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7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卷 |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卷目錄
楚雄府部彙考一
楚雄府建置沿革考
楚雄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楚雄府星野考
楚雄府山川考〈水利附〉
楚雄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七十九卷
楚雄府部彙考一
[編輯]楚雄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本府
戰國滇國地。漢屬益州郡。晉始置南廣郡,屬寧州。咸康中,置安州,尋罷入寧州。後為雜蠻所據,爨酋築城居之,名威楚,又名硪碌。唐貞觀末,諸蠻內附,置傍、望、求、丘、覽五州,屬姚州。天寶末,為蒙氏所據,徙銀生節度治之。宋時,段氏以銀生屬姚州,號為「當著𧸘。」 後改白鹿部,又改威楚部。元憲宗八年,置威楚萬戶府。至元八年,改為威楚路。後置威楚開南等路宣撫司。明洪武十五年,改置楚雄府。領州二,縣五,提舉司二。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𥔲嘉縣》入「南安州」,領州二縣
四提舉司二
楚雄縣:〈附郭。〉
唐蒙氏為安州威楚縣,後爨蠻據之。宋段氏,屬姚州。元初,置千戶所。至元中,改置威州,仍立富民、淨樂二縣,尋降為威楚縣,省二縣入焉。明,楚雄縣。
皇清因之。康熙六年,裁楚雄衛屯賦併縣。
定遠縣
漢越巂郡地。唐置西濮州。貞觀中,改髳州。後沒於蠻。爨長築新城,曰「耐籠。」 宋屬段氏。元初,置牟州千戶。至元中,改定遠州,仍立南寧縣。尋改州為縣,省南寧入焉。明,定遠縣。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定遠所屯賦併縣。
廣通縣
唐,古路賧地,後沒於蠻,南詔立為路賧縣。元初,置路賧千戶所。至元中,改廣通縣,隸南安州。明改屬府。
皇清因之。
定邊縣
唐濮落蠻地曰南澗。宋為大理舊治所。元置定邊縣,隸鎮南州。至元中省入州。明復置縣,改屬府。
皇清因之。
南安州
唐,黑爨蠻地,寨名「摩芻。」 宋高氏據。元初,置摩芻千戶,屬威楚萬戶。至元中,改南安州,領廣通縣。明以縣隸府。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𥔲嘉縣》入焉。
鎮南州
漢為濮落蠻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雞和。」 唐蒙氏置石鼓縣,又於沙卻地置俗富郡,即今州治。宋屬段氏。元初,置欠舍千戶、石鼓百戶。至元中,改欠舍千戶為鎮南州,置石鼓、定邊二縣,後省二縣入州。明置定邊縣,隸府,州仍舊。
皇清因之。
黑鹽井提舉司
漢越巂境。唐初為西濮州境。貞觀中,更名髳州,訛為牟州,尋沒於爨蠻。宋段氏據元初為牟州境,始設官提舉。明定遠縣之寶泉鄉,設黑井提舉司,轄鹽課司二。
皇清因之。
琅井提舉司
漢越巂境。晉安州境。唐初為西濮州境。貞觀中為髳州境,訛為牟州,後沒於爨蠻。宋段氏據元初為牟州境,始名琅井,設官提舉。明為定遠縣之寶泉鄉,設琅井鹽課司,分屬安寧井、黑井二提舉。洪武中開,尋閉。成化中復開。天啟三年裁鹽課司,移安寧州提舉於琅井,改為琅井提舉司,屬楚雄府。
皇清因之
楚雄府疆域考 通志
[編輯]楚雄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雲南府祿豐縣界,一百五十五里。
西至姚安府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景東府界三百里
北至姚安府大姚縣界二百二十五里。
由府至省,四百二十里。
東西廣三百一十五里,南北袤五百二十里。《楚雄縣》:〈附郭。〉
東至廣通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鎮南州界五十里
南至南安州界四十五里。
北至定遠縣界,四十五里。
按《府志》,「楚雄府在雲南布政使司西五百二十五里。」
東二百里至雲南府祿豐縣界。
南三百八十里至沅江府界。
西二百八十里至景東府界。
北一百九十里至姚安府界。
東北三百二十里至武定府界,又二十里扺金沙江,通會川衛路。
東南三百五十里,至雲南府易門縣界。
西南四百五十五里至蒙化府界。
西北四百五十里,至大理府趙州界。
東北達
京師一萬一千二十里
外州縣
定遠縣
東至廣通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鎮南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楚雄縣界五十里
北至大姚縣界一百三十里。
按《縣志》,定遠在府治北九十里。
東四十五里至安駝,交廣通縣密苴橋界;南五十里至會基關下,交楚雄縣水塘哨界;西三十五里至化佛山下,交鎮南州石觜界;東南四十里至大江坡,交廣通縣大灣哨界;西南四十五里至羅平關,交鎮南州白沙井界;西北四十里至火燒屯,交姚州小哨界。
東北九十里至阿己哨,交元謀縣白沙灘,界廣通縣。
東至祿豐縣界,八十里。
西至楚雄縣界三十里
南至南安州界九十里
北至定遠縣界八十里
按《縣志》,「廣通在府治東七十五里。」
東七十五里至祿豐縣界。
南:八十里至南安州界。
西三十里至楚雄縣界
北九十里至「黑鹽井界。」
東北九十里至元謀縣界。
東南六十里至易門縣界。
西北六十里至定遠縣界。
西南五十里至楚雄縣界。
東北至
京師一萬九百四十五里。
東西廣百五里,南北袤百七十里。
定邊縣
東至趙州界二十里
西至蒙化府界七十里
南至景東府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蒙化府界三十里
按《府志》,「在府西三百一十里。」
東三百里至南安州界
南一百一十里,至景東府界。
西八十里至蒙化府界
北十五里至趙州界
西南一百五十里,至雲州界。
東北二百四十里,至鎮南州界。
由縣至省,八百四十里。
南安州
東至易門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楚雄縣界十里
南至景東府界二百五十里。
北至楚雄府界五里
按《州志》,「在雲南布政使司西五百七十五里,楚雄府南五十里。」
東二百里至易門縣界
南二百里至新平縣界
西三百里至定邊縣界
北十里至楚雄縣界
西南四百里至景東府界。
東北一百五十里至廣通縣界。
鎮南州
東至楚雄縣界二十里
西至姚州界九十里
南至景東府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定遠縣界二十里
按《府志》,「在府西七十里。」
東四十里至定遠縣界
南:二十五里至楚雄縣界。
西一百里至姚州界
北五十里至姚州界
東南三百五十里,至景東府界。
西南二百里至趙州界
西北七十里至大姚縣界。
東北二十里至定遠縣界。
形勝附
[編輯]本府。〈楚雄縣附郭。〉
《元志》:「威楚當陽之地,山川清秀。南瞰金齒,北距羅、婺,東接昆若諸郡,西連大理,最為大部。岡巒盤鬱,林麓迴環。東峙響水雄關,直扼諸彝之領,南控金沙要害,實通九郡之衢。」
按《府志》:「諸峰環拱,兩川縈迴,有隘可守。迤西九郡之咽喉,會城之屏蔽也。」
縣居四屬之中,西南袤長,密邇江外,「永盛」 一帶,頗稱奧區。
定遠縣
四圍險絕,中撫平川。斷姚安之臂,扼武定之吭。獅山前拱龍岡,後蟠象峰,左峙羊嶺,右蹲東黑鹽井,南會基關,西羅平關,北連山坡諸處,皆極險阻。琅井層巒四塞,一水中分。黑井峭壁怒濤,中通一線,為滇南財賦之區,在定遠縣轄之內廣通縣。
高岡陡澗,綿亙迴繞。外以《響水》《回蹬》諸關為鎖鑰,內以《羅苴甸》為奧區。
西據重關之險,東馳要害之路。《羅苴甸》野曠川平,樹藝繁密,縣治財賦,半出其中。然地近安南,當圖防禦。
定邊縣
山川險峻,路通順、雲、蒙、景及諸邊夷,實滇省西南門戶。
東北距總兵坡,崇巒峭壁,洵稱鳥道羊腸。西接無量山、瀾滄江、威寶山,路通順雲、蒙景及者樂甸。明時緬甸入寇,不由騰、永,直走定邊。蓋以岐路多而幽徑僻,遠近策應不及,故全滇震動,實諸邊之要隘。控制百蠻,必扼此焉。
南安州
山深谷邃,二百里外,臨江為嘯聚藪旦夕防禦宜密。
二百里外臨江即為野賊藪,今設重鎮防守,有妥甸、雨龍、法脿、大場、蔑架營、安郎、法戛等哨,綿亙四百餘里,皆內地之宜防者。其險要猶在李海邦漢大石崖、五小大羊九等處,制流塞源,當預籌焉。
鎮南州
盤山後峙,苴水前瀠。關隘英武阿雄,道適榆姚永順。
地鮮平原,田非沃壤。西有英武之阻,南有阿雄之險,雖非四塞雄圖,實為九府要害。
楚雄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府總
天文:滇為井、鬼分野,天市垣屬西垣第四星。《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封域,以分野觀災祥。」 顧其書亡矣,而費、蔡諸儒之說,頗為足據。所謂「實沉之次,其州曰益」 是也。明崇禎三年,熒惑入井鬼,其後土司沙定洲反,亦一驗也。
楚雄府山川考 通志
[編輯]本府。〈楚雄縣附郭。〉
鴈塔山 在府南城內。為《郡學文案》。
慈烏山 在鴈塔東,城跨其上。
平山 在城東三里
凌霄山 、天馬山 :二山俱在府城南十五里許。
碧藏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產銀礦,開採榷稅,名「永勝場。」
九台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上有九臺:曰大本、曰廣珠,曰甘露、曰聚仙、曰大中,曰振衣、曰寫經、曰滿月、曰湧蓮,凡三十峰。
峨碌山 ,在城西郭外。上有石,形如屏,高八丈餘。驛名本此。
鳴鳳山 在峨碌山左,蜿蜒起伏,環峙十數里。相傳蒙氏時,有鳳鳴於上。按《明通志》:「山下有石,石有巨人跡,長二丈餘,土人以為神異。」
文殊山 ,在峨碌山南。翠壁崚嶒,石泉甘冽,上有石泉寺。
臥龍岡 在城西十里,上有盤石,隙內有物如蟾,隱見不常。
薇溪山 在城西三十里。高千尺,峰巒疊聳,麓有龍王祠。按《明一統志》:「薇溪山高可千仞,峰巒百餘,溪箐如之。每溪皆有泉,分流三十里,合流入於臥龍江。其溪箐有興雲雨之靈。」
紫溪山 :在薇溪山右。樹密峰高,上多觀剎,為一郡山水之勝。
錦囊山 :在城北五里。
龍泉 在城南鴈塔山下。池水澄潔,應月而潮。弘治中,知縣范璋精《堪輿》,謂「此水入泮,當有中鼎甲者。」 嘉靖丁亥,知府祝弘舒遂引入之。壬辰,庠生李啟東登進士第,二甲一名傳臚。
鳳泉 在慈烏山麓,自地湧出,清冽甘香。按《府志》:「四時不竭,注而為東清壩。」
擣練溪 在城治西三里。流泉三疊,清冷如鏡。龍川江 源發鎮南州苴力鋪,至州南為白龍河,經府城北,東北流過定遠,至廣通東南為大河,北流入金沙江。
大江 在城之南。上流即馬龍河,自定邊東南來。下流即上江河,自南安東南去,歸元江入南海。
定遠縣
獅子山 在城南三里。環曲如屏。按《縣志》:形類獅子。有觀音寺。山可遠望,人多遊樂。
會基山 在城南三十里,綿亙五十餘里。群峰數十,參錯爭奇。按《明一統志》:「在縣南四十里,高可三千仞,連亙數百里,有五十餘峰。群山之脈皆起於此,上有會基關。」
羊牟泥山 在城西四里。按《縣志》,有武侯望子洞。
赤石山 在城西二十里,山多赤石。按《明一統志》:「林木陰翳,延亙二百餘里。其東有泉,下流為零川。」
化佛山 一名自久山,在城西三十里,方廣四十餘里,洞泉深碧,流為瀑布,樹葉落水,常有雙翠鳥銜去。按《縣志》,天晴亦有雲霞布護。相傳有真龍潛焉,禱雨輒應。近多僧剎,頗稱名勝。雲龍山 在城西二十里,延袤六十餘里,一名臥龍山,武侯遺跡在焉。黃龍、烏龍二山,左右匝拱,縣之名山也。按《縣志》,即連山坡,又名文「龍川」 ,出其下。連山坡、餘丁壩兩哨建於上,大姚,往來要衝。
劉大山 在城北二十里。山高林密,夷人潛伏剽掠。明郡守邵敏、縣令陳翊立哨於上,行旅至今便焉。按《縣志》:「路通元謀,上立有哨」 ,即今清水河。
獨立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一名諸葛山。形如圓樹,下有白石泉。按《縣志》:即磨盤山。孔明過此,異之,掘斷左右,以洩王氣。
象鼻山 在城東五里。其東二十五里為石門山,兩巒對峙,清夾零川。又東三十里為玉壁山,四峰爭奇,皓同鑿雪,寶應山南來赴之。
龍川江 ,一源出雲龍山左之斗箐,一源出雲龍山右之老虎箐,二泒合流,自縣西北迤邐而南,又東折三十里,遶石門山,會大河過黑井入金沙江。
冷泉 :在會基山,清冽甘美。
石羊井 在縣西五里。有石如羊,動之則溢。龍馬池 在縣西南二里。按《縣志》,舊傳「池有龍馬,率眾逐之,忽失所在,遂以為名。」
「文龍川 」 ,在雲龍山下。
零川 又名苴河
茶小溪 在縣西十里許。
清水河 在縣東二十里。又東有苴苗河、青場河,東北有大基河,西有紫甸河,南有木土龍河,凡六河,皆支水也。
廣通縣
東山 在城東十里。前有高登山,後有九盤山,俱極秀拔。按《明通志》:「勢若魚躍」 ,龍門縣以此為景。
和茶山 在城南十五里,其東即阿納香山,相連亙二百餘里。
營盤山 武侯征孟獲,駐兵於此。
鳳山 山形如鳳,俗傳上有仙羊,陰雨初霽,彷彿見之。以上二山皆在城西二里。
回蹬山 在城西十五里。相傳閣羅鳳侵雲南至此值雷雨而反。按《明一統志》有關有泉,出山之東,為觀山河。
羅苴甸山 :在城西五十里。四山環峙,平原沃野。一縣物產公輪,大半出此。
翠屏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龍街洞 :在城北七十里,俗傳洞中常聞笙管聲。
蟠龍山 :在城北十里,有泉甘冽,東北接鶴翥山。
阿陋雄山 :在城東北十五里。高踰千仞,泉水分流。按《府志》,有泉出山西,為羅申河;出山南,為阿納河。
伏獅山
臥象山
金雞山 三山俱在縣之羅川東南。按《明通志》:「臥象山有二,一在縣羅苴村東南,獅象二山拱峙山麓出銀礦。一在𥔲嘉縣東,形如象臥,元時設千戶所其上。」
清風河 在縣東三里。發源趙普關,達枯木臼,今建橋其上。按《縣志》:「橋石隙中生樹一株,其花艷似杏似梅,名梅杏。邑人異之。」
立龍河 ,源出馬鞍山,流至孤山,遶縣西定門外。
阿陋河 源出阿陋井香山,流經盤龍山南。關山河 在縣西五里,源出赤摩村,至元謀縣入金沙江。
拾貲河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武定,東流南安界,至元江入交阯。
大河口 ,在縣北三十里,源出楚雄,春夏水勢洶湧,險不可測。
羅申河 在縣北五十里。流經黑井,至金沙江。溫泉 ,距縣東南八十里。按《縣志》:「水極清澈,鄉人往浴,可愈風疾。」
定邊縣
「真武坐臺山 」 在縣治後,鎮山也。
「擁翠」 山 在真武山之後,去山十里,有刀斯郎營寨遺址。
陶羅山 :在城北五里。高可千仞。
螺盤山 :在城北十五里。山頂盤旋如螺。明西平侯沐英與刀斯郎戰於此,名總兵坡。舊產青綠,上有《自普關》。
太極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高出諸山之表,一名「竹掃山。」
鳳凰山 :在城西三十里。俗傳,昔有鳳鳴於上。今八、九月間,霧氣籠罩,百鳥翔集。
無量山 在城西五十里。按《縣志》,蒙氏封為西嶽,山高萬仞,為西南天塹。千峰萬壑,有足跡不能至者,因名無量。俗傳孔明克順寧,至此絕糧。誤為無糧。
螺嶼山 在縣治前中河上,高五丈餘,瀑水沖激,毫不崩決。
團山 按《縣志》「在治前二里,峙河心。」
蒼山 按《縣志》,「去縣治十五里。」
馬鞍山 在縣治東南。按《縣志》,在治後又名月牙山。
定邊河 在縣治南。源發蒙化羅丘場,經河上村東流為馬龍河,合府大江。五六月間水洶湧。
不可渡。按《縣志》,「其河原無堤岸,夏秋霪雨,東西沖沒,田禾皆沙石堆積。」
環川河 在縣北。源發蒙化甸北,名曰「西河。」 沿巍、寶至太極山環流出,會定邊河。
白崖河 在縣東北十里。源發雲南縣梁王山,經白崖迷渡,至東湧三河,會環川水。
阿集左河 在縣南五十里。源發無量山,流經石洞寺,至雀田哨,入景東府大河。
瀾滄江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按《縣志》,發源於外域,入永昌、順寧、蒙化,經沙羅無量山,下景東、寶甸,入錦龍江。江內縣轄,江外即雲州界。其水深洶湧,兩岸壁立,奇觀也。
南安州
健林蒼山 在州東三里。昔黑爨祖瓦晟吳立柵其上,子孫漸盛,不隸他部。高氏封威楚,方隸焉。按《明一統志》,「健林蒼山在州東五里,山半有泉,相傳泉池有乖龍,可祈年豐。」 今訛為「阿姑娘山。」
烏龍山 在州東北五里。林深谷秀,下有龍泉。按《州志》,「有禱即應。」
鳳凰山 按《州志》:「在城南四里,形勢如鳳。」 按《明通志》:「有土主廟,居鳳翅上,神甚靈應。」
茶山 在城南五里許。按《州志》:「在城南七里,其上間產山茶,故名。」
表羅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產銀礦。按《州志》,「今山空硐廢。」
羊連山 在城西六十里。學宮對之為文筆峰。黑初山 ,山高千仞,五峰聳立,連亙百里。按《州志》:在𥔲嘉西一里,一名虛初。高千仞,五峰聳列,綿亙百里。
卜門山 形勢險峻,郡路經之。三十六折而上,按《州志》,在𥔲嘉東北三里。臥象山 ,在舊𥔲嘉縣,按《州志》:「形如象臥,故名。」 元設千戶所於上。
妥稍河 在州西四十里。流經楚雄東界,合沙甸河下流。
沙甸河 在州西南八十里。流經易門界,入元江。
黑石河 在州南二百餘里,流新平界,入元江。卜門河 在舊𥔲嘉縣東北三里,一名大場江。流新平界,入元江。
上江河 在舊𥔲嘉縣東五里,即府大江下流。白沙泉 在州東三里。按《明通志》:「本溫泉,可浴,土人殺犬厭之,遂為寒泉。」 按《州志》:「泉水湧溢,灌溉田畝。每歲春初祀之。」
石井 在州東北二里。隨取隨滿。
果羅泉 ,在舊𥔲嘉縣西四里,鎮南州。
鸚鵡山 在州西南一里。林木叢蔚,鸚鵡巢其上。
見性山 在城西北十五里。按《府志》:「群山環抱,二水交流。僧直往建寺於此。蒼松翠柏,鳥語花香。遊人至此,萬念俱空。」
十八盤山 :在城北十五里。山高路遶,盤迴十八折方至其巔。
金雞山 在城東五里,高出群峰,昔有金雞見其上。按《明通志》:每日將升山巔,如火輪。
石鼓山 在城東三十里。上有石,形如鼓。舊縣名本此。
五樓山 在石鼓之南。嵯峨峭拔,上多奇石。按《府志》:「凡有災祥,其響如雷。」
會逢山 在城東南十里。按《府志》,又名象山。峰巒聳秀,草木叢茂,上有石洞,深不可測。
石吠山 在城南三里。舊傳有石鳴如犬吠。按《明通志》:「上有一石如犬。相傳凶年將至,則石有聲,若犬吠然。」
五麼山 :在城南三里。
白龍河 在州南,即苴水,一名「虹江。」 源出苴力鋪,經州治,匯府治大河。
馬龍河 在州治西南一百八十里。源出蒙化,由定邊會府大江。
清水河 在州東十里,流入白龍河。
丹桂泉 在州東五里,路有黑泥橋。
汍泉 在州東五里觀音洞傍,頗甘。
龍潭 有四:一在州北十五里,水出山隈。一在州南三十五里力戈村。一在州西北二十里雙甸。一在阿雄鄉七村。按《府志》,相傳「有葉墜潭,鳥即㘅去黑井。」
金榜山 ,在黑井東。翠嶂如屏,傍有瀑布絕頂峰 。山峰峭峻,高入雲表。
雞冠山
鳳山 山勢翔舞,真武洞在其上。以上三山俱在井北。
三道河 ,易者村、觀音閣、加場村,三水合一,西入龍川江,行鹽通衢。
七局龍池 在司西北。每天將雨,山鳴谷響。俗傳有鼓吹燈影之異。按《縣志》:「春夏水漲,巨石流滾,山谷搖動,居民多以酒禳之。」
菖蒲溪 在司西北三里,廣一里許。菖蒲叢生,其深莫測。按《府志》,「古傳福海龍居焉,井滷發源於此。」
琅井
魚池山 ,在井北,上有魚池,四時澄潔。
鼇峰山 在井界
浪溪 自定邊清水河從西北分注溪內,入府大河,高柳沿堤,菲微掩映。
《通志》未載山川
[編輯]《楚雄縣志》
[編輯]「臥龍岡 」 在城西。孔明南征,屯兵於此,後人思之,故名。
馬龍河 源出鎮南,經那來乃彌里入江。伯魚河 在治西五十里鵝毛嶺下。
蓆草湖 :在治南,周匝五里。
曲甸湖 在府東北三十里。
波羅澗 :在治西八里。
《定遠縣志》
[編輯]黃龍山 在城北三里,蜿蜒而來,其勢如龍。白馬山 在縣東六十里。相傳唐僧曾經此山,有馬蹄跡、曬經松,至今猶存。
石門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二山相望壁立,零川出其中,漪波澄洄,風水家所謂「水口山」 也。烏龍山 ,在縣西二十里。
寶應山 、筆架山 、奇峰山 俱在縣東三十里。「琅井」 有千葉梅,一花五實。
龍門山 。萬春山 。玉璧山 ,望如玉璧,高出群山,在邑東六十里。黑井。
寶峰山 在司治東
文筆山 在鼇峰山左。上建塔以象文峰。仙人山 在長松鄉。相傳有仙人化為山雲。大江坡 ,在縣東南四十里。出廣通,由此立大灣哨。
虎嶺 山:勢雄莽,與鳳山對峙。
真武洞 :在鳳山之陽。為滷脈。來龍鑿空為洞;前一石形如龜,因建真武殿。
望子洞 在縣西四里。武侯駐師望子於此。大基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
苴苗河 在縣東六十里。
青場河 在縣東七十里。
《木土》龍河 在縣南二十里。
紫甸河 在縣西十五里。
濯樂河 在司治東北。發源菖蒲潭,會入井溪,為居民祓濯之所。
龍川江 在黑井中,即楚雄龍江下流也。龍門江 在司治北。昔多水患,建塔鎮焉。龍潭 在筆架山麓。一名「龍泉溝。」 四時不涸,禱輒應。
文井 在學宮內
武井 在舊所治廳前
北門井 ,在北門外張大璿家。清冽甘美。琅井 ,在縣東三十里。按《府志》,在寶應山麓。《南詔野史》云:「狼舐地而滷出,故名。」 後改「狼」 為「琅。」 今因之。
黑井 在縣東六十里。二井產鹽,各設提舉一員。按《府志》:一名大井,一名西井,在司治右。溫泉 在縣東地雜村,能去痼疾。季春,遠近赴浴者甚眾。
瀑布泉 在縣西化佛山旃檀林左側。水自懸岩而下,如珠掩映。
《李賢者泉 》:在縣東六十里。相傳,有老人李賢者嘗丏豆腐於鳳山坊。居民乏水,賢者以杖叩地,泉即湧出。
東井 在司治大河之南。鹵出河中,砌石為井。《復隆》井 在司治北,初名「崖泉井」 ,改今名,較諸井更鹹。
白石泉井 在黑井北,久廢。
南山廟井 在司治東南,久廢。
《廣通縣志》
[編輯]阿納香山 :在和茶山東,二山相連,高聳峭拔,延至二百餘里。
九盤山 在縣東。迴旋險峻,道路九盤,立鋪其中。
鶴翥山 在縣北十里。形勢高大,先名「鵰翎」 ,後改「鶴翥」 ,象形也。
寶華山 ,在縣西三十里。
天馬山 ,在縣南二十里。
高登山 ,在縣東三里。
仙人洞 ,在縣南八十里。巖石參差,內深十丈餘,下有溫泉,洞有火龍出現。
餘糧箐 即湯團箐,在翠屏山中。傳雲武侯駐軍此山,值臘月廿四日,軍士思楚俗湯團祀竈,傾其餘者成石,外白內黃,石缸尚存。縣令李銓採之,更名「餘糧箐。」
雕龍河 :源出阿陋香山。先年土主簿段時可開挖,引水至縣前灌田。
羅苴甸河 在縣南五十里。四山周環,一水東注,後名「羅川。」
井泉 在南門外金官井,泉水甘美。
乾海子 在縣北八十里,與武定接壤。昔鳳朝文叛,率眾來劫居民,力戰不支,雖為脅從,終以鬥勝,亦邑中要害也。
金龍潭 在縣東山。相傳,昔擒者納有疾風暴雨,從南助陣,望之有金龍繞空中,因名。旱禱皆應。明時敕縣令每季春祭焉。
《定邊縣志》
[編輯]石佛洞 在縣西南六十里。
溫泉 在縣東山。溫泉平地噴出如叢珠,滌之可去沉痾,冬溫夏和,遠近爭浴者不絕。按《府志》,「溫泉在坐臺山前,人往浴焉。」
麴泉 :在縣治後。泉水香甘,可以造麴,因名。今已乾涸,僅存遺址。
大水井 在縣東山頂。清冷芳潔,烹茶最美。白沙井 在縣西南二十里岡上止此一泉,往來飲之,以解煩渴。其水清潔,烹茶極佳,井泉俱白沙。
《南安州志》
[編輯]石羊山 :在城西二百四十里。
黑龍潭 :在州城東七里。
《鎮南州志》
[編輯]小天台山 :在州治東四十里。僧性善創建梵宇,遍植松竹,頗擅巖壑之勝。
觀音洞 :在城東五里。洞中一石如佛,旁有清泉。
響水河 :在城北十里。
古井 在州治東門外。水清而甘,汲之者眾。溫泉 在州治西南一百五十里黑泥山。其水清潤,遠近婦女多來就浴。
水利附 府志
[編輯]本府。〈楚雄縣附郭。〉
梁王壩 在城東三十五里,梁王所築。明弘治十三年重修。
東清壩 在東門外
城南堰 在城南三里許。按《明一統志》,「可灌田千餘畝。」
大琶壩 在城南五十里。
跨苴壩 在城南四十里。
五排壩 :在城西四十五里。
曲甸壩 在城北三十里許。
皇清康熙十年,同知吳閭應重修。
東界九壩 :高孔莊小河閘,壩、落苴美河口壩 ,梁王壩。
「土坡騎河壩 」 「各邑村欄河壩。」
毛溪沖官眾壩 、排喇村壩。
長沖村沙壩 。老羊壩。
南界九壩 :大壩、心欄河壩。
栗子園壩 、「白廟屯壩」
阜民村壩 、大琶村石閘壩。
莫苴舊壩 、東村壩。
矣口跨壩 、阿成壩。
西界十壩 :清水壩。
吳官寺壩 、「波歪村沙壩。」
朵基村《小閘壩 》《日落村壩》。
木蘭村壩 、了力村壩。
河東村壩 、「大石村壩。」
觀音寺壩
北界九壩 、舊呂合壩。
楊官屯壩 、土鍋村壩。
小「各邑壩 」 、「大屯壩。」
河北屯壩 、「《東瓜》莊壩。」
大石鋪壩 、李家沖「沙壩。」
定遠縣
清風壩 。「烏鴉壩。」
梁王壩 ,在縣北七里。
冷家壩 在縣南三里
金雞塘 在縣西七里
黃蓮塘 在縣東三里
萬斛塘 在縣南四里
馬糞塘 在縣東二里
賈旗塘 在縣北五里
廣通縣
蘇公壩 、「土官壩,俱習克嶺河。甸心壩 、趙家壩,俱三場舊河。」 「郭家壩 、羅家壩,俱瓦窯沖河。」 「梅家壩 、董家壩,俱雀哺河。」 「山旗壩、白土凹河 。李家壩、西門外河。」 馬家壩、大甸尾河 。金家壩、
石頭壩俱「南屯河 」 、「西屯壩。」
《捨資》官壩、俱捨資河。
南安州
烏龍寺壩 、「白沙泉壩。」
福興寺壩 、「西門外壩。」
回子路壩 、「橋邊壩。」
「上邑村壩 」 、「下邑村壩。」
力摩村壩 、「溪水崩壩。」
回子村壩 、「紅土坡壩。」
蘇家村大小壩 、羊舊村壩。
密康郎箐溝壩 、打草喇壩。
紫石沖壩 、阿力村壩。
鎮南州
大醫壩 。古矣達壩。
白土城壩 、姚沖「玉王壩。」
天成壩 、大谷堆壩。
木瓜村壩 、「五莊梅壩。」
苗村壩 、雙甸壩。
官莊壩
東堡塘 在州東三里
兩旗塘 在州北二里
東堡堰 在州東三里
西南二堰 :一在州西,一在州南。
兩旗壩 在州北二里
河洞壩 在州南十五里。前後二壩。
索廠壩 在州西二十里。
楚雄府城池考 通志
[編輯]本府。〈楚雄縣附郭。〉
楚雄府城池 ,明洪武十六年建,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周七里三分,池深一丈五尺。設六門:東曰「平山」 ,南曰「廣運」 ,西曰「德勝」 ,北曰「永鎮」 ,東南曰「德化」 ,西南曰「仁福。」 初,城築於爨蠻,洪武中,都督袁義謂「南山高峻近郭,寇據以臨城,是資敵也。」 因繪城山以上,御筆抹之,適當其巔,義遂改築焉,後漸圮。隆慶戊辰,分巡任惟鈞改築。萬曆二十八年東南圮兵道孟醇重修,崇禎五年同知竇敬禹復修,增高三尺,厚二尺。末年,土酋沙定洲圍城,副使楊畏知建敵臺十五座堅守,民賴以全。
皇清康熙五年,總兵馬寧、知府史光鑑修。十九年地。
震城崩
外州縣
定遠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二年建,築土城。成化間甃以磚石,高一丈餘,周一里三分,池深六尺。明末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田元愷重修。按《縣志》,門三座
東曰「清平」 ,南曰「永安」 ,西曰「太和。」 北門閉,今新開,名曰「太平。」 建《真武》於上。東樓存,南樓廢,西樓亦廢。康熙四十年重修。
廣通縣城池 明萬曆四十五年,巡按御史毛堪檄知縣蕭惟馨建磚城,高一丈八尺,周三里三分,池深五尺。天啟元年,知縣劉之範修。明末流寇,燬城樓。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張京鍷、耿弘啟同修。按《府志》
四門:東曰「向陽」 ,南曰「南薰」 ,西曰「鎮楚」 ,北曰「拱極」 ,門各有樓。康熙十九年,地震崩壞。今止開東、西、南三門,北閉。
定邊縣城池 明成化三年,知縣祝子昌築土城,周二百餘丈,高一丈二尺,無池。今存廢址。按《縣志》,「建設與《通志》」 同,表以三門,門皆設樓。壬辰年地震傾圮。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牟從周重建土城一座,周一百
丈,高一丈,厚八尺,無城垛,開四門。譙樓四座,東迎禧,南毓秀,西鍾靈,北豐樂。按《府志》:「康熙二十五年署縣按察司經歷汪牧建東、西、南三門。」 南安州城池 ,舊無城,明萬曆丁亥通判梅友篁築土城。崇禎壬申野賊破城,御史姜思睿題請,調副總兵商士傑督建石城,高一丈六尺,周五里有奇,後傾圮。
皇清康熙八年知州米璋重修。按《州志》:東西二門:東
曰「長泰」 ,西曰「永安」 ,又設小東門。康熙十九年,地大震,城垣又盡傾壞。五十一年,知州張倫至,與同城文武公捐逐漸修理。
鎮南州城池 ,古無城。明隆慶二年,知州黃袍建土城,後地震傾圮。萬曆四十二年,知州尹為憲甃以磚石,高二丈,周三里餘,無池。明末圮,守道丁繼善修。
皇清康熙八年,久雨倒塌,知州卞廷松修,按《府志》,門
樓四座:東曰「鞏華」 ,南曰「文明」 ,西曰《來遠》,北曰「龍泉。」 康熙十九年,地震,復崩塌。二十四年,知州岑鶴及周興鎬復修東、西門樓二座。四十年,知州陳元建南門樓一座,中奉魁星,以培風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