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第04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十八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四十八卷目錄

 行書部彙考

  唐張懷瓘書斷行書

  宋宣和書譜行書敘論

  明徐渭筆道通會學行書法

 行書部總論

  唐張懷瓘書斷論行書

  宋朱長文墨池編釋行

  姜夔續書譜行書

 行書部藝文一

  行書狀          晉王珉

  行書贊         唐張懷瓘

  趙文敏公行書      明王世貞

 行書部藝文二

  柳氏二外甥求筆蹟     宋蘇軾

 行書部紀事

 行書部雜錄

 草書部彙考

  唐張懷瓘書斷章草 草書

  宋徐鍇說文注辨草書

  黃伯思東觀餘論草書

  宣和書譜草書敘論

  明趙宧光金石林緒論草書

  徐渭筆道通會學草書法

  唐荊川稗編草訣百韻歌

 草書部總論

  晉衛恆四體書勢草書

  唐張懷瓘書斷論草書

  宋朱長文墨池編釋草

  姜夔續書譜釋書

  金趙秉文草書韻會序論草書

 草書部藝文一

  非草書         後漢趙壹

  草書賦          吳楊泉

  草書狀          晉索靖

  草書狀          梁武帝

  送高閑上人序       唐韓愈

  自敘            懷素

  跋索靖章草急就篇    宋葉夢得

字學典第四十八卷

行書部彙考

[編輯]

《唐張懷瓘書斷》

[編輯]

《行書》

[編輯]

按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偽, 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王愔云:「晉世以來, 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鍾元常善行書是也。」爾後王 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獻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 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 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觀其勝煙煬 火,則迴祿喪精;覆海傾河,則元冥失馭。天假其魄,非 學之功。」若逸氣縱橫,則羲謝於獻;若簪裾禮樂,則獻 不繼羲。雖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為遒拔。夫古今 人民,狀貌各異,此皆自然妙有,萬物莫比,惟《書》之不 同,可庶幾也。故得之者先稟於天然,次資於功用。而 善學者乃學之。於造化異類而求之,「固不取乎似本, 而各挺之自然。」劉德昇即行書之祖也。

《宣和書譜》

[編輯]

《行書敘論》

[編輯]

《自隸》法掃地而。請幫助識別此字。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 書》有焉。於是兼。請幫助識別此字。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爰 自西漢之末,有潁川劉德升者,實為此體,而其法蓋 貴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德升而下,復有鍾繇、 胡昭者,同出於德升之門。然昭用筆肥重,不若繇之 瘦勁,故昭卒於無聞,而繇獨得以行書顯。當時謂繇 善押書者,此也。及晉王羲之、獻之,心得神會處,不由 師授,故並臻其極,蔚然為翰墨之冠。晚有王珉,復善 此學,而議其書者,有「峻如崧高、爛若列宿」之況。信乎 行書之在字學,非富規矩、有來歷,不能作此。譬之千 里之足,屈伏櫪下,則成虧何在?及其緩轡闊步,爭馳 蟻封間,於是駑驥遂分,書之有行若是也。今得其自 晉以來至於本朝,以行書名世者,凡五十有八人焉。 其間如晉之王濛、宋之薄紹之、唐之虞世南、歐陽詢、 李邕、蘇靈芝之徒,各自具一體,傑然出於其類者多 矣。本朝則有李建中、蘇舜欽、陸經、王安石、蔡京,筆勢

奕奕,足以追配古人,名垂後世。有可觀者,於是類而
考證
裁之,為一家法。

《明徐渭筆道通會》

[編輯]

《學行書法》

[編輯]

凡童子十七至二十歲,須學行書,先學右軍書《蘭亭 序》。取定武本鉤填影習如宣示之功及右軍《開皇》等帖。俱在豫章又「《懷仁 集》右軍書《三藏聖教序》及《薦福》等碑,亦足觀覽。」又「集 書《陰符經》,獻之」、行書諸帖。

行書部總論

[編輯]

《唐張懷瓘書斷》

[編輯]

《論行書》

[編輯]

行書者不真不草,晨雞踉蹡而將飛,暮鴉聯翩而欲 下,貴其承躡不絕,氣候通流。逸少則動合規儀,調諧 金石,天姿神縱,無以寄辭。子敬不能純一,或行草雜 糅便者,則神會之間,其鋒不可當也。宏逸遒健,過於 家尊,可謂「子敬為孟,逸少為仲,元常為季。」

《宋朱長文墨池編》

[編輯]

《釋行》

[編輯]

行書之體,略同於真,至於頓挫盤礡,若猛獸之搏噬; 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筆搶豪,乃按鋒而直 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豪不絕,內轉 鋒也。加以掉筆聯豪,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長 空游絲,容曳而來往;又似蟲網絡壁,勁而復虛。右軍 云:「游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羲之又云: 「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姜夔續書譜》

[編輯]

《行書》

[編輯]

嘗夷考魏晉,行書自有一體,與草書不同,大率變真 以便於揮運而已。草出於章,行出於真。雖曰行書,各 有定體,縱復晉代諸賢,亦不相遠。《蘭亭記》及右軍諸 帖第一,謝安石大令諸帖次之,顏、柳、蘇、米亦後世之 可觀者。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 乎穠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備 具,「真有」「真」之態度,「行有行」之態度,「草有草」之態度,必 須博學,可以兼通。

行書部藝文一

[編輯]

《行書狀》
晉·王珉

[編輯]

「邈乎嵩岱之峻極,爛若列宿之麗天。」偉字挺特,奇書 秀出。揚波騁藝,餘好宏逸。虎踞鳳跱,龍伸蠖屈。資胡 氏之壯傑,兼鍾公之精密。總二妙之所長,盡要美乎 文質。詳覽《字體》,究尋筆蹟,粲乎偉乎,如珪如璧。宛若 蟠螭之仰勢,翼若翔鸞之舒翮。或乃飛筆放體,雨疾 風馳。綺靡婉娩,縱橫流離。

《行書贊》
唐·張懷瓘

[編輯]

非草非請幫助識別此字。發揮柔翰。「星劍光芒。雲虹照爛。鸞鶴嬋娟。 風行雨散。《劉子》濫觴。《鍾胡》彌漫。」

《趙文敏公行書》
明·王世貞

[編輯]

作書有全力而無先意,乃得佳耳。此卷趙吳興《行書》, 二贊、二圖、詩及跋尾,凡二百三十二字,李北海法十 四,米襄陽法十六,而妙際時以大令發之,天請幫助識別此字。縱逸 中自緊密,波磔遒麗外不廢拙,古所謂「信手拈來,頭 頭是道」,故曹溪以後境也。卞華伯以《眉山贊》語跋之, 亦似見一斑者。立春題此,覺芳英爛熳筆端。

行書部藝文二

[編輯]

《柳氏二外生求筆蹟》
宋·蘇軾

[編輯]

一紙行書兩絕詩,遂良鬚鬢已如絲。何當火急傳家 法,欲見誠懸筆諫時。

行書部紀事

[編輯]

張懷瓘《書斷》:「劉德升,桓、靈之時,以造行書擅名。 胡昭,潁川人,少而博學,不概榮利,有夷、皓之節。甚能 史書,真、行又妙。」

《文字志》:「羊忱,能草書,亦善行隸,有稱於一時。」

羊欣,能書,人名,晉丞相王導,善《槁行》。

王洽眾書通善,尤善隸、行。從兄羲之云:「弟書遂不減 吾。」

《晉書王珉傳》:「珉少有才藝,善行書,名出珣右。時人為 之語曰:『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僧彌,珉小字也。代 獻之為長兼中書令,二人素齊名,世謂獻之為大令, 珉為小令』。」 《宣和書譜》:「陸玩弱冠有美譽,喜翰墨,尢長行書。時瑞 星現,親書表賀。筆力瘦硬,有鍾繇法,雅重而有典則。 謝奕作字尢長於行書,飄逸之氣,入人眉」睫。

張懷瓘《書斷》:「謝安學草,正於右軍,右軍云:『卿是解書 者』。然知解書者尤難,安石尤善行書。」

《宣和書譜》:「王筠即僧虔之孫。僧虔以書名世,而筠遂復有家傳之學,尤喜手抄書史,至寓目瞥觀,皆即疏 記,自是筆端超詣,尤工行書。然筠性洪厚,不以藝能 高人,故於書世罕傳。」

《魏書崔元伯傳》:「元伯少有儁才,善草隸行狎之書,為 世模楷。」

書小史元行恭,河南洛陽人,美姿貌,兼俊才,善正行 書。

《金石表》:「隋鄭州刺史李淵《為子祈疾疏》,大業二年行 書,在鄠縣。」

《金石錄》:「唐太宗《登逍遙樓》詩,長孫無忌、楊師道行書。 《唐晉祠銘》《溫泉銘》,貞觀中太宗御製並行書。」

周越《古今法書苑》:「唐文皇製《聖教序》:時都城諸釋諉 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蹟, 咸萃其中。」

張懷瓘《書斷》:「漢王元昌,神堯之子也。尤善行書,金玉 其姿,挺生天骨,襟懷宣暢,灑落可觀。」

《金石錄》:「《唐岐州法門寺舍利塔銘》,龍朔三年,賀蘭敏 之撰,並行書。」

唐《登封紀號文》「乾封元年,高宗撰」,並行書。

《明徵君碑》。「上元三年高宗撰,高正臣行書。」

《墨池編》:徐嶠之純孝積學,狄梁公、魏齊公、姚梁公交 辟之。嘗面誚張易之,而佐佑五王,迎立中宗,歷趙、湖、 洛州刺史。正書、行書,遒媚有楷法。嘗進書六體,手詔 答曰:「卿進書甚可觀覽,迴鸞顧鵲,墜露凝雲,雖古人 臨池懸帳之妙,何以過此。」賜物四十段旌之。

《石墨鐫華》:唐元宗注《孝經碑》後,李齊古表行書亦佳。 《宣和書譜》:李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學右軍 行法,既得其妙,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 書中仙手。裴休見其碑云:「觀北海書,想見其風采。」 李白嘗作行書,有「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 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尤飄逸。

蘇靈芝,儒生也,嘗為易州刺史。行書有二王法,而成 就頓放,當與徐浩鴈行,戈腳,復類虞世南體,亦善於 臨倣者。

釋行敦,作《行書儀》刑羲之筆法。天寶間,寓安國寺,以 書名於世。

唐代宗留心翰墨,於行書益工。

《墨池編》:「歸登書《徑山禪師碑》,乃登騎省時書也。字皆 真行,縱橫變動,筆意尤精。」

《清河書畫舫》:吳邑顧況,人品清逸,能詩畫,工真、行書。 唐僧清晝《送顧處士》詩云:「醉書在篋稱絕倫,神畫開 廚怕飛出。」

《宣和書譜》:「唐宣宗諱忱,憲宗第十三子也。精於聽斷。 其手寫詔敕,為時榮遇。諸宗承襲太宗之學,皆以翰 墨流傳。至宣宗,復以行書稱。」

《舊唐書柳公權傳》: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體 勢勁媚,自成一家。宣宗召升殿,御前書三紙,一紙真 書十字,曰「衛夫人傳筆法於王右軍」;一紙行書十二 字,曰「永禪師真草千字文得家法」;一紙草書八字,曰 「謂語助者焉哉乎也。」賜錦綵缾盤等銀器,仍令自書 謝狀,勿拘真行。帝尤奇惜之。

《宣和書譜》:司空圖自號為耐辱居士。其父輿得徐浩 真蹟一屏,題「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尤為精絕,因 以戒圖曰:「儒家之寶,莫踰此屏。」圖後為之志曰:「人之 格狀或峻,則其心必勁。視其筆蹟,可以見其人。」及觀 其《贈𧦬光草書歌》,於行書尤妙,知筆意。 米芾《書史》:張廷範學歐陽詢,一雙鉤摹歐帖,上題曰: 「『便是至寶也』。惜之惜之,永為所寶」之寶,皆學歐行。 《金薤琳瑯》:唐《少林寺靈運禪師碑》,試大理寺評事崔 琪撰,會善寺沙門行書,而闕其名。

《書史會要》:「梁末帝喜弄翰墨,多作行書批敕,大者盈 尺,筆勢結密,有羲、獻法。」

《金石表》:「千峰禪院敕,後唐明宗行書,天成元年立,在 山西澤州。」

《宣和書譜》:江南偽後主李煜,早慧精敏,審音律,善書 畫。其作大字,不事筆卷帛而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 襟書。」復喜作顫掣勢,人又目其狀為「金錯刀尢。」喜作 行書,落筆瘦硬,而風神溢出。

釋應之作行書,嘗以文絹寫「進士沈崧《曲直不相入 賦》」,頗有骨氣。

張徐州者,失其名,官徐州,故以為稱。業儒學,喜翰墨, 志趣曠達,作行書亦自不凡,筆力清勁,勢若削玉。 孫昭祚,亡其系,中書堂吏也,習翰墨,尤長歐陽詢行 書法。嘗用其體書《千文》傳於世,及行書《四色牡丹賦》, 皆優游乎規矩之間。

《宋史李建中傳》:「建中善書札,行筆尤工,多搆新體,人 多摹習,爭取以為楷法。」

《林逋傳》:「逋,杭州錢塘人,結廬西湖之孤山,善行書,喜 為詞,多奇句。」

《墨池編》,「雷簡夫善。」請幫助識別此字。行書。守雅州,聞江聲以悟筆法, 跡甚峻快,蜀中珍之《宣和書譜》:「陸經善真行書,當時與蘇舜欽為輩流,而 筆法亦同。前輩高文必求經書,經之石刻,殆遍天下。 歐陽修《思潁》諸詩,得經書方喜多作正書,以規矩自 窘。」

岑宗旦字子文,開封人。嘗取古善書者,自漢迄唐,凡 十有一人為論,以評其書,作字尤善行書,字畫一出, 得之者爭相賈售。治平中,英宗遣使諭旨,令書十扇 以進。宗旦即書自為十篇上之,英宗為之嘉賞。 王安石字介甫,本撫州人,後歸老金陵。凡作行字率 多淡墨,疾書未嘗經意。

米芾,字元章。書傚羲之,晚年出入規矩,深得意外之 旨。自謂「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識者然之。且 類多行書,世亦罕及。有《山林集》一百卷,藏予家。 劉正夫,三衢人也。喜書學,多作行法,好與人論字。嘗 謂字美觀則不古,初見之則使人甚愛,次見之則得 其不到古人處,三見之則偏旁點畫不合古者,歷歷 在眼矣,字不美,觀者必古。初見之則不甚美,再見之 則得其到古人處,三見之則偏旁點畫亦歷歷在眼 矣。故觀今之字如觀文繡,觀古人字如觀鍾鼎,學古 人字期於必到。若至妙處,如會於道,則無媿於古人 矣。人以為知言。

《書史會要》:「周美成正書、行書皆善。」

「王伯忠」,近臣也,善行書。

《金石文字記》:「錢伯言題名,舊在宋天書觀,後人移之 州城內岳廟中西墀古松下行書,大徑寸餘。」

《元牘記》:《崇明寺轉輪藏記》:「紹興九年,馬雲夫行書,規 模褚令」,蓋當時院體所遺。

《寧波府志》:「黃仁儉書法甚精,源法二王,而遒勁似歐 陽率更。」請幫助識別此字。草行書皆見重於世,至今石刻猶有存者。 《書史會要》:釋「省肇,廬山人,工行書,廬山多有所書碑 刻。」

《中州集》:「李澥字公渡,相人。少從內翰子端學詩,能行 書,累舉不第。」

《書史會要》:「張德祺字廷玉,燕人。草書學張長史,行書 亦佳。」

請幫助識別此字。人。「薛元羲字元卿,號上清外史,行書得體。」 《珊瑚網釋》:「劉順住天目山,有法語真蹟,小真、行書。」 沈敕《荊溪外紀》:「馬治字孝常,宜興人。為詩文典雅沖 澹,善真行書。元末與周砥避亂隱居西澗。洪武初,由 茂才舉,授內丘知縣,遷建昌府同知。」

鄭柏《賢達傳》:「周旼字中和,浦江人。以文辭知名,尤工 真行書。永樂初,召入文館,與書《大典》,擢中書舍人。」 《詹氏小辯》:「王璲,蜀之遂寧人。從父宦遊,占籍吳中,官 翰林檢討。小楷行書法晉人,皆雄秀。」

《書史會要》:「楊文遇官翰林學士,善行書。」

《東里續集》:「陳孔立教人學書必謹法度,曰:『不精真、楷, 不可以趨行、草』。然生平未嘗作楷書,而行書特佳。士 奇嘗以質焉,笑曰:『汝但為魯男子,不用說柳下惠』。」 《江寧府志》:「朱貞字惟正,幼工楷法,晚變為行,益妙。」 《陝西通志》:「王謳有才力,學賦詩追逐古人,善楷行書 似顏、柳。」

《懷麓堂集》:「陳謙字士謙,姑蘇人。居京師。能楷行書,專 效趙松雪,華媚可人。時染古紙,偽作趙書,猝莫能辨, 購書者踵接戶外。」

《無鍚縣志》:「倪祚,攻詩,善真行書。」

《列卿記》:「王㒜,武進人。生有異質,十歲能作詩,真行書 皆遒勁脫俗。」

《紹興府志》:「王新建守仁,善行書,出自《聖教序》得右軍 骨苐波豎,微不脫張南安、李文正法耳。然清勁絕倫, 所至好題壁,今皆勒石。」

《吳中往哲記》:「蔡羽工屬文,能為歌詩,正行書亦遒勁, 間臨《十七帖》,人或從旁指擿其離者,曰:『不然,吾非臨 右軍,吾乃教之為諸生,與文待詔齊名』。」

《詹氏小辨》:「詹貴,字存中,休寧人。行書似蘇子瞻,而酷 似子由。其法趙承旨,亦宛然似之。」

《鎮江府志》:「錢寶字文善,號復齋。詩多藻思,工小楷行 書,又精於醫。」

《江寧府志》:「朱之蕃真行師趙魏公,間出入顏魯公與 文徵仲,日可萬字,運筆若飛,小則蠅頭,大則徑尺,咄 嗟而辦。」

《小草齋集小傳》:「謝肇淛,字在杭,行書如王右軍。蚤歲 釋褐,宦情泊如,朱輪停時,即㩦一編,高坐匡床,命侍 姬焚龍涎,吸清茗半盞,臨蘭亭一過。」

《江寧縣志》:「朱太守音,行書,師鐵門限,圓媚流麗,翩翩 動人。」

卜中立,行書師章草,簡勁無媚骨,望之肅然,類其為 人。

《江寧府志》:「許伯倫行書師孫過庭,勁媚錯出,圓熟溫 茂,如王、謝兒郎,皆有體韻。」

《許無念》,伯倫長子,真行似乃父,而秀逸過之。

黃叔遁行書法章草,而清勁特甚《平湖縣志》:「馮敏效,善屬文,杜門著述,工大小行書,著 《字學》一卷。」

《徽州府志》:「吳高節,字希夷。小楷行書,入趙吳興神境。 與文衡山倣趙書及停雲館摹趙帖,如出一手。」 《書史會要》:「黃輝楷法,元常亦作行書。」

行書部雜錄

[編輯]

《山谷題跋:晚識》:「子瞻評子瞻行書,當在顏楊《鴻鴈行》, 子瞻極辭謝不敢。雖然,子瞻知我,不以勢利交之,而 為此論。」

《海岳名言》:「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蹟跋 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 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 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 知以何為祖也』。」

《墨池璅錄》:「書法之壞自顏。」請幫助識別此字。卿始米元章評之曰:「顏 書筆頭如蒸餅大,醜惡可厭。」又曰:「顏行書可觀,真便 入俗品。」米之言雖近諷,不為無理,然能言而其行不 逮。

《弇州山人槁》,行書,有二有。請幫助識別此字。帶行者,如右軍《蘭亭》「霜 寒」、「來禽」、「官奴」之類是也。正行配者,右軍「旦極寒」、「雪晴、 晚復」是也。

草書部彙考

[編輯]

唐張懷瓘書斷

[編輯]

《章草》

[編輯]

按: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衛𢘆、李誕並云:「漢 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誰。」蕭子良云:「章草者,漢齊相杜 操始變槁法。」非也。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 解散隸體,麤書之,漢俗簡墮,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存 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 之義,謂之草書。惟君長告令臣下則可。後漢北海敬 王劉睦善草書,光武器之。明帝為太子,尤見親幸,甚 愛其法。及睦臨病,明帝令為草書尺牘十餘首,此其 創開草書之先也。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 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亦令劉廣通草書 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惟張伯英造其極焉。 韋誕云:「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惟劉氏之法,書 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 巧,可謂草聖。超然絕後,獨步無雙。」懷瓘案:章草之書, 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其流速,拔茅其茹,上下 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 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瑣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 態不窮。呼史游草為章,因張伯英草而謂也。亦猶篆, 周宣王時作,及有秦篆,分別而有大小之名。魏晉之 時,名流君子一概呼為草,惟知音者乃能辨焉。章草 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案杜度在史游後一 百餘年,即解散隸體,明是史游創焉,史游即章草之 祖也。

《草書》

[編輯]

按草書者,後漢徵士張伯英之所造也。梁武帝《草書 狀》曰:「蔡邕云:『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羽檄相傳,望烽走 驛,以篆隸難,不能急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 也。予疑不然,創制之始,其閒者鮮。且此書之約略,既 是蒼黃之世,何粗魯而能識之』?」又云:「杜氏之變隸,亦 由程氏之改篆,其先出自杜氏,以張為祖,以衛為父, 索為伯叔,二王為兄弟,薄為庶息,羊為僕。隸者懷瓘 以為諸侯爭長之日,則小篆及楷隸未生,何但於草? 蔡公不宜至此,誠恐後誣。」案杜度,漢章帝時人,元帝 朝史游已作草,又評羊薄等未曰知書也。歐陽詢《與 楊駙馬書章草千文》批後云:張芝《草聖皇象八絕》, 是章草西晉悉然。迨乎東晉,王逸少與從弟洽,變章 草為今草,韻媚宛轉,大行於世,章草幾將絕矣。懷瓘 按:右軍之前,能今草者,不可勝數。諸君之說,一何孟 浪,欲杜眾口,亦猶躡履滅跡,扣鐘銷音也。又王愔云: 「槁書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際者非也。」案:槁亦草也,因 呼草槁,正如:請幫助識別此字。正書寫而又塗改,亦謂之草槁。豈必 草行之際謂之草者?蓋取諸渾沌天造草昧之意也。 文而為本,法此也。故孔子曰:「裨諶草創之」是也。楚懷 王使屈原造憲令,草槁未成,上官氏見,欲奪之。又董 仲舒欲言災異,草槁未上,主父偃竊而奏之。並是也。 如淳曰:「所作起草為槁。」姚察曰:草猶麤也,麤書為本 曰槁。蓋草書之文,祖出於此。草書之先,因於起草。自 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繼能,羅暉、趙襲,亦法 此藝。襲與張芝相善,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 趙有餘。」然伯英學崔、杜之法,溫故知新,因而變之,以 成今草,專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而隔行。唯王子敬明其 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者, 起自張伯英」,即此也。實亦約文該思,應指宣言,列缺、 施鞭,飛廉、縱轡也。伯英雖始草創,遂造其極,張伯英 即草書之祖也。

宋徐鍇說文注

[編輯]

《辨草書》

[編輯]

案:書傳多雲「張並作草」,又雲齊相杜操作,據《說文》,則 張並之前已有矣。蕭子良云:「槁書者,董仲舒欲言災 異,槁草未上,即為槁書。槁者,草之初也。」《史記》「上官奪 屈原槁草」,今雲「漢興有草」,知所言槁草,是創草,非草 書也。

黃伯思東觀餘論

[編輯]

《草書》

[編輯]

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謂之「草」,猶古隸 之生今正書,故章草當在草書先。然本無章名,因漢 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書,帝稱之,故後世目焉。今便 以為章帝書,誤矣。

唐人更不作章草書。近來有濟及洪府人強學之,所 謂不堪位置,舉止羞澀,終不似真俗人,未嘗知古人 用筆處,見其人書者,隨眾稱善,皆曰:「鍾、索復出矣。」 張懷瓘論書,以會稽草書第八,在世將茂宏輩諸人 下,意謂其拘法度,少縱放也。余謂草之狂怪,乃書之 下者,因陋就淺,徒足以障拙目耳。若逸少草之佳處, 蓋與縱心者契妙,寧可以不踰矩議之哉!若懷瓘者, 以形模求字,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

宣和書譜

[編輯]

《草書敘論》

[編輯]

篆隸之作古矣,至漢章帝時,乃變而為草駸。駸至兩 晉,王氏,羲、獻父子遂進於妙。漢如蔡邕,亦一時號為 「子墨卿」也。稽考古今法書,而獨以草書為秦,苦篆隸 之難,不能投速,故作草書。是不知杜度倡之於漢,而 張芝、皇象皆卓卓表見於時。崔瑗、崔寔、羅暉、趙襲,各 以草書得名,世號「章草。」至張伯英,遂復脫落前習,以 成今草。且草之所自,議者紛如,或以為槁草之草,或 以為草行之草,或以為赴急之書,或以為草昧之作。 然則謂之草,則非正也,孔子所謂「為命,裨諶草創之」 是也。若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槁未成,上官見欲 奪之,董仲舒欲言災異,草槁未成,主父偃竊而奏之。 今猶以起草為槁者,其近之也。世遂以草書為一家。 故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姑以流傳於 今者,凡得六十五人,以其世次之。漢得張芝,蜀得諸 葛亮,晉得張華、郗愔、王、謝子弟輩十九人,宋得謝靈 運、羊欣,齊得劉珉,梁得沈約三人,陳得江總輩九人。 隋得釋智永,唐得張顛、釋懷素、亞棲輩二十人,五代 得杜荀鶴、楊凝式輩三人,本朝得錢俶、米芾、蔡襄、杜 衍等輩,且不得人人而自舉,特取其尤異者,姑表其 略。自餘如仲翼之流,以草書自名,格律凡下,承襲晚 唐所謂「院體」者,此其黜之。

明趙宧光金石林緒論

[編輯]

《草書》

[編輯]

《九體書》曰:「草書起於列國,天下有事,急就為之,或起 草他簡,然後正書,皆不暇致詳而作,漢人遂以名家。 杜度、鍾、張,飛揚俊逸,其圜轉得於篆、籀,其波折得於 分、隸,簡而有合,不大相離。上古結繩而治,刻契而與, 拄識而別,剖竹而官麤蹟之於文,故無足重,奚以草 之去古為異乎?故文以達詞,詞以達志。草書雖雲古」 而可達古文,且有真未必合,草未必離,如「佳隹」等字, 古體皆合,真書有媿矣。草「鹿首岐草」、「山虛下夜」、「前垂 乍」,草正真譌,乃至翻草書以成俗體,無以下筆,豈草 之辠乎? 草書中亦曰行楷,如二王諸帖之稍真者,十當八九。 僧懷仁等所集《聖教興福孔廟碑》之類,唐人所稱入 院體者是也。一曰行草,如二王帖中稍縱體,孫過庭 《書譜》之類皆是也。一曰「章草」,如章帝《辰宿》《列張帖》、索 靖《出師表》、二王帖中章草法帖皆是也。一曰「槁草」書 或真、或行、或草,大小疏密隨宜,如顏平原《坐位》《祭姪》 二帖是也。一曰「狂草」,如張芝、張旭、《懷素》諸帖是也。以 上五種,通稱「草書」,亦有分矣。

徐渭筆道通會

[編輯]

《學草書法》

[編輯]

童子二十二至二十五歲學草書,其法亦先小而後 大,須以右軍書、「十七日」等帖及懷素書「聖母碑」二大 字草書為法。又張旭《長風帖》。

唐荊川稗編

[編輯]

《草訣百韻歌》按楊慎丹鉛總錄雲宋人編成以示初學乃託名於羲之

[編輯]

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 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宀頭無左畔。請幫助識別此字。「遶闕東邊。 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 「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灣。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孤殆通相似,矛柔總一般。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達為連。 寧乃繁於叔,侯兮不減詹。稱攝將屬倚,某棗借來旋」, 「慰賦真難別,朔邦豈易參,之加心上惡,兆戴免頭龜」, 「點急堪成隱,勾幹認是卑」,「壽宜圭與可,齒記止加司 右,邑月何異左,方才亦為舉,身為乙未登」,「體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時,邊寸莫違」,「草勾添反慶,乙九貼人飛」, 「惟末分憂夏,就中識弟夷,齊齋曾不挍,流染卻相依」, 「或戒戈先設,皋華腳豫施,睿虞元髣髴,拒捉自依稀。」 「頂上哀衾別,胸中器谷非。」「止知民倚氏,不道樹多枝。」 「慮逼都來近,論臨勿妄窺」,「起傍合用短,遺上也同迷。」 「欲識高齊馬,須知兕既兒。」「寺專無失錯,巢筆在思維。」 「大畔微彎使,孫邊不緒絲。」「常收無用直,密上不須宀。」 「才畔詳牋牒,水元看永泉,東。」「同東且異,府象辱還偏。 才傍干成卉,勾盤東作闌。」「鄉卿隨口得,愛鑿與奎全。 玉出頭為武,干,御點是丹蹄。」「號應有法雲,雪,豈無傳, 盜意,腳同適熊絃。」「身似然矣,其頭少變,兵共足雙聯。」 「莫寫包庸守,勿書綠似緣。」「漫將繩當臈,休認寡為寬。 即腳猶如恐,還身附近遷。」「寒容審有象,憲告冥相牽。」 「滿外仍知備,醫初尚類堅。直須明謹解,亦合別」荊前。 顙向戈牛始,雞須下子先。請幫助識別此字。「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蕭鼠頭先辨,《寅賓》腹裏推。莫教凡作願,勿使雍為離。 醉碎方行處,麗琴初起時。裁栽當自記,友發更須知。 忽訝劉如對,從來缶似垂。含貪真不偶,退邑尚參差。 減滅何曾誤,黨堂未易追。女懷丹是母,叟棄點成皮。 若謂涉同淺,須教賤作師。黿鼉晁一類,茶菊榮更親。 非作渾如化,功勞總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鄰, 道昃吳難測,竟充克有倫,市於增一點,倉欲可同人, 數段情何密,回甘勢則勻,固難防夢蕑,自合定浮淳, 添一車牛幸,點三上下心,參參全不別,哄巽豈曾分, 奪舊元無異,嬴羸自有因。勢頭宗掣絜,章體效平辛, 合戒哉。依歲,寧容拳近秦,邪聽行復止,郎斷屈仍伸, 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聲。最迫艱難歎,尤疑事予爭。」 葛尊草上得廊廟,月邊生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舂。 「我家曾不遠,君畏自相仍。出書觀項轉,別列看頭平。」 「甚人犬傍獲麼,交玉伴瓊膝。」「滕中委曲,次比兩分明。」 「二下客為亂,宀藏了則寧。」「而由問上點,早得幸頭門。」 「恥死休相犯,貌朝喜共臨。鹿頭真戴草,狐足乃疑」心。 勿使微成漸,奚容悶即昆。作《南觀兩甫》,求鼎見棘林。 休助一居下,棄奔七尚尊。隸頭真似繫,帛下即如禽。 溝渫皆從弋。請幫助識別此字。「箋並用巾。懼懷容易失,會念等閒並。」 「近息追微異,喬商矞不群。款頻終別白,所取豈容昏。」 「慼感威相等,馭敦殷可親。台名依召立,敝類逐嚴分。 鄒歇歌難見,成幾賊易聞。」「傅傳相競點,留辨首從心。 昌曲終如魯,食良末若吞。改頭聊近體,曹甚不同根。」 「舊說唐同鴈,嘗思孝似存。掃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 世老偏多少,謝」衡正淺深。酒花分水草,技放別支文。 可愛郊鄰郭,偏宜湛友諶。習觀羲獻跡,免使墨池渾。

草書部總論

[編輯]

晉衛恆四體書勢

[編輯]

《草書》

[編輯]

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 號稱善作,後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殺字甚安,而 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伯英 因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 書,池水盡墨,下筆必為楷則。常曰:「匆匆不暇草書,寸 紙不見遺。」至今世尤寶其書,韋仲將謂之「草聖。」伯英 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及韋 仲將之徒,皆伯英之弟子,有名於世,然殊不及文舒 也。羅叔景、趙元嗣者,與伯英並時,見稱於西州,而矜 巧自與,眾頗惑之。故伯英自稱「上比崔、杜不足,下方 羅、趙有餘。」河間張超亦有名,然雖與崔氏同州,不如 伯英之得其法也。崔瑗作《草書勢》云:「書契之興,始自 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 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勦其墨翰,惟作佐隸舊字 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 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 有儀,方不中矩,員不副規,抑左揚右,兀若竦崎。獸跂 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黝黭。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狀 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慄, 若據槁臨危;旁點邪附,似蜩螗挶枝。絕筆收勢,餘綖 糾結,若「杜伯揵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 故遠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畫不可 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髣髴若斯。

==唐張懷瓘書斷==

《論草書》

[編輯]

草書者,乃文字之末,而伯英創意,庶乎文字之先。其 功鄰乎篆籀,探乎萬象,取其元精。至於形似,最為近 也。字勢生動,宛若天然,實得造化之姿,神變無極。然 草法貴在簡易,而此公傷於太簡也。逸少雖損益合 宜,其於風骨精熟,去之尚遠。伯英是其祖,逸少子敬 為嗣。若乃無所不通,獨質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 「則逸少為最。」所以然者,古質今文,世賤質而後其文。 質者如經,文者如緯。若鍾張為枝榦,二王為花葉。美 則美矣,如彼桃李。戞兮鏗兮,合乎宮徵。磊落崑山之 石,嵯峨碧海之波;奔則激電飛空,頓則懸流注壑。雖 貫珠之一一,亦鴈行之聯聯。求之於希微,見之於無 物。或儼兮其容,或敦兮若樸,或渙兮若冰之將釋,然 後為得矣。

宋朱長文墨池編

[編輯]

《釋草》

[編輯]

草,即縱心奔放,覆腕轉蹙,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 外,右為內,起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既如舞 袖,揮拂而縈紆,又若垂藤樛盤而繚繞,蹙旋轉鋒,亦 如騰猨過樹,逸虯得水,輕兵追虜,烈火燎原。或體雄 而不可抑,或勢逸而不可止,縱於狂逸,不違筆意也。 羲之云:「透嵩華兮不高,踰懸壑兮能越。」或連或絕,如 華亂飛,若雄若彊,逸意而不相副,亦何益矣。但先緩 引興,心逸自急也。仍接鋒而取興,興盡則已,又生𢳇 鋒,任豪端之奇,象兔絲之縈結,轉剔刓角,多鉤篆體, 或如蛇形,或如兵陣。故兵無常陣,字無常體矣。謂如 水火,勢多不定,故云「字無常定」也。

姜夔續書譜

[編輯]

《釋書》

[編輯]

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 擗踴,一切變態,非苟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 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右軍書羲、「之」 字、「當」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數十字,無有同者, 而未嘗不同也,可謂所欲不踰矩矣。大凡學草書,先 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則結體平正,下筆有 源,然後仿王右軍,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學 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 續,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 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自大令以來,已如此矣,況今 世哉!然而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塵俗。若風神蕭 散,下筆便當過人。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連 屬,累數十字而不斷,號曰「連綿游絲。」此雖出於古人, 不足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 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 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而未嘗 亂其法度。張顛、懷素規矩,最號野逸,而不失此法。近 代山谷老人自謂得長沙三昧。草書之法,至是又一 變矣,流至於今,不可復觀。唐太宗云:「行行若縈春蚓, 字字如綰秋蛇。」惡無骨也。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 鋒、有無鋒,有承接上字,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 復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 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盤紆,皆以勢為主。然不欲 相帶,帶則近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 欲太多,多則神癡。以捺代ㄟ以發代「辵」,「辵」亦以捺代 惟。請幫助識別此字。則間用之。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 不若用垂露耳。

金趙秉文草書韻會序

[編輯]

《論草書》

[編輯]

《草書》尚矣,由漢而下,崔、張精其能;魏晉以來,鍾、王擅 其美。自茲以降,代不乏人。夫其「徘徊閒雅之容,飛走 流注之勢,驚竦峭拔之氣,卓犖跌蕩之志,矯若游龍, 疾若驚蛇,似邪而復直,欲斷而還連,千態萬狀,不可 端倪,亦閒中之一樂也。」

草書部藝文一

[編輯]

《非草書》
後漢·趙壹

[編輯]

余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 張生之草書,過於希顏、孔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 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學之徒,競慕 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祕玩。余懼其背經而 趨俗,此非所以弘道興世也。又想羅、趙之所見𠷣沮, 故為說《草書本末》,以慰羅、趙,息梁、姜焉。竊覽有道張 君所《與朱使君書》,稱「正氣可以銷邪,人無其釁,妖不 自作。」誠可謂信道抱真,知命樂天者也。若夫褒、杜、崔、 沮,羅、趙,忻忻,有自臧之意者,無乃近於矜忮,賤彼貴 我哉!夫草書之興也,其於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 非河𠗂所吐,中非聖人所造。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 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趣 急速耳,示簡易之旨,非聖人之業也。但貴刪難省繁, 損複為單,務取易為易,知非常儀也。故其讚曰:「臨事 從宜。」而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為杜、 崔之法,龜龍所見也。其請幫助識別此字。扶柱桎,詰屈犮乙,不可失也。齔齒以上,苟任涉學,皆廢。倉頡《史》《籀》,競以杜崔為 楷。私書相與,庶獨就《書》。云:「適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 而速,今反難而遲,失指多矣。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 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昔西施《心》請幫助識別此字。「捧胸 而顰。眾愚效之,祇增其醜。趙女善舞,行步媚蠱,學者 弗獲,失節匍匐。」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 學餘暇,遊手於斯。後世慕焉,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 其罷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 袖如皁,脣齒常黑。雖處眾坐,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 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䚡出血,猶不休「輟。然 其為字,無益於工拙,亦如效顰者之增醜,學步者之 失節也。且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者耳。鄉邑不以此 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 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徒善字既不 達於政,而拙草無損於治。」推斯言之,豈不細哉!夫務 內者必闕外,志小者必忽大。俯而捫蝨,不暇見天。天 地至大而不見者,方銳精於蟣蝨,乃不暇焉。第以此 篇研思銳精,豈若用之於彼《七經》,稽曆協律,推步期 程,探賾鉤深,幽贊神明,鑒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析 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依正道於邪說,儕雅樂於鄭 聲,興至德之和睦,弘大倫之元清,窮可以守身遺名, 達可以尊主致平,以茲命世,永鑒後生,不以淵乎?

《草書賦》
吳楊泉

[編輯]

「惟六書之為體,美草法之最奇。杜垂名於古昔,皇著 法乎今斯。字要妙而有好,勢奇綺而分馳。解隸體之 細微,散委曲而得宜。乍抑揚而奮發,似龍鳳之騰儀。 應神靈之變化,象日月之盈虧。書縱竦而植立,衡平 體而均施。或斂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攢翦而 齊整,或上下而參差,或陰岑而高舉,或落籜而自披。」 其布好施媚,如明珠之陸離;發翰攄藻,如春華之揚 枝。其提墨縱體,如美女之長眉。其滑澤淆易,如長溜 之分岐。其骨梗強壯,如柱礎之不移。其斷除窮盡,如 工匠之盡規。其芒《角谽》請幫助識別此字。如嚴霜之傅枝。眾巧百態, 無畫不奇。宛轉翻覆,如絲相持。

《草書狀》
晉·索靖

[編輯]

「聖皇御世,隨時之宜。倉頡既生,《書契》是為。科斗鳥篆, 類物象形。叡哲變通,意巧茲生。損之隸草,以崇簡易, 百官畢修,事業並麗。」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 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蟲蛇虯蟉,或往或還。類 阿那以羸羸,欻奮興而桓桓。及其「逸遊盻嚮,乍正乍 邪。騏驥暴怒逼其轡,海水窊隆揚其波。芝草蒲萄還 相結,棠棣融融載其華。」元熊對距於山嶽,飛燕相追 而差池。舉而察之,又似乎和風吹林,偃草扇樹,枝條 順氣,轉相比附;窈嬈廉苫,隨體散布。紛擾擾以綺靡, 中持疑而猶豫。元螭狡獸嬉其間,騰猨飛鼺相奔趣。 凌魚奮尾,駭龍反據。投空自竄,張設牙距。或若登高 望其類,或若既往而中顧;或若俶儻而不群,或若自 檢於常度。於是多才之英,篤藝之彥,役心精微,耽此 文憲。守道兼權,觸類生變,離析八體,靡形不判。去繁 存微,大象未亂。上理開元,下周謹案。騁辭放手,雨行 冰散,高音翰厲,溢越流漫。忽斑斑而成章,信奇妙之 煥爛,體磥落而壯麗,姿光潤以粲粲。命杜度運其指, 使伯英迴其腕,著絕勢於紈素,垂百世之殊觀。

《草書狀》
梁·武帝

[編輯]

蔡邕云:「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 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 其先出自杜氏,以張為祖,以衛為父。索、范者,伯叔也。 二王父子,可為兄弟,薄為庶息,羊為僕隸,目而敘之, 亦不失倉公觀鳥跡之措意耶?但體有疏密,意有倜 儻,或有飛走流注之勢,驚竦峭絕之氣,滔滔閑雅之 容,卓犖調宕之志,百體千形,而呈其巧,豈可一概而 論哉?皆古英儒之撮撥,豈群小皁吏所能為?因為之 狀,曰:「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淥水之徘徊,緩則鴉行, 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乍注乍引,任意所為。 或麤或細,隨態運奇,雲集水散,風迴電馳。及其成也, 麤而有筋,似蒲萄之蔓延,女蘿之繁」縈。澤蛇之相絞, 山熊之對爭。若舉翅而不飛,欲走而還停。狀雲山之 有元玉,河漢之有列星。厥體難窮,其類多容。婀娜如 削弱柳,聳拔如裊長松。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 龍。縱橫如結,聯綿如繩。流離似繡,磊落如陵。暐暐煜 煜,奕奕翩翩。或臥而似倒,或立而似顛。斜而復正,斷 而還連。若白水之遊「群魚,叢林之掛騰猿。狀眾獸之 逸原陸,飛鳥之戲晴天。」「象烏雲之罩恆嶽,紫霧之出 衡山。巉巖若嶺,脈脈如泉,文不謝於波瀾,義不愧於 深淵。傳志意於君子,報款曲於人間。」蓋略言其梗概, 未足稱其要妙焉。

《送高閑上人序》
唐·韓愈

[編輯]

「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機應於心,不挫於氣,則神完而 守固,雖外物至,不膠於心。」堯、舜、禹、湯治天下,養叔治

射,庖丁治牛,師曠治聲音,扁鵲治病,僚之於丸,秋之
考證
於奕,伯倫之於酒,樂之終身不厭,奚暇外慕?夫外慕

徙業者,皆不造其堂,不嚌其胾者也。往時張旭善草 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 「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 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 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 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 名後世。今閑之於草書,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 其跡,未見其能旭也。為旭有道,利害必明,無遺錙銖, 情炎於中,利慾鬥進,有得有喪,勃然不釋,然後一決 於《書》,而後旭可幾也。今閑師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膠, 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於世,必淡然無所嗜。泊 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則其於《書》,得無 象之然乎!然吾聞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閑如通其術, 則吾不能知矣。

《自敘》
懷素

[編輯]

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 能遠睹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 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 然,心胸略無凝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 為怪焉。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辯,許在 末行。又以尚書司勳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 詩,故敘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 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故吏部 侍郎韋公陟睹其筆力,許以有成。今禮部侍郎張公 渭賞其不羈,引以遊處,兼好事者作歌以贊之,動盈 卷軸。夫草槁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 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 至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楷精 詳,特為請幫助識別此字。正。請幫助識別此字。「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 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 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 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亟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 奚適。嗟歎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其後繼作不絕, 溢乎箱篋矣。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云:「奔蛇走虺勢 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外云:「初疑輕煙澹古松, 又似山開萬仞峰。」王永州邕云:「寒猿飲水撼枯藤,壯 士拔山伸勁鐵。」朱處士《遙》云:「筆下惟看激電流,字成 只畏盤龍走。」《敘機格》,則有《李侍御舟》云:「昔張旭之作 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 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云:「稽山賀老麤知名,吳郡 張顛曾不易。」許御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 灑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戴御 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 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語疾速,則有竇御史 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叫絕 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云:「馳毫驟墨列奔 駟,滿座失聲,看不及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勳員外郎 吳興錢起詩云:「遠跡無前侶,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 界,醉裏得真如。」皆辭旨激切,理識元奧,固非虛蕩之 所敢當,徒增愧畏耳。

《跋索靖章草急就篇》
宋·葉夢得

[編輯]

右索靖《章草急就篇》一千四百五十字,闕七百五十 九字。余聞世有此唐人硬黃臨本,舊矣,不知藏誰氏, 求之久不獲。紹興甲子,偶得故祕書郎黃長睿雙鉤 所摹於福唐,凡西晉、前鍾、張、衛、索書帖存於今者,大 抵皆無復真蹟,流傳謄搨既多,僅見其點畫爾。長睿 好古,善隸楷,能得古人用筆意,其氣韻精彩,尚可彷 彿典型。兵興以來,剽剝煨燼之餘,故家名流,所藏殆 盡,幸有遺者,不可無傳於世。閩無美石,乃使以版刻, 置之燕堂,以示好事者。杜子美云:「嶧山之碑,野火焚, 棗木篆刻肥失真,古今所恨」雲。石林葉夢得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