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西遊記/第004回
← | 第003回 唐三藏禮佛求經 孫行者機心生怪 |
續西遊記 第004回 投比丘菩提正念 賜優婆梆子驅邪 |
第005回 動吟詠聖僧兆怪 和詩句蠹孽興妖 |
神王乃問三藏道:「聖僧,你一路來.如何虧了他們兵器?」三藏道:「上神不知:弟子一路遇了無數妖魔,若不是他三個有此兵器戰妖斗怪,怎能前來。但知是出家人,以慈悲為主。遠來取經為何?原以濟度眾生為念;被他們這兵器,傷害了多少性命,這便是他害事處。仰望神王收貯了他們兵器,免得傷害生靈:陰功浩大、」行音道:「我等兵器,原也為保護師父西來。如今取了真經回去,也要靠着他。如何繳還得?」三藏道:「徒弟,如來要你繳還,必須有個聖意。你且依命繳還,再作道理。」八戒道:「師父,徒弟若沒了釘鈀,討飯也沒路,還是留着鈀罷。便是保護經回,也少不得要他。」神王笑道:「八戒,莫慮保經無器械。你且看我這手中是何物?」八戒看了一眼道;「你手中是一個打牆的杵,長又不長,短又不短;降不的妖,打不的怪:沒用的物件。」神王笑道:「我這件兵器,你那裡知道?」行者說:「弟子也不曾見,請說他個來歷。」神王乃說道:
「先天生,後天生,這件神物天下少。
諸般武藝讓他強,說起威靈真不小。
斂鋒蓄銳萬魔降,鎮怪驅邪諸孽掃。
等閒不用有威風,清淨壇場無價寶。
整齊大眾聽經心,降服大鵬金翅鳥。
法華海會佛菩提,全仗降魔力量保。
視彼金箍燈草心,笑那釘把枯苗槁。
漫夸寶杖有神通,此杵旋時都要倒。」
行者聽得,暴躁起來道:「神王口說無憑,弟子情願與你比較個神通。若是你的寶杵,勝過我的金箍棒,不必講了,情願繳還在靈山庫藏;若是我這棒兒,勝過你的寶杵,還讓我的金箍棒保護經回。」神王道:「佛爺在上,靈山非賭鬥之所,安可與你稱雄較力。只是把你的金箍棒、我的降魔杵,兩件寶器放在階前,比一個輕重,試誰的氣力,便見神通。」行者道:「說的有理,只恐沒有這等大秤。」神王道:「何必要秤,權把沙師兄的寶杖橫擔我們棒與杵,孰重就輕,自然 兌出。」行者乃把沙僧寶杖橫擔着,一頭行者棒,一頭神王杵。那棒那裡敵的過杵。八戒見了,忙將釘鈀也放在棒這一頭,越稱不起。行者急了道:「神王,我原只講降妖滅怪,輕巧的神通,不曾與你講甚麼力量。你看我這棒兒,叫聲『攜,就如繡花針,怎麼也較甚輕重?」神王道:「你便叫他小了看。」行者把棒取在手中,叫一聲「斜,只見那金箍棒越大了。行者叫了幾個「斜,便大了許多。行者急了,舉起棒,照杵上打來。神王忙掣過講道:「孫悟空,靈山勝境,使不得性子。早早皈依如來,繳還了兇器,隨汝師取了真經去也。」行者氣哼哼的,還要爭長。
三藏道:「徒弟,莫要爭能。我等為何事到此?」行者聽了師言,只得忍氣吞聲,隨着三藏叩首殿階之前,說道:「弟子玄奘,仰望我佛仁慈,給賜真經,早回東土,以慰君主之望。」如來見其迫切,乃喚:「阿難,引領三藏師徒,到寶經閣查發真經,付與唐僧。」
阿難領旨,引着唐僧到寶經閣去。三藏在寺中,行一步,觀看一步,向行者稱讚道:「真好佛地。」不覺來到閣前,見那閣上:
霞光萬道,瑞氣千尋。彤雲里顯出碧琉璃,綠樹頭映着朱窗戶。獸角飛空,真乃拂雲霄漢;雀檐傍牖,果然繞樹陰深。正是一座凌煙從地起,綺雲承露自天排。
阿難領着三藏師徒,登得寶經閣,查閱諸品經卷,俱有簽記名目。阿難道:「聖僧,你看這寶笈瓊書,玄詮妙典,真箇是人間少有,天上無多;乃不二法門之奧理,最上一乘之真言。東土眾生,何幸得以見聞! 丘僧尼,永為課誦。只是取去,一路要小心敬意,莫生怠慢。這所關非小,不教空費聖僧一番辛苦。」三藏道:「謹領教言,決不敢怠饅。」阿難乃查檢真經,共計三藏,該三十五部,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從中查出五千零四十八卷,名為一藏,交付與三藏師徒。三藏受了經,乃分作四擔,叫行者、八戒、沙僧各擔一擔。以一格分作兩櫃,背在玉龍馬上。當時阿難把經卷數目,開寫明白,交付與三藏。卻是:
《涅勢經》、《菩薩經》、《虛空藏經》、《首楞嚴經》、《恩意經》、《決定經》、《寶藏經》、《華嚴經》、《五龍經》、《大集經》、《禮真如經》、《大般若經》、《金剛經》、《法華經》、《大光明經》、《未曾有經》、《摩謁經》、《瑜伽經》、《正法論經》、《西天論經》、《維摩經》、《寶常經》、《佛本行經》、《菩薩戒經》、《僧祗經》、《寶成經》、《三論別經》、《佛國雜經》、《大智度經》、《本閣經》、《起信論經》、《正律文經》、《維識論經》、《大孔雀經》、《貝舍論經》。
以上經名,多寡卷數不等。三藏照單拜受,一面交付徒弟三人,各相擔負。一面隨着經,離了寶閣,就要往山門外走。三藏道:「徒弟們,且歇下擔子,上殿拜辭了佛祖才是。」行者道:「經已在手,走罷,走罷。」八戒道:「師兄意思怕繳還金箍棒,我這釘鈀、狼牙、五爪,稱着繳還,倒也罷了。」沙僧道:「辭謝是禮,依着師父,莫拗。」行者只得歇下擔子,隨着三藏到得殿階下拜辭如來。如來覽了阿難開寫經數,乃向三藏說道:「此經功德無量,靈異非常:上通天文地理之奧,下知人物萬匯之情;為三教之玄屑,乃二氣之真機。到彼南方,永為珍寶。非人不可輕傳,善土尤當欽重。」
三藏唯唯拜謝。辭了佛祖,別了眾聖,下殿階,領着徒弟出了三層門。方近山門,只見大力神王扯着行者、八戒道:「經已取去,兵器卻要繳還貯庫,前途用他不着。」行者道:「正要這寶貝護送經文,如何繳得?」神王道:「經文與鈀、棒,並行不得:你要鈀、棒,便留下經文;你要經文,便留下鈀、棒。」行者沒了主意,又不敢爭拗,兩眼看着三藏。三藏道;「徒弟,千山萬水,所來為何?你必須留下鈀、棒,且顧了經文去着。」行者把眼一轉,那機變心腸就出,說道:「依師父繳還了鈀、棒,只是這經文也要件棍棒挑着。」神王道:「釋門觀放着禪杖,把兩條與你擔罷。」沙僧便稱口道:「我的寶杖免繳,代作禪杖可也。」神王道:「也換了與你。」當下三人把兵器繳還,交與神王。那行者笑欣欣的道:「棒呀,棒呀,想你在龍宮時,老孫巧里得來;如今在靈山繳庫,是空裡去。」豬八戒徠着嘴,落着淚道:「我的寶貝鈀,怎捨得放在這裡?」沙僧也留留戀戀不捨。只見神王收了兵器,換了三條禪杖,各挑着經擔,方才出了山門,望大路前行。
卻說如來見三藏心歡意暢取得經去,乃向菩薩聖眾迫:「唐僧以志誠心為報答君恩之事,吾知履道坦坦,此經直到東土,無礙無疑。但是孫行者以機變心取了經去,雖說報答天地日月蓋載照臨,事屬正大。吾想機變是他來時保護唐僧的作用,這種根因未能消化,必要生出一種魔孽。適早比丘增屈指計他,說出八十八種機心,都是奸盜邪淫,種種亂派。他既有此不淨之根,吾恐道路必有邪魔之擾。」眾聖聽了,齊齊稱是。只見比丘僧到彼與優婆塞靈虛子,二人向如來前合掌禮拜道;「弟子蒙加來充滿道力,一添聲聞功德,一添圓覺實行。今真經既去,還望方便傳教。」如來乃問比丘僧:「汝知優婆塞道力麼?」比丘僧答道:「弟子久已知,故往日舉薦,料其法術,可以護送經文。」如來又問優婆塞;「汝知孫悟空法力麼?」優婆塞答道:「弟子前留他靜室,見其不淨擾靜,已知他法力矣。」如來道:「他來時遇種種妖魔,不虧菩薩聖眾救護,幾乎不免。今汝二人既要保護經文到彼東土,比丘僧已知孫悟空八十八種機心之變,吾今賜汝菩提數珠子八十八顆。按此菩提非比尋常,一粒一佛,乃五十三佛之念頭,三十五佛之心印也。汝當靜時掛放心胸之上,遇有魔孽,持諸手內,一粒撥動,萬邪自消;隨經到處勿生怠惰。是乃圓覺實行也。」乃向優婆塞道:「靈虛子,汝既知孫悟空機心變動,魔孽猖狂,吾今賜汝一木魚梆子。按此梆子,非是緣木求魚,乃是淨心驅魅。那菩提子,有轉圓不竭之正黨。這木魚,有聞聲起畏之真機。凡遇經文有阻,一擊自無留難。汝其誠愨競持,勿生懈弛。是乃聲聞功德也。」靈虛子稽首拜受。二人領了如來傳教,當下拜辭了寶殿,就往外走。如未復叫住丁寧道:「汝二人只可隨真經到處,保護無虞,莫與唐僧等知識同行。若令其知覺,乃是送經東土,非取經西域之義也。」二人領命而出。
如來見二人出了山門,乃放大毫光,駕彩雲起在虛空,向眾聖菩薩道:「真經到處,消災釋罪,降福延生,允為至寶。比丘、優婆道力若微,當借普助各有功德。」眾聖唯唯稱謝而退。如來左侍阿難,右隨迦葉,彩雲縹緲,去赴法華海會不提。正是:
百千萬劫難遭遇,一藏真經自此來。
話說三藏自從取了真經,分作四處,徒弟們擔了。自己輕身一個,離靈山腳下,望前行走。時值三冬至日,見地方居人,往來着新鮮衣服,行慶拜節禮。乃叫沙僧乘便問行路的:「何故?」豬八戒道:「師父也忒眼空淺,人家有錢鈔,穿件新鮮衣服。有了新衣,便有禮貌。像徒弟穿這舊祆子,便沒人敬禮。管他做甚,只走我們路罷。」沙僧問了,行路的說:「今日乃冬至令節,我這裡地方風俗,着件新衣行慶拜禮。」三藏聽得,乃向行者道:「徒弟,我們今日取得經回,正是一陽來復,萬象更新。大家心悅意暢,何不聯和一韻散心,好往前走。」行者笑道:「師父到底是唐人風韻,喜尚吟詠。我等吃力挑擔,你師父輕身快活,還要吟詩。」八戒道;「真箇師父是看人挑擔不吃力。這吟詩可當的飯吃?徒弟腹中食俄,若是當的一個饃饃,便亂道幾句。」沙僧道:「二位師兄,不要生疑忌之心,阻了師父興趣。取經願遂,好節佳途,便隨師父賞心樂事,未為不可。」行者道:「吟來,吟來!我們和罷。」三藏遂叫把經擔且歇在樹林避風之處,乃信口吟道:
「三冬至日喜回來,」
行者乃和道:
「萬象昭蘇又復新。」
八戒噘着嘴沒好氣道:
「和尚那知冬節到?」
沙僧忙續道:
「一陽顛倒五行身。」
三藏聽了大喜道:「徒弟們莫說你們不知吟詠,卻倒也成章合韻。」
正說間,只見那樹林外遠遠顯出高樓峻閣。三藏道:「徒弟們,你看那高樓峻閣,乃是我們來時優婆塞道者之家。擾了他齋飯,沐浴一宵,也不曾面辭作謝。如今徑過去,非禮;若是又到他家去取擾,不安:如之奈何?」行者道:「靈虛子道者,家住靈山腳下。我們迴路,不便又擾,已越路過來了。此樓閣,想又是人家。」八戒道:「張家,李家,管甚麼別家!肚中俄了,且去化一飽齋再走。」三藏依言,出了樹林,往前走去,越去越遠。
三藏道:「分明樓閣在目前,怎麼又走不見?」八戒道:「樹林遮了。」沙僧道:「我等來時,此皆荒山野逕,未曾見有樓閣人家。」三藏道:「悟淨,你那知,來時一心直盼着靈山,未留着意。今日歸去閒心,頓覺地界村落人家都在目中。」三藏只說了這句話,那樓閣即顯出樹林。行者道:「師父,已到人家之處,看他門戶,容得經擔,便借宿一宿;若是淺房窄屋,化些齋吃了走罷。」八戒道:「高樓峻閣,料是大門戶人家。但不知可舍的齋僧布施;就是西方人家肯齋僧布施,不知可肯足了老豬飯量。」
師徒們說罷,走近門前,只見門兒扃閉。犬子驚人,連聲的叫。少頃,一個青年秀士走出門來。三藏着這秀士:
唐巾眉上束、雲履足間穿。
手中持一冊,料是《古今篇》。
三藏見了,方才要上前施禮。那秀士見了三藏,笑盈盈躬身迎出門外道:「恩人老師父,你今日取了經文回來也。」三藏定睛看時,方才認的。卻是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總批:
如何是金箍棒、九齒鈀、降妖杖,只是金、木、土三種鋒芒耳。繳還佛土,惟見於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