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0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七十五 海國圖志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國地總論下(原無今補)[編輯]

○南懷仁《坤輿圖說》(《坤輿圖說》與《職方外紀》大同小異,凡雷同者不重錄,惟此數條外紀所無故別出之)

先聖論地,初受造時甚圓,無深淺高卑之殊,惟水遍圍其面而已。但造物者,將居民物於地面,則開取淵坎令水歸之,致露幹土。即以所取之土,致成山嶽陵阜之類。試觀海涯,無不倚山陵之足,江河多峽於阜嶺之中,大約高山,多近深穀,可以驗其原生之意也。然造成後,又有變遷。蓋諸國典籍所記,高岸為穀,深穀為陵,古來未有者,或新發而始見之,乃地震所致,或風力,或水勢所成也。若究其生山之故,不但飾地之觀,豎地之骨,直於人物有多益焉。或以毓五金,或以捍四海,或以湧溪澤,或以茂林叢,或以蔽風雪,或以障蔭翳,或以界封疆,或以禦寇盜,或以辟飛走之囿,或以廣藏修之居,無算妙用。則造物之原旨,以全夫寰宇之美而備生民之須耳。今摘天下各國有名高山,里數開列於左。

厄勒齊亞國,厄莫山高十三里一百九十二丈(厄勒齊即額力西,今北都魯機國也,一作厄勒祭)

西齊理亞國,晝夜噴火之山,名阮得納,高十三里一百五十六丈。

西洋德納裏法島,必個山高二十一里二百一十四丈。厄勒齊亞國,亞多山,高二十四里(即厄納特赫國,在裏海東南見《異域錄》)。諾爾物西亞國山,高三十里零二十丈(一作諾勿惹國,即那威國也)。亞墨尼加洲伯納黑山,高五十五里百二十丈(即耶瑪尼國)。莫哥斯未國裏弗依山,高八十三里零七十二丈。(地圖作大布裏山,在烏拉嶺北,即蔥嶺北幹也,在俄羅斯境內)

亞細亞洲高架所山,高一百二十一里二百零四丈。(案各山自西而東以漸高,高至此山為最,蓋蔥嶺也。見《釋昆侖篇》)

(案:此所列名山,惟詳歐羅巴洲,東至蔥嶺而止,其阿未利洲,西南之墨溜斯大山,西北之亞大臘山,及阿細阿州西南之岡底斯山,西北之阿爾泰山,均未列及。)

○天下名河亞細亞洲

黃河,元朝圖史載黃河,本東北流,曆西域數大洲,凡四千五百餘里,始入中國,又東北流過夷境,凡二千五百餘里,始轉河東,又南流至蒲州,凡一千八百餘里,通計屈曲九千餘里。

歐拂臘得河,長六千里,其流入海口處,闊四十八里。(即長江之異名也)

安日得河,長四千八百里,闊約五里,深十丈餘,分七岔入海,其水產金沙。(此即東恆河也,兼受岡噶江大金沙江以入南海,英夷圖中一作安治市河,一作澉日市河,皆譯音之殊)

阿被河,長七千二百里,此河開凍時,有大冰如山嶽,衝擊樹木,排至兩岸,旁溢一千二百里,土人遷移入山避之。(即額爾齊斯河,一源出基台湖,即宰桑泊也,一出大布裏山,則蔥嶺北幹也,大裏布山,在烏拉嶺之西北,亦名帕付林斯科山。其長直抵北海,為歐羅巴阿細亞二洲之界,在俄羅斯境內。或疑阿被河為蔥嶺以西之流,則何由貫烏拉嶺而入北海,又何由列於阿細亞洲名川內乎。)

印度河,長四千里,入海口處,闊一百六十里。(亦名信度河,即西恆河也,與東恆河同源異委,亦入南海)

案:大金沙江下遊入安日得河,統為佛經之恆河。惟英夷圖中所繪不誤,南懷仁圖則大金沙由緬甸入海,與安日河各為海口,則安日得河不足統大金沙江,此一大■漏。

阿細亞水由俄羅斯入北海者,莫大於額爾齊斯河,及色棱格河,朱爾克河,源長流廣,為北幹三大水。與中國江河相並,圖中除阿被河外,雖尚有北流之加西馬河,聽西味河,然不甚長遠,且說中不列於名川,又誤繪撒馬爾罕於阿被河之上,此二大■漏。

克魯倫河之水,由黑龍混同江入海,此東北一大幹,圖中有之而無水名,說中亦不及,此第三隙漏。

○歐羅巴洲

大乃河,長二千四百八十里,分三岔入墨阿的湖,注地中海。(墨阿的湖之水,由墨海以入地中海,南懷仁圖大乃河字,當西向而反東向,與窩爾加河混淆不清,宜改正)

窩耳加河,長一千六百里,分七十二流入裏海(即異域錄之佛爾格河,土爾扈特遊牧此河西岸,亦名厄濟納河)

達乃河,長四千八百里,入大海。(此非西洋大海也,即墨阿的湖之下遊一名黑海,在裏海之東,地中海之北,南懷仁立名不妥宜名黑海)

多惱河,長三千六百里,分七岔入海,其河有橋,長一十一里,高十五丈(此所入亦地中海)

案:蔥嶺以西之水,莫大於佛經之縛芻河,元史謂之阿母河,乃出龍池入裏海之正幹,即懷圖中之阿書河也。阿母、阿書皆縛芻之音轉,乃圖有之而說中所載名川不及之,此一大■漏。

又納林河,亦出蔥嶺由敖罕布哈爾土爾扈特境入裏海,亦一大幹河也。圖中雖有撒馬爾河,而甚微短與撒馬爾罕相去遼遠,無以見其為一國之經流,故說中亦不與。窩爾加河並列名川,此二大■漏。

○利未亞州

泥祿河,長八千八百里,分七流入海(泥祿河即四洲誌伊揖國之奈爾河)

黑河,地內藏其水道,至二百四十里遠有餘。

○北亞黑利加

加納大河,海潮入此河,至一千六百里,流入海口處,闊二百四十里。

○南亞墨利加聖瑪得勒納河,長三千六百里。

巴裏亞河,深十五丈,入海口處闊四百四十餘里。雅瑪瑣農江,長一萬餘里,闊八十四里,深不可測,入海口處闊三百三十六里,其水勢悍急,直射海水,至三百二十餘里,皆淡水。其兩岸綿亙有一百三十餘國,語言風俗俱不同。

○南懷仁《坤輿圖說》

海水自然之動,止有其一,即下動也。凡外動為強,則非自然可知矣。其強動甚多,其一外風所發,風既不一,動亦不一。其二自東而西,凡從歐邏巴航海西向而行,則順而速,東向而行,則逆而遲。此動非特大海,又於地中海可見其所以然。從太陽自東而西行以生焉(見風氣說)。其三,自北而南,凡航海從北向南,必順而速,從南而北,則必逆而遲。夏月行北海者,常見冰塊之廣大如城如海島,曾有見長三百餘里者。從北而南流其所以然者,北極相近之海大寒,比年中多雲雨,多冰雪,與赤道相近之海大熱,每日海水之氣甚多,被日薰蒸衝上空際,蓋南海之勢處卑,北海之勢處高,故水北而南流也。

潮汐各方不同,地中海迤北迤西,或悉無之,或微而難辨。迤南迤東則有而大,至於大滄海中,則隨處皆可見也。第大小速遲長短,各處又不同,近岸見大,離岸愈遠,潮愈微矣。地中海潮水極微,又呂宋國莫路加等處,不過長二三尺,若其他如大西拂蘭第亞國,潮水長至一丈五尺,亦有一丈八尺至二丈之處。安理亞國隆第諾府,現長至三丈,其國之他處長至五六丈。阿利亞國近滿直府,長至七丈,近聖瑪諾府間長至九丈。此各方海潮不同之。故由海濱地,有崇卑直曲之勢,海底海內之洞,有多寡大小故也。況月之照海,各方不同,則其所成功,亦不能同,其長退之度,或每以三候,或長以四候,或其長極速,即騎馳猶難猝脫,則一候倏淹覆四百餘里。而又一候倏歸本所,又始起長之時,亦不同,大概每日遲約四刻,朔望所長更大嚐推其故。而有得於古昔之所論者,則以海潮由月輪隨宗動天之運也。古今多宗之,其占驗有多端。一曰潮長與退之異勢,多隨月顯隱盈虧之勢。蓋月之帶運,一晝夜一周天,其周可分四分,自東方至午,自午至西,自西至子,復自子至東,而潮一晝夜概發二次。卯長午消,酉長子消,若隨處隨時,略有不同,是不足為論,別有其所以然也。二曰月與日相會相對,有近遠之異勢,亦使潮之勢或殊,假如望時月盈即潮大,月漸虧而潮漸小。三曰潮之發長,每日遲四刻,必由於月,每日多用四刻,以成一周。而返原所,蓋月之本動,從西而東,一日約行三十三度,從宗動天之帶動,自東而西,必欲一日零四刻,方可以補其所逆行之路,而全一周也。四曰冬時之月,多強於夏時之月。故冬潮概烈於夏潮。五曰凡物屬陰者,概以月為主,則海潮即由濕氣之甚,無不聽月所主持矣,即月所以主持海潮者,非惟光也,蓋朔會時月之下面無光,至與吾對足之地亦無光,海當是時,猶然發潮不息,則知月尚有他能力,所謂隱德者,乃可通遠而成功矣。是月以所借之光,或所具之德致使潮長也。如磁石招鐵,琥珀招芥然,或生多氣於海內使其發潮也,如火使鼎水沸溢然。

或問潮汐之為理者,何也?曰:一則以免腐朽之患,蓋水久注必朽,一則以清外聚之垢,蓋地上丕惡之積,由江河而歸於海,乃潮長復發吐之也。一則輔舟航漂渡之事,蓋潮長則從海易就岸,潮退則從岸易入海。觀此則海潮之益不淺矣。造物主豈無意乎。或問海水之鹹曷故,曰:多由於幹濕之氣之滲,證曰,凡滋味必從二氣之雜,乃幹而甚燥,必生鹹,如灰溺汗等是也。則海既含多氣,或風從外至,或日從內生,故其水不能不鹹也。試用海水濯物,必溫和幹燥,較諸他水為濁。其沾濡如油,何也?其含土之幹氣故也。又試觀海水,或流沙內,或被火蒸,必甘,何也?失土氣之大分故也。又試取浮薄空器塞口沉於海中,其內所侵入之水必甘,因水從微孔入,少帶土氣故也。又從海氣聚結之雨必甘,何也?氣上時,其土之濁多墜失故也。觀此多端,海水之鹽,從上極幹燋氣而生也,明矣。雖然太陽之亢炎,亦能致鹹,驗之海面之水鹹甚於海底者,近受日暈之射,而底之水日光不及故也。又試之夏月海水多鹹於冬月,蓋日軌甚近之所使然矣。

大地內多藏積水,常見鑿礦者,多遇池瀆湍澗,又隨處掘井者,或淺或深,無不得水之源。又觀幹地屢開竅發水,而或成湖澱,或淹廬舍,因知地中若非函大積之水,定無是事也。又造物者初收水於深淵時,遺多分於地內,又隨處開辟匿空隱渠,以遍施潤澤,正如人體內多備脈絡筋骨,以運血氣之潤澤也。地本至幹,非得水之潤,自難凝結,又不能養育卉木、金石之類,濟救人物之用,因知天地造成之初,地面即多發泉川江湖,以備後用。而江河溪泉多由於海水,證以四端。一曰天下大川日日入海而不溢者,必有他出,若無出而不溢,極難解矣。二曰江河之洪大者,若非源於海,安得有此大源,蓋地內從氣所變之水,萬不足供大江之常流也。三曰從古嚐有江湖泉川新出,其味如海之鹹,其魚亦如海內之形,則江河非由於海而何?四曰凡近海之地,必多泉川,愈遠於海者,其川亦愈寡矣。

又江河雖多從海而出,但泉川亦有從氣變生者。蓋地中所藏多氣既不能出外,又被圍山之冷氣攻之,因漸變渙而滴流,致成泉溪之水源。試觀最高之山,大都有水泉,甚甘甚冽。若海水或相去甚遠,其地或甚低,其水又濁且鹹,何能致甘冽乎?又觀人屋近於山麓,閉其戶牖必多濕而發水何也,其內藏之氣易變水也。矧山穴之內乎,又入山中諸洞旁多滴水成渚,乃溪澗水源之一證也。或問海卑地崇,水何能逆本性上流於地面乎,曰海水所由之匿空隱渠,必曲非直乃水因潮長時強入其內,不能復退,惟有漸進勢不得不上湧矣。況星辰之隱德,必招攝海水以滋萬物,而土為極幹,又招水以自慰其渴,因濟外物之須則水之上流也。觀其私性為逆,觀眾物之公性則不為逆也。正如凡遇空時,水土必上,火氣必下,而是上下之動者,論各元行之性為逆,論眾物之性不逆是也。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諸水之彙聚,稱為大洋,其最大者為太平海。在亞齊亞及亞墨利加中間,自東至西長三萬三千三百里,自南至北闊二萬四千三百里,西及大清日本等國,東交亞墨利加西邊,其中多有群島。次者大西洋海,東及歐羅巴亞非利加等地,西交亞墨利加。長二萬五千二百里,闊一萬六千二百里。其中大嶼,四散海港繁多,為通商之大路。三者印度海,即在亞齊亞亞非利加南邊,長闊均一萬三千四百里。其中海島最多。四者近北極之冰海,其長闊上下七千三百餘里。但因冰如山凍不可駛。五者近南極之冰海,其長闊不可量也。兩山間至大之海,介歐羅巴亞非利加之中間,稱地中海,長七千有餘里,闊一千九百里,其中海嶼洲島不勝數。黑海與亞得利亞海隅,及地中海相交大西洋海之東隅,係西班牙日耳曼巴剌得等海隅。西麥西可羅鄰合順巴分等海隅,海水之色如氣者青,然夜間動水出火,若群螢動搖其深淺不等。大洋之中,斷難量度,愈近岸愈淺。海中潮汐寰宇之陰濕,升降於水者,皆月主之,濕能下濟,水則上升,如呼吸然。月之所臨則潮起,為正攝,月之對衝潮亦為起,為反攝,故潮盈於朔,漸移三刻一十二分,對月到之位,而以日臨之。次潮必應之,月望後東行,潮附日而西應之,月周天而潮亦應也。月繞地而行,潮亦繞地而行,惟潮有遲速大小不等。或有進六丈或一尺二尺而已,至潮有大小是隨月所行,月行有高低,則潮生進退,月行高則潮小,月行低則潮大。其海潮皆有定候,每日晝夜兩潮,如子午潮長,則卯酉潮退,但時刻各處不同。

莊廷旉《地圖說》(乾隆五十三年,陽湖莊廷訣著有《海洋外國圖編》,未見其書,見其二圖):地球渾圓全圖,始於明神宗時,西人利瑪竇及國朝南懷仁等所進地球式及坤輿說。但其地球經緯分度以正麵中國度線收狹小,而外域各國度線反放寬大者。據稱地體渾圓,分繪作兩半圓,應作中高之勢,使閱者視正中則小,視斜側應寬,庶合西洋線法云云。不知人視圓球,固當中麵寬而側麵狹,今既於平幅繪圖則當正中與邊隅一律均勻,其經緯度已分曲直線,雖突麵之體,人豈不可帶左右視,即與視中線法同,何得如西人偏執迂見,致天度地面一圖內有大小之殊耶。昔徐光啟亦曾進萬國經緯地球圖,已無傳本。今此圖內經緯度線,核量勻派,其每度內應得水土界限,與西法舊圖同,惟四隅之與中線,則概分均平,無大小偏陂之議,至西人舊圖為幅尋丈,未便篋笥,且所書國土尚俱係前代名目,又圖中混列蟲魚怪物,無關坤象大體,今並刪除。祗彷其水土形局縮成尺幅,而外夷名稱,悉遵欽定聯方會覽四彝圖說等書。間或旁附舊名,便核同異至坤輿地圓之旨。《元史》劄馬魯丁亦已言之,天有三百六十度,中界赤道分南北極以便推步,地亦如之,與天度相應。中國當赤道北,故北極常見,南極常隱,南行二百五十里,則北極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則北極高出一度。地體渾圓,是以知地之全周為九萬里。

又以南北緯度定天下之縱,凡北極出地之度同,則四時寒暑靡不同,若南極出地之度,與北極出地之度同,則其晝夜永短靡不同,惟時令相反,此之春,彼為秋,此之夏,彼為冬。以東西經度定天下之衡,兩地經度隔三十度,地隔七千五百里,則時刻差一辰。凡時刻內刻之四分天即西過一度,相去一百八十度,則晝夜相反。自赤道南二十三度半,為南道即冬至限,赤道北二十三度半為北道,即夏至限。中國在赤道北,故日行南道,則中國晝短,日行北道,則中國晝長,日行赤道中則普天下晝夜均平。因以日輪行天之勢,分山海為五帶,即赤道間為中帶,其地甚熱,日輪晝夜長短勻平之間故也。一近北極圈,一近南極圈,此二處地甚冷帶,遠日輪故也。一在北極下中國晝長二圈之間,即北道夏至限,一在南極下中國晝短二圈之間,即南道冬至限,此二處皆為正帶。一歲中日輪高下遠近,得冷熱往還相均故也。

又以全地塊段之勢,分輿地為五大洲。曰亞細亞者為中土,大清國南至呂宋亞齊噶喇巴,北至新增白臘冰海,東至日本島,西至大乃河黑海西紅海,小西洋等處。曰歐羅巴者,為大西洋,南至地中海,北至白海,東至黑海,西至大西洋海各島。曰利未亞者,為西南洋,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東至西紅海聖老楞佐島,西至聖多默島等處,其利未亞四圍俱海,僅東北區盡西之海處微地,與西戎相連。大西人稱若此處能與大西之地中海相通,則西舶可由此達小西洋至中國免繞利未亞之海,經大浪山風波,而又遠二三萬里也。曰亞墨利加者,是中國後麵之地,全是海圍,亦有數大國,於近赤道之宇加單處止微地,與南極下地相連,遂分南亞墨北亞墨二州。盡南為瑪熱辣尼峽,惟見南極出地,而北極恆藏焉。人物荒杳,從海北轉,即中土屬之瓜哇境矣。

大地同海,本一圓球,以入圖分繪兩面,閱者聯東西為一,反覆旋合觀之,與得三百六十度全勢。全圖內十度作一格,使簡約易覽,其緯度自晝夜平線,分南北起至兩極,係平度,漸近極圈漸小,而盡於九十度。其每度之東西裏分,應漸減除,其經度自兩極疏分至赤道,係直度,其每度之南北經線,應準定二百五十里無減。自京師順天府為經線,正中初度者,乃東方九十度內,定九五居中之義,餘經線為京師偏東偏西,循環合轉,仍三百六十。今每幅經緯線,得一百八十度,而外圍之大圓周亦仍三百六十度也。其各省府所定度位,則遵禦製《數理精蘊》,以北極出地平,並日月交食各方,所測時刻天頂,推而定之。以中國所驗而論,如春秋二分,日躔赤道時,於順天府午正所測驗,日離赤道天頂四十度,於最南之廣州府午正所測驗,日離赤道天頂二十三度,以二十三與四十相減,則餘十七度,即知廣州距順天南北隔地面亦十七度矣。再以合天交食之理定東西相去之廣,以每年頒行月食,於最東杭州省城所驗,較最西雲南省城所驗每差五刻五分,以刻分核度數,則知兩省東西,相距二十度,是以輿圖定兩府東西隔二十度。餘他省府與全地各國,及海島海面,俱依方測量,勿可混列也。其日出入方位,晝夜永短刻分,與夫交節氣遲早時刻,各地不同處,自有頒行時憲,可與斯圖外層之約略注載考核,或不甚舛。宣城梅文鼎曰:「極度晷景,常相因,知北極出地之高,即可知各節氣午正之景,測得各節氣午正之景,亦可知北極出其地之高,然其學非膚淺可窺。」今第以監定所測京省等處北極出地度,並以京師子午線為中,而較各省會地所偏之度,凡節候遲早月食先,後胥視此。

或問:古典籍記載,有言地之廣大,東西南北曰四方,隅曰四維,總稱八方,又曰四極,四遊八之外,更有大九州。昔神農度地,四海內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一萬里,地厚與天等之說,今述地球兼水土,而圓周止九萬里,何據乎?不知地體圍圓九萬里,非可臆見,以所定里數而測月食,分杪裏差,核以時刻,如日隨天行,一日一周地面,有十二時,較交食時分,得若千里,因知地兼海大圍實九萬里。再以北極出各地高卑,定南北準則亦九萬里。但南北有兩極不動之定位,至東西乃隨各方人居處,論天與地,本無東西定位,慎勿泥古為膠柱之議。譬諸紀載,稱有國土,從無日光,惟燭龍銜火相照。又有稱天方仙界,日長無夜等說,固虛誕無憑更有可據者。如稱奉使至北方,日皆長晝,即日入尚皆見博,烹羊胛未熟,而日又東升,以為其長晝可異,乃不知其時值夏秋間,至其地耳。如遇冬令豈知其地之人,皆伏蟄而避長夜,猶之台郡雜誌載海中有暗嶴,夷舶初抵是處,見其日亦長晝無夜,山青水秀,萬花遍滿,惜無居人。夷人謂其地美,留番眾二百人住此,給以歲糧,俾為耕植次後原舟至,值山中如長夜,前留番眾,無一存者,舉火索之,見石上遺書言夏後漸成昏黑,且山多怪魅,所留人漸沒矣。此等處所,同北極下之地,皆近極人九十度內乃夏則北有長晝,而南為長夜,冬則南有長晝,而北為長夜。至半年為日,半年為夜。恐聞者疑信未然,今將日躔南北帶,冬夏二至限外,地面之晝夜時,列書刻以見晝夜長短,一定之理。可見太陽非獨於九重天內居中,而於南北兩極一百八十度內高卑上下以成歲,功亦在居中五十度內,吾人幸生中土,全仰大陽和煦如君父愛育之下,其極北極南地面,光氣稍偏,雖曰大德好生,而冰海火地,人物亦罕,由少資生之道也。此外更輯有海洋外國圖編,容別續出,以補前圖之未盡。

○西洋人瑪吉士《地理備考·敘》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是故君子以天為家,以德為本,以道為域,身躬由地而來,向地而歸,靈魄由天而來,向天而歸。人者不屬此地而屬天,何可輕忽人性之天,而背聖人之理乎?夫蠻狄羌夷之名,專指殘虐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故曰先王之待夷狄,如禽獸然,以不治治之。非謂本國而外,凡有教化之國,皆謂之夷狄也。且天下之門有三矣,有禽門焉,有人門焉,有聖門焉。由於情慾者,入自禽門者也。由於禮義者入自人門者也。由於獨知者,入自聖門者也。誠知夫遠客之中,有明禮行義,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徹物情,貫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稱之曰夷狄乎?聖人以天下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懷柔遠人,賓禮外國,是王者之大度。旁諮風俗,廣覽地球,是智士之曠識。彼株守一隅,自畫封域,而不知牆外之有天,舟外之有地者,適如井蛙蝸國之識見,自小自蔀而已。方今東西太平,遠洋輻輳,凡洋艘到漢地通市,必繞地一周,圍海數重,際天冥晦,不遠萬里而來相見,凡宇內窮極幽遠,自日出之國以至冰嶽之島,洲與洲而相歧,國與國而相左,閉戶陸居者,終身所未聞,皆遠客身之所經目之所睹也。自非諮諸遠人,則天文度數之遠近,國土古今之盛衰,形勢風俗之殊異,畢世其能想像乎?行舟沙礁之險易,到岸埠市之繁寡,即初涉商舶者,能遙度其津涯乎?誠欲擴智識而裨生人,其可以無是書。

○瑪吉士《地球總論》

夫地球以土水二者為本。土則分為山谷、島洲、磐石、沙泥。水則分為海、江、河、湖、淵、潭、澗、溪。上下周圍,天涯到處,飛者飛,潛者潛,動者動,植者植,而皆不離於其面也。古之探訪地球者,以所尋得之地,分為三州。一名歐羅巴,一名亞細亞,一名亞非裏加,三者而已。及明宏治年間,始尋得新地,名之曰亞美裏加,始合為四大州。後各駕舟曆時,又尋出南海最南之澳大利亞大島,且環以南洋眾多各島國或聚或散,因此新著《地理志》,人又以諸島合為一州,命之曰阿塞尼亞。是以近日地球,始分為五大州也。一歐羅巴,二亞細亞,三非裏加,四美裏加,五阿塞尼亞。

又諸諳地理者,既知地球圈線周圍共九萬里,復以所得古今各處度量地面,周圍約有積方二垓五京七兆九億六萬方里。五大州內所尋之地,所訪之島,所遊至近之處,極遠之邦,各方共計地約六京八兆八億二萬五千里。水則約一垓八京九兆一億三萬五千里。水陸二面兩相比較,地則一分,水則三分。至於人數千億,約分五種。或白、或紫、或黃、或青、或黑。其白者乃歐羅巴一州,亞細亞東西二方,亞非裏加東北二方,亞美裏加北方此數方之人,顏色皆白,麵卵形而俊秀,頭發直舒而且柔。其紫者乃亞非裏加北方,亞細亞南方,除天竺及亞細亞所屬數海島不同外,其餘顏色黑紫。鼻扁口大,發黑而鬈。其黃者乃印度一國,及亞細亞南方,亞美裏加南方之人,其顏色皆淡黃。鼻扁口突,發黑而硬。其青者乃亞美裏加人,其顏色大半青綠,面貌毛發,與黃者頗相等。其黑者,乃亞非裏加人,顏色烏<黑幹>,容凸顴高,口大唇厚,發黑而鬈,有如羊毫,鼻扁而大,類似獅準。間亦有白色之人,居其東北則皆歐羅巴亞細亞二處人,曩時遷移彼地者也。又亞細亞南方及各海島亦有黑人而形容體態,與亞非裏加之黑人回殊。

夫天下萬國之人,有下中上三等之分。下者則全不知有文義學問,止務漁獵遊牧各處。中者則習文字,定法製立國家,但其見聞淺陋無深遠。上者則攻習學問,修道立德經,典法度,靡不通曉,承平則交接邦國,禮義相待,軍興則捍禦仇敵,保護國家。論五州萬國之語言文字,約有八百六十種,歐羅巴語音五十三,其通用者十有七。一大西洋,一大呂宋,一意大裏亞,一佛蘭西,以上四者乃羅馬國辣丁語所分派者也。一亞裏曼,一賀蘭,一弗拉萌牙,一大尼,一瑞典,一那華,以上六者,乃古調多尼加語所分派者也。一英吉利,其語乃辣丁調多尼加,二國所相並者也。一厄羅斯,一烘哥裏亞,一伯羅尼亞,一布威彌亞,以上四者,乃古斯加拉窩尼亞之語所分派者也。一額力西,其語乃古額力西國所傳者也。一回回,其語乃回鶻又,名回紇國所傳者也。亞細亞語音,一百五十三,其通用者十有五。一回回,一天方,一伯爾西亞,一回紇,一中華,一滿洲,一蒙古,一日本,一高麗,一琉球,一暹羅,一越南,一阿瓦,一印度,一西藏等語。亞非裏語音一百一十五,其通者五,一伯爾卑勒,一壹的科鼻,一尼幾裏西,一哥布達,一桑哀等語。其天方語音亦通行於此州之北方。亞美裏加語音,則有四百二十二,其至通用者,除土語外,多係別州之語,一英吉利,一大呂宋,一葡萄亞,一佛蘭西,一賀蘭,一大尼,一瑞西亞等語。南洋阿塞亞尼州語音百十七,其通用者,惟馬來語音也。以上八百六十種,按省而分論之,約有五千餘種,更按府縣村鎮而論,則其數莫能計矣。

○《地球推方圖說》(彌利堅國人培端撰)

餘嚐考中華諸古書,多主地方而靜之說,少有言地圓而動者。今試以大船遊行海面至北極海,即見北斗星高在頂上,不能見南極。若遊行南極海面,又見南極星亦高在頂上,不能見北極。可見南北之地皆圓。又試以船自廣東向西開行,先過印度海,又向西南過亞非利加,又過南大西洋,南亞美理駕折向西北過太平海,然後直由西行,仍能回至廣東,此又可見東西亦圓。故周行無礙,第地球圓圖既列於前,恐未甚了目,故復推方而繪其全。凡分四大洲,曰亞細亞、歐羅巴、亞非利加、南北美理駕,各有圖在後,至諸海島皆不別列。

亞細亞洲幅員廣大,為四土之最。東界大東洋海,南界印度洋海,西界北中海及紅海至歐羅巴,北界北冰海。居是土者,東有大清國十八省,並內外蒙古諸部,新疆回疆朝鮮,又東海島,如日本琉球其最著者也,南為暹羅緬甸南掌印度等國,西為前藏後藏波斯等國,西南為亞剌伯回部,西北為土耳基等國,再西為買諾所稱小亞細亞者是,極北為峨羅斯界。峨羅斯之境土,雖十之六在亞細亞而國都建於歐羅巴,則屬之歐羅巴而已。

歐羅巴洲,在亞細亞西,以烏拉嶺為界,西距大西洋海,海水由西北注入,曰波羅的海,由正西注入曰地中海,由西而東有巨浸曰黑海。漢初意大裏亞之羅馬國,創業成一統,中國稱為大秦,五代攘亂散為戰國,元末日爾曼列國在歐羅巴之中原稱霸,自明至今大小共成十餘國,曰峨羅斯,曰瑞典,曰連國,曰爾曼,曰普魯士,曰奧地利亞,曰希臘,曰瑞士,曰意大利亞,曰荷蘭,曰比利時,曰佛蘭西,曰西班牙,曰葡萄牙,至其雄峙海島者,曰英吉利。

亞美理駕洲,地分南北,中如蜂腰,長約二萬八千餘里。東距大西洋海,與歐羅巴、亞非利加二州相望,水程約隔萬餘里,西距大東洋海,直抵亞細亞之東,其極西北隅,與亞細亞極東北隅,隔一海港。南亞美理駕,明時屬葡萄牙、西班牙等管轄,至今分立數國,如可倫比亞、秘魯、智利、巴西等,更有諸小國及群海島,皆不贅敘。北亞美理駕,中國稱米利堅者,是其民或從英吉利來,或從佛蘭西來,後並立為一國。官以民情嚮往推遷糧以各部輕重自納至其稱花旗者,則因華人見其船掛花旗而名之也。夫本國有自主之權,至今不改。初英吉利與之構兵,經數年不解,至乾隆四十九年始議和。本國人立華盛為領首,自後每四年一易以為例,今幅員增廣,戶口日繁,已分為三十餘大部矣。人民物產,大約二十年之久則倍之,其農務工作兵丁貿易,賞罰刑法,來往賓使,修築圯橋諸大事,皆由議事閣酌議,其鄉學縣學醫學皆設館,男女無一不讀書,文質彬彬,稱極盛焉。餘詳國誌。

 卷七十五 ↑返回頂部 卷七十七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