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禎農書/卷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王禎農書/卷十一 王禎農書
《農器圖譜》之二
王禎農書/卷十三 
本作品收錄於:《王禎農書

農器圖譜

[編輯]
卷十二  【農器圖譜 之二】

○耒耜門

[編輯]

昔神農作耒耜,以教天下,後世因之,佃作之具雖多,皆以耒耜為始。然耕種有水陸之分,而器用無古今之間,所以較彼此之殊效,參新舊以兼行,使粒食之民,生生永賴。仍以蘇文忠公所賦秧馬係之。又為《農器譜》之始。所有篇中名數,先後秩序,一一用陳於左。

△耒耜

[編輯]
《農器圖譜》:耒耜

耒,耜上勾木也。《易·繋》曰:「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說文》曰:「耒,手耕曲木。從木推豐。」《周官》:「車人為耒,庛長尺有一寸。」鄭注云:「庛,讀如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則耒長六尺有六寸,其受鐵處歟?自其庛,緣其外,遂曲量之,以至於首,得三尺三寸;自首遂曲量之,以至於庛,亦三尺三寸:合之為六尺六寸。若從上下兩曲之內,相望如弦量之,隻得六尺,與步相應。「堅地欲直庛,柔地欲勾庛;直庛則利推,勾庛則利發;倨勾磬折,謂之中地。」

耜,鍤也。《釋名》曰:「耜,齒也,如齒之斷物也。」。《說文》云:「㭒,……從木,㠯聲。」徐鉉等曰:「今作耜。」《周官·考工記》:「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鄭云:「古者耜一金,兩人並發之。其壟中曰畎,畎上曰伐;伐之言發也。……今之耜,歧頭金兩,象古之耦也。」賈公諺疏云:「『古者耜一金』者,對後代耜歧頭二金者也。……雲『今之耜歧頭』者,後用牛耕種,故有歧頭兩腳耜也。」耒、耜,二物而一事,猶杵、臼也。

陸龜蒙曰:「耒耜者,古聖人作也。自『乃粒』以來,至於今,生民賴之。有天下國家者,此其本也。飽食安坐,曾不求名稱之義,豈非揚子所謂『如禽』者也!餘在田野間,一日呼耕氓就數其目,恍若登農皇之廬,受播種之法,淳風泠泠,聳豎毛發,然後知聖人之旨趣,樸乎其深哉!孔子謂『吾不如老農』,信也。因書作《耒耜經》。」

王荊公詩云:「耒耜見於《易》,聖人取風雷。不有仁智兼,利端誰能開?神農后稷死,般、爾相尋來;山林盡百巧,揉斫無良材。」

△犁

[編輯]
《農器圖譜》:犁

墾田器。《釋名》曰:「犁,利也。利則發土,絕草根也。」利從牛,故曰犁。《山海經》曰:后稷之孫叔均,始教牛耕。注云:用牛犁也。後改名耒耜曰犁。

陸龜蒙《耒耜經》曰:「農[書]之言曰耒耜;民之習,通謂之犁。冶金而為之,曰犁鑱,曰犁壁;斫木而為之,曰犁底,曰壓鑱,曰策額,曰犁箭,曰犁轅,曰犁梢,曰犁評(去聲),曰犁建,曰犁槃:木、金凡十有一事。耕之土曰墢(音垡),墢,猶塊也。起其墢者,鑱也;覆其墢者,壁也。……故鑱引而居下,壁偃而居上。……鑱之次曰策額(雅格切),言其可以捍其壁也,皆貤然相戴。(貤,以豉切,物之相連次也。)自策額達於犁底,縱而貫之曰箭。前如桯而樛者曰轅。(桯,槓也。按:《周禮》:「輪人為蓋,……桯圍倍之。」鄭司農云:「桯,蓋槓也。讀如丹楹之楹。」)後如柄而喬者曰梢。轅有越,加箭可弛張焉。轅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加箭焉;刻為級,前高而後庳,所以進退,曰評。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以其上下類激射,故曰箭;以其淺深類可否,故曰評。評之上,曲而衡之者曰建。建,楗也,(楗,渠堰切,門楗也,與鍵同。)所以抳其轅與評。(抳,女氏切,倚也。)無是則二物躍而出,箭不能止。橫於轅之前末,曰槃,言可轉也,左右係以摼乎軛也。(摼,苦耕切,牽也。)轅之後末曰梢,中在手,所以執耕者也。轅取車之胸,梢取舟之尾。止乎此乎。

鑱長一尺四寸,廣六寸。壁,廣長皆尺,微橢。(敕果切,狹長也。)底長四尺,廣四寸。秤底過壓鑱二尺。策額減壓鑱四寸,廣狹與底同。箭高三尺。評,尺有三尺。槃,增評尺七焉。建惟稱。轅修九尺。梢得其半。轅至梢,中間掩四尺,犁之終始,丈有二。

詩云:犁以利為用,用在耕夫手。九木雖備製,二金乃居首。弛張測淺深,高庳定前後。朝畦餘宿草,暮墢起新畝。懷哉服牛功,還勝並耕耦。(古耒耜並耕,曰耦。)

△牛

[編輯]
《農器圖譜》:牛

耕牛也。《易·繋》:「黃帝堯舜……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未有用之耕者。

《山海經》曰: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世以為起於三代,愚謂不然。牛若常在畎畝,武王平定天下,胡不歸之三農,而放之桃林之野乎?故《周禮》祭牛之外,以享賓、駕車、犒師而已,未及耕也。不然,牽以蹊田,正使藉稻,何足為異,乃設奪而罪之之喻耶?在《詩》有云: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又曰:「有略其耜,俶載南畝。」以明竭作於春,皆人力也。至於「穫之」,「積之」,「如墉」,「如櫛」,然後「殺時享牡,有捄其角」,以為社稷之報。若果使之耕,曾不如迎貓、迎虎,列於蠟祭乎?蓋牛之耕,起於春秋之間,故孔子有「犁牛」之言,而弟子冉耕字伯牛。《禮記》、《呂氏》、《月令》:季冬「出土牛」,示農耕早晚。前漢趙過又增其製度,三犁一牛。後世因之,生民粒食,皆其力也。

然知資其力而不知養其力,力既竭矣,曾不審寒暑之異宜,疫癘之救藥。有冬鬻春租,冀免芻豆之費;壯鞭老殺,猶圖皮肉之貲。今「勸農」有官,牛為農本而不加勸,以致生不滋盛,價失廉平。田野小民,歲歲租賃,以救目前,計其所輸,已過半值,是以貧者愈貧,山不恤農之本也。若為民牧者,當先知愛重祈報,便不敢慢易;絕其妄殺,憫其羸瘠,豐其萊牧,潔其欄牢,則無不字育蕃息,劄瘥不作,耕種不失,足致豐盈。此誠善政務本之意也,其可忽諸!

柳宗元《賦》云:「若知牛乎?牛之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鳴,黃鍾滿脰。抵觸隆曦,日耕百畝。往來修直,植乃禾黍。自種自斂,服箱以走。輸入官倉,已不適口。富窮飽饑,功用不有。陷泥蹶塊,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由是觀之,物無逾者。不如羸驢,服逐駑馬。曲意隨勢,不擇處所。不耕不駕,藿菽自與。騰踏康莊,出入輕舉。喜則齊鼻,怒則奮擲。當道長鳴,聞者驚辟。善識門戶,終身不惕。牛雖有功,於己何益?命有好鬼,非若能力。慎勿怨尤,受以多福。」(嶺南舊俗,皆好殺牛,東坡嚐書此,以諭其知者。)

△耙

[編輯]
《農器圖譜》:耙

又作爬,今作,通用。宋魏之間呼為渠(諾諸切),又謂渠疏。陸龜蒙曰:凡耕而後有耙,所以散墢去芟,渠疏之義也。

《種蒔直說》:「古農法雲,犁一耙六。今日隻知犁深為功,不知耙細為全功。耙功不到,則土粗不實,後雖見苗,立根根土不相著,不耐旱,有懸死、蟲咬、乾死等病。耙功到則土細又實,立根在細實土中。又碾過,根土相著,自然耐旱,不生諸病。」蓋耙遍數惟多為熟,熟則上有油土四指,可沒雞卵為得。

耙,桯長可五尺,闊約四寸,兩桯相離五寸許。其桯上,相間(去聲)各鑿方竅,以納木齒,齒長六寸許。其桯兩端木栝,長可三尺;前梢微昂,穿兩木梮,以係牛挽鉤索。此方耙也。

又人字耙者,鑄鐵為齒,《齊民要術》謂之「鐵齒𨫒𨨯(俎候切)」。

凡耙田者,人立其上,入土則深。又當於地頭不時跂足,閃去所擁草木根茇。水陸俱必用之。

詩云:古人製農器,因物利其利。犁耕啟厥初,耙入抑為次。跡居𨫒𨨯功,齒有渠疏義。再遍不妨多,稼事非求易。

△耖(初教切)

[編輯]
《農器圖譜》:耖

疏通田泥器也。高可三尺許,廣可四尺,上有橫柄,下有列齒。其齒比耙齒倍長且密。人以兩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一耖用一人一牛。有作連耖,二人二牛,特用於大田,見功又速。耕耙而後用此,泥壤始熟矣。

前人《耕織圖詩》云:「脫褲下田中,盎漿著塍尾。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遲遲春日斜,稍稍樵歌起。薄暮佩牛歸,共浴前溪水。」

△勞(郎到切)

[編輯]
《農器圖譜》:勞

無齒耙也,但耙梃之間用條木編之,以摩田也。耕者隨耕隨勞;又看乾濕何如,但務使田平而土潤。與耙頗異:耙有渠疏之義,勞有蓋摩之功也。

《齊民要術》曰:「春耕尋手勞,秋耕待白背勞。」注云:春多風,不即勞則致地虛燥;秋田(直輒切)濕,速勞則恐致地硬。又曰:「耕欲廉,勞欲再。」今亦名勞曰摩,又名蓋。凡已耕耙欲受種之地,非勞不可。諺曰:「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謂仰墢則田無力也。

詩云:始教耒耜耕,後有耙勞利。耙與勞製同,勞比耙功異。平摩期保澤,蓋埽非擁篲。時哉不可失,已有受種地。

△撻

[編輯]
《農器圖譜》:撻

打田篲也。用科木縛如埽篲,複加匾闊,上以土物壓之——亦要輕重隨宜——曳以打地。長可三四尺,廣可二尺餘。古農法云:耬種既過,後曳此撻,使壟滿土實,苗易生也。

《齊民要術》曰:「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注云:「春氣冷,生遲,不曳撻則根虛,雖生輒死。夏氣熱而生速,曳撻遇雨,必致堅垎。其春澤多者,亦或不須撻;必欲撻者,須待白背,濕撻則令地堅硬故也。」又用曳打場面,極為平實。今人耬種後,唯用砘車碾之。然執耬種者,亦須腰係輕撻曳之,使壟土覆種稍深。或耕過田畝,土性虛浮,亦宜撻之。

詩云:有物同帚篲,謂能資種藝。負載體加重,利榦材乃備。方深覆護功,已寄發生意。回看畎畝間,所曆盡實地。

△耰(於求切)

[編輯]
《農器圖譜》:耰

槌塊器。《說文》云:「,摩田器,從木,憂聲。」晉灼曰:「耰,椎塊椎也。」《呂氏春秋》曰:「鋤、耰、白梃。」「耰,椎……也。」《管子》云:「一農之事,必有……一銍一椎,然後成為農。」今田家所製無齒耙,首如木椎,柄長四尺,可以平田疇,擊塊壤,又謂木斫,即此耰也。

詩云:聲憂字從木,農器書所載。古今用不殊,摩田複椎塊。坐見鋒鏑銷,太平風物在。堯年擊壤民,今聞歌聖代。

△磟(石竹切)(徒篤切)

[編輯]
《農器圖譜》:磟碡

又作鹿碡。陸龜蒙《耒耜經》曰:「耙而後有磟碡焉,有礰礋焉。自耙至礰礋皆有齒,磟碡觚稜而已。鹹以木為之,堅而重者良。」餘謂磟碡字皆從石,恐本用石也。然北方多以石,南人用木,蓋水陸異用,亦各從其宜也。其製可長三尺,大小不等,或木或石;刊木括之,中受簨軸,以利旋轉。又有不觚稜,混而圓者,謂混軸。俱用畜力挽行,以人牽之,碾打田疇上塊垡,易為破爛;及碾捍場圃間麥禾,即脫稃穗。水陸通用之。

詩云:木石非異名,大小惟一致;機括內圓轉,觚稜外排峙。登場脫稃穗,入埂均塊滓。物用隨所宜,人兮胡不爾?

△礰(呼格切)(音澤)

[編輯]
《農器圖譜》:礰礋

又作礋。與磟碡之製同;但外有列齒,獨用於水田,破塊滓,溷泥塗也。《耒耜經》云:「自耙至礰礋,皆有齒」者。

詩云:他山有奇石,鐫鑿煩良工,製成三尺餘,簨軸旋其中。齒齒鋩鍔堅,就彼破塊功;一轉土膏潤,再轉春泥融。曆轆複曆轆,妙用終無窮。遄觀萬頃綠,粼粼漾春風。不辭處泥滓,但願歌年豐。

△耬(落候切)

[編輯]
《農器圖譜》:耬車

下種器也。《通俗文》曰:覆種曰耬。一雲耬犁,其金似鑱而小。

《魏誌略》曰:皇甫隆為敦煌太守,民不知耕,隆乃教民作耬犁,省力過半,得穀加五。崔寔《論》曰:「漢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據齊地大畝,一頃為三十五畝也。)今三輔猶賴其利。」自注云:「按: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腳耬矣。」然而耬種之製不一,有獨腳、兩腳、三腳之異。今燕趙、齊魯之間,多有兩腳耬。關以西有四腳耬,但添一牛,功又速也。

夫耬,中土皆用之,他方或未經見,恐難成造。其製:兩柄上彎,高可三尺;兩足中虛,闊合一壟;橫桄四匝,中置耬斗,其所盛種粒,各下通足竅。仍旁挾兩轅,可容一牛。用一人牽傍,一人執耬,且行且搖,種乃自下。此耬種之體用,今特圖錄,不無有「見鐻削鐻」之意。(鐻,渠呂切)近有創製下糞耬種,於耬斗後別置篩過細糞,或拌蠶沙,耩時隨種而下,覆於種上,尤巧便也。今有名曰種蒔,曰耩子,曰耬犁,習俗所呼不同,用則一也。

王荊公詩云:「富家種論石,貧家種論斗。貧富同一時,傾瀉應心手。行看萬壟間,坐使千箱有。利物博如此,何慚在牛後。」

△砘(音鈍)

[編輯]
《農器圖譜》:砘車

砘,石碢也;以木軸加碢為輪,故名砘車。兩碢用一牛,四碢兩牛力也。鑿石為圓,徑可尺許,竅其中以受機栝。畜力挽之,隨耬種所過溝壟碾之,使種土相著,易為生發。然亦看土脈乾濕何如,用有遲速也。古農法云:耬種後用撻,則壟滿土實。又有種人足躡壟底,各是一法。今砘車轉碾溝壟特速,此後人所創,尤簡當也。

詩云:以砘為車古未聞,字因義取石從屯。斫成璧月雲根老,動殷春雷陸地喧。勢藉機衡圓轉力,轍循種土發生原。田頭已碾農夫說,溝壟苗深穀易蕃。

△瓠種

[編輯]
《農器圖譜》:瓠種

竅瓠貯種,量可斗許。乃穿瓠兩頭,以木箄貫之,後用手執為柄,前用作嘴,(瓠嘴中草莛通之,以播其種。)瀉種於耕過壟畔。(畔,田半也。恐太深,故種於壟畔也。)隨耕隨瀉,務使均勻。又犁隨掩過,遂成溝壟,覆土既深,雖暴雨不至扌迫(普格切)(他達切),暑夏最為能(與耐同)旱。且便於撮鋤,苗亦鬯茂。燕趙及遼以東多用之。《齊民要術》曰:「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莫結切)(蘇結切)係腰曳之。」此舊製,以今較之,頗拙於用,故從今法。寡力之家,比耕、耙、耬、砘易為功也。

詩云:休言瓠落隻輪囷,一竅中藏萬粒春;喙舌不辭輸瀉力,腹心元寓發生仁。農工未害兼匏器,柄用將同秉化鈞。更看溝田遺跡在,綠雲禾麥一番新。

△耕槃

[編輯]
《農器圖譜》:耕槃

駕犁具也。《耒耜經》云:「橫於犁轅之前末,曰槃,言可轉也,左右係以摼(苦耕切)乎軛也。」耕槃舊製稍短,駕一牛或二牛,故與犁相連。今各處用犁不同,或三牛四牛,其槃以直木,長可五尺,中置鉤環;耕時旋擐犁首,與軛相為本末,不與犁為一體。故複表出之。

詩云:木、金十一事,耕槃踞犁首。左右連雙藤,圓轉括樞紐。軛也導吾前,轅兮從(去聲)吾後。既同濟世功,寧辭力田畝。

△牛軛(於革切)

[編輯]
《農器圖譜》:牛軛

字亦作軶,服牛具也。隨牛大小製之。以曲木,竅其兩旁,通貫耕索,仍下係鞅板,用控牛項,軛乃穩順,了無軒側。《說文》曰:軛,轅前木也。潘安仁《耤田賦》云:「蔥犗服於縹軛。」

詩云:軛也如折磬,居然在牛領。止轉槃乃安,引耕索還整。屈形深擁(去聲)肩,藉力控垂頸。歸掛屋廈時,嘉苗滿田頃。

△秧馬

[編輯]
《農器圖譜》:秧馬

蘇文忠公序云:餘過廬陵,見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闕,不譜農器也。予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係束藳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摘行泥上。』豈秧馬之類乎?作《秧馬歌》一首,附於《禾譜》之末云:

春雲濛濛雨淒淒,春秧欲老翠剡齊。嗟我父子行水泥,朝分一壟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雞,筋煩骨殆聲酸嘶。我有桐馬手自提,頭尻軒昂腹脅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兩足為四蹄;聳踴滑汰如鳧,纖纖束藳亦可齎。何用繁纓與月題,從畦東或畦西。山城欲閉聞鼓鼙,忽作的顱躍檀溪。歸來掛壁從高棲,了無芻秣饑不啼。少壯騎汝逮老黧,何曾蹶軼防顛擠。錦韉公子朝金閨,笑我一生踏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