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羅縣志/卷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秩官志 諸羅縣志
卷四 祀典志 文廟 壇祭
卷五 學校志 
本作品收錄於:《諸羅縣志

  禮莫大於祭。古昔聖賢,凡有功德於民,廟祠壇壝,厥有常典。今上加意廟學,大合樂以祀先聖,進朱子以次十哲,弁韐俱得有事春秋;由漢以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其餘各以義起,在中土為由舊,在諸羅則維新;以信以時,不僭不瀆。政教所格,上極霄漢,下逮淵泉,豈惟民哉,鬼神胥賴之矣!自茲以往,無或好誣徵怪,不務民義,濫馨香而淫昏是崇,庶於祭之本原有合乎!

文廟[編輯]

  釋奠,祭先師也。漢祀孔子於闕里。隋始命州縣學,皆以春、秋仲月釋奠。唐武德二年,始罷元聖周公祀,以孔子為先聖,立廟於太學。貞觀四年,詔郡邑學皆立孔子廟。宋、元以來因之,廟崇王號【漢平帝封「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文宣王」,始設座像。宋真宗加「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加「大成至聖文宣王」】。其群弟子及從祀諸儒,歷代或封公侯,或加師保。

  廟制始於宋太祖,詔廟門立戟十六;徽宗加戟二十四。元以殿為「大成殿」。冕服始徽宗,加冕十二旒、服九章;元因之。明永樂八年,正文廟聖賢塑像衣冠,令合古式。其祭品無考。祭樂:南宋用六佾,唐用宮懸。宋景祐間,始詔上丁釋奠,設登歌之樂。明成化間,加八佾。堂上、堂下之制始備。

  嘉靖九年,詔易「大成至聖文宣王」封號,曰「至聖先師孔子」;改「大成殿」曰「先師殿」,「戟門」曰「廟門」;四配、十哲俱稱為子,諸儒稱先儒某子。悉撤座像,題以木主。樂仍六佾。每祭,先師用帛一、羊一、豕一、爵三、豋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八、豆八;四配共用羊一、豕一,各帛一、爵三、豋一、鉶二、簠一、簋一、籩豆各六;十哲共用帛二、豕二,各爵一、鉶一、簠一、簋一、籩豆各四;每廡共用帛一、豕一,每四壇共用爵四、簠一、簋一、籩豆各四。外用勺一以挹酒,雲靁罇一以盛初獻酒,象罇一以盛亞獻酒,犧罇一以盛終獻酒。大合樂:麾一、柷一、敔一、琴六、瑟二、鐘磬各十有六、塤二、箎二、簫四、鳳簫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應鼓如之;樂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旌二、籥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六人。

  國初因之;屬兵火未息,樂、舞缺焉。康熙二十六年,詔天下郡縣選樂舞生,大合樂以祀先聖。定例:丁祭國子監十籩、十豆,舞用六佾;各府州縣八籩、八豆,舞亦六佾;樂器俱照《會典》原定遵行。正獻官一【府州縣掌印官】,分獻官四【殿上以佐貳官、兩廡教官】。是年,詔天下武臣自副將以上,入廟陪祭行禮。四十九年,詔自把總以上,俱入廟陪祭行禮。執事生員無定數。祭於春、秋二仲上丁之日。

  諸羅自康熙二十五年設學,乃有釋奠之祭。時廟在善化里西保【即「目加溜灣」】,春、秋為篷廠以祭,弗克成禮。四十三年,縣治歸諸羅山。四十五年冬,海防同知孫元衡攝縣,建大成殿【詳見「學校」】,乃奉迎先師、四配、十哲、先賢、先儒入縣治新廟,舍菜如上丁之儀;別奉啟聖公及從祀於義學以祭。四十八年,鳳山令宋永清署縣,建啟聖祠兩廡;是年,秋祭啟聖公,從祀始各安其位。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重修大成殿、啟聖祠,重建兩廡【俱見「學校」】。今廟在縣治西門外。

  其祝文云:「維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敢昭告於至聖先師孔子:惟先師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維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饗!」

 東配二位

  復聖顏子回【魯人。兗國公。】

  述聖子思子伋【至聖孫。沂國公。】

 西配二位

  宗聖曾子參【南武城人。郕國公。】

  亞聖孟子軻【鄒人。鄒國公。】

 東哲六位【原五位。康熙五十一年,詔以朱子升十哲之末位,西向,次卜子下】

  閔子損【魯人。費國公。】

  冉子雍【魯人。薛國公。】

  端木子賜【衛人。黎國公。】

  仲子由【卞人。衛國公。】

  卜子商【衛人。魏國公。】

  朱子熹【新安人。徽國公。】

 西哲五位

  冉子耕【魯人,鄆國公。】

  宰子予【魯人。齊國公。】

  冉子求【魯人。徐國公。】

  言子偃【吳人。吳國公。】

  顓孫子師【陳人。陳國公。】

 東廡先賢【舊有曾晳、伯魚,今配祀啟聖祠;有顏何,今罷。見祀三十一位】

  澹臺子滅明【武城人。金鄉侯。】

  原子憲【魯人。任城侯。】

  南宮子適【魯人。汝陽侯。】

  商子瞿【魯人。須昌侯。】

  漆雕子開【魯人。平輿侯。】

  樊子須【魯人。益都侯。】

  公西子赤【魯人。鉅野侯。】

  梁子鱣【齊人。千乘侯。】

  冉子孺【魯人。臨沂侯。】

  伯子虔【魯人。沐陽侯。】

  冉子季【魯人。諸城侯。】

  漆雕子哆【魯人。濮陽侯。】

  漆雕子徒父【魯人。高宛侯。】

  商子澤【魯人。鄒平侯。】

  任子不齊【楚人。當陽侯。】

  公良子孺【陳人。牟平侯。】

  奚容子蒧【魯人。濟陽侯。】

  顏子祖【魯人。富陽侯。】

  勾井子疆【衛人。滏陽侯。】

  秦子商【魯人。馮翊侯。】

  公祖子勾茲【魯人。即墨侯。】

  縣子成【魯人。武城侯。】

  燕子伋【秦人。汧源侯。】

  顏子之僕【魯人。宛勾侯。】

  樂子欬【魯人。建城侯。】

  邽子巽【魯人。高堂侯。】

  公西子輿如【魯人。臨朐侯。】

  公西子蒧【魯人。徐城侯。】

  陳子亢【陳人。南頓侯。】

  琴子牢【衛人。陽平侯。】

  步叔子乘【齊人。傅昌侯。】

 西廡先賢【舊有顏路,今配祀啟聖祠;有公伯寮、秦冉,今罷;蘧瑗、林放,改祀於鄉。見祀三十一位】

  宓子不齊【魯人。單父侯。】

  公冶子長【齊人。高密侯。】

  公晢子哀【齊人。北海侯。】

  高子柴【衛人。共城侯。】

  司馬子耕【宋人。睢陽侯。】

  有子若【魯人。平陰侯。】

  巫馬子施【魯人。東阿侯。】

  顏子辛【魯人。陽穀侯。】

  曹子卹【蔡人。上蔡侯。】

  公孫子龍【楚人。枝江侯。】

  秦子祖【秦人。鄄城侯。】

  顏子高【魯人。雷澤侯。】

  壤駟子赤【秦人。上邽侯。】

  石作子蜀【成紀人。成紀侯。】

  公夏子首【魯人。鉅平侯。】

  後子處【齊人。膠東侯。】

  公肩子定【魯人。梁父侯。】

  鄡子單【聊城人。聊城侯。】

  罕父子黑【魯人。祈鄉侯。】

  榮子旂【魯人。厭次侯。】

  左人子郢【魯人。南華侯。】

  鄭子國【魯人。朐山侯。】

  原子亢【魯人。樂平侯。】

  廉子潔【衛人。胙城侯。】

  叔仲子會【魯人。博平侯。】

  狄子黑【衛人。林慮侯。】

  子蔑子忠【聖兄孟皮子。鄆城侯。】

  施子之常【魯人。臨濮侯。】

  秦子非【魯人。華亭侯。】

  申子棖【魯人。文登侯。】

  顏子噲【魯人。濟陰侯。】

 東廡先儒【舊有荀況、劉向、王肅、杜預,今罷;鄭眾、盧植、服虔,改祀於鄉;朱熹,升入十哲。見祀一十七位】

  左子丘明【汶上人。中都伯。】

  穀梁子赤【魯人。睢陽侯。】

  高堂子生【魯人。萊蕪侯。】

  毛子萇【河間人。樂壽伯。】

  杜子子春【偃師人。侯氏伯。】

  王子通【河津人。】

  歐陽子脩【廬陵人。】

  周子敦頤【道州人。道國公。】

  程子頤【洛陽人。洛國公。】

  張子載【郿州人。郿伯。】

  楊子時【將樂人。將樂伯。】

  羅子從彥【南劍人。】

  陸子九淵【金谿人。】

  蔡子沈【建陽人。崇安伯。】

  許子衡【河內人。魏國公。】

  陳子獻章【新會人。】

  王子守仁【餘姚人。新建伯。】

 西廡先儒【舊有戴聖、賈逵、馬融、何休、王弼,今罷;鄭玄、范甯、吳澄,改祀於鄉。見祀一十七位】

  公羊子高【臨淄人。臨淄伯。】

  伏子勝【濟南人。乘氏伯。】

  子國子安國【先聖十一世孫。曲阜伯。】

  董子仲舒【廣川人。廣川伯。】

  後子蒼【郯城人。】

  韓子愈【南陽人。昌黎伯。】

  鬍子瑗【秦州人。】

  程子顥【洛陽人。豫國公。】

  邵子雍【涿州人。新安伯。】

  司馬子光【涑水人。溫國公。】

  鬍子安國【崇安人。建寧伯。】

  李子侗【劍浦人。越國公。】

  呂子祖謙【壽州人。開封伯。】

  張子栻【漢川人。華陽伯。】

  真子德秀【建寧人。浦城伯。】

  薛子瑄【河津人。】

  鬍子居仁【餘干人。】

啟聖祠[編輯]

  釋奠,先祭啟聖公也。啟聖舊無祭。宋真宗咸平三年,封孔子父叔梁紇為「齊國公」。元文宗至順初,加封「啟聖王」。明嘉靖九年,議以啟聖無祭為闕典,又顏子、曾子坐於堂上,而顏子父路、曾子父點乃在廡下,及孔鯉、孟孫氏亦無祭,非推祭所生之義;乃請立祠,祀叔梁紇為啟聖公,以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萬曆二十四年,進周敦頤父周輔成從祀,位居程珦之上;共八人。祭啟聖公,牲、帛、籩豆視四配,四配視十哲,四從祀視兩廡,祭儀如先師。廟祭於春、秋二仲,與釋奠同日。祠在學宮大成殿之後。

  其祝文云:「惟公誕生至聖,為萬世王者師,功德顯著。今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用伸常祭;以先賢顏氏、曾氏、孔氏、孟孫氏配。尚饗!」

 東配先賢

  顏氏無繇

  孔氏鯉

 西配先賢

  曾氏點

  孟孫氏成

 東從祀先儒

  周氏輔成

  朱氏松

 西從祀先儒

  程氏珦

  蔡氏元定


曰:諸儒從祀,歷代折衷群議,或升或罷,或改祀其鄉,詳且慎矣。至今上而特升朱子以次十哲,道學昌明,如日中天。然竊有聞諸前人以俟論定者:一則明嘉靖間王世貞之議以有若、南宮适補十哲也,以宋范仲淹躋從祀也。其言:「有若、南宮适二子言行純媺,可從顓孫師進補之例。仲淹能於戎馬倥傯之際,導大儒張載以《中庸》;《中庸》之表章,自仲淹始,才氣猶在涑水之上。」一則萬曆間國子學錄張養蒙之議林放、蘧瑗之不必改祀於鄉,張載之父應比例於周、程、朱,蔡元定之宜祀於兩廡也。其言:「不見傳記、不及門而從祀者,不止林放、伯玉;況一探本超乎時尚,一出處合乎聖人,則從祀正合聖意。周輔成既得比例珦、松,則載之父自應比例輔成。而蔡元定精詣卓識,早聞性道;今從祀啟聖,似以沈之故而崇報其父,非所以彰元定之賢。」一則天啟間御史董翼之議孔子追封不宜僅及其父也。其言:「防叔【孔子曾祖,初徙居於魯者】、伯夏【孔子祖】宜與叔梁紇一體追封崇祀;就啟聖祠仿同堂異室之例,或並稱啟聖公而別以世次,或並稱公而酌定二諡以別於啟聖。崇報孔子之禮,庶乎其備。」而當嘉靖間,有永豐訓導羅恢者亦言孔門從祀當以道學論;《論語》記有若之言四,皆有裨世教云云。

  愚竊以南宮适之在聖門,既嘉其言行而娶以兄子,又稱其君子尚德,其賢實非宰我、冉有所及。今縱不必退宰我、冉有於兩廡之列,亦何不可升南宮、有若於朱子之上?度亦子朱子所心喜也。仲淹以名教樂地引張載,當仁宗朝,數請興學校,本行實,於是詔天下州縣皆立學行科舉法。宋一代道學之盛,實始於此。故先儒論宋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其宜從祀,抑又何疑?濂、洛、關、閩闡發性與天道無餘蘊,所學同出一源。今功令特以性理取士,周、程、朱均得追崇其父,豈宜於載而獨缺典?孔子大聖,推恩宜不與諸賢同。且推恩臣下,尚榮施三世,豈於聖人而獨靳?至於蘧伯玉、林放之不必改祀,蔡元定之宜祀兩廡;諸如此論,皆確有至理可行,絕非好奇立異以新人耳目者可同日而語也。

壇祭【城隍廟、勾芒、旗纛[編輯]

社稷壇[編輯]

  祭社稷也。社祭五土,稷祭五穀。宋時,社稷、風雨師各一壇。明,社稷另為一壇。壇制:高三尺四寸,方、廣各二丈五尺。神坐南向北,取陰幽之義也。東、西、南、北出陛各三級,壇下前一十五丈,東、西、南各五丈;繚以垣,由北門入。神以柱石為主,長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剡其頂,形如鐘,瘞於壇之正中近南。上露圓尖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為之,朱漆青書,題「本縣縣社之神」、「本縣縣稷之神」。牌藏於城隍廟;祭之日,設於壇。正印官蒞祭,行三獻禮。祭品:羊豕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鉶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黑】,樂用鼓吹,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戊之日。壇在縣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

  其祝文云:「品物資生,蒸民乃粒;養育之功,司土是賴。惟茲仲春【秋】,禮宜告【報】祀。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尚饗!」【明有里社壇。今鄉有春秋祈穀報賽,不設壇。】

山川壇[編輯]

  祭山川也。《禮》:「諸侯祭封內山川」。今之令長視古諸侯,於法得祀。唐,山川與雨師、雷師合祀。宋,山川與社稷合祀。元以風雲雷雨附於社稷,而別祀山川。明洪武初,立山川壇於城西北,風雲雷雨壇於城西南。六年,合山川、風雲雷雨為一壇。十四年,更以城隍合祭。壇制:坐北向南,門由南入。東、西、南、北出陛各五級,不設石主。他制與社稷同。神牌三,中題「風雲雷雨之神」,左「本縣境內山川之神」,右「本縣城隍之神」。正印官蒞祭,行三獻禮。祭品:羊三、豕三、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鉶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白】,樂用鼓吹。獻禮,先風雲雷雨,次山川,次城隍。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巳之日。壇在縣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

  讀祝,在風雲雷雨神位前。其祝文云:「惟神妙用神機,生育萬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欽奉上命,職忝茲土;今茲仲春【秋】,謹具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

邑厲壇[編輯]

  祭邑厲也。古祭法有泰厲、公厲、族厲,此厲祭之所自始。明洪武三年,詔各府州縣歲祭無祀鬼神。其制:壇方、廣各一丈五尺,高二尺;前陛三級,餘無階,繚以垣。今郡縣之制不一。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神位於壇主其事;用羊一、豕一、爵三。設無祀鬼神牌於壇下左右,題「本縣境內無祀鬼神」;用羊二、豕二解置於器,酒醴、羹飯、冥衣羅列甚備。其行禮,止於城隍神位前。每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凡三祭。壇在縣治北隅。康熙五十五年,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建;為屋祀浮屠以主之【祭厲文詞繁不載。明初,各鄉有鄉厲壇。今罕有設者】

城隍廟[編輯]

  祀城隍也。有廟無專祭,合祭於山川壇。廟在縣署之左。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俸建,規制頗宏敞。參將阮蔡文捐銀四十兩為助。


  寧化李元仲曰:「古祀社稷於西郊,西、陰之成也;山川於南郊,南、陽之盛也;厲於北郊,北、陰之極也。壇而不屋,受風霜雨露以達天地之氣也。社稷北向,地道陰也。日用上戊,戊、土也。祀風伯於立春後丑,丑、近箕星次也;祀雨師於立夏後申,申、近畢星次也。今於二仲上巳,從社稷也。祀無祀於清明、中元、孟冬,雨露既濡,霜露既降,必有怵惕悽愴之心也。」諸羅壇壝,皆破荒為之;而城隍襄事於阮參戎,厲壇繼成於游守戎,有同舟共濟之義焉。若夫邑有名宦、鄉賢,古所謂法施於民則祀之者也,鄉先生沒而祭於社者也。今兩祠並建矣。新造之邑,鄉賢固宜有待;名宦則建邑三十三載,歷令、尉數十人。如開闢之季麒光,僉之輿論,亦既曰「首創『臺志稿』矣」、「喜造士矣」。如張,則又曰:「招徠撫綏矣,且肖像而禮之矣。」夫獨不可崇而俎豆之乎?章縫之士,責將誰諉也!

勾芒[編輯]

  立春,祀勾芒也。前一日,正印官於東郊行四拜禮,迎勾芒至儀門,西向。立春候,縣官吏具公服禮勾芒,以綵仗鞭牛者三;勸耕也。禮畢,附祀於土地神。

旗纛[編輯]

  祭軍牙六纛也。世傳為蚩尤氏,原無廟。內地間有之,或藏神位於軍器局。明制:九月霜降日,都督府衛所等官祭之;用羊一、豕一、帛一【色用白】。先一日,具儀仗迎旗纛;及期,行三獻禮。今鎮防官平時多設位於衙署,霜降則迎於演武亭而祭之。

  其祝文云:「惟神正直無私,指揮軍士,助揚威武,皆仗神功。某等領承上命,守禦茲土;時維季秋,謹以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諸羅未有演武亭,張幕而祭於教場。】

註釋[編輯]

  

 卷三 秩官志 ↑返回頂部 卷五 學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