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32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三百二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百二十七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三百二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三百二十七卷目錄

 冠服部彙考十一

  書經顧命

  詩經王風大車 曹風候人 豳風狼跋 小雅六月 采𦬊 車攻 斯干 瞻彼洛

  矣 采菽

  禮記曲禮 王制 月令 禮器 郊特牲 內則 儒行 玉藻

  三禮圖一大裘圖說 袞冕圖說 鷩冕圖說 毳冕圖說 絺冕圖說 元冕圖

  說 韋弁圖說 皮弁圖說 冠弁圖說 元端圖說 三公毳冕圖說 上公袞冕圖說

  侯伯鷩冕圖說 子男毳冕圖說 絺冕圖說 卿大夫元冕圖說 爵弁圖說 皮弁圖說

   諸侯朝服圖說 士元端圖說

禮儀典第三百二十七卷

冠服部彙考十一

[編輯]

《書經》

[編輯]

《顧命》

[編輯]

二人雀弁,執惠,立於畢門之內。四人綦弁,執戈,上刃, 夾兩階戺。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一人冕,執鉞,立於 西堂。一人冕,執戣,立於東垂。一人冕,執瞿,立於西垂。 一人冕,執銳,立於側階。

蔡注弁,士服。雀弁,赤色弁也。綦弁,以文鹿子皮為之。冕,大夫服。大全唐孔氏曰:「垂旒為冕,無旒為弁。弁、冕版皆廣八寸,長尺六寸,前圓後方。」

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

蔡注麻冕三十,升麻為冕也。康王吉服,自西階升堂,以受先王之命,故由賓階也。蟻,元色,公卿大夫及諸侯皆同服,亦廟中之禮。 呂氏曰:「麻冕黼裳,王祭服也。卿士、邦君祭服之裳皆纁。今蟻裳者,蓋無事於奠祝,不欲純用吉服;有位於班列,不可純用凶服。酌吉凶之間,示禮之變也。」大全夏氏曰:「麻冕用極細布,即袞冕。」 蘇氏曰:「麻冕之裳四章,此獨用黼,示變也。」 唐孔氏曰:「《禮祭服》,皆元衣纁裳;纁,赤色之淺者。蟻色元,如蟻也。」

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 瑁。」

蔡注彤,纁也。太保受遺,太史奉冊,太宗相禮,故皆祭服也。大全蘇氏曰:「《彤裳》亦變也。彤,赤色。」

《詩經》

[編輯]

《王風大車》

[編輯]

大車檻檻,毳衣如菼。大車啍啍,毳衣如璊。

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服毳冕以決訟。璊,赬也。「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國,而決男女之訟」,則是子男入為大夫者,《毳衣》之屬,衣繢而裳繡,皆有五色焉,其青者如鵻。正義郭璞曰:「菼,草色如鵻,在青白之間。《春官司服》曰:『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卿大夫之服,自元冕而下,則大夫不服毳冕。傳又解其得服之意,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故得服毳冕也。出封謂出於封畿,非封為諸侯也。尊王命而重其使,出於封畿,即得加命,反於朝廷,還服其本』。」古天子大夫服毳冕以決訟,是子男而入為大夫者也。王朝之卿大夫出封於畿外,褒有德,加一等,使卿為侯伯,大夫為子男。其諸侯入於王朝為卿、大夫者,以其本爵仍存,直以入仕為榮耳,不復更加其命數。故侯伯入為卿,子男入為大夫。諸侯之數眾,王朝之官少,或亦侯伯為大夫,非惟子男耳。以其本爵先尊,服其本國之服,故《鄭志》答趙商云:「諸侯入為卿大夫,與在朝仕者異,各依本國,如其命數。」此子男為大夫,仍得服毳冕也。又解:毳衣之色所以得如菼者,以毳衣之屬,衣則畫繪為之,裳則刺繡為之,由皆有五色,其青者則如鵻,故得如菼也。言毳衣之屬者,自毳以上當有袞冕、鷩冕與毳冕之服,其衣皆用繢也。若絺冕,則衣刺粉米惟用繡。元冕則衣無文,不復用繡,明毳衣之屬,正謂袞、鷩耳。知衣繢裳繡者,《考工記》言畫繢之事,則繢謂畫之也。《皋陶謨》云:「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於華蟲以上言作繢,明畫為繢文;宗彝以下言絺繡,明是絺為繡文。但王者相變,禮制不同。周法火與宗彝亦畫而為衣,不復在裳。故鄭於《司服》引《尚書》以校之,《周禮》考之而立說云:「古者天子冕服十二章,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畫於旌旗。而冕服九章,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畫以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絺以為繡,則袞之

「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鷩畫以雉,謂華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毳畫虎蜼,謂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絺,刺粉米,無畫也,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也。元者,衣無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謂之元焉。」如鄭此言,是毳以上則衣用繢,絺冕則衣亦繡也。知繡皆有五色者,《考工記》曰:「畫繢之事雜五色。」又曰:「五色備謂之繡。」是繢繡皆五色,其青者如鵻,其赤者如赬,故二章各舉其一耳。朱註:毳,衣之屬,衣繪而裳繡,五色皆備,其青者如菼。大全劉氏曰:「毳衣以宗彝為首,蓋畫虎蜼。虎蜼淺毛,故謂毳。」 安成劉氏曰:「《毳衣》所畫者三章,宗彝也、藻也,粉米也。裳所繡者二章,黼也、黻也。所畫所繡,皆備五色。」

曹風候人

[編輯]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芾,韠也。一命「縕芾黝珩,再命赤芾黝珩,三命赤芾蔥珩」,大夫以上,赤芾乘軒。正義桓二年《左傳》云:「袞冕黻珽。」則芾是配冕之服。《易·困卦》·九五:「困於赤芾,利用享祀。」則芾服祭祀所用也。《士冠禮》「陳服皮弁素韠,元端爵韠。」則韠之所用,不施於祭服矣。《玉藻》說韠之制云:「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書傳》更不見芾之別制,明芾之形制亦同於韠,但尊祭服,異其名耳。言赤芾者,以其形制大同,故舉類以曉人。其禮別言之,則祭服謂之芾,他服謂之韠,二者不同也。「一命縕芾黝珩,再命赤芾黝珩,三命赤芾蔥珩」,皆《玉藻》文。彼注云:「元冕爵弁服之。」韠尊祭服,異其名耳。韍之言蔽也。縕,赤黃之間色,所謂韍也。珩,佩玉之珩也。黑謂之黝,青謂之蔥。《周禮》:公侯伯之卿三命,下大夫再「命,上士一命。」然則曹為伯爵,大夫再命,是大夫以上皆服赤芾,於法又得乘軒,故連言之。

《豳風狼跋》

[編輯]

赤舄几几?

朱注「赤舄」,冕服之舄也。几几,安重貌。大全鄭氏曰:「舄有三等,赤舄為上。冕服之舄,《詩》云:『王錫韓侯,元袞赤舄』」,則諸侯與王同。複下曰舄,襌下曰屨。 廬陵李氏曰:「天子諸侯冕服用舄,他服用屨。」

《小雅六月》

[編輯]

「四牡騤騤」,載是常服。

朱注《常服》,戎事之常服。以𩎟韋為弁,又以為衣,而素裳白舄也。大全《周禮·司服》曰:「凡兵事,韋弁服。」 廬陵李氏曰:「皮去毛熟治曰韋。𩎟,赤色也。凡衣同冠色衣韎韋,則弁亦韎韋也。皮弁服,素裳白舄。韋弁服,亦與之同也。」

《采𦬊》

[編輯]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瑲蔥珩。

朱注命服,天子所命之服也。朱芾,黃朱之芾也。皇猶煌煌也。瑲,玉聲。蔥蒼色如蔥者也。珩,佩首橫玉也。《禮》:三命:「赤芾蔥珩。」大全孔氏曰:「三命至九命皆蔥珩,非謂方叔唯三命也。」

《車攻》

[編輯]

「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諸侯赤芾金舄。」舄,達屨也。《金舄》,黃朱色也。《天官·屨人》注云:「舄有三等,金舄為上。冕服之舄下有白舄、黑舄。」此雲金舄者,即禮之赤舄也,故箋云:「黃朱色,加金為飾,故謂之金舄。」白舄、黑舄,猶有在其上者,為尊未達。其赤舄則所尊莫是過,故云達屨,言是屨之最上達者也。此舄也,而曰屨屨通名,以舄是祭服,尊卑異之耳,故屨人兼掌屨舄,是屨為通名也。

《斯干》

[編輯]

「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朱注《芾》,天子純朱,諸侯黃朱。大全東莢呂氏曰:《白虎通》云:「芾者,蔽也,行以蔽前,天子朱芾,諸侯赤芾,以韋為之,上廣一尺,下廣二尺。」

《瞻彼洛矣》

[編輯]

𩎟韐有奭,以作六師。

朱注韎,茅蒐所染色也。韐,韠也,合韋為之,《周官》所謂「韋弁,兵事之服也。」奭,赤貌。言天子至此洛水之上,御戎服而起六師也。

《采菽》

[編輯]

又何予之,元袞及黼。

朱注《元袞》,元衣而畫以卷龍也。黼,如斧形,刺之於裳也。周制,諸公袞冕九章,侯伯鷩冕七章,則自華蟲以下。子男毳冕五章。衣自宗彝以下,而裳黼黻。孤卿絺冕三章,則衣粉米而裳黼黻。大夫元冕,則元衣黻裳而已。大全鄭氏曰:「一曰龍,二曰山,三曰華蟲,四曰火,五曰宗彝,皆畫;六曰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黻,皆繡。衣五章,裳四章。」鷩畫以雉,謂華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毳畫虎蜼,謂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絺刺粉米,無畫也。衣一章,裳二章也。元者,衣無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謂元焉。凡冕服皆元衣

「纁裳五服同冕」 者,首飾尊也。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

芾,太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韠,以韋為之。其制:上廣一尺,下廣二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脛本曰「股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正義《易乾鑿度》注云:「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是說芾之元由也。《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則易之以布帛。」自黃帝以後推此,則太古蔽膝,伏羲時也。後王為芾,象太古之蔽膝。未知起自何代。《明堂位》曰:「有虞氏服韍。」注云:「舜始作之,以尊祭服。」言始尊祭服,異其名,未必此時始存象也。知「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韠」者,以士之有爵弁,猶大夫以上有冕也。士有𩎟韐,猶大夫以上有芾也。《士冠禮》:「陳服於房中,爵弁韎韐,皮弁,素韠,元端,爵韠。」《雜記》云:「士弁而祭於公」,即爵弁也。士服爵弁,以韎韐配之,則服冕者以芾配之,故知冕服謂之芾,士服皮弁元端,皆服韠。韍韠俱是蔽膝之象,其制則同,俱尊祭服,異其名耳。古者衣皮,此存其象,故知以韋為之。故《禮記·玉藻》「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韋。」上雲韠下總以韋結之,故知以韋上廣一尺,下廣二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此《玉藻》文也。彼論韠,此言韍,而引之者,明此二者色異而制同也。又言「脛本曰股」者,明邪幅在下,在股之下,古今名異。欲以今曉人,故曰邪幅如今。行縢。《說文》云:「縢,緘也。」名行縢者,言行而緘束之,故云偪其脛也。

《禮記》

[編輯]

《曲禮》

[編輯]

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陳注古人之衣,近體有袍襗之屬,其外有裘。夏月則衣葛,或裘或葛,其上皆有裼衣。裼衣上有襲衣,襲衣之上有常著之服,則《皮弁服》及《深衣》之屬是也。掩而不開謂之襲,若開而出見其裼衣則謂之裼也。「無藉」,謂圭璋特達,不加束帛,當執圭璋之時,其人則襲也。「有藉」者,謂璧琮加於束帛之上,當執璧琮時,其人則裼也。

《王制》

[編輯]

制:「三公一命袞」,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卷音袞

陳注「制」者,言三公命服之制也。命數止於九。天子之三公八命著鷩冕。若加一命,則為上公,與王者之後同而著袞冕,故云「一命袞。」若為三公而有加袞者,是出於特恩之賜,非例當然,故云「若有加則賜」也。人臣無過九命者,《大宗伯》再命受服,與此不同。馬氏曰:「三公袞服,有降龍無升龍。」

次國之君,不過七命;小國之君,不過五命;大國之卿, 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

陳注方氏曰:「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則知次國之卿再命、一命也。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則知三等之國,其大夫皆一命而已。大國對下卿言,卿指上中可知,小國特言卿,則兼三等之卿可知。言下大夫而不及上、中者,蓋諸侯無中大夫,而卿即上大夫故也。前言上、中、下之所當與此不同者,位雖視其命,不能」無詳略之異也。

《月令》

[編輯]

仲秋之月,乃命司服,具飭衣裳,文繡有恆,制有小大, 度有長短。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帶有常。

陳注《司服》官名。「具飭」,條具而飭正之也。衣繪而裳繡,祭服之制也。小大,小則元冕之一章;大則袞冕之九章也。長短,謂衣長而裳短也。各有劑量,必率循故法,不得更為新異也。冠與帶,亦各有常制,因造衣並作之。

《禮器》

[編輯]

《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士元衣 纁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 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為貴也。

人君因天之文章以表德,德多則文備,故天子龍袞,諸侯以下,文稍少也。然《周禮》上公亦袞,侯伯鷩,子男毳,孤卿絺,大夫元,士爵弁,元衣纁裳。今言「諸侯黼,大夫黻雜」,明夏、殷禮也。但夏、殷衣有日、月、星、辰、山、龍,今雲「龍袞」者,舉多文為首耳,日月之文,不及龍也。陳注「龍袞」,畫龍於袞衣也。白與黑謂之黼,黼如斧形,刺之於裳。黑與青謂之黻,其狀兩已相背,亦刺於裳也。纁,赤色。冕,祭服之冠也。上元下纁,前後有旒,前低一寸二分,以其略俛而謂之冕。冕同而服異,一袞冕、二鷩冕、三毳冕、四絺冕、五元冕,各以服之異而名之耳。冕之制雖同,而旒有多少。朱、綠藻者,以朱綠二色之絲為繩也。以此繩貫玉而垂於冕以為旒,周用五采。此言「朱綠」,或是前代之制。「十有二旒」者,天子之冕,前後各十二旒,每旒十二玉,玉之色以朱白蒼黃元為次,自上而下遍

則又從朱起。袞冕十二旒,鷩冕九旒,毳冕七旒,絺冕五旒,元冕三旒,此數雖不同,然皆每旒十二玉繅,玉五采也。此皆周時天子之制: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亦非周制。周家旒數隨命數,詳見《儀禮冕弁圖》疏曰:「諸侯雖九章、七章以下,其中有黼也。孤絺冕而下,其中有黻,故特舉黼黻而言耳。」 《詩·采菽》云:「元袞及黼。」 是特言黼;《終南》云:「黻衣繡裳。」 是特言「黻」 也。陳氏曰:「藻潔而文,眾采如之,故曰藻。」

《郊特牲》

[編輯]

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 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大羅氏,天子之掌鳥獸者也, 諸侯貢屬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

言祭以息民物,象其時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黃落。《草笠》,以草為笠也。此諸侯所使貢獻鳥獸之使者,著草笠而至王庭也。

三王共《皮弁》素積。

陳注皮弁,以白鹿皮為之,其服則十五升之布也。白與冠同以素為裳,而辟積其要中,故云「皮弁素積」也。三代皆以此為再加之冠服。

《內則》

[編輯]

《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拂髦冠,緌纓,端 韠紳,搢笏。

陳注櫛,梳也。縰,黑繒韜髮者,以縰韜髮作髻訖,即橫插笄以固髻。總亦繒為之,以束髮之本,而垂餘於髻後,以為飾也。拂髦,振去髦上之塵也。髦用髮為之,象幼時剪髮為鬌之形。此所陳皆以先後之次,櫛訖加縰,次加笄、加總,然後加髦。著冠,冠之纓結於頷下,以為固結之。餘者下垂。謂之緌端,元端服也。衣用緇布,而裳不同。上士元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服元端著韠,又加紳,大帶也。搢,插也,插笏於帶中。韠以韋為之。古者席地而坐,以臨俎豆,故設蔽膝以備濡漬。韠之言蔽也,在冕服謂之黻,他服則謂之韠。 項氏曰:「髦者以髮作偽髻,垂兩眉之上,如今小兒用一帶連雙髻,橫繫額上是也。」

左右佩用,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 大觿木燧,偪屨,著綦。」

陳注「紛以拭器,帨以拭手。玦著右手大指,所以鉤弦而開弓體。」捍,拾也。韜左臂而收拾衣袖,以利弦也。管、筆彄,形制未聞。請幫助識別此字。刀,室也。晴則用金燧以取火,陰則用木燧以鑽火也。偪,即《詩》所謂邪幅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謂之偪也。綦,屨頭之飾,即絇也。著,猶施也。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衣紳, 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線纊,施縏袠,大 觿木燧,衿纓綦屨,以適父母姑舅之所。」

陳注笄,今之簪也。《衣紳》,元端綃衣之上加紳帶,士妻之服也。箴管,箴在管中也。縏袠皆囊屬,為貯。箴,線纊也。衿,結也。纓,香囊也。

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 皆佩容臭,昧爽而朝。」

陳注總角,總聚其髮而結束之為角,童子之飾也。容臭,香物也,助為形容之飾,故言容臭,以纓偑之,後世香囊,即其遺制。

《儒行》

[編輯]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 「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 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此君子有道藝者所衣也。衣少所居之服,冠長所居之冠,是之謂鄉。庶人襌衣。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大掖之衣,謂肘腋之所寬大。禮:大夫以上,其服侈袂,袂三尺三寸,袪尺八寸。朝祭之服,必表裏不襌也。孔子若依尋常侈袂服,則哀公無由怪之。以其大袂襌衣異於士大夫常服,故問之。庶人無朝祭之事,故知襌衣袂二尺二寸。雲「袪尺二寸」者,《玉藻》言深衣之制如此。今夫子著襌衣,與庶人同,其袂大與庶人異,故謂衣為逢掖也。宋有章甫之冠,按《曲禮》云:「去國三世,唯興之日,從新國之法。」防叔奔魯,至孔子五世,應從魯冠,而猶著殷章甫冠者,以立為製法之主,故孔子於人所行之事,多用殷禮,不與尋常同也。禮,臣朝於君,應著朝服,而著常服者,時孔子自衛新還,哀公館之,非是常朝,故衣冠異也。大全應氏曰:「哀公覘孔子之被服儒雅,而威儀進退,皆有與俗不同者,怪而問之。孔子不敢以儒自居也,故言不知儒服章甫。」蓋緇布冠,殷世名章甫。章,明也,所以表明丈夫,故謂之章甫耳。

《玉藻》

[編輯]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

祭先王之服也。雜采曰藻。天子以五采藻為旒。「旒十有二,前後邃延」者,言皆出冕前後而垂也。天

《子齊肩延》冕上覆也。元表纁裏龍卷,畫龍於衣。疏:「天子之旒,十有二就,每一就貫以玉,就間相去一寸,則旒長尺二寸,故垂而齊肩也。諸侯以下,各有差降,九玉者九寸,七玉者七寸,以下皆依旒數,垂而長短為差。旒垂五采玉,依飾射侯之次,從上而下,初以朱,次白,次蒼,次黃,次元。五采玉既貫遍,周而復始。其三采者,先朱次白,次蒼,二色者先朱後綠。」皇氏、沈氏並為此說,今依用焉。至後漢明帝時,用曹褒之說,皆用白旒珠,與古異也。延以三十升之布,染之為元,覆於冕上,出而前後以版為之,延之與版相著為一,延覆在上,是以名焉。大全馬氏曰:「冕之為物,後方而前圓,後仰而前俛。有延在上,有旒在下,視之則延長,察之則深邃。服飾於下,陰也,故有六冕;袞則圓於上,陽也,故止於五冕。止於五,則大裘而冕,與袞冕一矣。蓋祀昊天則大裘而加冕,饗先王則服袞而已。《周官》於祀昊天不言袞,則用袞可知也。《記》於龍袞言以祭,不言所祭,則昊天先王可」知也。先儒有雲「大裘無冕袞,而其冕無旒」,不知何據?

元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聽朔於南門之外,閏月則 闔門左扉,立於其中。

「端」當為「冕」,字之誤也。元衣而冕,冕服之下。朝日,春分之時也。東門、南門,皆為國門也。天子廟及路寢,皆如明堂制。明堂在國之陽,每月就其時之堂而聽朔焉。卒事,反宿路寢亦如之。閏月,非常月也。聽其朔於明堂門中,還處路寢門終月。知「端當為冕」者,皮弁尊次,則諸侯之朝服。又其次元端,諸侯皮弁聽朔,朝服視朝,是視朝之服卑於聽朔。今天子皮弁視朝,若元端聽朔,則是聽朔之服卑於視朝。且聽朔大,視朝小,故知端為冕,是冕服之下。大全嚴陵方氏曰:「《經》有曰元冕,有曰《元冠》,有曰元端,何也?蓋元端者,祭服、燕服之總名。衣元衣而加元冕,則為祭服;衣元衣而加元冠,則為燕服,或冠冕通謂之端。元端而朝日,則是元冕者也;元端而居,則是加元冠者也。聽朔亦元冕者,敬朔事如祭故也。日生於東,故朝日於東門之外;日月合於朔,陰陽交於南,故聽朔」於南門之外,即明堂是也。必曰「門之外」者,亦猶迎氣於郊歟,

《皮弁》以日視朝,遂以食。日中而餕,奏而食。日少牢,朔 月太牢。五飲:上水、漿、酒、醴、酏。卒食,元端而居,動則左 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御瞽幾聲之上下。年不順成, 則天子素服,乘素車,食無樂。

陳注「皮弁服」,天子常日視朝之服也。諸臣同此。服元者,幽陰之色,宴息向晦而服之。

諸侯「元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聽朔於太廟,朝服 以日,視朝於內朝。」

陳注裨冕,公袞,侯伯鷩,子男毳也,朝見天子也。諸侯以元冠,緇衣素裳為朝服。凡在朝君臣,上下同服,但士服則謂之「元端」,袂廣二尺二寸故也。大夫以上皆侈,袂三尺三寸。

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 大夫,大夫退,然後適小寢,釋服,又朝服以食《特牲》三 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子卯稷 食菜羹,夫人與君同庖。

陳注《釋服》,釋朝服也。大全方氏曰:「深衣,燕居之服。由朝至夕,則可以燕矣,故夕深衣而燕食焉。」

「年不順成君」,衣布搢本。

陳注《衣布》,身著布衣也。士以竹為笏,而以象飾其本。搢插也,君插士之笏也。

王后褘衣,夫人揄狄。君命屈狄。

陳注此言後、夫人以下六等之服。褘衣色元,揄狄青,屈狄赤。六服皆衣裳相連。褘讀為翬,揄狄讀為搖翟。翬翟皆雉也。二衣皆刻繪為雉形,而五采畫之。屈讀為闕,刻形而不畫,故云闕也。王后褘衣,夫人揄狄,皆本服也。「君命屈狄」,謂女君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得服屈狄也。

再命褘衣,一命襢衣,士褖衣。

陳注「鞠衣,黃襢衣,白褖衣黑。」褘讀為「鞠。」鞠衣,黃桑服也,色如鞠塵,象桑葉始生之色。「再命鞠衣」者,子男之卿再命,其妻得服鞠衣也。「一命襢衣」者,子男之大夫一命,其妻得服襢衣也。士褖衣者,子男之士不命,其妻服褖衣也。

唯「世婦命於奠繭」,其他則皆從男子。

陳注《世婦》,天子二十七人。奠繭,獻繭也。凡獻物,必先奠置於地,故謂「獻」為「奠。」凡妻貴因夫,故得各服其命數之服。惟世婦必俟蠶畢獻繭,命之服乃服耳,他皆從夫之爵位也。

《三禮圖一》

[編輯]

冕服圖

周天子吉服有九,冕服六,弁服三,凡九也。故《司服》云: 「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 祭社稷五祀則絺冕;祭群小祀則元冕。兵事韋弁服; 眡朝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又孔疏引《弁師》「掌王之五 冕,皆元冕朱裏」,止言元朱而已,不言所用之物。《論語》 云:「麻冕,禮也。」蓋以布衣版,上元下纁,取天地之色。其 長短廣狹,則經傳無文。《漢禮器制度》云:「冕制皆長尺 六寸,廣八寸。天子已下皆同。」董巴《輿服志》云:「廣七寸, 長尺二寸」,皇氏、沈氏以為諸侯之冕。應劭《漢官儀》云: 「廣七寸,長八寸」,皇氏、沈氏以為卿大夫之冕。若依此 言,豈董巴專記諸侯,應劭專記卿大夫,此蓋隨代變 易,大小不同,今依《漢禮》制度為定。謂之冕。冕者,俛也, 後高前下,有俯俛之形,故因名焉。蓋以在位者失於 驕矜,欲令位彌高而志彌下,故制此冕,令貴者下賤 者也。其服舊說雲天子九章,據大章而言,其章別分 小章,章依命數,則皆十二為節。上公亦九章,無升龍, 有降龍,其小章章別皆九而已。鷩冕毳冕已下皆然。 必知有小章者,若無小章,絺冕三章,則孤有四命六 命,卿大夫元冕一章,卿大夫中有三命、二命一命,天 子之卿六命,大夫四命。明大章中有小章,乃可得依 命數。又司馬彪《漢書輿服志》云:「明帝永平二年,初詔 有司採《周官》《禮記》《尚書》之文制冕,皆前圓後方,朱裏 元上,前垂四寸,後三寸。王用白玉珠十二旒;三公、諸 侯青玉七旒;卿、大夫黑玉五旒,皆有前無後,此亦漢 法耳。」今案《三禮經注》、孔、賈疏義,並諸家《禮圖》,逐冕下 別各明其制度,則古今沿革可知矣。

大裘

大裘

圖說

大裘者,黑羔裘也。其冕無旒,亦元表纁裏。按《鄭志》:「大 裘之上,又有元衣」,與裘同色,但無文采耳。裘下有裳, 纁色,朱韍,素帶,朱裏、朱緣,終辟。佩白玉而元組綬,赤 舄,黑絇繶。純絇者,謂拘屨舄之頭以為行戒。繶,縫中 紃也。純,緣也。三者皆黑色。大裘已下,冕皆前圓後方。 天子以球玉為笏。王祀昊天上帝、五帝、崑崙、神州,皆 服大裘。

袞冕

袞冕

圖說

袞冕九章,《舜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 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此古天子冕服 十二章,王者相變,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畫於旌旂,所 謂三辰旂旗,昭其明也。而冕服九章,初一曰龍,二曰 山,三曰華蟲,四曰火,五曰宗彝,皆畫繢於衣;次六曰 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黻,皆刺繡於裳。此九章,登 「龍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以龍能變化,取其 神,山取其人所仰也,火取其明也。宗彝,古宗廟彝尊 名。以虎蜼畫於宗彝,因號虎蜼為宗彝,故並畫虎蜼 為一章。虎取其嚴猛,蜼取其智,遇雨以尾塞鼻,是其 智也。冕制廣八寸,長尺六寸,以三十升布染之,上以 元覆冕為延,下以朱衣之,又以紐綴於冕兩旁,垂之, 與武旁孔相當,以笄貫之,使得牢固。又以紘一端,先 屬於左邊笄上,以一頭遶於頤下向上,於右邊笄上 遶之。袞冕十二旒,以五采絲為之,繩貫五采玉,每旒 各十二玉,垂於冕前後,共二十四旒,計用玉二百八 十八,五采繩十二。就。就,成也,每就間蓋一寸五。冕服 皆元衣纁裳,朱韍,素「帶,朱裏,又以朱綠終辟

鷩冕

鷩冕

圖說

鷩冕七章,饗先公饗射之服。鄭注《弁師》云:「鷩衣之冕, 繅九旒。」亦以五采繅繩貫五采玉,每旒各十二玉垂 於冕前後共一十八,計用玉二百一十六。鷩,雉名,即 華蟲也。華蟲,五色蟲也。故一曰華蟲,二曰火,三曰宗 彝,皆畫於衣,四曰藻,五曰粉米,六曰黼,七曰黻,皆刺 於裳。韍帶、綬舄,皆與袞冕同。

毳冕

毳冕

圖說

「毳冕五章,祀四望山川之服。」案《鄭義》,毳冕七旒,亦合 五采絲繩貫五采玉,每旒各十二玉,前後共十四旒, 計用玉百六十八毳。畫虎蜼,謂宗彝也。故此五章,初 曰宗彝,二曰藻,三曰粉米,皆畫於衣;四曰黼,五曰黻, 皆繡於裳。藻,水草也,取其文如華蟲之義。粉米取其 潔,又取其養人也。粉米不可畫之物,故皆刺繡於衣 與裳也。黼,諸文亦作「斧。」案《繪人職》據采色而言,白與 黑謂之黼。若據繡於物上,即為金斧之文,近刃,白近 (28)。

銎黑則曰斧。取金斧斷割之義也。青與黑為黻形則 兩己相背。取臣民背惡向善、亦取君臣離合之義。

絺冕

絺冕

圖說

《絺冕》三章,祭社稷五祀之服。孔安國以絺為細葛,上 刺繡。後鄭讀「絺」為「紩」,或作「黹」,本有此二文,取「紩」為正。 既讀「絺」為「紩」,紩,刺也。絺之三章,粉米在衣,是不可畫 之物,乃刺於衣上,故得絺名,則黼黻二章準繡於裳 也。其冕五旒,亦五采,藻繩十有二就,每旒各貫五采 玉十二,用玉百二十。

元冕

元冕

圖說

元冕一章,祭群小祀之服。賈《疏》云:「上四衣皆元而有 畫,此衣不畫而無文,其衣本是一元,故獨得元名。一 章,唯裳刺黻而已。其冕三旒五采,藻十二就,每旒亦 貫五采玉十二,計用玉七十二。群小祀,謂林澤、墳衍 四方百物之屬

韋弁

韋弁

圖說

韋弁服者,王及諸侯卿大夫之兵服。後鄭云:韋弁以 韎韋為弁,又以為衣裳。《春秋傳》曰「晉郤至衣韎韋之 跗注」是也。今時伍伯緹衣,古兵服之遺色矣。其跗注、 賈服等,以跗為足,跗注為注褲而屬於跗。後鄭讀跗 為幅,注為屬,以𩎟韋如布帛之幅,而連屬以為衣而 表裳。賈疏云:「伍,行也。伯,長也。」謂鄭見漢時宿衛者之 行長,服此重赤之衣,是古兵服「赤色」之遺象也。天子 亦以五采玉十二飾弁之縫,諸侯已下,各依命數玉 飾之。皮弁玉飾亦然。

皮弁

皮弁

圖說

《士冠禮》:「皮弁服素積,緇帶素韠。」注云:「以白鹿皮為冠, 象上古也。」此明上古未有布帛,衣其羽皮也。又云:「積 猶辟也,以素為裳,辟蹙其要中也。」亦用十五升布為 衣,以象弁色。蓋天子素帶、素韠、朱裏、朱綠終辟,佩白 玉,白舄,青絇,繶純。又《弁師》云:「王之皮弁,會五采玉綦, 象邸玉笄。」注云:「會,縫中也。綦讀綦。綦,結也。邸謂下柢。」 梁正《張鎰圖》云:「弁縫十二。」賈疏引《詩會》「弁如星」,謂於 弁十二縫中,結五采玉,落落而處,狀似星也。又於弁 內頂上,以象骨為柢。至三王重質不變,故王服之,以 日視朝,燕諸公甥舅視學祭菜皆服焉。賈疏云:「皮弁 韋弁同,但色異耳。」

冠弁

冠弁

圖說

「田獵,則冠弁服。」後鄭云:「冠弁,委貌也。委,安也。服之所 以安正容體也。」若以色言之,則曰元冠。故《士冠禮》云: 「主人元冠朝服,緇帶素韠。」其注云:「元冠,委貌也。」朝服, 則十五升緇布衣,素裳白舄。養老燕群臣亦服之。其 諸侯不限畿內畿外,視朝行道皆服之。天子諸侯之 卿大夫,祭其廟,亦皆同服之,但白屨為別。然則周之 《委貌》,殷之《章甫》,夏之《毋追》,並用緇布為之,故有「元冠」 之名。三代諸侯,各為朝服以行道。

元端

元端

圖說

端,取其正也。士之元端衣,身長二尺二寸,袂亦長二 尺二寸。今以兩邊袂各屬一幅於身,則廣袤同也。其 袪尺二寸。大夫已上侈之,蓋半而益一,然則其袂三 尺三寸,袪尺八寸。《司服》云:「齊有元端。」《張鎰圖》云:「天子 齊元衣、元冠、元裳、黑韠、素帶,朱綠終辟。佩白玉,黑舄、 赤絇繶純。諸侯唯佩山元玉為別。燕居,朱裳、朱韠、赤 舄、黑絇。」繶純。卿大夫素裳,上士元裳,中士黃裳,下士 雜裳,前元後黃。大夫已上,朝夕服之。惟士夕服之。夕 者,若今晡上視事耳。

三公毳冕

三公毳冕

圖說

「三公八命而下服毳冕」者,案《射人職》掌三公孤卿之 位,三公北面,孤東面,卿大夫西面。以三公臣中最尊, 故屈使北面答君也。其贄執璧,與子男同制,故服毳 冕,與子男同也。雖從毳冕五章,其旒與小章皆依命 數,此所謂屈而伸者也。玉繅亦皆三采,每繅八成則 八旒。每旒八玉,計用瑉玉百二十八。諸家禮圖皆不 載三公之冕。臣崇義案:《弁師》注於命爵之中,獨著「孤 繅四就,用玉三十二。」仰推王之三孤六命,上極三公, 繅玉形制,彩繪章數,觸類可知。故特圖於上公袞冕 之右,亦內外之次也。

上公袞冕

上公袞冕

圖說

《司服》云:「公之服自袞冕而下。」注云:「自公袞冕至卿大 夫之元冕,皆朝聘天子及助祭之服。諸侯非二王後, 其餘皆元冕而祭。」又《弁師》云:「諸公之繅斿九就,瑉玉 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玉瑱、玉笄。」注云:「三采, 朱白蒼,其餘延紐皆元覆朱裏,與王同。繅斿就皆三 采。」每繅九成,則九斿,每斿九玉,計用玉百六十二。其 五冕之版亦廣八寸,長尺六寸,前圓後方。《入覲禮》注 云:「公袞有降龍,無升龍。」又《明堂位注》:「韍畫山火而無 龍。」《祭義》云:「諸侯冕而青紘。」《玉藻》云:「笏,諸侯以象。」又曰: 「荼,前屈後直。」《張鎰圖》云:「其服元衣纁裳,朱韍素帶,朱 綠終辟,佩山元玉,朱組綬,赤舄黑絇,繶純。」其方伯及 王之子弟出封侯伯,皆得服之,朝王助祭焉。

侯伯鷩冕

侯伯鷩冕

圖說

《司服》云:「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弁師》注云:「侯伯繅七 就,繅玉皆三采。」每繅七成,則七斿,每斿亦貫七瑉玉, 計用玉九十八韍,帶綬舄皆與上公同。王祀昊天上 帝,助祭及朝王皆服之。王者之後方伯,王之子弟封 為侯伯者皆服之,以助王祭先公及饗射。

子男毳冕

子男毳冕

圖說

《司服》云:「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又《弁師》注云:「子男繅 五就,繅玉皆三采。每繅五成則五斿」,每斿亦貫五瑉, 玉計用五十韍。帶、綬舄皆與侯伯同。若朝王及助王 祀昊天上帝、祭先王先公,饗射、祭四望山川及自祭 四望山川,皆服之。王者之後方伯,王之子弟封為侯 伯者,皆服之,以助王祭四望山川。

絺冕

絺冕

圖說

《典命》云:「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又《司服》云: 「孤之服自絺冕而下。」鄭注《弁師》云:「孤繅四就,繅玉皆 朱綠,用玉三十二。其服三章,元衣纁裳,朱韍素帶,元 華辟,垂佩,水蒼玉緇組綬,赤舄,黑絇繶,純服,以助祭 社稷。」又《張鎰圖》云:「天子孤及卿皆六命,則同絺冕之 服三章,小章則畫六。上公及王之三公、二王之後、二」 伯,九州之牧。侯伯,王之同姓,封為侯伯者服之,以助 王祭社。又《玉藻》云:「笏大夫魚鬚文竹。」孤亦同焉。

卿大夫元冕

卿大夫元冕

圖說

《司服》云:「卿大夫之服,自元冕而下。」注云:「朝聘,天子及 助祭之服。諸侯非二王之後,其餘皆元冕而祭。」又《弁 師》注云:「三命之卿,繅三就,繅玉赤朱綠,用玉十八。再 命之大夫,繅再就,繅玉亦朱綠,用玉八。」若王朝之大 夫,上公之卿,得用三就之繅玉;公之大夫、子男之卿 再命者,得用再就之繅玉。其服皆元冕一章,小章各 依命數。元衣纁裳,朱韍素帶,《元華辟》,垂佩水,蒼玉緇 組綬,赤舄,黑絇繶純。二伯,九州之牧,王之同姓封為 侯伯者,助王祭,群小祀、視朔朝日,皆服之。

爵弁

爵弁

圖說

爵弁,制如冕,但無旒為異。《士冠禮》注云:「爵弁者,冕之 次」,謂尊卑次冕也。張鎰退於韋弁之下,亦非宜也。其 弁版亦廣八寸,長尺六寸,前圓後方。弁上覆大冕,俱 用三十升布。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然,裏亦纁色。一 命大夫之冕,亦無旒,其制與爵弁不殊。得名冕者,一 命大夫之冕,雖無旒,亦前低一寸二分,故得冕稱。其 爵弁則前後平,故不得冕名。又《士冠禮》云:「爵弁服纁 裳,純衣,緇帶韎韐。」注云:「此與君祭之服,如自祭廟,則 服元冠元端。純衣,絲衣也。」衣皆用布,唯冕與爵弁服 用絲耳。韎韐,縕韍也。士縕紱幽衡合韋為之。士染以 茅蒐,因以名焉。又士佩瓀玟玉而縕組綬,纁屨,黑絇 繶純。

皮弁

皮弁

圖說

《司服》云:「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又《弁師》注云:「韋弁,皮弁 之會,無結飾。」《士冠禮》云:「皮弁服素積,緇帶素韠。」與君 視朔之服同。《玉藻》云:「佩瓀玟玉而縕組綬。」又云:「士笏 竹本象可也。」若上公,韋弁、皮弁,𤪌飾九玉;侯伯七玉, 子男五玉,皆三采。孤四命,𤪌飾四;三命之卿,𤪌飾三; 再命之大夫,𤪌飾二,皆二采。諸侯皮弁,白布衣,素裳, 白韠,素帶,朱綠終辟。佩山元玉,白舄,青絇,繶純。卿大 夫則白屨。諸侯朝王及自相朝、視朔,則服之。王朝之 臣,亦服朝王,其韋弁服。既為軍容,君臣同服,制度已 見於上,更不別圖。

諸侯朝服

諸侯朝服

圖說

《玉藻》云:「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鄭云:「朝服,冠元端素 裳也。」又《王制》云:「周人元衣而養老。」注云:「天子燕服,為 諸侯朝服。」彼雲元衣,即此元端也。《張鎰圖》云:「緇元二 服,素韠、素帶,朱綠終辟,佩山元玉,白舄,青絇,繶純。」天 子之卿服,以從燕諸侯,諸侯之孤卿大夫服以朝君。

士元端

士元端

圖說

《士冠禮》云:「元端、元裳,黃裳、雜裳,緇帶、爵韠。」注云:「此暮 夕於朝之服。」賈疏云:「謂嚮暮之時,夕君之服也。元端 即朝服,十五升布衣也。不言朝服而言元端者,欲見 色而取其正也。」上雲「主人元冠朝服」,此唯雲元端,不 言元冠者,但冠者三加冠,始加緇布,次皮弁,次爵弁, 不加元冠,故不言也。又說諸侯之士有三等之裳:上 「士元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前元後黃。」但「元」是天色, 黃是地色,天尊地卑,故「上士元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還用元黃者,以前陽後陰,故知前元後黃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