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軒隨錄/06
卷五 ◄ | 蕉軒隨錄 卷六 |
► 卷七 |
宋牧仲六境圖
[編輯]商丘宋牧仲尚書〈(犖)〉有《六境圖》。蓋宦轍所至,取名勝之最者,繪為圖。凡六冊,烏目山人王翬手筆也。王漁洋、尤展成、朱竹垞諸公均有題詠。尚書裔孫備恪作令皖江,攜以自隨。粵賊亂後,聞此圖歸懷遠人某,嗣屢遭兵燹,不知尚存否。予與備恪有一面之識,惜未向其索觀也。
梁聞山先生小牘
[編輯]黃虎癡〈(本驥)〉編《明人尺牘墨華》,其自敘云:「短柬片劄,親手自書,或言國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瑣屑極細極微之事,大抵皆倉卒濡毫,不假修飾。寥寥數語,流落人間,而其人品之醇駁,性情之邪正,往往於無意中流露而出。則以言觀人,莫尺牘若也」。浚師先世由休寧遷定遠縣之爐橋,自五世祖兼山府君以來,多以文章品誼相砥礪,一時名輩,交往最多。如查公〈(士標)〉、李公〈(東槐)〉、龔公〈(朝聘)〉、梁公〈( )〉,皆久館吾家,先資政公所藏諸公墨蹟,曾匯為數帙。兵燹之後、蕩然無存。茲匣中尚有聞山先生小劄一卷,皆與碧岑、庶咸兩伯曾祖往還手畢也。先生書名冠海內,當時有「南梁北孔」之目。今觀此卷,不特書法超妙,而措詞用意,楚楚有致,展玩之餘,恍如對面也。謹登於後,吾子孫其世寶之。
附錄書劄八通
前月一晤,足慰渴懷。驚擾竟日,謝謝。本擬由橋上赴淮,聞南路不甚好走,仍由北路行矣。幸致敝同年龔公,晤期當在來夏也。庶老四兄。弟喊頓首。
前月芙園赴爐橋時,以方到書院,諸務匆忙,未暇修候,曾屬代致鄙意,並候近安。歸時得手函,深蒙關注,感謝感謝。令郎夜課不倦,將來何可限量。小兒幼而失學,尚未明白,刻下已打點應試觀場,斷無僥倖萬一之想也。附上仿本二卷,又臨顏書一卷,百不如人,只此事少有進境耳。碧岑大哥。四哥不另劄。愚弟梁 頓首。
前小兒投府謁見取擾,謝謝。令侄冊子一本附便奉繳檢收。日前一晤,頗為暢聚,別後想近履安和。此謝。並候。庶老四哥。愚弟梁 頓首。四月十五日。
頃得手函,諗令兄得二甲,亦不為低。安徽此番無多出色者,令兄館選可必也。金五哥鼎元原意中事,然究竟是命。如金五哥而不得一第者,豈少哉!承惠蓽麻子油,謝謝。附上拙書四張,聊供補壁。此復。並候。庶老四哥。愚弟梁 頓首。魚門信便中有人入都,煩為寄去。又行。
去歲得令兄大哥手函,臨行匆匆,未及作答。刻下到壽,始為書就冊頁,並覆書,便中望為寄上。舍舅在府,諸蒙青照,感感。茲有渠家信,望轉致。此候近好。不一。庶老四哥如手。愚弟 頓首。三月廿二日。
客秋一別,匆匆至今。諸承盛情,銘感何既。去夏至壽,僅兩月即返舍安葬先靈,地尚平妥,因道遠概未訃報,想四哥定見原也。久未通候,則心緒不佳,又多俗冗之故。今春聞龔澄庵兄罷官,或言其尚有虧空,仍有餘情,未見的確。四哥必得其詳,望便中示知,以免懸念。大哥想久進京,老弟及世兄所養已裕,秋闈在邇,當翹聽佳音也。茲碑客曹兄之便,順布數行,並候近祉。不既。庶老四哥如手。愚弟梁 頓首。六月初三日。
今春服滿,已具病呈,命運不佳,不敢復出山矣。又行前俞奎兄歸,弟正在病中,不及作劄致候。頃承手翰,兼大哥都中見惠書帖,感謝感謝。茲來人回橋,率筆奉復,並帖二本、書一封,祈便中寄京。匆匆不多及。庶咸四哥如手,愚弟梁 頓首。
聞四哥有姑蘇之游,故久未通候。比想回府矣,邇祉增勝。拙書冊頁二本,為令弟及世兄作賀。真所謂秀才人情也。並候,不一。庶老四哥如手,愚弟梁 頓首。
張仲雅詩
[編輯]張仲雅〈(雲 敖)〉有《飛來峰訪清涼居士翠微亭題名詩》,中云:「我思南朝國計方苦貧,主和之說非無因。長城莫壞且休甲,沿邊之鎮煩重臣。養精蓄銳一朝舉,韓、嶽具在皆天人。欲教南北各疆域,莫使文武分畦畛。朝廷不知此,中丞彈章更御史。宰相不知此,大將吞聲書一紙。將軍亦復不知此,塵土經年行不止。幸有韓王早見機,豈是武臣真惜死。」語語沈卓,史識詩才兩兼之矣。〈(浚師案:秦檜力主和議,嘗言今日當南人自南,北人自北。高宗謂之曰:「朕北人,亦當歸北乎?」檜無以應。李綱之召也,中丞顏岐五上章,言綱為金人所惡,雖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罷之。高宗謂之曰:「如朕之立,恐亦非金人所喜。」岐語塞。嗚呼!若高宗者,亦未始非有為之主,特無知人之明耳。)〉
朱學士採訪遺書條奏
[編輯]四庫館之開,始於安徽學政朱公〈(筠)〉條奏採訪遺書事宜一疏。余曾於邸報中檢出大學士劉公〈(統勳)〉等會議奏稿,慈全錄之,以征昭代同文之盛。
「一,據稱:『漢、唐遺書,存者希矣。而遼、宋、金、元之經注、文集,藏書之家尚多有之。顧現無新刻,流布日少,其他九流、百家、子余、史別,往往卷帙不過一二卷,而其書最精,宜首先購取,官抄其副,給還原書,用廣前史《藝文志》之闕。』等語。查古今書籍,其梓印行世者固足廣資傳播,而名山著述或因未經剞劂,抄帙僅存,亦可備儲藏而供研討。伏讀原奉上諭:『在坊肆者,量為給價;家藏者,官為裝印;其有未經鐫刻,只系抄本存留,不妨繕錄副本,仍將原書給還。欽此!』欽遵通行在案,是抄本一項應與刻本一體搜羅。聖訓煌煌,自無不恪遵辦理。現在各該督、撫等奏到書單內,於抄本書籍亦系兼為甄錄,果能實力從事,妥協訪求,將來裒集日多,則所稱遼、宋、金、元之經注、文集及九流、百家、子余、史別等部,自當並歸收錄,不致有虞掛漏。至官抄其副,給還原書之處,久經欽奉諭旨,遵照辦理,不必另定章程。應將該學政所奏之處,毋庸再議。
一,據稱:『宋臣鄭樵以前代著錄陋闕,特作《圖譜》、《金石》二略以補其失。歐陽修、趙明誠則錄金石,聶崇義、呂大臨則錄圖譜,並為考古者所依據。請於收書之外,兼收圖譜一門,而直省所在現存鐘銘碑刻,悉宜拓取匯送。』等語。查自古左圖右史,經緯相資,原可互為訂證。其金石文字垂世最久,尤可藉以考古,而不失其真。惟阮孝緒作《七錄》,始不專列圖譜一門,而馬氏《經籍考》於諸經部內無不咸歸甄錄。自不便因其與諸書體制稍殊,竟致聽其淪軼。應如該學政所奏,令各該省於收書之外,凡有繪寫制度名物,如聶崇義《三禮圖》之類,均系圖譜專家,宜並為采輯。其有將古今金石源流裒敘成書,如歐陽修、趙明誠所著者,亦宜一體匯采。仍開入書目,先行奏明,以便甄擇取進。至古來金石刻文,現經流傳可考者固多,其有僻在山林荒寂之所,一時難以搜尋者,若必令官為拓取,恐地方有司辦理不善,轉滋紛擾。所有該學政請將鐘銘碑刻悉宜拓取匯送之處,應毋庸議。
一,據稱:『漢臣劉向校書之例,外書可以廣中書,中書亦用以校外書。請先定中書目錄,宣示外廷,然後令各舉所未備以獻,則藏弆日廣。』等語。備查漢代藏書有中禁、外台之別,又有太常、太史、中秘之分。品目本自紛歧,是以彼此必須互為校定。至我國家,稽古右文,表章經籍,凡十三經、廿四史、三通等部可以嘉惠藝林者,俱久經厘訂,頒行中外,無不周知,無庸另為宣示。至現今採訪遺書,業經奉旨令各督、撫等先行敘列目錄奏聞,俟匯齊後令臣等詳加檢核,再行開單行知取進。如其中查系內府現有之書,臣等即可聲明扣除,不必列單移取。是該學政所奏先定書目宣示之處,毋庸再行置議。再該學政又稱:『前明《永樂大典》其書雖少倫次,然古書之全者具在,請擇取其中若干部,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等語。查《永樂大典》一書系明永樂初年所刊,凡二萬二千九百餘卷,共一萬一千九十五冊,最稱浩博,舊存皇史宬,復經移置翰林院典籍庫。收貯既久,卷冊又多,既官隸翰林者不得遍行檢閱,今該學政所奏亦只系約略,大凡於原書未能悉其梗概。臣等因派員前往庫內逐一檢查,據稱此書移貯之初,本多缺失,現存在庫者共九千餘本,較原目數已懸殊。復令將原書目錄六十本取出,逐細閱看,其書大指系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統事,將平上去入韻字為綱,依次編序,凡經史子集等部,或依其音,或從其類,隨字收載,多系割裂瑣碎。但查原書採取各種為數甚夥,其中凡現在流傳已少,不恆經見之書,於各卷中互相檢勘,有足裨補缺遺津逮後學者,亦間有之。若一概摒為陳冊,不為分別揀查,殊非採購遺書本義。惟是卷帙繁多,所載書籍又多散列各韻之中,非一時所能核定。相應奏明,容臣等就各館修書翰林等官內,酌量分派數員,令其陸續前往,將此書內逐一詳查。其中如有現在實無傳本,而各門湊合尚可集成全書者,通行摘出書名,開列清單,恭呈御覽,伏請訓示遵行。
一,據稱:『前代校書之官,如劉向、劉知幾、曾鞏等,並著專門之業,列代若《七略》、《集賢書目》、《崇文總目》,其書具有師法,請詔下儒臣,分任校書之選。每一書上,必校其得失,撮舉大旨,敘於本書卷首。伏查武英殿原設總裁,纂修、校對諸員,即擇其尤專長者俾充斯選。』等語。查古人校定書籍,必綴以篇題,詮釋大意。《漢書·藝文志》所稱『條其篇目,撮其指意』者,所以論次得失,使讀者一覽瞭然,實為校讎良法。但現今書籍,較之古昔,日更繁多,況經欽奉明詔訪求,著錄者自必更為精博。若如該學政所奏,每一書上必撮舉大旨,敘於卷首,恐群書浩如淵海,難以一一概加題識。查宋王堯臣等《崇文總目》、晁公武《讀書志》皆就所有之書,編次目錄,另為一部,體裁最為簡當。應即仿其例,俟各省所采書籍全行進呈時,請敕令廷臣詳細校定,依經史子集四部名目,分類匯列,另編目錄一書,具載部分、卷數、撰人姓名,垂示永久,用昭策府大成,自軼唐、宋而更上矣。以上各條,臣等謹就意見所及,逐加核議。是否有當,統候命下,交與禮部行知,各該督、撫、學政一體遵照。」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奉旨:「依議。欽此!」
佟淵若尚書
[編輯]佟淵若司馬〈(法海)〉,元舅忠勇公〈(國綱)〉之次子也。中康熙癸酉鄉舉,聯捷成進士,曆官兵部尚書。雍正間命往西寧搬取塞思黑家口,未請訓即行,迨抵保定,復獨自進京。上責以前此既不請訓旨,今又何必瀆奏。公聞諭又回保定,將塞思黑家口帶領來京,交內務府收管。上怒,革公職。究以公為勳戚故舊,不加罪,聽公閒居,所以保全之者至深切也。公時寓居古寺,終歲不還私室,疏布羊裘,從者老僕一人,翛然若有以自得者。高宗嗣位,大司空來公〈(保)〉掌教咸安宮官學生,引公與赫司空自助。家望溪侍郎時直武英殿,與公交最密。侍郎嘗稱其詩忠孝發於至誠,非虛譽也。初公館選時,即荷聖祖特達知,由檢討遷講學,侍從皇子,講讀十年,直辭正色,以不欺聞。中廢復起,薦至粵東巡撫,特參大吏更鹽政。粵人至今思之。曾奉命巡察海疆,曆粵、閩、兩浙、江南諸省,而督學江南,尤為士林稱頌。其詩集予曾得之,惜兵燹遺失矣。
異端
[編輯]天主教弛禁以來,中外交涉事件不能持平辦理,往往激成事端,識者憂之。謹記雍正五年四月憲皇帝諭內閣九卿等曰:「今日為佛誕之期,恰遇西洋國使臣上表稱賀。兩事適然相值,故於在廷諸臣奏事之暇,偶將朕意宣諭爾等知之。向來僧道家極口詆毀西洋教,而西洋人又極詆佛老之非。彼此互相訕謗,指為異端。此等識見,皆以同乎己者為正道,而以異乎己者為異端,非聖人之所謂異端也。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孔子豈以異乎己者概斥之為異端乎?凡中國、外國所設之教,用之不以其正,而為世道人心之害者,皆異端也。如西洋人崇尚天主,夫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故曰萬物本乎天,此即主宰也。自古以來,有不知敬天之人乎?有不敬天之教乎?如西洋教之敬天,有何異乎?若雲天轉世化人身以救度世人,似此荒誕之詞,乃借天之名,蠱惑狂愚率從其教耳,此則西洋之異端也。朕意西洋立教之初,其人為本國所敬信,或者尊之如天。倘謂立教之人居然自稱為天主,此理之所無者也。釋氏原以清淨無為為本,以明心見性為功,所以自修自全之道莫善於此。若雲必昧君臣之義,忘父子之親,棄置倫常,同歸寂滅,更有妄談禍福,煽惑凡庸,藉口空門,潛藏奸宄,此則佛教中之異端也。儒者守先王之道,讀聖賢之書,凡厥庶民,奉為坊表,倘或以《詩》、《書》為弋取功名之具,視科目為廣通聲氣之途,又或逞其流言邪說,以動人之聽聞,工為豔詞淫曲,以蕩人之心志,此則儒中之異端也。即如巫、醫二者,雖聖人之所不棄,然亦近於異端。而巫以祀神 ,醫以療疾病,皆不得不用者。至村巫誘人為非,庸醫傷人之命,此即巫、醫中之異端也,安可因其異端有害於人而不用藥乎?不獨此也,即一器一物皆以備用,乃位置不得其宜,或破損失其本體,便成異端矣。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某之禱久矣。』蓋子路之禱,異端也;夫子之禱,正道也。同一事而其中之是非邪正分焉。是者、正者即為正道,非者、邪者即為異端。故所論只在是非邪正之間,而不在人己異同之跡也。凡天下中外設教之意,未有不以忠君孝親、獎善懲惡、戒淫戒殺、明己性、端人品為本務者,其初創設之人,自然非尋常凡夫俗子,必有可取,方能令人久久奉行也。至末學後人敷衍支離,而生種種無理悖謬之說,遂成異端矣,與其教有何涉乎?中國有中國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彼西洋之教不必行於中國,亦如中國之教豈能行於西洋。如蘇努之子烏爾陳等愚昧不法之輩,背祖宗,違朝廷,甘蹈刑戮而不恤,豈不怪乎?西洋天主化身之說尤為誕幻,天主既司令於冥冥之中,又何必托體於人世?若雲奉天主之教者即為天主後身,則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者,皆堯之後身乎?此則悖理謬妄之甚者也。西洋人精於曆法,國家用之。且其國王慕義抒誠,虔修職貢,數十年來海洋寧謐,其善亦不可泯。蒙古之人尊信佛教,惟言是從,故欲約束蒙古,則喇嘛之教亦不輕棄。而不知者輒妄生疑議,乃淺近狹小之見也。總之,天下之人存心不公,見理不明,每以同乎己者為是,以異乎己者為非,遂致互相譏誹,幾同仇敵。不知人之品類不齊,習尚亦不一,不能強之使異,亦不能強之使同。且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惟存其長而棄其短,知其短而不昧其所長,則彼此可以相安,人人得遂其用,方得聖帝賢王明通公溥之道,而成太和之宇宙矣。」嗣因烏爾陳等私入西洋教,經王大臣等議奏,奉上諭:「烏爾陳、蘇爾金、康爾陳等不遵滿洲之正道,崇奉西洋之教,朕令伊等悛改,屢次遣王大臣等降旨分晰,開導詢問。乃伊等固執己見,堅稱不願悛改。如此昏庸無知,與禽獸奚別?其心固已先死,何必加以誅戮。烏爾陳等非鄂倫岱、阿爾松阿、阿其那、塞思黑等力能搖動政事,斷不可姑容於世者可比,此等人正法與否,並無關係。今王大臣等因蘇努父子從前所行大逆不道,請將烏爾陳等即行正法,所奏雖是。但朕從前已將伊等之罪暫行寬宥,今復將伊等正法,西洋人不知其故,必以為伊等因入西洋之教被戮,轉使伊等名聞於西洋。著將烏爾陳等交與步軍統領阿齊圖,擇一地方牢固鎖禁,俾得用力窮究西洋道理。伊等如知西洋敬天之教,自然在朕前奏請改過也。」恭讀一過,足征大聖人議論周詳,具相容並包之盛量也。
河泊所
[編輯]廣東番禺縣有河泊所,所官一員。按:河泊所吾皖亦有之,屬無為州。民池所在州南五十里劉家渡,明正德七年裁。官池所在州東門龍潭灣南,明隆慶元年裁。
籧篨戚施
[編輯]《爾雅·釋訓》:「籧篨,口柔也。戚施,面柔也。」《黃氏日鈔》:「雪山云:『籧篨,今龜胸。戚施,今駝背。』」
宿晝
[編輯]「孟子去齊,宿於晝。」註:「齊西南近邑。」孔本、韓本皆作「畫」。《史記》:「燕兵入齊,聞畫邑人王蠋賢,令軍中曰:『環畫邑三十里無入。』以王蠋故。」劉熙注亦曰:「齊西南近邑。畫音獲。」按:《括地誌》云:「戟裡城在臨淄西北三十里,春秋時棘邑。」又云:「澅邑,蠋所居即此邑,因澅水為名。」《水經注》:「臨淄惟有澅水,西北入沛。」又:「水出時水東,所謂澅中也。俗以澅水為宿留水,一作澅。」據此,澅字亦不應作晝字,況孟子去齊歸鄒,鄒在齊之西南。劉熙及朱子注皆云「齊西南近邑」,不特孟子宿晝不得作宿畫,即王蠋亦不得作畫邑人。《風俗通》「晝邑大夫之後,因而為氏」,最為可據。予所藏明趙維寰《讀史快編》其錄《田單傳》「畫」皆作「晝」,趙必有善本,毛氏汲古閣刊本在趙後也。
大聲疾呼
[編輯]辛幼安既沒,其墓傍僧舍,時有大聲疾呼堂上,若鳴其不平者。此悲壯之氣有以激發之也。韓昌黎《上宰相書》亦欲大聲疾呼,較之幼安何如?
太老師
[編輯]明鄭仲夔《冷嘗》云:「雲間楊太史汝成,癸酉典豫章試。榜放,諸門生執羔雉來謁,一無所受,但語之云:『余曩出眉公陳師之門,賴其提訓,以至於茲。諸君計偕日,盍迂途一見,勝饋遺我多耳。』夫眉公博物,比之張茂先、楊用修,真堪鼎峙,固屬一時人豪。然自流俗觀之,猶然一布衣耳。太史不視為雲泥分隔,而稱師不置,又能率其門人,以溯蜿蜒之自,師生之誼,真當於古人求之。」予按:今日敘述師生之誼者,皆屬鄉會試座主。門生門下,誇示淵源。若平素之授業師,從無過而問者。戊辰會試,趙君〈(曾向)〉與分校,家兄芰塘比部出趙君房,趙君乃太湖趙岵存觀察〈(畇)〉壬子本房所中也。岵存子子方〈(繼元)〉是科亦中式。子方宴客於松筠庵,趙君與餘皆在坐。或謂兄弟之師例稱師,余傲然不顧,或頗訝之。飲酒間,趙謂子方曰:「曾令敝門生到世兄處謁見,未知去否?」子方唯唯,餘他視而笑。蓋趙君實不知其房師岵存為先公授業弟子也,余亦終席絕不提及。世道不古,若豈獨師生一事耶?閩林薌溪學博為陳恭甫太史門生,恭甫己未座主為阮文達相國,薌溪每稱文達,必曰太老師,自以得列文達門生門下為榮。一日予邀薌溪及李恢垣同年〈(光廷)〉、林子隅太守〈(直)〉小集,薌溪又談其阮太老師經學若何,詩學若何,本朝《儒林》、《文苑》中,似舍文達外無能並駕者。予不能耐,因對薌溪曰:「子亦知文達出身之地乎?文達在翰林時,故相和┞適掌院事,文達執弟子禮甚謹。值大考翰詹,純皇帝以眼鏡命題。和┞知上高年不用眼鏡,先漏泄於文達,故文達詩有『四目何須此,重瞳不用他』句,暗合聖意,置高等,開坊。以今日言之,子固不能不以沆瀣一氣相誇,恐當日貴老師恭甫先生斷不肯認和┞作太老師耳。合坐鼓掌。薌溪知予好戲言,亦不以為忤。既而思之,畢竟薌老能不忘其師,究勝於視師門如陌路也。
名手虛心
[編輯]文待詔稱沈啟南為先生,每謂人:「吾先生非人間人也,神仙人也,百文某安敢望。」王廉州薦石谷於奉常,奉常曰「此煙客師也,焉復能師煙客耶?」前輩謙抑樂善之心,即一技之微,不肯稍形滿假。今文章家動以譏訕加人,聞二公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肉樹
[編輯]弇州山人《藝苑卮言》載:「肉樹,端溪豬肉子也。大如杯,炙而食之,味如豬肉而美」。檢《高要縣志》,並無此名。
李涉稱弟曰李渤
[編輯]相傳劉文清公寄其父文正公家報,下書「男劉墉百拜」。按唐李渤乃李涉之弟,涉有《與李渤新羅劍歌》,所謂「我有愛弟都九江,一條直氣今無雙」也。稱弟曰李渤,亦奇。
新婦生子
[編輯]尹文端公在翰林時,未司文枋,至乾隆丙戌,始奉命為會試考官。上戲之曰:「汝可謂新婦生子矣。」是科監試劉松台侍御,亦從未分校,自謂似未字之女。時人傳為佳話。文端有二截句云:「杏苑懸弧典故新,每因生子憶生身。淩雲老樹枝分後,可念當年手種人〈(予之座師、房師俱已辭世)〉?宮花彩映繡衣新,半老依然未字身。自笑殷勤還學養,宜男卻是讓他人。」
零丁
[編輯]戴良字文讓,《失父零丁》曰:「敬白諸君路行者,敢告重罪。自為〈(《續古文苑》下有『禍』字)〉,積惡致災,交〈(《續古文苑》無『交』字)〉天困我。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良可痛傷。當以重幣〈(《續古文苑》無『幣』字)〉贈用相償,請為諸君說事狀:我父軀體與眾異,脊背傴僂芒如胾,唇吻參差不相值,此其庶形何能備。請復重陳其面目,鴟頭鵠頸猖狗眼〈(《續古文苑》無『眼』字)〉,眼淚鼻涕相追逐,吻中含納無牙齒,食不能嚼左右蹉,似西域駱駝。請復重陳其形骸:為人雖長甚細材,面目芒芒如死灰,眼眶白陷如米〈(《續古文苑》無『米』字)〉羹杯。」按:零丁即今之招帖也。
郭子興
[編輯]滁陽王郭子興,其先曹州人。父郭公,以日者術遊定遠,言禍福輒中。元末子興與其黨孫德崖起兵,據濠州,稱元帥。明太祖初至,子興厚遇之,因得成大業。及即位,子興久沒,洪武三年追王建祠。按:滁陽王據濠時,麾下有郭子興,與王同姓名。太祖在甥館,子興歸心焉,軍行嘗備宿衛,累功進統軍元帥。後隨徐達取中原,克汴梁,守御河南,移鎮鞏昌,卒贈陝國公,諡宣武。
記甘肅收捐監穀案
[編輯]甘肅產米較少,邊地倉儲,必須充裕,故藩庫有收捐監穀之條,藉所收糧石以資裒益。行之日久,官幕家人竟視為利藪,因緣滋弊。乾隆四十六年阿文成公〈(桂)〉剿辦甘肅逆番諸事,李相國〈(侍堯)〉再起為陝甘總督,有旨飭阿、李二公實心查辦。文成覆奏稱:「系王亶望任藩司時慫恿勒爾謹奏請開例,且一面奏立規條,一面即公然折色包捐,亶望得擁厚貲而去。」上震怒,提訊勒爾謹,並將亶望拿交刑部審訊。復令阿、李二公將歷任道府何人,如何冒銷賑濟,如何勒買分肥,逐一查明參奏。旋據奏稱:「按察使福寧供:『開捐之始即系折色,並未交糧。其時王亶望將實收總交蘭州府存貯,給發各州縣,或多或少,俱系藩司主政。至折色銀兩,並未見買補歸倉,多系放銀抵糧,盤查結報,皆系具文。』又據知府宋開煌供:『前因敦煌、玉門兩縣冊結以未經盤查,詳請展限,王亶望不准,只得在省出結。』又據福寧供:『各屬報災分數,俱由藩司議定具奏,復補行取結,並未親往勘驗,放賑亦不監視。』且各州縣多捐者賑恤必多,無災者報捐亦少。王亶望竟若預知被災輕重,定發實收多寡,其為侵蝕浮銷,毫無疑議。再王亶望於每名監生公費四兩外,又加雜費一兩。王廷贊復任後,又加銀一兩。至此事總不過首府、首縣數人經手,請將蘭州府知府蔣全迪、前任皋蘭縣知縣捐升刑部員外郎程棟革職提審,並王亶望任內假捏結報之歷任道府王廷贊、秦雄飛、福寧等現任官二十一員革職審訊。又丁憂事故之潘時選等十三員由吏、刑二部查明,將現在者一併革職解審。」得旨:「先將蔣全迪、程棟拿解蘭州,其曾任本道、首府及首縣者,一體拿解審訊。王廷贊解交行在,俟王亶望等解到,再行會訊。」廷贊又供出饋送王亶望銀兩之武威縣知縣朱家慶、固原州知州郭昌泰、涇縣知縣丘大英、西寧縣知縣詹耀璘,分別提取訊供。行在大學士、九卿會審,按律定擬,請將勒爾謹、王亶望、王廷贊即行正法。上賜勒爾謹自盡,亶望立斬,廷贊改絞監候。旋將全案擬定罪名奏入,奉上諭:「侵冒賑銀互萬兩以上之程棟、陸瑋、那禮善、楊德言、鄭陳善、蔣重熹、宋學淳、李元椿、王臣、許山鬥、詹耀璘、陳鴻文、黎珠、伍葆光、舒攀桂、丘大英、陳澍、伯衡、孟衍泗、萬人鳳等二十犯,又冒賑不及二萬兩,而任內有侵欺建倉銀兩之徐澍栴、陳韶二犯,改為應斬監候,入於本年勾到情實官犯內辦理。今各省官犯已經勾決,著派刑部侍郎阿揚阿馳驛前往甘肅,會同該督李侍堯傳旨曉諭,監視行刑,其侵冒銀一萬兩以上之閔 元、林昂霄、舒玉龍、王萬年、杜耕書、楊有澳、李本楠、彭永和、謝桓、周兆熊、福明等十一犯,又冒賑不及一萬,而任內有侵欺建倉銀兩之錢成均、王旭、陳金宣、宋開煌等四犯,從寬免入本年秋審,仍牢固監禁。其侵冒銀自九千至一千兩以上之韋瑗、尤永清、萬邦英、丁愈、趙元德、顧汝衡、宋樹谷、黃道煚、蒲蘭馨、章汝楠、侯作吳、董熙、沈泰、墨爾更額、善達、華廷揚、賈若林、龐枟雲、史堂、覺羅承志、李弼、申甯吉、謝廷庸、葉觀海、麻宸、張毓林等二十六犯,俱依議應斬監候。其餘擬流各犯,除夏恆一犯另有諭旨解部審訊外,餘俱照所議完結。等因。欽此!」四十七年,上念蘭州逆回蘇四十三肆逆時謝桓、宋開煌、萬邦英、董熙、黃道 曾有微勞,免謝桓等死,發黑龍江充當苦差,遇赦不准援釋,所生親子亦不准應考出仕。並飭查通案有無似謝桓等情節,曾經阿桂等折內聲敘出力者,許其自行陳訴。經李公查奏,蒙恩將舒玉龍等二十四犯,照謝桓等一體免死發遣。惟閔 系告病之員,並未在甘,所陳隨同守城竟系虛捏,仍予正法雲。
萬年庵
[編輯]湖北蒲圻縣港口驛有萬年庵,明崇禎三年邑令林增志重建。中供旃檀佛像,乃蜀僧松隱赴吳募造,載往峨眉,以路遠乏資,遂留供於此。庵初建,林君名曰萬年,甫落成而佛像適至。時吳之方伯張余峰《送松隱序》文有「萬年安堵」語,越人吳元昌曾記其異。法堂題額「歇心處」三字,董文敏〈(其昌)〉所書。雍正癸卯,吳荊山尚書〈(士玉)〉奉使過庵,重修文敏題額,並成五律一章云:「橋外雙溪合,奔流觸石喧。荒庵喜夜寂,高枕聽濤翻。洗缽持清課,看碑識舊恩。思翁題額在,長與鎮山門。」嗣後和韻者至數百首,刊有《諮餘錄》一帙。先伯曾祖竹村通守〈(焯)〉乾隆戊戌官楚北時,曾宿庵中,其步韻詩云:「古寺蒼崖裡,那聞車馬喧。泉聲穿石響,鳥語雜花翻。殘楮留新句,野僧述舊恩。我來聊小息,屬爾守宗門」。「勞人心漸歇,無復問塵喧。山徑松陰合,溪清竹影翻。有時參佛法,何日報君恩。此地如重過,還敲不二門。」竹村公為餘齋公之兄,詩文均有宗法,兵燹散失,無從搜輯,何幸於茲錄得之,亦吉光之片羽也。
虞筐
[編輯]《禮·喪大記》:「君裡槨虞筐,大夫不裡槨,士不虞筐。」鄭注以為虞筐未詳。按:《士虞禮》「報虞訃喪,虞,安也。筐,床名。」《莊子齊物論》:「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註:「司馬云:『筐床,安床。』崔云:『筐,方也。一日正床。』」據此,虞筐當即安床之別名。
煙草鼻煙
[編輯]煙草出呂宋國,一名淡巴菰,中國惟閩產佳。萬曆末有攜至漳、泉者,馬氏造之,曰「淡肉果」。漸傳至九邊皆銜長管而火點吞吐之,有醉撲者。崇禎時嚴禁不止。見方氏《物理小識》。本朝則到處有之。王阮亭先生所謂「今世公卿士大夫,下逮輿隸婦女,無不嗜煙草者」。乾隆以前,尚系用木管、竹管,鑲以銅煙鍋吸之,名曰旱煙。後則甘肅蘭州產水煙,以銅管貯水其中,隔水呼吸,或仍以旱煙作水煙吸。而水煙之名,又有青條、黃條、五泉、綿煙諸目。旱煙袋大小不等,以京師西天成家為最。水煙袋用白銅制者,惟蘇州汪雲從著名,湖北漢口工人亦專精製造。近年來又有銅制二馬車水煙袋者,以皮作套,空其中,一安煙袋,一安煙盒,兩旁有煙紙筒二,可以息火,製作益精,且便於攜帶,於北地車中最宜。洋人復製煙葉,卷束如蔥管,長僅三四寸,以口銜之,火燃即吸,其味烈易醉,又於馬上最宜。若鴉片煙之流毒天下,實非旱煙、水煙比矣。獻縣紀文達公好吸旱煙,每一次煙鍋中可裝二兩,自內城至海澱尚不盡,都人呼為紀大鍋。吉林文博川宮保吸水煙,一次可二三十袋。予每遇作詩文時,亦手不肯釋然。不過時吸時止,不能如宮保之吸而不歇也。煙草之外,復有制為鼻煙者,細如粉末。《香祖筆記》云:「可明日,有避疫之功。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亦具紅、紫、黃、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牙為匙。」云云。不知近日鼻煙壺專尚翡翠、白玉、瑪腦、蜜蠟諸品,一壺有直數十金、數百金者。昔司馬溫公攜茶,以紙為貼,範蜀公用小木盒子盛之,溫公見而驚曰:「景仁乃有茶器也。」蓋不知後來茶器精麗,極世間之工巧者。古今時勢,如出一轍。今之煙壺,非即昔之茶器歟?升勤直公〈(升寅)〉《戈壁道中竹枝詞》云:「皮冠冬夏總無殊,皮帶皮靴潤酪酥。也學都門時樣子,見人先遞鼻煙壺。」可見此物流傳之遠矣。
李廣文
[編輯]南海李葆初廣文〈(愷疇)〉以名孝廉秉鐸高要,訓課有程式,人亦樸實,不愧校士之官也。著《海樓吟草》。錄其佳句,五言如《登鎮海樓》云:「河山分一角,天地豁雙眸。」《春暮》云:「落花紅滿徑,飛絮白隨波。」七言如《帆影》云:「一片夕陽芳草渡,六朝煙雨落花洲。」《水仙花》云:「漱石已無煙火氣,還丹全換綺羅身。」《春郊》雲「桃葉渡頭雙槳去,杏花村外一筇來。」《野望》云:「半竿紅日銜珠勒,一路香風趁酒旗。」《湞江》云:「薄宦頭銜清似水,暮年心事懶於雲。」《長夏》云:「飲水自知同我淡,栽花翻比應官忙。」又五絕一首云:「魚子蕩輕舟,打魚水深處。滿天風雨來,掉入蘆花去。」皆清微淡遠,饒有唐音。
記望溪先生事
[編輯]康熙五十年辛卯,左都御史趙公〈(申喬)〉劾編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語多狂悖,吾宗望溪先生以集序列名,牽連被逮,下江寧縣獄。旋解至京師,下刑部獄。其序文實非先生作也。五十一年正月,刑部等衙門題:「察審戴名世《南山集?孑遺錄》內有大逆語,應即行淩遲。已故方孝標所著《滇黔紀聞》亦有逆語,應М屍。汪灝、方苞為名世作序,應立斬。方正玉、尤雲鶚聞拿自首,應發甯古塔安插。編修劉岩雖不曾作序,然不將書出首,亦應革職。癸巳二月獄決,蒙聖祖矜疑寬宥,免治出獄,隸籍漢軍。蓋獄詞具於辛卯冬,五上〈五〉折本,至是章始下。聖祖素知先生文學,三月二十三日朱諭:「戴名世案內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下武英殿總管和素。」翼日特旨召入南書房,命撰《湖南洞苗歸化碑文》,越日,又命作《黃鐘為萬事根本論》,越日又命作《時和年豐慶祝賦》。上告諸翰林:「此賦即翰林老輩中兼旬就之,不能過也。」嗣是,每以御製詩文宣示南齋諸臣,輒問曰:「方苞見否?」與諸大臣論本朝文學,必曰:「視方苞何如?」白衣侍直,實異數也。既而移直蒙養齋,與徐公蝶園承修樂律。上命諸皇子與之游,自誠親王以下,皆呼之曰先生。世宗嗣位,覃恩赦歸原籍。而《滇黔紀聞》案內先生近支族人之隸漢軍者,亦肆赦。上曰:「朕以方苞故赦其合族,苞功德不細也。」先生旋蒙恩眷,特擢中允,曆官侍郎。乾隆初罷職,復賜侍講銜歸裡,年八十二卒。按:先生以文章名久直禁廷,遷擢卿貳,然從未一掌文衡雲。
程明道襲賈島詩
[編輯]「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詩也。明道先生《九日訪張子直詩》云:「下馬問老僕,言公賞花去。只在近園中,叢深不知處。」直襲島語,何耶?
祀鼠 鼠嫁女
[編輯]漢昭帝元鳳元年九月,燕有黃鼠銜尾舞於宮端門中。往視之,舞如故。王使夫人以酒脯祀鼠,舞不休。按:近俗每於除夕備酒果,置空室中飼鼠,謂可免鼠齧,蓋有所本。又相傳除夕為鼠嫁期,小兒女用饅頭插通草花於上,散置僻處,謂之送嫁。某人曾有句云:「迨吉宛同人有禮,於歸誰謂汝無家。」真妙絕也。
先黟侯傳
[編輯]先黟侯諱〈(儲)〉,字聖明〈(《藝文類聚》八十八卷作聖明,《歙縣志》則作聖公,《家譜》作勝明)〉。《太平御覽》三百四十五卷引謝承《後漢書》曰:「丹陽方某為郎中,章帝使文郎居左,武郎居右,公正住中,曰:『臣文武兼備,在所施用。』上嘉其才。』云云。《歙縣志》:「公精《孟氏易》,通圖讖。建初四年舉孝廉,又舉賢良方正,對策為天下第一。五年春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詔舉極諫之士,丹陽太守周歆以公進,公極言天降災咎之由,上召見公等,試解棼絲,眾莫能理。公拔劍斷絲,對曰:「反經任勢,臨事宜然!』上深偉之。除郎中,尋出為句曲令。六年,遷阜陵令。遭母喪,奠土成墳,種松柏嘉木數十本,致鸞鶴白兔之瑞。元和初,轉洛陽令。和帝永元五年六月,將郊祭,以公善天文,問之。勸帝毋往。其曰天晴明,帝遂行,詔責其欺。公曰:『臣受書先師,推步萌兆,今咎時且至,願乘輿亟還。』使者去,公歎曰:『為人臣恥蒙不忠名。』遂自殺。比駕還,雨雹大如雁子,鹵簿後乘士皆疾馳去。帝大驚,使召公,公已死。帝甚傷之,追贈太常、尚書令,封黟侯,詔護其喪還葬。世皆言聖公仙去,於是民廟祀之。兄儕,南郡太守;儼,丹陽太守。剛果皆類公。」按:建初五年二月日食,永和五年六月雨雹,皆與《范史》合。惟《方氏宗譜》載公由洛陽令授太常卿,言天變不報,自殺;夫人包氏,大鴻臚咸之女孫,亦以死殉。《志》所稱贈太常、尚書令,不知何據。漢《百官志》:「太常卿,中二千石。尚書令,千石。」註:『蔡質《漢儀》曰:『故公為之者,朝會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品秩較異。既贈太常,不應又贈尚書令,當以《家譜》為正。然《家譜》書官至尚書、《黟縣開國公》亦誤。尚書止六百石,秩尤卑也。《譜》又稱公夫人王氏,或先娶於王,後娶於包歟?公三子,長諱睹,次諱覿,次諱洪。
試士廢八股文
[編輯]康熙三年,以八股文多剿襲,鄉、會試改用策論。甲辰會試,丙午直省鄉試,皆照改定章程行。至八年己酉科,復用八股試三場〈(前科改三場為二場)〉。乾隆九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疏請廢科目,大學士鄂爾泰等議駁,迄今遂仍其舊雲。
令狐
[編輯]令狐,地名也,又復姓也。令音零。唐令狐綯以其姓氏少,宗族有投歸者,多薦之。遠近趨走,至有胡氏添「令」者。溫飛卿曾戲為詞曰:「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
古文辭類纂序目
[編輯]本朝論文章者,必以桐城三家為正宗。望溪侍郎開其先,海峰學博繼之,姬傳郎中又繼之。鄧ㄍ筠尚書謂:「學廬陵而兼子固者,望溪也。學廬陵而兼長公者,海峰也。姬傳文師廬陵而上溯子長,與熙甫皆神似而不以貌。」此論甚確。余則謂侍郎文,今之布帛菽粟也。學博文,今之錦段組繡也。郎中文,才高識廣,理境澈透,於方、劉兩家外又別出機杼。近人頗有以薄弱少之,非知文者矣。郎中撰《古文辭類纂》七十五卷,首刻於興縣康氏,再刻於金陵吳氏,茲錄其《序目》,俾後學行文知有正鵠,不致流於邪派。
附《序目》 鼐少聞古文法于伯父姜塢先生及同鄉劉耕南先生,少究其義,未之深學也。其後遊宦數十年,益不得暇,獨以幼所聞者置之胸臆而已。乾隆四十年,以病請歸,伯父前卒,不得見矣。劉先生年八十,猶喜談說,見則必論古文。後又二年,餘來揚州,少年或從問古文法。夫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得其當則六經至於今日,其為道也一。知其所以當,則于古雖遠,而於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釋。不知其所以當,而敝棄于時,則存一家之言以資來者,容有俟焉。於是以所聞習者,編次論說為《古文辭類纂》。其類十三:曰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贊類、辭賦類、哀祭類。一類內而為用不同者,別之為上下編云。 論辨類者,蓋原于古之諸子,各以所學著書詔後世。孔孟之道與文至矣,自老莊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家不錄,錄自賈生始。蓋退之著論,取於六經、《孟子》,子厚取於《韓非》,賈生、明允雜以蘇、張之流,子瞻兼及於《莊子》。學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為之也。 序跋類者,昔前聖作《易》,孔子為作《繫辭》、《說卦》、《文言》、《序卦》、《雜卦》之傳,以推論本原,廣大其義。《詩》《書》皆有序而《儀禮》篇後有記,皆儒者所為。其餘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莊子?天下篇》、《荀子》末篇皆是也。余撰次古文辭,不載史傳,以不可勝錄也。惟載太史公、歐陽永叔表志敘論數首,序之最工者也。向、歆奏校書,各有序,世不盡傳,傳者或偽。今存子政《戰國策序》一篇,著其概。其後目錄之序,子固獨優已。 奏議類者,蓋唐虞三代聖賢陳說其君之辭,《尚書》具之矣。周衰,列國臣子為國謀者,誼忠而辭美,皆本謨、誥之遺,學者多誦之其載《春秋》內外傳者不錄,錄自戰國以下。漢以來有表、奏、疏、議、上書、封事之異名,其實一類。惟對策雖亦臣下告君之辭,而其體少別,故置之下編。兩蘇應制舉時所進《時務策》,又以附對策之後。 書說類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 》之篇,春秋之世,列國士大夫或面相告語,或為書相遺,其義一也。戰國說士說其時主,當委質為臣,則入之奏議,其已去國或說異國之君,則入此編。 贈序類者,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顏子、子路之相違,則以言相贈處,梁王觴諸侯于范台,魯君擇言而進,所以致敬愛、陳忠告之誼也。唐初贈人始以序名,作者亦眾。至於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絕前後作者。蘇明允之考名序,故蘇氏諱序,或曰引,或曰說,今悉依其體,編之於此。 詔令類者,原于《尚書》之誓、誥。周之衰也,文誥猶存,昭王制,肅強侯,所以悅人心而勝於三軍之眾,猶有賴焉。秦最無道,而辭則偉。漢至文、景,意與辭俱美矣,後世無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雖有善意,而辭氣何其衰薄也!檄令皆諭下之辭,韓退之《鱷魚文》,檄令類也,故悉傅之。 傳狀類者,雖原于史氏而義不同。劉先生云:「古之為達官名人傳者,史官職之。文士作傳,凡為圬者、種樹之流而已。其人既稍顯,即不當為之傳,為之行狀上史氏而已。」余謂先生之言是也。雖然,古之國史立傳,不甚拘品位,所紀事猶詳。又《實錄》書人臣卒,必撮序其平生賢否。今《實錄》不紀臣下之事,史館凡仕非賜諡及死事者,不得為傳。乾隆四十年定一品官乃賜諡,然則史之傳者亦無幾矣。余錄古傳狀之文,並紀茲義,使後之文士得擇之。昌黎《毛穎傳》嬉戲之文,其體傳也,故亦附焉。 碑誌類者,其體本於《詩》,歌頌功德,其用施于金石。周之時,有石鼓刻文,秦刻石於巡狩所經過,漢人作碑文,又加以序。序之體,蓋秦刻琅邪具之矣。茅順甫譏韓文公碑序異史遷,此非知言。金石之文,自與史家異體。如文公作文,豈必以效司馬氏為工耶?志者,識也,或立石墓上,或埋之壙中,古人皆曰志。為之銘者,所以識之之辭也。然恐人觀之不詳,故又為序。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銘二之,獨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義。蓋自歐陽公不能辨矣。墓誌文錄者尤多,今別為下編。 雜記類者,亦碑文之屬。碑主于稱頌功德,記則所紀大小事殊,取義各異,故有作序與銘詩全用碑文體者,又有為紀事而不以刻石者。柳子厚紀事小文,或謂之序,然實記之類也。 箴銘類者,三代以來有其體矣。聖賢所以自戒警之義,其辭尤質而意尤深。若張子作《西銘》,豈獨其理之美耶?其文固未易幾也。 頌贊類者,亦《詩·頌》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也。 辭賦類者,《風》《雅》之變體也。楚人最工為之。蓋非獨屈子而已。余嘗謂《漁父》及《楚人以弋說》襄王、宋玉《對王問遺行》,皆設辭無事,實皆辭賦類耳。太史公、劉子政不辨而以事載之,蓋非是。辭賦固當有韻,然古人亦有無韻者,以義在托諷,亦謂之賦耳。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昭明太子《文選》分體碎雜,其立名多可笑者。後之編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餘今編辭賦,一以漢略為法。古文不取六朝人,惡其靡也,獨辭賦則晉宋人猶有古人韻格存焉。惟齊梁以下則辭益俳而氣益卑,故不錄也。 哀祭類者,《詩》有《頌》,《風》有《黃鳥》、《二子乘舟》,皆其原也。楚人之辭至工,後世惟退之、介甫而已。 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禦其精者而遺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於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雖有摹擬,不可得而尋其跡也。其他,雖工于學古,而跡不能忘,揚子雲、柳子厚于斯蓋尤甚焉,以其形貌之過於似古人也。而遽擯之,謂不足與于文章之事,則過矣。然遂謂非學者之一病,則不可也。
陽童陰童
[編輯]童,未冠者之稱,女子在室亦曰童子。顓頊子號老童。《禮雜記》:「於殤,稱陽童某甫,不名神也。」陽童謂庶殤,宗子則曰陰童。見鄭《注》。
存存
[編輯]元馮山人號存存,本朝亦有李存存。
弇州妄語
[編輯]王元美《卮言》云:「得姓之貴者,無過於我朱及劉、李、趙也。明朱姓自高祖於今十三帝矣,真王代傳,前後不下四百,郡王將二十倍之矣。又有閏帝,則梁太祖父子也。」浚師按:明高定鼎後,撰《朱氏碑記》,敘述本支高曾以前無考者,悉付闕如。此蓋帝王之有真識見處,不似李唐之冒認玄玄皇帝為始祖也。元美以梁氏父子比明高得姓之貴,將欲明高與亂臣賊子作同宗乎?可為謬妄。
冶溪故里吟
[編輯]先六世祖公衍府君諱〈(景蕃)〉,避明末兵亂,於順治八年遷居定遠縣西鄉爐橋鎮,遂家焉。二百餘年聚族而居,今已七八傳矣。咸豐癸丑,粵匪陷皖,淮北土匪蜂起,吾鄉屋廬田產,蕩焉無存。子箴兄官南韶連道時,曾作《冶溪故里吟》,茲擇錄五十三首,逐句注釋,付臻哲、臻喜兩兒收之。緬祖宗締造之難,閱人世滄桑之變,且以驗物情、紀服食,撫今追昔,感慨系之,可當一編周處《風土記》讀也。詩曰:「
鑄鐵熔金事有無,傳聞故老定非誣。
曲陽古治今雄鎮,漫把南爐較北爐〈(原註:吾鄉為北爐橋,爐塘寺為南爐橋,相傳皆魏武鑄軍器地)〉。
鱗鱗千罫傍肥河,清洛西流卅裡多〈(浚師註:清洛澗屬定遠縣治,即苻堅屯兵為晉師追敗處)〉。
豈止壽州街接壤〈(浚師註:壽州街去爐橋西門三里)〉,遠鄰保信近平阿〈(浚師註:保信系鄉集名。平阿,懷遠縣也,與爐橋接壤)〉。
牽車服賈度間關,鈴鐸郎當三里灣〈(浚師註:三里灣去爐橋三里,為往來貿易通衢)〉。
除卻水鄉平似砥,眼前突兀舜耕山〈(浚師註:舜耕山系懷遠西鄉)〉。
海陽聚族鄣源地,三十三都舊有村〈(浚師註:予家先世住休寧三十三都鄣源村,休甯乃古海陽治也)〉。
白嶽雨中真入畫,飄零無復雪泥痕〈(原註:先大夫曾至鄣源省墓,歸倩施丈墨癡繪《雨中望白嶽圖》,今已不存)〉。
清白家風六代傳,渡江卜築慶綿延。
泮芹化出科名草〈(浚師註:予家自五世祖兼山府君康熙壬申入定遠籍,補博士弟子員,自壬申至同治己巳,入泮者一百十人,中鄉舉者十六人,登進士者六人,五貢十餘人,皆兼山府君本支)〉,瑞兆隹城十里邊〈(浚師註:公衍、兼山兩府君暨五世伯祖子聞府君均葬爐橋之河頭鄭堡,俗名十里廟)〉。
北堂種德毓孫枝〈(浚師註:先曾祖龍坡府君早世,曾祖母陳太夫人苦節撫孤,蒙恩旌表)〉,想見津門獻賦時〈(浚師註:嘉慶戊辰,仁宗巡幸澱津,世父蓮舫府君獻賦行在,拔置一等,賞給舉人)〉。
苦節冰霜天不負,『筠心』兩字表崇祠〈(浚師註:津門召試,系《竹箭有筠松柏有心賦》題,曾祖母陳太夫人節孝坊成,即建支祠於後,因以「筠心」顏堂額)〉。
說史談經骨相臒,含飴膝下樂喁喁。
《九河》一賦波瀾闊〈(原註:予少作《禹疏九河賦》,先大父甚賞之)〉,畢竟還堪覆瓿無〈(浚師註:先大父豫圃府君晚年率先公督八叔父稚通公及子箴兄讀書於半舫,子箴兄十四歲時曾作《禹疏九河賦》,先公手為點定,大父閱之甚喜。今此稿尚存浚師匣中)〉?
玉關生入喜何如?恬退甘為林下居。
鶴髮婆娑雁行肅,芝蘭吐秀滿庭除〈(浚師註:先世父效力伊江,道光戊子蒙恩賜環,歸築撫松草堂,侍先大父。暇與諸伯叔父談經講藝,棣棠之雅,實近今所希)〉。
柳骨顏筋腕底分,研池鎮日長煙雲〈(原註:先大夫有《滌研圖》小照,今亦不存)〉。
愧予無筆傳家學,孤負芸窗指授勤〈(浚師註:先世父與先公並工八法,臨池染翰,淮南北有『二難』之目。兵燹後浚師搜羅先世父、先公手跡,雙鉤壽諸梨棗,題曰『二方合璧』,俾吾子孫世守焉)〉。
阿叔愛儂如愛兒,琢磨許到鳳凰池〈(原註:三叔父課予詩文)〉。
即今雙鬢消磨日,難忘垂髫問字時〈(浚師註:子箴兄自數齡至入泮,皆先公親課之)〉。
濃淡清奇細討論,無私化雨沐深恩〈(原註:予制舉業,受益於叔祖采卿公居多)〉。
殘箋剩墨歸何處〈(原註:當年所筆削文字,無一存者)〉,腸斷梅花山畔村〈(浚師註:采卿公諱玉ロ,嘉慶丙子單人,己卯進士,制藝最為座主蕭山湯文端公推許。卒葬梅花莊)〉。
瞻榆望杏向平梁〈(原註:先大夫與諸叔父在廬州公置筠心堂祭田)〉,欲仿吳中范氏莊。
莫謂前賢難接武,今人亦自有晁〈(六安)〉、張〈(華亭)〉。
接灶迎神祀天地,炷香默禱矢虔誠。
尊卑嫻習元辰禮,家廟返來天未明〈(浚師註:吾家沿徽州舊俗,臘月廿四日送灶,除夕五鼓迎灶神後,設香案在廳事中展拜,謂之接天地。禮畢,尊長率卑幼赴宗祠拜祭)〉。
清明冬至典交崇,華胄遙遙元老公。
少小青衿司祝版,也能朗朗達神聰〈(浚師註:吾家宗祠定期清明、冬至兩祭,請年長登仕版者主祭,子弟之在黌宮者司獻帛、獻爵及讀祝文等事。祭畢,設席堂中,所以享 餘也)〉。
年年除夕架松盆,肅拜堂前笑語溫。
六簋家風仍不改,二更守歲便封門〈(浚師註:除夕用鐵盆架松枝、松葉於階下焚燒,謂之架松盆。二更用紅紙封門守歲,年節飲饌,惟六盤六碗,以示節儉)〉。
迢遞瀧岡展孝思,每逢佳節益淒其。
龍鍾祭墓人猶健,幾輩兒童策馬隨〈(浚師註:先曾祖父母暨先大母宣太夫人葬丘家崗,先大父暨先大母徐太夫人葬高塘寺,先大母龐太夫人葬吳家湖。每值年節,伯叔父偕子侄等祭掃,並次第拜各先世墓)〉。
中饋羹湯手自調,機聲軋軋到寒宵。
庭幃慈儉垂型久,每飯恆思陋巷瓢〈(原註:吾家自先曾祖母每日以粥飯之餘施乞丐,數十年遵行不改雲)〉。博士龍眠奉女宗〈(原註:謂桐城女師吳先生)〉,深閨展卷習雍容。
書聲忽地琴聲和,窗外蟾輝分外濃〈(浚師註:桐城吳夫人鐘文貞館予家十年餘,予母陳太夫人、叔母宣太宜人暨諸姑祖母、諸姑母咸受業焉。吳夫人刊有詩集行世,即《隨園詩話》中所稱鐘睿姑是也)〉。
渾堅樸素立規模,養拙唯期守敝廬〈(原註:舊居廳西小軒額曰『養拙』)〉。
底事瓊瑤炫珍異,斑斕獨愛古錞於〈(浚師註:先世父所藏古錞於,高三尺許,五色斑斕,希世寶也。先公亦藏有諸葛銅鼓一器,今銅鼓尚存,而錞於已付劫火矣)〉。
漫同阮氏分南北,休戚相關儼一家〈(原註:先世十房,東西分居)〉。
澤底岡頭洵鼎盛,銅盤會食不須誇〈(浚師註:予曾祖輩共十三人,存十人,皆同胞、同祖兄弟。後分東南兩房居之。東門皆高祖厚齋府君支派,南門則叔高祖存齋府君支派也)〉。
蘢蔥煙靄河塘畔,老圃經營十幾秋〈(原註:豫圃為先大父所築,其後八叔父居之)〉。
拳石盆花自料理,登臨不用杖扶鳩。
令名恰稱陶嘉月,迤邐房櫳曲沼隈。
好景教人忘不得,繡球如雪傍簷開〈(浚師註:豫圃西偏有船房一區,先大父顏之曰『陶嘉月』,簷傍繡球一株,大可合抱,百餘年物,開時晶瑩一片,足稱雅觀)〉。
愛竹山房藕正花,倚雲軒內綠陰斜。
夕陽雨過登高看,天外一峰橫鏌釾〈(浚師註:豫圃中愛竹山房、倚雲軒皆歙鮑雙五侍郎所題。鏌釾山為定遠最幽險處,遊蹤不斷)〉。
池心亭子榜新辛,樓角花枝簇簇勻。
四面為嫌山色遠,嵌空平地起崚峋〈(浚師註:新辛亭建於道光辛巳,先大父所親署也。大父以曾伯祖余齋河庫歸田後亦曾建亭起園,栽花種竹,此亭之建,恰又值辛年,故名新辛雲。假山在亭之左,登之可瞰十數里)〉。
甲第紛如列戟排,編茅別創讀書齋。
海棠爛漫春風後,月寫孤松影上階〈(浚師按:予家分東南兩門居住,宅第均閎廠,先之以土匪,繼之發賊,千簷萬瓦,都付焚如,可勝浩歎)〉。
台榭玲瓏數望園〈(原註:四叔父所居)〉,紅牙低唱夜開樽。
出門乘醉歸猶懶,且去敲棋柏蔭軒〈(原註:子祥、子健兩弟書室。浚師按:叔父芝山公築望園於東門外,饒花木之盛。柏蔭軒在望園對門,二伯父俊叔公宅也)〉。
花意都隨笑口開,朱朱白白豔重台。
半園擊缽聯吟日,惆悵玉堂人未回〈(浚師按:餘齋河庫歸田後,於曲陽門外後街卜宅。弛其地數畝,疊石種樹,顏曰半園。後歸世父蓮舫公。道光甲辰,半園牡丹開至三百餘朵,世父邀楊體之大令、黃琴士先生、汪杏池丈及先公、先叔輩飲酒賦詩,極文宴之樂。子箴兄即於是年登詞館)〉。
煙波渺渺集帆檣,匯入淮流匹練長。
一夜五橋春水漫,鷺絲飛到月牙塘〈(浚師按:月牙塘在東門外後街,塘形如月,其源直通長淮)〉。
高田下隰綠油油,塘壩雖多旱尚愁。
兩季午秋需雨澤,老農都說望天收〈(浚師按:吾鄉田地以麥為最,有『一麥抵三秋』之謠。望天收言雨 應時,自獲豐稔,蓋亦鄉諺也)〉。
田將牛計休論種〈(原註:吾鄉田百畝則曰一具牛)〉,佃倩人耕只問租。
大戶村莊難考核,入倉升斗盡模糊。
莊收麥子隔年陳,老米偏呼稻粒新。
粥飯三餐兼餅餌,縱然鮭菜也調勻。
蒸和菽乳配晶鹽,芥子葫蘆不用添〈(原註:吾家居南街者以市醬得名,其秋油可匹鎮江醋)〉。
自古八珍推是主,玫瑰羞說富家甜〈(浚師按:吾家南門三房有醬園一所,開設一百餘年)〉。
麥黃豆綠均堪釀,拇戰分曹酒國降。
誰道五香〈(酒名)〉供軟飽,白波終不敵封缸〈(浚師註:吾鄉五香酒最有名,封缸酒則以糯米釀成者,味甜而醉人較五香甚。又去爐橋九十里,地名龍岡,釀大麯酒亦佳,足敵山西汾酒)〉。
飛羅密糝白於霜,牢九堆盤肉貫湯。
羨煞如酥寒具薄,陶家製作最精良〈(浚師按:爐橋有陶允謙者,制油酥餅絕妙。其薄如紙,二文一枚。陶死,其子復襲其業)〉。
白魚入饌嫩於鰣,紫蟹紅蝦伴玉卮。
更有麵條殊脆滑,冰鮮北地漫稱奇〈(浚師按:黃瓜魚出淮河,極鮮美,即京城之冰鮮也)〉。
雛雞乳鴨都名筍,到口渾疑玉版鮮。
割取一臠圓若蓋〈(原註:豬尾肥美,不亞於金華火肉)〉,老饕相對欲流涎〈(浚師按:吾鄉以雛雞、雛鴨名曰筍雞、筍鴨,言其嫩也。豬尾遠近呼曰橋尾,他處屠人無能仿效者)〉。
不似江瑤圓柱撐,卻侔花蛤要薑烹。
嬪珠本入天家貢,漁父如何喚作蟶〈(浚師按:淮河蛤蜊俗呼蟶子,殼不甚大,漁人剝其肉,以木棍鞭其四圍極薄,肉貫於中,清燉紅燒,異常鮮美。揚州醉蚶、廣州 豪食,皆不及也)〉。
新摘馬蘭甘類薺,筠筐甜菜〈(原註:即枸杞苗)〉賣長街。
廚娘秋末饒風韻,滿架垂垂紅繡鞋〈(原註:扁豆名。浚師按:馬蘭頭其甘如薺,淮南北有之。紅繡鞋子大而皮薄,味異他種)〉。似聞番舶愛金針〈(原註:菜名)〉,馬齒叢生石磴陰。
早韭晚菘齊減味,擔來霜裡菊花心〈(原註:菜名。浚師按:金針菜、馬齒菜、菊花心白菜,皆吾鄉所出,賈人捆載赴各處售賣)〉。
靚客頻婆貌不同,芬馨遠過麝香紅〈(原註:形大如李,俗名曰柘,由青而黃、而紅,其味皆美)〉。
憐渠未入詩人詠,埋沒鐘離片壤中。
徽歙龍孫裹凍芽,六安栗子霍山茶。
丹砂萬顆〈(原註:石榴)〉淮濱熟,親串分投酒興加〈(浚師按:『一夜四山雷起雨滿林無數長龍孫。』放翁詩也。吾鄉少筍,冬月自徽、歙來者絕佳。懷遠石榴子小而肉厚,味甜如蜜,不亞白馬寺種也)〉。
朱家郭解人推重,已伏兵機歌舞場。
一片魚鱗寒似雪,春燈影裡護紅妝〈(浚師按:鳳陽鄉俗每值燈節前後數日,率以花鼓燈為戲,往往紛爭構釁,雕青惡少,率帶刀劍護持之。沿及後來,強梁愈甚,遂遇事即白刃相向矣)〉。
姑息因循可奈何,無端蠻觸起風波。
四門帥主分雄長,不是當年安樂窩〈(浚師按:爐橋初團練鄉兵,以主簿統之,頗有約束。後則官勢日蹙,而刁民肆起,邀結東西南北四門,自稱帥主。官紳拱手,莫可如何)〉。
持籌握算劇艱辛,孤立何曾德有鄰。
一自皖江馳羽檄,虎狼權當保家人〈(浚師按:匪亂時各家皆募勇丁為之保家,稂莠不齊,後即由保家者串通外匪,強劫財物,受害益深)〉。
釃酒椎牛戶戶忙,禿襟短袖太倡狂。
意園〈(原註:鐵君叔父別業)〉花木含愁甚,蠟屐無人三徑荒〈(浚師按:鐵君叔父意園經始於咸豐元年,園甫成而寇亂作,樓臺花竹,拆毀一空。園中堆石有極縐、透、漏之巧,系自半園移來,為餘齋河庫所親置者)〉。
清淮樓下擁貔貅,百里沖寒虎帳投。
兩度留兵衛桑梓,書生豈為室家謀〈(浚師按:爐橋一帶外侮內訌,朝不謀夕,先公屬鐵君叔父及子箴兄兩赴臨淮大營,商之袁午橋漕帥,撥一軍專駐爐橋,扌耆拄三年,賊不得入。迨先公與鐵君叔父先後避囂壽州,子箴兄攜余與弟侄輩北上,肩事無人,遂遭蹂躪)〉。
泉刀散盡總無厭,蠶食鯨吞衤固已占。
碧血橫流箏笛浦,滿腔愁緒萬重添〈(浚師按:江中丞守廬州城,兵餉兩乏,時舒興阿擁兵八千人,去廬八十里駐紮,坐視不救,以致失陷。廬州破而淮南北事遂不可問矣)〉。
南北諸軍壁上觀,老師縻餉共偷安。
雄才半入蓮花幕,傲骨羞將劍鋏彈〈(浚師按:淮南北兵潰後,賊焰愈熾。僉壬宵小,方且以軍營為得計。予家雖南北賓士,無一人投營者)〉。
文字無靈骨董災,盜非有道令人哀。
探囊去篋尋常事,萬卷圖書付劫灰〈(浚師按:先世父與先公收藏最富,金石書畫插架盈箱。癸丑以來,迭遭兵燹,所存者百中之一二矣)〉。
書來滬瀆快開函,浩渺重陽穩掛帆。
流寓他鄉終計左,好尋大蜀〈(山名)〉賦長 〈(原註:子祥昨有書來,已由上海返興化,予甚望其歸廬州,並可探吾鄉消息。浚師按:子祥兄浚履,官桐城訓導,庚午丁艱,尚留滯桐城)〉。
僦宅樓桑近日邊〈(原註:友蘭兄全家居涿)〉,吾宗孝友獨稱賢。
伶仃異地同齊贅〈(十弟尚在山左,依其岳家)〉,未敢輕登泛海船〈(浚師按:友蘭兄名汝翊,大挑知縣,官直隸最久。兵亂後徙家涿州,今復作歸來之計矣。十弟浚觀以署正供職京師,丁卯夏遽爾疾歿。其孤臻 貴,予攜之赴粵,惟望其讀書成立耳)〉。
半百光陰荏苒過,時艱無補忽蹉跎。
白頭貢叔相思否?獨向西湖理釣蓑〈(原註:聞閔丈獻之居潁州。浚師按:閔丈名士暄,戊子孝廉,官天長訓導。其尊人超亭先生,先世父業師也)〉。
幻影泡光感不禁,閑中屈指去來今。
淮山淮水都無恙,可許他年拄杖吟?
」
買賣入詩
[編輯]東坡詩:「一枕清風直萬錢,何人買向北窗眠。」此翻用太白「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意也。若施希聖「蘭缸如晝買不眠,玉爐夜起沉香煙」,不特東坡句不及,即太白句亦不及。廬陵詩:「梅窮獨我知,古貨今難賣。」此翻用工部「盡撚書籍賣,來問爾東家」意也。若梅宛陵「欲賣蟾蜍一寸魄」,不特廬陵句不及,即工部句亦不及。錄之以質世之分唐界宋者。
文廟行禮儀節
[編輯]漢高祖過魯,以太牢祀孔子。讀史者謂漢家四百年精神命脈,全在於此。我朝雍正四年八月,上親詣文廟行禮。祭畢,諭禮部侍郎三泰、太常寺卿孫柱曰:「儀節內開獻帛、進酒皆不跪,朕今跪獻,非誤也。若立獻於先師之前,朕心有所不安。爾衙門可記檔案,以後照此遵行。」仰見聖主崇儒重道至意,謹恭識之。
烏什
[編輯]洪北江太史著《乾隆圖志》,載烏什在庫車西北千里,亦漢時城郭諸國。乾隆四十年賜烏什名永寧城。城周數里,移參贊大臣駐此。其東二百里,為阿克蘇回城;又東四百五十里,為拜城;又東八十里,為賽裡木回城,皆統於烏什參贊。長白春介軒先生〈(春熙)〉曾鎮斯土,有《書懷詩》四首云:「難得親朋雁訊通,易收駿骨渥窪中。聽歌猶是伊涼調〈(前任甘涼道七年)〉,問俗誰移鄭衛風?場藿園蔬清有味,芻糧蒲酒戶常豐。柳泉更稱梭梭木〈(土人呼炭曰梭梭木)〉,且試新茶撥火紅。春深亦有好桑麻,白板紅橋翠影遮。幾訝尉頭非絕域〈(烏什,漢為尉頭國)〉,卻從天外望中華。雲霞豔豔籠山廟〈(山廟為本地一景)〉,楊柳依依蔭使衙〈(署左右柳樹成行)〉。堪羨前賢楹帖好,暫留只看一時花〈(廳事有麟梅谷前輩楹聯云:『且少憩,從萬里程來;莫久留,看一時花去。』)〉。晚上城樓獨撫闌,蒼然雲物望中寬。地當一面崇墉壯,堞倚層巒六月寒。邊鎮事真成雜霸,河山局本是偏安。參軍莫訝多蠻語,半屬夷官半土官。一隅渾似隔塵寰,閶闔天高絕仰攀。遠宦倍思鄉國好,專城偏有簿書閑。長驅士馬誰稱霍,久鎮邊疆卻憶班。惆悵年來輪鐵盡,隴雲湘月又關山〈(予由甘涼道陳臬湘南,今復拜領烏垣使節)〉。」按:柳樹泉在烏什城南五里,柳樹中有泉水湧出。回人呼為哈喇插起,譯言靈泉也。多水則豐,少則歲歉,甘則太平,苦則災 。見《西域聞見錄》。梭梭木及山廟等故實,又他書所未載也。先生以名翰林曾分校春秋闈,出任監司,曆官都護,風流文采,傾倒一時。讀其詩,可以想見其人矣〈(李恢垣光廷《漢西域圖考》:「烏什城,乾隆三十年重建。賜名永寧,始住辦事,是歲移為參贊治所。五十二年移參贊於喀什噶爾,乃設辦事大臣一員、幫辦大臣一員、滿營佐領一員、八旗換防兵百四十名、城守都司、守備各一員、綠旗換防兵百八十五人、屯田參將一員、兵二百五十人。嘉慶二十一年,裁綠旗兵六十名,撥阿克蘇。」據此與洪氏《圖志》作乾隆四十年建,賜名永寧異,應考)〉。
石棺銘
[編輯]《史記·秦本紀》:「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作石槨於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霍太山。」按:此銘北海馮惟訥《詩紀》中漏載。
公主再嫁
[編輯]漢光武以湖陽公主寡,欲妻宋弘,隋文第五女蘭陵公主初嫁儀同王奉孝,卒,再適河東柳述。此公主再醮之見於史冊者。《唐書》專撰《公主列傳》,其間高祖十九女,高密嫁長孫孝政,後嫁段綸;長廣嫁趙景慈,又嫁楊師道;房陵嫁竇奉節,又嫁賀蘭僧伽;安定嫁溫挺,又嫁鄭元敬。太宗二十一女,襄城嫁蕭銑,又嫁姜簡;南平嫁王敬直,又嫁劉元意;遂安嫁竇逵,又嫁王大禮;晉安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輅;城陽嫁杜荷,又嫁薛 ;新城嫁長孫詮,又嫁韋正矩。高宗三女,太平嫁薛紹,紹死,又嫁武承嗣,會承嗣小疾,罷昏,武后殺武攸暨妻,以配主。中宗八女,安定嫁王同皎,又嫁韋濯,又嫁崔銑;長寧嫁楊慎交,又嫁蘇彥伯;安樂嫁武崇訓,崇訓死,主素與武延秀亂,即嫁之。睿宗十一女,薛國嫁王守一,守一誅,又嫁裴巽;鄎國嫁薛儆,又嫁鄭孝義。玄宗二十九女,常山嫁薛譚,又嫁竇澤;衛國嫁豆盧建,又嫁楊說;貞陽嫁源清,又嫁蘇震;宋國嫁溫西華,又嫁楊徽;齊國嫁張 ,又嫁裴潁,又嫁楊敷;咸宜嫁楊洄,又嫁崔嵩;廣甯嫁程昌胤,又嫁蘇克貞;萬春嫁楊フ,又嫁楊 〈(太華公主亦嫁楊 )〉;新平嫁裴珍,又嫁姜慶初。肅宗七女,肅國嫁鄭巽,又嫁薛康衡,乾元元年降回紇英武威遠可汗;郜國嫁蕭征,又嫁蕭升。自代宗後公主無再嫁者。宣宗時詔夫婦教化之端,其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復嫁。所以維持風化者,深且遠矣。又按:睿宗女玉真公主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天寶時乞去公主名號,寶應時卒。玄宗女萬安公主末嫁,天寶時為道士。楚國公主嫁吳澄江,後亦為道士。代宗女華陽公主未嫁,丐為道士,封瓊華真人。順宗女尋陽公主太和三年與平恩、邵陽二主並為道士。憲宗女永嘉公主、永安公主、穆宗女義昌公主亦均為道士。李唐家法,真不可解〈(《三國志》吳大帝二女,長曰魯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後配全琮。少曰魯育,字小虎,前配朱據,後配劉纂)〉。
楹聯
[編輯]林薌溪征君謂:「作長聯如懸繩千尺崖,墜而不斷。又如騎五花快馬,奔山絕澗,一勒便轉。」王補帆中丞在福州寄浚師書曰:「吾弟作長聯尤雄健,兄於斯事亦有癖,但不為長句,每以為楹帖只可一二行,若太長,則似一幅掛屏,非楹帖也。又似文章後、束二比,或又似一闋《滿江紅》。」云云。觀林、王兩公之言,皆拈出此中三昧。何地山侍郎則曰:「長聯、短聯皆要有法。能脫去文章語、詞曲語,即長聯亦自超妙,若為之不合法程,即五字、七字,直兩句律詩耳。」所言亦深切著明。然補帆、地山作實均簡淨名貴。如補帆題浙江臬司署大堂云:「堂前草木新栽,春色自留生意在;門外湖山不遠,清光先照我心來。」又福州新修《繪春園》,其地相傳為耿藩別業,現改勸桑局,並為同人遊宴之所。題云:「如此園林,志乘無名誰是主;不妨冠蓋,遊蹤偶駐且看花。」又題云:「水石為鄰,況有桑陰連十畝;雲霞出海,可無榕蔭在三山。」又題江西省新建江安會館云:「聯衤藝集群賢,都看五色雲中,恩迎日下;停驂逢盛會,猶憶百花洲上,春到江南。」又題浙江孝廉講院,時已量移粵藩,云:「雲路及時登,盼諸君同詠霓裳,傳來南海;風帆隨處好,許他日重攜文酒,泛到西湖。」又題福建撫署大門云:「舟行瀛海南頭,正三島風清,十洲雲朗;人在嵩山頂上,看庭前草色,門外榕陰。」又寄題京城重修揚州新館云:「海嶠望京華,五朵雲開,共沐恩光迎北斗;珠巢良宴會,二分月到,更饒春色勝江南。」館在珠巢街,為高郵、寶應、興化、泰州、東台五屬鄉會士子所居者。以上數聯,筆勢飛舞,一氣相生。地山所謂合法程者,斷推此種。若廣東應元宮東廳補帆題云:「繞廓雲煙收一覽,出山雷雨慰群生。」則予早卜其有封疆之度矣。地山在粵東題新建陽江廳試院大堂云:「萬里下征軺,從羚峽南來,見此邦民物山川可躋列郡;千間開廣廈,對鼉峰西峙,願多士文章事業勝似前賢。」又題廉州試院余園欣賞樓云:「闢地無多,卻分廣廈數椽,門徑不容人跡到;論文有暇,試上層梯一望,海山勝向畫圖看。」又題廉州府署還珠亭云:「太守昔稱廉,千載還珠傳盛事;使君重起廢,一亭流水喻澄懷。」又題龍川縣通衢司景韓書院云:「此鄉為閩嶠通衢,前朝戰壘猶存,宜以《詩》《書》回獷俗;其地有昌黎遺廟,多士講堂新立,固應山鬥奉名賢。」又題江西省江安會館云:「俱是宦遊人,從大江南北來,追憶昔賢,猶傳鹿洞學規,蠡濱政跡;曾為持節使,登匡廬左右望,瞻言故里,如見白門煙樹,黃海雲濤。」又挽蔣樸山中丞云:「同館十六年,內參侍御,外曆封圻,遺愛在人,應憩堂陰歌召伯;隔君一萬里,遠望函關,近瞻廬阜,招魂何處,空懷竹徑哭元卿。」又挽吳竹莊方伯云:「君為百皖福星,武能戡亂,文足經邦,憶昔年驛館停驂,曾聽鄉人歌子產;我念雙江舊雨,案有遺書,篋藏贈稿,待他日蠡濱返擢,定攀墓樹吊徐公。」憶戊辰冬,浚師之官粵東,道出皖江,與竹莊暢聚數日,民生吏治,悉力講求,非尋常庸庸碌碌者比。乃年未六旬,遽捐館舍,讀地山挽語,可以盡竹莊生平矣。地山所撰楹聯最夥,此則錄其尤著者耳。浚師曾題嶺西道署儀門云:「重門洞開,要事事勿負寸心,方稱良吏;高山仰止,莫矜矜不持一石,便算清名。」昔包孝肅守端,一硯不攜,予有見於今之官場積習,故更進一層言之,非於孝肅有異同也。又端州北門外寶月臺,四面荷花,星岩拱峙,為名勝之最,台已頹廢,浚師鳩同人重興之,亦題一聯云:「對面即星岩,七朵芙蓉呈綺麗;賞心傾露盞,一池菡萏正芬芳。」謬為諸君誇讚,附錄於此。視補帆、地山手畢,正如葉公之好偽形,見真龍而失色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