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1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十一卷目錄
書經部彙考一
周〈敬王一則〉
秦〈始皇帝一則〉
漢〈文帝一則 武帝建元四則 天漢一則 太始一則 昭帝始元一則 元平一則
宣帝本始二則 甘露一則 元帝初元二則 成帝河平三則 哀帝一則 平帝元始一
則〉
後漢〈光武帝建武三則 明帝永平二則 章帝建初二則 元和一則 和帝永元一
則 安帝永初二則 延光一則 靈帝熹平一則 光和一則〉
魏〈少帝正始一則 少帝正元一則 甘露一則〉
晉〈武帝泰始一則 元帝建武一則〉
南齊〈明帝建武一則〉
梁〈武帝天監二則〉
北魏〈明元帝永興一則〉
北周〈明帝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煬帝大業一則〉
唐〈太宗貞觀一則 高宗永徽一則 中宗嗣聖一則 元宗開元三則 天寶一則 代
宗大曆一則 憲宗元和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後周〈太祖顯德一則〉
遼〈聖宗統和一則 開泰一則 道宗大安一則〉
宋〈太祖開寶一則 太宗端拱一則 淳化一則 真宗咸平二則 景德一則 大中祥
符二則 仁宗天聖一則 景祐一則 皇祐三則 至和一則 嘉祐一則 神宗熙寧二
則 哲宗元祐三則 徽宗建中靖國一則 高宗建炎一則 紹興六則 孝宗乾道三則
淳熙三則 寧宗嘉泰二則 嘉定一則 理宗端平一則 嘉熙二則〉
金〈熙宗皇統一則 廢帝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一則 哀宗正大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仁宗皇慶二則 文宗天曆一則〉
明〈太祖洪武六則 成祖永樂二則 仁宗洪熙一則 英宗正統一則 景帝景泰二則
英宗天順一則 世宗嘉靖四則 神宗萬曆三則 愍帝崇禎三則〉
經籍典第一百十一卷
書經部彙考一
[編輯]周
[編輯]敬王三十一年孔子刪書定為百篇〈按刪書斷自唐虞今編年不始 於唐虞而始於孔子者蓋未刪以前篇帙尚多無從詳考故編年止自孔子始其百篇撰次原委自 有古序另立彙考不附編年之內〉
[編輯]按《史記敬王本紀》不載。按《孔子世家》:「孔子自楚反 乎衛,年六十三,魯哀公六年也。孔子去魯凡十四歲 而反乎魯。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 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 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故書傳自孔氏。
〈按魯哀公六年為周敬王三十一年〉
按《尚書緯》:「孔子求書,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迄於秦 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為世法者 百二十篇。」
按《漢書藝文志》:「《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 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
按漢孔安國《尚書序》:「先君孔子生於周末,討論墳典, 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 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秦
[編輯]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焚書濟南伏生取尚書壁藏之孔氏子孫藏古文尚書於夫子舊堂壁中
[編輯]按《史記始皇本紀》: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曰:「『臣請史官, 非《秦紀》皆燒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 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制曰:『可』。」
按《漢書藝文志》:「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
〈注〉師古曰:《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而《漢紀尹敏傳》雲「孔鮒所藏。」二說不同,未知孰是。〈按荀悅漢紀曰孔鮒藏之陸德明釋文又曰孔子之末孫惠壁藏之俱未知孰是並載以俟考〉
漢
[編輯]文帝 年詔晁錯從伏生受尚書始得二十九篇按史記漢書文帝本紀俱不載按史記晁錯傳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
[編輯]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徵,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
按《漢書儒林傳》:「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 帝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 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 錯往受之。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 難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 於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無」 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為 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弗能明定。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雲。
〈注〉張晏曰:「名勝《伏生碑》雲也。」師古曰:「衛宏定《古文尚書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也。使其女傳言教,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
按《劉歆傳》,歆移太常博士書曰:「孝文皇帝始使掌故 朝錯從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絕,今 其書見在,時師傳讀而已。」
武帝建元五年春置尚書歐陽博士
[編輯]按《史記武帝本紀》,不載。按《漢書武帝本紀》:建元五 年春始置《五經》博士。按《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經》 博士,初書惟有歐陽禮。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 書》,平帝時又立《古文尚書》。所以網羅遺失,兼而存之。 建元 年,張湯請博士弟子治《尚書》。」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張湯傳》:「是時上方向文 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 補廷尉史。」〈按此條未詳何年必在立尚書博士之後故見於此〉 建元 年,以孔安國孔延年為「《尚書》博士。」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孔光傳》,「孔光字子夏,孔 子十四世之孫也。孔子生伯魚鯉,鯉生子思伋,伋生 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 順,順為魏相。順生鮒,鮒為陳涉博士,死陳下。鮒弟子 襄為孝惠博士、長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國,武 生延年,延年生霸,字次儒。霸生光焉。」安國、延年皆以 治「《尚書》為武帝博士。」
建元 年,兒寬見上語經學,上說從《寬問尚書》一篇,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兒寬傳》:寬治《尚書》,事歐 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舉侍御史。見上 語經學,上說之,《從問尚書》一篇,擢為中大夫。按《儒 林傳》:歐陽生事:「伏生授倪寬,寬有俊才,初見武帝語 經學,上曰:『吾姑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 乃從《寬問》』」一篇。
天漢 年孔安國得古文尚書獻之
[編輯]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藝文志》:「武帝末,魯共王 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 《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 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 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 蠱事,未列於學官。
〈注〉師古曰:「壁中書多以考見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
按《魯恭王傳》,「魯恭王餘,孝景前二年立為淮陽王,三 年徙王。魯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鐘 磬琴瑟之音,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按《劉歆傳》,「歆移博士書曰:『漢興已七八十年矣,離於 全經固已遠矣。及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 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 末』」,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按恭王傳經傳
得於景帝前三年,而《藝文志》又稱武帝末,《劉歆傳》又稱「天漢末」 者,殆景帝時恭王始得之,武帝時安國始獻之耳。並存以俟考。
〉按孔安國《尚書序》:「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 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 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 竹之音,乃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已久,時 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 者,為隸古定。」〈用隸字作古文以定之〉更以《竹簡》:〈竹長一尺一寸殺青書之謂之 竹簡〉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於《堯 典》,《益稷》合於《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 於《顧命》,復出此篇並序,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其 餘錯亂摩滅,弗可復知,悉上送官,藏之書府。
太始 年詔孔安國作古文尚書傳
[編輯]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孔安國《尚書序》:「承詔為 五十九篇作傳。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籍,採摭群 言,以立訓傳。約文申義,敷暢厥旨。」《書序》序所以為作 者之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畢,會國有巫蠱 事,經籍道息,用不復以聞。〈按天漢之末安國得古文尚書獻之而巫蠱事則在
征和二年,故知「承詔作傳」 ,必天漢以後,征和以前之事。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詔以尚書未明令舉賢良文學高第
[編輯]按:《漢書昭帝本紀》:「始元五年六月詔曰:『朕以渺躬,獲 保宗廟,戰戰慄慄,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 傳《孝經》《論語》《尚書》,未雲有明。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 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
昭帝元平元年以孔霸為尚書博士
[編輯]按《漢書昭帝本紀》,不載。按《孔光傳》:「霸字次儒,霸生 光。霸亦治尚書事太傅夏侯勝,昭帝末年為博士。」
宣帝本始元年河內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
[編輯]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按陸德明《釋文》:「漢宣帝本 始中,河內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與伏生所誦合三 十篇,漢世行之。」然《泰誓》年月不與《序》相應,又不與《左 傳》《國語》《孟子》眾書所引《泰誓》同。馬、鄭、王肅諸儒皆疑之。
按:《玉海》,「宣帝元年,河內女子有壞老人屋,得古文《泰 誓》三篇。」
本始四年,詔夏侯勝撰《尚書說》。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按《夏侯勝傳》,「宣帝即位四 年,遷太子太傅,受詔撰《尚書》《論語說》,賜黃金百斤。」
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詔立大小夏侯尚書及穀梁春秋博士
[編輯]按《漢書宣帝本紀》:「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詔諸儒講 《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 臨決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士。」
按:《劉歆傳》,歆移太常博士書往者博士書有歐陽。
《春秋公羊》,《易》則施、孟,然孝宣皇帝猶復廣立《穀梁春 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並置之。何則? 與其過而廢之也,寧過而立之。
元帝初元 年歐陽地餘及孔霸俱以尚書授帝
[編輯]按《漢書元帝本紀》,不載。按陸德明《釋文》:「歐陽氏世 傳業,至曾孫高,作《尚書章句》,為歐陽氏學。高孫地餘, 以書授元帝。 魯國孔霸,字次儒,孔子十三世孫,為 博士,以書授元帝,官至大中大夫、關內侯。」
初元二年,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皇太子。
按《漢書元帝本紀》:「夏四月丁巳,立皇太子。」按《張禹 傳》:「初元中立皇太子,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太子。」
成帝河平三年劉向校中祕尚書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復著洪範五行傳論奏之
[編輯]按《漢書成帝本紀》,「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光祿大夫 劉向校中祕書。」按《藝文志》: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 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 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 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按《劉向傳》: 「成帝即位,上方精於詩書,觀古文,詔向領校中五經 祕書。」向見《尚書洪範》,箕子為武王陳五行陰陽休咎 之應,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 災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 各有條目,凡十一篇,號曰《洪範五行傳論》,奏之。 成帝 年,求能為《古文尚書》者,徵張霸。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按《孔安國傳》,世所傳百兩 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 《左氏傳》書敘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 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 之,非是。
〈注〉師古曰:「以霸私增分析,故與中書之文不同也。」《中書》,天子所藏之書也。
成帝年,鄭寬中等入說《尚書》於金華殿。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成帝時,班伯 少受《詩》於師丹。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 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帝方鄉學,鄭寬 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詔伯受焉。既 通大義,又講異同於許商數年,金華之業續出。」
哀帝 年劉歆請立古文尚書於學官詔與博士講論其義
[編輯]按《漢書哀帝本紀》,不載。按《劉歆傳》,「歆親近,欲建立 《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哀帝 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
平帝元始 年立古文尚書博士以蘇竟為講尚書祭酒
[編輯]按《漢書平帝本紀》,不載。按《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 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 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 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初書唯有歐陽, 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平帝時又立《古文尚 書》,所以網羅遺失,兼而存之。」
按《後漢書蘇竟傳》:「蘇竟,字伯況,扶風平陵人也。平帝 世,竟以明《易》為博士講書祭酒。」
〈注〉王莽置《六經》祭酒,秩上卿,每經各一人竟為講《尚書》祭酒。
後漢
[編輯]光武帝建武元年置書經歐陽夏侯氏博士
[編輯]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按《徐防傳》,「漢承嬴秦, 經典廢絕,本文略存,或無章句,收拾遺缺,建立明經, 博徵儒術,開置太學。孔聖既遠,微旨將絕,故立博士 十有四家。」
〈注〉《漢官儀》曰:「光武中興,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賀京房,《書》有歐陽和伯、夏侯勝建,《詩》有申公、轅固、韓嬰,《春秋》有嚴彭祖、顏安樂,《禮》有戴德、戴聖,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選有聰明威重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也。」
建武二年,尹敏上疏陳《洪範》消災之術。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按《儒林尹敏傳》,「建武 二年,上疏陳《洪範》消災之術,時世祖方草創天下,未 遑其事,命敏待詔公車建武十九年,擢桓榮弟子何湯以《尚書》授太子,召榮 令說《尚書》,使授太子,拜榮為博士。」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按《明帝本紀》,「顯宗孝 明皇帝諱莊,光武第四子也。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 之。建武十五年封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十九年 立為皇太子,師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按《桓榮傳》,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餘,始辟大司徒府。時顯宗始立 為皇太子,選求明經,迺擢榮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 中郎」將以尚書授太子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 對曰:事沛國桓榮帝即召榮令說尚書甚善之拜為 議郎賜錢十萬入使授太子每朝會令榮於公卿前 敷奏經書帝稱善曰:「得生幾晚」會歐陽博士缺帝欲 用榮榮叩頭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 閎揚州從事皋弘帝」曰:「俞往汝諧」因拜榮為博士。
明帝永平十二年賜王景禹貢圖
[編輯]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按《循吏傳》:「王景少學《易》, 遂廣闚眾書,又好天文術數之事,沈深多伎藝。辟司 空伏恭府,時有薦景能理水者,永平十二年,議修汴 渠,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 帝善之。又以嘗修浚儀,功業有成,乃賜景《山海經》《河 渠書》《禹貢圖》。」
永平十五年。以世傳尚書桓郁。入授皇太子經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按《桓榮傳》。榮子郁傳父 業。以尚書教授門徒。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經。
章帝建初元年詔賈逵入講古文尚書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三卷
[編輯]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按《賈逵傳》,「肅宗立,降意 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建初元年,詔逵入講北 宮白虎觀、南宮雲臺。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 《爾雅》詁訓相應。詔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 異。逵集為三卷,帝善之。」
建初八年十二月戊申詔令群儒選高才生受《古文 尚書》。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八年冬十二月戊申,詔曰: 五經剖判,去聖彌遠。章句遺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 言,將遂廢絕,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選 高才生受學《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 學,廣異義焉。」按《賈逵傳》:「建初八年,迺詔諸儒各選 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 遂」行於世。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 朝夕受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
元和二年二月幸東郡使張酺講尚書一篇
[編輯]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元和二年二月丙辰,東巡狩。」 按《張酺傳》:「肅宗即位,酺出為東郡太守。元和二年,幸 東郡,引酺及門生並郡縣掾史並會庭中。帝先備弟 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臣之禮,賞賜殊 特,莫不沾洽。」
和帝永元元年竇憲以桓郁世傳尚書疏請與劉方並入教授
[編輯]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不載。按《桓郁傳》:郁傳父業,以 尚書教授。和帝即位,侍中竇憲以外戚之重,欲令少 主頗涉經學,上疏皇太后曰:「伏惟陛下躬天然之資, 宜漸教學,而獨對左右小臣,未聞典義。昔五更桓榮, 親為帝師,子郁結髮敦尚,繼傳父業,故再以校尉入 授先帝父子,給事禁省,更歷四世。今白首好禮,經行 篤備。又宗正劉方,宗室之表,善為《詩經》,先帝所褒,宜 令郁方並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由是遷長樂 少府,復入侍講。初,榮受朱普學,章句四十萬言,浮辭 繁長,多過其實。及榮入授,顯宗減為二十三萬言,郁 復刪省,定為十二萬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安帝永初元年桓焉以尚書入授
[編輯]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不載。按《桓郁傳》:「郁中子焉能, 世傳其家學,以父任為郎,明經篤行。永初元年,入授 安帝。」
按:陸德明《尚書釋文》:「沛國桓榮受《尚書》於朱普,以授 漢明帝。遂世相傳,東京最盛。」
〈注〉《漢紀》云:「榮子郁以書授和帝,而官至侍中太常。郁子焉復以書授安帝,官至太子太傅、太尉。
安帝 年,鄧弘以《歐陽尚書》授帝禁中。」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不載。按《鄧禹傳》,「禹子訓,訓子 弘。太后策立安帝,弘為虎賁中郎將。弘少治歐陽尚 書,授帝禁中。」
延光二年春正月詔選三署郎及吏人通古文尚書者
[編輯]按:《後漢書安帝本紀》,「延光二年春正月,詔選三署郎 及吏人能通古文《尚書》《毛詩》《穀梁春秋》各一人。」
靈帝熹平四年刻石經尚書立於太學門外
[編輯]按:《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 經》文字,刻石立於太學門外。」
按《洛陽記》:「太學左洛城南開陽門外,講堂十丈,廣一 丈,堂有石經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二碑毀;南行《禮記》十二碑悉崩 壞;東行《論語》三碑,一碑毀《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 日磾、議郎蔡邕名。」
光和三年詔公卿舉能通尚書者除議郎
[編輯]按:《後漢書靈帝本紀》:「光和三年六月,詔公卿舉能通 《尚書》《毛詩》《左氏》《穀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議郎。」
魏
[編輯]少帝正始五年五月帝講尚書通使太常釋奠祀孔子
[編輯]按:《三國志少帝本紀》:正始五年「五月癸巳,講《尚書經》, 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賜太傅、 大將軍及侍講者各有差。」
少帝正元二年講尚書業終賜執經者鄭沖等各有差〈按前係少帝芳此係少帝髦〉
[編輯]按《三國志少帝本紀》,正元二年「九月庚子,講《尚書》,業 終,賜執經親授者司空鄭沖、侍中鄭小同等有差。」
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學命諸儒講尚書
[編輯]按《三國志魏少帝本紀》,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學, 諸儒講《易》畢,復命講《尚書》。帝問曰:「『『鄭元雲『稽古同天』, 言堯同於天也』。王肅云:『堯順考古道而行之』。二義不 同,何者為是』?博士庾峻對曰:『先儒所執,各有乖異,臣 不足以定之。然《洪範》稱三人占,從二人之言』」,賈、馬及 肅皆以為「『『順考古道』,以《洪範》言之,肅義為長』。帝曰:『仲 尼言『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堯之大美,在乎則天,順考 古道,非其至也。今發篇開義,以明聖德,而舍其大,更 稱其細,豈作者之意邪』?」峻對曰:「臣奉尊師說,未喻大 義,至於折中裁之,聖思次及」,四嶽舉鯀,帝又問曰:「『夫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思無不周,明 無不照』。今王肅雲『堯意不能明鯀,是以試用如此。聖 人之明有所未盡邪』?」峻對曰:「『雖聖人之弘,猶有所未 盡,故禹曰『知人則哲』,唯帝難之』。然卒能改授聖賢,緝 熙庶績,亦所以成聖也。」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聖人。 若不能始,何以為聖?其言唯帝難之,然卒能改授,蓋 謂知人聖人所難,非不盡之言也。《經》云:『知人則哲,能 官人』。若堯疑鯀,試之九年,官人失敘,何得謂之聖哲?」 峻對曰:「臣竊觀經傳,聖人行事,不能無失,是以堯失 之四凶,周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堯之任 鯀,九載無成,汨陳五行,民用昏墊。至於仲尼,失之宰 予,言行之間,輕重不同也。至於周公管、蔡之事,亦《尚 書》所載,皆博士所當通也。」峻對曰:「此皆先賢所疑,非 臣寡見所能究論。」次及有鰥在下,曰「虞舜帝問曰:『當 堯之時,洪水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賢聖,濟斯民之 時也。舜年在既立,聖德光明,而久不進用,何也』?」峻對 曰:「堯咨嗟求賢,欲遜己位。嶽曰:『否,德忝帝位』。堯復使 嶽揚舉仄陋,然後薦舜。薦舜之本,實由於堯。此蓋聖 人慾盡眾心也。」帝曰:「堯既聞舜而不登用,又時忠臣 亦不進達,乃使嶽揚仄陋而復薦舉,非急於用聖恤 民之謂也。」峻對曰:「非臣愚見所能逮及。」
按《晉書庾峻傳》:「峻潛心儒典,屬高貴鄉公幸太學,問 《尚書》義於峻。峻援引師說,發明經旨,申暢疑滯,對答 詳悉,遷祕書丞。」按《鄭沖傳》:「高貴鄉公講《尚書》,沖執 經親授,與侍中鄭小同俱被賞賜。」
晉
[編輯]武帝泰始元年司空裴秀奏禹貢地域圖十八篇藏於祕府
[編輯]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按《裴秀傳》,「帝受禪,詔以秀 為司空。秀儒學洽聞,且留心政事,當禪代之際,總納 言之要,其所裁當,禮無違者。」又以職在地官,以《禹貢》 山川地名,從來久遠,多有變易,後世說者,或彊牽引, 漸以暗昧。於是甄擿舊文,疑者則闕,古有名而今無 者,皆隨事注列,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奏之,藏於祕 府。
元帝建武元年豫章內史梅賾上孔氏傳
[編輯]按《晉書元帝本紀》,不載。按孔穎達《正義》:「『昔東晉之 初,豫章內史梅賾上《孔氏傳》,猶闕《舜典》自『乃命以位』 已上二十八字,世所不傳,多用王、范之註補之,而皆 以慎徽』已下為《舜典》之初。」
按陸德明《釋文》,江左中興,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奏 上孔傳《古文尚書》,亡《舜典》篇,購不能得,乃取王肅注 《堯典》,從「慎徽五典」以下分為《舜典》篇以續之,學徒遂 盛。
南齊
[編輯]明帝建武四年姚方興表上孔氏傳古文舜典
[編輯]按《南齊書明帝本紀》,不載。按孔穎達《正義》,「齊建武 四年,吳興姚方興於大航頭得《孔氏傳》古文《舜典》,亦 類太康中書乃表上之,事未施行。」
梁
[編輯]武帝天監 年造尚書大義二十卷
[編輯]按《梁書武帝本紀》:「帝少而篤學,洞達儒元,雖萬幾多 務,猶卷不輟手,造《尚書大義》等書。」
按《隋書經籍志》,「《尚書大義》二十卷,梁武帝撰天監 年,以姚方興《舜典》一篇,下博士議。」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陸德明《尚書釋文》:齊明 帝建武中,姚方興采馬、王之注,造《孔傳舜典》一篇,雲 於大航頭買得,上之。梁武時為博士。議曰:「孔《序》稱伏 生誤合五篇,,皆文相承接,所以致誤。《舜典》首有曰『若 稽古,伏生雖昏耄,何容合之』?遂不行用。」
北魏
[編輯]明元帝永興元年敕崔浩解尚書
[編輯]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不載。按《崔浩傳》浩上五寅。〈寅一 作夤〉元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經》《論 語》《詩》《尚書》《春秋》《禮記》《周易》。三年成訖,謹以奏呈。」
北周
[編輯]明帝受尚書於盧誕
[編輯]按《周書明帝本紀》,不載。按《文帝十三子傳》,「宋獻公 震,字彌俄突,幼而敏達,後與世宗俱受《禮記》《尚書》於 盧誕。」〈世宗明帝也〉
隋
[編輯]文帝開皇二年得孔氏傳古文舜典
[編輯]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孔穎達《正義》:「昔東晉之 初,梅賾上《孔氏傳》,猶闕《舜典》『自乃命以位』已上二十 八字。至齊蕭鸞建武四年,姚方興得孔氏傳古文《舜 典》,乃表上之。事未施行,方興以罪致戮。至隋開皇初, 購求遺典,始得之。」 又云:「開皇二年,購募遺典,乃得 其篇焉。」
煬帝大業 年午日蘇威獻尚書為壽
[編輯]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按《蘇威傳》,「煬帝嗣位,五月 五日,百僚上饋,多以珍玩。威獻《尚書》一部,微以諷帝。」 按王棨《端午獻尚書為壽賦》節乃端午經,惟《尚書》當 煬帝窮奢之際,見蘇公為壽之初。五日嘉辰,欲有裨 於聖德;百篇奧義,敢將獻於皇居。
唐
[編輯]太宗貞觀十六年孔穎達等奉詔撰尚書正義二十卷
[編輯]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藝文志》,「《尚書正義》二十 卷。國子祭酒孔穎達、太學博士王德韶、四門助教李 子雲等奉詔撰。四門博士朱長才、蘇德融、太學助教 隋德素、四門助教王士雄、趙弘智覆審。太尉揚州都 督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左僕射于志寧、右僕射張行 成、吏部尚書侍中高季輔、吏部尚書褚遂良、中書令 柳」奭、弘文館學士谷那律劉伯莊、太學博士賈公彥、 范義頵齊威、太常博士柳士宣、孔志約、四門博士趙 君贊、右內率府長史弘文館直學士薛伯珍、國子助 教史士弘、太學助教鄭祖元、周元達、四門助教李元 植、王真儒與王德韶、隋德素等刊定。
按孔穎達《正義序》,十六年奉敕修。
高宗永徽四年頒孔穎達書經正義於天下明經依此考試
[編輯]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高宗本紀》,「永徽 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 明經令依此考試。」
按《唐會要》:「永徽四年三月一日,孔穎達進《五經正義》, 頒於天下,以為定式。」凡《書》二十卷,《詩》四十卷,《易》十六 卷,《春秋》三十六卷,二《禮》百二十卷。
按,孔穎達《進正義表》,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上。
中宗嗣聖二十年〈武后長安三年即中宗嗣聖二十年〉王元感上所撰書經糾謬十卷
[編輯]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按《王元感傳》:「元感,濮州鄄 城人。歷四門博士,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 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丐官筆楮,寫藏祕府。有詔 兩館學士、成均博士議可否。祝欽明、郭山惲、李憲等 本章句家見元感詆先儒同異,不悅,數沮詰其言,元 感緣罅申釋,竟不詘。魏知古見其書,嘆曰:『五經指南 也』。」而徐堅、劉知幾、張思敬等每為助理,聯疏薦之。遂 下詔褒美,以為儒宗,拜太子司議郎兼崇賢館學士。 按《舊唐書王元感傳》:長安三年,表上其所譔《尚書糾 謬》十卷。詔曰:「王元感質性溫敏,博聞強記,手不釋卷, 老而彌篤。掎前達之失,究先聖之旨,是謂儒宗,不可 多得。可太子司議郎兼崇賢館學士。」
元宗開元十四年詔改洪範無偏無頗為無偏無陂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藝文志開元十四年元
[編輯]宗以《洪範》「無偏無頗」聲不協,詔改為「無偏無陂。」 開元 年,穆元休獻《洪範外傳》十篇。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穆寧傳》:「父元休 以文學著,撰《洪範外傳》十篇,開元中獻之。」
開元 年,宋璟手寫《尚書無逸圖》以獻。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崔植傳》:穆宗問:「貞觀、開 元中治道最盛,何致而然?」植曰:「元宗在天后時,身踐 憂患,既得位,得姚崇、宋璟,此二人蚤夜孜孜,納君於 道。璟嘗手寫《尚書》《無逸》為圖以獻,勸帝出入觀省以 自戒。其後朽暗,乃代以山水圖,稍怠於勤,左右不復 箴規
天寶三載詔衛包定今文尚書十三卷
[編輯]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藝文志》,《今文尚書》十三 卷,開元十四年,元宗以《洪範》「『無偏無頗』聲不協,詔改 為無偏無陂。」天寶三載,又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 從今文。
按《冊府元龜》,天寶三載詔曰:「朕欽惟載籍,討論墳典, 以為先王令範,莫越於唐虞;上古遺書,實稱於訓誥。 雖百篇奧義,前代或亡,而六體奇文,舊規猶在。但以 古先所制,有異於當今;傳寫浸訛,有疑於後學。永言 刊革,必在從宜。尚書應是古體文字,並依今字繕寫 施行,其舊本仍藏之書府。」
按鄭樵《通志》,「《易》《詩》《書》《春秋》皆有古文,自漢以來,盡易 以今文,惟孔安國得屋壁之書,依古文而隸之。安國 授都尉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鄭康 成為之注,亦不廢古文,使天下後世於此一書而得 古意。不幸遭明皇更以今文,其不合開元文字者謂 之野書,所用今文,違於古義多矣。」
按《文獻通考》:「按《漢儒林傳》言:『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 國以今文讀之。《唐藝文志》有《今文尚書》十三卷,注言 『元宗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從今文』』。」然則漢之所 謂古文者,科斗書;今文者,隸書也。唐之所謂古文者, 隸書,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
按:王氏《困學紀聞》謂:「『《泰誓》』古文本作『大誓』,故孔氏注 云:『大會以誓眾』。《皋陶謨》:『天明畏自我民明畏』,今『大』作 『泰』」,「『畏」作「威』,皆衛包所改。乃知匪特《洪範》之改,頗為陂 也。」
按:《太平清話》:宋景文公云:「唐元宗始以隸楷易《尚書》 古文。儒者不識古文,自唐開元始。」〈按唐書詔改古文從今文是天寶三
載事,而宋景文謂「自開元始,以有十四年之詔」 ,遂誤認為一時事耳。
〉代宗大曆八年歸崇敬請以尚書為小經
[編輯]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歸崇敬傳》:「大曆八年,崇 敬建議曰:近世明經,不課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 傳授義絕。請以《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 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置博士一員。《公羊》《穀 梁春秋》共準一中經,通置博士一員。博士兼通《孝經》 《論語》,依章疏講解。德行純潔、文詞雅正、形容莊重可 為」師表者,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品秩 生徒有差。」
憲宗元和十五年三月召侍講學士韋處厚路隨於太液亭講尚書洪範
[編輯]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穆宗本紀》,憲宗 元和十五年三月壬子,「召侍講學士韋處厚、路隨於 太液亭,講《毛詩關雎》《尚書洪範》等篇,並賜緋魚袋。」 按《玉海》,「穆宗即位,以韋處厚與路隨充翰林侍講學 士,召入太液亭,命分講《毛詩關雎》《尚書洪範》等篇,訪 以理體,賜酒果。」
文宗太和二年帝纂集尚書中君臣事跡命工圖寫於太液亭
[編輯]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文宗每對宰臣。深 言經學。太和二年五月。帝纂集尚書中君臣事跡。命 工圖寫於太液亭。朝夕觀覽。」
後周
[編輯]太祖顯德六年詔郭忠恕定古文尚書釋文刻板
[編輯]按《五代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玉海》。唐陸德明《尚書 釋文》。用古文。後周顯德六年。郭忠恕定古文刻板。
遼
[編輯]聖宗統和元年室昉進尚書無逸篇
[編輯]按《遼史聖宗本紀》不載。按《室昉傳》:「統和元年,昉進 《尚書無逸篇》以諫,太后聞而嘉獎。」
開泰元年八月詔賜鐵驪那沙書經一部
[編輯]按《遼史聖宗本紀》:「開泰元年八月丙申,鐵驪那沙乞 賜佛像、儒書。詔賜護國仁王佛像一,《易》《詩》《書》《春秋》《禮 記》各一部。」
道宗大安四年四月召耶律儼講尚書洪範五月命燕國王延禧寫五子之歌
[編輯]按《遼史道宗本紀》:「大安四年四月癸卯,西幸,召樞密 直學士耶律儼講《尚書洪範》。五月辛亥,命燕國王延 禧寫《尚書》五子之歌。」
宋
[編輯]太祖開寶五年詔李昉陳鄂等校定尚書釋文
[編輯]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藝文志》。陳鄂開寶《新定 尚書釋文》三卷。
按:《崇文總目》:「《尚書釋文》,皇朝太子中舍陳鄂奉詔刊 之。」始開寶中,詔以德明所釋乃古文《尚書》,與唐明皇 所定今文駁異,令鄂刪定其文,改從隸書。蓋今文自 曉者多,故音切彌省。
按《玉海》,唐陸德明《釋文》用古文。後周顯德六年,郭忠 恕定古文刻板,太祖命判國子監周惟簡等重修,開 寶五年二月,詔翰林學士李昉校定上之,詔名《開寶 新定尚書釋文》。 又云:李昉與知制誥李穆、扈蒙校 定《尚書釋文》,周惟簡與陳鄂重修,詔並刊板頒行
太宗端拱二年孔維等校勘書經正義板成以獻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端拱元年孔維等 奉命校勘《五經正義》,詔國子監鏤板行之。易則孔維 等四人校勘,李說等六人詳勘又再校。十月板成以 獻。書亦如之。二年十月以獻。
淳化五年十一月幸國子監令孫奭講尚書賜以束帛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五年十一月丙寅,幸國子監, 賜直講孫奭緋魚,幸武成王廟,復幸國子監,令奭講 《尚書》,賜以束帛。按《孫奭傳》:奭九經及第,為國子監 直講。太宗幸國子監,召奭講書,至「事不師古,以克永 世,匪說攸聞。」帝曰:「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賢相如此耶?」 因咨嗟久之,賜五品服。
真宗咸平元年召崔頤正日赴御書院說尚書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咸平元年春正月丁丑,召學官崔 頤正講書。按《崔頤正傳》:頤正為國學直講,真宗嘗 曰:「朕宮中無事,樂聞講誦。」翌日,召頤正於苑中說《尚 書大禹謨》,賜以牙緋。自是日令赴御書院待對,說《尚 書》至十卷。
咸平二年二月,幸國子監,召崔偓佺講《尚書》。十月,孫 奭請摹刻《古文尚書音義》,從之。
按《宋史真宗本紀》:「咸平二年七月甲辰,幸國子監,召 學官崔偓佺講《尚書大禹謨》。」按《崔頤正傳》:「弟偓佺, 淳化中判國子監,李至奏為直講。咸平二年,真宗幸 國學,召偓佺說尚書,即特賜緋。」
按:《玉海》:「咸平二年十月十六日乙丑,直講孫奭請摹 印《古文尚書音義》,與新定《釋文》並行,從之。」
《唐志》:「顧彪《古文音義》五卷,王儉《音義》四卷,《奭言古文尚書釋文》,印板猶存,請雕印。」
景德四年九月邢昺講尚書大義於龍圖閣之崇和殿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德四年九月「庚 午。宴近臣於龍圖閣之崇和殿。翰林學士邢昺。視壁 間掛《尚書禮記圖》。講述大義。在位聳聽。上嘉納之。」
大中祥符二年九月召宗室覽尚書圖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二年九 月丁丑。召宗室觀書龍圖閣。因覽尚書圖。
大中祥符七年七月,作《尚書詩》三章。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 月庚辰,上作《周易》詩三章,賜群臣和。至是遍詠經史, 百僚並賦。七月辛亥,作《尚書》詩三章,八月庚午,作《春 秋詩》三章。九月甲申,作《毛詩》詩三章。庚戌,作《周禮》詩 三章,十月甲戌作《儀禮》詩三章,十二月庚辰作《公羊》 詩三章。八年正月丁未,作《穀梁》詩三章。閏六月癸巳, 作」《孝經》詩三章,賜群臣和。其讀十一經也。起七年六 月庚辰,成於八年閏六月癸巳。〈按十一經內少禮記爾雅〉
仁宗天聖八年九月雕新定尚書釋文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天聖八年九月十 二日雕《新定尚書釋文》。晁氏《志》《古文尚書》十三卷,孔 安國以隸古定。〈以隸為籀〉自漢迄唐,行於學官,明皇改從 今文,由是古文遂絕。陸德明獨存其一二於《釋文》,呂 大防得本於宋次道、王仲至家,以校釋文,雖小有異 同,而大體相類。《中興書目》:「《古文尚書》二卷,鄭樵《書考》 六卷,考證古今文同異。」
景祐二年春正月癸丑置邇英延義二閣寫尚書無逸篇於屏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邇英、延義二閣建 於景祐二年正月癸丑,孫奭為侍講學士,嘗書《無逸 圖》上之,請施便坐,帝施於講讀閣。
皇祐元年九月所鐫石室十三經工畢尚書周德正書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石室十三經》,蜀孟 昶所鐫,「皇祐元年歲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 巳工畢。」周易孫逢吉書,尚書周德正書。
皇祐 年,召楊光輔講《尚書無逸》一篇。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楊安國傳》:父光輔,居馬 耆山,學者多從受經,州守王博文薦為太學助教,孫 奭知兗州,又薦為太常寺奉禮郎、州學講書。既而奭 與馮元薦安國為國子監直講,並召光輔至,仁宗命 說《尚書》,光輔曰:「堯、舜之事,遠而未易行,願講《無逸》一 篇。」時年七十餘矣,而論說明暢。帝欲留為學官,固辭。 以國子監丞老於家。
皇祐四年十一月甲辰,楊安國講《尚書》,請書《無逸》於 屏。甲寅,上《尚書節解》三十卷。十二月甲午,蔡襄上所 書《無逸圖》。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楊安國傳》:安國在經筵 二十七年,仁宗稱其行義淳質,以比先朝。崔遵度嘗 請書《無逸》於邇英閣之後屏,帝曰:「朕不欲背聖人言。」 命蔡襄書《無逸》,王洙書《孝經》四章,列置左右。
按《玉海》:皇祐四年十二月甲午,知制誥王洙、蔡襄上 所書《無逸孝經圖》。初,十一月甲辰,侍讀楊安國講《尚書·無逸》,上曰:「朕深知享國之君宜戒逸豫。」因請書《無 逸》篇於邇英閣之後屏。上曰:「朕不欲背聖人之言,當 書置之坐右。」又命侍講丁度取《孝經》「天子孝治聖治 廣要道」四章,對為右圖。因令襄書《無逸》,洙書《孝經》,又 「命承旨王拱長為二圖序,而襄書之。」又云:「仁宗初建 邇英閣,書《無逸》於屏間,歲久而弊,以白居易賦代之。 侍講楊安國請復書《無逸》,上欣然,命王洙書之,置之 左方。又命丁度取《孝經》之天子聖治孝治廣要道」四 章對為右圖,命蔡襄書之。按邇英、延義二閣建於景 祐二年正月癸丑,孫奭為侍講學士,嘗書《無逸圖》上 之,請施便坐,帝施於講讀閣。今曰歲久而弊者,當是 奭所上之圖等。又按《玉海》,皇祐初,詔楊安國等以《五 經正義》節解為書,令先撰序及名。安國等請名曰《五 經義宗精義樞要》,詔以《五經精義》為名。十二月己亥, 御延和殿,安國等上《五經精義序》,進讀畢,賜茶而退。 辛丑,降付邇英閣。四年十一月甲寅,邇英閣侍講上 《尚書節解》三十卷。
至和二年三月判國子監王洙以石經尚書見書鐫未就乞促近限畢工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仁宗命國子監取 《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孝經》為篆隸二體,刻石兩楹。 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國子監王洙言,「國子監刊立 石經,至今一十五年止,《孝經》刊畢,《尚書》《論語》見書鐫 未就,乞促近限畢工,餘經權罷。」從之。
嘉祐三年楊繪獻書意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祐三年。楊繪獻 《書意詩尚春秋辨要》十卷。閏十二月二十六日。命為 集賢校理。〈按明史官焦竑經籍志楊繪書九意一卷此無九字未知孰是〉
神宗熙寧 年范純仁作尚書解以進
[編輯]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范純仁傳》:神宗曰:「『卿善 論事,宜為朕條古今治亂可為監戒者』。乃作《尚書解》 以進曰:『其言皆堯、舜、禹、湯、文、武之事也,治天下無以 易此,願深究而力行之』。」
熙寧八年六月,頒王安石《書經新義》於學官。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八年六月「己酉,頒王安石《詩》 《書》《周禮》義於學官。」按《王安石傳》:「初,安石訓釋《詩》《書》 《周禮》既成,頒之學官,天下號曰《新義》。又作《字說》,多穿 鑿傅會,其流入於佛、老,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主司 純用以取士,士莫能自名一說,先儒注一切廢不用。」
哲宗元祐 年車駕幸太學命豐稷講尚書無逸篇賜四品服
[編輯]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豐稷傳》,「哲宗時歷國子 祭酒,車駕幸太學,命講《書無逸》篇,賜四品服。」
元祐二年九月,經筵官進講《尚書》呂公著、范祖禹進 所節《尚書》等《三經要語》。十月,范祖禹乞於邇英閣復 張掛《無逸圖》。是年,文彥博亦進四軸。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元祐二年九月庚 午,呂公著言「伏觀今月十五日以經筵講《論語》畢。賜 執政及講筵官御筵。是日內出御書唐賢律詩分賜 臣等各一篇。次日臣於延和謝。今《論語》終帙,進講《尚 書》二書,皆聖人之格言,為君之要道。臣輒於《尚書》《論 語》及《孝經》中節取要語凡一百段。惟取明白切於治 道者,庶便省覽。」他日,太皇太后宣諭公著曰:「所進《尚 書》《論語》等要義百篇,皇帝每日書寫看覽,甚有益學 問。」范祖禹又言:「臣謹節《尚書》《論語》《孝經》切要之語,訓 戒之言,得一百一十九事,以備聖覽。所冀手書之、目 睹之、心存之,以助聖德之萬一,名曰《三經要語》。」十月 丁未,范祖禹乞於邇英閣復張掛王洙、蔡襄所書《無 逸孝經圖》,從之。「周公《無逸》,以勤為先;《孝經》四章,以孝 為本。」元祐二年,平章軍國重事文彥博上奏曰:「邇英 北壁有仁祖朝講官王洙所寫《無逸圖》,臣慮禁中或 未有此圖,敢寫錄四軸並一卷上進。望於殿內張掛, 及置於几案,以便聖覽。」
元祐五年二月,講《尚書·無逸》終篇,司馬康等進講義 一卷。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元祐五年二月壬 寅。講《尚書無逸》終篇。侍講司馬康、吳安詩、范祖禹等 錄進講義一卷。
徽宗建中靖國 年帝幸太學命蔣靜講尚書無逸篇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蔣靜傳》,「徽宗初立,靜上 言多詆元祐間事。明年,遷國子司業,帝幸太學,命講 《尚書無逸》篇,賜服金紫。」
高宗建炎二年上親書素屏尚書旅獒一篇出示宰執
[編輯]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建炎二年九月二 十二日癸卯,內出親書坐右素屏《旅獒》一篇,《大有》《大 畜》二卦,與孟子之言七,凡十扇,遣中使宣示宰執。
紹興五年賜趙鼎御書尚書一部
[編輯]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五年九月二 十日庚寅,賜趙鼎御書尚書一部。翌日鼎奏謝上曰「《尚書》所載君臣相戒敕之言,所以賜卿。欲共由此道 以成治功。」
紹興七年九月。內出《尚書無逸篇》。安掛講筵所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七年九月一 日。內出《無逸篇》四軸。付講筵所。遇講日安掛。
紹興十二年,賜陳誠之等《尚書周官》。十二月,上寫《尚 書》畢。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十二年,聞喜 宴,賜陳誠之等御書石刻。《尚書》《周官》:十二月庚辰,上 曰:「朕一無所好,惟閱書作字,自然無勌。《尚書》《史記》《孟 子》寫畢,《尚書》寫兩過,《左傳》亦節一本。」
紹興十三年六月。出御書尚書刊石。頒諸州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十三年九月 四日。御出尚書篇。刊石頒諸州學。又雲。紹興十三年 十一月丁卯。秦檜奏「前蒙付出御書。來日欲宣示從 臣。時上寫六經論《孟》皆畢。因請刊石國學。仍頒墨本 賜諸路州學。」詔可。
紹興十四年,以御書《尚書》刊石,立於太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十四年正月。 出御書。尚書宣宗館職。觀畢進詩刊石。立於太學首 善閣及大成殿後三禮堂之廊廡。
紹興二十四年,賜張孝祥等《尚書皋陶謨》。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二十四年。「賜 張孝祥等皋陶謨。就聞喜宴賜之。」
孝宗乾道五年賜講讀官尚書正義
[編輯]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乾道己丑表題「代 講讀官謝賜《尚書正義》。」
乾道七年,出《尚書敬天圖》以示輔臣。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乾道七年正月己 亥,出敬天圖以示輔臣。上曰:「《無逸》一篇,享國久長,皆 本於寅畏。朕近日取《尚書》所載敬天事編為兩圖,朝 夕觀覽,以自儆省,名之曰敬天圖。」虞允文奏:「古人作 《無逸圖》,猶誇大其事。陛下盡圖書中,敬天事又遠過 之,惟聖人盡躬行之實,敬畏不已,必有明效。」六月乙 卯,上曰:「敬天事已纂成圖,置之坐右,朝夕自省,一日 引卿等便殿觀之。」又曰:「人主儻不畏天,尚何所畏。」允 文奏:「願頒此圖,刻之琬琰。」上曰:「作數語並圖付出。」 乾道八年,賜進士黃定等御書《益稷篇》。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乾道八年四月二 十六日己未,賜進士黃定等《益稷》篇,先是二十日,宣 示輔臣。梁克家奏「《益稷》首載治水播食事,末載君臣 更相訓敕之意,學者因宸翰,味經旨,必知古人用心 矣。」上曰:「如『無若丹朱傲』等語,見古者君臣警戒之深。」 又曰:「聖人待天下之人,先之以教,及不格則以刑威 之。」
淳熙四年五月賜程叔達觀尚書敬天圖七月程大昌上禹貢論五卷後論一卷
[編輯]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熙四年五月己 酉。宗正少卿程叔達進對。言「玉音許宣示《敬天圖》。願 得稽首拜觀。」上顧左右取圖至。命叔達起觀。上亦誦 讀。每至前代王者。或不能敬畏修省。則曰「此圖美惡 並著。亦欲以之儆戒。」至無逸篇。則曰。《無逸》。言人君享 國久長。由嚴恭寅畏所致。尤當以為法。七月九日。刑 部侍郎程大昌上《禹貢論》五十一篇,《後論》八篇,詔付 祕閣。序云:「天下大川,如江、淮、河、漢、濟、弱水、黑水七者, 名稱跡道,世傳失實,因著論辨證之。」書目《禹貢論》五 卷,《後論》一卷,專論河、汴二水之患。又《禹貢論圖》五卷, 因《禹貢》講歷代山川郡縣,名稱改易,以唐世地書為 正。大昌攷究年代地理等,為《書譜》二十卷。
淳熙五年,御書《尚書旅獒篇》,賜進士姚穎等。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熙五年四月二 十四日。御書《旅獒篇》。賜進士姚穎等。
淳熙十六年正月。史浩進《尚書講義》二十二卷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熙十六年正月 二十三日。太傅史浩進尚書講義二十二卷。詔藏祕 府。
寧宗嘉泰元年御書說命篇賜右丞相謝深甫
[編輯]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謝深甫傳》,深甫拜右丞 相,嘉泰元年,御書「《說命篇》及金幣以賜之。」
嘉泰三年正月,幸太學,命祭酒李寅仲講《尚書周官 篇》。
按:《宋史寧宗本紀》:「嘉泰三年春正月戊戌,幸太學,謁 大成殿,御化原堂,命國子祭酒李寅仲講《尚書周官》 篇。」
嘉定元年御書尚書說命篇以賜輔臣
[編輯]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定元年御書書 之說命。《易》之《泰卦》。《詩》之《天保》。以賜輔臣。
理宗端平二年以陳文蔚著尚書解詔補迪功郎
[編輯]按:《宋史理宗本紀》:「端平二年三月乙未,進士陳文蔚 著《尚書解》,詔補迪功郎。」
====嘉熙二年賜講筵御書尚書皋陶謨====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熙戊戌,表題「代 宰臣為講筵,進讀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寶訓終篇,賜 御書《皋陶謨》及笏帶、鞍馬。 嘉熙四年進石刻御製《尚書敬天圖》。」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熙庚子表。題。代 宰臣進祕書省石刻御書御製尚書敬天圖。
金
[編輯]熙宗皇統元年二月戊午上親祭孔子廟自是讀尚書
[編輯]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元年二月戊午,上親祭孔子 廟,北面再拜,謂侍臣曰:「朕幼年遊佚,不知志學,歲月 逾邁,深以為悔。孔子雖無位,其道可遵,使萬世景仰。」 自是頗讀《尚書》《論語》諸書,或以夜繼焉。按《孔璠傳》: 詔求孔子後,加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奉祀。是時熙 宗頗讀《論語》《尚書》《春秋左氏傳》及諸史,乙夜乃罷。
廢帝天德三年置國子監書用孔安國註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編輯]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於天德三年。書用孔安國注。「自國子監 印之,授諸學校。」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九月譯經所進所譯書經
[編輯]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譯經所 進所譯《尚書》《論語》《孟子》等書。上謂宰臣曰:「朕所以令 譯五經,正欲令女直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命頒行 之。
哀宗正大三年置益政院說書官備顧問楊雲翼講尚書趙秉文進無逸直解
[編輯]按《金史哀宗本紀》,正大三年八月辛卯。設益政院於 內庭。以禮部尚書楊雲翼等為益政院說書官,直備 顧問。按《百官志》:「益政院,正大三年置於內庭,以學 問該博議論宏遠者數人兼之,日以二人上,直備顧 問,講《尚書》《通鑑》。」名則經筵,實則內相也。按《楊雲翼 傳》:正大三年復為禮部尚書兼侍讀。明年設益政院, 雲翼為選首,每召見,賜坐而不名。時講《尚書》,雲翼為 言,帝王之學,不必如經生分章析句,但知為國大綱 足矣。因舉任賢去邪,與治同道,與亂同事,「有言逆於 汝心,有言遜於汝志」等數條,一皆本於正心誠意,敷 釋詳明,上聽忘倦。按《趙秉文傳》,哀宗即位,兼益政 院說書官。以上嗣德在初,當日親經史以自裨益。進 「《無逸直》解。《貞觀政要》」各一通。
元
[編輯]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讀書次讀尚書
[編輯]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選舉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 子》《大學》《中庸》,次《毛詩》《尚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博士助 教親授句讀、音訓、正、錄、伴讀以次傳習之,講說則依 所讀之序。」
成宗大德十一年蕭𣂏書酒誥為獻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按蕭𣂏傳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諭德扶病至京師入覲東官書酒誥為獻以
[編輯]朝廷時尚酒故也。
仁宗皇慶元年詔元明善及宋文陞譯尚書經文以進
[編輯]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按《元明善傳》:明善為翰林 直學士。仁宗即位,詔節尚書經文譯其關政要者以 進。明善舉宋忠臣子集賢直學士文陞同譯潤,許之。 書成,每奏一篇,帝必稱善曰:「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 聞也。」
皇慶二年十一月,詔定考試經題書義,以蔡氏為主, 兼用《註疏》。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皇慶二年十一 月,詔定考試程文。經義一題,各治一道。書以蔡氏為 主,兼用註疏。
文宗天曆元年廉訪使鄭允中表金履祥所著尚書表註四卷上於朝
[編輯]按《元史文宗本紀》。不載。按《儒學金履祥傳》:「履祥所 著《尚書表註》四卷。天曆初,廉訪使鄭允中表上其書 於朝。」
明
[編輯]太祖洪武三年詔鄉會試書經主蔡氏傳古註疏
[編輯]按《明朝開天紀》:「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詔自洪武三年 八月為始,鄉試會試第一場試五經義,各試本經一 道,書蔡氏傳古註疏。」
洪武 年,國子助教陳南賓入見,講「《洪範》九疇。」 按《明外史桂彥良傳》:「帝開國初,特重師傅,既命宋濂 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彥良與陳南賓、蕭岐等 皆宿儒老生。南賓名光裕,以字行,茶陵人。洪武三年, 聘至都,歷膠州同知。所至以經術飾吏事,召為國子 助教。嘗入見,講《洪範九疇》,帝大喜,書姓名殿柱。後御 注《洪範》,多采其說。〈按此條係洪武三年以後事〉 洪武十七年召見汪叡。命講《尚書按《明外史汪叡傳》:「洪武十七年召見。命講《西伯戡黎》 篇。授左春坊左司直。」
洪武二十二年,御製《洪範注》,命劉三吾作序。
按《明外史太祖高皇帝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太祖 親注《尚書》《洪範》成,命贊善劉三吾序其後。」
按《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年二月甲辰,御註書《洪範》 成。上嘗命儒臣書《洪範》,揭於御座之右,朝夕觀覽,因 自為註。至是成,召贊善劉三吾曰:『朕觀《洪範》一篇,帝 王為治之道也。所以敘彝倫,正皇極,保萬民,敘四時, 成百穀,原於天道而驗於人事。箕子為武王,陳猶為 謙曰:『五帝之道,我未能焉。朕每為惕然』』。」遂疏其旨,為 朝夕省觀。三吾對曰:「陛下留心是書,上明聖道。下福 生民。為萬世開太平者也。」〈帝紀稱二十二年此稱二十年並存俟考〉 按《明外史劉三吾傳》:「三吾以茹瑺薦召至帝銳意制 作,而宿儒凋謝,得劉三吾,晚悅之。帝製大誥,命三吾 序。《洪範注》成,亦命序。」
洪武二十七年,命劉三吾、錢宰等訂正《書傳會選》,頒 行天下。
按《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三月,上與群臣論天與日 月五星之行,翰林應奉傅藻、典籍黃麟、考功監丞郭 傅皆以蔡氏左旋之說為對。上曰:『天左旋,日月五星 皆右旋,《二十八宿經》也,附天體而不動,日月五星,緯 乎天者也。朕自起兵以來,與善推步者仰觀天象,二 十有三年矣。嘗於天氣晴爽之夜,指一宿為主,太陰 居是宿之西,相去丈許。盡一夜,則太陰漸過而東矣。 由此觀之,則是右旋。曆家亦嘗論之,蔡氏謂為左旋, 此則儒家之說。爾等不哲而論之,豈所謂格物致知 之學乎』?」二十七年四月丙戌,詔徵儒臣,定正宋儒蔡 氏《書傳》。上觀蔡氏《書傳》,日月五星運行,與朱子《詩傳》 不同,及其他注說,與鄱陽鄒季友所「論,間有未安者」, 遂詔徵天下儒臣定正之。於是太子少保唐鐸等舉 翰林編修致仕張美和,國子監博士致仕錢宰,助教 致仕靳觀,教授高讓,學正王子謙,教諭張士諤、俞友 仁、何原銘、傅子裕、周惟善,訓導唐棐、周寬、趙信、洪初、 萬鈞、王賓、謝子方、吳子恭,博士解震、熊釗、揭軌、蕭尚 仁、蕭子尚、王允升、張文翰、張思哲、宋麟,並遣行人馳 傳徵之。九月己酉,《正蔡氏書傳》成。初詔徵國子博士 錢宰等至,上語以正定書傳之意,且曰:「爾等知天象 乎?」皆對以不知。上曰:「朕每觀天象,自洪武初有黑氣 凝於奎璧,乃文章之府,朕甚異焉。今日春暮,其間黑 氣始消,文運興矣。爾等宜攷古正今,有所述作,以稱 朕意。」乃命翰林院學士劉三吾董其事,開局翰林院 正定是書。時禮遇諸儒甚厚,各賜以綺繒衣被等物, 又御製詩命次韻和之。朝參則班於侍衛之前,宴享 則次坐殿中。時酒樓成,人賜鈔宴其上,各獻詩謝。上 大悅,復遣禮部尚書任亨泰諭旨諸儒。上進,賜名曰 《書傳會選》,命禮部頒行天下。賜諸儒宴及鈔,俾馳驛 而還。
按:《書傳會選》載纂修諸人,無靳觀、吳子恭、宋麟,而有國子祭酒胡季安,左春坊左贊善門克新,右春坊右贊善王俊華,翰林修撰許觀、張信,編修馬京、盧原質、齊麟、張顯宗、景清、戴德彝,國子助教高耀、王英、定公靜,儒士靳權,凡一十五人。蓋永樂中修《實錄》,以許觀、景清等皆坐逆黨,因連類而刪去之也。合觀《實錄》,可知其詳。〈右係《書經考》附載於此。〉
按《明外史劉三吾傳》,敕修《書傳》《會選》諸書,皆總其事, 書成,賜賚甚厚。」按《錢宰傳》,「洪武二十七年,帝觀蔡 氏《書傳》象緯運行,與朱子《詩傳》相悖,其他注與鄱陽 鄒季友所論有未安者,徵天下宿儒訂正之。兵部尚 書唐鐸舉宰及致仕編修張美和、助教靳權等行人 馳傳徵至,命學士劉三吾總其事。帝喜,書成,賜名《書 傳會選》頒行天下,厚賜宰等,令馳驛歸。美和名九韶, 以字行,以翰林院致仕歸。帝親為文賜之,復與宰等 並徵。書成遣還。按《桂彥良傳》,「帝開國初,特重師傅, 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彥良與陳南 賓、蕭岐等皆宿儒老生,岐字尚仁,授潭王府長史,力 辭忤旨,謫訓導。復召與錢宰等考定書傳」,賜幣鈔,給 驛歸。
按《野記》「太祖以《尚書》咨義和,惟天陰騭下民」二處。蔡 沈注誤,命儒臣改正為書傳會選,刊示天下學者。 洪武二十八年,校正《尚書》,會選,刻板給散學校。 按《聖政初記》:洪武二十八年,校正《尚書》,會選《孟子》節 文,刻板給散天下學校。
成祖永樂元年命解縉以尚書進講東宮先具經義呈帝覽
[編輯]按《明外史金幼孜傳》:「成祖即位,翰林坊局臣進講,東 宮皆先具經義,閣臣閱正呈,帝覽,乃進講解縉《書》、楊 士奇《易》、胡廣《詩》、幼孜《春秋》。」
永樂十三年奉詔修《尚書大全》十捲成,上之。
按《明朝肇運紀》:永樂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諭翰林 學士廣、侍講榮幼孜曰:「《五經》《四書》,皆聖賢精義要道其傳註之外,諸儒議論有發明餘蘊者,爾等采其切 當之言,增附於其下,務極精備,庶幾以垂後世。」命廣 等總其事,仍舉朝臣及在外教官有文學者同纂修, 開館東華門外。十三年九月己酉,《五經大全》成,上御 殿受之,群臣表賀。
按明史官焦竑《經籍志》:「成祖皇帝敕修《尚書大全》十 卷。」
按吳任臣《書傳大全纂修題名紀、書傳》舊為六卷,今 分十卷,大旨本二。陳氏纂修諸臣,則翰林院學士兼 左春坊大學士、奉政大夫胡廣,奉政大夫、右春坊右 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楊榮,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諭德 兼翰林院侍講金幼孜,翰林院修撰、承務郎蕭時中、 陳循,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周述、陳全、林誌,翰林院編 修,承仕郎李貞、陳景著,翰林院檢討,從仕郎余學夔、 劉永清、黃壽生、陳燧,翰林院五經博士,迪功郎王進, 翰林院典籍,修職佐郎黃約仲,翰林院庶吉士塗順, 奉議大夫、禮部郎中王羽,奉議大夫、兵部郎中童謨, 奉訓大夫、禮部員外郎吳福,奉直大夫,北京刑部員 外郎吳嘉靜,承直郎禮部主事黃裳,承德郎刑部主 事段民、章敞、楊勉、周忱、吳仲,承直郎刑部主事洪順、 沈升,文林郎廣東道監察御史陳道潛,承事郎大理 寺評事王選,文林郎太常寺博士黃福,修職郎太醫 院御醫趙友同,迪功佐郎北京國子監博士王復原, 泉州府儒學教授曾振,常州府儒學教授廖思敬,蘄 州府儒學學正傅舟,濟陽府學教諭林觀,善化府儒 學教諭顏敬守,常州府儒學訓導彭子斐,鎮江府儒 學訓導留季安,凡四十二人。
仁宗洪熙元年御製體尚書二卷
[編輯]按明史官焦竑《經籍志》:「《仁宗御製體尚書》二卷。」
英宗正統九年帝視學命祭酒李時勉講尚書
[編輯]按《明外史李時勉傳》:「正統六年,祭酒貝泰罷,以時勉 代之。九年,帝視學,祭酒當進講,時勉久病嗽,及升堂, 色溫氣定,講《尚書》,詞旨清朗。帝悅,賜予有嘉。」
景帝景泰元年命侍講呂原講尚書堯典
[編輯]按《明外史呂原傳》:「景泰初,進侍講。與同官倪謙授小 內侍書於文華殿東廡。帝至,命謙講《國風》,原講《堯典》, 皆稱旨。問何官,並以中允兼侍講對。帝曰:『品同耳,何 相兼為』?進二人侍講學士。」
景泰 年,召李東陽講「《尚書》大義。」
按《明外史李東陽傳》:「四歲能徑尺書。景帝召試之,甚 喜,抱置膝上,賜果鈔,還其家。其後兩召,講《尚書》大義 稱旨,命入京學。」
英宗天順元年李賢請皇太子出閣讀尚書
[編輯]按《野記》:天順元年,禮部請皇太子出閣讀書。上曰:「『且 讀何書』?李賢對曰:『宜先《大學》《尚書》』。上曰:『書經有難讀 者』。賢對曰:『如《二典》《三謨》《太甲》《伊訓》《說命》諸篇,明白易 簡,可先講讀』。」
世宗嘉靖 年御注書經三要三卷
[編輯]按明史官焦竑《經籍志》:世宗御注《書經三要》三卷。 按黃虞稷《書經三要題跋》:「《三要》者,《皋陶謨》《伊訓》《無逸》 三篇也。嘉靖四年十一月,帝謂《周書無逸》一篇,與聖 祖御注《洪範》一篇,皆治天下大法,因命輔臣撰序刊 布。」大學士費宏等言:「皇上勵精圖治,真與聖祖同心 一德。茲欲刊布,亦宜依御注《洪範》體式,因經分注,直 解」肯綮,繕寫成書,以備觀覽。已復有旨再注《伊訓》及 二書,分為三冊,共為一書。宏等請以《洪範》居首,次《伊 訓》,次《無逸》。以《洪範》雖演於箕子,而原出夏禹,且注自 聖祖,序之先後宜然已。乃帝製《洪範序略》一篇,後將 《皋陶謨》《伊訓》《無逸》等篇通加注釋,名曰《書經三要》。 嘉靖七年,顧鼎臣進《洪範講章》一卷。
按《洪範講章》鍾淵映《題跋》:「顧鼎臣字九和,崑山人。弘 治乙丑賜進士第一,累官少保兼太子太傅,武英殿 大學士,卒諡文康。《洪範講章》一卷,嘉靖七年四月奉 上諭草進。」
嘉靖八年,湛若水上《尚書·無逸篇講義》。
按《明外史湛若水傳》:「嘉靖八年,召為禮部右侍郎,上 《無逸篇》講義。」
嘉靖十年,無逸殿成。命輔臣等各撰《尚書無逸講義》 一道。
按《明會典》:「嘉靖初,西苑無逸殿成。命輔臣及經筵日 講官、六卿侍經筵官,各撰《尚書無逸詩豳風七月講 義》一道,於無逸殿進講。」又云:「無逸殿講儀」:
按《明外史李時傳》:「嘉靖十年,命時兼文淵閣大學士。 時張孚敬已罷,翟鑾獨相。帝御無逸殿,召時坐講《無 逸》篇。鑾講《豳風》七月詩,武定侯郭勛及九卿俱入侍 聽講。」
神宗萬曆元年講官張居正著書經直解以備睿覽按張居正書經直解錢與暎序今上沖年嗣位江陵公倡率儒術輯為一編既資日講且備睿覽融古人
[編輯]之傳記,質近日之異同,存是去非,削繁增簡,詞當而 備,義弘而雅。萬曆丙戌,與暎偕計,得之京邸,歸授家庭兒周刊行,《略序》其端如此。萬曆十八年庚寅秋九 月。
按申時行《書經會編序》:「余以詞臣久次,橫經勸講,日 侍今上於帷幄所,《尚書直解》雖分日經撰,而余以專 經刪訂為多。內府所刊《書經直解》是已。是書藏於禁 中,惟閣臣講寮乃蒙宣賜,士大夫罕獲觀焉。余甥李 漸卿鴻,從余邸第得而讀之,因與懋泰兩兒共加裒 輯,合余前所採錄。」〈自羈丱受尚書手自採錄積若千卷〉共為一編。於是 《尚書大義》、論說《衍釋》,粲然備矣。〈按尚書直解時行刪訂為多以居正首輔
故獨繫之「居正」 耳。今《會編》亦家絃戶誦。與之並垂矣。
〉萬曆六年,定「諸王讀《尚書》儀。」
按《明會典》「諸王讀書儀。萬曆六年詳定。王每日所讀 書:《四書》一本,書經一本,授書務要字樣真正,講書直 說,大意務要通曉。先一日進講章,三日一溫書,就溫 講仍進講章。」
萬曆二十二年,皇長子出閣,焦竑進講《尚書》。
按:《明外史文苑焦竑傳》:「萬曆二十二年,皇長子出閣, 擇講官六人,竑與焉。故事,講官進講,罕有問者。竑講 畢,皇長子每稱善,無所問者。竑與同列謀曰:『吾儕啟 其端,以便下問,若何』?眾然之。適講《尚書舜典》,竑舉稽 於眾,舍己從人為問,皇長子曰:『稽者,考也。考集眾思, 然後舍己之短,從人之長』。又一日,講《尚書湯誥》,舉『上 帝降衷,若有恆性』」為問。皇長子曰:「此無他,即天命之 謂性也。」時方十三齡,答問無滯。由是中外咸知睿質 之美,亦由竑善啟之也。
愍帝崇禎三年文震孟進講尚書五子之歌
[編輯]按《明外史文震孟傳》:「崇禎三年,進諭德,直講如故。震 孟在講筵最嚴正,一日進講,見帝足加膝,適講五子 之歌,至『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視帝足,帝即袖掩 之,徐為引下。時稱真講官』。」
崇禎四年,羅喻義進「講《尚書稿》。」
按《明外史羅喻義傳》:「崇禎三年進左侍郎,直講如故。 明年九月進講《尚書》,撰《布昭聖武講義》中及時事,有 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語頗傷執政。末陳祖宗大閱之 規,京營之制,冀有所興革。稿呈政府,溫體仁不懌,使 正字官語喻義,令改喻義造閣中,隔扉誚體仁。體仁 怒,上言「故事,惟經筵進規多於正講,日講則正多規 少。今喻義以日講而用經筵之制,及令刪改,反遭其 侮,惟聖明裁察。」遂下吏部議。喻義奏辨曰:「講官於正 文外,旁及時事,亦舊制也。臣展轉敷陳,冀少有補益。 體仁促臣刪去,臣成之數日,去之片時,誠恐愚忠不 獲上達,致忤輔臣。今稿草具在,望聖明省覽。」吏部尚 書閔洪學希體仁旨,議革職閑住,可之。
崇禎十年黃道周進《洪範明義》四卷。
按:道周進呈《洪範明義序》,幸逄聖主,留神經籍,奉旨 纂輯,乃復不揣為《明義》四卷,凡八萬七千六百餘言。 臣下愚迂昧私意,以為古今典籍,自《易象》《春秋》而外, 所可敦崇紬繹,未有過於斯書者也。
按:黃虞稷《題跋洪範明義》四卷,崇禎十年道周為經 筵日講官、左春坊左諭德,掌司經局事時編纂進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