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3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三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三卷目錄
鳳陽府部彙考七
鳳陽府漕運考
鳳陽府風俗考
鳳陽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三十三卷
鳳陽府部彙考七
[編輯]鳳陽府漕運考 通志
[編輯]府屬總
康熙二十二年,額徵漕糧正、改兌正耗稉粟米六萬七百一十石九斗七升五勺二撮八圭零。除荒外,實徵漕糧正、改兌正耗稉粟米四萬三百七石五斗一升九合五勺五抄三撮四粟九粒零。
內正兌稉米、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四石五斗四升六合四抄零
耗米、三千三百六十四石三斗六升三合八勺一抄零
改兌稉米、九千三百八石二升九合二勺一抄零
耗米二千三百二十七石七合三勺三撮二粟零。
正兌粟米五千二百三十七石八斗九升三合九勺六抄零
耗米一千五百七十一石三斗六升八合一勺八抄零
改兌粟米、五千八百二十七石四斗四升八合八勺二抄零
耗米一千四百五十六石八斗六升二合二勺五撮零
贈米二千四百四十四石五斗三升七合一勺四抄零。除荒外,實徵贈米一千六百四十四石七升四合一勺零。
贈銀二千四百四十四兩五錢三分七釐一毫四絲零。除荒外,實徵贈銀一千六百四十四兩七分四釐一毫八絲零。
《輕賫》船料旱腳銀八百四十一兩七錢七分六釐五毫二絲零。除荒外,實徵銀六百四十四兩五錢三分五毫三忽零。
攤帶清河縣蓆折銀一十兩四錢四分八釐八毫五絲零。除荒外,實徵銀九兩一錢五分七釐一毫四絲零。
《蘆蓆》三分本色七千一百三十九領三分二釐七毫三絲零;除荒外,實徵三分本色蓆四千七百三十八領一分八釐七毫七絲六微三纖六塵零。
裁扣書辦工食銀一千八百五十四兩八錢三分四釐五毫二絲零。人役工食銀六百一十七兩二錢一分八釐五毫三絲零。又新增陞科銀四兩七錢三分九釐六毫八絲零。
加漕銀二千一百五十四兩三錢四分四釐二忽零。除荒外,實徵銀一千四百九十一兩八錢五分二釐三毫五絲零。
「《歸併》省衛新增」 等銀二千九百一十一兩八錢六分一釐八毫四忽零。除蠲免外,實徵銀一千九百六十七兩二錢六分五釐五絲五忽九纖一沙零。
《歸併省衛協濟》銀八百八十三兩五錢六分四釐二毫三絲零。除蠲免外,實徵銀七百三十八兩四錢一釐七毫三絲零。
《戶口》鹽鈔銀、二千三百六十九兩八錢六分六釐八毫七絲零。除荒外,實徵銀一千七百二十三兩六分五毫二絲零
《廣濟倉》折色銀一千八百六十五兩一錢七分一釐一毫三絲零。除荒外,實徵銀一千二百八十八兩四錢五分四釐六毫三絲七微二纖五沙零。
鳳泗等衛見運減存月糧折色銀二千四百七十兩八錢三分九釐三毫九絲九忽六微,除荒外,實徵銀二千四百八兩五錢六分五釐八毫二絲九忽零。
鳳泗等衛見運減存月糧本色米一千九百三十九石六斗,除荒外,實徵米一千七百九十一石八斗五升九合一勺八抄零
鳳泗等衛見運減存月糧本色麥一千八百五十七石七斗九升八合四勺九抄九撮。除蠲外,實徵麥一千四百三十五石三斗九升八合四
勺九抄九撮
鳳、泗、宿長六衛各幫運隨俸廩工銀二千一百七兩五錢九分。
鳳陽府風俗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本府
《史記》:「其俗矜刻。」
《漢書地理志》:「汝南之別,皆急疾有氣勢。」
《寰宇記》:「鳳陽,性率真直,其食秔稻,其衣絁布。」 《歐陽修序》:「土厚水甘而風氣和。」
《宋進士題名記》:「地闢民聚,風俗淳美。」
《異聞錄》:「俗尚禮義,視昔為盛。」
《舊志》:「淮南著美,風流所被,文詞並興。」
《方輿勝覽》,「俗慕學問,才產文武。」
《濠梁志》:「在城務商,在野勤嗇,無告訐之風。鍾離風俗,號稱近古。兵燹之後,地瘠民貧,趨於陵競。」
《壽州圖經》:「務儉勤農,知慕孝行。」
《泗州圖冊》,人以信行為先,與洙泗接壤,有士君子之風。
《臨淮記》:「民土淳厚,彬彬然古之遺風。」
《龍侍御記天長》:「民樸而願,士質而文。」
冠禮 舊無常禮。按明成化初,提學陳臨海追古「三加」 之禮,兼擇《文公冠儀》,命諸生習於學宮。士大夫家能踵行之。耆老與鄉飲,則深衣幅巾。先年士夫間有行之者。
婚禮 六禮,止通名納采,餘禮皆不行。定遠縣民俗貴財富,自納采後,歲時節序,皆有禮以通好。繼行二禮,曰「小茶」 、「大茶。」 待親設宴,過於侈盛,貧家或稱貸而始克備,多致男女失時。惟士大夫家嫁娶主於擇婿,不用婚聘,禮物宴會,多從省約,有古遺風。潁上縣親迎之禮,曠焉不講,但時務虛文。又有因弔喪而納婦者,謂之《孝裡扶》。此中都之惡習,最宜痛革。
喪禮 殮殯葬皆不合家禮。卜葬之前,多有張鼓樂作戲會賓,僭名器以尚奢華,作佛事以瀆典禮。尤可異者,三朝張樂設燈,親友送至城隍廟,謂之「送三。」 及出殯日,設牲陳祭,雖極貧家亦往往尤效。獨不思徒飾文靡,略於擗踴與《易》寧戚之謂何?所宜痛革喪葬惑於異端陰陽禍福之說。凡遇父母以下至親,有喪,殮殯棺槨,不加之意,而於僧道追薦誦經,則極力為之,死不即葬,或曰「山家不利」 ,或曰「星命相妨,致有停柩數年」 ,甚非禮意,且干時憲。士大夫家治喪,注意衣衾棺槨,葬不踰時,屏去僧道不用,貧者亦盡心營葬,不能舉者,親友助之。
《祭禮 》:士庶家每遇清明、中元、冬朔、除夕,皆上墳掃墓如常儀。無祠堂,惟於所居正室中間設案置主,而以歲時供祀。其禮有祭無薦。士夫之家則設有祠堂,祭、薦兼舉。
「宴會 」 先年物力饒裕,慶弔酒筵不過十數簋,然皆瓦缶小器。今時值財窮,百事凋敝,愈競豐美,正席之後,又有翻席,《斗碗》、宮碗,爭相誇耀。主持風教者急正之,亦厚風俗之一端也。
立春 前一日,造土牛。官吏師生迎春於東郊。迎春日,競看土牛,老少盈途。立春日,祭芒神,試耕種。各家作春盤、春餅,飲春酒。立春前一日,迎春教場蹴踘走馬,士民競往觀之。
元旦 ,雞鳴起,主人肅衣冠,率子弟焚香拜天地,次祭竈,次拜祖先,焚楮錢爆竹畢,壽尊長。明旦,親朋交相賀,燔松柴,親族鄰里相拜賀,或攜酒殽,至初三日乃止。男女聚飲,謂之《填倉讌會》,盡月而罷。
正月上旬 ,各家女子鳴鑼擊鼓,邀天仙或廁姑,問歲時吉凶。
上元 ,士庶家蒸麪食如繭,謂之「宜蠶。」 夜則張燈於門,謂之「耗燈。」 街衢搭松棚,放花炮鑼鼓。通宵用楮竹為花鳥人馬之像,士庶嬉遊至十六夜,謂之「走百病」 ,各接女子歸寧。
仲春之月 ,以驚蟄日陰晴,占一春之晴雨。清明 插柳掃墓,農家浸種下早秧,折柳插頭及門之左右,俗謂之「辟邪。」 各家墳塋,添土插竹,掛紙錢,具饅頭牲醴以祭之。是日前後,士民攜酒殽遊郊外,謂之「踏青。」
孟夏之月 八日,浮屠有《盂蘭之會》。
端午 五月五日,包角粽,飲菖蒲雄黃酒,懸艾。
貼符於門,又以五色線繫於兒女手,號為「長命縷。」 是日龍舟競渡,俗謂《弔屈原》。
六月六日 ,是日,曬衣曝書,以陰晴占秋成之旱澇。
七夕 設瓜果於庭,名為「乞巧」 ,女子遙拜織女星。
中元 七月十五日,祭先祖墓,如清明儀,謂之「鬼節。」
中秋 夜,焚香月下拜畢,陳瓜果,老幼團坐食之,謂之「玩月」 ,取一家團圓之意。
「重陽 ,蒸糍糕相饋送,登高飲茱萸酒。」 下元 十月一日,祭先祖墓,如清明儀,焚寒衣。冬至 ,官長、師生賀長至,民間不行。各備香燭餚酒,祭祀祖先。
《臘八 》十二月八日,以諸果實和肉煮粥,謂之「臘八粥。」
祭竈 。臘月二十四日,掃舍宇,設果酒,祭文祭竈。除夕 前一二日,各家修果餅饋送親友,謂之「饋歲。」 除日,換桃符,貼春聯,易門神,謂之「從新。」 是夜各具牲醴祀神,謂之「送殘年。」 明燭燒香,熾炭燔柴,圍爐環坐,謂之「守歲。」 先期備品物為新歲,罷市數日之用。五更放爆竹,燔蒼朮、辟瘟丹,謂之「辟邪。」 備牲醴詣墓所祭告,爇火於庭,謂之《燎歲》。長幼懽慶,拜天地祖先,謂之《辭舊》。
鳳陽府祠廟考一 府志
[編輯]本府。〈鳳陽縣附郭。〉
大社壇 在舊闕門右
大稷壇 在大社壇右
南壇 即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大城南門外,歲春秋一仲月上戊日致祭。
北壇 即「無祀鬼神壇」 ,在大城北門外,歲清明、中元、孟冬朔致祭。
都城隍廟 :在府治西南感應坊。明洪武時建。
皇清康熙十年冬,廟災,唯存兩廊數楹。知府章欽文
率僚屬鳩工,知府耿繼志捐俸落成。
府城隍廟 在臨淮縣移風門內。明洪武初,以縣治為府,故府城隍廟在焉。歲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合祭於風雲雷雨山川壇。
文昌閣 :在府治西南譙樓上。「歲春、秋二仲月上丁日致祭。」
魁星樓 :在府學西首。歲春秋二仲月上丁日致祭。今圮。
府土地祠 :在府治內大門東。
龍王廟 在獨山門東五里許。
八蜡廟 在獨山門東五里許。祀先嗇、司嗇、百種、先農、來啜、貓虎、水防、水庸之神。
《旗纛之神 》神原無廟,唯於霜降日致祭於《演武場》。
縣文昌廟 在文昌街龍興寺右。
縣城隍廟 在山後舊縣治東、新縣治東北四十里許。
忠義祠 在大化坊。創於宋時。韓仔、秦允各以所部兵與《金》血戰死。死後,人為立祠。
忠孝祠 在縣治西。祀宋死義鈐轄石侯及韓仔、秦允、國鳳卿、邵青陽、丁照元七人左右,以教子王澄、張全配。後改為學宮,祠廢。
貞烈祠 在縣治西,舊為「乾明庵。」 明嘉靖十三年,鄉耆楊榮請祀烈婦張氏、李氏,知縣謝廷舉准即庵建祠,並祀宋、元以來節婦鍾離婦聶氏、孫氏、丁氏、王氏、周氏、呂氏、閻氏、錢氏、莫氏、張氏、梅氏、呂氏等十三人。
都土地祠 在西岡下
臨淮縣
社稷壇 在清流門外岡下路西。知縣賈應龍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清流門外岡上路東。知縣賈應龍建。
邑厲壇 在北壇之右。知縣賈應龍建。
城隍廟 明洪武中建於宣化坊。
皇清順治六年,淮水入城衝頹。康熙八年,移於南察。
院舊基修建
文昌樓 舊在清淮門上。明萬曆五年,兵備道朱東光、知縣鄭之亮同建。後復移於舊學宮之鐘樓。淮水堙圮,暫寄神像於「通真觀中。」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縣陳宗彝重建。
魁星樓 舊在鐘樓上,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賈應龍建。亦因淮水堙圮,暫寄神像於「道真觀中。」
八蜡廟 在北壇之左
瞿相公祠 ,在縣南十里瞿相山。
忠義祠 大祀坊久廢
忠孝祠 在天妃宮側,久廢。
貞節祠
懷遠縣
社稷壇 在縣北一里。明洪武三年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明洪武三年建。
邑厲壇 在縣治西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半里。
崇伯觀 ,鯀廟也,在塗山西麓。
禹廟 在塗山絕頂。唐彭晁作《廟記》,略云:「禹會諸侯於此,故村名禹會。有夏家、禹家,皆禹之裔。」 東坡詩云:「可憐淮海人,尚記弧矢旦。」 註云:「淮南人相傳禹以六月六日生,是日數萬人會山上。」 慶元元年,給事中許及之題曰「有夏皇祖之廟。」 郡守劉光鑴於石。明定祀,命有司於六月六日致祭。直指謝正蒙捐贖鍰置祭田一頃五十六畝四分五釐。增春秋二丁祭
啟王廟 「唐人袁思。」《記》云:「漢高祖過此,命立廟,禹鎮塗山,啟居荊山,廟舊在山麓,後改建山巔。明景泰三年,知府仲閔重修。」
關聖廟 在荊山麓
八蜡祠 在社稷壇西
馬神廟 在縣治內
名臣祠 為戶部尚書年富建,在儒學敬一亭旁。
楊公祠 為楊瞻建。舊祠在荊山巔,後改建「兩山書院」 ,今俱廢,祀典猶存。
三侯祠 「三侯」 何立、陳邦翰、潘登貴祠在儒學右。
貞烈祠 在縣治西南城隍廟側,明萬曆年建,祀花將軍妻郜氏等以下十有四人。
定遠縣
社稷壇 在縣東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二里。
邑厲壇 在縣西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制錦坊。
文昌祠 在巽峰閣前
馬神廟 在縣東
包公祠 在縣治西,以時祀之。宋包拯嘗知縣,民為立祠,後廢。明永樂二年,知縣劉震重建「貞烈祠 」 ,祀明正德年不受賊污烈婦居氏等八十一人。
五河縣
社稷壇 舊在縣西。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高珍徙於縣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明知縣高珍重修。
邑厲壇 舊在縣南,明知縣高珍徙於縣西。城隍廟 在縣治北,明嘉靖二十五年建。土穀神廟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今廢。祀典猶存。
大忠祠 在北城臺,祀泗國耿武莊公。明嘉靖三十六年,知縣高珍建。
雙忠祠 在縣北二十里,祀唐忠臣張巡、許遠。孫烈女祠 在天保宮後,知縣高珍建。
虹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一里。
邑厲壇 在縣治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一里。明天啟元年,知縣張鳳翼建。
文昌閣 在儒學東南。明萬曆十五年,知縣楊際明創建。張四教落成,天啟元年,張鳳翼重修。魁星樓 在儒學左永巷東。明知縣伍元正建。八蜡祠 在西關外汴堤上。
馬神廟 在縣治東
四君子祠 在縣治東。祀何、楊、任、張四令,旁附徐、陳二尉。
壽州
社稷壇 :「在城內西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南一里。
州厲壇 在州西北
城隍廟 在州治東
文昌祠 舊在學左,廢。今建於學西北。
八蜡廟 在州治北
君子祠 在瓦埠,祀先賢宓子賤。明知州趙宗、劉天民修,王鎣。又即隙地佃民出息,供春秋祭祀。
孫相祠 在芍陂塘,祀楚相孫叔敖。知州劉概建。明嘉靖己酉,知州栗永祿重修。
謝公祠 在八公山,祀謝康樂。
留犢祠 在城內西南,祀壽春令時苗。
董李二賢祠 在《隱賢集》,祀孝子董召南、李興,有碑記。明知州劉概、王鎣繼修。
安豐董子祠 在正陽,祀董召南。
黃公祠 在州東,祀明郡守黃克纘。
楊公祠 在北山。祀明御史楊瞻。
湯公祠 祀明御史湯鼐。
舒公祠 在芍陂塘
霍丘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東南。
邑厲壇 在縣治東北
城隍廟 在縣北門內,明洪武四年建。
關帝廟 :在縣北門內。
八蜡廟 在縣北二里。知縣姬之簋重修。「叢公祠 」 祀叢御史。
女忠祠 在縣治東。祀明執義死難黃孺人陳氏、李氏。
蒙城縣
社稷壇 在縣西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
邑厲壇 在縣西北
城隍廟 在縣東門內,元至正年建。
文昌祠 在學櫺星門東。
莊子祠 宋王兢建,蘇軾有《記》。祠久傾,明萬曆九年,知縣吳世鸞建祠於東門外。中有逍遙堂、夢蝶樓、觀魚池橋,俱廢。崇禎六年,知縣李時芳復擴其舊,為一邑勝觀。
邵侯祠 在東門內,祀邵型。
谷侯祠 在察院西,祀谷文魁。
曾侯祠 在東門內,祀曾化。
孫侯祠 在察院西,祀孫從。
王侯祠 在東門外,祀王繼賢,久圮,有碑。王侯祠 在東門外,祀王伉,久圮,有碑。
呂侯祠 在東門外,祀呂希尚,久圮,有碑。王侯祠 在察院西,祀王化澄。
楊侯祠 在察院西,祀楊子奇。
黃公祠 在莊子祠後,祀黃貞麟。
陳師祠 祀陳文瑞
七節祠 在縣東南,祀謝氏等七節婦。明萬曆十一年,知縣吳一鑾建。
七真祠 ,在縣東四十里。
表真祠 在察院西,祀節婦烈女盧氏、韓氏等二十四人。
泗州
社稷壇 ,在香華門西,《一衲庵》之左。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西門外西南隅。
州厲壇 在西門外
城隍廟 在州治西北。元泰定二年建。明永樂十六年修。今為積水浸灌,移神行壇於州西鄉約所。
魁星樓 在儒學左,以文昌祠廢。今奉帝君像,合祀於其上。
禹公廟 在浮橋口後廟焚,移神像於迴瀾閣。「河神廟 」 在南門外。
八蜡廟 在東門外
馬神廟 在州治東
金尚書祠 祀尚書金純,在走馬街,今廢。甓山祠 在甓山上。隋有趙徵君讀書於此,後人立祠祀之,今廢。
南「霽雲祠 」 在走馬街。明州守汪應珍建,後改為社學,今廢。
趙清獻公祠 在州治東,名「抃」 ,宋州判也。明州守袁淮建,今廢。
戚吏部祠 在院治西,祀戚傑。
常少參祠 在南門街,祀常三省。
「義勇」 祠 祀義士蘇智、蘇旺等,在雙溝東岸。「周義士祠 」 在南門內。
烈女祠 祀雙溝烈婦俞氏,在本鎮西。
馬、邵二公祠 在南察院右,祀舊直指馬斯藏、邵陛。
顯忠祠 祀明進士李詔賢。
盱眙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山麓。
邑厲壇 在北山上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
「先農廟 」 即「八蜡廟。」
淮瀆廟 :在下龜山寺西南,有石刻「淮瀆」 二大字,歲五月十八日,縣官備牲帛致祭。
呂東萊祠 東萊六世孫伯宗招撫盱眙,家於此。明知州汪應珍建祠,歲有常祀。
周濂溪祠 。七世孫體乾,為宋制置使裨將,守泰州,城陷,避難招信,因家焉。明季有司申請建祠,令子孫奉祀。
范文正公祠 「明洪武初,撥富民四十萬戶填實鳳郡,其子孫遂入籍盱眙。後各上司捐金置祠,仍選族人俊乂者充弟子員主祭。」
雙貞祠 在縣東北陡山下新河口大淮邊。明隆慶二年建,祀何氏二女。
馮恭節公祠 在城內
忠烈蔣公祠 在城內
天長縣
社稷壇 在縣西城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城外。
邑厲壇 在縣北城外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縣丞嚴植建。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江映鯤重修。
魁星樓 在儒學東南城。
八蜡廟 :在東關外市南。知縣李自蕃重建,歲時為民祈報。
馬神廟 在縣治東。每歲六月二十四日致祭。沃公祠 在東城外。
二賢祠 在縣治東,祀包孝肅、朱壽昌,後廢。李公祠 在西郊外,祀李自蕃。
臧公祠 在汊鎮,祀臧太初。
李公祠 在縣西門土壩。祀李逢春。
李公祠 在縣西七十里。祀李毓秀。
羅公祠 在東門內,祀羅萬象。
宿州
社稷壇 :在北門外之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州厲壇 在北門之東北。
城隍廟 在州治東。明知州黎用顯、萬本先後創建。萬曆中,崔維嶽重修。
禹王廟 在符離月河北岸。廟前有「鐵牛,用以厭水。明弘治七年,遣內官監李興、太子太保平江伯陳銳、都御史劉大夏,以香帛牲醴祭告。」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盛啟方捐俸重修。
相山廟 在州西北九十里相山之巔。其行祠在州治東。
馬神廟 在州治東北。明正統間,州判成得春建。
閔子廟 在州北七十里閔子鄉之騫山南。「舊有祠,元末燬於兵。明成化間,督學御史司馬垔命知州萬本重修。明嘉靖中,巡按御史蘇佑撤而新之。萬曆中,巡按御史高舉命知州陳條復修之,置奉祀生四名,贍祀地三百畝。」
皇清順治五年,又准增「奉祀生」二名。
二忠祠 在東月城,祀唐忠臣張巡、許遠。三義祠 在州東關之南,蓋漢之劉、關、張也,州人歲時為祀。
報功祠 在州治東南,祀潁國公傅有德。鍾公祠 祀州守鍾
崔公祠 祀州守崔,有《馮夢楨碑記》。
祁公祠 祀州守祁,俱在北月城內。
靈璧縣
社稷壇 在縣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元縣尹李謙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知縣周榮重建。明萬曆四十七年,知縣陳《泰交》又新之。
八蜡廟 在城隍廟二門內。
馬神廟 在縣治東南
三忠祠 在縣治西,祀本縣知縣陳伯安、主簿蔣賢、壽州指揮錢美,同殉流賊之難,故祀之。「呂仙祠 」 在城北,鄉紳劉潛建。
胡尚書祠 祀胡松,在固鎮橋南。
潁州
社稷壇 在州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南二里。
州厲壇 在北門外白龍溝南。
城隍廟 在州城西南隅。元至元丙戌建,明洪武元年重建。
文昌祠 在北城天際院右。
馬神祠 在州西南
張龍公祠 ,在州東三十里。其神像,土人於南門外掘地得之。
歐陽文忠公祠 舊祠在城北,淪於河。明正統丁巳,提學御史彭勖率本州僚屬重建於儒學西。
劉公祠 祀宋忠臣劉錡。
三忠祠 在東關,祀元忠臣李黼並兄冕子秉昭。
「六貞祠 」 為漢賢婦范滂母明、節婦陳海妻李氏、李澤妻劉氏、周雨妻韓氏、時銓妻李氏、烈婦魏德妻張氏建。在東關面東。
龍王廟 在州南,歲時致祭。
謝公祠 為州守謝詔建,在飛虹橋東。
孫公祠 「為孫崇先建。」
潁上縣
社稷壇 在潁陽門外西一里。明洪武十八年,縣丞孔克耕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壽春門外南二里,縣丞孔克耕建。
邑厲壇 在禾稔門外北一里,縣丞孔克耕建。城隍廟 在潁陽門內,明洪武十八年,縣丞孔克耕建。
關王廟 在潁陽門內。元延祐年間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署所事王智鼎建於故址。正德七年,劇賊攻城,顯神破敵。崇禎十四年,流寇攻城甚急,反風飛砂,賊眾披靡。城內外俱見雲中旗幟戈甲,賊皆解圍遁去。至今歲祀益虔。
四賢祠 在龍興寺旁,祀管仲、鮑叔、甘茂、甘羅四賢。明萬曆三十四年建。
管子祠 在縣北管仲墩東。明崇禎十四年,教諭汪廷鋐創建。被寇焚燬,基碑俱存。
三公祠 在縣治左。祀明李天衢、謝肇鉉、廖維義,皆捍賊有功於潁者。
唐公祠 為唐時建
八蜡廟 :在社稷壇旁。歲時為民祈報。
旗纛廟 在潁上所後。明洪武四年,千戶孫繼達建。每歲霜降之日致祭。
太和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
邑厲壇 在縣東北
城隍廟 在縣治南。明洪武五年建。
萊公祠
趙公祠 祀明趙夔始築邑城者。
孫公祠
亳州
社稷壇 在州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南。
州厲壇 在州北
城隍廟 在城東北隅。明洪武五年,知州張文弼重修。
關王廟 在城隍廟東。明正統四年,百戶懷玉建。
湯陵祠 ,在州北,過河北二里許。
《伯顏祠 》祀城縣達魯花赤。
二烈女祠 在州城
馬神廟 在州西北。明弘治十二年,知州王沂建。
八蜡廟 在州南三里
旗纛廟 在武平衛。明洪武二十二年,指揮方海建。。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