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7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七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三卷目錄
汀州府部彙考三
汀州府關梁考
汀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七十三卷
汀州府部彙考三
[編輯]汀州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長汀縣附郭。〉
濟川橋 在麗春門外,俗呼「水東橋。」
惠政橋 在濟川橋東。五代時名建州橋。宋初重建,改名「惠民。」 紹興間圮於水,郡守張昌重建,郡人因呼「張公橋。」
通濟橋 在府東黃田背。弘治間重修,屋其上。山川橋 在縣南寶珠門外,通山川壇路,故名。正德間,邑人鄧莊建,後圮知府邵有道重建。興雲橋 在崇善坊五通廟上。舊為小木橋,今鋪石為路。
常豐橋 在朱紫坊,狀元王一夔扁名。正德間,知府唐淳建,後圮。知府邵有道重修。
七里神石橋 在城西。成化間,知府戴禧建,圮於水。嘉靖初,知府邵有道重建。
觀音橋 在城東五里。弘治六年,義官馬緒建。嘉靖四年,郡守邵有道「重修。」
太平橋 改名「雲驤」 ,今燬。
鴛鴦橋 在歸陽里
合水橋 在縣東青巖里胡嶺。
黃峰橋 在宣成里。成化初,通判李祺建。嘉靖初,郡守邵有道修。崇禎八年,署府推官唐錫蕃捐俸倡邑人許相重修。
南山橋 在何田裡。明嘉靖初,知府邵有道重修。
普濟橋 在縣南三十里。宋淳熙間建,圮於水。郡人鍾惠常造石橋。明弘治正德間,鄉人修。老河橋 在古貴里。嘉靖二年鼎建。
嚴坊橋 在縣東歸陽里。成化間圮於水。弘治九年,里人嚴麟等募建。
新橋 在歸陽里。知府趙崇模建,歷有修廢。崇禎間,知縣薛應聘重建,扁以「汀水上游。」
慈渡橋 在象牙林。崇禎間知縣薛應聘建。廣渡橋 在青泰里。宋淳熙間重建,知府盧同父書扁。寶祐間又圮。明成化間用渡。萬曆間架木為橋,因名焉。
通京橋 在跨東莊潭上。萬曆甲午冬,署府推官吳中重建。甲辰間,洪水衝去。
清光橋 在縣之東青巖里胡嶺。宣德初圮於水。景泰間,邑人胡汝瀾等重建。
永豐橋 在縣東七十八里,近豐和菴,故名。龍引橋 ,在縣東八十三里。
永安橋 在縣東八十五里。正德間建。
南津渡 、遊繩渡 俱在縣南。
新橋渡 、張家渡 俱在縣東。
寧化縣
壽寧橋 舊名「阜通。」 宋元豐間知縣江淵建。嘉熙間劉煥又建,易名「萬寶。」 元祐間燬。知縣林玉建,又圮。明永樂間郡守宋忠建,正統十三年又燬。天順六年梁昂及郎中伍志亨建,易今名。弘治八年又圮,九年漳南道周鵬建。正德五年寇又燬。嘉靖十一年知縣莫大德建,十六年又圮,三十三年知縣張洵建,三十八年又圮,邵道南又建又圮,萬曆元年通判李柷捐俸倡建,經營十數年,至柷而始收其成也。萬曆四十四年,橋盡圮。四十六年同知熊茂松倡復,繼以通判萬邦憲,前後四周歲,而橋墩始就。民之爭渡隕軀者,時有天啟五年知縣彭德馨等至,而橋屋始成,列廛四十六植,年收租十三兩有奇,以備修葺。中建二亭,祀觀音、元武。首尾各豎坊表,頗為壯觀。崇禎五年大水,人寓橋死者以百計。十三年,知縣徐日隆建,易名《慈永》。
皇清順治七年,又圮。康熙二年,知縣何鳳岐建,復名。
壽寧舊志列八景之一,目之曰「壽寧長橋。」 南州彭士望易曰「寧橋夜月。」
鐵口橋 在教場前。甃石為之,通汀州大道。新安橋 在縣南十里。康熙四年鼎建。
溫坊橋 在縣南八十里,通汀州徑道。
峽口橋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通清流。通判楊太古命清流民雷泰所修,因名「楊公橋。」
起鳳橋 在邑西南五十里淮士通。石城,石墩三座,瓦屋十楹。嘉靖間,王欽誥捐資獨建。萬曆間燬,劉崑、劉希哲募建。
湖口橋 在邑西南六十里,通石牛。
羅溪橋 在邑西南九十里,通汀州。崇禎七年圮。九年,知縣凌世韶倡鄉民同建。
宜生橋 在邑西南一百里,通汀及連城。舊名滑石橋。正德十六年,通判陳龍等建。嘉靖二十一年圮。二十三年,知縣潘時宜等倡建。三十五年又圮。萬曆二十九年,知縣唐世濟易名「濟川橋。」 邑人就地為祠以祀唐。崇禎九年圮,郡守唐世涵檄郡丞黃色中葺之。
南山橋 在西南,徑通竹篙嶺。
通安橋 在邑東。嘉靖十六年,知縣潘時宜等建石墩十三,架以木樑。
永豐橋 在邑北。嘉靖三十年建,甃石為之。龍門橋 在龍門坊通安橋下,舊名「龍津」 ,久圮。成化七年知縣鄭瑄倡建。石址十一,架梁屋之。正德間燬,萬曆三十一年知縣唐世濟建。崇禎十三年燬,十五年知縣徐日隆重建。
皇清順治七年,賊又燬之。
東山橋 在邑東五里,道通泉上下里。順治十年,僧虛白募建。
廣濟橋 在邑東七里,道通「清流。」 嘉靖三十七年,知縣錢用令義民盧瑞銀、陰昂等建。嘉靖三十八年圮,監生楊廷貴、耆民陰哻等募建。萬曆三十二年圮,知縣唐世濟建。
皇清康熙二年又燬。
陳坑橋 在邑東三十里,通泉下。舊圮泉下。丘萬堅重建橋屋十間,順治年間圮。
石馬橋 在邑東五十里,通泉上下里。舊圮於水,嘉靖二十九年,邑民雷廷動自建。又圮泉下,丘萬山重建。
馬尾橋 在邑東南四十里安樂鋪,通清流。烏坑橋 在邑東南。舊有橋屋五間,今廢。乘涼橋 在邑東北九十里,通邵武、建寧、安遠砦。今廢。
魚龍橋 在邑東北招賢里增嘉坊。萬曆乙酉,里民柳玉騤造。
雙虹橋 在邑治之水西門。紹定間燬。淳熙間建,又圮。知縣事林玉又建,又圮。永樂間又建,又圮。崇禎間,砌石為墩,架板其上。今仍之。
捲龍橋 在邑西五里。道通「廣昌。」 嘉靖二十八年,邑民雷時祚等倡建,甃石為之。
大陂橋 在邑西三十里龍上、下里。道通石城、寧都,亦曰「大城前橋。」 石墩二座,吳立本獨建。土人德之,像祀於橋左。
三匝橋 在邑治之北一十五里。嘉靖三十年,邑人張勝輔募建,甃石為之。
下沙橋 在邑北二十五里。
上沙橋 在邑北三十五里。嘉靖十三年,知縣莫大德命老人雷志浩募建。
花橋 在邑北八十里,招得伍家坊,通安遠砦大道。
通濟橋 在安遠砦,道通建寧。嘉靖十二年,知縣莫大德勸募鄉民甯佛保等創建,往來便之。三十三年四月圮於水。
張坊橋 在邑北八十餘里。上流通廣昌,順流達建寧。嘉靖元年,邑民張必璘建。
東山渡 在邑東五里東山寺前,屬興善里。《舊志》列此為八景之一,標曰「東山古渡。」
留口渡 距邑三十里。水勢屈曲,至此必經宿乃去,故名。
馬家渡 在縣北興善里。昔馬姓者施渡,今改「橋。」
石馬渡 在縣北龍下里。溪有石如馬,因名。程步岡渡 在縣西北龍下里。
陳坑渡 在縣東五十里,今改「橋。」 其改橋倡緣者,馬家則李聯春,陳坑則丘萬堅也。原與東山、程步岡各簽渡夫一名,每名工食二兩。
上杭縣
浮橋 舊在縣東。成化間,僉事余諒刱,後圮。正德間,都御史王守仁移建於縣南,後廢。嘉靖二十二年,巡道侯廷訓重建,扁為「陽明橋。」 廷訓有記。按《縣志》,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倪應眷重修。俗呼倪公渡,自後時圮時修。
駟馬橋 在縣西一里。舊名「通駟。」 宋慶元間改今名,後圮。明永樂九年,邑人周永定等重建。成化十年,都御史張瑄儌知縣蕭宏修。
東街橋 在城東。成化五年,邑人林節捐貲砌石。
《將軍橋 》壘石為址,上覆以屋。
鄭坑橋 架木為梁而屋之。二橋俱在縣東北白沙里。
豐濟橋 按《縣志》:「在勝運里。木樑而屋。」
就安橋 在縣西北水埔鋪,即捲龍橋。
便民橋 在縣東南十里鋪前。嘉靖三十七年水圮。隆慶四年裡民募建,易木以石。
安鄉橋 在縣東二十里。隆慶二年水圮,四年邑人李文昌募建,石址而屋。崇禎十四年又圮,邑人丘敦信、童俊章重倡建之。
青龍橋 在潭渡口。明嘉靖十九年,巡道侯廷訓營建。十有九屋三十六間。至三十七年,水圮。
逕口橋 在在城裡。萬曆十二年,邑民丁希盛更以石。
迴龍橋 在縣北平安里。本渡有義田三百六十秤。趙宋時,寧都縣曾萬仁經此,捐買施渡,年久田隱。弘治三年,巡道伍希閔清出,仍令林旻遠等造船撐渡。
梅溪渡 在縣北,在城裡梅溪寨。
南塔渡 在城南近南塔寺。永樂十年,曾始良等捐買安鄉田稅二百一十一秤,為造船撐渡之費。弘治五年查出。
水南渡 在縣南,在城裡。
語口渡 在縣東,在城裡,近語口。
水西渡 在縣東北,在城裡。溪水自西北來。黃狖渡 在縣東。舊傳渡旁有猿猱出沒,因名。藍家渡 在勝運里安仁寺前。舊傳藍姓居此。南蛇渡 在縣南來蘇里。橫溪一石似南蛇。豐稔渡 在勝運里豐稔寺前。各渡俱有官船一隻,渡夫二名。
澗頭渡 二渡俱在縣北在城裡。弘治二年,巡道伍希閔設渡船各一隻,夫各二名。
武平縣
通濟橋 在縣西三十里。成化年間建,今改。「西安橋 」 ,在縣東十里。路通府,今圮。
登龍橋 在縣南一里。萬曆丁酉,知縣丁考生議刱。至崇禎二年,知縣巢之梁設法造完。化龍橋 在縣南三十里。
金雞橋 二所,去縣二十餘里。
賴坊橋 在縣南五十里。
雙湖橋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九龍橋 在縣南一里南安石上。今易名「望僊橋 」 ,去縣治五里。
陰騭橋 在所舊城西,守備王元泰建。
連陂橋 在歸郡里。石、藍二姓創。
南安橋 在縣南八十里。均慶院燬於寇。濟川橋 ,在縣南十五里。
仁濟橋 在水仙公館。郡丞熊茂松建。
黃麖橋 在縣東十五里,今圮。《盈科》橋 在縣南十五里,邑人鍾孝建。
東安橋 在縣東二十步。
太平橋 在縣東豐順平里。寶祐間,改名「登雲」 ,尋燬。天順庚辰,知縣袁旻修。
五福橋 在縣三十里西瓜園。邑人鍾宗祚建。當峰橋 ,路通永平寨,修仁里。李玫建。
橫坑橋 在歸郡里。民石尚珣刱。
青雲橋 舊名「迎恩」 ,在縣南五里。天順間,知縣袁旻刱王瓊重修。
馬鞍橋 在縣東二里
東門橋 在縣東南安溪上。
車欄橋 在歸郡里,今圮易「小橋。」
弘濟橋 在縣南十里藍塘,今圮。
萬福橋 即「青湖橋」 ,在縣南六里。
太平橋 在所城西。舒容炳、周文、柯、舒泰三人同刱建。
步雲橋 在金雞嶺下
大陽橋 舉人李應才、李紳建。
興龍橋 在縣南,往來要津,原為「九龍渡」 ,因山水勢盈涸靡常,舟渡維艱。署縣事趙良生倡捐建橋於北,造店四楹,收租以備官修之用。《清流縣》。
龍津橋 在縣東。宋淳熙間建。紹熙間成石墩。嘉泰間始構亭東西為快倚、凌雲二閣。橋旁創庵,曰「濟川。」 元至正間燬於寇。明正統七年,主簿徐友諒等累石為墩八,構亭三十一間,覆其上。嘉靖初災,知縣余禕等重建。後水圮二墩,知縣何孔陽、鄒文瓚等募修。
合溪橋 在余朋水尾。鄧文熾建。
武陵橋 在夢溪里
香坪橋 在北團里
深渡橋 在四保里,眾建。
門潭橋 在縣東
兄弟橋 在青山溪口。俱萬曆中,曾子弘、曾子約捐金三百八十兩建。
神通橋 在玉華驛青溪口。萬曆壬子,邑人雷用龍捐金二百十兩,壘墩架梁,為瓦屋十一楹。陳經邦「記。」
觀音橋 在縣六十里林坊。萬曆戊申,雷用龍捐金鼎建。中祀大士,莆少保林堯喻記。
鳳翔橋 在縣治西。宋時構亭覆屋二十有九間,名「鳳翔。」 每夜靜時聞有笛聲,遂以「鳳翔橫笛」 列景之一焉。
南門下浮橋 ,洪武間,募眾造船十三貫,以鐵索立樁,於兩岸繫之。後壞,募眾又修。正德間,義民曾文通、文進,施田租米九石二斗,吳世華施屋四間,租粒俱給橋夫,半為僱工,半為修葺。崇禎十年,通邑輦金重建。
皇清康熙年間重修。
南門上浮橋 在縣南雄鎮門外。邑人鄧門陳氏建,助入夢溪里張地田租一百十秤,為修造之費。崇禎十一年,莢開重修,每年守橋米一石。今存。
歸來橋 舊稱「三港」 ,一名馬藍橋。在縣南三里。宋慶元間建,久壞。明萬曆十九年重建,改今名。北門浮橋 在拱宸門外。明宣德間邑人伍佑、施田資造。以後漂建不一。
皇清順治七年,邑士鄒秀捐田租七石,為守橋之資。
「縣令旌獎」 ,勒碑「北岸。」
遇仙橋 在縣東三里雙坑口。吳真人於此遇仙,今存。
白石橋 在縣北五里。明弘治十八年,邑人伍佑倡義造木橋,子官道。隆慶元年,邑人雷繼應累石為墩,架梁十餘間。萬曆八年,洪水衝壞。二十六年,邑人鄒時泰、伍可願募眾重建。
皇清康熙年間修。
廣濟橋 舊名青口橋。在永得里青口廟前。萬曆三年,邑人劉梁累石為墩,架梁一十餘間。十四年,洪水衝壞,子劉道炳重修。天啟六年,水衝去,邑人雷用龍遷下一里許,造新橋,更名「神通。」 崇禎六年火。十一年復鳩工造石橋。今存。橫口橋 在縣東南十里。先是鄉人以木架橋,山水漲輒漂去。弘治十三年,耆民雷雲龍捐金造石橋,孫雷禮門重修。
清風橋 在縣東小嵩鋪。正德間,知縣余褘建。萬曆十年,邑人伍廷賓重修。
皇清順治年間復修。
陳家橋 在縣東十五里長空嶺下。天順間,鄉人聚石建之,後崩。天啟五年重建。
皇清順治七年修,康熙年間火。今「架露橋」
龍濟橋 在縣北三十里。正德間建,崇禎十年重修,今存。
溪口橋 在倉盈里嵩口北。洪武間建。
陳峰橋 在倉盈里。洪武十二年建。成化間,邑人募眾重建。
馬公橋 在永得里。姓馬者建。正德間,募眾復建。今存。
永濟橋 舊名「松溪橋」 ,在永得里。宋寶祐間重建。明洪武初,壞於水,知縣朱仲恭重修。成化九年,悉圮於水。十六年,參政黃澄等壘石為墩而梁之。後復圮。弘治十七年,知縣余琪重建。萬曆二十年,知縣阮宗文募眾壘石為墩,架屋一十餘間,改今名。天啟六年火。
皇清順治年間,「架露橋」,今因之。
余朋橋 在縣東七十里,萬曆九年建。
會溪橋 在縣東夢溪里余朋水尾。萬曆五年,芹溪鄧小山壘石為墩,架梁一十一間。
皇清康熙年間修。
通仙橋 在四保里
鄧公橋 在鐵石巡司前,今存。
梓村坑石卷橋 崇禎年間,九郡魏碧峰捐貲倡建。路當溪口,水漲衝急,行人艱阻,自橋立始,利於涉焉。
皇清康熙年間,碧峰孫興賜復重修。
深渡 在四保里。路通連城、長汀。簽渡夫一名,造船濟渡。
白石渡 在倉盈里,通連城、長汀。嘉靖間,北團里黃鑌施渡。
鐵石機渡 在夢溪里,鐵石司前。
連城縣
晝錦橋 在縣西一百二十步。嘉靖三年,謝復隆鼎建。
赤嶺橋 在縣北二里許。
定安橋 在縣東,嘉靖間建。
文川橋 在縣南門外,舊名「清溪。」 宋紹興間縣令劉國瑞重建,改名「擢桂」 ,後圮於水。元至正間,照磨馬周卿重建,改今名。明正統間燬於沙寇。景泰間縣丞李幹復建。成化間又燬,縣丞吳琬率邑民重建。壘石為址,架屋十七間以覆之。萬曆十二年重修。
永豐橋 在縣南三十里姚坊。嘉靖初鄉人募建,有亭屋。
常豐橋 在縣南南順里。
惠濟橋 在縣北南順里。洪武初,陳均實刱。嘉靖初,圮於水,知縣方進重建。
還珠橋 在縣北安里揭坊。嘉靖初,生員揭景興等募建,上構亭屋。
永隆橋 在縣南河源里。
李公橋 在北安里
徐公橋 在北安里。宋邑人徐二八刱。明洪武間,孫仲禮重建。今徐氏子孫為舟以濟,邑人號「徐公渡。」
項公橋 在河源里溫坊。
彭坊橋 在縣北二里。成化間,邑民黃表建,後嘉靖間燬,其子黃守慎、守約重建。
姚坊橋 在縣南三里
新庵橋 在縣北五里
渡頭橋 在北安里山下,離縣二十里。
牛欄橋 在姑田裡
華坑橋 在姑田裡下村。
慈悲橋 在揭坊
東演橋 在揭坊,離縣五里。
江濱橋 在席湖營,黃表建。
馮口渡 俗呼《朋口》。
上莊渡 在上莊庵。俱河源里。
楊家渡 在縣南表席里。
歸化縣
南陽橋 在縣西北歸上里葉舍坑。
繼述橋 在縣東南興善四十里。邑人揭文斌建,子應禎重建。邑令姜鳳題今名。
揭家橋 在縣東南興善里。弘治間,邑人揭趙真建。
弘濟橋 在縣南歸下八十里壇石水口。青雲橋 ,在縣南歸下八十里夏陽。
馬欄橋 在縣南歸下八十里《莫布》。
梁家橋 在城東三十里,石珩梁族同建。萬曆末年為牛商遺火,梁氏重建。
水尾橋 在縣南沙陽八十里後陽。
惠利橋 在縣左衙門嶺下。
白沙橋 在城東二百步。成化八年建,疊石為梁,覆以屋。嘉靖四十年,燬於寇。萬曆間,知縣周憲章重建,尋圮。天啟三年,邑人李應宿募修,改建於舊橋東百餘步。通判李應午題曰:「龍門首渡。」
太平橋 在縣東歸上二十里石珩村水口。大陂橋 在柳楊里。正德初知縣楊縉建。一名「忠臣橋。」
龍湖橋 在興善里
萬春橋 在縣東三里,俗名「旱橋。」
蘆隔橋 在城東五里
晏公橋 在縣西十里新興鋪。
東坑橋 在縣東南五里。
泗洲橋 在城東十二里大焦坪下。
大焦橋 在泗洲橋東一里。
興善橋 在城東十里興善鋪右。
大通橋 在城西五里,俗名「五里橋。」
泉水洋橋 在城西八里。橋邊一池,出泉甚大。「魚潭」 甲橋 在城西七十里。
歐寒堂橋 在城西七十里。
畫橋 在城西二十五里柳楊里。
蓋洋橋 在城西三十里柳楊里。
將軍橋 在城西九十里,湛寡婦死節處。巖前渡 在縣東八十里,通永安、沙縣。
水口渡 在縣西八十里。
魚潭渡 在縣西七十里。
永定縣
古溪橋 在縣南溪南里。江碧琳等募建。深渡橋 在縣東北太平里。成化間,簡惟時募眾鑿石拱砌。嘉靖間,水衝,鄉人以枋為之。臥龍橋 在東城。正德初,指揮廖鵬建。嘉靖間,奔流衝墩,知縣毛鳳屬里民吳璘等募修,巡道儲詢易名「飛虹」 ,邑人孔廷訓記。後復圮二墩,知縣龍堯達重修,更名「躍龍。」 至萬曆二年衝壞《五》
墩。知縣吳守成捐俸倡修,復名「臥龍。」
迎恩橋 在城西。嘉靖間,知縣毛鳳給簿募建,後燬於兵。隆慶二年,知縣陳翡「募工拱砌。」 箭灘橋 在溪南里箭灘村。正德三年邑人吳璇建,吳璘重修。萬曆二年圮於水。
湖雷橋 在豐田裡湖雷村。正德初,邑人吳常鎮建。
白沙橋 在勝運裏白沙爐。
古田渡 在縣東通明門外,通太平、豐田、金豐三里。後造臥龍橋,渡夫一名,「改編羅灘。」
錦豐渡 在縣西,通潮州。
豐稔渡 在勝運里,公館前。南通永定,北達上杭。
司前渡 在縣南門外舊興化巡司前,今改「南山堂渡。」
羅灘渡 在縣東北羅灘村,通太平里。
葛傅渡 在長遠隔口,通撫民館。
清江渡 在武義坪,通潮州,俱溪南里。
新羅渡 在太平里,通龍巖,以地名焉。
高陂渡 在深渡橋之下。生員盧承璋捐貲立。新寨渡 在溪南里。原編渡夫一名,工食銀二兩四錢。康熙十四年,裁一兩二錢,實給一兩二錢。康熙十二年,里民張晉珩自建「德福」 渡亭一間,施大洲塅上田稅五十桶,為永遠橋渡之貲。民米二斗,係渡夫完納。
南山渡 在縣治南。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 二兩四錢。後增一兩,共三兩四錢。順治十四年,裁減一兩七錢,實給銀一兩七錢。
下坑渡 在縣治南
古鎮渡 在溪南黃泥坑口。《舊志》:下坑、古鎮二渡,原無編徭。康熙十二年,里民張晉珩、施大洲塅上田稅三十桶,為下坑、古鎮二渡併南山渡永遠成梁之費。秋糧一斗三升,渡夫完納。鴨麻潭渡 在羅坡嶺下。《舊志》載增生闕明軒捐田稅三十桶。後因明季渡毀。
皇清康熙丙子年,有闕明軒「孫生」員闕戴思恢《復祖》。
《志》:「增置渡稅九十桶,給渡夫工食,載渡民米七斗五升。」
下洋渡 :在金豐里福廣山僧慧光募置。田稅六十九桶,給渡夫工食。
汀州府公署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
汀州府治 在城內正北臥龍山下。唐大曆間,刺史陳劎始遷此。宋建炎間,經楊勍之變,郡治盡燬。紹興十四年,郡守陳直方、陳定國相繼修造。紹定六年,郡守李華平寇增廓,乃闢民所侵地數畝,左右建行廊以為界。舊有道山樓、節愛堂、清心堂、雙松堂、臥龍書院、東山堂,又重建譙樓。永樂八年,知府宋忠重增修。成化十一年,通判李琪重建譙樓。弘治元年,知府吳文度刱軍器庫前後十間貯之。左刱清軍廳,右刱理刑廳。同知章頎修正堂、同心堂。堂後構洗月亭,亭後構廳三間,以貯龍亭、儀仗。嘉靖四年,知府邵有道闢儀門內空地為塘三口,構亭二扁,曰《清風》、「集賢」 軒二扁曰「凝翠。」 「議政。」 今俱廢,周繚以牆。嘉靖三十二年,知府陳洪範重修後樂堂。萬曆十六年四月內燬,知府劉玉成隨建譙樓,扁曰「天一、仁育」 、「義正坊」 、「旌善、申明亭。」 三十九年,陳以德修,並刱治前慈濟閣,後以不利改建寶珠城上。其府堂傾圮,崇禎四年正月,知府林聯綬鼎建。中為正堂,左為慶豐庫,右為架閣庫,為儀仗庫。堂後為軒,為後堂。正堂之前,東為經歷司,西為照磨所,東西列房科。庭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左右為牓廊。東廊末為迎賓館,西廊末為司獄司。又前為譙樓,為府門。門外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亭右為府前總鋪,為「義正坊。」 崇禎六年,知府笪繼良去西榜廊,築垣內刱羈候所,安置輕犯。七年,推官徐懋遠改賓館為「刑館」 門路十年仍還為賓館。
皇清順治八年,譙樓暨二坊災,十二年重建。
同知廨 在堂左。崇禎五年,同知黃色中重修內署,改闢門路,建坊一座。
糧捕館 在府正堂右。今裁,改為「經歷司。」 理刑館 在府儀門外左。今裁。
經歷司 久廢,今移舊「糧捕館」 為司。
照磨所 在府儀門外右。
司獄司 在府譙樓側
察院公署 在府治東。察院奉裁,康熙十七年,城守副將移駐於此。
布政分司 ,在察院左,今為分守道公署。按察分司 ,在府治南。一名「小教場司。」 久廢,址為營房,兵丁居住。
漳南道 在府廣儲門內,今為提學道公署。府公館 一在察院東,嘉靖三年拓預備倉地,建廳三間,房三間。一在衛前西設樓一間,下為廳,今為民居。
臨軍道 今廢為「城守馬房。」
豫備倉 在府治東北,貯長汀糧米約萬石。「陰陽學 」 在義正坊下。
醫學 在《仁育坊》下,俱廢。
僧綱司 、道紀司 ,俱廢。
長汀縣治 在府南二百步。唐大曆間隨郡遷置今所。宋建炎、嘉泰間修,紹定間重修。舊有如心堂、再香亭、砥柱亭、蓬萊閣、道愛堂、絃歌書院、萬雪亭,年久俱廢。洪武二年,知縣孫庸重建,正廳、後堂、幕廳、庫獄咸備。正統十四年燬於寇,景泰初重建。成化十六年,知縣謝珪建譙樓,縣丞鄭景華修。弘治六年重建正堂。萬曆三十年,知縣唐偉重修。今中為正堂,後為軒,改穿堂為後堂;堂左為典史廳,右為西廳,正德十四年知縣黃用直造,今改吏廨。左為縣庫,右為架閣庫。東西序為房科,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右為監房,左為土地祠。弘治七年建,嘉靖四年修。崇禎七年知縣曾巽重修。又前為譙樓,為縣門,門內為寅賓館,門外為醫局,為「旌善亭」 ,為「四省通衢坊」 ,為陰陽學,為「申明亭」 ,為「《八閩》首邑坊。」
縣丞廨 ,典史廨 ,俱在堂東。
主簿廨 在西
古城寨巡檢司 在古貴里,去府城西南四十五里。舊在何田市。宋紹興間,遷刱今所,為「古城寨」 ,後改為巡檢司,額設弓兵三十人。明弘治八年,知府吳文度重修建。
稅課司 在縣南。正統元年裁本縣帶辦稅課北倉 ,「附府豫備倉。」
南倉 在三洲
東倉 、西倉 俱在館前。
外縣
寧化縣治 在翠華山前大溪北。後唐同光二年建,宋紹興間修。端平間,闢地重建。寶祐間,令復於東廳刱書林亭、願豐樓、龜蔭亭、如農亭,歷元俱燬。明洪武三年,知縣張思誠重建。二十三年修。正統十四年燬於寇,僅存後堂及廨舍。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何鳳岐重建,中為正堂,後為「穿。」
堂,又後為知縣宅。幕廳在堂之東。六房在堂之前,左為吏、戶、禮,右為兵、刑、工、鋪。長房在工房之右,承發房在禮房之左。架閣庫在堂左,帑庫在堂右。龍亭、儀仗亭在堂之西。神位龕在堂之東。東北為縣丞廳,西北為主簿廳。今簿裁,宅為吏舍,典史廳在丞廳之南,吏舍則悉在縣治之右。戒石亭居甬道之中,儀門在戒石亭之前。儀門外右為獄,左為寅賓館。賓館之前為土地祠。儀門之前為譙樓。樓下左為官夫房,右為隸兵房。譙樓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
察院行臺 在縣治東。「元之肅政廉訪分司。」 明永樂間,改創為按察分司。成化間,又改為漳南道。正德間,又改為察院行臺。
布政分司 在縣治之西二十步。正統三年建,知縣吳希哲修。
漳南道公館 在儒學東。正德間建,嘉靖間重修,萬曆間圮於水。
府公館 在華嚴寺東,後遷於壽寧橋北,又改於永福坊之佑聖堂。萬曆間改為表忠祠。安遠巡檢司 ,宋有苦竹寨,在招賢北;安黃土寨,在龍上;南平下土寨,在招德之安遠。明廢二寨而置安遠司。成化十一年重修,頹圮。嘉靖十五年復建。
皇清順治戊子,燬於寇。康熙十年,復建。
稅課司 舊在壽寧橋北。正統間,官裁,署廢。陰陽學 在治東。
醫學 在縣治東察院行臺前。成化間重建,今廢。
僧會司 即嚴光寺為之。
道會司 即凝真觀為之。
際留倉 在預備倉址。洪武十三年設,歲積穀一千石。東倉二所,在城北門坊,泉上泉下;南倉三所,在新村會同。龍上上里西倉,龍上下里;北倉二所,在招賢招得。
義倉 在城南山川壇之左。萬曆二十二年,同知陳善行署縣事,捐俸創編為「天」 、「地」 、「元」 、「黃」 四號惠民局 舊在縣治之前,圮於水。萬曆二十二年,知府萬振孫復開於城西廟前。
養濟院 在縣東城外,知縣張思誠建,燬成化間復建。
上杭縣治 。宋乾道七年刱,燬於寇。端平元年重建。淳祐三年圮於水。寶祐五年重建。元至正二十年又燬。二十五年達魯花赤伯顏重建。明正統間復燬於寇。景泰初,知縣楊瑾重建幕廳、庫獄、儀門、譙樓。成化間蕭宏重修。正德二年譙樓災。十年重建。嘉靖三十三年修。萬曆六年重建譙樓及寅賓館。今中為正堂,後為穿堂,為後堂;堂左為典史廳,東為縣庫,為尉廳,左為架閣庫,兩翼為六房;庭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內西為監房,東為土地祠,門外為寅賓館,左右為「申明」 、「旌善」 二亭。
察院 在縣東北布政分司左。舊為射圃,成化二十三年建。移射圃於東南隅。中為澄清堂,後為清風亭,又後為退思堂。提學羅璟記。內有時雨堂。
布政分司 在縣東北察院西。舊在縣前,即今府公署。成化六年,參政趙昌改建射圃西空地,即今所。
府公館 縣舊布政分司。成化七年,改為公館,通判吳桓重修。嘉靖二十九年,移舊射圃地,以舊館易民居,為別館。
分巡漳南道 在縣東。洪武初為按察分司,二十八年改為建寧道。成化六年改今署,年久蠹朽。八年,僉事周謨重建。成化二十三年賊燬。弘治元年重修。其前堂、大門、兩廂,皆仍舊修葺。新創中堂一間,左右為書吏房、廚房,建重堂五間。中為室,左右翼以樓亭各三間,庖、井、湢溷俱具。寢室後為花臺、菜園,通繚以垣。正德九年,僉事胡璉作後樂堂於寢堂後。十三年又作觀德亭於後樂堂西。十四年作戢兵樓於儀門西,以貯兵器,又樹石牌坊於大門前。嘉靖三年,火,因買附近民居,添設土地祠,又作養正堂、遵憲堂、閱古堂。嘉靖二十三年,戢兵樓毀,兵備梁佐重建,改名「澄遠。」 四十一年重修道署,左為射圃。隆慶五年,建儀門及問俗亭。萬曆五年,建「寅賓館。」 三十五年,重修澄遠樓及觀音閣。天啟元年,副使馬呈秀於射圃前重刱記室一區。崇禎六年,巡道顧元鏡重修。
悅洋公館 在縣西北四十里武平界。弘治三年,僉事伍希閔以縣至藍屋,道經武平、黃柏,凡百五十里,宜取逕水浦省三之一,悅洋為其中途,因設置於此。
盧豐公館 在縣東南三十里。明嘉靖十九年,僉事侯廷訓闢路通永定,置此。
際留倉 明洪武十三年知縣劉亨刱建,在縣儀門外左。成化三年改建於城東北隅,中為堂三間,左右倉四間。
陰陽學 在譙樓東,萬曆四年建。
醫學 在譙樓西。景泰三年建,正德中重建。僧會司 在舊東竺寺。
道會司 在舊東嶽宮。萬曆初,城隍廟署武平縣治 ,在仁和坊東,興賢坊西。初在武溪里,後遷今所。宋隆興間,令王正國刱。乾道間繼刱。嘉泰間,令趙策更造堂廒、譙樓。端平初又從變易。寶祐間改卜西偏。元至正間,令魏侃夫仍於舊基重建。明景泰元年,知縣周希貴因舊修建,豎石欄。嘉靖丙申始拓新之。中為正堂,後為穿堂,為後堂,左典史廳,又左為縣庫、儀仗庫。庭中為戒石亭,右為監房,左為土地祠,前為儀門,為譙樓。崇禎三年重建為大門,前牌坊一座。門左右為申明、旌善亭,今廢。
布政分司 在禪果寺東。正統間建,寇燬。成化初重建。萬曆間修。
漳南道 在分司東。舊為肅政廉訪司。成化八年,改漳南道。崇禎二年,建守備司。
漳南道行臺 在巖前城內。崇禎四年建。府公館 在禪果寺右,今改「熊公祠。」
象洞寨巡檢司 在縣東南盈塘六十里。宋政和間,置巡簡土軍。嘉熙間,改南尉司。明洪武初,改今名,額設弓兵三十名。正統間,寇燬。成化初,巡檢蔡謙重建。嘉靖二十七年,遷懸繩。
永平寨巡檢司 在縣北。宋淳熙間刱。明洪武始建廳事,今改「背寨。」 去縣八十里,路通羊角水。陰陽學 ,久廢。
醫學 在文明坊,舊《惠民藥局》。
僧會司 洪武十九年設,附《禪果寺》。
道會司 附「崇真觀。」
常平倉 在大觀樓左。明邑令建預備倉,久頹。
皇清康熙三十年,改「常平倉。」三十八年重葺。
秋米倉 在縣治北。明天啟六年建,久頹。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侯七乘重建。三十八年,趙良生
增修
養濟院 在縣治北門觀音堂。明正德間改建。崇禎間燬,知縣巢之梁重建。
皇清康熙二年,復燬,又建,又頹。
清流縣治 在屏山之陽。創於宋元符間,始構堂廨。乾道間修之。紹興間燬於寇,端平元年重建。嘉熙間又建譙樓於儀門東西。元至正四年重修,六月悉為連城寇羅天麟所毀。明洪武三年,知縣朱仲恭建。中為正廳,廳左為過道亭,北為堂,左、右為煖閣。幕廳在堂東。六房在堂前,左為吏、戶禮,右為兵、刑、工鋪。長房在工房之右,承發房在禮房之左。架閣帑庫在堂左,兵戎器庫在堂右。堂之東北為縣丞、主簿衙,典史廳在丞衙之南。吏舍則悉在縣治之右。戒石亭居甬道之中。儀門在戒石亭前。儀門外右為獄,左為寅賓館,前為土地祠,為譙樓。譙樓前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永樂十四年盡為沙寇陳天寶所毀,唯存縣丞、主簿二廳。宣德元年,知縣李庠重建正廳、儀門。六年重建幕廳六房。正統十三年,又為沙寇鄧茂七毀。成化間,草創堂宇、六房、帑庫、儀門。弘治間,知縣童冕相繼落成。萬曆六年,知縣劉光奕設立賓館。八年,重建大門、譙樓。四十二年,譙樓火,知縣卜日謀重建。崇禎三年,賓館圮,知縣萬彙英重修。
皇清康熙九年,居民失火,延燒大堂、二堂、東西公廨。
知縣李含培重建,後復鑿池壘石,築「遙山堂」 於內。
察院分司 ,在縣西,即古縣尉廳故址。洪武十四年,改為提刑按察司。永樂間毀於寇,再建之。布政分司 ,在縣西,亦縣尉故址。明洪武十一年始建。
漳南道分司 在縣西,即九龍驛故址。正德間建,嘉靖元年毀,知縣余禕重建。
府公館 在縣西南九龍驛之右。萬曆四十二年火,知縣王弘化申請重建。
玉華公館 在玉華驛之右。弘治十一年建。嘉靖六年,兵備僉事儲置重修。今因舊制。
鐵石巡檢司 在縣東夢溪里鐵石磯頭靈山寺側。正統六年,以此地險阻,草寇出沒,奏設。立巡檢一員,僉弓兵四十名巡捕,今仍因之。稅課局 故址,在縣東龍津橋西。
醫學 在縣西南五通廟左。
「《陰陽》學 」 於《譙樓上》寄理其事。
際留倉 在縣南塔背巷,即元常平倉。明洪武二年改今名,建廒五間。
皇清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劉漢球重修。
預備倉 在縣北城隍廟左。洪武二十四年刱,永樂五年修。成化十七年,知縣凌寀復增六廒於北倉,三廒於東倉,官廳一座。弘治間,知縣童冕增八廒於縣堂六房之下。今仍因之。
僧會司 在縣西三里許西峰庵後,在萬壽寺東,華山僧德道護印。今廢。
道會司 在縣東東嶽宮後,登《貞觀》,今廢連城縣治 ,宋紹興三年建。紹定間寇燬,縣令徐介經始,米巨宏踵成,又燬。明洪武四年重建。年久,正廳儀門敝壞。嘉靖間縣令方進、祝熙等相繼修葺。萬曆、天啟間,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戊子,寇燬,縣令田生玉建造「親民堂。」康熙
二年,杜士晉鼎建龍亭庫、考政堂、篤功亭、燕喜堂暨六房署內舍百間,遷寅賓館於土地祠前。漳南道分司 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縣令鄧昇建,為「提刑按察分司。二十八年改為建寧道;成化八年改為漳南道。」
皇清康熙間,改為「守建道。」
府公館 在縣治後,今廢。
北團巡檢司 在表席里新泉。宋建兵燹。明洪武十八年,縣令丁良恭遷郎村。嘉靖間徙置,仍在新泉,砌築土城五百丈。
稅課司 ,在文川橋側。經裁,久廢。
常平倉 「在縣堂東。」
際留倉 久廢
足食倉 在學後,久廢址存。
陰陽學 今廢
醫學 即縣治東「惠民局。」
僧會司 在東塔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養濟院 在縣治西。明洪武十二年,縣令劉雍刱建。後圮。縣令王岐命義官黃表重建。嘉靖間,遷於城東郭左。
皇清順治四年,寇燬,十八年署印丞宗泰重建。康熙
五年,縣令杜士晉捐俸四十兩,置田於河源。田名「養濟田」 一十四處。
歸化縣治 在廣濟街北,原明溪鎮巡檢司故址。成化六年改為縣治,分巡漳南道建。知縣郭潤繼之,至成化九年落成。弘治十五年燬,知縣王鳳重建。嘉靖四十三年復燬。
皇清知縣王國脈捐資重修。正堂三間,左為「贊政廳。」
右為清軍局龍亭庫。後堂三間,左為庫房,右為冊房。正堂前覆簷一間,萬曆三十九年六月圮,知縣周憲章重建。戒石亭在堂前甬道中。嘉靖四十四年,知縣曾遷建。西廊四間,為吏、戶、禮卷房,而承發房附焉。東廊四間為兵、刑、工卷房,而鋪、長房附焉。牢一所。東廊之背,儀門左右為掖門。從房二間,左為皂隸房,右為「禁子房。」
察院司 在城內西清街。成化十年為漳南道建。正德十年改為院司,久廢,今新建社義倉。布政司 在西清街。成化七年知縣郭潤建。萬曆三十八年知縣周憲章重建。
皇清知縣王國脈重修。
按察司 在西清街。正德十年,知縣楊縉建。萬曆三十年,知縣周憲章重建。
皇清知縣王國脈重修。
府館 在西清街,今廢。
夏陽巡檢司 在縣治東八十里。
僧會司 未建,視事於本寺。
道會司 未建,視事於東嶽宮。
際留倉 改為廣濟倉,並舊學常平倉俱改在裁革縣丞、主簿舊廨內。
養濟院 在城北關外,明末寇燬。
皇清康熙間,知縣黃易重建。
永定縣治 在溪南里田心,臥龍山前。成化十五年,都御史高明、副使劉城等刱建。正德元年,議改舊布政司為縣,中為正堂,後為穿堂,堂左為典史廳,右為縣庫,兩翼為六房,庭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內西為監房,東為土地祠,前為大門,門左為申明亭,門右為旌善亭。
興化巡檢司 在溪南里古鎮。洪武五年設。太平巡檢司 在太平里高陂。
三層嶺巡檢司 在金豐里。成化十四年,以其地接廣東,該司所轄三大山,一岐嶺,一苦竹,一條河,盜常據為巢穴,奏置於此。上三巡司,額各設吏一名,弓兵三十名。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
漳南道 :在布政分司左。
察院行臺 在縣治西北。南抵縣後橫街,東西俱抵民居,北抵大水圳。
豐稔公館 原在勝運里巡檢司旁,今廢。武谿公館 在豐田裡武谿。僉事侯廷訓建。接敬公館 溪南里《六圖》,縣西四十里。
大谿公館 在金豐里,後遷豐田,緣嶺名「半庵公館。」
預備倉 一在縣治內。一在豐田裡慶清寺側。倉廢,基存。
際留倉 在縣治內,東西共四廒,歲豐糴穀儲備,歲凶出穀賑濟,其價平五分。東倉舊廢,康熙十年,知縣潘翊清於西倉上隙地捐俸增建四廒,共成六廒。
陰陽學 在縣後第三街。
醫學 在「陰陽學」 左。
僧會司 在縣東山川壇西。成化二十年建「道會司。」
養濟院 在縣東一里山麓間。周圍四十丈,外門繚以垣。內廳一間,左畔住房一列七間,右畔一列六間。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重修。。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