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04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十七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四十七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三十五

  隋一

  劉臻       崔儦

  李德林      房暉遠

  盧思道      陸爽法言 侯白

  李孝貞      明克讓

  魏澹彥元   杜臺卿

  辛德源      鮑宏

  孫萬壽

文學典第四十七卷

文學名家列傳三十五

[編輯]

隋一

[編輯]

劉臻

[編輯]

按《隋書文學傳》,「臻字宣摯,沛國相人也。父顯,梁尋陽 太守。臻年十八,舉秀才,為邵陵王東閣祭酒。元帝時, 遷中書舍人。江陵陷沒,復歸蕭察,以為中書侍郎。周 冢宰宇文護辟為中外府記室,軍書羽檄,多成其手。 後為露門學士,授大都督,封饒陽縣子。歷藍田令、畿 伯下大夫。高祖受禪,進位儀同三司、左僕射。高熲之」 伐陳也,以臻隨軍典文翰,進爵為伯。皇太子勇引為 學士,甚褻狎之。臻無吏幹,又性恍惚,耽悅經史,終日 覃思,至於世事,多所遺忘。有劉訥者,亦任儀同,俱為 太子學士,情好甚密。臻住城南,訥住城東。臻嘗欲尋 訥,謂從者曰:「汝知劉儀同家乎?」從者不知,尋訥,謂臻 還家。答曰:「知。」於是引之而去。既扣門,臻尚未悟,謂至 訥家,乃據按大呼曰:「劉儀同可出矣。」其子迎門,臻驚 曰:「此汝亦來耶?」其子答曰:「此是大人家。」於是顧盼久 之,乃悟,叱從者曰:「汝大無意,吾欲造劉訥耳。」性好噉 蜆,以音同父諱,呼為扁螺。其疏放多此類也。精於兩 《漢書》,時人稱為漢聖。開皇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有集 十卷行於世。

崔儦

[編輯]

按《隋書文學傳》:「儦字岐叔,清河武城人也。祖休,魏青 州刺史。父仲文,齊高陽太守。世為著姓。儦年十六,太 守請為功曹,不就。少與范陽盧思道、隴西辛德源同 志友善,每以讀書為務。負恃才地,忽略世人,大署其 戶曰:『不讀五千卷書者,無得入此室』。數年之間,遂博 覽群言,多所通涉,解屬文。在齊舉秀才,為員外散騎」 侍郎,遷殿中侍御史。尋與熊安生、馬敬德等議《五禮》, 兼修律令。尋兼散騎侍郎。聘於陳,使還,待詔文林館。 歷殿中、膳部員外三曹郎中。儦與頓丘李若俱見稱 重,時人為之語曰:「京師灼灼,崔儦、李若。」齊亡,歸鄉里, 仕郡為功曹,州補主簿。開皇四年,徵授給事郎,尋兼 內史舍人。後數年,兼通直散騎侍郎,聘於陳,還,授員 外散騎侍郎。越國公楊素時方貴倖,重儦門地,為子 元縱娶其女為妻,聘禮甚厚,親迎之始,公卿滿座,素 令騎迎儦。儦故敝其衣冠,騎驢而至。素推令上座,儦 有輕素之色,禮甚倨,言又不遜。素忿然拂衣而起,竟 罷座。後數日,儦方來謝,素待之如初。仁壽中,卒於京 師,時年七十二。子世濟。

李德林

[編輯]

按《隋書》本傳:「德林,字公輔,博陵安平人也。祖壽,湖州 戶曹從事。父敬族,歷太學博士、鎮遠將軍。魏孝靜帝 時,命當世通人正定文籍,以為內校書,別在直閤省。 德林幼聰敏,年數歲,誦左思《蜀都賦》,十餘日便度。高 隆之見而嗟嘆,遍告朝士云:『若假其年,必為天下偉 器』。鄴京人士多就宅觀之,月餘,日中車馬不絕。年十」 五,誦《五經》及古今文集,日數千言。俄而該博墳典,陰 陽緯候,無不通涉。善屬文,辭覈而理暢。魏收嘗對高 隆之謂其父曰:「賢子文筆,終當繼溫子昇。」隆之大笑 曰:「魏常侍殊已嫉賢,何不近比老彭。」乃遠求溫子。年 十六,遭父艱,自駕靈輿,反葬故里。時正嚴冬,單衰跣 足,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博陵豪族有崔諶者,僕射 之兄,因休假還鄉,車服甚盛,將從其宅,詣德林赴弔, 相去十餘里,從者數十騎,稍稍減留,比至德林門,纔 餘五騎,云:「不得令李生怪人燻灼。」德林居貧轗軻,母 氏多疾,方留心典籍,無復宦情。其後母病稍愈,逼令 仕進。任城王湝為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館,朝夕 同遊,殆均師友,不為君民禮數。嘗語德林云:「竊聞蔽 賢蒙顯戮,久令君沈滯,吾獨得潤身。朝廷縱不見尤, 亦懼明靈所譴。」於是舉秀才入鄴。於時天保八年也。 王因遺尚書令《楊遵彥書》云:「燕趙固多奇士,此言誠不為謬。今歲所貢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學識,固不待 言。觀其風神器宇,終為棟梁之用。至如經國大體,是 賈生、晁錯之儔;彫蟲小技,殆相如、子雲之輩。今雖唐、 虞君世,俊乂盈朝,然修大廈者,豈厭夫良材之積也! 吾嘗見孔文舉《薦禰衡表》云:『洪水橫流,帝思俾乂以 正平,比夫大禹』。常謂擬諭非倫,今以德林言之,便覺 前言非大。」遵彥即命德林製《讓尚書令表》,援筆立成, 不加治點。因大相賞異,以示吏部郎中陸卬,卬云:「已 大見其文筆,浩浩如長河東注。比來所見後生製作, 乃涓澮之流耳。」卬仍命其子乂與德林周旋,戒之曰: 「汝每事宜師此人,以為模楷。」時遵彥銓衡深慎選舉, 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條,考皆為上,授殿 中將軍。既是西省散員,非其所好,又以天保季世,乃 謝病還鄉,闔門守道。乾明初,遵彥奏追德林入議曹。 皇建初,下詔搜揚人物,復追赴晉陽,撰《春思賦》一篇, 代稱典麗。是時,長廣王作相,居守在鄴,敕德林還京, 與散騎常侍高元海等參掌機密。王引授丞相府行 參軍。未幾而王即帝位,授奉朝請,寓直舍人省。河清 中,授員外散騎侍郎,帶齋帥,仍別直機密省。天統初, 授給事中、直中書,參掌詔誥。尋遷中書舍人。武平初, 加通直散騎侍郎,又敕與中書侍郎宋士素、副侍中 趙彥深別典機密。尋丁母艱,去職,勺飲不入口五日, 因發熱病,遍體生瘡,而哀泣不絕。諸士友陸騫、宋士 素、名醫張子彥等為合湯藥,德林不肯進,遍體洪腫, 數日間一時頓差,身力平復。諸人皆云「孝感所」致。太 常博士巴叔仁表上其事,朝廷嘉之,纔滿百日,奪情 起復。德林以羸病屬疾,請急罷歸。魏收與陽休之論 《齊書》起元事,敕集百司會議。收與德林書曰:「前者議 文,總諸事意,小如混漫,難可領解。今便隨事條列,幸 為留懷,細加推逐。凡言或者皆是敵人之議,既聞人 說,因而探論耳。」德林復書曰:「即位之元,春秋常義。謹 按魯君息姑,不稱即位,亦有元年,非獨即位得稱元 年也。議云:『受終之元,尚書之古典。謹案《大傳》,周公攝 政,一年救亂,二年伐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 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論者或以舜、 禹受終,是為天子。然則周公以臣禮而死,此亦稱元, 非獨受終為帝也。蒙示《議文》,扶病省覽,荒情迷識,蹔 得發蒙?當世君子,必無橫議,唯應閣筆贊成而已。輒 謂前二條有益於議,仰見議中不錄,謹以寫呈』。」收重 遺書曰:「『惠示二事,感佩殊深。以魯公諸侯之事,昨小 為疑,息姑不書即位,舜禹亦不言即位。息姑雖攝,尚 得書元,舜禹之攝稱元,理也。周公居攝,乃雲一年救 亂』,似不稱元,自無《大傳》,不得尋討。一之與元,其事何 別?更有所見,幸請論之。」德林答曰:「『攝之與相,其義一 也。故周公攝政,孔子曰『周公相成王』;魏武相漢』,曹植 曰『如虞翼唐』。或雲高祖身未居攝,灼然非理。攝者,專 賞罰之名,古今事殊,不可以體為斷。陸機見舜肆類 上帝,班瑞群後,便雲『舜有天下,須格』」於文祖也。欲使 晉之三子異於舜攝,竊以為舜若堯死,獄訟不歸,便 是夏朝之益,何得不須格於文祖也?若使用王者之 禮,便曰「即真」,則周公負扆朝諸侯,霍光行周公之事, 皆真帝乎?斯不然矣。必知高祖與舜攝不殊,不得從 士衡之謬。或以為書「元年」者,當時實錄,非追書也。大 齊之興,實由武帝謙匿受命,豈直史也?比觀論者,聞 追舉受命之元,多有河漢,但言追數受命之歲,情或 安之,似所怖者元字耳。事類朝三,是許其一年,不許 其元年也。案《易·黃裳》:「元吉。」鄭元注云:「如舜試天子,周 公攝政」,是以試攝不殊。《大傳》雖無「元」字,一之與元,無 異義矣。《春秋》不言一年一月者,欲使人君體元以居 正。蓋史之婉辭非一,與元別也。漢獻帝死,劉備自尊 崇陳壽,蜀人以魏為漢賊,寧肯蜀主未立,已雲魏武 受命乎?士衡自尊本國,誠如高議,欲使三方鼎峙,同 為霸名,習氏《漢晉春秋》意在是也。正司馬炎兼併,許 其帝號,魏之君臣,吳人並以為戮賊,亦寧肯當塗之 世,雲晉有受命之徵。史者編年也,故魯號《紀年》。《墨子》 又云:吾見《百國春秋》。史又有無事而書年者,是重年 驗也。若欲高祖事事謙沖,即須號令,皆推魏氏,便是 編魏年,紀魏事,此即魏末功臣之傳,豈復皇朝帝紀 者也。陸機稱紀元立斷,或以正始,或以嘉平。束晳議 云:「赤雀白魚之事,恐晉朝之議,是並論受命之元,非 止代終之斷也。」公議云:「陸機不論元者,是所未喻,願 更思之。陸機以刊木著於《虞書》,龕黎見於《商典》,以蔽 晉朝正始、嘉平之議,斯又謬矣。唯可二代相涉,兩史 並書,必不得以後朝創業之跡斷入前史。若然,則世 宗、高祖皆天保以前,唯入魏氏列傳,不作齊朝帝紀, 可乎?此既不可,彼復何證?」是時,中書侍郎杜臺卿上 《世祖武成皇帝頌》。齊主以為未盡善,令和士開以頌 示德林,宣旨云:「臺卿此文,未當朕意。以卿有大才,須 敘盛德,即宜速作急進本也。」德林乃上頌十六章並 序,文多不載。武成覽頌,善之,賜名馬一匹。三年,祖孝

徵入為侍中,尚書左僕射趙彥深出為兗州刺史。朝
考證
士有先為孝徵所待遇者,間德林,雲是彥深黨與,不

可仍掌機密。孝徵曰:「德林久滯絳衣,我常恨彥深待 賢未足。內省文翰,方以委之。尋當有佳處分,不宜妄 說。」尋除中書侍郎,仍詔修國史。齊主留情文雅,召入 文林館,又令與黃門侍郎顏之推二人同判文林館 事。五年,敕令與黃門侍郎李孝貞、中書侍郎李若別 掌宣傳。尋除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隆化中,假 儀同三司。承光中,授儀同三司。及周武帝克齊,入鄴 之日,敕小司馬唐道和就宅宣旨慰喻云:「平齊之利, 唯在於爾。朕本畏爾逐齊王東走,今聞猶在,大以慰 懷。宜即入相見。」道和引之入內,遣內史宇文昂訪問 齊朝風俗政教,人物善惡,即留內省,三宿乃歸。仍遣 從駕至長安,授內史上士。自此以後,詔誥格式,及用 山東人物,一以委之。武帝嘗於雲陽宮作鮮卑語,謂 群臣云:「我常日唯聞李德林名,及見其與齊朝作詔 書移檄,我止謂其是天上人,豈言今日得其驅使,復 為我作文書?」極為大異。神武公紇豆陵毅答曰:「臣聞 明王聖主,得騏驎、鳳皇為瑞,是聖德所感,非力能致 之。瑞物雖來,不堪使用。如李德林來受驅策,亦陛下 聖德感致,有大才用,無所不堪,勝於騏驎鳳皇遠矣。」 武帝大笑曰:「誠如公言。」宣政末,授御正下大夫,大象 初,賜爵成安縣男。宣帝大漸,屬高祖初受顧命,邗國 公楊惠謂德林曰:「朝廷賜令總文武事,經國任重,非 群才輔佐,無以克成大業。今欲與公共事,必不得辭。」 德林聞之甚喜,乃答云:「德林雖庸懦,微誠亦有所在, 若曲相題獎,必望以死奉公。」高祖大悅,即召與語。劉 昉、鄭譯初矯詔召高祖受顧命,輔少主,總知內外兵 馬事,諸衛即奉敕,並受高祖節度。鄭譯、劉昉議欲授 高祖冢宰,鄭譯自攝大司馬,劉昉又求小冢宰。高祖 私問德林曰:「欲何以見處?」德林云:「即宜作大丞相,假 黃鉞,都督內外諸軍事。不爾無以壓眾心。」及發喪,便 即依此。以譯為相府長史,帶內史上大夫,昉但為丞 相府司馬。譯、昉由是不平。以德林為丞相府屬,加儀 同大將軍。未幾而三方構亂,指授兵略,皆與之參詳。 軍書羽檄,朝夕填委,一日之中,動逾百數。或機速競 發,口授數人,文意百端,不加治點。鄖公韋孝寬為東 道元帥,師次永橋,為沁水泛漲,兵未得度。長史李詢 上密啟云:「大將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並受尉遲迴 鑲金。軍中慅慅,人情大異。」高祖得詢啟,深以為憂,與 鄭譯議,欲代此三人。德林獨進計云:「公與諸將並是 國家貴臣,未相伏馭,今以挾令之威,使得之耳,安知 後所遣者能盡腹心,前所遣人獨致乖異?又取金之 事,虛實難明,即令換易,彼將懼罪,恐其逃逸,便須禁 錮,然則鄖公以下,必有驚疑之意。且臨敵代將,自古 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而敗趙。如愚所見,但 遣公一腹心,明於智略,為諸將舊來所信服者,速至 軍所,使觀其情偽,縱有異志,必不敢動。」丞相大悟曰: 「若公不發此言,幾敗大事。」即令高熲馳驛往軍所,為 諸將節度,竟成大功。凡厥謀謨,多此類也。進授丞相 府從事內郎。禪代之際,其相國總百揆,九錫殊禮,詔 策牋表璽書,皆德林之辭也。高祖登阼之日,授內史 令。初,將受禪,虞慶則勸高祖盡滅宇文氏,高熲、楊惠 亦依違從之。唯德林固爭以為不可。高祖作色怒云: 「君讀書人,不足平章此事。」於是遂盡誅之。自是品位 不加,出於高虞之下,唯依班例授上儀同,進爵為子。 開皇元年,敕令與太尉、任國公於翼、高熲等同修律 令,事訖奏聞,別賜九環金帶一腰,駿馬一匹,賞損益 之多也。《格令》班後,蘇威每欲改易事條,德林以為:「格 式已頒,義須畫一,縱令小有蹐駮,非過蠹政害民者 不可數有改。」張威又奏置五百家鄉正,即令理民間 辭訟。德林以為:「本廢鄉官判事,為其里閭親戚剖斷 不平。今令鄉正專治五百家,恐為害更甚。且今時吏 部總選人物,天下不過數百縣,於六七百萬戶內詮 簡數百縣令,猶不能稱其才,乃欲於一鄉之內,選一 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難得。又即時要荒小縣有不 至五百家者,復不可令兩縣共管一鄉。」敕令內外群 官就東宮會議,自皇太子以下,多從德林議。蘇威又 言廢郡,德林詰之云:「修令時公何不論廢郡為便?今 令纔出,其可改乎?」然高熲同威之議,稱德林狠戾,多 所固執。由是高祖盡依威議。五年,敕令撰錄作相時 文翰,勒成五卷,謂之《霸朝雜集》。序其事曰:「竊以陽烏 垂曜,微藿傾心,神龍騰舉,飛雲觸石。聖人在上,幽顯 冥符。故稱比屋可封,萬物斯睹。臣皇基草刱,便豫驅 馳,遂得參可封之民,為萬物之一,其為嘉慶,固以多 也。若夫帝臣王佐,應運挺生,接踵於朝,諒有之矣。而」 班爾之妙,曲木變容;朱藍所染,素絲改色。二十二臣, 功成盡美;二十八將,效力於時。種德積善,豈皆比於 稷、契,計功稱伐,非悉類於耿、賈。書契己還,立言立事, 質非殆庶,何世無之。蓋上稟睿後,旁資群傑,牧商鄙 賤,屠釣幽微,化為侯王,皆由此也。有教無類,童子羞 於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於聖業。治「世多士,亦因此焉。煙霧可依,騰蛇與蛟龍俱遠;棲息有所,蒼蠅同騏 驥之速。因人成事,其功不難。」自此而談,雖非上智,事 受命之主,委質為臣,遇高世之才,連官接席,皆可以 翊亮天地,流名鐘鼎。何必蒼頡造書,伊尹制命,公旦 操筆,老聃為史,方可敘帝王之事,談人鬼之謀乎!至 若臣者,本慚賓實,非勳非德,廁軒冕之流;無學無才, 處藝文之職。若不逢休運,非遇天恩,廣大含弘,博約 文禮,萬官百辟,才悉兼人。收拙里閭,退仕鄉邑,不種 東陵之瓜,豈過南陽之掾。安得出入閶闔之閫,趨走 太微之庭,履天子之階,侍聖皇之側,樞機帷幄,霑及 榮寵者也。昔歲木行將季,諒闔在辰,火運肇興,群官 總己。有《周典》八柄之所,大隋納百揆之日,兩朝文翰 臣兼掌之時。溥天之下,三方構亂,軍國多務,朝夕填 委,簿領紛紜,羽書交錯,或速均發弩,或事大滔天,或 日有萬幾,或幾有萬事。皇帝內明外順,經營區宇,吐 無窮之術,運不測之神,幽贊兩儀,財成萬類,咨謀臺 閣,曉喻公卿,訓率土之濱,責反常之賊,三軍奉律,戰 勝攻取之方,萬國承風,安上治民之道,讓受終之禮, 報群臣之令,有憲章古昔者矣,有隨事作故者矣。千 變萬化,譬彼懸河,寸陰尺日,不棄光景,大則天壤不 遺,小則毫毛無失。遠尋三古未聞者盡聞,逖聽百王 未見者皆見。發言吐論,即成文章,臣染翰操牘,書記 而已。昔放勛之化,老人睹而未知;孔丘之言,弟子聞 而不達。愚情稟聖,多必乖舛。加以奏閤趨墀,盈懷滿 袖,手披目閱,堆案積幾,心無別慮,筆不蹔停。或畢景 忘餐,或連宵不寐,以勤補拙,不遑自處。其有詞理疏 謬,遺漏闕疑,皆天旨訓誘,神筆改定。運籌建策,通幽 達冥,從命者獲安,違命者悉禍。懸測萬里,指期來事, 常如目見,「固乃神知。變大亂而致太平,易可誅而為 淳粹,化成道洽,其在人文,盡出聖懷,用成典誥,並非 臣意,所能至此。」伯禹矢謨,成湯陳誓,漢光數行之札, 魏武接要之書,濟時拯物,無以加也。屬神器大寶,將 遷明德,天道人心,同謨歸往。周靜南面,每詔褒揚,在 位諸公,各陳本志,璽書表奏,群情賜委。臣寰海之內, 忝曰一民,樂趨之誠,切於黎獻,欣然從命,輒不敢辭。 比夫潘勗之冊魏王,阮籍之勸晉後,道高前世,才謝 往人,內手捫心,夙宵慚惕。檄書露板,及以諸文,有臣 所作之,有臣潤色之,唯是愚思。所奏定者,雖詞乖黼 藻,而理歸霸德,文有可忽,事不可遺。前奉敕旨,集《納 麓》已還,至於受命文筆,當時制「述,條目甚多,今日收 撰,略為五捲雲爾。」高祖省讀訖,明旦謂德林曰:「自古 帝王之興,必有異人輔佐。我昨讀《霸朝集》,方知感應 之理。昨宵恨夜長,不能早見公面,必令公貴,與國始 終。」於是追贈某父恆州刺史。未幾,上曰:「我本意欲深 榮之。」復贈定州刺史、安平縣公,諡曰孝,以德林襲焉。 德林既少有才名,重以貴顯,凡製文章,動行於世,或 有不知者,謂為古人焉。德林以梁士彥及元諧之徒 頻有逆意,大江之南,抗衡上國,乃著《天命論》上之。其 辭曰:「粵若邃古,元黃肇闢,帝王神器,歷數有歸,生其 德者天,應其時者命,確乎不變,非人力所能為也。龍 圖鳥篆,號諡遺跡,疑而難信,缺而未詳者,靡得而明」 焉。其在典文,煥乎緗素。欽明至德,莫盛於唐虞;貽謀 長世,莫過於文武。大隋神功積於文王,天命顯於唐 叔。昔邑姜方娠,夢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 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成 王滅唐而封太叔,又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後必大。」 《易》曰:「崇高富貴,莫大於帝王。」老子謂「域內四大,王居 一焉。」此則名虞與唐,美兼二聖。將令其後必大,終致 唐虞之美,蕃育子孫,用享無窮之祚。逮皇家建國,初 號大興,箕子必大之言,於茲乃驗。天之眷命,懸屬聖 朝。重耳區區,豈足雲也。有娀元鳥,商以興焉;姜嫄巨 跡,周以興焉。邑姜夢帝,隋以興焉。古今三代,靈命如 一。本枝種德,奕葉丕基,佐高帝而滅楚,立宣皇以定 漢。東京太尉,關西孔子,生感遺鱣之集,歿降巨鳥之 奇,累仁積善,大申休命。太祖挺生,庇民匡主,立殊勳 於魏室,建盛業於周朝。啟翼軫之國,肇炎精之紀,爰 受厥命,陟配彼天。皇帝載誕之初,神光滿室,具興王 之表,韞大聖之能。或氣或雲,蔭映於廊廟;如天如日, 臨照於軒冕,內明外順,自險獲安,豈非萬福扶持,百 祿攸集?有周之末,朝野騷然,降志執均,鎮衛宗社,明 神饗其德,上帝付其民,誅奸逆於九重,行神化於四 海。於斯時也。尉迥據有齊累世之都,乘新國易亂之 俗,驅馳蛇豕,連合縱橫,地迺九州陷三,民則十分擁 六。王謙乘連帥之威,憑全蜀之險,興兵舉「眾,震蕩江 山,鴆毒巴庸,蠶食秦、楚。此二虜也,窮凶極逆,非欲割 洪溝之地,閉劍閣之門,皆將長戟強弩,睥睨宸極,從 漳河而達負海,連岱嶽而距華陽,迫脅荊蠻,吐納江 漢,佐鬥嫁禍,紛若蝟毛,曝骨履腸,間不容礪。爾乃奉 殪戎之命,運先天之略,不出戶庭,推轂分閫,一麾以 定三方,數旬而清萬國,蕩」滌天壤之速,規摹指畫之

神,造化以來,弗之聞也。光熙前緒,罔有不服,煙雲改
考證
色,鐘石變音,三靈顧望,萬物影響。木運告盡,褰裳克

讓,天歷在躬,推而弗有。百辟庶尹,四方岳牧,稽圖讖 之文,順億兆之請,披肝瀝膽,晝歌夜吟,方屈箕潁之 高,式允幽明之願,基命宥密,如恆如升。推帝居歆,刱 業垂統,殊徽號,改服色,建都邑,敘彝倫,薄賦輕徭,慎 刑恤獄,除繁苛之政,興清靜之風。去無用之官,省相 監之職。奇才間出,盛德無隱。星精雲氣,共趨走於階 墀;山神海靈,咸燮理於臺閣。「東漸日谷,西被月川,教 暨北溟之表,聲如南海之外。悠悠沙漠,區域萬里。蠢 蠢百蠻,莫之與競。五帝所不化,三王所未賓。屈膝頓 顙,盡為臣妾。」殊方異類,書契不傳,梯山越海,貢琛奉 贄,欣欣如也。巢居穴處,化以宮室;不火不粒,訓以庖 廚。禮樂合天地之同,律呂節寒暑之候,製作詳垂衣 之後,淳粹得神農之前。遨遊文雅之場,出入杳溟之 極,合神謨鬼,通幽洞微。群物歲成,含生日用,飲和氣 以自得,沐元澤而不知也。丹雀為史,元龜載書,甘露 自天,醴泉出地,神禽異獸,珍木奇草,望風觀海,應化 歸風,備休祥於圖牒,罄幽遐而戾止,猶且父天子民, 兢兢翼翼,至矣大矣,七十四帝,曷可同年而語哉?若 夫天下之重,不可妄據,故唐之許由,夏之伯益,懷道 立事,人授而弗可也。軒初四帝,周餘六王,藉世因基, 自取而不得也。孟軻稱「仲尼之德過於堯舜」,著述成 帝者之事,弟子備王佐之才。黑不代蒼,泣麟歎鳳,棲 棲汲汲,雖聖達而莫許也。蚩尤則黃帝抗衡,共工則 黑帝勍敵,項羽誅秦摧漢,宰割神州,角逐爭驅,盡威 力而無就也。其餘欻起妖妄,曾何足數!賊子逆臣,所 以為亂,皆由不識天道,不悟人謀,牽逐鹿之邪說,謂 「飛鳧而為鼎。」若使四凶爭八元之誠,三監同九臣之 志,韓信、彭越,深明帝子之符;孫述、隗囂,妙識真人之 出,尉迥同謳歌之類,王謙比獄訟之民。福祿蟬聯,胡 可窮也?而違天逆物,獲罪人神。嗚呼!此前事之大戒 矣。誅夷烹醢,歷代共尤,僭逆凶邪,時煩獄吏。其可不 戒慎哉!蓋積惡既成,心自絕於善道;物類相感,理必 至於誅夷。天奪其魄,鬼惡其盈故也。大帝聰明,群臣 正直,耳目監於率土,賞罰參於國朝,輔助一人,覆育 兆庶,豈有食人之祿,受人之榮,包藏禍心,而不殲盡 者也?必當執法未處其罪,司命已除其籍。自古明哲, 慮遠防微,執一心,持一德,立功坐樹,上書削槁,位尊 而心逾下,祿厚而志「彌約。寵盛思之以懼,道高守之 以恭。」克念於此,則奸回不至。事乃畏天,豈惟愛禮,謙 光滿覆,義在知幾,吉凶由人,妖不自作。眾星拱極,在 天成象。《夙沙》則主雖愚蔽,民盡知歸;有苗則始為跋 扈,終而大服。漢南諸國,見一面以從殷;河西將軍,率 五郡以歸漢。故能招信順之助,保太山之安。彼陳國 者,盜竊江外,民少一郡,地減半州,遇受命之主,逢太 平之日,自可獻土銜璧,乞同溥天。乃復養喪家之疹, 遵顛覆之軌,沬趄吳越,仍為匪民。雖時屬大道,偃兵 舞鏚,然國家當混一之運,金陵是殄滅之期,有命不 恆,斷可知矣。防風之戮,元龜匪遙;孫皓之侯,守株難 得。迷而未覺,諒可愍焉。斯故未辯昊天之「心,不聞君 子之論也。」德林自隋有天下,每贊平陳之計。八年,車 駕幸同州,德林以疾不從,敕書追之,書後御筆注云: 「伐陳事意,宜自隨也。」時高熲因使入京,上語熲曰:「德 林若患未堪行,宜自至宅,取其方略。」高祖以之付晉 王廣。後從駕還,在塗中,高祖以馬鞭南指云:「待平陳 訖。」會以七寶裝嚴公,使自山東,無及之者。及陳平,授 柱國郡公,實封八百戶,賞物三千段。晉王廣已宣敕 訖。有人說高熲曰:「天子畫策,晉王及諸將戮力之所 致也。今乃歸功於李德林,諸將必當憤惋。且後世觀 公,有若虛行。」熲入言之,高祖乃止。初,大象末,高祖以 逆人王謙宅賜之,文書已出,至地官府,忽復改賜崔 謙。上語德林曰:「夫人慾得將與其舅,於公無形跡,不 須爭之。可自選一好宅,若不稱意,當為營造,並覓莊 店作替。」德林乃奏取逆人高阿那肱衛國縣市店八 十塸,為王謙宅替。九年,車駕幸晉陽,店人上表,訴稱 地是民物,高氏強奪,於內造舍。上命有司料還價直。 遇追,蘇威自長安至,奏云:「高阿那肱是亂世宰」相,以 諂媚得幸,枉取民地,造店賃之。德林誣罔,妄奏自入。 李圓通、馮世基等又進云:「此店收利如食千戶,請計 日追贓。」上因責德林。德林請勘逆人文簿及本換宅 之意,上不聽,乃悉追店給所住者,自是益嫌之。十年, 虞慶則等於關東諸道巡省使還,並奏云:「五百家鄉 正,專理辭訟,不便於民,黨與愛憎,公行貨賄。」上仍令 廢之。德林復奏云:「此事臣本以為不可,然置來始爾, 復即停廢,政令不一,朝成暮毀,深非帝王設法之義。 臣望陛下若於律令輒欲改張,即以軍法從事。不然 者,紛紜未已。」高祖遂發怒,大詬云:「爾欲將我作王莽 邪!」初,德林稱父為太尉諮議,以取贈官。李元操與陳 茂等陰奏之曰:「德林之父終於校書,妄稱諮議。」上甚 銜之。至是復廷議忤意,因數之曰:「公為內史,典朕機 密,此不可預計議者,以公不弘耳,寧自知乎!朕方以孝治天下,恐斯道廢闕,故立五教以弘之。公言『孝由 天性,何須立教,然則孔子不當說《孝經》也。又罔冒取 店,妄加父官,朕實忿之而未能發。今當以一州相遣 耳』。」因出為湖州刺史。德林拜謝曰:「臣不敢復望內史 令,請預散參,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觀盛禮,然後收拙 丘園,死且不恨。」上不許。轉懷州刺史。在州逢亢旱,課 民掘井溉田,空致勞擾,竟無補益。為考司所貶,歲餘 卒官,時年六十一。贈大將軍、廉州刺史,諡曰文。及將 葬,敕令羽林百人並鼓吹一部以給喪事。贈物三百 段、粟千石,祭以大牢。德林美容儀,善談吐。齊天統中, 兼中書侍郎,於賓館受國書,陳使江總目送之,曰:「此 即河朔之英靈也。」器量沉深,時人未能測,唯任城王 湝、趙彥深、魏收、陸卬大相欽重,延譽之言,無所不及。 德林少孤,未有字,魏收謂之曰:「識度天才,必至公輔, 吾輒以此字卿。從官」以後,即典機密。性重慎,嘗云:「古 人不言溫樹,何足稱也。」少以才學見知,及位望稍高, 頗傷自任,爭名之徒,更相譖毀。所以運屬興王,功參 佐命,十餘年間,竟不徙級。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 亂亡失,見五十卷行於世。敕撰《齊史》,未成。有子曰百 藥,博涉多才,詞藻清贍。釋巾太子通事舍人,後遷太 子舍人、尚書禮部員外郎,襲爵安平縣公,桂州司馬。 煬帝恐其初不附己,以為步兵校尉。大業末,轉建安 郡丞。

房暉遠

[編輯]

按《隋書》本傳:「暉遠,字崇儒,𢘆山真定人也。世傳儒學。 暉遠幼有志行,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易》,兼善圖 緯𢘆,以教授為務。遠方負笈而從者,動以千計。齊南 陽王綽為定州刺史,聞其名,召為博士。周武帝平齊, 搜訪儒俊,暉遠首應辟命,授小學下士。及高祖受禪, 遷太常博士,太常卿牛弘每稱為五經庫。吏部尚書」 韋世康薦之,為大學博士。尋與沛公鄭譯修正樂章。 丁母憂解任。後數歲,授殄寇將軍,復為太常博士。未 幾,擢為國子博士。會上令國子生通一經者,並悉薦 舉,將擢用之。既策問訖,博士不能時定臧否。祭酒元 善怪問之,暉遠曰:「江南、河北,義例不同,博士不能遍 涉。學生皆恃其所短,稱己所長,博士」各各自疑,所以 久而不決也。祭酒因令暉遠考定之,暉遠覽筆便下, 初無疑滯。或有不服者,暉遠問其所傳義疏,輒為始 末誦之,然後出其所短,自是無敢飾非者。所試四五 百人,數日便決。諸儒莫不推其通博,皆自以為不能 測也。尋奉詔預修令式。高祖嘗謂群臣曰:「自古天子 有女樂乎?」楊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無女樂。暉遠進 曰:「臣聞窈窕淑女,鍾鼓樂之。此即王者房中之樂,著 於《雅》《頌》,不得言無。」高祖大悅。仁壽中,卒官,時年七十 二,朝廷嗟惜焉。賵賻甚厚,贈員外散騎常侍。

盧思道

[編輯]

按《隋書》本傳:思道字子行,范陽人也。祖陽烏,魏祕書 監。父道亮,隱居不仕。思道聰爽俊辯,通侻不羈。年十 六,遇中山劉松,松為人作碑銘以示思道,思道讀之 多所不解。於是感激,閉戶讀書,師事河間邢子才。後 思道復為文以示劉松,松又不能甚解。思道乃喟然 歎曰:『學之有益,豈徒然哉』!因就魏收借異書。數年之」 間,才學兼著。然不持操行,好輕侮人。齊天保中,《魏史》 未出,思道先已誦之,由是大被笞辱,前後屢犯,因而 不調。其後左僕射楊遵彥薦之於朝,解褐司空行參 軍,長兼員外散騎侍郎,直中書省。文宣崩,當朝文士 各作輓歌十首,擇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陽休之、祖孝 徵等不過得三首,唯思道獨得八首,故時人稱為八 米盧郎。」後漏洩省中語,出為丞相西閤祭酒。歷太子 舍人、司徒錄事參軍。每居官,多被譴辱。後以擅用庫 錢,免歸於家。嘗於薊北悵然感慨,為五言詩以見意, 人以為工。數年,復為京畿主簿,歷主客郎、給事黃門 侍郎,待詔文林館。周武帝平齊,授儀同三司,追赴長 安,與同輩陽休之等數人作《聽蟬鳴篇》。思道所為,詞 意清切,為時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覽諸同作者,而深 歎美之。未幾,以母疾還鄉,遇同郡祖英伯及從兄昌 期、宋護等舉兵作亂,思道預焉。周遣柱國宇文神舉 討平之,罪當法,已在死中。神舉素聞其名,引出之,令 作露布。思道授筆立成,文無加點,神舉嘉而宥之。後 除掌教上士。高祖為丞相,遷武陽太守。非其好也,為 《孤鴻賦》以寄其情,曰:余志學之歲,自鄉里遊京師,便 見識知音,歷受群公之眷。年登弱冠,甫就朝列,談者 過誤,遂竊虛名。通人楊令君、邢特進已下,皆分庭致 禮,倒屣相接,剪拂吹噓,長其光價。而才本駑拙,性實 疏懶,勢利貨殖,淡然不營。雖籠絆朝市,且」三十載,而 獨往之心未始去懷抱也。攝生舛和,有少氣疾,分符 坐嘯,作守東原。洪河之湄,沃野彌望,囂務既屏,魚鳥 為鄰。有離群之鴻,為羅者所獲,野人馴養,貢之於余, 置諸池庭,朝夕賞翫,既用銷憂,兼以輕疾。《大易》稱「鴻 漸於陸」,羽儀盛也。《楊子》曰:「鴻飛冥冥,騫翥高也。」《淮南》 云:「東歸碣石,違溽暑也。」《平子賦曰南寓衡陽,避祁寒也。若其雅步清音,遠心高致,鵷鸞以降,罕見其儔,而 鎩翮牆陰,偶影獨立,唼喋秕粺,雞鶩為伍,不亦傷乎! 餘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多緒,乃為之 賦,聊以自慰雲。其詞曰:惟此孤鴻,擅奇羽蟲,實稟清 高之氣,遠生遼碣之東。氄毛將落,和鳴順風,壯冰雲 厚,矯翅排空。出島嶼之綿邈,犯霜露之溟濛。驚絓魚 之密網,畏落鴈之虛弓。若其斗柄東指,女夷司月。乃 遙集於寒門,遂輕舉於元闕。至如天高氣肅,搖落在 時。既嘯儔於淮浦,亦弄吭於江湄。摩赤霄以淩厲,乘 丹氣之威夷。溯商飆之嫋嫋,翫陽景之遲遲。彭蠡方 春,洞庭初綠。理翮整翰,群浮侶浴。振雪羽而臨風,掩 霜毛而候旭。饜江湖之菁藻,飫原野之菽粟。行離離 而高逝,響噰噰而相續。潔齊國之冰紈,皓密山之華 玉。若乃晨沐清露,安趾徐步,夕息芳洲,延頸乘流。違 寒競逐,浮沅水宿,避暑言歸,絕漠雲飛。望元鵠而為 侶,比朱鷺而相依。倦天衢之冥漠,降河渚之芳菲。忽 值羅人設網,虞者懸機。永辭寥廓,蹈跡重圍。始則窘 朿籠樊,憂憚刀俎,靡軀絕命,恨失其所。終乃馴狎園 庭,棲託池籞,稻梁為惠,恣其容與。於是翕羽宛頸,屏 氣銷聲。滅煙霞之高想,閟江海之幽情。何時驤首奮 翼,上淩太清,騫翥鼓舞,遠薄層城。惡禽視而不貴,小 鳥顧而相輕。安控地而無恥,豈沖天之復榮。若夫圖 南之羽偉而去羨棲睫之蟲。微而不賤,各遂性於天 壤,弗企懷以交戰。不聽咸池之樂,不饗太牢之薦,匹 晨雞而共飲,偶野鳧以同膳。匪揚聲以顯聞,寧校體 而求見,聊寓形乎沼沚,且夷心於溏淀。齊榮辱以晏 如,承君子之餘眄。開皇初,以母老表請解職,優詔許 之。思道自恃才地,多所陵轢,由是官塗淪滯。既而又 著〈勞生論〉》,指切當時。其詞曰:「莊子曰:『大塊勞我以生』。 誠哉斯言也。餘年五十,羸老雲至,追惟疇昔,勤矣厥 生。乃著茲論,因言時雲爾。罷郡屏居,有客造余者,少 選之頃,盱衡而言曰:「生者天地之大德,人者有生之 最靈。所以作配兩儀,稱貴群品。妍蚩愚智之辯,天懸 壤隔;行已立身之異,入海登山。今吾子生於右地,九 葉卿族,天授俊才,萬夫所仰。學綜流略,慕孔門之《游》、 夏;辭窮麗則,擬漢日之卿、雲。行藏有節,進退以禮。不 諂不驕,無慍無懌。偃仰貴賤之間,從容語默之際,何 其裕也,下走所欣羨焉。余莞爾而笑曰:「未之思乎?何 所言之過也?子其清耳,請為左右陳之。夫人之生也, 皆未若無生在。余之生,勞亦勤止。紈綺之年,伏膺教 義,規行矩步。從善而登,巾冠之後,濯纓受署,韁鎖仁 義,籠絆朝市,失翹陸之本性,喪江湖之遠情,淪此風 波,溺於倒躓,憂勞總至,是非一緒。何則?地胄高華,既 致嫌於管庫;才識美茂,亦受嫉於愚庸。篤學強記,聾 瞽於焉,側耳;清言河瀉,木訥所以疚心,豈徒蠱惜春 漿,鴟恡腐鼠。相江都而永歎,傅長沙而不歸。固亦魯 值臧倉,楚逢靳尚,趙壹為之哀歌,張升於是慟哭。有 齊之季,不遇休明;申脰就鞅,屏跡無地;段珪、張讓,金 貝是視;賈謐、郭淮,腥臊可饜。淫刑以逞,禍近池魚。耳 聽惡來之讒,足踐龍逢之血。周氏末葉,仍值僻王,歛 笏升階,汗流浹背。莒客之踵躋,焦原,匹茲非險;齊人 之手執馬尾,方此未危。若乃羊腸、句注之道,據鞍振 筴;武落、雞田之外,櫛風沐雨,三旬九食,不敢稱弊。此 之為役,蓋其小小者耳。今泰運肇開,四門以穆,冕旒 司契於上,夔龍佐命於下,岐伯、善卷,恥徇幽憂;卞隨、 務光,悔從木石。餘年在秋方,已迫知命,情禮宜退,不 獲晏安。一葉從風,無損鄧「林之攢植;雙鳧退飛,不虧 渤澥之游泳。耕田鑿井,晚息晨興。候南山之朝雲,攬 北堂之明月。氾勝九穀之書,觀其節制。崔實四人之 令,奉以周旋。晨荷蓑笠,白屋黃冠之伍;夕談穀稼,霑 體塗足之倫。濁酒盈樽,高歌滿席。恍兮惚兮,天地一 指。此野人之樂也,子或以是羨余乎?」客曰:「吾子之事, 既聞之矣。」佗人有心,又請論其梗概,余答曰:「雲飛泥 沉,卑高異等,圓行方止,動息殊致,是以摩霄運海,輕 罻羅於藪澤,五衢四照,忽斤斧於山林,余晚值昌辰, 遂其弱尚,觀人事之隕穫,睹時路之邅危,元冬修夜, 靜言長想,可以累歎悼心,流涕酸鼻,人之百年,脆促 已甚,奔駒流電,不可為辭,顧慕周章,數紀之內」,窮通 榮辱,事無足道,而有識者鮮,無識者多。褊隘凡近,輕 險躁薄。居家則人面獸心,不孝不義;出門則諂諛讒 佞,無愧無恥。退身知足,忘伯陽之炯戒;陳力就列,棄 周任之格言。悠悠遠古,斯患已積,迄於近代,此蠹尤 深。范卿撝讓之風,搢紳不嗣;夏書昏墊之罪,執政所 安。朝露未晞,小車盈董石之巷;夕陽且落,皁蓋填閻 竇之里。皆如脂如韋,俯僂匍匐,噉惡求媚,舐痔自親。 美言諂笑,助其愉樂;詐泣佞哀,恤其喪紀。近通旨酒, 遠貢文蛇,艷姬美女,委如脫屣;金銑玉華,棄同遺跡。 及鄧通失路,一簪之賄無餘;梁冀就誅,五侯之貴將 起。向之求官買職,晚謁晨趨,刺促望塵之舊遊,伊優 上堂之夜客。始則亡魂褫魄,若牛兄之遇獸;心戰色 沮,似葉公之見龍。俄而扺掌揚眉,高視闊步。結侶棄廉公之第,攜手哭聖卿之門。華轂生塵,來如激矢;雀 羅蹔設,去等絕絃。飴蜜非甘,山川未阻。千變萬化,鬼 出神入。為此者皆衣冠士族,或有藝能。不恥不仁,不 畏不義。靡愧朋友,莫慚妻子。外呈厚貌,內蘊百心。繇 是則紆青佩紫,牧州典郡,冠幘劫人,厚自封殖,妍歌 妙舞,列鼎撞鐘,耳倦絲桐,口飫珍旨,雖素論以為非, 而時宰之不責,末俗蚩蚩,如此之敝。余則違時薄宦, 屏息窮居,甚恥驅馳,深畏乾沒,心若死灰,不營勢利, 家無儋石,不費囊錢,偶影聯官,將數十載,駑拙致笑, 輕生所以告勞也。真人御宇,斲雕為朴。人知榮辱,時 反邕熙。風力上宰,內敷文教;方邵重臣,外揚武節。被 之大道,洽以淳風。舉必以才,爵無濫授。稟斯首鼠,不 預衣簪,阿黨比周,埽地俱盡。輕薄之儔,滅影竄跡。礫 石變成瑜瑾,莨莠化為芝蘭。曩之扇俗攪時,駮耳穢 目。今悉不聞不見,莫余敢侮。《易》曰:「聖人作而萬物睹」, 斯之謂乎。歲餘被徵,奉詔郊勞陳使。頃之,遭母憂。未 幾,起為散騎侍郎,奏內史侍郎事。於時議置六卿,將 除大理,思道上奏曰:「省有駕部寺,留太僕;省有刑部, 寺,除大理。斯則重畜產而賤刑名,誠為未可。」又陳:殿 庭非杖罰之所,朝臣犯笞罪,請以贖論。上悉嘉納之。 是歲,卒於京師,時年五十二。上甚惜之,遣使弔祭焉。 有集三十卷,行於時。子赤松,大業中官至河東長史。

陸爽法言 侯白

[編輯]

按《隋書》本傳,「爽字開明,魏郡臨漳人也。祖順宗,魏南 青州刺史。父概之,齊霍州刺史。爽少聰敏,年九歲就 學,日誦二千餘言。齊尚書僕射楊遵彥見而異之曰: 『陸氏代有人焉。年十七,齊司州牧清河王岳召為主 簿,擢殿中侍御史,俄兼治書,累轉中書侍郎。及齊滅, 周武帝聞其名,與楊休之、袁叔德等十餘人俱徵入』」 關。諸人多將輜重,爽獨載書數千卷。至長安,授宣納 上士。高祖受禪,轉太子內直監。尋遷太子洗馬。與左 庶子宇文愷等撰《東宮典記》七十卷。朝廷以其博學 有口辨,陳人至境,常令迎勞。開皇十一年,卒官,時年 五十三。贈上儀同、宣州刺史,賜帛百疋。

子法言,敏學有家風,釋褐承奉郎。初,爽之為洗馬,嘗 奏高祖云:「皇太子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秋》之義,更 立名字。」上從之。及太子廢,上追怒爽云:「我孫製名,寧 不自解,陸爽乃爾多事!扇惑於勇,亦由此人。其身雖 故,子孫並宜屏黜,終身不齒。」法言竟坐除名。

爽同郡侯白,字君素,好學,有捷才,性滑稽,尤辯俊。舉 秀才,為儒林郎。通侻不恃威儀,好為誹諧雜說,人多 愛狎之。所在之處,觀者如市。楊素甚狎之。素嘗與牛 弘退朝,白謂素曰:「日之夕矣。」素大笑曰:「以我為牛羊 下來邪!」高祖聞其名,召與語,甚悅之,令於祕書省修 《國史》。每將擢之,高祖輒曰:「侯白不勝官而止。」後給五 品食,月餘而死。時人傷其薄命。著《旌異記》十五卷行 於世。

李孝貞

[編輯]

按《隋書》本傳:「孝貞字元操,趙郡柏人人也。父希禮,齊 信州刺史,世為著姓。孝貞少好學,能屬文。在齊,釋褐 司徒府參軍事,簡靜不妄通賓客。與從兄儀曹郎中 騷、太子舍人季節、博陵崔子武、范陽盧詢祖為斷金 之契。後以射策甲科拜給事中。於時黃門侍郎高乾 和親要用事,求婚於孝貞,孝貞拒之,由是有隙,陰譖」 之。出為太尉府外兵參軍。後歷中書舍人、博陵太守、 司州別駕,復兼散騎常侍,聘周使副。還除給事黃門 侍郎。周武帝平齊,授儀同三司、少典祀下大夫。宣帝 即位,轉吏部下大夫。高祖為丞相,尉迥作亂相州,孝 貞從韋孝寬擊之,以功授上儀同三司。開皇初,拜馮 翊太守。為犯廟諱,於是稱字。後數歲,遷蒙州刺史,吏 民安之。自此不復留意於文筆,人問其故,慨然歎曰: 「五十之年,倏焉而過,鬢垂素髮,筋力已衰,宦意文情, 一時盡矣,悲夫!」然每暇日,輒引賓客絃歌對酒,終日 為歡。徵拜內史侍郎,與內史李德林參典文翰。然孝 貞無幹劇之用,頗稱不理。上譴怒之,敕御史劾其事, 由是出為金州刺史,卒官。所著《文集》二十卷行於世。 有子允玉、孝貞。弟孝威,亦有雅望。大業中,官至大理 少卿。

明克讓

[編輯]

按《隋書》本傳:「克讓字弘道,平原鬲人也。父山賓,梁侍 中。克讓少好儒雅,善談論,博涉書史,所覽將萬卷。《三 禮》《禮論》尤所研精,龜筴曆象,鹹得其妙。年十四,釋褐 湘東王法曹參軍。時舍人朱異在儀賢堂講《老子》,克 讓預焉。堂邊有修竹,異令克讓詠之,克讓攬筆輒成。 其卒章曰:『非君多愛賞,誰貴此貞心』?異甚奇之。仕歷」 司徒祭酒、尚書都官郎中、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中 書侍郎。梁滅,歸於長安,周明帝引為麟趾殿學士,俄 授著作上士,轉外史下大夫,出為衛王友,歷漢東、南 陳二郡守。武帝即位,復徵為露門學士,令與太史官 屬正定新曆。拜儀同三司,累遷司調大夫,賜爵歷城 縣伯,邑五百戶。高祖受禪,拜太子內舍人,轉率更令進爵為侯。太子以師道處之,恩禮甚厚,每有四方珍 味,輒以賜之。於時東宮盛徵天下才學之士,至於博 物洽聞,皆出其下。詔與太常牛弘等修禮議樂,當朝 典故,多所裁正。開皇十四年,以疾去官,加通直散騎 常侍。卒,年七十,上甚傷惜焉。賻物五百段,米三百石, 太子又贈絹布三千匹,錢十萬,朝服一具,給棺槨。著 《孝經義疏》一部,《古今帝代記》一卷,《文類》四卷,《續名僧 記》一卷,集二十卷。子餘慶,官至司門郎,越王侗稱制, 為國子祭酒。

魏澹彥元

[編輯]

按:《隋書》本傳,「澹字彥深,鉅鹿下曲陽人也。祖鸞,魏光 州刺史。父季景,齊大司農卿,稱為著姓,世以文學自 業。澹年十五而孤,專精好學,博涉經史,善屬文,詞采 贍逸。齊博陵王濟聞其名,引為記室。及瑯邪王儼為 京畿大都督,以澹為鎧曹參軍,轉殿中侍御史。尋與 尚書左僕射魏收、吏部尚書陽休之、國子博士熊安」 生同修五禮,又與諸學士撰《御覽》。書成,除殿上郎中、 中書舍人,復與李德林同修國史。周武帝平齊,授納 言中士。及高祖受禪,出為行臺禮部侍郎。尋為散騎 常侍,聘陳主。使還,除太子舍人。廢太子勇深禮遇之, 屢加優錫,令注《庾信集》,復撰《笑苑詞林集》,世稱其「博 物。」數年,遷著作郎,仍為太子學士。高祖以魏收所撰 書褒貶失實平繪為中興書事不倫序詔澹別成魏 史澹自道武下及恭帝為十二紀七十八傳別為史 論及例一卷並目錄合九十二卷澹之義例與魏收 多所不同其一曰:「臣聞天子者繼天立極終始絕名 故《穀梁傳》曰:『太上不名曲禮曰:『天子不言出諸侯不 生名諸侯尚不生名』』」況天子乎?若為太子,少須書名, 良由子者對父生稱父前子名,禮之意也。是以桓公 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傳曰:「舉以太子之禮。」杜預注 云:「桓公子莊公也。」十二公唯子同是嫡夫人之長子, 備用太子之禮,故史書之於策。即位之日,尊成君而 不名,《春秋》之義,聖人之微旨也。至如馬遷,周之太子, 並皆「言名,漢之儲兩,俱沒其諱,以尊漢卑周,臣子之 意也。」竊謂雖立此理,恐非其義。何者?《春秋》《禮記》,「太子 必書名,天王不言出。」此仲尼之褒貶皇王之稱謂,非 當時與異代遂為優劣也。班固、范曄、陳壽、王隱、沈約, 參差不同,尊卑失序。至於魏收,諱儲君之名,書天子 之字,過又甚焉。今所撰史,諱皇帝名,書太子字,欲以 尊君卑臣,依《春秋》之義也。其二曰:「五帝之聖,三代之 英,積德累功,乃文乃武。賢聖相承,莫過周室,名器不 及后稷,追諡止於三王。」此即前代之茂實,後人之龜 鏡也。魏氏平文以前部落之君長耳。太祖遠追二十 八帝,並極崇高,違堯舜憲章,越周公典禮。但道武出 自結繩,未師典誥,當須南「董直筆」,越而正之,反更飾 非,言是觀過,所謂決渤澥之水,復去隄防,襄陵之災, 未可免也。但力微天女所誕,靈異絕世,尊為始祖,得 禮之宜。平文、昭成,雄據塞表,英風漸盛,圖南之業,基 自此始。長孫斤之亂也,兵交御座,太子授命,昭成獲 免。道武此時,後緡方娠,宗廟復存,社稷有主,大功大 孝,實在獻「明。此之三世,稱諡可也。自茲以外,未之敢 聞。」其三曰:「臣以為《南巢》桀亡,牧野紂滅,斬以黃鉞,懸 首白旗。幽王死於驪山,厲王出奔於彘,未嘗隱諱,直 筆書之,欲以勸善懲惡,貽誡將來者也。而太武、獻文 並皆非命,前史立紀,不異天年,言論之間,頗露首尾。 殺主害君,莫知名姓,逆臣賊子,何所懼哉!君子」之過, 如日月之食,圓首方足,孰不瞻仰,況復兵交御座,矢 及王屋,而可隱沒者乎!今所撰史,分明直書,不敢迴 避。且隱、桓之死,閔昭殺逐,丘明據實,敘於經下,況復 懸隔異代,而致依違哉!其四曰:「周道陵遲,不勝其敝, 楚子親問九鼎,吳人來徵百牢,無君之心,實彰行路, 夫子刊《經》,皆書曰『卒』。自晉德不」競,宇宙分崩,或帝或 王,各自署置,當其生日,聘使往來,略如敵國。及其終 也,書之曰「死」,便同庶人。存沒頓殊,能無懷愧?今所撰 史,諸國凡處華夏之地者,皆書曰「卒」,同之吳、楚。其五 曰「壺遂發問」,馬遷答之,義已盡矣。後之述者,仍未領 悟。董仲舒、司馬遷之意,本雲「《尚書》者隆平之典,《春秋》 者撥亂之法,興」衰理異,製作亦殊,治定則直敘欽明, 世亂則辭兼顯晦,分路命家,不相依放,故云「周道廢, 《春秋》作焉,堯舜盛,《尚書》載之」是也。漢興以來,改正朔, 易服色,臣力誦聖德,仍不能盡,余所謂述故事而君 比之《春秋》,謬哉。然則紀傳之體,出自《尚書》,不學《春秋》 明矣。而范曄云:「《春秋》者,文既總略,好失事形,今之擬 作,所以為短。紀傳者,史、班之所變也,網羅一代,事義 周悉,適之後學,此焉為優,故繼而述之。」觀曄此言,豈 直非聖之人無法,又失馬遷之意旨。孫盛自謂鑽仰 具體而放之,魏收雲「魯史既修,達者貽則。」子長自拘 紀傳,不存師表。蓋泉源所由,地非企及,雖復遜辭畏 聖,亦未思紀傳所由來也。澹又以為「司馬遷創立紀 傳以來,述者非一,人無善惡,皆為立論。計在身行跡, 具在政書,事既無奇,不足懲勸,再述乍同銘頌,重敘唯覺繁文。案丘明亞聖之才,發揚聖旨,言君子曰者, 無非甚泰,其間尋常直書而已。今所撰史,竊有慕焉。 可為勸戒者,論其得失,其無損益者,所不論也。」澹所 著《魏書》,甚簡要,大矯收繪之失,上覽而善之。未幾卒, 時年六十五。有文集三十卷行於世。子信言,頗知名。 澹弟彥元,有文學,歷揚州總管府記室、洧州司馬。有 子滿行。

杜臺卿

[編輯]

按《隋書》本傳:「臺卿字少山,博陵曲陽人也。父弼,齊衛 尉卿。臺卿少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仕齊奉朝請,歷 司空西閤祭酒、司徒戶曹著作郎、中書黃門侍郎。性 儒素,每以雅道自居。及周武帝平齊,歸於鄉里,以《禮 記》《春秋》講授子弟。開皇初,被徵入朝。臺卿嘗采《月令》, 觸類而廣之,為書,名《玉燭寶典》十二卷。至是奏之,賜」 絹二百匹。臺卿患聾,不堪吏職,請修國史,上許之,拜 著作郎。十四年,上表請致仕,敕以本官還第。數載,終 於家。有集十五卷,撰《齊記》二十卷,並行於世。無子,有 兄蕤,學業不如臺卿,而幹局過之,仕至開州刺史。子 公贍,少好學,有家風,卒於安陽令。公贍子之松,大業 中為起居舍人。

辛德源

[編輯]

按《隋書》本傳:「德源,字孝基,隴西狄道人也。祖穆,魏平 原太守。父子馥,尚書右丞。德源沉靜好學,年十四,解 屬文。及長,博覽書記,少有重名。齊尚書僕射楊遵彥、 殿中尚書辛術皆一時名士。見德源並虛襟禮敬,因 同薦之於文宣帝。起家奉朝請,後為兼員外散騎侍 郎,聘梁使副。後歷馮翊、華山二王記室。中書侍郎劉」 逖上表薦德源曰:「弱齡好古,晚節逾厲,枕藉《六經》,漁 獵百氏,文章綺豔,體調清華,恭慎表於閨門,謙撝著 於朋執,實後進之辭人,當今之雅器。必能效節一官, 騁足千里。」由是除員外散騎侍郎,累遷比部郎中,復 兼通直散騎常侍,聘於陳。及還,待詔文林館,除尚書 考功郎中,轉中書舍人。及齊滅,仕周為宣納上士。因 取急,詣相州。會尉迥作亂,以為中郎,德源辭不獲免, 遂亡去。高祖受禪,不得調者久之。隱於林慮山,鬱鬱 不得志,著《幽居賦》以自寄,文多不載。德源素與武陽 太守盧思道友善,時相往來。魏州刺史崔彥武奏德 源潛為交結,恐其有奸計,由是謪令從軍討南寧,歲 餘而還。祕書監牛弘以德源才學顯著,奏與著作郎 王邵同修國史。德源每於務隙撰集,注《春秋三傳》三 十卷,注《揚子法言》二十三卷。蜀王秀聞其名而引之。 居數歲,奏以為掾。後轉諮議參軍,卒官。有集二十卷, 又撰《政訓》《內訓》各二十卷。有子素臣、正臣,並學涉有 文義。

鮑宏

[編輯]

按《隋書》本傳:「宏字潤身,東海郯人也。父機,以才學知 名,事梁,官至治書侍御史。宏七歲而孤,為兄泉之所 愛。育年十二,能屬文,嘗和湘東王繹詩,繹嗟賞不已, 引為中記室,遷鎮南府諮議、尚書水部郎,轉通直散 騎侍郎。江陵既平,歸於周,明帝甚禮之,引為麟趾殿 學士,累遷遂伯下大夫。與杜子暉聘於陳,謀伐齊也。」 陳遂出兵江北以侵齊。帝嘗問宏取齊之策,宏對云: 「我強齊弱,勢不相侔。齊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 仁惠慈恕,法令嚴明,事等建瓴,何憂不剋。但先皇往 日出師雒陽,彼有其備,每不剋捷。如臣計者,進兵汾、 潞,直掩晉陽,出其不虞,以為上策。」帝從之。及定山東, 除少御正,賜爵平遙縣伯,邑六百戶,加上儀同。高祖 作相,奉使山南。會王謙舉兵於蜀,路次潼州,為謙將 達奚惎所執,逼送成都,竟不屈節。謙敗之後,馳傳入 京,高祖嘉之,賜以金帶。及受禪,加開府,除利州刺史, 進爵為公。轉卭州刺史,秩滿還京。時有尉義臣者,其 父崇不從尉迥,後復與突厥戰死。上嘉之,將賜姓為 金氏,訪及群下,宏對曰:「昔項伯不同項羽,漢高賜姓 劉氏;秦真父能死難,魏武賜姓曹氏。如臣愚見,請賜 以皇族。」高祖曰:「善。」因賜義臣姓為楊氏。後授均州刺 史,以目疾免,卒於家,時年九十六。初,周武帝敕宏修 《皇室譜》一部,分為《帝緒》《疏屬》《賜姓》三篇。有集十卷,行 於世。

孫萬壽

[編輯]

按《隋書文學傳》:「萬壽,字仙期,信都武強人也。祖寶,魏 散騎常侍。父靈暉,齊國子博士。萬壽年十四,就阜城 熊安生受《五經》,略通大義,兼博涉子史,善屬文,美談 笑。博陵李德林見而奇之。在齊年十七,奉朝請。高祖 受禪,滕穆王引為文學。坐衣冠不整,配防江南,行軍 總管宇文述召典軍書。萬壽本自書生,從容文雅,一」 旦從軍,鬱鬱不得志,為五言詩《贈京邑知友》曰:「賈誼 長沙國,屈平湘水濱。江南瘴癘地,從來多逐臣。粵余 非巧宦,少小拙謀身。欲飛無假翼,思鳴不值晨。如何 載筆士,飜作負戈人。飄飄如木偶,棄置同芻狗。失路 乃西浮,非狂亦東走。晚歲出函關,方春度京口。石城 臨獸據,天津望牛斗。牛斗盛妖氛,梟」獍已成群。郄超初入幕,王粲始從軍。裹糧楚山際,被甲吳江濆。吳江 一浩蕩,楚山何糾紛。驚波上濺日,喬木下臨雲。繫越 恆資辯,喻蜀幾飛文。魯連唯救患,吾彥不爭勳。羈遊 歲月久,歸思常搔首。非關不樹萱,豈為無杯酒。數載 辭鄉縣,三秋別親友,壯志後風雲,衰鬢先蒲柳。心緒 亂如絲,空懷疇昔時。昔時遊帝里,弱歲逢知己。旅食 南館中,飛蓋西園裡。《河間》本好書,東平唯愛士。英辯 接天人,清言洞名理。鳳池時寓直,麟閣常遊止。勝地 盛賓僚,麗景相攜招。舟汎昆明水,騎指渭津橋。祓除 臨灞岸,供帳出東郊。宜城醞始熟,《陽翟》曲新調。繞樹 烏啼夜,雊麥雉飛朝。細塵梁下落,長袖掌中嬌。懽娛 三樂「至,懷抱百憂銷。夢想猶如昨,尋思久寂寥。一朝 牽世網,萬里逐波潮。迴輪常自轉,懸斾不堪搖。登高 視衿帶,鄉關白雲外,迴首望孤城,愁人益不平。華亭 宵鶴唳,幽谷早鸎鳴。斷絕心難續,惝恍魂屢驚。群紀 通家好,鄒魯故鄉情。若值南飛鴈,時能訪死生。」此詩 至京,盛為當時之所吟誦,天下好事者多書壁而翫 之。後歸鄉里,十餘年不得調。仁壽初,徵拜豫章王長 史,非其好也。王轉封於齊,即為齊王文學。當時諸王 官屬多被夷滅,由是彌不自安,因謝病免。久之,授大 理司直,卒於官,時年五十二。有集十卷行於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