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3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三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三十卷目錄
忠恕部總論
孔子家語〈三恕〉
新書〈道術〉
申鑒〈政體〉
文中子〈天地篇〉
二程子全書〈忠恕〉
楊龜山集〈蕭山所聞〉
朱子大全集〈忠恕說 與范直閣 答張敬夫 答柯國材〉
朱子全書〈忠恕 張無垢中庸解辨 答潘子善 答嚴時亨 答黃商伯 答呂
子約 論語參乎章 答程允夫 答都昌縣學諸生〉
真西山集〈問忠恕〉
西疇常言〈論恕〉
性理大全〈忠恕〉
讀書錄〈語錄〉
呂維祺集〈芝泉會語 伊洛大會語錄〉
日知錄〈忠恕〉
忠恕部藝文
恕齋銘 宋張栻
徐應明恕齋說 文天祥
行恕銘 明林廷玉
忠恕部紀事
忠恕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三十卷
忠恕部總論
[編輯]孔子家語
[編輯]《三恕》
[編輯]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 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 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 謂端身矣。
賈誼新書
[編輯]《道術》
[編輯]愛利出中謂之「忠」,「以己量人」謂之「恕。」
荀悅申鑒
[編輯]《政體》
[編輯]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恕者,仁之術也。
文中子
[編輯]《天地篇》
[編輯]賈瓊問君子之道。子曰:「必先恕乎?」曰:「敢問恕之說。」子 曰:「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為心;為人弟者,以其兄之 心為心。推而達之於天下,斯可矣。」
二程子全書
[編輯]《忠恕》
[編輯]問:「臨政事不合著心,惟恕上合著心,是否?」曰:「『彼謂著 心勉而行恕』則可,謂著心求恕則不可。蓋恕自有之 理,舉斯心加諸彼而已,不待求而後得。然此人之論, 有心為恕,終必恕矣。 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 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理,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 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 『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則 自忠恕,其致則公平』。」 問:「忠恕可貫道否?」曰:「忠恕固 可以貫道,但子思恐人難曉,故復於《中庸》降一等言 之。」曰:「『『忠恕違道不遠』。忠恕只是體用,須要理會。」又問: 「『恕』字,學者可用功否?」曰:「『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獨用,須 得忠以為體,不忠何以能恕?看『忠恕』兩字,自見相為 用處。孔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恕』字甚難。孔 子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 吾道一以 貫之』。而曰『忠恕而已矣』,則所謂一者,便是仁否?」曰:「固 是。只這一字,須是仔細體認。一還多在忠上,多在恕 上。曰,多在恕上。」曰:「不然,多在忠上。纔忠,便是一,恕即 忠之用也。」 或問:「明道先生:『如何斯可謂之恕』?」先生 曰:「充擴得去,則為恕心。如何是充擴得去底氣象?」曰: 「『天地變化草木蕃』,充擴不去時如何?」曰:「天地閉,賢人 隱。」
楊龜山集
[編輯]《蕭山所聞》
[編輯]「《伊川語錄》云:『以忠恕為一貫』,除是曾子說方可信,若 他人說,則不可信。如何?」曰:「明道說卻不如此。」問:「明道 說。」曰:「只某所著《新義》,以忠恕為曾子所以告門人,便 是明道說。」問:「《中庸》發明忠恕之理,以有一貫之意,如 何?」曰:「何以言之?」曰:「物我兼體。」曰:「只為不是物我兼體。 若物我兼體,則固一矣。此正孟子所謂『善推其所以 為』者,乃是參彼己為言。若知孔子以『能近取譬為仁 之方,不謂之仁,則知此意』。」曰:「即己即物,可謂一否?」曰: 「然。」
==朱子大全集==
《忠恕說》
[編輯]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之學,主 於誠身,其於聖人之日用觀省而服習之,蓋已熟矣。 惟未能即此以見夫道之全體,則不免疑其有二也。 然用力之久,亦將自得矣,故夫子以一貫之理告之, 蓋當其可也。曾子於是默契其旨,然後知向之所從 事者,莫非道之全體,雖變化萬殊,而所以貫之者未 嘗不一也。此其自得之深,宜不可以容聲矣。然門人 有問而以忠恕告之者,蓋以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 之閒,自其盡己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 之恕,本末上下,皆所以為一貫,惟下學而上達焉,則 知其未嘗有二也。夫子所以告曾子,「曾子所以告門 人」,豈有異旨哉?
《與范直閣》
[編輯]伏蒙教諭,忠恕之說,自非愛予之深,不鄙其愚,豈肯 勤勤反復如此?感幸深矣。但伏思之,終未有契處,不 敢隱然,請畢其詞,以求正於左右。熹前書所論忠恕 則一,而在聖人、在學者則不能無異,此正猶孟子言 「由仁義行與行仁義」之別耳。孟子之言不可謂以仁 義為有二,則熹之言亦非謂忠恕為有二也。但聖賢 所論,各有所為而發,故當隨事而釋之。雖明道先生 見道之明,亦不能合二者而為一也。非不能合,蓋不 可合也。彊而合之,不降高以就卑,即推近以為遠,始 倚一偏,終必乖戾,蓋非理之本然,是乃所以為不一 也。蓋曾子專為發明聖人一貫之旨,所謂「由忠恕行」 者也;子思專為指示學者入德之方,所謂行忠恕者 也。所指既殊,安得不以為二?然核其所以為忠恕者, 則其本體蓋未嘗不同也。以此而論,今所被教問曲 折,可以無疑矣。不識尊意以為然否?若夫曾子所言, 發明一貫之旨,熹前書一再論之,皆未蒙決其可否, 熹又有以明之。蓋「忠恕」二字,自眾人觀之,於聖人分 上極為小事,然聖人「分上無非極致,蓋既曰『一貫』,則 無小大之殊故也。猶天道至教,四時行,百物生,莫非 造化之神,不可專以太虛無形為道體,而判形而下 者為粗跡也。此孔子所謂『吾無隱乎爾者,不離日用 之閒,二三子知之未至而疑其有隱,則是正以道為 無形,以日用忠恕為粗跡,故曾子於此指以示之耳』。」 此說雖陋,乃二程先生之舊說,上蔡謝先生又發明 之。顧熹之愚,實未及此,但以聞見之知,推衍為說,是 以不自知其當否,而每有請焉。更望詳覽前書,重賜 提誨,不勝幸甚。
又
伏蒙別紙垂諭,「忠恕」義仰荷,不棄其愚,與之反復,為 賜甚厚。謹以來教所示,熟思之矣。敢復為說以請益 焉。熹所謂「忠恕」者,乃曾子於「一貫」之語,默有所契。因 門人之問,故於所見道體之中,指此二事日用最切 者,以明道之無所不在。所謂「已矣」者,又以見隨寓各 足,無非全體也。「忠恕」兩字,在聖人有聖人之用,在學 者有學者之用。如曾子所言,則聖人之忠恕也,無非 極致。二程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地變化,草木 蕃」者,正所以發明此義也。如夫子所以告學者,與子 思《中庸》之說,則為學者言之也。故明道先生謂:曾子 所言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蓋動以天者,事皆 處極,曾子之所言者是也。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 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識一於天,安得與聖人 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若曾子之所言,則以聖人之 忠恕言之,而見其與性與天道者未嘗有二,所以為 一貫也。然此所謂異者,亦以所至之不同言之,猶《中 庸》「安行」、「利行」、勉行之別耳。苟下學而上達焉,則亦豈 有所隔閡哉?愚見如此。更乞教其不至者。重賜鑴曉。 使得所正焉。不勝幸甚。
《答張敬夫》
[編輯]「忠恕」之說。竊意明道是就人分上分別淺深而言,伊 川是就理上該貫上下而言。若就人分上說,則「違道 不遠」者,賢人推之之事也;「一以貫之」者,聖人之不待 推也。若就理上平說,則忠只是盡己,恕只是推己。但 其所以盡、所以推,則聖賢之分不同,如《明道》之說耳。 大抵《明道》之言,發明極致,通透灑落,善開發人;伊川 之言,即事明理,質慤精深,尤耐咀嚼。然《明道》之言,一 見便好,久看愈好,所以賢愚皆獲其益。伊川之言,乍 見未好,久看方好,故非久於玩索者,不能識其味。此 其自任,所以有成人材、尊師道之不同。
《答柯國材》
[編輯]示諭忠恕之說甚詳,舊說似是如此。近因詳看明道、 上蔡諸公之說,覺舊說有病。蓋須認得忠恕便是道 之全體,「忠體而恕用,然後一貫」之語,方有著落處。若 言恕乃一貫發出,又卻差了此意也。如未深曉,且以 明道、上蔡之語思之,反復玩味,當自見之,不可以急 迫之心求之。如所引「忠恕篤欽」以下,尤不幹事。彼蓋
各言入道之門、求仁之方耳,與聖人之忠恕,道體本然初不相干也。朱子全書
[編輯]《忠恕》
[編輯]「程子說:『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便是實理流行;『乾 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便是實理,及物守約。」問:「『恁地 說,又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忠恕相似?」曰:「只是 一箇忠恕,豈有二分?聖人與常人忠恕也不甚相遠。」 又曰:「『盡己』,不是說盡我身之實理;自盡便是實理。若 有些子未盡處,便是不實。如欲為孝,雖有七分孝,只 中閒有三分未盡,固是不實;雖有九分孝,只略略有 一分未盡,亦是不實。 『主於內為忠,見於外為恕』。忠 是無一毫自欺處,恕是稱物平施處。 說忠恕,先生 以手向自己是忠,卻翻此手向外是恕。忠只是一箇 忠,做出百千萬箇恕來。 『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此語 見《周禮疏》。」 問:「如心為恕。」曰:「如比,也比自家心。推將 去。仁之與恕,只爭些子,自然底是仁,比而推之便是 恕。」 劉問忠恕。曰:「忠即是實理。忠則一理,恕則萬殊。 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亦只以這實理流行,發生萬 物,牛得之而為牛,馬得之而為馬,草木得之而為草 木。」
《張無垢中庸解辨》
[編輯]張無垢云:「恕由忠而生,忠所以責己也。知己之難克, 然後知天下之未見性者,不可深罪也。」又曰:「知一己 之難克,而知天下皆可恕之人。」愚謂恕由忠生。明道 謝子、侯子蓋嘗言之,然其為說,與此不相似也。若曰 知一己之難克,而知天下皆可恕之人,則是以己之 私待人也。恕之為義,本不如此。《正蒙》曰:「以責人之心 責己,則盡道;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以眾人望人, 則易從。」此則物我一致,各務循理而無違矣。聖賢之 言自有準則。所謂以人治人者,雖曰「以眾人望人,然 而必曰『道不遠人』」,則所以為眾人者亦有道矣。以己 不能克其私,而並容他人使之成其惡,則是相率而 禽獸也,其為不忠不恕,孰大於是?
《答潘子善》
[編輯]問:「『恕則仁之施,愛則人之用』,施與用不知如何分?」曰: 「恕之所施,施其愛耳;不恕,則雖有愛而不能及人也。」
《答嚴時亨》
[編輯]問:「程子以『忠為天道,恕為人道』,莫是謂忠者聖人之 在己,與天同運,而恕者所以待人之道否?」曰:「聖人處 己待人,亦無二理,天人之別,但以體用之殊耳。」
《答黃商伯》
[編輯]《恕說》亦佳,但《大學》絜矩常在格物之後。蓋須理明心 正,則吾之所欲所不欲,莫不皆得其正,然後推以及 物,則其處物亦莫不皆得其正,而無物我之閒。如其 不然,而以私己自便之心為主,又欲以是而及人,則 人道不立,而驅一世以為姑息苟且之場矣。
《答呂子約》
[編輯]問:「近看得忠恕只是體用。其體則純亦不已,其用則 塞乎天地,其體則實然不易,其用則廓然大通,然體 用一源而不可析也。故程子謂:『看『忠恕』二字,自見相 為用處,而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曰:「此說甚善。」
《論語參乎章》
[編輯]「『盡己為忠,推己為恕』。忠恕本是學者事,曾子特借來 形容夫子一貫道理。今且粗解之,忠便是一,恕便是 貫,有這忠了,便做出許多恕來。聖人極誠無妄,便是 忠。」問:「聖人之忠即是誠否?」曰:「是。」「聖人之恕即是仁否?」 曰:「是。」問:「在學者言之,則忠近誠,恕近仁。」曰:「如此,則已 理會得好了。若《中庸》所說,便正是『學者忠恕,道不遠 人』者是也。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 人』,只是『取諸己而已』。」問:「明道以『天地變化,草木蕃』,為 充擴得去底氣象,此是借天地之恕以形容聖人之 恕否?」曰:「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一元之氣,流行不息 處,便是忠。 如忠恕處,前輩說甚多,惟程先生甚分 曉。」因問:「《集註》說:『忠恕,謂『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此 借學者之事以明之。在聖人則至誠無息,而萬物各 得其所也。如此,則忠恕卻有兩用,不知如何』?」曰:「『皆只 是這一箇。學者是這箇忠恕,聖人亦只是這箇忠恕, 天地亦只是這箇忠恕。但聖人熟,學者生;聖人自胸 中流出,學者須著勉強。然看此『忠恕』二字,本為學者 做工夫處說。子思所謂『違道不遠』,正謂此也。曾子懼 門人不知夫子之道,故舉學者之事以明之,是即此 之淺近,而明彼之高深也。」 蜚卿問:「恕』字,古人所說 有不同處。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與《大學》之絜矩, 程子所謂『推己』,都相似。如程子所引『乾道變化』」,「『各正 性命』,及《大學》中說『有諸己而後求諸人』,卻兼通不得, 如何?」曰:「也只是一般。但對他處別仔細看,便可見。今 人只是不曾子細看。某當初似此類,都逐項寫出一 字對一字看,少閒,紙上底,通心中底,亦脫然。且如『乾 道變化,各正性命』,各正性命底便如乾道變化底,所 以為恕。」直卿問:「『程子言『如心為恕』,如心』之義,如何?」曰: 「萬物之心,便如天地之心;天下之心,便如聖人」之心天地之生萬物,一箇物裡面便有一箇天地之心;聖 人於天下,一箇人裡面便有一箇聖人之心。聖人之 心自然無所不到,此便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聖人 之忠恕也。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是推己之心做 到那物上,賢者之忠恕也。這事便是難。且如古人云: 「不廢困窮,不虐無告」,自非大無「道之君,孰肯廢虐之 者!然心力用不到那上,便是自家廢虐之。須是聖人 方會,無一處不到。」又問:「『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 也』。上句是聖人之恕,下句是賢者之恕否?」曰:「『『上句是 聖人之恕,下是賢者之仁。聖人之恕,便是眾人之仁; 眾人之仁,便是聖人之恕。 忠恕一段,明道解得極 分明。其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恕違道 不遠』,是也』,分明是作一截說。下面『忠恕一貫之』以下, 卻是言聖人之忠恕,故結雲『所以與『違道不遠異者, 動以天爾』。若曰《中庸》之言,則動以人爾』。」 問:「『『維天之 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曰:「恕』字 正在兩隔界頭。只看程子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 恕』,便分明。恕是推己及物,使各得其所處。『盡物之謂 恕』。」 問:「『侯氏雲『盡物之謂恕』,程子不以為然,何也?」曰: 「恕』字上著『盡』字不得。恕之得名,只是推己盡物,卻是 於物無所不盡,意思自別。」
《答程允夫》
[編輯]「誠」字以心之全體而言,「忠」字以其應事接物而言。若 曾子之言「忠恕」,則是聖人之事,故其忠與誠、恕與仁, 得通言之。
《答都昌縣學諸生》
[編輯]問「『『『『參乎』章伊川先生曰:『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 體也;恕,用也』。而明道先生云:『忠恕』兩字,要除一箇除 不得』。而吾夫子嘗曰:『行之以忠』,是除『恕』字也;又曰『其 恕乎』是除『忠』字也』。此一疑也。」又「忠恕果可以盡一,一 果止於忠恕乎?」曰:「此一段是《論語》中第一義,不可只 如此看,宜詳味之。『行之以忠行』處,便是恕;『其恕乎所』」 以恕者便是忠,所以除不得也。忠恕相為用之外,無 餘事,所以為一,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而曾子曰: 「忠恕而已矣。」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詞也。
真西山集
[編輯]《問忠恕》
[編輯]天地與聖人只是一「誠」字。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也。晝 必明,夜必闇,夏必熱,冬必寒,春必生,夏必長,亙千萬 年如一日,不曾有少差謬,此天地之誠也。仁,真箇仁, 義,真箇義,存於心,無一念之不實,見於事,無一件之 不實,形於言,無一句之不實,而百行萬善,備足無餘, 此聖人之誠也。天地只是一箇「誠」字,萬物自然各遂 其生。聖人只是一箇誠字,萬事自然各當其理。此天 地聖人之事,學者未到此地位,且須盡「忠恕」二字。忠 者,盡己之心也;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也。忠,盡乎內 者也;恕,形於外者也。己之心既無一毫之不盡,則形 之於外亦無一毫之不當。有忠而後有恕。忠者形也, 恕者影也。在聖人則曰誠,在學者則曰忠。誠是自然 而然,忠則須用著力,在聖人則不必言恕,在學者則 當言恕。蓋聖人不待乎推,學者先盡己而後能及人, 故有待乎推也。然學者若能於忠恕二字上著力,於 盡己盡人之閒,無不及其至,久之亦可以到至誠地 位。孔子告曾子,一貫之理,本是言誠。曾子恐門人理 會未得,故降下一等,而告之以「忠恕。」要之忠恕盡處 即是誠,但學者須是自卑而高,自淺而深,不可獵等 妄意於高遠,而實無所得耳。
何垣西疇常言
[編輯]《論恕》
[編輯]凡居人上,有勢分之臨,惟以恕存心,乃可以容下。故 行動必先謦欬,步遠則有前導,燕坐則毋簾窺壁聽。 是故君子不發人陰私,不掩人之不及也。
性理大全
[編輯]《忠恕》
[編輯]上蔡謝氏曰:「『昔人有問明道,先生云:『如何斯可謂之 恕心』?明道曰:『充擴得去,則為恕心』。如何是充擴得去 底氣象』?曰:『天地變化,草木蕃』,充擴不去是如何?」曰:「天 地閉,賢人隱,察,此可以見盡不盡矣。 忠恕猶形影 也,無忠,做恕不出來。」
河東侯氏曰:「無恕不見得忠,無忠做不出恕來。誠有 是心之謂忠,見於功用之謂恕。」
朱子曰:忠因恕見,恕由忠出。 忠恕只是體用,便是 一箇物事,猶形影要除一箇除不得。若未曉,且看過 去那時復潛玩。忠與恕不可相離一步。 忠是本根, 恕是枝葉,非是別有枝葉,乃是本根中發出枝葉,枝 葉即是本根。 忠恕猶曰「《中庸》不可偏舉。」 人謂「盡 己之謂忠,盡物之謂恕」,「盡己之謂忠」,固是。「盡物之謂 恕」,則未盡。「推己之謂恕,盡物之謂信。 忠者天下大 公之道,恕所以行之也。忠言其體,天道也;恕言其用, 人道也。 『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變化, 草木蕃』,不其恕乎!」 問忠恕之別。曰:「猶形影也。無忠則不能為恕矣。 忠恕兩字,在聖人有聖人之用,在 學者有學者之用。」又曰:「就聖人身上說,忠者天之天, 恕者天之人。」就學者身上說,「忠者人之天,恕者人之 人。」要之,只是箇「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思。 忠者,盡 己之心,無少偽妄,以其必於此而本焉,故曰「道之體; 恕者,推己及物,各得所欲,以其必由是而之焉,故曰 『道之用』。」 問:「孔子言恕必兼忠,如何對子貢只言恕?」 曰:「不得忠時不成恕,說恕時,忠在裡面。」
南軒張氏曰:忠,體也;恕,用也。體立而用未嘗不存其 中,用之所形,體亦無乎不具也。
北溪陳氏曰:「『忠信,是以忠對信而論;忠恕,又是以忠 對恕而論。伊川謂:『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是就 心說,是盡己之心無不真實者;恕是就待人接物處 說,只是推己心之所真實者以及人物而已。《字義》『中 心為忠』,是盡己之中心無不實,故為忠。如心為恕』,是 推己心以及人。要如己心之所欲者,便是恕。夫子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是就一邊論,其實不止是勿 施己所不欲者。凡己之所欲者,須要施於人方可。如 己欲孝,人亦欲孝;己欲弟,人亦欲弟,必推己之所欲 孝、欲弟者以及人,使人亦得以遂其欲孝、欲弟之心。 己欲立,人亦欲立;己欲達,人亦欲達,必推己之所欲 立、欲達者以及人,使人亦得以遂其欲。「立欲達」之心 便是恕,只是己心流底去到那物而已。然恕道理甚 大,在士人只一門之內應接無幾,其所推者有限。就 有位者而言,則所推者大,而所及者甚廣。苟中天下 而立,則其所推者愈大。如吾欲以天下養其親,卻使 天下之人父母凍餓,不得以遂其孝;吾欲長吾長,幼 吾幼,卻使天下之人「兄弟妻子離散不得以安其處; 吾欲享四海之富,卻使海內困窮無告者不得以遂 其生生之樂。」如此,便是全不推己,便是不恕。 大概 忠恕只是一物,就中截作兩片,則為二物。上蔡謂「忠 恕猶形影」,說得好。蓋存諸中者既忠,則發出外來便 是恕,應事接物處;不恕,則在我者必不十分真實。故 發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
「《有天地之忠恕》,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 是也。
有聖人之忠恕,「吾道一以貫之」是也;有學者之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也,皆理一而分殊。 聖人本 無私意,此心豁然大公,物來而順應,何待於推?學者 未免有私意錮於其中,視物未能無爾汝之閒,須是 用力推去,方能及到那物上。既推得去,則亦豁然大 公矣。所以子貢問:「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蓋 學者須是著力推己以及物,則私意無所容,而仁可 得矣。 自漢以來,恕字義甚不明,至有謂善恕己量 人者,而范忠宣公亦謂以恕己之心恕人,不知恕之 一字,就己上著不得。據他說,恕字只是箇饒人底意 思,如此,則是己有過且自恕己;人有過又並恕人,是 相率而為不肖之歸,豈古人推己如心之義乎?故忠 宣公謂「以責人之心責己」一句說得是,「以恕己之心 恕人」一句說得不是。其所謂恕,恰似今人說「且恕」不 輕恕之意,字義不明,為害非輕。
西山真氏曰:「忠之為義,先儒以為中心釋之,又以盡 己言之。蓋本諸心而無偽者,忠也;發乎己而必盡者, 亦忠也。然未有本諸心而不盡乎己,盡乎己而不本 乎心者,其亦一而已爾。聖賢之言忠,不專於事君也, 為人謀必忠也,於朋友必忠告也,事親必忠養也,至 於以善教人,以利教民,無適而非忠也。平居有一之」 可媿,而能盡忠其君,無是道也。恕者,如心之謂,非寬 厚之謂也。如「我能為善,亦欲他人如我之善;我無惡, 亦欲人如我之無惡;我欲立,亦欲人之立,我欲達,亦 欲人之達。」大概是視人如己,推己及物之謂。 忠者, 盡己之心也;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也。忠,盡乎內者 也;恕,形於外者也。己之心既無一毫之不盡,則形之 於外亦無一毫之不當。有忠而後有恕,忠者形也,恕 者影也。在聖人則曰誠,在學者則曰忠。誠是自然而 然,忠是須用著力,在聖人則不必言恕,在學者則當 言恕。蓋聖人不待乎推,學者先盡己而後能及人,故 有待乎推也。然學者若能於「忠恕」二字上著力於盡 己盡人之閒,無不極其至,久之亦可以到至誠地位。
薛瑄讀書錄
[編輯]《語錄》
[編輯]「忠即盡是性」,於心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忠也;「恕即 推是性」,於人非性之外,別有一理為恕也。
呂維祺集
[編輯]《芝泉會語》
[編輯]道既言一,何須又費許多解?所以曾子只下一「唯」字 便了。及門人又問,只喚出一「忠恕」字便了。忠恕就是 一,不是忠恕外別有箇一?曰「而已矣」者。可見道只是 這箇,再無別箇,即「貫」字之義。此三字煞有味。
《伊洛大會語錄》
[編輯]吳治平問:「宋儒天地聖人忠恕之說何如?」先生曰:「天 地聖賢夫婦同此忠恕耳。天地為物不貳,故元氣流行,化育萬物,此天地之忠恕,即天地之貫也。聖人至 誠不息,故盡人盡物,贊化育,參天地,此聖人之忠恕, 即聖人之貫也。賢人亦此忠恕,但或勉強而行,未免 有作輟純雜之不同,故有貫有不貫,而其貫處即與」 聖人同。即愚夫婦亦此忠恕,但為私慾遮蔽,不能忠 恕,即不能貫,或偶一念之時亦貫,而其實處亦即與 聖人同。只是各人分量不同,其貫無兩。忠恕譬如一 顆明珠,聖人如在衣外,炯炯不昧,一室之中,光輝四 映;賢人如在花紗衣內,立一室中,其有花處未免遮 掩,其透露處自是光輝外現,而其外「現處與聖人何 異?愚夫婦如衣裘懷珠,全無光彩時,而掀揭衣時亦 有一處照映,而其照與聖人何異?」又曰:「忠恕只是一 箇心,實心為忠,實心之運為恕,即一也。曰而已矣,則 已貫矣,言此外更無餘物也。道何以言吾道人同此, 吾也。道不遠人也,忠恕何以能貫?忠恕違道不遠也。」 他日亦以一貫語子「貢。而及其問《終身行》,則曰:『其恕 乎!恕非一乎?可以終身行,非貫乎』?」 呂兆琳問:「『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說一貫,曾子說忠恕,卻是二 了。」先生曰:「『忠恕只是一而已矣』,是貫。蓋忠是盡心,恕 是如心,只此一心,何處不貫!曾子平日得力在此,故 隨口拈出。設若止雲『夫子之道,忠而已矣』,亦便罷了。 譬如說」天地是不二。又雲「博厚」「高明」「悠久」及「陰陽健 順」等字,殆又不止於二矣。然論理,只是一箇。譬如一 人,或呼名,或呼字號,或呼官職,總是這一箇人隨其 所見而得名。正是「智者見之之謂智,仁者見之之謂 仁」,即此意也。
日知錄
[編輯]《忠恕》
[編輯]延平先生《答問》曰:「『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閒,自其 盡己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莫非 大道之全體,雖變化萬殊,於事為之末,而所以貫之 者未嘗不一也。曾子答門人之問,正是發其心爾,豈 有二邪?若以為夫子一以貫之』之旨甚精微,非門人 所可告。姑以忠恕答之,恐聖賢之心不若是之支也。」 如孟子言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人皆足以知之,但 合內外之道,使之體用一原,顯微無閒,則非聖人不 能爾。朱子又嘗作《忠恕說》,其大指與此略同。按:此說 甚明,而《集註》乃謂「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 是疑忠恕為下學之事,不足以言聖人之道也。然則 是二之,非一之也。
慈谿黃氏曰:「天下之理,無所不在,而人之未能以貫 通者,己私閒之也。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忠 恕既盡,己私乃克,此理所在,斯能貫通。故忠恕者,所 以能一以貫之者也。」
元戴侗作《六書》,故其訓忠曰:「盡己致至之謂忠。」《語》曰: 「為人謀而不忠乎?」又曰:「言思忠。」《記》曰:「喪禮,忠之至也。」 又曰:「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又曰:「瑕不 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傳》曰:「上思利民,忠也。」又曰:「小大 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孟子》曰:「自反而仁 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 必不忠。」觀於此數者,可以知忠之義矣。反身而誠,然 後能忠;能忠矣,然後由己,推而達之,家國天下,其道 一也。其訓恕曰:「推己及物之謂恕。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達而達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恕之道也。 充是心以往,達乎四海矣。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忠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恕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子 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夫聖人者,何以異於人哉?知終身可行,則知一以貫 之之義矣。
《中庸》記夫子言君子之道四,無非忠恕之事。而乾九 二之龍德,亦惟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然則忠恕君 子之道也,何以言違道不遠?曰:此猶之雲「巧言令色, 鮮矣仁也。」豈可以此而疑忠恕之有二乎?或曰:孟子 言「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何也?曰:此為未至乎道者 言之也。孟子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仁義豈有二 乎?
忠恕部藝文
[編輯]《恕齋銘》宋·張栻
[編輯]刑成不變,君子盡心。明動麗止。象著羲《經》,所存曷先。 其恕之雲,「自盡於己,以察其情。」意有所先,則弗敢成。 見雖雲獨,亦靡敢輕。幽隱之狂,是達是行。毫釐之疑, 是析是明。俾爾寡弱,無有或困。於爾強慝,靡誅靡遁。 及得其情,又以勿喜。古人如此,恕有餘地。我名於齋, 意實在茲。嗟嗟來者,尚克念之。
===先儒以恕為如心,而學者始明恕。聖人浸遠,道學無 傳,於是漢人之《中庸》,唐人之模稜,皆足以自附於此 一字之義。天下之不見聖久矣,尚賴伊洛諸君子出 而抉聖經千載之祕,而後之學者,遂得襲其遺餘以 求進於道。番易徐君應明,有志於學,特以恕為入門, 則其幸生於道學之世,而不至涵忍混貸,以淪於漢、 唐之陋也,審矣。雖然,如心之事,亦有所用力焉。按:《傳》 專言恕者,其事有二: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學》 言「上下、前後左右有絜矩之道」,此言如愛己之心而 愛人者也。《大學》言「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 非諸人」,此言如治己之心而治人者也。然而如愛己 之心而愛人,則先儒必歸之「窮理正心」;如治己之心 而治人,則先儒必以強於自治為本。蓋未能窮理正 心,則吾之愛惡取捨未必得正,而推己及物亦必不 得其當。然未能強於自治,則是以不正之身為標的。 將使天下之人皆如吾之不正而淪胥以陷,則吾之 為恕者豈不相遠?而吾夫子所謂「終身可行」者,豈若 是哉!故夫《論語》「一貫」之「恕」,《中庸》「違道不遠」之恕,又必 以忠並言。蓋惟忠,而後所如之心無往非正,而凡窮 理正心,強於自治,皆求以不悖乎忠而已也。抑予聞 之,《論語》之忠恕,至誠無息,而萬物之各得其所也,聖 人之事也;《中庸》之忠恕,盡己之心而推以及人也,學 者之事也。吾儕小人,由前之所以用力者求之,以進 於《中庸》之忠恕,則聖人之忠恕,豈曰己之菲薄,而無 足以進諸曾子之唯哉!願與徐君講之。
《行恕銘》明·林廷玉
[編輯]《仁》為道遠,造匪一蹴。恕以求之,是曰「良術。」正己責人, 推心度物。一公自持,靡徇利慾。形骸爾殊,分願咸足。 惟日強焉,功用浸熟。萬物一體,優優聖域。
忠恕部紀事
[編輯]《晉書王裒傳》:「裒常以為人之所行,期於當歸善道,何 必以所能而責人之所不能。」
《周書裴果傳》:「太祖以劉志為幕府司錄。世宗雅愛儒 學,特欽重之,事無大小,咸委於志。志忠恕謹慎,甚得 匡贊之體。」
《蘇綽傳》:「綽弟椿,大統十六年,征隨郡軍還,除武功郡 守。既為本邑,以清儉自居,小大之政,必盡忠恕。」 《楊纂傳》:「纂不識文字,前後蒞職,但推誠信而已。吏以 其忠恕,頗亦懷之。」
《王傑傳》:「傑少從軍旅,雖不習吏事,所歷州府。咸以忠 恕為心,以是頗為百姓所慕。」
《大唐新語》:劉童為御史,東都留臺時,藺謨為留守,輒 役數百人修宮內。劉童謂盛夏不宜擅役工力。謨拒 之曰:「別奉旨。」童奏之。詔決謨二十下,謪嶺南。童後有 他事,左授臨胊令。時有敕,令上佐縣令送租,謨已為 司農卿,知出納。謨雅知童清介,不以曩事嫌惡,乃召 倉吏謂之曰:「劉侍御頃在憲司,革非懲違,今親自送 租,固無瑕玷。數州行納,與劉侍御同行,亦必無欠折。 一切令受納,更無所問。」時人賞謨忠恕。
盧承慶為吏部尚書,總章初校《內外官考》,有一官督 運,遭風失米。承慶為之考曰:「監運損糧,考中下。」其人 容止自若,無一言而退。承慶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 所及,考中中。」既無喜容,亦無愧詞。又改曰:「寵辱不驚, 考中上。」眾推承慶之弘恕。
皇甫文備與徐有功同案制獄,誣有功黨逆人,奏成 其罪。後文備為人所告,有功訊之在寬。或謂有功曰: 「彼曩將陷公於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有功曰:「爾所 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安得以私害公乎?」
《遼史蕭韓家奴傳》:韓家奴家有一牛,不任驅策。其奴 得善價鬻之,韓家奴曰:「利己誤人,非吾所欲。」乃歸直 取牛。
《名臣言行錄》:王旦在中書,寇準在密院,中書偶倒用 了印,寇公須勾吏人行遣。他日樞院亦倒用了印,中 書吏人呈覆,亦欲行遣。旦問吏人:「汝等且道密院當 初行遣倒用印者,是否?」曰:「不是。」旦曰:「既是不是,不可 學他不是。」
《宋史范純仁傳》:純仁性夷易寬簡,不以聲色加人,誼 之所在,則挺然不少屈。自為布衣至宰相,廉儉如一, 所得奉賜,皆以廣義。莊前後任子,恩多先疏族。沒之 日,幼子五孫猶未官。嘗曰:「吾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 字。一生用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族, 未嘗須臾離此也。每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 雖有聰明,恕己則昏。苟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 心恕人,不患不至聖賢地位也《菽園雜記》:「陳恭僖鎰為人忠恕有容。正統初,自外臺 擢副都御史,久鎮陝西,民戴之。時王文為按察使,公 知其廉,舉以自代。公與王相繼擢左都,王擢在後,反 欲位公上。關中之鎮,王次當往,反欲擠公行。朝廷以 二人」皆名臣,制下使一年一代,因為定規。王後遇公 即有忿然不樂之意。凡臺官之巡蘇者必私命其伺 察公家人子弟所為,凡可以害公者無所不至,公一 無所較。
忠恕部雜錄
[編輯]《韓詩外傳》「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非目 能視乎千里之前,非耳能聞乎千里之外,以己之情 量之也。己惡飢寒焉,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惡勞 苦焉,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惡衰乏焉,則知天下 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聖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 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文中子天地篇》:「賈瓊問君子之道。子曰:『必先恕乎』?曰: 『敢問恕之說』。子曰:『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為心;為人 弟者,以其兄之心為心。推而達之於天下,斯可矣』。」 西疇常言:「凡居人上,有勢分之臨,惟以恕存心,乃可 以容下。故行動必先謦欬,步遠則有前導,燕坐則毋 簾窺壁聽。是故君子不發人陰私,不掩人之所不及 也。」
《螢雪叢說》:「責己不責人,君子也;責人不責己,小人也。」 小人惟知責人而不知責己,所以多招外謗,蓋嘗自 恕也。人之子弟或好賭博聲色,籠養游獵,一切玩弄, 皆自有以誘之,故外得以投之。費用未千百,而生事 已二三,為父兄者當痛責其子弟之不肖而箠楚之, 又懲戒之可也。不此之為,而妄訴他人於官府,冀其 悛惡改過,不可也。大凡鄰舍孩提或有爭競,不問其 是非如何,只自撻其子也。遂免他議。人有書「世情」二 字,並「蘇秦只是舊蘇秦,昔日何疏今日親」之句於座 右,責其不情於我,而不知未有可情之勢。此所以疏 之者何望焉?秦穆公善悔過,責己不責人。《荀子》曰:「君 子責己重以周。」此之謂也。
意見。聖賢學問,雖立言多端,只一「恕」字,終身受享不 盡。假如己在患難時,常望人振救,有排擠者,恨之必 深,則當無事時,可為人盡力,視人患難卻不救,或為 「下石」之語,此豈是恕己?當憂病,人來憐恤存問,必感 之,有禮數疏闊者必不悅。若人有憂病,己卻懶慢不 知照管,此豈是恕己?當?卑位去見尊官貴人,使勢輕 忽,久候不出,心上必然忿恨。若居尊貴,不肯體恤人, 依前慢他,此豈是恕?己有纖過,東掩西藏,惟恐人知 他人有過,卻對眾公言,此豈是恕?人規正己失中,心 不能堪,或面發赤,強顏勉受,若直攻人過,不知避忌, 此豈是恕?至於己所守廉潔,卻不責人以刻甚;己所 行忠厚,卻不望人以過泰,此又是盛德事,加於恕一 等矣。
今人談人則易,自責則寬,常見當事者指誚前人,殆 不容口,及至觀其所為,不若遠甚。宋人詩云:「鮑老當 年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 郎當舞袖長。」可謂曲盡事情。
《筆疇》。「恕之一字,固為求仁之要;量之一字,又為行恕 之要。未有能恕而無量者也,亦未有有量而無恕者 也。是故恕固當勉,量亦當學。」有杯盂之量,有池沼之 量,有江海之量,有天地之量。天地之量,聖人也。江海 之量,賢人也。池沼之量,中人也;杯盂之量,則小人也。 易喜易怒者,小人也;易與易奪者,小人也。未滿而先 盈者,小人也;未富而先富者,小人也。中人則有寬有 狹,賢人則多寬而少狹。至於聖人,則萬物不能撓其 志,與日月同其朗,與鬼神合其德,蕩蕩熙熙,無所不 容矣。然則學量之功何先?曰:「窮理。窮理則明,明則寬, 寬則恕,恕則仁矣。」
《遒徇編》:「人只道人心不平,不知自心更不平。假如失 意時,受了人一拳一棍,幾恨死矣。及至得意後,打了 人百拳百棍,反更稱佳,以此知自心不平。」
《庸》《書》問「忠恕盡心,於恕為忠。」恩有殺,禮有等,當其分 不數以疏,忠之事也。故以德報怨,非忠矣;量己恕人, 非恕矣。夫子嘗語曾子矣,而恐其易之,故又曰:「吾道 一以貫之。一者忠恕是也。」後人慾高其論而遠斯義 也,其未然乎。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