十里。

陳頭箐 ,離城五十里。

齋郎水 在治西六十里。源出蒿茭里楚米坡,經小溪里入瀘江、合江,會蜀江。古有苗齋郎者曾居此,因名。

小溪 ,離城一百里。發源出箐下流至綦江縣界,名「綦江河。」

綏陽縣

永山 在治南二里

拱辰山 在治南一百五十里。山勢北向,因名。仙人山 在治北三十里。

綏陽山 :離城五十里。

南宮 離城八十里

《北掃 》離城八十里。

小烏江 在治南。源出椒溪,南流入涪江。《真安州》。

飛鳳山 形如飛鳳

豹子山 ,在治西八里,多產豹,晴亦常霧。羅蒙山 ,去治南六十里。《唐志》云:「舊有羅蒙縣。」 按《明一統志》:此山之高,遠瞰羅蒙,故名。

松山 有二,一在東南六十里,曰東松山。一在西南六十里,曰「西松山。」

羅支山 嘉靖中,平寇於此。

《舉子山 》漢時舉一孝廉於此。

雲頂山 宋封山神於此。

石場清淨山 :離城二百里。

峻嶺山 :離城八十里。

銅鑼山 :離城一百五十里。

綢子山 :離城九十里。

栗子坪 :離城一百七十里。

黃泥箐 ,離城二百里。

三江 在治南。源出羊毛坡,東南流合九溪。芙蓉江 去治南百里,源出西彝,流入黔州。虎溪 去治西南七十里,源出播州委家裡,經舊珍州,下流合三江。

思溪 去治西七十里。源出南川縣界,下流入三江。

貫珠溪 :去治西南八十里。

仁懷縣

石錠山 去治十里

五花山 :去治東二十里。

雨標山 :去治東南二十里。

天王池山 ,去治東南三百里。

刀子箐 去治東南三百三十里。

中山坪 :去治西南一百五十里。

仁懷河 即永寧赤水河。自永寧下流入縣境二百里至縣城西北,北流三十里至合江縣界。

遵義府城池考    總志府志合載[編輯]

本府。遵義縣附郭。

遵義府城池 ,明萬曆庚子,播平,始建石城。西南倚山巔無壕。東北臨溪為壕,依水據山,高二丈,廣九百五十丈四尺。垛口一千七百八十二。門四:東曰宣仁,西曰懷德,南曰陽明,北曰「望京。」 後另開小東門,今閉。

外州縣

桐梓縣城池 明萬曆間播平,設縣。知縣何珩築,周三里,厚五尺。後水漲及城下,初築止存大半。署縣事知州王桂植柳以堅外堤,增舊基,砌以磚石,更展四百三十丈,池深一丈,闊倍之。門四:曰東陽,曰「南薰,曰西成,曰北拱。」

綏陽縣城池 ,明萬曆庚子,知縣詹淑創修。後河水瀑瀉,城圮遂改河。去城三十丈,重壘土石,高三丈,廣四百七十九丈,歲久傾圮。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鄒宗彥重修。門四:曰「熙和」,曰「永」

定、曰《清源》,曰《拱極》。

真安州城池 明萬曆庚子,播平,設州卜城於潏水上。高一丈四尺,廣六百五十七丈一尺,垛口二千三百六十八。同知郭維屏修建。外環以壕門四:曰鞏昌,曰「興化,曰永清,曰崇明。」

仁懷縣城池 ,明萬曆中,知縣曹一科創修。後知縣王所用增補,高三丈,周四百七十五丈八尺,垛口一千九十五,外環以壕,門四,曰「東、西、南、北。」

遵義府關梁考        總志[編輯]

本府。遵義縣附郭。

烏江關 在治西南烏江旁。明洪武中建三渡關 ,去治東一百一十里。按《明一統志》「在宣慰司東八十里。」

黑水關 去治西八十里。按《明一統志》:在宣慰司西九十里。

太平關 在治西。按《明一統志》,在大樓山上。通遠橋 在治東門外,旁峭壁高數仞,舊名獅子橋,通貴州。按《明一統志》,洪武初建。

太平橋 在治南。按《明一統志》,「洪武中建。」 普濟橋 在治東。按《明一統志》,洪武中建。吳公橋 ,在治東門外。舊制平水面。

皇清康熙六年,水漲傾圮,總兵吳之茂改修,高數尺。

無壅患矣

綠塘橋 在治東,為滇黔孔道,千溪競匯,萬壑爭流。舊橋湮沒,行旅病涉。

皇清康熙八年署府事成都通判馬御世相勢改造。

捐俸鳩工,砌橋十二洞。

桐梓縣,《關梁》未載,無考。

綏陽縣

桑木關 ,去縣東十五里。通真安、涪州。

九杼關 ,去縣東二十里,通婺川。

板角關 去縣南三十里,通湄潭、思石。

石卵關 ,去縣東三十五里,通南川。

小溪橋 在縣南六里,通傘水。

永濟橋 去縣西十五里,通遵義。按:《明一統志》有永濟橋,在真州長官司治南。

真安州

土城關 :在州治,土司招苗守之。

蔡家橋 未詳所在

「白灘橋 」 今存,亦未詳所在。

仁懷縣,《關梁》未載,無考。

遵義府公署考        府志[編輯]

本府

遵義府治 在宣仁門內,西據勝龍岡舊宣慰司忠孝堂址。明萬曆二十八年,始建為府。三十五年,知府孫敏政重修。內有大堂、川堂、後堂。前為弘積庫、戒石坊、露臺、鼓樓、土地祠、寅賓館、儀門、大門、牂牁、牌坊、申明、旌善二亭。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內奉頒。

御書「清慎勤」匾額,懸掛大堂。

同知署 在儀門外左

通判署 在儀門外右

推官署 在儀門外左

經歷司署 在大堂旁左。

照磨廳署 在大堂旁右,今裁。

司獄司署 未設官

陰陽學 在治前

醫學 在治前

僧綱司 在治左

道紀司 在治後

兵備道 在府治右,今裁。

督學道 ,康熙七年,即舊守道署建。

遵義縣治 ,在府署左,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內奉頒。

御書「清慎勤」匾額、懸於大堂。

常平倉 在縣側

永安公館 舊楊應龍宅,制宏麗。

湘川驛署 在城內

永安驛署 :在治北六十里。

烏江驛署 在治西八十里。俱毀。

義塚 在鳳凰山舊東壇埡,計地三畝,建立二處。

外州縣

《桐梓縣治 》。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內奉頒。

御書「清慎勤」匾額、懸於大堂。

桐梓驛署 :在治北六十里。

夜郎驛署 :在治北三十里。

松坎驛署 :在治北一百里。

「義塚 」 在北關外,計地三畝,建立一處。

綏陽縣治 。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內奉頒。

御書「清慎勤」匾額、懸於大堂。

「義塚 」 在天臺山陳村,計地六畝,建立二處真安州治 。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內奉頒。

御書「清慎勤」匾額、懸於大堂。

樂源驛署 :去治東六十里。今毀。

樂道驛署 :去治西七十里。今毀。

義塚 在古鳳山。計地三畝,建立一處。

《仁懷》縣治 。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內奉頒。

御書「清慎勤」匾額、懸於大堂。

「義塚 」 在北關外,計地三畝,建立一處。

遵義府學校考    總志府志合載[編輯]

本府

遵義府儒學 在城外鳳山前。明洪武三十年,設播州長官司學。永樂四年,改宣慰司學。萬曆二十八年,改流置府學。三十七年,知府孫敏政改建縣署左。崇禎十一年,知府黃立言、知縣胡崇明仍建城外今地。其明倫堂在大殿左,東廡、西廡,戟門、櫺星、泮池、臥碑、禮器、樂器庫、經籍庫俱有。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內奉頒。

御書《萬世師表》四字匾額、懸於正殿。

遵義縣儒學 :在城外獅子橋南。昔原未設。

皇清康熙八年署府事成都府通判馬御世《申詳》巡

撫張德地創建,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內奉頒。

御書《萬世師表》四字匾額、懸於正殿。

學田 在縣北五十里羅五壩,共一十七畝八分,載糧八錢二分七釐九毫。

外州縣

桐梓縣儒學 在縣署左,明萬曆二十九年,知縣王桂建。原附「府學。」

皇清康熙初,巡撫張德地題請專設。康熙二十五年,

三月內奉頒

御書《萬世師表》四字匾額、懸於正殿。

綏陽縣儒學 明萬曆二十九年,知縣詹淑建。原附府學。

皇清初始專設。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內奉頒。

御書《萬世師表》四字匾額、懸於正殿。

學田 在縣西南三十里「金竹朗水」 ,一十三畝七分,載糧八錢三分八釐六毫。

真安州儒學 舊址在唐都壩,相傳唐時建學於此。明萬曆三十年,知州郭維屏改建城南門外一里許。三十六年,府同知署州事詹淑改於城內州署右。三十七年,知州艾應甲重建。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內奉頒。

御書《萬世師表》四字匾額、懸於正殿。

仁懷縣儒學 在分司前,知縣陳王道建,原附「府學。」

皇清初始專設。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內奉頒。

御書《萬世師表》四字匾額,懸掛正殿。

遵義府賦役考        府志[編輯]

本府

康熙二年奉行清丈,至康熙二十一年止,見丈土著,開墾新舊上中下田地共五千六百三十五頃三十四畝七分八釐四毫八絲,見載稅糧一萬一千九十五石一斗八升四合九勺八抄七粒。

見徵《大糧》銀一萬四千九百九十八兩九錢八分五釐三毫八絲七忽一微四塵。

見載人丁七千二百六十二丁六斗九升七合二勺九抄三撮一圭三粒。

見載人丁銀三千七百五十六兩七錢三毫一絲九忽二微二塵九纖。

以上實徵《丁條》糧銀一萬八千七百五十五兩六錢八分五釐七毫六忽三微六塵九纖。遇閏月,該徵閏銀一千兩四錢九分一釐五毫八絲六忽九微一塵。歲支、存留俱無。

課程

本城雜稅,每年額徵銀二千七百五十六兩一錢二分一釐四毫。

遵義縣

康熙二年起、至康熙二十一年止。

見丈土著、開墾上、中、下田地,共三千四百三十五頃三十六畝八分二釐。上田四百五十頃四十一畝五分三釐一毫六絲。每畝載糧四升五合。共載糧二千二十六石八斗六升八合九勺二抄二撮。

中田六百八十三頃七十三畝三分四釐七毫,每畝載糧三升五合,共載糧二千三百九十三石六升七合一勺四抄五撮。

下田九百二十五頃六十三畝一分八釐一毫三絲,每畝載糧二升五合,共載糧二千三百一十四石七升九合五勺三抄二撮五圭。

坡地一千三百七十五頃五十八畝七分六釐一絲,每畝載糧五合,共載糧六百八十七石七斗九升三合八勺五圭。

見載稅銀七千四百二十一石八斗九合四勺。見徵《大糧》銀一萬六百四十五兩八錢四分三釐四毫三忽三微六塵。

見載人丁四千三百五十丁二升六合三抄四撮。每丁徵銀四錢六分。

見徵丁銀二千一兩一分一釐九毫七絲五忽六微四塵。

以上實徵《丁條》糧銀一萬二千六百四十六兩八錢五分五釐三毫七絲九忽。遇閏月,加徵閏銀七百四十三兩一分四釐一毫九絲九微六塵二纖。歲支、存留俱無。

課程

《場稅》每年額徵銀五百八十三兩六錢四釐。桐梓縣:

見丈土著、開墾上中下田地、共六百九頃二十八畝二分

見載稅糧八百三十二石三斗七升七合七勺八抄。見徵《大糧》銀一千一百五十七兩八錢三分七釐四毫九絲一忽九微八塵。

見載人丁六百一十五丁三斗五升二合,見徵丁銀二百八十兩三錢九分四釐四毫六絲七忽。

以上實徵《丁條》糧銀一千四百三十八兩二錢三分一釐九毫五絲八忽九微八塵。遇閏加徵銀三十五兩六錢一分八釐五毫三絲四忽八微六塵六纖。歲支、存留俱無。

課程

額稅銀一十四兩四錢

綏陽縣

見丈土著、開墾上中下田地、共一千二百五頃八十四畝二分三釐四毫

見載稅糧一千七百二十七石七升七合八勺七抄三撮七粒。

見徵大糧銀二千四百二兩一錢三分七釐九忽九微九塵七纖。

見載人丁一千二百九十五丁,三斗一升一合六勺九抄四撮。

見徵丁銀五百九十一兩八分五毫四絲三忽八微六塵。

以上實徵《丁條》糧銀二千九百九十三兩二錢一分一釐二毫五絲三忽八微五塵七纖。遇閏加徵銀一百二兩六錢九分七釐九毫四絲一忽三微三塵一纖。歲支、存留俱無。

課程

額稅銀六十六兩

真安州

見丈土著開墾田地、上中下共一百五十三頃八十一畝三分八釐六毫

見載稅糧三百七十五石七斗三升七合七勺九抄。

見徵大糧銀三百八十三兩三錢八分二毫九絲六忽六微一塵九纖。

見載人丁四百二十六丁,九斗三升三合九勺一抄九撮五圭。

見徵「丁條」 銀二百三十一兩三錢六分八釐一毫八絲六忽五微七纖。

以上實徵《丁條》糧銀六百一十四兩七錢四分八釐四毫八絲三忽一微二塵六纖。遇閏加徵銀一十六兩三錢四分六釐五毫二絲三忽五微六塵八纖。歲支、存留俱無。

課程

茶課銀二兩

仁懷縣

見丈土著、開墾上中下田地、共二百三十一頃四畝一分四釐四毫八絲

見載稅糧七百三十八石一斗八升二合一勺三抄七撮。

見徵大糧銀四百九兩七錢九分三釐四毫八絲五忽一微八塵四纖。

見載人丁五百七十五丁,八升三合六勺四抄五撮六圭三粒。

見徵丁銀六百五十二兩八錢四分五釐一毫四絲六忽二微二塵二纖。

以上實徵《丁條》糧銀一千六十二兩六錢三分八釐六毫三絲一忽四微六纖。遇閏加徵銀一百二兩八錢一分四釐三毫九絲六忽一微八塵三纖。

歲支存留俱無

課程

原額茶課銀一兩六錢九分三釐八毫。

《鹽引雜稅》銀六百一十三兩一錢七分三釐二毫三絲五忽。

茶引稅銀五十兩

《茶引》二百張,每引載茶一百斤,徵銀二錢五分,存留歲支俱無

遵義府風俗考        府志[編輯]

本府。遵義縣附郭。

《華陽國志》:「婚姻以氈矢為聘粧,燕樂以歌舞為佳會。會聚皆重盛服,出入喜佩刀劍,頗尚學業,少威儀,多怯懦。」

《圖經》「敦龐淳,固悉慕《華風》。」

四時常春冬不寒冽

男女多樸質,人士悅《詩》書。

宦儒戶與漢俗同,惟彝人則椎髻披氈。

以射獵伐山為業,信巫鬼,好詛盟。

《遵義縣志》:「土闢民聚,悅詩書,崇儉樸。」

桐梓縣

「崇節儉,薄奢侈」 ,有淳厚之風。

綏陽縣

敦龐醇固耕織為業

真安州

以「元宵為年禮,天神享歲飯」 ,未變故習。

「樸實敦厚」 ,耕耘為生。

仁懷縣

俗醇土厚,風氣隆冬不寒。

遵義府祠廟考        府志[編輯]

本府。遵義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郡厲壇 在治北

城隍祠 在府治西

關帝廟 在東門內

文昌祠 在府治中

三皇廟 在治西

高巖廟 在治東十里

崇德廟 祀秦太守李冰,在城南二里縣學右,郡人以六月二十四日神誕祀之。

普澤廟 唐經略安撫趙延之水旱禱,輒應。宋慶曆間,賜廟額「普澤」 ,封威烈侯。明洪武初,載在祀典。歲以七月十二日神誕,有司具牲醴致祭。在城南二里。今廢。

忠烈廟 祀宋武翼大夫楊燦,度宗賜額「忠烈」 ,今廢。

忠顯廟 祀宋武功大夫楊玠,度宗賜額「忠顯」 ,今廢。

三公生祠 :在桃源洞口。祀總督侍郎李化龍、總督侍郎王象乾、方伯崔應麒。

桐梓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西城外。

社稷壇 在城南

邑厲壇 在東門外一里。

城隍祠 在治左

八蜡廟 在治右

關帝廟 在南門外

虎頭祠 在治西

綏陽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北

邑厲壇 在治東北

城隍廟 在治左

八蜡廟 在城中

柳子厚祠 ,在治西十里。

三府祠 在治北趙家裡,祈禱輒應。

真安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北。

社稷壇 在治南

城隍廟 在治左

八蜡廟 在城東

仁懷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北。

社稷壇 :「在南關外。」

邑厲壇 在西門外

城隍廟 在治北百武

八蜡廟 在城東

關聖廟 在治西一里

東嶽廟 在治東一里

三府廟 在治城內

寺觀附[編輯]

本府。遵義縣附郭。

萬壽寺 在治北,即「龍山寺。」

海潮寺 在海龍坉。平播後,兵備傅光宅建。大士閣 在府治前。

集真觀 在治西,明洪武間建。

桐梓縣

甘露寺 在三坡。砌石為徑,高下迥異。行人憩此,每苦渴甚。副將陳福平寇至此,見軍人覓水弗得,為之惻然,因建寺一所。相巖度勢,斲木為槽,引水五里,施茶往來,恣飲不涸。巡撫張德地、查楠經臨,憑覽久之,因題其名為「甘露」 焉。《綏陽縣》未載。

真安州

本剛寺 ,康熙七年,知州高瑆「重修。」

仁懷縣

寶象寺 在治內

祝慶寺 在治南

景福寺 在土城裡

西禪寺 在二郎里

遵義府驛遞考        府志[編輯]

本府。遵義縣附郭。

湘川驛 在城內

永安驛 在縣北四十里。

烏江驛 在縣南八十里。

以上三驛,每驛扛夫八名,共二十四名,每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湘川驛馬二匹,《永安》驛馬二匹,《烏江》無馬,每匹歲支草料銀三十六兩。馬夫各一名,每名歲支工食銀二十八兩,共銀二百零一兩六錢。內減准復夫馬工食銀二百九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二十四兩九錢六分。

桐梓縣

播川驛 在治內

夜郎驛 ,在縣北三十里。

桐梓驛 在縣北六十里。

松坎驛 在縣北一百里。

以上四驛,每驛募扛夫八名,每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每驛馬二匹,每匹歲支草料銀三十六兩;每驛馬夫一名,每名歲支銀二十八兩八錢,遇閏加銀二十四兩二錢四分。又按《總志》:每驛站馬六匹,馬夫三名,扛夫八名,歲支銀三百六十兩。

綏陽縣未載

真安州

樂源驛 在州東六十里。

樂道驛 在州西七十里。

乘鳳驛 今俱未設

仁懷縣

儒溪驛 在小金沙岡,離縣六十里。

永鎮驛 在大灣,離儒溪六十里。

永定驛 在五岔前,離永鎮六十里。

山盤驛 在山盤前,離永定六十里。

永定馬二匹,馬夫一名;儒溪、永鎮二驛馬各三匹,馬夫各一名半。每歲共工食草料銀四百零三兩二錢。內裁減准復,實支銀三百二十二兩。

五錢六分。遇閏加銀二十六兩八錢八分。

遵義府兵制考        總志[編輯]

本府

遵義鎮總兵官一員

鎮標中軍,管中營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左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仁懷營守備一員。隸遵義鎮。

遵義府物產考        府志[編輯]

府總

斑竹 本府出

犀角 綏陽縣出

雄黃 廢夜郎縣出

文龜    、斑布    、丹砂 ,俱廢,溱州出。

蜜     、茶     靛

楠木    、《杉木    猱》。

熊 府縣俱有

水獺 遵義縣出

荔枝 仁懷縣出

遵義府古蹟考        府志[編輯]

本府。遵義縣附郭。

廢溱州 ,在府治北二十五里。唐貞觀中置,宋景炎中廢。

都上廢縣 在舊溱州西南,宋宣和中廢。義泉廢縣 ,在舊溱州西南百里,宋宣和中廢。帶水廢縣 ,在府治北三十里,永徽中廢。寧彝廢縣 ,貞觀初廢。

洋川廢縣 在舊溱州西北百里。貞觀中廢。高冨廢縣 ,在舊溱州東北百里。宣和中,廢。白錦堡 ,去府治北三百里。昔楊光榮子孫承襲守此。宋端平中,於此置播州。

《家訓碑 》宋楊燦以訓刻石示子孫曰:「如能順從,則世享福壽。」

銅佛像 在府治佛光寺內。初人見之荒莽中,風雷不可近。有異僧命人齋戒往迎,置此寺中。「銅標 」 在桃源洞。勒平播功,明兵備傅光宅建。「至善堂 」 在治內,唐大曆中建,今廢。

威遠樓 在治前。洪武年間建,今廢。

冉璡冉璞故宅 在城東里,今地名「冉家林。」 會仙亭 在桃源洞中。元大德間建,今廢。仙界亭 在桃源洞後。都督侯國弼建。

「觀兵」 亭 在治東門外。侯國弼建。

桐梓縣

廢夜郎縣 在桐梓驛,址尚存。

廢扶歡縣 在夜郎里

廢播川縣 ,去縣三里。

廢鼎山縣 去縣十里

廢溱溪郡 ,去縣五里。

廢南平軍 ,去縣一百里,有址。

廢太白宅 在夜郎里,隔溪「太白書院」 ,今廢。竹王祠 在夜郎里。

綏陽縣

愚溪書院 在溪源地。有「柳子厚祠。」

真安州

廢珍州 在州西南四十里。今遺址尚存。《樂源》廢縣 ,在州治西七十里,今廢。

舊州城 偽夏建

樂道書館 在州西七十里。漢尹珍建,今廢。懷白堂 在州南二十里。昔人建以懷李白者。務本堂 在州西六十里。漢尹珍因其俗以耕織為業,建此。今廢。

石城《南山砦 》,鄭昌孫「拒元兵處。」

貫珠亭 在州治南

仁懷縣無考

陵墓附[編輯]

桐梓縣

漢七王墓 ,在縣南五里。即竹王父子之墓。餘州縣未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