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道光元年
作者:廖寅 王尚錦
1821年

卷首

[編輯]

重修鄰水縣志序(廖寅)

[編輯]

志者。志一邑之山川風俗也。山川不易者也。而所以維持乎。風俗使之淳而不澆。樸而不侈。與山川生色者。則惟視教化為移易教,頋不重哉。周禮大司徒以鄕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其以德行道藝為人心所固有因而教之。遂成為風俗歟。吾鄰舊有志書。讀之覺山川之秀鍾為奇傑仰止前徽蔚為風俗矣。

嘉慶十七年之春。大修省志。邑侯吳公因增入舊志後事以應而以為未盡善也。屬余校定。余老矣。曷能為役。於是邑紳士公請於邑侯王公延上舍曾君櫺葊主其事。櫺葊端士也。心摹手訂序次。一依舊志而增入者。毋濫毋遺。事歷三任成經一手可謂有倫有要也。現呈邑侯陳公陶定序行屬余述其崕略。以諗來者。余維舊志閱今六十餘年矣。山川猶是而風俗之逓邅。安知不異於古所云然即今制府蔣憲躬行節儉。屢經化導。本年復奉通諭云:上年欽奉仁宗睿皇帝聖諭。以崇儉黜奢為阜財善俗之先務。今又恭逢皇上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御極之初。諭令民間婚喪等事務遵定製而行。勿任蕩費資産。仰見聖心愛育黎元。無微不至。特將通禮會典及律例所載婚喪服用等事摘出簡眀條欵。示諭以便寓目改勉等因。奉此而吾鄰紳士即遵照憲諭翕然同心雲奢去甚。議為條約。請於官著為令。於是令下如水之流。一時世家夫族當大事則百日齋戒。盡心附身附棺殮殯卜□無坐夜約弔者。而民間婚配具禮從儉。一切慶弔饋賻遵照條約無過。食品不過四噐。喪事無坐夜雜擾數郡畢至者。凡而服食噐用亦漸守分守撲。罔敢僣差美哉乎。風俗與化移易其神且速固如是哉。羅豫章雲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不信然歟。吾於是益信。吾鄰士習民風駸駸而及於古不難也。孔子曰里人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吾不如吾之好學。夫里也十室也。聖人猶美其仁。而必其有忠信。況吾鄰也哉。吾儕幸生斯土。恭逢盛世。知里以仁為美。而擇之處之。知忠信之質足貴而學焉好焉日以皇恩憲德黜浮崇雅之化摩厲乎風俗使比閭族黨。所見皆仁厚樸儉之風。所聞皆仁厚樸儉之訓。習而安□有不如是者。則相與怪之。此與古六德六行六藝之教何異。由是人心一歸於正而澆漓無自而生有不道德一而風俗同哉於以追蹤前烈。增重山川。共為郅治之良。以無負諸賢侯殷殷修志之意也。何有

峕道光元年辛巳小陽月。授中議大夫兩淮都轉鹽運使司侯選道廖寅譔。

重修鄰水縣志序(李維英)

[編輯]

縣有志,國有史,皆勸善之書也,然體例不同,史劉善惡並書,如春溫秋肅,志則楊善隱惡,如春風長養,故作志者但舉其善者而表彰之,即孔子舉直錯諸極能使極者直之說也,而忠厚之意寓焉矣,鄰水舊志體例甚備,凡名山、勝蹟、忠孝、節義之事志之詳矣,何事重修,爰嘉慶初年邪匪作逆其間,列節死義者甚多,雖經重輯,當兵火之後,採訪未周,志成復有所訪聞,夫以忠孝節義之重,偶有遺逸,此又鄰人士所心傷而不忍湮沒者也,況閨閣賢媛數十年來又多可旌可獎,是以重加採訪修輯,俾後之閱是書者,知忠孝節義之事,人盡可為,而不必讓美於前也,書成問序,爰贅數語於簡端,益見鄰人士之樂於闡揚善類焉,是為序,道光元年之益冬月中浣,鄰水縣教諭李維英雲樵氏撰

重修鄰水縣志序(熊文樓)

[編輯]

六經而後載籍如林。史與志尚矣。史以紀厯代氣運之盛哀。改事之得失。君臣上下賢否。悉書褒貶。以寓具二體備三長史之善者爾。可以為經然。必在朝文臣奉命纂修。非是則史而野矣。至於志其出自史□之手者。雖志即史下。此直省州縣類皆有志。凡山川、風景、城市、祠廟、土田、賦稅、人物、生産、古蹟、文藝。罔弗臚列。因之採其尤著者。為郡志。為省志。且為一統志。則州縣之志。誠不可少矣。隣邑古無志。國朝乾隆二十三年。邑侯陳公覲光為之創始。綱領條目燦然畢具。山陬僻壤文獻足徴洵善本也。越今相距六十餘年。前之所無者。後之所有。中間所宜增補者不勝指計。嘉慶十七年奉文重修縣志。時邑侯桂林李公。屬廣文蔣公操簡牘事。稿成賫憲報可。然規模雖就。遺漏尚多。嘉慶二十三年邑侯□南吳公。屢議詳加補正。付之剞劂。□以調署太平廳。暫稽其事。今神木王公以司馬攝篆茲土。□廢舉墜當務為急。因集邑紳士。議定工費所出。詳請制憲舉行開雕。復加意採訪。一切可入志者。俾無泯沒。聘邑櫺葊曾君繼楠入局掌稿並書。櫺葊固拔俗之士。學冨才優。得其人矣。閱數月稿成。質之總纂王子芾先生。陳沃堂先生。李雲樵生生。廖復堂先生。俱無點竄。咸稱善□。然後楷書付梓。厥功告竣。此志也無善不彰。無美不備。綜核名實質有其文真足信今而傳後。與史並垂不朽矣。樓忝與校字。謹列數言以附於諸先生大序之後。邑侯選傷學訓熊文樓易岩氏撰。

原序(川北道劉益)

[編輯]

夫事有似緩而實急者。郡邑之志是也。葢在上古之時。九州即有志乘。而周禮爲設官以掌之。豈不以吏治。莫要於彰善癉惡。以型風俗哉。是故書於申明。所以癉之使戒也。勒於竹冊。所以彰之使勸也。故夫志之爲書。義同乎史。而用關乎激楊之大。當其修輯精詳。足以鼓吹休明。有禆政治焉。余觀察川北之明年。鄰水令海昌陳君走書來告曰。鄰爲邑三百年矣。其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與夫掇巍科登顯仕者。實代有其人。而向無志書。文獻散佚。康煕中。邑令徐某甫經纂輯即去任。所得不過郡志之一二。某視事後。循行鄉里。詳訪諸父老。所遇荒碑斷碣。必披拂苔蘚。手自鈔録。並觀其山川。稔其民風。搜羅四載。幸巳編輯成帙。將付剞劂。願爲敘之。余聞而色喜。以爲蜀處天末。又邅明季兵燹之後。戶皆新集。野無遺老。故其僻遠州縣。牧令雖有志邑史。誠有難於措手者。惟是前賢軼事。貴在闡揚。而我國家教養百有餘年。郡邑之人物。聲明彬彬蔚起者。所在多有可以前無所踵。視爲緩圖。使士民觀感無自乎。今陳君能不憚勤勞。創成是志。後之來宰是邑者。將按其冊而稽之。曰幅員若是。其遼闊也。山川若是。其崇深而險阨也。風俗若是。其淳樸而未能盡然也。忠孝節義科名仕宦若是其軰出。而未有巳也。可以風民。可以範士。是一下車而可知四境之情形。因知所以治是邑者。皆將於陳君乎。是頼也不信有稗哉。余忝以廵省表勵爲職。則志序之作。雖不吾請。猶將爲之。矧其請乎。故爲論志□所關之重。述陳君纂修之力。以弁其書首。葢謂陳君所修。必能有意風俗。而盡職於彰闡者也。能知務也不緩所急也司嘉也巳。是爲序。乾隆歲次丁丑秋七月四川分廵川北道劉益撰。

原序(雯文基)

[編輯]

史與志相爲表裏。史以紀一代之興衰。志以載一邑之風土。修史者必取諸志。修志者必考諸史。固相需而不可或廢。顧史自正史外。其私家著述傳者頗多。而志則古今所傳者。僅華陽國志數種。其故何歟。葢修志者不過寄耳目於邑之紳士大夫。非若史之必備三長遠稽博攷而後成也。余自己巳冬奉命來守是郡。見諸邑志多闕畧。因屬諸牧尹共舉斯事。恐其愈久而湮。攷古者無據也。今夏鄰水陳君以所輯縣志來質。余展閱之下。見其大綱細目釐然具舉。且有善必彰。有幽必闡。不狥世好。不逐俗情。頗具苦心志也。而駸駸乎史矣。因念數年來行部至鄰水。見山川清秀。坊表森立。在前代時頗稱甲邑。而百年來捷南宮者固無其人。即登賢書者亦寥寥不多觀。豈古今人不相及哉。亦以人狃積習。觀感無由也。吾願都人士讀斯志。見前人事業治功。奮然興起。挽風俗之媮薄。敦禮教崇信讓於以成一道同風之治。而共安聖天子熙皥之宇。是余之所厚望也。因弁數語於其首。是爲序。乾隆二十二年歲次丁丑孟秋月中憲大夫知順慶府事白山雯文基撰。

重修鄰水縣志凡例

[編輯]
  • 一。鄰邑志遭明末兵燹後。典籍散亡。前無所攷。國朝康熙四十三年徐公枝芳來涖茲土。甫經纂輯即去任。雖得郡志之一二。而未有成帙。乾隆二十二年海寧陳公覲光梁邑高公繼允相與詳諮。博採四載閱歷始鐫成書。良非偶然。越今六十餘年矣。板缺書殘。勢不得不重加修輯。苐今茲所載胥照舊本。其間小有增損。亦不過補前書之失遺。續近來之時事。不敢存一毫求異之私。所以儆妄作之愆。亦以見前人之苦心不可沒也。
  • 一。採訪蒐輯。如山川古蹟一類。必遠稽近攷。確有見聞。方與入載。其人物忠孝節義等項。從前已奉題旌者。茲必備載。至現在續增。必經鄰族中端方直正之人。公同具結。呈請彙冊申詳者始附載。以備採錄。以杜冒濫。
  • 一。成書之後。恐多紕繆。敦請老成博洽紳儒。設局文昌宮。公同攷訂。然後付梓。
  • 一。舊志序論。皆係從前名公巨儒精心撰結。其辭旨斐然。切當時事者。茲必槩行登錄。以存舊典。
  • 一。政事節義當在論定之後。其現在循良夙學。雖勲猷丕著。文行昭彰。不敢遽入。
  • 一。嘉慶二年邪匪入鄰。攻城七晝夜。一時忠義之士。或在城護守。或來城救援。或卡隘堵禦。其中不無勞績。茲將嘉慶十四年已經石上憲彙冊申明咨部人名。並救援殉難實跡彰彰者。特爲分別紀載。其餘亦在守城救援之數。未經詳報者悉列於後。以爲維風勵俗之一助。
  • 一。鄰邑詩文。自前明以來。名人學士題詠甚夥。茲雖卷幅甚隘。必一一登入藝文內。俾後人展卷流連。不無追蹤繼美之思。其近日碑銘記序。間亦採入。使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雲爾。

鄰水縣志圖考圖說

[編輯]

有邑必有志。有志必有圖。志以紀其事。圖以繪共形。二者恆相資而不可或缺。故周官有形方氏以辨邦域。職方氏以攷輿圖。所謂畫疆繪里。不使事過境遷。至於湮沒而不傳也。況鄰本巖邑。四達皆有山立人面、雲傍馬頭之險。尤足以豁壯逰之目。茲爲寫其山川之險夷。封域之廣狹。道里之近遠。精心搏結要在。掃尺素於千里。俾閱是編者。展卷披圖。瞭若指掌。斯亦觀風問俗之一助也。圖成爲說以識之。

重修縣志姓氏

[編輯]

總裁

[編輯]
  • 中議大夫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候選道廖寅復堂邑人

纂修

[編輯]
  • 知鄰水縣知縣事李嘉祐桂林人
  • 知鄰水縣知縣事吳秀良肖生全椒人
  • 署鄰水縣知縣事王尚錦子芾神水人
  • 署鄰水縣知縣事陳嘉謨沃堂石屛人

同修

[編輯]
  • 任鄰水縣教諭事蔣夢蘭雙流人
  • 任鄰水縣教諭事李維英雲樵溫江人
  • 任鄰水縣典史事李鍏大梁人

採輯

[編輯]
  • 舉人夏貢廷鼓山
  • 貢生熊文樓易岩
  • 舉人熊文鳳梧庵
  • 候補同知廖思莊毅甫
  • 庠生李鳴春約齋
  • 監生鄭蘭遠峰
  • 庠生杜克鰲戴山

較訂

[編輯]
  • 貢生王濟盛
  • 廩生周汝南
  • 監生秦文縉
  • 庠生余新之
  • 增生胡卓憑
  • 增生孟春森西園
  • 庠生杜家泰

承辦

[編輯]
  • 武生甘言
  • 增生王之屏
  • 庠生吳利濟
  • 武生廖桂香
  • 監生包金輔
  • 監生甘家禮
  • 監生李作善
  • 庠生王復旦
  • 監生謝昌言
  • 庠生張熙靈
  • 庠生余文照
  • 庠生張朝迎
  • 監生周升聞
  • 黃耀祖
  • 武生吳玉堂
  • 庠生昌言
  • 監生余珩
  • 監生劉家霖

梓人

[編輯]
  • 黃國瑞
  • 邱之仁
  • 邱明
  • 黃德潤

鄰水縣志目錄

[編輯]

卷一

[編輯]

星野、疆域、山川、形勝八景附、建置、戶口、田賦、水利、城池、關隘、津梁、公署、學校、廟壇、風俗、兵制、武功、軍功、舖遞

卷二

[編輯]

古蹟、寺觀、市廛、鹽法、茶法、錢法、蠲政、職官、選舉、武科、成均、封蔭、制詞

卷三

[編輯]

政績、人物、孝友、忠羲、陣亡、義莊、義學、義士、列女、節婦、烈婦、烈女、流寓、仙釋、隱逸、坊表、陵墓、典籍、災異、物產

卷四

[編輯]

藝文、唐詩、宋詩、明文、明詩、國朝文詩賦

卷一

[編輯]

星野

[編輯]

星野本諸周禮。蓋以星辨九州。所謂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也。星之與土。其氣相屬。因星辨土。度地測天仰觀焉。而懸象著明矣。上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下而萬八千國。皆有其奠麗之實。鄰雖彈丸。亦分野所不遺。是不可以不志。原論。
舊志載《天官書》曰益州爲參分。古蜀志成都當井、鬼之分入參一度爲鶉火之次。天文次舍井十度至鬼、柳爲鶉首於辰在未。郡志參井之分鶉火之次(今按鄰爲果郡屬邑。舊志載參井分野入參七度。非其彰彰者與茲因攷據舊志。參以諸家之說。而以參井屬之鄰邑分野。非敢妄騰臆說。以滋附會。良以疆域有殊星紀不𨸩。在地成形。在天成象。理在必然爾)。

疆域

[編輯]

燾土苴茅。定自王制。開郡置縣。始於嬴秦。尺地皆王土。軫域詎形。設官以牧民。疆理必飭。故關津要害。設險以防。市井桑麻。畫疆而理。亦王政所有事也。鄰邑星介參井。地屬崖疆。宋鎮唐城。多歷年所。山丘水樹。猶是名區。覽是編者。能無興陰雨綢繆之思乎?

  • 邑東西長一百三十里、南北長一百里
  • 在布政司東南九百二十里
  • 在順慶府東南二百里
  • 東墊江縣以東山風門舖界。距縣治一百里
  • 南長壽縣以下東山五華嶺界。距縣治九十里
  • 西合州以華銀山嶺界。距縣治九十里
  • 西南巴縣以大面坡界。。距縣治九十里
  • 西北嶽池縣以西山嶺界。距縣治八十里
  • 北廣安州以西山凌雲舖界。距縣治三十里
  • 東北大竹縣以大道雲池舖界。距縣治五十里

山川

[編輯]

邑都以山川爲營衛以辨地絡而正界紀也蜀固多山水而鄰邑界內諸山雄峻隙陡尤爲諸邑之冠至水則雖無大川而溪流環曲栁子厚所謂清冷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者亦隨所在而皆是其間前賢之遺蹟雖世遠入湮而苟有可攷亦探奇懷古者所流連而不忍置也因作山川志原論

  • 鄰山治東北六十里土色如鐵梁鄰州魏鄰山縣皆以此名
  • 皛然山治東南七十里自宕渠山連延至此山東有石崖下有石乳三條呼爲石鐘村民嘗擊之以禱神西有高崖白色舊名白崖宋真宗閱圖經易今名按凡色之白者曰皛東坡有三皛飰言所食三白也此山舊名白崖而真宗易此名亦因其義而別其名耳
  • 五華山治東南六十里許緜亘數十里中有五峰聳翠高矗雲霄秀色如華故名以此
  • 龍虎山治南七十里巉崖聳峙兩兩森立如龍虎相持故名
  • 九龍山治南七十里群峰突起蜿蜒蚴蟉形如九龍四面皆巉崖絕壁人跡罕到山頂有寨曰涼傘寨中高四下如華葢勢甚險峻達匪之變土人避居於此獲保全焉
  • 老君山治東六十里上有老子像祠古柏對植黛色參天小溪環繞其下溪中有石船二筆架山二涯上有石牛無蹄相傳石牛夜行食田中榖居民鑿其蹄雲
  • 冠子山治東六十里群山拱伏此獨高峙如人翹首特立
  • 香爐山治北二十里
  • 崑樓山治北三十里山巗疊峙形如樓閣宋崑樓鎮以此名即縣治後龍主山
  • 海寳山治西四十里高揷雲表上有庵觀爲無際禪師成道處俗名高登山諺曰高登山無雲來朝必定晴土人以此占晴雨
  • 掛榜山治西四十里山勢排列如屏墻是年邑有登科者則大雷雨洗盡泥沙赤土曜目狀如金榜
  • 華銀山治西一百四十里蟠結數十里介合巴鄰岳四州縣縹渺崇隆常有煙雲繚繞其上雪積巔嶺至夏始散遙望如㻴瑤撒地晶玉鋪山相傳普賢真人成道於此
  • 牛心山縣東北五十里危峰奇兀形似宛然若牛心
  • 萬峰山治東四十五里崇嶐嵂崒頂嶺極高爲萬峰之望嶺尖有梵殿石壁銙瓦皆數百年物旁有二清泉湧出形如龍首
  • 白沙嘴治車四十里山形挺峙沙石皓潔遠近皆見春石爲泥可作瓷器
  • 九峰山治西南六十里群峰峭列其數有九故名
  • 石鼓山治西南五十里山頂有大石如鼓擊之有聲
  • 雷公坡治西南六十五里
  • 宗性寨邑東六十里山勢孤峻上有寺觀寬厰可容數百人昔避寇者多聚處之順治十七年知縣李時亨涖任因縣治榛蕪暫居此寨招撫流民至康熙元年始開修縣城建造衙署居馬
  • 重石寨治南五十里四面如削一山聳峙高數十丈有巨石疊架其巔望之層次宛然
  • 像鼓寨治南六十里四面乎坦突聳一山高十餘丈周圍圓轉其形如鼓
  • 凌雲山治北三十里山峰峭攏石磴蜿蜒赴省郡路經此按此山俗名楠木頂山頂即鄰廣接壤處
  • 懷仁山治東一里,爲文廟後龍主山,山勢紆徐可翫。乾隆初,有某姓者建屋其上,邑中遂六科無中式者。乾隆十五年春,知縣程英銘暨教諭高繼允召某姓來,諭令徙去。是年邑人楊爾式即中式。
  • 銀鼎山在學署後突兀亭峙市廛環繞其下山色如銀其形如鼎故名嘉慶二年教匪攻城知縣楊爲龍建炮臺哨樓於其上城頼以守亦城內要地也
  • 玉屏山縣署後城外與銀鼎山兩兩對峙其形如屏教匪之變先是民兵屯守會賊大至力不能支遂入城中此山爲賊所據城內大困嘉慶三年知縣鍾人傑涖任登高以望形勢欲添修城垣將此山羅入城內不果今按兩山之麓相接不過十餘丈使依鍾議亦屬良圖故詳識之以俟之覽形勢者
  • 筆峰山治西二里許有文筆塔傾圯巳久乾隆三年邑紳士等依制重修高七八丈形勢縹渺遠近皆見
  • 筆嶺山治南一里舊有七級浮圖建□頂傾於明季基址猶存斯塔旣傾南宮從無得第者乾隆十九年浙人陳覲光知縣事深訝其故首先捐俸興工建修士民樂輸經始於乾隆十九年之六月至乾隆二十一年六月落成其制周圍七丈七尺儒學教諭高繼允作文以記其事丈載藝文志
  • 子母石治東北十五里道旁大石蟠踞蹲立如獸狀一石微小依伏其下如子母形
  • 金銀巖治東四里高十餘丈石色黃白相間晃若金銀且居山之陽晨興日出尤覺精光可愛
  • 沙平砦治西二十里突起一山形勢高峻亦昔人避寇處
  • 鄰水在縣城之東源出鄰山南流三十里入縣境水中有大磧懸流十餘丈水勢奔激又西南流五十里至縣之東又一百里入長壽縣界合岷江鄰水縣以此名
  • 青煙洞治南一百里鄰水之委也懸流數十丈水簾其門噴霧飛騰瀑布之聲聞於數里
  • 石船灘治南五十里寳穀山下溪中有石如船諺雲石船載寳穀有由來也
  • 溹灘治東北五十里與大竹接壤之地一灘波流□洄水最深闊當秋水澄澈之更覺瑩明可愛
  • 石牛灘治東北四十里灘有石形如牛相傳夜牧岸上人折其足按石牛灘有二亦在治東七十里之黑潭清溪水澄明色如靛故名黑潭灘口有石伏臥若牛石色皎潔可愛因名石牛口
  • 白龍灘治東四十里水險流急有白石橫江狀若伏龍春夏之交水激石磯更覺動心駭目
  • 大灘縣東二十里水深岸闊魚鼈充牣亦名官潭歲時祭用鱻尾成取給焉
  • 芭蕉河縣南二十里
  • 跳魚洞治西南六十里水勢奔騰魚不能上相傳有大魚至此乗霧躍上故名
  • 白馬洞治西十里相傳昔年有白馬出洞害人後一法師鎮塞之乃息
  • 漂水洞治西三十里懸崖十餘丈水從石竇瀉出其勢飛騰如瀑布
  • 閧門石治南四里兩岸夾谷大牙交錯治前水口也中有兩石壁立如門下有土洲狀若魚形每鄕會年觀水撲其首尾可決登第
  • 綠水洞形如陶屋泉水瀉出即成溪澗繞城曲折南流入於西河
  • 金盤池治東北六十里山嶺之半陡凹一池闊數丈長十餘丈深莫測其底止相傳與海通居民常見異物綠水瑩明四時平淨不盈不竭魚躍鳧浮漁獵者皆不敢近
  • 白水河治西南五十里兩山排列中凹一池水從谷口飛流直下約高數十丈形如白練遠近皆見按此池名百齡池寬闊似金盤而深只丈中多水族居民常取利焉前志未詳今始採入
  • 老龍洞治東四十里山巔之旁峭壁生成裂開一洞高二三丈闊丈餘相傳昔大旱時有僧人入洞取水雷雨即入作向因洞甚幽遂無人敢入近有膽勇之士篝大備糧往探其底約行數十丈忽結小口僅可容身傴僂而入仍闊如前舉火燭之兩壁花磗石几渾如雕鏤又有清水一池塋可以鑑方圓數仞號曰龍堂旁有石柱兩楹圍可數尺望之晶瑩郎澈宛然見闕螭宮真非幾境洞口塑有龍神像每歲夏月相連州縣祈年禱雨絡繹不絕近日巳成報賽垉矣
  • 絲經池治東南八十里
  • 老君洞在老君山下其水冬溫夏涼
  • 鴛鴦池治東七十里常有鴛鴦棲止其中故名
  • 穿心洞治西四十裏海寳山下崖石橫架如梁約長數丈道經其下如遊亭閣清涼幽淨逈非凡境

形勝

[編輯]

《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故置一邑,即有一邑之形勝,此扶輿靈淑之氣所凝結而鍾毓者也,其足以縱登臨憑眺之娛者嘉木奇崖何地蔑有,雖生於僻壤窮鄉,才人學士多未能至解所表揚要亦山水之不幸耳何可沒也,爲作形勝志,而以八景附焉〔原論〕 舊志曰邑首連夔達,尾引巴渝,三山橫亘,二水夾流,五華鄰谷,介在東南,海寳崑樓,聳於西北,洵果郡之要區寳西川之岩邑 邑東南四十里當四達之衝,坥夷之地突起一山,高數十丈,周圍石壁如城僅一道可陟山頂,中凹如臼,名石臼城,內有田產屋基甚爲寬廣,又六十里鄰墊接壤一山高可八里,懸崖峭壁,左右兩磵圍繞,只一曲徑可通,山頂寬平,周圍七八里,縱橫各二三里,上有樹木、田地、寺觀,中一池四時不涸,崖邊遙望,長墊梁山諸邑,瞭如指掌,名中城寨,相傳明末流寇之變,附近居民於此二處避亂,可容數百家,築砌以守,賊不敢犯,實邑中險要之區也,按前志所載兩地形勢事實其詳,苐自國朝定鼎以來,投弓脫劍,灌燧銷鋒,百有餘年,農安排鑿,士樂誦絃,雖問一校閱前志,未肯深信,值嘉慶二年教匪之變,附近居民始率衆往觀,見古蹟依然,形勢未改,遂相與壘石爲城,斬水爲柵,扶老攜幼,結茅棲止其間一時雲集者長墊鄰竹約計不下數千,比屋連舍,排次如鱗,賊雖屢經,不敢逼視,始信前志之不誣也,因亟志之,以信後來之閱是編者

附載八景

[編輯]

玉屏朝暾、書巖夜月、華銀雪霽、海寳連雲、鼎山遠眺、磁洞煙嵐、杯池擁翠、筆峰瑞彩。以上八景形勢載山川志,詩文載藝文志

建置

[編輯]

沿革 王者大一統無分兵而有分土土旣分矣則凡因時□遷載籍固昭然其可攷也鄰雖小邑自三代以來或置縣或昇州或歸併或裁革或改隸或復設亦屢易而不同因考據舊史悉著於篇作建置志原論 邑在禹貢梁州之域周爲雍州地春伙戰國屬巴子國秦屬巴郡漢屬宕渠晉屬巴西 梁大同三年始置鄰水縣因水爲名後魏改鄰山縣屬鄰山郡 隋開皇元年廢郡移治岳他溪屬宕渠郡 唐武德初屬鄰州三年改屬渠州寳歷元年省州入鄰水大中初復置 宋乾德四年移治崑樓鎮即岳池溪故城 元至元二年省入大竹縣改縣治爲鄰水鎮 明初屬大竹成化二年復置鄰水縣移治故城西屬順慶府 國朝因之

戶口

[編輯]

古者三年大比,詔司寇以萬民之數,登諸版以獻於王,王拜而受之,藏於天府敬民數所以重邦本也,我鄰自國朝定鼎以來,休養生息百有餘年,生齒之多,日加繁庶,自奉行清查以來,眉列如左,以騐登耗之數

  • 康熙六十一年徵輸止,開懇報部戶名游志育等五千一百四十二戶,人丁一萬一百二十四丁
  • 雍正元年至七年奉行清丈至乾隆十五年徵輸止,新舊承糧花戶胡起志等七千六百八十八戶,人丁一萬七千一百二十五丁
  • 乾隆十七年奉行清查至六十年徵輸止,新舊報部承糧花戶唐添禮等二萬六千五百二十七戶,人丁五萬八千九百一十丁
  • 嘉慶元年起至十六年徵輸止,新舊承糧花戶唐添禮等二萬二千七百四十七戶,人丁六萬九百三十丁

田賦

[編輯]

則壤成賦所以定民志辨上下使人曉然於尊卑之分勞心勞力所由昭君子野人所由判也至於魚鹽山澤之利普天莫非王土則薄征以供度支亦分所宜爾也鄰邑山多田少明末遭兵燹人亦彫敝荷朝休養百年生齒始繁庶土地亦盡闢任土作貢敢輸將之或後乎作田賦志

徵收科則

[編輯]

國朝以來陸續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征輸止開懇新舊報部中下水山鄉及學田地原載糧八百六十九石五斗三升六勺一抄五撮七粒九粟實徵條糧銀一千六百六十八兩五錢二分六釐三毫九絲五忽八微五塵二纎一抄一渺九年奉文遇閏加徵每兩應徵閏銀一分八釐三毫一絲九忽一微一纎六沙六漠九埃 雍正六年奉文清查查出報部新舊中下水山鄕新舊田地三千二百九十一頃九十八畝八分三釐四毫二絲六忽二微六塵二纎共徵丁條糧銀六千一百七十二兩八錢六分七釐六毫三絲六忽六塵七纎 乾隆元年起至六十年征輸止內三十一年欽奉上諭事案內里民□鶬藩等首出中田十一畝九分三釐九亳五絲共新舊中下水山鄕田地三千二百九十二頃一十畝七分七釐三毫七絲六忽二微六塵二纎 共徵丁條糧銀六千一百七十三兩一錢三分三釐三毫九絲九忽六塵四沙一渺五漠五埃 嘉慶元年清查至十六年征輸止並無報懇田地照舊徵輸 徵輸

歲支

[編輯]
  • 一鄰水縣知縣額設俸銀四十五兩,養廉銀六百兩
  • 一儒學教諭,俸薪銀四十兩
  • 一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養廉銀八十兩
  • 一額設捕役三名,四季工食銀十八兩
  • 一仵作三名,正一名六兩,副二名各三兩
  • 一禁卒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
  • 一更夫五名,工食銀三十兩
  • 一額設縣屬舖□六處,共舖司兵十二名,每名每季工食銀一兩五錢,遇閏每名增銀五錢,全年共工食銀七十二兩
  • 一額設快役八名,每名每季工食銀一兩五錢,全年共工食銀四十八兩
  • 一額設皂隸十四名,每名每季工食銀一兩五錢,全年共工食銀八十四兩
  • 一額設轎傘扇夫七名,每名每季工食銀一兩五錢,全年工食銀四十一兩
  • 額設民壯十名,每名每季工食銀二兩,全年共工食銀八十兩

水利

[編輯]

鄰邑山高水險易涸易盈舊無陂塘隄堰惟就山溪石磵水高田低處居民自砌小溝引水灌田亦間有一二田不甚高水不甚低者以筒車桔𣘶等具引人以救一時旱患並編載以備觀覽 鄰水河發源於鄰山北來三十里合龍井垻河其問科坎高處每歲春夏土人或自相築砌引水入田廣狹不一迤入縣城負郭而去至西南泝流五十里轉至縣東與芭蕉河合 芭蕉河發源於雲霧山經流柑子舖六 里至長灘渡東流三十里合鄰水河其河面闊岸高難於築堤間有低處可用桔𣘶引水灌田又東流一百里通臭水河與岷江合

城池

[編輯]

王者疆里天下,立都鄙之界,定四維之區,旣有疆域,即有建置,有建置必有城池。故夫宮室、堂署、倉舖、市肆,諸政畢張,則百官有司之屬,各修其職,以明政刑,以禦寇盜,藏其幣賦,以待賓客,以供國用,胥於是乎在。是城池者,實社稷之凴依也。其間廢興之故,因革之由,皆有關於國計民生。職斯土者,可弗稽攷而得其故乎?爰作《城池志》。

按舊志載,鄰邑城池,自梁唐以來,一建於鄰山里,即今治東六十里之興仁塲地,今舊縣基址形勢皆尚存焉。一建於豐禾里,基址今無攷。

明成化二年,始移建於崑樓山下古鎮地,削山砌石爲城,西北傍山,東南臨水,周圍四里,高一丈五尺,計七百二十丈。嘉靖四十年,知縣吳乾亨剏修,並建四門,曰迎陽、永寧、鎮安、安慶。迨後又圯。至崇禎八年,知縣韓士俊始重修完固。甲申之變,城郭衙署具燬,人民逃竄。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李時亨始即其地除榛莽,翦荊棘,招民住居。九年,知縣周世澤重建四門。吳逆之變,土寇四起,復燬於兵。康熙二十三年,知縣蔣擢始招集散亡,復修四門,以司啟閉。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徐枝芳復加修整,改建四門:東曰發育,南曰通陽,西曰金馬,北曰星拱。嗣後雖經歷任,時加補砌,而殘圯頗多。乾隆二年,知縣潘閏秋詳請興修,列入緩工在案。至乾隆三十年,知縣彭雲際始興工重修,周圍五里,高一丈七尺五寸,計七百二十四丈。更建四門,東曰景陽,南曰文明,西仍金馬,北仍星拱。嘉慶二年,教匪之變,知縣楊爲龍增修銀鼎山炮台一座,周圍墻垣十餘丈,上建哨樓一座,曰視遠樓。十八年,知縣吳秀良增修北炮台一座,西炮台一座,周圍各一丈二尺,中置鐵炮二尊,今如故。

關隘

[編輯]

朝廷設官分理城垣旣置關隘繼修以之保障人民防禦寇盜一夫守關萬人莫敵譚地利者未有不急急於此矣鄰雖偏隅上通綏達下達巴渝東連長墊北接廣岳複壁重崖不減連雲棧道廻谿疊嶂實爲果郡名區所有關隘各處舊志未經備載茲並編入集中 仰天窩在縣北三十里上通廣安順慶大周圍懸崖峭壁中一啞口可通人行嘉慶二年賊匪竄境知縣楊爲龍設關立柵練勇守禦賊不敢入 李子埡在縣西九十里西通合州岳池大道地勢扼要兩山壁立一道中通形如門戶嘉慶二年教匪之變知縣楊爲龍設關防守賊不敢犯至今遺址尚存 蔣家塘在縣西百里因縣屬之華銀山山勢絕險路徑盤曲易於藏奸乾隆十七年議設外委一員帶兵盤詰汛立匹達之衝辦要地也 石臼城縣東南四十里四圍石壁如城嘉慶二年教匪入境居民避處其地練勇把守以爲城內聲援賊不敢由此經過 中城寨縣東六十里險峻異常備載形勝志 太平鎮縣東百里山勢峭崿道路奇嶇商賈往來贔屭而上爲自鄰達墊門戶

津梁

[編輯]

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司險知山澤之阻而達其道路王政之所首及也昔薛惠宰彭城其父薛宣至其邑見橋路不修即知其不能令諸葛治蜀於橋梁無不繕治而民不告勞亦在任斯職者知所務也原論

  • 發育橋在城東門迎陽橋在城南門舊碑有鄭公橋三字
  • 星拱橋在城北門舊碑有焦公橋三字
  • 高橋在治西五里
  • 來鳳橋在治北五里
  • 鄧家橋在治東四十里
  • 李三橋在治東六十里
  • 甘家橋在治東五十里
  • 劉九橋在治東六十里
  • 達邦橋在治東四十里
  • 郭家橋在治東六十里
  • 李家橋在治東
  • 倒水橋在治東北五十里按倒水橋有二一在治南三里許舊志未及備載今始採入
  • 柑子舖橋在治東北四十里
  • 龍頭橋在治東北三十里
  • 觀音橋在治東北三十里
  • 平灘橋在治東十五里
  • 長安橋在治東十五里
  • 永安橋在治南十里
  • 石溪橋在治西六十里
  • 合流渡高橋在治西五十里
  • 梅子溪橋在治西六十里
  • 七孔溪橋在治西七十里
  • 馬家橋在治東六十里
  • 踏泥橋在治南五十里
  • 高溪橋在治南五十里
  • 永安渡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徐枝芳蔎渡船一隻相沿至今如故長安渡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徐枝芳設乾隆四年知縣潘閏秋僱夫濟渡衆捐買田一分改爲義渡

以上俱載舊志

  • 靈寳橋在城南五里靈寳山下上流水中有大石壁立刻中流砥柱四字前縣尉胡延璠書
  • 廣濟橋在城北十二里旁有石刻甘公兆也橋五字其碑今尚存
  • 龍橋在城西海寳山下兩山對峙中架一石如梁可通人行其形類伏龍故名
  • 御史橋在城西十五里係明御史楊一儁建故名
  • 觀音橋在城西二十里事詳義士篇
  • 官渡在治南三十里

以上今新採入

公署

[編輯]

城隍旣置廨宇聿修出政有堂退食有所非徒壯觀瞻實以正體統故公署之設亦經國之重務也溯建邑之初始於梁隋其間代因代革公署無可考據茲自前明以來恪遵舊志謹列於編 明成化初知縣朱瑩建大堂住房各五楹大堂東爲庫樓下分兩廊爲六房左爲主簿署右爲典史署前建儀門右爲監獄左爲賓舘外有樵樓繼經知縣於福削山砌石建築周圍衙牆明末盡爲流宼所燬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李時亨即其基建茅屋數間以爲涖事之所康熙二十四年知縣蔣擢始建大堂六房頭門鼓樓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徐枝芳始修理二堂內署迨後接任知縣邱鏞潘閏秋程英銘等陸續興修頗復舊制 大堂三間       川堂一間儀門三間       六書房東西共九間樵樓一座以上知縣蔣擢重修 二堂三間       內宅五間坐樓三間以上知縣徐枝芳重修 東書房六間知縣程英銘增修 涼亭三間       門房三間堅白亭一所以上知縣張宗文修 監獄六間在儀門外右  土地祠三間在儀門外左甲明亭一間在樵樓外左以上知縣袁鍾秀修 西書房右邊耳房三間知縣陳崇禮增修 西書房後正房出山一間知縣吳鼎增修 周圍衙墻年久傾圯乾隆十六年知縣程英銘照舊制以石補砌屹若城鏞今如故

主薄衙門

[編輯]

在縣署左今廢

典史衙署

[編輯]

在縣署右。明成化初,知縣朱瑩始建。國朝乾隆二年,典史趙世鴻重修。乾隆四十五年,典史胡延璠增修。乾隆五十四年,典史顏謹補修。嘉慶十二年,典史馬宣補修。大門一間,大堂三間,二堂三間,住宅三間,東西書房各三間,船房三間。

教諭衙署

[編輯]

教諭衙署在縣中街銀鼎之麓,明嘉靖元年知縣蔡珀、教諭樊相典、訓導何洪高創修於縣中街,明末爲流寇所燬,址亦爲他姓所占,國朝康熙四十五年知縣徐枝芳仍即舊㙋重建今署,乾隆五十年教諭游文璿增修頭門、儀門、明倫堂、仰止亭,今如故,計修頭門一座、儀門一座、明倫堂三間、大堂三間、住房五間、左右廂房各一間

駐防把總衙署

[編輯]

舊址無存歷任皆就民房以居國朝乾隆十七年知縣程英銘始議於禹王廟左側官基修建乾隆三十五年把總馬天佑建修乾隆五十二年外委任朝相增修嘉慶十一年把總馮奠邦補修計修 頭門一座       正房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

常平倉

[編輯]

在縣署右倉厫六間共貯倉斗榖二千二百七十八石六斗六升

監倉

[編輯]

在縣署右倉厫四間共 倉斗榖一千五百二十三石三斗四升

濟倉

[編輯]

在縣署右倉厫三間每年貯榖三百四十五石

營房堆卡

[編輯]

在縣北城外煙堆三座營房三間哨樓一座知縣吳秀良捐修

陰陽學、醫學、僧會司、道會司

[編輯]

以上皆無定所

學校

[編輯]

學校之設所以造就人才甚盛典也我國家興賢育才遠軼前代旣立各省書院於會城復令天下郡縣皆立義學選民間俊秀子弟誦習其中法良意美蔑以加矣鄰邑文風舊未大振自前明以來人材蔚起蒸蒸日上斯雖山川孕毓之奇而亦聖朝培養作作育之功也職斯土者能不於此加意乎原論 明始詔天下皆立學取士有定額科歲分考每考取入二十名廩二十名增廣生員無定數貢二年一人國朝順治初年考取不拘額四年定額小學十二名十七年定小學五名武學如之十八年科歲併考額仍舊康熙十九年始科歲分考每考取入八名廩二十名增二十名附生無定額武生只歲試取入八名貢二年一人 潾山書院舊址在縣中街文昌宮側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李時亨建康熙四十二年知縣徐枝芳增修置義田二處爲諸生饘粥之資乾隆十二年知縣袁鍾秀移修於縣北街又獲充公田四處乾隆十四年知縣程英銘補修嘉慶十年知縣陳崇禮涖任時邑孝廉前任兩淮鹽運使司廖復堂捐買學田一處通計學田七處每年收租以爲延師修艙並諸生膏火之資今將義田坐落並延師脩金諸生膏火數目眉列於後 一名家壩學田一分冊名潾山書院徵糧銀一錢四分每年收租谷二十六石 一冷家坪學田一分冊名潾山書院徵糧銀一錢七分每年收租谷二十八石 一廣興寺無主僧田一分冊名潾山書院徵糧銀伍錢四分每年收租谷四十五石 一華頂寺無主僧田一分冊名潾山書院徵糧銀四錢一分每年收租谷二十二石山租銀二兩四錢 一緣咸庵無主僧田一分冊名潾山書院徵糧銀一兩四錢八分每年收租谷四十石零八斗 一寂堂庵無主僧田一分冊名潾山書院徵糧銀二錢三分每年收租谷四石八斗 一樊家□學田一分係廖復堂捐買冊名潾山書院徵糧銀一兩二錢七分七厘每年收租錢四十千文 一掌潾山書院山長每年聘金四兩脩金一百兩端陽中秋節禮各四兩火夫銀六兩每年共銀一百一十八兩 一潾山書院諸生每年考收正課文生七名每名膏火錢二千文正課文童三十名每名膏火錢一千二百文共錢五十千文

廟壇(諸祠附)

[編輯]

國之大事首在祀典祭法曰施法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祀事之設所以崇德而報功也詩曰神岡時怨神囡時□可不敬與。原論。
文廟在治東一里懷仁山下宋崇寧初建 廟制無考 明萬曆戊申年知縣尹愉重修明未爲流寇所燬僅存戟門下石坊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李時亨創修大殿三楹崇聖祠三間二十三年知縣蔣擢復修四十四年知縣徐枝芳重修並增兩廡鄕賢名宦節孝各祠乾隆十三年知縣陶以敬增修屏墻塗以丹𢊄十五年教諭高繼九始於正殿內修置至聖四配十哲龕座又查照部文設立兩廡名宦鄕賢各木主十八年知縣席紹元捐置祭器四十五年知縣魏守曾重修四十六年知縣江有本捐募補修嘉慶二年啟聖祠爲賊所燬教諭唐學聰捐募補修十八年知縣吳秀良來涖茲土進謁聖廟見規模雖具而瓦破垣頺不無茂草之傷慨然興歎曰鄰邑諸凡強半完善惟茲重 廟何廼廢弛余旣承之茲土使不克事事余滋戚也於是躬先捐俸並募合邑士民大興土木更始改修經始於嘉慶二十一年落成於嘉慶二十三年計費若干緡規模鴻厰官室壯麗絢綵奪目而廟貌煥然一新矣 大成殿三間       戟門三間東廡五間       西廡五間鄕賢二間       名宦二間忠義祠三間      櫺星門石坊一座泮池半璧       拱橋三座聖域賢關大□門各一道 聖域賢關石坊各一座 崇聖祠三間夻正殿後   明倫堂三間內有臥碑一座兩壁刻有朱考亭夫子忠孝節廉四大字    齋房三間 節孝祠三間外□門一座   周圍黌墻數十雉 禮器𥸅六十四 簠二十五 大爵杯三十八豆五十二 簋二十五 小爵杯十六箇香爐十二 燭臺十對祝版二塊 樂器麾旙 應鼓 編鐘 笛 柷 笙 瑟 箎 搏拊 鞀鼓 編磬 簫 敔 琴 塤 節翟籥 祭品 太羹淡牛肉汁無牛用羊肉汁不用調和 和羹豬薺脊肉切薄片焯熟腰子切荔枝形片焯過臨時以薑椒鹽醋豆粉膾成和者五味調和也 黍 稷 稻 梁四品各揀完潔淘淨熬成飯另以小碗各盛之 形 鹽潔淨白鹽印成虎形故名形鹽 藁 魚預用白魚鹽醃曬乾臨祭溫水泡洗淨切成大片酒醋浸用 鹿脯預以鹿肉曬脯鹽祭煑熟切條用 鹿醢用鮮鹿肉切小方塊,以滾水焯熟撈起,將鹽醋酒椒薑烹酢,無鹿麂以羊代之 醓醢用豬脊肉切小方塊,製同鹿醢 魚醢用鮮魚肉切小塊,製法同鹿醢 兔醢用活兔肉切小方塊,製同鹿醢 韮菹韮菜摘洗𣑕淨兩頭齊去爲段無韮苗時則用韮根亦可 菁菹蔓菁去皮畧焯切爲段用無菁則以白菜代之 芹菹芹菜摘洗𣑕浄切兩頭爲段用無芹時用芹根 筍菹不論乾鮮洗泡煑過切段 棗 栗 榛 菱 茨丑品不論乾鮮㨂完者剝去粗細皮洗淨擺用 酒先期自造 牛 羊 豕用湯洗去毛蹄⾓甲水洗過方令破腹宰時取牛血一碟羊豕血各一碟 儀注 前二日各衙設齋戒牌承祭分獻官在家致齋二日 前一日執事者舉祝案送齋所承祭官視畢送至前後殿安設一跪三叩頭退 前一日承祭官率僚屬朝服上香監視宰牲併𢉉毛血今俱用補服 正祭日主祭分獻陪祭各官人兩旁門序立通賛唱簽祝版引賛唱更衣升堂引各從東階上序爵序事請祝請祝版至簽名各官書名下堂從西階下通賛唱啟戶各門大開樂舞生就位執事者各司其事分獻官就位陪祭官就們主祭官就位文東武西瘞毛血司毛血生將毛血捧從中門出埋於西北隅坎內啟牲饌葢迎神樂奏咸平之章樂作引賛唱詣西北隅迎神引衆官至神降衆官打躬復位通賛唱參神鳴賛唱跪叩首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衆官位立樂止通賛唱行奠帛初獻禮樂奏寕平之章引賛唱詣盥洗所沐手淨巾詣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陞壇引承祭官由東階上入殿左門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跪奠帛捧帛生以帛跪進承祭官接帛拱獻獻爵執爵生以爵跪進承祭官接爵拱獻叩首興不賛詣讀祝位跪鳴賛唱衆官皆跪引賛唱讀祝文讀祝生至祝案前一跪三叩首捧祝版立於案左跪讀祝文讀畢捧祝版照前安置三叩首退樂作引賛唱叩首承祭及各官行三叩禮通賛唱行分獻禮引賛唱詣復聖顏子神位前跪奠帛捧帛生跪進於案左承祭官接帛拱獻叩首興不賛詣宗聖曾子神位前奠帛獻爵如前儀詣述聖子思子神位前奠帛獻爵如前儀詣亞聖子神位前 奠帛獻爵如前儀其十二哲兩廡分獻官陞壇奠帛獻爵亦照承祭官行禮畢引賛唱復位承祭官由西門出西階下及分獻官各復位立樂止通賛唱行亞獻禮樂奏安平之章樂作引賛唱陞壇由東門入獻爵於左如初獻儀畢引賛唱復位承祭官由西門出西階下及分獻官各復位立樂止通賛唱行終獻禮樂奏景平之章樂作引賛唱陞壇獻爵於右如亞獻儀畢復位各復位立樂止通賛唱飮福受胙引賛唱詣飮福受胙引賛唱詣飮福受胙位承祭官至殿內立捧酒胙二人取正中一爵羊左一膊自正位案前拱舉至福胙位右旁跪接福胙二人左旁跪引賛生唱跪飮福酒承祭官受爵拱舉授接爵執事受胙承祭官受胙拱舉授接胙執事由中門出正階下送獻官署叩興承祭官三叩省興復位通賛唱跪興承祭分獻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通賛唱饌樂奏咸平之章樂作牲饌稍爲移動樂止通賛唱辭神樂奏咸平之章樂作鳴賛唱跪叩首承祭分獻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興樂止通賛唱送神引賛唱詣送神所衆官俱至戟門神去衆官打躬通賛唱捧祝帛饌各恭詣燎位捧祝帛饌生各至位前一跪三叩首捧起祝在前帛次之捧饌生跪不叩捧起在後各送至燎位正位帛爵俱由中門出承祭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饌過仍復位立通賛唱望瘞樂作引賛唱詣望瘞位舉柴焚祝帛祝帛焚畢復位樂止通賛唱閤戶鳴賛唱禮畢散班至聖祝文惟先師德隆千聖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屬文教明昌之會正禮和樂節之時辟雍鐘鼓咸恪薦於馨香泮水膠庠益致嚴於籩豆茲當仲春秋祇率彝章肅展微𢘚聿將祀典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尙享 大成殿正中位南向 至聖先師孔子,漢平帝稱宣尼公,和帝時褒尊候,北魏孝文帝稱文聖宣父,後周宣帝封鄒國公,隋文帝稱先師尼父,唐高宗贈太師,武后封道隆公,玄宗諡文宣王,宋真宗諡玄聖,又改至聖,元武宗號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更號曰至聖先師孔子,按會典,順治二年定文廟號諡爲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之位,十四年議改諡號爲至聖先師孔子,凡府州縣衛各學俱用木主 四配東位

  • 復聖顏子名回字子淵魯曲阜人自魏正始以顏子配享唐太宗稱先賢配享先聖明嘉靖九年稱復聖
  • 述聖子思子名伋字子思伯魚之子宋徽宗時從祀端平二年升列十哲宋咸淳間始與曾子並升配享明嘉靖九年稱述聖

四配西位

  • 宗聖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南武城人即今嘉祥縣唐高宗時從祀開元八年配享明嘉靖九年號稱宗聖
  • 亞聖孟子名軻字子興鄒縣人宋神宗元豐七年配享位次顏子明洪武五年罷配享踰年復之嘉靖九年稱亞聖

十二哲東位

  1. 閔子子騫名損魯人唐開元八年從祀
  2. 冉子仲弓名雍伯牛之族唐開元從祀
  3. 端木子子貢名賜衛人唐時從祀
  4. 仲子子路名由魯之卞人即今泗水一字季路唐時從祀
  5. 卜子子夏名商衛人又雲溫縣人唐貞觀二年間從祀
  6. 有子子有名若一字子若魯曲阜人唐從祀乾隆三年躋次東哲

十二哲西位

  1. 冉子伯牛名耕魯鄆城人唐開元從祀
  2. 宰子子我名予魯曲阜人唐開元從祀
  3. 冉子子有名求仲弓之族唐從祀
  4. 言子子游名偃吳人唐從祀
  5. 顓孫子子張名師陳州人唐開元從祀升十哲位
  6. 朱子元晦名熹號晦菴宋婺源人徙建陽宋淳祐元年從祀康熙四十年躋次十哲

乾隆十八年奉 部咨序正兩廡從祀位次共一百二十有三位 東廡

  1. 先賢籧瑗字伯玉衛人雍正二年復祀
  2. 先賢澹臺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又雲費縣人
  3. 先賢原憲字子思史記作魯人一雲檀弓作仲憲
  4. 先賢南宮适字子容兗州府人史記作南宮适家語作南宮韜一作縚
  5. 先賢商瞿字子木魯曲阜人
  6. 先賢漆雕開字子若一作漆雕憑家語作魯人史記作蔡人
  7. 先賢司馬耕字子牛商邱人
  8. 先賢梁鱣家語諱鯉字子魚魯人
  9. 先賢冉孺家語作儒字子魯一作子魚兗州人
  10. 先賢伯虔字子析弟子解字子楷兗州人
  11. 先賢冉季字子産袞州人
  12. 先賢漆雕徒父字子有又字子期弟子解作漆雕從字子文兗州人
  13. 先賢漆雕哆字子歛兗州人弟子解作侈
  14. 先賢公西赤字子華曲阜人
  15. 先賢任不齊字子選荊州人
  16. 先賢公良孺今作公氏名良孺字子正陳州人
  17. 先賢公肩定家語作公肩字子仲史記作公堅定字子申魯人又晉人
  18. 先賢鄡單字子家聊城人一作鄥單家語曰懸亶魯人
  19. 先賢罕父黒字子素今祀罕父黒史記作罕父黒字子素兗州人攷氏族畧有宰父氏無罕父氏當從家語
  20. 先賢滎旂家語作祈史記作滎旂字子旗兗州人
  21. 先賢左人郢家語作左郢史記作左人郢字子行兗州人今祀左氏人郢當以左人覆姓爲正
  22. 先賢鄭國家語薜邦字子徒史記避漢祖諱邦作國共鄭字則薜字之誤也魯人,雍正二年增祀
  23. 先賢原亢一作桃史記作原亢籍石圖作亢宇子籍兗州人
  24. 先賢廉潔字子曹一作子庸史記作字庸衛人古史作齊人
  25. 先賢叔促會字子期家語作叔氏仲會石室圖作噲兗州人家語作魯人史記作晉人
  26. 先賢公西輿如字子上家語子由古史作與兗州人
  27. 先賢邽巽字子歛史記作邽巽家語作邽選文翁圖作國選避漢諱魯兗州人
  28. 先覧陳亢字子元陳州人一諱元一字子禽
  29. 先賢琴張字子聞亦字子張論語家語作琴牢衛人唐並祀
  30. 先賢步叔乗字子車會典通作叔乗青州人
  31. 先賢秦非字子之兗州人
  32. 先賢顏噲字子聲曲阜人
  33. 先賢顏何魯人雍正二年復祀
  34. 先賢縣亶,雍正二年增祀
  35. 先賢樂正克周人,雍正二年增祀
  36. 先賢萬章周人,雍正二年增祀
  37. 先賢周敦頤字茂叔宋道州人淳祐元年從祀
  38. 先賢程顥字伯淳號明道宋洛陽人淳祐元年從祀
  39. 先賢邵雍字堯夫號康節宋𣵠州人從嵩縣,咸淳三年從祀
  40. 先儒公羊高周人子夏門人唐貞觀間從祀
  41. 先儒伏勝字子賤鄒平人秦博士漢文帝時命晁錯往受尙書唐貞觀間從祀   
  42. 先儒董仲舒河間人漢景帝時爲博士武帝時爲江都相元文宗崇祀
  43. 先儒后蒼字近君□城人漢武時博士明嘉靖九年從祀
  44. 先儒杜子春漢哀帝時偃師人劉歆門人唐貞觀間從祀
  45. 先儒諸葛亮字孔明漢瑯琊人,雍正二年增祀
  46. 先儒王通字仲淹諡文中子隋文帝時河津人明嘉靖九年從祀
  47. 先儒范仲淹字希文吳縣人諡文正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康熙五十四年增祀
  48. 先儒歐陽修字永叔盧陵人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明嘉靖九年從祀
  49. 先儒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將樂人宋神宗熙寧九年進士程子門人明宏治九年從祀   
  50. 先儒羅從彥字仲素宋神宗時南劍人楊時門人明萬曆四十七年從祀
  51. 先儒李侗字願中宋哲宗時劍浦人楊時門人明萬曆四十七年從祀
  52. 先儒呂祖謙字伯恭壽州人祖徙婺州稱東萊先生宋孝宗時進士景定二年從祀
  53. 先儒蔡沈字仲黙宋孝宗時建陽人朱子門人明正統元年從祀
  54. 先儒陳淳字安卿宋寕宗時龍溪人朱子門人,雍正二年增祀
  55. 先儒儒魏了翁字鶴山蒲江人諡文靖宋寕宗慶元五年進士,雍正二年增祀
  56. 先儒王□字會之宋理宗時婺州人何基門人,雍正二年增祀
  57. 先儒趙復字仁甫宋末元初德安人私淑朱子,雍正二年增祀
  58. 先儒許謙字益之宋末元初金華人金履祥門人,雍正二年增祀
  59. 先儒吳澄字幼清元武宗時國子監丞乾隆四年復祀
  60. 先儒胡居居仁字叔心明正統時餘千人萬曆十二年從祀
  61. 先儒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人稱陽明先生明成化十七年進士萬曆十二年從祀
  62. 先儒羅欽順字永升泰和人諡文荘明宏治六年進士,雍正二年增祀

西廡

  1. 先賢林放字子邱魯人
  2. 先賢宓不齊字子賤魯國曲阜人
  3. 先賢公冶長字子長諸城人家語作魯人史記作齊人索隱曰家語名長范寗作字子之
  4. 先賢公晳哀字季沉一作季次濟南府人又作齊人家語作析哀索隱作析克
  5. 先賢高柴字子羔衛輝人家語作齊人史記作衛人
  6. 先賢樊須字子遲家語作魯人鄭元雲齊人
  7. 先賢商澤字子秀史記作子秀兗州人
  8. 先賢巫馬施字子期史記作巫施字子旂陳州府人
  9. 先賢顏辛字子柳曲阜人家語作辛史記作幸
  10. 先賢曹䘏字子循汝寕人
  11. 先賢公孫龍字子石家語作公孫龎荊州府人家語作衛人史記作楚人又雲趙人
  12. 先賢秦商字子丕兗州人家語作楚人字不茲左傳字丕茲
  13. 先賢顏高一作顏刻字子驕曲阜人
  14. 先賢壤駟赤字子徒西𢇘府人又通志作壤駟子今祀壤氏家語壤作 徒作從史記作穰
  15. 先賢石作蜀字子明鞏昌人今祀石子氏族譜一作氏史記石作蜀成紀人家語作石子蜀
  16. 先賢公夏首字子乗魯人一作公夏守字子乘又作公氏
  17. 先賢后處字子裡史記作後處家語作伯處弟子解作石處里之青州人
  18. 先賢奚容蒧字子皙魯人弟子解作奚蒧一字子楷兗州人
  19. 先賢顏祖弟子解作顏相字子 曲阜人
  20. 先賢句井□家語字子疆□里志字子野山東志字子孟衛輝人今作勾氏又作句氏
  21. 先賢秦祖字子南西安府人
  22. 先賢縣成字子橫史作子旂兗州人
  23. 先賢公祖句茲字子之家語作公祖茲兗州人
  24. 先賢燕伋字子思家語諱級石室□作秦人一作魯人
  25. 先賢樂欬字子聲家語作樂欣兗州人
  26. 先賢狄黒字晳之又字子晳史記作晳衛□人
  27. 先賢孔忠字子𥰓家語作孔弗史記作孔忠孔子兄孟皮之子
  28. 先賢公西蒧字子尚一字子上家語作公西減兗州人蒧點司
  29. 先賢顏之僕字子叔曲阜人
  30. 先賢施之常家語字子常史記字子恆兗州人
  31. 先賢申棖字子周兗州人家語作申續史記又作申黨唐棖黨並祀明去黨存棖    
  32. 先賢左邱明春秋時汶上人唐貞觀二十一年從祀
  33. 先賢秦冉史記字開周人雍正二年復祀
  34. 先賢牧皮,雍正二年增祀
  35. 先賢公都子,雍正二年增祀
  36. 先賢公孫丑齊人,雍正二年增祀
  37. 先賢張載字子厚號橫渠宋郿縣人淳祐元年從祀
  38. 先賢程頤字正叔號伊川宋洛陽人淳祐元年從祀
  39. 先儒穀梁赤周人子夏門人唐貞觀從祀
  40. 先儒高堂生秦季人至漢時博士禮唐貞觀間從祀
  41. 先儒孔安國字子國孔子十一世孫漢武帝時諌議大夫唐貞觀間從祀
  42. 先儒毛萇字長公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博士唐貞觀間從祀
  43. 先儒鄭康成諱元漢桓帝時高宻人雍正二年復祀
  44. 先儒范寗字武子順陽人東晉武帝時豫章太守雍正二年復祀
  45. 先儒韓愈字退之修武人唐德宗貞元八年進士舉宏辭宋元豐七年從祀
  46. 先儒胡瑗字翼之秦州人稱安定先生宋仁宗景祐初蘇湖教授明嘉靖九年從祀
  47. 先儒司馬光字君實居湅水夏縣人宋仁宗寳元初成進士,咸淳三年從祀
  48. 先儒尹焞字彥明宋神宗時洛陽人程子門人,雍正二年增祀
  49. 先儒胡安國字康叔崇安人諡文定宋哲宗紹聖四年進士明正統元年從祀    
  50. 先儒張栻字敬夫號南軒綿竹人宋高宗末以蔭補官景定二年從祀
  51. 先儒陸九淵字子敬號象山金谿人宋孝宗乾道八年進士明嘉靖九年從祀
  52. 先儒黃幹字直卿宋寧宗時閩縣人朱子門人,雍正二年增祀
  53. 先儒眞德秀字希元號西山建寧人宋寧宗慶元五年進士明正統元年從祀
  54. 先儒何基字子恭宋理宗時婺州人諡文定黃幹門人,雍正二年增祀
  55. 先儒陳澔字可大元都昌人,雍正二年增祀
  56. 先儒金履祥字吉父元蘭谿人,雍正二年增祀
  57. 先儒許𢖍字仲平河內人元世祖時國子監祭酒皇慶二年從祀
  58. 先儒薛瑄字德溫河津人明永樂十九年進士諡文清隆慶五年從祀
  59. 先儒陳憲章字公甫新會人明正統十二年進士稱白沙先生萬曆十二年從祀
  60. 先儒蔡清字介夫號虛齋晉江人明成化二十二年進士,雍正二年增祀
  61. 先儒陸龍其字稼書平湖人諡清獻 國朝康熙庚戌進士,雍正二年增祀

崇聖祠始祖木金父公封肇聖王高祖祈父公封裕聖王曾祖防叔公封詒聖王祖伯夏公封聖昌王父叔梁公封啟聖王東配先賢顏氏無繇字路回之父     孔氏鯉字伯魚子思之父西配先賢曾氏點字晳參之父      孟孫氏激字公宜軻之父東從祀先儒周氏輔成敦頤之父      張氏廸載之父西從祀先儒程氏垧字伯溫顥頤之父    朱氏松字□年熹之父

名宦祠

[編輯]

  • 知縣朱 瑩     
  • 知縣於 福
  • 知縣魏 溶     
  • 知縣曾 倫

國朝

  • 誥封光祿大夫前鋒統領世襲一等阿思溪呢哈畨兼管佐鎭加三級御賜名丸爾喀巴圖魯南朱馬剌
  • 誥授通議大夫四川等處提刑按察使司加四級劉德芳
  • 廵按四川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並理糧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級杭愛
  • 原任戶部尚書前四川分廵松茂道王     

鄉賢祠

[編輯]
[編輯]

浙提舉彭戢

[編輯]
  • 監察御史廵按貴州楊純
  • 陜西漢中府知府楊一鈞
  • 廣東韶州府知府談倫
  • 陜西洮州府教授吳明魁
  • 貴州監察御史楊繼夔
  • 吏部文選司主事劉三才
  • 湖北公安縣知縣孔宏頤
  • 湖南衡山縣知縣劉明節
  • 誥贈文林郎楊春芳
  • 訓導呂 閈
  • 陝西崇信縣知縣甘宗道
  • 涇陽縣教諭鄢 郢
  • 鎭江府照磨楊
  • 興國州訓導侯�
  • 褒城縣訓導甘

忠義祠

[編輯]

  • 直隸徐州知州陳桂楝
  • 麻城縣教諭孔承宣

節孝祠

[編輯]
[編輯]
  • 吳湝之妻談氏
  • 侯世廷之妻吳氏
  • 周在邠之妻陳氏
  • 周之健之妻彭氏
  • 周五女
國朝
[編輯]
  • 楊伯元之妻汪氏
  • 甘明直之妻李氏
  • 鍾士槐之妻梅氏
  • 劉宗書之妻陳氏
  • 彭加壽之妻包氏
  • 熊宗筠之妻梁氏

關帝廟在縣中街。順治十八年知縣李時亨建修正殿並崇聖祠。乾隆三十四年,知縣彭雲際重修正殿,並塑夫子聖像。嘉慶十五年,知縣陳崇禮重修崇聖祠。嘉慶二十一年,知縣吳良秀重新更修。興工告竣,年月日時與文廟同。通計經費數千緡,雕文刻鏤,沃丹塗艧,俱臻精工,非後舊制。計修正殿五間、橫殿八間、彩樓一座、內臺一座、石門三座、齋房三間,啟聖祠三間,封火磚墻週圍齊全,海墁石垻齊全。文昌廟在縣中街銀鼎之麓,順治十八年,知縣李時亨創修。康熙二十二年知縣蔣擢復修。四十四年知縣徐枝芳重修。嘉慶十一年,知縣陳崇禮捐廉募貲更修,經始落成,新舊兩祀約費數千緡,矞皇壯麗,遂成大觀。計修正殿六楹,一進五間,左右亭閣二座,殿前奎閣一座,二重,共高七丈,兩廊綵樓共十二間。啟聖祠一進,共三間,門外牌樓一架,周圍垣牆數十丈。 城隍廟在城中小街。明萬曆五年,知縣□九臣捐俸置買地基一段,創修正殿並後殿、左右兩廊十二司。明末爲流寇所燬。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李時亨重修。康熙二十年知縣蔣擢復修。迨後歷任知縣徐枝芳、潘閏秋俱各捐貲補葺。至嘉慶十一年,經知縣陳崇禮更修,而廟貌愈覺壯麗。龍神廓在縣此街,嘉慶元年知縣張熙賡建修,嘉慶九年知縣陳崇禮增修彩樓,今如故。火神廟在縣中街,乾隆四十八年知縣江有本建修,乾隆五十六年知縣陳應魁增修,今如故。厲壇在縣北郊外一里。祀典:社稷壇、先農壇、風雲雷雨山川壇、文廟、關帝廟、文昌宮。以上祀典悉如府制。

風俗

[編輯]

天地之大氣噫而爲風閭□之趨向習而成俗居是邦而不爲風俗所囿者非上智其亦希矣古者命太史陳詩以觀民風唐魏之勤儉鄭衛之浮靡並列不嫌所以使人觀感而知所勸懲也余於鄰邑風俗與他邑相類者槪置弗録惟據直悉書美惡並著其間當因當華願與都人士共朂之不獨守土者之責也作風俗志原論

  • 邑風俗素尚儉樸不事奢靡舊志載其喜爭訟好佛事今巳漸革不似初俗
  • 士習子弟多秀良向來多不嗜學近日力學者頗多文風亦漸興起各學使按臨順棚觀風考試每每稱爲八屬之魁
  • 農事鄰地多山土薄民瘠惟力田急公田賦早輸從無逋欠
  • 女工俗勤紡織機杼之聱無間寒暑從不以錦繡害女紅
  • 衣食衣兼黃潤食惟魚米
  • 冠婚媒妁成言六禮必周從不計較財物粧奩必門戶相對士大夫之家尤加愼重
  • 喪禮衣冠石槨必誠必信殮殯安葬俱遵儒禮間有用僧道超度者儒士家多不以爲然
  • 祭禮清明各備牲醴灑掃墳墓中下元蓈則設祭於家期在誠敬

兵制

[編輯]

古者寓兵於農。有事則用以征戰。無事則復還隴𤱔。迨後設衛置守而民兵以分於是聚兵有地統兵有官練兵有時司其任者雖官有崇卑而綏靖疆土和輯民人文武和衷兵民安堵其職守則一也鄰邑兵制前無考証國初俱係順慶營撥兵防守以時代更未有耑員雍正元年雖設把總一員駐防廣安亦不過往來其地厥後或外委或把總迄無定員自乾隆十二年始定把總一員帶兵十五名駐縣城內。乾隆十七年始修衙署於禹王廟左側今改爲外委鄰水縣外委每歲應關餉廉銀五十四兩戰兵二名每名四季應關餉銀二十兩零八錢守兵十三名每名四季應關餉銀十四兩零八錢

武功

[編輯]

鄰邑武宦考之前代元戎重寄後先繼美或捍社稷或衛桑梓其將勇之略不可沒也況我國家揆□兼資一友前明右文左武之例幾在將兵將將之列莫不泐名旂裳埀勳竹帛以誌不朽是編蓋可忽乎因急表之以爲繼起者勸

  • 甘良臣任山海關總兵官事詳人物誌
  • 陳三台任總兵官明末流氛四起遂辭職歸家居於原業鄰山鄕時縣冶一帶爲獻賊屠戮幾盡壯者逃竄遠方聞三台歸攜家奔赴廼率居民教以戰陣力加防守賊不敢犯全活甚重隣人頼爲保障焉
  • 甘一爵總兵良臣之子以軍功世襲指揮使靖共厥職稱克家焉
  • 包永才鄰山鄕人舉將材任江南鎭江府游擊
  • 甘明應崇禎九年舉將材任通江守陞建武營游擊甲申之變棄官回籍時賊寇四起人民凋敝僅存四十八家廼率領駐居城西二十里許之沙坪寨周濟衣食教以戰守胥得全活平定後捐給耕牛耔種各歸農業衆頼生全其後子孫列膠庠者數世人以爲陰德之報雲

國朝

  • 寇文魁行伍出身任重慶府中營守備
  • 甘克俊行伍出身任瀘寧千總
  • 包相卿行伍出身現任太平營守備
  • 譚國臣行伍出身現任綏靖營守備

附軍功

[編輯]

軍功之名不容假也軍功之功尤不易居古者萬二千五百人爲一軍長子帥之非有靖邊之略克敵之才戰勝攻取之績不敢言功軍功之名非易易也藐茲偏隅值四郊多壘勢不能不登陴以守乃當逆賊蠭擁之際忠憤勃發或則親冐矢石或則挺身赴闘在當時雖發於不自禁而其忠義之氣固巳隱合於剛大之體孔子云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則無殤焉蓋予之也故附載此編以扶大義而正人心焉

守城

[編輯]
  • 周興望。邑武生。嘉慶二年教匪圍城。率衆堵禦。四年在三角灘堵賊有功。奉督憲 魁賞給六品軍功執照。
  • 胡世錫。邑武生。嘉慶二年教匪圍城。率衆堵禦。四年在三角灘堵賊有功。奉督憲 魁賞給六品軍功執照。
  • 胡文茂嘉慶二年教匪臨城截留軍火堵禦多方四年在三角灘堵賊有功奉憲 魁賞給六品軍功執照。
  • 張鴻才嘉慶二年冬賊匪攻城率衆堵禦四年在三角灘堵賊有功奉督憲 魁賞給六品軍功執照。
  • 蔡三元嘉慶二年賊匪圍城率衆堵禦四年奉督憲 魁賞給七品軍功執照。
  • 黃大椿嘉慶二年賊匪圍城率衆堵禦四年奉督憲魁賞給八品軍功頂戴照。
  • 黃士古邑優貢生嘉慶二年守城禦寇有功平定後奉川北鎮朱賞給軍功頂戴執照。
  • 何 春嘉慶二年城匪入鄰募勇堵禦各隘蕩平後奉川北鎮賞給軍功照。
  • 甘於疇嘉慶二年賊匪入鄰募勇堵禦各隘蕩平後奉川北鎮賞給軍功照。

以上九名經前御史甘家斌奏准咨 部各給六七八品頂戴。

黃耀祖 廖桂香 吳繼臯 楊存材 張輝遠 田文祿 吳利濟 張輝宇 宋昌榮 劉 儒甘 林 黃德祿 朱 朝 邱桂芳

以上十四名於嘉慶二年冬教匪攻城捐貲募勇護城有功各大憲奏請咨部給有七八品頂戴執照

  • 包順之邑文童嘉慶二年率勇來城救援至東郭延福寺殺賊王三槐之妻與弟奉督憲 宜賞給九品軍功照
  • 甘景清嘉慶二年率勇來城救援在延福寺殺賊多人平定後奉督憲 宜賞給九品軍功頂戴
  • 游 漢嘉慶二年聞賊入境自備斧資帶領鄉勇來城救援屯兵於城外之玉屏山與賊相拒賊大至始退入城中竭力防守平定後奉本府 崔賞給有軍功執照
  • 艾長斌邑武生嘉慶二年率勇來城救援賊由此退去經縣令楊爲龍給有軍功執照
  • 廖思芳邑侯補道員嘉慶元年賊起達州麻柳場即捐貲練勇預爲防範拏獲樊家漕教黨數十人二年賊入鄰境屯兵於城南十餘里許之慶灘以爲城內聲援城賴以不下

以上五名均係救援軍功領有執照

黃仕聨 劉 任 何鳳鳴 張三元 張榮昌陳朝松 黃金相 劉紹唐 劉 扷 李高龍黃爾定 艾長彪 蔣啟昆 唐魁章 林恆玉劉興盛王建芳 羅芬泰 劉九萬 蔣朝秀. 以上二十名均係守隘軍功領有執照

  • 鄭 蘭邑監生嘉慶二年賊匪圍城總理軍需局務平定後經各大憲賞給軍功頂戴領有執照
  • 秦文縉邑從九嘉慶二年賊匪攻城總理軍需局務平定後經各大憲賞給軍功頂戴領有執照

以上二名係總理軍需局務軍功各有執照 陳攀瀛於嘉慶二年冬賊匪攻城焚賊水城奪賊大纛有功經知縣鍾人傑備文申詳給有軍功執照 平定後奉 憲行知騐照造報時以貿易遠方趕辦不及故未經咨 部然其勞績不可冺也因詳志之 曹耀先於嘉慶二年冬逆匪攻城捐貲募勇護守城垣晝夜不倦賊退後經知縣楊爲龍備文申詳 上憲批准給與軍功頂戴耀先有功不居堅不受職茲因採入集內勿使湮沒

舖遞

[編輯]
  • (縣門)底塘舖,在公署右額設舗司二名 
  • 長安舖,在縣東十里
  • 桂林舖,在縣東三十里
  • 嘉會舖,在縣東五十里
  • 天皇舖,在縣東七十里
  • 鼓響舖,在縣東八十里
  • 風門舖,在縣東一百里,交墊江界 
  • 牟家舖,在縣西二十里
  • 合流舖,在縣西五十里
  • 高灘舖,在縣西八十里
  • 大面舖,在縣西九十里,交巴縣界 
  • 南絲舖,在縣南三十里
  • 碑子舖,縣南二十里,額設舖司兵二名
  • 板橋舖,在縣南三十里
  • 石嶺舖,縣南六十里,額設舖司兵二名
  • 讀書舖,在縣南五十里
  • 紅巖舖,在縣南六十里,額設舖兵二名
  • 破石舖,在縣南九十里,交長壽縣界
  • 梅子舖,在縣北十里,額設舖司兵二名
  • 鑼鍋舖,在縣北二十里
  • 祥雲舖,在縣北二十里,額設舖兵二名
  • 煙燉舖,在縣東北十里
  • 觀音舖,在縣東北二十里
  • 長沖舖,在縣東北三十里
  • 柑子舖,在縣北四十里
  • 雲池舖,在縣東北五十里,交大竹縣界

卷二

[編輯]

候補同知,署鄰水縣事,子芾,王尚錦重輯

古蹟

[編輯]

大抵前賢勝槩,名士高風,其可歌可愕之情狀,多鍾於山川泉石間,當其先,一壑一邱結數椽之苑屋,一碑一碣留隻字於貞珉,亦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耳,顧風雨飄搖,風流如昨,金石剝落,芳蹤不改,往事之感人,有不與寒雲衰草同歸消歇者矣,鄰蹟溯自梁唐以來,輪蹄頻躐,烽燧屢經,畸士高人,靈芝英篆,強半淪湮,然而斷甓頺瓦間傳黃初之年,泐石磨崕時留泰始之字,好古者流往往披蒙茸、梯石棧一搜得之,不啻探頷珠而剖刖璧,觀翫欷歔流連而不忍去,斯亦睹河洛而思禹功,過岐豐而懷周道之意也,是烏可以不志

  • 古鄰州,在鄰山里,遺址尚存
  • 鄰水故城,在縣治北,隋名岳池溪,宋名崑樓鎭,元名鄰水鎭
  • 白磁洞,一名石蓮洞,縣北二十五里,洞甚深䆳,莫窮所止,石色如磁,煙雲常覆其上,中有泉,甚甘,其石比次如蓮形,石上鏤刻佛像,甚工,丹爐井竈依然,洞外有石碑,明順慶太守賀公所撰,年久碑多剝落,文字不能盡識,萬曆三十七年知縣尹愉建石坊,額其上一曰人間天上,一曰白磁洞天,字畫清奇,至今如故
  • 臥龍坡治南三十里相傳漢丞相諸葛武侯嘗經此山畔有大石高二丈書臥龍坡三字山頂極高康熙年間知縣徐枝芳立武侯祠於其上以祀之至今道經此者多炳蕭焉
  • 書巖治西二十里唐杜甫遊覧寓此見石壁秀潤光華因刻書巖二字於上字畫清勁洵屬名筆明隆慶元年南充進士任山東廵撫張鑑與縣尹吳乾亨往逰其地愛谷中和風襲人復顏其旁曰陽春谷亦邑中名勝地也
  • 流盃池距書岩二里唐陳子昂於溪流淺瀨處鑿石爲池縱橫丈許波流委折狀若廻文時與賓客晏遊於其間明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尹愉同邑人馮從龍孔宏頤等臨池宴飲因於池岸石壁上刻石二一曰流觴曲水一曰茂林修竹字畫遒勁可愛越今二百餘年風霜剝蝕而刻石如故亦大觀也
  • 袞繡樓治西六十里宋嘉定間知縣趙彥礪爲制置使安丙立遺址尚存
  • 雪菴治南七十里明遜國從亡臣葉師賢隱於此庵後有洞名白龍洞洞旁有皺眉柑晚熟味甚甘美菴前有灘名松栢灘即葉公投楚詞處下有沙洲鶴常集其上
  • 魁字巗治南五十里懸崕絕壁上書魁字縱橫丈餘旁註嘉靖乙巳姓名磨滅不可辨字畫遒勁亦名筆也龍鼻巖治東六十里古鄰州後山半石上刻有龍鼻岩三字旁註郡佐伍謙書石中有□雲務不時出入人咸號爲雲根山之後頂尤高有捶天峭崿之勢雲覆其上則雨霧拂其下則晴試之不爽山右有石硯一方高闊丈餘池可盛水一桶四時不竭旁有三山恍若筆架山石之妙廼復爾爾
  • 蓬萊閣治北一里前明馮方伯別墅也懸崕之半有石洞深廣丈餘顏曰蓬萊仙境崕下廻廊飛閣皆倚石爲之水亭花塢逐徑斜開嘉木叢篁繞崕倒拂今雖物換星科風流雲散而梁園日暮亂飛啼樹之鴉韋曲春回猶動騷人之興斯又以今視昔者之所不能忘情矣
  • 龍門沱在治東七十里之灶門灘下沱水囦深非可丈計沱前有沙洲窿起縱橫可百丈許脊高腹下號曰沙魚沱石石壁間刻有龍門沱三字字畫蒼勁未著姓名亦不知何代人手筆向無知者嘉慶庚辰秋始經邑明經熊易崖採入易崖固好古士也
  • 龍洞在治南七十里溪中石灘數丈下有塘寬可三四丈深六七丈漁人腰纏而入探其底止則其形如□口狹腹拓橫空數十丈微風鼓蕩水石相激則聲如金鼓齊鳴可聞里許⼟人呼爲龍洞以其聲聞疑其中有怪物焉噫此亦未經目見而臆度是非之言也
  • 白鶴寺在治東六十里之鄰山鄉古鄰州里許不知始建何代明季兵燹後室宇盡燬但存基址土人𠠡地得石碣,係宋時趙學士撰並留題有詩寺前有古柏一株𠏉老蚴蟉結蓋如鸛鶴形相傳昔有石牛夜出食人禾苗寺僧於樹上燃燈照之乃息今俗雲燃燈照白鶴蓋謂此也

寺觀

[編輯]

三代以上聖道昌明無所謂佛老也迨漢梁以來其教盛行招提蘭惹幾遍天下雖有起而闢之者終莫能勝蓋𧈧𧈧愚民語以王法利害終不率從告以鬼神禍福天堂地嶽之說無不聳然故雖異端而用以繩束天上愚夫婦佐刑政之不逮是亦無傷也作寺觀志原論按鄰邑道達巴渝壌聨賨竹複嶺重岡泉飛谷邃頗饒勝境自昔無際禪師得道於海寳普賢真人飛錫於華銀於是緇侶黃冠之流擔笈杖錫結茅支鼎寄跡盤桓而琳宮梵宇徧滿邑中稽諸曩牒編載無遺茲爲增定非謂韓退之近日頗好浮屠不過見斯地爲𠎣靈窟宅雲爾

  • 三聖宮,在縣北街
  • 禹王宮,在縣上街
  • 萬壽宮,在縣北街
  • 天后宮,在縣北街
  • 華光廟,在縣北街
  • 桓侯宮,在縣東街
  • 置全宮,在縣北街
  • 蕭曹祠,在縣署右
  • 延福寺,在縣東二里,一名雲台山,歲時迎春習儀禮行於七,建於元,舊有小碑題曰非庵碑,陰鎸梁山郡守陳濟正書,明末燬,康熙二年僧洞徹重修,嘉慶二年燬,十年重修復
  • 淨室寺,治東四里許,一號佛來山
  • 真武庵,在縣東三十里
  • 集福寺,在縣東六十里
  • 萬峰寺,在縣東七十里
  • 東岳廟,在縣東六十里
  • 凖定庵,在縣東十里
  • 倒坐庵,在縣東八十里
  • 白水寺,在縣東九十里
  • 三教堂,在縣東八十里
  • 劉家庵,在縣東九十里
  • 王家庵,在縣東八十里
  • 鳴鳳庵,在縣東九十里
  • 水口寺,在縣東九十里
  • 相雲庵,在縣東七十里
  • 陳家庵,在縣東九十里
  • 普渡寺,在縣東九十里
  • 新業寺,在縣東八十里
  • 宗性寨,在縣東七十里
  • 石臼城,在縣東七十里
  • 石家庵,在縣東六十里
  • 連雲庵,在縣東八十里
  • 高登寺,在縣西五十里
  • 廻龍寺,在縣西一百里
  • 朝陽寺,在縣西八十里
  • 三台寺,在縣西六十里
  • 淨雲寺,在縣西三十里
  • 新庵寺,在縣西五里
  • 下塔院,在縣西二十里
  • 楠木寺,在縣西二十里
  • 生官庵,在縣西二十里
  • 靈寳山,在縣西五里
  • 淨土寺,在縣南一百里
  • 觀堂寺,在縣南九十里
  • 永禧寺,在縣南九十里
  • 王家庵,在縣南七十里
  • 性正庵,在縣南六十里
  • 寳榖山,在縣南六十里,山上有石屹立如廩,相傳昔時米從石出,足供二僧之用
  • 龍駝寺,在縣南五十里
  • 永興庵,在縣南五十里
  • 廣城庵,在縣南八十里
  • 多來寺,在縣南七十里
  • 關王寺,在縣南四十里
  • 袁市寺,在縣南五十里
  • 黃陵寺,在縣南六十里
  • 張家庵,在縣南七十里
  • 觀音寺,在縣南七十里,明建文遜國臣御史葉師賢隱於此,建一塔,後改名雪庵
  • 方家寺,在縣南九十里
  • 道觀寺,在縣南八十里
  • 淨居寺,在縣南八十里
  • 健鹿庵,在縣南一百里
  • 長興庵,在縣南八十里
  • 許家庵,在縣南八十里
  • 上塔院,在縣西十五里
  • 鴛鴦寺,在縣北五十里
  • 官堂寺,在縣北五十里
  • 王長庵,在縣北二十里
  • 金台寺,在縣北四十里
  • 香爐寺,在縣北四十里
  • 碧雲庵,在縣西一百里,一名木板橙,僧本寬購購書數十種,邑中學人多往借觀焉
  • 黃竹庵,在縣北三十里
  • 瑞峰堂,在縣南二十里
  • 應家寺,在縣南六十里

市廛

[編輯]

國有都鄙。邑有村鎮。星羅碁布。覘政者見富庶之象。即可以知政之興廢。鄰雖小邑。幅員亦百有餘里。土著流寓。民數踰萬。則因鄉分里。因里分甲。淸釐安輯敢或後與。至於日中爲市。聚民致貨。以所有易所無。亦便民之舉也。爰作市廛志。原論。

按鄰邑舊分四鄉。編戶一十六里。東爲鄰山鄉。統鄰山、新民、石舡、嘉會四里。南爲隆安鄉。統隆安、永安、善慶、德豐四里。西爲懷遠鄉。統豐樂、豐禾、袁市、長壽四里。北爲復興鄉。統復興、太安、荊山、會賢四里。

明末兵燹之後。孑遺無幾。國初僅編二里。上曰鄰山。下曰石舡。分五鄉。每鄉二甲。東北太安與大竹界。東曰鄰山與墊江界。南曰懷遠與長壽界。西曰善慶與巴縣界。北曰復興與廣安界。邑在前朝時。在城曰鄰水鎮。即今城在。鄉曰榮支、曰長樂、曰廉井、曰龍會、曰樂游、曰安仁、曰太平、曰合祿、今則易名塲。

  • 九龍塲治南九十里
  • 麼灘塲西南八十里
  • 高灘塲治西九十里
  • 合流水治西五十里
  • 牟家坪治西三十里
  • 柑子舖治東北五十里
  • 觀音橋治東北三十里
  • 王家塲治東八十里
  • 古家塲治東北九十里
  • 興仁塲治東八十里
  • 栁塘塲治東六十里
  • 石稲塲治東五十里
  • 袁市塲治南五十里
  • 豐禾塲治南七十里
  • 龍安塲治東北六十里
  • 板橋塲治南三十里
  • 冷家渡治東三十里
  • 石龍塲治南六十里
  • 龍橋塲治南六十里
  • 大坪塲治東五十里
  • 㕠河塲治南五十里

鹽法

[編輯]

鄰邑鹽課原額射洪縣水引三十張,蓬溪縣陸引八百五十九張,雍正十一年並乾隆元年二次請將陸引八百五十九張改爲水引七十二張,並前認銷射洪縣水引三十張,共行射蓬水引一百零二張,每張徵課銀三兩四錢零五釐,共徵課銀三百四十七兩三錢一分,乾隆八年奉文分認蓬溪縣積滯陸引五百張,自乾隆七年爲始,每張張徵課銀二錢七分二釐四毫,共徵銀一百三十六兩二錢,每年徵水陸銀六百九十一兩七錢七分,截角銀八十五兩二錢,以上水陸引共徵正課羨餘截角銀一千二百六十兩零四錢八分,蓬溪縣買鹽至,本縣行銷,乾隆四十四年並四十六年二次請將射洪水引一百零二張改配犍爲縣買鹽,至本縣行銷。

茶法

[編輯]

邑茶課原額腹引四十三張,每張榷課銀一錢二分五釐,共徵銀五兩三錢七分五釐,每張徵稅銀二錢五分,共徵稅銀十兩七錢五分。以上共徵課稅銀一十六兩一錢二分五釐。本縣買茶。本縣發賣。

錢法

[編輯]

鄰邑原無銅鉛山厰、報充商人,其民間所用之錢,歷來只以茴銀米布易換貨物[1],現在每紋銀一兩換制錢一千二百文。

蠲政

[編輯]

邑自乾隆三十九年勦辨大小金川領奉恩旨緩徵四十年分錢糧十分之五,四十二年金川平定奉恩旨豁免四十三年分錢糧,五十五年恭逢純皇帝八旬萬壽領奉恩旨豁免五十六年錢糧,嘉慶元年領奉恩旨豁免二分錢糧,又因白蓮匪擾領奉恩旨豁免三四五六年分錢糧,四年兼奉恩旨頒發帑銀六千餘兩,頒麥四千一百三十四石五斗四升賑濟被賊蹂躪難民,計自乾隆三十九年以來越今四十餘載,恩膏疊沛,大澤覃敷,有蠲政而無催科,政刑淸簡,懐仁粟而飲樂醑,民物恬熙,即遇偶爾無麥無禾,則又賑以社倉義倉,民生其時,幾何不鼓腹而遊[2]、撃壤而歌[3]也哉。

職官

[編輯]

朝廷設官分職,有一官即有一官之職,況州縣與民最親切,每見一州一邑,數百年中,某也仁,某也暴,某也潔,某也汚,雖庸人孺子皆能口道,而摘其實,則居是官者可不悚然爲戒,而益勵其職與,鄰邑自明末流寇之變,典籍散亡,舊家遺老亦轉徒四方,前代有志又未載州縣以下姓名,實無從考據,故余志職官,在明以前者,一以郡志爲斷,其載在碑碣之確有可攷者,亦備錄焉,雖所闕實多,前人亦我諒矣,至國朝來官斯土者,則既列其姓氏,歷任年月,復詳酌於民言,雖小善必録,所以備異日之採擇雲,按鄰邑因革,歷代不同,鄰水鄰山裁併不一,爲縣爲鎮,建官亦殊,如縣佐有主簿,而前巳奉裁,廣文[4]有訓導,而今則汰去,其間議增議減,皆酌時勢而爲之也,官斯土者,咸有父母師長之責,里居氏籍可不詳與,至於設汛以作捍衛,文事與武備兼資[5],是又不可不並志者矣。

知縣

[編輯]
[編輯]
  • 毛敏
  • 趙彥礪,爲宋制置使安丙立袞繍樓遺址今尚存
[編輯]
  • 朱瑩成化年任事詳名宦
  • 於福成化年任事詳名宦
  • 宋彬魏溶正德間任事詳名宦
  • 蔣相正德間任
  • 蔡珀古黃人嘉靖五年任
  • 馮燦里字闕嘉靖三十一年任
  • 王添表里字闕嘉靖三十二年任
  • 吳乾亨字紹嵩陜西洵陽有嘉靖四十年任
  • 侯九臣字闕山西翼城人萬曆五年任
  • 張光初里字任年闕
  • 陳靜安里字闕萬曆二十一年任
  • 尹愉萬曆三十五年任建有白磁洞石坊
  • 蔣一中里字闕崇禎五年任
  • 韓士俊里字闕崇禎八年任
  • 龔之彥里字闕崇禎十年任
  • 駱得路里字闕崇禎十三年任
  • 李國英里字闕崇禎十五年任
國朝
[編輯]
  • 李時亨直隸棗強人己亥進士順治十八年任時兵燹甫輯招聚人民初復城垣不事奢靡重農勤學省刑薄斂士民安堵
  • 周世澤順天大興人辛丑進士康熙七年任才能優長賢奸立辨
  • 勞溫良廣東人庚戌進士康熙十九年任
  • 胡榮龍遼東人廕生康熙二十一年任
  • 蔣擢順天大興人監生康熙二十二年任
  • 許允元順天昌平人廩生康熙二十六年任
  • 姚鴻烈奉天人歲貢康熙三十三年任
  • 郭鍈鑲藍旗人歲貢康熙四十三年任
  • 鄭上園廣東舉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 盛世芳江南丹徒人貢生康熙五十一年任
  • 孔興梧廣東南海人庚午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 𨚑鏞江南山陽人己未進士康熙五十七年任政簡刑清禮賢育土爲冶務持大體癸卯旱隋帑賬濟民頼以安
  • 高思雍山東定陶人廩貢雍正三年任陞眉州知州
  • 王鴻勲順天文安人癸卯舉人雍正八年任
  • 潘閏秋山東濟寧人貢生雍正十年任清慎剛決緝盜安民嘗作勸民條約邑人懐之
  • 袁鍾秀江西信豐人乾隆丙辰進士乾隆九年任直正剛方政持大體鄰邑學校自公初振興焉
  • 陶以敬雲南陸涼州人雍正元年舉人乾隆十三年任禦盜有方民今懐之
  • 程英銘湖廣興州人字鑪峰乾隆丙辰解元戊辰進士乾隆十四年任潔己愛民獄無小大必以情邑進士公鹿圃先生爲諸生時爲人所陷署任不察遂以抗官聚衆阻撓軍務詳革究審時功功令甚嚴下甘公於獄公至憐其冤力請於上官得釋甘公於壬申登賢書庚辰成進士至今稱佳話焉
  • 陳覲光浙江海寧人榜名晃以字行號疣軒乾隆丙辰舉人乾隆十八年任邑前志即公所纂
  • 彭雲際廣東陸豐人拔貢乾隆三十年任
  • 董訓官雲南尋甸州人乾隆庚辰舉人三十三年任
  • 張宗文山西平定州人乾隆庚辰舉人三十五年任政簡刑清民懐吏畏邑人頌曰澤潤雷封
  • 吳鍾僑江蘇震澤人乾隆丙子舉人三十五年任
  • 楊金蘭浙江錢塘人乾隆己卯舉人三十六年任
  • 僑大椿江蘇寳應人乾隆己卯舉人三十七年任
  • 原敬德山西榆次人乾隆壬午舉人三十八年任
  • 竇絙河南柘城人乾隆癸未進士三十八年任
  • 唐景江蘇奉賢人乾隆庚午舉人四十年任
  • 沈士鑑江南吳縣人監生乾隆四十一年任
  • 朱藩江西福縣人貢生乾隆四十二年任
  • 李元奮湖北雲夢人乾隆丁卯舉人四十二年任
  • 恩福滿州正黃旗人監生乾隆四十三年任
  • 張應鈞江蘇元和人監生乾隆庚辰副榜四十四年任
  • 江有本貴州開秦人乾隆丙戌進士四十四年任
  • 齊式滿州鑲黃旗人乾隆丁卯舉人四十四年任
  • 魏守曾江西廣昌監生乾隆四十五年任
  • 胡廷章山東海陽監生乾隆五十二年任
  • 鍾逢泰廣東長樂人乾隆甲午舉人五十三年任
  • 潘觀成江蘇宜興人乾隆辛卯時士五十三年任忠信明決興賢育材涖任以來刑清政簡訟廷無冤每月朔即親詣潾山書院招集諸生面命耳提教以力學之方進爲之序一時文風大振與掌教潾山山長邑孝廉曾公號和齋結爲文章知巳相視莫逆以公固邑中端人正土也
  • 陳應魁廣東順縣人乾隆辛卯舉人五十六年任
  • 秉性仁慈爲政恵愛且禮賢愛士始終如一與山掌和齋公相友善去任時有留別山掌暨潾山諸子詩載藝文志
  • 程琄安徽婺源人乾隆辛卯舉人五十六年任
  • 任琦順天大興籍浙江會稽監生乾隆五十六年任
  • 吳尚諭湖南安鄉人乾隆丁酉舉人五十六年任
  • 楊麗中廣西桂林人乾隆庚寅舉人五十七年任
  • 張熙賡福建閩縣人乾隆舉人五十九年任
  • 楊爲龍廣東大浦人乾隆乙酉舉人嘉慶元年任聞其鄉人云此公素以孝友著嘉慶二年教匪圍鄰公竭力防守七晝夜卒能保城以全身良非偶然也
  • 鍾人傑雲南人乾隆丁酉舉人嘉慶三年任公秉性剛方馭下以禮四年達匪時擾邑境堵禦有方賊不敢逼近縣城以軍功旋陞嬊州通判嗣以不肯寅縁忤當路人意辭官去李並楷福建上杭人乾隆戊子舉人嘉慶五年任
  • 王陞元山西趙成人乾隆甲寅舉人嘉慶九年任
  • 陳祟禮浙江海寧人州同嘉慶九年任
  • 劉傳經江西贑縣人乾隆癸卯舉人嘉慶十三年任
  • 劉肯堂江西新金縣人監生嘉慶十四年任
  • 王來遴湖北黃陂人乾隆甲寅舉人嘉慶十五年任旋調渠縣以事詿誤去官嘗掌卭州書院自號寄卭子
  • 吳鼎浙江錢塘人嘉慶壬戌進士十五年任清正嚴明弭盜多方邑人頌曰除賊安良
  • 李嘉祐廣西臨桂人乾隆壬子舉人嘉慶壬戌進士十六年任
  • 吳秀良字肖生安徽全椒人舉人嘉慶十八年任
  • 王尚錦字於芾陜西神木人候補同知嘉慶二十五年任
  • 陳家謨字沃堂雲南石屏州人拔貢嘉慶二十五年任

教諭

[編輯]
[編輯]
  • 張思誠,正德間任
  • 樊相典,嘉靖間任
  • 熊元吉,嘉靖間任
  • 王之藩,浙江人,萬曆間任
  • 胡金耀,萬曆二十三年任
  • 喻士弘,萬曆四十年任
  • 曾倫,事詳名宦
  • 張應良,崇禎年間任
國朝
[編輯]
  • 宋文英,岳池人,順治丁酉舉人,康熙元年任,陞山東東河縣知縣
  • 趙暄,劍州人,康熙甲子舉人,康熙二十七年任,陞敘州府教授
  • 古慥四,鄷都人,康熙丁卯舉人,三十三年任
  • 章闇然,嘉定人,康熙甲子舉人,三十八年任
  • 楊世祿,大足人,拔貢,康熙年間任
  • 高尚事,奉節人,廩生,雍正元年任,陞直隸房山縣知縣
  • 宋繼璟,夾江人,康熙壬午副榜,雍正元年任
  • 趙鈞,閬中人,康熙戊子副榜,雍正二年任
  • 高溥,汶川人,雍正丙午舉人,乾隆元年任
  • 劉映斗,巴縣人,康熙丁酉副榜,乾隆六年任
  • 高繼允,梁山人,雍正乙卯舉人,乾隆壬戌明通,十四年任
  • 丁名世,仁壽人,雍正七年拔貢,乾隆二十四年任
  • 羅上黻,溫江人,乾隆己卯舉人,三十年任
  • 趙亮,羅江人,雍正乙卯拔貢,乾隆三十五年任
  • 李綰,中江人,廩貢,乾隆三十六年任
  • 郭選,隆昌人,乾隆庚午副榜,三十七年任
  • 嚴爾譓,會理州人,乾隆辛卯舉人,四十六年任
  • 李樹品,三台人,乾隆庚辰副榜,四十七年任
  • 冉鑑,奉節人,廩貢,乾隆五十一年任
  • 猶元煒,南部人,乾隆丁酉拔貢,五十二年任
  • 張䢴宜,漢州人,廩貢,乾隆五十三年任
  • 游文璿,仁壽人,乾隆丙子舉人,五十四年任
  • 李繩武,巴縣人,廩貢,乾隆六十年任
  • 唐學聰,達州人,乾隆甲午舉人,六十年任,事詳宦蹟志
  • 溫懋猷,榮縣人,廩貢,嘉慶五年任
  • 馮灼文,慶符人,乾隆己酉拔貢,嘉慶六年任
  • 倪朝俊,成都人,恩貢,嘉慶六年任
  • 廖學川,宜賓人,廩貢,嘉慶九年任
  • 安壂,郫縣人,乾隆丁酉副榜,嘉慶九年任
  • 呂聲純,中江人,廩貢,嘉慶十五年任
  • 汪民藝,灌縣人,乾隆乙酉拔貢,嘉慶十五年任
  • 蔣夢蘭,雙流人,廩貢,嘉慶十七年任
  • 李維英,溫江人,優貢,嘉慶十八年任

訓導

[編輯]
[編輯]
  • 李巽,正德間任
  • 何洪高,嘉靖間任
  • 張黃鐘,嘉靖間任
  • 王寶,嘉靖間任
  • 梁鍾周,萬曆間任
  • 張騰遠,萬曆間任
  • 許成德,萬曆間任
  • 趙相普,崇禎間任
國朝
[編輯]
  • 安貞國
  • 張天鵬,達州人,歲貢
  • 黃月輝,中江人,歲貢
  • 周衢,崇慶州人,歲貢
  • 張岱,資州人,歲貢,康熙六十年奉文裁撥岳池管學務

主簿

[編輯]
[編輯]
  • 曹璧,成化間任
  • 張依仁,嘉靖間任
  • 陳嘉猷,嘉靖間任
  • 李奎陽,嘉靖間任
  • 王臣,嘉靖間任
  • 蕭九成,嘉靖間任
  • 何廷輔,嘉靖間任
  • 劉德然,嘉靖間任
  • 楊承綱,萬曆間任
  • 楊銓,萬曆間任
  • 趙仕瀛,萬曆間任
  • 謝堅,萬曆間任
  • 富有復,崇禎間任

國朝以來此職奉裁

典史

[編輯]
[編輯]
  • 徐亨,成化間任
  • 李繡,正德間任
  • 李茂春,嘉靖間任
  • 陳興萬,嘉靖間任
  • 張璣,嘉靖間任
  • 楊應魁,萬曆間任
  • 張大化,崇禎間任
國朝
[編輯]
  • 陳鼐,直隸天津人,
  • 洪經芳,江南東流人,康熙年間任
  • 陳友,直隸祁州人,康熙年間任
  • 洪永年,直隸永城人,康熙年間任
  • 沈非龍,浙江仁和人,康熙年間任
  • 陳國棟,浙江山陰人,康熙年間任
  • 趙世鴻,江南上元人,由供事乾隆二年任
  • 張曾疇,浙江秀水人,監生,乾隆二十三年任
  • 閔如琰,江蘇上海人,監生,乾隆二十四年任[6]
  • 平震世,浙江山陰人,監生,乾隆二十七年任
  • 鄧昻,安徽懐鄰人,監生,乾隆四十一年任
  • 曹元慶,江西新建人,監生,乾隆四十二年任
  • 陸懐玉,江南元和人,監生,乾隆四十三年任
  • 吳進堂,浙江歸安人,監生,乾隆四十三年任
  • 胡延璠,浙江山陰人,監生,清高風雅逈殊俗吏公餘於邑之靈寶山磵溪間鑿石爲池亦號流杯時與賓友吟晏於其中所作詩文頗多集內編載一二後陞簡州知州
  • 項世蕙,安徽太平人,監生,乾隆四十六年任
  • 李源,直隸通州人,廩生,乾隆五十二年任,後補授峩眉典史,卒於官,爲人潔清自好,口不言錢,日以讀書作文爲事,著有《川行草》、《峩眉草雨村詩話》,稱爲四仙尉之一
  • 秦有光,浙江會稽人,從九乾隆五十三年任
  • 顏謹,江蘇丹從人,監生,乾隆五十三年任
  • 黃顯,江西新城人,監生,乾隆五十九年任
  • 徐承錫,順天大興人,由議敘乾隆五十九年任
  • 陳鍳,湖北黃岡人,由議敘嘉慶元年任,二年賊匪攻城七晝夜,竭力防守,孤城不下,與有勞焉,事載政績志
  • 馬宣,直隸人,由議敘嘉慶八年任,以事詿誤去
  • 徐琨
  • 李鍏

汛官

[編輯]
  • 龎啟秀,成都人,乾隆十二年由廣安汛移駐縣城,鄰水耑汛自此始
  • 陶元文,閬中人,乾隆十六年任
  • 馬天佑,閬中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 馬文,閬中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 任朝相,閬中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 馮奠䢴,閬中人,嘉慶十一年任

選舉(武科成均附)

[編輯]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7]。曰選士俊士造士[8]。漢設賢良方正之科。詔天下有德行道義者。所在有司勸爲之駕[9]。唐以詩賦用人。宋設四科各有甲乙。明以文章取士。曰進士。曰舉人。曰貢士。國朝亦如明制。其制雖各異。而選舉則一也。鄰邑人文。在唐以前者無攷。宋明間。事功赫奕。卓然可紀者。代不乏人。自明未兵燹後。登乙科者雖有人。而宴㻴林者。實難其選。抑何古今人之不相及哉。吾願生斯地者奮迅激昻。磨礪以須焉可也。原論。
按前志作於乾隆二十三年。前此甲馬[10][11]平。驚魂未集飛澤之鴻[12]。雖云還定安堵[13]。講學之地尚屬茂草荒煙。舊志謂古今人不相及亦何恠其然也。繼自乾隆庚辰以後。登賢書者。蟬聨不絕。捷南宮者。後先繼美。而且列粉署備舘選科名甲於全蜀。非復昔日之寥寥矣。後之有志於斯者雞壇足三餘之業名山窮二酉之書行將駕前賢而過之。斯又作書者。所厚望於茲土也。

進士

[編輯]
[編輯]
  • 任連淳化進士
  • 段全淳化進士
  • 杜濟景佑進士
  • 張儉景佑進士
  • 李迅慶歷進士
  • 王槩慶歷進土
  • 游洞元豐進士
  • 雍公說元豐進士官至京東制置大使
  • 楊嗣慶元豐進士
  • 楊昉元豐進士
  • 何璵元祐進士
  • 楊槩元祐進士
  • 唐天明元祐進士
  • 楊端元祐進士官至觀文殿學士
  • 王壽嵩元祐進士
  • 彭震元祐進士
  • 彭戢元祐進士官至兩浙提舉
  • 袁仲廉元祐進士
  • 袁景元祐進士

以上俱載通志

[編輯]
  • 杜景賢洪武進士
  • 楊純成化進士
  • 楊一鈞弘治壬戌科進士
  • 談倫弘治壬戊科進士
  • 陳萬岐嘉靖癸未科進士任江西南昌府知府
  • 劉三才由解元中萬曆癸未進士官文選司
  • 楊繼夔萬曆己丑進士
  • 馮從龍萬曆甲辰進士官至陜西左布政
  • 孔宏頤萬曆丁未進士
  • 甘學闊萬曆己未進士官至延綏廵撫事詳人物
  • 陳加邵天啟進士官雲南道御史
  • 楊一儁崇禎戊辰進士官監察御史主考湖廣鄉試廵按直隸河南七省漕務事見治前石坊
  • 陳邦瑞萬曆進士任陜西金縣知縣
國朝
[編輯]
  • 甘文林,號鹿圃,乾隆庚辰進士,原任貴州平越縣知縣,再任廣東廣寧縣知縣
  • 馮學颺,號桂坪,乾隆丙戌進士,原任奉天寧海縣知縣,改任四川潼川府教授
  • 甘家斌,號秩齋,乾隆癸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大理寺正卿
  • 甘家春,號煦堂,嘉慶壬戌進士,原任直隸元始縣知縣
  • 黃文標,嘉慶辛未恩賜國子監學正

舉人

[編輯]

宋元無考

[編輯]
  • 魯竑,天順壬午科舉人,任陜西鳳翔府知府
  • 陳治道,萬曆壬午科舉人,任陝西鳳翔府同知
  • 劉明節,中應天鄉試舉人,任衡山縣知縣
  • 劉明簡,舉人,任宛平縣知縣
  • 劉嘉會,天啟甲子科舉人
  • 曹一舉,天啟甲子科舉人
  • 劉嘉賓,天啟丁卯科舉人
  • 陳桂棟,崇禎庚午科舉人,任徐州知州事,詳忠義
  • 秦於萃,崇禎癸酉科舉人,任貴州思南府通判
國朝
[編輯]
  • 馮志章,康熙壬午科舉人,任江南和州直隸州同知
  • 吳存珌,康熙乙酉科舉人
  • 楊伯龍,康熙戊子科舉人,歷任福建清流縣、山西大寧縣知縣
  • 杜需材,康熙癸巳科舉人,任河南渉縣知縣,改授山東高唐州判官
  • 甘明夔,康熙癸巳科舉人,任浙江昌化縣知縣
  • 楊崇,康熙庚子科舉人,任廣東曲江縣知縣,改授奉節縣教諭
  • 甘惟泉,康熙庚子科舉人
  • 王學山,雍正癸卯科舉人,任鹽源縣教諭
  • 陳加儒,雍正己酉科舉人,任浙江宣平縣知縣,著有《靜淵齋稿》行世
  • 甘惟肅,雍正乙卯科舉人
  • 楊爾式,乾隆庚午科舉人
  • 甘軾,乾隆甲午科舉人
  • 曾元泰,號和齋,乾隆己亥恩科舉人,事詳人物
  • 廖寅,號復堂,乾隆己亥恩科舉人,事詳義莊義學,著有《震復堂稿》行世
  • 屈澤霖,乾隆戊申恩科舉人,任廣東恩平縣知縣,改任拱縣教諭
  • 甘采和,榜名冕,號補堂,乾隆壬子科中順天鄉試舉人,原任山西平陸縣知縣,現任衛輝府知府
  • 張元升,號研山,乾隆乙卯恩科,中順天鄉試舉人
  • 包羅,號酉山,乾隆乙卯恩科舉人,邑孝廉和齋公門人
  • 汪翽儀,號鳳沼,嘉慶庚申恩科舉人,任敘府賓縣教諭,爲人和平正直,恬靜寡言,讀書以敦倫飭紀爲先,係邑孝廉和齋公門人
  • 夏貢廷,榜名書,號鼓山,嘉慶辛酉科舉人,任龍安府江油縣教諭,亦和齋公門人
  • 韋崇吉,嘉慶丁卯科舉人
  • 廖均,號聼橋,嘉慶庚午科中順天鄉試舉人,原任刑部安徽清吏司,加捐候補道,現分發江蘇兵備道,邑運司復堂公之孫
  • 熊文鳳,號梧菴,嘉慶丙子科舉人
  • 陳謨,嘉慶戊寅恩科舉人

武舉

[編輯]

明以前無攷

國朝
[編輯]
  • 周垣棟,康熙壬子科
  • 楊鳳䎂,康熙庚午科
  • 甘玉,乾隆丙午科
  • 甘岱,嘉慶丙子科

副榜

[編輯]

宋元無□

[編輯]

甘學洪,萬曆辛酉科,任廣元縣教諭

國朝
[編輯]

鍾土槐,康熙辛卯

貢生

[編輯]
[編輯]
  • 甘宗道任陜西崇信縣知縣
  • 甘一謨
  • 陳天萃
  • 楊世繡任廣西崇善縣知縣
  • 吳國澍任郫縣教諭
  • 吳伯二任南川縣教諭
  • 甘學開
  • 熊趾麟
  • 吳世崍
國朝
[編輯]
拔貢
[編輯]
  • 馮士岱雍正癸卯選
  • 馮天敘
  • 黃先晟雍正己酉選
  • 周承綱乾隆癸酉選
  • 張德化乾隆乙酉選
  • 劉義遵乾隆丁酉選任蘆山縣教諭陞任雲南建水縣知縣
  • 孟春元嘉慶辛酉選
  • 余文蔚嘉慶癸酉選
恩歲貢
[編輯]
  • 周文衡,順冶十六年任綦江縣教諭
  • 陳應世,任大昌縣教諭
  • 孟學時,任桐梓縣訓導,陞貴陽府經歷
  • 楊曦垣,爲人謙謹,積學力行,邑中學者多出其門
  • 甘惟淮
  • 孟士驥
  • 王學敏,任太平縣教諭
  • 甘惟元,任資縣教諭
  • 周垣極,任珙縣教諭
  • 王學珣,任黔江縣訓導
  • 吳存中
  • 王學開,任德陽縣訓導
  • 鍾應朗,任合州訓導
  • 胡士奎
  • 錢天寵,任梓潼縣訓導
  • 王學闢,任越𡻎衛訓導
  • 吳存性,任重慶府訓導,陞綿州學正
  • 蔣鴻德,恩貢,任內江縣教諭
  • 馮天縱
  • 楊宗美
  • 甘克家,任眉州訓導
  • 楊伯撰
  • 王道祟
  • 溤懷珍,任合江縣訓導
  • 馮開仕
  • 秦學淵任峩眉縣訓導
  • 張仕現任江津縣訓導
  • 陳明昇
  • 陳明書,任江油縣訓導
  • 吳存景
  • 陳明時
  • 張明揚,任新寧縣訓導
  • 杜需枚
  • 王繼緒
  • 邱現圖
  • 梅之斌
  • 包從鳳
  • 王正綱
  • 甘克琯
  • 方奇祥
  • 劉鵬翥,任長壽縣訓導
  • 劉禪忠
  • 錢成緒
  • 王耀龍
  • 吳振家
  • 熊興讓
  • 辛德清
  • 熊宗裴
  • 楊宗道
  • 甘良進
  • 王正會
  • 孟士楷
  • 楊宗偉
  • 馮天傑
  • 唐中道
  • 黃儒崇
  • 曾三陽
  • 劉嘉會
  • 張鐸
  • 熊興試
  • 包從泮,任嘉定府峩眉縣教諭
  • 包南梅
  • 孫永吉
  • 游志元
  • 吳嗣家
  • 周振玉
  • 錢德化
  • 劉順章
  • 陳士偉,謙謹恭讓,積學力行,性孝友,兄早仁教姪懷溥身列癢
  • 王綱
  • 馮學謨,任射洪縣訓導
  • 錢德潤
  • 馮成範,任酉陽州秀山縣訓導
  • 楊逵
  • 馮大□
  • 杜春
  • 唐昱
  • 王懷芳
  • 馮學益
  • 韓先疇
  • 陳士澐
  • 熊文樓,現掌潾山書院
  • 陳士讓
  • 熊仕
  • 熊與第
  • 游見龍
  • 張廸
  • 馮學濬
  • 文運元
  • 陳克猷
  • 王際盛
優貢
[編輯]

國朝

  • 黃士古,議敘布政司經歷
  • 劉汝玉

捐職

[編輯]
國朝
[編輯]
  • 朱化錦,由監生任江蘇六合縣瓜埠司廵檢
  • 張開永,考授正八品,分發江西,任饒州府經歷
  • 廖繼儒,未入流分發陝西試用
  • 陳丙吉,從九品分發湖南,現任城步縣江頭廵檢
  • 包金枝,從九品,任江西廬陵縣縣丞
  • 馮春暉,從九品分發廣西現,任容縣典史
  • 季芳考,授從九品,分發廣東
  • 甘文崇,從九品,分發福建
  • 甘培縉,由附貢捐府經歷,簽掣江西試用
  • 張榮昌,從九品分發廣東
  • 廖思芳,由捐貢加捐知縣,復援豫東例加捐道員,奏留江蘇候補道
  • 廖思莊,由監生加捐同知,候補分府
  • 潘世琦,由監生加捐未入流,分發山西試用
  • 屈汝恭,由監生加捐縣丞

封蔭(制詞附)

[編輯]

崇德報功之典,或賁[14]生臣之間。或表死士之壟。豈僭賞[15]哉。夫亦謂爾祖爾父不能必之若子若孫者。委曲以全爾之孝也。旌忠乎。實勸忠也。故龍章寵錫。凡邑中碑坊所記。並國朝制命有憑者。採錄之。俾後人仰前哲而興起雲。原論。
按鄰邑封蔭。宋元以前無考。稽諸舊志。自前明以來有貤封而無蔭襲。茲編卷首目錄以封蔭並舉者。所以識往事而俟將來也。至於制誥諸詞。率皆鴻文佳製。古□(艹添)紛披。非徒揚芳徽於世族。亦且留逸響於藝林。是編一一纂入。俾方隅下士啟篋陳書。而知文章之大觀聚於斯也。

貤封

[編輯]
[編輯]
  • 楊純,成化間誥授中憲大夫,陜西按察司副使
  • 談倫,誥授中憲大夫,廣東潮州府知府
  • 劉淶,萬曆間以子三才貴,勅封承直即湖廣襄陽府推官,妻甘氏贈太安人
  • 甘一桂,崇禎間以子學闊貴,誥封中大夫陜西廵撫,妻夏氏贈太淑人
  • 馮伯噐,以孫從龍貴,天啟間誥贈中大夫,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妻李氏贈太淑人
  • 馮守階,以子從龍貴,天啟間誥贈中大夫,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妻劉氏贈太淑人
  • 楊芳春,以子一㑺貴,崇禎間誥贈文林郎,湖廣景陵縣知縣,妻胡氏贈太孺人
國朝
[編輯]
  • 楊曦坦,以子伯龍貴,乾隆二年勅贈文林郎,山西大寧縣知縣,妻廖氏贈太孺人
  • 杜之茂,以子需材貴,乾隆元年勅贈徵仕郎,山東高唐州判官,妻夏氏贈太孺人
  • 楊宗美,以子崇貴,乾隆十六年勅贈修職郎,奉節縣教諭,妻孟氏贈八品孺人
  • 陳漢棟,以子加儒貴,貤贈文林郎,浙江宣平縣知縣,妻包氏贈太孺人
  • 張萬㻴,以孫德化貴,乾隆四十二年貤贈文林郎,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妻唐氏贈太孺人
  • 張加意,以子德化貴,乾隆四十二年貤贈文林郎,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妻劉氏贈孺人
  • 甘克綏,以孫文林貴,貤贈文林郎,廣東廣寧縣知縣,妻彭氏贈太孺人
  • 甘存德,以子文林貴,貤贈文林郎,廣東廣寧縣知縣,妻劉氏贈孺人
  • 馮天玫,以孫學颺貴,乾隆四十五年貤贈文林郎,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妻陳氏贈太孺人
  • 馮開疆,以子學颺貴,乾隆四十五年貤贈文林郎,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妻張氏贈孺人
  • 馮天玫,嘉慶十二年貤贈奉直大夫四川潼川府教授,妻陳氏贈太宜人
  • 馮開疆,嘉慶十二年貤贈奉直大夫,,四川潼川府教授,妻張氏贈宜人
  • 廖忠謨,以孫寅貴,嘉慶十四年
  • 張萬㻴,以孫德化貴,貤贈文林郎,直隸武邑縣知縣,妻唐氏贈太孺人
  • 張加意,以子德化貴,貤贈文林郎,直隸武邑縣知縣,妻劉氏贈太孺人
  • 甘克綏,以孫文林貴,貤贈文林郎,廣東廣寧縣知縣,妻彭氏贈太孺人
  • 甘存德,以子文林貴,貤贈文林郎,廣東廣寧縣知縣,妻劉氏贈太孺人
  • 馮天玫,以孫學颺貴,乾隆四十五年貤封文林郎,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妻陳氏贈太孺人
  • 馮開疆,以子學颺貴,乾隆四十五年貤封文林郎,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妻張氏贈太孺人
  • 馮天玫,以孫學颺貴,嘉慶十二年貤贈奉直大夫,四川潼川府教授,妻陳氏贈宜人
  • 馮開疆,以子學颺貴,嘉慶十二年貤贈奉直大夫,四川潼川府教授,妻張氏贈宜人
  • 廖忠謨,以孫寅貴,嘉慶十四年誥贈中憲大夫,江西吉南贛寕兵備道,妻馮氏贈太恭人
  • 廖忠誥,以孫寅貴,嘉慶十年誥贈中憲大夫,江西吉南贛寧兵備道,妻杜氏贈太恭人
  • 廖貞泰,以子寅貴,嘉慶十四年誥贈中憲大夫,江西吉南贛寧兵備道,妻劉氏贈恭人
  • 屈大儒,以孫鳴介貴,貤贈文林郎,浙江昌化縣知縣,妻李氏贈太孺人
  • 屈光華,以子鳴介貴,貤贈文林郎,浙江昌化縣知縣,妻楊氏贈孺人
  • 甘存書,以孫家斌貴,誥贈奉直大夫,妻曾氏贈宜人
  • 甘道徹,以子家斌貴,誥贈奉直大夫,妻廖氏贈宜人

制詞

[編輯]

[編輯]
  • 制曰:帝王御宇必有岳牧佐命之良臣子奮庸不忘水源木本之報凡以樹人者不易醖之數世乃蒸爲國華於以闡幽者甚隆酧比膚功爰推其家學,爾馮伯器廼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祖父,木雞自珍干將未試丘園陋束帛之賁謖謖有松下風橘柚謝羽翼之媒矯矯若雲間鶴文正之恤里賑族仲連之排難解紛代輸惟恐人知折劵非以市義宜其驊騮之種千里爲駒鳳凰之占三世振采載攷聞孫之剔應一皆念祖之栽培是用,贈爾階中大夫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汶江福泒知衍慶於無窮眉嶽高標共挹清於不朽
  • 制曰:國渥殊恩所以自義而率祖閫彰懿德所以教孝而作忠稽古永錫類之施必究徽音之始,爾李氏乃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之祖母,家人之貞閫門之秀嗃嗃秉禮寧止無非無儀矻矻佐籌實本克勤克儉未富而好行其德樂施而不有其名即此偕隱鹿門相夫子巳作士林之師表雖其早登鶴馭遺女誡堪爲百世之楷模所以桂實連雲蘭孫承露蔭八方而植幹更三葉以垂榮是用贈爲淑人絲綸起玉壠之香魂禕笰儼錦江之春色
  • 制曰:雲霄翠幹恆託根於崇阿濱渤紫欄每發源乎月窟況乎邦國之楨蒼生之潤自非包孕甚奇渟泓有本安能撐住時艱斟酌元化哉,爾贈承德郎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馮守階乃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之父,抱璞而不剖埋照以獨醒居然熙朝之三老五更寧非往代之四皓六逸光閭有子列屏翰於王家肯搆後人策丹艧於天府是用加贈,爾階中大夫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於戲,鶴歸華表尙知琓琰流光鳳下肜庭必使几筵生色
  • 制曰:女之四德三從雖不出閨壺而世訓則卓然可卜今之國恩家慶雖無加菽水而祿養則顯被無窮欲令資事父等以事君固知非是母不能有是子,爾封太安人劉氏乃原任廣東布政司右參政馮從龍之母,盛德藹乎若蘭天性溫其如玉起敬不違事嚴茹不以爲苦力勤無倦相隱君而無改其操閫以內肅肅雍雍昔相杼機之訓勉車之間鏘鏘噦噦今看緯策之寵榮是用加封,爾爲太淑人以表江沱有光嫠女期永譽於人爵克昌後乎天衢
  • 制曰:保釐允於東土價人維藩文武憲於萬邦朋命使賦報慶則圭瓚以賜策勛則車服以庸苟有利於四封復何靳於三錫,爾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戴井絡而注福星映銅梁而分光岳蜚英廷封奉職使垣勤勞數載之軒輶飽閱四方之便宜泊粉署含春之直無忝下官迨霜臺棨戟之威煦如冬日南土凋赹之握節東陲軍旅之轉輸島舶之梟張靡弗蝟縮鹽筴之蔑滯岡不冰清如理亂絲橾刀必割若行流水國脈俱通慰嶺表之來蘇蘇思海邦於去後茲以覃恩授爾階中大夫,錫之誥命,朕方今晉爾廉訪仗節西陲賀蘭山下揣毳帳之逼窺花馬池邊驚羽書之泴至多緣鎮戌之空虛每索撫賞之爲難何以宻僨梁而塞其瑕何以嚴講析而奪其氣倘資籌海之畧以爲靖塞之勛即此股肱之忠勤不負心膂之倚託壯猷自勉簡任方隆欽哉
  • 制曰:婦從一而終必以盡道女正位乎內安藉人知故有獲宜家之賢而不享偕老之福者此縉紳追念□糠所以抱遺簮之感而國家思覃窀穸所以申奠,爾之命也,爾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妻封安人趙氏,淑慎其儀柔嘉維則相夫子以敬奉翁姑以孝閨門之激勉者巳多年雞鳴之詠誡者如一日勸人行善即現世之慈航茹素心甘洵宦門之淨土就今日旬宣之美遐思舉案之得人卜他日嗣續之賢更識授詩之有母備表榮於存歿從爵寵以始終是用加贈,爾爲淑人欽茲渥典以勸幽貞永載綸音流徽彤管
  • 制曰:閨閫之良原有相成之誼室家之慶宜均戴錫之光即月當弦望亦藉以同照也,爾原任廣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馮從龍繼室朱氏,出自鼎族佐我棟臣蓁葉灼華早葉宜家之詠蘋沼蘩沚用彰中饋之能馳驅王路者無牀第之懷安笙鏞盛世者先琴瑟之靜好香含華而自如玉葉韔而愈光何靳左右之六珈以令後先之雙璧是用封,爾爲淑人尚資窈窕承賛忠良用保寵綏母廢配命
  • 制曰:士有含章沒齒席珍弗貢於明廷而式榖流輝製錦分榮於上邑朕即以其官官之與躬逢何異焉,爾生員楊芳春乃湖廣承天府景陵縣知縣楊一儁之父,廉隅自飭瞻視非常非公挹不至之高克友樹孔懷之範藻奇吐鳳困鵬翼於搏風價擅登龍嚴鯉趨於學禮嘉此貽燕可緩寵嘉是用贈,爾爲文林郎,景陵縣知縣臣子異數初邀綸綍之榮朝廷作忠永耀松楸之賁
  • 制曰:母氏劬勞詩所以懷罔極也況樹節植孤克昌厥後衍箕裘而光弓冶可謂壽母燕喜矣,爾胡氏乃湖廣承天府景陵縣知縣楊一儁之生母,雍肅作儀柔嘉維則持家盡瘁雅同桓汲之勤相士蜚英夙勵樂機之勸鸞鏡含酸於中道熊丸聿啟乎後人是用封,爾爲太孺人花縣春光初沐沐自天之寵北堂晝永盆瞻愛日之誠

國朝

[編輯]
  • 制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褒奬,爾楊曦垣乃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楊伯龍之父,褆躬淳厚垂訓端嚴業可開先式榖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貽謀裕作牧之方,茲以覃恩贈,爾爲文林郎,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錫之勅命,於戲,克承清白之風嘉茲報政用慰揚顯之志昭乃遺謨
  •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凜冰淵之操教本慈幃,爾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楊伯龍之母廖氏,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詶詞於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被自天之寵,茲以覃恩贈,爾爲孺人,於戲,仰酬顧復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永賁幽潛
  • 制曰:分符百里必遴出宰之材報最三年爰重懋官之選,爾山西隰州在寧縣知縣楊伯龍,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撫綏有要常深疾痛在巳之心懷保無窮不忘顧復斯民之責,茲以覃恩授爾爲文林郎,錫之勅命,於戲,前勞巳茂用褒制錦之能來軫方猷益勵飮冰之操
  • 制曰:良臣宣力於外,效厥勤勞,賢媛襄職於中,膺茲寵鍚,爾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楊伯龍之妻羅氏,終溫且惠旣靜而專綦縞從夫克賛素絲之節蘋蘩主饋爰流肜管之徽,茲以覃恩贈,爾爲孺人,於戲,敬,爾有官著肅雍而並美職司其內昭淑慎之遺徽
  • 制曰:在公必敬臣心每待助於閨幃齊體維均國典必疏榮於繼續,爾山西隰州大寧縣知縣楊伯龍之繼,妻張氏,以順爲正無成有終柔嘉克踵乎前徽珩璜流譽慶澤用昭其嗣美翟禕增光,茲以覃恩封爾爲孺人,於戲,如綸如綍勿忘象服之榮宜室宜家久副鸞書之錫
  • 制曰:考績報循艮之最用獎臣勞推恩溯積累之遺載揚祖澤,爾陳元貞乃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陳加儒之祖,錫光有慶樹德務滋嗣清白之芳聲澤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緒祐篤一堂,茲以覃恩貤贈爾爲文林郎,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錫之勅命,於戲,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勵新猷有榖貽孫發幽光而丕彰潛德
  • 制曰:冊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績德門輯慶式昭大母之芳徽,爾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陳加儒之祖母馮氏,箴誡揚芬珩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賢聲澤裕後昆錫類式承嘉命,茲以覃恩貤贈爾爲孺人,於戲,播徽音於肜管壼範彌光膺異數於紫泥天休永劭
  • 制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艮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褒獎,爾陳漢棟乃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陳加儒之父,禔躬淳厚垂訓端嚴業可開先式穀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貽謀裕作牧之方,茲以覃恩贈,爾爲文林郎,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錫之勅命,於戲,克承清白之風嘉茲報政用慰顯揚之志昭乃遺謨
  •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惟循吏臣子凜冰淵之操教本慈幃,爾浙江處州府宣平縣知縣陳加儒之母,包氏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訓詞於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被自天之寵,茲以覃恩贈,爾爲孺人,於戲,仰酬顧復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永賁幽泉
  • 制曰:資父事君臣子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宏錫類之恩,爾杜之茂廼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之父,善積於身祥開厥後教子著義方之訓傅家裕堂構之遺,茲以覃恩贈,爾爲徵仕即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錫之勅命,於戲,殊榮必逮於所親寵命用光夫有子承茲優渥永庇忠勤
  • 制曰:奉職在公喜教勞之有自推恩將母宜錫典之攸隆,爾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之母夏氏,壼範宜家夙協承筐之媺母儀詒榖載昭畫荻之芳,茲以覃恩贈,爾爲太孺人,於戲,彰淑德於不瑕式榮象服膺寵命之有赫永賁泉壚
  • 制曰:錫類推恩朝廷之大典奉公盡職臣子之常經,爾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賦質純艮持身恪謹佇服官之奏績先報國以抒誠忱悃克昭新綸宜賁,茲以覃恩□爾爲徵仕即錫之勅命,於戲,宏敷章服之榮用勵靖共之誼欽茲寵命懋乃嘉猷
  • 制曰:恪恭報國良臣既殫厥心貞順宜家淑女爰從其貴,爾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之妻劉氏,含章協德令儀夙著於閨闈黽勉同心內治相成於夙夜,茲以覃恩贈,爾爲孺人,於戲,龍章載渙用褒敬戒之勤翟茀欽承永作原泉之賁
  • 制曰:臣子敦服勞之誼典既疏榮女士嗣淑慎之徽恩宜並茂,爾山東東昌府高唐州州判杜需材繼妻甘氏,素嫻內則動協女箴相夫載著勤勞宜家克彰令譽,茲以覃恩封爾爲孺人,於戲,蘋蘩繼美式揚彤管之輝綸綍同褒勉賛素絲之德
  • 制曰:任使需才稱職志在官之美馳驅奏效報功膺錫類之仁,爾楊宗美乃四川夔府奉節縣教諭楊崇之父,雅尚素風長迎善氣弓冶克勤於庭訓箕裘丕裕夫家聲,茲以覃恩貤贈爾爲修職郎,四川夔州府奉節縣教諭,錫之勅命,於戲,肇顯揚之盛事國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彌勵
  • 制曰:奉職無愆懋著勤勞之績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爾四川夔州府奉節縣教諭楊崇之母孟氏,淑範宜家令儀昌後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茲以覃恩贈,爾爲孺人,於戲,賁象服之端嚴誕膺鉅典錫龍章之渙汗永播徽音
  • 制曰:嘉謨垂奕葉允昭世德之求殊寵錫公朝益展曾孫之孝祇承新渥用報□徽,爾張仕美乃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張德化之曾祖父,敦修無斁垂教有方種德開先堂構益恢於來緒詒謀裕後箕裘克紹於前休懿矩攸彰恩施遂逮,茲以覃恩貤贈爾爲文林郎,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錫之勅命,於戲,四世其昌人聚德星之慶九原可作永承褒命之榮國典洊膺家風益振
  • 制曰:綏柔佐治寵旣被於外僚貞順垂休恩聿推於內德特敷惠澤用播徽音,爾陳氏乃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張德化之曾祖母,肅雍奇範令善堪模樹慈訓於後昆爰著鍾祥之德傅素風於奕葉式彰詒榖之謀允作母儀庸昭國典,茲以覃恩貤贈爾爲孺人,於戲,九重錫慶洊邀丹詔之褒四世承恩益煥朱憤之色勤宣令問用闡幽光
  • 制曰:考績報循良之最用獎臣勞推恩溯積累之遺載揚祖澤,爾張萬㻴乃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張德化之祖父,錫光有慶樹德務滋嗣清白之芳聲澤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緒祜篤一堂,茲以覃恩貤贈爾爲文林郎,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錫之勅命,於戲,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勵新猷有榖貽孫發幽光而丕彰潛德
  • 制曰:冊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績德門輯慶式昭大母之芳徽,爾唐氏乃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張德化之祖母,箴誡揚芬珩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其賢聲澤裕後昆錫類式承乎嘉命,茲以覃恩貤贈爾爲孺人,於戲,播徽音於彤管壼範彌光膺異數於紫泥天庥永劭
  • 制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褒獎,爾張加意乃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張德化之父,禔躬淳厚垂訓端嚴業可開先式榖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貽謀裕作牧之方,茲以覃恩封爾爲文林郎,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錫之勅命,於戲,克承清白之風嘉茲報政用慰顯揚之志畀以殊榮
  •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凜冰淵之操教本慈幃,爾劉氏乃直隸冀州武邑縣知縣張德化之母,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訓詞於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被自天之寵,茲以覃恩封爾爲孺人,於戲,仰酬顧復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用慰劬勞
  • 制曰:考績報循良之最用獎臣勞推恩溯積累之遺載揚祖澤,爾馮天玫乃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馮學颺之祖父,錫光有慶樹德務慈嗣清白之芳聲澤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緒祜篤一堂,茲以覃恩貤贈爾爲文林郎,錫之勅命,於戲,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勵新猷有榖貽孫發幽光而丕彰潛德
  • 制曰:冊府酬庸盡著人臣之懋績德門輯慶式昭大母之芳徽,爾陳氏乃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馮學颺之祖母,箴誡楊芬珩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其賢聲澤裕後昆錫類式承乎嘉命,茲以覃恩貤贈爾爲孺人錫之勅命,於戲,播徽音於彤管壼範彌光膺異數於紫泥天庥承劭
  • 制曰:資父事君臣子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宏錫類之恩,爾馮開疆乃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馮學颺之父,善積於躬祥開厥後教子著義方之訓傅家裕堂構之遺,茲以覃恩贈,爾爲文林郎,錫之勅命,於戲,殊榮必逮於所親寵光用命夫有子承茲優渥永表忠勤
  • 制曰:奉職在公嘉教勞之有自推恩將母宜錫典之攸隆,爾張氏乃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馮學颺之母,壺範宜家夙協承筐之嬍母儀詒榖載昭畫荻之芳,茲以覃恩贈,爾爲孺人錫之勅命,於戲,彰淑德於不瑕式榮象服膺寵命之有赫永賁泉壚
  • 制曰:考績報循良之最用獎臣勞推恩溯積累之遺載揚祖澤,爾屈大儒乃浙江杭州府昌化縣知縣屈鳴鳴介之祖父,鍚光有慶樹德務滋嗣清白之芳聲澤流再世衍弓裘之令緒祜篤一堂,茲以覃恩貤贈爾爲文林郎,浙江杭州府昌化縣知縣錫之勅命,於戲,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勵新猷有榖貽孫發幽光而丕彰潛德
  • 制曰:冊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績德門輯慶式昭大母之芳徽,爾李氏乃浙江杭州府昌化縣知縣屈鳴介之祖母,箴誡揚芬珩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其賢聲澤裕後昆錫類式承乎嘉命,茲以覃恩貤贈爾爲孺人,於戲,播徽音於彤管壼範彌光膺異數於紫泥天庥允劭
  • 制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褒獎,爾屈光華乃浙江杭州府昌化縣知縣屈鳴介,式逢慶典爰沛殊施,爾馮氏廼江西吉南贛寧兵備道廖寅之祖母,慶葉珩璜訓嫻圖史心荘體順著壼範於中閨善積慶餘表母儀於奕世,茲以覃恩貤贈爾爲太恭人,於戲,播蘭陔之芳澤寵被重闈揚芝檢之徽音光流華胃榮章洊逮德範猶存
  • 制曰:表臣報績爰歸美於貽謀司土詔功必溯源於繩武殊榮漸被積伐增華,爾廖忠誥廼現任江西吉南贑寧道廖寅之本生祖父,衍緒開先垂庥裕後孫棱挺秀聿昭樹德之符世業丕昌大啟承家之學,茲以爾孫克襄王事,贈爾爲中憲大夫,錫之誥命,於戲,錫五章而敷澤珂里流光推三葉以承恩德門襲慶祇膺茂典長荷寵綏
  • 制曰:鴻恩錫類聿昭貽榖之休令範宜家益著含飴之嬍式逢慶典爰沛殊施,爾杜氏廼現任江西吉南贑寧道廖寅之本生祖母,慶葉珩璜訓嫻圖史心荘體順著壼範於中閨善積慶餘表母儀於奕世,茲以爾孫克襄王事,贈爾爲恭人,於戲,播蘭陔之芳澤寵被重闈揚芝檢之徽音光流華胃滎章洊逮德範猶存
  • 制曰:夙夜宣勞事君資於事父雲霄布澤教孝實以教忠特賁絲綸用光閥閱,爾廖貞泰廼江西吉南贑寧兵備道廖寅之父,操修淳篤矩範嚴明術在詩書克啟趨庭之訓業恢堂構實開作室之模,茲以覃恩贈,爾爲中憲大夫江西吉南贑寧兵備道錫之誥命,於戲,錫天府之徽章殊榮下逮際人倫之盛美茂典欽承祇服誥詞允光譽問
  • 制曰:家聲昌大夙彰式榖之休壼教賢明不替樹蘐之慕適逢上慶用錫殊榮,爾劉氏廼江西吉南贑寧兵備道廖寅之母,敦習禮規恪循箴訓寢門治業著恆德於貞心閨塾授經寓慈風於雅範,茲以覃恩贈爾爲太恭人,於戲,恩能育子挺杞梓之良材善必稱親被筓珈之茂寵祇承嘉獎允播徽音

卷三

[編輯]

政績

[編輯]

朝廷設官分職凡以爲民也而州牧縣令尤爲親民之官六職兼司九功並治誠不易爲也惟是有利於民者興之有害於民者去之古稱循良政績胥統此矣鄰邑僻處一隅士農工商各務本業知自顧其身家官斯土者能勿撓之政斯善矣雖然召公陜愛蔭甘棠郇伯勤民膏留禾黍此中有實政焉載放前之官師於此使人歌思不忘者或則修理城垣防禦寇盜或則振興學校培植人材或則嚴禁盜賊約束胥吏類皆有功德於民此以沒世不能忘矣茲爲作政績志以志之所以闡循聲於旣往勸艮能於將來此物此志矣夫

[編輯]
  • 朱瑩江西南豐縣人由監生成化初涖任時縣治諸事草𠞴公撫字勤勞施爲有序一時邑中大冶後崇祀名宦祠
  • 於福隆德人成化間任建修城垣衙署爲政勤慎廉能民安善泊後崇祀明宦祠
  • 魏溶,湖廣蒲圻人,正德間任,賦性剛毅,取與不苟,時邑多盜,公設法巖捕,賊遂解散,民有帖席之安,歲旱祈雨,焚香禱告,引過自責,蚤暮不倦,精誠所格,天雨立應,又邑有弟兄爭產,以致訐訟不休者,公至諭以大義,啟其天良,俱泣謝而退,後崇祀名宦祠
  • 曾倫雲南人任邑教諭持身以禮接士以恩學規謹嚴講論明晳一時文學之士皆以品行爲尚乾隆二十三年經知縣陳覲光詳請崇祀名宦祠
  • 吳乾亨字紹嵩陝西洵陽人嘉靖四十六年初建城地並四門樵樓清廉自守勤愼愛民雖當重後民無澤門之謠

國朝

[編輯]
  • 李時亨,直隸棗強人,順治己亥進土,十八年任,時兵燹甫定,招集人民,初復城垣,公不事奢靡,重農勸學,省刑薄斂,士民安堵
  • 邱鏞,江南山陽人,康熙己未進土,五十七年任,政簡刑清,禮賢育士,爲政務持大體,癸卯旱,借帑賑濟,民頼以生
  • 程英銘,字罏峰,湖廣興國州人,乾隆丙辰解元,戊辰進土,乾隆十四年任,潔巳愛民,獄無大小必以情
  • 彭雲際,廣東陸豐縣人,拔貢,乾隆三十年任,甫下車,即奉檄補修城垣,倡始募捐,鳩工庀材,勤勞宵旰,經年完善,高厚堅固,可稱金湯,後教匪屢攻,安全不拔,公之功也
  • 楊爲龍,字蓼園,廣東大埔人,乾隆乙酉科舉人,嘉慶二年署理縣任,慈祥善化,邑無冤民,是年冬十一月初八日教匪王三槐等攻城七晝夜,公卒領文武,分撥居民,日夜堵禦,賊造雲梯等具,蠭擁而至,公命城上人飛礟擊之,賊不能勝,遂退去,城獲保全,公之力也,後調彭縣,在官數年,彭民亦頌其德,年八十卒於官,鄰民聞之,咸爲泣下,至今思公不忘,設木主祀之
  • 唐學聰,字亦愚,號冷居,綏定府達縣人,乾隆甲午科舉人,六十年來任教諭事,勤於訓課,講學以品行爲先,一時邑中土習大振,嘉慶二年冬,教匪攻城,危若朝露,公統率城內居日夜防守,是時城中單弱,有懈弛者以大義曉之,人皆爲之泣下,誓以死守,如是者七晝夜不倦,公見人心穩固,募敢死士數人,各持引火之物,夜入賊營,燒其巢穴,賊遂退去,士民安堵,因勞甚以病卒於官,今合邑設木主祀之
  • 陳鑒,湖廣黃岡人,由議敘嘉慶元年署理縣尉事,潔巳愛民,事不越職,民咸安之,二年冬,教匪之變,攻城甚急,鑒率居民防守,循邏嚴密,有希全性命踰城欲出者,命人從後刺之,傷其股而止,於是人莫敢逃,見守陴士民有勞困者,以好言撫慰,人素愛公,誓死不背,城頼以安,後以陞去,民多思念焉

人物

[編輯]

朝廷貴德尚賢有善必彰故閭里之問有能崇禮義敦倫常以及列仕版而宏得濟爲當時所景從其德其功堪垂不朽者皆優崇祀典而表章恐後凡以示勸也鄰邑地雖蕞爾而前代頗有聞人近今亦不乏碩彥敢聽其與庸衆者流同其湮沒乎爰作人物誌

鄕賢

[編輯]

[編輯]
  • 彭 戢元祐間進士爲兩浙提舉奉祠以歸常畜雙鶴江右士大夫送行詩有扁舟載雙鶴萬卷貯羣書之句今讀其詩可以想見其人

[編輯]
  • 楊 純成化中進士任監察御史廵撫貴州斷決如流任滿百姓乞留一年上許之民謠曰鄰水楊但願年年廵貴陽貪汚畏法軍民安康歷陞陝西副使去之日𥠖僚遮道涕泣扳留
  • 楊一鈞弘治年間進土任漢中府知府禦侮救荒民頼以安陞浙江副使漢人爲祀名宦
  • 談 倫弘治年間進士任潮州府知府築海口堤數千文民居獲安砌廣信橋往來便之吳明魁嘉靖壬子歲貢歷任湖廣漢陽府訓導陜西洮州府教授還里賓飮於鄉者三生平孝友爲士林楷範合邑紳士請於萬曆癸酉年崇祠鄉賢今墓前石碑可稽
  • 劉三才 萬曆壬午科解元,癸未進士。任吏部文選司主事,按乾隆二十三年前知縣陳覲光修志載公科名仕宦歷歷不差,惟公墓在城西門外一里許,墳塋高大,兩旁立有石馬翁仲,額曰吏部尚書劉公之墓,與志載不合,其後世子孫邅明季兵燹之後,家乗佚失,莫得其詳,姑存之以俟𠫵攷。
  • 楊繼夔萬曆十七年己丑科進士任貴州道監察御史
  • 孔宏頣萬曆三十五年丁未進士任湖北公安縣知縣
  • 劉明𥱳中應天鄉試任𢖍山縣知縣
  • 楊芳春邑廩生天性孝友立品端方生平嗜學不厭崇禎五年崇祀鄉賢
  • 甘學闊萬曆己未進士授行人兩封藩王卻餽遺不受擢御史巡按雲南哥廵順保永河所至俱有聲名提學南直隸不阿權貴置天鍳在茲額於使院一時名士吳貞啟吳偉業李清等皆出其門後陞大理寺卿因西事孔亟特簡陜西廵撫賑貸饑民誅巨盜王三錫於終南山招撫流寇過天星以與經略洪承疇見不合乞歸閉戶讀書至老不倦崇祀江南名宦

國朝

[編輯]
  • 陳加儒,字掄士,號退齋,雍正己酉舉人,任浙江宣平縣知縣,涖任多善政。歸田後以教授生徒爲業。生平謙謹溫恂,爲邑中士林之望。教子華、孫賓國,俱食餼膠庠。著有潾山雜錄詩二卷,載藝文志。
  • 甘文林,字鹿圃,號筆峰。中乾隆庚辰進士,歷任貴州平越縣、廣東廣寧縣知縣。居官清廉,民𣣱父母。歸田後,講習不輟,邑中學者多從逰焉。教子采和,中壬子科順天舉人,現授河南衛輝府知府。三子㫤,四子昺,俱食餼。著有《鶴鳴堂稿》行世。
  • 張德化,字惠菴,號崑崖。乾隆乙酉選扳借補會理州訓導,陞授直隸武邑縣知縣,刑清政簡,民皆愛戴。乾隆四十八年卒於官署,合邑士民爲𥪡墮淚遺碑。教子元升,中乙卯順天舉人。
  • 甘軾,字慕曕,號豐溪。中乾隆甲午科舉人,掌教潾山書院,一時從𣸯甚衆。教子笏,食餼膠庠。
  • 曾元泰字和齋,號定圃。中乾隆己亥恩科舉人。品正行端,言笑不苟,居多隱德,廉介自持。嘗有夤夜私以百金求公一言於有司者,公正顏拒之,其人慚謝而退。掌教潾山,先後十年,足不出戶庭,講貫𨸩課,始終如一。每臨講席,必先品行而後文藝,一時邑中登賢書者皆出其門,列膠庠補弟子員者,累至數百。知縣陳應魁題其座曰士林矜式。年六十餘而精神不衰,猶日誦數千言。生平所作詩文頗多,尚未付栞行世。嘉慶二年教匪之變,首先捐貲修理寨柵,保障一方,遠近士庶咸來依公,全活甚衆。在寨一年,每遇賊臨,親率居民日夜防守,以此勞心太過,遂病不起。然病中猶刻刻以合寨生靈爲念,無片語及其家私。病篤,口述曾子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巳矣二語而逝。卒之日,寨中數千家皆變服舉哀,設木主祀之。知縣鍾人傑聞之,澘然泣下,爲之親題其銘,贊曰:品高懷葛,學躋深純。洵清淑之所萃,自精爽之常伸。教諭唐學聰手書斯文焉仰四字以輓之。越今二十餘年,邑中士庶猶稱盛德不輟,謂人品如公,有古君子風焉。教子繼楷、繼楠,皆食餼。
  • 屈鳴介,字美才,號健菴,邑西豐樂里人。牲嗜學,爲人品行端方,言動不苟。鄉闈屢薦不售,遂絕意進取。家貧,教讀三十餘年,鄰巴長各邑出其門者甚衆。好倡義舉,曾督修七孔溪橋,約費千金。後以乾隆庚戌覃恩明經,署越嶲廳教授。上委代辦廳篆數月,士民愛戴,臨行跪道餞送。乙卯,選授長壽縣教諭。時教匪滋擾,士民築寨,懼違功令。公以利禦寇,不利爲寇,言於邑令,勸士民築寨堵禦。及匪賊破城,武弁典史陣亡,邑令逃去,公一人率領士民退處江之南岸,撫綏難民,權辦知縣事半月,邑中得保生全。上嘉其才,即札委幫辦縣事。兩載餘,題陞浙江昌化縣令。在任六年,緩刑薄賦,散賑恤災,民頌仁廉。以病卒於官署,哀動一邑,宦槖蕭然。士民勆其喪資,號泣扶櫬,送出邑境。江右修纂琢堂石公贈以聨曰:曾聽絃歌傳蜀道,長留俎豆在桐鄉。額曰古之循吏。

孝友

[編輯]

[編輯]
  • 孔承宣,先聖六十一代孫,進士孔宏頤父也,仕麻城教諭,捐俸資給寒士,多所成立,致仕歸,益篤孝友,遺金解宋忠大難,尤好賑貸,萬曆甲寅丙辰水旱頻仍,民頼全,治事載省志孝友傳,乾隆三十年奉文崇祀

忠義

[編輯]

[編輯]
  • 陳桂棟,崇禎三年庚午科舉人,任內黃縣,多異政,以薦摧南直隸徐州知州,闖賊李自成僞將攻城且陷,桂棟不屈望北再拜,負印墜城死,民憐其忠,葬於徐州城北,江南錢謙益爲作死事狀,事載省志忠義傳,乾隆三年奉文崇祀
  • 甘良臣,由將材出身,仕至山海關總兵官,崇禎十六年致仕回籍,招撫流寇,頗著勞績,甲申聞荘烈帝殉國,痛哭比向,再拜自縊,以遘鼎革,䘏典未及
  • 呂 閈,任訓導
  • 甘宗道,任陜西崇信縣知縣
  • 鄢 郢,任涇陽教諭
  • 楊  ,任鎮江府□磨
  • 侯  ,任興國州訓導
  • 甘  ,任褒城訓導

以上六公事跡失攷有崇祀鄉賢石碑並造報印冊可憑前志載在補遺茲並編入

忠義陳亡

[編輯]

人當安居無事侈設節義幾於視死如歸不幸而猝遇大變命屆呼吸則畏死倖生有捨其父母兄弟甘心逃遁而不顧者比比然矣此豈忽無人心哉昔人有云慷慨就死易此就大賢以上言之耳鄰邑當嘉慶二年冬教匪蜂擁而入真間死孝死節赴湯蹈火奮不顧身者不一而足□可見我朝教孝教忠之化漺而人心不死也前巳列名詳請旌表茲復編載志中以垂不朽所謂忠肝義膽消難盡盪作寒煙總不磨者此也

國朝

[編輯]
  • 盧翰昭,邑文生,嘉慶二年教匪王三槐等圍城,生率領圑勇來城救援,遇賊力戰被執不屈,賊炮烙之,臨死罵不絕口
  • 劉雲岱,邑生員,嘉慶二年逆賊圍城,急於星火,生率鄉勇救援,至離城十五里之長安橋,記聞城陷,痛哭躍入水中,衆急救,半響方此成疾,旋死
  • 僧廣志,邑萬峰寺僧,嘉慶二年教匪攻城,僧率勇救援,至城東郊一里之延佛寺,奮勇殺入與賊大戰,手殺賊弟賊妻,並賊衆數人,衆寡莫敞爲賊所擒,而磔殺之,然有此一戰,而賊入於是乎膽寒矣
  • 鍾朝秀,邑壯士,二年教匪之變,朝秀練勇數百人,屯於邑之鍾家洞,屢與賊戰,獲賊馬匹無數,四年賊至王家塲,燒燬民屋,秀領數十人至潘家莊與賊遇,手執鐡槊殺賊人賊大至後應不繼獨力難友爲賊所殺,身首異處
  • 寥貞閧,邑處士,慶二年冬賊入其家獲□□不屈賊磔殺之教諭陳、旌其門曰盡義全忠
  • 陳輔國,邑文生,奉母避難爲賊所獲不屈死
  • 甘存之,邑文生,奉母避難爲賊所獲不屈死
  • 陳訓典,練勇堵賊,爲賊所執不屈死
  • 王宗模,邑文生,爲賊所獲不屈死
  • 李澤溥,邑吏員,爲賊所獲不屈死
  • 范裁簡,邑文生,爲賊所獲不屈死
  • 周振統,邑武生,爲賊所獲不屈死
  • 陳如山嘉慶二年冬教匪圍城來城救援至東門外與賊戰陳亡呈報在案
  • 陳、才、陳崇富、陳、良、陳崇欽、陳光廷陳如林、陳錫儒、陳、戌、邱上珍、陳裕升包洪元、甘百子、甘啟後、甘蓋衆、龔濟世龔茹山、唐遐齡、唐有山、楊、庚、楊才祥楊國模、郭廣仲、袁正凣、甘良才、馮廣俊馮賓友、魯應傳、鄭永福、胡德崇、王、三尹、三、秦淵如、黃宗元、陳、茂、劉成璧龔桂保、包方泰、包現珍、馮丁酉、馮志廷馮精一、馮學唐、甘、鼎、何、大、嚴必照李體綱、曹國美、劉長生、周志廷、彭清泰鄢、才、唐遐康、邱德興、王、逵、李元富劉體全、黃初元、馮紹華、黃國瑞、陳盛典龔景祥、銀有思、尹天貴、劉廣才、王金傳王、南、陳仲禮、吳志三。以上六十八人俱同陳如山救援陣亡有案
  • 包翰先嘉慶二年在邑之五里壩堵賊陣亡
  • 鄒書萬、龎有生、陳和春、包映山、王裕志張祥文、陳文遂、甘爵一。以上八人俱同包翰先堵賊陣亡有案
  • 李桂祿嘉慶二年在邑之小河口堵賊陣亡
  • 丁一富、胡顯儒、屈積德、丁一秀、賀美章、蔣生儀、諶紹珍、張正宗、簡才倫。以上九人俱同李桂祿堵賊陣亡有案
  • 汪明理嘉慶二年在邑之五里垻堵賊陣亡
  • 黃文茂、張寅亮、馬永祥、甘於久、張太升包於先、徐良貴、曹廷章、周繼泰、張伯珩徐鳳山、朱天錫、張雙仲、王文中、包以文張以位、高大科、陳萬才、黃際美、王永清秦、江、甘家疇、徐心桂、陳蓬升、謝必文何其中。 以上二十六人俱同汪明理堵賊陣亡有案雷福沾嘉慶二年在邑之羊鹿灘堵賊陣亡
  • 殷萬一、王沾一、李三級、胡永富、聶、儒范明揚、杜正倫、陳採芹、張學賢、杜、祥杜栁林、甘福壽、劉正榜、甘華久、楊爾位甘應宜、楊德卓、袁在春、袁在新。以上十九人俱同雷福沾堵賊陣亡有案
  • 李位中嘉慶二年在𥕰子岩堵賊陣亡
  • 李賢士、馮靜深、馮祥益、馮哲安、馮德文馮瀛安、王繼述、馮、長、馮成業。以上九人俱同李位中堵賊陣亡有案
  • 王、朝嘉慶四年解運軍米在邑之柑子舖爲賊所傷
  • 唐俸良、胡明受、張玉華、黃常泰、黃發𠃔黃朝遠、湯耀先、王顯才、唐良才、泰、倫秦應藻、秦、興、秦、逹、秦宜春、秦泗海秦學宜、秦茂春、秦學喜、雷現周、雷紹魯、周惟遂、周惟昌、周茂桂、周昌發、周秀山周秀發、周富昌。以上二十七人俱同王朝解運軍米遇害
  • 黃習建嘉慶四年在邑之三⾓灘堵賊陣亡
  • 黃長壽、黃學寬、瞿朝榮、蔣定國、趙代宗曾信學、唐、四、沈宗文、熊元龍、朱加瑞朱加棟、譚奇龍、蔡興華、朱加明。以上十四人俱同黃習建堵賊陣亡有案
  • 劉多能嘉慶四年在邑之黃嶺岡堵賊陣亡
  • 羅清遠、羅亮遠、魯良美、杜、全、魯良士劉、富、黃洪泰、蔣克洪、魏三鳳、黃忠保以上十人俱同劉多能堵賊陣亡有案
  • 賀二。嘉慶四年在蒙石漕堵賊陣亡。
  • 劉大才、王美南、王安策、王紹尭。以上四人俱同賀二堵賊陳亡有案
  • 劉先之、甘志士、甘錫榮。三人在八耳灘陣亡
  • 熊坐明、張德遠、熊祥符。三人在大石橋陣亡
  • 蔣光遠。在得勝寨陣亡。
  • 甘正舉、包洪遠。二人在野雞口陣亡。
  • 包德中。嘉慶四年在中溝堵賊陣亡。
  • 蔣啟榮、熊元開、熊元開,以上三人俱同包德中堵賊陣亡有案。
  • 馮漢。嘉慶六年在椿木坪堵賊陣亡。
  • 譚國璧、張正元、甘家鶴、劉萬峰、彭永欽、張士英、梅開國、頼顯貴、顏朝、甘容、曹泰富、蔣廷林、何壽興、唐貴龍、李正華、周繼紳、沈國富、陳朝順、楊繼林、楊通華、蔣正洪、吳永義、蔣啟昆、何元忠、殷登農、文亮榜、陳廷福、楊珍先、歐超富、鄭泰宗、李文鳳、殷陳鳳、王殷先、魯家太、劉世達、余正品、項榮貴、甘家有、劉長清、唐登榮、田仕舉。以上四十一人俱同馮漢堵賊陣亡有案。
  • 熊體全。嘉慶七年在馬蝗頸堵賊陣亡。
  • 熊占渠、熊文倫、馮蘭芳、徐宇殿、甘碧陞、潘瑾堂、潘海堂、熊純一、甘月周、張四、張茂廷。以上十一人俱同熊全堵賊陣亡有案。
  • 鄧忠泰嘉慶七年在檑鼓坪堵賊陣亡。
  • 吳繼來、梅朝用、甘闊之、戴正元、廖有堂、朱有章、吳容貴、林仲坤。以上八人俱同鄧忠泰堵賊陣亡有案。

義荘義學

[編輯]

睦族敬宗,虞廷首重,矜孤恤寡,王政先□,疏太傅不治生產,用給親隣,范仲淹廣置義田,大賑貧乏,積而能散,潤則肯分,此仁人君子之行,從古難能之事也,又況建學興賢,捐鶴俸於清𧅺,延師課讀,萃士類以甄陶,己欲立而立人,希賢性業,其不差矣,人慾逹則逹之,爲仁事功,何多讓焉,鄰邑自前明以來,世家巨族,比屋連楹,金谷園中,不少季倫之富,推解隊裹,尚鮮卜式之賢,則夫生今之世,而能舉前事之所無,啟將來以或有,慨然爲之,無稍依違於其間,偉人事業,豈非間世而一出哉,故是編亟爲紀載,所以志斯事之不多覯雲

  • 紹綵宗祠在城內東街,係前任兩淮都轉廖復堂先生置。初,先生爲童子時,其父中憲大夫能容公察其器字,知其必逹,即以他曰顯榮,當睦族贍貧囑之。其後先生果以弱冠列膠庠,補弟子員。未幾,登賢書,出幸南陽,歷任江蘇鎮江府府尹,旋分廵江西贛南兵備道,官至兩淮鹽運使司鹽運使。功成告退,息轍林園。於是出二十餘年所得清俸約數千金,置業數處,以爲義莊。手書章程,詳載祠壁石刻間。幾族中教讀養老,孤子嫠婦,以及嫁子娶媳,喪死送終,貧而無力者,胥量予之,俾無傷於星罶,以完厥考能容公之志。議成,合邑士庶咸欽其德,具呈於官,請詳立案。太守程家詳勘云:積俸置莊,捐資立學,竭讓水廉泉之潤,爲興仁廣育之謀。卹嫠矜老,期無憾於宗支;養正訓蒙,立有基於庠序。凡茲義舉,實屬可風,洵堪推廣皇仁,善承先志者也。仰即如詳立案。知縣吳秀良爲作碑記,與先生自敘義,荘本未述,併載藝文志。
  • 紹庭義學在城內孔家岩下,爲邑中有志讀書、貧而無力者設,亦都轉廖復堂先生所置,皆其先府君能容公之遺命也。先生以學博才,膺民社選,循聲茂績,所至口碑,累官顯秩,達不離道。□組後,閉門謝客,屏絕塵氛,惟日以讀書作文、培植人材爲事,用闡揚厥考之志。每月課日,必親詣紹庭學中,招集諸生,口占題目,令其作文,給以日費。繳卷後,親親加較閱,拔其尤者,重加獎賞,以鼓勵士氣。一時學者,皆得所宗仰焉。其延師脩脯及諸生膏火之資,約歲頗費百金。一切章程條例,皆載紹綠宗祠石壁間,茲不贅。

義士

[編輯]
  • 周 俊。邑處士。爲人端方直正。好善樂施。乾隆三十年建修城垣。俊首倡義舉。捐銀五百兩以爲始事。於是人皆慕義。各捐囊金共襄厥事。逾年城功告竣。知縣彭雲際詳於上官。上憲表其門曰急功尚義。
  • 余克一。邑處士。乾隆三十年修建城垣。樂捐銀一百餘兩
  • 朱子由。乾隆三十年建修城垣。樂捐銀壹百兩。
  • 朱彩龍。乾隆三十年建修城垣。樂捐銀壹百兩。
  • 李體德。邑人。與其兄盛德皆好義樂施。邑南三十里有橋。舊名觀音橋。年久傾圯。乃自捐銀三百兩重修。邑人公呈在案
  • 鍾雲捷。邑九龍場高坪人。家素封。不治生產。好義樂施。如是數十年。家中落。益樂善不倦。晚歲金蓋。自備畚鍾口糧。遇道路險隘處。即竭力修除。又於路旁砌石壘土。植黃葛香樟等樹。以廕行人。所居數十里內。多至百餘株。年八十精力尚健。一日約集親友沐浴冠帶。安坐而逝。今其孫嘉蔭亦能繼其祖志。

列女

[編輯]

詩美柏舟易重女貞蓋以婦人之義從一而終也然自古有之亦自古難之彼讀書士大夫當國歩艱難降志辱身屈節敗名者且不可勝數矧一女子其志苦其守貞其行奮迅而無所顧忌則其有禆於人倫無媿於名教者爲何如耶是烏可以不志爰作列女志原論

節孝

[編輯]

[編輯]
  • 吳節婦談氏。邑人吳湝之妻。萬曆年間奉旨建坊旌獎。並祀節孝祠。
  • 侯節婦吳氏。邑增廣生員侯世延妻。萬曆年間奉旨建坊旌表並祀節孝祠。
  • 周節婦陳氏。邑人周在邠妻。彭氏。周之健妻。兩世孤孀,崇禎年間奉旨旌表,並祀節孝祠。
節烈
[編輯]

周五女。年十四喪父。誓奉孀母不字。年七十四。罵姚黃賊。舉火自焚。祀節孝祠。

國朝

[編輯]
  • 楊節婦汪氏。邑生員楊伯元妻。年二十六歲夫亡。慟不飲食。因有遺孕。忍死襄事。苦節撫養。教以成名。即貢生楊宗美也。孫崇中康熙庚子科舉人。曾孫爾式中乾隆庚午科舉人。人以爲苦節之報。乾隆二年奉旨建坊旌表。並祀節孝祠
  • 甘節婦李氏。邑甘明宣妻。明宣游學楚中病歿。氏聞慟哭不食。或勸以舅姑年老。子甫一齡。乃忍死治事。其後家益落。里中有以言誘之者。氏厲詞拒之。遂毀容。足不出戶。子惟肅中雍正乙卯科舉人。乾隆四年題請奉旨建坊旌表。並祀節孝祠
  • 鍾節婦梅氏。邑副榜鍾士槐妻。二十六歲夫亡。痛欲殉死。翁姑諭以有遺孕。乃勉進饘粥。志凜冰霜。心堅金石。乾隆十八年 題請奉旨建坊旌表。並記節孝祠
  • 劉節婦陳氏。邑劉宗書妻。夫亡氏年十九歲。誓不改適。事孀姑病劉。氏刲股和藥以進。訓課遺孤。凜若嚴師。乾隆二十年奉旨旌表。並祀節孝祠
  • 彭節婦包氏。邑彭加壽妻。夫歿氏年十九歲。獨持門戶奉翁姑甚孝及歿。氏力作經營。殯葬如禮。乾隆二十二年奉文建坊。並祀節孝祠
  • 陳節婦馮氏。邑生員陳元貞妻。夫亡。氏年二十二歲。侍養孀姑。撫育幼子。備歷艱辛。孫加儒中雍正己酉科舉人
  • 包節婦馮氏。邑包慶南妻。夫歿。撫孤守節。動愼持家。閤學題其門曰「節壽雙高」
  • 王節婦甘氏。邑王學藩妻。夫歿。節操不渝。孝道無虧。前知縣高思雍旌其門曰「節孝真純」
  • 談節婦劉氏。邑談成晟妻。夫歿。志堅松柏。克盡婦道。前知縣潘潤秋表其門曰「冰堅不二」
  • 胡節婦周氏。邑胡可福妻。夫亡。氏年二十八歲。茹苦撫孤。苦節四十餘載。以壽終

烈女

[編輯]
  • 邱清姑。邑邱洪緒女。年十七歲被奸賊楊繼儒強姦不從殺斃。乾隆二十六年經縣申詳。奉旨旌表建坊。以彰貞烈
  • 曹節婦甘氏。邑曹開勲妻。年十八歲夫亡。守節不渝。乾隆二十七年奉旨旌表建坊
  • 李節婦姚氏。邑李成松妻。年二十歲夫亡。守節不渝。乾隆二十七年奉旨建坊旌表
  • 鄢節婦熊氏。邑鄢金聲妻。年二十四歲。被賊鄢締洪調戱。自縊身死。乾隆三十三年旌表建坊
  • 熊節婦梁氏。邑熊宗筠妻。年二十七歲夫歿。矢志冰霜三十餘年。嘉慶四年旌表建坊
  • 吳節婦胡氏。邑文生吳瓚妻。年二十四歲夫亡。冰霜自矢。堅貞不渝。生子潤和、孫永律列膠庠。教諭唐學聰旌其門曰『松心鶴年』
  • 王節婦馮氏。邑廩生王肖孔妻。年二十四歲夫亡守節。志勵冰霜。教子用中列膠庠
  • 甘節婦倪氏。邑甘文相妻。年二十歲夫歿。柏舟自矢。撫子事姑。慈孝兼盡。人咸欽之
  • 陳節婦唐氏。邑陳士尊妻。年十九歲夫亡守節。事姑撫子。不渝其操。教子懷本列成均。道光元年奉文旌表。坊建邑西關外之觀音橋坎上台子宅左
  • 熊節婦陳氏。邑故處士熊本溶之妻。於道光二年奉旨旌表建坊。以彰貞淑。即貢生熊文樓。增生文枚之母也
  • 藍節婦楊氏。邑藍忠堯妻。年二十二歲夫歿守節。敬事翁姑。冰霜自矢。府憲旌其門曰『貞慈澤遠』
  • 葉節婦劉氏。邑葉宗義妻。年二十四歲夫亡。子甫一齡。敬事翁姑。心存燕翼。教子禮陶列膠庠
  • 王節婦劉氏。邑王太堯妻。年二十二歲夫亡。矢志守節。家計雖貧。清操益勵。爲人所難爲焉
  • 郭節婦唐氏。邑郭興邦妻。年二十三歲夫病。割股不痊。欲以身殉。姑慰以遺腹乃免。守節終身
  • 甘節婦許氏。邑甘克讓妻。年二十歲夫歿。姑邁子幼。家貧誓不再適。義方教子。勤謹持家。其子存緒由成均列仕版
  • 方節婦蔣氏。邑方之屏妻。年二十四歲夫亡。無子以庶子爲嗣。守節事翁。翁年八十被賊戕斃。氏潛藏得脫。收葬翁喪。全節而終
  • 甘節婦馮氏。邑甘於寵妻。年二十三歲夫亡。遺腹後生一子。撫育盡志。以承先緒
  • 楊節婦馮氏。邑楊爾俸妻。年二十四歲夫亡。苦節二十餘年。撫子德謙成立。屢試皆列前茅。未售而卒。氏亦痛。故人多哀之
  • 楊節婦陳氏。即楊爾俸之子。德謙之妻也。夫亡姑故。氏喪祭如禮。撫育孤子。效姑遺範。兩世孤孀。人多憫之
  • 周節婦劉氏。邑周世華妻。年十九歲夫亡。家貧。毀容矢志。苦心撫孤。堅貞不渝。人咸欽之
  • 甘節婦陳氏。邑甘存歲妻。年十九歲夫亡。遺孤甫月餘。苦心撫育。堅貞不二。人皆敬之
  • 曾節婦黃氏。邑曾蔚成妻。年二十歲夫歿。遺孤甫月餘。氏形影相弔。爲夫存嗣。苦節終身
  • 杜節婦陳氏。邑杜克輝妻。年二十崴夫歿。氏堅持婦節。教子家超食餼。兼撫夫弟克賛、克登、克盛、克念俱列膠庠。邑人士咸欽其範焉
  • 劉節歸馮氏。邑劉爲知妻。年二十一歲夫歿。矢志守節。始終不渝教。子汝範列膠庠
  • 余節婦鄧氏。年二十三歲。邑故業儒余洪基妻。夫歿。矢志守節。上事翁姑。克盡孝養。教子文政身列成均
  • 朱節婦吳氏。邑朱國朝之妻。年二十六歲夫歿。勵志冰堅。仰事俯育。始終不渝。教子邦孚入黌宮。邦漢列武庠。朱玉堂亦列武庠
  • 范節婦馮氏。邑范良之妻。年二十六歲夫卒。矢志冰霜。誓不再適。上事翁姑。下撫幼子。始終不易。今其子孫俱業儒
  • 甘節婦廖氏。邑甘培昌妻。年二十歲夫病。割股不痊。欲以身殉。奮身投水。侍女救免。矢志守節。撫夫兄子承繼以存夫嗣。越八年卒。一時文人多以詩輓之。其父復堂亦有哭輓詩四章載藝文志
  • 李節婦劉氏。邑李勝廣之妻。年十九歲夫歿。苦志守節。上事翁姑。下撫孤子。始終不渝。邑人咸欽之
  • 彭節婦龔氏。邑彭月朗之妻。年二十四歲夫病。割股不痊。夫歿。翁姑憫其年幼勸適。氏截髮自誓。永不改操。夫死無子。過繼夫弟之子。以存夫嗣。至老不渝。邑人欽之
  • 古節婦李氏。
  • 袁節婦劉氏。邑袁永泰妻。年二十歲夫歿。矢志守節。撫孤存嗣。始終不渝
  • 姜節婦鄢氏。邑庠生薑明通妻。年十九歲夫歿。子甫數月氏。矢志守節。撫育遺孤。卒完其志
  • 廖節歸楊氏。邑廖文仕之妻。年二十五歲其夫爲賊所傷。氏矢志守節。撫育二女。過繼胞姪爲子。以存夫嗣。始終不渝

烈婦烈女

[編輯]
  • 吳氏。邑馮開基妻。年四十六歲。嘉慶二年避難臥龍坡爲賊所獲。逼汚不從。罵賊死
  • 馮氏。邑賈兆朗妻。年二十四歲。嘉慶二。年避難臥龍坡爲賊所獲。逼汚不從。罵賊死
  • 熊氏。邑武生杜克盛妻。年三十二歲。嘉慶二年在九龍場被賊擄。去逼汚不從。罵賊身死
  • 馮氏。邑劉失名之妻。年三十六歲。嘉慶二年在九龍場爲賊所獲。逼汚不從。罵賊死
  • 馮氏。邑熊廣清之母。年二十歲。在大石橋爲賊所擄。逼汚不從。罵賊不絕。賊殺之
  • 李氏。邑熊體範母。年十六歲。爲賊所獲。逼汚不從。罵賊身死
  • 熊長姑。邑熊舒安女。年十六歲。爲賊所獲。逼汚不從。罵賊不止。賊殺之
  • 熊望姑。邑熊多才女。年十四歲。爲賊所掠。罵不絕口。賊殺之
  • 秦氏。邑庠生黃鐸妻。年六十六歲。三年在魚脊橋被賊圍去。罵賊身死
  • 熊氏。邑蔣明東母。年四十三歲。嘉慶三年在家奉姑。爲賊所獲。罵賊不屈。爲賊所𢦤
  • 彭采姑。邑彭雲吉女。年十六歲。四年在金山坪爲賊所擄。逼汚不從。罵賊身死
  • 謝氏。邑王治策妻。年三十二歲。四年爲賊所獲。逼汚不從。罵賊身死
  • 游氏。邑監生王卿之母。年四十歲。嘉慶四年爲賊所獲。逼汚不從。罵賊身死
  • 劉氏。邑熊雙保之母。年三十六歲。嘉慶七年爲賊所獲。逼汚不從。罵賊身死
  • 羅氏。邑甘克松之妻。年五十四歲。嘉慶四年爲賊所獲。逼以同去。罵賊死
  • 陳氏。邑熊峩之嬸母。年三十七歲。嘉慶七年爲賊所擄。逼汚不從。罵賊死
  • 侯氏。邑熊從著之妻。年三十六歲。嘉慶七年爲賊所擄。逼汚不從。罵賊死
  • 甘氏。邑熊失名之妻。年三十四歲。嘉慶七年爲賊所擄。逼汚不從。罵賊死
  • 馮氏。邑徐長生之母。年二十八歲。嘉慶七年爲賊所擄。逼汚不從。罵賊死

以上烈婦烈女嘉慶十四年奉文共建一坊表其貞烈

  • 甘氏。邑人藍斌之妻。年十六歲。被賊執去。逼汚不從。賊懾以刄。罵益不絕。賊殺之
  • 魯氏。邑武生廖桂香之妻。年二十八歲。三年爲賊所執。逼汚不從。罵賊死

以上烈婦據合邑紳耆公呈在案

流寓

[編輯]

從來磊落英奇之士,不屑屑終老牗下,每逰覽名山大川,或樹清標於郡邑,或藉景物以抒懷,雲山爲之生色,士民因而瞻仰臂之幽蘭叢桂所過流芳偶一相□自然戀慕蓋墬以人傳非人以墬傳也隣雖山邑間有賢人君子至止芳躅遺蹤不可沒也,作流寓

[編輯]
  • 杜甫,事見古蹟    
  • 陳子昂,事見古蹟

[編輯]
  • 雪菴。名守牧。始不知何許人。臨寂徒問之曰。松陽放鬆陽。建文時葉師賢也。官御史。帝遜位。賢走蜀。歷巴邑。寓鄰白龍洞。結葊靜誦周易。又曰袖楚詞一卷。登舟中流朗誦。誦巳輙投水中。有沙洲鶴載藝文志。
  • 孔希瑤。山東曲阜人。𢆲負大志。高才能文。建文朝憫憂時事。寄籍鄰水。即進士宏頣四代祖也。
  • 張烺。遂寧人。明末賊亂。攜家來鄰寓陳三台家。生子鵬翮。平定後回籍。教子成名。官至大學士。舊雲鵬翮本鄰人。𠨩遂寧。誤也。

仙釋

[編輯]

昔秦始皇求芝草仙藥。而神仙之說以興。漢武帝訪諸仙不死之藥。而神仙之術益盛。類皆荒唐怪誕。終無有騐。似不足信者。然攷之傳記。如許遜、欒巴等其超舉神異之術。亦不可謂昔無其人。並無其事也。因採錄之。以備參攷。

[編輯]
  • 無際禪師。駐錫海寶山。結菴修道。菴前一池中有蓮一莖。盛水如珠。苦行二十餘年。得道昇去。後人獵於山中。言其蹟尚存。有心訪之。徧尋不遇
  • 不二禪師。無際徒也。通小乗法。知未來事。釋語錄記。上召際入京。將行。不二請曰。玉殿氊褥不可履也。下有乗法。御賜清茗不可盡飮。當沃之以救吳災。際詣闕如言而行。啟氊視之。果有經卷覆。手中茗後。果有馳報。吳有火災。得黃雨而滅其㷔雲
  • 西懷禪師。髫年削髮。朝四山。通三教。隱居海寶。悟上乗禪。受法於天童頂無際二十五代派。圓寂時。命衆僧集薪十乗。是曰曵杖就焚(月餘。客言遇於楚。即脫時也)。

隱逸

[編輯]

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蠱之上九曰高尚其志。所居之時不同。出處之跡亦異。夫聖賢以利見爲心。逸民以肥遯爲節。豈性分使然。亦各行其志而巳。故清風雅調。有可以接踵巢許、比肩商皓者。雖痼癖成性。而歸真反樸。亦未可聽其磨滅而不傳也

[編輯]
  • 甘明鶴。字羽嘉。貢士。屢經選用不出。安貧樂道。築室於老君山。講學於天逸齋。凡有貴顯造謁不得覿面。只隔戶聞其書聲。悠然自適。遠近聞風。一時文人才士多出其門生乎。所作詩文雖多不肯附栞行世。今所傳《天逸齋稿》。皆其門人所輯也。
  • 僧南宗。嘉靖時人。未詳姓字。結庵於邑之華銀山。開堂說法。禪聲遠播四方。緇侶杖錫來游不下數千。時僧衆雲集。以山高水遙。艱於負汲爲患。忽一夕有虎遶院。長嘯者三。衆僧大駭。宗命各擲隻履於戶外。祝曰與爾有夙債者即將履去。願償不辭。明日徧視。惟失宗履蹤跡之見履遺寺後。俯躬拾取。忽聞洶洶水聲。伏地流下掘之。得水清甘。至今皆免負汲之苦。圓寂後。即建墖[16]葬於寺前。今俗呼爲千僧墖。即南宗之休龕也

國朝

[編輯]
  • 王繼魯。字再沂。居心恬靜。不事聲華。行多古道。乾隆五十六年例舉明經。固辭不受。築室課讀。教子成名。遠近聞風。咸來受業。年逾八十。氣旺神清。猶日勤誦讀。教諭游文璿贊曰「頤養天和」。翛出塵表手書難老二字以贈之。沒後前任兩淮鹽運司廖復堂輓以聯曰:「彥方古道今猶昔。逸少家聲近在茲」。額曰「古鄰文獻」。

坊表(塜墓附)

[編輯]

士人榮登科甲。輔弼王朝。與夫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皆建坊以旌之。所以獎其忱寵其志也。至於窀穸佳城。雖未必皆季壟要。未可任其淪於荒草也。爰作坊表志。而以塜墓附焉。

  • 上諭坊。在縣治大堂前。雍正元年建
  • 古鄰州坊。在縣治儀門外。康熙五九年知縣邱鏞立。

科甲

  • 進士坊。爲進士楊純立。今圯。坊柱尚存。在城內之東街
  • 進士坊。爲進士談倫立。在城內上街
  • 解元聯第坊。爲進士任吏部文選司主事劉三才立。在城內上街
  • 世代天寵坊。爲進士任陜西左布政馮從龍立。在城北門外一里許
  • 甲第傳芳坊。爲進士孔宏頣立。在城內上街
  • 南國文崇坊。爲進士任監察御吏督學江南陞陜西巡撫甘學闊立。在城內東北街
  • 七藩總憲坊。爲進士任監察御史陞七省廵漕楊一儁立。在城內縣治前
  • 名賢坊。爲進士楊一儁父楊芳春立。在城內縣前街
  • 節制兩省坊。爲舉人任鳳翔司理陳治道立。在城內西街
  • 科第聯芳坊。爲舉人劉嘉會、劉嘉賓立。在城內上街
  • 天朝名帥坊。爲總鎮甘良臣立。在城內北街

貞節

  • 水霜自守坊。爲吳明湝妻談氏立。在城內東街
  • 柏舟勁操坊。爲增廣生員侯世延妻吳氏立。在城東門外學街
  • 一門雙節坊。爲周在邠妻陳氏,男周之健妻彭氏立。在城內中街

國朝

  • 節孝雙美坊。爲生員楊伯元妻汪氏立。在縣治前街
  • 皇恩褒節坊。爲甘明宣妻李氏立。在治南五十里
    坐宅前
  • 孝義兼全坊。爲副榜鍾士槐妻梅氏立。在城內南街

科甲

  • 開晉循良坊。爲舉人楊伯龍立。
  • 金錫圭璧坊。爲舉人楊崇立。
  • 書香甲第坊。爲舉人任廣東南雄府通判楊崇立。


陵墓

[編輯]

  • 贈陜西巡撫甘公一桂墓。在老君山。城南六十里
  • 吏部主事贈吏部尚書劉公三才墓。在城西里
  • 許陜西左布政馮公從龍墓。在城南一里
  • 陜西按察使司副使楊公純墓。在擔水灘。城西二十里
  • 浙江按察使司副使楊公一均墓。在城北一里
  • 山海關總兵官甘公良臣墓
  • 鄕賢楊公芳春墓。在御史溪。城西十里

明義塜二處

  • 一在縣治後。玉屏山左側
  • 一在北門外

國朝義塜三處

  • 一在城西關外梯子岩。係運司廖復堂置
  • 一在城北半里
  • 一在城北一里。監生劉佳霖置

典籍

[編輯]

粵自河圖洛書。肇開千古文字。湯盤禹鼎。闡明百代淵源。六經首出。日月經天。三傳繼成。江河行地下。逮春秋戰國秦漢魏晉以來。百家諸子著作如林。國史家乘集帙成海。秘瑤函[17]以五千。不數曹倉[18]鄴架[19]。懸卷軸之三萬。何止綠字丹文[20]。是以茂先博聞[21]。尚媿偶逰福地,安世強識[22]。都緣夙究酉山[23]。生今之世。而欲上論古人。博觀往事。舍典籍其奚從乎。鄰邑地處偏隅。向乏書籍。啟空櫥之蠧簡。三絕難窺。搜敝簏之毛詩。四始莫辨。士林旣多遺憾。斯文爲之減色。則夫購縹緗而公士類。集錦帙以佐寒氊。洵足光增邑乘。功隆學校者也。爲作典籍志。

  • 宗經書室。在城內紹庭義學中。藏古今書籍數千軸。幾城鄕士子。有志讀書。無力購買者。許令入室借抄。以供學人腹笥。亦前任兩淮都轉廖復堂設茲。將所訂書目眉列於後。以便觀覽。

書目

[編輯]
  • 聖諭廣訓  十六條共一卷
  • 欽定全唐詩  十二函共一百二十本計一千卷
  • 欽定佩文韻府   十二函共一百八十五本計一百零六卷
  • 御選古文淵鑑   共四十八本計六十四卷
  • 御製數理精蘊   共五十三本計六十四卷
  • 御製歷象考成   共四十一本計五十二卷
  • 欽定煕朝雅頌集  共二十四本計一百零八卷
  • 欽定全唐文  五十函共五百本計一千卷
  • 太平御覽   二十函共二百本計一千卷
  • 欽定念三史  七十七函共六百九十八本計三千零六十三卷
    • 史記   四函共二十六本計一百三十卷
    • 前漢書  四函共三十二本計一百卷
    • 後漢書  四函共二十八本計一百二十卷
    • 蜀吳志   一函共六本計三十五卷
    • 魏志 二函共八本計三十卷
    • 魏書   三函共二十四本計一百一十四卷
    • 晉書   三函共三十本計一百三十卷
    • 宋書   二函共二十四本計一百卷
    • 南齊書  一函共八本計五十九卷
    • 北齊書    一函共八本主五十卷
    • 梁書  一函共八本計五十六卷
    • 陳書  一函共六本計三十六卷
    • 隋書  二函共二十四要計八十五卷
    • 周書  一函共八本計五十卷
    • 舊唐書 六函共六十本計二百卷
    • 唐書  五函共五十本計二百二十五卷
    • 五代史   一函共十本計七十四卷
    • 宋史  十函共一百本計四百九十六卷
    • 南史  二函共二十本計八十卷
    • 北史    三函共二十四本計一百卷
    • 金史  三函共二十四本計一百三十五卷
    • 遼史  一函共八本計一十六卷
    • 元史  五函共五十本計二百一十卷
    • 明史  十二函共一百一十二本計三百三十二卷
  • 十三經註疏   九函共一百一十本計三百四十六卷
    • 論語   共四本計二十卷
    • 孟子    共六本計十四卷
    • 孝經   共一本計九卷
    • 爾雅   共三本計十一卷
    • 周易   共四本計十三卷
    • 尚書   共六本計十九卷
    • 毛詩   共十二本計三十卷
    • 周禮   共十本計四十二卷
    • 儀禮   共十七卷
    • 禮記   六十三卷
    • 左傳   六十卷
    • 公羊傳    二十八卷
    • 穀梁傳  二十卷
  • 漢魏叢書    八十六種
  • 經翼
    • 易林、易傳、易傳、易略例、三墳書、汲冢周書、詩傳、詩說、韓詩外傳、草木蟲魚疏、大戴禮記、春秋繁露、白虎通、獨斷、忠經、孝經、小爾雅、方言、博雅、釋名、竹書紀年、穆天子傳、越絕書、吳越春秋、西京雜記、漢武內傳、飛燕外傳、雜事秘辛、華陽國志、十六國春秋、元經、羣輔錄、英雄記、高士傳、蓮社高賢傳、神仙傳
  • 子餘
    • 孔叢子、新語、新書、新序、說苑、淮南子、鹽鐵論、法言、申鍳、論衡、潛夫論、中論、中說、風俗通、人物誌、新論、家訓、參同契、陰符經、風后握奇經、素書、心書
  • 載籍
    • 古今注、博物志、文心雕龍、詩品、書品、尤射、拾遺記、述異記、續齊諧記、搜神記、神搜神記、還冤記、神異經、十洲記、洞㝠記、枕中書、佛國記、洛陽伽藍記、三輔皇圖、水經、星經、荊楚歲時記、南方草木狀、竹譜、禽經、刀劍錄、鼎錄、外史
  • 冊府元龜   一千卷
  • 文獻通考   四十八卷
  • 歷代大儒詩鈔   六十卷
  • 昭明文選   六十卷
  • 玉海   二百六十四卷
  • 函海   八百一十六卷
  • 四種遺規     十二卷
  • 太平寰宇記  二百卷

災異

[編輯]

易之占象也。吉一而凶悔吝三。明乎此而知祥固不多見。災宜書之。以示戒也。故石隕星飛。豈無弭救之道。驅蝗走虎。必有感召之由。天人之應捷於枹鼓。司牧者惟恐懼修省[24]。勤恤民隱[25]。自能轉禍爲福。化災爲祥。此必然之理也。若夫景星、慶雲、芝草等類。非諛即誕。槩不敢錄。

  • 成化六年,大旱
  • 弘治元年十二月辛卯,地震三日
  • 弘治十年,大有
  • 正德十三年正月己未,隕石於東郊
  • 嘉靖元年,旱
  • 嘉靖六年,旱,民大饑
  • 隆慶二年三月戊寅,地震,是歲大旱
  • 隆慶四年,大有
  • 萬曆二十五年,地震,三日乃止
  • 天啟七年,大旱
  • 崇禎十年十月乙卯,地震
  • 崇禎十四年十月,大雪,山林城市間,樹木皆冰,結其上如戰闘形

國朝

  • 康熙二十三年,大旱,居民逃散就食,至次年成熟始回復業
  • 雍正元年,大旱,知縣邱鏞請發帑賑濟,居民始安
  • 乾隆四十三年,大旱
  • 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午時,地震
  • 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十八夜,大雨水,邑城內外多被水淹
  • 嘉慶五年,旱
  • 嘉慶十五年七月初二日午時,烈風驟起,木拔禾偃,屋宇皆震
  • 嘉慶十六年,大旱
  • 道光元年,大有

物產

[編輯]

辨九土之宜。以教萬民。周禮職方氏掌也。蓋欲盡地利。必先察地之所宜。而後利可盡。若夫花木禽魚産。於此而不育於彼者。亦在在皆有。故好古之士。必精知而博攷之。而後遇物知名。並可悉其原委。正非臆爲說也。作物産志。原論

穀之屬

[編輯]

早䊀、百日早、紅米早、晚䊀、貴陽䊀、麻䊀、大白䊀、白蜂䊀、大葉䊀、毛香晚、栁𥓃糯、矮子糯、響殼糯、紅糯、包榖、粟榖、黍穀、高梁、大麥、小麥、晏麥、鵞掌稗、紅□

豆之屬

[編輯]

黃豆、綠豆、青皮豆、黑豆、白毛豆、飯豆、胡豆、菀豆、紅豆、四季豆、蛾眉豆、刀豆、白扁豆、紅扁豆

菜之屬

[編輯]

青菜、白菜、芥菜、油菜、甜菜、菠菜、莧菜、苦麻菜、同蒿菜、萵苣菜、芹菜、韮菜、灰條菜、蘿蔔、山藥、芋頭、茄子、分蔥、火蔥、蒜、薑、香椿芽、木耳、竹筍、茱萸、瓮

瓜之屬

[編輯]

王瓜、西瓜、絲瓜、南瓜、甜瓜、苦瓜、冬瓜、菜瓜、木瓜、金瓜、葫蘆、瓠子

菓之屬

[編輯]

櫻桃、核桃、香櫞、梅、桃、李、枇杷、菱角、茨菰、柑、橘、柚、蔔萄、甘蔗、白菓、棗、栗、落花生、蓮米、瓜子

花之屬

[編輯]

牡丹、海棠、芙蓉、芍藥、鳳仙、秋海棠、菊、蘭、蕙、萱草、雞冠、水仙、金桂、銀桂、薔薇、紫荊、繡毬、玉簮、金銀、木槿、石榴、蓮、葵、紫薇、映山紅、月季花、紅剌、白剌、郁李、茉莉

藥之屬

[編輯]

麥門冬、白芍藥、何首烏、香附子、車前子、牛膝、草麻子、山梔子、五棓子、牽牛子、天門冬、益母草、地骨皮、桑白皮、五加皮、薏苡仁、當歸、川芎、枳殼、葛根、柴胡、草薢、旱蓮草、蒼耳子、仙茅、紫蘇、菖蒲、瓜蔞、常山、金櫻子、半夏、荊芥、枸杞、木通、薄荷、烏藥、巴豆、南星、青蒿、穀精草、黃精、厚朴、皂角、黃荊子、大黃、淫羊藿、細辛、赤芍、蒼術、陳皮

竹之屬

[編輯]

斑竹、水竹、慈竹、金竹、棕竹、紫竹、苦竹、白甲竹、鳳尾竹

木之屬

[編輯]

松、柏、杉、栁、桐、楓、棕、檀、白楊、樟、青岡、槲栗、冬青、夜合、蒙子、柞子、椿、麻栁

禽之屬

[編輯]

雞、鵞、鳬(家野二種)、鴈、老鸛、野雞、竹雞、錦雞、鷂、畫眉、鷺鷀、白鷴、鴉、斑鳩、瓦鵲、麻鵲、鴛鴦、啄木、百舌、黃鸝、燕、杜鵑、布榖、鴝鵒

獸之屬

[編輯]

虎、豹、豺、牛、馬、驢、騾、豬、犬、獐、麀、兎、鹿、羊、貓、熊、野豬、山羊、猴、土豬、野貓、鼠、毫豬、九節狸、川山甲

鱗之屬

[編輯]

鯉魚、鯽魚、白甲魚、鯖魚、鱓魚、黃顙魚、鰍魚、金魚

介之屬

[編輯]

龜、鱉、螺、𧉻、𧒻

蟲之屬

[編輯]

蛇、蟻、蜂、蚊、螢、蠅、蟬、蛙、蜈蚣、蟋蟀、蚯蚓、蜥䗉、螟蛉、青蜓、蝦蟇、百節、飛蛾

貨之屬

[編輯]

蔴油、黃蠟、煙葉、蜂蜜、生漆、菜油、桐油、白蠟、棉花、蔗糖、花椒、山茶、紙、薴、靛、鐵、煤、炭

卷四

[編輯]
  • 候補同知署鄰水縣事。子芾。王尚錦重輯
  • 藝文

文章者。道藝之餘也。而即末以窺其本十可三四。故文以人傳。而人亦以文傳。自古迄今。未之或易也。鄰雖小邑。在前代時。名公鉅卿類能以文章事功。赫奕當世。其名篇佳什。自應採輯以光志乘。第自明未兵燹後。故家遺老無一存者。前人所著述實難稽攷。因於邑之殘碑斷碣。及雜見於他書。或記序。或書奏。或題詠。凡有關邑之風土。政之得失者。悉紀録之。以備採擇。侯國陳風。不遺下里之意雲爾。

明文

[編輯]

創建鄰水縣新城記(進士。知府。陳萬岐。邑人)

[編輯]
  • 高皇帝平定海隅,撫有華夏,𨛦縣如星羅碁布,雖天氣地物純駁參錯,治有難易,而設官分治必相乎其時與得乎其人,而後次第布置,可臻上理。鄰水爲昔鎭地,成化初改縣治,縁非衝途,故鮮歷兵革。百年來,雖冠裳禮樂蔚然與諸路並稱,而城郭尚缺,蒞斯土者亦多視爲緩圖。嘉靖癸亥,群盜突起,倉猝且至,人人以設守無據爲憂。邑侯吳公乾亨神色不變,諭集土勇歷堵要隘,賊不敢犯,旋就盪滅。賊旣平,因遂以城事爲先,尾弓經營,命匠𨯳石甃砌城垣,高二尋,周廣五里,未易寒暑,而雉堞戍樓巍然稱雄鎭焉。夫鄰僻處山陬,初未嘗有縣也,開於汪公。汪事蹟無攷。縣故無城也,始於公。山川良遇,非所謂其時與其人若有待者耶?昔者夏治安邑,殷人治亳,周人治洛,史悉識之。孔子削魯文,自城社、山川、宮廟、門觀、臺榭、廐圃、軍戍、稅甲,無不燦然備列,蓋其謀猷雖在千百年之前,所慮常在千百年之後故也。今之從政者,讀書類能出大言,其臨政則因循苟且,辭勞就逸,而於經久不敝之業,退乎若讓焉。如公者,豈不卓然真人傑也哉。自是疆宇靜閟,春誦夏絃,士因以竭其才,農得以食其力,而一邑之無廢時無廢事者,項背相望而起,詰戎詳刑,捕匪宣教,分庻職者,各得以安行其志。然則斯城之建,所以整飭綱紀,維持治化者,皆於此係之,匪獨保障鄰人,防禦寇盜巳也。是役也,公捐俸先之,而民之有力者,亦莫不懽忻鼓舞,如子來趨事,是以城成而民不病雲。

鄰水縣重修儒學記(明廵按御史。江萬實。大竹人)

[編輯]

鄰有學舊矣。自成化迄今六十餘祀,於時縣治創始,百役並興,材艱力骫。兼之董治匪人。亟於就緒。茍且文具。取辦目前。一切趨於簡便。殿廡堂齋庳濕蹇狹。形雖具而寔不充。凡門號廬庫等類。載在禮制者。悉所末備。無以妥聖靈振士氣。以故科目厪厪。才可縷指。歷十數令而莫之釐正。閱歳滋久。材敝益朽。基地益傾。瓦落垣頺。屬目增慨。嘉靖紀元之五載。古黃蔡侯珀來尹茲邑。滌篆詣學。周視嘆曰:鄰岩邑也。風教莫先焉。異端吾儒所弗齒。猶有崇飾其宮者。學校有司首務。顧當如是邪。實吾責也。廼洎學諭樊君相典、訓何君洪高商其事。樊以狀請於當路。得白金近六鎰。分守朱公又資以五十餘金。委判簿葵丘任君臣暨、保安陳君嘉猷蒞其役。遂鳩工庀徒。先起大成殿。爲三重五間。次則堂間數如之。又次兩廡爲間者二十有四。櫺星門砌石爲基。臺門之制始備。先是基址傾仄。因傭壯健施畚鍤。再更寒暑。鑿平山石數十丈。復拓傍近地若千畝。規制始宏敞。適際歳歉。流殍載途。或謂役可紓。侯弗聽曰:吾獨不若范希文之活我饑民。且就此成緒也耶。浮言胥動。此志不移。苐約費尚不及十一。爰捐俸貲。奨殷富。發公廩。並體漢法之酎金。傚周官之束矢。經始於嘉靖丙戌春初。訖功於己丑春暮。逾三稔乃告厥成。鄰之士夫僉謂此功之艱。倍於創始。爰走書於予。請紀其事。予謂天下之事。未有不由學而成者。四代之學尚巳。禮樂詩書之教。傳記可攷巳。循是而降。漢以訓詁。唐以詞章。宋之理學。大明而猶病於記誦嶮巇之習。獵聲華。媒祿利。往往而是。夫學而不以聖人之道。猶弗學也。苟非群聚甄別。而陶範之得所。則亦無以聨師儒。修典法。稽功緒。正習尚。而臻厥大成。傳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又繼雲君子學以致其道。蓋惟聖人之道。必全體大用以爲道。君子之學。必明體適用以爲學。大學自明德。以至新民。中庸。由三德達於九經。皆是物也。今廟學新矣。景嚮貞矣。藏修逰息又有所矣。因是而有體具用周之才出。則所以爲天地立極。爲萬世開太平者。於是乎在舉聖道體用大全而一以貫之矣。是蔡侯暨二三君子振勵作人之功。不特著於此邑此時。而且旁行四達。流於世世。其嘉惠後學。不其偉歟。侯行傑才。良政多可紀。此特其一節耳。竹鄰鄰也。初一邑也。余亦邑人也。雖悅道學而未能因輿情見屬。而有事於貞珉。故敢以是考焉。

重修鄰水縣儒學碑記(明翰林。任瀚。南充人)

[編輯]

皇帝即位之元年,太史奏昌光見井絡東分,入參七度,後當有元士應其下。九年,清平侯馮燦至鄰水,釋菜孔子廟廷,嘆曰:學敝矣,而士子絃誦不輟,昌光之入參分,意在斯乎?乃下令:爾民有能贊學宮後者,書若名著諸石。其有八下刑,請得以是役贖者聽。詰朝,梓人貾曲直,柞人、場人薙邍材,圬人人、陶人、甃人眂良窳,苫人易庇,繢人易丹艧玄垔。越明年成。因念周道衰,聖王不作,而豐林長谷,山陬水涯,隱哲藏賢,每不勝指屈,攷其淵源,皆出於學。孔子立人極,道光前古,顧其廟蕪穢不治,有司視之若視敝圊,不爲慼,誠爲缺政。馮侯抱異才爲令,不務追逐時好,媚當路人,取顯官,𤢜先務學,豈不翛然高世俗之良有司哉!爾鄰士逢衣果冠,栩栩集學舎,誦法孔子,異時必有以吾道道鳴天下,上應昌光之瑞,固馮侯所厚望也。若乃奇衰變古,持曲學亂政誤人,流旤國家,爲害後世,其何以對馮侯乎?𢡟哉!學故無泮,其外嶻嶪,甃石爲門三,南面戟門高眂外門,廣狹稱,深三倍。南面六楹門迤東循廻廊上,簷楹相匝爲東廡。西面門迤西循廻廊上,簷楹相匝爲西廡。東面各六楹,中左右廡環以栢,淒清蕭瑟如秋中爲赤墀,孔廟在赤墀上,高倍戟門,廣深稱六楹。南面東廡迤北高眂西側室,廣深稱,爲正誼齋。西面西廡迤北高眂東側室,廣深稱爲明道齋。東面各四楹,其上爲明倫堂四楹,又其上爲御製碑五,爲亭三,南面亦四楹。其餘庖廩廨舎、禮樂器當朱侯於侯蔡作者諸不載。

重修城隍廟碑記(明教諭。王之藩。雲南人)

[編輯]

余嘗誦大明會典,凡天下郡縣皆設城隍,取其號而封之,所以佐理陽政,鑒察司民,衛護一方之總總林林也。鄰水舊有此廟,在東北隅,去縣僅半里許,邑之民歲時伏臘,有事於祈祝禱祀者,咸往焉。苐基址不弘,民居雜處,兼以傾圮不葺,公私不稱便者久之,然亦未有加意改圖之者。萬曆乙亥,翼城侯公以西晉賢科來令茲土,履任之日,恭從儀典宿齋,見其廟貌荒隘,匪以綏神,即欲恢拓之,廼捐俸金買縣治中地基一段,形勢寬展,復導鄉約老□倡義舉,採木於野,取礪於石,冶陶冶甃,營辦圖維,建修正廟五楹,高廣峩然,復置內寢二柱,增塑神像,近瞻而遠眺之者,莫不起敬畏嚴憚之心,兩廡共設十二司,以出入糾察,門左右新立陰陽監學,至於致齋所、化錢庫、塞門石,罔不次第舉之,金壁輝煌,丹雘彩飾,煥然一新,而祈報者無虛日焉。此豈有激而然哉?幽明之分雖殊,感應之理則一,惟公以聰明正直之體,合於神明,彰善癉惡,一以至公無私者,有以通幽明之故,以是人禮神而益謹,神依人而益靈,祈報並祀南壇,春秋主祭邑厲,引綿禋祀於不窮者,胥以此爾。鄰之士以仰神之威,感公之德,復荷邑佐楊君銓、判簿趙君仕瀛,嘗輸穀粟以濟厥美,廟成,屬予爲文以記其事,則神威靈佐佑國家之庥,侯公表裏陰陽之政,諸君贊襄董率之功,當與此廟同爲不朽矣。

重建延福寺碑記(蘇彰。廣安人)

[編輯]

       鄰水,古邑也,廢於元未。我國朝洪武混一區宇,地屬大竹縣。成化丙戌,居民應役道遠,奏請復設此邑,始割籍大竹。居民庻富,人材倍出,視古爲盛。邑東一里許有延福寺,基址尚存,因縣復而寺亦復焉。其寺斷碣有詩曰:長楠延閣影,修竹闇鐘聲。則嘗日之林木蔥鬰,宮殿崢嶸,亦可想見。室邇嗟雲䧚,詩清快眼明。又以見其古之思賢深逹,吟詠酧唱也。末曰:兩公金石舊,行𥚃獨增情。更可見其古之重交情,惜離別,亦何不感嘆三復也哉。詩因寺而興懷,寺因詩而壯觀。今之視古,猶後之視今。此寺重建四十餘年,正德己巳,予與同志者借榻講易於此,見其寺之正殿、前門、後堂、退室、左廊、石廡、栢杪、筠篁、周垣、屏障,無不精潔完好,皆不費民財,而住持所自製。予輩甚愛之慕之,因而嘆曰:僧流尚知重彼之業,吾儒者逰聖門,學聖道,登明科,躋顯要,視學宮如傳舎,初不知崇本尚義,較此寺此儈何如。茲因住持請記其□,予雖未盡知其詳,而槩聞此寺之建,始創修於縣之生公□,至十公福蒞任後,宮殿始完。寺外堦梯猶古未廢者,惟道路未備,陰雨艱於泥濘,判簿曹公璧用石甃砌,往來始便。初興工僧人興貴,卒完功者興悟,請記事者宗炳,結綠工者國祥,俱不可冺。書於未,是爲記。

重逰書巖記(明鄰水縣知縣。吳乾亨)

[編輯]

     余於書巖,葢不勝流連而情深矣。曩以烽火告警,登陴援枹鼓,士馬擐甲而立,供芻餉兵,凡十過其下而不克登,勤王事也。迨裊氛旣靖,四境風恬,始得恣情於山水間。隆慶元年,各友人張君鑑自南充來,約爲勝逰三日。一時興況,超然千古,至今思之,尚□戀於胸臆。歷二年,己巳春日,余與幕僚江子凝雪、陳于晴峰復約來逰。清晨,並馬出郭,值陰霧四合,山容黯然。渡溪河,見岸栁垂垂,萬綠俱發,花香草嫩,爭來媚人。平田鋪棋,亂山開畫,倚者、伏者、斷者、起者,皆若故友,群相拱揖。乃策馬穿林,磬折而上,有陽春谷三字,即余舊日書也。因與江、陳二子坐石畔談往事,徊徊瞻眺,古樹懸崖,藤蘿鏽壁,碧映澗流,游魚有得,泉聲琤琤,悠然可聼。相與浮觴其下,欲追向日揮毫聨句之盛,而同坐江子方肆豪飲,以巨觥酌之,怡然立盡,如以水之沃沙。恐陳子不能作苦吟,亦相與置之矣。飲罷,復由前經而下,暮煙初凝,群嶂隱現,馬上睇之,如踵余之左右而相讓也。比至城,則箭下四十矣。明日,追思人生浮萍,世事電沒,曩昔至今,數載之間,如涉夢幻,而蒼山不改,白雲如故,能無撫景流連而欷歔欲絕乎?因援筆記之。

請開言路以益治道疏(明御史。楊純。邑人)

[編輯]

  臣純言:臣聞天下不以言治也,然治天下者必求言,誠以言也者,天下之心聲也。人心有甘苦,則呼其所親;心有所不平,則俯仰而嘯且鳴。是故爲民父母,願其達不願其鬰也。日月風雨,天造亦旣宏多,然雷霆不作,則萬物之氣不動。君人老,綱紀政刑治術亦略備矣,而聖主必鰓鰓焉日夜廹之使言,夫亦將作其氣而樂天下無隱心也。昔予違汝弼,汝無面從,舜常咨禹矣。木從繩則直,後從諫則聖,傳說勸高宗矣;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召公戒厲王矣。大舜、高宗、厲王使民言不言相反,而治亂亦遂多懸絕之數,則拒天下之口舌而卷之者,不亦悖乎?臣故願陛下,毋以言爲諱也。然進言之指不啻萬,而大要不過有三,有可見諸行事之言,有可交相參酌之言,有繁碎無補之言,可實見諸行事者,審氣數,察時勢,別遲速,辨成敗,或致必爭之利,或祛積安之獘,或決不斷之疑,從之者,君德興,百務昌,國用平庸,此之不可不聽者也。可交相參酌者,陳古說輯民風,揣衆職之是非,議朝政之可否,今雖不行,後將有待,議雖越爼,理實相成,此亦言之不可不聼者也。繁碎無補者,負崛強之氣,喜值戅之名,不達時變,不諳物情,所見無端而痛哭,反身不量而互爭,如此者,言雖不足聼,亦當寬容之,以廣陳言之路者也。陸贄曰:諫者多樂我之能好,諫者直,表我之能賢,諫者之狂誣,表我之能恕,諫者之漏泄,彰我之能從,有一於斯,皆爲盛德。美哉!洋洋乎!贄之言及此,豈非萬世聼言之龜鑑乎?晉干公問於叔向曰:國家之患執爲大。對曰:大臣持祿而不極諫,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嗚呼!患而謂之大,豈非言路不通,必至於危亡也哉?近日者,皇上雖未嘗以言爲諱,而在朝之臣兩月絕無章奏,豈果朝無闕政歟?臣滋懼矣。惟皇上熟思之,或不以臣言爲謬也。謹疏。

密陳平賊機宜疏(明廵撫。甘學闊。邑人)

[編輯]

臣學闊言。賊發難以來十年矣。以盧象昇之忠。孫傅庭洪承疇之練。曹文詔曹變蛟左良玉之勇。而或以輿屍或以齎敵。迄無成功者。緣任事諸臣多不以實上聞。而朝廷之上沿承平餘習。惟解端拜詳視。厭言兵革。戰守機宜全不加意。即如近日吳甡受命撫晉。辭謁閣臣。請受方略。而首輔溫體仁僅曰流寇癬疥之疾。不足多慮。夫輔臣獨不聞賊已踰底柱渉孟津。而猶可度外置之乎。臣竊憂焉。用敢冒萬死蹈不測之罪。爲我皇上陳之。從前賊之長計在奔。得志在掠。今也關箱聚落之殆盡。剽掠無所得食。賊之勢亦窮矣。且賊秦人也。自其渡三晉過河南奔走萬里。而必以秦爲歸。今秦師大克。不敢復叩關而入。彼轉關數載功業無成。鄉里道斷。能無倦而思悔乎。其初刦於饑寒。而懼於誅戮。今見朝廷果有意招之。且內料同類猜㺌。勢必自相斬殺。何不早乗此時臣事天子。而顧甘必爲賊耶。劉國能李萬慶現在去逆效順轉爲我用。非其彰明較著乎。語曰。天道十年一變。今日之賊實有可乎之勢。此時官軍宜以急攻爲上。緩則難圖苐。所謂急之之道不可不審。今逆賊方悉力於三晉。請勅孫傅庭嚴守關中。絕其歸路。祖寬駐河上阻其南奔。周遇吉出澤州。林報國出太原。左良玉出彰懐。黃得功出井陘。四面圍擊。洪承疇以大兵擣其中堅。李萬慶等間諜誘夥賊降附。使逆賊疲於奔命。庻幾功可成而賊可乎。惟陛下鍳察焉。

上督師王閣部書(甘學闊)

[編輯]

逆賊張獻忠兇惡滔天。久稽天討。閣下奉命督師。自有定筭。某竊以爲今日之獻忠非若武陵之難爲力矣。蓋武陵督師時。張賊之惡尙未若是之稔。且撫臣邵捷春旣不同心。鎮臣左良玉復不效命。故雖有禦寇之才。而終莫奏盪寇之功。今張賊身所屠滅者。不知幾億萬。又虐用其兵。雖左右親信者。心亦不甚附。且闖賊自去年敗於山海關之一片石。已走山西。近聞其精鋭之師盡殱潼關。復走武昌。張賊恐其西來。又已膽落。兵貴神速。閣下受命五閱月。曾未遣一將。某誠有所不解也。如謂剿寇需兵。用兵需餉。今日川中州郡荒城遺民何堪重累。某以爲爲大事者不恤小害。況因糧於敵。機有可乗。遲則賊知不支或焚其積聚。則又將何以計之。惟閣下熟思之。

國朝文

[編輯]

復建鄰水縣學明倫堂記(知縣。李時亨)

[編輯]

觀學於鄰陽。而嘆山川索結糾纒。群聚於此。宜人文之倍出也。惜也。兵火之餘。門牆章莽。堂基廢壞。有心者見而憫之曰。堂不復建。則倫之不明。將如堂何。於時司理王公。始其意而屬余終其事。予乃於廟之東偏程材庀工峙廩糗具畚築葢取辦於心力之能至未敢煩一物於多士也。功旣成椽櫨桷榱心綰角結受以柱石小大畢安謀朝屬課旭氣滿楹卜夜考經斗光納牖鄉飲以升壽考慈考之意。充庭朔望而聽鼓鐘風雅之聲。次戶擇地而 者旣幸履高廣以知休悖經以馳者亦可覩壇圯而思□然則作斯堂也。豈徒一日人文之聚巳哉。是爲記。

重修儒學記(知縣蔣擢)

[編輯]

       予歷考盛世之治,莫重於人材。而所以育人材,莫重於學校。葢學校重,則人知禮義,而譽髦英俊之士,群相鼓舞於其間,而後出而有爲,以成一代之治。是以京師首善,爰立成均,典樂教胃,憲老乞言,其意至深且遠。而黨庠術序之設,厥制亦與並重。故申之以君臣父子之義,而復有詩書以澤之,琴瑟干羽以鼓動之,終其身淪洽於禮義之中,俾天下曉然於善之可爲。而一時賢才輩出,風俗醇厚,其道未或踰乎此也。然則學校所關,顧不重哉。我皇上側席右文,崇儒重道,數臨幸太學,頒發經書,日講𧩶意,上幾唐虞三代之隆。而且九言臣條議,今各省捐輸修葺學宮,紀功優敘,無非爲養育人材地也。而督撫藩泉諸臣,朝奉命,夕檄下,莫不爭相淬勵,以副聖天子同文盛心。奈何吏治久窳,視儒術爲迂踈。即賢有司,類以催科簿書爲急。春秋祀亨,朔望拜謁,循故事求其修廢舉墜,力以養育人材爲重者,葢亦寡矣。嗚呼,學校不重,則賢材何由以漸摩淪洽,而曉然於善之可爲。予不敏,幼奉先人遺訓,旴𢖍當世,思有以振之。康熙癸亥,承乏鄰水,雖僻處果郡東南,舊稱劇邑,科第蟬聨。有明隆、萬以來,銓部劉公三才、方伯馮公從龍、大中丞甘公學闊、侍御楊公一儁,後先繼起,勛名相望,父老至今猶能傅之。予下車後,即趨謁聖廟,在邑之東郊,僅存大成殿,蕪沒榛莽中,前後堂廡鞠爲茂草,遂不禁慨然奮興曰:是有司之責也。爰捐俸二百餘金,購木石若干、瓴甓若干、灰鐵堊餙之屬若干,屬諸生胡士奎、鄉約耆老胡一學、吳伯眉、吳伯祥等董其事。於是正殿之朽者易之,缺者補之,墨者堊之,而啟聖祠、明倫堂、東西廡、名宦、文昌諸祠,相繼建立。始於甲子歲之孟春,迄今年餘而落成。予率諸生展拜於廟,牲器蠲潔,俯仰進退,咸肅於禮。乃進諸生而謂之曰:爾亦知學校之重乎?學校修而後育才有地,人才育而後風俗以醇。從此講習彝倫,澤詩書而敦禮樂,不寕紹劉、馮、甘、楊諸公之緒,而所以炳然蔚然,上副當代右文之治者,實基諸此矣。諸皆以予言爲然,爰勒之貞珉,以貽後生之君子。

建義學碑記(訓導周衢)

[編輯]

       康熙四十三年,閩浦徐公枝芳來宰鄰水,甫下車,問民疾苦,革獘除奸,先之以禮教,申之以王章,不閱月,悉就條理。維時政事之班班可攷者,大而聖宮城垣,小而橋梁道路,靡不釐然畢與。識者謂其本學術發爲經濟,初非徒博升斗者可比也。一日,集都人士謂之曰:鄰水山明水秀,宜乎科第蟬聨,胡楊侍御、馮方伯、甘中丞而後,竟至今絕響乎?揆厥由來,實由於不學之故,而其所以不學者,又實由於父兄不知教與不能教,是則牧民者責也。爰是鳩工庀材,擇隙地以建義學,顏其堂曰棲鳳,俾不知教與不能教之子弟咸集於此,延師訓廸之。且置義田爲諸生饘粥資,每月兩課,必親其地,與諸生童析疑辨難,反覆申明,務使曉暢而後止。謂非本學術以宏經濟者,能如是乎?將見家詩書而人禮樂,人心風俗日進於淳龎,而文風不振,於以嗣美湯、馮諸君,固可決其捷於影響矣。是爲記。

修建廣濟橋碑記(周衢)

[編輯]

       橋梁之利涉也尚矣國僑古遺愛也孟氏以爲溱洧之濟不若杠梁之成良以濟有大小而惠與政聿分焉是亦平政之君子所宜致意也鄰之城北有橋名廣濟傾圯於有明之末我朝定鼎六十年於茲尚爾斷石沉潭荊榛滿岸夏秋之交往來者沾裳濡首民之病涉匪伊朝夕矣甲申秋邑侯徐公棱芳來尹茲土修廢舉墜凡事之有關於人文有利於民生者悉力行之而茲橋仍圯庠生甘惟屏躍然曰我侯於地方事知未嘗弗行行未嘗弗力此橋之不復侯未之知也爰以簿進侯果慨然許之隨捐俸以爲之倡紳士商民相與觀感興起不閱月工竣甘生謂是橋既復濟從此廣矣而謂可冺沒無傳乎因丐言於余以誌不朽余曰濟人以大德不以小惠孟氏言之矣斯橋之復誠濟之大者也謂非乎政之君子烏能事事愜人有如是哉異日者侯秉國鈞凡所以袵席兆民磐石國家者已於今日兆之矣功德豈僅在爾鄰也哉因援筆記之

重修長安橋記(舉人。馮志章。邑人)

[編輯]

環邑皆山也。邑東二十里許有河焉。奔騰澎湃於衆山之中。爲東道要津。夏月嘗苦涉。勝國時有橋曰長安。兵燹後。斷鏁斜梁。亦有年矣。康熙甲申。徐公來宰是邦。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因公經此見之。既不欲吾民之褰裳。而尤恐吾民之濡首也。爰捐𧅺俸。命里人鳩工而復新之。不匝月間工竣。苐見水漲桃花。咸歸㵼蕩。流波泛溢。群詠乗空。雖然橋長安矣。人知是橋之長安。而不知其所以長安。是橋者伊誰之功也。昔李冰治蜀。造七星橋。上應七星。至今猶昭昭耳目。徐侯是舉。夫豈出其右哉。鄰民飮德思報。囑記於余。余躬際其盛。爲之歌曰:鄰山蒼蒼、河水泱泱、徐侯之功、山高水長。

修建義學記(知縣-袁鍾秀)

[編輯]

自昔文翁化蜀。而後司馬諸公詞賦甲於天下。及唐宋元明諸君子繼起。或精忠貫曰爲當代之名臣。或經術湛深推一時之理學。彬彬乎。蜀地人文之盛。史冊昭垂洵不誣也。余於甲子歲(乾隆九年甲子)奉命來宰鄰邑。甫入境見夫山水之秀麗。人物之清奇。意其中必有含英咀華之士。繼往代而興起者乎。蒞任後披覧邑乘。多鈌漏弗全。所載科第人物惟明時稱爲最盛。至我朝定鼎以迄於今。百餘年間登賢書者寥寥數人。且自乙卯(雍正十三年乙卯科)以後科名弗續。豈氣化之偶有缺歟。抑亦官斯土者作興鼓舞之有未盡耶。譬之大木不經灌漑。弗獲連抱之材。方之美玉不藉雕琢。難成廟堂之器。是義學之設有關於文教也大矣。但鄰當凋殘後開墾入籍有數省之民。新舊錯處。訟獄繁興。居官者日鞅掌於簿書。亦且兩袖清風。力難兼顧。爰有志焉。未遑及也。丙寅歲(乾隆十一年丙寅)奉文清查空廟。因獲充公之田數處。遂不禁欣然曰:義學之設其有藉於是乎。因攷從前徐令(徐枝芳)原建立義學講堂五間在文昌宮右。其地狹隘不足壯觀。又石碣所載舊有義學田二處。現據諸生呈請並歸義學經管。爰卜地於城隍廟後官基內。其地寬敞。遂鳩工庀材。建後堂三間。前廳三間。右書齋五間。大門一間。周圍垣。不數月而工告竣。延師訓課。其中將義學田租助師生膏火之資。於以佐文明而儲國英。實有厚望矣。昔李渤建學白鹿。人文蔚起東南。椒山講學臨洮。文治霞蒸西北。肄業者得其地。受教者達其材。行見鄰山金盤之秀。啟我文明。臥龍石壁之奇。毓爲英俊。必有絕類離倫,脫頴而出者。以繼美前代諸君子。吾知其捷於影響矣都人士其共勉之。

華銀山小記(知縣陳觀光)

[編輯]

華銀山介巴合鄰岳四州邑間。即普賢成道處。爲南幹龍分枝腰結。蓋自棧道而南。由保郡趨廣安州。至廣鄰交界之大埡口。其過峽處也。由是而東綿亘三十里。高峰聳峙。爲凌雲嶺。士人呼爲橋木頂。即鄰城王屏山主頂。又西北四十里爲海寳山。士人呼爲高登山。形勢孤尖壁立。又西北百里三峰鼎峙。即華銀山也。其最高峰上土人呼爲寳鼎。常有雲護。非至晴明不能望見。攀躋而上。風力酋勁。六月亦寒。每年八月積雪。四月始消。上有宋明古剎。其最高處寺以鐵鑄瓦釘以固之恐其隨風飛去也。自是而南龍脈漸㐲。沿渝江復起而東下矣。

鄰陽四時賦(以物阜民安、時和年豐爲韻)(陳覲光)

[編輯]

星分井鬼。地連廣竹。爰有邑焉。崑樓之麓。遡始建於大同。越成化而舟復。三山二水。橫亘夾流。十里五鄉。人稠土沃。環一邑之皆山。歷四境而咸陸。橫嶺紛披。高崕斷績。華銀、凌雲、五華、寶榖紆餘委蛇。蓊茸勃鬱狀靈異兮莫爲容窮幽勝兮難方物峕維春也積靄初消逰氛乍剖天裝卵色紅敷千樹之桃岫抹雲藍翠拂五株之柳□舞花間鶯啼高阜。或陟銀鼎之巔。或憇玉屏之右。松韻泉鳴山青水瀏流連節物王元長詩每成編撫弄景光顏特進杯常在手乃若夏則千章木暗。萬畝雲橫。斯螽動股。布榖催耕。夫耘婦饁。麥秀苗青時駕言兮四出爰策杖以間行高登寺古塔院風清。樂披襟以永夕。忘溽暑之如蒸。然而抱膝高眠難釋先憂於一巳。況夫鋤禾當午敢忘作苦之農民。至若金風䬃䬃玉露溥溥龍□山前千峰忽紫犯央池畔雙樹初丹耀橘柚之金丸商飈激發綴茱萸之綵擷灝景恬安月魄澄宵工部之書巗□勝霜晞旭旦射洪之曲水多寒若夫同雲凍而不飛堅冰凝兮靡墮。冠子山邊一夜青峰盡老。石船灘畔千株禿樹。增肥鼓吹聲中幾處奏合歡之曲。獻酧室內誰家陳速舅之巵。積終歲之勤劬務閒此日殫經年之勞苦慰藉斯時覩茲豫大快我心脾。至其雲迷嶺表霧鏁藤蘿驚千峰之忽失訝衆響之相和瀑懸崖而振素珠濺沬以翻荷。激瀨飛來綠水□三層之浪。驚湍忽至白河增數頃之波。魏洗馬蒼茫交集。王長史悵聎徧多。何塵襟之難滌。寧俗慮之堪磨。爾廼前山雲破碧吐峰尖晨曦射案霽色盈阡。飛彩虹於天半。映夕照於窗前。倍心神之□塏。增筆墨之鮮妍。能不結遙情於亹亹。動□興之綿綿也哉。光也。夙躭書於早歲。末廢學於丁年。五十今逾。壯心非舊。八千路渺鄕夢常牽既捧檄而司民社敢優忽以媿先賢顧時巳更乎五稔而歲恰際夫屢豐覩富庶之有象。□感觸於寸衷。念盈虛之有數。期惠廸之宜從。慨自眀家末造。天祿將終。一夫作難。群寇稱雄。萬騎黑山之賊。千重白馬之衝。草似彎弧豕突金盆□𥚃風如鳴鏑鴟張袞繡樓。東郊外炊煙不見。城中雜木成叢。玉樹之悲何。極金入之泣靡。窮幸皇清之永奠。慶玉燭之長紅。潰厥癰疽走李花於河北。爬斯癬疥殪張角於軍中。闓澤覃敷疆土絕烽煙之警湛恩汪𣿄士女快清晏之同因。抽毫以作賦記四序於茲。封酒泛金尊非徒侈山川之壯麗。書垂玉版寕自誇文藻之宗工。不過略述盛衰俾共識昇平之足慶。粗陳梗槪願胥樂熙皥之躬逢。庶不負堯天之蕩蕩。亦可釋予志之㤝㤝。

勸捐社榖約(陳覲光)

[編輯]

爲勸捐社榖以裕積儲事。查社倉之設,朱子、真德秀行於有宋,民頗頼之。蓋以當社之人食當社之榖,藏之公所,不異私室。官爲籍之,以杜弊𥩐。而願與不願,仍問之民。在官不異於在民,意莫焉,法莫良焉。我國家於積貯荒政,至周至備。偶遇災歉,捐賑不下數千百十萬。且復以川省地處邊陲,諸郡邑常監積榖,尤宜多備。舉古今善政,靡不兼搃統攝。至社倉一事,亦復上厪宸袁,勸諭維殷。自給頂戴以及給匾額,□不勤□慮焉。士民躬遇郅隆,能勿鼓舞振興,仰達高厚於萬一歟。況時逢大有,餘一餘三之盛,可弗爲先事計,俾蓄積豫而備先具歟。鄰邑俗尚勤樸,民安耕鑿,所納社榖,亦旣盈千。惟是積榖備荒,多多益善。今上天降康,戸有蓋藏,我知沐五風十兩之賜,享太乎無事之福,必愈踴躍□忻,爭先恐後,以永承天眷於無旣焉矣。

逰銀鼎山記(高繼允)

[編輯]

山居縣治東北隅,負石而抱土,《爾雅》釋山所謂崔嵬者也,土人呼爲銀鼎山,莫詳其由,丁丑春二月朔有八日(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當西元1757年3月27日),積雨初霽,風景清美,因偕使君陳疣軒爲茲山之逰,山麓亂石離離,寒苔如髪,初上見滿城緋桃嫩柳,弄晴競妍,心目豁然,再上則境內諸山有若獅者,有若虬者,有若鳳軒翥者,有曲如蓋直如幢,干雲霄而特出森然,如侍從羽葆者,層見疊出雜然並興,亦巨觀也,歷百步許,菜花滿畦,陳君顧余而言曰:菜所以佐百穀,古人謂斯民不可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不知此味,良有以也,余應之曰:使士大夫而果盡知此味也者,則斯民之色應其有瘳乎,相與嘆息者久之,側爲武廟,道人若麋鹿,呼之語,則目駭而逸,廼攝衣踰孔家岩,入花叢中,曉煙滴翠,萬卉爭榮,莫可名狀,穿竹林直上,瑯玕青蒼,微風過之,戛玉琮琤,冷然作空外想,北折抵山巔,有平石可坐,因觴飲其上,遠眺華銀海寳,如數螺髻矗煙靄間,近視城廓室廬,煙火草樹,清溪流水,皆出履舄下,噫,亦快且豪矣,夫人之居心易爲形囿,故規畫尋丈之間,揣摩跬步之內,搆闘攖擾,展轉歸盡而莫之止,使其冥心高寄,脫然塵壒之表,有不啞然自笑者乎,古之人御風而游,視今日之樂當何如也,已而澹月露木杪,晚煙四瀰,下上空濛一色,鳥飛喋喋,燈火隱隱,遂取徑下山,相與轟飲,抵午夜乃已,是逰也,得詩三首,同逰者陳君疣軒、張君映辰,趙君聲遠,主逰者則予也,是爲記

逰老君山記(高繼允)

[編輯]

辛未春二月望後五日(乾隆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當西元1751年3月17日)客有談老君山之勝者,余遂策馬挾甘子青蓮、王子子阜偕往,匪雲恣游,聊欲假松雲山色一澆胸中磊塊耳,出郭,日融土潤,紅雨亂飛,遠近諸山,積翠點點,隱現蒼靄間,約二十里,鳥鳴花落,清澗環繞,連岡起伏,林壑森秀,各爭出其奇以相⾓,非雲林輩所能彷彿也,又十餘里,踰臥龍坡,削壁摩霄,高峰突兀,鳥道盤空,群山拱揖,岩花舒秀,野草含芳,幾不知身在人世間矣,峰廻路轉,見武侯祠,前邑侯徐君枝芳建也,更三十餘里,倏見松蓋擎雲,瓦鱗披露,溪流環繞,黛色參天,則老君山也,遂釋馬而徒,攝衣鼓勇連步以上,謁猶龍於祠中,二生爲余道其故實,憇息古松下,嵐深蔭密,淡旭弄影,悽然別一天地焉,忽微雨灑林皋諸峰半沒,白霧舒捲時侵眉睫飛雲當面化龍蛇之句猶未足狀其變也,因浮白數觴,方欲周覧其勝,巳復四面雲騪如怒濤奔馬接離幻互聆之有聲,二生速予下山,至山腰,則輕雷隱隱霈響萬葉霧絮交橫飄渺無際矣胃兩行昏霧中道甚滑,每移足輙以力制之,雖獲弗踣,然汗且喘矣,雨止,二生請由舊徑歸,余念以雨故,溪中之勝未及細討,亦必稍寓目焉,毋令溪山笑人鹵莽,乃偕至溪畔,所謂石船、石牛、石筆架山諸勝,皆神工鬼斧,非人力也,遂躍馬而別,旣歸,明日廼爲記之

重建南門文筆塔記(高繼允)

[編輯]

余少時讀韓魏公集論人傑地靈非謂人傑地自乃人傑由於地靈。余初謂公之爲此新奇可喜之説或一時有爲之言。及壯年逰歷四方。見名賢孕育之邦及科第蟬聨之區。山水必逈異於他邑。其或少有變更人文亦即隨之升降歷歷不爽。始信魏公不我欺也。鄰水在宋明時代有達人登上第膺膴仕者未易更仆數。至本朝則不獨捷南宮者無人。即舉乙科者亦指不多屈。自雍正乙卯以後六科。則並舉乙科者亦無之矣。余於乾隆己巳夏秉鐸來茲土。求其故而不。得因念學至君求未有力田而不逢年者。遂嚴立課程。勤加訓廸。復選其中秀良向學之士。捐給饔飱親爲講貫。庚午壬甲中式之甘生楊生。癸酉選拔之周生。皆余及門士也。私心竊□有其效然捷禮闈者。䆒未之見。癸酉秋。吾友陳君覲光以名孝廉來宰是邑。興利除獘。凡有裨於民生者。靡事不舉。而於文教尤所汲汲。不屑隨俗吏步趨。公暇時偕予出南郊。見浮屠癈址。謂余曰。此地若建塔。關於人文縣治非小也。遂詢之邑人。僉曰前代時。原有塔。自明末兵燹後。始傾圯。但所費不貲。一時難以集事。故因循至今。陳君遂倡復建之議。首捐俸若干。都人士亦群相鼓舞。聚腋成□。共捐銀若干。命縣尉趙君世宏董其事。起工於甲戌之秋。訖工於丙子之夏。巍然聳峙。成一邑之巨觀。復百年之舊制。將見人文振起。甲乙聨綿。必什伯於今日而且駕宋明而上矣。則人傑地靈之説。不將益信而有徴乎。邑人感君之德。欲勒諸貞珉。以垂不朽。丐余爲文以記之。余何敢以不文辭。是爲記

教士規條五則(高繼允)

[編輯]

國家慎擇師儒,以造就人才,科條亦巳畢具。士生其時,其何以爭自濯磨,以仰副朝廷作人雅化,亦在乎毋自暴棄而巳。餘年來雖學殖荒落,猶憶□齡侍先君子,備聞遺訓。弱冠適京師,從舅氏方望溪先生游,日與儲禮、執六雅、吳荊山、黃際飛、徐亮直諸前輩相晉接,聆其緒論,其所以爲學之方,亦頗心知其故。今秉鐸來茲邑,少所講肄,不敢自私,謹大揭教言,申戒庠序,優者譽之,率而不至者牖進之,不類者小懲之,悖者奪之,爰列其目於左。

  • 一曰重𢑱倫。孝弟之名,人所樂居。孝子悌弟之名,又孝子弟弟之所不樂居。何則?天下之子無不當孝,天下之弟無不當弟。惟常者或變,順者或逆,而後孝弟之名立焉。夫以至性之人,一旦以變與逆之故而得孝名,此豈其心之樂受哉?故頑囂格又有庳封。象可以賛舜,而不可以賛舜。諸生日服聖賢之訓,家庭之內,以實不以文,日置顏伯子孝弟醒語於座右,熙熙怡怡,不必襲古人之跡,不必求宗黨之知,父母兄弟安之,而終莫名其所之。其斯以爲孝弟,其斯以爲孝子悌弟,固予之所厚望也矣。
  • 二曰大心志。未有天地,先有天地之理。理成於不可絕,故數萬年而氣生,又數萬年而形生。逮氣著而理隱,形著而氣又隱,而天地遂日見廣大而不可測。惟人亦然,未有此身,先有此身之理,是即生天生地生萬物之大本也。即今受託於身,未嘗不時時生天生地生萬物,但隱於形氣,人自不察耳。故儒者之學,學以天地,知我呼而天地亦呼,我吸而天地亦吸,我覺而天地晝,我寐而天地夜,天地非大,我非小也。周子曰:見大則心泰。日用功夫,莫此爲切。蓋隨處見大,則越形觀氣,越氣觀理,不覩不聞,具有天覆地載之勢,明體達用,立定根基,千聖百王,同條共貫,私雖智不足謀吾公,欲雖勇不足戰吾理。不然,幽思曲志亂其中,是非得失畔其外,學伊川之居敬而入於拘者有之矣,學晦庵之窮理而流於馳者有之矣,何以洋洋浩浩,獨伸於衆流之上,而坐探賢域也哉?諸生其勉之!
  • 三曰崇實學。坐環堵之中,取天下大事屬諸胸中,而次第斷之,瞭如指掌,此學人事也。然學不富則識不充,識不充則雖日用尋常之事,人人共睹,無可致疑者,而巳亦無定見,又況其大焉者乎?爾諸生身際盛世,母自菲薄,務期爲有用材,則當倣古人分年讀書法而變通之。曰則窮經,夜則讀史,論世論人,一事不肯放鬆,一字必求真解,久之融會貫通,則日月星辰、山川水火、雷電鬼神、甲兵鐘鼓,無不呈象著形,與我精明強毅之思相爲應待。發而陳之,其績可鳴;悶而存之,其意可樂。前無古而後無今,又何幽險不情之族類,足以攖吾淡定之天懷也與?余日望之。
  • 四曰治文心。文以氣爲主,古人有言之者矣。爲文者意在筆先,古人亦有言之者矣。或曰:文生於情,情深而文明。或曰:會文切理,理定而文足。或曰:文猶兵也,以正合,以奇勝。或曰:文譬諸水,浩蕩噴礡,恃源而往,千澮萬𣲖不可禦。文曰:陳如山嶽,戰如風雨,是謂文師。如龍飬珠,如雞抱卯,是謂文識。聖經賢傳,各成一家言,是謂文品。取材欲富,□變欲多,立意欲高,占步欲闊,是謂文䏣。余曰:是皆莫如文心。文者,心之緒也。治文之道,當先治心。窮理格物以開之,淡泊寕靜以餋之,察諸今稽諸古以充之,積微而彰,積小而大,天地上下,萬事萬物,莫不融貫於吾心,又何文之不足以旁達於宇內也哉?況乎心動則氣動,氣動於心,文之所以剛且大也;心動則意生,意生於心,心之所以堅且到也。觸吾心而得情,情之至深,文未有不明者也;辨於心而得理,理之至精,文未有不足者也。以心制者,奇正無端;以心運者,汩汩無巳。一言而爲法天下師,不可爲衆也;一德而群言以屈,又何識之不定也?瓦礫可化爲雲䨘,虛空可練爲金石,䏣莫大於心,自我可經,自我可傳,古人所謂天子諸侯欲變其生平一字而不可得,品亦孰尊於此哉?夫是以能全乎心之量,即全乎文之數,摛之以爲辭,掞之以爲藻,小則尺璣寸璧爭寳,大則日星河嶽並埀,而不然者,徒襲取帖括以爲文,其勞且拙也孰甚?甚至掩卷而嬉,則又不足與言文,尚足與之言心乎?
  • 五曰祛詖行。易風移俗,在上者之責。而革面洗心,寔在下者之事也。士爲四民之首,不能居仁由義,蔚爲人望,巳恧焉難安。況習爲下愚,竟溺而不返平。予自蒞任,求肫肫教𨗳,亦旣詳且盡矣。而諸生勵志上進者,固不乏人。其安於暴棄者,亦復不少。或取耰鋤而有德色,不念鞠子之勤。或因雀⾓而失友恭,不敦天顯之誼。甚且耽蠅頭之小利,圖哺啜之肥甘。即挺身作證,匍匐公庭。至於月課季考,一任頻傳。或哀以求免,或抗拒而不前。凡此惡習,余竊爲諸生恥,而深爲諸生憫也。今與諸生約,務期洗盡前非,潛修自愛,講明義利關頭,爲端人,爲正士,余且有厚望焉。倘執迷不悟,則自取罪戾,余亦斷不肯爲若師也。

延福寺經樓碑記

[編輯]

城東雲臺山延福寺,爲通邑禪林之冠,其創始不知何代。寺內有小碑,題曰非庵,廢於元末。自成化丙戌年開闢縣治,寺始復建,事載石碣,不具述。至明末甲申之變,流冦肆虐,殿宇灰燼。國朝康熙元年,僧洞徹與其徒九衢立志重修,披荊斬棘,不辭勞瘁,建正殿兩廊並關聖殿,寺遂煥然一新。因徒衆繁多,九衢復於寺北里許建佛來山,令徒孫續喜居住,而此寺以其徒月浪居之。至壬辰歲,九衢圓寂,月浪亦相繼早逝,徒衆散亡,而寺之兩廊仍復傾圯。山主吳姓屢招他僧住持,又死亡隨之,殿宇日以傾頺。方輿家謂殿後經樓未建,地脈不接,且前重後空,大路直衝山門,寺之興而復廢,職此之故。佛來山僧續喜慨然太息曰:茲寺也,吾師祖衣鉢在此,吾雖歷年創造,而敢於此諉其責乎?但憾綿力莫勝,必有藉而成耳。乃集衆會議,繕簿廣募,共得百餘金。於是鳩工庀材,仍倣舊址,稍加擴充,於正殿後建竪經樓五間,以接地脈。始工於丁卯年,迄庚午落成。僧於工竣曰屬予紀之。予乃至其地,登樓凴眺,左有金銀臥龍之勝,右有崑樓海寳之雄。遙望華銀之巔,煙鎻雲封,出沒隱現,變態靡常。俄聞樹間鳥語,非絲非竹,載好其音,若與鐘磬聲互相應荅,渢渢動聽。予與僧俯仰徘徊,任耳目之所取,美不勝牧,殆幽然別一天地。噫!斯樓也,包羅富有,豈但爲藏經之篋、唪誦之場也哉!予於是□斯樓之復興,而更有以多續喜之功矣。夫世之頺廢是甘者衆矣,即或昂然自振,亦始勤終怠,顧此失彼,均無可紀。僧先於佛來山構聚仙樓、藏經閣等處,巳竭二十載之勤勞,茲復拮据不遑,繼前人未成之志,致斯樓之告成,其亦緇流中之傑出者哉!予顧表而彰之,俟後來之觀感而興起焉。

重修祝聖堂並置燈田記(楊伯龍)

[編輯]

祝聖堂。距華銀山頂五里。巴、渝、鄰、大、長、墊諸邑朝山者。必先經此。潔治身心。虔誠拜祝。且渴飲饑食。俱於此少憇焉。自明末兵燹後。僅存遺址。僧人普慧有志重修。尚未集事。而普慧巳圓寂矣。有徒孫源智繼普慧之志。於雍正九年復金頂鐵瓦磚壁。又以祝聖堂不可久廢。乃廣募十方。重建上下二殿。左右廊房。以及莊嚴佛像。次第竣工。又以普慧昔年置買鄰邑燈田。如秦家垻、保駕樓、青石臺、詹家堂。歷來源智清理四界有案。隨公議將此數處燈田撥歸祝聖堂永遠承管。俾朝山之衆有棲息之所。無枵腹之虞。名山騰地。可以歷久常新矣。源智以數十年經營始末。屬余爲記。以勒之石碣。並將燈田各界至。書之碑陰。用埀不朽焉。

新建佛來山藏經閣記(楊伯龍)

[編輯]

從來創業難。守成尤難。蓋守成而徒守其舊。無功於先世。無禆於後人。亦因陋就簡。無足重也。惟必善承先志。凡有缺而未備者。一一從而增修之。又輝煌而擴大之。較之創者更有光焉。此其所以爲難也。若此者。予於佛來山僧續喜見之矣。佛來山創建於延福寺僧九衢。以其地僻靜。因名之曰靜室。建修正殿兩廊。令徒孫續喜棲息其所。喜於是奮然振興。不辭勞瘁。復建下殿。聚仙樓前建山門。旁建倉樓。滿堂佛像。裝塑齊全。猶以華嚴大乘諸經不可褻也。建經閣以爲藏經之所。砌聚仙樓石堦。以爲久遠之計。凡兩廊之空缺者增補之。柱石之朽腐者更換之。共二十餘年之經營。規模始備於斯時也。藏經閣上佛號經聲。聚仙樓中香騰霧靄。佛之來也舍此山其奚適耶則謂之佛來山也固宜。予於本年夏秋之交。偕友人至其地。見夫林木蔭翳。樓閣聳峙。氣象煥然一新。及入山門。登佛殿。覩如來釋迦韋馱諸佛之式臨乎。上下十八阿難之環列乎。左右自覺。油然生敬。徘徊曕拜者久之即而步其閣登其樓。明窗淨几。一塵不染。四坐風生。俯仰凴眺之下。遠而山色溪聲。近而花香鳥語。足以逰目騁懷。極視聽之娛。有不禁心曠神怡。樂而忘歸者矣。然要非僧續喜。善繼善守。大前人創修之業。而不敢告瘁。曷克有此其功。何可冺也。予因僧之請。遂爲之紀其事雲。

重修萬峰山寺記(楊伯龍)

[編輯]

邑東五十里許有萬峰山,層巒秀拔,逈接雲表,其狀若龍蟠,左右清泉環繞如溪,山上有寺基三層,上爲普賢殿,下爲大雄殿,山門、廊房、僧舍靡不完備,明末兵燹後,僅存廢址,有僧永清自楚來鄰,目擊動念,立志重修,乃先結菴棲息,供普賢像,有禱輙應,乃繕簿廣幕,遠近無不樂施,遂鳩工庀村上下二殿漸次完工,佛像亦裝飾齊全,斯時也,廟貌嵯峨,棟梁炳煥神旣得所憑依,其所以降福於民人者,正未有窮也,永清於工竣後,因余訪先大父建坊遺蹟,求記於予,予曰:茲山也,天呈其秀,地鍾其靈,文峰疊峙於前後,清泉湧瀉於左右,真勝境也,余大父總憲公向講學於此,後職居清要捐俸修葺建立石坊,題名尚在,予薄宦歸,兩袖清風,愧無所助,謹爲之勒石,以垂不朽

重修鄧家河橋記(楊伯龍)

[編輯]

嘗思天下事,衆人共爲之恆易,一人獨爲之則難,夫以一人而成利濟,功一時而造百年之福,在丈夫輩尚多慳吝而不肯爲,矧一孤孀嫠婦慨然爲之而不惜,此亦古今之所罕覯者矣,邑東四十五里有鄧家河橋一道,上通竹達,下接巴渝,誠往來孔道也,從前原有石橋,屢經水衝木撃,傾圯殆有年矣,乾隆辛未,里孀李張氏痛翁姑之雙亡,傷夫男之俱歿,煢煢幼孫方在襁褓,因力行善事,慨然以斯橋爲己任,獨捐己資八十餘金,越兩月而橋工告成,自茲以往,橋石堅完,行者無憂病涉。其濟人利物之功,豈淺鮮哉,橋成,氏之親鄰欲爲之記。以屬余,餘思帝君垂訓有曰: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往來之橋,又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氏之建斯橋也,善念感通。福應畢至,匪但保茲幼孫成立,而瓜瓞綿綿,子孫振振,永享福壽於無旣矣,是爲記。

重修文廟碑記(陳加儒。邑舉人)

[編輯]

隣城縣治。鄰州分土也。自梁大同肇造州城。在邑東鄰山里。宕渠諸邑屬焉。嗣是沿革不一。前明成化間裁州分縣。治遷銀鼎。時邑侯朱公瑩建城垣。卜學官於廓外東關懷仁山之麓。西則海寶凌雲啟其秀。北則香爐萬峰效其靈。而東南一帶文筆參天。廻溪宕漾。洵文明佳址也。於時經營救度創廟周垣。至聖之靈妥焉。但工屬草創。制尚缺如。後六十年。嘉靖時有蔡侯珀聿新厥制。又神宗九年。清平侯馮公燦復治之典麗矞皇。其詳載於江公萬實、任公少海兩先生之記。由是道脈深厚。播爲人文。一時先達輩輩如孔、甘、馮、楊諸公甲第聨綿。蜀號望邑。値明末流寇來鄰。一炬燼灰。凡城邑佳麓半落荒煙蔓草中矣。而廟制巳隳。逮奉聖朝一新鼎宇。順治己亥李侯時享簡命撫鄰。營城隍新廨舍外首重文治。修復聖廟。凡啟聖以及兩廡櫺星諸門釐然具舉。而廟制一新。閩中徐公枝芳新之。逾二十年淮南邱夫子惺齋先生重新之。迄於今又六十年矣。棟宇成古。階沒苔痕。守斯土者遷代靡常。未及理治。時庚子歲二月。江右魏侯攝邑篆。下車謁廟。而蹙然曰是則制之缺也。爰捐俸以爲邑士倡。甫鳩工鶯遷去。逾月而黔南邑侯江公以名進士來治斯邑。仁廉明恕。急於起廢。趨蹌入廟。慨然曰是吾任也。首捐金命縣佐胡公攝其事。更檢邑庠王繼曾馮開鎬、周振芳、周永秀、馮學典鳩工庀材焉。有廢聿舉。圯者興之。坍者補之。大成殿殖殖其庭。啟聖祠有覺其楹。而諸賢兩廡及名宦、鄉賢、忠義、節孝並明倫堂、櫺星、泮池、門屏之屬。墄以文階。周以磚垣。無不備具。煥然改觀也。起於五月。落成於辛丑十月。高敞宏麗。與鄰治山水爭奇勝允矣。文明開運乎。製此新宮。偉麗旣成。以享以祀。神降其靈。思樂泮水之風。圜橋觀聼之盛。於是乎啟之是何也。聖廟者都人士發祥之地。建學者培養道脈之源。諸生春秋薦享。展拜於斯。瞻爼豆之森列。肅衣冠而拜獻。奮然有志於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振興寕有旣乎。昔宋歐陽文忠公吉州學記。曾南豐宜黃學記。與未紫陽先生鄂州稽古閣記。闡發建學造士之旨。犁然典誥也。邑士循此而觀摩焉。毋慕浮文而敦實行尚闇修而不馳聲華一以敦倫飭紀檢制言行爲先是亦聖人之徒也。諸生勉乎哉。是舉也新前人之制。啟後人之規。費金七百緡。創始者邑侯魏公江公。襄事者縣佐胡公。儒學嚴公。集腋捐貲者邑人士董治。維新者邑庠王、馮、周諸士也。勒名貞珉於以不朽。是爲記。

復堂先生義莊義學書籍碑記(吳秀良)

[編輯]

  夫,詞壇立𠏉,每資葄枕之功;學海翻瀾,宜藉鑽研之力。張安世三篋無遣,詎由夙慧;裴逸民五兵足耀,豈曰諛聞。坐擁城而藏富,胸羅斗以舒光。抉雲漢之章,郊島咋舌;選山川之勝,賈董饜心。樓成威鳳,必尋聨歩之桄;囊貯流螢,不照書空之字。固知珠璣錯落,咳唾風生;抑且黼黻昭回,肺肝泉㵸矣。然而,羽林路杳,青簡難窺;委宛山高,丹文孰啟。俤天䘵於層霄,自傷孤賤;訪謨觴於秘窟,逈隔仙凡。況夫,棃棗工繁,縹緗價重。古典紛陳,莫擘五雲之𥿄;異編雜出,何來一束之縑。採驪珠於稷下,□必兼金;索蠧簡於虞初,縁慳拱璧。此則,家徒壁立,祭獺無方;幾盡塵封,雕龍乏術。縱復燃糠朠雪,𠷣豹管之迂踈;疇其充棟疉牕,聚虹文而作育哉。先生,學號通儒,人推國士。由弦歌宰,作柱石臣。當槍𣝊之遙指,兕突孤城;望烽燧以頻驚,鴟鳴舊壘。廼先生,夙諳韜鈐,握算而棋枰整暇;能馴組練,談兵則表帶從容。罪人斯得,慰九重宵肝之憂;大憝旣殱,靖千里甲兵之氣。民食其福,翦此櫱芽;□嘉乃庸,酬以鐘鼎。擁旄章貢,沛霖雨於桃江;建節淮揚,扇清風於瓜步。天子方眷彼麟圖,重旬宣於屏翰;先生乃息茲鵬翮,寄笑傲於林泉。歸舟風駛,鬱林之石無多;故里雲荒,彭澤之樽猶在。時先生之長君候補道思芳亦已化去,次君候補分府思莊並其孫刑部郎中均、內館校録皋,類皆美質瑰琦,英姿颯爽,不吝於施,能見其大。先生於是慕疏太傅之高標,闡揚先志;懷范仲淹之良法,佐啟後昆。建義莊而婺婦遂生,崇鄉校則童蒙養正。其意美矣,其德厚矣。乃復出其藏書,貺夫末學。擷菁華於汲郡,帙巳盈千;萃絲竹於孔堂,卷將絫萬。玉箱金板,都從鶴俸擕來;七略九流,不假羊脩借得。鄴侯架滿,籤暎月以𨭽牙;□氏倉多,函臨風而織綺。陟玉屏之突兀,恍八嫏嬛;曕銀鼎之岧嶤,如□科斗。但使芸窗午夜,常聞春誦之聲;便教茅屋三家,一洗冬烘之陋。津梁不遠,何妨槖筆而逰;文獻可徵,共許焚香以對。秀良性躭白水,漫賦鳴琴;世守青箱,稍能辨字。願鄉國毓芝蘭之彥,當有斡林主人;爲聖朝廣棫樸之祥,須識山中宰相。

紹庭義學碑記(廖寅復堂)

[編輯]
 學者莫先於立志。志也者,適善適惡,爲利爲義之樞機也。樞機正,則莫不正矣。樞機不正,亦莫之或正矣。孔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爲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爲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夫人之所以孳孳不巳,而卒至於舜蹠之分者,以志爲之樞機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可不慎乎。今之學者,學爲科舉之文,曰:吾以取功名也,表窮經,期以致用。而料舉之文,乃功令所關,士人由此進身,以行義而達道,雖聖賢處此,有以異乎。無以異,則聖賢科舉,吾亦科舉,聖賢爲科舉之文,吾亦爲科舉之文。科舉同,爲科舉之文亦同,庶幾其無不同乎。然而有説焉,盖科舉之文,言聖賢之言者也。言聖賢言者,必先讀聖賢書,志聖賢志。今之學者,自束髪即教之讀孔曾思孟之書,欲其習而安焉,以聖賢爲必可師也。誠讀其書而心維口誦,如聞四勿之語而請事,則視聼言動皆有禮也。凛参倚之見以書紳,則忠信篤敬可以行矣。戒懼慎獨之維嚴□臣弟友之必勉撫皆備之我即反。身求誠體立達之仁則能近取譬於聖賢言語句句體。點到自己身上來與呂伯恭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章。即能變化氣質相同如此是篤志聖賢而孳孳爲善者。也一説也如不將來身上理會而徒加口耳之功讀之。时第曰讀書講之時苐曰講書聽之時苐曰聽書見游。夏問孝則以爲游夏問孝也夫子亦教游夏而巳不自。思其於孝何如也見顏仲問仁則以爲顏仲間仁也夫。子亦教顏仲而已不自思其於仁何如也以禄爲可干。而置疑殆悔尤於不問以人爵爲可邀而并不知仁義。忠信之宜修一切傅習倣傚不在聖賢一切剽竊浮華。總求科舉是謂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書自書我有。我也如此是繋籍聖賢而孳孳爲利者也又一說也夫。言心之聲也文行之著也由前之說其爲文也行之而。後言其言也必誠由後之說其爲文也言之而未必行。其言也必僞同一科舉也同一科舉之文也誠者貴乎。僞者貴乎行而有文者中乎文而無行者中乎且由前。之說即使不屮而以言坊行表之士,安義命而樂獨善之身,要亦無媿於聖賢,况必中乎。由後之說,即使中而以言僞行僻之人,憑勢位以制斯人之命,或恐不利於國家,况必不中乎。是孳孳爲利者之未必利,而孳孳爲善者之未必不利也,而志宜先愼矣。朱子曰:讀書志在聖賢,爲官心存君國。諸生讀聖賢書,志聖賢志,嚴義利之辨,謹舜蹠之分,佩四子之精,探六經之蘊,極學問思辨篤行之功,以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鍳虛車之飾而設誠致行,爲載道之文而銜華佩實,是即陸子所謂進於場屋,必皆道其平日之學,而不詭於聖賢者。此而登之朝廷,本學術爲經濟,以不負君國,不負所學,是余設學紹庭,諄諄切劘之意。若廼馳騖聲華,雷同剿襲,以爲譁世取寵之具,甚或玩愒慢逰,隣於暴棄,知諸生亦無取焉。學始於嘉慶己卯仲夏,庚長延師開課,每歲學租稅課以及田房地畝,一切鈞稽出八。襄其事者,鄭子遠峰蘭、余弟致堂桂香,例得并書。其學田界址、房屋山場細册,詳載碑陰,兹不具。

歷朝詩

[編輯]

夏日行鄰州道中(唐-韋莊)

[編輯]

炎帝司權水氣絕,石上清泉枯不咽,火雲熾日金石流,驕陽曝背背欲折,嗟余此除適巴西,僮僕追奔氣力竭,策馬直上最高峰,午日薫蒸氣欲結,安得落日飲溪頭,芰荷十里清香徹

赴官宕渠入境小雨(宋知府-趙德載)

[編輯]

三年冷眼笑吹竽,世態炎涼我自如,卻怪天公亦人事,入邦便有雨隨車

過雪菴夜話(見《從亡隨筆》)(明-程濟)

[編輯]

憶君疇昔出天街,相助周旋誓不灰,詎料山河連影去,空餘風露撲雲來,蒼涼長夜何時破,滅沒穹窿孰與開,鰲足憑誰能再斷,地平還我舊埏垓

白龍洞皺眉柑(明-雪菴)

[編輯]

棄卻春光獨愛秋,至今不改皺眉頭,主人若把金刀割,點點酸心對客流。

沙洲鶴(雪菴)

[編輯]

獨立沙邱雪一團,被風吹得骨毛寒,想他未到忘機處,水動還須側眼看。

東樓雜詠(雪菴)

[編輯]

青山當牖竹沿溪,坐對羣峰孰與齊,春靜幽禽多怪語,聲聲飛過石橋西

書巖夜月(明知縣吳乾亨-紹嵩)

[編輯]

晴峰初吐月華新,題壁當年跡未湮,皓魄孤懸清一片,金尊共酌酒千廵,才名直使山增艶,淑氣能囘谷底春,坐久塵襟俱盡滌,怪他偏說宰官身

書巖(次韻)(明山東廵撫-張鑑-南充人)

[編輯]

爇炬尋芳竹徑新,書巖遺跡未全湮,高天淨洗光先吐,巨觥初傾酒一廵,冷蘚無心縈古木,寒梅有意欲爭春,掀髯笑問題碑者,彩筆應余是後身

流盃池(明知縣-尹愉)

[編輯]

沿谷悠然竹徑深,萬松蒼藹入溪陰,山頭馴鹿看人立,樹杪孤猿抱葉吟,老衲無心惟汲水,幽人適意且彈琴,仰瞻鑿石流杯處,坐挹清風快素襟

石臼城(明舉人-劉明節-邑人)

[編輯]

矻立干霄勢不傾,四圍如削自天成,中峰鬱勃青蓮湧,亂嶺奔騰白象橫,路駕雲霓懸鐵岸,池開銀漢浸金城,何年杖錫來茲地,魚響鐘聲午夜清

流盃池小集(明進士-孔宏頤-邑人)

[編輯]

飛觴何必月娟娟,各效鯨吞畧後先,傍樹不知寒墜露,臨池猶憶翠流天,悠然鐘韻風中過,靜有蛩聲草際連,最愛琅玕驚鶴夢,數回孤唳到樽前

過延福寺(明進士-馮後龍-邑人)

[編輯]

雨過蒼苔曲徑幽入門交翠竹脩脩數行風草搖踈浪一片雲林積翠浮圖畫遠山逈列岫清冷半畝勝芳洲坐餘蘭蕙香生案□欲拈花共唱酬

蓬萊閣野歩(馮從龍)

[編輯]

宿雨初斂曉山晴,逕滿清莎策杖行,澗響每從鳳際遠,村煙忽向望空生,日穿老樹千行亂,鳥啄飛花數點輕,偶立隴頭看麥浪,野人相語一怡情

送楊一儁讀書萬峰山(明進士-陳加邵-邑人)

[編輯]

何地松無色萬峰靜有聲此處讀書去獨我送君行朝昏深客意花鳥閱山情行藏見吾道容易莫逃名

掛榜山(明解元-劉三才-邑人)

[編輯]

嶙峋並峙石岩齊,甲乙憑誰共品題。磊落千秋誠不朽,幾人堪許注金泥

答吳梅村(貢生-甘明鶴-邑人)

[編輯]

非材只合課桑麻高閣憑欄望眼奢敢道大方能玩世聊同小隱自移家一庭黃萊閒明月四壁青岩鎻斷霞惟有故人稀見面開緘讀罷倍嗟呀

涼繖寨

[編輯]

杖策度遙岑穿雲路𨍭深石迷多伏虎樹隱獨聞禽山靜寒欲斂風清水自吟嵐光迎戶入去住兩無心

春初逰銀鼎山紀事(知縣-徐枝芳)

[編輯]

半醉歸來意氣真眼前景物盡宜人輞川勝事巳難繼桃李名園尚可親一樹夕陽千嶂錦回郊煙火萬家春別君䪺起重逰興思發花前月色新

鼎山晚眺

[編輯]

一望南關外新禾翼翼良黃鸝穿綠樹紫燕唱華堂岩壑晚來霽樓臺雨後涼官閒能領略且喜日方長

白磁洞

[編輯]

盤旋鳥道上平原古洞幽深靜不喧自有甘泉來活水何須載酒問桃源

過臥龍坡〔教諭章闇然〕

[編輯]

獨上危坡曲徑迷,雲煙四合萬山低。探奇敢畏﨑嶇路,攷古惟存草際碑。明識三分伸大義,聊將六出報君知。荒祠拜起長吁氣,勒馬徐行一賦詩。

逰塔院和趙廣文原韻(知縣-王鴻勲)

[編輯]

城西闢勝蹟扶病暫相過路僻蒼苔厚林深野鳥多僧廚泉八戶古寺壁遮蘿空負高人約躊躇意奈何

冬日奉調過凌霎山(訓導-周衢)

[編輯]

路入深山去煙雲足下飛懸岩逼馬首垂棘繋人衣古木經霜瘦寒梅帶雪肥奔馳應不倦敢望故廬歸

過老君山(知縣-程英銘)

[編輯]

雨過秋氣爽策馬上高岑地甲山川脈經傅道德心綠陰千樹合流水一溪深渺矣猶龍子丹霞鎻暮林

老君洞

[編輯]

亂石圍幽徑途危興未闌馬頭雲際合樹底葉初殘夙靜垂光遠潭空照影寒夜深明月出窟裹有龍蟠

長至前三日度凌雲領(知縣-陳覲光)

[編輯]

霧消霜霽艮峰清聳翠凌雲列晝屏絕頂孤縣形似削羣巒環伏黛如萍夭池澈底神龍蟄嶺北十里有池俗名天池頑石點頭餓鬼靈嶺側有石壁立如人俗名餓鬼長嘯一聲山谷應餘音杳杳入茶冥

玉屏朝暾

[編輯]

晨光希微山霧斂曈曈旭日屏初展野草花香溥露□索句尋芳殘苔蘚凌空嫋嫋萬井煙東風縈繋黛痕淺興酣落筆揮霞箋碧天無際浮雲巻

書巖夜月

[編輯]

風巻雲□天宇清偶乘夜色一披荊人因訪古神彌壯月到斯岩分外明耿耿疏星懸碧漢巉巉巨石峙青坪苔深難辨題碑字應被山靈□此行

華銀雪霽

[編輯]

積雪朝來霽晴開見素峰碧天日卓午瑤島玉仍封曲逕平鋪沒層水高下重空明徹晝夜纎月掛虬松

海寶雲連

[編輯]

絕頂雲如陣巉崕一望迷彌綸驚頃刻變化訝離奇斷續渾無定晴明可預俗雲高登山無雲來朝一定晴村謠應不爽頼福羣𥠖

鼎山遠眺

[編輯]

攜酒登山望眼舒郊原風景竟何如峰巒擁護周□峙溪壑圍環四面虗桃李爭妍春盎盎主賓雑坐飲徐徐爲耽幽賞歸來晚萬井煙浮落洛照餘

磁洞煙嵐

[編輯]

曲徑覆重雲拔□披積翠嵐重晝亦陰泉深聲似沸入洞氣凜然岩中懸萬彙芰荷如吐芳旌幢儼侍衛丹□至今存殘碑負贔屭文古缺字多罔能解其意行行更欲前忽覺余心悸返徑出洞中斯逰竟莫旣擬溯洞由來山靈不我謂踟躕而躑躅嘅然發長喟

杯池擁翠

[編輯]

散歩入山阿池畔環新緑袒襟坐其旁曠懐躭𨗲軸仰見黛影橫徐聞清籟續幽徑繞春流春流聲汨汨聞昔聚群賢流觴於此曲欲起𨯳池人共飲溪之陸

筆峰瑞彩

[編輯]

城南之塔號文筆青紺浮空耀白日塔尖映水水洋洋四面高峰如拱立勝代之季塔已傾我來茲土重太息爰進士民與細籌歲餘重建今如昔地靈人傑語非誣先型在望儀不忒邦之彥兮毋自荒雪案螢窗須努力

臥龍坡謁武侯祠(教諭-高繼久)

[編輯]

臥龍曾駐此艶說齒生香祠並山川古名高草木芳世人來頂禮作想但存七天不絕文帝誰其留武鄉晴生碑寂寂煙立日荒荒更憶成都路君臣共寢堂

度凌雲舖

[編輯]

凌雲高峰與雲齊唅呀恠石難攀躋俯仰上下鎻空碧石徑迂曲盤天梯橫嶺巍峨威且重勢壓群巒儼何奉青螺左右鬱追隨羽葆葳蕤森侍從因疑宇宙闢鴻濛扶輿磅礴隨所鐘玉檢金源亦偶爾豈真峻極難與同我今策馬穿窈窕蒼翠直教襟袖宛霽心放目杳靄邊冷然兩腋清風好振衣長嘯出林臯一聲劃破青天小

林池擁翠

[編輯]

迤𨓦出城西遙岑愜幽晀訪古忘路艱縈紆窮窈窕草木緑已繁水石清且峭絕壑𤣎猱蹲顛崕狐兎狡隔塢谷鳥啼臨池空翠繞流觴憶昔年蘭亭曾再到石軍與子昻千載欣同調延賞意何涯援琴一長嘯

筆峰瑞彩

[編輯]

高嶺重重煙翠俱孤□忽湧石浮圖雲生遠岫山爲障水繞孤城練自鋪窣堵原非崇象教巍峨儼若架珊瑚 文章行見輝前代繼武眉山大小蘇

萬峰山(舉人-楊伯龍-邑)

[編輯]

石磴披襟上萬峰吐暮煙花香林外度霞色水中然泉響調琴瑟風鳴奏管絃歸途無限思落日栁梢邊

海寶山

[編輯]

極目危峰頂煙霞障幾重逶迤盤古道絕勝引仙蹤露滴晴天雨雲低半嶺松逢壺何處是天際一聲鐘

書巖夜月(邑進士-甘文林-號鹿園)

[編輯]

雲洗空山靜高天一鏡懸清光浮石畔冷艷射巖巔地闢苔埋碣林虛鳥啄煙放懐天地外題壁憶當年

流盃池小集(邑人貢生-楊宗道)

[編輯]

雲淡天空破晚煙,數灣流水碧涓涓。名花故故逢人麗,古柏森森夾岸妍。幾處林深喧宿鳥,一池水暖浴飛鳶。啣盃竟日無窮樂,何必蘭亭羨昔年。

金盤池

[編輯]

懸流白水峽開奇太液何年嶺上移應是潛龍伸一臂忽穿山半湧金池

重逰靈寳祓禊廻文(邑舉人-官運司-廖寅-復堂)

[編輯]

奇峰疊嶂擁靈山斷石危橋小水環巵泛綠醽香滿澗樹拖青黛繞前壪遺風遠紹同今古祓禊重逰共躋攀詞客騷人驚落筆詩傳雅調水潺潺

自述百韻

[編輯]
  • 嗟予幼煢煢
  • 多姊寡兄弟
  • 母齡四旬五
  • 父年四十二
  • 祈嗣禱華銀(余姊兄四人,先父母情殷似續,禱於華銀山)
  • 生余歲辛未
  • 五歲蒙授書
  • 陳鄢隨嬉戱(父以館爲家,時館陳家坪、鄢家埧)
  • 阿姊及筓歸
  • 惟予執經侍
  • 十六甫成丁
  • 冬爲畢伉儷
  • 逾年傅外就
  • 隔宿具先治
  • 思親望龍坡
  • 負笈入蕭寺(戊子從甘鹿圃師於多來寺)
  • 春往秋未歸
  • 門閭勞延跂
  • 忽聞阿父病
  • 形神兩茫昧
  • 不敢問來人
  • 惄焉心如痗
  • 臨歧更語澁
  • 難收雙眸淚
  • 急病請巫醫
  • 術者謂無濟
  • 詎知盡子心
  • 竟可回天意
  • 父病甫霍然
  • 子逰將奚自
  • 菽水資家塾
  • 月課附聞衣(己丑館家塾庚寅從聞衣書院陳竹溪師應月課)
  • 念年生汝炳(辛卯生長子)
  • 念四生汝蔚(甲午生次子)
  • 是歲入膠庠
  • 清明躬釋菜
  • 冬隨父探姊
  • 關山歷歷記(時大姊兄移居開縣隨父往探途經大竹達縣新寕冷風漕漆樹溝等處)
  • 往返三月程
  • 徒歩趨旅次
  • 歸來歲巳闌
  • 春初試廩行
  • 補弟子員
  • 遽遭旱魃厲(戊戌大旱)
  • 己亥且大饑
  • 道殣相委積
  • 負米供饘粥(時館性正庵月米負歸以養)
  • 與妻飽粗糲
  • 父雲汝決科
  • 兒行果攀桂(是歲中本省鄉試第五十三名舉人)
  • 鄉薦豈不喜
  • 親年嗟巳邁(父七旬母七旬有三矣)
  • 一試禮部歸
  • 父竟將兒棄(辛丑下第壬寅九月父捐館)
  • 父歿萓齡高
  • 八旬亦殄顇(戊申二月母棄養)
  • 嗚呼我心哀
  • 欲養親不在
  • 出逰寫我憂
  • 館蓬攜子季(己酉館蓬溪蔚兒隨侍)
  • 辛亥汝均生(長孫均生)
  • 癸丑春闈屆
  • 隔歲理行裝
  • 攜兒共覓載(壬子炳兒偕行)
  • 一馬歷長途
  • 我乘子附驥
  • 兒勞病且生
  • 我試力亦憊
  • 下第假館留(館三里河任宅)
  • 命兒旋里第
  • 將送蘆溝橋
  • 囊澀難爲佽
  • 語語復丁寕
  • 兢兢恐失墜
  • 三年頻囑別
  • 一官初學製(乙卯大挑一等分發河南)
  • 聞報知子來
  • 奉檄將葉蒞
  • 下車近歲除
  • 政拙甫月計
  • 不道警烽煙
  • 行且勞旌斾(十二月履任丙辰二月辦理兵差復奉調軍菅)
  • 西淮遠從戎
  • 南苑暫停轡
  • 再至方徂春
  • 重逢如望歲(丁巳正月回任)
  • 爭先迎使君
  • 走險驚馹尉
  • 我時鳩鴻集(戊午三月教匪夜竄保安馹馹丞張遇害居民驚逃稟大吏上其事發帑賑綏難民漸復)
  • 兒適泛宅至
  • 皋孫巳五齡
  • 相見頭角異
  • 昔別汝未生
  • 今喜同來墍
  • 予曰有室家
  • 隣忽恣狂猘(庚申寳豐郟縣教匪滋事)
  • 劇盜幸弋獲(六月拏獲首逆劉之協)
  • 皇恩欣廣被
  • 旣蒙頭銜錫
  • 尤拜翎枝賜(渥荷超陞知府賞戴花翎)
  • 辛酉覲聖顏
  • 兩次蒙召對
  • 巽命自天開
  • 雲錦及身庇(恩賞大縀二疋)
  • 一麾守南徐
  • 初次籌冬兌(十二月履鎮江府理糧船事宜)
  • 及春眷船來
  • 三孫已周晬(三孫增時已周歲)
  • 時方校金壇
  • 曲阿興水利(赴金壇棚考校順道騐丹陽九曲河挑工)
  • 河工始宣防
  • 關槯兼報(癸亥護常鎮通海道兼管揚由關務督理揚糧廳河工)
  • 頌聲□自昉(士民躋堂稱祝顏於堂曰推心置腹亦曰召父杜母)
  • 鸞書從圵賁(陞江西吉南贑寧道)
  • 三年長諸侯
  • 此日監二司
  • 朅來濂泉上(甲子三月履任)
  • 提調棘闈內
  • 薇垣借星槎(丙寅署江西藩司篆務)
  • 蘭茁蔭階砌
  • 堉生我懸弧(庚午余周甲六孫堉生)
  • 垣誕室設□(丁卯內子六十五孫垣生)
  • 北闈行報捷
  • 蘭堦荷恩沛(均生中北闈舉人)
  • 七載點風檣(任贑南督理関務)
  • 兩次靖安會(安遠會昌□徒經余偵緝解究地方寕輯)
  • 一瞬述職年
  • 及春甫瓜代
  • 日下蚤承寵
  • 部檄行巳逮(適奉部檄行知陞授兩淮運使)
  • 展覲潔葵𢘚
  • 端節蒙簡畀(五月初五日蒙恩召對)
  • 帝曰咨汝寅
  • 佐政惟匪懈
  • 恤商課乃裕
  • 有基慎勿壊
  • 大哉凜王言
  • 小心承帝謂
  • 縱處膏腴區
  • 誓心清白吏
  • 六月甫之官
  • 痘殤及二穉(四孫七孫同月痘殤)
  • 撫躬正循省
  • 崧孫旋誕寘
  • 與祖同甲子
  • 維曾亦序繼
  • 逢𨐌懐二人
  • 週甲見四世(十二月八孫崧壽生十六日曾孫漢章生甲子同餘幸見四世)
  • 況自秋徂冬
  • 三見葛藟施(癸酉九孫桂齡生十月十孫椿年生十二月十一孫凱官生)
  • 再索連舉一
  • 多孫母乃累(甲戌九月十二孫菊泉生丙子十一月十三孫長官生)
  • 詒厥何以謀
  • 愛之能勿誨
  • 奈何耄未及
  • 而慚蟻時術
  • 幸蒙天地恩
  • 育仁正以義
  • 春來仔肩卸(乙亥正月卸淮揚任)
  • 冬至行李戒(十一月北上赴補)
  • 馬背與船唇
  • 渡黃行及薊
  • 三月上林花
  • 承明始謁帝(丙子三月引見奉旨准捐以道員用)
  • 紫極曉雲開
  • 宸慈思寵霈
  • 重依日月光
  • 回首平生事
  • 猗昔勉其難
  • 而今較爲易
  • 我老已蹉跎
  • 朂孫勤講肄
  • 無德詒子孫
  • 惟學堪寳貴
  • 昆仲相師友
  • 廉隅互砥礪
  • 願言惜分陰
  • 毋爲虧一簣
  • 報國以文章
  • 承家本經藝
  • 忠藎致臣心
  • 孝思錫爾類
  • 好合輝華萼
  • 論交敦風誼
  • 桑梓止恭敬
  • 松楸祀罔替
  • 念祖惟聿修
  • 爲仁在取譬
  • 盡洪共盡心
  • 竟余未竟志
  • 若乃昏不知
  • 安望晩成器
  • 未能讀祖書
  • 從自慚形穢
  • 所望子孫賢
  • 勿忘辛苦味
  • 爲述六十年
  • 吟成一千字
  • 倘遂假年
  • 還與續譜系

哭臺姑四章(臺姑即長女字甘姓者

[編輯]
  • 執意言歸膝甫離。病隨舟去命如絲。八年遲汝今同穴。相見依然刲股時(謂夫病刲股也)
  • 誓心立志嗣重泉。泉路相逢話所天。慟爾靡他之死志。垂危猶自望團圓(嗣子乳名也)
  • 也知弱草等輕塵。病骨難支歷苦辛。女不紅顏偏薄命。從今了卻未亡人
  • 猶然客路寸心違。號痛江干老淚揮。回首鄉關何處是。二分明月引魂歸

清陰草堂(廻文)(縣尉-胡延璠)

[編輯]

重重栁影滿堦除,綠草池塘半結廬,濃色花陰穿語燕,淡風荷葉動遊魚,筇依碧翠明窗靜,戶納雲煙籠室虗,松鶴棲遲遲上月,胸襟豁處好觀書

輓苦節婦甘廖氏(有序)(教諭-李維英)

[編輯]

氏小字臺姑,邑孝廉官都轉復堂先生長女也。少許字甘氏。長嫻女箴。於歸之日。即夫寢疾之時。垂危曾割股和藥以進。卒罔效。數月夫死。投水以殉。因挽救防守不遂。形神鬱鬱。行坐如槁木。數年而死。聞者賢之。因作長句用闡幽光:節義真將死命爭。裙釵豈是爲沽名。凌霄鸞鳳猶雙舞。侍疾夫妻了一生。割股未蒙天地鍳。投江定有鬼神驚。延津寶劍終同去。泉路悠悠合笑迎。

跳魚洞(貢生-熊文樓-邑人)

[編輯]

蔴蒿江岸景,奇妙跳魚洞,中有修鑿痕,鬼斧記曾弄,水漲爭上流,衝激文鱗衆,翻身落紛紛,一一竅恰中,似我跳龍門,點額不知痛,守者伺其旁,請君皆入甕,釣紉兩無勞,得之好同夢,主人每鮮食,分甘或見送,寕煩彈鋏歌[26],新詩戱吾鳳(調丙子孝廉從弟文鳳也),客心只愁酒,相顧還一閧

庚辰六月遇旱。官率士民禱雨奇騐歌

[編輯]

今年禾稼異尋常。滿擬秋收慶穰穰[27],孰知盛夏六月中。幾於彌月逢驕陽。火輪烈烈繞晴空。旱魃欲出田祖藏。坐惜良苖秀不實。山澤平地三農忙。幸哉邑有賢父母。視民如子惟恐傷。古來禱雨多奇騐。因爲請命乞穹蒼。民事難緩不諏日。刻即爲壇正午方。壇中徧設天神位。雨師德大近中央。官率士民齊稽首。黙黙懇詞抵奏章。禁屠兼活雞豚命。家家茹素紙焚黃。郭內郭外人奔赴。蓬頭赤足異樣妝。頂經填街並塞巷。聲聲彌陀澈雲鄉。就中更不貧窶子。行行止止淚盈眶。厥功其大效甚速。睡龍驚醒凌虛翔。四面墨雲觸石起。雷車風馭走茫茫。陡將銀漢並傾倒。瞥見陸地葦可杭。憂者以喜病者愈。農夫忭舞趣築場。雨珠雨玉誠無用。惟此甘霖乃降康。民曰足矣伊誰力。欲殺羔羊躋公堂。我聞其語神其事。下里巴唫代祝觴。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皇明錢鈔兼行金銀之用貴賤有差,蜀人舊用茴香花銀並米布貿易物貨,而錢鈔絕不行用』。[萬曆]《四川總志》卷十九
  2. 《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形容人們無憂無慮的生括。後也用以形容太平盛世人民歡樂。
  3.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十老人擊壤於道,作擊壤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擊壤:擊打土壤。比喻太平盛世,人人豐衣足食之意。
  4. 唐天寶九年設廣文館。設博士、助教等職,主持國學。明清時因稱教官為「廣文」
  5. 兼資:兼有。兼備有文才武略的人。指文武全才。出處《漢書·朱雲傳》:「平陵朱雲,兼資文武,患正有智略。」
  6. 『閔如炎,炎當作倓,酉陽州龔灘司廵檢,據閔氏譜』,[民國]《南匯縣續志》卷十一
  7.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
  8. 《禮記》(王制):命鄉大夫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而免其縣役,曰「造士」。「進士,可進受爵司徒,曰造士。」又曰:「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郷;升於大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選士參。司徒論選士之秀者,升之於大學
  9. 【前漢·高帝紀】詔賢士大夫能從我游者,郡守身勸爲之駕,遣詣丞相。
  10. 鎧甲和戰馬。泛指戰爭、軍備。
  11. 通作粗
  12. 《詩經·小雅·鴻雁之什·鴻雁》『鴻雁於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鴻雁:鴻與雁同物異稱
  13. 安堵如故。出《史記·高祖本紀》。又《史記·太史公自序》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
  14. 裝飾,修飾。《說文》賁,飾也。
  15. 僭賞謂無功受賞或賞過其功。
  16. 與塔同。
  17. 瑤函。尊稱他人的信函。
  18. 曹家書倉。晉王嘉《拾遺記·後漢》載,曹曾書垂萬餘卷,「及世亂,家家焚廬,曾慮其先文湮沒,乃積石為倉以藏書,故謂曹氏為書倉。
  19. 鄴架。唐代李泌家藏書豐富,泌封鄴侯,後人稱人藏書的地方為「鄴架」。
  20. 丹文綠牒, 傳說黃帝時黃河出圖,洛水出書,是「赤文綠字」。
  21. 張華,字茂先,晉惠帝時任司空,以博洽著稱,史稱「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強記默識,四海之內,若指諸掌」
  22. 張安世博聞強識
  23. 秦始皇焚書時,文昌君將書簡藏於二酉山中,借喻藏書之所
  24.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君子觀洊雷威震之象,當懷警懼憂患之心反身檢省
  25. 民隱,民間不能上達的痛苦。
  26. 馮諼彈鋏。貧士馮諼自信才華出眾,在孟嘗君門下不甘作下客,因而彈劍柄而歌,要魚﹑要車﹑要養家。後以馮諼彈鋏比喻有才華的人暫處困境,有求於人;懷才而受冷遇,心中感到不平。
  27. 《詩·商頌》農年穰穰。莊稼豐熟,豐盛的樣子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