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學庵筆記/卷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老學庵筆記
◀上一卷 卷七 下一卷▶

熙甯癸丑,華山阜頭峰崩。峰下一嶺一谷,居民甚眾,皆晏然不聞,乃越四十里外平川,土石雜下如簸揚,七社民家壓死者幾萬人,壞田七八千頃,固可異矣。紹興間,嚴州大水。壽昌縣有一小山,高八九丈,隨水漂至五里外,而四傍草木廬舍,比水退,皆不壞,則此山殆空行而過也。

韓魏公家不食蔬,以脯醢當蔬盤,度亦始於近時耳。

曾子宣丞相家,男女手指皆少指端一節,外甥亦或然。或雲襄陽魏道輔家世指少一節。道輔之姊嫁子宣,故子孫肖其外氏。

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焚之。視盆倒所向,以占氣候。謂向北則冬寒,向南則冬溫,向東西則寒溫得中,謂之盂蘭盆,蓋俚俗老媼輩之言也。又每云:「盂蘭盆倒則寒來矣。」晏元獻詩云:「紅白薇英落,朱黃槿豔殘。家人愁溽暑,計日望盂蘭。」蓋亦戲述俗語耳。

歐陽公謫夷陵時,詩云:「江上孤峰蔽綠蘿,縣樓終日對嵯峨。」蓋夷陵縣治下臨峽,江名綠蘿溪。自此上溯,即上牢關,皆山水清絕處。孤峰者即甘泉寺山,有孝女泉及祠在萬竹間,亦幽邃可喜,峽人歲時游觀頗盛。予入蜀,往來皆過之。韓子蒼舍人《泰興縣道中》詩云:「縣郭連青竹,人家蔽綠蘿。」似因歐公之句而失之。此詩蓋子蒼少作,故不審雲。

秦會之跋《後山集》,謂曾南豐修《英宗實錄》,辟陳無己為屬。孫仲益書數百字詆之,以為無此事。南豐雖嘗預修《英宗實錄》,未久即去,且南豐自為吏屬,烏有辟官之理,又無已元祐中方自布衣命官,故仲益之辨,人多是之。然以予考其實,則二公俱失也。南豐元豐中還朝,被命獨修《五朝史實》,許辟其屬,遂請秀州崇德縣令刑恕為之。用選人已非故事,特從其請,而南豐又援經義局辟布衣徐禧例,乞無已檢討,廟堂尤難之。會南豐上《太祖經敘論》,不合上意,修《五朝史》之意浸緩。未幾,南豐以憂去,遂已。會之但誤以《五朝史》為《英宗實錄》耳,至其言辭無已事,則實有之,有可謂無也。

學士院移文三省名「諮報」,都司移文六曹名「刺」。

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終。本朝外延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終,謂之待旦。蓋更終則上禦盥櫛,以俟明出禦朝也。祖宗勤於政事如此。

予兒時見宋修撰匋為先君言:「某艱難中以轉餉至行在,時方避虜海道,上大喜,令除待制。呂相元直雅不相樂,乃曰:『宋匋系直龍圖閣,便除待制,太超躐,欲且與修撰。修撰與待制,亦只爭一等。候更有勞,除待制不晚。』遂除秘撰。」宋公言之太息曰:「此某命也。」頃予被命修《高宗聖政》及《實錄》,見《日曆》所載,實有此事。自昔大臣以私意害人,此其小小者耳。

高廟駐蹕臨安,艱難中,每出猶鋪沙藉路,謂之黃道,以三衙兵為之。紹興末內禪,駕過新宮,猶設黃道如平時。明日壽皇出,即撤去,遂不復用。

族伯父彥遠言:少時識仲殊長老,東坡為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者。一日,與數客過之,所食皆蜜也。豆腐、麵筋、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東坡性亦酷嗜蜜,能與之共飽。崇寧中,忽上堂辭眾。是夕,閉方丈門自縊死。及火化,舍利五色不可勝計。鄒忠公為作詩云:「逆行天莫測,雉作瀆中經。漚滅風前質,蓮開火後形。缽盂殘蜜白,爐篆冷煙青。空有誰家曲,人間得細聽。」彥遠又云:殊少為士人,遊蕩不羈。為妻投毒羹胾中,幾死,啖蜜而解。醫言復食肉則毒發,不可復療,遂棄家為浮屠。鄒公所謂「誰家曲」者,謂其雅工於樂府詞,猶有不羈之餘習也。

晏元獻為藩郡,率十許日乃一出廳,僚吏旅揖而已。有欲論事,率因親校轉白,校復傳可否以出,遂退。呂正獻作相及平章軍國事時,於便坐接客,初惟一揖,即端坐自若,雖從官亦以次起白。及退,復起一揖,未嘗離席。蓋祖宗時輔相之尊嚴如此,時亦不以為非也。

東坡詩云:「大弨一弛何緣彀,已覺翻翻不受檠。」《考工記》:「弓人寒奠體。」注曰:「奠,讀為定。至冬膠堅,內之檠中,定往來體。」《釋文》:「檠,音景。」《前漢•蘇武傳》:「武能網紡繳,檠弓弩。」顏師古曰:「檠,謂輔正弓弩,音警。又巨京反。」東坡作平聲葉,蓋用《漢書》注也。

豐相之於舒通道,鄒志完於呂望之,其為人似不類,然相與皆厚甚,不以鄉里及同僚故也。相之為中司時,猶力薦通道。志完元符中進用,則實由望之薦也。及以直諫遠竄,望之坐薦非其人,褫官。謝表云:「臣之與浩,實匪素交。以其嘗備學校之選於先朝,能陳詩賦之非於元祐,比緣薦士,遂取充員。豈期螻蟻之微,自速雷霆之遣。」其敘陳終不以志完為非,亦不易矣。

《宋白集》有《賜諸道節度觀察防團刺史知州以下賀登極進奉詔書》,云:「朕仰承先訓,纘嗣丕基。眷命曆之有歸,想寰區之同慶。卿輟由俸祿,恭備貢輸,遙陳稱賀之誠,知乃盡忠之節。省覽嘉歎,再三在懷。」實真廟登極時詔書也。乃知是時貢物,皆守臣以俸祿自備。今既以庫金為貢,而推恩則如故,可謂厚恩矣。

前輩遇通家子弟,初見請納拜者,既受之,則設席,望其家遙拜其父祖,乃就坐。先君尚行之。

前輩置酒飲客,終席不褫帶。毛達可守京口時尚如此。後稍廢,然猶以冠帶勸酬,後又不講。紹興末,胡邦衡還朝,每與客飲,至勸酒,必冠帶再拜。朝士皆笑其異眾,然邦衡名重,行之自若。

元豐七年秋宴,神廟舉御觴示丞相王岐公以下,忽暴得風疾,手弱觴側,餘酒沾汙御袍。是時京師方盛歌《側金盞》,皇城司中官以為不祥,有歌者輒收繋之,由是遂絕。先楚公進《裕陵挽詞》有云:「輅從元朔朝時破,花是高秋宴後萎。」二句皆當時實事也。

天聖、明道間,京師盛歌一曲曰《曹門高》。未幾,慈聖太后受冊中宮,人以為驗矣。其後宣仁與慈聖皆垂箔攝政,而宣仁實慈聖之甥,以故選配英廟,則徵兆之意若曰:「曹門之高,當相繼而起也。」何其神哉!

趙相挺之使虜,方盛寒,在殿上。虜主忽顧挺之耳,愕然急呼小胡指示之,蓋閹也。俄持一小玉合子至,合中有藥,色正典,塗挺之兩耳周匝而去,其熱如火。既出殿門,主客者揖賀曰:「大使耳若用藥遲,且拆裂缺落,甚則全耳皆墜而無血。」扣其玉合中藥為何物,乃不肯言,但云:「此藥市中亦有之,價甚貴,方匕直錢數千。某輩早朝遇極寒,即塗少許。吏卒輩則別有藥,以狐溺調塗之,亦效。」

遼人劉六符,所謂劉燕公者,建議於其國,謂:「燕、薊、雲、朔,本皆中國地,不樂屬我。非有以大收其心,必不能久。」虜主宗真問曰:「如何可收其心?」曰:「斂於民者十減其四五,則民惟恐不為北朝人矣。」虜主曰:「如國用何?」曰:「臣願使南朝,求割關南地,而增戍閱兵以脅之。南朝重於割地,必求增歲幣。我托不得已受之。俟得幣,則以其數對減民賦可也。」宗真大以為然,卒用其策得增幣。而他大臣背約,才以幣之十二減賦,民固已喜。及洪基嗣立,六符為相,複請用元議。洪基亦仁厚,遂盡用銀絹二十萬之數,減燕、雲租賦。故其後虜政雖亂,而人心不離,豈可謂虜無人哉!

仁宗皇帝慶曆中嘗賜遼使劉六符飛白書八字,曰:「南北兩朝永通和好。」會六符知貢舉,乃以「兩朝永通和好」為賦題,而以「南北兩朝永通和好」為韻,云:「出南朝皇帝御飛白書。」六符蓋為虜畫策增歲賂者,然其尊戴中國尚爾如此,則盟好中絕,誠可惜也!

王荊公素不樂滕元發、鄭毅夫,目為「滕屠」、「鄭酤」。然二公資豪邁,殊不病其言。毅夫為內相,一日送客出郊,過朱亥塚,俗謂之屠兒原者,作詩云:「高論唐虞儒者事,賣交負國豈勝言。憑君莫笑金槌陋,卻是屠酤解報恩。」

予幼歲侍先君避亂東陽山中,有北僧年五十餘,戇樸無能,自言沈相義倫裔孫,攜遺像及告身詔敕甚備。且雲義倫之後,惟己獨存,欲訴於朝,求一官還俗。不知竟何往也。

《詩正義》曰:「絡緯鳴,懶婦驚。」宋子京《秋夜》詩云:「西風已飄上林葉,北斗直掛建章城。人間底事最堪恨,絡緯啼時無婦驚。」其妙於用事如此。

孫少述一字正之,與王荊公交最厚。故荊公《別少述》詩云:「應須一曲千回首,西去論心有幾人。」又云:「子今此去來何時,後有不可誰予規?」其相與如此。及荊公當國,數年不復相聞,人謂二公之交遂睽。故東坡詩云:「蔣濟謂能來阮籍,薛宣真欲吏朱雲。」劉舍人貢父詩云:「不負與公《遂初賦》,更傳中散《絕交書》。」然少述初不以為意也。及荊公再罷相歸,過高沙,少述適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見,惟相勞苦及吊元澤之喪,兩公皆自忘其窮達。遂留荊公置酒共飯,劇談經學,抵暮乃散。荊公曰:「退即解舟,無由再見。」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謝矣。」然惘惘各有惜別之色。人然後知兩公之未易測也。

杭僧思聰,東坡為作《字說》者,大觀、政和間,挾琴游梁,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方其將冠巾也,蘇叔黨因浙僧入都送之詩曰:「試誦《北山移》,為我招琴聰。」詩至已無及矣。參寥政和中老矣,亦還俗而死,然不知其故。

陶淵明《遊斜川》詩,自敘辛丑歲年五十。蘇叔黨宣和辛丑亦年五十,蓋與淵明同甲子也。是歲得園於許昌西湖上,故名之曰小鈄川雲。

夏文莊,初諡文正,劉原父持以為不可,至曰:「天下謂竦邪,而陛下諡之正。」遂改今諡。宋子京作祭文,乃曰:「惟公溫厚粹深,天與其正。」蓋謂夏公之正,天與之,而人不與。當時自有此一種議論。故張文定甚惡石徂徠,詆之甚力,目為狂生。東坡《議學校貢舉狀》云:「使孫複、石介尚在,則迂闊矯誕之士也,可施之於政事之間乎?」其言亦有自來。歐公作《王洙源叔參政墓誌》曰:「夏竦卒,天子以東宮恩賜諡文獻。洙為知制誥,封還曰:『此僖祖諡也。』於是太常更諡文莊。」與他書異。

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字書皆有之,「叄」正是「三」字;或讀作七南反耳。「柒」字,晉、唐人書或作「漆」,亦取其同音也。

《三舍法》行時,有教官出《易》義題云:「乾為金,坤又為金,何也?」諸生乃懷監本《易》至簾前請云:「題有疑,請問。」教官作色曰:「經義豈當上請?」諸生曰:「若公試,固不敢。今乃私試,恐無害。」教官乃為講解大概。諸生徐出監本,復請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監本,則坤為釜也。」教授皇恐,乃謝曰:「某當罰。」即輸罰,改題而止。然其後亦至通顯。

老杜《哀江頭》云:「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忘城北。」言方皇惑避死之際,欲往城南,乃不能記孰為南北也。然荊公集句,兩篇皆作「欲往城南望城北。」或以為舛誤,或以為改定,皆非也。蓋所傳本偶不同,而意則一也。北人謂向為望,謂欲往城南,乃向城北,亦皇惑避死,不能記南北之意。

先夫人幼多在外家晁氏,言諸晁讀杜詩:「稚子也能賒」,「晚來幽獨恐傷神」,「也」字、「恐」字,皆作去聲讀。

蜀人石耆公言:「蘇黃門嘗語其侄孫在庭少卿曰:《哀江頭》即《長恨歌》也。《長恨》冗而凡,《哀江頭》簡而高。」在庭曰:「《常武》與《桓》二詩,皆言用兵,而繁簡不同,蓋此意乎?」黃門搖手曰:「不然。」

姓「但」者,音若「檀」。近歲有嶺南監司曰但中庸是也。一日,朝士同觀報狀,見嶺南郡守以不法被劾,朝旨令但中庸根勘。有一人輒歎曰:「此郡守必是權貴所主。」問:「何以知之?」曰:「若是孤寒,必須痛治,此乃令但中庸根勘,即是有力可知。」同坐者無不掩口。其人悻然作色曰:「拙直宜為諸公所笑!」竟不悟而去。

今人解杜詩,但尋出處,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陽樓》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此豈可以出處求哉?縱使字字尋得出處,去少陵之意益遠矣。蓋後人元不知杜詩所以妙絕古今者在何處,但以一字亦有出處為工。如《西崑酬倡集》中詩,何曾有一字無出處者,便以為追配少陵,可乎?且今人作詩,亦未嘗無出處,渠自不知,若為之箋注,亦字字有出處,但不妨其為惡詩耳。

壽皇時,禁中供御酒名薔薇露,賜大臣酒謂之流香酒。分數旋取旨,蓋酒戶大小已盡察矣。

韓魏公聲雌,文潞公步碎。相者以為二公若無此二事,皆非人臣之相。

慶曆中,河北道士賈眾妙善相,以為曾魯公脊骨如龍,王荊公目睛如龍,蓋人能得龍之一體者,皆貴窮人爵。見豫章黃庠手曰:「左手得龍爪,雖當魁天下而不仕,若右手得之,則貴矣。」庠果為南省第一,不及廷對而死。

俞秀老紫芝,物外高人,喜歌謳,醉則浩歌不止。故荊公贈之詩曰:「魯山眉宇人不見,只有歌辭來向東。借問樓前蹋《於蒍》,何如雲臥唱《松風》。」又云:「暮年要與君攜手,處處相煩作好歌。」不知者以為賦詩也。紫芝之弟清老,欲為僧,荊公名之曰紫琳,因手簡目之為琳公,然清老卒未嘗祝髮也。

臨江蕭氏之祖,五代時仕於湖南,為將校,坐事當斬,與其妻亡命焉。王捕之甚急。將出境,會夜阻水,不能去,匿於人家霤槽中。湘湖間謂「霤」為「筧」。天將旦,有扣筧語之曰:「君夫婦速去,捕者且至矣。」因亟去,遂得脫。卒不知告者何人,以為神物,乃世世奉祀,謂之筧頭神。今參政照鄰,乃其後也。

晁以道《明皇打球圖》詩:「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沈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日應無諫疏來。」又《張果洞》詩云:「怪底君王慚漢武,不誅方士守輪台。」皆偉論也。

歐陽公《早朝》詩云:「玉勒爭門隨仗入,牙牌當殿報班齊。」李德芻言:「自昔朝儀,未嘗有牙牌報班齊之事。」予考之,實如德芻之說。問熟於朝儀者,亦惘然以為無有。然歐陽公必不誤,當更博考舊制也。

王荊公所賜玉帶,闊十四掐,號玉抱肚,真廟朝趙德明所貢。至紹興中,王氏猶藏之。曾孫奉議郎始復進入禁中。

舅氏唐居正(意),文學氣節為一時師表。建炎初,避兵武當山中。病歿,遺文散落,無復存者,獨《滁州漢高帝廟碑陰》尚存,今錄於此:「滁之西曰豐山,有漢高帝廟。或雲漢諸將追項羽,道經此山。至今土俗以五月十七日為高帝生日,遠近畢集,薦肴觴焉。某嘗從太守侍郎曾,禱雨於廟,因讀庭中刻石,始知昔人相傳,蓋以五月十七為高帝忌日。按:《漢書》,高帝十三年四月甲辰崩於長樂宮,五月丙寅葬長陵(註:自崩至葬凡二十三日)。疑五月十七日必其葬日,又非忌日也。以曆推之,自上元甲子之歲,至高帝十二年四月晦日(是年歲在丙午),凡積一百九十三萬六千三百六十三年,二千三百九十四萬九千五百九十一月,七億七百二十四萬六千八十五日。以法除之,算外得五月朔己酉,十七日乙丑。則丙寅葬日,乃十八日也。班固記漢初北平侯張蒼所有《顓帝曆》晦朔、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故高帝九年六月乙未晦日食。夫日食必於朔,而此食於晦,則先一日矣。豈非丙寅乃當時十七日乎?不然,歲月久,傳者失之也。遂以告,公命書其碑陰。紹聖二年五月旦記。」

劍門關皆石無寸土,潼關皆土無拳石。雖皆號天下險固,要之潼關不若劍門。然自秦以來,劍門亦屢破矣,險之不可恃如此。

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至陝府,復還慶州,往來潼關。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曰:「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區愛華山。」

南豐曾氏享先,用節羹、馣鵝、刡粥。建安陳氏享先,用肝串子、豬白割、血羹、肉汁。皆世世守之,富貴不加,貧賤不廢也。

蘇子由晚歲游許昌賈文元公園,作詩云:「前朝輔相終難得,父老諮嗟今亦無。」蓋謂方仁祖時,士大夫多議文元,然自今觀之,豈易得哉?其感慨如此。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