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6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六十四卷 |
第三百六十四卷目錄
經學部紀事二
經籍典第三百六十四卷
經學部紀事二
[編輯]《南齊書良政傳》:虞願,字士恭。褚淵常詣願,不在,見其 眠床上積塵埃,有數袠,淵歎曰:「虞願之清一至於此!」 令人埽地,拂床而出。著《五經論問》,撰《會稽記》,文翰數 十篇。
《魏虜傳》:「城西三里,刻石寫《五經》及其國記於鄴,取石 虎文石屋基六十枚,皆丈餘,以充用。」
《高麗國傳》知讀《五經》。使人在京師,中書郎王融戲之 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頭上定是何物?」答曰:「此即古 笄之遺像也。」
《梁書武帝本紀》:「帝少而好學,洞達儒元,雖萬機多務, 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孝經義》《周 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繫文言》《序卦》等義,《學社義》《毛 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 子講疏》,凡二百餘卷,並正先儒之失,開古聖之旨。王 侯朝臣皆奉表質疑,高祖皆為解釋。修飾國學,增廣」 生員,立五館,置《五經》博士。天監初,何佟之、賀瑒、嚴植 之、明山賓等覆述制旨,並撰吉凶軍、賓、嘉五禮,凡一 千餘卷。高祖稱制斷疑,於是穆穆恂恂,家知禮節。大 同中,於臺城立士林館,領軍朱異、太府卿賀琛、舍人 孔子祛等遞相講述。皇太子、宣城王亦於東宮宣猷 堂及廨開講,於是四方郡國,趨學嚮風,雲集於京師 矣。
《簡文帝本紀》:「高祖所製《五經》講疏,嘗於元圃奉述,聽 者傾朝野。」
《昭明太子傳》:「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 遍讀五經,悉能諷誦。」
《始興忠武王憺傳》:「天監九年。遷益州刺史。開立學校。 勸課就業。遣子映親受經焉。由是多向方者。」
《鄱陽忠烈王恢傳》:「幼聰敏,年七歲能通《孝經》《論語》義, 發擿無所遺。」
《王筠傳》:其自序曰:「幼年讀五經,皆七八十遍。愛《左氏 春秋》,吟諷常為口實,廣略去取,凡三過抄餘經及《周 官》《儀禮》《論語》《爾雅》《山海經》《本草》並再抄,子史諸集皆 一遍。未嘗倩人假手,並躬自抄錄,大小百餘卷。不足 傳之好事,蓋以備遺忘而已。」
《蕭子顯傳》:「高祖所製經義,未列學官。子顯在職,表置 助教一人,生十人。遷國子祭酒,又加侍中,於學遞述 高祖五經義。」
《王規傳》:規八歲丁母憂,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見必 為之流涕,稱曰孝童。年十二,《五經》大義並略能通。 《臧質傳》:質幼從徵士琅邪諸葛璩受《五經》,通章句。璩 學徒常有數十百人,質處其間,無所狎比。璩異之,歎 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
《孝行傳》:「庾黔婁字子貞。和帝即位,侍皇太子讀,甚見 知重。詔與太子中庶子殷鈞、中舍人到洽、國子博士 明山賓等,遞日為太子講經義。」
褚修,錢唐人也。父仲都,善《周易》,為當時最。天監中,歷 五經博士。修少傳父業,兼通《孝經》《論語》、善尺牘,頗解 文章。
《處士傳》:「何引,點之弟也。既長,好學,師事沛國劉瓛,受 《易》及《禮記》《毛詩》,注《周易》十卷、《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隱 義》十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記答問》五十五卷」, 《南海王大臨傳》:「少而敏慧,年十一,遭左夫人憂,哭泣 毀瘠,以孝聞。後入國學明經,射策甲科。」
《阮孝緒傳》:「字士宗,年十三,遍通五經。」
《高昌國傳》:「國人言語與中國略同,有《五經》《歷代史》、諸 子集。」
《陳書虞荔傳》:「荔字山披,會稽餘姚人也。祖權,梁廷尉 卿,永嘉太守。父檢,平北始興王諮議參軍。荔幼聰敏, 有志操。年九歲,隨從伯闡侯太常陸倕,倕問五經,凡 有十事,荔隨問輒應,無有遺失,倕甚異之。」
《周弘正傳》:「弘正字思行,汝南人。父寶,梁司徒祭酒。弘 正幼孤,及弟弘讓、弘直,俱為叔父侍中護軍捨所養。 年十歲,通《老子》《周易》。捨每與談論,輒異之曰:『觀汝神 情穎悟,清理警發,後世知名,當出吾右』。河東裴子野 深相賞納,請以女妻之。十五,召補國子生,仍入國學 講《周易》,諸生傳習其義,以季春入學,孟冬應舉。學司」 以其日淺,弗之許焉。博士到洽議曰:「周郎年未弱冠, 便自講一經,雖曰諸生,實堪師表,無俟策試。」起家梁 太學博士,累遷國子博士。時於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講授,聽者傾朝野焉。
《徐陵傳》:孝克陵之第三弟也。少為《周易》生有口辯能 談元理既長,遍通五經,博覽史籍,亦善屬文。
《吳興王引傳》:後主即位,立為皇太子。性聰敏好學,執 經肄業,終日不倦。博通大義,兼善屬文。至德二年,躬 出太學講《孝經》,講畢,又釋奠於先聖先師。其日設金 石之樂於太學,王公卿士及太學生並預宴。
《顧野王傳》:「野王七歲讀書,五經略知大旨。長而遍觀 經史,精記嘿識,無所不通。」
《孝行傳》:謝貞七歲,母王氏授貞《論語》《孝經》,讀訖便誦。 年十三,略通五經大旨。
《文學傳》:岑之敬年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 加歎異。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 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 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 試,令之敬升講座,敕中書舍人朱異執孝經,唱士孝 章,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 不嗟服。乃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
張正見梁簡文在東宮正見年十三獻頌,簡文深贊 賞之簡文雅尚學業,每自升講座說經正見嘗預講 筵,決疑義吐納和順進退詳雅,四座咸屬目焉 蔡凝幼聰悟,美容止,既長博涉經傳有文辭,尤工草 隸。
《南史齊衡陽元王道度傳》:道度子鈞,字宣禮,常手自 綱書,寫五經部為一卷,置於巾箱中,以備遺忘。侍讀 賀玠問曰:「殿下家自有墳素,復何須蠅頭細書,別藏 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經,於檢閱既易,且一更手 寫,則永不忘。」諸王聞而爭效,為巾箱五經。巾箱五經 自此始也。
《北魏書文成五王傳》:「安豐王子延明撰《五經宗略》《〈詩》 《禮〉別義》,行於世。」
《孝文五王傳》:「廣平王懷召入華林別館,禁其出入,令 四門博士董徵授以經傳。」
《燕鳳傳》:「燕鳳字子章,好學,博綜經史,明習陰陽讖緯。 昭成素聞其名,使人以禮迎致之,以經授獻明帝。太 宗世,與崔元伯、封懿、梁越等入講經傳,出議朝政。世 祖初,以舊勳賜爵平舒侯。」
《許謙傳》:「謙少有文才,善天文圖讖之學。建國時,將家 歸附,昭成嘉之,擢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記。與燕鳳 俱授獻明帝經。」
《賀狄干傳》:狄干在長安幽閉,因習讀書史,通《論語》《尚 書》諸經。舉止風流,有似儒者。初,太祖普封功臣,狄干 雖為姚興所留,遙賜爵襄武侯。
《於栗磾傳》:「於忠字思賢,後妻中山王尼須女,微解詩 書。靈太后臨朝,引為女侍中,賜號范陽郡君。」
《谷渾傳》:「渾少有父風,任俠好氣,以父母在,常自退抑。 晚乃折節受經業,遂覽群籍,被服類儒者。」
闡子洪,字元孫,少受學中書。世祖以洪機敏有祖風, 令入授《高宗經》。
《李先傳》:太祖曰:「卿既宿士,屢歷名官,經學所通,何典 為長?」先對曰:「臣才識愚闇,少習經史,年荒廢忘,十猶 通六。」又問:「兵法風角,卿悉通否?」先曰:「亦曾習讀,不能 明解。」太祖問先曰:「天下何書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 對曰:「唯有經書,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補王者神 智。」又問曰:「天下書籍,凡有幾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備?」 對曰:「伏羲創制,帝王相承,以至於今。世傳《國記》,天文 祕緯,不可計數,陛下誠欲集之。嚴制天下諸州郡縣, 搜索備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難。」太祖於是班制天下, 經籍稍集。
《崔浩傳》:「浩少好文學,博覽經史。太宗初,拜博士祭酒, 賜爵武城子。常授太宗經書。每至郊祀,父子並束軒 軺,時人榮之。世祖以浩輔東宮之勤,賜繒絮布帛各 千段。著作令史太原閔湛、趙郡郗標素諂事浩,乃請 立石銘,刊載國書,並勒所注五經。浩贊成之,恭宗善 焉。遂營於天郊東三里,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萬乃」 訖。浩又上《五寅元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 就章》《孝經》《論語》《詩》《尚書》《春秋》《禮記》《周易》,三年成訖,謹 以奏呈。」
《高允傳》:「允性好文學,擔笈負書,千里就業。博通經史, 天文術數,尤好《春秋公羊》。世祖召見,領著作郎。所著 《左氏公羊釋》《毛詩拾遺論》《雜解議》《何鄭膏肓》事,凡百 餘篇,行於世。」
《李靈傳》:「靈字虎符,趙郡人。父勰字小同,恬靜好學。神 麚中,世祖徵天下才儁,靈至,拜中書博士,轉侍郎。從 駕臨江,除淮揚太守。靈以學優溫謹,選授高宗經。」 《宋繇傳》:「宋稚字季預,師事安邑李紹伯,受諸經傳。性 清嚴,治家如官府。」
《李訢傳》:「訢字元盛,小名真奴,入都為中書學生。世祖 幸中書學,見而異之,遂除中書助教博士,稍見任用, 入授高宗經。」
《鄭羲傳》:「羲子道昭,字僖伯,少好學,綜覽群言。遷國子祭酒。道昭表曰:今國子學堂房粗置,弦誦闕尒。城南太學,漢魏石經,丘墟殘毀,藜藿蕪穢,遊兒牧豎,為之 歎息,有情之輩,實亦悼心,況臣親司而不言乎?伏願 天慈,回神紆眄,賜垂鑒察。若臣微意,萬一合允,求重 敕尚書門下,考論營制之模,則五雍可翹立而興,毀 銘可不日而就。樹《舊經》於帝京,播茂範於不朽,斯有 天下者之美業也。」不從。
《崔辯傳》:「辯長子景儁,梗正有高風,好古博涉,以經明 行修,徵拜中書博士,高祖賜名為逸。」
《崔挺傳》:「崔遊字延叔,少有風概,除北趙郡太守。太學 舊在城內,遊乃移置城南閑敞之處,親自說經。當時 學者莫不勸慕,號為良守。」
《李彪傳》:彪有女幼而聰,令彪每奇之,教之書學,讀誦 經傳。嘗竊謂所親曰:「此當興我家,卿曹容得其力。」彪 亡後,世宗聞其名,召為婕妤,以禮迎引。婕妤在宮,常 教帝妺書,誦授經史,後宮咸師宗之。
《張普惠傳》:「普惠字洪賑,常山九門人。身長八尺,容貌 魏偉,父曄為齊州中水縣令。隨父之縣,受業齊土,專 心墳典,剋厲不息。及還鄉里,就程元講習,精於三禮, 兼善《春秋》,百家之說,多所窺覽,諸儒稱之。」
《常景傳》:「肅宗以講學之禮於國子寺,司徒崔光執經, 敕景與董紹、張徹、馮元興、王延業、鄭伯猷等,俱為錄 義,事畢,又行釋奠之禮,並詔百官作釋奠詩,時以景 作為美。」
《外戚傳》:「馮熙字晉昌,長樂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 年十二始就博士學問,從師受孝經、《論語》,好陰陽兵 法。除洛州刺史。洛陽雖經破亂,而舊三字石經宛然 猶在,至熙與常伯夫相繼為州,廢毀分用,大至頹落。 熙信佛法,自出家財,在諸州鎮建佛圖精舍,合七十 二處,寫一十六部一切經,延致明德沙門,日與講論」, 精勤不倦,所費亦不貲。
《文苑傳》:「邢昕出,帝行釋奠禮,昕與校書郎裴伯茂等 俱為錄義。」
《良吏傳》:「宋世景少自修立,事親以孝聞。與弟道璵下 帷誦讀,博覽群言,尤精經義。族兄弁甚重之,舉秀才, 對策上第。」
裴佗字元化佗容貌魁偉隤然有器望少治春秋杜 氏毛詩。《周易》並舉其宗致舉秀才以高第除中書博 士。
《術藝傳》:「江式表曰:『左中郎將陳留蔡邕,採李斯、曹喜 之法,為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 楷法,多是邕書也』。」
《列女傳》:「清河房愛親妻崔氏者,同郡崔元孫之女,性 嚴明高尚,歷覽書傳,多所聞知。子景伯、景光。崔氏親 授經義,學行修明,並為當世名士。」
《北齊書廢帝本紀》:「太子雖富於春秋,而溫裕開朗,有 人君之度。貫綜經業,省覽時政,甚有美名。」
《杜弼傳》:「弼奉使詣闕,魏帝見之於九龍殿,引入經書 庫。」
《李渾傳》:「渾族子公緒,性聰敏,博通經傳,尤善陰陽圖 緯之學。」
《魏蘭根傳》:「蘭根身長八尺,儀貌奇偉,汎覽群書,誦《左 氏傳》《周易》,機警有識悟。」
《徐之才傳》:之才年十三,召為太學生,麤通《禮》《易》。彭城 李孝綽,河東裴子野,吳郡張嵊等,每共論《周易》及喪 服儀,酬應如響,咸共歎曰:「此神童也。」
《皇甫和傳》「和十一而孤母夏侯氏,才明有禮則,親授 以經書及長深沉有雅量,尤明禮儀宗親吉凶多相 諮訪」,卒於濟陰太守。
《邢卲傳》:「卲字子才,十歲便能屬文,雅有才思,聰明彊 記,日誦萬餘言。少在洛陽,會天下無事,與時名勝,專 以山水遊宴為娛,不暇勤業。後因飲謔倦方,廣尋經 史,五行俱下,一覽便記,無所遺忘。文章典麗,既贍且 速。年未二十,名動衣冠,博覽墳籍,無不通曉。晚年尤 以五經章句為意,窮其旨要,吉凶禮儀,公私諮稟,質 疑去惑,為世指南。」
《文苑傳》:「顏之推字介父勰,梁湘東王繹鎮西府諮議 參軍。世善《周官》《左氏》學,之推早傳家業,年十二,值繹 自講《莊》《老》,便預門徒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博覽 群書,無不該洽,詞情典麗,甚為西府所稱。」
《周書文帝十三子傳》:「宋獻公震,字彌俄突。幼而敏達。 年十歲誦《孝經》《論語》《毛詩》。後與世宗俱受《禮記》《尚書》 於盧誕。」
《柳虯傳》:「虯年十三,便專精好學,時貴遊子弟就學者, 並車服華盛,唯虯不事容飾。遍授五經,略通大義,兼 博涉子史,雅好屬文。」
《呂思禮傳》:「思禮性溫潤,不雜交遊。年十四,受學於徐 遵明,長於論難。諸生為之語曰:『講《書》論《易》,其鋒難敵』。 十九,舉秀才,對策高第。」
《辛慶之傳》:慶之志量淹雅,有儒者風度,特為當時所 重。又以其經明行修令與盧誕等教授諸生《蕭大圜傳》:大圜梁簡文帝之子年四歲能通三都及 孝經、《論語》梁元帝封晉熙郡王,乃屏絕人事,恆以讀 詩禮書《易》為事元帝嘗自問五經要事數十條,大圜 辭約指明應答無滯元帝甚歎美之,因曰:「昔河間好 學爾既」有之;臨淄好文,爾亦兼之。然有東平,為善彌 高。前載「吾重之愛之,爾當效焉。」
《劉璠傳》:「子祥,字休徵,年十歲能屬文,十二通五經。」 《蕭察傳》:「宗如周子希華,博通經術,為荊楚儒宗。 范迪,少機辨,善屬文。迪弟遹,文采劣於迪,而經術過 之。」
高麗傳書籍,有「《五經》《三史》《三國志》《晉陽秋》。」
《異域高昌傳》文字亦同。華夏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 官,弟子以相教授。
《隋書李德林傳》:「德林年十五,誦五經及古今文集,日 數千言。俄而該博墳典,陰陽緯候,無不通涉。」
《崔彭傳》:高祖踐祚,彭轉驃騎,恆典宿衛。每謂彭曰:「卿 當上日,我寢處自安。」又嘗曰:「卿弓馬固已絕人,頗知 學不。」彭曰:「臣少愛《周禮》《尚書》,每於休沐之暇,不敢廢 也。」上曰:「試為我言之。」彭因說君臣戒慎之義,上稱善, 聞者以為知言。
《郎茂傳》:茂少敏慧,七歲誦《騷》《雅》,日千餘言。十五師事 國子博士河間權會,受《詩》《易》、三禮及元象刑名之學。 又就國子助教長樂張率禮受《三傳》群言,至忘寢食。 家人恐茂成病,恆節其燈燭。及長,稱為學者。
《文苑傳》:「孫萬壽,年十四,就阜城熊安生受《五經》,略通 大義,兼博涉子史,善屬文,美談笑。博陵李德林見而 奇之。仁壽初,徵拜豫章王長史,授大理司直。有集十 卷,行於世。」
王貞字孝逸,梁郡陳留人也。少聰敏,七歲好學,善《毛 詩》《禮記》《左氏傳》《周易》,諸子百家,無不畢覽。善屬文詞, 不治產業,每以諷讀為娛。煬帝即位,齊王暕鎮江都, 聞其名,以書召之。及貞至,王以客禮待之,朝夕遣問 安不。
潘徽性聰敏少受禮於鄭灼受毛詩於施公受書於 張沖講莊老於張譏並通大義尤精三史。
《隱逸傳》:「張文詡父琚,開皇中為洹水令,以清正聞。有 書數千卷,教訓子姪,皆以明經自達。文詡博覽文籍, 特精《三禮》。其《周易》《詩》《書》及《春秋》三傳並皆通習。每好 鄭元註解,以為通博。其諸儒異說,亦皆詳究焉。高祖 引致天下名儒碩學之士,其房暉遠、張仲讓、孔籠之 徒,並延之於博士之位。文詡時遊太學,暉遠等莫不」 推伏之,學內翕然,咸共宗仰。其門生多詣文詡請質 疑滯,文詡輒博引證據,辨說無窮,惟其所擇。治書侍 御史皇甫誕,一時朝彥,恆執弟子之禮。適至南臺,遽 飾所乘馬,就學邀屈。文詡每牽馬步進,意不因人以 自致也。右僕射蘇威聞其名而召之,與語大悅,勸令 從官。文詡意不在仕,固辭焉。仁壽末,學廢文詡策杖 而歸,灌園為業。
《外戚傳》:「蕭巋俊辨有才學,著《孝經》《周易義記》行於世。」 《聞見後錄》:司馬文正公作《文中子補傳》曰:「文中子王 通,字仲淹。幼明悟好學,受《詩》於東海李育,受《書》於會 稽夏璵,受《禮》於河東關朗,受《樂》於北平霍汲,受《易》於 族父仲華。乃著《禮論》二十五篇,《樂論》二十篇,《續書》百 有五十篇,《續詩》三百六十篇,《元經》五十篇,《贊易》七十」 篇,謂之《王氏六經》。
《唐書高祖諸子傳》:「韓王元嘉少好學,藏書至萬卷,皆 以古文字參定同異。」
《宗室傳》:「渤海敬王七世孫戡,字定臣。幼孤,年十歲所 即好學。大寒掇薪自炙,夜無燃膏,默念所記。年二十, 明六經,舉進士,就禮部試吏,唱名乃入。戡恥之,明日 逕返江東,隱陽羨里。」
《高儉傳》。「儉字士廉。授安州都督。進益州大都督府長 史。引諸生講授經藝。學校復興。」
《馬周傳》:「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窶狹,嗜學,善 《詩》《春秋》。」
《崔仁師傳》:「時校書郎王元度注《尚書》《毛詩》,詆孔、鄭舊 學,請遂廢。詔諸儒大議,博士以下不能詰。河間王孝 恭請與孔、鄭並行,仁師以元度經條不合大義者奏 之,元度報罷。」
《蘇世長傳》:世長十餘歲,上書周武帝。帝異其幼,問讀 何書,對治《孝經》《論語》。帝曰:「何言可道?」答曰:「為國者不 敢侮於鰥寡,為政以德。」帝曰:「善。」使卒學虎門館。 《傅奕傳》:高祖即位,拜太史丞,遷令。貞觀十三年卒,遺 言戒子:「六經名教言,若可習也,妖法慎勿為。」
《呂才傳》:「子方毅,七歲能誦經。太宗聞其敏,召見奇之, 賜束帛。長為右衛鎧曹參軍。」
《崔義元傳》:「義元有章句學,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 輒采諸家,條分節解,能是正之。高宗詔與博士討論 五經義。」
《王義方傳》:「義方孤且窶,事母謹甚。淹究經術,特高自 標樹。舉明經,直弘文館,貶吉安丞。義方召首領,稍選生徒,為開陳經書,行釋奠禮。清歌吹籥,登降跪立,人 人悅順。」
《蘇安恆傳》:「安恆博學,尤明《周官》《春秋》左氏學。武后末 年,太子雖還東宮,政事一不與,大臣畏禍無敢言。安 恆投匭上書,後雖猜克,不能無感。乃召見賜食,厚慰 遣之。」
《郝處俊傳》:「處俊十歲而孤,及長好學,嗜《漢書》,崖略暗 誦。自秉政,在帝前議論諄諄,必傳經義。凡所規獻,得 大臣體。武后雖忌之,以其操履無玷,不能害。」
《陸希聲傳》:「希聲博學善屬文,通《易》《春秋》,論著甚多。昭 宗聞其名,召為給事中。」
《崔元暐傳》:「元暐少頗屬辭,晚以非己長,不復構思,專 意經術。」
《李嶠傳》:「嶠字巨山,為兒時,夢人遺雙筆,自是有文辭。 十五通五經,薛元超稱之。二十擢進士第。嶠富才思, 有所屬綴,人多傳諷。前與王勃、楊盈川接武,中與崔 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而為文章宿老,一時學者 取法焉。」
《張嘉貞傳》:「嘉貞,以五經舉,歷中書令。」
《潘好禮傳》:「好禮第明經,開元初為邠王府長史。子請 舉明經,好禮曰:『經不明不可妄進』。乃自試之,不能通。」 《郭子儀傳》:「承嘏字復卿,幼秀異,通五經。元和中,及進 士第。」
《路隨傳》:「隨父泌,通五經,端亮寡言。」
《郗士美傳》:父純,字高卿,舉進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士 美年十二,通《五經》《史記》《漢書》皆能成誦。父友蕭穎士、 顏真卿、柳芳相與論繹,嘗曰:「吾曹異日當交二郗之 間矣。」
《吳通元傳》:「通元,海州人,與弟通微皆博學善文章。父 道瓘以道士詔授太子諸王經,故通元等皆得侍太 子游。德宗立,弟兄踵名為翰林學士。」
《李棲筠傳》:「累遷給事中,時楊綰以進士不鄉舉,但試 辭賦浮文,非取士之實,請置五經秀才舉,詔群臣議。 棲筠與賈至、李廙以綰所言為是,進工部侍郎。」 《張鎰傳》:「大曆初,出為濠州刺史,政條清簡,延經術士, 講教生徒。比去州,升明經者四十人。」
《段秀實傳》:秀實沉厚能斷,慨然有濟世意。舉明經,秀 實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乃棄去。
《薛播傳》:「播早孤,伯母林通經史,善屬文,躬授經諸子 及播兄弟開元、天寶間,播兄弟七人皆擢進士第,為 衣冠光。」
《韋溫傳》:溫字弘育,方七歲,日誦書數千言,十一舉兩 經及第,以拔萃高等,補咸陽尉。武宗立,擢吏部侍郎。 《牛僧孺傳》:蔚,字大章,少擢兩經及第進士,繇監察御 史為右補闕。大中初,屢條切時政,宣宗喜曰:「牛氏果 有子,差慰人意。」
《高元裕傳》:「元裕性勤約,通經術,敏於為吏,巖巖有風 采,推重於時。」
《裴休傳》:父肅,貞元時為浙東觀察使,休仲子也。方兒 童時,兄弟偕隱家墅,晝講經,夜著書,終年不出戶。 《楊收傳》:七歲而孤,處喪若成人,母長孫親授經,十三 通大義,善屬文,所賦輒就,吳人號「神童。」
《鍾傅傳》:彭玕為吉州刺史。玕通《左氏春秋》,嘗募求西 京石經,厚賜以金,揚州人至相語曰:「十金易一筆,百 金償一篇,況得士乎?」故士人多往依之。
《忠義傳》:「劉迺字永夷,少警穎,闇誦六經,日數千言,善 文詞,為時推目。天寶中,擢進士第。」
《文藝傳》:李適嘗夢與人論大衍數,寤而曰:「吾壽盡此 乎?」敕其子曰:「霸陵原西視京師,吾樂之,可營墓,樹千 松焉。」及未病時,衣冠往寢石榻上,置所譔《九經要句》 及素琴於前,士貴其達。
李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 崔元翰名鵬,以字行,擢明經甲科,補湖城主簿,以母 喪,遂不仕。治《詩》《易》《書》《春秋》,譔《演範》《忘象》《渾天》等論數 十篇,隱共北白鹿山之陽。
《陳希烈傳》:「希烈,宋州人。博學,尤深黃老,工文章。開元 中,帝儲思經義,自褚無量、元行沖卒,而希烈與康子 元、馮朝隱進講禁中,其應答詔問,敷析微隱,皆希烈 為之章句。天寶元年,有神降丹鳳門,以為老子告錫 靈符。希烈因是上言:『臣侍演《南華真經》至七篇,陛下 顧曰:『此言養生,朕既悟其術,而德充符詎,無非常應』』」 哉?臣稽首對陛下「德充於內,符應於外,必有絕瑞表 之。今靈符降錫,與帝意合,宜示史官,著顯祥,摛照無 窮。」其媮佞類如此。
《舊唐書孝敬皇帝弘傳》:弘,高宗第五子也。嘗受《春秋 左氏傳》於率更令郭瑜,至楚子商臣之事,廢卷而歎 曰:「此事臣子所不忍聞。經籍聖人垂訓,何故書此?請 改讀餘書。」瑜再拜賀。臣聞安上理人,莫善於禮。非禮 無以事天地之神,非禮無以辨君臣之位,故先王重 焉。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請停《春秋》而讀《禮記》。」太子 從之《李襲譽傳》:襲譽性嚴整,所在以威肅聞。凡獲俸祿,必 散之宗族,其餘資多寫書而已。及從揚州罷職,經史 遂盈數車。撰《五經》妙〈闕〉四十卷。
《房元齡傳》:「喬字元齡,齊州臨淄人。父彥謙,好學,通涉 五經。元齡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十六年, 與士廉等撰《文思博要》,成,錫賚甚優。」
《于志寧傳》:「志寧以承乾數虧禮度,志在匡救,撰《諫苑》 二千卷諷之,太宗大悅。前後預撰《五經義疏》及修禮 修史等功,不可勝計。」
《歸崇敬傳》,大曆初,授國子司業,請改國學之制。又以 五經六籍,古先哲王致理之式也,今請以《禮記》《左傳》 為大經,《周禮》《毛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置博 士一員。其《公羊》《穀梁》文疏少,請共準一中經,通置博 士一員。
《曹華傳》:元和九年,授左散騎常侍、沂州刺史、沂海兗 觀察使。人俗頑鷔,不知禮教。華令將吏曰:「鄒魯儒者 之鄉,不宜忘乎禮義。」乃躬禮儒士,習俎豆之容,春秋 釋奠於孔子廟,立學講經,儒冠四集。出家財贍給,俾 成名入仕,其往者如歸。
《劉子元傳》:「子貺,博通經史,明天文、律曆、音樂、醫算之 術,撰《六經外傳》三十七卷。」
《朱朴傳》:「朴有經濟才,昭宗召見,對以經義,甚悅,即日 拜諫議大夫。」
《元行沖傳》,上特令行沖撰御所注《孝經疏義》,列於學 官。左衛率府長史魏光乘奏請行用魏徵所注《類禮》, 上遽令行沖集學者撰義疏,將立學官。行沖於是引 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檢討刊削,勒成 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書左丞相張說駁奏, 上然其奏。於是賜行沖等絹二百匹,留其書貯於內 府,竟不得立於學官。行沖恚諸儒排己,退而著論以 自釋,名曰《釋疑》。太宗嘉賞,賚縑千匹。
《韓滉傳》:滉好《易》象及《春秋》,著《春秋通例》及《天文事序 議》各一卷。
《李泌傳》:「泌少聰敏,博涉經史,精究《易》象,善屬文,尤工 於詩,有文集二十卷。」
唐國史補熊執《易》類九經之義為《化統》五百卷,四十 年乃就,未及上獻,卒於西川。武相元衡欲寫進,其妻 薛氏慮墜失,至今藏於家。
張參為國子司業年老常手寫九經以謂讀書不如 寫書。
大曆已後,專學者有蔡廣成《周易》,強象《論語》,啖助、趙 匡、陸質《春秋》,施士丐《毛詩》,刁彝、仲子陵、韋彤、裴𦶜講 《禮》,章廷珪、薛伯高、徐潤並通經。其餘地理則賈僕射, 兵賦則杜太保,故事則蘇冕、蔣乂,曆算則董和,天文 則徐澤,氏族則林寶。
《蘇州府志》:「施士丏,吳縣人。明毛、鄭《詩》,通《春秋左氏傳》, 以二經教授,善講,士大夫執經考疑者繼於門。在太 學十九年,由四門助教為博士。」
《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姓朱氏,宋州碭山午溝里人也。 其父誠,以《五經》教授鄉里。」
《梁家人太祖母文惠皇后王氏傳》:太祖背巢降唐,封 晉國太夫人。太祖置酒太夫人前,舉觴為壽,歡甚。太 祖啟曰:「朱五經平生讀書,不登一第,有子為節度使, 無沗於先人矣。」 《唐明宗家人秦王從榮傳》:從榮於諸皇子次最長,又 握兵柄。然其為人,輕雋而鷹視,頗善儒學,為歌詩,多 招文學之士賦詩飲酒。故後生浮薄之徒,日進諛佞 以驕其心。自將相大臣皆患之,明宗頗知其非,而不 能裁製。從榮嘗侍側,明宗問曰:「爾軍政之餘,所習何 事?」對曰:「有暇讀書,與諸儒講論經義爾。」明宗曰:「經有 君臣父子之道,然須碩儒端士乃可親之。吾見先帝 好作歌詩,甚無謂也。汝將家子,文章非素習,必不能 工,傳於人口,徒取笑」也。「吾老矣,《經義》雖不能曉,然尚 喜屢聞之,其餘不足學也。」
《南平世家》:高從誨廣順元年封南平王。漢遣國子祭 酒田敏使於楚,假道荊南。敏以印本《五經》遺從誨,從 誨謝曰:「『予之所識,不過《孝經》十八章爾』。敏曰:『至德要 道,於此足矣』。」敏因誦諸侯章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從誨以為譏己,以大卮罰敏 傳《經堂餘論》。五代擾攘,典籍淪散,惟九經流傳已久, 如日月之經天,不可掩滅。唐莊宗同光中,募民獻書 及三百卷,授以試銜選調之官,每百卷減一選。天成 中,遣都官郎庾傳美訪圖書於蜀,得《九朝實錄》及雜 書十餘卷而已。其不聞以正經及史獻者,內府尚存, 無俟於獻也。故至明宗長興三年,令國子監校定《九 經》,雕印賣之。《九經》前此未有雕印者。雕「印《九經》」,蓋目 此始也。
唐以前,凡書籍皆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人 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讎對,故往往皆有善本。學者以 傳錄之艱,故其誦讀亦精詳,而於《九經》校勘尤嚴。五 代時,馮道始奏請官鏤板印行,然亦止於《九經》而已雖《史》《漢》亦未及也。
世傳雕板印書,始於馮道,此葉石林雲非也,但監本 《五經》,道為之爾。柳玭訓序言其在蜀時,嘗閱書肆,雲 「字書小學率雕板印紙。」則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 之工。石林止謂其雕印五經,不知九經雕印,皆始於 此時也。
後漢乾祐中,禮部郎司徒調請開獻書之路。凡儒學 之士,衣冠舊族,有以三館亡書來上者,計其卷帙,賜 之金帛,數多者授以官秩。獻《經》者最優,《史》次之,《子集》 又次之。以屢經衰亂之後,官族轉徙,書籍罕存,詔下 鮮有應者。當時正經與史,所在尚有,無待於獻,至三 館所亡,則民間自少,故鮮應也。
《錦堂庭訓錄》:「五代時,馮道歷相數朝,恬不知愧,反以 此自誇譽。跡其行事,多無足取。惟請以《九經》板刻印 頒行,殊有功於學者。考之唐明宗長興三年,宰相馮 道、李惠請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 從之。雖極亂之世,而經籍之傳甚廣。刻印九經」,誠千 古盛事。然當出內帑刻印,頒賜學宮,聽民間傳刻印 賣則可,若在上者印賣,則《非右文》盛治矣。此其所以 為《五代》與?此其所以為《馮道》與!
五代時,田敏於後晉出帝開運年間嘗為祭酒,合《五 經》文字、《九經》字樣為一編,以考俗體訛謬。「《五經》文字」 者,大曆中司業張參所纂,取《五經》文字以類相從。「《九 經》字樣」者,開成中翰林待詔唐元度所修。田敏參取 二書,以五經文字為主,而以《五經》字樣補所不載,殊 有裨於經學。至後周廣順三年六月板成,上之。各二 部,一百三十冊,皆四門博士李鶚書,惟《公羊春秋》並 《三禮》郭嵠書。 《遼史馬得臣傳》:「得臣,南京人,好學博古,拜翰林學士。 聖宗即位時,擊鞠無度,上書諫曰:『臣聞二帝耽玩經 史,數引公卿講學,至於日昃。故當時天下翕然嚮風, 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願研究經 理,深造而篤行之,二帝』」之治不難致矣。
《楊晰傳》:「晰幼通五經大義,聖宗聞其穎悟,詔賦詩,授 祕書省校書郎。」
《烈女傳》。〈他史多作列遼史作烈〉邢簡妻陳氏,營州人。父陘,五代 時累官司徒。陳氏甫笄,涉通經義,時以女「秀才」名之。 年二十,歸於簡。有六子,陳氏親授以經。後二子抱朴、 抱質,皆以賢位宰相。統和十二年卒。睿知皇后聞之, 贈魯國夫人,刻石以表其行。
《傳經堂餘論》:「趙孝嚴嘗權翰林學士,其時為遼道宗 大安二年。道宗頗好文雅,討論經學,嘗召孝嚴與知 制誥王師儒等講五經大義,甚被優賞。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