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9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九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九十九卷目錄

 松江府部彙考十一

  松江府驛遞考

  松江府兵制考

  松江府物產考一

職方典第六百九十九卷

松江府部彙考十一

[編輯]

松江府驛遞考        府志

[編輯]

本府。華亭縣婁縣附郭。

雲間遞運所 在府城谷陽門外,澤潤橋之西。古名雲間館,又曰雲間驛。前《志》有西湖官驛,又曰館驛,在府東偏,蓋別署也。元遷驛於府治,後改為松江站,以舊驛為在城稅司。明洪武初,復建於此,仍舊名雲間驛。三十年,改為遞運所,祗待委積,仍如驛例。舊風涇、上海各有驛,至是俱省。雲間驛樓久廢,正德二年,撤遞運所,門為樓,設大使一員,祗謁往來。而河下水嘗淺涸,不便駐舟,故於慶雲橋之西,復設館驛,以待巡使者駐節,俗因謂之「外館驛」 ,而謂遞運所曰「內館驛。」 風涇驛 在風涇鎮,江浙往來之衝。宋設,今廢。西湖官驛 臨西湖上,故陸氏放鶴灘也,有水閣,頗稱幽致,今廢。

裏館驛 即鶴城書院,在普照寺西,故縣之別署,後以為驛館。明初,革雲間驛,通判洪景德重為繕理,易今名。凡齎奉詔,敕使臣居此。

聽鶴亭 在今西林寺西,舊名「谷陽」 ,俗呼「接官亭」 ,古送迎憩息之所。元元貞三年修,易今名。至正中,府監哈只哈散沙繼修益壯,左有堂,扁曰「集英」 門,榜曰「駐驛。」

水雲亭 在秀野橋北。凡輶軒使乘大舟而來,內地潮水枯涸,即止於此,今稱為「接官亭。」 「問俗亭 」 在雲間第一橋南。華亭昔隸秀州,此地及風涇驛為往來要衝,今惟江浙巡鹺御史往來飲餞,駐泊於此。

上海驛 今為公館,府官行縣,則蒞焉。

上海觀瀾亭 俗名接官亭,在坊浜北。府前總鋪 在府東。《前志》稱「郡治東偏有近民亭,宋華亭知縣楊瑾建,元時為館驛」 ,即其地也。東路至上海縣,又東至中後所十一鋪。

車墩鋪  ,胡婆鋪  ,紫岡鋪。

八尺鋪  ,華涇鋪  ,烏涇鋪。

龍華鋪  上海縣前鋪。

周八鋪  楊灰鋪

南匯觜千戶所前鋪

《西路》至嘉善縣界六鋪。

吉陽鋪  ,斜塘鋪  ,滕港鋪。

西唐灣鋪 陳涇鋪  ,風涇鋪。

南路「至金山衛,東南至中前所」 ,六鋪。

蓮花朵鋪 ,楊胥鋪  ,金山衛前鋪。

漕涇鋪  ,袁浦鋪  ,青村鋪。

北路至青浦縣七鋪

通波鋪  ,興福鋪  ,黃蠻涇鋪。

北簳山鋪 、郟店鋪  、青龍鋪。

艾祈鋪

西北由青浦縣至崑山縣界五鋪。

白鶴鋪  ,浦闕鋪  ,徐公鋪。

江橋鋪  《綠葭》浜鋪 以上凡三十六鋪,每鋪九里。

按《嘉禾志》:「元制,松江府急遞鋪一十有四。自風涇東接泥滑橋,為十二里。泥滑橋東接洙涇,洙涇東接九里庵,九里庵東接李塔匯,李塔匯東接吉陽匯,皆為九里。吉陽東接府前,為十五里;府前東接張涇,為十八里;張涇東接盤龍,為十五里。盤龍東接新墳,新墳東接錢墳,皆十七里。錢墳東接龍華,十八里;龍華東」 接淡井,「淡井」 東接上海,皆九里。

《上海縣志按青浦縣志
{{{3}}}{{{4}}}

[編輯]

總鋪 在縣治東。設司兵六名。

中後所鋪 在浦東,以次相遞。

川沙鋪 自總鋪東遞至此五十里,設司兵二名。

舊設廠縴夫五十名,歲編工食銀三百六十兩。康熙八年裁革。

舊設官馬十六匹,歲編工食銀二百三十兩四錢。康熙十年減改官馬三匹,設給工食銀一百八兩。馬夫二名,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康熙十四年裁改。

康熙二十年,復設官馬二匹,歲編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歲編工食銀一十兩八錢。三年均編,每匹馬價銀五兩,共銀十兩。又編給每歲鞍轡等銀三兩。

又復設水旱夫四名,即廠縴夫每名歲編工食銀一十四兩,共五十七兩六錢,以供本縣公務役使。

松江府兵制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江南全省》提督總兵官一員,駐劄本府。

《提標》中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提標左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提標右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提標前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提標後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提標城守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提標經制》,額設中營官兵一千名,有馬戰兵三百名,無馬戰兵二百名,步守兵五百名,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三百匹。

《提標經制》額設左營官兵一千名,有馬戰兵三百名,無馬戰兵二百名,步守兵五百名,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三百匹。

《提標經制》額設右營官兵一千名,有馬戰兵三百名,無馬戰兵二百名,步守兵五百名,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三百匹。

《提標經制》,額設前營官兵一千名,有馬戰兵三百名,無馬戰兵二百名,步守兵五百名,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三百匹。

「提標經制」 額設後營官兵一千名,有馬戰兵三百名,無馬戰兵二百名,步守兵五百名,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三百匹。

《提標經制》額設城守營官兵一千名,有馬戰兵三百名,無馬戰兵二百名,步守兵五百名,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三百匹。

遠戍兵防原額軍戶四千六百三十一名,軍兵總額糧餉之數:

府凡一衛五所,額設正軍五千二百餘名,額派三縣軍儲糧四萬三千八百三十餘石,或增加焉。其水陸民兵散布三縣及緣海,歲額共四千二百餘名,船隻、駕夫、馬匹、草料在外。

華亭縣額設陸兵三百名、水兵二百名。

上海縣額設陸兵四百名、水兵八十名,哨船八隻。

青浦縣額設哨守兵三百名,內陸兵二百三十名。水兵七十名,哨船六隻。後增設九隻。內守五城門各一,朱家角及《廣富林》、白鶴江三鎮各一。跟隨本縣迎送上司一。

提督各標營官兵,歲支俸餉銀十萬七千六百八十兩三錢一分三釐,米二萬一千六百石。馬匹歲支料二萬四千五百九十五石三斗,草七萬六千七百五十二束。

在外沿海黃浦、金山等營官兵三千四百二十四員,各馬七百三十匹,歲支俸餉銀六萬六千二百九十四兩三錢八分二釐零、米一萬二千二百四十石。

金山衛原額官軍舍餘二千二百餘名,民兵三千餘名,後存陸營民兵六百八十七名。水營民兵四百四十五名。軍選鋒五百六十名,後存五百二十七名。戰馬三十六匹。日給口糧、俱本府屬縣練兵銀內支給

本營官兵糧銀及參將供應馬匹草料,共銀八千一百七兩零。又沙船二十隻,該糧銀三千一十六兩零。

提督標經制,額設參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額設有馬戰兵二百名,無馬戰兵三百名,步守兵五百名。各官坐馬二十四匹,各兵戰馬三百匹。

順治四年,設守備一員。掌衛印,理七所屯田,府境巡徼司兵之署。凡內郡要地,各設巡檢司。主譏往來姦慝及私販禁鹽、逃亡軍民罪囚,並無引私越之人及警邏之事。後歷有更置,蓋因

要阨之所,有時變遷,故司署亦隨異宜耳。華亭金山司 ,明洪武初建於張涇堰,至十九年徙建胡家港口,在華亭東南六十里。

南橋司 明洪武初,原建於南橋鎮,稱「戚木司」 ,十九年徙建於戚木涇,萬曆九年復徙於南橋,改今名。在華亭東南七十里。

婁縣泖橋司 明洪武三年建於泖橋之東數里。洙涇鎮在婁縣西南三十六里。

「小貞司 」 ,明洪武七年,建於小蒸鎮,今鎮地分屬青浦,而官屬婁縣,在縣西三十六里。

上海黃浦司 明洪武六年建於黃浦之上。「閔行鎮」 在上海南二十一保。

三林莊司 明洪武六年,建於三林塘鎮,在上海東南十七保。

吳淞江司 明洪武五年建於吳淞江北岸,在上海西北二十七保。

青浦新涇司 明洪武六年,建於二十九保新涇,今在青浦四十五保青龍鎮。

澱山司 明洪武初年建府西北六十里。今在青浦四十二保安莊鎮。

南蹌司  、陶宅司 ,今俱廢革。

每司設巡檢一員,弓兵三十名,沿海、沿江者加額或至七十名。松境惟「澱山司」 弓兵四十名,新涇等皆三十名。各分汛地,每司以數鎮屬其官領之。昔之經略地方者,視村鎮要害而設,專為巡緝盜賊,護衛村氓。邇來廢弛,其司官或因公廨敝毀,從便僦住;或因註選踵躡,任若傳舍。其司兵或散處村落,宿蠹昌濫,名實混淆。

華亭縣汛地 ,南至金山衛,東南至柘林、青村,俱濱海。東北至泗涇、七保、上海界,東至十八保上海界,西至婁縣界,西北、西南皆婁縣界。葉謝鎮 在華亭東南,地隸八保,與蕭塘鄰。其外為柘林處,腹而勢衝,北與閔行相策應,西與漕涇為犄角。明時倭寇入巢,柘林嘗自此渡浦至瓜涇而西。今議屯鄉兵於鎮以遏之。

漕涇鎮 在華亭縣東南七十里,界於柘林、金山之間,逼處護塘之內,為鹽徒淵藪。其操艘出入波濤,嫻習如御馬,海賊頗畏之。往年倭寇內犯,嘗被此地鹽艘驅迫小島中,圍之數匝,焚舟絕糧,賊大窘遁去。故其時練鄉兵之議,有司請擇本鎮著姓,使得部署竈丁,結立團營,以自為守,一時亦暫行之。

婁縣汛地 ,南至金山衛,平湖、乍浦界,西南至風涇、嘉善界,西至泖青浦界,西北至章練塘、長洲界,北至塘橋、青浦界,東北至泗涇、華亭、上海界,東及東南皆華亭界。

洙涇鎮 為婁縣巨鎮。古於此置大盈務,東通黃浦,西通泖湖,水寇睥睨之地也。設泖橋巡司在鎮巡緝,以其南遵水達海鹽、平湖,北從泖達蘇州、嘉興,鹽艘出沒便利,故駔魁大猾,號召暴橫,亡命作姦之徒,趨之為窟雲。

張涇鎮 ,隸婁縣七保,去縣南五十里,宋人堰海十八所之一也。浦東場鹽課司舊設於此,後以牢盆相遠,別建官衙於堰南。鎮有陸路,北通府治,南通金山,可以直達。間有支河斷港,置石樑數十以聯之,無事以通往來,有事可以策應。昔年倭難時,咸議「金山離府太遠,兵勢太孤,欲特遣重兵一枝,屯練於此,為金山」 聲援,誠計之得也。

上海縣汛地 ,東至川沙堡濱海,西至七寶鎮、華亭、青浦界,南至烏泥涇閔行華亭界,北至真如柵橋嘉定界,東南至南匯所華亭界,東北至吳淞所嘉定界,西南至莘莊華亭界,西北至盤龍青浦界。

新場鎮 在上海十九保,距下沙九里,一名「南下沙。」 元初遷鹽場於此,故名。今為下沙場鹽課司。場課為兩浙最,往時賈販特盛,為海寇窺伺之地,曾設備雲爾。

周浦鎮 在上海十七保縣東南三十六里。阻海之三甲、五甲,昔時相挺為暴,招撫乃定,今遺風猶有存者。地連川沙諸處,臨浦要害之一也。閔行鎮 在上海十六保,西為橫濼。指為要衝者,以其當上海西南,乃南匯陶宅諸處渡浦入府之通衢也。地勢與葉謝相對峙,設備則聲勢相應援,昔年倭寇時嘗屯兵以守之。

烏泥涇鎮 ,在上海二十六保界,兩縣間設稅課局。地當上海正南,與浦東三林、周浦二鎮相望。議備海者,謂「賊若自二鎮渡浦而西,可直犯縣治,須於此設備以遏之。」

七寶鎮 ,隸三十五保,在華亭東北上海西南青浦。東南界址為三縣分轄。而黃浦自龍華港

考證

入,經蒲匯塘,水道以至鎮,則達泗涇入郡矣。上海西門,舉足三十六里,陸路以抵鎮,亦達泗涇入郡矣。地方有警,通聲息,便策應,其在此乎?青浦縣汛地 ,東至七寶鎮上海界,西至澱山湖長洲界,南至鳳凰山華亭界,北至白鶴港嘉定界,東南至泗涇華亭界,東北至楊林寺嘉定界,西南至金澤嘉善界,西北至千墩港,崑山界廣冨林鎮 ,在青浦三十八保,為入郡之孔道,郵傳往來之要衝。

黃渡市 在青浦三十一保,去縣四十五里,臨吳淞江之上。「若寇從江而來,或西犯青浦,此其必經之道,而北岸即屬嘉定。設備之策,宜兩縣集鄉兵守之。」

金家橋 在青浦四十九保,去縣西北十二里。西界於崑山、長洲兩境,為逋逃淵藪,不法亡命,彼此竄匿,又逼處江濱,盜防宜嚴,須兩郡協應遏之。

金澤鎮 在青浦四十二保,與澱山對峙,四面皆湖泖,又蘇境、浙境之水鄉交會,故鹽盜出沒焉。向設巡司在鎮,如有事此,為水道要害,所當議應援於蘇、浙者也。

雙塔王巷 在青浦四十二保,去縣四十五里。自松至蘇,水道必由之境,四面湖蕩曠野,盜嘗不測。土人多駕船為生,或務漁為業,熟水道。有議以「保甲之法聯合漁舟,盜發責令救擒,是或弭盜之策也。」 昔年倭寇從此趨蘇,亦為要害之一。

金山衛陸營唬船八隻,每隻捕盜一名、舵工一名、船兵一十二名,俱於該營陸兵內抽撥。蓋此船輕捷易使,萬一海內有事,即可抽出哨探。但該衛沿海一帶皆鐵板硬沙,最難泊船,故不設舟師。明萬曆十九年,關白報警,議設水營沙船四十隻;雖以「金山」 為名,原未停泊金山。後裁減至一十四隻,又改造唬船十隻,汛時遠哨羊山等處,汛畢收泊李家洪。嗣因本府黃浦鹽盜生發,議將各船汛畢撥守黃浦一帶。蓋此浦係漕船商舶日夕往來要路,藉此把守,最為得策。兩京太僕寺所屬,該每年比較府衛州縣牧馬共三百八十八處,其不比較衛分二百九十五處,金山亦在不比較數中。每五年造馬騾文冊,送南京府部。

金山衛五所屯種,原派總旗每名種田三十畝,小旗每名種田二十四畝,軍人每名種田二十畝,總、小旗軍人俱每名歲納夏秋子粒六石。內夏稅麥三石,秋糧米各一石,公差漕運減免三石,納麥一石五斗,米豆各七斗五升。每納一石加耗五升,入倉作正支銷。見松江府《備照冊》。本衛左右前後四所,並守禦松江「青村、南匯共七所,屯種田地,俱坐落上海縣十九、二十等保地方,共該屯田旗軍餘一千七百二十名,田三百五十二頃八十四畝,原該子粒一萬三百二十石,除運糧旗軍餘四百七十名免一千四百一十石,實納子粒八千九百一十石。凡子粒俱運赴本所倉交納收貯,聽放本屯官軍俸糧。本衛」 前、後、左、右四所,該屯田旗軍餘六百二十四名,田一百二十七頃八十八畝,坐落上海縣十九二十保,原該子粒三千七百四十四石。除運糧旗軍餘一百名免三百石,實納子粒三千四百四十四石。

本衛軍例免漕運。嘉靖三十二年,巡撫彭黯、巡按孫慎會奏言:「南方衛所,沿邊者戍,腹裏者,運制也。邇年迺以松江所運船二十艘,改派金山衛及青、南二所代運,邊腹互失其職,宜遵舊制。」 部覆,報可,復舊。至萬曆間,復有議及者,寢不行。

松江府物產考一       府志

[編輯]

穀屬

稻 :宜水一名稌,或作稉。上海最早,有「六十日稻」 、「百日稻」 等種,今更有「五十日稻。」

香稉 七月熟米,粒小而性柔類糯。有紅芒、白芒二種。又一種曰「香子」 ,色班粒小。以三五十粒入他米數升炊之,芬芳可愛,亦謂之「香𥣬。」 早白稻 ,一名「小白」 ,五月種,八月熟,皮白米赤,《早中秋 》,一名「閃西風」 ,八月半熟,白而大。

中秋稻 四月種,八月熟。

晚白稻 :一名大白,九月熟。

箭子稻 :粒長細,色白,味甘香,稻上品,九月熟。紅蓮稻 ,五月種,九月熟,皮赤。陸龜蒙詩「遙為晚香吟白菊,近炊新稻識紅蓮」 即此。

䆉稏稻 五月種,九月熟。皮莖俱白,米色班粒。早烏稻 ,五月種,九月熟,皮赤米白,又有晚烏。紫芒種 ,五月種,九月熟。紫殼白米。

深水紅 六月種,九月熟。

烏口稻 :色黑,晚熟,耐水與寒,今呼為「冷水稻。」 秈 粒稍細,耐水旱。

六十日稻 三月種,五月熟。米小色白,一名《帶犁回》。

百日赤 ,三月種,六月熟,一名《挈犁望》。

《小秈 》一名「早秈」 ,三月種,七月熟。

大秈 :即「晚秈」 ,四月種,八月熟。

金城稻 :高田所種,米紅而尖,性硬,今呼為赤米,穀之下品。《國語註》謂:「米之姦者。」

白花珠 :性軟而香。五月種,九月熟。

糯 ,黍屬,可為酒。一名秫。《汜勝之》云:「三月秔,四月種秫。」

秋風糯 ,即冷粒糯,種宜良田,大暑節刈稃。黃米白,粒圓,色最難變,每歲代晚稻輸租,故一名「謾官糯」 ,不宜釀酒。

金釵糯 。米粒長。最宜釀得酒倍多。三月種。七月熟。劉夢得詩。「酒法得傳吳米好。」

「趕陳糯 」 四月種,七月熟,米粒最長。

小娘糯 ,四月種,八月熟,不耐風水,故名「矮兒糯 」 ,四月種,九月熟,粒白而大,苗最短。蘆黃糯 ,即晚糯,粒大、色白,芒長,熟最晚,色易變,釀酒最佳,今俗名「泥裏變。」

《羊鬚糯 》「四月種,九月熟」 ,穀多芒長。

羊脂糯 ,「五月種,十月熟。」 色白性軟,故名。「鵝脂糯 」 ,亦以色故名。「四月種,九月熟。」

「虎皮糯 」 :色黃。五月種,十月熟。

「穄 」 ,稷也。高鄉種之,其色如蠟,謂之「黃穄。」 苗類黍,穗如稻。

粟 :亦高鄉所種。北人謂之小米,江東呼為粢。許慎云:「粟之為言續也,續干榖也。」

蘆粟 似薏苡而高,有二種:「秔者穗直而疏,糯者穗環而密。」

雞頭粟 四月種,八月熟,節間有赤色鬚,結實纍纍如珠,一名「珍珠粟」 ,又名「天方粟」 ,又名「玉麥。」 又一種七月前即熟者,其莖較短。

麥 蘇頌曰:大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最貴。地暖處亦可春種,至夏可收,然較秋種者,四時不足,微有毒。《素問》曰:「麥屬火,心之穀也。」

大麥 古謂之牟。《周禮》:九穀之一。李時珍曰:「牟者,大也。」

小麥 古謂之來。許氏《說文》曰:「天降瑞麥,一來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來也。」

赤麥 :有早、晚二種。

白麥 亦有二種

《白𥣬麥 》俗名「園麥」 ,有赤白二種。《舜歌麥 》俗名「火燒頭。」

火燒麥 無芒

雀麥 一名燕麥

蠶豆 一名寒豆,九月種,明年蠶時熟,故名豌豆 ,一名小寒豆,九月種,明年三月熟。蜀中以此細磨麪蒸食,可以救荒。劉夢得詩:「兔葵燕麥搖春風。」

蕎麥 粒似黑牽子,七月種,九月熟。得霜即枯,無霜即大熟。

豆 ,菽也,角曰莢,葉曰藿,莖曰萁。種類甚多,皆以夏至前後下種。苗高三四尺,葉團有尖,秋開小白花,結莢長寸許,經霜乃枯。《汜勝之》曰:「夏至種豆,不用深耕。豆花畏日,見則黃爛根焦。」 刀豆 以形似名,莢嫩時採,可入醬為蔬。相傳醬瓿中有髮,入刀豆則化為水。

江豆 色赤黑,四月種,六月熟。其種有三:龍爪豆 ,花葉如裙帶豆,蔓生,莢如蠶豆而大,然不甚佳,人家亦間有之。

赤豆 :有大、小二種。

六月白 莢,密子細,白豆中熟,最早。

青豆 :七月熟,色青。

《白香圓 》,白豆之最大者,以色味形名。

茅柴赤 凡豆不宜土肥,肥則莢稀,此種且不用耘茅草之地,叢生極盛,故名。

《南京黃 》以種自秣稜,故名。

考證

隨稻黃 ,九月中方香綻可食。

砂仁豆 色紫味香,豆中上品。

紫羅豆 :色紫,粒小,味香,俗謂「紫香圓。」 又一種有青黑花紋,名僧衣豆。

黑豆 :色純黑,粒大。

白藊豆 吳人呼為延籬豆,七月生。諺云:「籬豆花開裌子來。」 言寒候將至也。亦有五月生者。芝麻 即胡麻,有黑白二種,植物中最為多子,一名巨勝,亦謂之蕡。搗之常服,能長生,道家以為飯。陶隱居言八穀之中,胡麻最良。

蔬屬

蓴菜 ,出華亭谷及松江。甘滑,宜芼羹。葉似露葵,四月生,名雉尾蓴,最肥美,莖細如釵股短長,隨水淺深,名綠蓴,五六月用之,秋冬有蝸蟲著其上,食之損人,水凍蟲死,仍可食。陸機初入洛,見王濟,濟指羊酪曰:「吳中何以敵此?」 機云:「千里蓴羹,末下鹽豉。」 齊高帝置酒設蓴膾。崔思神曰:「此味故為南北所推。」 沈文季曰:「千里蓴羹,豈關魯衛。」 然則「千里」 末下,皆吳中地名也。

芹 生於水濱,紫莖綠葉,有節,其氣芬芳。《杜甫》詩:「香芹碧澗羹。」

蒲白 亦名「蒲箏」 ,又名「蒲筍。」 初生嫩芽,醋漬作葅,甘美。

茭白 即菰也,一名「茭手。」 生水中。八、九月中心生薹如小兒臂,甘美可啖。又一種中心抽苗生米可作飯,即彫胡米。

荇 所結子,味甘,名「荇酥。」 揉粉作糕,曰《荇酥糕》,今不復見。

菘菜 :唐人所謂闊葉吳菘,巨根蜀蒻。《埤雅》云:「凌冬不彫,四時常見,有松之操。」 昔人有言:「秋末晚菘菜中最為常食。」 一雲即白菜。

白菜 其形類菘,莖闊而短。正月中下子,謂之「看燈菜。」 七八月分種,至冬而盛,謂「冬旺菜。」 別種莖似箭簳,曰「箭簳菜」 ,並鹽藏備。冬春生薹擷食,旁復生苗作花。夏初取其子壓油,謂之「油菜。」 冬月畦圃間塌地而生,曰「盤科菜」 ,烹芼尤佳。烏菘 春末最盛,盤根尺餘,宜煮食,暴為乾蔬,不堪芼羹也。色淡者曰「青菜。」

芥菜 似菘而有毛,其子研為膏,螫舌芳辛,古謂之芥醬,祛皮裏膜外之痰。陸佃云:「望梅生津,食芥墮淚」 是也。一種矮小者曰黃農芥,味亦香美,又有細莖扁心,名銀絲芥,亦名佛手芥。上海顧氏製為葅,經歲味不變,名顧菜。

波菜 :亦曰波稜菜。葉如箭簇,根色赤,味甘美。種須月末,經朔乃生。相傳種出波稜國,因名。俗加草,失其義矣。

莧菜 :《埤雅》以字從見,言莖葉高大而見也。有紅、白、紫三種。《爾雅》:蕢即赤莧。

甜菜 北人謂之莙薘。葉厚而膩,莖甚短。冬種至春三月,收煮暴乾。相傳有毒。又云:「過清明,葉膜間有蟲如虱」 ,驗之良然。

生菜 :叢生如樹,細切,加熟油生食,因名薺菜 。處處有之,古謂之甘菜。《師曠》曰:「歲當甘」 ,甘草先生謂此一名護生草。釋家取莖作挑燈杖,以避蚊蛾。

芥藍 ,葉厚如莙薘,色穠翠如藍,味極腴美。出北地者,根大如芋,可入醬食,閩中有之。近歲閩人攜其子藝之學圃,遂傳郡中。

紫花芥 生庭砌間,春開紫花。《顧志》云:「近歲吾鄉始有之」 ,即蔓菁,一名諸葛菜。

金花菜 春時叢生田畔,開小黃花,一名盤岐頭,俗呼草頭,春初民間遍食之。相傳周文襄往鄉訪蔣給事檢菴留飯,出菜一碟,文襄食而甘之,問何物,以「金花菜」 對。比回郡復索,無以應。問蔣之侍者,知即為「草頭」 ,乃知其名實始於此。先輩清儉,亦可風矣。

藻菜 ,出浦東橫沔一帶,即《毛詩》「采藻」 也。土人霜後輒搴波擷采,下鹽豉以供食飲,香脆可啖。韭 《禮記》稱韭為豐本,言其美在根也。秋晚分栽,至春初擷以薦新,丁祭未薦市,不敢賣蔥 。五葷、鍊形蔥其一也。《齊民要術》:「種蔥良地三翦,薄地再翦,八月止,不止則蔥無袍而損白。自太湖種曰湖蔥,入藥用山蔥、湖蔥,食用冬」 蔥漢蔥

蒜 有二鍾,別以大小。俱八月種,冬春食苗,夏初食薹,五月食根,秋月收種。久食損目。嵇康《養生論》雲「葷辛害目」 ,正指此也。

胡蘆菔 ,根如蘆菔長而尖,色赤,味甘,盛於冬月。出吳松、江南北。切作虀最佳。

蔞蒿 葉如艾而莖圓,叢生水濱,性涼,春時擷苗食之。《大招》云:「吳酸蒿蔞不沾薄。」 只言其調也。

茼蒿 :八、九月下種,冬春採食。肥莖,花深黃似菊,葉似白蒿。其味辛甘,葉如蔞蒿。

苫蕒 ,俗呼苦馬,野生人不甚食。萵苣 正二月種,宜肥地。葉似白苣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黏手。四月抽薹,高三四尺,剝皮食之最佳,糟食亦良。或用鹽拌壓乾,加以玫瑰花瓣,芬芳可愛,名曰萵筍。李時珍曰:有毒,百蟲不敢近。蛇虺觸之,則瞑目不見物。人中其毒,以薑汁解之。杜甫詩:「苣兮蔬之常隨事藝其子。」 芫荽 「一名胡荽,香菜也。葉如碧芸而香,點茶多用之。」

蘘荷 :俗呼甘露子,莖葉如薄荷,能治蠱毒。冬月取根,雜鹽菜藏之,味極甘脆。《急就章》曰:「老青蘘荷冬日藏」 ,謂此。

茄 :有紫、白二種。王子年《拾遺記》曰:「一名落蘇。二月種苗抽移,栽高二、三尺,葉大如掌。自夏至秋開紫花,五瓣相連,五稜如縷,黃蕊綠蔕。茄葉摘布路上,以灰圍之,則子必繁,謂之嫁茄。」 雷蕈 ,出沿海。草蕩雷初鳴有暈,幅三、五丈,名蕈。味類蔴菇,有小毒。以生薑同煮,色變者不可食。

《天鮮菜 》:亦出草蕩間,夏雨過即生。

山藥 即薯蕷,壅肥土乃榮盛。赤莖細蔓,五月開白花,八月劚食,味甘腴。有秔、糯二種。芋 卓文君云:「野有蹲鴟」 即此。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之而生者為芋子。二月種,八九月劚食之,味膩重,稍遜山藥。冬月煨芋魁食之,更香美。有水、旱二種。

香芋 :皮黃肉白,《莖葉如藊豆而細,味芳香,落花生 ,蔓生,五月開黃花,落地中結實似芋。霜雪後始甘》。

慈姑 植稻田旁,其根散生,其葉上銳下岐,其實生土中,芳香可下酒。一根歲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子作《茨菰》,非。

百合 有二種,味俱佳,名麝香者,花清芬可愛,黃獨 多出東鄉,一名土芋,蔓生,葉如荳,其根圓如卵,肉白皮黃,可蒸食。霜雪後味方佳。《杜甫詩》:「黃獨無苗山雪盡。」

毛團頭 ,此種近年方有,葉及藤俱與山藥相似,根圓大如斗,味甘略帶苦,絕似香芋,子亦可食。相傳毛團頭祖師煨石子啖,後流傳此種。薑 非郡素產,而好事之家或一種植,終遜宣州諸地。

筍 一名「竹胎」 ,種類不一,鄉俗俱用園筍。出佘山者,香味如蘭,惟護居竹者,鮮香第一,燕筍次之。餘筍雖佳,或兼味苦,處處俱有,吳松江南北諸處尤佳。

瓠屬

西瓜 《通志》云:「松西瓜出黃土橋者佳。」 今華亭南橋有橄欖瓜,形如橄欖,味甚甘。二月下種蔓生,七八月實熟,有圍及經尺者,當將熟時種植之,人樹茇舍,晝夜坐守,以防人獸竊食。上海柵橋梅源市閔行周浦出者,種亦佳,大者如枕,名枕瓜。新市有一種掛棚生者,實小而甘,名雪瓜。甜瓜 名酥瓜,擇堅脆者入醬為葅,熟者名「酥瓜」 ;色淡黃者名「密筒瓜」 ,皮黃如金,大如鵝子者,名「金瓜」 ;青黃雜班者名「畫眉瓜」 ,通謂之「香瓜。」 東瓜 大如枕,色青碧,最晚熟,每風寒霜重,葉凋蔓枯,皮生白粉,望之如伏羜穰。宜澡絮,亦可作蜜煎。一作「冬瓜。」

《筲瓜 一名楚瓜》,即生瓜。有青白二種。可醃漬,藏作鹽豉。

王瓜 :在二月下種,三月生苗引蔓,四月開黃花,結實圍一、二寸,長至尺許,青色,至老則黃赤色。生熟可食,兼蔬蓏之用。李時珍曰:作王瓜非是,當從「黃」 字。

絲瓜 :二月下種,蔓延竹樹間,或作棚架,花五出。瓜徑寸許,長一尺內外,深綠色,芼羹充蔬俱可,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綿如織,經霜乃枯。南瓜 形扁有稜,色紅。經霜後收置暖處可留,至春時不宜生食,味如山藥,同豬肉煮亦佳。北瓜 形稍長,蔕尖,鄉人名「飯瓜。」

壺盧 一名葫蘆匏也。五六月開花,有甘苦二種。甘者可食,苦者至秋堅實,可作器。《記》曰:「器用陶匏。」 《埤雅》曰:「壺性浮,腰之可以涉水。」 其形不一,有圓扁如盒者,有長柄如杓者,有細腰如浮圖頂者,有宛頸如鶴者,剖為飲酒器,呼鶴瓢。《世說新語》:二陸初入洛,詣劉道真,禮畢,無他言,但問「東吳有長柄壺盧,得種來否?」 二陸失望。

瓠子 長者形如冬瓜。《國語》云:「苦瓠也。」

苦瓜 俗名《錦荔枝。初生可入醬食,長者四五》。

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請幫助識別此字。殼狀如荔支,經霜則黃紅色,有子如瓜子,可食,微苦。

果屬

杏 :葉圓而有尖,二月開紅花。結實類梅者味酸;類桃者味甘。《埤雅》云:「北人不辨梅杏。」

梅 花開於冬,實結於夏,得木之全氣,故其味酸,所謂「曲直作酸」 ,花態幽香絕人,種類不一。梅源市周圍數里,郡邑咸取實於是。

枇杷 多產洞庭山,人家種植,僅高二丈餘,肥枝長葉,陰森幽靜,經冬不凋。白花尤濃香可愛。棗 《埤雅》云:大曰棗,小曰棘,以山左中州者為佳。松郡間有種植,止供生啖,不堪曬暴久藏也。石榴 《古今注》名丹若,有紅白二種,經霜後坼裂,其子如瑪瑙,又有如水晶者,俱帶甘濇。潘岳曰:「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

櫻桃 《爾雅》曰:「楔,荊桃也。」 初熟時鳥飛啄。有白頭翁者尤好之,即《禮記》所謂含桃也。一名朱櫻。王維詩「紫禁朱櫻出上欄。」

桃 最易生,諺有「白頭種桃」 之語,然亦易蠹蝕。種法三四年後,長而皮急,以刀剔去其脂,可復活。數歲有扁桃、墨桃、金桃、五月桃、鷹嘴桃、半觔桃、李光桃、雷震紅諸種,惟以上海顧氏露香園水蜜桃為第一,皮薄漿甘,入口即化。其樹以秋分後剷枝接種,非老本也。今種甚繁。

李 品與桃埒,有粉紫、黃姑二種,味有甘、酸、苦、濇四種。

林檎 一名「花紅」 ,二月開粉紅色花,六七月熟。又名「來禽。」

梨 樹高二丈許,尖葉光膩,有細齒。二月開花,白如雪,六出。上巳,無風則結實必佳。畏寒,每於樹上包裹。過冬摘之乃妙。

柿 :有方柿、綠柿、銅盆、海門、蜜罐、牛奶諸種,其樹最久。七寶以北,沿村皆植之,為最盛,惟海邑所產為第一。最佳者名朱紅,扁花,色紅皮薄,三次接植,內核全化,真果中上品。

銀杏 :樹高二、三丈,葉薄縱理,儼如鴨掌。二月開花成簇,青白二色。二更開花,隨即隕落,人罕見之。一枝結子百十,狀如棟子,經霜乃熟。取核為果,其仁綠色,火爆可食。歐陽修詩「絳囊初入貢,銀杏貴中州」 是矣。

柑 種者甚少,瓤微酸。有香柑,一種出莘莊,曰「乾柑」 ,味極甘,無汁,以刀剖食。另一種小而圓如豆,俗呼「金豆」 ,小而稍長曰「金柑」 ,稍長大如彈丸者名「彈柑」 ,又名「羅浮柑。」

橘 遠產衢州福建,近產洞庭山郡。或偶植數十本,經霜懸顆,朱實纍纍,偶值冱寒,僵槁立盡。有金橘、蜜橘諸種,皮薄味甘為上。

橙 與橘同象皮,色深黃,芳香,宜點茶。瓤味酸,不甚食,閨中用以拭面,可免龜手裂膚。

香椽 橘類,大如杯盂,香氣郁烈,裝置密室,清香發起,與佛手柑比。或取其瓤點湯,尤甘香。葡萄 有紫白二種,白者名「水晶毬」 ,味鮮甘,藕 湖泖陂澤間多有之,惟出薛山前羅家池者尤美,蘇產不及也。今無。

蓮實 花紅者實小而甘,白者大而味淡。菱 窪田及人家池沼多種之。有青紅二種,紅者最早,七月初即生為水紅菱。稍遲而大者為雁來紅,青者為鸚哥青,大者為餛飩菱,極大者為蝙蝠菱,最小者為野菱。出郡西《草長浜》者佳。芡 俗名「雞頭」 ,出周家草者佳。

地栗 《一名荸薺,即鳧茨》也。海邑產者甚佳。出水田中。

核桃 :即胡桃,種植亦僅見。外裹青苞,爛去外苞,擊核而食,帶澀。

無花果 ,葉似梧桐,不花而實,形如烏頭,中有米粒,味柔甘不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