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34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百四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三百四十六卷目錄
襪部彙考
釋名〈釋衣服〉
說文〈襪〉
中華古今注〈襪〉
事物原始〈襪 女襪〉
本草綱目〈氈屜〉
襪部藝文一
襪銘 漢崔駰
冬至獻襪頌 魏曹植
襪部藝文二〈詩〉
馬嵬行 唐劉禹錫
詠襪 杜牧
襪 李商隱
題楊妃襪 元楊維楨
襪 鄭允端〈閨秀〉
襪部選句
襪部紀事
襪部雜錄
履部彙考
詩經〈豳風狼跋 小雅車攻〉
禮記〈內則 少儀〉
周禮〈天官〉
儀禮〈士冠禮〉
方言〈履部雜釋〉
釋名〈釋衣服〉
古今注〈舄 履 不借〉
南方草木狀〈抱香履〉
隋書〈禮儀志〉
劉馮事始〈解脫履〉
中華古今注〈鞋子 靸鞋 麻鞋〉
輟耕錄〈屨舄履考〉
本草綱目〈麻鞋 草鞋〉
楊慎外集〈履考〉
履部總論
中說〈周公篇〉
禮儀典第三百四十六卷
襪部彙考
[編輯]《釋名》
[編輯]《釋衣服》
[編輯]襪末也。在腳末也。
《說文》
[編輯]《襪》
[編輯]襪,足衣也。
《中華古今注》
[編輯]《襪》
[編輯]三代及周,著角襪,以帶繫於踝。至魏文帝吳妃,乃改 樣以羅為之,後加以綵繡畫,至今不易。至隋煬帝宮 人,織成五色立鳳朱錦襪靿。
《事物原始》
[編輯]《襪》
[編輯]《實錄》曰:「三代時已有之,謂之角襪,前後兩相承,中心 繫之以帶。至魏文帝吳妃,乃始裁縫,以綾羅為之,即 今襪也。」《炙轂子》曰:「足衣也。文王伐崇而襪繫帶,已見 於商時。」
《女襪》
[編輯]《炙轂子》曰:三代謂之角襪,今名膝褲。曹子建《洛神賦》 曰:「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楊貴妃錦袎襪。杜牧詩云:「鈿 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五陵年少欺他醉, 笑把花前出畫裙。」今婦人有不著女襪者,李白詩云: 「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唐時亦然。
《本草綱目》
[編輯]《氈屜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凡履中薦襪下氈皆曰屜,可以代替也。」
《主治》
[編輯]《孫思邈》曰:「瘰𤻤燒灰五匕,酒一升和,平旦向日服,取 吐良。」
《附方》
[編輯]痔瘡初起,癢痛不止,用氈襪烘熱熨之,冷又易。〈集元方〉 一切心痛:氈襪後跟一對,燒灰酒服。男用女。女用男。 〈壽域方〉
斷酒不飲:以酒浸氈屜一宿,平旦飲,得吐即止也{{Annotation|。《千金方》。}}
襪部藝文一
[編輯]《襪銘》漢·崔駰
[編輯]機衡建子,萬物含滋。《黃鍾》育化,以養元基。長履景福, 至於億年。皇靈既祐,祉祿來臻。本支萬世,子子孫孫。
《冬至獻襪頌》魏·曹植
[編輯]「玉趾既御,履和蹈貞。」行與祿邁,動以祥並。南闚北戶, 西巡王城。翱翔萬域,聖體浮輕。
襪部藝文二〈詩〉
[編輯]《馬嵬行》唐·劉禹錫
[編輯]「不見巖畔人。空見凌波襪。」郵童愛蹤跡。私手解鞶結。 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
《詠襪》杜牧
[編輯]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五陵年少欺他 醉,笑把花前出畫裙。
《襪》李商隱
[編輯]嘗聞宓妃襪,渡水欲生塵。好借嫦娥著,清秋蹈月輪。
《題楊妃襪》元·楊維楨
[編輯]天寶年來窄袎留,幾隨錦被暖香篝。月生簾影初弦 夜,水浸蓮花一瓣秋。塵玷翠盤思亂滾,香粘金鐙憶 微兜。懸知賜浴華清日,花底䙀兒碧眼偷。
《襪》鄭允端〈閨秀〉
[編輯]輕輕小襪製香羅,三寸量來不較多。斜縷細勻裁製 好,鴉頭休詫「馬嵬坡。」
襪部選句
[編輯]漢張衡《南都賦》:「翛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 魏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唐杜甫詩:「羅襪紅蕖豔。」〈又〉吾獨何為在泥滓,青鞋布 襪從此始。
陳子昂詩:「綠水不污衣,香塵動羅襪。」
《李白詩》:「盈盈漢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羅襪。」〈又〉履上 足生霜,不著鴉頭襪。
宋蘇軾詩:「已辦布襪青行纏。」
金宋九嘉詩:「不巾不襪柳陰行,朝醉南村暮北莊。」 元元好問詩:「羅襪盈盈見微步。」
《丁鶴年》詩:「羅襪生塵水不波。」
《無名氏》詩:「拾翠不知羅襪潤,踏花猶隔繡鞋香。」
襪部紀事
[編輯]《韓子》:文王伐崇,至鳳凰之墟而襪繫解,因自結之。太 公望曰:「何為也?」王曰:「上君與處皆其師,中皆其友,下 盡其使也。今皆先君之臣,故無可使也。」
《帝王世紀》:武王伐紂,行至商山,襪繫解,五人在前,莫 肯繫,皆曰:「臣所以事君,非為繫襪。」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夏五月庚辰,衛侯出奔宋。衛侯 為靈臺於藉圃,與諸大夫飲酒焉。褚師聲子襪而登 席。公怒,辭曰:「臣有疾,異於人,若見之,君將㱿之,是以 不敢。」公愈怒,大夫辭之不可。褚師出,公戟其手曰:「必 斷而足。」
《漢書張釋之傳》:「釋之為廷尉,有王生者,善為黃老言, 處士嘗召居廷中,公卿盡會,立。王生老人,曰:『吾襪解』」, 顧謂釋之:「『『為我結襪』。釋之跪而結之,既已,人或讓王 生:獨奈何廷辱張廷尉如此』?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 終亡益於張廷尉,廷尉方天下名臣,吾故聊使結襪, 欲以重之』。諸公聞之,賢王生而益重釋之。」
《哀帝本紀》:元延四年入朝。時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 來朝,獨從傅。他日問中山王「獨從傅,在何法?」令不能 對。令誦《尚書》,又廢。及賜食於前,後飽起,下襪繫解。成 帝由此以為不能,而賢定陶王。
《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名琰,字文姬。祀為屯田都尉, 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音辭清辨,旨甚酸哀。操 乃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
《會稽典錄》:「賀劭為人美容止,與人交久益敬之。在官 府,左右莫見其洗沐,坐常著襪,希見其足。」
《晉惠帝起居注》:「愍懷太子賜典兵中郎將複紵襪一緉。」
《致虛閣雜俎》:太真著鴛鴦並頭蓮錦褲襪,上戲曰:「貴 妃褲襪上,乃真鴛鴦蓮花也。」太真問何得有此稱,上 笑曰:「不然,其間安得有此白藕乎?」貴妃由是名褲襪 為藕覆,註云:「褲襪」,今俗稱膝褲。
《太真外傳》:「妃子死之日,馬嵬村嫗得錦袎襪一隻,每 過客求一翫,得百錢,前後獲無數。」
《嘉話錄》:元載於萬年縣佛堂子中謁主官,乞一快死。 主者曰:「相公今日受些子污泥,不怪也。」乃脫穢襪塞 其口而終。
《酉陽雜俎》:處士元固言,貞元初,嘗與道侶遊華山谷 中,見一人服襪履甚新,斷處如膝頭,初無痕跡。 《唐書·崔彥昭傳》:彥昭與王凝外昆弟也。凝大中初先 顯,而彥昭未仕,嘗見凝,凝倨不冠帶,嫚言曰:「不若從 明經舉。」彥昭為憾。至是凝為兵部侍郎,母聞彥昭相, 敕婢多製屨襪,曰:「王氏妹必與子皆逐,吾將共行。」彥 昭聞之,泣且拜,不敢為怨。
《東觀奏記》:「高品吳居中,承恩澤甚厚,訪術者,欲固其 事,術者令書上尊號於襪。有告者,上召至視之,信然, 居中棄市。」
《唐國史補》:「韋陟有疾,房太尉使子弟問之,延入臥內, 行步悉藉茵毯,房氏子弟襪而後登,侍婢皆笑。舉朝 以韋氏貴盛,房氏清儉,俱為美談。」
《五代史李仁矩傳》:仁矩少事明宗為客將,明宗即位, 以為客省使、左衛大將軍。恃恩驕恣,見藩臣不以禮。 東川節度使董璋置酒召仁矩,仁矩辭醉不往,於傳 舍與娼妓飲。璋怒,率衙兵露刃之傳舍。仁矩惶恐,不 襪而靴,走庭中。璋責之曰:「爾以西川能斬李嚴,謂我 獨不能斬爾邪?」顧左右牽出斬之。仁矩涕泣拜伏謝 罪乃止。
《北夢瑣言》:偽蜀吏部尚書韓昭,多能而皆不精。朝士 李台瑕曰:「韓八座事業如拆襪線,無一條長。」
《清異錄》:「去習者雲:『行至峨眉山,而隱蓄三隻襪,常用 二補一,歲久,裂帛交雜,望之茸茸焉,呼為獅子襪』。」 《宋史文同傳》:「同善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 素請者,足相躡於門。同厭之,投縑於地,罵曰:『吾將以 為襪』。」好事者傳之,以為口實。
《揮麈後錄》:靖康元年正月戊辰,金兵犯濬州,徽考微 服出通津門,御小舟,將次雍丘,阻淺不得進。夜出堤 上,御駿騾,望雎陽而奔。聞雞啼,濱河有小市,民皆酣 寢,獨一老姥家張燈,竹扉半掩,上排戶而入,嫗問上 姓氏,曰:「姓趙,居東京,已致仕,舉長子自代。」衛士皆笑, 上徐顧,衛士亦笑。嫗進酒,上起受嫗酒,復轉爵與衛 士。嫗延上至臥內擁爐,又爇薪與上,釋襪烘趾。久之, 上語衛士,令記嫗地名。及龍舟還京,嫗沒久矣,迺以 白金賜其諸孫。
襪部雜錄
[編輯]《文子》「均為縞也,或為冠則戴之,或為襪則履之。」 《夢書》「履襪為子」,屬體末也。若夢得履襪者,必有子息。 履者為男子,襪者為女也。
《班固與竇憲牋》,「將軍憐固,乃賜以玉躬所著瑇瑁襪 一具。」
皇甫規《與馬融書》:「謹遣掾吏許尚,奉絮被一雙、襪一 緉,以通微意。」
《清異錄》:「唐制,立冬日進千重襪。其法用羅帛十餘層, 錦夾絡之。」
《聞見後錄》:鳳翔府園有枯槐一株,故老云:「昭宗扶此 樹,令朱全忠結襪。」故今謂手托槐雲。
《輟耕錄》:「李後主令窅娘以帛繞腳,素襪舞雲中,迴旋 有凌雲之態。」
辟寒。憲聖時收楊花,為冬日鞋襪氈褥之用。
《升庵辭品》:高文惠妻與夫書曰:「『今奉織成襪一量,願 著之,動與福並。量當作兩,詩葛屨五兩』是也。」
《日知錄》:古人之襪,大抵以皮為之。《春秋左氏傳注》曰: 「古者臣見君解襪,既解襪,則露其邪幅,而人得見之。」 《采菽》之詩,所以為詠。今之村民往往行縢而不襪者, 古人之遺制也。吳賀邵為人美容止,坐常著襪,希見
其足。則漢魏之世不襪而見足者多矣履部彙考
[編輯]《詩經》。
《豳風狼跋》
[編輯]赤舄几几?
〈朱注〉「赤舄」,冕服之舄也。几几,安重貌。〈大全〉鄭氏曰:「舄有三等,赤舄為上。冕服之舄,《詩》云:『王錫韓侯,元袞赤舄』」,則諸侯與王同。複下曰舄,襌下曰屨。廬陵李氏曰:「天子諸侯冕服用舄,他服用屨。」
《小雅車攻》
[編輯]「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傳〉「諸侯赤芾金舄。」舄,達屨也。〈箋〉《金舄》,黃朱色也。〈疏〉「達屨」,言是屨之最上達者也。此舄也而曰屨屨通名,以舄是祭服,尊卑異之耳。故《屨人》兼掌屨舄,是屨為通名也。
《禮記》
[編輯]《內則》
[編輯]子事父母,偪屨著綦。
〈陳注〉偪即《詩》所謂「邪幅」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謂之偪也。綦,屨頭之飾,即絇也。朱子曰:「綦鞋口帶也。」古人皆旋繫,今人只從簡易,綴之於上,如假帶然。
《少儀》
[編輯]國家靡敝,則車不雕幾,甲不組縢,食器不刻鏤,君子 不履絲屨。
《周禮》
[編輯]《天官》
[編輯]《屨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鄭鍔曰:「有舄、有屨,名官特曰屨人者,舄止於朝覲祭祀時服之,而屨則無時不用也。」
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舄、黑舄。
鄭鍔曰:「服不同則屨不同,屨各隨其服,故曰服屨。王之舄三,赤為上。赤者盛陽之色,表陽明之義。後之舄三,以元為上。元者正陰之色,表幽陰之義。王冕服則舄,後褘衣則舄。王赤舄之下有白、黑二舄,後元舄之下有赤、青二舄。此為赤舄、黑舄,特言其尊者耳。」 賈氏曰:「後三翟連衣裳而色各異,故以三等之舄配之。元」 舄配褘。衣則青舄配揄翟,赤舄配闕狄。湯氏曰:「襌下曰屨,複下曰舄。凡舄之內必有屨,屨外又加以舄,故云複也。」 屨之與舄理宜同色,亦猶裳之與屨同色也。周人衣服大概三色:元青黑緇之類為一色,白素之類為一色,纁赤黃之類為一色,此三代所尚。纁赤,周也;白素,殷也;青黑,夏也。纁赤為上,白素為中,青黑為下。故《儀禮》爵弁、纁裳、皮弁、素積、元冠、元端三服相次,等而上之。六曰元冕,五曰絺冕,四曰毳冕。絺麻衣,毳,罽衣也。《詩》曰:「毳衣如璊,麻衣如雪」 ,三色相次,亦可見矣。但周人盛服,不用白素,故舄無白者。自漢明帝時,諸儒誤讀《尚書》,始為山龍華蟲十二章之飾,而冕服始皆元衣纁裳,故鄭康成謂冕服皆赤舄,宜檢《周禮注》先鄭後鄭不同處,仍以《後漢輿服志》參攷之,知漢儒衣服非復周制,康成蓋時學耳。
《赤繶黃繶青》句。〈句音劬〉
鄭鍔曰:「縫中之紃謂之繶,屨頭之拘謂之絇。赤繶者,王之黑舄之飾,黃繶者,後之元舄之飾,青句者,王之白舄之飾。知其然者,舄之飾如繢之次故也。若夫黃屨則白飾,白屨則黑飾,黑屨則青飾,知其然者,屨之飾如繡之次故也。但言此三者,見其他猶有舄,互相攷也。《考工記》言畫繢之事,青與白、赤與黑、元與黃,相」 次也。赤與白、白與黑、黑與青,謂之繡。舄屨之飾,蓋取諸此。余嘗攷之,天子吉事皆舄,上公服冕則舄,周公袞衣,而《詩》雲「公孫碩膚,赤舄几几」 是也。諸侯服冕亦舄,《詩》雲「王錫韓侯,元袞赤舄」 是也。其他則皆屨而已。先王正一身以治天下,正一家以齊四海。一身之所履,萬民之所取,正一家之所行,四海之所隨,衣裳之制,俱有自然之意義,況舄屨致飾於步趨之際,可無其義乎?故「繶」 之名,則取「致意應物」 之義,「絇」 之名,則取「拘制其身」 之義,皆以為行戒。跬步之間,皆中禮節,則下而臣民,敢不取法哉!
素屨,葛屨。
賈氏曰:「自赤舄以下,夏則用葛為之,冬則用皮為之。在素屨下者,欲見素屨亦用葛與皮也。」 黃氏曰:「『王與後皆有六服,《屨人》六屨,其下又有葛屨』。鄭引《喪禮》『冬皮屨,夏葛屨』,其意謂葛屨獨施於凶服耳。《屨人》末言『四時之祭祀,以宜服之』。鄭氏遂云:『祭祀而有素屨、葛屨,惟大祥時』,恐非。此正明葛屨之所當用。葛屨見於」 經者多,不獨施於凶服。六服、六屨,其言出葛屨,似對後服素紗為當暑之服。《士喪禮》「冬皮屨,夏葛屨」 ,皆有繶純無他義,直以寒暑之宜耳。然則《屨人》所謂「凡四時祭祀以宜服之」 者,亦為寒暑之當變。故大裘祭天,先儒疑施於夏至方
澤。方澤祭地,本不與祭天同,姑未暇論。然服屨而辨冬夏之宜,則大喪恐亦不施於夏祭先王,觀《會通》以行典禮,豈有當暑而服寒者?若言祭,則用赤舄、黑舄、功屨、喪屨、散屨,此隨事之所宜。王氏詳說曰:「鄭氏於追師,其說皆可取。若夫《屨人》」 ,其說鑿矣。且《玉藻》所謂享天子諸侯衣服冠佩等制甚詳,未嘗及舄屨,不過曰「在官不俟屨」 ,又曰「童子不屨絇」 ,又曰「弁行,剡剡,起屨」 ,又曰「退則坐取屨」 而已,鄭氏以《士冠禮》有「黑屨白屨、纁屨」 之文,以意解而廣之。夫士之冠禮,其可為王后與服屨之禮乎?漢儒之禮,其可執以為周公之禮乎?謂王之吉服有九,祭服之六,皆赤舄;韋弁;皮弁則白舄,冠弁則黑舄;謂後之吉服有六,「祭服之三,褘衣則元舄,揄狄則青舄,闕狄則赤舄」 ,何祭服之多而舄之少耶?何後服之少而舄之多耶?謂「後之鞠衣黃屨,展衣白屨、褖衣黑屨」 ,何王之屨絕無,而後之屨有許多耶?況《經》有赤舄、黑舄而已,鄭氏乃有白舄、元舄、青舄焉,《經》有素屨、葛屨、命屨、功屨、散屨而已,鄭氏乃有黃屨、黑屨、白屨焉,《經》有赤繶黃繶而已。鄭氏乃言「繶必有絇純,言絇必有繶純,三者相將焉,又以舄之飾如繢之次,以屨之飾如繡之次。」 不知,又自畔其說。且既曰「複下曰舄,襌下曰屨」 ,今以白屨、黑屨為屨之飾,如繡之次,又以纁屨為舄之飾,如繢之次,是以纁屨而纁舄。又以爵弁為士之祭服,故尊之以為舄,其說愈不可曉。
辨外內命夫命婦之命,屨、功、屨、散、屨。
鄭鍔曰:「命夫、命婦隨其命而有屨,謂之命屨,當辨其命之數,使無越制而亂其序。」 鄭康成曰:「命夫之命屨、纁屨;命婦之命屨,黃屨以下,功屨;次命屨,於孤卿、大夫則白屨、黑屨。九嬪、內子亦然。世婦、命婦以黑屨為功屨,女御、士妻命屨而已。士及士妻謂再命受服者。史氏曰:『功屨以人力為之,若掌裘之功裘是也。散屨』」 不加功飾,所常御及喪屨也。
凡四時之祭祀,以宜服之。
王昭禹曰:「以宜服之者,各隨其時與事之宜而服之。若夏則葛屨,冬則皮屨,此隨時之宜。若吉祭用赤舄、黑舄、功屨,喪祭有素屨、散屨,此隨事之宜。」
《儀禮》
[編輯]《士冠禮》
[編輯]屨,夏用葛元端,黑屨,青絇繶純,純博寸。
〈注〉屨者順裳色,元端黑屨,以元裳為正也。絇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頭。繶,縫中紃也。純,緣也。三者皆青。博,廣也。
素積白屨,以魁柎之,緇絇繶純,純博寸。
〈注〉魁、蜃,蛤柎注也。
爵弁纁屨,黑絇繶純,純博寸。
〈註〉爵弁屨,以黑為飾。《爵弁》尊其屨,飾以繢次。
冬皮屨可也,不屨繐屨。
〈註〉繐屨,喪屨也。縷不灰治曰繐。
《方言》
[編輯]《履部雜釋》
[編輯]《屝,屨》,麤,履也。徐兗之郊謂之屝,自關而西謂之屨,中 有木者謂之複舄,自關而東複履其庳者謂之《下 襌》者謂之鞮;絲作之者謂之履;麻作之者謂之《不借 麤》者謂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角,南》楚江 沔之間總謂之「麤。」西南梁益之間或謂之。或謂之。 《履》,其通語也。徐土邳圻之間,大麤謂之。《角, 緉》:絞也。關之東西或謂之「緉」,或謂之絞,通語也。
絞謂屨中絞也
纑謂之縝。
謂纑縷也
《釋名》
[編輯]《釋衣服》
[編輯]《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
「複其下曰舄。」舄,臘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複其末, 下使乾臘也。
屨,拘也,所以拘足也。
齊人謂韋屨曰:「屝,屝皮也,以皮作之。不借,言賤易有 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
《齊人》云:《搏臘》。搏臘猶把作麤貌也。荊州人曰:「麤麻韋 草,皆同名也。」麤,措也,言所以安措足也。
屩,蹻也。出行著之,蹻蹻輕便,因以為名也。
鞋,解也。著時縮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則舒解也。 「晚下如舄」,其下晚晚而危。婦人短者,著之可以拜也。 《靸韋》履,深頭者之名也。靸,襲也,以其深襲覆足也。 《仰角》,屐上施履之名也。行不得蹶,當仰履角,舉足乃 行也。
《古今注》
[編輯]《舄》
[編輯]舄,以木置履下,乾臘不畏泥濕也。天子赤舄,凡舄色
皆象於裳《履》
[編輯]《履》者,屨之不帶者也。
《不借》
[編輯]不借者,草履也。以其輕賤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 於人,故名「不借」也。又漢文帝履不借視朝。
《南方草木狀》
[編輯]《抱香履》
[編輯]「抱香履」,抱木生於水松之旁,若寄生然。極柔弱,不勝 刀鋸。乘濕時刳而為履,易如削瓜,既乾而韌,不可理 也。履大而輕,風至則隨飄而動。夏月納之,可禦蒸濕 之氣。出扶南、《大秦》諸國。
《隋書》
[編輯]《禮儀志》
[編輯]履舄,案《圖》云:「複下曰舄,禪下曰履,夏葛冬皮。」近代或 以重皮而不加木,失於乾臘之義。〈闕〉取乾臘之理,以 木重底,冕服者色赤,冕衣者色烏,履同。〈闕〉色。諸非侍 臣,皆脫而升殿。凡舄,唯冕服及具服著之。履,則諸服 皆用,唯褶服以靴,取便於事,施於戎服。
《劉馮事始》
[編輯]《解脫履》
[編輯]單底曰「履」,重底曰「舄。」永嘉中,為「伏鳩頭鳳頭履。」梁武 帝以絲為之,曰「解脫履。」
《中華古今注》
[編輯]《鞋子》
[編輯]自古即皆有,謂之履,絇繶皆畫五色。至漢有伏虎頭, 始以布鞔繶,上脫下,加以錦為飾。至東晉以草木織 成,即有鳳頭之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臺履。梁有 笏頭履、分捎履、立鳳履,又有五色雲霞履。漢有繡鴛 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靸鞋》
[編輯]蓋古之履也。秦始皇常靸望仙鞋,衣藂雲短褐,以對 隱逸求神仙。至梁天監年中,武帝解脫靸鞋,以絲為 之,今天子所履也。
《麻鞋》
[編輯]起自伊尹,以草為之,草屩。周文王以麻為之,名曰「麻 鞋。」至秦,以絲為之,令宮人侍從著之,庶人不可。至東 晉,公主及宮貴,皆絲為之。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麻鞋 一緉,取其和諧之義。
《輟耕錄》
[編輯]《屨舄履考》
[編輯]屨舄履,《屨人》註:「襌下曰屨,複下曰舄。」
《說文》無「舄」 字,舄本「鵲」 字,今借為履,舄字也。陸佃云:「舄通為舄,履之舄。古人居欲如燕,行不欲如鵲,故借為舄字,所以為行戒也。」 然借鵲為舄,作思積反者,蓋舄履也。《古今注》以木置屨下,乾臘不畏泥濕,故曰舄。以是知舄屨之下,必再用木矣。
《士喪禮》:「夏葛屨,冬皮屨。」《屨人》註又謂「凡屨,青絇繶純, 素幘,白屨緇絇繶純,《爵弁》纁屨,黑絇繶純」是也。絇,《說 文》:「縕,繩絇也。」《玉藻》註:「屨,頸飾也。」
《韻會》:「狀如刀衣,鼻在屨頭。」 言拘者,取自拘持,使低目,不暇顧視。一曰用繒一寸屈為之,頭著屨頭,以受穿貫。
繶,《屨人》註:「縫中紃也,絛也。純」,《屨人》註:「緣也。」言繶必有 絇繶純矣。凡絇繶純皆一色。又按《屨人》註:舄有三等, 赤舄、白舄、黑舄也。赤舄為上。冕服之舄,《詩》曰:「王錫韓 侯,元袞赤舄。」則諸侯與王同矣。所謂元舄、青舄,王后 祭服之舄也。凡屨之飾,如繡次也。黃屨白飾,白屨黑 飾,黑屨青飾。天子諸侯吉事皆舄,其餘服冕著舄耳。 士爵弁纁屨,黑絇。繶,純尊祭服之屨飾,從繢也。至若 履者,《說文》:足所依也。從屍從文從舟,象履形。毛氏曰: 「舟能載物,履能載人。又草曰屝,麻曰屨。」
凡布皆可謂之麻
皮曰:履。按履無別制。《說文》:「屨,履也。從履,省,婁聲。又鞮 也。」徐曰:「鞮,革履也。」舄,《韻會》:「履也。」《古今注》:以木置履下, 乾臘不畏泥濕,故曰舄。以是知屨、舄、履之異名也。但 有襌下、複下用木之異耳。古人舄屨履,至階必脫,唯 著襪而入。《禮》:戶外有二屨,是脫屨而入者也。漢賜劍 履上殿,是不賜則不敢著履上殿明矣。諫不行,則納 履而去。納,結也。言納履則在外明矣,是脫履而入者 也。王喬入朝,雙舄,化鳧先至,是脫舄而入者也。古者 堂上皆有席,所以著襪為宜,況襪又從韋乎?又按《鄉 飲酒》云:「說屨,揖讓如初。升堂。」疏云:「凡堂上揖,行禮,不 脫屨,坐則脫屨。」理固然也。由是觀之,凡宗廟堂室之 間,行禮亦必不脫屨矣。夫降而脫屨,然後升堂,禮也。 其後賓與主人酬酢之時,皆在兩階之間,又須降而 著屨,復升於階。酬酢之禮畢,又降而脫屨,復升於坐 也。古人禮繁如此,今何略也?
《本草綱目》
[編輯]《麻鞋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鞋,古作鞋,即履也。古者以草為屨,以帛為 履,周人以麻為鞋。」劉熙《釋名》云:「鞋者解也,縮其上易舒解也。履者禮也,飾足為禮也。靸者襲也,履頭深襲 覆足也。皮底曰屝,屝者皮也。木底曰舄,乾臘不畏濕 也。」入藥當用黃麻、苧麻結者。
《主治》
[編輯]蘇恭曰:「舊底洗淨,煮汁服,止霍亂吐下不止,及食牛 馬肉毒,腹脹吐痢不止。又解紫石英發毒。」
李時珍曰:「煮汁服,止消渴。」
《附方》
[編輯]霍亂轉筋:故麻鞋底燒赤,投酒中,煮取汁服。〈陳藏器本草〉 瘧疾不止:故麻鞋底去兩頭,燒灰,《井華》水服之。〈千金方〉 鼻塞不通:麻鞋燒灰吹之,立通。〈經驗方〉
鼻中衄血。鞋燒灰吹之立效。〈貞元廣利方〉 《小便遺床》:麻鞋尖頭二七枚,燒灰,歲朝井華水服之 效。〈近效方〉
大腸脫肛:炙麻鞋底,頻按入。仍以「故麻鞋底、鱉頭各 一枚,燒研敷之,按入即不出也。」〈千金方〉
子死腹中:取本婦鞋底炙熱,熨腹上下二七次,即下。 〈集元方〉
胎衣不下:「方同上。」
《夜臥禁魘》凡臥時。以鞋一仰一覆。則無魘及惡夢。〈起居 雜忌〉
折傷接骨:市上乞兒破鞋底一隻燒灰,白麪等分,好 醋調成糊敷患處,以絹束之,杉片夾定,須臾痛止,骨 節有聲為效。〈楊誠經驗方〉
白駁癜風:麻鞋底燒灰擦之。〈聖惠〉
蜈蚣傷:螫麻履底炙熱揩之,即安。〈祕臺外要〉
《草鞋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世本》言「黃帝之臣始作屨」,即今草鞋也。劉 熙《釋名》云:「屨者,拘也,所以拘足也。屩者,蹻也,著之蹻 便也。」「《不借》者,賤而易得,不假借人也。」
《主治》
[編輯]陳藏器曰:「破草鞋和人亂髮燒灰,醋調,傅小兒熱毒 遊腫。」
李時珍曰:「催生治霍亂。」
《附方》
[編輯]產婦催生:路旁破草鞋一隻,洗淨燒灰,酒服二錢。如 得左足生男,右足生女,覆者兒死,側者有驚,自然之 理也。〈胎產方〉
霍亂吐瀉出路在家應急方:用路旁破草鞋,去兩頭 洗三四次,水煎湯一碗,滾服之即愈。〈事海文山〉 渾身骨痛:破草鞋燒灰,香油和貼痛處,即止。〈救急方〉 行路足腫被石墊傷者,草鞋浸尿缸內半日,以磚一 塊燒紅,置鞋於上,將足踏之,令熱氣入皮裡即消。〈救急 方〉
臁瘡潰爛:《海上方詩》云:「左腳草鞋將棒挑,水中洗淨 火中燒,細研為末,加輕粉洗,以鹽湯傅,即消。」
《楊慎外集》
[編輯]《履考》
[編輯]古篆舄字,象鵲形,以為履飾也。履象取諸鵲,鵲知太 歲,欲人行履知方也。《周禮》有鞮鞻氏舞四夷之樂,故 以革為履,取其舞蹈之便。至漢世總章伶人服之。唐 世名鸞靴,故妓人從良詩有「便脫鸞靴入鳳幃」之句。 崔豹云:「古履絇繶皆畫五色,秦始皇令宮人靸金泥 飛頭鞋,徐陵詩所謂步步生香薄履也。漢有伏虎頭」 鞋,加以錦飾,曰繡鴛鴦履。東晉以草木織成,有鳳頭 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臺履。梁有分捎履、立鳳履、 五色雲霞履。隋煬帝令宮人靸瑞鳩頭履,謂之仙飛 履。又伏琛《齊記》曰:青州有一種桃,花盛開時採之,煉 以松脂,遞相纏織成鞋履,寄往都下,人皆不辨為何 物。稽含《南方草木狀》云:「晉太康中,扶南國進抱香履」, 以抱香為之。木輕而堅韌,風至則隨飄而動。
履部總論
[編輯]中說。
《周公篇》
[編輯]楊素謂子曰:「甚矣,古之為衣冠裳履,何樸而非便也?」 子曰:「『先王法服,不其深乎?為冠所以莊其首也,為履 所以重其足也,衣裳襜如,劍珮鏘如,皆所以防其躁 也,故曰儼然人望而畏之』。以此防民,猶有疾驅於道 者,令捨之,曰不便,是投魚於淵,寘猿於木也。天下庸 得不馳騁而狂乎?引之者非其道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