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0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三卷目錄

 孝經部彙考五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

 孝經部彙考六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孝經

  焦竑經籍志孝經

 孝經部總論

  春秋說題辭孝經

  孝經鉤命決論孝

  孝經左契論孝

  孝經右契曾子撰 神明

  荀子大略篇

  漢陸賈新語慎微篇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對

  後漢班固白虎通德論號 社稷 禮樂 諫諍 聖人 三教 三

  綱六紀 五經

  鄭元孝經注序略

  王符潛夫論斷訟篇 正列篇

  應劭風俗通社神 稷神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文章篇

  隋王通中說王道篇 周公篇

  唐長孫無忌奏議昊天上帝及五帝異同議 配天議

  張齊賢奏議明堂告朔議

  蔣欽緒駁議祭祀

  孔元義駁議郊丘明堂等嚴配議

  沈伯儀駁議明堂嚴配議

  元萬頃駁議明堂大饗議

  苗晉卿文集文辭雅麗策

  宋王應麟玉海宋三朝藝文志

  群書備考孝經

 孝經部藝文一

  曾參贊          唐蘇頲

  科斗書後記         韓愈

  孝經臺賦          張昔

  進古文孝經指解表    宋司馬光

  孝經說          范祖禹

  進尚書孝經解劄子     文彥博

  孝經圖劄子         前人

  鄭居士手寫古文孝經跋   真德秀

  代皇子謝賜御書孝經十六句表

               王應麟

  敬陳表章孝經八要疏   明呂維祺

 孝經部藝文二

  孝經詩二首        晉傅咸

  讀孝經          唐方愚

經籍典第三百三卷

孝經部彙考五

[編輯]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

[編輯]

《經籍考》

[編輯]

《古文孝經》一卷。

崇文總目漢侍中孔安國註班固藝文志有孝經

[編輯]

《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本出屋壁中,前世與鄭康成註並行。今孔註不存,而隸《古文》與章數存焉。

鄭康成《註孝經》一卷。

《崇文總目》:先儒多疑其書,唯晉孫昶《集解》以此註為優,請與孔註並行,詔可。今太學所立陸德明《釋文》與此相應。五代兵興,中原久逸其書。咸平中,日本僧以此書來獻,議藏祕府。

陳氏曰:「世傳秦火之後,河間人顏芝得《孝經》,藏之以獻河間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雲康成作註」 ,而《鄭志》目錄不載,故先儒並疑之。古文有《孔安國傳》,不行於世,劉炫為作《稽疑》一篇,《序》所謂「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註」 者也。及唐開元中,詔議孔、鄭二家,劉知幾以為宜行孔,廢鄭。諸儒非之,卒行鄭學。按《三朝志》,五代以來,孔、鄭註皆亡。周顯德中,新羅獻別序,《孝經》即鄭註者,而《崇文總目》以為咸平中日本僧奝然所獻,未詳孰是,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復然、袁樞機仲得之,刻於京口學宮,而孔《傳》不可復見。

「唐明皇《孝經註》」一卷。

《崇文總目》:「取王肅、劉劭、虞翻、韋昭、劉炫、陸澄六家之說,參倣孔、鄭舊義。」 今行於太學。

晁氏曰:何休稱「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信斯言也,則《孝經》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雲「仲尼居,曾子侍」 ,則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書,當是曾子弟子所為書。柳宗元謂《論語》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參不然,蓋曾氏之徒樂正、子春、子思相與為之耳。余於《孝經》亦云。

陳氏曰: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學,御八分書,末有祭酒李齊古所上表及答詔,且具宰相等名銜。實天寶四載,號為《石臺孝經》。乾道中,蔡洸知鎮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學宮,雲歐陽公《集古錄》無之,豈偶未之見耶?家有此刻,為四大軸,以為書閣之鎮。按《唐志》作《孝經制旨》。

元行沖《孝經疏》 卷。

《崇目總目》:明皇既作「註』,故行沖奉詔作疏。

《孝經正義》三卷。

《崇文總目》:皇朝翰林侍講學士邢昺等撰。初,世傳行沖疏外,餘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遠。咸平中,詔昺及杜鎬等集諸儒之說而增損焉。

司馬君實「《古文孝經指解》一卷。」

自序,「先儒皆以為孔氏避秦禁而藏書,愚切疑其不然。何則?秦世科斗之書,廢絕已久,又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書之令,距漢興纔七年耳。孔氏子孫豈容悉無知者,必待恭王然後乃出。蓋始藏之時,去聖未遠,其書最真,與夫他國之人轉相傳授,歷世疏遠者,誠不侔矣。且《孝經》與《尚書》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書》之」 真而疑《孝經》之偽,是何異信膾之可啗,而疑炙之不可食也。

晁氏曰:《古文》蓋孔惠所藏者,與顏芝《十八章》大校相似,而析出三章,又有《閨門》一章,不同者四百餘字。劉向校書以《十八章》為定,故世不大傳。獨有孔安國註,今亡。然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推此言之,未必非真也。司馬公為之指解,並音《中興藝文志》。自唐明皇時,議者排毀古文,以《閨門》一章為鄙俗,而古文遂廢。國朝司馬光始取古文為指解。

陳氏曰:按《唐志》《孝經》二十七家。今溫公序言「祕閣所藏,止有鄭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已。」 古文有經無傳,以隸體寫之,而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王介甫《孝經解》一卷。

晁氏曰:經雲「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 ,而《孟子》猥曰「父子之間不責善」 ,夫豈然哉?今介甫因謂當不義則諍之,非責善也。噫!不為不義即善矣,阿其所好,以巧慧侮聖人,之言至此,君子疾夫!

范淳夫「《古文孝經說》一卷。」

晁氏曰:元祐中侍經筵時所上。

晦庵《孝經刊誤》一卷。

中興藝文志刊誤謂今文六章古文七章以前為

[編輯]

經,後為傳經之首,統論孝之終始,乃敷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而其末曰:「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其首尾相應,文勢聯貫,實皆一時之言。而後人妄分為六七,又增《子曰》及《詩》《書》之文以雜乎其間。今乃合為一章,而刪去《子曰》者二,引《書》者一,引《詩》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復經文之舊,又指《傳》文之失,刪去「先王見教」 以下凡六十七字,「以順則逆」 以下凡九十字,餘從古文。

《跋尾》云:「熹舊見衡山胡侍郎《論語說》,疑《孝經》引《詩》非經本文,初甚駭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為信,而《孝經》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之沙隨程可久丈。程答書曰:『頃見玉山汪端明,亦以為此書多出後人附會,於是乃知前輩讀書精察其論固已及此,又竊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於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此書之旨者,別為《外傳》。如冬溫夏凊、「昏定晨省」 之類,即附始於《事親》之傳。顧未敢耳。語錄《孝經》,疑非聖人之言。且如「先王有至德要道」,此是說得好處,然下面都不曾說得切要處著,但說得孝之效如此。如《論語》中說孝,皆親切有味,都不如此。「士庶人」章說得更好,只是下面都不親切。陳氏曰:「抱《遺經》於千載之後,而能卓然悟疑辯惑,非豪傑特起獨立之士,何以及此?後學所不敢倣傚,而」亦不敢擬議也。

張無垢《孝經解》一卷。

中興藝文志九成依今文為解其謂人各有入道

[編輯]

《處曾子》則「由孝而入」 ,亦名言也。

黃勉齋《孝經本旨》一卷。

中興藝文志幹繼熹之志輯六經論孟之言孝者

[編輯]

為一書,釐為二十四篇,名為《孝經本旨》。

馮椅「《古孝經輯註》 卷。」

中興藝文志椅祖朱氏刊經文所引詩書之妄而

[編輯]

《傳》則盡刪其所託曾、孔答問與其增益之辭,為《古孝經輯註》,並引蔡氏註。

楊慈湖《古文孝經解》。

《中興藝文志》解中如「德性無生,何從有死」 之語,蓋近於禪。

袁廣微《孝經說》三卷。

陳氏曰:廣微為鄱憲日,為諸生說《孝經》,旁及諸子。諸生錄之為此編,凡三卷。

孝經部彙考六

[編輯]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編輯]

《孝經》

[編輯]

《古文孝經序贊》 卷。

洪興祖著

《孝經註》 卷。

鬍子實著

《孝經解》 卷。

何初著,《方逢時》亦著。

《孝經傳贊》 卷。

胡一桂著

《孝經義疏》 卷, 《畫孝經圖》一卷

俱李孝光著。孝光,樂清人。少博學篤志,隱居教授。至正中徵授祕書監,以文章負名。

《孝經衍孝編》 卷。

陳少愚著。少愚,青陽人。少好學,博通群書。

《孝經章句》 卷。

吳澂著。都昌馮椅亦著。

《孝經圖解》 卷。

林起宗著

《孝經註》 卷。

許衡著

《孝經集註》 卷。

光澤李應龍著

《志孝》六篇 卷。

晉江錢褒著

《孝說》 卷。

袁甫著

《孝經旁訓》 卷。

華亭沈易著

《孝經新說》 卷。

浦陽宋濂著

《焦竑經籍志》

[編輯]

《孝經》

[編輯]

《古文孝經》一卷。《孔安國傳》。

《古文孝經述義》五卷。劉炫:

《古文孝經指解》一卷。《司馬光》:

《古文孝經說》一卷。《范祖禹》:

《古文孝經解》一卷。《楊簡》。

《古孝經集注》三卷。《馮椅》。

右古文

鄭元《孝經注》一卷。

王肅《孝經注》一卷。

劉劭《孝經注》一卷。

韋昭《孝經注》一卷。

孫熙《孝經注》一卷。

蘇林《孝經注》一卷。

謝萬《孝經注》一卷。

虞盤佐《孝經注》二卷。

殷仲文《孝經注》一卷。

殷叔道《孝經注》一卷。

慧琳《孝經注》一卷。

元宗《孝經注》一卷。

袁克己《孝經注》一卷。

尹知章《孝經注》一卷。

王元感《孝經注》一卷。

趙克孝「《孝經傳》一卷。」

呂惠卿「《孝經傳》一卷。」

張九成「《孝經解》四卷。」

袁廣微《孝經說》三卷。

吳澂《孝經章句》一卷。

許衡《孝經直說》一卷。

姜氏《孝經說》一卷。

王文獻《孝經詳解》一卷。

林椿齡《孝經全解》一卷。

沈處厚《孝經解》一卷。

項安世《孝經說》一卷。

袁甫「《孝經說》三卷。」

徐整《孝經嘿注》一卷。

袁敬仲《集議孝經》一卷。

黃幹《孝經本指》一卷。

《酸齋孝經直解》一卷
考證
《成齋孝經說》一卷

《孝經集注》三卷。《余本》。

右傳注

《孝經義疏》十八卷。《梁武帝》。

《孝經義疏》一卷。趙《景韶》:

《孝經義疏》三卷。《皇侃》。

《孝經講疏》六卷。徐孝克。

《孝經義》一卷。梁:太史叔明。

《孝經敬愛義》一卷。蕭子顯。

《孝經私記》二卷。《周弘正》:

《宋大明講義疏》二卷。何約之?

《孝經發題》四卷。太史叔明。

《孝經新義》十卷。任希古。

《孝經疏》三卷。《元行沖》。

《孝經講義》一卷。《張元老》:

《孝經疏》五卷。賈公彥:

《孝經指要》一卷。李嗣真。

《孝經正義》三卷。宋邢昺。

《孝經簡疏》一卷。《張崇文》:

《孝經解義》二卷。《家滋》:

《孝經義》一卷。趙善《湘》:

《孝經通義》三卷。《張師尹》:

《孝經疏》一卷。蘇彬。

《孝經講疏》一卷。《任奉古》:

《孝經義》一卷。王安石:

右疏義

《孝經刊誤》一卷。朱熹:

《孝經刊誤》一卷。《晏璧》。

《孝經同異》三卷。《王行》。

右考正

《孝經外傳》一卷。《汪直方》:

《孝經外傳》一卷。楊起元:

《演孝經》十二卷。張正儒:

《廣孝經》十卷。徐浩:

《國語孝經》一卷。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命以裔言 譯《孝經》,教國人。

右廣義

《孝經釋文》一卷。《陸德明》。

右音

《孝經勾命決》六卷。宋均注。

《孝經援神契》七卷。宋均注。

《孝經內事》一卷。

《孝經緯》五卷。宋均注。

《孝經元命包》一卷。

《孝經古祕援神》二卷。

《孝經左右握》二卷。

《孝經左右契圖》二卷。

《孝經雌雄圖》三卷。

《孝經分野圖》一卷。

《孝經內事星宿講堂七十二弟子圖》一卷。

《口授圖》一卷。

《應瑞圖》一卷。

右緯

孔子為曾子言孝道,門人錄之,謂之《孝經》。遭秦燔,書 為河間顏芝所藏。漢除《挾書律》,芝子貞始出之長孫 氏江翁后蒼翼奉張禹所說,皆十八章。後復出古文 二十二章。劉向《比量》二本,除其煩惑,仍以十八章為 定。五代兵燹二本,舊注多軼。周顯德中,新羅獻別序 《孝經》,至邢昺乃合元行沖所疏為《正義》以行。顧聖言 簡嚴易直,而天人之道備,非一家所能究也,故並著 之,而以《緯書》綴於篇末。

孝經部總論

[編輯]

《春秋說題辭》

[編輯]

《孝經》

[編輯]

《孝經》者,所以明君父之尊,人道之素,天地開闢皆在 孝。

《孝經鉤命決》

[編輯]

《論孝》

[編輯]

《國多孝》則「風雨時。」

孝旨如《醴泉》。

「作樂制禮,孝以事天」,則「景星見」也。

流深者其水不測,孝至者其敬無窮。

「正朝夕」者視「北辰」,「正情性」者視孝子。

不時謂之「敗歲」,不孝謂之「戮民。」

《孝經左契》

[編輯]

《論孝》

[編輯]

「元氣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天龍負圖,地龜出書,天 孽消滅,景雲出遊。」庶人孝,則澤林茂,浮珍舒怪草,秀 水出神魚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則鳳凰巢。

「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人序孝弟忠信以自彰」,務「一 德也。」

《孝子》之瀰身也,猶春氣之澹澹也。

《孝經右契》

[編輯]

《曾子撰》

[編輯]

曾子撰斯問曰:「孝文手駁不同何?」子曰:「吾作《孝經》,以 素王無爵祿之賞,斧鉞之誅,與先王以托權自至德 要道,以題行首。仲尼以立情性言。」子曰:「以開號列,曾 子,示撰,輔《詩》《書》以合謀。」

《神明》

[編輯]

「《內深藏》不足為神,外博觀不足為明」,惟孝者為能「法 天之神,麗日之明。」

《荀子》

[編輯]

《大略篇》

[編輯]

《曾子》曰:「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 遠也;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 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

《漢陸賈新語》

[編輯]

《慎微篇》

[編輯]

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周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 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而德美重於後世。」

孔子曰:「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言德行而其下順之 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編輯]

《五行對》

[編輯]

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曰『夫孝,天之經,地之 義,何謂也』?」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 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 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 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其子皆」 奉承而緒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為人之道也。 故「五行者五行。」去聲「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 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經也』。此之謂也。」王曰:「善哉 《天經》既聞得之矣,願聞地之義。」對曰:「地出雲為雨,起 氣為風,風雨者,地之為,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 於天命,若從天氣者,故曰天風天雨也。莫曰地風地 雨也,勤勞在地,名一歸於天,非至有義,其孰能行此? 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謂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 五行莫貴乎土,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 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義,孝子之 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以加矣。五 音莫貴於宮,五味莫美於甘,五色莫盛於黃,此謂孝 者,地之義也。」王曰:「善哉。衣服容貌者,所以說目也;聲 言」應對者,所以說耳也;好惡去就者,所以說心也。故 君子衣服中而容貌恭,則目說矣;言理應對遜,則耳 說矣;好仁厚而惡淺薄,就善人而遠僻鄙,則心說矣。 故曰:「行意可樂,容止可觀。」此之謂也。

《班固白虎通德論》

[編輯]

《號》

[編輯]

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 之通稱也。故《孝經》曰:「君子之教以孝也。」所以敬天下 之為人父者也。

《社稷》

[編輯]

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 非穀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 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封 稷而祭之也。《孝經》曰:「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 之孝也。稷者,得陰陽中和之氣,而用尤多,故為長也。

《禮樂》

[編輯]

王者所以盛禮樂何?節文之喜怒。樂以象天,禮以法 地,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蕩 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淫佚,節其侈靡也。故《孝經》 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諫諍》

[編輯]

臣所以有諫君之義何?盡忠納誠也。愛之能勿勞乎? 忠焉能勿誨乎?《孝經》曰:「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 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 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 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天子置左輔右 弼,前疑後承以順。左輔主修,政㓨不法;右弼主糾,周 言失傾。前疑主糾度,定德經;後承主匡正,常考變。夫 四弼興道,率主行仁。夫陽變於七,以三成,故建三公, 序四諍,列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仗群辟也。

諸侯臣對天子,亦為隱乎?然本諸侯之臣,今來者,為 聘問天子無恙,非為告君之惡來也。故《孝經》曰:「將順 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治,能相親也。」

《聖人》

[編輯]

何以言文王、武王、周公皆聖人?《詩》曰:「文王受命。」非聖

不能受命。《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湯武與文王比方
考證
《孝經》曰:「則周公其人也。」下言「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

於孝乎?」

《三教》

[編輯]

三教一體而分,不可單行,故王者行之有先後。何以 言「三教並施,不可單行也?」以忠、敬、文,無可去者也。教 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內忠外敬,文飾之故三而備也。 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人道主 忠,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為人教 也。地道謙卑,天之所生,地敬養之,以敬為地教也。教 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朴,不教 不成。故《孝經》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

《三綱六紀》

[編輯]

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無 已也。故《孝經》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五經》

[編輯]

已作《春秋》,後作《孝經》何欲專制正於《孝經》也。夫孝者, 自天子下至庶人,上下通《孝經》者。夫製作禮樂,仁之 本,聖人道德已備。

《鄭元孝經注》

[編輯]

《序略》

[編輯]

《孝經》者,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孝為百行之首。經 者,至《易》之稱。

《王符潛夫論》

[編輯]

《斷訟篇》

[編輯]

《孝經》曰:「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 禁。今欲變巧偽以崇善化,息辭訟以閑官事者,莫若 表顯有行,痛誅無狀,道文武之法,明詭詐之信。」

《正列篇》

[編輯]

《孝經》云: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由此觀之, 德義無違,神乃享,鬼神受享,福祚乃隆。故《詩》云:「降福 穰穰,降福簡簡,威儀板板,既醉既飽,福祿來反。」此言 人德義茂美,神歆享醉飽,乃反報之以福也。

《應劭風俗通》

[編輯]

《社神》

[編輯]

《孝經》說:「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 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

《稷神》

[編輯]

《孝經》說:稷者五穀之長,五穀眾多,不可遍祭,故立稷 而祭之。謹按《春秋左氏傳》,有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植 百穀蔬果,故立以為稷正也,周棄亦以為稷正也,周 棄亦以為稷。自商以來祀之。禮緣生以事死,故社稷 人祀之也。則祭稷,穀不得稷米,稷反自食也。而邾文 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司馬子魚諫曰:「古者六畜不」 相為用,祭以為人也。民人,神之主也,用人其誰享之? 《詩》云:「吉日庚午,既伯既禱。」豈復殺馬以祭馬乎?《孝經》 之說,於斯悖矣。米之神為稷,故以癸未日祠稷於西 南,水勝火,為金相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編輯]

《勉學篇》

[編輯]

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 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 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

《文章篇》

[編輯]

比世往往見有和人詩者,題雲敬同。《孝經》云:「資於事 父以事君,而敬同不可輕言也。」

《隋王通中說》

[編輯]

《王道篇》

[編輯]

薛收問至德要道。子曰:「至德,其道之本乎!要道,其德 之行乎!」

《周公篇》

[編輯]

楊元感問《孝。子》曰:「始於事親,終於立身。」

《唐長孫無忌奏議》

[編輯]

《昊天上帝及五帝異同議》

[編輯]

《孝經》云:「郊祀后稷」,別無圓丘之文。王肅等皆以為郊 即圓丘。圓丘即郊,猶王城、京師,異名同實,符合經典, 其義甚明。而今從鄭說,分為兩祭,圓丘之外,別有南 郊,違棄正經,理深未允。

又《孝經》云:「嚴父莫大於配天。」下文即云:「周公宗祀文 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則是明堂所祠,正在配天,而以 為但祭星官,文違明義。

《配天議》

[編輯]

臣等謹尋方冊,歷考前規,宗祀明堂,必配上帝。謹按 《孝經》曰:「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昔者周公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伏尋詔意,義在於斯。今 所司行令,殊為失旨。又尋漢魏晉宋歷代禮儀,並無 父子同配明堂之義。惟《祭法》云:「周人禘嚳而郊稷,祖 文王而宗武王。」鄭元注曰:「禘、郊、祖、宗,謂祭祀以配食」 也。禘,謂祭昊天於圓丘;「郊」,謂祭上帝於南郊;祖宗謂 祭五帝、五神於明堂也。尋鄭元註,乃以祖、宗合為一 祭,又以文武共在明堂,連衽配祀,良為謬矣。故王肅 駁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自是不毀之名,非謂配食於明堂者也。審如鄭義,則《孝經》當言祖祀於 明堂,不得言宗祀也。凡宗者,尊也。周」人既祖其廟,又 尊其祀,孰謂祖於明堂者乎?鄭引《孝經》以解《祭法》,而 不曉周公本意,殊非仲尼之意者也。

《張齊賢奏議》

[編輯]

《明堂告朔議》

[編輯]

《孝經》云:「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又云:「明王以孝 理天下。」豈有王者設教,使諸侯尊祖,告朔而天子不 告也?非所謂以明事神、訓人事君之義。

《蔣欽緒駁議》

[編輯]

《祭祀》

[編輯]

凡言「祭」、「祀」、「享」三者,祭之互名,本無定議。何以言之?按 《孝經》云:「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此即宗廟亦言祭祀也。 經典此文,不可勝數。據此,則欽明所執天曰祀,地曰 祭,廟曰「享」,未得為定明矣。

《孔元義駁議》

[編輯]

《郊丘明堂等嚴配議》

[編輯]

謹按《孝經》云:「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既言 莫大於配天,明配尊大之天,昊天是也。物之大者莫 大於天,推父比天,與之相配,行孝之大,莫過於此,以 明尊之極也。

《孝經》云:「宗祀文王於明堂。」文王言祖,而雲「宗」者,亦是 通武王之義。

《沈伯儀駁議》

[編輯]

《明堂嚴配議》

[編輯]

《孝經》曰:「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不嚴父武王以配天,則 武王雖在明堂,理未齊於配祭,既稱宗祀,義獨主於 尊嚴,雖同兩祭,終為一主。故《孝經緯》曰:「后稷為天地 主,文王為五帝宗。」必若一神兩主,則五祭十祀,薦獻 頻繁,禮虧於數。此則神無二主之道,禮宗一配之義。

《元萬頃駁議》

[編輯]

《明堂大饗議》

[編輯]

謹按明堂大饗,惟祀五方帝。《祭法》云:「祖文王而宗武 王。」鄭元注云:「祭五帝、五神於明堂。」故《孝經》曰:「宗祀文 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據此諸文,明堂正禮,惟祀五帝, 配以祖宗及五帝、五官神等,自外餘神,並不合預。

《苗晉卿文集》

[編輯]

《文辭雅麗策》

[編輯]

《孝經》曰:「王者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理天下,是以其 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理,所謂天地設位,聖人成 能,而保大定功勳業蓋時也。」

《王應麟玉海》

[編輯]

《宋三朝藝文志》

[編輯]

《古文孝經》世不傳,歷晉至唐,所行唯鄭氏者,世以為 「鄭元。」唐開元中,史官劉子元證其非「鄭元」者十有二, 諸儒非子元之說。天寶中,元宗自註,元行沖造疏授 學官,凡今儒者傳習焉。五代以來,孔、鄭二註皆亡。周 顯德末,新羅獻別序《孝經》,即鄭注者,咸平中,撰《正義》 頒行焉。

《群書備考》

[編輯]

《孝經》

[編輯]

《孝經》倡於河間顏芝。

《孝經》者,孔子為曾參示孝道也。遭奏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蒼、諫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習之。

而註之者凡百家。

今所存惟鄭氏、《明皇》及《古文》三家。

孔安國尚《古文》,而劉炫宗之。

《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經文大較相似,只多《閨門》一章,又有衍出三章,並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至隋王邵於京師訪得孔傳,劉炫因序其得喪講明之。議者以《閨門章》為鄙俗,多相排毀。宋司馬光始取《古文》為之指解。

鄭元主《今文》,而陸澄譏之。

今文即顏芝所出者,鄭氏註與元所註及餘書不同,故先儒多疑之。五代兵興,其書久逸。宋咸平中,日本僧以此書來獻,即鄭《註》者,又雲「新羅所獻。」

至晦菴《刊誤》一出,而始有所準的矣。

謂今文六章,古文七章,以前為《經》,後為《傳》,文勢聯貫,實皆一時之言。而後人妄分為六七,又增《子曰》及《詩》《書》之文以雜乎其間。今乃合為一章,而刪去《子曰》者二,引《書》者一,引《詩》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復經文之舊。又指《傳》文之失,刪去「先王見教」 以下凡六十七字,「以順則逆」 以下凡九十字,餘從古文。

考證

孝經部藝文一

[編輯]

《曾參贊》
唐·蘇頲

[編輯]

百行之極,三才以教。聖人「敘經,曾氏知孝。全予手足, 動斯容貌。事君事親,是則是效。」

《科斗書後記》
韓愈

[編輯]

愈叔父當大曆世,文辭獨行中朝,天下之欲銘述其 先人功行,取信來世者,咸歸韓氏。於時李監陽冰獨 能篆書,而同姓叔父擇木善八分,不問可知其人,不 如是者,不稱《三服》。故三家傳子弟往來。貞元中,愈 事董丞相幕府於汴州,識開封令服之者陽冰子,授 余以其家科斗《孝經》《漢衛宏官書》兩部,合一卷。愈寶 蓄之而不暇學。後來京師,為四門博士,識歸公。歸好 古書,能通之。愈曰:「古書得其據依,蓋可講。」因進其所 有書,屬歸氏。元和來,愈亟不獲讓,嗣為銘文薦道功 德。思凡為文辭,宜略「識字。」因從歸公乞觀二部書,得 之,留月餘,張籍令進士賀拔恕寫以留愈蓋得十四 五而歸,其書歸氏。十一年六月四日右庶子韓愈記

《孝經臺賦》
張昔

[編輯]

孝為行先,教實理本。故元宗探《宣尼》之旨,窺聖理之 閫,爰索隱以鉤深,或詞約而意遠。然後勒睿旨於他 山之石,樹崇臺為儒林之苑。天文煥發,知孝道之克 宣;微旨高懸,示仁風之已返。上崇君德,下達人情,王 猷玉潤,帝典金清。誼雖刑於子道,理實暢乎家聲。施 之於人,風俗可移於孝理;懸之於教,日月方比於貞 明。不然,何以卓爾孤標,介然守正。金字累累以條貫, 銀鉤歷歷而交映。故嚮之者修睦,就之者起敬。斯乃 示生民之大端,仰高山之景行。至哉聖化,本本元元。 酌其旨而薄俗可厚,毗於政而理道可敦。故德以順 民為大,而治以肅教為尊。非無《詩》《書》,殆務陳其行本; 非無貴賤,必願宗其化源。且高而不「危者尚乎臺,磨 而不磷者莫如石。」揭貞質於庠序,殊祕府之竹帛。諒 乃侔天地而始終,豈特垂載祀於千百。靜而繹思,文 固在茲。一人有作,比屋允釐。覽君君臣臣之間,則心 乎愛矣;於尊尊卑卑之道,則學而知之。矧乎雕琢成 章,區分式序。方隅而不失其正,篇次而各得其所。《三 千子》之鼓篋,邈矣具瞻;十八章之箴規,觸之備舉。乃 知孝理馨香,有時而彰,不壞不朽,化被無疆。所以播 鴻休於玉葉,表嗣子於明王。故曰:「孝者天之經也。」宜 乎配地久而天長。

《進古文孝經指解表》
宋·司馬光

[編輯]

「聖人之德,莫加於孝,猶江河之有源,草木之有本,源 遠則流大,本固則葉繁。」祕圖所藏古文《孝經》,先秦舊 書,傳注遺逸,孤學堙微,不絕如線。妄以所聞為《指解》 一捲雲雲。

《孝經說》
范祖禹

[編輯]

《孝經》「道之根本,學之基址。其言近,其旨遠,其守約,其 施博。自微至顯,自小至大。自身體髮膚愛之,至於嚴 父配天;自親生之膝下,至於天下和平。自事父母,至 於天地明察。通神明,光四海。充其道者,舜、文王、周公 是也。」

《進尚書孝經解劄子》
文彥博

[編輯]

臣伏以皇帝陛下間日御邇英閣,令講官講《尚書》,又 閣之南壁張《孝經圖》,出入觀覽,有以見陛下祖述堯 舜,憲章文武,以至德要道孝治天下。臣今輒於《尚書》 諸篇中節錄十篇,及《孝經》諸章中節錄六章進上,以 備禁中清閒之暇研究意味。或時令講官節錄疏義 進入,上資聖德稽古求治之意。

《孝經圖劄子》
前人

[編輯]

臣以官忝師保,得侍邇英,伏睹閣中有仁祖命學士 蔡襄所書《孝經圖》,張於南壁,以便觀覽。有以見仁祖 孝德在躬,推廣以及天下。恭以皇帝陛下天資聖德, 行在《孝經》,嘗聞令講官備錄經義,進於禁中,臣伏望 陛下日省而時思之。

《鄭居士手寫古文孝經跋》
真德秀

[編輯]

自唐元宗御註《孝經》出世,不復知有古文。先正司馬 公作為指解,太史范公復為之說,於是學者始得見 此經舊文。然誦而習之者蓋鮮,況能服而行之者乎? 居士鄭公,居其父喪時,手抄此經,遵守惟謹,可謂篤 志力行之士。方其落筆時,用紙蓋不暇精擇,此豈有 意於傳哉?距今八十有五年,蠹蝕之餘,墨色如新,使 人捧玩起敬,為善之不可揜類若此。嗚呼!昔人於其 先一器一物,猶謹而藏之,況此編居士之心志在焉! 主簿君孝且賢,寶之以傳於後,使鄭氏子孫世為篤 孝之門,豈不休哉!主簿名堯佐雲

《代皇子謝賜御書孝經十六句表》

[編輯]

王應麟

臣某言:「伏蒙聖慈賜臣御書《孝經》十六句者。」睿謨垂 裕,夙承父訓之嚴;神畫流恩,備舉聖經之要。因心立 教,拭目知榮。臣某惶懼惶懼,頓首頓首。惟夫子之發 微言,為曾參而陳孝道。首述君親之事,謹始及終,復 虞富貴之移。戒危與溢,身行口言之無失,天經地義之兼該。事可法,德可尊,表裡俱正。居致敬,養致樂,造 次弗違。神明四海以交孚,進退一忱而匪懈。有覽顯 親揚名之旨,繹其精微;披「《至德》要道」之編,撮其樞要。 創熙朝資善之學,肇祥符丙辰之春。詔儒臣而續是 經,錫宸章而刊諸石。洊觀洪藻,宏賁前猷。臣德愧溫 文,性慚岐嶷,出有師,入有保,蚤齒虞庠。親則父,尊則 君,恪趨周寢。曩者分封之渙,號誨之全。孝以移忠。旨 趨會於《五經》,未窺聖縕;德教加於百姓,徒仰皇明。載 睹河雒圖書之光,如親洙泗問答之語。茲蓋恭遇學 稽古典,筆寓天常。祚嗣萬年,受祉而施於子;冠冕百 行,得手而應於心。約漆簡千有餘言,探驪珠六十四 字。淳化祕丘之刻,祖武可繩;紹興御書之朌,人文增 煥。臣敢不聿嚴琰寫,式廣家藏。明發誦《六章》之詩,遠 邁唐宮之賜札。夙夜事一人之訓,凜如建邸之陳圖。 臣無任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臣某惶懼惶懼,頓首頓首。謹言。

《敬陳表章孝經八要疏》
明·呂維祺

[編輯]

奏為敬陳表章《孝經》八要,以課實責效,事首在皇上 躬行大孝。故其一要曰進講經筵,以樹模範。蓋天子 之孝與臣下異;而皇上之大孝,又與三代而下之帝 王異。何者?臣下以一身一家為孝,皇上以興起天下 之孝為孝也。三代而下,以試士為表章;皇上大孝以 樹模範,奏孝治為表章矣。先臣丘濬有言:人君肇修」 人紀,愛敬既立,則國家天下無不感化。我皇上嘗諭 臣下曰:「朕不敢與天地祖宗並,此不敢之心,大孝也。」 充此心以敬天仁民,錫類不匱。當深居燕閒時,披閱 《孝經》,詳玩意義,仍命儒臣進講而奏,孝治之化道豈 遠乎哉?太祖高皇帝曰:「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經 大法,以垂萬世。」成祖文皇帝曰:「人君之孝,與庶人不 同。」此誠皇上之所當法者。然世儒之言曰:「今天下貪 欺成習,兵食告匱,賊寇交訌,何汲汲於此?」臣以為凡 此者,正由教化之未明,人心之未正,反經之未實故 也。矧!一代之人心、風俗、聲教德化,皆係於人主之精 神好尚。蓋上之精神,天下之所繩從而鵠望也。如東 漢之節義,唐之詩賦,宋之理學,風教所樹,人心景從。 況皇上精神所注,首以《孝經》立之繩鵠,而天下有不 翕然丕變者,臣不敢信也。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 《孝經》。」誠行《孝經》於今日之天下,使天下之服習《孝經》 者,皆願為忠臣孝子,皆欲實為朝廷任事,豈復憂貪 欺、憂兵食、憂寇賊?何者?得其本故也。得其本,而凡古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者,其道皆可該也。其次則教儲 睦族,皆孝治之最大者。是以敢次第言之。二要曰,東 宮講習,以端儲教;三要曰,頒諭宗戚,以敦親睦。何以 明其然也?臣聞太子天下之本,儲教致治之源。我皇 上加意豫教,命太子出閣講學,所以端軌樹範,養正 作聖,無不肫摰。臣以為尤必先教以孝。蓋孝德之本, 教所由生。使太子當蒙養時,即知問安視膳,溫凊定 省,而預啟迪之,以舜之大孝,文之止孝,武之達孝。如 《孝經》一書,更當朝夕溫習,諭令儒臣開導講解,以為 異日孝治天下之本。昔我太祖高皇帝曰:「為太子者, 當知敦化九族,隆親親之恩。」我成祖文皇帝曰:「皇太 子當進學之時,欲使知要」,庶幾將來太平之望。我仨 宗昭皇帝諭楊士奇等曰:「東宮開講習,當以大經大 法進說,非我皇上之所當法者乎?」臣又聞《堯典》曰:「克 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若是乎,大孝 之先篤親也。昔我太祖高皇帝諭秦右相鄭九成等 曰:「朕封建諸子,選用傅相。凡與王言,當廣學問,陳忠 孝,使其聰」明無蔽,上下相親。我成祖文皇帝賜蜀王 書曰:「敦書循理,好學不倦。勉自愛重,用副所懷。」又曰: 「國家篤於親親,宗室謹於禮法,共保冨貴,令聞長世。」 此又非我皇上之所當法者乎?我皇上篤念宗親,備 極優渥,而頃又允閣臣楊嗣昌之奏,申諭諄切,加以 敕獎誡諭,可謂仁之至、義之盡。臣以為當頒《孝經》於 各王府宗親,俾各服習體認,以成皇上親睦之仁。至 於戚臣一體頒諭,宗學一體試題,仍乞諭令選學教 授,必以敦孝行、通「孝經」為本,庶幾恩愈篤於本支,義 共固於維城矣。又其次,則揆文奮武,宜弘薪槱之運 而敦菁莪之化也。故四要曰頒行試題,以驗習學。臣 聞孝為百行之原,《孝經》通六經之會,皇上加意此經, 業命誦讀試題矣。然該部原疏,但云:將《孝經》《小學》間 出論題耳。合無責令兩雍省直師儒學官,凡遇舉貢 生儒考試,照經書出題作制義。如解卷無《孝經》《制義》, 以不職論。昔太祖高皇帝謂教化之道,學校為本,宜 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成祖文皇帝謂「學校風化 所係,在上人作興之耳。則皇上仰法二祖,教化天下 以孝忠者,道必本乎此也。」《五要》曰:「鄉、會出題,以隆大 典。臣聞漢唐以來,率用《孝經》取士。如漢置孝經博士, 唐以《論語》《孝經》《孟子》為一經,宋尚書省加試《論語》《孝 經》,其來已久。自王安石斥《孝經》貢舉,遂不以取士矣。 今制鄉、會試初場題,例以《四書》三篇,經四篇,合無敕」

令習本經者,皆通《孝經》。遇鄉、會試,令出《孝經》題一道
考證
列於《四書》後,本經前減本經一篇,即自十三年為始。

成祖文皇帝曰:「《孝經》者,聖賢之格言大訓。」宣宗章皇 帝曰:「設科求賢,願得忠孝之人,以資國用。」朕之心亦 如此。則皇上頒行《孝經》,成成祖、宣宗之言。此正繼志 述事之大孝也。《六要》曰:頒諭武士,以「明大義。」臣聞宋 儒程顥看詳武學,欲添習《孝經》,曰:「欲令武勇士知義 理。」故東漢時,有令虎賁士習《孝經》者,有命期門羽林 通《孝經》章句者。而我成祖文皇帝曰:「申明武學,嚴其 課讀,毋為文具。」孝宗敬皇帝曰:公、侯、駙馬、伯子孫,命 讀書習禮,將來朝廷庶得世臣之用。伏乞皇上諭頒 《孝經》於天下武學,其考試必間出《孝經》題目。其武場、 鄉、會試亦一體出題。至公侯指揮世襲等官,子孫承 襲,必間抽《孝經》一二段,命背誦講解,通者方許承襲。 庶干城腹心之士,猶有敦詩書、說禮樂之風。然辟舉 不真,風俗不醇,雖欲復古孝治猶未也。故《七要》曰:「辟 舉真孝,以勵士俗。」嘗聞漢辟舉孝廉,猶為近古,我祖 宗朝尤加意行之。太祖高皇帝曰:「為國得寶,不如得 賢。」又曰:「但嚴舉錯之法,則冒濫自革。」宣宗章皇帝曰: 「務選經明行修之人,不得濫舉。」皇上既命復辟舉矣, 然必深明辟舉之首重乎孝,使天下知上意之所重, 然後可挽澆俗而於變耳。合無敕命撫按,遵奉新頒 聖諭,每年終彙奏,各舉通習《孝經》、孝友廉讓者,無論 紳衿隱逸,多不過三人。有奔營濫舉者,連坐。其提學 考較,巡按出巡,聽酌舉真孝,徑自獎勸,優賞如黃香 扇,枕溫席而舉。授榮親王元規著《孝經義》,而詔舉高 第。皆其遺事也。終八要曰:諭俗講解,以正民風。臣聞 化民成俗,以孝為先。太祖高皇帝曰:「風俗本乎教化。 教化行,雖閭閻可使為君子。」成祖文皇帝曰:「近俗簡 乎事親,此蓋教化不明之過。合無敕令天下府州、縣 官於講鄉約時,先宣聖祖六諭,間亦講說《孝經》,務令 通俗易曉,以化鄉愚。凡塾師教習處,皆頒《孝經》一部, 命誦習講解。其士民杖笞小過,果能背誦講解明白 者,亦惟寬宥。如司馬光講《庶人章》,以誨父老;真德秀 作《庶人章解》以化泉民。又如王漸誦《孝經》義而鄉里 慚謝,常景駿以《孝經》化貴鄉而母子感悟,皆其成效 也。總之表章八要,以朝廷為萬國之倡,俾天下皆講 明正學,實敦孝道。如此而期月之間紀綱粗布,行之 三年有不成教化變風俗裕兵民,再久之而有不復 祖宗淳熙之化,舞干兩階幾致刑措,真才輩出輔德 翼治者乎?帝德巍煥,「不識不知」而順;則王道蕩平,無 偏無黨,而《式度》斯文未喪,「至孝通神」,唯在我皇上獨 斷而實行之也。

孝經部藝文二

[編輯]

《孝經詩二首》
晉·傅咸

[編輯]

「立身行道」,始於事親。「上下無怨,不敢惡人。孝無終始, 不離其身。三者備矣,以臨其民。」

以孝事君,不離令名,進思盡忠,不義則爭,匡救其惡, 災害不生,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讀孝經》
唐·方愚

[編輯]

「星彩滿天朝北極,源流是處赴東溟。為臣為子須忠 孝,莫負宣尼一卷經。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